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戏剧性的是,养生堂公司6月8日在杭州出版的《都市快报》头版下方刊登通栏广告,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各地来杭记者访问‘农夫山泉天然水’千岛湖两大水厂”。当晚8时30分,养生堂在距离浙江宾馆不到2千米的杭州西子国宾馆召开记者恳谈会,同时唱起了对台戏。6月15日,意犹未尽的养生堂公司再下广州,并在当地媒体刊登了“以水代酒,愿与‘农夫’把樽乎?”的邀约广告。但颇令钟失望的是,他所邀请的广东饮用水生产企业没有一家前来参加这次所谓的“饮用水生产发展恳谈会”。广东省轻工业协会瓶装饮用水专业分会更是发出《紧急通知》,指出“这又是该企业(农夫山泉)安排的另一个损人利己的商业诡计”,要求会员单位自觉抵制这次会议。几乎与此同时,由69家纯净水企业推举的杭州会议的代表正式向国家工商局、卫生部等五个部门分别提交了对农夫山泉的申诉。养生堂公司一位负责人接受北京媒体采访时表示,不怕纯净水企业的联合申诉,而且“事情闹得越大越好”。7月13日,养生堂公司向北京市高级法院起诉娃哈哈公司,称娃哈哈“散布大量虚假事实,给农夫山泉生产者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极大冲击”,并提出索赔3000万元。叫板、对垒,精彩的卖点没完没了。谁都不曾想到的是,为此画上句号的不是愤怒的纯净水厂家,而是几条小小的蛆。6月16日起,南京各家媒体纷纷报道说,日前当地的一位杨姓先生在一家小店购买的一瓶农夫山泉中,喝出了12条已经泡涨了的蛆虫,令他及妻子饱受惊吓。杨先生遂向南京市建邺区法院起诉养生堂公司,要求对方赔偿精神损失费35万元。几天后,养生堂公司副总裁江民繁在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里面大有名堂”、“这绝对是一场阴谋”。沸沸扬扬的“蛆虫事件”尚未平息,7月19日,广东消费者郑学勤又将养生堂告上广州市海珠区法院。案由是养生堂公司刻意隐瞒其水源污染的情况,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要求退还自己购买的3箱农夫山泉的货款并双倍赔偿计252元,以及精神损失费5万元。此案审理过程中,又爆出了“农夫山泉”仍是被异议期内的商标,其在国家工商局的注册并没有正式生效的消息。11月7日,养生堂公司撤回对娃哈哈的起诉。第三章 与高手下棋博弈之道(2)据了解,农夫山泉直至1998年上半年之前还在一直从事纯净水的生产销售,放弃纯净水市场的竞争,据业内人士初步估计每年至少将损失上千万元,并且搁置一条纯净水生产线也会给其带来千余万元的损失。为何农夫山泉在一夜之间突然宣布不再生产一瓶纯净水产品呢?南京一水厂负责人认为,不排除这是农夫山泉商业上的一项炒作。另有成都某桶装水厂负责人分析,这是农夫山泉在纯水销售不好的情况下,想退出纯水市场这种尴尬局面而策划的一个销售卖点。他认为农夫山泉此次公布的“研究成果”是在国内矿泉水(天然水)发展日渐衰落时误导和混淆大众视听。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养生堂这种策划真正的目的是推出其农夫新产品奥运新装天然水。无论舆论和同行如何评价,农夫山泉此次的策划活动可谓取得了预期的轰动效应,他们将矛头直指纯净水,虽然停止纯净水的生产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但也有积极的一面。首先,原来该公司纯净水占有的市场份额并不十分理想,舍掉纯水市场,集中力量全力进军天然水市场也算是扬长避短,而争夺国内天然水第一把交椅对于“农夫山泉”来说显然容易得多;其次,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资源之一即水源,早在1996年该公司即与当地政府签署合同,享有千岛湖二十年独家开发权。资源之二即投巨资兴建的两个设备先进的水厂,且不说纯水与天然水之争会有何结果,农夫山泉的“天然”态度已是昭示天下,这可是花多少广告费也买不来的效果。不必怀疑,就环环相扣的策划案本身效果而言,农夫山泉是成功的,相关调查表明,2000年中,全国范围内农夫山泉的知名度迅速提高,纯净水和天然水(矿泉水)的消费比例已由事件前的8∶2演变为7∶3(AC尼尔森零售调研数据),农夫山泉也成为天然水(矿泉水)类别中第一提及品牌。农夫山泉通过割裂品牌原有的单一的“纯净”元素,向品牌中注入“天然”、“健康”等元素增加附加值,使品牌再一次充满了活力,相应的传播攻势、传播手段也能够多样化地展开,达到进一步整合资源,引起关注的效果。从品牌传播的角度看,农夫山泉成功实现了与纯净水的分离,与天然水建立了关联,完成了一次品牌的“变身”。农夫山泉的纯净水一直与特定的味觉“有点甜”联系在一起,加上有效的传播策略配合事件行销,使它成为消费者高关注度的产品,消费者试用比例也非常高。但是,它相对高的价格阻挡了理性消费者的选购欲望,而在水产品前娃哈哈、乐百氏两大品牌的影响力和众多纯水企业的竞争下,一般的试用者对农夫山泉品牌忠诚度明显不够。较弱的消费者忠诚和强大的竞争品牌压力阻碍了农夫山泉品牌的后续发展。在品牌变身的过程中,农夫山泉采用了“品牌突变”的策略,通过突然发起的“水战”将自己与竞争品牌进行区隔,由品牌竞争向品类竞争转化。但农夫山泉的实际操作手法却带来了相当程度的负面效应:首先这种突变是建立在损害全行业发展空间的基础之上的,直接打击了整个行业;其次在品牌突变的过程中对自身品牌保护不力,它引用的一些没有定论、没有国家(行业)标准的东西必然引发高反击率,竞争品牌反击手段层出不穷,加上相关行业协会的旁敲侧击,使它在竞争中显得处处受制;最后,通过“水战”大众对农夫山泉的关注度提高了,但美誉度没有得到相应提高,难以形成较高的消费者忠诚,而且它不顾一切的做法会使消费者产生不信任感,对品牌产生动摇,这是十分危险的。策划人许喜林肯定海南养生堂的这种做法是个好的策划。因为无论怎样,此事都将引起各界关注并引起争论,在这个过程中,“纯净水”和“天然水”的概念将越来越明确,在“天然水”是今后饮用水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养生堂肯定是既得利益者。但他同时又说,市场是很大的,宣传产品可以从产品差异性入手,未必要置人于死地,争取多赢才是上策。多赢应是市场有序化的一种成熟的表现。此后的事实也说明,尽管养生堂此举使“农夫山泉”一夜之间成名,但其最初“消灭”纯净水市场尤其是“一击而中”打垮娃哈哈的想法,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助了娃哈哈一臂之力。通过此次事件,娃哈哈在事实上确立了自己“行业盟主”的地位,宗庆后个人在行业内说话的“分量”开始变得举足轻重。更重要的是,“农夫山泉”赢了嘴仗输了身体,其高超的营销策划并没带来业绩的大幅提高。严格讲,是销量有所提升,但销售额没有提高。主要原因在于4月~6月份当瓶装水消费高峰来临之时,农夫山泉天然水却由于运输瓶颈,供求缺口比较严重,一些区域经销商无货可卖,损失不少销量,而农夫山泉停止生产纯净水,拱手让出一块销量;8月,当产能提升时,农夫山泉贸然大幅度降价,即伤害品牌形象又损失利润,而且由于自身价格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在多数零售店,店主并没有同步降价,使农夫山泉无法达到通过“价格需求弹性”来大幅提升销售额的目的。农夫山泉的营销一直存在着一个战略性问题:农夫山泉只有一个灌装厂,而娃哈哈当时在全国有15个灌装厂。运输半径太长,运输、销售成本比竞争对手高出许多。农夫山泉必须要依靠大量批发商和经销商网络的力量来分销自己的产品。农夫山泉非常重视产品策划和零售终端建设,对销售和经销商渠道建设却不太在行。据一位当年在农夫山泉工作的业内人士透露,2000年年底,打赢了“天然水与纯净水”嘴仗的农夫山泉业绩大幅度下滑,很多经销商因为农夫山泉不稳定的销售政策而遭受损失,农夫山泉自己也产生了大量库存和巨额的亏损。最大的问题是,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的倒挂现象,渠道已经陷入了危机之中。另一位农夫山泉的经理告诉记者,农夫山泉的6个产品太单薄,无法与娃哈哈的多系列产品相抗衡。竞争对手一压迫,农夫山泉的批发分销渠道立即危机四伏。为了解决销售上的问题,农夫山泉于2000年10月进行大换血,大举招兵买马。刘颗就是在此时进入养生堂任职水业销售总监的。刘的任务很清楚:补上农夫山泉销售上的短板。农夫山泉销售通路的另一个问题是:运输成本和因此而引发的分销问题。为了消解营销通路上的“利润黑洞”,农夫山泉拿出的解决之道是,在东北的靖宇县再开一个新水厂。据农夫山泉总裁助理郑波介绍,靖宇新厂投资477个亿,一共有4条矿泉水生产线,设计生产能力是14亿瓶水。刘颗透露,厂房刚刚封顶的这个新厂与原有的生产基地一南一北,将覆盖华北和东北的主要市场。3个生产基地的运输半径和分销层次被压缩和调整了之后,整个市场的渗透深度才有可能做得下去。这样,原来广告覆盖到而销售并没有覆盖的地区,才能贡献更多的销售额。运输成本的降低,才能大大增加利润空间。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2003年,农夫山泉紧跟统一的“鲜橙多”推出“农夫果园”果汁饮料,照样因为“通路的短板”叫好不叫座。在通路上,农夫山泉在多数市场执行的是经销商代理制。这种大代理商模式不同于娃哈哈的“联销体”模式,渠道控制的力量没有达到二批商,更别提终端了,所以二批商的利益难保证。毕竟大经销商不会花费心血去培育市场,他们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急功近利和短视,并不单纯是自身的素质问题,也不是培训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娃哈哈要做营销协调的原因,虽然与可口可乐、康师傅等称谓不同,但是实质大同小异,都是对通路进行保姆式的管理。像娃哈哈多年来一直在老老实实、勤勤勉勉地做辅助销售,许多公司似乎也在提通路精耕,但是大多流于浮躁和表面化。农夫山泉所暴露出的通路短板,业内曾经有一句话来形容:上半身嘴硬,下半身腿软。嘴硬是指他发出的声音,广告、策划出色;腿软指他的通路短板。通路弱一方面表现在代理制造成和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农夫物流配送能力弱。而农夫之所以要采用代理制,恐怕根本原因就在于物流配送这个根本上无法跨越的障碍。在物流配送这一块,农夫山泉和娃哈哈还是有区别的。娃哈哈的配送是直接配送到终端货架、售点或二批商的仓库;但是农夫山泉的产品只是配送到铁路终点站,即所谓的到岸价,这样的差别是巨大的。表面上看来,农夫山泉是铁路运输,而娃哈哈是汽车运输。虽然只是运输形式和成本的差别,但是却反映了企业在渠道管理上的理念不同。因为汽运可以送到终端货架和二批商的仓库,不但效率高,而且大大节约经销商的占用资金。对经销商来说,铁运占用资金是汽运的三倍或三倍以上,因为货到付款,而货物一部分在火车站的仓库里,一部分在从火车站到经销商仓库的货车上,一部分在经销商的仓库里。对企业来讲,物流不能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订单的处理时间和货款的确认时间长,订单满足率低,计划变动性大,而且这种现象在旺季的时候有一个放大的效应。表现在通路上就是服务质量低。而汽车运输的话可以一步到位,表现在服务上就会很及时,经销商不但节省了大笔资金,而且认为通路服务及时,提高了经销商的资金周转次数。对于经销商来说,资本是利润之源,给他腾出资金就是给了他利润,提高周转次数又给他带来了更多利润,上上下下差距就拉大了很多。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就是通路的物流成本与通路效率问题。铁路运输企业的通路成本要低得多,因为他把货送到终点站就可以了,但配送的费用得由代理商承担。汽运企业虽然要承担很高的通路成本,但是通路效率高了,周转快了,服务价值增加了,对于通路的稳定性大有裨益,绝对是利大于弊。那么,农夫山泉为什么不采用汽运呢?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农夫山泉为什么不采用更便捷的汽运,不是不愿意,而是不能!因为农夫山泉的生产基地在全国分布很不均衡,农夫山泉的水源在全国目前也只有3个,远距离运输只好依靠铁路,因长途调拨而产生的运输费用在产品价值中所占比例很大;而娃哈哈的基地分布均匀、密集,运输半径小,所以他可以采用汽运,大大提高了他的通路竞争力。养生堂为什么采用高价的产品策略,一方面是走差异化路线的需要,一方面也是用高价产品给自己和渠道客户弥补利润的不足,用产品和策划优势来弥补渠道劣势。从养生堂成立之日起,通路就成为其心病之一。而在很多人看来,农夫山泉能走多远决定于他的通路,因为这是他的短板。这是未来一定要解决的,因为隐患已经很多。农夫的产品、广告、策划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但在经典的4P营销中,还有一个不易为人看透的通路环节,如果想营销尽善尽美,那就得炼好腿功。