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世界未解之谜

作者:雷纳·科特 字数:82463 更新:2023-10-09 13:54:12

序言当我们人类步入21世纪时,我们面临的未解之谜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纷繁复杂。那些我们已熟知的种种谜团还没有得到破解,而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了。  关于地球生命的起源问题仍然令科学家们费尽心思。地球生命到底源于陆地还是海洋,抑或由小行星从宇宙某个遥远的地方携带而来?科学家们至今还在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科学家们最近在火星上发现了冰层,这一发现为火星上曾有生命存在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火星人真的曾经在那个红色星球上默默地注视过我们吗?在澳大利亚热带原始森林的一个洞穴里,考古学家发现了当地的土著人保护着的一幅画。画中有两个戴着头盔、头盔上顶着天线、穿着带有环绕胸间的宽腰带的工装裤的“创世生灵”的形象。这幅已有5000年以上历史的画,其中人物的穿戴打扮跟我们当代的潜水员或宇航员相差并不大。  香港大学地理及地质学系副教授章典在西藏发现两万年前的多个人类化石手印与脚印,证实西藏在冰河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这比以往所认定的最早的西藏人类遗迹还早了16000多年。  还有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种种奇闻异事,种种无法解释清楚的神秘现象,当我们看到或听到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时,我们是对它们嗤之以鼻呢?还是感叹自己孤陋寡闻,还很无知呢?  科学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如果那些许多千万年前的史前文明遗迹,确实是我们的祖先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历史轨迹,那么针对这些谜团所做的种种探索和研究,不正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亘古以来人类从发展,到辉煌再到毁灭的难题吗?这不但能够使我们人类重新认识自己,更能够帮助我们开创人类美好的未来。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并不多,而对大自然的了解就更少,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便捷、幸福的生活,但还远远没有到达我们所期望的彻底解决问题的地步。  本书所记录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种种神秘的事件,虽然还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但相信能够激发我们不断增长的探求神秘的好奇心,使我们以更开放的更富有想像力的心态来迎接未来。  编者2002年4月UFO  1.人类生命起源于何处我们从哪里来?人类生命起源说一直是科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据最新出版的《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地球生命可能起源于淡水池塘,而不是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深海热源附近。据报道,圣克鲁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淡水比咸水更有可能孕育生命。他们说:“尽管已知的最古老生物化石是海洋生物的,但生命实际上起源于淡水池塘。”  科学家们认为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能自我复制的化学物质———后来发展为DNA———被一种叫作泡的薄膜围绕。查尔斯。阿佩尔与他的同事合作,已经能够使用早期地球的物质成分在淡水的条件下制造出这种泡,而在咸水的环境下却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报道说,研究结果对海洋起源学说提出了质疑,但与达尔文的理论有几分相似。一个世纪以前,达尔文在他的个人书信中曾经猜想,生命起源于“富含氨和磷的有机盐、光、热、电等相关物质的小池塘中。”人类生命形成后,多数科学家都同意人类祖先源于非洲的观点,但对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之后的发展过程却持有不同意见。美国科学家最近提出了一种人类进化的新观点,认为人类曾经三次走出非洲。  科学界一般认为,大约200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直立人就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开始从非洲向世界各地扩张。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有一些人提出,直立人离开非洲后,现代人就在世界不同地区兴起。但也有人认为,约在5万年前又有一批人走出非洲,完全取代了欧亚大陆的早期居民。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艾伦。坦普尔顿提出,也许上述两种意见都有一点道理,事实可能居于两者之间。后期的非洲移民对人类基因特征有很大影响,但他们是以通婚的形式实现的,而非以武力手段完全取代原来的居民。  坦普尔顿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研究了世界不同地区居民的DNA序列,将常染色体、性染色体和线粒体上的10个区域的信息相结合,比较多个基因的差别,研究其变异过程。他的结论是,直立人离开非洲之后,在40万至80万年前又有一次大规模非洲移民浪潮,第三次则发生在约10万年前。他还发现此后存在某种从亚洲回归非洲的趋向。一些科学家对坦普尔顿的意见表示支持。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他的染色体分析方法存在缺陷。有的考古学家说缺少与之相符的考古证据。但是,另一重大发现,为人类走出非洲作了更好的注释,因为科学家发现一名希腊裔妇女和美国原住民有着同样的祖先,追溯出人类共同的祖先“夏娃”可能是非洲黑人!  Discovery频道“真正的夏娃”特别节目追溯人类血缘的整个过程,犹如一个活生生的科学侦探故事。世界的顶尖科学家,藉由尖端科技研究,证明现今人类的部分粒线体DNA都和15万年前一位非洲妇女相同,这名被称作“夏娃”的非洲妇女,并非当时惟一的女人,但是却拥有惟一存活的最成功的粒线体DNA.粒线体DNA提供了化学能,是决定身高与瞳孔颜色所不可或缺的遗传基因,透过最先进的DNA研究,部分科学家更大胆颠覆了原先对人类全球迁徙的看法,认为全球人口的形成,是因为非洲祖先南进亚洲的结果。  2.祖先栖息在哪里关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看法有很多,在非洲发现了人类远古的足迹。因此,正统的理论认为人类的发源地在非洲。但是,通过对非洲狒狒所携带的一种标志基因的研究,可以断定人类不大可能发源于非洲,至少,不会是发源于非洲的大陆地带。  1976年,三位美国癌症专家在研究非洲狒狒身上携带的一种病毒时获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他们发现在很久远的年代,这种致命的、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曾在非洲的灵长目动物中引发了一种毁灭性的大瘟疫。在与瘟疫进行惨烈搏斗的过程中,非洲灵长目动物的体内逐渐培育出一种可以抵制该病毒的遗传基因。三位专家发现,尽管这种病毒后来逐渐失去了危险性,但曾起到抗病毒作用的那种遗传基因至今仍存留在所有非洲灵长目动物的体内,而起源于其他地区(如亚洲和南美洲)的灵长目动物则不携带这种基因。可以说,这种基因是所有非洲灵长目动物的一个“标记”。通过研究,一些科学家发现人类体内并不存在这种基因,他们从这个有力的依据中得出结论,人类最早的发源地并不在非洲,在亚洲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伊莱恩。摩根认为,仅仅根据在基因问题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把非洲排除在外,她仍然认为后来进化成人类的那些古猿最初是生活在非洲丛林中的,只不过因为某种原因它们离开丛林来到了一个与大陆隔绝的水乡泽国。在那里,它们用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完成了向人类的进化,后来又回到了大陆之上。为了给这一设想寻找依据,伊莱恩来到非洲进行考察。可以断定,如果古猿们真的作过伊莱恩所设想的那种迁移,它们肯定是出于被迫,而不是出于自愿。它们不可能主动来到有水的地方开始学着吃力地站起身子过日子。尽管在许多年后它们的后代最终习惯了这种直立姿势,但是当时的它们是不会情愿放弃自己已经很适应了的丛林生活的。同理,在完成第一次迁移之后的几百万年里,那些古猿的后代已经适应了水中生活,当然也不会情愿回到阳光灼人、猛兽横行的陆地上去。也就是说,它们迁回陆地的举动也是被迫作出的,尽管再过几百万年后,它们的后代又能过惯陆地生活了。  迫使古猿进行迁移的最大可能的原因就是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没有任何一片陆地的自然环境可以完全保持稳定不变,而在从坦桑尼亚一直延伸到埃塞俄比亚的东非大裂谷地区,自然环境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这种不稳定性的影响极为显著,它意味着生活在这里的任何物种要么去顽强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要么在环境变化时被无情地淘汰。在非洲大陆,恰恰有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变化无常的地区,在这里,环境的变化完全有可能促使生活在此的古猿作出伊莱恩所设想的那种迁移。地质学家研究发现,在大约700万年以前,当时还被森林所覆盖的埃塞俄比亚北部阿法尔地区(在非洲大裂谷的北端)发生了地壳下陷,从而形成了一个内海。这个内海的北端连通红海,南端连通亚丁湾,它把一块陆地从大陆分割开来,变成了一个岛屿。后来,由于地质运动,阿法尔海的两个出口都被阻塞,它变成了一个内陆咸水湖。在以后的几百万年时间里,那个咸水湖逐渐干涸,最后成为一片盐碱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盐碱地层达几千英尺厚的达纳基勒沙漠。今天,这片广阔的盐碱地带的东西为达纳基勒高地,这就是当年被阿法尔海从大陆隔离出去的那个长满森林的岛屿。  根据地质学家的上述分析,伊莱恩。摩根作出了这样一个推测:在阿法尔海形成的时候,一群猿猴被隔离到了现在是达纳基勒高地的那个岛屿上,并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下开始了向人类的进化。正因为这里与世隔绝,所以当那场瘟疫在非洲大陆的灵长目动物中肆虐时,它们才幸免于难,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没有产生那种标志基因的原因,也是它们的后代———人类———不具有这种基因的原因。在海岛上,当海水上升时,它们被迫过一种半水生的生活。后来,海水减退,达纳基勒岛重新与大陆连为一体时,它们又回到了陆地上。由此可见,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很可能会找到一些极具研究价值的化石。这些化石作为考古学上的发现,也能为生物学家研究人类某些特征的形成原因提供实物资料。事实上,近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注意力投向这一地区。1995年12月,一群来自意大利和厄立特里亚的科学家在盐碱度极高的达纳基勒沙漠地区(以前为阿法尔海)进行了一次考察。他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块头盖骨碎片化石,一块髋骨碎片化石和一块指骨化石。经确认,这些化石的产生时间大约在200万年以前,它们是在这一地区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位科考队员、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地理学家厄内斯托。阿贝特兴奋地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海湾和半岛:人类最早栖息的地方新西兰奥克兰半岛和普伦提海湾如果从地理概念上来加以描述是鲜为人知的,但其文化上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半岛和海湾创造了最早的生命,进而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一片流动的水域就是一条连绵不绝的生命线,文明线。这三帧原始土著雕刻艺术作品仿佛确证着人类生命的文明进程。  3.他们生活在海里吗目前在学界“经典的”现代人类起源理论就是人类进化论。根据这个理论及当代考古成果,一般学者将人类进化的时间表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为:古猿阶段:生活于1400~800万年前;南猿阶段:生活于400~190万年前;猿人阶段:生活于170~20万年前。我们在这三个阶段中发现有两个年代中断期:在“古猿”和“南猿”之间有400万年的中断期;在“南猿”与“猿人”之间也有20万年的中断期。这是因为,在这两个中断期内,没有找到任何能够证明关于人类起源的中间过渡物种化石。  这个事实的存在,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同时也给达尔文的学说提出了疑问。化石显示———按照进化论的学说———人类进化的历史非常久远。为了学术研究上的方便,一般学者将1974年在东非大裂谷发现的遗骸视作人类化石的起始。这副名叫露西的遗骸化石大约生成于350~380万年前,属于身材十分矮小,用双足行走的原始人,而脑容量只有400毫升,尚不足现代人类脑量的1/3,从这个意义上说,露西还算不上人类。之后大约160~170万年前,“直立猿人”开始出现在地球上,直到40万年前左右,人类似乎毫无变化———至少没有化石显示不是这样。然后,“直立猿人”绝迹,接着被古人类家所称作的“智慧人”———即人类进化中的第四阶段———开始非常缓慢地出现在地球上。  然后,如何确定“智慧人”阶段时期,在学界争论最大,其原因之一:这个阶段的确定直接关系到现代人类的直属物种;另一个原因则与前三个阶段的“化石断档”现象一样,是因为得不到化石上的支持。正如罗杰。李文在《人类的进化》中所写道的那样:人类究竟何时开始过渡到比较有智慧的形式,实在很难确定。有些学者认为,这个过渡牵涉到脑容量的扩大和头盖骨的变薄,早在4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可惜的是,这个时期并未留下足够的化石,以致我们不能确定这期间究竟发生何事。  其实,这个问题在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时,他本人就注意到了,因为他发现化石资料还显示不出进化的脉络,因此便用“地质记录的不完全”回避了这个问题。如果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因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尚属有情可原,那么在经过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地质考古学家们的足迹早已踏遍了地球的每个角落,人们获得了无数古猿化石,而惟独这三个断档期的化石仍然一无所获,这显然不能再用“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巧合”这样的理由来搪塞了。于是,学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令世人惊奇的“海猿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哈代认为化石断档期人类的祖先并没有在陆地上生活,而是生活在海洋之中。这意味着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几百万年的水生历史。哈代说:地质史表明,800~400万年前,在非洲东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所以迫使部分古猿到海洋中生存,并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地壳再次变动,海水退却,本已适应了海洋生活的海猿于是不得不重返大陆,这就是人类的祖先。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哈代收罗了大量的证据,这些证据所反映的特征在陆地的灵长目动物身上明显缺乏,而在海豚、海象等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却十分明显。哈代的证据包括:①除了人类之外,陆生灵长目动物均有浓密的皮毛,惟独人类与水兽一样,皮肤十分光滑,缺乏体毛;②陆生灵长目动物均没有体下脂肪,而人类却有很完善的体下脂肪,这一点与水生海兽相似。这个特点明显是为适应水中生活而形成的;③人类具有泪腺分泌泪液及排出盐分的生理功能,这种功能在其他陆生灵长目动物中找不到共同点,惟有水生哺乳动物独有;④人类所具有的正面性行为,仰卧睡觉及出汗等生理现象,其他陆生灵长目动物身上没有,而与水生动物类似;⑤所有的陆生动物都有极精细的盐分摄入和调节机能,一旦盐分缺乏,就会影响到它们的生存活动。而人类却和水生海兽一样,对体内盐的摄入没有调节机能,这说明人的进化基因的该项功能是在海水中定型的。因为在海水中,不需要调节盐分的摄入量;⑥人在潜水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所谓“潜水反应”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呼吸暂停、心跳变慢、全身脉血管血流量减少。此时,富含氧气的血液不再输入到皮肤组织、骨骼及其他器官,而是全部集中至维持生命最重要的机体———大脑和心脏,使它们的细胞得以在数分钟内不致死亡,这种现象与海豹等水生动物的潜水反应十分相似;⑦人类女性在水中分娩没有痛苦,而人的初始阶段———婴儿,则喜欢水,并伴有游泳的本能,这说明人类与水的关系非同一般;⑧人体含有70%左右的水分,大大超过所有陆生灵长目动物体内水分含量。  哈代的“海猿理论”问世后,得到了很多人类学家的支持,但也出现了反诘的声音,反诘的理由主要包括:①海猿在海洋中生活了400万年,并获得了一些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特征,但重返陆地后,为了适应陆地的生活条件,也应该丢掉这些不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特征———如不能对体内盐分进行精确的控制等,为什么在重返陆地后的几百万年中这些特征没有丢失?这显然是违反进化规律的;②对于造成的400万年的化石断档,“海猿理论”仍没有给予很好的解释。因为现在人们在大量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同时,却从来没有找到过海猿的化石。显然这一理论又陷入了另一个方式的化石断档现象;③根据分子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则得出,人与猿开始分化的时间距今500~400万年,这一点并不支持“海猿理论”。  鉴于二者难以调和的矛盾,于是一种折衷的“海陆双祖先复合理论”又诞生了。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祖先,一个是古猿,一个是海猿。对400万年的化石断档期他们提出的解释是,古猿与海猿在这期间发生了基因重组,于400万年前产生了“南方古猿”,而这种重组发生的时间极短,只用了几代到十几代的时间便完成,因而在较长的地质时期没有留下化石。这个理论看起来既可以说明人类化石进化的断档现象,又能说明人类为何有很多海洋生物的特点。然而,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及分子学上的支持,并没有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便被搁置一边。正当争论困扰着人类学家时,从中国传来的研究结果似乎又再次支持了“海猿理论”。  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周民博士提出的理论认为:从鱼类到人类事实上是脊椎动物的进化史,而人类及所有陆地脊椎动物都应隶属于硬壳鱼类,在鱼类向人类进化的漫长历史中,每一个体的发育史都会重演整个进化历史。例如,婴儿在胚胎发育阶段会有腮裂现象,显示出鱼类的特征。再如,初生的婴儿在水中会充满了自信,他会睁着眼睛在水中潜游,然而一旦踏上陆地,并立刻充满了恐惧,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学会在陆地上行走。硬壳鱼是如何上岸的?周民博士对这一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绘:由于受到了干旱的威胁,这些鱼类为了适应环境,不得不爬上陆地,开始可能还会得到水源,但由于水源的不断枯竭———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提到,地球存在过这样的时期———水中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迫使它们发展成为两栖动物:一边适应全新的陆地环境,一边沿习着在水中产卵的老习惯。之后,羊膜被进化出来,硬壳鱼在繁殖上摆脱了对水的依赖,羊膜为胚胎提供了水的环境,蛋壳又保护着受精卵,这标志着陆地爬行动物的形成。以羊膜长到母体内为标志,爬行动物发展为哺乳动物。胚胎在母体中更减少了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同时恒温在哺乳动物上形成,进一步确立了在自然中的竞争优势。大约在1400~80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直系物种同时向三个方向进化,逐渐进化成大猩猩、黑猩猩和人。而人与大猩猩的生物基因上最接近。周民的理论备受学界的关注。因为在现代脊椎动物中,硬壳鱼类有5万多种,几乎占全部海洋物种的98%以上,而以鲨鱼为代表的软骨鱼类总计只有700多种,因而软骨鱼类进化的机率和选择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大英博物馆古脊椎动物学权威学家阿尔伯格博士对此评论说:周民所展示的原始硬骨鱼具有意想不到的特征组合,它将迫使人类重新思考脊椎动物的进化史。然而,尽管周民的理论再一次显示了人类与海洋的亲密关系,但它仍没能合理说明古猿在进化过程中的化石断档现象,而只是对“海猿理论”极为精细的发挥。  无论如何,“化石断档”现象,都是人类学家不可回避的问题。  4.难道从非洲走来人类如何起源,起源何地,历来分歧颇多。目前,又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直接起源于非洲,然后走出非洲,在世界各地继续演进。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家阿兰。索恩领导的小组在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介绍说,他们是对从一具标号为“蒙戈人”的遗骨中提取出的迄今最古老的人类遗传物质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现代人类起源的新看法。1974年,古人类学家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新南威尔士州蒙戈湖附近发现了这具“蒙戈人”的遗骨。20多年来,古人类学家针对这具遗骨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并随着检测技术的更新,不断得到新发现。科学家发现“蒙戈人”时,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测定他的生活年代。  最初,科学家推断他生活在距今2.8万年。此后,科学家根据C14年代测定法得出4万年的新数字———这个数字是碳测定法能够得到的最古老数字。近年来,科学家更多地将DNA(脱氧核糖核酸)测试技术用于考古。阿兰。索恩等人成功地从“蒙戈人”的骨骼中提取出DNA,并进行了分析测试,得出“蒙戈人”最新的“年龄”———死者生活在距今约5.6~6.8万年前。索恩称,这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从古人类遗体中提取出的年代最为久远的DNA.索恩研究小组在研究中还有更大的发现。他们在报告中提出,对从“蒙戈人”骨骼中提取的DNA进行测试后发现,它与早期现代人类的古老的DNA在遗传上没有联系。索恩小组宣布,这一结果表明,在澳大利亚出现的早期现代人,其演化路线独立于非洲古人类之外。这一新的发现对目前学术界流行的“出非洲说”直接形成挑战。当前的古人类学界对从猿到人的进化步骤存有多种理论,一种较为流行的理论将此进化过程分成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其中智人被认为是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而得到众多科学家认可的“出非洲说”认为,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是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150~200万年前,这些直立人进化为智人,并于距今10~15万年前走出了非洲,分散到其他地区。他们及其后代逐渐取代了当地的直立人,最终进化为现代人类。这种观点的推崇者、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彼得。昂德希尔等人最近还在美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他们对人的等位基因标记测试的结果,反映了人类数万年来从东非迁移到中东,然后到达南亚和东南亚,接着来到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最后进入欧洲和中亚的过程。  但索恩研究小组则认为,现代人类的起源可能要比想像中的复杂得多。索恩等提出的名为“地区连续性”的现代人类起源新理论认为,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在过去150万年间不断地迁徙到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并形成不同分支,这些分支通过混血繁衍,在10~15万年前分别在非洲、欧洲、东亚和西亚等地进化为现代人。但是,索恩认为,对“蒙戈人”的研究成果表明,澳大利亚很可能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现代人究竟是源于非洲,还是像索恩等人提出的在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分别产生?在当前的科技条件下,线粒体DNA测试是古人类学家最为推崇的方法之一。  线粒体仅存在于生物的细胞质中,含有一定的遗传物质。在人的受精过程中,由于卵细胞中含大量线粒体而精子中含量极少,因而个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可认为仅来自母亲,可用线粒体DNA来研究母系遗传。线粒体DNA在遗传给下一代时并不发生变化,除非产生随机变异。变异发生的几率相对稳定,因此可以作为研究人类进化史的“分子钟”。通过这种方法,众多科学家都坚持认为,现代人都源于非洲,并且不断提出新的论证。  最近,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选取了53名来自不同地区、种族、文化的试验者,对他们的全部线粒体DNA进行研究比较,据此绘制出现代人的“家族树”。从“家族树”中可以发现,约12~22万年前,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群人是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大约在2~8万年前,大批人走出非洲迁徙到世界其他地区,取代了这些地区原有的人类。但这些研究的可靠性存在争议。存有异议的科学家指出,运用DNA技术的古人类学家通常只关注占线粒体DNA序列7%的“控制区”,其他区域的变异情况却被忽略了。  目前,索恩研究小组基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更倾向于支持“地区连续说”这种完全不同于“出非洲说”的理论。索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无论从‘蒙戈人’的遗骨结构,还是DNA测试结果,都能证明‘蒙戈人’同非洲完全没有关系。”索恩小组通过对“蒙戈人”的研究,还对一度流行的生活在欧洲等地区的“尼安德特人”是人类祖先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提出“尼安德特人祖先说”的人类学家,通过对1856年以及此后在德国西部的尼安德特山谷发现的距今约4万年的尼安德特人遗骨的研究,得出有别于“出非洲说”的理论,认为欧洲等地也可能是人类起源之地。