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2

作者:马浩然 字数:32170 更新:2023-10-08 21:26:57

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话一辈子  一生情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你会懂  还有伤还有痛  还要走还有我  又是暑假。每一个暑假都是那么炎热,那么刻骨铭心。  很幸运地参加了第三次的爱心之旅,这次去的是通山,也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虽然是第三次参加下乡活动了,但给我的震撼仍然非常的大。我仍然记得那些家长在我们面前无奈的眼泪和失声的控诉,还有我们无能为力的叹息与无奈,还记得那一排被炎炎烈日烫伤了的脖子,那最后一瓶被大家推来推去的藿香正气液,还有作为我们干粮的“北京”方便面。几年了,不管在哪里,看到超市里的北京牌方便面,我都还会莫名地感动不已,仿佛回到那无边的稻田里,回到那白晃晃的阳光下。  开学之后,影展、招员、培训,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在忙碌的同时,我陷入了巨大的抉择之中,我想退出了。我已经大三了,每天忙着爱心社的事情,还要在搞好学习之余去做家教,来维持简单的生活。我周围的同学都已经开始忙着为考研而努力了。我也开始向往一种安静的生活,每天可以在图书馆里看看书,晚上可以在灯下写写东西,简单宁静。我很努力地做着社里的每件事情,想尽自己最后一点的努力。  很多时候,选择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痛苦。选择,其实就是一种舍弃,而我要割舍的是我的一群朋友,一种习惯了的生活,一个一直以来寻找着的梦想。我找了很多的理由来安慰自己——离开了朋友还可以聚,离开了仍然可以过这种激情燃烧的生活,还可以继续关注爱心社,可是我知道,我离开之后就会被很多琐碎的事情牵绊,像其他离开的朋友一样,密切关注这个家却只能远远地观望与无限地怀念。  当时在任的社长姚威突然决定考研,而离考试只有两个多月了;同时前任的社长,九九级的大哥韦庆功,也在工作途中出了车祸……我还是无法割舍下这份对爱心社的感情和与这帮朋友的友情,我决定留下来担任社长,并坚持到底。而我跟家里人说,我想考研了,已经在准备了,状态很好。  这个选择多少带点悲壮的味道,但让我的大学多了更多的经历,让我的人生多了更多的回忆。  忙碌完社里最后的活动,在五周年的社庆晚会上进行了交接仪式。拿过社旗,我觉得像是在自己的心上盖了个印——坚持到底。那晚,我跟好朋友老马说:“今天应该是我的又一次生日吧。”  而与此同时,社外属于一个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仍然在继续,众多的考试积压过来。我拼命地自习,直到有天早上因为没有吃早餐而晕倒在了教室里。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晕倒,第一次打吊针。安静的午后,阳光斑驳地洒在窗上,一滴一滴的液体输入我的身体,冰凉冰凉的。我不停地问自己,这个选择该怎样去坚持?  那次生病还是让很多朋友知道了。同学的关心、朋友的问候,让我觉得格外的温暖。考试顺利而过。对于考试成绩,我对自己的要求一直不高,只希望自己能够系统地把每门课程学好。而我也很坚定地认为,如果我认真地、系统地学好了,成绩自然不会差的。也是这种态度,我的成绩并没有受到社团太大的影响。  寒假没有在家里呆几天,我去了北京,参加了由中国改革杂志社举办的首届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这次活动让我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很关注中国的“三农”问题,在一起探讨作为大学生如何去尽自己的一点力。北京的冬天很寒冷,培训的条件也很艰苦,但我总是觉得心里很温暖,很有力量。  后来,我们几个在湖北、湖南读书的朋友组成了一个光辉闪耀的队伍——“湖人队”,到湖北枝江进行了调研活动。那十天的活动给了我在爱心社里完全不同的感受,也拓宽了我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认识。但是,在对社团的定位与发展理念上,我们之间存在着分歧,我选择了退出。但是,我能感觉到,在大学的校园里,还有很多很多的热血青年,跟我有着同样的梦想,并且在默默地行动着。  森林里有两条路,我不能同时都走,既然选择了一条,就用心地去欣赏沿途的风光和旅途的感受吧!找到了路,就不会怕路远。  真英雄何所遇,  他所遇到的是满身的伤痕,  孤单的长途  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我们没有理想,流浪没有方向(3)------------  我曾经是班级里的活跃分子,进了爱心社之后,开始逐渐地远离大家,很少参加班里的各项活动。用同学的话说,我消失了。  对于这种远离,我一直不觉得是“没有集体意识”。当时我们这个专业是第一届,默默无名,很多其他院系的老师、同学都不知道华师还有这个专业。而我们只有走出去,接触更多的外界,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班级、这个专业。但很多同学都不这么认为,每年的学期评议我都会听到大家善意的提醒——不要脱离了班级。而我清楚,鱼与熊掌,很难兼得。选择了熊掌,我就认真体会熊掌的味道。  而在爱心社里,做的越多,也越觉得力量的渺小。曾经资助的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变故,辍学南下打工去了;还有一个学生,妈妈得了癌症,无钱治疗而去世,读着他的来信我泪流满面……我们只能在生活费上给予他们一点点的帮助,在学习上给予他们一点点的指导,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永远是那么微不足道。  每天黄昏,校园上空都会飞过一群一群的鸟,而我只是一只独行的鸟,每天早出晚归,飞在热闹的校园里,游走在班级的边缘。  看岁月趟过,多少希望梦想坠落  看时空交错,我静静走入你的生活  花儿它若是流泪,天空也会心碎  阳光下你我笑的多美  看枫叶飘落,我的怀抱为你抵御寒风  看忧伤走过,我们携手点燃圣火  梦啊它不会枯萎,爱会随时包围  海角天涯都有家的香味  轻轻的风声,相伴的旅程  总怀念那温暖的气氛  短短的人生,久久的缘分  总难忘那深爱的人  梦啊它不会枯萎,爱会随时包围  海角天涯都有家的香味  怎能不珍贵,怎能不相随  阳光下你我笑得多美  ——圣兵爱心社原创歌曲《缘来为爱》  2004年是我在爱心社做社长的一年。  我想我可以更加努力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了。  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策划义卖活动,一起利用“五一”的假期奔走在贫困的山村,一起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一起举办武汉高校的爱心论坛,一起为那些学生呐喊祝福。现在回想的时候竟然是如此风清云淡的几下概括,而身处其中的时候,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那么那么的不容易。  那时候的生活是我大学里最艰难的一段,没了时间做家教,既要承受生活的贫困和学习的繁忙带来的压力,更要面对社团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很感谢爱心社的兄弟姐妹们,他们永远是我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  记得有次我感冒了,好一阵子的弱不禁风,一个朋友知道了,就帮我订了牛奶,然后告诉我那是他以前订的现在不想喝了。还有大家每次寒假返校,都会带来很多的家乡特产,一起分享。每次开学,大家都会互相推荐精彩的课堂,一起去旁听。在这里,大家都很努力地付出着,即使有矛盾,为了共同的目标大家也可以推心置腹地交流沟通。家和万事兴,正因如此,几年来爱心社才能够茁壮成长,才能够受到社会的关注,才能够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参与爱心事业。  更感谢所有对爱心社关心和支持的有爱心的人们。学校领导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支持,专门给爱心社提供了办公室、电话和信箱;华师的师生是我们生存的土壤,每次捐衣捐物都非常踊跃;很多院系、班级甚至寝室都主动与我们进行联合资助……正是有了华师的博爱文化,才有了爱心社的欣欣向荣。圣兵精神“坦诚、坚韧、博爱、无私”也正是对华师百年精神“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继承与发扬。  还有很多其他学校的朋友以及社会上的爱心人士,都给了我们无数的关心和帮助。记得有次我们在武汉亚贸广场开展“阳光行动”卖报纸,一个阿姨给了我一元钱,并且笑着说:“爱心社,我听说过的,你们做的很好!”一句小小的鼓励,一枚小小的硬币,在爱的天平上,它们都是无价的。  2004年10月,我和创社人冯圣兵老师一起去安徽电视台《家人》栏目参加一次访谈节目。节目播出后,一位远在澳门的出家师傅看到了,专门来到武汉给了我们一笔捐赠。还有一位在广东佛山工作的好心人,每个月给我们寄一点钱,数目不多,但几年来从未间断。报纸上有关爱心慈善事业的新闻报道,她都会剪下来给我们……  爱,是这个世界的根。  天使哭了,灵动的羽翼折碎  空燃的烈火在风中瑟瑟  风扑面,筝掉线,黄沙万里变  葵花向日  我们永远记得  那些善良的人们  从不会消散在天边  在爱心社里,遇到的好人真的太多太多了。  宋阿姨是我最难忘的。  她是我们学校的原校办主任,后来的校长助理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院长,是我们爱心社的创始人之一,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阿姨。然而,这么一个好人,在2005年7月25日因病离开了我们。------------我们没有理想,流浪没有方向(4)------------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在外地没能参加她的追悼会送她最后一程,这成了我莫大的遗憾。记得离开学校的前几天,在图书馆前面遇见了宋阿姨。她还很高兴地鼓励我到工作岗位一定好好干,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继续读书,并嘱咐我一定要经常和爱心社保持联系。没想到,那竟成了最后一面。我曾想过,在10周年的庆典上,我们要和宋阿姨一起回首爱心社的发展历程,因为她是我们爱心社的见证人。  每次遇到她,她都是那么温和地笑着,像母亲一般问寒问暖。她对爱心社的关心和对那些学生的关怀常常让人感动。她总是认真地告诉我们,要尽心地去做好工作,要牢记社团的宗旨与社训,不要想着什么都做而什么也没做好。  还记得曾经资助的一个学生因为学费问题而差点辍学,宋阿姨听说了,马上自己拿出了几百元钱帮她解了燃眉之急。她很担心那个学生,并打算发动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并让我们好好地安慰鼓励那个学生,一定要坚持读书。  每次社团遇到困难,想到有宋阿姨像母亲一样在远方鼓励着我们,心里就暖暖的。  爱心社的创社人冯圣兵老师在文章中这样回忆:“爱心社的每一任社长都受到了宋老师的热切关心,尤以我、韦庆功为甚。相识7年来,她对我个人的关照不计其数,难以尽述。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大约是在1999年的冬季一个晚上,我在汉口代课还没有回校。恰恰她有事找我,知道了情况。可能出于对我身体的担心,她立即就给学院的胡书记打电话,批评她对我关心不够,以致冒着寒冷在外勤工俭学。我自小家境贫寒,父母为生计所迫,又没有文化,不善表达,难得处处关心到我。加以小学六年级就开始住校,家庭的温情关怀体会得很少。没想到上了大学,竟幸运地遇到宋老师,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所以后来每每听她自己讲起这件事,心里都充满感激和温暖,有种母爱的感觉。现在再想起来,只有无限的悲伤和惆怅。今生今世,还有人这样呵护我吗?