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马太效应:从成功走向成功的捷径

作者:西武 字数:20889 更新:2023-10-08 21:27:20

马太效应:从成功走向成功的捷径马太效应无处不在《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人将要远行去国外,临走之前,他将仆人们叫到一起并把财产委托给他们保管。主人根据每个人的才干,给了第一个仆人5个塔伦特(注:古罗马货币单位),第二个仆人两个塔伦特,第三个仆人1个塔伦特。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把它用于经商,并且赚到了五个塔伦特;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也赚到了两个塔伦特;但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却把主人的钱埋到了土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主人回来了。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另外五个塔伦特来见主人,他对自己的主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五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五个。""做得好!你是一个对很多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他另外两个塔伦特来了。他对主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两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两个。"主人说:"做得好!你是一个对一些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很多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最后,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来了,他说:"主人,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强人,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我很害怕,于是就把钱埋在了地下。看那里,埋着你的钱。"主人斥责他说:"又懒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那么你就应该把钱存在银行,等我回来后连本带利还给我。"说着转身对其他仆人说:"夺下他的一个塔伦特,交给那个赚了五个塔伦特的人。""可是他已经拥有十个塔伦特了。""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个故事出于《新约·马太福音》。20世纪60年代,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在人类资源的分配上,《马太福音》所预言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现象更是十分明显。富人享有更多的资源:金钱、荣誉以及成功,穷人却变得一无所有。据统计,目前最富有的五分之一的国家占有85%的全球国民生产总值,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富有的国家与最穷困的五分之一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了一倍。不仅国家和地区如此,个人的财富也是如此。处于经济黄金时期的美国人是越来越富了,还是越来越穷了呢?这个听起来近乎可笑的问题却有一个让许多美国人深思的答案:相对而言,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了。美国华盛顿预算及政策研究中心和经济政策研究所同时发表报告:美国最富有和最贫穷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了,而且这一差距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差距。现在美国民众蓦然发现,在一片繁荣的喧嚣中,贫富之问的大峡谷正在无声地裂开,而且越裂越宽。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贫富差距都深有体会,但是以下数字还是可能令你惊叹不已。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美国收入最高的1/5家庭平均年收入约137000美元(税后)左右,而最穷的家庭平均年收入为13000美元,不到高收人家庭的1/10。调查还发现,最穷的1/5家庭在过去的10年中收入增长不到1%(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而最富的那1/5的家庭收入增长了15%。美国前三名巨富(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和保尔·艾伦)个人财产的总和更是超过了全球43个最穷国家国民生产值的总和。种种数据显示,美国财富的聚集度已达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同样明显:马太效应所描述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差距上,而且存在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超级巨星和新兴专业的顶尖人物获得天文数字般的薪金,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上涨。电影导演史蒂芬.斯匹尔伯格,1994年赚进了1.65亿美元。加梅(JosephJamie)这位收入最高的律师,其酬劳为9000万美元。而众多拥有同样才干的电影导演和律师,往往只能赚到这些额度的极小部分。--一个成熟的市场往往被市场占有率第一、第二的企业所主宰,大多数公司都很难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命运。比如美国汽车市场,通用和福特双雄并立,稳定的业绩和利润能够保证其生存不出现问题,而排名第三的克莱斯勒就一直在生死线上挣扎。虽然艾科卡一度给这个公司带来辉煌,但终究还是"人算不如天算",几经沉浮之后,终于被奔驰公司收购。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产生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所以说,马太效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马太效应给人们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则。赢家通吃与80/20法则与马太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另一个法则--80/20法则。1897年,在所从事的经济学研究中,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他发现大部分的财富都流向少数人手里。对于现代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一现象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他还发现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实:其一,某一个族群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和该族群所享有的总收入或财富之间,有一项数学关系;其二,这也是帕累托真正兴奋的发现一一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帕累托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的国家都见到了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管是早期的英国,还是同时代的其他国家,他发现相同的现象会一再出现,而且有数学上的准确比例。