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冯德全早教方案1:三岁缔造一生

作者:冯德全 字数:30972 更新:2023-10-09 13:56:05

前言 愿我们的书走进千家万户 《三岁缔造一生》  我从事儿童研究与教育实践已有半个世纪,1977年以后主要研究人的早期教育。通过调查、实验和理论上的探讨,我深信0~6岁的早期优教是美好人生的奠基,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家庭幸福、民族昌盛的根本。近30年来,我像一个虔诚的布道者,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常常数日连续讲演,尽管有时累得气喘吁吁,嗓子嘶哑,也不减兴致。因为我在为孩子们祝福,也在向世俗呐喊,祈求教育的更新和人类文明的新的觉醒!  幸好我的这种努力得到了许多年轻父母、爷爷奶奶和儿童工作者的热情响应,这也是我最引以自豪的。每当我讲演告一段落,我的身边就围满了听众,他们有提不完的问题,并且都盼着能读到我的书和讲稿。  我难忘家长们那一张张激动的脸,从那一张张脸上我看到他们望子成龙的跳动的心;我也难忘许多儿童工作者,眼前总浮现出他们急切地盼望钻研早期教育的神情。  记得有一次我在福州讲完课,一位母亲与我交谈时,竟激动得呜咽起来,她说:“为什么7年前您不来?我的孩子快7岁了,不知流失了多少金子般的光阴……”我大为感动,一边安慰她说:“您的孩子并未完全失去早教,人间的生活、家庭的温馨、父母的榜样、社会交往和游戏,都在实践着早期教育,只是教育者不够自觉罢了,日后还可以尽力弥补……”一边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把我的研究成果整理出版,让我的“早教方案”尽早走入千家万户。  “早教方案”是“0~6岁优教工程及实施方案”的简称,强调“0”是为了突出一个“早”字。因为0岁即生命形成的早期,是分不出善恶和智愚的,最便于从种子开始培植栋梁之材。不要以为从0岁开始播种人生,周期太长了,其实不过十几年,只有优质树木成材期的十分之一,所以应该倒过来说“百年树木,十年树人”才是。况且按照“早教方案”培养孩子,充满了天伦之乐,不仅展示了孩子的锦绣前程,而且也鞭策了父母的自我完善。难怪人们只要深入一点接触“早教方案”,莫不喜出望外,跃跃欲试。  早期教育是人脑生长发育期的人才素质教育,不同于以传授系统文化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普通教育。1985年5月,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更是大声疾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次大会被称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员令。  那么什么是人的素质?我观察了各式各样的人以后认为,人的素质简单地说就是与人的发展、发挥及个体幸福最密切相关的、时刻起作用的诸因素,是人的生理、心理综合品质的表现,其核心是人的创造力。高素质的人,其人生发展迅速,前景广阔而远大,对社会进步能作出很大的贡献,人生也是幸福的;低素质的人则与此相反,甚至对社会进步、自身幸福起消极破坏作用。  人的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依次分为四种密切相关而又互相渗透的“素质形态”:胎儿和新生儿的“潜在素质”;婴幼儿的“基本素质”;青少年的“自我发展素质”;青年后期直到成人的“发挥素质”。前一种素质形态是后一种素质形态的发展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延伸和继续。  每个胎儿和新生儿都具有不同的潜在素质。说它“潜在”,是因为它不大显现,如同一株植物的种子,表面上很难看出它的优劣,但其遗传基因、胎脑发育、躯体健康、感官敏感、情绪好坏都是有好差之分的。我们必须抓优婚、优孕、优生、优育和胎教,保护好胎儿及新生儿体内储存的人类巨大的遗传潜能,促其默默地发展,以提高潜在素质。  优生与胎教是十分重要的,庄稼尚且需要科学选种,优境催芽,何况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的种子和胚胎呢?所以我们要使每一个生命潜在的能力得到多方面激发和发展。从出生到6岁是发展基本素质时期,基本素质是人才大厦的奠基工程,相当于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一般发展”,它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这些年来,“早教方案”指导父母、祖父母们培养出了众多的健美早慧儿,他们都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灵敏的大脑;二是健美的身躯;三是广泛的智力兴趣;四是良好的性格品质;五是喜爱美好事物。人生早期有了以上这些优良的基本素质,以后的发展就会产生“隧道现象”了。  大家都见过火车通过隧道吧,车头先进洞去必然率先而出,车厢后入山洞自然尾随其后。孩子的发展也有类似的现象,早期发展优秀的幼儿进入小学常常品学兼优,到小学毕业时多数仍是佼佼者,以后也很可能成为优秀青年;而早期性格习惯不良、智力较差的孩子,一进小学就掉在后面,到小学毕业时逊色的大多还是他们,以后的发展也往往步履艰难。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长期从事教育的人都会察觉这种“隧道现象”的存在。它反映了小时候基本素质的特殊重要性。  6岁到青年前期(即中小学阶段)是形成和提高“自我发展素质”的时期,教育应使孩子树立起远大理想和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感;有健康的体质并爱好运动;发展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逐步形成爱好和特长;具备自学能力、自学习惯、创造素质和奋斗精神。这是延伸前期的基本素质、获得后续的“发挥素质”的重要过渡期。  具备以上素质的孩子,再通过高等教育、自学或社会实践,就可获得较高的“发挥素质”: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献身精神;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能力;有自学、研究、创造、发现或发明的素质;有广泛的社交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有职业胜任力和专业水平,能较好地发挥人本应发挥的高素质才能。  如上所述,人的素质有一个发生、发展、积累、提高的过程,促进这个过程在高水平之上运行,即谓之“素质教育”,它的目标是造就高素质人才。  人的素质提高和获取知识是密切相关的,素质中包含知识,素质教育能获取更丰富、更实用的知识;而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又能发展素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不可对立起来。但素质教育是高于知识传授的,并应统帅知识传授。因为它讲究全面、充分地开发人的潜能,重视受教育者自身品质和才能的提高,进而努力去认识世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素质教育不过分计较学科成绩和分数,不过分看重“一城一池的得失”,不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而重视人的身心品质、发展势头和前景;并且认为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的人均可获得高素质,不同行业也都需要高素质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需要状元。学历、职业、职务都不是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志。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整个思想就是解放孩子,把人的成长提到身心发展的位置上,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建设环境、创造条件、因材施教、鼓励鞭策上,从而给人以理想的、宽松的发展天地。  可是今日的教育却普遍存在着相反的情形,学生被当做知识的容器,上课“满堂灌”,作业层层加压,考试阵阵紧逼,分数屡屡刺激,搞得师生都很紧张;及格率、高分率、达标率、升学率经常压得师生喘不过气来;而且这种情形积弊已深,很难改变,以致小学生的“学习日”比父母的“工作日”还长,厌学、弃学思想日益蔓延,有的十多岁的孩子竟落入了痛苦的深渊。因此我们要大声呼唤“素质教育”!  “早教方案”作为早期素质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让婴幼儿只求有充实而快乐的生活即可,教育者不得急于求成。素质的提高不同于单纯知识的传授,可以立竿见影;儿童素质只能是默默地变化的,往往使人觉察不出它的效果,因而有人失去耐心,半途而废,这是十分可惜的。这也是人类长期忽视早期教育的原因之一。  但是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早期教育的潜在效应、积累效应、整体效应和远期效应都是大得无法估量的。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怀特博士认为,如果一个3岁的幼儿,在与学术有关的各方面,如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迟开窍6个月或更多一点时间,那么他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学习经历中获得成功。美国费城人类潜能开发研究所所长多曼则说:“每个正常婴儿在出生时都具有像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那样的天才潜能。”只要早期教育使孩子对某一领域、某一内容产生兴趣,他们以后再接触这一领域和内容时,就可能如鱼得水,很快形成爱好和特长,最终造就出专门人才来。所以“早教方案”要敬告教育者:要坚持“对牛弹琴”,只要方法正确,教育尽管“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了;只要持之以恒,可喜的前景不久就会显现!  婴幼儿具备了较高的基本素质以后,后续“自我发展素质”的提高就有了保证。“早教方案”指导下培养的健美早慧儿,上小学以后都是优等生,有的还连连跳级、屡屡获奖,这些都是很好的证明。  例如,湖南株洲的刘俊杰是“早教方案”的受益者之一,他基本素质好,4岁即上小学三年级。他健康、活泼、上进、自信、合群、勇敢、不怕困难、善于自学、知识面广、会自己支配时间,所以5岁开始即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始自学,同时坚持锻炼、参加劳动、生活规律、保证玩耍……这样他的基本素质和“自我发展素质”都是出类拔萃的,自信心特别强,所以获得了超常发展。他在小学、中学连连跳级,12岁一举考入著名重点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光电子工程系。