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走进联合国

作者:庞森 字数:27115 更新:2023-10-09 13:49:17

走进联合国  作者:庞森  序  目录  序 言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金永健 /1  第一章 国联的绝响 /1  1. 万国宫怀古 /2  2. 战争:国联之母 /7  3. 中国的愤怒 /12  4. 李顿调查团 /14  5. 海尔·塞拉西的日内瓦之行 /18  第二章 联合国问世 /22  1. 枪声再度响起 /22  2. 山本五十六的失算 /23  3. 硝烟中的首脑外交 /27  4. 中国:用鲜血赢来的大国地位 /31  5. 雅尔塔密约 /34  6. 联合国制宪会议 /37  7. 战时的彩虹 /43  第三章 联合国机构素描 /47  1. 联合国主要机构 /48  2. 联合国直属机构 /61  3. 专门机构 /63  第四章联合国历任秘书长 /67  1. 挂冠而去的秘书长:赖伊 /68  2. 第一位访华的秘书长:哈马舍尔德 /71  3. 首位来自亚洲的秘书长:吴丹 /76  4. 不愿下课的秘书长:瓦尔德海姆 /78  5. 走出冷战的秘书长:德奎利亚尔 /80  6. 第一位来自非洲的秘书长:加利 /82  7. 第一位黑人秘书长:安南 /84  8. 下一位秘书长是…… /87  第五章血染的非殖民化进程 /89  1. 哥伦布的功过 /89  2. 波涛汹涌的非殖民化洪流 /92  3. 卢蒙巴之死 /95  4. 联合国与非殖民化进程 /100  第六章冷战岁月 /103  1. 谁发明的冷战? /103  2. 滥用否决权 /108  3. 古巴导弹危机 /109  4. 倔强的卡斯特罗 /115  5. 冷战人物觅踪 /120  6. 冷冰冰的会见 /125  7. 防止新冷战 /127  第七章维和行动的困境 /129  1. 维和的概念 /129  2. 早期的维和努力 /132  3. 朝鲜战争 /136  4. 失败的维和行动 /139  5. 今天的维和行动 /144  6. 维和行动的困境 /146  7. 中国对维和行动的贡献 /149  第八章发展之路 /150  1. 两极分化的世界 /150  2. 贫国富国探源 /153  3. 联合国的扶贫努力 /156  4. 可持续发展问题 /158  5. 千年之约 /162  第九章推动社会进步 /165  1. 管制麻醉品 /166  2. 反腐之剑 /168  3. 其他社会发展问题 /172  第十章人权的理想与现实 /182  1. 人权思想的发展 /182  2. 罗斯福夫人与《世界人权宣言》 /184  3. 人权的异化 /188  4. 人权委员会改革问题 /190  5. 挫败反华提案 /192  6. 中国与人权 /194  第十一章 话说裁军 /199  1. 科学的魔瓶 /200  2. 联合国的裁军成果 /201  3. 路漫漫其修远兮 /212  4. 裁军,卡在哪里? /215  第十二章 关于反恐的思考 /218  1. 恐怖主义的表现形式 /218  2. 恐怖主义定义之争 /220  3. 恐怖主义之源 /222  4. 联合国的反恐活动 /226  5. 为何越反越恐? /228  第十三章 伊战后遗症 /233  1. 鹿与马的换位 /233  2. 谁为战后重建买单? /236  3. 伊战后遗症 /239  4. 先发制人问题 /243  5. 单边主义对多边主义 /247  7. 衰落的前兆? /248  第十四章 改革风波 /252  1. 斯芬克司难题 /254  2. 安南的改革路 /256  3. 安理会扩大的问题 /260  4. 日本入常为何受挫 /263  5. 鹿死谁手? /266  第十五章 中国:从这里走向世界 /272  1. 李鸿章之泪 /272  2. 炮口下成立的外交部 /277  3. 对新中国的围堵 /280  4. “乔老爷”的开怀大笑 /283  5. 腾飞之路 /287  第十六章 联合国里的中国人 /290  1. 历任中国籍副秘书长 /290  2. 历任中国籍国际法院大法官 /303  3. 其他中国籍高级职员 /308  附 录 /312  1. 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 /312  2. 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 /312  后 记 /314  序言(1)  序 言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 金永健  一  在当代国际法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之前,世界各国遵循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根据这一法则,战争是解决分歧的主要手段,胜败是判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因此,千百年来,世界上充满了战争、暴力、血腥和屠杀。从古时的斯巴达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欧洲的玫瑰战争、三十年战争、百年战争,到后来的美西战争、日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几千年来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用刀与剑写成的战争史。这部史书的每一页上,都记载着将军们铁马金戈、驰骋沙场的光荣,还有帝王们侵略扩张、征服和占领的梦想。而这部史书的另一半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辛酸史,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普通士兵命丧他乡、马革裹尸的悲伤,还有黎民百姓家破人亡、四处流浪的凄凉。  在历次战争的间歇中间,也曾有外交使节们坐下来施展谈判才华的短暂时刻,但这些谈判要么是战争的前奏,要么是战争之间的缓冲,或者是战争之后瓜分战果的讨价还价。在那个年代,弱国无外交,无论是均势外交、地缘政治外交,还是炮舰外交、大国外交,都是强国手中的工具,战争是外交的手段,外交是战争的延伸。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何去何从,成为各国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像以往历次战争之后那样对战败国给予报复性的惩罚,瓜分其殖民地,由战胜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还是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制定公正的国际法原则,设立集体安全机制,共同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联合国的创始者们选择了后者。1945年,联合国在二战的废墟上成立了。这个组织的成立,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各国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不使用武力及和平解决争端等国际法原则。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始建立近代国际法体系以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禁止各国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从法律上确定了发动战争的非法性。  联合国成立之初,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处于殖民统治之下,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只有51个。《宪章》明确规定各国有自决的权利。1960年,联合国又通过了《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在联合国的推动下,非殖民化进程迅猛发展,大批殖民地获得独立,并先后加入联合国。今天,联合国会员国已增加到191个,几乎包括了世界的所有国家。  联合国确立了以安全理事会为核心的集体安全体制。安理会根据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和平解决国际冲突等国际公认的准则,协调有关国家立场,体现多数国家意愿,对国际冲突进行调处。联合国迄今实施的60次国际维和行动,绝大多数成功阻止了地区冲突的蔓延和扩大。60年来,世界没有发生两次世界大战那样规模的战争,联合国功不可没。  联合国成立以后,在促进世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消除贫困、解决难民问题、保护环境和资源、保护妇女儿童权利、消除种族歧视、推动全球合作、打击毒品走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际裁军和军控方面,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框架内谈判,在裁减和控制军备、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达成了多项协议,对缓和国际局势及遏制军备竞赛势头发挥了独特作用。  联合国在编纂国际法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机构主持下,已经制定了几百个国际条约,涉及海床洋底、外层空间、国际安全、军备控制、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保护人权、司法合作等各个领域。这些国际条约的制定,使国际社会在处理上述有关问题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建立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世界奠定了基础。  二  根据自然法则,人与周围的环境总是处于不断进化之中。但在现实世界中,出于某些人类尚无法清楚解释的原因,一些个体偶然也会出现退化现象,表现出祖先的某些遗传特征,生物学将这种情况称作返祖现象。  人类社会亦会不时有“返祖现象”出现,其表现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否定国际社会已经制定并已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各种国际法规则,试图返回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时代,重新推行“强权即是真理”的丛林规则。  