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苏德之间的秘密协议,在德国“闪电”战攻打波兰的同时,1939年9月17日,苏联派60万大军进攻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共约20万平方公里的波兰领土;11月,再次出兵芬兰,从芬兰手中获得了4.l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接着又通过外交手腕迫使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申请加入”苏联,使苏领土又增加了17.4万平方公里;此外,苏联还派兵进攻罗马尼亚。通过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为苏联获得了近4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2400万人口,从而建立起了从芬兰湾到黑海海岸的“东方战线”。闪电战吞噬波兰——二战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突然出动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闪电战又称闪击战,就是利用大量快速部队和新式武器发动猛烈攻击,在短时间内取得战争胜利的一种战术。这种新的军事思想是一战后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提出来的,他认为由于坦克的高度机动性,在空军的配合下大量使用坦克部队可以速战速决。最初,富勒的这种先进战术思想未能在英、法军界引起重视,反而被当作一种哗众取宠的主意,许多将军仍然坚持认为坦克只能配合步兵作战。然而这种战术思想被战争狂人希特勒所看中并采纳了,在二战开始时用于突袭波兰便大获成功。 法西斯德国之所以选定对波兰作为其侵略战争的开始,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波兰重要的战略地位,占领波兰是希特勒称霸世界的战争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临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临波罗的海。除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波兰还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上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德国如果占领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而且还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既可以消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建立袭击苏联的基地。因此,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后,下一步侵略的目标就定在波兰。 从1938年10月起,德国就向波兰接二连三地提出领土要求,要波兰交出“波兰走廊”和但泽地区,并将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也转让给德国。这些无理苛刻的要求遭到了波兰政府的严辞拒绝,于是希特勒决定用武力迫使波兰就范。德军侵波战争的计划代号为“白色方案”,其战略企图是:利用装甲兵团和优势航空兵,实施突然袭击,首先歼灭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军主力,占领西部和南部工业区,然后向波兰腹地推进,围歼波军残余部队,力求两周内一举灭亡波兰。波兰战役,是法西斯德国“闪电战”在战争中的首次应用。为了保证能迅速突然地吃掉波兰,希特勒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玩弄了一系列欺骗手法,大放和平烟幕,麻痹对方,以掩盖其紧张的战备活动。对原来与波兰有边境争议的但泽走廊和但泽市,希特勒故意表示:“德国方面,可延至来年或更久”;并向英国政府示意:“但泽问题乃属地方性问题。”在发起战争的前几天,德国还派遣了一艘战舰伪装为训练舰访问但泽,并派了一个“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波军参谋部,并向波兰军事当局解释:“德国准备进攻波兰全是谣传,德国确定不动员。”直到临战前几小时,德国外交部长还假装非常亲热的样子接见了波兰驻柏林大使,并举行会谈,会谈后,柏林电台立即广播了德国的和谈提案。在一片和平气氛的掩盖下,希特勒向波兰边境集结了大量军队和作战物资。部分德军还扮成但泽军队模样,从东普鲁士开入但泽。德国的法西斯组织“黑卫团”,也以进行体育比赛为名进入但泽。 当一切都准备充分后,就只差一个发动战争的理由了。为了所谓名正言顺,希特勒导演了“德国遭到波兰侵略”的闹剧。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兰军装的德国党卫军冒充波军,袭击了德国边境的格莱维茨电台,在广播里用波兰语辱骂希特勒和德国,并丢下几具身穿波兰军服、实际上是德国囚犯的尸体。接着,全德各电台都广播了“德国遭到了波兰突然袭击”的消息。9月1日拂晓,德国便大举入侵波兰。 依据闪电战的要求,德军首先出动了2000多架轰炸机,对波兰全国主要的机场电站、桥梁、行政中心、交通枢纽狂轰乱炸。在飞机空袭的掩护下,以坦克和摩托化师为先导的地面部队迅速突破了波军防线。深入波兰阵地后,德军如入无人之境,每天向前推进将近60公里。 除了利用飞机、坦克、大炮实施正面进攻外,德军还利用潜伏在各地的奸细制造恐怖和混乱。9月16日,德军两个兵团就胜利会师,次日完成对首府华沙的合围。波兰与英法两国曾订有盟约,德波战争爆发后,9月3日,英法政府对德宣战,并表示要履行保护波兰独立的诺言。但实际上英法政府却宣而不战,开始了奇怪的“静坐战争”,没有认真援助波兰。波兰当局被希特勒最初所制造的假象所迷惑,错误地认为德军主力被英法牵制着,不会东调进攻波兰。等到发现德军大兵压境时,波兰政府才迟迟于1939年8月24日开始局部动员。由于时间仓促,波军只动员了40个师和22个旅仓促应战,结果在德军的进攻下防线迅速瓦解。波兰政府于9月16日逃往国外。敦克尔刻大撤退 敦刻尔克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法国港口城市,在二战期间,它却以世界上最大一次撤退的发生地而闻名于世。在1940年5月27日至6月4日短短9天的时间里,近34万英法联军在这里奇迹般地逃脱了德军的三面重围,回到英国本土,从而为英国后来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德国法西斯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德国拥有100多个师,300多万军队,相当于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总和。如若后者能够积极联合,共同抗衡德国,则德国的闪电般的进度就无法实现。然而处于虎狼之侧的法国却认为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完全可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因而战略上呆板保守,心态上高枕无忧,对德国的步步紧逼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也称“静坐战争”。 法国的消极应战终于导致了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击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而后悄悄绕过马奇诺防线直插法国腹地。法军猝不及防,整个防线迅速瓦解,拥有数百万之众的法国军队大部分投降或做了俘虏,只有数万人与驻法英军一起从敦克尔刻渡海逃往英国,法国这个曾称雄欧洲大陆的大国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即宣告灭亡。不久,德国法西斯的铁蹄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在1940年与法国的战局中,德军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切断了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比、荷盟军与索姆河南部法军主力的联系。英法联军多次实施反突击,均因兵力不足、行动时间不一、缺乏空中支援和统一指挥而未能奏效,约40万英法联军处于三面被围之势,被迫陆续退缩到敦刻尔克地区,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成为他们唯一的海上退路。希特勒的一念之差给了联军一次撤退的大好时机。24日,希特勒出于保存装甲部队实力的目的,命令从侧后包围联军的德“A”集团军群停止前进,把围歼任务交给空军和从正面进攻的“B”集团军群,从而耽误了时间,贻误了战机。 因为敦刻尔克港口本身就是一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所以形势仍然万分危急,40多万人要赶在德军大规模轰炸围攻之前从这个港口撤退。 26日,英国政府下令实施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多佛尔港司令拉姆齐海军上将被任命为撤退行动总指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3万人。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共派出各式各样的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英法联军撤退开始后,德军马上加强了地面进攻,并从空中和海上攻击英法运输船队。英法联军顽强抗击,在英空军掩护下经9昼夜奋战,将33.8万余人(其中法军12.3万人)撤至英国。 在这次大撤退中,各类运输船只组成了一只奇怪的“无敌舰队”,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安全的护航。这支船队中有政府征用的船只,但更多的却是自发前去接运部队的人民,虽然没有命令要求他们冒生命危险,但不列颠民族征服海洋的精神以及对世界和平的追求却让他们义无返顾地投入到这次“营救活动”中。 陆上等待的士兵无疑是处境最为危险的,时间滞后一点就意味着生命的失去,但是他们富有纪律性,即便已经连续战斗了十多个日日夜夜,缺少睡眠,忍饥挨饿,然而他们一直保持队形,始终服从统一调度指挥。经历过敦刻尔克战斗的老兵们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拥有一种极为嘶哑的嗓音——一种荣誉的标记“敦刻尔克嗓子”,这种嗓音就是因为撤退现场到处充满着嘈杂声、高射炮声、机枪声导致人们“高声喊叫”而留下的后果。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就是德国法西斯闪击苏联的军事行动作战计划,“巴巴罗萨”的意思是“红胡子”,这个代号是希特勒亲自命名的。因为历史上“红胡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腓特烈是崇尚侵略扩张的家伙,他曾六次入侵意大利,并指挥十字军东侵。穷兵黩武的希特勒幻想能够像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一样东征西讨,称霸世界。 德国与苏联之间并不直接接壤,中间还隔着一个波兰。要征服苏联,必先征服波兰,而波兰又是英国和法国的盟国,如果对波兰开战,那就等于与英国、法国和苏联同时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在提醒着希特勒,绝对不能搞两线作战,否则,德国必将重蹈覆辙。