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个字的密意是:你若相信(相信什么?读者又糊涂了。相信上文,即凡圣原来共一家,宙心是家,原来都是佛),但去静坐好了,打坐到极静时,即入大定时,你举心动念(举心是什么意思?即是将心——灵、真我、元神,沿径——中脉上升(举),动念是什么意思?即此时,你“观”),你会发现有一无位真人——即自在菩萨,从你的肉身出出人人。此观字是指你入定时之观。入定时,观什么?观“真我”——自在菩萨(因为你原来就是佛、菩萨),即现你的元神出壳。故而心经第一句的前五个字“观自在菩萨”,显意是指观世音,密意是指你修行的法门,定中观“我”。大和尚说:会么?眼里闻声方始知。和尚用的是隐语,也是气功(如果那时有气功的话)行话。眼——天目,闻——见,声——音——光,即只有当你天目里出光团时,同时伴随海潮音出现,即摩尼珠修成时,你才会知道,如果没到这一步时,说了,你也不知。修行者若真想弄懂此中玄机,在读此文时,手边放一本“心经”,对照心经的字字句句体味,去体味,就是麻烦一点,同时也要打开第五十六集至六十六集,与本集对照去细读,“心经”是一套大乘功法,内含经中密。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六篇 皈依佛门第八十三集 教外别传第五十六集,大和尚引了一段大德雪峰的话,雪峰言此话时已修到六级能量,灭度后入六地菩萨位。他说:“且道,是什么物?还识这个◎么?”这里雪峰画的是什么?其大圈是表示宇宙——虚空,小圈是表示富心,即大日如来佛,或是说三界众生原来之家。雪峰的意思是,修行者,你还认得你的家,即你的本源,即你从何处来吗?象这种能解经中密的大和尚是极少见的,多见的经注本,都是从显到显,只是在文字的表意上做做文章,也只有那种五级能量以上的高僧大德才可解得经中密。在这一段里,宝通和尚又引用了达摩祖师的一段话:“宽则遍法界,窄也不容针,庵虽小含法界,放开大者无外,收来小者无内,藏山于泽,藏舟于壑,藏天下于天下,若从这里会得,万象森罗,情与无情,皆同一体。方信道:满目青山无寸树,极目绿水无波澜,光明洞耀,照彻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达摩祖师西来东土,被奉为禅宗之高祖(初祖),其在当时的能量为七级,即罗汉级。已具有了大神通,达摩西来纯是为了济波众生。如今很多佛门禅宗寺院多有达摩祖师的塑像,每日香火不断。但是却无人用心去体悟达摩传的法,说的话,那么,上段达摩说的是什么意思?读者已经读了八十二集了,应该有悟性了。有读者说:不如不讲这些,直接讲功法,第一节怎么做,第二节怎么做。这里有两点不是:其一,直接讲功法,比划比划,但内在的神韵你打不出来,这样,仅能起个锻炼身体的作用,升华不上去;第二,直接讲功法是属于中、小学水平,你上不去层次,这里是按大学、大学研究生级讲授,是介绍方法,以便你能找到自己的路标,然后,你能沿自己特定的路标去修,这样你才能上层次、升华。达摩的前五句,是讲人的“真我”,即生命光音能量体的属性。即当你一旦修成,你的生命体能脱离躯壳时,若大,能充满宇宙(即生命体的光音属性,光音再小,一旦展开可充满遍虚空),有的读者仍不太理解,自己一个小小的生命能量体,如何能充满虚空呢?这里只有用比喻法来说明宇宙虚空比如一间园形的大房子,你的生命体犹如生日蛋糕上的一支小蜡灯,灯火虽小,但光充满大房,如果把电灯打开,只见电灯光充满大房,不见你的小灯光充满大房,实际上,你的小灯光仍是充满大房,只是在电灯光的对比下显现不出来而已,比如这支电灯泡是二十五瓦,如果你再打开一支二千瓦的电灯,不仅你的小烛灯光显不出来了,二十五瓦的电灯光也显不出来了,但显不出来,不等于不是充满大房。只是能量级上的差别,你的烛光,比如是五级能量,二十五瓦电灯是六级能量,二千瓦大电灯是七级能量,仅是光音的强弱之别,这就是生命光音能量体的属性,与佛、菩萨的属性一样。比如九地菩萨的能量是二百万瓦的大灯,那大房间犹如一片光的海洋,你,小烛光就找不到自己了,溶进了光的海洋。上述是大的属性,小的属性更好理解,光音可以收缩成无限小,多小的容器都可以将光音容下,达摩的前五句讲的是属性,可大、可小,变化无穷。六、七、八三句讲的是功法,九、十、十一、十二句讲的是三界众生,有情众生,无情众生皆同源,同源于宙心,十三至十八句讲的是宙心。这十八句话若意译过来(上文是直译)即是:修行者若修成,其会发现,生命体(真你)大则无边际,小则如针尖,无形无相,无时间,无空间。如何让生命体冲出躯壳呢?你必须入静,静到你的心(天下)能包容宇宙(天下),能宽容世间的一切(此时方能断烦恼),心宽大到无限,如如不动,此时,使用你密部的性能量(精化气,气化神),向上一冲(神化虚),一举而成。到了那时,你飘游在宇宙天河之中,你会发现,条条生命之河同出一源,那时你会看到宙心,光明洞耀,照彻十方,就象数千个太阳,大放光明。从上述可以看出,古人对宇宙生命本质已了如指掌,但世间凡夫未修到那个地步,就是讲出来,也体味不到。从这里可以看出生命本质的另一种属性,即重叠性,不知读者解不解。宝通大和尚怕后人仍是不解宇宙生命的本质,又引了一段古人的话:“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尽大地是个法王身。”此句笔者先不解,留读者自悟。宝通大和尚说:经云:“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岂不见。”这句也易懂,留读者自悟,都讲白了,就无味了。云门大和尚说:“一条柱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去了也。山河大地,从什么处得来,若从这里,一明得便了,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神通自在,出没自由,或现大身满虚空界,或现小身,微小极微,细中极细,抛向诸人面前,打鼓谱请看不见。”云门讲的也是人的生命体的属性,读者自去体味。在五十七集,和尚说:“会么?海底金乌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有读者希望讲讲此句。这句话是和尚用隐语讲的一套功法,在五十七集里,笔者已经点了一下,此功法即密宗摩尼功法:海底——海底穴、海轮,金乌——生命能量,金乌要沿中脉上冲,直冲天门——梵天穴,梵轮、天轮,冲出天轮,冲进大日——宙心。古人画太阳时,太阳里边有个金乌(飞鸟),后人只以为,古人愚昧,认为太阳里有只鸟,实际是现代人愚昧,这个画是功法,也是对生命本质的描述。这个画表示,宇宙生命来源于宙心——大日,生命如飞鸟一样飘流出来了,落到了地上形成生命的躯体。为什么用金乌表示生命呢?即说:生命体的属性是能在天空(宇宙)中飘浮的(能飞)。另外,还有两层含意:其一是,乌即玄鸟,即人的祖先,东方人,生命体的来源,皆是玄鸟从宙心带出来的,玄鸟即九天玄女。其二是,告诉后人,生命体若想回家,就要回归大日,到宙心里去,又表示,你从何处来。另外还有一层隐意,乌即巫,即灵,生命体,古人称之为灵子。和尚说的第二句,也是摩尼功法:眼——天目,童子——摩尼珠,面前人是句隐语,译过来就是:天目前出现的光团,才是躯体的真正主人——“真我”。五十七集,和尚说: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此句是双关语。表意是:人在世上历尽苍桑,零落之后才悟出个空字。密意是:人的生命体,即人只是在临终之时,表面的你与真你结合时,你那时才会知道空中(宇宙)的事。和尚说,何必要等到那时(临终一零落),才知空呢?和尚又说:佛不渡众生。凡人不解,认为佛就是济渡众生的,众生就是等佛来渡的。和尚又说:平等真法界,方信道,无众生可渡。怎么理解呢?因为众生的本性就是佛,佛又如何去渡佛呢?既然众生都是佛,自然就无众生可渡。和尚这里讲的是生命体的本质,众生的心(指生命体)本来就是佛(即原本就生在佛地——宙心)。五十七集,和尚说:如何是极乐?除是我家亲弟子,谁人肯向里头行。此句是双关语,又含隐语。一部分已在五十七集提了一下。此句的另一层意思是,什么是极乐?回家就是极乐。譬如一人在外飘流数十年,正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临终时,他认为什么是极乐?回家!正是风雪夜归人。在五十六集,宝通和尚解心经之心字,这段讲的最罗嗦,也最费解,只是过去的大和尚实在讨厌,话不明说,你说他保守,但他确实讲出来了,你说他不保守,让你听不懂。真不明白,那时的古人,为什么要用隐语讲经说法呢?害得笔者还得替他们做善后,真是一看他这段就头痛,不知从何处下笔好,说不清,道不明,要把隐语解出,不知要费多少字,而且多少字也难尽其意。这里,简单地解几句。心,有两个含意,一是指宙心,万法皆从心出,宙心就是佛,是这个心在充当佛这个角色。和尚说:从上祖师,以心印心,以心传心。这个心是指个体生命之心。古代祖师传法,是用心心相印法,即以心传心。并不是说,祖师对谁都可用此法,被传者必须已经把心修出来了,发见了“真我”,祖师是用自己的“真我”。去传授弟子的“真我”,你的“真我”若没修出来,祖师用这种方法传你,你也收不到。就如释佛拈花,就是用心传,即教外别传,也只有一个弟子收到了。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六篇 皈依佛门第八十四集 但见如来上一集提到教外别传,何谓教外别传,大概读者已经明白了。教,是教学、教授的意思,教是显法。比如一师有十名弟子,师讲课,谓之教,此为显法,但古代祖师在正常教学之外,用心法去传授,此属密传,弟子中修到那个层次了,就得到了,没修到那个层次就得不到。古代祖师为什么用这种方法传授呢?这是和释迦佛学的。众弟子中,从外表外相看,很难判断出谁有成、无成,谁能把真东西继承下来传下去,故而采取这种密传法。这也是对弟子一视同仁的方法,无偏无向。但是对于没修到那个层次的弟子,在达不到那个层次之前,就永远得不到真传。