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对人的情绪十分敏感,喜欢亲昵他的人。如果他接触的人多而又不吓着他,他就从小不认生,两三岁就能落落大方地交往、串门、谈家常,像个小小的外交家了。 2. 直立行走和运动 失去早期教育的卡玛拉十多岁尚不会直立行走,动物经多年训练也只会直立瞬间,而正常婴儿1岁左右就学会直立行走了,并且将永远脱离动物四脚着地的状态。接着孩子就很快学会奔跑、做操、跳跃、上下楼梯,3岁即运动自如。如果经过早期训练,婴儿1岁前就能学会游泳,2岁就会滑冰。武汉有个叫余乐王的孩子,2岁起就滑冰自如,4岁即会10米高台跳水,是湖北省跳水队最小的跳水运动员。 3. 认物和记事 婴儿说话前就会用目光和手势示意认识餐具、糖果、电灯之类,识物成了习惯后还能示意提问。这样3岁时就能识物数以万计,什么室内室外、天上地下,只要经常看见、经常听到的事物,有什么他们不能认识和记住的呢?知识和词汇也就同时丰富起来了。人一生掌握的概念,有90%左右是5岁之前初步获得的。19世纪欧洲著名的“神童”卡尔?威特,由于早期识物,5岁时已掌握3万多个单词,而当时一般孩子5岁仅掌握2000来个词汇。 4. 用手操作 猿人进化到现代人,靠的是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和运用语言,这种进化经过了千百万年。人类的婴儿却很快学会左右手抓、放、拧、按、敲、推、拉等动作。半岁孩子会拣起一颗小小的饭粒,大一点就能很快熟练地使用筷子和剪刀。在使用筷子上,那些从小没有用惯的洋人,总难比过我国的孩子(笑)。 我在这里讲了婴儿学习的一些本领,可能有些大人不以为然:这有什么稀奇!认人、识物、行走、做事等,我们成人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效率不知要比婴儿高出多少倍! 是的,我承认你在以上这些方面都比婴儿高明得多。但是细想一下,你的认识和行为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你某些方面学习能力强,是由这样的公式决定的,即“早期发展+后续习得>早期发展”。因为你小时候也是受过父母、家庭不自觉的早期教育的。如果你在婴儿期失去早期学习,没有生活在认人、识物、行走、做事的环境之中,恐怕你就像卡玛拉一样,至今也不识多少人事,甚至是一个还不会行走、做事、说话的人。所以成人在孩子的学习面前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从以下几个方面婴儿的习得,就更容易看出成人远不如孩子了。 5. 喜爱音乐 出生后每天听优美音乐的婴儿,半岁就会分辨乐曲,1岁半以后就成为音乐迷了,2岁时能静静地听音乐30分钟以上。有个深圳的函授学员告诉我:“我孩子生下来就听音乐,现在两岁,上街时只要听到商店里放好听的乐曲,他就站住不肯走了。还说:‘妈妈,听完了再走!’我要回家忙家务,他不肯走,可把我急死。” 爱听音乐的孩子,耳朵敏锐,听音、发音都很准确,节奏感强。而小时候失去早期音乐教育的成人,即使以后用几倍“婴幼儿的时日”来学习音乐,也不能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甚至可能终生五音不全,一唱歌就跑调,一跳舞就踩对方的脚。(笑)因为他缺乏节奏感,踏不准音乐节拍,是个乐盲。 我以前想过一个难题:为什么欧美人那样喜爱音乐,可以静静地听几个小时的音乐会,如同我们看电影一样专注?难道欧美人天生就爱音乐,中国人天生就不爱音乐不成?所以许多中国人不参加音乐会,一听交响乐就打瞌睡。后来我读到一份资料,才解开了心中的谜。30多前法国巴黎有个统计,当时巴黎平均每个家庭有75张音乐唱片。我立刻想到,既然有如此丰富如此普及的音乐生活,那大多数婴儿一出生就肯定浸泡在音乐之中了,他们每天接触优美的乐曲,怎能不获得“音乐敏感”呢?所以欧美人并非天生喜爱音乐,假如他们也是缺乏早期的音乐熏陶,恐怕以后长大了要想学,也是学不会的。 6. 掌握语言 婴儿能神奇地毫不费力地初步掌握一国到数国语言、一种到数种方言,这是任何成人都难以与之相比的。 语言是思维和想像的工具,能够理解和使用语言,说明思维已有相当的发展。由于获得了语言,2岁的孩子就把一切高等动物如黑猩猩之类,远远地抛到后面去了。 在人的一切基本学习活动中,没有比掌握语言更重要、更复杂、更繁难的了。 成人想新学一种语言,往往畏之如虎,付出几年努力,最后付诸东流的比比皆是。即使是学本国的普通话或另一种方言,也难以学好。然而婴幼儿却毫不畏惧,任何语言都能学得轻松自如。 例如有一对上海夫妇到广州来定居,他们带来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广州后让他进了幼儿园,与广州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而自己则进了广州的工厂,天天与广州人打交道。 两代人的语言环境几乎完全一样,但那个孩子4个月就习得了一口标准的广州话,在幼儿园里跟广州出生的小朋友用一模一样的广州腔说话,回到家里又能用上海话同爸爸妈妈对话。而他的父母呢?年龄比孩子大6倍,不用说4个月学不会广州话,4年也学不会,40年也是说不准的。(笑) 这难道不是最普遍的事实吗? 我本人就是个例子。我是15岁从浙江老家到武汉定居的,5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仍然说不准武汉话。我的武汉话,武汉人听了会发笑;而我的普通话,仍然深深地带着50多年前烙下的浙江口音。 掌握一门语言,难就难在学的人必须看清口形、理解词义、懂得语法、模仿语调、发准语音,这需要付出何等巨大的劳动才能学到手啊!仅仅发准语音一项,就需要七八个器官、数十块肌肉高度精密的配合,即需要胸腔、气管、喉头、声带、舌头、牙齿、嘴唇、口腔肌肉和鼻腔的协调动作才能成功。如果其中一个器官失职,配合不好,就会发错音,说走调,把话说得很难听,把普通话说得像湖北的沔阳话一样,南腔北调。(笑)我们南方人往往分不清前鼻音、后鼻音、卷舌音、平舌音等等,就是因为各器官不听使唤所致。而婴儿学任何语言,只要短短数年,就能学得惟妙惟肖,怎不令人吃惊呢? 关于婴儿的语言学习能力,前苏联教育家丘科夫斯基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他说:“一想到大量的语法形态给幼小的婴儿大脑带来沉重的负担就感到可怕,然而孩子却总是满不在乎地在这混沌的状态中看清方向,将听到的杂乱无章的语言要素一项一项加以分类,而且,他们自己并不以为那是多么繁重的工作。” 你们想,婴儿学说话时,一天到晚要听多少成人之间多少杂乱无章的话,各种内容、各种句型、各种语法结构,乃至土语和只有家人才听得懂的笑话,都一股脑儿倾泻在孩子面前,而婴儿还是那样“镇定自若”。 丘科夫斯基又说:“假如大人必须在同样短的时期内掌握两岁孩子不费任何气力便可掌握的语法形态的话,那么,大人的头脑恐怕是会破裂的。在这期间,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惊叹的,但更值得惊叹的是,孩子能够轻而易举地把这项工作做得十分出色。”“的确,孩子才是世间无与伦比的脑力劳动者,好在孩子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日本著名早教专家铃木镇一说:“每一个能学会说话的孩子都不是笨孩子,只要给予他和学说话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他就能学到人类可能掌握的一切知识,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来。”这个观点非常正确,我们应当创造一套类似教孩子学说话那样的各种不同内容的“婴儿教育法”,以不辜负孩子的天才! 7. 识字阅读 扫盲太难了!当今世界还有10亿文盲,我国大约占了五分之一。成人扫盲识字,付出极大的努力,而能进入阅读状态并养成阅读习惯的却仍是极少数。即使是知识分子,碰到几个不认识的生僻字,经反复多次查字典,命令自己“再不要忘记”,可是以后见到这个字还是记不起来。所以成人视生字为读书的“拦路虎”。(笑) 然而我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研究,提出了“视觉语言”理论,认为“视觉语言”(识字、阅读)完全能够与“听觉语言”(听话、说话)同步发展,婴幼儿时期是多、快、好、省的最佳识字期。只要更新教育思想,创造识字环境,运用游戏识字、游戏阅读法,婴儿半岁甚至更早即可开始识字,三四岁便能脱盲,就可进入广泛阅读,5岁则可博览少儿群书了。 我有时宣传我的早期识字理论、方法和成果时,有的朋友怀疑我是否有点神经病。(笑)但我说的确实不是神话,而是事实,是科学,并且已经经过了好多年的实践论证。 你们想,孩子来到人世间,当时他什么都是“盲”:是“物盲”,他任何物品也不认识;是“人盲”,他连自己的妈妈也不认得;是“语盲”,那时他一个词儿也听不懂,一个语音也不会发;是“行为盲”,他连大小便都时时处处拉,还有什么人的行为?但是,所有这一切“盲”,不是在短短两三年内全部扫掉了吗?他不觉得要费什么力气,认人就数以百计,识物就数以万计,并掌握了人类独有的最复杂、最繁难的语言,建立起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行为……以如此能力,又何愁不能认识2000来个语音的符号———文字呢? 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标准,我国农村人口识字1500,城市人口识字2000就算脱盲,而在我们指导培养下,三四岁识字3000的儿童大有人在,而且这些孩子只感到快乐、有趣,享受着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不知有何负担,身体健康,性格活泼。 所以婴幼儿的学习潜能,成人应当刮目相看! 