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托普检讨-3

作者:何忠平 杨志宏 字数:46770 更新:2023-10-09 13:44:21

那一年,为了给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让路",甲A联赛取消了升降级制度,将重点放在了国家队上。就在人们准备迎接又一个毫无激情可言的赛季时,就在国内相当多的足球俱乐部惨淡经营勉力维持时,却从上海传出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新闻--  足球职业化7年来,从没有出售过冠名权的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到了第八个年头将有新的球队名称,叫"上海申花托普队"。  3月2日,申花俱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上海东部软件园有限公司--托普的全资子公司--出资1000万美元买下了申花队3年的胸前广告和副冠名权。  这一消息就像是在中国足坛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1000万美元"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据说当时在四川可组建3支甲A俱乐部!由此,它也创下了国内俱乐部经营史的新纪录。而现在这1000万美元还只是个副冠名权,能让人不兴奋吗?管球的、踢球的、看球的以及看热闹的,原来开始都有些"审美疲劳",此时纷纷把目光转向了"风景这边独好"的申花俱乐部。  在上海滩,"申花"这个名号留存着太多的记忆。  作为足球造富运动的典型代表,申花最初是一个号称领先一步的热水器品牌,申花电器最初是上海市区属企业。自从涉足足球后,依仗俱乐部的影响,申花成为了一个跨地区、跨行业和集工商贸、房地产、科研、教育、体育经营为一体的企业集团。  在商业化运作上申花足球俱乐部有诸多神来之笔,1999年邀请曼联队来国内打商业比赛,盈利1600万元,门票收入就有1000万。1995赛季,申花足球队这支"习惯性亚军球队"还夺得了全国冠军;7年来,它与大连队始终保持着"连沪"争霸的两强局面。此外,申花当时还拥有一批如日中天的球星,比如在英国踢球的范志毅、在德国踢球的谢晖,以及后来为中国冲击2002年世界杯立下汗马功劳的祁宏、吴承瑛。  更重要的是,上海仅有这么一支甲A球队。在那个足球正疯狂的年代,它是上海足球改革的成就,集上海人民的"万千宠爱"于一身,它更是上海男人的精神象征。  借助当时媒体的报道,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申花与托普合作的"台前幕后"--  "上海东部软件园有限公司这次和申花的合同内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除冠名和胸前广告,还包括四面场地广告,申花俱乐部还将充分利用各种曝光的机会为'托普'做广告,可以说双方是以一种全新的互动形式进行合作的,这也是东部软件园不吝巨资赞助申花的一个重要原因。……申花和国安是此前国内一直没有出售过球队冠名权的俱乐部,上海市有关部门以及俱乐部一直不愿意把冠名权轻易卖出,俱乐部最后能和上海东部软件园合作,也是看中了该公司是上海本地的企业,而且从事的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托普'希望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这一点正好和申花的目标一致,所以双方有意进行长期的合作。"  一个为扬名,一个为求利,托普和申花似乎有着足够长的蜜月期要过。新闻发布会上,郁知非和宋如华两个血性男人英雄相惜、相见恨晚的样子直让人感慨资本的力量真伟大。  在众人惊呼1000万美元冠名简直"不可思议"时,也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要用美金而不是人民币呢?还有人说申花"贱卖"了冠名权。据媒体透露,一家国内很有实力的企业曾经迫切希望按照361万美元(即3000万元人民币)一年的价钱买下申花的附属冠名权,但被申花拒绝了。之所以选择托普,俱乐部负责人向媒体解释,"我想赚钱是其次的,树立俱乐部形象才是最主要的。托普的英文就是'top',顶尖的意思,正好也代表了申花的追求,把这三个字母打在队员胸前堪称绝配。"  舆论的推波助澜,让寂寂无名的托普一夜之间在上海成了上至达官贵人下到普通老百姓谈论的一个焦点。大家都在问"谁是托普",到最后,托普的人出去办事,只要说是那个"申花托普"的托普,上海人几乎都会恍然大悟,"哦,就那个托普呀。当然知道了"。这让宋如华好不得意,"我在中央电视台每年五六千万的广告投入,还比不上这一次的广告效应强"。  "数喜临门"的他实在是没法不得意。  2000年5月,托普软件增发募集资金954亿;随后闪电入主"金狮股份",拥有了沪深股市第一家以com命名的上市公司"炎黄在线";托普报业集团的梦想也正在一步步实现;这个月月底,托普软件分拆出托普科技又要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宋如华即将是一个拥有港深两地三家上市公司的主人。现在一炮打响黄浦江内外后,他心里正盘算着在上海交易所能有个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就好了……  "1000万美金"只是一个噱头(1)  "有钱能使鬼推磨。"每一个生意人都知道这句话,宋如华也不例外。  此前,托普也曾有过几次赞助体育赛事的举动,比如1998年在成都举办的"世界女飞人挑战赛"和2000年的"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但无论从投资额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来看,都无法与这次冠名"申花"同日而语。  只有男才女貌、门当户对,才能让人惊呼与羡慕,商业上的合作更是如此。  2001年3月25日,甲A第三轮,申花主场对阵青岛海牛。几乎从来不看甲A球赛的宋如华在一帮随从的簇拥下也来到了虹口足球场,在申花俱乐部的贵宾包厢,郁知非先是陪宋观看了一会比赛,然后一看球场形势不好,就下到球队领队席临场督战去了。  那场比赛申花的确不够争气,临到终场还2∶1落后,就在大家都以为申花主场落败时,奇迹出现了,利用青岛队后方的一个空挡,申花居然打进扳平的关键一球,2∶2!这时,裁判的结束哨声响了,上海球迷全疯了,宋如华也是情不自禁,退场时他刚刚走到楼梯口,就碰到了同样兴奋不已的郁,两人激动得一下子抱在了一起,孩子般地又笑又闹。  资本的光环在这个时候消失殆尽,也许这就是足球的魅力吧。  5月31日,申花托普队客场挑战四川商务通队。上午,郁知非带领全体球员及教练、领队等来到位于成都西郊的西部软件园参观,受到了托普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高云秋等的热情接待--因为《商务早报》、《蜀报》被关停,当时的宋如华正在四处申冤。晚上的比赛,托普组织了一个约200人的方阵为"托普队"助威,本要组织500~1000人--因上一赛季四川球迷曾在上海受辱,考虑到"川沪情仇",申花的拉拉队"蓝魔"没有来成都助阵,托普后来也相应减少了助阵人数--那场比赛,申花托普2∶1取胜,满意而归。  就是在这样一种"礼尚往来"的合作中,谁也没想到,牵手不到1年,托普与申花"分手就在眼前"。有过来人说,"情缘尽,债未了",商业爱情的坟墓正是婚姻。  2001年新赛季第一场比赛,申花托普足球队取得了开门红,3比1胜深圳科健平安队。然而第二天3月12日,托普就给申花足球俱乐部写了一封意见书:  1球员比赛服胸前位置"托普"标识太小,导致在比赛现场和电视上都不能看出托普的名称和标志,希望贵方能按要求扩大托普名称和标志直到能在比赛现场和电视上都能看清该标识为止;  2球迷"蓝魔队"也应该在前胸位置印有同等醒目的托普标志和名称,呐喊助威的口号也应为"申花托普队"等类语言;  3虹口足球场入口处华联超市的广告牌的广告语是"上海申花争夺甲A之冠",希望贵方督促其对该广告语进行修改,具体修改为"申花托普争夺甲A之冠";  4公交车身广告,贵方提供的线路可以接受;但,10辆全车制作车身广告的公共汽车,希望能够提供5辆以上双层公交车或空调车;  5新民体育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仍在使用申花足球队这一名称,希望贵方督促其修改。  6昨天主场比赛,赛场内外广告宣传横幅,没有一个出现了"申花托普"字样,我方在13看台悬挂了一条横幅,内容为"申花托普再攀TOP",意思为鼓励球队争攀顶峰,不知为何在比赛开始后就不见了,希望贵方给予协调。另外,有关球场广告宣传横幅等方面的问题,希望贵方能提供详细资料。  7昨天电视现场直播,目前收集到的信息:一是没有看到"炎黄在线"的广告,二是广告时段不好,希望贵方能够提供播出证明以及时段安排。另外有关广告审查的事宜,希望贵方尽快提供反馈意见,以确保下次广告的正常播出。  七条意见,条条都写着宋如华的不满,证明着1000万美元背后的"不和谐"。让人不敢相信,托普1000万美元换来的竟是如此仓促而问题如此之多的合作。事实上,"1000万美金"只是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噱头而已--为了各自的需要,它是申花足球俱乐部和托普达成的一个心照不宣的商业默契。  在《托普集团冠名上海申花足球队协议》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内容:从2001年3月1日起,上海东部软件园有限公司取得申花俱乐部所属原上海申花足球队副冠名权,即上海申花足球队变更为上海申花托普足球队;冠名赞助时间为2001年3月1日至2004年2月28日;冠名赞助费用为2001年250万美金,2002年300万美金,2003年350万美金。  250、300、350,明明加起来是900,"1000万"的说法又从何而来?  这是一份最终协议,在此之前,双方还经过了多次的讨价还价,其中一个最典型的商讨谈判细节就是关于球队奖励办法的约定。该约定的初稿是这样写的:  当年球队夺冠,奖励申花俱乐部50万美金;夺得第二名,奖励30万美金;夺得第三名,奖励10万美金。按照申花当时一直保持前三甲的实力,取其中间值计算,三年获得100万美金的奖励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由此得了一个"1000万美金"的整数。  对初稿中1000万美元的说法,宋如华表示认可,但对约定的具体内容他非常不满,怒斥为"卖国条约"。后来,他改成了--"球队获得冠军、亚军(合同期内),上海东部软件园有限公司对俱乐部管理人员、球队奖励另定,奖励分配方案由上海东部软件园有限公司确定。"同时,他还将"球队当年未进入联赛前六名,上海东部软件园有限公司则退出冠名"修改为"如果当年未能进入前三名,双方对第二年的赞助费另行协商"。  "1000万美金"只是一个噱头(2)  噱头还源源不断。"1000万美元"表面看是按年度实施,实际上每个年度的赞助费又按联赛进程分了几个阶段执行,比如第一年托普赞助费是250万美元,赞助时间从2001年3月1日到2002年2月28日--协议生效七日内,支付费用总额的30%;联赛第二阶段七日内支付费用总额的40%;联赛结束七日内支付剩下的30%。  这些"全新的互动形式的"合作,一看就是"基础不稳",将来必定"地动山摇"。果不其然,1年不到的时间,双方就撕破了脸皮走进了法院。  好聚好散?宋如华偏不干  从相见恨晚到对簿公堂,托普总计支付给申花175万美金,不过,都是折合成人民币给的--第一次3月6 日,支付了75万美金,按照时价汇率折合人民币6207375万元;第二次7月13日,支付了100万美金,按照时价汇率折合人民币8276700万元。  剩下的30%即75万美元,本应联赛结束后的一周内支付给申花,最后期限2001年12月23日--12月16日,申花托普队主场两球完胜辽宁队,获得了2001年联赛亚军,两天后,19日,上海申花SVA文广俱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终止托普的冠名权利,球队更名为"上海申花SVA文广足球队"--托普就再也没有支付任何赞助费了。  申花易帜并非前申花俱乐部能够控制的事,那是在上海市政府要求下进行的一次资产重组。但无论如何,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利用人民币14484075万元,托普就取得了1000万美金才能获得的广告宣传效果,以一般正常人的思维来看,宋如华绝对占了一个天大的便宜,用上海话说,是"拣了一个皮夹子"。  其实,正是在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撮合下,申花才与托普达成了合作协议的。  为了一举拿下上海,出川迫在眉睫的宋如华亲自坐镇沪上,先是玩了一招"投石问路"。  上海科技馆,是上海市政府投资15亿兴建的重大公益性科普文化项目,也是2001年APEC会议的主会场。2000年10月25日,在上海科技馆捐赠仪式上,托普向科技馆正式捐赠人民币300万元,该捐赠款项仅仅次于上海科技发展总公司之后列第二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宋如华敢于一次豪赠300万,可谓意存高远。他知道,没有超人的胆识,初来乍到的企业要想在强手如林的上海滩立足,是不可能的事情。  话说回来,2001年初,在各足球俱乐部普遍经营下滑的大背景下,申花俱乐部盛名之下也是一言难尽。我们观察到,申花当时至少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新近崛起的中远俱乐部的挑战--它拥有上海的一支甲B队伍,有徐根宝、成耀东、吴兵等原申花队的将帅,这势必会抢走原属申花的部分球迷;二是甲A取消了升降级,比赛的激烈程度必然有所影响,而甲B还有升降级,球市肯定要火暴得多。  在如此严峻形势之下,如何制造一个令人关注的"热点",抢占市场先机,以重新夺回球迷的目光,是摆在申花俱乐部及政府相关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  正在这时,嗅觉灵敏的宋如华站了出来。4个月前的预热动作让"西部IT之王"博得了上海人的普遍好感,也为其"千万美金"拿下申花打下了伏笔。除了出川、借申花扬名上海滩的考虑因素外,拿下申花,托普还有另外两个目的:  一是通过申花与上海各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伺机选择切入上海"主流社会",据一位相当接近申花、托普合作的知情人士透露,宋之所以选择申花、选择足球,也是为了向当时上海的某位要人示好,该人士的儿子就创办了一所足球学校。  二是"拉大旗作虎皮","作响上海"为大规模圈地做准备。  