索恩小组的研究认为,“蒙戈人”和“尼安德特人”也不存在任何关联。因此,“蒙戈人”不是“尼安德特人”的“迁移后代”。对此,索恩表示:“‘蒙戈人’就是‘蒙戈人’,他起源于澳大利亚。”对于索恩小组的研究成果,目前考古及古人类学界还存有异议。1974年,最早在新南威尔士州蒙戈湖附近发现“蒙戈人”遗骨的古人类学家吉姆。鲍勒,在得知索恩的研究结论后表示,人类学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很多,索恩的新观点无论对澳大利亚还是世界古人类学研究“都是一个重大突破”。但是,这个理论是否能最终成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就是远古的人类祖先,据说,他们从非洲走来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据认为是源自非洲的“蒙戈人”小档案出生地:澳大利亚东南部新南威尔士蒙戈湖附近发现时间:1974年年代:距今约5.6~6.8万年5.中国发现的化石质疑进化论进化论的理论认为,最早的脊椎动物代表是鱼类。鱼类进化为两栖类,两栖类进化为爬虫类,爬虫类进化为鸟类,哺乳类,以至今天的人类。按照这个进化顺序,地球上应先出现两栖类,然后才会出现爬虫类。可是事实是不是如进化论者所说的那样呢?  进化论是1859年达尔文提出的一个假说。他当时主要根据动植物的某些形态和器官功能相似而提出来的,并没有化石做根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把这归之于当时的“地质记录不全”,他这样说也是寄希望于后人能有更多的化石发现予以验证。140多年过去了,古生物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化石发现,客观事实使人们对进化论提出质疑。化石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现的某种有机体,没有逐步进化的任何痕迹。这些有机体一旦出现,基本上就不再变了,那怕过了几百万年,不管气候和环境如何变化。远的不说,就拿近年来在中国的几起化石发现来说吧,就给进化论以巨大的冲击。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地质学家胡承志先生在贵州兴义一带调查地质,采集到几块动物化石,带回北京经古生物专家杨锺建教授鉴定,认为是早期的爬虫类,定名为胡氏贵州龙。生活在距今约2.4亿年前的早三迭纪,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爬虫类化石。另据1999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中国古生物家在辽宁省北票市发现亚洲最古老的蛙类化石,取名“三燕丽蟾”,生活在中生代的早白垩纪,距今约1.2亿年(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蛙类化石距今不超过1.6亿年)。又据最新报导,中国科学家又在北京以北400公里处发现蝾螈化石,距今约1.5亿年,化石保存很好,甚至连一些内脏都清晰可见。据研究人员说,现代蝾螈的头骨及腕骨的细节跟化石里蝾螈身体组织一模一样,说明1.5亿年来,它并未像进化论者所说发生进化。报导还说,这个蝾螈化石,比其他地区发现的类似蝾螈的化石早0.85亿年,也就是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的蝾螈化石,那比贵州龙———爬虫类也要晚9000万年。若按进化论的理论,爬虫类是由两栖类进化来的,蛙类和蝾螈都是两栖类的代表,也就是说,它应该出现在爬虫类之前,而不应出现在爬虫类之后。但是在中国发现的化石事实却和进化论的理论相反。在2.4亿年前的早三迭纪就出现了爬虫类———贵州龙,直到1.2亿年后的白垩纪,才出现两栖类———三燕丽蟾,9000万年后才出现蝾螈,也就是说,爬虫类出现在前,两栖类出现在后,两栖类比爬早类晚出现9000万年到1.2亿年,爬虫类怎么会是由两栖类进化来的呢?那不等于说孙子比爷爷早出生1.2亿年吗?  再就80年代在云南发掘的“澄江化石群”来说,属古生代的寒武纪,距今约5.3亿年。已经包括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等在内的40多个类群的100多种动物,涉及当今动物界大多数门类,还有无法归在现有种群的6类灭绝类群,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因为在寒武纪以前,地球上只发现有简单的生物,如藻类等。这么多门类的生物,突然在寒武纪出现,而且在寒武纪以前的地层里找不到他们的祖先,对此又怎么解释呢?地质发展史,古生物发展史,一再证明地球上各个时期的不同生物出现往往是突发性的,而且一经出现就不再变化。如海百合、海豆芽,已经在地球上生活几亿年了,看不出它有什么演化的痕迹,而且突发性地出现也往往突发性地消失。如上古生代的蜓科(纺垂虫)化石,从石炭纪开始出现,到三迭纪就消亡了。地质学家用它来确定地质时代,称作标准化石。再如恐龙在中生代空前的繁荣,到白垩纪末就突然灭绝了。如果说,一种动物是由另一种动物进化来的,它应该是连续性的漫长过程。那么这种过渡型的中间型的化石应普遍存在,不难发现,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已经发现的所谓过渡型的化石,也多似是而非,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甚至牵强附会,所以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如曾经一度把文昌鱼说成是脊椎动物的祖先,后来又被否定了。  自1861年在欧洲发现始祖鸟化石以来,关于鸟类是不是由恐龙进化来的,就争论100多年。近来在中国辽宁省发现的鸟类化石,不仅没有结束这场争论,反而使争论更加激烈了。  6.苏皖地区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吗人类真的起源于非洲吗?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李传夔、尤玉柱、徐钦琦和计宏祥4位人类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后,最近提出:以江苏省双沟为中心的苏皖地区是世界人类起源中心之一。在2002年南京召开的有中外百位著名人类学家参加的双沟国际科学考察年会上,中科院向新闻界通报说,李传夔教授1977年在双沟松林村东南处化石地点发现一件至今在亚洲时代最早的长臂猿化石,这件长臂猿左侧上颌骨,在远古时代由于流水作用而造成了破损,上面仅保留三颗臼齿,但其完全不同于非洲、欧洲和亚洲已发现的其他长臂猿。第二年李传夔教授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题为《江苏泗洪中新世长臂猿类化石》论文,并将其命名为双沟醉猿。  根据化石所处地层的多达65种伴生动物化石,判断双沟醉猿时代为中新世,距今约1000多万年前。在此还发现了江苏省境内最早的距今约4万年前双沟下草湾古人类化石,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十分相近。专家们结合新近又发现的古动物群化石作出了惊人的新的推测:下草湾人是北京猿人后裔,是现代中国人祖先之一,江苏省双沟是人类起源中心之一。专家们指出,双沟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早在1000多万年前就吸引四面八方动物,形成中新世最大的动物群落。在我国众多的中新世化石地点中,双沟地区动物种类名列前茅。古人类学家认为,从哺乳动物进化到人类,应经历5个阶段:灵长类———人猿超科———中新世古猿———南方古猿———人类。而这些阶段的“代表”全都在广义的双沟地区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灵长目动物———娇齿兽,世界上最早的人猿超科动物———曙猿,以及中新世的双沟醉猿和其他古猿,都是在双沟地区被发现的。所以古生物学家认为,双沟地区是新生代世界生物进化,或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专家们指出,近30年来,我国发现了一大批中新世古猿类。  除云南外,就是苏皖,即广义的双沟地区。在双沟至少发现了3种古猿类:双沟醉猿、江淮宽齿猿和人猿超科未定种。他们研究认为,我国双沟地区和云南是中新世古猿类的两个进化中心。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的决定性一步。而从森林转化为草原环境是实现从猿到人转变的必要条件,双沟地区经历过的从森林转化为草原的环境变迁最有利于“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科院吴汝康院士和已故贾兰坡院士曾研究双沟下草湾人股骨化石,认为下草湾人是晚期智人,与现代人已非常接近了。  7.“扎赉诺尔人”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吗扎赉诺尔位于中国东北满洲里市以东29公里和海拉尔市以西168公里的地方,它的东、南、北部是巍然矗立的呼伦贝尔高原,西部是气势磅礴的高尔真山丘陵,南与碧波荡漾的扎赉湖毗连。自1927年开始,在扎赉诺尔的地下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933年,顾振权发现第一个人头骨,日本古人类学家远藤隆次把这个人头骨定名为“扎赉诺尔人”,从此以后,“扎赉诺尔人”就成了古人类学和考古学上的专用名称。1943年日本考古学家嘉纳金小郎发现第二个人头骨,1944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又发现第三个人头骨。从1973年至今的十多年内,又连续发现了12个人头骨和完整的猛犸象骨架等。在地下12.9米深的地层中,发现了箭头、圆头刮削器、石叶、石片、石核、野牛、马、鹿、羚羊等化石。经科学测定,距今约11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这一带劳动、生息、繁衍。  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发掘时的地层混乱,年代尚待进一步研究,总之,“扎赉诺尔人”遗址约在5万年至1万年之间,属于中石器时代。从对“扎赉诺尔人”头像的复原,我们可以大略地窥见他们头部的形态:颧骨突出,门齿呈铲状,内侧成弧形,眉弓粗壮,是典型的原始黄种人的特征。古人类学认为,在晚期智人阶段即“新人”、“真人”阶段(出现于近5万年内),原始人的体质形态与现代人类已没有多大区别了,现代世界上三大人种,黄种(蒙古利亚人种)、黑种(赤道人种)、白种(欧罗巴人种)在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三大人种相互间的区别只是外在的标志,至于智力和体力,则一切人种都是一样的。关于三大人种形成的问题,是很复杂而至今还没有得到最后彻底解决的大问题。  原始扎赉诺尔人对石器的制造和加工有了较大的进步,已具有较高的劳动技巧和活动能力。他们改善了打击、琢削、压削和修理石器的方法,因而制出的石器更加多样,更加精细美观,对称均匀,锋利适用。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已懂得制造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在木棒上装上石矛头而制成的矛,装上木棒的鱼叉,在木柄上装上石斧的斧等等。他们尤其善于把精制的石片嵌入骨柄中,制成带骨柄的刀或锯,适于剥削兽皮或树皮,他们懂得利用骨针和骨锥,把兽皮缝制成衣服,不再完全赤身裸体了。制陶术的发明,是“扎赉诺尔人”处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他们把一团粘土做成陶坯,然后再用火烧。陶器的出现便利于储存液体,并且使他们有了煮熟食物的器具,是他们生活发展中一大进步。  “扎赉诺尔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许多学者认为,扎赉诺尔很可能是原始黄种人迁徙的中转站,东往朝鲜、日本迁移,成为朝鲜人、日本人的祖先。有些学者认为,大约距今5万年前,“扎赉诺尔人”的祖先从亚洲的东北部经过现在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古地质学的研究证明,当时白令海峡有一条把亚洲与美洲相连接的陆桥,“扎赉诺尔人”就是通过这条可以通行的陆桥到达美洲的,由北向南逐渐散居,分布于美洲各地,成为美洲印第安人的最早祖先,并且形成了具有各种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部落和部族。由于印第安人自古有爱用红色染料涂抹脸部和身体的风俗习惯,因而过去欧洲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印第安人是红种人。事实上,印第安人根本不是红种人,而是属于黄种人。他们的皮肤呈棕黄色,头发色黑而硬直,宽面圆颅,两颧骨突出,眉弓粗壮,这些体格形态上的特征与“扎赉诺尔人”很相似。究竟“扎赉诺尔人”是不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最早祖先?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过去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细石器文化起源于贝加尔湖边,由于天气变冷而向南传播,因此“扎赉诺尔人”是从贝加尔湖边迁移来的。但不少学者对此种说法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扎赉诺尔人”是从我国南方迁移去的。究竟谁的说法准确?至今尚未定论。  总之,“扎赉诺尔人”的真相到底如何?他们究竟是怎样起源的?怎样向亚洲各地、向美洲迁徙的?这至今仍然是无法解开的谜。如果这些谜能够得到准确的答案,就有利于进一步去解开黄种人的起源和迁徙之谜,以及美洲印第安人最早祖先之谜。  8.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最近,科学家经过研究,对人类血型的形成提出了新的看法:我们的4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而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  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吃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所能提供的新食物。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紧接着血型也会有所变化。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万至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4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依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从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转移。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变成杂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住在现今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很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  人体的4种血型中最后出现的为AB型,它的出现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AB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但他们易患恶性肿瘤。  科学家估计很快会出现第5种血型。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新血型,比如说C型。只有这种有新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因为这时原先那4种血型,也就是说,有好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人将抵挡不住这种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他们会很快消失。  9.人类祖先曾经和恐龙们共存2002年,美国多位科学家公布了关于人类祖先的最新研究成果:大约在8000万年前,所有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共同的祖先,曾经和恐龙们共存,一起生活在同一史前时代———白垩纪。  该研究结论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自然》发表后,犹如在世界科学界投入了一颗炸弹。这项通过最新研究方法得出的惊人结论,或许将整个改写生物进化发展史。这项发现对生物发展史具有绝对重大的影响。  此前,科学家一直约定俗成地认为,灵长类动物的祖先大约起源于5500万年前,这是基于对年代最古老的灵长类生物化石进行碳分子研究得出的结论,依赖的是灵长类生物的古化石记录。  早先的研究认为,当灵长类生物的先祖诞生之时,恐龙早就已经灭绝了。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科学家们,利用一种全新的科学分析方法———“基因比较法”,得出的最新研究数据,将这个时间大大提前了3000多万年,灵长类动物的祖先竟然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项研究得到了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英国和瑞士等科学协会的众多研究机构和科学家的支持与合作,研究范围跨越古生物学、人类学、数学等多种领域,研究地点从加利福尼亚的研究中心到南美、北欧、甚至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  美国科学家塔瓦内和他的同事们通过一种精确的新方法,终于缝补上生物进化史上最大的一块碎片———在恐龙灭绝后和灵长类生物诞生前的巨大的空白。科学家们通过无数次的基因比较,弄清了现存灵长类生物DNA存在的每一个微妙差别。通过比较不同灵长类生物的DNA差别,科学家们发现,两种基因代码的差别越小,它们“分家”的年代也就越晚。通过反复比较、测算,科学家们得出了灵长类生物从拥有“共同祖先”到“分家”的准确年代:从出现最早的灵长类生物到如今,时间过去了8000多万年。  基于这项研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布赖尔。海基等进化生物学家进一步认为:人类的祖先———最早的灵长类生物,曾跟史前最大的爬虫———恐龙们生活在一起。在恐龙灭绝之前,灵长类动物和其他一些哺乳生物已经生存了几千万年,而恐龙灭绝大约发生在6500万年前。塔瓦内的研究小组还暗示,最早的灵长生物可能身材矮小,喜欢夜间活动,生活在热带丛林中。但是,如果灵长类祖先真的存在那么早,那么,在距今6500万年使恐龙灭绝的那次大灾难之前,众多的灵长类生物(包括人类)的祖先已经进化发展了3000万年,并且和恐龙一起经历了那次致命的大毁灭。  科学家们认为,那次灾难源于一次地外陨石与地球的相撞,几乎消灭了当时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但是,塔瓦内推论道,它们当中的一些灵长类生物也许劫后余生,逃过大难,并且其中的一支繁衍生息了下来,进化成后来的人类。当然,这些都只是科学推测,没有化石来证明。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哪怕一块属于那个年代的化石。  事实上,科学家们也许根本无法用事实证明:这些从来不为我们所知的人类“近亲”曾经那么早地存在过,跟恐龙决斗过,被陨石毁灭过。除非哪一天,古生物学家们终于发现了恐龙时代灵长类祖先的化石,事实才能大白于天下。  10.进化走到尽头了吗将来的人类会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区别?生物学家们在这一问题上的争论由来已久。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我们现在的生命形式已经达到了进化发展的终极水平,进一步的大变化将不可能再发生了。  ●自然力量一直在起作用有人认为,随着进化的继续,人类的智慧水平会逐渐下降,而神经系统则会越来越发达;另一些人则持相反意见,认为人类将越来越聪明,而体格则逐渐变弱;而以伦敦大学史蒂夫。琼斯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则认为,在目前西方社会的生活模式下,曾经对现代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神秘进化力量已经失效了。人类的进化演变已经到了停止的时候。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这一论调的。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斯特林格教授认为,人类仍然受着自然力量的影响和支配,正是这一力量,创造了30亿年来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无数物种。“5万年前石器时代的弱小欧洲人在一夜之间被轻巧、高大、聪明的非洲人取代。这个进化故事告诉你,人类一直都在向着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自然的力量一直在起着作用,你无法知道我们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自然选择力量正在消失在这一场争论中,双方都把理论依据的核心放在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上。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最能适应环境的动物个体能够活得更长,从而繁衍更多的后代,使得这一物种得以延续下去。例如,一种有蹄动物,有些脖子长,有些则脖子短。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这种动物生活的地区,树叶逐渐被吃光。而长脖子的动物由于能够吃到更多高处的树叶,所以能活的更长,有更多的后代,最终进化成长颈鹿。而那些脖子短的,则逐渐走向了灭绝。琼斯教授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自然选择的作用却在逐渐地消失。“在以前,人们的寿命长短和繁殖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截止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伦敦的死亡率总是大大超过出生率。有一半的孩子还没有成年就已经夭折了,也许是因为他们缺乏抵抗疾病的基因。但是现在,孩子长大成人的概率却达到了98%。可见,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进化得足够好了。”另外,和过去相比,混血现象增多进一步阻碍了进化的发展。琼斯教授举例说:“在过去,两个不同城市的人很少有机会组建家庭一起生活。但现在,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进入大学学习,在那里遇到自己的伴侣。他们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越来越远。也许,这样可能产生一种棕色皮肤的人种,但除此以外,物种变化已经几乎不存在了。”  ●发展中国家还有自然选择但是,这一论点成立的前提是,在西方发达社会中,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可以得到满足,医疗保健水平也已经相当发达,因此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观点却不那么适用。对此,琼斯以爱滋病为例进行了阐述。在琼斯看来,“目前在非洲,几乎所有的猩猩都携带着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但它们却不会感染爱滋病。就在几千年前,情况却大不相同。当第一批猩猩感染上爱滋病毒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猩猩死去,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免疫的才得以存活。而活下来的这些猩猩,就是现在这些有免疫功能的猩猩的祖先”。“由此可以推测,人类的情况也会大致相同的。只要进化的过程在继续,1000多年以后的非洲,人类将可以携带HIV,但他们却不会感染上爱滋病”。  ●人类进化要靠自己琼斯的观点得到了部分科学家的支持。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的沃特教授认为,自然对人类进化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只有人类自己的生物工程学才能使进化演变产生巨大变化。“通过生物工程学,人类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体,从而延长自己的寿命。当人们可以活到150岁,而其中100多年都有生殖能力的时候,人类就会发生巨大变化。人类会繁衍许多子孙,人类的进化将开始转变”。但对于他们的这一观点,生物学界还是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很多人始终认为,进化无时不在,而人类自己的干预是不协调的。明天我们会是什么样子?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  1.影响生男育女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希望有一个英俊的男孩,有的人想生下一个漂亮的女孩。  最近,科学家探究出了一些影响生儿育女的外部条件。据丹麦和日本几位科学家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想要生下男孩的夫妇最好不要吸烟,这些科学家表示,那些在孕育下一代期间仍然吸烟的夫妇得到男孩的可能性比较小。  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比斯科夫与日本兵库县的福田操等人在对5372名年龄在20—49岁之间的日本女性进行调查,将数据与她们所生育的11815名婴儿的性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如果双方都不吸烟,则生男生女的比例为1.214比1,如果父亲每天吸烟根数超过20根,即使母亲不吸烟,那么生下女儿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如果夫妻两人均吸烟,那么生下男孩的可能性就更小了。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吸烟与新生儿男女比例有关。  科学家表示,他们也未弄清楚为何吸烟的夫妇容易生下女孩。但他们称,也许是因为携带Y染色体,可以产下男孩的精子对于烟草的敏感程度超过携带X染色体,将产下女孩的精子,即前者不太容易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比斯科夫说:“烟草的味道也许会对精子细胞产生抑制力。”科学家表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新生男婴与女婴之间的比例在日益下降,原因包括类似二氧芑等有毒物质对男性的生殖系统产生了影响,再就是男性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  另外,马耳他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生男生女与纬度有关。他们发现,欧洲南部男孩的出生比例比欧洲北部的高,而北美洲北部男孩的出生比例则比南部的高。这是马耳他科学家新近的一个研究发现,他们认为人类生男生女与地域有关,但原因至今还无法解释。马耳他圣—吕克大学维克托。格雷克博士及其同事对世界卫生组织1950到1999年间的出生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他们按纬度高低把欧洲分成三部分,纬度在35度到40度的为南部国家,纬度在40度到55度的为中部国家,纬度在55度以上的为北部国家。结果发现,在欧洲,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南部国家男孩的出生比例远远高于法国、瑞士、丹麦、瑞典等中部和北部国家男孩的出生比例。与欧洲情况完全相反,在北美洲,地处北部的加拿大的男孩的出生比例要比位于南部的美国和墨西哥的高。  马耳他专家称,这表明人类生男生女的比例与其所生活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他们表示,尽管他们还无法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真正原因,但目前可以基本肯定的是,气温差异与此无明显关系。  2.为什么人老会变矮衰老,指的是某种机能和活动能力的进行性老化或丧失。  这是一个必然的生理现象。对每个人来说,衰老的表现不尽相同。然而,人老变矮却是共同现象。  研究表明,人老变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脊柱缩短。