我们说婴儿有巨大的、潜在的学习能力,以上所举事例仅仅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比较明显的方面,而那些不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的发展,如思维、想像的发展,兴趣、习惯的养成,情感、意志水平的提高,性格、品德的培养等等,总之,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所有基础的奠定,在婴幼儿时期的效率都是最高的。 狼孩卡玛拉也是“神童” 《三岁缔造一生》 不仅正常健康的婴儿都是“神童”,我认为卡玛拉也是“神童”。因为她在婴幼儿时期和狼生活在一起,便“天才”般地学会了狼的生活方式,这是任何一个错过了生命早期学习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都不愿学的,也是永远学不会的。例如,谁能学会不穿衣服、吃腐烂的生肉和长期爬行呢?(笑) 我有一个朋友从小没有吃过猪肉,成年以后懂得猪肉有营养,而且不吃猪肉参加宴会也很不方便,于是就想学会吃它。谁知他学习吃猪肉比吃药还难,不但痛苦,而且一吃就作呕,只好作罢。谁叫他从小只吃牛肉呢?(笑) 婴幼儿的学习能力就是这样“神”:他生长在文明程度高的家庭,就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幼苗;他生长在一个愚昧落后的民族,就可能是一个愚钝平庸的孩子;他如果生长在狼群里,就会变成一个狼孩。他生长在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毫无例外地获得那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和习俗…… 婴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异的学习能力呢?他一天到晚不声不响或哇哇乱叫到底在干些什么呢?(笑)这些我们应当研究。 原来,婴儿处于“无意识适应性学习期”,这是大自然赋予小生命学会生存本领的时期,他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独特的,不同于脑成熟以后的人。这个“认识世界”有如下特点(有些特点还延续到幼儿期): 1. 没有意识 又叫无意识、潜意识或下意识,是不知不觉的、没有语言参加的、没有思想的行为。 特别是一两岁的孩子,他处于“完全无意识时代”,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学什么,整个生活都处于一片混沌之中,却能学到难以统计的知识,发展极大的潜能,创造一个“社会人”的大部分行为。 正因为这样,所以他长大以后也就无从回忆3岁前是怎么生活过来的。如果人类能回忆3岁以前的学习行为,那么早期教育也不会像如今这样难以为人们所理解了。 3岁以后潜意识慢慢消退,但直到成年还残留着很大一部分。成人的无意识仍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2. 适应环境 婴幼儿完全是环境的动物,只要环境的影响不超过生理上的承受能力,对于任何环境婴幼儿都能适应。你给他少穿衣服,他会不畏寒冷;你尊重他,他会变得自珍自爱;你给他讲4种语言,他会掌握4种语言;你把孩子当成玩具或溺爱他,他自然学会撒娇、任性和依赖……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在婴儿的适应期体现得最明显。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虽逊于婴儿,也还是极强的。 3. 获得敏感 孩子接触最早、最多、最经常、最快乐的事物,他就最敏感,也最喜爱,并愿意经常接触它。 为什么所有孩子都喜欢妈妈,而且“儿不嫌母丑”呢?(笑)有人以为那是天生的,是血缘关系决定的。不!这完全是因为妈妈是孩子接触最早、最多、最经常、最快乐的刺激物,是他获得了“妈妈敏感”。假如妈妈生下孩子,因特殊原因把孩子交给了奶妈抚养,不到半年,孩子见生母就会如同路人,因为他没有建立“生母敏感”,只建立“奶妈敏感”了。 同样的道理,婴儿期最容易获得“音乐敏感”“绘画敏感”“语言敏感”“识字敏感”“运动敏感”以及各种不良习惯的敏感等等。人到幼儿期,获得敏感的能力就迅速降低了。 4. 形成印刻 婴儿期反复获得的印象就像印刻在脑内一样,牢固地伴随整个生命的全过程,并成为一种固习。乡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我曾结识一位七十高龄的朋友,他8岁离开老家,以后漂泊天涯,四海为家,在国内外许多地方居住过,会说很多种语言和方言。闲谈了一阵之后,我妻子说,他一定是某某地方人,说话好像某某的那点口音。一问果然不错。62年过去了,这位朋友还未摆脱家乡话的烙印,你看早期经验是多么深刻!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农村非常缺乏文化生活,于是晚上就常常听成人讲鬼故事。我又爱听,又怕极了。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思想认识上我早已不信有鬼,但如今我仍怕夜里一个人走坟地。“文革”中下放那几年,晚上独自穿过旷野去开会,每次都要鼓起勇气,但路上总还是起一身鸡皮疙瘩。(大笑)一个人从小受到的心理伤害,也会像刀疤残留在皮肉上一样残留在心理上,而终身不退。 5. 印象记忆 成人的记忆是分析记忆和理解记忆,例如要记住一个人,就立刻分析他是男还是女,是老还是少,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记一个姓“zhānɡ”的人,就问是“立早章”还是“弓长张”等等。 但是婴儿的记忆不需要也不会分析和理解,他全凭印象记忆。他的脑子像摄影机摄取形象、录音机录取音响一样,脑的记忆区犹如一卷慢慢感光的底片,感光几次就记住了。 婴儿识物记事,掌握语言,会听音乐,建立行为,就是这样反复“感光”获取的,而且效果特别好。 幼儿的印象记忆仍然很强,理解记忆也开始崛起,我们既要利用前者,又要发展后者。 6. 情境领悟 婴儿理解事物,不凭推理,也不需要解释,他们的智慧是在生活情境中领悟得来的。 例如我邻居家有个2岁的女孩,我们常逗她说话,问她“爸爸到哪里去了”。开始她睁着眼睛不懂,也不答,于是告诉她“爸爸上班去了”。教了几次,以后问她,她也会说“上班了”,但她根本不知“上班”为何物。这时大人如向她解释“上班就是到单位去办公、劳动,替公家做事”,这样岂不越解释越糊涂!但你别担心,经过一段时间的领悟,她看到爸爸早上出门,下午回家,听听成人间讲讲单位的事,偶尔被带到单位去玩一玩,她自然慢慢就领悟了上班是怎么回事。 孩子从没有语言、无法思维、无从解释一切词语,到会听会说、习得语言、认识世界,这个奇迹都是这样“领悟”出来的。日常语言所表达的事理真够纷繁复杂的了,但他都能自己一一领悟。 其实没有哪个家庭教育孩子是靠什么都解释的。比如没有人教3个月的孩子认妈妈,会对他说:“这是你妈妈,妈妈就是生你养你的女人,是你爸爸的妻子……”(大笑) 一般知识基本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太多解释。要相信孩子在丰富的生活、观察、交往、阅读中有极强的领悟能力,幼儿是这样,小学生也是一样。 可是我们专搞教育的幼儿园和小学却往往迷信讲课和解释,而不去大力丰富孩子多彩多姿的生活情境,不提倡大量看图和阅读,不相信孩子自己会领悟,往往要孩子死背词语解释,甚至白菜、萝卜也要上课去讲,这是不是“教育的悲哀”,“生命的浪费”?如果高尔基不靠在生活这所大学和大量阅读中领悟,而是从小上课听讲,背结论,直到大学文学系毕业,那么恐怕世界上又少了一个大文豪了! 7. 本能的模仿 孩子天生就有本能的模仿能力。前面讲过,未满月的婴儿看着成人吐舌头,他也吐舌头,这是有形的模仿。其实整个婴幼儿期,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模仿,所以到了青少年时期,他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乃至于性格品质,都比较像他最接近的人。 孩子的模仿是无意识的,却时时刻刻发挥作用。衣、食、住、行、说、笑、唱、做、表情、爱好、习性等,都是不知不觉模仿的结果。所以我们培养孩子,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言谈举止的榜样作用。父母的一举一动、音容笑貌、兴趣爱好、脾气性格、文化修养,可以说都受到世界上最严格的监督,最细微的仿效。育儿成才的父母千万要提高自身修养,因为你家里有一台“录像机”、一部“窃听器”跟在你的身边呢!(笑)婴幼儿本能的模仿能力都是很强的,你要做好榜样啊! 8. 兴趣探求 孩子对新奇的、生动的、鲜明的、有情节的事物自然会产生兴趣,愿意去看、去听、去摸、去玩。婴儿因为是世界的“生客”,他对一切事物都有兴趣,愿意接触进入感知范围的所有可以承受的刺激物,几乎没有选择。 对于婴儿来说,看一张邮票和看一个汉字都是同样陌生、同样新奇、同样有趣的;摸一个活动的手指头和捏一个玩具小棒,他的探索也是一样愉快的。这是婴儿的“无选择探求期”,因为他对什么都感到新奇,所以最好灌输,最便于教育。虽然他的注意时间极短,但他很听指挥,室内室外由你抱、由你指、由你讲。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孩子获得敏感的内容不一样,幼儿期的兴趣就有了选择性,他便进入了“兴趣适应性学习期”和“趋向独立期”。这时他生理上活动能力增强,心理上有自己的倾向,不怎么听指挥了,所谓进入了“反抗期”。加之他语言已经得到了发展,无意识时代逐渐转化为意识时代,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也发展起来,由印象记忆逐步发展为理解记忆…… 但总的说来,他还处于无意识向有意识过渡的童心期。如果掌握了“激发兴趣”和“培养独立性”这两个方面,那么在婴儿期发展的基础上,就足以把一个脑发育基本成熟的幼儿,造就成一个早慧儿。 以上都是婴幼儿特有的“认识世界”。