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怅望山河

作者:朱幼棣 字数:15191 更新:2023-10-09 13:58:04

本书第一部分 第一章 大地震的追问地震是有先兆的。四川西部是个危险地区有没有力量把这个危险地区搞清楚?要不要改写教科书和科技史?李四光为什么说地震可以预报?理念与信仰的召唤周总理说:“李四光是一面旗帜。”001大地震的追问2008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初八。星期一。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88天。立夏过了,暑气未盛。四川西部山地,油菜熟了,麦田泛黄。远山遮尽,天蓝云淡。时光如寻常流过。突然,大地摇动,山崩地裂,随着声声轰响,灾难袭来。汶川、北川、青川、理县——顷刻山崩楼坍,废墟片片,满目疮痍。绵竹市汉旺镇广场上时钟的指针停在了那个时刻:14时28分。消息传到了北京。25分钟后,新华社发出快讯:强烈地震发生在四川境内——当时震中地点仍然不详。半个小时后,震级被修订为7.8级,6天后的5月18日又被修订为8.0级。震中终于确定,在位于汶川县境内的映秀镇附近(北纬31度、东经103.4度)。消息传来。共和国总理当即决定改变已有的工作安排,赶往北京西郊军用机场。下午4时40分,温家宝总理乘坐的专机离开北京,前往四川灾区。在飞机上,他破例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作出抗震救灾的指示——当晚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这条新闻。此时,四川大地震的情况仍然不详。各地上报的伤亡人数只有几百人。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的温家宝总理,一定凭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判断,感觉到了灾情的严重。雨,还在下着。总理来到了都江堰灾区,他身上已经淋湿。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地震后一片瓦砾,像遭到一次无法解释清楚的巨大爆炸,四五十具孩子的遗体摆放在一边。触目惊心的景象使国人又一次目睹了什么叫灾难。万众一心、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伟大抗震救灾展开了。此后,有了数万大军排除万难,风雨兼程,从各地向灾区疾进。此后,有了许许多多生死救援,无私奉献和生离死别、催人泪下的故事。此后,有了年过花甲的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废墟中穿行,鼓励“孩子们挺住,我们一定会来救你”的喊话。总理流泪了,滑倒时手臂也划破了。还有,他罕见地发了火。从都江堰、青川到汶川和岷江峡谷中的映秀镇、唐家山堰塞湖,温总理好像几天之间苍老憔悴了许多,忧愁和皱纹布满了他的脸。汶川,我今夜为你落泪,全国无数人为你落泪。有一些毁灭是无法挽回的。汶川大地震在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造成了极其巨大的损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大地震撼动了世界。全国的电视都在播出抗震救灾的节目,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感人肺腑。山体崩坍、桥梁断裂、路基毁损,徒步、肩背、怀抱、手抬,专列、卡车、直升机、冲锋舟。血汗、意志和激情,书写着生死接力,万人转移和千里寻亲。灾难袭来,时间在分秒中流逝。在悲痛绝望的雨夜,在逃离家园的险路上,那些废墟中传来的撕心裂肺的呼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亲人的名字。瓦砾遍地,愁云惨雾,生的门槛依然遥远……巨大的悲痛攫住了我。当灾民们微渺的身影和脚印走出人们的视线,当瓦砾下生的希望被彻底掩埋,当军队和志愿者陆续离开,有篇报道用了一个“亮丽”的标题《汶川:明天的太阳是新的》——我觉得眼睛被灼伤了。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为什么没有一点预报?为什么川西断裂带上的城市和乡村没有一点设防?罹祸真的无法避免么?——真是砌成此恨无重数!由于缺乏足够的历史感和科学知识,有些复杂的谜团似乎变得深不可测,牢不可破。事情果真如此吗?——思考和追问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但我还是忍不住。每当电视上出现一些理直气壮的“科学教导”,说什么世界性难题之类,对我来说特别不能接受。第一部分 听一听李四光的声音(1)采取了信息公开,媒体对抗震救灾大量迅速的报道,赢得了国际普遍赞誉。但隐隐中,似乎还有一些刻意的回避和严峻的禁忌——有些问题,提得过早可能不合时宜,而过晚又可能永远石沉大海,无人知晓。我不愿纠结学术,也从来不会无端地怀疑。十多年新华社工业、科技与时政记者的职业磨炼,已经把我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但缠绕在我心头的是一些更潜在、更本质的疑惑,挥之不去。毕竟生活在民众科学觉醒的年代,我不想“闷搭”,于是在迷惑与沮丧中寻求解答——也是为了纪念和忘却。不解释也罢,有些人最好永远缄口。——也许早就没有信仰和职业操守,早就已经叛离与放弃。在电视节目中,经常插进一些专家关于地震的访谈,某些平常不大露面的业内人士,穿着笔挺的西服,打着领带,正襟危坐,手抱着放在胸前,对着媒体和观众,或侃侃而谈,或巧言善辩,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和自责。