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国军官手一摆,意思是你们下去吧。排长没理他那一套,他把眼睛一瞪,盯着R国军官。R国军官也瞪着眼睛看着排长。他盯了一会,有些受不住。眨巴一下眼睛。而排长依然盯着R国军官,R国军官心里不由起了一些寒意。双方对立一会后,没办法,排长只得带大家下山。排长回去更窝火,父亲告诉他这不是办法。父亲说:“半夜爬山,快天亮的时候到山口,借一点光,半个小时能完成数据的纪录。父亲再说:“去的人不要多,三四个就可以,多了容易就被发现”。排长一想只能如此,但叮嘱父亲夜里上山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山上路滑。父亲于是带一个技术员,一个纪录员,一名战士。战士拿一个冲锋枪,以防以外。半夜父亲他们开始上山,快天亮的时候到达山口,很快就测绘完数据。等到老毛子兵发现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下山了。此时炊事班里小盆里的蒜苗已经被齐齐割掉。老刘在包羊肉包子,皮很薄,馅调的很香。(二)大蒜公元304年对于晋惠帝来说是一个不平静的一年,在长安他被河间王司马颙逼迫的实在忍受不了。于是正月里他偷偷下旨意给雍州刺史刘沈、秦州刺史皇甫重让他们讨伐司马颙。刘沈举兵攻打长安,但是很快司马颙打败。司马颙还好没有处理这个名义皇上。他要求封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未来储君),晋惠帝只得答应他的要求。于是河间王司马颙与成都王司马颖成了晋王朝实际执政官(司马颙为太宰、司马颖兼任丞相)。晋惠帝对身边这两条狼十分痛恨。六月晋惠帝趁两位执政官不在的时候,让右卫将军陈让带百官觐见皇上。晋惠帝发布了讨伐司马颖命令。晋惠帝勇气很大,动员了十几万军队御驾亲征。讨伐军队到达安阳后,司马颖派他的大将石超与皇上对战。结果晋惠帝的军队在荡阴大败,晋惠帝脸颊受伤,身上中了三箭。还当了司马颖的俘虏。司马颖率自己部下在邺城迎接晋惠帝,晋惠帝下车后眼泪不住XL。不久安北将军王浚从乌丸借来骑兵,在邺城大败司马颖。司马颖挟持晋惠帝逃往洛阳,行走时候匆忙,只有皇上乘坐一辆车,其余人都是步行。大家一路奔波,都饿的头昏眼花。想吃点东西,可是大家走的时候都没有带盘缠(平时大家都没有考虑到这些)。只有一个宦官藏了三千钱,于是皇上下令没收,让人赶快拿这点钱买东西吃。晋惠帝饿的肚子咕咕叫,好不容易见到一个宫女端一个瓦盆过来。瓦盆里面放着糙米做的饭,里面还有几个大蒜,一点咸豆豉。晋惠帝赶紧拿过来,狼吞虎咽的就着大蒜吃下糙米饭。他感到从来没有吃过如此好吃的东西,他嘉奖了给他送饭的宫女。晋惠帝也许会想起他说过那句话。天下大乱,粮食困乏,百姓饿死。别人向他汇报此事。他回答“何不食肉糜”。而此时他一点米饭和大蒜都让他都很满足了。更不要说肉了。久在深宫里的他不了解外面的事情。可惜现在就算他知道了,也有些晚了。在西晋时,老百姓已普遍食用大蒜。所以晋惠帝能吃到大蒜是很正常的。大蒜原产在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有纪录表明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人与埃及人就已经食用了大蒜。后来大蒜传播到中亚地区与南欧。张骞通西域,把它传入中国。它在中国普及很快,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和调料。《广五行记》记载唐朝的时候。:"洛阳司户唐望之为人豪爽,经常款待过往僧人。一个僧人闻此前去拜访:“他说自己是出家人,平常得到布施少,难得吃一顿饱饭。能不能给我做一盘鱼。(那时戒荤腥的禅宗没有占主要地位)。司户爽快的答应,就在给僧人做鱼吃的时候。僧人问:”有没有蒜?“家人回答:”蒜已经吃完了。”僧人说:“蒜已经完了,我再吃鱼就没什么意思。说完就走了。家人再留也留不住。这个僧人要鱼吃,但是没有蒜做佐料。他就不吃鱼了。可见可见大蒜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大蒜按蒜头颜色来分,有白皮蒜和紫皮蒜两种。按大小分有大瓣和小瓣两种。大部分蒜都抽薹。也有少部分没有薹。北方人喜欢生吃大蒜,凉菜中多放它。吃饺子的调料水也少不了它。凉皮,凉面中也多放蒜泥。《清稗类钞》就记载:“北人好食葱蒜,亦以北产为胜,不论富贵贫贱之家,每饭必具,此言不为过之语”。南方人也吃蒜,且多做熟吃。但远没有北方人那么爱吃,所以产量和栽种面积远不如北方。大蒜的医药价值很大。大蒜可以杀菌、增强人的免疫功能、抗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它可以刺激肠胃,慢性胃炎、溃疡病人忌食。在德国大蒜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市场可见随处可见各种大蒜食品。在德国的达姆施特市每年都要举行大蒜节,它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节日期间,从用的到看的,从吃的到穿的,统统带有大蒜特色,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大蒜美食家来到此地。组织者还评选美貌少女作为“大蒜皇后”,“大蒜皇后”戴的“桂冠”也是用大蒜编制成的。而这位“皇后”的任务,就是在全德国巡回宣传吃大蒜的好处。在西方传说中,大蒜还有克制吸血鬼的作用。。去吸血鬼的城堡,大蒜是必备物品之一。因为大蒜有一种刺激气味。吸血鬼嗅觉特别灵敏,所以吸血鬼对大蒜敬而远之。吸血鬼大多是邪恶的,但也有少数和人友好的。吸血鬼、城堡、伯爵是西方电影常见的题材。吸血鬼往往忠于于爱情,为了爱情他们可以守候数百年,而有些正常人对爱情却以玩世不恭态度对待,相比而下他们还不如那些吸血鬼。