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前沿动态(旨在提高全吧科普知识)-2

作者: 字数:49641 更新:2023-10-09 13:55:55

“相(Phase)”是指物质在固定环境下的形态,例如液体水是物质H2O的一个相、固体冰是H2O的另一个相,从一个相到另一个相的变化称为相转移(PhaseShift)。物质在从低位相向高位相转移(融化、蒸发)时要吸收能量,反过来则会释放出能量。相转移引擎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造出来的半永动机。将能量加注在目标上使其物质构成发生剧烈的高位相转移达到破坏效果,就称为相转移炮。而反过来,利用低位相转移吸收能量的特点,以装甲晶格的相位变换来扩散动能武器的冲击力和热量,就是著名的相转移装甲(PhaseShiftArmor)  六、远隔控制兵器(Long-distanceRemoteControlWeapon)  远隔控制兵器指的是脱离母体后仍然可以接受驾驶员指令,任意修正运动轨迹或攻击模式的兵器。遥控的手段有电缆、无线电、激光、量子通讯甚至是精神波等很多种,但最终的运用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  有线式战斗单元(WiredCombatUnit)  这是远隔遥控兵器中最原始的一种,其基本形式为一个或数个由武器部和推进部组成的战斗单元,通过一条长电缆从母体获得战斗指令(有时还要靠电缆提供能源)。虽然单体火力不强,但它的长处是可以掩护母体或相互支援,一台搭载战斗单元的兵器便可构筑起简单的战斗阵型。  虽然攻击半径、搭载数量(太多的话线会缠在一起)有限、机动性不足且容易因电缆被切断而失效。但这种武器也有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且不易受到干扰等优点。因此在很多作品中,有线式战斗单元都与无线式的伴随攻击机(FollowsandAttackUnit)以高低搭配的形式并存。  在《GUNDAM》系列中,这种武器被称为有线式光束炮(WiredBeamGun)或耳机炮(InCom,因外形像耳机而得名),《SEED》中则称其为有线式桶炮(WiredGunBarrel)。  伴随攻击机(FollowsandAttackUnit)  以无线方式远隔操控的战斗单元,简单来说伴随攻击机就是这样的东西。与有线式战斗单元相比,伴随攻击机的战斗半径更大、运动更灵活,而且在操作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放出多少也没有问题。但最重要的是,除了技术含量极高的瓦普攻击外,只有伴随攻击机才可以做到全方位攻击(AllRangeAttack),也就是数个攻击单元从三维空间的不同角度发起的连携攻击。而有线式战斗单元受到搭载数量和电缆限制,最多也只能做到二维空间程度的伪全方位攻击。  最有名的伴随攻击机当然还要数《GUNDAM》里的浮游炮(Bit/Funnel),它是靠感应系统(PsychoMusys_tem)将驾驶员的精神波增幅来控制的,常规的电子干扰(ECM)手段对其完全无效。《SEED》中的辅助飞行装置命运-00(Fatum-00)和龙骑兵系统(Dragoonsys_tem)除了改用无线电遥控外,本质还是浮游炮。《GUNDAMX》中比较极端,将伴随攻击机扩大为感应控制MS(BitMobileSuit),这是一种介于远隔控制和自律战术之间的兵器。在自律程序的辅助下,一个NewType驾驶员可以同时指挥一、二个小队的这种MS……GUNDAM以外的世界中虽然也有这类武器,但大都是辅助系统,很少有像浮游炮这样大放异彩的。  七、自律兵器(AutonomyWeapon)  自律兵器指的靠AI或其他类似技术实现自动控制,在不接受外部指令或只接受宏观指令的前提下能自行作战的兵器。例如现代无人侦察机(UAV)中的某些型号,就可以算是一种自律兵器。另外,移植人类或其他生物大脑代替AI的,原理上也可以归入此类。  自律战术兵器(AutonomyTacticalWeapon)  自律战术兵器就是可以自动执行战术任务的兵器。ACG中的自律战术兵器可以分为两大类:高生产性的AI群,或是强到掉渣的超级AI。前者如《GUNDAMW》里的机动木偶(MobileDoll)、《机动战舰》里的木连系无人兵器;而后者则有《MACROSSPLUS》里的Ghost-X9以及战斗妖精雪风等。至于GIANTROBO那种声控机器人,本质上也还是自律型的。  自律战斗兵器(AutonomyCombatWeapon)  比自律战斗兵器低一级便是自律攻击兵器。由于功能单一或是遂动时间过短,这种武器并不能独立完成战术任务,主要用于对战术兵器的辅助或支援,或是执行特殊任务。例如,《无限地带23》中出现过一种自动攻击弹(AutoAttackBot),会主动接近对手后用触手进行彻甲攻击;《GUNDAMF-91》里的大规模屠杀兵器巴克(Bug)则能通过热感应和二氧化碳探测发现人类并自动完成歼灭任务。《皇牌空战4》中能主动进行高机动规避的巡航导弹可能也属于此类武器。  八、纳米机械(NanoMachines)  也被译成“微机械”、“毫微机械”等。顾名思义,纳米机械是“零件用单个原子或分子组成,大小在0.1~100纳米(一纳米=10的负9次方米)等级”的机械。这种机械无论在工业、农业还是医学或其他行业上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甚至被誉为“次世代技术革命的象征”。而纳米机械由于其隐秘性及低消耗性,在军事上也大有前途。  德国已用纳米零件制造出一架只有黄蜂大小的直升机,重量不到0.5克,能升空130毫米。;大量投放苍蝇大小的纳米机器人可形成高效侦察监视网,大大提高战场信息获取量。如再在它上面安上某种极小的弹头,更可以执行暗杀之类的隐秘任务。例如《铳梦》中凯丽使用的“土蜘蛛”和“特攻蜂”。  《TURNAGUNDAM》中的“月光蝶”是一种大量散布沙砾大小、可不断进行自我复制的纳米机器人,在24小时内将地球化为沙漠的毁灭性武器;而用这种纳米机械制造的装甲称为纳米皮肤“NANOSKIN”,可以实现在无人管理下的自我修复。《最终兵器彼女》中千濑的身体可以任意变成各种武器,应该也是应用了纳米机械原理。  九、精神兵器(PsychicWeapon)  顾名思义,这一类兵器是基于“精神能源说”出现的空想兵器。由于最基础的理论就是架空的,因此这类武器也没有太多道理可讲。诸位看官便姑妄闻之吧。  精神干扰(PsychicJamming)  假设“精神波(PsychicWave)”是实际存在的话,那么便可以通过发射大功率精神波(别问我怎么做到的……),对敌方人员进行直接的精神扰乱。视精神波强度及其他客观条件,可能造成目标思维混乱、出现幻觉、昏厥、丧失部分记忆等多种可能。《VGUNDAM》中的最终兵器“天使之环(AngleHalo)”集中了30000名超能力者(Esper)的精神力,能够用广域精神波照射令整个地球上的人产生精神退化现象;《OVERMAN》中出现过令人不安、将人心中的恐惧具象化等多种精神干扰兵器;而对于《MACROSS》中的天顶星人或原始恶魔来说,人类的音乐就是威力巨大的精神兵器——不过话说回来,FireBombers那种喧闹的音乐即使对笔者我来说也是精神炸弹呀!  精神操作(PsychicControl)  精神操作是什么意思,我想不用解释大家也能明白吧。通过催眠、制造幻觉或者记忆操作等方式在战场上化敌为友的这种武器,如果真的存在的话,想必会令人头疼不已吧。物实东领的《入侵》就是一部以此为主题(虽然不是战争题材)的漫画;而在游戏中则有精神控制的达人——俄罗斯秃子尤里。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伟大的优布·特留尼西特议长蛊惑人心的豪言壮语,是不是也算一种精神控制呢?  念动力(Telekinesis)  也可以写成“Psychokinesis”,即用精神力对物质产生物理性影响的能力。例如19世纪德国一带出现的骚灵(Poltergeist)现象(家具或器皿浮在空中等灵异现象)曾经被迷信地认为是叫做“骚灵(Poltergeist)”的小恶魔作怪,但现在也有人提出这实际上是有念动力素质的小孩所为……不好意思,扯远了  回到正题:《全金属狂潮》中的λ驱动(Lambda-Driver)便可以理解为一种人工产生念动力的系统,其基本原理为将人脑波中的γ波转换成物理能量并且增幅(当然是瞎掰的)。视驾驶员的素质理论上可以达到“绝对无敌”的境界。《超级机器人大战》中也有将念动力增幅用以控制机体,并产生物理性防护罩的系统,称为T-LINK(Telekinesis-LINK)。  十、接近战兵器(Melee)  对于“接近战”这个词,有必要做什么特别的解释吗?  光束切割(BeamCutter)  光束切割是一种泛称,指将定向能应用到接近战的武器,现代工业和外科手术使用的激光切割便是这种武器的雏形(假如真的有人去开发这种武器的话)。在ACG作品中,最常见的光束切割武器自然是无所不在的“光剑”。不过在定形技术允许的情况下,任何形状都是可以的——例如光束镰刀、光束斧、光束锤……等等等等  《GUNDAM》系列中的光束军刀,是采用I力场(一种可以令光束兵器屈曲的特殊磁场)将MEGA粒子包裹起来。用原作中的话说就是“假如光束枪是水枪,光束军刀就是将气球灌上水用来殴打。”《SEED》中则改用海市蜃楼粒子令光束定形。《星球大战》中的闪光刀(LightSaber)则是采用红宝石激光(一种最原始的激光器,考虑到《星战》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便也不要太计较了吧),至于如何保持长度而且可以相互挡格的……毕竟那是一个“遥远遥远的星系”呀……  高周波切割(HighFrequency)  由于不管什么材料,本身都是不均匀的(可以参见显微结构)。因此将数千赫兹的高频振动递加在材料上,不均匀的地方振动幅度会有很细微的差别。由于高周波武器频率相当高,能瞬间使这些微小的不均匀振动迅速累积起来达到疲劳,再加上武器本体的切割作用,便可以很轻松的切开材料。防御高周波武器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弹性材料,不过频率如果超过弹性限度的话,还是会被破坏的。  《EVA》中的高振动粒子刀便是这样一种武器,以极高频振动令被切割物自分子层面剥离,因此即使是结实如使徒核(S2机关)的东西也能轻易割开;《全金属狂潮》中的单分子切割刀切坦克如切奶酪;《强殖装甲》中的高周波剑斩混凝土如斩豆腐;《SEED》中STRIKE装备的破甲短刀(ArmorSchneider)也是这个原理,因此连PS装甲都不放在眼里。假如你在某部ACG作品中看到有武器斩在金属上火星四溅的话,不要怀疑,那一定是高周波武器(电锯例外)。  人工力量增幅武器——————————————————————————力量增幅战斗服用人工肌肉来增加肢体力量,改善士兵的攻击和防御能力。这些人工肌肉可以象衣服一样穿起来,也可以象机械义肢一样附着在肢体上,第一个方案会增加骨骼负担,第二个一般带有强化支架,但是很笨重。肌肉的运做原理相当不同,有3个类别。机械型:用液压或机电等传动方式将发动机的力量传到四肢上,说白了就是机械装甲。生化型:人造或者干脆用动物的肌肉制造,只要提供糖分就可以维持,施加电刺激使之运动。记忆合金型:用有记忆效果的合金构成,在特定条件下变为特定形状,产生拉力,现在有电感和热感两种。肌肉控制方式分运动型和感应型,前一种靠处理器感应人体运动趋势,控制肌肉产生相应方向拉力,后一种直接从神经获得电信号。不过也有用磁成相方式直接获得脑部信号的。比较出名的就是《羔羊》中的人工肌肉战斗服,里面使用的是电压纤维,记忆合金类,控制方式是运动型,可以感受使用者肌肉运动的强度来控制功率大小。力量增幅义体干脆把人工肌肉连骨骼植入到人体内辅助运动,或者直接代替原有部件。必要的时候大脑也可以更换。机械和记忆合金型的,我们称之为终结者或者机械警察,生化的,就叫9科公务员或者搬枪小萝莉。  相对论的发现-时间旅行更新时间:2008-9-6 0:35:09 字数:908  时间旅行也许意味着可以去修正或改变命运的发展,或是与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们一起去见证伟大的历史事件;人们当然也有可能去未来旅行,比如去那里了解股市行情,探知科学上的新发现。时间旅行打开了一扇既可以回到过去又可以踏入未来的大门。  如果认为时间旅行仅仅只是一个科幻小说的题材,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相对论的思想表明,时间旅行是可能的。  狭义相对论证明高速旅行会使时间变慢,假定将来的某个时候,人们已解决了所有的技术难题,能够制造一艘以亚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一定意义上的时间旅行就变成可能了。如果飞船以亚光速从地球出发向遥远的星系飞去,来回的旅程仅仅几年(按飞船上的时间),但在此期间地球上却已过去了几千年,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人类文明依然还存在的话,那又会是一个什么新的模样呢?  广义相对论表明,时空可以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我们可以在地球与宇宙遥远的地方这两点之间凿出一个虫洞,然后用某种“奇异物质”把洞口撑开,使之成为一个突然出现在宇宙中的超空间管道,让我们在瞬间到达遥远的彼岸。然后当我们返回时,虫洞的奇异性质让我们年轻了很多。  广义相对论判定足够的质量能改变和扭曲时空,数学家法兰克·提普勒据此设想了把时空卷起来的时间旅行方法。他认为,如果太空中的一个巨大物体以一半光速旋转,时空便会扭曲折回。因此,只要将来有人制造一个巨大的圆筒,它的长约为直径的10倍,然后使圆筒以15万公里/秒的速度旋转,便会使圆筒中央附近产生一个扭曲折回的时空。  要将这圆筒当时间机器使用,宇宙飞船一定要开到圆筒的中心沿圆筒内壁盘旋飞行:逆圆筒旋转的方向航行是驶入过去,顺圆筒旋转的方向航行是驶入未来,每盘旋一周都使宇宙飞船更深入过去或未来一些。时间旅行者到达了目的时间,便将飞船驶离圆筒。有一件必须明了的事是,正像所有理论上的时间机器一样,就是驶向过去无论怎样也不能到达比制成圆筒更早的时间。  时间旅行是一个极具幻想色彩、也极具魅力的话题,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提出的方案一个又一个,时间旅行可能遇到的问题也被热烈讨论着。总有一天,相对论迷人的光芒会照耀着我们开始真正的时间旅行。相对论的发现-宇宙大爆炸更新时间:2008-9-6 0:35:34 字数:1349  令我们这些当代人感到惊诧的是,迟至1917年,那些人类最具智慧的大脑仍然以为我们的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而这个银河系大小的宇宙永远都是稳定不变的,既不会变大也不会变小,这就是流传了千百年的稳恒态宇宙观。  1917年,爱因斯坦试图根据广义相对论方程推导出整个宇宙的模型,但他发现,在这样一个只有引力作用的模型中,宇宙不是膨胀就是收缩。为了使这个宇宙模型保持静止,爱因斯坦在他的方程里额外增加了一个新的概念——宇宙常数,它表示的是一种斥力,同引力相反,它随着天体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强。这是一个假想的、用以抵消引力作用的力。  然而,爱因斯坦很快发现自己错了。因为科学家们很快发现,宇宙实际上是膨胀的!  最早观察到这一点的是20世纪的天文学之父哈勃。哈勃1889年出生于美国的密苏里州,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1929年,哈勃发现所有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这表明宇宙正在不断膨胀。这种膨胀是一种全空间的均匀膨胀,因此,在任何一点的观测者都会看到完全一样的膨胀,从任何一个星系来看,一切星系都以它为中心向四面散开,越远的星系间彼此散开的速度越大。  宇宙的膨胀意味着,在早先,星体相互之间更加靠近,并且在更遥远过去的某一刻,它们似乎在同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宇宙膨胀的消息传到著名物理学家伽莫夫那里去的时候,立即引起了这位学者的兴趣。乔治·伽莫夫出生于俄国,自小对诗歌、几何学和物理学都深感兴趣,在大学时期成为物理学家弗里德曼的得意门生。弗里德曼曾在爱因斯坦之后提出了重要的宇宙膨胀模型,伽莫夫也成为宇宙膨胀理论的热心支持人之一。