如今一些气功大师也想采用这种方法传弟子,但遇到两个麻烦:一是,其自身的功力即能量级不够,传不出去,或传得十分微弱,对方接不到;二是弟子有成者极难遇到。故而达不到释佛那种功力,达不到祖师那种功力,就不要采用教外别传之法,徒费心力,不如明传。真正能够搞教外别传的,其身身能量级,最少要有五级半方可。古来心传疑案,众所周知的是:二祖问达摩:乞师安心。达摩云:将心来,我为汝安。二祖去: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云:为汝安心竟。二祖于此大悟,得无心之道。是那么简单吗?一个觅心不可得,一个为汝安心竟。是靠嘴说的吗?后人一直是以为斗禅机,斗出来的,其实不然。二祖问达摩时,其已自知能修出心来了,即摩尼珠,此时方敢去向达摩要求授法。乞师安心一句,就是告诉达摩,可以心传心了。达摩说,将心来,意为,你既然修出心来了,就把它放过来。用的也是隐语。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后人均以为二祖找不到心了,或是认为二祖已把心修得没有了。实际上,二祖的这句话,关键是个逗点,但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中国的标点符号是从英国学的。是近代的事情。故而读古文断句是极重要的,断错句了,也就把意思满拧了。过去,一个皇上让大臣书“凉洲词”上来。此大臣明知皇上是在找他的毛病,一旦找出,不仅是丢面子的事,弄不好会掉头,故而有言:伴君如伴虎。大臣心慌意乱,急忙书写,奏了上去。皇上一看,笑了,词中少写一个字,那凉洲词原文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但大臣少写一个“间”字。古人书写是不用标点的,皇上十分客气的说,请诵给大家听听。大臣接过来刚要诵,猛发现少一字。这是欺君之罪,欲加之罪的话,说斩就斩。保命要紧,大臣急中生智,就利用了古代无标点,救了一命,他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二祖是说;觅心了,不可得。断句在了字后面。而后人研究这段佛门公案时,断句是在了的前面,即:觅心,了不可得。意思就满拧了。误以为二祖找不到心了。二祖是说,觅心了,觅是找的意思,另有一个意思是“爪”——手,抓见的意思。是牢牢地抓到了,见到了,而且抓住了。觅心了,意思是已经抓见到心了,此心是指生命本体——摩尼珠。不可得。三字是说:二祖已掌握了心的属性,大无边无际,充满虚空,而不可得。此三字又是隐语,暗示心已传过去了。故而达摩即刻以教外别传法,心传心,心印心。曰:为汝安心竟。此句有两解:一是真的以心法传授密法了;二是什么也没传,因为无须传了,达摩已知二祖修成了,故而让他当了二祖。后面的两句,是后人写的:于此大悟,得无心之道。上述千年古谜,如今已全点破了,世人不要以为二祖是傻子,找不到心了,实际二祖很聪明,他找达摩的意思是表示,他可以充任二祖。二祖问达摩:乞师安心。二祖的这句用的是双关语,加隐语。后人以为,二祖是让达摩给安个心,这是显意,显出了二祖大智若愚。二祖的密意是:“我要接任为二祖,能不能让我安下这个心来。”关键是那个“问”字,问什么?问达摩同意不同意让他接任二祖。达摩云:将心来,我为汝安。此答也是双关语加隐悟,意思是你若是修到了,我就让你安心。最后达摩说;为汝安心竟。此句也是双关语、隐语,意思是说,我同意了,定你为二祖。下面是二祖于此大悟,此句也是隐语,大悟,意思是明白了,明白什么了?达摩同意了。宝通和尚解道:会么?若得心空皆及第,凡圣元来是一家。和尚用的是双关语,一部分已在以前讲过了,另一层意思是:二祖修到层次了,故而能及第了,即中榜了。第二句是隐语,二祖修出来了,知道你达摩原来是佛,我二祖原来也是佛,没什么两样,故而可以接替达摩为祖师了。和尚在原来两字上,用的是元来,而不是原来。读者想必是应该知道为什么用元字,而不用原字,这是两个意思。在此不解了。和尚说:然虽如是,不可依样画猫,何也,须亲见此经始得。和尚说:道理虽是如此,但修行者不可照虎画猫。此句又是双关语,即,你没有成虎样,却照虎画个猫,以猫充虎去充大象。第二层意思是不要象猫那样顺竿爬。必须是,你把中脉修通了,你才开始真的能得到了。此段可参阅五十八集。对照五十八集,看心经正文第一句的第六个字“行”。此行就是修行。其显意是,观世音在“修行”,修行什么?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行”的密解是,修行者在打坐入静时,这行的第一步是从何处起?和尚说:若知起处,便知生死之根源。古人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是哪里?是源头,是心。坐看(打坐静观),云起时是双关语,其一是指观念的生起处,即眼观鼻,鼻观心;其二是,静极时,云从海底升起。云在此处暗指精气,云在第一层意里,是指心念。上述就是修行时,第一步的起处,修行的最后一步即终处是哪里呢?和尚说了: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这就是终处。这个“海”即宙心,月,指摩尼珠,暗指你的生命本体,它的落处,即它的归宿是哪儿呢?天(这里暗指宙心)。最后,和尚说:若能如是,这就称为,反本还源。心经正文的第七个它“深”,参见第五十八集。深,即深处,此深处即是澈骨澈髓处,即修行者在打坐入静时,日夜反照,照尽髑髅,五蕴顿澈。这是密意。深字的显意是“深般若”,不是广般若。参阅五十八集。和尚说:人若“波罗”,即到了彼岸时,一切鬼神、圣贤(佛、菩萨)就都觅不到了,人若“未波罗”,即在此岸时,又是鬼神。又是佛、菩萨。此话怎讲?人在此岸,属性迷,但见有形有相,故而又是鬼又是神,人若到了彼岸,性空了,慧了,就会发现,什么也没有了,一切皆是虚幻,生命、一切、佛、菩萨,不过是个光音能量团。正如金刚经中所言:释佛对须菩提说,可不可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是不可以的(三十二相,即信佛的人,认为佛、菩萨可以变化三十二种形相,如各种佛像、塑像中的样子等等)。释佛说:为何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呢?因为三十二相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凡人(此岸之人),只见非相,不见真相,到了彼岸,修出去的人,就见不到非相了。非相即假相。释佛说,修出去的人(即到彼岸者),此人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呢?因为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为什么呢?到彼岸者,已成佛、菩萨,而离一切诸相,则名为佛。不取于相,方如如不动,方如如来。正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闪)电,应作如是观。释佛又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怎么讲?!宇宙生命的本来面貌,只是一个如如不动的光音能量团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七篇 大道朝天第八十五集 玄关与丹田有读者问:九阴昆仑神功如何炼法,如何算炼到家。九阴功属性功,在于炼气化神。这是它与世上所传动功之主要区别,目前世上所属之动功,大体有两类:一类属通经活络,目的在于得气,故而谓之气功;一类属激发自发动功之动功,目的在于通过自发动功排除病气,畅通经络,故而也属气功,但这类动功应用了灵动原理,故而为下步通灵打下了基础。巫门气功之动功,有专门为灵动设计的动功,在湖南长沙的巫学气功基地,这种灵动功属于每天必练之内容。大多门派的气功之静功,如站桩,打坐,均立足于转周天,意守丹田。其目的在于炼精化气,进而成丹,故而也谓之为气功。丹田又名为命宫,其前为脐,其后为命门,其下为海底,又有称之为铁门,铁门在简化字中改得好,即金失门,意为人之金走失之门。在各宗门功法中,称性为神,称命为气,在丹田上下功夫谓之修命,命功,故亦称之为气功。丹田之上为心田,为人之大灵所藏处。心田向上,双目之间为月轮,此处为性之所在,其对应的门户称为天目,密称为玄关,在玄关上下功夫,谓之修性,性功。命功的目的在于丹田(亦称日轮)成丹,性功的目的在于在月轮成珠——摩尼珠,在于天目前映现光明如日、如月的光团。故而称性功为神功。所谓性命双修,并不是口头上的一种说说而已,性命双修要有前提,必须是在命功有了基础,再修性功,谓之性命双修,或是在性功上有了基础,转而修命功,也谓之性命双修。一上来就性命双修,仅仅是说说而已,实际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佛门、道门功夫,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但是在修的方法上有别,道门一般是先从修命入手,在丹田上下功夫,从炼精化气起步,故而,世上各门派的气功,大多采用道家功夫。佛门功夫往往是从修性入手,在天目上修出摩尼珠上下功夫,不走一般气功修炼的小周天,而是从海底轮直通梵轮(天门)的中脉上用功。故而佛门的人大多不知“气功”这个术语,并视气功为旁门左道。佛门虽不在丹田上下功,确是注意海底轮,在气功学及道学方面,称海底轮为下丹田。在瑜伽功夫里,一种是在月轮与海底轮上用功,一种是在心轮上用功。佛门功夫是在瑜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佛门往往意守心轮。古印度瑜伽认为:人体的能量贮存在海底轮,瑜伽称此能量为昆达尼,又称为昆达尼蛇。修炼时,昆达尼蛇沿中脉上冲到脐轮(日轮),并在此处吐火。而此时,月轮中要往下,沿中脉滴入“精华”,或“华”,滴入日轮与蛇火相合,如此反复修炼,到一定功夫,从海底轮将上冲一股巨大能量,当能量冲至月轮时,天目前将出现摩尼珠。