蔬菜系列三十五——魔芋两千七百年前的洛阳城内有段时间人们都争先恐后买纸,纸张已经供不应求。人们争着去买纸,是因为他们遇到难得好文章的《三都赋》,大家都要抄写,才使得洛阳的纸张供应紧张。《三都赋》的作者是左思。他是西晋文学家,他出生在临淄(现山东淄博),后来举家搬迁到洛阳。他生下来就是个丑孩子。而且从学说话开始他就口吃。又加上他家境贫寒,周围的人都有些看不起他。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不过这样也好,因为当时文人喜欢吃五石散,而且是群体性的吃,吃的迷迷糊糊,浑身火烫,让后脱掉衣服在街上裸奔。左思是独立主义者,没有和服药人士交流,所以他没有去裸奔。他只能静心读书,写文章。人在心静的时候往往能写出好文章,他花一年时间写下《齐都赋》,这篇为他赢得声誉。他也开始交了一些朋友。然后陪朋友游历了一些地方后,他写下《洛阳赋》、《蜀都赋》、《吴都赋》合起来称为《三都赋》。《蜀都赋》中左思描述了蜀地山川俊美,和各种美食。他提到一种植物“蒟蒻”(ju三声ruo四声)。蒟蒻是魔芋古称,魔芋在中国食用历史很悠久了。两千多年的蜀地已经吃上魔芋豆腐了,魔芋豆腐是用魔芋淀粉加5%的石灰水凝固而成。魔芋豆腐呈棕黄色,多孔类似面筋,味道十分鲜美,受到人们喜爱。(《倭名类聚抄》转引《蜀都赋》注“蒟蒻,大者如斗,其肌正白,以灰汁煮即成冻,以苦酒淹食,蜀人珍之”)。魔芋豆腐在唐朝的时候因为素食兴起,得到一定普及。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记载这样一件事情:“唐代崔安信奉佛教禅宗,不用荤食,宴请同僚也是如此,厨师把面团和魔芋豆腐染上颜色,做成猪肘、羊腿样子。魔芋又可称为磨芋、鬼芋,现在主要分布南方山区,其中四川产量占50%以上。魔芋主要用的它的地下块茎制作魔芋淀粉。它的地下块茎呈扁圆形,象大个的荸荠,直径可以达25厘米以上。魔芋块茎不能直接使用,因为它有毒,人中毒后舌、喉灼热,痒痛,肿大(民间用醋加姜汁少许,内服或含漱可以解救)。魔芋淀粉必须经磨粉、蒸煮、漂洗等加工过程脱毒方能食用。魔芋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我国古代医学典籍《本草纲目》、《三元延寿》、《开宝本草》等均有所记载:魔芋可解毒、消肿、化痰、降低血清胆固醇等多种作用。魔芋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保健食品之一。魔芋淀粉很神奇,它的膨胀力可以达到80倍到100倍。吃一点点就会感到很饱,且它含的热量很低。是理想的减肥健美食品。魔芋从中国传到日本后,最初是作为药用和零食点心,主要在僧侣之间食用,还被当是一种珍贵礼品。直至镰仓之后,开始普及成为常用食品,战国小说中多有记载。魔芋深受日本人所喜爱,它是日本民间最受欢迎的风雅食品之一,几乎每户每餐必食之,,日本厚生省明确规定中小学生配餐中必须有魔芋食品(日本的魔芋豆腐,魔芋淀粉占5%,其余都是水)。目前,日本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魔芋食品消费国家,每年从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大量的魔芋淀粉。以前没吃过魔芋,前几年在湖北西部工作的时候,在国道旁的一家土家族饭店里第一次吃到,它是把魔芋和春笋,香菇一起炒的,软滑中融入鲜味十分的可口。蔬菜系列三十六——百合徂徕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个寺叫光化寺。寺里旅居一个年轻的书生。他已经在这住了多年,不论寒暑,每日刻苦读书。一个夏夜,起了一点微风,让人感到凉快一些。年轻人心情很愉快。读书之余他掌着灯欣赏起走廊上壁画。忽然一股香气扑面迩来,他扭头一看。一个貌若天仙的白衣女子走了过来,清雅的香味是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她大概十五六岁样子,皎白的皮肤更显她的秀丽。书生问她从那里来。女子轻启朱唇笑着回答到:“我的家在山前。”那声音十分的柔美。书生知道山前人家并没有这个女子,但也没有怀疑她是妖怪。书生十分迷恋白衣女子的美貌。他满腹经纶。与那女子交谈甚欢。书生把她带入自己房间,继续把灯交谈。一会书生房子灯灭了。一轮明月高悬天空,外面是那么的寂静,虫儿们都不敢高声歌唱。一夜缠绵过去。白衣女子对书生说:“你并没有因为我是乡野之人而嫌弃我,我愿与你终生相伴。但天亮之前我必须要回去。我再要来,咱们会永远不分离。”书生恋恋不舍,再三挽留白衣女子,但是她不答应。书生解下身上佩带的白玉环送给白衣。并说:”你看到它,就好像看到我。希望你很快回来。”书生要送白衣,但是白衣说:“我害怕家里人来接我,不要送。你也不要看我如何走。”书生只得点头答应,白衣女子走后,书生爬上寺院牌楼上,偷偷的看她离去的背影,但白衣女子走了一百多步后忽然不见了。书生去她消失的地方去找,寺院前面很开阔,只有小树和小草,不可能藏住人。但是书生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快天黑的时候,他发现草丛里有一株百合,百合花白色,十分的绝美,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他十分喜欢,开始挖这棵百合,这棵百合根很奇特,呈拱形。就如一个美丽少女的卧姿。书生把百合拿回寺院,百合的美丽花瓣一片片脱落下来,里面露出书生送给白衣女子的白玉环来。书生一下愣住了,他明白这棵百合就是那个白衣女子。自己害死了她。书生十分的惊叹,十分的懊悔。此后他恍恍惚惚。一病不起,一旬后与百合花相伴而去。上面的故事出自《集异记》后被选入《太平广记》。百合叶似翠竹,沿茎轮生。百合花的花型各式各样,有碗形、喇叭形、杯形等,它的颜色色彩缤纷,有白、黄、粉、紫、洋红、桔红、淡绿等颜色。