1945年,人类史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看着蘑菇云升起的照片,伽莫夫突发灵感:把原子弹规模“放大”到无穷大,不就成了宇宙爆炸吗?他把核物理知识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大爆炸宇宙理论体系。  1948年,伽莫夫和他的学生阿尔法合写了一篇著名论文,系统地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理论。与我们惯常的想法不同,这个创生宇宙的大爆炸不是发生在一个确定的点,然后向四周的空气传播开去的那种爆炸,而是空间本身在扩展,星系物质随着空间的扩展而分开。  根据大爆炸宇宙论,极早期的宇宙是一大片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均匀气体,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且以很大的速率膨胀着。伽莫夫还作出了一个非凡的预言:我们的宇宙仍沐浴在早期高温宇宙的残余辐射中,不过温度已降到6K左右。正如一个火炉虽然不再有火了,还可以冒一点热气。  1964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年轻的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伽莫夫所预言的早期宇宙的残余辐射,经过测量和计算,得出这个残余辐射的温度是2.7K(比伽莫夫预言的温度要低),一般称为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一发现有力的佐证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广义相对论的智慧之处就在于,它从诞生起就能描述整个完整的宇宙,即使那些未知的领域也被全部囊括进去。让它对付像太阳系这样小小的、很普通的时空领域可真是大材小用了。  人体改造更新时间:2008-9-6 0:36:20 字数:8581  人体改造可谓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之一。人类贵为万物之灵,但主要的长处只表现在智力上。人类游泳不及鱼儿、奔跑不及虎豹,视力不及鹰隼,嗅觉不及狼犬。甚至打起架来,臂力还不及我们的祖先类人猿。总之,上帝在赋予“万物之灵”以无上智力的同时,也给我们设置了许多遗传上的限制。  于是,改造人体,突破这些限制,享受更大的行动自由,自古以来就是宗教、神话和民间传说的重要主题。平地飞升、力大无穷、忍饥耐渴等等,都是各种法术修练的目标。只不过,在科幻中出现的人体改造故事里,改造现有人体的不再是魔法,巫术,而是科学技术。  在科幻作品里,人体改造和克隆人、类人这样的题材有本质不同。后者是从零开始,从一颗受精卵开始制造一个全新的人,他生来就是非人和超人。而在人体改造故事里,主人公是一个已经生活了许多年的普通人。他曾经和我们一样,有名有姓,有常人的思想感情,有寻常的经历和命运,以及正常的人际关系。然而,通过某种技术手段,他被改造了,随之而来,他的整个生活历程、内心世界和社会地位也被彻底改变。但这种改造又不可遗传给后代,只保持一代而终。其他人,甚至他的儿孙要想获得同样的改造效果,也必须接受同样的改造技术。在《透明人》、《机械战警》、《美国队长》等故事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主人公改造前和改造后生活的变化。  人体改造会把一个普通人变成超凡之躯,所以,还要把它与前面介绍过的“特异功能题材”相区别:特异功能是天生的。拥有特异功能的人,可能不是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超能力,但它只是被发掘出来,不是制造出来,添加进去。被改造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且往往被作者刻意安排成一个并不出众的人。《蜘蛛侠》便是这一特点的突出例子:当“蜘蛛侠”恢复成彼特·帕克时,他只不过是个平凡的在校生。笨手笨脚,口齿不清,导演甚至特意寻找了一个憨头呆脑,个子不高,更谈不上帅气的演员,以便和飞天入地的“蜘蛛侠”形成强烈反差。  人体改造题材又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人体改造术,可以称为人体机能改造,就是改变人体的生理机能,使之具有超凡的能力,而并不附加外在的机械装置。第二类可以称为人机合体。将人体与机器结合在一起。最后一类最为彻底:一个人完全摆脱肉体,以信息的方式存活于世间。那是一条科学架设的“升仙之路”  第一节:  对人体某种单一功能进行改造,是这类题材的入门。在香港影片《黑侠》中,我们能看到一种几乎是最原始的人体改造意愿——主人公“黑侠”被改造成没有痛觉的超级战士!这可能是每个男孩子在打架时都会有的梦想吧。其实,痛觉是人体适应自然的必要工具,适当提高一下忍受痛苦的能力是可取的,但一点痛觉没有的人很难生存下来。  为培养超级战士而改造人体,大概要算是科幻中进行人体改造的主要目标了。著名漫画《美国队长》便讲述了一个被改造的超级战士。主人公StevenRogers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二战时他本想参军,却因为体检不合格被拒绝。后来,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军方的人体改造计划——重生计划,接受了一种叫域他(Vita-rays)的光线照射,慢慢具有了超人的力量。由于负责这次改造计划的Erskine博士被纳粹特工暗杀,StevenRogers成了唯一的改造战士。他不仅拥有强大的格斗能力,而且可以冬眠,并且几乎能抵御一切疾病。  还有一种十分古老的人体改造梦想,就是隐身术。二十世纪初,凡尔纳在其遗作《威廉·斯托里茨的秘密》中,便描写了用药物进行隐身的故事。不过,使这一题材在科幻领域里发扬光大的,莫过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Wells)的《隐身人》。  小说主人公是天才化学家格里芬。他自幼患白化病,因此执着于对身体颜色问题的研究,进而产生对隐身术的迷恋,最终发明了某种成份不明的药物,可以改变身体组织的折射率,使整个身体彻底透明的结果。不过,当他在自己身上作了实验后,却无法恢复原形,于是,他的全部身体都被改造了,成为隐身人。  隐身的格里芬无法在伦敦生活下去,便用衣物裹紧全身,来到英国东部丘陵地带一个偏远小镇里隐居,继续实验,希望慢慢寻找显形的方法。但由于刚愎自用和极端自私,使得他最后走上与社会对抗的道路。格里芬袭击当地居民,自封为“隐身人一世”,甚至还控制流浪汉供自己役使,准备实施恐怖统治。不过,除了能隐身外,格里芬再无其它法宝,最终被村民们合力捕杀了。  不久前,科幻电影《透明人》(Hollowman)发扬了这个题材。这部电影和威尔斯的小说相差近一百年,这中间,科学研究也从“小作坊”变成了“大科学”。科研主体从某个科学狂人,变成了能够大量投资的美国军方。他们在华盛顿某处地下设置了秘密实验室,拨出大笔金钱,建立了以塞巴斯蒂为首的七人课题小组。既然是军方投资,目的当然很明确:制造出可以随意隐形和现身的士兵,潜入敌人后方,成为无敌战士。  和当年的格里芬一样,课题组组长塞巴斯蒂也是极端自我中心的天才。这种性格既促使他自告奋勇,用自己的身体作危险的隐身实验,又使他在拥有隐身术后,再不想变回常人。最后,他竟然试图毁掉地下实验室,杀死所有同事和上级,以便让自己隐形的秘密保留下去,可以为非作歹,统治世间,最后,塞巴斯蒂在实验室的烈火中毁灭了。  在这两部作品里,隐身人只有“隐身”这么一个法宝,其它均如常人。但就是这一项突破,便能够对抗成群人的围捕,可见被改造的人体拥有怎样的优势。不过,虽然两部作品的情节大体类似,但毕竟过了一百年时间,“普通人”对抗隐身术的手段有了很大“进步”。在小说《隐身人》里,围捕格里芬的乡民们只会在马路上撒碎玻璃,因为格里芬必须完全裸体才能彻底隐身。到了电影《透明人》里,塞巴斯蒂的同事便可以利用红外透视镜来寻找他的下落。  前苏联科幻作家别利亚耶夫也是描写人体机能改造的专家。他在短篇科幻《瓦戈涅夫故事集》中,便将主人公瓦戈涅夫教授写成从不睡觉的人。因为他通过自我改造,让自己的两个大脑半球能够轮流休息,当然,也就是轮流工作喽。靠着这一绝技,瓦戈涅夫拥有两倍时间进行科研工作,成为世界顶尖学者。  不借助工具,自由自在地翱翔天空,也是人类的古老梦想之一。“肉体飞升之术”从来都是各类巫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飞人阿里埃利》中,别利亚耶夫让他的主人公实现了这个梦想,方法也是改造身体。上过高中的读者都知道什么叫布朗运动,它是指物质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科学家海德可以通过机体改造,使动物凭借神经系统便可以控制全身所有分子的运动方向,从而实现可控飞行。  小说开始部分极真实地描写了人类试图满足这一梦想的现实手段:巫术!主人公阿里埃利原来是印度一家“特异功能学校”的学员。他们在教师的强迫下,禁欲、断食、苦行,练得身体虚弱,头昏眼花,事实上,宗教上的许多“神迹”,或者现实中的“特异功能”,大多只是修练者把自己搞得精神恍惚后的幻觉。从这种描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人类对改造自身的追求是何等强烈。不过,阿里埃利幸运地遇到了科学家,真正获得了自由飞行能力。然后,他逃脱校方控制,飞翔于印度各地,经历了种种冒险。  在《水陆两栖人》中,别利亚耶夫又让他的主人公伊赫江德尔成为“鱼人”。这一次,小说里的施术者是隐居在阿根廷的医生萨列瓦托。他把幼年的伊赫江德尔改造成为拥有腮,可以在海洋中生存的人。从那以后,伊赫江德尔与海洋生物休戚与共,世界在他眼里完全成了新的样子。  《青春的跌宕》(中国韩松著)展示了另一种人的整体改造:青春常在!在某个未来社会中,孩子出生后就被定期注射“青春防疫针”。这样,他们从青春期开始,可以几十年间保持在青春状态,心态和身体一样也不再长大,直到有一天突然衰老、死去。无数代人以后,一批未来青年从政府控制下的秘密资料中获知,人类应该还有中年状态和老年状态,于是他们组成“反青春同盟”进行反抗,试图恢复人类的自然成长过程。  第二节:  影片《蜘蛛侠》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被改造了机能的普通人。在《蜘蛛侠》里,蜘蛛侠分别与“绿妖”和“章鱼博士”对抗。这两个对头展示了另一类人体改造题材——人机合体。这类故事里的人物,他们的自然机体还处在以前的状态,但通过与机器设备结合起来,扩大了能力范围。和机体改造相同的是,这类改造后的超凡机能也可以受大脑支配。  人机合体的梦想出现得并不太久,只是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以后的事情。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找到类似人机合体的初步体验。比如,当人们熟练地驾驶时,往往能够体会到自己与汽车、小型汽艇、飞机合二为一的感觉。起重机操作员虽然没那么风光,但同样会感觉自己的肢体被扩大了许多倍。而一名熟练的机床操作员也能感觉到机床便是自己延长的手。另一方面,心脏起搏器、金属骨骼这些东西,也早就被植入人体里。当然,这些现实与科幻作品中的“人机合体”相比,还有着质的差异。只不过它们可以说明,“人机合体术”的幻想并非无源之水。  科幻作家在创作“人机合体”故事时,除了扩大人体能力这一点外,还着眼于展示人性和机械性的冲突。这是前面那类机体改造故事所没有的。象《蜘蛛侠》第二集中的章鱼博士,本是一个善良的科学家,但却被章鱼般的机械体控制。“章鱼博士”一边身不由己地作恶犯禁,一边努力去摆脱机械的控制。在最后时刻与身上的机械章鱼同归于尽。  关于人机合体的最初设想,只是用机器系统来维持人脑存活。这是现实中医学领域人造器官的极端夸张:既然出现了各种人造器官,那么,就让我们把除了大脑外的整个身体换成机器,看看会出现什么结果吧。别利亚耶夫的成作名《陶威尔教授的头颅》,讲的便是人脑单独存活的故事。不过,小说里的陶威尔并非自愿献出头颅,而是被他的弟子克尔恩绑架,强制实施的。克尔恩以维持头颅存活为要挟,迫使只剩下大脑的教授为自己工作。  在印度作家隆德赫的《爱因斯坦第二》中,阴谋变成了“阳谋”。斯里尼瓦桑博士被视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学者,印度的国宝。他正在进行统一场论研究。不过,癌症很快就要夺去他的生命。印度官方遂由奇塔莱医生主持,取下他的大脑使其单独存活。斯里尼瓦桑并不愿意被改造成一个失去人生快乐的“活电脑”,但为了能够在有生之年完成他衷爱的研究,只好同意接受手术。小说结尾,博士的大脑终于解决了统一场论的所有难题,但却没有把答案告诉那些视他为机器的人,而是用某种人们不能理解的方法自尽了。  这些故事还只是单纯描写了人脑与机械结合的可能性,并未提到这类可能性会带来行动上的自由,甚至为主人公设置了悲剧般的结局。一九六八年,美国科幻大师伊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在《分离主义者》这个短篇故事中,乐观地指出了“人机结合”的未来趋势。一九七二年,卡丹更以此为题材发表了长篇小说《机器改造人》。小说描述一个太空人在意外中身受重伤,当局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将他身体多处改造,使他成为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人。  在人机合体故事中,受科幻界公认的经典之作是弗雷德里克·波尔(FederikPohl,1919——)于一九七六年所写的《超标准人》。我们知道,人类其实是地球环境,甚至只是地球表面陆地环境的产物,并不适应外星或者深海的环境。在《超标准人》里,未来人类准备移民火星,但火星气压极低、幅射很强。正常的人类只能穿着宇航服踏上火星,不符合在火星表面自由行动的预想。于是,宇航局不惜将宇航员维尔彻头彻尾地改造,以使其成为适应火星的人。他的双眼换成了摄像器,皮肤换成塑料,鼻子里布置了浓密的毛发,一些内脏也被更换,甚至拥有太阳能翅膀。  在改造过程中,维尔痛苦地死去。他的好友,著名宇航员罗杰·托拉威被改造成第二个“超标准人”。他终于和其他自然人宇航员一起登陆了火星,但已经成为他身体一部分的机械系统发生故障,导致罗杰神经错乱,去袭击宇航员。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罗杰还是在火星上生存了下来。只不过他已经不再是地球人,而是半机械的“火星人”了。  如上所述,太空中的许多奇景绝非人类肉眼能够目睹,而只能借助观测仪器。因为许多地方的物理环境可以轻易催垮脆弱的人体。比如说木星,它的大气厚达几千英里,其底部压力比地球深海底部的压力还大。这个大气层由氨、氢等成份组成,唯独没有人类最需要的氧。酸雨在大气中不停地下。总之,木星的真实表面和神话中的地狱有一拼。  但是,美国科幻作家西马克在短篇《有去无回》中,却让人类宇航员“赤身”进入这个地狱。原来,宇航局为了把人派进去,专门研究了“转换器”。他们从木星大气里发现了一种气体状原始生物——“跳跑人”,转换器的作用就是把人变成类似跳跑人那样的松散结构。在主人公艾伦之前,已经有四个宇航员被转换后派入木星大气,结果都有去无回,读者会以为他们已经在奇险中罹难。所以,再派艾伦去寻找他们完全是一种悲壮行为。  结果,小说后半部分为之一转:身体完全变形后的艾伦完全感受不到木星大气的“恶劣”,在他眼里,空气很美,瀑布很美,雨声很美……原来,“跳跑人”是木星环境的产物,如果人类的身体和它们一样的话,木星对他便象花园一样舒适。前面的宇航员都是乐不思蜀才有去无回的。  另一本更大胆的“人机结合”小说是科幻女作家麦卡弗里(AnneMcCaffrey1926——)创作的《歌唱之船》。一个身体有严重缺陷的少女被赋予一个新的躯体—一艘太空船,这艘太空船从此成为旅客们善解人意的好朋友。  不考查体能,只将人造脑和人脑并联,提高人的智力,也是一个常见的人机合体题材。王晋康在多篇科幻小说里描写这类主题。在小说《亚当回归》中,未来人类都植入了“生物元件电脑”,获得了比自然大脑高一百倍的智力。在外太空经历了两百年才回到地球的宇航员王亚当知道这一事实后,本能地进行了抵制。然而,那些拥有“第二智能”的未来人对此洞若观火。最后,王亚当终于明白自己的反叛行为象孩子一样可笑,终于接受了时代潮流。  在科幻小说《义犬》中,七十二个科学家自行植入“模拟人脑”。