幌衿渌楸?需要涉及第三者,论及陌生人。·471·蒙田随笔我认真仔细地描述自己,是不是浪费时间了呢?那些随心所欲的在口头上作点自我剖析的人,不可能从本质上深入体察自己,只有为此进行研究,以此为业,作为手艺的人才会细心洞察,因为他满腔热情,长时间坚持详实的记录。最令人陶醉的快感是不露痕迹,避开众人的耳目,虽然这种乐趣只是个人的内心感受而已。我多少次凭着这一点,驱除郁闷的思绪啊!变化无常从古至今我们平素的行为,随心所欲,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我们的情绪所至,不过是此时所渴求的东西。我们像变色龙,无论到了任何环境,都呈现与环境一致的色彩。这一点很少被怀疑,我们才定下的计划,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予以放弃。飘忽不定,变幻无常,情况就是这样。“贺拉司有这样的诗句,我们如提线木偶,一任外力摆布。”我们的行动并非自主,而是由他人摆布,宛如漂浮之物,时而徐行,时而疾冲,顺应水势。每天,我脑海中总有新奇的念头,我们的情绪随着时节之变动而变化。我们表露的善变和矛盾令人无法捉摸,有人竟认为我们一个人兼有两副心肠,或者认为我们拥有的一副躯体受制于两种·571·-赐蒙田随笔力量:一种引导我们行善,另一种促使我们作恶。一个客观整体的人是不可能如此变异的。我随事变之风而摆动,因为立脚点不稳之故。习惯审视自己的人,很少发觉自己两度处于同一状态之中。我的内心在不同时间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视自己从哪一方面去显示它而定。我谈论自己也前后不同,因为我本人看待自己内心的方式也变化不一。在一定程度上,种种矛盾都集中于我就看情况如何而已。羞怯与骄傲,庄重与放荡,饶舌与少言寡语,刻苦与脆弱,机灵与呆滞,冷漠与和善,诚实与撒谎,博学与无知,还有慷慨、吝啬、奢侈,等等,这一切我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按人家去看我的角度而言。所有人仔细审视自己都会发现自己本身乃至自己的理性都存在着类似复杂多变的矛盾现象。我谈论自己时无法做到完整、纯粹、绝对、毫无保留、毫不含糊、直截了当。辨析区别,这是我逻辑的主要规则。出行我啊,时常旅游消遣,安排得挺不错。要是右边景色不佳,我便左边取道。如果不宜骑马,我就停下不走。这样一来,我所见的,无一不如我家一样赏心悦目,一样趣味盎然。……要是我漏掉了什么东西来不及看,那么我就折回去,反正是自己安排的路程。我没有预定的路线,没有笔直的路线或弯弯曲曲的路线。人家曾对我提及的东西。我所到之处,是不是·671·蒙田随笔都接触到了呢?往往有以下的情况:我的看法与别人看法并不相同,但我常常觉得,我是正确的。我并不可惜自己花了力气:我到底弄清了人家的说法并不真实。我和世人没有两样,性情随和,兴趣广泛。别的民族的生活方式,打动我的原因就是其多彩多姿的内容。每一习俗都自有其道理。食物无论是煮或烤,用的无论是锡盘子、木盘子还有陶土盘子;下的不管是牛油、胡桃油;不论冷盘或热食,我都视之如一。正因为这样,老年的我便抱怨起这种豪放的吸收力来。我不辨精粗的胃口,需要佳肴、美食来改变,有时也为了免得增加肠胃负担。我在国外的时候,人家出于礼貌,问我要不要吃法国菜,我是不领情的,总是就座到外国人最多的餐桌。有些人有着这样的情绪:一看到不同的事物形式便大惊小怪,他们真令我感到赧颜。他们离开了家乡之后,无论到什么地方,就好象如鱼失水似的。他们都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抵制外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匈牙利遇见一名法国人,便聚在一起,大肆指斥他们所见到的野蛮习俗。既然不是法兰西的习俗,怎么能不野蛮?最聪明的人才能发现这样的野蛮习俗并加以谴责哩。大部分人的偶然出行不过是去而复返而已。他们不与人交往把自己囚禁起来,沉默寡言,谨小慎微,深怕自己感染了异国的气息。这和我想起有时见到的某些青年廷臣的情形,也有相似之处。他们也只和自己那伙人交往,视我们为另一个世界的人,以怜悯的眼光看待。或者干脆不屑一顾,不让他们谈朝廷的明争暗斗,他们就会茫然迷惑,不知谈什么好。在我们面前他们会表现得相当幼稚,正如在他们面前我们显得十分笨拙一样。“一个有良好教养的人应该是一个见多识广的·771·-赐蒙田随笔人。”这话太精典了。与此相反,我出门旅行是因为厌烦了自己的一成不变生活方式。我到了西西里就不去会加斯尼科人。因为我要见的是希腊人,波斯人。我和他们交往,考察他们。是为了在他们身上花力气,融合到他们当中。而且似乎我所见的习俗,基本上都是可以和我们自己的媲美。当然,我的探奇还不能算是深入,因为我从未在真正意上离开过家门。热爱生命我给某些词语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空阴郁,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定义为“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是在慢慢赏玩、细细领略美好的时光。要飞快去“度”就是坏日子,好日子,则要停下来细细体味。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就是打发时间、消磨生命。回避、无视、冷漠地对待自己就是他们对生命的利用。却不认为生命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富有乐趣,值得称颂,即便我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自然赐给了我们生命,它是无比优越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重压或是虚度此生,那我们也只能怪自己了。“糊涂人的一生平淡无味,浮躁飘荡,只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不过,我却准备随时结束人生,义无反顾。倒不是由于不·871·蒙田随笔堪生活的艰辛造成苦恼,而是死之本身就是生存的本质。因此真正乐于生的人才不会感到死之苦恼。要学会享受生活先要挖掘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成正比。尤其在此刻,眼看岁月所剩不多,我更要积聚生命的份量。我想靠抓紧时间,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有效利用时间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把它充盈得流光溢彩。生活要写意睡觉的时候我就实实在在睡觉,跳舞的时候我便快快乐乐跳舞,倘若我的思绪在幽美的花园中散步时分散了,我也很快会将思绪收回,仔细观赏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再反思我自己。我们有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天性。