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别跟孩子过不去

作者:张雅文 字数:51638 更新:2023-10-09 13:37:49

别跟孩子过不去前言    常听许多的父母埋怨,如今的孩子怎么怎么不好管,怎么不懂事。甚至还有父母和孩子在某些问题上达不 成共识,而怒目相对。  作为父母,我们可能都有过这种感触:每当孩子让我们着急的时候,我们总是叹着气想:孩子小的时候多乖 ,长大了怎么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脾气越来越大,和父母说的话越来越少,许多的东西都锁起来……  其实,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很正常的。可 是许多做父母在面对这些变化时,还没有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没有做到主动地和他们接触和沟通,也就不能 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种种变化。  《别跟孩子过不去》是一本关于青春期孩子教育的指导性图书。它从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从生活到 学习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结合了大量实例,希望能给广大家长带来启示与参考。  我们知道,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想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想快快长大,希 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和认可,不想让别人再把自己当成孩子看待。但他们毕竟还不是真正的大人,所以会有一些 冲动、会有一些迷茫、在某些问题上很极端、叛逆,甚至还会发生越轨行为。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能够正确地去引导孩子,在学习态度 和方法上给孩子一定的帮助。如果一味地谴责和批评,只在乎孩子的成绩,不在乎孩子的心情,那么往往会适 得其反。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对自己也越来越没有信心……  勿庸致疑,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希望与寄托。所以,当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迷茫时,我们就应积 极地进行点拨;当他们受到挫折时,我们就应给予贴心的安慰和鼓励。即使,他们不小心走了弯路时,我们也 要尽力把他拉回来。因为,抱怨、放弃和无休止地责备、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这本书力图给家长朋友们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而不是空乏的言论,由于能力有限,不尽如人意的地 方,也希望读者能够给予批评指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真诚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 成长。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些许帮助!  第一辑每个孩子都会有叛逆的心理  叛逆就是反抗,叛逆就是奋争。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他们对万事万物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 己的主见。所以,他们总觉得,长期以来,父母与师长对他们灌输的思想与理念,竟然有许多地方是“不对” 的。于是,他们就滋生了叛逆的心理,希望能得到家人与外界的认可。其实,叛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它不过是孩子渴望独立的信号,是一种希望得到认可的方式。    “叛逆”是渴望独立的信号    “唉,这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没法管了!……”这是许多父母经常发出的感叹 之言。是的,孩子的任性和叛逆是现在许多家长十分头疼的事情。许多家长总是很诧异,为什么孩子在小的时 候吃饱喝足了什么事也没有,孩子越大,满足得越多,孩子要求也越多。到了一定程度,只要稍微不满足孩子 的要求,他们就跟父母对着干,无论怎样教育,都毫无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当孩子从懵懂无知的孩提时代进入青春期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独立意识的增强。孩子的叛逆心理 也并非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故意和父母对着干,也不是孩子越大就越不听话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孩子 的叛逆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渴望独立的信号。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不再对父母的话语“惟言是听”,而是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并能根据自己的经验 做出相应的判断。这时候,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懂得及时沟通,及时了解,仍然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依照自 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就很容易使孩子听不进去,也很容易使孩子滋生逆反 心理。从而使矛盾不断升级,变成和父母对着干了。  前不久,一位在北大中文系当教授的朋友和我聊起了他家的孩子。朋友的孩子今年刚满17岁,正在一所重 点中学读高三。为了使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有一个锦绣的前程,朋友为孩子找来了三位辅导老师,分别对孩 子的“语数外”进行课外辅导。谁知,孩子根本不听话。每当辅导老师登门授课时,他家的孩子对辅导老师爱 理不理的,有时甚至连招呼都不打,就跑到外面上网去了。弄得登门的辅导老师来过几次后,就再也不愿意来 了。眼看高考即将临近了,朋友便来找我和他家的孩子谈心。下面就是我和他家孩子的对话:  “你能理解父母为你请辅导老师的用心吗?”  “这还用说吗?当然理解,只是不想说出来而已!”  “那你为什么对辅导老师,这么冷淡呢?”  “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干嘛还要把我当作小孩子一样呢!”  ……  面对这位孩子的回答,我无言以对。  是的,朋友的孩子已经十七岁了,虽然不是特别的成熟,可他已经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了,如果做家 长的还把他当成一个需要随时呵护的人,那么,孩子肯定受不了。  由朋友家的孩子,再想起我家的女儿。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历史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愿望都不能完成 ,因此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我全心全力地想把她打造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应该说, 我是在把她纳入自己所设计好的轨道。  因此,我为她请了手风琴教师、美术教师,我爱人亲自担任围棋教师。每天要画一幅画,要练习二至三个 小时的手风琴,一个星期和丈夫下三盘棋,这样的安排在我看来合情合理,可是女儿的行为却让我寒心,她马 马虎虎地拉些简单的曲子,一幅画简简单单,潦草了事。  当我提出质疑和批评的时候,她却总会以“老师说要先练习这些简单的打好基础”之类的话来反驳我,女 儿不像男孩子那样和我吵架,可是她的那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却让我不知所措。女儿不再听我的安排 了,我渐渐地感到再也找不回当年的那个乖乖女了,我的女儿已经长大了,她现在有主见,有思想了。已经不 再是一只温顺的小猫,她开始接触世界,而她此时所接受的教育足可以让她能够初步规划出自己的目标,形成 自己的个性,她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因此,当我们的以成人化的理念和要 求与她的想法以及目标相逆时,便会产生碰撞。    别希望孩子百依百顺    孩子听话,百依百顺,对于做父母的来说,自然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可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 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他们急于在万事万物中寻找独立的方式,所以常常会表现出一副和父母格格不入的姿态。 父母说好的,他偏要说差,父母说差的,他偏要说好。  于是,“对抗”就这样发生了!孩子与家长各执一辞,完全不去考虑对方的想法,只想改变别人,不愿改 变自己。久而久之,父母便觉得,这孩子太不听话了,简直没法交流。作为孩子呢?他们也想不通:“我的父 母,为什么这么不理解我呢?”  在家庭生活中,作为父母,你也许不知道,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理却并不成熟 的阶段,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但他们对成人尤其是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总觉得父母“跟自己过不去”,也 因此形成强烈的的逆反心理,心灵的大门朝着同龄人开放,却对成人紧闭。这时候的孩子特别需要心灵关怀, 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知心朋友。  如果在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不理解孩子所处的生理周期,一味要求孩子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便会产生强 大的逆差。一方面,觉得辛辛苦苦苦地把孩子养到这么大,原指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计划茁壮成长,谁知,孩 子一大,所有的计划都只能付诸东流。另一方面,自己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很大,面对孩子常常心急气躁。这 时的自己同样需要关怀,需要理解和谅解,需要知心朋友。  所以,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两个“特殊”时期的两代人,有着共同的要求:理解、尊重和沟通!如果双方 都改变一下自己,情况就不一样了。做父母的,别希望孩子百依百顺,做孩子的,也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许多父母经常抱怨说,我家的孩子,你要他读书,他就要上网;你要他干点家务活,他就要去外面打球; 你如果多说了他几句,他就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烦啊!  许多孩子则经常和他们的同龄人说,我妈太烦了,我想放松一下心情,在网上浏览一下新闻,我妈看见了 ,非说我不好好学习,总是强行将我的电脑关了;我想去外面和朋友打打球,可我妈非得要让我把家里收拾好 了才能走。  你看,同样的二件事,站在二个不同的角度,反应出来的心态却迥然各异。如果只听一家之言,他们所说 的,都有他们的道理。但是,当你仔细地综合了双方的话语后,我们便会发现,这里面缺乏的就是沟通与理解 。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进步,不少家长提高了对孩子的期望值,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工作之余拿 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教育事业,这都是很可喜的现象,是一种进步。但是教育思想的滞后又使得家长们面 对孩子们的反叛与不屑感到束手无策或力不从心,而且越是那些执着地力图改变孩子的家长挫折感、失败感越 强。因为在这些家长的潜意识中,自己总是对的,孩子总是错的;自己处处都是在为孩子着想,孩子却完全不 懂父母的心。有的妈妈就很明确地说:“我不断地唠叨着他还不听呢,如果不说,这孩子不定成什么样呢!” 而孩子却一点都不领情。  我有一个外甥,今年刚考上高中,前几天给我打电话,我嘱咐他:“上高中了,长大了,不要再让妈妈操 心了,学习一定要自觉……”我话音未落,他抢着插了一句:“其实我妈她全是瞎操心,我根本不想听。”在 孩子看来家长是在做无用功。刚开学上高一的思想品德课,说到成长的烦恼,没料到每个班都有多于三分之二 的同学表示现在就有烦恼,而烦恼的内容基本上都集中在“家长唠叨”和“上中学不让看电视和玩电脑了”两 个方面。可怕的是这才刚上高一,刚满15岁的孩子,就已经在拒绝家长的教育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青春 期的到来,孩子烦,家长怒,弄不好就两败俱伤。  所以,与其跟孩子过不去,还不如好好地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千万不要试图着用自己的理念,用自己 的想法去改变对方。尽管孩子们有许多超前的行为让大人们看不惯、想不通、接受不了,但它们毕竟是一种带 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潮流,堵不住、压不服,惟有疏导才是上上之策。    每个孩子都会有叛逆心理的存在    对于青春期的叛逆,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经经历过,只是身为家长的我们已经无法真正地理解一个孩子的 感受了。一篇描写少年让我深受感动,其实,叛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每个人都回有叛逆的倾向。对于 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它也不过是暂时的,而且只有经过了这暂时的痛苦,才会慢慢成熟,真正地理解父母的用 心。  曾经读过一篇题为《少年》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刚满十七岁的孩子虽还是稚气满脸,但壮硕的身体已俨然 是个大人。母亲只及他肩头的高度,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  可是长大的少年,却让父母越来越操心。逃学、恋爱、打架、沉迷网络游戏……父母越是禁止,他就越有 兴趣去做,并且做得变本加厉。  叛逆,已经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倾心交谈,询问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说: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寻找自我……  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怎么寻找呢?  “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们的遮蔽,去寻找自己的坐标……”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妈妈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父亲给了少年500元钱。少年从此离家。开始了他 寻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城市。在那里再也没有老师和父母烦心的唠叨。当然,也没有了父母片刻不离的 嘘寒问暖。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都市,500元钱像一杯水倒进沙漠里一样,很快就渗透没了。看着日渐干瘪的钱包,少年 想到了放弃,但一想到回家可能会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泪水吞进了肚里。  城市很华丽,但少年很难找到她的入口。他的成长与这个城市的喧闹无关。为了生存,这个在家连自己衣 服都很少洗的少年,开始去一些小店打工。劳累一天,只为能拥有一顿热饭和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住所——这 些他曾经唾手可得而又没有丝毫珍惜过的东西,在那个离家遥远的城市,伴随了少年叛逆的成长。  春去秋来,一年很快要过去了。少年在饭店刷过盘子,在大公司做过保安,在酒店做过门童,在夜市里做 过摆摊的小贩……少年的双手终于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渐渐长满老茧。少年的心也随着日出日落,懂得了以前 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对自己惴惴的爱心。  终于,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少年拨通了那个熟记于心的号码。电话那端,是父亲激动的声音和母亲喜 悦的啜泣……  父亲说,如果找到了你要的东西就回来吧。  在挂断电话的那一刹那,少年泪流满面。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车。在行囊中,多了两件买给爸妈的内 衣,包装得朴实而美丽。这是一个懂事了的儿子,他用自己的双手为父母换来的新年礼物……  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了。但少年的成长仍在继续,这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虽然短暂,却是最 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从叛逆到理解,心才真正长大了。  为什么要叛逆?因为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认同,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经长大了,再 也不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随便操纵的“棋子”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叛逆就像一颗等待萌生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体深处蠢蠢 欲动。这时候的家长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态度面对自己 的孩子。  一般人都承认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就好像毛毛虫不经过破茧而出,就无法变成美丽的蝴蝶。然 而,对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长们大多不能像对待毛毛虫那样宽容:能够同情他的挣扎,期待他的成长。反而 觉得万分苦恼,深怕这种叛逆,不只是打破成人惯有的权威,更能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于是就有了“面 对叛逆的孩子怎么办”的问题。  其实,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 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在从前,他无法意识这种束缚与限制,就是意识到了也无力反抗。随着 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我在迷蒙中跃跃欲试。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 的严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长的力量又还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识的束缚,这时候的孩子正承受着蜕变 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会产生种种叛逆的举动,目的只是想以此来显示自我的存在。  在我们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时,我们也正好暴露了这叛逆的根源——过度呵护所演变的压制。正是这种看似 善意的温柔的束缚,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所以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 是束缚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理解。  要知道,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而不是 让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庭。所以,在这特殊的时期家长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站 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    强权解决不了问题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许多父母都回感到烦恼无穷,因为孩子大了,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这时,他们有 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么都听父母的,有时甚至顶撞父母,做种种父母无法接受的事。