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3

作者:赫伯特.斯宾塞 字数:13308 更新:2023-10-09 13:45:17

(20) 对别人能完成与不能完成的事他能作出准确的评价。其中(1)、(8)、(17)代表有语言天赋。具有这种才能的孩子,很早就是个兴致勃勃的交谈者,他能用自己加工过的词句来表达,很容易学说一些新词汇或长句子,很早就会讲故事。具有语言才能的孩子,父母应该常请他描述一些对象,一件事、一个自然现象等等,并经常给他提供这方面的书籍。其中(6)、(12)、(18)表现的是音乐才能,这类孩子在很小的时候(2——3岁)就特别注意倾听有规律的声音,只要有音乐出现,他就会瞪大眼睛专注地聆听,这时他所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连七八岁的孩子都比不上。这表明他在音乐方面潜能很大。其中(3)、(7)、(15)代表在数学、逻辑方面有天赋。他喜爱下跳棋和象棋,能很快明白一些等量关系。如果给他一些完全混乱的玩具,他会分门别类地把它们归类。这种孩子,也许他上学后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这可能由于他对讲述的课程语言方式不适应,或者注意力太容易分散引起),但他在这方面的潜能是不应怀疑的。其中(4)、(11)、(13)是空间方面的才能。他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对绘画、机械组装有浓厚了兴趣。应该多带他去远行,并从小让他做画地图的游戏。其中(5)、(9)、(14)表现的是身体动觉才能运动员和舞蹈家都有这方面的天赋。(10)、(16)、(20)是自我认识的才能。(2)、(10)、(19)是认识他人的才能。这类孩子对自我和别人都常常不由自主地作出判断和反省,具有与人交往、沟通、组织方面的潜能。从下面这张表上,更能清楚地看到孩子潜能发展的趋势。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的潜能表现有所不同,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这并不说明谁优谁劣。有的孩子可以同时表现出多项潜能,甚至全部;有的可能只有一项或二项。这也不代表谁优谁劣,关键在于他以后如何平衡地去发展。现在,我们再不看一看自己的孩子,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项潜能表现都没有的孩子几乎没有。因此,我要告诉父母们,上帝并不是特别偏爱一些孩子,而抛弃另一些孩子,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灵性和与生俱来的禀赋,关键在于怎样去训练和开发。同时,我也注意到另一个事实,一些在某些方面明显表现出潜能的孩子后来完全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而另一些表现不太具备某项潜能的人却在这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可见后天的教育和自助学习是何等强烈地影响着一个孩子的发展。音乐才能61218数学逻辑3715空间才能41113动觉才能5914语言才能1817自我认识才能101620认识他人才能21019我建议父母们接受以下建议:(1) 随时留心观察你的孩子,了解他的潜能和特点。(2) 对于孩子表现出有潜能的方面,即使你不希望他选择这方面作为发展方向,也不要完全去限制它,至少他可以拥有这方面的爱好。(3) 不否认每种潜能的价值。(4) 对他暂时表现出的不擅长的方面,也完全可以加以培养。(5) 对于孩子在语言方面逻辑数学方面和对已对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应该作为基本能力加以开发、培养。(6) 一旦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应该为孩子设计一份不同阶段的计划,并实施下去,这是决定孩子的潜能是否能得到发展的关键(在本书的附录里,我将提供几种教育计划供父母选择)。3 用兴趣诱导孩子快乐学习“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也不会过时。兴趣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诱导则是促使和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一个在语言、空间、数学逻辑或动觉等方面有潜能的孩子,他也常常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兴趣。虽然这种兴趣常常因为孩子的好动和注意力爱转移等特点而不能持久,但这种天然的兴趣是不会改变的,除非在这方面遇到来自父母、老师等外部环境极大的压制或厌恶。