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这种主从架构的目的之一是使关系部门之间能应付市场完全的竞争,因此各个部门在当家做“主”时,之挑选自己最具优势的部分做,不具优势的,则交给其他部门做。 31、团队建设不是一时之事 ,开始于第一星期,并在整个团队生活中加强。那个牢固感和同志般的友爱需要不断的更新。人们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一个团队的特征,他们各自的角色和协作的规则。这个不断加强团队的过程要与整个重新构建过程同步。 32、有一个办法是把以下三个特征注入你的重新构建团队:关心、勇敢和分享。所谓关心就是要有一个开放和诚实交流的环境。人们必须要感到很随意,无论是支持还是攻击一个观点,而不能让第一反对这个观点的人感到害怕。关心包括成熟的支持。你不必迷恋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但你必须关心你的队友并和他们打成一片。 33、勇敢是说要鼓励团队中每一个人发挥创新和冒险精神,勇于提出难题。但是,创新不能把它转化为竞争;所以闪光的思想归功于整个团队,团队要牢记牛顿的格言:“如果我能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分享的意思是一个团队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常言道“失败的队里没有赢家”。分享同时需要对每一个人怎样融进团队中有一个清晰的感觉。对于一个队长来说他或她必须清楚地知道这些。明确的运作程序很必要,团队中每一个人必须熟悉期待什么,能接受什么和所不希望的。 重新构建(关于重新构建的内容将在第六辑中详细说明)革命大大地重新编排人们构思自我的方式,工作的方式,以及在社会中的位置。它创造了一个人们拥有职业的世界而不是工作,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能够成长而非被提升,收入源于结果而非职务。这将是一个充满激动、成功的世界,但也是工作更有压力和更多投入的世界。总之,这是个人的责任和自主的世界,你和你的人们将有机会展示你们的个人天才并从中获益。这是惊人的,但最后,你将不会认为你曾经以任何其他方式工作过。 32、一般来说,并不是工作组织中所有的人都愿意参加团队,但组建团队的深层理由是力图在工作联系的同时,造就一个非正式组织,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这时实行参与管理的的重要的组织和文化保证,组织成员参与管理不可避免会将意见表面化,引起争论和分歧,团队则是一剂强有力的镇静剂。团队主要是通过两方面的活动达到这一点的,首先,团队通过工作后的聚餐、郊游等形式来增进同事之间的私人感情,使同事的联系之外加上朋友的联系。团队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造就一个非正式组织的氛围。其次,组织通过奖励团队而不是奖励个人的办法来鼓励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结合,消除个人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最早,这是日本企业的做法,九十年代正在美国企业推行。团队成为参与管理的最佳组织形式,它把长早创造力和凝聚力结合起来,避免了竞争或一团和气带来的不利因素,所以美国的管理专家都认为,团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是现代企业和组织管理的基础。哈默认为,团队是重新构建公司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与管理对企业百利而无一害,一个企业或组织如果不实行参与管理却大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只能说明它是叶公好龙。一个企业不敢实行参与管理,说明这个企业官僚主义严重,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紧张,甚至有腐败的行为,他们怕员工,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为参与管理是治疗企业官僚的主义的最有效的良药,是企业不断涌现人才,剔除那些不称职者的最好途径。 33、处于新的程序和新的团队集体中的人们,他们必须具有共同的语言、同样的素质和共同的工作价值观,否则他们不会有共同语言,他们无自我协调。如果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使他们处于平等地位,进入平行过程,还需要官僚来领导、控制和协调,那么重新构建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浪费精力的事情了。 34、团队的目的是齐心协力提高效率,团队的实践正改变人们之间的关系。团队是一个交流和学习的空间,一个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减少竞争带来紧张的缓冲空间,它使人们更互相关心,更有人情味。 35、想真正取得成功,就必须牢记这个规则:我们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摆在团队的利益之上。在团队工作中会出现在自己的协助下同伴也从中受益的情况,要坚决抵制一般人常有的“红眼”的毛病,这是保证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管理及其决策 第五辑 卓越管理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留意世界的发展,才有可能超越自己......。 由于以前在许多重要的方面没有实践的经验,所以没有在前几辑里提及,随着经验的积累,相信能不断完善这从1994年以来写到现在的《管理及其决策》各辑。 此文的关于主从架构的大多数内容来自《再造宏基》,若要更详细的关于主从架构的内容和例子可以找此书看看。 1 、长期策略需要长期努力,愈早、愈公开,愈有助于力量的凝聚与目标的达成。 2、组织规模愈大,成就感愈大,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愈大,可以采用高度分散式的授权管理与员工入股制度,来达到兼顾高度成长与风险分摊的目的。 3、要在一个组织里成长,有两个重要的条件: (1)、人际关系好、不搞派系,因为斗争只会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 (2)、必须有责任感。没有一个老板会在交代部属办事时,会期待部属万事迎刃而解,老板期待的是授权授得安心,也就是部属会负责任,尽力而为,有问题主动反映。因为能力不一定可靠,但责任感是可靠的。 4、一家企业的成败,不只关系到老板的资金,更关系到员工的心血投入和未来的前途。 5、经营企业有个很大的陷阱,就是老板常常搞不清手上的资金,究竟是自己的、银行的,还是供应商的钱,只要看到钱就以为是自己的钱,径自那去投资,忘了它们其实是应付帐款或是短期负债。 6、在许多企业主的想法当中,员工的权益过高,将不利于自己的利益,但我认为,如果员工能够了解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性,也就会尽力维护公司生存,因为如果公司发生问题,员工的权益也会丧失,另一方面,同仁为了创造更大的权益,也必须会尽力为公司贡献。 7、产业变动快速,如果大家不能对自己负责,成天看老板脸色才有所行动,将会误导决策,应变也会迟缓。