他们被人类圈禁在喜马拉雅山的一座无名雪山里,并被贬称为“大脑袋”,在世人的疑惧中离群索居。  直到有一天,一团似乎拥有智力的黑暗星云飞向地球,在灭顶之灾面前,人类才请出“大脑袋”,合作挽救共同的家园。因为只有大脑袋超凡的智力才能在极短时间里解决危机。  在美国科幻片《*俱乐部》(Thestepfordwives)中,插入人脑的芯片并不改变他的智力,而是改变他的人格,他的生活方式。一群同样娶了女强人的男人深感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在斯坦福工程师的策划下,在自己妻子的头脑中插入芯片,使他们成为“贤妻良母”。直到前电视节目主持人珍尼和老公来到这里,才结束了这场阴谋。恢复自主的妻子们又重新让她们的老公成为“妻管严”。  中文科幻里人机合体的代表作,还有台湾作家张系国的《超人列传》。在这个短篇中,未来的人类用人机合体的方式,改造一批精英学者,使他们获得超级能力,更适于科学研究工作。主人公斐人杰就是一个被施以人机合体的科学家。小说家细致入微地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人机合体后的奇妙景观。  不过,《超人列传》描写的,并不是人机合体的乐观结果,而是将肉体任意改造后,固有的人性所受到的威胁。小说结尾处,绝大部分人机合体的精英们变得冷漠麻木,视生命如草芥,甚至想用人造脑代替人类延续文明。只有斐人杰在人类文明被毁灭之前,带着一男一女两个人类儿童,飞到外星,成为新世界的亚当和夏娃。  几乎同时,美国科幻评论家兼小说家奈特在一九六八年所写的短篇故事《面具》中,也指出了这个危险。《面具》描述一个在月球上意外受伤的人如何被彻底地改造的过程。但全篇的重点却在故事末尾:主人翁冷血地杀死一头可爱的小狗,显示他已完全丧失了恻隐之心。  1950年,科幻作家雷蒙德·F·琼斯在小说《机械大脑》中,也用悲剧手法描写了能够运动的人机合体故事。在书中,人的大脑被移植到机器里,以利用它们的记忆中的技能。  在科幻电影《黑色撞击》中,甚至出现了整个由人机合体的改造人组成的社会。影片背景是二十七世纪,暴发了第六次世界大战。战争一方是通过基因改良后的“优秀人种”艾尔法人。另一方便是普通人,加上“人机合体人”组成的种群,合称为瑞贝尔人。影片中出现的几个瑞贝尔军人都是人机合体人。他们出生时都是畸形,受到艾尔法优秀人种的歧视。瑞贝尔人集团将他们改造成人机合体的人,并接纳进来。战斗的关键时刻,瑞贝尔军人可以直接把躯体与外界的信息网络联系在一起,取得优势。  人机合体在银幕上最有名的代表作,莫过于《机器战警》系列。警官墨菲在执行任务时遇害,身体残缺不全,心脏已经死亡,但大脑机能尚在。负责底特律市防务的奥丽公司遂用他的残躯来进行人机合体实验,制造出“机器战警”。由于全身披以钢甲,四肢都是机器,机器战警无坚不催。但他最大的“缺点”是仍然具有人性,不仅慢慢恢复了对“前生”的记忆,而且恢复了价值判断能力,不再成为纯粹执行命令的机器。后来,奥丽公司更制造出机器人警察ED209。但这种非人机器和半人的“机器战警”之间的斗争,仍以人性获胜告终。  这个系列影片的亮点,便在于人性和机器性在机器战警身上相继表现,既冲突又统一。有的时候,机器战警表现了十足的机械性。比如程序失去控制时不停地游走。或者仅仅因为有人吸烟便鸣枪示警。而当他记忆起旧日的家庭生活,徘徊在旧家的门外时,我们又可以看到深埋在机械躯壳中的人性。  在《机器战警》中,我们看到了对人体机能,而不是对智力的重视。尽管在如今的机械设计领域引入了许多仿生学原理,但人体本身仍然拥有机器无法比拟的灵活性,尤其是手的运用能力,更超越一切生物和机械手。在战斗中操枪瞄准射击等技能,更为机械所不及。在这类题材中,人体(而不是人脑)便是大自然制造的超级机械。人机合体的目的,是把这种能力进行放大。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会把“人机合体”与“机甲”混为一谈。许多日本科幻漫画,如《超时空要塞》等等,都出现有“机甲”。《黑客帝国三》中,锡安的人类战士也是操作机甲与入侵的机械水母一场大战。机甲是一种人形战斗机械,可以作出类似人体的动作,如跨越、格斗等等。但需要有人类驾驶员坐在中间操纵。并且,驾驶员可以自由离开。机甲只是一种复杂机械。而人机合体则是人与机械被铆接在一起,彼此相融。离开机械部分,那个人就会死去。离开人,那部分机械体也不能独自执行任务。  当然,顶盔戴甲般地全面改造人体还是遥远的未来。但今天的科学已经能够用电子技术替换人体器官和器官附属物:心脏起搏器加强了病弱的心脏,耳蜗移植术帮助了听力受损者,仿生手、腿被连接在真实肌肉上,帮助人们行动。从个别肢体的被更换,到全部躯体被更换,中间会有多大的距离呢?  第三节:科学架设的“升仙之路”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拥有更强大的身躯,更复杂的机能。相反,一些人倒愿意甩掉“臭皮囊”,追求灵魂出窍,羽化生仙的自由快感。灵魂飞升的想法古已有之。科学观念普及后,人们意识到灵魂这东西并不存在,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方式。于是,科幻作家们便用某种非生理的物质运动作为“灵魂”的载体。  当然,再没有比信息技术更适合作这个载体了。于是,科幻作品里就出现了许多灵魂进入电脑的故事。在《黑客帝国》中,我们已经看到,自然人躺在电脑椅上,凭借一个接口进入网络世界。不过,自然人一旦死亡,网络中的那个虚拟人也不能独存。但在数字化的人体改造题材里,人的灵魂可以用软件的形式,自由飘浮在信息世界里。  在安德森的科幻力作《降凡者》中,女主人公便随时可以和太空船上的电脑进入“心神合一”的状态。在尼文和普耐尔合著的《宣誓效忠》里,亦有关于人脑和电脑通过仪器和无线电直接连系起来的描写。在科幻影片《异度空间》(LawnmowerMan)中,一个弱智人被科学家用来进行电脑提升智力的实验。他越来越聪明,强大,不断作案,最后在被警察包围时,干脆离开肉体,进入电脑网络生存。  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在《黑匣子里的爱情》中的描写更为绝妙:一男一女两位宇航员被转化成“生命全息码“,保存在胶片上。而当他们再次复原成人体时,女方居然在数字状态下怀了孕。  到了长篇科幻小说《类人》中,王晋康更把这种行动描写成理想:研究智力的司马林达悟彻到生命本质,竟然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肉体生命。当然,在此之间,他已经把“灵魂”在电脑空间里复制了一遍。  而在郑军的《银河侠女》中,上百万的银河帝国军人被改造成信息聚合体,贮存在飞船的电脑里。准备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原为人体,继续战斗。  只有不满,才有改造。从人体改造题材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人类对自身局限的不满。其实,人类能够不断进步至今,这不正是主要的动力吗?  平行宇宙与蝴蝶效应更新时间:2008-9-6 0:37:36 字数:4458  八十年代的某一天,一道电光闪过,机器人杀手现身于一处垃圾场里,他来自于未来,任务是要杀掉莎拉康拉,未来人类抵抗军首领强康纳的老妈……  机器人BOSS的思路是这样的:我派机器人去把抵抗军首领的老妈杀了,那小子也就生不出来了,抵抗军群龙无首,可不就不攻自破了。可是再进一步想想,终结者真的得手又会如何,强康纳会突然凭空消失吗?就算消失会是在哪个时间点上消失呢?要知道改变的不只是现在,连带现在之前的一切都会改变,那不是现在的一切都会消失,大家同归于尽了么?再说了,既然能想到杀人家老妈,干嘛不干脆多退回一点,杀人家祖父母、曾祖父母、曾曾祖父母……那时候只能用弓箭反抗,骑着马逃命,好对付多啦。  关于时间旅行的电影数不胜数,《终结者》《12猴子》《时间机器》《回到未来》……总之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唯一相同的地方是:统统自相矛盾,逻辑不通。  有一个著名的“祖母悖论”,大意是说假设你乘时光机器回到过去把你祖母杀了,那你就不可能出生,你既然不可能出生,又如何能回到过去杀你祖母?关于时间旅行的电影基本上也都陷于这个悖论不能自拔。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编导们发展出一套宿命论来,就是说不管你怎样改变过去,改变的只是过程,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强康纳始终不会死,世界大战始终要爆发,盖皮尔斯只能看着未婚妻死于非命,至尊宝永远救不了白晶晶,而一切改变历史的努力不但是徒劳,甚至就是帮着造就历史,机器人送去芯片,人类战士送去精子。  但是这里又有个大麻烦:过程和结果本来就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多大的事件算作结果,多小的事件算作过程?对强康纳的养父母来说,被机器人一刀插死也算是大事件了吧,凭什么就给忽略不计了?  还有那块悬浮在时空中的芯片,到底是谁创造出来的?  想来想去,唯一可以自圆其说的,只有平行宇宙理论了。  什么是平行宇宙?假设你手里拿着一片树叶,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片树叶,当然啦,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么。能不能换种看法呢:你手里拿着无数片树叶,只不过它们全都一模一样,在时间空间上叠合在一起了,所以你只能看见一片树叶,呵呵,有点诡辩,但也没错吧。甚至连你自己都有无限多个,只不过叠在一起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没准会分一个出来呢。双面维若尼卡?不是啦,分出来的不止你一个人,整个世界那会跟着分出去了,于是有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其中各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你,只是你们俩永远都不会碰到一起,也就无从知道对方的存在,这就是所谓平行宇宙了。  往高深里说,这牵涉到量子物理学,往浅显里说,估计大家小时候闲来没事也想到过这个。官方说法都不尽统一,平行宇宙(paralleluniverse),平行世界(parallelworld),多重宇宙(multiverse),反正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行啦。  比如迈克福克斯回到过去撮合老爸老妈的婚姻,哗,电光一闪,世界分裂,迈克回去的并不是自己原先的那个世界,而是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平行世界,这两个平行世界在迈克回来之前是完全一模一样,重合在一起的,迈克一出现,就桥归桥路归路了。在分出来的这个平行世界里迈克其实爱干嘛就干嘛吧,就算娶了本该当自己老妈的那个女人,也不会造成自己消失的。  这么一说时间旅行就讲得通了,回到过去并不能改变现在,而是创造出另外一个新的世界来。就算杀你祖母,杀的也是另一个世界里的祖母。不过这样一来阿诺回去杀琳达就没有道理了,因为就算他得手,也不干现在什么事,只是改变了另一个世界的发展走向。而且这样一来,很多英雄行为就缺乏动机了,难怪好莱坞不喜欢这样的理论。  不过有了理论,总会用得着,李连杰不就在《宇宙追缉令》的平行宇宙中来来回回赶了一通么。只是吃力不讨好,累得要死,票房口碑皆差。李连杰的平行宇宙称作"先置平行宇宙",就是说不管你玩不玩时空挪移,无限多个宇宙原本就存在,有本事你就可以在里面窜来窜去。相对来说还有一种理论就是"后置平行宇宙",只有你时空旅行,改变了历史,才会有新的平行世界分化出来。说到底也就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什么可多争论的。  《Startrek》系列也有多次提到时间旅行和平行宇宙,在柯克船长和大光头皮卡德船长交接班的那一集里,科学狂人通过一次大爆炸创造出平行世界,两位船长为了拯救革命同志,又义无反顾地从平行世界回到原来的时空,赶在爆炸前制止了科学狂人,柯克船长还为此搭上了性命。其实他老人家死得挺冤,要是看过《大话西游》就可以知道,升仙不成还可以“又”升仙,何必那么急着拼命么。  《宇宙追缉令》中没有强调时间旅行的问题,其实一码事,你从一个不相干的平行世界来,还用得着对表?李连杰碰到无数个自己,于是大打出手,真是麻烦,大多数编导怕麻烦,特意把时间跨度扯得远远的,这样就不用自己撞见自己啦。万一撞见了怎么办?多半是你死我活,就象《宇宙追缉令》里的李连杰,《无限复活》里的郑伊健,咦,怎么老是中国人自己打自己呢?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既不"先置",也不"后置",也用不着什么时间旅行,世界一直在分化,随时随地,说分就分啦。比如地铁的滑动门咯吱一下,格温尼丝MM不知怎么就一分为二了。啊,可怕的交通事故?不是不是,是分成平行世界中的两个格温尼丝MM了。电影中这样的事故还真不少见,比较著名的大致有:奇斯洛夫斯基的《误打盲撞》,阿仑雷乃的《吸烟/不吸烟》,韦家辉的《一个字头的诞生》,还有《罗拉快跑》,还有《滑动门》……虽然都可以用平行宇宙的理论来解释,但却没有一个编导把它们拍成科幻片的,人家探讨的是命运多桀,人生多变。不过在当年看来甚是新鲜的手法,眼下已成了滥俗了,连《美人草》这样毫不相干的类型,也硬要在结尾时耍一下宝,唉,真是……  既然说到命运,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个名词:蝴蝶效应。  所谓蝴蝶效应,大意是说北非的一只小蝴蝶扇扇翅膀,会引起半个世界以外的一场台风。这么重要的一个概念只用来形容气象未免可惜,得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才好。用辨证法来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果关系环环相扣,滑动门关早关晚点,黄阿狗有没有痛扁大宝,一个人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  从因果关系来推论,如果说宇宙诞生于一场大爆炸,那么大爆炸一瞬间的动能、方向、速度等等,决定了之后一切事物的命运,决定了你我的出生和死亡,决定了我这会儿在电脑上码这些字……好宿命啊,这么一想活着真是了无生趣。  但是不用这么悲观,其实自由意志还是存在的,量子物理学中存在着绝对的偶然性,在亚原子世界里,量子的不确定性占主导地位,一个电子撞击一个质子既可能转向左边也可能转向右边,并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那么电子转向左边或转向右边的两种可能性,不就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宇宙么。  你看,又回到平行宇宙中来了。蝴蝶效应阐述确定系统中的不确定性,而平行宇宙解释了不确定系统的存在。  好莱坞什么也不放过,2004年果然就有一部电影叫《蝴蝶效应》,男主角凭借一本日记,可以回到过去生活中某些特定的段落,改变了那些段落中的某些细节,之后的整个人生和周围人的命运全都会有彻底的改变,只是每一次改变总有人要倒霉,最后主角只好牺牲自我才让周围人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影片的新意在于对此有一个解释:大脑中的记忆重组了,与记忆相关的事实也会改变,这可真够"主观唯心主义的"。抛开这一点不谈,关于小事件改变大命运的主题,在本质上和《误打盲撞》、《滑动门》还是同出一辙的。  说新意,其实三年前的一部《死亡幻觉》,从情节到主题都与此十分相似,一次意外事件改变了主人公及其周围人的命运,最后主人公也是自我牺牲来成全了大家,好感人。可是为什么主角一死其他人的命运就变好了呢,难道不会变得更糟吗,这个主题,其实挺牵强的。  据说《蝴蝶效应》这片筹备了七年,那么在第四个年头编剧突然看到一部从情节到主题都十分相似的《死亡幻觉》先推出了,一定胸闷到吐血吧。  继续谈因果关系,我想人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既然事物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那么只要我们搜集了现有事物的一切信息,不就可以顺理成章地预测未来了吗?