国内巫门的修法,采用灵动加炼丹,多与道门功夫类似。过去,佛门功,认为道门功是半截功,是因为只知道门炼丹,而不知道门也修性。而道门认为佛门功只修性不修命,但不知佛门的密宗,尤其是藏密,功夫主要用在海底轮上。九阴昆仑神功的内容,全在于两点一线,两点即海轮与天轮,一线即中脉,手段是激起海底轮之能量上冲,在月轮形成月晕,即摩尼珠。以上谈的就是九阴功的功理。在入门习炼时可借助九阴功的功谱录音带,可方便一些,熟练之后,可不用功谱录音带,但最好选一盘乐曲磁带,一边听音乐,一边练功,效果会极好,音乐以下面几种为好:1,胡茄十八拍(中国古曲);2,中国寺院的花园(属阿波罗乐神音乐);3,印度客人之歌(以阿波罗乐神里的音乐为好);4,印度瑜伽音乐。在时间上,一般1——2天就可学会,大约十几天为自己熟练时间,估计21天就可体会出功中的韵味,掌握韵味之后,若能每天自练一次,得光是很快的。另外,室内或室外无风处习炼为好,闭目比睁目为好,用暗劲,比不用劲为好,用柔劲比用刚劲为好,打的越柔越好,但柔中要用暗劲,可一用暗劲又易偏刚,这就是韵味。年龄过老者,心脏病、高血压者,可采用高式,力度要小一些,年龄小或身体正常者,可采用低式,力度尽可放大。初炼往往易发热,再炼就会一身凉,有时打一套下来,手上冰凉,原因是把热能转化为光能了。常人炼气功,精化气时,是一般热感,此处气化神时,是性光、冷光。若是九阴功与九阳功交叉习炼,效果就会更好,此即动静结合。九阴功的来历,初是受长沙巫学气功的启示,以后在山中习炼时,发现是九天玄女所传,然后按天尊原意,修改了着式,再一习炼,即刻天目出了摩尼珠,如月如日,极明极亮,另一参考因素是适时正逢山中辟谷,估计得功之快,也与此有关。九阴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与各门功均不矛盾,均可起辅助提高的作用。港台巫门功,在形式上多以打坐入静入手,实修时,实际与道门功法一样。其理论也是道门的理论。巫门在供神上与道门有别,在其神案上,有三清,有天尊,有仙、佛、菩萨,台港巫门,在神位的排列上,以神门天尊为第一位,而佛、菩萨及三清为第二位,细观佛门、道门、神门、巫门也很有意思。佛门以佛、菩萨天下第一,道门以老子天下第一,巫门以第二代天皇(其称之为玄穹天尊)以及瑶池老母为第一,此处的瑶池老母,亦即天后圣母——妈祖——海神娘娘,故而台湾游客到大陆,对妈祖庙十分崇拜。港台巫门功有个歌谣: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玄关,人人自有灵山塔,须在灵山塔下修。从此歌谣中可以看出,其修炼的主要方式,是与道门修法相同,所谓“灵山塔下”,即指月轮下面的日轮,即丹田。有读者说,本丛集介绍的大都是佛门功夫,是否能介绍一下道门功夫?本丛集偏重于佛门,主要是因为佛门对功夫封闭的太紧,真正的功夫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世人只知念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而不知其实为修行的密法。而佛门于此,代代又都是教外别传,故而知者极微,甚至连很多佛门高僧大德也不知“心经”之密。故而将“心经”的摩尼功法合盘托出以济波众生,这也是观世音菩萨的旨意。非让笔者当和尚,然后托出“心经”密法。其次是,道门功法在各门气功中已谈的很多了,有些气功,比如武汉的玄灵功,已经比较系统地推出了一整套道门功夫,故而本丛集较少涉及丹田之学。下面介绍一下港台地区的道门气功,以供读者参考。港台气功者认为:畜牲好渡人难渡,愿渡畜牲不渡人。笔者认为,这是个环境的问题,港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忙于生财之道,故难以入静去搞什么修行之事了。港台气功者认为:多言损气,多事损神,多眠阴盛,多食气散。而此四多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又是在所难免。故而吕洞宾说:若劝人修不肯修,却将恩德反为仇,如今回首朝天去,不管人间得自由。港台的道门理论与大陆的气功理论大同小异,其认为大道为一,天之一在无极,人之一在玄关。但是无极在哪里?没有解说,本丛集已经讲解了,无极在宙心,宙心即无极,宙心亦称大日,此即日心学说。在西欧,哥白尼、伽里勒因为反对地心学说而丧了命,那时的罗马教皇太愚,认为地心学说正确,认为神住在地球上,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仅局限于太阳系,而不是全宇宙。人之一在玄关,指出了位置,但人之一是什么?人之一就是天目(玄关)的摩尼珠。港台气功者认为:玄关是人之生死之门,天地之灵根,是十字架,是十手指所指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七篇 大道朝天第八十六集 老子出关玄关为什么是生死之门,天地灵根,当从宙心沿生命天河飘移的生命光音体“投胎”时,首先进入的就是玄关,藏进月轮。古人称生命光音体为灵,根,即所藏之处。十字架,是标明灵投入时所在的位置,从天轮至心轮一条直线,两眉的横直线,构成的十字交点。十手指,是人双手合十,低头拜佛时,十手指的即是玄关。天的一称为无极,无极在天体的位置,即是宙心;人的一亦称之为无极,其位置在眉心(玄关)。天之无极的本性即是大日如来;人之无极的本性即是摩尼珠——明珠、明月。无极一动,玄关一摇。无极生太极,玄关失阳一,此真阳一落入丹田。在易经八卦是这样表示,人之天——玄关为乾阳,表示摩尼珠,灵的纯阳体性,人身之藏——丹田为地阴,玄关失阳——成离,落入舟田成坎。离在玄关,表两个阳眼,一个阴眼(第三只眼)在丹田,表两阴肾夹一真阳。所谓气功、道门功,就是要把,丹田中的真阳即中阳爻,弄到玄关,使离变成乾天。在功法上就是运转丹田,使一点真阳采迁于离位使真阳相合,此谓抽坎填离。在古瑜伽功中,昆达利尼蛇即是所谓阴中真阳,令其在中脉中上冲,喷火,使月轮阳中真阴,下滴,在日轮与昆达利尼蛇火相合,佛门称此为“搬柴运水。”古代,初入佛门的小和尚,在庙里成天就是搬柴运水,在山上打柴,去河里挑水,庙里老和尚说,这是祖师的遗训。小和尚入门,第一件事就是搬柴运水,至今,仍是如此。但寺庙里的和尚,不知祖师所说的搬柴运水的密意到底是什么,实际是说打坐、入静、练功。小和尚一入寺门,大和尚去问祖师,新来的小和尚从何处修起,祖师曰:搬柴运水。于是大和尚就安排小和尚,每日上山打柴,每日去河边挑水。数百、千年过去了,一直传至今日,如今的寺里有了煤,液化气,有了自来水了,故而小和尚就再也不修习“搬柴运水”了。在唐朝,一值日僧问大和尚宝通:新来几个小和尚修什么?宝通曰:麻三斤,搬柴运水。于是僧值安排众小和尚每日上山打柴,下河挑水,还需在野地里打野麻,每人必须搓出三斤麻来。读者已明白了什么是搬柴运水,但麻三斤做何解呢?这里提示一下,只有真正去搬柴运水的人,才能知道,何为麻三斤。道家以大道为一,一生万物,天得一则清,地得一则灵,人得一则圣,故而儒家唯精唯一;道家抱元守一;佛家万法归一。先天之一谓之性,后天之一谓之命,性命二字,各守其一。性失一,乾变离;命失一,坤变坎。性失一,为离,离则散,散则虚(离卦又称为离中虚),一点灵气离了玄关本位,散于眼耳鼻舌身。命失一为坎为陷,失真阴后成坎中满,满则溢,溢于五脏六腑,溢于体内、体外,而沉沦于三恶道。道家功又在于将玄关之一点真阴运回坎宫,使真阴相合,坎变坤,恢复了原来的天地本位,方能显出人之本来真性——如如不动。刚出生之婴儿,有时尚保留先天之本性,那时,婴儿用眼睛看物、看人,都是倒像,渐渐失去本性后,眼睛看东西才慢慢正过来。读者可去询问教生理卫生课的老师,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港台气功者认为:人出生后,进入后天,元神下沉居于心轮,与识神合宫,元神失位,识神当权,在卦象上为 。九二爻原为阴爻六二,即原九五当位之阳爻转为下卦九二居阴爻位,而原六二阴爻,成九五成六五阳交位,此为位不当,阴爻当政掌权。识神好动,眼耳鼻舌身意一起动起来,元神好静而失静,故损,表现为得病,表现为生于后天之婴儿因不适环境而易病。港台气功者认为:人若修行必先作功德以入其门,培养舍心、悲心。但要修出去,光做功德是不行的,功德再大,不打坐入静,仍是无成,认为修行之事以静坐为最。而今世之人,言静者多,知静者少,殊不知静之根源在于看空俗境,参禅静坐,玄机自明。这里又引进一个术语——玄机,何为玄机?玄机是一种现象,是修炼过程中人体产生的一种天目前出现光的现象,称之为玄机,有光则明。在“般着波罗密多心经”中,密字即表示无极,表示如如不动的大虚。密为蜜,众药以蜜匀和成中药九,同归一味,“多”为异类种性,万物“密多”,即以蜜匀和之,使万物万法同归于一,识得一,万事毕。洞山和尚说:二十年要打成一片,如此,方知佛法平等,无高下,会归一体,无佛可做,无众生可渡,一体同观,故曰“密多”。古代祖师识得一,照见五蕴皆空,得蕴空法。宝通和尚说:会么?只见六龙争戏舞,谁知丹凤入云霄。此处,和尚所言之六龙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丹凤是指天目之摩尼珠,指元神。道教的东西很不好谈。主要是其内容很杂,其既有神门的东西,又有巫门的东西,而道教的最高经典是道德经。问题就在于这本道德经上。老子写道德经时,已经“悟道”了,知“道”了,而且业已证“道”了,但是尚未得“道”。也就是说,老子在写道德经时,尚未得“道”,而老子出了涵谷关去修行去了,在他得“道”以后,却未留下只言片语,这不能不说是道教的遗憾,而且老子在得道之后,未在人间逗留,未传道扬法,也未收弟子,故而道教在理论上缺了一块.在势力上也显得薄弱,故而不得不用神门的东西、巫门的东西充实其内容。或者也可以说,道门是在神学、巫学基础上,有组织、有形式发展起来的。但是神学、巫学没有系统的理论,故而没有办法,只好以道德经为道教的理论基础。实际上,道教应以“易”为最高理论,但易又实在难以破解。道德经.作为道教最高理论,之所以不算成熟,是因为其内容有大量是涉及世俗政务,这表示,老子在写道德经时,其身尚未完全脱俗。