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别跟孩子过不去-2

作者:张雅文 字数:44017 更新:2023-10-09 13:37:50

有时候买衣服。我和父母的眼光实在不一样。我们买衣服都要好看的,质量不好也无所谓,而父母总是要 我们买质量好的,样式总是放在后头。本来我觉得不好看的衣服,可妈妈却硬是要我试穿。还说:穿上就好看 了,穿上试试吧。我说不好,她就骂我:你那是什么审美观点,什么都看不上!而且还总是要我试,在商场有 试衣室,在大街上那么多人也要我试……我知道买衣服不试有可能不合适,可我还是不能接受,所以我买衣服 就不太喜欢和妈妈,而是喜欢和同学们,这样可以商量着,不会有人强迫你这样那样。  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孩子不原意去做的事情,家长有时就强迫孩子去做;久而久之就限制了 孩子的思考,他会觉得思考是无用的。于是,他们在大人面前,就变得异常依赖,什么事情都得由父母作主, 一旦离开父母就会无所适从。另外有一些孩子,他们很有自己的主见,可当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时却很 少得到父母的认可。这时,孩子就会感到很没面子,渐渐就不愿与父母进行平等的交流了。  其实只有充分地尊重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父母与孩子之间才能有愉快的沟通。而孩子通常希望被 重视,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孩子会展现出更多的潜能。同时,孩子也会依照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他人和世界, 不被尊重的孩子往往很难学会尊重他人。  到底要如何尊重,做父母的也要想得细一点,父母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喜怒哀 乐、性情喜好。遇到事情,先考虑一下孩子的意见,多问几个“你怎么认为”或“你同意吗”,与孩子一起讨 论商量,共同制定计划并照着做。  另外,倾听是必须的。倾听是一种态度,倾听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径。如果你能倾听孩子诉说一次,那么 你与孩子的距离就拉近多一点。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让孩子宣泄心中积郁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 重要的。  首先,要“停下来”。即在心理上、行为上“停”下来,全神贯注听孩子说话,表情上给以回应。第二, 要“等一等”。关切地注视孩子,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话,等着他说下去,用“哦”“我明白了”给予情感呼 应。第三,“自己来”。让孩子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直接评价孩子的行为,并把孩子面对的问题清楚地说 出来。宽容是必备的。宽容的最直接做法就是理解和信任。冷静平和的态度,温和而充满爱意的语调,轻松愉 快的氛围,这些都是鼓励和引导孩子把话说下去的要素。  总之父母要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更像大人,才能与父母的态度相配。而 从孩子最感兴趣的地方开始与孩子交流,孩子谈话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的爱无私而深切,总想替孩子打理一切、承担一切,但有时候却适得其 反。现实中又有多少家长能够真正做到像对待自己的朋友那样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意见,对孩子 的犯错以理性的态度予以理解和宽容呢?父母们也要试着改变“大家长”式的教育方式,而以“朋友式”的榜 样姿态出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作主,哪怕是一点点,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    许多父母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人家的优秀,不知不 觉地会用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嫌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你看你的同学XX多好,回回都考 第一名。”“你瞧XX多听话,从来不让爸爸妈妈操心。”等话语也常常出自父母们的嘴里,说得多了,孩子 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使得他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不了自信心,而且对父母表扬过的同学非常地 憎恨,无形中,孩子的心灵被扭曲了,这样的后果是惨重的。  毋庸致疑,做父母的,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相比,也是出于善心, 希望孩子能以他人为榜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超越别人,为父母争光争气。  但是,有时候善心也会做坏事,爱孩子,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做比较。拿自己的孩子和大人物的童 年做比较,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去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大人物童年时的或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刻苦、 那样聪明。用心虽好,但往往由于对孩子要求过高,而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我国有句老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话虽然说得直白,却有很深的道理,可惜常常不被 人们重视。试想,人的个性差异如此之大,有些事不是谁都做得了的。所以最好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那些出类 拔萃的人物相比。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也不是自己的孩子都能学得来的,所以最好别和他 们去比。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在他的《教育孩子四十条》中,有这样一条:“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出自于内心,让孩子以出类拔萃的人物为榜样,向他学习,这对孩子的发展 自然是十分有益的。但用挖苦的口气,拿他人的长处来贬低自己孩子的做法却是完全不对的。孩子尽心了,切 不可一味地苛求他们。因为,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也都应该从他 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曾经和许多的家长、孩子有过面对面的接触。也经常有许多父母在我的面前数落 自家的孩子,读书不够刻苦,比不上某某某。说这些话的时候,不但自己感到非常气愤,也常常将这种表情传 递给孩子。从而使孩子对父母们的这种比较,越发产生反感,不但起不到促进的效果,反而使他们的成绩一落 千丈。  有这么一个案例:小明和小亮是表兄弟,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学校刚一放假,小亮就到姨妈家玩。这天姨 妈和小亮聊起了考试成绩,小亮骄傲地告诉姨妈,他的各科成绩都是95分以上,“你真是好孩子,学习总是那 么好。咦,我还没有看见小明的成绩单,小明,来一下。”其实小明早已在楼梯上听到了下面的对话,踌躇着 不愿出来。听到妈妈叫他,不情愿地走过来。“小明,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在我房间里 。”小明很慢地回答。  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有些生气了,“是不是又得了坏成绩?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成 绩单拿来了,没有一科上了90分。“你真让我感到羞愧,小明。”妈妈忍不住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 么总是这么糟?小亮总是得到好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他差?你就是太懒,总 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再来跟我谈。我不想看你那个样子。”虽然已经不是第 一次在小亮面前受训了,小明还是感到下不了台,只好含着眼泪回到了房间。  从此,小明就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情绪总是不高,他多么需要得到善良的鼓励。但他从小就感到来自 小亮的压力,觉得自己无法比得过他。成绩更是大幅度的下滑,任凭父母、老师怎么教育,就是不爱学习,仅 仅上完一个初中,便辍学在家了。  由此可见,父母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作比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特别严重的。被父母经常作比较的 孩子,通常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如不开心、无安全感、愤怒和嫉妒等,即情绪受困扰。在行为表现方面,被父 母用作比较的孩子觉得得不到父母注意,因为父母似乎喜欢别的孩子比自己多,所以孩子会有很多吸引父母的 行为,但这些行为通常都是父母不喜欢见到的。基于上述情况,于是出现父母的反应,认为孩子顽劣不值得疼 爱,从而更加会比较多一些,造成恶性循环。  其实,要想消除这种现象,父母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而是关注自己孩子每一 个微小的进步。毕竟,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  人生在世,从没有哪两个人是一样的,各人有各人的天赋,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如果 父母只和高的攀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而只看到孩子的短处,便容易使自己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甚至失败。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例如,自己的孩子脑子迟钝一些,教育孩子笨鸟先飞 ,多卖些力。孩子有了进步就应该鼓励。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已经尽其所能,父母就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    尊重孩子的朋友(1)    也许,许多家庭都有这样的情况。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与优秀的同学交朋友 ,可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与成绩差的同学交朋友,便会感到惊恐万端,生怕成绩差的学生影响了自家的孩子。  一个在政坛上颇有建树的家长就曾经把女儿写的一篇文章给我看,问我对他家的对孩子交比自己差的朋友 该怎么办。  下面的内容就是这篇文章中的一段,  今天,爸爸参加了我们班的家长会。  一回到家他便把一个小本子递给了我,上面记下了我的名次和成绩,还记下了我们班前十名的名单及成绩 。忽然,我看到了在小本子显眼的地方写着我的铁杆姐妹的名字,倒数第三,306分。爸爸记这个干什么?我正 疑惑着,爸爸先开口了:你看见你那个什么最铁的姐妹的分数了吗?那么差,你怎么整天和这种人在一起?我 知道了爸爸记我好朋友的成绩的原因,“她的成绩好坏,跟我和她是好朋友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了,你以 后不能和这种坏孩子在一起!”“她不坏!”  我叫喊着。“不管如何,你不能和她来往了!你看看她那个差分,你以后会被影响的!”爸爸张大嘴巴嚷 着。“我不会的,不会受她的影响的!”我为我好友抱不平,“她不是坏孩子,她虽然学习不好,可她人不坏 ,她很善良,待人友好,我和她是分不开的好朋友。”我继续和爸爸喊。我争得面红耳赤,而我仍坚持着自己 的立场,爸爸也一直坚持不许我们来往。我觉得很委屈,我的朋友更委屈。我看和爸爸无法沟通,便把他的叫 喊声抛到脑后,径直走进自己的小屋,把门反锁起来。  我躺在床上,看着我与好友的照片:两个姐妹般亲密无间的女孩搂在一起开心地笑着,这就是我和她—— 两个最“铁”的姐妹。可真无法想象父亲对我们的不理解。也许,在他老人家眼中只有学习,而且和学习不好 的同学在一起就一定会变差。也许这就是爸爸所说的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吧。可是为什么我与 她在一起两年,学习成绩也并没有变坏呢?也许爸爸说得对,但没有她,我怎么会学到那么多待人接物的方法 呢?我不知是谁对谁错,我还是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因为我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好,反而使我从别人身上学到 了不少东西。  ……………………  读完这个片断后,我对这位家长说,你的担心我非常理解。正如你家孩子在文中提到的那样“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和学习不好的同学在一起,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方式,导致出现学习滑坡”,这种现象也不 是没有的。  但是交朋友毕竟不能完全与成绩的好坏挂钩,朋友之间互相促进,也应该明白互相弥补。学习成绩不好的 同学,有的具有其他方面的特长,比如篮球打得好,美术突出,或者是写一手好字,有一颗善良的心等等。学 习成绩只是孩子的诸多素质的一个方面,他们只有广泛吸取不同类型同学的长处,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 的学生。因此,与成绩差的同学不但可以交朋友,而且也应该交朋友,既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帮助。从某种 角度讲,还可以培养自信心。家长需要做的是教会孩子辨别,分辨出朋友哪些地方是值得学习的,哪些方面需 要摈弃。  对待孩子的朋友也应真诚,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真心诚意。有的父母看成绩差的学生来家里玩,表 面上很客气,可等人家一走,就会向自己的孩子提出警告:“学习这么差你还跟他玩,是不是也想和他一样呀 !”有的甚至批评孩子:“你怎么能和这种人来往?怪不得学习越来越差!”这种两面派的做法,不但会影响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损害孩子与朋友的感情。  因此,对于孩子和朋友的交往,父母既不能草木皆兵,任意破坏孩子与朋友之间的感情,也不能听之任之 ,使孩子陷入不当的交际圈。而是要充分利用他们喜欢交往的心理,因势利导,正确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建立纯 真的友谊。  1.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算好朋友  父母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进行择友引导。比如革命老人谢觉哉在《交朋友中的道理》一文中就提出过这样 的忠告:“要交‘益友’,不交‘损友’。”就是要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爱集体的人的人交朋友,不能与 品德低劣、染有恶习的人交往。这样就让孩子在交友之时,有了一个大的原则和方向,不与那些品质低劣的人 交往,从而避免陷入交往误区。  2.培养孩子交往的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了特长,就会为他结识新朋友提供机会,在交往中增强 自信心。托马斯·伯恩特说:“友谊建立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那么就努力培养他的 多种兴趣。这样,在参加共同活动中,可以逐步建立朋友之间的友谊。”  3.指导孩子怎样与朋友相处  在孩子交朋友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断地进行指导:对待朋友要真诚坦率,以诚相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对待朋友要努力做到热情、关心、彬彬有礼。处事要宽宏大量,不计较个人得失。每个人的性格、情趣各有 不同,交往中就要尽量尊重朋友的意愿,主动寻找双方都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交谈。    尊重孩子的朋友(2)    另外,由于每个朋友的心理还都有心理敏感区,那就要在平时说话、玩笑里,尽量避免刺激朋友心理敏感 点,不要刺痛他心灵的“疮疤”。还要告诉孩子,在与朋友相交时,要特别讲究信用,凡自己不容易办到的事 情,切不要轻易答应,说话也要留有余地。但凡自己能办到的和答应办的事,那就要千方百计尽力去办。