我非常遗憾地看到,许多父母虽然对孩子有强烈的教育和培养的愿望,但常常会指责孩子的一些“没有用”的兴趣。父母们会按照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并企图把孩子的兴趣与这些模式联系起来,企图把一些“有用”的兴趣保留,一些“没用”的则删除掉。而实际上,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很难用“有用”或“没用”去区别他们的兴趣。应该说,每一种兴趣对孩子求知来说,都是有价值的(除非是一些已明显表现出有违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兴趣),明智的父母总能利用这些兴趣把孩子引向各类知识的殿堂,并培养出孩子好的求知习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小动物有浓厚了兴趣。一只蚂蚁、一只小鸟、一群蜜蜂或者是一条小鱼,会吸引孩子很长时间的注意力。要他们花20分钟去背诵一段名篇或一首小诗,常常是非常困难的。但他们会在没有任何督促和要求的情况下,花上一个下午去观察一群蚂蚁的活动。这几乎是每个父母都熟悉的情景,他们兴致勃勃,心无旁骛,即使太阳把北晒脱皮,或者汗水顺差肚子往下流也不在乎。这就是兴趣的力量。然而,我们理智地、毫不怀疑地会知道,即使让孩子花上一两年时间去这样与蚂蚁玩,他也不能增长多少知识,这时的关键就在诱导。诱导他从中去获得新的知识、方法和对孩子有益的习惯。小斯宾塞正是从“蚂蚁的课堂”开始了对他一生都有影响的知识之旅的。当我发现小斯宾塞开始在屋后的花园对蚂蚁产生兴趣时,我也加入了他的“兴趣小组”。第一天,仅仅是看,是玩。看它们怎样把一粒面包屑搬回家,怎样跑回去报信,带来更多的蚂蚁……第二天,我拟出了一份关于蚂蚁的“研究”计划:① 在“自然笔记”里开设蚂蚁的专页。② 从书本上更多地了解蚂蚁,并作上笔记。③ 蚂蚁的生理特点:吃什么?用什么走路?用什么工作?④ 蚂蚁群的生存特点:蚂蚁群有没有王?怎样分工?怎样培养小蚂蚁?有了目标,小斯宾塞的兴趣更浓了。如果说开始他只是觉得好玩,那么现在他还觉得有意义了。这项研究持续了几乎一个夏天。实际上,在这份计划里,已溶入了系统获取知识的方法,还能培养孩子专注达到目标的意志。父母在这种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会使孩子获得肯定,而有目的的诱导又不知不觉地让孩子学会了求知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的目的性不能太强,因为渴望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旦意识到这是一项任务,有的孩子的兴趣会大减。现在回过头来看,成人世界有目的和有意义的研究,最开始也是起源于兴趣,之后才是需要。类似这样的事一件又一件地“必然地”发生在小斯宾塞的身上。蚂蚁之后是鱼,鱼之后是鸟类,鸟类之后是蜜蜂。有趣的是,小斯宾塞不仅仅学习这些动物的一般知识,而且开始发现它们的一些“社会特点”。他甚至得出一个结论:动物们实在是太聪明了,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聪明。进一步他开始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它们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智慧”?它们是现在才有的呢?还是一直就有?是自己慢慢形成的呢,还是某种神秘力量给予的?我也无法确定,只好告诉他关于这类问题,成人世界也一直存在的两种观念,一种是特种进化的观念,另一种是上帝决定的观念。接下来,问题变得更复杂。小斯宾塞希望了解达尔文和上帝。我知道,这正是小斯宾塞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疑问是智慧的源泉”。尽管我的父亲在对我的教育中从来不承认超自然的力量(《圣经》对他来说仅仅与信仰有关而跟知识无关),但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得出结论。我向小斯宾塞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达尔文先生的《进化论》,另一本是《圣经》。在小斯宾塞所有的书中,这两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一是因为这两本书是他兴趣和疑问所在,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两本书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后来,小斯宾塞从剑桥大学毕业时,他的毕业论文居然也与这两本书有关:《世界的可知和不可知》。