在大学又跳了一级,15岁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为硕士研究生。  陶行知先生生前曾竭力主张素质教育,他渴望培养“敢探未发现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型人才。翦伯赞先生曾这样称赞过陶先生的教育成果:“十几岁的孩子,能够在座谈会上面谈时局,从国内到国际,从政治到军事,了如指掌;能够写文字创作,能够自编自演剧本,能够自己谱曲、作词;能够写生、速记;能够画星宿的图谱……”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啊!专门追求分数的教育能造就如此“景观”吗?  要在教育上造就如此“景观”,必须从婴幼儿的基本素质培养起。但目前的幼儿园教育普遍存在“照看化”“小学化”“女性化”“贵族化”和“单纯玩乐化”的不良倾向,其中要么只求“照看”孩子,放弃教育;要么照套小学模式办园,处处按大纲、教材、进度整齐划一地上课,系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指标;要么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侍候,给予高档享受和过度保护。这种“早教”不仅离素质教育相距甚远,而且由于消磨掉了孩子最宝贵的晨光年华,其结果就更令人痛心了。我要再一次呼唤“素质教育”。为了孩子,没有比丰富生活内容、发展智力兴趣、培养优良性格、全面提高基本素质更重要的事了。  孩子有了高素质,就有了后续发展的极大优势和高起点。20世纪有两个被称为“神童”的人闯进了科学界,一个是美国人诺伯特?维纳,另一个是美籍匈牙利人约翰?冯?诺依曼。20世纪40年代末,维纳创立了“控制论”这一全新的科学,诺依曼则设计出了现代电子计算机。这两门学科的诞生对当代科技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人所共知,但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维纳3岁就爱读、爱写,14岁大学毕业,18岁获博士学位;诺依曼从小爱数学,6岁会心算八位数除法,8岁掌握微积分……如果没有早慧的素质基础和后续的理想发展,他们能成为当代世界科学界的天之骄子吗?  最后我想指出的一点是,这本讲稿是根据录音整理而成的,我曾把它作为“早教方案”的主教材。我为什么要保留讲稿形式呢?  一是讲稿比较自由,便于充分发挥和阐明我的教育思想,于己于人都富有启发性。当今的早期教育还处在开垦“处女地”的时期,在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自由阐述观点是最重要的。  我的这本讲稿及“早教方案”中的观点,虽经20多年的实施已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但仍处于扩展、研讨、修正、完善之中,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商榷、讨论和指正。这里我只求发表我的见解,抛出大量“砖石”以引来“金玉”。对此,讲稿无疑是一种理想的形式。  二是为了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在我讲课的过程中,不只是我的教育思想在单向流动,听众的眼神、笑声、惊讶和提问也时刻在感染我、启发我、质问我,所以应该说,这本讲稿是多年来我与我的听众、读者思想碰撞的火花,是双向交流的结晶,里面有广大家长和老师的智慧和激情。保留这种形式,读者看了一定会倍觉亲切,如同当面切磋研讨、促膝谈心一般,这会大大增进我们为共同事业奋斗的情谊和决心。  愿我的书进入千家万户和托幼园所,敲开亿万家长和儿童工作者的心扉。我曾收到安徽蚌埠铁路分局一个4岁孩子的来信,他写道:“冯爷爷,您写的书太好看了,谢谢,祝您健康长寿。”经过早期优教,4岁的孩子也能读几句我的书,我想做父母和老师的就更应该爱读了。为此我感觉无限欣慰。  代序 我为什么迷恋早教事业 《三岁缔造一生》  感谢广大读者在读了“0~6岁优教工程及实施方案”(简称“早教方案”)以后,来信向我提出了数以千计的问题,鞭策我不断深化对早期教育的研究和思考。在众多的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最触动我的心弦:“你为什么迷恋早教事业?0岁开始的教育果真这样值得你沉醉吗?”  这一质疑,使我再一次冷静地思考我20多年来如醉如痴到底是为了什么,反复想想为之耗尽心血的事业到底有多大意义。这里,我不想重复“早教方案”主教材中阐述过的理论,只想从这一问题出发,向读者,向我们的函授、面授学员袒露我的心意,以期相互启示和共同勉励。我还以为,每一个真正想育儿成才的父母,都要从迷恋早期教育开始,这样具体的教育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因为早期教育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  我从事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已近50年了,前25年从小学教到大学,也在教委和教科所工作过,但我对优生、优育、胎教、早教毫无认识,根本不知“0岁教育”为何物,还以为那不就是婆婆妈妈们的事吗?  直到25年前,我才对0岁开始的早期教育有所接触并发生兴趣,其原因并不是由于偶得“天书”,而是由于那时我正从事儿童心理和教育科学的研究,接触了大量的中小学生和幼儿,其中许多现象常常令我费解,令我深思:  为什么有的孩子聪明伶俐、品学兼优;而有的同龄儿却愚笨懒惰、不求上进、自暴自弃?  为什么孩子上小学前无所事事、闲散无聊;而一上小学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有做不完的作业?(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极大地超过成人的工作强度!)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用管束就能主动进取,还孝敬长辈;而有的孩子在父母催、逼、哄、骗乃至喋喋不休的“教育”下,仍毫无长进?孩子的优劣是天生的吗?  为什么许多家庭中,在孩子小时候尚能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一旦孩子长成少年,两代人之间就迅速筑起“壁垒”,几乎没有了共同语言?一个锅里吃饭10余年之久竟不能成为知心朋友,这是不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中学者多,文艺人才多,体育明星也不少,而顶尖的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乃至高级技师、技工却屈指可数,以致13亿人口中还没有一位科技人才荣获诺贝尔奖……  一方面,我头脑中萦绕着那么多个“为什么”;另一方面,我又不断看到许多年轻人“马马虎虎生孩子,糊里糊涂做父母”的事实。有的托儿所和幼儿园则只顾照看孩子,满足于孩子不摔跤、不出事,甚至每天要孩子午睡4个小时,睡不着也得躺着,以为这样更安全、更省事……我常常为之无限遗憾,深深叹息!  1977年,江西赣州出了一颗“星”———“神童”宁铂,轰动了当时正恢复高考、渴求人才的中国社会,我也被强烈地吸引了,打动了。原来,由于宁铂的祖母对孙儿进行了自发的早教,使孩子说话前就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老人“对牛弹琴”地同他说话,给他讲故事,使他认识世界,接受熏陶,因而宁铂来到人间不久就爱说爱问,活泼上进。他3岁就能认识100多种物体,4岁会认400多个字,5岁上了小学以后,对天文、地理、诗歌、自然、数学、历史、棋类等无不感兴趣,甚至还看医书,学着给人“看病”……13岁时竟通过考试,被破格录取为我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  我欣喜若狂,但决不相信“神童”是天赐的———人的命运哪能由老天规定?于是我开始调查研究古今中外的“神童”,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找出“神童”们早慧的谜底。  我认定天下事总有个来龙去脉,决没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要在看不见、摸不着、猜不透、似乎神秘的事物中寻找出规律来。人们对隐性的、缓慢变化的事物,感觉往往是迟钝的;我,一个专门研究教育的人,对神秘的育儿现象可不能迟钝。我警告自己非要找出规律来不可!  “宁铂现象”出现后,有的人奔走相告,备感惊奇;也有人不以为然,漠不关心;又有人摆出老资格的面孔说:早慧儿并不稀奇,不过总归是少数,仅占3‰;还有人反对研究“神童”,振振有词地说:教育要面向大多数,我们应“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更有人担心“早慧早夭”“聪明短命”,认为“神童”是强迫教育的结果,“神童”的出现是违背规律的……但我决心探索下去,我坚信寻找科学育儿的新路,对人才成长具有普遍意义。我深信,在大面积提高人口素质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一部分特别冒尖而出类拔萃的人,没有哪个上帝规定了早慧儿的百分比;我也深信,一个社会既需要普遍提高人口素质,又极其需要高层次的杰出人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还在“文革”时期,李政道博士访华时就曾对国家领导人说过:“在国际上,理科方面的人才一般都是20多岁时出成果,几乎没有例外。”我想,20多岁出成果,18岁左右不就应当进入研究生行列了吗?为振兴中华,还有什么比既大面积提高人口素质,又培养特别优秀的人才幼苗更有意义、更值得献身的事业呢?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同志针对宁铂等少年大学生的出现说:“人们对人类自己的研究,对于大脑功能还很不熟悉,怎样培养人,也还不甚了解。”于光远同志给我来信则说:“早期教育是一件意义非常大的事情……因为这是我们人类自身进步的大事。”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巨大鼓舞。  于是我访问家长,观察婴儿,请教儿科大夫和幼教老师,遍寻古今中外的早教著作和资料进行学习钻研,一个时期还每天抱着邻居的娃娃做实验……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早期教育研究。年轻时我听人们说“十年如一日”,“十年磨一剑”,觉得要坚持十年那有多难啊!没想到当我进入早教这个瑰丽的世界,一探索竟过去了25年!25年,9125个日日夜夜,我不停地学习、调查和思考,不停地宣传、讲学和写作,更要费尽心机解决科研的生计问题,凭着“一支笔杆一张嘴,一张月票两条腿”开发事业。我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承担着受压的痛苦,经历着困难的折磨,在拼搏中生存和拓展……这条探索之路,我终于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了。  宁铂天生就“神”吗?10年以后成长起来的1000多名少年大学生都天生就“神”吗?不!首先有一个事实是,他们的婴幼儿时代精神生活都比较丰富,在无意的玩玩学学中吸收了人类文明的营养,在优良的环境中受到了熏陶,从而构建了生命中积极而坚实的“潜意识板块”。