正如宗庆后在评价此事时说:现代企业无神化,我们现在已经远离了靠一个点子、一次运作就能成功的时代,企业的竞争现在比的是综合实力,综合战略优势。在一个神话衰落的时代做企业,需要非常道和平常心。宗庆后并不是不懂概念的炒作,但正如从能赚大钱的保健品市场抽身而退进入果奶市场一样,宗庆后做企业不求短时的炒作和暴利,而追求一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的“道”:高手博弈,并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一时的得失或许靠术,但最终的胜利,靠的是大道。当别人忙着抢地盘的时候,娃哈哈却在不紧不慢地沿着原来的大道加紧布局,以守为攻。很多专业人员在研究娃哈哈高速成长时发现,其实,单纯从某个营销要素来看,娃哈哈并不占有明显的优势,怎会有如此之高的增长?的确,娃哈哈的高速成长并非当年努力的结果,而是来自于多年广告效果的累积、网络建设和控制,以及充分享受行业成长的成果。从消费者角度分析,娃哈哈水市场份额高居第一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娃哈哈水是名牌,品质不错,价格便宜,购买方便。这种认知虽然无助于品牌形象的提升,但由于瓶装水是一种高消费频率、低关心度、低价值的即食型产品,这样的认知反而最有助于购买决策的作出,最终有助于销量的提升。其实,不但在水战发生的2000年,自1996年起,连续8年,娃哈哈水已高居第一品牌之位,成为水业的最大赢家。第三章 与高手下棋与高手下棋(1)1998年6月10日北京时间22∶40分,法国世界杯首场比赛“巴西—苏格兰”。一如从前,中国的球迷都早早静候在电视机前等待实况转播。发了大财的中央电视台照例在转播前广告一个接着一个,照例都是那些已经在全世界包括中国称王称霸的世界级企业的产品广告,鲜有中国企业。只是在转播将要开始之际,中国浙江的娃哈哈才猛然出现,向全中国宣布娃哈哈推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并把这一可乐的名称定为“非常可乐”。广告语加重语气强调:“非常可乐,非常选择”。非常可乐的上市计划原本定在1998年3月份,后来推迟到6月份世界杯开幕。除了对世界杯这个良辰吉日的等待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宗庆后去了美国。宗庆后是悄无声息抵达美国的。他随身带了两瓶可乐,一瓶是自己的“非常可乐”,一瓶是在中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下飞机后,宗庆后又在美国买了一瓶美国本土的“可口可乐”。然后,他把三瓶可乐的标签都撕掉,请美国的专家品尝。结果令宗庆后信心十足。我们要以非常可乐向世人证明,外国人能做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而且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做得更好。我们可以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不逊于对手,同时我们有丰富的本土操作经验和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充分熟悉这里的文化,我们相信积淀深厚的中国大地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娃哈哈1998年广告费近亿元人民币,其中投放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几千万,相当部分是为非常可乐准备的。娃哈哈派出29人前往法国观看世界杯,一个人的门票就在15000元。29个人带着一幅十米长横布,上书:“中国娃哈哈支持你”。设想届时看台上打出来,中央电视台如能收录进转播实况,也是一大宣传。大凡世界性的体育盛会,可口可乐十之八九要参与,体育是可口可乐宣传自己的主要阵地。如今,娃哈哈也要参与了。关键是:非常可乐的零售价格比可口可乐要便宜0.6元。世界杯开赛后的第三轮比赛转播时,可口可乐的电视广告也播出了。像美国的圣诞老人派送礼品一样,可口可乐的广告完完全全是一个向中国球迷讨好的礼品清单。与娃哈哈非常可乐的广告相比,可口可乐富可敌国的气派尽显无遗。非常可乐与乐凯胶卷一样,是没有礼品派送的广告。可口可乐与富士胶卷一样,给中国消费者送大礼。实际上,早在宗庆后去美国之前,风闻非常可乐上市的可口可乐在娃哈哈的家门口召开了一次针对娃哈哈的“非常会议”。会议召开于1996年,会址就选择在娃哈哈总部所在地——杭州。出席会议者是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各地区的负责人,也有专程从美国赶来的可口可乐总部代表。会议中有一个议题是针对娃哈哈的,那就是明确指出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要加强针对娃哈哈的竞争策略。一切都显得悄无声息,但分明已是兵临城下。与此同时,宗庆后出差全国各地布置销售工作。稍作猜测,便可想出战争时最高指挥官亲临前线的情景。一方兵临城下,一方是四面出击,剑拔弩张之中又说明些什么?我们不能不说可口可乐1996年的那次会议也是一次非常行动。这从它选择杭州这个地点以及针对娃哈哈的议题都可以看出。娃哈哈公司总部的人士说,可口可乐的举动分明是在向娃哈哈下战书。那次会议具体讨论了什么针对娃哈哈的策略,外人一时无从知晓。但是,从杭州业内人士的言谈中能感到两军对垒的气氛。杭州的繁华街道上已经随处可见“非常可乐”的圆形广告牌,应战的决心可见一斑。推出非常可乐,本身是一次非常行动,体现的是一种非常精神。行动“非常”,显然是与中国第一代可乐全军覆没的悲剧比较而言。80年代末,国内曾有大大小小的民族可乐品牌近10个。短短几年间,在洋可乐所构筑的收购、兼并、联合风潮中一一败北。可乐在中国实际上已具有70多年的历史了。1927年,可口可乐公司在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装瓶厂,并迅速成为美国境外最大的可口可乐生产厂。此后,可口可乐在天津、青岛等地亦相继设厂。1948年,上海装瓶厂成为美国以外的第一家年产超过100万箱的装瓶厂。但让大多数中国人真正认识可乐,还得从改革开放初期说起。1978年底,一列载着可口可乐的火车由香港开往中国内地,使可口可乐饮料成为最先到达重新开放的中国的外国消费品。没过多久,1981年,可口可乐公司就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装瓶厂。在消费者惊异于这种新饮料颜色、口感特别的同时,国内饮料业的同行更是被其迅猛的市场扩张所震撼。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抵御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对国内饮料业的巨大冲击,以北京北冰洋、上海正广和等八大饮料厂为代表的国内饮料企业也纷纷推出了冠以不同名称的可乐,如重庆的天府可乐、山东崂山可乐、河南少林可乐、上海幸福可乐、北京的昌平可乐、杭州的中国可乐等。这样,国内饮料界打响了第一次可乐大战。第一次可乐大战的结局导致了国内饮料行业的重新洗牌。1989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大饮料业的跨国巨头,仅在一年之内就让中国饮料业几乎全线崩溃。仅杭州一个城市,就有100多家饮料厂被迫停产。1994年,一度被摆上人民大会堂国宴席的重庆天府可乐被百事可乐正式收编,至此,中国八大饮料厂中除上海正广和通过合资手段生存下来外,其他七家均被两乐收入囊中,历史将之称为“两乐水淹七军”。香港报纸当时评论:“中国软饮料业的半壁江山被洋人占去了”。两乐开始逐步控制了国内的碳酸饮料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可口可乐为例,2000年其在中国已设有23家装瓶厂,年销量为45亿箱,占据了碳酸饮料市场的33%。宗庆后挑战可口可乐,在一开始不仅受到内部的质疑,在整个业界,包括世界范围内,大多数人都对之持怀疑态度。可口可乐是好惹的吗?一位哈佛大学的营销教授得知娃哈哈要生产碳酸饮料,不无吃惊地对宗庆后说:“你知道吗?在美国,有三件事被认为是只有靠上帝帮忙才能实现的,一是彩票中头奖,二是当选美国总统,三是战胜可口可乐。”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双方的实力。在上马非常可乐之前的1997年,可口可乐的营业收入为185亿美元,而娃哈哈1997的总收入则为人民币211亿元,可口可乐是娃哈哈的70多倍!当非常可乐刚刚登台亮相时,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课堂上,管理工程系一名教授讲解了这一市场竞争必将空前激烈的案例。他给学生们留下了一道意味深长的假设题:非常可乐若能在中国可乐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那是极大的成功;市场占有率若能超过洋可乐,那是巨大的成功;若能打出牌子,与洋可乐持久作战达10年至15年,也是成功。如今,非常可乐无疑已迈出走向成功的坚实的第一步。清华大学的这位教授在实地考察了娃哈哈公司后感叹不已:“非常可乐”成功的开局,是靠了独特的娃哈哈精神——坚韧不拔,永不言败!娃哈哈员工都说,非常可乐99%是宗庆后一个人的功劳。今天我们看待这一事件,可以将之称为“功劳”,而当年宗庆后是承受了难以言喻的压力的:应该说非常可乐的问世使中国的舆论界包括理论界都不看好,倒是台湾的媒体认为可口可乐跟百事可乐在中国是碰到强劲的对手了。第三章 与高手下棋与高手下棋(2)我呢,反正议论也比较多,争议也比较多,我认为什么事情是正确的就要坚持干下去。我这个人也不是很固执的,我也经常在听别人的意见,包括员工有什么意见、建议,那我认为对的我就吸收了,甚至我说过的话也可以改变,但是就是我认为是对的我肯定坚持,我会不理你的,我按照我的想法,我认为正确的我就做到底,给它做好。在一片喧嚣声中,娃哈哈非常可乐踏上非常之旅。四年过去了,非常可乐并没有如一些人预料的那般可笑地出局,请看如下数据:1998年:以非常可乐为主体的娃哈哈非常系列碳酸饮料销售738万吨。同年,可口可乐系列碳酸饮料销售194万吨,百事可乐系列碳酸饮料销售76万吨;1999年:非常可乐销售399万吨,可口可乐204万吨,百事可乐91万吨;2000年:非常可乐销售48万吨,可口可乐218万吨,百事可乐109万吨;2001年:非常可乐销售62万吨,日益逼近百事可乐。同年,包括非常可乐在内的娃哈哈系列饮料总产量达250万吨,第一次与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总量打了个平手,在向来是两雄争霸闲人免进的中国可乐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已日渐显现。2002年一开年,娃哈哈非常系列碳酸饮料销售持续大幅增长,远远高于可口可乐及百事可乐的增幅,带着现金等待提货的客户排起了长队,各地市场全面旺销。在湖南、新疆、江西、东北三省等地,非常可乐均成为当地的领导型品牌,市场份额甚至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上。非常可乐成功了,今天我们反过头来会问,为什么一定要做非常可乐?为什么一定要挑战可口可乐?宗庆后知道对手的厉害:洋可乐初进国门时,国内无一能与之抗衡。到如今,中国已成为洋可乐在全世界的第六大销售市场,在亚洲销售量仅次于日本。投资规模也由最初的几百万美元上升到8亿美元。在全球碳酸饮料销售中,可乐占到一半,可乐市场空间巨大。而宗庆后也最了解自己的企业:到1998年,经过11年的发展,娃哈哈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食品饮料企业之一,位列中国最大经营规模500强和最大利税500强之一,在全国工业企业综合评价500强中,娃哈哈跻身前20位。在这场非常可乐与可口可乐的土洋大战中,论规模、讲实力,娃哈哈与可口可乐是有差距,但是,不参与高起点的竞争,娃哈哈就不可能发展。娃哈哈本身就是通过与对手的竞争不断发展壮大的。没有竞争,就没有娃哈哈的今天。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展开面对面的竞争,这就是我常说的“与高手下棋”。世纪之交,我国一批具有向世界名牌挑战能力的中国名牌将脱颖而出。艰巨的任务是缩小与世界名牌的差距。高层次上的品牌竞争,将再一次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娃哈哈非常可乐向可口可乐发起冲击,就是为了缩小与世界名牌之间的差距,发展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也只有与高手下棋,才能真正使自己提高。