科学发展史表明,人类文明进程中常常会发现新的世界:太空世界里,没有了重量,也没有了浮力;低温世界里,失去了电阻,许多物体改变了性能;微观世界里,一个原子也有太阳系那样复杂……如今我们研究0岁开始的育才工程,必须深入探讨婴幼儿的世界。我们的初步研究就足以证明,他们虽然人小,但决不只是一个“缩小的大人”,他们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有许多极不相同的地方。 早期教育的全面发展原则 《三岁缔造一生》 早期教育的内涵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它的指导方针和目标是“普遍提高胎儿的潜在素质,婴儿的基本素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地发展,培养健美、聪慧、性格品质优秀的创造型儿童,为后续教育和人生幸福、人才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此,我们必须明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以便引导婴幼儿如雏鹰早飞,长空万里。 全面发展原则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以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心理品质是客观世界作用于人脑所产生的精神现象,是一切动物所不可能有的精神力量。它既包括智力品质,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自学能力、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也包括非智力品质,如习惯、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以上心理品质都应当朝正确的方向全面地发展,不然就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缺陷。 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的,也应是心理的。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能力上处于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一个健康的人除有强健的身体外,同时还应有正常的智力、良好的性格、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进入正常的社交圈等。这当然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2. 建立合理的智慧结构 人的智慧结构应当合理,不要因结构缺陷而拖全面发展的后腿。我说的全面发展决不是各学科学习的平均发展,而是智慧结构中的基本部分不可欠缺。这个基本结构的内容应包括: ①知识面宽,有丰富的见闻和生活实践经验。因为只有见多识广、直接经验丰富的人,才能感受众多的间接经验,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丰富的书本知识。 ②语言能力强,听、说、读、写都好。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又是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的主要工具。 ③数学好,思维敏捷,计算能力强。因为数学是学好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功,即使是社会科学也不能离开数的定量分析。 ④外语好,至少熟练地掌握一种外语。因为改革开放是长期的,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无国界时代的到来,对外交流越来越多,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多学一种语言,人就像多长了一个脑袋一样。 ⑤善于操作和创造。因为现代人才是与动手操作、革新创造、深入实际的能力连在一起的。 3. 人才品质的全面发展 关于什么是人才,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不以学历论人才,不以职业论人才,更不能以地位、金钱论人才。人才是以他诚实的和创造性的劳动,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出贡献的大小来衡量的。所以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 但是,不论哪个领域、哪种职业,也不论何种专业、哪个层次,要成才必须具有几项基本的品质,缺少一项就破坏了全面发展。这些基本品质就是:德、智、体、美、劳。它们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人们已经讲得很多了,我只想补充说明,为什么“劳”和“美”也是人才的基本品质? “劳”是指劳动和操作。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应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品质,而且必须有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能进入操作和创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操作和创造,关在书斋里读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动手能力几乎是成才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勤劳”和“善良”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劳动与道德教育也不可分离。 “美”是指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一个人如果好坏不分,美丑难辨,不仅不能为社会增添美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道德水准肯定也是低下的,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首歌这样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反过来,一个人不懂人间的美好,又怎么会献出爱呢?同时,一个人不仅要奉献,也要享受;如果不懂美,人生就失去了自身幸福和家庭幸福的一个重要内容了。所以美也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本品质之一。 婴幼儿当然不可能完成以上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只要有良好的萌发态势,就奠定了人才成长的基础,有利于建筑起人才的大厦。 但有了全面发展不等于肯定能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因为如果只停留在一般水平的全面发展上,只可造就出“万金油”式的人来;如果只满足于培养“一般”,虽然这样的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仍是必不可少的一员,能满足天伦之乐的需要,但对国家和世界来说,则不过是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又培养出一个“多余人”来了!(笑) 所以,我们的方针还应当促进儿童的充分发展,着眼于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实现完美的人生。 早期教育的充分发展原则 《三岁缔造一生》 那么什么是充分发展呢?它是指促进儿童脑和躯体、生理和心理得到最健康的生长发育,使人的潜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开发,从而得到比一般自然成长的儿童较好的智能和优秀的个性品质;使孩子有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并培养起爱好和特长。我们反对用种种旧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来限制儿童的充分发展,也反对门门功课都要求高分和用分数代替发展的错误思想。 人的充分发展必须伴随有个性特长的发展,因为世上任何“天才”没有一个是方方面面都优秀的,再伟大的人也不能什么都行。要求一个人门门优秀是否定个性,违背规律,走入误区,反而把这个人在某方面出类拔萃的希望给扼杀了。我们不能要求爱因斯坦踢足球有贝利那么好,研究甲骨文胜过郭沫若。(笑) 人总是有个性的,遗传素质不同,生活环境各异,教育影响不一,性格、爱好就各有特色。培养人才就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而切不可“求全责备”“拔短抑长”。如果要求人人都是一个面目,那么一个优秀人才都冒不出来了。 充分发展并非揠苗助长,而是遵循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从0岁起步,创设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孩子自然会形成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逐步萌发特长的态势。有了这样那样的态势,长大后自然就会成为某种专才。 