正是这篇剑桥大学的毕业论文使小斯宾塞获得了博士学位。现在,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所有的父母,每一个孩子都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兴趣,每一种兴趣都会对应孩子的某种潜能(如果它充分地表现出来,就是特长);我也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所有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没有笨的孩子,只有方法不恰当的父母或老师。但是大多数父母和老师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他们毕竟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尽管很多在某方面的专家事实证明连自己的孩子也无法教育),如何对孩子的兴趣对位(指兴趣对应潜能),如何利用孩子的兴趣有系统地诱导、深入,对许多父母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呢?那些以此来获得薪金和荣誉的人呢?非常遗憾,现在的英国,包括欧美其他国家,他们没有兴趣,或者没有能力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哪怕是编写一套有趣的兴趣教材,也不愿意去做。大量的教材是枯燥乏味的,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教育家们的专业水平和学术地位。更可怕的是,他们在设计考题时也这样做。关于利用孩子的兴趣,通过诱导的方式来开启和培养孩子的智力,我希望父母接受这些建议:(1) 当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兴趣时,不简单地因为自己认为“没用”而指责、否定他。(2) 利用这种兴趣可能给他带来快乐专注,从而获得与这一兴趣相关的知识。(3) 诱导孩子通过自己查阅和请教别人的方式来获得知识。(4) 记录是使知识存留下,并训练使用文字、图画、书籍的好办法。(5) 对于还不具备文字记录能力的孩子,父母也要给他准备一个笔记本,把题目写下来,让他口述。(6) 尽量不使用“任务”、“作业”这类词,而代之以有趣的开头。4 智力培养中拒绝惩罚和暴力在孩子的智力培养中,“拔苗助长”和“放任不管”都是有害的。比这两种方式更有害的则是惩罚和暴力。惩罚和粗暴常常被认为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后一招,但我认为这是最不可取的一招,因为它不可能有什么有益的效果,特别是在智力培养上。在一些涉及道德、伦理的问题上,父母用这种方法并不是完全没有必要,但智力上则恰恰相反。我几乎看到过上百个这样的例子,父母或老师正严厉地质问孩子:“难道连这样简单的问题你也不会吗?”“要么记住它,要么今天一天都不要出去!”“你怎么这么笨?”“邻家的约翰可比你强多了!”……父母的愤怒使空气颤抖,激烈得足以振聋发聩,而孩子除了紧张地看着地上,或木然地瞪着书本,什么也不知道。我理解几乎每一个父母或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要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希望通过训斥与惩罚,使他们的心思固定在所从事的事情上。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激愤的言词或打击会使孩子内心产生恐惧,这种恐惧和伤心会迅速蔓延开来,占据他整个的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的印象的空隙,头脑一片空白,对自己和别人所说的茫然不知。他此刻已丧失了对环境的洞察力,心里紊乱、慌张,在这种状态下,他是不可能真正注意书本或知识的。其实,漫不经心,疏忽健忘,见异思迁,都是孩子在儿童时期的自然表现,有时他们会“有意”这样表现,有时则完全是自然的。“有意”的行为表明他的反抗情绪,一般情况下,只要你说出他的情绪来源,他会自动放弃这种情绪,毕竟从天性上,孩子并不希望长时间与成人对抗。对于“无意”的表现,应该温和地提醒,给他慢慢调整的时间。频繁的训斥和惩罚,会使你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一个可怕的、令人不安的印象。就像一个信号一样,你一出现孩子就紧张,任何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每一位作父母的都可以回想自己在儿童时代类似的经历。当你被训斥、惩罚时,你还会有心思去注意知识吗?不会。你唯一注意的是惩罚者的表情,观察情况是更进一步恶化,还是有所缓和。