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系列四十七紫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接到一个奏折,上奏折的是他的老伙伴汤和的。洪武元年(1368年),汤和被任命为征南将军处理东南防务。汤和两个部将在昌国州(现在的浙江舟山市)秀山岛干预当地百姓的民事纠纷,被民众活活打死。汤和迁怒于昌国州百姓。他上奏折说:“昌国的百姓勾结倭寇,百姓多为盗贼,是不可教化的刁民。应该把他们全部迁往内地,严加看管。”朱元璋听信了汤和的奏报,下诏撤废昌国州。 昌国州的名士王国祚认为这太不合理,就亲自赴南京,劝阻朱元璋不要内迁舟山百姓。朱元璋作出了改动,把昌国州改为县,十万百姓迁到内地,舟山只留八千人。到了洪武二十年,则连县的废除,把百姓尽数迁到内地。实行严厉的海禁。 但是原来迁到内地百姓生活多困苦不堪。于是开始偷偷的迁回舟山。舟山物产丰富,因为迁回舟山船只大多是小船。不能远航捕鱼。所以许多百姓荡着小舟到海边采淡菜(淡莱为蚌类,蚌肉俗称水菜,因为曝干时不加食盐,故名淡菜)、紫菜为生。 明朝中叶中国沿海倭寇猖獗,舟山百姓屡遭杀戮,因为舟山居住百姓具有“不合法”的性质,因此很大一段时间,浙江官员对此不与理会。为了保命,当地百姓与倭寇做起了交易,因为日本人喜欢吃紫菜,紫菜成了重要的交易品。但当地官员往往就以此为作为“通倭”理由,捕杀了许多百姓。后来戚继光等剿灭沿海倭寇后,这种情况才得到了改变。官府也不象以前那样严禁百姓迁往舟山的。 紫菜在当时是很珍贵,是进贡皇家的珍贵食品,因为过去一直是人们采摘的是野生紫菜,野生的紫菜数量稀少。紫菜在中国的食用的历史很悠久,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浙江周边的岛屿都产紫菜。(吴都海边诸山,悉生紫菜),以及食用紫菜的方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以图描述了紫菜的形态和它的采集方法,还列举紫菜药用疗效。 1949年英国科学家德鲁首先发现紫菜幼年是在贝壳中度过的,这为紫菜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与中国科学家更揭示了紫菜的生长过程,此后紫菜才人工养殖化的时代。 紫菜营养丰富。且十分鲜美。人们多以它做的汤。日本的寿丝离不开紫菜。常常寿丝外面就包裹一层紫菜。 南海产的紫菜一般纤维比较大,口感差,一般用来做汤。华东地区紫菜口感细腻,一般用来做紫菜片。 紫菜片经过烘烤,加调味品入味,就是我们常见的海苔。由于它的选的多是比较嫩的紫菜,且过火快,可以呈现出绿色。市面上卖的有些海苔绿色就是这个原理,并非加了什么色素。 舟山老百姓自从倭寇剿灭后,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因此诸如紫菜之类海洋的产品的产量大大提高,但到了康熙年间,为防范的郑成功子孙以台湾为基地的同清政府对抗。清政府下令:严禁一切船只出海贸易、捕捞;沿海及各岛屿居民内迁30~50里,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人区。舟山群岛上所有的居民也都被迁入内地。舟山百姓又经历一场磨难。二十年后郑氏投降清廷,才容许百姓回到舟山。但是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能回去的所剩无几。清朝海禁是那时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料系列一——麻味回舌之花椒三伏之天,热气腾腾。但仍挡不住重庆的百姓吃火锅的欲望。你看大小饭馆人声鼎沸,人们一个个汗流满面,麻辣快感回旋在人的味蕾中,让人每个毛孔都舒张开,使人汗如流水。花椒带来的麻,是酸甜苦辣之外另外一种味道。可以说它不是味道,而且带给舌头上一种物理感觉。它可以使舌头转动不灵,让人吐字不清。就是这样奇妙的感觉使得川人痴迷的追捧。花椒在中国食用的历史很悠久,早在春秋的《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就有它有描述,不过它这其中讲的花椒可成了爱情的期盼。诗文如下:东门之枌(fen二声),宛丘之栩(xiang,三声)。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榖(gu三声)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榖旦于逝,越以鬷(zong一声)迈。视尔如荍(qiao,二声),贻我握椒。这首诗现在很难理解,我给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中场景。东门边有挺拔的白榆树,宛丘有秀气的栎树。子仲家的美女子,你来到树下跳舞。在这美好时光,南方的田野花儿正香。你不要纺麻织布,来这春光明媚的原野跳舞。时光如流水一般流逝,这美好的快乐要多多追求。你就如那盛开的锦葵花,你给我一把花椒。有人会问:“叫人家女孩送花椒有什么用那”,要知道花椒多籽。中国古代把椒殿指代后妃居住的宫殿。并来希望后妃多多生育。汉书上还说“皇后以椒涂壁称椒房,”“曳练椒房”就是皇上拉一个女充当后妃的意思。这位男士希望他爱慕这位叫子仲的女子,能生出许多孩子。诗经中的诗歌大多很奔放,那时候的人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情,敢爱敢恨,经常用诗歌把自己感情唱出来。诗经中还多次提到花椒,在《诗经R26;周颂》中说:“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意思是:“花椒气味芳香,能让人们平安长寿。”中国古代喝茶不象现代人喝茶大多白水而制。而是给茶水中放很多东西,煮茶普遍要加生姜、花椒叶、桂皮。陆玑《毛诗草木疏》中写道:“蜀人作茶、昊人作茗,皆合煮叶以为香。”花椒作为调料可以增加菜肴的醇香,去腥并增加鲜味,让菜肴吃起来格外香美。几千年来花椒在中国饮食上占一定地位,考古表明花椒在明朝之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分布。这与汉代至明代全国的饮食品种中较多用花椒可以互为证明花椒的普及性。