出现上述现象不足为奇,就如滚滚长江在奔流中遇到曲折或者暗礁时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漩涡或者或明或暗的逆流一样,无论漩涡怎样凶险莫测,逆流怎样千回百转,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谁也阻挡不住一江春水波涛澎湃,汇入大海。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和复杂的变化。冷战的结束为联合国恢复活力创造了条件,国际社会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方面面临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大国关系失衡,单边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势头上升,新干涉主义沉渣泛起,恐怖活动肆虐,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  在大多数国家心目中,联合国是维护国际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建立平等的法制社会的保护神。但在崇尚单边主义的国家眼里,联合国有如一顶带刺的玫瑰花冠,戴在头上光彩夺目,却有一种别人体会不到的头疼;又像是一根酸枣枝做成的手杖,拄起来十分棘手,但离开了它又步履维艰。这样的国家对联合国的感情十分复杂,爱恨交织,欲罢不能。  1999年,北约以人道主义干预为由进行了科索沃战争。2003年,一些国家组成的联军倚仗着军事上的优势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联合国被踢到了一边,《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被踏在了脚下,一边高喊着民主口号,一边又将民主的原则抛到九霄云外。单边主义者试图凭借武力君临天下,号令四方,让世界接受某一个国家或某一部分国家所宠爱的理想和模式,动辄以武力相威胁,或者编织出种种罪名对别国大动干戈。一时间,高天滚滚寒流急,黑云压城城欲摧。世界各国对国际法的作用和效力担忧,对联合国的威望和前途担忧,也为自身的安全和命运担忧。  如同1945年时那样,今天的世界再次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上:60年前建立的集体安全机制是否仍能维护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在新世纪是否能继续有效的发挥作用?各国是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坚持多边主义,还是任凭单边主义为所欲为,允许世界退回到弱肉强食的时代?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联合国和整个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  过去的事实已经证明,今天又再一次证明,战争不能赢得和平,侵略不能带来民主,军事占领可以占领一个国家,但不能占领一个民族的心灵;隐形飞机和巡航导弹可以炸毁城市和村庄,却不能征服一国人民的意志。没有安理会的授权,战争缺乏合法性;没有联合国的参与,所谓的民主选举就难以为国际社会所认可;没有国际社会的支持,战后重建面临重重困难,动荡局势久久无法平息。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依存不断密切的今天,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呈现多元化特点,贫困、灾难、跨国犯罪、环境恶化、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既是对穷国的挑战,也是对富国的挑战。今天各国所面临的威胁与传统的危险远远不同,无论一个国家经济和军事力量多么强大,都无法单独应对。联合国作为国际上最普遍、最具权威性的政府间组织,已经成为处理各种国际问题的核心,其地位和作用没有任何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可以替代,加强联合国的权威符合各国的利益。  诚然,联合国并非尽善尽美,白璧无瑕。60年来,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联合国所关心的领域已经远远超出当年设想的范围,它所要承担的许多任务是其创始者们始料不及的。联合国有如一座为世界人民遮风挡雨的大厦,经过60年的雨雪风霜,显得有些陈旧,而需要维护、需要修葺、需要更新。多年以来,联合国一直为自身存在的机构重叠、冗员过多、管理不善、效率低下等问题所困扰,最近曝光出来的各种丑闻也对联合国的声望造成很大伤害。各成员国要求联合国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甚至有人尖刻地提出了“不改革就死亡”的口号。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上,各国领导人再次聚到一起, 探讨联合国的改革问题。  改革是必须的,关键是怎么改。在两极世界中,两个超级大国激烈对峙,相互掣肘,军备竞赛激烈,联合国难有作为。在单极世界里,超级大国不受约束,为所欲为,推行民主成为干涉弱小国家内政、侵略扩张、令别国改朝换代的借口。只有在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多极世界里,百花争艳,姹紫嫣红,才能做到无论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穷国富国互相尊重,互利共赢。建设这样一个理想的多极化世界虽然不容易,但却应该成为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标。  因此,联合国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扼制单边主义倾向,建立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多极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努力为它添砖加瓦,使联合国更完善,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更好地为全世界人民服务。  联合国改革需要坚持宪章规定的各成员国主权平等、和平解决争端、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维护各国的主权和国际和平与安全,坚持多边主义,通过沟通加深理解,通过对话增强信任,通过交流推动合作,以集体行动应对威胁和挑战。  单边主义试图通过改革将联合国建成自己手中更为顺手的工具,利用联合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一旦联合国不服从自己的意愿,就挖联合国的墙脚,拆它的门窗,向它的墙上泼脏水,甚至要拔掉联合国这面旗帜。如若允许这种势头任意发展,到头来受害的是所有国家的所有人民。  四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之一,在起草《联合国宪章》和创建联合国组织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表明了拥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愿望。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阻挠,中国被剥夺了在联合国及有关国际机构的合法权利,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达22年之久。  但是,这并不能阻碍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且这些准则已经成为各国普遍承认的重要国际法原则。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的合法席位,身着中山装的中国代表再一次出现在联合国的讲坛上。从恢复席位以来,中国越来越深入地参与联合国各个领域的工作,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在联合国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作用,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望未来,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联合国的作用无可取代,单边主义将日益不得人心,最后必将走向衰亡。  2005年10月于北京  庞森简介  庞森,1957生于北京。1977年下乡插队。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后考入联合国译员培寻班,学习同声传泽。毕业后进入外交部,此后一直从事多边外交工作,先后在外交部国际司、军控司和政策研究室工作,曾两度赴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团常驻,历任随员、三秘、二秘、一秘、参赞、副司长。曾多次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联合国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和人权委员会的会议,亲历过不少重大国际事件。在主管APEC工作期间,曾参与APEC领导人会议的筹备工作。在主管裁军工作期间,出席过一系列与裁军、军控、促进和平与安令卡相关的国际会议。2000年7月,进入联合国监督、视察和核查委员会(简称监核会),担任高级活动评议官,参与核查与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工作。主要著作有《当代人权ABC》《人权百题问答》《我与布利克斯共事》,译著有《火车大劫案》《情梦温凉》和《黑色的遗产》等。  插图(1)        《走进联合国》 第一部分  万国宫怀古  第一章 联合国绝响  要写联合国,不可不提及国联和万国宫,因为国联是联合国的前身,万国宫是联合国的镜子,也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国联是国际联盟的简称,又称国际联合会,其英文名称是League of Nations。