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人才的基础要求决不是一样的。高楼的基础,大桥的基础,铁路的基础,航天发射场的基础,肯定各不相同,且建设基础的地质状况也不一样。因此作为打好人才基础的早期教育,为什么要求是一个模式呢?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原则。 所以教育方略必须重视“扬长”教育,至于“补短”则是补人才品质和心理品质之短,补智能结构之短。 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推进充分发展,充分发展带动全面发展。这里我举两个早慧儿童的事例来说明问题: 长沙的刘媚,妈妈从小施以全面诱导,致使孩子快乐、活泼、聪明、自信、友爱、诚实,喜欢识字读书,善于思考提问,会画画,爱学外语,会计算,爱拉手风琴,很小就能利用星期天与妈妈各骑一辆自行车从长沙郊区到城里进绘画班、音乐班学习……这样有广泛兴趣的孩子果然早慧了,她知识面宽,求知欲强,8岁考入湖南省重点中学,11岁进入大学少年班预备班。后因中心兴趣在美术方面,她主动放弃大学少年班的“优厚条件”,而要求上美术职业中学。她在美术中学处处发光,15岁就考入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这一类在婴幼儿期宽厚的基础上达到充分发展的事例是很多很多的。 而石家庄的小任寰,则是先在某一方面充分发展而带动全面发展的事例,她的父母也是我们的兼职研究员。 任寰出生后不久就是个很不幸的孩子。她两个月时患小儿湿疹;严重的湿疹未愈,9个月时又得了小儿过敏性哮喘;接着又患小儿肺炎。这样,她从9个月开始治疗,到6岁时先后住院抢救59次。她是一个被从死亡线上夺回来的孩子,无疑,她从出生起就被剥夺了全面发展的机会。 但因为自幼住院,经常住院,正巧“文革”期间父母又能常陪着她玩,所以为了减轻病痛,驱赶寂寞,他们就给她讲故事、念儿歌、看图画、猜谜语,教她识字、读书、背诗……大量的床上生活游戏,养成了孩子安静专注的性格和细心思考、提问的习惯,充分发展了她的语言能力。就连儿童医院的医生护士也常来逗她玩。 医院的生活使任寰从小就能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体味父母对子女的爱。她亲眼看见,有的病友好好地进了医院,却因为得的是绝症,不久就死了,死者的家人哭得死去活来,她也为之泪流满面;有的病友是被抱着进医院的,后来病愈出院,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请大家吃糖,她也为之喜笑颜开;也有的病友因种种原因,还没治愈就不得不出院了,她就跟着惋惜感叹。 而她自己的生活呢?正如她后来写下的:“病榻的吱吱声是我童年的歌。”“一个月两三次的抢救,使得许多人都不借给我家钱了。哥哥看到别人吃巧克力,也向爸妈要,却挨了爸妈一顿揍:‘咱们家也能吃巧克力吗?!’我看着,心里立下誓言:长大了,一定要使劲地干,挣好多好多的钱,我永远不让爸妈再去借,我要让哥哥就着巧克力吃大米饭……”特殊的生活使孩子提前懂得了人生。 在任寰病情短暂好转出院时,父母又丰富她的社会生活,带她到大自然中去游玩、学习,还去油田旅游。特殊的早期生活使她变得恬静、深情、活泼、懂事,语言也获得了超常发展。她7岁开始写诗,几年中写诗1600多首,记日记8大册,有60多万字。在《中国少年报》《儿童文学》等全国20多家报刊发表诗文200多篇,10岁出版诗文集。她不仅成了著名的小诗人,而且由于获得了成就、鼓励和快乐,身体也慢慢好起来了,终于以某一方面的充分发展带动了全面成长。 下面我念一首任寰的小诗———《妈妈的头发》。这首诗曾被作曲家谱成了歌曲,登在《中国妇女报》上,并被评为一等奖。 她为什么写这首诗呢?那是10岁那年,妈妈给任寰量身高,正在量时,任寰说:“妈妈,别动!”她从妈妈头上摘下一根白头发,焦急地说:“妈妈,你的头发怎么白了?”妈妈说:“人老了,年纪大了,操心多了,自然就白了。”任寰心里很难过,走进了小房间,当晚就写下了这首小诗: 妈妈的头发,墨黑墨黑, 妈妈的头发,很美很美, 我长大了, 我发现了, 妈妈的黑发,哪儿去了? 妈妈挤出了里面的墨汁, 妈妈挤出了里面的智慧, 写了一个很大的“爱”字, 印入了女儿的心扉。 听这首诗,多么深情,多么形象,多么真切,多么感人!它表现了女儿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她深知父母为她能活下来,付出了何等的代价…… 任寰的诗文越写越多,越写越好,许多作家爷爷和叔叔、伯伯也与她交朋友。她的第一本书出版后,她把稿费买了书,送给了许多单位和小朋友们。她很快乐,也很自信,身体也随之好起来了。她通过某一方面兴趣、特长的形成来带动全面发展的情形,确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后来任寰和她的父亲任彦芳合作写了一部《中国诗教》,指导孩子从小学诗,以促进全面发展。这本书是“早教方案”的配套教材。 任寰17岁加入中国作协,是当时最小的会员,出版有多本著作。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后,踏上了美好的人生之路,成功之路。 早教的早期教育原则 《三岁缔造一生》 下面我们来研究,为了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必须确立的早期教育的原则。早期教育的原则主要是: 1. 0岁起步原则 如果把胎教划归优生范畴的话,早期教育则应从出生开始,重视全面培养,充分利用好0~6岁这一人生发展最珍贵的黄金岁月。因为到6岁大脑就基本成熟了,如果错过了这个生长期,人的脑力、性格和心灵就永远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去奠定精神健康成长的基础了。 育幼苗是为了结硕果,抓早教是为了出“巨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怀特博士认为,如果一个3岁的幼儿,在与学术上有关的各方面,如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迟开窍6个月或更多一些时间,那么,他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学业经历中获得成功。 我们要从婴儿开始“抢”人才,争取不要让他们泯灭。正如美国费城人类潜能开发研究所所长多曼医生说的:“每个正常婴儿在出生时都具有像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那样的天才潜能。” 千万不要认为,抓早是为了提前几年上学,提前几年毕业和工作。如果仅此而已,那就太低估早期教育的意义了,你的认识还在门外。如果只是为了“提前一点毕业”,那么在目前我国就业尚有困难的情况下,何苦让孩子早早进入社会呢?又何苦要实施早期教育呢? 总之,早,是为了奠定人才的素质基础,使他日后的发展有一个很高的起点、极强的优势。 2. 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婴幼儿精神发育和主动学习的第一内驱力,正确的、浓厚的兴趣的形成(包括广泛兴趣和一定时期的中心兴趣),本身也是他们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于一般人来说,兴趣尚且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对于婴幼儿来说,兴趣则几乎是他们“惟一的老师”。因为婴幼儿会拒绝兴趣以外的一切教育,对引不起兴趣的事就关闭注意的门户,封锁记忆的仓库,停止思维和想像的启动,甚至还会哭闹。相反,如果孩子对某些事产生了敏感,感受到趣味,有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他就会不分是难是易,不管重要不重要,不管课内还是课外,也不管理解或不理解,都能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逐步记忆,渐渐领悟和掌握。他无需“苦学”,就能像学好母语一样,精确地获得理想的发展。 婴儿处于无选择探求期,对一切新鲜事物几乎都会发生兴趣,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期进行灌输才好。不给他灌输好的,他就会接受坏的;人的灌输使他成为人,狼的“灌输”就使他成为“狼”;灌输游游荡荡,他就成为“浪荡公子”或“悠闲公主”。 3. 积极暗示原则 婴幼儿是世界的“生客”,他们缺乏知识,没有主见,毫无判断能力,处处只是接受环境以及人们的行为和语言的影响。他们是环境的动物,环境塑造着他们的个性。因此,必须坚持利用环境、行为和语言积极暗示孩子,使他们产生认同,反对任何消极暗示和影响。 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基本教育方法,培养起他们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同情心等,以保证他们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展。多一些鼓励、表扬、信任和严格要求,少一些批评指责,禁止无可奈何地消极数落,总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这是一条重要的基本原则。 关于什么是积极暗示,后面有一讲还要作详细说明。 4. 化难为易原则 在人才成长的路途上会有许多学习的难关,越是将来发展困难的方面越要早学,提前让孩子接触,以获得对这个方面的初步印象,产生兴趣的萌芽,为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这是化难为易的最佳办法,是一条全面和充分发展的捷径。 例如上小学以后,人人都觉得学习难,年龄越大越难,学得越高深越难。