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知识百科-39

作者:佚名 字数:19308 更新:2023-10-09 13:52:11

比萨饼史话  92年前,杰纳罗·隆巴蒂迪在纽约小意大利的斯普林街开设了美国第一家有营业执照的比萨饼店。时至今日,美国已有6?郾1万个比萨饼餐馆,数量之多超过了汉堡包店。在美国的大多数地方,只需打个电话,就能轻轻松松地吃上比萨饼,有些连锁店甚至在国际互联网上接受订餐。  如今,食品杂货店里塞满了做比萨饼用的面饼和馅料,配好料的冷冻比萨饼更是琳琅满目。据美国冷冻比萨饼协会统计,在过去六年中,冷冻比萨饼的销量增加了40%,成为食品杂货店最热销的商品之一。多亏了年轻一代也爱吃比萨饼,使得这种趋势有增无减。现在,连学校的餐厅也供应比萨饼了。  那么比萨饼为什么这么吸引人呢?芽世界上最大的比萨饼连锁店必胜客的副总裁罗布·道蒂说,他们公司曾经请人类学家来研究这种美食的诱惑力。道蒂说:“他们的结论是,比萨饼有一种力量,因为它是一种简单的食品,人们经常不用餐具来吃它,而且通常一起分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传统中分食面包的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调查人员发现,一般的家庭经常每周拿出一个晚上来吃比萨饼,这时,大家放慢生活的节奏,重新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  也许的确如此。但是,还是让我们看看基本的事实吧:比萨饼好吃,比萨饼饱人,比萨饼便宜,比萨饼快捷。因此,比萨饼很符合美国人的饮食文化观念。  美国人发明了比萨饼的神话仍然在流传。当然,比萨饼起源于意大利,然而,确实是美国文化对它的钟爱才使它得以风靡全球。虽然用它果腹的人远不如吃大米的人多,但它几乎可以适应任何口味和文化。必胜客就在全球的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店。  道蒂说:“显然,比萨饼这种食物极具灵活性,也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在有些地方,人们的正常食谱中没有乳酪,口味也和美国人截然不同,比如在日本,我们大量使用鱿鱼和章鱼作为比萨饼的馅料;澳大利亚人则大吃特吃烤肉馅的比萨饼,在俄罗斯,我们给顾客上的比萨饼,馅料包括沙丁鱼、金枪鱼、鲭鱼、鲑鱼和洋葱。”而美国人最爱吃的比萨饼馅料一直是意大利香肠。可见,比萨饼简直是一块能与你想象得到的所有东西搭配的面饼。有些很好的比萨饼,既没有一丝乳酪,也没有一滴番茄酱。  比萨饼的前身在古代就出现了,包括中东的一种皮塔饼,以及从印度到摩洛哥都有的扁平状加酵粉和作料的面包。意大利—美国历史协会认为,驻扎在巴勒斯坦的罗马外籍军团士兵最先使用香草和橄榄油为当地不加酵粉的面饼调味。所以有人说,比萨饼之母就是这种被称为matzoh的无酵饼,至今犹太人过逾越节时仍食用它。  大约一个世纪以后,罗马的公民也开始吃这种上面抹油、加调料的圆面饼。人们把它称做focaccia,作为点心或开胃小吃。大约一千年前,这种覆盖香草和调料、经烘烤的圆面饼在那不勒斯格外流行,picea这个词也在那不勒斯的方言中出现了。关于这个词的起源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语义学家们认为它是由意大利语中一个古老的词衍化而来的,意思是“拉”或“捏”,这可能是指从烤炉里取出热面包的方法。  尽管如此,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比萨饼直到17世纪晚期才真正出现,这时旧世界里的欧洲人已经克服了他们对刚发现的新大陆的恐惧。一种原产于秘鲁和厄瓜多尔、拉丁文学名为Lycopersicon escu-lentum(番茄)的植物结出一种肉质肥厚的黄色或红色果实,当时种植它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装饰。在分类学上,它与有毒的颠茄同属一科,因此人们自然对它充满了怀疑。  16世纪早期,新大陆的征服者们把番茄带回了西班牙的老家。直到两个世纪以后,欧洲人才鼓起勇气,发现了番茄最终的用途。那不勒斯的农民主要以面包为生,很少吃其他食物,是他们首先把这种新作料加到了圆面包上。  尽管旅行者们经常到那不勒斯的贫困地区去品尝比萨饼,它却仍是一种农家食品。但是到了1830年,随着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比萨饼店的开张,它的地位提高了。这家饼店名叫Port'Alba,这里的比萨饼是在烤炉里烘制的,炉膛用维苏威火山的熔岩砌成,这家餐馆很快就被文人雅士们所接纳。  现代比萨饼出现于1889年,当时意大利国王昂伯托一世的妻子玛格丽塔王后到那不勒斯来视察,要求Pietro il Pizzaiolo餐馆的老板拉斐尔·埃斯波西托为她准备一种特别的食品。还有什么比包含意大利国旗颜色的比萨饼更合适呢?芽埃斯波西托用番茄作红色,用紫苏作绿色,并用一种以前从没用过的作料作白色——这就是用水牛奶制成的莫扎里拉乳酪。事实证明,这种比萨饼深得王后的欢心,也受到了埃斯波西托餐馆的常客们的欢迎。  20世纪到来时,在美国东海岸定居的那不勒斯移民可能就开始在家里制作比萨饼了。他们使用的是容易找到的作料,因为水牛很稀少,他们就用家牛奶制成的乳酪,并用当地oregano香菜代替老家的marjoram香菜,烹制了车轮一样大的比萨饼。  二战结束前,在意大利人聚居区以外还很少见到比萨饼。一些美国大兵曾在那不勒斯及其附近服役,回国后他们渴望吃上比萨饼。他们的热情也感染了亲朋好友,产生了对比萨饼的需求。比萨饼热潮开始席卷美国。  在纽约,人们挤在比萨饼店的外面,争相观看厨师把面饼高高地抛到空中。在电视的黄金时代,田纳西·欧尼·福特把一位名叫奥尔多·福米卡的厨师搬上荧屏,表演制作比萨饼的高超技艺。  非意大利人也开始拥入比萨饼店,这其中包括弗兰克·皮普的那不勒斯比萨饼店。它于1925年开张,地处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成了耶鲁大学学生以及其他人流连的著名餐馆。  弗兰克·皮普的比萨饼店没有什么装饰,连菜单也没有,可供选择的比萨饼名称写在一块公告牌上。