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迎向开阔的人生-2

作者:刘墉 字数:9508 更新:2023-10-08 21:27:47

“不要认为那是我空白的七年。告诉你!我过得很充实,也想得很多。以前没时间想的,那时候都想了。身在北大荒,你不面对自己,还面对谁?你面对的是存在、面对的是生命!有什么比一个人面对生命,更能产生强烈的震撼?”最近我也在电视上,看到对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荷赛·卡瑞拉斯(Jose Carreras)的特别报道。令人难以相信的,去年在世界足球大赛中高歌,吸引全世界几亿观众的卡瑞拉斯,居然在几年前,曾得过致命的血癌。医生说他只有十分之一活命的机会。他不能再演出、不能再见客,每天被关在隔离的病房里,因为即使最普通的传染病,也可能让他死亡。十四个月之后,卡瑞拉斯奇迹似的复元了。他重新回到舞台,唱出更优美而深入的歌声。很巧,他跟那位北大荒的作家,说出同样的话:“孤独,使我们能面对自己、面对过去、面对未来,也面对生命。”孤独也不孤独我常想,生命的孤独是很妙的。出生前,我们一个人(除非是多胞胎)住在妈妈的子宫里,一个人由肉眼几乎看不到的受精卵,长大到成熟的胎儿。我们一个人在羊水里浮沉,自己吮吸着自己的手指,没有人跟我们交谈。但我们也是不孤独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妈妈的子宫里面,被母亲带着走来走去。当我们死后,我们被埋葬在坟墓里,一个人睡在骨灰匣子或冷冷的棺木里,也没有人能跟我们交谈。但我们也是不孤独的,因为我们就住在人群四周,我们就睡在地球上面,跟着大家一起转,跟着四季一起变幻。如此说来,孤独有什么可悲呢?我们由孤独来、往孤独去。又总是被这世界、人群环抱着,稍稍往远处想一想,就不再孤独。谈情理(1)当一个人偏狭地对你好的时候,他自然期盼你能偏狭地对他好。施者总有不甘,受者总有不安。假好人与真乡愿当我十七年前刚到美国的时候,曾应邀在佛罗里达的一个小城举行画展。画展揭幕那天,市长也来了。他拉着我到旁边,以一种很特殊的表情,说了一段很特殊的话,使我至今难忘。“你知道吗?我们这个城市和台湾的某城结为了姐妹市。”他对我说:“可是,我愈来愈不知道,该怎么跟那个城市交流了。”“为什么?”我问。“因为当我们去访问的时候,他们叫几千个学生列队欢迎、献花,用一长队礼车迎接,还加上警车开道。把我们都吓着了,不知道他们来我们这儿访问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安排。”市长摊摊手:“我们只是个小城,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结果,我们反而不敢邀请了。”人情味的副作用不久之后,我到达纽约,除了在学校教课,也在家里收学生。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洋学生用的毛笔很差,建议他买好一点的。“这已经是店里最好的了。”学生说:“老师,能不能托你帮我买一支?”我马上就去找了一支,交给他:“这支笔就送你!”“真的啊!”学生兴奋极了。隔不久,他又要买笔,我就又找了一支送他。说实在话,那笔没多少钱,学生又用功,我等于给他当奖品。只是从此,即使他的笔已经旧了,而偷偷托同班的中国学生去买,都再也不曾向我开口。有一天我问他为什么。他很严肃地说:“你总不收钱,我怎么还能托你买?”把过去的两件事对照,我突然有种感触:“难道中国的人情味,拿到洋邦,反而有了反面的副作用?”请你照单付钱没到美国之前,常听人说:许多中国人到了美国,别的没学会,先学会对亲友的无情。连打电话,都计时收钱。到美国之后,有段时间,由博物馆安排,在各地旅游,并接受当地人士的接待。果然,他们也会把我打电话的账单寄来,勾出我打的长途电话。“他们真是无情。”每次我寄钱过去,都想:“要是在我们中国,就算你抢着付钱,主人也不会收。”只是,一天天过去,听多了,看多了,我发觉自己的想法可能并不对。当朋友来住在家里,我不收任何电话费的时候,他明明需要讲二十分钟的长途电话,可能不到五分钟就草草结束。问题是,二十分钟的事,用五分钟怎能说得清?如果有要紧的事得讨论,又怕多花主人的电话费,而不能多谈,岂不误了大事?于是,我改为对来访的朋友说:“你尽量打电话,要是怕我付电话费,以后账单来了,我会告诉你,千万别因为客气,而该讲的没讲。”我发现,对方反而泰然了。