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幕后黑手:谁在真正统治世界》第一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1节:全属阴谋,毫无章法?(1)第一部分第一章全属阴谋,毫无章法?秘密主宰世界的所有嫌疑对象中,彼尔德伯格俱乐部自从创立之日起,就引起了“阴谋论者”的注意,因而是广为人知的世界幕后主宰者嫌疑对象。1954年,这个由知名美国人、欧洲人参与创建的团体成立,团体名称取自当时召开会议的那个小饭店,自那以后,这个团体就一直在秘密地点定期召开会议,就如何主宰世界政治、经济走向等问题作出决策。这个组织的会员和特邀发言嘉宾都声名显赫,开会期间安保人员层层设防,这不免让世人怀疑他们就是主宰世界的秘密阴谋集团。这个俱乐部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其创办人认为,或许大西洋两边的重要人物可以每一年或两年聚会一次,开诚布公地展开非正式讨论,以消除双方会危及大西洋联盟的分歧或误解。1952年,昔日战时的波兰情报官约瑟夫?雷廷杰,向荷兰的伯恩哈德亲王提议召开这种会议。当时,欧洲各国反美情绪不断高涨,“左翼”反美情绪最强烈,普通大众也是如此。与此同时,西方各国又要防止社会主义的威胁,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稳住当时的形势。因为美国为欧洲提供了军事和经济援助,如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施马歇尔计划,很明显,欧洲的反美情绪的确让人犯懵。难道美国真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抑或欧洲人的确有让他们愤愤不平的缘由?伯恩哈德亲王同意了这项提议,随后着手展开了一次秘密调研,调研对象涉及他的国际联络人—在欧洲每个国家选取两个持完全相反的政治观点的受访人士。通过这次调研,伯恩哈德亲王和雷廷杰经过分析研究,形成了一份综述报告,然后将报告秘密发给伯恩哈德亲王的美国朋友,邀请他们对此作出回应,但不是时候—1952年不是要求美国方面坦诚相见的最好时机,这是美国的一个选举年。第二年,新总统艾森豪威尔宣誓就职,开始执掌白宫,伯恩哈德亲王立即前往华盛顿,拜访他的老朋友—中央情报局局长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史密斯将伯恩哈德亲王引荐给了总统特别助理C?D?杰克逊,后者又将他介绍给约翰?S?科尔曼,此人是当时刚成立的美国国家贸易政策委员会的委员。面对来自欧洲的批评之声,该委员会获得授权来撰写一份美国方面就该问题的回应报告。受邀撰写的人之一是所有关于世界秘密主宰者的“严肃阴谋论”中提及的关键人物—戴维?洛克菲勒。1954年5月,美欧双方最终在荷兰阿纳姆附近的彼尔德伯格酒店召开会议。在层层安保之下,这些政治家、金融家和学术界人士,避开记者的追踪,召开了3天会议。他们承诺不公开会议讨论的内容,因此,各方都能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当时让欧洲人担忧的是:近20年来,美国保守的共和党第一次赢得了总统选举,当时主政白宫的总统是一位军人。参议员麦卡锡煽动性的激情演说,他的反共追随者过激的焚书行动,已经波及美国驻欧洲各国的大使馆。欧洲人真的惧怕美国变为法西斯国家。过去几十年中,欧洲的批评家见过太多的狂热运动,对这些狂热迹象再熟悉不过了。第一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2节:全属阴谋,毫无章法?(2)C?D?杰克逊获得机会就“麦卡锡现象”作出解释。所有这一切,简单归结起来,是言论自由及缺乏政党纪律所致。他为此作出了一个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预测:“不论麦卡锡是死于暗杀者的子弹,还是以普通方式被美国国民所抛弃,我预计,下一次我们召开会议时,他就会从美国人的视野中消失。”如果麦卡锡真的遭人暗杀,那么很不幸,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就难逃参与了此次暗杀阴谋的嫌疑。这个组织又如何能化解嫌疑呢?这个组织可不想成为具有黑手党风格的暗杀组织。风头正劲的麦卡锡随后迅速倒台,这让欧洲人相信,会议召开后,一些有利的结果如期发生了,于是他们便开始筹备年度会议。最近50多年来,其会议模式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在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将一家酒店全部包下,部署安全人员,严加保护。各国现任及未来首脑每年都来参加会议,媒体据此捕风捉影,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想方设法获得关于该会议的小道消息。要了解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召开的会议探讨的议题是什么,只要把握这个关键点:最好记住他们第一次召开会议的原因是什么。之所以召开那次会议,是因为欧洲人希望借此让美国人听取欧洲人的声音—他们对美国外交和经济政策的讨伐之声。当然,批评之声并不总是来自欧洲一方,有时,美国也很生气。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法英两国试图用武力夺回运河控制权,苏伊士运河危机由此爆发,这引发了美方与法英代表间的敌对情绪,当时关系十分紧张。在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时代,初期双方总能相互妥协,在后来涉及伊拉克战争的会议上,也几乎没有什么分歧,这就是召开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会议的益处。2002年,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召开会议,地点选在毗邻华盛顿的弗吉尼亚州尚蒂伊(Chantilly)。美国准备发动伊拉克战争,欧洲人为此愤怒不已。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向与会代表承诺,美国不会在2002年发动战争。美国人兑现了承诺,但次年,战争却打响了。2004年,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在意大利开会,斯特雷萨的德艾勒斯波罗梅斯五星大酒店成为聚会地点。与会代表对美国军队血腥侵占伊拉克提出强烈抗议。与此相呼应,欧洲国家在联合国决议中反对美国采取军事行动,而且全世界都可以听到欧洲的反对之声。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会员于是强烈要求,面对未来发生的所有武力冲突,联合国都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是否设立了一个致力于主宰全球的秘密社团?证据表明,这个俱乐部主要还是一个论坛,一个非常诚恳地批评美国在世界各地开展的商业行为的论坛。但是,如果这个俱乐部不过是一个讨论性质的社团,那么谁又是幕后操纵黑手呢?第一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3节:骷髅会的秘密(1)骷髅会的秘密在2004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就有不为人知的幕后力量在发挥作用,进而将他们青睐的候选人送进白宫。当乔治?W?布什与约翰?克里一决高低争取当选总统时,共和党和民主党都在开动巨大的政党宣传机器,以实现各自的竞选目标。然而,在康涅狄格州位于纽黑文的耶鲁大学校园内的一间类似地下室的建筑物内,一个非常古老、鲜为人知的秘密社团却满怀信心,深信他们的人会赢得大选。事实上,在追求权力和影响力的道路上,让人颇感神秘的骷髅会是不太可能失败的,因为这两个总统候选人都已迈进这个组织的大门。小布什于1968年加入骷髅会,约翰?克里则于1966年加入该组织。得益于“阴谋论者”对这个社团的曝光,民众获悉,前任总统老布什也是这个社团的成员,结果,大家对这个用心险恶、权势强大的耶鲁社团越来越关注。所以,小布什与骷髅会的这层关系,事实上,完全谈不上是什么秘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一家人中的父亲和儿子都曾被选为一国的最高领导人,这是极为罕见的,但在骷髅会的隐秘世界中,这种情形并不罕见,因为耶鲁教育的家庭传统确保其下一代会被选为组织的“目标发展会员”,“目标发展会员”随后会收到该组织的正式邀请函—印有骷髅和两个交叉骨头图案的会徽和用黑蜡封装、用黑色丝带系着的邀请函。老布什的父亲,即小布什的祖父,普雷斯科特?布什也是骷髅会成员。1918年5月,在俄克拉何马州的希尔堡,从阿帕切领袖坟墓中盗取杰罗尼莫骷髅的事件,就与此人有关。全球各地的大学社团干的这类不光彩的恶作剧层出不穷,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地曲解这种行为的含义。当然,除非很碰巧,你就是阿帕切人或一个“阴谋论者”。迄今为止,骷髅会对美国政治施加的巨大影响力,在布什家族所拥有的权势中得到了最佳印证。过去,也有一些例子可以佐证骷髅会所拥有的影响力。耶鲁大学那个被其会员称为“墓地”的建筑物,也曾对白宫产生过同等程度的影响,这点在下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但是,如果我们要探究一个组织在幕后是如何操纵的,我们肯定不能把老布什和小布什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看待,因为在他们两人的总统任期中间,还有民主党人比尔?克林顿为期8年的执政时间。既然如此,骷髅会幕后操纵的阴谋如何自圆其说呢?不错,克林顿毕业于耶鲁大学,但他不是骷髅会会员,也没有加入耶鲁校园内的其他任何秘密社团,如几乎具有同样的影响力的卷轴及钥匙社团(ScrollandKey)。拥有耶鲁大学背景事实上更容易获得影响力,会是这样吗?如果我们把另外一位耶鲁大学的毕业生—杰拉尔德?福特也考虑进来,那么,这就更能说明问题了。30年的时间里,位居美国及世界政治权力最高职位的6位总统中,就有4人毕业于耶鲁大学。这是否能说明耶鲁大学也与阴谋脱不了干系呢?不能。原因很简单—耶鲁大学没有任何隐秘性可言。与此相对的是,在很大程度上,骷髅会有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第一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4节:骷髅会的秘密(2)1876年9月29日,一个自称为“锉刀和指甲社团”(TheOrderofFileandClaw)的竞争性团体闯入那个“墓地”之后,骷髅会的诸多秘密才大白于天下。他们发现这间房子上有用丝绸装饰的门牌号码—322,墙上有个五角星图案。西墙上有雕刻的墓穴,墓穴上雕有年代久远的文字和图画。画中,有一块石板,石板上面是4个人体骷髅,此外,还有一顶小丑戴的系铃帽、一些数学方面的用具、一本打开的书、一个乞丐的破包和一个皇室的王冠。在墓穴上方用罗马字母雕刻着如下文字:“乞丐和国王,谁是白痴?谁是智者?”在墓穴下方,用哥特语雕刻着这样的句子:“不论乞丐还是国王,最后的归宿都是死亡。”墓穴图案的旁边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德国分会D.50.D?C?希尔曼赠”。研究表明,D?C?希尔曼是一位耶鲁大学的毕业生,于1852年成为该会会员,全名为丹尼尔?科伊特?希尔曼,他曾前往欧洲,在柏林大学研究哲学。回美国后,希尔曼于1856年将骷髅会注册为“拉塞尔信托协会”,威廉?H?拉塞尔担任主席,他自己则掌管财务。1832年骷髅会成立时,拉塞尔就是最早的创始人之一。正是在那次对“墓地”的非法闯入之后,骷髅会的历史才开始为人所知。这个组织是德国一所大学社团的分会,拉塞尔在耶鲁大学就读之前,曾一直在德国学习。拉塞尔在德国期间,与那家德国社团的领导人建立了联系,他返回耶鲁大学时,正是这家德国社团授权他建立分会的。于是,他与其他14个耶鲁大学的同学一起创建了颅骨及骨骼会,后来改名为“骷髅会”,会员数量定为15的惯例也被一代代的骷髅会会员保留下来。每年都有15位大三学生被骷髅会选为“目标发展会员”,并在“墓地”正式加入该会。大家相信,在任何时候,骷髅会都有大约600个会员在世。在那个“墓地”被非法闯入的同一年,也就是1876年,骷髅会的创始人之一阿方索?塔夫脱成为拉瑟福德?B?海斯总统内阁的国防部长。他的儿子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于1878年成为骷髅会会员,并步其父亲的后尘,从1904年至1908年担任国防部长,随后,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于1908年当选为美国总统。1911年,他选择骷髅会会友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出任自己的国防部长。史汀生一生效力过7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威廉?塔夫脱、伍德罗?威尔逊、柯立芝、赫伯特?胡佛、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哈里?S?杜鲁门。而且,他也是后两位总统(罗斯福和杜鲁门)的国防部长。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外界常常发现老布什总统在查阅他的偶像、同属骷髅会会员的史汀生的自传,似乎在从中寻求灵感。第一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5节:骷髅会的秘密(3)史汀生的特别助理、“曼哈顿计划”中研发原子弹的关键人物,也是骷髅会会员,名叫霍利斯特?邦迪(HollisterBundy),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威廉,一个叫麦乔治,他们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成为骷髅会会员。之后他们出任中央情报局、国防部门要职,继而成为肯尼迪总统和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罗恩?罗森鲍姆是一位没有被骷髅会选为“目标发展会员”的耶鲁大学的毕业生。作为乔治?W?布什同班同学的他,在最近几十年里一直在跟踪调查骷髅会。据报道,骷髅会会员会举行裸体泥地摔跤活动,并在打开的棺材中忏悔曾经有过的手淫行为。这些报道无疑只会加重罗森鲍姆的疑虑—骷髅会的整个仪式中有很多内容是非常邪恶的。据推测,骷髅会会徽上镌刻的神秘数字“322”及在“墓地”中使用这个数字作为该组织密室的门牌号,是有所指的—要么指希腊伟大的雄辩家和爱国者狄摩西尼(Demosthenes)去世的年份(公元前322年),以此纪念骷髅会的成立,要么暗指其鲜为人知的起源地—德国。在保存于耶鲁大学图书馆的有关拉塞尔信托协会的古老文件中,罗森鲍姆发现了骷髅会出版的一个册子,这个册子描述了“墓地”内部的情形及其历史。根据这个小册子的说法,数字“322”应被解读为骷髅会的创始时间—19世纪开始的第32年(即1832年),最后一个“2”应被解读为该会是那个德国社团的第二分会。不论事实真相如何,我们不得不考虑“墓地”内部房间的号码标示情况—完全由黑色丝绸装饰、号码标示为“322”的房间。罗森鲍姆推测,骷髅会和德国社团的联系不是个好兆头,或许,这个社团与令人谈之色变的光照派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联系。第一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6节:光照派:上帝之眼(1)光照派:上帝之眼在对那些被认为主宰世界的秘密组织的所有研究中,光照派这个名字,是其他任何人都想隶属或与之产生联系的唯一组织。