这里仍然用巨大的砖烤炉烘制比萨饼,炉子下面的小门有时还往外掉煤。用煤火加热比用木头或煤气更均匀,使面饼脆而不焦,恰到好处。  每到星期五和星期六,弗兰克·皮普的饼店外面就排起长蛇般的队伍,人们流着口水盼望买到当地人最爱吃的比萨饼:超薄面饼,配以白蛤肉和咸肉,再撒上意大利的巴马干酪。有时候,当饼店挂出“今晚蛤肉售完”的牌子时,人群中就发出一片叹息,排队的人们也走掉一半。  在五六十年代,比萨饼店还不多,如果谁家的附近有个饼店,那就算很幸运了,那时候,大家还觉得比萨饼是一种“外国食品”。  与此同时,比萨饼的变种也在产生。传统的那不勒斯比萨饼面饼很薄,很少使用番茄酱。40年代,芝加哥乌诺比萨饼店的艾克·苏维尔和里克·里卡多创造了“芝加哥风味”比萨饼,它的面饼厚达一英寸,是用平底锅制作的。所谓“西西里风味”比萨饼,也属松厚型面饼,也是用平底锅制作,但一般不切成扇形,而是切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根据美国全国餐馆联合会的统计,薄脆型面饼占比萨饼总数的61%,松厚型面饼占28%,其余11%则是超薄型面饼。  每一种风味的比萨饼都有其追随者,他们都有自己固定的选择,而且坚持认为自己吃的那种是最好的。今天,比萨饼在美国每年的销售额已达320亿美元,算是一个很大的行业了,因此,有足够的选择来满足每一种口味。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这种创造性。两年前,一个代表团从比萨饼的故乡那不勒斯来到美国,鉴定哪些是真正的比萨饼,哪些不是。根据那不勒斯比萨饼协会的标准,面必须用手揉,烤炉必须用砖或类似材料砌成,用木头作燃料,面饼必须熟透,但表面不能有硬皮,面饼的边缘要高而柔软。在那不勒斯,比萨饼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面饼。  但是,就是在那不勒斯,对这个标准也有争议。应该市的要求,营养学教授卡洛·曼戈尼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后,写出了长达42页的论文,为真正的那不勒斯比萨饼下定义。例如,只能使用意大利两个地区出产的用水牛奶制成的莫扎里拉乳酪,而且制作过程中不能让乳酪接触到面饼,否则会发生不良反应。那不勒斯的最终目标是确定一个标准,这样,出售合格比萨饼的店门口就可以挂上一个标志。如果哪个店敢于藐视传统,给比萨饼加上诸如菠萝之类的馅料,那么就取消它使用合格标志的资格。在美国销售的比萨饼,几乎全都明显地不符合那不勒斯的标准。  传统的馅料仍然在美国的比萨饼中占主导地位,这一点可以由莫扎里拉乳酪的销售量来证实。其中必胜客是全球最大的莫扎里拉乳酪买主,其购买力足以为25万头母牛提供“就业机会”。  必胜客是弗兰克·卡尼和丹·卡尼两兄弟1958年在堪萨斯州创立的。两兄弟当时是设在维契托的州立大学学生,他们向母亲借了600美元,买了一些二手设备,在维契托一个繁华的十字路口租了一座小楼,就开张了。他们在一块牌子上写了Pizza(比萨饼)之后,只剩下写三个字母的地方,于是他们又写上Hut?穴小屋?雪,这就是今天著名的“必胜客”了。  两兄弟干得有声有色,很快,他们的比萨饼就在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欧洲和亚洲找到了销路。必胜客最终被百事可乐公司兼并,现在共有8000多个连锁店,从科威特到危地马拉,从香港到荷属安德列斯群岛,必胜客的饼店遍布全球,每年的销售总额超过50亿美元。  这样的数字自然吸引了竞争者。80年代,达美乐异军突起,靠着保证半小时内把比萨饼送到顾客的家门口创出了名声。这个战略很成功,但他们最终还是放弃了半小时承诺,因为送货的司机老是想着抢在时间前头,这倒成了一个负担了。  有一本书,专门收录关于比萨饼的奇闻轶事。其中的第74个故事是这样的:60年代,在威斯康星州的麦德福特,罗恩·西麦克和绰号“精气神”的乔·西科克兄弟俩合开了一间名叫“墓碑踢跶舞”的小酒馆,酒馆的街对面当然就是一块墓地。一天晚上,“精气神”跳摇摆舞时滑了一跤,摔断了一条腿。不知怎么,他想在酒馆卖比萨饼,就挂着拐杖进了厨房,开始试着配制调味汁和面团。不久,当地的保龄球场和其他酒馆就开始订购他创造的比萨饼。于是,兄弟俩有了新买卖——坐在1959年生产的卡迪拉克轿车后座上出售用干冰包裹的比萨饼。到了70年代,他们又在麦德福特开设了一家比萨饼厂。尽管竞争激烈,名字很奇怪的“墓碑比萨饼”还是在美国中西部赢得了不少追随者。  1986年,卡夫食品公司收购了墓碑比萨饼厂。凭借公司雄厚的实力,这个品牌加入了美国最畅销的冷冻比萨饼的行列,年销售额超过33亿美元。     海洛因发迹史  下面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它说的是德国的一家药品生产公司合成了一种可疑的药剂,在一些不知情的人身上做试验。在实施了很少几次试验之后,公司就草率地将这种东西当成药品四处贩卖,还把它吹嘘为包医百病的万能药剂。这种药成为全球畅销药品。这家德国公司大发横财,其原因之一也在于这种药能让人上瘾。  几年之后,公司没有人愿意再谈起这一药物。现在这种物质不再是公司的产品了,它是魔鬼的杰作。曾经是用途广泛的药品现在在世界各国被宣布为非法;制造它的人被认定是犯罪分子;贩卖它的人在这个世界的某些地方是要掉脑袋的;消费它的人则作为等死的人被排斥于社会的边缘。  上面所说的公司的名字叫拜尔。拜尔公司发明的这种药物就是海洛因。  1897年8月21日,拜尔公司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在实验室里合成了一种叫做二乙酰吗啡的物质。对此他的老板们喜出望外,他们认为这种东西可以替代能让人上瘾的止痛药吗啡。当证实一些用于实验的鱼、海马和猫吞下这些药物依然能够活命之后,公司的家属包括孩子也开始试着服用,没毒死人,也没有人上瘾。于是在合成后不到一年,在没有进行彻底的临床试验的情况下,公司便将它上市销售。  现在,这种药被称为“海洛因”。拜尔公司的老板们认为发明这一物质是“英雄般”的事迹,因此取了这个名字(“海洛因”在德文中意为“英雄”)。故事接下来就是药品历史中最荒谬的一页。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拜尔公司还在销售高纯度的名牌海洛因。