辩称“没有预报是正常”的,因为“地震是世界级难题”,中国当然只能无所作为。有一位老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嚅动着嘴唇,最后才好不容易挤出了一句话:“甚至,可能,有一点点自责。”——看这个电视节目时,我的心越揪越紧,说“自责”两个字有那么艰窘么?垄断着地震信息资源,有话语权的专家领导,用比灾区抗震救灾部队急进更快的速度,轻易地占据了媒体的显著版面和黄金时段,把强震面前的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用地震“永远无法预报”的谎言,用专业名词层层包装着托出,截断了探讨核心问题的可能路径。瞬时,很多群众都觉得愤懑、失望,甚至绝望——这种情绪弥漫在天地之间。这些年来,看惯了弄虚作假、沽名钓誉,听惯了大话、空话、假话,我似乎已经麻木。那些沉重的日子里,我找出了《李四光全集》重读,变得坚硬而沮丧的心,又一次受到有力的撞击。作为一个曾在浙江山沟中度过青春岁月的老地质队员,心一酸,几乎流出了眼泪。要不是因为偶然的机会,在年轻时学习和从事过地质矿山技术工作的话,我对此也会茫然无知。——有幸在一生中踏入跨度很大的科学、新闻、经济、历史地理和文学领域,进行研究和写作,对机缘如此惠顾心存感激。我默默地想起离开矿山17年后,被地矿部授予“荣誉地质队员”时,从国家地矿部长宋瑞祥手中接过证书的情景。这些年来,获得的证书荣誉无数,但我始终觉得,“荣誉地质队员”是最有分量的,特别是在背包旅游登山时尚,而找矿和地学似乎已经成为历史背影的今天。一同被授予荣誉的,还有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了《地质队员之歌》的作者,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几代人聚集在一起,几百人合唱。雄壮的歌声在北京地质礼堂里回荡:“是那山谷的风,吹动我们的旗帜,是那狂暴的雨,洗刷我们的帐篷……”确实已经很遥远了。那旗帜上就有李四光的名字。我们应该再听一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使时隔多年,李四光的声音还是应该让全国人民听到——1970年2月2日,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专业座谈会召开。81岁的科学家李四光出现在会议上,走过高山大川的他,已是身患重病的老人了。李四光脸上苍老的皱纹,如劫难后破碎的大地与沟谷,他吃力地站起,一字一句,一字一顿,沉痛地说:“云南(通海地震)的情况实在使我们伤心,对不起毛主席。地震是有先兆的,我们是搞地震的,却没有能预报出来。我们天天讲为人民服务,没有为人民服好务。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要根据总理以预防为主的指示,要戴罪立功。我们是有罪的人!”第一部分 听一听李四光的声音(2)就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环视与会者,严肃地指出:“四川西部是个危险地区,我们有没有力量去把这个危险地区搞清楚?”(《李四光全集》,第七卷,《论地震》)会上,没有人能回答!你可以不同意李四光的某些地学理论,开展学术上的讨论,但不能不敬重他的家国情怀。从15岁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起,在求学、科学与革命道路上,开拓创新,顽强奋进。那一代大师博大的襟怀与学识,出色的组织和指挥才能,几乎没有后来者。站在巨大的地质图前,错综复杂的山川、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成矿机理,了然于胸。确实,不是一般的专家院士或学科带头人,这在中国并不缺少——李四光是共和国的部长,是科学技术一个方面的领军者,就像战争年代方面军的统帅一样,为毛泽东、周恩来所倚重。预报地震是李四光晚年从事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可能有人会取笑他在“文革”期间的论著中夹着不少“套话”,但重读李四光的《论地震》时,可以看出他是从地质构造和地质力学,切入了地震地质和地震分析预测,充满了辩证法和科学的方法论。有系统的论文,更多的是他部署地震监测预报时的讲话谈话记录。绝无首鼠两端的躲闪,绝无英雄迟暮的景象。从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中,可以感觉到他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真情和攻克科技难关的决心——这就是一个科学大师的赤子之心,也正是今天一些人所欠缺的。这也是科学巨匠为什么使人长久怀念的原因。李四光的声音在深山空谷回响——四川西部,正是今天发生在汶川8.0级强震的地方。38年里,岁月蹉跎,我们对这一地区做了多少工作?搞清楚了多少?我们该怎样回答李四光的提问?真实的谎言:“三大因素”决定地震无法预测地震预测与预报是两个概念。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研究与监测,判定某一地区在什么时候可能会发生地震。预报是根据预测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消息。有时间、范围、震级,有长期、中期、短期临震各种预报。预测是预报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预测与预报,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前提。