这个巴伐利亚的学者社团,具有让人难以置信的魔力,因而深深地吸引着现代的“阴谋论者”,这是为什么呢?罗伯特?谢伊与罗伯特?安东?威尔逊合著的《光照派三部曲》(TheIlluminatus!Trilogy),是适合“多疑的偏执狂阅读的虚构故事”,然而,该书却成了20世纪70~80年代畅销的经典著作。这部著作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该书讲述真实的历史,而是因为它属于科幻小说之列。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至今,我们仍然痴迷于这类作品,这从丹?布朗所著的《天使与魔鬼》受到的追捧中可见一斑。《天使与魔鬼》可视为丹?布朗写出的超级畅销书《达?芬奇密码》的前传。或许,我们现在该穿越时空,了解一下光照派的历史了。光照派创始于1776年,与美利坚合众国宣布独立的年份相同。这个事实备受世人关注,似乎这两个事件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有些“阴谋论者”将面值1美元的钞票上的13级金字塔,解读为光照派会员的13个等级;将钞票上的“全视之眼”①解读为光照派的标志。印在美钞上的金字塔底部的拉丁文的年代是1776年,“NovusOrdoSeclorum”的意思是“光照派世俗新秩序”。不错,光照派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但是这些联系是后来才产生的。“1776年”这个年代太早。同理,罗森鲍姆关于光照派与骷髅会在19世纪30年代存在联系的推论,时间上则太晚。延续至今的共济会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相对而言,光照派的存在犹如昙花一现,持续时间很短。他们融入共济会,随后踪迹全无。18世纪末期,他们的启蒙思想完全被压制了。如果大家对光照派所具有的影响力持怀疑态度,那么只要研究一下光照派的领袖亚当?魏斯豪普特博士其人,便能打消疑虑了。他执教于巴伐利亚因格尔施塔特大学(theUniversityofIngolstadt),教授教会法,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将非天主教的书籍引入耶稣教义占主导地位的图书馆,将启蒙运动所涉及的科学研究课程纳入大学的教学大纲之中。然而在当时,耶稣教义主宰着社会思想,为此他十分沮丧,感到绝望,被迫考虑以其他方式来传播知识,于是他想到借助共济会来达到目的。然而很不幸,魏斯豪普特并没有足够的财力加入共济会,因为在当时成为共济会会员是有钱人的游戏,那时候的共济会对会员的财力要求比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共济会已经广泛地为外界所知,已是公开的秘密。于是魏斯豪普特便冒充共济会创立者,创立自己的社团,会员只分三个等级。1776年5月1日,光照派创立,当时仅有5名会员,会员的三个等级分别被称为“Novice”、“Minerval”和“IlluminatedMinerval”。Minerval级别的会员负责招募新会员,要求目标会员的年龄在20~25岁之间,并保守其同级别会员身份的秘密。Novice级别的会员接到的指示是,详细撰写关于自身情况的报告,内容包括自己所拥有的书籍详单。在共济会见习的两年内,他们负责发现共济会的敌人,努力招募Novice级别的会员,之后,他们会有机会晋升,进而成为Minerval级别的会员。只有成为Minerval级别的会员后,他们才能被引见给同级别的其他会员,才能有资格出席光照派的会议。在光照派成立之初的4年中,会员人数增加到60人左右。魏斯豪普特终于弄到了足够的资金,有了资格加入共济会。1777年,他加入慕尼黑的“西奥多优秀律师会社”(TheodoreofGoodCounsel),很明显,此举是为了弄清这个会社更高级别的会员才知晓的秘密。一旦成为这些会社高级别的会员,他就能获得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了,进而可以模仿这些会社的级别设置,将其引入光照派。魏斯豪普特知道,他的社团与那些由来已久的会社存在竞争关系,所以他才着手对这些会社实施渗透战术。到1779年,情形的发展令人吃惊,从现在来看,那家慕尼黑的会社已由光照派主导了,以至于其他的会社都将这家慕尼黑会社视为新生的光照派的分会。然而,光照派仍然毫无进展,这种情形直到1780年才彻底改观。那一年,光照派将一个知名的共济会会员发展过来,此人是德国北部的一个外交家巴伦?阿道夫?克尼格。克尼格问及魏斯豪普特光照派的高级别会员制度时,魏斯豪普特显得十分尴尬,只得坦白相告,光照派没有什么高级别会员制度。在光照派发展的最初4年中,声名显赫的魏斯豪普特,竟然没能为他自己创建的会社设置一系列的仪式。此人的素养与能力如何,在这件事中或许能有所反映吧。按道理说,他是欧洲“最开明”的有识之士们的领袖,可是他居然没能为他自己创建的秘密社团设置不为人知的“秘密”。第一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7节:光照派:上帝之眼(2)巴伦采用了高明得多的营销推广计划,那就是放弃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转而集中力量将发展目标定位于那些年龄更大、颇具影响力的专业人士。也就是说,他将他的共济会会友圈定为发展目标。巴伦的社交网络庞大,对共济会非常了解,结果,光照派逐步发展,影响力巨大,是过去完全不能比的。巴伦对共济会的高级会员等级制度十分熟悉,因此也能为光照派拟定类似的等级制度。他扩大了光照派的结构体系,把共济会的初始等级引入光照派等级体系,比光照派等级高一级,于是,光照派会员晋升体系就变成Novice、Minerval、IlluminatusMinor,加上共济会的三个级别(Apprentice、Fellow、Master),还有IlluminatusMajor、IlluminatusDirigens、Prince、Priest、Magus、King。(注意,这就是光照派会员仅有的12个等级的由来,而不是有人所言的13个等级。)然而,巴伦最终还是没有时间拟定最后两级的相关制度。光照派的领袖也常常以大法官成员自居,这点是众所周知的。魏斯豪普特想方设法将光照派管教成实施独裁统治的社团,而克尼格发现,光照派内部高级别的会员对此大为不满。因为社团内部派系分立,局面失控,所以光照派规模难以扩大。于是,克尼格出手重组,这受到了光照派内部高层领袖的欢迎,但却招致了魏斯豪普特的怨恨。1781年7月9日,光照派内部高层会员投票,决定采纳克尼格所倡导的重组建议,这事实上为光照派开创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这对于魏斯豪普特而言,无异于一记重拳—他遭受了重创。德国共济会毫不设防,门户洞开,因而成了光照派渗透、分化的极好对象,于是,光照派所倡导的有关启蒙思想的新教义开始影响共济会。而在克尼格大力分化共济会会员之前,炼金术和魔法在法国共济会中颇为盛行,这些会员自然对这些秘籍顶礼膜拜—如今看来,实在是幼稚。魔法的影响逐渐减小,接下来,科学大行其道。以前,人们经常挂在嘴上的是“所罗门圣殿”;如今,极具革命性意义的政治思想(民主和平等)成了人们探讨的中心议题。在克尼格的带领下,光照派从德国的精英阶层发展了近3000个新会员,规模逐渐壮大。在与德国共济会发展会员的竞争中,光照派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因为光照派成功地将德国共济会两个元老级的人物招至麾下,他们是不伦瑞克的费迪南德公爵和赫斯的卡尔亲王。全面控制共济会所需的一切准备工作似乎都已就绪,这时,魏斯豪普特与克尼格之间的竞争已经白热化。1784年4月,冲突最终全面爆发,克尼格退出光照派,自此以后,光照派势力迅速衰减。后来,在几个月之内,巴伐利亚国王卡尔?西奥多接连颁布几道法令,取缔了巴伐利亚所有的秘密社团和兄弟会。不久,魏斯豪普特及其社团成员才弄明白,原来他们对德国共济会的影响力根本就没有转化为现实的政治影响力。于是,他们高调宣称他们不应受到任何迫害,但这一点也不管用,其处境仍然不利,而且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当局更加恼怒。第一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8节:光照派:上帝之眼(3)又过了一年,1785年的3月,西奥多国王再次下达取缔令,目标直指光照派。光照派所有资金悉数充公,一半被用来分发给穷人,另一半则奖给那些提供线索的告密者。给告密者提供奖赏,这招儿非常管用。光照派以前的许多会员纷纷站出来,揭发检举对其领袖不利的证据。事发之时,克尼格及时行动,竟然成功出逃,而魏斯豪普特的表现则多少反映了其懦弱的本性,在第二道取缔令颁布的前两个星期,他就已经仓皇逃走。对于突然放弃自己创建的社团,他给出的借口是不可信的。在此,我们有必要清楚地讲出来。按他的说法,魏斯豪普特想从因格尔施塔特大学的图书馆管理员处拿到几本书,以作为课堂授课之用,而管理员拒绝购买这些书,他为此和那位管理员发生争吵,这场冲突致使这位光照派领袖一气之下出走,穿越巴伐利亚边界,侥幸逃脱当局迫害。卡尔?西奥多政府在处理光照派的问题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铁血手腕。政府的目标是全盘铲除这个秘密社团,它的确如愿以偿。必须要说明的是,巴伐利亚政府对光照派提起了十分严厉的法律诉讼,与流亡他国的魏斯豪普特持续撰写光照派的宣传册是分不开的。在巴伐利亚发现的魏斯豪普特撰写的其他文书,内容则与其流亡国外时所写的完全不同。根据这些文书的描述,光照派是一个预谋筹备世界性革命,推翻各国政府和宗教,并选择采用毒药、伪造文书手段达到目标的社团。于是,政府再次颁布法令,批准对那些被认定为有罪的人执行死刑,严防光照派日后继续招募会员危害政府。同时,西奥多政府还给其他政府发出了通告,要求他们驱逐光照派流亡会员。1787年,光照派已不复存在。第一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9节:阴谋果真存在?(1)阴谋果真存在?当然,“阴谋论者”的探索欲不会就此削减。如果一家秘密社团的目标是主宰世界,那么,光照派堪称这种秘密社团的典型。诚然,他们惹上的大多数麻烦,都是咎由自取。然而,在关系社团危亡的关键时刻,其领袖人物完全没有就地反击的决心,这实在让人震惊。如果一个组织意欲主宰全球,那么,这个组织首先就得具备驾驭自己的机构的能力。显而易见,光照派没能掌控自己的社团。而就放眼全球、主宰世界而言,光照派也不具备这种野心,因为它曾经关注的,仅仅是巴伐利亚,仅仅是试图统治巴伐利亚而已。后来的评论家散布了光照派“阴谋主宰全球”的谎言,说他们如何对其他政府构成巨大威胁,对此评论家尽可任意评述。“阴谋论”不是新近出现的理论,光照派这个例子很快就印证了这一点。不久,历史事实很快就会被其他多疑的偏执狂提出的版本所取代,他们认为光照派有重塑世界格局的野心。1797年,有一本著作问世。该著作的作者是爱丁堡大学一位自然哲学教授,名为约翰?鲁滨逊。该著作的名称可谓啰唆冗长:《共济会、光照派及读书会召开的秘密会议—密谋推翻欧洲所有宗教和政府的证据》。该书一经问世,旋即畅销,而且该书得出的结论也十分大胆:光照派的确是推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幕后秘密组织。不错,鲁滨逊本人是共济会会员,但他熟悉的英国分会却毫无作为,成为英国分会会员不过是他们“出席上层的交际活动,并借此打发一两个小时时间的借口”而已。而他所拜会的欧洲分会,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他们展开极具变革意义的辩论,这也让他欣然参与其中。鲁滨逊认为,他已经找到相关证据,可以证明遭受卡尔?西奥多残酷镇压的光照派,将自身成功地伪装起来,进而发展成其他的秘密社团,并因此而逃过了那次劫难。正如此人著作的标题所显示的那样,他是在间接表明,看似清白无辜的读书会也卷入了阴谋之中。根据鲁滨逊的说法,被称为“德国工会”的读书会,不是别的什么组织,而正是再生的光照派。读书会?某些读书俱乐部的会员是历史事件的幕后操纵者,谁会相信呢?魏斯豪普特与因格尔施塔特大学的图书管理员发生争吵,从这点判断,大家都明白,为了在耶稣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巴伐利亚传播当时最新的启蒙思想,书籍对于肩负传播思想使命的光照派领袖是何等重要,如果因此就认定,一群由书呆子组成的团体,竟然能够精心策划法国大革命,谁会相信呢?鲁滨逊关于光照派的信息,来源于巴伐利亚政府的审判文卷及其他流通在外的不怀好意的小册子。鲁滨逊坦言,他的德文水平远远没达到精通的程度,而且,他最初是想写一本批驳共济会“阴谋论”的书,但后来却因光照派改变了写作初衷。他的书中出现了不少错误,如关于光照派的成立年份,他就犯了不该犯的大错—本该是1776年,却写成了1775年。鲁滨逊这样写道:“他们的首要目标是,不用辛苦工作就能轻松积聚财富,扩大影响力和势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就想废除基督教;之后,生活放荡、恣意挥霍的生活方式,就会吸引所有邪恶之人,进而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然后再利用他们去推翻欧洲所有的民选政府;此后,他们就会考虑下一步的征服计划,将他们的颠覆目标扩展至全球其他地方,直至全球陷入空前的大混乱状态。”在鲁滨逊看来,他们对于道德标准的颠覆,以提议接纳女会员为最严重。“光照派的整个组织机制让我震惊,但没有什么比接纳女会员更骇人听闻的了。”魏斯豪普特与他的光照派会员哈维尔?兹沃克的弟媳之间,就存在通奸关系。他们之间往来的书信可以证明这一点。原来,他们往来的书信并没有被付之一炬,而是被保留了下来,最后落入巴伐利亚公诉人之手。很明显,这种通奸的事实说明,魏斯豪普特其人毫无道德感,行为伤风败俗。如果鲁滨逊的德文水平更高的话,那么,他就不会仅仅是震惊了,他会勃然大怒。与魏斯豪普特有染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正是他自己的弟媳。第一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10节:阴谋果真存在?(2).[V书网]txt小说.鲁滨逊想努力证明光照派与法国共济会总部之间有关联,并想方设法通过这层关系进一步论证光照派与雅各宾党—正是他们推动了1789年最激进、最血腥的行动—也有联系。几乎在同时,另一本探讨“阴谋论”的著作在法国问世,书名是《雅各宾主义历史回忆录》,作者是奥古斯丁?巴吕埃尔神甫。该书的观点似乎与鲁滨逊的推测不谋而合。显而易见,这两本书各自独立撰写,却同样认为光照派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正是这个事实给了他们两人信心,更加认定“阴谋论”确实存在。这两位作者都给美利坚合众国提出了严肃警告。鲁滨逊指出,光照派在1786年消失之前,就已经成立了很多分会,为此他列出了光照派分会一览表,其中有5个在施特拉斯堡,4个在波恩,14个在澳大利亚,8个在英格兰,两个在爱尔兰,还有好几个散布在美国。巴吕埃尔这样写道:与瘟疫随风肆虐传播一样,他们(光照派)战无不胜的军团也在感染美洲。他们的传教士已将他们的教条灌输给顺从而又勤劳的黑人。圣多明戈和瓜德罗普岛已经变成当地居民的巨大停尸房。北美洲的兄弟会会员数量之大,令人惊奇,就连费城和波士顿也在颤抖:他们害怕逐渐形成的宪法会被迫让位,屈居于那个权势非凡的会社的教义之下。这个兄弟会被当局禁止而被迫转入地下,但是,以这个兄弟会的传教士人数之多,他们仍然能从会员中筹集捐款,影响会员,将他们变成狂热的爱尔兰式的叛乱分子,进而将起义转化为他们所言称的“革命”,从而在美国完成他们雄心勃勃的使命。上帝知道,即便在遭受挫折之后,美利坚合众国也可能无法弄清共和政体同样面临着君主政体的威胁。大西洋固然浩瀚无边,但在光照派策划的全球阴谋的威胁下,大西洋防线根本不值得一提。这两本书在美国的传播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他们认为,光照派正着手阴谋推翻乔治?华盛顿和约翰?亚当斯领导的政府。