因为人的身高主要是由下肢长骨和脊柱组成。脊柱位于背部的正中线上,是躯干的中轴骨。脊柱幼年时共有33个椎骨,由于骶椎和尾椎的融合,成年后只有26块骨。脊柱的长度较下肢的长度相对稳定,男性平均约70厘米,女性约65厘米,因姿势和年龄而有所差异,老年人脊柱略短。其长短与椎间盘受压情况有关。  人的身长在一昼夜间是变化的:早上最长,晚上最短,相差2—3厘米。人老了,由于老化影响了椎间盘的厚度。椎间盘位于每一对相邻椎体相对面之间,使两椎体牢固地连接起来。椎间盘稍大于椎体,所以在椎体之间略显突出。它由纤维环和髓核两部分构成。纤维环围绕在髓核周围,为环形交叉排列的纤维软骨,坚韧而富有弹性,可限制髓核突出。髓核是白色而有弹性的胶状物。椎间盘坚固而有弹性,除连接椎体外,还可承受压力,减缓冲击以保护脑髓,有利于脊柱的各种方向的活动,增加运动的幅度。  人到中年,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形性变,髓核和纤维环的胶质纤维变性。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于软骨细胞基质中粘多糖蛋白的作用,水分减少,甚至出现钙盐的沉积。因为软骨没有血管,软骨细胞的营养来源是依靠基质的渗透和扩散作用。然后再与软骨骨膜的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由于软骨基质变性,软骨细胞的营养来源受到阻碍,胞浆中的糖原成分消失,随后细胞退化死亡。软骨细胞的逐渐减少,基质生成的压力,使椎间盘慢慢变薄。老年人性腺功能减退,而性激素可促进软骨纤维生成,所以性激素的消长影响软骨生长的兴衰,性腺机能减退可导致软骨生长变慢。随着年龄增长,除了椎间盘变薄外,各椎体可因骨质疏松而渐趋坍塌。骨质疏松主要是因为性激素水平低下,蛋白质合成性代谢刺激减弱,成骨细胞功能下降以致基质形成减少等。运动减少,骨质废用性脱钙也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女性绝经期后,虽然雌激素本身不能促进骨质形成,但能抵抗皮质醇和甲状旁腺素的溶骨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骨质吸收加速而逐渐发生骨质疏松。椎骨支持能力不足,受压后塌降变矮,有时甚至发生压缩性骨折。老年人变矮的特点是躯干缩短明显,四肢缩短很少,所以老态龙钟主要表现是弯腰驼背。老年人肌力下降,挺胸收腹较为困难,姿势不良也会影响身高。  实践证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减少老年病的发生,推迟机体衰老的过程。早年养成良好的姿势,也有助于克服晚年的弯腰驼背。  3.“人类极限”探秘我们常常在报纸、广播或电视中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报道:1984年美国的约翰。伦德斯特朗双手提着461公斤的大石头走了8.84米。非洲赞比亚的卡帕皮洛能两手拖住向相反方向开动的两辆汽车。我国的陆国柱躺在铺满碎渣玻璃的木板上,身上压着重约50公斤的大木板,邀13名观众站在木板上,任其踩跺。更有远距离接住炮膛飞出的铁球,任汽车从身上压过的事例。  还有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一旦他们遇到危险或身处绝境时,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在能力。一位中年妇女在火灾中把一个樟木衣柜从三层楼上搬了下来,而火灾一过,她却动也动不了它了。还有一架因故障在北方某地迫降的飞机,正当飞行员查看飞机起落架的时候,突然有只白熊抓住了他的肩头,飞行员在急切之中竟然一跃跳上了离地大约2米的机翼!而且是穿着笨拙的皮鞋,沉重的大衣!这一切的一切,如何解释这种超体力的现象呢?  我们普通人是否也有可能成为这种“大力士”呢?这一系列问题正是近年来“人类极限学”在探讨的问题。其中,一些科学家从精神力量角度来探讨人的体力问题,从一系列人在危险事件中所显示出的巨大体力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精神力和求生的本能可以扩大体力和忍耐力。那么人体内有多大的潜力呢?据统计,常人的阅读速度为每小时30—40页,经过训练的人却能达到每小时300页;人脑兴奋时,也只有10—15%的细胞在工作;人脑可储存多达10亿个信号,而留在记忆中的却只有一小部分;人的骨骼的承受能力,如股关节承受力是体重的3—4倍,膝关节是5—6倍,小腿骨能承受700公斤的力,扭曲的负荷力是300公斤。  那么,为什么很少人能达到这个极限呢?显然,以上的各种理论还不能完全解释这一问题,尚需人们继续努力探讨。  4.人体增高之谜如果我们光从表面上看古书上对人体的记载,常常会以为古人的个子是非常高大的。《史记》上说:“孔子长9尺有6寸”,“东方朔9尺有3寸”;《汉书》上记载,“项羽长8尺之士”。我国古代经典医书《内经》当中,也有“若夫8尺之士”的说法。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周制以8寸为尺,10尺为丈;人长8尺,故曰丈夫。”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等大将,身高一般都在8尺以上,武艺超群的吕布更是身高一丈了。如果用今天的长度来衡量,这些古人都算是巨人了。但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古代并没有统一和精确的尺度,最早是用蚕丝和马尾来度量的,后来又用自己的手和足。到我国周代,才有了用璧玉制作的尺。但那时的1尺仅有今天的19.7厘米。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推算,那时候身长8尺的堂堂大丈夫,身高也不过157.6厘米。目前我国青年的平均身高已达170多厘米,比周代的“8尺之士”高多啦!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世界各国人口的平均身高,正在以每10年1厘米的速度增加。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代代高的现象,成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的一个课题。  早在18世纪30年代,医学家们就开始系统地测量人的身高,积累这方面的资料。统计数据表明,地球上的人长得越来越高,而且增长速度还在加快。  前苏联1961年入伍的新兵,平均身高比1941年入伍的新兵高8厘米。俄罗斯考古学家还发现,18世纪骑士的盔甲,正好让现在的少年佩戴。他们对这些18世纪初军人的尸骨进行了测量,发现过去的250年中,士兵平均“长高”了20厘米。而从1926年到1956年的30年时间里,莫斯科市民的平均身高增加了4.5厘米。不光是前苏联,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人体测量的数据都表明:人类一代比一代长得高。如果你观察一下周围,就不难发现,子女长大以后大多数要比他们的父母高。今天的新生婴儿比30至40年前平均高1厘米。13岁至15岁的少年,要比50年前的少年高12至14厘米。为什么人类会越长越高呢?  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科赫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这是由于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变,受日光照射时间增加的结果。但人们又发现,在温带一些国家,甚至靠近极地的一些国家,人的身高增长速度一点儿也不比热带国家慢。  另外,农村的孩子在阳光下活动的机会,要比城市的孩子多得多,而他们身高的增长速度,要比城市的孩子慢得多。因此,科赫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米尔斯通过动物实验,又得出一个新结论,认为人越长越高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他解释说,气候变冷,空气的温度降低,使人的生长速度加快。但在50年代以后,全世界的气候变得比以前暖和了,而人类身高增加的速度却一点儿也没有减慢,这又怎么解释呢?不少科学家认为,人越长越高是由于孕妇和儿童的营养越来越好的结果。社会进步了,科学知识普及了,人们开始重视营养,维生素和蛋白质确实有促进肌肉和骨骼生长的作用。但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最近几十年来,欧洲许多国家居民的营养并没有明显增加,但人们的身高增长速度却一直在继续。  在日本,人们的营养水平还比不上美国,可日本人的身高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人。我们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营养水平是不能跟这些发达国家相比的,但我国青少年身高的平均增长速度却超过了欧洲人。所以,“人类营养增加”的论点也不能让人信服。  也有的学者推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电、电视、雷达、X光和微波等电磁辐射的增加,以及核辐射和来自宇宙空间的各种辐射,促进了人体的生长发育,人也就越长越高了。但至今没有这方面的可靠证据。一些持不同意见的科学家指出,人类身体增高的趋势早在几十年前就出现了,那时候还没有什么电磁辐射、核辐射,这又怎么解释呢?并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人体生长速度加快跟宇宙射线的辐射有什么联系。还有的科学家解释说,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改变了人类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人们的个子才越长越高了。俄罗斯科学家布诺克,从遗传学角度提出了一个新奇的观点,他认为,人越长越高是由于“异族通婚”不断增加的缘故。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之间通婚,生下的孩子会比他们的父母高大。混血儿特别高大健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一个不易察觉的事实:人们改变居住地点也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据日本科学家考察,搬迁到夏威夷群岛居住的日本人,比他们过去的同乡平均增高10厘米。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不同的说法,到底谁是谁非,科学家们还在争论、研究之中。人类为什么越长越高?人类的身高有没有极限?至今还是一个谜,只有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才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5.能控制梦的内容吗梦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最大奥秘之一。  多少年来,这种奇妙的生理现象,一直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不仅普通人感到困惑难解,就是对于科学家们也显得疑雾重重。然而到1900年,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开创了“梦学”的研究后,使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开始正式从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等方面探寻做梦的机制。  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同时都会感受到梦境的内容是那样不可思议,常常会有千奇百怪的组合,突然的场景转换,人可以飞起来、落下去,想跑又挪不开步的奇特体验。梦境似乎没有因果规律,也不受时空限制,然而事事景景都牵动着做梦者的心弦,体验是那样真切,情感是那样强烈,在做梦的当时并不感到荒诞。那么荒诞的梦境与现实生活是否有联系呢?如果有联系的话,人类是否可以通过控制睡眠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的内容呢?  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们的广泛兴趣。较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克雷特曼实验室的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两位学者。  最初他们注意到,大多数刚来到睡眠实验室的新的受试者,在叙述他们梦中的故事经历时,常常把睡眠实验室这个新奇的环境编入到各自的梦境情节中。很显然,睡眠条件的改变会在梦境中得到反映。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从中获取启示,并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改变受试者睡眠时的环境条件,看它会不会在梦中得到相应的反映。整个实验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继之以强光,然后再放音乐,结果在受试者的梦境报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谈到光,9%提到音乐,这些数据看来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1966年,P.毫里设计了过量法实验。他要求受试者在临睡前干6小时的体力活,可是实验结果表明,这些人在梦中根本没有出现体力劳动的内容。毫里据此提出了“平衡互补”的理论,他认为清醒时的生活与梦境是平衡互补的,比如白天体力活干得多了,在梦境中当然就不愿干了。然而没过多久,“平衡互补”理论遇到了麻烦。  1968年,生理学家陶伯做了一个用“平衡互补”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陶伯要求受试者连续两周戴玫瑰色的眼镜,结果他们在梦境中的景物也全部变成了玫瑰色,这显然表明清醒时的知觉感受延续到了梦境之中。不过,如果依照“平衡互补”理论,梦境中的景物应该是补色或无色才对,而事实却并不如此。以上许多的实验结果,使学者们做出了同样多的、大相径庭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似乎已经趋于明朗化,即清醒时的环境遇到某些特殊的改变,在梦境中就会增加与此有关的新内容。然而目前的问题焦点是怎样才能确切地掌握环境刺激和梦境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只有做到这一步,方有可能达到控制梦境的设想。精神分析派的理论认为,梦的作用在于心理方面,做梦是为了满足愿望,只要在清醒时愿望得到了满足,梦境中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1974年,德门特精心挑选了一名受试者进行实验。这位受试者当时的强烈愿望是想吃香蕉奶油馅饼,在当他睡眠快进入到做梦阶段(眼快动睡眠期)时,三次将他唤醒,并每次都给他吃一块馅饼。到第四次被唤醒时他说:“我正在喝咖啡和抽烟(平时他每次就餐完毕后都喝咖啡和抽烟)。”第五次唤时他说:“餐桌上给我上了一盘面条,我把它倒进了垃圾桶。”第六次唤醒他又说:“德门特博士,我梦见我正拿馅饼在喂给你吃。”这个实验结果表明,满足吃馅饼的愿望不能中止做梦,但是梦的主题将变为不愿意再吃东西了。后来,威特金和刘易斯两名美国科学家利用刺激现实环境的方法来测量梦境内容。他们用的刺激物是四部电影片,一部是孕妇正在生产的过程;一部是原始部落人用锐利石片切割男性少年的阴茎包皮;另一部是母猴将死去的小猴撕开吃掉的经过;还有一部是平淡的风景片。结果根据受试者的报告表明,前三部影片的内容被较多地编入梦境,而平淡风景片则根本没有。  以上实验似乎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比较强烈,那些刺激在梦境中出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此说法得到许多学者们的赞同。  关于人是否能控制梦境内容的问题,迄今为止能够做出的回答仅仅是:入睡前后的外界刺激看来是可能被编入梦境的。不过涉及与此有关的各种生理机制和它的规律性,由于变化因素太多,目前还难以将它规范化。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们都感到,通过控制入睡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境内容的实验十分复杂和困难。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特赖特所说的那样:“假如入睡前十分口干,有人会梦见海洋,有人会梦见沙漠,也有人会梦见谁也无法理解的、但与口干有联系的某种情绪状态。”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有一套更为精确的度量梦境内容的方法,然后才能理解梦的意义,最终达到控制梦境的目的。  6.眼睛会“录像”  人们传说,死者的眼里会留下最后一瞥的影像,如果死者是被害致死的,罪犯就会因此而被捉拿归案。  如果说眼睛确是“录像机”的话,那这录像带就一定是视网膜了。古希腊人以为能“抓住”影像的是晶状体,视网膜被认为是营养晶状体和传达“视觉精神”的工具。直到16世纪,瑞士解剖学家才提出:晶状体的作用只是接受和折射光线,把它传到视网膜上去。1604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也说视网膜有“涂绘”看到的形象的功能。但是,这些毕竟还是推论,还必须拿出更可靠的证据来。终于,神职人员史钦纳第一次揭示了这问题的秘密。他把眼球后面许多不透明的结构一层一层地剥去,后来真的在视网膜上发现了“录像”———是死者在死前一刹那中所看到的事物。然而这“录像”是模糊的,而且极易消失。到19世纪后期,用化学物质已能使最后看到的“录像”暂时固定在视网膜上以后,人们才普遍接受这种看法。  德国科学家科伦曾用鸽做试验。在阳光下,让鸽的眼睛对准窗格,然后立即把它杀死,解剖后,果然在视网膜上发现了窗格的“录像”。据说国外有些侦查人员已能利用被害人视网膜上的图像跟踪追击,从而把杀人凶犯捕获归案。尽管如此,若想真正取得视网膜上的“录像”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留下“录像”的条件相当苛刻,不仅死者在死前一瞬间要“眼明心亮”,而且必须迅速固定、取影。错过了时机,一切也就化为乌有了。  从种种材料看,眼睛真的可以留下人影。1995年1月23日香港《大公报》有一篇《富商智破绑架案》的消息,说是西班牙富商纳加恰乌的女儿美洛姊在上学途中被绑匪劫走,绑匪要勒索1000万美元。富商要求绑匪拍摄女儿的照片,以证实其仍然活着。收到照片后他就交给警方。专家将美洛娣的眼珠放大,果然显出绑匪的模样。警方一看就认出这是名惯犯,且知其出没地点。就这样,绑匪很快落网,被绑架12天的美洛娣也安全回了家。  1996年有报道说,在德国曾有这样一件趣事:24岁的汉斯小姐被车撞瞎双眼,医生给她移植了一个男人的眼球。移植很成功,但汉斯小姐说她现在的眼睛能够“放电影”。因为她看到一个胖警察追来,踢倒人,给犯人戴上手铐。医生的解释是:“你换上的是死刑犯的眼球,他的视神经细胞是鲜活的,他死前见到的影像印在视网膜上。过3个月,图像就可消除,一切就会正常的。”从常理推论,不可能有“放3个月电影”的眼睛。这报道类似科幻小说。  7.生育奇闻人类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在世界各地,总会发生一些奇闻异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生育的常理。可是一位29岁的南非妇女,怀孕2年还没有把孩子生下来,就有点出奇了。  这位南非妇女23岁结婚,已生育了2个孩子。这是她的第3次怀孕,至今已有2年之久,却不知她何时会把孩子生下来。在这之前有很多报告声称有怀孕期达到410天之久的情况,但都是无法证明的,而这一宗有完整记录证明,而且比较之下远比以前报告的多。  目前这位妇女正在接受一群来自非洲及欧洲的产科专家的检验及试验,一位生育科学家也正在分析取自她的胎水中的液体,希望能够帮助没有孩子的夫妇。  未出生婴儿的体重经常受着监察和检验,到最近已达23磅,而且这重量还在与日俱增。当然,这位女士是决不可能天然生产的,医生们早已排除了这个可能性。一群受过高素质训练的特别接生医生正在随时准备着为她剖腹取出婴孩。目前声波射出的照片显示孩子出生时身体会与一个两岁大的孩子一样。这实在不能算是个婴儿,而是一个已经成熟了的孩子,她有完整的头发和牙齿,医生说婴儿的状态很好,而且生得一天比一天强壮,这个孩子没有理由不能生存。但医生们拒绝推测这个孩子什么时候会出世。其实,怀着这样一个胎儿,这个妇人也有很大的烦恼,沉重的负担使她不能走动,但又需要运动,就只好在床上作轻柔的运动。由于胎儿太大,她的许多内脏受到胎儿的身体挤压,需用很多种方法才使她适应。由于婴儿的健康正常,医生们不愿提早为她剖腹取出,更不敢冒然为她剖腹,因为对这种事情全无经验,一动不如一静,以免有不良的后果,但是假如有不大好的情况出现,就立即会为她开刀。  有不愿降临人间的,也有急不可耐的。  保加利亚贝雅威市24岁的狄美特拉,10月初怀孕,36天后竟然产下一名4磅重的健康女婴。狄美特拉10月初发觉生理起变化,于是去当地医疗中心求诊,经检验证实已怀孕2星期,但4日后,她发觉胎儿生长迅速,于是再往医疗中心检验,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为检查,发觉其胎儿俨如已有4个月大,初时,医生还担心她并非怀孕而是患肿瘤,但再三检查后,证实胎儿一切正常,只是生长速度惊人而已。终于在怀孕第36天,狄美特拉以自然分娩的方式产下了这个生长极快的胎儿———4磅重的女婴。  生育是年轻人的事,但老妇也不甘落后。瑞士有一对年届79岁的孪生老妇,不久前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在同一天双双生下一名女儿,令为她俩接生的产科大夫惊奇不已。  这件罕见奇事发生在瑞士劳山尼市,主角名叫哈达。海德尔鲍姆及格达。格劳尔。她俩早已为人祖母,已有了三个年纪不小的儿子及三个孙儿。现在再添上两个小女儿,令这两个家庭更添欢乐。不久前,她俩同到一家医院分娩,在同一天先后生下两个体重相同的女婴,两婴出世时间相隔不到两小时,而且都十分健康。为这两个超龄产妇接生的产科医生布鲁顿说:“我曾接生过1万多婴儿,但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开始我以为她俩跟我开玩笑呢。先是哈达临盆,我看她的年纪作为产妇无疑是老了些,但她的身体健康,而且性格开朗乐观。当她告诉我,她上次生孩子是在39年前,这使我大感惊异。但是,她的分娩过程十分顺利。她没有像许多年轻产妇那样歇斯底里大喊大叫,她的丈夫一直紧握着她的手,而她则轻轻用力把女婴‘挤’出来,女婴很快就呱呱坠地。不到两小时,我又被召唤到邻房为另一个孕妇接生。到那儿一看,怎么眼前的孕妇像貌酷似稍先前的产妇哈达呢?当时我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孕妇躺在床上的姿势与哈达一样,而她的丈夫也紧握着她的手,不过她告诉我她的名字叫格达,与哈达是孪生姐妹。”格达也很顺利地生下一个女婴,母女均很健康。  还有稀奇的事。巴西的一位叫乔西姆。施勒瓦的人,1877年12月3日出生在巴西的巴希亚地区,虽然他已年逾百岁,但仍然务农,不时去割甘蔗和摘咖啡豆。看上去他很年青活泼,不似百岁老人。当他112岁时,与其27岁的年轻妻子生下一个女儿,再为人父使他感到非常自豪。他说:“这算是奇迹,我是世界上最开心的男子。当我抱起我的小女儿,看着她的小眼睛,我感到自己只有12岁,而不是112岁。她令我感到宝刀未老,雄风犹存。”他的妻子爱雅娜也夸耀这位老丈夫是个奇妙的人:“令我在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感到快乐。”这位长寿老人,曾娶了三个妻子,但她们都先他而逝。他有32个子女,最大的82岁,早已身故,现仍在世的最大儿子是73岁。乔古姆说他保持年青的秘诀是:经常活动,经常工作,不喝酒,每月喝一种特制的草药汁。替小女婴接生的医生说:“我从未见过一位年纪这么大的男人能再为人父,不过毫无疑问,这个女婴是他的骨肉,爱雅娜并没有不忠表现,他们虽是老夫少妻,但非常恩爱。”更稀奇的是,还有男人生儿育女的事,意大利一位28岁的男子迪拜萨,最近“生”下一个孩子。当时,迪拜萨感到胃部剧痛,被送进医院急救。医生惊奇地发现,他的症状与临产妇女的阵痛极为相似。经X光透视发现,他的腹腔里有团东西在动。医生决定剖腹探明究竟。待打开腹腔后,医生果然从中取出一个2公斤重的男胎。现在,男婴生活正常,发育良好。生理学家研究后认为,迪拜萨腹中的孩子其实是他的孪生兄弟。28年前,迪拜萨出生前把他的孪生兄弟吸入自己体内,使他在自己体内孕育了28年。在世界以往的医学病例中,也曾有过双胞胎中的一个胚胎被另一个胚胎吸收的先例。但被吸收的胚胎经过28年才发育成熟,并安然出世,却极其罕见。  8.心脏也有智能以前人们认为,人是靠心来想事情的,所谓“心想事成”。国外有个以狐狸为图腾物的氏族,他们喜欢吃狐狸的心,目的是希望能有狐狸那样的智慧。在这些原始人看来,心与思想、智慧是有关的。我国古人把思维本领归之于心是由来已久的。《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明确地指出了心脏“思”的功能。古代哲学家荀况同样认为:心是人体的支配者,又是精神活动的主管。甚至在50年前,某些学者还在著作中宣布:“心和脑都是人的思想库。”古希腊人也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亚里斯多德就坚信这一点。  我们当然知道,脑子是掌握思想的机器,只有它才具有智能。现代生理科学兴起后,人们通常并不相信心能“思”,心有“智能”,只认为它是个机械性器官,它的惟一作用就是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去,并把古人所说的“心”都一概解释为“脑”。的确,我们目前说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用心读书”、“一心不能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等等,都指的是脑功能。  不过,最近的研究表明,心脏也可能被列入“智能器官”。美国加州一位72岁老人在接受心脏手术后,竟然失去部分记忆,把过去20多年的人和事忘得一干二净,连结婚16年的妻子也视如陌生人。苏格兰的一位家庭主妇因病移植了一位死于非命的男青年的心脏后,也一反往日温和文静的常态,变得与那男青年般地酗酒闹事、整夜不归了。如何解释这等现象?我国学者认为,是心脏参与脑的工作,两者一起主宰着人的思维活动之故。在2000年前,人类已知道异常的情绪对心脏会有不良影响。瑞典和美国的学者在不久前调查了17433名成人后得出结论:心脏需要友谊,因为孤独、寂寞的人约有一半左右死于心脏病。  有的心理学家发现:心跳适当加快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心脏这时会给脑子发信号,提请“司令部”集中精力去干好工作。美国的一位生物化学家发现,心脏能够制造一些特殊的激素,借助它们与身体其他器官取得联系,甚至与脑沟通,“指导”其他器官如何更好地为健康服务。各国科学家已相继证实心脏的这种新功能———内分泌功能。  根据上述种种,有的医学博士认为:心脏实际是一种“有智慧”的器官。当然,心脏的“智能”究竟有多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证明。  9.疾病之间会相克吗人们常常以为,一个人如果得了一种病,又得另一种病,病情往往会加重,“祸不单行”,闹不好会一命呜呼,但事实上并不完全都是这样。1982年,在美国的一家医院里,一个患晚期胃癌的病人,因胃壁受到细菌感染而突发高烧,病人几乎完全失去治疗的信心,无奈地等待死神的降临。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过了不久,病人的烧退了,炎症消失了,病理检查证实他身上已没有癌细胞,胃癌就这样奇迹般地好了。  1987年,法国一个患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一种罕见的免疫系统疾病)的男人,又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人们都以为这位不幸的病人,再经受这么一次“雪上加霜”的摧残,只有死路一条了。可这位病人,在被艾滋病毒感染之后,其病情却日渐好转,以至身体免疫系统得到恢复。有关这种病病相克的奇妙现象已得到医学家们的重视,他们还发现了许多病病相克的现象。比如:患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氏症”)的人不大容易得癌症;镰形细胞贫血症患者不容易得疟疾;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血癌)患者,如果后来又得了病毒性肝炎,其平均寿命反而比没有得病毒性肝炎的来得长;每年患一到数次感冒的人比极少患感冒的人更不容易得癌症等等。  疾病之间为什么会相克呢?目前,科学家们对这一问题还没找出一个十分清楚的答案。不过,这种奇妙的现象肯定与人体免疫防卫系统有密切关系。比如,对癌症来说,它能抑制体内的免疫系统,使之处于“休克”状态,然后乘机发展、扩散。要是人体同时发生了第二种疾病,就会解除免疫系统的“休克”状态,于是免疫系统就会对癌症发起进攻,就可能“打败”癌细胞。由此可见,人们关于“破罐儿经得住摔,病鬼儿命根长”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平时疾病缠身的人,由于其机体不断受到病原物的刺激,使分泌功能得以促进和加强,充分调动了体内免疫力的“积极性”,因而寿命反而更长。