宗庆后认为,娃哈哈在打响收复失地第一枪之后,就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放到了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不断给这种竞争创造新的后劲。与可口可乐的竞争,不仅仅是品牌之间的竞争,而是包括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科技力的竞争,是一种企业内涵的全面竞争。所以为什么叫“非常可乐”、“非常选择”,这里面包含了宗庆后复杂的情感。既有非同寻常不同凡响的含义,又有决战的气概隐含在内。“非常选择”还有娃哈哈的决策者们也深知前路艰险的意思,更有呼唤国人扶助的意思。总之,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是中国第一代可乐竞争勇士被“两乐”消灭以后的第二代可乐。很多人将宗庆后的非常之举看成是一次民族品牌的“复兴”之举,而宗庆后也是以打“民族牌”作为非常可乐推出后的广告情感诉求: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透过娃哈哈“非常可乐”,我们看到的是宗庆后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抱负、他的誓死与洋可乐试比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信中国民族工业不能打翻身仗的民族气节。在宗庆后举起“娃哈哈”旗帜的那一天起,他就扛起了一个责任,这就是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非常可乐”是宗庆后在发展中迈出的新的一步。中华民族是有着坚强民族意志的民族。外国人能做的东西,中国人同样能做。像“两弹”、每秒运算十亿次的计算机等等,中国人同样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难道一瓶可乐中国人都做不好?'民族精神无用论'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不足取。娃哈哈非常可乐向世界第一品牌挑战,就是要唤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国的民族饮料工业争光。这就是宗庆后推出非常可乐的根本动力之所在。但宗庆后此举仅仅是为了“民族气节”吗?1999年6月,在非常可乐推出一年之后,宗庆后做客北大。在北大讲坛上,关于非常可乐,宗庆后被问及最多的正是“民族牌”的问题。宗庆后似乎不太愿意扮演民族主义者的角色,他几番强调,和洋可乐竞争并不以把洋可乐赶出中国为目标,而只想证明,中国人也能生产出可乐。宗庆后很清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非常可乐真正赶上和超过洋可乐,还是个不大不小的神话。打“民族牌”正是非常可乐和洋可乐竞争的最基本的策略,这种策略当时已经被一些人批评了整整一年。很显然,这些人不愿意接受这个无论名称、包装还是口味都和洋可乐极其相似却偏偏称自己是地道国货的产品。况且,喝不喝国产饮料和振奋民族精神毕竟没有必然联系,至少在消费者那里必然是这样的联想。是不是打“民族牌”在娃哈哈内部也出现过反复。非常可乐刚面市时,娃哈哈以公司发言人的方式对媒体说,“因为刚打市场,我们提出‘中国自己的可乐’的口号,为引起大众的注意。不过‘民族牌’是不能当饭吃的,以后情况肯定会改变,我们会换别的诉求方式”。而在几年之后宗庆后为此事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定论:娃哈哈的发展一直以振兴民族品牌为己任,因此,我们一定要生产出国产可乐,这不仅仅是一种利润的诱惑,我认为也是希望借此焕发起民族工业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勇气与信心。当然,效益也是根本的,若没有利润可取,企业当然也不会去盲目投资。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在技术、实力和市场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不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如果早20年,中国民族工业向可口可乐世界名牌挑战想都不敢想。有人说,非常可乐跟洋可乐叫板,是想树起民族工业的大旗。扛大旗倒也说不上,但中国的饮料界应该有自己的可乐。一方面,可乐是个大市场,对企业的发展是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确实希望能为民族工业争气,特别是前几年可乐侵入中国市场把我们民族饮料都挤垮了。这也是一种责任感。这里面的潜台词是,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娃哈哈在国内已成为老大,而娃哈哈要谋求发展,必须找到更强大的对手来对阵。张瑞敏在决定要“海尔走出去”时,他没有将海尔的第一个海外工厂放在东南亚或者东欧之类的地方,而是放在了美国。张瑞敏有一个著名的说法是:先难后易。这种与最强大的对手贴身肉搏的方式,迅速使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升上来。而张瑞敏的这一招棋与宗庆后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对手较量不能老找软的捏,而不与真正的对手放手一搏,企业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才是最高的境界,员工也不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化竞争。所以说“民族牌”是宗庆后决策非常可乐、寻找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一个情感纽带,而其背后真正的意图,是通过与真正的、最大的对手的竞争,把自己的实力提升到与对手处于同一个层次上。娃哈哈挑战可口可乐说明,高水平的竞争才有可能造就中国的世界品牌。纵观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娃哈哈非常可乐的出现,是竞争的必然产物。可口可乐是世界饮料企业的标志性企业。在使中国饮料工业生产格局由众多分散的、低效的小工厂生产质量不稳定的产品,变为集中由大型现代化工厂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这个变化过程中,可口可乐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章 与高手下棋与高手下棋(3)从1994年开始,中国政府将可口可乐的质量标准作为整个饮料行业的质量标准。当今中国饮料生产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就效仿可口可乐的模式,即将饮料的浓缩液提供给装瓶厂。另外,可口可乐公司在国内供应商的技术更新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能力可以达到‘可口可乐’的标准是中国许多饮料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帮助这些企业拓宽国内市场,还能帮助他们打入国际市场。那些供应商则以各种方式利用已通过‘可口可乐’质量标准这一事实,来增加销售额。可以说,中国的本地饮料工业是同可口可乐一起发展壮大的。有识之士认为,改革开放初,我们以让出部分市场为代价,寻求国际合作,以促进技术和设备的提高。经过10多年的积累,我们有一部分民族企业已经走过了市场换技术的初级阶段,完成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从而进入了形象和品牌的竞争时代。因此,非常可乐在这一时期问世,是竞争与发展的必然。品牌产生难,发扬品牌优势更难。为了中国民族工业21世纪的品牌,娃哈哈义无反顾地将非常可乐推向前台,与世界一流品牌一争高下。我国自己以往的饮料品牌在竞争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生产这些品牌的厂家和进口品牌的厂家相比,技术落后、管理落后、资本不雄厚、营销策略不当等都是主要原因。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是甘心自己的失败,把市场拱手相让,还是奋起竞争?娃哈哈面对世界饮料在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没有采取“迂回政策”——生产一种别的什么饮料,而是直截了当地向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挑战,向高层次挑战,向一流产品挑战。在市场竞争中,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要收复民族饮料工业的“失地”,必须有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名牌产品,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生产企业有最新的科学技术。当前产品间的较量,实际上是人与人的智慧、能力的较量,是看谁能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并把它应用于生产的较量。这里,企业决策者依靠自己的科学素质和驾驭战略的能力,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其次,是企业应该有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和适合中国国情的营销策略。关于这些,娃哈哈集团公司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和市场经济的磨炼,已经初步具备了向世界一流产品挑战的能力,而且我们也相信,在向世界一流产品挑战的过程中,娃哈哈只要及时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积极扩大市场,集团公司也会得到新的发展。在宗庆后看来,娃哈哈在非常可乐推出之际已经具备了与“高手过招”的实力:从杭州市区娃哈哈总部驱车去郊区下沙开发区有半小时的路程,娃哈哈当时最大的生产基地就在开发区内,占地300亩,厂房面积13万平方米,其中有1.5万平方米厂房用于生产非常可乐。据说,可口可乐的装瓶厂也坐落在附近。娃哈哈公司1997年营业额21亿人民币,利润3亿多,主导产品纯净水、奶制品已形成一定规模,我们可以把这一点称之为非常可乐的产业依托准备;1987年开创的娃哈哈事业,通过多年积累,娃哈哈已在全国建立了细如血管的分销网络,这个利益共同体能够把娃哈哈产品瞬息之间覆盖全国各地,我们可把它称之为市场网络准备;娃哈哈良好的商誉形象和盈利能力使它始终可以保持银行现金存款10亿元人民币,并且企业净资产17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为零,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企业资金准备;在推出非常可乐之前,引进的意大利帕尔马生产线,据说与可口可乐的设备是同等水平,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技术准备;娃哈哈杭州总部和下沙生产基地,已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超过五百人,且有十名博士生正在加盟之中,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人才准备;宗庆后明确提出1998年是娃哈哈的管理年,在这一年一定要实现四个一流,即:一流厂房、一流设备、一流人才、一流管理。核心任务是完成后两个一流,我们可称之为管理准备;……一切看起来,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的“东风”,我们不妨从客观环境去找,由于两乐近二十年的市场培养,中国的可乐市场应在百亿元以上。这么大一个市场,“东风”可谓强劲;由于从90年代初期开始,其他产业领域的企业,譬如长虹、海尔、联想的带动,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日趋好转,中国人不再单纯迷信洋货,这也给“中国人自己的可乐”获得成功提供了可能……“东风”已有,所以娃哈哈开始行动。但是,娃哈哈的选择依然是“非常选择”。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娃哈哈要挑战的对手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富可敌国。