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知道点世界文化》作者:邓金林-5

作者:邓金林 字数:19126 更新:2023-10-09 13:50:49

对于希腊的强盛与繁荣,伯里克利功不可没,但他晚年却历经坎坷、挫折,接连遭受严重的打击。由于他人的诽谤,他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撤职。复职当大将军后,他的两个儿子先后死于鼠疫,不久,他也难逃厄运,死于这种可怕的病魔。临死前,他的遗言是:“我对雅典是问心无愧的。”确实,伯里克利的英名将和希腊“黄金时代”的美名永存后世。  伯里克利死后不到20年,强盛的雅典就败在希腊另一强大城邦斯巴达的武力之下了。贝壳放逐法  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人垂青,多半出自它实行的贝壳放逐法。  所谓贝壳放逐法,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公民投票法。它起源于民主派领袖对独裁统治的恐惧。公元前6世纪,雅典人在好几代民主领袖的带领下终于彻底消灭了贵族势力,建立了雅典公民共同当政的民主制度。为了防止贵族统治的复辟,捍卫民主思想的地位,优秀的民主派领袖克里斯替尼创制了贝壳放逐法。  每年春季,雅典的国民大会都要在全体公共场所中征求意见,看是否有在思想上、行为上会危害民主政治的危险公民。这种活动一般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让每个公民把他认为会危害城邦安全和破坏民主制度的人的姓名写在贝壳或陶片上。投票分前后两次,最后一次获投票最多的人,就要被大会决定放逐,放逐一般一年一人,期限是10年。在实行的过程中,被放逐者不得回雅典,也不得与雅典人有接触,但他不被看作是罪犯,其公民权和财产也被保留,放逐期满后可自行回国。  类似的无记名投票放逐本邦人的作法,在当时的小亚细亚也存在,其它的希腊城邦也有,不过,只有雅典把它直接与民主制挂上了钩。关于它的实行情况,我们可举出几个事例:  塞米托克利是强大的雅典海军的创始人,在希波战争中,他率领雅典海军打退了波斯军队的进攻,保卫了雅典的安全。而他回国时,雅典人并没有用鲜花和掌声夹道欢迎他,在他们看来,塞米托克利在战争中集中了太大的权力,这对雅典民主制是一个强大的威胁。于是公民投票,塞米托克利被确定为放逐对象,只好流浪他乡。  雅利斯太德为人正直,一心为公,很多人都称他为公正的雅利斯太德,并为此让他当上了执政官。在对待波斯人的问题上,他与海军统帅塞米托点利发生了意见分歧。大敌当前,领导人内讧对雅典是危险的,于是进行公民投票,要放逐他们中的一个。在当时的投票现场,有位不识字的瞎子到处找人帮他写上他认为要放逐的人的名字,很巧,他找到了雅利斯太德。他告诉雅利斯太德,让他帮其在陶片上写上雅利斯太德的名字,雅利斯太德边写边问:“雅利斯太德做错了什么吗?”瞎子说:“没有,但是我受不了别人老把他叫做公正者。”投票结果,雅利斯太德被放逐。  早在当时,苏格拉底就称民主政治为暴民政治,认为它极其荒唐可笑,投票者完全凭感觉投票,必定会毁了雅典,所以他主张进行贵族统治,由哲学家来治理国家,这或许不无道理,但它无法否定雅典民主的精神。这也许就是近现代许多政治家推崇雅典民主的原因。雄辩家德摩斯梯尼  雅典正在召开公民大会,辩论的主题是民主和独裁问题,只见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身穿淡黄色礼服,头戴月桂花冠,自信地大步走上讲台,开始了演说:  “公民们,我讲的是雅典必须坚持民……民主制……”“怎么又口吃了?”他一急,又习惯性地耸了耸肩膀。“糟糕!”他心中暗暗叫苦,急得浑身发热,额上沁出了阵阵冷汗。台下的听众一阵骚动,有人干脆大声哄他下台,他又听到了不只一次听到过的哄笑声。  他默默地走下台来,激动人心的长篇演说词又白准备了,他沮丧极了,懊恼极了,用手捂着脸,急忙往家跑去……这个年轻人就是日后成为古希腊卓越雄辩家和著名政治家的德摩斯梯尼,这一年他18岁。  在雄辩术高度发达的雅典,无论是法庭里、广场中、还是公民大会上,经常有经验丰富的演说家的论辩,听众的要求很高,演说者的每一个不适当的用词,每一个难看的手势和动作,都会引来讥讽和嘲笑。  德摩斯梯尼天生口吃,嗓音微弱,还有耸肩的坏习惯。在常人看来,他似乎没有一点当演说家的天赋,因为在当时的雅典,一名出色的演说家必须声音洪亮,发音清晰,姿势优美,富有辩才。为了成为卓越的政治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做了超出常人几倍的努力,进行了异常刻苦的学习和训练。他最初的政治演说是很不成功的,由于发音不清,论证无力,多次被轰下讲坛。为此,他刻苦读书学习。据说,他抄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8遍;他虚心向著名的演员请教发音的方法;为了改进发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读,迎着大风和波涛讲话;为了去掉气短的毛病,他一边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登,一边不停地吟诗;他在家里装了一面大镜子,每天起早贪黑地对着镜子练习演说;为了改掉说话耸肩的坏习惯,他在头顶上悬挂一柄剑,或悬挂一把铁权;还把自己剃成阴阳头,以便能安心躲起来练习演说……  德摩斯梯尼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而且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学修养。他研究古希腊的诗歌、神话,背诵优秀的悲剧和喜剧,探讨著名历史学家的文体和风格。柏拉图是当时公认的独具风格的演讲大师,他的每次演讲,德摩斯梯尼都前去聆听,并用心琢摩大师的演讲技巧……  经过十多年的磨练,德摩斯梯尼终于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演说家,他的著名的政治演说为他建立了不朽的声誉,他的演说词结集出版,成为古代雄辩术的典范,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当德摩斯梯尼登上雅典政坛的时候,正是马其顿王国在国王腓力二世的治理下迅速崛起、四处扩张之时。在对待马其顿的态度上,希腊内部分为两派,一派是亲近马其顿派,一派是以德摩斯梯尼为主要代表的反对马其顿的扩张派。德摩斯梯尼多次登上公民大会的讲坛,声讨腓力二世。他发表了5篇反对腓力的演说,其中以公元前341年发表的演说最为著名,在这篇演说中,他大声疾呼;“当雅典的船尚未覆没之时,舟中的人无论大小都应动手救亡。一旦巨浪翻上船舷,那么一切都会同归于尽,一切努力都是枉然。”据说,当腓力读到这篇演说词时,竟然说:“如果我自己听德摩斯梯尼的演说,我自己也会投票赞成选举他当我的反对者的领袖。”  这篇充满爱国激情、富有说明力的演说发生了作用。公民大会决定派出使节联络友邦,德摩斯梯尼也被派往拜占廷。