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企业和人生膨胀的十倍速法则:蛇吞象

作者:张先勇 字数:43253 更新:2023-10-09 13:42:03

企业和人生膨胀的十倍速法则:蛇吞象  作者:张先勇  第一部分  第1节:第一招泛舟梦想(1)  第一招泛舟梦想  一个人,有梦想才会有事业。因为有梦想,我们才会挑战极限,我们才能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苦难。也因为追求梦想,我们的人生才会由此丰盈。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就如同一片死海没有生命,没有风浪,就算你蓝得再美丽,却也发不出一点声响。  第一式 带着梦想腾飞  [亨利?福特]平民出身的资本家,福特汽车的创始人。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十大汽车工业公司之一、世界第二大工业企业、世界汽车工业排名第二的大公司。它以生产汽车为主,业务范围涉及电子、航空、钢铁和军工等领域。福特汽车公司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初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作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在工业上的成就大大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国人们的生活,被人们誉为“汽车之父”。  要成功,就应永远不放弃梦想。虽然生活中有很多磨难和无奈,而惟有能坚持梦想的人才能成功。不能因为现状不好,就放弃自己的梦想。不放弃梦想,你离成功就不远!亨利?福特虽然不是汽车发明的鼻祖,却是不折不扣的现代汽车工业的创始人。他就是带着梦想腾飞起来的人。  1863年7月30日,福特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郊的一个小城。父母都以经营农场为生。作为长子,父亲对福特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可以继承祖业,更多地关注农场事务。  但是,福特对土地根本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机械。童年时看到的蒸汽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那是他第一次目睹不用马拉的车,福特更加相信了机械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于是,17岁那年,他离开了家乡,独自一人到位于底特律的密西根汽车制造公司。但在这家拥有2000人的底特律最大的工厂,福特只工作6天就辞职不干了。他说,原因是“该公司优秀的员工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才能修复的机器,我只要30分钟就可以修好,因而其他员工对我十分不满”。后来,他又先后从事过机械修理、手表修理、船舶修理等工作,并且还一边工作一边参加夜校学习,以便将来能够“不屈居于人下被别人利用而过一生,自己开一家制造机械的工厂”。  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在底特律的日子,是不断奋起,又不断失败的日子,钟表厂梦的破灭,研究内燃引擎的碰壁,使这个年轻的机械师觉得心灰意冷起来。或许回家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在离家两年之后,福特又回到了故土。  福特在家里呆了几年,但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发明。他不是种田的那种人,他喜欢紧张而刺激的都市生活,他渐渐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设计一种可以烧汽油的发动机,并且让这个发动机驱动四轮车。这样,人们出门不再需要马了,他们将驾驶这种无马马车去上班、旅游。  一旦产生了这个想法,它就在福特的脑海里扎下了根。福特做梦都想实现这个理想。“一定要走出农场,去底特律!”他下定决心再去闯世界。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福特遇见了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激动的福特向爱迪生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这个发明大王的称赞和鼓励。于是,36岁的福特准备孤注一掷了,他辞去了职务,潜心于汽车的研制工作。  1893年圣诞节,福特汽油机试验成功,这给了他极大鼓舞,他决心再接再厉,研制出自己的“不用马拉的马车”。1896年春天,他的第一辆汽车研制、试验成功,福特感到无比兴奋。1899年,福特又成功地制作出了三辆汽车,在当地被公认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人物。于是,他与别人合作成立了底特律汽车公司并任制造部经理。然而,公司在一年后却解散了,原因是:几乎所有员工都没有制造汽车的经验;零件质量不好,采购不及时,常常延误工作进程;高成本制造出的汽车无法销出。所以,在制造了20辆汽车以后,公司就关门了。  1903年6月,福特与别人合作,按股份制模式成立了汽车公司。尽管公司只有10位雇员,但他们却制造了性能稳定的A型汽车。A型汽车为福特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它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销出650辆,实现了开门红。1903年至1908年间,亨利?福特和他的工程师们狂热地制造了19种车型,从字母表中的A车型直到S车型。  第2节:第一招泛舟梦想(2)  从此,这家小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此前,汽车属于有钱人的玩具。但是,建造一种既简单又坚固耐用,而且人人都承受得起的汽车是亨利?福特的梦想。这辆梦想之车就是T型车,在当时是最为著名的汽车。尽管不加选装件的最终售价仅为260美元,但几乎每个人都喜欢选装件,因此其平均价格达到400美元。  T型车于1908年10月1日步入历史舞台,亨利?福特称之为“万能车”。它成为低价、可靠运输工具的象征,当别的汽车陷于泥泞的道路上时它却能继续前行。T型车赢得了千千万万美国人的心,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莉齐”。T型车第一年的产量达到10 660辆,打破了汽车业有史以来的所有纪录。  到了1913年末,福特汽车公司的年产量已经占全国汽车年产量的一半。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福特在工厂实行批量生产。福特推断,如果让每一位工人固定在一个位置,负责一件工作,而让汽车从一个工序转到另一个工序,汽车会更快成形,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工时。  1913年的夏天,福特公司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在密执安州海兰公园制造厂,用绳子和绞盘将底盘在地板上进行传送。现代批量生产由此诞生!最终每个工作日下线T型车的速度达到每10秒一辆。  1914年1月5日,亨利?福特宣布福特汽车公司的最低日薪为5美元——几乎两倍于当时的最低日薪,震惊了全世界。福特先生认为,既然已经能够大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汽车,如果员工们能够买得起的话,就可以卖出更多的车。他相信,一个8小时工作日5美元的报酬是他所做的削减成本的最佳举措。他说:“我可以找到创造高工资的生产方法。如果降低薪水,就是降低顾客的数量。”  T型车引起了变革。5美元的日薪引发了一场社会动荡,而流动的装配线则引起了一场工业变革。  如今,汽车已在现代都市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提起汽车,就必须提起一个人,就是亨利?福特,他是第一个将小汽车正式命名为“轿车”的人,也是世界著名品牌“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到亿万富翁,福特的个人奋斗历史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他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有关汽车的东西,还有更多的是他实现汽车的梦想。  第二式 志存高远,聚沙成塔  [柳传志]现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中国IT界的传奇人物。这个传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用14年的时间,领导联想由11个人2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志存高远,聚沙成塔的成长故事对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柳传志2000年1月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商业人士”,2000年6月被《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当选CCTV2000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  柳传志令人鼓舞地以亲身经历告诉青年人,创业成功所必需的要素其实并不多。志存高远,聚沙成塔就是关键的一个。  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柳传志不太愿意提那段经历,因为虽然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只是到1980年,他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起了作用。他们心里特别高兴。但就在这时候,他们开始接触国外的东西,发现自己的产品性能和国外差得太远。这使得他坚决地想跳出来。  20世纪80年代,国内是全民性的躁动、迷惘、不知所措,人们都驱动着一艘艘小舢板不明就里地下水了。中关村街上一下办起了许多公司,中科院计算所也有人出去办公司,或者给人打工、验收机器,一天收入三四十元。当时计算所一个月的奖金也就30多元,这对该所正常的科研冲击很大。面对此局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想:计算所能不能自己办个公司,积累点钱,上缴给所里,解决所里的实际困难。柳传志以往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使曾茂朝觉得他是最佳人选。于是,40岁的柳传志“憋得不行”下海了。  第3节:第一招泛舟梦想(3)  1984年,“两通两海”已经挺立在中关村,当时只有11个人和20万元资金,柳传志的名字也像今天中关村众多小公司老板的名字一样普通得让人容易忘记。但十几年后的柳传志成就了大事,让联想成了民族计算机的象征。而当年笑傲江湖的英雄,风流却被雨打风吹去。柳传志把这个鲜明的对照归结为创业之初是否立意高远。  1984年,柳传志起步阶段可谓窘迫。没有资金,他只能替人家卖机器,但柳传志多了个心眼,琢磨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怎样的价格和服务才能更吸引用户。他相信,学会做贸易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第一步。“不把贸易做通了,再好的产品也不知道怎样卖;不把制造业搞精良了,再好的科研也会被制造业的粗糙掩盖了。搞科研的人最怕做贸易,主要是这段苦没吃过。一定要干下去,一定要对市场有个理解。会做贸易以后,看问题才会有穿透力。”  到了1988年,柳传志的“贸易”做得颇有声色。联想代理当时位居美国微机五强之一的虹志电脑(ASTPC),一个月能卖好几百台。打通了销售渠道以后,柳传志要自己生产。因为他们是计算所的人,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做。但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联想规模又小,国家不可能给他们下生产批文,他们怎么说都没用,因为他们潜在的能力没有人相信。于是,他们决定到海外试试。就这样,他们把外向型和产业化并作一步跨了。  1988年,柳传志带着30万元港币闯荡香港。初来乍到,只能和内地一样,先从做贸易开始,通过贸易积累资金,慢慢了解海外市场。接着,联想选择了板卡业务,然后打回国内,这是一个立志高远的想法,为联想PC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拒绝诱惑往往是件最困难的事,但柳传志还是先知先觉地意识到了如何才能立足长远谋发展。立意高,才可能制定出战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自己的立意去做。立意低,只能蒙着做,做成什么样子是什么样子,做公司等于撞大运。当时典型做生意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靠批文;二是拿平价外汇;三是走私。拿到批文后,一台XT机器能卖4万多元,而他们不想这样做。1988年的时候,公司高层就此发生过一次讨论。他们的办公室主任一心想要他们的公司办成像科海那样──总公司下面一大堆小公司,每个公司都独立做进出口,虽然每个公司都在做重复的事情,但是每个公司都赚钱。这时候为了反对“小船大家漂”,他开始强调“大船结构”。  柳传志对立意高低有一个比喻:“北戴河火车站卖馅饼的老太太,分析吃客都是一次客,因此,她把馅饼做得外面挺油,里面馅少,坑一把是一把,这就是她的立意。而盛锡福鞋帽店做的是回头客,所以,他的鞋怎么做也应讲究合适。”  柳传志认为,同样是卖馅饼,也可以有立意很高的卖法,比如,开馅饼连锁店。  柳传志强调立意,是因为他明白,公司发展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首先,只有立意高,才能牢牢记住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松懈,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其次,如果立意不高,就不能不停地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稍有成功就会轻易满足。第三,立意高了,自然会明白最终目的是什么,就不会急功近利,不在乎个人眼前得失。  在技术方面,他也追求立意高远。他要向核心技术挺进,他的做法是把面拓宽,技术扎实,一层一层往上去垒,而不是立一根杆子,立得挺高,风一吹,杆子就倒了。他已经吃过这个亏,他做激光打印机的时候,是针对着惠普某个型号做的,做完了以后,惠普新型号又推出来了,立刻把他砸在这儿了。但是,如果有很强的科研前瞻力,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和销售基础,情况就会好很多。  其实,立意高远就是要有理想,要看得长远,不要满足于一时的小利益,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短视”。想做大事的人是不会被眼前利益所束缚的,也不会对一时的得失斤斤计较。要有长远眼光,为自己的事业定一个比较高的目标。正是有了远大的目标,柳传志从20万元起家,20年得到了飞速发展,2002年营业额达到202亿港币。2003年,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8.99%,1996年以来连续9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2004年3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16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的骄人成绩。  