韦庆功工作的事,她就没少操心。由于种种原因,韦庆功最终回到广西做了一名农村干部,生活很艰苦。她一直引以为憾,挂在心上。去世前几个月,我告诉她韦庆功可能到浙江公司去发展,她才感到释怀。”  “不仅是对我和韦庆功等几任社长,就是对普通社员,宋老师也同样关怀备至。为了多接触和关心他们,她公布了自己的邮箱和电话,还多次安排座谈,开展调研。每年她至少要请大家吃一次饭,并且要尽量多的普通社员去,多点肉菜。其实,就是想了解大家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大家加顿餐。工作后,有两次我想请客,硬被她抢着买了单。想想这么多年,这么深的感情,竟然没请她吃上一顿饭,真是遗憾之极。”  “有两次,我执意把从家乡带的一点土特产送给她,在半路上遇到她,请她自己拿回去。她见确实值不了几个钱,只是心意,才勉强收了。所以,交往这么多年,她家离学校这么近,我却从来没有去过。倒是听说姚威他们去过宋老师家,不过不是拜访,而是搬东西。宋老师听说爱心社要下乡,就让他们去搬平日积攒下来的旧衣物和书籍。同时,还把电脑送给社里做办公用。”  “很多时候,宋老师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顺便到广埠屯菜场买菜。有时候,也步行。以她的身份,骑辆时髦的轻骑,或者搭别人的便车,是很容易的事,但她没有。我就无意中听她说过,由于她尊重车队司机,而不是以校办主任‘命令’他们,司机们也都尊敬她。在下班的路上,就经常有司机停下车要求送她回家,都被她谢绝了。在饮食上,宋老师也很注意节约。每次请我们吃饭,菜都尽量点得多少合适,万一有剩的,绝对要我们打包。我还观察到,她的办公室里几乎没有瓶装矿泉水,自己和客人喝的,都是白开水或茶水。”  ……  读着这些文字,眼前总是浮现出宋阿姨那温和的笑容,一幕幕划过脑海。  不知道能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怀念与感激。我们唯有将这份温暖传递,做好我们该做的、能做的、想做的事,用我们的手去实现更多人的读书梦,用我们的心来唤醒人间的真情,也用我们的心来体味人间的真情,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想,宋阿姨一定是笑着走的,就像记忆中的一样。宋阿姨留给我们最后的话是让大家再接再厉,爱心之旅顺利归来。  一路上我们都有来自天堂的祝福。  永远……  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  总是很痛苦的。  要么你被痛苦击倒,  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大学里,除了寝室,我还有一个家——就是爱心社的办公室。  在那里,我们曾经开过会,受过培训,在那里,我们熬过夜,流过眼泪……那里,记载了我太多的回忆。  在办公室里,看到那些新社员充满期望的眼神,我都会感到一种信任的力量。为了不辜负这些信任,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从来没有停过步,更没有时间回头欣赏一下自己走过的脚印。我在大学里没有玩过游戏,没有打过牌,却一点也不后悔。  很想把爱心当作一种事业,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无疑是太不现实了。2005年5月份发生了一件事情,像一根刺扎在我的心里,一辈子难忘。因为在对社团的定位与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爱心社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很大的冲击。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休息过,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去沟通,去为社团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很好,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在这种体制下的无奈与自己力量的渺小。  那时,真的有点灰心。原以为做一件好事是很容易很快乐的事情,不管别人支持还是嘲讽,自己可以用心去做。现在突然发现,很多时候有一种无形的枷锁让你无法尽力,像在冰上跳舞,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就会踏破薄冰掉入深渊。  又是一个炎热的暑假。闷热无比。  期末考试,毕业实习,爱心之旅,奔走在武汉40℃的阳光下,却觉得一切都很飘渺。由于一次感冒,在校医院里打针,因为莫名其妙的过敏反应,我又昏了过去。医生的脸让我觉得好可怕,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挣扎着给社里的一个朋友打电话,告诉他要把社团好好地做下去。  我想我并没有灰心,相信总有一天,风会吹走这些乌云,阳光会普照在大地上。  我告诉自己和伙伴们,把这当作我们为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付出的代价吧,继续努力,坚持到底。  我们不会放弃,我们永远追赶,永远怀念,永远感激。  我们永远是我们。------------我们没有理想,流浪没有方向(5)------------  你看着我 我看着你  我们就是这么站立着  以纯洁凝视着纯洁  以美丽感染着美丽  空中有相挽的枝叶  地下有相挽的根须  我们就是这么站立着  告诉过往的人生  什么叫友谊和亲密  你看着我 我看者你  我们就是这么站立着  生活虽然拥挤  拥挤也依然正直  一直都觉得爱心社是一种奇迹,一群自身都处于弱势的学生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走到了一起,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努力着。在这里,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彼此关心着,鼓舞着。  这份牵挂让我对华师有了更多的眷恋。正如一个并肩战斗了三年的战友所说:“我是先爱上了这里,才爱上华师的。”  爱心社里曾经有很多高年级的朋友,用他们的经验教训指导着我们去适应大学生活。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他们的精神依然留存。我们有责任去跟那些新社员交流,有责任把这种相互帮助的精神传承下去。  爱心社的信箱,是我跟大家交流的很好的一个平台。在这里,有大家对社团发展的思考,有大家对社里问题的讨论建议,也有大家的困惑迷惘。但是,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雨交加,我们总会一起面对。  很多信件我都保存着,喜欢这种被信任的感觉,真好。  王强:  你好!  想了半天,还是直呼你的名字了。记得那次书展,我叫尚静叫“部长”,她对我说:“你别叫我‘部长’嘛!”其实,我不是有意要疏远距离的,只是你们在我心目中都是很高大的人,是书上说的那种大写的“人”,而我一向不习惯对我尊重的人直呼其名的,可如果叫姐姐、哥哥的,又觉得自己高攀了,所以常常觉得有些为难,以至于见了你们的面,只好笑一笑。  这封信已经在我心里酝酿了好久,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让你知道。找你谈话吧,本人一向不善于表达,怕说不清楚,所以只好写信。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你,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至少我不能马上得到答案。  眼看一批新社员又要入社了,我突然觉得我害怕见到他们,因为惭愧,惭愧自己在爱心社呆了这么久却仍没平下那颗浮躁的心,惭愧自己没能给新社员们树立一个榜样。  这次写信,是想告诉你,我想转部,想转到宣传部去,可以吗?  我觉得我进爱心社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是没选对部门。当初想进外联部只是因为舍友也要进外联部,没想过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入社后,有些后悔,但是一直没敢说,我以为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好好努力没有什么干不成的。可现在,外联部的事务让我晕头转向,特别是负责电话卡和信封业务后,我和舍友(和我一起负责这项业务的)常常因为收账的问题而打“冷战”,这让我很苦恼,所以,我很想离开外联部,但又不知道这个决定可不可行。因为,如果我进了宣传部,那么所有的工作我又必须从头开始,而且,我对宣传方面虽然有浓厚的兴趣但没有多少技能,所以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上一次星期二的晚上,你们在办公室谈有关学习和爱心社的工作的处理问题,很遗憾我有课而没有参加。我是个没有自控能力的人,所以当初执意要进爱心社,还因想给自己找一些压力,让自己能充分利用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别再像高中那样读到毕业出来,回头看时,除了书本就再没有其他的了。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向大二靠近,我越来越觉得时间真是过得飞快,我老觉得自己有成堆的事情要做,而且总是做不完。没上课时,到图书馆去,没看几页书就一个下午了,做事效率好低,看看周围的人,都活得从从容容,有条不紊,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现在,我的脑子好乱,写不出清楚的话来。这周每个科目都要课堂测验了,周末还有普通话和《法基》考试,我又在担心了。爱心社里的事又没有解决,这会儿我还真希望自己有分身术呢。  新社员要来了,我该留社或申请退社?我很惭愧地请求留社,我实在不知道我的这一请求带给爱心社的是好处还是坏处,但我还是很自私地希望爱心社能给我弥补缺憾的机会。  祝天天快乐。  外联部:×××  2004.3.30.  ×××:  你好。  谢谢你的信任和尊重。  印象中你是个人如其名的女孩,文静秀气,没想到内心深处却如风吹池水。呵呵,思考得很深刻,这就说明你不是一个肤浅的人。至于是否直呼其名,无所谓的,相逢一笑,感觉很好。既然如此,我也就快言快语了。  如果你觉得进入咱们的外联部是一个错误,那你能告诉我生活中你还有类似的错误吗,比如说高考时选择华师,选择现在的专业,甚至选某一门课,去某个食堂吃饭,and so on。其实我觉得有时候这是个观念的问题,就好比围城一样,当你进去之后总想出来。很多时候并非围城中的风景不好,而是我们的眼睛甚至心灵蒙上了灰尘。如果我们一遇到困难就给自己找许多借口,给自己寻找一条退路,那么我们的人生之路会不会越来越窄呢?我们都说:“造就他人,实现自我。”所谓的“实现自我”除了满足自己的兴趣之外最重要的是突破自己,完善自我,当初选择外联部是一时冲动,可是现在应该有一些理性了吧,外联部的经历也许正是你突破自己峰回路转的机会。不要抱怨,没有不值得过的生活。------------我们没有理想,流浪没有方向(6)------------  In fact,你在外联部做得很好,尽管你一直觉得很“惭愧”。外联的兄弟姐妹们中,除了风风火火的,更多的是稳重踏实的人。你所做的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你所谓的烦恼其实只是目前遇到了一些小问题而已,不要逃避,即使选择离开也要把问题解决,不带一点遗憾离开。怕一个问题,就去研究它!比如你可以分析一下问题的原因,可以和其他朋友交流一下他们是如何处理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和大家之间的交流。虽然你一直说你不善交流,其实你的文字告诉我你很善解人意,别人跟你聊天一定很快乐。其实有许多交流的机会的,如小组的讨论会,早上与大家一起跑步锻炼的时候,还有平时的工作中。  看你的文字,能感受到你在生活中的思索与细心,但也能发现你在潜意识里有一种不是很积极的思想。“失败者的眼光专注在不可能做的事,到最后他们只看到什么都是没有可能的;思想积极的人,所想的都是可能的事,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上,所以往往能够心想事成”。