如果 遇到意外,事情没办成,就应主动向朋友说明情况,以取得对方的谅解。  4.尊重孩子的意愿  在孩子交往过程中,尽管需要父母的指导,但父母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权。在选择 朋友方面,父母和孩子的意见常常会不一致,只要对方不是品行太差,还是尽量先尊重孩子的意见,然后在他 们们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父母还应尊重孩子的朋友,欢迎他的朋友到家里来做客。父母这 样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尊重,也可以进一步密切与孩子的关系。  5.当孩子结交了不大好的朋友时  由于孩子涉世不深,辨识能力不强,一时不慎就可能出现不良的交往。万一自己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 父母切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而应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积极防范措施。一般来说,当孩子结交了 不好的朋友并犯了错误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会怀着悔恨又害怕的心理,这正是父母对他们进行细致教育的良 机。如果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则会让孩子产生对立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 走越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耐心地弄清情况,再诚恳地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提高孩子的认识。必要时, 还应与学校、有关方面联系,终止孩子与不良朋友的交往。    让孩子拥有私密的空间    孩子进入青春期,变得不爱跟父母汇报学校情况了;短消息来来往往,还莫名其妙地偷笑;漂亮的带锁的 日记本被孩子从衣柜藏到床底,反正就是不给父母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真正 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的自由王国,孩子常会用一些细小的举动勾画出一条“警戒线”。  这条“警戒线”是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跨越的。但是,许多父母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这 种心理需求,总是千方百计地窥视、猜测孩子的隐私。父母的这种“爱心”往往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 伤害,家长们开始担心,到底孩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于是,当孩子不在家时,偷窥他们的隐私便成为许多家长 的“爱好”。  一个上高三的女孩曾向我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和同学们都觉得,和父母的沟通往往是最困难的。我们 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也了解他们对孩子的爱护,但是侵犯我们的隐私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相信父母,恶性循 环使我们之间产生更严重的隔阂。”  这不由我想起邻家的女孩王倩,还在读五年级的她,在妈妈眼里一直都是乖女儿,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妈 妈惊讶地发现,女儿竟藏着许多秘密。  一个周六的上午,休息在家的王妈妈像往常一样帮女儿整理房间,无意间发现了王倩遗忘在书桌上的抽屉 钥匙,平时这把钥匙总是被女儿像宝贝似的带出带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王妈妈犹豫着打开了抽屉。抽屉里 “曝光”的宝贝把她吓了一跳——全是歌星、影星的大头像,同学们送的生日卡片、崭新的CD……王妈妈一边 看一边火冒三丈。在她看来,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学习,但女儿的喜好却让她痛心不已。女儿 回来后,王妈妈便不问青红皂白地给了她一顿训斥,并且打了女儿。  事后,王倩在给妈妈的信中写到:如果说孩子没有隐私,那就大错特错了!每个孩子都有一片天空,请大 人尊重孩子的隐私,请妈妈还我一片自己的天空。王妈妈看了女儿的信也进行了自我检讨:“我当时真的是气 坏了,从不轻易打骂孩子的我,居然把她痛打了一顿。当女儿哭喊着对我说‘你侵犯了我的隐私’时,我才意 识到事情远非这么简单。”  王妈妈表示,不管你是否愿意,孩子真的在慢慢长大,她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在她 的意识中早已种下了“个性、自我、平等”的种子。想想当时自己真是太心急了,没有经得她的同意,私翻她 的抽屉,无疑触动了她这根敏感的神经。  当孩子不想让家长知道的事,做父母的就别刻意追问,更别想方设法一定要知道。父母从心里放心孩子, 这是最重要的。当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坦荡之后,自然受到感染,也会坦荡起来,因为他们相信父母会尊重自己 ,有些能说出来的自然会说出来,而有些不想说出来的,父母也不会怪自己。只有正确对待孩子的隐私,才能 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一位从事政教工作的老师说,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属于他的隐私权。成人即使发现他们的秘密, 也不能虚张声势抖落孩子的隐私。否则一方面,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了自尊;另一方面,他们会由此失去对人 的信任。所以,即使发现孩子的隐私,替他们隐瞒也未尝不可。如果有不良因素,可以通过举例、故事、游戏 等途径加以引导。学会与孩子聊天,谈心,不留痕迹地获取信息才是高明的教育方法。  孩子有了隐私,许多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去侦察,如翻抽屉看日记、拆信件,甚至打骂训斥。殊不知 这种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产生敌意和反抗,采取全方位的信息封锁和防 备措施,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恶化。  理智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也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但并非放任自流,对 孩子的隐私要给予充分的关注,积极的引导。  首先,应主动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多交谈,谈父母在与他同龄时的一些所思所想、成功和挫折,甚至谈一 些当初的隐私,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倾听和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建议,使自己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朋友 。一段时间后,孩子会愿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父母,这样才能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隐私,给予必要的指点和 教育。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获取有关孩子隐私的信息,即使有些越轨和不良因素,也不必大惊失 色、殴打辱骂,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理想、事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悟出为人处世 的真理,提高孩子按规范要求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有了这种自我教育能力,一些隐私中的危险倾向,都有可 能自我解决。    千万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    “我的孩子上高一了,有了自己的空间,可是作为家长,我总希望能了解孩子的想法,所以有时我会偷看 她的日记、查看她的短信内容,查看她上网聊天的内容”。这是一位出于“关心”而犯错误的母亲说的话。  “当发现妈妈偷看我的日记时,我感到愤怒。其实我的日记里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内容。虽然妈妈是最 亲的人,但是我觉得她侵犯了我的隐私,我觉得这是对我的侮辱。”这是那个被母亲偷看了日记的女孩所发出 的“反抗”。  一位承认曾经偷看过孩子日记的母亲说,孩子有时候并不善于与父母沟通,要想知道孩子的想法非常不容 易,而日记则将孩子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全部透露出来,是家长了解孩子非常好的途径。孩子社会经验不足,做 事往往容易走极端,而家长可以给孩子作出参考。但这位家长还是有些心虚。她承认,每次偷看孩子日记都有 种“偷偷摸摸”的感觉,十分歉疚。因此这位家长结合自己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建议,除非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否则能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尽量不要偷看。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讲到:日记是一个孩子的心声所在,孩子的秘密也逐渐地多了起来,所以这个时期的日 记,就成为孩子心理方面的重要记录。当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时,孩子就有了一定的隐私,为父母者应懂得这 一点。千万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更不要以此来批评孩子。  可生活中还是有许多的父母,他们习惯了对孩子过于保护和包办一切的教育方式。他们有的人因发现孩子 对自己有所保留,竟千方百计地翻看孩子的书信和日记,然后把其中的一些内容当做孩子“错误行为”的证据 ,拿去指责孩子,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进一步关闭了孩子和父母之间沟通的渠道,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父母关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严重侵犯孩子隐私的做法是不妥的。  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爸爸妈妈偷看我的日记、偷听我的电话。我觉得他们看我就像看贼一样!这样下去 ,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的隔阂越来越大,甚至不愿意和他们交流了。”一名初二学生曾向我诉说了父母偷看了他 的日记后所产生的苦恼。  我相信,这个学生的心声并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孩子在“隐私”问题上都深有同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 立性的增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秘密”,日记就变成了孩子倾诉的“朋友”。但很多父母以对孩子“ 负责”“关心”为由,想方设法翻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谈话,殊不知这些父母亲的做法却正是孩子们最反感 的行为。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个中学生为了“防止”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竟使用英语写作。这则 报道讲的是湖南某地的一个孩子,以前用中文写日记的时候,妈妈经常偷看,只要自己做错事受批评时,妈妈 就会提及自己日记中所写的隐私来揭短,甚至还对亲戚朋友讲,对她伤害很大。  后来,她就开始用英语写日记,因为她知道妈妈不懂英语。她的日记里,记录的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起初 她只是用学过的单词和语法记录着生活中发生的事。但后来她觉得这样写太简单,于是,她在写日记过程中, 遇到不会的单词时就查“英汉词典”,并套用学过的语法。就这样,她的英语日记越写越好,而且她的英语成 绩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  与湖南这个孩子比较类似的是西安某地一个男孩,他在上初中时就喜欢写日记,他曾把自己和班里一个女 生传纸条的情节写进了日记,但后来父亲偷看了他的日记后大发雷霆,当场撕毁了他的日记本。自那时起,他 除了用英语写日记外,还通过在网上注册“博客”写日记。里面记录了很多自己心中的秘密,而他的家长也不 会再看到她的这些秘密了。  透过上面的这些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对于父母偷看他们的日记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其实,作为父母来说,我们不仅要学会尊重孩子们的面子,更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千万不要偷看孩子 的日记。因为它是用来珍藏孩子的“秘密”的,如果强行打开,孩子的心灵大门就会从此对你紧闭。    要勇于向孩子道歉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从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过失,孩子就会产生“父母永远正确而实际上老是 出错”的观念,久而久之,对父母正确的教诲,孩子也会置之脑后;而如果在对孩子做错事后,父母能郑重地 向孩子认错、道歉,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就会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尝到原谅别人的 甜味。  著名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有一次因心烦出手打了还不懂事的小女儿,恰好被在外屋的次子立雕看见了 ,他就挺身出来批评父亲不该打小妹,且一脸严肃地说:“你自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讲民主,在家里怎么 就动手打人呢?”闻一多听后,先是一愣,静坐沉思片刻后,走到立雕面前,神情十分严肃认真地说:“我错 了,不该打小妹,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这样的办法来对待你们。希望你们记住,将来 不要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你们自己的孩子。”这样的道歉,无疑使父亲在孩子们心灵中的形象显得特别高大!  其实,向孩子道歉事情不光在名人的身上处处闪现,在平民百姓中也大有人在。前不久,南京一父亲在报 上刊登了题为《给儿子的“道歉信”》的广告:“看了昨天你给我的信,对我震动很大,反省自己,最近一段 时间来,性格变得很暴躁,漠视了你的感受。在此,请接受我深深的歉意。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们像朋友一样 的说说心里话。看到这封信,就给我打电话,好吗?永远爱你、惦记你的父亲。”我们可以相信,当儿子看到 父亲这封“道歉信”后,儿子肯定会为父亲自责反省、与儿子平等对话的勇气所折服。如此运用广告的形式向 孩子道歉,可谓情真意切!  上述事例说明,一些家长“向孩子认错、道歉,会失面子,会失去权威”的担忧是多余的,家长学会向孩 子“道歉”,对教育子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个母亲就曾经向我诉说了她因为偶然的改变,而使孩子得到了健康的成长。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可爱,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孩子从小就不叫人费心,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 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可是自从孩子上了中学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记得一次放学回来,我看着他好像有什么心事,就问他:“ 你怎么了?”他吱吱唔唔告诉我这次考试没考好。我把试卷拿过来一看,卷面错题这么多,当时就急了,抬手 就给了他一巴掌,说:“我们每天什么事情都不让你做,就是为了让你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现在竞争这么激烈 ,你不努力学习将来怎么办。”孩子哭着想解释,我说:“你别解释,成绩就说明了一切。”