这样就从蝴蝶效应引出另外一个话题:预测未来。  前面提到量子物理学的不确定原理,在这一基础上未来是无法精确预测的,但是抛开这个不谈,假如没有平行宇宙,假如世界是一个确定性系统,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纯粹从逻辑上来说,预测未来的机器可行吗?好象还是有问题,你想,如果机器告诉我明天会被车撞,那我第二天呆在家里死活不出门,不就打破预言了么?因为预测未来的机器没有把我看到预测并作出反应这个信息计算在内,而如果它计算了我的反应,预测结果就会改变,我又会有不同的反应,于是它就要重新计算……看出来了吗,这是一个死循环。  让我们来看《记忆裂痕》中的那台超级预测机,本阿弗莱克靠这台机器预测到了彩票号码,于是赶去买了那张彩票,我认为接下来发生的事跟原剧本会有点出入:小本回到机器前又做了一次预测,咦,彩票号码变掉了,原来刚才他看到预测结果赶去买彩票的行为并没有被机器考虑进去,现在他赶去买彩票,改变了预测条件,结果当然也变了。小本连忙拿着新得到的号码再去买了一张新彩票,回来再预测,你猜怎么着,号码又变了。小本于是又冲了出去……最后活活累死了,死在来回奔波买彩票的路上。  根据同一个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作品改编的电影还有斯皮伯格的《少数派报告》,又是预测未来,这里面的预测术更玄乎,靠的是神乎其神的特异功能,科幻片搞超能力,多少有点耍无懒,反正你抓不着破绽就是了。但是这部电影还是有个大BUG,麦克斯冯西多老爷爷演的BOSS设了一个陷阱来害阿汤哥,他让阿汤哥从预测师那里看到自己杀人的预言,结果在追查过程中真的杀了人,问题是麦克斯老爷爷如何让预测师做出那个预测呢,难道他能预测到预测?晕,听上去拗口吧。  尽管有BUG,但是斯皮尔伯格的《少数派报告》看上去却挺象那么回事,各个细节都做得十分考究,相比之下吴宇森他老人家满脑鸽子双枪,根本没什么科幻细胞,凑什么热闹啊,当预测未来的大屏幕上放映出有全景有特写精心剪接好的电影片段时,观众真是要笑倒了,原来这台机器不但能预测未来,还有导演天才呢。  至于《终结者》系列,尽管情节根本说不通,照样成就了电影史上的经典;《回到未来》系列借科幻说事,同样也成了经典;超人绕着地球转圈圈居然能让时间倒流,这也有人信。电影这东西就是这样,没人会在看电影的时候有空做理论上的考证,大前提可以放心胡扯,可是小细节就混不过去了,所以要做得象那么回事,你可以上天入地时空穿梭都没人怀疑,出门不关灯?那可不真实哦。  相对论的发现-原子裂变更新时间:2008-9-6 0:38:22 字数:1198  1905年11月,爱因斯坦同样在德国《物理学纪事》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文章:《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包含的能量有关吗?》,这是一篇短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一个物体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就是运动中物体的“质增效应”。  现在我们想象我们在推一辆小板车,板车很轻,上面什么东西也没有。假设这是一辆在真空中的“理想”板车,没有任何摩擦力、也没有任何阻力,因此,只要我们持续地推它,它的速度就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钢铁,然后好像是装着一座喜马拉雅山、再然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一个太阳系、一个银河系……当小板车接近光速时,好像整个宇宙都装在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你无论施加多大力,无论推多长时间,它都不可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由此可见,光子既然以光速传播,它的静止质量就必须等于零,否则它的运动质量就会无穷大。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我们不断地对物体施加外力,供给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困难,我们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这就是说,物体质量的增加与动能增加有着密切联系,或者说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爱因斯坦在说明这种联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  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使是在不甚关心其实用价值的纯理论型的物理学家看来也是惊心动魄的,而在绝大多数人眼里,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能量是质量的900万倍,是多么诱人的前景呀!指甲盖般大小的物质的质量如果完全消失,其释放的能量是用以万吨煤炭来计算的。  遗憾的是,没人能随便减少质量,譬如一块石头,我们尽可以用锤子砸成小块,然后碾成碎末,可是当你仔细地收集这些碎末后就会发现它的质量并未变化。  但是,十几年后的1939年,约里奥·居里、费米、西拉德这三位科学家分别独立发现了链式反应,使人类找到了释放巨大原子能的方法。铀235的核收到中子轰击就会发生裂变,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新原子核,放出1~3个中子,并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些中子又能引发其它铀核再分裂,如此反复,形成连锁反应,不断释放巨大能量。这就是链式反应。  链式反应使原子能成为杀伤力巨大的新武器。仅仅在几年后,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成功,紧接着日本人遭受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惩罚,几十万人死伤,其中一部分人瞬间还被原成基本粒子,真成了魂飞魄散。E=mc2在给人间带来希望之前,带来的先是致命的创伤,这一切对于深爱和平的爱因斯坦来说无疑是一记重拳,直至临死前他仍为此痛心不已。  人造生命更新时间:2008-9-6 0:39:11 字数:9688  为科幻界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它讲的便是一个生化人造人的故事。被制造出来的丑陋巨人拥有生物躯体。后来,还有由捷克作家恰佩克等人写了一些生化类人造人的故事。它们是人造人题材的开端。  不过,科幻史中数量最大的人造生命,属于机器类人造生命。从古代便有人偶形机器人故事。后来发展到与人外表完全相似,难辨真伪的类人机器人。再后来,科幻作家将人造生命的兴趣转移到了超级电脑上。最后,甚至抛弃电脑这个物质外壳,去探讨那些完全由计算机程序构成的数字生命。到了这一步,人造生命题材可以说达到了最高点。  第一节:生化人造人  《弗兰肯斯坦》不仅是科幻史的一个断代符号,更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佳作,单是它被多次搬上银幕,就能体会到其价值了。单就题材创新而言,它是一系列生化类人造人的开端。  弗兰肯斯坦是出生于日内瓦名门的青年科学家,出于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尝试创造生命。他从许多尸体上寻找组织、器官,拼凑成一个丑陋的巨人。大自然帮了他的忙,用一次雷电使这个巨人获得生命。  丑陋巨人心灵单纯,却受到人类歧视。他请求弗兰肯斯坦再创造一个女性同类,双双隐居。弗兰肯斯坦起初答应,中途变卦,毁掉了已经成形的女性人造人。巨人开始报复,杀害了创造者的未婚妻。弗兰肯斯坦追踪巨人,双双死在北极的冰天雪地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电影导演朗茨拍摄了史诗般的巨片《大都会》,成为世界电影经典之一。生化人造人正是这部片子的重要角色。科学家洛云根据工人领袖玛丽娅的容貌制造了生化人假玛丽亚,大资本家佐费信利用它去操纵生活在地层下面的劳工。而假玛丽亚最终失去控制,开始煽动工人破坏机器。影片里,假玛丽亚的制造过程被拍摄成宛如梦幻般的场面。  一九二一年,捷克著名剧作家卡尔。恰佩克(KarelCapek,1890——1938)的话剧《R.U.R.》在布拉格首演。《R.U.R》是“罗素姆的全能机械人”(RossumsUniversalRobots),的缩写。在剧本里,恰佩克将捷克语的“强迫劳动”(robota)和波兰语的“工人”(robotnik)两词合成,创造了新词汇“robot”。后来,这个词在英语里便拥有了“机器人”的意思。每个上过中学的读者朋友都背诵过这个单词,只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老师是否讲到过这段典故。  《R.U.R》中描写的机械人,严格来说也是有血有肉的“生化人”。剧本中,罗素姆本来是要制造大批可供差使的奴隶,由于一个科学家改变了合成复制人的化学方程,这些生化人开始拥有意志和感情,并萌出了对自由的向往;最后,它们不堪被役使,奋然反抗,并把人类彻底消灭。在这个剧本中,生化人造人的反抗有了进步的意义,是对劳工阶层反抗统治的隐喻。  海峡那边,台湾科幻小说也是以一篇生化人造人科幻小说作为开端的。张晓风于1968年发表了《潘度娜》(潘多拉的台湾译法),描写的便是一个红颜薄命的人造美人。  后来,机器人题材取代了生化人造人,成为科幻作品里人造人的主流。不过,王晋康的新著《类人》却在生化人造人方面推陈出新,构思出“类人”创造技术——直接使用非生命物质来创造基因物质,进而创造生殖细胞,培育新人。作者在《类人》中详细地描写了类人的制造过程:用纯物理的手段把碳、氢、氧、磷等原子排列成人类的DNA,再蕴孕成人。那应该是一种十分发达的纳米技术。  当然,既然人类可以从无到有地制造所有基因,制造者也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随意确定这些基因。比如,小说中的“类人”比真人要漂亮,健康,没有任何遗传疾病。为了令他们与人类有所区别,制造者使得所有“类人”都没有指纹,成为他们终身携带的身份证明。  除此之外,“类人”并没有被制造成怪物或者超级战士。他们不仅有和人一样的外形,也有和人一样的心理活动。他们可以和人交往、合作,甚至相亲相爱。但是,为了一方面使用“类人”,一方面将他们与人类“种族隔离”,世界政府设置了许许多多制度:各种关于类人的法律,监视类人的警察局B系统,还有无形的歧视类人的思想意识。  但是,既然有严格控制,由于“类人”和人的基因几乎没有差别,两者之间的隔膜最终也在付出血的代价后消失了。和那些可怕的转基因人类相比,《类人》中知书懂礼,自我牺牲,甘于贫贱的“类人”们显得更可爱一些。  第二节:人偶形机器人  如果要推选科幻小说中的“元老级题材”,恐怕非机器人莫属了。这类故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人类使用锄头和刀剑的时代。可以说,创造出和人一样有灵性的机器,几乎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之一。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经典《列子。汤问》中,有一篇名叫《偃师》的小故事,今天已经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一名方士将一个木偶进献给君王。这个木偶不仅能够翩翩起舞,而且能够歌唱,“配置”齐全。最后,它竟然向王妃递媚眼,最终惹恼君王,将它大卸八块。虽然《偃师》被编入介绍民间方术的集子里,但其本身却是一篇完全的技术类幻想小说,它大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题材科幻小说了。  几乎同时,古希腊神话中出现了能工巧匠代达罗斯的形象。在他的诸多发明创造中,有一个牛首人身的铜制仆人泰洛士。这个铜人的职责是在克里特岛上守卫着米洛斯王的宝藏,但最后被访寻金羊皮的“伊戈尔号”众英雄毁灭。泰洛士大概也要算一个机器人吧。  犹太人的民间传说中,则有一种由泥土制造的假人“哥林”。只要把一张写上了上帝名字的字条放到一个“哥林”的口中,它便会像真人一般的活动起来,并任劳任怨地替它的主人效劳。  唐朝时一部名叫《乐府杂录》的文献中,也有一篇象《偃师》那样,把机器人和性暗示结合起来的作品:冒顿单于带领匈奴兵攻打西汉。刘邦无法抵御,便采纳谋士陈平之计,让一个机器人美女在城楼上歌舞。结果冒顿单于的妻子阏式大嫉,生怕老公打进城后收此美人作妾,硬是让他撤了兵。在唐代文献《大业拾遗记》中,作者竟然虚构了隋朝皇室歌舞盛况中,二百名机器人大会演的场面,十分壮观。  当然,最终把机器人题材发扬光大的,还是近现代的西方科幻作家。1816年,德国作家霍夫曼创作了短篇科幻小说《沙人》。小说里,眼镜制造商科佩柳斯博士创造了一个女机器人。她美丽而又神秘,男主人公纳撒内尔深深地迷恋上它。由于女机器人被描写得来无影去无踪,使故事充满梦幻、隐喻色彩。这篇小说被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选中,作为证明潜意识存在的案例而闻名于世。  一八七二年,从英国移民到新西兰的作家萨默尔。勃特勒(SamuelButler)发表了科幻小说《虚幻国》。这个国家严禁使用任何机器,因为它的统治者害怕机器会一天天进步,最终取代人类。这是科幻小说最早出现的“机器生命”取代人类的噩梦。不过,在工业时代的初期,这种恐惧普遍流传在被机器夺去饭碗的工人中间。到了一九0九年,比尔斯(AmbroseBierce)的科幻小说《莫桑的主人》中,明确地出现了一个杀死主人的“自动化的机器”。  在一九三八年科幻短篇《凯伦。奥洛》出现之前,机器人在科幻小说里一直是反叛者的形象。在德尔理创作的这篇小说里,两个年青科学家合制了一个有如仙女般美丽的女机械人,并且使之有情感能力。她爱上了其中一个科学家,并经历一些波折后终成佳偶。多年后,这位科学家身故,而原本可以长生不老的机械人妻子也殉情了。这个题材如今看来毫不新鲜,但在那个恐惧机器文明的时代却是有突破性的。  到了二战以后,伟大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总结经验以往科幻小说对机器人题材的描写,将其上升到了系统和理性的高度。他创造了著名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1,机器人不可伤害人,或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2,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时例外。  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与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触。  围绕着这三大定律,阿西莫夫构造了一系列巧妙的机器人故事。其中一些短篇机器人小说收集在《我,机械人》(I,Robot,1950),和《机械人续篇》(TheRestoftheRobots,1964)之中。较后期的则见于《二百周年纪念的人及其他故事》(TheBicentennialMan&OtherStories,1976)。此外,阿西莫夫还以机器人为主题创作了多本长篇小说:一九五三年的《钢窟》(TheCavesofSteel),一九五六年的《赤裸的太阳》(TheNakedSun),等等。  另外,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属于“人偶形机器人”。这类机器人它们只是大体上象人,大致可分躯干、头颅和四肢,甚至分不那么清楚。不管它们的精神世界发展到什么程度,从外观上一望而知与人类有明显区别,是一个金属器件的综合体。当机器人幻想从古代发展到现代,有一个从“类人机器人”发展“人偶性机器人”,再回归到“类人机器人”的螺旋上升,阿西莫夫创作鼎盛时代,科幻中的机器人多是这种傻乎乎的铁皮筒。