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500强经营管理案例精粹-7

作者:佚名 字数:52184 更新:2023-10-09 13:36:25

通用电气公司是摩根财团控制的一家大工业公司。它经营了几十年,攫取巨额利润,资产雄厚,规模庞大,1976年和1977年在美国大公司中都是名列第九位。据1978年5月8日美国《幸福》杂志的统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1977年的总资产达136.96亿美元,销售总额达175.15亿美元,这一年的纯利润为10.88亿美元,在美国各大公司中占第五位,职工总人数38.4万人。该公司从1956年开始建新厂生产导弹,并向外国提供核武器。例如在日本搞原子能、原子燃料和海军鱼雷等。1976年与法国合作研制涡轮飞机和可以装备鱼雷潜艇或运载火箭的发动机。在1973年接受美国军事订货共14.2亿美元,在各大公司中居第二位。2 不断改革管理体制由于通用电气公司经营多样化,品种规格繁杂,市场竞争激烈,它在企业组织管理方面也积极从事改革。50年代初,该公司就完全采用了“分权的事业部制”。当时,整个公司一共分为20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各自独立经营,单独核算。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经营的需要,该公司对组织机构不断进行调整。1963年,当波契(Boych)接任董事长时,公司的组织机构共计分为5个集团组、25个分部和110个部门。当时公司销售正处于停滞时期,五年内销售额大约只有50亿美元。到1967年以后,公司的经营业务增长迅速,几乎每一个集团组的销售额都达16亿美元。波契认为业务扩大之后,原有的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于是把5个集团组扩充到10个,把25个分部扩充到50个,110个部门扩充到170个。他还改组了领导机构的成员,指派了8个新的集团总经理、33个分部经理和100个新的部门领导。同时还成立了由5人组成的董事会,他们的职责是监督整个公司,并为公司制定比较长期的基本战略。3 新措施——战略事业单位在60年代末,通用电气公司在市场上遇到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激烈竞争,公司财政一直在赤字上摇摆。公司的最高领导为力挽危机,于1971年在企业管理体制上采取了一种新的战略性措施,即在事业部内设立“战略事业单位”。这种“战略事业单位”是独立的组织部门,可以在事业部内有选择地对某些产品进行单独管理,以便事业部将人力物力能够机动有效地集中分配使用,对各种产品、销售、设备和组织编制出严密的有预见性的战略计划。这种“战略事业单位”可以和集团组相平;也可以相当于分部的水平,例如医疗系统、装置组成部份和化学与冶金等;还有些是相当于部门的水平如碳化钨工具和工程用塑料。通用电气公司的领导集团很重视建立“战略事业单位”,认为它是“十分有意义的步骤”,对公司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途径”,1971年,该公司在销售额和利润额方面都创出了纪录。从该公司60年代到70年代中迅速发展的情况看,这项措施确乎也起了不少作用。从1966年到1976年的11年中,通用电气公司的销售额增长了一倍,由71.77亿美元增加到156.97亿美元;纯利润由3.39亿美元增加到9.31亿美元。同时期内的固定资产总额由27.57亿美元上升到69.55亿美元。4 重新集权化——执行部制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又出现停滞,通用电气公司于1972年接任为董事长的琼斯(Jones),担心到80年代可能会出现比较长期的经济不景气,到1977年底他又进一步改组公司的管理体制,从1978年1月实行“执行部制”,也就是“超事业部制”。这种体制就是在各个事业部上再建立一些“超事业部”,来统辖和协调各事业部的活动,也就是在事业部的上面又多了一级管理。这样,一方面使最高领导机构可以减轻日常事务工作,便于集中力量掌握有关企业发展的决策性战略计划;一方面也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在改组后的体制中,董事长琼斯和两名副董事长组成最高领导机构执行局,专管长期战略计划,负责和政府打交道,以及研究税制等问题。执行局下面设5个“执行部”(即“超事业部”,包括消费类产品服务执行部、工业产品零件执行部、电力设备执行部、国际执行部、技术设备材料执行部),每个执行部由一名副总经理负责。执行部下共设有9个总部(集团),50个事业部,49个战略事业单位。各事业部的日常事务,以至有关市场、产品、技术、顾客等方面的战略决策,以前都必须向公司最高领导机构报告,而现在则分别向各执行部报告就行了。这5个执行部加上其他国际公司,分别由两位副董事长领导。此外,财务、人事和法律3个参谋部门直接由董事长领导。5 建立网络系统通用电气公司在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后,建立了一个网络系统,大大加速了工作效率。这个网络系统把分布在49个州的65个销售部门、分布在11个州的18个产品仓库,以及分布在21个州的40个制造部门(共53个制造厂)统统连接起来。在顾客打电话来订货时,销售人员就把数据输入这个网络系统,它就自动进行下一系列工作:如查询顾客的信用状况,并查询在就近的仓库有无这种产品的存货,在这两点得到肯定的回答以后,这个网络系统就同时办理接受订货、开发票、登记仓库帐目,如果必要,还同时向工厂发出补充仓库存货的生产调度命令,然后通知销售人员顾客所需货物已经发货。这全部过程在不到15秒种的时间内即可完成。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办事速度快以外,这个网络系统实际上已把销售、存货管理、生产调度等不同的职能结合在一起了。6 科研组织体制同样,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也非常重视科研工作,而且已有悠久的历史。从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就有一位德国青年数学家斯坦梅兹搞科研工作,1900年即成立实验室。据1970年《美国工业研究所》报道,该公司共有207个研究部门,其中包括一个研究与发展中心,206个产品研究部门。共有科研人员17,200余人,占公司职工总人数的4%。1973年通用电气公司共有31,000名获得技术学位的专业人员,其中半数以上从事研究与发展工作。1972年,公司科研总费用超过8亿美元,其中3亿美元由本公司承担,5亿美元主要用于和美国政府订立合同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上。通用电气公司的科研工作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它的研究与发展中心从事于这两方面的工作,而着重于基础理论研究,为全公司服务,同时对各行业共性的一些课题进行联合研究。这个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前身是该公司在1900年成立的一个实验室,也是美国从事基础研究的第一家工业实验室。它的创始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青年化学家怀特纳和通用电气公司的两名技术人员。