2001年前后,国家科技部制定了在中国东部从山东威海到浙江宁波这一狭长地带建立中国"民族软件园群"的战略,以此和印度、爱尔兰等地的著名软件园群抗衡,位于上海浦东南汇的上海东部软件园则是这个"软件园群"的核心部分。将投资重点从四川转移到上海,跟上海搞好关系,自然成了宋如华理所当然地选择。  为什么宋如华12年来总是能寻找到两厢情愿的合作方并且他还总是可以一举多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他脑袋聪明运气好,还是我们的制度有问题?  与托普的合作提前"终结",可能也是郁知非没有想到的结果。没多久,这位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俱乐部老板就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申花,在加盟上海国际赛车场搞F1赛车前,他通过相关渠道向宋如华表达了三点意见:第一,剩下的75万美金,托普不用再支付了;第二,"国足"沈阳五里河联欢会上,托普承诺给申花队4位国脚(范志毅、谢晖、祁宏、吴承瑛)的4台托普笔记本电脑希望能兑现;第三,希望大家今后能继续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  "三点意见"的态度很明显,有话好好说,好聚好散。就在大家都认为宋如华可能就此安静撒手时,他一反常态,如其2000年在西部论坛上历数四川不适合IT企业久居的原因一样,做出了一个令局内局外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的举动--在进行大量取证后,2002年4月,托普一纸诉状把老申花俱乐部告上了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在诉状上,托普表示,在东部软件园有限公司向申花俱乐部支付了175万美元冠名费用后,申花方面却将球队改组,致使"托普"冠名不复存在,"造成了东部软件园重大损失"。托普请求法院判令申花俱乐部在沪主要媒体上公开道歉,同时请求支付违约金1917万美元,赔偿损失人民币2602万元,并免除第一年冠名费75万美元。  面子的问题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以宋如华的智商来看,他不可能不会算账,不可能不了解托普是怎么捡的便宜,他也不会不明白"强龙难压地头蛇"的道理,那他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地去玩"老鼠戏猫"的游戏呢?  实际上,宋如华是在和自己的"心魔"打官司。  一方面,他感觉自己如日中天,在2001年托普集团的新年献辞中,宋如华以一个"政治家"的豪迈和一个"企业家"的"高瞻远瞩"写到:  2001年1月1日,当全球的托普员工在不同的地域和时刻迎接新世纪的曙光,我们激动万分……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千年跨越,她远远超越了托普初创阶段的空间和时间,超越了托普拓荒者们的梦想。……面对新千年,托普人应该珍惜机遇,认识不足,放眼全球,迎接挑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为完成50亿销售目标而勤于思考,忘我工作,实现新的超越!托普将通过10年的努力,使自己成为全球最有实力和成就的IT增值服务商之一……  对"新申花"那种目中无人的傲慢,宋如华实在难以接受。托普马上就要10周年了,在他看来,还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耻辱、咽过这样的闷气。  另一方面,成都两家报纸的关停把宋如华搞得灰头土脸,现在申花改组、球队改名,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宋如华更是感到脸上无光。更要命的是,在米卢的神奇调教下,国家队昂首走进了世界杯的决赛圈,"钱"途一片光明,2002年的足坛怎能没有他宋如华的舞台空间呢?  有媒体报道说,早在2001年7月,东部软件园有限公司法律顾问处就给郁知非去了一个函,报道说从那时起宋如华就开始搜集证据与申花打官司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现在我们把这封函件披露如下--  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  贵方与我方在2001年3月1日签订了托普集团冠名上海申花足球队的协议,我方在协议生效后即按约定支付了冠名赞助费,但目前足球甲A联赛赛程过半,贵方仍未按协议约定履行以下宣传托普集团的义务:  1必须保证上海市主要媒体使用正确的球队冠名名称,敦促其他地区媒体使用正确的球队冠名名称。  2在电视专栏节目中保证我方每次一段15秒的广告。  3在每月的《申花足球画刊》上保证我方拥有整版彩色广告。  4提供10辆市区公共汽车两侧车身广告。  5贵方与赛事有关的印刷品和办公用品印有我方的名称和标志。  6赛后新闻发布会和球员采访场合的背景板出现我方的名称标志  我方就以上情况已在2001年4月27日函告贵方,请贵方予以重视,但时至今日贵方仍未采取措施履行相应义务。托普员工对此反映比较强烈,不少股民纷纷打来电话对冠名效果表示不满。现我方再次催告贵方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以下补救措施:  1在2001年7月15日前提供履行上述义务的具体方案。  2在2001年7月30日前开始履行上述每一项义务。  与其说这是一封律师函,还不如说这是一封义正词严的情况通报,因为从全文来看,如果申花继续没有按托普要求去履行义务,我们也没看到其所要承受的任何惩罚。要知道数天后,托普仍然按照协议支付了申花第二笔100万美元的赞助费。  很显然,这是宋如华在数次与申花就义务履行不到位的问题交涉无果后使出的一招"敲山震虎"。可以说,那时的托普还看不出想与申花分道扬镳的任何迹象,这在10月15日托普给申花第三阶段工作的函件中也可以得到验证--"为进一步活跃申花托普队主场气氛,回报广大球迷",托普表示"我司拟在第三阶段的所有主场期间进行'托普软件'大礼包的赠送活动",文末我们甚至还可以发现"祝合作愉快"等字句。  上述事实说得好听些,面对申花顽固的"不合作"态度,宋如华是"忍辱负重";说得难听些,托普花了钱去冠名,但在新闻报道根本就没有起到应有的广告宣传作用--根据托普7月统计的数据显示:新民体育报、新民晚报、上海有线电视台"申花托普"出现率为60%,新闻晨报、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申花托普"出现率30%,中央电视台(一台、五台)出现率为0%,《申花风云录》出现率为80%;全国专业类媒体暂时无法完全统计,除《足球报》外,其余媒体"申花托普"出现率也偏低,约在30%;全国其他地方媒体出现率目前无法完全统计,仅以成都地区为例,出现率约为0--这让宋如华十分尴尬。  在内外多种因素的刺激之下,宋如华决定选择面子--上告申花,其向法院上诉的第一个请求就是要求申花俱乐部在沪主要媒体上向托普公开道歉。然而,申花俱乐部也不是省油的灯。针对托普起诉,它向市二中院提出反诉。根据双方协议,申花反诉请求法院判令东部软件园公司立即支付协议余款75万美元及约定的奖励费人民币170万元。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诉讼  一个负气而战,一个被逼应战。  2002年6月3日,上海市二中院公开开庭审理了这起备受各方关注的冠名权纠纷案。  法庭上,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围绕着争论的焦点问题--申花俱乐部未能保证本市主要媒体使用"申花托普"冠名名称是否构成严重违约;是否缺播赛事直播电视广告;是否缺播电视专栏节目广告;申花俱乐部未提供车身广告是否构成违约;第一个合同履行年度中,东部软件园公司的冠名合同权利是否已全部实现;东部软件园公司是否可以拒付75万美元冠名费;东部软件园公司是否应支付奖励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同年12月4日,法院做出了一审裁决:  自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申花足球俱乐部公司支付东部软件园有限公司缺播直播广告违约金108万美元;支付东部软件园有限公司未提供车身广告的赔偿金人民币434959万元;支付东部软件园有限公司缺播专栏节目广告违约金2700美元;申花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的其余反诉请求不予支持。东部软件园有限公司支付申花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2001年度剩余冠名费2637万美元;东部软件园有限公司的其余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一个各打五十大板的结果。自此以后,双方均未再提起上诉。  按照法院的判决,双方所需支付给对方的款项相抵后,托普还需向申花俱乐部公司支付约10万美金的差额,此外还要承担67万元的诉讼费用。如果再加上不菲的律师代理费及其他开支,托普为这场由自己主动发起的官司所付出的代价至少是100万元人民币。  是输是赢,已经毋须多言。悲哀的是,在这场得不偿失的官司中,宋如华输得最惨的恰恰是"脸面"。在所有诉讼条款中他最为看中的"公开道歉",却被法院无情驳回……  这还只是看得见的损失。那些看不见的损失,就更大了,根本无法计算。  早在托普提请诉讼时,上海文广集团就有人放话给宋如华,说"我们输掉几百万无所谓,但是你们为此付出的可能就是几千万甚至几个亿",意在劝说宋不要一意孤行,没有必要打什么官司。现在看来,托普最终付出的又何止是几千万、几个亿的代价--因为执意要打官司,直接导致了托普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关系恶化。  2002年七八月间,那场发端于"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的"媒体风波",直接把托普推向了风口浪尖。8月下旬,上海文广集团下属的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在其主打的三个证券财经类节目--"老左信箱"、"公司报道"、"谈股论金"里连续两天滚动播出了该台记者远赴成都拍摄的关于托普的报道。  墙倒众人推,本是正常之事。但像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以一套组合重拳痛打"落水狗"的,还是非常少见。电视画面上,观众们看到的尽是空荡荡的软件园区、毫无人影的办公楼群以及托普员工上班打游戏、浏览黄色网页的"刺激"镜头,主持人倾向性十分明显的解说把矛头直指托普软件和炎黄在线,那两天,这两家上市公司的市值飞流直下。  打落的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宋如华再清楚不过了。据说后来还是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出面干涉下,才阻止了该类报道在申城的继续"上演"。  兔子与窝边草:四川伤透了心  宋如华在上海经受"轮回"的同时,1年不到的时间,他也让四川那个他曾经发誓永不忘根的地方同样"享受"了一番"轮回"--从尴尬到期待最后到失望甚至绝望。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就像一个硬币有两面。  2001年3月,宋如华为上海慷慨解囊让四川方面再次感到不舒服--前几年,中国的足球玩得很"政治",很多地方政府把足球市场当做"形象工程"来抓,很多地方要员甚至直接被称为"足球市长",而且与上海一样,四川也有支甲A球队,叫全兴,其时正为找不到满意的赞助商冠名而无助着。据说,四川一位副省长曾在北京约见过宋如华,劝说"老宋"回川并承诺"只要回去,什么都好说"。四川当地媒体在惊诧托普申花这笔国内足坛最大的买卖时也纷纷揣测作为川中企业的托普缘何舍近求远。  一位名叫"谷正中"的作者在《天府早报》上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  全兴与申花在今年的球队夺冠的人气指数上,前者远远高于后者。全兴请来的主帅的名气与上海申花的佩特旗鼓相当。但是在队伍的投入方面,申花不可与全兴相抗。全兴留住了在中国甲级联赛中最优秀的后卫鲁纳,而目前联赛中场最佳比坎尼奇也效力帐中。听说乌克亚也实力不菲。而申花在外援中留下了那位进球无功假摔有方的兰科维奇和旧将拉萨,事实证明他们都不是国内一流的外援。  另外全兴已经明确提出冲击冠军,而申花并没有像全兴那样有一种强烈的夺冠欲望。如果托普在新赛季注资全兴,其市场效果并不亚于申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另外从全兴和申花冠名的方式上而言,全兴的"优惠条件"也是申花不能相比的。"全兴"愿意在球队的队名中全身退出。而托普入主申花后,球队的名字保留了"申花"二字。  然而即便如此,最终托普还是远嫁他乡。可以想见四川人是何等的失落。当时流行的一个普遍说法是,托普本有意接受四川全兴足球队的冠名转让,可是被"商务通"捷足先登,才不得已转而投向申花,弄了个天价合同,这是事实的真相吗?根据前文所述,宋如华出川入沪蓄谋已久,这个传言显得托普很无奈,主要是起了放烟幕弹之效。  于是,2001年甲A联赛开赛时,我们看到了喜剧性的一幕:与申花队合作的托普是四川企业,与全兴俱乐部联姻的"商务通"是北京企业。一个东进上海滩,一个挺进大西南。据了解,商务通是以1600万元买下了全兴俱乐部队一年冠名和胸前背后广告。  一转眼,2001年的隆冬就来临了。从10月下旬开始,四川就有板有眼地传出了托普即将2000万收购全兴足球俱乐部的消息,消息说双方已经起草好了转让的相关文件,一旦时机成熟,双方即刻完成签约手续。此时,申花还未与托普正式"分手"。  托普可能收购全兴吗?让我们来看看宋如华后来在内部的解释,"托普有必要冠名四川的足球队吗?在四川几乎人人都知道托普,我冠个名图啥,还有什么意思。而上海就不一样了,以前别人都不知道托普,现在怎么样?一说起托普,谁不知道呢?"  宋如华深谙炒作之道。他知道在联赛结束哨声吹响前后,"冠名"某支球队的新闻是最能吸引人眼球的,之所以选择拿全兴开刀,是因为它最具有被人炒作的"要素"。时间证明了一切,宋如华不但炒作了全兴,还炒作了浙江绿城、河南建业以及辽宁金德等足球队。  就在申花球队改名的前一天,全兴集团正式宣布将退出中国足坛,但接下去的100多天-- "只见雷声不见雨点"的托普始终没有一位核心决策层人士出面商谈冠名事宜,双方唯一的联系就是四川福特宝公司一负责人,价格一压再压,据说后来连2000万的心理底线也击穿了--全兴球员终于忍不住提出罢赛罢踢,联名上书,要求俱乐部给一个说法。  