但到清代之后,花椒地位大为下降,仅四川等少数地方的人食用较多。不过近几年,川菜在全国大量普及,使花椒的食用又得以推广。花椒有好的药物疗效,西汉药书《神农本草经》上说花椒可以“坚齿发”、“耐老”。现在中医还认为花椒有“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的功效。在密闭环境下,花椒的香味可以保持很长久。潜水员在毛里求斯海岸发现一只沉没快四百年的荷兰船。船舱里有花椒等香料。把它们打捞上来,发现它们香味依旧保留着。唐朝诗人王维与朋友在花椒园内吟诗弹唱。王维吟道:“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他的朋友裴迪吟道:“丹刺罥人衣,芳香留过客。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王维诗中的意思是:“桂花尊贵可以迎接帝王,香草芳香可以赠送美人。花椒做出美味象瑶池里宴席,可以送给云中飘着的你。”裴迪诗中的意思是:“你那美丽的话语把我紧紧束缚,花椒芳香留住了我。喜欢把花椒放进锅里烹调,希望你现在就给我摘些。”古人花椒如此推崇,可见花椒的迷人之处。调料系列二——贪婪迷恋之胡椒让我们来到中世纪的西欧,那里有巍峨的城堡,重装的骑士,傲慢的领主。西欧上层社会饮食结构与东方人不同,他们好食肉食,肉食占食物比例很大部分。胡椒可以去腥解腻,没有胡椒,刺激不动肠胃,产生不了大量胃液就无法消化那一块块“顽固”的肉块。现在牧区的牧民大量饮茶就是这个道理。且胡椒可以让食物味道更美,容易保存。在那时的西欧,胡椒可以当娶妻的聘礼、骑士们的薪水、上交的税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的价值和黄金等同。西欧食用胡椒历史很长,早在罗马时代,人们就热衷于胡椒,他们用满船黄金和白银,去印度港口换成满船的香料,其中胡椒占首位。罗马把胡椒和黄金白银一样当成财富储备。在国库里存满了没有使用过的胡椒。408年西哥特人兵临罗马城下,为换取和平。罗马付出沉重的代价。罗马人交付黄金5000磅,白银8万磅,绸料4000块,皮革3000张,东方胡椒3000磅。这几乎掏空他们的国库。罗马帝国领土不断扩张,也把对胡椒的嗜好带到了整个欧洲。胡椒在中世纪的欧洲已是财富的象征,人们往往以“他没有胡椒”来形容此人没有地位。那时候胡椒的生意被阿拉伯人垄断,阿拉伯人曾对西欧人说,胡椒只能生长在由龙看守着的瀑布下面;狡诈的威尼斯商人还说过:“胡椒是从天上摘下来的神话,称它为“天堂的种子”。十五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攻陷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以往阿拉伯人的传统航线被打破,胡椒等东方商品只能通过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再到威尼斯运往欧洲。这样更加大这些了商品的价格。因此对于新航路的开辟,人们热烈期盼着。人们常常说丝绸之路,其实香料之路也一条很重要的贸易路线。香料之路就是从盛产胡椒的印度到西欧的航线。一系列地理大发现其实就是哥伦布、达R26;伽马追求香料之路的副产品。胡椒等香料利润很高,达-伽马在1499年率领满载香料的船队从印度返回葡萄牙,此行所获纯利润竟达航行费用的60倍。后来由于航运的发达,加上胡椒广为种植,胡椒价格也大大下降了。中国食用胡椒没有欧洲人早,可能在南北朝时期随着胡食的普及,从西域流传过来。北魏《齐民要术》中的就记载了“胡椒酒”,此酒是把干姜、胡椒末及石榴汁置入酒中后,泡置一段时间而成。胡椒的在中国的兴盛是在唐代,唐代鼎盛时期是极其富庶的。那时候长安街道上食肆星罗满布,其中胡人开始占了很大部分,那时吃胡食,看胡姬跳舞已经成了文人的一种风尚。那时候人们盛行吃胡饼,那一个个胡饼从烤炉取出来,夹上卤肉,撒上一点胡椒,就成一顿美食。当然这只是富人人享受的待遇,那时胡椒基本从陆路运来,从天竺经过不少国家再翻过高耸的帕米尔高原,穿过千里不见人烟的大戈壁滩,最终才能到达长安。那昂贵的价格,让人们更加对它迷恋。说起撒着胡椒的胡饼,《本事诗》中记载一则故事,宁王是唐玄宗长兄,本来是他继承皇位,但是他把皇位让给唐玄宗,唐玄宗很感激他,给他很大权势。宁王家里很富贵,家里有十几个宠妾,都非常的美丽。在:宁王府邸左侧有一家卖胡饼的,这家主人妻子皮肤白皙,美丽动人。宁王一见到她就魂不守舍,给卖饼家主人一大笔钱,强行把那女子娶为小妾。后来有一天宁王召开一个宴会,宴请著名诗人王维等十几个人,宁王问那女子:“还想不想你以前那位?”女子沉默不答。宁王把卖饼人叫来,那女子看到她以前丈夫,双泪垂颊。两人久久对视,不能言语,宁王叫在座文人赋诗,王维先作诗说:“莫以今朝宠,宁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王维在诗里用到一个典故:楚国灭息国,掳息国夫人归,夫人为楚王生二子,但未尝与楚王言。楚王问她为什么,她说:一妇人怎能忘旧情,再事一夫,不死也就罢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王维用这个典故,说明女子虽属他人而不忘旧情的心理。其它在坐文人没有人敢和王维的诗,大家沉默了好久。最后宁王放那女子和买饼人回家。也许宁王不愿别人说自己与楚王一样夺人所爱。唐大历十二年(七七七年)三月,当朝宰相元载倒台了被赐予白绫,自尽于梁上。他可是一个著名的贪污犯,最奇怪的在他居住的地方竟然抄出八百石胡椒。按照唐制一石大概八十公斤,那么他家里竟然储存了六十四吨的胡椒。大概他考虑到胡椒价格昂贵,有保值的潜力所以拼命的储存胡椒。南宋后,胡椒由陆路运输改为航运,到明代胡椒利润依然很昂贵,《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贩运胡椒的利润可达二十倍,但到郑和下西洋后,输入了大量胡椒,其价格才大为下降。就此利润也在十倍左右。胡椒的衰落是在辣椒等新的辛辣食物引进后出现的,辣椒容易栽培,后来在中国大江南北广为种植,这也就结束了胡椒传奇的历史。胡椒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让人们痴情于纵横四海。这也许是胡椒真真伟大的意义。