这种需要的满足即带来了愉悦。慈母般的天性是顾及这一点的。它是推动我们满足理性与欲望的缘由,它不可抗拒。恺撒与亚力山大在活动最繁忙的时候,仍然充分享受自然的生活乐趣。这是必需又正当的需求。它非但不会使精神松懈、反而使之增强。因为要让艰苦的思索、激烈的活动服从于日常生活习惯,那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的。他们认为,正常的是享受生活的活动,不正常的才是战争。他们持这种看法是明智的。相比之下我们倒是些大傻瓜。我们说:“我今天什么事也没有做。”或者说:“他一辈子一事无成……”怎么!您难道·971·-赐蒙田随笔不就是这样过的吗?这不仅是最基本的活动,而且也是我们的诸活动中最有光彩的。“如果有机会,我本可以在处理重大事情中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您懂得考虑自己的生活,懂得如何去安排它吗?如果是,那您就做了最重要的事情了。天性的表露与发挥作用,无需异常的境遇。它在各个方面甚至黑暗中都表现出来,这无异于在不设幕的舞台上一样。我们的责任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编书;是使我们的举止井然有致,而不是去打仗,去扩张领地。生活得写意、才是人生的最值得自豪的事业。其他一切事情,什么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多少回我成非我暮年的唯一善报就是在生命逐渐消失之时得到了上帝的恩典。这样,辞世时就不会感到死之恐怖与凶虐了。死亡夺去的只是半个人或四分之一个人而已。喏,我刚才掉了一只牙,毫无痛苦,不费力气。自然的死亡期限看来已至。当我身体健康时,我的每一块肌肉,每一粒细胞都是那么有活力。但时光匆匆,我慢慢消逝,我的某一部分以至好几部分已经死去,我不再是我本人了。其实,当我想到死的时候,最大的安慰便是:我的死会属于自然的、正常的死亡,以至于这方面我再不必祈求对命运格外的恩惠。世人都喜欢称赞过去的美好,身材比现在高啦,寿·081·蒙田随笔命也长得多啦。梭伦就认定当时人的寿命最高不过七十岁。古人认为合乎中庸才称得上完美,我非常欣赏他们在各方面的“居中”的态度。既然如此,我哪敢奢望超乎常人,长命百岁呢?而一切违反自然进程的事物都可能带来不利的自然,大多顺应事物总会给人带来愉快。“凡合乎自然者便应算是好事。”暴毙是人们受伤或疾病致死的统称,柏拉图因此说道:“如果是由于人年事高而带来的死亡,这应是一件轻松的,或许还是一件愉快的事。”“少年殒命,兰摧玉折,老者辞世,果熟离枝。”死亡和生命不可分离,始终搀和在一起。死亡未至,我们已开始衰老,而我们还在蓬勃生长的阶段,衰老就已开始。我存有一些本人在二十五岁、三十五岁的时候画的肖像。我拿来和今天的肖像对比:许多次我不再是原来的我啊!我现在的面容和当时的面容相比较,恐怕比我将来死时的样子的差别还要大哩!病重我现在正在和疾病斗争着,患的是最突如其来、最致命、最痛苦、最无可救药的病。到目前为止发病已经有五、六次了,每次时间都很长,而且伴随着难熬的苦痛折磨。然而,只要能精神上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不因医学诊断带来的威胁、后·181·-赐蒙田随笔遗症而惴惴不安,那么,还是有可能顽强活下去的。也许这只是我不切实际的想法。事实上,痛苦不太可能真正达到极度剧烈的程度,凡是有自制力的人还是可以泰然忍受,而不致于完全绝望。虽然我忍受肾绞痛带来的痛苦,但我可以体会到这样一个好处:过去我不可能下决心去了解死亡,现在我开始认识死亡,去和死亡打交道。我愈是重病缠身,剧痛难忍,愈觉得死亡并不像想像中那么可怕。我过去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我还活着,那么仅仅是出于生存的本能也得活下去。肾绞痛一犯起来,坚持活下去的念头被打破了。虽然我的体力被疾病带来的疼痛消耗殆尽,但我却没有被引向另一个有害的极端,那就是爱着生命,却宁愿死去!“不要怕死,也不要求死。”无论是怕死还是求死,都是值得担心的情绪,但求死比之怕死更容易获得解脱。此外,有一句箴言严正地告诫我们,在承受病痛折磨时候,也要保持不以为意的平静态度和优雅的举止,我总觉得这是装腔作势并不切合实际。哲学一向只注重本质和现实,为什么反倒对外表重视起来了?既然演员和修辞大师这么看重我们的一举一动那就让他们去操心吧!只要这种怯懦并非出自心里,也非源于肺腑。我们的哲学应该大胆允许受病痛折磨的人发出呻吟之声。此种有意识的呻吟与下意识的哭泣、叹息、心跳或脸色突变,哲学上都可以归于同一类。既然内心没有恐惧,言语也没体现出绝望情绪,我们的哲学就不必苛求了!只要思想上泰然处之,即便躯体因病痛而扭曲难看,又能说明得了什么呢!我们要培养这样的习惯:着眼于自己,而不管其他·281·蒙田随笔人,讲求实在,而看重虚架子。所谓哲学,就是培养我们智慧的科学,就让它只作为智慧的指引者吧。我的心灵在真理的指引下,虽有肾绞痛的袭击却依然能认识自己,依然保持原样。心灵与痛苦作斗争,煎熬着却坚持不在痛苦的折磨下可耻地屈服。它在斗争中深受震撼和激发,虽然痛苦彷徨但没有被压倒,也没有垮下来。它能够进行调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排遣。面对如此严重的痛苦与折磨,竟要求我们故作若无其事,那真是残酷。但要是我们的内心活动正常,脸色难看,那又有什么要紧呢?如果发出呻吟之声身体会轻松一点,那就呻吟好了。如果身体要活动才觉得舒适,那么就让它去扭曲、摆动吧……我曾在最剧痛的时候对自己作了考察。我惊讶的发现自己仍然能够说话、思考、而且能够像平常那样正确回答问题,不过连贯性稍差而已,那是因为受疼痛的干扰、妨碍之故。在我认为自己最孤独无助而家人恰巧在我身旁的时候,我常常试试自己的能力,我主动来谈些与我当时的状况无关的事。我凭着短暂的努力竟然什么都能做到,不过维持的时间不太长就是了。死的经验我隐约记得那是在第二次或第三次内战期间。有一天我骑着马到距家差不多四公里的地方錿盕。我骑的是一匹驯马,不·381·-赐蒙田随笔很壮实。我的一个手下人粗壮高大,他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那马很健壮很有力,但不听使唤。在回家的路上,那仆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胆子,径直飞奔在同伴的前面,往我这边冲过来,一块离心的巨石以全部的冲力和重量扑向我和小坐骑,把我撞得个人仰马翻:小驹躺倒在地上,如撞闷了的葫芦,我被抛到十来步远,四脚朝天,满脸伤痕,昏死过去,像一段木头似的一动不动。那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晕倒。我的同行开始千方百计想唤醒我,后来看我一动不动以为我死了,就把我抱在怀里,送我回家。那可真是困难,我家当时远在大约两公里之外。两个多钟头过去了,幸运的是半路上我又开始呼吸、动弹起来。我的胃里许多血倒灌了进来,为了将血排出,自然而然地来了力气。我的家人立刻把我扶起来,但鲜血来得更快,我忍不住大口吐起来。一路上我还吐了好多回。就这样,我又逐渐活了过来,然而恢复起来并不容易。我最初的感觉与其说是接近于生,倒不如说靠近着死。“由惊魂之不定,不肯信已生还。”