公元前340年,反马其顿同盟结成,援助拜占廷的希腊人打败了马其顿的舰队。随后,德摩斯梯尼被任命为海军部监。他立即开始整顿海军,还将剧院演出的一切费用都用作军费。德摩斯梯尼有一句名言:“辞令的灵魂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他自己就是遵照这句话去做的。公元前388年,他以重装兵的身份参加了决定性的喀罗尼亚战役。由于内部的分裂,希腊失败了,从此,希腊失去了自由和独立。  公元前366年,腓力被刺身亡,欣喜万分的德摩斯梯尼身穿节日的盛装,头戴花环,出现在500百人会议上。公元前322年,反对马其顿的起义被镇压下去,马其顿人要求交出德摩斯梯尼。他不得不离开雅典,辗转逃避,流亡异乡,于公元前322年在一个小岛的海神庙内,服毒自杀。公元前280年,雅典人为他建了一尊青铜雕像。他忠心为国,为独立自由顽强战斗的精神,永远活在雅典人民和崇拜欣赏他的人心中。希罗多德  希罗多德是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被人们尊称为“历史之父”。  公元前四百多年,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海湾岸边高地上,一座新的坟墓面向着大海。经过的人,都会在坟前默默地站立致敬。墓前的石碑上刻着这样的铭文:  “这座坟墓里埋葬着吕克瑟司的儿子希罗多德的骸骨。他是用伊奥尼亚方言写作的历史学家之中最优秀者,他是在多里亚人的国度里长大的,可是为了逃避无法忍受的流言蜚语,他使图里奥伊变成了自己的故乡。”  这位客死异乡的人,是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历史》一书的作者希罗多德,他因《历史》一书得到了人们无比的崇敬。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希罗多德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大约从30岁开始,希罗多德开始了一次范围广泛的旅游,向北走到黑海北岸,向南到达埃及最南端,向东至两河流域下游一带,向西抵达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为了维持生活,他还长途行商贩卖物品。每到一地,希罗多德就到历史古迹名胜处浏览凭吊,考察地理环境,了解风土人情,他还喜爱听当地人讲述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他把这一切都记下来,并一直随身带着。  公元前445年前后,希罗多德来到了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雅典。当时的雅典,经历了希(腊)波(斯)战争,政治经济都获得了高度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术文化更是称雄于希腊世界。希罗多德感到异常兴奋,他积极参加各种集会和政治文化活动,并很快同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次他写的诗还得了奖,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希罗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于不久前结束的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在希波战争中打败奴隶制大国波斯的侵略十分钦佩,他不停地向有关的人打听战争的各方面情况,收集了很多的历史资料。在伯里克利和友人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希罗多德决心写一部完整叙述希波战争的历史著作以流传后世,这就是史学名著《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  《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宛如古代社会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希罗多德从史诗、官府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和当时多种著作中,获取了很多资料,更多的是利用他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采访所获得的大量资料。《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历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它常常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希罗多德采用了一种在东方文学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环环相扣,变化无穷,具有迷人的魅力。他还很善于刻画人物,他笔下的国王、大臣、政治家、学者、士兵等等,大多性格鲜明,形像生动。如第一卷,描绘希腊政治家梭伦和吕底亚王克洛斯相见的对话,鼠目寸光的吕底亚王和聪颖贤达的梭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  希罗多德无愧于“历史之父”的光荣称号。“助产”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出名,得益于他的学生柏拉图。他写过许许多多的奇怪对话,几乎都以他的老师为中心,让人分不清究竟是老师在说,还是柏拉图自己在说,不过我们仍能从其中看出苏格拉底的基本轮廓。  可能会让很多人失望,苏格拉底的尊容根本不符合人们对伟大的智者的美好形象设计,他面容丑陋,有过分大的肚子,看上去像一个半人半兽的森林神。更要命的是他不修边幅,长年穿着一件似乎永远都不洗的破长袍,而且似乎永远不穿鞋子。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位雕塑家,而他自己据说也雕刻过雅典卫城入口处的使神和爱神雕像,他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苏格拉底似乎也不忘母亲的这一职业,继承了她的遗志,不过是在思想上为人接生。苏格拉底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而且救过很多战友的命,并主动放弃过英勇勋章,把它留给了战友。  苏格拉底似乎什么也不会干,每天赤脚游荡在雅典的街道上,找人辩论,强拉青年人做自己的学生,他因此送了自己的命。苏格拉底的辩论方式是接生婆式的:他首先向对方表示,他不懂什么,让对方告诉他,当对方破绽百出时,他告诉对方事实怎样,像为其助产。因此,他遭到很多人的嫉恨。