希特勒忍痛暂时放过了苏联,还与它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满足了它对势力范围的要求。 早在波兰沦陷后,德国西线对英战事“海狮计划”还在进行之际,希特勒就指示自己的参谋人员,加紧策划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企图以闪电战的方式突然袭击苏联。这次行动的代号最初是“奥托”。希特勒对这个代号并不满意,因此,在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的第21号指令中,“奥托”被改成了“巴巴罗萨”。德军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击战”的方式,兵分三路实施迅猛突击。北路攻打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中路指向莫斯科,妄图占领苏联的心脏,使苏联陷入瘫痪,南路夺取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希特勒的“美梦”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闪电战,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击垮苏联,在冬季来临之前结束战争。这个期限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短,但是,考虑到德军的赫赫战功,这个期限定得已经足够宽。德军曾经在27天内征服波兰,1天内拿下丹麦,23天夺取挪威,5天内轻取荷兰,18天荡平比利时,39天就使有“欧洲第一强国”之称的法国俯首称臣。处于对德军战斗力的自负,希特勒疯狂地叫嚣“我们只要在苏联的门上踹一脚,苏联这座破房子就会倒塌下来。” 关于“巴巴罗萨”行动,希特勒费了好大的劲进行保密,但是,几乎从“巴巴罗萨”计划一出笼,有关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而且越传越详细,不仅德军的兵力调动和主攻方向暴露无遗,就是希特勒决心开战的日子,也一步步地泄露出去,成了当时喧嚣一时的新闻。不过,最早报告德国即将入侵苏联的不是当事国苏联的情报人员,而是与苏联不共戴天的老对头——美国人。机密情报称,希特勒已经决定进攻苏联,时间可能是春季,“海狮”计划是掩护“巴巴罗萨”行动的幌子。此外,美国当时破译的日本的外交密码也证实了“巴巴罗萨”情报是可信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向斯大林提供了类似的情报。促使丘吉尔提出上述判断的根据不是情报,而是来自他对希特勒心理的准确把握和他对形势的客观判断。不过,当时莫斯科对伦敦并不信任。 6月18日,苏军边防监察哨逮住了一名偷越国境的醉酒的德军士兵。第二天早晨,酒醒的德军士兵供出了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6月22日晨4时,德军将向苏联发起全线攻击。然而苏军边防官兵都不相信一个小小的士兵能供出如此绝密的情报。俘虏的供词送到苏军第五集团军司令员案头时,司令员竟一笑了之。由于前苏联最高当局对形势判断错误,缺乏应对突然袭击的准备,因此在战争初期损失极其惨重。 其实,斯大林知道苏德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并为此作了一些准备。可惜希特勒走在了他的前头。虽然斯大林说自己信任希特勒,但他知道,法西斯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敌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是一个权宜之计。可是在斯大林心目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1942年之前德国不会进攻苏联。他确信希特勒不会搞两线作战。因为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对避免两线作战的教诲极为推崇,这在斯大林心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表示“我不需要任何苦告,我知道战争即将来临,但是我以为我还有6个月的喘息时间。”斯大林对战争的时间表作如是判断,可是,希特勒却等不及了。 1941年6月21日下午,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伯爵收到一份发自柏林的密码电报,上面写着“特急,国家机密,大使亲收”的字样。舒伦堡知道,他最担心的一件事终究还是要发生了。德国进攻苏联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6月22日零时30分,苏联政府才发布命令,警告各军区司令部和各舰队司令部注意迫在眉睫的危险,马上进入战斗准备。可是一切努力都显得太晚了。 在苏军战场上,随着苏军大踏步后撤,德军乘胜追击,很快兵临苏联两个最大的城市——列宁格勒(旧称彼得堡)和首都莫斯科。9月18日,希特勒亲自签发命令:“对敌人必须毫不留情,列宁格勒或莫斯科方面即使提出投降,也不得予以接受,要把这两座城市从地球上抹掉。”不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列宁格勒原名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的俄国“欧洲之窗”,200多年来一直是辽阔的俄罗斯帝国的首都,也是十月革命的发源地。1924年,为了纪念苏联伟大的革命领袖列宁而把它更名为列宁格勒,被人们称为“苏联第二首都”。 德军统帅部考虑到政治、经济和战略意义等因素,将列宁格勒定为其侵略的首要目标之一。在“巴巴罗萨”计划中,攻占涅瓦河上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德军统帅部想从地球上抹掉列宁格勒,杀光居民,从而消灭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于是希特勒调集了40个师、6000门大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在希特勒1940年12月18日发布的第21号训令,即“巴巴罗萨”计划中,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从东普鲁士出发,消灭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苏军部队,尔后同芬军协同,于1941年7月21日之前攻占列宁格勒。希特勒对自己的闪电战术十分乐观,他宣称,届时他要前往列宁格勒冬宫广场检阅军队,把庆功宴会摆在列宁格勒阿斯托里亚饭店。 北方集团军群由勒布元帅指挥,共22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其中,第4装甲兵团下辖曼施泰因上将的第56装甲军、莱因哈特上将的第41装甲军以及党卫军“骷髅”摩托化师。 苏军担任列宁格勒防御任务的总指挥是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加上西北、北方2个方面军,共5个集团军、37个步兵师、9个骑兵师和10个装甲旅参加了防御。 7月1日,德军占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7月4日,德军突破了苏军在拉脱维亚——俄罗斯边界的防线,接着德军又在7月9日轻松占领了苏军弃守的普斯科夫,打开了通往列宁格勒的大门。再加上芬军东南、卡累利阿2个集团军猛烈进攻列宁格勒北面芬兰一侧,此时列宁格勒已经陷入了德、芬两军的南北夹击之中。 伏罗希洛夫紧急动员百万列宁格勒居民夜以继日地围绕列宁格勒构筑了三道防线。因为苏军的顽强抵抗以及卢加河畔的天然屏障阻碍了北方集团军群的推进,使希特勒7月21日前拿下列宁格勒的计划破产了。7月19日,希特勒发布第33号训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的霍特第3装甲兵团向北转进,切断列宁格勒——莫斯科之间的交通线,并协助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尽管如此,德军8月份的推进速度还是下降到每天2公里。8月21日,南路德军占领楚多沃,切断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8月底,北路德军进至距列宁格勒城南仅20公里的斯卢茨克——科尔平诺地区。9月8日,南路德军到达列宁格勒城东面的拉多加湖南岸,占领施吕瑟尔堡,切断了列宁格勒与外界联系的最后一条陆路交通线,将列宁格勒三面包围,只有拉多加湖一边可以与外地保持水上和空中的联系。形势对苏联极为不利,列宁格勒似乎已经岌岌可危。 9月9日,德军又向列宁格勒发起新的进攻。进攻前,德军对该市进行了猛烈的炮击和空中轰炸,情况异常紧急。德军已突至城市接近地。朱可夫大将负责指挥方面军,他领导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苏联军民团结一致誓死保卫列宁格勒。德军统帅部未能实现其在9月份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遂于10月中旬决定向季赫温实施突击。11月8日,德军夺取了季赫温,切断了最后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将物资运至拉多加湖,再由水路运至被围城市的必经之路。12月9日苏军又攻占了季赫温,并将德军赶过沃尔霍夫河。在1941年冬季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列宁格勒人奇迹般地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开辟了一道冰上公路,通过这条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生命之路”,运进粮食,运出伤员,从而战胜了严寒和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困死列宁格勒人的企图。 1942年1—10月,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的突击集团东西夹攻和锡尼亚维诺方向实施的顽强战斗,疲惫消耗了德军基本兵力。但是由于兵力兵器不足和军队指挥上的缺点,两次战役都未取胜,未能解除城市封锁。这段时间,在列宁格勒附近,掀起了群众性的狙击手运动。 1943年1月12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所属第67集团军各兵团、沃尔霍夫方面军所属突击第2集团军各兵团和第8集团军部分兵团,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命令着手实施“火星”战役。在1943年夏秋战斗中,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以积极行动打破了德军再度前出拉多加湖沿岸和重行封锁列宁格勒的企图。苏军肃清了沃尔霍夫河岸基里希登陆场的德军,攻占了德军坚固防御枢纽部锡尼亚维诺,从而改善了自己的战役形势。 由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左岸乌克兰、顿巴斯战役及第聂伯河战役中的胜利,至1944年初已具备在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两市附近实施进攻的有利条件。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的结果使“北方”集团军群遭到重创,列宁格勒州几乎全境解放。1944年夏,苏军击溃了苏德战场北翼德军战略集团,从而注定了芬兰退出战争,德军战略战线的北翼处于彻底崩溃边缘。