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透析童年-2

作者:王树 字数:18889 更新:2023-10-09 13:43:38

“这孩子一生下来嗓门就这样大,要不脾气大,要不就是块唱歌的料!”  “这孩子长得这么丑,像个小老头!”  虽然同还不懂这些话的意思,但是他的感觉很灵敏,完全开放地感受和吸收着周围的信息,感受着周围的能量。他发现,周围的成年人,正以欣赏的眼光,在欣赏着自己这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来到这个新世界,这样的氛围,出乎同的意外。同更想不到,那种出乎他意料的语境和氛围,竟然是他在未来成长中的主旋律,生活中随处可见。体会成长中的各种评判  不断地被评判  成长中第一个致命的评判,来自于同的身体。  不知是同从天堂来的时候太着急,还是在光的隧道里待得太久,同的身体特征看上去与其他孩子多少有些不同。好似可爱的外星孩子来到地球,但却绝对不符合地球人的审美标准。只有那双幽蓝而深邃的眼睛给同留下了堪可发展的基础。  在成人的世界里,看得见的现状才是重要的。他们很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到孩子内在可供发展的潜质。所以,父母认为,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多变的时代里,一个孩子假如失掉了正常或出色的相貌,那么就意味着首先失掉了半壁江上。剩下的就是加倍地学习,加倍地努力,从而取得生存的机会。  在这样的理论基调之下,表达这个主旋律的语言,伴随了同整个童年与少年,而有些似乎还打着“爱”的旗帜。  “孩子,你的身体有些问题,所以要好好学习,否则长大可怎么办呀!”  “同妈妈,你家这孩子是怎么回事,你带他到医院瞧瞧吧!”  “这位同志,你的孩子有问题,很有可能会影响生理和智力的。”  “他长得好怪啊,我们的孩子不和他玩儿!”  ……  刚开始的时候,同并不在乎这些说法,因为他清晰地知道,他的天使之翼,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支持自己在成长的历程中,经历一次次的蜕变,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但让同没有想到也无法接受的是,父母以及亲人对自己的评判甚至嘲讽。  “你瞧瞧你长的什么样,真给我丢脸。”爸爸不痛快的时候会这么说。即使在与妈妈的争吵中,也不忘以此来攻击妈妈:“当初不让你要他,可你非要,你看他如今这样,就和你一样蠢!”可同并不觉得自己愚笨,更不理解外貌与愚笨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妈妈伤心的时候,也会说:“你怎么就不给妈妈争气呀!”  “看你那样子,不要跟着我。”哥哥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向同表达他的愤怒。  父母和亲人会不自觉地以整个社会认为“正确”的标准来评判同。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所有的人,都在用评判来衡量彼此。  众口烁金,积毁销骨。成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眼光与评判,把多少本可以才华横溢、本可以魅力独特的孩子刺“死”。同也不例外,原本坚定的信念开始动摇:或许我真的不好?“自己不够好”的内心感觉开始蔓延,将从天国带来的信念慢慢遮盖。  同开始留意其他孩子的相貌和身体特征。看到那种很符合成人标准的漂亮孩子,同多少有些羡慕之意,并开始久久地神游,想象着自己如果是这样,那该有多好啊!  看到和自己状况相似的孩子时,同通常有两个表现:在有旁人的情况下,他会选择快速离开,因为他不想一起承受那种异样的眼光和尖刻的评价;在没有旁人的情况下,他会走上前去,用同情与爱心去温暖他。  当然,评判并不仅仅发生在同的身上。  一天,哥哥不小心做错了事情,他却不出所料地受到了爸爸的评判——他是一个没出息、毛病多的孩子。  邻居小毛的妈妈,正在大声地训斥小毛:“你怎么就这么笨呀,为什么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二名呢。”小毛小心解释道:“我也不知为什么呀,可能是有点粗心吧。”可新一轮的批判又开始了:“你就是个粗心大王,你什么时候细心过,考不上好学校就扫垃圾去吧……”  在这个世界里,评判似乎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当然也适用于成人之间,大家习以为常,就像是评判一只宠物狗的成色,他们当然不会去理会这只宠物狗的感受。  上学了,同很惊讶地发现,原来真正专业的“评估师”是学校的老师们。评判的语言就是老师们的常规武器。  “瞧你这五音不全的嗓子,音乐课对你来说简直就是浪费。”  “就你这么胖还要跳舞,哪儿都不协调,行吗?”  “我这可都是为你好,就你这成绩,别说重点,就是考普通学校也难。”  “你爸妈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笨孩子。”  多少年后,老师们的这些“专业术语”都还深深地刻在同的心头,估计也刻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头,像座右铭,又像墓志铭。而老师们,还在日复一日地对着一茬又一茬的孩子,刻画着同样的“座右铭”,抑或是“墓志铭”。  很多时候,同不喜欢与人打招呼,因为他讨厌别人用异样的眼光或同情的眼光看自己。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喜欢通过观察慢慢熟悉这个人之后,用眼睛与对方连接,这就是他认为的最好的礼貌方式。同时,同觉得真正的礼貌是尊重别人的一切,而不是仅用“老师好”来表达。  但老师们却以这样的标准,来评判同以及其他同学:“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不懂得叫人!”那一刻,同觉得最没礼貌的是老师以及那些不懂孩子但又肆意评价孩子的人,当然,他不能说出来。  就这样,同走到了少年时代,即使他的成绩犹如妈妈的忠告一样,十分优秀,但他依旧不够自信。  班里的一位同学写给异性同学的一首诗,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公开宣读了那首诗。在同的眼中,这首诗真实而美好地表达着同龄人对爱的感受,但却得到老师的羞辱:“你以为你是个诗人,你这么早就不学好,就学人谈恋爱,我看你是没救了!”震惊、恐惧、无言……同彻底被这个成人世界击昏了,想起自己暗恋一位女同学,他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无可救药。不要以孩子的成绩挣面子  不断地被比较比较  顺从父母的期待,为了弥补自己欠缺的外在形象,同总是拿到最好的成绩。同对于学习,是有不同凡响的天赋的,学习本身是轻松和愉悦的,而且同也会始终保持努力学习的状态。