如果你想了解你的思想,不妨先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你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甚至健康都反映了你平日的潜意识思想。你老是觉得自己有成堆的事情要做,而且总是做不完,为什么不去想你已经做完的事情呢?把每天的计划在前一天入睡前写出来,睁开眼睛就投入到一天的“战斗”中去,“敌人”一个一个地消灭。换个角度,柳暗花明。  大多数人花更多的时间去提负面的事,而不是正面的事,并且他们通常会为自己辩解:“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事实上是你创造了那个现实。“为自己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时刻就在现在!”你既然发现了问题,为什么不去解决呢?  至于去不去宣传部,我觉得最好弄明白是不是你自己的心态问题,如果是,即使在那里呆久了,会不会又觉得是个“错误”?对于宣传部你很有兴趣可是技能不够,在那里你也许能提高技能,可是目前最重要的是改变心态。你认为呢?每一个选择都要自己把握,就像大家吃饭时实行AA制,因为每个人都不能指望别人为自己的人生买单。  对于学习和社里的事情,我认为要靠自己协调好。人要先做应该做的事情,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只是一群学生,所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都觉得没学到什么,但大学四年毕竟是一个很好的系统学习的机会,平时多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比如和自己在社里的工作结合起来。拿我自己来说,成绩并没有受到社里工作的影响,反而逐渐上升。“大学四年,就像一个容器,一个让你幸福或是伤感,令你充实或者空虚,令你厚重或者浅薄的容器,不管怎样,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人的一生,大学四年,在爱心社的一年,都是有限的。曾看到过这样的文字:“将军在鼓励自己的士兵时说:‘如果今天不拔出剑为自由而战的话,将来你拿什么给你的子孙后代?’今天宁可牺牲生命也要拔剑而战,这种勇敢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要让年轻时的经历支撑后面的岁月。”正如前任社长姚威所言:“爱心社的经历支撑了自己的考研旅途,甚至今后一生。”对我们每一个圣兵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你说“周围的人都活得有条不紊,从从容容”,而自己“是个没有自控能力的人”,这只是自己的一种错觉,说不定周围的人还在羡慕你,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活得充实而又自然。No one plans to fail, but everyone fails to plan.“大学里最重要的不是专业课程,而是宝贵的意识觉醒,开始懂得自主和自律,开始有了人生的方向。”  很多人问我:“你总是说这里是个家,我怎么感觉不到呢?”我常常报之一笑。家到底是什么感觉呢?我们对家有感情是因为它给予了我们很多,可是现在爱心社却需要大家通过付出来经营。你付出多少,感情就有多深。一批批圣兵人把大学里最灿烂的时光留在爱心社里,于是渐渐有了家的感觉。  你的烦恼在心底蕴藏了那么久,为什么不早点说出来或是和大家交流呢?“周围有很多人,有了悲伤不知可与谁说;有了喜悦,不知可与谁分享。大学四年,奔波忙碌,却发现身边只剩下陌生人”。在爱心社里,我们有一群肝胆相照、推心置腹的兄弟和姐妹,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  心理专家荣格谈到团队精神,列出这样一个公式:I+We = Fully I。爱心社里,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串串的故事,每一个人的身上都闪烁着光芒,只有把自己融入进去,我们才能完善自己,甚至创造自己。“人们常常说这个人或那个人没有找到自我,但自我是不会被找到的,它应该被创造”。这是美国一个作家的话,其实挺有道理的。  “时间真是过得飞快”,这其实就是一种危机感,或说未来感,人有了危机感,就能发掘自己的潜力,做到一些曾经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新的社员进来了,爱心社又注入了新的血液,这样社团才能发展。不管以前做得怎么样,一切从现在开始,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life.  很多都是我大学里的感悟或是看书后的总结思考,如有不当之处请和我交流。  祝天天开心!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  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生活的本质,也许就是不断地去经历各种体验。  大学生活就这样飞快地进入尾声。对于大学,我只是路过。生活才是真正的大学。  而对于爱心社,却是一个如此美丽的邂逅。从此,它成为我生活里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毕业前,校报开辟一个专栏,介绍华师男生风采——我想,如果没有爱心社,我是不可能被选择,不是因为爱心社,我也没什么值得报道。文章的题目叫《爱在灵魂深处》(华中师范大学校报记者赵记辉报道),与其说是对我个人的介绍,不如说是对所有圣兵人的描述。------------我们没有理想,流浪没有方向(7)------------  2004年7月11日,湖北武穴市大金镇,一个主题为“走近爱心社”的专题影展在这个鄂东小乡镇的一所中学里进行着,一群年轻的大学生正在忙碌地向当地的师生和父老乡亲们介绍着他们的学校和社团。这个社团就是曾获得“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的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而这次活动则是该社第四次“爱心之旅”的序幕。于是,圣兵爱心社现任社长也渐渐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他就是我校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2001级的王强。  大学从这里开始  找到王强并不难,爱心社是他最常去的地方,忙碌之余,他谈起了他和他的爱心社。第一眼看他并不觉得他怎么像个“社长”,没有高大,没有伟岸,似乎没有一点想象中的影子。但他憨厚的性格、朴实的作风、认真的做事风格和他的温和内敛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2002年3月在爱心社招收新社员时,还是大一的他拉了一个同学去报了名,结果他成了一个幸运者,加入了通讯部,负责和一个学生写信,从此开始了一个圣兵人的历程。  进社后不久,他就跟随老社员参加了第二届“爱心之旅”,到英山走访了很多贫困学生。这次爱心之旅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当真正去到另外一个农村的陌生环境中,并且以大学生的眼光去观察那种生活时,他开始真正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在和老社员的交谈中,他发现自己的人生观在慢慢地改变,他给自己找到了新的定位。他说那个时候才是自己大学的真正开端。  当一个人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便成了事业。为了发挥自己专业方面的优势,2002年10月,王强转到秘书处,担任秘书长。他笑着说爱心社已经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集体就是一个家,在里面有一种家的温暖,并且很感谢大家能够给他机会去成长。------------在路上(1)------------  如果把爱心社的工作看作是一条漫漫长路,那么王强和他的爱心社正行走在这条充满艰辛的路上。1998年的冯圣兵、2001年的韦庆功、2002年的姚威,爱心社凭着一颗炽热的爱心,秉承着“济困助学、服务社会”的宗旨,把爱的阳光一点点撒向了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们。2003年当王强接过爱心社这个接力棒时,他的脚步开始加快,毕竟,大三了。  做爱心事业靠的是一种自愿和责任,为了给社员们多一些亲自接触贫困学生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切身体验,他决定把“五一”、“十一”这两个较长的时间也利用起来,组织社员深入到贫困农村实地调查走访,把爱的阳光洒向最需要的地方。所以,在他的提倡和组织下,今年“五一”他们在湖北麻城的一个山村里开展了一次小规模的下乡活动。  从社员到秘书长,从副社长到社长,一路走下来,他说自己感受最多的就是爱心社这个家给他带来的深厚的情谊,一种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亲情。提到前几任社长,他总是称为大哥,谈到社员,他也一直以兄弟姐妹相称。作为外人,我们也许不会了解他们之间深深的感情,但从他们的行动上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这个集体带给我们的震撼。  让爱继续走动  已经大四的他在谈到自己今后的工作时,说自己可能会去从事NGO(非政府组织:笔者注)方面的工作,也可能到企业里做自己喜欢的管理工作。但不管在哪里,他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投身于爱心事业。他笑着说自己是爱心社的终生社员。  今年暑假,王强带着几个社员把“爱心之旅”带到了西部农村,他们第一次走出了湖北,来到了广西桂林市平乐县的一个小山村,和广西师范学院、北京大学的志愿者们携手开展了一次特殊的爱心行动。让爱走动在湖北一直是“爱心之旅”的主要方向,让爱走动在全国,让爱深入在每个角落则是他们的目标。正是这种信念让王强使爱在需要的地方继续走动着。  最后,他说马上要离开爱心社了,但他很放心,因为社员们都很努力,也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师生朋友在支持着爱心社,更因为有一种信念在他们的心中,那就是他们的社训“造就他人,实现自我”。  工作之外也精彩  工作之外,生活之中的王强,是个很会“玩”的人。熟悉他的人都说他身上有种很难得的“孩子气”,喜欢和好朋友聊天,喜欢泡在图书馆里,喜欢在网络上游走。他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文字里也常常流露着对自然的喜爱、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思考。  他说人要经常不断去挑战自己,尝试一种忙而不乱的生活。他有过做记者、编辑、宣传等各种工作的经历,还担任过不少学生干部,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或许,正如他所说的,生活本身就是在不平衡中寻找平衡的一个过程而已。  “大一志于学,大二而立,大三不惑,大四知天命”,是他对自己四年大学生涯的设计。作为一个学生,他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很严。谈到自己的专业时,王强说“很喜欢这个专业,更喜欢在实践中去观察应用”。优秀的学习成绩使他连续几年获得了奖学金,也正好验证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我努我力,自有自然”。  王强在自己的个人格言一栏里写道“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强者为王,王者无疆”。这是写在他的个人主页——“经天管地”首页中的一句话,也许会让你对人生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吧。  后记:在采访之前,我已经认识了王强,他的责任心让我颇为震动。