莫斯科保卫战 苏德战争开始后,希特勒就将夺取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作为他的首要目标,他坚持认为列宁格勒和乌克兰比莫斯科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所以当中央集团军群攻占斯莫棱斯克,扣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时,他却暂时放弃了对莫斯科的进攻,分散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去支援对乌克兰和列宁格勒的作战。而当基辅会战展开后,希特勒又突然改变了他的战略,决定等基辅会战胜利结束后,将作战重点回到莫斯科轴线上,而只对列宁格勒实施围困。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5号训令,代号“台风”行动,确定10月2日发起莫斯科会战。训令规定,莫斯科攻势由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实施,同时还从南方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抽调了大批兵力。至9月底,中央集团军群已集中了74个师(其中包括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180余万人、1700辆坦克、14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390架飞机。中路是由克鲁格元帅指挥的第4集团军和赫普纳指挥的第4装甲兵团,其任务是先从斯莫棱斯克南面向莫斯科以西的维亚兹马包围,再由此向莫斯科挺进;北路是斯陶斯指挥的第9集团军和霍特指挥的第3装甲兵团,其任务是先从斯莫棱斯克北面向维亚兹马包围,再向东北,从北面包围莫斯科;南路是魏克斯指挥的第2集团军和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其任务是对布良斯克的苏军发起钳形合围并予以聚歼后,由南面包抄莫斯科。 担任莫斯科防御任务的苏军共三个方面军,最初约80万人、770辆坦克、9150门大炮和迫击炮、545架飞机。西方方面军部署在维亚兹马以西60英里处,其任务是阻止德军沿主要方向突入莫斯科;大本营的预备方面军,与西方方面军成纵深梯次配置,其任务是阻击突破西方方面军的德军;叶廖缅科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其任务是阻止德军对布良斯克的突破。苏军的企图是:阻止德军进攻,歼灭和消耗德军,争取时间集中预备队,为反攻创造条件。 1941年9月30日,南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首先拉开了“台风”行动的序幕,当天就撕开了苏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防线,向前推进50多英里。10月2日,中路和北路主力从南北两面发动对苏西方方面军的攻击,并冲垮苏军防线。随后,古德里安攻占了奥廖尔,并指挥其第47装甲军北上,向布良斯克进攻。10月4日,霍特的第3装甲兵团和赫普纳的第4装甲兵团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向维亚兹马进逼。10月6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师占领了布良斯克。10月7日,霍特和赫普纳两只装甲兵团在维亚兹马会师,苏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一部被包围。10月8日,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和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也包围了苏布良斯克方面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下令各路德军立即对这两个包围圈内的苏军进行清剿,并继续向莫斯科进军。10月10日,斯大林将冲出德军重围的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残部合并组成的新的西方方面军,并任命朱可夫为司令员,全面负责莫斯科防御战的指挥。10月13日,赫普纳的第4装甲兵团向莫斯科西南方的卡卢加(距莫斯科100英里)突击,苏军防线被冲破,朱可夫被迫放弃该城。同时,霍特的第3装甲兵团攻占了莫斯科西北方的加里宁(距莫斯科98英里)。14日,德陆军总部下达命令,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各路军团从南、北、西三面包围莫斯科,并拒绝任何有条件的投降。18日,德军突进到距莫斯科只有60英里的莫扎伊斯克。10月20日,德军完成了对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这两个包围圈内苏军的清剿,苏军66.3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2辆、大炮和迫击炮5412门。“台风”行动初战告捷。 虽然对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的包围消灭了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但天气变坏使得德军的攻势锐减。当德军前锋装甲部队进到莫扎伊斯克时,天已开始下雨了,道路变成了泥河。坦克走不多远就陷入泥潭中,简直无法前进。南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困在奥廖尔到图拉之间的公路上达几天之久,一切补给只好依赖空运。德军于是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这给了苏军宝贵的喘息时间。在确认日本武装力量将全力南攻而无意对苏作战后,斯大林又将部署在西伯利亚与日本关东军对峙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支援。 苏军渐渐地从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所蒙受的惨重损失中恢复过来。天气越来越冷,由于没有冬季服装,德军开始出现严重的冻伤。然而,远离前线的德军最高统帅部却又开始策划新的攻势。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集中了51个师,并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其左面是霍特的第3装甲兵团和赫普纳的第4装甲兵团,其任务是分别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莫斯科;右面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则从南方向莫斯科包围。 11月16日,“秋季攻势”开始发动,霍特的第3装甲兵团慢慢地向莫斯科西北方向前进,不久突破了莫斯科伏尔加运河,到达距莫斯科只有24公里的伊斯特腊镇。右面赫普纳的第4装甲兵团进到了莫斯科以西的齐维特科瓦。同时,南面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包围了莫斯科东南方的图拉。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突击与反突击战。越来越多的苏军西伯利亚精锐师源源不断地补充到苏联守军的队伍中。11月27日,气温骤降了20度,一下子跌到了零下40摄氏度。寒冷成为德军最大的敌人,数以千计的人员被冻伤,不少人被冻死,机器停转、武器失灵。 12月1日,包克挥其疲惫之师,再次发起攻势以作最后的努力,德军在各个方向的进攻都被可怕的严寒和苏军顽强的抵抗阻止了。12月4日,当气温降至零下52摄氏度时,德军再也不能有效作战了。12月5日,斯大林下令苏军实施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反攻。到12日,各路德军战线被苏军迅速突破。15日,苏联政府机构迁回莫斯科。此时,希特勒为了避免重蹈1812年拿破仑的覆辙,他要求德军向后方运动而不是全线撤退,将原前进的补给线都变成抵抗据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也就是今天的伏尔加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的60公里处,是苏联疆域欧洲部分东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民的伟大卫国战争,是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并粉碎纳粹德军集团而进行的一次激烈的大规模会战。这次会战历时六个半月,从1942年7月17日德军进攻开始到1943年2月2日苏军反攻胜利结束,以1942年11月19日为界,从苏军的角度可以把整个会战分为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两个阶段。 法西斯德军及仆从军于1941年6月22日不宣而战,开始实施“巴巴罗莎计划”,闪电入侵苏联国境。苏德战场上,双方的战事主要是围绕攻城与守城来进行。在1941年至1942年的冬季战局中,苏军的主要任务是消除德军对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高加索的威胁。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计划,但是仍然暂时保持着优势兵力。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签发了第41号作战指令,处心积虑地布置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军事计划,德军意在通过占领斯大林格勒,切断苏联北部重镇同南部的联系,占领高加索石油区、顿河和库班地区,包抄莫斯科。希特勒知道两线作战必然会以失败告终,为了能够专心对付英美、夺取中近东和印度,就必须尽快消灭苏军主力,移师西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希特勒决定孤注一掷,在六七百公里的苏德战场南线部署了150万左右的兵力。 在夏季战局中苏军失利。7月17日,德军第6集团军进抵顿河大弯曲部,威逼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地区。针对德军企图,苏军最高统帅部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与之对峙,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了。 从7月17日起,苏军第62、第64集团军与德军第6集团军进行激烈战斗,开始了方面军主要防御地带的争夺。至8月10日前,该部苏军退到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层防御围廓,阻止了德军前进。8月19日,德军再次发起猛攻,从西面和西南面同时实施向心突击,力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并出动几千架次的飞机对城市进行了狂轰乱炸,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德军一部分兵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逼近伏尔加河畔,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夺取该市。激战一直持续到9月12日,德军统帅部以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同时出击,行进间夺取斯大林格勒的计划破产了。 