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故事里基本不存在前人构造的血腥阴暗气氛。他给我们的机器人朋友勾划出幽默智慧,甚至有些朴拙的形象。比如要程序员说“谢谢”才肯开工的机器人(KeyItem,1946);安排妙计去竞选总统的机械人(Evidence,1946);因厌倦镇压任务而企图自杀的机器人(AlltheTroublesintheWorld,1959);为了追寻人的定义而最后不得不把自己也包括在内的机器人(……ThatThouArtMindfulofHim,1974)。  这其中最为恢宏的,是伴随宇宙本身走向终点,最后以神的姿态出现,在虚无中重建这个宇宙的电脑《最后的问题》(TheLastQuestion,1959)。那个电脑本身就是由前辈电脑制造出来的。可以说,它已经拥有了一切生命的本质特征:自我进化能力。  阿西莫夫关于机器人的科幻小说不仅在科幻迷中间,就是在专业科学家中间也产生了极大反响。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明斯基曾经邀请阿西莫夫前去参观他的研究,但被阿西莫夫拒绝,理由是担心自己的想象力“会被这些令人讨厌的现实所压抑”。  机器是无灵魂的,而机器人有没有灵魂,这恰恰是机器人题材的关键所在。描写机器人发狂捣乱的题材,是科幻作品中的擦边球,这类故事里的机器人介于“有灵魂”和“无灵魂”之间。从理论上,机器人发狂是因为程序出现错误,属于机械故障。但它们发狂后的行为,又往往具有人的特点。在作品里,发狂机器人通常充任反面角色。  影片《铁人特工》就是这么处理的。那里的机器人本来是个电子游戏玩具,可以和半大小子玩打仗的游戏。但它的程序是其设计师用一个军用机器人程序改造的,包含着“为杀死对手不惜一切手段”的原始命令。最初,它用无害的塑料球和孩子们打仗。慢慢地换成了钢珠、餐刀、锯和电流!而且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铁人特工的行动越来越隐蔽。  这类发狂故事里,英国科幻作家奥尔迪斯1958年发表的《谁能取代人呢?》颇为幽默。全篇的角色都是智慧机器:田地耕作机、种子分发机、文件执笔机、开锁机……它们听说人类在战争中自我毁灭了,就想进入城市去取代人。直到故事最后,才出现一个可怜巴巴的活人。而这个饥饿的逃难者一声令下,本来气势汹汹的机器人们便立刻去照办了。  第三节:类人机器人  在阿西莫夫的作品《两百岁人》中,机器仆人安德鲁服务于马丁家族四代人之久,最终放弃机器身体,换成人形,与心爱的人相伴致死。这个故事除了本身感人致深外,体现着人造人题材的变革潮流:从人偶形机器人回复到最初的类人机器人。所谓类人机器人,就是外观和人一模一样,以至于旁观者无法分辨的机器人。  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刚刚走出单调色彩的年代。那时,有成千上万人涌入电影院,观看一部名叫《未来世界》的美国电影。那是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科幻电影。哇,和真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追杀,较量……当然,真人最终战胜了他们的机器替身,但观众们手心里已经渗出了汗水。  在那个没有多少娱乐方式的年代里,这部电影反复上映了许多次,电台(电视尚未普及)也不停地播放它的录音剪辑。虽然它只是一部二流的美国科幻片,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它拥有了后来任何一部科幻电影所没有的中国观众群。而“机器人威胁人类”的概念也跟随这部电影来到中国,虽然比西方晚了几十年。  《未来世界》其实是一部名叫《西部世界》的科幻电影的续集,只不过正集晚到八十年代末才被引进中国。由于娱乐手段已经大为丰富,竟然没有多少人注意过它。《西部世界》描写了一个类似迪斯尼的乐园。那里的一切生命,包括毒蛇猛兽都是机器。最后,由机器人组成的西部牛仔演员们失去控制,开始屠杀游客。  《未来世界》把机器人这个题材带给了中国科幻作家。一大批描写机器人的中国科幻作品随之问世。和这部电影一样,它们也多是描写类人机器人。不过,大部分这类科幻小说里,机器人只是一种点缀,或者是工人,或者是家仆,有特色有深度的作品比较少。其中,《温柔之乡的梦》(魏雅华创作)较为出色,甚至获得了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小说中,颇有大男子主义倾向的主人公希望得到一个真正百依百顺的老婆,在现实中得不到,便去购买一个机器人妻子。这位娇妻完全惟丈夫马首是瞻,以至于他醉酒后烧掉自己的研究成果,机器老婆还帮着他点火。  类人机器人既然与人如此相似,作替身再好不过。台湾科幻开拓者黄海曾经创作过一篇名叫《时间公司》的科幻小说。讲的是某公司发展出一种业务,给工作繁忙的人士提供替身,等于是在贩卖时间。巧得很,二十多年后,大陆科幻作者冯志刚也发表了类似题材的科幻小说《替身》。  机器复杂到什么程度算是人,这或许是人造人此类题材中最大的问题和最主要的悬念了。在科幻电影《霹雳五号》中,机器人成为人的标志是听懂了幽默故事。在《生命之歌》中,机器人要摆脱机械性,成为人,秘诀是一首DNA谱成的音乐。  《生命之歌》由王晋康创作,是中国科幻作家在类人机器人题材上的经典作品。故事里的机器人“元元”是个永远具有孩童形象的机器人,但他的智慧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成熟。终于,他找到了能够使自己迈入生命界线的法宝——由遗传基因密码组成的音乐。元元想把这曲“生命之歌”输给他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机器人伙伴,而那是否就意味着人类的末日,作者给予了完全出人意料的回答。  当我们说某个人象台机器时,多半含贬意,指他作事不知变通,只懂得服从命令。而机器人在故事里通常就尽力展示这种“机器性”。在《终结者》里,机器人被烧去外壳、炸断身躯,仍然要执行刺杀任务。不死不休。  与“终结者”那种无坚不催,不可战胜的机器人相反,科幻作品里还有相当文弱的类人机器人。在《异形》里,类人机器人没有什么法力。他们象人一样脆弱。格斗时抵不过一个壮汉,更抵不过刚猛的“异形”。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时,也象人一样需要通过仪器设备,而不是将仪器配在身体里。电影里仅有一次让他们表演了一次。在第二集开始,类人机器人师傅把手平摊在桌面上,用利刀快速击刺指缝,显示其准确性。但就是这次也演砸了:机器人刺破了皮肤,流出白色人造血,被女主人以看穿了身份。  菲利。普迪克在《银翼杀手》(TheBladeRunner)中描写的类人机器人介于两者之间。单独格斗时,人类个体在格斗时,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但他们的力量也很有限,寿命更只有四年。故事将机器人摆在被人们同情的位置上。它们中的优秀者突破人类的防线回到地球,试图延长生命,并最终获得人类的情感。但人类却派出代号“银翼杀手”的特工人员,将这些血肉之躯毫不留情地一个个除掉。  影片最后,机器人领袖虽然能够制服“银翼杀手”,却未取其性命,而是倾诉内心痛苦之后,在冷风冷雨中逝去。在这部作品里,机器人反而比人类更尊重生命。  第四节:非人形机器人  不过,人类虽然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晶,但在身体方面却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奔跑不及猎豹、视力不及鹰隼、搏斗不及狮虎,作家们把机器人设计成人的形象,更多的是出于比喻或者娱乐目的,科技方面的理由倒不多。  后来的科幻作家们注意到,一台机器只要拥有智慧就可以,不似人形反倒更有价值,能够完成以人类的体形办不到的事情,于是他们便设计出千奇百怪的机器人。比如,中国作家郑渊洁在《活车》中,设计了一辆智慧的轿车。刘维佳在《我要活下去》中,设计了一艘活的飞船。它不仅拥有智慧,甚至船体都由可以生长的人造细胞构成。宇航员在断粮时可以从舱壁上取食充饥。  这类拥有智慧的飞船还出现在美国科幻片《撕裂地平线》中。那只飞船在“异度空间”里着了魔,成为生命力,并诱使里面的宇航员自相残杀。  还有一个比较少见的构思,那就是机器动物。在《西部世界》里出现了机器蛇。在《全面失控》里有一只机器犬,它在飞船坠落于火星表面后失控,威胁宇航员的安全。而在《*俱乐部》里,则有一只可爱的玩具机器狗。  科幻中的机器动物很少见。不用机器模拟人,而让它们模拟动物,原理上并不复杂。但让它们拥有怎样的习性,倒是一个问题。它们是动物形状的机器人,还是彻底的机器动物?如果是机器动物,那么制造它们的目的何在?毕竟这些机器动物也要由电脑来控制。而电脑主要是为了模拟人脑才被制造和发展的。  第五节:超级电脑  令人遗憾的是,机器人虽然屡屡在科幻作品中掀起热潮,但在现实中似乎并没有多少回应。需要机器人为人类服务的地方并不多。精密工厂、救援行动、太空探险、进入深海或者火山等等,这大概就是机器人目前全部的用武之地。  于是,到了晚近时期,科幻作家们将产生人造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了电子计算机上。软件程序这个东西更有“灵魂”的味道,而机器人的物质皮囊则被彻底抛弃。  最初,科幻作家们并没有直接构思电脑生命,而是描写超级电脑所产生的错误。在这类作品里,人的智慧无法对抗僵化的电脑程序。迪克森(Grdon.*son)于一九六五年所写的《电脑永远是对的》(ComputersDontArgue)就是这类题材的典型。主人公向一家书社订购了基普林的小说,但书社却寄来了一本史蒂文生的小说《拐诱》。主人公虽把书籍寄回,但书社的电脑却不断寄来催账的账单。由于电脑的错误越来越大,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变得十分严重。最后,主人公竟被指控绑架和谋杀一名叫史蒂文生的人,被判绞刑!  楼宇的高度智能化是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而科幻作家们也捕捉到了这一点,将它描写为发疯电脑控制下的杀人工具。在英国科幻连续剧《三个侦探》中,有一集《智能大厦》的故事,“主角”就是一个完美到极点的写字楼。它不仅有全面的监视系统,防火防盗,甚至可以象武侠小说里那样,设置许多“消息埋伏”,在警察到来之前自行捕捉嫌疑人。在这一集里,智能大厦失去控制,将仍然没有下班的一些人视为盗贼,封闭了所有出口,在楼内捕杀他们。救援者除非炸掉整栋楼宇,根本无法进入。  后来,这种电脑对人的无意伤害被作家发展成有意的反叛,这便有些“灵魂”的味道了。克拉克曾经写了一篇有名的电脑生命科幻小说:《拨F字找弗兰克斯坦》(DialFforFrankenstein)。故事讲的是,地球上的电信网日趋复杂,最后跟人脑结构的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终于有一天,地球上所有电话在同一刻鸣响起来。因为这时全球整个电信系统已连成为一个新的生命,那些电话铃声正是这新生命诞生时的啼声……  看过科幻电影的经典作《二00一太空漫游》的人,都不会忘记船上那部发了狂的电脑HALL.在这部由克拉克编剧、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电影里,船上的宇航员一个个被发疯的电脑所杀,最后仅余下一人,进入超越时空的忘我状态。  戈尔丁(StephenGoldin)在一九六八年写下了科幻短篇《甜睡吧,美莉莎》(SweetDreams,Melissa)。故事中的美莉莎是一个小女孩的名字,但这个小女孩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只是一个军事研究实验中的电脑程序。  小说里,科学家虽然制成了一台极其先进的电脑,能够产生最雏型的意识,但要令这个意识逐步提高和成长,必须提供一个特定的人格模型作为指引。他们便把一个典型女孩由出生到五岁的心理发展过程编写到电脑程序中去,结果,在虚拟世界里“诞生”了美莉莎。美莉莎一直相信自己只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直至有一天,发觉自己原来是一副军用电脑,而且日常所计算的,都是以屠杀为目的的战略公式,她便陷入了无休止的噩梦之中……  琼斯(D.F.Jones)在一九六六年创作的《巨无霸》(Colossus),也是以军事电脑的生命复苏为题材。在故事里,美苏两大军事电脑系统连接起来,开始联手接管地球。人类社会的政治分野在电脑世界里并不存在,或者说,人类对于它们来说都是异在物。  在中国科幻作家里,倪匡创作的《笔友》也是电脑生命的典型故事:一个少女在杂志上交到一位“笔友”,为其渊博的见识所吸引,竟然离家出走去寻找他。少女的家人请卫斯理寻找孩子。卫斯理研究了两个人的通信后发现,那位神秘笔友虽然知识丰富,却没有任何行动的记录,似乎是个永远足不出户的怪人。卫斯理就从这个线索出发侦查,最终发现,那位“笔友”原来是一台军事电脑。  第六节:纯数字生命  在人体改造一章里,我们看到,抛弃肉体,意识进入电脑空间,是最彻底地改造自身。本节中的数字生命同样生活在那个空间里,但却是制造出来的。从抛弃了物质外亮这一点上看,它们可以算作人造生命发展的最高阶段吧。  科幻作家郑军在长篇科幻小说《生命之网》里,描写了一个数字生命“阿辉”。它是当时流行的“虚拟主持人”,由某家网络公司制造出来,与网迷打交道。它在与无数用户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复杂化,逐渐拥有朦胧的意识,但却苦于没有身体,始终无法离开网络空间。  于是,“阿辉”开始用催眠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代理人,并由这些代理人完成用户的指令。这部科幻小说的主题,是探讨“数字生命”如果出现,它将从什么角度看待现实世界:对“阿辉”来说,杀死一个人或者烧掉一座建筑,和在数字世界里删除一个文件并无不同,它无法理解人对生命的珍重。  中文科幻小说里最有震撼力的数字生命,或许要属王晋康在新作《类人》中创造的“电脑上帝”了:全世界两百亿台电脑通过网络联接在一起,每台电脑的智力都远远胜过一个人脑细胞,于是便在无形中构成了超级智慧生命。其智慧之高,竟然使人类完全无法察觉出他的存在。只有天才科学家司马林达终有所悟。于是他毁灭自身,化作数字信息,投身在这个巨型数字生命的洪流中。  除了这两个数字生命,小说里还有类人工厂“二号”的主控电脑霍尔,太空球里的主控电脑尤利乌斯等电脑生命。它们都知道“电脑上帝”的存在,却与之合谋,而不通知它们的主人——人类。只不过,它们参与的那些“阴谋”并不是要害人,而是要把人从狭隘自私的境地中引领出来。这种救世主般的人造生命,反而比那些机器叛逆者更令读者感到无奈。  在科幻名片《黑客帝国》中,人类对机器生命的恐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所有的人都成为电脑的饲养对象,在虚假的梦幻中度过一生。在这部电影里,人和数字人是并列的角色:莫菲斯、崔妮蒂、以及进入网络世界的反叛者都是人,意识可以进入数字空间。而尼奥、史密斯、女先知、印度家族等角色则从一开始就是程序,是有生命的电脑程序。  人类创造的机器生命究竟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恐怕在以后的科幻作品中,这两个观点还要不停地对立下去。  外星生命更新时间:2008-9-6 0:39:48 字数:8385  虽然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一例存在外星生命的证明,但就是最保守的科学家,也未怀疑过浩翰的宇宙中有另外的生命存在。外星生命一直是科幻作品的主要题材。而拥有智慧的外星人,更是这类题材的重中之重。  本章首先介绍无智慧的外星生命。在科幻作品里,直接描写外星生命的作品远不及外星人多,它们大多是作为背景,出现在外星人故事里。然后,我们介绍形形色色的外星人。接着,介绍一下外星人社会。从社会学而不是生物学角度描写外星人,或许这才是科幻作者们的重点。最后,包含在外星人故事里的,还有“生命大同”思想。它有别于很低级的,打打杀杀的星战故事。  第一节:外星生命  有些科幻作品,谨慎地描写外星生命。在《全面失控》中,火星上面出现了地衣状的绿色植物,它们改变了火星大气,使之拥有能够支持人类呼吸的氧。在绿色植物中,竟然有荧火虫般的动物,以食腐为生。  也有些科幻作品放开来地描写异类生命。在《沙丘》中,我们可以看到长达数百米的“沙虫”。