的确,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有支配权,但每个父母和老师都应慎用这种权力,不应该成为惊吓孩子的稻草人,使孩子总是在恐惧的情绪中颤栗。也许,这种办法可以使孩子变得容易管束,但对于孩子来说益处却微乎其微。孩子一旦出现这种情绪,则应该停止学习。就像你不可能在一张抖动的纸张上画下什么美观的图案来一样,你也不可能在一个颤抖的心灵留下什么有用的知识。我认为,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培养时,你应经常流露出亲切和善意,这种亲切和善意的情感可以激励孩子,使他乐于听从来自父母或者老师的指导。只有在自在、安适的情绪下,心灵才能接受新的知识,才能容纳新的印象。我的一位朋友,后来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威克先生曾在与我的通信中回忆他父亲的教育,他说:“我父亲几乎总是在训斥我、指责我,有时用皮带,有时用树枝。但我那个阶段几乎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倒是有一次他为了给我买书,冒着大雪,步行三十多公里,回来时天已很晚。那一次,父亲给了我从未有过的要学习的动力”。实在地说,教育和培养孩子,有时真有点像重复耶稣做过的事。看看以下的几点建议吧:(1) 明白恐吓和训斥对任何智力发展都没有益处。(2) 对任何孩子,都存在比暴力更好的开启智力的方法。(3) 孩子只有在安闲、自在、快乐的情绪中才能获取知识。(4) 许多孩子都为学习受到过惩罚,但真正有用的不是鞭子,而是鼓励和爱。(5) 明白教育应该什么时候停止和明白它在什么时候开始同样重要。第七章 孩子心智成长的规律l 现在我们明白,任何具有永久用处的东西,必须费力得来才会持久,所谓“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是一句在财富知识上同样适用的话。l 仔细观察是一切伟大成就的必要条件,艺术家、科学家需要它,医生诊断需要它,工程师需要它。l 在所发生的一切教育的变革中,最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把知识的获得当成一件快乐的,而不是苦恼的事情。l 在儿童表现出疲倦之前功课就应该停止。写下这个题目时,连我自己也被吓了一跳,“难道这些规律以前没有被认识到吗?”“难道以前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有问题吗?”是的,事情的确如此,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值得太惊奇的。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白所有事物的规律的。比如雷电,当人们不知道它的成因时,只认为那是神在发怒。比如十五世纪的人并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样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也正因为如此,更多的孩子有了受教育和受到科学教育的机会。各个时代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与这个时代的社会形态不可能没有关系,特别是官方教育和由官方决定的教育研究。每一个部分在大体上总会反映整体。在专制政治下面,命令严峻,靠威力和知识、舆论的垄断来统治,并用一套荒唐的逻辑来驾驭人们的思想。这时就必然产生同样粗暴的学校纪律,一种禁令繁琐、言出法随的纪律,一种棍棒、戒尺、禁闭来维护的专制纪律。遗憾的是,这种教育制度竟然变成了教育思想,许多家庭的父母居然争相效仿,尽管他们从来也没有想过要让孩子也和他们一样成为专制制度下痛苦不堪的臣民。1 心智不可能按模式定做随着专制的结束,教育也随之改变。现在已逐渐把幸福看成一个合法的目标。劳动时间缩短了,公共娱乐也合法了。在教育方面,家长和教师开始认为孩子的许多愿望并非不合理,儿童的游戏也得到鼓励。在专制时代,必然形成的一种看法是,儿童的心智可以定做,他们的能力主要靠老师和学校给予,孩子是一个可以把知识装进去的器皿。随着专制的结束,我们也渐渐发现,心智演化有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合理地去干扰它就会损害它,我们不能把人为的形式硬加在一个正在发展的心智上。这些变化如此巨大,以致我不得不把它告诉给父母和老师们。2 心智发育和身体发育同样重要在身体和心智方面,一个时期只注重身体的发育,而忽视孩子心智的发展,另一个时期又特别注重心智而忽视身体。现在,这两个方面走到一起:人们开始看到生活成功和幸福,必须依赖这两个方面。有了好的脑子,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命力去使用它,也是无用的。