世界各地都对这种药效强劲、用途广泛的药品欢呼雀跃,成千上万的病人争相服用。很久以后,它才逐渐被看做是恶魔般的毒品。  柏林53岁的药剂师米歇尔·德·里德尔在他最近的著述中讲了海洛因问世、上市和作为药品最终没落的故事。里德尔是第一个接触到拜尔公司档案的人。在他之前,拜尔公司拒绝了众多的访问者,因为它不愿让人再提起自己是毒品炮制者这段往事。  里德尔描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时代,那时候,世界似乎是颠倒的,大家都很狂热。在这段“美好的旧时光”里,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洛因生产商。拜尔公司的总裁们自豪地说:“海洛因真是个好生意。”大部分医生称赞它是高品质、安全的药物,具有神奇的药效,能止咳、止痛和治疗其他所有疾患。  从婴幼儿、成年人到老人都是海洛因的消费者。它以粉末、混合剂或栓剂的形式被服用,妇女还使用含有海洛因的卫生棉条。海洛因无处不在——为得到它不必铤而走险去犯罪,而且拜尔公司的海洛因在药店里库存充足,不是用锡箔纸遮遮掩掩包成小包,而是装在考究的药瓶里,一瓶就有25克,这种剂量在今天足以造成数十人吸毒过量,在火车站的厕所里孤独地死去。  拜尔公司和它的医生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当时真的是所有人都觉得海洛因如此完美,以致他们毫无顾忌地把它作为止咳药给婴儿服用?拜尔公司的老板们是不是明知道这种东西有害而仍然肆无忌惮地推销?  当这种药品上市时,除了大获成功之外,看不出它有任何异常之处。仅一年之后,拜尔公司就将海洛因销往20多个国家,主要销往美国。早在1902年,海洛因的利润就占整个药品行业的5%,销售量急剧增长——1898年为45公斤,10年之后达783公斤。因拜尔公司并未得到海洛因的专利(这种物质在科学文献中已经广为人知),其他公司也加入了这一赚钱的生意:桑多兹公司、霍夫曼·拉·罗赫公司、勃林根公司、格阿公司以及克诺尔和梅尔克公司。  这种药物取得巨大成功,还由于拜尔公司残酷的经营手段。从一开始就有少数坚强不屈的药剂师说,这种药物有毒并且致人上瘾。当时的公司代理人卡尔·杜伊斯伯格要求下属,如果还有人胆敢说海洛因不是安全药物,就要把他们“打得闭口不言”。  在没有确切依据的情况下,拜尔公司吵吵嚷嚷地为海洛因铺平了道路。公司给全世界的医生们免费发放海洛因试用品和新的、对公司有利的专业刊物,有目的地委托那些惟利是图的医生做一些研究。在《德国医生报》的广告中,拜尔公司要求医生们用“公认的出色的”海洛因医治当时泛滥的吗啡瘾,称海洛因不管怎么说也是吗啡的下一代产品,并且不会让人上瘾。  付出得到了回报,医生们就像是自己上了瘾一样疯狂地给病人开海洛因,一个医生在专业杂志上写道:这种药的价值因为“绝对没有毒害而变得更高”了;另一个医生欢呼说,海洛因是“所有止咳药中最安全、最棒的一种”。  但海洛因并不只是能治咳嗽。拜尔公司很快就发现海洛因对所有的病都有效。从1906年起,拜尔公司建议在治疗疼痛、抑郁、支气管炎、哮喘和胃癌时使用海洛因,里德尔说:“在当时人们了解的疾病中,只有很少几种不在海洛因的适用范围之内。”  健康人也能从海洛因中找到很多乐趣。登山俱乐部建议俱乐部成员在登山前服用此物,因为它能使呼吸更为顺畅,能让他们登得更高。  拜尔公司的这一药品在疯人院也大行其道。1900年,那不勒斯精神病院的大夫给病人们开出海洛因,记录说有“持久的镇定作用”,“甚至有几个痊愈的病例”;俄国精神病医生用海洛因驱散“灵魂的痛苦”;德国杜塞尔多夫市的一位大夫用它缓解“勃起疼痛”。海洛因成了万灵药,什么时候都有用,对可怜的妇科医生米尔特尔也是这样:1899年她因患有“女子慕男狂”躺在维也纳的玛丽亚·特蕾西娅妇科医院里,只有服用了海洛因之后病情才有所缓解。  医生们记录的海洛因的副作用是昏沉、晕眩和便秘,别的没有。那些在海洛因问世之时即警告说它有上瘾的危险的医生只是少数。给2000多名病人开出海洛因的格林纳威奇大夫说,不用担心“用药后会产生病态的欲望”。  这种说法和几十年后孩子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有关海洛因的知识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在威廉二世时代的人不会上瘾,而他们的重孙子们却会上瘾呢?当年皇帝的子民们和今天的吸毒者有什么区别吗?  上瘾不上瘾的关键在于当时盛行的海洛因的服用方式。当时的病人只是口服几毫克,不及现在吸毒者每次注射量的1/10。口服的海洛因经过很长时间才抵达脑部。当时,服用海洛因的人感受不到极度的快感,他们只是缓解了疼痛,伴有轻微的欣快。这种感觉很舒服。服用了海洛因之后,病人身心状况得到改善。  那时候的人没有想到要去用鼻子吸或者注射高纯度的海洛因,因此,欧洲在海洛因致瘾方面保持了“干净”的记录:直到1920年,德国药品当局还对“海洛因瘾”这个词汇一无所知。  而拜尔公司最大的主顾美国很快就上道了。那时候的美国就已经是吸毒者的天堂,有多达1/10的医生染上了鸦片瘾,有几十万人在给自己注射吗啡,还有一些来自中国的移民在抽大烟。1910年后,许多吸毒者改吸海洛因。随着医院逐渐被海洛因上瘾者充斥,国家加大了对海洛因的控制并且限制给病人开海洛因。海洛因贸易开始转入地下进入黑市,价格上涨了,随之而来的是为了获取海洛因而发生的犯罪增多。对生产商来说这可是个福音,因为正是在黑市上,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制药公司才开始赚大钱。20世纪20年代末,全世界的合法海洛因的年需求量仅为2吨,而年产量却高达9吨。著名的生产商做起海洛因生意来就像黑手党一样行动诡秘。霍夫曼·拉·罗赫公司是这些无赖公司之一:里德尔说,这家瑞士公司定期给走私集团提供海洛因。20年代中期,汉堡的警察发现,这家公司在海上运输海洛因、吗啡和可卡因,并且掩盖事实,把它们说成是“无害的化学品”。该公司给海洛因取的化名叫“耶克斯特”,把可卡因叫做“牙米克”。  1927年,公司由于上述行为受到来自国际鸦片委员会的警告。委员会主席十分厌憎地评判说,霍夫曼·拉·罗赫公司不配拥有麻醉剂贸易的许可证。  随着有关鸦片国际贸易的协议越来越严格,1931年以后,拜尔以及其他公司的海洛因贸易几乎全部停止了。它们继续生产的那一丁点儿海洛因也受到了严格的监督。