百合花从春天到秋天一直都开放,但在夏天开放的最盛。由于它姿态异常优美,被人誉为“云裳仙子”。百合花在西方代表着纯洁。中世纪欧洲女子穿白色衣裳,手里拿一枚百合花,就表示高尚与贞沽。关于百合花在德国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姑娘叫爱丽丝。她的父亲早世。她与自己的母亲住在哈尔兹山区。有一天公爵来到此地,他看到爱丽丝十分美丽,宛若仙子。就邀请她一起去城堡。爱丽丝说要照料母亲,坚决不答应。公爵不肯,强拉爱丽丝走,爱丽丝泪流不止。忽然一阵风刮来,爱丽丝不见了。她站过的地方,长起一株百合花,散发出幽幽清香。百合在中国种植时间很悠久,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就记载它。但中国开始主要食用它的鳞茎和用其入药。后来人们发现它的有的品种花十分的美丽。就把当作一种观赏植物。南北朝时梁宣帝的第三子萧察曾经写诗:“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仰。这首诗描述了百合的诱人之姿。它提到百合没有别的颜色,只有白色。中国百合只有白色一种,后来百合在国外经过培育才出现多种颜色。百合的鳞茎呈莲花状,正好应了其名。它作为蔬菜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百合色白细腻,香糯爽口,稍微有点苦味,适合做各种菜肴。百合营养丰富,且具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百合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补中益气之功能。银耳,红枣,百合在一起煮的百合银耳汤是很好滋补膳食。百合虽味道鲜美,但因其性寒,身体虚寒着不要食用。并不是所有百合的鳞茎能食用,我国三十九种百合中,能食用的只有十种。作为食用广为栽培的是兰州百合、龙芽百合。百合之名有百年好合之意。情人节除了玫瑰外,百合也是代表心意之物。百合花在婚礼时候常做新娘的捧花。愿人们情感也美丽百合一样纯真,长久。不要象开始故事里书生那样随便破坏美丽之物。蔬菜系列三十七——芦笋橙园里遍布橙树。清风徐来,橙香四溢。令人心情十分清爽。橙园传来清脆的笑声。原来是一个衣着华贵的女子荡着秋千,开怀的笑着不停。旁边站着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男子,他深情着望着荡秋千的女子。青年男子是拿破仑,他刚刚被加冕为法兰西皇帝。荡秋千的是他的皇后约瑟芬。约瑟芬比他大六岁,而且是曾是一个寡妇。但约瑟芬有一股迷人魅力让拿破仑不由自主爱上了他,并与之结婚。橙园又被称为狄安娜花园,属于枫丹白露宫。枫丹白露原意是“蓝色之泉”。它位于离巴黎90多公里的地方,法国大革命的时候,为了筹措go-vern-ment经费,go-vern-ment把枫丹白露宫内家具陈设全被变卖。于是枫丹白露宫萧条好几年。后来拿破仑称帝后,修复这个宫殿,把他作为自己的居住地之一。约瑟芬玩了一阵累了,拿破仑把她抱了下来。两人坐在草地上,看着周边迷人的景色。天慢慢暗了下去,一切都变得蒙胧起来。厨师过来说,晚餐准备好了。拿破仑告诉厨师,把餐桌支在橙园里,就在橙园就餐。雪白餐桌布,红艳的烛火,琥珀色的白兰地。翠绿的芦笋。还有那约瑟芬迷人的面孔。这一切都让拿破仑心醉。芦笋在宫廷里很受欢迎。法国人喜欢吃蜗牛,芦笋与羊肚菌是其常见的配菜。芦笋和菌类鲜美芳香融入蜗牛之中,那味道是一种徘徊在味蕾之中的浪漫。芦笋鲜美,约瑟芬人也美。但她一直没有子嗣。后来拿破仑终于提出了要和约瑟芬离婚。那天约瑟芬同拿破仑和往常一样在一起吃午餐,拿破仑喝完一杯咖啡就让旁边的人退下。拿破仑走近她,温柔的拿起她的手按在他心上,凝视了了片刻说:“约瑟芬,我亲爱的约瑟芬!你知道我爱过你,我在人世得到的仅有的幸福时刻都是你一人赐给的。但是,约瑟芬,我的命运要高过我的意志;我最珍贵的爱情必须让位给法国的利益(拿破仑不希望后继无人)。二十多天后拿破仑与约瑟芬正式离婚。当他在离婚证书上签字时,他哭了。那以后的三天,他坐在宫中目光呆滞地沉思冥想,拒绝见任何人,做任何事。离婚后,约瑟芬保留皇后头衔。她一直居住在马尔梅松寝宫,拿破仑经常看望她,但她的精神一直处在抑郁中直到去世。约瑟芬死后,拿破仑曾到她坟前去痛哭。七年后,拿破仑逝于囚禁之地圣赫勒拿岛。弥留时候依然念着约瑟芬。拿破仑和约瑟芬一起吃的芦笋在西方是一种名贵蔬菜,受到人们的特别的喜爱。被誉为十大名菜之一。它原产在地中海东岸及小亚细亚。15世纪传入西欧。17世纪传入美洲。清末的时候由传教士传入中国。世界各国都有栽培,以美国栽培的最多。芦笋又被称为“石刁柏”、“龙须菜”。芦笋的鲜嫩茎外形像一支细棍子,上下粗细一样,茎绿色,顶部呈圆形,一般长度在10~30厘米,直径大者在2.5厘米以上。它的味道清爽芳香,肉嫩可口。可以凉拌,也可做各种菜的配料。芦笋有很好的医疗效果,国内对芦笋的研究表明。芦笋除对癌症有特殊功效外,对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也有良效。中国栽培的芦笋很大一部分做成罐头供出口。是我国主要出口创汇的蔬菜之一。中国是芦笋罐头出口大国,世界上芦笋罐头的产量在20万吨左右,而中国就占三分之一以上。芦笋在国内算是紧俏蔬菜,我在广州的时候,它的价格达到十几块一斤。蔬菜系列三十八——香椿二月二龙抬头,大地回春,万物都苏醒来。虽已开春,北京城里的早上依旧带些冷意。冷归冷,但街上依旧很热闹。吃惯了一冬的萝卜、白菜人们的肚子期盼着新的东西到来。说着就来了。只听一声吆喝:“嫩了芽的香椿哟者”,那声音玲珑婉转,京味十足。只见看一小伙挎一篮。篮上盖块湿布,里面放着用细柳条绑的一小捆一小捆的香椿。篮里香椿煞是好看。清新的香气在飘荡它的周围,嫩嫩叶子镶者红边,害羞的打起卷。一个年长的人来到小伙旁边,小伙子笑着对老人说:“大爷,第一茬的香椿。