为了在高起点上与国际名牌竞争,娃哈哈进行了“非常谋略”:——在科研上,娃哈哈进一步充实了科技新生代,实行开发目标责任制。——在营销上,在原有网络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理念和方法,组建一个新的非常可乐营销网络,借鉴可口可乐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通过品牌输出、合资建厂、兼并联合等,使非常可乐再一次掀起一股“娃哈哈可乐”潮。——在战略上,集中优势兵力,一点突破,全线出击。也许我们可以从宗庆后与记者的谈话中,更深刻地体会到“非常之谋”的细节内容:宗庆后:在开放的、全球一体化经济环境中,不存在赶谁出去的问题。按照目前整个市场进展的情况看,我想非常可乐不会像第一代可乐那样全军覆没,我认为最起码能够平分秋色,占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一步是绝对能做到的。记者: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全世界的市场占有率是相当可观的,而且资金也很雄厚。宗庆后: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大的饮料企业,确实很强大,娃哈哈跟它竞争,实力还是单薄了。整体比不过它,但在中国市场上我认为还是可以和它比的。它在中国的二十多家厂不是一个整体,而我这个公司是整体,我一个公司与它一个厂家比,实力比它雄厚得多。这就像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代一样,国民党有几百万军队,共产党力量比它小得多,但集中优势兵力,到底也是一个个将它吃掉,最终取胜。记者:从第一代可乐的失败中,您认为它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宗庆后:标新立异太厉害了。在口味上与可口可乐相差太多,人家就认为它不是真正的可乐。第二,它们没有像我们第二代企业这样搞可乐的基础,现在我们的设备、技术、资金,绝对是今非昔比,也绝不输给外国企业。记者:当年百事可乐也出过新品种,可口可乐也曾想改变一下口味,结果都失败了。宗庆后:所以我们这次自己搞非常可乐的时候,一方面就是基本跟它相近,然后稍微加进自己的特色。应该说我们的可乐是用纯净水做的,口感甜一点,味要浓一点,这样老百姓认为你还是可乐,还不错。记者: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是不是已经把你们当作对手?宗庆后:据我了解,在中国市场上,可口可乐最大的对手是百事可乐,接下来就是非常可乐。最近这段时间它对我们封杀也比较厉害。比方说我们现在生产量不够,要去人家的瓶子加工厂去买一些瓶子,而这些厂家以前是为它供货的,那它就通知厂家不准供货给我们,使我们产量上不去。它还对一些经销商说,如果卖非常可乐,那么年底就不给返利。记者:既然是竞争,就有短兵相接的时候,这个问题在哪些地方表现最突出?宗庆后:在合肥。我们在促销非常可乐的时候,准备给消费者免费品尝,在报上登出广告,凭广告就可以免费拿一瓶非常可乐。我们的对手就大量收购有我们广告的报纸,把免费品尝的东西都控制了,消费者就不能尝到我们的可乐。竞争确实比较激烈。记者:不是都讲“枪打出头鸟”吗?那么,你现在做得这么耀眼,引人注目,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会不会联合起来对你下手?宗庆后:我估计它们联不起来,它们在全世界各地都在竞争。即使联合起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压力大了,动力也更大。在宗庆后看来,这一场与高手的对决是畅快淋漓的。这不仅是因为娃哈哈在第一个回合中打了胜仗,更因为通过这一次真正的较量真正地锻炼了娃哈哈的综合能力。第一个是对娃哈哈品牌、文化影响力的检验。此次挑战两乐,娃哈哈一反过去的品牌策略,在“娃哈哈”品牌之外创出了一个新品牌:“非常(FUTURE)”。可乐不同于其他产品,它的口感是定了型的,可乐就是“可口可乐”或者“百事可乐”的那个样子,否则就不是可乐,这一点是很难突破的。这一点和其他饮料有些不同。别的饮料可以研究配制一种新的口味,比较容易地就可能树立起新品牌,但是可乐不行,它的口味独特,有着很固定的消费群。一个新的品牌,人们会抱着尝新鲜的心态去试一下,但是不容易做长久,因为形不成长期喝自己饮料的稳定的消费群。其实说来说去,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竞争对手的过于强大。这种强大主要还不是来自于资金方面的,而是文化和品牌上的。可乐消费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定势,这不是资金就可摆平的,这需要时间与机遇。何况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品牌的品牌形象在中国又做得非常地好,十分的深入人心,它们在消费者心理上多年的沉淀,几乎使得任何与它们在这个市场的竞争,都是小级别的,缺乏撼动力的。就是在两乐如此深厚的可乐文化统治下,娃哈哈凭空树起了非常可乐的牌子,尽管很多正宗的“可乐”支持者仍然偏爱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但是非常可乐用它的销量说明,它是赢得了消费者的“真心”的。一位消费者这样评价非常可乐:“娃哈哈非常可乐口感不错,与可口可乐差不多,而且是用纯净水制作的,与可口可乐糖度一样,甜感却比可口可乐好,这才是我们自己的品牌。以前我都买可口可乐,今后我换了口味,喝中国人自己的可乐,而且价格也便宜。”在杭州文二路上的一家超市大门口,整齐地摆放着一箱箱娃哈哈非常可乐。“娃哈哈非常可乐很好销,质量与可口可乐也差不多,价格上也有优势。”营业员说:“过去大家都买可口可乐,现在非常可乐在销售上占了很大的比重,现在担心的就是拿不到货。”青岛有一个消费者,特地拿了6000元钱,跑到当地的电视台要为娃哈哈的非常可乐做广告。当他得知6000元钱只能做45秒广告后,就给娃哈哈集团写信说:“‘非常可乐’是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希望‘非常可乐’越来越火。”中科院院士岑可法在一次会上说起娃哈哈“非常可乐”就显得有点激动:“‘非常可乐’挑战洋可乐,这是娃哈哈也是中国的志气和胆识。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就需要娃哈哈‘非常可乐’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民族精神。我买可乐,现在都买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国内外许多媒介,社会各界,都对娃哈哈“非常可乐”给予高度评价。宗庆后与非常可乐再一次成为热点。有识之士指出:非常可乐的火暴,不仅仅因为是“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在非常可乐火暴的背后,是娃哈哈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的高质量、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的综合实力的反映,是一个企业的产品能否立足于国内外市场,并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第三章 与高手下棋与高手下棋(4)在可乐销售上,现在的消费者已经成熟,他们最终选择的可乐产品品牌在于它的品质。因此,销售火爆的真正原因是内因,它表明娃哈哈的品牌影响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为消费者所接受。这才是非常可乐生命力之所在。第二,非常可乐是对娃哈哈创新能力的一次检验。为了推出非常可乐,娃哈哈准备了两年,投资1亿多元,从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瓶和罐装生产线,设备不亚于可口可乐。在娃哈哈非常可乐现代化的生产线面前,参观的人都为之感慨,为之扬眉吐气。业内人士认为,在此之前,我国过去任何一个中国可乐品牌,都没有像娃哈哈这样技术先进,设备一流,能形成规模生产。《阿房宫赋》云:“灭六国者,非秦也。”宗庆后认为,可口可乐能在中国长驱直入,抢滩市场,并不是可口可乐望尘莫及的强大,而是中国民族工业在技术上、设备上的落后,只要我们强大了,就一定会提出挑战,收复“失地”。这是一种哲学思想。因此,宗庆后一直在蓄势、发展娃哈哈。有一个数字非常引人注目,每年娃哈哈都拿出销售额的1%左右,用于科技进步。据悉,宗庆后在引进两条先进的非常可乐生产线后,还要引进先进设备,加快发展步伐。娃哈哈近些年在技术改造上投入了14亿元,用汇1.7亿美元,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了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每年引进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才100名左右。娃哈哈集团建立了从公司、分公司、车间、班组的四级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对质量全员、全进程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人。企业还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在分配上建立了“责、权、利”挂钩的按劳分配制度,科室管理人员与公司整体效益挂钩,生产工人与产量质量挂钩,销售人员与销售业绩挂钩,同时加强管理,做到“奖要奖得心花怒放,罚要罚得心惊肉跳”,使所有员工都始终处于竞争状态。非常可乐的核心是品牌质量,是长期稳定、精益求精的高质量。为了提高质量,娃哈哈科研攻关历时两年,联合国际上的著名科研机构,经过无数次试验,从1000多种配方中最终确定了“非常可乐”这一独特的配方。可乐的味道因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先入为主,已被大家接受,为什么还要开发“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碳酸饮料?中国人喜欢有变化。这几年来,娃哈哈的产品口味经常在变,常变常新的才销得好,中国人喝了那么多年的“可乐”味道也要变一变。“非常可乐”的味道比其他的可乐柔和,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在市场竞争中,尤其是在与世界大品牌的竞争中,国产品牌是否有自己的优势,关键在于企业如何把自己的优势与消费者联系起来,把优势变成直接的卖点。据杭州市场调查,近50%的消费者认为“非常可乐”好喝。非常可乐也是对娃哈哈利用规模经济获得效益的能力的一次检验。娃哈哈挑战可口可乐说明,发挥品牌优势,发展规模经济,是我国民族饮料工业发展当务之急。娃哈哈正是发展了规模经济,才使自己在竞争中得到新的发展。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是世界饮料业发展的大趋势。自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公司掌握了只靠输出浓缩液,而不把水搬到异国的方法后,在扩张市场的竞争中长驱直入,很快就在一个地方实现了集约化生产,对我国民族工业发起了挑战。这几年,娃哈哈集团公司重视发展规模经济。从“小鱼吃大鱼”,到在杭州经济开发区建设现代化厂房,娃哈哈只用了6年时间。到1998年,“娃哈哈”已跻身世界八大水厂行列。宗庆后说:娃哈哈非常可乐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将体现娃哈哈的竞争实力。我们的战略是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从原材料选择到设备、技术、运输、贮藏、推销全部实现标准化,规模生产的直接结果就是成本的降低,非常可乐比可口可乐便宜了几毛钱,而这几毛钱成了可口可乐的心头之痛:如果可口可乐迎战,它就陷入了非常可乐的价格战中;如果它不迎战,非常可乐就乐得以低价抢占可口可乐的地盘。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家底比娃哈哈都要厚得多,如果它们降价,甚至不赚钱来卖,“非常”怎么办?对此,宗庆后胸有成竹:我们肯定可以坚持。据说“可口可乐”一年销售达50亿瓶,而“非常”目前两条生产线一年产2亿瓶,亏也只亏2亿瓶。“非常”是娃哈哈的一个“小儿子”,不是主打产品,我们养得起。养它两三年,一定能长成“大儿子”!非常可乐也是对娃哈哈营销能力的一次检验。宗庆后首先把第一轮战役的战场选到了农村和小城镇市场,因为他知道,跨国公司的决策过分依赖数据模型分析,流程漫长。