苏格拉底常对别人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他对当时的很多智者抱以蔑视,却又不断告诫青年人,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一生追求为事物作出完美的概念,当然被不能给他完美答案的智者深恶痛绝。他不事生产,当然不能被老婆喜欢,夫妻关系极为差劲,而苏格拉底似乎自知理亏,处处为老婆说好话。但因为苏格拉底怀疑一切,所以青年喜欢他,也因为他安贫乐道,也有很多平民认为他道德高尚,而他自称自己受神启示,是全雅典最聪明的人则让自负的对手不舒服,最终他们以此为借口让他去了极乐世界。阿喀琉斯与乌龟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英勇善战,万夫莫敌,在战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据说6岁时,他就能只身杀死野猪和雄狮,追上狂奔的鹿,长大后更是敏捷异常,但却有人说他跑不过乌龟。  这个人叫曾诺,是生活在公元前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诺是这样描画阿喀琉斯与乌龟的赛跑的:乌龟先跑100米,然后阿喀琉斯用比乌龟快10倍的速度追赶。“这是游戏规则,”曾诺这样评析这场比赛,“当阿喀琉斯跑完第一个100米时,乌龟又跑了10米,阿喀琉斯再跑10米,乌龟又跑完了1米;阿喀琉斯再跑1米,乌龟则仍多他0.1米。如此推论……”曾诺得出结论:任凭你阿喀琉斯跑得再快,只要乌龟先你跑一段距离。你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曾诺的分析方式是诡辩,诡辩论者的特点是以主观的武断的方式对事物或命题进行推论。其结果貌似有理,却似是而非,经不起经验的检讨。“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是一个著名的诡辩命题,后来更成为诡辩的代名词,并含有对诡辩论者的讽刺意味。苏格拉底之死  说来也奇怪,能以残忍的手段对待一位已届古稀之年,而且不可能会对国家构成危害的老哲学家,也只有夺回政权的民主派政府才做得出来。事情起因于怨恨,因为民主派政府中的一位领袖早就不能容忍苏格拉底的傲慢和他的儿子跟随苏格拉底却变成酒鬼的事实。在这位领袖看来,苏格拉底是邪恶势力的代表,他使雅典平民和知识分子对民主政治丧失信心,因为苏格拉底一直不看好民主政治,认为那是多数人的暴政,主张贵族政治,让有教养的人治理国家。在苏格拉底的敌人看来,有太多破坏民主政治的头领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所以他应离开雅典,或者去死。  于是敌人选出三个代表,向大会提出诉讼,说苏格拉底是公害,他不但不信仰国家所信仰的神,反而另外相信邪魔,同时他还教唆青年变坏。公民大会两次对诉讼进行表决,最后决定让苏格拉底逃亡。但苏格拉底拒绝这样做,他认为逃亡就表示了自己的屈服。当学生再三告诫他雅典的法是恶法,不值得遵守时,他仍不为所动,他要以自己的死,来羞辱雅典的民主政治。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犯的是思想罪,而任何民主政府都不会因一个人用嘴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获罪!  据说苏格拉底死后,雅典人极为后悔,不光处死了诉讼者,而且还为他树立了雕像,但希腊的辉煌时代已随苏格拉底之死而过去。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据说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宽额头,他的真实姓名却渐渐被人淡忘了。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20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他同自己的老师一样,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见。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清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竟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  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但目的没有达到。返回途中他不幸被卖为奴隶,他的朋友花了许多钱才把他赎回来。  柏拉图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这就是著名的为雅典学园。柏拉图一边教学,一边著作,他的学园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不懂几何学者免进。”从中可知,没有几何学的知识是不能登上柏拉图的哲学殿堂的。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要求学生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他形象地说:“划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柏拉图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园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他的学园又被形象地称为“政治训练班”。  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他还认为,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因此,他肯定地说: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国的支柱。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人有三种品德:智慧、勇敢和节制。国家也应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供养者。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  其实,柏拉图心中至善的城邦,不过是空想的乌托邦。柏拉图在文艺、美学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论主张。他的“对话”妙趣横生、想像丰富,依此他完全有资格被列入古代文学大师之列。然而,他却起劲地贬低和非难文学家及诗人,他认为,一切文艺家的作品,归根结底是模仿别人的仿制品。  