这种病病相克的现象,也为治疗疾病,特别是一些顽症、绝症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有人从癌症病人发热后,癌症消失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创造了“癌症加热疗法”,即用电热褥把癌症病人包裹起来,通电加热,人为地提高体温,以杀死体内的癌细胞。也有人设想出“生一次小病治一种大病”的治疗方案。我们相信,科学家对病病相克现象不断深入的研究,将造福于人类。  10.传染病流行中的异常现象传染病,顾名思义,是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的接触中通过呼吸、体液、血液等途径传播的疾病。一个人是否得传染病,似乎取决于这种疾病的流行程度,染上就可能得病,染不上就不会得病。在洲际飞行普遍的今天,全球性流感传播似乎并不奇怪。但在飞机发明之前很久就曾爆发过全球性流感,并在全球许多地方几乎同时爆发。例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在很短的时间迅速传遍全世界,不到一年就造成4千万人死亡。在运输工具落后的过去,它是怎么迅速传播的呢?下面来看看传染病流行的一些异常现象。  ●在相隔遥远的地域几乎同时爆发1918年的第二次全球性流感于9月2日在美国麻省开始传播,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全世界。这次流感的传播方式不同寻常:一方面,相距遥远的美国波斯顿和印度孟买在同一天爆发流感。众所周知,在1918年,没有人能在一两天内从麻省到孟买,也没有什么飞禽走兽有这样的能力,连风都不可能以这样的速度沿此路线吹过去;另一方面,流感经过3个星期才从波斯顿传到纽约,而这两个地方的人们来往却很频繁。  ●在人口稀疏的地带迅速传播,而在这些地方人与人的接触极少年,意大利的撒丁岛发生流感,在远离居民区的乡下,一些牧羊人长期居住的地方也被感染,而且和距离他们最近的居民区同时发病。1918年11月和12月,一场致命的流感席卷整个阿拉斯加州。阿拉斯加州的面积比德州大2倍多,但只有4.5万居民,地广人稀。当时正值冬季,由于冰雪,人从沿海进入内陆基本是不可能的。  ●一些地区或人,尽管已接触传染源,却能保持不被感染年的流感传播中,位于大西洋中部的海勒纳得以幸免,尽管来往的船只都在那里停留过。澳洲直到1919年2月10日才在悉尼爆发第一次流感。在这之前,来往于被感染区域港口的船只都曾靠岸,并且在大洋中部其他地区也发生过感染。公元540年古罗马的鼠疫流行中,也有一些人甚至就居住在被感染者中间,并且还不仅仅与被感染者,而且还与死者有所接触,但他们完全不被感染。还有人因为失去了所有的孩子和亲人而主动拥抱死亡,并且为了达到速死的目的而和病人紧紧靠在一起,但是,仿佛疾病不愿意让他们心想事成似的,尽管如此折腾,他们依然如故。  ●不同寻常的传播速度和范围1991年1月31日,在利马北部的海岸开始流行霍乱。两个星期中,它沿着秘鲁海湾推进了1200英里,像野火一样蔓延。一个月内就感染了7万人。2月28日,到达厄瓜多尔,3月8日到达哥伦比亚,4月16日到达智利,4月22日,传入巴西内陆。霍乱病菌在体外只能存活很短时间,因而只能通过人体传播。它在南美的迅速传播———两个星期1200英里的速度———意味着带菌者必须在大范围内迅速活动,通过粪便和各种水源传播给成千上万的人。  ●在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传染源而发病在南美苏里南的一个印第安部落,长久以来就与世隔绝。与携带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人接触几乎是不可能。但这个部落却有脊髓灰质炎发生。另一方面,实验证明,将脊髓灰质炎病毒故意传入隔离的人群,它却不能传播开来,慢慢就消失了。  ●相隔数世纪的间歇性爆发,在这期间,病原菌藏在哪里呢关于淋巴腺鼠疫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在公元一世纪,可能在叙利亚和北非爆发。但在公元一世纪与公元6世纪之间没有记载。公元540年,古罗马帝国爆发鼠疫,有1亿人死亡。在随后的8个世纪中,淋巴腺鼠疫似乎从地球上消失了。直到1347—1350年重新爆发。这之后到17世纪中期,有零星的小的传播。在后面的两个世纪中,它又销声匿迹了。然后于1894年在中国再次出现。那之后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在印度造成1300万人死亡。天花最早是在公元前11世纪印度的木乃伊上发现的。这之后,天花就从古代的医学著作中神秘消失了。公元初期它席卷古罗马,然后再次消失,直到公元6世纪又重新爆发。  11.解开艾滋病传播之谜从1983年发现首例人类艾滋病以来,研究艾滋病的科学家一直有一个不解之谜,这就是人类的艾滋病是如何由猴子传来的。在此之前,人类并不发生这种人体免疫能力减退的病症,它只是在人类的近亲猴子身上出现。据说,最初患上艾滋病的那个人是由于吃了患艾滋病的猴子的肉而染病的。在非洲,猴子肉是食物。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西非国家喀麦隆市场上出售的猴子和类人猿肉中,有相当一部分带有与人类艾滋病病毒相似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这意味着食用野生灵长动物可能有染上艾滋病的危险。  法国和喀麦隆等国的科学家调查了788只于1999年至2000年间从热带雨林中被猎捕的野生猴子和猿,其中大部分被人当作肉类吃掉,少部分则被当作宠物饲养。血清分析表明,有131只猴子和猿的血样与艾滋病病毒抗原产生强烈反应,占16.6%;另有34只呈较微弱的反应。这是它们身上带有SIV的征兆,而且SIV的种类也多种多样。研究人员怀疑,这种情况在整个热带非洲的野生动物肉类市场上可能非常普遍。许多艾滋病的研究人员认为,在20世纪上半叶某个时候,艾滋病毒从黑猩猩跳到人类身上。他们认为,当类人猿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的猿猴版本)进入在西非或者中非猎兽者的伤口时,人类便首次感染该病毒。  然而,吃猴可能患艾滋病这个理论也不完整,其中一个问题是,既然艾滋病是体液传染的病,因吃病猴子肉而感染到人似乎不是直接途径。据《新科学家》周刊的一则文章指出,德国的科学家认为,厩蛰蝇可能要对艾滋病毒入侵人类负责。最近,德国三名教授在德国《自然科学》杂志著文指出,艾滋病最初由猴子传到人身上是由一种名叫厩蛰蝇的昆虫引起的。这种飞蝇先是叮咬了患艾滋病的猴子,吸入有艾滋病病毒的血,然后又叮咬了人,从而使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以致发生艾滋病。这三名教授中的两名在1992年就提出了这个理论,但是所写的论文被《自然科学》杂志拒绝,没有发表。这两位教授一位是波恩大学的动物学家维尔纳。克罗夫,另一位是弗赖堡大学的病毒专家格尔哈德。布兰德。这次,他们与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科学家曼弗雷德。埃根一起进行实验,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给飞蝇吃,然后查看在飞蝇前肠中的血,发现在这里艾滋病病毒经受住了消化道中酶的作用,丝毫没有变化,依然有感染能力。同时他们也证明,在叮咬动物中,这种飞蝇总是先要吐出一些在其前肠中的血到受害者的血液中,由此他们得出上述结论。  不过,从科学角度,他们的实验结果还不能算是直接证据。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黑猩猩为什么不会患上艾滋病?据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科研人员发现,人类和黑猩猩从遗传学方面来说几乎相同,但两者间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大脑,他们认为这种差异有可能帮助科学家解释某些疾病只会影响人类,而不会波及到灵长类动物的原因。由德国、荷兰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科研小组目前正在研究黑猩猩与人类为何在身体和智力方面差别很大,但却在基因结构上近99%的地方都完全相同。科研人员认为,主要是基因表达和基因数量,而不是基因结构将人类和黑猩猩区别开来。知道了两个物种间的差异之后,他们就有可能了解更多有关黑猩猩为什么不会患上艾滋病、阿耳茨海默氏病、癌症和疟疾等遗传疾病的原由。加州大学一位科研人员说:“我们发现人类和黑猩猩间的不同远比人们原先想像的复杂和有意义。许多人都谈到了这种不同,但他们将事情过分简单化了。人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此次研究验证了这一点。”  那么,艾滋病的传染的几率有多少呢?“艾滋病有3种传播途径”现在成了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可说到这3种途径的传播几率有多少,大部分人就搞不懂了。艾滋病主要是通过3种传播途径传染给他人的,即: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如果一个正常人输进了HIV(艾滋病病毒)阳性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其感染的几率是95%,而一个HIV阳性感染者或已经发病的病人与一个正常人发生性关系的感染几率和性别有一定关系,男传给女的几率是0.2%,女传给男的几率是0.1%,男传男的几率要比以上两种方式大得多。如果母亲是一个HIV阳性或艾滋病的病人,其感染给胎儿的几率是25%,但是如果母亲经过AZT的抗病毒治疗,其胎儿的感染几率下降到8%;经过联合疗法(鸡尾酒疗法)治疗,其胎儿的感染几率可能下降为2%。艾滋病病毒是一种十分脆弱的病毒,它对热和干燥十分敏感。在干燥的环境中,艾滋病毒10分钟死亡,在摄氏60度的环境中30分钟失活。如果一支刚接触病人身体带有血液的注射器,马上刺入正常人体内,其感染的几率小于0.3%。  地坛医院艾滋病房曾发生过几次在治疗、抢救艾滋病病人的过程中器械损伤医护人员的事情,其中一次是护士在给艾滋病病人注射后,针头掉下刚好扎在护士脚背上。经过一个月、三个月的艾滋病病毒抗体(HIV)跟踪检测,这些医护人员均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实验证明:艾滋病病毒生命力很弱,只能存活于血液中,离开适宜的条件立即死亡。离体病毒,在凝固的血液中不能长期存活。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最近,通过基因研究显示:中国人更易感染艾滋病!从1997年起通过对我国8个民族,2318例普通人群的基因检测的分析,由王福生博士主持的“人类基因组中与HIV-1感染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及其意义”课题组于近日得出结论:和西方白人相比,中国人的艾滋病(HIV)易感性更高,通过性传播的途径,中国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现就职于解放军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室的王福生博士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就注意到黑人比白人更易感染艾滋病,相关研究发现除社会原因外,遗传因素对艾滋病的易感性有很大影响。由此他想到对于艾滋病,中国人和外国人相比也应有自己的特点。王博士说,近年来研究表明,有3种基因是抗HIV的主要遗传因子,其中CCR5是最重要的因素,CCR5突变后能对HIV产生抵抗力。欧洲人CCR5的突变率是10%,而中国人的突变率只有0.16%,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人更容易被HIV感染。但是,另外两种基因中国人就明显比外国人占优势,它们的作用是延缓艾滋病的发病。  12.揭开两性畸形人神秘面纱最近,媒体爆出一件新闻:被尊为性感女皇的著名美国女演员玛丽莲。梦露本是“男儿身”。消息传出,人们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神秘的“两性畸形人”。自古以来,人类对自身性别的判断就是非男即女。然而,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有相当多的事物不能用如此简单的非此即彼来区分,人的性别分类也是如此。  ●隐蔽在性别背后的奥秘专家们认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至少有3种不同的性别: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如果从医学遗传学的角度上看,起码可以分为社会性别、行为性别、心理性别、体态性别、外生殖器性别、内生殖器性别、性腺性别、性激素性别、垂体及下丘脑性别、梁色体性别和基因性别等10多种情况。要判断一个人的性别,首先要搞清楚他的生理性别,因为现行的社会法律、伦理、道德框架都构建于生理性别基础之上,法律规定同性不能结婚,这个同性的“性”,指的正是生理性别。男女生殖器的不同外形和构造特征叫做“第一性征”,决定“第一性征”的是遗传物质———染色体。青春期发育后,男性肌肉结实,喉结突出,声音变得低沉粗犷,长出胡须,出现遗精;女性皮肤细嫩,嗓音尖细,乳房隆起,肌肉柔韧,月经来潮。男性和女性身体的这种种生理变化的性别差异称为“第二性征”,决定“第二性征”的是男女性激素的差别。在医学上,除了根据体表性别特征外,更主要是依据内生殖器官来判定性别。而生物遗传学认为,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有Y染色体是男性,没有Y染色体的是女性。男性的性染色体是由一条X和一条Y组成的配对(XY);而女性的性染色体却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X组成的配对(XX)。人们通常所说的性别是解剖、生理或生物学上的男女之别。一般认为性染色体决定性腺性别,性腺性别又决定表型性别。通俗地讲,具有XY染色体的人则具有男性生殖系统,并具有男性的第二性征,具有XX染色体的人则具有女性生殖系统,并具有女性的第二性征,而且与本人的社会性别、自我认定的性别是一致的。  ●具有男女两性特征的人在人类社会中,也有个别人既不像男人,又不像女人。说他是男性,又具有女性的特征;说她像女性,而实际上又具有男性的特征。医学上把这些具有男女两性特征的人,叫做“两性畸形”。两性畸形人并非少数。美国有一项调查表明,两性畸形者在美国每年会出生约2600人。由于严峻的社会现实只认同非女即男的两性性别,因此他们出生后不久就会被实施手术,在美国平均每天有5例这样的手术,以便把他们归入到社会认同的要么是男、要么是女的性别。“两性畸形”的人,又可分为“真两性畸形”和“假两性畸形”人。真与假之分,是根据体内的主性腺来判断的。“真两性畸形”人是在同一个人身体上,既有男性睾丸,又有女性卵巢的畸形现象。也有内分泌功能,即体内同时有雌激素和雄激素,但常以其中一种激素占优势。外生殖器多为性别不明,也可能表现为女性,也可能表现为男性,而第二性征的发育往往随占优势的激素而定。如体内雌激素占优势,第二性征就倾向于女性;如雄激素占优势,第二性征就倾向于男性。“假两性畸形”与“真两性畸形”不同之处在于:这种人体内实际只有一种性腺,或者是男性性腺,或者是女性性腺。具有男性性腺者,其外生殖器的外观是女性特征;具有女性性腺者,其外生殖器的外观却是男性特征。因而出现貌似女性,实为男性,或貌似男性,实为女性的假两性畸形人。假两性畸形人又可分为“男性假两性畸形”人和“女性假两性畸形”人。“女性假两性畸形”是指病人体内的生殖腺是卵巢,但外阴部酷似男性生殖器。例如,阴蒂特别肥大象男孩儿的阴茎,大阴唇左右连合,有的卵巢过度下降以至降入大阴唇而类似阴囊,但其中没有睾丸。外表有喉结,长胡须。此种畸形患者,生下来后因其外生殖器呈男性特征,容易被父母当成男孩来抚养教育,被周围人们误为男性。而“男性假两性畸形”,是指病人体内生殖腺是睾丸,但外生殖器却像女性的外阴。患有此种畸形的男性,其阴茎萎缩,犹如女性的阴蒂,尿道下裂,好似女性的阴道口,阴囊分开,形若女性的大阴唇。睾丸多为隐丸,隐匿于腹腔、腹股沟或者酷似女性大阴唇的阴囊内。身具此种畸形的人,由于外生殖器呈女性特征,因而生下来以后,容易被父母当作女性来进行抚养教育。有的患者睾丸发育不良,到了青春期以后,男性特征仍不明显,而有的患者成年后,阴茎能够勃起,并可以性交和射精,甚至具有生育能力。  ●梦露和希特勒都是两性人吗?著名美国女演员玛丽莲。梦露被尊为性感女皇,她拍的影片红遍全球,她拥有数亿的崇拜者,她的票房一直排名好莱坞的榜首,是好莱坞的星中之星。如果梦露的影迷们在今天知道,他们当初所迷恋甚至想拥有的超级名星、性感偶像和大众情人实质上是一位男性的话,他们会不会感到惊恐万分呢?据境外媒体报道,1963年梦露去世时,一位叫凯斯的法医从梦露尸体上取下了一些组织细胞,试图从生物学角度揭开梦露性感迷人的原因。经过多年研究,凯斯没有找到梦露的性感基因,却发现她的性染色体核型却是兼有XX和XY两种核型,且男性占主导地位。如何从专业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呢?专家们认为,如果梦露的情况属实,那就属于性染色体异常。许多复杂的原因,如异常配子(精子、卵子)与正常配子结合,或受精卵分裂时某一染色体不发生分离,或某一染色体的两条单体不能正常分开而同时进入某一子细胞,都会造成后代染色体的单体性(染色体减少一条)、三体性(染色体增多一条),或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性染色体的两种细胞系,后者可以简单地表示为46XX/46XY.梦露的情况还可能有两种,一是47XXY,一是47XYY(二体性)。如果报道说梦露的性染色体中男性成分居多,那就应该是47XYY.如果以非男即女的标准划分,像梦露这样兼有两性性染色体的人便属于“两性畸形”之一。发现梦露性染色体异常的凯斯医生认为,梦露在婴儿或幼年时,“绝对有可能”做过变性术,“不过,这类手术大多不会保存记录”。无独有偶,臭名昭著的希特勒也被戴上“两性畸形人”的“帽子”。作为德国纳粹首领的希特勒尽管臭名昭著,但他的生理和心理应属男属女却成了后人的未解之谜。为什么希特勒不愿把健康记录和医疗档案留下来?为什么这个令人恐惧的恶魔要在知道死神即将来临的时候才举行婚礼?这些问题至今仍使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着迷。1943年秋天,美国军队里的一个秘密医学部门组织了一批心理学家,尝试通过对大量的材料来分析阿道夫。希特勒的心理图像。这个缩写为“O.S.S”的研究组织从“大约一吨纸的材料”中,以12种不同的方式列举了希特勒的奇异问题,据说这份报告曾为击败纳粹德国起过巨大的作用。尽管这份研究材料对希特勒私生活和性格的描写非常详细,但没有一个人在读了这份材料之后能说清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研究工作的主持人朗格尔得出结论:一方面希特勒是属于性感正常的男性,并且热衷于他的政治生活;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不得不诱惑一些年轻女人在他身上做出一些荒唐和羞耻得难以启齿事情的性反常者。有证据表明他是一个或者一度是一个同性恋者。是否因他患有梅毒病,或因他具有某种心理病和精神病的特质,从而导致与他发生关系的女人自杀。美国格拉尔德所著的《希特勒的罪恶生活》一书中对这份研究报告予以很高的评价,指出:“这份报告的作用就是能特别详细地举例说明这位纳粹元首身上存在着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一点使其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份非凡的文献。人们将它列为一部科学和文学探索的杰作是受之无愧的。”但该书也认为这份报告的缺陷就是未弄清希特勒是个什么样的人。当时就有不少人对希特勒的性别产生过疑问,有研究者这样写道:“从生理上看,希特勒不是一个仪表堂堂的男子汉,他的身高略低于男人的平均高度,臀部宽大而双肩窄小,肌肉松弛,双腿短小,呈纺锤形。后臀部被沉重的长统皮靴和宽大的衣裤遮住。他长着一幅宽大的躯干,但胸脯凹陷,以至于人们说他的军服下填塞着棉花以遮掩这一缺陷。”朗格尔等合作的一份心理分析报告《他的生活与他的传说》中也认为,希特勒的“步姿非常像妇人,那是一种优雅的步姿,每走几步,他的右肩就会神经质地抽动,同时左腿迅速向前去。他的面部还有一种引起他的双唇向上曲卷的习惯性抽搐。当演讲时,他总是穿着一套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蓝色的衣服,这服装夺去了他全部特色……”曾在希特勒身边工作了三年的女秘书格特鲁德。特劳德尔说希特勒与情妇之间的关系像慈父一般。他喜欢年轻貌美的女性不是色情,也不完全是性欲。他喜欢与女人调情,但他又有些害怕调情的后果,他很讨厌身体被人们接触,他甚至不让医生检查他的身体。一位西班牙外交官的回忆录中讲述希特勒曾向一位名叫玛杰达的女人透露,他之所以对许多女性在身体上的奉献嗤之以鼻,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颗枪弹击中了他的生殖器,造成了他性生活的障碍。而一些医学家则倾向于认为希特勒可能是梅毒病患者,并因此而由他的私人医生为其切除了睾丸,因为“倘若没有梅毒病使希特勒丧失了性欲的话,要解释他拒绝如此之多的美貌女性在性方面的诱惑的原因是不容易的”。但也有一些传闻称希特勒曾让爱娃生下了两个孩子。70年代初,一位编写世界名人轶事的英国体育新闻记者曾收到一份来自印度的剪报,剪报的文章说希特勒的儿女接受了犹太教,并介绍了希特勒儿女的情况。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这是无稽之谈。20世纪80年代,在东德历史学家的一次会议上,韦丹堡的历史学家史丹普佛宣布获得了一件惊人的材料,证实希特勒并非一个十足的男子,而是一位女性。提供这份秘密材料的是希特勒过去的副手、战犯赫斯的一位前友人。赫斯在柏林史宾杜监狱服役数十年后死去,在他留下的日记中有许多有关希特勒的个人秘密,指出他在出生时身体有严重缺陷,以至隐瞒了他的真正性别,一直当作男孩子长大。1916年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军医发现他女性的生理构造,但最后希特勒还是选择过男性的生活。因此他不得不经常服用雄性荷尔蒙,并且采用种种隐瞒的办法。以至后来他的家庭记事、健康记录和军旅生活记载全部被销毁。这些极端的个人秘密,除了赫斯外,希特勒的情妇爱娃。布朗和他的私人医生,以及几个贴身仆人也知晓。史丹普佛教授所作的结论认为,希特勒在一出生时就具有卵巢和子宫等女性器官,但也有男性的性征,只是难以进行性生活。他经常要以雄性荷尔蒙进行治疗,以使自己的外形更为男子化。这倒为朗格尔等的心理分析报告中把希特勒描绘为男不男、女不女的形象,提供了可能是一种非同一般的事实依据。但这位世界头号战争狂人的性别,至今仍是一个未最后解开的谜。  ●重塑性别、享受人生一旦发现婴儿的外阴男女难分,就应尽早地搞清楚它的实质,根据其所属社会性别类型、外阴畸形的程度及表现来进行治疗,决定其性别。确定性别最好是在3岁以前,如果在发育后或婚后再改变性别会使患者造成心理上极大创伤。至于幼小时外观正常,到发育才出现性别改变的,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适合的措施,赋予最适合的性别。但是由于生殖器官不健全,只能做到可以结婚而不能生育。治疗性别畸形,首先面临性别的选择及外生殖器与第二性征的改建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社会、家庭及个人多方面的复杂关系问题,因此,必须十分慎重。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患者自身条件适合做成什么样的性别。从理论上讲,性别的区分标准应是染色体和性腺,如果患者的性腺是男性就应做成男性,是女性就应做成女性,但在现实操作中,却并非完全如此简单。如患者外生殖器接近女性,且从小就按女孩抚养者,可切除其男性结构,必要时辅以雌激素治疗,以利第二性征的发育,如无阴道或阴道短浅,可在婚前进行人工生殖器成形术。如患者外生殖器接近男性,且又按男性抚养时,可将女性结构切除,必要时辅以雄性激素治疗,并做必要的外生殖器修补术,如尿道下裂修补术。但一般说来再造有功能的阴茎是很困难的。术前,我们要充分征求患者的意见,也就是说,患者的心理性别是什么,这很重要。比如,有些患者从生理条件上看,比较适合做成男性,但其心理性别已经是女性,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将其做成女性。另外,患者术前的社会性别也是决定术后性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患者的术前和术后性别能一致的话,对患者术后的正常社会生活很有利;如不能一致,患者在术前一定要在公安机关办理有关证明,将来还会牵涉到更改身份证、户口、身份档案等一系列手续,比较麻烦一些。所以为患者决定术后性别要非常谨慎,要充分考虑以上诸多因素再作决定,一旦决定,就没有“后悔药”了。不论是选择作男性还是作女性,均须作相应男性或女性的外生殖器外形与相关的第二性征,应充分估计手术的难度及有失败的可能,特别由女性假两性畸形人选择作男性者,难度尤大、风险也倍增。不久前,经卫生部、北京市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批准,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成立了“中国性别重塑外科中心”(GenderConfirmationSurgeryCenter),这是全中国,也是全亚洲第一个专门的矫治性、生殖器官和性别畸形的治疗和研究中心,从心理、生理、药物和外科手术等诸多方面为“两性畸形”这一独特的人群提供更多的实质性的帮助和治疗。可以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文明和科学的进步,人类会更清楚地认识到“两性畸形”的本质,并有可能从根本上战胜它,使“两性畸形”患者从此不再受心灵的煎熬和痛苦的折磨,也能有机会像健康人一样享受美丽、享受情爱、享受幸福的人生。  13.人脚的奥秘一位日本教授对人的脚进行了长达37年的研究,观察的人数近40万。他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一般说,人脚底的长度相当于拳头的周长;7个脚的长度大约等于自己的身高。然而,脚是有“伸缩性”的。人在中午时脚最大,午睡一会儿,脚会缩小一点点。脚在一天中的变化差别有时会达到5%。儿童的脚几乎天天在长,每月平均要长1毫米,大约到25岁才定型。如果抓一下刚出生婴儿的脚底,往往右脚底有反应而左脚底“无动于衷”。  这说明左、右脚的机能是有差别的。这种反应差别约在出生半个月后才会消失。左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比右脚大,男女都一样。由此可见,左脚主要是起支撑全身重量的作用,而右脚是做各种动作的。人老以后,左脚的作用衰退,所以不易站稳。大多数人以左脚为主轴决定前进方向。体育运动员、舞蹈演员、戏剧演员在运动或表演时也常用左脚来支撑人体,用右脚来表演动作。多数人攻击时使用右脚。要是你闭起眼睛,沿着正前方的一条直线走去,那不要走多远,你就可能向左偏移了。  这种“左倾现象”,正是造成夜晚迷路者兜圈子的原因。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夜晚走路兜圈子是遇到了“鬼”,而挪威生物学家伽尔德。柏克教授历时30多年,通过对欧、美、亚洲的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最后写成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动物的行动是由兜圈子为基础的》。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走路时会保持直线的方向,但这主要是头脑和眼睛的功劳。如果仅就双腿来说,因为一般人的右侧腿脚肌肉总是较左侧发达,右脚跨步大于左脚,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向左转了。这样,人在黑夜看不到目标时,就可能兜起圈子来。  最有意思的是,赛跑运动员都是向左转圈的。因为1913年国际田径联盟成立之际,就把跑的方向规定为向左转。有人对此解释说,心脏位于左侧,所以重心容易偏左。因重心偏左,就用右脚登地面来增加速度,所以左转圈容易跑。研究者发现,千万年前的古代人脚踝狭窄,5个脚趾分开,人体重心落在脚底的前半部,这对追捕野兽比较有利。可现代人的脚踝呈圆形,脚底比较宽阔,5个脚趾并拢,人体重心位置已移到脚底的后半部分,灵活性就不如古人。如此继续下去,人的站立能力将逐渐减低。人的站立能力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20岁左右的青年站立能力最强,超过50岁就会有所减弱。但是,人的寿命假如超过80岁,站立能力反会比前些年提高些。  14.人类飘浮之谜纳米罗尔村位于印度北方的边远山区,村中一位60多岁的老人叫巴亚。米切尔。他40多年来一直修炼瑜珈功,据说他的身体能在山林上空飘浮,如同仙人。美国物理学家卡莱曼思教授和印度著名的生物学家米巴尔教授、人体形功能学者雷曼尔博士及美国《科学与生活》杂志的记者史密斯等,慕名前去拜访了这位“超人”。纳米罗尔村地处边远山区,道路艰险,人们要骑马、步行十多天才能到达。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卡莱曼思教授一行人到达后,拜会了米切尔老人。这位老人长着浓密而长的银色头发、胡子,浓眉下的眼神锐利,俨然一副哲学家的风度。他能讲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当卡莱曼思教授问巴亚米切尔能否展示一下“超人”的功能,飘浮上天空时,老人马上答应:“可以。”并请众人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时,在他独自居住的茅舍门前观看。  第二天一早,卡莱曼思教授一行聚集在茅舍门前,架起了录像机及各种探测仪。米切尔老人盘腿坐在门前的一块薄毯上,闭目养神。人们的目光、录像机镜头、各种探测仪全集中在米切尔身上。大约在2~3分钟之后,只见他身体轻轻上升,约升到1070米高时,他改变了盘腿的姿式,伸出双臂,如同鸟儿的翅膀,开始旋转飞翔。浮在半空中的米切尔像进入浑然的忘我状态。这一情景真令人目瞪口呆。大约在空中飘浮了30分钟左右,米切尔的身体开始摇动,接着以水平状态慢慢降下。