而与宁铂同龄的孩子,不仅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约束,而且是从“文革”那史无前例的文化沙漠中走过来的,怎能与少年大学生们的儿时生活相比呢?  想到这里,我黯然了,因为我的两个爱子也是陈旧教育观念和“十年灾祸”的受害者。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大老粗最光荣”的年代,我这个身为教育工作者的父亲在对孩子进行早教方面竟也毫无远见,更无“胎教”和“婴教”的观念。这样,孩子不知多少宝贵的童年时光在无所事事中被消磨掉了。尽管动乱结束以后,我们夫妇和孩子的中小学老师对他们进行了“抢救”,他们也上了大学,读到博士,成家立业,但做父亲的心中最清楚:他们因早期生活“荒芜”和蹉跎岁月所造成的“先天不足”,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  在我逐步理解早期教育的意义以后,我常常难过地回忆:在婴幼儿还依附于父母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竟连一个智力玩具也没有送给孩子,一个汉字也没教孩子认识;甚至没有与他们同画一幅想像画,同做一只风筝;没让他们背一首古诗,认一些花草树木……虽然他们的童年家庭尚属温馨,他们也还算品学兼优,但今日想来,他们距离通过早教本来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每当我想起他们幼年生活内容单调贫乏,常常只能打珠子、玩“片片”,在无聊的你推我搡中度日,丢掉了晨光般的年华时,就会感到无限遗憾和内疚!  然而,在我更深入地研究人的早期教育与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及有个性特长的发展的关系以后,我痛惜的何止是两个儿子流失的童年!回忆我自己的幼年,那就更遗憾了,我甚至常常可怜起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来!  我小时候生活在浙江农村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今日想来,儿时精神生活的贫困比物质生活的贫困犹甚。小时候虽然也有一些生活中的美丽火花,例如母亲的善良与爱抚,父亲的期待与希望;偶尔到十里外的外婆家去“旅游”,听父亲讲一两个故事,听姐姐们唱一两支歌;此外还有上山砍柴,清明上坟,池塘钓鱼,小河戏水,采桑椹,拾田螺,拔野笋,挖红薯,看社戏,以及日本人侵华时,一家人逃难到江西,沿途所见所闻的苦难经历。但总的说来,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孩童时代,我实在太缺乏有趣、有益的生活经历和趣味盎然的玩耍学习了!  本来人生之初的婴幼儿时代,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一生所获概念的90%以上,可直到8岁,我除了偶尔看过一本连环画外,未见到过第二本画书,也没有买过一个玩具。虽然我也有星星点点积极的回忆,但记得更多的是大量的金子般的光阴在无聊的游荡中被消磨掉了,或在过多的睡眠中被打发掉了(冬天天冷怕起床,起来也没事干)。至于回忆不起来的3岁以前的婴儿期生活到底如何,那当然只有“天知道”了。人生只有一次,童年也只有一次,孩提时代的失落难道不是人生成长中的最大悲哀吗?我相信,假如我的幼年能有丰富有趣的学习游戏和绚丽多姿的生活见闻来填补,加之后续发展和机遇好,或许我也是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天才”!当然我无意埋怨我的双亲,在那个年代和那个家庭环境中,他们能把几个儿女拉扯大,就已使我感激不尽和永远怀念他们了!  然而最可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上千万婴幼儿失去了优生优育和科学早教的机会。本来早期教育是投资最小、收效最大、最易于办到的事,而陈旧的教育观却偏把希望只寄托在上小学以后。要知道,等孩子大脑成熟了再去刺激它发展,等孩子铸就了不良的“潜意识板块”再去改变它的存在,这岂不是太晚太晚了吗?许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不愿进行教育投入,而等到孩子长大了考不上高中,或上大学差了一两分时,就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却不知道这是受自己的“早教盲”所害。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到来,对家禽、家畜的饲养都已引入许多科学的新方法,而多数家庭养儿育女却与数千年前哺育孩子毫无二致,这就更令人痛心了。鲁迅先生说:什么是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现在眼看着大批婴幼儿的巨大潜能被埋没,这是不是人类最大的悲剧呢?本来你的孩子经过科学早教,也能像“早教方案”的早慧儿们一样,成为健美、聪慧、性格优良的人才幼苗,并获得幸福、美好的人生的!  应当承认,当今社会在儿童的生理保健上确实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人婴不是动物,他还有心理的、精神的生命需要催发,需要保健。智力、心理、精神品质的发育丝毫不亚于儿童生理的发育啊!我们更要精心养育孩子的心理,促进孩子的“第二生命”健康成长!  所以当我走在马路上或乘车乘船时,看到年轻的妈妈怀抱她可爱的小宝贝,常常忍不住多事地问一声:“孩子多大了?你对他进行早期教育了吗?这可是教育的最佳期啊!”往往问得年轻妈妈和周围人莫名其妙地笑。有的则以审视的目光看着我,怀疑我是不是精神不正常了。  25年来,我对0岁开始的人类早教确实着迷了,我没有一天不在思考如何揭开儿童发展之谜。我努力去推广在“早教方案”函授学习中不断取得的好经验。25年来,我在艰难困苦中写过无数封信,有时一天发数十封之多;我天南海北地奔走呼号,创建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儿童潜能开发研究所,创办早期教育函授学校。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我所受的冷遇和白眼不计其数,有时想起来就要哭,但细细一品味,眼泪却是甜的。现在,我们的早教园地里,早慧儿们如雨后春笋般地催生出来,小画家、小诗人、小音乐家、小发明家、小运动员、幼儿小学生、儿童中学生、少年大学生、全国百佳童星、十佳少年、奥林匹克数学奖获得者不断涌现;更有一大批三四岁脱盲,并开始广泛阅读的天真活泼的“小人精”,已经在人类知识大海的浅滩上嬉戏了。连《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刘亦婷的妈妈刘卫华和“赏识教育”活动家周弘,也深受过“早教方案”的影响,或与“早教方案”的研究殊途同归。早教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真令人兴奋不已!  当然,在早期教育的处女地里,开垦才刚刚开始。不过它出人意料的可喜成果更催促我深入到胎、婴、幼儿的精神世界中去,并进一步深入到处于“第二飞跃期”的儿童少年的精神世界中去探索,在眼花缭乱的可喜现象中废寝忘食地寻觅。  我寻觅什么呢?  第一,我寻觅中国人口难题的出路。我国人口膨胀已成为最大国情,尽管国家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但到本世纪中叶,全国人口还将达到15亿。面对这一情况,除了不放松对人口数量的控制外,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根本出路。所以我提出“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无穷的智力资源,变天下第一难的人口问题为无限甜蜜的事业”的口号。如果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了,国家就可以更多地向自然、向科技、向管理,甚至向太空索取财富,那么人口密度高点也不足为惧。1994年4月,在武汉大学举办了“早教方案”学术研讨会暨培训班,全国各地的研究人员济济一堂。会上有学者预计,如果认真地、大面积地推广早期教育,加之后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那么30年后,祖国的天空将出现大片的人才星云,在中华大地上,将形成各个领域的天才群体,出现一大批发明家、诺贝尔奖得主。这是何等鼓舞人心的壮观景象!  第二,我寻觅教育的改革。小平同志早已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已经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科教兴国、加强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又是振兴中华的根本国策,那么我们执行起来为什么不站高一点,干快一点,多创新一点呢?我常常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常有划时代的全新变革,如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枪炮取代了长矛、弓箭,现代交通把马车送进了博物馆,电影、电视极快地淘汰了茶馆卖艺,电话、手机眼看着抛弃了红极一时的电报……然而教育为什么命中注定只能缓慢地爬行呢?想到这里我禁不住要呐喊:教育必须从理论上、观念上、体制上、评估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教育必须全面地创新,而0岁开始的早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源头和根系!  第三,我寻觅孩子们幸福和多彩的童年,以期让他们有丰富、充实、科学的生活,生活于文明、和睦、快乐、民主的家庭中。因为提倡和普及早期教育,还会使家长们懂得,怎样做才是尽到了家长的责任,并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早期教育取得成果的,都是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家长,他们有的还加入了“早教方案”的研究队伍,著书立说,成为我们伟大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家庭都是文明的,他们的孩子都是幸福的。顺便说一句,许多计划生育工作者在做好控制人口数量工作的同时,还帮助各个家庭提高育儿水平,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不仅使群众懂得了“儿女不在多,一个顶十个”的道理,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干群关系。总之,科学育儿能带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面积提高人才素质,还节省了大笔教育经费,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事业之一,难道还不值得迷恋吗?  此外,我还在寻觅早期教育之所以特别重要和特别有效的理论根底和方法论。