最终,帕累托从自己的研究中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那么可以预测,10%的人拥有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所拥有的。在这里,重点不是百分比,而在于一项事实:财富在人口的分配中是不平衡的--这是一个可预测的事实。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如此(就统计来说,精确的80/20关系不太可能出现)。这一法则意味着赢家永远只能是少数人,赢家与输家之间,常常从开始的细微差距,发展为赢家通吃的结果。现在,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赢家通吃是怎么回事。从个人到企业组织,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社会和经济生活就如同一场长跑比赛,失败者永远多于胜利者--只有一个人能赢得冠军,否则就不称其为比赛了。此外,我们常常还能注意到关于马太效应的其他一些有趣的现象:如赢家的优势并不显著。有一匹著名的赛马,在其竞赛生涯中曾赢过多次大奖,为主人获得了数千万元奖金,其所有参赛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个小时,但其转售的价格却比其他赛马高出100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它比其他赛马的速度快上100倍吗?不是,它只是比其他赛马跑得快一点点。在大多数比赛中,它只超过亚军一个鼻子,裁判甚至只能借助两匹马冲刺的录像才能确定谁输谁赢。在人类的每一个领域,把赢家和入围者区别开来的就是这种细微的差距,而入围者占人口总数还不到5%。想一想那些二流人物的所得所失吧!他们只比一流人物差一点点,可是在享有的声誉和利益方面却相去甚远。一类是经过努力获得回报的成功者,另一类是同样付出却功亏一篑的失败者。他们只少跑了几步--不幸的是,那是最有价值的几步。比如,你参加了一次马拉松比赛,当跑了大部分路程,就将到达终点时,你感觉自己极度劳累、非常难受,试想一下,你是否会坚持下来?只要还有一口气,你肯定会坚持下来,因为相对于跑过的漫长路程,余下这一段短短的距离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这几步,你此前的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有了这几步,你才可能成为一个征服马拉松的胜利者。人类社会的竞争如此,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如此。谁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并且还知道它的高度。但有谁知道世界的第二高峰呢?为此,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作过专项调查,甚至问过好几个地理学的博士生,但几乎没有多少人能痛痛快快地回答出来。其实位于印度境内的乔戈里峰仅比珠穆朗玛峰低237米,这个差距还不到珠穆朗玛峰高度的3%。但正是由于这个不到3%的差距,使得排在第二名的乔戈里峰只被一些狂热的登山运动员所知晓。仅仅是高出那么一点点,就能将名列第二的乔戈里峰给"吃"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那些影响力大一点的媒体,把广告"吃"了几亿、几十个亿,而那些没什么影响力的媒体,连几十万也没"吃"着。赢家通吃的另外一种阐释就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韦尔奇任通用电气总裁不久就提出了著名的战略--任何一个领域,只有位居第一或第二的企业才有实力避开残酷的竞争,赢得巨额利润。个人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提问,谁是篮球王国的大家都会说是乔丹。但是却很少有人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能力上第一比第十能强过几十倍吗?不是,乔丹的才华并没有比其他优秀球员强几十倍,但是他的收入却是其他优秀球员的几十倍。在一个著名商业咨询机构担任顾问的教授,其职位比另一位同事高了两级,但是他得到的报酬却是他的10倍。"难道我真的比他能干10倍吗,当然不是。这就是赢家通吃的残酷现实。"他坦言道。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赢家通吃这一现象呢?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并不遵从公平原则。一个对生活抱有希望的人,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不能仅停留在对外界的抱怨上,而是应该直面赢家通吃的现实,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尽快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马太效应最宠爱的人娱乐明星和顶尖人物的所得比一般人高得多,他们似乎是马太效应最宠爱的人。为什么会出现顶尖人物的这种超高酬劳的现象呢?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托现代传播技术之赐,超级明星和顶尖人物可以同时出现在许多人眼前。就成本来说,多制造一张多印一本书,花费实在微不足道。所以,多让一个消费者接触到迈克尔·杰克逊、史蒂芬·金、帕瓦罗帝或贝克汉姆,几乎不会产生多少额外的费用。其二,虽然让大众接触到顶尖人物所需的广告花费和次级代替人物的花费差不多,但是请到顶尖人物的代价,却可能贵上千百万元。为什么人们还要找顶尖人物拍广告呢?这就涉及到顶尖人物高酬劳现象的第二个因素:次级人物无法取代顶尖人物的才华和表现。如果清洁工人甲的工作只有普通工人的一半,则人家愿意出行情价的一半来请甲。但若某人唱歌只有迈克尔·杰克逊或帕瓦罗帝的一半好,谁愿意出价钱的一半来找他呢?由于非顶尖人物吸引的观众少,所以,就算不花钱请来非顶尖人物,其经济价值必定比顶尖人物逊色许多。市场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人们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顶尖的竞争者身上,多数人只知道几个棒球手、科学家、雕塑家和政治人物的名字。而在商业大战中,人们只能记住几个有限的品牌。决定这种赢家通吃现象的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知识,而是对注意力资源的占有程度。有趣的是,这种顶尖人物与非顶尖人物之间获利的悬殊情况,过去并不存在。例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篮球或足球高手并没有获得太多的钱。过去,优秀的政治人物去世时,家境仍是清寒的。愈往过去看,所谓赢家通吃的现象愈不存在。17世纪的莎士比亚和达芬奇与同时代的人相比,确实是才华出众。按照今日的情况来看,他们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才华和名气成为千万富翁。可是,他们获得的待遇与今日的一般专业工作者没有什么差别。有才能的人获得好待遇,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明显。时至今13,个人的收入与他的能力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可以用数字来加以说明。上世纪60年代,英国某家报纸的社论披露了某些披头士成为百万富翁的事实,引起社会的广泛震惊。