老子生长年代正是春秋之际,是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之际,老子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而拥护奴隶制.用革命理论看,老子是属于反动。但是,若以修行的观点去看,老子主张向另一个发展方向去进化,即内涵型进化,而不是外延型进化。从近代社会学的角度看.往往把外延性进化谓之革命,而把内涵型进化称之为反动,这种观点仍然存在,比如,武汉一作者以“陈海萍”的笔名写的“梦幻天堂”一书,该书的观点就是视“气功”为反动。“陈海萍”先生的观点,不能说不正确,气功包括宗教,不能不说是反人类进化而动,是主张朝另一个进化方向去动,但是正动与反动是相对的,是两种不同的进化途径。老子的道德经,就当时而言,具有一定的反动性,任何理论(指反动的理论)也无法使历史的车轮倒转,释迦牟尼佛的理论也是如此,也无法将历史的车轮拉回,因为“生、成、坏、毁”是宇宙的规律,人类的历史车轮,也必然是沿着这个规律走下去。严格来说,修行者,世界上所有的修行者,都是逆历史车轮而动,从这个角度去看,都可称之为反动。天河是从宇宙之心向边缘飘流,修行者是想要逆流而上,顺流而下是大势所趋,是一种自然趋势,而逆流而上则是不顺应自然,是与命相争,从这个角度看,修行者又是革命的,不甘于沉沦的。从道德经上看,老子已证悟了宙心的存在,老子在写道德经时,其能量级为七级,即罗汉级,或七地菩萨级,但是仍是无法把宙心,生命光子写的那么明确,这是自然的,因为与他同时代的释佛也只能是用比喻来描述宙心。老子在道德经上与释佛用的语言相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道,可以称为道,但它不是道(非道),只是名为道。”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已经与释佛对宙心的理解是处于同一层次上,所差之处在于,老子仍是念念不忘俗世,但是最后,还是应了吕洞宾的话:若劝人修不肯修,却将恩德反为仇,如今回首朝天去……”老子出了涵谷关……走了……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七篇 大道朝天第八十七集 一气化三清老子“道德经”的理论是与“易”的理论完全一致的。若人把“易”的密意弄明白了,再读道德经就易懂了,就会知道老子离开人类社会到底说了些什么,老子是修行者,他修的是什么?就是易,他的道德经就是对易的体悟,但是他不象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帮助孔子留下了“论语”洋洋大作,也不象释迦牟尼,有众多弟子,在佛灭度后,整理出那么多经文。老子只留下这本道德经。但是道德经写得太长了,五千多字,注解起来很费精力,尤其一部分内容是涉及政务、世俗,不是纯粹修行、功法上的事。老子的这种写作思想方式,也是受了易的影响。“易”是史前天尊留下的东西,它的内容是正、反两个方面,正的方面是告诉后人,顺应宇宙自然的进化方向是什么,反的方面是“逆天行道”,反自然进化的方向是什么,但这一部分是易之密意,正的方向是易之显意。这也是易经与佛经的不同之处。佛经只讲反向进化,而力图断绝正向进化,这也是释佛的使命。而易就不同了,九宫天尊把生命光子源源不断带出宙心,感到不可能再将其完全渡回,是故,留下了“易”,告诉后人,若留人世当如何,即正向进化,若想回归,应若何,即反向进化。易经中第一卦乾卦,其显意即正向,其密意即反向,老子悟出了易的正、反两向,故而临去之时,留下了道德经。道德经可以说是对“易”的一种解。孔子兴儒学,立足于人道有所为,至五十岁方知天命,即悟出了“易”,故而开始了悟“道”、证“道”的生涯。那时,孔子的能量级已是五级半,以后的道教,也视孔子为道中人了,在北京的白云观,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就有孔子的供像,香火也是不断。从这个角度看,儒教是“易”的显修法门,道教是易的密修法门,而儒道同源,同源于易,同源于巫。现代的巫有两种,一种是以“大六壬”、“太乙神数”为理论基础的星命家,再者是以“易”论断的易学家。另一种是通灵、闭着眼睛就可以“胡说八道”的灵巫。第一种属后天巫,第二种属先天巫。港台地区,多是后天巫,大陆,先天、后天巫均相当多。目前,在国内公开以巫学为理论基础的气功门派,只有一家,即长沙市的巫学气功培训基地。那里传授的主要符、咒、巫术、女丹、通灵。笔者准备在简要介绍完道德经之后,再简略介绍一下巫门气功。道德经第一章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老子的这篇论文,首先提出了命题“道”的概念,老子要讲一物,此物,老子命名为“道”,这个“道”并不是道,只是把它称为“道”,是没有办法,要谈它,必须先给它起个名。这种手笔与佛经很类似,佛,并不是佛,只是名为佛,只是把这种现象称为佛。为什么要这样笔书呢?因为道、佛均无形无相,但它又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仅仅是凡人无法感知。比如,人们喝自来水,感觉很好,但是自来水里,比如大肠杆菌含量为3%,但是普通人不知道,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有人能感觉到,自来水公司以及卫生局的检测人员知道。科学家发现了它,命名为大肠杆菌,它不是大肠杆菌,但它确实存在,只好给它起个名,名为大肠杆菌。世上,一切物的名都是这样来的,是人为的,是人给起的名,神、仙、佛、菩萨都是人为给起的名,鬼也是,鬼,不是鬼,只是把这种生命现象命名为鬼。在前面的集子里曾讲了一段,释佛在大日如来宫的后花园里遇见的童子,此两位童子正是观音和大势至,两位在三世里不知造了多少业,以后又修成童子身,返回了宙心。释佛问:你们叫什么名?而被两位童子给抢白了几句,到了这步田地,还提名不名,哪里有名,告诉你名也是假名。若人能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世上一切名均是假名,仅仅是人们给起的虚名。名如浮云,转眼即逝,但世上又是几多人去追求这个虚名,修行人应看开这个名,就不会为名所动。“道”在这里作法则讲,这个法则运行的结果,产生了天地之始——无,产生了万物之母——有,“无”的变化是莫测的,有的变化是可测的,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有中生无,而是有与无同时出现,有与无同样的玄妙。从第一章中,看出,老子的观点是,天地万物是在一个法则下同时出现的,并不是先有天地后有万物。第二章是说有与无是相生相成的,是成对出现的,不可能是单独出现。引申至人世,认为圣人(这里是指超人)总是行无为的,一切顺其自然去发展,不加干涉,意思是圣人是明白这个法则的,知道干涉是没有用的,有干涉就有反干涉。第三章,有两种解,显意是世人应如何治世,密意是修行者应如何去修行,在密意中,文中的“民”应视为识神。第四章,言“道”是万物之宗,是万物的法则,它无限的虚空,似有似无,“道”在天帝之先就已存在了,而“道”是怎样产生的,我不知道。老子写道德经时,仅是七级能量,罗汉位,故能知“道”而尚未得“道”,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第五章,是说,天地、超人并不以万物为重,而是任万物自生自灭,不加管理、干预。后一段指出,修行人炼功,也应持这种无为守中的作法。第六章是说,大虚之神——“道”是永存的,它是天地以及万物的根本。第七章是说,不生才能不灭,如如不动才能永存,超人不重身躯,故而能永存,并不是他不重视身躯,而是为了获得永存的法身。第八章,修行者应象水那样平静,才可似“道”那般如如不动。第九章,一切有为法,都不能永存,功成名就,也就到头了,也就退了,这是道的法则(故而,巫学主张,福不可享尽,事不可做完)。第十章,是告诫修炼者,灵与身是不可能永远合在一起的,灵早晚会离身而去,幻想肉身成道是不可能的,当你的天门开开,纯阳灵体修成时,身躯——阴性体是无法让它存在的。修炼时,对于“民”——识神,“国”——身躯应该用无为修法,当修出光明之后,那时你就什么都明白了,而修持要讲玄德即天德即无为法,而不可持人德——有为法。第十一章,比喻,无为法看似空,但实有用,有为法是顺生,无为法是逆用。第十二章,修行人要戒贪,否则无成。成者是守内虚外。第十三章,我最大的忧患就是,我尚未修出去这个身躯,若是我修高出这个身躯了,那我什么忧患也没有了,就会宠辱无惊。第十四章,描述“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且无法去追查清楚。我把它叫做“夷、希、微”,这三者相混而为一,其不可名,是无物之象。它总是惚恍、闪烁未定。它非常大,看不见头,也看不见尾,无边无际,它产生了天地万物,它就是元始。这个元始产生天地万物的法则,就是道。老子这里讲的元始,即是宙心。老子发现了其一分为三的现象,以及三混为一的元始。老子命名这个元始就是一,天地万物均为一之所生,这个法则称之为道。这里,老子的观点是:道是宇宙中的冥冥法则,而一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老子称此一为无极。古印度瑜伽、佛门,留下了宇宙的根本咒:唵、啊、吽。老子也发现了宇宙的三元音,即夷、希、微。但是道门虽将老子的道德经奉为至宝,却并未体味老子传下的密咒,宇宙之音,所谓一气化三清,化的就是这三个元音。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七篇 大道朝天第八十八集 逆天行道传说老子出涵谷关已是二百岁,世人往往已不信了,老子出关后隐居闭关又修了七百年,当时修成九级,即九地菩萨位,进入了佛位,离开了人世。道门人只知一气化三清,但是如何招呼三清呢?