使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孩 子经常感到又气又恨。  在这个阶段来临之前,作为父母,如果想通过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孩子听话,那么,十有八九会使 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强,因为时代在变化,孩子在成长,他们的叛逆始终是有根源的。而“关心、理解”, 则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回答“怎么办”的开始。  所以,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就需要我们彻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我们的童心,才能面对所谓的叛 逆。因为“强权”解决不了问题,更无法抚慰孩子的叛逆。  我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在这方面堪称楷模。她有一个19岁的女儿,母亲和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我们是朋友”。“我一直觉得,女儿和我是处在平等地位的,相互信任,经常交流。”她说,“从小到大,女 儿有什么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告诉自己,包括学习、和同学交往等各个方面,甚至连有男生追求她,她 都会告诉我。”  她告诉我,和女儿平时的沟通是平等的,有时候因意见分歧有所争执,若事后想想是自己不对,错误地批 评了女儿,便会主动向女儿承认错误。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她从不会不经思索地拒绝。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会再慎重考虑之后,把它 “当做一回事”的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他明了您的看法。  不仅如此,这位家长还在许多事情上都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见很糟糕,也会认真倾听并与 她讨论。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会用“我希望…”或“我建议...”至少要在“形式上”给他留下可以 自主的空间,让他有学习、思考、省悟的空间。而不是生硬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位母亲实际上是在施行一种前卫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感 觉,除非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自动愿意充当小孩。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表示永远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孩子犯了 严重错误之后,更是会给予改正的机会,对其改正的态度始终抱持着肯定与支持。  在我们对孩子的教导中,我们必须真正以一个人的态度来对待作为另一个人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 正了解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也许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成熟条件,但并不能说是由于孩子不听话所 造成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即将成年的孩子,分别向他们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个孩子的父亲 说:咋啦?家里容不下你啦,好好给我呆着。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却说:“好啊!需要我帮什么忙吗?”谁知, 结果却恰恰相反,反对孩子搬出去的父亲不但没能阻止孩子从家庭中走出,还和孩子发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 孩子搬出去的父亲反而使孩子留了下来。原因是,第一个孩子听到父亲那么武断地阻止他,觉得在家里也是没 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另一个孩子则完全不同,当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反而问 他需要什么,这让他感到了亲情的温暖,觉得其实在家里也很好,于是决定不搬出去住了。  可见,孩子有了独立的想法,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其实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 才是令人担忧的事情呢!但是要了解这一点,就要舍得放下父母的角色——“传统的权威”。也只有暂时脱开 了父母的角色,才能以一个“人”的态度去面对另一个“人”的挣扎。  也有许多父母担心,这样的教育会不会就是放纵,任其为所欲为了呢?其实,我们一点都不必担心我们的 孩子不受制约,正如前面例子中所显示的,真正的制约并不完全需要强权或是威严。有时,一个关心的问候, 一句温暖的话语,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受到约束。  由于孩子正在挣扎着长大,最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角色认同,正是自我观念的成形,思想的启发阶段,所以 最容易受影响。不幸的是,许多父母总是奢望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经常使用绝对的压制手段,其结果不 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更重要的是,我们把自己对他的影响力拱手让人,造成其他不良影响有机可乘。  于是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不理解中渐行渐远了。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认清事实的真象 ;并不是谁叛逆了谁,顶多只有一个倔强的孩子悄悄“离开”我们而已。我们当然觉得痛苦,但愤怒则大可不 必。如果,他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就该以生命传递者的心情乐观其成;若他误入堕落的深渊,我们就该立即 赶过去,陪他一块爬起来。  暂时放下了父母的角色,我们并没有什么可失落的,因为许久以前我们孕育的生命,终于要脱离孕育者而 长成一个“人”了,多给这一个“人”信任与鼓励吧!    试着去了解孩子的心态    假期是家长和孩子相处比较多的时候,矛盾也往往最容易暴露。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上初中的孩子经常上 网上到三更半夜,不听父母的话,交流起来又特别困难,往往是不欢而散。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其实孩子的叛 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青春期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带来的“果实”。作为家长如果能看清问题的实质,就不 必觉得如狼似虎般可怕,而要试着去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即使放暑假成天在家,儿子跟我之间每天的交流时间也不到半个小时!”“女儿每天除了上辅导班就是 自己上网跟同学聊天、打电话,根本不理睬父母,说多了还嫌烦!”显然,许多父母都非常希望和孩子交流沟 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但面对自己相处多年的孩子,却突然不知道如何表达才合适,于是总觉得是自己的 孩子不懂事,抱着这样的心理和自己的孩子交谈肯定不会是愉快的,这也就更加深了孩子的叛逆心理,他们总 觉得父母专制、唠叨、不了解自己,说什么都是白说。  其实,叛逆心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孩子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孩 子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 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快感,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 虑,甚至束手无策。  我邻居有一个孩子叫小路,正在上初一的他非常喜欢摆弄计算机,父母则简单禁止他“玩电脑”,一味要 求他放学回家必须做多少作业、多少遍练习。这种严厉的管束引起了小路的不满,既然父母在家不让他做自己 想做的事情,他就有意不用功,让成绩一落千丈,明知这样做不对,小路依然我行我素,他甚至喜欢看到父母 不舒服、干着急的样子。  可见,叛逆心理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得是最为集中的。比如表现在学习方面,若是父母把个人意愿强加给 孩子时,他们不仅不会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还会采取报复手段,故意不学习。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新科技、新潮流不断涌现。作为父母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不能以一成不 变、简单粗暴干涉的方式来约束孩子。而应该在平时多留意社会的发展和孩子的想法,注意与孩子沟通,使孩 子的个人爱好与他长远的人生目标衔接上,从而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前不久,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苦恼地诉说,自己的孩子过了这个暑假就念初三了。不知怎么回事,假期里 ,她每天不是写作业就是自己闷头上网玩游戏、聊天,对家长不理不睬。最过分的是,前两天他和爱人想跟女 儿好好沟通一下,谁知没说几句话,女儿就顶撞说:“我就是不知好歹,不可理喻。”还在自己的房间门上用 电脑打了几个字“请勿打扰”贴在上面,气得自己无话可说。  其实,孩子之所以产生叛逆心理,第一是因为他们的心理随着这个年龄段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性征的 出现给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冲击,他们面对自身的变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第 二是由于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他们觉得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像个成年人,因此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常常呈现一 种幼稚的独立性,并未成熟的他们会处在反抗期内,不由自主地就像和父母对着干。  那么,面对叛逆心理特别严重的孩子,做父母的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首先要尽早了解孩子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认识到他们出现的这些变化不是什么大问题,坦然地去 接受这种变化,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上和他们倾心交谈,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其次,要找出他们产生叛 逆心理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再次,在出现比较激烈的叛逆心理时,要学会心平气和地去开导他 们,也可以适当地请教心理专家,用理解的心态逐步解决问题。  对于那些特别难驾驭的孩子来说,也不要惊慌,更不要愁眉不展,而要关心他们,观察他们。他们感兴趣 的事情,你不妨试着去做,并逐渐跟他们交流经验,这种做法是先让他们跟你有共同语言,然后慢慢的引导他 们到你的轨道上来。凡事都要找到可以肯定的东西,即使他某件事很不对,也要先绕过此事,对他们的一些比 较好的事赞扬一番后,再绕到此时上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让他评说,只有从小事入手,才能深入浅出达到教 育的目的。    成长的烦恼无处诉说    青春期是每个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必经之路,在这个时期不论是生理、心理、体貌还是性格上都会有很 大的变化,这样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最常见的例如青春期的女生胸部发育很明显,有很多女孩子总会因为这个而 害羞,所以走路的时候都不能够做到抬头挺胸,久而久之,这些女生们就变得驼背起来。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引发 一系列的心理反应,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下,他们又无法倾诉和交流,于是秘密产生了,孤独感也随之而来 。  去年夏天一个家长茫然地向我咨询:一向听话内向的儿子在暑假里特别热衷于外出向同学借书,在家里整 天沉默不语、精神恍惚,除了吃饭就是躲在房间里看书。几天前,趁着儿子不在家时,她偷偷地从他抽屉里, 看到一本人体结构的书和描写男女之间不健康的书,最令她难堪的是,床底下竟还有着忘了扔的卫生纸团。这 位家长感觉自己简直像被惊雷轰击了一样,不知如何是好。  对于这些情况,做父母的千万不要觉得如临大敌,也不要回避。青春期的孩子性意识开始觉醒,他们的好 奇心特别强烈。渴望了解性的有关知识。父母应有意识、有目的地看一些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的书,然后适时 、适度、适当地与孩子进行私底下交流,也可以谈一些自己身体状况发展的情况,帮助孩子了解身体结构、生 理卫生、心理需求,并引导他能正视自己,有些想法是正常的,要会克制和疏导自我,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 心理知识教育与心理发育同步进行。  当然,这种青春期的躁动还会使孩子的脾气变得很暴燥,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谁要是让我不满意,我就会 暴跳如雷,有时候甚至会摔东西。那时候父母对我这一瞬间的改变感到很惊讶!后来我变得不爱与人沟通,自 己有什么事都搁在心里,要么就是写在日记里。有一次妈妈看到我一连几天都不是很开心,脸色阴沉沉的,多 次问我也不说。就借着各种机会来开导我,给我讲道理,最后我想通了,把郁结在心里的烦恼说了出来,瞬间 觉得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轻松了不少,也感受到了那种一吐为快的滋味。所以,我想提醒各位家长应该 随时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如果不及时纠正,也许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青春期是令人烦恼的过渡阶段。父母若指导不当,会严重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 流。其实,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并不像有些父母想的那样“不听话”。只要父母指 导得法,是完全可以顺利地度过这一成长阶段的。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心理上,女孩子比以前更害羞。男女孩 子开始以一种新奇的目光注意异性,开始注意打扮自己,开始在乎自己在异性面前的形象,开始在乎异性的感 受。也开始了想入非非。  因此,他们逐渐变成了一个小大人,开始自傲,自我欣赏,再加上身体急剧变化的不适应,他们也就变得 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老师的话了。其实,这时候的父母更要意识到,孩子是你一个很好的朋友。只是你要讲 究方式方法,在生活上把他们看做你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他们,在心理上给他们发挥的空间,欣赏他 们,赞扬他们,鼓励他们,多说些肯定的话,加强它们的自信心,就可以使他们的孤独感逐渐减少,暴躁的情 绪也就很容易平静下来。    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幅非常有意思的漫画,题目是《女儿的日记》。漫画上,一位想偷看女儿日记的母 亲,正趴在计算机键盘上敲敲打打想看女儿写在电脑里的日记。结果却很令母亲失望,她累得满头大汗,也没 有找到,父亲也在一边帮忙,还临阵磨枪地翻看着一本厚厚的电脑书,而他们的女儿则隐藏在房门后,得意洋 洋地看着父母的窘态。  一幅小小的漫画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父母往往感到手足无措。过去, 父母还可以对孩子指指点点。还可以在孩子面前显露一下威风。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许多的父母已经 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孩子知道的事情往往比父母还多,每天在餐桌上发布最新消息的不再是父母,而是自己的 孩子。  这仅仅是一方面,在生活中父母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地进步。不进步自然会出现漫画上的 场面。父母的落后,当然还不仅仅是时代的冲击,还和做了父母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一些父母总觉得有了孩子 ,就应该以孩子的发展为主,平日里关注的也是孩子的成长,而很少考虑到自己也需要学习,需要。  有一些父母望子成才甚至逼子成才,但自己却从来不看书、不读报,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他们对自己。 对孩子执行两套截然不同的行为标准;孩子每天放学后必须看书做功课,而自己下班后可以打麻将,泡舞厅… …一句话:只要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自己天天向上。  在一次开家长会中,我和父母们交谈,大多数父母认为自己努力工作,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 活条件。这些父母往往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孩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心态大多是“为了孩子,我们什么都 可以做,受多少苦都值得。”还有几位母亲坦白地说“自从有了孩子,我们没有了原来的娱乐和爱好。”我认 为这样的心态就是典型的不再学习,不再成长的父母心态,有的父母不是不想发展自己,而是对未来失去了信 心,觉得自己已经这把年纪了,还有什么前途?不如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更可靠。因此,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 孩子身上,甚至把自己和孩子混为一体,以为孩子发展得好,就是自己的荣耀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机会,终身发展的社会,挑战多、机遇多、发展的可能性大,如果父母爱惜自己 的生活,爱惜自己的事业,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这一举一动都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首先应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孩子好好学习,父母自己首先应天天向上。父母终身学习不仅 是完善自身、开发自身潜能、最大限度实现自身价值、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和谐同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丰 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可以说,学习是每个人进入现代社会大门的钥匙。  另外,父母带头学习是给孩子营造的最理想的家庭学习氛围。因为影响孩子成长的不仅仅是父母直接对孩 子的教导或者是唠唠叨叨,更重要的是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和自然流露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通常我们刻意地 、有意识地要求培养孩子的种种努力会被自己不经意的自我放纵而轻易抹去,父母注重自我发展、终身学习会 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不努力学习,面对每天在进步的孩子,父母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因此,只要父母能调整观念,放 下架子和孩子一起学习,那么,父母就会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孩子的孤独你了解吗?