例如我深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最佳期”;呼吁人类要重新认识胎婴幼儿;提倡给婴幼儿构建积极的“潜意识板块”;要求“两个生命”同时养育,并探寻怎样养育“第二生命”;要求“两种语言”同步发展,探寻怎样发展“视觉语言”;我还注重把性格培养放在首位,以及研究如何提高父母的教育修养和早教艺术;还有振兴中华所需要的科学家、发明家怎样从小大批培养,怎样在儿童少年期像文艺、体育人才一样冒尖等等。我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中,头脑中经常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来,每次我都像发现了金子和宝石一样新奇和快乐,这又是我迷恋早教的最大乐趣和动力之一。  25年来,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早教方案”仅凭事业的吸引力在群众中扎根,凭借最新的教育理论而立足,这在软科学领域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奇事,你们看早期教育的生命力该有多强!  有人追求金钱财富,希望自己成为亿万富翁而造福社会。只要金钱来自于智慧和创造,这当然不失为高尚和伟大。而世上还有一种财富———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更值得人们去追求,难道不是这样吗?  我在追求、寻觅的道路上永远要感谢的,是众多的老师引我进入了早教的迷人宫殿。研究初期,国家教委、全国妇联都来信支持我,著名学者于光远、钱学森、费孝通都亲笔来信和题词鼓励,给了我极大的力量。而我最多的老师是广大“早教方案”研究员和学员:龙起至、阿德、周世中、冯江南、陈慧、杨瑛、李守民、杨健、罗跃先、胡西莹、胡轶群、卢爱华、吕平、张先利、郝桂云、徐明、白东宏、金新华、安利波、张华英、李林、王志坚、郑明哲、江明星、吕志伟、王忠威、吕建国、朱安康、李时银、汪庆红、张圣道、谭铁源、王春芳、李克英、陈萱、戴淑风、段海萍、白兰、雷荣华、王红、邓鸿云、彭志全、邱德辉、尚加富、麦柯(美)、陈华、陈滇美、刘秀莲、张茹、罗保宪、吕文胜、张安娜、吕联起、姜春梅等等。他们的研究和有趣的育儿经验、素材和成果,经常使我耳目一新,带我走进一个个迷人的新世界。我常常在惊叹中发现规律,获得“珍宝”。学员们的期盼、鼓励和鞭策,也让我在世俗偏见的荆棘丛中不断获得力量,去寻找出路和坦途,我由衷地感谢他们!另外,世界上许多卓有成就的早期教育先驱和大师,如卡尔?威特、斯特娜夫人、蒙台梭利、木村久一、铃木镇一、陶行知、井深大、格仑?多曼、七田真、陈鹤琴等,他们著作中那闪光的思想和长期研究的成果,又给我晨星般的启示和奋发的力量。上世纪80年代,经国家教委介绍,我曾与井深大先生和多湖辉先生会晤、交流,获益匪浅。井深大老先生曾多次给我寄来日本珍贵的早教资料,我都是感激不尽的!  最后我愿用铃木镇一先生的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孩子出生就开始教育的国策,若能在世界各国实行的话,世界在30年后就会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全人类能早日实现在世界范围内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的教育国策,我将为实现这一夙愿而度过每一天。”  今生无悔,来世更待!如果我有两次生命,我将两次献给早教事业;如果我有三次生命,我同样将三次献给她,并深感“三生有幸”!目录 《三岁缔造一生》  代序 我为什么迷恋早期教育事业  前言 愿我的书走进千家万户  第一讲 育子成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心愿  树立育儿理想并不一定非要在给孩子取名字上下功夫,但教子成才的心愿确实应该崇高,它能变成奇妙的力量,悄悄流入孩子的心田,给孩子理想和勇气,促其在成才路上腾飞。  第二讲 早期教育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为什么孩童仅用短短的数年时间,就走完自然界从动物到人的漫漫长路呢?这是因为每个婴儿都潜藏着整个人类智慧的遗传密码,所以无怪乎科学家们惊呼:人的潜力大得惊人,可惜绝大部分脑神经元早期被闲置,而后再也发挥不出功能来了,这实在是整个人类的遗憾!  第三讲 早期教育始于胎教  人们千万不要瞧不起胎儿,他远不只是妈妈肚子里的一团肉疙瘩,而是宇宙间最具生命力的精灵。他从精卵细胞结合时的单细胞合子———一个肉眼完全看不见的生命微粒,仅仅经过9个多月时间,就成长为迄今已知的宇宙间最高级的生命,这难道还不够惊人的吗?  第四讲 婴幼儿个个都是“神童”  婴儿具有惊人的探求力、接受力、模仿力、记忆力等,许多方面连成人也望尘莫及;成人只要细细想来,就会在孩子面前自愧不如!婴儿是智慧的嫩芽,在出生后的短短两三年里,每一个生理上正常的孩子,最起码都能出色地完成七大学习任务。  第五讲 狼孩卡玛拉也是“神童”  不仅正常健康的婴儿都是“神童”,我认为狼孩卡玛拉也是“神童”。因为她婴幼儿时期和狼生活在一起,便“天才”般地学会了狼的生活方式,这是任何一个过了婴幼儿期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都不愿学的,也是永远学不会的。  第六讲 传统早教的六大偏见  以往,孩子生下来要紧紧地打包,包得像一支蜡烛。现在,虽然“蜡烛包”慢慢废除了,但是,还有一个“精神蜡烛包”却紧紧地束缚着婴幼儿的精神发育和智力增长,多少孩子的广阔前途被束缚在这个“包”里。传统的育儿偏见就是“精神蜡烛包”,科学的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从“包”里解放出来。  第七讲 早期教育的方针与原则  从教育的可能性或最佳期来看,要培养出全面和充分发展的人才,人生早期是关键。只有科学的早期教育,才能为人的全面和充分发展奠定基础。如果人生的早期发展不良,以后的深造就是一句空话。  第八讲 构建人生的“潜意识板块”  孩子经过“二次孕育”,构建起“潜意识板块”以后,情感、意志、性格、气质、气概的基础部分即稳定下来,以后极难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人们往往误认为人的潜意识情感和行为是那个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可见“二次孕育”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第九讲 养育好孩子的“第二生命”  当父母的要学一点心理学知识,使自己能洞察孩子心理发展的水平,基本了解孩子心灵的变化,就像能看到他长得壮不壮、脸蛋红不红、身材高不高、精力旺不旺、有没有病态一样。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精心养育好孩子的心理,避免束缚或伤害孩子“第二生命”的成长。  第十讲 早教方案的15个“早教区”  孩子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只要孩子能玩得认真,学得认真,活动得认真,并获得快乐,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就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知识、能力也就能极快地增长起来。  第十一讲 丰富精神营养的100多项活动  人是精神的动物、智慧的生命,甚至还在胎儿期,人就有精神生活的需要。精神生活是人脑生长发育和维持脑功能必备的营养,直至死亡之前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婴儿对精神营养的迫切需要,决不亚于他们一出生就急切地寻觅奶头,而迫不及待地吮吸乳汁。  第十二讲 识字:视觉和听觉语言同步发展  婴儿学话、认物与识字、阅读同步发展,几乎同时掌握两种语言工具,这是亘古未有的新事物,它本身需要有一个成熟、完善的过程,社会也需要有一个宣传、理解、适应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现在都还在迅速发展中,它们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逐步加快发展的步伐。  第十三讲 数学:从小认识数和形的世界  孩子的抽象思维不是到了五六岁以后从天上掉下来的,相反,早期接触数的概念、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才能逐步发展抽象思维,否则将会严重阻碍抽象思维的发展。在数学上也要提倡教育促进发展,而不能等待成熟以后再去教育。  第十四讲 外语:让孩子多长一个脑袋  一个人掌握一门或数门外语,是高素质人才合理的智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如同多长一双眼睛看世界,多长一对耳朵听世界,多生出一个脑袋想世界一样,自然会见多识广,反应敏捷。  第十五讲 性格:给孩子一生“好命运”  人的智能开发是否全面,是否科学,只决定智力的高低;而人的性格品质如何,则决定人的命运。优良的性格品质是人才成长最积极的因素,而不良的性格乃至恶习则是一种破坏性力量。性格品质决定人的命运,及早设计你孩子一生的“好命运”吧!  第十六讲 学会“教育爱”,升华“血缘爱”  对孩子性格影响最早、最深、最强、最经常的因素是父母的爱。爱是非常强大的力量,足以调动婴幼儿的全部心理活动,决定他们的状况和倾向。但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拥有正常的亲子关系,不是每一个父母都会爱孩子,正确的爱是孩子良好性格的阳光雨露,不良的亲子关系则是儿童灵魂的腐蚀剂。  第十七讲 防止和矫正种种溺爱  近年来,由于一般家庭都有“四二一综合症”,即四个老人、一对父母共爱一根独苗,致使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尽管报刊、广播和电视上经常提醒人们不要溺爱孩子,但问题并没有较好地解决,溺爱仍然在天天吞噬着广大婴幼儿本来可以获得的优良个性。  第十八讲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人们决不要忽视了环境的力量,更不要忽视幼小生命默默地适应环境的能力。婴幼儿是环境的动物,环境可以把婴儿塑造成“天才”,也可以摘掉他们智慧的“嫩芽”;可以造就一些伟大的人格,也可以制造一些可悲的个性。  第十九讲 生活游戏是婴幼儿的最好课堂  婴幼儿是世界的生客,他来到这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生活中的一切都能打动孩子的心,生活游戏就是婴幼儿学习的最好课堂。如果硬要婴幼儿像小学生那样上课,那么实际上是取消婴幼儿教育,并导致婴幼儿教育的失败,也就宣告了整个早期教育的失败。  第二十讲 早教方案实施要领  我不主张胎、婴、幼儿有严密的分阶段系统教材,相反要求家长、老师选择生活内容,丰富生活游戏,创造优良环境,结合孩子实际,动脑、动口、动手地去教育孩子。热爱生活、思考和创造的教育者,才可能培养出热爱生活、思考和创造的儿童来。 育子成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心愿 《三岁缔造一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三个美好的心愿。第一个心愿产生于少年时期,希望自己数年后能上大学,进入高等学府深造,长大了有理想的成就。这个心愿有的人实现了,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变成了一种遗憾。