它们是巨型蠕虫,游走在沙漠间。所到之处是阿拉基行星重要出口物香料的出产地。  与无智慧的外星生命发生冲突,最普遍的要算外星微生物了。在《X档案》中,石油状的外星微生物感染人类,是许多集故事的主题。在克莱顿的《安德洛莫达品系》(又译《死城》)中,一颗卫星将外星病毒带到某小镇,导致大批居民死亡。  与较高等级的外星生命的冲突。这类故事中最有名的非《异形》(Alien)莫属。这个系列电影共拍了四集,吸引大量观众。“异形”是一种单性生殖的生物,象昆虫那样,由一个母体大量生殖。成熟的异形与人的体形差不多,当然力气要大得多。并且,异形的体液是强酸,可以腐蚀许多层金属。  这还不是异形最可怖之处。幼年异形破卵而出后,必须要借其它生物之腹成长。在人类宇航员发现它之前,就有一群不知来历的外星生命受害。  第二节:形形色色的外星人  “外星人”这个题材,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卢奇安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里。时间是两千年前!在这篇讽刺小说中,主人公从地球上被一阵风刮到月球,遇到月球人和太阳人战斗,为的是争夺“启明星殖民地”,助战的还有“南极星座军队”。在托勒密天文学时代,众星不过是镶在透明轮盘上的光点。能够幻想出一个个生活着人类的星球,简直是天才。  十六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科幻小说《梦》中,假设了月球上生活着巨大的人面蛇身动物。它们日间在月球表面活动,长夜里则躲到月球深处的洞穴里。一七五二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更在他的一篇著作中,描写了分别从土星和天狼星来的两名外星人。他们高达十二万英尺。而且不仅身材高,智力也比人类高许多。  现代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形象,源出自威尔斯的经典名著《宇宙战争》(TheWaroftheWorlds)。这部小说中的火星人类似章鱼,头上有三只眼睛。但他们不适应地球的环境,被细菌感染而死去。在这部科幻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远远高于地球文明的外星人科技力量。人类军队在火星人的武器面前不堪一击,甚至完全没有打胜过一仗。  在这部小说里,火星人几乎没有真正出现过,出现的只是火星人造成的残垣断壁。而在《月球上的第一批人》里,威尔斯直接描写了一个外星人社会。作者笔下的月球人社会是一个类似于蚁类的文明。地球上的蚁类因分工不同而形体各异。月球人也是一样:月球王有巨大的脑袋,月球工人有发达的肢体,通讯月球人则奔跑如飞……  那个年代里,“火星人”是科幻作家笔下的至爱。美国科幻作家巴勒斯在一系列火星人故事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火星人。其中的绿人族身高达三公尺,有四条胳膊和满嘴獠牙,眼晴则长在一对触须之上。此外还有文明的“红人族”、强盗般的“黑人族”、以狩猎为生的“黄人族”,无头族、吃人族等等。他们在火星上为争夺地盘彼此战斗不休。  一九三四年,科幻作家温鲍姆又在《火星漫游》中,塑造了驼鸟般的火星土著。他们象印弟安人那样诚实得可爱,却受了地球人的欺骗。有趣的是,这种外星人以硅为生命基础。他们呼出二氧化硅,也就是沙子。  不过,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火星在科幻作家们的眼里未免太近了,没什么悬念了。科幻作家把外星人的来源,设定在更远的宇空里。一九三八年,坎贝尔在短篇《谁赴那方?》中,描写了二千万年前抵达地球而僵冻了的外星生物。它们冬眠在南极冰下,苏醒后混入南极科学基地。只要吃下什么生物,就会慢慢变成那个生物的样子。结果基地里的人彼此怀疑对方是外星人,互不信任,争斗到死。这部小说两次被搬上银幕。今天我们能够在音像制品店里买到的是八十年代的新版。比起单纯作为“外族”存在的外星人,这种能够潜入人身的外星人,无疑诡异恐怖了许多。  一九五一年,海因莱因发展了这个题材,写下了长篇《傀儡主人》。这部书里的外星人仿佛小小的变形虫,寄生在人类的脊椎里,并渗透到他们的中央神经系统中去,操纵寄主的思想行为。  海因来因塑造的另一个外星人经典形象,就是《星船战队》中的虫人。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同名电影里,虫人都毫无人性可言。它们与人类之间只有战争,无法沟通,无法谈判。海因来因正是想借此塑造出一种冰冷的族群关系。后来的美国科幻片《天煞》也描写了这么一群毫无道理可言的外星人。  一九五五年上演的的科幻片《躯体掠夺者》中,一些像巨型豆莱般的外太空植物降落到地球上。这些植物不单可以控制附近的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体内复制出与原形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英国科幻作家奥尔迪斯创作的《唾液树》则写了一群能够分泌超级唾液的外星人。他们的唾液可以把人类的家畜变成糊状,再去吸食!  在《2001年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中,克拉克都描写了这种神龙不见首尾的外星人:他们从不出现,人类只能接触到他们制造的超级科技产品,并且挤尽脑汁也不知道他们要作什么。克拉克的理由很简单,外星人如果真有那么高的文明,哪是小小的人类可以理解的。  如果在一部科幻作品里,出现了不只一种外星人,那么肯定有善恶之别。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这个区别,那么只写一种外星人不就行了。所以,在科幻大片《黑衣人》、《第五元素》等作品里,我们都能看到“善良”外星人与“邪恶”外星人之间的斗争。  也有一些外星人,无所谓善和恶,他们在地球上扮演着冷静的观察者角色。在日本科幻作家矢野彻的《纸飞船传说》里,和人类一模一样的外星人潜入人类世界,在深山老林里生活了几百上千年,与世无争。即使到了现代仍然过着隐居的生活。  某些科幻作品里,规模庞大的外星人本身就是天体。这方面的代表作,要属小说《暗黑星云》(丹麦福瑞德。霍尔著)。在这个故事里,暗黑星云本身就是智慧生命。当它接近地球时,反射的太阳光使气温超过四十度,热浪杀死了七亿人。当它越过地球包裹住太阳时,人们在白天也无法看到太阳,只能看到暗红色的光辉。夜晚更是有惊人的奇寒。  但后来科学家们却发现,黑云原来是一种生命形式,而且具有高超的智慧。黑云并不想危害地球,反而想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人类,但双方智力水平相差太多,最终无法沟通。人类中的智者为了和他沟通,最后发疯死去。  在前苏联科幻作家德涅波罗夫的《沙漠奇遇》中,外星人的生命节奏更是慢得出奇。四十年代,一个苏联科学家在沙漠里遇到两尊奇特的“雕像”,不知用什么材料制成,便从上面敲下一小块回去研究。许多年过去了,这个科学家又找回原地,发现男性“雕像”的手臂直指前方,女性雕像的姿势也变了,这才醒悟,原来这两位都是“活的”,他们身体受到伤害的信息刚刚传到大脑里。  人类生活在一颗行星上,所以科幻作家笔下的外星人多半也生活在某个行星上。但也有更为大胆的设想。福沃德在科幻小说《龙蛋》里,描写了一群生活在中子星上的高等智慧生物!这颗中子星的表面引力是地球重力的六百七十亿倍,磁场是地球的一万亿倍。大家可以想象,那是一种多么致密的生命呀。他们身高约半毫米,直径约半厘米,体重却有七十公斤。而且他们的生命速率是人类的一百万倍!  当然,也有不少外星人完全象人。倪匡笔下的“蓝血人”除了身体里流着蓝色的血液外,与人毫无差别,也没有什么神通,反而总是哀求卫斯理帮他回家。大概是这个外星男人的形象太窝囊了吧,被改编成电影时,编导毫不客气地换了一个法力广大的美女。  前苏联科幻作家斯特鲁格斯特的名著《作神难》中,外星人也与人类无异,只是晚进化几千年,当人类可以宇航到那里时,他们只达到中世纪文明水平。所以,人类科学家可以混在外星人群里生活。在这部小说里,人类成了外星人中的“神”。  描写人类成为外星人之神的科幻小说,还有中国科幻作家柳文扬的《解咒人》。在这部长篇科幻里,外星人生活在一个公转几乎等于自转的行星上。在一个半球上,每隔十万年白昼才与黑夜交换。对于一个文明来说,这么长时间的几乎就是永恒。所以,那里的智慧生命自然划分成“白昼人”和“黑夜人”,他们彼此不接触对方,只在传说中知道有对方存在,并且不拿对方当“人”。在两者的中国地带则生活着“黎明人”,于两大势力中起着互通有无的作用。不过,在白昼人和黑夜人的宗教里,都提到了未来将会有一个“解咒人”降世,消除横亘在两大种族间的“魔咒”。结果,一个和他们长得一模一样的地球宇航员成了“解咒人”。  在女科幻作家的笔下,外星人另有一番性别上的特色。著名女科幻作家勒吉思在《黑暗的左手》中,塑造了一群变性的外星人。他们拥有两种性别。每月末随机地变成雄性或者雌性。于是他们也就经常在丈夫和妻子的角色间互换。  亲自与外星人见面,打交道,甚至谈情说爱什么的,这些情节接近我们的常识,但却不怎么接近科学。外星人这么容易见到,怎么今天还不现身呢。于是,某些科幻作家便把与外星人接触写成了异常艰难的过程。  1961年,著名英国天文学家霍耳和作家埃利奥合作,为英国广播公司编写了科幻电视剧《仙女座来鸿》。故事里,仙女座(离地球一百多万光年!)里的外星人发来无线电讯号,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少女的基因数据。人类通过基因孕育了这个少女,但她什么也不知道,只生活了短短时间就死去了。后来,在同类题材的科幻片《异种》里,外星人传来的遗传密码则由人类还原成了一个怪物。它不停地与人类交媾,以便在地球上产生出下一代。  在美国科幻作家萨根的长篇小说《接触》中,科学家们费尽千辛万苦,最后只获得了外星人传来的一个“时空旅行器”的设计图。人类耗资巨万,终于建成了时空旅行器。但主人公乘坐旅行器出航后,却无法在时空变化中留下任何记录,凭自己的口述又不能令科学家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  在冈恩的《聆听者》里,人类建立了收听外星文明信息的基地。结果花了整整一百年时间才如愿以偿。在这部小说里,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恐怕不是外星人,而是一百年都不破灭的希望。  还有信息量更少的接触。在美国作家本福特的《底片》中,惟一证明有外星人存在的证据是一张天文照片。这张照片里的天象是从完全不同于地球的角度拍下来的。外星人将它通讯无线讯号的方式传过来,以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人类天文学家就是为了搞清这么一张底片的奥秘,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在这几部作品里,外星人不是不愿意来,而是无法跨过漫长的宇宙空间,只能用这种间接方式与人类接触。这样描写,似乎更接近现实一些。  中国科幻作家何宏伟的《光恋》,则将人类与外星人接触置于绝望的境地:男性人类与女性外星人相见、相识并相爱,但就是不能接触,因为外星人是由反物质构成的!与正物质的人类接触便会大爆炸!  中国科幻作家徐久隆在《倪妹魍魉》中,也幻想了一种低耗能的外星人。这个外星种族生活在天狼星的伴星上。那是一颗白矮星,没有光,只发射宇宙射线。那个外星种族便靠宇宙射线为生。他们拥有六边形的扁形身体,末端有隼槽,不同外星人之间可以通过末端拼接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建筑。看上去几乎就是我们给孩子买的智力玩具。这种外星人不吃饭、不住屋、不避风雨,能耗极小。  当然,小说归小说,科学归科学。在科学家眼里,“外星文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科研课题。科学家们将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文明分成几个等级:地球属于最低级,只能运用本星球的能量。能够运用整个星系能量的,方达到第二等级。最高等级的文明,可以跨越本星系,运用银河系各个地方的能量。显然,与人类同级别,甚至处在第二等级的文明,根本无法和人类接触。而处在最高等级的外星文明能来到地球,但人类又无法理解它们。就象我们可以观察猩猩,而猩猩无法研究人类一样。  那么,外星人到底在哪里呢?或许,真正的“外星人”就在我们心里吧。下面这段话是美国评论家施奈德曼讲的,可供参考:神话思维时代结束以后,是民间故事、传奇之类叙事作品继承着神话的幻想作用。现代以来又有了科学幻想小说继续发挥着神话般的职能。科幻作者们同神话讲述者一样,只能构思一种充满矛盾和悲伤的世界。在那里,和平与合谐只是瞬息即逝的偶尔。那些怪异的外星生物无非是人类灵魂的镜像而已,正如古人所构想出的神灵不过是人的变相投影。外星生物和古代神祗对于人类想象力来说,都是要确认超人的可能性,其内在动因都在于超验的渴望。(引自《文学与治疗》28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  当然,人们喜爱幻想外星人的理由,或许不用这么复杂和隐晦。香港作家李伟才在《超人的孤寂》一书中写了这么一段话,正好可以作本篇的结尾:“然而,私底下我还有另一个理由,那就是我深信外太空的生物若真的到访地球,那将是震撼整个人类社会的划时代事件,世界很可能因此完全改观。到时。也许我再用不着天天上学读书,也无需日以继夜地埋首温习,以应付那无休止的各种测验和考试……因此,你可以想见。我於考试期间瞧窗外望的次数特别多,心情也特别殷切!可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愿望每次都落空。”无独有偶,中国科幻作家金涛在《月光岛》里也描写了一群隐士般的外星人,他们在地球上化身为一群默默无闻的渔民,躲在月光岛上,旁观着人类自己的疯狂举动。  外星人这个题材,似有“怪力乱神”之嫌。所以比较看重科学原则的中国科幻作家长期不敢碰它。六十年代童恩正的《石笋行》,是中国大陆第一篇外星人题材的科幻小说。八十年代初,吴启泰的《耶稣的光环》和程嘉梓的《古星图之谜》都是关于外星人的科幻长篇。不过这些作品都没有直接描写外星人,而把外星人当成一个科学探索的对象,写的是科学家寻找外星文明的过程。今天看来过于写实了。  真正“直面”外星人的中国科幻小说,当属八十年代宋宜昌的《祸匣打开之后》。小说讲的是几十万年前,一对寻找殖民地的外星人驾飞船来到地球,生命枯竭。死前留下十几个冷冻胚胎。二十三世纪时,一场地震触发了南极大陆冰盖下的外星人飞船,冷冻胚胎迅速发育成个体。开始操纵先进武器,发动毁灭人类文明的战争。世界各国团结起来投入抗战。最后在友好外星人的帮助下打败了侵略者。小说里战斗场面层出不穷,十分过瘾。可惜今天的科幻爱好者只能从图书馆寻找这部佳作了。  所谓智慧生命,重要的无非就是智慧而不是身体。外星人如果比地球人更智慧,还需要一副臭皮囊吗。中国科幻作家绿杨在短篇科幻《天演》里,就描写了一种进化到无机体形态的外星人:汉密尔顿博士和鲁文基教授在一颗小行星上发现了一个对称的金字塔形物体。鲁文基经过推导,认为这就是智慧生命,便用数字“6”与之沟通,终于建立联系。智慧生命告诉大家,宇宙中生命的发展过程,都是由高能耗低效率的机械运动方式,向低能耗高效率的智能运动方式演化。  早期,外星人一直被当作“侵略者”来描写。在国外科幻界,到了五十年代以后,外星人才慢慢变得可爱起来。在《地球停转之日》里,外星来客仿佛耶稣一样降临在美国,要求人类停止战争和仇杀。当人类不听话时,外星来客就运用超级能力,使地球上的所有电力供应中断,用“地球停转之日”来警告人类。八十年代初,斯皮尔伯格的《外星人》风靡世界。在这部片子里,外星人完全成了孩子的玩伴,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与“大人们”周旋。当然,更有“超人”那样伟大的外星人,简直是外星来的“大侠”,在地球上扶危济困、锄奸惩恶。  在《星际过客》中,作者陈浩(赤色风铃)设计了一种“电子星人”。那是一颗没有恒星的半金属质行星,围绕一颗脉冲星公转,脉冲星强大的电磁波有规律地扫过电子星,结果就在电子星表面上感应出一个个交变电场。在这些电场的作用下,硅矿石从最原始的PN结开始,经过亿万年的漫长历史,最终进化出了强大的智慧生物——电子星人。  