托普的用心和诚意让球员怀疑,也让四川媒体"难以容忍"。  2001年12月24日,《华西都市报》以"历史机遇在眼前 四川足球向何处去?"为题写到:  尽管从目前了解的信息看,跃跃欲试的"下家"众多,但真正下决心接棒者至今仍未确定。因此,除相关职能部门要为全兴足球的平稳交接出谋划策外,我们更要吁请省上领导旗帜鲜明地为交接棒牵线搭桥,同时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因为全兴足球的退出和交接绝非仅仅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它是社会影响面很大的一件事。省上领导曾公开表示"群众关心的事就是大事。足球就是群众关心的大事,政府不能不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们期盼着有魄力、有实力,负责任、有远见的接力者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重振四川职业足球雄风。作为传媒,我们更愿意为此再次大声疾呼:川足兴亡,匹夫有责。  在掌声与唾沫之间,托普痛并坚持着。虽然历史永远只能给人看得见的一面,但闹翻上海、戏弄四川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下去的第一张,足以证明宋如华正一步步走下神坛……  〖1〗  第八章  27个软件园:"帝国"生死棋局  如果1997年宋如华没能拿下西部软件园的国字号牌子,以后的托普又会是怎样的呢?有人说,托普可能早就玩完了,"死于内讧,或者死于多元化"。即使活着,也不会那么潇洒,有人下判断,宋如华更不可能成为福布斯中国内地前50名的富豪。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当宋如华拿下"西部软件园",他的"机会"来了。  当时就有一家广西的上市公司愿意出资5000万收购西部软件园的牌子,要知道,1995年底,托普的销售收入也不过4000多万,而仅仅一个牌子就价值5000万--这让精明的宋如华闻到了资本的诱人气息--借此"东风",1998年托普重组川长征,"川长征"更名为"托普软件",宋如华在资本市场上一鸣惊人,被人称为"资本运作高手"。  西部软件园带给宋如华的"机会"还远不止于此。学界出身、商界生存的背景,使宋如华充满了接触政界的渴望,而西部软件园不仅拉近了托普与政府的距离,更关键的是润滑了双方的关系,搭建起了一个非常好的公共关系平台--托普从政府手中获得廉价甚至免费的土地资源,政府则可以利用托普的软件园寻找打造高科技产业的政绩。  在这场皆大欢喜的合作中,宋如华更重要的收获--是他还发现了一个来钱更快更容易的门道--以"建设软件园、投资换市场"的名义圈地,使土地资源转换为土地资本,然后再把这个土地资本重新评估后拿到银行"套现",如此鸡生蛋、蛋生鸡,只要托普能源源不断地从政府手中拿到廉价的"高科技"用地,银行就好比是宋手中的一个钱袋。  创业5年来,托普虽然也经历了诸多风雨,但总的来说,运气一直比较好,"一个事业,有心这样做,却无意中走上了另一条路",1995年12月,托普第一届技术代表大会开幕式,宋如华说,"托普人总能够把一件事推向一个事业"。在宋看来,所有的好运都是上天注定要给托普的。"就像西部软件园封顶那次",宋如华总爱津津乐道地向别人说起这件事情,"8月的成都雨老是下个没完,软件园里积水不断,根本无法施工,更不要说封顶了,眼看9月的开园要泡汤了,大家都很着急。怎么办呢?我们的开园日程已经安排好了的呀。我就带着大家跑到楼顶,拼命地喊'不要下了'!结果怎么样?嘿嘿,雨还真停了!"  以后的更多经历,似乎更"证明"了宋这种"吉人自有天相"的逻辑。  在"把一件事推向一个事业"确立为托普战略的背后,宋如华便"一发不可收拾",弃软件研发于不顾而择圈地为主业。毕竟,这比辛辛苦苦卖PC、显示屏、税务软件轻松多了。对"宋老师"而言,显然,这个生意让他的面子也比过去光彩多了,因为赚钱的含金量似乎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他开始彻底玩资本、开始大搞"复制"。  跑马圈地后,宋如华先投资几百万元搞基建和绿化,高额评估后,以抵押贷款方式从银行圈钱,或者加价转让给上市公司等子公司。如法炮制的过程中,宋如华也一直在寻找资本运作的机会。截至其2004年消失在公众视线内时,托普在全国数十个省市开发区建了27个软件园,占用土地超过12万亩,而且每个园区的投资据称都在1个亿上下。  这27个软件园就像27枚棋子,谁能想到,在托普的这盘生死大棋局上,宋如华最后是自己把自己给下"死"了。不"死"也不容易,因为这27个软件园组成的资金链,就像一个连环的定时炸弹,一环扣一环,只要有一环出了问题,就有全盘崩溃的风险。  托普检讨 第三部分  从"东大软件园"看出新门道  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借助托普北京工作部打通的关系渠道,宋如华积极主动地建立起了自己在软件行业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一些人脉资源,此"关系渠道"为托普快速跻身全国软件产业的"前列队伍"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了明确中国发展民族软件产业的思路,1996年,国家科委(现科技部)软课题《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的总体组织及研究工作全面展开,作为软件企业代表,宋如华、李智参与了该课题的部分内容的起草工作。  1996年9月,带着尚未解脱的"叛乱"阴影和对托普未来发展的困惑,宋如华参加了在沈阳召开的"全国软件产业发展研讨会",并参观了东大软件园。东大软件园聚集人、物、财的神奇力量让宋如华兴奋不已,此前他坦承并不知道软件园是什么。  1995年是东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年"。当时的背景是,沈阳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块闲置的征用地,一直都没有企业进驻,开发区希望东软能进驻。目的很简单,"买几十亩地,为开发区的建设造一些声势,给其他高科技企业带个好头。"  历史的起承转合总是在不经意间。  第二天下班后,时任东软总裁的刘积仁与公司后勤部长等4人带着地图一同驱车到开发区考察,极目望去,荒无人烟,除了豆秧就是叶茎上挂满刺球的荒草……这时大家都默不作声,因为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刘积仁心中一直都有个梦,那就是建造"一座能凝聚中国年轻IT人的软件园"。可是,就在眼前的这一块地能让他满意吗?  5分钟后,"要买就在这儿买",刘积仁指了指手中的地图坚定地说,"这里离高速公路出口近,进市内方便,离机场也近"。就这样,东软在开发区一圈就圈了800亩土地。刘积仁的"梦"源自于其看到如下一个现实:国内高校企业开发出来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非常低,而在国外,同样的科研成果大都衍生出一个又一个的产业机会。  刘积仁的这一"搏"让东软找到了真正的发展助推器。在东北大学和当地省市政府部门的共同主导下,1995年10月,东大软件园被科技部授予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称号,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大学软件园--这为东软在资本市场上增色不少。  1996年6月18日,东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顺利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专业软件企业。自上市起,股价走势就一路飙升,受到投资者的大肆追捧,被誉为"中国软件第一股"。东软通过上市公司在电信、电力、社保、教育、企业等行业的优秀经营业绩,先后从资本市场融资6亿元,从而为东大软件园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血液"。  东大软件园的园区内有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按照最初的想法,本打算将人工湖的形状设计成辽宁省地图,但当时的省长闻世震在看到施工沙盘时说,"希望东软未来能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于是,人工湖就被设计成了中国地图的形状。  东软前后这一切的变化及其要做"中国的东软、世界的东软"的野心,让宋如华吃惊又羡慕不已。一回到成都,他就在高管会议上提出托普集团也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的软件园,就叫"西部软件园",他要求相关部门负责人尽快准备材料向国家科委申请。  《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战略与对策研究》课题1997年正式定稿,并报送国务院、相关部委负责人,提供决策参考。课题的研究结果,即通过软件园区形成规模效应和积聚效应,发挥其辐射功能,带动区域软件产业,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在此之前,也就是在宋如华参观东大软件园的前一个月,国家科委还出台了《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认定试行办法》。  "民营企业还有审计部?"  1996年12月,由国家科委主办、四川省科委和托普集团联合承办的"西部地区软件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本来这是一个各级软件产业主管部门和地方软件企业共同探求未来软件产业发展可选择路径的会议,结果几乎成了一场"托普秀"--四川省、成都市政府官员在发言时不但屡次提及托普在四川的排头兵地位,而且还盛情邀请与会专家到托普科学城参观;宋如华也是出足了风头,不管是大会还是小会,有会必发言,他还提出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软件技术产业化模式,即"以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后盾,以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实力,结合用户需求共同开发软件产品"。  有实力,有激情,有想法--这是托普留给参加研讨会人员的总体印象。  3个月后,宋如华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回报。经过选址,托普集团在郫县红光镇科技工业园先期征地100亩,用于西部软件园的开发建设。不久,在考察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时,时主管高科技产业的国家科委副主任徐冠华也视察了西部软件园园址。在一片开满黄灿灿油菜花的农田旁,宋如华不时向徐冠华等官员介绍托普做大软件产业的决心和托普人的理想。  为了能一举拿下国字号软件园的牌子,宋如华煞费苦心。他深知一个民营企业如果能拿下一个国字号牌子,就等于是拿到了"尚方宝剑"--至少托普的颓势可马上得到扭转,托普多了一个"护身符",以后的生死也不会那么随便,因为事关地方经济和产业形象。  1997年4月,在国家科委火炬办的整体安排下,由中科院软件工程中心副主任钟锡昌教授、中国软件登记中心主任李维高级工程师、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刘乃琦教授等人组成的专家组,到托普集团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评审软件产业基地。  很显然,一个月前动土的软件园目前正在热火朝天的施工阶段,专家组要评审的基地还只是在建工程。考察过程中,一个托普集团随行人员的话给专家们留下深刻印象,"你是什么部门的?"该员工回答:"审计部。"专家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民营企业还有审计部?!"待该员工介绍了部门职责后,托普已经从专家们那里赢得了不少的印象分,宋如华向专家们提供的《托普典章》等文件材料,更强化了托普"管理规范、前景远大"的形象。  5月23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首批4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授牌仪式在那里举行--"西部软件园"赫然名列其中。从企业险些"破产"到依靠贷款艰难闯过"鬼门关"再到现在"一不小心"傍上国字号的牌子,宋如华只用了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建软件园,要钱;建了软件园,还是要钱。也正是从那时起,宋如华提出了以品牌经营为主,明确"变加法为乘法、乘方"的经营思路--及时调整托普经营思路的背后,宋如华开始积极准备进入资本市场。当年,在和一位朋友谈天时,宋如华面带神秘地告诉朋友:"我现在已找到一条捷径可把托普资产成倍放大!"朋友细问究竟,宋如华说出四个字:"资本运作!"  托普出川:玩的是"苦肉计"(1)  1997年9月15日到12月18日,一场规模巨大、破坏力空前的金融危机风暴席卷世界。在西部软件园的园区内,宋如华"高筑墙,广积粮",他一抛东软的"小家子气",开凿出了"世界湖"、"中国湖"与"四川湖",寓示托普立足四川、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西部软件园是宋如华玩"资本空手道"的第一个工具。从1999年起,宋在各地大搞软件园圈地、圈钱,其中的经验大多来源于此。幸福来得如此突然,犹如一剂"迷魂药"也将他推向了"市场投机"的深渊,将他原本为人师表时积习的一点诚信和书生意气荡涤一空。  "学习东软好榜样",1998年,托普殊途同归,通过重组"川长征"也同样实现了上市。做生意需要有撑门面的东西,宋如华曾经有过一段切肤之痛。他把这段痛苦的经历叫做"善意的欺骗","这种欺骗既不损人,又能利己"。自从有了"西部软件园",宋如华再也不用为没有"门面"而烦恼了。他说,"软件公司很像皮包公司,除了人没有别的东西,如果你只是半层楼几间屋,你搞软件的信用度就不够,客户觉得你寒酸;你有了园区,那是实力的象征,客户会觉得自己寒酸。"1999年,上市公司托普软件发布了鞍山动工修建托普东北软件园的项目投资计划,股市立即做出反应,托普软件当年进账407万元,并获得了鞍山体育场显示屏、市教育信息化(中小学电脑)接近2个亿的工程单子。  