因为对于妈妈来说,不但要有好成绩,而且要有好态度,不然,妈妈会唠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还不够努力,不然会更好!”  而同的好成绩,却又成了哥哥的噩梦。  哥哥与同不同,他拥有健壮而高大的身体,英俊而有棱角的脸庞,这使得哥哥从小就喜欢体育。同原本以为像哥哥这样相貌堂堂,爸妈就应该知足不再担忧什么了。但看起来,事实并非如此。  “长得好管什么用,学习不好以后拾大粪去!你的脑子难道就被狗吃了?”而同的好成绩,正好成了父母教训哥哥的有力佐证:“同样是父母生的,为什么弟弟的成绩那么好,你却这么差!你什么时候能像同一样,考个好成绩回来呀!”  每每这个时候,同心中多少有些得意,但也很疑惑,自己长得不好,被爸妈批判,为什么长得健康、好看的哥哥,也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每次成绩出来后,哥哥都会不出意外地被打一顿。之后,哥哥就会好久不理睬同,不论同怎么讨好哥哥,哥哥依旧像一个冷漠的杀手,这让同害怕。  邻居家的阿姨,经常给妈妈炫耀她的孩子又获得了怎样的比赛成绩。这对哥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妈妈回来后会训斥哥哥,也附带鞭策同:“你看人家强强,多给人家父母争脸,又得了第一名。再看看你们,怎么就不如人家呢?我没少给你们吃,没少给你们穿,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你们,你们这样对得起谁呀?”  当然,同的成绩和哥哥的特长,也是妈妈赖以炫耀、为自己挣面子的筹码。  在同和哥哥的学校,有一个地方是同的“天堂”、哥哥的地狱,那就是——成绩公布栏。老师们把“比较使人进步”奉为信条,每次考试后,公布成绩、排列名次、上光荣榜、进黑名单、开家长会……这些,总是学校和老师乐此不疲的。于是,家长会后,一小部分孩子进了“天堂”,一大群孩子下了“地狱”。  对于成人来说,生活就是如此,房子、车子、妻子、票子、孩子……成人习惯于通过反复的比较,获得社会的认同,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卓越,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优越,抑或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都是希望从外在的世界,获得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事实上,这样的“安全感”,与生活无关,与幸福也无关。  成人们不知道,对于孩子来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内在资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最好的自己。孩子人生的梦想和角色  “你不是你,因为你的存在需要依赖于别人的评判和比较。”成人的世界,就是一个亦幻亦真的舞台,每个人都丢掉了真正的自己,穿上了戏服进入舞台角色。同已经熟悉了这一切,也学会了这一切。  同的好成绩让同一路绿灯。这期间,经过各种后天的努力,同也越来越符合这个社会所谓的“正常的魅力”的标准了。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同总会获得最好的成绩,他越来越多地获得周围人的认同。成绩、掌声、荣誉……这些将同的戏服装扮得越来越华丽。穿着这套戏服,同感到快乐无比,因为这一切是父母从小就为他编织的梦想,并成功地让他认为这真是他自己梦寐已久的事情。同在这个舞台上起舞着,表演着,他看上去越来越自信。  同也会碰到一些儿时的伙伴和熟人,起初他会有一种莫名的尴尬,似乎对方的眼睛在告诉自己:“我知道你的过去!”但很快,同发现,自己才是舞台的主角,其他人只是配角,所以,自己很有理由比他们好,这让同感到安慰。  当然,同也能感受到,那些熟人一边在恭维自己,一边也在议论自己。在同认为自己是主角的时候,每个人也同样认为自己是唯一的主角。接下来,权利斗争的大戏拉开了序幕。有人成为终身签约的演员,有人成为被解聘的闲散人员。真是几人欢喜几人忧。  欣赏是梦想  同觉得很空虚,这样的感觉,有一段日子了。演戏并没有让他获得想象中的幸福,随着掌声、鲜花、灯光的离去,剩下的就是充满权利斗争的台词。这让同困惑,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在自信的表面下,隐藏了多少未知的自卑?  苦苦地思索,同独自走在公园的小路上,远远看见一群孩子与两个大人围坐在草地上。他不知不觉走了过去——两个老师和孩子们正在做游戏呢。就在同努力从一堆思绪的乱麻中挣脱出来的时候,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走了过来:“你好,你是一个人吗?”  同点点头。  “我们想请你一起来分享讨论课,你愿意吗?”孩子发出了邀请。  “分享讨论课?”同很好奇。  就这样,同加入了他们的游戏活动,参与他们的讨论。  “用三个美好的形容词或三件记忆犹新的事情,来表达对自己的欣赏和对周围人的欣赏。规则是:一、需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认真清晰地告诉对方,并且不能有半句评判好与不好的语言。二、要以直面的方式表达,例如:只能对着一个人说‘某某某,我欣赏你的……’,而不能对着大家说我欣赏谁谁谁。三、在听完被欣赏之后,不是只说谢谢,而要说‘我收到了你的欣赏,非常高兴,谢谢你!’四、所有的表达都来自于你真实而美好的内心感受。”  同很诧异,这于他而言,好像是一件从未经历过的、非常新鲜的事情。  活动开始了,同的大脑一片空白,他的紧张也是没有预料到的。这是许久没有体验过的表达,他甚至一时在头脑里搜索不到有哪些美好的形容词。  “我是一个快乐、善良、诚实的孩子。当我做错事情的时候,我勇于面对,并且,我知道要对自己负责任。同时,我欣赏妈妈温柔的语调和精湛的厨艺,她让我的家有温暖、有香味儿。我还欣赏嘉嘉同学的创造力和幽默感,他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新东西,让我们班时常充满了欢笑。”  ……  活动就这样在一片欢笑声中进行着。慢慢地,同听不到孩子们的声音,他开始搜寻自己的内心世界。曾经在儿时,这是自己一直的梦想呀!梦想整个世界的语言,都是积极健康的;梦想没有评判,没有比较;梦想只有开放的心灵,只有接纳和尊重……也许,只有这样,内心真正的欣赏与祝福才存在。  “叔叔,该你了!”直到一个孩子提醒,同才回过神来,发现已经轮到自己了。同突然紧张起来,脸涨得通红,平时引以自豪的优点,忽然都觉得不值一提。就在这一刻,一个孩子说:“你远远地走来,如此平静;你静静地坐在这里,就如同天使一样的伟岸。”  同的呼吸都要停止了,这个声音将他带到一个曾经熟悉的画面。在那里,有声音在说:“你是在寻找生命中真正的价值吗?”  同热泪盈眶。他感谢那天的孩子,他不知道那个孩子叫什么,但他在心里称他们为天使!