太上老君的代号——夷,原始天尊的代号——一希,通天教主的代号——微。但去打坐,一息一个字,这就是道门真正的功夫,入门功夫。第十五章是以此三音,打坐时应处的心态,道门修功者应好好看一看。第十六章是入静后要观,只有观则明,第十五章是言止,此两章与佛门止观法门类同。第十七章是修的层次。老子划分为四个层次。九级以上,世人就根本不知其存在了;六、七、八级,人略可感之;三、四、五级,世人敬畏;二级以下者,世人就不把他当回事了。第十八章,世人不知“大道”,故而才有“人道”——人德:仁、义、孝、忠、礼。第十九章,修行者不要去学有为之学,不要去注重人德,只是应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二十章,要独泊(浑朴、淡泊)不为外所动,要如婴儿那样,比小孩还不懂世事,去苦苦修行,不这样你就找不到自己的归宿。要穷到什么都没有,把一切都放下,无所惦记挂牵。世人是精明的样子,而你似昏浊不清,稀里湖徐,世人显得很有本事,而你却显得无能,我就是这样修行的。实际上,内心辽远如大海,紧张的修炼如无休止的狂风,这样,我独异于人,因为我已了知“道”了。第二十一章,老子说我知“道”了,知道什么了?老子说:惟道是从。在这一章里,老子又把道与一合并了,认为道就是一。道不是法则了,而是实实在在的物。它是恍恍惚惚的样子,有象,是物,是极细微的物质实体。此时的老子已获得了天眼通,已成慧眼,已能模模糊糊看到了宙心,看到宙心是由细微的生命光子组成。但那时的老子并未看到宙心,而只是看到了宙心的外围,由无数生命天河汇成的生命光子流。老子说,他看到的物,十分精微而逼真,而且发出一种声音,夷、希、微。老子的天耳开了。老子说,这些东西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是永恒的。第二十二章,由这个一,道所生成的天地万物,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故而古天尊就传下了以“道”的法则为基础理论的占卜的方法,老子这里指的是“易”。易最初是古巫算命的工具。第二十三章,修行人应效法于道,效法于天地。第二十四章,否则就会出偏。第二十五章,本章是对以上二十四章的小结:“有物混成”,宙心是由三种物质混合而成,即光、音、色。“寂兮寥兮”其如如不动。“先天地生”它生天生地、生万物,但它依然如如不动——“独立不改”。“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的意思是虚空,无边无际,佛门称大为“摩诃”。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此句的意思是生命光音能量体的一体性,人的生命光音能量体,一旦离开人体可以无限大。最后老子说,但是人身是受地制约,地受天制约,天受道制约,道受一种冥冥中的自然法则制约。写到这里,老子认为道不是法了,而是一物,但是它制约天地万物。二十六、二十七章是修行者应按道修身,文中“君”是元神的意思。二十八章,讲的是道门功法。修道门功的人应该细参才是。二十九章、三十章,讲的是人世与修行中物极必反的道理。三十一章,讲无神居膻中穴左,识神居膻中穴右。三十二章,修行人修炼的方法。三十三章,修行者修的指导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打坐入静时,要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而守其雌。这里的意思是要关照一下玄关,而意守丹田。此即是知其无而守其有,知其妙而守其窍。这些都成了道门功法中的专门术语,“妙”就是玄关那里光的变化,窍,就是丹田那里精化气的情况以及气的运行情况。老子就是通过这种修炼方法打坐入静,悟道、证道。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余下诸章多是治世为政的哲学思想。其思想基础是天所生的一切事物都阴阳成对的出现,他的治世为政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维系阴阳平衡。老子的思想这样伟大,但为什么无国无人采纳应用呢?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老子的这种思想,只适用于修行,因为思想的主体是“清静无为”,是“不争不斗”,是“逆来顺受”。但是,在现代港台的一些大企业、大公司,却是采用老子道德经的治世思想去指导企业内部的人事活动,使企业内部稳定,使生产力高度发展,西洋国家、日本等国也是采用这种让民安居乐业以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就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质也是基于这种思想,上面干预的少了,经济反而搞活了,发展起来了。反过来说,老子道德经是发现了天道,并提出顺天道而治世,这是造业思想。而其本人的修行却又是逆天而行。老子在出涵谷关之前,其思想是矛盾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回避这个矛盾,老子出关,远离社会而去。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当时的老子在理论上已经悟“道”了,但在实修上尚未得“道”,故而他的思想理论在当时很难传播,只是在以后,一些得道的人创建了道教,方把道德经奉为至宝。在这方面,印度的释迦牟尼不同,他证悟了,并通过修行得道了,从而产生了不可思议的神通。凡人是不看理论是否高不高,好不好,而是要看,依此理论产生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大神通,征服了当时的世人,故而释佛得以开创佛教,若当时表现不出神通来,世人也不会去追随。当年,西洋的耶稣也正是表现出某种神通,才引起世人的崇拜和追随。有读者问:老子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他俩到底谁厉害?这好比相声里说的一个山东头发问:关公战秦琼,看看谁厉害。然,两位各有所成,释迦修成急于传法,于八十岁传法完,按天之法则功成身退故灭度,此正应了“巫门的事不可做完。”老子已悟出此道,故而不把事做完,人寿达足数九百岁,但也应了巫门说的:“福不可享尽。”天数命数到了,不得不弃身归去。故而佛门认为道门属小乘之法,只为自身而不普渡众生,过去道门中人也效法老子,自修成仙,后果是佛门昌盛,道门败落。如今道门功法纷纷外传,成就气功事业,也开始行大乘发菩提心了,大概这也是太上老君的旨意,让道门弟子弥补过去之事。当世内地的佛道之门,重在形式而不重实修,世人已难以得见功高之人,所谓功夫大多也仅是嘴上的功夫。在实修上,内地远远不如西藏,不如国外,如印度。从资料上看,印度孟买附近的“红莲教主”,其是高功之一,现年估计三十九岁,虽是女尼,但其能量已达七级,拜倒在她门下的世界各国之修者已成千上万,除印度本国的修行者之外,多是港、台华人、美国人、日本人等等。观其所修之功法,即是本丛集介绍的“龙蛇大丹”法,即摩尼功法,在古印度瑜伽称之为“昆达利尼蛇”功,在佛经“楞严经”称此为“拙火”功。但此功法修起来是极为危险,若修成,其威力也是极大。一般从入门至掌握要四个月至六个月的时间,练此功会常出现假死,搞不好会真死,故而一定要在专家把关情况下修炼。比如在“红莲教主”护持下修炼。印度红莲教主在门中规定,入其门者终生不得婚,而且不准许有私人财产。女教主设此两戒是极有用的,不婚则无家之牵挂,无私有财产则不贪而少烦恼,才可一心不乱去修炼。但这对凡人而言,是无法做到的。正是唐朝宝通和尚说的,穷到家,穷极才能到家。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七篇 大道朝天第八十九集 无字天书易,又称之为金乌,日中金乌。它象征宙心大日以及从那里飘流下来的生命天河。易有其局限性,在于当初仅是流传给东土之后人,而东土之祖即是九天玄女,九天玄女也号称金乌,在商代,称其为玄乌,在黄帝时代,称之为玄凤,后世人称之为凤凰圣母,上古人,自认是凤凰的后代。玄女的古道场在辽南一带的海边,她的道场范围很大,北至辽宁铁岭,西至辽西的连山,东至朝鲜半岛。相传,殷商为周灭后,殷商的旧臣箕子率旧部东移辽南、朝鲜,并在朝鲜建国,如今的朝鲜即是殷商的后代,也即是凤凰的后代。玄女传易、八卦于后代,故今韩国的国旗仍以八卦图为图腾。夏以前的易本为连山古易,修改后的易本传到商汤为归藏易,传至周文王的易本是第三易,即如今的周易。易很简单,就是八卦及衍生卦共六十四卦象,史前在文字出现之前,是用图象传递信息,既快又省事,一目了然。但以图象当语言、文字,流传下来,后人难以悟解,故又创文字符号。古汉字,字字为符号,如果说,古梵文是咒,古汉文就是符。如今,民间女巫与动物仙沟通信息时,双方也多以图象为语言。女巫给求者查事,就是把图象翻译成语言文字,告诉求者。故而,女巫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另一空间的生灵与这一空间的人的语言翻译。实际上,另一空间与这一空间是重合的。比如,你坐在一把椅子上,另一空间的生灵同样同时也可坐在这把椅子上,而双方并无干扰。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比如,一小时前,甲坐在椅子上,一小时后,甲离开了,乙又来坐在这把椅子上,甲、乙同坐一把椅子,但双方无干扰,这是因为虽是空间相同,但时间不同,而上一种情况是:虽是时间相同,但空间不同。第一例叫维空差;第二例叫时间差。若是时空都有差,那就更不相干扰了。人并不是人的后代,人是某种动物的后代。比如,印度人,自认是神牛的后代,有的少数民族,自认是蛇的后代,而中华人,自认是龙、凤的后代。如今,一部分西洋人,发现自己是海人的后代,实际上,他们是鲸类的后代。