这个实验室的早期研究工作主要是在电灯泡、X射线管、闸流管及有关的化学、冶金方面进行基础研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这个研究实验室研究战争中使用的通讯和雷达装置。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扩充到600多人。1968年,这个研究实验室正式命名为研究与发展中心,到1973年共有工作人员17,000人,其中325人是物理学博士。目前,由公司的一名副总经理兼任研究与发展中心的主任。这个研究与发展中心下面设两个研究部:即材料学与工程部(分四个研究室)以及物理科学与工程部(分5个研究室)。此外有3个行政管理部:即(1)研究应用部,下设对外联络、计划分析、人事研究、情报研究等四个科室,负责将研究成果迅速推广到公司的各个生产部门,并在通用电气公司以外建立广泛的技术联系;(2)研究管理部,负责管理实验工厂及服务站,领导财会科、设备科和福利科;(3)法律顾问部,由11人组成,负责对专利的审议,发明的评价和专利应用方面的法律事务。此外,公司的206个产品研究部门则一般设在产品生产厂附近,研究人员大致在几十人到数百人之间,重点放在应用研究方面。通用汽车如何渡过内部危机?危机管理,已是现代企业不可回避的课题。但目前仍有不少企业还没当回事。令人欣慰的是,本刊五月举办的“危机管理与领导艺术总经理研讨班”反响热烈,说明它已提到日程。此文以案例形式阐明了企业渡过内部危机的办法 ,那就是义无反顾地去沟通。1971年12月,通用汽车公司洛滋敦厂的管理部门开始对装配线上装配的维加车出现异乎寻常的不合格率感到极为担心。前几周,在可容2000辆汽车的存车厂里放满了发送给全国汽车商之前需要返修的维加车。管理部门特别感到恼火的是,许多毛病是一般汽车装配生产中不应出现的质量缺陷。有数不清的维加车挡风玻璃碎了,内饰割伤,点火开关坏了,后视镜打碎……该厂经理说,在有些情况下,“整个发动机装置经过40个人,可是谁也没有为它们做什么工作!”总之,公司在分厂一级的管理中遇到了危机:工人缺勤、质量下降、成本增加,甚至出现罢工等严重问题。有些人把这件事看作是“年轻工人的反抗”,简言之,可称作一次企业内部的伦理危机。企业伦理涉及企业与雇员、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关系,通用汽车公司的企业伦理危机发生在企业与雇员、企业与工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因公司改革或重组所产生的裁员等问题。从表面上看,通用汽车公司的危机产生于GMAD(通用汽车公司装配改革计划)——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对汽车生产装配技术操作加强控制,并把这个管理系统扩展到6个工厂。福特模式已难以为继在实施GMAD改革后,虽然企业的管理部门声称改革不会给装配工人带来太大的压力,但是工会指责说这次改革又恢复了30年代“血汗工厂式”的管理,要工人以同样的工资做更多的工作。一个工人抱怨说:“那是世界上最快的生产线,它置我们于死地,我们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每天两班倒,而公司还要埋怨我们低质量、低效率”。工人的不满大大增加。在GMAD改革以前,厂里的不满指责大约有100个,自改革后,增至5000个,其中1000个是指责工作岗位上加了太多的活。当工人们抵制管理部门命令时,一些迹象表明,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受过适当的训练,不能很好地执行管理人员的任务,当时管理人员的平均工作经验不到3年,其中20%还不到1年。一般地说,他们都很年轻,对工会合同的条款和管理人员的其他职责缺乏了解,同时,对如何处理正在发展的工人的抱怨和敌对情绪缺乏经验,从前没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另一个重要事实是,工人的强烈反应并不完全由于GMAD的组织和工作的变革。管理部门发现,公司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企业伦理、规章制度、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承认,公司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工人对工作发生兴趣。许多工人受益于公司补助学费支持他们上夜大学的计划。但受了这种教育后,装配工作显然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及做高级工作的期望。此外,当时的劳工市场很困难,他们在别处找不到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他们也不愿意放弃在装配线上挣得的优厚工资。公司的高级职员们说,这使工人感到困惑和灰心丧气。许多管理者和工程师都在问:不知管理部门所采用的这种管理模式能否继续下去。随着作业越来越容易、简单和重复,体力劳动越少,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是低了,但工作却更单调了。有一个工人说:“公司必须想点办法,使一个小伙子能对所干的活感兴趣。一个小伙子总不能一天8小时年复一年地干同一个活呀!公司也不能仅对小伙子说:‘好,原来你有6个点要焊,现在你只要焊5个了。’”由于工人的不满增长,汽车工人工会于1972年1月初决定举行一次罢工,由于高达97%的工人表示赞成,罢工于3月初开始。公司估计由于工人不满和怠工造成的对工作的破坏已使公司损失总额达4500万美元。此后,公司管理部门考虑对GMAD的改革中某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洛兹敦厂的一些矛盾才得到了缓和。危机产生的根源在危机事件解决以后的几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发动了一次深入的恢复正常工作环境的活动。因为工人们回去工作后,许多思想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还存在不安的情绪。在公司总部办公室的协助下,洛兹敦厂的管理部门制定了企业伦理建设计划,首先从诊断上一次发生的危机开始。他们对全厂工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各级领导管理人员一起举行了一系列会议,并征求了工会的意见,最后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 工人们认为管理部门不关心他们的需要、情感等问题。第二, 工人的工作无保障,他们认为管理部门不事先通知或协商就改变他们的工作计划。第三, 工人们认为管理部门对他们改进工作方法的意见不感兴趣。第四, 有些工人对装配工作中繁重、机械、重复的劳动感到厌倦和不满。第五, 许多工人对公司的目标和计划不了解,企业和员工之间缺乏共同的目标,因此未能形成凝聚力。第六, 第一线的管理人员也不十分了解整个管理部门的目标和计划,因此未能把这些目标和计划同他们每天对工人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解决危机——交流计划通过上述诊断,公司认为产生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管理部门和工人之间缺乏及时的沟通和必要的交往。