调料系列三——孜然乌鲁木齐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牧民曾在这里逐水草而居,过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游牧生活。他们给这里命名为乌鲁木齐,意思是美丽的牧场的意思。这个城市有众多的美食,其中烤羊肉串就是一大特色食品。它是由专门制作的烤肉槽烤成。烤肉槽分上下两层,中间有布满孔洞隔板,隔板下是放置燃料的地方,一般选用无烟煤或木炭作燃料。羊肉串讲究鲜嫩,用铁丝串好。架在槽上烘烤。然后撒上各样调料。调料中最重要的就是孜然。没有它,烤羊肉串就失去了那浓郁的香味,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烤羊肉串。孜然与新疆烤羊肉难分你我,它们已融为一体了。孜然名称来自维语,意思是安息茴香。它原产于中亚一带,圣经时代就开始人工栽种。在阿拉伯的帝国建立以后(七世纪),它被迅速的流行开来。在唐朝中叶的时候,它被传入中国的高昌回鹘(维吾尔族前身)。由于那时吐蕃占据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被阻断。东西交流没有唐前期那么频繁。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孜然没有大量传入中原地区。孜然作为调料,一直没有在中国内地传播开来。因为中国内地主要以米面为主食,不象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食。因此对其需求不是那么强烈。有时候主要拿它当作药物,《唐本草》记载,将孜然炒熟后研磨成粉,就着醋服下去,可以治疗心绞痛和失眠。孜然在我国仅产于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在国外印度及南亚地区是其重要出口国。孜然在西方是仅次于胡椒的第二大香料,许多菜肴都用到孜然或由它调配而成的咖喱粉。孜然做调料可以让牛羊肉祛腥解腻,使肉质更加芳香。增加人们的食欲,孜然生吃、熟吃都可以吃,生的一般用做烧烤,以避免重复高温导致香味消失。熟的一般直接撒在做好食物上。大家不要光以为孜然只是做肉食。其实烹饪素菜时候,也可以放一些。可以让菜肴有一种奇异的香味。中医认为,孜然气味甘甜,辛温无毒,具有温中暖脾、开胃下气、消食化积、醒脑通脉、祛寒除湿等功效。明太祖五子周定王主持编写《普济方》中,就有用孜然治疗消化不良和胃寒、腹痛等症状的记载。因此,有胃寒的人,平时在炒菜时候可一放点孜然,以祛除胃中的寒气。但孜然性热,不宜多吃。随着新疆美食文化的普及,那诱人的烤羊肉串,拌面,大盘鸡,让许多人口水直流。这也就让孜然被更多的人认识。小时候生活在新疆,特别喜欢吃烤包子,维吾尔语称它为“沙木萨”。它是用没有发酵的面做皮。因为这样皮才能擀得更薄,包子不是常见的圆形,而是方形的。馅是用羊肉、羊尾油、皮芽子(洋葱)、孜然粉、胡椒粉和盐搅拌而成。把包好的包子放进馕坑里,十几分钟就烤熟了。烤包子颜色鲜亮,皮带些焦黄。咬一口,馅特别多,味道鲜美,香气扑鼻。可惜现在它只能存在于我的回味之中。孜然它一边开花一边结果。散发着浓郁的香味,那香味在空中飘荡,磬人心肺。正如英国马斯格雷夫在《改变世界的植物》所说的那样“香料滋润人们的生活,使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调料系列五——桂皮一艘帆船航行在辽阔的大海上。海是那么湛蓝,风儿徐徐吹过。船长格林站在甲板上,看到这美丽景色,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感到自己任务很艰巨。格林是一位在海军服役的军官,他是被美国go-vern-ment派来执行第一次到中国通商的任务。这年是1784年,美国刚刚赢得独立战争的第三年。这艘帆船由战船改造,美国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中国皇后号”,由于那时大洋上海盗活动依然猖獗,所以中国皇后号还保留着主要的武器。美国官员想象派去人员可以接触中国的各式官员,甚至是中国皇帝,因此给颁发的通行证上加上各种官员头衔,有君主、皇帝、国王、亲王、公爵、伯爵、男爵、勋爵、市长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国家所有组织结构。在通行证上他们表达对中国皇室的敬意,但是通行证并不是国书,没有写出要对中国“伟大”皇帝乾隆俯首称臣,因此导致以后他们受到中国官员的冷遇,也许在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眼里,那里是一个陌生、奇异的世界。经过六个月海上颠簸,中国皇后号终于抵达中国。它在当时中国的海上门户澳门稍做了停留,经过交涉,他们取得了一张盖有清朝官印的“中国通行证”,随后即在一名中国引水员的带领下于1784年8月24日达到广州黄埔港。美国人带来的货物有人参、毛皮、羽纱、胡椒,但是他们的货物并不受欢迎,花了四个多月,他们才销售完船上的商品。他们在销售货物的同时采购中国货物,开始他们仅仅采购茶叶、瓷器、丝绸,后来在中国商人指点下,他们采购了大量产自广西的桂皮,桂皮用来烹饪,味道十分鲜美,他们都十分喜欢。后来中国皇后号回到纽约,它所携带中国商品很快被销售一空,他们获纯利30727美元。吃桂皮成了当时纽约人一种时尚,有钱人争相用它烹饪各式菜肴。中国皇后号首航后,从此中美之间贸易就频繁的展开来。桂皮是当时国外商人在中国采购的重要货物之一,它能为商人带来丰厚的利润。广西桂皮900多年前就已远销欧州,至今广西的桂皮依然是重要出口商品之一。桂皮又称为肉桂,是中国最早使用的调料之一,在西汉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它很早就传入到西方,圣经中就记载了它。桂皮生吃会感到香中带辣,不过很快就会有一种淡淡的回甜味。它因含有挥发油而香气馥郁,可使肉类菜肴祛腥解腻,芳香可口,进而令人食欲大增。桂皮是肉桂树剥下来的外皮,呈赭黑色。肉桂树又称为阴香树,它和我们长说的桂花树不是一种植物。桂花树在秋季开花,芳香四溢,但见了它不要剥它的皮,那不能吃。桂皮也是重要的中药,自古以来与北方的人参、鹿茸齐名。