1798年,不少人指控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光照派的领袖,大恐慌情绪由此在新英格兰全面爆发。这种“阴谋论”之集大成者,非杰迪代亚?莫尔斯神甫莫属。他在马萨诸塞州查尔斯镇的第一教堂担任牧师,出版过3本布道著作,在报刊发表文章若干,大力宣扬、捍卫他所认为的“阴谋论”。还有两位重量级学术大师也加入了他们的阵营,力挺“阴谋论”。一位是哈佛神学教授戴维?塔潘神甫,另一位是耶鲁大学神学院院长蒂莫西?德怀特神甫。7月4日在纽黑文举行的独立庆祝仪式上,德怀特号召美国人民站出来,与那个秘密社团作斗争,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他们的女儿沦为“供光照派玩乐的小妾”。第一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11节:阴谋果真存在?(3)G?W?斯奈德神甫曾将鲁滨逊的著作送给乔治?华盛顿总统,华盛顿给他回了一封信,日期为1798年9月25日,内容是:“有关光照派,我曾听说过他们极为邪恶的、危险的阴谋和教条,但在你愿意将其送给我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本书。光照派教义是否已在美国传播,我无意去质疑,但是如果确有其事,那么,我非但不担心,反而希望如此,对此没有人比我更满意。”众所周知,乔治?华盛顿是共济会会员,因此,他对大敌光照派的评述的确耐人寻味。1789年2月4日,华盛顿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在4月30日举行的就职典礼上,总统宣誓主持人罗伯特?利文斯顿是共济会纽约总会的会长,宣誓使用的《圣经》来自纽约圣约翰1号教堂。1793年9月18日,共济会举行国会大厦奠基仪式,整个盛会简直就像在公开展示共济会的影响力。华盛顿和他的共济会幕僚,身穿各自教堂的华丽套装,沿着行进队伍大步前进。然而,杰斐逊对巴吕埃尔的推测却不以为然。巴吕埃尔的推测与“疯子的胡言乱语毫无二致”。杰斐逊对魏斯豪普特的看法发人深省:“魏斯豪普特似乎是一个极为热心的慈善家。”魏斯豪普特认为,使人性臻于完善是耶稣基督的目标,耶稣的教义是热爱上帝,博爱邻居。面对德怀特神甫之流对杰斐逊的指控,杰斐逊旗下的共和党人办的报刊则指其荒唐可笑。新英格兰历来就有对清教徒巫婆进行审判的传统,那段时期仍然被描绘成政教合一统治人民的地方,以此确保当地居民的顺从和被蒙在鼓里。毫无疑问,对光照派捕风捉影的推测,和过去追查巫婆的情形如出一辙,共和党人可不想看到这种愚昧的情形再次上演。“阴谋论”成功地卷土重来,吸引了新英格兰的“政治神甫”,如蒂莫西?德怀特。他被刻画成“主教”,一方面压制人民的自由,一方面保护享受政府税收支持的公理教堂。1800年,杰斐逊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此后,“光照派阴谋论”逐渐从联邦政府的宣传中消失。第一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12节:挖掘阴谋真相挖掘阴谋真相不可思议的是,1886年,一个叫蒂莫西?德怀特的人,也被选为耶鲁大学神学院院长。此人也是神学教授。他就是上文所提及的德怀特之孙。历史不断重演,这就是明证吗?肯定不是!此人是骷髅会会员,1849年入会,是丹尼尔?希尔曼的“墓地”—322房间—雕刻图案的捐赠人、骷髅会财务主管的同僚。罗恩?罗森鲍姆认为,骷髅会是光照派的一个分会。以光照派的阴谋为线索来探究真相,我们该如何理解他的推测呢?“墓地”标示为“322”的房间,肯定印证了这家秘密社团的德国起源,但这就能说明它是光照派的分会吗?正如前文所述,1786年,在卡尔?西奥多的无情打压之下,光照派已被彻底摧毁,而所谓光照派的阴谋,是鲁滨逊和巴吕埃尔于1798年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来的。鉴于骷髅会创始人威廉?拉塞尔在1832年曾造访德国柏林大学,我们是否该相信,光照派至少直到1832年才彻底消失呢?抑或,由于丹尼尔?希尔曼和蒂莫西?德怀特在19世纪50年代早期才到访该学府,光照派是否至少苟延残喘到了那个时期呢?1997年9月,罗森鲍姆在《Esquire》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给出了他相信这其中必有联系的原因。他发现骷髅会的口号—“乞丐和国王,谁是白痴?谁是智者?不论乞丐还是国王,最后的归宿都是死亡”—与光照派Regent(Prince)级别的会员的仪式中所采用的说法极为相似。在这种仪式的尾声部分,带有剑和王冠的骷髅,会放置在光照派会员的脚下。仪式主持人会问会员,骷髅属于国王、贵族,还是乞丐?当被问及的会员犹豫不决无法作答之时,主持人会告诉会员,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质。罗森鲍姆将这两句相似的说法视为铁证,以此印证骷髅会和光照派之间的渊源。然而,前文已经述及,光照派的会员等级,是由克尼格创建的。因为他对德国共济会的体制非常了解,所以是在借鉴这种体制后才如法炮制了光照派的等级体系。如果说骷髅会真与德国的会社有历史渊源的话,那么这种渊源完全可能指的是德国共济会的总体思想,而不是与光照派的某种具体的联系。促使骷髅会的创始人对德国如此着迷的又是什么因素呢?情形极有可能是这样的:与其说这与被明令禁止的秘密社团的诸多秘密有关,还不如说这与当时德国哲学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事实有关。骷髅会的创始人都曾钻研哲学,都在德国柏林大学深造过几年。很多著作都探讨过黑格尔对现代哲学的巨大影响。黑格尔之前的康德,影响力也同样巨大。黑格尔一直担任柏林大学的教授,直至1831年离世,也正是这一年,威廉?拉塞尔抵达德国。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正如他过去所强调的那样,宣扬个人的最高义务在于安守职责,做国家的好公民。这种思想对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这与发展秘密精英会社(如骷髅会)的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不再是启迪人们思想的圣地,此后光照派与该国的联系将会因此中断。由于阴暗心理作祟,某些“阴谋论者”甚至认为,骷髅会会发展成纳粹的秘密巢穴。然而,这种可能性甚小。死人骷髅的符号,虽在德国十分常见,但这种符号也常见于海盗船上悬挂的旗帜,暗指在公海上打劫是风险极高的行动,这点更为世人熟知。回顾当时的状况,我们知道,威廉?拉塞尔的叔叔塞缪尔?拉塞尔,于1823年成立以自己的姓命名的公司—拉塞尔公司,此公司从土耳其收购鸦片,进而走私贩卖到中国,家族从此大发其财。这是巧合吗?2004年,小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其骷髅会会友约翰?克里败北。从“阴谋论者”的视角来看,这表明了在此后4年之内,骷髅会将继续保持其强大的影响力。如果有人问,这种影响将以何种形式存在,那么无人能给出具体答案。骷髅会先前的会员手握重权时,骷髅会到底在做些什么呢?设法指导美国的对外关系政策?在以丝绸装饰的房间内,有没有穿着长袍、精心策划世界未来走向的邪恶专家?一想到这个情景,我就觉得可笑。骷髅会在1966年(约翰?克里于1966年入会)和1968年(乔治?W?布什在1968年入会)对其会员产生过影响,但可能的情形是,这种影响力持续的时间很短。会员只有住在校园或校园附近,才有可能每周到访“墓地”一次。众所周知,形势允许的话,小布什在晚上9点就已上床休息。为了与他的骷髅会会员共商大事,难道小布什要带着手电前往“墓地”?谁会相信呢?如果小布什总统对骷髅会如此忠心不二,那么,骷髅会仪式也应该会有趣而宏大得多。第一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13节:丛林的秘密丛林的秘密大多数秘密社团都会举行外人难以理解的仪式,对于会员而言,举行的仪式也充满神秘色彩,等级低的会员是无法理解的,只有在晋升几个等级之后才能弄懂其中的含义。有时,他们举行的仪式毫无规则可言,会员完全摸不着头脑,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什么仪式,只是一次场面宏大的闹剧罢了。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北75英里处,有一个被称为“波西米亚丛林”的地方,很多名人聚在那里参加夏令营,他们所举行的臭名昭著的假冒德鲁伊教①的仪式,即为此类仪式的典型。这些人身穿连帽长袍,排成队列,前往巨大的猫头鹰雕像前狂欢。不仅如此,这些“丛林会员”常常还会听到严肃的发言人在所谓的“湖边”发表的演说。在1995年所拍摄的一张著名的照片上,当时先后成为总统的老布什和小布什父子俩,身着便装,正在向参加夏令营的同仁发表“湖边演说”。根据“阴谋论者”的说法,自赫伯特?胡佛以来的每一位共和党总统,都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而且多数民主党总统也在其中。胡佛在自传中曾描述过他在波西米亚丛林的所见所闻:1927年,当“丛林会员”得知柯立芝宣布不会竞选总统时,数以百计的会员来到他的宿营地,要求他宣布再次竞选美国总统。第二年,当共和党将他选为总统候选人的消息传出时,他也在波西米亚丛林。1964年,纳尔逊?洛克菲勒在波西米亚丛林遭到冷遇,于是他决定放弃争取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1967年,理查德?尼克松和罗纳德?里根同在波西米亚丛林宿营,并达成协议:罗纳德?里根将不参与总统竞选。波西米亚丛林是政客与实业家、金融家及娱乐界明星社交的度假营地,具体地点在相对安全的、纪念大学社团的主题公园之内。很明显,这些极有权势的大人物,十分怀念他们昔日加入的大学社团。“阴谋论者”宣称,涉及军工联合体的一些重大决定,就是在波西米亚丛林中作出的。他们给出的证据是,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即为波西米亚丛林的会员。将热核武器系统的诞生,与在加利福尼亚丛林这群酒后发疯、随地小便的会员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似乎太过牵强,令人难以置信。这些会员围绕猫头鹰举行的仪式非常神秘,而且会员都装模作样地为之献身,所以“阴谋论者”无法从这些难以解开的谜团中跳出来,因而就很少探究这个夏令营的真正起源,对谁在真正掌控此类聚会,也就毫不知情了。波西米亚丛林,起源于1872年在旧金山成立的波西米亚俱乐部,创始人是一群记者,他们想把该地作为深夜狂饮的聚会地点。由于马克?吐温、布雷特?哈特、杰克?伦敦这类人常常在波西米亚丛林豪饮,不久,这个聚会引起了多数非会员的兴趣,可以想见,富裕的商人会乐此不疲地为这些人埋单,让他们痛快地狂欢。最终,记者被完全排除在外,随后,该俱乐部买进2700英亩的红杉林,将之打造成企业家的休闲度假地。这种聚会的参与者都是手握重权的人物,他们想一醉方休;想打扮得和妓女一样,弄个假乳房,还穿上网格丝袜;想像社团中的小丑一般发泄怒气,举止疯狂,滑稽可笑。作为有组织的聚会,其行为之怪异、疯狂,再没有其他活动比之更甚了。作为秘密掌控美国对内和对外政策的幕后黑手,俱乐部得为自己准备一堆供自己火葬用的柴火。该俱乐部用《圣经》中的摩洛神指代猫头鹰,可以想象,认为世界新秩序危险重重的福音派基督徒们,对此是极为震惊的。因为在《旧约圣经》中,摩洛神是亚扪人的一种神,在耶路撒冷的南边建有以小孩为祭品的祭坛。然而,除了这个名字之外,在波西米亚俱乐部的仪式中,没有任何元素能反映出与亚扪人的神有关的迹象。正如“Grove”(树林)一词所暗示的那样,这种仪式大致上与德鲁伊教有关,因为德鲁伊教与树林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用“返璞归真”来解释会员不在为之提供的移动卫生间中方便而频频在丛林中公开小便。在那些年里,他们举行的仪式激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心,最终,2000年7月,他们的仪式被“阴谋论者”拍摄到了,此人是节目主持人亚历克斯?琼斯,他立刻就将拍摄的影像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了。原来,所谓的“火葬之夜”,不过是在夜间上演的户外戏剧而已,他们把装运DullCare雕像的平底船划过那个人工湖,最后将那个雕像焚烧。不论DullCare到底指代什么,它都被认为是美的头号敌人而遭到谴责。显而易见,这属于异教徒的仪式,但并没有很多“阴谋论者”所警告的那样邪恶。他们没有绑架小孩,更谈不上把小孩作为祭品为猫头鹰献祭。遭精神控制的性奴隶,一如有些一手材料所述及的那样,被控制后会在波西米亚丛林为会员表演,这也是无中生有的,这不过是那些主流“阴谋论者”利用胁迫退教的“忏悔”这类题材而作出的有关色情的臆想罢了。毫无疑问,波西米亚俱乐部发生的种种情况,似乎给人以欲盖弥彰的感觉,|[V书网]小說@下載站|所以,这也为“阴谋论者”提供了作出上述反常之臆测的素材,而且面对“阴谋论者”就他们每年在丛林度假的骇人听闻的描述,该俱乐部的某些会员甚至一反常态地乐在其中。据此,我们是否能严肃地认为,波西米亚丛林聚会的组织者,对白宫的决策过程(进而对世界)始终发挥着影响力呢?这可信吗?第一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14节:美国与共济会美国与共济会如果有人问:“德鲁伊教的教徒到底在加利福尼亚干了些什么?”我们应该意识到,现代的德鲁伊教是共济会的一个分支。突然之间,一切都变得合情合理了。大家对共济会奇怪的握手方式和仪式十分熟悉,因此也就能快速接受这样的可能性:在满是尿臭味的波西米亚丛林里,共济会会员喝得酩酊大醉,同时也在达成种种商业交易。美国与共济会的关系,可追溯至很久以前,美国殖民地脱离大英帝国而独立也与新英格兰的共济会分会发挥的作用分不开。1776年《独立宣言》的5位起草人中,有两人是共济会会员,他们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和罗伯特?利文斯通。还有一位可能也是共济会会员,但没有得到确认,他是罗杰?谢尔曼。签署《独立宣言》的人中,有9个是共济会会员,包括乔治?华盛顿和约翰?汉考克,还有一个签署人据说曾是共济会会员。1787年召开的美国宪政大会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所有共和政体的国家所面临的危险,因此要竭尽所能防止独裁者或独裁王朝存在的可能性。为此,宪政大会设计了两大原则,而这两大原则都源自共济会管理分会组织的理念。第一大原则是,权力的拥有者是总统职位,而非总统其人。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再次进行选举,时任总统就要被他人替代。这种情形与共济会选举会长和总会会长的方式完全相同。如果大家认为他们不再胜任当前职位,那么,他们将遭到弹劾或被废黜。因此,暴力、血腥革命从此便再无必要。第二个原则是,在行政长官(即总统)和立法系统(国会两院)之间平等分配权力,并让彼此相互制衡,以维持权力之均势,正如共济会总会和分会的权力分配体系。第二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15节:滑铁卢战役的赢家——罗斯柴尔德第二章金钱转动世界滑铁卢战役的赢家——罗斯柴尔德有一个典型的故事可以说明通过散布谣言赚钱的方法,这个故事也为诸多“阴谋论者”所知晓—1815年罗斯柴尔德和滑铁卢战役的故事。阿姆斯洛?摩西?鲍尔是家族银行业务的开创者(后来将其姓氏改为罗斯柴尔德,或许这件事就反映了其狡猾之处,因为其家族正是通过各种狡猾的手段开展业务的)。起初,阿姆斯洛为当地政府提供贷款,后来业务扩大,开始为各国政府提供贷款。他将其5个孩子安排在遍及欧洲的家族银行之中。内森去了伦敦,梅耶前往法兰克福,萨洛蒙进入维也纳,詹姆斯进军巴黎,卡尔则入驻那不勒斯。这个家族获取财富的方式,就是通过在各国政府间挑拨离间而从中渔利。战争的威胁会推动各国政府大量举债,进而给罗斯柴尔德家族带来大量的利润。随着各国政府不断提高工业产能、准备战事,其背负的债务也越来越多。