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体验最深的就是孤独,他们对于生死,对于人生都有了朦胧的认识,然而由于心理承受 能力弱,往往会将事情想得很糟糕,容易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他们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于是总想一夜之间 成熟起来。父母的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暖融融打动心扉,反而觉得唠叨刺耳;老师呢,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威 信。他们希望像一个大人那样拥有自己的天地,然而却得不到支持,于是就会觉得干什么都不被理解;就连平 时挺要好的同学,现在也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了,自己一肚子的心事,不知道该和谁谈。难怪青春期 的少男少女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没人理解我”“我好孤独”。  加上随着生理的变化,孩子有了许多的小秘密,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就有了种种的不解和困 惑,但这些又无法和家长和他人沟通,孤独感就更加的深了一层。  北京某研究所发布了一项最新调查结果,发现34.9%的孩子对“孤独”感到担心、忧虑。负责该项调查的研 究员纪秋发介绍说,在这项历时一年,共访问了北京市1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他们发现很多孩子经常提 及“孤独”、“郁闷”之类的词。  “别看我老和一大帮人一起唱歌、聚会,可我还是找不到可以交心的朋友,没有人可以真的理解我的感受 。”同事的女儿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你孤独吗?你害怕孤独吗?”16岁的她几乎每天都要上网,在她的网络圈子里,这句话已成为朋友间的 暗号和彼此的问候语。在家人看来,她其实是个性格开朗的女孩,是家里的独生女,在旁人看来她应该特别幸 福才对。然而她最好的“朋友”就是博客和日记。  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学校不停地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学生、家长也对考试排名、班干部竞选等 极为看重,甚至是彼此防备。  “我抬起头,看见所有人都在疯狂地学习,转过头想和别人说话,四周没有一个人理我,同学们都憋着劲 儿互相拼名次。回到家,妈妈拿着新买的习题,告诉我几天之内必须完成。”一个初中女孩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用凌乱的字迹写道,“谁能救救我!”  然而,由于对“孤独”的看法不同,不少父母并不能理解孩子们内心的渴望,这导致两代人的交流减少, 甚至形成更大的鸿沟。其实每个孩子在内心中都会期待和家长交流。但是,如果沟通的方式和渠道出现问题, 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觉得迷茫、害怕,进而产生心理上的疾病。  青春期,是孩子向成人转变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有关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纷至沓来,需要他们经 过不断地思考,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在这个过程的一开始,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一下子增多了:不仅要作为子女,还要当学生;在同学中想成为 被人接纳和喜爱的人;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信任。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对于孩子来 说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可是他们又想表现得独立和成熟,于是一方面特别需要和别人探讨和交流,一方面 又不愿意敞开心扉。  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说:“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 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这种孤独感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 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探索的深入,他们会逐渐获得一种熟悉自己、对自己有 信心、有把握的感觉。那时,他们就既能够独立思考,也会乐于与人交流了。  作为家长,当我们看到孩子陷入孤独之中时,既不要无意义地叹气也不要进行严厉的责骂,而是应该帮助 他们尽快走出孤独。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消除孤独,走出自卑的泥潭呢?  1.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你可以告诉孩子,自卑如同作茧自缚,不冲破自卑这层茧,就难以走出孤独的 沼泽。一个人只有充分相信自己,才能使别人相信你。只有钻了出自织的茧,才能克服孤独的产生。  2.鼓励他们多与外界交流。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虽然客观上与外界交流造成困难,但依然可以 通过某些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与朋友的交往和联系,不应该只是在你感到孤独时,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 ,需要并能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3.“忘我”地与人交往。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这是因为你和周围 的人格格不入。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你应 该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你自己。  作为青春期的孩子,你也应该明白,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体验到孤独感的存在。有孤独感并不 可怕。但是这种心理得不到恰当的疏导或解脱而发展成为习惯,就会变得性情孤僻古怪,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变 成孤独症,这就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了。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应更多地学会与他人交往,消除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 和烦恼。    帮孩子度过“心理断乳期”    青春期的孩子从表面上看,虽然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并不是真正的达到了成 熟的状态。所以,处于这阶段的孩子情感起伏非常大、难于驾驭。他们有了喜怒哀乐,不但不愿向父母吐露, 还要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处置不当,如对孩子的表现刨根问底,妄加指责或是漠不关心都会增强他 们的反抗情绪。是以,也有人把这一阶段,称为孩子的“心理断乳期”。  一位家长曾经这样向我诉苦:“我的孩子今年14岁了,在初中二年级读书,在小学时是非常听话的孩子, 上初中后完全变了,无论做何事需要自己拿主意,让他好好学习,他偏看武侠小说或打电子游戏机,有时我们 说多了,他就发脾气,甚至想离家出走,还口口声声说:我长大了,我的事,我自己处理。我们感到困惑,孩 子为什么变得与以前不一样了,这属正常吗?  其实这正是孩子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征兆。孩子在小学阶段,往往需要依从父母,以父母为典范,进入 初中阶段后,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生理迅速发展,而产生了“成人感”,另外在心理上,由于自我意识的飞 跃发展,使孩子进入了“心理断乳期”,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求自己独立,要求父母把自己当作 “成人”看待,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他们讨厌过分的关心、监护、说教,对父母的说教十分反感,常视为 唠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下面就是一位母亲对此发出的感叹:  “女儿是在我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中逐渐长大的,可她上初中后,与我的交谈逐渐少了,问她学校的事 ,只一句你不知道'就打发了我。有一天,我发现女儿的抽屉上了锁,难道年仅13岁的女儿就有了隐私?有一次 ,我趁她不在家砸开了抽屉,发现里面只有一本记着学校生活的日记,几张明星照片,一本琼瑶写的小说和一 些小玩意儿,并没有什么'出格'的秘密。为此,女儿却与我大吵了一场。望着抽屉上那无言的锁,那个乖巧听 话的女儿似乎飘然离我远去。我的心隐隐作痛……”  这是一个母亲无奈的诉说,她实在不明白以前乖巧听话的女儿为什么会因为那些不重要的东西和自己发生 那么大的冲突。告别童年步入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内心世界变得异常丰富,虽然有 了独特的想法,但又担心被人视为“幼稚”、“可笑”,便成为深藏在他们心中的“隐私”。所以,这是孩子 心理日趋成熟的一个标志。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熏陶起着很大作用的父母,究竟应如何正确引导“心理断乳期” 的孩子呢?  1.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从行为和心理上进行引导,教育的方式要多 样化。宜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让他把心里话说出来,然后家长把自己的观点、经历讲给他听,让孩子自己进 行比较,家长切不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要因势利导。  2.要理解信任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时就 要充分利用孩子这一想法,把家里的一些事情和孩子一起商量处理,听取、征求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生活、学 习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尽可能地让他自己去解决。当然,家长也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告诫孩子。在遇到困难 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和安慰,成功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家长自己有缺点和错误,应勇于承认,尽量改正,使孩 子从中得到启迪。  3.家长应尽量避免与孩子正面冲突,在孩子发火时,家长应保持冷静。争论激烈时,家长应转移话题或采 取冷处理方式,以免孩子萌发对立情绪,使逆反心理更强烈。事后在适当的时候,家长应心平气和地指出孩子 的错误和不当之处,使孩子积极克服幼稚爱冲动的毛病。  4.鼓励孩子多参加有益于身心的集体活动。广泛结交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丰富、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发展“自我”意识,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以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真诚待人的品德,顺利度过孩子心 理发展的这一重要时期。    不要让孩子独自走过青春期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脸上总是一派阳光,可他们的心中却同样也存在着许多的迷 茫与困惑。对此,许多父母往往视而不见,学校教育也浅尝辄止。使青春期的诸多问题都被当成禁区,孩子有 了困惑不愿意和家长谈起,家长也总是觉得不好意思和孩子谈一些所谓敏感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男孩,也许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遗精,甚至会对此感到惊惶不已。也许你还不明白自己的 生殖部位、腋下为什么会长出密密的浓浓的毛来,也许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长胡子、要长喉结、要变嗓音等 。  如果你是一个女孩,也许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月经,甚至会对此恐惧万分,也不明白自己的胸部、臀 部等为什么会逐渐丰满起来,骨盆为什么会逐渐宽大起来。这些困惑,会使你担心自己,有时还会使你想到疾 病及死亡等。其实,这些都是完全正常的。你的这些第二性征的出现,说明你已进入成长的重要阶段,并已开 始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人际关系上,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无论与父母、老师还是同学的关系都在悄悄发生变化,甚至你的变化也 常常会使你的父母老师大惑不解:为什么变得如此古怪、不听话,又爱提出各种大人想不到的问题,在一些问 题上还经常与父母、老师发生冲突?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反映了青春期的一些自我困惑。  面对青春期的种种变化,有的孩子欣喜,感受到成长的喜悦;有的孩子烦恼,体验到成长的苦涩;然而更 多的孩子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时而如涓涓溪流般清爽,时而又犹如狂风暴雨般让人难以应付。因此,焦虑、 紧张、喜悦、烦恼、兴奋等多种心理构成了青春期独特的风景线。就像必须经过产前的阵痛才能诞生的新的生 命一样,一个人必须经历青春期的“动荡”时期才能走向成熟。  我朋友家有一个孩子去年从郊区考入市重点高中,她平时埋头读书,学习上是“尖子”。但性格较内向, 与人交往不多。近半年来,头脑中反复出现与男女亲热有关的念头,她觉得这样很不好,但越想排斥它,这种 念头却越是强烈和出现频繁。有时上课也会突然出现,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她开始回避男同学,与老师的关系 也疏远了,上课不敢看男性老师。因为她害怕自己做出失去理智的行为,她认为自己灵魂肮脏,她甚至想到了 死。  显而易见,朋友家的孩子是产生了严重的青春期困惑。这种困惑妨碍了她与异性的正常交往和理解。当她 步入青春期这个敏感的阶段时,随着生理发育上的逐渐成熟,性心理的发展也走向成熟。内心开始产生一种对 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但她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传统的观念以及个性特征又使她觉得 男女交往是不好的事,会带来不良结果。  于是,在思想上极力排斥与异性交往的想法,而内心深处的异性意识又使这种想法反复出现在脑海中,形 成了内心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其实,这种青春期的困惑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它是人生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世界 每一个青少年都要经历的阶段。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家长自己首先应该镇定下来,不要被孩子的差异感到惊骇。孩子 对于自己的变化是迷茫的,内心是孤独和无助的,他们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帮助。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 需要父母对他的关心与指点,帮助他们走出青春期的困惑。作为父母,我们还有什么值得犹豫不决的呢,赶紧 把孩子的小手轻轻地牵起吧。不要让迷茫的孩子在困惑中摸索,不要让失落的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觉,和他一起 微笑着面对青春,面对人生!    青春期不是“危险期”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孩子进入青春期,不但身体的生长发育变化剧烈,而且,心理变化也非常明 显。突出的表现有:孩子开始不愿承认自己是小孩子,遇事总是摆出一副“大人”的神态,当家长以对儿童的 态度对待他时,他会嘀咕一句:“还把我当小孩子看呀?!”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原先那个“听话”的好孩 子不见了。他不愿再接受大人摆布,希望家长尊重他的发言权。有时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立性”,还故意顶撞 家长,甚至表现得蛮横无理……  由于此时孩子身心的急剧变化,这就给他们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困难。如果家长教育不得法,孩子就会不 接受家长的教育,而经常用固执、粗鲁、执拗、孤僻、甚至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来表示对抗。许多西方心理学 家把青春期看作是个体发展上的“危险期”,他们认为个体发展到这一时期。此时孩子身心发展充满着矛盾, 这个时期可塑性大,同时也是极易形成不良品质的阶段。如果不正确地加以引导,这个时期的孩子就特别容易 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掌握青春期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正面疏导,尊重、保护他们的 独立性,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面对孩子的变化,家长应改变观念,不能再把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当作“小孩子”来看,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孩子渴望在家庭中扮演“独立的一员”的角色,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但由于认识水平、能力有限,他们 又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帮助,他们的“反抗”只是反对家长仍然把他们当“小孩子”一样看待,反对过多、 过细的照顾、监督或父母的包办代替。此时的孩子常常把反抗和不服从作为争取改善与成人不平等地位的一种 手段。  做父母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孩子这种独立性的需求,孩子的这种反抗情绪和反抗行为就会逐渐演变成逆反 性格,对孩子的发展带来困难。相反,如果家长珍视孩子这种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倾向,实事求是地支持他们 的愿望、想法,鼓励孩子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务,适当地创造有益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和独立活动能 力的环境,不过多地约束孩子,不包办代替,则可以促进孩子的自我感、独立性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然,我们在采取措施来充分发展青春期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独立性、自觉性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把他 们当作成熟的青年人来看,家长适时地、适当给予孩子以热情的指导也是必要的。  因为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困惑,需要交流与解答的时期,如果这段时期忽视和孩子的交流,则有可能 使青春期变成“危险期”。  我有一个正在上高二的侄子,今年17岁。他在小学、初中时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父母和老师的 喜爱。去年升入一所重点高中后,因班上高手云集,竞争激烈,自感心理压力很大,出现头痛、失眠、焦虑、 烦躁,易与同学发生冲突,回到家里也常常发脾气,甚至摔东西、骂人,对父母态度很凶,轻则顶撞训斥,重 则施以暴力,扬言不读书了,要去出家当和尚。他的父母为此感到忧心如焚,和我一起商讨要怎样做,才能使 他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于是,我便和他的父母进行分析:从初中到高中,从优秀学生到厌倦学习,这个孩子之所以出现了如此强 烈的反差,主要还是因为心理上的不适应和竞争压力大的原因所造成的。