世界各地的不少民族,往往不准捕杀某种动物,不准食用某种动物,这不仅是祖传下来的,也是一种潜在意识在起作用。周易是以天地为开篇,即乾、坤两卦。此两卦是易之门,易之根,它告诉后人,世上万物均是天地所生。易的显意是,告诉人们如何顺天地而造业生存,密意是,如何逆天地而求得回升。周易也可称之为“天地易”,周得之易。表示“周”是替天行道,天命取代殷商。殷商得“归藏易”而得天下称王,其仍属氏族社会(奴隶制社会),氏族社会仍以母系为重,王位相传是以母系之间相传。例如,王位是兄传弟,而不是优先于传子,因为归藏易是坤卦为首,乾卦为次,表示地生万物而辅之,地为体而天为用。故殷商之前的部族社会,均视母为先祖,其庙宇供俸的都是女神庙,即九天玄女庙。周以替天行道为名灭了殷商,周易以乾为首卦,以坤为次卦,视万物为天之时,地之利相合和而生。若是将道德经与易对照看,道德经的全部思想内容完全来源于易。但在上古,易被视为神门所有,为在朝人所把持,故而以后,在野人修行,就以道德经为典,并作为道门总纲。但在当时,老子做道德经,其原始之意也是为在朝人而做的,但在朝者已有易为神门经典,故而道德经为在野修行者所用。自周以后,王者自称为天子、行天道,并以龙为先祖先尊,服龙袍,自命为人中之龙,天龙之子,而将王后,视为凤之子,为人中凤。殷商以前的古易,是连山古易。以艮卦为首,以兑卦为次。艮为山,表立于天地之间的人(人居山顶洞中),兑为天雨,天雨降而生万物。又,艮为庙,表天尊、神,兑为巫,为代天行语。艮为始又为终表成,兑为发,为展表程。连山古易的用途有二:一是占卜用以知天意断吉凶,是古人类与天人联络的一种通讯工具;二是古人修行的方法,艮表止,兑表观,表要如山一样,打坐入静如如不动,终止一切念,并于此观天语,观万物之本质。在易中,艮又表门,人道之门,如山去坐,艮又表径道,表入道之途径,兑为言,为“冲”,为羊(潜龙),要沿径上冲,冲开山门。三种易的变迁,表示:上古时代,殷商以前的古人,生存的意义在于修行回归,认为天地相去不远;至殷商时,已发现天人已远,回天的可能性极小,故归藏于地,适应地上生存;至周,立足于地,为更好生存,而应顺天而行。但尽管如此,在周易的密意里,仍是保存着修行回天之法门。其显意是告诉世人如何去生存,其密意是王者,神门的人密修回天之术。易中的解说有:“天地定位”,天人归天而去,地人落地而就,已成定位。“山泽通气”,修行者必须静坐如山,变泽水(精)为气,上通。“雷风相薄”,静极之时,气浪如风,伴随一种雷鸣般的隆隆之声(海潮音),“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与阴阳相错成,。此句有两解,其一若要顺天地而生,则水火不要相射,其二,若要逆天地而死,则水火相射,即抽坎中真阳补离中虚,降离中真阴而补坎中满。“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若想在人世好好生存,则要顺天行,按易之显意走,若要“知来”,即回归天上,则要逆天地而行。此为易之密意,而就上天传易的本意是,告诉世人应如何逆天修行而回归。上述“易”中的这一段文字十分重要,但历代易学家,对这段文字均不作解,是因为难解机中密故。今将这段文字译出以供修行者参阅,对修行者而言,易中功法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古人至今人,大多按易的显意、顺意去注解易,这不能说不对,但这仅仅是易的一个方面,易本已明确指出,史前天尊传易,是在于让世人逆行易回归,万不得已,则顺行易而生存。老子曾为周王朝天子门下书记官,周王族藏密书之官,故得以得见易本,从中悟出,证出“大道”之理,而著道德经传于后世。并从此,将神门密法传于在野之“道人”。而王朝中人虽有易之密本,神门之典,却安于享乐而不知修,如此,千百年来,密意渐渐失传。易本有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古圣人即指玄女,昔即古,圣即圣母,凤凰圣母,是她作易传于后人,并让人以神物即蓍草以大衍之数成卦象。在起用蓍草时,要默默祈奏神明,以得神助,即请神,上香,拜供,这样以蓍草起卦方能灵验,方可通灵。易本言: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意为,顺易行,即和顺于“天道”,则人及万物生存,而逆行天道,则回归于天。这里“道”指天,指宇宙之法则,指一。“德”,指人。“理”,指万物生发之理。“性”,指人。“命”,指天。此句的意为,只有明白了万物生命的本源(理、义),而尽修其性,方可归命于天。易本有言: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句话是指史前天尊为后人留下易,到底是做什么用的,这句话是孔子注解易说的。推原方能知始,知道天地间人及万物是怎样生成的。即,你从何处来,故而也知你将、你应该往何处去(反终)。你是宙心顺天河飘流下来的生命光音能量体,是天地的造化,冲和之气。有了形体,那么,你还应返归天河而去。故而孔子注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那么,死生之说是什么?即人是由精、气、魂组成。而现代气功学及道门,往往称魂为元神,在古代,生命光音能量体,入人体者,称之为魂,人死则魂飘离。若魂呈上升状,称之为神,若魂呈下堕状,则称之为鬼。孔子指出,人体中的精、气是可知、可见的,故称之为物,为有,而魂是不可知、不可见的,故称之为变,变即变化莫测,变神、变鬼莫测,难以把握。但是用易、学易、修易就可以“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即指出,周易可以测出,你死后是为鬼还是为神。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七篇 大道朝天第九十集 神门大典有读者问:为何九天玄女的道场在辽南,波及辽北铁岭,辽西连山以及朝鲜半岛?这是一段史前古史。以前的集子中已讲过,中华天人在辽南仙人岛登陆,先遣军即是玄龙的罗刹战团,水路是珠王的海人战团。攻下辽南之后,西王圣母与玄女的军阵到位,在辽南盖县的团甸建立了东都。现今,辽南一带的山中,仍有一些巨大的石棚,非人力之所造,此即当时兵营所在地。那时作战的敌方主要是西洋女王的白鲸战团。以后,西王圣母率兵西征,攻至昆仑而止。西征时,玄女未去,居辽西连山古灵山庙作易,玄龙及珠王、月娘(即青娘)留守辽南,并北进铁岭,东征朝鲜,稳固东都。西王圣母在昆仑又建了西都,又称地都。当时的天庭称为清都,玄龙当时的职位是“清都山水郎”,天庭总侍卫。西王圣母西征时,将碧霞元君留守泰山镇山东,令白娘留守钟山镇江南。以后就是人神杂居时代。在黄帝战蚩尤时期,黄帝兵败退居泰山,并跪拜九天玄女求救。在那时,蚩尤军不仅攻占了中原,而且从海路已打到辽南与玄龙及珠王、月娘的天人留守军大战,后留守军兵败,西潜连山,而此时,黄帝在中原大克蚩尤,蚩尤兵败,以后,黄帝在辽西建女神庙以祭九天玄女。有读者问,蚩尤何以能败玄龙、珠王、月娘于辽南,一是蚩尤军偷袭辽南仙人岛,珠王、月娘无备,二是,西洋海人白鲸战团卷土重来助蚩尤军大战。描述殷周之际大战的“封神榜”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那时,天人与地人杂居的一段史实。那次大战实质是通天教主与原始天尊之间的大战,凡人及天人均卷了进去。战败的三霄娘娘:琼霄、云霄、碧霄就被发配(封神)至辽南的迷镇山。如今,辽南迷镇山上的三霄娘娘庙仍是香火不断,每年古历四月十八日,附近三个县均放假三天,朝山赶庙会的人几十万之众。因为辽南一带的人,多是殷商之后代。原始天尊及太上老君是保周朝的。以后周朝气数已尽,太上老君转世为李耳,为周朝向春秋时代各国宣说复周之教,然而无法扭转周朝灭亡之事。老子的道德经,实为周朝而作,但周气数已尽,人力、神力都无济于事。孔子五十岁开始学易,故而他说:五十而知天命,并不是说,凡是人一到五十岁就可知天命,而是通过学易而知天命。孔子学易而得易,了知了“神无方而易无体”。庄子曰:“易以道阴阳”,认为神、道、阴阳是指的同一物,阴阳变化莫测谓之神,一阴一阳成对而生谓之道,描述阴阳生生之变化谓之易。古人认为“道者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已也。”又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宙心在旋转运行,生命光音子流生生不已如气化流行,分离宙心之后,在气化流行之中形成命,由命返源归一,谓之性,性即是指生命光音能量体。道是宇宙冥冥变化的规律,是神之所为,神之所为亦是无为;道既然是规律,则字宙间一切万物的始终变化都有必然性,即符合道的规律,此即“定数”。而冥冥中神的所为,仅是这必须性中的偶然性,而这偶然性实质也是必然性。孔子认为:易与道一样,它是道的缩影,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但是却能通理天下。孔子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于此。”易能通理宇宙、天地、万物之变化,除了神,又有谁能作易呢?故而,孔子曰:古代圣人都是极为重易的,卜筮时都要行斋戒以礼神、敬神。孔子曰:“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言大业。”这里所说的大极,以后的古人解释为大极就是太极,若如此,老子的道德经就与易矛盾了。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与无是同时产生的,但后文也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样,老子就把无定为无极,有定为大极,把无定为道,道生一,即无生有。一生二,即有生阴阳(两仪),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反映出孔子与老子在无极、大极、两生四、二生三上观点的不同,这也是儒教与道教的根本性分歧点。