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  我们是如此地爱着我们的孩子,以至于我们几乎不能容忍孩子有一点点的瑕疵;我们对我们自己有太多的不满,于是我们对孩子有太多的期待;我们自己就在父母的不认同中长大,所以我们很难真正认同自己;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弥漫着否定、批评的气息,而肯定、欣赏和赞扬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于是,我们自然地延续着这样的方式,很习惯地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我们的孩子。  我们希望孩子比我们更好,但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却在不断地否定孩子、挑剔孩子。这种负面信息不断的重复,只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刚开始,孩子感觉父母不接纳自己;终于有一天,孩子被父母催眠了,自己内心也会认为:“我不好,我是不行的。”  孩子,父母接纳你吗  “我的孩子为什么这样?”  聪聪一生下来,眼睛清澈透亮,皮肤细嫩白皙,特别招人喜爱。但当孩子一岁多的时候,父母发现聪聪的肢体协调性与别的孩子不同,于是父母带着聪聪到各大医院检查、治疗,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善。这让聪聪妈妈特别焦虑。  后来,孩子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但妈妈的焦虑却丝毫未减,妈妈总在担忧,孩子长大后怎么生活。为了孩子未来有一个好的前途,妈妈把一切期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认知发展上,拼命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这样又过了一两年,问题出现了,孩子出奇地喜欢《西游记》,并且时常会自言自语,把自己当成孙悟空。  聪聪刚入园的时候,我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于是,我和聪聪妈妈做了深度的沟通。我惊讶地发现,原因并不只在于聪聪的肢体协调性不好,深层的原因,来自于他妈妈如此地不接纳他,不认同他。  “我觉得自己长相不好,个子有些矮,身材也不是特别均称。他爸爸也不行,工作上也就那样,看不出有什么大发展。”但我看到和听到的信息,跟聪聪妈妈叙述的,却是完全不同。聪聪妈妈远非她自己所说的那样,长相绝对是中等之上。聪聪爸爸在一个很不错的单位工作,职位优越,能力出色,待人接物得体。  因为不认同自己,所以从根本上很难去认同自己的孩子。看上去似乎是由于孩子的某个缺陷,造成我们不接纳孩子,实际上是我们内在原本就不接纳我们自己。孩子的出生,把父母内在的问题显现出来。  在我们的周围,不认同孩子是个普遍现象。孩子出生,我们关注孩子的长相;孩子稍大一点,我们关注孩子是否聪明;上了学,我们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最致命的是,我们习惯性地用单一的标准来评判孩子的整个生命。孩子相貌有一点不满,我们就不接纳孩子;孩子语文不好,我们就否定孩子的所有。我们很容易把目光聚焦在我们不满意的地方,并把它放大为孩子的全部。于是,孩子从我们这里接收到的信息,总是自己这里不行,那里不好。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我们文化中的这个弱点,不能认识到我们这种负向的惯性行为,我们的孩子依旧会像当年的我们一样,在否定声中成长,最后自己否定自己。  “我的孩子像花儿一样”  “女儿出生下来,我有些失望。我觉得她长得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我的女儿应该长得更漂亮。女儿两三岁的时候,我内心真的不接纳她,觉得怎么就不如周围的几个小女孩好看呢。虽然我嘴上也说,露露,你真漂亮,但心里并不是这样认为的。  露露似乎有些胆小,与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很胆怯,遇事特别容易退缩,根本不敢拒绝别人。露露三岁的时候,我看周围小女孩都穿纱裙,所以也给她买了一件非常漂亮的白色纱裙,但露露一直不穿。  “现在想想,那时候孩子可能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配穿这么漂亮的裙子。其实孩子一直是能感受到我的内心对她的评价的。我认为女儿不漂亮的内在信息被女儿感受到了,于是她认为自己不漂亮,甚至哪儿都不好,所以在小朋友面前胆小自卑。”谈起这些,露露妈妈有些后悔。  “‘妈妈认为我不漂亮,认为我没有周围的小朋友好。’如果一个孩子不断从妈妈这里接受着这样的信息,你能想象孩子的感受会怎样?”露露妈妈反省自己过去的做法,当然,也有对自己改变及时的欣慰。  露露四岁生日的时候,她妈妈认真地告诉她:“露露,不管你穿不穿裙子,你都是公主,妈妈觉得你很好,在妈妈眼里你是最漂亮的。”  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就问妈妈:“妈妈,你真的觉得我很好、很漂亮吗?”  “是的。”妈妈看着女儿的眼睛很确定地告诉她。  “我也觉得我挺好的。”女儿看着妈妈说。  从那以后,露露妈妈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并且,她也真切地感受到女儿身上无数的优点和美好。“我的女儿像花儿一样,多美好的生命呀!”  有一次,同事说:“你女儿真漂亮,比你好看多了。”  “真的吗?你真的这么看?”  “当然了。”  让露露妈妈惊喜的是,女儿一天天地变化,开始主动提出让妈妈给她买裙子穿。前段时间,审美的敏感期出现了,她天天都要穿纱裙或长连衣裙,要自己化妆。看着孩子全身心地欣赏自己,露露妈妈发自内心地喜悦。  当我们敞开心灵,发自内心地真正接纳孩子、欣赏孩子的时候,孩子就能接收到我们这种正向的能量,获得生命的滋养。  “我才不在乎他们说什么呢!”  在认同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认同自己、肯定自己,懂得客观地认知自己,不会轻易为他人的看法所左右,显得无所适从。  瑞瑞一直不愿意出去理发,他只接受妈妈给他剪,但妈妈给他理的发看上去总会长长短短不整齐。有一次妈妈给他剪完之后,发现后脑勺的头发参差不齐,有点儿难看。妈妈比较在意这些,于是说:“瑞瑞,你看妈妈给你剪得不好看,要不咱们去外面修一修,那个叔叔很快就给你修好了。”瑞瑞不同意,妈妈想尽各种办法哄他:“如果妈妈带着你出去,别人会说,你看这个小朋友的头发多难看啊!”瑞瑞当时正在画画儿,回过头来说:“妈妈,我才不在乎他们说什么呢!”  瑞瑞妈妈当时特别吃惊,然后是惊喜。孩子知道自己是怎样的,并不会在意别人怎样看他。  妈妈发现,孩子确实是这样的,他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有时候,爸爸妈妈带他去爷爷奶奶家,对于爷爷奶奶的称赞、夸奖,瑞瑞显得特别淡定。