但是“初生牛犊不畏虎”,世界上惟有婴儿最不怕难,他们的心中只有兴趣和无兴趣之别,只有喜欢和拒绝之分,而丝毫没有困难和容易、怕和不怕的概念。所以任何将来学起来比较困难的东西,你只要变得法子逗孩子产生兴趣,他就会像学说话、走路那样容易接受。世界上还有比学听话、说话更难的吗?人生最初6年假如不学听话、说话的话,以后再学恐怕就只能制造悲剧了;而每一个3岁的孩子却能学得那么好! 所以我以为,“化难为易”原则是人才学、教育学发展的一个突破,是培养优质人才的秘诀。 5. 生活课堂原则 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活动是早期教育的最好课堂,是婴儿的惟一课堂和幼儿的主要课堂。这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第一,他们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天生需要活动神经、筋骨和肌肉,不能坐得时间太长。 第二,他们处在无意注意占极大优势的阶段,总是随时转移注意力,不能用课堂上课的强制办法来按教材章节学习。 第三,对于婴幼儿来说,生活中的学习内容已经太丰富了,处处都有信息,处处都有乐趣,处处都能感受。他们以用五官感知世界为最大满足,而有益的玩就是最有兴趣的学,有趣的学就是最快乐的玩。 所以,在生活的课堂里,使“教者理智有意,学者快乐无心”,充分引导孩子感受生活中的学问,孩子的发展将是无可限量的。正因如此,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幼儿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6. 家庭早教与托幼园所教育并重原则 这又是一个与中小学教育不同的原则,也是由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孩子从来到世上第一天起,生理上便与父母断开了,精神上却与父母紧紧连结了。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千万不可低估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父母不是个好老师,就是个坏老师;不是成为好的楷模,就可能成为坏的榜样,甚至是“教唆犯”。(笑)教育孩子是任何父母都推不掉、摆不脱的事,即使你把孩子给了别人,也要背负“给别人”的后果和责任。 这样,作为早期教育的专门机构———托儿所和幼儿园,就应当把指导家庭早期教育作为自身工作的另一半。国家教育部门也应对早期教育实施家庭和托幼园所“两手抓”。 早期教育的不能小学化 《三岁缔造一生》 下面我联系实际谈谈全面和充分发展的问题。如果真心要提高人口素质,发展人类自身,培养优秀人才,我以为当前应抓紧研究和普及早教新理论、新方法,反对早期教育的“照看化”“女性化”“贵族化”“小学化”和“单纯玩乐化”。其中“照看化”(管管孩子,以不出事为目的)和“小学化”的危害最大。这里我只想谈谈小学化的问题。 现在,大家都在反对婴幼儿教育小学化,但是对小学化的理解,以及反对的角度,却是大相径庭的。有人一听早期识字阅读就说是“小学化”,一谈教孩子背几首古诗就说是“小学化”,至于儿童学外语那就是“中学化”,学钢琴则更是“音乐学院化”了……似乎只要是中小学课本里有的东西,就不能让孩子提前接触。这样推论下去,婴幼儿连数东西也不允许了,因为小学数学就是从“1、2、3”教起的呀!如果以教什么内容来区分小学化和幼儿化,这不是严重限制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吗?结果是把所有孩子都“拖平”,那还有什么“充分发展”和“因材施教”可言呢! 我们反对早期教育小学化,是指不能违背婴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用小学教育模式来组织婴幼儿教育。 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模式的特点是什么呢?“文革”前我在湖北省实验小学任业务副校长多年,小学教育模式我很熟悉,我把它总结为:①严格的分科教学;②严格的编班教学;③以课堂教学为主;④以学校教育为主;⑤讲究教材章节的严密系统性;⑥要求学生全部理解记忆并及时巩固;⑦对每个学生都统一要求;⑧实行严格的考试、测验和升留级制度等。如果早期教育也照此模式来套,那才是真正的小学化呢!幼儿园教育强调教材中心、系统教学、统一要求、规定指标、及时巩固、所学内容不能越雷池一步,这些不是小学化又是什么! 我们确实应当坚决反对早期教育的小学化和成人化,然而我们反对的实质是两点:一是反对违背婴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二是反对一切束缚和限制婴幼儿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因素。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创造出完全符合婴幼儿身心特点的、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又为普通教育和超常教育打下良好基础的新早教理论体系,以促进孩子全面和充分地发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 关于促进人的充分发展,我最后还想谈谈我们的教育面向什么人的问题。因为有人一听说“充分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就认为我们的早期教育是面向少数“神童”,意义不大;而应当面向大多数,着眼于提高一般劳动者素质。甚至有的人公开声称:“我们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应该说,这样的认识和思想方法是大错特错的。 第一,他们低估了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任何大厦都需要支柱,任何学科都需要带头人,任何军队都需要统帅,任何进步力量都需要领袖,这不是最明显不过的道理吗?振兴中华当然需要一大批民族的脊梁,我们着眼于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这又有什么错呢? 第二,只有大面积实施早期教育,着眼于多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大面积地提高大多数劳动者的素质。因为早慧儿产生于一般儿童之中,卓越人才来自广大的人才基础;反过来,人才中佼佼者的出现,又能给我们提供其成长规律,以指导整个教育,给所有孩子“雪中送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不就是这样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吗?我国的乒乓球运动水平为什么在世界乒坛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不就是因为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做得特别出色吗? 第三,只有着眼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多地调动起家庭、托幼园所教育的积极性,以普遍提高人口素质。古人认为,取法于上往往仅得其中,取法于中往往仅得其下。教育如果满足于培养大多数一般劳动者,最后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连普通劳动者也保不住。不是吗?有的父母只希望孩子将来有个“饭碗”就行了,到头来造就出一个逆子———少年犯,连“饭碗”也保不住,难道这样的教训还少吗? 从以上几点看,提倡全面和充分发展的早期教育和超常教育,决不只是为了少数“神童”,而正是为了大多数,为了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构建人生的“潜意识板块” 《三岁缔造一生》 母亲十月怀胎,是造人的“一次孕育”,它塑造了孩子的“生理雏型”。宝宝从出生到3岁,是造人的“二次孕育”,它塑造孩子的“心理雏型”,开发出一个人的巨大心理能量,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方向、速度和成就。我之所以提出“二次孕育”,是为了强调心理养育的极端重要性———它能构建起人生的“潜意识板块”。 地球科学称地壳运动为“板块运动”。地壳的板块巨大、结实、深厚,它们的碰撞能制山造海,迁移大陆,引发火山、地震和海啸,改变大气环流,可见其能量之大。把“板块”与人的潜意识连在一起,说明潜意识对人的思想、信念、情感、兴趣、行为、习惯、性格、气概等有非常大的驱动力,又有非常大的稳定作用。潜意识能不知不觉地、顽固执著地支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这一现象超越了人们常识的范围。潜意识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基本动力。 为什么人人都有“母亲情结”?为什么“儿不嫌母丑”,一生到老都爱母亲?我有个二姐,80多岁时患老年痴呆症,不省人事,但在身体极度难受时仍不断呼唤“妈妈!”“妈妈!”……我们的母亲已故去大半个世纪了,为何昏迷中的八旬老人仍会念念不忘地呼喊着她?这是因为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声音、母亲的笑容和动作,都贮存在每个人生命潜意识的深层里,不可磨灭…… 为什么人人都有“母语奇迹”?只要不是哑巴,每个人都能把母语方言说得惟妙惟肖、天衣无缝。不论是多么复杂的语音语调,每个土生土长的人都能说得丝毫不走样,哪怕是傻子也大多能学好方言的每一细微之处。