于是,从1972年开始实施“交流计划”,该交流计划的内容是:第一, 工厂每天的无线电广播:管理部门每天用5分钟在工厂公众讲话网广播与汽车工业、公司和工厂有关的新闻,使工人对汽车工业、公司和工厂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其内容也张贴在工厂各处布告栏里。第二, 消息公报:作为工厂经理和工人之间一种直接交流的方法,所有有关工厂业务的主要消息都直接传给工人,工厂经理还告诉大家该厂存在的问题,并征求工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第三, 管理训练:为了加强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起个人之间交往的作用,所有管理人员,从工厂经理到基层的管理人员,以及职员都要经过人际关系和交往的训练。这个计划的目的在于提高管理人员同他们的部下进行组织联络和交往的自觉性。训练计划由富有组织装配线经验的公共关系协调员和质量控制主任来设计和指导。管理部门任命公共关系协调员担任工厂交往协调员,负责厂内外计划。此外,管理部门还发展了一种作业轮换计划,对轮换工作有兴趣的工人给予必要的训练,帮助他们扩大在同一装配工作组内的工作能力。1973年10月查尔斯?艾伯内西任洛兹敦厂新经理。他认为是GMAD组织中最能干的经理之一,对交往计划热烈赞成,他自己也参加了培训计划。洛兹敦厂经过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正常情况,而且在1975年一年中,出现了争取成为效率最高的装配厂之一这种受鼓舞的迹象。工人不满下降到1971年~1972年的三分之一,生产效率也有明显提高。洛兹敦管理部门深信,齐心协力改善管理部门和工人的关系是取得积极成果的主要因素。正如工厂经理所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这样一种组织风气,经理和工人都共同感到我们是在这里一起工作。现在我们这里相互之间分得太清楚,管理部门、工人和工会之间都人为地分开了,我看不出有会什么理由不能通过直接交往加强管理部门和工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汽车装配业中有许多限制,因此工人不能意识到自己是该组织的一分子。我们必须用现有的技术生产一定数量的汽车,以便在该行业中站住脚。只要我们很好地解释,相信大多数工人是能够理解的。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这样做,但是他们肯定能理解,而且愿意同我们合作。“我认为工作多样化和组织发展这两个计划是对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装配厂的技术局限性。在洛兹敦厂我们有一支年轻而且受过相当教育的劳动力,他们希望知道正在进行的每件事。令人意外的是,如果你诚恳地同他们交往,你告诉他们什么,他们就会接受。相互交往正是把每天的生产联贯在一起的最好办法。”交流,交流,再交流洛兹敦厂的管理部门就是根据这种管理哲学和企业伦理,考虑于1975年夏在原有的几个交流计划上增加了一个新的交流计划。他们对原有计划所取得的进步感到满意,但是认为,如果正式把这些计划联结在一起,使工人和管理人员进行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可以进一步达到交往的目的。由于认识到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太忙,对人与人的交往,特别是对他们的部下,无法给予足够的关心,因此管理部门发展了一个计划,以促进和加强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在交往中的作用。建议的计划有以下特点:第一, 建立称为通讯员和训练员的新职务,主要目的是把管理人员、工人和职能人员的工作结合在一起。要在11个生产部门中各委派一个通讯员和训练员,由他们向工厂经理直接汇报情况。第二, 通讯员和训练员的作用,对于装配线工人来说是一种“综合者”,因而可以加强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装配线工人和职能人员之间的交往联系。第三, 由于通讯员和训练员大部分时间在工厂,因此他们能搞清楚工人和第一线管理人员之间,及上级管理人员之间是否进行了合适交往。在需要促进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的交往及设法使职能部门的服务及时满足生产线的需要时,还可以起“中间作用”。第四, 通讯员和训练员每天要和工厂经理及交往协调员见面,检查和讨论工厂中存在的“人的问题”。大家认为选择和训练通讯员和训练员对于这个新计划能否成功至关紧要,通讯员-训练员应该有相当的工作经验,要当过总厂长,并在工作中显示出具有组织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才能。内部伦理危机的启示1.企业伦理包括企业的环境保护问题、公司改革重组引发的裁员和冲突等问题。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列出利益相关者各方,然后分析某一项企业行为会对各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接着是研究被影响各方的权力和责任,受影响各方通常包括决策者、执行官员、董事会、顾客、股东、供应商、雇员、政府、特殊利益群体、竞争对手等。在分析阶段,将上述对象做不同情况下的具体分析,最终做出决定,分析的先后顺序是:确定对每一方的利弊影响;确定各自的权力和责任;考虑各自的相对权力;判断做出各种决策方案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制定应付突发事件的对策。2.企业应当重视提高员工的士气,这是没有疑议的,但是一些公司不知道用企业伦理的力量来提高员工士气和提高工作效率。从通用汽车公司的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过份僵化的体制、管理手段会抑制个人积极性。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就要使他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光靠金钱的刺激不能产生持久的和真正的积极性,培养员工的积极性应当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根据工人的技术、兴趣爱好,给他们以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二是向工人提出高标准的劳动要求;三是使工人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价值,培养员工的成就感;四是让工人有参与生产管理的机会。3.通用汽车公司用“交流计划”来沟通企业和员工的相互关系,以防止危机的再度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相互沟通,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去寻找部属的需求了解员工对企业的意见,还要使部属知道告诉正在进行哪些活动,让他们参与管理决策活动。