而国际市场研究公司的抽样不可能完全覆盖广阔的农村,对于这块他们找不到感觉和依据的市场,16岁就开始拉车的老宗却能游刃有余,他能在和那些朴素的人直接交谈中感悟市场,这种感悟力加上娃哈哈日渐成熟的信息分析系统构成了娃哈哈的策略制定的依据。而他的非常可乐就是要卖给这些和他一样相信朴素的道理的人们,这个10多亿消费人群正是中国市场的未来。而且这些消费者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熟悉和热爱自己的国家,受可口可乐这个美国文化代表符号的影响最小,所以“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成为了这一战役的口号,非常可乐成了人民的可乐、成为普通民众幸福生活的象征。正当百事和可口可乐在大城市表演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碳酸饮料的市场在广大二、三线城市却仍在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许多经销商都主动向娃哈哈请命销售非常可乐。民心可用、经销商之心亦可用,老宗知道将非常可乐推出市场的时机已彻底成熟了。趁着世界杯的热闹,娃哈哈的联销体网络将非常可乐呼啦一下就铺遍了全中国,与此同时广告如排山倒海般压来,有意思的是非常可乐并没有宣扬什么高深的品牌文化,连包装和颜色都和可口可乐相近,且每瓶非常可乐比“两乐”还便宜。“可乐的名字叫非常”的广告横幅拉到了偏僻的城镇。香港《南华早报》当时的新闻标题称:人民可乐叫板可口可乐。People's cola march on cocacola。这是一个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中国很多地方的市场甚至已经见不到可口和百事的身影,连宾馆吃饭时要来的可乐都变成了“非常”。而面对非常可乐的强大攻势,可口可乐很久才感到这回来者出手不凡,他们不但罕见地加强了广告攻势,还要求与之合作的制瓶厂不准与第三方供货。可这一切已阻挡不了非常可乐的成长步伐,几年的时间,非常可乐一路高歌猛进,时至2001年,“非常”系列以产销62万吨雄居三甲,2002年开始,非常可乐开始有计划地攻城,2003年非常可乐又开始出口国外,2004年登陆美国,两雄争霸已正式变成了三分天下。当时国外的舆论都不看好,包括可口可乐。我认为当时他们可能具体情况不了解,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两个都很强大,那你娃哈哈跟两个去竞争的话肯定就是鸡蛋碰石头。第二中国以前很多的国产的可乐竞争下来都失败了,包括世界上可以说也没有国家有其他的可乐产品跟它竞争能生存下来的,所以他们感觉你是——肯定是非死不可,肯定有问题。对于我来讲这个应该是也比较坦然,因为我是情况了解得最清楚的,因为中国市场这么大,尽管“两乐”在中国占领了二十几年的市场,但它主要是在城市市场,它还没有下到农村市场。第三章 与高手下棋与高手下棋(5)非常可乐刚推出时可口可乐曾经傲慢且不在意地说“我们每年都会在全球遇到很多这样的挑战者”,而后来可口可乐不得不公开承认,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挑战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现在业内人士见了宗庆后都说:非常可乐,非常成功。宗却还是显得平淡无奇:“我遗憾的是,中国的农民还太穷,否则,非常可乐早就翻了几倍。”记者:非常可乐的销售额包括它的市场覆盖有没有达到您当初的设想?宗庆后:应该说现在我们还是要跟“两乐”竞争,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全世界的可乐的销量在下降,所以我们也在摸索开发一些其他口感,健康意识更好的碳酸饮料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扩大碳酸饮料的销量。记者:百事中国年销量100万吨,可口可乐是200多万吨,非常可乐年产量60多万吨,从国际国内而言,农村市场是不同消费阶段的市场,从三个角度来看,您如何分析娃哈哈进一步开拓市场能力?宗庆后:应该说市场有一个新的路子,比如说可口可乐在有些省份没有进入市场,我们进入以后,反而我们变成正宗可乐,它反而不是正宗的可乐,在大城市它搞了20多年,在大城市我们不是正宗的可乐。丁磊(网易CEO)上次跟我说,他跟女朋友旅游,在新疆与哈萨克交界点的时候,想买杯可乐喝,结果没买到,后来买了非常可乐。我们就是在这些地方占优势。我们现在占的市场是二、三级市场,他们主要占的是大城市市场,一级市场,现在他们在往二、三级市场渗入,我们在反攻一级市场,后面的竞争很激烈,我们也有信心在后面的竞争当中,会得到我们自己应当的份额。记者:目前你们在哪几个省份做得比较好?宗庆后:在新疆、湖南我们已经超过可口可乐了,占了优势,还包括大连。我们是全国全面铺开非常可乐,对可口可乐各地的厂都有一点威胁,都带来一定竞争。在农村可能我们的品牌比它更亮一点,我们的重点是农村,现在已经是农村包围城市了。记者:到今天为止,在上海还难见到非常可乐,而在苏州、嘉兴等上海周边地区,非常可乐非常红火。宗庆后:确实如此。不仅在上海,在广州、北京等特大城市,非常可乐的市场份额还很小。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会对这些市场发起“总攻”。记者:那在您的心里您的目标是个什么样的?宗庆后:这两年我们想先赶上百事可乐,最终我们也想超过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销量,虽然目前我们是整个饮料的总的销量来讲都已经超过它们了,但我想我们在单个品种上也要逐步通过努力来超过它们。占最大的份额是我们的目标。记者:最大的份额是指超过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宗庆后:这是我最终的奋斗目标。但是关于非常可乐,宗庆后也有困惑的地方。这个困惑就是关于可乐的文化本源问题。这个问题的缘起也是因为非常可乐在大城市的营销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而这个困难的直接阻碍就是大多数城市年轻人不认可非常可乐的可乐文化身份。在这些年轻人看来,可口可乐才是正宗的可乐,因为它代表了美国的文化。这个到现在为止也是困惑我的一个问题。他们说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代表着美国的文化,年轻人的文化。非常可乐是没有文化,我想我们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美国建国也没有多长,包括欧洲人认为美国是没有文化的,所以我现在这个问题,确实来讲还没有找到答案。这件事使宗庆后认识到,非常可乐在大城市的营销不仅仅是一个营销手段和方法的问题。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它更是一个整合营销传播的问题,是一个大的文化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移植农村市场的营销方法。从整体上提升整个公司的营销水平,则是摆在宗庆后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非常可乐的成功,也是对娃哈哈整个企业发展模式、企业管理运作水平的一次检验。就像言必称美国的商业模式、言必称GE韦尔奇一样,在WTO的语境下,在不问青红皂白的“国际化”声浪中,跨国公司在中国越来越被神化。其实,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神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被我们本土大量企业近年来过度膨胀所招致的失败反向放大了。健力宝前些年响亮的名声正是来自于它不切实际的扩张,把大楼盖到了曼哈顿又能怎样?没有利润,冲进世界500强又有什么意义?健力宝悲剧的根源在于,在企业的快速扩张中,国有体制的隐患未能根除,管理的水平也因此始终难以真正提高,最终由于投资的失误,对市场反应的迟钝导致资金链断裂,市场衰竭,全盘崩溃。这是中国众多企业的通病,也正是“娃哈哈模式”的意义所在。在这个本土企业的反思年代中,“向跨国公司学习,同WTO接轨”的口号一天天响亮了起来,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食洋不化,邯郸学步的中国企业。麦肯锡兵败乐百氏,给我们提出的教训就是,想偷懒一口吃成个国际化胖子的结果必然是自乱阵脚、授人以柄。娃哈哈的另一个经验,来自对跨国公司管理模式、营销手法的合理学习及结合自身优势的运用。娃哈哈没有实行被不少中国企业奉为经典的时髦的品牌经理制度(该制度为宝洁公司首创,但却成为近期媒介曝光的中国宝洁的腐败根源)。娃哈哈在营销上选择了一种先通路后品牌,先农村后城市的策略,避开了跨国公司在营销上的核心优势。甚至连跟AC尼尔森这样的全球第一的国际市场研究公司合作时都不会全盘接收,上海一家企业到娃哈哈参观时曾问及娃哈哈相关人员在制定策略和预算时会不会参考AC尼尔森提供的媒介及零售数据,娃哈哈回答说他们更多会考虑AC尼尔森提供的媒介数据,而零售数据主要是靠自己的信息系统采集,因为AC尼尔森零售数据的采样主要在大城市,已远远满足不了娃哈哈产品的覆盖范围,娃哈哈必须自己去完成这样的研究——这就是娃哈哈对待新手段的务实态度。娃哈哈挑战两乐的成功,说明中国本土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全球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利用本土市场的广阔性和成长性,在和跨国公司的学习和竞争中通过建立一种基于自身优势的战略设计,超越看似不可战胜的跨国公司。正如春兰总裁陶建幸所说:“谁说是狼来了,我看是狼要出去了。”其中的关键,是要看我们的本土企业到底是灵活凶猛的虎狼之师,还是一群沉默的羔羊。中国企业可怕的并非弱小,可怕的是不敢和国际超级品牌对抗,可怕的是不知道对抗的策略和方法;可怕的并不是不知道向跨国公司学习,而是盲目照搬,在学习中禁锢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娃哈哈模式的成功,正是一种基于综合战略的成功,这种战略领先依托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消费者的理解和中国市场资源的整合能力,娃哈哈依靠这一点和国际企业抗衡;另一方面是对行业国际化背景下企业现代化道路的合理选择,娃哈哈依靠这一点拉开了和国内其他企业的差距。从而能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自创一派“中国功夫”,成为民族品牌跟国际强手竞争中走向成熟、日渐强大的典范。娃哈哈的成功告诉我们,跨国公司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竞争者,它们有它们的优势和局限,在竞争中它们既有可能是狼,也有可能变成纸老虎。就像何伯权指出的那样,宗庆后在“非常可乐”的问题上,不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赶上了一个好机会而已”,而是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深思熟虑之举。在放手开始与可口可乐对决的问题上,宗庆后一开始方向就是对的。一位哲学家说:“只要方向对头,跨一步就够了,足够了。”成功的全部奥秘,在于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紧接着就可以跨出第二步、第三步。宗庆后认为:“娃哈哈推出非常可乐,收复‘失地’,是抓住了一次机会,跨出了第一步。”就像娃哈哈“小鱼吃大鱼”、“对口支援三峡”一样,抓住机会是一种难得的智慧。第四章 宗氏兵法(之一)先吃肉后啃骨头著名管理专家姜汝祥博士曾将娃哈哈的成功模式归结为“三个一:一点,一网,一力”:一点指的是它的广告促销点,娃哈哈的“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可以算得上是促销广告的经典,在这方面娃哈哈确有过人之处。一网指的是娃哈哈精心打造的销售网。一力则指“经营”经销商的能力。这“三个一”的运作流程是:先做一点:通过强力广告推新产品,以广告轰炸把市场冲开,形成销售的预期;接着通过严格的“价差体系”做销售网,通过明确的“价差”使经销商“获得”第一层利润;最后做“一力”:常年循环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政策,将企业的一部分利润通过日常的促销与年终的返利“经营”经销商,使经销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第二层”、“第三层”甚至“第四层”的利润。这一体系的一个关键点是广告。