要让同仁能够自我负责,决策者必须先信任同仁,否则部属永远还是看脸色办事。 8、企业若要长期健全发展,伙伴之间必须建立分工与互信的合作关系,若是一群朋友或同学因志同道合而结合,在这样的结构中,伙伴们必须各有专长,各司其职,而且意见一致,否则经常导致功能重叠,缺乏决策重心而失败,因此,创业还需要有个“龙头”担当决策重心,企业如果成功,他当然居功较;但如果失败,他也必须负最大的责任。这样便可以取家族企业尊重辈分之长;但为了避免走上类似家族企业的独断歧途,龙头必须时时尊重其他伙伴的声音。 要让同仁知道,虽然自己是“龙头”,但不是老板,自己和大家一样都是伙计,从不把自己定位为老板,这样是组织互信基础的关键所在。 当决策者是存在“你花我的钱”或是“我的钱,当然有权决定怎样花”的想法时,组织的信任感就完全被破坏。 9、打卡、签到制度对于我们而言,并不具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在主管以身作则之下,同仁贡献给公司的远远超过上班时间。 10、我们相信,过多的承诺,往往造成员工错误的期待,而只要我们训练的员工,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所需,一定能吸引有抱负的人才到我们当中来。 11、企业文化的形成,绝不能单靠一个人,或几次精神讲话就可以做到,而是要靠各个阶层紧密相系,薪火相传。 即使再强势的老板,顶多也只能影响一百人,如果公司规模上千人,就需要很多人不断向下影响。因此,部门主管对文化认同的深度就相当重要,认同愈深,共识愈强,才愈能再日常沟通、工作、面对挑战,甚至是下班时间,自然而然带动同仁融入企业文化当中。 任何主管的升迁得看他培养多少部属,看他升迁之后有没有足以胜任的接班人来决定,这个企业文化才能生根、茁壮。 经营者要主导一个文化的形成,不能只是把口号宣传出去,不去追踪考核,也不去了解文化和组织的互动与大环境变迁。要落实企业文化,必须要能敏锐地观察变动,并随时修正或加强,因为有太多状况让经营者失去控制。 企业唯有经营绩效好,企业文化才有说服力;企业不成功,再好的企业文化都不值钱。 为什么在《追求卓越》这本书出版之后十年,书中卓越企业都不再卓越?因为再成功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领导者尽力维护、主导,就会慢慢消散。到最后,行动和口号不能相合,企业文化当然也就不复见昔日的凝聚力。 12、老板必须养成容忍部属做事比自己差的耐心,如果老板不能忍受员工的无效率与错误,员工每每做到一半,老板就失去信心而亲为,员工永远不能独当一面,而授权管理就成为空谈。 13、财务人员的任务并不是帮老板看荷包,补破洞,而是在国际化与业务快速增长与日益繁杂的情况下,努力让财务制度化,尤其对分散在国内外的联属企业而言,财务人员更肩负协助每一位总经理有效管理财务,以维持企业健全体质。这样,即使在遭遇困难时,也可能因为守住这些原则,而不会造成太大的财务危机。 14、在挖角与跳槽风气盛行的环境下,公司位员工有好的学习环境,流动率自然降低;如果公司不能善待员工,人才终究难留,到头来还是陷入一人公司的困境,老板不应追问员工对公司是否忠诚,只要问自己,如何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员工愿意留下来为公司效命。 15、关于“主从架构”,并不是每一个公司都适合立即变成主从架构的,因为这必须有环境的配合。比较合适采取主从架构的企业,是没有旧组织包袱的新企业及老公司的新部门,后者可以独立门户进行实验,再按部就班地推展至整个公司,因为对于采取大型主机管理架构的企业而言,要从大机构骤然改成主从架构,会产生管理混乱、无法运作的情形。那是因为: 第一、主从架构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执行任务的“主”是有智慧的,并不是只有“主头”具有智慧,而是所有人都能胜任。 第二、就如同电脑网络必须依照操作规则作做事一样,企业的整个组织也必须根据规划,遵守既定的准则来沟通或交易。如果不能遵守这些规矩,网络就会乱掉。 所以,在这个架构上的成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特质:胜任与纪律。 16、大家必须时时存有危机意识,更重要的是,要一视同仁地提供各单位最强有力的竞争条件,让大家都能在各自的战场中生存,否则,各单位光为谁占便宜、谁吃亏的话题吵嚷不休,公司就永无宁日。让大家手上都有原子弹,就可以一致对外和敌手拼搏。 17、打破组织阶层。主从架构比传统组织有效率的一个原因,是主从架构不拘泥于原有的组织阶层。在传统的阶层组织结构中,子公司于子公司之间的互动,必须透过母公司,如果还有第三、第四层的转投资事业,彼此的从属关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在主从结构的当中,第一层“主”所投资的第二、三层“主”无须透过上一层“主”便可以和任何“主”进行互动。而且,第二、三层的“主”,可以有机会升级成第一层的“主”。 如此不但效率高、成本低,而且交易直接、清楚,否则,透过层层辗转传递信息,到最后难免产生误差。 18、如果自己占尽便宜,伙伴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难免上下其手,暗通款曲,到头来公司体质衰弱,反而两败俱伤。 19、有些人的个性就是喜欢掌权,那么他会吃三种亏,第一,和组织格格不入;第二,到头来一定会忙不过来,因交不了差而吃亏;第三,因为没有接班人而无法升迁。如果真的有人宁愿享受掌权的滋味,只要还能胜任,那就让他继续在原来的岗位上,对公司而言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20、许多人常常忘记,有时甚至蔑视和否定人产生行为的动力是热情。企业组织越机械,计划和控制越严,员工们失去的热情就越多。 21、危机给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此时,我们可以检查传统的看法和态度,自发地对发展目标提出疑问;经过危机,我们有机会进行改革、创新,达到一定高度的觉悟水平,有更多的选择,总之,确定主要的发展方向。 22、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许多人能够很好地驾驶船舶。当有风浪或出现风暴时,只有行家才能驾船。 关键是如何张帆待航,不要随风使舵。相信许多人会反对这种说法,但我们只要了解一下历史再联想一下,我们的邓伯伯三蹶三起的奇迹,而且一次比一次辉煌,就不会那么短视了吧。 23、你在摆脱旧习惯的束缚和做一项新的工作的时候,在跨出每一小步具体的步子的时候,你就会给自己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管理及其决策 第六辑 创新专辑 由于此辑的思想非常新,想必象前几辑那样用简单的文字来说明,可能会令大家所不理解,为此在此辑里,引用了一些例子。如果想透彻的了解此辑的内容,可能要将此辑与“《管理及其决策 协作小组专辑》”联系起来看, 1、经营事业的根本,已经是经营思想更重要于资本力量。有领先时代的经营思想是企业繁荣的先决条件。如果不是创造了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以一个学徒出身的亨利·福特有何德何能在二十年代执世界汽车业之牛耳;如果不是创造了分权制管理,通用汽车公司怎能战胜福特公司,坐上汽车业的老大的宝座;如果不是创造了JIT(适时管理),丰田汽车公司怎能战胜庞大的美国汽车集团;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这些抓住新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实力,已成为企业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创新典范。 