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1919年1月8日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1937~1938年是国联会员国最多的时候,达58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解体。  万国宫的名字来自法文Palais des Nations,它曾经是国联的总部,现在是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的所在地。它坐落在莱蒙湖畔,是日内瓦一景。为了建造这座总部,国联从世界各地请来了360名著名建筑师设计。自1929年破土动工,历时7年,至1936年始告落成,取名为万国宫。  1 万国宫怀古  1984年2月,我收到联合国发来的聘书,和几位同学一起赴日内瓦为联合国担任同声传译。  初到瑞士,正是冰雪消融、山花初放的早春时节。瑞士地处阿尔卑斯山幽谷环抱之中,湖泊星罗棋布,称为千湖之国。远眺,群山白雪皑皑终年不化;近观,湖水碧波粼粼深不见底;翘首,绿树漫山遍野,低头,脚下芳草无际。  瑞士全国到处是崇山峻岭,路隘林深,行路之难不亚于中国的蜀道。当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大军远征罗马,翻越阿尔卑斯山遭遇雪崩损失惨重,人员伤亡过半。拿破仑东征经过阿尔卑斯山之前曾作过充分的准备,但仍有近千名士兵葬身于冰峰雪谷之中。  古罗马帝国的将军们占领了瑞士之后,深知要站稳脚跟,必须修路。当秦始皇在中国遍修驿道之时,古罗马帝国的大军也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筑起一条条通向罗马的大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由此成为一句著名谚语。如今的瑞士,带有明显古罗马风格的断壁残垣仍然依稀可见。  瑞士得以保护自身的平安自然要感谢阿尔卑斯山的屏障,但也并不尽然。瑞士人虽民风淳朴,但也骁勇善战。由于地处难以耕作的高寒的穷山恶水之间,瑞士人自古就有当雇佣军的传统,欧洲许多国家的军队中都有瑞士军团。当年教皇率领十字军东征,遇到强敌,身边的卫兵各自逃命,仅有一些忠勇之士始终不离左右,护着教皇杀出重围。脱险之后教皇一问,始知这些忠心的卫兵是来自瑞士的雇佣军。教皇于是决定:此后教廷的御林军一律用瑞士人。此习俗延续至今,一直未改。有一年我去参观梵蒂冈,与守卫教廷的卫兵聊了几句,一问果然来自瑞士。  瑞士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宪法规定,20~24岁的健康男子必须服役。家家户户都建有可以作防空洞用的坚固的地下室,高速公路均可作飞机跑道使用,路上每隔不远就有一段金属连接带,据说战时一抽掉这些金属,敌方的车辆就会被阻在路上寸步难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欧洲大陆到处炮声隆隆的时候,瑞士却静得像世外桃源,纳粹德国的坦克大军横扫欧洲,却绕过了瑞士,这显然不是意外。  瑞士东邻奥地利,西接法兰西,南依意大利,北靠德意志。瑞士的民族也由德、法、意和瑞士土著人四部分组成,因此瑞士的公务员必须会讲三种语言。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又处于强国包围之中,却没有一点分裂之虞。从未听说某个族群欲脱离联邦分裂出去。瑞士奉行的是怎样一种民族政策,得以保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和睦?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社会学家研究的问题。  日内瓦是世界闻名的和平之都,位于莱蒙湖畔。这个湖原本叫日内瓦湖,但因为湖的另一端还有洛桑、蒙特尔等城市,因此改称莱蒙湖。离湖不远的老城区是一片居高临下的高地,城内鹅卵石铺路,四周是古城墙。1602年,高卢人入侵日内瓦,敌人攀上城墙,形势万分紧急。此时,一位老太太为守城士兵送来一锅滚烫的鸡汤,老太太连锅带汤一起倒向攀城的敌人,为守城士兵赢得了喘息之机,于是转败为胜。这一天后来被定为登城节,成为日内瓦的重要节日。每年此时,男人都会穿上传统的士兵服装,扛上火枪列队游行,到老城的广场上用火绳点燃枪中的火药,发出一阵阵震耳欲聋的枪声。女子则会穿上古色古香的裙子,带着白色小帽,挎着篮子,装上食品,扮作劳军的家属,穿行于队伍之间。  到万国宫上班第一天,我就被它宏伟壮观的气势所打动。站在万国宫前,低头俯瞰,是碧波涟漪的莱蒙湖;举首远望,是白雪映日的阿尔卑斯山主峰。苏联赠送的人造卫星模型矗立园中,直插云天;美国总统威尔逊赠送的浑天仪沉睡在水池边,倒映着游人投进池中的硬币。几只孔雀终年在大楼前的草坪上徜徉,苍松翠柏之间静静地安眠着这座庄园的主人勒维利奥。  万国宫问世之前,这片园林是一座私产,它的主人勒维利奥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勒维利奥的母亲阿丽亚娜去世后,他把园子改名为阿丽亚娜公园,以示对母亲的怀念。1890年,勒维利奥临死前将公园赠给了日内瓦市政府。  万国宫的主体建筑采用的是乳白色石料,在古树、绿草和百花丛中,庄严宏伟,富丽堂皇。宫内宽敞明亮,装饰精美。凭窗向外望去,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巨树,一望无际的茵茵绿草,还有掩映在花丛之中的雕塑,很像昔日欧洲帝王的行宫。据说万国宫的占地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比法国的凡尔赛宫还要大。  万国宫内有世界各国政府赠送的礼品,其中有一幅是北京天坛挂毯。在来自世界各国琳琅满目且令人赞叹不已的赠品中,这条挂毯最具魅力,因为无论你站在什么角度看它,天坛祈年殿的正门永远对着你。每当导游小姐把这个奥秘告诉前来参观的游人之后,你就会看到游客们兴致勃勃地从一个观察方位转到另一观察方位,看得口中啧啧称奇。据说,现在世界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件艺术品具有同样奇妙的效果,如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看,蒙娜丽莎的眼睛永远对着你。  战争:国联之母  2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对塞尔维亚垂涎已久的奥匈帝国借机向塞尔维亚宣战。战火迅速蔓延,35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2/3的人口卷入战火,连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组织起澳新军团与各国君王会猎于欧洲。  战争延续了4年零3个月。至1918年深秋,交战各方都已无力再战。11月11日,德国外交大臣在瑟瑟秋风中登上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乘坐的火车,签订了停战条约。  1919年元旦刚过,1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齐聚在巴黎市郊的凡尔赛宫召开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乔治、法国总理克莱门梭和意大利首相奥兰多作为主要战胜国的领导人成为和会的主角。俄罗斯已经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被视为另类,因此未获邀请与会。  与会者各有各的打算。英国和法国要严惩德国和奥匈帝国,让他们为自己的侵略行为付出代价。英法在战争期间就定下密约,打了胜仗之后一起瓜分战败者的殖民地,会上,乔治首相与克莱门梭总理为争夺战利品吵得不可开交。  日本代表牧野看着英法争得面红耳赤却默不作声。这位“沉默的伙伴”对于莱茵河、易北河、多瑙河以及其他地区领土的归属统统不感兴趣,他所关心的是亚洲,是太平洋,特别是中国的山东。  美国总统威尔逊比乔治、克莱门梭和牧野更具有战略眼光。美国士兵抛头颅洒热血,为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个世界。  大战开始时,威尔逊一边进行全国总动员,一边高举和平旗帜,在交战各方之间促和,同时将美利坚制造的各种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但却是有偿地运往旧大陆。按照美国史书的描述,威尔逊的和平努力数度失败,美国船只在公海上被德国潜艇击沉。威尔逊要求国会宣战。此时,欧洲战场的交战双方已经精疲力竭,美国的虎狼之师一抵战场便大展雄风,像聪明的斗牛士一样,在最后一刻给予对手以最后一击。  战争结束后,欧洲列强元气大伤,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美国毫不犹豫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威尔逊冒着大西洋凛冽的寒风登上华盛顿号军舰,前往法国参加巴黎和会。他将自己的办公室搬到军舰上,搬到巴黎的凡尔赛宫内,在其后的半年时间里,为了所谓的全世界利益,也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而日夜操劳。  威尔逊是第一位出国远行的美国总统,也是第一位在海外与美国士兵欢度圣诞节、第一次受到教皇接见的美国总统。无论是在巴黎,在伦敦,还是在罗马,威尔逊都受到热烈的欢迎,人们争相向他欢呼,他被淹没在花的海洋里。  威尔逊对于英法的争吵不以为然。“夫天下,德者取之。”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是国际社会的共有财产,怎能私相授受,任意瓜分,中饱私囊。早在一年前,威尔逊在向国会发表演说时就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纲领”,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成立一个国际联盟。威尔逊说:建立国联的目的是将美国的原则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按照他的想法,战败国的殖民地既不能归英国也不能归法国,也不能属于日本,而应由国际联盟委托“先进民族”代管,称为委任制度。英法明确反对委任制度,威尔逊威胁拒绝向两国提供贷款,并准备退出和会。英法被迫让步,同意建立一个特别委员会讨论建立国联问题,由威尔逊担任主席。  和会从严冬一直开到初夏。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大家各有所获,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由英国和日本平分秋色,赤道以南的归英国,赤道以北的归日本。