我脑海里深刻地烙上了这一记忆,那死的形象与面貌逼真之程度,倒使我有点乐意与之打交道哩。等再睁开眼睛时,视力十分退化了,两眼昏花,只能感受到阳光而已。“两眼时开时闲,人儿半梦半醒。”至于说意识嘛,它也随着躯体的复活慢慢回复过来。我并不惊讶于自己满身的血迹。的确,鲜血浸湿了我的上衣。我意·481·蒙田随笔识恢复后的第一个念头是:头部肯定中过一枪。当时我们附近确实响起了一阵火枪声。我的感觉是生命就留在嘴唇边。如果眼睛闭上,那就像是要促进它离开似的。我放松自己,不管人家如何摆弄我。倒也自得其乐。只是这一种淡淡的感觉,它也像其他感觉一样十分轻柔,微弱异常,不仅痛苦全无,而且还涌上一阵阵舒适,那是慢慢进入甜蜜的梦乡的人的感受……家人早就得知我的倒下。当我快到家的时候,他们禁不住惊叫起来,在这种场合那是人之常情。这时我不但回答了来人的问话,而且据说我还十分清楚地叫人家把马交给我妻子乘骑。我看见她走得一跌一撞,步履难艰。那段路是上坡,十分难走。看起来,似乎我是处于神志清醒的情况下,不过我当时的情形却完全不是这样。那只是一些虚假的意识,只因视觉和听觉而引起,并非出自我的心底。而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更不知道考虑和判断问题。那时的表现不过是感官的条件反射而已。如果说心灵也在其中起作用的话,那也与做梦类似吧。它只被感官的模糊印象所轻轻触动,即受到微微接触或表面波及而已。当时我的身体状况的确非常宁静,舒适。我没有为他人觉得难受,没有为自己感到悲伤。我只感到极端软弱无力,但毫不痛苦。我看见自己的房子,却认不出来。当家人让我躺下的时候,我觉得非常舒服,因为那班可怜的手下人也累坏了,沿途抱着我走,路又长,几人轮换了两三次,但把我折磨得也够受。家人拿了大量的药来要我服用,我全都拒绝了,因为我自己确信,头部受了致命伤。说实在的,那时如果死去,倒是挺自在的。神志的不全使我无法意识。身体的衰弱使我无法感·581·-赐蒙田随笔受。我飘飘然,轻快舒适之极。我不知道有什么比当时的处境会更好受些……但不知过了多久后,我的记忆恢复。第二天我回想当时看到那匹马往我直冲的情景,脑子里尤如电光一闪,猛然一震,我似乎又回到了现实……我绝不会写它,如果从中我没得到什么启发。说实在的,如果要了解死是什么,只要跟它打打交道就行了。这不是什么理论而是我的亲身体验,是我的教训。关于友谊的奥秘我们通常所称的“朋友”与“友谊”,无非是建立在某种利益关系或所谓的机缘。而我所要说的友谊,则是心灵叠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浑然成为一体,使二者联结起来的纽带消失,无从辨认。倘若有人硬要我说出爱他的理由,我会感到无法表达,只好说:“因为这是我,因为那是他。”这种结合出于某种必然的媒介力量,它超出我的一切推动,因此我无法表达,无法解释。我们未谋面之前,仅仅因为互相听到别人谈到对方,就已经渴望相见。别人的话成为我们情感产生的“催化剂”,我们光听说对方的名字就已经心跳不止。按理来说,那是不可能产生这种效果的。我想,大概是天意吧。在一次重大的节日上,我们偶然相会。初次晤面,我们便发觉彼此早已倾慕,互相了解,十分投契。从此以后,我们·681·蒙田随笔便成了莫逆之交。他用拉丁语写了一篇出色的诗作,已经发表,文章中写出了我们很快交好的原因。我们之间这种交好的速度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我们两人都上了年纪,他还比我大几岁,我们的交情开始得太晚了,未来交往的日子屈指可数。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不能像通常平淡之交那样,利用长时间的接触增进友谊。像我们这样的友情,根本没有其他榜样效法,自己本身就是理想的榜样,于是只能与自己相比。既不是出自互相尊重的特殊之情,也不是由于三几方面乃至许多方面的敬意。那是一种控制我的全部意愿难以名之的,是一种混为一体的精华之物,它使我与对方的意愿融合在一起,消失到对方的意愿中去。同样的热望,同样的追求,支配着他的全部意愿,把他的意愿与我的意愿,紧密融合,使它们在我的意愿中消失。我说“消失”,那的确如此,因为我们两人没有保留自己任何东西,无论是属于他的,还是属于我的,都消失了。我的书房在家的时候我经常躲进自己的书房。我主管书房中的一切事务。坐在门口处,我看着下面的花园、饲养场、院子以及本寓所大部分并尽收眼底。我在书房里有时翻翻这本书,有时看看那本书,没有具体的安排,也无一定的计划,完全是随兴之所至,涉猎各个方面。时而沉思默想,时而一边踱步,一边将·781·-赐蒙田随笔自己所想的记录下面随后加以组织,于是便形成了如下文字。我的书房设在塔楼的三层。底层是我的小礼拜堂。第二层设置了一个房间,在它旁边有一个附属的居室。也许是喜欢安静,我经常在那里歇息。卧室之上有一个藏衣室,现已改作书房。从前那是屋里最无用的地方。然而现在我一生的大部分日子,我一天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那里消磨。晚上我是从来不上那里去的。在书房旁边附有一个工作室,相当舒适,冬天可以生火,它的窗户开得挺别致。要不是我担心破费,便不难建一条长约百步、宽约十二步的与书房相平的长廊,将四周联结起来,因为全部围墙已是现成的,原先筑它是有别用的,高度正合我意。隐居之处都得有散步的场所。我如果坐下来,我的思想就会不通。我到处走动,脑子才活跃。大凡不凭书本研究问题的人都是这样的。书房是圆形的,只有我的桌子和座位处才成扁平面。四周围的都是书,分五格摆放。书房有三扇窗户,透过窗,你便可以看到一望无垠的绚丽景色,书房内有一定的空间,宽度大概有十六步。冬天我上书房的时间很少,因为我的房子建在山丘上,就象我的名字的意义之所在,我相信这里没有别的房子比它更招风的了。我倒喜欢它位置偏僻,不易接近,这样就做事效率或保持环境的清静而言,都是有好处的。书房就是我的世界,我试图实行绝对的垄断,使这个小天地成为亲情之外的世外桃源。在别处,我的权威只表现在口头上,实际并不可靠。我知道有一种人是很可怜的,他们即使是在自己家里,也身不由己,没有自己的空间,甚至无处躲藏。好大喜功的人,像广场上的雕像一样,无时不在招摇着自己。“位高则身不由已。”他们想独处一下,静———静都不可以。某·881·蒙田随笔些修院规定永远群居,而且做任何事情众人都得在场。我想修士们的生活最痛苦,最煎熬的就在于此。我觉得我宁愿离群索居,也不在无法独处中煎熬。如果有谁对我说,利用诗神单纯是为了游乐、消遣,那是对诗神的大大不敬,那么,说这话的人他的娱乐,游戏和消遣的价值观,肯定与我的大相径庭。我不禁要说,别的一切目的都是可笑的。我过着闲适的日子,说明白一点,我不过为自己而活着,我的目的只限于此。小时候,我学习是为了自我炫耀;后来年岁渐长,便为了追求知识;而现在却是为了自娱,从来没有想过要获得功名利禄。我当市长我被波尔多市议会的先生们选为本市市长,其时我还不在法国,而且当市长的念头并没有。我因此没有接受。但有人说我不应该这样做,主人还为此下了旨意。看来这一职位很不错,因为它不但没有报酬,也不能图利,只有职务上的光荣与使命。市长任期两年,还可连选连任,我倒连任了,虽然这在我之前只有过两次:几年前是朗萨克先生,最近是比隆先生,一位元帅,我是他的接任。我的继任人是马提翁先生,同样他也是位元帅。能与这些高贵人物平起平坐,我实在是感到无上的光荣。