2、企业领袖当然必须拥有足够的企业经营知识及能力,包括营销,财务,人际能力等。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能够整合所有这些知识……未来的企业精英最重要的条件,或许应该是管理‘持续变革’的能力。 九十年代初,通用汽车、克莱斯勒、IBM、柯达、美国运通、DEC、西屋电器这些著名大公司董事长的倒台,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执行创新职能,使他们的公司在竞争中落后了。 3、产品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管理的产物。从本质上看,产品创新也就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创造市场的基本动力。 4、创新者只是暂时居于有利可图的地位,他们的利润很快将成为模仿他们的竞争者所分享,如果他们不能继续创新,利润就会逐渐消失,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利润。 5、管理创新的结果是小企业不断地成长壮大和默守陈规的大企业的衰落和瓦解。据统计,五十年代《幸福》杂志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近一半在九十年代已消失,那些没有消失的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董事长在九十年代被掀翻了“宝座”,因为他们不能带领公司创新使这些公司的地位岌岌可危。而那些能不断创新的朝气蓬勃的巨人公司,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而且如《商业周刊》封面文章的标题所说:“如初出茅庐那样斗志昂然”,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就是通用电器公司。 6、企业管理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如何不断降低成本,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新现实》中对成本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为许多人所喜欢引用,他说:“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不断降低成本是企业管理创新永恒的主题。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是为了降低质量成本,适时管理和信息化是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降低工资,解雇工人可以压缩成本,但提高工资和福利也可以压缩成本(福特汽车厂的亨利·福特想出了这个新主意)。那些被一时胜利冲昏头脑的公司一旦离开了精打细算,早晚会受到惩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英特尔公司总裁葛鲁夫在公司蒸蒸日上的时候厉行节俭,甚至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有。 7、企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 的管理,成本要靠各级人员来控制,技术要人来发展和应用,人才在企业生产、管理和创新中处于中心位置,对人员和管理层次众多的大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知识化的人即人才会对管理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和需求。 8、我们必须把“创新”与个人的突发奇想和偶然得之严格地区别开来。尽管有许多创新是以此为起点的,但是,真正的、成功的创新要复杂的多。创新是一个过程,它可能起于个人因素,也可能起于学习和借鉴,但创新之所以被称为创新,并不主要取决于那个起点,而取决于在那个起点上的巨大努力,其中包括学习、借鉴、善于创造条件和环境善于把那个起点“系统化”等。 9、创新如果不能提供使用价值更高、相对成本更低的新产品和新方法,如果不能更快地取得这些成果,那么这个创新如果不是一钱不值就是至少要暂时被束之高阁。象一个阿莫科公司的NDC,是在纯化PTA(制造涤纶的原料)时发现的新材料,它的性能大大优于 PTA,但制造成本太高,结果被束之高阁好几年,直到市场在摄录相机数字化和小型化时才产生了容纳它的成本的需求,它才能大显身手。 10、自瓦特的蒸汽机以来,绝大多数发明都是系统化管理的结果,只要不是一个人做,就存在管理问题,就存在管理效率问题,这正是工业时代创新的根本特点。“革新和想象力并不能补偿傲慢、管理不善和一个任凭昔日的稀世之宝白白断送的董事会。”苹果计算机公司的衰落就是最好的例子。 11、对管理来说,更重要的是系统性、完整性,即科学性。最要不得的对管理的看法,就是把管理看成是一些时髦方法的堆积。 “创新”有时并不等同于“发明”,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创新可能并不在于“发明”,而在于“综合”并形成为一整套思想。 12、“我曾看过一些宣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小册子,其主要内容实在不能称为‘全面质量管理’,而只是数理统计的质量管理方法,,这里仍然可以用得上泰罗的逻辑:无论是这种方法或加上其他一些方法,都不能称为是‘全面质量管理’,因为所谓的‘全面质量管理’代表的是以质量求效益的完整体系,而不是一些方法的堆积,这样理解全面质量管理有可能使本来已有条件进入质量模式经营的企业没有能‘全面’进入质量模式,延误了时机,并最终败坏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声誉。”对中国管理专家于中宁先生的这句话我非常有同感。 13、综合的方法就是把特殊上升为一般,把“例外”转化为标准和制度,它是企业家的方法,是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每个企业家都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养成了这种“综合”的习惯,当你在企业中碰到并解决问题时,你是以事论事呢,还是善于运用综合的方法去思考,这是衡量你是否具有企业家素质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14、产品质量不好,90%是这个系统设计的不好。所以产品质量问题大部分就在企业家身上。 在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问题发生在哪里,怎样发生的,了解了这些,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虽然经过100年来现代管理的发展我们发现,事实上不存在所谓的最佳方法和最佳值,但它却是一连串永不停止的寻找最佳方法和最佳值的终点。 15、美国管理学家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质量和成本并不矛盾,提高质量不但不必提高成本,反而会降低成本,办法就是不要在最后检验时才去控制质量,而要改革生产程序,在生产的全过程中时时处处控制质量。