正如一位朋友说的:“你这么做,真好!因为我到别人家作客,他们客气,绝不收电话费。害得我打电话的时候,都觉得主人在偷偷看表,结果,出来做生意,反而没做好。”我真高兴听他这么说。只是,我心里还是多少有些不安:从国内来的朋友,是不是全能谅解呢?他们能谅解我这样做,是为大家好吗?该拿的就要拿有一天,读到明朝袁了凡写的《了凡四训》,其中说到两个有关孔子的故事,终于让我释怀。故事说: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赎回被邻国捉去做臣妾的百姓,政府都颁奖金。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了人,却不接受奖金。孔子知道就骂他说:“你错了!怎么可以只为自己高兴,博取虚名,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大都是穷人,你开了恶例,使大家觉得赎人受赏是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赎人的风气,只怕要渐渐消失了!”谈情理(2)书里又说:子路有一次救起溺水的人,那人送了一头牛为谢,子路收了。孔子听说,则大加赞赏。了凡先生写了一段很引人深思的话。“若所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所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又说:“例如不应该的宽恕,过分的称赞别人,为守小信而误人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都亟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我发觉,其实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就重视了“合理化”,只是后来许多人故意表现“私情”,故作有人情味的样子,或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而造成“情理不分”。假好人与真乡愿读中国绘画史,有一段明代大画家沈周的故事,我永远不会忘。书里说,沈周的邻居掉了东西,误以为沈周家一个相似的东西是他的。沈周知道之后,就把自己的东西送过去。直到邻居掉的那个找回来,把沈周的东西归还,沈周也只是笑道:“这不是你的吗?”书中举出的这类例子很多,似乎以此推崇沈周的“胸襟廓落”。只是,每次我读到这儿,都不以为然。这真叫“胸怀”吗?这根本是最害中国社会的“烂好人”“真乡愿”。说到这儿,我又想起《论语》中的一段话,而不能不佩服孔子。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孔子回问:“你拿什么去报德呢?”接着叮嘱:“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儒家“求合理”“不过火”的中庸之道,在这两句话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表现。问题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为什么却处处忘记这个道理?最近,一个跟英籍丈夫离婚的中国妈妈,为了把孩子带回台湾,而上了法庭。那英国人居然批评台湾是个没人情味的地方,说你在路上被撞死了,都没人救你。虽然法官后来把孩子判给了母亲,那英国人的每个批评,却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曾几何时,我们这个最有人情味的国家,却成了最没人情味的?那人情味去了哪里?答案应该是:去了自己人的身上。偏狭的人情味总记得以前看过的两个电视笑剧——二人在公车上抢一个座位,突然发觉是熟人,于是不抢了,你让我,我让你。一桌不认识的人吃酒席,菜一上来,就抢着下箸。旁边一桌熟朋友,则正好相反。菜端上来,你让我、我让你,最好吃的鸡腿,反而在一桌人的注视下,留到最后,被端了下去。这种谦让是真的谦让吗?还是一种“偏狭的人情”?糟糕的是,当一个人偏狭地对你好的时候,他自然期盼你能偏狭地对他好,施者总有不甘,受者总有不安。于是,当你做大厨的时候,一定要给熟客人多加两勺。当你做公务员的时候,一定要给熟人办事,多一些方便。