只有广告将市场预期做起来,“价差”才存在;“价差”存在,才能使经销商有信心去争取后面的“激励奖金”,第一点做不起来或做得不够好,后面的经销增值体系就会动摇。姜汝祥分析说,娃哈哈这一体系的另一个关键点是经销商对整个体系的信心,这是体系良性循环的基础。所以一般说来,这种体系主要用来做强势品牌下的中高端产品,通过专营店或专柜的形式,玩高成本高价格的游戏。世界上几乎有名的服装、化妆品走的都是这条路,联想也是这方面的高手(计算机的消费化)。娃哈哈的伟大“创造”,在于将这一模式用来做中低端产品,用量而不是“质”,靠“经营”经销商而不是自己建立渠道终端来支撑产品的大量销售。这种模式的问题是,当广告愈来愈强调促销的时候,产品就会变成“没有文化”的“功能产品”,而不是像可口可乐那样成为“文化产品”。姜汝祥说的也许是对的,但也许娃哈哈也是对的。对此,宗庆后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娃哈哈选择先通路后品牌、先农村后城市的策略,是在和国际大公司大品牌的竞争中“炼”出来的,谁都知道城市的钱比农村的钱好挣,好挣又怎么样?人家有多少个亿搁在那儿等着呢?可口可乐的“文化”是一百年做出来的。娃哈哈只有十几年历史。在过去,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存。很多人认为,中国有开发价值的市场惟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十来个中心都市,这些城市中仅一个地方的人口数已超过某些欧洲小国了。而我则认为,就饮料食品、家用电器等大众消费品而言,中国市场的“肉”在城镇和农村,而“骨头”则是那几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前者为主战型市场,后者为窗口型市场。因此,娃哈哈一直执著地转战在特大城市之外的广阔市场,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其实,在过去的10年里,在中国市场上创造了市场奇迹的企业,如海尔、TCL、步步高、三株及巨人等,无一不是“吃肉高手”。宝洁公司60%以上的销售额来自城镇等二、三级市场。台湾的康师傅之所以比实力超过它数10倍的统一集团在大陆市场上领先一筹,也在于它更早把营销中心向城镇下移。而靠啃“骨头”做大的企业则寥若晨星。我们选择的先通路后品牌、先农村后城市的策略,在和国际大品牌的竞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这种“联销体”的销售网络,是基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与国际营销理念相结合的一种营销模式,在市场竞争中还是游刃有余的。企业的首要使命是生存权。有了生存权才有发展权。娃哈哈尽管做得这么大,但我认为它只是刚刚解决了生存权,发展说不上,只是刚刚起步。实际上,娃哈哈一开始选择农村及城镇市场,并且建立联销体模式,还牵扯到一个重要因素:钱的问题。企业的钱花在什么地方,是一个最重要的、最现实的问题。我们或者是把钱放在广告上,制造广告商;或者把钱放在通路上,是制造经销商;或者把它投在终端上,做终端换取销量的努力。大多数企业,都不可兼得,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钱,既照顾到这边,又照顾到那边。现在大部分企业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通路和终端的成本,越来越高,做企业的都知道,财务状况分析一看就知道。在宗庆后的理念中,娃哈哈是一个以“营销通路”为运营中心的企业,这个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把产品卖出去,只有产品卖出去了企业才有现金流,才能坐下来想以后的品牌建设、企业发展战略。而对于娃哈哈刚刚过去的十几年来说,是在一线战场与竞争对手“血与火”拼杀的十几年,直到现在,娃哈哈依旧还不能松一口气。宗庆后对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的残酷性认识太深刻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只有亲临一线的人才会有所体会。我们走的是大众化品牌道路,可以说在二、三级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娃哈哈这个品牌绝对树起来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统天下。有一次,我从安徽到河南,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就是所有摊点都在卖我们的产品,没有别人的,因为卖杂牌人家就不来买了。如果农民收入快一点提高的话,我们现在的销量早就翻了几倍了。众所周知,娃哈哈于1998年推出非常可乐挑战可口可乐获得巨大成功,就是完全运用了农村战略。记者:从战略上说,非常可乐走的是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宗庆后:如果跟它硬碰硬的话,我认为成功的机会就比较少,所以我们是从农村市场,包括它没有进去的市场开始。很多它没有进场的省份,我比它占优势,等于说我先入为主。人家说买正宗的可乐是非常可乐,而不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目前,我们也在逐步向大城市反攻。记者:那非常可乐的市场策略也就是先打农村市场,但是农村市场到底能有多少人会花钱喝可乐呢?宗庆后:你也不要小看农村市场,你想想我们几年前的话,不要说农村市场,就是城市的话也没有想到会去买杯水来喝喝,那么现在瓶装水应该说是农民也在喝的,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关键就是你怎么样去引导消费的问题。记者:也就是您是在分析了两乐的市场空间之后,觉得它们是有缺陷的?宗庆后:所以我们当时采取的策略是没有跟它在城市里面正面交锋,结果也证明我们在下面销量很好。一开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认为我们对它丝毫没有影响,后来它逐步发现我们对它是有威胁的,这时我们已做到了60多万吨,也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了。关于城市和农村的话题,实际早在上个世纪的二十、三十年代,毛泽东就曾经与他在党内的反对者打过不少嘴仗。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情况能不能同现在的中国市场情况等同?这实际上应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宗庆后认为,像姜汝祥博士所提到的强势品牌下的中高端产品,如名牌服装、化妆品,它的消费群就在城市,你去农村打也没有用。但是像日用消费品,比如说日化、牛奶、饮料、家电产品,在农村、城镇和城市都有市场,农村、城镇的市场比大城市还要大得多。而且这里所指农村、城镇市场,包括中国广大的农村、众多的中小城市以及城乡结合部。从另一方面说,西方国家都是完成了城市化的发达国家,消费者集中、城市消费特征明显,所以西方跨国公司一百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品牌营销策略,所以它们进入中国市场后,一上来就占据城市市场。同时,它们在中国城市市场的市场运作,是其全球化运作的一部分,有着国际化的大背景,无论从资金、技术还是观念上,它们都比中国企业先进。谈到中国企业的生存权,尤其快速消费品领域,走农村路线是获得生存权最有效的方法。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人我敢说他肯定不懂中国市场。娃哈哈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纳爱斯在洗衣粉领域的成功,海尔早期在家电领域的成功,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宗庆后认为与快速消费品领域的企业相比,联想是一个特例。联想的主营业是IT,这个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一开始就要与跨国公司在城市对决,所以联想在中国的乃至世界的成功都令人尊敬。海尔也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公司。海尔令人尊敬的地方在于,在解决了企业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之后,它依靠自己融会贯通的一套管理哲学和企业发展战略,迅速出击,不仅在中国本土阻击跨国企业,更在全球范围内与跨国公司展开对决。宗庆后已经感觉到,娃哈哈在其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积蓄了一定的能量。这个能量包括娃哈哈品牌的能量、营销的能量和人才的能量。同当年的太阳神、三株、巨人相比,娃哈哈的基本功无疑比它们扎实多了,这也是娃哈哈今天在吃肉之后开始啃骨头的资本。台阶是一阶一阶上的。现在娃哈哈已经走过了一阶,它不可能停下来,下一个台阶肯定要走上去。越向上走越难,但越向上走看见的风景就越美。回过头来我们看姜汝祥博士所说的娃哈哈做的是没“文化”的产品这个问题,如果与宗庆后的“先吃肉后啃骨头”的理论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娃哈哈的战略思路:先通路后品牌、先农村后城市,先把企业做起来,这是“先吃肉和后啃骨头”的第一个层面;在做出来产品和利润之后,再找到对手的主力进行阵地战和攻坚战,这是第二个层面;在进行阵地战和攻坚战的同时,开始进行品牌的核心价值的深化和打造,从“没文化”变成“有文化”,这是第三个层面。这是一个自下而上、从外向里的一个发展过程,当外层的东西越来越被剥掉,里面的“核”就越来越快地露出来了。这是宗庆后关于娃哈哈的最核心的理解。第四章 宗氏兵法(之一)有效的空中轰炸(1)承包杭州上城区教育局校办企业经销部的第三年,宗庆后投资20万元为一家花粉口服液灌装分销保健品,时过不久就投产了自己的第一个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这个产品按照保健品的营销模式快速占领市场。在《非常营销》中娃哈哈的一位老员工回忆最初做市场的情景:我们跑到一个城市后,先跟当地的报社、电视台的人见面,签广告投放合同。那时候送上门去做广告的企业大概只有我们娃哈哈,像大熊猫一样,很稀罕。然后,就去拜访当地的糖酒食品经营公司,也不谈别的,就把刚刚签下的广告合同给它们看,告诉它们我们要怎样促销,请它们吃货、铺货、卖货。再然后,就是昏天黑地的广告轰炸,一个城市不出一个月就打下了。最后,就留下一两个人在当地,接着铺货、结款、巩固市场。我们就照着地图到下一个城市去如法炮制。延续至今,娃哈哈在一些产品销售环节上依然采用做保健品时的一些套路——比如娃哈哈推茶饮料时就请周星驰这样的大牌明星在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强势媒体上频频露面大造声势借以预热市场。娃哈哈从创业开始到现在,一直是一个注重广告投放的企业。娃哈哈不仅注重广告投放,而且对广告投放有着一种近乎执著的投入。多少年来,娃哈哈不仅通过广告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而且也使娃哈哈倡导的产品理念为大众所熟识和喜爱。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娃哈哈都能使自己的广告变成街头巷尾的传唱,从“甜甜的酸酸的……”到“我们都是水果,果果果果果果……”,广告的影响力由此得到印证。宗庆后为什么如此青睐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这与宗庆后对于娃哈哈整个企业的经营理念息息相关。娃哈哈创业开始之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那时候中国企业还没有“品牌”意识,有的只是“知名度”的概念,以及由此衍生的中国特有的品牌现象:“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企业”等,这是当时中国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而电视广告就是最好的传播载体。这一方面得益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电视业借改革之风蓬勃发展,制作水平日益丰富多彩,占据中国老百姓大部分业余娱乐时间,另一方面电视广告相比平面、广播等媒介更具有动感和画面感,更易于产品的传播。娃哈哈的广告策略是由营销模式造成的,先有营销模式,后有广告投放,二者本末不可倒置。也就是说,广告是为营销服务的。娃哈哈的商品是靠广告卖出来的吗?不!