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经济社会在风云激荡中迅猛发展。高新技术的异军突起,比尔?盖茨、戴尔们各领风骚,在此背景下,美国雄心勃勃的地震预报十年计划的失败,前景似乎显得有些黯淡。但说美国和发达国家科学家“普遍”认为“地震不可能预报”也不是真实的,是一派胡言。我奇怪一些专家居然能在媒体上、镜头前,对着灾民和几亿观众把谎话说得如此坦然,不由得使人感叹,如今技术高到“说谎”也需要专业知识啊。我手头就有美国斯特拉莱(A.N.Strahler)著的《自然地质学》(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1987)。业余时间翻翻地学书籍是我的爱好和习惯。这本书中就有一节“地震预报”。作者列举了几种预报地震的方法和国外一些成功的做法。由此看来,外国学者并不尽如国内一些不作为者所说的,认为地震统统不能预测和预报。地质地震科学总是在艰难中显示出光明的前景。《自然地质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得克萨斯大学的地震学家在沿墨西哥湾的南部海岸发现了一个强震空缺段,大约有50公里长,已经50年没有显示地震活动了,在1976年突然有一系列小震活动。地震学家预感到一次大到里氏8级的地震可能会发生,这些科学家在1977年发出了地震预报,并向墨西哥政府建议在这个强震空缺段装置地震监察监测设备,但建议被政府否决。1978年11月29日,7.8级地震在这个强震空缺段发生。第一部分 听一听李四光的声音(3)斯特拉莱教授希望:“能够对类似的震隙建立强有力的监测,并且能做出很好的预报。使预报地震的发生时间缩短到只有几个星期而不是几年。”一年上万次地震中,有感的不多,大震更是屈指可数——如强震发生在昆仑山、唐古拉山或其他偏远地区,人烟稀少,对我们的影响不大。但发生在经济发达或人口稠密地区,造成的后果就完全不同了。日复一日工作的平凡与寂寞,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与梦想,可能都会在一次大地的颤抖中被击得粉碎。少年不识愁,白首搔更短。面对有几十亿年演化史的地球,面对不断变化动荡中的地球,人生苦短。守株待兔式的研究探索和“刻录”,难有大的作为,还可能遭遇不测之风险,感到惆怅茫然,甚至失望悲观是很自然的。——也许,地质与地震学科,在中国也早已不是吸引有才能有抱负的青年和学子们投身其中的行业了。国家地质矿产部,也合并演变成了国土资源部。我们不能有更多的期待,更高的指望。可令人诧异的是,一位依然年轻的从事此项工作的专家对汶川地震的未能预报——觉得非常坦然。他竟堂而皇之地说:“三大因素——地球的不可入性、地震韵律的复杂性和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决定了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对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这个样本的获取,在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这使我想到了所谓“学术阶级”和官僚体制性的冷漠,还有无耻——职业不能成就事业,不能推进科学发展,不能发挥一点实际作用,只是冠冕堂皇地赖以营生,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当个公务员、捧个铁饭碗。悠游生活,把这份工作精致地玩下去,与千百万民众的痛苦,与巨大灾难造成的家园的毁灭,竟如此隔膜,如此相隔千里。“有生之年”——言外之意是——你活在世上的时间不说屈指可数,也不会太长,还是多做点好事吧。可这位专家居然自己也用上了“有生之年”,认为人类不可能预测预报地震。唉,不说也罢,民众还能对这些人的学术成果寄予多大的希望与信任?!所谓“三大因素”,被描绘成三道永远迈不过去的“门槛”,这已不仅是研究能力差和水平低的问题,还有明显的反科学性。百般辩解,回避真相,把地震地质和预报科学搅成了一团迷局,变成了出类拔萃、心存高远之士都走不出去,反会抹一身黑的泥淖,这就使人产生了极度的不真实感——其实,每一个概念,都被故意偷换了。这里有担当与躲闪开脱的差异,有勇气与怯懦的区别,有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不说百花齐放,不说学术的繁荣,也不说科学的真理讨论——有些技术问题可以回到专业杂志上去探讨争辩。我不想用过分刻薄和激烈的语言来反驳,但被种种原因藏匿和删改了的真实与秘密,不能永远隐藏。对于简朴或深刻接近真实的人来说,因为有一条看不见的心路,时时通向正在进行的汶川灾区的生死大营救——我写到这一层,已经不再高看“专家”,也不再有迷信,只是觉得很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在地震灾害对共和国构成巨大威胁之际,当地震活动的裂缝像累累刀痕刻划在川西大地上的时候——专家们大谈地壳厚度,地震震源深度,以及震前并无“任何征兆”等,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似乎大震前无有感小震,便不能预报。令人不解和愤懑的是,大震前发生了有感小震,仍不发预报。第一部分 “叔叔,为什么要地震?”(1汶川5?12大地震过后,与重灾区北川毗邻的四川安县有一所帐篷小学,这里是济南军区某装甲团擂鼓镇方向救援队所驻扎的国家地质公园。这里最出名的是深水硅质生物礁化石,记录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古地中海(特提斯海)的消亡。