通常每个人除了睡眠以外,必须花费70%的时间用于人际关系的沟通方面。越是高层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时间应当越多。微软的成功经验微软的名字诞生1975年。下文是微软在知识管理和股权分配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功经验。(一)知识管理和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作为全世界最著名的软件公司,其信息技术、信息化水平自不必说,那它的知识管理又是如何呢?下面是微软将其内部网建设成一个易于浏览使用的知识管理工具的一些作法。1995年微软为解决共享问题,从而创建一个可以容纳大量文档、各种研究结果、市场调查数据的资源中心,其信息服务小组开始实施这一内部网项目,以使信息可以在整个公司内部方便地获取。在项目的开始实施时,内部网项目小组首先使微软公司各个产品小组的主管理解这一计划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让他们调来其小组成员来参与此项目,得到各产品小组的帮助这是项目实施成功的一个前提。要建立内部网就必须要开发合适的、最有用的分类目录以帮助公司内部查询信息。内部网项目组通过一个关联度测试(向一定的员工发放 目录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关于某个产品、某个事件、员工福利等方面的信息,公司每个人都将能在内部网上找到这些信息。然后他们让每一位被测者将这些卡片分拣成有意义的积累。),分析了测试中出现的共同的类别。以此为基础,他们将内部网上的信息进行分类。同时,这个操作方式也不断演变,他们也一直在密切关注内部网的使用,以发现人们在使用内部网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参与内部网项目的员工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团体。开始的时候只有3个专门人员,后来发展到7个员工对网络进行维护。因为他们不但有专门管理内部网上知识内容的全日制的正式员工,而且还使用了合同制的负责技术工作、维护工作以及编辑、打印等工作的员工。 内部网作为一种新的方式,还必须鼓励员工应用内部网,这样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微软除了在内部网上设立了专门的“如何使用”区域外,还从战略上宣传内部网的重要性,强调其作为共享信息的一种新途径的重要意义。还对没有上网的部门进行了宣传,从而在内部网上建立了一个“用户小组”,编辑、内容提供者和网站管理员经常凑到一起,共享建立页面和促进内部网协作方面的经验 。有关公司的主要竞争者、合作伙伴以及与公司利益相关的公司的信息对销售部门、产品经理、程序管理员以及财务、行政等部门的很多人都是需要的,微软最终通过建立一种“动态数据模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建立一个新的Web页,代表一个原点,纵轴使公司竞争对手的公司,横轴是有关这些公司的各类信息。然后将各类适当的资源连接到纵轴、横轴的节点上。微软主要订阅了道琼斯(Dow Jones)动态信息,这样就能够把竞争对手公司直接与有关资源相连。不必手工更新,而且可以随时获取。从而可以收到积极的反馈,这样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内部网浏览,轻松拿到某个公司的概要介绍和背景以及各种新闻资料,高级用户还可以得到有关财务、销售和市场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做到在用户需要的基础上配送更多的竞争信息。 当内部网的基本架构到位之后,还会面临及时提供相关竞争信息的挑战。微软通过鼓励哪些与客户或合作伙伴有直接联系的人积极上载相关信息,通过一种将Web和电子邮件相结合的通信方式,主要从公司的销售部门和合作伙伴那里获取竞争情报。通过鼓励人们共献有价值的信息,微软的内部网将越来越具有个性色彩,根据每个人所处部门的功能和对信息的需要,使内部网具有客户化和个性化的提点。微软通过内部网实施知识管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实现了以下一些功能:1、对大量的、不同类别的信息、服务和工具可以同一访问。一次性出版,然后做多个链接到各地,降低了复制劳动和过时信息的数量。2、信息可以更加方便地加以定位和定时出版。3、提高了应用的综合性,通过在内部网上运行,将应用安置到页面上,旁边有使用说明,降低了支持劳动。4、保证每个人能够得到最新信息,而且通信工具也得到了改善。5、每个人都变成了开发员。通过鼓励公司的人成为Web出版者和开发员,使得许多部门都能够指定一个版主,或者至少将Web工作写入岗位责任说明中。微软公司的另一个竞争优势就是其高质量的员工。这个极其成功的软件公司在雇佣具备高智商、强能力的人员方面做到了极致。根据《微软的秘密》的作者的看法,微软的关键战略之一就是"发现那些懂得技术与商业的精明的人"。微软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它所处的竞争领域的快速变化的本质。微软在几年内上升到产业的主导地位,比尔.盖茨(该公司著名的CEO)坚决认为公司将保持领先。例如,盖茨和微软其他的执行总裁最近决定公司需要包含Internet,而且要将它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结合。因此,软件开发者和市场销售者需要能够很快地获取新技能。但是对人力资源能力的这种高度关注不限制在以产品为导向的人员中,比如微软的内部信息技术部也同样面临着生产软件、适应行业快速变化的压力。内部信息技术部由1000多人组成,他们开发应用软件、构建信息基础结构、操作计算机与网络。不象许多公司一样,微软的内部信息技术部不能容忍技能老化。如果微软的产品套件包括OLE技术,那么内部信息技术部就必须很快地将其纳入公司的内部系统。微软的内部信息技术必须总是新的。 因此,内部信息技术部聚焦于鉴别和维持知识能力上。Neil Evans(内部信息技术部的前任部长),作为研究者,正在Emerging技术西北中心从事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Chris Gibbon(现任内部信息技术部部长)聘用Susan Conway为项目经理,承担知识能力的课题。在进入微软之前,Conway就已经在计算机科学和Texaco 从事类似的能力项目研究。 Conway的目标是为微软IS的职位和员工创造一个网上能力形象。1995年11月已经 完成了一个80人的应用开发小组的领头人的形象,现在在全面执行。该项目被称为Skills Planning "und" Development (也就是影响较大,众所周知的"SPUD"SPUD项目包含5个主要因素:完善能力类型与层次的结构 ;对特殊工作所需能力进行定义 ;对从事以能力为基础的特殊工作的员工进行绩效评级 ;实现网上系统的知识能力 ;联系能力模型与学习提供),其重点不是放在进入层的能力上,而是集中在那些需要并被要求站在领域前沿的人上。但是,教育体系的缺点必须用岗位所需的能力来说明。 微软内部信息技术部的"学习与交流资源"小组正在利用SPUD的主动性(内部信息技术部也负责该部门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其目标是利用能力模型去转化、发展知识,而不仅仅是测试它。