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后,我告诉他们, 回去后,既不要强迫孩子学习,也不要和孩子发生冲撞,相反,而是要帮助他化解压力,使他明白,搞好学习 并不一定就是要拿到多好的名次,最重要的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他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 生活中,得到满足。  此后没多久,这个孩子就在他父母的谆谆诱导下,很快恢复了对学习的兴趣,成绩也一跃而上,自卑感也 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对此,多数学者认为,青春期心理危机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过渡时期的心理适应困难。因为这一时 期是人生中最具有特殊性的时期,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已渐趋成熟,但尚未完善, 内分泌系统功能也尚未稳定,并且面临着升学、就业1等人生的一切基本问题,故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或 打击而产生许多苦恼。  这种苦恼若不能及时得到解脱,就会诱发心理危机。不过,在正确引导下,这种危机状态绝大多数可自行 缓解,恢复成为健康的正常人。因为青春期并不一定是“危险期”。只要家长对孩子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征 有较深的理解,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问题的本质,正确诱导和发挥孩子的独 立自主性,避免和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孩子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避免和剔除社会不良因素对孩子的 影响,则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可以顺利度过这段“心理断乳”期,健康地进入成熟期。    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    在许多家庭中,虽然孩子的成绩很优异,已经达到了令其他同学羡慕不已的地步,可这并不能使家长满意 ,因为许多家长的最大满意值是第一名或双百分。如果孩子的成绩达不到父母规定的标准,随之而来的不是帮 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严厉的批评、激烈的责骂、加倍的作业,有的甚至是拳脚 相加。这些错误的做法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很多的时候还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甚至是产 生对学习的厌烦和憎恨。  有一阵子,我经常收看北京电视台节目中心制作的《知心家庭》节目。我记得其中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个 女孩在班里学习成绩处在第六名,成绩本来已经很优秀了,可是她却因为自己的成绩时常有死的念头。原因是 她的妈妈对她的期望特别高,希望她在班里考第一。可是她自己不管怎么努力却始终考不到第一。这个目标达 不到,她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妈妈。在这种愧疚的心理下,女孩有好几次都想跳窗自杀,在她看来妈妈对她那 么好,可是自己始终不能满足她的希望,她觉得实在没有脸面活了……  我们学校也有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是班里的学习委员,酷爱学习,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但父母 对她的期望很高、要求很严,父母要求女儿每门功课必须在98分以上,有时考了95分,虽然在班里名列前茅, 但父母仍不满意,对她进行严厉批评。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丝毫不敢怠慢。后来 渐渐地,她便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  诚然,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是必要的,但如果期望过高,则会适得其反,这时孩子会觉得 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 怀疑,进而会把学习当成一件可怕的、痛苦的事情,厌学情绪也会油然而生;有的极端的孩子干脆来个“死猪 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  有一个孩子经常逃课,当老师终于找到他时,他蜷缩在路边,十分恐惧,并且哀求老师不要把他送回家去 。原来这孩子的父母对他十分苛刻,要求考试的分数必须达到90分以上,否则回家不仅受责骂,还经常挨打受 饿。孩子的母亲更是严厉,有时一道题做不好,甚至整夜不让睡觉。这个孩子偷偷地写过一篇作文,文中写他 跑出了家,杀退了他妈妈一次又一次的阻截,躲进一座城堡,挂起了吊桥,关闭了城门,他妈妈在下面大喊大 叫,他在城堡偷偷乐。后来,他妈妈搭了一根绳,爬上了城堡,快爬进他的窗口时,他不慌不忙地掏出一把剪 刀,绳子一刀两断……在这个孩子身上,对学习的厌恶已发展到了一种极端,他由于被分数高压,身心已经疲 惫而无奈,学习对他来说已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他厌恶书本与学校,更是仇恨逼他读书的父母。  做父母的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子的学习成绩时刻牵挂着每位父母的心,但对于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能 太苛刻。有的家长会说,其实我们觉得孩子已经很优秀了,但是又怕他会因为自满而懈怠,所以才对他提出更 高的要求。殊不知,孩子的心灵毕竟很脆弱,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仍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会变得对学习没有 兴趣,甚至是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信心。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看重的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分数和名 次。    不要把用功学习挂在嘴上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早在我小时候就已经流行了,如今孩子们还在重 复着这样的生活,为了考试而不安,为了分数而烦恼。  我儿子的一个同学偶尔到我家,他一副烦恼重重的样子告诉我说,他简直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每天疲惫 地回到家里,刚喝一口水就听到父母说:赶紧做作业吧,平时多努力考试才能拿高分。  等到做完作业了,和同学打个电话吧。母亲又在客厅说:不知道整天惦记着什么事儿,要是学习这么上心 就好了。  好不容易过个周末,为了怕我不知道自己学习,又给我找了个家教。唉,日子没法过了……  的确,望子成龙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学习,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但是,愿望 归愿望,学生参加考试后的成绩总会有好有差,这是学习规律。家长没有必要过分看重,更没有必要时时将用 功学习挂在嘴边,俗话说,再好听的话,说得多了也会烦。在一次作文课上,一个孩子用书信的形式向他的爸 爸妈妈诉说了这样一种心声。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心里的话太多太多,想对你们说,又怕对你们说。这些话在我的心里已有很长时间了,我只有用写信的 方式才能把我心里的苦闷都说出来。也许你们已经忘记了,但就是这一件件的小事无数次地伤害了我,在我心 里留下了一片阴影。  记得上星期日的下午,我让你们一起陪我出去跑步,给我计时并帮我看看跳远时的动作。可你们不但不陪 我去,还说大好的时间不赶紧学习提高成绩,跑到外面去玩什么?也许你们认为这无所谓,当你们想没想过我 当时的心情,我只觉的心里冰冷冰冷的,鼻子酸酸的。我怕你们看见我哭,所以没跟任何人说便出去了。一出 去,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我也不知道当时的眼泪为什么会那么多,路上许多的人在看我,他们也许在想:这 么小的年龄,有什么事会使她哭得这么伤心呢?  每次考完试,你们只记得我考得不好的分数,总把用功学习挂在嘴上,而且时常提起它。也许你们是想给 我些压力,让我努力学习。可我一听到这些话,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总是觉得鼻子酸酸的,一种无言的恐 惧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  也许是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大,也许是父母期望值过高。整个社会特别是广大学生家长只对孩子的学习情况 和学习成绩越来越关心,要求的标准和心气儿也就越来越高。这种过高的期望,加上不讲究教育方法,过分地 、自以为是地催逼孩子,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只在乎孩子的前途和未来,不在 意孩子现在过得是否快乐。每当谈起孩子的成长情况,总是问些诸如考试成绩多少呀,在班上名列第几呀,是 否有希望考“重点”呀之类的话题,很少有人问问孩子是否快乐。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和真实的想法,致使 不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疏远,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而使得原本自然和谐的亲情关系却变为孩子对 家长的不喜欢,甚至出现了与家长的对立等状况。  如果做父母的多学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减少许多烦恼,增添许多快乐。但令人 遗憾的是,我们的周围,有些文化水平很高的父母,由于多种原因,却让孩子成长得很不快乐,很不如意。  许多父母现在是不愁吃、不愁穿,就愁孩子不好管。自己上学时学习勤奋刻苦、热爱集体、热爱劳动、文 体活动丰富多彩,觉得上学是轻松愉快的一件事;而轮到自己当了家长却不许孩子看电视、上网,整天逼孩子 做作业、练复习题,每天盯着孩子的分数、成绩和名次,而忽视了孩子心里最重要的东西——愉悦与快乐,这 样孩子反而不喜欢甚至厌烦自己的家长等种种现象。家长不禁要问:这是我的孩子吗?孩子也会觉得父母爱的 不是他们而是分数。  据中国妇女联合会的一项问卷调查却显示,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在埋怨家长只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让 他们感到学习压力很大,他们甚至无法从家中获取课本以外的相关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和教育孩子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采取恰当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方法简单、粗暴,否则会适得其反。  随意翻开中国一些杰出人物的成长史就会发现,他们都述说了母爱与父爱对他们事业及人生的影响。可这 些人中大多数的父母并没有高深的文化修养,有的甚至目不识丁,她们没有也不可能去具体关注孩子的学业, 但却以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化着自己的孩子,高屋建瓴地教育孩子怎样处世做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陶冶在 不断影响着孩子人格品性的形成。    不如多给孩子一些鼓励    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是许多父母最大的心愿,然而,总有一些孩子的发展不能如父母所愿,于是做父 母的便觉的自己的孩子没有上进心,为此忧心忡忡。  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家长焦急而无措的声音:“我那孩子,在您那学校里都读初二了,可 是成绩就愣是上不去。把我和孩子他妈可急得呀!我们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头发都急白了!可是也无济于事 呀!老师,你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孩子的成绩怎么就上不去了呢?”  是呀,作为家长,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拿100分,可是事情往往无法尽如人意。孩子的成绩上不去 ,家长的眉头舒不开!  然而,做父母的也许不知道,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是因为缺乏上进心,也不是因为懒惰,相反的, 有好多孩子学习起来特别认真,恨不得将自己的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是虽然时间花了特别多,却总是不 见成效。其实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这时,做父母的就应当多给孩子一些 鼓励,给孩子指导一些学习方法。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增强其自信心,使孩子 能够更好地学习。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给我看过她女儿写给她的一篇作文,她说看了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多么的可怜。她 的作文是这样的:  一次要命的月考总算结束了。看看我的成绩,有了很小的一点进步。虽然只是一点,但我却真的尽力了。 一个月以来,我早起晚睡,有时累得眼冒金星。  妈妈,说这些我只是想告诉您,您的女儿知道努力,不管努力的结果是好是坏,我真的尽力了。回家后, 我想听见的是鼓励的话,那怕只是一点点,或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但这一切都没有,听到的却是:考试这几天 ,觉可睡足了吧?七八个小时呢!有一点进步就又松懈,这还没有中考呢!  妈妈,我不明白您的意思,难道考试那几天,包括考完那天,我比平时多睡一会,就是松懈了?就是又不 好好学习了?  那天晚上,我哭了,偷偷哭了,您知道您的那些话伤了我吗?有时,我真的不想学了,学了半天,最后得 到的却是讥讽、批评。我受不了。我知道,我也能理解您心中着急,您也希望我考好,怕我放松,因而才说出 那些话。可是,您却不知道,那些话对我没有好作用,只会起反作用。记得有一次,我学的很晚,您却说:别 磨了,快睡吧!请问妈妈,我认真地学习,难道是在磨吗?不是的,我是真的想学了。也许我以前很淘气,用 学习的时间来玩,那是我的不对,但那只是以前的我,不是现在的我,希望您真的能看出我的变化。  我想学了,发自内心地想学了,现在我所缺乏的就是您的鼓励。您可知道,您给我的一点鼓励,会给我带 来多大的帮助啊;您可知道,您给随便给我的一点讥讽,能给我带来多大的烦恼啊。您有时气得我想骂人,想 学坏,想撕书……我真快烦死了。但这一切,您都不知道,我只有自己来忍耐,自己来承受,因为我知道学习 不是为别人,我也知道您那么做是为了我。  最后,我只想对您说:妈妈!女儿真的懂事了,女儿清楚地知道什么对我最重要,我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学 习,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比别人,我只希望您能理解我,了解长大的我。  读罢这篇文章,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女孩是多么地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鼓励,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看到 后,反而感到异常的难堪。难道对于我们从小养育,并且曾经引以骄傲的孩子,我们居然连一句鼓励的话都吝 啬吗?我们无非是觉得孩子还可以更优秀,还可以考得更好而已。所以我们总觉得孩子没有尽到最大努力,也 就不情愿说那些好听的话了。然而,批评和指责似乎根本起不到作用,甚至使我们的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这 时我们做父母的就应该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态度和方法不对呢。  有这样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始终不怎么好,每次考试父母都是非骂即打。有一次考得实在不像话,就被爸 爸妈妈打得简直皮开肉绽。后来孩子离家出走了,这时父亲才明白,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头 了。想象孩子的诸多优点,他的心态就一下子变了,在这样的心态下去看孩子,他忽然眼前一亮。  后来孩子考了全班最后一名,他沮丧地告诉爸爸,等待爸爸的回应。没想到爸爸却说:太好了,你考了最 后一名就没有一点负担了。儿子这是特别奇怪,说:爸爸今天你病了吧!爸爸说我没病,过去爸爸有病,老是 对你不知足,今天想通了,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我着急也没用,爸相信你是聪明的,你今天考到最后一名就从 零开始,爸爸为你高兴。  第二次考试孩子的成绩成了第十五名。爸爸说太好了,你原来是最后一名,现在一下子考到第十五名,你 简直太聪明了,爸爸从来没有像你进步这么快过。孩子一想这算什么啊。第三次考试他考到了全班第五名,他 爸爸说我太佩服你了,你的进步速度简直太快了。这个孩子后来拿到了全班第一名。  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学习不好的孩子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使孩子取得好成绩,但起码这个方法能使孩子的 学习态度发生很大的转变,学习毕竟是他自己的事情,只有让他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明白父母一直在支持 和鼓励着他。他就会觉得学起来有劲,而不是整天紧张兮兮的,提心吊胆的。    分数只能说明某一方面的能力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教育新闻,大意是说一个读四年级的孩子因为成绩差,班主任要他转学,说他 的成绩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成绩,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这个孩子被老师劝退后,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每天 还是与别人一样去学校,不过是徘徊在校门外,等到放学时才回家。  看完这段新闻后,我心酸不已,我们都是父母,即便是老师也都有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因为成绩差 ,而被学校拒之门外,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事实上,在一个班级中,差生是永远存在的。他们虽然学习不 好,却不一定没有任何优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的地方,使他们找到属于 自己的位置。而不应该以成绩论英雄,成绩不好就将他拒之门外。纵览古今中外的名人,被认为不聪明和学习 不好的大有人在,更何况我们普通的孩子呢?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有许多的父母仅仅拿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只要成绩好,孩子 一切都好;只要成绩不好,孩子一切都不好。家长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也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 长,他们背负了太重的学习压力,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或偶然在考试中失手的孩子,迫于大人的压 力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他们在生活中有很强的挫败感。就是一些本来学习好 的孩子,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再保持在班级里原有的名次和位置,如果此时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或正确引导, 孩子便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一位正在上初三的孩子在他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  总说不拿分数衡量学生,而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话又是谁常常说的?家长在一次次地受教育过程中渐渐 觉悟了,我的孩子只要成绩好,分数高,就是老师的眼中花,就会有高人一等的贵族血统。