即便战争最终没有打响,罗斯柴尔德家族也能从各国的备战行动中获利无数。如果战争确实爆发,那么,为了维持主权独立,各国政府将迫不及待从他方借贷。罗斯柴尔德家族的5兄弟分布在欧洲各处,因此,无论哪里爆发地区冲突,他们都能获利。就英法之间的战事而论,如果我们言及具体的战役,如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那就是利用误报信息,达到罗斯柴尔德家族所渴望的结果。此次战役之前,这个家族就已经在欧洲建立了情报传递网络,将家族经营的每一个银行中心及各兄弟之间连接在一起。数量众多的快递信使携带着印有特殊标志的文件袋传递信息,文件袋中便是秘密情报。而各国在边境部署的边防警察得到的命令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延误送信使命,即便快递信件来自当前正与之交战的敌对国也不例外。这些信使传递情报的速度快,效率高,这使得罗斯柴尔德家族能先于金融市场上的其他对手获得情报,提前行动,无论消息是好是坏,这个家族都能赚钱无数。其他银行家充分了解了他们的情报传递系统,因此会密切关注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市场上的动作,以此获知正在发生的诸多事件的信号。就滑铁卢战役而言,内森?罗斯柴尔德为同在伦敦的债券持有人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表演剧。内森已提前获得拿破仑战败的消息,但他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在昭示着,那个来自科西嘉岛的暴君事实上已获胜。流露在他脸上的表情,显然是收到坏消息时的绝望,伦敦债券持有人信以为真,开始狂抛英国政府的债券,但内森的代理人旋即以极低的价格迅速买进。当官方消息姗姗来迟,宣告威灵顿大败拿破仑时,英国的债券价格急速反弹。就在内森的同行意识到被欺骗时,内森已踪迹全无,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为使市场价格按照有利的方向发展而使用欺诈手段,可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甚至已构成刑事欺诈罪。但是,银行家开展业务是要赚钱的,因此,唯有价格事实上发生变化,银行家才有可能赚到钱。是哪国货币、什么股票和商品,已无关紧要。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加入,大家都想赚钱的愿望就会导致投机性泡沫,此时,投资者心中已毫无恐惧感。到了某个时点,泡沫终于破裂,市场一片恐慌,接下来,恐慌情绪一发不可收,价格随之受重挫。期限不定的经济循环期,即所谓的“繁荣—衰退”交替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银行家也往往成为这种现象的牺牲品,遭受损失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充满不可预测的威胁的交易市场上,以外人的眼光来看,某些银行家似乎总有好运眷顾,让人难以置信。几百年来,“阴谋论者”将他们在市场上的成功归因于知道内幕消息和对市场的操纵。很显然,要随心所欲地操纵市场是需要大量金钱来支撑的。随着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易方式逐步多样化,银行集团和家族就不得不联手,根据秘密协定共同控制市场。市场中有一个赢家,自然也会有一个输家。从长期来看,这些赢家会操纵市场,使这些输家成为短期的赢家,以让他们相信,他们的短期收益将会持续下去。然后,这些赢家抽身而退,叫停这一场盛宴。于是,短期赢家所获收益全部蒸发,进而亏损,成为输家,而真正的赢家却在持续获利。当银行家以获得销售佣金的方式展开业务时,投资者对风险缺乏警惕,因此,银行家对市场的操纵就到了十分猖獗的地步。第二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16节:美联储阴谋(1)美联储阴谋美国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创建,从一开始就是在秘密中进行的,好像在从事什么违法勾当。被银行家选中推动此项立法的参议员是纳尔逊?奥尔德里奇,此人是纳尔逊?洛克菲勒和戴维?洛克菲勒的外祖父。他被任命为国家货币委员会的负责人,花了两年时间游历欧洲,向各大银行学习如何运营中央银行的秘籍。1910年11月,他返回美国后,在新泽西州霍博肯市登上专列,前往佐治亚州的杰基尔岛。专列中随同人员有: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派亚特?安德鲁,库恩–洛布公司麾下位于纽约的国家城市银行的董事长弗兰克?范德利普,库恩–洛布公司的合伙人保罗?沃伯格,J?P?摩根高级合伙人亨利?戴维森,J?P?摩根旗下的银行信托公司董事长本杰明?斯特朗,及J?P?摩根旗下的纽约第一国民银行董事长查尔斯?诺顿。他们的目的地是J?P?摩根所拥有的杰基尔岛亨特俱乐部。范德利普后来曾这样描述那次旅行:“我们得到指示,要我们将自己的姓统统抛到脑后,只准用名称呼。而且,得到的通知要求我们,在出发之夜避免一起共进晚餐。指示还要求我们分开单独行动,前往新泽西州的哈得孙海滩,参议员奥尔德里奇的私人车厢位于前往南方专列的尾部,等候我们随时起程。”第二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17节:美联储阴谋(2)J?P?摩根拟定的安保工作如此周密,但真有这种必要吗?还是这只不过是那些超级富翁古怪而多疑的行事方式?如此隐秘地组建美国中央银行,为什么?可以肯定,前面述及的有关美国银行的前期发展史表明,美国人民长期对中央银行存有挥之不去的恐惧,生怕中央银行被外国势力控制。不论是J?P?摩根还是美国政府,或者这两者,他们都意识到必须保证民众对J?P?摩根参与了银行立法的草拟工作毫不知情。毕竟,要对1907年银行危机负责的,正是此人。“中央银行”这样的措辞令人惧怕,让人闻之色变,因此,那些密谋成立中央银行的人便提出采用“联邦储备系统”的提法替代。这个银行将为私人拥有,而这些私人拥有者则通过认购的股份来获利。他们将控制美国的货币发行权,而且有能力在战时将整个国家抵押给这家银行。为了避免“联邦储备系统”即为“中央银行”的嫌疑,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下辖了12个地区银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主席全面控制各个地区银行。这种欺骗行为表明,美国人民对中央银行的恐惧是何其之深。草拟立法工作的人不是立法机构,而是银行家。但是,立法若要获得通过,还需要过国会这一关。如果当时在职的总统希望否决这个立法提案,那么该提案无论如何都不会在众议院和参议员被通过。很不幸,J?P?摩根秘密团体的运气很糟糕,当时美国的在任总统就希望否决该提案。这位总统是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他公开宣称,任何上呈给他签署的此类立法提案,都会被他否决。塔夫脱是在1908年当选总统的,当时,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他会在1912年再次当选,获得总统连任。我们绝不能忘记的是,塔夫脱是骷髅会会员。如果耶鲁大学的那个秘密社团真的有权有势,那么,这就意味着骷髅会将会和J?P?摩根家族展开激烈斗争。于是,阴谋集团展开行动了。针对塔夫脱发起的攻势表现在三个方面。这个阴谋集团大力支持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企图阻止塔夫脱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这一招儿失败后,他们转而支持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正是在1907年银行危机后捍卫J?P?摩根名声的那位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也正是曾建议任命“6~7个像J?P?摩根一样热心为公的人组成委员会,来处理我们国家事务”的那位学者。而当时在杰基尔岛开会的,也正好包括与J?P?摩根类似的7个人:奥尔德里奇、安德鲁、戴维森、诺顿、斯特朗、范德利普和沃伯格。难道这仅仅是巧合?这个阴谋集团意识到,要打败塔夫脱,威尔逊还需要争取更多的选票,于是他们便鼓动西奥多?罗斯福参选,作为独立候选人挑战塔夫脱和威尔逊两人。他们希望,借此让罗斯福从本可能属于塔夫脱的共和党人的选票中分一杯羹,而不会减少威尔逊的选票。这个政治阴谋奏效了,罗斯福的加入使塔夫脱的选票数位居第三,威尔逊以45%的选票当选总统。有伍德罗?威尔逊主持白宫,《美国联邦储备法案》也就按部就班地被签署了,美国长久以来一直抵制的中央银行,也就这样成立了。国会议员路易斯?麦克法登,即后来成立的众议院银行和货币委员会的主席,他曾说过:“《美国联邦储备法案》被通过时,美国各州人民没有意识到,正在美国成立的可是一个世界性的银行系统。这是由国际银行家和实业家所控制的超国家主权的机构……他们联合行动的目的,就是奴役全球人民……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不遗余力地百般遮掩其权力,但事实的真相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已篡夺了美国政府的权力。”弗雷德里克?詹姆森曾把“阴谋论”定义为“穷人的认知映射”。这其中的暗示是,“阴谋论者”对于“唯实论”的领悟,与穷人对于国际业务的理解如出一辙。上文所述及的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之发展历程,常常可以在关于“阴谋论”的著作中找到,然而,难道这仅仅是历史门外汉对历史的肤浅认知?杰基尔岛会议曾在G?爱德华?格里芬1995年出版的著作《杰基尔岛的产物》(TheCreaturefromJekyllIsland)中被描述成诡秘的“阴谋家会议”。不错,该会议的确召开过,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会议结果却与所描述的初衷如此不同。以那个参议员的名字命名的所谓的“奥尔德里奇计划”在众议院没有通过。而且,银行家将控制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说法,也遭到民主党人的大力反驳。“奥尔德里奇计划”需要做些调整,即允许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为私人拥有,但要归政府控制,由美国总统任命的官员担任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董事会成员。中央银行的理念在于,剥夺之前掌控着金融市场的一小撮儿银行的权力。而“阴谋论者”则认为,设立中央银行的唯一目的,就是加强这些银行的权力,因此,这与上文述及的中央银行的理念完全相反。实际上,控制一国的金融系统不需要通过中央银行,只要影响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主席及政府所任命的董事会成员就可达到目的。第二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18节:“上校”与金融大佬(1)“上校”与金融大佬赢得总统大选后,威尔逊前往百慕大度假,他在那里读了一本标题为《菲利普?德鲁:管理者》(PhilipDru:Administrator)的没有作者署名的书。这本书对他影响深远,以至于他领导的政府竟然依据书中所描述的原则重组了美国的金融体系。同样,威尔逊政府的立法计划也与书中所述的内容雷同,于是,公众想方设法要找出这本书的作者,直到1917年,作者的真实身份才为世人所知。《菲利普?德鲁:管理者》于1912年出版,是一部描写未来的小说。时间背景设定为1925年,该书围绕西点军校毕业生德鲁的故事展开。这名军人控制了共和党和民主党两个党派,利用他们发动政变,推翻压迫成性的美国政府。在血腥的内战过后,德鲁夺得大权,正式以“管理者”—极权主义独裁者—的身份来管理世界。威尔逊执政后采纳的诸多政策,从政治到经济,再到社会政策等,几乎是该书所述内容的再现。德鲁设立了中央银行,实施累积收入所得税。书中述及德鲁创建的“国家联盟”,这对威尔逊的影响之大令人震惊。成立“国家联盟”竟然成了威尔逊要致力于实现的最大政治目标之一。1918年,威尔逊的内政部长富兰克林?莱恩曾说过:“那本书提到的所有应该发生的事情,都一一应验了。”此前,该书匿名作者已经曝光,他是威尔逊的心腹顾问,爱德华?曼德尔?豪斯。他于1911~1912年的冬天写作该书,然后将副本寄给后来的威尔逊政府内阁成员戴维?休斯顿。书中所描述的经济原则根基稳固,但休斯顿建议豪斯:如果在严肃的学术著作中提出这些经济原则,说服力会更强。豪斯没有理会休斯顿的建议,与当时广为人知的社会主义者—出版人B?W?许布希(B.W.Huebsch)合作,于1912年出版了该书。第二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19节:“上校”与金融大佬(2)豪斯“上校”其实没有任何军衔,但他与华尔街和欧洲的金融大佬们关系十分密切。他的父亲曾是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伦敦分行的代理人。豪斯充当着J?P?摩根集团和伍德罗?威尔逊之间的联络人,可谓“《美国联邦储备法案》的守护天使”。豪斯对威尔逊的影响很大,对银行家的影响更大。洛克菲勒家族、希夫家族、沃伯格家族和库恩家族也极为推崇他的思想。他曾被雅各布?希夫描述成“亚伦的摩西”。在他自己虚构的神秘社会中,他把世界政府的愿景奉若神明,顶礼膜拜。后来,他的信徒负责创建了联合国……不为人知的银行账户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设立,不仅是“阴谋论者”探讨的主题之一,它还真成了事实。隐秘与银行如影随形,瑞士整个银行业的基础,就在于为其客户提供匿名的银行账户服务。正是这种隐秘性为通过非法犯罪活动所获的资金提供了安全的避风港,如此理解,一切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国际社会所禁止的非法毒品或武器交易的融资及其利润,将会流经那些对其来源和走向从不提出任何质疑的银行。“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曾试图加强打击恐怖主义融资渠道的力度。打击恐怖主义融资渠道能否见到成效,也成了检测是否存在幕后主宰者的重要手段。于是,“阴谋论者”的推测是真是假,从中可见一斑。如果美国政府要弄清恐怖主义活动融资的秘密,进而切断其融资来源,那么美国就不得不去了解恐怖主义的融资体系到底是如何运转的。接下来的几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相对而言,美国政府对打击地下犯罪集团秘密的银行业务有一定的经验。在打击毒品资金流动和其他非法活动领域方面,美国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方法。如今,为了切断基地组织的资金流动,这些经验和方法被悉数派上了用场。在“国家联盟”存在的短暂时期内,它曾严厉禁止非法销售鸦片和可卡因。于是,这些产品都转入地下,而且,为了处理所涉及的大量资金,秘密的银行网络也随之形成。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一种货币体系—以美元为基础确定货币之间的固定兑换率。1971年,尼克松总统决定让美元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瓦解。有些人也将这个体系的崩塌视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终结。在缺乏监管的市场背景下,外国银行看到了机会,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投资,于是,避税天堂纷纷设立,非法资金随之涌入。