柏拉图死后,他所创业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数世纪之久。但学园派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仍是柏拉图这位开山鼻祖。只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  在公元前300多年前的雅典城郊外,常常可以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身边跟随着十多位青年,他们或是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漫步交谈,或是坐在山谷溪旁的大石块上,热烈地讨论着。  “老师,您再讲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老人捋了捋胡须,缓缓地说道:“我们希腊人有个很有趣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不正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三段论’吗?”  雅典人都知道,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正在给他吕克昂学园高级班的学生上课的情景。  亚里士多德17岁起,就被父亲送到当时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看重。亚里士多德也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  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从公元前343年起,他给当时的马其顿王国的太子亚历山大当老师。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办学。  他首先提出了对青年学生必须进行“智育、德育、体育”三方面的教育,并且提出了划分年级的学制。他主张,对于7岁到14岁的儿童,国家应该为他们办小学,让他们学习体操、语文、算术、图画和唱歌。对于14岁到21岁的青少年,国家应该为他们办中学,教他们历史、数学和哲学。体育是为培养强健的体魄,德育是为了培养自尊心和勇敢豪放的性格。他还主张,在青年们中学毕业之后,还要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继续培养。因此,他创办了吕克昂学园。这个学校是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主要中心之一。  亚里士多德的学问非常渊博。教课之余,他还写了大量的著作:《工具篇》、《逻辑学》、《物理学》、《政治学》、《修辞学》、《形而上学》、《诗学》等等,涉及到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生理学、美学、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的方面,并且都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认识是有系统的,分门别类的,从基本知识出发加以分析推论或归纳,从而形成一个体系。他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的逻辑学,在两千年前的欧洲思想界就已形成体系。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科学还处于胚胎时期,是亚里士多德孕育了这一胎儿并使它降生。希腊人之前的文化都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界的种种神秘变化的,到处都是神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光辉成就之一就是能以宽广的胸怀和勇气把科学组织成一个有条不紊的庞大机体。  但是,亚里士多德是拥护奴隶制度的。他认为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做奴隶,一部分做主人,是“当然而合理”的事,这又说明他思想中的阶级局限。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激烈地反对马其顿的统治。有人告发了曾做了亚历山大老师的亚里士多德,准备将他逮捕。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及时得到消息,护送他们的老师逃出了雅典,来到亚里士多德的故乡优卑斯亚岛的卡尔喀斯城避难。第二年夏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凄凉的境遇中死去。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了可怕的瘟疫,许多人突然发烧、呕吐、腹泻、抽筋、身上长满脓疮、皮肤严重溃烂。患病的人接二连三地死去。没过几日,雅典城中便随处可见来不及掩埋的尸首。对这种索命的疾病,人们唯恐避之不及。但此时希腊北边马其顿王国的一位御医,却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雅典救治病人。他一面调查疫情,一面探寻病因及解救方法。不久,他发现全城只有一种人没有染上瘟疫,那就是每天和火打交道的铁匠。他由此设想,或许火可以防疫,于是在全城各处燃起火堆来扑灭瘟疫。  这位御医就是被西方人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  有一天,希波克拉底在街上看到一个人突然神志不清,全身抽动,面色青紫,口吐白沫。周围的人都惊惶失措,纷纷说:“他中邪了,赶快请巫师来吧。”  “不对!”希波克拉底走上前说:“世上根本没有什么神病,他得的是癫痫病,把他抬到神庙是治不好病的。”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的科学解释是不可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那个病人最后还是被抬到神庙里去了,以至于错过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希波克拉底指出的癫痫病的病因被现代医学认为是正确的,他提出的这个病名也一直沿用至今。还有一次,希波克拉底碰到一个巫医给骨折病人治病。病人右腿被车轮辗断,鲜血淋淋,已昏死了过去。但巫医还硬叫家属扶着病人用左腿跪在神像前,他自己则念念有词,不知在说些什么。  希波拉底气愤地走上前说道:“靠念咒语怎能治好他的伤呢?这是在折磨病人,简直太荒唐了!”  巫医不屑一顾地说:“看来你会治伤啊,那好,你说他的伤怎样治?”  “清洗创口,进行牵引,使断骨复位!”希波克拉底对骨折病人提出的治疗方法是合乎科学道理的。