不能不提的是,那一年的托普东北软件园仅仅还在"纸上谈兵"阶段。  1999年11月14日,宋如华参加了"中国科技部软件产业考察团"--国家科技部、科技交流中心、火炬中心、东大软件园、西部软件园、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上海浦东软件园、广州软件园等单位代表共13人--先后访问了孟买、德里、班加罗尔等城市。11月27日,宋如华在托普集团内部作了关于印度之行的演讲。  "印度很真实,富和穷都一目了然。"1991年,印度成立了软件技术园,现在印度有12个软件园,为什么印度软件产业搞得好,宋如华认为主要原因是印度政府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策,"土地等问题他不管,只管两个事情,一是通信,一是税收。中国软件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很多漏洞,大家都来钻空子。印度管理得就很好,你软件出口就退税,不出口就不退税,大家都平等。现在国内很多公司、地区都在搞软件并出台相应的政策,这就乱了。印度政府只按照市场来判断,政府确实能够推动的才进入,不然就不进入。"  印度之行给了宋如华许多启示,"中国的软件还是软件技术,而印度的软件产业是真正的规模化的工业"、"在印度公司会谈时,他们谈论最多的是客户"、"我们今后的重点是研究用户,我们现在研究用户的人太少太少了"、"印度的软件出口很发达,市场出口要落实。我们要了解软件出口是如何建立的。明年我们国内要设立100个销售点,10个国外销售点。有关部门要在《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做广告。我们可以招聘一些有绿卡的人、经常出国的人作国外业务"、"印度的高司都在谈质量,质量不行就什么都不行。明年我们要成立质量委员会,李智总裁亲自抓,要一竿子插到底"……  对于托普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宋如华表示,要实现工作的标准化、职业化,这样才能提高托普软件的质量,才能真正创造托普的品牌,托普才真正能创造西部的"神话"。  2000年5月,托普软件以2891元高价增发3380万股A股,共募集资金954亿元。宋如华及托普其他高层一下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资本眩晕之中。然而正当托普如日中天之时,一盆冷水又冲得宋如华起鸡皮疙瘩,6月,董事局副主席洪涛被抓。  "中国需要法律,中国需要民主,这些投机钻营的家伙玷污了我们神圣的法律和民主!"洪涛之所以被抓,宋如华认为"他们"有3个居心叵测的目的没有实现,"他们居然强制地要求我们交多少多少税,国家有税法,我应该交多少就交多少,1分也不会少。他们居然要求我们把募集到的资金绝大部分用在自贡,这笔钱是广大股东的,投在哪里,有公司法和证券法,应该由全体股东来确定投资方向和投资地点。我们召开了股东大会来变更公司名称,他们居然说政府不同意,不能变更!"很显然,"他们"所指的是"川长征"所在地--自贡的市委、市政府方面。托普软件增发成功后,宋如华悉心体会着难言的痛苦,"我们为他们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而他们仍然要整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对于这一个"怎么办",宋如华没有像印度之行演讲中一样给出答案,但他的行动已经证明了一切。软件园好比天上掉下的一个林妹妹,虽然四川已把信息产业列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号工程",而国家级的西部软件园更是"一号工程"中的重中之重。"洪涛被抓"事件让宋如华加快做出了托普走出四川在全国建设软件园实现"经济帝国"的战略抉择。  宋如华下一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完美抽身出川,最好既能保留托普在四川的"大本营",保证不得已的时刻能进也能退,又能营造托普是被政府逼出川的"事实",他苦心思虑。"机会"总是很垂青宋如华。在2000年中国西部论坛"信息产业发展前景"为主题的第五次专题会上,他作为西部IT企业的代表发表了"做一个'西部硅谷'梦"的演讲。  托普出川:玩的是"苦肉计"(2)  一反常态,宋如华开门见山就是"我想探讨几个问题,如果错了,我先作个道歉",他历数四川、成都皆不适合IT企业久居的客观理由--  "我们原来以为成都的土地都很便宜,到很多地方去搞投资,都说我们这里的土地很便宜,我最近在国际上也去买了点土地,我看美国的土地就比成都便宜,那爱尔兰、南非与英国的土地就更便宜得多了。南非的工业用地,一亩市场价才3000元人民币。如果你招收的黑人员工超过50%,还可以降到1000元人民币一亩。除了土地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增加了成本。特别是我们总是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我们托普应该是比较好,因为中央各部委、省市都很重视,所以我们在这里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很多中小企业,我的一些朋友就苦不堪言。如果真正要吸引这些企业,有没有领导会站出来说,在这个开发区里,我们没有一项费用。"  他还说,"按我们现在的所得税有关规定,你的企业在哪里生产,所得税就全部交到哪里。这样就为区域与区域之间造成了一种壁垒。也就是说四川的公司不能跑到沿海,沿海的政府也不支持企业跑到四川来。甚至就是在成都市里,金牛区的领导就不欢迎或不乐意它的企业到武侯区去发展。这样一种壁垒,我认为是严重阻碍发展的。"  他甚至还建议政府精简机构,质疑四川搞大支柱产业是不是多了等。  "西部论坛"官盖云集,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发言!它让四川方面除了感到万分尴尬外,也隐约感觉到了把西部软件园"押宝"在托普一个企业身上可能是一个错误。2001年,当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进行调整时,四川省提出了一个"大产业基地"的虚拟园区概念,希冀将托普"西部软件"的概念扩大化,摆脱对托普的单独依赖。当然这都属于后话了。  "进不了上海,就进不了纽约",打着托普国际化的旗帜,这是宋如华为出川找的另外一个理由。因资本市场、软件园而不断尝到的甜头,让宋如华所有出人意料的行为充斥了诡异之气。世纪交替之际,他语重心长地提醒下属,要把托普集团这几年来的资本运作经验在华东区消化吸收,发扬光大。其中"在经济萧条的时候要积极进行资本扩展"这一原理非常重要,他说,"经济不景气、产品经营最不顺利的时候,恰恰是资本经营创造价值最大的时候,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个规律,抓住一切机遇。"  西部软件园第一个分园的沉浮  虽然自贡是宋如华最为"痛恨"的地方--"洪涛被抓"事件之后,宋如华再也没有踏入过自贡半步--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承认正是自贡最先成就了托普、成就了宋如华,如果没有"川长征"的"成功"重组,托普也没能在资本市场上淘到"第一桶金",那么后面还有没有那个"长袖善舞"的宋如华,的确应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此外,自贡也是托普第一个"复制"软件园的地方。  那里曾经诞生了托普的第一个软件分园--位于自贡市惠东新区的西部软件园川南分园--这是托普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明确以西部软件园"分园"形象出现的园区。1998年,托普曾以"川南分园"为基础提出了在全国建设西部软件园"十大分园"的构想,但是善于"把一件事情推向一个事业"的宋如华最终却把它演变了在全国肆无忌惮的跑马圈地。  1997年12月,自贡沙湾饭店,托普与"川长征"签署收购成都托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协议,完成重组第一步。与此同时,托普还与自贡市政府签订了西部软件园川南分园的征地协议,托普计划投入3000万元~5000万元在这个项目上,为自贡信息产业作贡献。  随后,为了配合"川长征"重组,给自贡人民留下一个"扎根小山城"的好印象,托普开始了川南分园的建设。1998年6月,"分园"已粗具雏形:园区内的山头分阶梯平整完毕,形成了3个不同高度的地基平台,大门口一条宽阔的马路和山下惠东新区新修的宽敞道路连成一体。尤其那道和西部软件园一模一样的"气派"大门,在长达数十米的带翘檐的围墙衬托下,显得富丽堂皇,从山下乍一望上去,甚至会让人怀疑那是不是一座皇家宫殿。  不过一如托普大多数的"形象工程",川南分园同样也只是一道供人"瞻仰"的风景而已。随着"川长征"的重组结束,托普也就停止了在川南分园的继续投入,继而撤回了所有的工程负责人。"洪涛被抓"事件发生后,托普更是彻底放弃了川南分园。至此,托普在成都以外的第一个"形象工程"、西部软件园的第一个"分园"就这样夭折了。  "到华东去,那里有的是钱!"(1)  西部软件园第一个分园的结局,丝毫没有影响到宋如华继续"搞大"软件园的步伐。他此时的眼光早已从"贫瘠"的西部,扫描到了"富庶"的江南大地。  "到华东去,那里有的是钱!"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起涉及数亿、轰动全国的"非法集资大案"就发生在江南,"一个文盲老太太居然能骗到那么多钱,简直不可思议!不过也说明那里的钱确实太多了!"宋如华曾不止一次提到了这个事情,然后总要发一番感慨,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一定要到那里去。"那里,也有宋如华父辈们曾经的梦想。  软件园的牌子、资本市场的钱、高科技的光环,终于也给了他一次折腾江南的机会。宋如华在江南投下的第一枚棋子是在自己的老家--绍兴。  1998年9月,西部软件园,"全国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宋培坤--宋如华"姐夫"--的陪同下,绍兴市科委主任、开发区主任一起赴会。会议间隙,宋如华与两位主任就托普在绍兴建设西部软件园绍兴分园的事宜基本达成意向。  在绍兴投资建园,托普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在鼓励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政策环境下,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在信息产业方面还比较薄弱,特别是缺乏本土的有规模的软件公司,托普软件园的建设恰好能填补这个空白。很快,两位托普高层刘代俊、张蓉露受命赶往绍兴,与开发区就土地价格、优惠政策等问题进行沟通。托普决定先在当地注册公司--浙江托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由该公司承担建设"西部软件园浙江分园"的工作。在绍兴工作的宋培坤负责在当地投资项目的联络、协调和落实。  1998年9月24日,托普与绍兴经济开发区经济贸易发展局签订了《关于建设浙江托普软件有限公司项目事宜协议书》和《用地预约合同书》,标志着托普在浙江建设软件园的计划得到初步的落实。10月6日,绍兴计划委员会印发了《关于中国西部软件园浙江分园项目建议书的批复》,随后该项目又被浙江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浙江省重点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列为"1998年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当年12月,软件园正式开工建设。  1999年12月24日,浙江托普软件园举行开园仪式。绍兴市"四大班子"以及浙江省科委等相关部门官员悉数到场祝贺。次日,在杭州出席1999年度"科技部软件产业基地交流会"的代表也驱车前来参观,他们又是惊叹托普的"速度",又是赞美软件园的漂亮。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功能设置,浙江托普软件园都"拷贝"了西部软件园,要不是江南特色的小桥流水横穿园区将其一分为三,你甚至真以为到了西部软件园。那么,"西部软件园浙江分园"后来为什么改名为"浙江托普软件园"呢?坊间有人分析,后一个名字至少透露了如下信息:我是"自己人",这是浙江、是绍兴"自己"的软件园,这也就为托普下一步争取地方政府各方面更大的优惠打下了基础。作为托普在四川以外的区域隆重开园的第一个基地,浙江托普软件园一直在"托普经济帝国"的战略布局中占有特殊的位置--那里是宋如华的老家,荣归故里,报效桑梓,宋也的确为自己的家乡做了不少的事情,修桥、修路、捐赠钱物,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每年,宋如华都要在这里召开集团的几次重要会议,五一、国庆、春节长假期间,宋也会带上几个亲近的随从回自己的老宅子一趟,见见年迈的父亲。幼年丧母的他对自己的父亲非常孝敬,几乎每年都要把老人接到成都住一段时间,浙江托普软件园举行开园典礼的时候,宋如华还特地把老人家接到了现场,让一辈子都很少走出小乡村的老人家在一帮包括市长在内的绍兴政要面前大大露了一把脸。  几乎在浙江托普软件园动工的同时,宋如华又在江苏常州落下第二枚棋子。  1998年6月,托普与常州博成通信有限公司签订注资协议,收购该公司,并把注册资本变更为1500万元。1999年7月,投资1亿元、占地30余亩的常州托普软件园也开始动工,经过白天黑夜的紧张施工,2000年8月6日常州托普软件园举行了开园仪式,江苏省一位副省长和常州市委、市政府主要官员一起到场祝贺,一时好不热闹。  托普的第三枚棋子投在了宁波,就在常州软件园开园的第三天。  2000年8月8日,地处浙江宁波北仑港保税区、占地50亩的宁波托普国际软件园隆重开园,自然,宁波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官员也是几乎全体到场祝贺,并且保税区还请来了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在内的强大媒体团助阵。  这些都还仅仅只是开始。2000年,是托普大势布局江南的一年。此后,托普又先后在浙江的金华、台州,江苏的南京、无锡,山东的威海以及上海等地进行了托普软件园的"拷贝"和"复制"。自此,"托普经济帝国"在华东区域的布局初步形成。  