当你卖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给朋友较便宜的价钱。而你给这人多一勺的时候,那人就少一勺。你给我方便的时候,就比较给别人不方便。你算我便宜的时候,别人就要比我多付钱。请问,这造成的是公平,还是不公平?不平则鸣!鸣则不宁!它对社会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呢?是光荣还是尴尬?最后,让我说两个故事:二十年前,当我太太在中山女高做训育组长的时候,一个老朋友听说,立刻兴奋地讲:“太好了!这样我女儿就可以进中山女高了。”五十年前,在上海。一位著名的京剧演员登台,戏院里座无虚席。突然进来一位“人物”,那名演员老远在台上看到,居然停下来打了个招呼。我常常想到这两件事。心想,那位朋友难道以为靠关系,可以不参加高考?或是可以在考试中做手脚?他那样说,真是侮辱了高考。又想,那位“名角”,真能称为“名角”吗?一个敬业的演员,怎能在演出一半,不顾整场观众,而停下来打私人招呼?我更想,如果我是那位“人物”,会觉得这是光荣,还是尴尬?我梦想,有一天,我们能公平地、真心地,以合理合法的态度,去关怀每一个人,而不是只对自己人好。我梦想,有一天,我们不再“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而能冷静地看每一件事。我梦想,有一天,孔子“合理化”的中庸之道,能真正在我们的生活中落实。谈压力你看过城隍爷出巡的仪式吗?那真是精彩极了!掌管地府的城隍爷在前面威风凛凛地前进,后面跟着一批青面獠牙的小鬼和背枷戴铐“被打下十八层地狱的恶人”。看吧!我终于办到了!常听人说“压力太大,实在受不了”或是讲“我这个人,就是受不得压力”。岂知道,我们每个人从没出生,就已经受到压力,而这压力一直到死,都无法脱离。如果我们装满一杯水,在杯口盖上一张纸,再把杯子倒过来。会发现,那张纸和杯里的水,能不倾泻下来。这是因为大气的压力。如果把一个空心的铁球,切成两半,再合起来,并抽掉其中的空气。会发现那铁球的两半,紧紧吸在一起,即使用十六匹马,都可能拉不开。这有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的压力。谁能想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由地面向上延伸六十到三百公里,也把它的重量狠狠加在我们身上。可是,我们不是活动得很轻松吗?那是因为我们的体内,相对地产生压力。两个压力抵消,就毫无感觉了。在高压下出头的人记得一位政治家,回忆在监狱做*的时候,常自己孵豆芽。一大把豆子,泡在杯里,居然愈被压在下面的豆子,长得愈肥。我自己也有经验——每年秋天,我会在地上挖一个个深达六寸的坑,把郁金香的花球放到坑底,再盖上厚厚的泥土。每次一边盖土,我一边想:这些娇嫩的郁金香,为什么非种这么深呢?它们又怎么有能力,向上冲破这么厚的泥土?只是,一年又一年,它们都及时探出叶片、抽出蓓蕾,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若不是种过郁金香的人,谁会想到,它们是从六寸深的地方钻出来?大家只见灿烂的花,有谁会想到它艰苦的过去?在高压下退缩的人当然,我也偶尔发现有些因为力量不足,没能钻出泥土而死亡的。看到它们终于萎缩的球根,我有着许多感慨:它们不就像人吗?有些人很有才气、很有能力,甚至有很健康的身体,却因为受不了压力,而在人生的战场退缩下去。他很可能是参加竞选的政治家,实在受不了精神压力,而中途退选。他很可能是花十几年时间,准备参加世界运动大赛的国手,却因为承担不了太多人的瞩望。唯恐失败之后,难以面对全国同胞,而临场失常,败下阵来。他还可能是每天把高考挂在心上的好学生。当那些功课不如他的人,都准备上场一搏的时候,他却宣布:“我痛恨考试,为了向这考试表示抗议,我要做拒绝高考的小子。”他确实可能是特立独行的人物,敢于向他认为不理想的制度挑战。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么想:他是因为太怕失败、受不了压力,而选择了不应战。城隍爷抓来的罪人你看过城隍爷出巡的仪式吗?那真是精彩极了!掌管地府的城隍爷在前面威风凛凛地前进,后面跟着一批青面獠牙的小鬼和背枷戴铐“被打下十八层地狱的恶人”。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那*队伍中,被边走边打的恶人,会愈来愈多。因为一路走,一路有人化装成罪人加入。