为纪念他,后人将用于牵引和其他矫形操作的臼床称为“希波克拉底臼床”。  据说,希波克拉底与古希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交情颇深。德漠克利特致力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不善理家业。他的族人便以疯癫和败家的罪名起诉他,目的是想霸占他的财产。希波克拉底在为德谟克利特治病时,发现眼前所谓的“病人”根本不是疯,而是一个智慧出众的思想家。于是,他出庭据理力争,终于使德谟克利特无罪释放。古代西方医生在开业时都要宣读一份有关医务道德的誓词:“我要遵守誓约,矢忠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这个医道规范的制定者就是希波克拉底。20世纪中叶,世界医协大会又据此制定了国际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天父宙斯  在乌剌诺斯和克洛诺斯的统治之后,作为克洛诺斯之子的宙斯成为希腊神话中统治精神世界的第三代领导人。宙斯之名源于印欧语,意为明朗的天空。他是提坦女神瑞娅所生,是天、地二神之孙。据希腊神话,克洛诺斯是靠推翻自己父亲的方式上台的,为防止自己的子女效尤,他在他们刚一出生后,就都吞进肚里。宙斯出生后,其母用一块石头掉了包,而把他藏在了一个山洞中养大。宙斯长大后,在母亲的帮助下劝父亲吞下了泻药,从而使其兄弟姐妹都得以新生。不久,一群孩子联合起来反对父亲的统治。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在三个独眼巨神馈赠雷、电、霹雳的帮助下,战争取得了胜利。通过与自己的几个哥哥拈阄,宙斯得以掌管天上人间,成为神界的最高主神。  在荷马的笔下,宙斯是诸神庶民之父,是光明之神;在埃斯库罗斯的作品里,他主宰天上人间的一切,既是天,又是地,是一切之一切,他既象征真理源泉,又是惩罚和正义的象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他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神。  在荷马的笔下,宙斯也是奥林匹斯山上的一个风流神,他与女神和凡间女子的风流艳事不可胜数,妻子前后也有7个。他因害怕第一个妻子墨提斯生下的子女比自己强大,就将妻子吞掉了,不料头痛不已,他请神将其脑袋劈开,于是战争与智慧女神雅典娜诞生,除此之外,正义女神忒弥斯、谷物女神得墨特尔、记忆女神摩涅莫绪涅以及欧律诺墨、勒托等都是他的妻子,她们(包括他的姐姐天后赫拉)为他生了时序女神、文艺女神、美惠三女神、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等,她的外室则为他生了英雄珀耳修斯、赫拉克利斯、美女海伦、神使赫尔墨斯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等。  宙斯同样是专断和多疑的代名词,宙斯的神话是天生的领导者的神话,一切权力,对一切权威的规定,都由他而来。他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父亲、主人、教师、首领、老板、物主、法官、丈夫等,他掌握着秘密,是万物奥妙传授的决定者,他不能容忍别人的独立自主,事必躬亲。所以,有人指出在某些长官头脑中有某种“宙斯情节”就是指一种垄断权力的意向,一种摧毁可能出现在别人身上的独立自立的意向。潘多拉的魔盒  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天火后,宙斯极为愤怒,不光把他吊在山上让老鹰每天啄食他的心肝,而且还发誓要让人类为此付出代价。宙斯召集众神开会,要制造一个灾难之神让她去扰乱人类的生活。宙斯命令匠神用粘土制成一个女子的模型,让雅典娜给她生命,并给她穿上美丽的衣冠;秀美之神给她娇人的面庞和妖媚;神的使者教会其说法,并授予她阴险、刻薄、毒辣的性格和高超的骗术……最后宙斯为她取名“潘多拉”,表示她身上集中了所有神的天赋。宙斯是要潘多拉以自己身上的一切能力去人间害人,以带给他们灾害和不幸。  宙斯先将潘多拉送给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看穿了他的诡计,没有接受。宙斯又将她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哥哥埃庇米修斯,埃庇米修斯不顾普罗米修斯的劝告,禁不住潘多拉的美貌和诱惑,接受了她,这样,潘多拉来到了人间。  潘多拉下凡时,众神赠给她一个盒子,里面装有各种各样的邪恶和希望。有一次潘多拉不慎打开盒子,于是各种祸害、瘟疫、痛苦、罪恶……等等都飞向了人间,使本来太平的地上一下子苦难重重,在生存的挣扎中,人们能聊以慰藉的,就只有希望。  后来,人们就把潘多拉视为外表妖媚而内心邪恶的代名词,而她打开的那个盒子则被称为潘多拉魔盒,象征一切邪恶和灾害之源。普罗米修斯因为识破了宙斯的诡计,所以被视为先知先觉者的化身,而他的哥哥埃庇米修斯则被视为不知不觉者的化身和典型。人文的开始  古希腊是一种人文文化的真正开始,希腊人最早撞开了通往自由、联想甚至冷静思考的大门。如果说在古希腊之前,人文的概念已经在人类的感情中萌芽,那么古希腊则第一个清楚地把这个概念表现了出来。此外,在古希腊才真正诞生了科学。不仅如此,与古埃及人相比,古希腊人第一次让他们的神具有了人性的特点、弱点和爱情的激情,他们会用充满热爱的幽默乃至嘲讽对待自己的神。赫拉克力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赫拉克力斯离开牧人们和他们的牧群去到寂静的地方,思考着他生命的路途应当是怎样的。有一次,他坐着沉思,看见两个高大的妇人向他走过来。一个美丽、高贵而有礼貌,穿着雪白的长袍。她这样地傲岸,好像她比实际要高一些,而她的服装也非常迷人。她自满地以明亮和闲适的目光看着自己,又四处望望看有没有人在注意她,并时常欣羡地顾盼着自己的影子。当她们走近,第一个人仍然安详地走着,但后面的这个人却忙上前去,招呼这个青年。这两个美貌的妇人一个代表着“堕落的享受”,一个代表着“美德”。赫拉克力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选择第二条道路,并用为希腊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来实践这条道路。他成为了古希腊所有伟大英雄中最伟大的一个。赫拉克力斯出身高贵,父亲乃是万神之王宙斯,母亲名叫阿尔克墨涅,是阿尔戈斯王的嫡系后裔,阿尔戈斯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斯巴达的另一个称呼。赫拉克力斯代表了希腊人人性中的彷徨,更代表了整个人类人性深处的斗争,而赫拉克力斯的决定表现了希腊人对于自身对于人性美德的充满希望的追求。这个故事也成了西方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几大母题之一。