5年前,在托普第一届技术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宋如华说,"人是托普的本,技术是托普的魂和源,西南是托普的根,一定要牢记根在中国、在西部、在西南、在四川、在成都。我们发展壮大了,也一定不要忘记了根。"现在他不能不收回说过的那些话。  在常州、宁波开园时,"吉人自有天相"的宋如华再次感受到了上天对他的不薄--  说到"天时",还真可以说是"天助我也"。好像就是为了照顾我们两个软件园的开园,今年江南的雨季推迟了一个多月;"杰拉华"台风说要来也没有来,它减弱了,你看开园以后,就不断的下雨了。当然,这也许是偶然的,但"人定胜天"这句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老天对于积极进取的人总是很照顾的。  "到华东去,那里有的是钱!"(2)  至于"地利"则是指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常州软件园开园,市上主要领导来了,省上副省长也来了;宁波软件园开园,市长、常务副市长、副市长都来了,这么隆重的气氛表明了各级政府对托普事业、托普企业及托普业务的重视和关心。  "人和"的问题,前面几位老总的讲话都很好,既看到了工作的成绩,又找到了差距和不足,同时对部门之间下一步怎样共同协作,互助互帮,互相体谅,都做了明确的表示。  2000年8月31日,托普集团华东区2000年工作大会,宋如华讲了上面那些话后,信心百倍地提出要"把华东区建设成为托普集团全面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乌托邦式的"千里软件产业带"  一方面为了摆脱来自四川方面的种种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华东区域取得更大的优势,在初步完成布局江南的基础上,2000年9月,富于无限想象力的托普又向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提出了一个更加恢弘的计划:构建一个横跨"三省一市"(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绵延千余公里的"东部软件产业带",也就是"东部软件园"。  托普是这样描绘这幅"美丽"的图景的--  东部软件园将以托普集团为投资主体,并通过托普集团在华东地区的几十家公司,形成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多个战略支撑点和网络式的核心企业框架。其主要组成部分有上海托普国际营销服务中心、东部软件园(上海)管理服务中心、常州托普软件园、浙江托普软件园、宁波托普国际软件园、威海托普软件园和上海托普软件园等几部分,各部分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又各有特色。  上海托普国际营销服务中心侧重进行软件业务的市场区域管理、行业管理并承揽国际软件订单、提供售后服务等;东部软件园(上海)管理服务中心侧重以电子化手段负责整个东部软件园的各项综合管理服务,整合优化各种资源;常州托普软件园侧重平台和系统软件的研发生产,并支撑江苏、上海地区;浙江托普软件园侧重于行业应用型软件的研发生产及支撑浙江地区;宁波托普国际软件园侧重于面向国际的软件进出口加工和国际人才的交流;威海托普软件园侧重于面向日本、韩国的软件进出口加工、国际人才交流,并支撑山东区域。  常州托普软件园、宁波托普国际软件园分别设在当地政府建立的软件园内,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态势,是当地软件园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发展方向上,东部软件园将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在人才、资金、政策和外向型经济的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拓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网络安全软件等产品,致力于"政府电子化"和"企业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的应用。  在管理架构上,东部软件园将采取开放式、国际化的规范管理,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独具一格的管理体制。  东部软件园将通过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建设,根据软件产业的规律和当地的特点,按"功能分区明确、人流物流通畅、土地使用合理、分片实施方便"的原则进行总体和局部规划,将东部软件园建设成为集自然风光与现代建筑为一体,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景观层次丰富,区域分工明确,智能化、规范化、国际化、生态型的网络式软件园区。  根据规划,东部软件园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1~3年初见成效,4~6年基本完成,6~11年全面完成,在2010年末达到以下目标:累计投资额29亿元,带动地方经济290亿元,累计创产值116亿元,累计创利税232亿元,软件规模20亿元/年(其中在2002年末达到5亿元/年),软件出口15亿美元,园区占地200万平方米(3000亩),园区人数3000人,人均创产值53万元/年,人均创利税107万元/年,入园合作企业500家(其中拥有2家以上高科技、运转良好的国内或海外上市公司)。  对于这个多少有点"天方夜谭"味道的产业发展报告,有关方面居然一路绿灯放行,2000年11月16日,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正式批准"东部软件园"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一周后,国家科技部一位高级官员在常州托普软件园对托普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希望:"希望托普在中国软件产业国际化方面带个头"、"希望你们在加强研究开发方面,进一步做出更大的努力。中国的软件业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扩张得很快,我们现在这个研究开发的速度能不能跟上整个产业的发展,这个问题还会越来越突出"、"现在不仅仅是在软件开发方面,你们的实力比较强,两边(东部和西部)都已经上市,而且股票的市值都不错,你们有钱了,能否在IC设计方面做一些尝试"、"听说你们也准备要办(学),但首先你们应该办一些职业学院,培养一些熟练的白领工人,就是高中毕业后,再学学英语,学学编程语言,掌握一两门开发工具,有编程能力就行。因为我总有一种感觉,我们的硕士、本科生干这些,干了半年就不想干了,就跳槽,这不利于队伍的稳定"……  很显然,政府主管部门当时根本就没有察觉到托普背后的"世纪阴谋"。中国太需要在高科技产业"扬眉吐气"了,以至于很多政府官员被宋如华"产业报国"的假象蒙蔽,以至于很多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个从西部走出来的高科技企业过于关照和溺爱……  一个圈地样本:上海南汇县的那块地(1)  四川政府把托普"逼"出了四川--在这个"障目术"之下,已从"老师"变为"主席"的宋如华和"光彩四射"的托普得到了其他省市官员的同情和积极追捧。  截止到2001年3月,据宋如华内部讲话,托普集团总的资产是50多个亿,净资产是30多个亿。不仅如此,还具备了融资100多个亿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那时候各类银行给托普集团及下属子公司的授信额度的总额已经超过50亿。托普还收购重组了一家金融租赁公司,改造为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总资本达5亿,融资能力也达到了50亿。  有谁能拒绝托普的橄榄枝?没有!这也为宋如华接连圈地成功埋了伏笔。随着布局江南工作的完成,宋如华采取"农村包围城市",开始了进入"大上海"的行动,"不进入上海,你就不能走向全国,更谈不上国际化",上海是"托普经济帝国"的战略要地。  2000年11月4日,宋如华在成都西部软件园会见上海南汇县委书记,5日,托普集团与南汇惠南新城开发区签订合作意向协议书。10日,作为甲方,南汇县惠南新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托普集团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订了一份征用(出让)土地协议书。从这份合同编号为"01-2000-11-0057"的协议书,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内容:  为促进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加快我国软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托普集团东部产业群的整体优势,有效推动上海市南汇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同意乙方在惠南新城沪南路南侧征地250亩作为乙方上海托普信息技术学院用地,在惠南新城区沪南路南侧征地500亩(另保留规划用地500亩)作为乙方建设"托普东部软件产业群"上海软件园(作者注:即上海东部软件园)开发生产基地用地。  上述两宗地均以出让土地使用权方式由乙方获得。  二、征用方式及费用  该两宗地出让地价为每亩10万元,乙方先期以每亩5万元的价格支付,差额部分,由乙方在公司建立后三年内通过上缴的地方税予以弥补交纳。本协议均以先期的每亩5万元为计价基础,该两宗地计750亩(以实际定点测量为准),征地费用共计人民币3750万元(大写:人民币叁仟柒佰伍拾万元整),由甲方包干使用。  三、付款方式  1征地费用统一汇入南汇县惠南新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户名:上海南汇县惠南新城开发区管委会 开户银行:建行上海南汇县支行  账号:059351-00261074184  2付款条件及时间。  a本协议书签订双方签字盖章生效后一周内,乙方支付征地费用(以每亩5万元为计价基础)10%的定金给甲方,即人民币375万元整。  b甲方在2001年元月10日前完成两宗地的全部拆迁工作,土地平整符合施工队进场条件(含提供施工用水、用电,水电费乙方负责),并负责办理完红线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建设许可证等所有工程开工的手续后,乙方同时支付征地费用的25%,即人民币935万元整。  c乙方园区内主体工程完工的同时,甲方完成全部"七通一平"("七通一平"的约定见第六、1款),代乙方办好《国有土地使用证》(绿本),乙方同时支付征地费用的30%,即人民币1125万元整。  d甲方保证在乙方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两个月内,代乙方办好《房屋产权证》,乙方在一个月内支付征地费用余款35%,即人民币1315万元整。  四、涉及征地范围内的建筑物与附着物的拆迁和住民的安置,由甲方负责,其发生费用在征地费用中包干列支。  五、甲方负责为乙方办理好工程报建手续,实行"一站式"服务,项目注册过程中的收费及项目建设全过程中的收费内容严格按附件一所列进行减免。建设过程中新增的收费项目,凡属政府行政收费的给予免除,属企业服务收费的甲方予以协调,给予优惠。  六、双方约定  1"七通一平"的约定  a"水通":甲方负责协调好乙方的供水问题,城市给水管修至乙方园区界线边的指定位置,管径不小于150,并免收用水增容费。  b"电通":在乙方要求的时间内,甲方应按时代办安装好乙方要求容量的配电设施,其安装费和用电增容费按优惠价由乙方承担。  c"气通":由甲方将天然气管网接至乙方园区界线边的指定位置,并代办开户等有关手续。  d"路通":甲方在乙方园区主体工程完工前,将道路修至乙方园区大门口。  e"通光纤、网络宽带":甲方根据乙方要求,将光纤、网络宽带接至园区红线边上。  f"通讯":甲方根据乙方的使用要求,将通讯线接至园区附近,根据乙方的申请,通讯设施安装时间不超过一周。  g"排污":甲方将城市排污系统修至乙方园区边界的指定位置,排污接口数量及管径根据园区规划协商确定。  h"一平":甲方将乙方征用的土地内进行场地平整(含地上及地下电网、管网等),高差不大于正负03米。  2有关手续的提供和办理。  一个圈地样本:上海南汇县的那块地(2)  a甲方无偿代乙方到有关部门办理建设项目的立项报批手续。  b甲方为乙方协调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发生纠纷时,若因乙方原因造成的,甲方负责协调解决,若非乙方原因造成的,甲方负责解决。  3乙方承诺不改变软件园和信息学院两宗地的规划用途,不挪作他用。  七、违约责任  甲方责任:负责代为办理征地及工程报建手续,协调好村、镇及有关部门的关系及本协议约定的所有责任。  乙方责任:按期支付征地费用和工程报建约定的有关费用。  若一方违约(违反上述协议条款中任何一条),由违约方向守约方按征地费用总额的1%支付违约金。  八、本协议一式八份,甲、乙双方各持三份,其余两份报送有关部门。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生效。  九、本协议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2000年11月14日,托普把华东区的"指挥中心"从绍兴搬到上海。进军"大上海"的行动正式打响第一枪。那天一大早,绍兴,浙江托普软件园就忙碌开了,兴奋了一夜的托普华东区总部员工们在忙着把一大堆行李塞进大客车。9点,汽车缓缓启动,车上的、车下的,都有些依依不舍的伤感,毕竟开园后大家已经朝夕相处一年多了。他们将要搬迁去的办公场所是位于上海浦东世纪广场旁边的一栋独立的7层小楼,房主是浦东西漕工贸公司--托普内部一直习惯把这里叫作"西漕大楼",以便和另两个办公点--位于陆家嘴的"永华大厦"和外滩附近的"港太广场"区别开来。这里位置不错,正处在世纪广场和世纪大道相交处,不远处就是上海标志性的建筑--当时正建设中的上海科技馆,旁边则是浦东新区政府以及其他政府机构。  也许这里"风水"诱人吧,在托普刚刚入驻不久的2001年春天,另一个"西部枭雄"--新疆"德隆"也在"西漕大楼"旁边的那块空地上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建设,2002年托普上海总部迁往位于南汇的上海东部软件园的时候,德隆上海总部也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西部枭雄"在上海滩还只是"擦肩而过"。