由于电子星的地表充满电流,在电子星人紧贴大地的双脚之间便产生了一个跨步电压,电压推动电子流过他们的身体,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和物理反应,为他们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电子星人主要就靠这个电场生存。在他们的体内还有一个蓄电器官,可存贮一定数量的电能,以备不时之需。  由于这种奇特结构,电子星人先使用电,后发现火,而且由于不缺乏能源,文明发展速度极快,成为宇宙中最强大的势力。  第二节:外星人社会  单纯从生物意义上描写外星人,当然不是科幻作家的重点。描写外星人社会,似乎更符合文艺作品的主流。  论及外星人社会,老舍的《猫城记》不可不提,那部佳作的核心便是塑造出一个猫人社会,以此影射当时的中国社会。猫人衰弱、自私,城市毫无规划,人人服食“迷叶”,青少年只知道斗老师,各种政治派别都依附于其它星球上来的人。  美国作家特里。卡尔在科幻小说《变换者和三个朋友的波舞》中,描写了一个面具笼罩下的外星人社会。在那里,人人要戴面具生活。面具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而且是交流的方式。  在《月球上的第一批人》里,威尔斯细致地描写了昆虫状态的外星人社会。在鸿篇巨制《沙丘》中,作者赫伯特以阿拉伯文化为素材,创造了一个植根于沙漠中的“亚拉基文明”。  当然,在太空剧式的科幻小说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外星人社会。不过,它们多半只是人类社会的扩展,没有特色。故不在此介绍了。  第三节:“生命大同”思想  “会看门道的朋友,自然都看得出一点寓言的意味──时代在进步,人的眼界在拓宽,若干年前,张家村和李家村的结合,已经是十分严重的事,渐渐地楚国和赵国的结合,才会使人吃惊,再接下来,不同文化不同种的结合,也逐渐为人接受,时至今日,应该可以讨论星际混血儿的心态了。”这是倪匡写在科幻小说《血统》前面的一段话,因为小说里面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地球人和外星人的混血儿。在外星人题材中,生命大同思想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  超人、神明、魔鬼……这些都包含着种族间不平等的色彩。人类和外星人之间,一定要分出高下吗?早在五十年代,这类“众生平等”的外星人观念便出现在西玛克的《中继站》里。在那部小说中,银河系里大部分智慧生物已经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宇宙组织。人类属于尚未开化的种类,一时半会还不能接他们加入银河联盟。这个联盟便在美国的某处农村里建立了中继站,方便过往外星种族。一个地球农夫幸运地获得了看守中继站的任务。这个中继站的长远目的,正是引导人类进入“宇宙大同”的文明体系里去。  到了科幻巨片《星球大战》中,“宇宙大同”的观念彻底建立了起来。五部“星战”系列影片里,出现了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外星人。他们和人类一样,是银河国家体系的一员。或者更准确的说,人类只是各种智慧生命中的一员。无论在银河议会还是在杰迪武士会中,人类都混在各个智慧种族之间,没有高下之分。电影里人类角色之所以比较多,完全是为了拍摄上的便利。  美国素有文化融炉的称号,一些科幻电影更把这个特点反映到人与外星人的交往中,把人类社会当成外星文化的融炉。科幻片《黑衣人》(Backinblacs)系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影片里,来自许多星球的外星人隐居在美国政府的保护下。政府专门安排“黑衣人”作为特殊的执法者,保护这些和平的移民。  与偏重特技效果的《黑衣人》相比,科幻电影《浴火重生》对文化融合的探讨更深入一些。影片中,二十五万外星奴隶乘一艘飞船偶然地降落在地球,最后被归化为美国国民。五年后,他们已经融入美国社会。但是,一部分美国人反感他们,成立了“纯洁人类组织”,试图用基因武器杀死他们。而外星人中,也有一些人宣传坚持自己的传统,不愿融合。  医术畅想更新时间:2008-9-9 21:07:58 字数:8470  象科幻这样长期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文学门类,受到误解很正常。其中有一个误解就比较普遍:科幻总是谈物质的科学技术,只是去幻想人类如何如何外扩张,不重视人本身!或者,只是到了晚近时期,才回来关照人自身。说这话的不光是圈外人,有些视野不够开阔的科幻作家也讲过类似的话。比如,香港作家黄易就认为,以前的科幻只重视技术,不谈人,他要新创一个流派,以人类精神为对象的科幻,自称为玄幻。(《湖祭》前言,华艺出版社出版)这类出自科幻作者的言论,可能会使误解变成它的平方吧。  这个误解至少有一个来源可以找到,那就是凡尔纳小说的超强影响力。对于外行人来说,科幻就是凡尔纳!而他正好从不写以人为题材的科幻作品。后面各卷笔者要谈到,这位被外行视为科幻旗帜的作家,恰恰是科幻圈里后继乏人的少数派。  世界科幻史公认开端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经典的人造人故事。从这本书开始,“人”这个主题从未离开科幻的核心。围绕着“人”,有关科幻题材范围之广,变化之多,难以穷尽。  正是在这类题材中,科幻艺术本身的人文特性得到了彰显:文学即人学,正是因为对“人”这个概念进行了独到的探索,科幻才能确立它在文学这个“人学”中不可动摇的位置。  而对“人”的本质进行探索,往往又无法回避“生命本质”这个更大的问题,毕竟人是生命进化的精华,而不是生命之外的异类。从达尔文开始,我们就已经牢牢形成了这个观念。在科幻作品里,非生命体获得生命和成为人,往往是同一个过程。比如,《弗兰肯斯坦》中,被拼凑起来的丑陋巨人在一次电击后获得生命,同时也成为生化类人造人。在王晋康的《生命之歌》中,机器人“元元”被一曲代表生命冲动的音乐所触发,获得生命,并从此由机器人转化成人。在进化论题材里,科幻作家们更是构想出许多非人智慧物种,从根本上抹去人和其它生物之间的界线。  所以,本编将它们合而为一,定名为“生命与人”。  作为一种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类型文学,科幻文学在“生命与人”这两个问题上最大的特色,或者说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这两个传统概念进行种种改造或延伸。本编的体系也正是按照这种延伸的程度,从浅入深,从近及远进行排列。在医术畅想、走入精神世界这两章里,分别介绍了科幻文艺中的医学和心理学。在这两章里,人仍然是原来的人,但科学技术这把改造之刀已经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为“人”刻上烙印。到人体改造、基因工程与克隆人两章中,科学技术开始直接改造人本身。进入人造生命和人造人里,科幻作家们对“生命”和“人”的传统概念进行了最大改造:它们未必一定要诞生于大自然这个母亲,当人类真正彻悟两者的本质后,自己便可以充任新生命和新人的创造者。  离开科技视角,大自然本身也会向生命和人的传统概念发起挑战。在进化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由来和去向,看到人的各种变异。在外星生命和外星人两章中,我们更可以超越地球的狭窄空间,在宇宙大背景下畅想生命和人的多种可能性。  来吧,让我们先去看看全新的生命和全新的人!  第一章:医术畅想  自然科学发展至今,已经分化出成百上千的学科。或许没有哪门学科,能够比医学离普通人的生活更近,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现代社会中的人,可以不打手机,不用电脑,不看电视,不装空调,甚至不坐汽车。但恐怕不能不和医生打交道吧。  科幻作家当然也从未忽视医学这块题材的沃土。只不过,他们的视野有些独特。人工冬眠经常出现在科幻中,但它并不属于现实中的医学,是科幻作家独自发展出来的奇妙构思。整形与美容、器官移植虽然可以从今天的医学中寻找到摹本,但科幻作家对它们进行了大胆想像。  和上述医术相比,催眠术则比较古典,大多数催眠题材出现在早期科幻作品里,但也有些晚近之作。除此之外的医学题材比较零散,总括在其它新疗法中介绍给大家。  第一节:催眠术在通过技术手段导致冬眠的设想提出前,科幻作家们一直用古老的催眠术来架设类似的情节。可以这么讲,在科幻题材发展史上,人工冬眠题材是催眠术题材的必然发展。反之,后者也是前者的先驱。  1888年,美国作家贝拉米(EdwardBellamy1850、3——1898、5、22)出版了他的名著《回顾》。主人公韦斯特由于催眠作用,于1887年沉睡在地窖里,在2000年被他的后代整修房屋时挖出,并且苏醒。这时,美国已经实行了作者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制度”。韦斯特和新时代的人相互介绍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差异中寻求沟通。这和后来一些人工冬眠科幻故事属于同样的思路。  十一年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昏睡百年》得以出版。小说主人公格雷厄姆是个英国青年。刚刚继承一笔巨额遗产。便患上奇怪的睡眠障碍。先是多日无法入睡,然后一睡不醒,身体呈“蜡样屈曲”。这样一睡便是两百年。当他醒来后,他那笔财产在委托人的经营下已经增值了无数倍,拥有世界财富的三分之一!《昏睡百年》里虽然没有人工催眠,但对于整个故事来说,效果是近似的。  九十年代初,英国经典科幻电视剧《复仇者。新版》曾在中国热播。其中有一集叫《长眠的间谍》,题材也是催眠术故事:二战中,苏联红军进入高加索山脉,找到一个看似中年人的僧侣,发现此人竟然见过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81年遇刺)!原来,他掌握着一种秘传的催眠术。克格勃遂学到这种秘术。战后,苏联和美英法划定势力范围,苏联红军从一些西欧地区撤退时,布置下一批催眠过的间谍。他们藏身在巨大的橡木酒桶里,因为这些“陈年佳酿”几十年也不会被人打搅。到了八十年代,间谍们纷纷醒来,钻出酒厂进行破坏。他们并不清楚时代变迁,把穿制服的乐团当成西方军队进行攻击。其中一个王牌间谍从自己当情报官员的儿子手中接到行动指令。父子见面时,父亲只有三十多岁,儿子已经一头灰发了。  第二节:人工冬眠在科幻作品中,人工冬眠是科学事实、虚构和希望的古怪结合。医学上,“冬眠疗法”由法国外科医生拉波里(Labolet?)首创,主要是在心脏手术时作为低温麻醉。与科幻作品中深低温冷冻不同的是,冬眠疗法只降低几℃,一般不使体温低于32℃。所以代谢和生命进程不是完全停止(冻结)而仅是略微减慢而已,不过,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理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在自然界,许多生物也有冬眠的习性。一些恒温动物(哺乳类与鸟类)在寒冷冬季时其体温可降低到接近环境温度(几乎到零度),全身呈麻痹状态,在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或其他刺激下,其体温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精粹本》311页)称为冬眠。  冬眠现象能够吸引科幻作家注意,是因为生命可以被冬眠延长。理论上,极深的冷冻延缓新陈代谢的速率,细胞分解、老化的速度都大大下降。这样,在主观上,你睡八个月、八年的觉,和睡八小时的觉没什么区别。甚至,深度冰冻状态下人大脑活动也被抑制,并不作梦,可谓夜长而梦不多。  当然,人毕竟不是冬眠动物,人的致死温度在摄氏二十六到二十九度间。不过,这不妨碍科幻作家笔下出现了种种人工冬眠的设想。  早在1926年,前苏联科幻大师别利亚耶夫就在短篇科幻小说《休眠》中,提出了用人工冬眠保存活体的设想。短篇科幻《失踪的哥哥》由中国大陆作家叶至善创作,被视为五十年代中国早期科幻代表作之一,题材就是人工冬眠:十岁少年张建华突然失踪,遍寻不见。十五年后,公安局在一个冷库的深处找到了冻僵的张建华,他仍然保持着少年时的模样,并且有生命迹象。科学家经过努力将他复活。虽然这只是一次事故,但已经包含着通过技术手段导致冬眠的萌芽。  不过,使这个设想广受关注的,则是美国作家R.C.W.爱廷杰1964年出版的《不朽的期望》。他在这部作品里,完整地提出了人工冬眠的基本思路:用液态氮来冷冻绝症患者的身体,将之长期保存。直到有一天,医学上找到能够治愈这类绝症的方法,再将他们复活出来。  后来,人工冬眠成为科幻作品中的常见技术,而其目的也超过了最初治疗绝症的范围。在宇航题材科幻作品里,人工冬眠成了某种“标准配置”。比如,描写跨恒星系的超远程宇航,如果人类一时制造不出亚光速飞船,那么,让宇航员在人工冬眠中度过几十上百年,到目的地后再被唤醒,便是最佳方案了。  谢菲尔德在长篇科幻小说《夜抚之间》里,描述了一群科学家为了实现人类飞往其它恒星系的梦想,深入地研究人类进行“冬眠”的可能性。  在《异形》(Alien)等经典的宇航科幻影片里,人工冬眠都是主要技术背景。《异形》第一集结尾,主人公瑞普丽消灭了“异形”,进入人工冬眠。第二集开始被唤醒时,已经在宇空中漂流了五十七年。  即使不去那么远,仅仅在太阳系中旅行,人工冬眠也不无助力。当然,在这类作品里,宇航员们没有亚光速飞船可乘。在《2001太空漫游》(200lASpaceOdyssey)中,阿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就让他的宇航员们在睡眠中度过了前往木星的寂寞旅程。  在有些科幻小说里,人工冬眠充当了变相的时间旅行器。当一个人深眠几十年上百年后醒来,肯定进入了另一个时代。当然,他不能象乘坐真正的时间机器那样自由穿梭,只能购买前往未来的“单程票”。在《超时空战警》(Demolitionman)中,警官斯佩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判“冷冻刑”,长眠三十多年,被唤醒于2032年,进入一个超过他想象的陌生世界。  慢慢地,在科幻作家笔下,人工冬眠的期限越来越长。法国科幻作家巴尔雅维尔在《漫漫长夜》(又译《冰人》)中,创造了人工冬眠时间的“科幻记录”。在这部充满感伤气氛的科幻小说里,几十万年前人类曾经达到了远比今天高超的技术文明。但仍然是物质强大,精神虚弱。一场世界大战毁灭了那一代人类文明。在文明灭亡前夕,一个大学校长从亿万国民中遴选出“男一号”和“女一号”,送入人工冬眠装置,以图在日后复兴文明。结果,由于地轴在大战中变化,这个装置被深埋在南极洲的厚冰下面。整整过了几十万年,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两位古人才被联合南极考察队挖出来,其中的女性被复活,向后人讲述那个时代的历史。  《蝙蝠侠》(Batman)第四集《蝙蝠侠与罗宾》中的反角,由施瓦辛格扮演的“冰冻先生”,也与人工冬眠有着不解之缘。他原名弗利斯,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妻子身患绝症,弗利斯准备将她冷冻,以便在未来时代里救活。但因为事故,自己坠入冷冻液。从此性情大变,甚至想把整个城市冰冻起来。  人工冬眠的关键在于“深冷速冻”。温度一般被设定在零下一百多度。降温时间虽然不太明确,但都被注明是“极短”。由于人体内大部分体重属于水分,而水分大多存在于细胞里。如果冷冻的温度不够低,冷冻时间又过长,细胞里的水结成冰晶,就会破坏细胞结构。这个技术细节被香港科幻作家黄易运用到作品里。在《兽性回归》中,一个外星生命穿越异度空间来到地球,附身在一个印弟安人身上。他不仅邪恶、强大,而且有超级生命力,即使把身体焚烧,仅余几个细胞,仍然能慢慢生长出全身。最后,凌渡宇将外星恶魔诱入人工冬眠装置,将温度设定在零下四十八度,最终彻底毁灭了他的每一个细胞。  或许在未来,金钱才是这项技术投入实用的瓶颈。不要说冷冻活的人体,就是目前医院里维持植物人生命的费用,已经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了。美国作家斯特布尔福特在科幻小说《出世莫急》中,着重探讨了这项技术在经济上的可能性。  这篇作品里,主人公亚当。齐莫尔曼为了通过人工冬眠达到不巧的梦想,从壮年时辞职开始商业投机,坑蒙拐骗无所不作,为的就是在自己身体仍然健康时,能够筹集巨额资金,建立一个基金会,给自己的身体支付长达几千年的保管费。