第二个心愿产生于青年时期,人人希望有一个亲爱的、美丽的、有风度的、情投意合的理想爱人,组织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笑)第三个心愿萌发于结婚以后,每对夫妻都期望有一个最可爱的小宝贝,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幼苗,直到他成为栋梁之材……(笑)  我以为第三个心愿是个人生活中最美好的一个心愿,它与前两个心愿相比,有以下一些特别之处:  一是这个心愿最持久。前面两个心愿都只持续数年,而教子成才的心愿与个人的事业和理想联系在一起,从结婚时起到五六十岁经久不衰,要持续数十年。即使像我们这样,儿女早已成家立业,但还是期望孩子有更大出息,有更多成就。我们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我看这个心愿会保持到有孙子、重孙,以至人生的终点。  二是这个心愿的形成最成熟。这个心愿不像少年时期的希望那样缥缈、朦胧,也不像恋爱时期的心愿那样易于冲动、欠缺理智。当一个人产生了教子成才的心愿时已经成人,考虑问题比过去广阔得多,也深刻得多,并且还能回顾和总结自己童年时期成长的经验教训,拾取记忆中留下的珍宝,以便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早期生活和学习的缺陷。  三是这个心愿也是最幸福的。孩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养儿育女是家庭爱情生活的继续和充实。没有比培育一个好孩子更使家庭快乐、幸福的了。年轻父母在孩子身上还能产生共同的理想,出现更多的共同语言,使家庭充满温馨。  有的家庭种花卉、养金鱼,这自然是高尚的情趣,但比起培养一个高素质人才的幼苗来,其意义和快乐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家庭生活的朝气蓬勃和欢乐幸福,自然主要应表现在追求事业、培育孩子上,但其他业余爱好与此并不矛盾,都能与教子成才紧密结合起来,使生活更美好、家庭更幸福。当孩子长大懂事以后,他又会成为你们的伙伴、知音和助手,无话不说,情深谊长,志同道合,这样的快乐幸福那就更高于天伦之乐了。  四是这个心愿不仅是最美好的,更是最崇高的。试想,给社会输送一个优秀人才,给孩子创造一个锦绣前程和幸福人生,还有比这更美好、更崇高、更幸福的吗?(笑)  大家知道,我国的人口大量过剩,而质量又怎样呢?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关注以下现实:  据统计,我国每5人中约有1个文盲、半文盲,仅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就有一亿数千万;每20人中约有1个残疾人,残疾人有5000多万;每100人中约有1个傻子,智力低下者有1000多万。  我国中高级人才情况又怎样呢?据统计,工程师和科学家在劳动人口中所占比例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二十分之一,而且总体上质量较低。  那么我国尖端人才的数量又如何呢?据国际上统计,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美国占有16%,前苏联占有13.6%,而我国和第三世界加起来还不到1%。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而美国某一所大学就有63人。日本获此奖项的科学家虽然也不多,但其普通劳动者素质高,从而使其一跃而为世界经济强国。  振兴中华,既要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又要有大量的各个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进行发明创造和开拓创新。21世纪已经来临,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如何,取决于那个国家的高科技水平;而高科技水平如何,又取决于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作为父母,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创造型人才,使孩子能经受未来社会竞争的考验,帮助他们打好坚实的基础,世上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心愿吗?  教子成才的心愿是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而且并非要父母牺牲自己的奋斗和事业去专门教孩子,恰好相反,父母的理想、奋斗、责任心和工作态度还是教育孩子必备的强大影响力。积极向上的父母,即使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较少一些,但他们的理想抱负、生活态度和实际言行,也是教好孩子的重要力量。所以,父母教子成才的心愿与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完全能融为一体。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  “想撬动地球”的科学巨匠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希腊的爱国者,他看到灿烂的古希腊文化传到自己这一代已经衰落下去,十分痛心,就盼望有个儿子来振兴希腊文化。于是当儿子降生时就给他取了个不寻常的名字———阿基米德,希腊语是“杰出的思想家”的意思。孩子自幼受到父亲精心的培育,老阿基米德用理想和生命哺育孩子,可以想像,当孩子刚懂事,开始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时,自信的种子就在心中发芽了。  有一天,父子俩来到海边游玩。  父亲说:“阿基米德,你知道大海的那边是什么地方吗?”  “是埃及。”  “对!埃及有个港口叫亚历山大里亚,那里有许多著名的学者,还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你愿意到那里去学习吗?”  “爸爸,我愿意!”小阿基米德兴奋地说。  “要飘洋过海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你不怕航行中怒涛会把你吞没吗?”  “爸爸,我不怕!”  后来,阿基米德真的被送到这个当时闻名世界的学术中心深造了。父亲理想的种子开花结果了,阿基米德终于成了一代物理学天骄。  无独有偶,当代中国有个叫施展的孩子,一天看科学家的故事时,突然挨近妈妈耳朵,悄悄地说:“妈妈,我长大了也要当科学家。”妈妈没有惊奇,更没羞辱孩子,而是平静而认真地说:“那当然啰!你知道爸爸为什么给你取了‘施展’这个名字吗?就是相信你长大了一定会在建设祖国现代化中施展才华。”孩子在理想和信任的鼓舞下,“自我意象”极好,在他只有初中文化的父亲的带动下,积极上进,拼命自学,13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30岁就成为法国居里大学博士生导师。  当然,教育孩子并不一定非要在给孩子取名字上下功夫,但教子成才的心愿确实应该崇高,它能变成奇妙的力量,悄悄流入孩子的心田,给孩子理想和勇气,促其在成才路上腾飞。  由于历史原因,数百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确实落后了。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发明了织布机、纺织机、蒸汽机,推动了大工业生产,这在100年左右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人类以往几千年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所以马克思曾讲:蒸汽机是最伟大的“革命家”。  到19世纪中叶,美国发明了火车和轮船,又引起了技术革命。20世纪初,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在世界蓬勃兴起,技术革命出现高潮。而到50年代以后,新技术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激光,以光导纤维为首的光通信技术,海洋工程,宇宙空间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等,今日都在发生神奇的新飞跃。但是在这些划时代的重大发明、创造和应用方面,我国都落在后面了。我们必须赶上去!21世纪要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中心问题要靠人才,所以既要大面积提高劳动者素质,又要培养高质量的杰出人才。作为父母和爱国者,这是最崇高的父母之心、爱国之心!  最后谈谈教子成才的心愿是否易于实现的问题。  如果按照最新早教理论和方法去实施,一方面提高家长素质,另一方面与幼儿园、学校密切配合,那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每一个普通的、生理上正常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那么健美、聪慧、性格品质优秀的创造型儿童,一定会在你的家庭中成长起来,日后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用爱尔维修的话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0多年来,由于现代化在召唤,人民在呼喊,民族在期待,千家万户培养出的健美孩子、早慧儿童、超常少年越来越多。仅在我们“早教方案”指导下,通过家长和实验幼儿园培养起来的早慧儿就数以千计,有小才子、小画家、小歌唱家、小发明手、小诗人等。还有在普遍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出现了三四岁识字读书的孩子,超常发展的幼儿小学生、儿童中学生、少年大学生。这些孩子各地都有大量报道,被社会誉为“神童”。其实哪里有什么真的神童,这许许多多孩子只不过是0岁开始了素质教育罢了,他们遇上了教育科学发展的好时代,并且一出生就幸运地接受了“早教之光”的洗礼。  我这里有这样一些数字:仅1996年评选“早教方案”早慧儿,获奖孩子就有166名。1997年,全国政协、全国妇联等单位评选“21世纪之星”,各省报送中央的好孩子有1万余名,从中评选出最佳“童星”100名,我们“早教方案”早慧儿就占了11名之多,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奖……  谈起这些孩子早慧的秘密,家长们异口同声地说:“我的孩子并没有特别的天赋,他发展较好,完完全全是我们较早进行培养的结果。孩子从胎儿和出生起的整个童年,我们都付出了教育的心血……”我们曾出版《雏鹰早飞》,后又出版《怎样培养早慧儿》,里面都是“早教方案”函授学员们写的教子经验,很生动精彩。如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吴 的父母,他们用早期教育培育出8岁会讲4种语言而又全面发展的好孩子……这些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却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怎能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呢?  