看到帐篷边成天转着几个无学可上的孩子,战士把孩子们召集到部队的帐篷里,由修理连的官兵给他们上课,渐渐地吸纳了附近200多名学生,发展成了“帐篷小学”。一位军官被孩子们称为“校长叔叔”。解放军、志愿者和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可一谈到地震,孩子们顿时变得木然。一个女孩拉着“校长叔叔”问:“叔叔,你说,为什么要地震?为什么要地震啊?”校长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搞得措手不及:“地震是自然现象,我们只能多学知识,以后争取能预测地震,减少伤亡。”孩子显然对“校长叔叔”关于地震的解释不满意,依旧攥着他的衣襟不松手,流出了眼泪。——新华社这篇报道的题目是《叔叔,你说,为什么要地震啊?》灾区的许多孩子肯定读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并没有谈地震是否可以预报的问题,而是提出“地震为什么是可以预报的?”[《十万个为什么?》(地学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而汶川大地震后,这原本已有的科学定论,现在反倒成了问题,有了疑问。有位留过洋的专家,在电视上眨巴着亮晶晶的眼睛说:“美国是不搞地震预测预报的,他们只搞研究,世界上多数国家也不预报地震。”言外之意,科学如此发达的国家都不搞,况且还只是“研究研究”,中国还搞什么地震预报?!——按照这位专家的话,“解放军叔叔”希望孩子多学知识,争取将来能预测地震,减少伤亡,简直就是“误导”孩子。接下去的问题是,教科书要不要改写?《十万个为什么?》要不要修改和重写?孩子不满意。我们也不满意。广大人民群众也不满意。——对那些专家“原因查明”、地震无法预报之类解释和辩解。在巨大灾难中,科学的精神和信念不能垮坍。请记往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记住那些渴望真实的含泪的眼睛。——这所曾经有过的帐篷小学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龙门山脉中北段,群山与涪江冲积平原接壤地带。第三章大师缺失的时代唐山大地震:宏观判断的游移非常时期的“临震预报”解读龙门山大断裂汶川:大震的填空性和前兆宏观判断上的犹豫与游移关于唐山,其实视线一直没有离开,预感早已降临,险象已隐约浮现。那几年,焦躁与忧虑纠结着人心。——那时,还没有趁时潮不断登场的专家,而风头一过又纷纷散去。在同一个国务院文件,即国发【1974】59号文件中,对“华北北部”有清晰的表述:“还有一些同志根据强震活动规律的历史情况及大区域地震活动的综合研究,并考虑到西太平洋地震带和四五百公里深源地震对华北的影响,认为华北已经积累了7至8级地震的能量,加之华北北部近年长期干旱,去年又出现建国以来少有的暖冬、冷春,干湿失调气象异常,提出华北有发生7级左右强震的危险。”“虽然会议对北方一些地区发生强震的分析不尽准确,但要立足于有震,提高警惕,防备7级以上的地震突然袭击,切实加强几个危险区的工作。”第一部分 “叔叔,为什么要地震?”(2没有空话套话,直入问题关键。强调地震作为一个综合学科,而不是单一的线性思维出发,文件的起草者视野开阔,既有宏观的把握,又吸纳了地质构造、气象等诸学科分析研究成果。按照中央的部署,地震专业队伍已经在华北北部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唐山、开滦地区是重点之一。一个大败局的酿成,功败垂成,总有判断与决策上的失误,特别是在华北地区这样有“重兵防守”的地方。每一个地震中期预测与预防建议的提出,往往都有反对意见,更不用说临震分析预报了。会议上,人头济济,时间拖得很长。有科学认识上的不同,有判断上的差异,但往往缺少力排众议,一言九鼎的决断。这就是李四光说的兵家大忌,“议论纷纷,兵已渡河”。——那时还很少有抄捷径、专打横炮的人。现在,靠打横炮、“剑走偏锋”成名的专家学者多了,这就是所谓学术中经常说“不”的另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提倡不断科学创新的今天,令人不解的是,怎么另类能够成就一个个著名专家?不作为不担风险不负责任能成为主流观点?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必须说,唐山大地震前不是没有先兆,虽然征兆没有海城地震那样集中和明显,没有发生一次有感地震。导致未能预报的失误,主要还是判断和宏观决策层面上的。科学家与政治家的成长成熟,都需要时间,需要痛苦的磨砺,都要有波澜壮阔的考验——在此基础上,同情与理解才能成立。河北北部和唐山地区是否会发生大地震,一直是1974年以来挥之不去的阴云。但进入倒计时后,又出现了如下的疑问——海城大地震刚刚发生,能量是不是得到了释放?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生了6.3级地震——这时离海城地震仅14个月。和林格尔在黄河进入晋陕峡谷的大转弯处,与大同、北京、唐山大抵在一条线上,距北京直线距离约400公里。当时,数百人组成的地震队伍被紧急调往内蒙古和林格尔,并在那里工作了两个多月。本来,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已经安排了1976年4月到唐山、滦县、迁安、抚宁进行考察,对唐滦地区地震危险性做进一步评估。可偏偏唐山地区考察因和林格尔发生地震而推迟,直到6月底从内蒙古回来后,才赶赴唐山——这时,留给6名地震队员的只有一个月时间。六七月又逢雨季,不断的大雨暴雨,影响了野外工作的进展,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抢在大地震的前面,抢在死神前面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发生。