“两人都是十分出色的官员、指挥若定的统帅。”·981·-赐蒙田随笔在上任时,我如实地将自己是怎样的人直说出来:我记性不好,警觉性也十分缺乏,没有经验与魄力、但我不抱怨,没有野心,不懂贪婪,也不会使用暴力。这样他们对我的将来作为有多少也便心中有底。这全靠他们认识我已故的父亲,并且深深怀念他,所以才特别推举了我,我感到十分不安的是:有一些事情违反我的意愿。我也明确地对他们说过,从前在我父亲履职时,事务和市政也对他的意愿大大左右。而他们又选我担任此职。这使我还在孩提的时候,便看见家父垂暮之年,深受政事的烦忧,他已忘记家中的宁静空气,终日忧心忡忡,他不但忘记照管家务,也忘记自己的身体。事实上,他早已由于年老体衰居家多年了。连他几乎耗尽的余生,他也顾不上了,而一直在为他人长时间地东奔西跑。他生性善良,心地仁慈,而且十分关爱公益事业这种行为,我并不愿意去仿效,我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这样失去的太多了。是介入还是弃权我对大人物既不恨其入骨髓,也不对其充满着热情。这是因为我的思绪并不取决于自己所受的损害之大,也不取决于所得的厚遇之厚。我对君主这种感情不因个人私利而激发或压抑,只怀着法律规定的公民应有的感情,对自己始终是感到满意的。对正当的公益我不抱满怀激情只是一般关注,因为我从不做那种要付出个人生命和私人感情的承诺,举凡合法的、公·091·蒙田随笔正的感情都是平和适度的,那种愤怒与愁恨的感情只有对光凭理性不尽责的人才有用与法律的要求有关,否则就要变恶,被当成犯上作乱的非法意图了。我无时无刻都昂首阔步,心胸开朗,满面春风,都是因为这个。我其实很乐意像那老妇人那样,礼拜圣米歇尔,供奉她的恶蛇,我对这点毫不否认。我会选择正确的方面,不惜赴汤蹈火,但只要有可能,我还是会避火而行的。如果有必要的话,就让蒙田和其他人的产业都一块完蛋吧。但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要感谢命运之神使其得以幸免。这种平民的事情都还算是好办,这类政事,我想还是不要主动参与的好。但若老是犹疑不定,脚踏两条船或无动于衷,不对本国的动乱、战火带有任何倾向,这种态度我看也是不可取的,而且也是不诚实的。如果是事关邻邦的事,这样做倒是可以容许的。锡腊库扎的暴君热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希腊人对抗蛮族的战争中,始终没表示自己的立场,没有撤消设在德尔斐的使馆,而且带上贡品,以此为前哨站,看看到底鹿死谁手,以便时机一到就倒向胜利者一边。不过要想在内战中这样做,就逃不了背叛的恶名,我们必须对内部纷争明确表态。可是,我倒认为一个没有职责在身、也没有接到明确命令的人拒绝介入是情有可原的,当然我自己却不利用这个情有可原的理由,那总比在对外战争中抱同样的态度要强。可是依照我们的法律,谁也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参加对外战争。·191·-赐蒙田随笔绘人我不过是在别人塑造人的时候加以细致的描述而已,而且我是描绘一个塑造得极不成功的人。假如我来重新塑造他,我一定把他变成其他样子,但既然已经定型,只能如此了。不过,在我的画中,既使线条是游移不定的,不过笔触却是正确的。世界不过是一副永恒摆动着的秋千。其中的一切事物也都在不停地摇动:大地、高加索的山岩、埃及的金字塔,皆是如此,因为它们都从属于宇宙的总运动,而自身又处于运动之中。我们所说的固定,不过是运动得慢一点罢了。我的对象,我没有办法完全的把握:他飘忽不定,摇摇晃晃,像醉汉那样。我此刻捕捉到的正是我与他打交道时的状况。我描绘的而是他一时的形象,不是他的本质。这所谓“一时”不是一个时期,也不是大家所说的以七年为期,而是以每天、每分钟计算的。我必须随时随地的不断把自己所描述的内容作调整。再过一会,我的情况有可能会改变,并且我的意图也会有所变化。记录下来的不过是反复多变的事态,游移不定甚至前后矛盾的思想。也许是我根据不同的情况或从其他角度看待事物。总而言之,我很可能会自相矛盾,但正如德马德所说的那样:我会遵重真实的情况的。假如我可以固定我的思想,那我就不会先作试验,而是要·291·蒙田随笔下决心了。但我的思想却始终处于摸索、探求阶段之中。我陈述的生活是低贱的,没有什么色彩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平凡人、一个老百姓的生活也和出身尊贵的人生活一样包含着道德哲学的意味。每个人都有作为人的条件的所有品质。其他的作家都凭借其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才智呈现于读者面前。而我却首先以自己常人的性格,以蒙田本人,而不作为作家、诗人或法学家与公众见面。如果有人抱怨我谈自己谈得太多,我是会非常不满那些连自己都想不起的人的……我不教训任何人,我只是陈述事实而已。人体的重要在人际关系方面,美是一个十分令人看重的因素。人们是依靠美的力量和谐相处的。即便是草野之夫,即便是终日愁眉苦脸的人,都多多少少要受柔媚之美所打动。人的身体对我们的影响是极大的,它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研究躯体的结构,研究它的构成,那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谁要是将灵与肉这两个基本部分分开,使之互相排斥,那就是错误。使之成为一体。我们不要令精神背离肉体,鄙视以至遗弃肉体,而要使精神归附于肉体,拥抱它,爱护它,帮助它,监督它,规劝它,矫正它,当它背离轨道的时候,则将它引回正道来。总之,要让精神与肉体结合,做肉体的终生伴侣。于·391·-赐蒙田随笔是,二者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和谐与一致。在基督教众的理念里,灵与肉的一致性是不容置疑的。因为他们知道:“主耶稣赞许灵肉相配,灵肉结合,乃至认为肉体也可以永远超升。……逍遥学派是人类历史上最文明的哲学派系。它认为:重视满足那融为一体的灵与肉的需要,与此同时供满足二者各方面的需要,这才是明智之举。该学派指出:其他学派由于不够着重研究灵肉相通,有的推重肉体,有的则崇尚灵魂,这都是不应该的,它们都忘却了它们的对象是人,它们的向导是天性,而且,在口头上,它们也是那么宣布的。在众人中显出高人一等的第一个标志,一些人显得与众不同的首要因素,看起来都是由美的力量造就的。“美貌,智慧和膂力影响土地的分配:美貌为无形之威,膂力可令人敬畏。”然而,我的身形瘦小。这一缺点非但不美观,而且也有其不便之处。对于那些处于首脑位置或身负重责的人,尤其如此。因为他们欠缺了堂堂仪表与魁伟身躯所带来的威势。高不足六尺的士兵,马里于斯就不愿意将其编入自己的部队。亚里士多德说,矮小的人可能会长得清秀动人,但却不能给人英俊伟岸的感觉。当您和自己的仆人相处的时候,有人向您询问“主人在什么地方”,您只接受来人向您的剃须匠或秘书敬过礼之后的余礼,那该多么令人扫兴啊!·491·蒙田随笔人的常规上帝恩赐给我们这副身躯,它的每一部位都是值得我们去关心的。甚至连一根毛发我们也要细心理护。自然的法则告诉我们,人要按人的条件生活,并非仅仅形式上如此。这是格外明确的、合乎自然的重要天启。造物主给我们规定这一点时是格外严肃的。