英国受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了1000万人口的领土,法国则得到了750万人口的地区。各国同意建立国联,并采纳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让美国的资本和商品进入上述地区。威尔逊领导的特别委员会起草的国联盟约也获得通过。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威尔逊为了争取国内支持,不顾医生的警告和妻子的劝说,拖着病后初愈的身体两度在全国巡回演说,行程1万多公里,演说37次。威尔逊在国会动情地说道:“我们有胆量拒绝这项盟约,而让世界为之心碎吗?”  由于劳累过度,威尔逊在演讲途中病倒了,回到华盛顿不久便突然中风,半身不遂。1920年12月,威尔逊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但此时他已经无力远行去领奖了。据说,此时他虽身为总统,但已无力治理这个国家了,许多治国的大政方针都出自他妻子之手。  威尔逊的巡回演讲没能扭转局势。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和约》正式生效,国联宣告成立,美、英、法、中等32个国家是国联创始会员国。美国参议院否决了《凡尔赛和约》,美国只能徘徊在国联的大门之外。苏联直到1934年才申请加入国联,5年之后又因为苏联对芬兰的战争而被开除出国联。  巴黎和会不是和平之会,而是战胜者为分赃而举行的盛宴。会议对战败国规定的苛刻条款为仇恨和复仇埋下了种子。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曾忧虑地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  中国的愤怒  3  各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均有所获,只有中国的“收获”是个例外。  1917年,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代表刚刚剪掉长辫子的中国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协约国允诺:如果中国参战,战后将给予中国以大国地位。中国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粮食,并派遣18万华工赴欧洲参与战地后勤工作。巴黎和会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坐到战胜国的席位上。  山东是中国古齐国的旧都,是孔圣人的故里。齐桓公在这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孔老夫子乘着车从这里出发周游列国。可是,羸弱的清政府居然把这片土地借给了德国。第一次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向德国宣战,占领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租借地。袁世凯几度请求美国援助,阻止日本侵略,威尔逊经过深思熟虑,委婉地拒绝伸出援手。现在,中国成了战胜国,北洋政府派外交部长陆徵祥及顾维钧、王正廷满怀希望前往巴黎,希望在和会上收回在山东的主权。  和会上,沉默了多日的日本代表牧野终于露出了司马昭之心。他根据中日二十一条及战争期间的英日、法日、意日密约,要求承认日本在山东的特权。牧野说,日本把山东从德国占领下解放出来,应该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交日本。乔治首相和克莱门梭总理不知是出于无知还是其他目的,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原封不动地转交给日本。  中国代表团成员顾维钧拍案而起:“我们应当表明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立场,这是我们神圣的、不可放弃的权利。如果放弃这种权利,代表团还有何颜面去见国人。”那天的会上,顾维钧的手中没有发言稿,但他慷慨陈词,揭露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政策由来已久,说明中国被迫签订二十一条的历史,指出日本侵略山东不仅违反公道和国际公法,有违巴黎和会的本意,且必将危害远东及世界和平。电影《我的1919》,反映的就是那段历史。  顾维钧讲完,威尔逊和乔治首先向他表示祝贺,说这篇发言卓越地阐述了中国的观点。威尔逊总统深谙分而治之、以夷制夷之道。他不希望日本过分强大,危及美国的在华利益。他建议将山东交给国联共管,以后再交还中国。但日本态度强硬,以拒签和约相威胁。威尔逊总统左右踟蹰,最后决定顾全大局,牺牲中国,取悦日本。  2002年,美国学者布鲁斯·艾里曼出版了其新著《威尔逊与中国:对山东问题历史的修正》。艾里曼认为,威尔逊并未出卖中国,他成功地在中日之间斡旋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使中国在山东的主权得到尊重。但中国谈判者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导致斡旋失败,并让苏联人钻了空子,使之得以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革命产生了影响。  中国著名学者胡适有一句名言: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但是,无论学者们或者历史学家们如何精心梳妆打扮这个听话的女孩,有一点却是难以改变的,那就是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据理力争,要求维护国权,结果被拒,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从北京开始,并迅速蔓延到全国。中国代表团被迫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拒绝出席和会闭幕式。  “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一场革命,巴黎和会则为国联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李顿调查团  4  万国宫的图书馆楼里有一个陈列室,里边保存着同国联有关的一些文物,这些图片和文物记载着国联26年历史的风风雨雨。文物中有一面颜色斑驳的锦旗。这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国联派李顿调查团到中国调查时中国人民赠给代表团的锦旗。旗帜放在玻璃展柜中,经过几十年,已经有些褪色了,但它留在中国人心中的记忆却不曾有过半点消退。  1931年9月18日,日本蓄意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二战结束后审判日本战犯的东京国际战犯法庭上,日本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说,是一些军官筹划了这一事件,他虽设法阻止但未成功。此话显然系不实之词,因为日本的关东军在不到24小时之内攻占沈阳和长春,进而占领哈尔滨,将东三省变成“满洲国”,这些岂能仅是一些军官所为?  但面对日本人的侵略,蒋介石决定先安内再攘外,他企图通过国联国际公断的方式求得“外交解决”。  “九一八事变”后,辽宁省主席臧式毅曾急电报告:“日军突然向我驻沈阳北大营王以哲旅发动进攻,我军寡不敌众,北大营已被敌军占领,王已阵亡。”但是,外交部给中国驻国联代表团的电文却被修改成“中日两军在北大营发生冲突”,申诉书中既没有指明中国受到侵略,也没有要求制裁日本。  当时在外交部亚洲司负责电报归档的官员在回忆录中记下了这件怪事。他认为,负责起草电文的科员断然不敢私改电文,此事显系出于上级指示。后来外交部长王正廷被学生打伤,又受到监察院弹劾,据说就是因为他修改了发给中国代表团的电文。  “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中国驻国联全权代表施肇基接到南京政府来电,令其向国联报告,请求国联主持公道。当天下午,新选出的国联理事会在日内瓦万国宫举行第一次会议,中日代表发生激烈舌战。日本驻国联的全权代表是芳泽谦吉。这位傲慢的“中国通”曾任驻华全权公使,当年赴任时居然拒绝向中国外交部递交国书,被时任外交部长的顾维钧下令不承认其公使身份。  在当天的会上,芳泽称,日中两国军队在沈阳发生了“地方性的军事冲突”,国际联盟不必过分关注“地方事件”。施肇基说,虽然缺乏可信情报,但他深信此次事件必定不是由中国方面挑起,今后接到国内任何报告,将随时提交给国联。  三天后,施肇基正式向国联提出申诉,根据国联盟约第11条,请求国联出面干涉,使危害和平的局面不要扩大,恢复事变前的状态,赔偿中国损失。  在国联会议上,各国代表纷纷对中国表示问候,相信日本能约束自己的军队,结束危机。会议通过了要求日本限期撤军的决议,但日本置之不理。国联主席、西班牙外长向双方政府同时发出紧急警告,要求避免扩大事态,寻求撤军办法。在中国代表“强烈要求”下,国联决定派出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五人代表团,对“满洲事变”进行“调查”。调查团三个多月以后终于选定成员,半年以后抵达沈阳。  李顿调查团到中国时,日本胁迫大批中国人参加欢迎会,营造中国人与日本和平共荣的假象。在东北爱国人士冒死提供材料的证实下,国联最终作出的报告指出:“至少百分之九十九的当地居民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1932年10月,国联公布了调查团报告书,承认东北三省为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要求日本撤军,以国际共管取代日本占领。但报告没有宣布日本是侵略者,未要求对日本予以制裁,反而主张承认日本的“特殊权益”。国民党政府称赞报告书明白公允,中国共产党则表示报告是“最公开无耻地宣布了瓜分中国领土的新计划”。  迫于舆论压力,1933年2月24日,国联大会宣布对伪满洲国不给予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承认。此决定立即引起日本的不满。3月27日,日本发表政府通告和天皇诏书,正式宣布退出国联。日本的伙伴德国于10月19日也宣布退出国联。至此,国联作为维护一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已经名存实亡。李顿调查团的报告书和国联的决议成为一堆废纸。  5 海尔·塞拉西的日内瓦之行  熟悉“文革”那段历史的人大概都会记得海尔·塞拉西的名字。