唐山东面陡河桥垮坍,住在东侧农科所简陋招待所里的唐滦地震考察组苏云俊、贾云年、黄钟、周士久、阎拴正和8个月前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的女生王素吉,全部遇难。6名地震队员永远留在了唐山的土地上。他们像战士一样,牺牲在冲锋道路上,值得人们永远敬仰与怀念。年轻的地震工作者贾云年多次预测,“1980年左右在河北北部有发生大于7级地震的可能”,他们也是瞄准这个方向去做努力的,但有许多工作来不及做。也许是由于相关地区强震,活动断层上应力变化,加速了唐山大地震的触发。我们没有跑过地震!在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中,近百万人惨遭埋压,24万人罹难,7000多个家庭断门绝烟。回到当时的宏观判断和决策上来审视。近期华北还有没有大地震?本来这不存在争议的问题,但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发生后,成了疑问。一种观点认为,和林格尔的震级比较大,是不是把华北地区构造积聚的应力释放得差不多了?于是,认为近期没有大地震的成了多数。——毛主席说,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真是天才的论断。历史上,懂得这个道理的政治家不多。在中国,对地震的预报和研究,还需要有更深的理解——盛世容易居安忘危,乱世则更是险象环生。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离开了人世,全国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邢台地震后,周总理费尽心血建立地震预报工作,地震监测网络,也在动乱中推进了10年,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能取得像预报海城大地震这样的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中国的“政治地震”也有丛发现象。这时,毛主席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折腾了10年。今天,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垮台,明天那一批“走资派”、“反党集团”被揪出。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地震”发生频率更高,林彪出逃、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其影响一次比一次强烈,冲击波一次比一次巨大。丙辰清明节,天安门广场,首都十万群众自发聚集,沉痛悼念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是夜,震惊中外的流血事件发生——“政治大地震”再次在中国的中心天安门广场引发,全国都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波。毛主席病重,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加快了夺权步伐。寒流袭来,乱云飞渡,草木凋零,冷雨纷纷,愁云惨雾。接着开展了全国“现行反革命”大追查,工厂停工,机关揭批查,到处笼罩在恐怖之中。政治运动真的是压倒了一切!1976年春天,从中央开始,政府机构都不能正常工作运转了。唐山是一座重要的工业城市,离北京那么近,地震预报对社会影响很大,假如预报不准政治风险就更大。有些人很懂得“政治地震学”,借一些问题上纲上线,搞突然袭击,闹政治地震。决定大地震预报的是否发布,可能已涉及“政治地震学”的范畴了。第一部分 唐山大地震:临震的“非常预报应当指出的是,唐山大地震也并非完全没有预报——只是没有在“公告”、“紧急通知”等官方正式层面上发布。7月中旬,京津唐渤(海)张(家口)地区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会上交流了被现今一些专家所不齿的“土办法”观察经验。会开得很激烈,大家反映了许多异常情况。当时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汪成民,晚上召开座谈会,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情况,提出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这可能是半官方的一次重要信息披露,一个组长也就是处级干部,如果正式发布,还得层层上报,时间就来不及——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是7月28日。河北省青龙县地震办公室王春青参加了座谈会,并作了笔记。言者和听者都有心。王春青彻夜难眠,回去后向县委县政府(革委会)作了汇报,引起了高度重视,县上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并决定由公社干部包大队,大队干部包生产队,连夜向群众传达贯彻,层层落实。那时多数村子里装着有线高音喇叭。公社广播站连续广播震情和地震知识,传达县委决定,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的公社还集中基干民兵几百人巡逻值班。要求群众晚上不关门,不关窗户,以便有震情能迅速离开房屋。唐山大地震发生后,青龙县损坏房屋18万多间,其中倒塌7300多间。