这些避税天堂为客户提供严格的匿名保护,几乎不征收任何税。“冷战”时期,世界上的主要鸦片种植区对西方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于是,美国和这些地区的大毒枭结成了为人所不齿的联盟。如果对这些毒枭提供政治支持有助于这个地区抗击社会主义的事业,那么,美国当局就会对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予理睬。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在老挝的秘密军事行动,以及20世纪80年代苏联占领阿富汗时美国的所作所为,就是美国庇护非法活动的明证。美国对这些非法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一码事,但如果美国介入,为这些非法活动提供协助,性质就完全不同了。美国中央情报局会给毒枭提供运输上的协助,使毒品种植物得以上市销售。因为这些毒枭是他们所在的战争区域内唯一有实力的游击队领导人,对此美国人很无奈,唯有为其提供援助,尽管他们心不甘情不愿。于是,美国政府的很多部门也卷入这场违法行动中。涉及某些大毒枭及其毒品贩卖集团时,连美国禁毒署也不准参与调查,因为中央情报局已卷入其中,他们在利用毒枭集团与社会主义进行斗争。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国税局开始调查卡斯托银行(CastleBank)的金融业务。该银行位于巴哈马首府拿骚,其创始人是中央情报局的一个退休特工,名叫保罗?赫利韦尔(PaulHelliwell)。卡斯托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拉丁美洲,这些机构经由“友好”银行为保罗以前的雇主提供从事秘密金钱交易的机会。其他客户则竭尽全力利用这家银行的“专长”偷税漏税。该银行客户名单提到过的两个客户,均为色情杂志的大佬,一个是《花花公子》杂志的休?赫夫纳,另一个是《藏春阁》(Penthouse)的鲍勃?古斯尼。当美国国税局怀疑其进行洗钱交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从中阻挠。该案本可能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逃税案,但中央情报局以国家安全为名妨碍调查,使调查行动最终流产。那时,中央情报局正在利用这家银行,把其作为美国针对古巴和拉丁美洲从事秘密活动的融资渠道。最后,卡斯托银行瓦解,被一家名为“纽甘–汉德”(Nugan-Hand)的澳大利亚银行取代,于是,卡斯托银行在拉丁美洲和欧洲建成的某些网络被这家银行接管。第二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20节:纽甘–汉德银行(1)纽甘–汉德银行为这家银行取名为“纽甘–汉德”的两位创始人能联合创业,的确有些出人意料。弗兰克?纽甘是澳大利亚一位不称职的三流律师。迈克尔?约翰?汉德以前在美国“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服役,曾以中央情报局签约特工的身份被派往老挝,为老挝北部的红族(Hmong)游击队担任顾问。汉德在金边之外活动时,与美国中央情报局驻当地的站点主任西奥多?沙克利及其副手托马斯?克莱因斯成了朋友。后来,艾尔弗雷德?麦科伊教授在其1972年出版的影响深远的大作《海洛因政治学:中央情报局是毒品交易的同谋》(ThePoliticsofHeroin:CIAComplicityintheDrugTrade)中揭露:中央情报局动用—美国航空公司(保罗?赫利韦尔创建)将红族的鸦片运往各地市场。这种所谓的秘密活动,只不过是此前法国政府的秘密情报机构法国外国情报与反谍报署(SDECE)的所作所为的延续罢了。法国在奠边府战役中被打败之前,法国一直控制着印度支那的毒品贸易。这个事实非但没有指出这些活动存在的正当原因,相反,可以肯定的是,秘密控制毒品分销的做法,完全是这些国家进行反社会主义的政治工具。因此,汉德给他的创业伙伴纽甘没有带来任何银行从业经验,他带来的是情报和非法活动的联络人。1973年,通过公然的银行欺诈,纽甘–汉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实缴股本仅5美元,公司银行账户上仅有80美元的资金,然而,令人震惊的是,纽甘为自己的公司开出了一张98000美元的支票,认购自己公司的第二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21节:纽甘–汉德银行(2)490000股股票。接着,纽甘又利用银行在结算支票时时间上的滞后性,以公司名义给自己开出了同等金额大小的支票。这项交易的结果会在公司账目中显示,进而可以“证明”该公司的股东实缴股本接近100万美元。要利用银行进一步实施欺诈活动,他们需要拥有高档的办公室,于是,他们在悉尼商务区的中心地带—麦加里大街55号买下了高档办公室。接下来,他们聘请资本市场的知名经理人,让他们在业余时间为其效劳,整理账务。从表面上看,他们的业务量很大。所以,这就给了人们一个错觉:这个银行的业务十分繁忙。在涉值高达240万美元的交易中,这家银行的亏损超过18000美元。不论怎么说,合法地赚钱似乎是一项难以完成的艰巨任务。到1976年,该银行声称拥有2200万美元的资产,而且还称他们是纽甘–汉德集团的分部,而这个集团每年在全球的营业收入达10亿美元。所有这些都不是真的。资金的确在不断流经纽甘–汉德银行,而且数额庞大,但这些资金都是非法资金。就在纽甘集中精力协助澳大利亚犯罪集团进行银行业务欺诈活动及洗钱业务时,汉德再次进入美国中央情报局,从事秘密活动。他在南非比勒陀利亚设立了一个办事处,负责为安哥拉的反共游击队“私下”运输军火。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安哥拉的秘密活动告一段落之后,汉德前往中国香港,负责运营刚成立的纽甘–汉德银行,这家银行的注册地在英属开曼群岛这个避税天堂。这家从事非法业务的银行吸引“阴谋论者”眼球的是其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名单。汉德竟然能成功地将厄尔?盖茨海军上将招至麾下,让其担任纽甘–汉德银行的董事会主席,要知道,此人退休前可是美国太平洋战区的首席战略家。还有勒鲁瓦?马诺尔上将曾在五角大楼担任反叛乱专家;埃德温?布莱克上将曾担任美国战略情报局官员和驻泰美军总司令;戴尔?霍姆格伦曾任中央情报局旗下的民航空运的董事长。而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中央情报局前局长威廉?科尔比,他也坐在该公司董事会的会议室,职位是法律顾问。卡斯托银行倒闭后,汉德发现了机会:美国中央情报局缺乏提供非法融资的银行家,于是,他欣然扮演了这个角色。他的银行在开曼群岛获准营业,这是非常幸运的。有了威廉?科尔比为汉德拟定法务合同,汉德便用银行的资金购买了美国以前在土耳其设立的海军基地及加勒比海的凯科斯群岛,将他们作为在哥伦比亚和美国之间走私海洛因的通道站点。根据那时正对该银行秘密交易进行调查的澳大利亚银行调查官的说法,他们之所以买进这些地方,其目的可能也在于此。没过多久,他们发现,从1976年到1980年,纽甘–汉德银行在业已证实的毒品交易中的洗钱规模达4300万美元。1980年1月27日,在悉尼城外的一条路边,纽甘被发现死于车中,而车门紧锁。很显然,他是用来复枪对准脑袋自杀的。警察在他的钱包里发现了一张名片,这张名片是威廉?科尔比的。不到6个月,纽甘–汉德银行垮了。而迈克尔?约翰?汉德则被安排成功地逃离澳大利亚,安排者不是别人,正是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任职的官员托马斯?克莱因斯。汉德能顺利出逃,正好印证了“阴谋论者”的说法。此后,汉德安全地躲在澳大利亚警方和银行调查员不易发现的地方,再也没有露过面。第二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22节:阿根廷,别为我哭泣(1)阿根廷,别为我哭泣20世纪90年代,华尔街把阿根廷吹捧为全球最火暴的经济体之一。投资银行家、基金经理和经纪人都在建议其客户,大量投资拉丁美洲的第二大经济体,大手笔买进阿根廷股票和政府债券,其热情之高,出手之果敢和迅速,似乎不会再有这样好的机会一样。而此后阿根廷命悬一线,差点就“没了明天”。据预测,1991~2001年的10年间,因为承销阿根廷的债券业务,流进华尔街证券公司腰包的手续费就接近10亿美元。效力华尔街这些证券公司的分析师撰写的报告,对阿根廷股票市场的繁荣极其乐观,但接下来,阿根廷就会步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后尘,成为另一个极度膨胀的泡沫,而外国投资者对泡沫的内在属性—终究是要破裂的—毫不知情,于是投资者的钱财被大量骗进了阿根廷股票市场。在外国投资者对阿根廷股票市场的兴趣逐渐高涨乃至过度狂热之际,阿根廷政府持续发行了更多的债券,结果,举债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阿根廷总统卡洛斯?梅内姆领导的政府此前曾对徘徊不前的经济进行改革,放松了政府对经济的监管,将之推向市场,还对缺乏效率的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随着阿根廷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不时发生的高通胀及频繁的货币贬值,似乎已经成为过去。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确定比索和强大的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美元和比索价值相当,确定固定汇率提供的稳定性让阿根廷生产厂家、商人和消费者充满自信,这在阿根廷的好几代人看来,还是头一次。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阿根廷经济增长速度十分乐观,于是,华尔街的分析师开始向私人投资者大力推荐阿根廷市场。华尔街所有的主要机构都向布宜诺斯艾利斯派出了销售团队,发行的所有新债券都被抢购一空。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银行系统危机的爆发,这些地区的基金经理渐渐地没有什么业务可做了,闲得发慌。而阿根廷市场则是另一番景象,那里逐渐成为快速获利的首选市场。从表面上看,阿根廷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市场的领头羊,这是基于其较为健康的经济基础,而非其他原因。世人认为,阿根廷的经济发展与亚洲国家或俄罗斯的情形不是一回事,因此,这些国家所遭遇的经济恶化敲响的警钟并没有让青睐阿根廷的投资者警醒。然而,阿根廷的负债规模已不容小觑:1993年,其负债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9%;截至1998年,比例已飙升至41%。阿根廷逃过此次经济劫难的唯一希望在于,全球投资者持续信任阿根廷具备偿债付息能力,因而不会大量抛售阿根廷比索。第二部分 金钱转动世界 第23节:阿根廷,别为我哭泣(2)有人认为,世界市场可通过自发调节而保持平衡,其自发调节的方式与稳态①很是相似。如果一个国家不值得外国投资者投资,那么自由流动的全球化资金就不会被吸引到这个国家。如果外国投资者愿意投资,那么这个国家的市场就一定要有自然吸引力。其吸引力依据的稳健经济原则就是资本流进该国的原因。无论如何,经济理论都这么说,但在现实中,资金被大量引入往往是基于获得短期利润的目的。投资者购买的绝不是短期政府债券,因为有很多投资者购买的是为期20年的政府债券,但是买卖债券收取佣金的经纪人的情形则不同,他们想的是迅速获利。1999年,阿根廷邻国巴西发生金融危机,危机所引发的连锁效应将阿根廷经济也拖入了衰退期。于是,投资者开始对阿根廷的偿债付息能力表示担忧,但华尔街仍然成功地在美国之外的部分欧洲国家获得了新的融资来源,因为欧洲国家对小规模投资者的立法保护力度没有美国严格。于是,华尔街证券公司极尽误导之能事,将多达240亿美元的阿根廷政府债券悉数推销给他们的欧洲客户。随着阿根廷经济形势的恶化,负债比例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此时,唯一能让阿根廷不陷入绝境的办法就是新进投资者不断投入资金。2000年11月,巴西大大提高利率,试图阻止资本大规模出逃,但毫无成效。此时,费尔南多?德拉鲁阿总统领导的内阁出现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之提供了140亿美元的贷款,但资金很快告罄,贷款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当时,市场有过短暂的复苏,但随即经济继续恶化。这时,华尔街推出了“债务互换”交易:鉴于阿根廷政府不太可能偿还这些短期债务,其债券持有人可以将其手中持有的短期债券换为长期债券。实际上,这一计划是给阿根廷一个喘息的时间,从而让该国采取措施,使其经济重回正常轨道。虽然投资者强烈质疑这个计划能否奏效,但仍然有价值300亿美元的新发行的债券被互换,而执行互换交易的华尔街7家银行也为此足足挣了1亿美元的手续费。就在它们还在为此项创新而扬扬得意时,阿根廷市场的“自由落体”又开始了,即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为其提供贷款也未能阻止其下落的速度。绝望之下,为了防止资金外逃,阿根廷当局试图关闭银行,而此举引发了民众愤怒,随之街上发生暴动,2001年12月,德拉鲁阿政府倒台。阿根廷新上任的总统爱德华多?杜阿尔德宣布不履行偿贷义务,放弃比索与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之后一连好几个星期,阿根廷的整个银行系统都关闭了,比索暂停交易。从当时来看,这是历史上主权国家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债务违约,然而,因为其发生的时间比较特殊,阿根廷并没有成为全球的焦点,因为全球的关注点都集中在“9?11”恐怖袭击引发的灾难性后果上了。阿根廷出现债务违约问题,是因为该国过量发行政府债券所致。也有人担心,银行(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不当的业务操作行为引发了阿根廷经济的泡沫,正如该银行引发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泡沫一样。如果花旗银行是世界的秘密主宰者之一,那么,该银行就应从这次事件中安然无恙地全身而退,但事实上花旗银行亏损严重,被迫注销约20亿美元的坏账。债务违约事发3年之后,阿根廷提出对所欠的1000亿美元债务进行结构调整:以30美分抵消1美元的比价用新的债务替代原来的债务。为了顺利实施此次债务结构调整,阿根廷要求所有债务人(7万名左右)中超过2/3的债务人接受这种安排。结果,超过2/3的债务人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个安排,于是阿根廷顺利实施了银行业务史上最令人称奇的一项金融交易—债务国能将交易条件强加给债权人,这在历史上也是头一次。此前阿根廷的债务违约,和这次与债权人进行的交易,与“阴谋论者”眼中银行界的运转方式是否相吻合呢?如果过分简单地看待这个问题,就是,阿根廷欺骗了外国银行,至少套取了700亿美元的资金。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银行抢劫案”。对于阿根廷提出的仅偿付一小部分债务的任何提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是拒绝接受。阿根廷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阿根廷强制实施的经济政策,对其经济发展的限制太大,无法在阿根廷实施。阿根廷只会偿还该国所能承受的债务。