有些人要超脱自己,想以超人的面目出现,这实在是愚蠢的行为。他们不会成为天使,只会变成畜牲。他们只会降得更低,拔高自己成为不可企及的梦想,正如不可登临的高峰令人生畏那样,我对此种自我拔高的思想情绪也很恐惧。在苏格拉底的生活中,我最难于接受的是他通鬼神的行为以及他入定的做法。而在柏拉图的身上,最富人情味的都是普通人称他为圣者的方面。在亚历山大的一生中,他为自己的长命百岁而想尽办法的事情,我觉得完全是世俗之人所为。菲洛塔斯在回答他的时候用开玩笑的口气讽刺他:“就您这方面来说,我是特别高兴的,不过,普通人就特别可怜了。他们要同一个不满足于人的常规生活,异于常人的人生活在一起而且还要服从他。”雅典人为了庆贺庞培进入雅典城,刻下这么一道十分有趣的题铭,它恰巧真实地表达了我的思想:“你自认是人,·591·-赐蒙田随笔你才成为神。”懂得正直地享受完美人生,这是至高的甚至是至圣的完美品德。我们无知地去追求不可能的条件,却不懂得自身的条件。我们不知道自身的内部是怎么一回事却要无知地自我超脱。我们踩在高跷上,那又有什么用处而言呢?就是在高跷上,那还得运用双腿才能走啊!即便登上世界最高的宝座,没有臀部去坐,那一切都将成为空谈。我以为,最幸福最完美的生活,就是符合一般常人范例的生活,井然有序,但不含奇迹,不超越常规。不堪的魂灵硝烟不散的内战,无法无天的暴行,虽然令人难以相信,但是在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是无须刻意拾取而放眼皆是的。在古代史上找不出可以与当前天天亲历的过激行为相比的事例。若非我不是亲自目击,我很难相信会有如此丑恶的心灵,为了寻求所谓的乐趣,竟然甘愿去当凶手。用斧子杀人,砍断别人的肢体,或用心计去臆造闻所未闻的刑罚,享受新的杀人方法。他们既不是由于仇恨,也并非出于私利,唯一的目的是感受一下在痛苦中死去的人的呻吟哀叫与可怜挣扎的“有趣”景象……试问你还能想象得出比这更令人发指的残暴吗?“人杀人只是为了欣赏死亡,不因愤怒,也并非出于恐惧。”·691·蒙田随笔当那些不曾伤害我们的野兽无力对抗人的追捕而哀鸣时我的心就会流泪。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一只跑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的小鹿,若是无计逃脱,便绝望凄然转过身走近我们,向追捕者屈服,企图以一种默然的哀伤来唤醒我们的同情。“血染满身,吁声凄咽,仿佛是苦苦哀求开恩。”这样的场景,真的有人不为之所动?我会。那些不幸被我捕住的生灵往往在我手中重生。毕达哥拉斯向渔夫买鱼,向捕鸟者买鸟皆为此。残酷的本性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对于动物的嗜血。古罗马的角斗士相互残杀而染红沙场的血,那第一滴血是屠杀野兽留下的。大自然将违反人道的本性赋予了人。我们不会因为动物的亲近而愉悦而欣然,却因为他们的残杀、撕打而纵声大笑。自由思想其中,守旧表现其外然而,这些考虑并不会阻碍通情达理的人去仿效常人的言行举止。相反,我认为一切稀奇古怪的行为都是被一些神经失常或者妄想标新立异的人所致,而绝不会是受有真正理智的人们所驱使。智者心底是让自己的思想摆脱俗套,对事物做出自己无拘无束的判断,他应该在表面上完全遵循、约定俗成。社会不会关心我们的内心如何想,但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工作,·791·-赐蒙田随笔我们的财产,我们的个人生活,善良总之一切都得符合社会的需要,遵从社会的利益,顺应一般社会大众的观念。我们都来模仿伟大善良的苏格拉底!我们不要妄想那些法****主持正义。苏格拉底,所以拒绝用越狱的方式来换取生命,完全出于对法律权威的敬畏,法律,要靠本国家里的每个公民的遵守和维护。这是规中之规,法中之法,亳无例外。“守法方为止。”如果换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管任何一种现行的法律,如要轻易更改,那带来的不良后果将比其带来的利益多。后果在哪儿?这是由于支配一个国家的成套法律好比一座建筑物,它由各部分法律成分构成,结构严谨,触动一处,整座楼房便受影响。因此,卡塔尼亚的立法官,一概命令那些想取谛旧法或是新编法规的人们提着脖子来见众人,如新法一旦不为每个公民承认,他们就得马上被勒死。我厌恶任何形式的革新。我这样说是有理由的,因为我已目睹其严重后果。多年来那些新奇事物把我们弄得晕头转向,尽管我们的苦难不能全部归咎于它,但我们可以这样断言:它通过各种渠道来滋长引诱一切,以至于以后的那些灾难,或对它本身都有危害性的灾难,恐患因它酝酿而成!它最该惩罚的是自己,责任者是它本身。“玩箭伤身、自受其苦。”凡是企图颠覆政府的那个人往往与之一道垮台。制造混乱的人得其利者不多。这种人为让其他渔人下网丰收,故意把水搅浑。·891·蒙田随笔自以为是的虚妄让我觉得很奇怪的是:有人竟如此自信,如此自以为是。至于我,我从不认为自己懂得很多或可以做很多事。我对自己的本事、才能胸无成竹,只有事后我才有所认识。我怀疑所有事物包括我自己,在以前的所有有关考察人的学说中,通常的那种轻视人、贬低人、把人视作虚无的学说是我最乐于接受的和最喜爱的。只有当我们的自负和虚荣心被哲学打击和压抑时,只有当哲学承认自身的犹疑和浅薄时,我才觉得它有良好的效用。我认为,人的自命不凡是错误观念的本源,不管那是普遍见解,或是个人之见。有一群自命不凡的人,老是叫嚷着自己可以踏上水星,远眺天空,这叫我感到可笑。我所作的考察仅是以人为对象,可就是这样,我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主张,重重困难,仅是在哲学一派中就有多种的见解。这些人连对自己的认识和状况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见解,而那是摆在他们眼前、存在于他们身上的事物。他们自身是运动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却不明白为什么会动。他们是运动物体的操纵者,却不知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因此怎样解释。当他们向我大谈而特谈尼罗河河水的涨退原因时,我是无法相信他们的话的。圣经上说,好奇心和探寻答案的勇气,会给人们招致灾祸。·991·-赐蒙田随笔万众之师———人类知识的贫穷人人都应有自知之明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训诫。智慧与光明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把这一条训诫刻在自己神庙的门楣上,大概他认为这条训诫将他教给我们的全部道理都包含在内了。柏拉图也说,所谓智慧、无非是实施这一箴言。在色诺芬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知道苏格拉底也曾逐层深入地证明这一点。无论哪一门学问,唯有知其门道的人才会体悟其中的疑难和未知领域,因为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学识才有可能察觉自己的无知。