妈妈问他为什么,瑞瑞说:“我知道妈妈是爱我的,爸爸是爱我的。”妈妈明白,孩子是在表达:我很确定,爸爸妈妈很爱我,很接纳我,我很满足,我不在意别人怎么说。  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  我们不太愿意,也很少能静下心来回忆我们的童年往事。我们总想,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反正已经无法改变了。我们总会想当然地以为我们的成长经历就那样了,但孩子不会和我们一样,他们的生命将是全新的开始。  但事实上却未必如此。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当我看过张以庆导演拍摄的《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后,我感到,我们自身的改变,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  这是中国第一部反应幼儿园生活的纪录片。导演在幼儿园实地守候三年,拍下五千多个镜头,深刻地展现了孩子们的心理成长状态。  影片的开始,伴随着《茉莉花》悠扬的音乐,出现了两行字幕:“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是我们自己!”  这是一所某省会最好的寄宿制幼儿园。第一个镜头是,孩子们在周一的早晨来到幼儿园,哭声一片,孩子们死死地拉着妈妈的手不放。  紧接着,孩子们开始了一周有规律的生活。众所周知,在成人的眼中,全托是锻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方法,所以孩子们学习自己处理事情就变成了重要的课程。  一个中班的小男孩,他在午睡后要穿衣服。里边是一件小半袖体恤,外边要穿一件衬衣。男孩无论怎样都穿不好,许久之后,他终于气急败坏地将衣服扔在床上,并且烦躁地大哭起来。可是,帮助并没有来临,于是他只得在无奈中拿起衣服,再次边哭边穿。终于,他把衣服穿上了,打着喷嚏离开了房间。  孩子们被要求将每两个小椅凳上下互扣地摆放,但有一个孩子怎么都摆不好,他惆怅万分。然后,他获得的唯一指导,就是老师的一句不耐烦的话外音:“调个面,调一个面。”语调之外的潜台词:“你真笨啊!”孩子放弃了,无奈地看着窗外。  在成人认为这一切很正常的同时,我想孩子内心已经对自己有了一个潜意识的判断:我是不行的!  影片中,对孩子们之间从身体到语言的暴力攻击都做了记录,并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打人的孩子被全班围攻,柔弱的孩子被强势的孩子冷漠与蔑视:“你这个人好烦,我好讨厌你,不要和我坐在一块!”  这些现象,成人也许并不觉得是成长中的问题。因为在家里成人没有给儿童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往往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我讨厌你,你怎么就这么烦人,别跟我在一起。”恰恰是我们的语言模式,帮助孩子建构了同样的语言模式。  强势的孩子以这样的模式去对待柔弱的孩子;当然,柔弱的孩子没有力量去面对和拒绝这种状态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将自己麻木掉。同时,这种感觉也深深地将一种信念留在心里:我不够好!  片中对孩子做了一些采访。  记者问一个五六岁的男孩:“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把你全托吗?”  孩子略带遗憾地说:“他们说很忙,要赚钱养活我!”  顿了一下,孩子继续说:“我妈妈要去美容院,我爸爸是房地产的老板,要去请别人吃饭。”说完,他若有所思地想了很久。我想,他会认为在爸妈心中,比起吃饭和上美容院,自己不够重要。  记者问几个五六岁的孩子关于爱的话题:  “什么时候会说‘我爱你’?”  “不知道!”  “说过没有?”  “没有。”  “听别人说过没有?”  “没有。”  “你想对谁说‘我爱你’?”  “不知道。”  “爱是什么意思呀?”  “就是我把你抱着,你把我抱着!”  “那你有没有抱谁的想法?”  “没有。”  “你会对什么人说‘我爱你’?”  “不说。”  “是不能说还是不好意思说?”  “不好意思说。”  “为什么?”  “因为那个很恶心。”  无独有偶,王朔的一部小说《看上去很美》,在几年前拍成了电影,那是描写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片中的主人公方枪枪,通过自己的眼睛与感受,记录下了生活的琐事,就是这样的琐事,给无数孩子都留下了成人不知的深切创伤。  两部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物质条件的明显改善,而我们对待孩子的教育理念和多年来固化的行为方式以及对待孩子的态度却是何其相似。  我们在那种旧体制旧观念下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我们失去了良好的自我认同与实现自我的价值感。即使成功,我们也并不能坦然地认为自己很好。  然后,我们的孩子又开始继续在这种依旧盛行的旧观念下成长,他们又将迎来什么样的明天?  揭开伤痕,总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但是今天当我们面对我们的孩子时,我们必须有所改变。正如世界的改变、中国的改变一样,我们不仅要为自己疗伤,更要通过我们的改变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让我们的孩子在被爱、被认同、被接纳和被欣赏的环境中成长。给孩子一个爱和自由的环境  我有确实记忆大概是在5岁。我上了一年级,我学的舞蹈是“忠字舞”,我最渴盼的是我妈给我缝制一个红色丝绸做的心型的、中间绣一个忠字的“忠心”,挂在脖子上。现在我都能回想起我触摸它时手指的感觉。我记得,从一年级开始,每天早晨早读,我们都背诵毛选,语文课学社论,讲的也是阶级敌人搞破坏。我从不知道那是什么!世界的真实究竟是什么?  40年后,我已经成为成人,世界已经从穿着打扮、政治、经济、教育、医疗、健康概念,全方位地变化了。我和我同时代的人,经历了无数的变革,经过了不懈的努力,以便让我们接近真实的世界。  这样历史的演进和变化的历程,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的。虽然内容不同了。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未来。这就意味着我们也无法知道孩子在未来会遇到什么。纪伯伦在《致孩子》中这样写道:“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我们究竟给孩子什么对孩子的未来有真正的帮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我们看到这样的阐述:我们只能开发孩子的潜力,并尽可能地发展孩子的人性。  