荷马史诗  在很久以前,一位流浪的游吟诗人,到处流浪,他流传下来的作品被后人们看作了史诗,他就是荷马,他的作品被称为荷马史诗。  从流传下来的荷马雕像上,我们看到的他是一位大胡子老人家。一头卷发薄薄地罩在脑门上,下面是普普通通的鼻子和嘴巴,模样实在平凡得很。他外表唯一不平凡的是他那盲了的双眼,紧紧地闭着,看上去一无所有却又像无所不有。  现在的史学家们一般认为他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伊奥尼亚人。而除了这点之外,我们对他其余的事迹简直一无所知。甚至有许多人认为荷马并不存在,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像赫拉或者赫拉克力斯一样。荷马史诗的作者也并非是他,而是别人,甚至或许是许多人在许多世纪中断断续续完成的民间集体创作。西方一般的史家还是偏向于认为荷马实有其人,但他的两部史诗并不是他一人所创作。  这种观念可能是对的,像荷马这样到处流浪的游吟诗人,又是瞎子,要他一个人写下两部规模如此巨大,结构如此精巧的作品是不大可能的。它们多半是在他那个时代已经有无数无名作者加工整理了的作品。荷马则是最后的整理者。  《伊利亚特》  女神啊,请歌唱佩留斯之子阿喀琉斯的  致命的愤怒,那一愤怒给阿开奥斯人带来  无数的苦难,把战士的许多健壮英魂  送往冥府,使他们的尸体成为野狗  和各种飞禽的肉食,从阿特柔斯之子  人民的国王同神样的阿克留斯最初的争吵中  分离时开始吧,就这样实现了宙斯的意愿  这段话就是《伊利亚特》的开始,这一开始提到的阿喀琉斯的愤怒实际上也正是《伊利亚特》的主题。  深夜,希腊人偷偷自木马中钻出来,打开了城门,那些“回希腊去了”的战船也飞快地开回来,战士们顺利进城。以后的事就不要提了,只是一场纯粹的屠城。许多特洛伊英雄还在梦乡里就被砍下了头,也有些人拼命抵抗,但一切已是徒然。辉煌的特洛伊城就这样被毁灭了。男人被杀,女人和孩子成为奴隶。他们的王——普里阿摩斯,被涅俄普托勒摩斯一剑砍下了头颅。他没有反抗,只对敌人说:“杀死我吧,勇敢的阿喀琉斯的儿子我已经受尽了折磨……”但也有一个人逃走了,那就是埃涅阿斯,他看到特洛伊的毁灭已经无可挽回,便背起年老的父亲带着妻儿,穿过浓烟与烈火,逃出已经成为废墟的特洛伊城。  对于特洛伊人而言,他们一度繁荣兴旺的城邦已经随同他们自己的尸体埋进历史的废墟中了。伟大的《伊利亚特》以赫克托耳的葬礼为结束的。这是一段精彩的诗句:  当那初生的有玫瑰色手指的黎明呈现时  人们拥到闻名的赫克托耳的火葬堆周围。  在他们聚集一起,集合停当的时候,  他们先用晶莹的酒吧火葬堆上  火力到达地方的余烬全部浇灭  然后死者的兄弟和伴侣收集白骨,  大声哀悼痛哭,留下满脸的眼泪。  他们把骨殖捡起来,放在黄金的坛里,  用柔软的紫色料子把它们遮盖起来。  他们很快把坛子放进一个墓穴,  用大块大块的石头密密层层地盖起来,  迅速垒上坟堆,同时四面放哨,  防备那些戴胫甲的阿开奥斯人攻击。  坟堆垒好以后,他们就回到城里,  集合起来,在宙斯养育的特洛伊国王  普里阿摩斯的宫殿力吃一顿丰盛筵席。  他们就这样为驯马的赫克托耳举行葬礼。  《伊利亚特》的顺序是:阿喀琉斯的愤怒,因此而拒绝出战;希腊一连串失败,直到战船被焚;阿伽门侬向阿喀琉斯求和遭拒绝,帕特洛克罗斯代阿喀琉斯出战并战死;阿喀琉斯伤痛挚友之死,愤而出战,击杀赫克托耳。  《奥德赛》中记述的是“狡黠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转故乡时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它长达十年,但书中结构像《伊利亚特》一样,并不连续写整个十年,而是重点写最后六个星期。诗人桂冠的来历  历史上许多优秀的诗人都曾接受过诗人桂冠,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希腊病逝后,希腊人民在它的灵柩上放着盔、剑和桂冠。盔和剑表明踏实献身于国际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士,桂冠则崇敬他卓越超群的才能。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诗人薄伽丘也接受过罗马元老院和巴黎大学所授予的桂冠。德国诗人海涅曾说过:“不知道我死后,我的棺材上是否有资格放上一顶桂冠。”由此可见,桂冠是对诗人所取得的成就的最高奖赏,是光荣和胜利的象征,是诗人们渴望得到的荣誉。  桂冠是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的花冠,它象征着爱情、光荣和胜利。那么诗人桂冠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有一天受了小爱神厄洛斯的捉弄,被他的爱情之箭射中,爱上了仙女达佛涅,而达佛涅却同时被厄洛斯的冷酷之箭射中,拒绝了阿波罗的求爱,并头也不回地逃跑了。阿波罗跟在后面追着她,眼看就要追上了,达佛涅大声呼唤父亲河神出来帮忙,果然一股巨浪从河里涌起,吞没了达佛涅。浪潮过后,河边亭亭玉立着一株月桂,它就是仙女达佛涅的化身。阿波罗满怀深情地抚摸着它,倾诉着心中真挚的爱情:“达佛涅,你快醒醒吧!亲爱的月桂树,我要把你的枝叶缠在竖琴和银弓上,让你永远陪伴在我的身边;我要把你的枝叶编成花冠,戴在骄傲的诗人和胜利的将军的头上……”从此,桂冠就成了爱情、荣誉和胜利的象征,成了诗人成就的最高奖赏。古希腊悲喜剧的诞生  在古希腊的许多城市,例如伟大的雅典,酒神节是十分重要的节日。古希腊人民认为只有每年隆重纪念酒神的死亡和复活,才可以使土地肥沃、农产丰收。因此每年春秋两季,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典。那时,身穿节日盛装的人们来到装饰富丽的酒神祭坛旁,杀牲献祭畅饮狂舞,围在一起欣赏扮成半人半羊的合唱团即兴演唱《酒神颂》。歌词的内容是哀叹酒神在尘世遭受的苦难,颂扬他的复活与新声。这颂歌就是古希腊悲剧的雏形。后来,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在合唱队前增加了两个既做动作、又和合唱队对答的演员,并增加了布景等,悲剧就正式发展起来了。  古希腊喜剧也产生于酒神节。萌芽时的喜剧只是酒神节上的节目和民间狂欢歌舞、民间滑稽戏。直到公元前487年,雅典才正式确定在春季酒神节庆中增加喜剧竞赛的项目。在伯利克里执政时,酒神节时有专门的演剧活动。人们会挑出三位最有名望的戏剧家,由他们各自写出四个剧来上演,包括三个悲剧和一个喜剧。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看戏,政府甚至发放“观剧津贴”。开始演的是三个令人垂泪的悲剧,然后是那个引人捧腹的喜剧,又叫“洋人剧”。最后由观众们作出评判,看谁获得胜利。这是当时的戏剧家们最重要的节日,他们竭心尽智地发挥自己的天才,创作出最优美深刻的作品。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一位隐居在西西里一座叫杰拉的小城的老人正在野外漫步,构思一部新的剧作。