虽然这荒谬的理论 在众多的家长那里不置可否,但我们的隔阂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我们要利用假期去打工,父母就会说:“现在不是赚钱的时候,影响学习”;我们要去郊游,父母就会说 :“一整天又荒废了,没法看书了”;我们要去看电影,父母就会说:“现在的电影不适合中学生,别把时间 耽误了”;于是我们就假装说去学习,父母这次说“乖,别分心,抓紧时间”。可实际上,我们去溜冰了。  这样无奈的事实,能怪谁呢。父母和我们在同一个战壕里,我们又怎么忍心看他们为我们的学习日渐憔悴 。我们努力老师表扬,家长高兴。可我好想说:“爸爸妈妈,我不想丢掉手中的画笔。”但我放弃了。为了家 长的厚望,我放弃了许多梦想。于是,我与他们的沟通少了,我的书本多了,属于我自己的时间几乎没有。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变得傻乎乎的,眼睛模糊了,戴起了厚厚的眼镜。我不愿再做沉默的羔羊。我竟 为赢得自由而战。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被一条条深深的壕沟隔开了,这深深的壕沟,刻进了彼此的心里。从 此,两代人便在这被壕沟隔开的同一片蓝天下生活着,心却离得越来越远了。  孩子的日记是多么的发人深省,又是多么的让人心酸,然而令人庆幸的是,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家长并不“ 一成绩论英雄”,他们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鼓励孩子将这些优点充分发挥,终于获得了骄人的成绩。  我曾经接触过一位家长,由于他家孩子的数学成绩差,所以经常被我们的老师找来谈话,可这位家长说, 我儿子虽然数学成绩不是太好,但是他的作文却写得非常出色。主要原因是他除了大量阅读之外,在日常生活 中还注意细致观察。有一次,我带儿子和他的同学一起到公园玩,我注意到在玩的过程中,我儿子所提的问题 总是很多,观察事物也非常仔细。  印度洋发生海啸,一直以为这是大人所应当关注的事情,从来没有想到过给孩子讲这些。直到有一天我和 儿子的姥姥在电话里讲起这件事,姥姥问海啸是怎么回事时,我想也没有想就说,谁知道啊,大概就是天灾人 祸吧。不料儿子马上接过电话说,姥姥,海啸是因为在海里面发生了地震造成的,然后便有板有眼地给姥姥仔 细地做了分析。我惊奇于儿子对事情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后来,儿子还写了一篇关于海啸的作文,在《北京晚 报》上发表了,慢慢地,随着学习兴趣的提高,他的数学成绩也变好了。  所以对孩子来说,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只能说明 某一方面。而我们要培养的并不是考试机器,而是心智健全、善良美好的人。而当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还很脆弱 的时候,对于他身上优点、长处的发现和肯定,对他该是多么重要。父母一定要把一种健康的观念传达给我们 的孩子,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你肯定他好的地方,他只会越来越好,而不 会越来越坏。尤其对那些长期被单一的成绩标准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这种肯定将会对他的一生都产生影响 ,他会获得自信,他对自身和他人的判断也会变得丰富、全面。  也许你的孩子将来不会有高薪优职,不是所谓的“社会精英”,那又有什么关系,社会就是由不同特点的 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他会开拓他自己的世界。一个人若有快乐安静的人生,你就不能说他 的人生是不富足的。而一个长期被认为一无是处的孩子,他的内心在受到粗暴践踏的同时,会产生怎样的扭曲 ,滋长怎样危险的心理,那才是真正值得忧虑的。    家长的付出和孩子的成绩不可能等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家长对于孩子的投入也相应地增加了。家长们普遍认为自己 小的时候学习条件不够好,因此吃了亏,所以就尽力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环境,希望他们能够利用这些取 得优越的成绩。但是总是有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于是父母就觉得很不理解,吃的、穿的都是最好的,要什么给 什么,为什么孩子学习还是上不去呢?一个家长就曾经向我表达过这种困惑。  她说,她家的孩子今年14岁了。从4岁读幼儿园起,在生活上就从来没有比别的孩子差过。上幼儿园时,进 的是全市最好的幼儿园,读小学时,上的也是全市最好的师大附小。可孩子的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为此她感到 特别的困惑。前不久,是孩子14岁生日,她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  可当孩子把成绩单放在她面前时,她不由得怒火中烧,直到现在仍然耿耿于怀。原来孩子的成绩单上有好 几科不及格。气得她当时就把那份生日礼物甩得老远。  她说,为了孩子的学习我什么招数都使了,可以说是威逼利诱无所不包。激励的办法、刺激的办法、威胁 的办法,所有这一些好像都没有起到作用。为什么?  于是,我对这位家长说,你的心情我非常了解。天下父母心,父愿子成龙。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 生活得好呢?可是,父母的付出与孩子的成绩是不能等同的。  首先,家庭经济好,确实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与学习器材。因为家庭经济好能为学生提供齐全的 设备,给他的学习道路铺平和清除障碍,让他专心于学习上。  例如我曾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这一事例:孩子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总裁,而且这家公司的效益很高,因此 他家很富裕。他父亲就为他的学习购买了国内外最先进的学习设备供他学习用。他也不辜负他父亲,学习成绩 在班上乃至在学校里都是名列前茅的。因此家庭经济好确实能为学生学习创造好条件,从而使学习成绩节节上 升,但是家庭经济好也能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他(她)不能专心读书,整天泡在网吧、游戏厅里,结交一 些社会上的小混混。这样怎么能使学习成绩好呢?  其次,家庭经济差,不一定代表这个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就差。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差,但他们有坚定的信 念,坚信读书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因此他们就埋头苦读,整天钻研,不懂就问。因此学习成绩就很好,经常受 老师的表扬,还常拿到学校的奖学金。  家庭经济好坏就等于学习成绩好坏是不正确的,是片面的。同样的道理,父母的付出与孩子的成绩也不是 等同的。当我们在为孩子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时,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千万不要以为,家庭条件好,孩 子的成绩就一定要好,做父母的付出得多,孩子就会认真的读书。  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父母不要总是用家里的学习条件多么好,而孩子的成绩 不如人意的错误论调指责和埋怨孩子。了解一些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是很关键的,这样我们就能在面对孩 子的成绩时多一份理智,抓住学习不好的主要根源。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对学习成绩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学习方法。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孩子才会始 终处于不败之地,即使偶尔出现滑坡,也会在短时间内赶上。  第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很重要,这一点属于家庭教育和环境因素,其中家庭教育起的作用是 最主要的,而家长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所以我们说,良好的家庭条件,只是给孩子的学习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而真正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是学 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更为深入一些就是说,对学习成绩起最决定作用的是家庭教育的水平,而影响学习成绩的 最直接的技术因素是学习行为。所以一套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懂得如何做家长的父母是学生获得一个好的成绩的 重要前提。    不要为难成绩差的孩子    在学校,几乎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几个成绩差的孩子,他们总是老师找的对象,同学们嘲弄的对象。在同 学们和老师面前,他们一直扮演着失败者的角色。作业拖拉,问题回答不出,上课听不进去……在他们的身上 都有发生。他们在学校里一直都是被重点关注的对象,接收着别人不平等的眼光。当这些孩子面对老师时,他 们底气不足,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成绩差;面对自己的同学时,他们没有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成绩差;面对 家长时,他们更是无所适从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成绩差,总觉得父母也看不起他。  成绩差,不仅成了这些孩子学习上的包袱,更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精神上的包袱。这些孩子,因为学习成 绩差,他们失去了参加各项活动的机会;因为学习成绩差,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学习成绩差,他们 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因为学习成绩差,他们无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为学习成绩差,他们失去了与同伴交流 的正常途径;因为学习成绩差,他们丧失了愉快的童年;因为学习成绩差,造就了他灰色的未来……  或许我们还不太了解,有许多的名人,在他们没有成才之前,也曾经被人视为差生。可他们不以成绩差而感 到羞耻,反而知耻上进,终于成了影响古今的名人。大科学家爱迪生当年也是一名“差生”,被学校劝退,在母 亲培养下成才;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也曾是一名“愚顽不化”的“差生”,成绩在班里排倒数第一,后来遇到 了对他不抱成见的恩师陈玉峰才浪子回头,爆发出对学习的热情,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因此,我们似乎可以套用鲁 迅先生的那句名言说明这个道理:世上本没有“差生”,教育失误太多了,慢慢才有了越来越多的“差生”。  当孩子把一张有不及格分数的成绩单拿给父母看时,大部份父母的反映是:轻者责备,唉声叹气;重者暴跳 如雷,孩子挨打。  更有说服力的是大诗人郭沫若的故居里,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两张报告单。一张是在郭沫若16岁读中学二 年级时的成绩单,成绩是:修身35;算术100;经学96;几何85;国文85;植物78;英语98;生理98;历史87; 图画35;地理92;体操85。另一张是中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成绩单,成绩是:试验80;品行73;作文90;习字 69;英语98;地理75;代数92;几何97;植物80;图画67;体操60。  从以上两张成绩单看,郭沫若当时显然算不上特别优秀的学生,因为,他每一科的成绩并没有全部达到90 分以上。虽说第二张成绩单上理科的代数、几何成绩是高分,但郭沫若后来并没有因此而成为数学家或医学家 ,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  可见,读书有读书的规律,孩子有孩子的追求。为人父母者还是少点功利,多些开明,让孩子顺其自然发 展为好。  从古到今,不计其数的成功人士在学生时代并无骄人的成绩单。事实证明:成绩单并不能决定孩子的终身 。因此,父母不要过多地为孩子的成绩单发愁。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欲望,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觉。在每一个孩 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我们不能总看到“一半是空的”,重要的是要看到已有一半的 水,不能因为孩子一两次考试成绩上不去就全盘否定孩子。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受到表扬,尤其是孩子。 成绩落后,并不意味着思想差、能力低。现在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有能力,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在 社会上立足,并且成就一番事业。  科学的分析子女的成绩,不与其他同学作比较,而是着眼于自身的比较。比较前后几次考试,看是否退步 ,原因是什么。比较各科之间的成绩,看哪科是弱项,多花些时间补上。大家都很关注自己孩子的分数,我也 是家长,完全可以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但教育有它的规律性,影响分数的因素很多,分数是孩子的学习 基础、学习方法、个人努力的程度、家校配合情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老师,我们会通过分数反思教学行为,寻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达到改进方法、提高效 率的作用;作为家长,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否存在问题,自己孩子身上还存在哪些问题?我想强调一 点,分数确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始终把学习成绩看作是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不应该是我们 教育的全部,更不应该是我们评价孩子的唯一砝码。    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但是,许多父母的教育似乎只局限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追求上。很 多父母甚至为了保证孩子成绩好而放弃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一项刚刚完成的全国城市青少年儿童生活习惯调查 显示,35.5%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可以做运动”,还有11.3%的父母认为“为 了学习,孩子少睡点没关系”。  这样的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学习机器,让孩子不停地奔走于各种辅导班之间。于是,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成 为了“学习机器”。他们不再有童年,不再有星星和月亮,不再有蓝天和白云……取而代之的是读不完的书山 和做不完的题海,更有比明星赶场还紧张的各类培训班和补习班,他们从小到大只听过一句话——“作业做完 了吗?”,或者“考得怎么样?”。在大人眼里,他们是一群没有自主意识的“学习机器”。  一位长期在父母管制之下的孩子,曾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  爸爸,我不是学习机器  自从我上初中以来我的课余时间一下少了许多。每天都被您管的很严,晚上10点30分以前不准睡觉,把我 弄得筋疲力尽,但是还得咬着牙坚持下来。因为我心里明白您这是为了我好,您是为了能让我考上高中才被迫 这么做,我理解您的心情。  上了初三您对我的学习管得更严了,我每天除了做老师留的作业以外还要做您留的作业。这样我在家的时 间就是无休止的做作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是您还是嫌我没有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把我睡觉的时间又往 后推迟了一小时。这样本来就精力不佳的我,更要咬紧牙关坚持了。您也经常鼓励我只要咬一咬牙坚持下去, 考上高中以后就可以放松了。  就这样我又坚持了一个月,我的体重一下减了6斤,您也看出我身体坚持不住了,就买了一些补品给我吃, 想让我尽快恢复体力,好让我有充沛的精力去迎接新的一轮复习。星期六,我打开录音机想听一听我喜欢的音 乐,放松放松,但是您却怒气冲冲地将录音机关上,然后冲我大声喊道:“你都快要中考了,还这样浪费时间 ,还不快去复习你的功课!”说完把录音机锁进了柜子里。只有当您看到我拿着书念的时候,才露出了笑容。  爸爸,我想对您说:“我是人,不是学习的机器,请多给我一些休息的时间吧。”  …………  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相信每一位家长读后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触。对此,一位老教育工作者曾痛心地 说:“现在某些家长,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摧残孩子,拼命地给孩子施加压力,使孩子变成了学习的机 器。殊不知,当孩子在重重的压力之下,找不到家的感觉时,我们的教育就彻底失败了。”  不少教育专家也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但是很多家长却把家当成了教 室的延伸,把孩子当成了实验室中的学习机器,“家庭教育的误区正在伤害着我们的孩子”!  我的一位同事曾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教的班里有一个学习中等,平时表现不太起眼的学生,最近有 人发现她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为了更好地教育这个孩子,他请来了孩子的父母,当这对父母听说他家的孩子偷 东西时,没有太多的反应;而当他提到,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段时间有所下降时,父母一下子急了,说:“ 小偷小摸的毛病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正,但是学习不好可是影响一辈子的大事!”  可见,许多父母在教育自家的孩子时,侧重点并不在于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仅仅 在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在这种教育误区的影响下,许多孩子的心灵被渐渐地扭曲,直至于走向人生的极端。  知心姐姐”卢勤在她的著作中曾讲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天,一位母亲给卢勤打电话:“我女儿只差几分未被北大录取,吃了安眠药,现正在医院抢救……”这 名女孩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一心想上北大。结果录取通知书发下来才知道,女儿因几分之差被北京另一所重点 大学录取。虽然这也是一所相当不错的学校,但这女孩从此便一言不发,借机跑到公园自杀。  她的父母哭着对卢勤说:“我们的心都要碎了。女儿是我们的全部,可女儿的全部是北大……”  “这两个‘全部’就是问题所在”。卢勤说,“父母除了孩子以外还有事业、生活、社会责任等”,正是 由于他们把女儿当作生活的全部,女儿的“全部”才变成了北大,“这太绝对了,人生变成了只有一条道儿, 很容易把自己逼上绝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说过这么一句幽默的话,他说:“虽然全国的父母从来没 有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全国的父母每天却说着非常相似的话:要好好学习,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 。”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想尽了一切办法,稍有疏忽就加以惩罚。使孩 子们成天在名次和高分的包围下,整天奋战在题海之中,长期以往,不仅压抑了孩子的个性,也扼杀了孩子的 创新能力,使孩子变成了一个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  然而,这一悲哀的造成,又有谁能承认是自己的责任呢?    不喜欢读书是因为缺乏兴趣    现在,我们许多父母都很少要求孩子做什么家务,甚至连扫地、洗碗都是由父母包了下来。他们只要求孩 子读书,读好书,希望孩子成材。因而孩子不读书,或者不用功读书就成了当前许多父母责骂儿女的主要原因 。他们对孩子抱的希望越大,要求愈切,督促就越严。而孩子不能了解父母的这番苦心,因而对父母的督促, 甚至规劝和责骂听不进去,仍然贪玩,是常有的事。这原因也很简单:孩子天生都是好玩的,孩子爱玩,不足 为奇。如果孩子没有求知的欲望,不明确读书的目的,对读书激不起兴趣,父母的责骂只会徒劳无益  我从前的一位邻居就是这样。她自己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她没有机会进入中学读书 。她终身引为憾事。