专家认为,每天将一茶匙桂皮末撒于面包上或加入麦片粥及烹饪的食物中食用,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广西简称桂,以往说法是因为秦始皇在这里设立了桂林郡。可是还有人说,是因为广西盛产美味的桂皮而得名,这虽不可信,但也足见当地人对桂皮所爱。香料系列之六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天已转凉,秋高气爽。桂花树开着一簇簇黄色的小花,“清风吹芳香,芳香袭人怀”,那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凡花中香味,有淡、有浓。唯独桂花淡可以洗去凡俗。浓能飘行至远。这就是人们对桂花赞叹:“清可绝空,浓能透远,弥空不散。”桂花开放之时,正逢仲秋,也是中秋节的前后。此刻正是一年之中月儿最明的时候,古人就说“丹桂飘香,银蟾光满”。银蟾指的明月,不仅人间桂花飘香。月上桂花也盛开。桂花还被指代月亮,北周庾信《舟中望月》就有“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说:“传说月亮上有桂树,有蟾蜍。桂树高有五百丈,树下有一人常常砍它,树随砍随愈合。这个人叫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术时候有过错,玉帝下旨惩罚,让他一直伐树。”人们传说吴刚砍树时候,桂树之子也随之落下。唐时杭州灵隐山中了很多桂花树,寺中僧人说:“这是月上种子。到现在中秋之夜往往都有桂子坠下,寺中僧人曾拾得不少。种下就活了”唐诗人宋之听到此事后在《灵隐寺》诗中写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月亮不仅有砍树的吴刚。还有那奔月的嫦娥,嫦娥偷吃后羿的仙药,飞到的月宫。嫦娥好生孤独。吴刚只在不停砍树,不会搭理嫦娥(尽管有的文说,吴刚有暗恋嫦娥之说。但一天到晚用力,怕是没时间谈情说爱)。还有个玉兔。玉兔也忙,忙什么,用杵捣臼里的药(杵,捣药的木棒。臼捣药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间凹下。)还有个蟾蜍,瞪着大眼睛,不会说话,也不象青蛙会呱呱几声,只会呆呆看着嫦娥(就是因为有蟾蜍,所以月亮又可叫蟾宫)。嫦娥奔月传说很早就有了,春秋时候都有其记载。南北朝时候,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建了一个“桂宫”,宫内用圆门做月亮,门上还镶嵌上水晶。后面庭院设有一个白色屏风,庭院中什么都没有。就种了一株桂花树,树下放着杵和臼,张丽华养了一个白兔,丽华经常在独自漫步其中,这个宫殿还有个别称叫“月宫”。这也许预兆了他们不会长久,必定嫦娥是孤苦的。在明月上,嫦娥也许更多是处在回忆过去中。因为仙人并不是快乐代名词。李商隐写了一首《月夕》:“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这是八月十五赏月之作,此夜嫦娥可是心中困苦,肠要断。月上桂花树长生不老,于是它早在西汉时就被认为是神仙之树。人们认为吃桂花,人可以长生不老。西汉刘向编纂的《列仙传》上说,彭祖是殷朝的大夫,常吃桂花和芝草,善于内修养生之术,于是活了八百多岁。《列仙传》上还说:“修炼之人,可以从他的人中(鼻子到上嘴唇)距离推算他能活多长,每一百年一寸。”汉武帝一次来来回回照镜子,大臣问到,这是为什么。汉武帝说:“自己在看自己人中有多长。”东方朔于是开始大笑。武帝问他:“何故发笑。”东方朔就说,彭祖一定是个怪物。因为他活了八百岁,那么人中就有八寸长。这比驴脸还驴脸。”汉武帝听后自己也笑,此后也很少照镜子了。还有一个厉害的,东晋《抱朴子》中说赵他子服用桂花二十一年,身上长毛(有野化倾向)。一天可以走五百里,力举千斤(牛人!)。有时读读中国神仙之书,也挺有意思的。桂花除了有让人长寿传说外,它还被当作科举及第的吉兆。古时,乡试一般例在农历八月举行(秋闱),这正是桂花盛开季节。人们就把科举考场美称为“桂苑”;考生考中喻为“折桂”,还与神话传说相连,称为“月中折桂”、“蟾宫折桂”;及第者美称为“桂客”、“桂枝郎”。人们八月十五吃的桂花糕还有这样来历,过去考生乡试时,亲友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流传之今就成了桂花糕。桂花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花瓣也许干枯,颜色也许减淡,但是香味却绵长久存。可以把它存在书柜,让书散发其香。也把它放进信封,让它清香代表自己一份思念,寄给远方的亲人。桂花香味长久,宋时,人们把桂花加工品放在熏炉中焚炷,以其芬芳来为居室生香。人们把桂花和冬青子一起捣烂。做成小香丸。在通风之处晾干。把香丸放入香炉隔板上,伴随炭火燃起,那清香也随之飘荡,萦绕着你,深藏于内心的那份情感,也蕴涵在桂香里久久不散。桂花可泡酒,称之为桂花酒。酒色泽浅黄,花色渗入酒色,花香伴随酒香。虽清冽如水,但清香让人不饮都为之醉。明月当空,嗅着桂花香。饮着桂花酒。想起宋赵长卿赏月饮酒所做的水调歌头:今夕知何夕,秋色正平分。嫦娥此际,底事越样好精神。已是天高气肃,那更清风洒洒,万里没纤云。把酒临风饮,酒面起红鳞。歌一曲,舞一曲,捧金樽。从他妄想,老兔憔悴正纷纷。我为桂花醉,明日扶头不起,颠倒白纶巾。天若知人意,夜雨莫倾盆。”今天是中秋佳节,秋色刚刚显明。嫦娥在此时也为中秋快乐。清风而过,万里无云。临着风儿喝着桂花香酒。我高歌舞曲,捧起金樽,不要多想。我愿为桂花醉,那管它明天大醉不起。在桂香下忘却一切忧愁吧。(过节时说这个有点儿煞风景了,据说当初康王赵构为了摆脱金兵的追捕就拜过桂树,许诺如果让他逃过此劫的话就封桂树为树王,结果河两岸的两棵桂树向中间靠拢搭成一座拱桥让赵构过了河摆脱了追捕,等赵构当了皇帝之后封树王的时候却错封了樟树)(回帖上加的)水果系列一——智能果子:苹果“你不要这样的看着我我的脸会变成红苹果,你不要像无尾熊缠着我,我还不想和你做朋友”。徐怀钰这首“我是女生”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这首歌唱出女孩的天真浪漫。用红苹果比喻女孩,这说法很长久了,一个女孩脸红润可爱,我们就会说她有着“苹果一样的脸蛋”或者“脸颊红扑扑像苹果一般可爱”。