由于事先有准备有预防,青龙县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一人。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支赶赴迁安救灾的医疗队,就是河北省青龙县派出的!这次成功的预报,和当时唐山的惨重灾情一样,有意无意被“隐藏”了,被岁月掩埋了。这里埋藏着巨大悲伤,一页已经翻过,唐山大地震成了不少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热闹题材,从报告文学、影视作品到长篇小说,一般人的生活、人性人情、社会家庭关系、普世价值成为关注的主题,惨烈的灾变和那个时代一样淡去,只作为大制作的背景。在这种状况下,很少有人持续对唐山大地震的肇因,以及对这一实例的科学研究与探索的本身感兴趣。1996年4月11日,新华社从联合国发出消息:“中国河北省青龙县县城距唐山市115公里,但这个县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无一死亡。最近青龙县被联合国发展、资助和管理事务部列为‘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取得成效’的典型。”(见1996年4月15日的《人民日报》)消息迟来了20年。历史不应忘记!共和国不应忘记!应当承认人类对地球对地震认识的浅薄。2008年5月12日,地震灾难在四川西部又一次上演。海城临震预报成功后,继而发生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及造成的24万人罹难的惨剧,没想到给后来那些地震无法预报论者,一次喜出望外的卷土重来的机会。失败仿佛不是成功之母,失败中没有孕育着希冀,而成了绝对是无望和不可能的证明——如果是这样,在唐山大地震中牺牲了的6位青年地震工作者的血,真是白流了。第四章河山不能承受之重“太守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颠覆都江堰治水伟大思想的杨柳湖新丰江:水库诱发的6.1级地震震中映秀,从这里出发探索大地震的疑云中国会有火山爆发吗?地震预报,不能轻言放弃的理由第一部分 唐山大地震:临震的“非常预报下一个大地震可能发生在哪里?能否拨开大地震的若干疑云?汶川5?12大地震撼动了中国和世界。人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岷江那条蒸腾着开发热浪,建有一座座梯级电站和不少高耗能工业企业,而地震中霎时又成为死亡之路的峡谷。开始是对紫坪铺水库受损,会不会影响下游城市引起民众的担心。但大坝基本稳固,现代工程已经表明了其质量的可靠。随着生死救援,生死接力艰难展开,震中映秀逐渐“浮出水面”。映秀、漩口均位于库区。于是出现了质疑的声浪,紫坪铺水库是否与触发或诱发汶川大地震有关?问题如此尖锐严峻,这可不是任何人担当得起的。与巨灾大难牵扯上的可能都意味着承担责任。四川省有关部门急忙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紫坪铺电站与汶川大地震无关。一位专家断然说,怀疑紫坪铺水库诱发8.0级地震是没有道理的。还有一位专家的说法令人相当诧异:“可惜紫坪铺水库没能诱发大地震,如果紫坪铺水库具备了诱发地震的种种条件,那么,遗憾的是晚建了几年。如果早建几年,使汶川地震应力的能量提前释放,地震造成的破坏就会比今天小得多。”——这不仅是无知和轻薄,也是媚世无节的表演,是对人类良知和科学精神的亵渎。无忌的只能是童言,对于有相当职位职称的以专家自居的人来说,不能出口狂言,要知廉耻和进退。试想,一个里氏8级大地震应力的积聚,需要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离映秀镇距离最近的一次汶川6.5级地震,发生在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你用建水坝引发小地震去释放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能量,提前几年时间够吗?你打算是在明朝还是唐朝去建这样百米高的大坝!?——即使十年二十年前去“诱发”,也是高烈度的强震无疑。如果再往深处想,这番话的用意之险恶,不禁使人心惊胆寒。那意思明明白白,水库触发了大地震也是好事,不是坏事。面对汶川地震的8万死难、几十万受伤的同胞,面对无数家园的毁灭,这真是混淆视听的歪门邪道!为了灾区人民美好的未来和希望,在无花多雨的夏日,总有思想的闪电穿过黑暗。虽然一个人的知识和精力无法搞清那么宽的领域,在异常悲痛,但仍然清醒的夜晚,我决定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探索。新丰江水库诱发了东江断裂上的6.2级地震。但不能以此设为上限,表明水库“没有道理”触发更大的地震。有位地质学家说,水库本身可能对岩石构造造成的稳定性影响并不太大,就像一根雷管,本身爆炸力不大,但如果放在一个炸药堆里,其危险性不可低估,这就是要十分注意大坝和库区稳定性的原因所在。这个比喻是恰当的。映秀—北川,是地质学上非常著名的龙门山中央主断裂带,映秀无疑是一个特殊部位。把特大型水库建在活动断裂带上,库区规划在里氏8级大地震的震源上,难道就“很有道理”,不存畏惧之心吗?2006年水库建成蓄水。不幸,库区与全国人民在大地震发生后牵挂的映秀—漩口镇所在地重叠。忽然间,山崩地裂,桥断路塌,真是让人瞠目结舌,众口莫辩,倾岷江之水刷洗不清。有些问题,要有正视的勇气和科学研究分析的态度,慢慢地总结厘清。回眸之间,美丽宁静的小镇映秀呼啦啦地垮了,成了满目疮痍的废墟,震源上的山峰,垮塌成一片乱石。映秀湾电站的房屋也基本倒塌。还有——太平驿和其他电站,顿时成了与世隔绝的地方。