因为母语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像从不断流的河水,日日夜夜流进孩子的潜意识,并且成为构建“板块”的钢筋…… 为什么人人都有“性羞耻感”?一谈到“性”的问题,立刻就会脸红,感到羞耻和难为情,难以启口。其实“性”是极普通、极正常的生理现象,就像人要吃饭、睡眠一样,没有什么可害羞的;而且孩子生下来也是毫无性羞耻感的,例如宝宝最初赤身裸体地走来走去,从来不需要“遮羞布”。那么性羞耻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由于3岁之前的宝宝敏锐地觉察到大人对“性”讳莫如深、言辞躲躲闪闪、因“性”而脸红、谈“性”而色变的种种现象。当孩子裸露时,有的父母还神秘地羞辱他:“丑,丑,快把短裤穿上!”(笑)由于孩子对大人的表情最敏感,所以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性羞耻感就很快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像岩浆凝固在板块之中…… 为什么西方人特别喜欢纯音乐,古典名曲家喻户晓,播放交响乐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生活背景?因为他们的音乐生活太普及了,孩子一出生就浸泡在纯音乐之中,那美妙的旋律也注入了孩子的“潜意识板块”…… 以上种种现象都说明,在“二次孕育”期间,孩子吸收的信息所构建的“潜意识板块”能量之大,稳定性之强,可以塑造个体性格、民族性格,乃至人类共有的性格。潜意识的“心理能”是任何“显意识”的认知和理智选择所无法匹敌的。 为什么4岁之前是形成“潜意识板块”时期?因为幼童处于右脑发展领先阶段,而右脑的功能极大地优于左脑,几乎达到百万倍之多。大脑右半球主管吸收事物的图像、色彩、声音、动作、表情、情感等等空间信息,此时用右脑接收的世界形象和生活情感模式,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中,以后是怎么也抹不掉的。这就是“二次孕育”,它塑造了作为“第二生命”的“心理雏型”。以后左脑发展起来的语言、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等,虽然也有巨大的认知能量,但怎么也离不开已经铸成的“潜意识板块”的摆布。显意识好比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总也摆脱不了水下巨大的底座,只能随着冰山底座的移动而漂流。 孩子经过“二次孕育”,构建起“潜意识板块”以后,情感、意志、性格、气质、气概的基础部分即稳定下来,以后极难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人们往往误认为人的潜意识情感和行为是那个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可见“二次孕育”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记得我上小学时,听老师讲动物、植物,又在与小朋友快乐游戏中,看到大树、小树和花草,曾忽发奇想地感叹:做人多好,做动物也好,能够自由自在地走动、跑跳、说话,到处去玩;做植物真是太可怜了,一动也不能动,成天站在那里,又不会说话,真是太没意思了!现在看来,动物和人的“自由自在”也是有限的,总是只能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活动。人的自由天地看来很宽阔,但总是不知不觉受着他的潜意识和性格的羁绊。我从小至今遇见过各式各样的人,发现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毫不例外地受着他的潜意识和性格的制约,能挣脱出来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极少。至于那些从小养成的怪癖性格,即使明知其害也难以自拔。再加上社会的制约,人生哪有多少自由度可言啊!要得到比较充分的自由,还是从小铸就朝气蓬勃、积极开朗、富于遐想、勇于开拓创新、具备爱心和独立自控精神的“潜意识板块”吧! 接下来我就谈谈如何构建婴幼儿潜意识的“主生活”。 孩子一出生,外界的一切信息都将涌入他的心灵。他的眼、耳、鼻、舌等身体的所有器官,以及那若有若无、神秘不已的“第六感官”,都时刻在贪婪地吸收着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孩子的心灵碰撞,他就作出反应,形成感受,并积淀下来,逐渐固定,大约经过三四年的时间,就铸成了他的潜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他后续的发展和一生的生活。 所以,在孩子的“二次孕育”中,父母和家庭为他选择怎样的精神生活显得至关重要。作为父母,当然要选择最美好的、最幸福的、最具备爱心的、最快乐开朗的、最丰富有趣的、最能引起探求欲望的、最有是非观念的、最能让孩子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喜悦的生活内容,以此去熏陶孩子。也就是说,要用最优质、均衡的精神营养去哺育孩子,“对牛弹琴”地让孩子吸收,充分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二次孕育中选择什么标准 《三岁缔造一生》 在“二次孕育”中,孩子的“主生活”应当用什么标准去选择、去确定呢?简单地说,“主生活”要极利于开发孩子的右脑潜能,并能激发左脑潜能。 1. 孕育孩子爱的情感 关爱、呵护、安慰、逗乐、游戏,以及关心他人、获得快乐等,是满足孩子身心发展的天然需求。给孩子以幸福感、安全感、亲切感、快乐感,使他的潜意识感到人间是安全的,生活是快乐的,人际关系是亲切的,这样他就会成长为幸福快乐、积极开朗、亲切友爱、无拘无束的人,将来与胆小孤僻、拘束不安、畏缩不前无缘。 父母要鼓励孩子笑、说或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家人和周围人的热情和爱心,例如点头,招手,欢迎,恭喜,再见,拥抱,飞吻,把好吃好玩的东西给人,抚摸他人碰痛的地方,小朋友摔倒了扶他爬起来,拿毛巾给爸爸擦汗,递小凳给妈妈坐,给奶奶捶捶背,给爷爷按摩,帮妈妈做家务劳动,劝大姐姐不要哭,等等。人生来都有生理需要,并渴望得到满足,因此孩子都有天生的自私倾向;为此,“二次孕育”中务必要注入“关心他人,快乐自己”的潜意识,从而把孩子培养成为健全的、善良的社会人。 鼓励并与孩子一起种植花草树木和庄稼,饲养可爱的小动物,这既可培育孩子关爱生命、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品质,更可铸造孩子博爱的情操。 当他人或别的小朋友有了进步、做出成绩时,应鼓励孩子热烈鼓掌,热情祝贺。这样孩子长大了,就会为他人的成功而喜悦,愿意向他人学习,而不生嫉妒的“毒瘤”。 2. 孕育孩子美的情感 让孩子沐浴在美的环境中,培育爱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潜意识。孩子生活的环境务必要整洁、朴素、大方、和谐,墙上张贴美丽的图画,家中最好有高雅的雕塑,四周环境应该绿化。一家人要经常欣赏美术作品、艺术摄影,还要外出欣赏自然风光,以及各种各样的建筑美、装饰美、商品的设计美和包装美等。另外要多与气质文雅、服饰整齐、语言流畅动听的人接触,这样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也就美起来了。 塑造潜意识美感的另一方面是让孩子沐“音乐浴”。胎儿和婴儿经常听听高雅音乐、经典名曲(连睡眠时也可播放),甚至以此作为生活的背景音响,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不仅爱音色美、旋律美、节奏美的音乐,而且想像力也特别丰富。 3. 孕育孩子的宁静感、理智感 当今孩子大多非常好动,所谓“眼睛一睁,闹到熄灯”,把大人闹得筋疲力尽。 怎样让孩子做到安静专注呢?要让孩子生活在相对宁静的环境中,孕育者要安详、愉悦,脾气不急不躁,说话轻言细语,做事有条不紊,动作迅捷准确,情绪比较稳定,对孩子态度亲切而又认真(有时还带有平静和严肃)。要多给孩子轻声细语地讲故事、念儿歌、背古诗;多多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互问互答;也可与孩子一起下棋、画画、读书、做手工、做桌面游戏等;还要鼓励孩子独自安静地玩耍。总之,快乐一定要有个“度”,狂欢和疯闹不可太多,宁静、理智才是最优的心境、最长久的快乐。 现在许多婴幼园几乎没有宁静可言,连活动课上孩子也大声喊叫,师生的嗓子都处于“亚嘶哑”状态,(笑)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 4. 孕育孩子的成就感、自信心 一定要经常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做好许多事,让他不断得到成功的喜悦和获得赞许的快乐,这样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就迅速增长,在潜意识中构建了美好的自我意象,在以后的生活中总是充满自信,高扬起理想和成功的风帆。 家庭里应当设置一个“宝宝成功记录栏”,凡是孩子各方面的第一次成功,都要在栏目中作记录,并缀上小星星。如某年某月宝宝第一次自己吃饭,某年某月宝宝第一次安静地自己学习,不要大人陪伴……这样日子一久,孩子的潜意识里会无时无刻不在创新生活,不在积极向上。 要鼓励孩子努力克服困难,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去克服,并且暗中帮助他做出某些成绩。例如做一个生日礼物送给老师,画一张最有想像力的画挂上墙,排练一个最精彩的节目等等。