另一个点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参与决策,确定目标,在融洽的合作环境中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如果认为产品质量不好是因为员工不负责任,那是不正确的,在引起产品质量的许多问题中,员工的责任感大约只占10%,企业家是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者和推动者,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不好,90%是这个系统设计不好和推动不力,所以产品质量问题大部分就在企业家身上。如果能够重新检验和设计更实际有用的系统和更强有力的组织推动,那么大部分质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再强调员工积极性,由他们参与设计和组织,给他们权力去解决问题,那么质量就不成问题了。 16、192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开始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研究照明环境于工人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1928年,埃里顿·梅奥参加到这个研究来,并使研究方向改变了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人中非正式组织对工人产生积极性的影响,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一句口号来概括:“满意的工人才是有效率的工人”。 17、零缺陷控制体系有以下基本点: 1、采用寻因检验(即防止缺陷的检验)来完全消除缺陷,这并不意味着与有缺陷的产品打交道, 而是要在发生阶段就用上控制功能。 2、采用100%的检验,而不是抽样检验。 3、当异常发生时,采取改正行动的时间降至最低。 4、员工不是圣人,要注意到人就是人,应该合理设置防差错装置,这些装置完成控制功能,有效 影响执行功能, 在这里,寻因检验就是寻找缺陷发生的原因,给予纠正;100%的检验采用连续检验和自检。连续检验是由下道工序工人检验上道工序制品,一旦发生问题立即返回前工序,由前工序工人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这时整个生产线暂停,等待问题解决。之所以暂停生产线,是因为出现问题的工序成为生产线的“瓶颈”,,其他人加工再多也只能是浪费,连续检验有时会造成工序之间工人的“面子”问题,为此最好是实现自检,自检就是在自己工序下游装上防止差错的装置,用简单的装置帮助自己检查,并寻找原因,立即改正。 高质量效益是巨大的,日本的电视机生产技术是从美国买来的,但在几年内,日本电视机(品种和品质)就超过美国,以至象美国无线电公司、齐尼思公司这样一些开发电视技术的美国大厂竟然在电视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处,六十年代以后,日本货已成为质量可靠的同义词,质量是日本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的金钥匙。 18、最近在管理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概念“重新构建公司”,其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概念是“同步工程”,就是把过去在分工制下需要由各部门顺序完成的工作整合起来同时进行,,大大压缩了程序中的时间成本。过去在不同部门等着上一岗位任务完成才着手本岗位工作的人,现在要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共同的工作小组,他们用共同讨论的办法来同时完成这许多过去认为是不同的工作,而小组中的人也必须改变,他们必须从专才变成通才,不但精通自己的工作,而且也了解熟悉别人的工作,以便在深入的讨论中能有共同的语言。 “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已经死去,问题由真正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小组来解决。” 19、横向管理最纯粹的情况是:在最高层只保留一个精干的高级经理小组,以发挥在象财务和人事等方面的辅助功能。公司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在象产品开发或经销这样的多学科小组和别人一起工作,这个小组和公司董事长之间可能只有3—4个管理层次。整个公司将按若干个并行过程来组织,工作小组将是组织的基础结构,绩效目标将同顾客满意程度相联系而不是同利润或股东红利相联系,职工将根据对小组的贡献受奖励而不以个人表现为依据。 20、如果管理者不是想办法让人们主动地参与到新的环境中,而象过去一样把人们“安排”进新的环境,那么重新构建确实就和调动工作或解职没什么两样了。重新构建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让人们参与的环境,这个环境没有等级制的压抑,也没有等级制的功利,对人们经济的、社会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不再是以职位高低为标准了,而是以工作成绩为标准。人们不再为那个人人坐上去都会变成“混蛋”(美国公司职员在背后对他们上司的称呼)的职位勾心斗角,浪费精力了,人们的价值不在于他们的官阶不同,而在于他们的专业不同、文化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这就是所谓“文化人”的价值。只有在这种价值观和规范的环境中,人们才可能去参与,去创造,去实现知识和智力的碰撞。 21、重新构建公司就是通过重新设计和整合工作程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团队式组织。并不断扩大这种组织,直到整个公司都将按照新的原则结构起来,最终形成新型公司组织的创新过程。 22、处于新的程序和新的团队集体中的人们,他们必须具有共同的语言、同样的素质和共同的工作价值观,否则他们不会有共同语言,他们无自我协调。如果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使他们处于平等地位,进入平行过程,还需要官僚来领导、控制和协调,那么重新构建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浪费精力的事情了。 23、实践证明,技术和市场的关系应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在整个经济处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转折期时,企业可能随潮流而动,忽视在市场的开发;在经济处于技术稳定期时,企业可能会注重市场收益而忽视技术变革与更新的潜力。无论何时,企业应该把市场放在第一位,因为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在市场上取得经济效益。 24、任何企业都有成功与失败,但是对企业来说,最宝贵的信息是市场信息,最宝贵的知识是有关市场和决策的知识,因为没有任何要素比市场要素的变化要快,没有任何机会象市场机会那样稍纵即逝,给企业留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永久懊悔。 