第4节:第一招泛舟梦想(4)  第三式 怀抱理想,不言放弃  [丁磊]网易公司创始人,现任网易联合首席技术执行官。1971年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1993~1995年就职于浙江省宁波电信局,1995~1996年就职于Sybase广州公司,1996~1997年就职于广州飞捷公司,1997年创办网易公司。2000年3月,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出任网易公司联合首席技术执行官。  网易的丁磊说:“人生是个积累的过程,你总会摔倒,但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懂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与金钱无关,与年龄无关,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抱有理想,不言放弃。  丁磊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四五岁的时候,也很淘气,但不是像别的孩子一样整天在外面调皮捣蛋,而是喜欢呆在家里摆弄他的小玩意:一些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东西。丁磊的父亲是宁波一个科研机构的工程师,由于受了父亲的影响,丁磊迷上无线电。初一的时候,他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在当时,那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这项创举,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都说丁家出了个“神童”,是当科学家的料子。他也认为自己将来最骄傲的职业,就是成为一个电子工程师或者电气工程师。高考时,他填报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大学四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思考。他从第二学期开始,第一节课一律不去上,因为他很困惑,难道书本上的知识一定要老师教才会吗?同时,他觉得眼睛还没睁开就去听课效率一定不好。  因为没有听第一堂课,又不得不做作业,所以他会很努力地去看老师上一堂讲过的东西,会很努力地去想老师想传达什么样的消息。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快掌握了一种重要的技巧,那就是思考的技巧。直到后来,他学一门功课,可以不听别人讲课,完全自学,他看书速度很快,一般都从后面往前看,看到后面的关键字,有看不懂的,就到前面去看这个描述。一般来讲,在两三个礼拜的时间内就把一门课掌握到。  后来接触Internet的时候,他才知道这种技巧对他是多么的重要,因为Internet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一本书很系统的介绍Internet的整个结构,里面的软件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大学毕业后,丁磊回到家乡,在宁波市电信局工作。电信局旱涝保收,待遇不错,但丁磊觉得那两年工作非常辛苦,同时也感到一种难尽其才的苦恼。1995年3月,他准备从电信局辞职,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去意已定,一心想出去闯一闯。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行为:“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  他选择了广州。初到广州,走在陌生的城市,面对如织的行人和车流,丁磊越发感到财富的重要性。最现实的是一日三餐总得花钱吧?也不可能睡在大街上成为盲流吧?那时,丁磊身上带的钱不多,他得省着花,因为他当初执意要打破“铁饭碗”,现在根本不容许自己混到走投无路的时候靠父母接济。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哪怕钱少一点,但总比漂泊着强。  不知道去过多少公司面试,不知道费过多少口舌,凭着自己的耐心和实力,丁磊终于在广州安定下来。1995年5月,他进入外企Sebyse工作。  在Sebyse广州分公司工作一年后,丁磊又一次离开那里和别人一起创立一家与Internet相关的公司。当时,他可以熟练地使用Internet,而且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上网用户。  离开Sebyse也是丁磊的一个重要选择。他当时非常有信心,相信自己创办的公司将来会对国内的Internet产生影响,他满怀着热情。当时,除了投资方外,公司的技术都是他在做。1996年他只有技术背景,缺乏足够的商业经验,最后发现这家公司与他当初的许多想法发生了背离,他只能再次选择离开。  第5节:第一招泛舟梦想(5)  1997年5月,丁磊决定创办自己的网易公司。此后,在中国IT业,丁磊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自从2001年底推出《大话西游》以来,网易已经从网络游戏领域的“小人物”变成该领域的巨头之一。事实证明,尽管网络游戏市场竞争激烈,网易的投入还是获得了很好的回报。  网易成功了,2002年是中国游戏“爆炸”的一年,而在遍布中国的网吧里,年轻人正自由自在地玩着梦寐以求的游戏,同时给网易带来了大笔的财富。2002年8月后网易股价连续暴涨。丁磊的个人财富也与网易股价一起飙升,丁磊的账面财富也跃上了50亿人民币的台阶。他的创富速度在中国史无前例,网易刚满6岁,而他自己也不过32岁。  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除了勤奋之外,就是要积极进取和创新。从创业到现在,丁磊每天都在关心新的技术,密切跟踪Internet新的发展,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其中有10个小时是在网上。他的邮箱有数十个,每天都要收到上百封电子邮件。  他认为,虽然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别,但作为一个年轻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标。他本人就在技术方面爱动脑筋,有聪明之处,但如果没有积极进取,没有在技术方面不停地摸索,也不会有熟能生巧的本领和创新。尤其是年轻人,无论工作单位怎么变动,重要的是要怀抱理想,而且绝不放弃努力。  丁磊最苦的日子是2001年9月4日。这一天,网易因误报2000年收入,违反美国证券法而涉嫌财务欺诈,被纳斯达克股市宣布从即时起暂停交易。随后又出现人事震荡。丁磊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但苦难并没有把他压倒。  网易的成功让人觉得像个神话。对此,丁磊说:“我已经32岁了,从意气风发的时期到了成熟思考的阶段。因此,我的心情不会随股价的涨跌而变化,特别是我个人不会因为财富的多少影响到未来的生活、工作及思考问题的方式。”  第四式 永远争第一  [费迪南?皮埃切]1937年出生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外祖父费迪南?保时捷是著名的保时捷公司的创始人。皮埃切就读于瑞士联邦技术学院。1963年,进入保时捷公司。1972年,加入隶属大众公司的奥迪公司,1993年,担任大众公司总裁。  大众汽车公司总裁费迪南?皮埃切是一位出生在汽车世家的大人物,然而他今天取得的成绩却完全归功于他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归功于他永远想当第一的念头。不论是皮埃切的竞争对手还是大众的股东,都带着敬畏的目光看待这位与众不同的传奇人物。多年以来,这个争强好胜的男人一直被一种深深的欲望所驱动,那就是赶上祖父的声望,成为汽车领域的巨头。  费迪南?皮埃切1937年出生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他的外祖父费迪南?保时捷是著名的保时捷公司的创始人。当时,他的外祖父正在筹建大众汽车厂。正是从这家工厂,诞生了世界上第一辆甲壳虫汽车。皮埃切的父亲安顿?皮埃切曾是威尼斯的一名律师,1941年加盟正在起步的大众公司,担任公司总裁。1943年,保时捷家族和皮埃切家族正式分裂。由安顿夫妇接手保时捷在奥地利的工程业务。二战后,路易斯?保时捷的哥哥费里?保时捷着手开发以甲壳虫为基础的跑车,这个产品不久使保时捷公司誉满全球,它就是著名的保时捷跑车。  受家庭的影响,皮埃切自小便对汽车充满激情。当他还在位于苏黎世的瑞士联邦技术学院就读时,就表现出了对汽车研究的无比兴趣。1963年皮埃切大学毕业,进入保时捷公司的发动机测试部门工作。  1968年,他被提升为开发和赛车部门经理。在他的建议下,保时捷公司在赛车上投入了上千万美元,精心改造了908型赛车,并设计了全新的、时速高达350公里的917型赛车。尽管一直饱尝资金困难和人手不足的双重压力,皮埃切仍下决心不让任何事情挡住他的去路。起初,赛车的测试结果忽好忽坏。1969年,908型赛车首次赢得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世界锦标赛”冠军,但是917型赛车却不尽如人意。该车在拐弯时很不稳,连保时捷的试车员都对它心存恐惧。917型赛车的第一位私人买主伍尔菲在一次车赛中失去控制,撞上多辆法拉利车后燃起熊熊大火,伍尔菲也命丧黄泉。  第6节:第一招泛舟梦想(6)  但皮埃切组织技术骨干进行攻关。1970年,917型赛车改造成功,并赢得了当年赛季10场比赛中的9场。这一成绩巩固了保时捷公司世界赛车魁首的地位。1971年,保时捷车队乘胜追击,赢得了11场比赛中的8场,卫冕成功。皮埃切从前的一位同事说:“皮埃切凡是经手的事,都想当第一。”  虽然皮埃切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是他专权跋扈的风格,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也惹怒了保时捷家族的一些成员,皮埃切因此失去了担任保时捷公司总裁的可能。1972年,皮埃切得知此消息后,从保时捷公司愤然抽身,加盟隶属大众公司的奥迪汽车公司,并担任研究和开发部门经理。从此,他开始了向大众公司总裁宝座攀登的20年漫漫历程。  皮埃切加盟奥迪公司之初,奥迪是一个只有公务员才会选择的乏味的汽车品牌。1975年,皮埃切被提升为技术部门经理后,大力发展奥迪车的技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他推进了一系列技术改革,包括轿车采用四轮驱动装置。在1980年日内瓦举行的汽车展上,奥迪推出了200马力的Quattro车,这是第一辆四轮驱动的现代车型。  此后不久,所有奥迪车都采用了四轮驱动,引得奥迪的竞争对手们纷纷效仿。1982年奥迪100刚一问世,便以流畅的曲线和最低的风力阻力赢得了满堂喝彩。奥迪100赢得了许多汽车奖项,并成为美国市场上最畅销的汽车,把其他仿制车远远地甩在后面。1988年,皮埃切顺利地成为奥迪公司总裁,在他的领导下,奥迪车一步跨入豪华车行列。皮埃切在奥迪公司的成功,终于于1993年将他送上了大众公司总裁的宝座。  现在,皮埃切将重点放在开发新款车型上。他亲自参加原形汽车驾驶测试,发现问题并下令进行必要的改动,尽管通常这些工作都是由具体的开发工程师负责。皮埃切还改进了刚开发不久的可直接注入柴油的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综合了柴油发动机省油和汽车油发动机的安静灵敏的优点,而大众的竞争对手通用公司和雷诺公司刚刚在这项技术上起步。  担任大众公司总裁以来,他一直热衷于开发帕萨特车,这是一种价值2.8万美元的家庭轿车,1997年正式投入市场。这是皮埃切上任后由他完全监督开发的第一种新款车。他希望凭借它在人们心目中塑立大众汽车坚固而不庸俗的形象。为此,皮埃切要求工程人员以奔驰轿车的质量为准绳,实现大众汽车质量的一个量级飞跃。在他的要求下,汽车内部全部使用仿真皮的高级织物和高质量塑料。帕萨特车果然不负众望,在德国汽车杂志进行的各种比较测试中,成功地击败了对手奔驰和宝马。该车在市场上一度脱销,为此大众公司不得不加大工厂的生产能力。1997年,帕萨特车在全球的销售量为37万辆。1998年,它的销量将达40万辆。  通过皮埃切的努力,提升了大众在欧洲的领先地位,重新打入美国市场,并在新兴的拉丁美洲和中欧汽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一位汽车行业的分析家这样评价皮埃切:“他是汽车业里最聪明、眼光最长远的一位总裁。”  今日的皮埃切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可以说,他的成功得益于他对汽车技术的精通,对汽车的热爱以及他想当第一的念头。自从加入汽车行业以来,皮埃切就努力学习技术,潜心经营公司。在不甘落后的精神支持下,他创造了大众前所未有的成就。  第五式 挑战目标  [黄光裕]鹏润集团总裁兼国美电器总经理,在北京打拼18年,赚了15亿元。他确定了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以及“互动、互助、互补”的投资理念,一举打破了过去百货店经营家电的垄断局面,使国美站稳脚跟并迅速发展。2004年,黄光裕以105亿元人民币的财富,问鼎中国国内富豪榜榜首。这是中国零售业的奇迹,而黄光裕更是所有创业打工者的典范。  能在当前最热门的房地产与家电零售两个行业同时获得空前成功,是黄光裕让人们对他心服口服的两大理由。这是“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经商理念的传播,作为伟大的企业家,还是得让财富数字来证明他的才华与智慧,其中目标高远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  第7节:第一招泛舟梦想(7)  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全国各地时,大批的有志之士涌向南方沿海一带谋求发展。而年仅17岁的汕头少年黄光裕敢为天下先,身揣4000元钱从家乡北上,到内蒙古一带做贸易。一年后进入北京,在做了半年生意后,最终选择在珠市口经营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电器店。1987年1月1日,他用3万元的贷款开始了家用电器的经销,正式打出“国美电器”的招牌。如今北京城内无人不知的国美电器,就是黄光裕创办的。到今天,国美电器连锁已占有国内家电分销市场的35%。  如今回过头来总结会发现,黄光裕创业切入点之佳,以及他在多年的创业中不断地向新的目标进军,这就造就了他事业的成功。中国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物质条件仍然相当落后,流通领域商品奇缺。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几乎所有消费品市场,都是卖方市场,家电市场尤其如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仍是清一色的外国品牌。黄光裕在经营之初便显露出自己的胆量,开创了很多业内先河。1990年首创“包销”制,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报》中登出商品报价广告,1993年开始在北京地区开设多家店铺,1996年由单纯经营进口商品开始转向以国产与合资品牌为主,1999年开始向全国扩张。  1993年,就在国美电器在北京已迈出连锁经营步伐并开始涉足房地产业时,黄氏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称,他分得了“国美”品牌和几十万元现金,而包括房地产业务在内的资产则归哥哥黄俊钦,他哥创办了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新恒基集团。  黄光裕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后,从1999年开始走向全国。但外界对其扩张之举看法迥异,资金保证则是质疑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国美的上市努力就成了业内外人士的谈资。  