这种处理财务的方式既简单又现实。大多数债权人都希望多少能挽回一些损失,至少可以让阿根廷偿还一部分所欠的债务。阿根廷与美元脱钩后,国内股票市场迅速反弹,再加上世界经济总体上发展良好,于是,阿根廷出口的商品又能在世界市场上与他国竞争了。阿根廷与其债权人私下达成交易的决定和似乎是侥幸取得的成功都造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担忧,因为它担心其他债务累累的国家会效仿阿根廷,采取类似的流氓措施。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整个国际金融界就可能变得混乱无序了。第三部分 新时期的“圆桌骑士” 第24节:神秘“调查”机构|[V书网]www.vv6.o r g小说|第四章新时期的“圆桌骑士”神秘“调查”机构推动这家研究机构在1917年诞生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人,是爱德华?曼德尔?豪斯,他是《菲利普?德鲁:管理者》一书的作者。豪斯也是一个亲英分子,是第一代英裔美国人。他很熟悉英国的“圆桌组织”及其领袖艾尔弗雷德?米尔纳。豪斯与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费利克斯?法兰克福特一道去看望他的朋友兼得意门生——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向他建议设立一家主管外交事务的情报机构。威尔逊同意了这个建议,并通过不为人知的总统国家安全和防务基金(President’sFundforNationalSafetyandDefense)资助这家机构。他明确规定,该机构总部不能设在华盛顿,所以,这家机构在纽约公共图书馆设立了一个小型办事处。与比尔同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历史学家,詹姆斯?T?肖特韦尔给这个机构取名为“调查”(Inquiry),这个名字将“不为公众所知,但却是内部会员身份确认的标志”。在1917年末1918初的冬天,“调查”机构将办公室迁往美国地理学会在西街155号和百老汇的几处办公地址。在那里办公期间,豪斯将组织逐渐壮大,将研究学者的规模发展到了约100人,这些人负责搜集信息,探讨德意志帝国皇帝被击败后可能形成的世界格局问题。这个学者团队从事的工作是消除各国之间设立的经济壁垒,不遗余力地推动全球化的理念,旨在创建一个“一体化的国家联盟”。毕业于哈佛大学、时年28岁的沃尔特?李普曼,当时负责招募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正在吸纳年轻、富有创造力的学者……我们要找的就是天才—纯粹的天才,才华横溢的天才,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人我们都不要。”就情报工作而言,这些学者仅限于从国会图书馆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书本、地图和档案中搜集资料。在“调查”机构进行研究工作的学者之中,有一个名为艾伦?杜勒斯的人,后来他成为中央情报局的负责人。第三部分 新时期的“圆桌骑士” 第25节:入主白宫的法门(1)入主白宫的法门对外关系委员会首次成功招募一个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会员,是在1950年。当时暂时卸任的陆军五星上将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曾短期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对外关系委员会任命他主持一个研究小组,对欧洲的救援项目进行监测。这位五星上将几乎从未错过任何一次会议,这使他在经济政策决策流程方面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后来,有一位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称,有关经济领域的任何知识,艾森豪威尔都是从对外关系委员会下属的这个研究小组中获得的。1950年12月,杜鲁门总统又将他召回军队任职,担任欧洲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冷战”的对峙局面进一步升温,于是,美国获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次重大机遇,可以耀武扬威地展示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企图以此维持和平。美国和社会主义阵营正面交锋,都设法拼尽全力建立世界新秩序,然而,这种尝试注定是要失败的。“一体化世界政府”形成的先决条件,是世界上存在一个傲视其他所有国家的超级大国。在“冷战”时期的两极世界中,要挫败一方建立霸主地位,是离不开战争的,比如世界冲突。或者根据乔治?凯南和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提议,采用“遏制”战略也行,但要耐心等待,假以时日。如果美国人真的认同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极有煽动性的演说,那么社会主义势力就已经渗入到美国政府内部了。继惠特克?钱伯斯成功揭露阿尔杰?希斯是效力苏联的间谍的事实后,对外关系委员会及其成员成了炮轰对象。从“阿尔杰?希斯间谍案”中捞到好处最多的一个政治家,便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共和党议员理查德?尼克松。这里有一个令人好奇的巧合事件:对外关系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因会员不缴纳年费的缘故,也仅仅开除过两个会员,而这两个人就是阿尔杰?希斯和理查德?尼克松。1952年,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分别当选美国总统和副总统—对外关系委员会培养的首位总统和副总统。输给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名的候选人,是其在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同仁—民主党的阿德莱?史蒂文森。此后,对外关系委员会开始在美国政坛的最高层发挥主导性影响。4年之后,史蒂文森再次输给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之前的格局继续维持。在1960年挑战约翰?F?肯尼迪的总统竞选中,尼克松以微弱差距败北。其对手肯尼迪是一个魅力四射的波士顿人,同样也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尼克松于1968年又一次回到总统竞选中来,一举击败其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同仁兼对手—休伯特?汉弗莱,并于4年之后的1972年战胜乔治?麦戈文,成功当选总统。1972年参加竞选之前,麦戈文还不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然而,那次败北之后,他却突然顿悟,随后便加入了对外关系委员会。|[V书网]小說http://www.vv6.org|第三部分 新时期的“圆桌骑士” 第26节:入主白宫的法门(2)在任何形式的世界新秩序的格局中,都会有核导弹在幕后发挥威慑作用。为了充分理解此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对外关系委员会设立了一个讨论小组,并十分恰当地给其冠以“核武器与外交政策”的名称。为了把这些探讨的内容记录在案,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小阿瑟?施莱辛格和麦乔治?邦迪,向对外关系委员会举荐在哈佛大学任教的一位年轻学者从事这份工作,此人是亨利?基辛格。基辛格利用从哈佛大学的请假时间,用1955~1956年整个学年的时间,在对外关系委员会总部工作。他以研讨小组的记录和他自己的见解为基础,写出一本使之声名鹊起的著作—《核武器与外交政策》(NuclearWeaponsandForeignPolicy)。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出版物成为畅销书,这是破天荒头一次。此后,基辛格又陆续为《外交》杂志写了12篇文章。他步入政界成为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已经是12年后的事情了。此后,基辛格便成为“阴谋论者”眼中的“幕后阴谋巨人”,经常与企图主宰世界的那些邪恶的阴谋策划行动联系在一起。对外关系委员会所招募的、后来也成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一个成员,便是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1965年,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了他写的关于欧洲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的分析文章—《应对分裂的办法》(AlternativetoPartition)。1970年,戴维?洛克菲勒取代约翰?杰伊?麦克洛伊,成为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接下来,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历史进入了新阶段。当时,洛克菲勒担任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负责人,而且,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上任之后,洛克菲勒聘请赛勒斯?万斯协助他重组对外关系委员会。1971年,贝利斯?曼宁被任命为主席,从此,对外关系委员会新设立的主席终生职位制度得以确立。曼宁领导下的对外关系委员会,与其前任领导的对外关系委员会的行事风格大不相同。现在,对外关系委员会也招募女性成员。此前大约50年来,对外关系委员会一直只接纳男性会员,这与昔日的秘密社团的性别限制如出一辙。1973年,汉密尔顿?阿姆斯特朗从《外交》杂志的编辑职位退下,接替他的,是骷髅会会员威廉?P?邦迪。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公众面貌从此也发生了变化。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使命陈述,不再是“指导”美国公众舆论,而是“传播”公众舆论。洛克菲勒同时也希望降低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的平均年龄。20世纪70年代初,对外关系委员会大约1600名成员的平均年龄为58岁,到1975年,因为对外关系委员会积极发展年龄位于21~27岁的年轻学者加入,使会员的平均年龄降到了47岁。第三部分 新时期的“圆桌骑士” 第27节:三边委员会(1)三边委员会1976年,吉米?卡特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接下来,在幕后“木偶操纵大师”中间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当卡特还是一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时候,他曾写过一本《我绝不会对你说谎》(I’llNeverLietoYou)的著作。在书中,他这样写道:“那些知道内幕的人以前有过机会,但他们并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政绩。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大多数美国人当家做主的时代已经来临……选择他们中意的总统,这个国家的政府从此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卡特笔下的“那些知道内幕的人”,指的就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卡特当选总统之前,其顾问汉密尔顿?乔丹曾这样对他说:“就职总统之后,如果你发现赛勒斯?万斯当上了国务卿,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负责国家安全事务,那么我会说,我们已经失败,因此,届时我会辞职。”虽然乔丹提到的这两个人都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但毫无疑问,卡特并没有把他们当“知道内幕的人”看待,因为卡特正好就是按乔丹所说的那样任命这两个人的。乔丹自己没有把自己的威胁之辞执行到底—他没有辞职。赛勒斯?万斯和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是卡特也加入的秘密组织—三边委员会—的同仁。或许这个事实迷惑了卡特的视线,因此没能看得真切。他们是另一种不同类型的“知道内幕的人”,或乍一看似乎如此。事实上,他们的性质与对外关系委员会毫无二致。1972年7月23日和24日,戴维?洛克菲勒在其私人住宅内成立了三边委员会。当时,他还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主席。三边委员会的“三边”中的一边(美国方面)的所有8个创始人,均是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三边委员会的使命是,将世界经济的三大工业引擎—美国、欧洲及日本—团结在一起,精诚合作。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曾援引他自己写的一本鼓吹三边委员会的著作《绝不道歉》(WithNoApologies)的话来评述三边委员会:“在维护和平、管理世界经济、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及消除世界贫困方面,三个经济体的密切合作,将有助于全球系统顺畅、稳定地不断运行。”接着,他又以自己的视角作了进一步阐释:“三边委员会旨在实现的意图,是建立一个超越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政治政府之上的经济体系。而作为这个经济体系的管理者和创始者,这些国家将主宰整个世界。”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是美欧之间的结盟,三边委员会与之略有不同,仅仅将世界经济的另一个地区吸纳进来而已,也就是吸纳了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的加入。这个委员会是戴维?洛克菲勒一手经营的得意产物,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是该委员会的主导力量,正是这一点向我们传达了极为清晰的信号:三边委员会顶多是对外关系委员会中一个新设立的研究小组罢了。第三部分 新时期的“圆桌骑士” 第28节:三边委员会(2)1973年12月,毫不起眼的花生种植园园主吉米?卡特,当选为佐治亚州州长,随后他受邀参加《我从事什么工作?》(What’sMyLine)的电视节目,当时受邀的小组嘉宾的任务,就是去猜卡特到底是谁,但卡特难住了所有嘉宾。毫无疑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观察揣摩能力技高一筹。他不仅知道卡特是干什么的,还能准确地预测出他将来有何作为。