不过这首歌把男生比喻成“无尾熊”的确有些好玩,无尾熊就是考啦,也可叫它为树袋熊,它样子憨态可掬十分可爱,想一想真的有个这么可爱的小动物跟在女孩后面,她不会讨厌的,只会很欢喜。新疆盛产野苹果,伊犁哈萨克人常常放歌高唱,月圆时候,小伙子在姑娘住的地方旁为心爱的人儿唱情歌,情歌里唱到“你拥有那苹果脸蛋”,不过在哈萨克人眼里最美姑娘应该有一个“苹果脖子”,它散发着苹果的芳香,让人迷恋不已。脍炙人口的民歌《燕子》中燕子姑娘就有一个苹果脖子。苹果外形圆润惹人喜爱,它的颜色多样,有艳红(如蛇果),浅红,黄色,绿色等等,五彩缤纷特能勾起人的食欲。它气味芬芳,储存过它的地方,那清新气味许久驻留在那里,让人迷恋不已。苹果清脆可口,酸中带甜,往往是女士们的最爱。有的女孩见苹果,其它东西都不想吃了。苹果又被称为“智慧果”,这出之出自《圣经》中的一段故事:上帝创造了人类的祖先亚当,乘亚当睡着的时候,用亚当的一条肋骨造出了女人夏娃,让他们成为夫妻,住进鸟语花香的伊甸园里,上帝嘱咐他们不要吃园内树上的结的苹果。一条蛇引诱夏娃说:“那树上的果子是“智慧之果”,吃了以后人会得聪慧无比。夏娃受不了诱惑,偷偷吃了苹果,上帝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由此人类便有了智慧和知道了羞耻),让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受苦,因此苹果也被称为“智慧果”和“禁果”。苹果还象征着美丽和青春,希腊神话中:争执女神埃里斯拿出一个刻着“给最美丽的女人”的金苹果要给最美丽女神,天后赫啦,智慧女神阿西娜、爱神阿芙洛忒(主管爱情的神,罗马叫维纳斯)为争这个苹果,引发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在北欧传说里,青春女神伊敦拥有一个装满世间罕见的青春苹果的黄金盒子,每当诸神感到衰老之时便吃一个苹果,很快就会恢复青春。中国种植苹果历史很悠久,古称苹果为林檎或柰。汉武帝居住的上林苑的扶荔宫,种植许多植物。其中就有林檎。林檎得名据说是因为在苹果成熟的时节,其味道鲜美引得飞鸟来吃的缘故。苹果的名字来源印度梵语,是频婆两字演化而来。不过频婆在印度可是指的另外一种水果。苹果名称见于明代。在明代万历年间王象晋编纂的《群芳谱R26;果谱》中,就有“苹果”条,上面说“苹果产自北方,河北、山东的最好。它是用林檎嫁接。树身耸直,叶青,结的果实比林檎大,果如梨而圆滑。生的时候青色,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香味很远就可以闻到。没有熟时候吃,就象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在八九分熟时吃起来最好”。这上面提到苹果是元代从西亚流传过来。不过中国的原生苹果,其特点是产量少、果实小、皮薄、味道甘美,但不耐储存,容易破损,因此价格昂贵。在国外引进新的苹果品种后,中国本土产的苹果已经被淘汰。现在中国广为栽培苹果都是基本都是从西方引进(当然中国也自行改良培育出一些新的品种),其特点是果实大、味佳、耐贮藏。最早是1871年传教士倪氏夫妇引入烟台,烟台苹果从那时开始起赫赫有名。食用苹果对健康很有利,中医说:“它味甘凉,可生津润肺,健脾开胃。”食用苹果还可以改善睡眠。据说西方著名作家大仲马,正是因为每天睡前吃一个苹果而治好了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引起的失眠症。许多女性为健身,用喝苹果汁代替餐点,认为苹果汁中的营养成分能够代替午饭或晚饭,其实这种理解错误。这是由于在压榨工程中,许多营养元素流失,且大量纤维素被抛弃。纤维素可以清理肠胃,且纤维素会在肠胃内稍微膨胀,从而提供饱足感,更能起到健身作用。苹果可酿酒,起泡甜苹果酒是用苹果汁在是在封闭的容器发酵而成,它酒精度不高,在1%以下,味道鲜美,回味悠长,适当喝些一般不会醉人。可以作为宴会上的女性用酒。蛇果是美国加州出产的一种苹果,又名红元帅,英文的意思是可口的红苹果,与蛇一点关系没有。起初,此果被香港人音译为“红地厘蛇果”,后来逐步简化为“地厘蛇果”,今则以“蛇果”之名见于各地的水果摊,其实它的营养成分和中国产的苹果差不多,口感不见得比中国的好,只是冠个洋名才价格贵了许多。许多女孩喜欢在脸上涂上粉红色的胭脂来装扮自己。这样脸显得清纯可爱,但是胭脂属于人造化妆品,长久使用对皮肤有影响,敏感型皮肤的人还会产生过敏反应。因此女孩们就多吃些苹果,因为苹果可以增加血红素,让脸蛋上皮肤变得红润。这样子才是更自然,人为造作称不上真真的美。让我们回到开头提到那首歌,“你不要这样的看着我我的脸会变成红苹果……。水果系列二——美轮美奂:桃桃,中国最早食用的水果之一。它有诸多的传说和故事,桃被人给予了多方面的意义,“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让我们开始桃的梦幻之旅。一、桃花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它盛开于枝头,妩媚鲜丽,如一片片红霞,与那婆娑的垂柳相衬映,这就是人们长说的桃红柳绿。诗人爱以桃花入诗,白居易写道“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下邽庄南桃花》,下邽现名下吉是我的老家)”。在这首诗里桃花被赋予深厚的情感。桃花美丽妖娆,人们长用它比喻美女的面容。如把女子粉红色的脸颊称作“桃腮”,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写崔莺莺是“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越显得红白。”女子用胭脂淡抹两颊称“桃花妆”,胭脂称为“桃花粉”。诗经里《桃夭》写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意思是,桃树妖娆,桃花美丽动人,面若桃花的女子在美好的季节,出嫁男方,有情人结成和睦的家庭。文人写女性的命运往往和桃花相关联,清初孔尚任写的《桃花扇》描述的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侯方域乃一介书生,喜欢上秦淮歌伎李香君,两人感情深厚,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有诗句的扇子,并与她私自拜了天地。