不去尝试开门又怎么会知道我们所面对的大门仍未开启呢?柏拉图的一点独到认识就是由此而来的:有知与求知永远成正比,而无知与求知却是成反比的,因为无知者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所求何在?因此,在探寻自知之明的方面,大家总自信不疑,甚至以为精通于此,那是因为:根本没有人彻底搞明白。正如在色诺芬的书中,苏格拉底对欧迪德姆指出的那样。奢望对于我而言是不存在的。我觉得这一箴言蕴藏着无穷寓意的哲理。我愈学愈感到自己的无知,这也就是我的学习成果。我生性谦逊,或许正是由于常常感到自身的匮乏。阿里斯塔克曾说:“从前全世界仅有七位智着,而当前要找七个自知无知的人也不容易。”难道处于当今时代的我们不是比他更有理由如是说吗?自恃清高与顽固不化是愚蠢的最明·002·蒙田随笔显的标志。我凭借自己的切身体会谴责人类的无知。我认为,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进一步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那些即使已经直接面对着自己或别人的虚妄的榜样,却仍不愿意接受自己无知的事实的人,请让他们听听苏格拉底的训诫去认识这一点吧。苏格拉底不愧是万众之师。生活的乐趣,不容错过源于书的乐趣是无穷尽的。但是,人们若过于沉迷于其中,最后便会感到趣味索然,甚至还要损害身体,而快乐和健康才是我们最可宝贵的。倘若最后竟弄到让人心衰力竭的地步,那么我们就抛开书本吧。我一贯支持这样的想法:从书上往往得不偿失。长期以来感到身体欠佳的人到头来只好听从医生的吩咐,不再违背由医生规定的一定的生活方式;退隐的人也是一样,他对社交生活失去兴趣,乃至深感厌烦,于是他只得按理性的标准设计隐居生活,凭自己的见解通过深思熟虑好好地加以安排。他应该排除一切劳累困扰,不论它以何种形式呈现;他也应当摆脱有碍于身心宁静的世俗之欲,而选择最符合自己性情的生活之路。“每人都来学会自择其途。”只要是主持家政钻研学问外出或是其他什么事务,都应当以不失其乐趣为标准,要注意不要超过这个极限,不然会带来痛苦。·102·-赐蒙田随笔不论是学习,还是处理事务是我们保持良好状态的需要,也是避免另一极端所引起的不适的必需。我们的用功、处事就只应以此为限度。很多学科不但没有成效而且艰深难懂,那多半是为群氓而设计的。就让那些媚俗的人去探讨它们吧!我嘛,我只喜欢那些有趣而且易读的书本,它能调节我的精神。我也喜欢那些给我带来激励的自助书籍。“我默默漫步在幽林之中,思考那值得智者、哲人追索的问题。”才智比我优异的人,如果有刚强的、充满活力的心,可以给自己安排纯精神上的休息生活。对于我,我只具备常人的心,我必须借助肉体之乐来维持自己。年纪已高,与我的想法相符的乐趣早已离我而去。此刻我正培养和激发自己的欲望,使它们能适合我。我们必须全力抓紧享受生活的乐趣,逝去的岁月正在夺走我们的欢乐。尽情享乐吧,我们只有一生。明天你只能留下余灰,化为幽灵,一切将归于乌有。刑讯刑讯是一项极其可怕的事情。我觉得,与其说这是追查真相,倒不如说是在考验体力。所以说能够挺得住刑讯的人就一定可隐瞒真情,而那些受不住刑罚的人则会胡供乱认。的确,·202·蒙田随笔受到刑罚而承认过错,或因为受刑而被迫说出莫须有的事情,这些情况,并不能说明前者一定多于后者。反过来说,倘若没有犯下被告之罪的人,能相当坚强地顶住了刑罚,犯罪者为什么就做不到呢?他换回的酬报可是可免一死啊。关于刑讯做法的根据,依我所见,是重视良心的力量。因为,良心与刑罚的结合似乎在促进犯罪者供认过失,削弱他的抵抗心理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另外良心也能给无辜者以力量,使之不屈服于肉刑。说真的,这种办法并不可靠,而且十分危险。“重刑之下,必有冤魂。”这样极易引起法官为免无辜者一死而用刑,却使无辜者备受折磨甚至于丧生。成千上万的人由于不堪受刑竟胡乱招认。我认为菲罗塔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想起亚历山大对他的指控及他身受的折磨,我总会反复思索。据说人类因自身弱点而制造的种种祸患之中这还算是最微不足道的了。在我看来,这是多么不人道而又徒劳无用啊!希腊和罗马认为:当一个人的罪行尚未确定的时候,便使用严刑对其进行肢解,是一种恶劣残酷的举动。其实,在这方面,它们自己恰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您对被告的案情亳无所知的时候,他有什么责任?您不想无缘无故地处死他,却选择让他饱尝比死亡还要难受的折磨,这就是您所谓的“公正”吗?您想想,多少被告人宁愿含冤一死,而不愿意经受审讯。正是由于那种审讯极端凶残,被告人常常不待判决,便已经在刑具下死去。事情不是已经显而易见了吗?我不知道是从哪里听来一则小故事,正好说明我们司法部·302·-赐蒙田随笔门的意识。一名村妇向将军控诉士兵强抢了她仅有一点她留下喂孩子的面糊。当时那支军队蹂躏了那一带村庄。将军可算是一名真正的大法官。他首先警告那妇人如果她撒谎,是要犯诬告罪的。当妇人坚持所说全是事实时,将军便下令将士兵剖腹以弄清真相。结果证实那妇人说的果然不假。就这样预审和判决合二为一了。教育上的一切体罚都应受到谴责我谴责一切培育娇嫩心灵方面的体罚。塑造心灵是为了荣誉与自由。强迫与压制有着说不出的奴性味儿。我想,武力不可能比理性、智慧和灵巧更能帮助人取得成果。我受到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大家告诉我小时候只被轻轻地打过两次。我对自己的孩子也坚持这样做。不过他们都很小就死去,只有我唯一的女儿莱奥诺尔幸免于夭折。她长到六岁多,无论引导她或惩罚她的过失,也顶多是语气很轻训斥而已,而且我知道我的方法是正确的,合乎自然的。就算女儿令我大失所望一定另有原因,并不能指责我的方法,而倘若我有儿子,我会更加慎重对待,因为男子的地位要自由得多。不像女孩子那样生来要侍候他人,我多想自己的儿子具有自由和独立的人格啊。皮鞭的教育要么使人更加怯懦,要么使人愈加邪恶。不会具有其他效果。·402·蒙田随笔我们愿意孩子爱我们而不是恨我们恨得要死吧。那么,我们就应当尽自己的可能让孩子们愉快、合理地生活。已故的蒙吕克元帅有一个英武过人的公子,死于马德拉岛。那曾经是他的希望所在。蒙吕克对我说,由于他总是摆着身为人父的尊严与权威的架子,而从未试图在思想上与儿子交流,造成了他再也无法表达对儿子的深厚感情的后果。这有生以来最大的遗憾令他痛心疾首,又追悔莫及。他说道:“这可怜的孩子,他肯定以为我不会爱他,只以为我性情苛刻、蔑视一切。更不会正确估计他的人品。其实我心里深深地隐藏着对他的感情。他应该充分领略这份感情并对此表示感激。我过去为了保持无用的假面具、竭力克制、折磨自己。我与他相处的乐趣和他对我的爱都被我丢却。他对我的感情相当冷淡,因为他只从我这里得到粗暴的对待和专横的手段。”我觉得这番懊悔的话,句句在理。虚幻的感觉请将一名哲学家放进铁丝网造的笼子里,并把笼子挂到巴黎圣母院塔楼的高处吧。哲学家十分清晰地知道,他从笼子里掉下来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他对修屋顶的高空作业格外不习惯,他眼看这种高度而不恐惧,那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尽管钟楼中的走廊用石砌成的,要是做成空心的,要在上面走得格外平稳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有些人只要想到这个高度就受不·502·-赐蒙田随笔了。