海洛因失宠了,被赶出了药店。但是里德尔说,患者并没有从中得到好处。  里德尔说,像海洛因之类的鸦片制剂,能“减轻对死亡的恐惧,使死亡变得更容易被人接受,而其他药物则无此效用”。最有效的止痛药也属于鸦片制剂。由于所有这些不可或缺的鸦片制剂如今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德国的危重病人常常只能是被迫忍受疼痛。  今天,只有在一个国家里海洛因的生产是合法的,那就是英国。英国人视海洛因为有效的止痛药,每年消耗量约为300公斤。海洛因比吗啡效力产生更快,但药效消失也快。  海洛因并不是不健康的。它不改变人的遗传基因,没有长期的毒副作用。里德尔说,很多吸毒者看上去像僵尸,原因不在海洛因本身。黑市上昂贵的海洛因往往内含毒剂并染上了细菌,而那些吸食者常常是无家可归者,使用的针头又不经消毒,从而身染疾患。  海洛因的发明人没有经历自己的作品没落的这一幕。费利克斯·霍夫曼于1946年孤独地死去,没有留下后代,他在瑞士几乎被人遗忘。拜尔公司连一个讣告也没有发,公司这么做情有可原。  1897年8月10日,就是在霍夫曼混合20世纪最臭名昭著的毒品的前11天,他还发明了另一种同样有名的物质:乙酰水杨酸。  他的老板们最初认为这种东西有毒,差点把它扔掉。拜尔公司的这一产品自始至终都属合法产品,它的大名是:阿斯匹林。     罐头起子漫谈  19世纪20年代间,英国探险家威廉姆·帕里率领几个极地研究人员越过巴芬海湾,穿过漫长的冻土地带,向北极极点进发。探险人员新采用了一种可以保证他们在严寒的极地环境中生存下去的装备:罐装食品。薄薄的熟铁皮罐可以让他们所带的食物毫不变质。但麻烦的是食用的时候很难打开这些罐头。一听烤小牛肉罐头上会有这样的说明:请用锤子、凿子从顶部打开。  1812年,英国工程师、造纸商布莱恩·唐金发明了这种用金属罐来保存食物的方法,它也成了极少数离不了辅助工具的制品之一。显然,唐金认为如何造出打开罐头的配套工具,是别人的事情了。  早期的铁皮罐头单单是铁皮就要比所装食物重许多。19世纪初,士兵们用刺刀来打开罐头,后来到美国内战时期,饥饿难耐的士兵们就开枪把这些罐头打开食用。  第一个用做开罐头的起子相比之下改进并不大。钻透罐头顶盖需要一个尖锐的工具,人们必须小心地沿着罐头盖的一周锯开铁皮,露出罐内食物,但这件事做起来麻烦,甚至危险。顾客们经常用自家的工具打开这些罐头,或干脆请店主帮忙。  19世纪50年代末,当制造商能制作更薄的罐头盒时,起子的设计得到了突破性进展。1858年,艾兹拉·沃纳申请了一项专利:一种带刀刃的起子。人们可用力把刀刃压进罐头盖,而不是用力砸进去,还有一小块金属护板用以保证起子不至于进入罐内太深,防止罐内液体喷溅出来。另外,弧形刀刃能卡住罐头盖的边沿,从而把盖子揭掉。沃纳过于乐观地声称,自己的这项技术连小孩子都能轻松安全地操作。  但第一种在美国真正得到较广泛使用的起子是19世纪晚期出现的“牛头”起子,因起子固定刀刃的铸铁头的形状而得名。它有两个刀刃,短而尖锐的那个可以插入盖子,而后稍长的那个可以沿着盖子边缘进行切割,这与1858年沃纳的起子相比显得更方便。这种起子在那个年代非常流行,以至今天我们经常能在古董店里见到它们。  威廉姆·莱曼于1870年曾申请了一种神奇的轮刀起子。不过,他的这项设计仍存在严重缺陷,使用时必须用起子的一端准确无误地刺入盖子的中央部位,然后以其为支点进行切割。此外,这种起子还必须根据罐子形状的不同进行调节。  1925年,旧金山的星牌起子公司在莱曼的轮刀之外又加了一个锯齿齿轮,可以在盖子的下沿运行。至此,起子的革新进入了新时期。这种起子在工作时,用两个轮子挤压盖子,可以稳固而顺利地把罐头打开。1931年电动起子出现,工作原理和星牌起子相同,人们至今仍在使用。  打开饮料罐的技术走过的是不同的道路。酒厂和饮料制造商用锡罐替代玻璃瓶盛装饮料,并非是为长久保存之故,而是由于锡罐便宜,且可以用后即扔。人们通常不用再把盖子完全打开,人们熟知的“教堂钥匙”起子可以在瓶盖上打开一个三角形洞口,借此就既可以吸啜又可以牛饮了。  20世纪50年代末,超薄铝罐的出现使人们得以不借助特殊工具就能打开罐头了。这种罐头盖子上连有一个小圆形拉片,很容易打开,但随之也产生了很多垃圾。十多年间,这种丢弃的拉片随处可见,直到法律规定拉片在开罐后必须和盖子保持一体,这种现象才得到遏止。  最近70年间,尽管仍有许多改进的空间,但起子的设计并未发生太多变化。普通手工操作的起子经常会使盖子落到罐内,留下要取出一个锋利金属圆片的麻烦。有一种不太时兴的设计曾改用轮刀从盖子下沿开罐来解决这个问题。盖子确实去掉了,但罐子口却留下了尖利的边缘。  用一个刀刃打开罐子的老式起子,现在还没被完全淘汰。今天,野营者们使用的叫“约翰韦恩”的起子,是瑞士军刀和其他便携刀子的特色附件。有些电动起子上设计有磁铁可以吸住盖子,另外一些起子上带有许多附件,可以用来打开瓶子、罐子或塑料袋子,或用来使刀子更锋利,或别的什么用途。  或许未来的几十年里,随着信息技术、基因工程、逊原子物理的迅速发展,起子会日益完善,但也或许随食品包装的改进,人们再也用不着它了。     蒸汽机史话在今天看来,蒸汽牵引机笨重、难看,但就是这种庞然怪物帮助人们把布法罗的草原变成了美国的早餐。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这台胡贝尔蒸汽牵引机是1920年生产的,它结实耐用、巨如恐龙,还没出厂就已经过时了。然而,这台有着巨大的轮子、顶部挂着艳丽的红色饰穗的胡贝尔却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美国扩张的辉煌遗迹。正是蒸汽牵引机拉着铧犁和脱粒机完成了征服大平原的重任。它们轰隆隆地运转着,把布法罗的草原变成了美国的早餐。那片土地曾经被认为是很难、甚至不可能耕种的,而蒸汽牵引机帮助人们在那里扎下了根。离这件展品不远处,还有一台1924年生产的约翰·迪尔D型内燃拖拉机(“拖拉机”一词正是为这类机器发明的)。本世纪20年代初,像迪尔这样的汽油和煤油内燃机,在赚取农民的美元的竞赛中已几乎获胜。可是,美国与蒸汽的罗曼史可不是那么容易结束的。说到底,是蒸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蒸汽机的笛声也激发了许多年轻人的想象力。很多人从童年时期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脱粒机手,驾驶着大机器为自己买不起机器的农民收割、耕耘。