而今天,流行歌手乔治·麦可或迈克尔·杰克逊名列全球富人的前列,却没有人觉得惊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便是传播、电子通讯、CD和光碟等消费产品的科技革命。商人们绞尽脑汁想的是如何让获利达到最多,而借助顶尖人物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找顶尖人物固然要花很多钱,但把这些钱分摊到每一个消费者身上时,每个人的负担实在是微乎其微。不管在什么行业,抛开金钱,我们将能发现,成就和名望总是集中在极少数人的身上。在过去,由于阶级和传播方式的限制,莎士比亚和达芬奇无法变成富翁,但这一点儿也不减损他们的成就。为数极少的伟大艺术家,就算没有成为富翁,依然对后世影响深远。赢家通吃的待遇法则不仅适用于娱乐界,在任何公认的专业领域中,顶尖专业人才的收入也是很高的。在1994年《福布斯》杂志所列的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二的是贾梅律师,他的名气比不上家喻户晓的网球明星阿加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上过电视,然而他在1994年赚T 9000万美元,是阿加西收入的四倍。在那张富豪榜中,接下来所列的高收人者是外科医生、炙手可热的企业主管、投资银行家、税务专家以及一大堆其他专业人士。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愈来愈奉行赢家通吃的做法,顶尖的人才和公司所得的酬劳,比次一级的高出好多倍。假设,有两家以上的竞争对手争夺某公司的经营权,为了争取到最棒的公司或人才,各方都会出很高的价格竞标。所以,如果涉及到一个有关高额金钱的局面而顶尖人物有助于提高胜算时,这些顶尖人士总是可以拿到天价般的酬劳。如今,注意力已成为财富分配的轴心,顾客为自己付出注意力而得到报酬,商家为获取注意力而加大投入,广告业也已经从简单的传达信息发展到生产附加值的行业。人们已经进入一个"概念"甲天下的时代,市场的变化将推动注意力经济的发展,网络风暴也突显出注意力经济的各种特征。赢家通吃时代的公正与效率在运动、娱乐和专业等领域,最顶尖人物所得的酬劳愈来愈高,所以他们与其他人的差距愈来愈形成一道鸿沟。这种情况在美国最明显,但似乎举世皆然。有如山的证据显示,位居前10%的人口,收入快速增加,而垫后的10%人的收入,增加的速度就慢得多,甚至完全不动。据说,在1997年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很多经济学家就花了许多时间来思考这个趋势所代表的含意。其中一项报告提到:"在未来的美国,20%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一年可赚75000美元到50万美元。其余80%的人,将继续窝在自己的工作中,看着生活品质逐年下降。"德国一本畅销书《全球陷阱》也提出相同的论调:"当不平衡的情形全面蔓延后,会带来一个'80/20和赢家通吃的社会',只有幸运的20%才是主角。就全球经济而言,将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只要1/5的人口就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另一本畅销书《无为式管理》也谈到:"后管理时代的公司所需要的人力较少,因为到那时候,管理阶层、文书人员和其他营销人员经过10年的删减,将会减少50%......如果所有国家的私人公司都变成管理时代的公司,那么所雇人员的数目将会下降15%。20%。美国的失业率会从目前的不到6%升至25%左右,而且主要是管理阶层的失业。"这些由80/20法则或赢家通吃现象引起的辩论,以及提到未来是"注定到来的灰暗",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在帕累托的观察中,所有社会都有不平等现象。20世纪希望通过税制与福利打破不平等,但当全球市场重拾19世纪所拥有的权力时,不平等的现象就又回来了。全球市场的权力愈大,不平等就愈严重。企业的生产能力愈大,所需员工就愈少。因此,自由竞争下的全球市场带来两个重大且相关的问题:第一,大量的失业人口,其中包括素来受保护的中产阶级;第二,更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分成居上的20%与在下的80%。前述的宿命论者分为两大阵营: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认为,不平等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无能为力。但持乐观主义态度的人数较多,他们主张,必须通过某些活动来打破80/20模式,其中最完整的论点来自《全球陷阱》一书。他们说:"全球化并不是命中注定的,一定要停止这种漫无目的的发展。"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些观点呢?一些专家则从另一个角度认为,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的结论都错了。他们确实有不少分析是正确的,值得深思,不过当他们(直接或间接)提到80/20法则时,只能算是肤浅的理解,如果他们真的对80/20法则和赢家通吃现象有了正确了解,他们将会明白,社会总是趋向于进步的。的确,当企业知道了如何以精简的管理来运作,当企业因面临国际竞争而不得不一面生产最佳产品一面降低成本时,管理阶层大量失业是件在所难免的事情。但是,纵观历史,我们将发现繁荣是持续的、周期性的。每一种新技术或新发明,每一种节省人力的设计、生产技术的改良,以及能降低运送与服务成本的方法,不但一步步地提升了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水准,同时也带来较高的就业率。工业革命以来,每一个时代都出现反对者:反自动化的人、预言人口爆炸的末日论者、浪漫的封建主义论者、法西斯主义者。这些人常常宣称,市场经济的成长有其极限,市场机制无法提供一个合乎要求的就业比例。但是我们看到,人口成长、女性进入工作市场,佃农制废除,农业提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家庭中不再雇用佣仆--这些本都是引起失业的重要因素,但我们并没有看见由于这些因素的发生而出现大量失业的现象。近250年以来,历史中所有的末日论者都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每一次他们总是说,这一回不一样,这一次有完整的论据。虽然我们知道,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即使解雇大量员工也可以做得更好,未来10到20年内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管理层失业的问题,但我们能调整,也将会调整。·在全球市场的进步和繁荣面前,通过调整,我们能保证不引起麻烦的失业问题。所谓的进步和繁荣,就是指可以用比以前低的价格换取货物,所以,这样的进步会释放出购买其他物品和服务的消费力。只要不遇上突然的景气崩溃,购买力将会造就新的工作。新的工作不在大公司里,而在较小的公司甚至个人公司。在一个富裕的社会,失业本身不是问题。如果社会足够富裕,那些想就业却无事可做的人可以在市场经济之外就业,不依市场的价格来给付酬劳。因此,我们真正应该讨论的问题,是在财富水准日渐提高的社会中,赢家通吃不平等现象的日趋严重。很明显,由于财富没有重新分配,所以自由市场代表着财富不均,愈自由化的市场愈不平等。在美国、英国及亚洲若干国家,自由化程度与日俱增,也就迅速出现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但财富分配不均就意味着不公平吗?80/20法则可以给你带来答案。由于80%的有用和有价值的物品是20%的人力所创造的,所以,如果市场不受阻碍,酬劳分配应该是不平均的。此外,大笔财富和平等之间有一种交换的关系:如果我们选择了最大财富,就会有较严重的不平等。所以,解决不平等的最好方式,不是压制市场与价值的创造,而是要让社会中所有成员都有普遍和平等的参与机会。这一点我们没有真正尝试过,但可以从两个地方开始:其一,使人人成为资本家和企业家(在自己最有生产力的地方使用资源),让所有人进人市场经济;其二,确保社会中的每个人,特别是位居社会底层的人,都能好好运用自己的才能,也都知道如何运用。