帮助孩子做好一件有“轰动”意义的事,往往会使孩子建立起一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养育孩子的整个过程中,养育者应自始至终对孩子充满希望和信心。必须做到积极暗示,杜绝一切消极暗示,哪怕在孩子不争气、犯错误的时候,也要坚持积极暗示,决不可无意中掐掉孩子自信的嫩芽。 5. 孕育孩子的是非感、荣辱感、惧怕感 孩子不可一味接受表扬、赞美和赏识,更不可给孩子的不良行为“戴高帽子”,哄骗孩子“乖”,那样孩子不但毫无是非感、荣辱感,而且会变得只能听好话,不能接受批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甚至目空一切,结果会造成心理扭曲和未来人际交往的失败。我常见有的成人,生活中遇到一点点不如意的事,或受到一点点冷淡,心情就立刻消沉下来,脸色很难看,在场的气氛旋即遭到破坏。追溯他的童年,往往就是任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他只想到自己的感受,从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从小就要给孩子建立生活的准则,大人作出榜样,要求孩子也严格遵守。要做到不允许做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不可时紧时松,这样孩子就没有痛苦。 爱孩子务必宽严并济。平时要结合生活,通过谈话和讲故事,告诉孩子好宝宝应当怎样做,不这样做就是坏孩子……经常认真、和蔼地给孩子讲行为的是非标准,甚至把要求孩子的行为标准写下来,长期坚持实行。母教的第一大敌是溺爱,女人在自己亲生的婴儿面前是智商最低的,往往“爱昏了头”,失去了评价孩子的是非标准。为此,年轻妈妈务必要头脑清醒,提高警惕。 孩子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力极差,但对成人的好恶表情却非常敏感,所以“二次孕育”中要特别善于运用“表情教育”,在与孩子相处的每一时刻,教育者什么情况下可以欢笑,什么时候应该微笑,以及什么情况下应该赞许、认真、严肃、冷淡、生气、微怒、气愤等等,都要把握得十分得当。当孩子做错事时,还要使他感到害羞、惧怕。正常的惧怕感、羞耻感、后悔感也是心理发展必备的良好情感因素。一些青少年无法无天,吸毒、凶杀都毫不惧怕,其病根仍在婴幼儿时期缺少是非感、荣辱感、羞耻感、惧怕感的熏陶上。 为什么一般保姆不可对孩子进行“二次孕育”呢?因为她们带孩子,只要孩子不哭不闹,就什么都依从,有的甚至害怕孩子到父母面前“告状”而丢了自己的“饭碗”,那当然是教不好孩子的。所以我们将要培训出大批“育婴师”进入家庭,亲身实践并指导和配合父母进行关系孩子一生的“二次孕育”。 6. 孕育孩子热爱劳动、独立做事的责任感 从宝宝1岁开始,教他自己玩耍,做力所能及的事,并帮助、检查、评定、表扬孩子的劳动成果。这不仅是为了发展孩子的智能,更重要的是孕育他的责任感:在他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关心他人也是自己的责任,得到他人的帮助后要表示感谢等。这样的孩子长大了,独立性都很强,做任何事情都有责任心,没有消极依赖心理。 总之,“二次孕育”是心灵的塑造,是心理板块的构建,是人生常青树的生根催芽。有人说上帝造人,我说是父母和社会造人。著名母教专家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中提出了“化育”“习育”的概念,真是太好了!“二次孕育”中,“化育”和“习育”最有用武之地。 “二次孕育”中注入的潜意识素质,应当还有很多很多,例如通过锤炼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和开朗性格;通过规律生活培养孩子的自制、自控能力;通过在提问、讨论中认识万物,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音乐生活培养孩子的乐感;通过听中外经典诵读培育孩子的语感;通过看图形、色彩、画画培养孩子的色感、美感、空间感……只有一切生活都达到“感”化的程度,生活才会在孩子的右脑中深深扎根,终生陪伴孩子的心灵。 最后我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孩子长大了做好事、做大事的英雄气概,务必要注入孩子的潜意识之中。要经常与孩子“讨论”长大了做什么,要让国家如何如何,使地球如何如何,使天下人如何如何等等。孕育者还要经常对亲戚朋友夸奖孩子有理想、有出息,有意让孩子听到一点点……这能使孩子气概大增,贯注终生! 人类是从荒芜的地球上成长起来的,文明是从艰难困苦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的幸福是世世代代祖先流血流汗奋斗牺牲换来的。我们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时,也要让世界更美好。所以,人应当有做好事、做大事的胸怀。这种胸怀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胸怀点点滴滴地影响孩子,慢慢滋润孩子的心田,真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化育”,是构建孩子心理板块最重要、最基本的元素 识字促进视觉听觉同步发展 《三岁缔造一生》 “早教方案”提倡早期识字阅读,破天荒地提出“视觉语言”(识字、阅读)和“听觉语言”(听话、说话)同步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事实证明,孩子完全能像认人、识物、说话、走路、听音乐一样,自然而然、不知不觉、毫无压力和负担地初识汉字。如果教育得早,方法得当,甚至可以三四岁脱盲,进入广泛阅读,五六岁博览群书。这简直是教育史上的奇迹!连我这个研究早期教育、设计“早教方案”的人,也在许多孩子的优异表现面前目瞪口呆,欣喜万状! 让我庆幸的是,人类发展有一种可能了,就是每一个正常孩子都有希望在上小学之前,像具备听话、说话的初步能力一样,具备识字、阅读的初步能力,一上小学便能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两种工具,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接受前人的文化遗产,并充分发展自学能力,学会学习,学会钻研……这不仅是教育史上的大事,而且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事! 现在我先读一些家长学员来信的片断,以说明视觉语言可与听觉语言同步发展是客观事实,而不是神话。然后再补充说明几个有关婴幼儿识字的重要问题。 “我们的晓路终于上路了,才8个月就形成了‘识字敏感’,能认3个字(书、窗、门)……1岁3个月识字120个。记得他1岁时,我们给他拍生日照片———‘晓路识字’,只见他晃晃悠悠地走到地板上的许多识字卡片旁,慌慌忙忙地拣起妈妈指定要的字。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或者说是儿子对父母一年养育之恩的报答吧。但更确切地说,这是我们三口之家向‘0岁教育工程’交出的第一份答卷……”(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李旬) “我的女儿1岁半已识字1000多了,这几天又获得了较大进步,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她很爱提问,走到哪里问到哪里……女儿很爱看书,特别是色彩鲜艳的图画书,有时一个人静悄悄地翻书看……”(湖北省钟祥县教研室陈德娥) “吕超3岁就脱盲了。在你们的推荐下,4岁就上了小学,得到小学领导和老师的关怀,给他宽松的条件,鼓励他发展。现在7岁读五年级。6月17日小学毕业考试前3个星期,他从五年级跳到六年级,接着参加毕业考试,成绩均在80分以上。我们给主管教育的太原市副市长写了信,要求破格上中学。副市长热情地接见了我们全家……”(太原义井化工厂职工医院吕建国、高玉萍) “我不久前参加‘早教方案’,按照书上的办法和步骤,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培养孩子‘识字敏感’。在丰富生活的同时,1岁4个月开始教字,到目前刚4个月,效果令人满意,她已能认识近500个字……”(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政府财办蒋万勇) “孩子1岁5个月就教他识字,目前2岁已能独立阅读《365夜》上、下集,识别多种几何图形,会念26个英文字母,背诵古诗、儿歌100多首,认识汉字大部分偏旁部首……”(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演武街8委23组7栋蔡涛) “高骏1岁11个月了,他聪明好学,每天都要看书,说话很完整,一般物件全知晓,会背古诗、儿歌,会讲十来个故事。自己吃饭,自己一页一页翻书看,有时我会很惊诧……”(河北省香河县刘宋镇大男小学孟宪凤) “看了‘早教方案’,我产生了极大兴趣。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按照‘方案’向我2岁半的女儿实施早期识字教育。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女儿居然在半年时间里,识字近500个,背诵唐诗20余首。这一成绩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因为女儿起步较晚,我计划她4岁脱盲,5岁进入广泛阅读……”(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青禾街45号陈登明) “小可可已1岁1个月零13天了,聪明,活泼,大方,反应灵敏,身体健康。