许多神童长大后并无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同样的道理是,一个无论多么健壮的身体,如果没有心智的成长,也是无用的。因此我们发现,教育有一个秘诀,那就是“知道怎样聪明地在身体和心智上花时间”。3 发现知识比灌输知识更有效期在记忆力方面,从前流行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已经过时,并证明这对孩子无用而有害。相反,注重原理和运用被证明是有益的。比如乘法表也应经常从运用中来让孩子记忆;比如语法也应尽量让孩子在语言的自发环境中学习。即使一定要硬记,也只选择那些被长时间证明是不朽的格言才让学生背。在法则和原理方面,以前是先讲法则,然后才让孩子明白原理,也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现在注重从特殊再到一般,比如,讲解“任何生命离开了水都无法生存”这个法则时,应该先让孩子说出他们所知道的生命离开水后会死去的实例,最后才让孩子明白这一法则。现在我们明白,任何具有永久用处的东西,必须费力得来才会持久,所谓“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是一句在财富和知识上同样适用的话。孤立地记忆尽管是件容易的事,但很快就会忘记,而那些知识如果被孩子所理解,就会永远归他所有。如果孩子们自己去发现了这些知识,则解决新问题同解决老问题一样容易(当然,并不真是让孩子自己从无到有地去发现,那样知识的积累就太慢了,而是给予帮助他去发现)。一个只能记忆规则的孩子一旦离开规则就无所适从,而一个发现过知识的孩子就会形成孩子有效手段去研究的习惯。智力培养成功与否决不是看孩子能记忆多少条规则,而是看他运用规则和组织有效方法获得新知识的能力。4 观察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在观察方面,经过长期盲目摸索之后,人们最后看到了儿童游戏所具有的意义和用途,一度被看成是单纯无目的的游戏或顽皮,现在被认为是一个获得知识、为日后打下基础的过程。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方面,应该注重孩子从实物中获得知识的乐趣。培根说“物理学是科学之母”,这句话已经显示出其在教育上的意义。忽略了感官的教育会使人困倦、模糊。的确,如果我们思考一下,就会看出,仔细观察是一切伟大成就的必要条件,艺术家、科学家需要它,医生诊断需要它,工程师需要它。我们还可以看到,哲学家的根本特点就在于能够观察别人所忽略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诗人能够看到众人看不到的美妙事实。因此,系统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5 快乐的,就是有益的在所发生的一切教育的变革中,最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把知识的获得当成一件快乐的,而不是苦恼的事情。我们认识到,孩子在每个不同年龄段所喜欢的智慧活动,都是对他有益的,不喜欢的智慧活动就是对他有害的;孩子喜欢学某种知识,就意味着他的心智已经能够吸收它。反过来,孩子讨厌接受某种知识,就证明那种知识提出来过早或方法不适当。我们努力使早期教育让孩子愉快,使一切教育都有乐趣。我们逐步认识到游戏的价值(当然过度游戏又会使孩子受到伤害)。我们的计划一天比一天更符合孩子们的特性。正如我的朋友,著名教育学家马谢尔先生所说:“应该满足他喜欢变化的愿望,但要把满足和提高相结合。”他还说:“在儿童表现出疲倦之前功课就应该停止。”在对所有教育培养效果的检验上,我们应该用是否使孩子愉快、兴奋来作为标准。尽管从理论上看,某种做法看起来似乎很好,但它如果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我们就应该放弃它。因为儿童的反应本身比成人的推理更可靠,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方面,正常情况下,健康的活动是愉快的,引起痛苦的活动是不健康的。6 从不到大,由简到繁在教育的次序方面,我认为,教育必须适合心智演化的过程。孩子的心智和自然界一样,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能力的自然发展有一定顺序,每个阶段的能力则需要分供给不同的知识。比如孩子要经过多年才能形成关于地球的准确概念:地球是一个有陆地和海洋的圆球,上面有山岭,森林,河流,城市,在自己旋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如果跨越这些中间的事物,而让孩子记住地球的概念,即使他记住了,他也会认为这个圆球与自己所在的地球一点关系也没有。7 自我教育,推动一生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参照这一方式。