后来侯方域被奸臣陷害,投奔他处。奸臣又逼迫李香君许嫁他人,李香君宁死不从,用头撞墙自尽没有成功。她的血溅到侯送的诗扇上,侯的朋友利用扇子上血点在扇面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唐朝的崔护,有一年清明时节去郊外游玩,在一个小村庄里,一时感到口渴难奈,象一个年轻姑娘讨水喝,那姑娘给他一瓢水,然后倚在桃树旁看着他。桃花更映衬了姑娘的娇艳可爱。本来再想说点什么,但毕竟是男女授受不亲,只好怅然离去。第二年又是这个时节,崔护再次来到这里,但只看见紧闭的双门,而不见那人面桃花的姑娘。于是他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相传姑娘看到此诗悲痛欲决,不食而去。家人敛葬的时候,崔护赶到,他痛哭不已,那姑娘忽然又活过来,最终与他终成眷属。后面传说故事也许并不存在,但也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桃花与美人的交相辉映之下,青春的美丽、梦想的消逝、红颜的枯萎尽在其中,于是桃花便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桃花还被赋予美幻之园的象征,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写到“晋太和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桃花源是一个人间天堂,人们过着“只知秦汉、不知魏晋”没有忧愁,没有烦恼的生活。众多文人向往这美妙的生活。明代唐伯虎写过一首桃花庵歌,歌中言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他看穿仕途丑恶,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没钱了,画几张画换钱继续买酒。钱在他眼里一直都是身外之物,他为此写到“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他放荡不羁,常人不耻的春宫他也画得十分得意。也许与事无争的桃源就是他最向往的地方。他说到“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放在今日这也十分难得,那纸醉金迷不知迷惑了多少人眼睛。唐伯虎还用桃花泡酒,说它可以"除百病,好容色",所以称其为"美人酒"。也许喝过这种酒,他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二、神仙之果桃味道鲜美,人们常用它比做神仙之果,人食之可以延年益寿。中国关于桃的传说很多。夸父是传说的巨人,他曾经追赶过太阳,途中感到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依然感到渴,于是向北走,去喝北边大湖里水,但是半路渴死。死前他抛开手中杖,那杖化为一片桃林,结出甜美桃子,为路人解渴。晋代张华《博物志》说:“汉武帝喜欢求仙问道,昆仑上的西王母派使节乘白鹿而来,说她要过来。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日子,王母乘紫云车来到汉武帝宫殿,并带来美味佳肴。王母拿出七个桃子,五个给汉武帝,自己吃两个。汉武帝感到这桃子十分甘美,吃完就把桃核放到膝盖前,王母问:“你要此核有什么用。汉武帝说:”这桃味道鲜美,我想种它。王母笑着说:“这桃子三千年才结一次果子,而且此果乃天上种,凡间之土养不活它。西游记更把桃神化,天庭有蟠桃园,园内有三千六百棵蟠桃树,三千年一熟的蟠桃凡人食后可以“成仙了道,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熟的可以令人“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人吃了可以“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唐朝高蟾写诗道“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桃已入天庭,早已不是凡物。也许受此感染,人们在为长辈祝寿多用桃子代表吉祥。寿桃陈于寿堂几案上,九颗桃相叠为一盘,三盘并列,以示敬贺。由于并非时时都鲜桃,于是民间往往用面作成桃子形状,再用画笔画出桃的红白,这就是面桃,成为寿礼不可或缺的礼品。桃在中国成为供奉之物由来已久,秦朝有一个官吏叫赵凯之.因为有私恨,告书生吴旦,说他偷吃了宗庙里供奉的桃子,吴旦说.小民怎敢偷吃。秦王说:“把他的肚子剖开.看里面到底有没有桃子。但是剖开肚子后,却没有见到桃子。虽为吴旦辩明了委屈,可是没有用了,因为他已死于非命了。司马迁写《史记》写到此出很痛心,他写道:”食桃之肉.当有遗核.王不知此.而剖人腹以求桃.非理也!”桃还被当作驱邪之物,岁时记上说:“桃者得到五行的精华.可以压伏邪气.克制鬼魅。”桃木作成各种东西可以辟邪,如桃符、桃印、桃核手镯等。封神榜中姜子牙悬挂在宫门上桃木剑就一时克制了妖狐妲己。桃符是旧时挂在大门上用以压邪的桃木板,五代开始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对联。桃树夭夭,在古代还被当作观赏花木。宋代首都汴梁御街上两旁就栽种桃树。桃树被赋予了许多美好情怀,桃园结义中桃树见证了刘、关、张的兄弟情意。《诗经-大雅-抑》上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首诗本是歌颂爱情,后来被借喻人们之间友好往来。白居易见朋友家种满桃树和李树,就写下“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后来人们就用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说他们都已经成材,闻名于世。桃结在树上,红白点缀在绿叶间,特别好看。《妒女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武历阳家女儿嫁给阮宣.她是嫉妒心很强的人。家有一桃树.结出桃累累,煞是美丽.