25、效益应该是三个量化指标的综合:第一个指标是利润;第二个指标是市场份额;第三个指标是企业市场价值。 26、现代企业管理尽管不断创新,有不同的系统、模式,但是仍能找到一些对各种系统、模式、创新都适合的基本原则:目标管理、制度管理、参与管理。(注:目标管理在第一辑中已有详细的说明) 自麦卡勒姆以来,制度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企业或是哪个发展阶段的企业,它都要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下实施管理。所谓制度管理,就是把工作任务标准化、制度化,指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个人的权力和责任,用权力的制衡、奖励和惩罚来保证制度的实施。同时,实行“例外原则”,对无法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例如企业经营决策,由主要负责人和他的参谋班子直接实施控制。 制度管理不同于目标管理。一般来说,目标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比较适合用于管理创新和变革;制度管理则大体上是一种静态管理,比较适合用于创新,变革之后建立起来的新系统,实行常规化管理。由于制度管理的稳定性,为使制度管理不陷于僵化、保守,应把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的原则以及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贯彻到制度中间去,其办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建立定期检查工作程序和制度合理性的制度,鼓励员工提合理性建议的制度,授权制度等。 制度管理最容易陷入僵化,这是制度管理的主要危险,为防止僵化倾向,制度要特别注意它的创新性、参与性、合理性和严肃性。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制度应该在创新中求发展。制度要不断创新,避免僵化;创新要靠制度来保护和巩固,制度必须体现创新内容,实施创新成果。制度的创新主要是靠广大雇员参与管理来实现。在制度管理中,每一件违反制度的事件,都可能是制度创新和制度合理化的契机,管理者应注意调查其深层的原因,抓住这些契机,使制度管理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实施参与管理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一般可以提高50%以上,有的可以提高一倍至几倍。增加的效益一般有1/3作为奖励返还给员工,2/3成为企业增加的资产。有些管理者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建议和意见不知如何处理,这主要是他们自己对企业的经营方向、管理目标缺少目的性和计划性,不知如何引导员工有计划地、分阶段地实施重点突破。(参与管理将在第七辑中详细说明) 27、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竞争、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竞争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习了才能创新发展。100年来的企业史,就是竞争、学习、创新的历史。 28、所有处于竞争中的公司都是自然地市场驱动的,但是由于美国公司长期没有竞争对手,市场观念淡薄,走上技术驱动的道路,研究与开发和市场脱节,这是美国公司一段时间内处于竞争劣势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国公司之所以没有被打垮,正是由于技术储备雄厚,一方面强大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迅速建立起与市场密切联系;另一方面,雄厚的技术储备使新产品层出不穷,一旦转入市场驱动,公司就具备了市场和技术的双重优势。 29、重新构建是全面质量管理之后又一次重大的企业革新运动。如果说全面质量管理的着重点在质量,重新构建的着重点则在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在全员参与,调动人的积极性,重新构建的出发点则在组织重建。创造良好的工作程序和环境。 30、在流动组织中,可以随时依据具体任务建立跨部门的横向组织,随业务的发展,人员不断变动,不但给组织带来大量新的信息和新的想法,而且使组织极为灵活,伸缩自如,一旦任务完成,人员可以回到各自固定组织中去,或进入新的任务状态。象英特尔公司的奔腾开发组就是一个跨部门的流动组织。 31、在实行权力分散之间,要有三个重要的需要:第一,他们是好聪明的人,第二,我们有共同的策略,第三,我总 是保留去看一下的权力。有些人认为权力分散是自治,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这是错误的。为了防止权力下放带来的离心倾向,许多美国大公司建立了由总部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高级管理团队。 32、作为优秀的管理者,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需要的是能提出好主意并能独当一面的盟友;而不是唯命是从的下属。我们必须以自己平易作风使别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出来。 “作为一个咨询人员时,你永远不能让别人去做什么事,你没有那个授权。你所有的授权来自你的知识和劝说的能力。当你要运作一个大公司时,你不能命令人们去做事情,你要去劝说人们,所以,在一个大的公司中你以顾问人员的身份,你才会奏效,会更有经验,给你更少挫折。” 人们跟从你,是因为他们相信你的判断,远见和领导,这意味着要听从别人的意见,能集中各种意见,能与雇员分享信息,交流的能力很重要。 善于交流和合作,善于引导人去思考,善于用逻辑的力量和行动让人信服,并跟从你,这是信息时代一个管理者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管理及其决策 第七辑 适时管理专辑(JIT) 1、适时管理(JIT)倡导一种不断改进工作的企业文化,通过百分之百地参与,人人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向一切形式的浪费开战,目标是实现百分之百的产品优良。 2、通向成功之路的关键是倡导一种文化,使各种各样的革新建议都自然地得到采纳和鼓励,而不需要通过正规地渠道去征求。只要尝试新方法就加以鼓励,即使不完善也没有关系。公司上下之间的信息渠道畅通了,公司各个“层次”之间有很好的透明度,公司将成为 员工们充满乐趣和劳有所获的地方。 3、发动雇员献计献策,重要的是需强调:公司十分需要有利于杜绝无效劳动的各种建议。什么是无效劳动?任何不能使产品增值的操作都是无效劳动,比如点数、移动、多余的手续、不必要的检查、返工、存储以及等候等等都是无效劳动。假如一时难以界定某项操作属于增值性还是无效劳动的范畴,那么可以问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进行了这项作业后,顾客原意付更多的钱吗? 