脱粒机手们季节性的到来带来了突然的兴奋、繁重的劳动,还有家制食品的大会餐。男人们驾驶着机器来到一个又一个农场,春耕秋收。几十年来,他们成了美国农村的一道风景线,而他们的蒸汽牵引机则像喧闹而又友好的怪物,成了人们敬畏和惊叹的对象。这些牵引机确实堪称巨大,有些重量超过20吨。这台胡贝尔重约10吨,长16英尺,仅仅算是中等大小。最大的几种型号只用来耕耘最坚硬的土地——这些土地由于被杂草覆盖了几个世纪,变得无比坚硬,任何人拉或者马拉的犁都无法将它耕耘。西部各州的土壤和气候适于种粮食,可是只有大规模生产粮食才能赢利,而且收获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那里平坦宽广的旷野跑得开这些巨大而笨重的机器。19世纪的美国发明家和制造商们常常考虑到大草原地区农民的需要,所以他们发明了数量惊人的农业机械。从1790年通过第一个专利法到1899年,注册的农机具专利达4万个。但是当19世纪进入下半叶的时候,动力仍然主要依靠马和牛。有时候,近40匹马被编成一队,套在巨大的铧犁或者收割机上,在不断扩张的西部田野中劳作。养一匹马大约需要5公顷土地,马匹还需要精心照管。它们拉犁需要挽具,而挽具是要维修的。在一个工作日中,马队至少要替换一次以便轮流休息,有的时候还要替换两三次。因此发明家们一直努力地改进设计,试图在这片土地上使用蒸汽动力,特别是用蒸汽动力来牵引沉重的收割机。内战以后,小型蒸汽机确实进入了脱粒的过程,但是它们必须由马匹拉到已经收割完的粮食跟前。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开始成批生产第一种自己开动的蒸汽拖拉机。它们还不能达到耕地的需要,刚开始主要是用于脱粒。但是到了90年代,有了贝塞麦钢和更加坚硬的齿轮,这才使制造每天能耕耘75公顷土地的新型大机器成为可能。把它们从一个农场转移到另一个农场引起了不小的骚动。马看见这种大机器的时候常常会狂奔起来。1897年,俄亥俄州的报纸报道说,一位亚伦·艾米克的马遇到一台蒸汽牵引机后,拖着轻便马车飞奔而去。“艾米克先生被从马车里甩出来,车里的一桶苹果和其他物品撒了一路。那匹马拉着马车奔进城里,撞在了一根电线杆上。”可怜的马儿确实值得同情。那些机器有时候每小时开两三英里,一路上轰隆作响,还喷烟吐雾。为此有些州要求,当他们在公路上行驶时必须由马拉着,以免把迎面而来的马吓惊了。这样的法律使蒸汽拖拉机手们大为不悦。1900年,《脱粒机手评论》杂志就辛辣地讽刺道:“普通的州议员对驾驶蒸汽牵引机的了解,就像猪对主日学校的了解一样多。”在脱粒的过程中,蒸汽牵引机的附近几乎总有稻草,机器冒出的火花常常引起火灾。蒸汽牵引机在很大的压力下运行,这就需要懂行的人不断地留意。火箱里必须加上适量的燃料(煤、木头或者稻草);还必须注意锅炉里的水位,否则锅炉就会爆炸。据说,在1911年,平均每天发生两起锅炉爆炸事件。“声音震耳欲聋,后果非常可怕,”在一次爆炸后俄亥俄州的《阿什兰报》报道说,“尘土和蒸汽形成的巨大云雾笼罩了一切……巨大的发动机和锅炉被抛到20英尺高处,碎片散落得到处都是。”操作机器的人被抛到142英尺以外。尽管有此类事故发生,大型蒸汽牵引机的生产还是稳步增长,到1900年每年平均生产5000台。但是逐步改进的内燃机威胁到了它们的存在。查尔斯·哈特和查尔斯·帕尔通常被看做是汽油拖拉机之父,他们于1902年造出了第一种型号的拖拉机。内燃拖拉机往往更小、更轻,可以靠一箱燃料运行一天。不用点火,操作者也不必时常给饥渴的机器加水。到1920年,已经有166家生产拖拉机的公司,每年生产20多万台拖拉机;而蒸汽牵引机的产量则不断减少,直到几乎停产。史密森学会收集的这台胡贝尔到1930年才找到买主。从它的情况判断,它只干过一些轻活,很可能是在锯木场牵引传动带。许多20年代生产的蒸汽牵引机都装上了宽大的轮子,用来修路,所以又产生了一个新词“蒸汽滚轧机”。1927年胡贝尔公司制造的最后一台蒸汽牵引机,就是一台蒸汽滚轧机。然而,蒸汽牵引机的罗曼史还没有完全结束。有收集癖好的人们精心保养着几百台这种庞然大物,并举行全国性的展览会。在展览会上,他们满怀深情地给这些机器点上火,让它们趾高气扬地四处轰鸣。在这些场合,最好还是把您的马留在家里呀!   电玩四十年(到2006年止)光标在电视屏幕上移动着,你让它往左,它就往左;你让它往右,它就往右。它绝对听你的话。40多年前的人们谁能相信呢?家里的电视可以和我们玩游戏!每一个初次见到电子游戏的人,恐怕都难以忘记那新鲜奇异的感觉。从那个时候起,一切都变了,我们不再是单纯的观众,我们可以操纵电视上的画面。那么是谁第一个想出这个主意,在电视上用光标来玩游戏呢?一定是个日本人吧?开路先锋不,不是日本人,是美国人威廉·海金伯莱姆。如果他还在世的话,今年该有91岁了。即使是在他生前,也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电子游戏的发明者。海金伯莱姆不是爱玩的人,他是一个科学家,而且是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他的娱乐最多就是下班以后打打弹球。他曾经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创建了原子弹转换电路,二战以后还为反对核武器斗争过。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他在纽约一家拥有一个核能研究基地的研究中心工作。1958年秋天,海金伯莱姆打算在纽约举办一个“开放日”,向人们宣讲新技术的功能,但又不想简单地把要宣传的内容写在黑板上,他觉得那样只会让参观者感到无聊。于是他决定用示波镜和转换电路做点什么东西。做什么呢?一定得是某种能让参观者通过感性认识就能明白原理的东西。一种游戏吧?一种两个人玩的游戏。网球吧!用一个光点代表网球,一条直线代表球网,参加游戏的双方要让“球”往返跳跃于“网”的两侧。这个“双人网球”游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参观者为了能玩上一下,不惜排好几个小时的队。1958年,整个美国的电脑全部加起来只有2500台。就是在那样一个时代,海金伯莱姆成了电脑游戏的开山鼻祖。可惜只有很少一些人见识过这种游戏,海金伯莱姆发明的这种“双人网球”游戏并没有普及起来,它仅仅是一种展示新技术的手段。