不过非常讽刺的是,2004年春天,两个难兄难弟却先后在上海滩折戟沉沙,庞大的企业帝国一夜之间轰然倒下,引来外界非凡的关注度。后来,有后知后觉者笑道:"西漕西漕",就是西部企业的"槽"呀。  不过,还有一点也非常的令人不解。一向做事喜欢讨个口彩的托普,对于华东区总部搬迁这样的大事,怎么居然选了一个"11月14日"呢?这个日子可是"要要要死"呀,当然也许选这个日子的人喜欢唱歌,按照音乐简谱来唱,就正好是"多多多发",一切未可知。  随后搬迁到上海的还有"炎黄在线"(chinesecom)总部以及托普国际总部,它们的办公地点就在离金茂大厦不远的"永华大厦",占用了该大厦最高的27、28两层,崭新的地毯、豪华的办公桌椅,可谓气派不凡。同时,原上海工作部所在的"港太广场"一直保留。  在上海托普形成了三地同时办公的局面。自此,托普进军上海的布局基本成型。  "托普经济帝国"崩塌后,南汇政府官员对媒介表示:"如果是房地产商,地价至少是50万元/亩。"那么,托普最后付了多少钱呢?托普最后只付了5万元/亩的首期!据知情人士透露,另外折算成税收的3750万元款项,直到2004年底--南汇土地储备中心以25亿的"溢价"从托普手中把"上海东部软件园"土地重新买回来后--托普也没有如数缴清。在此之前,面对众多债主的起诉,南汇法院对占地500亩的上海东部软件园进行了"财产保全",并以25亿的底价对东部软件园土地进行了两次公开拍卖,但令人遗憾的是,最后竟都流拍了。按理说,在南汇50万一亩的土地价格并不算高,但世事就是这么难料,这也是南汇政府官员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最后,"百般无奈之下,只好政府买单"。  在无锡新区,托普以10万元/亩的地价征得55亩土地建设无锡托普软件园,承诺自建自用。可是最后,托普将该软件园的大部分出租了出去,因为当时该地块的地价已涨至20万/亩。工业用地严禁用于商业服务,托普逾规之举受到了无锡新区规划局的警告。  台州托普软件园开园一年后,市科技局官员考察了软件园后指出,这一年软件园有所发展,但没有原来设想的那么好,对当时台州托普的问题,该官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着重工程项目轻软件开发、重党政机关轻企业园区、重现实需要轻前沿研究的"三重三轻"现象。  2002年8月,重庆高新园将平整后的土地交到托普手中,希望加快建设软件园。因正陷于"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的媒体风波,托普并没有马上动工。高新园当然不愿看到一块很好的土地被荒弃,而且当时出让的价格偏低,现在一亩地少说也要50万元以上,便宜不能让托普白捡。有关官员对托普发出了驱逐令:"再不动工,我们要收地!"  此外,1999年落成的浙江托普软件园除了托普自己使用一部分以外,"培训中心"被承包作了旅馆,连园子里的小河段也做了鱼塘,2000年底随托普华东区总部搬迁上海后,那里一条电脑生产线也被作为"道具"搬到了嘉善台商信息产业园,也不知道该叫软件园还是叫什么园了;2000年的落成常州托普软件园入驻的企业就"常州博成"和"炎黄在线",除了托普自己用以外,根本就难招姓"软"的企业入驻。同样,在其他地区的托普软件园的情况也相差无几,软件园的大部分空间从建成那天开始就一直闲置着……  一个圈地样本:上海南汇县的那块地(3)  值得注意的还有,在"托普经济帝国"150家企业名单中,有两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上海托普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绍兴市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托普软件的大股东中,也一直有一两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这是不是托普圈地最明显又是最早的信号?  然而,即便市场对此早有诸多"不良的反应",从1997年开始,宋如华一鼓作气还是圈到了27个软件园。他知道一旦放开手脚去干了,接下去"复制"即可。在接受《英才》杂志采访时,宋如华表示,这27个软件园中的大部分都不像成都、上海的那么大。这些园区总共投资在20个亿以内。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托普的3个上市公司,还包括托普内部的股东的投资;银行的支持。三者比例各占1/3。  上海东部软件园的5个"最"(1)  在托普所有软件园区的建设中,上海东部软件园是最具"托普特色"的。  (一)最特立独行的建筑风格  此前建成的那些园区无不延续了西部软件园的风格,尤其是浙江托普软件园、常州托普软件园、宁波托普软件园,简直就是西部软件园的"翻版"。即便后来建成的威海托普软件园、金华托普软件园和咸阳托普软件园等也不无保留了"西软"的影子,尤其是那个大门的模样。而上海东部软件园却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模式,它彻底摆脱了"西软"。  首先,在园区规划上,气势磅礴,令人震撼。500亩的园区整体规划为一个巨大的世界地图,大有"鲸吞地球、怀包宇宙"之势。"五大洲"被设计为园区中的人工湖,除"澳洲大陆"那个湖以后,其余各"大洲"都在"海峡"处用桥梁连接起来,使得整个园区又形成了一个整体,而房屋和道路都设计在"四大洋"上面。东部软件园离浦东机场的航线非常近,据说从飞机上望下去,那种恢弘的气势,更迷人更让人陶醉。  其次,园区建筑非常"考究"。利用从人工湖中挖出的土方,又在园区中堆成了高高低低的几座山头,西面一个高高的土堆设计成一个虎头的模样,而东面一条长长的土堆则摆成"龙形",美其名曰"藏龙卧虎",同时这也在一马平川的园区中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让人不至于被园区中那些千篇一律的建筑弄得"审美疲劳"。  最后,园区的小处设计也非常注意。比如连接几大洲的那些桥梁就分别叫做"比尔·盖茨"桥、"王安"桥、"安迪·格鲁夫"桥等。  (二)最大限度的浪费土地  东部软件园的最大特点是整个园区三面都没有围墙,而是通过人工开挖的一条宽度达数米的"护城河"来与外界隔离。这样不但节约了修筑围墙的大笔费用,也非常巧妙的浪费掉了不少的土地。尤其"巧妙"的设计,是园区里"世界地图"的构思,首先人工湖的面积就已经占去了园区30%左右的土地,然后5座大山包、10数片小树林、无数个大草坪又占去不少土地,光绿化面积就已经超过70%,再加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园区道路和四个硕大的停车坪,你可以想象东部软件园到底还能有多少房屋建筑可树?  当然,宋如华把这些都叫做"生态型"、"园林化"的软件园区,是与国际接轨的超前之作,认为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才更能吸引"人才"加盟,有利于"软件的开发"。至于软件开发和环境幽雅之间、空气清新和吸引人才之间到底有一个怎么样的逻辑关系,我们就无从而知了,可悲的是,宋的这些观点似乎也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2002年7月16日,托普十周年庆典暨上海东部软件园开园仪式上,也许是实在无法忍受宋如华这些天花乱坠的说辞,在前去剪彩的路上,一位应邀前来参加典礼的上海市人大副主任毫不客气的给宋浇了一盆冷水,说道,"老宋呀,我可给你提个醒,你说你这是生态化、园林化,我可听到不少不同的意见,说你这是在浪费土地哟!"当时正意气风发地享受着"10岁生日豪宴"的宋如华,真不知道闻言后是如何的一种感受。  (三)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  东部软件园的建筑成本是多少?说出来也许会吓你一跳,每平方米300元!信不信由你,但这是千真万确的。宋如华经常拿出来在人前马后炫耀的就是,东部软件园的地下没有打进过一根桩。在上海这个地质疏松的城市搞这么大一个园区,敢于这样做的,估计也仅有托普,这的确可以称得上一个"创举"。  据宋说,这是有科学依据并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的,只要高度合适,就不会有事,这也是东部软件园所有的建筑均没有超过四层的原因。不过,宋如华有时候也不忘再补上一句,"打桩?打桩不要钱吗?把钱埋到地下,又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  300元,这只不过是账面成本而已,如果算实际支出的话,还要低很多。  因为托普还拖欠了大量的工程款没有支付给建筑承包方。直到2003年底,承担建设东部软件园的南通四建还有2000多万的工程款没讨要到手,只好一张诉状把托普告上了法院。其余几家承包商被拖欠的款项也是数量不等。  拖欠各种应付款项,是托普的一大"优良传统"。不管是供货商还是建筑商,大到上千万的建筑款,小到数百元的"鱼苗"钱,能拖就拖,能不付就不付。可以说,从托普成立的那一天起,每到年关都是宋老板最"难过"的日子,各种各样的债主一批批的上门,每到这时候,托普的保安们也是最繁忙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冲突总是难免。  2003年12月19日,因上海托普学院学生公寓楼工程款纠纷,托普方面与浙江海盛、迭加、长住等3个施工单位的数百名工人发生"武装冲突",双方动用了包括警用橡胶棒、铁铲、铁棍等在内的"武器",结果是人伤物损,托普学院和东部软件园的门卫室、大门、灯箱、路牌被砸得稀烂,数十人轻重不等的负伤入院,另有数人被拘押。上海方面动用了大批警力才控制住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差不多同一时间,同样的冲突也在嘉善的托普信息产业园里上演。其他地方的此类闹剧也是时有发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托普正一步步从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饽饽"变成一个"令人生厌"的"问题"企业,"高科技"的光环渐渐暗淡……  上海东部软件园的5个"最"(2)  (四)最快的建设速度  上海东部软件园的建设速度,也创下了托普软件园建筑史上的一个新记录,并且极有可能是中国建筑史甚至是世界建筑史的一个"奇迹"--包括上海托普学院在内的近千亩的园区竟然是在"100天"内完成的。  2001年5月,收割完庄稼后的这片土地在经过平整后交到了托普手里,为了配合当年9月托普学院新生的入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大集团形象,宋如华提出了"大战一百天,迎接开门红"的口号。月底,按照事先完成的设计规划和施工方案,分段承包的中建二局一公司、南通四建、浙江利众、张家港新港等多家建筑公司同时进入施工现场。  那是怎么样的一幅场景呢?只能用火暴、激动人心来形容。在半平方公里的偌大工地上,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数千建筑工人挥汗如雨、日夜奋战,灯火更是通宵不眠,在上海盛夏酷暑的衬托下,工地更是充满了"火热"的气息。  软件园是一天一个新模样,建设过程中,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官员多次到工地视察,被托普这种"奇特"的构思和"神奇"的建设速度所深深"震撼"。南汇县政府更是把这里当作了科教园区的一个样板工程,从各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政策优惠。  不过,豪情终归只能是豪情,老天也不是总给宋如华以万般的青睐。2001年,上海的"梅雨"来得特别早,而去得则特别的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托普的工期。托普学院的工程实际上是到当年的10月才基本结束,10月底新招的学生才开始陆续进入新校舍。至于东部软件园,则是在2002年3月份才全面入住的。  (五)最差的建筑质量:女官员摔得血流满面  2002年5月的一天下午,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一位女官员再次莅临托普,在宋如华等人的陪同下,女官员一行兴致勃勃的来到东部软件园--那个托普和日本合资的华之樱公司所在的开发现场--视察。一路谈笑风生的走来,刚刚踏进开发大楼,就听见"扑通、扑通"两声沉闷的响声,众人仔细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女官员和一位老专家双双摔进了院子中央那个深深凹进去的天井!大家七手八脚的赶紧把两位扶起来,一看,坏了,血流满面,这下宋如华们可吓得不轻,赶紧送医院,一查,两人的鼻梁都摔破了。  一场本该欢欢喜喜的视察,就这样结束了。  究其原因,其实就源于东部软件园那粗糙得漫不经心的设计和施工。大楼里弄一个天井式的"四合院"结构,这无可非议,但那个天井为什么又要弄凹进去?如果偏偏要凹进去,那么,是不是至少应该把这个"陷阱"的颜色与周围的颜色区分开来?如果这样也罢了,那是不是在入住的时候应该在"陷阱"四周摆上几盆花草,起个"警示"作用?  结果什么防范措施都没有。"悲剧"发生,也在情理中了。其实,东部软件园"神奇"的建设速度,"低廉"的开发成本,又有何资格谈质量保证?  如果说托普建造的27个软件园都是"豆腐渣"工程,可能有些夸张,但如果说托普建造了27个"问题工程",这似乎一点也不过分。成都西部软件园从投入使用的那一天开始,就是这里补一补,那里填一填;上海托普学院教师宿舍投入使用的时候,竟然才发现窗子居然有一半打不开;东部软件园的别墅,窗子看上去蛮大的,但除了中间巴掌大的一小块可以打开外,其余居然都是固定的。至于内部构造更是莫名其妙,有的别墅里面的房间全是鸽子笼般大小的空间,放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后,人就没地方搁了……  圈地诀窍:"用投资换市场"  "很多人骂我们,说托普搞这么多软件园干什么,其实这是我的思路。我们把这个经验总结为:投资换市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托普和当地的利益关系结合起来,我们要有投资,有产出,要对地方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有贡献,当地比较重视,这叫投桃报李。"面对外界一直不断的置疑,宋如华说,"搞园区,地方政府高兴(地价优惠),银行放心(抵押贷款),贴近市场(就近容易拿到各地订单),非常划算。"  