这时天上飞来了一只雄鹰,鹰爪里抓着一只大乌龟,不过这只乌龟把头缩进了壳子,令鹰无从下手。聪明的鹰想找块石头,把乌龟扔下去,壳儿砸个稀巴烂,这样就可以吃到肉了。鹰朝下一望,正好看见下面有一个东西在发光,它想这一定是块光溜溜的石头,便将爪一松,乌龟便从高高的天空带着风声砸将下去。鹰儿得意地想着,哈,马上可以吃到美味的龟肉了。它一会儿便听到了一声闷响,随即是“哇”地一声惨叫……原来,鹰眼中那块光亮亮的石头并非石头,而是那位老人——当时希腊伟大的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光秃秃的脑袋。一个亘古少有的伟大剧作家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真是“祸从天降”啊。他生前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  雅典人埃斯库罗斯,欧福里翁之子  躺在这里,杰拉的麦浪翻腾,  马拉松平原称他作战英勇无比,  头发飘扬的波斯人心里最明白。  这个死法也许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好在舞台上抖包袱。而剧作家不平凡的生与死也正如他创作的作品一样。他的不朽之作《奥瑞斯提亚》,和几乎所有的古希腊悲剧一样,是以神话为题材的。《奥瑞斯提亚》由三部相互密切联系的剧组成:《阿伽门侬》、《奠酒人》、《降福女神》。讲述的是特洛伊战争的领袖人物阿伽门侬胜利归来后为妻所杀,他的儿子俄瑞斯特斯起来为父报仇并为之遭受复仇女神惩罚的故事。  埃斯库罗斯不仅在戏剧的形式和内容上有巨大的革新,深刻的思想性更是他的作品的一个特色。他的剧作中无时不涉及的主题就是命运——深刻的命运感,并且用这命运将个人、家庭、家族、社会乃至神牢牢地联结起来。什么是命运呢?人之命运就是神之命令。神之命令又如何体现呢?在埃斯库罗斯这里,神并不是像莽夫一样直接去决定人的命运,让他们生死,而只是让人自己去走自己的命运之路,人用自己的行动与个性表现自己的命运。如此看来,神是公正的,人所作的一切事情,所遭受的一切命运都是自己得来的,是“咎由自取”。《奥瑞斯提亚》是由一连串的复仇构筑而成的。先是克里腾涅斯拉杀了丈夫阿伽门侬,因为他杀了他们的女儿伊菲格涅亚;第二部,俄瑞斯特斯杀了自己的母亲,因为她杀了她的丈夫、他的父亲;第三部,复仇女神前来报仇,因为俄瑞斯特斯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而这背后即是埃斯库罗斯悲剧中的悲剧意识。有三个方面造就了埃斯库罗斯悲剧中的悲剧意识。第一个是英雄遭难,英雄们悲壮地没落。第二是这些人之所以堕入这样的悲剧,其中重要的原因虽有自己的过失,然而这同恶有恶报却有极大的区分,首先是因为神的作用。第三个因素也许是埃斯库罗斯悲剧之为悲剧的最大源泉,这就是“相对的无辜”。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中,无论是受害者,还是伤害者,都是相对无辜的,然而他们无不遭受命运最残酷的惩罚,而且这是一个绵延数代,似乎无穷无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兄害弟,妻杀夫,父屠子,子弑母,读来能不悲乎?索福克勒斯  在古希腊的剧作家中,索福克勒斯的一生恐怕是最完美的了。他是一位美男子,出身富裕家庭,16岁被选出担任歌颂诸神的合唱队的领唱。28岁时就在当年的戏剧大赛上一举夺魁,被他击败的对手包括伟大的埃斯库罗斯。他整整活了90岁,雅典人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仪,在他的墓前树立了一只善于唱歌的人头鸟雕像。犹如度过了最完美的一生,索福克勒斯也在他的一生中最大地享受了事业的成功。从28岁第一次夺魁起,他就在雅典的戏剧大赛中不断地赢得桂冠。他总共为戏剧节写过123部剧作,得到大约24顶桂冠。《俄狄浦斯王》被公认为是索福克勒斯最出色的作品,也一直被许多人看作是“最完美的悲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都经常提到它,以之为典范。  索福克勒斯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这些古已有之的传说背后发现了深藏着的一个真理——弑父娶母并不是只有俄狄浦斯才有的,它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俄狄浦斯将之化作了行动,其他人只是仅存于心而已!“俄狄浦斯情结”的基本特征:它是与母亲的性关系,它是无意识的,也就是“在梦中”。索福克勒斯可以说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真正发现者。当他道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之同时,也相当明白地道出了人类这种深刻的恋母心理。这也说明了索福克勒斯对人类灵魂是何等的洞悉。正如索福克勒斯所说,这一切都是命,俄狄浦斯甚至在出生之前就注定要遭受如此之苦难。没有幸福是长久的,索福克勒斯在剧中说,这是注定的,我们人类除了默默忍受着痛苦的命运、命运的痛苦外,别无选择。欧里庇德斯  相对于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虽然也同为古希腊著名的悲剧家,而且和他们大致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一生的经历却要曲折得多。他由于出身贫寒而遭人嘲笑(据说他的母亲是一个在市场卖菜的小贩,那个爱损他的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屡次拿这个“不幸”来取笑他);他曾同一个名叫美利托的女子结婚,但婚姻生活相当不幸;他一生勤奋,写下了九十多部剧本,但生前死后得奖加起来不过5次。也许憾于剧本得不到雅典人的喜爱,他在77岁高龄时远离雅典,到了马其顿。这时他已风烛残年,一年多后就死了,可能是被国王的猎狗咬死的。有很多东西只有在失去之后才会发现其价值。欧里庇德斯对于雅典人也是如此。当欧里庇德斯死后,雅典人才终于发现他们失去了一位天才,这时所有雅典人都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公民,为他服丧,为他举行了盛大的祭仪,还派人去马其顿向国王求取他的遗骸。马其顿王拒绝了,无奈之下,雅典人便在城外替剧作家建起了一个衣冠冢,上面镌刻着另一个伟大的雅典人——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诗句:  全希腊世界是欧里庇德斯的纪念碑,  诗人的遗骨在客死之地马其顿永埋,  雅典人最初的不欣赏并不等于欧里庇德斯的戏剧不好,比起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来,他对于悲剧的贡献一点也不比他们逊色。欧里庇德斯的戏剧最“鲜明”的特色要算是对于女性的偏见。这令人想起叔本华和尼采。