阮宣赞叹它的美丽.此女便大怒.让奴婢取刀砍树.把一树桃子尽撒在地上。桃大体上分三种,一种是硬肉桃,硬熟的果肉脆而甘甜。完全成熟时,果肉变软,汁液很少。皮不容易剥离。另一种是水蜜桃,硬熟的果肉致密,咬起来费劲。完成成熟后,肉嫩多汁,十分的可口,皮容易剥离。再一种是油桃,它表面光滑,好像涂了油脂,果肉脆硬,口感比较酸一些。桃品种繁多,成熟季节跨度很大,从四月到十月都有成熟的品种。一般来说晚熟桃,个体较大些。桃不耐储存,人们一般用它做果脯或糖水罐头。桃罐头是中国重要出口农产品之一。桃在中国历尽数千年,人民从种桃、观桃、品桃,到画桃、咏桃乃至崇拜桃,桃的风姿业已深植于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果系列三——香飘而过:梨一、素雅仙子——梨花清明时节,春已过半。春风荡漾,梨花飞舞。梨花洁白如雪,玉骨冰肌,古时人们喜欢它的玉洁,在它开放的季节,人带素酒聚于其下,称要为梨花梳洗打扮。人们还爱把梨花作为头饰,有人赋诗:“共饮梨树下,梨花插满头”。苏轼曾做一首《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梨花雪白,飞舞在空中。柳色正青,漫天柳絮在城中飘荡,那一树如雪梨花多么素洁淡雅,人生能有多少清明看到这样美景。诗人清新语句描述梨花之美,那景色就如在你眼前。天下之花,论白,当数梨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梨花不逊雪之白,也不输梅之香。清代戏曲家李渔赞曰:“雪为天上之雪,梨花乃人间之雪;雪之所少者香,而梨花兼擅其美。”李白写到:“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那一份素洁淡雅,靓艳含香犹在纸上。梨花带雨妩媚动人,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娇美。白居易在《长恨歌》写到:马嵬坡兵谏,杨玉环被逼赐死后,她的魂魄游荡许久,被一仙人带入仙山。一天她听到长安来了使臣,玉环洁白面容一双眼泪落下来,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这就是那句有名的诗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梨花之白,还被苏轼幽默一吧。北宋词人张先,在八十岁时娶一个年方十八惠惠为妾。苏轼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于是和朋友一起去祝贺。席间,问张老先生,心有何想。张先随口吟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卿指的就是惠惠,张与她相差一个甲子(60年)之多。苏轼笑道和诗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海棠花鲜红似火,花姿潇洒,在鸳鸯被里,苏轼用到一个“压”字可谓意味深远。梨花之美,美在于它的素雅。那一番素洁,让饱尝世间污浊之气的诗人,得到心灵上安慰。这正如元好问写的《梨花》:素月谈相映,肃然见风度.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妬。二、鲜美之果梨酥脆爽口,汁多味甜,受到人们的喜爱,它是中国最早栽培的果树品种之一。两千多年前《诗经-秦风-晨风》就有记述,诗中描述一个年轻女子等待心上人,却不见其人的苦闷心情。诗中说道: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这首诗意思是:飞鸟从空中掠过,树木郁郁葱葱。见不到心中人儿,心中不由的发出叹息,为什么要把我忘却!山上有茂盛的栎树,山下有结满榆钱的榆树。心爱之人在那里,心中早已不知快乐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以往甜蜜就这样淡忘!山上有挺拔的棣树,山下有硕果累累的梨树。我爱之人离我而去,心中忧愁如同喝醉了酒,为什么你把我忘记多时!这首诗情感真挚,那一怀愁绪,历历在目。山下梨树见证了女子的忧愁。在新疆库尔勒有一种香梨却有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古时,库尔勒地区有一个焉耆国(《西游记》中做乌鸡国),国王建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宫殿,在里面开辟一个果园,内种有酸梨树。一天,国王的女儿左赫拉晚上作了一个梦,梦里她来到大漠深处发现一种梨树,上面结的果子非常甜美。梦醒后,她非常想念这些梨树,茶饭不思。国王于是说:“谁能找到公主梦中梨树,就赏赐他许多钱。一个叫塔依尔的年轻小伙子迷恋上美丽的公主,为达成公主的愿望。他就独自闯入瀚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精疲力竭的时候他发现一个绿洲,在那里有公主梦中结着香气扑鼻果子的梨树,然后塔依尔带回它的种子。国王要赏赐给他许多钱,他说:“我不要金钱,让我管理你的果园!我要亲手把这些小梨树栽活,让它结出甜美的果实。”公主也喜欢这些小梨树,她和塔依尔一起照顾小梨树。小梨树的一天天长大,他们感情越来越成熟,在梨子成熟的季节他们决定成婚。塔依尔准备回家办理婚事,却被人伏击。因为他发现梨树地方属于另一个部族,那梨树是那个部族至宝。部族首长知道此事后,非常恼怒。于是在塔依尔经过的一个峡谷伏兵杀害了塔依尔,并把他的尸首扔进了河里。公主知道后,痛不欲生,决定要已心爱之人相伴而去,就从河崖上跳了下去,河里就飞出一对孔雀,空中盘旋一圈后往东南飞去。后来人们把公主殉情那条河命名为孔雀河,国王痛苦不已,派兵剿灭了沙漠里部族,毁掉那里梨树。但是国王果园里的梨树却一直得到精心照顾,一直流传到今天。这种梨就是现在的库尔勒香梨。库尔勒香梨它历史很悠久,晋代葛洪撰写《西京杂记》记载:“瀚海梨,出瀚海北,耐寒不枯”。“瀚海梨”指的就是库尔勒香梨,它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酥香、爽口,且耐储存(在合适环境下,可以储存一年)。印度人称其为“王子之物”。除了库尔勒香梨外,中国还有不少优良品种的梨,如华北的鸭梨,果梗处凸起似鸭头,被誉为“梨中状元”。