在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发生社会不平等,不在于市场中有输有赢,而在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参与了市场。那些被排除在市场之外,或是参与程度有限的人,自然是远远地被抛在后面。想要参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必须以先拥有若干资产作为起点,以及有一个能够获得更多的回报的前景作为参与的诱因。有一种方法能带来属于每一个人的资本主义:出售公有土地和建筑物(任何一个政府都拥有多余的产业),并使国营企业民营化,然后再建立一个基金,它属于社会全体公民共有,并只能用在特定用途上--如教育、购买保险、支付养老金或创业。更重要的是,以此基金所提供的教育,必须可以让每一个公民选择自己的领域,培养进入市场并足以谋生的技能。市场机制运作的方式在带给我们繁荣的同时,不会造成失业问题或严重的社会不和谐,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从80/20法则可以知道,人们对于资源--如时间、金钱、精力、个人努力与智力等的运用非常糟糕,但正是由于发现这些缺陷,发现那些比大多数资源好几倍的少数资源,我们才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市场能刺激低效率的资源,使之转成高效率的资源,但市场并不能自动完成这一转换,所以有必要借助于知识、科技和创业精神来促使它的发生。今天,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我们能够看到生活消费品的品质正在日益改善,产品多样化,其发展速度是上几代人无法想像的;我们可以看到神奇的信息产品改变了家庭与办公室的面貌,模糊了二者的界线。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未来技术会有调整,那些公司的高级主管们也会按照80/20法则和马太效应为顾客和投资人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从而使一些企业飞速成长起来,带给我们今日企业做不到的更伟大的成功。规模效应:原因分析之一为什么会产生马太效应这一奇特的社会现象呢?理论界有种种解释,其中规模效应的解释最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在自然界,我们经常看到那些体形庞大的巨兽,随时都可能对其他生物产生威胁,而自身面临的危险却要小得多。它们可能死于同类的搏斗,也可能死于自然衰老,却很少被弱小者所击倒。同样的,在经济领域,我们也能看到类似微软这样的超级公司,虽然同行恨之入骨,社会舆论也屡屡发难,很多人更是想除之而后快,但其地位却坚如磐石。正如一位竞争者所说:"最好的市场是没有微软的市场......但是谈何容易。"微软"拆分风波"举世瞩目,官司打了多年,至今依然没有定论,甚至可以说是无果而终。无论是自然界的巨兽,还是经济领域的恐龙,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体积大、规模大,而规模是市场经济最具有魅力的部分。首先,大规模的投人才能有大规模的产出,才能获得巨额的利润。福特汽车公司就是通过流水线作业提高汽车生产规模,成为汽车业的王者。通常,规模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投入规模,二是产出规模。所谓投入规模是指你的投资规模,包括金钱、技术和时间、人员等。投入的规模决定了产出的规模,而产出的规模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其次,规模化能降低生产成本。我们看到许多名牌产品,其质量好、包装精美,它们在媒体上铺天盖地地做广告,我们一定会想其产品研发及制造成本肯定很高,但实际上,它们的成本并不比同类产品昂贵,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规模化的力量。由于生产规模大,投入研发、原料、生产、流通和广告等环节的成本被摊薄,尽管产品的总成本提高,但是单位产品的成本却不断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也会进一步扩大。第三,对于生产者来说,在"新经济"中,新经济类型的产品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当生产者将知识与技术直接投入生产过程,投入的越多,新增的投入给生产者带来的报酬就越高。一个极端的例子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某种大型软件开发成功以前,所有的投入都是作为经济学上所谓的"沉没成本",没有任何收益;恰是导致软件开发得以成功的最后一单位的要素投入,决定了这一生产过程给生产者带来所有的报酬。另一方面,随着生产者向社会提供的新商品与服务量的不断增加,由此项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报酬也不断增加。比如提供因特网接口服务的厂商,使用接口服务的人越多,即上网的人越多,软件产品的使用人数也就越多,消费者对网站的评价就越高,也就更愿意出高价来购买你的服务,使你的边际报酬不断升高。而且,这种报酬随着使用你的产品与服务的人数的进一步增加而呈现出更稳定的增长趋势。因此,很多人只为操作系统升级就得向微软不断送去更多的钱。对于消费者来说,"新经济"可以带来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增,如所谓的品牌消费,在一定的限度内,消费的著名品牌越多,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满足程度就越高。再如上网,业内调查发现,上网者平均上网的时间总是趋向于越来越长,这证明了上网者在消费网络提供的服务过程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也是越来越高的。传统经济规模化优势已经体现出来了,然而,信息时代的信息化产品,使得规模优势更加明显。一旦信息产品形成规模后,后来者想进入同一市场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因为,最初的信息产品开发的固定成本相当高,而这些固定成本中的绝大部分是沉没成本,这样,后进市场的企业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弄不好不仅无法挽回以前的投入,而且很难生存下去。大多数的高科技产品,如计算机的软硬件、医药产品、航天、电讯器材、生物科技与遗传工程的产品,研发费用葡非常高,但是一旦开发成功以后,从事大量生产的边际盛本非常低,甚至接近于零--因为这些产品所使用的原制非常少,如药丸、计算机软件。厂商在开发此类产品成功圳后,可以用非常少的成本将此产品迅速地推广到全球各地,占领市场。由于单位变动成本很快地降低,所以一旦大幅度提高产量,卖得数量越大,赚的钱就越多。这与知识活动的特性很有关系--知识产生的结果很容易复制。比如说,一本二枵,就很容易复制,Microsoft做的软件真正在发送的时候,它的复制成本很低。所以,在这种产业状况下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市场占有率。增加市场占有率,把它的产能补满。比如说积电公司,每秒都在算它的机器折旧和机器利息钱。知识经济还有另一个特色,复制成本很低。这一特质带来的其实就是赢家通吃,而且这个倾向会越来越严重。互联网开放以后,信息的通透性变得很高,比如问IBM的笔记本计算机多少钱,以前需要到处去问,还很麻烦,现在随便到网络上跑一趟,价格的讯息就会全部搜索到,所以大家的信息都是一样的。规模优势导致竞争优势,市场竞争的博弈结果是强者越强,弱者愈弱,弱者甚至没有生存空间。信息时代的竞争过程中,面对新进入的竞争对手,其博弈策略可以将产品价格降到接近于零!因为一个接近于零但大于零的单价与无穷大的信息产量相乘,收益仍然是无穷大,所以在位企业不担心降价,甚至可以采取免费(如微软浏览器的免费捆绑)策略。市场竞争和博弈的最终结果就是在位企业将欲进人市场者赶出市场。这样无疑会便成功企业的规模越采越大,直到最后形成类似"垄断"的大企业。