当微软内部信息技术部的员工很明白他们要具备什么能力时,他们就会成为微软内部与外部所提供的教育的最好消费者。人们也期望这个项目能够使员工与岗位、工作小组较好地适应。最终该项目会通过微软扩展到其他公司。完善能力结构在该项目开始之前,微软已经定义过某些能力,但大部分限定在进入层的技能要求上。西北中心也正在研究软件开发者的进入层技能,例如新系统的需求定义。在SPUD项目的四种类型模式中,这些基础层能力作为基本知识已为人所熟知。在基础层之上,还有局部或独特能力,它们是运用于特殊工作类型中的高级技能。例如,一个网络分析员可能需要局域网错误诊断的能力。能力的下一层是全局知识,它会在一个特殊功能部门或组织的所有员工身上得到体现。例如,管理部门的每位工作人员都必须精通财务分析;每位IT员工都要胜任技术设计和系统分析。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是普遍能力,普遍是对公司内所有员工而言的。这种知识是关于公司所从事的全部业务、所售产品、产业领头人等的知识。对所有员工的培训要寻求提供有关软件产业和微软战略的普遍知识。在四种基本能力的每一种中又有两种不同类型。外在能力包括特殊工具或方法的知识和能力,如Excel or SQL 6.0。如需求定义能力就是一种内在能力,内在能力包含更抽象的思考与推理能力。在微软,人们希望内在能力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尽管最近增添了one new one和Web authoring。当然,外在能力能力随着特殊语言与工具发展的快速改变也要频繁地发生变化。在4种能力类型中,共有137中内在能力和200种外在能力。 在每类能力中,也定义了4种技能层次。一个工作人员具备,或者一个工作要求下面层次中的任何一层。 基础层 、工作层 、 领导层 、专家层 。每种能力中的每个技能层都要以3-4个要点来描述,使其清晰和可度量。技能描述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岗位和员工评级的模糊性。特殊工作的能力定位因为SPUD项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工作与员工能力相匹配,所以微软内部信息技术部的每项工作都必须按工作所需的能力进行定级。通常,这项工作是由负责这些工作的管理者来实施的。在普通的工作模板中有40-60种能力。出现在工作定级过程中的一个早期问题就是,管理者要花2-3个小时去根据能力需要对工作定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鼓励管理者仅对最高级的能力进行定级,即要求最高技能水平的能力进行定级。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让工作定级过程仅许半小时。该系统也包括一个测量模型,它建议监督管理者如何评价一种特定能力。因为系统的目的是知识转化,而非知识测试,所以员工也有权进入测量模型。依据工作能力对员工定级 。该项目的另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根据员工在其现任工作中所表现的能力来评价员工。最初的定级是由员工及其管理者反复进行而确定的,最后整个工作小组要参与进来。在两方初次评级之后,他们解决其分歧。评级过程应该是一个关于员工能力会谈的机会,如管理者可以没有意识到员工由于现任工作的能力。员工评级过程的全部目的就是产生一个整个微软都可使用的能力详细目录。寻求建立新项目小组的管理者不在要亲自了解所有可能适合这份工作的员工。因此,管理者会对在线系统提问:"给出我前五名的候选人,这些人具备的领导技能水平要在这项工作所需的能力的80%以上,而且这些人要在Redmond(微软在华盛顿的总部地址)" 在SPUD项目的带头人中,管理者和员工都倾向于高技能水平给好的级别。Susan Conway认为,当规划出技能水平的详细指标时,工作和工人的特殊经验就能够很容易地与技能水平相比较,这个问题也就能够解决。构建在线能力系统SPUD项目还要构建一个在线系统,它包括能力结构、工作定级系统、定级数据库、员工能力水平。Conway已经利用微软的Access为项目带头人构建了一个系统原型;尽管它运行较好,但该系统还需更好的性能和健壮性,还需传到SQL服务器上。为了能让全世界的人通过微软的内部网方便的检索,该系统还应该有一个网络前端。 尽管技术问题很容易弄懂,但还存在一些与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数据的存放位置。讨论之后,已经决定工作数据要集中管理,员工数据要保存在最初的小组中,但应给中央数据库做一复本。进入与安全问题是关键问题,因为这是有关个人信息的,即使对于管理者来说,进入比他低的所有员工的能力档案也会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另一种行为也是不受人欢迎的,这就是管理者小组为了那些具备自己所期望的能力的员工,而"偷袭"现有的小组。进入的细节问题还有待决定。与教育资源的连接。因为该项目的关键目标将能力形象与教育资源相连,所以在微软的内部和外部已经发展一些与特殊课程有关的连接,尽管还有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有待与完成。最后,学习与交流资源小组希望不仅能够推荐特殊课程,甚至还能推荐课程中的有助于达到目标能力层的某些特殊资料与段落。Conway希望有该系统能进入以作用描述和所需能力为基础的课程需求。最后,来自内部讨论会和外部的由Puget Sound区提供的课程将会按照他们所对应的能力和技能层进行定级。执行能力模式SPUD项目的前期研究进行地很好,现在正在微软的内部信息技术部的1000名员工及他们的工作中执行。执行能力模型的工作从地理与功能两方面进行,首先开始于业务部门,然后是应用部门和在欧洲的所有工作岗位。 其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能力模型如何能扩展到微软内部的以产品为导向的软件开发者身上。在产品领域,许多相同的能力是明显相关的。为了实现这一转移,Conway正在考虑如何是能力模型与结构性工作(微软产品开发的方法)统一。因为结构性工作方法已经成为了一种外形特征,所以要把能力模型与其融合需要创造对其他软件公司的能力模型的需求。另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就是能力模型与员工和发展部之间的关系,员工和发展部承担了微软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这个部门要利用模型中所用的一些能力描述,尤其是一些内在的能力描述。Conway预测该部门将会就高层管理者与员工在能力定级问题上的争论作出评判,他们也会有助于确定能力的含义以及IT领域外的教育连接。但是他们与能力模型相关的特殊作用还未被讨论。微软能力模型的某些方面的作用要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被确定。例如,Susan Conway希望该模型能成为这个快速变化的产业中使变革制度化的媒介。假设,如果比尔.盖茨决定微软的员工要掌握一种新知识(如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那么他可以坚持所有的工作能力要求中必须要有这种新知识,从而迫使这种能力的发展。