从这以后,孩子 不像无话不说了,我们之间产生了隔阂。他开始同我们顶嘴,有时还编一些瞎话,我们之间变得越来越生疏。 我们真不明白孩子怎么就不理解家长的心意。我们开始讨论教育孩子该从哪下手,怎么让孩子理解我们的心意 。  一次,无意中,我看到了孩子的一篇作文。他这样写到:“妈妈变了,对我过于严厉,一点也不理解我, 我心灵的门窗要关上了。”看到这里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我开始反思自己,并对孩子说,以前是妈妈不 好,不应该粗暴地打骂你。希望你不要把我的责骂记在心上,而要努力奋起。  从这以后我试着改变教育方法,不管孩子什么时个把卷子拿给我,我不只是看成绩,而且帮助他分析错题 的原因。犯了错误则引导他认识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慢慢地孩子也改变了态度。我由于改变了单纯严厉 的简单作法,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孩子更尊敬我们了,有心事就一定吐露无遗,学习上更加努力了。  由此可见,每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犯下一些错误,对此,我们没必要在孩子面前伪装 我们的歉意,只要我们勇敢地对孩子道歉,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很有尊严,并且也会以相同的态度对待父母以及 其他人。真心诚意地改掉我们的错误,则会令孩子对我们更加的佩服和欣赏。      代沟是一堵无形的墙    当前,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最棘手的恐怕就是代沟的问题。所谓代沟,即两代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在 一些问题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会影响两代人之间正常的感情沟通。年龄不同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人 事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 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世代隔阂,我们通俗的说法就是“代沟”。  人们常常说,代沟是时间的痕迹,变革的脚步。这么说来,出现代沟也是自然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情。但代沟毕竟是困扰交流与沟通的难点,而且容易增加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在孩子尚处于青春期的时 候,代沟问题显得尤为严重,孩子的自我意思识加强了,父母却还没有做好准备,已有矛盾就显得异常尖锐。 一个中学生将自己和父母比喻为平行线,他这样描述自己和父母之间存在的差距。  很久以来,称呼你们都是用爸爸、妈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无论是说话或是提笔都改用父亲、母亲了。 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意见出现了不统一。  无论从主观或客观上,随着渐渐长大,我会渐渐成熟,学会为自己做打算,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安排 。而你们却依旧没完没了地大声命令着:你要怎么怎么样。你们为什么不从主人转变成一个监督者,默默地信 任我呢?要知道你们的“参与”只会使我由反感和厌恶,也使本来很清楚的事情变得千头万绪。你们总是说自 己16岁时远离家乡到外地,如何如何地有自理能力,为什么你们不想想,人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我的自理能力 会比你们差呢,为什么把过错归结在我身上呢?  在业余生活中,看法的不一致也使我与你们像平行线一样,永远没有交点。我喜欢看外国的科幻电影,像 《星球大战》、《天煞地球反击战》,我百看不厌,但我永远忘不了你说的那句话。那天,在多么多人面前, 你亲口说道:“这,就是傻子拍的电影,傻子在那儿看。”我在你脸上看到了一脸的鄙夷,而在我心底却觉得 你是那么可怜,你从来都没感受过在幻想的世界里飞翔、任思绪在太空遨游的滋味。同时,你也没有丝毫的想 象力与创造性,就像那挂在墙上的老式挂钟一样永远只是有规律地左右摆动。但是,当电子钟出现了,就不会 再有人去上弦,那结果只能是:钟停了,永远不再摆动了。也许你有自己的理由,不会发生的事情,没有必要 去关心它。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在每部电影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科技,看完每部电影都会令你浮想联翩呢 ?……  可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通常表现为传统和现代、保守和激进、现实和理想、控制和自由等。由于思 想观念的不同,不管是穿衣打扮,业余爱好,交友隐私等方面都受到来自父母各方面的限制,他们就感觉与父 母谈心很费劲,没有一点谈得来的话题,就这样,孩子就会逃避父母,有时会因矛盾而发生争吵,把压抑在心 中的怒火发泄出来,互不尊重,甚至会产生仇恨,久而久之,不但“冷战”持续,还会在亲子之间形成一道不 可逾越的鸿沟。  在对500名中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反映与父母有“代沟”的占90%,可见“代沟”在现代家庭中的比例 之大。至于“代沟”在家庭中的表现,则主要集中在“穿衣打扮”、“父母唠叨”、“业余爱好”、“零用钱 消费”、“课外读物”、“交友”、“隐私”等方面的分歧。  那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代沟为什么那么突出,比例又为什么有如此之高呢?有心理学家指出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管束,父母的榜样作用已开始削弱,但某些方面仍然需要依赖父母 ,因此,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常出现疏远和冲突,于是,代沟就越来越深了。  毋庸置疑,代沟的危害对家庭来说是十分大的。我曾经听到过有这样一位成绩优异的大学生,由于父母对 他的学习成绩过分重视,每天把他关在房间里,恨不得让他钻进书堆里,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脑子里。就这样 ,日子飞逝而过。从而导致了母子和父子之间的隔膜越来越严重,甚至达到无法相互交流的地步。半年后,那 位大学生终于不能忍受父母对他的不理解,而自己又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就索性投河自尽了。  这个教训是非常惨痛的,相信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不会希望有这种事情发生,但亲子之间出现代沟又是不 可避免的事情,作为父母,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如何去化解彼此之间的代沟,应如何推倒这堵无无形的墙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有代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沟通(1)    上文中,我已提到,“代沟”是孩子与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如何消除它,得靠互相的沟通与理解。比如 ,在西方国家的一些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平等的,彼此都尊重对方的生活观点和要求;宽容 、允许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从不责罚和殴打。经常保持思想交流,对其错误采取正面教育,耐心开导。 这种民主化的家庭就不易发生严重的代沟。即或在已经发生代沟,也会很快消除。其实代沟不可怕,真正可怕 的是孩子和家长之间没有沟通。我们学校的一个初中生曾向我这样描述他们家中存在的沟通困难。  他说,自己长大了也知道,父母每天上班很辛苦,他们除了关心家庭、社会上的事外,就是关心他的学习 ,甚至每天早晚在饭桌上还要对他进行“餐桌教育”。但他们却很少关心他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还老把他当 成一个幼稚的、毫无想法的小孩子。每当他和父母提起学校里的一些事或他对一些事的看法时,他们,特别是 妈妈经常会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挥挥手说:“快吃饭,一会儿还要去上学。”或说什么“不要想太多与 学习无关的事”。久而久之,自然就不愿意再向父母倾吐心声了。  他说,每当妈妈谈到学习上的事时,总是眉飞色舞、指手划脚地说什么“今年中考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是 XX”,“你可得好好学习,考上XX”,“你有空可要多看看他给你订的报纸,那上面的考试题型可要记住”… …每到这时,他表面上听着,心里却真的很反感。在学校整天考试,老师的叮嘱时时响在耳边,回到家还要听 有在考试、分数的话题。  另外他还对我说,由于年龄渐渐增大,在感情、人际交往上很敏感,他时常觉得在这些方面很需要他人的 帮助。有些事情真的会很长时间困扰他的心,在学习以外的时间里他会想着它们。但他决不会告诉父母,因为 父母最爱听的是学习的话题,最不爱听的是与学习无关的话。所以他认为平时几乎没有什么话可以和父母说, 双方之间的沟通似乎也特别的艰难。  那么,在家庭中,究竟怎样才能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很好地沟通呢?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尝试,或 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和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 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 离,缩小“代沟”。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态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 非常敏感的,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  2.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孩子  父母在与孩子说话时,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 ”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生活中也许常常有这样的镜头:某一天,孩子在该回家的时候还没有回家。你开始肯定这么想:这孩子, 又贪玩了。继而是愤怒:都什么时候了,人影子都不见!不等他,我们先吃饭!心里想:他回来非得“好好教 育”他一顿不可!晚饭后孩子还没有回来,你越来越焦虑:这孩子不会出什么事吧?越想越害怕,开始一个一 个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同学。正在此时,门玲响了,你可能会迫不及待地去开门,接下来劈头一阵责骂:“你死 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没去报案……”孩子试图解释,但此时的你哪里容得下倾听孩子的解释?劈脸又 是一巴掌,打得孩子捂着脸跑进自己的房间去呜呜地哭起来。  其实你这样做,原本是出于“爱和善意”,却因为忍不住一时的激动,爱和善意就常常被这种不当的方式 所遮掩。所以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 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 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 过孩子怎么看自己。  3.重新和孩子亲密接触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都会经常和孩子有一些亲密的举动,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这种行为就变得越来越少 。我曾经读过一篇题目为《你拥抱过吗,耳语过吗》的文章,文章说:在拥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 ,是一种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绪可由此缓解或平息。人在情绪平静、心理稳定时是最理智的。耳语要比正 常音量的表达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动人。因为仅就耳语的姿态而言,就已经表明两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亲密 关系了。  4.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  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 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 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 ,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 ,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这就是倾听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评论,孩子 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有代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沟通(2)    可见,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是不要认为沟通惟有用嘴去说就行,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可 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  总之,有代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沟通。在沟通中不仅可以和孩子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还可以表述 自己的计划与展望,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生动的人生教育,反过来也是对父母自身的鼓励。更有助于代沟的化 解,隔阂的消除。    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    平等,不仅存在于大人之间,大人与孩子之间也需要平等。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即使是刚刚学步的孩子,也都有这种渴求。  要做到平等地对待孩子,父母首先就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与孩子谈话的姿态,而要蹲下身子,以平等的态 度对待孩子。  和颜悦色,避免用命令、训导式的口气,应该是父母与孩子讲话的最佳方式之一。有些父母对朝夕相处的 孩子,虽倾心关爱,但与其谈话的内容仍离不开“训导”这根轴心。  其实,这种训导对孩子是不公的。孩子需要适时指点,但需要的并非只有居高临下的训导。父母、老师在 孩子面前是长者形象,孩子要尊敬师长,但现实中尊重孩子的父母与师长却不太多。这种单向的尊重,无形中 使孩子永远处在附属地位。  在生活中,要想与孩子处在平等的地位,就应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那就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不能 满足或不应满足时,千万不要粗鲁而简单地拒绝:不行!不准你去!或者父母提出的要求,儿女不同意时,我 们也不应简单地采用命令方式:这事已经决定了!  大人和孩子之间需要平等,特别是交流时要平等。只有平等,才能让孩子的个性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充 分得到展现。在平等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是独立的、有主见和意志坚强的。他们的思想是自由的,有独 创精神的。  对此,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我教的班上曾有一个成绩特别差的孩子,由于缺乏学习兴趣,成绩一直提不上 来。可令我吃惊的是,短短几个月,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从班上的倒数几名跃升到第十名,尤其是物理成绩 ,从倒数第一猛升到第一。  我为此去他们家里做了一次家访,他的妈妈刘女士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家长只有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 交流,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给孩子以鼓励和帮助。”  