今天,黄光裕面临新的挑战是上游利润挤得差不多了,同行竞争却在一天比一天加剧,在14个地区有100多家直营店的国美,显得发展“速度慢了”。商业“大鳄”拉动家电“跳水”,这是前两年司空见惯的套路。然而,留心一下就能发现,彩电业市场上有影响的厂家已从几百家淘汰到了现在的五六家,行业整合已经完成,如果下游零售业还简单地依靠挤压上游利润的方式经营,挤不出利润的上游哪怕有两三家联手对抗,经销商就不一定扛得住。更何况还有零售业的同业竞争相胁迫,譬如,“中永通泰”联合体的出现,尽管黄光裕可以战略上藐视,但在战术上却不可小觑。  2003年10月26日,黄光裕采取史无前例的举措整治国美,将其销售网络南北分治、采购与销售业务彻底分离,将公司管理层下移,原国美高层管理团队全部下放,国美的两任总经理何炬和李峻涛分别担任南北两大片区采购中心总经理。从结构上看,黄光裕复出成为原高层管理团队下移的最充分理由。从人员到机构的下移,削减了国美机构的“虚胖”。  此后,国美的计划是2003年分店总数达到200家,重点占领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启动二级市场,在二线城市进一步开设分店。销售规模比2002年翻一番,即冲击200亿元的销售目标。  黄光裕很得意自己的这次改革。他认为在管理模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将管理人才送到一线,将采购与销售两块分离,是此次改革的核心。  2000年6月,黄光裕与詹培忠的上市公司德智发展联合创立了一家BVI公司,并以“独立的机构短期投资者”名义,以1920万港元现金收购了京华自动化原大股东的一小部分股份。一个月后,詹培忠自己控制的BVI公司,以5600万港元购得京华自动大部分股份,从而控制了这家上市公司。  2002年2月5日,京华自动发布公告,增发13.5亿股新股,每股0.1元,全部由黄光裕名下的BVI公司现金认购,公司将全力发展地产业务。在此消息刺激下,京华自动的股价在短时间内涨了4倍。  黄光裕以合计持有京华自动85.6%的股份,终于取代詹培忠,走向前台。2002年4月26日,黄向外转让了11.1%的股份,将其个人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4.5%,从而回避了全面要约收购。2002年7月,京华自动发布公告正式更名为“中国鹏润”,主要业务便是黄光裕收购位于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北里7号院的物业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在买壳过程中,黄光裕不仅获得了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还通过上市公司的现金支付以及股权转让实现了部分套现,而詹培忠则在二级市场上获利颇丰。这种操作方式无疑对黄光裕的资本运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8节:第一招泛舟梦想(8)  黄光裕短短5年间,铺就零售网络,并将自己估值超过百亿,逼近中国首富位置。17岁到京城的“打工仔”、一个用3万元贷款开始家用电器经销的“北漂族”,这样的经历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得人,而创业18年后的今天进入华人富人榜前列,靠的就是自己不断的地追求更高的目标,一种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六式 不为小利所动  [盛田昭夫]在索尼官方有关创始人的介绍中,联合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的排名,井深大总是放在前面,尽管后者在全球的知名度要更高,并长期被视作索尼的“Trademark”。一如惠普的Hewletthe Parkard。井深大同盛田昭夫的合作也被视为“两人三足、天衣无缝”。  不为小利所动,这个道理一般人都懂。但当“小”充满诱惑,而“大”又十分遥远的时候,能否抵得住小的诱惑,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长远眼光了。大企业家之所以能创建并经营好大企业,都具有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目标。不为小利所动,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盛田昭夫开拓美国市场时就是这样做的。  索尼公司始建于1946年的东京,当时到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残垣断壁,疮痍满目,一片凄凉。两个经历了战火硝烟的年轻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靠借来的527美元作资本,雇来了20名帮手,在东京市区一家被炸毁的名为“白木屋”的百货商店楼上,成立了东京通讯工业公司。这就是日本最大的电子公司——索尼公司的前身。  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盛田昭夫回到家乡,在东京工业大学任教。后来得知老友井深大正在筹办一家电讯公司的消息,便立即与井深大取得联系。他俩决定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当时日本市场上新式电动机和电磁扩音器十分紧缺,盛田昭夫他们就抓紧研制,很快就生产出高质量的新型唱机电动机和扩音器,满足了市场需要,使这家小小的公司在强手如林的电子行业站稳了脚跟。  但是,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并没就此满足,他们的真正目标,是致力于创造高科技的电子产品,而不仅仅是做配件生意。  1949年的一天,井深大前往日本广播公司办事,偶然在那里看到一台美国造的磁带录音机。他不禁怦然心动,马上意识到这种高科技商品的巨大市场潜力。他回去后与盛田昭夫一商量,决定买下其生产专利。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亲自动手,研制出以日本传统的“和纸”为底、上涂磁性粉的录音磁带。他们经过一年的奋斗,公司的第一代电子产品——磁带录音机开始走向市场,并且销量很好,取得了成功。  但是盛田昭夫并没有满足现状,他要开发自己的产品,要把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这时候,盛田昭夫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20世纪50年代后期,正是美国经济的高涨时期,就业率很高,国民富有进取精神,崇尚新事物、新产品。盛田昭夫于是决定进军美国市场。但是进军美国市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就是要有自己的王牌产品。  在1953年,盛田昭夫飞往美国,进行实地考察,这是战后盛田昭夫第一次去美国。后来到了荷兰参观飞利浦公司,他惊奇地发现这个闻名世界的大企业集团总部,竟然设在古镇艾恩德霍枫,这里的规模和生活节奏使他觉得惬意,也心潮澎湃起来。他顿时领悟到公司地点并不重要,建立一个国际知名品牌至关重要。他马上给井深大写信:“如果飞利浦能做到,也许我们也能做到。”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盛田决定大干一场。  于是他在美国以2.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西方电子公司的晶体管专利。这种晶体管和使用了40年的电子管一样能够放大信号,而且反应快、体积小、耗电省、可靠性强,非常有可能取代电子管。但晶体管收音机的组装并不顺利。经过多次试验和失败之后,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终于在1957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并且成功地打入了美国市场,奠定了他的创业基础。  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可怕的敌人,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你自己的眼前利益。盛田昭夫在美国起步时虽然开发出了新的产品,但是对营销渠道却茫然无措,开发出来的产品始终找不到经销商。  第9节:第一招泛舟梦想(9)  盛田昭夫放下所有的事情,自己去美国同一家家经销商接洽谈判。功夫不负有心人,盛田昭夫终于找到了一个对半导体收音机感兴趣的,并且订单为10万台的大客户,条件却是能够以经销商布罗瓦的名义销售。也就是说,索尼为这家美国公司做代工,理由是他们公司的名字是块金字招牌,有50多年悠久历史了,而索尼的名字美国人几乎闻所未闻。  10万台是一笔大订单,价值超过了公司当时的总资本。那时是索尼非常饥饿的年代,日本董事会一致意见是盛田昭夫不能拒绝这笔订单。技术官井深大都饿怕了,禁不住这个巨大诱惑,几次给盛田昭夫打电话,强调应该接受布罗瓦的条件。对盛田昭夫来说,要紧的是让索尼的名字响彻全世界,他同时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了信心。盛田昭夫无法说服在日本的井深大和董事会,于是他决定行使自己的权力:拒绝这份订单。甚至表示,如果董事会再行相逼,他就辞去董事职务。  若干年后,盛田昭夫说:“拒绝10万台的订单是我在职业生涯中所做的最好的商业决策。”盛田昭夫没有被眼前的利润所打动,因为他要做的不是一笔买卖,而是要使索尼公司在美国立住脚,并长期发展。他毅然回绝了布罗瓦公司的条件,坚持索尼的产品只能用自己的商标。  后来盛田昭夫带着几打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的样品,到纽约的零售商店挨户推销。盛田昭夫令人信服的劝说,使一份份的订单蜂拥而至。索尼的产品就这样进入了美国市场。  几年后,当带有“SONY”商标的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充斥美国市场时,人们才不得不佩服盛田昭夫当年的做法。美国“增你智”公司董事长约翰?尼温对此赞叹不已:“如果他接受了那个条件,索尼这个名字在美国就无人知晓了。”  现在,这家公司拥有职工140多万人,在世界各地设有72家子公司及37家工厂,向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1万多种不同类型的电子产品,年销售额高达50多亿美元,成为生产电子设备、电子仪器和电子装置的大型跨国公司。  索尼公司以500多美元起家,经过40多年的发展,最终跃居日本电子制造业榜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头号功臣,当首推公司的创办人、现任董事长盛田昭夫先生。盛田昭夫今天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就是他拥有一个企业家远大的眼光和策略。自己心中有宏伟的蓝图,没有因为一时的小利益而动摇,才造就了今天的成功。  第七式 永不满足  [李嘉诚]世界华人首富,杰出的世纪企业家,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22岁创办长江塑胶厂,之后凭借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在几十年的艰苦创业过程中,他白手起家,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香港首富和全球超级富豪。1987年,国际权威财经杂志《幸福》曾估计李嘉诚拥有25亿美元的家产,名列世界第26位。李嘉诚荣登了“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  1958年,李嘉诚的长江工业公司在塑胶业异军突起,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李嘉诚也由此获得“塑胶花大王”的美称。也许,他应该在这个行业一心一意闯下去,将这个美称继续发扬光大,争做世界塑胶业的泰斗。  李嘉诚却不是这样想的。他心中的蓝图,岂是塑胶花所能包容的。生产塑胶花,只是他赚钱的手段,是他基业的原始积累。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看看一个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远。  塑胶花的成功,滋长并坚定了他建立伟业的雄心。当然,他也不会草率放弃塑胶业。在其后十余年间,他在塑胶领域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为开创新事业积累了数以千万港元的资金。  李嘉诚不是好高骛远之人,他总是脚踏实地,向既定的目标迈进。他也不会鲁莽行事,每一个重大举措,都要经过长时期的深思熟虑,周密调查——除非时不待人的非常时期。  第10节:第一招泛舟梦想(10)  涉足地产的想法在心中孕育有数月之久,塑胶花为他赚得平生第一桶金之后,他才将构想付诸现实。  当时最明显的现象,是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1951年,香港人口才过200万,20世纪50年代末,逼近300万。人口增多,不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而且因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香港长期闹房荒,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香港是弹丸之地,不仅狭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当时的港英当局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  身为一业之主,李嘉诚多次为厂房伤透脑筋,寻找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不知有多难。数次扩大生产规模,都是在现有的厂房重新布局。车间里,设备、人员、制品,挤得水泄不通。  香港工业化进程出人意料地急速发展,物业商喜笑颜开,趁势提租。许多物业商只肯签短期租约,用房续租时,业主又大幅加租,用户苦不堪言,李嘉诚亦然。  李嘉诚曾多次构想:我要有自己的厂房该多好,就用不着受物业商任意摆布了。他的构想,经过长时间酝酿进一步明朗:我为什么不可做地产商。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座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开始涉足地产界,兼营房地产。  不可否认,卖楼花能加速楼宇销售,加快资金回收,弥补地产商资金不足的缺陷。卖楼花是霍英东于1954年首创的,他一反地产商整幢售房或据己出租的做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元预售,得到预付款,即可动工兴建。卖家用买家的钱建,地产商还可用地皮和未竣的物业争取银行按揭(抵押贷款),真可谓一石二鸟。  继霍英东后,许多地产商纷纷效尤,大售楼花。银行的按揭制进一步完善,蔚然成风。用户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用所买的楼宇向银行按揭。银行接受该楼宇做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未付部分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宇者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  无疑,银行承担了主要风险。李嘉诚认真研究了楼花和按揭发现: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又直接波及银行。唇亡齿寒,一损俱损,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  他于是将自己的经济发展方针订为: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尽管是小心翼翼,不轻易冒险,但他还是技高一筹地将经营塑胶花工厂所赚取的利润,以及第一幢工业大厦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全部投资到房地产经营上。  