当德军从西面和西南面逼临城区时,固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第62、第64集团军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从9月13日起,德军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向市中心的第62集团军各兵团反复发动冲击,切断了苏军第62集团军与第64集团军的联系,并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第一火车站。27日德军又发动了第二次强攻,开始了争夺红十月村的战斗和巷战。在这种危急形势下,斯大林把近卫第13师调过伏尔加河,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第一火车站争夺战进行了一周之久,车站13度易手。9月中旬起,双方把全市的广场、街道变成了战场。到了9月底,战斗重心转移到北部工厂区。11月11日,苏军做好了反攻准备时,德军虽已突入市七个区中的六个区,但最后一次强攻,仍未能占领整个城市。在苏军的不断打击下,德军的进攻力已消耗殆尽,被迫转入防御。 斯大林格勒军民的英勇战斗,为苏军的全面反攻赢得了时间。1942年11月19日,经过猛烈的炮火准备,集结在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和南面的苏联红军揭开了反攻的序幕。经过两天战斗,突破了德军防线。23日,南北两面的苏军会师于卡拉奇,把德军第6集团军及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共33万人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希特勒急令鲍罗斯死守阵地,并答应派援军前去解围,空运作战物资,然而已为时太晚了。1943年1月10日,苏军开始了旨在分割并各个消灭被围德军的进攻。到31日被围南部德军被消灭,以第6集团军司令为首的残部投降。2月2日北部德军投降,坚持了6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了。苏军消灭了德军在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约150万人。由德军及仆从军所组成的最大军队集团彻底遭到覆灭。“虎!虎!虎”——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仍然如往常一般阳光明媚,水波碧蓝。然而就是这一天,却是美国人永远感到痛心和羞耻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早晨,驻扎在珍珠港附近的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了日本的沉重打击。 这天清晨,本来有两个值班的美军新兵在雷达监视器前无聊地摆弄仪器时发现有一群飞机从东北方向130海里外朝瓦胡岛飞来。陆军基地的值班军官却告诉他们别多管闲事,并说那是美国空军的B—17飞机从本土飞来。 港湾里轻松安详的气氛很快就消失了,一场灾难从天而降。雷达荧屏上显示如蝗虫一般涌向太平洋舰队基地的飞机实际是从日本六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83架日本飞机,它们的袭击目标正是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为什么珍珠港会成为日本攻击美国的首选之地呢?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原因。法西斯德国的节节胜利和《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给日本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为了摆脱困境,日本叫嚣“不要耽误了末班车”,企图以海洋政策的胜利来挽救大陆政策的失败,因而决定实施南下战略。而珍珠港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东距美国西海岸2090海里,西距日本3200海里,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经营已久的主要基地,也是美国和远东、西太平洋之间的海上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太平洋心脏”之称,而位于这个黄金位置的珍珠港被麦克阿瑟称作“最强大的基地”,它是日本南下的心腹之患。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认为,美国海军主力已经进至夏威夷,对日军南下造成严重威胁,如果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起攻击,用舰载航空兵摧毁或者瘫痪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型舰船和飞机,使其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和参战,就可以使日本夺取战争初期的制海、制空权,从而保证南下的侧翼安全。 于是,在日本天皇的授意下,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秘密制定了远渡重洋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并决定由南云海军中将率领舰队去完成这一任务。 偷袭珍珠港的特遣舰队在11月26日秘密离开日本,在海上隐蔽航行了12天后,到达距离瓦胡岛230英里处,攻击的飞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直扑珍珠港。为了迷惑麻痹美国,日本在正式发动袭击前夕还特意派出了所谓的和平特使到华盛顿进行谈判,要求和平解决两国争端,并信誓旦旦地宣称“日本和美国没有任何理由打仗”。 日本战机飞临珍珠港上空后马上展开了攻击。规模庞大的机群呼啸而下,炸弹有如飞蝗般落下去。直到看见自己的舰艇起火,舰队司令部的军官们才大梦初醒,这不是“特殊演习”。可是混乱之中,美军措手不及,根本无法还击。具体执行任务的渊田中佐马上发出了奇袭成功的预定信号:托拉!托拉!托拉,也就是世上著名的暗号——虎!虎!虎!一手策划珍珠港袭击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坐镇在万里之外的广岛“长门”号旗舰上收到了这个信号。 日机的第一轮攻击进行了约半个小时,随后,171架日机进行了第二波攻击,随后悄悄撤离了珍珠港上空。这是一场海上、水下、空中闪电式的立体袭击战,历时1小时50分钟,使美国损失惨重,包括美主力舰4艘被炸沉,重创1艘,炸伤3艘,飞机被击毁188架,机场全部报废,美军官兵死伤4500多名。而日本仅损失了区区29架飞机和死亡几十名飞行员。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赢得了这场赌博,这是他最为冒险但却收益最大的一次赌博,这场豪赌使得他名震世界海战史。 珍珠港上空的滚滚硝烟和美国士兵的鲜血使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一夜之间销声匿迹。12月8日中午,因行动不便而一向深居简出的罗斯福总统向美国参、众两院发表了为时6分钟的讲演:“昨天,1941年12月7日,美国遭到了蓄意的猛烈攻击,这个日子将永远是我们的国耻日!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日本无端和懦怯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大联盟成立 德、意、日法西斯把战争和法西斯暴政强加于各国人民,随着战火的蔓延,经过反法西斯国家一系列双边和多边会谈,以美、英、苏、中诸国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国家加强了彼此间的援助和合作。 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根据1937年中立法宣布中立。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实行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向交战国出售武器,这有利于拥有海军优势的英、法。法国败降和英国退守英伦三岛后,美国公众舆论要求给英国以援助,孤立主义势力削弱。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与美国安全有重大意义的国家用以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拨款70亿美元用于实施《租借法案》。这意味着美国完全放弃“中立”政策,实际上介入欧洲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 1941年6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希特勒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宣布对苏联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齐心协力打击敌人。1941年6月24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包括苏联在内,都将得到美国的援助。不久,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表明苏联的卫国战争“将同各国人民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结成了“统一战线”。7月12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英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相互承担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彼此支援和战斗到底的义务。8月16日,苏、英签订贸易、贷款和支付协定,英国给予苏联1000万英镑贷款。8月中旬,美国派往苏联的船队也启航出发了。苏联还同流亡在伦敦的捷、波、挪、比等国政府签订了合作协定,承认了“自由法国”。 1941年9月29日苏美英三国会议在莫斯科召开。10月1日,三国签订议定书,规定美、英两国从1941年10月—1942年6月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及其他武器装备;苏联向英、美提供原料。10月30日,罗斯福宣布向苏提供l0亿美元贷款。11月7日,美国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了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国宣布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当天英国也对日宣战。次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及其仆从国宣战。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相继对日作战。至此,各国都已逐步认识到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斗争也成为世界的最主要矛盾,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条件已完全具备。 12月22日,美英首脑倡议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国家签署一项同盟宣言。美国提出的宣言草案经与英、苏磋商修改后,用急电发给各盟国。