以上讲的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美好心愿,也是我们祖国、人民和人类的神圣心愿,是时代的紧迫呼唤!这就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早期教育得以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在孩子身上实施早教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  愿普天下的父母们都实现教子成才的美好心愿! 育子成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心愿 《三岁缔造一生》  前面我们介绍了成批的早慧儿童和超常少年,确实令人称羡。那么他们是怎样造就出来的呢?是父母的命好,还是祖宗的风水不错?(笑)当然这是无稽之谈,现在是没有多少人这样说了。但是认为早慧儿的出现是“不可知的”“天生的”却大有人在,似乎世上真有什么天生的神童。有的人还硬说这些“天才”总归是极少数,只占人口的3‰。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们应当面向大多数,注意力应集中在绝大多数人的教育上。”“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是谁发现高素质人才幼苗只占3‰?难道某一次调查的比例竟变成永久的规律?难道20世纪初的高才生占3‰,今日的早慧儿还是3‰?难道内地、高原地区的早慧儿是3‰,沿海比较发达地区的好苗苗肯定也是3‰?  再说,我们抓早期优教,首先是大面积提高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在普及之中才有出类拔萃者冒尖。普及是提高的基础。谁都知道没有青藏高原作为底座,哪里来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呢?  不论是普遍提高人口素质还是培育冒尖的人才壮苗,研究证明,一不靠神灵,二不靠运气,优生、优养和优教就足以培养一个好孩子,其中早期教育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因为优生、优养给予孩子的好素质毕竟还是潜在的,有待于早期开发。这就像南极大陆,那里地下的宝藏丰富得很,有石油、天然气、各种稀有金属等等,但不去开发,它就永远只是一片冰雪覆盖的世界。每一个降生后生理正常、发育良好的孩子,都有十分远大的发展前程,其中早期教育有非同凡响的特殊意义。  所谓早期教育,它的本质特点是,在0~6岁人脑迅速生长发育期,给孩子丰富有趣的生活,恰当的信息刺激和训练,以提高他的基本素质。这是早期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教育要早到什么时候呢?有个故事说:以前有一位英国妇女望女成凤,抱着自己的孩子去请教达尔文:“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我想请问您,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好呢?”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那位妇女说:“她还小着呢,才两岁半。”达尔文听后叹口气说:“唉,夫人,您教育孩子已经晚了两年半了!”(笑)著名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也有一句名言:“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笑)  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提倡过0岁开始的早期教育,但他们当时只是凭科学家的直觉和敏感说话,还来不及深入研究,揭开这个领域的奥秘。只有在科学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人类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以后,加之国际、国内科技飞跃,竞争激烈,形势逼人,人们才开始研究起自身的发展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寿命也不能成倍地增长。有限的生命怎样才能获得“爆炸”般增长的知识呢?怎样才能掌握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而进入现代科技的前沿阵地呢?惟一的途径就是使人更加健康,更加聪明,具有合理而高超的智能结构,具有优良的性格品质和思想道德,更富于开拓和创造精神。一句话,更具备优良的人才素质。这样的人才必须从幼苗开始培养,这已经被古今中外的“神童”史、才子史、人才史反复证明着……  为什么0岁开始的早期素质教育那么重要呢?据我们研究,它对人才成长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异乎寻常的作用。 早期教育促进脑功能发达 《三岁缔造一生》  人体的各个器官中,脑是最宝贵、最重要的器官。人脑接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现象,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  人体其他器官,其功能远不如许多动物,如在空中,人不如鸟,只好仰天长叹;在水里,人不如鱼,只好望洋兴叹;在陆地上,人的力气哪有牛、象、骆驼大?比速度,远比马呀鹿呀跑得慢;人的嗅觉只有狗的百万分之一;视觉远在老鹰之下,也不如猫,在漆黑的夜里还能逮住老鼠……但是尽管这样,人类仍不失为万物之灵。人类之所以是这个地球上无可匹敌的主宰,惟一依靠的就是人有世界上最高级的物质———人脑,它能思维、想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因为人脑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器官,所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进化,大脑发育得最快、最早。刚孕育两个月的胎儿,头部就是身高的一半。新生儿头也是最大的,头围和胸围一样宽。长到9个月时,脑重比出生时即增长一倍。3岁时增重两倍。到了5~6岁,脑的发育就基本成熟,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人体的其他器官要达到这个水平,则需要15年的生长期。  那么怎样才能使脑长得好、长得快、发育完善呢?有人以为只要吃好些,脑就自然长好了,就像人吃饭菜会长高一样。不对!人脑是特殊物质,它既是血肉之躯,又是精神活动的器官。它的生长需要两种营养:一是食品营养,最好有全面合理的营养素;二是精神营养,即在6岁前的生长期接受外界的信息刺激,促其动脑。  在脑的生长过程中,食品营养和精神营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就像人的肌肉的发育一样。你看健美运动员、举重运动员,他们的肌肉之所以最饱满、最结实,也是两种营养哺育的结果:一是食物,二是青少年期即肌肉发达期的运动。所以我们说,肌肉在其发达期的运动中发达,人脑在其生长期的使用中生长。  生长都是有一定的时节和一定的条件的。人们都称赞“雨后春笋”,有谁看见或赞美“雨后夏笋”或“雨后秋笋”的呢?人脑的发达也有时节,要在脑的发达期用脑!这一点已被科学家的实验所证明。  科学家把刚生下的同一窝、同样重的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住在一个大房间里,里面光线充足,音响丰富,设有滚筒、滑梯等各种玩具,小白鼠们可以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组小白鼠,每一只关在一个小笼子里,那里没有光线,没有声音,没有伙伴,没有玩具。但是这两组小白鼠吃的都是同样好的高级营养品。就这样分别饲养了19天,然后进行测试,结果它们的“智力”大相径庭。那组有吃、有玩、有伙伴、信息刺激丰富的小白鼠机敏灵活,投入迷宫后,很快就走了出来,人抓不住它,找食品勇往直前;而只吃不玩、缺乏信息刺激的小白鼠,则笨头笨脑,从迷宫中走不出来,人去抓它,它也不知逃跑。科学家把两组小白鼠统统杀死,解剖它们的脑,看看有什么区别。原来,信息刺激丰富的小白鼠,脑的分量重、体积大,神经元长得饱满,神经元上生出的树状突、轴状突(神经纤维)长得多,神经元成分齐全,属于发育正常;而那些只吃不玩的小白鼠正好相反,它们的脑呈萎缩状态,分量轻、体积小,神经纤维几乎不长,神经元成分也不齐全。  由此可见,即使是老鼠,外界丰富的信息刺激也是促其脑生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人就更是如此了。  医生们曾解剖智力低下者的尸体,发现其脑也是呈萎缩状的。但脑受损伤的婴儿,如能及早进行十分良好的教育,抢在人脑生长期给予大量的精神营养,促其快乐地用脑,那么就可能修补脑的生理缺陷,恢复脑的功能,甚至还会非常聪慧地成长起来。  湖南株洲的婴儿小华,刚出生就浑身抽搐,失去知觉,会诊结果是颅内出血。经过一个星期的输液输氧,静卧在恒温箱内保住了生命。但医生通知说:“这样的颅内出血,日后十有八九是傻子。”  但是小华的父母决心用早期教育抢救这“霜打”的幼苗。经过竭尽全力的双重营养(食品营养和精神营养)的哺育,孩子1岁半开始讲话,听到旋律就手舞足蹈;4岁特别热爱大自然,会背数十首唐诗,掌握了几百个英语单词;5岁与外国朋友对话;6岁上了小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现代科学探索发现,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促进脑的生长发育,还能改变脑的结构成分。瑞典的希丁教授和兰盖教授用显微镜观察,认为早期学习能使脑细胞变复杂,并增加了细胞内记忆分子的核糖核酸。他们发现,出生后马上训练其走钢丝的老鼠与未受训练的老鼠,它们的脑细胞存在质的差异。把受过走钢丝训练的老鼠的一部分脑细胞,移植到未受训练的老鼠脑内,结果未受训练的老鼠也能熟练地走钢丝了。所以他们指出:“如果在幼儿时期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来刺激脑细胞活动的话,记忆分子的核糖核酸就会增加,就能培养出脑细胞质量高、头脑聪明的人来。”精神可以变物质,在这里又从一个方面得到了证明。  由此我想起,在联欢会上,常看见有的人,当人们拉他唱歌、跳舞时,他连连摆手,甚至边逃边说:“不行,不行,我这个人没有一点儿音乐细胞!”(笑)以前我往往把这话当成一句玩笑话,现在想来却另有所思。许多人因为在脑的生长期完全没有接受音乐、歌舞的熏陶和训练,致使脑内确实少了那么一点东西,等人脑成熟定型后,就再也难以生长出这种音乐的成分,所以自然就缺少“音乐细胞”了。(笑)脑的结构和成分因精神生活的差异会产生怎样的细微差别,到底多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今天还是一个谜,有待于未来的生理心理学和脑科学去解开。  在现实中,不仅缺少“音乐细胞”的大有人在,缺少“外语细胞”“数学细胞”“体育细胞”“绘画细胞”等的成人也大量存在,这都可以从早期教育中找到“病因”。