4、按照适时管理的要求,出现质量问题要立即加以揭露并集中力量解决,注意力要集中在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根源,以便把有关问题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掉。那种修修补补的短期行为是不允许的。过去在“以防万一”的思想指导下,总是保持充裕的零配件库存,这种做法把许多质量问题掩盖了下来。 解决质量问题的的快慢直接影响到还有多少质量问题可通过减少库存的办法进一步揭露出来。JIT并不是一个减少库存的管理策略,减少库存只是成功地解决质量问题的自然结果。 5、过去,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往往依赖于该企业是否具备反应灵敏的类似“救火水龙”的本领,而今天却要求具备那种“着眼长远的整体改进”的思想。 6、JIT这个概念包罗万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各个部门和班组之间要有充分的信息交流,使大家都充分理解公司的目标,明白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自己能做些什么。 7、当员工尚未有参与的机会,尚未觉得自己也是企业主人的时候,却要要求他们承担有关的责任,那是不现实的。将企业的前景变成现实的唯一途径是让每一个员工都以某些方式承担起改革企业文化的责任。 一般来说,在解决问题时,最接近现场的人总是最有办法。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往往把管理和技术部门几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几个星期内解决了。 由于工人们未参与工艺设计,因此对如何使生产变得更加有效,极少表现出主人翁意识。一旦产生什么问题,他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借口。他们的态度是:“这可不是我的问题”。相反让他们参与工艺设计,使“这不是我的问题”改变为“我们能采取什么措施把它改造得更有效?”最后,当工人们改进了自己的设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8、JIT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场革命。企业文化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如果时间充裕,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持久、渐进的变革效果最好。然而,若是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则应以急剧的方式进行变革,公司前进的目标必须十分明确,并要求坚决达到。 9、要从发号施令式的管理风格转变为服务式的管理风格,如同从一个指挥员转变为教练员:教练员尽管仍然有最后的权力,但他们的工作却是培养全体队员思考的能力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具有协调员风格的管理人员将说这样的话: “试试你的新想法。” “你觉得什么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就产生什么。” “你最清楚应该怎么完成这件事,告诉我你需要什么帮助。” “你能干的工种越多,就越棒。” “如果你现在空者,就去帮助他人,或者设法搞点革新。” 作为协调员的管理人员,他的职责之一是把企业的发展大局传达给全体员工,并把每一个人在这个大局中的作用讲清楚。只有当员工们对自己担负的角色有了清晰的了解,他们才能在参与管理中采取适当的行动。 10、在我所了解的许多公司里,凡事管理人员允许员工自己发现和解决各种生产问题的,员工总能取得非常出色的成绩。员工总想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一些,大多数人对自己有权进行革新感到很高兴。 11、中断生产好象是浪费——人力、设备、零配件以及所有日常开支的浪费。案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了确保不发生停工事件,就采取保持充裕库存的做法。但是,持有大量库存可能比中断生产造成大得多的浪费。让我们假定在某一生产流程中有A、B、C三个工作点,C停工了(由于零件断档,设备故障,操作工病假或其他诸多原因中某一个),而A和B继续生产,这样就积存起一大堆零件库存,等待C去加工。最后C恢复了生产,加班加点完成那些库存零件的加工任务,这时却发现存货中有一大堆次品,多么大的一笔浪费!这里并不是说当一条生产线中断生产时,车间李所有人都应该闲着或回家;而是不要仅仅为了让工人们闲着,而继续生产半成品。工人们可去其他班组帮忙,可以接受培训,或者用这段难得的充裕事件开一次无拘无束的小组会议,开动脑筋,集思广益。 在JIT环境里,头等坏事不是中断生产,而是生产劣质品,二等坏事是存在隐患和效率低下;三等坏事才是生产流程的中断。要有这样的观念:“有问题而决定中断生产是正常的,事实上,这显然是当前能做的唯一正确的事。” 12、按照传统标准,在企业内资历最长得人其职位最牢固,而JIT却迫使公司将一个人得贡献大小作为是否继续雇佣他的主要标准,资历只能作为两个人贡献相同时的附加考虑因素,仅此而已。雇员在改进生产、协同工作以及灵活经营方面的贡献是特别需要加以考虑的。 13、决不采取突然行动是应该遵循的方针。与其工厂倒闭,不如趁早实行改革;通过改变行事方式而获得一个有保障的未来,总比毫无前途要好得多。关键是要大家认识到,为了获得一个成功的未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原来的工作方式,使全体员工对公司事务有更广泛的参与, 工作上有更大的适应性。 14、实施JIT后,一个工人再也不会由于他比其他人更好操作某一种机器而有更高的职业保障。在过去的分工结构中,对工人掌握每种工作的技术水平的区分层次少,因此,工人对 工作的适应性(能操作多种机器)并不十分重要,然而分工门类太多,对工作的适应性就受到限制。如今,能操作多种不同机器的工人其职业最有保障。 15、传统的质检小组的职责是发现大家注意各种质量问题;至于解决问题,那时管理部门的事。由于质检小组不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负责,并且也无权对生产作出任何改变,因此质检小组的工作一般来说是不成功的,在日本的公司里,由于管理权威是以工程技术力量作后盾的,因为质检小组的工作就比较成功。在那里质量问题一经发现,工程技术人员立即赶去解决。但是在其他国家的公司里,质检小组只有在被“赋予”解决问题的权力时其效能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16、实践证明: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两者可以平行不拨、互相促进,厂内产品报废率和返修率下降了,售出产品的保修费用也会节省。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就把质量问题解决掉,不允许最后生产出不满足顾客的要求的成品。抓质量的着重点从原来的决不运出不合格品转变为决不做出不合格品。产品的优质再也不能靠质量检验、剔除次品而达到,它必须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17、在工厂里,如果提出一个问题是:“谁在这里负责产品的质量?”许多人会指出检验员或质检部门说:“那边的检验员”。然而在少数公司里,你得到的回答是“我!” 