历史的事后回忆,往往掩饰了许多无奈的叹息。宋如华的理直气壮,不知道现在是否还能让那些与之打过交道并且费尽心机引托普入驻的地方政府官员心情大好?托普软件园落户咸阳时,就曾流传着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  除紧邻西北中心城市西安外,近50万城区人口的陕西省咸阳市,与其他内陆中小城市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西安是"城",咸阳是"乡",不少咸阳人总觉得离西安太近咸阳吃了亏,"灯下黑定势"影响了咸阳的发展。  2000年10月,咸阳市秦都区领导在一次业务往来中偶然得到托普集团拟在西北地区投资建设软件园的信息,立刻动了心。那时候的托普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不久,机会悄然而至--宋如华要来西安开会。  提前得到消息的秦都区委书记兼区长徐新荣专程赶到西安咸阳机场。宋如华一走出机场,他就迎上递去一束鲜花,彬彬有礼地附上一句,"欢迎来咸阳考察"。当晚,咸阳人再次让宋如华"感动"--宋在西安的商务活动一直进行到晚上9点,咸阳市市长李堂堂饿着肚子等了3个半小时。两人见面后恳谈到晚上11点。宋如华离开时,作为堂堂一介市长,李堂堂更是当起了"服务员",打着雨伞在路口相送。  这算得上是一个现代版的"程门立雪"。  据《咸阳日报》报道,当时,托普已经考察了西北好几个省会城市,初步选择落户于西安。但是,咸阳人的热诚、务实给宋如华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托普人都能有咸阳市领导的敬业精神与高效",在一次集团中层以上干部会上宋如华说:"托普会做得更好。"  2001年4月8日,在西北,渭河岸边,以陕西咸阳为中心,投资5亿元人民币的托普西北软件园隆重奠基。为表彰宋氏对咸阳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咸阳市政府授予其咸阳市"荣誉市民"的称号。  签约并不是咸阳人热情服务的休止符。  秦都区专门成立了以区土地局副局长为首的办事小组,帮助办理各种手续,包括为建设人员在附近农村租房、找人做饭等。在征地最紧张关头,3名政府工作人员日夜住在工地。一段时间,托普集团因资金调度问题,征地款未按时到位,秦都区政府更是担保借款300万元垫付给村民,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这是咸阳近年来最大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从而被誉为咸阳的"特号工程"。  西北软件园奠基时,托普软件还与咸阳市签订了建设"数字化咸阳"的合作协议;与工商银行咸阳分行、中国银行咸阳分行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真是好一个冠冕堂皇的"投资换市场",好一个"引凤筑巢再筑巢引凤"。  为了完成招商的指标,为了考核有个优秀的政绩,换种说法,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现阶段的中国有着太多类似于咸阳的地方政府,他们普遍患有资金饥渴症--正是这样的"卖方市场",也进一步成就了号称"在四川存款有12个亿"的宋如华。  在内部讲话中,宋如华还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县委书记不懂软件,但听人家说搞软件比搞其他好后,就找到了宋如华,"宋老板,你来我这里搞个软件园,我算了一笔账,种软件比种稻谷划算。"县委书记的账是这样算的:1亩地,农民1年收入是多少呢?就算1000斤谷子,1块钱1斤,就是1000块钱,这是收入还不是利润,利润要精打细算才100块钱;1亩地如果盖1幢楼,"你们搞一个最小的MIS,起码3万块钱,产值3万,利润3千总有吧?"  "宋老板,你得给我种软件,不要种水稻了,农民种水稻太吃亏了",宋如华转述该县委书记的话说,"种软件"的利润比种粮食"高多了","30倍呀"……  27个软件园成就了宋如华这个IT界最大的"地主"。如果不是资金链断裂,托普可能还会圈得更多的土地,上演更多的"神话"。在跑马圈地的过程中,托普的总资产迅速增长到"100亿",其中软件园背后的地产增值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至今谁都无法说出在托普软件园中究竟孵化出了多少软件企业、开发出了多少软件产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软件园政策  如果1997年宋如华没能拿下西部软件园的国字号牌子,以后的托普又会是怎样的呢?问题又回到了开头,但注定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建设软件园是国家发展软件产业的重大决策之一,但因为预期效果与现实差距太远,在国内至今不同的人对软件园有不同的看法--主管部门会说中国软件产业需要软件园;软件园的策划者和经营者会说软件企业需要软件园;软件企业则可能会说政府或软件园自己才需要软件园。事实上,一些发达的国家根本就没有什么"软件园",印度也只有班加罗尔,内涵与中国也有差别。  截止到2003年9月,中国总计建成了33家国家级软件园,但多数软件园只是停留在"筑巢引凤"的层面,软件园不姓"软",只提供房屋的"硬件"设施,有的软件园干脆充当"房东"角色,只收房租;有的软件园里入驻的却是餐厅、美容院等;在一片"软件园泡沫"声中,只见彩旗飘,不见利润交。《计算机世界》的记者高丽华、黄志光等在先后走访了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西安、大连、长沙等地软件园后,调查认为国内软件园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软问题",即如何定位软件企业、软件园、软件产业三者关系的问题。  软件园的"是"与"非"、陷阱与魅力皆因此而起。  信产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对外公布的数字表明,即使到了软件园大发展的2001年,在全国软件产业80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中,由软件园实现的销售收入(245亿元)也只占30%。2002年全国软件产值1100亿元,其中北京(330亿元)和深圳(200亿元)几乎占了一半,而作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在2002年3月才迎来第一家企业--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深圳甚至到2003年还没有一家国家级软件园。  东软的刘积仁把国内林林总总的软件园分为"三种模式":政府办的、企业办的、官助民办的。但不管哪种模式,政府的作用都举足轻重。  在中国,"政府行为"后面的潜台词,往往是对市场机制的扭曲。非议"政府行为"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由此可能引发的中国软件产业的依赖心理,动辄"要政策,要扶持,要保护"。但诚如刘积仁所言,现在国家对软件业已经给予了太多政策,估计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的软件业能像中国一样得到如此多的优惠。  这里要指出的是,2000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发展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的意见》--业界称之为"18号文件"--对软件产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并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设软件园的高潮,国家级、省级、市级软件园遍地开花。而借软件园开发炒作土地的事情在此背景之下也是屡屡发生。然而即便如此,同年底,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还是正式批准了东部软件园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群……  无庸置疑,这些都为托普南上北下、行建软件园之名实为圈地制造了机会。此后不久,信产部部长吴基传公开明示,"软件园如果只挂牌而不培育软件企业、促进软件行业发展,那么就要摘牌。"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不过,地方政府没想到的是,笑得最开心竟然是宋如华们。  档案链接:托普27个软件园名单列表(1)  1西部软件园:1997年首批授牌的国家四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也是重点支持的两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是托普集团承担的第一个国家软件园。总体规划占地1000亩,地价是6万元/亩。  2上海东部软件园:位于上海市南汇区,是2000年11月确认的国家东部软件产业带的核心园区之一,园区规划占地1500亩,计划投资10亿元。其中一期占地5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投资5亿元。  3常州托普软件园:位于江苏常州新区,首期投资近1亿元,占地近50亩,完成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4浙江托普软件园:位于绍兴经济开发区,占地200亩,1999年落成,总投资1亿元。首期投资5000万元,占地56亩。  5宁波托普国际软件园:位于浙江宁波保税区内,首期占地50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是托普集团在华东地区的软件进出口加工的核心基地。  6威海托普软件园:位于山东威海市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500亩,园区建成产业区、培训区、创业区、休闲区四大区域。  7湖南托普软件园:位于长沙宁乡高科技工业园内,园区一期工程占地252亩,是一个以软件开发园区为主体,集教育园区、生态园区三园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8嘉善台商信息产业园:位于浙江嘉善县,是托普集团联合台湾谊远科技共同投资100亿元建设的,占地4500亩,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达500亿元。有报道说地价是3万元/亩,而实际情况土地是白送给托普的。  9邛崃托普生态科技软件园:位于四川省邛崃市市郊,总占地面积230亩,其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70%;南邻大邑的花水湾、西岭雪山,西接邛崃天台山风景区、雅安碧峰峡。该园区2000年3月征地规划,6月开始施工,2001年8月装修全面建成;集计算机培训、网络及通信实验室、技术培训、餐饮、娱乐、接待于一体的综合性接待基地。  10西部软件园川南分园:位于四川省自贡市汇东新区,规划投资在3000万元~5000万元。签约于1997年底,开工于1998年初,是真正意义上的托普"第一个软件分园"。  11重庆托普软件园:2002年3月,托普与重庆北部新区高新园签订了项目投资意向书。宋如华希望能得到500亩土地,但高新园只提供了113亩。托普计划在2~3年内投资10亿元建设重庆最大的软件研发中心和软件工厂,组建重庆市最大的物流中心和托普重庆信息技术学院。  12托普云南软件园:拟在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投资建设的托普云南软件园主要包括软件工厂和客户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合620亩,总建筑面积58388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亿元。该项目的实施进度初步安排为:2002年12月计划完成施工图设计、招投标及开工;2003年11月完成工程施工;2004年4月完成设备购置和网络系统建设;2004年6月完成设备安装与调试、工程交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13金华托普软件园:2001年2月12日,托普集团与金华市科技园正式签订土地出让协议。首期投资5000万元,征地30亩。托普集团副总裁蔡勤春说:"金华托普软件园是东部软件园在浙江托普软件产业群中的重要分园,待软件园全面建成后,可形成年产税务、工商等软件6万套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创利税1000万元。"  14台州托普软件园:2002年4月24日,台州托普软件园正式开园。作为台州引进的第一家软件企业,当天,托普集团先后与天台育青中学、温岭市政府分别签订校园网和信息化工程项目合同,金额达3000万元。  15无锡托普软件园:位于无锡市场新区管委会、科技局旁,大门正对长江路主干道,占地5704亩,包括学术交流中心、服务中心、3栋别墅等,并将改建6078平方米用作PC机的生产线。园区内有人工湖,绿化面积达65%以上。  16珠海托普软件园:"从今天起,9个月之后珠海托普软件园将在珠海科技创新海岸建成。"2001年8月2日,宋如华在珠海度假村酒店出席珠海国家高新区与托普集团关于建立珠海托普软件园签约仪式后明确表示。据了解,珠海市政府无偿划拨珠海高新区250亩土地给托普集团建设珠海托普软件园,并聘请宋如华出任珠海国家高新区顾问。  17托普南方(海口)软件园: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南海大道168号海口保税区内。一期占地面积100亩,总投资5000万,200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拥有手机及计算机生产线两条,300人左右研发中心、300人左右培训中心,是海南省第一个集软件开发,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制造,计算机培训及客户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软件园。2001年11月9日,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托普集团合作兴建托普集团软件园二期工程,征地1000亩,投资5亿元,用1~3年时间建成"海南信息产业园"。  