我说,你这些感触是怎么产生的呢?  刘女士说,初二下学期时,我家的孩子就一直迷上了网络游戏,对此,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儿子对 我的话无动于衷。”我为此也感到“心灰意冷”。  一次,我找了一个心理医生进行咨询。他问我:“你了解过孩子的内心吗?他是否因为感受不到学习的乐 趣而迷恋上网?”心理医生的话使我猛然惊觉,一直以来,自己只是一个劲地督促儿子的学习,却很少留意儿 子对学习的感受。  一天放学后,我一改平时凶巴巴的样子,关切地问他:“孩子,你学习累不累?”儿子见我这么问他,诧 异地扫了我一眼,应了句:“累死了,真不想学了。”“妈妈在工作上也有很多烦心事呢,你帮我拿主意好吗 ?”这时,我就像如对知己一般,向儿子说出了工作上的烦恼。  想不到,自己眼中还是孩子的儿子,分析起问题来还是一套一套的。使我第一次由衷地称赞了儿子一句: “你比妈妈强多了!”没想到,不经意的一声赞扬就此打开了儿子的话匣子,儿子将内心的郁闷倾诉了出来。 从此,我家的孩子再也不那么痴情于网络了,有了什么烦恼就直接和我说,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可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其作用有多么的巨大。生活中,由于我们许多的父母  成天忙碌于工作岗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缺少沟通与交流,矛盾也就出现了。从而,导致了 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内心的苦恼,父母也无从了解。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直接管束应该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平等、开诚布公的交流。如果一个十 几岁的孩子能够跟父母讨论他对某一事物的手法,那么他就会在他这个躁动不安的年纪里,找到一种被他人认 可的自信。相反,如果缺乏有效的交流,那么他们就很容易陷入思想的困境中。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只做居高临下的训导,而应该将自己和孩子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应当尊重孩 子,与他们交流而不是训导。如果家长以平等的。像与朋友谈话的口气,来与孩子交谈,而不是对他们训话, 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接受父母对他的教育。  首先,我认为,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不要有“老子为大”、“我的话就是圣旨”等一些错误的思想,而是 要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把你当作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将心中的 烦恼告诉你,将心中快乐告诉你。  其次,父母与子女间的这种的密切关系是需要长期,有意识培养的。当孩子们开始方问:“爸爸你为什么 不高兴呀?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的时候,做家长的就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该与孩子认真谈一谈。那么谈 多少,怎么谈?  如果我们一语搪塞说:“没有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你的吧。”我们就等于将一颗关怀他 人的心挡在门外,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如何不关我们的事,正是父母不让孩子有爱心和责任心,日后我 们也就没有理由抱怨我们的孩子不关心父母。    代沟的化解,需要双方的理解(1)    当孩子逐渐长大,知识面、接触面增大,他开始学会自己观察、思考,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时 觉得有些事情没有必要跟父母说,这样父母就会缺乏对孩子的了解,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理解自己,于是 对孩子的怨言也就多了起来。作为孩子呢,他同样也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的想法置之不理。  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如果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谅彼此的心境就不难解决了。家长的理解对孩子的成 长至关重要,它是使家庭教育步入和谐的一个重要前提。许多家长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其实他们又何尝理解 孩子!他们是按自己的想法为孩子提前准备的,孩子想什么家长根本不管。正是这种互相的不理解才造成了代 沟的加深和沟通的难度。  比如下面这个孩子在给他爸妈的一封信中,就强烈地倾诉了对这种理解的需要。  亲爱的爸爸、妈妈,或许你们不相信,我是噙着泪水给你们写这封信的。也许我说我委屈,你们会觉得过 分,但你们若是知道我当时的心情的话,我相信你们会理解的。  在我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摇滚乐,并且十分喜欢出去游玩,因为我的心里已不能装下这个 繁杂的世界,我希望用摇滚乐来宣泄我的心情。我和同学经常出去,想逃出这个压抑的空间,寻找我们自己的 乐园。那是一个只有音乐的世外桃源。你们一再束缚我,虽然我很安全,没出任何危险,但这样的我已经和外 界隔离了。而我是要走进这个社会的,我以后终究会独立的,你们为什么不放开我呢?  记得小学时,我要和两个同学去公园游玩,求了你们半天却无济于事。可我已经答应了同学,你们让我怎 么办呢?我在虚荣心和逆反心理的驱动下,就和同学出去了。一回到家,你们也不等我开口,就臭骂了我一顿 。我当时好委屈,我也知道你们心疼我,但我又没出事,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呢?从此以后,我心里所有的事都 不跟你们说,只向同学倾诉。我当时的心情你们知道吗?我很希望你们能帮助我理解我,但你们一点反应也没 有。从此,我的心真正与你们隔绝了,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出去,再也没跟你们说。  还有一次,在小学毕业前,我和班上一个学习很差的女同学成了好朋友,你们却一再地阻拦我,我的逆反 心又让我自己来抉择我的事。我很感谢我的逆反心,因为它让我学会自己决定自己的路。希望你们能理解我, 可以吗?  我已经知道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的任务,但我没有因为和差的同学交朋友而使学习成绩下降。我真的希望 你们能了解我,因为我已不是小时候的我了,我知道怎样来选择,我知道你们疼爱我,但我更希望你们能理解 我,你们知道吗?……  读完这封孩子的信,我觉得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出现问题,主要还是由于双方沟通不够、缺乏理解而引起 的。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愈大,便愈难与他们沟通,甚至不知应该怎样去交谈。其实,作为孩子, 他们又何尝不愿与父母进行贴心的交流呢,只是因为我们强行将理解的大门关闭了,所以才使孩子不愿意和我 们交流。  比如一位母亲,她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唠叨女儿要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母亲竟臭骂了几个来邀女儿 去过朋友生日的同学。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她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同学不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父 母:“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 你们的钱拿去花光!”但她内心又很孤独,很苦闷。作为父母,本来唯恐伤害了子女,但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 子女。结果,既推开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开。父母与孩子虽天天相处一屋,心却相隔很远。  做子女的视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动辄跟父母顶嘴发脾气,有的封闭自己疏离家庭,有的甚至离家出走 ;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爱无从入手,看着自己亲手抚育、一点一点长大起来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无论父 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实彼此心里都渴望被对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却不知怎样去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 ,而成长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双亲。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 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 ,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 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如前面这个例子中,父 母如果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至少不会做出“臭骂前来邀请女儿的同学”这样过于伤害女儿自尊心的行为 来!  父母应该知道: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 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 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 !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孩子了。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 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 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 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    代沟的化解,需要双方的理解(2)    另一方面,作为子女要多体谅父母的苦心。当不能接受父母的要求时,要多和父母沟通,告诉父母你想要 的是什么,如何才能让你开心快乐。也要理解父母和学校的适当约束是十分必要的,不能从心理上排斥。玩是 孩子的天性,但有时候有的孩子又不能有所节制,就需要父母和学校给予适当的约束,只是需要讲究策略,让 孩子们从心理上接受。   创造一个生命并不难,但养育一个生命却非常的艰难。父母的伟大,就在于竭尽全力把你培养成一个身心 健康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所以,无论是是父母还是子女,都要把沟通上的理解和尊重努力做到更好,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父母对孩子尊重信任,孩子多体谅父母的苦心,多想想父母的付出是因为爱,是为自己好,这样就应该容易接 受父母的爱了。在互相理解的心态下再进行沟通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不做唠叨家长(1)    一天,在公共汽车上,我听到了邻座的一对孩子有趣的对话:  “嗨!昨天我妈妈就为我考试卷上那错了一个小数点的题唠叨了一晚上,听得我头都变成了两个!”  “那算什么?上次我爸爸为我差1分满分的卷子说了一整天呢!我当时就昏过去了,当然是假装的。”  “哈哈……”  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周围的生活,都会听到不少同学这样议论:  “我家里人真是罗哩罗嗦,我干了点不对的事,就唠叨个没完没了,真是烦死了。”  “我爸爸妈妈什么事都要管一管。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连我的零花钱怎样花也要过问,真讨厌!”  爱唠叨的父母的确不少。当然,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听父母唠唠叨叨,有的爱说爸爸妈妈得了“滴咕病” ,有的更与父母顶撞,闹得大家心里不愉快。但是,我们是否认真想过,父母为什么爱唠叨呢?而我们又该怎 样对待爱唠叨的父母?  父母关心子女的功课虽然是正常而应该的,但如果经常在他身旁督促,或唠叨不休,给孩子最大的“帮助 ”是干扰孩子的读书情绪,令他觉得像是罪犯般被人监视着一举一动。  事实上,不少父母为了减轻孩子沉重的功课压力,都很愿意协助孩子做功课。通常最常见的是坐在孩子的 身旁看着他写字,一会儿提醒他字要写得端正、一会儿又说那个字写错了;或者孩子专心计数时,一会儿端茶 ,一会儿又说“太累”了,这种做法,只会惹孩子反感,使他们坐立不安,无法专心读书。  从孩子方面来说,假若挨骂变得像家常便饭般的轻松平常,久而久之,他对任何的责骂与感到无动于衷, 起不了作用,同时他也会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甚至连说话都表达不清楚。而父母的责骂与劝告以后也变得没 有效。没有耐心的母亲,常常会嫌孩子做事慢吞吞,又做不好,由于看不顺眼,便不停地唠叨。唠唠叨叨地骂 孩子,会使孩子不愿意接近父母,父母也会觉得这孩子不可爱。对于精神散漫,无法专注于书本的孩子,再多 的唠叨和督促都不能奏效,反而会令情况恶化。  一个13岁的女孩讲述发生在她身上的—件事情:  小时候,我很爱学习,成绩也不错,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爱上了看课外书,学习成绩就慢慢下降了 。放学回家,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少年文艺》或者《故事会》,还有各种各样的作文选。我当然觉得很内疚, 作业还没做呢!决定看完一篇最放不下的文章就写作业。  妈妈过来了,一看见我手上的课外书,就有些生气地说:“还看,还看,还不写作业!”我赶紧心虚地回答 :“看完这篇就写,也就10分钟”。“10分钟,这可是你说的。”妈妈离开了不到3分钟,她又过来了,说:“ 快看完了吗?不快点写作业,又要写到晚上12点了。”我没有理她,继续看我的书,心里有点烦。  我听见妈妈继续在客厅里抱怨:“人家的孩子都是一回家就写作业,你倒好,拿着这书那书瞎看,作业写 到深夜,时间不够了就胡乱应付,成绩当然好不了。”我越来越烦,想想也是,成绩越来越差,作业很难,写 起来很费劲,真泄气!妈妈还在旁边唠叨,书也看不下去了,我开始写作业,不到10分钟,就有写不下去的感 觉;偷偷拿出那本书,提心吊胆地又看起来……当然,我又挨了一顿说,结果是那天的作业到12点也没有做完 。  这个事例中,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孩子说好了10分钟后就开始写作业,妈妈应该相信他,等到10分钟过后 如果他还没开始写,再提醒也不迟。回家了该写作业,这个道理孩子是懂的。妈妈的提醒让她有些内疚,这种 内疚感会促使孩子很快改正错误。可是,妈妈太心急了,她不停的唠叨使孩子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终于超过 了孩子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使孩子的内疚感消失,代之以厌烦和逆反心理。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要简单 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返心理也 会随之减低。  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 ,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 听,甚至会感到厌烦、反感。唠叨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要求,见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让孩子无所适 从,还会有损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作为父母,唠叨让人厌烦,易招致怒气,那么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究竟应该怎样去纠正呢?  1.学会尊重孩子,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心理状态会不同程度地有所暴露。