孔子说的两仪(阴阳)生四象,即老阳,老阴,少阳,少阴。老子说的二生三,二指阴阳,三指天、地、人三才。老子的道德经,与孔子解注易,在一、三与四上有了矛盾,故而后世人说,孔子是唯物的,老子是唯心的。近来,又有人著书,说老子也是唯物的,是辩证的,但是都没有解说为什么在一、三与四上有不同。评定古人是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不应该以见解来评定,与你的见解一致,就是唯物、辩证,与你的见解不一致就是主观唯心。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发展的,此一时,彼一时,今天认为是唯物的观点,也许明天就会被证明是唯心。人类认识问题都有个历史的局限性,古人有,现代人也有,未来人仍是有。故而打坐止观时,观音法门中的观时,要在“无依处”观。亦即不能以你的主观经验去观,也不能依众说的所谓客观经验去观,因为这两种观都属偏,不是正观。也就是说,观的标准,不能依你自己的识神固有的观念去观,也不能以别人、众人的识神所形成的所谓客观的观念去观,人类的主观、客观都属于识神观,而识神观都属偏,都有局限性,局限于历史即时间,局限于空间,局限于身躯之壳。人未死时,主观也好,客观也好,都不知死后什么样,人未生时也是同样不知生前什么样,因为人类习惯使用的是识神观。如何解释老子、孔子在一、三与四上的差别呢?老子道德经的“道”是指无极,又以“无”描述道的状态,无极的状态,老子曰:道生一,无中生有,即无极生太极,一有表太极,一生二,即有生阴阳亦即两仪,即太极生阴阳,二生三,老子曰是阴阳生三才,即天、地、人,然后就是三生万物,即天、地、人生万物。孔子注解易说:“易有大极”。即此易就是老子所言的道,称之为大极,大极即指虚空、宇宙,再具体说就是宙心。宙心就是宇宙,宙心可以机械的理解为大园(宇宙)中的小园(宙心)即◎。但不要忘了,宙心之光音又充满着宇宙,充满着整个虚空界。是尽虚空的。佛门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这里尽虚空易解,遍法界是指全部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和全部空间,即所有维的空间。大极就是无极,孔子就是文字大家,不会把太写成大,后人曾分析,是否是孔子少写了一点,孔子说:“是生两仪”。即大极生、产生、阴阳,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老子曰:太极生阴阳,孔子曰大极(无极生阴阳)。这里,老子引进一个有与无的概念,老子曰:无中生有,即无极生太极,老子在道德经上又说,有与无是同时产生的,无先无后,即无极与太极是同时产生的,但老子在道德经的后面又画蛇添了一足,说了句无中生有。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指出,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说,无为始,有为母。问题是如何去理解老子说的“无”、“有”。这里的无、有指的是同一物的两种形态,无与有都是对宙心的描述。无是指宙心的静态,有是指宙心的动态。静态时,宙心浑然一体,混混饨饨,动态时,高速旋转生出两仪三色。动从静中来,静极而生动,即无中生有,亦即无、有同生而异名,同谓之玄。“玄”字是古人对宙心的命名,玄鸟,意为,从玄中飘飞出的鸟,玄龙意为从玄中飘落下的龙。老子把动态的宙心称之为太极,把静态的宙心称之为无极。孔子把易称之为大极,易即宙心,大极概括了宙心的动、静两种形态,大极包含无与有。孔子注易:两仪生四象即老阳——无形无相,老阴——有形有相,少阳有相无形,少阴有形无相,此四象包括了宇宙中一切时空中的生命形态。在这里,从二以后,孔子与老子分手了,孔子注易中是从四象的角度往下分析,而把三才:天、地、人反映在卦位上。即初、二交为地,三、四交为人,五、六交为天。老子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首先,老子论定:有(阴阳、两仪)是万物之母,在这里,与两仪生四象不矛盾,但老子特别强调,万物中的重点,天、地、人也可以解为:天、地、间。间即人间,以间中人表示、代表天、地间一切生灵。天是指空,地是指时,人是表示,空间、时间所制约的生灵。天、地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生灵存在所取的形相。老子的道德经实质就是对易的注解,注解的方式是总起来说。孔子的注易,有总注,也有分注,即有意译也有直译。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七篇 大道朝天第九十一集 密解周易故而老庄思想与孔、孟之道是同出一源,即“易”,上古时代、远古时代。古代,中华民族的一切思想、文化都源之于“易”。易可以说是源头。老、孔的学说区别在于孔、孟注重于易的显意,老子注重于易的隐意,易的显意指导人类社会顺天地自然去生存、进化和发展,易的密意是指导人类的修行,逆天地自然去进化、回归。余下一个问题是:易是如何产生的?在易传中有文字说是包牺氏画八卦而演易,但儒学家认为这是后人的伪托,那么易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现今的易本,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八八六十四卦象,二是卦辞和爻词,三是注语解说。古代将一、二合称为易经,三为易传。后世人将经传合本统称为易。易是由三部分人在不同时空完成的同一作品。卦象是天人的一种语言形式,八卦,六十四卦象是由九天玄女传出,古巫通灵,用通灵法获其象意,然后用当时的事物为语言,形成卦辞、爻辞,作为是对卦象的解说;后人,例如孔子这样的大家,再作传,对卦辞、爻辞进行解注。这样,卦象、卦爻辞、传就构成了如今的易本。在辽西连山的东北面有一名山,称之为医巫闾山。上古时代,那里隐居很多著名的大巫,当时最有名的是十巫,如巫咸等。这些灵巫以其通灵术获得了易的真谛,并以易测天测地测人测万物。以后,如孔子这样的哲理大家,作传解易之卦辞、爻辞,而成为哲学著作。第一卦,乾卦,乾表天,表性,表元神,表生命光音能量体,其特征是纯阳刚健,元亨利贞,表现无为空静如如不动。第二卦,坤卦,坤表地,表命,表识神,表生命光音能量体的载体,其特征是纯阴,柔顺,适应性强,表现有为、造业、实、动、生生不息。坤的卦辞是: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识神必须如牝马,而不能如牡马,若识神为主,则迷,识神柔顺,静闲,元神方能为其主,若识神不抢占东北(心、脑)而安于西南(丹田),即意守丹田,则吉。乾卦的注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卦的注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为性,坤为命,乾为性质,坤为命体,性命相合则万物生成,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性与命的结合体,性为初始,命为生成,元神应为主,识神应为次,这是修行最基本的原则。生命的起源在于“乾道变化”,阴阳二气冲和“保合太和”,与坤体、载体结合后形成生命现象“各正性命”,坤为地,为载万物之体,载体,生命的载体。性是命之性,是天给的自然属性,即生命光音能量体,命是性之命,是地成的。在乾注里:“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使载体赋予性命是气造成的,形成性命品物之后,“大明”——性能量贮存于人体的六个位上,即海轮、水轮、日轮、火轮、风轮、月轮。修行者在修时,是要将六轮中的性能量“六龙”冲至天轮。这样,“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冲出去了,离开了俗体“庶物”,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如此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要好好修炼。乾卦第一爻,初九,潜龙勿用,阳在下。坤卦第一爻,初六,履霜坚冰至,阴始凝。修行者在这个时候是冲不出去的,阳在下,而阴气盛已凝为霜,若再不自强,阴气将凝为坚冰,封住了潜龙。这时人的能量级已近于零。修行者行动功:潜龙开山,开冰雪阴封之山,行静功,唤醒潜龙——昆达利尼蛇。但是“易”已明确指出,此时潜龙勿用,地已霜冻,既不能开山上冲,又不能静坐修“龙蛇大丹功”,那么,修行者应如何办呢?易是这样指教的:乾卦一爻变,而成垢卦初六,坤卦一爻变而成复卦初九,且看爻辞是如何指教。垢卦 巽下乾上,女壮,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下有风,垢以施命浩四方,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躇躅,系于金柅,柔道牵也。此时修行者是处于柔遇刚,柔将克刚,阴将克阳。如此下去,阴愈来愈盛(女壮),应立止于女色,不可长此下去,识神(后)应主动运行丹田之气以养丹阳(天下有风),若能控制阳失阴长(系于金柅),则贞吉,若如此下去则见凶,阴气虽尚不盛,但如瘦猪,很快就会长壮,故要牵制止阴长。复卦 震下坤上,震为龙,龙在地下,曰潜龙。“复,享。七日来复,天行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初九,不远复,以修身也。”此卦,初爻意为,修行者定要在冬至日起,闭关打坐入静七日,以养身。不要去忙商旅之事,元神(先王)闭关修身,则亨。