李嘉诚最欣赏香港最大的地产商——英资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点放在收租物业。置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一直雄踞中区“地王”宝座,拥有大量大厦物业。只要物业在,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宝盆。  资金再紧,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他兴建收租物业,资金回笼缓慢。但他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飙升的总趋势。收租物业,虽不可能像发展物业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地升楼贵,李嘉诚“坐享其利”。他拥有大批物业,储备了大量土地,逐渐成为香港最大地主。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把握香港股市处于上市巅峰的机会,将长江地产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向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以及香港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上市。在香港股市处于巅峰期时正式挂牌的长江实业,一出台就受到股民的宠爱。  沉稳持重的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经营方面显示了独创性之后,又在经营股票方面再一次表现出远见卓识,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超乎寻常的领悟力。由于对房地产业行情看好,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并用所得的钱去买股票时,李嘉诚统率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股票,一边用发行股票所吸收的资金成批地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第11节:第一招泛舟梦想(11)  1974年5月,李嘉诚领导长江实业与实力雄厚、作风稳健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由李嘉诚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这个联营公司的建立,不仅为发展中的长江实业引进大量资金,而且为长江实业在接下来的拓展海外、横向发展的过程中,开辟了一条潜力深远的“高速公路”。  在李嘉诚的创业生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这一年是李嘉诚和他的李氏财团经过20余年的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真正脱颖而出的一年。他大开华资吞并外资之先河:著名的“美资永高公司收购战”,以及力挫群雄,击败香港置地房地产公司,购得中区新地王的两次战役,成为令香港英资、外资惊诧不已、而使中资兴奋不已的热门话题。  位于香港中区地下的中环和金钟站段,是香港中区最繁华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地皮之一,每平方米的地价高达1万港元。如果能在这块享有“地王”之称的地皮竞争中夺标并成功发展物业,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夺标公司还可由此增强信誉而名声大振。  早在1976年,李嘉诚就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为购得中区邮政总局旧址地皮,曾与当时的港英当局磋商多次,希望部分用香港地铁公司的股票部分以现金支付,但是当时的港英当局坚持用现金购买。于是既精通经营之道、又精通金融之道的李嘉诚,再次利用出售楼宇和发行新股的方式,集资数亿港元现金,准备插手其中。  不仅如此,李嘉诚还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与当时的港英当局达成有关九龙湾车厂及邮政总局旧址的批地协议:地铁公司必须耗资近六亿港元现金购地,而鉴于急需现金尽快回流的具体情况,提出将两块地盘设计成一流的商业中心和写字楼相结合的综合型商业大厦的建议,而且一反地产界只租不售的常规。为了稳操胜券,李嘉诚还相继抛出了两个诱饵,其一是为了满足香港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要求,长江实业主动提出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二是将商业大厦出售后的利益由地铁公司和长江实业公司分享,并且打破平时分红各五成的常规,由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1977年1月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公开接受招标竞投。素有“地产皇帝”之称的置地公司,一度盛传是夺标呼声最高的公司。消息传到长江实业,李嘉诚听后淡淡一笑,说:“传说总归是传说,到底名花谁主现在尚无法定论。”在这次“地王”公开招标竞投活动中,香港地下铁路公司先后收到30个财团以及地产公司的投标申请。  1979年4月5日各家报纸以大标题报道:“长江击败置地,夺得旧邮政总局地段。这块平均地价每平方米1万港元的地王,早为大财团觊觎,卒为长江投得。据地下铁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长江实业所提交的建议内列举的条件异常优厚,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李嘉诚终于力挫多家竞争对手,一举击败一度呼声甚高的香港地产界巨头——香港置地有限公司,被人们誉为“长江实业扩张发展中的重要丰碑”“乃华资地产的光辉,值得开香槟庆贺”并一致认为此举意义重大,算得上“三级超升”。  李嘉诚一举夺得中区地铁车站发展权后,再接再厉,购得中区著名的希尔顿酒店。1978年,长江实业与香港第一财团汇丰银行携手合作,重建华人行。长江实业总部搬入位于中区心脏的华人行。李嘉诚在稳健中求发展,从而登上了事业的高峰。  第12节:第二招抢占先机(1)  第二招抢占先机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有眼睛,但有眼光的人太少了。机会是给有眼光的人准备的,只有比别人眼光看得远一些,才能真正看准机会,发现机会。机会又是稍纵即逝的,只有抢占先机,才能胜券在握。  第八式 凡事要有预见能力  [李兆基]1928年出生于广东顺德。1963年,参与组建新鸿基公司,由此积累了地产投资经验。70年代初,他趁香港物业及土地价格大跌,大肆收购。1975年“恒基兆业”公司成立之初就已拥有20个地块。到1993年,恒基兆业在港九新界共拥有近600个地盘。至2003年中期,“恒基兆业”拥有的土地储备达1900万平方英尺。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李兆基1997年的资产达150亿美元,是当时亚洲最富有的人,也是世界第四大富翁。  预见能力,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预见能力,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备的能力。它会为人的前进指明方向。可以说,预见能力是成功的指南针。作为地产界的“大哥大”李兆基,他的成功就是建立在非凡的预见能力基础上的。  李兆基,1928年1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顺德,自幼在私塾受教育。他的父亲在广州开设银庄,李兆基7岁时就经常到父亲的“铺头”,对生意耳濡目染。小学毕业后,开始到父亲的银庄工作。由于当时时局动荡,无论法币、伪币,金圆券等,都会随着政治的变迁而一夜之间变为废纸,由此,他领悟到:持有实物,才是保值的最佳办法。  1948年,李兆基只随身带着1000港元,来到香港。最初,他在文咸东街荣昌金号等几家金铺做外汇黄金买卖,之后又经营过五金。  1956年,李兆基抓住香港经济复苏的机遇,与郭得胜、冯景禧等8位股东组成永业公司,首次投入地产生意,购入沙田酒店经营,并初获成功。1963年,永业企业改组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新鸿基”是在“永泰建业”公司基础上形成的。“新鸿基”的“新”,指冯景禧自己开办的新禧公司,“鸿”指郭得胜的鸿昌合记,“基”就是李兆基。“新鸿基”最初规模很小,职员只有10多人。公司专门经营地产以及金融投资,广购地皮,兴建楼宇,称为当时的“地产三剑侠”。1972年,新鸿基地产股票上市,其后发展为香港实力雄厚的地产集团。新鸿基的成功,使李兆基倍添信心,决心凭借自己的能力独自另创一番事业。1973年,他看准香港物业以及土地价格大跌之际,以其精明果断的眼光,不断地收购楼宇地盘,独自成立了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大举进军房地产,并于1981年上市。  恒基兆业初时股本1.5亿元,只拥有20个地盘,到1993年,在港九新界共拥有近600个地盘。如今,李兆基已成为香港超级富豪,是香港地产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旗下的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美丽华酒店有限公司及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等五家上市公司,拥有市值超过700亿港元的庞大资产。特别是近二三年来,李兆基更是异军突起,业务窜升,越发展越高,其财富总额估计已超85亿美元。1997年2月,李兆基已位居前几位。李兆基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呢?  李兆基的座右铭是:“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他认为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培养自己的预见策划能力。他十分注重学习和研究,广泛吸收知识,使自己有灵活的头脑。所以,他事前准备工作往往做得相当充分,这使他的眼光每每比别人更敏锐、更长远,因而也就能先行一步,博得了“眼明手快,先声夺人”之誉。  李兆基的眼睛始终盯的是百姓大众,在恒基地产与恒基发展的物业建设中,中小型住宅楼宇占有近七成的比例,而商业和工业楼宇只各占一成半。因为普通百姓适合购买中小型住宅,香港年轻一代必须组织小家庭。李兆基以经营地产的特有心得,加上智囊团前行政立法两局非官方议员简悦强、罗德丞及前辅政司罗弼时的参议,遂窥准中小住宅行情,大量兴建小型单位楼宇,结果深受大众欢迎,产品“如轮转”,恒基兆业成了“楼宇制造工厂”,不停地生产,不停地出售,又不停地购入新土地。  然而,在市区旺地哪里还有空闲场地呢?有!在李兆基眼里,旧的楼房就是空闲场地,他很少在官地公开拍卖时与人高价竞争买入“贵地”,而是长期地游说旧楼业主售楼,以“逐个击破”的方式,说服业主出售他们的旧楼,然后将旧楼拆除重建。他长期在美国、加拿大的中文传媒刊登广告,征求华侨在香港拥有的旧楼,从而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大量购入了廉价物业,而且多在老区较好地段,因此,恒基兆业的土地储存十分丰足。  来到香港的人,会为沙田海滨50幢30多层高的住宅大厦所瞩目,这里,有30万平方英尺的商场及购物中心,可容居民6万人。来香港的人还会为匡湖居——花园式别墅——楼宇别致的造型和布局感到耳目一新。这也是恒基兆业的得意杰作。那是1975年,李兆基与长实、新鸿基、新世界发展公司联合组成百得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在沙田填海60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其中17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是由李兆基填平的。  第13节:第二招抢占先机(2)  填海造地,固然是别出心裁,向新界发展,不也同样是储备土地的上策吗?李兆基早有预见,港九弹丸之地,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市区可供发展的地皮早已穷蹙,地产发展涌向新界是大势所趋。于是,他又洞察先机以先声夺人之势,积极筹划拓展新界土地。就换地证这一项而言,恒基地产可说是首屈一指,目前约拥有价值24亿港元的换地证,对竞投新界土地,降低发展成本非常有利。估计今后恒基地产的物业发展,新界将占75%以上。李兆基拓展新界的举措,又一次证明了他有着非凡的预见能力。恒基兆业今后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一片美好。  一个人在一生中,小到一次午餐的安排,一天工作的计划,大到一生的目标,这些都是人的预见能力的体现,只不过在时间跨度、重要性等方面有所区别罢了。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预见能力。这个预见能力可以使你脱颖而出、与众不同,你也会因此而更快的走上成功之路!  第九式 要有独到的眼光  [霍英东]1923年生,广东番禺人。1953年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先后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香港足球总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国际足联执委,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名誉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推选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3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一个成熟的社会,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竞争的机会,但是每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独到的眼光。独到的眼光,是一个企业家必备的能力。它会为整个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从而创造人生的辉煌。香港著名的企业家霍英东就是靠独到的远见而发展壮大的。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130亿港元,更因为他连续几届担任全国政协、人大常委会常委,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但是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且可以卖出不低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并及时赶到现场,只要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拍卖品,就大批买进,修好后迅速卖出。但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成交。他兴高采烈地回家请母亲凑钱交款,可是由于他经常冒险,母亲在生意上从来不信任他,也不肯给他钱去冒险。