娃哈哈靠的是有一整套成熟的营销战略和体系,广告仅为其中一环。广告可以炸开一个市场,但却无法拥有一个市场。广告非万能,但没有广告万万不能。做市场,做品牌,没有广告支持是不行的。广告是市场竞争的一件利器。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相信广告的人群之一,看了广告之后形成的购买比例非常高。娃哈哈对电视广告情有独钟还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娃哈哈的营销网络以农村市场为主体,先农村后城市,而农村市场的大部分消费者“不看书、不读报”,电视是他们接受产品信息最有效的通道。二是娃哈哈产品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平民化路线,以中低端消费者为消费主体,这些人接受产品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电视。电视广告还能勾起他们的群体购买意识,达到产品知名度的快速传播,以利于产品抢先一步在大众消费者心中占领“领导品牌”的地位。在娃哈哈的广告总支出中,70%用于电视广告,30%则用于户外、平面及促销广告。而在70%的电视广告中,中央电视台则占了一半左右。不仅是娃哈哈,意欲在中国有所作为的所有中国企业,包括跨国公司,中央电视台都是广告投放的首选。这种现象即使在内有各地方台上星、外有凤凰卫视抢夺份额的情况下,中央电视台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为什么?首先中央电视台是中国惟一一家“国家电视台”,所有的政治、经济新闻均由中央电视台“定调”,它不仅是阅读中国政治、经济的窗口,也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其权威性、公正性、普及性是普通百姓认定的“信誉标准”。其次是中央电视台在全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覆盖,从雪山到草原、从边疆到内陆,都可以收到中央电视台。如此大而广的信息覆盖,是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日用消费品企业所一直渴望的。老百姓的心态很实在——能上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企业,一定是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产品一定是质量好的产品。企业内部员工和合作伙伴,只要看到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就会认为“有戏”,从而形成万众一心,为了一个目标拧成一股绳的效果。由此,中国各行业的大批领头企业纷纷加入中央电视台每晚17时至20时黄金广告时间的争夺大战。寸土寸金、僧多粥少,中央电视台干脆从1994年11月开始乘势搞起了竞标英雄会。于是,就有了中国广告史上最具爆炸性的一连串“标王事件”,也就有了中国企业品牌史上最耐人寻味的“标王现象”。中央电视台自1995年度开始公开招标黄金时间广告时段,前5年为暗标,1999年后改为明标,至今共产生“标王”六位。开列如下:年份中标价标王19953079万元孔府宴酒19966666万元秦池酒199732121万元秦池酒199821000万元爱多VCD199915900万元步步高200012600万元步步高此后,中央电视台考虑到产品促销有淡旺季,为兼顾企业利益,将全年按每两个月为单位划分成6个广告单元。2001年与2002年,娃哈哈公司分别以2211万元、2015万元的“A特”标版单元最高价,成为这两个年度事实上的广告“标王”。关键的问题是,“标王”的桂冠给“标王”们各自带来了什么?从媒体披露的消息中我们不难找到这样一些数据:孔府宴酒加冕“标王”的当年,销售额直线上升,利税翻了两番多。更牛的是秦池,第一年当“标王”销售额就从上一年的23亿元猛增至98亿元。第二年竞标会上,姬长孔说的一番话至今广为流传:1996年,我们每天给中央电视台开进一辆桑塔纳,开出的是一辆豪华奥迪。明年我们每天要开进一辆宝马,争取开出一辆加长林肯!可惜,各路豪情一搏的“明星”大多成了过眼云烟。2002年6月,媒体爆出了“首界标王被零价转让”的消息。虽然几天后孔府宴酒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刘荣玉旋即辟谣,说此报道失实,事实是山东联大集团以8000万元收购控股了公司的90%股份。但英雄落泊的结局总让人颇感无奈。至于“王中之王”秦池则早已风光不在、一蹶不振。2000年7月,一家金属瓶帽的供应商指控秦池酒厂拖欠391万元货款,法院判决秦池败诉。因无钱可还,被裁定拍卖“秦池”商标。第三代“标王”广东爱多夺得桂冠仅一年有余就被迫进入破产程序。2000年4月18日,爱多原掌门人胡志标由于涉嫌商业欺诈,突遭汕头警方拘捕。算上广东步步高,娃哈哈成为历届“标王”的硕果仅存者,而且是标王企业中至今一路高歌、品牌日隆、最具勃勃生机者。第四章 宗氏兵法(之一)有效的空中轰炸(2)纵观娃哈哈多年“标王”争夺战的表现,我们不难得出几点印象。其一,娃哈哈是一直参加中央电视台广告黄金时段竞标的少数企业之一,当属活得最长的品牌“常青树”;其二,娃哈哈是最为低调、最没有引起轰动的“标王”;其三,娃哈哈一直没有参与最热门的《新闻联播》后5秒标版的生死大战,而是紧紧盯住《天气预报》后15秒“A特”标版的头牌,并志在必得,连续8年中标。公司的说法是,15秒“A特”标版更适合娃哈哈品牌的诠释,传播效果更佳,没必要放血抢风头。这恰恰准确地体现了宗庆后的广告投放原则:广告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养料,并要保持高密度态势,但广告如何投放、投放多少,必须有利于企业持久做大、有利于打造持久品牌。一句话,实在、有效是最高准则。有消息灵通人士发现,由于省级电视台尤其是卫星台影响力日渐扩大,2002年以后娃哈哈公司又悄然开始实施“卫视联播”的广告新战略,即抢占各省级卫星电视晚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头条插播广告段位,统一制作,统一传播,形成娃哈哈品牌无所不在的强大声势。采取“中央军和地方军”两线作战的策略。娃哈哈一贯注重广告的投入,但同时坚持明确的广告策略:经济有效、树立品牌的个性。所谓有效是指对消费者有效,“叫好不叫卖”、华而不实的广告娃哈哈坚决不采用;而个性是品牌存在的根本,是其生命力的张扬与体现,如激情浪漫——轩尼诗;浓烈甘醇——威士忌;豪放狂野——伏尔加;健康快乐——娃哈哈。健康快乐,正是娃哈哈孜孜以求、努力塑造的品牌个性。“有效”是贯穿在宗氏兵法中的一个关键词汇。宗庆后不仅在广告上追求有效,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品牌整合、资源配量上,宗庆后一直坚持“有效”为第一原则。而在娃哈哈的整个广告策略中,“有效”也是娃哈哈的首要追求目标。在现阶段中国市场,实证性的功能广告仍将占主流市场。“有效”渗透到娃哈哈的每一项重大广告策略中,也被作为一项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在企业内部得以彻底执行。娃哈哈广告部经理杨秀玲对此当然有着更彻底的理解。记者:你曾经说过,当初最早的娃哈哈广告有点像很淳朴的吆喝,我记得一些广告词儿,出现一些动画的小人,兴冲冲地说好喝,好喝,到后来越来越洋气,那之前比较淳朴的吆喝性的广告你也曾经参与策划了吗?杨秀玲:我真正开始参与策划是景岗山这个纯净水的广告,这个广告在当时是非常成功的,我们有一个漫画家画了一个漫画,妈妈总是挡在电视机前面,为什么呢?“妈妈我要喝”又要出来了。所以当时这个广告是非常成功,当然现在再拿出来看,我认为从营销研究来讲,它的定位还是很正确的,它针对自己的目标效果群的眼球和购买欲望,而且把产品的特性也介绍得很清楚,虽然从画面等等现在来比落后很多,但是以当时的效果来看是非常好的。作为我这个广告人来说,可能也不够后现代,我始终认为就是让人怎么来买你的东西,你这个东西好了,好了以后要让人家知道,让人来掏钱买。无论是画面漂亮等等是我们完成第一目标的前提,尽可能给它完美,所以我们当时的广告可能不完美,但是确实卖货。记者:你走马上任以后,发生了广告策略调整。杨秀玲:娃哈哈的产品品牌延伸使我们进行广告调整,以前我们都是定位在儿童产品,营养液、钙奶都是小孩子喝,后来我们推出的产品都是成人化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变我们的广告宣传策略势在必行,不是我做的话换别人做也必须得改革,否则也做不了。回顾这十年来的广告,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失误的地方,现在我们得出一个经验,不管怎么样,关键就是要有效。人家说吃药要有疗效,我们做广告关键要卖货。据透露,娃哈哈一年的广告支出占总销售额的6%至7%,以100亿销售额计算,年度总支出已达到6亿到7亿元,更有一种说法是10亿元。这是一个天文数目。有媒体甚至预测,娃哈哈可能是国内广告量最大的企业,其规模只有可口可乐和宝洁这样的跨国公司才能相比。善战者求势。娃哈哈做广告干什么?广告便是娃哈哈营销的势。娃哈哈注重广告的实效,但也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效果。曾有机构对中国企业的广告投放效果做过统一,得出的结论是:50%的广告钱是白白浪费掉了。也就是说,无论你做一个多么有效诉求的广告,总有50%的不为消费者所注意到。宗庆后的办法就是加入广告投放的密集度,做一千次广告,总有五百次被注意到,做一万次,就有五千次被注意到。宗庆后曾经戏言自己:“娃哈哈每天开进中央台的何止是一辆‘林肯’车。”在追求“有效”和营销之“势”的理念指导下,娃哈哈的广告策略成功有目共睹。总体说来,娃哈哈广告策略成功之处在于:一是我们提到的较早地使用了央视广告,纯净水上市后,面对地方强势品牌,娃哈哈在业内第一家在中央电视台打水广告,打造全国性品牌,这一举措令纯净水先行者后悔不已,其明星篇景岗山的“我的眼里只有你”及其在20多个城市的“现场促销”活动取得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二是注重广告的促销效果。很多人认为娃哈哈的广告土、不洋气、不大气,但娃哈哈一直认为,广告最重要的是能为大众所接受,能吸引消费者,能启动市场,娃哈哈广告虽不叫好但叫卖,能实现销售提升。这与现代广告之父奥格威极力提倡广告的促销性而非创意、艺术正相契合。三是正确选择诉求方式。饮料这一类的产品没有多少高科技含量,产品同质性较强,在广告诉求方式上如果采用理性诉求,很难说清楚什么,感性诉求是最好的方式。不同于乐百氏的27层净化诉求,也不同于农夫山泉的天然水诉求,娃哈哈在水广告上采用的都是感性诉求方式,如“我的眼里只有你”、“我的心里只有你”、“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亮出你自己”等。四是整合性。娃哈哈广告连续推进,注重节奏,注重与其他促销手段的配套。如随着2001年9月份开始的一轮非常可乐媒体启动,大红礼品袋喜庆包装的产品10月全部进入通路,12月进入超市堆头,在农村乡镇营造“条幅海洋”、“红色海洋”,广告也着意渲染一种喜庆氛围。“婚礼篇”运用了很多的乡土传统素材,再加上“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的主题诉求,赢得了农村市场的优势,尤其是在一些老区,大有“可乐的名字叫非常”之势,2002年春节期间,其销售量上升了67%。不过,宗庆后也承认,娃哈哈对大城市的脉还未把准,没有找出更好的诉求方法和广告卖点。尽管非常可乐已经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但可乐主要的市场在城市。可口可乐“泥阿福”、“年年庆有余,岁岁添欢乐”显示了其对农村市场的关注,非常可乐怎样显示对都市少男少女的关注,将是下一个战役的关键。第四章 宗氏兵法(之一)广告明星策略娃哈哈向来都重视品牌形象打造与品牌宣传,并喜欢以“疯狂轰炸+明星助阵”的方式,渲染自己的霸主气息,据娃哈哈的一位知情员工透露,从王力宏、周星驰到冯小刚,娃哈哈在三位巨星身上的投入不少于人民币8位数……在品牌传播方面,娃哈哈似乎从来不曾吝啬其广告方面的投入,广告轰炸成了其营销制胜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武器,在推广茶饮料期间,几乎每个大台都能看到其重金聘请的形象代言人周星驰用冰绿茶演绎着“七杯茶”。娃哈哈纯净水是公认的全国第一品牌,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独占鳌头,与娃哈哈成功地运用明星歌曲广告策略分不开。1996年4月娃哈哈纯净水面市时,在当时众多瓶装水纷纷以纯净、健康、卫生为诉求点的情况下,独辟蹊径,开拓出了一条情感诉求路线,以青春、时尚为基调,以“明星歌曲策略”为重要特色。先是以青春偶像、当红歌星景岗山作产品形象代言人,并连续5个月在22个省级城市进行纯净水与磁带连环签售活动。