1971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前,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来中国访问。海尔·塞拉西比毛泽东年长一岁。当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经过长征刚刚在延安的窑洞里落脚的时候,海尔·塞拉西正在他的国家领导全国人民抵抗意大利的入侵。  毛泽东在会见海尔·塞拉西时发表了他的一段著名讲话。他说,美国有两个党,共和党比较好一点,其好处之一就是反共,而且公开地反,不留余地。为什么比较好呢?教育世界人民嘛!尼克松来,我要跟他说:这个帝国主义就是不好,应该打倒。你们国家如果有帝国主义,由你们那里的人民打,别的国家的帝国主义,由别的国家的人民去打。  意大利早在1887年和1895年就曾两次入侵埃塞俄比亚,均遭失败。1935年,墨索里尼再次发动侵埃战争。海尔·塞拉西率御林军亲赴前线,各族军队拿起长矛大刀共同御敌,牧民们用成群的驴子为抗敌将士运水。意军在屡遭打击的情况下大量施放毒气,埃军队崩溃,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沦陷,海尔·塞拉西被迫流亡英国。  1936年6月,海尔·塞拉西来到日内瓦,向各国代表控诉:作为埃塞俄比亚的君王,我正亲冒矢石,率领全国人民英勇抗敌。千百万老百姓的安危取决于你们,你们将给我国人民什么样的答复?  国联没有给海尔·塞拉西一个满意的答复。国联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但网开一面,不包括石油、煤和钢铁。墨索里尼宣布将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大利,意大利国王接受了“埃塞俄比亚皇帝”的称号,国联默认了意大利的侵略,取消了对意大利的全部制裁。  海尔·塞拉西失望了。他不再相信语言的力量,不再指望国联来拯救。他在邻国苏丹建立了一支游击队,配合英法开展武装斗争。1941年埃塞首都获得解放,海尔·塞拉西带着游击队回到了阔别5年的故乡。  国联在建造万国宫方面是成功的,但在构筑和平方面却是失败的。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参与,国联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国联正式存在了26年。1946年4月8~18日,国联召开第21次也是最后一次大会,决定解散国联,将所属财产和档案,包括万国宫移交给联合国。  战争造就了国联,也葬送了国联。当历史之舟在时间的长河里扬帆前进的时候,国联却沉舟侧畔,给后世留下的只有展览馆中的文物、史书上的评说、还有人们心中的遗憾。  枪声再度响起  第二章  1986年,我第一次赴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乘上瑞士航空公司的麦道—10型飞机,在夜色中呼啸而起,刺破深不见底的夜空,越过大西洋向纽约飞去。45年前的初秋,罗斯福与丘吉尔就是在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会面,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首次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设想。  1 枪声再度响起  《凡尔赛和约》的命运不幸被法国的福煦元帅言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炮声在沉寂了20年之后再度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世界80%的人口,战争死亡人数超过5000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倍,物质损失则为一战的13倍。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死亡2700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866万人。美国阵亡人数40多万,英国27万。发起侵略战争的德、意、日受到了历史的惩罚。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1365万人,400万平民死于战火,1400万人无家可归。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600多万。意大利损失16万人。  山本五十六的失算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为二战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在此前的欧洲战场上,德军一路过关斩将,攻丹麦、占挪威、陷法国、降荷兰、收比利时。1940年5月,英法自敦刻尔克大撤退,所有的军舰、渔轮、商船、游艇、舢板全部征用,在短短9天时间里,共有近34万英、法、比利时军民渡过英吉利海峡撤到英国,未及撤退的4万人被德军俘虏。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到英国的只有随身的轻武器和数百挺机枪,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遍是英法联军遗弃的大炮、汽车、坦克、机枪及军需物资。  法国总理达拉第被迫辞职,在一战中大败德军的贝当元帅临危受命,承担起总理的重任。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廉颇式的“凡尔登英雄”回天乏术,最后向德国投降。他释放了所有德国战俘,遣散了法国军队,交出了法国军舰,法国一半以上的领土被德国人占领。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希特勒相信,德国受屈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年拿破仑做不到的事他可以做到。1941年6月,他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挥师东进,直指莫斯科。  面对欧亚大陆的熊熊战火,美国总统罗斯福从容不迫。他按照当年威尔逊的经验,宣布美国将严守中立。他告诉自己的人民,美国必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军火库”。当王震将军率领着八路军359旅的官兵在延安开荒生产自给自足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也展开了另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打造各种先进兵器,将一船又一船的军火运往世界各地,支援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  珍珠港是重要的海上枢纽,有“太平洋心脏”之称,美国在这里建有大型海军基地。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率领一支联合舰队向珍珠港悄悄进发。  这支舰队包括航母、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油船、舰载飞机。这场千里奔袭在战术上是成功的。仅仅两个小时,美军太平洋舰队惨遭荼毒,50%的舰艇、70%的飞机被炸毁炸沉,死伤3681人,只有4艘航母和22艘舰船因不在港内而逃脱厄运。这场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使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几近瘫痪,半年多没缓过劲来。日本趁机南下,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泰国、马来亚、缅甸、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中国香港和西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  珍珠港事件发生时,美国仍处于中立,罗斯福总统的愤怒心情可想而知。他立即向全国人民发表讲话:“美国与日本处于和平之中。应日本的请求,美国仍在与日本政府及日本天皇进行对话,希望维护太平洋地区的和平……这一天是美国历史上耻辱的一天。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利益处于严重的危险之中。我要求国会宣布与日本帝国进入战争状态。”  珍珠港事件炸醒了美国的中立梦。美军开始奔赴战争第一线,与其他国家人民汇成一股巨大的反法西斯洪流。第101空降师在欧洲的千里沃野上从天而降,飞虎队在远东的上空与日寇上演了一场接一场空中惊魂,巴顿将军驾驶着坦克,与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一起,在北非大沙漠上将“沙漠之狐”隆美尔的装甲部队打得丢盔弃甲。  如果山本五十六没有偷袭珍珠港,或者偷袭行动以失败告终,那么二战的历史将会怎么写?今天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推测。  硝烟中的首脑外交  3  一道英吉利海峡暂时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但是,退到英伦三岛上的英法联军几乎是赤手空拳。他们需要武器,需要装备,需要一切。1941年 8月,英国首相丘吉尔乘上伪装起来的英国最新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前往大西洋上的纽芬兰与罗斯福会面,丘吉尔迫切需要说服罗斯福提供更多的援助。当时日本还没有袭击珍珠港,美国是中立国。为保密起见,美国官方称罗斯福乘游艇外出钓鱼去了。实际上,他乘的不是游艇,而是奥古斯都号军舰。  在赴美途中,丘吉尔不顾波涛汹涌,坚持在军舰上阅读文件,为会谈做准备。他让外交副大臣扮演罗斯福,在军舰的甲板上反复演练见面时的礼仪。  丘吉尔与罗斯福相会后,在军舰上接连密谈了好几天,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其中提到,待纳粹暴政被最后毁灭之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负责维护国际安全。丘吉尔原来想写成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组织”,罗斯福怕引起美国国内的不安,重蹈威尔逊的覆辙,因此坚持改成了“安全制度”。  这个设想获得了苏联的支持。