在他的电脑里差不多储存了几百张大大小小的照片,但找到一张他的单身照却耗费了我们很长时间,其中大部分的照片是爱心社的。但之前他告诉我他的电脑里有很多他的照片,这里的“他”也许才是真正的“他”。  请看那时间如风  告诉我们人生太匆匆  不在乎是否活在掌声中  愿从此心里轻松  徘徊在岁月里  愿有未老未冷的情怀  天天躺进新感觉里  让我一生在悲喜里漫游  大四的时间,似乎更快一些。  一度徘徊在工作与支教中,后来在很多朋友的全面分析和自己的冷静思考之后,我选择了找工作。每天不停地奔波在华师、武大和华科之间,用脚步和公汽丈量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其实,对于一个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来说,每天接触各种方式的面试,不断总结,不断跟同学交流,找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就像我平时在社里经常说的那样,要保持“随人随事随时随地”的“大学习观”。也是因为保持着学习的心态,我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那段时间忙于找工作,社里的事情就交给了其他的战友。我留在社里的时间越来越短,想着将要结束一种生活,离开一群朋友,心里还是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感。不过,一年的经历,已让我逐渐明白一个朋友的忠告:“牢牢抓住,轻轻放手。”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在离开的时候感到坦然放心。  进大学的时候,我怀着要赚钱的梦想;离开的时候,我不仅身无分文,还负债累累。四年过得清苦、辛苦,但是,我知道,我已经收获了世界上最大的财富——爱。在爱心社的这段经历,学到的做人处世原则,养成的学习习惯,遇到的这些兄弟姐妹,都是我大学里最沉淀、最丰厚的礼物,是无价的。  花开不是为了凋落,而是为了灿烂的绽放。我想,在爱心社里,我曾经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智慧都留在了这里,与社团融为一体,淋漓尽致,也该无怨无悔。  轻轻的走,正如轻轻的来,因为我心仍在。  晚上要交班了,想起来有点莫名的难受。一个下午,就躺在草地上,沐浴在阳光里,回忆着这两年多来的点点滴滴,百感交集。  昨天开最后一次理事会,心里有很多话想说,可是时间是那么的少,我只能保持沉默。  很深刻地体味着一个词语——割舍。因为要舍弃,心如刀割。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割舍的过去。而我即将告别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位、一个社团、一群朋友,而且是我的一段经历、一种生活!  晚上开会的时候到了,我在门前徘徊着,一年前的今天,我在这个教室里接过爱心社的重担,一年后,同样的地点,我要把它传下去。  站好最后一班岗!我在心底默默地给自己鼓劲,可是站在台上,我却出现了少有的语无伦次。准备好的报告,却读不出来。一种强烈的感受冲击着我的胸膛,有点窒息的感觉。  台下,坐着许多社员,新的,老的,熟悉的,陌生的,兴奋的,感慨的,很多画面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很多是2003级的社员,对他们我总是有一种很浓厚的感情。因为社团发展的缘故,在这一年里,他们和我一起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承担了很多的痛苦。有很多人被我批评过,尤其是在两次下乡的过程中,我对大家要求很严厉,很多人在背后都流过眼泪。也希望这些社员能够理解我当时的心情,我也想对大家说声对不起。  如今,他们大都离开了社团,过着属于自己的一种新的生活。大家在路遇的时候,都会报以灿烂的笑容、真心的问候。我想,这样也好。------------在路上(2)------------  不知道自己在台上讲了什么,总是想表达什么,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寻不到恰当的文字,只是站在那里用一脸的傻笑来掩饰内心的激动与伤感。  路上遇到几个社员,扛着两箱东西,冲上去帮忙,却被大家拒绝了。他们一脸的笑容,让我的心里很温暖。  一个人走在路上,路灯把影子摇曳得很长,像我此刻的思绪,飘摇着,闪烁着。  总是要离开的,有很多东西必须是自己去承担的,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尤其是成长。  为自己画上一个小小的句号吧,在这个微小的圈子里我曾经把我的青春、热血、智慧、激情,浓缩成一段光辉岁月。  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的,整理一下自己的行囊,继续赶路!  对爱的渴望,  对知识的渴求,  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是支撑我生活的三种单纯然而又极其强烈的动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很多时候,别人向我们投来羡慕或不解的目光的时候,我的心里只是一片安静。  在我自己看来,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收获,并且远远大于自己的付出。  看完电影《天下无贼》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叫《天下无贼的温暖》。这部电影,竟然那么巧合地描述了我在爱心社的心路历程。  印度佛经典籍记载:“世上有两个阿育王,一个是黑阿育王,残忍狂暴,嗜杀成性;一个是白阿育王,宽厚仁慈,弘扬佛法。  贼是个很冰冷的字眼,但天下无贼却很是温暖,像孩子眼里的世界,简单美丽。  如果说傻根代表着人性中的简单与善良,那些贼代表着人性中的自私与贪婪,那么在善与恶之间,又有多大的距离呢?  人之初,如白纸。所谓的善恶是这个世界给予的,而不是由DNA决定的,也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我总觉得,这个世界是在保持着一种平衡,一种矛盾着的平衡,就像那趟火车上,有贼,也有警察。  而我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矛盾的世界之中。从小是个孤僻沉默的孩子,常常顺着卷走父亲的那条河去寻找,却没有答案,在大人们的叹息和沉默中渐渐懂得生活的真相。经常打架,其实不是我喜欢,是邻家孩子经常欺负我。曾经拎着别人的头在水泥地上磕得血涌如泉;曾经把别人的耳朵扯了道一寸多长的口子,流满鲜血;也曾经寡不敌众,被很多小孩埋在深没膝盖的雪堆里,脚趾上的冻伤成为不堪回首的记忆……  我的心里充满着仇恨,燃烧着仇恨,如果有一丝感恩,我愿意感谢上帝赐给我生命,用来复仇的生命。  童年更多的是在外婆家里长大。外婆是个勤劳善良的老人,每天都会烧香拜佛。每次睡觉前跪拜菩萨的时候,我常常疑惑,世界真的是外婆所想的那么美好吗?即使尝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即使儿子不孝,即使自己60多岁了还要辛苦种田,即使勤劳一生却受苦一辈子?  我读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天龙八部》,那时才上小学。看着萧峰被生活和命运逼得自杀,我更相信这个世界的残酷,强者为王败者为寇。  大学里阴差阳错地来到这儿,无喜无悲,在那里,我身躯里燃烧的仇恨都会让我很投入地去做一个“王者”。  然而,上帝给了我生命,又给了我爱心社。  大学四年,现在看来就如同火车上的一段旅程,而遇上爱心社就像那对贼遇上傻根,很偶然却又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火车疾驰,窗外是温暖的阳光,漆黑的夜色,孤寒的月光,绵延的山脉,荒凉的戈壁,形形色色的人群……亦如在与爱心社邂逅的几年里,从怀疑到敬佩,从苏醒到感动,从动摇到融入,从原来的自己到现在的自己。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的血液被周围的人同化着,一点一滴。也许,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用他们的善良打破了我的观念,他们用他们的爱心浇灭了我的仇恨。  爱心社和爱心社的朋友对我来说,绝不是一段简单的经历,一些平常的朋友。看电视剧《倩女幽魂》,其中的魔君想过一种平常人的生活,但他的愿望却被“玄心正宗”赶尽杀绝,而他自己也被逼成魔。人与魔的距离,竟然就在人心的一念之间。  而我现在,学会了平静宽容,学会了为自己美丽的梦想而努力。我知道天下有贼,却也相信有更多的傻根,我能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更会珍惜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像那两个贼,宁愿用生命去呵护一个人相信“天下无贼”的美好善良的梦想……  记得那一天上帝安排我们见了面,  我知道我已经看到了春天;  记得那一天等待在心中点起火焰,  我仿佛看到了命运的中转;  ……  那一天那一天留在我心里,  已烙上了印永远无法抹去。  每个社员都是要离开这个社团的,就像家一样,我们只有离开,才能更深地明白它的真谛。也正如班级一样,在毕业的时候因为要分别才弥足珍贵。毕业前夕,我又回到了我可爱的班级里,与他们一起分享最后的大学时光,一起演绎着毕业的故事——毕业旅行,通宵聊天,抱头痛哭,送别每一个人……  每年六月,爱心社都有一个传统,没有毕业的社员要欢送那一届的毕业生。我曾经送走了前两届的朋友们,轮到我的时候,我却因为班级毕业旅行错过了。那天,车子坏在高速公路上,直到晚上才回到校园,而欢送会已经在大家的拥抱中结束。也许,注定了我和爱心社是没有告别的。  请别问我爱心社和班级哪个重要,它们都是我大学里最好的礼物。  虽然退社了,但作为曾经的社长,我仍然是终生社员,不管在哪里,我想我跟爱心社都不会分开的。  我们爱心社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  ……  我发现,我竟然没有更好的语言来结束自己在圣兵爱心社里的成长。  ……  愿圣兵爱心社,越走越好。  附圣兵爱心社简介: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路上(3)------------  在桂子山上飘扬着一面爱的旗帜,那就是圣兵爱心社。它成立于1998年12月13日,是一个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高中学生读书的爱心组织。它以“济困助学,服务社会”为宗旨,以“造就他人,实现自我”为社训。  围绕我社的宗旨和社训,我们积极开展了各种活动。每年的“爱心之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爱心之路”大型影展,与《武汉晚报》联合开展的“阳光行动”,长期性的“利废助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提高了社员们的能力,也扩大了爱心社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爱心事业中来。目前爱心社已资助贫困学生130多人,资助范围扩大到河南、甘肃等地区。  几年来,圣兵爱心社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湖北电视台、《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都对其进行了采访报道。2003年3月,圣兵爱心社被评为“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05年4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圣兵爱心社的助学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  圣兵爱心社论坛:http://t  电子邮箱:ccnulove@163.com------------汪婷------------  陕西人,武汉大学2001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屡次获得武汉大学各类才艺奖项。