据说这样可以作为一种忏悔的方法,也可以消减一些罪恶。但是据心理学家研究,他们实在是怕自己死了之后下地狱,所以先主动“下地狱”。就好比原始人类怕狮子老虎,反而把狮子老虎画成壁画。也可以说,面对恐惧时,他们不但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反而俯首下来,任凭宰割。同样道理。许多人有惧高症,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心惊肉跳。你问他有什么恐惧。他会说“害怕”。你再问“你不是站在很稳的地方吗,有什么好怕?”他可能说:“我觉得自己随时会跳下去。”逃避与对抗不敢面对压力,或实在无法忍受压力的时候,就采取消极的逃避。甚至向那压力去靠拢、屈服。这是多么可悲的人性啊!连小孩子,都会用装病,或弄伤自己,来博取大人的同情。连成人都会因为不敢面对工作压力,而装病不上班。他们岂知道,如同我们面对大气压力,最好的方法,是由体内产生相对的压力,使它两相抵消,让我们突然间,觉得轻松无比。不信自己办不到最近读到两个人的报道,都谈到压力。一位是在1985年,以十七岁的年纪,勇夺温布尔登网球大赛冠军的德国网球好手——贝克尔。他居然说:“如果时光倒流,我真希望当年输掉那场温布尔登赛。”因为自从他拿了冠军,大家对他的要求愈来愈高。只要一场失利,就嘘声四起。贝克尔感慨万千地说:“大家好像只记得我是温布尔登的冠军,却忘了我还是个青少年。”另外一位是伟大的音乐家伯恩斯坦,他曾对一群年轻的音乐家说:“你们要想成为伟大的演奏家,不仅在于你多么勤苦的练习,更要看你走上台,面对观众的强大压力时,是不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恐惧与犹豫,全摔到一边。由内心产生一种特殊的力量,一种不信你办不到的力量。那力量,使你成为大师!”我更永远记得,代表美国参加世界溜冰大赛的克莉丝蒂·山口小姐,当她做完一连串最难的动作时,没等表演结束,就握紧拳头,向空中狠狠一挥。后来记者问她,那一挥是什么意思。山口一笑,说:“是看吧!我终于办到了!(Gosh!I made it.)”谈保育难道骆马和小鸟都懂得怎么“留一手”吗?它们为植物留一步“生路”,也为自己留了一步“后路”。奉献的大地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棵百年的老树,我常爬到树的枝丫上玩。邻居小孩把球扔进院子,也常翻过墙头,攀着那棵老树,到我家捡球。有一天,家里不知为什么,把大树砍了。我看着那剩下的半截树干好伤心。过了几天,更伤心的事发生了——家里失火,一下子烧成平地。大树的风水后来,一位会看风水的朋友对我母亲叹着气说:“都怪你呀!好好的,为什么把树砍掉呢?树长得不对,可以坏风水;长得好,则可以养风水。你家里的气,全仗这棵大树聚着。供还来不及,怎么能砍呢?”对他这种迷信的说法,我很有反感,只是觉得看惯的大树,一下子空了,好不舒服,也有点不安。倒是有位朋友说得比较让我信服:“树石、花鸟,跟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一天到晚生活在其间,我们的‘气’感应了它们,它们的‘气’也感应了我们。经过长久的相互感应,是不宜有大变动的。你以为只砍一棵树,其实树上的小鸟没了窝,螳螂、鸣蝉没了家,下面的苔藓没了荫庇,习惯于树荫的房子少了遮掩,连你的眼睛都不习惯,这影响可就大了。”前人的一小步,后人的一大步!最近美国联邦政府对自然生态做的一项调查,也说出同样的道理。做调查的生物学家说:“我们不只是在这里或那里失去一种生物,我们失去的是一大批、一大批的生物。”他所说的正是那“连锁效应”,因为一种植物,或动物的死亡,造成连串的影响。在电视上也见到一个感人的画面——一群生物学家,用绳索垂降到夏威夷的悬崖上,拿着收集花粉的刷子,为一种植物的花朵进行“人工授粉”的工作。这原来应该是昆虫做的事啊!想想,一只小虫,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是多么简单的事?何必这群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几百公尺,甚至几千公尺的悬崖上工作呢?因为,那种昆虫已经永远从世界上消失了。这些生物学家如果不做,很快地,那稀有的植物也将消失。“前人错误的一小步,常要后人的一大步去补救。问题是,我们能这样做多久?又做多少呢?”生物学家吊在绳索上喊着:“因为人类的贪心,而让生物永远消失,是我们的耻辱。”