今早儿刚摘的,绝对新鲜。你老回去用它做香椿鱼儿,特好吃。”这几句话把老人说的心动了,买了几把回去。香椿鱼,可能有些不知道的人会以为这是鱼做的菜,其实不是,它是用嫩香椿用盐水稍腌,挤去多余水分。然后撒上一层面粉,加鸡蛋、油、盐、调料搅拌成糊。然后放油里炸。然后出盘,吃的时候可艾萨克些花椒盐。传说有一位皇上微服私访,到一农户人家,农户以香椿鱼招待皇上。皇上吃了,觉得清香可口,非常好吃。就问这是什么做的,农户指了指院里的香椿树,说:“是用它做的”。皇上一看点点头。后来皇上一次打猎,看到一个大大的臭椿树,皇上一高兴,就封臭椿为“香椿王”。这一下子就把全天下的香椿树气的裂开缝。(香椿长的时间久了树皮会开裂)。臭椿和香椿不是一类东西,虽然它们长的很象。臭椿又称为樗(chu一声),它的木质很差,人们自谦比喻的长说樗栎(臭椿与柞树),以说自己是无用之材。香椿的材质比较好。《左传》中记载”孟庄子斩其橁,以为公琴”。橁同椿。古人做琴对木材材质要求很严格,椿能做琴,可见香椿材质不错。有人会问香椿和臭椿怎么区别。最简单一条。气味,香椿有浓郁的香味,臭椿有臭味。从树干也可以区分开,臭椿树干表面较光滑,不裂。而香椿裂口较多,常呈条块状剥落。中国食用香椿的历史很悠久,汉代的时候,香椿就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汉代医药著作《生生编》就记载:“香椿瀹食,消风祛毒”,(瀹音yue四声,这里是煮,烹调的意思)。香椿过去多在初春采摘,但只能摘两到三次。以后就老了口感很差,不能食用。香椿香气宜人。可以凉拌食用,也可以做为调味品食用。我们老家就把香椿切碎,凉干。在吃豆腐脑的时候,煮香椿干作为调料水,那香味融入豆腐脑中十分的可口。香椿长寿,庄子的《逍遥游》上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表明香椿的长寿。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说:“椿樗易长而多寿考”。人们长用“椿年”、“椿龄”祝福老人长寿。香椿有很好的食疗效果,民间有“常食香椿不生杂病”的说法。中医认为:香椿味苦性寒,不仅具有清热解毒、涩肠止血的作用,还能健胃理气、美容驻颜,经常食用,可起到很好的疏肝、理气、健胃的作用。香椿要吃新鲜和嫩的,不新鲜的香椿里面亚X盐含量会增加很多。亚X盐长久食用会有至癌作用。也不要吃腌制的香椿,腌制同样会大大提高亚X盐含量。现在许多地方种植香椿象蔬菜生产一样,大棚里矮化密植栽培的香椿让人们在冬天都能吃到香椿。不象过去只能在初春采摘。不过这种时兴蔬菜少了过去春季采摘而吃的那种韵味。其实温室里栽培香椿在明朝时候就有了,只不过平常人享受不到而已。明朝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就记载了:元旦的时候给皇宫进贡黄瓜和香椿,它们深受皇上及宫廷贵人的厚爱,不过它们价格非常的昂贵。蔬菜系列三十九——槐花乡间小道上走来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他叫克俭,他刚刚从疆省回来。他随左宗棠大人平叛多年,终于收复了新疆(除了伊犁地区)。叛军头子阿古柏服毒升了天。左大人让凡是独子的兵士回家,并给予盘缠。由于克俭兄弟们早已亡故多年,所以他领了十两银子回到陕西老家。克俭一月初从疆省出发,他看到嘉峪关往东官道已不象早年那么荒凉了,两边载满柳树。那是左宗棠西征的时候让兵士““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人们都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克俭亲手就载下不少的柳树。左宗棠还告诉兵士:“种活的树,如果长在山坡高阜上的必须要浇过三伏天,以免缺水枯萎。浇水必须用甜水,不能用苦咸水,浇水一定要勤”。因此载下柳树基本都成活。官道上柳树已经长的有碗口粗,绿树葱蓉,风儿一吹,千万条柳条随风飘动。克俭看到柳树,心里不由十分佩服左大人。从汉朝赵充国、班超到清朝岳钟琪西怔的时候从没有说大规模种过树。而左大人做到了。路过兰州的时候,克俭顺便买了些苞谷面(陕西关中那时候种植玉米面积很少)。到家的时候刚好五月槐花飘香的季节。克俭到家,一家人又惊又喜。克俭看到父母苍老了许多,心里生出许多酸楚。他看到院子里槐花洁白如雪,一朵朵、一簇簇压在枝头。散发出清雅的香味。摘一朵生吃都感到十分香甜。心里不由想起槐花饭来。那几年关中民乱不止。家里人死的死,离的离。是靠槐花人们才度过不少艰难的日子。左大人也吃过家里槐花饭,那天左大人路过此地,见四周人烟荒芜,只有这家还有些炊烟。他来到家里,问询家里吃什么饭。家里是用麸子和槐花一起蒸的饭,家里人不便拿出。于是左大人亲自给自己盛了一碗槐花饭。他吃着吃着留下眼泪,他让手下拿来一些粮食给家里人留下。克俭给左大人跪下,希望能跟他一起走。左大人开始以他为独子,没有答应。后来在二老恳求下,左大人才把他带走。又到槐花开放的日子,掐指一算克俭已经离家四年了。克俭亲自到树上撸了一些槐花,让母亲把槐花和苞谷面和在一起蒸。苞谷面做的槐花饭口感比麸子要好了不少。饭里面夹杂着槐花的清甜,口感十分好。再加上一家人心情舒畅。大家吃的很开心。一年过了又一年,老家院里槐树长成了苍天大树。树干两个人才能合拢抱住。每年五月,槐花盛开。老家人都要做槐花饭,槐花饼。可是在城市吃不到这些东西,只能是周末有时间自己去郊外摘一些回来。槐花在中国种植的历史很悠久,中国周代的时候在朝堂上栽下三棵槐树,九棵酸枣。公卿大夫分别按次序坐在其下。后来人们用“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唐朝长安举子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者。五、六月不准出城,借居寺庙里写文章,七月的时候把新写的文章交给礼部。