人成长的历程都需要爱与被爱,需要被接纳,被归属,被承认,需要自由和规则,这是我们童年共同的需要,这些需要体现和渗透在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孩子生活在其中,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里。这些才是生命成长的核心,看上去好像没有太大当下的、实际的用处。  所有这些,现在并不被成人视为重要的东西,人们更关注孩子学到了什么,对强压和管制没有太大的反应。  但无论你是否明白,这些需要的满足程度正在造就品质不同的人。这些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一个孩子就能长成为一个有自我价值、有信心、有爱心、有智慧、有自我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立足于未来的社会。  所以,不要奢望能教给孩子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  这就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认真对待孩子对生命的好奇  有一天,教委来幼儿园检查工作,其中一位问我:“你看到那个孩子了吗,她看上去5岁多,刚才我问他几岁了,他的回答是两岁半。是不是这个孩子有智障?”我大吃一惊,因为我知道他是个正常的孩子。教委的人走后,我把那个孩子找到问他:“你为什么对那个阿姨说你只有两岁半?”孩子回答说:“来一个就问我几岁了,叫什么名字,我太烦了。我告诉他两岁半,再没有人问我了。”我知道这种关系是一个被动的受支配的关系,是一个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和谐和流动。  另一天,我去幼儿园,我看到3个五岁多的女孩,站在校长办公室的门口,大声地叫着:“王芳,王芳。”王芳答应着站起身来跑出去,孩子告诉她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王芳说:“好的,我马上就去解决。”这个王芳是这个幼儿园的园长。他们自然、平等、和谐的交往着。  昨天我到幼儿园去的时候,两个孩子在荡秋千,旁边一个小女孩在哭。我对这个哭着的女孩说:“你想不想把威化饼分享给我一个?”女孩停止了哭泣,凝视着我,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我说:“好吧。”我又问她:“你想不想分享给他?”我指着荡秋千的那个男孩。女孩点点头。男孩一直观察着我,他并不想要小女孩的食物,然后他对我说:“你叫什么名字?”我突然感觉心里好笑,因为这常常是大人问孩子的话,现在反过来了。这会不会让许多人觉得这是一种不敬呢?我回答说:“我叫孙瑞雪。”孩子凝视着我,大吃一惊。说:“你为什么和我们学校的名字是一样的?”我告诉他是的。他就一直好奇地盯着我看,然后跟我聊起了其他的一些事情。“我会撒娇,会打人,会做好多事情,我爸爸会开车,什么都会。”他边和我说边不停地看着那个哭泣的女孩,我对他说:“她正在撒娇。”小男孩一下子领悟到了我这样说的微妙之处,突然难为情地笑了,低下了头,在我的面前来回踱着步,脸上呈现出一种内在生命的调整的过度,享受着领悟的喜悦,些微的尴尬,不好意思,以及在和人交流的温馨感,还有对一个生命情景的了悟。这一过程完成之后,他才站到我的面前,坦然起来。显然,这个解释让他感到很释然,也促使了他想和我产生更深关系的愿望,压力也就没了。交谈和关系就这样自然的建立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在一种自然的过程中对彼此生命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促使人有一种好奇,这种好奇会使人继续连接、发展,这是一个生命自发性的过程。每一个幼儿都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只要他生存的环境是平等的,生命是受到尊重的。  我们不是教给幼儿如何跟别人处关系,我们是认真地对待幼儿对生命的好奇;是为幼儿准备一个让幼儿能够在毫无压力的状态下,自由地说,自由地想,自由地感觉,自由地做的环境。幼儿不仅需要对人和环境有一个认识,幼儿更需要对人和环境有一个把握。这样的能力他仅仅需要成人的支持,而不是教育。童年得不到父母认同的后果  不被认同就是这么简单  丽是我一个要好的朋友,30多岁。她性格乖巧温顺,对朋友宽容大度,并且热心帮助周围的人,在朋友中很有人缘。在单位,她勤勉肯干,领导也很肯定她的工作。结婚后很幸福,丈夫非常疼爱她,她也很体贴丈夫。  但是最近不知怎么了,一见面,丽就跟我说,这段时间自己在老公面前像个孩子一样,一听到老公夸奖自己心里就美滋滋的,但一感觉老公忽视她,心里就很失落、很难受。而且自己以前总会去讨好老公,但这段日子却控制不住地指责他,说他这里做得不对,那里弄得不好。  我开玩笑地说,那是你童年在父母那里得到的关注和欣赏不够,现在就希望在老公那里得到啦!指责别人,那是在宣泄你多年的压抑。  丽一下子愣住了。  丽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哥哥,下面有妹妹。童年的记忆中,哥哥最受父母的关注,哥哥的一切要求总能在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哥哥的每一点成绩也总能得到父母的赞赏,似乎哥哥的点滴小事在父母那里都是很重要的。而娇小的妹妹也比较能获得父母的照顾。而处在中间的她却总是被忽略,似乎父母总关注不到她的存在,她的要求在父母那里总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她的努力和成绩在父母眼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而且她还要担当起照顾妹妹的责任。童年时期,她常常会感到委屈、不公平,但幼小的她已经懂得讨好父母、讨好周围的人,以获取大人们的关注,这也形成了她乖巧温顺的性格。  这样的成长经历不断给她这样的信息:哥哥、妹妹很重要,而自己是不重要的,是没什么价值的。而她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她却不知,自己的那份被关注、被肯定的渴望早已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就这样带着渴望,一直到成年。结婚后,爱人对她的宠爱,重新唤醒那份在心底埋藏了多年的渴望。她开始渴望丈夫像父亲一样爱她、关注她、重视她、肯定她、欣赏她。就在获得满足的过程中,她不再那么小心翼翼地讨好别人,而变成了一个指责丈夫的女人。这种指责并没有恶意,但它却能让一个人多年的压抑宣泄出来。她是幸运的,她找到一个父亲一样的丈夫,能够以博大的胸怀宽容接纳她、肯定她、欣赏她。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理由,就决定了我们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也决定了我们能从父母那里获得爱和赞赏的多少。