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儿童自己做自己的老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下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伦敦流浪儿,他在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8 不可替代的实物教育在实物教育方面,我们进一步发现,不但婴儿期、低幼期需要实物教育,在稍大一些的孩子和青年中,都应该重视实物教育。不仅仅是在家里,课堂上也需要实物,还应该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包括田野、树丛、矿山、海边的事物,时间也应该持续更长。在这里我们只需要遵照自然的指引去做(在“自然教育”中我已谈了类似的观点)。有什么事比儿童采集新鲜花卉、观察新奇昆虫、收集石块贝壳时更愉快呢?如果你让一个植物学家把一群孩子带到田野,你一定会发现,孩子们会积极地帮他探寻植物,多么专注地看他研究,围着他问这问那。在熟悉了一些事物简单的特性后,应该引导他们注意并不复杂的事实:植物花瓣的颜色、数目、形状,茎、叶的形状,以及花的形状是辐射还是左右对称,叶的特点是对生还是互生,是有柄还是无柄,光滑还是有毛,锯齿状还是钝齿状……并让孩子说出或写下他所观察到的一切。等到适当的年龄,就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些工具,让他们把这方面的知识记录下来,把有趣的植物保存起来。这个办法会使儿童获得最大的满足。如果多年坚持,不但可以使周末郊游变得更有意义,而且会成为孩子研究事物的入门课。9 绘画,早期教育的一部分绘画,是否对所有孩子的心智培养都具有普遍作用?绘画仅仅是一门专门的技艺,还是也是儿童早期教育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争论和教育实验,这个问题已基本得到了答案,绘画,的确是智力教育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而且,由于绘画几乎完全是由孩子自己完成的,因此也是一个快乐的自我教育的过程。儿童时常会自发地去描绘他周围的人物、房舍、树木、动物,有纸和笔更好,没有的话他们自己也会找到绘画工具,小石块、沙滩等等。那种强烈的好募仿的倾向,与人类早期在山洞、岩石上绘画的热情一样。他们努力想把自己看见的事物画出来。这仿佛是向父母和老师发出的信号,希望成人培养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没有比这更让父母和老师兴奋的事了,然而,是否能真正利用绘画去开启孩子的观察能力、描摹能力、色彩感知和空间感知能力,就需要恰当的方法了。如果方法不恰当,就会像一个技艺很糟的木匠,把上好的材料和完美的设计弄得一团糟。有的甚至可能断送一个绘画天赋极高的孩子的前途。有的人教了半天,孩子什么也学不到。问题的关键是方法和次序,这些方法和次序是否符合儿童心智的特点。一般来说,孩子绘画时最早对色彩感兴趣,这时轮廓只是为色彩帮忙的,要是允许他把一些图案涂上色彩,他会感到莫大的荣幸。不只是儿童才喜欢色彩,许多成人也是如此。先色彩后形式被心理学实验所证实。如果一开始就用一些繁复的形式让孩子去画,他很快就会觉得力不从心而放弃。但是没有形状最终是不行的,那么先选择一些简单的形式,然后再由简到繁。应该鼓励儿童去努力表现一些有趣的事实,这样就可以使所募仿的东西逐渐有点像现实中的东西。开始画得不准确是符合演化规律的。不论那些形状多么古怪,色彩多么刺眼,问题不在孩子是否创作出了一幅画,而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他动用了手指、眼睛和思维。我们不只是愉快地培养了他们辨别颜色的能力,同时也使他们用笔的手多少学会了控制和保持平稳。在这个阶段,那些各种各样照样“描图”的方法,和一开始就用那些直线、曲线、复合线概念教育的方法一样都是有害的。前一种方法让孩子从小就失去自己选择描摹对象的机会,后一种方法则让孩子们望而生畏,很快厌倦。只要稍微依据上面的一般原则,等到孩子们拿笔的手平稳了,也开始有一些比例感觉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透视”课了,这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每个孩子都喜欢也愿意去做。把一块透明的玻璃垂直安放在桌面,摆在孩子面前,对面放上一本书或者杯子,让他透过玻璃看对面的物体,眼睛不动,然后用墨水在玻璃上按照物体的形状作点,再把这些点依照物体的轮廓连成线,使这些线盖信住物体的轮廓,使它们重合。最后把一张衬纸放在玻璃后面,再让他们比较玻璃上的画和物体之间的区别,他会惊喜地发现它们形状相似。这是培养孩子仔细观察对象,并把对象描摹下来的方法。