2005年以保持优异的成绩、在考级和竞赛中屡获佳绩、在科研实践中表现出色最终获得北大和中科院的保送研究生资格,现就读于北京大学。------------我的大学,我的多面青春------------  初夏时走过操场的阶梯,叶片点点透出阳光的痕迹  离别的人们披上华衣,在镜头前留下青春的印迹  祝福的话语掩不住哭泣,空气中都弥漫着伤感的气息  叮嘱了千万次记得联系,眼中为何又泛起涟漪  分离时他们是否会记起,曾经在一起时不够珍惜  相聚的我们也不应忘记,岁月中累积的点点滴滴  校园的风依旧那么熟悉,让温暖的情绪在心底涌起  校园的风它吹过四季,带走不同的人同样的回忆  就让这风儿提醒我温习,从初恋甜蜜到月台的汽笛  就让这风儿也与你同行——我的姐妹兄弟一生的知己  ——我的原创歌词《校园的风》,大二时观毕业班照相有感  很早之前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青春,是从大学开始的。”  一直到大学第二年都没有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可能和我一样初进大学的少年们总是青涩多于青春,前者拘谨、规矩,纯真而懵懂,后者则是洒脱、奔放,有对周围环境熟谙之后那种如鱼得水、能够自如安排自己生活的感觉——这样的境界对于刚刚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的新生们来说是很难达到的。  我的一切改变发生在大二那年的一个周日。在“非典”阴影的笼罩下,我的心情压抑而敏感,以至于在下午的选修课由于老师生病而取消时,竟感到些许久违的轻松。走出教学楼的大门,阳光明媚地射过来,心底慢慢地温暖着。无意间向操场上掠过一眼,竟被眼前的场景深深吸引住:一群男孩子身着各色球衣,在如茵的草地上跑跳着、追逐着,活力四射,尽情挥洒汗水;场外的林阴道上,有社团在做宣传活动,统一着装的女孩子笑容可掬,穿梭在人群中,热情而自信;而场边的看台上,三三两两的学生散坐着,或静默,或看书,虽与周围的喧嚣保持着距离,却又是如此和谐地融入这一番热闹的场景中。他们的行为举动虽不相同,面容却是同样的光彩洋溢,明亮的眼睛连同耀眼的阳光,清晰地刺入我的眼中。一瞬间,青春的气息扑面袭来,仿佛无论外界是多么的阴郁,这里都永远不会有压抑和忧伤,永远会有活力喷薄而出。这样的美如此强烈,也就注定了它是如此短暂,就像太阳的夺目是因为在燃放自己的生命一般,令人感伤而叹惜。  此时此刻,走在校园的林阴道上,如同走进一条风景绮丽的长廊,不由得流连起来。耳边的喧嚷声仿佛在提醒我,这样的场景在大学校园中并不少见;只是在以前,行色匆匆的我从来不曾为之放慢过脚步,更加没有驻足观赏过,自然难以领略其中的妙处。其实,这一班年轻的列车中又何尝没有你我的位置——正是一个个独立而由自己主宰的青春,才组成了大学这样一幅色彩鲜明而又缤纷的图景;只是,每个人都必须投身其中,燃烧自己来成为光焰的一分子,而不是作匆匆的过客,与青春的风景擦肩而过,最终在人群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仿佛是在那一刻,我明白了,真正的青春,意味着你和所有人一样,可以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只要你认为值得——因为你年轻;同时,也意味着你必须和别人不一样,不能随波逐流,而要全力投入自己选定的目标上——因为年轻又是如此短暂。也许不是在那一刻,我早就明白了,要想让自己的青春这场戏不单调,就应该自己来作导演和主角。好在我们有大学这个最好的舞台,这里从来只担心你不主动争取演出机会,而从来不缺乏剧本和剧团;要想实现心中的愿望,就请勇敢登台,不要顾及观众是全世界,抑或只有你自己。  那个午后的日光一直照耀着我的大学之路——也许它也只是唤起了我心中暗涌已久的奔流青春——直到几年以后同样明丽的日光被永久地定格在我的毕业照上,宣告着这段只属于我的飞扬青春即将落幕。一缕余晖投射在我来时的路上,竟折射出彩虹般的七色光彩,如同我心中多彩的梦。回首时不禁感慨,正是由于当初那追逐梦想的勇气,才有了一路上精彩的成长和收获时成熟的果实。------------学习——不能放松的追求(1)------------  有人说,学习好的不一定就是好学生,此话不假。但是,学习好绝对是成为好学生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学生的成绩单上总亮起红灯,四、六级也是“低空飞越”,那么不论他其他方面多么出色,都会让人觉得他离好学生还差一点。毕竟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就像我常对师弟、师妹们讲的:“大学生活中,活动、工作要参加,但学习也不能因此而荒废。毕竟大学是学习的圣地,学习是我们的职责。”  对于学习,每个人的目标不同,付出的努力不同,得到的收获当然也就不一样。我要说的是,能够进入大学的人聪明程度和知识基础都已十分出色,如果对自己的要求不高,那么只要以比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它,只要记得和大家一样把该完成的任务都完成了,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每个人都可以学好,说到底就是个态度问题,我的很多同学平时学习平平,可是在考研的时候通过认真复习,都考上了很不错的学校的研究生,原因就在于他们重视了,知道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了,该发力的关键时候到了。其实,如果把他们复习考研的劲头用在平时,那么任何一次考试他们都能取得好成绩,可能也就不用再受考研之苦了。千万别觉得用功学习会引来别人异样的眼光,或者是一件奇怪、丢脸的事——别拿学习不当回事,那样只会害了自己。  而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满足于“60分万岁”,那就应该做好要比别人多付出努力的准备。很多同学学习基础都很好,在中学阶段都和我一样,是有着光辉战绩的尖子生;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却不可避免地流于平庸。当然,缺少了老师全面的指导和竞争性的学习氛围是一个原因,而更重要的是,有多少人是像高中那样刻苦学习的?诚然,死板应试的学习方法也不适合大学的学习,但是,坚持和认真则是其中不变的要义。  以下是我和我们学院院报两个小记者之间的对话,跟大家分享两个小小的经验吧:  记:学姐,你好!恭喜你被保送北大研究生。开学以来,我经常听到别人称你为资环院的传奇人物。学姐的英语好棒呀!四级95.5分,六级90.5分,先谈一谈你学英语的心得体会吧!  汪:一直以来,我都很重视英语的,我记得在大一、大二时,我们所发的是上研社(上海外语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书及其精读、泛读,书上的知识点我都很认真地分析过,读懂、读通,书上的习题也是每一道都做,这样一来,期末考试也就没什么问题了。平时,我也坚持学英语,我住在弘博,每天早晨,我都是带着收音机,从寝室到学校一路收听英语广播。至于四级和六级,四级我准备了一个星期,六级我准备了两个星期,在准备期间,我认真地做真题。把真题上的题目做懂、做通,这样考试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记:学姐,我看了你的一些资料,你的每一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你是怎样做到的?能谈下你的经验吗?  汪:我认为平时就应该认真对待学习,上课要认真地听讲,做好笔记很关键。一般来说,每一科在考试之前,我就已经把书看了三遍,平时对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我在下课都会认真地把它再看一遍;在做每一章的习题时,也会把这一章再总体看一遍,弄懂、弄通这一章的内容及每一节的联系,再把习题做完;在考试之前,再认真地把书看一遍。经过这三遍,考试一般就会取得好的成绩。  ——摘自院报《资环简报》“抓住机会,迎接挑战  ——访我院被保送北大研究生汪婷”  见2004年12月第6期“人物专题”  (记者马瑞、潘国东报道)  我在学习方面是个要强的人,一直对自己要求颇高,愿意为了考好成绩、拿第一名而付出努力,也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是在经历了高考的打击,进入自己起初并不十分理想的大学时也没放松过。对于大学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关于学习规划  进入大学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并为自己在学习方面制定一个总体的目标,是进入大学的学习阶段应该最先完成的事情,也是为自己树立信心和进行努力的基础。刚进校时很多人容易迷失自我,有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不甚满意,有的在为告别了辉煌的高中生涯而感伤失落,还有的则因进入了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忐忑不安,在我看来此时的当务之急就是“眼观八方”,尽快为自己和将要学习的东西定位,调整好心态去迎接挑战。  首先是要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展望一下自己未来几年要学的是什么。大学里的专业门类繁多,每个都各具优势和特色,在了解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发展方向后,就应该尽量调整自我,适应现实,使自己能够符合本专业的要求,而不应让专业的环境适应你。其次就是要观望自己和他人,大致掌握自己在同学中所处的地位。不必拘泥于高中时的成绩,大学毕竟又有了新的起点;而应该以个人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为衡量,从而更清楚地为自己订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不断朝着希望迈进。我在刚进大学的时候,身边许多同学都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失望彷徨,还有的由于对我们专业的不了解和不满意而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以后的学习进程。而我在洞察了我们专业的辉煌历史和远大前景后就早早地“醒悟”了过来,一心一意地以环科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地学习自己的专业棥白酆闲曰⊙Э啤彼睦砜聘髅爬嗟幕≈丁Mü屯堑慕哟ズ徒涣鳎医约憾ㄎ辉谥猩嫌危⒁来丝辞辶伺Φ姆较颍髁⒘俗约嚎赏部杉暗哪勘辍?  在制定学习目标和规划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并且努力去适应环境;如果对学校专业有失望或迷惘,或者对目前的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也应该凭自己的奋斗来改善。我的实例就是:高考时由于一个失误,我与一直向往的北京大学擦肩而过;在擦干泪水踏入武大校园的那一刻,我已经在心中暗暗许下了读研的目标,并且提醒自己,我不会一直属于这里的,为了理想,为了争一口气,我一定要努力。可是来到这里才发现,我们专业有很多同学都不是第一志愿录取的,高考600分以下的几乎没有;我的成绩在家乡(陕西)距离北大只有几分之差,但在湖北学生中也就只处于中上水平。这并没有使我灰心,反倒让我的心态平衡了许多——看来我来到武大也并没有“亏了”,能和这么多优秀的人为伍更是幸运;别以为自己有多牛,还是先努把力做到在一群牛人中立足吧。于是,初进大学的我并没有被所谓的失落和不如意压倒,而是很快树立目标,并且投入到一如既往的学习状态中去,唯恐落后于其他优秀的同学。  同时,对自己的定位也要根据自己的表现来调整,过去的成绩不能代表什么,同时也不应该妄自菲薄。如果说自认为自己的基础不错,起初在学习上没有足够努力,而在经历了成绩下滑甚至不及格这样的打击后还不能尽快调整自我认知和学习态度,那么肯定只能继续失败下去。我的信心就是在学习和比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大学的第一学期很快过去,虽然奔忙于各项活动之间,但由于我始终在学习上不敢懈怠,考试前又静下心来十分踏实地进行了复习备考,在第一次期末考试中我居然在全班46名学生中名列第二——第一名是个什么活动都不参加一心学习的绰号“博导”的女孩子,这绝对超乎我的期望之外。