比如,自己是个女孩而非父母期待的男孩;自己长相一般而非父母期待中的漂亮宝贝;自己排行老二老三,而非老大或老小;自己在父母计划之外来到这个世界上;自己仅仅某一学科的成绩不如兄妹……就这么简单,我们作为生命本身的价值就被否定了。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父母有时还没有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时常还会深陷在自己的情绪中,根本顾及不到孩子的需要和感受。父母想爱而无力爱,想爱而不懂得怎样爱。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或有意或无意,都会留下一些心理的伤痕。  物质世界的成人,内心世界的孩子  在一次治疗中,有这样一个练习:两人一组,A说“我看见了你的眼睛……”,B来猜A想说的下半句话是什么。这是一个沟通技巧的练习,由此来判断每个人在沟通过程中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了解程度。  我的搭档是一个30多岁的成功男士,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令许多同龄人羡慕。整个练习过程中,他似乎有一些紧张,当我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看见了你的眼睛……”“我的眼睛长得不够好看。”他马上说。我笑着摇摇头。“我看别人的眼神不够有礼貌。”我又笑着摇摇头。此时他真的有点紧张了,忍了很久终于说道:“那……是我的眼神有点儿凶,还是没有看着你说话?”  我有点儿难过,不想再让他猜了,因为我想说的那句话仅仅是“你冷漠的眼神背后有着一种热情”,当我说完这句话后,他的眼圈一下子红了。过了一会儿,他轻轻地点了点头,说了句“谢谢”。  我不知道是什么让这个成功男人拥有这么低的自我认同感,为什么对自身这么没有信心。谈论自己的事业时看上去是那么的成熟、智慧,但内心对自己却是如此地没有底气。在后来的不断了解中,我获得了答案。  他从小成长在父母的吵骂声中。母亲总是认为父亲窝囊,没本事,一无是处,还总是花心,为此母亲经常和父亲吵架。当然,母亲也常拿他出气,认为他与父亲如出一辙,一样笨,将来一样没出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一方面,他从小学习很努力,不想让母亲看不起自己,不希望别人小看自己,似乎要向母亲证明自己不是她说的那样;另一方面,不管他学习成绩多么优秀,他还是隐隐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因为自己的父亲就不行,因为母亲都说自己不行。但要命的是,不管自己学习多么刻苦,都不能改变母亲对自己的羞辱。他就如同父亲的替身,成为了母亲的宣泄对象。  在家庭中,他父亲是个讨好型的人,而母亲是个指责型的人。那种长年的指责、抱怨,甚至羞辱,都让他对家庭有着一种恐惧和厌恶。但同时,他内心又是多么渴望父母能够牵手相爱,自己能够在爱的环境中生活。他一直生活在这种矛盾当中。  大学毕业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干,在事业上打拼出一片天地,很快有了自己的事业,做了老板,在社会上也算得上是一位成功人士。原以为这样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就可以改变母亲对自己的看法了,就可以自信地说:“我是可以的。”在同事、朋友面前,他显得自信而有力,他也很享受这种感觉。但私底下,他的一些感受是别人根本无法理解的,连他自己也无法琢磨明白。  与他分享这一切的时候,我觉得似乎是在说我自己,或者在说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我们的成长之中,我们又获得了多少认同呢?我们从来没有听父母对我们说:“我爱你,无论你怎样,你在我的眼里都是最棒的,我都爱你,我为你感到骄傲,你也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我们时常听到的是:“你这样不好,你那样不行;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你这个笨家伙,你这个讨厌的东西,我为什么要生下你;你那副样子能够干什么?你要是像人家××就好了……”  就是这样的一种环境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在成人眼里,总是那么渺小,总是那样被忽略,更别说尊重了,让我们无法看清楚自己。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内心给自己下了一个结论:我们是不好的,我们是低贱的,我们是没有价值的!  负信息就这样一直伴随着我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干什么事情,无论我们长到多大,我们总是很担忧:我会干好吗?我可以吗?我看是不行。我们容易沮丧,容易抱怨,我们的内心虚弱得没有办法关注我们的孩子、照顾我们自己的生活,因为我们是不好的。而这种心态恰恰影响着我们的事业,影响着我们的家庭,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优秀白领的自卑情结  我认识一个29岁的白领,他在一家知名企业工作,热门行业,高薪水、高福利,他本人在公司受到上司赏识,很有发展潜力。但我们一起聊天的时候,他却这样评价自己:“我并不快乐,我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有时觉得自己挺差劲的。我心理不健康,我需要心理治疗。”  听完这番话,我仔细观察了他。1.85米左右的高个儿,白净的皮肤,滑顺而恰到好处的长发,显示出年轻人的时尚、大方与自信。“我不少哥儿们都这样,看上去工作很体面,有时候很没劲的。”他可能感觉到我在观察他。  我们的谈话从他的倾诉开始。他很健谈,不知不觉中向我说起了他的童年。  他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父母亲对他的期望就非常高。小时候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很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因此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肯定与欣赏,却因为淘气而不断遭到父母的责骂与老师的惩罚。  我问他:“小时候挨过打吗?”  “当然!”  “厉害吗?”  “我爸爸用鞭子和棍子打我是常事。”  “那时你妈妈怎么做?”  “和我爸爸一起打我。”  停顿片刻,他继续倾诉:“小时候我最喜欢开家长会,因为我成绩从来都最好;但也最怕开家长会,因为我也最淘气,老师总爱告状,然后我就挨打。