苏联政府发表声明支持《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接着又明确提出战后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组织”,将各民主国家联合在一个持久同盟的基础上,以保证持久和正义的和平。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全力以赴同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到底,决不与敌国单独媾和。这次会议第一次使用了“联合国家”(United Nations)的名称。  1943年3月,罗斯福向丘吉尔谈了他对未来国际组织的三点设想:(1)必须能够切实有效地维护和平,防止侵略国再发动新的世界大战;(2)美国必须在这个组织中起领导作用;(3)不能成为国联的再版。为此,这个组织必须争取苏联的支持与合作;另外,应给予中国以大国地位。  1943年下半年,德军已成强弩之末,战争形势出现于盟军有利的战略性转变。罗斯福积极推动召开四大国首脑会议,以便协调力量,尽快战胜法西斯,并商议战后安排。是年11月,美、英、苏、中四国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四国同意,在主权平等的基础上早日建立一个由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组成的普遍性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各方决定举行四国首脑会议,落实上述设想。  苏联表示,苏、日之间签有中立条约,苏联尚未对日宣战,因此斯大林不便与蒋介石面对面坐在一起。有人分析,这只是个外交辞令,斯大林其实是不喜欢蒋介石,或者不想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为了照顾苏联,四国会议变成了两个三国会议。  1943年11月,中、美、英举行开罗会议。蒋介石偕宋美龄及一个18人代表团与会,团员包括外交部长王宠惠和三军高级将领。会议期间,罗斯福两次与蒋介石长谈,希望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蒋介石要求将日本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列岛在战后归还中国,罗斯福表示同意。罗斯福还表示,中国应成为四大国之一,参与战后国际组织的一切活动及决策,蒋介石欣然允诺。会议通过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开罗宣言》。  开罗会议之后,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德黑兰开会,讨论同样的问题。罗斯福提出了建立国际组织的具体计划,国际组织的大会由所有会员国组成,执行理事会由美、苏、英、中组成,加上其他地区的代表共10个成员。丘吉尔和斯大林表示同意。会议同样发表了一份《德黑兰宣言》。  美国要求除26个签署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国家外,再增加8个未向轴心国宣战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其中6个是拉美国家。如此一来,美国在联大的表决中即可稳操胜算。苏联代表葛罗米柯要求苏联的16个加盟共和国全部成为创始会员国,否则无法接受8个非宣战国。罗斯福很不高兴,因为如此类推,美国当时的48个州都应该成为联合国的会员国。但是,英美却又不得不照顾苏联的意见。  此时日本还没有投降,英美迫切需要苏联对日宣战,在建立联合国问题上,没有苏联的参与也难以确保成功。因此,英美作了让步,苏联亦作了妥协,在苏联的16个加盟共和国中,仅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将成为联合国的成员。  4 中国:用鲜血赢来的大国地位  斯大林和丘吉尔都不同意给予中国以大国地位。中国没有先进的工业,没有强大的财力,没有铺天盖地的作战飞机,没有蝗虫一样多的坦克,中国政府为抵抗日本进攻而组织的多次会战屡遭失利,半壁河山处于日本的统治之下。丘吉尔在英国下院讲话时说,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是浪费,并向罗斯福表示,美国舆论对中国的战时贡献“评价得过高”。  只有罗斯福知道中国坚持抗战的意义。早在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等人就惊奇地发现,在中国,除了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抵抗外,还有另一颗抗日的红星在中国贫困的大西北上空闪耀。那里的将军与士兵穿着同样颜色、同样质地、满是虱子的棉布军装,女人不穿裙子不涂口红,与男人一样舞刀弄枪,这些活跃在敌后的“土八路”和国民党的正规军一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靠着地雷、大刀和游击战,令大量日军陷于中国战场的泥淖,进退不得。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出版仅19天,便销售一空,立即再版。  1942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蒋介石曾派他的夫人宋美龄赴美与罗斯福面谈,寻求美国支持。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向听不到战场隆隆炮声的美国议员们讲述了许多发生在中国的事情,使他们知道了中国为什么要抗战,中国为什么一定会赢得抗战,美国为什么必须支持中国的抗战。她的演讲多次被掌声打断,演说完毕,全场起立鼓掌,达数分钟之久。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战后有多少中国人需要美国提供粮食?”宋美龄回答:“中国无论战时和战后都不期望美国供给粮食。中国所需要的是武器。”她说:“中国人民虽穷,但傲骨尚存,决不受他人施惠,也不受无偿之物。中国战士以血肉之躯,抵抗共同敌人。美国向中国提供的武器援助在中国看来,乃尽其友情与盟义。”此次访问后,罗斯福同意向中国提供巨大的人力、物力援助,共同抗击日本。  1943年是中国抗战的第六个年头,中国在其广阔的领土上拖住了大量日军,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罗斯福向中国的外交代表顾维钧说:“就人口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就领土而言,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综观中国历史,贵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人民。”他力排众议,坚持中国作为四强之一,并开辟“中国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最高统帅,统一指挥中、越、泰、缅等地的反法西斯战争。  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150万人,128万人向中国投降。按1937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多年以后,罗斯福向儿子说起当年的想法:如果中国屈服了,日军将得以脱身南下,占领澳大利亚和印度,然后进犯中东,与纳粹德国一起切断地中海咽喉要道。罗斯福心中还有一番不便和盘托出的长远打算:要使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要盟国,钳制日本,防范苏联,削弱英国。  罗斯福去世后,冷战开始,杜鲁门改援华抗日为扶日反华,中美两国从盟友变成仇敌。如果罗斯福继续执政,中美之间关系是否可以避免这样的变化?很难说。因为美国的对华政策始终基于一点,那就是,任何选择都必须符合美国的自身利益。  雅尔塔密约  5  雅尔塔,濒临黑海,层峦叠嶂,水秀山清,被称为克里米亚半岛的“明珠”。俄罗斯的大文豪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都曾到此一游,流连忘返。著名俄国作家契诃夫生命的最后五年也在这里度过,他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孜孜不倦地创作,给后世留下了《樱桃园》、《三姐妹》、《带狗的女人》等佳作。  1945年2月4日至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这里举行著名的雅尔塔会议,最后敲定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苏联对日宣战等问题,并达成雅尔塔密约,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定下了框架。这是三巨头的最后一次聚会,也是罗斯福临终前最重要的一次外交活动。1941年,苏联为防止一旦遭德国入侵时腹背受敌,与日本签订了为期五年的中立条约,双方承诺互不侵犯对方领土,对方陷入战争时保守中立。美、英、中都希望苏联能对日宣战,共同对敌,斯大林在许多场合一再表示将参加对日作战。  1944年,盟国开始战略反攻。美军估计,日本关东军装备精良,会负隅顽抗,对日本的登陆作战将是一场殊死搏斗,美军伤亡有可能达100万之众。因此希望苏联尽早参战,把日本主力钳制、消灭在亚洲大陆,以减少美军登陆伤亡。  美国需要苏联出兵,但又深恐苏联在中国扩张势力。美国驻华使馆估计,如果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华北和东北“有可能变成俄国的卫星国”。  早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斯大林就向罗斯福表示过,他对远东有一些要求。他说,大连应当成为国际自由港,苏联西伯利亚的对外贸易应能通过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经由大连港进行。  所谓中东铁路,是甲午海战失败后清廷为联合俄国对付日本而作出的让步,由李鸿章于1896年赴俄签订中俄密约,密许俄国取道中国东北建造中东铁路。1917年俄国革命后,苏联政府曾一度宣布将中东铁路无条件归还中国。1924年,中俄协定规定,该铁路由中俄共同经营。国民党政府曾要求收回该铁路,引起两国关系紧张。  1944年12月,斯大林明确要求将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归还苏联,要求租借旅顺、大连和中东铁路,要求承认外蒙古的现状,作为条件,苏联将保证不干涉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与罗斯福单独密谈,重申了这些要求,双方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并拟订了协定草案,经丘吉尔同意后签署。