礼部根据文章选拔人才,这种选拔被称为“拔解”,举子们多居住承天门大街附近,承天门大街两侧种植着槐树人们称为槐街。五、六月又是槐花开放的日子。故时人语云:“槐花黄,举子忙”指的就是举子忙于考试的季节。槐花飞舞,给人添了许多情感。清朝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感情很好。成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笃深,可是仅三年,卢氏就因产后风寒离他而去。他伤感不已,一天,夕阳而下,风儿吹过,人感到有些寒意。他更加思念妻子。看到院里槐花飘落。他写一首《点绛唇》::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槐花而去,也是美的逝去。蔬菜系列四十——木耳我的小学开始于乌鲁木齐。学校在城郊,大概离部队家属院有半里多路。那时候孩子没有现在孩子娇贵。不管刮风下雨基本都是自己走去。新疆冬天天气很冷,学校玻璃大多也是双层的。我所在学校条件比较好,暖气供的很热。热烘烘的,在教室里需要把外面厚衣服脱掉。学校老师叮嘱学生冬天出去一定要戴帽子。老师说:“学校一个同学,出去没有戴帽子。上课时候迟到了,老师一拧他耳朵。耳朵就掉下来。”我当时就举起手,怯生生问到:“耳朵怎么会那么容易掉哪。”老师说:“耳朵一冻就变脆了,一拧就下来。”当时我就相信了,后来才明白是老师吓唬我们。班里基本都是汉族,只有一个维族女孩。叫阿孜古丽。他的父亲是一位领导。由于附近没有维族学校,就把她放到这个学校来。她皮肤很白,水灵灵的。眼睛大,带着天池湖水一般湛蓝。小时候就有很想拧她脸蛋的念头,可是一直到走都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天山两边维族女孩,大多皮肤很白且光滑。但沙漠,草原里维族姑娘,相对皮肤粗糙黑一些。这也许和长久在外风吹日晒有关。往往她们从背后看起来。身体轻盈十分耐看。但扭过头一笑,经常能吓住人。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只是前后对比相差比较大而已。草原的维族姑娘性格比较奔放些,手里马鞭可不是吃干饭的。小伙子骑马追逐姑娘,如果姑娘对他有意思,那鞭子落下去就是轻柔的。如果没有意思,全当把小伙子当马抽了。阿孜古丽性格比较开朗。而且比较豪爽,她经常从家里带好吃的,有时候她宁可自己吃不上都让朋友吃上。她喜欢笑,笑声就如铜铃一般。她发起脾气,也挺怕人,有一次得罪了她,好几天都不理我。那时候人小(七岁多)不懂得什么叫男女之情,但朦胧之中依然觉的她可爱。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天池玩,本来是三年级以上孩子去。但是在我们强烈要求下,我们也跟着去了天池。天池离乌鲁木齐大概有一百公里,是一个天然湖泊,天山的雪水滋润了它。就算盛夏到此,水都是冰爽的。天池的水非常的清澈,由于水深(平均有七八十米),阳光照不到底。水就看起来十分的湛蓝。湖水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我们在天池玩的都很开心,下午回家的时候。我提议去她家玩。她爽快的答应了,于是我和几位好伙伴一起去了她家。她的父母都十分的和蔼。拿出许多东西招待我们。并留我们吃了饭,他父亲招待我们的主菜是羊肉粉丝汤。是她父亲从兰州一个朋友学来做法。我们觉得很好吃,羊肉粉丝汤里面选的是新疆上等的羊羔腿,鲜嫩肥美,是羊肉中的上品,再加上黑木耳、黄花、粉丝。味道十分鲜美,香而不腻。平时我觉得木耳没有那么好吃,但是吃到吸收羊肉汤汁木耳。觉得是难得美味。后来我尝试做了一次,但是无论都如何做不出那种难以忘却味道。后来阿孜古丽从学校转走,我后来也回到陕西。彼此再没有联系。现在只有美好的回忆。木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它形似人的耳朵,故名木耳。又似蛾蝶玉立,又名木蛾。木耳生长于腐木之上,一个个木耳重叠在一起,就象天上云朵。所以又有云耳名字。中国食用木耳时间很长,汉朝的《神农本草经》就已记载它的药效。北魏《齐民要术》记载采木耳要等变黑时再摘。中国人工栽培木耳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全国各地基本都有栽培。一般以干燥、朵大、肉厚、无树皮杂质为上品。木耳分两大类,一类称毛木耳(或称野木耳),它的背面多毛,质地粗韧口味不佳。另一类,称光耳,两面光滑,味道鲜而脆。口感较好。现在人工种植基本都是光耳。木耳营养丰富,自古被列为“山珍“,长期食用,能消除肠胃中的杂物,是纺织业、采矿业职工保健食品。中医认为黑木耳有滋润强壮,清肺益气,补血活血,镇静止痛等功效。木耳泡发不当,会又硬又小。可用烧开的米汤浸泡,泡出的木耳肥大,松软,味道鲜美。也不知阿孜古丽现在生活的如何,还想吃她家的羊肉粉丝汤。那里面木耳可真好吃。蔬菜系列四十一——银耳这是光绪二十年(1894)十一月的一天,天虽颇有些寒意。但颐和园里依然是热闹非凡。这年慈僖刚好59岁,中国有六十不过,过五十九的习俗。慈僖是十一月二十九生日,现在正给她庆祝六十岁大寿。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它。光绪十二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由于耗资巨大,钱成了一个问题,老佛爷一挥手,把北洋海军的军费挪过来为她修园子。为了给慈僖贺寿,赶的比较紧一些,现在基本整修完毕。这几天,京城的名角都来了,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已经唱了好几天大戏。把老佛爷看得优哉、乐哉。虽已入冬,戏楼里小桌上依然摆满瓜果。那都是各地官员为老佛爷贺寿进贡来的。老佛爷听的很入神,嘴里不由的哼着曲调。这时,宫女端来几个小盏。