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如果上至总裁、总经理,下至照看厂房的工人,都这样想的,那么这个公司是真正地实现了观念的重大转变,这是由企业百分之百的产品质量。这种局面的出现应该成为每一个公司的目标。 18、一个真正世界一流的公司是决不会运出一件次品的,除非它被要求这样做。 19、对一个企业经理来说,最具潜在危险的莫过于被公司内部的事务缠身以以致忘记了你的客户。 20、质量部门过去在企业里通常扮演“挑问题”的警察角色,其他成员有权决定某个零件的质量是否合格,质量部门和生产部门质检的隔阂甚深。质量部门被认为是一个自成山头的独立单位,通常有自己的工作室,有与生产部门不同的工作日程,质检人员的态度一般是:“我是来检查这些零件的”,言下之意是,他们期待着挑出些坏零件出来。下面是消除两者之间隔阂的三个实际步骤: 1、让质检人员与生产人员一起接受培训,确保质检人员理解他们应承担的新角色。 2、使质检部门成为生产班组的一个组成部分,采用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质检的办法,让质检人员与生产人员在同一个工区内工作,实行同样的工作时间。质检人员可以帮助生产人员把好质量关。 3、帮助质检人员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让他们懂得,对待生产人员的态度应该是:“我们是来核实一下产品质量的”,“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我来这里是与你们进行协商的”。这些话都传递一个意思:“我们是站在同一条战壕里的”,言下之意是,他们也假定这些零件是合格的。 21、为了让员工学会区分好产品和坏产品,必须使他们清楚地知道怎样的产品才能真正满足客户的要求,这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22、假如能给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即解决问题和监视质量的适当手段,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这些手段,那么他们就能把所有的工区的许多问题在现场解决掉,任何企业都应该逐步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和共同语言。 如果员工有权确立质量问题的存在,即在事实上要求他们对质量问题作出解释,那么他们就应该被允许向前走完最后一步:为质量问题的解决做些工作。 2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易出现的失误有: 1、在有关问题的基本事实尚未收集齐全、问题的根源尚未弄清之前,便匆忙着手解决问题。 2、不肯花时间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其实,数据资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3、忽视事实而被舆论所左右。 4、对可能造成问题的原因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5、面对问题无所作为。 24、实施某种解决方法时常易出现的失误有: 1、没有让那些愿意出力的人或那些受到新方法影响的人参与进来,并取得他们努力工作的承诺。 2、当实施过程中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时,不愿返回重复一次实施过程。 3、未能提出完整的实施计划以保证完成每项任务责任分明、标准具体、日程明确。 4、未能对实施结果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 25、适时管理并不是减少库存的一种举措,然而库存的减少却是成功地实施了 JIT的包括改进产品流和需求拉动在内一些方法的一个结果。JIT和全面质量管理两者不可分割;JIT把问题揭露出来,而质量管理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26、在任何企业种,库存总是被视为资产,事实上企业的决算表就是这么做的。企业损益表上所显示的利润会由于企业中存有大量库存而膨胀,而实际上,过多的库存是一种负债,仅仅持有适量的库存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好处。当你确立起库存是一种负债的观念后,你就会想方设法去减少库存。 适时管理专辑终于完成了,只是有些内容暂时无法用浓缩方式完成,有待以后补充了。若想更详细的了解适时管理的内容,可以找《适时管理与人》及《丰田成功秘诀》来看看。管理及其决策 第八辑 声誉管理专辑 1、任何一个团体组织要取得恒久的成功,良好的声誉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当你身处困境时,良好的声誉就是你最重要的财富。 2、声誉管理——这一较之于公共关系更受欢迎的新术语——是一个价值不菲的产业。由于声誉受损通常不易觉察,相宜的弥补措施又没能迅速跟上,因而,企业资金中很大的比重被用于控制声誉的损失。 3、很少人会鼓励员工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这样做,会有损公司的声誉吗?”管理者们时常致力于解决成本、时机、人事、价格方面的问题,可他们对声誉问题却很少注意。由于这一疏忽,声誉受损的潜在可能性就变得无时不在。 如果所有的管理者们都能留意华伦·布菲特对所罗门兄弟公司员工们讲的那番话,他们的工作面貌就会大大改观。当华伦·布菲特在1991年作为总经理进入所罗门兄弟公司工作时,他对公司的员工们说道,“如果由于你们的错误决定而损失了公司的财力,我能对此理解,而如果你们使公司的声誉受损,我将毫不留情。” 4、创建良好声誉的五种现实情况: 1、投资人的重大决定总是取决于信任。卓著的声誉是建立在良好的行为和能够赢得投资人的 基础上的。 2、创建声誉欲速不达。你需要长期努力工作才能赢得声誉。 3、追求企业的声誉是每一个员工的份内事,而并非仅仅是管理人员的职责。 4、创建声誉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可要使名声扫地只需片刻功夫。 5、声誉管理者们面对一系列的抉择: l 在维护声誉方面是主张长期不懈的努力还是主张短期行为。 l 是坚持言行一致还是采用权宜之计。 l 是坚持光明磊落还是遮遮掩掩。 l 是确认投资者有了解真相的权利还是设置障碍蒙闭视听。 6、声誉问题的早期警示信号 症状 疾病 员工不作任何建议 抵制:既无人征求也无人尊重员工们的意见(缺乏信任) 高级员工调离 恐惧:不具吸引力的将来(缺乏信任) 供货商消极的反应 隔膜:没有把供货商看作合作伙伴(缺乏信任) 老主顾的消失 靠不住:与你不再有关系(缺乏信任) 股票价格直线下跌 震惊:信念的消失(缺乏信任) 与政府关系不佳 不相关:政府官员不了解你们(缺乏信任) 记者难得来征求意见意见 无足轻重:你的观点没有价值(缺乏信任) 同行间工作交流甚少 欠佳的知名度:没有人知道你们(缺乏信任) 7、声誉受损方面的问题大多不会是在正确地做了许多工作后,仅仅是由于一件灾难性的事情的发生而导致的。然而即便情况如此,倘若管理人员一直注意于维护声誉并为防止事故的发生而预先储存好日后一旦果真发生问题时所需的人际间良好的情感,那么造成声誉受损的很大一部分后果便能消除。 8、倘若你所在的企事业组织的真实情形是与你们追求的声誉目标完全脱节的,招人评头论足将会毁了你们的声誉。 9、假如管理人员很早回家,说明你所在的公司并无雄图大略。假如公司正处于危机时期,而星期天公司的停车场却依然空空如也,就意味这公司并不在努力谋求摆脱困境。 