聪明的骆马与小鸟最近在美国公共电视上,看到有关骆马(Llama)的报道,也令我十分感慨。骆马是生长在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一种动物。它们有着长长的颈子、小小的头和细细的腿,又有着强大的肺,使它们能生活在五千公尺的高山。印第安人认为骆马是上天的恩赐,因为它们不但肉可以吃、奶可以饮、毛皮可以穿,而且能帮人驮东西。只是,骆马有点脾气,当它不高兴的时候,会对人吐口水。影片里放出骆马吐口水的样子,追着人,呸呸地吐,有趣极了。更有意思的是它的嘴唇。生物学家说,骆马的嘴长得很特殊,它们在吃草的时候,不会伤到植物的根,使那些草能很快地再生,也使它们总有得吃。电影里还介绍了骆马软软的蹄子,说那蹄子也长得巧妙,又能爬山,又能不伤到山上的植物。它使我联想到纽约院里的小鸟。当我春天种菜,把种子撒下去,小鸟立刻飞来吃。可是过几天,种子发芽了,小鸟就再也不碰。我常隔着窗子偷看,看那些小鸟,在我的苗圃间走来走去,发现它们居然能不伤到那些嫩芽。等嫩芽长大了,结了籽,它们又飞来吃。难道骆马和小鸟都懂得怎么“留一手”吗?它们为植物留一步“生路”,也为自己留了一步“后路”。又难道,这也是骆马和小鸟能历经千万年,存续到今天的原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适者”不一定是占有者、战胜者,而是能与周遭生物“共荣共存”者。孟子说:“如果不把细密的网子放进池塘,鱼鳖就吃不了;砍伐树木能找适当的时节,木材就用不尽。”(《孟子·梁惠王上》,语译)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留给我们孩子的礼物读到谢尔·希尔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的童话书《奉献的树》(The Giving Tree)。一棵高大的苹果树,荫庇着一个孩子成长。孩子在树下睡觉、捉迷藏,到树上摘苹果,还把名字刻在树干上。孩子长大了,找树要苹果去卖钱。树给了全部的果子。孩子要盖房子,找树要木料。树给了全部的枝子。孩子要到远方去,找树要大块的材料造船。树给了整根树干。孩子年老归来。“我已经一无所有。”树说:“倒还有个剩下的根,可以给你当椅子。坐下来休息休息吧!”阖上书,我想:如果这大地,像那棵树,是“奉献的大地”,我们会不会是那个人?总是向大地要东西,要到彼此都一无所有。抑或,我们该从小小的年岁,就知道“该怎么拿”。然后,当我们老了、死了,我们的孩子仍然能够拥有一个我们曾经拥有的——奉献的大地。谈接纳(1)在那小巷里开了这么一个很新潮的咖啡店,会有怎样的“酷人”,往那里聚集?又会在他们交会时,发出怎样的闪电?别把自己锁在门内有一天我到朋友家去,很惊讶地发现,他正喂怀里的娃娃吃乳酪。“我只是给她尝尝味道,让她从小就习惯。”朋友笑道:“免得长大了,怕乳酪味道,还可能因此打不进洋人的社会。”可不是吗?在美国处处看见中国人拒吃加了“起司”的东西,说又酸又臭,令人作呕。偏偏西餐里常加乳酪,连鸡尾酒会,都拿各种起司做点心。当我们不碰任何有“起司”味道的东西时,造成许多食物都不能吃了。起司与臭豆腐相对地,洋人常是不吃海参、皮蛋和臭豆腐的。甚至在中国待上几十年的外国人,碰到这三样东西,都敬而远之。于是,中国人常拿洋人开玩笑——“您到中国多久了?”“十三年了。”“您真算是个中国通了。不过,您爱吃臭豆腐吗?”“我不敢吃。”“对不起!您对中国文化是一通也不通了!”这虽然是个笑话,却有值得我们深思的道理。为什么中国人非但不怕臭豆腐,而且觉得好吃无比。西方人又视乳酪为珍馐美味,甚至不可一日无此君呢?当我们拒绝一种食物的时候,是不是也拒绝了一种文化?甚至因此失去了许多情趣?同样的道理,当有一个人对你说:“我不能吃烤的,因为会上火。我也不能吃炸的,因为会泻肚子。我更不敢吃生的,因为会恶心。”于是,你不能请他吃蒙古烤肉、美国炸鸡,更不能请他上日本料理吃“生鱼片”。那是幸,还是不幸呢?走向新一代我有一位邻居,专门向大工厂推销经营理念,他对我说了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话:“当我去拜访时,有些工厂老板,无论多忙,都会安排时间,不但细细听,而且提出问题。相反的,有些老板只是一挥手:‘我没空!’”他语重心长地说:“对于后者,我只有同情。因为他不但把我关在门外,也把他接触一个新观念的机会,关在了门外。”他的话使我想起一老、一少。“一老”是叶公超大使。