而这也正是马太效应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齿轮效应:原因分析之二在欧洲和非洲环抱着的地中海区域,有一座美丽的岛屿--西西里岛。2200多年前,西西里岛上有个叫叙拉古的城邦国家。有一天,这个城邦国家的一位中年人对国王陈述自己研究的杠杆原理,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数学家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动地球。"国王听后,大笑不止。"虽然你是我的亲戚,但是我也不要华而不实的空话,你能实际表演一下吗?""亲爱的国王陛下,我刚才是打个比方,那样的支点是没有的。"阿基米德解释着,"我的意思是,我能够用很小的力借助工具和机械推动很重的物体。""好呀,那你给我们表演一下吧。"国王指着窗外海边上刚造好的一艘大船,"随便你用什么工具和机械,只许你一个人,把这艘船推下水吧。"几天以后,阿基米德再次来到王宫,邀请国王来到这艘大船边。"尊敬的国王陛下,"阿基米德把一根绳子交给国王,"请您拉动这根绳子吧。,"国王疑惑地看着阿基米德,拉动了这根绳子。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艘大船缓缓地向大海移去。周围的人都欢呼起来。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大船平稳地滑进了大海。以前要上百人才能移动的大船,国王今天一个人就能移动了。实际上,阿基米德利用的是杠杆的原理,他设计了一套杠杆滑轮系统,推动了这艘大船。与杠杆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齿轮效应。拆开钟表,我们能够看到一大堆齿轮相互连接在一起,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大齿轮又带动更大的齿轮,形成了秒、分、时的相互关联。钟表可谓是人类最精妙的发明之一,我们在赞叹之余,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大齿轮转一圈时,小齿轮要转许多圈;时针走一圈,分针要走六十圈;分针走一圈,秒针要走六十圈。齿轮效应在社会生活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大人走一步,相当于小孩走两步甚至三步;大企业不发展则已,一发展就将小企业远远丢在后面;由于总量之间的差别,发达国家和地区增长2个百分点,等于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增长几十个百分点。领先效应:原因分析之三"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是马太效应的又一解释。有些差别,刚开始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最后却可能导致天壤之别,这一理论与80/20法则正好吻合。但80/20法则有一个局限,它只能表现出某一时刻的真实情况,在这点上,混沌理论所说的"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正好能够提供帮助--一开始,一个小小的领先能变成双方较大的差距,赢家迅速达到优势位置;而后平衡再一次被打破,另外一个微小的力量又开始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一开始,如果51%的驾驶员靠道路左边而非右边行驶,那么就可能形成向左行驶的交通规范;早期的时钟,如果51%是绕着我们现在所谓的逆时针方向走,那么时钟"逆时钟方向"运行也是合乎逻辑的。事实上,佛罗伦斯大教堂的时钟,就是逆时针走的。但在1442年大教堂建好时,当权者和钟匠已经以12小时,顺时针方向的时钟作为标准,因为那时大多数的时钟都是顺时针走的。然而,如果51%的时钟都和佛罗伦斯大教堂上的时钟一样,那么我们现在所用的时钟,就可能是按逆时针的方向运行。所以,一个公司,如果在市场早期就能提供比对手优良10%的产品,就可能得到80%的市场。对于这些初始状况的观察,并不能完全说明马太效应和80/20法则的内涵。因为这些例子都是可以随时间而改变的,而80/20法则或马太效应却是在任何时刻下对于原因的一种静态分析。在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很自然地偏离50/50的分割,并且容易导向95/5、99/1甚至100/0的分割。保持平衡,一直到优势出现,混沌理论给了它最充分的解释。马太效应所说的重点虽然与混沌理论不同,二者却相辅相成。它告诉了我们,在任何时候,占多数的现象都只受到少数因素或角色的影响;80%的结果来自20%的原因。市场竞争中,具有资金、权力、能力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资源优势的强者,他们处于优势积累的有利地位,一旦一步领先,便会步步领先。相反,缺乏资金、权力、能力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弱者,他们改变自己处境的机会很少,由于一步落后,导致步步落后。赢家通吃的关键在于先人为主,对于企业来说,占领市场的关键在于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在以信息为代表的经济环境中,机遇对于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抢占先机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这是因为,市场竞争初期的客户开发成本相对低廉,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后来的竞争者获得新用户的成本就会变得很高,而要从竞争对手中争夺新用户更是不易。因此,先行者具有巨大的先发优势。当别人徘徊时,我们已起跑;当别人起跑时,我们就冲刺。社会现实告诉我们: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资源交换:原因分析之四关于马太效应形成原因的各种分析中,有一个词汇尤其突出,它就是资源。资源是形成马太效应的核心,是推动马太效应的内驱动力。简单地说,所谓的资源就是为做某件事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你所拥有的以及所能控制的。大部分资源表现为物质形态,如金钱、设备以及你所拥有的任何可见的财产。有些资源为无形资产,如创意、理念、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素质;还有些资源介于两者之间,如人际关系、某种资格或特殊的机遇等。中国有句古语说:"多财善贾,长袖善舞。"拥有的资源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成为"赢家"。在赌场上,一个人本钱越多,赢的钱就可能越多。假使利润率相同,投资额是他人的10倍,获得的利润额也会高出10倍。更何况,占有更多的资源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在竞争中能取得更多的优势。拥有丰富的资源意味着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不景气是不可避免的,遇到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只能选择破产,大公司则会有更多回旋的余地,他们可以通过紧缩开支、裁员等措施熬过"严冬"。更多的资源也意味着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在与合作者谈判时,一个资金雄厚、渠道畅达的经销商可以凭借实力压低进价、减少成本,这无疑又增加了它在竞争中的优势。资源丰富的同时也意味着拥有更大的潜力。微软公司每年花费30亿美元用于软件方面的研发,这使它可以开发性能更优越的产品,把对手远远抛在脑后。赢家通吃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占有优势的人或组织以自身的资源为依靠,击败对手,赢得更多资源,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滚雪球"过程:你赢了一次,就会强大起来,这意味着你有可能一直赢下去,并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如同自己的个人财产一样,资源既可以用来发展事业,也可以用来交换他人的资源。