因而有了女儿以后,一心就想一定要让女儿多读一些书,绝不能让女儿走自己的老路—— 当一个大老粗。然而,她的这番辛酸的历史,女儿并不能理解。每当她督促和责骂女儿不好好读书时,反而引 起女儿的反感——我就是不读。  邻居经常同我提起这事就抱怨说:“我真不懂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用功读书。我们那时没书可 读,却想读得要死!”事情就是这样:人们对得到的东西通常并不珍惜,而对得不到的东西却总是无限向往或 追求。  父母要求孩子用功读书无可厚非,父母督促孩子读书也是应该的,而且是父母应尽的职责。青少年时代正 是求学的最好时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是读书又不能强迫,父母可以把孩子锁在书房里,但父母却 不能把书本,把知识塞进儿女的头脑。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努力。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努 力学习,当然应该督促,但是如果孩子“喊不听,说不怕”,仍然只知道贪玩而不读书,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 自己的方法了。  因为,读书不能强迫,那就是在孩子不愿意读书时,父母也应该冷静地了解和分析孩子不肯读书或功课不 好的原因。有的孩子由于身体和智力的原因确实无法读书,或读书困难很大。这时就更应该关怀他们,爱护他 们,与孩子一起共同寻找对策,更不能强迫。事实上,有许多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因为没有发现读书的乐趣, 而是将它看成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从而失去了主动性。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夜里,他提着灯笼,蹲在田野里,观看蜈 蚣怎样产卵,一连看了好几个小时,他忽然感到周围越来越亮,抬头一看,原来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还有一 次,法布尔爬到一棵树上,聚精会神地观看蜣螂的活动。突然他听到大树下有人大喊“抓住他,抓住这个小偷 !”这才使他大吃一惊——原来人们竟把他当作小偷!法布尔为什么对昆虫的观察研究如此入迷?因为他对昆 虫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许多父母可能都知道,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感 联系在一起的。法布尔从小对昆虫活动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他终身研究昆虫的志趣,写下了巨著《昆虫记》, 共十卷,对昆虫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浓厚的学习 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已的学习愿望。如果对学习不感兴 趣,仅仅由于强制而求知,则味同嚼蜡,苦不堪言。  但是人的兴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影响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从对某种事物 有兴趣开始,发展到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到志趣,决心终身从事该领域的探索与研究。那么, 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孩子,要如何激发与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几种具体方法,以供选择。  1.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先天的心理特征,人人皆有。例如一个处在童年期的小孩如对外界新鲜事 物感到好奇,总是向大人问这问那,总想弄个明白。几乎所有的科学家从小都有超常的好奇心。居里夫人说: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总是兴趣的导因。”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视孩子 的好奇心。使孩子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各种科学文体知识,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大自然,带着好奇心去观察社会, 带着好奇心去揭示未知世界的秘密。  2.知识积累是形成学习兴趣的源泉。不少孩子有这种体验:听得懂的课就有兴趣,听不懂的课就没有兴趣 ;学得好的课兴趣就浓,学不好的课就无兴趣。这就说明知识的积累是兴趣的源泉。孩子们要设法及时把课堂 上听不懂的地方搞清楚,从听得懂每一节课开始,进而学好每一门课,这样你会对学习的兴趣逐步增加。  3.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学生,要学好每一门功课,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 基础,这是中小学生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但并不是说要求每个学生对每门课都要有同样程度的兴趣爱好,而应 该在学好学校规定的课程基础上,可以在某些课程的学科领域里发展更浓厚的兴趣。    陪读怎么个陪法    时下,在大部分的学校周围,尤其是名校周围,有这么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是本地居民,又不是进 城打工的农民,他们住在学校周围,就是为了陪孩子读书,被称为“陪读一族”。  毋庸置疑,陪读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家庭的。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 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人数每年呈爆发式增长,而就业岗位数的增加相对而言就滞后许多,也就出现许多人在 争抢同一个岗位的局面。这种现状逼迫学生向更高的学历和层次进军。因而上名校、拿高文凭就成了家长们和 学生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不少家长为了陪孩子读书,“不远千里”地跟着孩子一起来到学校。  俗话说:“父愿子成龙,母愿女成凤”。父母“陪读”的用意自然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走上 社会后能够出人头地。同时,在陪读的过程中,也可以敦促孩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遇有疑难之处,可给予辅 导。父母也可从中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动态,主动取得与学校老师的联系、配合但是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是十分 明显的。其负面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父母跟着陪读,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思想。生活上近乎小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得不到 加强。课堂听讲易于思想分散,注意力难于集中,反正回家父母会再讲一遍;题目不会做,反正有父母帮忙; 作业完了,也无需检查,反正有父母把关。无疑,这些都不利于孩子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学习习惯、学习 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其次,由于受父母自身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教育基本技能等因素的局限,辅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学校 老师所授内容有所出入甚至相悖的情况,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不少疑虑和困惑,使他们无所适从。个别情况还会 对老师或父母所讲知识常持不信任态度,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孩子的求知欲。  事实上,不少家长在子女的成长中,的确没有尽职尽责地培养他们的衣食住行能力和他们的自制能力,而把过 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本该由学校教育负责的部分,比如学习成绩。当孩子要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时,家长才 猛然发现孩子并不能独立生活。应该说,父母在子女学习时“陪读”,可以起督促或解惑作用。但同时,家长也应 该明白,“陪”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使问题恶化。事实表明,“陪读”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还会产生 许多负面影响,真是费事费力又无益,成了真正的“赔读”。  透过不少陪读的案例我发现,其实,孩子对家长陪读也常常感到很无奈,不少被“陪”的学生承认自己实际 上处于一种无可奈何被动接受的状态。  “我觉得跟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很希望自己能回到同学当中去,跟大家过同吃同住的集体生活。但我又 不敢向父母提出回校住读的要求,这样父母一定会不开心,毕竟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一个被父母陪了 两年的学生说。  一个被妈妈陪到新加坡的女生则说:“对妈妈的呵护,我一直很痛苦。我知道母亲很爱我,并为此放弃了工作 ,但我觉得这份爱太沉重了。我希望妈妈回到父亲身边过幸福的家庭生活。这样才是对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事实证明这些被父母陪伴着的孩子心理非常脆弱,害怕失败,担心自己对不起父母的厚爱。  然而,说归说,可陪读现象毕竟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是无法通过“条例法规”去禁止的。既然如此,陪 都也应该讲科学,陪都也应该讲方法。  陪读怎么陪?我个人认为,父母可以从培养孩子兴趣着手,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中应以鼓励 、表扬为主,切忌生硬死板,更不能动不动就指责打骂,使孩子视学习为畏途。  在此基础上,父母要培养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指导孩子把学习作为一项独立的活动。家长可根据学校要求, 教会孩子学会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比如听讲、抄写和观察等能力。孩子的学习能力可能存在差 异,父母按照不同情况,提出恰当的要求,不可抱不切实际的期望。  此外,父母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向上的家庭气氛,做到相互交流感情共同分享家庭欢乐,从而 激励孩子的向上精神。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觉到,在他的学习探索中始终有一个可靠的同伴,任何时候他都不孤 单,任何时候都不会迷茫。否则,孩子整天生活在枯燥乏味、责骂不断、矛盾重重的家庭气氛里,他们必定处于压 抑的心态中,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连正常学习都难以做到,更不用说发挥学习潜能了。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古人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 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孩子好奇,他们必然对不懂的新事物产生怀疑,进而发问或从实践中去探索。  有人说,孩子好奇,是他对科学探索研究的起步,锲而不舍,才能步入科学发明的殿堂。一个人如果没有 好奇心,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平淡无奇,那他就不可能会有发明创造,更不可能做出伟大的事业。因此,家长和 老师,对孩子的好奇心,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一时还不能圆满解答的问题,要耐心给孩子解释或请教有 关行家。切不可当头一棒,去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对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好奇心理,家长千万不要敷衍了事,或横加指责,要尊重孩子的这种好奇心 和求知欲,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耐心解释答复孩子的提问。即使解答不了,也要委婉地告诉孩子,如何去 寻求答案,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博采众长,到书本中去寻求答案。当今的孩子成长在知识与信息不断更新和猛 增的时代,书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介把他们的知识面拓展得十分开阔,如家长还用自己过去的一套老东西 去应付孩子,那是不明智的。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是一句空话,当父母的要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看到新鲜好奇的东西,做父母的表现出 漠然的样子,就会冷了孩子的心。孩子的好奇心有时会冲破父母的知识范围,这是很正常的。父母对孩子的发 问一时答不上来,可以通过翻书或向人请教,有了正确的答案,事后再告诉孩子,千万不能不耐烦地说:“就 你能!”“就你话多!”或者饭桌上父母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时,就用“吃饭吧!”来加以搪塞敷衍。有的家 长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经意地说“怎么连这也不懂啊!”。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利奥彼德·鲁齐卡的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可是幼小的鲁齐卡富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常瞪 着大眼睛问父母:“天为什么是蓝的?”“水从哪里来?”……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使他的父母解答不了, 但他的父母并不为此感到难堪,也不因此阻止儿子发问,而是怀着喜悦的心情鼓励儿子:“好好学习吧!相信 你将来会弄懂的!”正是这样的鼓励,使鲁齐卡不断奋进,最终登上了科学的巅峰。  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这样总结他自己:“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那么到 底何为好奇心,它对当代中学生又有什么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呢?下面我将就这些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有专家曾指出:好奇心就是人们面临新奇刺激情况下,产生惊奇而要探明现状和原因的一种倾向。对新鲜 的事物和现象,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 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们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们学习求知的原动力。  在人的成才道路上,兴趣是起点,爱好是行动,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就是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重要的 创造性品质和素养之一。它能激发我们去积极思考,并引导我们去对那些不了解而又渴求知道的事物和现象产 生疑问,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从而增长知识和见闻,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将有所帮助。很多著 名科学家就是从读书时代就具有超出常人的好奇心,总是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用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乐 趣来激励他们永不懈怠的去探索,去寻求答案,最终赢得成功的。  牛顿因为对苹果会自己往地上掉感到好奇,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纽科曼面对水开了蒸汽会顶起锅盖而感 到疑惑,结果发明了蒸汽机;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有在我们的生活 中,大家都习惯于从“北极”到“南极”切苹果,可是一个美国小孩因为一时好奇把苹果从“赤道”切开,结 果发现了苹果里的“五角星”;我们的中国小孩也不甘示弱,鸡蛋出于母体,可是到底是大头先出母体还是小 头呢,怀着这样的好奇心他观察了两个月,结果发现是大头先出母体,为此他写出了论文,得到了许多专家的 称赞,也填补了鸟兽类这方面资料的空白……  如此种种,都说明:好奇是一个人探索未知领域的开端,它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不仅科学家的发明创 造需要好奇心,我们的孩子要学知识,有所成就也需要好奇心。    新鲜事物并非全是“洪水猛兽”(1)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担心孩子会在纷繁的世界中辨不清好坏,所以就非常注意孩子身边的东西,对于那些 新奇的事物更是充满警惕。然而,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新鲜事物的产生就是这些变化的必 然产物。这些新鲜事物以我们完全不熟悉的姿态,迅速地侵入了我们的生活,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 了许多的不良因素。  比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如今,它已日益深入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孩子是最容 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人群,上网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同现实社会一样,网络也不是一片净土,由于 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孩子们很难抵御网络垃圾带来的侵扰。于是许多的家长都视它为洪水猛兽般的可怕。  在这种认知下,很多家长对孩子上网问题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措施:多数家长要求孩子在上网时必须有人监 督,有的家长更是严令禁止孩子上网。诚然,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孩子对网络的迷恋程度往往出乎他们 的意料。那么,网络里究竟有什么,竟让孩子们如此难舍?让家长如此担忧?  我曾经访问过一些孩子,也访问过一些家庭,特别是在网吧访问了一些未成年的孩子。问他们在网吧里主 要玩一些什么?结果发现,玩游戏的约占50%,聊QQ的约占20%,另外30%的是在网吧里浏览网页,猎取一些信息 。  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家长主要采取的是一种“缚”的方法,是一种强制性的方法 ,通过剥夺孩子的权利和自由来限制孩子上网,如不给零用钱,不准出家门,甚至有一位家长为了防止儿子逃 出去上网,将自家的防护栏改装成笼子,自己有事外出时就将儿子锁在笼子里。  这种方法有较多的弊端:一方面网络的有其进步的作用,禁止孩子上网会使孩子接受不到网络知识和技能 的教育,使孩子这方面知识十分欠缺,使教育没有面向未来,不利于孩子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同时,这种大 家长式的作风很难作到以理服人,近乎“残忍”的方式会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主、平等、诚信的育人 氛围的必然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就会与师长更难沟通,就越是要向着反方向发 展。  那么,网络这个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是洪水猛兽,还是良师益友呢?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做父母,做 老师的去正确的看待网络,正确的对待孩子上网。  首先我认为互联网不是洪水猛兽,它是新世纪,我们获取信息的平台。它给所有接触网络的人,提供了广 泛的交流。