经过磋商,1942年1月,在华盛顿签署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的《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可加入本宣言。这个联盟不仅有同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参加,还有原来互相对立的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参加,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同盟,它是法西斯国家以外的几乎所有国家和法西斯势力以外的一切力量的最广泛的联盟。世界上拥有巨大人力和物资资源的各大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实行全面合作,使得法西斯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此,与法西斯对抗的,不再是一些分散的单个的国家,而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是太平洋上一个面积只有4.7平方公里的小岛,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该岛距美国旧金山和日本横滨均为2800海里,处于亚洲和北美之间的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日本偷袭珍珠港虽然获得了重大胜利,但美国的航空母舰当时不在港内,所以一艘也没有受到损失。日本决定再集中优势兵力,彻底歼灭美国航空母舰。要实现这一计划,首先就要拿下位于夏威夷群岛东北方的美国重要的航空基地中途岛,把它作为日军的作战基地。 按照联合舰队制定的作战计划,日本进攻中途岛的舰队分为四支:山本亲自率领一支主力舰队,准备同美国舰队进行决战。南云忠一率领的第一航空母舰舰队担任主攻,它有“赤诚”、“加贺”、“飞龙”、“苍龙”四艘大型航空母舰。另外,每一艘航空母舰上还有36架基地空军驱逐机,准备在占领中途岛以后布置到岛上。另一支入侵舰队护送12艘运输舰,载着5800名官兵,准备在中途岛登陆。与山本相比,美太平洋舰队无论在数量和进攻能力上都出于劣势。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美海军在1942年1月从被击沉的日军潜艇中打捞到日军的密码本,并成功地破译了日本海军的“JN25密码”,使尼米兹能够获悉了日军的行动计划。 1942年4月和5月期间,在美军截获的日军通讯信号中,有一个“AF”名称出现的频率和次数明显增多。罗奇福特果断地推断,“AF”是指中途岛。为进一步证实这一推断的准确性,罗奇福特特意命令驻中途岛上的美军用浅显的明码拍发了一份作为诱饵的无线电报,谎称中途岛上的淡水设备发生了故障,供水紧张。果然随后不久,美军截获了另一份日军密电,电文说AF可能缺少淡水。显然日本所提到的就是中途岛。罗奇福特小组以此为突破口,破译了反映日军舰队作战计划的所有通讯,可以说已经是知己知彼。 即便是处心积虑很长时间,山本还是不敢轻敌。6月3日和4日,日本两次空袭荷兰港,企图诱使美军分散兵力驰援阿留申,但均告失败。于是,他立即下令细萱舰队停止进攻阿留申并迅速南下,协同主力准备与美军舰队决战。6月4日凌晨3时左右,山本在离前方舰队数百海里外的“大和”号旗舰上向各舰队指挥官发出了“准备战斗”的电令。 因为美军事先有所准备,日军轰炸机的第一轮攻击波并未对中途岛构成重大打击。在针对中途岛的第二波攻击快要展开时,日军侦察机发回来情报说“发现敌军舰队似乎由1艘航空母舰垫后”。这给南云提了一个难题:或者选择马上动用第二波飞机发动一次进攻,第一波袭击中途岛的飞机正在返航,因为油料马上就快用完,无法在空中等待太长时间。另外一个选择是在发起第二波攻击之前,回收第一波机群以及正在为舰队护航的战斗机,以便重新装满弹药和油料。这样将可能发动一次较强的攻势,但至少需要1个小时的时间,而且这段时间容易成为美军飞机轻松袭击的大好时机。 也许认为美军舰队不会利用时间差来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南云自信地采取了第二种方案。他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而又尽可能减少损失。于是,南云让各战舰将已换装上炸弹的飞机再次送回机库重新改装鱼雷,收回中途岛归来的第一波飞机,并命令舰队以30节的航速向北撤离。 有几个架次的美军战机发现了日本航母的动向。在接到信号后它们马上起飞,准备轰炸日军航母,但由于美军庞大的机群缺乏配合,编队四分五裂,而且南云让舰队转向航行,一些美机来到预定海域却不见敌军舰队踪影。 或许应该感谢命运,从“企业”号上起飞的33架美军“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由于燃料不足,他们正准备返航时,却突然意外地发现了1艘日军驱逐舰,于是率队紧随日舰而行。10分钟后,在6000米的高空中,麦克拉斯基他们发现了由4艘航空母舰组成的蔚为壮观的南云舰队。从“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7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也紧随其后。此时的日舰正处于极易受攻击的境地,甲板上到处是鱼雷、炸弹及刚加好油的飞机,而且保护航空母舰的战斗机正在低空四处追杀美军鱼雷机。这正是美军展开攻击的有利时机。“企业”号的33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分成2个中队分别攻击“赤城”号和“加贺”号航空母舰,而“约克城”号的17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则专门攻击“苍龙”号航空母舰。 中途岛之战,美军共损失1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147架飞机和307人。日军共损失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322架飞机和3500人,另有1艘重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受重创。更重要的是,日本海军损失了2/3的大型航空母舰以及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所据有的海空控制权。莱特湾大海战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的决战阶段,太平洋战场的军事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美军连续不断的打击下,日本在太平洋上苦心经营的外防御圈已经土崩瓦解。1944年,美军相继攻占塞班岛、提尼安岛、关岛和帛硫群岛以后,战略反攻的锋芒已经进逼到菲律宾、台湾、琉球群岛和日本列岛一线。为了拼死一战,日本集中残存的全部海军兵力,与美军在菲律宾的莱特湾进行了一场殊死的大搏杀。莱特湾海战是日美双方在太平洋战争中最后一次海上较量,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经此一役,美军全歼了日本航空母舰编队,夺取了菲律宾海域的控制权,而显赫一时的日本帝国气数将尽,开始濒临灭亡的边缘。 1944年10月在太平洋战场,美日海军在莱特湾南北长1000海里、东西宽600海里的范围内进行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大海战,持续三天四夜,双方参战总排水量1616836吨,军舰多达500余艘,其中参战航空母舰多达40艘,飞机数千架。从损失来讲,战沉军舰32艘,排水量34.2万吨,堪称世界海战之最。此战盟军大获全胜,几乎全歼了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主力,为最后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马里亚纳海战这次史上最大规模的航空母舰对决中,日本落败。1944年8月,马里亚纳群岛的失守震动了日本国内,但日本军国主义者并不甘心就此灭亡。日本的战争机器尚未遭到致命的打击,海军和陆军还具有一定的实力。1944年7月21日,日本大本营发布了代号为“捷号”的作战防御计划,该项计划包含4个子计划:保卫菲律宾为“捷一号”作战方案;保卫台湾、琉球群岛和日本本土南部为“捷二号”作战方案;保卫日本本土中部为“捷三号”作战方案;保卫日本本土北部为“捷四号”作战方案。 1944年8月初,日本大本营又进一步明确了“捷一号”作战计划。计划包括陆海行动两个部分,其中海上军事行动是关键。日本动用三支舰队参加海上行动。第一支是日本内海的小泽将军指挥下的第三舰队,拥有轻重型航空母舰4艘,另有2艘“战列航空母舰”、2艘重巡洋舰、21艘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第二支作战计划中的主力舰队,是停于新加坡附近林加锚地的栗田将军的第二舰队,共拥有7艘战列舰、11艘重巡洋舰、22艘轻巡洋舰;第三支是志摩清英的第五舰队,由3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组成。整个计划企图集中所有能动用的军舰和飞机,尽最后努力粉碎美军的进攻。联合舰队司令丰田副武大将考虑到日军优秀的飞行员在战争中几乎损失殆尽,现在日军的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实在太弱,便决定让航空母舰执行诱敌任务,而让战列舰巡洋舰担任主攻。丰田相信日军的航空母舰对于以勇猛著称的美军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而言,是最具有诱惑力的。这样就能使捷一号计划更多几分成功的把握。整个计划是典型的武士道精神的充分体现,只字未提舰队撤退的方案和路线,尤其是航母舰队更是没有打算生还。 1944年7月末,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赴珍珠港召见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两位将军,确定尽快发动菲律宾战役,并为此制定了收复菲律宾的作战计划。1944年8月,在加罗林群岛战役中,美机袭击了菲律宾沿海,发现日军防卫十分空虚,于是,美军决定直接对菲律宾实施登陆作战。 1944年10月,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海战刚刚揭开序幕。丰田错误判断美军将对台湾发动进攻,便部署反击,于是爆发了史称为“台湾空战”的激烈空战。这是一场“鸡蛋撞石头的战斗”,因为日军飞行员大都是年轻学员,而且飞机性能也落后。 1944年10月17日,美军先头部队首先攻占了菲律宾东部莱特湾。美军先头部队在莱特湾小岛登陆后,日军大本营针对美军选择莱特湾作为登陆点,对各舰队的任务进行了具体详细的规定:小泽舰队南下,在吕宋以北海面充当诱饵,引诱美舰队远离登陆部队和舰只,为主力舰队制造战机;栗田舰队主力北上,取道圣贝纳迪诺海峡,一旦美主力舰队离开莱特湾,便趁机长驱直入美军登陆滩头,扫荡美登陆舰只和部队。 日军的作战行动刚开始就受到挫折。10月23日拂晓,栗田率领的主力舰队在驶抵锡布延海之前,竟意外地遭到南中国海的美军“鲦鱼”号和“海鲫”号潜艇的攻击。在海战的第一回合中,美军的2艘潜艇就给了日军一个下马威,击沉2艘、击伤1艘重巡洋舰。10月24日上午,美军侦察机在锡布延海上空发现了正在海上航行的栗田舰队。美舰载机旋即对之进行了5批轰炸。下午3时许,栗田舰队的战列舰均中弹负伤。一艘重巡洋舰丧失作战能力,一艘超级战列舰被击沉。 就在锡布延海战激烈进行时,南面战场上的苏里高海峡之战也爆发了。此战中,日军有2艘战列舰、1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被击沉,还有1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被击伤。包括西村祥治中将在内的约5000官兵阵亡。美军1艘鱼雷艇被击沉,1艘驱逐舰被击伤,阵亡官兵仅41人,莱特湾南面的威胁被彻底解除。 