我记得就在他过世前不久,还参加了国立历史博物馆的艺术家座谈会。满头银发的叶大使,扶着拐杖站起来,很客气地“请教”一位新潮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他很辛苦地站着,盯着对方,十分专注地听那个比他小半世纪的年轻人分析。我突然有种强烈的感动,觉得眼前这位外交耆宿,虽然已经七十五岁,仍然站在时代的前端。至于那“一少”,则是位文艺界的朋友。有一天,她很不屑地对我批评一位二十几岁的新作家,说那作品太肤浅,真是一代不如一代。问题是,当我硬不信邪地看过之后,却发现那文坛新秀的作品好极了。我开始了解:当一个人追不上时代,他表现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否定新一代。他对新一代关上门,也把自己锁进了旧时代。打开你的心门只是令我惊讶的,是居然在新一代当中,也有人患了这种“关门”的毛病。记得一群美术系的学生,曾对我说:“我们很讨厌阿璧那一套。”他们说的阿璧,是老一辈的画坛宗师黄君璧先生。也记得一群某名校的学生得意地对我讲:“我们是不听国语歌曲、不看国片的。太没水准了!”他们岂知道,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也是关起了自己的门。不论对下一代或上一代,只要关起门,就使自己的眼界更窄、出路更有限。谈接纳(2)其实我的儿子,也做过同样的傻事。几年前,当我放国语歌曲给他听的时候,他很不屑地摇摇手走了。但是,没过多久,他到了台湾,接触了台湾的年轻人,也了解了台湾音乐制作的情况。他突然改了,说台湾同时接受欧美和日本的最新资讯,在音乐创作上有惊人的潜力和成就。他为什么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因为他对台湾打开了心门。用他们的眼睛看“试着用他们的生活去生活,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他们的世界。”在研究落后民族文化的时候,我接触到这句人类学的名言,也被它深深地影响。我发现当我们嘲笑那些原始民族,为什么只会插鱼,不会网鱼?为什么对死人有那许多奇怪的禁忌时,常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每一个民族,都是人类,都经过千万年的岁月,绵延到今天。我们会想,他们也会想。我们有我们的价值观,他们有他们的价值观。我们应该谅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都有他们的道理。而当我们有了“文化谅解”,也就有了同情,以同一种情怀,同一个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更可以说:我们对世界的每一种文化,打开了心门。新人类的语言打开心门,真是太重要了。无论多忙,我每天总要抽时间看报纸、看电视、看杂志,也常常借录影带回家欣赏。看报纸的时候,我不但看大新闻,也看小小的分类广告。因为在那里,我可以见到许多“社会角落”的动态。看电视的时候,我常转到服装表演的频道。虽然知道自己不会,也不敢穿那样新潮的衣服,但我要看看现在流行什么,我相信那流行一定有它的道理。我可以不跟,但不能不知。看杂志的时候,我会注意“新人类”的语言,也常看看新人类餐厅的介绍。我会想,在那小巷里开了这么一个很新潮的咖啡店,会有怎样的“酷”人,往那里聚集?又会在他们交会时,发出怎样的闪电?如同三十年前,武昌街的明星咖啡屋,灿烂出多少文艺的火花。至于我看的电影,常是由美国图书馆借来的。许多是法国、德国或意大利的作品,必须跟着英文字幕欣赏。许多片子,好冷、好平、好枯燥。许多次,我才看一下,就想关机。许多片子,我看完十分之九,都觉得烂。但是,我相信,它一定有它的道理,于是坚持到底地看了下去。妙的是:看完那最后的十分之一,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了。我发现自己最想半途关机的,常是留给我最深印象的电影。我真庆幸自己没有关机。否则,我就关上了自己的机会。我也真庆幸自己,总能欣赏年轻人的作品,表示我还年轻。而每当我听朋友说“我不看某人的作品,我不吃某种东西,我绝不跟某人交谈”的时候,我都会对他们说:“别将别人关在门外,也把自己锁在了门内!”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