但是,对于一个自控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我们更应该指导和告诉他们,应该怎样上网,应该在网 上浏览什么信息,怎样来分辨那些是正常的信息,那些是不良的信息。同时,也应告诉孩子不要过于痴迷在网 络游戏之中,而应当学会利用网络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质。  比如,我曾接触过一些家长,他们向我反映说一放假,我的孩子那儿也不去,就迷在电脑前打游戏。我在 做家访的时候就跟孩子说,我说暑期一个半月的时间,家长也为你安排了这么丰富的活动,你自己心甘情愿就 把这40多天全搁在电脑前网络上吗?这40多天你就想在网络游戏面前消耗掉自己的宝贵时间吗?你的同学这么 丰富的暑期生活,开学后人家谈起来,你会不会觉得自己过的很单调呢?简单的几个问题,我问了那个孩子, 那个孩子想了想说,是啊,老是打电脑游戏也不值得。实际上对于这些孩子,不要一味的批评,引导他自己去 思考,引导他自己去辨别,我想孩子都会有想法的,因为有更多的更新活动,可以吸引到他们。  我还接触过一个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的家长,也是反映他女儿上网的事。我就告诉他,不要顾着自己做生意 赚钱,要关心自己的女儿,我又跟他的女儿说,我说你打电脑游戏本领再高,打的再娴熟,都是网络的奴隶, 网络游戏的奴隶,如果你有本事,自己制作一些网页,多参加一些有组织的网络制作大赛,这样才能显示出你 的本领。  我说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网络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发展,可以说是翻 天覆地的变化了,你打游戏打的再好,你只能是跟随着这种潮流,并不能在网络面前做一个强者,做一个能者 。你即使网络玩的再娴熟,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在网络制作或者是网页制作上 ,显示出你的本领,才能真正成为强者,不然的话你永远是网络电脑制作商的消费者。然后那个孩子听我讲了 之后,自己觉得好象以前拼命的玩电脑游戏太不值得了。  总之,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网络,做家长的应该多关心,少指责。所谓多关心,就是要关心自己的孩子对 网络的理解,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利用网络,不要他们一上网就批评。  当然,对于新鲜事物的吸收与排斥,不仅仅在于网络。由于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所以不管是什么新鲜的 事物,对于孩子来说都有非同一般的诱惑力和吸引力。相对孩子来说,我们做父母的反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所以,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循着自己成长的轨迹,以大人的眼光来看现在的孩子,总觉得现在的 孩子与自己的理念格格不入。    新鲜事物并非全是“洪水猛兽”(2)    但是,请想一想,让孩子走跟我们不一样的路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要让习惯及传统阻碍他们的成长呢? 为什么不放开原有的看法,去发现这些你所谓“脱序”中的创意呢?  纪伯伦在《先知》里写到:“你是一具弓,你的子女好比如生命的箭,经由你而射向前方……”要孩子在 未来的世界中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就必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如果身为父母者总是坚守着习惯,排斥新观念或 与自己不同的想法,那么如何能够教养出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下一代呢?  试着去接受新观念吧!因为走过,因为看过,我们会更有智能去判断新事物、新想法是否适合孩子,我们 可以因此帮孩子搬移挡在路上的大石头。为了要让孩子有机会享受我们智能的成果,我们需先敞开心胸,抛开 主观,以如同孩子般的单纯来看待新观念,这样,我们才能够客观公正地分辨出优劣,孩子也能在新鲜事物中 吸收健康的营养。    不要折断了孩子思考的翅膀    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正如伟大的物理学 家爱因斯坦所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他还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 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贴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 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它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  当孩子脑中有疑问时,他们便开始一连串地问:“为什么?”如果孩子为了看个究竟,拆卸了家里的贵重 物品,大人不要生气、斥责。要倾听孩子有意义的“瞎说”,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如遇到交通堵 塞的时候,孩子向你描述他要造一种带翅膀的汽车,如何在天上飞过去时,父母也可在旁边为他鼓励。父母如 果正确引导,不压抑他的想像力,孩子的求知欲必定会越来越旺,因为孩子的想像力正是探究新奇事物的开始 。  相反,有的父母把孩子的思考,说成是胡思乱想,久而久之,势必折断了孩子思考的翅膀。因为,在孩子 成长的过程中,思维很重要,思维能力是影响他人生发展的重要核心能力。  如果有了一种思维方式,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他就可以独立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曾有这么一个孩子,上课时,总是做自己的事情,思想一点也不集中,同学们做这个,他却独自一 个人玩别的,甚至对于老师的话都没反应,父母则为他的“笨”、“不听话”而感到忧心重重。可是一位老师 不这么想,经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这个孩子有他自己的特殊兴趣,和不同一般的想像力。  比如他关心的是到底是水泥地滑,还是打蜡地板滑?是水泥地的摩擦力大,还是地板的摩擦力大?于是, 这位老师就有意识地对他进行诱导性地教育,充分肯定他的好奇心,并鼓励表扬孩子爱思考的精神,慢慢地, 他不仅更加喜欢思考与探索,还积极配合班级,配合老师。可见,孩子的好奇心与想像力如果受到肯定和鼓励 ,孩子便会继续探索、思考和学习;要是受到压抑,就会丧失自信心和探索的兴趣。  最近,有一个孩子主动地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向我诉说了他的苦恼。  这个孩子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画漫画。他说,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喜欢上漫画了,不过在长达七年的 时间里,他的父母却从未给过他半点支持。最令他痛心的是,父母不但不支持,还反对,阻止他看漫画,画漫 画。每当他看漫画,构思漫画时,父母就会说,那是小孩子看的东西,这么大了还看它,多幼稚!这个孩子对 我说,他实在不明白,漫画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怎么会是幼稚的东西?可不管他怎么向父母解释,父母就 是不让他画漫画。  也许这个孩子的父母只是一个特殊的案例,我们大多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好与独立思考还是积极支持的 。但不管怎样,作为父母,当你面对孩子在生活中不断涌现新的想法,或是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观点时,我们均 应客观,认真地对待。切不可简单地一棍子打死,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在这里,我想讲一讲美国人是怎样教育他们的孩子的。在美国人的眼里,没有独立思考的孩子,就没有独 立性。他们认为,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拱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是对,什么是 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比如,一个孩子在美国小学接受教育,他的父母问他的老师为什么不让学生背一些定理、公式,这位老师 回答:“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 他能够记忆许许多多的知识重要;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比他懂得许多公式重要 。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无独有偶,上海外国语学校的一个名叫周贝尼的毕业生在哈佛学成回国后,有人问她,哈佛给你留下印象 最深的是什么?她说,在留学哈佛期间感悟最深的就是哈佛教育精华所在:它给予学生的不是金子,而是一根 点金棒。  可见,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有眼光的父母,不必眼盯着孩子手里的分数而喜笑怒骂,你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孩 子面对陌生领域是否有正确的方法,去得到他想要的答案,当他尝试创造时,当他对现有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看 法时,你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欣赏。  因为,思维活跃的孩子更善于幻想和虚构。有的父母难以摆脱传统的思想,认为孩子幻想和虚构就是在瞎 想瞎说,或者令人费解。而绝大部分的想像力,就这样在孩子幼年时期被扼杀了。所以,聪明的父母应当对孩 子的想像力加以鼓励,表示支持,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继续大胆想像,千万不要人为地折断了孩子思考的翅 膀。    玩出想像力和创造力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一位名叫明明的小学生,家长每天把他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放学后不是上英语课 就是上钢琴课。从三年级开始,家长发现,明明每天对学习不仅没有兴趣甚至充满厌恶,学琴时也心不在焉, 整天打不起精神来,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一位心理学博士全面检查了孩子的智力和学习状况后,开出一个出人 意料的“药方”:让孩子每天放学后痛痛快快地玩上一个小时。家长将信将疑地照做了,结果不出一个月,明 明不但脸上多了笑容,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  这位心理学家说:明明的个案带有很大的普遍性。“玩”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的儿童的一项 重要权利,但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孩子“玩”的时间太少的现象。明明正是因为被剥夺了玩的权利,从而造 成了厌学的情绪。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认识环境、探索世界的最自然、最主要的方式。“玩”不仅仅是娱乐,也是 一种锻炼,更是一种学习,因为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具体去实践,这样既 能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其创造才能,又能锻炼其实践能力。此外,孩子在与同伴玩的过程中,还能发展交 往能力,增强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因此,只要孩子玩的适当,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我们发现,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很快就能学会,可是他们认为乏味的东西,随你软硬兼施,收 效都不会很好,有时候反倒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这就像我们吃东西,爱吃的东西能吃很多,不爱吃的东西, 如果硬逼着吃下,不管是谁,都不会觉得高兴,有时候还会反胃。  有些父母就是见不得孩子玩,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忽略了“玩”的意义。有的小孩子虽然爱玩,但学习 却不错,说明他已经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功,爱玩,还可以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开开心 心地坐在书桌旁,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有的同学每次学习前都会想办法调整情绪,想一些愉快的事情,做 一些愉快的游戏,等到情绪饱满的时候,再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率极高。  那么,父母不让孩子玩,结果又会怎样呢?迫于父母的权威,他们不得不放弃玩的时间,玩的打算,可是 ,又于心不甘,身在曹营心在汉,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一旦父母发现孩子心不在焉,自然少不了一番数落, 本来已经很委屈的孩子这下更没心思学习了,要么坐在那儿发呆,要么背着父母搞地下活动,总之,想要他静 下心来学习,基本上不大可能。玩,就索性让孩子玩得痛快,让孩子玩得没有负担,将心灵放纵,开开心心地 享受快乐的时光。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的父亲从小就精心培养歌德。为了使他能够欣赏美,就经常带他到城里参观建筑物, 一边参观,一边讲述有关的历史,以便同时培养他对历史的爱好。也给他讲自己游历过的各地方的风土人情, 以培养歌德对地理的爱好。这样在玩的过程中,小歌德愉快地接受到了父亲的教育。当歌德4岁半的时候,祖母 就送给他木偶剧模型,以培养他对戏剧的兴趣。歌德的母亲对歌德更加关怀,差不多每天都给他讲故事,而且 没天天讲完就叫他先想像一下下面的情节,可能会如何发展下去。而第二天接着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总要先问 他:“你对今天讲的情节是怎样想像的?”以便培养他的想像力。歌德从小就学许多种外语,除德语外,他对 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都很精通。他也学习自然科学、美术、音乐歌德钢琴弹得很好,还吹得一口 好笛子。正是由于歌德童年受过这样好的多方面的培养教育,才使他有可能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诗人。  当然,我们也要教会孩子合理安排时间,不要毫无节制的玩耍。如果你的孩子有这种倾向,你首先要考虑 一下,你是不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太少,以至于一旦有机会,孩子就会加倍珍惜玩的时间,拼命想去延长它。 另外,父母也要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有张有弛的。有了这样的渲染,孩子会很容易接 受大人的建议,自然也会模仿着去做了。总而言之,只是一味地缩短孩子玩的时间,并不一定会给孩子的学习 带来转机,关键还在于让他们学会科学地分配自己的时间,这样既可以使孩子“玩”出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 使孩子更加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不要对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    “学习压力大”是孩子最大的烦恼,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已有较大比例的学生表示感到学习压力大,而且有 这种感受的孩子随着其年级的升高而增多,重点班级和重点学校的孩子感到学习压力大的人数要高于普通班级 和普通学校。  正在上学的孩子觉得学习有压力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适度的学习压力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可以 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过程,并通过不断改变和调整自己来提高学习成绩。然而,学习压力过大、学习 过于超量不但不能使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而且还会使让孩子讨厌学习,甚至憎恨学习,严重的还会对孩子造 成压迫型的心理伤害:如孤独、焦虑、抑郁、恐惧、心理扭曲、甚至自杀。  一位初一年级的学生在给我的求救信中说:“每次考试考不好就特别的憋闷,恨不得死掉算了。谁来救救 我吧!”一位初中二年级女生因为不堪忍受学习成绩排名所带来的压力,回到家中居然服毒自杀,她的同学时 候透露说:“我们本来学习压力就很大,加上每次考试成绩一张贴出来,成绩不好的同学就很明显可以看得出 ,搞得人心情很糟糕,几乎喘不过气来。”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竟然两次自杀: 一次是在自己的卧室里割破自己的手腕,另一次是吃下了80多片安眠药。  这些事例,不禁让我想起了生活在草原上的羊群,它们虽然有被狼吃掉的危险,但它们仍然可以得到很好 地繁衍、生存,但是如果把狼和羊关在一个中间用篱笆隔开笼子里,这时尽管狼是无法吃到羊的,但羊很快就 被吓死了,因为它所承受的压力已经超出了极限。事物发展到极端,往往就会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孩子的学 习也不例外。在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孩子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各种各样的课外培训、五花 八门的复习资料、名目繁多的测验考试、父母望子成龙的重托、同学之间名次的竞争、一定要上重点学校的目 标等等。为了考个高的分数、为了争取好的名次、为了进入重点学校,孩子们只好加班加点,从早晨一直学到 夜晚、一门学完了再学另外一门,连双休日也不能休息,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很少有玩的伙伴,很少有另外 的兴趣,只是一味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于是当他们感到不堪重负的时候,许多由于过度的学习压力而引发 的适应不良症状便出现了  下面便是一个初三女生在重压之下所发出的求助之声:  妈妈,我想对您说,上初三的我,学习任务愈来愈重。自从开学后,我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样子。那天我像 往常一样回到家,父母就把门一锁,我的屋里除了灯的电源外,其他电源都被切断了,让我与世隔绝,连上厕 所也要通报一声。晚饭后,我本来想借用刷碗来调节一下,可立刻被父母拒绝了。如果这事发生在初中一二年 级,妈妈肯定求之不得。但现在不同了,马上面临中考,除了学习没有别的程序。此时妈妈大声斥责道:你想 玩会儿就直说,不要拿洗碗来当借口。等考不上好学校你不洗碗都不行,没准你还不配洗碗呢。  我的心里委屈极了。但我没有哭出来,我的泪要等到胜利后再流。  这个孩子在面临中考,自身的压力其实已经很大了,于是希望做一些家务来调节一下,可是粗心的母亲却 一点也不理解,反而斥责自己的孩子贪玩。孩子是多么的委屈啊。我们做父母的在督促孩子学习的同时,一定 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帮助孩子经常解除压力,让孩子活得轻轻松松,绝不能让过重的压力压垮了我们的孩 子。  许多孩子对压力的反应是独自面对,把它藏起来。如果你的孩子以前话挺多,突然变得深沉起来,那他一 定是遇到了问题,你应该设法帮助他,多与孩子谈话、交流、沟通,让孩子说出感到紧张不安、苦恼、产生压 力的原因,这有利于孩子化解压力,也有利于你去帮助孩子化解压力。  医学专家认为持续过强的压力对孩子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障碍。  但许多家长却认为,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就越应该给他压力。考试、排名次都是为了刺激孩子的上 进心,学习压力将迫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向更高的层次努力。可实际情况怎样呢?根据调查和测试表明, 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压力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成负比例。有些时候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反而会事与愿违。  事实表明,如果一个孩子所承受的学习压力过大,其情绪就会随着考试成绩的好坏而上下剧烈地起伏波动 ,他们常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会因为一次小小的考试失利而情绪受挫。另外,有的孩子考试 没有考好,本来心里就很不愉快,而这时一些父母又采取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是一阵的讽刺、挖苦和 责骂,因此使得孩子造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和反抗情绪,原本对父母敞开的心灵顿时紧紧地关闭起来了,搞得 亲子关系也随之紧张。    