霍英东眼睁睁地看着一笔大买卖就要落空,正在着急,不料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虽然利润不算太大,但经过几次倒卖,霍英东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朝鲜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人多地少,特别是内地解放后,香港的人口从50万一下子增长到250万,居住的环境特别恶劣。但是随着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一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旧楼建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短缺,发展就比较慢。他苦苦地思索改革房地产经营的方法,却没有结果。  第14节:第二招抢占先机(3)  有一天,有个邻居到工地上找他,说是要买楼。霍英东抱歉地告诉他,盖好的楼已经卖完了。邻居指着工地上正在盖的楼说:“就这一幢,你卖一套给我好不好?”霍英东灵机一动,说:“你能不能先付定金?”那人笑着说:“行,我先付定金,盖好后,你把我指定的楼层给我,我就把钱交齐。”两人就这样成交了。  这个偶然的事件,使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立刻想到,他完全可以采用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个办法不但能为他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还能大大推动销售。  因为,房产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要想买一幢楼,就得准备好几十万元的现金,一手交钱,一手房屋,少不得一角一分,拖不得一时一刻。当时,只有少数有钱人才能买得起房产,所以房地产也就不可能太兴旺。现在霍英东采用的房产预售的新办法,只要先交付10%的定金,就可以购得即将破土动工兴建的新楼。也就是说,要买一幢价值10万港元的新楼,只要付1万港元,就可以买到所有权,以后分期付款。这对于房地产商人来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利用人家交付的现金,他们原来只够盖1幢楼的钱,现在就可以同时动手盖10幢楼,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对于购买房产的人来说,也是有利的。先付一小笔钱,就可以取得所有权,等到楼房建成时,很可能地价、房价都已上涨,而已付定金的买方只要把房产卖掉,就有可能赚一大笔钱。因此,很快就有一批人变成了专门买卖楼房所有权的商人,这就是后来香港盛行的“炒楼花”。这个改变很受欢迎,开售之日,门口排起了长队,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  霍英东的这种大胆的创举扩大了购买范围,用他自己的话说:“今天连一个佣人也可以拥有一层楼了,只要她先付一小笔定金。”因此他的房地产生意越做越活,资金运转快,效益日增。短短10年里,霍英东先生成为国际知名的香港房地产业巨头。  霍英东的远见和这个伟大的创举,首先改善了香港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对当时的香港人来说是一个大跃进了,同时,这也改变了他的一生。说他创造了新的方式革命一点也不为过,虽然他的这个创举有些偶然的因素,却有不同寻常的独到之处,这也是他成功的秘诀。  第十式 没有眼光就没有一切  [陈天桥]1973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不久,在上海陆家嘴集团历任该集团下属公司的副总经理、集团公司董事长秘书等职务。1999年创办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职务。2004年1月,辞去总裁职务,出任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2004年,他31岁时,身价已达88亿美元。  一些人想创业,但是最终没有成功,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三个理由是:缺乏资金、没有路子、从未干过。而盛大公司的总裁陈天桥在讲述自己创业经验时,则认为:眼光、毅力是比资金、路子、经历更重要的创业资本。一个人要想成功,眼光是最重要的。如果说网络游戏成就了陈天桥,就算陈天桥当初没有迷上游戏,他一定也能找到其他创业的好点子——关键不是他看上的东西,而是他有穿透性的眼光。  陈天桥的成功很大的部分都要归结为他的眼光。如果没有眼光,大学毕业的陈天桥不会选择国企。1997年,作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复旦大学经济系高材生,他没有和其他的好学生一样,走进人人艳羡的外企。虽然无人知道他当时的真实想法,但是他后来在陆家嘴集团的一路高升,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人才集中的地方,人才浪费也必然多——同样的努力,同样的禀赋,若在求贤若渴的国企必然比在人才扎堆的外企有更多的机会。陈天桥身上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稳重,除了少年老成的天性,想必在大型国企担任要职的经历,也教给他不少为人做事的分寸尺度。  1999年,从国企跳槽出来之后,陈天桥进了证券公司。由于当时互联网业风起云涌,他又用筹集到的50万元人民币启动资金,成立了盛大网络公司,以社区游戏为主业,推出一只基于WEB的叫做史丹莫的小狗,并为此建立了一个虚拟社区——归谷。短短数月,陈天桥便掘到了第一桶金,盛大不但拥有了100万左右的注册用户,还获得中华网300万美元的投资。  第15节:第二招抢占先机(4)  网站用户注册的火爆程度超过了所有旁观者的估计,但是陈天桥在欣喜之余,并没有喜出望外。对他而言,这个网站的成功理所当然,因为他的把握如此之大,以至于他后来对记者说,创业之初就认定自己绝不可能失败,因为自己了解游戏,了解玩家,也了解投资市场,成功获得中华网300万美元投资之后,陈天桥知道这种顺势而上的成功无法再来一次。此时,IT泡沫破灭,大多数互联网站风光不再。他决定改变公司的盈利方式,不再通过单个网站赚钱,不再靠简单的休闲游戏赚钱,而是通过遍布全国的网吧,代理和推广流行日韩的“多人角色扮演”游戏赚钱——他拿到韩国Actoz公司的《传奇》代理权,并联合中国电信(行情论坛)和成千上万的网吧向玩家兜售。结果,这款《传奇》启动了陈天桥自己的财富传奇。  在2001年盛大代理传奇游戏之初,渠道商因为对之并不看好而拒绝下单,盛大只能自己开辟销售渠道。同时,随着用户数量的迅速增加,传统渠道缺乏控制力和行动迟缓的缺点开始暴露出来。面对这一状况,陈天桥一方面继续维护和增加其他的营销渠道作为补充,比如建设产品网站、合作专题网站等;另一方面,吸收我国台湾省和韩国的网吧营销机制,结合国内电子商务的状况,创造了E-sale模式,从而变盛大的“推”为玩家的“拉”。  盛大通过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直接与网吧产生供销关系,网吧业主填写一份申请表格向“盛大”提出在线申请,“盛大”审查确认后,网吧业主就可以用特定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到其E-sale系统中,通过银行卡的电子转账就可在10分钟内完成虚拟点卡的进货。若用户在网吧游戏过程中需要充值,则网吧业主只要知道玩家的账号就能直接在E-sale系统内为玩家充值,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和即时交易,而且减少了流通费用。  陈天桥通过这种模式,使盛大摆脱了对传统渠道的依赖,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市场覆盖,甚至将市场扩展到了原有渠道覆盖不到的地区,比如区、县。  所有的判断必须依靠自己永远都相信自己——这句话说出来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但是做起来就是一个有力的座右铭。只有当一个人确信自己的眼光时,他才能真正做到永远都相信自己。  对于保留客户,提升盛大的忠诚度,陈天桥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盛大的游戏管理人员24小时保持与玩家的沟通,迅速形成了用户忠诚度和传播效应。在公司资金薄弱的情况下,盛大仍然毫不犹豫地投入500万元巨资,建立了一套大规模的呼叫中心,平均每天接听超过3000个电话,相应问题提交、答复只需24小时。如今,这种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网络游戏业的默认标准。  互联网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资本市场不再相信说故事的高手,他们更需要赚钱的高手。于是,促使陈天桥及其同行们准确地定位市场,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各种产品以及相关的管理设计有效地吸引用户,让他们愿意付钱,进而通过改造渠道模式实现大规模赢利,才赢得最终的成功。  商海的弄潮儿不但要有方向,有理想,更要有眼光,尤其是有赚钱的眼光。这是企业得以生存之道,而有生存才谈得上发展。  第十一式 抓住一闪而过的机会  [李晓华]1951年出生在北京一个工人家庭。1969年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献出了自己8年的青春年华。回京后,做过锅炉工、炊事员。1981年当过推销员。而后往返于北京、广州之间,小有积蓄。1985年来到日本打工,通过代理赵章光101毛发再生精赚取了上亿元人民币。1988年,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华达投资集团。历次《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从未将他遗漏过。美国《时代周刊》曾将他评为最有成就的企业家。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机会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均等的,为什么企业家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而大多数人则一事无成呢?这是因为企业家以自己的智慧、魄力抓住一闪而过的机会,而有的人站在机会面前却熟视无睹。这就是成功的企业家与一般人的区别。  第16节:第二招抢占先机(5)  抓住一闪而过的机会是一个企业家成功的关键,其典型代表就是连续数年位居《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李晓华。李晓华出生在北京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后被下放到北大荒,为了养家■口,开始倒腾些小生意,成为中国第一批个体户。  李晓华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抓住每一个一闪而过的机会。他善于抓住身边的小事、点点滴滴的环节,是个有头脑、有准备的人。他相信一旦真正接触到社会,经过准备的人与毫无准备的人面对社会的选择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李晓华的第一桶金靠在北戴河贩卖“美国冷饮”掘得。当时,他南下广州广交会寻找商业机会时,看上了一台美国产的样品冷饮机,掏出身边仅有的3000元人民币,将这台冷饮机运回了北京。盛夏时分,他将这台冷饮机运到游人如织的北戴河海滨浴场,二角钱一杯的饮料,人们排着长队来买。这个夏天他赚了10多万元。已届而立之年的他实实在在地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商业敏感和决策能力充满了信心。  可是他想,今年的生意这么好,明年这里至少会出现一百台冷饮机,生意肯定不好做。尽管没有人相信他的判断,但他还是毅然将冷饮机出手,转行做录像放映的生意。  事实证明李晓华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二年北戴河发生冷饮大战,而他在秦皇岛的录像生意却是河北省独此一家,1元钱一张的门票被炒到10元钱一张,仍然是门庭若市。冷饮机、录像厅以及兼做的小电器生意,使李晓华赚到了100万元。  后来,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他来到了日本。在日本,日本人务实自强的精神给了他极大的启示。当时正逢赵章光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火爆,价格一路上扬。李晓华心机一动,立即返身国内,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到了101在日本的代理权。代理101那一役,使李晓华赚取了上亿元资产。  1988年,李晓华在香港注册成立香港华达国际投资集团公司并出任董事局主席。  公司成立不久,香港房地产市场大跌,“跳楼价”成了房地产商人最贴切的表达。李晓华决定逆市操作,力排众议,倾囊收购,香港一家媒体竟以“李晓华坐到定时炸弹上”为题,报道其收购楼花的壮举。  香港房地产战役后,李晓华更加气势如虹,他计划在未来波澜壮阔的国际大市场上一展身手。于是他决定赴东南亚考察。在考察中,他得知某市正在筹建一条高速公路,对外公开招标,当地政府给的政策十分优惠,但没有人愿意干,因为这段公路车流量不算大。但是,李晓华发现距离公路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油气田,储藏量十分可观,只是最后工作还没完成,这条重大新闻暂时没有公布。  如果这个大油气田正式开采,丰厚的石油利润将带来大批投资者,与油田相关联的加工业及运输业也将“火爆”起来,这条公路的前途可想而知。只要宣布了发现大油气田的消息,这个项目的价值将直线上升。  经过细致的调研,全面的筹划,李晓华下决心“干”。他拿出当年做生意积累的全部资金,又以房地产等财产做抵押从银行贷款,以3000万美元买下了修建这条公路的工程。可是贷款只有半年期限,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如果半年到期,这段公路出不了手,贷款还不上,李晓华就得跳楼。  风险实在太大。他的妻子张吉芸为他担心,便说:  “你要是干,我就跟你离婚!”  李晓华说:  “离婚也要干。”  他清楚,与他从一无所有中走过来的结发妻子,是不会因此离开他的。  李晓华心想:  “大不了回国去,以前过什么日子还过什么日子。”  抵押完后,手里没钱了,经常吃盒饭、方便面;业务往返坐飞机经济舱;在香港,“的士”也不敢打了,坐六毛钱的“当当车”。更严重的是精神上的压力与折磨,每天盼望新闻发布盼得人发呆、眼发直。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过去了,时间真熬人啊!李晓华每天都在焦急的盼望中度过。  第17节:第二招抢占先机(6)  到了第五个月,仍然没有动静,眼看着离还银行贷款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李晓华承受着常人无法想像的压力。他每天什么事都不干,专门盯着电视上的消息。他现在仍清楚地记得5月16日那天,突然有人敲门,告诉他油气田的消息公布了,而他偏偏就是那天没有看电视。现在想起来,倒像是命运在故意捉弄人。  他妻子在事后也不胜唏嘘,“这背水一战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这段公路无法脱手,李晓华只有跳楼了。”油气田消息发布后,李晓华的投标项目身价翻了几番,再次成为最后的大赢家。这是他商旅中最险的一笔。  那一段曲折惊险的故事,使他感喟:生活远比书本生动一万倍。惊涛骇浪,方显英雄本色。我们不能不说李晓华是一个极具胆识、有勇有谋的人。回头看看他的创业经历,每一个跨越都是抓住一闪而过的机会。他的经历告诉人们抓住机会,就能成功。  第十二式 善于把握先机  [魏应州]1955年出生于台湾地区彰化县,顶新集团董事长兼行政总裁。原在台湾彰化乡村经营一个名为“鼎新”的小油坊。1988年,从香港转道来到祖国大陆,先后做过食用油、“康莱蛋酥卷”和蓖麻油,但都失败了。凭借坚韧的意志,1991年成功推出了“康师傅”系列品牌产品,带领顶新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厂家之一,使其逐步走向规模化、国际化的经营轨道。  