老佛爷打开盏盖,盏里面飘着雪白的银耳,红枣,莲子。她尝了一口。点了点头,问宫女:“这银耳从那里来的。”宫女答到:“禀主子,是四川总督进贡来的。”她再问道:“四川什么地方。”宫女答到:“通江县。”老佛爷对宫女说:“告诉他们,这银耳口感很好,多做些。”其实四川总督进只进贡一匣子,有二两左右。就这一点就要一百多两银子。(当时人们没有掌握银耳的栽培技术)。宫女告诉御膳房后,管事太监马上通知四川总督火速再进贡一些。老佛爷一连吃完好几盏银耳羹,觉得很舒坦。忽然,有太监跪下说有加急战报要报。老佛爷听后勃然大怒,大骂太监扫了她的雅兴。让手下人,把报事的太监打一顿。随着噼里啪啦打屁股声音的响起,老佛爷心情稍微好一些,继续听她的戏。战报是来自辽东。九月初,中日甲午战争开启。9月17日,黄海海战。北洋水师损失惨重,十舰中沉四。其中最惨烈是致远舰,它受重伤,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10月24日,日军越过鸭绿江。连克虎山、九连城和安东县(均在辽宁)。同日日军进攻旅顺。战报报告的是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希望朝廷火速支持。战报已被扔到一边,戏台上京胡声音十分悦耳。演员唱着十分动听,老佛爷听的如痴如醉。而此时的旅顺已陷入杀戮中,血流成河,尸骨成山,最后全城直剩下三十六人。银耳,又称白木耳、银耳子,是一种常见食用菌。银耳色乳白略带些微黄,胶质,半透明,柔软有弹性,由数片至10余片瓣片组成,形似菊花形、牡丹形或绣球形。银耳在中国食用已经有一千多年,但长久以来人们食用的是野生银耳。银耳的人工种植起于1894年,它的种植是为了满足对慈僖的进贡。这也算慈僖对中国食物发展史一个贡献。银耳不仅可食用,还可以当药用。中医认为银耳具有“补肾、润肺、生津、止咳”之功效,可以治疗肺热咳嗽、肺燥干咳、久咳喉痒,咳痰带血等疾病。选购银耳大家不要选太白的,略带些微黄的比较好。因为比较白的银耳往往是用硫磺熏制的。还要注意不要食用变质银耳,因为食用它会发生中毒反应,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银耳富有天然特性胶质,加上它的滋阴作用,长期服用可以润肤。适合女性食用,怪不得慈僖喜欢食用它,银耳年年也就为她进贡,为了满足她的种种私欲,中国人付出了太多苦难。蔬菜系列四十二——香菇香烟缭绕,钟鼓齐鸣。木鱼梆梆作响。江宁(南京)东北的同泰寺正在开无遮大会,寺内寺外的善男信女近万人参加了大会。主持大会的不是寺院的主持,而是南梁皇帝萧衍。他脱下龙袍,穿上僧衣,当起了和尚。这是他第四次舍身当和尚,此时他已经八十四岁。萧衍虔信佛教,第二次和第三次舍身是大臣们花一万万钱才把他赎回来。这次皇上要回来,还得花这么多钱。无遮大会是佛教举行的一种广结善缘,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都一律平等对待的大斋会。萧衍把参加大会的人分成四部分,即僧、尼及善男、信女。每个部分在一起听经。寺院还负责信徒日常饮食。信徒饮食都很简单,糙米,一点汤菜而已。皇帝萧衍也如此。佛教传入,僧人虽持斋戒,但不食荤腥的戒约并不太严格。但萧衍规定受戒者必严禁荤腥,信徒也要尽量做到这点。他首先自己做到一天饭只吃一顿,肉食一丝不沾。50岁以后,他更远离房事,不与嫔妃接触。无遮大会已经连续开了四十多天,每天坚持讲经萧衍已经疲惫不堪。眼睛布满了血丝。饭也吃的很少。一起听经的大臣们一看到这样的情况,于心不忍。让厨师用香菇切成丁,与青菜相炖。趁萧衍一段经讲完后呈给他。萧衍闻到香气扑鼻的香菇,胃口能好些,吃了半碗饭。大臣们让他再吃些,他摇摇头说道:“香菇虽然好,但是还是太奢靡了。以后不要再上了。”到了第五十一天,大臣们交一亿钱的“赎金”,萧衍结束当和尚的旅程,回去继续当皇帝。萧衍使素食进入人们视野。此后寺院均设斋堂供膳,讲究素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完美的菜系,被称之为“寺院菜”,“斋菜”或“素菜”。寺院菜的主要原料为“蘑菇、木耳、竹笋”和豆制品,蘑菇中主要的一种就是香菇。香菇在中国食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春秋时期,就有关于香菇的记载。但一直以来主要以野生采摘为主,价格非常昂贵。所以萧衍不让大臣再上香菇。人工栽培香菇有八百多年历史,元代王祯的《农书》中已记载了香菇人工栽培的详细方法。香菇可以烹制上千种菜肴,尽管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气味芳香,特别鲜美。医书上说食用香菇可“延年轻身,益智健心”。香菇可以抑制病毒的繁殖,在我国和日本,种植香菇的菇农,经营香菇的商贩,很少有患感冒的;就是因为于此。萧衍虽然拒绝继续食用鲜美的香菇,但是他大兴土木兴建寺院,使僧尼数量大为扩张,全国有僧尼八十多万,耗费大量钱财,这些钱和香菇就不是一个数量级别。萧衍虽信佛,但猜忌心重,使得侯景反叛。侯景围攻都城多日,城内缺食,人相食,城中本有男女十余万人,到城陷落,存者才二三千人。萧衍被侯景囚入宫中,哭天不灵,叫地不应。最后饿死在宫中。萧衍信佛只求个人,不多为他人考虑,他没有悟到大我境界。如多为他人考虑,也不至于到如此地步。蔬菜系列四十三——海带伴随着忽忽的北风,海浪不停涌起,拍打着礁石。这是一个小岛。大概就一二百米方圆。岛上几乎寸草不生。有将近百人在聚在岛上。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僧侣。这些人准备东渡去日本弘扬佛法,领头是大明寺方丈鉴真。他们乘坐的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被迫在舟山群岛的一个小岛上登陆。由于风浪大他们的船很快被卷走。他们已经失去所有的补给。海水打湿了人们衣服。