录像机拍摄了他在空中的每一个角度。米切尔落地以后,几位科学家发现:他身体变得非常柔软,像棉花一样。当米切尔慢慢升空时,探测仪已测出从他身上喷发出一股气流把他托起。  80公斤体重的人升空需要相当大的能量,这股气流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呢?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当几位科学家问他是如何练成这奇妙的功夫时,米切尔很认真地答道:“这必须经过严格的精神训练,才能学到这门技巧,而肉体上的训练更为艰辛。只有精神高度集中,才能将人体内潜藏的巨大‘魔力’释放出来……”这些话,并不能解除科学家们心里的疑问:人体内潜藏的“魔力”到底是什么?是如何突破物理学上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关于人体在空中飘浮,卡莱曼思教授和印度的几位科学家曾就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过研究,他们发现:在印度的古书———《佛经》上早有记载:早在2000年前,佛教的高僧们就能毫不费力地飞向天空,他们将空中所看到的景色,绘成巨画。印度考古学家们曾发现一幅巨大的石雕,它绘制的是印度2000年前恒河流域的曼达尔平原景色,完全是以高空鸟瞰角度绘制的。当时没有直升飞机,人们怎样从高空来绘制的呢?科学家们一直把印度古《佛经》中的记载当做神话,如今他们亲眼目睹了人体飘浮升空,不能不承认记载的是事实。  有关人体飘浮升空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目睹了。1910年,英国著名的探险家彼得。亚巴尔到缅甸北部丛林考察探险,在一座边远山区的大寺院里认识了一位修行老僧。这位老僧每天早晨在寺院门前静坐十多分钟,然后盘坐的身体慢慢升空,在深山的丛林上空飘一圈,才慢慢地落到地上。亚巴尔被这一神奇情景惊呆了,他用照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了这位修行僧空中飘浮的镜头。回国以后,他在英国《卫报》发表了自己拍下的照片及自己看到的这位僧人升空的情景。当时有些英国科学家们不相信,认为亚巴尔是幻觉,中了一些宗教巫师卖弄的障眼法伎俩。亚巴尔坚决否认,他认为自己当时头脑清醒,目睹的情景真真切切。这位僧人在做人体高空飘浮时,并没有邀请他观看,是他偶尔碰上的,根本没有什么障眼法之说。  1912年,法国的探险家欧文。罗亚尼在尼泊尔和我国西藏交界的喜马拉雅山一带考察、探险。他请了一位西藏喇嘛做向导。这位藏人喇嘛在走路时,竟脚不沾地,似飘浮前进。喜马拉雅山一带积雪很深,罗亚尼每前进一步,脚都陷在雪里,因而每步都显得非常艰难。而这位藏人喇嘛行走时脚不沾雪,非常轻松,并且时时在拉他前进。如有一阵风来,这位喇嘛的身体如同树叶一样,身体飘起,随风前进。最令罗尼亚惊奇的是这位喇嘛带着他过康尔尼峡谷时的情景。这道峡谷约200多米深,100多米宽。如果爬山越过,需要大半天时间,而且非常危险,因无道路可行,随时可能跌入峡谷中,不粉身碎骨也要跌成重伤。罗尼亚正为过峡谷需要冒险发愁时,喇嘛弯下腰,把罗尼亚背在身上,要他别害怕,闭上眼睛。罗尼亚突然感到身体飘起,睁开眼睛一看,他惊呆了,喇嘛背着他腾云驾雾地在空中飞行,仅仅几分钟时间就越过了峡谷。他实在难以相信,在这荒凉的雪山地带,竟有如此本领的奇人。欧文。罗尼亚返回法国后,把这位藏人喇嘛随风飘浮的照片,和自己的奇遇写成文章登在《巴黎时报》上。有众多的读者不相信,认为这位探险家在写“天方夜谭”般的神话。印度的军事学家早就注意到这种人体飘浮术确实存在,并且在设想把它用于军事作战。  组织一支“超人”的军队,那就不怕敌方的地雷、坦克、导弹、轰炸机的攻击,随时可以突击到敌人的后方击败对方,就不必再花更多的钱研制尖端武器。而印度的一些科学家们却认为:这样的设想很难实现,因为当前科学家尚弄不懂人体飘浮是如何形成的。当今为世人所了解的四种力量,即:重力、电磁力以及两种核力之外,我们只能假设还有第五种力量。这第五种力量又是如何从人体产生的?又如何推动人身升空?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如果人体飘浮术确实存在,那么今日物理学原理就彻底被推翻了。  当然,如今的科学水平尚不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所有特异现象。特别是瑜珈术,更难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印度的物理学家辛格。瓦杰巴博士观察、研究人体飘浮术多年,也接触过几位有此功能的人。令他奇怪的是这些人都隐居在深山大泽之中,从不愿展示自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的行为方式及逻辑思维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瓦杰巴博士曾用几种现代物理探测仪器来探测其中的微妙,均无结果。越研究越感到这是奇妙的神话,令人难以理解。所以,瓦杰巴博士认为:印度军事家想把人体飘浮术用到军事作战方面,那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幻想,要揭开此谜尚需要更长的时间,人类的科技水平能真正发现、挖掘人体内潜在的特殊功能,才能揭开谜底。  15.“小人国”的缩头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它的中部最宽处只有640公里,而它的长度却有8900公里。这里山势陡峻,海拔大部在3000米以上,不少高峰超过6000米。绵延的山岭,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是一个神秘的地区。据考古材料证明,安第斯高原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一系列较高的古代文明时期,并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印加文明。古老的文明相伴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在安第斯山上曾有过一个神秘的“小人国”。这个国家的人们虽然身材很矮小,却健壮剽悍,凶猛好斗。他们有一些非凡的本领,如:在悬岩峭壁上攀缘树木,简直胜过猩猩;在崎岖山道上快步奔跑,动如猿鸟。他们的武器主要是木棍、石块、长矛和弓箭等。弓是用山羊角制成的,小箭涂有烈性毒液。他们具有高超的射击本领,擅长于在奔跑中发射冷箭,而且百发百中。他们常常背着成筐的毒箭,藏在山坡的草丛、石隙、洞口、树上,出其不意地伏袭其他部落的人和牲畜。  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对伏击到的战俘尸体,不仅要把死人身上的肉挖下来生吃掉,而且要把死人的脑袋砍下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使整个头颅缩小到只有人的拳头那么大,而相貌却不变。他们把这种已缩小了的头颅当作胜利的纪念品,悬挂在自己住房的门前,或者用绳索捆带在自己身上,以此作为光荣和吉祥的标志。猎取人头最多的人被誉为部落的“英雄”,深受全部落的尊敬和歌颂。但奇特而神秘的缩头术却只有他们本部落的成年男人才知道,绝不向外人泄露机密。因此,缩头术成了他们独有的绝技,外人全然不知。“小人国”与邻近的阿拉巴霍族人长期浴血奋战。他们越战越猛,很少死亡,而阿拉巴霍族人却被他们杀死了大半。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他们居住区域突然发生的一次火山爆发,彻底摧毁了整个“小人国”。“小人国”在地球上消失了,他们的缩头术也就失传了。  以上所言虽是传说,然而却是有实物为证的,在秘鲁国立人类学和考古学博物馆的库房里,就至今保存着几个被缩小的人头原物,确只有拳头般大小,其中一个留着八字胡须、秃头、满脸怒气,十分生动有趣。1934年冬,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两个职员到洛基山脉去采挖金矿,发现一个约1米高的洞,洞内漆黑如墨。他俩进入洞内,发现了一具高不及膝的小人干尸。这意外的发现使他俩感到无比的惊讶和新奇。他们把这具干尸送往卡斯帕医院去鉴定,经过X光透视及多项化验,最后公布的科学鉴定结果是:此“小人”身高仅48厘米,皮肤铜黄色,骨骼与人类的一致;左锁骨有明显的重伤痕迹,身上还留存不少伤痕;牙齿整齐而锋利,犬牙尖长,前额很低,而眼睛与面部的比例却比人类的大;从整个体形的发育程度来判断,此“小人”是个60多岁的男性。  洛基山的这一奇异发现被美国许多报纸作为重要奇闻,在第一版刊登后,轰动了全美国。于是,得到了许多与此相类似的消息:在此发现以前,卡斯珀市的一个律师、一个买卖旧汽车的商人、一个矫形专家和一个墨西哥牧羊人都曾发现过此类“小人”干尸,可惜的是当时均未引起重视而失落了,只有矫形专家理查德珍藏了一个他发现的“小人”干尸。这具干尸后来由理查德的女儿赠送给怀俄明州立大学作研究之用,得以妥善保存至今。洛基山关于“小人”干尸的发现再次引起人们对南美缩头术传说的探索兴趣。  1935年以后,一些科学家兴致勃勃地对南美洲“小人国”的缩头术之谜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其中取得较突出成就的是挪威学者托尔。海雅达尔。他在1947年曾冒险进入厄瓜多尔密林考察,并根据考察经历而撰写了《孤筏重渡》一书。在这本书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南美洲的缩头术。据该书说,生活在基维陀热带森林里的一支印第安人,抓获外族人中的仇人后,总是砍掉头颅,把头骨砸碎后挖掉,然后在掏空了头骨的头皮里装上热沙,经过特制,整个头颅便会缩小到只有拳头那么大,而相貌不变,以此作为胜利品而保存下来。一些学者认为,托尔。海雅达尔的这一记述和论断是可信的。由于“头颅缩小之谜”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的价值,因而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50年代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断派遣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深入考察,又有一些重要的发现。他们在一个被莽林掩盖的山岩上,发现几十个一尺多高的龛式洞穴,每个洞壁间赫然陈放着一个仅拳头般大小的人类头颅,不仅五官俱全,而且科学家经过生理切片等一系列检验,证明它们都是成年人的头颅。这些发现更引起了全世界许多科学家的关注。医学教授弗格留申为解开“缩头术”之谜,冒着生命危险,几次深入到据说仍在进行“缩头术”的与世隔绝的希巴洛斯族人的密林住地去。但是,由于希巴洛斯族对外来人怀有仇恨心理,弗格留申尽管在那里一呆就是几年,仍然无法了解到他们的机密。直到有一年,当地伤寒病流行,希巴洛斯族对此束手无策,而弗格留申却用高明的医术救活了整个部落,才终于博得了他们的好感和信任,部落元老破例把机密“特山德沙”传授给了弗格留申。  原来,希巴洛斯族盛行一种奇特的殡葬仪式:族里人死了,祭师就把死者的头颅割下,用一种名叫“特山德沙”的草药剂浸泡,把头颅缩小成拳头一般大小,既保持原来面目而又经久不烂;如果是受全族尊敬的酋长、元老死了,则全身都用“特山德沙”的草药微缩剂泡浸,使全身缩制成不到一尺高的“小人”干尸,以供全族祭祀。那么,希巴洛斯族的草药微缩法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小人国”的神秘“缩头术”呢?看来,这或许是有共通处,但却是难以证实的了。  1.形形色色的人●含氮的人新几亚内亚的一些土著居民,每天仅吃很少量的食物。可是,令人称奇的是,生活在这个贫瘠山区的土著居民,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瘦骨嶙峋,恰恰相反,在这些土著居民中,无论男女老幼,个个都显得十分强壮,没有任何营养不良的症状。科学家们对这种情况大惑不解,于是,决定对这些土著居民进行周密和细致的检查。结果在这些土著居民的粪便中,发现氮元素的含量竟然远远超过他们进食的含氮量。为什么进食少,排出的反而多呢?难道这些土著居民能像豆科植物一样,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来增加营养吗?他们的身躯里也有固氮菌吗?后来,科学家果然在这些土著居民的肠道里找到了固氮菌,正是这些固氮菌默默地在这些土著居民的人体内吸收和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继而合成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虽然,目前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些土著居民的肠道内为什么会有固氮菌,但是,这一发现对科学界的震动很大。科学家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类能够自己培育出适合在人或者动物体内生长的固氮菌,利用这些固氮菌在人体或动物体内吸收和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不断地合成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  ●测不到脑子的人英国一位大学生几乎没有脑子,智慧却异常超常。原来这名学生患了脑积水。脑里的水其实是脑脊髓液,由脑室分泌储藏。在正常情况下,脑脊髓液循环于脑和脊髓内,最后进入血液。假如循环受阻,或脑脊髓液过多,液体就会积在脑腔内,形成脑积水。这种病通常会导致两个大脑半球畸形,头颅肿大。患脑积水的婴儿,如果出生几个月后仍能活下来,也会极其迟钝。这名学生头盖骨下的脑组织只有几分之一寸厚,比常人薄了一寸多,却一直生活得十分正常,而且才智过人。至今,英国神经学家洛伯教授已发现了几百个几乎没有大脑而智力甚高的人。据他说,有些“测不到有脑子”的人,智商竟高达120.科学家们对这个现象大惑不解,因为发挥脑功能的主要是两个大脑半球。他们猜想,脑积水患者的脑功能可能由脑内其他不大发达的部分接替了,或者正常的大脑只发挥全部脑功能的一小部分。不管怎样,脑子很小的人,智力也可能很高。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至今拿不出任何解释。  ●望远的人马纽埃尔的家在瑞典的榭典马尔摩,这是一个平凡的家。一天傍晚,马纽埃尔在离自己的家有400多公里的哥德堡正和十几个好友一起吃饭,突然,他大惊失色地喊道:“不好!现在斯德哥尔摩市的榭典马尔摩发生火灾,火势正在蔓延。哎哟,朋友家也着火了,我家看来危险。”过了一会儿,他才如释重负地说:“好了,火终于灭了。大火在我家隔壁的第3幢楼房处被扑灭了。”距离这么远,他竟然就像在目睹眼前发生的事情那样,说得十分肯定,在一起进餐的朋友们都对他的话表示怀疑。但是不久,经过调查证实,那天马纽埃尔的话与当时发生的一切完全吻合。人们对他“千里眼”的神力惊叹不已。从此,马纽埃尔便成了一个名闻遐迩的人物。无独有偶,荷兰海牙也出现了一个“千里眼”式的人物,名字叫佩达。伏罗库斯,是个油漆匠。1943年秋天,伏罗库斯在工作时,不慎从10公尺高的地方跌落下来,头部受伤,当场不省人事,3天以后才恢复知觉。这时,出现了奇迹:他对相隔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人们都称他为千里眼。真是因祸得福!从此,许多人求他寻找失物,甚至连巴黎的警方也求助于他,请他协助侦破复杂的杀人案件。在联邦德国还发现了一位眼睛像显微镜的人,这是路德维奇堡的一个30岁的口腔科女医生。这位医生可以不借助任何仪器,将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著作抄录在一张普通的明信片上,她对于微型书籍的编纂毫不费力,并且极感兴趣。一些光学专家把她这种奇特的视力称之为“活的显微镜”。但是这对独特的眼睛也常给她带来许多不便,纸张上普通肉眼看不见的纤维会扰乱她的视线,以致使她不能阅读普通书籍和报纸杂志;她更无法看彩色电视,因为她看到的只是屏幕上的五颜六色、不计其数的黑点。  ●吞吃异物的人南非青年萨尔门以生吞毒蛇闻名于世。他捉到毒蛇后用木棍把它打晕,这样一来才容易吞到肚子里,但不久毒蛇会苏醒过来,在肚里乱撞,这时他心里会感到非常舒服。摩洛哥有个20岁的青年阿蒂。阿巴德拉,他每天要吃掉3个玻璃杯。他说,咀嚼玻璃杯就像咬脆苹果一样爽快。从14岁起,阿蒂已吃掉了8000个玻璃杯。好奇的人们都以观看他进食“玻璃杯餐”为乐事。吃玻璃杯并非这位摩洛哥青年生来就有的能力。当他14岁时的一天午夜,从睡梦中醒来,一股咬嚼硬物的感觉促使他抓起床沿的玻璃杯便使劲地咬,并将裂片嚼成碎片。从此玻璃杯成了阿蒂每日必备的特殊“食品”。摩洛哥健康中心的医生从阿蒂的X光片中检查不出任何结果,他的口腔、胃肠都没有损伤的痕迹,也找不到玻璃的碎末。医生说,这是医学常理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印度的库卡尼吞食日光灯管时,就像品尝甘蔗一样津津有味。他经常为观众表演这种“进餐”。观众常自费买来日光灯管供他咽食。只见他敲去灯管两端的金属接头,抱着玻璃管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仿佛不是在吃玻璃管,而是吃甜脆可口的甘蔗。他一面咀嚼一面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好吃,好吃!”进餐表演结束,还让观众检查口腔,他的嘴唇、舌头、牙床乃至咽喉都无出血或破伤,实在令人惊奇。医学专家曾用X仪器和最新技术,对库卡尼进行过全面的细致的检查,没有发现任何与众不同之处。法国的克蒂图能吞下铁钉、刀片、螺栓。先前他也是喜好吃玻璃。依他的习惯,吞吃硬物时,需伴以开水“助食”,由于吞吃金属比玻璃所需开水少,使他对金属产生了偏爱。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克蒂图当众吃下一份夹有刀片、铁钉、硬壳果等馅料的三明治。会后,记者们立刻要求克蒂图到就近医院检查,X光师指着当时拍下的克蒂图的X光片表示,他的胃里有一大堆金属。克蒂图甚至还用6天时间,吃掉了被解体的电视机。医生说,克蒂图的胃、肠、喉部壁膜看来特别厚。这位法国异食者已提出他死后将献出身体供科学研究。  ●利箭穿脑的人世界上有很多少数民族及部落的异行怪状连科学家也没法理解和解释,像喜马拉雅山南麓有一个印度小部落的土人,他们在宗教节日时,不论老少男女竟然可用利箭穿过头部而不觉痛苦,事后脑部也未造成伤害,这使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据这个印度小部落的长者表示,他们族人自1600年开始,便已流行用这种方法来表示对神的崇敬。数百年来,只听说3个人因此而丧生的。他表示,只有那些不够诚心的人才会有此结果,虔诚的信徒虽然被箭贯脑,但仍会如常人般安然无恙,即使把利箭拔出来,伤口也很快就愈合,一点也没有不良后果。据一位到该地研究他们生活情况的人类学家表示,这种情况实在匪夷所思,虽然有些人伤害自己身体来表示对上天的敬畏,如有人自愿钉十字架,但只是用对宗教的狂热使自己陷入自我催眠状态而忘记痛苦而已,利钉贯穿手脚并不会造成长久伤害,但脑部的组织却非常敏感脆弱,利箭贯脑只能视为一种无法解释的“奇事”。  ●“复印”的人保加利亚的拉比。耶里佳,他的记忆能力,连他多年的朋友也不能相信。他有两千本书,都看过一遍,然后他就可以随意地把它们背出来,一字也不差。耶里佳告诉朋友,他也不知道他的这种能力从哪里来的,看书一遍就像被“复印”在脑子里一样。但是耶里佳也有苦恼,被他记下来的没办法忘却,所以脑子是没有“片刻休息”的。  2.“长耳人”从哪里来复活节岛上最早的土著长得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但岛上的毛阿依。卡瓦卡瓦小雕像却有可能使我们看到复活节岛早期居民的容貌。  毛阿依。卡瓦卡瓦是一种男性木头小雕像,只有30厘米高,雕像上的人身体消瘦,肋骨外突,腹部凹陷,长着长耳朵,留有一把山羊胡子。  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保存着这些用光滑坚硬、闪闪发光的托洛米洛木制成的小雕像。这些小雕像是谁雕刻的?它又代表什么呢?人们对此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经过漫长而又艰难的海上航行后到达复活节岛的最早居民,但复活节岛人却加以反对,因为岛上的神话中说,第一批迁移者的身体都很健壮,而且又带着足够的食品。也有人认为,这些木雕像是些木头傀儡玩具和为死人雕刻的纪念像,雕像上的人物那消瘦的面容和颈部肿大的甲状腺,表明了他们患有内分泌失调的疾病,而鹰钩状的鼻子、张露的牙齿和异常的脊椎骨,又表明了他们曾受到了某种光线的强烈照射。  除掉毛阿依。卡瓦卡瓦小雕像外,岛上还有其他许多小雕像。有一个身体消瘦的女性小雕像叫毛阿依。帕阿帕阿,它酷似男性小雕像,也长着一小撮山羊胡子。此外,还有长着两个头的小雕像———毛阿依。阿利思加以及人身鸟头的坦加塔。玛努人鸟像,还有鱼、鸟等许多动物的小雕像。  这些独特的木雕像几乎岛上每个居民家中都有。很清楚,它们是受到人们崇拜的偶像。第一个来到复活节岛的西方传教士埃仁。埃依洛说:“有时我们看到他们把小雕像举到空中,做出各种手势;同时边跳舞边唱着一些毫无意义的歌。我认为,他们并不了解这样做的真正含义,他们只不过是在机械地重复他们从父辈那儿看到的一切而已。如果你去问他们,他们这样做是为着什么,他们会告诉你说,这是他们的习惯。”我们从大雕像上可以看到,岛上的早期居民有着一对长长的大耳朵。岛上的许多传说都讲到了“长耳人”哈纳乌。耶耶彼和“短耳人”哈纳乌。莫莫科,讲到了“长耳人”雕刻巨大的阿胡、石像,“长耳人”和“短耳人”之间的战争,以及“长耳人”在壕沟中死去的情景。  海尔达尔于20世纪中期曾在岛上看到过头领彼德洛。阿坦的肤色同欧洲人完全一样,他就是惟一的一个幸免于难的“长耳人”后裔。  “长耳人”又是什么时候来到复活节岛上的呢?传说中对此说法不一。有的说他们比霍多。玛多阿来得早;有的说他们是一起来的;还有的说他们比霍多。玛多阿来的晚。但不管怎样,是他们雕出了石像和阿胡。一位研究者曾有幸亲眼目睹了科学家同复活节岛人为此而进行的一场激烈的争论。对复活节岛的古昔往事很了解的著名旅行家基利莫齐断言,新的“长耳人”是同霍多。玛多阿一起来的,但另外的人却反对,说他们不是同霍多。玛多阿一起来的,而是稍后同一位名叫图乌科。依霍的首领一起来的。当时在场的一个复活节岛妇女却对这位研究者说道:“不要相信他们,他们什么也不懂!”那么,“长耳人”又是谁呢?复活节岛人向来就有把耳朵拉长的习惯。最先发现复活节岛的罗格文上将,他的同行者别列恩斯特看到,某些岛民的耳垂一直拖到肩部,还有的人耳垂上挂着特别的耳饰———白色的圆饼形耳饰。与复活节岛相距数千公里的美拉尼西亚人也有这种习俗,南美印加人的神也有长耳垂,马克萨斯群岛古代居民的耳朵也很长。这种把耳垂拉长的习惯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印度迈索尔有一座30米高的花岗岩石雕像———戈麦捷什瓦拉,它于公元938年完工,比复活节岛的最大雕像还要大,其耳垂一直拖到肩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长耳人”。  印度南部著名的水彩壁画和马哈巴利普拉罗庙宇的壁画以及浮雕上的所有物,也都是些“长耳人”,长长的大耳朵上还悬挂着各种耳饰。在印度,长耳是佛的特征之一,所有的菩萨塑像都有着长长的耳朵。  在印度,不仅佛有长长的耳垂,而且诸神也是些“长耳人”。在离孟买不远的象岛上,有一座洞穴庙宇,印度的三大圣人———波罗吸摩、毗瑟奴和湿也都有长长的耳朵。大量的化身、佛教中的导师、圣徒和教会中的人物,甚至连凶神恶煞,也都有着长耳朵。东南亚各部族也有把耳垂拉长的习惯。很可能,波利尼西亚和复活节岛的祖先就是从印度那儿迁居来的。但这也仅仅是一个大胆的假设而已。  3.生怪病的人人生毛病不奇怪,奇怪的是生怪毛病。  一位42岁的美国妇女玛西亚多年前接受脑部血管破裂修补术后,得了一种罕见的“体温骤升暴跌病”。她的体温始终处于一种大幅度跳跃状态,在突然之间,可由正常的37℃左右骤降到32℃,随即又暴升到40℃以上。由于体温如此不恒定,她不得不放弃工作,留在家中。  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认为,这种体温骤变的情况只有在太空才可能出现。于是便借给玛西亚一套价值1500美元的太空保温衣穿用,只有这套衣服才使她的体温保持正常。  在美国,还有一位靠太空衣维持正常体温的妇女,名叫凯蒂丝。她原先是一位空中小姐,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可现在却连自己的房间也难以离开。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简直就像背着一只凶恶的野兽,你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向你袭来,我有时好几个星期平安无事,有时却一天发作几次。体温有时低到31℃,但一会儿却高到40℃。我简直是活在死亡的边缘。”  与玛西亚不同的是,凯蒂丝并没有动过什么脑部手术,而是无意中出现了体温骤升暴跌的情况。她虽然是空中小姐,但从未乘坐航天飞机进入过太空,她究竟因为什么缘故患了这种太空人才可能得的“同步破坏症”,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  不过,太空署的科学家们已让她穿上了太空保温衣,并在衣服上安装了传感器和微型电脑,这些设备可以自动记录机体变化情况,供太空科研中心研究。  笑,对一般人来说,是一件愉快的事。可是,对嘉莎琳。保特却正相反,每当她要笑时,嘴巴就像掉了下来,肌肉变得松弛软弱,身体会失去自控能力而倒在地上打滚,双脚伸不开,手臂却像要飞似的向上举,这种情况,每次至少要经历几分钟。  原来,嘉莎琳得的是一种叫“猝倒”的怪病,这种病是由笑引起的。因此,笑带给她的是万分痛苦,甚至死亡。嘉莎琳住在英格兰诺丁汉附近,出生时也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但在10岁那年,她的头部受到一次撞击外伤,便开始得了这种怪病。后来,每当人们讲笑话时,她就走开或转移思路。学校一些调皮的同学故意跟她讲笑话,好看她发作的样子,但她都能忍住不笑。今年已经17岁的嘉莎琳意志很坚强,她说:“我知道自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但只要我忍住不笑,我仍然很快乐。”  自从英国医师豪奇逊在1886年发现第一例“早衰症”以来,全世界仅发现过50多宗这种奇病。美国的小女孩宾妮只有5岁,但她的额头头发已经脱落,眼皮皱褶下垂,视力接近丧失,听力极差,几乎耳聋,还患有关节炎,无法独立行走,这一切无异于一切八九十岁的老人。  宾妮住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她就是得了罕见的老化失调病(早衰症),医学上又称“科克因综合症”。虽然她体型极度细小,身高73公分,体重才4公斤,但由于她衰老得很快,一年时间,便老了15—20岁,因此,5岁的身体却有了90岁的面容,成了“袖珍老太”。  惊恐的父母赶忙把宾妮送到市立医院求医,主治医师林库博士一看就说:“这孩子患了‘早衰症’,这是一种绝症!”按照过去的临床记录,这种病最多只能活到12岁,一般情况下,发病二、三年后就会死亡。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治疗这种病的方法。宾妮住院后,病情继续恶化,最后死于水痘。医生们说,在死去的时候,她已如同一名90岁的老妇,其身体已不能抵御水痘感染。  而英国斯菲尔德市10岁的孩子克利斯患了一种吃喝不停的怪病,总是感到肚子饿。他渴望食物就像大烟鬼需要白粉一样。他的父母为此头痛不已,甚至将厨房门紧紧锁上,防止他三更半夜入厨房偷吃。  一天,父母发现克利斯“扫荡”冰箱,首先吞下许多生鸡蛋,随后是1大块腌肉,1盒牛油,再后是炸鱼排。又有一次,他风卷残云似地吃了1打馅饼,1桶饼干,一大块朱古力饼,3个面包,随后又吃下1只冻鸡,他母亲急忙制止。他母亲苏珊女士说:“克利斯吃够了时,他的身体不能告诉他的大脑,他不能真正照顾自己的饮食,他吃一样东西,如不制止,他会吃死的。”  更为罕见的病例发生在扎伊尔,一名远征狩猎向导罗伊。克里克,患上一种非洲森林豹类动物的罕见疾病,全身皮肤出现黄黑相间的斑纹,门牙也长得像犬齿,活像豹类动物,故人们称他为“豹人”。  这种病叫做“豹热症”,患这种病的人一般活不久就会死亡,现代医学仅救活过屈指可数的几宗病例。  一位名叫埃迪艾那。弗里苏的闻名世界的热带疾病专家正率领一队医疗小组研究罗伊的病症。弗里苏博士说:“罗伊不仅平安地度过了这种疾病的危险期,而且恢复得很好,其身体是他一生中最健壮的时刻,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已变得活像只豹。”罗伊现年45岁,是一名有经验的向导,常带领一些有钱的冒险家们深入到非洲的森林中狩猎。他是在一次远征中染上这种病的,当时他口干舌燥,因此到豹刚洗过澡的一个水坑饮水。当时他想自己在森林中生活了这么多年,喝点这种水应该不成问题。然而,几天后他就发高烧,浑身冰冷。高烧中,最初病症是皮肤变黄,接着人们将罗伊送进扎伊尔金沙萨的一家医院,医生倾全力抢救,终于使罗伊度过该疾病的危险期,直到他的高烧退去为止。在其后的日子里,这位向导仍然感到不适及局促不安,不久全身上下皮肤便出现黑斑点,其纹状酷似豹,紧接着牙齿也发生异变,门牙突长,像犬齿一般。此情此景十分恐怖,他是当着医生的面变成半人半豹模样的,而医生看着他的变化却一筹莫展。随后,罗伊开始嗥叫,要生肉吃,护士们看到就怕,不愿接近他。经过6个月,现在豹斑已遍布罗伊全身,他已被转去布塔,四周围着篱笆,医生仍每天对他作观察和检查。医生告诉罗伊,他已无望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  4.奇异的稀有人种1991年,日本科普期刊《科学朝日》,从当代科学界重大课题中筛选了七大难题,推出了现代科学的世界七谜,其中之一是人类的起源问题。  事实上,美国科学界也将人类的起源问题列为现代科学六大悬案之一。再往前,早在19世纪,英国的赫胥黎就对达尔文人类起源学说提出了疑问。  我们人类应该有权利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近百年来,人们在全世界各地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十分稀有的人种,而这些人种的存在,促使我们对人类和生命的起源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1996年5月7日,新华社和国际电台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2亿年前的人形化石。  