与南部编队日军的惨败相反,小泽将军指挥的北部编队却按照预先的计划,于24日下午5时左右,吸引了美主力舰队,出色地完成了诱敌任务,不仅使栗田舰队免遭全军覆灭的下场,而且也使自己率领的“自杀部队”中的大部分舰只免遭厄运,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正是在小泽舰队的策应下,栗田舰队死里逃生。惊魂初定,栗田决定按照原计划,率领舰队乘着夜色重返锡布延海。 栗田顾忌到美主力舰队就在附近,不敢贸然对莱特湾发动攻击。10月25日,栗田舰队将遭遇的美军一航母编队误以为是美主力舰队,于是展开了一场海战史上罕见的海上追击战。追击战中,栗田舰队相当分散,难以形成整体作战力量。随后,栗田判断,美军登陆部队已多次接到警报,可能已撤离莱特湾,于是决定放弃进攻莱特湾,转向外海与敌进行一次拼死决战。 然而经过半天搜索,栗田未能发现美国航空母舰编队的影子,决定返回基地。美主力全舰队向南疾驶,企图追上并击败日主力舰队,然而,除击沉几艘掉队的小型舰只外,美军也未能如愿。受到沉重打击的栗田舰队,仅剩下4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逃脱了美舰队的追击。至此,历时4天的莱特湾海战结束。 莱特湾海战,尽管规模颇大,但在作战方法上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之处,实际上是一场海上混战。不过,通过这次海战,日本帝国海军就不再是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了,美国海军则控制了太平洋。战后,日本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在评价莱特湾海战对日本帝国的影响时说:“我觉得这就是终结!”诺曼底登陆 在1943年11月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斯大林经过4天的会谈,作出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奉命出任盟军总司令。近300万盟军陆海空将士将在英伦集结,准备横跨英吉利海峡,登上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和东线苏联红军配合,夹击德军。这个大规模的作战计划代号为“霸王”行动。 根据盟军拟定的登陆计划,登陆将于1944年6月进行,地点是法国的诺曼底地区,直接参加这次登陆行动的将达400万人,如果加上后勤支援力量,参战总人数将达600万人之巨。 组织这场大规模登陆战绝非易事,首先是登陆地点的选择,满意的登陆点必须符合下列几个条件:其一是必须在以英国为基地的空军作战半径范围内;其次,因为要运卸军事物资和参战部队,登陆场附近必须有良好的港口和平坦开阔的海滩。3000英里的海岸最后只剩下两处地点可以作为盟军的登陆点,其一是加来海峡的从敦刻尔克到索姆河口一段;其二是诺曼底地区,从康尼到科唐坦半岛一带。与加来不同的是,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但是德军防御较弱,地形开阔,距法国北部最大港口瑟堡仅80千米,因而盟军袭击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因此盟军认定它是一个优良的登陆场。 登陆地点的选择也带来了确定登陆时间的困难。各军兵种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陆军要求在高潮上陆,以缩短部队通过海滩的时间;海军要求在低潮时上陆,以利于登陆艇在障碍区外抢滩和工兵清除障碍;空军要求有月光,以便于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最后决定在高潮与低潮间登陆,时间就定在6月5日。 盟军拥有当时一流的、在大战中成长起来的情报机构。跨海登陆确实难度很大,只有出其不意,盟军才有可能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几个桥头堡,盟国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和后备兵员的优势才会体现出来。 关键是隐蔽盟军的主攻方向。为了确保登陆成功,盟军决定借助于战略欺骗手段,诱使希特勒把兵力分散在从挪威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区。为此,盟军最高统帅部在制定“霸王”计划的同时,又制定了一项“卫士”欺骗计划。 “卫士”计划有双重目的,第一旨在通过多种欺骗手段,迫使希特勒将德军分散在欧洲各地;其二,通过干扰和破坏德军的通讯、情报、后勤和行政系统,迟滞德军对登陆做出反应。“卫士”计划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坚韧”计划,它又分“北方坚韧”和“南方坚韧”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针对挪威和瑞典两国,目的是迫使希特勒把他部署在北欧的27个师的德军滞留在这些国家,坐等英、美、苏三国的联合进攻。“南方坚韧”计划主要针对法国沿海,其目的是让希特勒相信,盟军的主攻方向是加来。“卫士”计划继承了英军在北非欺骗作战的成功经验,甚至吸收了德国人的欺骗实践,此次欺骗的复杂性远远超出它以前的各次欺骗。 盟军通过虚假的无线电通讯使德国人淹没在大量的假信号之中,并经常处于戒备状态,造成一种“狼来了”的效应,让德军断定,“霸王”行动不过又是一次演习。美国骁将巴顿也被用来进行欺骗,巴顿成了虚构的“美国第1集团军”的司令。 盟军进行欺骗的另一个有力武器是双重间谍。这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作,尽管双重间谍早就产生,但大规模地作为散布假情报的工具还是二战时的事情。英国情报机构将经营双重间谍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专门成立了一个由英国情报界和其他政府机构成员组成的双十委员会,经营双重间谍。 成功的战略欺骗要求严格的保密措施,如果让敌人觉察自己的意图,那么欺骗不会有任何效果。因此,盟军在制定战略欺骗计划的时候,十分强调保密工作。政府发动的“乱说会丧失生命”的宣传运动被强化到极限。 希特勒凭直觉知道盟军正在进行一场欺骗,但盟军的真正目标何在,他却搞不清楚,最后只好借助情报部门的判断。可是,他最宠幸的情报分析家这次却辜负了他。希特勒和龙德施泰特把目光巡视了整个法国海岸,最后确信,加来是最可能的主攻地点。另外在登陆时间上,德军认为盟军不会在6月5日登陆,因为这几天的天气条件不适于登陆。而事实却证明,德军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大跟头。 艾森豪威尔已经拟好了承担登陆失败责任的声明,可是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认为,诺曼底登陆不过是一场佯攻,加来仍然面临一场大规模登陆的危险。于是,庞大的德军装甲部队按兵不动,听任隆美尔在那里苦苦撑持。德黑兰会议——带来希望的彩虹 1942年1月1日,包括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1942年1月22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遭到惨重失败之后,美英两国与苏联进一步结成了同盟,共同对德、意、日作战。1942年底到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彻底扭转了欧洲战场的局势。如何协调统一,成了下一步行动中迫在眉睫的问题。于是,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一次国际会议。 参加者主要是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他们的外长和顾问。1943年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转入局部反攻,气势汹汹的法西斯国家逐渐由进攻转为防御和退却,但依旧在负隅顽抗。苏联政府希望美、英尽快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早日结束战争。为了加强合作和协调对德、日作战问题,经过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的筹备,召开了此次会议。 没有永恒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参加会议的三方都希望这次会议的决议能够最大地符合自己的利益。为减轻在太平洋战场的损失,美国期待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英国更多地关心它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利益,所以一直坚持“地中海战略”。斯大林则提出了要尽快开辟第二战场、牵制一部分德国军队、减轻苏联压力的要求。 于是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第二战场的开辟以及随后各方对德、日军事合作协调的问题。 会上,斯大林强调说:“英美两国不能再拖延时间了,必须早日开辟第二战场。现在我们苏联人抗击着大部分德国军队,承受着无比沉重的物质和人力压力。”其实早在1941年,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了要英国开辟第二战场,但遭到了拒绝。后来,丘吉尔虽然好不容易答应了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并且已经制定出了从法国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行动”计划,却迟迟不肯动手。此时,苏联要求优先讨论并落实第二战场的具体实施。丘吉尔又想推翻“霸王行动”计划,提出了一个“地中海战略”,即他说的英美从地中海进攻意大利,然后进军巴尔干半岛。斯大林坚持要求赶快执行“霸王行动”,他认为巴尔干离德国心脏太远,不可能达到给德国人狠狠一击的效果。 罗斯福也不赞成英国近似偷奸耍滑的方案,主张实施西欧登陆,共同面对法西斯的威胁,三国首脑最终还是达成一致。会议决定苏、美、英三国分别从东、西、南三面向德国发起进攻。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5月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作战,实现“霸王计划”,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为了在东、西两线牵制德军,阻止德军从东调到西,苏军将差不多同时间发动对德攻势。关于战后波兰的边界问题,会议同意波兰国土应向西移,即将德国东部的一些地区并入波兰。关于战后德国问题,三国首脑交换了意见,决定设立欧洲咨询委员会研究欧洲问题,同意战败后的德国由盟军分区占领。会议过程中,罗斯福还提出了战后建立维持和平机构(即后来的联合国组织)的设想。在对日作战问题上,斯大林表示,打败德国后苏联愿马上参加对日作战。雅尔塔会晤 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后期,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欧洲战场上,苏联和英、美等国军队从东西两线向德国本土推进,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日本法西斯军队仍然在负隅顽抗。为了协调盟国关系,商讨最后打败德、日的计划及研究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安排欧洲事务和战后和平等重大事项,举行了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偕同他们的外长及参谋长,来到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南岸疗养胜地雅尔塔。1945年2月4—11日,举世著名的雅尔塔国际会议在此举行,因为雅尔塔地处克里米亚半岛,所以雅尔塔国际会议亦称克里米亚会议。