所以要使人脑发达、健全和完善,确实不可错过脑生长期的全面素质教育和适当训练,不然脑生理就会发生“残疾”,而且这种看不见的“残疾”比四肢残疾更可怕!  总之,要让人脑健康发育,在它迅速生长期的教育训练是决不可少的。 早期教育开发人类巨大潜能 《三岁缔造一生》  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有的人聪明绝顶,有的人愚不可及。但国内外心理学界有个共识,即社会上的一般人,包括我们在内,智力潜能仅仅开发出3%~10%。这当然是个估计,是模糊数学,但说明一般人的大部分智力潜能是未经开发而埋没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研究的结果是,仅仅人的记忆能力如果获得充分发展,而且一生好学不倦的话,那么人人都能记住美国国会图书馆内1000万册图书的知识的50倍。这当然又是一个启发极大、令人深思的模糊数学。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的一段话,更令人吃惊,发人深思。他说:“……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动物祖先从虫豸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样,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们从这段话想开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从单细胞生命体发展为地球上最复杂、最高级的物质———人脑,自然界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变,而在人的母体内,受精卵(也就是单细胞)发展为人脑却仅需9个来月?我想无非是因为人的精卵细胞内储藏着人类遗传的巨大潜能。  为什么从动物祖先进化到现代人,自然界也经历数百万年的岁月,而从只有动物心理水平的婴儿到具有现代智力水平的少年却只要十几年?  为什么能用短短的时间,孩童的智能发展就走完自然界从动物到人的漫漫长路呢?这也是因为每个婴儿都潜藏着人类历代遗传至今的智慧。所以无怪乎科学家们惊呼:人的潜力大得惊人,可惜绝大部分脑神经元早期即被闲置,而后再也发挥不出功能来了,这实在是整个人类的遗憾!  日本著名早教专家井深大和心理学家多湖辉曾率代表团来我国考察早期教育,我与井深先生和多湖辉先生曾在上海会晤,进行了交流。井深先生讲了一个故事,我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  井深先生说,在日本筑波科技博览会上,曾展出了一棵西红柿树,引起了轰动。这株西红柿的种子是从普通种子中随意取出来的,没有任何特别。但科学家给这粒种子以特殊的、最好的培育。别的西红柿种在土里,它却用水耕法种在水里;别的西红柿用普通肥料,它用的肥料是按比例特别配制的,撒在水里;别的西红柿在普通的自然环境中生长,而这株西红柿经过研究给予它最适当的温度、最适宜的湿度、最需要的光照。据说西红柿喜欢红光,就给它一定时间照射红光。  经过这样优良的环境培育出的西红柿,长大成熟后是什么样子呢?在自然环境下长大的西红柿,一株只有大约不到三分之一平方米的范围,而这株西红柿又高又大,枝繁叶茂,覆盖面积达12平方米;其他西红柿每株大约产十来个果,而这株西红柿竟结了一万三千多个果,是普通西红柿产量的近千倍!  井深先生说:一株植物的潜能获得充分开发尚且如此惊人,何况人类的婴儿呢?如果孩子生下来得到最优良环境的抚养和教育,哪怕人的智力再多开发出0.5%,那也就成为“天才”了!  人类潜能的开发主要依赖早期,然而我们的童年却放任自流,不知浪费了多少最珍贵的年华,致使我们一般人都发展平平。但即使如此,我们毕竟还是接受了家庭自发的早期教育的。我们来到世上,爸爸妈妈就要抱我们,喂我们,对我们说话,逗我们笑,教我们走路。我们每天生活在人群之中,时刻能听到人类的语言,天天看见人类的行为,这些不自觉的早期教育,还是让我们社会化了,把我们培养成了社会人。但如果一个人连这一点自然的早期教育也被剥夺,那就要发生悲剧了,我们今天也决不可能坐在这里讨论和思考了……  世界上有没有完全被剥夺早期教育的人呢?有!动物养大的人婴就完全失去了人类的早教,这样的孩子叫“兽孩”。现在世界上已经发现有狼、熊、豹子、猿猴哺养大的儿童,据说已发现了30余个。  野兽为什么要哺养人的孩子?据分析,有的母兽生下小崽,不幸小崽病死了或被别的野兽吃了,而这时的母兽也有天性的母爱,它要拥抱小崽,要喂奶,以求得本能的满足。于是母兽就会找呀找呀找小崽,找不到时,它也可能到山村里去。如果遇见某家的婴儿没人照看,它就会偷偷叼走,回到自己窝里,当自己的小崽喂养。如果这样,那么这孩子从此就失去人类文明之光的照耀了,他的智能和作为人的行为就将全被埋没。  目前文献记载的最有名的兽孩是印度的狼孩。1941年,美国丹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两位教授公布了印度狼孩的记录,轰动了世界。  那是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山林里,人们发现一群狼,狼群里有两个人,披头散发,赤身裸体,跟随狼群奔跑和生活。当地人都很害怕,以为是妖魔。这时有个叫辛格的美国传教士去探险,追踪这群狼。有一天他真的发现了这群狼,里面果然有两只人形的“狼”———是两个女孩。辛格用武力驱赶了老狼,救出了那两个女孩。人们都认为,她们是从小不幸被母狼叼走,在狼窝里长大的。  孩子救回来后,也不知道是谁家的。估计小女孩大约3岁,给她取名阿玛拉;大女孩大约8岁,取名卡玛拉。她们虽被救回,可惜因为失去了人类的早教,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已经全被埋没了。  她们一不肯穿衣服,强迫给穿上也不会脱,就用“爪子”把衣服撕碎。她们没有人的羞耻感。二不肯吃熟食,也不吃五谷杂粮,专门吃生肉、生鸡,腐烂的肉也吃。她们喜欢喝牛奶,但要人泼在地上,她们在地上舔食。三不肯睡床,也不愿盖被子,喜欢趴在地上睡觉,不怕冷;并且是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半夜里还爬到户外嗥叫。四不会站立,更不能直立行走。五不会说话,连人的声音也不会发;不但不会说话,而且也不会笑。笑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一切动物都不会笑。你们谁见过狗笑了的,鸡笑了的?(笑)六是嗅觉灵敏,不出汗;喜欢黑暗,喜欢和狗、山羊接近……  总之,她们的人性已被埋没,更谈不上什么智能!这完全是由于她们在脑的生长发育期失去了人类生活的环境影响,没有受到任何早期教育所致;相反她们却适应了狼的生活。这样她们身上人类的潜能自然就被埋没了,并且几乎不能补偿。  为了说明问题,我还想举一个事例。中国也出了一个“兽孩”,那是辽宁省台安县的“猪孩”王显凤。  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少儿卫生教研室、基础儿科教研室曾组成9人专家组前往考察。当专家找到这个孩子时,她正在猪圈里,蓬头散发,穿一条尿湿的短裤,满身污垢,臭气难闻,直愣愣地瞪着双眼,惶恐茫然地看着来人。她四肢着地,扶起来也不能直立行走。脸有猪形。  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专家组的调查访问,原来她出生于1974年12月23日,已8岁半。她的生父是聋哑人,生母患过脑炎,有智力缺陷。生母怀她4个月后改嫁到一个山村的养猪人家里。  她出生的偏僻山村文化落后,生活愚昧,加之家中只有一间半土房,四邻不靠,房前却有三个大猪圈,人和猪几乎生活在一起。  后父根本不喜欢这个不是他亲生的女孩,几乎忘记她的存在;而母亲无法正常抚养孩子,偶尔管管她,但也经常把她忘了。于是孩子从小就经常爬进猪圈,饿了就跟小猪一起吃猪奶。长大一点就在槽中抢食,学会啃草根,嚼树皮,用手扒土,用身体蹭痒,并常与猪睡在一起,尿在一起,爬在一起。她接受了人和猪的双重影响。因此8岁多的孩子不会穿衣、吃饭,说不清话,不知颜色、大小、多少,也没有羞耻感,智商只有39。  以后专家组把她推荐给鞍山市科委进行重点研究和教养,她的“猪习”依然难改。看电视时只要一看到猪就异常兴奋,学猪叫;经常偷偷啃野菜、青草;并且一不留意就偷跑到猪圈里去,抱着老母猪。奇怪的是老母猪也不凶她。(笑)  后来科研人员把她严格管制起来,不让她看到和想到猪的生活。谁知,她经常半夜醒来,一个人学猪的动作。仅1984年9月28日夜间醒来,在80分钟之内,她就在房间里来回爬动,像猪那样哼哼114次,吧嗒吧嗒嘴巴96次,像猪一样甩头7次,在墙上蹭痒5次,像猪那样嘶叫39次,后腿弹踢3次。(笑)  以后,科研人员就对她日夜守护,不让她表现猪的生活习性,并用各种方法训练3年,包括让她上幼儿园、进弱智班。到12岁时,她的智商提高到了68,可望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  这又是一个失去早教、埋没人类潜能的悲剧。与此相反,我们研究古今中外名人名家的成长史,只要能找到他们早期发展的史料的,就能证明他们高超的智能和优良的人格都与早期生活经验和教育有关。可惜由于传记作家不懂或忽略早教,往往一笔带过名人们婴幼儿时期的生活趣事,谁知这一忽略却是人才成长史上最严重的失落! 早期教育对智能影响最深远 《三岁缔造一生》  “教育的最佳期”这个名词是20世纪80年代初流传到中国来的,它最初的发明人应该说是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伦茨了。  劳伦茨的动物实验场所饲养着许多动物,其中有灰天鹅。一次,他在观察小灰天鹅破壳出生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小天鹅从蛋壳里爬出来,首先看见什么动物就把什么动物当妈妈。如果出生时老天鹅在眼前,它就喜欢老天鹅;如果是母鸡孵它出壳,它就跟着母鸡走;假如出生时只有劳伦茨在看它玩,那么小天鹅就把劳伦茨当妈妈了。劳伦茨走到哪里,他的身后总跟着一群摇摇摆摆的小天鹅。劳伦茨去游泳,小天鹅也跳进水里,并且亲亲热热地啄他的头发、胡子。所以人们给劳伦茨取了个绰号,叫“长胡子的鹅妈妈”。(笑)  这件事使劳伦茨发现了“新大陆”。他又做试验,小天鹅出生时禁止别的动物去接近它,自己也只偷偷观察,这样小天鹅就只顾吃和玩。过了几天再让别的动物去接近它,小天鹅就再也不要妈妈了,即使老天鹅去也不加理睬。  经过反复试验,都是如此。于是劳伦茨把动物出生后最初的日子里能学会“认母”的这种现象称为“母亲印刻期”,错过这个时期就再也不能印刻,也不可弥补。  以后,人们做了大量的类似试验,证明印刻期是存在的,如小鸡的认母期是5天,小狗学会挖洞期是7天,等等。人们又把这种现象称为“敏感期”“发达期”或“最佳期”。  那么人有没有发展的最佳期呢?我看是有的,例如孩子生下来不跟母亲在一起,半年以后就对母亲不那么亲热了。智能发展也是如此。国外许多人说,语言发展最佳期是2岁,认字最佳期是3岁,数字概念发展最佳期是4岁。还说一个人要真想成为天才小提琴手,就得在3岁时开始训练;要当钢琴大师,必须在5岁前开始学习……说法种种,探索而已,不可全信。但是有一点倒是心理学界的共识,那就是婴幼儿时期是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一时期那就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这个最佳期的理论,在世界上发展为一种叫智力发展的“递减学说”,即孩子年龄越小,智力发展的可能性越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随之递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大量研究之后说:如果一个人长到17岁智力发展达到100%的话,那么4岁时他将发展50%,8岁时达到80%,8岁至17岁的9年里发展20%。