无独有偶,法国巴黎大学植物学教授拉坦博士在非洲扎伊尔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人种部落,他们的椎骨都突出体外,有的达几公分,与我们熟知的食肉恐龙的脊椎骨很相似,被称为“恐龙人”。拉坦博士推测,这些人似乎是从史前爬行动物直接演化而来的。但她不愿意透露该部落的准确方位,只是说在扎伊尔著名的斯蒂恩莱瀑布西南约480公里的密林中。  这些恐龙人的祖先是谁?恐怕不会是猿类吧!因为地球上还没有发现背上长角的猿类。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3英里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的奇妙足迹。  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的水下摄影师穆尼,在海底看见过一个奇怪的生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4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  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卡来罗纳州比维市郊的沼泽地区,多次发现过“蜥蝎人”,它们高达2米,长着一条大尾巴,每只手仅有三根手指,可以直立行走,力气惊人,能轻易掀翻汽车。  这些生活在水中、沼泽中的类人生物,其祖先又是谁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工学院的生理学家韦西在智利安第斯山脉探险时,曾在澳坎基尔查峰海拔6600米处发现了蓝色皮肤的人种。不但在南美洲,人们在喜马拉雅山也曾发现过蓝色皮肤的人种,在非洲的西部地区也有发现。如果按人种来说的话,这是一个全新的人种。在厄瓜多尔境内亚马逊河原始雨林中,人们曾发现过一个原始的部落,他们身体的其他部位与人无异,只是两眼外突,手脚似蛙脚,趾间有短蹼相连,人们称其为“图皮人”。  另外,在非洲南部还发现过“鸵鸟人”,他们的脚趾只有两根,形成夹角,有趾甲,有的趾中有短蹼。这些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人类的起源问题,历来都是一个古老的新问题,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关于人类起源的假设,并不能最终解决这个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至今,“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依然原封未动摆在那里,它与人类初期提出这个问题时还是一样的新鲜。  5.长角和长刺的人人的皮肤是人的第一防御线,因此容易感染疾病,这是令医生感到头痛的毛病。  而人在头上长角,在身上长刺,更是医学界至今仍未弄清缘由的怪病。人头上长角的事,古今中外都有。  晋朝的《华阳国志》上说,四川涪陵有个妇女,“头上角,长三寸,凡三截之。”  明代的徐应秋在《玉芝堂谈荟》里,一口气记载了9个头上长角的人。  元代名医朱丹溪、清代名医陆定圃都曾遇到过头上长角的患者。近些年来,山西、江苏、广东、河北、山东等地都有头上长角的病例。  在国外,美国的威尔逊在1844年首次公布了90例“长角”的人。  1889年,美国学者哈灵根统计,在123700个美国人中,长角的竟有42例。  有的人角长得很长,一位黑人妇女的角长18厘米;我国解放前东北有一男子的角长26厘米;国外更有角长30多厘米的人。长角的大多是古稀老人,也有从3岁起就开始长角的。但由于多数是老人才有,因而被认为是种寿兆。  有人论证,《诗经》中的“黄发儿齿”,出土文物上的“万年羊角”,都是指头上长角的这种事。角不一定长在头上,也可长在面上和身上。  1917年有报纸报道,一位21岁的朝鲜青年,除胸部外,全身皮肤长满了大小不一的角,总计至少有1600只。医学界认为,人体长角是一种皮肤高度角化症,但为什么有些人的皮肤会高度角化呢?原因仍不清楚。不仅有头上长角的人,还有身上长刺的人。  20世纪70年代末,丹麦的一个名叫尤克的27岁男子,野外旅行时摔倒在荆棘丛中,身上沾满了小刺。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小刺拔尽后又慢慢地在他的身上长出了新的刺。8年来,尤克已到医院去了147次,拔出了3900根小刺,然而小刺仍不断长出。  陕西省商洛地区医院1984年写信给《陕西日报》,要求有关方面协助治疗皮肤长刺的人。信中说,商洛有5人身上长有“仙人掌刺”那样的毛发,其中1人小腿上段外侧较多,手指、口角等处也有。医院已先后为他拔除100多根,但毛刺继续出现。身上何以能生刺?医学界无法做出解释。还有一件奇事。南斯拉夫有位妇女,从1972年起,从她的皮肤针刺点上会定期“冒出”1毫米到1厘米大小的金属颗粒,这些地方长期不能愈合。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些颗粒,发现它含有硅、镁和银,因为是“全球独一无二”的病例,所以医生也不知道如何来治疗她的怪病。  6.神秘的矮人在波利尼西亚的民间传说中,多次提到了一些神秘的民族,他们早在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来到夏威夷群岛之前,就居住在太平洋诸岛上了。  例如,毛利人的传说就讲道,居住在中波利尼西亚的伟大的古彼就发现了新西兰。有的神话讲道,古彼在新西兰没有看到人,只见到一群群的飞鸟,而有的神话却说,他看到了高个子,扁鼻子和黑皮肤的人。  古彼是10世纪时的人物,而在他来到新西兰之前,那里就生活着狩猎恐鸟的人,可是他们后来却神秘地失踪了。  夏威夷领袖人物的家谱表明,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最早是在8世纪时来到夏威夷的。但用放射性碳14所做的测定表明,早在公元2世纪时,那里就已有人居住了。  那么,是谁比波利尼西亚人更早地发现了夏威夷群岛,并在那儿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或许,夏威夷的传说能解开这个谜。夏威夷的一些老人一再证实,他们的祖先在考爱岛的密林里曾看到过曼涅胡内人,曼涅胡内人是夏威夷、中波利尼西亚和塔希提岛传说中富有神秘色彩的矮人。  他们个子矮小,大约只有60—90厘米(也有人说他们只到普通侏儒的膝盖处),但力气却很大,全身披毛,浑身滚圆,肌肉发达。这些矮人的面目很可怕,脸部皮肤红润光滑,浓眉下一双大眼闪闪发光,低低的额头上全是头发,鼻子又短又肥大。他们生性快乐,十分善良,乐于助人,而且又善于言谈,声音洪亮,说话声像狗叫一样。海边的鱼儿一听到他们的谈话声,就被吓得逃之夭夭。  有一次,他们为庆祝考爱岛上建成了一座蓄水池,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祝会。会场里传出的喧闹声把岛上的鸟吓得纷纷乱飞,最后都逃到临近的瓦胡岛上去了。  曼涅胡内人还是出色的步行家,一天能绕考爱岛走6圈,行程达150公里。他们勇敢无畏,力大无穷,除狗和鹰外,他们什么都不怕,就连那凶残无比的鲨鱼,也不是他们的对手。曼涅胡内人住在用香蕉叶盖成的房子和洞穴里,还不懂得使用火。直到最后,一位曼涅胡内少女嫁给了夏威夷土著领袖后,他们才学会了用火。传说中讲道,由于种种原因,夏威夷最早的居民只剩下三个民族,即克那瓦、克那姆和曼涅胡内。后来,前两个民族在角逐中渐渐被淘汰了,只剩下曼涅胡内人。曼涅胡内人人数众多,考爱岛是他们的大本营,那里居住着150万名矮人,其他岛上还有1.5万人。后来,他们的人口不断减少,当考爱岛最后一个统治者卡乌姆。阿里掌权执政时,他们只剩下1万人了。所有的传说几乎都讲道,曼涅胡内人是个和平善良的民族,从不主动攻击别人。他们长期同夏威夷人和睦相处,不管后者是否邀请,他们总是主动帮助夏威夷人搞建设。夏威夷诸岛上的建筑,如各种奇怪的岩石、圆石、形式别致的岩洞、堆积起来的石头,以及拦河坝、蓄水池和庙宇等,都同他们的辛勤劳动有关。他们还帮助波利尼西亚的英雄、航海家拉提造了一条神奇的大船,并把大船从丛林中一直搬到岸边。奇怪的是,这些神奇的建筑大军总是晚上工作,一旦白昼降临,便立即停止劳作,匆忙返回自己的家园。  在夏威夷的波绍波弗博物馆里,保存着夏威夷民间创作的代表人物阿勒拉哈姆。费尔纳捷的手稿,里面记载着曼涅胡内人建造34座庙宇的情景。  这些庙宇有10座在瓦胡岛上,3座在夏威夷岛上,4座在莫络凯岛上,10座在考爱岛上,1座在尼依霍马岛上。庙宇一律都是巨型的正方形场地,四周筑有围墙,场地中间是祭台。夏威夷岛最大的庙宇叫毛奥基尼,它是矮人们一夜之间建成的,围墙有6米高,2.5米厚,面积达3600平方米。在夏威夷人的生活中,水和灌溉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夏威夷群岛的灌溉系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每个见到它的人都赞美不已。这些灌溉系统也是曼涅胡内的杰作。有一则神话讲道,一个叫奥拉的夏威夷领袖想建一个大水池,他请一位叫庇的术士帮忙。庇术士有个亲戚生活在曼涅胡内人中间,他向奥拉提出了要求:只有任何人晚上都不准出门,他才能召集矮人在瓦依曼阿河上建造拦河坝。奥拉立即向自己的臣民下了禁令:人人都得躲在家里,不准让狗叫,所有的鸡都得塞在南瓜制成的容器里。于是,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曼涅胡内人开始了工作,他们把石头从山崖上运下来,一夜之间就造好了一座拦河坝。  这些传说中的神秘矮人究竟是谁?他们是不是夏威夷最早的居住者?  夏威夷人的祖先认为,当他们的神圣祖先“夏威夷洛阿”(即“伟大的夏威夷”)来到夏威夷时,曼涅胡内人就已经居住在那里了。中波利尼西亚的传说也讲到了马那胡内人(即曼涅胡内的方言形式),他们不是作为神话中的矮子建筑者在那儿活动,而是作为十分现实的人,早在塔希提岛神话中的祖先来到那里之前就生活在那里了。  长期研究波利尼西亚文化和人种学的学者吉。拉恩吉。希洛阿认为,波利尼西亚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祖先捧上天,同时又竭力贬低比他们更早发现这些岛屿并在那里居住的先驱者。他认为,曼涅胡内人是从塔希提岛迁居到夏威夷的。后来,波利尼西亚人来到了夏威夷,他们把这些矮人逐渐排挤到森林茂密、人迹罕至的考爱岛上。年复一年,这些矮人又迁居到了荒无人烟、山峦起伏的尼豪岛和内克岛。他们在那里留下了酷似塔希提岛建筑风格的石雕像、高高的广场和笔直的石柱。最后,他们就神秘地消失在夏威夷群岛的最北边了。位于波利尼西亚岛边缘的萨摩亚群岛的神话也讲到了某些古代居民是“从葡萄藤中生出来的蛆变成的土著”(指吃蛆的原始土著人)。萨摩亚人的祖先是在公元5世纪时来到萨摩亚的,而考古表明,早在公元前2世纪时,那里就已有人居住了。  7.野人又现神农架以神农搭架采药而闻名于世的神农架,是远古洪荒时代遗留下的“备忘录”。这里,以其蛮荒的历史、诡谲的传说和神奇的生物世界,发散出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特别是神农架究竟有没有“野人”,众说纷纭,成为一个久未解开的谜团。最近,神秘“野人”再现神农架。目前,三峡大坝正在紧张施工中,建成蓄水池指日可待,这势必会形成新的区域性小气候,因此,查明该地区的未知物种已经刻不容缓了。  ●遭遇似人非猴动物最近,神农架林区红坪镇副镇长邱虎、红坪林业站站长付传金在近距离内见到了“野人”。这天,邱虎与付传金连夜从相距百里的板仓坪赶往红坪镇,付传金开着吉普车在公路上行驶着,雪亮的车灯将公路上的一切照得十分清晰,不时可见到许多野生动物在公路上游荡。夜晚11点40分,当车开到距原桥洞沟公路附近约250米,此处坡陡且有两个急弯,付站长放慢了车速,缓缓向下滑行,汽车转过最后一个急弯时,他看到公路前方距车20米有一个似人非猴的动物在直立行走,当车灯猛然照在它身上,它急忙横跨公路,飞快地向阴峪河方向的原始森林逃去;它挥动双臂拨开森林,发出又响又脆的声音。只见它浑身长着灰黄色的毛,似枯黄的草,没有尾巴;它大步横跨公路时弯着腰,身躯肥壮,体重大约100公斤以上;从它一大步跨过公路的动作来看,十分机智灵活,几秒钟就消失了。付站长开着吉普车往前又开了100米,当小车快要驶上209国道时,邱副镇长突然醒悟了,莫非它就是人们常说的“野人”?于是,他对付站长说:“快将车开回去看看,如果真是野人就太好了!”当小车返回桥洞沟,下车后,邱、付两人果然发现了一些零乱的人形赤脚印,其中有两只人形脚印十分清晰,显然是“野人”横跨公路时的那两只脚印。脚印有两手掌长,约40厘米,宽15至17厘米,四趾并拢,拇指外撇,与其他四趾的裂约70度;两个赤脚印相距2至2.2米。付站长当即大声叫道:“就是刚才那家伙留下的脚印,肯定不是熊,我到神农架工作这么多年专搞林业,对熊再熟悉不过了!”  ●人形动物由来已久位于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林区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势雄伟,从恐龙时代起,这里的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都比较小,是举世罕见的天然物种基因库。神农架有50种植物和70种动物受国家重点保护,包括银杏、珙桐、金丝猴、金雕等著名濒危物种,尤其关于“野人”的传说使这里一直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神农架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野人”传说。在鄂西北山区,历代地方志中,都有“野人”出没的记载。在这一带,目击“野人”的群众多达数百人。目击者讲述的情况中,有人看见“野人”在流泪,也有“野人”向“野人”拍手表示友好。如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在《九歌。山鬼》诗中写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喧笑,子慕予兮善窈窕。”那“多情善笑”的山鬼究竟是什么?山鬼出没的地方,正好是古代楚地,在屈原的故乡附近,楚地就指湖北一带。可见,山鬼出没的地方与“野人”活动的是一致的。神农架山地是秦岭、大巴山、巫山山脉汇合地区,是我国中部最大的山区,素有“中央山地”的称呼。为我国各种濒临灭绝植物如水杉等和动物如熊猫等生存地区。唐代柳宗元也有“猩猩,人面,能言笑,出蜀封溪山”的记载。神农架林区宣传部部长卢德鲜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近几十年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神农架的农民、林业工人、医生、教师以及地方行政官员……曾在森林中,在箭竹丛,在峡谷中的小溪边,在高山的公路旁,甚至在农舍的附近,多次碰上这种人形动物。但是,由于当时人们科学知识的匮乏,有的人还认识不到这种动物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有的人则因当时的种种原因,不敢外传。直到1976年5月4日凌晨,神农架林区的6位党政领导干部,在海拔1700米的神农架林区椿树垭附近地带,在两米左右近距离内,碰上了这种“红毛怪物”后,才引起各方关注。卢德鲜说,从许多人讲述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他们的确遇到了“野人”。从桥洞沟到阴峪河一带的罗圈套、南天门、猴子石、猪拱坪、四池沟等处,一直是“野人”频繁出没之处,也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这里方圆几百平方公里,没有人烟,森林茂密,既有高山峡谷,溪流密布,又有悬崖峭壁,多岩洞,是野生动物天然乐园,有关“野人”出没的事情是有的。另外,从1994年秋至1996年4月,野考队已完成了对神农架及鄂西北地区的初步摸底探险考察。涉及神农架、鄂西北20多个乡镇,近千平方公里范围,走访调查了一年多,获得大量有关奇异动物(野人)及奇特自然现象的有关信息,并对一些相关信息进行了实地察看与考证,探险考察了一些神秘原始地区。通过认真研究分析,专家认为“野人”这一奇异物种确实存在。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会员、中国奇异动物综合科考队(前称野人科考队)队长张金星于2002年6月22日在湖北神农架说,民间相传的野人正确的称谓叫“巨猿”,是客观存在的。2003年他们会将收集起来的大量野人脚印、毛发DNA鉴定、血液、粪便样本向外界公布,从而为近十年来的考察结果作结论。有“探险奇人”、科考“野人”之称的张金星,从1994年开始蓄须明志,矢志解开野人之谜,从此出没神农架山脉密林险径,日夜追踪野人踪迹,成为赫赫有名的野人科考专家。  张金星认为,神农架“巨猿”是客观存在的。从1924年至今,神农架林区共有360多人110余次看见过近120个野人个体。仅2002年以来,就有人分别在2月中旬、4月初及6月三次目击到野人。而从1994年以来,他与队友们共发现了2000多个野人脚印,收集到大量的毛发、粪便及血液证据,并对野人毛发作了3次DNA鉴定。据目击者描绘,野人行态佝偻,除脸部、手足底部外全身毛发,可直立行走。张金星认为,目前神农架里有20多个野人个体存在。  ●查明未知物种刻不容缓从历史发展而言,“野人之谜”已困扰我们人类几千年,而在今天科学日益完善,经济迅猛增长,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有责任将这一世界之谜揭开。从1976年椿树桠看到“野人”,中科院派出第一支科学考察队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野考资料,而在这短短20余年,又不断有人与其相遇,不断有新的发现。种种迹象表明,确有一种神秘的奇异动物与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全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的传闻,反映这一物种的存在,也在为其存在寻找科学根据。他们中有古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哲学、生物、医学、法学等诸多领域的许多优秀代表,他们在进行着人类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一项伟大工程。人类是从哪儿来的?这是人类从早期蒙昧时代就开始猜测的古老问题,然而直到今天,由于从猿到人进化系统学说存在着化石上的缺环,科学家仍然无法描绘人类诞生过程的全部详尽图画。“野人”也许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的人类演化过程中的“活化石”,蕴藏着人类起源的奥秘!科学推论需要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上进行,“野人”的发现与研究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第一,如果“野人”确实存在,便可证明恩格斯的科学论断: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确实存在那种亦猿亦人、非猿非人的高级灵长类动物,将极大地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内容。第二,“野人”没有语言,不会使用工具,但能直立行走,这对于研究前肢解放和制造工具的关系、直立与语言的关系提供了标本和模型,对体质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都会起到促进作用以至新的突破。第三,在动物进化方面,灵长类动物是怎样走过人和猿分家的过程,至今仍无正确解释,而随着“野人”研究的进展将会为此找到科学根据,更加丰富高等灵长类动物生态学的内容,新的人类进化系统树必将重新绘制。第四,“野人之谜”之所以能让科学界的专家、学者们认真对待,是因为在它被目击地点至今保留着古生态环境以及一些极不一般的化石,这些化石表明了它们是一种能直立行走的高大动物,但不是人,也不是现在所说的猿。有人认为是一种进化过程中不成功的介于人与猿之间的动物,这种动物在理论上已经绝灭了,但正是在这些发现化石的地方传出关于“野人”的事件,这就又使人们产生一种联想,是否像大熊猫那样,还存在着个别的这种动物呢?联系我国长江流域三峡地区古猿、古人类和巨猿化石的不断发现,对在这一带出现的“野人”进行考察研究,可以使“活化石”、“死化石”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论证世界人类起源问题,也将极大地丰富对古猿的研究。  8.超乎想像的奇人人们常说,人是形形色色的。但是有些人的“怪异”却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蒙培镇,有个叫格利斯的人,是舞蹈工作者,他跳的是独脚舞,舞技很精。他从不往椅子上坐,一天到晚,不是一只脚一蹦一跳地走路,就是金鸡独立式地用一只脚站立着休息,当一只脚站累了,就换另一只脚站立着。更有趣的是,他从来不愿在床上睡觉。他困了就用一只脚站着,闭上眼睛,就能进入甜蜜的梦乡。格利斯自己也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对别人说:“当我用双脚站着的时候。头立刻就刺痛。身体就有飘飘然的感觉。如果叫我坐着或躺着,我就昏过去。所以,还是单脚站立着舒服得多。”  华安列克是法国的一个水手,长得又壮又胖,今年59岁,他一生没喝过半滴水。有人不相信,邀他到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去旅行,那人用5只骆驼带上能维持800多公里行程的水量,而华安列克不仅不喝半滴水,而且一路上还大吃饼干,去了足足20天,那人渴坏了,华安列克却没有半点异样。  1987年6月,在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发现一名具有特异功能的中年妇女。她的双眼像一台X光机,能够看清别人体内的一切器官。这位名叫尤利娅。沃罗比约娃的妇女,现年46岁,从前是一位吊车司机,她的这种超常能力来自一次意外的工伤事故。1978年前,沃罗比约娃在工作中突然被380伏电流击中,并被阴错阳差地当作死人送进了医院太平间。过了一天之后,有人发现,她还有微弱的呼吸。经过抢救,她经历了长达2周的昏迷状态和半年之久头痛所引起的失眠的折磨。不料,经过这一切之后,尤利娅。沃罗比约娃突然发现:自己用肉眼竟能看见别人体内的器官。对于她的这种特异功能,专家们至今未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在澳大利亚的阿得雷德城,有个名叫毕格斯的50岁的女人,因入水而不沉轰动了新闻界。毕格斯从未学过游泳。不久前,她第一次来到游泳池,一进水里,发现自己像一块软木。自动地浮到了水面上。她感到很惊奇,后来,就有意在自己的身上绑了块石头,结果仍然还是不会沉到水下。为此,不仅她自己莫名其妙,医学家们至今也弄不清其原因。  在当今世界上,像毕格斯这样的在水中不沉的人,还有美国的安吉罗。伏阿契克。据说,这位身高1.85米、体重90公斤的彪形大汉,即使在水上睡觉也不会沉下去,就像一根圆木一样在水上翻滚。有一次,他在脚上挂了10公斤重的铅球,还仍然在水上漂了14个小时。另外一次,人们把他装在23公斤炮弹作坠子的口袋里,只有脑袋露在外面,放进海里。就这样,他在海里还一直漂了8个小时。哈佛大学的专家们对他进行了研究,以便了解他的内脏是否有像鱼鳔那样储存空气的能力,结果没有发现任何同普遍人不同的地方。专家们对他的特异功能至今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而有的人身上的“怪异”则会带来莫大的痛苦。  上海市金山县兴塔乡发现了一个“脱壳”人。这个青年妇女名叫吴娟妹,时年25岁,自3岁起“脱壳”,每年一至二次,至今已有20余载。“脱壳”时间一般在冬、夏两季。“脱壳”时,先全身肿胀,发高烧,然后处于半昏迷状态,昏睡三至七天不进食水,最后从头顶到脚底全身脱去一层皮。脱皮3天后能起床,慢慢长出新皮,呈鲜红色。15天恢复常态。她虽有此病,但发育正常,能做各种农活并在1985年结婚。吴娟妹16岁发病时曾到上海某医院治疗。医生诊断为“泡疹样浓泡症”,住院治疗了3个月,仍无效果,至今医学界对此病还没有一个好的治疗方法。  美国有一位名叫玛丽。弗兰卡的女人,在1866年春,突然得了一种医学史上未曾有过的疾病,陷入一种昏眠状态。她的症状和死人差不多,双目紧闭,纹丝不动,有时还停止呼吸,浑身冰凉,手脚发青而僵直。在昏睡最初9年中,她只吃了相当于普通人两天的饭量。到1916年她苏醒过来,使人极为惊奇的是,50年前她做过的事情依然记忆犹新,不幸的是,这个女人当年就死去了。  犹太教的太师犹太。米拉生于1660年,死于1751年,活了91岁,他从50岁开始,在41年中,每周进行6天绝食。也就是说,每周从星期六的夜里开始,到下周星期五的晚上为止进行绝食。中止绝食的,只是安息日(星期六)的前夕,从星期五的晚上,到星期六的晚上,有控制地进食、此外,在一年12次的犹太教节日里,他也中止绝食。米拉尽管遵守着这种被认为是残酷的戒律,他仍然负责德国的科隆、克里布、德乌兹三个教区,作为极有良心的教职人员,尽了他的义务。  美国弗吉尼亚州杜姆斯区的森林官莱尔。沙利文,在一生当中曾经7次遭到雷击而不死。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雷电莱尔”。每到阴天下雨山上的餐馆就不肯让他进去就餐,人们也远远地躲着他。因为他是专门招雷劈的人。沙利文第一次遭雷击是在1942年他当时正在森林中的一个观察台上,突然一个迅雷击中了他右边的胯骨,烧伤了他腿上一块皮,还击掉了他一块脚指甲,使他全身肌肉麻木,瘫在那里动弹不得,四、五个星期后才恢复过来。每当想起这一往事,他总是心有余悸。从此以后,沙利文最怕打雷,他住的房子装满了防雷设备,但他后来遭到6次雷击没有一次是在房子里发生的。他第二次遭雷击是在1969年,当时他正驾驶一部货车;第三次在1970年,他被雷击倒在院子里;第四次于1972年,发生在一座森林官站;第五次于1973年发生在露营的营地上;第六次于1976年发生在他的汽车旁边;第七次是1977年他正在钓鱼的时候。说起来也怪,这最后一次雷击,暴风雨离他起码有10里之遥,但雷击偏偏把他选为轰击的目标。沙利文说遭雷击的滋味实在不好受。终于在最后一次雷击之后,由于无法忍受这种恐惧而饮弹自尽,死时身旁放了一大堆避雷针。享年71岁。  9.奇异的“磁力人”和“带铁人”  前苏联曾发现两类很特殊的人:带磁力的和带铁的人。  磁力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极为普通的物理现象。它主要是指磁铁一类天然携带磁性的物质。后来人类发现电和磁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于是,人们依据磁的作用力,制造了电动机、扬声器、电磁等等物品为人类服务。不过,如果说某一个人身上带有很强的磁力,那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58岁的伏尔加格勒的矿工尤里。卡尔尼斯就是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由于他身上带有很强的磁力而引起矿主的担忧,害怕尤里。卡尔尼斯身上强大的磁力会引起矿井的坍塌,所以不得不强迫这位身强力壮的、已在矿井工作30多年的矿工离开矿山。尤里。卡尔尼斯自己回忆说:“我身上的磁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十几年前才发现的。起先,这种磁力很弱,只有当我拿东西时,才感觉到这些金属物体像是粘在我手里似的,但到后来,这种情形越来越严重,我似乎很难扯下那些粘在身上的东西。为此,我曾好几次被飞过来的锅壶打在身上。有一次,一把小刀甚至从厨房飞出来,戳在我的身上。”现在尤里。卡尔尼斯身上的磁力更强,在他周围15米范围内的金属物体,包括壶、锅、硬币、锡罐和电子仪器等,会毫不留情地向他袭来。尤里。卡尔尼斯被迫退休后十分苦恼,他对自己身上的磁力痛恨不已,于是到处求医诊病。据一位曾经诊治过他的高级研究员卡。卢曼斯基医生说:“我从来未见过患有这种病的人,尤里。卡尔尼斯的身体很好,没有其他的病症。尽管我们对他作了许多检查,但是却找不出患病的原因。最大的可能就是由于尤里。卡尔尼斯几十年在高磁力矿上工作的原因……”但是在那个铁矿上与尤里。卡尔尼斯一起工作的同龄人大有人在,为什么他们没有染上这种奇怪的磁力病呢?可见,尤里。卡尔尼斯的体内一定还藏有什么特殊的元素,从而导致了这种病的发作。现在,卡尔尼斯不仅离开了矿山,而且他还必须老老实实地“隐蔽”在自己家里,家里所有的金属物体均被清除,这样才能保证他的安全,一旦他走出家门,天知道会有什么东西给他带来“奇祸”。尤里。卡尔尼斯现在苦恼极了,他十分希望能有一个妙手回春的医生为他医好这个病。然而,尤里。卡尔尼斯身上为什么会带有磁力,至今仍没有一个说法。  铁是人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微量元素,它能保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若缺少它,将会对人体有很大的影响,过多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活“铁人”尼古拉。科耶斯基就是个例子。尼古拉。科耶斯基是一名青年工人,有一天干完工作后去浴池里洗澡,忽然发现自己所用的毛巾上有一些红色的斑点,起初他以为是自己不小心从哪儿染来的,便用水把它洗了下去,谁知过了一会儿那些斑点又出现了。难道是用劲过猛把身体搓破流血了?他低头仔细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在他的全身布满了一层非常稀薄的红色粉末状的东西。尼古拉。科耶斯基慌忙用水清洗,结果越冲越多,他万般无奈,只好去医院检查。在医院里,医生们将他身上的红色粉末取样化验,发现这种红色粉末居然是氧化铁,这使所有的医生大吃一惊。他们向尼古拉。科耶斯基提出建议,以后不要再淋浴,要避开雨天出门,否则难以活到40岁。这起奇怪的“铁人”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乌克兰基辅大学人类研究中心主任斯脱利加克医生对他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后说:“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情况,当然,每个人都需要铁质来维持健康,但尼古拉。