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受到“地域歧视”的影响,虽然自己并非生长在农村,但是和来自北京、武汉这些大城市的同学相比还是显得有点“土”,学习上也没有什么优势;但是自那以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也并不比他们差,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比他们做得好,只要自己肯努力。我的自信心也因此慢慢建立起来了。之后的日子,可以说是认真和努力为我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名”,而这“第一名”的美妙体验使我品尝到实现愿望的喜悦,也给我更多的信心去攀登更高的目标。------------学习——不能放松的追求(2)------------  当然,再好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这可能来自于学习上的难题或者是心态上的波动;这时就需要求助于他人来解除疑惑。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集体讨论来解决,而最有效、最迅速的方法还是向老师请教。但在询问老师时还应注意到大学“导师”和中学“教师”的不同之处,尽可能地调整自己的发问方式和内容。中学时我们只是以服从真理为前提,请教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或者是对概念的细枝末节的理解问题,老师也很乐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他们会拿相应的具体知识来回复我们,使我们掌握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但大学里的老师对这类问题常常不会给出现成的答案,他们认为我们凭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可以解决的,而更鼓励我们能从挑战真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和讨论。我的两位化学老师即是如此,当我询问具体问题的解法时,他们会要求我自己解决;而对于我大胆的质疑和异想天开的想法,他们总会给予我充分的启发和肯定,而不是用死板的规律来衡量。他们的“化学世界里什么都可能发生”、“答案不是唯一的”等观点令我受到莫大的鼓舞。  有了良师还要有益友,不单在学习方面,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和朋友一起分享和互相帮助,还可以向师兄、师姐们请教。他们的亲身经历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从容地面对生活;优秀学长们更能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几年来我们专业多次的“新老生经验交流会”我都积极地参加了,大一时是以一位学姐作为努力的方向,激励自己追求像她一样的完美表现;高年级的时候则更多的是与师弟、师妹们交流,让自己的经验教训尽可能对他们有所帮助,并且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冲击和斗志。当然,我们也应该时刻检省自身,常常扪心自问:自己近期的表现怎么样?有没有进步?规划完成得怎么样?哪些事情处理得不好?是否已经尽了力?  关于学习氛围  很庆幸我有一个同样踏实上进的寝室氛围,我和室友们常常一起早起上课晚归上自习,互相帮助占座位、抄笔记,还经常在下课时候围着老师讨论问题。由于我们住在校外公寓,在学校上自习不方便,为了更好地在寝室学习,在我的提议下,我们制定了一条舍规:“每晚7点到10点是自习时间,不许随便说话。”在四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寝室里聊天、打闹的情景不见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安静地看书、做题和小声地讨论问题,因此我们寝室也被公认为是最好学的寝室,这样的氛围连一些过来闲逛的同学都不好意思大声说话了,也因为这样,我们寝室四人都保持着优良的成绩,三人分居班上第一、第二、第七,毕业时两人保研,另两人也分别考上了北大和武大的研究生。很多同学学习上出现问题都归咎说是环境不好,其实好的寝室环境是要大家集体来营造的,每个人都必须从自身做起来维护纪律,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安静和平和。  我所在的班级学习气氛也很浓厚,可以说就是被我们这几个好学的女生带动的,大家在良性竞争的气氛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仅在平时保持了优秀的学习成绩,在一起参与的实验、实习和业余科研中都表现出色,在考研、保研的激烈竞争中也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如这一段名为“携手并进”话语所记载:  备战英语四、六级时,班干部组织了英语经验交流会。有的男生基础不好,为了不让他们掉队,成绩好的女生复习课主动坐在男生旁边,帮助和督促他们学习。考六级时,在学习委员的带动下,全班同学都买了同一部收音机,一起练习听力、口语。“功到自然成”,全班英语四级优秀率高达75%,六级平均分74……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1环境科学班:校先进班集体标兵,全班46名同学,考取北大研究生10名,中科院研究生6名,武大研究生6名,上海交大研究生1名,北方交大研究生1名……全班同学都曾经获得过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不少同学的选题申报了省级、校级科研项目。汪婷等3名同学加入由著名环保学者胡鸿兴教授发起的“武汉大学神农架生态考察队”,他们的表现深得胡教授赏识。李艺婷、罗莎、刘雅洁、李艳代表绿舟环保协会参加湿地保护暑期社会实践,并获得国家级优胜奖……  ——摘自《武汉大学报》“美好的回忆  ——环境科学班走笔”  见2005年4月22日第1009期“我们”栏目  (记者周宇博、吴振华报道)  很多同学会对自己的班级或者寝室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态度:一种是很不适应也不想去适应,因此同学之间就相互看不惯,每个人都独来独往,甚至将自己的一些不如意都归咎于环境,既交不到可以倾吐心声的朋友,又没有人给予关心和问候,这当然不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心态的调整;另一方面,害怕自己和他人不同会引来别人异样的眼光,从而强迫自己去和别人一样,随大流地睡懒觉、逃课、玩游戏——这在男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常常有人说“我的寝室里人人都在打游戏,闹哄哄的,也学不进去,就干脆一起玩吧”这样的话,沉溺于这样的生活中,即使开始是身不由己,时间长了难免会迷失方向。  我觉得与室友和同学的相处也应该遵循“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既要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让自己的目标和行为不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以我们寝室为例,几个人可以一起上课、上自习、来去学校,也可以共同讨论问题、分享收获,但是大家决不会干涉其他人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有人天天练歌,有人每晚写作,还有人每周去打棒球,不会在自己想休息的时候也要让别人不能学习,更不会在别人努力用功的时候冷嘲热讽,而只会各自做好自己的事,同时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  关于学习心态  另一方面,兴趣在学习中不可或缺,学习的过程当然也并不总是充满乐趣,因此学会“苦中作乐”也非常重要。大学第二学期我们的课激增到14门,每周必修课就有63节,其中还包括好几门课表上只有3节但实际上却常常要做四五个小时的实验课程。那时候的感受完全可以用“昏天黑地”来形容,每天除了上课、做实验、写作业之外简直没有一点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的东西不能及时消化,休息睡眠也得不到充分保证,总感觉上课就像是在听天书,下课也是晕乎乎的。更糟的是,有的同学就在这沉重的课业负担下选择逃避,沉溺于网络游戏从此不能自拔;也有的同学感到麻木和无所适从,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甚至还有同学面对这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大学生活,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对学校、对自己的怀疑。班上有个平时话不多但总是乐呵呵的男生,在深夜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偷偷在走廊里哭,可见压力之大。------------学习——不能放松的追求(3)------------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一直在提醒自己要用轻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因为压力和困难已经在那里了,总归是要面对的;与其唉声叹气沉浸在沮丧的情绪中,不如在枯燥的学习中自己寻找些乐趣,主动地使乏味的生活变得美好。  对于上课,我总能在向老师提问和讨论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且听课越仔细,越能够发现老师讲课时和课堂上许多有趣的细节,晚上卧谈会的谈资也就更丰富;做作业就当考试的提前复习,多看两遍书呗,这样考前也省点麻烦;至于做实验,如果把它当作苦差使那就太傻啦,那完全就是全体同学悉数到场,充分发挥创意、施展才能和交流感情的大PARTY啊!生物实验中做植物样本的水果被大家偷偷塞进嘴里,解剖鸽子的时候有的女孩子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作血型鉴定实验每个人从自己身上采血时的痛苦表情,还有化学实验室里常常响起的打破仪器的清脆声音和随之而来的批评、叹惜和小小的争辩声……简直比电视剧还要好看。最难忘的是有时做实验做到晚上11点多,一帮同学浩浩荡荡走在灯火阑珊的公路上,一起大声唱着歌儿,引来路人侧目的眼光。这时感觉所有的压力、郁闷都没有了,我们仍然是一群享受着青春的顽童,这份骄傲让我在回到寝室后还能将实验报告完成得格外好。另外出于新鲜感,我选了三门公选课——《健美操》、《演讲与口才》、《大学生心理健康》,都是在别人眼中“没什么用”的课程,但我却把这些课程当作生活的调节和难得的放松,在获得学分的同时学到了如何更好地保持身体和精神的状态,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交流。由于心态良好,安排得当,我最终以总学分和平均分都是第一的好成绩结束了那样一段“噩梦般的日子”。  关于学习方法  我对于大学学习的特点的总结就是:“平时是素质教育,考前是应试教育”,虽然说得有点绝对,但这也表明了大学学习阶段性明显的特点。平时学习中由于时间较灵活,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广泛涉猎和学习,阅读大量本领域和专业之外的东西来拓宽视野,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活动的方式来全方位充实自己;而在考试之前为了取得理想的成绩,需要对专业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入、更准确的了解和认知,这时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进行高效的复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平时的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了。