于是他邀请卡特加入三边委员会,在随后3年的时间里,与其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对外关系委员会同仁理查德?加德纳一起,在现代外交政策领域对卡特进行悉心调教。在那次受邀参加电视节目之前,经由他人引荐,卡特已在伦敦拜会过戴维?洛克菲勒。卡特曾坦承,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三边委员会帮了大忙。在他1976年出版的《为什么不是最好?》(WhyNottheBest?)一书中,他这样写道:“加入这个委员会,就意味着我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机会,而且,在我学习外交事务时,该委员会的不少成员也在指导我、帮助我。”卡特依靠三边委员会的支持获得成功,实际上就是傍上对外关系委员会这棵大树—对外关系委员会也极有可能是卡特的批评之辞中所说的“知道内幕的人”。他的总统竞选活动所获得的资金支持,来自这些人的腰包:迪姆?拉斯特、道格拉斯?狄龙及《时代》杂志副总裁亨利?卢斯。以上赞助人都是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给他提供竞选建议的人,包括西奥多?索伦森、W?埃夫里尔?哈里曼、赛勒斯?万斯、理查德?加德纳、保罗?尼采及保罗?沃恩克,全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当卡特在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下属委员会芝加哥委员会发表演讲时,他呼吁建立“一个公正、稳定的世界秩序”—这可是对外关系委员会极为赞赏的一个措辞。然而,卡特并不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直到1983年,卡特才加入对外关系委员会,因为对他而言,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姊妹”三边委员会神通广大,资源丰富,已经够用了。接受民主党的总统竞选提名之后,他立即选择三边委员会的同仁沃尔特?蒙代尔作为他的副总统竞选搭档。赢得总统竞选后,卡特接下来做的,就是任命三边委员会同仁担任政府内阁大员。1977年1月16日,视角敏锐的《华盛顿邮报》马上就发现了这种与民主制度背道而驰的动态。“如果你喜欢那些有关秘密图谋主宰世界的“阴谋论”,那么,你就会爱上吉米?卡特这位已当选但还未就职的总统所组成的政府班子。最后统计下来,竟然有13位三边委员会成员担任卡特政府的高层职位。如果考虑到三边委员会仅拥有约65位会员的事实,那么,“13”这个数字之大,的确令人震惊。”第三部分 新时期的“圆桌骑士” 第29节:三边委员会(3)1980年,卡特和蒙代尔团队积极热身,准备争取连任,此时三边委员会派出了另外两名候选人来挑战他们—一个是共和党的老布什,另一个是作为独立人士参选的约翰?安德森。老布什不仅是三边委员会成员,还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和骷髅会的会员。此前的1978年,三边委员会就试图让共和党候选人赢得大选的最终胜利。老布什和其三边委员会同仁,伊利诺伊州州长詹姆斯?汤普森,被三边委员会视为挑战卡特和蒙代尔的“黄金组合”。随后,安德森也被派出参加总统竞选的角逐。1980年3月17日,在佛罗里达州举行的总统竞选初选大会上,有人问候选人罗纳德?里根,如果成功当选总统,他是否会任命三边委员会成员担任政府内阁的官员。里根回答说:“不会。我虽然认为三边委员会不是专门策划阴谋的集团,但我的确认为,三边委员会是致力于为国际银行家、跨国公司等利益集团服务的。我认为,美国政府不应该让19个高层职位全都由代表一个观点的同一个团体或组织的成员来把持。我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我会采取与此不同的路线。”罗纳德?里根既不是三边委员会成员,也不是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他既不是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会员,也没有加入过骷髅会。然而,他却是波西米亚俱乐部的会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与理查德?尼克松同属一个阵营。当有人问他,谁在真正统治美国时,里根承认:“我认为这个国家存在一个精英团体,他们就是统治精英政府的人。他们希望看到政府由一小撮儿人来统治,因为他们认为,普通民众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我们是不是希望看到一个为普通民众的生活作出决策的精英政府上台呢?或者,我们是不是应该相信(正如数十年来我们一直相信的那样)普通民众有能力自己作出决策呢?”里根所言的数十年,到底是多少年,恐怕难以弄清楚,如果民众了解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历史的话。里根言及的“精英政府”,似乎是指三边委员会,而非对外关系委员会。里根似乎也是按照吉米?卡特的套路来思考的,因为卡特在竞选前也曾向民众承诺,在挑选内阁要员时会避免任命“知道内幕的人”。里根被成功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之后,他设立了一个过渡团队,其职能相当于一个为新政府内阁关键岗位挑选要员的招聘机构—如果他在总统竞选中胜出,进而成功执掌白宫。里根任命的组成过渡团队的59个人当中,有28人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10人是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会员,更令人震惊的是,还有10人来自令人闻之色变的三边委员会!老布什作为他的副总统搭档参加竞选,里根的确没打算让对外关系委员会或三边委员会或其他任何秘密社团成为他竞选活动中争议的焦点。第三部分 新时期的“圆桌骑士” 第30节:三边委员会(4)当里根入主白宫时,他在政府内阁中任命了12位三边委员会的成员,其中有6位还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此外,他任命的政府内阁成员中,竟然有64人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秘密社团影响美国政府的真实状况,从中可见一斑。险恶用心.[V书网]txt小说.美国海军少将切斯特?沃德曾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在竞选活动中,他曾在《新闻评论》(ReviewoftheNews)中揭露这个委员会的险恶用心:“秘密精英社团中影响力最大的那家组织的会员都有共同追求的使命—他们希望使美国就范,从而将国家主权和国家独立大权交由他们掌控。对外关系委员会中的第二个派系是其国际会员组……他们由华尔街国际银行家及其代理人组成。他们首要的目标是不论将来哪个政权最终掌控世界政府,他们都希望由他们主宰世界银行业。他们极有可能更愿意看到,最终掌控世界政府的权力主宰者是联合国,然而,他们也在未雨绸缪,以便在美国主权屈服于苏联政府,‘一体化世界政府’的主宰大权落入苏联之手时,从容地应对局势。”苏联将在“冷战”中胜出进而最终确立霸主地位的这种推测,听起来与对外关系委员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撰写的、没过多久就迅速被扔进垃圾桶的那些应急预案一样。美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与苏联周旋,既然已投入了极大的耐心,里根是不会让凯南提出的“遏制”战略失败的。里根不断增加军事预算,大力发展尖端武器系统,这将给苏联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并最终加速苏联瓦解。里根曾先后任命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亚历山大?黑格和乔治?舒尔茨担任其国务卿,任命卡斯珀?温伯格出任国防部长,任命唐纳德?里根为财政部长。正是在里根的总统任期内,“新保守派”开始发展成对外关系委员会内部的重要力量,对里根之后继任的共和党总统施加了较大影响。老布什接替里根成为美国总统之后,他任命康多莉扎?赖斯—对外关系委员会中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为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成为国家安全顾问,科林?鲍威尔出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迪克?切尼担任国防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则成为国防部副部长。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比尔?克林顿当上美国总统后,他在政府内阁中任命了比前任总统老布什更多的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16位内阁要员来自普拉特夫人所捐赠的委员会办公总部,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要数其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还有国家安全顾问安东尼?莱克和桑迪?伯杰。有好几个位高权重的职位由女性把持,如马德琳?奥尔布赖特(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劳拉?丹德列亚?泰森(首席经济顾问)、南希?索德伯格(总统特别助理)。这三位女性均为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小布什参加2000年美国总统竞选时,顾问团队包括以下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康多莉扎?赖斯、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科林?鲍威尔、亨利?基辛格、乔治?舒尔茨。小布什的竞选搭档是迪克?切尼。这个团队与之前为他父亲提供咨询的团队大体相同。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得知:小布什和约翰?克里,同属于耶鲁大学秘密社团的骷髅会,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约翰?克里很早就成了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而小布什却没有加入。然而,在小布什的身边,处处可见来自对外关系委员会的顾问。第三部分 新时期的“圆桌骑士” 第31节:他们是谁?他们是谁?当今的秘密社团的成员都有哪些人?他们隶属于该社团的事实本身并不是秘而不宣的,鲜为人知的是他们关起门来进行的讨论和政策制定的过程。与其他秘密社团一样,唯有受到邀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其成员。最终被对外关系委员会理事会审核通过之前,受邀人首先必须是美国公民,获得对外关系委员会其他成员的提名和认可。一份就对外关系委员会4200名成员的构成进行的研究表明:其成员中,31%来自企业界,25%来自学术界,15%来自慈善机构,13%来自政府部门,8%来自法律界,6%来自媒体,还有2%来自其他行业。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往往是以下典型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花旗、摩根大通、波音、康诺克、迪士尼、IBM、美孚、道琼斯、维亚康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Viacom/CBS)、时代华纳、凯雷、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证券、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雪佛龙德士古、洛克希德?马丁、哈里伯顿、《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就关起门来举行的秘密会议而言,对外关系委员会严禁其成员与非成员讨论任何内容。正是这种内容的高度保密性,才使得其成员在委员会内部对各种大是大非的议题进行讨论成为可能,也正是这种保密性有助于我们将之判定为秘密社团。在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内部档案记录中,它是这样为其保密性条款辩护的:“在哈罗德?普拉特家中进行的讨论,之所以秘而不宣,并不是因为这些谈论涉及秘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会员和受邀嘉宾往往会利用此次机会提出各自的试探性意见—他们还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未成熟的观点。”对外关系委员会组织章程中的第二条内容也佐证了该组织的秘密原则:会员应保守所参加的对外关系委员会要求保密的会议的秘密,不得外泄,若有违反,不论何人,都会即刻被对外关系委员会开除。诚然,现在我们可以方便地获得其会员名单,然而这不是说每个时期的情形都是如此。我们越是关注这个组织的历史,注意其早期活动,越是会发现对外关系委员会的行动诡秘。这种诡秘的行事风格,倒是十分适合这个机构的某些成员。20世纪50年代,艾伦?杜勒斯从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主席职位上退下,就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此后,几乎历任中央情报局局长都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理查德?赫尔姆斯(1966~1973年)、詹姆斯?施莱辛格(1973年)、威廉?科尔比(1973~1976年)、老布什(1976~1977年)、斯坦斯菲尔德?特纳(1977~1981年)、威廉?凯西(1981~1987年)、威廉?韦伯斯特(1987~1991年)、罗伯特?盖茨(1991~1993年)、詹姆斯?伍尔西(1993~1995年)、约翰?多伊奇(1995~1996年)及波特?戈斯(2004~2006年)。第三部分 新时期的“圆桌骑士” 第32节:真正的幕后主宰者真正的幕后主宰者如果当今世界是由某个秘密社团主宰的话,那么这个社团极有可能就是对外关系委员会。为什么是它,而不是其他机构,如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呢?首先,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会员很多不是美国人。在美国处心积虑介入伊拉克事务及最终对伊拉克动武的问题上,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代表在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上批评过美国,这无疑反映了欧洲人的大致立场。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中的非美国人是反美人士,很明显,他们并没有充当历史演进的幕后操纵者,因为美国的军事行动是在他们的一片抗议声中展开的。因此,只要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成员一直坚持反美立场,他们就不具备对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施加影响的能力。