日本的七田真的智力发展说则认为递减更快。他认为人的智力发展犹如一个等腰三角形,在0岁时发展最快,也就是三角形的底。8岁时到了三角形的顶端,智力再也不能发展了。那以后,人就只能增长知识和技能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留意观察人的成长,就会发现智能发展确实在迅速递减着。那些著名的戏曲演员,不论是唱京剧、越剧还是黄梅戏的,有好多被称为“五龄童”“六龄童”,实际上他们五六岁就登台表演,而看戏、学戏是更早就开始了,一两岁就跟随父母进出排演场,受到戏曲的熏陶。学杂技也是一样,假如像我们这样的年龄再去学走钢丝呀,空中飞人呀,那可太危险了,我看非摔死不可!(笑)  一个人学音乐、学美术、学外语、学方言、学游泳、学滑冰……统统都要在早期有所接触才好,接触迟了就难以深造。我统计了中国和日本的所有围棋高手,他们几乎都是在5岁左右正式学棋的,而实际上他们接触围棋,兴高采烈地看成人对弈,那还要早得多。如果到了像我们这个年龄再从头学围棋,想成为九段棋手恐怕是下辈子的事了。(笑)  我前面讲到的印度狼孩,由于失去了智能发展的最佳期,对她们教育挽救就太困难了。阿玛拉好一点,因为她才3岁,尚处于脑的生长期。她来到人间的第二个月就开始发音、学说话,可惜她没活多长,7个月后就死了。卡玛拉活得长一些。然而正如七田真所说,8岁时人的智力发展已经枯竭,所以卡玛拉的进步实在太慢,教育效果甚微。  据记载,对卡玛拉训练1年,她才能站起来,只会走几步路,就又开始爬行。教育两年,她才开始笑,只有每天早上当辛格夫人亲热地拥抱她时,她才露出一丝微笑。3年后才学会晚上睡觉,白天活动。经过4年的教育训练和人间生活,才学会说6个单词,这时她已经12岁了。训练5年她才学会用手握勺子喝汤。6年会说35个短句。到17岁死去时,也只会说45句常用的话。  就连动物能力的发展也主要靠早期。据说要使鸣禽叫得好听,就应在雏鸟时期把它同会叫的成鸟关在一起,让它天天听成鸟婉转的歌声,这样它才能慢慢习得美妙的啼鸣。如果错过最佳期,即使是画眉、百灵鸟,也不会有动听的歌喉了。 早教是性格基础养成期的教育 《三岁缔造一生》  人的性格对人才成长极为重要。一个人拥有优良的性格品质,那他将终身受益;相反,如果一个人养成了不良性格,甚至沾上恶习,那也必将贻害无穷。  我看到有的人性格内向,十分孤僻。接近他时,简直无话可说,令人拘束不安,很是尴尬和扫兴。这是他从小养成腼腆、孤僻的性格所致。  也有的人不吃海味,不吃肉类,摆着上等佳肴就是不敢伸筷子,大家真为他可惜!(笑)如果勉强他吃,他就会恶心和呕吐。这是从小养成偏食习惯和保守性格造成的。  还有的人急躁粗暴,夫妻争吵几句就摔东西,盆碗盘碟、桌椅板凳打个粉碎,吵过之后就只好去买。以后再吵,再打,再买,循环往复,自己也痛苦不堪,只恨从小养成了极坏的脾气,难于控制自己。至于坐不下来的,静不下来读书思考的,耐不住寂寞的,这样的人就更多了,甚至有的“知识分子”也从来没有耐心看完一本书……  我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总不免无限惆怅,从心底里呼唤早期优教,呼唤从小塑造好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灵魂!  人的性格的基础部分是在早期生活中形成的,按照克鲁普斯卡娅的话说:人的早期经验在他的一生中将留下痕迹。井深大则说:早期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所以有些人一旦养成了坏习惯,想改,要改,但真难啊!而且年龄越大,人越老,性格习惯和思维模式就越顽固,好像一株盘根错节的大歪脖子树,难以从根本上扶直,强行矫正就会折断,从而造成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中国有句古话:“乡音难改。”确实如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嘛!还有一句话叫“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也是这样。有人在调查统计早锻炼的情况后说:5岁以前懒惰、爱睡懒觉的孩子,一辈子难以坚持早锻炼。(笑)虽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可能绝对了一点,但这话确实反映出真理的指向。  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了早期教育的重大意义,看来早期教育在育才工程中的地位确实不可低估。正如马卡连柯估计的:“教育的基础主要在5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终生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创造了著名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她说出了更让人吃惊的话:“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讲到这里,我想起来了,有人曾责问我说:“你讲的道理确实很充分,但我有一点想不通,难道人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才能有所成就吗?如果都是这样,那又怎么解释‘大器晚成’呢?”  是的,有的人的确是到了四五十岁才开始显示成就的,不过这很好理解,那些“大器晚成”的人实际上都是“马鞍型”发展的人。他们都受过较好的早期教育(当然,这种早期教育不一定是读书上学),但由于中期家境不好,受条件限制,他们的发展处于休眠状态,后续教育跟不上而耽误了时日。后来环境转好了,或得到了机遇,他们早期播下的智慧种子在优良的非智力品质的催生下,如枯木逢春般地伸展枝叶,开出花朵,最后才一举成名的。  例如,齐白石早期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后因家境贫寒当了木匠,未能进一步深造,但早期获得的文化熏陶及美术爱好并没有泯灭,所以中年以后遇到机会就开始崭露头角,又恰巧得到了徐悲鸿的扶植,最后一举成为一代绘画艺术大师。  人的任何成就都是不能离开“根”的,早期教育就是生根催芽。根深才能叶茂,才能繁花似锦,最后才会结出硕果。 婴幼儿个个都是“神童” 《三岁缔造一生》  人类要重新认识婴幼儿。他们迅速生长着的稚嫩的脑内,蕴藏着最易于开发的人类潜能。成熟的脑不能获得的素质,他们却可以获得;成人永远办不到的事,他们却可能办到。  婴幼儿好比是一个人才素质的“富矿”,而且矿藏离地面很近,稍加发掘,地下的宝贝就会显露出来。我认为,如果说世界上真有天生的神童的话,那么出生正常、健康的婴幼儿个个都是“神童”。  我说人类要重新认识婴幼儿,有人可能觉得好笑:谁不认识婴幼儿呢?不就是那个“小不点”吗?是的,但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当研究和认识婴幼儿不同于成人的特征,然后才能实施0岁开始的育才工程。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为了生存,首先研究和认识自然,向自然索取生存的条件。以后社会产生了,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人们又用极大的精力研究和认识社会。直到科学发展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且世界上许多地方解决了温饱以后,人们才重视起研究自身来。这种研究自身,不同于历史上发展医学是为了防病治病,而是研究人类自身的发展。其中对婴幼儿的研究则是人类自身发展最重要的课题,因为他们的前景最远大,是人类的希望所在。正如著名学者于光远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的:“早期教育试验,如能取得好的成果,我认为这是一件意义非常大的事情。它的意义决不比建设某一项巨大的工程小,因为这是我们人类自身进步的一个大问题。”  几千年来传统观念认为,婴儿是无能的,只会吃、喝、拉、撒、睡和哭,不过是一条“消化道”而已;幼儿也只不过稍大一点,会跳跳唱唱,不过是一个活玩具。他们的脑子都还嫩着呢,谈什么教育!真正学习那是上小学以后的事,现在对牛弹琴有什么用!(笑)  另一种观念则把孩子当成“缩小的大人”。你们看辛亥革命以前连童装都没有,成人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帽,儿童也穿缩小了的一套。成人怎么学,他们也要孩子怎么学。婴儿实在不能“上课”,于是只好管着他,任其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等到长大再教育……以上落后观念直到今天仍普遍存在着,一代误一代。  婴儿真的无能吗?是的,他出生后确实不会站,不会走,不会说话,比小动物出生时差多了。但正因为他是人的小生命,所以他表现的本能与动物幼崽是根本不同的。动物幼崽的本能主要表现在体力和运动上,这是生存的需要;人类婴儿的本能则主要表现在脑的功能上,这既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比动物高出一筹的根本所在。  你们去看,其实新生儿一出生就有精神生活的需要,有最原始的“观察”“交往”“模仿”和“行为”,仅几小时或几个月就能表现出“智力活跃”。如:  追随感知:当天就能视力偏转,追逐光源和声源。  喜欢交往:乳儿最喜欢看说话人的脸,爱成人的温柔。啼哭的新生儿抱起来以后,绝大多数会立刻停止啼哭,不久以后他常常会对人笑。  共鸣动作:这是最早的无意识模仿。如我的一个小孙女,出生20天时,在吃饱睡好以后,我对着她的脸吐舌头,她也对着我吐舌头;她母亲对着她用嘴巴“吧嗒”响,她的小嘴也弄出响声来。  伴随行为:两个多月的婴儿,在其枕头上牵一根线,连结摇篮上方的玩具,动枕头时,线牵动玩具,玩具就跳动起来。这样被孩子偶然发现以后,他躺着时就会常常动头,牵动着玩具跳动。  以上都是人生的智力曙光。由于人是智慧的动物,所以过去很多养儿育女经验丰富的老妈妈常说:“三天的细娃比狗灵。”  你说婴儿无能力学习?远非如此!他们有惊人的探求力、接受力、模仿力、记忆力等,许多方面连成人也望尘莫及!婴儿是智慧的嫩芽,在出生后的短短两三年里,每一个生理上正常的孩子,最起码都能出色地完成七大学习任务。当你认真思考和想通了以下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以后,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从而对孩子刮目相看,抓紧对他培养教育了。 婴儿顺利完成的七大学习任务 《三岁缔造一生》  1. 认人和交往  人的相貌近似,肤色相同,衣服常换,动作和表情丰富多彩,是极难区别的。但出生1周的孩子就能感觉出妈妈和其他女人的不同,几个月后他就完全认识妈妈了,见着妈妈就手舞足蹈地表示亲热。半岁左右会分辨亲人、熟人和生人,开始认生。1岁能区别50个左右不同人的面孔。3岁能认人数以百计,连幼儿园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也记得清清楚楚。往往家长去幼儿园接孩子时,别的小朋友一看见就唱了起来:“某某的爸爸(妈妈),来———了!”(笑)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