以杂志的出版为例,从一本杂志所刊登的广告,就可以知道这是不是一本成功的杂志。我们在逛书店时会发现,那些印刷精美、价格较贵、发行量广的杂志,刊登的往往都是一些国际、国内最著名品牌的广告,无论是创意还是品质都可称得上美仑美奂。高品质的设计和优秀的品牌广告可以带来良好的宣传效果,而良好的宣传效果又进一步促进杂志品质的提高,这就是马太效应的良性循环。总结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些原则:1.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想获得什么,就要用你所拥有的资源去交换。2.任何资源,无论是金钱、技能、知识还是其他方面的优势都可能成为你事业成功的资本。3.你所得到的总是与你付出的相对称,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交易原则。4.任何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的,马太效应之所以成立就在于其联动性,每一件事情都会影响到其他事情。生意场上,资源交换原则为人们所公认,但是在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从表面看起来,交换这个词似乎过于商业化,缺乏人情味,但现实就是如此,我们无法回避。需要强调的是,人际交往的交换过程与纯粹的商业交换不同,钱不是惟一的标准。当我们说一个人"资源短缺"时并不意味着资金短缺(尽管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除了金钱以外,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还有许多,譬如时间、技能、进取心、个人素质、人际关系、身体健康状况等等,这些都是获取成功可能依赖的资源。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拥有这些,还不能算拥有资源,只有你认识到它,并充分利用它,这项资源才可能为你服务。而且,你如果利用资源向别人换取你所需要的东西(如金钱、成就、爱戴等),你就必须使他人承认"资源"的价值。马太效应的主要奥秘在于占有资源的多少。当你的资源很多时,马太效应会为你服务;如果你的资源很少,就难免被这一法则所压迫。面对这一法则,我们并非无所作为,你可以通过努力和有效的方法使你的资源迅速增值,使自己成为一名赢家。聚集效应:原因分析之五在经济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些现象,越是那些业绩优秀、资金充裕的公司,银行越想把资金贷给它们;而那些效益差、急需资金的公司,银行不仅不会继续投放贷款,而且还要收回已贷资金,以免发生风险一一这就是金融领域的马太效应。资金流动的马太效应不仅体现在企业之间,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也十分明显。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资源投入在经济运转中的配置与使用机制就越合理,于是形成累积效应和先发优势,而这种优势最终将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形成资金的聚集效应。那么,为什么会形成地区资金的聚集效应呢?这是因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及多样化金融工具的发展很快,它为资金跨区域流动开通了渠道。由于要素的谋利趋向,产生了缪尔达尔的"回浪效应",大量的资金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使这些地区投资活动迅速高涨。相当一部分落后国家的资金通过横向投资和股票交易等多种形式流向发达国家,这使原本资金就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更趋困难。公司的发展也遵循相同的轨迹,优越的待遇、良好的文化、光辉的前途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要素,如果公司处在这个阶段,人才会自动地聚集在其周围。而那些效益差、管理不善的公司,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才的大量流失,相应地,由于缺乏人才,公司也很难再重振旗鼓。城市建设的这种聚集效应更是明显。人口集中居住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和规模溢出效应,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它既能吸引所在地区最先进的生产要素,实现自身的经济扩张和产业结构升级,又能通过扩散效应向周围地区传播先进的技术、资金、信息,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各种产业聚集形成的产业群组织,会产生一个城市创新因素的聚集和竞争力的放大。美国著名学者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能够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并进而成为整个国家的竞争优势。那么,对一个地区或城市来说,产业聚集为何能够形成城市的竞争优势呢?首先,产业聚集能够更好地整合城市资源形成聚合效应。以硅谷为例,自从高科技在该地区落户以来,硅谷的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和产业传统,结合市场需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科技产业群。这样的区域特色产业,更好地发挥了经济高度社会分工、专业化协作和生产成本低廉、市场反应灵敏、规模经营等群体优势,进而形成了区域性的整体规模优势。其次,产业聚集能够产生城市的竞争优势,但这种聚集还不是直接的城市竞争力。产业聚集是形成城市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两个同样集中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城市,却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竞争结果。因此,产业群的关键或说生命力在于是否能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也就是说,产业内和产业之间不是简单空间意义上的"扎堆",而是内在的人才、资源、信息、技术、市场的深度组合,其中还隐含着文化观念等软性因素的契合。所以,只有当这种多层面的聚集形成之后,产业群的效益才能显现。一旦各种经济要素聚集在一起,规模效应就出来了,从而形成了马太效应。锁定效应:原因分析之六在经济领域中,形成马太效应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锁定效应。首先发展的技术可以凭借其领先优势,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诱使同行采用相同的技术,从而产生协调效应。技术在行业中的流行会促使人们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实现了自我增强机制的良性循环。而一旦某种商品形成规模化之后,由于在市场上拥有绝对的优势,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形成固定的消费习惯,企业也因此很容易把该商品的特点变成一种行业标准,使得竞争对手很难改变这种状态。如果新技术由于某种原因太晚进入市场,就不会获得足够的追随者,没有足够的追随者就不能收回技术开发成本,从而不能进一步开发新技术,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进入锁定状态。