邵雍诗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牺。”天地之心在建子之月,冬至之时,一阳初动则易大动,此时打坐最易唤醒昆达利尼蛇,活化海轮。以上是按易经修行炼功的第一步。即“待到莲花盛开时,横空出世莽昆仑。”此莲花为雪莲,又名雪山青莲,逢冬至日开。此即九阴功第二式,意念潜龙被封在冰雪昆仑山之中,创造出冬至日的条件,九阴功打完,常是手指冰凉。乾卦第二爻“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坤卦第二爻“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乾卦二爻变,为天火同人“六二,同人于宗,吝”。坤卦二爻变为地水师“九二,师在中,吉无咎,王三锡命。承天宠也。”冬至闭关七日后,潜龙冲出海轮,龙头已在丹田,日轮,此时行潜龙开山式上冲,有利于得见“大人”——性光。此时打坐要身直胸正,心胸宽大虚无。静坐时,不要有为(不习)是有利的。“天下文明”,即天下火,丹田有热感。但此时上冲(天上(龙头已在日轮)火下(热感已在丹田)),火为龙蛇上冲,中脉不宽有阻(同人于宗),是不容易的(吝),养龙于水轮,地下水(地水师,师即养龙),即以肾水、精化气养龙。是正确的(王三锡命,承天宠也)。修行者应动功、静功结合,此时一级能量。以上是修行者的第二步。需四十九天修炼,行潜龙开山式及潭中观月式。乾卦第三爻“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终日乾乾,行事也。”坤卦第三爻“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乾卦三爻变,天泽履“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又“眇能视,不足以有明,跛能履,不足以履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坤之三爻变,地山谦,“劳谦,君子有终,吉。”修行者要日夜抓紧修炼,“终日乾乾”不息。终日乾乾干什么?行修行之事也,即使劳累(厉)也没关系,此即修丹田之气,精化气。含章,即合光,蓄能量于丹田,以待时而发,“从王事”——修性光,虽目前尚无成,但会有终。乾之三爻变为什么凶呢?爻辞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在这一阶段是修命不修性,是在半边用力,一味下去终是无成。但上面的坤卦讲了,虽无成但有终,此句是有前提的,即从王事——不要忘了目的在于修性,而且要知光,知道是为了修出光来。而这里却是“武人为大君”,识神在一味的修命,而不顾及修性。所谓凶,并不是说有什么凶事,而是指无成。眇能视——用一只眼看东西,跛能履,用一条腿走路,此是比喻,只修命是偏的,如踏老虎尾巴,凶——无成。坤三爻变是说,丹田虽修出光热感了,但修命仍应居下位(谦),要知道,正位应让于修性。如果能这样,而不是“武人为大君”,则吉,吉是什么?君子修行有终。以上是修行的第三步,二级能量。易是用隐语,密句讲修行之事,故而人们虽读易却找不出来,因为不光是隐语,要命的是密句,它把一个事情分写在四个卦上,必须把四个卦对起来,方可知其密意。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七篇 大道朝天第九十二集 含万物而化光在前面一集里,仅举了一个案例的一部分,剖析神门功法。道门从易中,悟出炼丹术,写有“周易参同契”,重在命功上,而未能穷尽易之玄妙,佛门功法重在性功上,而神门功法是从命功入手,直指性光。老子实际已悟出易之全貌,但未直说,只是在开篇第一章中点了一下:“无以欲观其妙,有以欲观其窍。”这里的妙是暗指性功,窍是守窍,指的是命功。下面,接上一集继续剖析。乾卦第四爻“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进无咎也”。“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或跃在渊,自试也。”“或跃在渊,乾道乃革。”坤之四爻,“六四括囊,无咎无誉。”“括囊无咎,慎不害也。”在丹田精化气已足的基础上,要及时进德修业,即修性是无坏处的,这是修行者由修命进而修性的一个质的飞跃(乾道乃革),可以自己试一试,就是飞跃不上去也无坏处的,也就是仍处于渊位(丹田)。这一步是要从日轮跃到火轮(心轮),此是性光激发的开始,九阴功的第五式,龙跃于渊就在于此,第四式三度玄关是为龙跃开道。坤卦中曰,这一步,虽无咎,但要慎重,括囊意为把口袋扎起来,隐意是慎重的意思,慎之方无害,方无咎,若不慎则有咎。乾之四爻变为,风天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上合志也。”修行者已修至火轮,即心轮,再上面是风轮即喉轮,此时,以一阴畜五阳力量是不足的,心要平静,不可急于求成,而且这一步的时间要长,要反复,龙跃于渊,如果过急,犹如一阴战五阳,会受伤的,只要戒燥,坚持修炼下去,方向是对的“上合志也”。坤之四爻变,雷地豫“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长远利益”“志大行也。”.此卦爻含意较多,一是此举是行大志,获大有,是高兴的事(豫)。二是不能怀疑、动摇而使气散,要五阴保一阳,用全部能量向上冲。三,如果运行的好,会如同雷声滚滚地从地下(海轮)冲上来,伴随雷声,身体会有震动的感觉,有时雷声闪电,震动同时出现而产生快感(豫)。四,完成这一步龙跃于渊,要看你以往修的根基,同时这一步也是为下一步创造条件。豫卦的总卦象是“利建候行师”,即有利于上行,行师即率兵上冲,利建候是隐语,即将有利于下步“见”喉轮之功。以上是修行的第四步,四十九天,三级能量,九阴功,龙跃于渊(第五式)以及九阴功二、三式。下面是第五步,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飞龙在天,大人造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虎从风。”“飞龙在天,上治也。”“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一步是完成冲开风轮,风轮在头部咽喉,故曰飞龙在天,冲到这一步是有利于出光的(利见大人)但这一步,修天德很重要,取得天师的加持是个关键。得到这种加持,就会形成云从龙,虎从风之势。此步也在于完成上离中真阴,降下坎中,下坎之真阳上填上离之虚(水流湿,火就燥),这样才能完成日月合明,天目出光。九阴功中第六、七两式彩云追月、海底捞月即是。此时的成果是天目前西天月一轮,四级能量。坤之五爻“六五,黄裳,元吉。”黄裳的隐意是,地下(海底轮,脐轮等)的能量上冲至此而发光。乾五爻变火天大有:“火在天上,顺天休命。”“六五,厥学交加,威如吉。”火即飞龙,已冲至天(风轮),应顺天修命。此时,要返修命功,以养后劲。坤之五爻变,水地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水在地上,全部能量都已调上来了,此时更应无为修行,能量依其自然,来者不拒,在下面的不上来,也不要强调上来,这样做则吉。以上是第五步修行法,可配合九阳功大虚无法。乾之六爻“上九,亢龙有悔。”“高而无民,是以动而有悔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飞龙已冲至月轮(天目),能量用尽,位高而下无民,民在此谓阴能量,精化气之能量,亦谓识神不能与元神同步,此时应放慢速度。坤之六爻“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其道穷也。”“阴疑而必战,天玄而地黄。”这里是两个含意,一是识神与元神开战,不愿让元神再往上冲,二是元神的能量不够,此是描述修行者思想斗争。乾之六爻变,泽天夬“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居下,居德则忌。”“上六,无号终有凶。”“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是决定之意,必须要去除识神的干扰方可有成,同时在功法上,月轮要向下,向日轮注入甘露(君子以施禄居下),(详见龙蛇大丹法),这样,识神的干扰终将被去除。坤之六爻变为山地剥:“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这里是两个意思,一是修行的基础若不好,犹如高山建在薄地上,会剥落的,若是如此,要返过来“厚下安宅”;二是硕果已成,但识神干扰,因为一旦元神修成,乘车(舆)而去,识神就失去了房子(身躯)。在九阴功里这是第八式,三度还魂,海底藏身,采海底花(精)补气,重冲上天。对应的九阳功即是龙蛇大丹法,这是修行的第六步,能量级卡在四级上,冲上去了,则进入五级,甚至六级,冲不上去,就卡在四级。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大哉乾元,乃统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天下治也。”“乃见天则。”此卦是讲从月轮冲上天轮,冲出天轮,修行的大功初步告成。元神冲出去了,则人此时了知了“天则”,在宇宙生命是平等的,都是龙,故无首,佛、菩萨也是平等的,故无首可言。坤卦“用六,利永贞。”“以大终也。”“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意为冲出梵轮、天轮、利永贞,修行事告以大终(指告一段落)。以上是修炼的第七步,九阳功的第六、七、八、九式,此步完成则可为五级、六级,甚至七级。但不是没有,极少能修成。宇宙生命学(心语108集)第七篇 大道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