我们老师很坏,他侮辱过我。”  “怎么侮辱?”  “他拿封条封住我的嘴,并在上面画个大×,然后让我站在讲台上。”  说完,他马上补充:“不过还好,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心理创伤。”顿了顿,他问我,“王老师,你觉得呢?”  我没有回答。沉默片刻后,他又开始了叙述。“但我现在一点也不恨我爸妈,而是我特孝顺,经常给他们钱。我也告诉我女朋友,在我父母与她之间,我父母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她胆敢对我父母不孝,她就给我滚蛋。”  听完他的这番话我无话可说,沉闷的空气再次袭来……  我理解他的苦闷,也明白他自卑的根源。  当我向他说起他的童年与当前状态的内在关联时,他眼睛湿润了……  父母和老师们似乎总是盯着我们身上的不足,并把他们所认为的不足放大,甚至掩盖了我们身上所有的优点,于是父母和老师们便有了指责我们的充足理由。当否定、指责、羞辱、贬低、轻视等声音不断出现在我们耳边时,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我们内心的是对自己的否定,直到有一天,我们内心产生“自我裁判”,并不断出现这样的暗示:“我不行。”自卑的种子就这样在我们心中萌芽扎根,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信任、欣赏的声音越来越弱,逐渐消失。这意味着,我们同自我认同断裂,只能依靠外人的认同来证明自己;我们同自我肯定带来的力量分离,只能依靠外人的肯定而快乐。  当我们从小受到父母和其他权威的伤害后,内心是反感的,甚至会产生仇恨。但是,当我们把所有的渴望和期待都留在父母那里的时候,我们便会用一生的努力来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同、获得权威的肯定。我们无法感受自己,也更加无法认同自己。我们需要讨好父母,讨好权威,同时去指责那些比我们更弱小的人。让我们学会认同自己  相信自己有面对痛苦的勇气  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提起相信自己这一话题。在成长的历程中,痛苦和快乐是并存的。痛苦来自于面对创伤时的心痛,快乐则来自于改变之后的喜悦。当面对创伤的时候,那滋味的确不好受,但它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如同一块肿瘤,你接受并面对它,经过治疗和调养就会变好。如果你忽视并逃避它,它就会恶化。所以,当你选择了成长之路,你不仅要面对一切,而且要相信自己有面对一切的勇气。  我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大意是:  一群天使在天堂里玩耍,他们看见了人间有一道道的光环不断出现,那是相爱的人身心结合的时候所发出的光,这光照亮了天堂。小天使就告诉大天使,他们每个人都要选择一束光,并飞向那里。大天使劝阻,而小天使执意自己的选择。大天使只好劝慰:“你们可要想好,在那里你们要面对许多问题,并且你们要有面对痛苦的勇气,你们也不能懊悔,因为这是你们自己的选择。”最后,小天使们飞向了自己喜爱的光体中。  假如你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天使,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自己拥有面对痛苦的勇气。  接纳自己的一切  自我认同度低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不接纳自己。也许有人会感到不解:我们怎么能不接纳自己呢?但的确,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都体现出对自己的不接纳。  首先,我们不会欣赏自己。这种欣赏不仅仅是对自己外表的欣赏,而是对自己的内心,对自己身心每一部分的欣赏。  其次,我们习惯挑剔自己,并且习惯将自己与别人比较。在一次课程中,有一个略带表演的演讲活动。同组的一个伙伴看完我整个的演讲后,难过地说:“你表演得真好,我怎么就不行呢?”我告诉她:“我的职业是讲师,这样的比较没有意义。”我知道她是位出色的医生,只是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的父母给予她的信念就是样样都要做得最好,一切都要完美。  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有自己的优势,不必要求自己的生命呈现完美。  那节课让我们每个人都明白,我们要接纳我们的优点,也要学会接纳我们的不足之处。头脑接受这个观念并不太难,难的是心有体验,并内化在日常的行动上。  一位正走在成长历程中的好友,与我一起分享了自己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的真实体验。  好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脚底脱皮。当她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状况时,她担心且害怕极了,因为大夫告诉她那是脚气,她觉得羞愧难当。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难堪的事情啊!用药后药物并没有解决问题,脚气随着气候的变化时好时坏,这让她的心情也随之时好时坏。一个同事告诉她,这是缺少维生素造成的,于是她开始狂补水果,但依旧不见好转。  在一次沙滩旅游的时候,好友仅从浴场穿过一条马路,光脚走到车上后,再看她的脚底已经是面目全非了。担忧、沮丧、生气……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晚上回到宾馆,她一直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脚藏起来,并且心情很不好。但她细心的男友觉察到她的心思。  男友平静地问她:“脚底脱皮很难受,是吗?是不是觉得这让自己不完美。”  好友委屈又难过:真丢脸啊!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位形象与品味都还不错的女人,却栽在了自己的脚丫子上,真是可悲呀!  男友笑了,搂着她说:“没关系,我不在乎,不管你怎样,我都爱你!”  这太出乎好友的意料了,男友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但那一刻,却将好友带入了另一种心境。  从那以后,好友以开放和绝对重视的心态来面对并关注自己的脚丫。用足浴、盐水、醋水、中医等方法来呵护自己的一双脚。即使这样,好友的脚在每年夏天穿凉鞋的时候,还会在不经意间出现问题。  直到看完《生命的重建》一书,①好友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她开始做一件事情,不仅仅是用外在的方式呵护自己的脚,更用内心的真实感受与它对话。