尊重孩子的爱好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家长粗暴地强制孩子放弃某些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去做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事 情。这一类家长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只要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是有害的或是不良的,我们就要加以鼓励和保护 ,并且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因为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引导孩子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有利条件。  西晋时,左思的父亲左熹一心想让儿子学书法,不惜重金聘请名家指导。可左思不感兴趣,学无所成。左 熹又让儿子学琴,结果学了很长时间竟弹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这时左熹从失败中懂得了尊重孩子特点的重要 性,根据儿子性格内向、记忆力好,对文学的特殊偏好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儿子学赋诗。左思如鱼得水,进 步神速,不出几年,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最终成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屡试不 第,于是将仕进的希望寄托在李时珍的身上,而李时珍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对医学特别酷爱。可是在“父权” 时代,儿子只好从命,攻读八股文,结果三次科考不中,时已24岁。李时珍感到再也不能虚掷光阴了,说服父 亲同意他弃文从医,终成大医学家。  人们对有兴趣的事情往往容易全身心投入,最易见成绩;反之,则难得成就。人最可悲的是一生对什么都 没有特殊兴趣和爱好,孩子最不幸的是父母凭主观意志扼杀其兴趣和爱好。孩子的兴趣之苗一旦破土而出,作 为家长就要精心呵护,不要让其因“杂草”淹没而枯萎,更不要随意破坏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 趣可使一个人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  然而,生活中总有许多的家长无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强行剥夺孩子的兴趣,其结果必然会束缚孩子的发 展。下面的这个案例或许正好说明这一点。  我是一个喜欢足球的男孩,在上小学时就迷上了足球,初中以后,我还参加了校园足球队,可爸爸硬是不 让我去活动,说是怕影响学习,怕考不上高中,怕……今天,我决心要说服爸爸,我希望走自己的路。于是我 找出各种理由进行辩解。  不行,不许去!爸爸不软不硬的声音传来,我立即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倒在椅子上。拿起书本,我真想 大声叫喊:什么柳宗元、陶渊明,什么电流、电阻我都不要!我要踢球!哼!不让我去,我在家里也一样踢。 于是我在家的门厅里踢起足球来。这一招果然灵验,妈妈急匆匆地赶来:哎呀,你这个孩子,你就不想想,爸 爸不是为你好吗?你不好好学习怎么考高中,考不上高中怎么考大学。“不上大学……不上大学哪有好工作… …”我大声地背诵着,妈妈您怎么就只知道让我考大学,不知道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再说,我的学习也不错啊 。一星期一次就三个小时,我也应该轻松一会儿啊。可爸爸却在一旁说:一星期三个小时,一个学期下来就是 多少小时啊!  我终于无可奈何了,泪水充满了眼眶,委屈地说:唉,爸妈从不理解我。初中以来,我就没有出去看过电 影、逛过公园,唯一的爱好——足球也不让踢了,我的近视就是这么一天一天地学出来的。看着满桌子的参考 书,我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摘下眼镜,狠狠地扔在床上。爸妈这时似乎被我的话打动了,不再说什么。我趁 机讲下去:就算我去考大学,人家也要多方面的人才,谁要我们这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榆木脑袋的“书呆子 ”呀!再说,也只有加强身体锻炼,才能适应充满竞争的快节奏学习和生活。爸爸放下手中的活,终于开口了 :好吧!以后每星期六可以去踢球,但不能超过3小时。我激动不已,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我成功了,我 终于说服了爸爸。  这一天我等了多久啊!对于父母以前那些善良的管制,我应当感谢而不能接受,因为,我的生活是丰富多 彩的,成功地道路不止一条。我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走,这样我才能自豪地说:我是幸福的,我拥有了自己的生 活。  可见,孩子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家长培养孩子首先要发现孩子的特长与爱好,不要学“泥人张”,要学 “根雕家”。根雕家的艺术原则是发现、尊重根形的特点,然后经过艺术加工,使其特点更为突出,更为生动 ,最后成为精品。培养孩子也一样,我们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变成一个学习的机器,而应当使他得到全面的发 展。    不要抹煞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    孩子从呱呱落地到将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独立意 识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家长千万不要总是以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言行,而应该给孩子适当的发言权和自主权 。如果一个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养成了习惯,对于迟早到来的独立将是极为有害的。有一个故事给我们极大的 启发。  一个猎人打猎时捡了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狮子,就把他们带回家中精心喂养。这几只小狮子慢慢长大了, 他们生活无忧无虑,有吃有喝,自在幸福。当然,他们都被关在笼子里。猎人给他们设计的笼子也是温暖而舒 适的。没想到,一不小心,一只小狮子从笼子里跑了出去,猎人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而其它几只呢还在受着 保护。  一天,那个猎人外出打猎后再也没有回来,习惯了被喂养和保护的小狮子们最后被活活饿死了。而那只当 年跑出去的小狮子呢?它已经变成了一只野狮子。它独自在野外时,饿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有了 伤,它学会了用舌头舔伤口,遇到敌人,它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正是这种独立的、不依靠别人的习惯,使它在 大自然的环境里顺利地活了下来。  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让他们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是父母的首要任务,也是孩子真正成长为一个大 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人责任心很强,而一些人则不然。实际上责任心也是一种习惯性行为,而且是一 种很重要的习惯。我至今记得,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首席谈判龙永图在《实话实说》栏目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感 慨的故事。他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由于这响动时 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吸引了他的好奇。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 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 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 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这件事令龙永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 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他全身的每个细胞、每根神经、每滴 血液,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习惯。  责任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是做一个优秀的人所必需的。一位大公司的老板曾经讲过这样的故事:有 个人来他公司应聘,经过交谈,他觉得那个人其实并不适合他们公司的工作。因此,他很客气地和那个人道别 。那个人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来的钉子划了一下。那人顺手拿起老板桌子上的镇 纸,把跳出来的钉子砸了进去,然后和老板道别再见。就在这一刻,老板突然改变了主意,他留下了来应聘的 人。事后这位老板说:我知道在业务上他也许未必适合本公司,但他的责任心的确令我欣赏。我相信把公司交 给这样的人我会很放心。  现在有些父母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想替孩子完成,希望能为 孩子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甚至还会有意无意地抹杀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因为有责任心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否则他也不可能对事情 负责任。责任心也是做事情的标准之一,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  一个14岁的孩子给他的爸爸妈妈提了这样的两条建议:  第一,我可否参与一些家庭的小会议。以前,我是小孩子,不懂事,参与也是调皮捣蛋。现在,我已长大 了,已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可每次家人一有事,就把我哄到一旁,还说:“大人们有事,小孩子别捣乱! ”我已不是小孩子子了,我都14岁了,每次大人们把我“驱逐出境”时,可曾体会过我的心情吗?我是家里的 一分子,应该适当参与家庭讨论,这样便可以多一个人出主意,想办法,还可以提高我的遇事分析能力,增长 社会经验。  第二,个人也有个人的性格特点,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有的开朗,有的孤僻。和任何人相处,都应该尊 重别人的习惯。我一般不喜欢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别人,就是对家人和好友也有所隐瞒,只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记 在本上。可你们往往都不经过我的允许,就随便翻阅我的日记,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这点我很不满意。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就会希望像大人那样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且也希望像大人那样拥有自己的空间。所以 家长就应该抓住这个教育的良好机遇,听取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建议。经常和孩子讲讲家里的花销添置、人事来 往,并请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请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有价值的 建议的时候,孩子就会心中油然而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在孩子尝试着自己做主的时候,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你不行”,而要给孩子一 定的锻炼机会。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像。成年人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 已经完全有能力驾驭。因此,父母们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和勇气,这样孩子便可以在自我服务中增强 责任心。    不要否定孩子的未来(1)    做父母的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如果孩子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时,许多父母便会感到悲观失望 ,灰心丧气,从而常常在不经意间对孩子的未来加以否定。  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或者不认真读书、不做功课时,气急了,就会说出一些令人泄 气的话来:“你是一个十足的废物!”“你将来还会成个什么有用的人?鬼都不信!”“你还想有什么作为, 做梦!”  父母一时的气话,但却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它载断了孩子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 一个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一个没有前途的孩子,他还能好好读书吗?读了书干什么呢?  据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孩子犯罪就是因为在家受到父母的藐视,而产生了挫折感。于是产生了 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自暴自弃。这是因为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父母对他们前途的否定,都会对他们造成极 大的打击。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讲的话,对他们更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即使没有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 ,在人格上也会形成极大的负数。  我曾经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别人都说他是一个“问题少年”,可通过我和他的接触,却发现问题不是这 样的。这个孩子虽然成天一言不发,可内心世界却特别的温驯、细腻。下面的一篇作文,就是他这种心迹的表 露。  我是一个少年,父母都说少年没烦恼,可他们不知道,我的烦恼也不少,但我并不把烦恼说出来,大家都 知道我是个不爱生气的女孩,可是每到一件烦心的事情涌上心头,我就会悄悄地落泪。  这次考试成绩十分不理想,我的心里负担很重,怕亲戚朋友们笑话,更怕父母当着亲友的面说我,给我个 下不来台。可怕什么就偏偏来什么。放学回家后妈妈总是唠叨个不停,我克制着自己忍受着无情的责备,可爸 爸却偏要火上浇油。他们俩对付我一个,真使我有口难辩。说实话,我也付出了,每天我都在认真地学,可是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我等心已经不止一次地被你们伤害。面对这些,我一滴眼泪都没有掉过,一点 苦都没有向你们倾诉过。我怕你们伤心,我这么体谅你们,你们难道就不能维护一下我的自尊心吗?每次我的 成绩理想时,你们就说:“这有什么,成绩还是太低了……”成绩不好时更是一顿批评。我不止一次地想:难 道上了七年的学,我就没有成功过一次吗?我什么时候能听到您们这样说:嗯,还可以,别骄傲,下次再拿好 成绩!成绩不好时我能听到:别灰心,加油干,咱们追上去!  爸爸妈妈,我已经长大,给我一点自尊和自信吧  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倍加爱护和体贴,让我感到生活是那么的充实,又是那么的愉快。可长大后,你们都 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不理解我,还时常用一些刺耳的话刺伤我,常常使我觉得无地自容。  记得一次数学考试,因为那时太姥姥刚刚去世不久,妈妈心里万分难过。可我偏偏又没考好,回到家后, 我胆怯地从书包里慢慢地拿出卷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您看了后竟然大怒:78分,怎么考得这么差 ?真是不争气!您大喊着,我顿时吓了一跳,一下子哭了起来。“还有脸哭呢!”您大喊道。我听了哭得更厉 害了。您因为生气,拿着卷子,三步并作两步,就走到屋里,啪的将门关上。事后我觉得这样也不对,于是就 去想您认错。  谁知,我刚想认错,您就对我说:“去,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这句话,使我深感痛心,我想这不过是一 次小小的考试,难道我真地就那么无可救药了吗?我心里乱得一团糟,觉得什么都无法挽回。忽然之间,我觉 得自己成了一个废人,再也没有变好的机会了。我只得走出里屋,无力地推开自己的房门,静静地坐在那里。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也正因为这样,我的家庭变了,变成了一个经常吵架的家庭。  亲爱的爸爸妈啊,你们对我的了解还太少太少,我不希望在一个总是被批评,责备,否定的环境中生活。 我想有个快乐的童年,也同时能像以前那样温馨快乐。  “恨铁不成钢,急死亲爹娘”,这话一点也不假。高投入的目的是为了高产出。可是,许多父母遗憾地发 现,自己是高投入低产出,甚至产出了相反的东西,于是,做父母的便恼怒起来。  父母的恼怒往往先用语言发泄,因为恼怒就什么都说,越说越狠,譬如,孩子做了错事,造成很大麻烦。 有些父母说:“你呀!从小不学好,长大了是进监狱的料!”有的孩子考试成绩很糟,父母则说:“你简直是 猪脑子,天底下还有比你更笨的孩子吗?”“你还不如XXX?”  也许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些对孩子否定性的言论,效果是非常糟糕的,年龄小的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差,自 然会有些相信父母的话。他们会想:我是天底下最笨的坏孩子,再努力也没用了。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严重的 伤害,甚至攻击性行为增多,与父母冲突频繁发生,从而使父母陷入更大的烦恼之中。  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是有些父母比较明智,巧妙地度过了危机。聪明的父 母在对待孩子时总是相信孩子是好的;相信孩子是聪明的;并且永远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    不要否定孩子的未来(2)    譬如,当孩子闯了祸时,成功的父母会说:“你是好孩子,想想看是什么原因做了错事呢?”当孩子考砸 了,成功的父母会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为什么考的这样糟?咱们找找原因,一定会赶上来的。”在这样 明智宽容的父母面前,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并且会恰当地总结教训,一跃而起。  积极的期望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动力。作为父母切不可处处“否定”孩子。要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更重 要的是“肯定”孩子。    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作主    有一篇网络文章叫《你有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华侨写给中国孩子的。这篇文章告诉中国的孩子们有自己 选择的权利,但是中国的孩子们虽然有选择的权利,可大多数父母们却并没有将这种权利赋予自己的孩子。中 国的父母们喜欢替孩子做主,按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们的人生道路。就是在日常的事情上,也时常剥夺孩子的 自主权。  我的一个学生曾经这样描述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和我妈妈聊天,大部分事情都不能说。比如我和同 学开个玩笑,回到家跟妈妈一说,她总会说:你们同学怎么这样,是不是太过分了!其实只不过是个玩笑嘛, 何必在意呢?  我们认为可笑的事情,父母却笑不出来,而且总是惊异地看着我。记得有一次,我想要双鞋。妈妈告诉我 ,只要喜欢就买。可是当我看中一双鞋的时候,妈妈却说:这双鞋质量不好,还是买那双质量好的吧!那双质 量虽然好,可是样子却很古板,我不喜欢。即便妈妈是好意想让我买一双好一点的鞋,可是为什么我说的话就 不能算数呢。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