且让我们架一根梁在两座塔楼之间吧。梁的宽度就像我们在其上散步所需要的宽度一模一样。那么,即便我们拥有亳不动摇的哲学智慧,我们也不可能具备这样的勇气:如履平地的在梁上行走。我曾在本地山坡上做过这样的试验,我发现,尽管我离深渊还有相当于我身长的一个距离,而且我如果不是有意去冒险的话,我是绝对不可能掉下去的,但是我亲身经历这种望不见底的深渊,还是控制不住地恐惧,我的大腿、小腿都不停颤抖。可怜的“怪物”———人战争是人类最有声势、最盛大的活动。我真想知道:我们是否可以以此说明人类的长处,或者相反,从中看出人类的缺陷和软弱。说实在的,我们彼此残杀、互相撕打的技能看来远远超过没有掌握这种本领的禽兽。古罗马讽刺诗人朱韦内尔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什么时候曾见过百兽之王残害过柔弱的幼狮?哪里森林的野猪死于凶猛同类的獠牙?不过,动物也不是完全没有这种本事的。蜜蜂的残忍搏斗,敌对蜂群的蜂王之间的互相攻击都表明了这点。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农事诗》曾写道:·602·蒙田随笔“蜂王两相斗,引起大骚动,联想战乱事,兵戎见百姓。”我只要谈到这一神奇的描述,就似乎看到了关于人类的虚荣和愚蠢的真实写照。这种引起我们极端恐惧和厌恶的敌对行动,这种透露着血腥的喊杀声,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形象地描述过:“剑影凌霄汉,刀光遍地闪,兵骑震山岳,杀声动九天!”不可阻止的可怕的千军万马,积聚起来的激情、狂怒、骠勇,这一切燃烧起来的理由是很虚妄的,而平息下来的原因又是不足挂齿的,眼看这种现象不由不令人感到可笑。古罗马诗人驾拉司写过这样的诗句:“传说帕里斯的爱情之火,引发希腊与蛮族之间的战争。”帕里斯的淫乱导致整个亚细亚竟在战火中毁灭、沉沦。一个人的欲念、一阵快意、一点怨恨、一种纯粹出于私心的嫉妒———连两个爱絮絮叨叨的妇人都没必要为之相争的理由,竟成了这一场大灾难的根源。然而这个庞大的队伍,尽管有千般活动、万种形态、尽管似乎要震天动地,这个疯狂的千手百面怪物,它仍然是人啊,可怜、软弱、不足挂齿的人构成的啊!它不过是一窝受刺激被搅动的蚂蚁。·702·-赐蒙田随笔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这样写道:“平原上移动着黑压压的大军。”一只飞鸦的叫声,一阵逆风,一匹马的失蹄,一只老鹰的偶然飞过,一句话、一个梦、一个信号、一片晨雾都足以将队伍亳不费力地摧垮。试让强烈的阳光直射众人的脸部吧,他们倾刻之间就会眩晕,昏厥。只要朝他们的眼睛刮一阵风沙,就像向诗人笔下的蜂群撒沙那样,队伍就会溃散,军旗就会倒下,即便是丰功伟绩的庞培来率领也不起什么作用。自然与科学科学教育原本应该对我们起到鼓舞作用的,但其大部分竟徒有其表,多半只起装饰作用,实际效果微乎其微。我们抛弃了自然还要向其说教,而自然却始终沉隐微妙地规范着我们。自然教训的痕迹清晰地铭刻在世世代代的躯体上。村野之人,多亏无知,才在其生活的天地里将自然形象真实地保存下来。科学不得不时时刻刻向自然借鉴,这样才能给科学的信徒们提供坚定、纯洁、可靠的榜样。目睹如此博学多才的信徒们竟要仿效那种“愚昧”的纯朴,并且要模仿简单的动作,这种现象倒也很可笑。从动物身上也能吸取有用的知识,用于生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凭我们的智慧完全能做到。例如:该怎样生、怎样死,如何节约财富、如何保护和养育自己的孩子,如何维护法律,而最后一条却证明了人类的弱点。另外,这种·802·蒙田随笔理智听任我们随意操纵,变化多端,标新立异。它并没有在我们身上反映出任何自然的鲜明痕迹。法律考察一下支配着我们的那些法律的性质吧。它确切的证明了人类的弱点,多少矛盾和错误都包含其中。我对此无力补救,只有逃避,而且竟达到如此程度,有可能的话,我绝不去晋见那些掌握着对我生杀予夺权利的司法人员。我的荣誉、我的生命并非取决于自己的清白无辜,而更多的是靠着我的辩护人的灵巧和努力。但是我宁愿冒着危险去和这样的法律部门打交道:它不仅注意我的善行也考虑我的劣迹坏事,我既对它充满期待又倍感恐惧。光给一个没有过错且又做了好事的人赔偿费,那是永远不够的。法律只给我们伸出了一只手,并且还是左手。无论谁,只要求助于法律,最后总要吃亏。到此,我还没因为什么案件被某位法官关照过,不管是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无论是牵扯到我本身或是涉及第三者,真是感谢老天,我还没有进过任何监狱,哪怕是进去錿盕一会。光想象一下监狱的外表就令我不快。我非常热爱自由,谁要是不准我去印度某一个地方,我的生活也会过得舒坦。我不会龟缩在一个我不得不将自己藏匿起来的地方。只要我在别处有可能遇到开放的土地,宜人的空气。·902·-赐蒙田随笔天啊!我眼见许多人固守在本国的一个地区,上大城市、进入宫廷、远出旅行的权利都给剥夺了。权利,就因为触犯了我们的法律,而我对于他们这样的处境又是多么于心不忍啊!可是法律依然维护着它特有的尊严,不是因为它正确,因为它就是法律。法律的权威性就在于此,而不是别的。制定法律的人往往比较愚蠢,而更经常的是憎恨平等、缺乏公正之心的人,总而言之,都是一些虚浮的、靠不住的常人而已。法律的错误比任何事物的过失还要厉害、严重,而且是长期性的。只因为法律正确才服从法律的人,正是出于这一原因而违犯它。法国的法律已腐败变质,因为这样,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法律是滋生堕落腐化的根源。从它的实施和执行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法律模糊不清,因此都是值得原谅的,无论就执法或是就守法方面来说都如此。新旧世界在我们生存的世界刚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有谁能担保说:这是最后的姐妹世界呢?然而守护神,预言家以及我们自己在此之前都还不知道这个世界的存在。另一世界和我们这个世界一样:幅原辽阔、人口众多、土地富饶,但是十分清新和幼嫩,连字母都必需传授给新的世界。在五十年以前,它还不识字,不懂重量、尺寸,不知衣服、粮食、葡萄。它还是个赤·012·蒙田随笔身裸体的孩子,投身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完全依靠大自然的孩子恩赐而生活。如果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将面临世界末日,如果那位诗人说他生活于新兴时期且言之成理,那么新的世界正走向光明的时期,而我们的世界将走进黑暗。一个肢体不能动弹,另一肢体又充满活力,整个宇宙肯定会陷入瘫痪状态。我们会加速新世界的衰败和灭亡,因为我们的病症是带有传染性的。新的世界会因为我们的技术和我们的思想而付出高昂的代价。我对这个问题是十分恐惧的。