(《生命的重建》这本书后附有身体的病症与情绪,以及心理的问题列表。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用这个列表每晚检测自己的身体与觉察自己的情绪。)  每天晚上,好友都会感谢自己的身体为自己今天所做的一切,尤其是脚。不仅如此,她还同时欣赏自己颇为美丽且尺码标准的脚,接纳自己脚上的所有问题,并且将书中对脚的问题的描述记录下来:  问题:脚癣  导致问题的心理原因:对于不被别人接受感到沮丧,不能轻松前进。  新的思维模式:我爱自己,赞同自己。我允许自己向前进,这很安全。  问题:脚  导致问题的心理原因:代表我们的谅解——对我们自己的谅解,对生活的谅解,对别人的谅解。  新的思维模式:我愿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我是安全的。  好友通过分析导致问题的心理原因,一点一点地觉察自己,一点一点地向生命的内部看去。同时,她还大声朗读和静声默念新的思维模式。  这个方法成为习惯后,好友的身心逐渐放松,开始接纳自己的一切。当然,脚也恢复了应有的美丽。  从好友的事例中,我再次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爱自己,什么是接纳自己!  欣赏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谈及这个话题,自然回想起几年前我为家长们主持的一次俱乐部课程。课堂上,我为一些老学员设计了一个练习。练习的主要内容就是用心表达自己,其目的是感受一个真实、坦诚的真我,并且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感受自己内心的成长。  练习一开始,我就在白板上写下:今天,是认真、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日子!  学员们都表现出好奇、复杂、向往的神情。  我让每个学员为自己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独自站在所有学员面前,用三个形容词向大家介绍自己。  规则:1. 所表达的形容词是正向的。  2. 每人一分半钟表达时间,如果提前完成,学员不能回到座位上。  3. 整个过程中,内心是真实、坦诚的。  我们知道,大脑接受了理念与内心拥有体验并且内化为行为的过程,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成长,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其中未知的太多,但人们又在逐渐需要。所以,很容易形成头脑接受了一些理念,但心理和行为并没有改善的局面。所以,在学员们接受了一些关于心灵成长的理念后,那一天的练习就是让他们充分体验并付诸行动。  规则宣布后,学员们有的默不做声,有的互相讨论,但我看得出大家都很紧张。一位男学员说:“老师,这让我们很难做呀,夸自己不太好吧!”  男学员的想法代表了众多中国人的观念。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父母很少认真地欣赏我们。人前教子,人后教妻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被人欣赏,尤其是直接表达,这是一件不常见的事情。何况面对这么多人,自己欣赏自己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实话实说,虽然自认为是一朵喜欢自我绽放的水仙花,经常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但自己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也同样紧张。但我知道,这是突破内心戒条的第一关。当自己面对自己的那一刻,到底会发生什么,只有自己内心最清楚。  经过一些放松活动后,练习开始了。  第一部分:每个人要欣赏自己生命中的三个特质。  学员们分别按要求表达自己,场内安静极了。有一个学员在表达自己时突然哭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居然讲不出来;有人在感动,因为他从未如此认真深情地表达过自己;有人陪着演讲的学员一起哭。你无法想象,一个人在用尽生命的全部力量去寻找、用那些已经遗忘的词汇来欣赏自己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动。有人始终在思索,像是在追寻内心的世界。没有炫耀,没有造作,有的只是坦诚的生命本身。  第二部分:我为每个人提供了一张形容词清单(这是来自萨提亚课堂的一份资料)。  方法:在以下清单中,找出自己拥有的特质,并且告诉自己:“这些都是我生命中的特质,从今天开始,我要更加珍爱与欣赏你们,并允许你们在我的生命中更大地绽放!”  在以下清单中,找出你没有但希望拥有的三种状态,并且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我所选择的成长之路,会将这些特质带进我的生命。”  写下你认为令自己不够满意的方面,认真地告诉自己:“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开始学习接纳并尊重它们。随着我的成长,不再合适我的东西会离开我,新的、合适的东西会进入我的生命,让我的生命柔软而舒展。”  形容词清单1.有爱心的2.敏感的3.勇敢的4.伶俐的5.细心的6.大方的7.忠诚的8.诚实的9.强壮的10.有活力的11.性急的12.干脆的13.有创意的14.有想象力的15.好玩的16.有吸引力的17.有趣的18.有鼓舞力的19.好笑的20.周到的21.有情趣的22.有条理的23.有资源的24.活泼强壮的25.愉快的26.调和的27.优雅的28.高贵的29.和蔼的30.会玩的31.关爱的32.好朋友型的33.兴奋的34.节俭的35.活泼的36.守诺的37.参与的38.善于表达的39.活跃的40.小心的41.保留的42.冒险的43.能接纳的44.负责的45.可信赖的46.有滋养的47.温暖的48.刚健的49.仁慈的50.温柔的51.实际的52.健壮的53.机智的54.放松的55.美丽的56.英俊的57.宁静的58.有生气的59.体面的60.有弹性的61.自发的62.有灵感的63.热情的64.独特的65.社交的66.开放的67.支持的68.稳重的69.认可的70.尊重的71.值得信赖的72.浪漫的73.有逻辑的74.忠实的75.乐观的76.高贵的77.圣洁的  第三部分:用一致性的沟通表达对自己的感激。  我看到了我今天……  我听到了我今天说……  我感受到了我今天的心情……  我感激我自己……  ……  课程整整持续了一天。无论进行到哪个环节,都有学员为自己感动而流泪的,这当然也包括了我自己。那一刻,除了所有人的爱与心灵的共振,其他什么都没有。所以,我至今感谢那一天,感谢那天和我一起分享课程的人,感谢我自己!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