这次会议的参加者主要就是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随同而来的三国外交部长、参谋长和顾问们。 会议从2月4日持续到11日,在连续8天时间里,英、美、苏三国政府代表团采取了多种不同的会谈方式,包括所有代表出席的全体会议,只有三巨头在场的秘密会晤,还有针对具体问题的参谋长或外长分组会议等。对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处置战败的德国、安排欧洲事务和保卫战后世界和平等重大事项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最后三国联合发表了会议公报,签订了《雅尔塔议定书》和秘密的《雅尔塔协定》。 处置战败德国是雅尔塔会议讨论的首要问题,其中包括领土占领以及战争赔款多个议项。在领土管辖上,三巨头一致同意对德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即战后德国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后来,分区占领发展成为东西两个德国,并且以东西德的分界为界限,东德划入苏联势力范围,西德划入美国势力范围。在20世纪80年代末,柏林墙倒塌又标志东德、西德走向统一。)在德国战败赔款问题上,鉴于苏联在击败德国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英美两国同意东道国苏联提出的“战争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50%归苏联”的建议。 讨论如何对日作战是雅尔塔会议的另一项重要议题。就在雅尔塔会议召开时,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还在负隅顽抗。罗斯福总统不相信原子弹能很快制造成功并投入战争。为减少美军在太平洋战区的伤亡并尽快结束战争,因此迫切希望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并以牺牲中国的权益作为苏联出兵的条件。三国领导人就对日作战条件达成协议并签了字。根据这个协定,苏联要在德国投降及欧战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参加作战。其条件是:1,必须维持外蒙古(即今天的蒙古共和国)现状;2,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但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予保证,中国可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这个协定是美、苏两个大国在亚洲划分势力范围相互妥协和承认的产物。他们背着当时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做出了侵犯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协定。协定签定四个多月后,美国才将内容通知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拒绝。斯大林最后以不支持中国共产党,只承认国民党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作为条件,才换取了国民党政府的同意。这完全是大国沙文主义与强权政治的一种丑恶行径,是雅尔塔会议最不光彩的一页。 雅尔塔会议上,三国首脑还讨论了关于联合国成立方面的事情。罗斯福和丘吉尔考虑到要争取苏联同意,全力击败德国并对日宣战,才同意了苏联的建议,因此明确了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实质性问题上拥有一票否决权。并计划在4月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国家代表大会讨论成立联合国问题。 会议还通过了《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宣布各国人民有权根据自己的选择,用民主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通常雅尔塔会议被认为是确立战后世界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战略格局的最为重要的一次会议。因而后来人们惯常称这种格局为雅尔塔格局或雅尔塔体系。一般认为,所谓雅尔塔体系,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时,大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在刚刚战败的德国首都附近的波茨坦,苏、英、美三国首脑斯大林、丘吉尔和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罗斯福死后,作为副总统的杜鲁门接任总统)自动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后一次会晤。(具有戏剧色彩的是,丘吉尔一心以为带领英国民众抗击法西斯居功至伟,但在发表《波茨坦公告》的同一天,英国大选揭晓,工党获多数,丘吉尔内阁宣布辞职,由艾德礼组成新内阁。新当选的首相艾德礼接替了丘吉尔。) 纳粹德国已经战败,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也几乎是气数已尽。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尾声,共同敌人渐渐消失,三国合作的基础变得薄弱了。会上,三国更多地考虑本国在战后的利益,相互间相持不下,逐渐由合作走向冲突。这次历时17天的会议,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情况屡屡出现。会上显露出来的英美与苏联的矛盾在战后进一步激化,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苏军解放下的东欧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有利于苏联的安全和利益,而美英为争夺战后世界霸权,竭力阻止苏联影响的扩大。 经过三方激烈的讨价还价,会议还是达成了一些协议,对管制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重建德国民主政治生活、欧洲领土变更以及战争赔款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 在会议期间,美、英两国撇开苏联联合中国于7月26日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就在波茨坦会议的前夕,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实际上,这个公告已经成为对日使用原子弹的最后通牒,后来日本拒绝回应无条件投降的公告直接坚定了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决心。直到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才宣布加入波茨坦公告。至此中美英三国波茨坦公告也就演变成了中、苏、美、英四国波茨坦公告,成为四国对日宣言。 8月2日,三国首脑签署了《美英苏三国的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文件,通称《波茨坦协定》。 关于战争赔款问题,三国首脑在会议上展开过更为激烈的争论。苏联发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无法坚持在雅尔塔会议上要求的200亿美元赔款要求时,便转而要求绝对保证取得德国赔款总额的1/2,美国建议三大国可在各自占领区内取得赔偿,苏联以苏战区国民财富仅占德国总额的42%为由,要求在西区得到其余部分的补偿。最后终于达成协议,规定:苏联除从东战区取得赔偿外,还应取得西战区作为赔偿而予以拆迁的基本工业设备的15%,另有10%则无偿取得。除此之外,苏联还有权力取得德国在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地的资产,而波兰应得的赔款份额要计算在苏联内。 在波兰边界问题上,三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斯大林坚持波兰西部边界应延伸到西尼斯合,且声称这片土地已由苏联交与波兰,但美、英认为这样会使德国失去太多的土地,危机到德国的生存,因而是不公正的。柏林会议公报最终宣布美、英承认波兰民族团结临时政府,确认波兰领土延伸至奥得河和西尼斯河,但同时标明“西部边境的划定留待和会解决”的字眼。 在德国分占区的划定问题上,各方之间也是大费脑筋,不惜在直接事实上进驻。斯大林让苏联军队撤到规定的占领区,英美两国部队进入各自在施蒂里亚和上奥地利的占领区。7月24日至26日,四方代表在维也纳再一次会晤,签署“参谋长议定书”时,安排美国军队从多瑙河以北的地区撤让,苏联进驻那个地区。这样,四国占领区才最后调整到与已经作出的决议完全相符。“沙漠之鼠”对阵“沙漠之狐”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非洲战场,就不得不提起两个著名的绰号,那就是“沙漠之鼠”和“沙漠之狐”,前者是英国著名将领蒙哥马利,后者是纳粹德国著名的战将隆美尔。两人都是军事谋略家,在同一个时代的同一片战场上发挥着自己的超强军事才能。分属于敌对的不同阵营注定了两人无法避开正面交锋。 1887年11月17日,蒙哥马利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牧师的家庭。向往军旅生涯的蒙哥马利,在20岁时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伊普尔会战,负了伤,并获得了服务优异奖章。1920年1月,他进入参谋大学深造,毕业后被分配到步兵第17旅任少校参谋,并参加了爱尔兰战争。1938年10月,奉调到巴勒斯坦任少将师长。1939年8月,又接任远征军第3师师长职务。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的20年间,蒙哥马利潜心研究战争理论与实践。尽管他才能出众,但由于他过于自命不凡因而导致他经常得罪同行,人事关系非常一般。另一方面,向来以保守著称的英国军界也容不得他的激越雄心和创新意识。 “沙漠之鼠”在非洲的对手主要是来自德国的“沙漠之狐”隆美尔。他们之间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隆美尔,1891年出生于德国海登海姆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隆美尔的父亲鼓励不大愿意从军的隆美尔入伍,隆美尔18岁加入了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隆美尔是一名步兵排长,这次大战虽然没有给他更多的参加战斗的机会,但隆美尔两次负伤,四次获得军功勋章,他已经显露出来对战争的高度热情和出色的战斗素质了。由其著作的《攻击中的步兵》被掌权的希特勒看中,从此开启了隆美尔的晋升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他升任第7装甲师师长,在这不到六个星期的战斗中,他的装甲师前进了350多公里,其中最后四天达220公里,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俘获敌军9.7万余人,战车485辆,卡车4000辆,火炮数百门,成为参战的德国装甲师中战绩最辉煌的一个师。为此,他荣获了一枚武士级十字勋章。隆美尔逐渐变成了德军中“战神”一般的英雄。 1941年2月,隆美尔奉希特勒之命到达北非。他奉行“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这个信条,所以主动采取攻势。