他剧本的主角常常是女性,然而,那些女性一个个不是凶残就是让丈夫戴绿帽子。但这却并不简单意味着欧里庇德斯对于妇女的鄙视。实际上在这些女性背后隐藏着这位伟大的戏剧家对于整个人类忧患的深深思考。这在他最著名的《美狄亚》一剧中体现得最明白。美狄亚为了得到伊阿宋的爱而抛弃了一切——国家、父亲,甚至杀害了亲弟弟。而当她刚刚过上平静的生活,拥有了美满的家庭时,她的丈夫伊阿宋却喜新厌旧,抛弃她而向年轻的公主求婚。美狄亚也因此要被驱逐出生活了十年的地方。绝望使复仇的火焰在美狄亚的心中燃烧。美狄亚设计杀死了公主和国王,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最后美狄亚抱着孩子的尸体,凌空而去。戏剧就这样结束了,它没有说伊阿宋的结局:同样失去了一切的伊阿宋绝望地自刎在自家门槛上。即便是现在来读《美狄亚》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为什么过去了几千年,这样的故事仍能让人的心灵产生震憾呢?或许是因为故事中美狄亚所代表的女性的绝对的爱情所产生的毁灭性力量,即便是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能够被触动的吧。由此《美狄亚》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具有了现代性。谁能说美狄亚的绝望在现在没有在许多女性的内心延续呢?只是文明的发展使美狄亚毁灭的力量渐渐消磨,渐渐化为每个人内心的侵噬。在伊阿宋与美狄亚的所作所为中,有的是人性没有受到太多压抑时所展示的自由与狂放。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对可能后果的恐惧,更看不到使现代人生命变得如此沉重的道德感所带来的负疚。或许,正是对于古希腊没有沉重负载的生命与心灵的无言欣羡,成为我们如此喜爱古希腊悲剧的深邃缘由。同时,《美狄亚》的悲剧也暗示了现代人的悲剧。美狄亚的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上的,正是这种欲望导致了毁灭。欧里庇德斯敏锐地感到了当时的古希腊人们的纵欲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将使古希腊文明陷于危机之中。因此,在《美狄亚》中他一方面直接地、真实地表达了美狄亚面对欲望时所采取的态度——或许也是古希腊人面对欲望时的真实态度;另一方面,他又同样真实地指出了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悲剧。而这样的思考对于西方现代文明面对的困境似乎也是有所启发的!由此欧里庇德斯跨越几千年的文明与现代取得了相通性。伊索寓言  提起伊索,也许熟悉的人不多,但提起《农夫和蛇》、《狼和小羊》、《鹰与螂》、《农夫的儿子们的争吵》等,也许大家都不陌生。  《农夫和蛇》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了,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决不要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  《狼和小羊》的故事,是《伊索寓言》中著名的一篇。一只狼来到河边,它看小羊在河边喝水,就想吃了它。但狼又想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欲望。于是狼责怪小羊把水弄脏了,害他不能喝水。小羊回答说;“我在下游,你在上游,我怎么会把上游的水弄脏呢?”狼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恶狠狠地说:“你去年骂过我的父亲。”小羊大为吃惊,忙辩解道:“那时我还没出生呢。”狼理屈词穷,终于凶相毕露地说:“即使你辩解得再好,我也不放过你。”说着便猛扑过去把小羊吃掉了。  蜣螂和鹰相比,一个是弱者,一个是强者,它们在力量上不可相比,但在《鹰和蜣螂》中,蜣螂和鹰做斗争却取得了胜利。  一次兔子被鹰追逐,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碰到了蜣螂,便向它求救。蜣螂鼓励兔子和鹰讲理。但鹰却蛮横地吃掉了兔子。蜣螂从这个悲剧中悟出:同鹰是无理可讲的,必须勇敢地和它做斗争。于是,蜣螂经常等候在鹰巢下面,只要鹰一生蛋,它就飞上去,把鹰蛋推滚起来,把它打碎。鹰到处躲避不成,最后只好飞到希腊神话中最高的神宙斯那里,请求宙斯为他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繁殖后代。宙斯便叫鹰在自己的膝上生蛋,以为这样就安全了。但蜣螂毫不惧怕,它知道这一消息后,便带了一个粪团,飞上天去,将粪团抛在宙斯的膝上。宙斯忙掩面捂鼻,慌忙站了起来,膝上的鹰蛋也落地粉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人物可以向强者挑战,可以蔑视宙斯这样所谓天上的“最高神祗”,只要不屈不挠,坚持战斗,最终定会取得胜利。  《伊索寓言》中也有总结劳动人民生活斗争经验的故事,《农夫的儿子们的争吵》便是其中一篇。农夫的几个儿子之间经常发生争吵,不团结。农夫多次劝导也不奏效。一天,农夫把几个儿子叫到跟前,拿了一束木棒让他们轮流折,但谁也折不断。然后,农夫把一束棒拆开,分给几个儿子每人一根,叫他们再折。儿子很容易都折断了。农夫用一束棒折不断,一根棒一折就断的道理教导儿子们说:“你们看吧,假如内讧,便要被打倒了。”这一生动的例子说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  《伊索寓言》中还有许多精彩的寓言,说明深刻的道理。《打破神像的人》是说要打破人们对神明的迷信;《龟兔赛跑》中劝戒人们不要骄傲自大;《乌鸦和狐狸》中讽刺一些人的虚荣心;《狐狸和葡萄》中嘲笑无能者的自我安慰心理;《初次看见的骆驼》中则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在伊索创作的寓言故事中常把奴隶主贵族比为狮子、毒蛇、狐狸等,揭露他们的贪婪残暴,同时又歌颂了广大奴隶和下层平民顽强的斗争精神,鼓励人民团结起来,向贵族奴隶主做斗争,这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动摇了他们的统治,因此,奴隶主贵族对伊索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想杀害他。公元前560年的一天,伊索被奴隶主押到爱琴海边一块高耸的岩石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伊索冷静从容,坚强不屈。终于,伊索被推下了山岩……  《伊索寓言》并不是伊索一个人创作的,其中有他同时代人的作品,也有后人的创作,但这并不影响伊索的伟大,人们将永远记住他的寓言,并从他的寓言中得到启迪和教育。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