父 母这时就要善于把平时对孩子的了解与他在谈话中的外部表现联系起来,细心观察孩子的神情、言语、注意力 和习惯动作的变化等,从而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  2.学会交流。  亲子教育专家张勤女士曾经讲过这么一件事,一天下午,她突然被儿子的小学老师叫到学校。在老师的办 公室里,老师当着儿子的面向她抱怨:你这个孩子是多么多地淘气……老师甚至使用了很多难听的字眼,而她 一听,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小男孩子嘛,淘一点很正常。事隔多年,她仍然觉得心痛:“当时我儿子就 站在一旁,老师就那样数落他,孩子吓得缩在墙角一个劲儿地哭!一路走,孩子一路哭,任我怎么安慰也停不 下来。可见唠叨对于孩子的伤害有多么的大。    不做唠叨家长(2)    另外,当孩子怠惰、不专心读书,父母说教无效时,不妨停止语言的劝诫,改为行动,施以适当的处分, 让他反省自己的过失。父母看到孩子有悔意就不要再过多加以指责。有过亲身教训后,孩子会改进的,父母还 是少唠叨为妙。因为唠叨不是教育孩子,多半是家长为自己的辛劳找平衡。有些母亲对丈夫也是唠叨个没完没 了,其结果自己在家里辛辛苦苦,一天忙到晚,却在丈夫、孩子面前毫无威信,孩子稍大一些,就会看不起经 常唠叨的母亲,这是做母亲的失败,也是许多母亲的悲哀。其实,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对孩子的毛病、缺点,找 适当的时机,认真而亲切地指出哪些地方做得不合适,应当怎样做才好。    允许孩子和父母争辩(1)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子女回嘴、反驳、顶撞等。面对这种争辩,做父母的该怎么处置呢? 明智的做法是给子女争辩的权利,认真地听取争辩。这样做,主要的好处有两个:其一,从孩子的争辩中,做 父母的可以了解其发生某种错误行为的背景、条件以及心理动机等,针对性地进行有成效的教育;其二,让孩 子争辩,也就为做父母的树了面镜子,父母通过听取子女的争辩检验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说的是否在理 ,发现不妥之处可以及时调整。孔子就此说过:“父亲有敢于争辩的儿子,行为就不会无礼。”  孩子争辩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得意的时候。这时候也是孩子最来劲儿、最高兴、最认真的时候,对他们 的大脑发育是有好处的。并且这样还可以营造家庭的民主空气,增加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研究发现,这样的 孩子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对将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因此父母应该树立一种观念,要允许孩子争辩,这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情。父母认为如果允许孩子争辩, 孩子就会不听话,不尊重自己,与自己为难,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父母与孩子争辩,对两代人都有好处,因 此父母要善于研究学习,让争辩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当然,让孩子争辩是应该遵守规则的,也就是说,不允许他们胡搅蛮缠,随心所欲,而是在讲道理的基础 上进行的。如果孩子违反了争辩的规则,父母自然应该回以制止。值得提醒的是,父母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 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合乎孩子的情况,合乎一般的道理,否则,这种争辩就是不平等的。一个念 初三的孩子,在自己的作文中描述了他成长过程中的争辩欲望。  要说起我现在对父母的崇拜,真是与往日不同了。我上一二年级的时候,总觉得父母什么都懂,父母说的 总是对的,父母让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父母在我的眼里,是最伟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四年级的时候, 听父母讲的事物、道理,都有点怀疑,总觉得这个好像不对,那个好像不是这样,可总是不敢把心中呈现的事 物说出来。到了五六年级,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也就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于是往往和父母(尤其是父 亲)争得面红耳赤(妈妈在一旁看着,从不加入),结果总是我大败而归,低着头说不出一句话。父亲笑着对 我说:“你还小,你毕竟还年轻,知识还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哈哈!”不知是开心的笑,还是轻蔑的笑, 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说不出是什么味道。  上了初一,我仍旧和父亲争论,结果却不再是我大败而归,而是父亲几乎说不出一句话。我洋洋得意地看 着父亲,而父亲笑了笑,叹着气,用一种佩服又不像佩服、生气又不像生气的眼光看着我。而妈妈的眼光,则 是带着一种“后生可畏”的神情。  ………………  许多家长的实践说明,教育孩子的时候让孩子争辩,孩子往往会讲出一通令父母受益的道理来。  某市科技协会有位副主席,一直希望儿子当个三好生,可儿子读到了初中毕业还是没当上。那次,当儿子 取回成绩报告单交给她时,她一看成绩很好,老师评语也不错,就是上课做小动作的缺点老不改,于是心理来 了气,对儿子数落了一通,指责他有缺点不改。儿子听了坐在沙发上哭起来。过了一会儿,儿子让祖母送本书 给妈妈看,书讲的是有两个小组参加一次竞赛,预赛时甲组有位同学出了差错,于是大家就批评他,那位同学 很紧张,决赛仍然错,甲组因此失利;预赛时乙组也有位同学出了差错,可大家都鼓励他,结果决赛时那位同 学再也没有错,乙组赢得了竞赛的胜利。妈妈看完这本书,心中不免吃惊:儿子长大了,这不是在教育我该怎 么做嘛!于是,她来到儿子身旁问儿子还有什么话要说的,儿子说了一句:“我们班里的三好学生,他们的父 母都是五好家长。”做妈的听懂了,从此关心代替指责,身教重于言教。后来,儿子上了重点高中,三年后, 又考上了重点大学,这其间获得的荣誉也是数不清的。  给孩子争辩的权利,这对许多做父母的来说并非轻易能做到的,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是只能我说 你听,哪容子女争辩。所以,给子女争辩的权利,需要做父母的克服自以为是,唯我是从,只准说是,不准说 不的单向说教的思维定势,换上尊重孩子,鼓励争辩,勇于自以为非,善于双向交流的思维方式;改变轻则呵 斥,重则棍棒的粗暴行为,养成重科学,讲民主,以理服人的良好规范。  对此,我的一位同事深有体会。有次,他在家长学校现场会上说:我是个教师,教学生不很困难,可教育 儿子老不得法。我儿子颇聪明,也很顽皮、好动,老惹我生气,一生气就劈头盖脸地打,从小一直打到他上小 学四年级。有一天,儿子又被我毒打了一顿,打过以后我看了儿子一眼,儿子竟是满眼的恨,我不禁大吃一惊 。第二天,我对儿子说:今天爸爸同你到新华书店去,你看中的书只要对学习有用,爸爸就帮你买。儿子用疑 惑的眼光望着我,似乎在说:今天爸怎么会这样好!我耐着性子复述了一遍,就用自行车推着他上书店去。在 路上我问儿子:昨天爸爸打你,你是怎么想的?儿子不答。我就说:今天爸爸一定不发火,不打你,你把当时 怎么想的告诉我。儿子看我态度诚恳,就说:“我恨啊!”“怎么恨法?”“恨得骂你。”“骂什么呢?”“ 骂你是鬼……”我一听,又是大吃一惊。从这以后,我再也不打儿子了,而改用了晓之以理的做法。说来也怪 ,儿子由此对我亲近了,看到我伏案备课、批改作业会沏上一杯热茶,考试做错了题会一五一十向我说清原因 ……家庭里有了安静的氛围,再也没有“火药味”了。    允许孩子和父母争辩(2)    心理学家经过科学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看法: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在以后会比较自信、富有创 造力和合群。德国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才之 路的重要一步。”孩子与父母的争辩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至少有以下两点益处:  1.刺激孩子智力的发展。孩子勇于与父母争辩的直接原因是他们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参与意识的觉醒。在争 论时,孩子必须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选择、运用学到的词汇和表达的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 欲望,挑战父母。这无疑有利于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除此之外,通过争辩孩子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艺术,这对孩子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  2.帮助孩子形成意志。心理学家认为,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的孩子感觉到自己受到 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孩子与父母争辩后注意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辩论的“胜利” ,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  因此,家长应为孩子的争辩创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在争辩的过程中,家长应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莫以为孩子与父母争辩是对父辈的不敬。    正确对待青春期追赶时髦的心理    孩子需要大人的指导,也需要自己决定一些事。比如,父母常常为孩子的穿着和发型烦心,但专家们说, 只要不出格,最好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时候该穿什么衣服,什么样的衣服和发 行更适合自己。  当然,父母在孩子的穿着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担心也是十分正常的。  一位母亲说:我的儿子是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个头不算高,快有一米五了。儿子兴趣爱好很广泛,喜欢 唱歌、喜欢玩滑板、还喜欢跳街舞,特别爱好运动,身体协调能力强,虎气生生的,很有朝气。给人的直观印 象就是健康、阳光。  最近,我发现儿子在穿着上有过于讲究的倾向。  新衣服、新鞋子总穿着,很少换,旧的很少问津。每天早晨虽然六点钟就起床了,但用于读书的时间很少 ,精力也不是太集中,总是反复换衣服。直到照照镜子,看到自己满意的样子才走出家门。而且,有时候,他 上午穿一套,下午还会再换掉。  一天早晨我和儿子在穿衣服的事情上发生了不快,这件事情一直让我感到闷闷不乐。  事情是这样的,儿子的爸爸前不久给儿子寄来了一件三百多块的上衣。因为儿子平时的衣服已经很不少了 ,而且档次、样式也都不错,可以说儿子穿什么都很精神、很好看。我就根据这样的实际,跟儿子谈妥了,这 件新衣服等到春节再穿,儿子总算勉强同意了。当然,我知道儿子还是很希望穿上新衣服的。其实,除了让孩 子懂得节约之外,也希望他能用“舍不得”的心情去珍惜爸爸从远方寄来的新衣以及新衣服里所包含的无言的 父爱。  但是,有一天,儿子和他爸爸视频聊天时,告诉爸爸我在穿新衣服的问题上所提的要求。他爸爸却说了“ 买衣服就是穿了。都什么时代了,还要等春节再新衣服”之类的话。儿子好象得到了“尚方宝剑”似的,心里 老是想着早点穿上新衣服。但是儿子又知道妈妈的态度,所以就在我没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换上了新衣服去上 学了。其实,一件衣服穿上就穿上,我并不太在意的。而在意的是儿子对穿着过于注重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 心理活动。我认为,热衷于外在形象,过分注重穿着,会降低自己对内心世界丰富和充实的兴趣以及不断追求 知识的热情。同时,在同学中会很招人注意,太显眼,太花哨,也会分散学习的精力。  为了让儿子提高认识,我中午叫他写一篇日记来反思一下。谁知,儿子拿过来给我看。我看了之后更难过 ,因为他完全接受的是爸爸的理论,对我给予的要求和批评不仅不接受,而且还一肚子的委屈。我真的很难过 ,在这样的问题上,和儿子产生了分歧,使我感到非常的失落。  这件事情虽然是小事,但是我已经看到危机正在出现……  透过这位母亲所讲的事例,我们可以发现,青春期孩子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比较“爱美”了,爱 打扮自己了。青春期之前,父母怎么打扮他们都可以。但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在关心自己内心世界的同 时,也把一些兴趣和时间用在如何打扮自己以及别人是怎样打扮上面。在穿衣、发型等装饰上,表现得比较“ 时髦”,尤其在外表上,特别引人注意;喜欢得到别人赞扬以及不甘心落于人后的愿望,是根深蒂固的。尤其 对于女孩子来讲,把兴趣用在外表形式打扮上,是有其特殊的心理功效的,那就是:吸引异性的注意;引起同 伴女子的羡慕。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她们就感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对此,家长应认识到:  1.青春期的孩子在追求美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偏执倾向。他们爱美爱打扮是很自然的,无可厚非。但由 于少男少女们对美的本质认识还较肤浅,在追求美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偏执倾向:盲目节食减肥保持苗条体 形,穿着打扮上过分追求成人美,追随时尚、刻意修饰、矫揉造作,也就失去了少年纯真、健美和青春气息。  2.针对孩子的爱美心理及对美的认识上的偏差,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懂得什么是 真正的美。要使孩子明白美是寄寓在和谐、统一、协调、相宜之中的。    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    有些父母总是把长大了的孩子仍当小孩看待,不尊重他们的成长感和独立性。不兴许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 ,充当侦探角色,搞得孩子既无安全感,又容易使代沟从此滋生。  当然,父母这样做,本意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只是这种“父母心”如果不为孩子所认同,就会成为套在儿 女头上的紧箍咒。当孩子与父母意见相左而有某种强烈的感受时,父母不应以供养者的姿态来禁止孩子说话。 相反,应该鼓励孩子尽量抒发心中的不满。在这时候,父母应该坐下来,细心倾听孩子心中的不满,包括对父 母不满的感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孩子有错时,逼迫向父母道歉,比如:“妈妈辛苦苦苦将你养大,你竟然说 出这样不孝的话,快向妈妈说声对不起!”爸爸许多时候也会用上述强迫性的口吻要求孩子向妈妈认错。而父 母感到抑郁、烦恼、愤怒时,不可能总是以冷静的态度和最好的方式对待孩子,有时对孩子怒吼也在所难免。 然而,父母向孩子大发脾气或吼叫,事后大多会感到非常难过。  我曾在《家庭》杂志上读到过一篇署名为曹巍所写的文章。她在文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个闷热的下午,她浑身是汗地骑着自行车在人流车流中艰难地行进。女儿坐在她的车后,向她讲着在 班里与同学闹别扭的事,劳累疲惫、心里正烦的她毫无反应地听着。  渐渐地,女儿的声音弱了下来。突然,她小声说:“妈妈,我差点儿忘了,老师让买一盒橡皮泥。”曹女 士不耐烦地说:“早干嘛去了,刚才路过文具店为什么不说!”谁知当她极不情愿地带着孩子返回文具店时, 女儿竟然气鼓鼓地自己跳下车,恨恨地说:“不买了,回家!”说完,头也不回地径直往家走。  一进家门,曹女士就冲到女儿面前质问她为什么这么不听话。女儿眼泪汪汪地望着她说:“妈妈,你知道 吗,我们小孩儿也很可怜!”曹女士一下子愣住了,像遭到重重的一击。女儿的小脸通红,哽咽着:“妈妈, 你们大人心烦的时候,可以对我们小孩儿发火;我们小孩儿心烦的时候,找谁发火呢?你知不知道,我们有时 也很难受……”孩子的话使曹女士的内心长时间无法平静下来。  曹女士说,我们曾经也是孩子,也曾因为父母拒绝了我们的正当要求,因为一次误解而遭斥责……这种伤 害往往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痕,有时甚至会伴随我们一生。今天,做了母亲的我,却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和烦 恼而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承受能力。  “我们小孩儿也很可怜”,这句话使曹女士猛醒,她知道,自己粗暴的态度已经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望子成龙的殷殷期望、缺乏兄弟姐妹的亲情沟通、繁重的学习压力……他们太需要心的交流和沟通。许多家长 常常忽视了这一点,而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只看重每次考试的分数,却不知道这样做会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 成长。