三国领导人同意,苏联在欧战结束二至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雅尔塔密约事关中国主权,可是中国政府却被排除在讨论之外。国民党政府对密约十分恼火,但不敢公开表示不满。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这次会议“只有苏联一国蒙受实利;美国徒获虚名,英国毫无所得。我认为雅尔达会议惨遭失败。尤其在宣言中,对于远东问题丝毫没有说明,颇令人疑惧”。  1945年6月30日,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带领外交部次长胡世泽、驻苏大使傅秉常和蒋经国抵达莫斯科,开始谈判中苏条约。在谈判中苏友好条约的过程中,蒋介石竭力想拉美国参加中苏谈判,以一项多边条约来代替中苏双边条约。美国表示无意共用旅顺港,不便参与中苏双边谈判。  1945年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四项附加协定签订。中国方面承认外蒙古独立,中东铁路、南满铁路改名为中国长春铁路,为中苏两国共同平均所有,由两国合办公司共同经营,旅顺作为海军基地供两国使用,大连战时划入旅顺军事区,平时为自由港,行政权属中国,港口主任由苏方担任,中国允许将港口工事及设备的一半无偿租与苏方。苏联方面保证尊重中国对东三省的充分主权及领土和行政完整;关于新疆,苏联承诺不干涉中国内政。条约有效期为30年。  6 联合国制宪会议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一败涂地,日本在中途岛战役中血本无归。随着战局的发展,联合国的筹备工作在加速进行。1944年秋天,中、美、英、苏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开会起草《联合国宪章》。中、苏仍不能面对面地坐在同一张谈判桌上。四国代表分成两个会场,以美国提出的草案为基础,确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会员国资格、主要机构、职权范围等。  1945年,盟军开始战略大反攻。苏联红军的士兵挥舞着马刀,高呼着“为了斯大林,前进”的口号,如风卷残云般向纳粹德国的心脏挺进。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向麾下的士兵们发出号令:向柏林进军!  墨索里尼和情妇在企图逃往瑞士时被游击队逮住,死于冲锋枪下,尸体被吊在米兰的大街上示众。希特勒躲在官邸内,炮弹已经落在用混凝土筑成的掩体顶上。4月的最后一天,希特勒绝望地看着几天前刚同他结婚的伴侣爱娃,双双自尽。有人说他们的尸体在总理官邸的院子里被浇上汽油焚烧了,但人们始终没有找到任何痕迹。  1945年5月8日,柏林投降。8月6日,美国的一架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迅速进入中国东北,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报了当年日俄战争的一箭之仇。8月9日,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日本天皇在内阁和政界元老的劝说下决定投降。  1945年4月25日,苏联红军与英美联军在易北河会师;同一天,联合国在美国旧金山市的大歌剧院隆重举行制宪会议。  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参加会议的有46个国家的代表团,与会代表、随行人员、大会工作人员、记者超过5000人。中国首席代表为代理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是中国政府代表团的正式成员。  这次会议历时两个月。6月25日,会议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次日举行签字仪式,50个国家的代表在中、英、俄、法、西五种文本的宪章上签字。为了这个隆重的仪式,中国代表团专门到唐人街购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房四宝。在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团的8位代表首先进入会场,依次在宪章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一珍贵的历史记录至今仍保存在纽约联合国总部。1945年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这一天被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宪章》共19章110条。它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主要机构的组成和权限、解决争端、处理对和平的威胁及侵略行为的办法等。宪章庄严宣告: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尊严、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  并为达此目的,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方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用是发愤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竟厥功。  宪章共有四项宗旨,七项原则,是联合国一切活动的准绳和依据。  四项宗旨是:  (1)维护国际和世界和平;  (2)促进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3)促进国际经济、社会和文化和人道主义事务方面的合作;  (4)作为协调努力以实现上述目标的中心。  七项原则是:  (1)各会员国主权平等;  (2)履行宪章义务;  (3)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4)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5)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  (6)保证非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  (7)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  1946年1月1日,第一届联大在伦敦举行,51个创始会员国与会。在为联合国总部选址的时候,美欧国家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欧洲国家希望将联合国总部设在欧洲,美国则坚持设在美国。最后美国的意见占了上风。美国巨富洛克菲勒捐资买下了纽约曼哈顿岛靠近东河的一片地皮,供联合国修建总部。1947年,来自五大洲的十名最杰出的建筑师,包括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齐聚纽约,参与联合国总部大楼的设计。  在联合国大楼落成前,联合国暂时在纽约长岛的成功湖办公。1952年,联合国大楼正式启用。  战时的彩虹  7  雅尔塔会议结束后,罗斯福满意地说,各国虽然理念不同,但共同的利益可以使大家同聚一堂,像七色彩虹一样汇集在一起。英、俄、中、美及盟国代表了全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只要四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侵略者再次发动世界大战就绝无可能。  战时共同利益结成的同盟确如横贯长空的彩虹,为世界迎来了和平的旭日,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但是,彩虹总是虚幻而短暂的。罗斯福知道这一点,丘吉尔和斯大林也深知这一点。  为维护大英帝国日益削弱的影响,丘吉尔在讨论联合国机构设置时向罗斯福建议,在欧洲、东半球和西半球各设一个区域理事会,区域理事会上设一个小型世界理事会,协调区域理事会的工作。这个建议显然是要三分天下,由美、英、苏各领一方,将美国的影响限制在自己的家门口。这当然瞒不过罗斯福。由于美国的反对,丘吉尔只好作罢。  罗斯福没有看到战争的最后胜利,也没有看到联合国的降生。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在弗吉尼亚州接受画家绘像时忽觉头痛,随即陷入昏迷,两个小时之后便与世长辞,终年63岁。医生诊断,他死于脑溢血。罗斯福去世时,四个儿子都在从军,夫人和女儿也没在身边。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发表了悼念文章,文章称:“中、美两大民族的友好团结,在罗斯福总统执政以来,得有长足进展,他的逝世,使我们中国人民深深感到哀悼。”  罗斯福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他可能没有想到,他构思的联合国几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也没有想到,他倾注心血建立起来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会变成相互对立两大阵营。  据几年前解密的英国档案,1945年夏,德国大势已去的时候,丘吉尔曾制定过一份名为“难以想象”作战方案,准备像轰炸德国城市德累斯顿一样将莫斯科夷为平地,把斯大林赶下台。  美国的巴顿将军则公开宣布,他的部队将继续前进,穿过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直达斯大林格勒,在希特勒未能结束战争的地方结束战争。由于苏联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柏林,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实力,丘吉尔不得不把自己的“难以想象”方案锁在保险柜里。巴顿将军也没能如愿打到斯大林格勒。  1945年12月,巴顿在去打猎的路上发生车祸。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巴顿问医生:“我还有机会重跨战马吗?”医生直截了当地回答:“没有。”12天后,巴顿去世了。根据他的意愿,他的遗体被葬于卢森堡的美军公墓内,与他的士兵永远长眠在一起。  