识字20个,识英语字母3个,辨别3种颜色,听得懂10多个英语单词,认物和图片几十种……”(武汉同济医科大学703栋2楼钱阳) “按照‘早教方案’教育我3岁的儿子,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效果,20天识字50多个。这是开始,不简单了,学前班一个学期也只要求识50多个字。我校还有另一位年轻老师参加了‘早教方案’,他取得的效果更加显著……”(广西贵港市高级中学郑立杰) “我们的儿子叫杨萧,2岁半,性格开朗,很懂事,很合群。目前他已能:①识字1700多个;②会背30多首古诗和许多儿歌;③会5以内数的分解和组合;④熟背26个英文字母,从one数到ten,还会20多个英语单词;⑤在地球仪上能找出十几个国家的位置,并认识它们的国旗,在中国地图上会找出各省的位置及其省会;⑥爱猜谜语,能编一个短而完整的故事;⑦现在正在学汉语拼音,以便尽早学会查字典。另外为了扩大识字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偏旁部首……”(安徽省芜湖市501信箱12分箱杨年松、肖欣) “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味。孩子1岁多识字100多个,会读20多首儿歌,认识长方形、多边形、梯形、菱形,各种颜色也能分清了……孩子有许多独特的感悟世界的能力,如果不是‘早教方案’,我孩子会失去多少天赐的灵光……”(河北省开滦矿务局钱家营矿劳资所周香花) “我孩子袁吉5个月会认马、虎、桃、鲜花,7个月会叫妈妈,9个月会叫阿姨,做摇摇头、拍拍手等动作,10个月会用手指东西,11个月会走路,12个月会认识许多东西,还能叫出它们的名称。1岁2个月教识字,一天就学会两个。1岁5个月识字100多个,认识50个动物卡片,会看图说话,能从1数到10,能独立上楼梯。2岁6个月会读小学一年级的书。3岁2个月独自从幼儿园回家,途经两条马路,急坏了幼儿园的阿姨。他爱音乐、唱歌、讲故事,喜欢对昆虫、树、花、狗、天空、月亮说话,特别喜欢学习。幼儿园老师和周围的人没有一个不说他聪明的……”(湖南省株洲玻璃厂计量处袁建雄) 好了,这一类来信实在多到数不胜数、读不胜读,只读里面一点点片断花的时间也太长了。总之,早期识字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早教方案”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三四岁脱盲的孩子已数以千计。哈尔滨的田晨四五岁就博览群书,11岁起经常发表文章,并曾获全国作文佳作奖,还被聘为《中国少年文学报》的记者。 发展视觉语言十分重要 《三岁缔造一生》 我们提倡早期识字,但并不追求识字的多少,也不是为了提前扫盲,更不要求婴幼儿进入系统的文化学习;而是因为识字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结果。 早期识字能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阅读能发展思维力、想像力,这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就不赘述了。更重要的是,早期阅读对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视觉语言的发展,会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 人的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作用于听觉器官的听觉语言,主要用于日常对话和交往。它用得广泛,使人敏捷,是社交和口头宣传的极好工具,也能丰富见闻,增长知识。但是它不够规范,不够系统,不够深刻,所以光有口头的听觉语言,思维是难以深刻的。文盲的文化层次一般较低就是这个原因,甚至被认为是“没有文化”。 书面语言是作用于视觉器官的视觉语言,它的长处是更规范、更系统、更深刻,并且通过文字形象,最有力地启发思维和想像,加强人的记忆。所以我们都有一个体会,听来的事情理解肤浅,印象不牢;而读过的文章则理解较深,印象牢固,这就是用汉字排列的视觉语言在起作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书面的视觉语言是人类高层次的语言,它能发展成无声的内部语言,即“思维流”。人钻研学问,考虑疑难,作出判断,决定对策,设计方案,签订条约,写文章和著书立说等等,都离不开内部语言。人的一生中只要稍有点作为,就务必要掌握书面的视觉语言和由它转化形成的内部语言。学习上、工作上用得最多的也是视觉语言。 因此,一个孩子的视觉语言如果滞后发展,错过了人生早期这一发展最佳期,那么所受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而且因为听觉语言是从0岁开始培养的,遥遥领先于视觉语言,如果二者差距实在太大,就会更加压迫视觉语言的发展。所以一般孩子上了小学,都只会听讲不会读书,即使识字以后也不爱看书,甚至到了中学、大学还习惯于“满堂听”(老师只好“满堂灌”),根本不善于自学。这样孩子学到的知识就不够深刻,运用知识自然就不够自如,从而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我长期生活在大城市,接触的人群中文盲是很少很少的,但我发现,大多数人并不爱阅读,更不读理论书(有的花钱报名参加“早教方案”,也没有认真学完)。许多人连对小说名著也没有多大兴趣,却爱听故事、看电视、谈天说地侃大山,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小时候视觉语言滞后发展所致。我还看到有的人并非文盲,一辈子能千万次地上菜场,逛百货商店,但从来不进书店,并且习以为常,毫无遗憾。 一个人不习惯于使用视觉语言,即使识了字,扫了盲,一般也是进入不了生活和工作的创造领域的。所以我竭力提倡婴幼儿识字,主要并不是为了孩子早几天识几个字,而是因为这是一种人生的行为训练,能让孩子早早看惯世界上还有“字”这种东西,而且大家都喜欢读它。像孩子看惯了“物”,就能随时随地辨认“物”一样,孩子早早形成了识字阅读敏感,并化为习惯,那么他的视觉语言就不会滞后发展了,他就会从小习惯于运用两种思维工具学习和想问题了。 我们许许多多早期识字的小朋友,一天都离不开字,离不开书,半个月不上书店就吵个没完,得到新书比买来糖果更高兴,这就是早期行为训练的结果。这些爱识字、爱阅读、爱书本、会思考、善于自学的习惯和品质,就是儿童发展的基本素质,特别令人拍手叫好! 行为的培养最需要从小耳濡目染和在实践中养成,人的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形成都可以从小时候寻找根源。例如刷牙问题,一般成人每天早晨刷一次牙,这是强迫了多年形成的习惯,但由于饭后不漱口,睡前不刷牙,致使牙病患者仍然不少,儿童的龋齿患者尤其严重,而这又是与人的文明生活相关联的不可小看的疾病。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提出“给孩子一对明亮美丽的眼睛和一副健康洁白的牙齿”,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国内外著名牙科专家研究指出,孩子出生后就要“刷牙”。孩子还没有牙齿就要“刷牙”,这岂不让人笑掉大牙了吗?(笑)不,他们解释说,用纱布帮助孩子洗牙床,一是为了培养行为习惯,二是为了口腔卫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了就难于坚持,这是千真万确的。由于儿时缺乏相应的行为训练,今日社会上有多少成人睡前刷牙了呢? 越是大事,越是难事,越要及早解决,这是早期素质培养的原则之一。 识字阅读的发展理当从早期开始,它能带动孩子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只有全面素质的提高才能确保孩子识字的成功,因为孩子没有了见多识广、注意力集中、耐心细致等良好习惯,早期识字是不会成功的。 幼儿与小学生识字有重要区别 《三岁缔造一生》 有些人之所以不理解早期识字,除了因为不了解其意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以为婴幼儿识字与小学生识字是一样的。在他们看来,小学生识字尚且那样难,负担那样重,又上课,又默写,还要学拼音,谁还忍心把这等苦事强加给婴幼儿吗?尤其是话还说不清的孩子就要“强迫”认字、读书,这岂非天大笑话!有的人根本不读我们的“早教方案”,只要一听说早期识字就头痛,说这是害人,实属不道德的行为……(笑) 我非常欢迎并且感谢学术观点不同的同志参与研究和讨论,大家切磋商谈,取长补短,乃至于求同存异,这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不同的理论体系相互不够理解是常有的,必然的;交换思想才能使双方都有收获,并且增进友谊,还可能走到同一个事业上来。 雨果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以后,你还是一个苹果,我也仍然只有一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相互交换,那么你就有两种思想,我也有了两种思想。”说得多好啊!交换学术思想能使人丰富,使人睿智。我还认为,交换学术思想以后,往往不只获得两种思想,因为不同思想的“碰撞”,还会迸发火花,很容易产生第三种、第四种新的思想,那样理论不就更丰富了吗?更有选择、渗透、融合、提炼、完善的可能了吗? 所以我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由衷地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广大家长、儿童工作者来信或面晤,商讨大业。 下面我再说说,婴幼儿识字与小学生识字有哪些根本性的不同: 1. 识字教学的性质和目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