所以,许多的孩子便变得不愿和父母说话。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又怎么不会和父母产生代沟 ,又怎么不会心生隔膜呢?  从这以后,曹女士就开始有意识地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块空间,让它去盛纳孩子的喜怒哀乐。她知道不仅 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孩子,更应该悉心去体味孩子那一颗渴望得到理解的心。  从此,她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密切,代沟这堵墙在她们的身上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人说,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们 都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    父母最担心孩子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成长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理想情操,知识才能基本形 成的一个关键的时期。所以对青春期的教育是非常关键的,这一个时期也是父母最为担心的时期。作为家长应 该在这一时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任务。这时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的,往往会是一生的。  在今天的社会中,女孩一般在12~13岁,男孩14~15岁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是人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成长 阶段。家庭,作为子女社会化的微观环境和第一源泉,在此阶段起着关键作用,父母作为子女社会化的导师和 表率,也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峻的考验。许多父母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显得惶恐不安,一个母亲在家长会上 描述了自己的担心。  自从女儿上了中学,我这颗心好像就全拴在她身上了。初中不仅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又是孩子从儿童转成 少年的“青春期”。当妈妈的责任重大啊。  这位母亲说,她的女儿上初中以后,看着班上女孩子差不多都已经发育,女儿开始着急了,说:“妈妈, 同学都说我看起来像小孩子,我都有点自卑了,我该不会有男性特征吧?妈妈,你看我长喉结没有?“怎么会 呢?女孩的发育有早有迟,一般从十岁开始,这和遗传,饮食,和锻炼都有关系的!  那妈妈你以后给我加强营养吧?  好!妈妈以后每天的两杯奶要照常喝,牛肉,芹菜,胡萝卜,你要多,这些都是你平时不怎么爱吃,但是 对身体发育是特别好的。然后,我女儿又问我:“妈妈,你什么时候开始发育的?”我说,“小学吧”!那我 为什么没有遗传你哦?  我说,“妈妈看过一篇报道,有专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一方面妈妈对女孩的影响大,但是和爸爸关系的 好坏也影响到女孩的青春期发育,妈妈小时候你爷爷经常在外对妈妈的爱护的少,所以妈妈发育的就早些,你 和你爸爸关系这么好,肯定发育晚点了,要不妈妈哪天带你去看看医生,听听医生怎么说?”  女儿听后高兴地说:“好啊!”  我想,女儿对于身体的关注说明这个时代在进步,想想我们小时候,这种青春期的教育和知识实在太少, 也羞于问父母,对于青春期的保健知识基本没有,给自己留下许多遗憾。  带女儿看过医生,医生说没有什么问题,在现在孩子都早熟的年代,发育晚点有好处,因为开始发育后身 体的长高就会变慢,会影响将来孩子的身高。  听过医生的讲解后,女儿的心总算放下来,每天吃得饱饱的,睡觉前也坚持做几分钟扩胸运动,还经常和 我一起洗澡,问这问那……  一位独生女儿的中年母亲来信说:“女儿有些‘早熟’,十二三岁开始表现出‘怪异’:她一反昔日天真 活泼的常态,突然变得多愁善感。放学回来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关起门来读爱情小说、抄诗或写日记;她对 异性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和好奇心,墙上贴了许多男演员的照片;她的书桌抽屉上了锁,在家与同学聊天总要关 门,生怕父母听见;她十分注重衣着打份,事事都要自作主张……”她试图帮助女儿恢复常态,但父母的担忧 、过问和批评,反使女儿对他们越来越疏远。这位母亲反映的,决非个别情况。  对青春期少男少女来说,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性”的困惑。由于体内性激素的急剧增长,孩子们感受到 强烈的性压力,此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冲动、性表现,并非“怪异”。但此时又确实特别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 助,以便顺利度过“危险期”。  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的兴趣,父母更要科学地对待,正确引导。尤其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有着恋慕异性 的倾向和接近异性的行为。因为孩子们此时的两性交往,有着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首先,这是他们真正接触异性世界的开始,通过了解同龄异性的各种特征,增长对异性的认知,为他们今 后更加现实,更加胸有成竹地选择终身伴侣进行心理准备。可以设想,一个从未与异性有过交往的年轻人,到 了20岁才突然为婚姻而去接触一个异性,是既不自然,又很危险的。  第二,少男少女,在一种自然、宽松的环境中与异性进行集体交往,是性表达的相宜条件,也是宣泄“性 积郁”的最佳途径。家长和老师都应有意识地为青春期少男少女课余的集体活动提供或创造条件。  第三,男女孩子通过接触异性去发现和认识自身的价值,逐渐形成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这对他们以后脚 踏实地地成家立业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现在城市家庭中的子女很少,家长又忙,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同龄人中寻求文化娱乐、心理交流的 “伙伴”,是对现代小家庭“功能缺失”的一种补偿。在这方面,异性孩子的交往对于他们今后的人际关系发 展更具有建设性。由此可以说,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交往,不仅是不能避免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应当受到鼓 励。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这种交往视为“搞对象”,横加干涉或制止,周围的人也在那里“乱点鸳鸯” ,贫嘴多舌,那就不仅不能正确地帮助孩子把握人生,而且很可能将孩子推上迷途。  须知,禁忌只能助长饥渴感,压抑必然加剧好奇心。青春期的孩子们误入歧途,往往正是在家长和其他成 年人的压力下发生的。当然,在少男少女接触中,家长决不能放弃正确引导。对孩子的性教育,最好是由同性 家长承担,晓之心理,动之以情,向他们传授科学的性知识、健康的性道德,启发他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责任 感。    孩子大了,就会有情愫的产生(1)    孩子进入青春期,就会对异性发生浓厚的兴趣,喜欢与同龄异性交往。有些父母害怕孩子早恋,处处小心 设防,除了喋喋不休地说教,还会对孩子在各方面实施严格的监督,如不许孩子单独出门,不许孩子看言情小 说、看有性镜头的电视、电影,偶尔有异性同学来家就会大惊小怪、疑窦顿生。在这些父母看来,只要孩子得 不到性方面的情报,就不懂得性方面的事,也就不会出现相关的问题。其实不然,青春期的性萌动是生理性的 ,是无法封锁的。外界的干扰、压抑只能增添孩子内心的好奇和欲望,甚至造成心理混乱、恐惧,而情绪的极 度混乱正是造成性问题的最危险根源。  青春期产生爱情的微妙的感觉是很正常的,但是以青春期的年龄和实力,是否有能力来掌控这种犹如脱缰 野马的强烈感情呢?回答是:不能。大部分的人不能。而且有些人还在事情过去很长时间后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 拔。  处于青春期的夏林有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第一次因为父亲的粗暴干涉而中途夭折。“粗暴”两个字 好像一点也不过分,因为这位父亲把这个女孩“暴打”了一顿。这样的教育自然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果不 其然,不久这个女孩子就结识了另一位男友,而这一次的感情更强烈。  由于年龄和心理的不成熟,她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要把自己的爱维持在哪个层次,甚至在发生性行为以后 ,她也不清楚自己是否应该做这件事,只清楚自己是爱这个男朋友的。环境的诱导使她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欲 望。性行为使他们的爱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失去了高贵的意义,使双方都陷入到一种手足无措的境况当中去。  和夏林的情感发展有点类似的是,我一个朋友的女儿才刚刚初三毕业,却已陷入早恋不能自拔,父母苦口 婆心劝其不要过早涉入感情,女儿对此却充耳不闻。  最初她也没察觉出什么来,可是自从中考结束后,她的女儿几乎天天往外跑,而且一出去就是大半天,回 来后问她去哪里了,也是支支吾吾的说不出个所以然。直到有一天她无意间看到女儿手机上的短信后才明白, 女儿正在“谈恋爱”。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女儿在早恋,为了把女儿引上正路,从知道女儿在早恋的那天 起,她就很委婉地给女儿讲述感情和生活的道理,没想到她说的这些女儿根本就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  有时候看到她那种神情,真想好好训斥一下她,但是又害怕这样一来会激怒孩子,刺激女儿去做一些傻事 ;不说吧,担心她误入歧途而受到伤害。朋友说,“为了这个孩子,我和她爸没少动心思,也曾想让她去上个 培训班,以分散注意力,可是女儿对这些根本就不感兴趣,一天不是上网就是打电话,要是出去了,没有四五 个小时是回不来的。真是拿她没办法了,总不能看着她就这么一够及时加以引导,相信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于是,我对她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变化,很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作为父母要 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多方面进行引导,加强教育,千万不能失去理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带孩子出去 散散心,用其他的方式转移孩子的精力,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对感情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家长能够及时加以引 导,相信就可以解决问题。  对于父母来说,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早恋形成的原因和特点。青少年早恋行为有以下几个特 点:第一,旨意朦胧:他们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仅仅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第二,内心矛盾: 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悦和恐惧并存。第三,变化无常: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 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第四,选择差异: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 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俨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 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有的则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 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子喜欢比较成熟的男性。男孩子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子,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 气。  从生理方面看,青少年早恋的背后隐藏着人类原始的生育本能。当前人类的性成熟和实际可能生育后代之 间,出现了时间上的明显差距。表现为性成熟早,生育活动晚。我们必须正视性成熟和性本能冲动在青少年心 理和行为上产生影响的事实,清醒地认识早恋的实质。  从心理方面看,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生理的变化,性心理也必然发生复杂的变化。青春期正是十 三四岁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人生经历了“第二次诞生”,心理接受了第二次“断乳”。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生 理的萌发与逐渐成熟,引起了性心理的变化。对两性关系感到神秘、敏感、奇妙。情绪情感变得热烈而又脆弱 ,再加上分析判断能力欠缺,自我克制能力不强。因此,有些青少年学生易受社会上某些不良影响的侵袭和不 良意识的诱惑。有的学生看了有关异性生理的书刊,由此浮想联翩;有的男生为博得女生好感,热衷于扮演“ 保护人”角色,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有的女生随着令人羞涩的初潮来临,在经过一段惊喜、害羞、彷徨 的心理过程之后,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交友渴望。    孩子大了,就会有情愫的产生(2)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到孩子由于进入青春期,不但产生了青春期的新奇感,他们开始注意异性,亲近异性, 容易产生爱慕和追求的情感,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如果这个时期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产生早恋现 象就不足为奇。  作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孩子建立一个温暖、愉快、轻松的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 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父母、老师要信任孩子,理解珍惜孩子的情感,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自 由,更不要把孩子与异性朋友的正常交往指责为早恋或不轨行为。这个时期最关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 树立坚定的信心,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充实孩子的生活,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    不要对孩子的心事妄加揣测(1)    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友情需要。青春期建立的友情也是值得人一生珍爱的。在这个阶段,无论是男生 还是女生,都会感到友谊是人们相互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大家往往选择志趣、爱好相投的人做朋友,把真 诚、坦白、亲密作为友谊的宗旨,许多内心的问题与困惑更愿意与朋友分享和共同分担。这种友谊可以发生在 同性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异性之间。  然而,在目前,无论是孩子自身,还是同学,往往把异性间真挚的友情与两性间的情爱互相混淆,老师和 家长在发现两个异性孩子交往过频,有时也会非常紧张,以为孩子是在早恋而加以不恰当地干涉。孩子呢?本 来彼此无猜,可经同学或师长这么一说,有时反而茫然起来。所以,在异性交往的问题上,一方面需要家长和 老师都能注意正确理解和及时引导,另一方面要求孩子自己加以重视,正确把握好自己的情感。  