科耶斯基的身体内产生那么多铁质,已经使他的皮肤开始生锈,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他的内脏也在生锈。”对于这种奇怪的病情,他表示无能为力,他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怪病足以使人致死,而目前又没有什么有效的疗法。”医生们在检查尼古拉。科耶斯基的家族疾病史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现象,同时,尼古拉。科耶斯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与正常人没什么两样,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医生们对此束手无策。现在,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尼古拉。科耶斯基正盼望着人们的帮助。  10.长得怪异的人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名叫戈尔戈的女妖,相传谁若是看见了她的面孔,谁就会马上变成石头。不过谁也不会认为这是真的。  然而当今美国却真有一个身体即将变成毫无用处的石头的妇女,只是她从未碰见过什么“戈尔戈”。这位妇女名叫拉巴芝,她患了一种极罕见的皮肤器官硬化症,这种病是皮肤和有关组织首先发炎,然后硬化。如果你触摸她的手就好像触摸到一个雕像的手,手指生硬得像一只可怕的爪钩,她的脸好像戴了面具。医生检查还发现,她的心脏、大小肠、肺脏等器官也逐渐硬化成石头般的东西。另外,她的食道僵硬,吞咽异常困难,嘴巴只能张大不足1英寸,舌头几乎不能活动,说话极费力而且含糊不清。总之,45岁的拉巴芝正在变成一个石雕似的没用的人。拉巴芝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是一个护士,我知道这是一种慢性的、使人衰竭的病。我的病在1975年开始,有一天早上,起床便感全身痛楚,我以为是感冒了,但并没发烧,于是照常上班。几个星期后,痛楚依然持续,一位大夫注意到我的手由于缺少血液而变成蓝色。他替我检查,并告诉我这个坏消息。”  目前,医学界对这种奇怪的硬化病变还毫无办法。拉巴芝是生病才变得怪异,而有些人天生就长得怪异吓人。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有个40岁的男人,名叫奥鲁加。此人的头部天生畸形移位。他的脸部长在背后,与身体正面刚好成180度相反方向。最近,巴西国立研究院准备为奥鲁加进行头部朝向纠正手术,但据认为成功率只有50%。  美国俄亥俄州小学女教师艾美的后脑勺上,长有一只眼睛,成为她奇特的“第三只眼”。由于她的三只眼睛只能同时开合,有时会给她带来不便。为了避免“第三只眼”分散注意力,平时她用头发将这只眼睛遮住。当她在教室上课时,就把头发分开以便观察教室里的情形,一些爱搞小动作的小家伙,都逃不出她的视力范围。医生发现她后脑勺上这只眼睛的视力,比长在头部前而两只眼睛要好得多。前面两眼患有近视,“第三只眼”则视力正常。医生对她这种生理状态表示困惑。他们说:“从医学上来说,一个人长有三只眼睛是十分罕见的。产生这种畸形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艾美现年25岁,已有男朋友,正准备结婚,对方并不介意她有三只眼睛。  而日本科学家于1989年9月21日,在南太平洋斐济以南80公里的卡达吾小岛的浅墓里,发现一只独眼人的头盖骨。经化验证明,那个独眼人死于1941年至1944年之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的,距今不到60年。日本考古学家富齐塔在东京对记者说:“这副头盖骨并不是化石,是一个在60年前还活着的人的头骨。因为在头骨下部有一个子弹洞,说明他是被枪弹打死的,很可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一个士兵打死的。这副头骨的中央有一个拳头大小的眼窝,就像希腊神话中描述的独眼巨人一样。头骨有西瓜那么大。那人起码有1.8米高。”现代独眼人头骨的发现,将改变谁都不敢确信是否曾经有过独眼人存在的情况。  一些人长得很正常,但身上却有怪异情况发生。美国旧金山市有一位妇女,名叫贝佛莉。她的脚趾甲上长出可以制成钻石的重要物质———碳形水晶。这一奇特的功能,为她赢得了一大笔财富。她的脚趾甲长出这种物质,是近几年才有的。由于这种物质十分坚硬,用普通指甲剪无法剪下来,她便买了一个特制的切割器。每割下一次,相隔一个星期又长出新的“钻石”来。一般情况下,她每个月可以卖一次“钻石”。遗憾的是,这种“钻石”只能用于手工业用途,无法加工成首饰。  马来西亚有一名10岁大的女童沙拉斯瓦菲的眼睛,不知怎么竟会流出纸巾来,这种情形已经持续了3个星期。据马来西亚国家通讯社说,医学专家对此情形也摸不着头脑。这位4年级的女学生,3星期前开始眼里流出纸巾,送往柔佛州的昔加末地区医院观察1星期后,医生也找不到原因,现已出院回家。昔加末医院的医生说,她的眼睛肿胀起来,接着便流出一片片纸巾。在她出院前,她共流出大约30片杏仁般形状的纸巾片。医生以极度小心的态度处理这事,因为这个女童的事情会引起大家注意。医院已将沙拉斯瓦菲流出来的纸巾,送交医学研究所化验。  1985年5月,一名10岁男学生同样难倒了医生,引起全国的注目。他的眼睛在3星期内共流出80粒彩色线球。医生进行了一连串的试验后,对此现象仍莫名其妙。  11.神奇的人体发光现象人们都知道,萤火虫会发光,古人有把萤火虫当“灯盏”的故事,以训诫后人勤苦读书。然而,科学家在实验中竟发现,人体也会发光,而且是人人都会发光。  1911年,英国伦敦的华尔德。基尔纳医生,在用双花青染料涂刷玻璃瓶时,意外地发现,环绕人体周围宽15毫米左右有一发光边缘。可惜,这一发现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1939年,前苏联工程师基利安夫妇(S.V.Kirlian)将被摄物体置于一个由高频高压产生器产生高频电场中,发现活的人体周围会以一定的节奏发现彩色的光环和光点;而当一个人死亡一段时间后,光环随即消失。人体某些部位比其周围部位发出光要强,而这些点正好与中国古代经络理论中的741个针灸穴位相吻合。这次,基利安夫妇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80年代后,世界各地都对人体辉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日本、美国等国利用红外线技术,在不存在可见光条件的黑夜里,让人体辉光清晰地感光在“照片”上。日本通过对人体生物光监控,从中把握人体的新陈代谢,并测定人体生理状况。那么,每个人所具有的辉光是不是一样呢?回答是否定的。一般人发的辉光只有20毫米左右,在正常环境与条件下不易被人眼睛看到。但是有的人所发的辉光很强,一般人用眼睛可以看到。奇妙的世界到处充满着神奇的谜题,同样我们人体也是一片未被开发的科学处女地。  12.劳工猝死之谜泰国曾向海外输出大批劳工,但一段时期来,这些年轻力壮,毫无病症的泰国劳工相继在睡梦中大叫一声,猝然死亡。  神秘死亡事件相继发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和文莱等国,引起国际医学界极大关注,为此,新加坡和泰国的医学专家们联合深入到劳工的工地上,进行调查和研究,试图解开其中之谜,但是多年未有结果。  最近,新加坡、泰国又向美、英等国求援,但是,各国专家们对这种被称为“东南亚难民梦魇”的猝死症的病因众说纷纭,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他们认为,文化冲击,营养不良,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过长而服兴奋剂,血液中低水平的钾,长期缺乏维生素B1及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和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导致劳工暴死的原因。迷信神鬼的泰国劳工们普遍认为,这个半夜里销魂夺命的神秘杀手是阴曹地府中寂寞难奈的鬼寡妇,因为这种不明病因的猝死症全部为青壮年男性。  为了躲避这种灾难,泰国劳工纷纷在他们工棚的门前挂上木雕的男性生殖器。有的人则干脆将指甲涂得鲜红,穿上女人的内衣入睡,用男扮女装的办法避免女鬼的纠缠。  前不久,新加坡一批调查人员来到大量向海外输出劳工的泰国东北部的孔敬府。他们惊讶地发现,许多村庄的入口处皆摆着木雕的男性生殖器。经询问,原来鬼寡妇的传说在那里也十分流行。他们还发现,肆虐海外劳工营的猝死症竟是当地一种地方病。仅有1600人的村庄,在过去的40年里,已有超过半数的男性村民在睡梦中一命呜呼。许多半夜猝死的人有家族病史,79岁的马山甲老汉的3个儿子都是丝毫没有先兆的情况下,突然横尸床头。马山甲的父亲40岁时不明不白猝死,老汉的一个22岁的侄子也在3年前早逝,但是,马老汉自己和他的两个兄弟却都活过古稀之年。泰国卫生部的官员认为,在这个以种稻为主的贫困地区流行的猝死症,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造成的。而孔敬府大学的校长则认为收割季节劳动时间过长是其主要的原因,究竟是营养不良,劳累过度、家族遗传因素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  至今,泰国劳工夜半猝死疑案还没有得到彻底的破解。  1.生命现象新发现美国的科学家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进行研究,发现催眠能影响视觉感官,催眠术不仅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同时可使人们的视觉感官产生差异。  谈到催眠术,人们往往联想到魔术和一些特别的把戏。但是催眠术也可以用在医学方面,治疗痛症、焦虑和恐惧等,甚至能帮助烟民戒烟。  早些时候的研究表明,每10个人之中,有6个人较容易被催眠,儿童接受催眠的比例将更高。人们被催眠后大脑对事物的感知出现很大的差异。美国的科学家对一些志愿人士进行催眠,利用大脑扫描仪器观察他们的大脑变化。然后科研人员让被催眠者看一些黑白照片,但却告诉他们这是彩色照片。当科研人员做了这样的暗示后,大脑扫描器显示被催眠者的血液大量涌进大脑里负责处理颜色视觉的部分。这个发现显示,被催眠者不仅“认为”自己看见不同的东西,同时实际上使他“看见”了不同的东西。这种能改变人们感官的作用可以解释为什么病人被催眠后能减少痛觉。  然而,科学家承认,虽然他们能够观察到催眠术的作用,但仍不能解释它是怎样运作的,因为科学家还不能充分掌握被催眠者的大脑变化情况。  科学家最近研究还发现,使用太多的抗癌症药物使得实验小鼠早衰。研究人员认为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哺乳动物可能必须在与癌症抗争或与衰老抗争中取得平衡。这个研究是由美国贝勒医学院病毒和微生物系的研究人员完成。这是首次实验证明P53基因在衰老中起作用。  P53基因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抗癌基因,它被认为可以防止细胞癌化、调控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可以修补染色体的损伤。非常有趣的是这次研究结果竟然为一个意外的发现,贝勒医学院病毒和微生物系的都纳霍华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本来是想将小鼠体内的P53基因消除,可是他们没有成功,只消除了这个基因的一部分,在失望之余,他们就将这些小鼠放到一边不再理睬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这些只有部分P53正常基因的小鼠患肿瘤的数量比野生型的同类少得多。他们进而研究发现,这个残缺的基因促使另外一个P53的备份超常活跃,因此这种小鼠患癌症的机会下降,但是奇怪的是这些小鼠在过了一岁之后就快速地衰老,表现为体重下降、肌肉减少、驼背、皮肤变薄、伤口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愈合,他们的平均寿命比正常的小鼠缩短百分之二十。  研究结果很具有震撼力,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许多事情,以前生命科学领域认为对细胞造成的损伤,比如说辐射,能造成衰老,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损伤造成衰老,而是细胞对损伤的反应造成衰老。  人类似乎受着一种无法摆脱的约束,必须在疾病或是衰老中进行选择。然而无论是疾病还是衰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使人痛苦。要么癌症,要么衰老,你选择哪一个?  另外,芬兰库尔图大学的生物学家萨穆利。海勒最近在一份科学报告指出,每生一个男孩,母亲的寿命会缩减34个星期。与此相反,生女孩却可以增加母亲的寿命,虽然只有一点点。海勒是在研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萨摩斯人的寿命状况时发现这一现象的。他们研究的对象都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妇女。他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母亲来说,生男孩比生养女孩会对长远的身体状况造成相对更大的损害。”这里面有生理原因,因为男孩在子宫里成长的速度更快,块头更大。一些研究还发现,妇女生下男孩后,到怀上下一胎会花上更长的时间。此外,男胎分泌的睾丸激素会损害母亲的免疫系统,让母亲容易患病。此外,男孩更让母亲操心,从而使母亲老是处于紧张状态;而女孩则更多地做家务,帮妈妈分忧。  2.人体蛋白质魅力何在随着科学家成功地破译生命密码的人类基因组之后,一个以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结构为研究重点的后基因组时代也拉开了它的帷幕。  2001年,人类基因组图谱公布后,人们发现人类基因数目只比低等生物线虫或果蝇多两倍。如此少的基因是怎样创造出人类如此复杂的生命活动的呢?  答案就是蛋白质。也就是说,人体内真正发挥作用的乃是蛋白质,蛋白质扮演着构筑生命大厦的重要角色。搞清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将有助于开发出诊断疾病的新方法和治疗疾病的新药物。  蛋白质图谱研究是生命科学的前沿之一。专家认为,绘制生物的基因组图谱只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弄清基因所编码的各种蛋白质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因为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要靠蛋白质来完成。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无论是工作量还是技术难度,都比基因组学的研究要复杂得多。  尽管如此,但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分析和潜心研究,绘制微生物类蛋白质组图谱和解析生物蛋白质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已成果不断,这为人体蛋白质组图谱的绘制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在绘制微生物类蛋白质组图谱方面,法国捷足先登。2002年1月初,法国哈伯里健尼克斯公司宣布绘制成功一幅蛋白质组图谱,揭示出了幽门螺旋杆菌体内蛋白质组相互作用的关系。专家们认为,这将有助于研究这种细菌体内各种蛋白质的功能,寻找治疗胃肠疾病的新方法。  继法国之后,德国与加拿大科学家最近又公布了酿酒酵母的部分蛋白质组图谱,并根据这一图谱发现了蛋白质复合体之间的交换作用具有动态特性。  对此,科学家认为,具体弄清这种特性可能有助于找到人体组织、器官和细胞等发生病变的机理。蛋白质组与基因组相对应,但又与基因组有根本区别。一个有机体只有一个确定的基因组,组成该有机体的所有不同细胞都共享一个确定的基因组。而蛋白质组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在同一个机体的不同组织和细胞中不同,而且在同一机体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甚至不同的外界环境下都是不同的。  科学家认为,在后基因时代,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弄清基因的全部蛋白质产物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给人类提供一个蛋白质是否正常的信息,例如镰状血红细胞疾病来源于蛋白质的缺陷,老年痴呆症来源于蛋白质的结构错误。由于这项研究涉及全人类的健康及制药产业的巨大利益,所以它已经成为新世纪科学发展的最大热点。  蛋白质的研究与开发极具魅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实用性,它的研究信息有可能直接应用于生物技术产业中,产生出极大的商业前景。  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科学研究小组对酿酒酵母进行了蛋白质组的研究。科学家首先对其1700多个蛋白质以同源重组方式进行标记,然后通过质谱分析确证了232个蛋白质复合体,并新发现了344个蛋白质在细胞中可能具有的功能。德国媒体评价说,在人类基因组破译阶段德国处于落后地位,而上述发现则标志着德国在后基因组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研小组也对酿酒酵母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与德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共同公布在同一期《自然》杂志上。  另外,日本北里大学和名古屋大学的研究小组最近也宣布,它们的研究人员已经在纳米水平上对人和果蝇等63种生物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绘制成了大约52.26万个蛋白质的立体结构预测模型。  近日又有报道说,这一研究成果现在已经开始用于研究艾滋病病毒对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抗药机制。前不久,日本文部科学省还决定从2002年4月开始实施一项名为“蛋白质3000”的大型生命科学研究计划。它的实施目标是,争取在5年之内解析3000种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并尽可能多地获得这项研究的专利。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加藤茂明最近发现了两种新的蛋白质复合体,这两种物质具有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因此可望被用于新型抗癌药物的开发。这两种蛋白质复合体分别被称为“TRRAP”和“GCN5”,它们是通过抑制细胞功能来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即它们能够阻碍蛋白质与细胞内被称为ER的雌性激素受体结合,因而可以大幅度地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日本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所还揭示出了与白血病有密切关系的“c-Myb”和“c/EBPβ”这两种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及其作用机制。日本横滨市立大学教授绪方一博士指出,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查明正常细胞形成和癌细胞发生的机制,而且它将成为诊断和治疗癌症的新线索。蛋白质是脑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脑重量的35%,在人的记忆、语言、思维、神经传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大阪大学远山正弥教授最近发现,一种名为“PS2”的蛋白质能引发老年性痴呆症,这一发现为进一步开发出新的治疗老年性痴呆症药物提供了可能。  美国科学家新近研究发现,俗称早老性痴呆症的阿尔茨海默氏症有朝一日也许能通过验血得到早期发现和诊断。根据此前研究证实,在患者出现痴呆症状之前的10到20年,大脑中的贝塔-淀粉蛋白就开始积聚,当这些蛋白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蚀斑。有理论认为,正是这些蚀斑损害了患者脑细胞,导致大脑功能衰退,并引发其他症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和日本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种与大脑记忆有关且有控制食欲作用的蛋白质。这种被称作“蕈毒碱性受体”的蛋白质,除了具有减肥效果外,还有助于查明引起过食症的病理机制,进而为研究出治疗过食症的方法开辟了道路。研究人员山田对此指出:“如果开发出能够抑制这种蛋白质作用的药品,那么过食症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日本东京大学药学系新井洋由教授最近发现了能促进胆固醇合成的蛋白质“SPF”。研究人员将制造SPF的基因植入经过培养的肝细胞内,结果发现肝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量升高了20倍以上。据认为,如果进一步开发出能抑制SPF蛋白质制造胆固醇机能的药物,将给高血脂症患者带来福音。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实现的,而蛋白质在合成之后,又具有它们相对独立的修饰、转运和相互间的作用能力,同时还具有对外界因素发生反应的能力。  日本现在已把人工合成蛋白质的研究作为政府蛋白质科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一些大学和机构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有新成果问世。日本大阪大学中村敏一和松本邦夫两位教授最近成功地合成出能阻止癌细胞扩散的名为“NK4”的蛋白质。经过在动物体内试验证实,这种蛋白质对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和胆囊癌四种癌症很有疗效。松本教授说,许多癌细胞都能攻击人体内分布很广的纤维母细胞,使之释放出肝细胞增殖因子(HGF)。这种因子与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癌细胞就会向周围组织进行扩散。两位教授解析了肝细胞增殖因子的结构后合成出了“NK4”。试验结果表明,“NK4”能作用于癌细胞的受体,使之无法与肝细胞增殖因子结合,因而防止了癌细胞向正常组织扩散。日本角弘公司最近发表报告说,公司研究人员已经从大马哈鱼的鼻软骨中提取出了用途广泛的高纯度蛋白多糖。蛋白多糖是由蛋白质和葡萄糖胺聚糖构成,存在于动物的关节软骨中,起关节润滑剂的作用。研究人员将50条大马哈鱼的鼻软骨粉碎、脱脂、干燥,再去除骨胶原,结果从中提取出了约1.4克蛋白多糖。这种物质可用来制作治疗关节炎的药物和化妆品等。迄今为止,这种蛋白多糖是从鲨鱼和牛的软骨中提取的,市场售价每克约30万美元。据角弘公司说,用大马哈鱼的鼻软骨做原料,可把蛋白多糖的制作成本降低到原先的十分之一以下。  为了尽快研制出征服人类各种疑难病症的新药,美、欧、日等科技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这项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与此同时,世界各大生物技术公司也都在为研究开发蛋白质组投入大量资金。美国《科学》杂志说,今年世界上就将有可能出现以蛋白质为基础的新型药物靶标,可以说人类利用蛋白质药物来治疗疾病已经为期不远。  3.真有“生命素”吗美国芝加哥的一位医生名叫威格尔斯沃思,他曾在阿肯色州做过一次很有意思的试验:他用铅作衬里制成了几个盒子,并将这些盒子装上同样的土壤,再把这些盒子放到漆黑的酒窖里。他把其中几个盒子用一根根铜线与外面阳光下的金属相接,而另外一些盒子未与任何导体连接。然后,威格尔斯沃思在盒子里种上同样的稻种,以同样的方式照看着。结果,在用铜线连接的盒子里,稻谷发芽长成了翠绿的秧苗,而其他盒子根本没有发芽,种子很快就烂掉了。  这个试验打破了我们一贯对生命的看法,阳光并非生命所必须的条件,生命需要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可能与阳光有关,也可能与阳光毫无关系,我们将它称为宇宙中的“生命素”。  试验表明,这种生命素可以捕捉、滞留并且传递。试验中,铜线所传导的正是这种“生命素”,它使稻种获得了生命。推而广之,任何植物、动物的生长都是因为在其最有利的条件下捕获了这种“生命素”的缘故。  1971年10月,美国电子工程师乔治。劳伦斯与助手一起在一处半沙漠地带进行植物生命活动的测验,它们所使用的仪器与测谎仪相似,具有极高的灵敏性,只是无需将电极连于植物上,即可捕捉生命活动发出的讯号。正在试验休息时,突然,仪器那种稳定的信号被一个清晰的脉冲干扰了,令劳伦斯惊异的是,此时的仪器并不是对准植物,而是指向天空。由于是冬季,又是半沙漠地区,不太可能有其他信号的干扰,因此只能判定生命信号来自空间。这种来自空间的生命信号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1972年4月,劳伦斯带着改进后的仪器来到了莫哈维沙漠的中部,这里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都被火山熔岩覆盖,寸草不生。劳伦斯挑了一个23英尺高的火山山包,将仪器对准了大熊星座,他要证实上一次的试验。90分钟以后,仪器收到了来自空间生命的脉冲信号,每隔10分钟收到一次迅速的脉冲。此后,劳伦斯又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是一样的。劳伦斯的一系列试验,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宇宙空间中的确弥漫着肉眼看不到的生命。  如果联系威格尔斯沃思的试验,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以下推论:在宇宙空间中到处存在一种“生命素”,它们在宇宙中四处漫游,时时光临地球,地球上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捕捉着这些“生命素”,这种“生命素”可能就是古老道家讲的“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甚至从某种角度看它就是中医学中称之为“气”的东西。然而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还要进一步去寻找更充分的证据。  4.克隆人的生存问题今天,最富争议的一个新闻莫过于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2002年底出世。  意大利的一个名叫安蒂诺的医生于2002年4月3日宣布了这个消息。且不说克隆技术还存在许多不可知的缺陷,也不讨论这位克隆人能否诞生,他或她会不会生出来就是一个“残次品”。此刻,我们只面对情感与伦理。我们姑且判定这个克隆人生出来就是一个与常人无异的人,那么,他或她将如何度过自己不平凡的一生?人类生命发展史出现了一大转折。人类正在创造新型的生命形态,也正在加紧毁灭。不仅毁灭旧有的,也在毁灭新生的。  首先,谁生他?他的母亲已经怀孕8个星期了。鉴于这个孩子就是人类试验品的现实,这位母亲起到的也仅仅是一个生育机或孵化器的作用。这对母子之间的感情,在孩子出生前就被异化了。这位母亲自然也就被剥夺了享受正常亲情的权利,更谈不到亲自抚育这个孩子了。因此,母爱将是克隆人终生享受不到的奢侈品。  接下来的问题是,谁养他?科学创造了他,那么养育他的权利自然落到了科学家以及用金钱支持这些科学实验的人身上。他大部分的生命将在实验室里度过,他将要面对的是无数未知的凶险和危机以及比这些还要可怕的归属感的天然缺失。  第三个问题是,谁爱他?谁对他投注真诚的情感?当然,克隆人的生命将比地球上任何一个生命都要值钱,所有科学家都会竭尽全力挽救他的生命,心理学家们会对他的任何情绪异常趋之若鹜。至于他心中的恐惧和孤独,注定了无人能分享。  第四个问题,谁嫁他?哪个异性会发自内心地爱上一个整天被人摆布的实验品?肯定会有些人借机扬名,或者由科学家做主为克隆人成双配对。这样的婚姻先天地也就具备了实验性质,于是,对于克隆人来说,爱情比母爱更没有保证。  肯定还会有问题接踵而至,比如死亡。不难发现,克隆人作为人,除了拥有“人”这个去掉了定语的称谓以外,一切与社会、伦理、情感有关的享受都与他无缘。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即克隆的技术问题。资料显示,在此前国内外关于克隆羊或克隆牛的实验中,克隆动物普遍遭遇肺、肾等内脏器官功能不全,外观畸形等技术瓶颈,由于存在尚未破解的难题,克隆动物经常出现早夭,成功率极低。从一项新研究中可以发现,克隆老鼠成年后出现肥胖症状,这一研究结果给克隆动物用于人类器官移植,以及克隆人类本身两大课题蒙上阴影。  世界第一只克隆动物多利羊之父,英国科学家IanWilmut认为,这一新研究结果再次向科学家提出疑问:“是否所有的克隆生物都无法避免某种先天缺陷?”成年的克隆老鼠比较正常老鼠不只是体型肥硕,他们还显示出其他几个超常肥胖的特征:身体脂肪比例超高;血液中胰岛素和瘦蛋白的增加。胰岛素是身体处理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的必要元素。