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世界上流行两种不同的录像带制式,B日A(也分之一)和VHS(也叫"大二分之一")。索尼公司生产的B日AMAX,在技术家的评价里比"大二分之一"先进得多。但是后者的生产商是老牌产业巨头松下电气,在录像带的市场竞争开始之前,松下已经比索尼占有大得多的家电市场,并且与其他国家的进口商和电视机生产商建立了比索尼公司密切得多的伙伴关系。凭借市场份额的优势,松下在10年内彻底击败了对手的优势技术,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小二分之一寸"的录像带了。对于高科技产品来说,锁定效应的作用最为明显。各种高科技产品在使用前都要花一段时间来学习,因此当使用者学会此系统后,他们便不愿意花时间再学另外一套系统。当用户从一种品牌的技术转移到另一种品牌的技术时,必将为这种转移支付一定数量的成本。当转移成本过高,使用户望而却步时,用户就处于被锁定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高科技产品一旦开发成功以后,便很容易掌握未来的市场,发挥边际报酬递增效果的原因。对用户来说,当你必须从Windows转向1inux操作系统时,便不得不放弃原来已经熟练使用的各种软件,损失掉原来精心设计的各种数据库,并花费额外时间掌握1inux的使用技巧。在信息产业,新企业同领先企业竞争的主要方式,就是反对领先企业的锁定。当信息商品交易之后,经常存在消费者被厂商锁定的现象。比如,巴西政府曾经进行办公软件的招标采购,结果非微软系列的产品中标,但是巴西教育部坚决反对,理由是他们使用的教育软件全是微软的产品,如果换成非微软的产品,转移的代价太大,几乎不可能。此外,对现代的产品来说,熟悉和了解一个产品的学习成本正变的越来越高。从一个使用系统转换到另一个系统时,要放弃原先的知识和经验,重新接受训练,这都必须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等成本。经济学把这一类成本称为"转移成本"。当"转移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时,用户就会被锁定。人们最初选择了某种产品,并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学习、实践,并达到相当熟悉的程度,此时即使他面对一个更好的产品,也不会轻易地接受,而是继续便用他所熟悉的那个产品。对产品形象的认知也符合这一规则。名牌产品往往被公认为高质量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着极为有利的地位。譬如你正在一家家电专卖商店选购新电视机,你已将选择范围缩小到了两种类似的电视机。打开电视机,两台电视机的图像看上去完全一样。事实上,两者也看不出任何差别,只是一台标价为2000元,而另一台只要1500元。价高的是一个常在电视广告里看到的知名品牌,而后者是你从未听说过的品牌。 、有多少人--包括你自己在内,会决定节约500元,冒险去买那台"杂牌"电视机呢?尽管大多数人喜欢买便宜货,但是当你要购买一件重要的商品时,品牌形象就开始发生作用了!人们总是喜欢先人为主,认为知名商品比默默无闻产品的质量更好,甚至根本不愿意去尝试新产品,唯恐上当受骗。锁定效应除了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外,对个人的前途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从名牌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劣等生能轻而易举地在一家大公司谋到职业,而这对一位在当地鱼市上夜班,通过远程教育刻苦学习的优等生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名牌大学的光荣历史会给人力资源经理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锁定效应使得原先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为有利的主动权,规模优势又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光环效应:原因分析之七拍广告片的为什么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不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呢?为什么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呢?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知名人二匕的评价或权威机关的数据会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信任感?为什么那些迷信权威的人,即使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或者有许多疑问,但只要是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士的话就会全盘接受?为什么外表漂亮的人更受人欢迎,更容易获得他人的青睐呢?推销员在发展会员时往往会说"著名演员某某某也加人了我们的俱乐部"等,虽然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但为什么往往都能奏效呢?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用心理学上所谓的"光环效直"解释:当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有较好的形象时,他会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被赋予其他良好的品质。由于光环效应可以增加人们对未知事物认识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使得人们在认识事物方面达到"好者越好,差者越差"的效果,所以它也是形成马太效应的又一个主要因素。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严重者甚至可以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当你对一个人产生好感时,他的身上会出现积极的、美妙的甚至是理想的光环。在这种光环的笼罩下,不仅对方外貌、心灵上的不足被忽略,甚至连他所使用过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你都感觉很不错。虽说歌星、影星与广告中的商品质量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明星做过广告的商品很显然会比那些小人物做广告的商品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中国俗话"情人眼中出西施",也是这种光环效应的结果。热恋中,钟情的小伙子认为他心爱的姑娘是皎洁的月亮,被陶醉了的姑娘觉得她的意中人是炽热的太阳--册方都被理想化了。所以,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总能实事球是地评价一个人,而往往根据已有的了解来推测他的其他方面。我们常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确关的一系列特性,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根捷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评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容易使人产生光环效应的两个因素是外貌和权威。一般说来,外貌的魅力是最容易导致光环效应的医素。即使在强调个人意识的今天,光环效应也并不因为/人们追求个性化的行动而减弱。青少年追星族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很多青少年因为喜欢一个歌星或影星而极力翅模仿这位歌星,从服装、发型到说话做事的方式,无一不是竭尽全力加以模仿。