10、开创、建立和维护公司的声誉财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当你处于一个信任被看作为一种珍贵商品的环境之中,只有那些能认识到信息交流必须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必须在倾听他人意见后才有发言权的管理者面前,这项任务完成才会变得较为容易。而这一简单的概念经常使管理者们感到难以理解。 11、企业员工。当他们对你失去信任时,公司就会失去声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人们对公司形成的感觉是根据公司员工对你的看法而定的。这说明了为什么他们必须直接从你那获得有关公司的情况。 客户。你需要了解客户们的想法。他们需要了解你在干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干,并且这样干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客户们总是与他们信任的公司有商业交往,按时的,可信赖的双向交流是一个良好的令人信任的关系的基础。为赢得信任,也为了增加贸易额,你必须经常向客户提供信息。 供货商。当你对供货商以里礼相待并做到互通商情信息时,他们就成为了重要的维护声誉的同盟者。 12、信任的建立需要与利害攸关者建立起个人间一对一的关系。对各方面来说,这都更令人感到舒适。比起过去正规的群众大会或听讲形式,这种能够方法也更有效。在组织团体间培植起的信任远不及在个人间建立起来的信任。一旦在个人间培植起了信任的关系并使这种关系得以保持,那么在组织团体间也会随之而逐步形成。 13、很少有企事业组织需要向所有公众进行宣传的。相反,一个组织只需与其自身的公众对象交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为了你所在的企事业组织而把你的目光集中在有关的对象身上。 14、最好的宣传项目也不能挽救一个糟糕的决策所导致的失败。总经理们能得益于公共顾问的唯一方法是在制订这些决策战略和项目方案时让他们都在场。 15、在危机中,每一个企事业组织需要有下列能随时取用的书面材料: l 主要利害攸关者的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码,及联系方法。 l 一份操作过程的书面文件,注明危机控制小组的构成情况,以及责任分布情况。每一个人都 需要 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职责。 l 一条明确的指令发布政策。人人都需要明确涉及到授权发言人的规则。他们也需要明白倘若 他们 并非授权发言人,他们什么都不应该说。 没有人能对每一个偶发事件制订计划,可是你能,并且应该为那些最为可能发生的情况制订计划。如果你能在书架上准备好一些基本材料,你会为自己带来好处,特别是那些处于危机情况下很花力气或很难找到的材料。不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情况说明书就是一种很好的材料。 或许你把“消防演习”的概念引入危机解决计划中时,你会做得更好。许多企事业组织模拟出危机发生的情景,这样人人都获得了对付危机的经验。至少,你的危机控制小组中的主要成员应该每年开一次会来重温危机解决计划和与此相关的行动方案。 16、1994年英特尔公司的奔腾处理器出错事件的经验教训依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它证实了处在危机中的声誉管理的许多基本原则。 l 由自己宣布不好的消息这种方法要明显优于被指责为为掩盖错误或延误问题的解决。 l 关心你听到的问题。要避免使用利己的语言。 l 不要过低估客户愤怒的力量和深度。 l 从长远的观点来考虑问题,来采取行动。 l 占据善待客户的地盘。英特尔公司把善待客户的地盘让给了IBM公司。IBM公司通过宣布了 它自己的无条件退货政策从英特尔公司那儿抢占了制高点。这是不是可以说一场丛林战上升到 了一场激烈的攻坚战? l 当你错了,你要承认错误。 17、每一家企业都会有问题。然而更多的企业使问题变成了危机——代价高昂,根据财政支出和用以控制危机而浪费的精力计算,两者代价都极为高昂,并最终又损害了企业的声誉。 它们否认。它们阻挠问题的解决。它们掩盖真相。它们表现出一种心理障碍。很快地,一个糟糕的局面会变得更加糟糕。其实根本不必如此。“我对那些将聪明才智用于否认事实得公司感到担忧,它们原本可以将聪明才智为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是许多论及危机控制问题书记的作者伊恩·朱特洛夫说。 18、 一个领导者如何对生产经营的责任和义务深深地妾嵌入企业员工的心灵?这需要向每位员工通报有关营业现状、商业经济、客户价值和生产经营诸方面的主要情况。一个不明白这些情况的人不会接受责任。然而,一个知道了这些情况的合伙人不得不接受责任。 19、声誉是建立在向客户们一贯迅速地提高质量和可靠的服务的基础上的。公司达到这一目标而所用的手段之一是“职业的坦诚和责任感”。 20、不管采用何种样式,公共关系策略再也不能处于一种由一位公共关系工作者单独承担责任的状态了。总经理,企业顾问,销售部主任,以及所有关注企业形象的每一个领导者都必须参与公共关系计划的制订,并且只要时机适宜,都必须成为一个公共关系策略家。 21、我们都需要记住人们对我们作出的判断是依据许多经过的事情,而不是根据我们的话。做好准备是做到自信地与人交往的重要一环。 你的行为要比你自己标榜的重要得多。管理及其决策 第九辑 员工专辑 1、最高水平的服务只有发自内心,因此一个企业只有赢得了员工们的心,才能提供最佳的服务。 2、意志的力量是公司的动力。看一下公司任何一项伟大成就背后,你找到的动力未必是卓越的战略(虽然战略是有用的),或者设想周全的执行计划(那将是一个奇迹)。这些伟大成功后面的动力是员工们的意志力量,是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才取得这样的成绩。 3、干活如果没有远景就会枯燥乏味。有远景而没有实干只是一个空想。有远景再加实干就成了世界得希望。 4、为赢得员工的心,我们必须告诉他们,我们追求些什么和我们正在怎样干。我们的远见必须是激动人心的,被人理解的,也是大家所注视的。 5、员工们渴望和公司紧密相连,他们希望和公司的关系不仅是一张工资支票和福利待遇。他们需要成为“圈子内”的人深入到公司内部,能对公司各部门情况有所了解。他们更希望不只是被雇佣的“一双手”或仅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随时可被更换。员工们期望这只能来自坦诚交流而产生的那种特殊结合在一起的感觉。 6、你怎样知道你和你的公司已与员工们取得密切的联系了呢?下面是一些明显的迹象: 1、当你和他们交谈时,员工们能畅所欲言。他们知道他们的意见能起作用也能被重视。 2、经常受到联系的员工深信自己能及时知道有关本部门和全公司的重大情况。 3、交流能使员工积极承担义务而不仅仅服从指挥。除非经理们努力设法和员工们交流思想,否则他们能做到的往往只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员工们如果感觉不到和公司心心相连就不会竭尽全力。在今天的市场上如需取得成功这些正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只有员工们才是质量、服务和利润的推动力。 7、要和员工们加强交往并得到他们信奉,公司可以采取四方面战略。 1、把听取内部意见列作首要任务。 2、使用多渠道的内部联系。 3、鼓励双向交流。 4、及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