由于没有取火之物烘烤,加上天冷,潮气大,人们衣服一直都是湿漉漉的。现在正是一月,天正是冷的时候。海风一吹人们冻的就直哆嗦。大家肚子都饿的咕咕叫,鉴真沿着海岸搜寻着,看是否可以填充肚子的食物。他发现海岸冲上来一些昆布(海带),鉴真精通医学知道它可以食用,因此他十分喜悦。他叫大家一起来拣昆布。大家拣上来后,都饥不择食的吞了下去。由于拣来的海带不多,鉴真并没有着急食用,他让大家先吃。一连五天,大家都靠海带为食,老天有眼,第五天的时候一艘船路过,把他们救去。这是鉴真的第二次东渡,后来鉴真先后四次东渡。其中第五次东渡失败后他双目失明。但他依然坚持东渡。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仅弘扬了佛教,还给日本带去新的药材,并推动它们使用。他传播医术,大大提高日本医学水平。因此他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鉴真经常为人诊病,不管他是什么人,那怕是苦穷之人他都一样对待。他以慈悲心怀去感染和他在一起所有人。至今他仍受到日本人民尊崇。鉴真东渡日本一千二百零五年以后,在日本北海道山脚海边上出现一个“野人”,他身上穿着奇怪的衣服,他绑着有日本的和服,稻草人身上剥来的布片,野草、树叶等等,看起来块头十分大,走起路哗哗作响。他的头发披肩,满脸胡须。如果有人猛看到他这样子,往往会吓倒。他正在拣海带,他把拣好的海带一捆捆扎好。那是可他过冬的食物。他叫刘连仁,山东高密县人。十四年前(1944年)他被日本军人抓到日本北海道当苦力。每天他吃的是劣质的食物,而且还吃不饱,就这样子每天还要工作十六个小时。一年后,不堪折磨他逃了出来,跑进深山,当了野人。夏天野菜成了食粮,冬天海带干成了他主食。他已经不会说话,只知道努力的生存下去。在他逃离后第十三年后,他被一个小杂货店主发现。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后来刘连仁回到了祖国,临走的时候,接他的中国官员说:“带他去看和他一起当苦力朋友。”他很高兴,他以为还有和他一样活下来的朋友。他去一看,原来是一排排骨灰盒。他当时就给朋友跪下,他痛哭不已。活下来的只有他一个而已。同样是食用海带,也同样为了生存。鉴真是自愿东渡日本,去实现普渡众生,弘扬佛法的理想。刘连仁则是被强掳来到日本,受尽了折磨。刘连仁后来向日本法院控告日本go-vern-ment当年的罪行,五年后终于获得胜诉,可是他已经看不到了,胜诉之时,他已经去世一年。海带属于海藻的一类,它柔韧而长如带子,故得其名。中医上称为“昆布”。过去中国的首都多在中原,很少见到它,于是海带就成了沿海地区及高丽、日本进贡朝廷的珍物。海带具有比较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海上蔬菜”。中医很早发现它有治疗大脖子病的疗效(其富含碘,可治碘缺乏症)。海带富含谷氨酸钠,谷氨酸钠是海带鲜味的来源。1908年日本化学教师池田菊苗,品尝海带汤的时候,感到很鲜美。他于是钻心研究,提炼出海带里的谷氨酸钠,从而发明了味精。海带虽鲜美,但不易多食用,因为碘摄入量过多,可以引发甲状腺机能亢进。海带性寒,脾胃虚寒者也少食用。鉴真泉下不知是否有知,他苦心在日本传播佛法,医治人民。不求任何回报。但后世的日本go-vern-ment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许多的伤害,但愿他们有些鉴真的慈悲心怀,不要再造太多的罪孽。蔬菜系列四十四——石花菜五年前(2002年)我在南粤羊城工作,每天都要挤两次车,早上一次,晚上一次。说起挤车,想起以前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外国留学生学汉语,开始学习量词,他们学习一个,一只,一辆等等词汇。有个留学生向老师报告,说是在山下发现一张兔子。老师很奇怪,问到:“兔子怎么会用一张来做量词。”留学生回答到:“那个兔子被一辆汽车压过,变的象一张纸一样,所以是一张兔子。”每次上班挤车我都有一种快变成一张兔子感受。坐公车到了站点之后,过一个人行天桥才能到对面的写字楼上班。上下班的时候,天桥很是拥挤。有几日,天桥上来了一个残疾人(一个条腿没了)大概三十多岁,他带了一个孩子。孩子有五六岁样子,眼睛黑而有神。孩子叫残疾人爸爸。他们俩前面摆个小碗。他们并不乞求,只是每天静静的席地坐在那里,一点剩饭剩菜都很满足。父亲很关心孩子,每次有一点好吃的都给了孩子。我每次路过时候,如果有零钱我给小碗里投上一元。羊城天说变就变。早上出来的时候还晴空万里。到天桥的时候,却已乌云密布,雷声轰隆。我路过他们俩时候,我对他们说:“快下雨了,你们赶快走吧。”父亲说:“现在人还多,我身体不方便,一会再走。”我到了公司,开始上班。外面开始下了起来,哗啦啦的,下的很大。雨下了一天,下午我回家路过天桥。我看到他们俩还在天桥上,旁边站着一位的老人,老人撑着伞为他们遮住了雨。旁边的人急着赶路都是匆匆而过,老人打的是油布伞,伞面是黄褐色的,上面刷了桐油。伞把已经开裂,看来时间很长了。老人头发花白,样子很慈祥。由于把伞基本让给父子俩,老人身上大部分被雨水打湿。孩子紧紧靠着父亲,已经睡着了。看到这个场景我心头不由的一酸,为了赶路我没有多看,雨哗哗的下着,不时飘到我眼里。让我眼睛迷失,看不清远方的东西。我只知道向前走。回到家里,心里不由想起黄褐色油布伞,老人慈祥的眼神。躺在冰冷水面上的孩子。心里不由的酸楚。第二天周六本来不上班,我还搭车来到过街天桥。父子俩依然在,只是变的更憔悴。他们身旁多了把油布伞。孩子拿着一个很脏烂苹果啃着吃。我上前把孩子苹果夺下,我说你不要吃,叔叔给你去买。我到了附近的超市买了一大包零食,带到天桥,给了孩子。东西不的多,也就十来块钱。父亲要给我磕了一个头,我拦住,我说:“不必了。孩子抓了一个果冻,上来就吃。我说:“这不能直接吃,我用包里带的矿泉水把孩子黑手洗了下。给他演示如何剥果冻吃,孩子吃的很香甜。孩子方言很重,还好我能听懂。