第一部分 唐山大地震:临震的“非常预报最令人伤心,也令人震惊的,是一个水电规划小组,正驻扎在岷江峡谷中的一处两山之间——也许那里正是一个修电站的理想坝址,在大地震中,在腾起的烟柱中,两个山峰合拢了。据了解,1989年12月,紫坪铺水库建设方请中国地震局地震分析预报中心完成了《四川省岷江紫坪埔水库枢纽工程基本烈度复核报告》。报告认为:“坝址影响的地震烈度最大可达七度”,其“工程区40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未见有强震发生,对工程区影响较大的外围历史强震有七次,根据烈度衰减关系,工程区的地震影响烈度不超过七度”。“据地壳结构、深断裂规模、活动断裂时代及地震烈度影响等因素综合判定,紫坪铺坝区属地壳基本稳定区。”——40公里范围地壳基本稳定,是怎样划定的?这些都经过调查了吗?震中在映秀的汶川大地震为8级,地震影响烈度为11级,大大超过先前对紫坪铺水利工程及周边地区地质与地震灾害影响的分析和评估。震后,这份报告成了现实的莫大讽刺。一切评估、一切预感、一切争论,终于有了结论。汶川发生的大地震已经证明,中国地震局的报告严重失误,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漩口——映秀镇属地壳基本不稳定区。而紫坪铺水库修建的地质前提条件已经完全改变。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原先地壳基本稳定,但修建水库后,使地壳结构、断裂带活动起了某些变化,变成了不稳定区。现在,有关部门没有宣布原先评估“地壳基本稳定”的报告有问题。水利部门又称“紫坪铺诱发里氏8级地震没有道理”。如果“地壳基本稳定”的话,地震肯定是诱发的;而“基本不稳定”的话,那大抵可以断定与紫坪铺水库无关——但在这种情况下,电站的高坝选址就有问题了。这种判断与思维应该合乎逻辑。不是“矛与盾”的问题。模糊和推托是官场的顽疾,不应该没有下文。科学总有一条轴线,一种明晰,真理也只有一个标准。建紫坪铺水库前,地壳原先究竟基本稳定还是不稳定?如果是稳定的话,又如何解释今天的大地震?我想,大家一定会十分关心,在政务公开科学决策的大讲堂上,请水利与地震部门的相关人员坐在一起,先来解释、厘清。山体土崩瓦解,激起的水柱高高扬起,这是大地的爆裂与浪涛的怒吼。淫雨不开,救援的山路已经断绝。通向映秀的道路还要被阻隔多久?真实与真相就这样永远被隐藏吗?现在,人们有理由问,震中映秀镇,离紫坪铺大坝的直线距离几公里?究竟规划建设前有没有研究过龙门山大断裂的地震史和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现状?无法理解的是,既然是世界性难题,既然无法预测预报地震,而对这条世界闻名的大断裂,凭什么判定库区地壳稳定,不会发生地震,可以建大坝高坝的结论,下得如此之痛快呢?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紫坪铺特大型水库,本身就建在龙门山断裂带。断层发育,破碎严重,地壳十分脆弱。龙门山三条主断裂带间有多条小断裂沟通相连。——这也是这次强震主要发生在中央断裂,而龙门山前断裂,即江油—灌县断裂也同时出现破裂的原因之一。地质学家范晓在《汶川大地震地下奥秘》(《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6月)一文中说:“我国曾总结了可能产生水库诱发地震7项定性标志:一、坝高大于100米、库容大于10亿立方米;二、库区有活动断裂;三是库区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或其边缘,近代升降活动明显;四、深部存在重力梯度异常;五、岩体深部张力裂隙发育,透水性强;六、库坝区历史上曾有地震发生;七、库坝区有温泉。上述7条,符合的条数越多,该水库蓄水后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就越大。紫坪铺水库符合了上述7项中的前6条。”第一部分 唐山大地震:临震的“非常预报范晓认为,紫坪铺水库所处的地质构造相当令人担忧。水库大坝下距龙门山主边界断裂(都江堰—江油断裂)在地表的出露迹线仅2公里左右,库尾淹没线上距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仅约500米,库区还有与这两条主干断裂平行的密集断层通过。原本由北而来的岷江,在漩口附近形成了90°的突然转折,顺应断层破碎形成的软弱部位,变为西南—东北走向,形成了漩口至大坝这段主要蓄水区,平均水深百余米以上。条带形的水库蓄水区,与龙门山断层带走向重合,成“构造次成河段”,从而使水库蓄水和断层有了最大的接触面积。库区分布的岩石,主要为石炭系至三叠系的石灰岩,二叠系至三叠系的砂岩、泥岩、煤层。这些岩层本身多具有不良的工程地质特性,在断裂的作用下,又发生了渗水性强的较多破碎。对地震波的分析表明,地震由震中映秀附近的断层发生突然破裂开始,使断裂沿着龙门山主中央断裂的界面迅速扩展,同时也使两侧的前龙门山断裂和后龙门山断裂加速运动变形,断层破裂的长度达300公里左右,其中约有200公里是由震中向东北方向延伸,而向西南方向扩展的距离较短。破裂延伸扩展的速度高达每秒3.1公里。所到之处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摇撼大地。断裂带上的房屋、道路、桥梁,毁坏极为严重。汶川5?12大地震后,上万次余震震源,密集地分布在长达350公里的多条断裂带上,远达四川、甘肃和陕西的边界地区。其实,在岷江梯级开发展开之初,不少专家就已经对紫坪铺水库提出了质疑。四川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李有才和四川地矿局物探大队高工曹树恒,2002年初研究四川震情时,偶然看到《四川岷江上游紫坪铺水库枢纽工程基本烈度复核报告》后,立即感觉到事关重大。