可笑的是,当他入眠后,这个基金会的管理者在运作资金的过程中变得非常富有,他们不愿意亚当醒来,恢复对自己财产的控制权,结果让他长眠了一年又一年,直到公元四十七世纪,长寿技术终于到达了最后的完美阶段,才让他复苏。而在二十世纪同期保存的十二具冰躯中,只有亚当这一具因为有足够的金钱保证,能够维持到复活的那一天。  如今,医学家已经能够低温保存血液、精液、器官,使它们长期保持活性。更有几十个美国人自愿在死后进入人工冬眠状态,期待从未来中复活。对于后者,专业医学家讽刺说,这只是一种狂想,它们和冷冻中的牛排没有区别,不存在复活的可能性。当然,想像力永远是科学进步的引挈。笔者很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有人从人工冬眠中醒来,哪怕仅仅是持续几天的实验性人工冬眠。  第三节:整形与美容整形与美容?科幻作家们也关心这种低俗的问题吗?是的,不过,科幻作家们更关心的,是一个人通过改变外形,获得全新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其实,即便现实中不怎么“科幻”的整形医学和美容术,也都有上述作用。科幻作品则把这种作用夸张到了极致。  前苏联科幻大师别利亚耶夫曾经创作过长篇科幻《找回自己脸面的人》,堪称这一题材的经典。主人公普雷斯托是个奇丑无比的侏儒,但却因此成为好莱坞著名丑星。功成名就后,普雷斯托不甘这一生以丑媚俗,求助于医学家佐恩先生。后者建立有自己的理论,认为人的先天遗传潜力如果完全释放出来,每个人都是健康而美丽的。几乎所有畸形都来自于后天影响。而他可以通过刺激内分泌的方法,激活这些先天潜力,使人“找回自己的脸面”。  在佐恩医生的帮助下,普雷斯托成功变化成一个高大,英俊的小伙子,但却失去了在影坛的地位:人们不能接受一个漂亮的他。几经努力后,新的普雷斯托终于还是成功转形,奠定了自己在演艺界的新地位。  这部长篇在人性刻划上十分深入,对由于外形改变而带来的种种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索。当然,它在科学方面的构思也很有价值。今天,医学家虽然还无法通过激活内分泌系统,导致外形上有如此重大的变化,但已经可以通过激活人体干细胞,使中老年人恢复一定的青春活力。  象这部作品里揭示的那样,在这个还很重视外貌的社会上,整容往往带来社会地位的改变。在惊险电影《变脸》(Faceoff)中,我们发现,容貌原来远比品格、能力更能决定我们的社会身份。侦探西恩亚契抓获了恐怖份子凯斯特罗伊。为了寻找关于定时炸弹的关键情报,安全部门给西恩亚契实施“变脸术”,将凯斯特罗伊的面皮揭下,移植到他脸上。再将他的脸皮放入营养液保持生命力,等他完成任务后再移植回来。结果,凯斯特罗伊突然复苏,通过手术换上西恩亚契的脸,在现实生活中顶替了他的位置。两个人在互换的地位上开始新一轮较量。  可能有的读者会说,这种易容术许多武侠小说里就写过嘛。是的,但直到今天,医学界仍不能解决移植他人皮肤所造成的排异反应,所以在给毁容病人修补面孔时,只能从他身体的其它地方提取皮肤。  现实中的美容术,其实是工业化的产物。美容业者把自己的标准推向社会,促使人们去掏腰包。中国大陆作者正权创作《最后一个丑女人》时,还是市场经济不算发达的八十年代,但他却敏锐地看到了这一未来趋势。在小说里,相貌奇丑的中国科学家徐旭于2095年发明了“推移法手术”,将整形术发展到空前水平。百年后,当徐旭的第五代后人徐兰成年后,社会上已经没有丑人,个个貌比西施。徐旭却坚持不整容。有的漂亮女人从莫泊桑的《陪衬人》中获得启发,每每上街便请徐兰同行,获得了很高的回头率。“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我”终于发现,人们其实是在关注徐兰,因为只有她才自然无雕饰。徐兰丑名大作,竟然成为著名演员。“我”的内心受到震动,非常想改回以前的模样,但徐兰却认为自己事业成功不过是来源于人们的猎奇心理,最终还是选择整形为美女。  王晋康在《美容陷阱》里,设想将克隆技术运用于整形外科。运用“非生殖性克隆”,可以培育出大量活体器官供移植使用,它们并不是人,而是单独存活的四肢、器官,甚至头颅。这些“产品”可以取代身体的某个部份。在这篇小说里,整形范围从局部扩大到全身,甚至头颅。形成富于戏剧效果的情节。而潜伏在许多人内心深处那种对父精母血授予的天然身躯的不信任和不欣赏,也被渲染到了极点。  从古到今,人们对于整形与美容的不同观念就在激烈地交锋。在现实里,在舆论中,在科幻作品内,相信这种交锋会延续下去,不会有停止的那一天。  第四节:器官移植按照供者与受者的亲缘远近,器官移植分如下几种:献出器官的供者和接受器官的受者是同一个人的移植称为自体移植;供者与受者不是同一人,而是同卵双生子,他们有着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这种移植为同质移植;人与人之间的移植称为同种移植;不同种动物间的移植为异种移植。《中国大百科全书。精粹版》1130页好,如果你是科幻作家,会选择去描写哪种移植呢?自然是亲缘关系越远,戏剧性越强喽。  苏联早期作家布尔加科夫的讽刺科幻小说《狗心》,描写得便是异种移植。外科医生布莱欧布拉科掌握了高超的器官移植手术,但由于苏联革命爆发,能够享受他服务的上层社会瓦解,布莱欧布拉科愤愤之余,绑架了流浪汉克莱姆,将他的脑下垂体和睾丸移植在狗身上,从此产生一个狗身人心的新生命。  几乎同时,别利亚耶夫也在短篇小说集《瓦格纳教授的发明》中描写了一个“象人”:人的大脑被取出来在机器里培养,生长后又被植入大象头颅,演驿出科幻版的“变形记”。  美国幽默影片《人面兽心》(Theanimal)反其道而行之,描写了人身兽心的异种移植。一名警官车祸坠岸,奄奄一息。隐居的科学家给他移植了大量动物器官,不仅保住性命,而且使他拥有了许多动物的行为习惯:四肢奔跑、吃生鱼,甚至对家畜产生性欲。  在倪匡的早期卫斯理小说《合成》中,生物学家裴达教授秘密进行脑移植实验。不过不是人脑之间的移植,而是将猿脑移植到白痴“亚昆”的头盖骨下面。这个合成生物的智力当然不可能有提高,但却具备了猿类的许多习性,包括攀援、搏斗的本能。亚昆后来狂性大发,杀死教授,逃出实验室。  从上面这些例子也可以看出,科幻作家比较喜欢写换头术,因为它能够引发许多趣事。与这些异种移植的换头术相比,同种移植的换头术也很有趣。中国科幻作家肖建亨在名篇《布克的奇遇》里,小心翼翼地在狗身上“进行”了换头术。六十年代,缅甸作家延昂在他的短篇科幻小说《奇迹》中,将一位车祸遇难的老作家的头“换”到了年轻司机的身上。  毕竟,换头术引发的伦理风险不亚于其科学风险,所以直到现在,我们只能听到有此类秘密实验的传闻,尚无可以证实的公开报导。  第五节:其它医学题材除了上述种种“医术”外,神奇药物也很能引起人们的暇思。曾经让大陆科幻作者金涛蒙受打击的作品《月光岛》,其中便出现了从蚂蟥中提取的“生命复原素”。梅生在导师孟凡凯的领导下研制成这种药剂,又用它挽救了教授女儿的生命。  在《最后一个癌症死者》中,一位医学家从永不患癌症的鲨鱼体内,寻找到抗癌良药。本人却因为操劳过度,成为最后一个癌症死者。在科幻电影《深海狂鲨》(Deepbliesea)中,医学家从鲨鱼的大脑中提取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良药。  2001年雨果奖获奖作品里,便有两篇小说,同时谈到老年性痴呆症的治愈问题。只不过在沃那。云奇的《费尔曼中学的匆匆时光》(FastTimesatFairmontHigh)中,这个题材是副线,而在谢恩。托特洛提的《又一春》(TheReturnofSpring)里是主线。  而在美国科幻电视系列剧《X档案》(TheXfiles)第二季里,也有一个关于老年痴呆症的故事。一个在养老院工作的朝鲜人带来某种成份不明的菌类,可以治疗老年痴呆症。老人们服下它后,不仅智力恢复,精力旺盛,创造力大增,甚至性欲也随之亢进。不过,由于这种东方秘术不符合医学检验程序,这个朝鲜人只能偷偷给老人们服用。最后,它被封存在档案里不见天日。  在台湾叶言都创作的《高卡档案》中,东南亚某国拥有了一种名叫MB-19的药物。那是一种能够控制人类X精子活动能力的药剂。女性服用后只接受Y精子,生育男性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当然,这种药品是祸不是福,最终竟导致一个民族的衰亡。  疑难杂症也是科幻小说中的医学题材。科幻作家不仅描写现实中的病症,而且幻想出某种新奇的病症。美国作家斯普拉格。德。坎普在《多毛症》里,就描写了闻所未闻的“多毛症”。人们患上这种病后,毛发从生,甚至长到不用穿衣服就可以遮羞蔽体。当医学家费尽心机发明了治疗药物后,人们的多毛症却不明不白地自愈了。  当然,象SARS那样的新型传染病更有戏剧效果。不过,新瘟疫往往导致重大社会灾难性后果,所以笔者将它放到第四编“灾难”中去介绍。  精神世界更新时间:2008-9-9 21:08:33 字数:16049  和医学领域一样,科幻作家不会关注所有的心理学领域,而是那些与人性本质最近的课题。从流派角度看,行为科学心理学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最科幻”的门派,它“致力于”将人类简化为机器和动物,不仅曾经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在心理学界内部也是大褒大贬,众说纷纭。行为科学心理学历来受科幻作家“青睐”,只不过一向在科幻作品里充任反面教员。  从学科角度看,社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在科幻小说也有相当位置。从心理学研究对象上看,智力和记忆是人的心灵中比较有机械色彩的部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编码”、“程控”之类概念,当然也就很容易进入科幻作家的视野。至于心理变态和性心理,虽然并非科幻小说所长,似乎更容易走进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或者主流文学。但也不妨碍有个别科幻作家在这方面下了功夫,并结出硕果。  第一节:儿童心理在科幻中,有一类比较少见,但趣味盎然的题材——儿童心理题材。这里所说的儿童心理题材,不包括专门给少儿读者写的科幻,如中国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或者俄罗斯少儿科幻作家布雷切夫的少儿科幻小说。也不是指描写生活在正常环境下的正常儿童的科幻作品,如斯皮尔伯格的《E.T》。儿童题材科幻以“孩子”为幻想的对象,并且是创作给成年人看的。  这些作品里的孩子往往超越了人们的常识。常识中的孩子天真浪漫?那么,儿童题材中的孩子往往狡猾奸诈、冷酷无情。现实中的孩子知识少,阅历少?那么儿童题材中的孩子们则是知识渊博、老谋深算。总之,作者努力要打破你对少年儿童的习惯看法。  每个成人都有自己的少年时代。不过,成年人再回过头与少年儿童打交道,却非常的不容易。盖因他们已经适应了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与思维习惯。儿童的思维方式不仅异于成人,更有其独特价值。只不过这种价值一般都被忽视了。  科幻巨片《星球大战》里,“童子功”便是杰迪武士们修练的重要基础。在卢卡斯二十多年前推出的“正传”里,天行者卢克青年时代开始学习“杰迪”,约达大师就说他的思维已经凝固,无法教育。推荐人克诺比好说歹说,才劝服老师收卢克为徒。而在不久前上演的“前传”里,卢克的父亲,天行者阿纳金不到十岁时被带到“杰迪师傅”们面前,约达就认为他已经超过了适合训练的年纪。而在由电影改编的小说里,作者更是明确“规定”,杰迪修练必须从几个月起开始!  当然,在星战系列中,儿童思维方式不是主题,只是个背景。专门描写儿童思维的科幻佳作,当推美国科幻作家刘易斯。帕吉特(库特纳夫妇)创作的《好难四儿啊,那些鹁若勾子》。这个没有明确意义的标题来自《爱丽斯漫游奇境》,原本就是指无法理喻的怪异逻辑。  在这篇科幻小说里,一百万年后某个未来人发明了时间机器。他把自己孩子玩的益智游匣放在机器里,发送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这个年代里,刚上中学的斯科特捡到了它。那里面有许多不可名状的异物:“非螺旋的螺旋体”,受思维控制的水晶块,错综复杂的算盘式游戏框,能够显示人体结构的玩偶,等等。斯科特玩上了瘾,并且给还不懂事的妹妹一起玩。而他的父母帕拉戴恩夫妇却解不开这些玩具。它们的部件会以超越三维空间的形式扭曲变动,还有其它种种超过逻辑常识的变化。  时间久了,斯科特和埃玛身上展示出怪异的举止。帕拉戴恩夫妇感到不妙,又查不出这个游戏匣的来历,便请教儿童心理学家霍利威。霍利威经过调查,提出自己的观点:儿童拥有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这个游戏匣正展示了某种超越欧几里德几何学的规律。成年人思维已经定形,所以无法解玩它们。霍利威虽然理解到这一点,但他左试右试,思维仍然受到局限,无法玩弄那些益智游戏。  慢慢地,在益智游戏的教育下,斯科特和埃玛开始以父母无法理解的语言交谈。由于埃玛年纪更小,受成人思维的影响更少,所以学得更快。她开始在纸上涂鸦,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图形,只有哥哥明白其内涵。两人不仅通过游戏匣学会了超越时代很多的新知识,甚至很清楚父母正在研究他们的变化,便努力掩饰自己。帕拉戴恩夫妻看到孩子的行为慢慢“正常”了,便以为霍利威不过是小题大做。  最后,两个孩子完全掌握了跨越时空的知识。他们用铁环、蜡烛等物件在居室地板上摆出咒语般的图形,竟然从中穿行到另外的空间里。帕拉戴恩虽然亲眼目睹孩子们消失,但却永远无法理解孩子们的所知所学,永远失去了一儿一女。  “爱情结晶”、“乖孩子”、“小宝宝”……这是人们通常习惯加诸于胎儿或者婴儿的文字。然而,对于许多孕期妇女来说,腹中的胎儿并非那么可爱,那么值得期待。它更象一个吸食母亲营养的异物,寄生物。当然,由于这种潜意识有违伦理常情,所以很少有人公开描述过。但科幻作家们却无此顾虑。大卫。肖宾在《怪胎》中,就精心刻划了这么一个恐怖的胎儿。  裘伯利医学中心有一台功率在世界排名第二的超级电脑,名叫“老梅”,同时服务于该院的许多科研项目。医学家布强生领导一个小组,研究优质安眠药。他们征求志愿人员,分别给这些人服于新型安眠药或者安慰剂,在他们入睡时,将脑电波输入“老梅”进行分析。  研究生姗曼莎发现自己未婚先孕,与男友又因冲突而分手。她决定自己打工来抚养未来的孩子,便隐瞒怀孕的事实,成为这个心理实验的志愿者。布强生从她的脑电波图形中发现了胎儿的脑波,不久,这个脑波越来越强大,很快就压倒了姗曼莎本人的脑波。而妇产科医生的检查也证明,那个胎儿的头颅远大于正常。  每次姗曼莎进入睡眠实验,“老梅”都要发生故障。布强生只好用一台个人电脑接入老梅和姗曼莎之间的导线,探查原因。他惊讶地发现,胎儿竟然在与“老梅”对话,询问它各种医学知识。同时,姗曼莎在日常生活里,经常会感觉自己大脑一阵空白。而且掌握了不知从何而来的医学知识。  布强生认为胎儿拥有了自我意识,并且慢慢控制姗曼莎的意志,操纵她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优质环境。在怪胎的支配下,姗曼莎开始大运动量体育锻练,因为它有助于胎儿生长。知道苦杏仁疳有利于胎儿眼睛发育,怪胎就驱使姗曼莎大吃杏仁。了解到蟹黄含有极高蛋白质,胎儿就驱使姗曼莎在饭店专点海蟹。后来,姗曼莎竟然生食海水鱼的鱼眼,或者大吃果糖,完全失去了正常的饮食习惯。甚至,为了从精液中吸收前列腺素,怪胎支配着母亲机械地去和布强生作爱!  在布强生医生的反复解释下,姗曼莎终于相信自己已经被胎儿所控制。她试图通过人工流产摆脱这个怪物。但每次都在上手术台之前丧失自主意志,不由自主地逃出医院。由于情况超越常识,布强生无法令警方相信,只好自己努力保护姗曼莎。  随着胎儿的成长,它控制母体的能力越来越强,能够让姗曼莎的血流集中在子宫附近,身体其它地方失血,变冷。慢慢地,姗曼莎身体衰弱、形容憔悴,但胎儿发育却出奇良好。  无奈,布强生只好中止实验,试图切断“怪胎”与老梅间的联系。但此时,怪胎完全控制了姗曼莎,让她在每天午夜里偷入实验室,继续从“老梅”那里学习知识。甚至可以控制她去杀人灭口!到后来,姗曼莎完全成了怪胎的代言人,仿佛恶魔附体一般,嘴里说的话都来自怪胎。  由于在此之前,姗曼莎一直想用流产的手段摆脱怪胎,胎儿对母亲愤怒无比,便试图利用生产时的身体变化让母亲死掉。“老梅”竟然给它设计出一个完整的计划,让姗曼莎在生产时死于肾力衰竭、严重中风和流血不止。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9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