新世界还象个婴孩,过去我们不曾责骂和鞭斥过他。我们也没有能凭借自己的勇武和天赋力量去控制他。我们从前亦并未试图运用我们的法律和仁慈去争取他,也不曾以我们的高贵品行去驾驭他。新世界“孩子”的大量谈话及其他们所进行的很多辩论都表明:在言辞和思路清晰方面,他们丝亳不比我们差劲。库斯科城与墨西哥城呈现出异人的富丽堂皇:御花园内,一切井然有序,花草、树木均依原样大小用金铸成,唯妙唯肖,那些价值连城的宝物就更不说了;而御室之内,所有国中所有的飞禽走兽、海产动物均用金子铸就。新世界人的作品,无论是用宝石、羽毛、棉花造成或是用画笔画成的,都精美之极。而这一切都证明:他们的手艺并不在我们之下。此外,若谈及诸如其他方面,我们大概不如他们,但这于我们却大有好处。正因为这方面的优点导致他们失误、被出卖,甚至背叛自己。但勇敢、坚强、毅力、坚忍这些方面,他们当中一部分人为我们所作出的榜样,我敢说绝对能够和古代世界历史上我们最有名的榜样相辉映……他们的心灵是如此洁净,又是如此渴求知识,并且都几乎处于具有很好开始的自然状态之中,本来可以好好发挥其作用·112·-赐蒙田随笔并非难事。可是与之相反,我们却利用其无知,利用其经验不足,按照我们所有的风俗习惯所提供的模式和榜样轻而易举地把他们引导到背叛自我,引导到贪婪、淫荡以及一切残酷和非人道行为方面上。你可以想象,有多少城市被夷平,有多少民族被灭之,多少人身首异处,世界上最富饶、最美丽的地方竟被弄得乱七八糟,而这一切不外乎仅仅是为了珍珠和胡椒的贸易,这是多么令人可鄙的胜利啊!多卑劣的胜利啊!充满灵气的语言普卢塔克曾经说过,通过实际事物他认识了拉丁语。相比之下,这里的情形亦如此。言辞依据明确的意思而发,有血有肉,再也不是空话,不会言之无物。字面的所指远小于言语的内含,连二三流的作者也多少认识到这一点。我也一样。我在意大利的时候,碰到一般谈话的场合,想说什么就照说出来;可是,遇到严肃的交谈,因为除了一般的用法之外,我并未能很好驾驭和运用自己的语言,然而,个人的特色,我也还是要表达的。经大作家的操笔和运用以后,语言的价值大大提高了。他们不只是将它搓搓捏捏,使之有力一点,用法多样化一些而已,更重要的是他们赋予了语言新的生命。大作家不在乎去创造新词,而是致力丰富自己所用的词语,使其含义和用法更加·212·蒙田随笔深刻、更有份量。他们的审慎态度和巧妙手法给语言带来了不寻常的气势。普通人是多么缺乏这种天赋啊,我们只看一下当代许多法国作家的事例就可以知道这一点。他们相当大胆,而且十分自傲,竟不屑走常人的途径。但他们毕竟都失败了,就是因为创造性与鉴别力的欠缺。在他们的作品中只看到可怜的故作新奇,言不由衷的谎谬可笑的修辞手法。那不但无助于加强主题,反而把主题削弱了。他们全不顾产生什么效果,只热衷于追求新颖。为了用上一个新词,他们竟往往舍弃掉更有力、更动人的旧词。我觉得,足够的词汇我们的语言是拥有的,问题在于琢磨不足。因为就是借打仗和狩猎的词语也是可以表达许多东西的。这是一块肥沃的土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起来。改善和加强表达方式很简单,就如花草稍加移植即可。我觉得我们的语言相当丰富,但不够灵活,也不够有力。一般说来,重大的思想它表达不了。如果你硬要使用它,你就常常会感到,它无力支撑你所加给的负荷。一旦词不达意,就得向拉丁语求助,有时还得向希腊语求助。我刚才所选用的几个字眼,我们就不容易感觉其活力,因为用滥了,其魅力已大大消失掉,显得索然无味了。同样的,在日常词语中,也不缺乏一些精辟的习语、生动的比喻,只不过是老化了,美感已失,被滥用过度,已变得黯淡无光。有鉴赏力的人却并不因而失去兴趣,而第一次使这些词语焕发光彩的古代作者也并不因此失却荣誉。在论述这一专题时,各门学科离一般的、自然的用法太远,写得太过微妙,也太过做作。我的侍从懂得如何讨贵妇人的欢喜,清楚地知道自己如何去做。但是如果你给他念念埃伯·312·-赐蒙田随笔勒或菲斯诺的作品,虽然书中的内容是和他有关,是谈他所想,谈他所做的事,但是他却一窃不通。虽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包含着与我日常思想活动有关的内容,但是大部分我自己竟认不出来。为了学派的需要,这些内容用另一种外衣包装、遮盖起来了。但愿上帝允许这种做法吧!他们实行的是自然人工化,但如果让我做这项工作的话,我会用人工自然化。诗的自由与随意我有点离题了,但并不是我的不经心或疏忽而是有意的放纵。本人有许多的奇思妙想,但这些想法之间虽相互照应,但关联并不直接,只是间接的。对话集分两部分,有许多有趣的想法,且内容博杂,卷首畅谈爱情,卷末竟也能论修辞。虽然只是大略看一遍,但也令我印象深刻。古人似乎并不担心这种善变,他们信手拈来,看似不经意,却收到奇妙的效果。我书中的章名不能说一定是概括了该章的内容,通常只是抓住某一方面的特征稍微提示而已。正如下面这些标题:《安德罗斯女子》《阉奴》;也象这些外号:“红脸人”、“鹰嘴豆”、“带项练的人”。我如诗般的跳跃、腾挪跌宕。正如柏拉图所说:这是一门艺术,轻快、飘逸,笔下有神。普卢塔克的有些著作也是如此。他在著作中忘记了自己,要说的主题,用无关的内容代替了主题,与主题有关的东西,只能偶一见之。他的《苏格拉底之守护神》的笔·412·蒙田随笔调。主啊!那种欢快的离题话,那种变化的文笔多美啊!尤其它似乎是漫不经心,妙手偶得的样子。也只有那些不认真的读者,才找不到我的主题。因为我还是绕着主题来写的。读的人还是能找到那些简短,但充分的切题的话。读者总能在某处地方找到切题的话,虽则简短,但还是充分的。喜欢不受约束的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我的笔调、我的思想也都飘忽不定。我的导师说荒唐一点,就不一会多做蠢事。而他们的榜样则更表明这一点。成千上万的诗作写得像毫无生气、平淡拖沓的散文。而最美的古代散文(我在本文中作为诗却处处将诗的独创性和活力显露出来)表现出诗才的光采。当然,我们就得承认这种散文在语言艺术方面的卓越和高超。柏拉图说:诗人坐在缪斯的三脚座上,像水泉的喷口那样,任凭诗兴所指引,一切从嘴中自然而出,不假思索,不事斟酌,真是一泻千里,汪洋恣意,呈现出让人眩目的五彩缤纷之象。柏拉图本人就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气质。古代的智者说:诗是古老的神学,早期哲学也是如此。诸神原本的语言亦是如此。我主张内容的自然取胜。何处开始、何处变化、何处转折、何处收笔,自己充分显露出来,无需加插交代和连接的词语,也用不着我多加解释。宁愿自己的作品没有人读也不愿人家读起来昏昏欲睡或避而远之,谁不这样想呢?“虽不求功用但功用愈发明显。”如果略为济览就等于掌握,如果手捧书本就等于学到,如果翻开书本就等于攻读,那么,我表现出像我所说的那样的无知,便是我的过错了。既然我不能凭自己的作品本身去争取读者的支持,那么,如果我能借变化错杂的内容去吸引读者也好,不过读者也许多·512·-赐蒙田随笔读了一遍以后是会后悔的,但读者必竟是多读了。再说,有些人的脾性是这样的:对待自己知道的东西格外鄙视。他们不知道我说什么反而会更加赞赏我。他们会将隐晦视为含义深刻。说句真心的话吧,隐晦是我最讨厌的,只要能够避免我就会尽最大努力避免。·612·蒙田随笔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