看起来,在微软的商业与产业中,确定所需变革和快速执行变革的手段是很关键的。 Conway也意识到项目的成功以来于使用该项目的个人的行为。"如果他们感觉到从中得到了一些东西,那么这个项目才会发展下去。"她认为对于员工和高层管理者而言,感觉到自己有利于工作模板的发展是很关键的。那么,他们将买进能力模型。最后,通过聚焦于个人知识能力,从而推进知识进展的目标要求组织内的所有的人的积极参与。(二)微软的股权分配问题。1978年,比尔?盖茨的年薪是1.6万美元,是公司中最低的工资,这种把自己塑造成“劳模”的伎俩后来为许多软件公司的老板所采用977年2月3日,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签署了一个非正式协议,比尔?盖茨占有公司份额的64%,保罗?艾伦占有36%,而此前两个人的份额为60∶40。微软的初期形式是合伙人制,到1981年7月1日,微软才正式注册成为一家正式公司。起初,公司股票只有少数人拥有:盖茨、艾伦分别占有股份的53%和31%,鲍尔默占8%左右,拉伯恩占4%,西蒙伊和利特文约占不到2%。由于股票只发给盖茨最亲密的伙伴,因此许多在公司干了多年的人,对股票分配方式怀有不满。为平息不满,1982年,公司开始发放年度奖金,并给员工配股。但并非人人都能得到股票,按计划规定,要得到股票需等一年,然后在4年之间分8等份支付。当时原始股份只有95美分,一般新雇用的软件工程师可得2500股,来的早的则得更多些。有了股票,公司取消了加班费,因此反而引起许多员工抱怨。一名员工说,当时他分得的股票,一直是家里人的笑料。不过,到1992年初,这些原始股每股已上涨千倍以上,达到1500美元。那些保留全部2500股的程序员,已拥有了近四百万美元。公司奖赏员工的方式基本成形,一块是工资,一块是公司股票认购权,一块是奖金。公司通常不付给员工高薪,也拒绝支付加班费。但是到90年代,各类补偿金数目可观,因为股价总在不停地往上窜。其补偿金具体为:高达15%的一年两度的奖金、股票认购权以及工资购买股票时享受的折扣。一名雇员工作18个月后,就可获得认股权中25%的股票,此后每6个月可获得其中的12.5%,10年内的任何时间兑现全部认购权。每两年还配发新的认购权,雇员还可用不超过10%的工资以85折优惠价格购买公司股票。微软还建立了晋级制度,在技术部门和一般管理部门建立了正规的升迁途径。首先,每个专业里设立“技术级别”,级别用数字表示,起点是本科毕业的新员工为9级或10级,高至13、14、15级。对于程序员,13级已是非常之高。级别反应员工表现和基本技能,也反映经验阅历。同时级别与报酬直接挂钩,开发人员属于报酬最高的一类,从其它公司跳槽或挖墙脚来的资深开发员可以不时协商工资额,可使工资超过本级别的平均水平,因为开发人员是软件公司的“主角”英荷皇家壳牌集团通常简称"壳牌")以众多标准衡量均堪称全球领先的国际油气集团。壳牌公司的业务遍及全世界130多个国家,雇员人数约10万人。壳牌集团1998年运营销售总额(税后)940亿美元,总资产111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10家公司之一。壳牌的起源是英荷两家母公司的联合,使它成为最具有国际性的主要石油司。今天,壳牌集团在许多国家有业务往来,比其他任何石油集团都多;有国际员工约5700名,超过其他任何公司。壳牌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投资商,其品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之一。壳牌集团对发展业务有长远目光。壳牌在许多国家有超过百年的经营史,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合作伙伴遍布各个领域。壳牌的许多项目(无论上游还是下游)投资规模都相当大,并且运营周期长达几十年,为此壳牌建立和使用复杂远景规划技术研究未来的发展。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是1907年由英国壳牌运输贸易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合并而成。壳牌石油公司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仅次于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主要经营石油、天然气、化学制品、煤炭和金属业务。按资产总额计算,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公司,按储量计算则是世界上最大 的石油公司。年销售额的将近一半来自欧洲,约四分之三来自美国。九十年代以来,从销售额、利润额到资产总额,公司一直在〈幸福〉杂志所列世界最大工业企业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公司是在经营国外石油及其他商品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早在公司成立之前,国外业务就已经占公司销售额的绝大部分。在两个公司合并之后其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在美国立足,从而将其业务扩展到了全球。二战后公司继续在海外扩张业务,这段时间公司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东还有非洲国家。石油危机来临时,公司被迫配合石油输出国组织减少石油供应,而且,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相当一部分企业被国有化,公司受到极大冲击。为解决困境,公司实施了大规模的经营多样化计划,购买了一些煤炭和金属企业。同时加紧了国内北海地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而公司一再与南非保持密切的商贸联系却开罪了美国消费者和国际舆论,公司这些举动被人们纷纷指责为公然违反联合国的禁运决议,其产品也遭到抵制。尽管如此,公司还是继续在世界各地开展业务,并对公司经营结构进行了合理化改组。危机后公司又将经营目标扩大到非石油输出国,化学制品业也得到发展,1990年在新加坡的催化裂化厂开始生产,1990年和1991年在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催化重整炉开始生产。1991年与另外一家公司合作在泰国勘探新油田,与中国达成协议在广东省建炼油厂。目前公司在美国、瑞士、新加坡和日本等34个国家拥有炼油厂,在美国、法国、巴西、阿根廷和新加坡等地拥有化学品制造业务,在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国拥有煤炭业务,在巴西和哥伦比亚等国拥有各种金属矿业业务。壳牌公司为了应付各种风险,采用了一系列大举措:公司在组织管理方面奉行简政放权的原则,保证业务公司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壳牌石油公司长期以来主要按地理位置来安排公司的组织结构。公司建立四个洲一级的地区总公司,而且在有关国家或地区建立分公司。