异性交往,意味着学会对异性的尊重和爱护,意味着对异性的责任和义务。正如不能因为可能发生车祸而 不让汽车上路,也不能因为可能出现空难而禁止飞机上天。作为家长,不能总向孩子灌输异性交往的“害处” ,要公正地承认异性交往的益处和“异性间互补”的不可替代性。这样才具备与孩子谈论异性交往问题的前提 ,也才谈得上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孩子交往时男女同学都要学会尊重对方,包括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 的的意愿,不可向对方提出无理要求,强迫对方服从你的意志,注意不要随意干扰别人的生活和学习。对于孩 子们之间的正常交往,父母应该给予支持,不要随意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比如我校初中部的一个同学就曾 在他的作文中谈到被母亲误解的苦恼。  亲爱的妈妈:  我本不愿提起这件事,可实在是憋在心里不舒服。  前几天我过生日,好朋友XX送了我一个笔记本,您看过后对我说:“等她过生日时你也送她一个吧!”“ 不用了,跟她用不着这些客套,我和她挺好的。”我不经意地答道。“看来老师说的不是没有根据呀!”您不 冷不热地甩出这么一句话。我当时的心情简直可以说是“震惊”!我真没想到您会用这种方式说出这样的话!  您自从上次和老师见面以后,总是和我谈起这方面的事。在这之前您对我处理男女同学间关系的能力一直 是很放心的,我真搞不懂为什么这次您会如此怀疑我。  没错,我经常和她通电话,在家我也经常提起她,可这又能说明什么?如果因为上次期末我和她的成绩都 有退步,那我只能说您太多疑了,那确实是巧合!  记得上初一时,我所认识的一个女生给我寄了一封委婉的信和一张她的照片,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您对 我说:“这件事你自己处理吧,妈妈相信你。”那时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幸福,一种满足感和被信任感。  可为什么我能在初一的时候得到这种信任,现在却失去了它?难道是因为我长大了,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成 人世界的缘故?或是“险情”更大了?  没错,我们现在是不懂什么叫爱情,可我们绝对可以分辨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我们也有足够的自制 力控制自己!因为我们虽未成人,却已长大!  另外,我还想说明一点。正因为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这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所以我们的判断能力也 越来越强,而并不是像您想象的那样随波逐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虽不及成人 ,但以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文化基础和阅历,我敢说,我们现在的判断能力和自制能力比我们上一辈人在这个年 龄时要强得多!  妈妈,我希望还能得到您的信任,而且也应该得到,请相信我!  和这个男孩有着同样苦恼的是有一位高一女孩,她因喜欢和男孩玩,被老师称为“坏女孩”,老师说她“ 勾引”男生。  她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和男孩交往。她说:“我性格比较外向,向来大大咧咧的。我觉得男孩子的心眼少 ,办事爽快果断,他们的许多优点令我钦佩,跟他们在一块儿,感到很愉快。我们的交往仅限于在学习上互相 探讨,课外一块儿打球,有时大家去看看电影什么的。我们从没有往恋爱上想过,我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玷污 我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学校里相处的不是男生就是女生,跟谁玩不是一样的吗?我到底犯了什么错?”  还有一位初三的女生,在两次上学的路上,被一个男孩子拦住强行搜包抢钱,她怕将此事告诉母亲,引起 她的担心。就告诉班里的同学,经过大家商量,决定让一个身材高大的男生每天和她一块儿上学。谁知某一天 被其母亲发现了,母亲不动声色,暗暗观察了几天,认为女儿瞒着她在谈恋爱,不但把她痛骂一通,还找到班 主任老师,要了解那个男孩子的情况,最后闹得满城风雨。女孩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住到姥姥家,很久都不愿 与母亲和解。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应当理智地分析,男女孩子间的交往和接触,都是十分正常的。然而,由于长期以来 “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使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异性交往过分敏感和警惕,由此使两代人之间发生冲突 ,甚至发生悲剧。须知,同异性的接触和交往,不但是青春期孩子的愿望,也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必修的一课 。通过彼此的交往,他们可以了解异性,学习对方的优点。    不要对孩子的心事妄加揣测(2)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异性交往,不可动不动就扣上早恋的帽子。恋爱是为婚姻作准备的,带有很明确的结 合目的。而少男少女之间大多是玩伴的关系,最多双方有好感或是相互喜欢而已。如果男女生之间接触过于频 繁,家长和老师可以提醒他们,不要因为这种接触影响学习。如果孩子只单独和某个异性接触,也可以提醒他 们不要错过和众多异性接触的机会,因为群体的交往不但有很多乐趣,还可以学习多个异性身上的优点。如果 一味指责孩子,阻止孩子同异性交往,很可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本来不是那么回事,也故意做出那样的事 来,结果事态的发展与父母的初衷刚好相反,这样的教训并不罕见。  另外,由于受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家长制的影响,许多家庭里缺乏民主气氛,家长有权对孩子指手划脚。 而如今的孩子尽管思想不成熟,却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他们的意见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就很容易和父母产生 对立情绪,产生所谓“代沟”,孩子们心里的话也不愿意同父母说。  所以,父母就会觉得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同自己的距离突然一下子拉大了,很难同他们交流和沟通。为 了了解孩子,有的家长就要靠偷看孩子的日记、信件或偷听孩子的电话来窥探孩子的内心及行为动态,从而使 孩子更增反感,进一步加深孩子和家长的矛盾。其实了解孩子最重要的是以尊重孩子为前提,没有得到尊重的 孩子,很难学会尊重别人。在交友问题上,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建议怎样处理更好,以 平等的态度和他们讨论问题。  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位家长的教育方法:他有个读高一的男孩,一次回家向父母宣布,他有了女朋友。他 的父母说:“好哇!你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朋友,我们非常愿意结识她,欢迎她来咱家作客。”男孩子果然带女 朋友来家了。父母对男孩说:“我们非常希望你结交更多的男女朋友,这能培养你的交往能力,也说明你的人 缘不错。”为了给他创造交往机会,他们鼓励儿子和同伴一起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孩子生日的时候,让孩子 邀请一伙朋友来家,大家高高兴兴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在休息日,他们尽量抽时间和儿子一块儿玩,那位 男孩在浓浓的亲情和友谊之中,逐渐淡化了对那位女孩子的感情。然后,父母又以自己的经历和切身体会,向 男孩说明在同女孩的交往中,怎样保持适度,怎样尊重对方,怎样才是负责任的行为。由于得到父母的指教, 这位男孩的成长非常顺利。  总之,两性交往几乎贯穿于人的一生。从青春期两性的友谊开始,到成人期的恋爱择偶,到成熟期结为夫 妻,到白头偕老走向人生的终点。异性交往是人生重要的生活内容。对少男少女的交往,如何理解而不封杀, 支持而不放纵,这是需要我们大家认真思考和不断探讨的问题。    强行封锁,无法切割萌芽的情感    青春期异性交往有许多益处,家长应支持。而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应是提醒孩子学会自律。遵守交通规则 可避免车祸;遵循异性交往的规则,则能够避免各种烦恼、危机、犯罪等,使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反之如果 家长队孩子的感情处理不当,可能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致使事态恶化。  有一个名叫丽丽的高中女生,读高一时她对班上某男生非常欣赏,但是从来没有说过,也没有表现出来, 只是偷偷地把这份欣赏写在了自己的日记里,高一一年相安无事。没想到高二刚开学后的一天,父母偷看了她 的日记,找到了学校,她的老师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其进行一番批评。这次批评使同学们都知道了这件事, 而那个男同学其实也从高一起就比较欣赏她,于是在逆反的心理的作用以及舆论的推动下,丽丽没有想到的结 果发生了,她真的“早恋”了。  后来在丽丽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其实我们也具有约束能力,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总是喜欢对一 些事情大惊小怪,只要看到男女同学在一起,就会怀疑是不是早恋了,好像所有的学生都不值得信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从少年的懵懂无知,到青少年的情窦初开,到青年的恋爱婚姻,这都是一种发展,是 一种认知的改变,是一种心理的成熟。“早恋”的发生实际上是青少年生理与心理成熟的标志,是对性意识的 明晰和体验的结果,是个体发展的一种现象。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性意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知期,即对两性之间的关系一无所知的时期 ;第二阶段为朦胧期,两性交往发生变化,开始对异性有些朦胧的好感;第三阶段是敏感期,主要指中学阶段 的学生能够明晰地感觉到对异性的好感,愿意和异性相处,并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感受,产生一些微妙的行为 变化。“青春期恋情”即发生于这个时期。第四阶段是在经济及生活独立之后的恋爱婚姻阶段。中学生正处于 性敏感期,渴望与异性的交往,并通过与异性的交往达到智力与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互补。因此,男女学生的吸 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青春期恋情”对学生来讲,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都是一种心理体验与发展 。  因此,“青春期恋情”的存在有它的必然性和心理基础,这一点我们需要首先清楚,才能进一步做好引导 工作。  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或只重视孩子的学习,不注重和孩子进行沟通,父母不能成为孩子的感情归宿,孩子 心里的话无法给父母讲,就有可能找别人说,部分女孩子就会找男孩子。所以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聊天,增进彼 此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脉搏,发现问题及早疏导,及早解决。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存在早 恋问题,切忌训斥、压制,或强行封锁,而应多加疏导,否则,不但无法切割萌芽的情感,反而会伤害孩子纯 洁的心灵,造成逆反心理。  某校一个高二学生,为喜欢一个女孩子苦苦挣扎,十分自责又摆脱不了思念,知道自己应该读书,有能力 考上大学,又不能控制自己,想求得帮助,教师却在全班不点名地挖苦了他,他更不敢告诉父母。后来家长听 到风声才知道儿子的事。家长充分肯定儿子恋情的合理性和纯洁性,要儿子“毫无惭愧”地评价自己并相信他 能处理好立业与恋情的主次,孩子抱着家长失声痛哭:“老师挖苦我,说我没出息,我想看有关的书得到力量 ,可是不行,要知道你们这样看待,我早就告诉你们了。”家长帮助孩子克服了最艰难的矛盾冲突和挣扎,孩 子丢掉了沉重的自责和羞耻,学习突飞猛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他事后说:“我的父 母是最好的父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在孩子遇到困惑时,表示非常的理解,并耐心地疏导,比简单的 训斥、压制,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进入青春期渴望与异性交往,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这种心理需要,反而要打个 问号了。再说,异性交往并非必然陷入恋情,更可能是同学、师生、朋友、合作伙伴等多种人际关系。学会与 异性和睦相处,是对未来婚姻家庭的准备,也是对未来事业发展和社会人际关系适应的必要准备。让我们为提 高对孩子的交往教育能力,为孩子创造幸福的未来而共同努力吧!    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心中的情愫    孩子对异性产生爱慕,是让许多的家长头痛的事情。许多的家长为了防范这个“洪水猛兽”偷看孩子日记 ,监督孩子电话,甚至送孩子上学。种种招数都用上了。  其实,对异性感兴趣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现象,和孩子的品质完全没有关系。家长只要加以耐心的引导, 孩子的这种青涩的感情才不会被染上污秽。  有一位母亲讲授过她的经验:  有一次她帮女儿收拾桌子的时候,发现了一张写满了一个人名字的纸,那是一个男孩的名字。她忽然意识 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已经有十六岁了,该和女儿谈一些事情了。  晚上,等女儿做完作业,她走到女儿的房间,和女儿随便地聊了起来。聊到最后才说起自己十六岁的时候 ,她神秘地问女儿想不想了解妈妈的秘密。女儿当然想。于是她把自己以前的日记给女儿看,那里面记载着她 自己十六岁时对异性蒙蒙胧胧的好感和好奇。  第二天,女儿把日记还给妈妈,迟疑了一会儿说:妈妈,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这几天我老是想着我们班 里的一个男孩子,本来我以为是我自己出了问题,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很怕你们知道。可是现在我发现妈妈也 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说我是正常的了?  她激动地说:那是当然的,孩子。这种感觉是很美好的,一点都不丑陋。好感和爱情是两码事,这个年龄 很容易将它们混淆,你不要把它放在心里,这样对心情不好,而且会加深心中的误会。你试着和那个男孩子多 交往交往,也许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一切都很普通。  后来,她就鼓励女儿把那个男孩以及其他同学请到家里玩,有时候,还让他们自己出去玩。最终女儿对她 说:妈妈,我发现,我们其实只是很好的朋友。  近年来,对于青春期的情感问题,正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调查表明,中学生早恋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向, 如果对策有误,治理不当,就不能遏止继续蔓延之势。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内受性萌动的刺激,外受社会风尚的影响,喜欢交友,重视友谊,男女同学喜欢在一 起踏青、划船、过生日、度假,渴望交上知心朋友,可以互相倾吐内心的烦恼,取得真诚的理解,寻找心灵的 慰藉,共同探讨人生的奥秘,切磋学习中的疑难。男女同学之间的这种正常交往是一种纯洁的友谊,只要加以 正确的引导,对年轻人心理的稳定和人格的完善有着一种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这种可贵的友谊应该小心爱护 ,大力倡导。如果把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视为“不轨行为”,如果一看到男女同学单独呆在一起,或接触 频繁一些,就住“谈情说爱”方面联想,只能激起孩子极大的反感。  另外对于已经“早恋”的孩子,也绝对不能加以歧视,要理解尊重他们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赢得他们 的信任,以关怀爱护的态度亲近他们、帮助他们。没有这种“教育爱”作为纽带,心灵就无法沟通,本已闭得 紧紧的学生的心扉将封锁得更加严密。在学校,有的师长视孩子早恋为“大逆不道”,一旦发现哪个孩子有早 恋行为就采取“紧急措施”,如公开点名批评或虽不点名实有所指的暗示批评,勒令检查扣压信件,限期断交 ,等等,甚至动辄斥之为“作风不正派”、“思想品质不好”,或用讥讽挖苦的语言当众羞辱学生,或向家长 告状,借家长之手严加管教。