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要有远见卓识,善于把握住先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要在积累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了解整个市场,迅速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康师傅”的创始人是台湾魏氏四兄弟: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四兄弟的父亲魏德和1958年在台湾彰化乡村办起了一个小油坊,起名“鼎新”。父亲去世后,留下的家产和负债一样多。后由魏家的四兄弟和三姐妹继承,维持着中小企业的规模。  由于岛内发展空间狭小。1989年,四兄弟中的老幺魏应行身负家人重托,从香港转道来到祖国大陆。他在各省之间辗转考察,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因为家庭企业是油坊,他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在祖国大陆开发一种食用油。当时祖国大陆市场几乎全是散装油,谈不上优质和品牌。魏应行决心开发“顶好清香油”,创立“来自台湾的食用油”形象。  于是便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则广告,“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可惜名声虽好,买卖却不行,以大多数老百姓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消费水平,还没达到“要面子”的程度。大家用惯了廉价的散装油,而十几块钱瓶装的“清香油”质量虽好,价格却远远超过百姓的心理上线。  后来他们又先后试推“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两种产品虽然广告都很出色,但同样犯下了高估市场的错误,一直未能获得理想的销售。自1989至1991年的三年间,魏应行已赔掉了7.5亿多台币,几乎要打道回府。恰好在这时他嗅到了方便面的市场机会。  一次出差,魏应行因为不习惯火车上的饮食,就自带了两箱台湾产的方便面,没想到这些在岛内非常普通的方便面引起了旅客的极大兴趣,大家都觉得又好吃又方便。就是这次经历,让魏应行发现了翻身的机会。他冷静地分析祖国了大陆的方便面市场,发现呈两极化:一边是国内厂家生产的廉价面,几毛钱一袋,质量差;另一边是进口面,质量好,但五六元钱一碗,内地人消费不起。于是他想,如果有一种物美价廉的方便面,肯定很有市场。  看准后,他们决定投资生产方便面。但是过去在台湾,魏氏四兄弟在方便面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因此在推出新产品时便小心翼翼,边做边学。为了了解内地的口味,通过试吃的方式来改进佐料配方,慢慢地他们摸出了门道。  1991年适逢天津科技开发区招标,康师傅便在区内注册了顶益食品公司,把所有家当押进去,准备投产味道很浓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这是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后确定的最适合内地人的口味。  第18节:第二招抢占先机(7)  与此同时,康师傅的广告宣传已全面铺开。康师傅一改前两次用真人作广告的做法,而是采用一个相对容易记忆的动画人物,在称呼上为适合北方人的思维方式,顶益决定用“师傅”这个词,而姓氏则取用“健康”的“康”字,以塑造“讲究健康美味的健康食品专家”形象。当时台湾对内地观众还很有吸引力,为迎合观众心理,这位“康师傅”当然是来自台湾!并配合红烧牛肉面口味浓、分量足的特点,广告词则设计为“香喷喷,好吃看得见”。“康师傅”的大规模广告攻势,选在中央电视台台湾电视剧前的黄金时段播出。画面非常漂亮的“康师傅”广告一经推出,立刻打响,各地开始纷纷注目“康师傅”,掀起一股抢购狂潮。老百姓的热情即刻传染给批发商,甚至一度出现了顶益门前排长队,批发商提着一麻袋一麻袋钱要订货的场面。  为应付供不应求的热销局面,顶益不得不投入大量现金到流通领域,同时用提前收来的订金购入国外的先进机器设备,招收培训人员。1992年,新品“康师傅”出笼。6个月内,顶益生产线上的工人从300多人猛增到三四千人,将生产线扩大至天津之外的多个城市,“康师傅”畅销全国。  康师傅的创始人魏氏四兄弟来时只是一株幼苗,在祖国大陆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不断壮大,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关键在于他们抓住了先机,抢到了‘第一品牌’形象,使康师傅扬名祖国大陆。创造了很好的业绩。顶新集团副总裁李家群多年后曾说过,“若是换在今天,任何一个品牌也不可能做到这样。”  难得的时机和独到的眼光造就了“康师傅”。使“康师傅”方便面在驰名远洋,盘踞祖国大陆方便面市场的龙头位置达十余年之久。康师傅的成长道路和商业智慧,向人们展示了康师傅在市场营销以及企业经营方面的战术战略,从中,人们既可以看到魏氏兄弟从商经历中的聪慧和机智,也可以看到他们作为企业家在权利、资本以及政策的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的战略眼光。  第十三式 把握赢的契机  [罗忠福]贵州省遵义人,1951年出生商贾之家。福海集团董事长,广东总商会副会长,被誉为中国最早崛起的10大民营企业家之一。最初,他做沙发生意,1988年他在深圳开了一个当铺,同年进入珠海房地产业,并在珠海房地产不景气的情况下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养老院。目前其业务包括典当行、酒店、建材、颐乐园、福海集团(原名黔海)等。他曾获得过来自国内外林林总总的荣誉,身价一度高居各类大陆财富评比的榜首。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可以说,人一生的命运就是由一连串的机遇联结而成。自己的一生是否精彩,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机遇。小机会常常是大事业的开始。在同等机遇的情况下,成功与否通常都掌握在人们自己手里。愚蠢的人一次次以种种借口错失良机;而聪敏的人能够把贫瘠机会利用到极限,甚至创造机遇。苏格拉底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贵州首富罗忠福的成功之道就是把握好了赢的契机。  罗忠福,贵州省遵义人,1951年出生在一个商贾之家,祖父、父亲分别在解放前后担任过遵义商会会长。文革期间,罗忠福曾到贵州最穷困的山区插队,历尽艰辛,但那时他已开始有了经商意识,曾向当地农民收购槐树籽拿到城里卖以赚取差价。  1972年,罗忠福由插队的农村回城后,到遵义一家国营大厂当工人。罗忠福回城之后不久准备结婚,当时沙发是很时髦又很受欢迎的家具,但是在当地沙发不好买,而且国产样式不是很好,于是他就根据电视上的式样开始自己动手试做沙发,到他结婚时,满屋的家具和沙发都是由他自己设计制造的,前来贺喜的人无不羡慕至极。很多人都委托他做,他干脆找几个待业青年办起家具厂来,订货者蜂拥而至。很快,“沙发大王”的美誉便传遍了川黔。  第19节:第二招抢占先机(8)  1981年,罗忠福搞了一个家具展销会,又在中央电视台播广告,“沙发大王”更名噪一时。精明的罗忠福并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他还时刻关注商业活动,有一次在外地时听说在开办服装展销会,就带着几岁的女儿进去看,当时,罗忠福的女儿穿着一件很洋气的连衣裙,这是罗忠福在美国的姐姐送给孩子的礼物,结果被很多人围着问:裙子在哪里买的?罗忠福灵机一动,立即借了一个单位的展览摊位一角,将女儿穿的裙子当作样品高高挂起展示,结果引来众多商家要求订货,罗忠福当即又从参展的服装厂里选取几家合作伙伴,委托对方按照这一裙子的式样进行加工生产。罗忠福通过这次展销会,不仅赚了一笔,还迅速建立起自己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的网络,此后,罗忠福就经常让美国的亲戚寄回一包包的服装,然后再按照这些美国流行的款式在遵义生产。  赚钱多了,他又在遵义闹市区开了几家商店,办起了服装厂、工艺装潢厂、贸易公司等企业。到1986年,他的资产已超过百万元。  一直订有十多份报纸、具有异常商业敏感的罗忠福,1986年在珠海特区开办之初、到处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亲自到珠海考察了几个月,做出了舍掉在遵义创下的基业及别墅,“孔雀东南飞”,到珠海去创大业的决策。他带着100万元现金只身闯珠海,开始时靠倒卖家用电器,获利数十万元。但他认为此非长久之计,便招旧部,重操旧业,在珠海办起制衣厂、工艺家私厂和综合电器公司。罗忠福将自己的公司注册为黔海工贸实业公司。  罗忠福事业真正的飞跃是在1988年。1988年初,珠海公开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催发了罗忠福的地产意识,他深谙“世界上所有的富豪都离不开房地产业”的奥秘。他分析,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均占地少,住房面积也相应地减少。人要生活,就必须先有一个安定的住处,经济要发展,房地产的开发必定会随之活跃。对中国而言,安居乐业是头等的大事,所以投资房地产开发肯定赚钱。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富豪都打过漂亮的房地产仗。  于是他计划以工业和房地产业“两条腿”走路,以立于不败之地。搞房地产需要大量资金,怎么办?头脑机灵的他没有像有些人那样找银行去贷款,而是经过大量工作,经批准,开办起了广东省第一家典当行,开业不到半年,便集资200万元,罗忠福“借鸡生蛋”的梦想变为现实。  当他打听到拱北海关的选址时,毫不犹豫地将手头“买了写字楼和汽车、注册了公司之后仅剩的5万元”作为定金,买下了当时谁都没注意的一块芦苇荡,当拱北海关兴建的时候,这块地就盖起了21层楼高的福海大酒店(现在已值3亿多元)。1989年,他婉言谢绝妹妹让他到美国去出任一家公司总经理的邀请,反而动员海外亲友回国内来投资。1990年,趁着中国房地产处于低潮,他以低价一次性买下白藤湖33万平方米的地皮,并抓紧兴建“湖中湖别墅区”。1992年,房地产升温,罗忠福将“湖中湖”第一期120多栋别墅在香港推出,一举收回2亿元。1999年下半年,房地产又刮冷风,当他人纷纷下马时,罗忠福却指挥他的几项大工程开工。从1993年起,他投资完成的项目,每年为他带来2亿元的纯利。  同时,罗忠福还抓住机遇,完成了几项对民营企业来说的“高难动作”:1991年5月,经珠海市体改委批准,“黔海”改名为“福海”,成为珠海第一家民营股份制集团公司;1992年6月,“福海”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珠海市最早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之一。  当罗忠福看到一些政策仍束缚私营企业发展影响其发展后劲时,他采取了“化私为公”的“变性改制”——即在本来是私营的企业里,注入了国营、集体以及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这样一来,企业发展不但不再受到束缚,而且可以灵活运用多种“优惠政策”,此举不难看出罗忠福的过人之处。  罗忠福坦言其致富的秘诀道:“我有今日,全靠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另一方面,我不讳言,我会用政策。早在1979年,我还在一家国营企业任组长时,我的工资只有42元,我却订了十多份报纸。我关心时事是因为我出身资本家家庭,国家政策如何与我有切身关联。社会有什么变革,我认准了风向就会抓住机遇而上,毫不畏惧!”“许多钱并不是靠我的经营才能,而是靠政策赚来的。”  可见罗忠福今天取得的成功是他善于抓住契机、善于经营的结果。其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关键是看你如何把握,生活中有很多的机会都会促使你成功,关键是看你如何利用。  第二部分  第20节:第三招天道酬勤(1)  第三招天道酬勤  每个人都能够使成功成为自己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能够使昨日的理想成为今天的现实。但是,仅靠愿望和祈祷是不行的,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让你的理想实现。  第十四式 爱拼才会赢  [鲁伯特?默多克]1931年生于澳洲,至今在澳洲的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纵观澳洲200年历史,他绝对是一个伟人。他不仅是澳洲有史以来数一数二的商业奇才,也是当今世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之一。净资产达78亿美元。  “爱拼才会赢”,简简单单几个字,却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它把成功人士纵横捭阖,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描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鲁伯特?默多克在事业上不懈追求,谱写了一曲非常精彩的世纪乐章。  1953年,22岁的鲁伯特?默多克在伦敦《每日快报》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随后的50多年里,他的生活“像一系列马不停蹄的征战,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不断收购更多的报纸,更多的电视台”,从而使自己的事业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他所创建的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净资产超过400亿美元。集团经营的核心业务涵盖电影,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加密和收视管理系统开发。这位大亨的“传媒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他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绝不亚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默多克1931年3月11日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南30英里的一个农场,他是家里4个孩子中惟一的男孩。1949年,默多克在澳大利亚一所中学毕业后,进入英国的牛津大学学习。在默多克离家赴英国牛津求学期间,他的父亲已成为一个有成就的记者,主办着包括墨尔本的《先驱报》在内的4家报纸。1952年秋,默多克66岁的父亲死于心脏病,沉重的责任过早地落在了年轻的默多克的肩上。  默多克返回澳大利亚,竟出乎意料地发现父亲的资产存在某些混乱的情况,几家报纸在财政上正陷于困境。他说服母亲,保住了两份报纸没被转让。他又到伦敦《每日新闻报》参加了简短的培训。培训结束后,默多克担任了《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的出版人。虽然当时报纸几乎没有盈利可言,但这位年轻的出版商却全身心地投入报纸的日常工作,拟定标题,安排版式设计,泡在排版、印刷车间弄得满手油污,他什么都干。  默多克工作起来就像发疯,他不管董事会其他成员或有关编辑的反对,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干下去。几年之内,他已经组成了阿德莱德和珀斯两市的小小报业集团。  1968年秋,默多克来到伦敦,他下决心要实现在牛津上学时的诺言:有朝一日把《每日镜报》据为己有。但是由于集团无意转让,他最先收购的却是《世界新闻报》。正是这张报纸使他奠定了他在英国出版界的基础。  