“开放日”结束以后,它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这样,美国人斯蒂芬·罗塞尔就在1962年把电脑游戏又重新发明了一次。那是在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在一台有三台电冰箱那么大的计算机上,游戏的名字叫《星球大战》。这是两只宇宙飞船之间的战斗,明亮的三角形飞船在黑漆漆的宇宙中熠熠闪光。同“双人网球”一样,《星球大战》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不是在孩子们的卧室里,毕竟罗塞尔在大学里的计算机价值10万美元——而是在一个小型计算机网络上,这个小型网络就是后来的国际互联网。大学生们把这个程序下载下来,不断在细节上加以修改完善。一些人制作了最早的游戏操纵杆。就这样,1962这个年份成为正式的电脑游戏元年。但是罗塞尔从来没有用这种游戏赚过一分钱,也没有申请过专利,现在看来这实在有点愚蠢。游戏产业几年之后,也就是1966年,美国人拉尔夫·巴尔利用了这个机会,因为他发现电子游戏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巴尔1922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1938年为躲避纳粹迫害逃到美国。二战期间他为自己的新祖国效力,当了一名秘密警察。二战以后他又成为一名电视修理工,到1966年时,他已经成为一名工程师。长久以来他就在思考一个问题:除了播放新闻、电影和广告,美国的几百万台电视机是否还可以有别的用途?1966年8月,他有了一个主意:游戏!对,没错儿,就是游戏!他利用在纽约等公共汽车的时间把构思和设计写了下来,写了满满四页纸——可以在电视机上玩的视频电子游戏就这样问世了。巴尔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用一个木头盒子和很多按钮试验制造原型机,最后发现:这个木头盒子竟然真的管用!他大受鼓舞,继续试验。很快,他向全世界推出了一个游戏,其原理现在尽人皆知:游戏双方轮番击打一个小球,如果谁没接住球让球漏掉,他就算输了。这种根据乒乓球游戏原理设计的游戏就是后来的《乒乓》(Pong)。但是《乒乓》这个名字并不是巴尔起的,而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名叫诺兰·巴什内尔。巴什内尔原本忙于把已经诞生了将近10年的《星球大战》做成自动游戏机,然后把这些游戏机放在酒馆里,谁要玩就得投硬币进去。为了试验这种机器,巴什内尔把自己的女儿赶出去,在她的房间里用晶体管、一台旧电视机和一个罐子做成了一个名为“电脑空间”的游戏机。随后,他的牙医给他介绍了一个人,那人在一家生产自动机器的公司工作。他把自己的点子卖给这家公司。1972年,也就是拉尔夫·巴尔的家用游戏机首次面世的时候,商用电子游戏机“电脑空间”也开始进入酒馆。但是由于过于复杂,这种名为“电脑空间”的商用电子游戏机失败了,巴什内尔仅仅赚了500美元。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次失败迫使巴什内尔不得不尝试着去发明新的东西,更好的东西。于是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用这500美元开了一家公司,这就是电子游戏产业的始祖——雅达利公司(Atari)。然后他把拉尔夫·巴尔发明的视频游戏做成了可以在投币机器上玩的《乒乓》。这是他发明的第二个酒馆电子游戏机。《乒乓》的好处在于它非常简单,人人都可以玩,哪怕喝醉了,照样可以玩。这一次,巴什内尔的账单收入开始扶摇直上。1972年,巴什内尔将他的第一台《乒乓》游戏机安置在硅谷的一家酒吧里。两周以后,酒吧老板打电话给他抱怨说:机器坏了!其实机器并没有坏,是硬币箱满了——装了300美元。《乒乓》成了大热门,巴什内尔一夜暴富。1973年雅达利公司的销售额将近400万美元。10年后,这个数字翻到20亿。《乒乓》带动了整整一个行业,电子游戏业开始兴起。到今天30年过去了,电子和电脑游戏行业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好莱坞票房收入。辉煌年代如今,电子和电脑游戏已经成为整整一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游戏者永远都在要求更新的游戏,永不餍足。这是一个从不留恋历史的行业,每种新游戏发明出来之后不久就会过时,稍一过时便不再值钱。然而,如果没有巴尔和海金伯莱姆这些当年的开路先锋,就不会有后来的《吃豆子》(Pacman)和《打野鸡》(Moorhuhn),不会有《神秘岛》(Myst)和《毁灭战士》(Doom),同样也不会有《模拟人生》(Sims)和《模拟城市》(Simcity)。后两种游戏——也就是如今风行全球《模拟人生》和《模拟城市》——它们被一个身材瘦削的美国人发明出来,他叫威尔·莱特。莱特从童年开始就喜欢做各种各样的模型。起初他设想了一种游戏,玩家的目的是摧毁岛屿,后来他突然发现,建立岛屿比摧毁岛屿更加有趣。这个发现一出,《模拟城市》就诞生了。同样地,如果没有那些先驱,也不会有《古墓丽影》中的劳拉和“超级玛丽”这些人物。“超级玛丽”,这个戴着红色帽子身穿蓝色工人装的小个子意大利管子工,是日本人宫本茂在1977年加入任天堂电子游戏公司以后发明的。宫本茂既不是程序员也不是技术人员,他是工业设计师,甲壳虫乐队的歌迷,业余园艺爱好者。而如今,他是巴尔的孙辈们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超级玛丽”的名字是宫本茂用任天堂公司在西雅图的库房场地出租人的名字命名的。去年宫本茂举办了他加入任天堂公司25周年的纪念庆典。“超级玛丽”成年了,但不知那位和他有着同样名字的西雅图库房出租人是否还健在?毫无疑问,如果没有罗塞尔和巴什内尔这些开路先锋,今天的孩子们的童年将会是另一种样子。日本人田尻智发明的“口袋妖怪”(Pokemon)中令成千上万个孩子痴迷热爱的“皮卡丘”将不会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里。田尻智小时候热爱昆虫,经常在林子里搜集金龟子等小虫子。