安徽砀山酥梨,果实酥甜,贮存后有浓香。山东莱阳梨,古为贡品,肉质细嫩。说到鸭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南北朝时,宋朝刘义隆决定北伐魏国,他任命王玄谟为宁朔将军,王玄谟作为前锋渡过黄河,围攻滑台(现在河南),北方之民多多响应,支援很多物资。这位王将军见到当地鸭梨味道非常好,南方没有这种好吃的梨,如贩运到南方一定能卖个好价钱。于是他给当地每户一尺布,让他们每家缴上八百个大梨,这样一来部队就变成了贩梨专业户,忙着收梨。这一做法失去不少民心。后来魏主拓跋焘率号称百万之兵前来救滑台之围,那擂鼓之声震动天地。王将军听到后,吓的屁滚尿流,赶快逃跑,那些收来的梨也顾不上要。王将军惨败而归后,主帅萧斌气的要杀他,后被人好言相劝才保住这位王将军一条性命。王玄谟可以当一个好商人,但却不是一位好将军。梨味道鲜美,还有不错的食疗作用。梨性微寒味甘,有生津止渴。滋阴润肺,止咳祛痰作用。秋日有的人会出现咽干、鼻燥、唇干口渴,这就是人们长说的“秋燥症”,可以用梨数个加适量冰糖同煮,每日饮用,可以治疗秋燥症。冰糖蒸梨是我国传统的食疗补品,它对嗓子具有良好的润泽保护作用。唐朝中叶辅佐四位皇帝的宰相李泌,修道常素食,他喜欢吃梨,肃宗常常亲自烧两个梨送给他吃。后来传说李泌登天成仙。梨有此神奇作用,可见古人对其的迷恋。水果系列四——李子五月的塞纳河畔景色秀丽,鸟语花香。在去往基督山城堡路上匆匆走过几个人,他们是塞纳省法院的人,基督山城堡刚被拍卖,他们是和买主一起去接受城堡。城堡的原主人是著名作家大仲马,他写出著名小说《基督山伯爵》(又名基度山恩仇记)后获得了巨大收入,就在濒临塞纳河山脚下买下一块地皮,花了20万法郎建设一个极其奢华宅第——基督山城堡。大仲马性情豪爽,经常在城堡内大宴宾客,与朋友们纵酒欢乐,才四年功夫就把财产挥霍一空,还欠下不少的债务。1852年春末,法国塞纳省法院的判决:拍卖基度山城堡。大仲马不得与要离开自己家园。见到法院来的人以后,大仲马办理好交接手续。按照要求他只能带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生活必需品。朋友的马车停在外面,准备接他离开。他递给一位朋友一只碟子,碟子里有两个又红又大的李子,大仲马告诉朋友:这两个李子是城堡花园里摘的。基督山城堡里能属于他的东西就是这两个李子了。朋友挑了一只,说道:“你把十万法郎吃了。”大仲马听后叫道。“10万法郎?”“没错,这两只李子——就是基度山留给我的全部财产……我为这李子付出了20万法郎的代价。按理说经过此次后大仲马应该收敛一些,可是大仲马还是我行我素,照样挥霍成性。直到他六十八岁那年,他变得安稳许多,因为他爱上一个人,美丽动人的美国女演员阿达R26;孟肯。风流了一辈子的大仲马,认定孟肯就是他余生的归宿。他要在有限有限的余生里认真地享受一下真正的爱情。他停止奢靡的生活,也停止写作,一心一意陪伴心爱的人。但是甜蜜爱情么有持续多久,孟肯在一次表演节目的时候从飞驰的马上掉了下来,不久后香消玉损。大仲马痛苦不已,在埋葬后心爱之人。他狂饮不止,然后醉醺醺走到街上,在晴空万里的日子他还打着一把蓝色的雨伞(蓝色是孟肯的最爱),来到儿子小仲马家里,一进家他就大声说:“我的孩子,我是到你这儿来等死的。”一旬后大仲马在儿子家去世。大种马摘的李子在中国也有种植,被称为西洋李,原先盛产于法国,后来被十九世纪中叶移植到美国,十九世纪末再从美国再传入中国,但主要还是在分布东南沿海地区。西洋李一般用来做果脯,人们长吃的西梅(和梅子一点关系没有),加应子就是用它做成的。现在已经成为常见的果脯食品。加应子是福州特产,大量出口国外。它是用西洋李加白糖,甘草汁等多次渗糖,多道调味串香而成。其香味浓郁,色泽发亮,肉质细致,甜酸适宜,十分可口。在60年代初就被当作英国皇家食谱之一。李子在中国种植时间很悠久,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人们常常把桃与李共称,因为春天来到,桃花与李花共同开放,都是春日美丽一景。俗话说:“桃花红、李花白,桃李争春”《文选》言道:“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意思南方有美人,容貌就如桃花与李花那样。有的品种李子颜色紫红艳丽十分的好看,那诱人颜色很能勾起人的食欲。李子闻起来有一股芳香,吃起来酸甜适口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它含果酸较多,肠胃不好的人不宜多食,特别是没有成熟的李子含果酸比例更大,食用过多会造成人腹泻。说到李子,我提一下晋朝的王戎,他小时候很聪明,他和伙伴发现路边有一颗李树,伙伴都去摘了,就是他不去,他说:“那一定是苦的,因为在路面,如果它味道鲜美,早就被人摘光了,不会剩这么多。”他的朋友一尝,果真是苦的。就是这个聪明的王戎,长大以后非常的吝啬,他很有钱,他经常拨弄算筹算家里账目,日夜不停。他家里吃的用的都非常俭省,过的是穷苦人的日子,王戎身体不好,但他舍不得买补药。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他一件单衣,完婚后却又要了回来。他家里种了一棵李树,结出果子味道十分鲜美,王戎舍不得吃,都把它卖掉。卖的时候,还把每个李子的核钻掉,因为他怕人家用它做种子。王戎真是聪明,但是用的不是地方。水果系列五——杏一、酒香杏花园清明时节雨纷纷。北方春日来的迟一些,依旧带些寒意,再加上飘着雨点。那寒气真有些渗骨。清明时节正是寒食之日,唐代规定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第一百四日至第一百零六日,这三天只准吃冷食,不准生火。寒食节的第三日就是清明节。清明时节由于不能吃热的东西,也不能生火取暖。且寒食节并不禁酒,于是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在这时节都有饮酒驱寒的习惯。有酒而没有景色,那喝的就是闷酒。唐代诗人郑准清明时节住在山中寺院,由于山中春天来的晚一些,花儿都未开放。于是他写下“浊酒不禁云外景,碧峰犹冷寺前春”带抒发自己的遗憾。清明没有酒就难驱走寒冷,有酒没花也让人索然寡味。为此宋代魏野在《清明》诗咏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