战时的彩虹驱散了战争的暴风骤雨,但很快就被冷战的阴云所取代。在旧金山制宪会议上,美苏之间的矛盾已经表面化。曾几何时,昔日的敌人很快握手言欢,而同一战壕浴血奋战的战友却转瞬之间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各种联盟其兴也勃,其亡也速。  风流水转,时过境迁。二战结束60年之际,苏联解体了,大西洋联盟内部出现了裂痕,美国的对华政策也一再变迁。再过60年,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谁会手持彩练在世界舞台的中心独领风骚?谁将与谁共舞?只有时间老人可以逆料。  英国首相帕默斯顿爵士曾坦率的说过:“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我们只有永恒的利益。”后世的人们将其精辟地归纳为: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插图(1)                  《走进联合国》 第二部分  挂冠而去的秘书长:赖伊  第四章  秘书长是联合国的最高行政首长,经安理会推荐,由大会任命,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秘书长领导整个秘书处的工作,每年向大会提出联合国的年度报告,并随时提醒安理会注意有可能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问题,在出现国际争端时进行斡旋,管理维持和平行动,跟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组织国际会议,编制统计预算,执行安理会及其他机构所作的决议等。  秘书长名望高、薪水高、官位高,难度也高。从理论上说,他只对联合国负责,不得接受联合国以外任何政府或其他当局的指示。但实际上他会受到很多方面的牵制,每个成员国都是秘书长的老板。如果将联合国比作一艘航船,秘书长是船长,成员国则是船东,决定航向、发出指令的不是秘书长,而是成员国。当成员国意见不统一时,秘书长的工作尤其棘手,过柔则曲,过刚则折。稍有不慎就可能翻船。  联合国成立60年,共有过七位秘书长。每位秘书长都有其辉煌,也有其难言之痛,卸任后都要出一本自传,少则万言,多则几十万言。要用寥寥数语概括他们的立场观点和任上的功过,实在很难。因此,这里只能对各位秘书长作一个最为简单的介绍。从他们的经历中可以看出担任秘书长一职的不易,也可以看出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  1 挂冠而去的秘书长:赖伊  第一任秘书长特里格韦·哈尔夫丹·赖伊(Trygve Halvdan Lie),1896年出生于挪威的奥斯陆。1919年获奥斯陆大学法学学位。他16岁时就加入了挪威工党青年组织,后来担任工党秘书的助理、工会法律顾问、工党全国执行秘书,工党政府的司法大臣、贸易和工业大臣、供应和航运大臣。德国入侵挪威后,赖伊作为运输大臣,拟订临时措施,为盟国保全了挪威舰队。挪威失陷后,他在海外流亡政府中担任外交大臣。  联合国成立时,赖伊率领挪威代表团出席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制宪会议,并担任第三委员会的主席,《联合国宪章》中有关安理会的规定就是在他的领导下起草的。联合国召开第一届大会时,赖伊是挪威代表团的团长。在那次会议上,他被选为联合国的第一任秘书长。  赖伊在就职演说中表示:  本人深感前途任务之重大。余深知必须不遗余力,尽吾所能,以履行吾之新职责。  值此履新之际,本人敬向诸位保证,余定将尽吾最大之努力。余为诸位全体之公仆。凡诸君之一切问题,余将一律秉公处理。  赖伊上任后,支持建立以色列国,通过了克什米尔停火协议。他赞成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他觉得没有新中国的参与联合国就缺乏代表性。他说,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即使你不喜欢他们,也应该与他们进行对话。他对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如果不接纳中国,苏联还有印度等走中间道路的国家可能会退出联合国,这样世界就会分裂成两半,联合国有可能重蹈国联的覆辙。  为了克服中国加入联合国在法律上的障碍,他让联合国法律部门准备了一份备忘录,其中汇集了有关代表权问题的法律观点,并将之交给了安理会。该备忘录称,一个国家是否在一个国际组织中享有代表权,是由这个组织集体决定的,与会员国之间是否承认的问题无关。这一说法被称为“赖伊理论”。  对于赖伊的游说,美国全然不为之所动。赖伊对此感到十分不满。他说,“美国对华政策在五年前就犯了根本错误”,现在“在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做法也是错误的”。赖伊的立场不仅得罪了美国,而且也未得到他的母国即挪威政府的支持。当联合国就中国代表权问题进行表决时,挪威迫于美国的压力投了弃权票。赖伊感到备受挫折。  朝鲜战争爆发后,赖伊赞同美国的主张,派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受到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的抵制。许多国家指责他迎合美国要求,用联合国的资金搞非法颠覆活动。由于美、苏两个大国对他均不满意,赖伊被迫于1952年11月辞职。他感叹道:“我想把过去的一切麻烦、一切的失望、一切的头痛,统统装进一个口袋,将它们一起扔进东河。”  赖伊离职后又回挪威担任过内阁大臣等职,在1969年元旦的前两天去世。赖伊有句名言:“能够割断自己邻居的喉咙而令其浑然不知的外交官才是真正的外交官。”可惜的是,赖伊没能割断别人的喉咙,自己却先被人置于死地。  第一位访华的秘书长:哈马舍尔德  2  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ammarskjold),生于1905年7月29日。其父曾在一战期间担任瑞典首相,对他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哈马舍尔德多才多艺,精通英、法、德语,擅长诗歌,喜好音乐,精于绘画,酷爱运动。  哈马舍尔德曾任国家银行董事长、内阁经济顾问。他创造了“计划经济”这个词,并与其担任瑞典社会福利大臣的长兄一起,为在瑞典建立“福利社会”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1946年,哈马舍尔德开始涉足外交界,后担任过欧洲经济合作会议执委会的副主席、瑞典出席联大代表团团长、外交部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始终未加入任何政党,以政坛独立人士自居。他在国际关系中主张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力主瑞典加入欧洲政治合作,但不加入北约。  赖伊于1952年11月辞去秘书长职务后,哈马舍尔德被选为第二任秘书长,在60国选票中获得了57票。上任后,哈马舍尔德集中精力处理世界各地的冲突和危机,他支持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签署停战协定,组织了联合国历史上的第一支紧急部队,促使英、法、以色列放弃武力,和平解决了苏伊士运河争端。他向约旦和黎巴嫩派出联合国观察团部队取代英美军队,化解了黎巴嫩和约旦危机,缓和了柬、泰关系。  哈马舍尔德是第一位访华的联合国秘书长。1952年11月,一架美国中央情报局没有任何标志的间谍机由美军在汉城的军事基地起飞,趁着夜色越过鸭绿江,偷偷进入中国领空,试图接回一名此前被空投到吉林的特务。飞机被中国军队击落,两名美国驾驶员当场死亡,另两人在跳伞后被活捉,我军在飞机残骸内发现了枪支、电台、收发报机等。1953年1月,又有13名间谍驾乘侦察机从日本起飞潜入中国安东地区进行侦察,被中国战斗机击落。上述人员经审判分别被判处无期和有期徒刑。  美国远东空军司令部发言人称,上述人员的任务是“去朝鲜上空散发传单”。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否认其派遣特务颠覆中国的行为,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被俘的美国人是美国陆军在日本雇用的“文职人员”。美国委托英国驻华代办将抗议照会转到中国外交部。中方将照会退了回去。  美国在联合国提出提案,要求联合国采取行动促使中方释放上述11名人员和其他被拘留的联合国军被俘人员。在美国推动下,联大通过了美国的提案。提案通过后,哈马舍尔德连发三封电报给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表示愿意来华斡旋。  经过慎重研究,中国决定接受哈马舍尔德来华。哈马舍尔德借回国休假之机拜会了中国驻瑞典大使耿飙,讨论访华安排,随后又致电周恩来商定了访华的具体行程。  1955年1月5日,哈马舍尔德一行抵达北京。当天,周恩来会见了他。会谈中,哈马舍尔德首先向周恩来表示感谢,表示愿意同周恩来建立个人联系。他说他此次来访欲解决的问题有些复杂,但他深信会谈会有成效。周恩来阐述了中方对于审判美国间谍一事的态度,双方立场相距甚远,哈马舍尔德心中忐忑不安。  当晚,周恩来设宴招待哈马舍尔德。双方此后又举行了四次会谈,除美国间谍案以外,也谈到美国制造台海紧张局势、朝鲜问题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双方分歧依然如故。  1月10日,双方举行最后一次会谈。在这次会谈中,周恩来表示可以允许美国犯罪分子的家属来华探望,并答应通过瑞典驻华使馆把美国间谍费席尔等四人的生活照片转交哈马舍尔德。哈马舍尔德非常高兴,一再表示感谢。  会谈后,双方发表了一个联合公报。除了简述会谈的过程外,双方在公报中还说:“在会谈中涉及了有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各项问题”,“我们觉得这些会谈是有益的,希望能够继续在这次会晤中所建立的接触”。1955年,中国宣布提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美国间谍。  1957年,哈马舍尔德被推选连任秘书长,任期五年。刚果冲突后,哈马舍尔德处理危机的方式受到苏联的批评,苏联曾一度要求罢免他的职务。1961年9月17日,哈马舍尔德在飞往刚果调解冲突的旅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殉难。  哈马舍尔德的名言是:“人生最长的旅程是走向自己内心世界的旅程。”  首位来自亚洲的秘书长:吴丹  3  吴丹(U Thant)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来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