大学是我们增长见闻的理想场所,这里有与外界最广泛的文化交流,有最新的学术动态,只要我们做到“耳听六路”,就一定能够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上不断接收到最新的信息,保持“与时俱进”;这里还有最丰富的图文资料,和相比高中时自由得多的时间,使我们尽可能“博闻强记”,充实和拓展自己的综合知识。图书馆是个能让人静下心来读书的好地方,空闲的时候,我会和我的同学们来到期刊阅览室,翻阅一些和本专业有关的刊物,如《中国环境报》、《绿色家园》、《自然风》等等,从中不但可以了解我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前景,还可以与许许多多关心环保的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使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加强,不断鞭策自己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单调紧张的学习必然会使人感到乏味,对于我们学理科的人来说更是这样,每当我觉得疲劳枯燥时,就会借一些原来一直想看而没有时间看的文学作品来细细品味,从高度抽象的思维塔中解脱出来,啜一口文学的清泉,感觉真是轻松舒畅,甘之如饴。  考前的复习时间很紧张,能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的看法就是从小的方面出发,在每一门课的学习中,牢牢掌握重心,“切中要害”是最重要的。大学里每门课程容量都很大,老师讲得又很快,许多东西都要靠自己来学习领会。这么多内容当然不可能在考前短短的复习时间内全部掌握——如果想把每一章都学好,那势必每章都学不好。我们在看书和做题时,常可以发现一些多次出现的原理和经常要用的方法,而这些东西恰恰也是老师讲课时重点讲解和复习时强调过的。在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中,这些知识都必须牢牢掌握。只要抓住这些关键之处,建立起简明扼要的知识框架,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应付各种新问题了。如果不能紧切要害,提纲挈领地从全局上掌控课程,而是平均分配精力,主次不分,将宝贵的备考时间花费在细微之处,就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满盘皆输”。可见,学习中的“切要”和作文时的“切题”同样重要。  当然,对不同类型的科目应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大学里每学期都有多门不同的课程要学习。这些科目的学科特点有所区别,包含的内容各不相同,讲授的老师各有风格,当然对应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在每学期开始时就应该对每门课的不同情况有个了解,再结合自己学习的特点,为课程作个整体的规划。比如数学、英语这些基础课,占的课时最多,课程容量和难度都比较大,当然就需要扎扎实实地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多多思考,认真完成练习题,在考试前也要提早开始进行全面的复习,保持对课程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而对于化学、生物等专业课,我会在平时反复阅读课本,加强对公式、概念的理解,并通过习题来巩固,还要时刻吸收更新的发展信息。如果老师讲的较快或内容较深,我还会适当地进行预习。我有记忆力好的优势,因此对于马经、思修这些科目,我会在平时阅读课本,上课时做好笔记,在考试的前几天按照老师复习时强调过的地方和讲课、笔记中的重点来突击复习。这样的统筹规划能使我在平时和考前都有事可做又不至于太紧张。由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掌控,我也才能更放心地参加社会活动,更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  对于学习和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我在后文还会详细介绍,这里先从学习角度说明一下。如果你能了解自己的奋斗目标,能够正确清醒地估价自己,保持与外界相联系的灵活头脑,在学习中也有明确可行的计划,主次分明地对待每一门课,并且在遇到问题时虚心向别人请教,就一定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大学是使人全面成长的地方,仅仅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社会工作,以此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从中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个人不赞同死读书,我的性格也不允许我那样做。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选择地参与社会活动,投身于有锻炼机会、能做实事的工作中。社会工作不在多,而在精,对于适合自己,有发挥余地又能获得乐趣的工作,就一定要好好把握,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那些学不到东西又无意义的活动不如不参加。我是一个开朗大方、爱好文艺的女孩,所以大一时我就加入了院学生会文艺部,又考上了校广播台的播音员,这两份工作都真正锻炼了我,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作为一个环科人,我加入了环保协会;作为一个爱乐者,我还是吉他协会的一员。平时我还经常出现在各场晚会的舞台上,参加各类歌唱比赛。这些活动都使我的兴趣得到满足,还使我从中获得不少快乐和成就感。在与人交往时我喜欢坦诚相待,“与人为善,真诚为本”就是我的处世哲学,这也有助于我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从一些优秀的朋友身上学习到更多有益的东西。------------关于双学位------------  进入大二后课程轻松一些了,在第二学期时少到了史无前例的25节(虽然这个数字对于许多文科学生来说挺正常的),我逐渐不满足于零散的选修课,而希望把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完成更系统的学习。这时,长久以来心底的一个潜伏的梦想“学管理,考MBA,当个成功的经营者、企业家”被唤醒了,我相信“工商管理”双学位能更好地充实自己,完善我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尽管这就意味着之后两年我将不再有周末,尽管自己本专业的课程也并不轻松,尽管很多人说双学位和考研会冲突,尽管师兄、师姐都告诉我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我还是毅然成为了“双学一族”,从此每个周六、周日早上六点轻手轻脚离开寝室只为了去大教室占座位,奔波于几个校区之间只为了选上最好的老师教的课,坐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一群陌生的学生中间只为了跟班参与更加地道的教学和讨论,个中艰辛自不必说。更有甚者,有些老师对本专业学生和双学位学生的区别对待常让我们感觉“很受伤”,连每次选课、办学分卡这样的小事都经常要看个别教职人员的脸色,这比学习中遇到的难处更让人气愤和灰心;课程内容一再地缩水,选课的费用更是一涨再涨,让个别已选修了一部分课程的同学不得不中途放弃,令人感到十分委屈和可惜。  当然,双学位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刚接触经济学课程的时候,那些新颖的理论和精辟的阐述一度让我手不释卷;之后的学习中逐渐懂得把市场和管理的思想与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并且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眼界和思路都变得开阔许多;在课堂上可以和来自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一起学习和交流,无形当中又结交了许多朋友,吸收了更多不同成分的营养;另一个实际的好处是对于案例分析、课堂答辩、分组讨论以及制作幻灯片这样一些生动而新鲜(相比之下我们本专业的课堂是比较传统而呆板的)的学习方法逐渐适应并能够很好地运用了,这对于我以后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从功利一点的角度来说,同样是获得一个学位,我们双学位学生的资本投入比起本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要少很多的,也算是比较实惠。虽然每学期末都为了双学位课程密集的考试忙到焦头烂额,但是最后一学期当我顺利地通过论文答辩,终于领取到管理学学士学位证书的时候,就觉得之前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由衷地为自己的坚持感到骄傲。  很多人问我读双学位有没有用或者需不需要,我觉得各人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具体对待。当然在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对自己领域之外的一个学科进行系统的学习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确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尤其对于那些打算转专业考研的人来说是会有一定帮助的;对于真正感兴趣的同学来说学位甚至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但如果打算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学习或工作,或者应付本专业学习已经力不从心,或者并没有明确的兴趣而只是盲目从众,那么就没有必要轻率地做出读双学位的选择。毕竟,这两年的双学位学习中最大的机会成本就是时间,如果你想利用课余时间准备出国考试或者学习第二外语,想跟老师进实验室或者参与项目课题,想有比较长的时间来备战考研,双学位占去的时间和精力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障碍。两年时间里变数也很多,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可能面临着中途放弃的风险,不但拿不到学位,之前付出的种种努力也就功亏一篑了。所以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而一旦决定就必须坚持。------------关于科研------------  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实验技能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本科学生虽然难以在科研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可以通过参与实验室工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使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进一步加强。在今后无论选择考研、保研还是就业,导师或者单位都会对学生是否有参与科研的经历比较注意,他们在乎的不是你是否获得过很好的成果,而是你是否通过实际的锻炼提高了动手和观察、思考与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是否能更好地适应、更快地上手。  