这一爱好直到他长大成人以后也难以割舍,以至于最后发明了“口袋妖怪”游戏。同样,如果没有那些开路先锋,也不会有苏联人阿里克谢·帕契诺夫20世纪80年代在莫斯科科学院发明的《俄罗斯方块》(Tetris)。这种游戏80年代的时候差点成为东西方冷战的牺牲品,西方人固执地认为他们才拥有此游戏的商标注册权,直到戈尔巴乔夫出面宣称其所属权归苏联所有。电影在诞生了40年之后还是黑白的,而电子和电脑游戏在诞生40年之后不但已经达到三维立体的水平,而且还能说话,甚至开始尝试着像人一样思考了。那么,电脑游戏今后还依然会如此迅猛地发展吗?“是的。”它的发明者拉尔夫·巴尔对此深信不疑。今年巴尔已经80岁了,他申请过100多项专利,至今仍然对他的电子宝贝们兴致不减。“我们才刚刚开始,”他说,“我还要再经历10年,不管这10年里将会有怎样一些变化,我坚信那些变化一定是天翻地覆的。”     迷宫之谜人类建造迷宫已有5000年的历史。在世界的不同文化发展时期,这些奇特的建筑物始终吸引人们沿着弯弯曲曲、困难重重的小路吃力地行走,寻找真相。那么,这种神秘之路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为什么至今还引人入胜?要描述希腊神话里的第一座迷宫,就不能不想起著名的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豪利·博尔赫斯的话:“建造一所让人找不到出口的房子,或许更离奇的是,里面还有一个牛首人身的怪物。”这则神话讲的是,从前弥诺斯王统治着克里特岛。有一年,他没有给海神波塞冬送去允诺的祭物公牛,海神十分生气,决意报复。他附体在公牛身上,勾引了弥诺斯王的妻子帕西法厄王后。不久,王后生下一个牛首人身的怪物弥诺陶洛斯。为了把怪物藏起来避免家丑外扬,弥诺斯王命令岛上最优秀的工匠代达罗斯造了一座迷宫:一所稀奇古怪的地下房子,走廊离亮处越来越远,根本找不到出口。发狂的弥诺陶洛斯在一堵堵墙壁之间徘徊游荡,左突右冲,以雅典王进贡的童男童女充饥。终于有一天,雅典王子忒修斯带着宝剑闯入迷宫。他一路退下弥诺斯王的女儿阿里阿德涅送给他的线团的线,杀死了牛头怪物弥诺陶洛斯,又沿着这根线找到出口,活着离开迷宫。科学家一般认为,迷宫是这样一种地方:弯弯曲曲的通道,用一堵堵墙隔开。人们在这里举行仪式、跳舞和表演。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迷宫比神话里的迷宫要晚得多,它建于公元前约1600年的迈锡尼时期,在克里特首都的一座王宫里。它与在希腊的皮洛斯找到的公元前12世纪画在粘土板上的迷宫很相似。这块粘土板的故事是这样的:特洛伊市的一座王宫的门后坐着一位侍臣。他的任务是在粘土板上登记臣民进贡的山羊数目及进贡者的姓名。进贡者离去后,他无事可做,便把粘土板翻过来,在上面勾画迷宫。就是这么一块粘土板在地下躺了大约3200年,竟奇迹般地完整保存到今天。人们认为迷宫里的墙壁具有魔力:在迷宫里转一圈,能给田地带来好收成,没有儿女的能生孩子,总之能心想事成、所以过去人们常在迷宫里举行成年仪式。有些民族甚至认为迷宫有助产的魔力,例如在印度北方的一些地方,人们用画有迷宫的青铜盘盛水让产妇喝。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十八九世纪。考古学家在斯堪的纳维亚发现一座用石头砌成的跟人一样高的迷宫,取名“特洛伊堡垒”。一条独具匠心的小路通往中心广场。那里有一个姑娘在等待着心上人,而心上人穿过错综复杂的小路,跳着舞向姑娘靠近。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时期,许多民族入侵迈锡尼的希腊,城市和城堡遭到破坏,传统丧失殆尽,迷宫的魔力似乎削弱。但是,对传统的忽视并没有减少人们对迷宫的兴趣。在公元前的第一个千年里,这种兴趣不断扩大,从地中海蔓延到叙利亚,再到东方各国——今天的阿富汗、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不久又在西方扩散开来:西班牙、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和罗斯。到罗马时期,迷宫图案成为装饰品的首选。在贵族的豪宅里,前厅和餐厅装饰着迷宫拼花图案。这些几何图案的中心通常是古代神话中的景象:忒修斯和被杀死的弥诺陶洛斯。当时的人们更关心的似乎只是图案形式,有时并不在乎他们的“迷宫”有错——既进不去,也出不来。到了基督教时期,迷宫的神圣力量又回来了。人的整个生命如同一座迷宫,而这座迷宫的中心是人生的转折点。只有通过艰难曲折的朝圣之路,才能告别罪恶的生活,到达迷宫的中心,在那里找到人生的目的。中世纪初期用来装潢手稿的小图案中,迷宫的形状有了变化,司祭奥特弗里德·魏谢布尔格斯基让构成迷宫图案的线路形成一个基督教的十字架,由此产生了五花八门的哥特式迷宫。这些迷宫的图案往往用来装饰大教堂的入口处。例如,沙特尔大教堂就称得上是一座迷宫。要想进到教堂的中心,要拐28个弯——跟太阴月的天数一样。中世纪的英国流行草坪迷宫,也就是把草坪栽种成迷宫的样式。不难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案。年轻人喜欢来这里散步;手艺人行会在这里搞节庆活动;逢宗教庆典,市民们也常来这里。直到今天还有几十座这样的迷宫供旅游者参观。南威尔士就有一座很古老的迷宫保存了下来,它的建造可以追溯到1800年。德国也有3座类似的迷宫:在汉诺威的一座叫“车轮”。还有两座是瑞典的士兵在30年战争(1618~1648年)期间建造的,一座在瑙姆堡以北,叫“瑞典轮”;还有一座在格赖琴,叫“瑞典割草场”。在斯堪的纳维亚、波罗的海和俄罗斯,有500多座古老的迷宫。这些迷宫是用小圆石和巨砾建成的,叫北方“特洛伊堡垒”。多数迷宫的直径有7~18米不等,许多都是只有一个入口的克里特式迷宫,只有个别的波罗的海型迷宫有两个入口。根据覆盖在石头上的地衣来判断,所有这些迷宫都建于13~17世纪之间。它们的用途至今不为人知,也许用于祭祀,也许不是。因为那时欧洲已经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已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找到了拯救自己的路。     骷髅旗下海盗史他们曾在海上赫赫有名自打航海业诞生之日起,海上劫掠这一行当就应运而生。