每个分公司都要从事勘探开采、炼油、销售等业务,总部的后勤服务部门负责向分公司提供法律、财务、信息以及其他各项服务,这样分公司往往要接受多部门多层次的管理和领导,于是公司与1995年对传统的矩阵结构进行调整,这次调整的主要内容是按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建立商业组织,从过去按地区和部门多头管理转变为按业务范围直接进行管理,目的是让下属分公司的主管在享有更大自主权的同时必须对本公司的经营状况直接负责,从而确保公司经营战略得以实施和对下属公司实行有效的管理和制约的同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一线企业主观能动性。全球性战略在大约五十个国家里勘探石油天然气,在三十四个国家里提炼石油,把石油销往100多个国家。这样,一个地方发生动乱对该公司的其他部分不会有大的影响。在政治气候微妙的国家,公司通过垄断市场以确保产获得高额利润。否则便马上撤走。产品多样化限于相互紧密关联和协同的能源和化工行业,极少越出熟悉的行业范围。此结构极易有效的拉平季度不同的收益。在勘探和生产、提炼、销售以及相关化工产品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平衡态势。应变力强是公司成功的关键。公司密切注视世界各地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以及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并随时准备应付一切不测。公司经常向各地分公司灌输危机意识,分公司每年都要举行4次石油供应突然中断的演习。壳牌船队会随时遇到突如其来的模拟意外。这种能力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益处。例如,海湾战争给世界石油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但由于壳牌公司从以往的演习中摸出一套应付危机的办法,所以没有受到致命的创伤。壳牌重视研究开发采油投资。这是由于污染带来的风险不断增大,在深海和在北极钻井使采油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公司采用先进技术,改进设备,减少生产人员的生命危险,还降低了钻井费用。目前,壳牌在世界的研究机构达16个,研究人员达6900人。安全和环保问题是各研究所综合研究课题中的重要部分。壳牌的勘探和生产公司在全世界45多个国家有勘探和生产活动,每天总计生产400多万桶原油和4亿多立方米天然气,其中壳牌的份额约占半数。壳牌的油品业务包括全球油品的运输、贸易、炼油和经销。壳牌在50个炼油厂有股权,并在航煤、润滑油和加油站业务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全球加油站总数约有5万个。壳牌的承诺是为客户提供最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最近化工业务重新定位集中发展具有世界规模的大项目,包括壳牌已经或能够实现全球领先地位的主要化工结构单元。壳牌集团的目标是发展其在亚洲的化工地位,使之与壳牌在美国和欧洲地位相匹敌。壳牌天然气公司每年销售8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并在20多个国家有天然气权益(一般是通过与当地政府或其他石油公司合资的方式)。世界上某些主要天然气市场大量依靠进口天然气,供应方式或采用液化天然气或通过长距离管道运输。壳牌在三个世界主要液化天然气工厂(文莱、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与一些正在建设中的液化天然气工厂(尼日利亚和阿曼)有权益,并在欧洲、美国和其他地区的主要天然气管输公司有权益。1996年起壳牌开始拓展发电业务的权益,主要是通过在英国、墨西哥、菲律宾、哥伦比亚、中国和巴西等国正在运转和建设中总计发电能力为3百32万千瓦的电厂中拥有权益,并计划在另外6百68万千瓦的发电厂中拥有权益。可再生能源是壳牌的第五大核心业务,壳牌有20年左右的造林业经验,7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太阳能发电研究。壳牌在今后5年中将投资5亿多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初期集中发展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和造林业,同时目前还在开发面向市场的风力发电项目。为适应旨在提高壳牌经营业绩的改革,壳牌同时加强了对遵守集团经营宗旨和实行严格的健康、安全和环保标准的承诺,并且现在还将这种承诺延伸到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尽管目前全球各大石油公司合并风潮迭起,壳牌采取的种种举措将继续牢固地保持自己在国际石油工业界的领先地位。荷兰皇家/壳牌公司(Royal Dutchshell)创立的政策指导矩阵,主要是用矩阵来根据市场前景和竞争能力定出各经营单位的位置。市场前景分为吸引力强、吸引力中等,无吸引力3类,并用赢利能力、市场增长率。市场质量和法规形势等因素加以定量化。竞争能力分为强、中、弱3类,由市场地位、生产能力、产品研究和开发等因素决定。由矩阵可看出,对落入不同区域的产品,用了不同的关键词指明应采用的战略类型。这里必须指出,由那些矩形组成的区域并未精确地加以限制。该公司的经验是:①各区域的形状是不规则的;②区域的边界不固定,可以相互变化;③在某些情况下,区域之间允许重迭。处于矩阵中不同位置的拟议战略可概括如下:(1) 领先地位。应优先保证该区域产品需要的一切资源,以维持其有利的市场地位。(2) 不断强化。应通过分配更多的资源,努力使该区域产品向下一区域(领先地位区)移动。(3) 加速发展或撤退。该区域产品应成为公司未来的高速飞船。不过,只应选出其中最有前途的少数产品加速发展,余者放弃。(4) 发展。这个区域中的产品一般会遇到2~4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没有一个公司处于领先地位。可行战略是分配足够的资源,使之能随着市场而发展。(5) 密切关注。该区域产品通常都有为数众多的竞争者。可行战略是使其能带来最大限度的现金收入,停止进一步投资。(6) 分期撤退。这些区域应采取的战略是缓慢地退出,以收回尽可能多的资金,投入盈利更大的经营部门。(7) 资金源泉。可行战略是只花极少投资于未来的扩展,而将其作为其他快速发展的经营部门的资金来源。(8) 不再投资。所应采取的战略是尽快清算,将其资金转移到更有利的经营部门。他们的先进的管理方法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EP--5500勘探与生产安全手册SP--5500安全手册是为下属公司和所雇请的承包商而制定的。这个手册体现了壳牌公司的HSE管理的政策、原则和做法。要求下属作业公司和承包商在施工设计和作业过程中的HSE管理标准写成文件时,要把公司总部的SP--5500手册建议作为一个指导原则。下属制定的标准或建议, 凡不符合手册中的具体建议和做法,都应加以更新和修改,目的是能有效地加强和增进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 2.EP--5500手册的范围这套手册主要向勘探与生产作业公司管理部门的安全顾问和专业人员提出了一整套的指导原则和意见。其中包括:(1)管理部门的体制;包括培训、审查、承包人安全、工程安全及鼓励职工参与HSE的指导原则;(2)介绍具体的工程项目;包括对所有的新工程项目,都应采用其范围;(3)提出作业方面的指导原则;其中包括勘探、钻井、维修、运输和物资装备,以及消防的指导原则和要求。 