我从大二暑假起参与了一名教授的污染研究课题,每天要顶着炎炎烈日到实验室,常常还要站着工作一整天。虽然是从最简单基础的工作(比如清洗仪器、配制溶液等)开始,但在和师兄、同学共同奋战的朝夕相处中,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我逐渐认识到科研工作中严谨求实、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大三时我成功申报了《武汉大学“创新基金”学生业余科研项目》,这是我们学校为了鼓励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学习而设立的专项基金,要求学生独立进行选题、方案设计和资金预算,学校根据项目的科学价值和费用成本发放一定的经费,最后由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提交成果来结题。我和实验伙伴一起查资料、找老师、确定方案,一起进行了将近两个月的实验室工作,从前期的购买药品等准备工作到后来实际操作中的反复探索、失败、再尝试,我都作为项目负责人全面参与其中,这段宝贵的经历使我认识到,科研工作无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最基本的环节构成的,但这每一个步骤都必须以严肃务实的态度对待,来不得半点虚假,任何一点考虑不周或者疏忽大意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甚至使实验无法进行;同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也要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不能畏惧错误,这样才可能有新的发现。这些心理体会对我来说可能比发表一篇论文还要有价值。  毕业论文阶段是我投入程度最高、面临挑战最大、工作任务最重同时也是收获最多的一段时期。有的同学选择了环境领域偏管理和规划方面的论题,是不用进实验室的;有的同学选择化学方向的题目,实验也可以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偏偏我选的生物方面的课题是周期最长、工作量最大的一类。从3月进入实验室就在开始进行种子的处理,播种以后一面眼巴巴地盼着植株赶快长大,一面又在反复地做预备实验,琢磨实验的适宜条件。在5月植株收获时,很多同学的实验都结束了,开始精雕细琢地写毕业论文,而我们的实验工作才正要全面展开。我和三个实验伙伴每天从早上9点忙到晚上11点,几乎没有一刻能离开实验台,就连吃饭也得轮流去,连一位晚上经常加班工作的老师都为我们开夜班甚至通宵的认真劲感到叹服,并且大加赞赏说能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的本科生实在是太少了。虽然苦点累点,但自己能够学以致用,劳动也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还是感到十分欣慰。只是每天夜半时分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公寓的路上,回想起原来每天下课时成群结伴的同学,如今只剩孤零零的这几个人,不知道还能在这条路上走几回,心中也是另有一番滋味。  另一方面,由于题目是完全新鲜难以找到参考的,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虽然对困难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实际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得多。由于难以预料到的失误多次出现,我们的实验几度陷于停滞,虽然经过老师的指导和重复的补救实验,一些重要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和补救,但是面对失败时的冷静分析,出现失误时的相互鼓励,挑战自我的体力和耐心的极限,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在实践中加以批判地采纳,乃至最合理最有效地安排整体实验过程,这些经验都让我在这段期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很庆幸能如此充实地度过大学最后一段时光,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取到四年学识的精华,和更多丰富、宝贵、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几个月天昏地暗的实验室工作结束后,依靠充足的数据积累和对实验原理、结果的通透理解和把握,我用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优秀毕业论文(省二等奖),并以此为大学的学习生涯画上了令人满意的休止符——并非句号,因为学习、科研的路我肯定还要继续走下去。  在此总结一下我的学习经历,一个“有目标进而努力,有兴趣成为动力”的过程就清晰地呈现出来:  记:成功有秘诀吗?  汪:谈不上什么秘诀,我觉得就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并不断朝这个目标努力,要有坚定的毅力,坚持不懈,不能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半途而废。  记:其实有很多人有远大的目标,但往往因为没有恒心而中途放弃。你在四年里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你一定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那么你觉得毅力是可以培养的吗?怎样培养呢?  汪:毅力是可以培养的,至于如何培养,我谈谈我的看法。首先,我觉得培养毅力首先要培养兴趣……确定目标就要慎重考虑,一定是你感兴趣的,或者说是你能培养兴趣的,这样你才有动力,当然,你就能坚持更久……其次,要学会将目标分解……目标化小后,就比较容易实现一点,而且当你完成它时,你也会有一种成就感,产生更大的动力促使你去攻克下一个目标……再次,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你自己能做好的事,你就一定要把它做得完美,不留遗憾,而有些超出你能力的,也不必对自己太过强求,只是量力而行,尽自己的努力就是了。比如我自己,我的学习基础很好,我觉得我能拿第一名,那我就要拿第一名,没有什么理由的,所以我学习特别刻苦,这就是动力。  ——摘自院报《资环简报》“抓住机会,迎接挑战  ——访我院被保送北大研究生汪婷”  见2004年12月第6期“人物专题”  (记者马瑞、潘国东报道)------------社团活动——不可吝惜的热情(1)------------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大学校园里最鲜亮的一道风景,能够在意气风发的年龄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识、相知、相助、相惜,在成长的道路上分享彼此的成长真是人生一大快事。仔细想想,我对大学的憧憬就是从向往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和《在爱的名义下》那梦幻般的社团生活和蕴含着喜怒哀乐的激情青春开始的。一直相信社团是一个能让人美梦成真的地方,无论你的兴趣在旁人眼中是多么怪异另类,只要加入到社团中去,你就能惊喜地找到知己,找到可以分享的伙伴和可以交付真心的组织,这样的归属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我的兴趣十分广泛,因此也很乐于在不同的组织中投入自己多方面的热情,结交不同的朋友,追寻一个又一个希望得到别人肯定的梦想。有了多种多样的经历,大学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能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并且和朋友们一同投入去做,更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自己占领的舞台上恣意地挥洒青春的激情;不用顾及别人的眼光,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向自己的梦想靠近——这就是年轻的特权。  激情的学生会  从小我就热衷于组织文艺活动,在中学期间我就有过表演、主持的经历。因此,在刚上大学参选学生会的时候会以文艺部为第一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起初我还因为学习上的目标不敢轻易报名参加活动,但是当我看见文艺部那几个阳光般灿烂、花朵般甜美的女孩子的时候,希望和她们一样的我马上就下定决心了。其实在参选的人当中,我的外形和才艺都不算特别出色,当我站上台演讲时,也没有马上引起当时的“领导们”的关注。但是在当主席提问“你说你喜欢唱歌,那么能不能现场给我们来一段”的时候,我没有像其他竞选者那样紧张或者犹豫一下,而是爽快地说:“好啊!就唱《听海》吧!”然后马上来了几句最高音。唱得好不好暂且不说,就凭那股毫不掩饰的大方和舍我其谁的气势,就把台下的听众们都给镇住了,结果当然是成功入选。其实这胆量和勇气都是练出来的,天知道我以前每次为了搞活动要怎样和老师据理力争,为了说动别人来参加节目脸皮变得有多厚,为了鼓励同伴自己先要多么无畏。  不能不提迎新晚会。大一刚进入学生会时,我作为文艺部部委,就被委以重任:负责联络和通知新生中四个班的文艺委员;担任晚会主持人,并同另外三个新部委一起审查节目。这些工作看似平常实则非常琐碎,而且因为是第一次表现的机会,我们都铆足了劲积极工作。由于我同时还担任着班里的文艺委员,要给班里排演节目,因此在短短一周的准备时间里真是忙得脚不着地——应该很少有人的大学第一周是像我这样度过的吧。好在以前积累的经验都派上了用场,工作伙伴和同学们也都非常的配合(应该都很珍惜这第一次露脸的机会吧),我在迎新晚会期间的表现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学生会给我上的第一次课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尽管我成功地表演了自己参与的三个节目,编排了五个优秀的节目贡献给晚会,还出色地完成了主持的任务,但我并没有一点权利和理由可以为自己高兴,因为由于准备仓促、对场地不熟悉等原因,整场晚会中间事故频频,中断了两次;音响效果极差,节目的质量也体现不出来,满怀热情的观众们中途纷纷退场以示不满,总体反响和效果十分糟糕。晚会结束之后所有的工作人员情绪都很低落,老师也要求大家及时开会总结和检讨问题。确实,有很多客观原因限制了我们的工作,以后的几年学生会经历也验证了这一点,但我从中却得到了宝贵的教训: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一个人的表现好坏相对于整个组织的表现来说是微乎其微的;如果一场活动整体上是失败的,那么就算其中的某个人表现得再出色,也不会在观众心中留下分量,因此始终要记得从大局出发、为整体着想。另外,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别人是看不到的,而结局不好就否定了一切,因此每个人都要努力,确保整体的成功,才能体现个人的价值。同样一台活动,可能有的人参加完后抱怨几句、评价几句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我却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这些收获也许是我在这方面能够表现出色的一个原因。  之后的两届迎新晚会上我负责了更多的幕后工作,从节目筛选、主持人选拔到舞台布置、现场调控,我都能够游刃有余地安排和处理,为了让后来接手的同学少走弯路。在学生会同学的鼓励下,我开始撰写我多年文艺活动的经验总结,一部一万多字的《晚会职务说明书》就这样诞生了(如下)。不知它是否能给后来者们提供指导,但当我升入大四成为真正的观众坐在台下观看迎新晚会时,我觉得我可以放心地离开了。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