美国学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在他的营销学著作《最响力》一书中指出.人们通常会下意识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头上,像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笔等。但科学研究表明,外表的吸引力和自信心之间没有眵显的关系,一些外表有吸引力的人并不像旁观者一样对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充满信心。外表漂亮的人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不是基于他们真实的个性和能力,而是由亍外表吸引力的光环效应。因为受到这些矛盾和混乱的信启 影响,很多外表漂亮的人对自己反而更没有自信了。在劝说对方时随意地提起知名人士或权威人士,或者引用专家的意见并在言谈举止中表露出你对这些人十分熟悉,将会大大提高你的成功率。环绕地球一周的麦哲伦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获得西班牙国王卡洛尔罗斯的帮助,据说就是利用了光环效应。当时,自哥伦布航海成功以来,许多投机者或骗子为求得资助频频出入王宫。麦哲伦为表明自己与这些人不同,在觐见国王时特地邀请了著名的地理学家路易·帕雷伊洛同往。帕雷伊洛将地球仪摆在国王面前历数麦哲伦航海的必要性及各种好处,说服卡洛尔罗斯国王颁发航海许可证。但在麦哲伦等人结束航海后,人们发现了他对世界地理的错误认识及他所计算的经度和纬度的诸多偏差。可见,劝说的内容无关紧要,卡洛尔罗斯国王只是因为那是"专家的建议"而认定帕雷伊洛的劝说值得信赖。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几乎都在无意识地、执拗地利用着光环效应。大多数人只要一闻到权威的气息,便会立即放弃自己的主张或信念,转而去迎合权威的说法,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被说服了。必须注意的是,光环效应虽然能使人们很快地了解一个人,但却不可忽视其负面影响。在光环效应的心理作用下,由于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所以人们很容易被别人利用。成功是成功之母英语中有句名言叫Success breeds SUCCess,翻译成中文是"成功繁殖成功"或者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往往会选择生意比较好的饭店就餐,哪怕需要在店堂中等一等,我们也不愿意去一个客人寥寥的饭店。到医院就诊,我们宁愿排长队也不愿到同一个科室的另一名不需排队的医生处就诊。我们常常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却很少听说"成功是成功之母"。大概人们认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就林肯、爱迪生这样的伟人,而从小就有天赋的年轻有为者总会出现"夭折"的悲剧;也许正是因为人们觉得林肯、爱迪生之辈在成功者中所占居多,才使人们有了"成功无法孕育成功"这个结论吧。我们承认失败可以铸就人生,因为失败能磨炼人的意志,失败能让人清醒,失败能激起人更大的斗志。但成功之路并非都是由失败的:基石铺垫的,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才是正常的。成功与失败也有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成功会使你更加自信,更加越能成功;而失败会使人产生失败感,从而离成功越来越远。,拿破仑一生曾打过100多次胜仗,胜利使他坚信自己会所向披靡。而中国古语所说的"屋漏偏逢连阴雨"、"祸不单行"正是失败马太效应的写照。"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不是绝对的,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试想一下,如果你屡屡失败,从未品尝过成功的甜头,你还有必胜的自信吗?你还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吗?如果你没有成功的经历,别人就不会把机会交到你手里,不要怪别人,你要做点东西出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成功的最大好处就是:别人对你有了信心,从而会给你更多和更大的机会。有了更多和更大的机会,你才可能发挥所长。所以,成功有倍增效应,你越成功,就会有越多机会,也会越自信,而自信和机会又会使你更容易取得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然而,由于某些人的成功几乎都源于无数次失败的经历。所以,人们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失败的积累。甚至有些人认为失败次数越多,成功的希望越大,有的还以失败为荣,美其名日:"失败乃是成功之母。"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失败很难成为成功之母。因为只要有两三个决策错误,公司就可能破产,机遇一旦失去就很难弥补。既然成功如此重要,我们不禁要问,成功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成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失败可以使你吸取教训,引导你走向成功,而成功则为你提供宝贵的经验,为下次新的更大成功奠定基础。近代物理学的先驱伽利略在力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有着突出贡献。1609年他研制出了一架简陋的管状仪器,用它可以看到放大的物体。随后他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增大管状仪器的放大倍数,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当然,这只是一个开端。随后他又用这架望远镜观察天象,发现了月亮上的山谷、木星的四个最大卫星、金星的盈亏、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现象。这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有利的证据。这一切贡献不能不归功于望远镜的成功研制。不止伽利略,牛顿的经典力学、焦耳的能量守恒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一系列科学史上的著名理论及定律,都是在一个个细小成功的基础之上继续深入研究而得到的。正是在成功的jE确指引下,这些成功者们才找到了走向更大成就的捷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前提条件,不论什么人,做什么事,没有极强的自信心是不可能成功的。一个人的自信就像一个气球,当你失败时,就好比外界温度降低,这时气球体积会减小、萎缩,以至到泄气,即你的自信心减弱,甚至自暴自弃。反之,当你成功时,就好比外界升温,气球体积膨胀,你的自信得到提高。当然,气球也可能由于过度膨胀而炸裂,正如人由于自负而从成功走向灭亡。由此可见,成功对自信的提高有着催化作用,但一个合格的成功者又要合理地控制自信,以免在自负中灭亡。成功能使人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掘潜力有一个美国人,天生三条腿,从小在别人的嘲笑与讥讽中长大。有一次,他参加马戏表演,扮演一个小丑,结果意外地取得成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刻苦练习演技,利用自己的身体"优势",终于成为名噪一时的丑角明星。他的辉煌与他的第一次成功密切相关。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