慢慢地,他不再需要下班片,自觉地去描摹那些他感兴趣的事物。绘画的兴趣对孩子来说,会持续很长时间,不管他是否会在这方面去发展,鼓励和培养这种兴趣对孩子都是有益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可以把这种才能用在自然笔记上,他总会兴致勃勃地为自己插图、装饰。他也可以用绘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如送给朋友或父母的生日贺卡(自制的),慰问病中的亲人。他还可以用绘画来讲故事,在家庭通讯上记事。每一次运用都会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真实的成就感。第八章 如何培养孩子自助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l 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自己通过复杂的心智和意志活动所得,就永远归他所有。1 快乐而永恒的自我推动我认为儿童早期的智力培养,应该和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一样,是自助学习和快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整个过程应该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它所引起的心智活动应该是孩子乐意接受的。它首先保证了印象的鲜明性和持久性,这是从通常其他方法中永远也得不到的。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自己通过复杂的心智和意志活动所得,就永远归他所有。这种成就所需要的心智准备、思维的集中、胜利后的兴奋,结合起来就使一些知识深深地印在记忆里,这是单凭从老师或父母那里得来的任何东西都无法做到的。尽管他也会失败,但由于在整个过程中他的思维达到了很紧张的程度,一旦获得正确的知识时,就会牢牢地记住。其次,这种自我教育的训练使孩子不断把他已获得的知识加以组织和运用,今天获得的知识成为解决下一个问题的方法,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成为解决新问题的前提。这样得出的知识,一到手就转化成为能力。再次,这种训练在培养孩子意志和品质上有很大作用,使他有勇气和习惯去克服困难,有耐心集中注意力。失败,坚持,再失败,再坚持。这种性格对日后的生活也具有重要价值,使他们珍视荣誉,正视现实。我在对小斯宾塞的早期教育中发现,这几乎成了他日后性格的一部分。此外,这一方法也是能够引起孩子内心快乐的方法。不仅仅是因为获得外部奖励而快乐,而是活动本身是快乐的。长期以来,禁欲主义者总是把快乐看做是人生的奢侈和享受,但他们忽视了快乐本身也是一种正常有效的心智活动的前提。快乐也是一种于己于人有价值的目标。我希望父母和老师接受这些建议:① 把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贯穿整个早期教育中。这是比其他任何财富都要宝贵得多的礼物。② 如果说你们给他躯体是给了他第一个生命,那么培养他的自我教育能力则是给他的第二个生命。③ 把是否引起他内心的愉悦作为衡量教育方法、内容的标准。2 帮孩子形成自助能力和习惯夏季来临,德文特河在一场暴雨后突然变得开阔起来,起伏的河水带着两岸漂落的芦苇花和上游飘下来的橡树干日夜流向远方。也是在这个夏天,小斯宾塞的一篇《星云假说》的文章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自然征文奖,而他这时只有十岁。这件事在德文特河两岸被传为佳话。许多教育学家、大学校长来信和我讨论早期教育问题,而教区的牧师则又一次邀请我向人们讲述自我教育的话题。我从来不希望大家把小斯宾塞看作一个神童或者天才,因为我最了解他的思想和能力是怎样得来的。我也不希望其他父母只看到结果,而不去学习培养孩子智力的漫长过程。事实上,这是一次漫长的跋涉,充满乐趣,也需要耐心和智慧。(1) 让兴趣帮助孩子自我教育没有什么比满足孩子的兴趣更有吸引力。也没有什么比兴趣更能让孩子忍受哪怕是吃苦受累。然而几乎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是孩子的兴趣可能五花八门,很多兴趣看起来没有发展前途,也与他以后要面对的社会没有关系;二是孩子的兴趣是变化的,今天喜欢这样,明天喜欢那样,见异思迁,怎么可能完全凭兴趣去发展呢?三是许多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与父母的期望完全相反,谁愿意违心地去满足他的兴趣呢?比如一个孩子对烹饪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父母只希望他学钢琴,或者小提琴。