波里克拉特·萨莫斯基是第一个著名的海盗,他于公元前6世纪在地中海一带横行,令腓尼基商人闻风丧胆,如避瘟神。300年后,伊利里亚人的首领斯库塔里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海盗王国,切断了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上的商贸往来。罗马人设法抓住斯库塔里,但很快又有基里基人取代伊利里亚人的地位。就连不可一世的罗马大将军恺撒都曾沦为基里基人的俘虏,后来被赎了出来。由于被俘后没受亏待,恺撒下了一道法令,规定海盗被捕后不再被绞死在船桅上,而改为在耶稣受难像前斩首。自9世纪开始,北欧的诺曼人成为实力雄厚的海盗。他们控制了从北角(挪)到直布罗陀海峡的全部海岸线,攻克了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直逼君士坦丁堡。845年5月,巴黎成为诺曼人的囊中之物;911年,法国现今的诺曼底地区又被占领;1066年,“征服者威廉”公爵麾下的海盗们登陆不列颠,公爵称王。11世纪时,波罗的海出现了斯拉夫人纠集成的海盗团伙。他们胡作非为,称自己为“上帝之友,世俗之敌”。来往于这片海域的商人不得不联合起来,成立“汉萨同盟”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俄罗斯的伊凡雷帝对海盗的肆虐也没有袖手旁观,1567年,他把拥有17艘船的丹麦海盗罗德招了安。新大陆被发现后的1535~1560年间,西班牙人从美洲掠走的金银财宝数量惊人。法国的海盗也开始在海上出没,袭击西班牙船只。1572年,西班牙殖民者H.科尔特斯的一艘满载奇珍异宝的船从尤卡塔半岛开往塞维利亚,途中被洗劫一空。英国人也不甘落后,也是这一年,弗朗西斯·德莱克登陆巴拿马地峡,攻克了西班牙城市,声震英伦。托马斯·卡文迪什再接再厉,15年后夺取了马尼拉的一艘大帆船。自著名的“无敌舰队”在加勒比海覆灭,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只剩下古巴和波多黎各了。其他国家巧取豪夺来的领地都成了甘蔗种植园。在这里干活的农民不堪压榨,纷纷出逃,沦为海盗。加上不断有逃亡的黑奴加入,队伍日益庞大,形成了一个海盗王国——“海岸兄弟会”。这支海盗军“战功累累”,最轰动的战绩是1671年绰号“凶神”的约翰·摩根对巴拿马的远征:当这些海盗离开狼烟弥漫的城市废墟时,身后跟着157匹满载黄金的骡马。经过1701~1713年的战争,英国和法国在新大陆各得其所,站稳了脚跟,不再需要利用海盗来开疆辟土了。于是,“海上冒险家”们风流云散,逃到太平洋或印度洋,继续苟延残喘了近100年。相传,中国也出过知名的海盗——“秦夫人”。18世纪末,“秦夫人”拉起了一支队伍,有6船,与朝廷的舰队作战。这支“海军”骁勇善战,屡败官兵。当朝皇帝莫可奈何,只好求和,与“秦夫人”签下条约,答应只要他们改邪归正,就发给他们可观的俸禄。但“秦夫人”根本就没想安安分分过日子,到死她都是海盗首领。18世纪中期,海盗变得更有组织性。他们送钱给政府,要求政府允许他们抢劫敌国的商船。但是按照与政府签下的条约,海盗们抢来的财物有一部分要上缴国库。有了这一纸条约,海盗实际上已变成了合法的水兵,他们再不用担心被捕后被绞死在船桅上了。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海盗是个法国人,叫罗伯·苏尔库夫。他是一名职业水手,打年轻时就在各种贩运黑奴的船上干活儿。最后他在巴黎自己的家中平静地死去,那时他已是一个富可敌国的船王了。苏尔库夫的死,为海盗的辉煌历史划上了句号。此时的海盗处于“鸟尽弓藏”的境地,国王们已不再需要他们。为了保全性命,不致沦为桅杆上高悬的尸首,海盗们只得作鸟兽散。他们在今天依然活动猖獗在我们这个时代,海盗似乎成为只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但事实并非如此。国际海洋组织最近公布了一组近年来船只被袭事件的数据:1995年:134起;1996年:228起;1997年:252起;1999年:285起;2000年:309起; 2001年上半年:165起。国际海洋组织的资料显示,现代海盗每年的收入有近200亿美元。当然,海盗已今非昔比。过去,他们气势汹汹地抢劫满载黄金的大帆船,现在,他们连20米长的缆绳都偷。2000年11月24日晚,塞浦路斯一艘排水量为8871吨的轮船泊在巴西的桑托斯港。突然,一艘巡逻艇快速驶近该船。然后,所发生的一切与冒险小说里有关海盗的描写如出一辙:船舷被锚钩钩住,转眼工夫,几个手持武器的彪形大汉就出现在船上,大声嚷着:“拿钱来!”结果,船长和船员们被殴打了一顿,几个强盗抢了7700美元和一些私人财物后,消失在夜幕之中。现代海盗惯用的伎俩是突袭登船,把船员扔进海里,然后驾船逃之夭夭。海盗们会给这些船重新油漆,换个新的船名,伪造证件。在东南亚,为一艘船伪造证件要花五六千美元。但这绝对是划得来的投资,一条“黑船”通常能卖到30万美元。而且在利比里亚、巴拿马和洪都拉斯等国,让这样的船披上合法的外衣是易如反掌的事。全球很多港口都有海盗买通的耳目,他们常在装有贵重货物的船上干活。只要花上2000~5000美元,海盗就能打听到货物的内容、数量和在船上的方位。按作案手法的不同,可以把现代海盗分为三类。第一类海盗通常是驾驶木帆船,以木棒或铁棒为抢劫工具。2000年在柬埔寨的吉大港,俄罗斯的“弗雷斯特-1”号遇上的就是这类海盗。入夜后,有两只小船驶近“弗雷斯特-1”号,船上的人都提着棍子。他们不知道俄国政府已派了警力来保护这艘船。匪徒们气势汹汹地登上船,没承想保安人员竟没把他们当回事,甚至打赌谁会在冲突中获胜。结果可想而知,海盗们落荒而逃。第二类海盗数量不多,但最为凶残。他们一般都是退役的雇佣兵,拥有精良的现代化武器,乘着登陆艇作案。遇上这类海盗时,反抗是徒劳的。就连世界海洋组织都建议海员们在遭遇他们时采取不抵抗政策。最后一类是捞外快的警船。今天的海盗行为不能没有来自岸上的配合。不少专家都怀疑,东南亚的某些国家为海盗作案开了方便之门。这些国家的巡逻艇经常在海上拦截船只进行检查,向船长提出“船上装着什么货”、“运往哪儿”之类的问题。第二天,一些身着便装的人就会乘着这些巡逻艇靠近船只抢劫。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