其次,当今世界的权力掌握在美国人手中,因此,如果在某个地方有“看不见的手”在扯动木偶的操纵绳,那么一定是“美国人的手”,而不是“其他外国人的手”。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只收美国籍会员,这就是“美国人的手”。而且,对外关系委员会还是美国未来总统及其政府要员的培训机构。不论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那些当权的男男女女,都在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指导下接受过外交关系领域的培训。通过努力逐渐踏进对外关系委员会门槛的高才生,往往年轻有为,智力超群,其数量之多,足以确保未来总统挑选顶尖顾问时,只要看看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会员花名册,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有人希望对华盛顿施加影响,那么他们首先就得敲开普拉特家的大门。世界新秩序已演变为一个“伟大”的世界新秩序。在昔日压力重重但又相对稳固的两极世界格局终结之后,整个世界震荡不安。当今的国际关系学者仍然在研究当前的混乱局势,想方设法找出能反映出全新的秩序模式的蛛丝马迹。在我们弄清世界局势混乱的真正原因而一致认同新的世界秩序模式之前,“阴谋论者”就还会继续认为,一切正按幕后主宰者的阴谋如期进行。如果约翰?克里在2004年赢得了总统大选,那么对外关系委员会送进白宫执政的团队就是一对夫妇—约翰?克里及其妻子海因茨食品公司财富的控制者特蕾莎?海因茨?克里,她早前就是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自从这个机构在20世纪60年代末向女性开放以来,她是加入这个精英社团的少数几位位高权重的女性之一。(截至那时,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都很担心妻子会因为他们与那些独立的“女士”一起参加正餐聚会而胡思乱想。)克里在总统大选中落败后,美国政坛影响力最大的女性—康多莉扎?赖斯博士仍继续留在对外关系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科林?鲍威尔辞去国务卿职务后,赖斯荣升国家安全顾问,毫无疑问,她成了世界上权力最大的女性。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形成了华盛顿的权力纽带:副总统迪克?切尼、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世界银行主席保罗?沃尔福威茨、中央情报局局长波特?戈斯、任国家安全局局长的空军中将迈克尔?海登。对外关系委员会时刻发挥着影响,这是“阴谋论者”无须深入调查便可获知的。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主宰着全球银行业务,掌控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情报收集系统,而且大多数媒体巨头和大多数总部位于美国的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也在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的势力遍布全球,所以对对外关系委员会发难的媒体报道,不太可能冲破层层审查而得以刊发,或许这就是普通民众对其影响力丝毫没有觉察到的原因。“阴谋论者”就是这么推测的。第四部分 自由贸易与奴隶贸易 第33节:自由贸易与奴隶贸易(1)第七章?自由贸易与奴隶贸易2005年5月,在世界闻名的格林伊格尔酒店和高尔夫球场的4周,工作人员开始设置长达5英里的带铁丝网的安全防护栏,因为7月份八国集团峰会将在这里召开。这条安全警戒线,大约由1万多个栅栏组成,专门用来防止他人非法进入苏格兰佩思郡的这家知名的高尔夫酒店和球场。苏格兰泰赛德行政区警署全面控制该区域之前,G4S公司(Group4Securicor)将为之提供额外安保服务。泰赛德行政区警察局局长威利?鲍尔德信誓旦旦地向记者保证,安全防护栏“没有给环境造成任何重大的影响”,而且,安保人员此前已与苏格兰自然遗产署(ScottishNaturalHeritage)密切合作。然而,安全防护栏的实际影响显然超出了审美的范畴。八国集团通常被描述为一个“由世界领先的工业化国家外加俄罗斯”组成的组织。对于任何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俄罗斯人而言,每次听到这种说法,他们一定很受伤。起初,这个组织被称为“六国集团”,由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组成。1975年,6个国家在法国的郎布依埃镇召开第一次会议。这个集团的成员国的想法是,每年在不同的地点召开会议,与会代表可以探讨“面临的全球挑战”。1976年,会议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举行,加拿大参加了会议,进而成为集团成员—当然,受邀成为成员的并不是波多黎各,因为波多黎各根本就不具备加入这个高级俱乐部的资格,说差距有十万八千里也不过分。1998年,会议地点选在英格兰的伯明翰市,专门选在这个“后工业化城市”召开这个会议,再合适不过。在此次会议上,俄罗斯被接纳进入这个集团。八国集团峰会期间,安保工作向来不容忽视,是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国家在峰会上达成的任何宣言或提出的任何措施,也就不那么引人注目了。2001年,在热那亚举行的峰会是安保工作出现问题最严重的一次,当时,安全警察与反对全球化的抗议者在街头混战,结果23岁的抗议者卡洛?朱利亚尼死于当地警察之手。自那以后,峰会召开期间安保工作都做得非常严密,与会代表躲进了严密防护的栅栏内。与此同时,游行示威人员也开始寻求更高明的手段,力图让他们所追求的事业让全球更多的人了解。发达国家领导人与被领导的欠发达国家之间缺乏对话沟通,如果大家还需要看到有说服力的例子,那么八国集团峰会则是最好的诠释。第四部分 自由贸易与奴隶贸易 第34节:自由贸易与奴隶贸易(2)八国集团峰会所引发的愤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可以通过一种联系来解释。八国集团成员国是“更发达”的国家,因此,这可能让世人产生怀疑,认为这个集团的设立是以牺牲欠发达国家的利益来满足他们自己的利益的。当然,更具前瞻性思维的组织也是存在的,如推动自由贸易的组织。欧盟就是在推动自由贸易的进程中产生的,其前身欧共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诞生。1958年,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和西德几个国家联合成立了欧洲共同体,事实上,也就是形成了一个自由贸易区,可制定产品价格,建立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纽带。欧盟,即欧洲共同体现在的叫法,如果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这个组织并不存在多少争议,但欧盟推动形成的其他条约则证明是备受争议的。成立自由贸易区及实现经济自由化的这一套思想,暗示着平等合作、机遇共享。然而这种模式也有很多矛盾之处,在大西洋的另一边推动形成的自由贸易区(欧洲模式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能非常生动地说明这一点。长期以来,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之间逐渐形成了较高的关税和贸易壁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美自由贸易联盟便成立了,其宗旨在于消除关税和被视为贸易壁垒的保护性措施。1988年,美国和加拿大签署了这个协议的早期版本,随后,鉴于协议实施取得的成效,两国进一步扩大协议范围,将墨西哥也纳入进来。这个协议的条款由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加拿大总理布赖恩?马尔罗尼和墨西哥总统卡洛斯?萨利纳斯?德?戈塔利三方共同商议拟定。初期协议于1992年8月达成,随后,1992年12月17日,三方举行协议签署仪式,该协议直到1994年1月1日才正式生效。该协议要求各方逐渐降低关税和海关壁垒,因为该协议称,关税和海关壁垒正在危害各方的贸易关系。有些产品的关税立即被恢复到以前的较低水平,壁垒减少到最少,有些产品的关税和壁垒则容许在更长时间内(最长时间达15年)逐步取消。除了消费品和制造业产品外,该协议还要求墨西哥向美国和加拿大开放银行、保险业、电信业、广告业和货物运输业市场,以便美国和加拿大这些行业的公司获准进入有利可图的墨西哥市场。毫无疑问,这个目标是实现了。但是在贸易领域取得的进展所付出的代价之大,也引发了更大的争议。显而易见,墨西哥与其北部边界之上的工业巨人之间,在经济上是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的。经济自由化能给墨西哥带来什么益处?这个协议作为一个贸易协定被兜售给墨西哥,承诺为之提供额外的工作机会和工作保障。然而,鉴于这三个参与方之间存在巨大不平等的现状,给雇员提供真正保障的概率又有多大?过不了多久,这个协议就会开始危害工作保障及努力争取而来的劳工权益,如就业立法。第四部分 自由贸易与奴隶贸易 第35节:自由贸易与奴隶贸易(3)《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于1993年1月1日正式生效,美国运往墨西哥的产品有1/2旋即被免除了进口关税。其他产品的关税将分阶段在14年内逐步降低或取消。这个协议所起到的推动贸易的效果,惠及汽车产业、农业、计算机行业、建筑业和纺织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欧盟的规则之间的重大区别在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不能凌驾于那三个成员国各自的法律之上。然而,从一开始,反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反对这个协定的工业界领袖担心,这个协定的实施,将会把加拿大和墨西哥变成“分厂经济体”而只生产便宜的零部件。当然,反对的声音不仅来自工业界。生活受《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工厂工人及农场工人。大公司认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它们有利:不会有任何损失,反而还能从低关税中获益良多。但是,美国工会强烈反对这个协定,他们担心的是工作岗位将从美国转移到墨西哥。克林顿总统注意到其前任总统签署的贸易协定取得了成功,1993年,他承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将推动美国与墨西哥的贸易,并在美国创造多达20万个额外的工作岗位。他作出那番承诺时,墨西哥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然而两年之后,墨西哥发生了银行业大危机,8000家银行倒闭,100万人丢掉工作。墨西哥经济总量缩减1/5,员工薪水下滑1/3,发生汽车和住房贷款违约的墨西哥人达1/5。事实上,从一开始,这个协定就引发了范围广泛的动荡不安。1994年1月1日,也就是该协定在墨西哥正式生效的第一天,一支2000多人组成的游行队伍拿起手中的武器,向政府抗议示威,并攻占恰帕斯州的4个城镇。他们自封为萨帕塔民族解放运动组织(西班牙语,EjércitoZapatistadeLiberaciónNacional,简称EZLN)的萨帕塔解放军,其名称来自19世纪具有超凡魅力的自由战士艾米里亚诺?萨帕塔(EmilianoZapata)。一位游击队战士在一次广播访谈中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墨西哥统治阶层打开了攫取更多利润的大门,但对土著人和农场主而言,这个协议就是一纸“死亡证明书”。美国农场主仍然会拿到政府的补贴,但墨西哥的土著人和农场主却无法从中受益。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场主会被迫破产。所以,他们才会在生效日那天采取行动。时任墨西哥总统的卡洛斯?萨利纳斯?德?戈塔利向恰帕斯州派去了军队,但人民对此的回应却是猛烈冲击墨西哥城的中央政府广场。军事行动被迫取消。然而,他们的行动只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墨西哥经济持续走下坡路时,北美企业自然会毫不犹疑地开发墨西哥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截至1995年,美国对墨西哥的贸易赤字飙升至150亿美元。克林顿政府曾计算过将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获得的潜在利益总额,对照之下,我们会得到这样令人震惊的数据:美国失去了相当于20万个北美工作岗位所挣的收入。第四部分 自由贸易与奴隶贸易 第36节:自由贸易与奴隶贸易(4)在威廉?格雷德的著作《一个世界》中,他这样说过,“国内的”或“进口的”的定义可以任由全球生产性厂家不断调整,具体方式是,全球性生产厂家可按需选择在美国或墨西哥生产产品零部件,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任何一国中对它们最有利的贸易条件。这些全球性生产厂家正是这么做的,而且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捞取了最大的益处。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美国商务部曾一度被迫发布一份警告性备忘录,详细说明企业获得《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免税待遇的资格情况:产品中50%的零部件要么在加拿大、墨西哥生产,要么在美国境内生产,以电吹风产品为例,即要列明哪部分零件必须生产及在哪国生产。就加拿大而言,其对外出口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该国与北美其他国家融为一体的事实。加拿大将国内生产的产品的4/5出口到其南方的协议伙伴,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占其所有进口产品的大约2/3。然而,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该协定对全球其他国家产生的连锁反应如何,计算起来则要困难得多。★★★★★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因为技术的突破,公司的经济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唯一的问题是,在生产总量逐步上升时,没人能确保这些产品都能有市场。“总得有世界上某些地方的某些人承担这些损失。”威廉?格雷德写道,“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希望,承担亏损的人不是他们。”对利润的追逐已然让企业道德沦丧。参加“抢座游戏”时,没有任何公司希望在音乐终止时没抢到座位。于是,企业开始实施极端措施,如关闭工厂或以“超低”价格大批量销售产品。企业不断执行成本和价格削减措施,毫不顾及这些措施对工人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