《世界新闻报》是英国最大的星期日报,发行量达600万份,属卡尔家族所有。卡尔爵士是最大的股东,占股27%,其次是杰克逊,占25%。当杰克逊打算出售股权时,默多克立刻表示感兴趣。于是默多克通过英国的朋友,一家商业银行的经理卡托,买下了杰克逊的全部股份。6个月后,默多克又在股东会议上迫使卡尔爵士下台,自己登上了主席宝座。  默多克的报纸为迎合读者口味,采用耸人听闻的报道。默多克坚持强调,他的宗旨是为公众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他的报纸销量猛增而竞争对手一落千丈的事实,证明他的策略行之有效。  《世界新闻报》在默多克手里起飞了。但报社的印刷机一周要空闲6天,因为报纸只在星期日出版。默多克一心想在伦敦再买下一份日报,好天天都有事干。但是默多克朝思暮想的《每日镜报》毫无出售的迹象。这时,有一家不景气的报纸叫《太阳报》,其发行量由150万份锐减至85万份,这就恰巧给了默多克一个得手的机会。  第21节:第三招天道酬勤(2)  可是默多克听说死对头马克斯韦尔已跟卖方谈判了,卖方答应以很低的价钱出手。他必须得赶紧筹措资金,默多克经过长达近一年的时间,使尽种种手段,终于打败了马克斯韦尔,以150万美元的价钱买下了《太阳报》。  《太阳报》在默多克的督导下,一年之内发行量由80万份猛增到200万份,大大冲击了《每日镜报》的市场。如今,《太阳报》已成为世界上盈利最多的日报之一,它实际上已成为默多克报业帝国的“金牛”,发行量达410万份,超过《每日镜报》整整100万份。默多克在出版业的最大成功是在英国,正是那漂亮的一击,使他创造了亿万美元的股票价值。  “爱拼才会赢”,拼搏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境界,历经拼搏,使鲁伯特?默多克在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潜能,在商海的惊涛骇浪中体会着搏击长空的快感。历经拼搏的他直面人生,引吭高歌。  第十五式 勤奋是梦想的翅膀  [安德鲁?卡内基]1835年生于苏格兰,13岁只身闯荡美国,从一文不名的苏格兰穷小子,40年后成为富可敌国的钢铁大王。他不仅是20世纪初美国最成功的商人之一,美国商业精神的创立者,也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个人奋斗的楷模。  勤奋,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谁又能真正地做到勤奋,真正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地努力呢?有人说,我有一副聪明的大脑,什么事都能取得成功;也有人说,只要我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勤奋与否不是很重要。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不论你是否聪明还是你是否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和技巧,都需要勤奋来实现目标和理想,都需要勤奋做成功的基石。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至理名言:“成功是1%的天分和99%的勤奋。”可见,天分也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勤奋。我们只习惯看到别人的成功和辉煌,看到别人的光鲜亮丽和富有,殊不知在这成功的背后,有多少勤奋、努力和汗水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如果说成功是一张色彩绚丽的糖纸,那么包裹在这里面的就是勤奋。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幼时家里生活十分贫困,安德鲁?卡内基11岁随父迁至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由于家庭生活的贫困,安德鲁?卡内基13岁起便开始做工,他做过棉纺厂小工,当过邮电员。他受教育不多,但是自己拥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依靠个人的勤奋自学成才,并兴办铁路,开采石油,建造钢铁厂,终于成为亿万富翁,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安德鲁?卡内基的父亲威尔?卡内基以手工纺织亚麻格子布为生,母亲玛琪则以缝鞋为副业。父母虽穷,却为人正直,始终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卡内基的祖父是个性情开朗机智幽默,而又具有不屈不挠精神的人。卡内基作为长孙,以祖父的名字命名。他的外祖父是个天生的雄辩家,也是个富有才智的政治家,是当地颇为活跃的政治领袖。或许是祖辈遗传基因的作用,卡内基自小就勤奋向上乐观进取,这对他一生的影响极大。  在卡内基出生的第二年,父亲用积攒的钱添置了3台纺织机,并雇佣了几名工人。家中境况有所好转,全家搬进了一幢有小阁楼的平房里。卡内基从小就很勤快,经常帮家里做事。由于没有自来水,他起床后,挑上一副大水桶,去附近的一口井边排队打水。打完水后,才吃早饭、上学。晚上回来要帮母亲做活,同时心里还需默诵着在学校学到的诗和文章。  1843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巨浪席卷了丹弗姆林。手工纺织业不堪蒸汽机的冲击,日渐衰颓,纷纷破产。卡内基一家的生活也每况愈下,帮工被解雇,织机被变卖。母亲只有开一间小铺子,以维持生计。由于1846年的欧洲大饥荒和1847年的英国经济危机,卡内基一家实在熬不下去了,于是写信给前几年移居美国的两位姨妈,表示也要举家前往美国。两位姨妈回信说,眼下就业机会很多,正是赴美的良机,希望他们快去。  第22节:第三招天道酬勤(3)  卡内基全家来到美国以后,父亲又操起老本行织起了桌布和餐巾,并且自己去沿街叫卖,挨门兜售。尽管如此,赚的钱远不够一家。母亲以缝鞋为副业,经常缝到深更半夜,而卡内基和弟弟汤姆呆在一旁帮忙。就这样,一家人每周只赚5美元,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为了给父母分忧,年幼的卡内基进了一家纺织厂做了一名童工,周薪只有1美元20美分。后来,他又干起了挣钱稍多一点的工作:烧锅炉和在油池里浸纱管。油池里的气味令人作呕,灼热的锅炉使他汗流浃背,但卡内基还是咬着牙坚持干下去。当然,他并不甘心如此潦倒一生,而要奋发图强,积极进取。  在卡内基14岁的时候,他在匹兹堡市的大卫电报公司找到一个送电报的差事。为了胜任这个工作,在短短一星期内,卡内基由完全不熟悉匹兹堡市区的街道到对这里的任何一个小角落都了如指掌。他每天都提早一小时到达公司,打扫完办公室后,他就悄悄跑到电报房学习发电报。他非常珍惜这个秘密学习机会,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收发电报的技术。卡内基对工作的勤奋,颇得总经理的赏识。一个月末的一天下午,卡内基被单独留了下来。当他跨进总经理办公室时,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生怕自己工作中有什么疏忽,做错了事。但大卫总经理却拍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比其他人更努力、更勤快,所以从这个月开始给你单独加薪。”卡内基高兴得差点哭出来。他领了13.5美元,比上个月多出2.25美元。对年仅15岁的贫苦少年来说,这是笔巨款。  当时的电报作为先进的通讯工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每天走街串巷送电报,滴滴答答拍电报的生活,卡内基就像进了一所学校。他熟悉每一家公司的名称和特点,了解各公司间的经济关系及业务往来。日积月累之中,他熟读了这无形的商业百科全书,这使他在日后的事业中获益匪浅。  由于聪明勤勉,加上在送信期间苦练出的高超的电报技术,1853年,他被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聘为职员,一待就是十年。十年的工作使卡内基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尤为重要的是他在工作中掌握了现代化大企业的管理技巧。他24岁就升任该公司的西部管区主任。  他抓住时机参与投资,牛刀小试频频得手,慢慢地积累了一些资金,为他以后开办自己的公司奠定了经济基础。1856年,卡内基在斯考特的劝说下买了10股亚当斯快运公司的股票,共计600美元。而当时,卡内基的积蓄一共才不超过60美元,但他分析认为亚当斯快运公司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公司,于是与母亲商量,把房屋作为抵押来换取贷款。果然不久后,一张10美元的红利支票就送到了卡内基的手上,这是他第一次参与股票投资,可以说是初战告捷。  随后,卡内基将卧铺车的发明者伍德拉夫引见到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建立了一家火车卧铺车厢制造公司,自己通过借贷投资买下该公司八分之一的股份。一年之间,这项投资便为卡内基赢得了5000美元的红利,是所投资金的25倍!卡内基抓到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鸡”,到1863年,年仅28岁的卡内基已是股票投资行业的行家。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资本和货币资本后,1865年,卡内基果断地辞掉了铁路公司的职务,一心一意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创办了匹兹堡铁路公司、火车头制造厂以及铁路制造厂,并开办了炼铁厂,开始涉足钢铁行业。  卡内基分析了当时美国钢铁业的现状,他发现传统钢铁行业的生产过于零散,从采矿、炼铁到制成铁板、铁轨等成品,一个环节就有一个厂家,这样层层地收取利润,使成品的价格大大提高。要想降低成本,只有跳过一个个的中间环节,建立一个囊括整个生产过程的供、产、销一体化的公司,卡内基决心建立这样一个面目全新的现代化钢铁公司。  有了明确的构想,卡内基开始了考察工作。他发现,成本低廉的酸性转炉炼钢法已经发明,他特地亲赴英国考察了发明者贝西默在生产中运用该法的实际情况。其次,美国的钢铁市场十分广阔,供不应求。而铁矿在美国极为丰富,密执安大铁矿已进入大规模开采阶段。再次,就财力而言,卡内基已拥有数十万美元的股票及其他财产,他决定改变四处投资的老办法,将资金集中到钢铁事业中来。最令卡内基信心十足的是他在钢铁公司10余年间所掌握的管理大企业的本领。于是,到1873年底,他终于与人合伙创办了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公司共有资本75万美元。卡内基投资25万美元,是最大的股东。在随后的20多年间,卡内基使自己的财富增加了几十倍。  第23节:第三招天道酬勤(4)  1881年,卡内基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钢铁帝国——卡内基钢铁公司。他终于攀上了自己事业的顶峰,成了名副其实的钢铁大亨。他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是当时美国经济界的三大巨头之一。  卡内基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勤奋。从他的贫困的家庭背景和艰难的创业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他有什么优势,他所拥有的就只是勤奋的精神,勤奋改变了卡内基的命运,实现了他的梦想。  勤奋是梦想的翅膀,在漫漫创业长路中必须为自己的梦想保重自己,必须深知在通向成功的路上,一个人就像船上的领航员,在湍急的漩涡风浪里,要不停修正航向。对勤奋者而言,到处都是路,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最关键的时候不能停止前进,等到水退了,就要看清楚,哪儿是浅滩,哪儿是岩石,这一切必须计算到并且及时绕过去。不能懒惰地躺在甲板上晒太阳,等待水位自动降低,大浪自动落下,否则到时搁浅的是梦想,晒干的是我们既定的人生目标。  第十六式 吃苦耐劳,以勤补拙  [王永庆]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王永庆在台湾的富豪榜上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居于“50强”之列,是我国台湾省惟一进入“世界化工企业50强”的企业王。其麾下的台塑集团已经是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下辖台湾塑胶公司等9家公司,员工7万多人,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庞大“王国”。  古人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专长都大不相同。虽然自己天生就不如人,但是只要用心来学,终究可以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世界著名的“塑料大王”王永庆通过自己刻苦耐劳的打拼,终究到达自我顶峰的事实告诉我们,即使没有好的环境和条件,只要不怕苦,“一勤天下无难事”,任何不可能的事,都将变成可能。  王永庆并没读过多少书,从小在米店当学徒,后来一步步发迹,成为闻名世界的“塑料大王”。那么,王永庆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四个字——“吃苦耐劳”。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932年,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当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当时,一些老字号的米店占据了周围大部分的市场,而王永庆的米店因规模小、资金少,没法做大宗买卖。若专门搞零售吧,那些地点好的老字号米店在经营批发的同时,也兼做零售,没有人愿意到他这一地角偏僻的米店买米。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但效果不太好。  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感觉到要想米店在市场上立足,自己就必须具有一些别人没做到或做不到的优势才行。仔细思考之后,王永庆很快从提高米的质量和周到的服务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很落后,稻谷收割后都是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沙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里面。人们在做米饭之前,都要经过一道淘米的程序,多有不便,但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带领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出售。这样,王永庆米店的米质量就要高一个档次,因而深受顾客好评,米店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  第24节:第三招天道酬勤(5)  王永庆在提高大米质量的同时,在服务上也更进一步。当时,人们都是自己前来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当时年轻人整天忙于生计,且工作时间很长,没有时间前来买米,买米的任务只能由老年人来承担。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超出常规,主动送货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大受顾客欢迎。  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都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他还免费为顾客提供服务,如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他的米店开门早,关门晚,比其他米店每天要多营业4个小时以上,随时买随时送。