瘦蛋白是一种荷尔蒙,被认为是食欲抑制剂,过量出现可能标志机体对它的效用产生抵抗。Wilmut说:“值得怀疑的是,究竟能否克隆出完全健康的机体?”他说,克隆生物出现的大量死亡和畸形的事实表明,目前采用的细胞核移植克隆法既缺乏效率又潜伏弊端———“总而言之,现在采用的克隆方法好比赌博。出现正常生命的机会与抛出一把硬币,所有正面朝上一样罕见。”  2002年1月,英国科学家就宣布,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年纪轻轻就得了风湿病。1999年,科学家们即发现,多利身体的细胞出现提前衰老的迹象。在世界范围内,有包括牛、猪、老鼠和山羊在内的数百只克隆动物,其中很多似乎都正常。但是,也有许多克隆动物的尝试以失败告终,或者是畸形胚胎死于子宫中,或者出现超大的器官,或者产下死胎,还有一些出生几天后死亡,其中一些胎儿比正常情况大两倍。  那么,谁将会对克隆人的残次品负责呢?为此,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干细胞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李凌松研究员说:“国际社会普遍的看法是,支持治疗性克隆,反对生殖性克隆。”李凌松接着说:“其实,除了大家普遍关注的‘克隆人’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伦理困惑之外,从技术角度看,克隆技术也非常不成熟。目前,一头克隆羊的成功率是273比1,克隆人的成功率是多大?可以肯定的是,克隆人的成功率不会达到1比1,不是1比1,就有可能出现‘克隆人残次品’,那么谁该对这些‘残次品’的未来负责?”为什么一方面全球反对克隆人声势浩大;而另一方面总有人冒天之大不韪呢?法律要怎么做才能彻底禁止克隆人?  “想克隆人的人无非是两种目的,一是科研人员存在强烈的好奇心,想以此获奖或者哗众取宠,另外就是投资人想以此追求丰厚的回报。一旦法律从这些方面破灭他们的幻想,就基本可以做到禁止克隆人。”李凌松说。  科学家们指出,实验结果没有科学意义,它在治疗的幌子下跨越了人类恪守的禁区,是对生物伦理的严重挑衅。克隆人的存在对于人类有可能带来危害。这绝对是一个悲剧,而且绝不仅仅是这个克隆人个体的悲剧。人类正在创造新型的生命形态,也正在加紧毁灭,不仅毁灭新生的,也正在毁灭旧有的。  5.从“原始肉汤”里制造生命在实验室把遗传资源的基因一个一个地组合起来制成一个生物,这是美国著名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提出的带有幻想色彩的新课题。  他是第一个完整地破译了一种微生物的基因组(遗传资源),即天花病毒的人,他还是用极快的方法去发现DNA基本顺序的创始人。文特尔断言,10年内他能在实验室里制成第一个人造生物体,这是一种源于生殖支原体的细菌,一种只有0.3~0.8微米大小的寄生菌,拥有470个基因,是已知的最小基因组。  早在19世纪,科学家就已经在设想揭开地球生命起源之谜。生命的发展不仅使人可以推测出在原始的地球上已存在一定的有机化合物,而且在此之前,也已产生了能从简单分子到复杂分子的化学进化。科学家们由此提出假设,能否在实验室里制造出这种进化的假设原型。  以前,人们认为只有生物才能生产像有机化合物那样复杂的物质。但就在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韦勒却发现:通过蒸发无机盐的水溶液可以制得氰酸铵,然后加热就可以生成有机化合物———尿素,它与生物生产的尿素完全相同。  这一伟大发现纠正了人们以往的错误认识,从而开辟了科学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在实验室里合成了许多有机化合物,其中有些还是不能由生物生产的全新的有机化合物。  但这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简单的无机化合物曾经是怎样转变成越来越复杂的有机分子的呢?  20年代,苏联人亚历山大。奥帕林得出结论:在像现在的地球大气层这样富含氧的氧化大气层中,实现这种转变不大可能,但在一个富含氢的还原大气层中却是可能的。在这种大气层中经常发生闪电,充满含有大量紫外线的阳光,因而有充足的能源。  一种广泛流行的理论认为,溶解或悬浮在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质会形成所谓的“原始肉汤培养基”,其中由团聚体组成的微滴,如蛋白质那样的物质,会逐渐增加其复杂性直至具备细胞的典型机理。  英国人约翰。霍尔丹提出过相似的理论,他假设类蛋白的出现,即蛋白质组成的小球体能在“冲淡的热肉汤”内进行进一步的化学反应。  诺贝尔奖获得者哈罗德。尤里也认为地球上生命可能在极强的还原条件下产生。按他的看法,地球的原始大气层与现在的木星相似,富含氨、甲烷和氢。他的学生斯坦利。米勒于1953年提出:将含有氨、甲烷、氢和水的混合气体置于放电条件下,就能实现人工复制原始地球的假设条件,从而获得许多有机化合物。这些结论和设想表明了地球上化学进化的可能性。  但是在实验室使用类似的方法,需要很低的温度才能获得核苷酸,即构成RNA或DNA的基本成分。这类化合物的产生要求的不是原始的“热汤”,而是“冷汤”。而“热汤”、“冷汤”和丰富的有机物质存在于何处呢?它们当然都在海洋中脊的“黑色的喷口”附近。  不久前,由松野小一郎领导的几位日本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制成了一个流动式反应器,在这一类似海底的环境中能重现热与化学的循环。他们先在反应器中注入了氨基酸和海洋中存在的一些矿物质,接着便观察到分子开始团聚并产生形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这个结果似乎可以证实生命起源于原始深海的假设。  当然,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在星际空间也可找到各种有机小分子。基于这些发现,有人提出种种假说,认为构成生命的必要成分是由智能人从空间通过陨星或以微生物形式寄送到地球的,因为智能人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旅行。  今天,由于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进步,生命起源问题将面临惊人的但也许是令人有些担忧的前景。  美国人卡尔。伍斯通过重新绘制细菌的家系图(或称种系树),来研究假设具有原始基因组的共同祖先。这项研究能发现原始细菌,其中有所谓“极端线细菌”,它们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其基因组不再像其他细菌那么简单。  而现在,文特尔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用专门技术使一些基因逐渐被“淘汰”。实验结果表明,在生殖支原体的遗传资源所包含的470个基因中,有170个是多余的。为了弄清微生物能否在仅有300个基因的条件下生存下去,他认为可以把这些基因组合成人造染色体,并把它们放在天然染色体的位置上。经过无数次增加或减少基因的实验,直到得出保证使微生物具有最低生命力的正确公式。表面上看文特尔的实验很简单,但实验上他遇到了一个问题,这就是要分析大量的组合以便发现“最低限度的基因组”,还必须去了解这300个必要的基因如何组合才能保证细菌的生命。整个实验既复杂又艰难,但文特尔对此却充满信心,他确信在10年内能实现上述计划,不过,在实施前要把计划送交伦理委员会审查。事实上,进行这种实验也潜伏着很大的隐患,例如人造生物在实验室外生存会对环境造成毒害和危险,而且从人造生物到制造生物武器的距离并不遥远。  6.人类脑袋研究新发现脑科学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重点科学领域之一,2000年,3位科学家就是因为在脑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近年来,这一领域频传喜讯,下面是其中一些有趣的发现。  2001年5月8日,科学家发现控制“自我”的人脑区域。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神经学家布鲁斯。米勒说,他们在治疗患有一种罕见的脑叶萎缩症的病人时,发现了控制人的“自我”意识的脑部区域。这个位于人类大脑右额叶前部的某个区域,看来“储蓄”着人的自我意识。通俗点说,人的个性特质、信仰、喜好与厌憎之意,都是从那里产生的。  2001年6月,世界上第一例成人神经干细胞自体移植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这标志着在国际生物高科技革命的竞争中,我国的神经干细胞基础研究和应用已经跨入了脑修复再生的医学的新门槛。  科学家弗雷德。凯奇发现成人的大脑也会长出新的神经细胞。  2001年6月18日,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实验表明,进入人类视野的东西并不一定全都会被看到,大脑对于人看到的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可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即它只让我们看到部分事物。科学家把这一效果称为“运动致盲”。他们认为,大脑是从零散杂乱的视觉输入信号中选择信息来组织成图像的,在这个过程中大脑有时候会剔除某些信息。  2001年5月,科学家首次发现70岁人大脑仍会长出新的神经元(脑细胞)。他们在患者的一个小小区域———海马状突起处发现了新生的神经元、能够使大脑恢复部分功能。这里处于大脑深层,对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非常重要。这一发现否定了此前科学家关于成人脑细胞损伤后就不能再生的定论。  2001年4月,科学家发现,从事脑力活动的人不易患老年痴呆症。  2001年3月,研究发现数学天才用脑部位与常人不同。法国和比利时的科学家联合进行一项研究,试图找出数学天才和一般常人的大脑是否有差别。他们在发表的报告中说,研究发现能够快速心算复杂数学问题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能够使用其他人无法使用的大脑部位。  2001年1月27日,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人解读声音的大脑部位。一见钟情已令人费解,但医学界发现,即使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也足以令人“一听倾情”。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院一项研究发现,人脑某一个特定部分,负责辨认人的声音,而这种辨认能力可以将人声所含的复杂情感解码,而这可能正是人们对歌星等的声音“一听倾情”的关键。  2001年4月,研究发现注射葡萄糖及吸氧能显著提高大脑功能。英国一所大学的人类感知神经学中心主任安德鲁。斯奇雷博士指出,通过给人体直接注射葡萄糖制剂或是给人体吸入纯净的氧气,将可以提高人脑的功能。最近,科学家称,人类脑袋可能来自海洋。他们发现了使人类越来越聪明的秘密———海产。人类祖先能够进化成为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其实要多谢海里的鱼、虾、蟹。最近,部分神经化学家、营养学家、人类学家及考古学家聚首一堂,开会讨论人类大脑发达的原因,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脑袋来自海洋。”多伦多大学教授康南恩在美国体质人类学协会年会上表示:“食用海产对人类大脑进化很重要。”  最近一个研究也发现,海产对患有诵读困难、过度活跃和孤僻症的孩子有帮助。这与原有的理论互相矛盾。过去有人说:引起干旱和山林大火的天然灾难,迫使人类思考和开发脑袋。不过,支持海产理论的人士指上述理论有问题,因为它们都无法解释人类是如何取得脑部发育所需的丰富的脂肪酸。在人类的所有食物中,只有海产含丰富的脂肪酸。  与此同时,日本科学家则发现,人类和短尾猿的一些认知活动都集中在大脑的同一部位。来自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象系统对人和短尾猿的额叶前部的脑皮层进行扫描,因为这部分脑皮层据认为是灵长类动物“进化最完善、认知功能较高级的”部分。研究人员比较了二者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大脑图形发现,人和短尾猿脑皮层的相同部位出现了活动的迹象。研究者称,这一结果对研究灵长类动物认知能力的进化有启示作用,并希望人类和猿类智能比较的研究成果能够成为进一步研究猿类大脑每一个神经细胞的基础。研究人员还表示,虽然这次观察的额叶前部脑皮层区在人脑中已被明确部位,但对于猿类却是首次。  而更让我们欣喜不已的是,科学家弗雷德。凯奇已经获得了激动人心的发现———大脑细胞是会不断生长的。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科学家一直认为脑细胞的发育和身体其他细胞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大脑细胞在婴儿期间就已基本形成,以后直到成年,大脑神经细胞数量不会再有增加。而现在,这个结论被推翻了:大脑的神经元是会不断生长的,成人大脑也会长出新的神经细胞!“老脑筋”会不断翻出新花样。50岁左右的弗雷德。凯奇在加利福尼亚州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一次突破性试验中证明:神经元是会不断生长的,特别是在大脑的学习和记忆中心,因而得出了成人大脑会生出新细胞的结论。这项发现推翻了以往认为与生俱来的神经元或大脑细胞将伴随人度过一生的教条,也迫使科学家对大脑如何工作的一些基本概念重新进行了反思。更令人激动的事实是,这些新细胞就来源于神经干细胞,亦即那些视生长过程中接受的化学信号而能变成任何大脑细胞的干细胞。  早期研究表明:它们甚至有可能是属于一簇更原始的干细胞,既能构成皮肤和血液,也可形成肝脏等。凯奇还证实,大脑中的一部分海马包含着发育活跃的神经干细胞。他又据此进一步推断,这种再生现象最终可能受制于大脑化学助推剂中若干重要生长因素的及时增添或减少。  时至今日,神经生物学家已不再为大脑生长新细胞的可能性而争论,相反却在竭力弄清如何利用这种细胞生长来医治癫痫、神经紧张和抑郁症。例如有些动物在神经紧张的情况下,大脑的学习中心就会变得异常迟钝,这有助于解释伴随着紧张情绪而出现抑郁症的起因。  凯奇相信,一旦人类的行为发生变化,比如加强对自我锻炼,就会对神经的起源产生影响并改变大脑的“线路分布”。“即便是成年人,我们也能对改变自身状况有所作为。”  有些科学家还提出,脑部化学作用的不用,致使人的个性也有差异。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暴躁易怒的人,可能是其脑部的“血管收缩及神经调节剂”(serotonin)不足造成的,适度的服用提高这个化学成分的药剂,可以达到安抚情绪、改善个性的效果。研究人员对100名脾气暴躁易怒的男女(各50名)进行观察实验,发现吃了“血管收缩及神经调节剂”之后,这些人对别人的态度就不再那么冷嘲热讽、不耐烦或容易生气了,而是容易和别人相处。“血管收缩及神经调节剂”是神经传导剂,可以帮助调节情绪、睡眠以及食欲。据说这个化学成分不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易怒脾气,还可随量增加,使人变成“和蔼可亲的领导人”,增进设定目标、然后指导大家往目标迈进的主导能力。  在人脑的使用方面,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用脑是不同的。科学家早就公认,当人年满30进入而立之年之后,人脑的功能开始下降,但是,一般说来,只有年过60甚至更老的老年人才明显感到记忆力和思考力的衰退,这是什么道理呢?  最近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女科学家路易特。劳伦兹认为,年轻人并没有充分使用人脑的全部功能,而人脑的这个“后备力量”是为老年人准备的。路易特。劳伦兹找来一些老年人和年轻人做实验,在记住一些电话号码的问题中,她发现年轻人只使用人脑中负责语言和短期记忆的区域,而老年人还动用大脑的前额叶帮助记忆。在一个要在一组字母中找出重复字母的问题中,年轻人只使用大脑的左半球,而老年人的两个半球都参与工作。由此路易特。劳伦兹和她的同事得出结论,一般说来年轻人总是使用大脑的某一半球,而老年人却让整个大脑活动起来。但是老年人不要为这个结果而不服老,认为自己智力与年轻时一样。路易特。劳伦兹发现,在解决复杂的逻辑问题时,老年人即便动用全部脑力也赶不上年轻人。看来老年人该退休时还应退休才是。  现在有人宣传,他们有办法充分开发人脑没有全部利用的功能,来养天才少年,即便他们真能做到,那是否也是让人寅吃卯粮,把为老年人准备的后备提前使用了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明显地依赖电脑,而与此同时,电脑时代无疑使人脑退化严重。“电脑越先进,人脑越退化”的警告早就有人提过,不过,最近,日本、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发表研究报告警告世人,这一现象正日趋严重。报告中提到,日本的医学人员对经常使用电脑的150名、年龄在20至35岁之间的日本青年进行了一次智力测试,发现有超过10%的人记忆力严重衰退,有的甚至已经无法记住熟人的名字和约会的安排。医生们说这主要是因为在电脑时代,人们过分依赖各种电子产品帮助记忆,而很少用自己的大脑去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此,人们列出了损害大脑的十大坏习惯:长期饱食:导致脑动脉硬化、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等现象。  轻视早餐: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于正常供给,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久之对大脑有害。  甜食过量:甜食过量的儿童往往智商较低。这是因为减少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机体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大脑发育。  长期吸烟:常年吸烟使脑组织呈现不同程度萎缩,易患老年性痴呆。  睡眠不足:大脑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太差,只会加速脑细胞的衰退,聪明的人也会糊涂起来。  少言寡语:经常说富有逻辑的话也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和锻炼大脑的功能。  空气污染: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只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提高大脑工作效率。  蒙头睡觉:随着棉被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不断下降,长时间吸进潮湿空气,对大脑危害极大。  不愿动脑: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不愿动脑的情况只能加快脑的退化,聪明人也会变得愚笨。  带病用脑:在身体不适或患疾病时,勉强坚持学习或工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脑损害。  7.揭示语言“切换”的秘密许多人除了自己的母语之外,还掌握几门外语。德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们之所以在使用不同的语言时可以迅速“切换”而不会混淆,是因为各种语言的不同发音规则如同一个“过滤器”,使得说话者可以分辨出不同语言,进而自如切换。  德国马格德堡的奥托。冯。格里克大学的科学家蒙特带领的研究小组,选取能够熟练掌握西班牙语和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东北地区语言)的人作为研究对象,让其对西班牙语词汇、加泰罗尼亚语词汇和故意编造的“伪词汇”进行辨别。  研究人员同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监测受试者脑部活动。结果发现,与只会一门语言的人直接从单词联系到其含义的过程相比较,双语受试者总是先确定其语言种类,然后才反应出其含义。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各种语言不同的发音规则如同一个“过滤器”,首先确定语言并“关闭”掉脑部对另外一种语言的反应能力,然后才分辨其含义。  科学家介绍说,以前人们认为可能是大脑的不同功能区分别控制各种语言,才使得人们在各种语言间切换时不至混淆。但新发现表明,各种语言在脑部属于同一脑部功能区管理,语言的发音规则才是控制其识别机理过程的关键。这一成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8.发现人脑记忆“新大陆”  ●发现人脑记忆新大陆这是一块沉睡已久的“大陆”,比指甲盖略大,深藏脑中,不为人知……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我国科学家不久前在人的大脑中发现了一个和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新区域,并得到国际科学界的承认。  作为我国近年取得的一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全球脑科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一项重大发现,专家认为,人脑“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研究某些学习记忆障碍疾病发病机理的新途径,并将促进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等疾病的研究。由第一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舒斯云教授发现的这一新区域“边缘区”,被国际权威专家称为“舒氏区”,“边缘区”理论也被权威学者列入专著,并被国际神经科学界广为引用。  对于人类来说,大脑至今仍是一个谜。作为宇宙中已知最复杂的组织结构,人类对大脑中许多区域的功能知之甚少。早在80年代,舒教授在研究老鼠脑皮层下的高级运动中枢———纹状体时意外发现,和纹状体的圆形或三角形细胞不同,其边缘有一群纺锤状的细胞,这些细胞组成一轮弯月的形状,在纹状体边缘形成一个特殊区域。“这是一个从未见过,也从未见人报道过的‘新大陆’。而且细胞形状不同,功能肯定也不同。”舒斯云乘胜追击地进一步发现,不仅老鼠,而且在猫、猴子和人的大脑中都存在这一区域。“我想这是哺乳动物普遍存在的一个结构,而且越进化,这一结构就越发达。”  化学刺激诱导、迷宫实验、核磁共振……为进一步探究其功能,严谨的科学家使用了一系列方法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作为哺乳动物脑内新发现的一个重要结构,这一区域参与了大脑的学习记忆活动,和脑的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学习、记忆是人脑最重要的功能。  科学家已发现的分管记忆的海马、杏仁核等结构分散在大脑的不同部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问:这些分散的结构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新大陆”的发现无疑为破解这一谜团提供了新线索:原来,“新大陆”正好位于几个结构之间,处于“枢纽”位置,与它们有着密切的功能联系。“边缘区的细胞像珍珠一样在脑内闪闪发光。”国际权威专家格雷比尔教授幽默地说。  ●大脑嗅觉区与记忆有关与此同时,德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人脑中除了海马区与记忆功能有着直接关联外,另有一块控制嗅觉的功能区也与记忆密切相关。  该发现进一步揭示了人脑记忆的生理机制,也很好地解释了人脑记忆功能在视觉、感觉等刺激下得到强化的原因。据此间媒体报道,由于一些癫痫病人在接受脑部灶切除手术后会出现记忆受损的症状,波恩癫痫医院的科学家尝试测量病人发作时脑部的记忆活动来确定定位病灶。科学家将测量电极放置在病人脑部海马区的附近,同时给病人出示几组互不关联的词汇以进行试验,并记录下病人记住这些词汇时脑部的活动。  结果发现,大脑中除了海马区外,另有一块所谓“嗅觉大脑”也参与了记忆过程。科学家们在对比试验数据时发现,当病人看见一个词汇时,总是距离海马区约15毫米的嗅觉功能区里的神经元首先活动,然后才是海马区的神经元开始活动。而一旦两个功能区的神经细胞活动达到绝对同步的时候,给出的词汇就会被病人完全记住;而当两个功能区的神经细胞分别活动但没有达到同步的时候,给出的词汇则不能被病人记忆住。由此,科学家们通过观测两个功能区神经细胞是否同步活动可以断定病人的记忆情况。此外科学家还发现,该同步活动是以近40赫兹的频率在所谓的伽马振荡区里发生的,而此前已经发现,大脑在处理视觉刺激时也有这种40赫兹振荡的同步现象。同时科学家还发现,如果记忆活动与喜悦、恐惧或者激动等感觉结合起来,大脑中控制感觉的杏仁体也会传递信号,刺激两个功能区的细胞活动,加深记忆功能。记忆是人脑中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此前科学家已经陆续发现了一些与记忆相关的功能区,但对于其生理机制尚不清楚。  德国科学家认为,他们的最新发现将有助于完全解开人脑记忆之谜。  ●“左撇子”记忆力特好美国新近发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左撇子”或具有“左撇子”倾向的人,其记忆力高于其他普通人,因为他们左右脑合作能力较“右撇子”强。  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大学克里斯特曼博士及普帕尔博士在《神经心理学》学报上发表文章,对两种记忆力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左撇子”是事态性记忆,对事件细节有较强的记忆;而“右撇子”是非事态性记忆,对于事件只能记起其中的大概及其内涵。根据他们的研究,事态性记忆要靠左右两个半脑“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左撇子”或具有“左撇子”倾向的人能够很好地调动两个半脑的活动,因此能够很好地记忆事件的细节。  另外,他们的研究认为,由于4岁之前,人体内连接左右两个半脑的器官还没有成熟,因此,人们很难回忆起4岁以前所经历的事件的细节。  ●肚子也有记性当我们说“记性不好”时,记性指的是需要用脑的智能记忆。然而这些记忆并不都是大脑的专利。人体还有其他许多可以储存记忆的地方。德国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实际上记忆应该是由大脑与肚皮各自的记忆相结合而成的。脑神经记忆的信息量高达10的11次幂。  记忆,是人脑中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影响着一个人的理性决定。  ●热恋电脑记忆下降最新研究表明,如今的年轻人正在变傻,理由很简单———玩电脑。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16岁到30岁的青年人因为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与日俱增,正受到严重的记忆力衰退的困扰。  德国汉堡教育学家彼得。施特鲁克说:“电脑的危险首先在于其夸张的虚拟世界,而且它使人坐的时间太久。”在电脑上消耗过多时间和精力,除了会导致身体姿态的损害,可能还会带来偏头痛、记忆力衰退、心神不定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障碍。  受记忆力衰退困扰的人们抱怨说,他们记不起名字、写过的东西以及约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工作。医生们把这些归咎于计算机技术、掌上电脑和汽车自动导航系统的发展。他们认为这些设备减少了大脑解决问题的次数,造成难以区分事情重要与否的“信息超载”。  一项针对150名16岁至35岁的人的初步研究表明,1/10以上的调查对象记忆力有严重问题。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说,青年人记忆功能障碍需要进一步研究。北海道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泽口俊行说:“他们正在丧失记住新东西、调出旧资料和区分信息重要与否的能力。这是一种大脑机能障碍。如今的年轻人正在变傻。”  英国北翁布里亚大学的帕姆。布里格斯教授最近在主持英国心理学协会有关技术的影响的讨论会上说:“我认为越来越多地使用因特网和计算机技术开始产生一种后果。如果你把计算机当成一种外部记忆,你的日常记忆将会受到威胁。”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小学里接触信息技术多的班级,“小专家们”在文学创作方面要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原因是整天玩电脑使孩子们的思维迟钝,联想能力差,难以写出自己的感受。  亚特兰大心理学研究所的戴维。坎托博士在医治记忆力和注意力有问题的病人方面已有20多年的经验。他说:“许多专家认为信息超载正使得某些人无法吸收新信息,因为他们大脑可用于存储的容量已经饱和。”  9.没有女人,照样传宗接代克隆技术出现后,有人预言,男人将成为多余的了。  然而,克隆人尚未问世,科技界又传出令人觉着不可思议的新闻:人造子宫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