孩子说:”真好吃。”孩子问到:“这是什么做的?”我说:“是大海里一种菜做的。”孩子继续问:“这种菜是甜的吗?”我说:“不是,它没有味道。你吃的里面甜,是放糖了。”我只能这样解释了。我问了孩子父亲来历,我告诉他:“不管怎么样,要带孩子去上学。回家也许是一种办法。”孩子父亲点头答应,他说:“过几天,我们就回去。”我临走的时候,给他们留下了五十元。我直接给孩子说,果冻是海里菜做的。我想,他很难理解。果冻的主要成分是琼脂,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胶。它主要是用石花菜提炼的。石花菜有可称海冻菜、红丝。它呈半透明,犹如胶冻,口感爽利脆嫩。是一种常见的海菜。把它放到锅里熬制,形成冻。佐以醋、蒜、盐就是石花菜凉粉,是我国沿海民间常见的小吃。有的地方做石花菜凉粉,熬制时加糖,有时还加入果汁,做出来就是一种原始的果冻。现在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果冻方法和此就很相同。后来我在天桥上再没有看到他们。不知道那个孩子现在如何,按年纪他已经到上四五年级的时候。希望他能好好上学,过得快乐。蔬菜系列四十五——苋菜江南风景如画,人们长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地不但景美,而且多出才子。这可不,苏州又出位才子,他叫唐寅,十六岁在吴县(苏州)秀才考试中得了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但是这位才子在考中秀才之后,就每日游荡在苏州城的各个酒肆之内,以饮酒为乐。他最喜欢和狂生张灵一起喝酒,每次喝酒都要拉上他,两个人每次喝完酒,就开始发狂。他们引曲高唱或“狂写乱画”,在别人眼力,唐寅这家伙已经不可救药了。酒儿伴随唐寅从十六岁到二十八岁,这期间这位才子没有几天是清醒的。唐寅二十七岁那年,有一天祝枝山去找他。这天刚好唐寅没有喝酒。祝枝山以语激他:“今天难得见你清醒,不过无论如何,明年乡试根本就没你唐寅的份。”唐寅不服,说道:“明年我一定考个解元回来。”自此一年,唐寅再没喝酒,苦心在家读书。第二年秋闱正是桂花香飘的时节,唐寅果真考了乡试第一,再次轰动了苏州城。中得解元之后,唐寅忙着准备东西,因为他得赴京城去参加春闱(会试在春天进行,所以称为春闱)。由于苏州到京城要走三个多月,还得在京城住上一段时间。所以早早提前走。要走的时候,母亲专门准备了“状元饭”为唐寅饯行。“状元饭“是苏州一个吉祥饭,它是由炒熟的红苋菜加猪油与白米饭拌匀而成,它的颜色红艳,味道鲜美。唐寅吃的很是香甜。期间母亲祝愿他拿个状元回来。唐寅笑道:“此去并非去拿状元,而是拿会元。但不管如何,非要拿到不可。”唐寅的乡试的主考官梁储奇很赞佩其文章,并把文章给学士程敏政看。程敏政也非常喜欢。第二年唐寅会试时候主考官恰恰就是程敏政。会试中试题出得十分偏,使许多应试者答不上来。但是惟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程敏政高兴的一拍桌案,随口而说这两篇一定就是江南才子唐寅和徐经的。这话被其它人听到后,再加上唐寅和徐经到京城后多次拜访过程敏政。有些嫉妒程敏政的人就向象皇上诬告,说程泄露考题。皇上大怒把程敏政、唐寅、徐经三人关入大牢。徐经经不了酷刑,就招认说:“他用一块金子买通程的家僮得到考题。并将窃取试题泄露给唐寅。后经过刑部、吏部会审,发现密封考题一直到考试前都没有动过,加上徐经又推翻自己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唐寅出狱后,被派往浙江当个小官。唐寅耻不就任。唐寅回到苏州,由于牢狱之灾几乎花光积蓄,家中非常清贫,妻子大吵大闹,终于离他而去(历史上唐寅并没有娶八个老婆)。此后唐寅靠以卖文鬻画为生。晚年的时候他多病,不能经常作画,加上又不会持家,生活艰难,他常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征明俩人借钱过日。54岁那年他的健康状况更差,这年仲秋,他应邀去朋友家,他看厅堂里挂着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两句:“百年强半过,来日苦无多。”这词触动唐寅凄苦的心境,他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从此卧病不起,不久后结束了他凄凉困苦的一生。唐寅母亲做的状元饭里的苋菜,它又可称为雁来红,汉菜,赤苋、人青草。它做熟后浓如胭脂的颜色,是因为它含有叫一种叫“苋菜红”的天然色素。苋菜在中国食用的历史很悠久,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苋”字。汉初的《尔雅》中记载“蒉,赤苋”,并说它是一种长见蔬菜。苋菜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野菜,春雨过后,乡间田间、道路旁,它的娇嫩的幼苗如星星点点一般遍布其中。采摘它的嫩叶作菜,清香嫩滑十分可口。现在市场上的苋菜基本都是人工种植的,因为没人有那么多功夫去田间采摘野苋菜。苋菜富含钙质,可以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它还富含铁,适合于贫血患者。苋菜可以长吃,但不易一次吃得过多。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胀。此外脾胃虚弱也要少吃。苋菜除做菜之外,还可以羹。把它的做的羹,浇在米饭上。把饭染得通红,色香俱美。南宋陆游有诗:“菹有秋菰白,羹惟野苋红。何人万钱筋,一笑对西风。”也许诗人并不是在意苋菜羹的味道,而是喜爱它的红艳。那颜色不就代表诗人火热之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