18托普西北(咸阳)软件园: 总投资5亿元,区总体规划约900亩,预计在2002年内全部建成。软件园分为软件园区、教育园区、生态园区及入园企业园区。  19托普东北(鞍山)软件园:一期工程占地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二期工程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各类技术开发人员1000名。全部工程将在2002年7月18日竣工,与鞍山科技大学联办的托普信息学院已经成立。该软件园据称2001年销售额实现12亿元,利税3700万元。  档案链接:托普27个软件园名单列表(2)  20托普北方(大庆)软件园:是托普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大庆高新区内独资建设的专业化园区。园区占地面积为375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75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整个工程预计2002年底前全部完成。  21华南软件园(托普深圳技术中心):位于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前期规划占地50亩。  22新疆软件园:规划占地总面积为3000亩,位于新疆北坡经济带的龙头位置,距离乌鲁木齐市只有30公里,距离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只有18公里。  23托普天全生态科技园:签约购买雅安周公山山地。  24沈阳信息港:位于沈阳市高新区,占地约32亩,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  25托普昆山软件园。  26三峡托普软件园。  27成都市高新西区生产基地。  注:以上资料和数据都来自于媒体相关报道以及托普对外宣传资料,实际情形限于条件,作者无法一一考证。据了解,华南软件园(托普深圳技术中心)、三峡托普软件园、新疆软件园只是属于规划,一直没有建设。位于南京江北高新区的南京托普软件园,2001年建成后不久就转手卖掉了;江苏南通托普软件园签约和开工都在"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媒体风波后的2002年底,所以没有引起外界关注;安徽淮南托普软件园,因规模不大且地处偏僻,也并不被外界所知晓。此外,至"托普经济帝国"崩塌前,宋如华考察过并计划兴建软件园的地方还有福建厦门、河南郑州、江苏连云港等地。  第十章  为搞"十周年大庆"想买一架飞机  如果说"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中长期目标,那么"十周年大庆"就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进入2002年以后,整个托普集团前半年的工作其实都是围绕着"十周年大庆"在运转。  早在2002年2月的托普集团CEO会议上,就已明确了"十周年大庆"的三个重点工作:一是成都托普总部大楼的落成典礼,二是上海东部软件园的开园庆典,三是嘉善台商信息产业园的庆祝活动。5月,宋如华亲任组长的"十周年大庆"工作小组开始投入紧张的策划实施阶段。经过各种大会小会讨论,"十周年大庆"最终确定的活动内容有--一、企业形象宣传1庆典期间,在全国各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集中的广告宣传;2以"十周年庆"为主题的路牌广告,上海、北京、成都、广州、西安等区域中心城市的高速公路入口、机场入口、其他交通要道主要入口,都必须有立柱广告;各分公司现有的路牌广告在十周年庆期间也必须更换为该主题;3成都、上海布置大型的"托普十周年成就展示厅";4期间,产品宣传等一律统一为"十周年"相关的形象设计;5庆典期间,各专业集团以及成都、北京、上海等地要联合举行大型的新闻发布会,各分公司尤其是有软件基地的地方必须配合进行宣传;6各地庆典仪式,必须邀请到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出席。  二、宣传资料1企业文化丛书的准备:《托普典章》重新出版,《托普之路》、《我们将拥有未来》以及大型系列画册《走进托普》(共分"集团简介"、"领导关怀"、"产业基地"、"托普大学"、"发展历程"、"托普产品"、"骨干企业"等)的出版;2"十周年"专用纪念品的设计和定制;3"十周年庆"专用介绍光盘的制作;三、园区布置各软件园区必须在所有建筑物上安装霓虹灯,庆典期间统一亮灯,以营造喜庆氛围。  因内容名目繁多,其他的次要项目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据了解,为统一规范企业形象和"十周年庆"相关宣传资料的设计,托普2001年初就与国内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签约,由广告公司对企业VI系统进行了全方位设计。由此可见,宋如华对"十周年庆"的重视程度。为便于参加在华东区域--上海、常州、昆山、无锡、嘉善、绍兴、宁波、台州、金华等地的庆祝活动,宋甚至还提出了购买一架直升机,后由于上海东部软件园正处于浦东国际机场的航空管制范围,无法修建停机坪,才不了了之。  一个有着周年情结的企业  宋如华是一个相信"天意"的人,托普更是一个有周年情结的企业。  1992年7月18日,经过近半年的摸爬滚打赚了一点钱的托普在位于成都市建设路的国光招待所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成立仪式。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就被"法定"为托普的周年庆。  1993年,一周年之际,宋如华邀请了来访的成都市成华区人事局领导一行,在电子科大附近的"神仙豆花庄"共进午餐,以示谢意;  1994年,二周年庆典,在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和宾馆举行了一场产品展示会;  1995年,三周年庆典,在成都一家叫狮子楼火锅城的地方举行,邀请了包括各界客户、相关部门领导、电子科大等方面的客人参加;  1996年,四周年庆典,是托普创建以来的一场声势最为浩大的"托普集团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会",这也是一场非常时期的企业公关活动,最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7年,五周年,托普第一次在自己的地盘"托普科学城"举行庆典;  1998年,六周年庆典,正在成都出席会议的时任科技部常务副部长的徐冠华来到西部软件园托普庆典现场,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让年轻的托普人群情激昂;  ……  为什么说1996年的四周年庆典是托普历史上最具特殊意义的一次庆典?  那年四五月间发生的"内部分裂"险些让托普夭折。当时,很多人都发出了"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虽然宋如华最后力挽狂澜,但托普受到的"伤害"已是非常严重。正在这个时候,即将到来的四周年庆典给了托普一次重振元气的"危机公关"机会。  宋如华非常重视这次庆典活动,在资金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仍想方设法抽调了50万元用于布展,展场地点就在托普新办公区--成都双林路256号成钢商厦的二楼大厅,1000多平方米的空旷大厅里,托普人加班加点,仅用了短短四天,就把大厅布置得富丽堂皇。  展厅分为五个主题展区:托普企业介绍、托普微机产品、托普"三金工程"软件产品、托普显示屏、合作代理品牌。1996年7月17日到20日,为期4天的展示会和庆典隆重举行,那几天嘉宾云集、盛况空前,来自中央、省、市、区的各级领导总计100多人莅临会场,400多家新、老客户从全国20多个省市区赶来,省内各界友人共计5000余人出席。  在开幕式上,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领导和嘉宾们对此也是赞赏有加。展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签订合同协议金额4000多万元,其中当场签订的正式合同就达1021万元。在内外危机双重夹击之下,四周年庆典无疑成了托普的一场企业公关"秀",不但成功化解了外界的种种猜测,度过危机,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员工凝聚力。  2002年,托普成立的第十个年头,也是一个全面展示托普"成就"的绝好时机,宋如华还知道,今天的托普比1996年更需要一次"公关"--无论是对外界,比如银行、地方政府等,还是对托普企业自身,比如发展现状、未来战略等。  一次公开的"醉"酒  没有谁比宋如华更看重"十周年大庆"了。  早在2001年关于"九周年庆典"的筹备会议上,宋就说过这样一段话:"1996年四周年庆典举行的'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会'对拯救托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九周年期间也要这样做--成都、北京、上海是主展示场,其余有园区的地方都必须布展,没有园区的租赁场地也要搞。费用由集团公司统支,以后适当分摊,要集中'展示实力,树立形象',要'务实'不能'作秀',为明年的'十周年大庆'做准备。"  2001年6月15日,刚从美国考察回来的宋如华主持召开了"九周年庆典"准备工作汇报会。在听取上海、成都、北京三大中心展场以及中南区域、东北区域、华南区域和常州、绍兴、宁波、威海等地项目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后,宋大为光火,非常不满--  你们都不是很重视。如果你们是老总,你们觉得庆典、布展应该统统都撤掉。这是一件好事情,不是一件坏事情,为什么不认真去做呢?给你们一个充分展示公司的机会,给你们一个邀请客户、邀请政府官员、邀请合作伙伴的机会,也给你们一个增加内部员工凝聚力的机会,都不当一回事情。如果不愿意干的就举手。听了半天了,我完全满意的竟一个也没有。有固定指标的完不成,没固定指标的也完不成,一个个还牛得很。等搞完了庆典就清算,没有效益的就请离开公司。在国外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个庆典要泡汤,现在果然不出所料。相应的人员7月份过后要严肃处理。  第三天,在另外一次会议上,宋又提到了九周年庆典和"十周年大庆"。  他强调,一定要围绕九周年庆典,为明年"十周年大庆"做准备,并再次重申这里面至少有四个机会可以抓住:一是展示公司实力的机会,全面展示公司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二是提供一次与各级领导交流的机会;三是提供一次与客户交流的机会;四是增加员工凝聚力的机会。"明年十周年的时候,托普就接近国内IT企业第一集团军了,硬件是联想第一,通信是华为第一,软件托普就是第一,那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和重要的分水岭"。  然而即便如此,托普的九周年庆典还是没有多少精彩之处。除海吃海喝一顿,弘扬了一下托普的"酒文化"外,就只是在全国各地留下一些"可有可无"的企业形象与产品展示厅。尤其是上海,当时东部软件园还没有建好,托普还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基地,其展示厅是租赁的位于江苏路500号的电信世界二楼大厅,在耗资上百万装修布展后,却一直鲜有人迹光临,后来那地方便改成了几个业务部门的办公场所。  不过,九周年庆典还是有一件非常重要的"献礼工程",那就是在浙江嘉善签下了托普最大的一块土地--占地3平方公里的嘉善台商信息产业园。2001年7月18日,宋在嘉善举行的签约新闻发布会上"豪情"宣布:托普两年内将完成100亿人民币的投资规模,使这个占地4500亩的信息产业园建成后产能达到500亿人民币,赶上并超过苏州的台商园区。  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后,醉醺醺的宋如华一行回到了上海继续为"九周年"狂欢,那天从不曾在公司员工面前醉酒的他,居然在两百多号人面前实实在在的醉了一回,也许是被酒精闹的,也许是被那个"100亿投资"的豪言陶醉的,反正宋那天是真"醉"了。  还要招10000名软件工人(1)  2002年7月,正值托普"十周年大庆"之际,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地的主流媒体都刊登了一则同样的招聘启事--"托普:从风雨中走来,急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共创辉煌"。几乎一夜之间,这些城市主要交通要道的入口处也都树立起了相同内容的路牌广告,加上网络传播,关于"托普急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的帖子在论坛里被炒得热火朝天。  托普的招聘广告不仅详细列出了5000名软件工程师的具体构成,还非常细致地写明了具体的工作地点和人员分配,让你不得不相信此次招聘的诚意和急迫性。  5000名软件工程师,具体包括--  行业专家100人,其中业务规划人员40名、业务建模人员60名;  技术员400人,其中项目管理人员100名、配置管理人员100名、质量管理人员100名、测试管理人员100名;  系统员1500人,其中构架人员100名、数据建模人员400名、分析设计人员500名、网络设计人员200名、界面设计人员300名;  开发人员3000人,其中编码人员2000名、测试人员1000名。  此时的托普在全国有27个软件园,招聘广告表示新员工将被分配至哪些地方工作。其中人员安置最多的是成都西部软件园,共970人;上海东部软件园次之,为640人;居第三位的是咸阳软件园,为384人;其余普遍在100~300人之间。数量最少的是乌鲁木齐、拉萨以及三峡软件园(宜昌),也各拟安置52人--而实际上这三个地方当时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托普软件园,也没有托普的分公司或办事处,直到现在也没有,只是因为宋如华根据构图的需要在中国地图上随便点了一下而已,于是那里便就有了一个软件园。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