他们合作对该区地震地质、新构造、深部地球物理、历史地震、古建筑等进行深入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丰富资料。他们认为,关于库区“地壳基本稳定”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坝区及其附近的重大断裂构造研究较差,松潘—汶川—都江堰—峨眉—雷波,近南北向断裂,通过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报告中也一字未提及。南充—广汉—都江堰近东西向有一断裂通过坝区,或坝区附近地区;报告中也一字没给出说明。著名的北东向龙门山断裂是通过堤坝的一条断裂,但该报告未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隐伏的深部断裂的活动性研究很差。其次,对历史地震和古建筑研究存在问题。报告中所提到的7次强震,统计的范围达300公里左右,但范围时间仅为100—200年;对以往更长的年代历史地震的问题未给予深入研究说明。对此,报告对坝区40公里范围内无强震发生的历史地震记载的说法,似有过分夸大的嫌疑。在这一方面,国家地震局对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历史地震记载认识的失误分析似曾有过惨痛的教训。古建筑是历史的重要见证,可是并未对坝区40公里范围内,与地震有关的古建筑(古塔)进行研究工作。这些,都是该报告存在的许多重大问题。因此,不能不对坝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和稳定性等问题产生怀疑!这两位专家从龙门山及邻区地壳厚度图中发现,都江堰至小金一线,等厚度线呈现由南北方向急剧向东西方向弯折的突出异常变化,其弯折角度近乎90°,都江堰至新都地壳等厚度线呈近东西或西南向的隆起,隆起北缘都江堰至彭州一线明显出现近东西向地壳等厚度线的梯级带,表明深部断裂构造与线层断裂构造相一致。这说明浅层的断裂构造有受深部断裂所控制的特点。另外还看到,坝区正处于地壳厚度急剧转折部位附近。1980年四川地震局地震地质编图组所编绘的龙门山地区新构造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紫坪铺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有一条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通过,该断裂明显切过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都江堰紫坪铺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正处于三组断裂构造带交汇部位。这样的部位,断裂构造十分复杂,远非仅为《报告》所认为的简单的一组龙门山北东向断裂构造。他们认为,如果巨大的地震不是发生在城市,而是发生在一座容量巨大的水库或其附近时,那么,它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研究水库地下或附近活动断裂的分布并采取相应措施,主动积极地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认为,近十余年来,川西中小地震活动呈现有规律条带的分布,集中在松潘—茂汶—汶川—都江堰及以南地带,“其强度之高,频度之大实在是令人吃惊”,表明在近十年来南北向断裂构造带活动仍在加剧。李有才和曹树恒进行过几次长期野外调查,在坝区及其附近地区他们看到岷江的河谷被扭曲、错动的现象。“南北向的岷江,当其从北向南流至漩口附近时,突然转变为近东西向;当其从漩口向东流至都江堰附近时,却突然又转变为近南北向。”这种河流河谷出现转变的扭曲、错动,说明近东西向断裂和南北向断裂现今最新活动的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东西向和南北向断裂控制河流流向的特征。第一部分 唐山大地震:临震的“非常预报另外,不容忽视的是,这个区域还有上升泉、裂隙和岩溶裂隙泉沿断层线状分布。对坝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历史记载上溯到四五千年前。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和方志,对历史上地震与古建筑的记载却不多,有些记载也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古人用词造句方式和缺少对地震灾害考察调查有关——而且,战乱与灾荒等动荡年月,文字记录缺失也是常见的。只是到了近代才稍详细了一些。尽管如此,从有限的模糊的历史文献和古建筑记载中,仍可发现过去历史大地震所留下的蛛丝马迹。——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5年)正月,灌县地震,八月乃止(据《灌县志》,卷十四)。——汉成帝文延三年(公元前14年),岷山崩。灌县关于历史地震如“岷山崩”类似意思的记载还有不少。它仅给出了都江堰及其附近地区一个比较模糊、有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情况,但破坏到什么程度不清楚。另外,如地震震级大小、震中位置、震源深度等情况也不太清楚。从现今大地震的现场调查对比来看,我们认为这“山崩”的含义,至少可说明当时地震震级还是相当高的。古建筑也可以“读出”古代历史地震。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