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办法,极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正陷入早恋迷途的学生 感到压抑和苦闷,可能促使个别认识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为“殉情”而轻生,为“私奔”而出走,更 多的学生则出于逆反心理,越是反对,态度越坚决,越是禁止,谈得越热火。  如果确认孩子是在早恋,一般不要急于去处理,而先要冷静地进行一番分析,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考虑 教育帮助的方案,尊重孩子的隐私,严格保守秘密。可以个别谈心,也可能在符合孩子本人意愿的前提下通过 日记、书信等说“悄悄话”。及时和学校取得联系是必要的,目的在于说服老师教育孩子时不斥责、不辱骂, 使家长和孩子之间心地相融,信任谅解。    促使孩子进行情感转移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旦堕入情网,往往难以克制自己情感的冲动,一旦彼此表达了爱慕之情,便立即亲密 地交往起来,常因恋爱占去不少学习时间,分散精力,而严重影响学习和进步。他们中的大多数对集体活动开 始冷淡,和同学的关系渐渐疏远。加上舆论的压力和家长、老师的反对,往往使早恋者有一种负疚感,思想上 背上包袱,矛盾重重,忧心忡忡。这种情况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心理上的障碍。  孩子的早恋往往是情感强烈,认识模糊。相爱的原因往往极其简单,没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比如有的是受 对异性的好奇心、神秘感的驱使;有的是以貌取人,为对方的外表风度所吸引;有的是羡慕对方的知识和才能 ;有的是由于偶然的巧遇对对方产生好感,等等。他们没有认识到思想感情的一致是真正爱情的基础,观念、 信念、情操是否一致是决定爱情能否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青春期的孩子思想未定型,他们不可能对这些复杂 的因素有科学、深刻的思考,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和对方在这些方面是否真正一致。他们的早恋好比驶入大 海的没有罗盘、没有舵的航船,随时隐伏着触礁沉没的危险。所以,早恋的孩子,不仅成功率极低,而且意志 薄弱者还可能铸成贻害终身的罪错。  青春期是打基础的时期,将来从事何种事业还没有定向,对每个孩子来说,今后的生活道路还很长,各人 将来将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地方工作,都是难以预测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变迁,各人的思想感 情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个时期的山盟海誓往往经不起现实生活的严峻考验,这样的早恋十有八九不能结出爱情 的甜果,而只能酿成生活的苦酒。  由于一方面害怕学校、家长知道后带来责骂,另一方面来自学习上的压力,使孩子在面对“早恋”时往往 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压抑。当然大多数的孩子在感到压抑时从未想到过自杀。但是凡有这种倾向的孩子通常会在 行为和情绪上流露出来。比如:生命没意义、或者死亡,家长老师们不能不对这些引起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 即使没有到自杀那么令人心碎,但其危害性也不可忽视。长期的压抑,无论是否强烈,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 巨大的伤害。  某报纸上曾登出了一个高中女生的公开信,她在信中坦露了自己的内心,有她作为一个花季少女的快乐和喜 悦,得到的异性关注,和自己对于优秀男生的暗恋爱慕。但更多的是她对教师、对家长的心里话,她的苦闷、 烦恼和抑郁。在文章的最后,这个女生发出了她的心声:我不想做个坏女孩!  所以,对于确实在早恋中的孩子父母,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还应该考虑到孩子的苦闷。要引导他们转移 注意,升华情感。想方设法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恋情”转移到学习、生活中,将被压抑的激情转移到集体活动 中,使他们的情感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可以建议孩子将感情暂时冷冻,鼓励孩子集中精力刻苦学习,等到各方 面条件成熟时再“解冻”。不要错过最宝贵的学习时间;随时关注,以防意外。对于已经陷入情感漩涡的孩子 要多留心,随时提供帮助。对儿子要讲承担责任;对女儿要讲自我保护,讲自尊、自爱。以朋友的身份,以成 年人的身份,提供尽可能的帮助,防止意外的发生。  学校应为男女同学安排共同学习、共同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使孩子们参加这些有益的集体活动, 这样不仅有益于完善每个同学的人格特征,同时也能使那些产生冲动的同学,进一步实现性心理的满足和性冲 动的释放。  举个例子说,比如男女同学一起挖坑植树。男生力气大些,抡镐刨坑,女生力气小些,挥锹铲土。在这样 的劳动协作中,男生所表现出来的强壮有力,会使女生感到羡慕、男生感到自豪;同样,女生所表现出来的细 致周到,会使男生感到宽慰、女生感到满足。男生的个性与女生的个性都在相互对比中得到了更明显的展示。 这种对比明显的展示,使双方都产生了十分快乐的情绪,这种快乐情绪也会使双方产生了性心理的满足和性冲 动的化解。  再比如,在男女同学的集体活动中,某个同学在某一方面的才能特别出众,会引起大家特别是异性同学的 注目或称赞。这时,这个被众多异性称赞的人所感到的情绪快乐,无论在强度上还是持久上,都要比“卿卿我 我”所获得的性心理感受宽广得多,强烈得多,也持久得多。  帮孩子进行情感转移,可以使孩子渐渐走出封闭的内心世界,通过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加与异性的正常 交往,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求异心理。    给孩子提供性教育的机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已经认识到人的培养是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树木在春 天焕发出蓬勃生机,人在青春期生理上成熟,走向社会。青春期教育对人一生的成就有极重要的影响。孩子是 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重视对孩子进行青春发育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 的前途,民族的兴衰。  青春期的孩子性器官逐渐发育成熟,出现男性或女性的特征(称为第二性征,即外观上的各种特征),生理 和心理发生急剧的变化。其变化之快、幅度之大,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测的。有些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暴风骤 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有许多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好奇心往往促使他们迫切地寻找 答案。  随着男性、女性的特征逐渐明显的同时,他们在心理上也逐渐发生急剧的变化。从小学高年级时男女生之 间容易出现的那种疏远情绪,开始转变为对异性发生兴趣和好奇,也喜欢引起异性对自己的注意。这样就很自 然地出现男女之间接触增多,相互或单方面地表示亲热倾慕,出现写纸条、说悄悄话等情况。这实际只不过是 他们性朦胧期的一种纯洁的对异性的向往。在这个时期他们生理上迅速发育、接近成人的特点,与心理上的幼 稚、不成熟,情绪上的敏感不稳定,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的状况。他们在这个时期十分需要家长、教师的帮 助,以解决上述的不协调或矛盾,帮助他们用理智来支配或指导感情。  然而有许多的父母却认为孩子大了,男女间的问题他们自然而然会知道,不需要教育。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青春期孩子渴望知道有关性的知识,并且有一定的性要求。但孩子并不完全理解对性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如不给予积极的帮助,孩子就会自去“访师”,有可能被引到错误的路上去。曾经有一个男孩这样描述他接受 性教育的途径。  从小到大,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给我谈论过一点有关性方面的话题,这方面的知识全是我自己通过其他渠道 知道的。  我对于性的最早记忆,可以追溯到五岁左右,那时我便已经有了男孩女孩不一样的意识,进入青春期后, 我开始真正关心这方面的问题来。初中时上生理卫生课,老师总是让大家自习,于是,课本里的内容成为许多 同学谈笑的资料。那里面讲授的东西让我对男女生理有了粗浅的认识,但却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在这方面的好奇 ,所以当时我对于外界的各种媒体非常敏感,经常留意上面和性有关的信息。  一次我无意间在夜间听收音机时发现了一个叫《夜激情》的节目,这个节目是一个有关感情和性的节目, 很多人向主持人询问自己的一些困惑和难题,主持人会专门解答。那些平时被大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都很大方 地拿出来讨论。我通过他们的一问一答获得了许多知识,同时还让自己曾经困惑和苦恼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例 如,我曾经对自己的手淫有很大的心理负担,以至于我一度将自己视力的退化、学习成绩不理想,都归于自己 的手淫“恶习”。后来我才知道,手淫其真正的害处是对于手淫有害的担心。自从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的 心理状态真正放松了。高中以后,性方面的知识已经比较完备,所以对待性的心态也平和多了。  我认为目前在学校开展的青春期性教育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用处并不大,一个是内容并不太合适,里面教的 我们已经懂了,想知道的又不会教。而且,一大帮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坐在一起上这种课也很不好意思,不如自 己下来独自去探询。但是我认为学校提供的一对一的青春期心理咨询应该很有用处,虽然我没有咨询过,但据 说我们学校的心理咨询热线还比较热。这说明学生们需要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青春期辅导。  不少医学专家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地青春期发育提前,不过这一提前主要是身体上的。由于现在的生活 水平极大地改善,青春期的变化在一些少年身上很早就出现了。另一方面,他们的心智成长却没有跟上来,以 至于无法把握这些变化,于是出现不少问题。  总之,家长应积极主动地利用和创造教育机会,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能因为青春期性教育的种种困难, 就放弃自己教育的责任。    怎样和孩子谈性情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巨大变化,也有许多的家长意识到该做些什么,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让他们迟迟 无法做出行动,直到有一天孩子发出“危险”的信号,才惶恐不知所措。一位母亲在对孩子的青春期教育中曾 向我透露:  虽然我和丈夫都认为我们自己不是保守型的家长,但是真正面临儿子青春期教育的问题时,我们还是觉得 很难直接向他开口。正在我们犹豫着用什么方式对他做青春期性教育的时候,儿子的青春期已经悄然而至了。  于是我和老公就一直在暗暗观察儿子青春期的其他征兆,比如有没有遗精这个问题。老公几次摩拳擦掌要 去给儿子讲这个问题都没能出口,我们才发现我们自身还是有很多局限,或许中国的家长都不会逃出这个窠臼 。同时我们开始变得神经兮兮起来。比如有一次回家叫门,儿子半天不开,好像在急着关电脑,我们就很怕他 是不是在看色情网页。还有一次出去旅游坐大巴,上面的电视放着一部有男女亲昵镜头的香港电影,在这种我 们无法控制的场景中,我俩只能紧张地瞟着儿子的面部表情,害怕他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虽然在青春期教育方面我们有些不知所措,但还是很骄傲,因为最近我们很好地处理了一件事情。儿子进 初中才两个月,一天我们就接到他们班上一个女生家长打来的电话。那个家长说,儿子给她女儿递了一张条子 ,说喜欢她女儿。我们这才发现,怪不得儿子这几天神情怪怪、心神不宁,原来他知道这件事快要传到我们耳 朵里来了,而且以为我们一定会臭骂他一顿。  儿子急忙表白他递这张条子没有别的意思,仅仅是因为和那个女同学很谈得来。我们告诉他,一个人有男 的好朋友或者女的好朋友都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接受你有这个好朋友。但是要交往就好好交往,递条子这种 方式显得很低级,容易被班上的同学起哄,被家长老师误会,往往会将事情搞变形。  儿子于是请求我们给那个女孩子的母亲打个电话解释一下,我们就当着他的面给对方打了电话。至此,儿 子的整个状态放松了下来,有时他会当着我们的面和那个女孩子通电话。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用粗暴的方式解 决,他和那个女孩子的交往一定会转入地下,而且反而会不正常起来。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通过这件事,儿子对我们产生了很强的信任感。以后再有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的话他总 是会听,或许这是一个对他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开始。  由于青春期孩子在心理上还很不成熟,所以他们自己也把“我和你好”、“我们俩好”等当作恋爱。某中 学一个班有42名同学,被认为有12对早恋,事实上大多只是“我和你好”的关系,而且有几对只是由于比较接 近,而其他同学因为自己有了朋友,就指定他们也是“一对”。这些情况只能说明孩子们需要帮助,需要家长 、老师引导他们理解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但家长、老师却往往大惊小怪地把这种情谊说成是早恋,不在 思想上开导,反而指责、压制他们的正常交往,甚至用粗暴严厉的态度对待他们,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反感,出 现不良后果。家长、教师的动机当然是为了孩子们好,但是却因缺少对青春期特点的了解,和与异性接触便是 “不学好”的旧观念的影响,未能给予正确指导。如果在这个时期帮助他们懂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特别是两 性关系上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帮助他们锻炼意志、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的旺盛精力就可以被引导到有助于 他们智力开发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方面来。  青春期性教育是家长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所谓正确性,首先要体现为内容的正确性。家长要向孩子传授 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这样就可以提高孩子对大众传媒中各种性观念的辨别能力,增强其对不 良性观念的免疫力。这比单纯禁止孩子接触性信息的做法要积极、有效得多。  对于正确性的第二个表现,则主要体现在方法上。由于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闭锁性”的特点,影响了父 母对子女生理与心理状态的深入了解,也造成一些方法运用的困难。这时父母不可急躁,采用强行逼问或偷看 日记等方法,而应在主动改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采用一些“迂回战术”。一方面,父母可利用自己正确的一 言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给孩子以良好的、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父母要仔细观察子女的一举一动,主动 找孩子聊天,以把握孩子的心理状况。如果发现子女出现了某些问题需要加以引导而又不便直接谈话的时候, 父母可向孩子推荐某些性知识和性教育的书籍,或引导孩子观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剧等,有意识地就一些问题 发表自己的意见。总之,家庭在青春期的性教育中有独特的优势,我们没必要一定要郑重其事告诉孩子一些死 板的知识,只要在生活中多给孩子提供了解正确信息的渠道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全文完)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