在2月末,德军攻占了恩努菲利亚。3月,又向英军阵地挺进了450英里,给了对方以意外一击。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之内,德军又先后占领了马萨布莱加、阿吉达比亚、梅希里以及整个巴尔赛高原。英军在隆美尔的进攻下损失惨重,连曾指挥英军大败意军的奥康诺将军居然也成了德军的俘虏。后来隆美尔指挥军队夺回昔兰尼加,击溃了英团第8集团军,并向埃及方向挺进,俘获英军3万多人。隆美尔升任非洲军团司令,获得栎树叶双剑勋章,后又被授予元帅军衔。 英军在非洲战场节节败退。1942年7月1日,因为英国第8集团军的新任司令官受到德国战斗机的攻击而毙命,本已奉命指挥“火炬作战”的蒙哥马利奉命前往,出任由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和英国人组成的“多国部队”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虽然受命于危难之际,却不想有辱使命,到任后立即整顿部队,分析敌情,把新的目标和必胜信心灌输给官兵。 到1942年下半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北非战局开始向不利于法西斯德国的方面转化。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英国第8集团军重振军威,连连奏捷,隆美尔所指挥的德国部队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地位。10月23日,蒙哥马利率第8集团军向德军发起攻势。希特勒立即将正在休养的隆美尔重新派往非州,但已无力扭转战局。1942年10至11月,经过几番交战,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军团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英第8集团军赢得了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的重大胜利。英军以伤亡1.3万人、损失100门火炮、500辆坦克的代价,歼灭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5万余人,摧毁火炮1000门、坦克500辆左右。蒙哥马利由此声名大震,被称为“沙漠之鼠”。1943年3月31日,希特勒把隆美尔召回最高统帅部,授予他栋树叶钻石勋章,命他免职疗养。“沙漠之鼠”和“沙漠之狐”的直接对话以蒙哥马利的胜利告终。 蒙哥马利于1958年退休后,在家乡度过了他的余生。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雄,至今仍是英国人心目中引以为荣的传奇式人物。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先后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他们强制推行法西斯政策,企图建立所谓的“新秩序”,对各国人民进行了野蛮的奴役和掠夺。他们还建立了许多集中营,专门关押和杀害无辜群众和战俘,坐落在波兰南部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杀人工厂。四五百万犹太人、波兰人、吉卜赛人、苏军战俘和各国进步分子惨死在这里,它还曾经创造了一天毒死6000人的“最高记录”。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亲自下令在这里设立了最大的集中营。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集中营壁垒森严,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它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 集中营的第一批受害者是波兰的政治犯。从1941年起,盖世太保向集中营运送了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俄国人、法国人等24个国家的囚犯,其中包括反对第三帝国的德国人,以及所有被占领国的大批犹太人和吉卜赛人。 被捕的人被运到这里后,先由专业医生将他们分成可以劳动或进毒气室两类,这些完全丧失了职业道德的医生必要时还掰开年长者的嘴巴看看他们的牙齿,以断定他们能不能干活。所有人的行李都被要求留在站台上。经过检查,有的人被送到军工厂劳动,有的人则立即被送到毒气室毒死。 集中营里有4个毒气室(可容2000人)、46个焚尸炉、地下尸窖和附设的火葬场。有法本化学托拉斯和克虏伯军火公司都在此设厂,榨取犯人劳动力,待其精力耗尽即送进毒气室,再焚尸灭迹。毒气室的上面是草地,四周还种上花,入口处挂着“浴室”的牌子。广播里温和地劝告犹太人应先洗个澡,“浴室”门前的地面上铺着青草皮,栽着令人高兴的时令鲜花,没进屋就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走进“浴室”时还可听到动听的音乐,一支小乐队在“浴室”前厅为“欢迎”新来者而演奏一些轻松的乐曲,乐队队员一律穿着白衫和海军蓝的裙子,是文雅、漂亮的一群年轻姑娘。看守们告诉犹太人在“淋浴”前每人能分到一个衣橱,看守们还“友善地”提醒人们记住自己衣橱的号码,免得出来时找不到自己的东西。随后犹太人被带到“浴室”的过厅里,那里不仅有衣橱,还能领到毛巾。男女老幼被带进“浴室”后,就被命令脱下衣服准备洗“淋浴”。可是当人们一走进“淋浴间”,又厚又重的大门马上就被推上了,并且加了锁密封起来。“浴室”的顶上砌着蘑菇形状的通气孔,它给修整得很好的草地和花坛隐蔽得几乎看不出来。刽子手们站在这些气孔旁边,一接到命令就把紫蓝色的氢氰化物或是叫“齐克隆B”的结晶药物从气孔投到“浴室”中去,接着立刻把气孔封死。不一会儿,里面的人,人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打开大门。最后杂役们再用提升机将尸体弄到焚尸炉里火化,火化后没有烧化的骨殖质则用磨碎机弄细后抛撒掉。 为了跟上毒气室的杀人速度,焚尸炉采用最新发明的三层式的巨型焚尸炉。到后来这种焚尸炉也不够用,而且炉子经常烧坏,于是一个毒气室往往配上了好几个焚尸炉。德国的焚烧设备商人争相以最上等的材料和最新的技术向各灭绝营提供最先进的焚尸炉。 从犹太死难者那里得到的各种物品则被列为国家战略物资,像金表、金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珠宝、金刚钻和银器、金牙等,都被搜捡出来一起运给德国国家银行,存在法西斯党卫军的账上。账户用了一个假名叫“马克斯·海利格”。早在1942年,德国国家银行的巨大保险库,就被这个“马克斯·海利格”名下存的财物填满了,他们只好把源源不断送来的赃物转给柏林市的当铺去处理,换成现钞。但是到了1944年初,这家柏林当铺也被这些被毒死者的财物堆满了,只好通知银行不能再继续接受了。 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里,妇女的头发被剪下来,运往德国织成床毯。当德国战败撤退的时候,光是来不及运走的头发就有7吨。这帮法西斯野兽还用死人的脂肪做成肥皂,把人皮剥下来做灯罩。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儿童。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刺杀希特勒 1944年7月20日中午,腊斯登堡德军大本营一座简易木板房里,希特勒正召集一些高级将领举行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天气炎热,会议室所有窗户都打开了。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会议室笼罩在了烟尘中,碎片横飞,喊声顿起。这就是德国反纳粹分子发动的用公文包炸药刺杀希特勒的情形。可惜行动失败,“元首安然无恙,只是右肩受了点轻伤……”,这个日子没有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早在1944年1月,德国内部反纳粹军官就曾经有过利用新军服检阅的机会刺杀希特勒的计划。艾瓦尔德·万·克莱斯特是一名德国陆军中尉,某天他突然接到来自德国后备军参谋长斯陶芬伯格要求他立即归队的一封电报,当他返回部队后,顶头上司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愿意暗杀希特勒,而且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德国后备军参谋长斯陶芬伯格是德国国内越来越壮大的反纳粹运动的秘密首领,在他看来,反纳粹活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干掉纳粹头子希特勒。 恰巧德军即将改用新军服,一批军服样品已经生产出来,军工厂方面决定请几十名军官和士兵试穿新军装,让希特勒检阅。这是近距离接触希特勒的好机会,刺杀希特勒的成功概率会比较高,但是刺客肯定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刺杀行动就选在希特勒阅兵之时,试穿军装的其中一名军官便是克莱斯特,他把炸弹捆绑在腹部,待希特勒上前细看军装时引爆,与他同归于尽。可惜事与愿违,这批新军服在盟军轰炸期间全部被毁,希特勒一纸令下取消了阅兵式。反纳粹组织只好改变计划,另谋刺杀途径。 面对越来越危急的形势,希特勒决定在1944年7月20日召集各兵种举行战况吹风会,作为德国后备军参谋长的斯陶芬伯格便是受邀参加会议者之一。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坐在希特勒身边,显然这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刺杀机会。将炸药手枪之类放在身上显然无法通过层层搜身,但是会议期间要用的公文包则会被忽视检查。于是,斯陶芬伯格将一颗定时的重型炸弹藏在公文包内,并把它带到了希特勒的会议室。7月20日,炸弹公文包准时在希特勒东普鲁士指挥所爆炸。 这次刺杀行动没有选择同归于尽,本来在策划刺杀行动时,斯陶芬伯格首先提出在自己的身上绑上炸弹,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希特勒的生命。然而,参与密谋的其他人认为这样极易被搜查出来,而且如果刺杀成功,斯陶芬伯格是无可替代的新领导人。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决定给炸弹安装一个短定时器,这样能保证它被发现之前,斯陶芬伯格离开会议室之后爆炸。离开会议室赶回柏林的斯陶芬伯格一心以为希特勒必死无疑,开始准备借助电台发布元首已死的消息并全面接管柏林。然而打到卫队的电话筒里却传来队长“元首安然无恙,只是右肩受了点轻伤……”的答复。 原来斯陶芬伯格离开会议室之后不久,有一个多管闲事的人发现了这个公文包,并顺手把它提到了另一个房间。炸弹并没有在希特勒所在的会议室爆炸,当然也没能伤到希特勒一根毫毛。刺杀计划的目标并不是只有希特勒一个人,还包括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和希特勒的左膀右臂格林,结果三个恶魔都安然无恙。 气急败坏的希特勒随即展开血腥报复。第二天凌晨,希特勒向全国广播:“我的德国公民们,今天我向你们讲话的目的,是让你们听听我的声音,让你们知道我的确安然无恙……”接着他宣布,人人有义务逮捕反叛者,若有抗拒,格杀勿论。随后,党卫军总司令、盖世太保总头目希姆莱取代弗洛姆任国内驻防军总司令,遵照希特勒的命令,在全国及占领区开始大规模地搜捕和屠杀秘密行动的参与者,约1万人被关入集中营,5000多人被处决。 而德军中一批高级将领也遭到了希特勒的无情“清理”。据说因为被捕的密谋分子那里查出的一份名单上,隆美尔被内定为“帝国总统”,事发当天正在医院养伤的德国非洲装甲军最高司令、人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元帅就这样也难脱干系。墨索里尼悬尸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