伴随着那首青春浪漫、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也就是娃哈哈的广告语:“我的眼里只有你”,娃哈哈的产品——娃哈哈纯净水也深入到娃哈哈的目标消费群——广大青少年心中,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广告效应。娃哈哈广告部经理杨秀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道出了娃哈哈明星广告的内幕情况:记者:这十年之中娃哈哈推出了很多经典的广告,比如当年的“我的眼里只有你”,那是娃哈哈的纯净水,是曾经做客我们这里的嘉宾景岗山和一位美少女共同推出的,还有非常柠檬啊……你现在还回忆起当年怎么推出这些广告的吗?杨秀玲:娃哈哈是非常实在的一个企业,这些广告也体现了实实在在,吆喝式的。后来我们推出纯净水以后,我们给它有一个定位,想把它定位在一个年轻人爱的一种表现,正好那个时候景岗山二次出山,他有一个歌《我的眼里只有你》,我觉得这个歌名比较好,再我们看到景岗山是一个帅哥,所以当时结合他这个歌搞一个推广。可以说在中国用形象人,特别是歌星做食品、饮料广告我们是第一家,而且把这个广告第一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当时很多的消费者都给我们来电话,包括有一些领导的家属,说你们干吗把帅哥的眼蒙一半呢。然后我们觉得不管怎么样说明这个广告因此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切实来讲,随着《我的眼里只有你》的歌,景岗山当时也唱红了一段时间,把我们的娃哈哈纯净水也唱出来了,现在我们的很多市场上,年轻人找对象,男孩很难表达的时候就给她一瓶纯净水,就是“我的眼里只有你”,或者说“我的心中只有你”,或者说“爱的就是你”,我们后面所有的广告都是围绕这个。至1998年,是娃哈哈纯净水进入市场的第三个年头,娃哈哈制定的销售目标是1996年的10倍。为完成这一目标,娃哈哈选定新的形象代言人、同样广受欢迎、与景岗山有着不同风格的歌手——毛宁。广告语上升为:“心中只有你”。新的合作效果同样惊喜!1999年,台湾歌星王力宏接着成了“娃哈哈纯净水”新的广告代言人。随着大范围的现场推广、广播电视报纸广告大密度传播、再加上媒介对歌星的跟踪采访、歌迷的歌曲点播,一时间,王力宏那首“爱你等于爱自己”娃哈哈广告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传遍了大街小巷。“忽如一夜春风来”,令人耳目一新。“明星歌曲策略”贵在轰动,更贵在坚持。在娃哈哈水代言人这一表象的变化背后有一脉相传的东西,所以6年中在竞争对手不断变换广告策略、也纷纷启用名人的情势下,娃哈哈所一贯坚持的“健康、青春、活力、纯净”这一品牌核心内涵却日益凸显出来,这一在消费者心中区别于众多品牌的、鲜明而清晰的品牌概念无疑成了娃哈哈宝贵的品牌财富。娃哈哈纯净水广告策略变与不变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它显著的广告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娃哈哈广告创意和广告战略上的整合性、流行性、延续性。这是产品生命力不断增强并得以延续的基础。第四章 宗氏兵法(之一)立体作战仅仅一个“空中轰炸”还体现不了宗氏兵法的精要。宗庆后在很多场合强调,广告是为营销服务的。所以广告仅是“战争”的启动阶段。宗氏兵法的惯常做法是:先用广告拉动消费者的关注,再以“闪电战”通过营销网络把产品铺货到消费者可以看见的地方,尔后再是大规模的促销。宗庆后从自己十几年的经销生涯中认识到,现代营销离不开广告,离不开现代媒体,要先声夺人,要大声疾呼。“空中(电视、电台),地面(报纸、杂志),间接的,直接的,一起动作,追求立体效应。”这就是对宗庆后广告促销策略的形象概括。只要你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你就必须接受娃哈哈这种“地毯式轰炸”,你就不能不记住娃哈哈。的确,娃哈哈的每一次广告冲击波,都会带来一个销售高潮。现代战争研究的是立体作战。光有空中轰炸不行,地面一定要跟得上。不少企业在产品上市的计划上是随意的,成败靠运气,结果往往是投入大成功率低。宗庆后认为,新产品的市场导入行为应该是统一的、事先的、连续的,而不是孤立的、事后的、随意的。市场导入前期的调查、策略的安排、时机的选择、政策的制定、销售费用的控制、广告的设计、促销活动的部署等等都应该事先有计划,尽可能做到量化,同时事中可监控,事后有评估。“市场研究,知己知彼”。新产品进入市场之前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是产品市场导入战略战术的主要依据。市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当前市场环境、消费者行为、竞争对手状况、现有渠道的特点等。首先是产品的开发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其次是新产品上市的初试期,要不断征求各级客户及消费者对产品包装、口感、价格的意见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其三是对区域市场的竞争品牌进行调查分析,对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市场的机会点和威胁点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合适的榜样市场,寻到了突破口,有了差异化优势,才开始投入运作,要打有准备之仗。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深入了解市场和熟悉各自的优劣势之后,应制订市场导入指导手册,做到各项工作事先有计划。计划应该是明确、详细、可执行、可监控的。明确产品的定位、市场细分和消费者的选择,各项营销指标(如铺货率、市占率、知名度等)和财务指标(销售额、利润额、销售费用等)要做到阶段化和量化,以及各个销售环节定人、定时、定事、定点、定费用。共有多少资源可以投入?销售人员是否到位?新品上市前有没有做过系统的培训工作?渠道有没有准备好?广告宣传投入、POP宣传画、货架、展示柜、样品、赠品、促销品等有没有准备好?促销政策有什么力度、能维持多久?第一轮推广下去后市场可能会出现什么反应、如何应对?“全面推进,兵贵神速”。新产品上市区域的选择。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产品特征和市场的特点选择,选择城市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示范性,但是竞争往往比较激烈,容易受到竞品的直接打压;选择区域广大的纯农村市场,市场门槛较低,但是战线较长,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影响力不强,市场辐射度不够。选择城镇市场比较合适。一旦选定了目标市场,就要全面推进、快速启动。“铺市,市场成功的关键”。铺市工作好可以使新产品快速上市,与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沟通情感,形成联动销售的局面。铺市前应做好人员、赠送品、产品、路线等的准备。铺市前先投入一定量的广告,目的在于树立经销商和零售点的信心,同时也能让一部分消费者知悉品牌。铺市过程中厂家应派销售员与经销商一同进行。在铺货达到一定的比例时,还要进行大量广告的跟进,对售点的支持,扩大市场知名度。铺市时间尽可能短,一般控制在一周内完成,3个月内可以连续3到4次铺货。只要渠道能够及时跟进,该产品的导入期基本就算成功了。配合铺货,要将售点陈列方式、POP广告等同时跟上。“渠道设计、联袂而动”。一般情况下,新产品上市各种营销的资源比较有限,要把产品全面推向市场,靠厂家的单打独斗不仅上市的时间会很长,而且风险也较大。选择合适的经销商进行合作,利用经销商的资金和网络可以大大缩短上市时间和减少上市的风险。设计渠道,分析各类渠道的长短、扁平、优缺点。主要是市场的铺货率、信息沟通的灵敏度、市场管理的复杂性三个方面来考虑。“制定招商广告和招商政策。”要把握两个核心点,一是建立起经销商的信心,与厂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二是要确保经销商有利可图。在制定经销商的政策上可以实行分级、分时间、分区域的政策,关键是在事前要政策透明,让经销商感到通过提高销售量可以获得利润。厂、商结合共同做市场,首先要提高产品铺货率和见货率,接着就是二次购买和启动消费者。制订一些鼓励政策加强见货率和产品陈列,如康师傅的见一送一,只要在终端零售店陈列架上摆放一瓶康师傅的产品,就免费送你一瓶,结果零售店争相摆放,产品氛围一下子起来了。“促销政策要有利于零售点销售”。新品的上市,尤其会引来竞争品牌各种打压和封锁,新产品上市应分别针对经销商、批市、零售点、最终消费者制订促销政策。促销必须有力度有效果,不能考虑短期利益,只有形成广大销售网络,造成一种销售声势,使产品摆上柜台,最终为消费者所接受,企业才能获益。各种促销手段屡见不鲜,如试卖、卖不出无偿退货、终端陈列赠品、实物返利、有奖促销等,但是要制定一种最适合本产品和本地区消费者的促销方案。第四章 宗氏兵法(之一)弹钢琴在宗庆后的案头,每一天都有来自市场一线关于竞争对手的报告,尤其是对手关于渠道争夺和终端促销的报告。这些报告以及亲临一线的认知和感受,就成为宗庆后决策娃哈哈的第一手情报资料。由于娃哈哈在饮料领域处于领导者的地位,众多一线品牌及二线品牌就形成了一个没有结盟的战略同盟者,对娃哈哈进行跟踪、堵截和面对面赤手搏击。在中国当前的饮料市场上,还没有一家本土企业可以通过品牌价值建立绝对营销优势。同样,由于饮料产品技术创新在产品综合价值中所占比重也较低,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营销优势可以赢得暂时的优势,不可能赢得永久优势。因为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要想成为领跑者,就要在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生产的成本,一是营销的成本。宗庆后认为,作为领导者的娃哈哈防御其他企业跟随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可比成本的优势。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已成为共识,中国所有饮料企业都在追求低成本生产,只是谁做得更好的问题。而营销的成本则因为企业的不同、运作方式的不同、理念的不同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娃哈哈从不轻易打价格战,可是从进入某一市场第一天起,我们就作好了价格决胜的准备。如何在营销策略上应对竞争者,对此,宗庆后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弹钢琴。在对手用低价格冲击渠道和市场时,娃哈哈并不与之进行针锋相对的价格战。因为在通路上的价格是由生产的成本决定的。一个企业如果产量跟不上、规模上不去,很难进行持久的价格战。这就是娃哈哈处之泰然的原因,因为娃哈哈的利润空间比对手大。不与对手交锋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因为娃哈哈也用这种策略攻击过对手。对手用这种低价方式进攻,很可能是用它的非主流产品攻击你的主流产品,你一反击,就落入了它的陷阱。如果对手用主流产品来攻击你的非主流产品,由于你的力量太小,正面反击也达不到鱼死网破的地步,反而可能伤及自身。娃哈哈通过做大产品线来进行侧翼进攻,通过广告和品牌推广,在同类型的别的产品上进行大力推导。当对手在抢得一定市场、实力耗尽并不得不提高一定的价格来保证利润时,娃哈哈突然发动迅猛的反击,加大促销力点降低产品价格,迅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如此一来一往,一收一放,正如一个人只有在不同的琴键上收放自如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营销的实力来自于企业的综合实力。一个年产值1亿元的企业与年产值200亿美元的可口可乐去做正面对抗是不现实的,即使像娃哈哈达到100亿元的年产值,与口可乐相比也还是小学生,所以面对市场一个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策略,一定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因素。在宗庆后看来,目前中国饮料市场还处于布局阶段,“价格战”将是未来企业竞争的胜负手,一旦大规模的价格战爆发,就是市场重新洗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