我认为,孩子的兴趣不管看起来多么无用而离奇,也同样可以通向对他一生具有伟大意义的自我教育,一旦他获得这种能力和习惯,同样会导向他成为一个杰出的、优秀的、有教养的人。如果他对烹饪有兴趣,那就从烹饪开始;如果他对木工活有兴趣,那就从木工活开始。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孩子不太具备某一个方面的潜能(正如我在“发现孩子的潜能”里所谈的),那么他偶尔产生的兴趣会很快转移,趋易避难是动物也会表现出来的本能。如果一个孩子长时间对烹饪有兴趣,至少可以说明:他对事物的性状特别敏感(咸或者甜);他善于把某种东西进行组合、搭配,以达到某种效果;他注重事物的变化和变化程度;他对量和度的概念有直觉能力;他喜欢群体,并懂得如何让别人满足,从而得到回报、赞赏或者快乐。这些描述,你会觉得这是对一个具有领导和组织才干的人的描述。的确如此,在许多后来成为社会组织者的人中,爱好烹饪的人占绝大多数。当然他也可能仅仅成为了一个厨师(我个人并不认为厨师有什么不体面)。关键在于他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只要细心去分析,你会发现每种兴趣都会有“有价值”的指向。公元一世纪的时候,伟大的耶稣向各种人讲“爱”的真理,他没有像摩西一样用10条戒律的方式,他也不像许多其他先知一样深不可测,他伟大的真理总是和凡俗的各种事物连在一起,患麻疯病的妇人、税吏、石头、谷物、羊群、灯盏,他使每一个听到的人都内心平静下来,更有耐心,更加温柔……这也同样适合每一个父母在对待孩子兴趣以及引导这种兴趣去成就自我教育上。如何利用兴趣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我有这样一些建议:① 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工具、材料、书籍,仅此而已。② 把从兴趣到成果的过程完整地交给他自己,遇到困难时,适当给予鼓励。③ 把他的兴趣变成对家庭有用的东西,让他感觉到他的兴趣和劳动的价值。④ 有机会让他自己讲解。⑤ 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希望他自己去找到答案。⑥ 对他因兴趣而产生的成果,作出阶段性的评价,让他看到评价的变化。他会很重视这种评价,并从变化中思考怎样获得好评价的方法。⑦ 如果你想让孩子的兴趣保持下去,就不要随时随地地满足他,相反,你想让这种兴趣消失,就不断满足,他很快会觉得无趣。(2) 帮孩子准备必要的自我教育的工具如果一个孩子对植物很有兴趣,他专注于它们怎样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但手边却一本相关的书也没有,怎样制作标本、怎样收集、怎样整理都不知道,必要的防腐剂也没有,他的兴趣就会长时间停留在第一个阶段,然后逐渐消失,根本谈不上运用它来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会因为难度太大而放弃这个充满快乐的过程。许多极有潜能的孩子就这样变成了平庸的人。因此,父母应该为孩子准备与他兴趣相关的工具,包括图书。书并不是一定要很多种,有时越多越不会被孩子珍惜,关键是要选好一本。研究教育的人和机构也应该为孩子提供这方面价廉的产品,不管多么简易,它毕竟给了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孩子的教育过程很像戏剧,有道具和没有道具效果完全不一样。我在小斯宾塞的教育中,先后制作了夹植物标本的本子、可以固定样品的夹子、留下书写和绘图空间的纸张、放大镜以及背包等等,这些东西,是小斯宾塞自我教育的永久留念。我告诉他如何采集、晒干、防腐处理、分类放置和加写说明的方法。总之,针对孩子的兴趣,需要花上一点时间帮他解决他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使他的兴趣得以长期坚持下去的良策。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帮助孩子自我教育的工具不宜太多太好,否则孩子的兴趣会从原来的事物转移到这些工具上。(3) 让孩子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或儿童协会“伤心需要自己料理,而快乐则需要有人分享”,这句话也同样适合孩子的自我教育,让孩子们组成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可以使他们相互激励、交流,也可以把兴趣与一定的团队目标结合起来。孩子们在一起常常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定期举行一些聚会或展出、野外活动等,会使孩子觉得更有乐趣。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9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