有时顾客半夜里敲门,他也是热情地把米送到顾客家中。  经过王永庆的艰苦努力,他的米店的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同行店家,越来越兴旺。  王永庆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单独卖米,他并不满足,为了减少从碾米厂采购的中间环节增加利润,保证质量,他增添了碾米设备,自己碾米卖。在王永庆经营米店的同时,他的隔壁有一家日本人经营的碾米厂,一般到了下午五点钟就要停工休息,但王永庆则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半。最后的结果是:紧邻的那家碾米厂的业绩总落后于王永庆。  王永庆正是由于具有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后来在经营台塑企业时得心应手,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坦然面对。取得成功,成名之后,王永庆深有体会地说:“对我而言,挫折等于是提醒我——某些地方疏忽犯错了,必须进行理性分析,以作为下次处事的参考与借鉴,这样便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所不能忍的挫折,并从中获益,挫折的杀伤力就等于锐减了一半。”  后来,曾经有一位学生向在台大演讲的王永庆请教:“您能否告诉我,从您的一生成功路程来看,到底是勤奋重要还是运气重要呢?”王永庆答:“我负责地告诉你,年轻人,我用一生的勤奋就是为了证明我的运气比别人好!”  第十七式 肯吃苦才能赚大钱  [邱继宝]领导飞跃集团,从用当鞋匠挣来的积蓄以及贷款300元起步,历经15年的发展,使之成长为资产10亿元的大型现代化民营跨国企业集团。“飞跃”把高新技术引入到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新型材料对国内传统缝纫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开发的多个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他本人也从一个一文不名的补鞋匠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亿万富翁。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许多成功者的背后都包含着艰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流传千百年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吃苦耐劳也是成功秘诀。那些能吃苦耐劳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这是因为苦吃惯了,便不再把吃苦当苦,能泰然处之,遇到挫折也能积极进取。飞跃集团的创始人邱继宝今天的鲜花和荣誉身后,一路洒下的就是超出常人几倍的热血、眼泪和汗水。  1977年邱继宝初中毕业只读了三天高中就不得不辍学。为了生计,他背上补鞋的小箱子,含泪告别父母,开始了走南闯北的生活。  几年的补鞋岁月,邱继宝走过最繁华的城市,也走过最偏僻的乡村。遥远的东北三省,也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始终不会忘记在大雪飞扬、北风呼啸的冬天,他一边呵着冻僵的手,一边认真地给人补鞋的情景。因为严寒,其他的鞋匠纷纷收拾工具回家“猫冬”,而在他看来则是挣钱的好机会。每次补完鞋后,他还要跪下来,仔细地用冻得发紫的手把客人的鞋子擦得干干净净。正是他这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邱继宝带着补鞋的积蓄回到了家乡浙江。一到家乡,他就闻到了改革的气息。他贷了300元款,租下了大队的三间旧房,办起了椒江市水陡电器仪表厂,生产喷雾器零件。  第25节:第三招天道酬勤(6)  自己没有技术,就到上海去请师傅。师傅请来后,邱继宝把新房腾出来给上海师傅住,他和新婚妻子打地铺;井里水留起来给师傅用,自己到河里挑水喝。四年后,一个小作坊似的工厂很快走出了萌芽期,渐趋成熟。在这关键时刻,邱继宝毅然作出决定——转产缝纫机零件。这就是如今闻名海内外的飞跃集团的前身。  邱继宝凭借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终于生产出了很好的产品,可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就等于死路一条。于是他决定向省外扩展,这时候正好赶上广州开贸易交流会。于是这位热血汉子,带着满腔的热情,背着自己厂里生产的拷边机,赶到外商云集的广交会上。由于他是个体经营者又来自不知名的小厂,就被毫不客气地拒之门外。他没有机会和资格参加这场会议,于是陷入了困难的境地。这时候他在焦急之余,围着会场转了好几个圈,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墙内的下水道,他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刚进墙便被保安人员逮了个正着,不但被罚了50元钱,还被罚站了半个小时。他看着那些往来于广交会的人,在充满了羡慕的同时,心中也充满了泪水。他心中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模样来。  在被赶出广交会几天后,邱继宝并没有气馁,他凭着自己的那股不认输的干劲,又辗转来到深圳罗湖口岸。从潮水般的回港人流中,他拉住一位面相忠厚的香港人,掏出500元钱请他代买一本香港电话号码簿,靠着这本电话簿,邱继宝找出了全香港所有经营缝纫机的店铺,然后逐个给老板们寄产品的样本、照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接到了第一笔从香港来的几千美元的订单。那一刻,他泪如雨下。  他尝试到了成功的甜头,并开始逐步发展自己的事业。他决定凭借香港这个“窗口”获得的信息,进一步打开市场。于是,邱继宝背起缝纫机,远渡重洋开始了去他国推销的创业史。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挫折以后,“飞跃”终于昂然将产品打入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几年来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飞跃”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空前提高,每年都有10~25个新产品诞生,已经实现了产品由中低档向高档转变。技术改造后,“飞跃”生产的超高速包缝机、绷缝机、全自动高速平缝机和机电一体化家用缝纫机已达140多个品种。不仅如此,“飞跃”应用高新技术、新型材料对国内传统缝纫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  “飞跃”飞起来了,但它的当家人邱继宝还是邱继宝。创业15年后的今天,他仍住在厂区库房的阁楼上。他的理由是:从家到办公室只有3分钟的路,这有利于工作。在邱继宝的家里和办公室,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品,除了一个硕大的地球仪、一个有卫星接收装置的电视机和他上班穿的“西装革履”外,几乎没有什么“奢侈品”。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你怎么也不会相信这就是一位拥有几亿元资产的企业的老总。  邱继宝很忙,一年365天,除了出差在外,他的时间表从早上7点一直安排到晚上10点。他说:商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业的理想要变成现实,就须日夜兼程。  邱继宝在贫穷中生长,经历过屈辱,因此他理解员工的需求,也更关心员工的生活和思想文化建设。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邱继宝支持党、工、团、妇先后办起活动室、体育文化中心、学习培训中心,还拨出专款解决困难员工婚丧嫁娶等费用不足的问题。目前,公司还实行了全员社会保险。  通过10多年坚韧不拔的努力,“飞跃”已经从一个为别人搞配套的小厂,跻身世界同行前列。目前,“飞跃”缝纫机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达70%,开发的多个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60%的产品成功打入了欧、美、日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结束了日本缝纫机单向出口中国的历史。  邱继宝说:多少年来,在很多外国人的印象中,中国的产品是“低档低价”的货色。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他们改变了看法。我相信,再拼搏几年,“中国制造”一定能和世界一流画等号。这是中国人该有的志气,也是中国企业家该有的目标。  第26节:第三招天道酬勤(7)  邱继宝成功了,他的成功经历告诉人们奋勇拼搏是发财致富、获取成功的最好秘诀,而这也是每一位渴望走向成功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有道是“苦尽甘来”,当一个人通过勤劳苦干,让自己的能力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时,自然有各种发展机会降临。  “吃不了苦”是时下年轻人的一种通病,他们总是对目前的工作感到不满,总想找一个既轻松又能赚大钱的工作。结果往往是——好机会没有降临,宝贵的年华却虚度了。所以,对于刚出道的人来说,惟有以勤补拙,任劳任怨,迅速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才有发展前途,就像幼鸟练飞一样,别嫌窝巢太小,经过勤练,把翅膀练硬了,自然海阔天高,任我翱翔。做生意赚大钱也是一个道理。  第十八式 做事业的主宰者  [南存辉]1984年创办求精开关厂,1994年正式成立温州正泰集团。他把“和谐、科学、求实、创新”作为企业经营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率全体正泰人以“振兴民族工业,争创世界品牌”的精神,致力于建立百年长盛不衰、不断创新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正泰已经成为中国最大工业电器制造企业之一,经济实力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4位。正泰集团2003年销售收入101亿元,稳居中国低压电器行业产销之冠。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事业主宰者的勤奋和积极开拓,那些妄想依靠上帝的垂青而功成名就的人绝不可能成为亿万富翁。正是对事业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成功者才得以在不断磨砺自我的历程中成长成熟。  很多时候,成功就是默默无闻的苦干,一切财富都源于勤奋,正是成功者们有拼搏的精神,踏踏实实地苦干,才创造了奇迹。正泰集团的总裁南存辉就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才使事业成功壮大的。  南存辉13岁初中刚毕业,父亲因伤卧床不起。作为长子,南存辉辍学子承父业。从此,人们的视野里多了一个走街串巷的小鞋匠。13岁至16岁,他每天挑着工具箱早出晚归,修了3年皮鞋。生活的苦难塑造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更坚定了他的生活信心。天资聪颖的他,没有放弃对社会的观察和思索。  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掀起一阵低压电器创业潮。1984年南存辉找了几个朋友,四处借钱,在间破屋子里建起了一个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4个人没日没夜地干了1个月,做的是最简单的低压电器开关。可谁知赚来的第一笔钱只有35元。3个合作伙伴都沮丧极了,而南存辉却兴奋异常,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财富的路子。就从这35元的第一桶金中,他仿佛看到了创业的曙光。  很多富豪的原始积累都是血淋淋的。20世纪80年代初,低压电器假冒伪劣成风,南存辉时刻不忘父亲经常给他讲的一句话:即使蜈蚣有千只脚,每次也只能走好一步路,做事要踏踏实实。南存辉没有跟风顺势捞钱,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勤奋的道路。  1984年7月,他又与朋友一起投资5万元,在喧闹的温州柳市镇上因陋就简办起了一个“乐清县求精开关厂”,开始了他在电气事业里的艰难跋涉。由于当时的热继电器在柳市算是高技术了,他就选这个难啃的骨头,逆风而上,能否鹤立鸡群,南存辉心里实在没有底。但是他还是不惜血本,请来了上海人民电器厂的工程师。当这些工程师来到求精开关厂时,他们都大吃一惊,在他们眼里,它比作坊还不如:什么设备都没有。好多工程师来了以后又回去了,因为这里连最基本的工作模具都没有。然而最终还是有几个工程师被南存辉的真诚所感动而留了下来。一位工程师曾试探地对南存辉说:“如果要发财,你不会比别人差。如果要创牌子,那你就要耐得住寂寞。”南存辉自己心里早有了杆秤:电器产品家家要用,质量好坏关系到用户生命。他的想法很简单:不能图财害命。  几年以后,柳市低压电器生产由于质量问题跌入低谷,昔日车水马龙的街道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然而,“求精”的产品却由于质量可靠,在全国畅销,1989年的产值达到了100多万元。那些年,有关部门曾对柳市低压电器市场进行了3次拉网式的清理整顿,求精开关厂每次都因质量过硬而受到褒奖。优质产品赢得了信誉,占领了市场。  第27节:第三招天道酬勤(8)  有一次,企业一批货物出口希腊。在运输过程中,一只货箱出现了破损,重新装配时,偶然发现有一件产品不合格。南存辉得知后,毅然要求全部开箱检查。由于开船的日期已经临近,如果不及时交付,将要付出巨额损失费。有人建议不要大动干戈,因为外商是老客户了,不会为了一只小产品不合格而退货。这个建议被南存辉断然拒绝。结果,所有的货物被开箱检查,确认合格。为了不影响交货,这批货物由海运改为空运。仅此一项,企业的运费就多花了80万元。精益求精,南存辉实现了他的诺言,也一步步实现了他的梦想,从而使南存辉和“求精”完成了最初的资金积累。  1991年4月,求精开关厂一分为二,手里已经有100万元资本的南存辉组建了温州正泰电器公司。他招入9位家族成员入股,将自己100万元股金所占的100%的股权一下“稀释”到40%。  1994年,“正泰”又一次令同行吃惊。他们投资400万元,购置了当代最先进的设备,建立了一个产品检测试验站,其规模列全国第三、全国乡镇企业之首。也是在这一年,南存辉组建了“温州正泰集团”,该集团在一年后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正式定名为“正泰集团公司”。32岁的南存辉出任集团公司董事长。现在正泰集团是中国低压电器行业最大的企业,综合实力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四位。集团始创于1994年7月,现辖6大专业公司、50余家持股企业、800多家专业协作厂,并在全国各地设有1020家销售公司和特约经销处,在国外设立了5家分公司和30多家销售总代理。目前企业总资产超过3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00多亿元。  南存辉在诚信的指引下,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摘取了成功的硕果。勤奋是最好的武器,靠这种武器,坚持实干的精神,才会有牢靠的立足根基,才能获取最终的成功。  第十九式 永不停息的进取心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