3.壳牌公司HSE管理的主要特点显示在11条原则上,这11条原则为:(1)HSE管理的具体保证;(2)HSE管理的政策;(3)HSE是行业管理的责任;(4)有效的HSE培训;(5)能胜任的HSE倾向;(6)通俗易懂的HSE高标准;(7)测定HSE实施情况的技术;(8)HSE标准的实践的检验;(9)现实可行的HSE目标管理;(10)人员伤害和事故的彻底调查与跟踪;(11)有效的HSE鼓励和交流。 4.壳牌的HSE政策 壳牌认为HSE的政策是HSE规划中心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求其政策做到简明易懂;同时适用于每个人;分发到每个人并要张贴;下属承包商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HSE政策。强调必须有下列的政策。 (1)预防发生各种人身伤害;(2)HSE是业务经理的责任;(3)HSE目标同其它经营目标一样,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4)建立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工作营地(基地);(5)保证有效的安全、健康训练;(6)培养HSE的兴趣和热情;(7)对HSE要承担个人责任;(8)对环境要给予应有的重视。 5.壳牌集团的HSE管理组织 壳牌集团考虑到技术、商业风险和法律责任这三个主要因素而采取HSE措施,提出必须要舍得花费人力和财力来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是明智的做法。为了做到地震作业行之有效的HSE管理,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计划和建立一个必不可少的管理机构,应把其看作是承担法律责任,也是技术上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所承担的商业风险。这个组织的管理任务有四个方面: (1)通过野外观察看来发现风险,如进行安全观察;医疗和职业保健评价;环境评价和审查;事故和事件报告;HSE检查报告;地方类型统计报告等等。(2)通过HSE委员会去制定管理层的正确措施和政策。这个委员会应包括: ①壳牌公司和承包商的高级管理人员;②指定一个协调员来执行委员会的决议和建议。 (3)通过协调员(如直升南等驾驶、 医疗顾问或医生)与有关部门共同执行的行动计划,这些计划包括;①发展或更新工艺过程;②供应或更换个人防护用品(用具);③制定和改进培训计划。(4)检查结果,对事故或事件进行审查,根据统计数分析发展趋势,派安全管理小组去进行全面的现场检查。地震队安全审查工作可由壳牌公司派医务、 环保顾问专家来完成。程序为现场检查/审查事故/事故分析安全委员会会议业务管理员安全会议组长/组员安全会议发现危险①制定政策②实施和修改③检查结果。 6.壳牌公司的HSE责任 壳牌公司认为;不安全的作业及其由此引起的伤亡事故或职业病的责任,在于从主管人员到各级负责人和业务管理机构。全体职工都应该知道他们对HSE所产生的具体作用和所负的责任。 要求以上各项要求必须在任务上和对他们的业绩期望中写的清清楚楚。要适当地考虑到每位经理和负责人对HSE的态度和表现。 (1)经理和负责人对HSE责任;①向下属发出指示,并明确HSE目标和目的; 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执行;③提供各种资源,如设备、培训、人力、财力等。 ④检查和监督这些指示和落实情况;⑤坚持进行监视,记录和审查。 (2)管理部门包括公司管理部门和工地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包括现场管理人员和所有员工。 ①他们的任务主要是;1)提出意见或建议;2)协调和监督。这些部门所聘请的HSE顾问,应当是受过充分训练和有经验的人来担任; ②公司管理部门的职责;1)制定HSE政策和重点;2)明确执行范围;3)提供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4)监督落实执行情况;③工地管理部门的职责; 1)规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2)选择目标、标准和实施步骤;3)检查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和培训;④现场管理人员的职责;1)对HSE进行鼓励、动员和交流; 2)执行现场监督检查;3)贯彻执行安全规程和为员工树立榜样。 ⑤员工的职责;1)执行HSE管理规程、标准;2)了解不安全因素事故;3)向上面提出改进意见。 7.HSE规划和目标 (1)提出的HSE规划和目标必须是合理,可以达到的适当的。(2)一个好的HSE管理部门其目标是:①实现和保持事故频率、严重程度和费用应是向下发展的趋势;②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③尽量减少职业和对健康的危害。 (3)公司加强安全规划时,应对生产事故、财产损失和停工损失要有明确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应尽可能用数字表示,其内容:①HSE会议的频率和次数;②检查和审查的频率和次数;③编导或审查的工艺规程文件及完成的进度表。(4)制定规划的要求:①为落实HSE规划的详细方法,每个部门都应编写一份局面的时间表;②各部门的HSE规划与壳牌公司的HSE总体规划相一致。 8.HSE的业绩标准 (1)HSE规划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明确规定的期望所作出的业绩标准和管理部门应有明确的表现。好坚持达到规定的标准。这些标准通常写成指导原则和步骤去强调如何完成任务。其中多数是技术方面的,但也必须包括HSE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必须切实可靠,并随时得到执行者的补充。使它们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和执行。(2)HSE管理部门如果没建立审查制度或制度执行得很差,则往往使HSE计划失败或无效。 (3)壳牌石油集团把野外停工时间列为"事件",把"事件"的出现频率作为检验HSE实施情况的一个重要尺度,这也是壳牌所有工伤统计数字的基础。他们认为:即使对一些小作业公司,在短时间内完成地震作业任务,情况也往往如此。壳牌还认为;一个更加灵敏的显示尺度是把所有的如: 停工事件、保密工作案件、医疗案件、死亡事故案件加上差点发生的事件都要记录下来,并成为一个惯例的做法。我们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即放在不安全做法上,就是直接努力预防事故的发生。检查不安全的行为和条件是一个费力的重要阶段,因为任何衡量技术的主要目的都要通过消除事故来提高安全性能。不管危险性类型和特点如何, 只要采用行为或工程手段就能加以控制。但最好采用工程的手段。在某些情况下用两种手段去同时采用也是可以的。行为手段包括培训、挑选和强制执行等作法。工程手段重点应放在工作场所和生产实践中进行技术政策来消除不安全因素。如机器设备的维护和改进防护措施等。一般处理短期内的不安全因素应采用行为手段去实施。总之,为了保持有效的HSE规划的成功,必须用行为或工程手段去作出不懈的努力。 9.建立"HSE规划"的内部审查制度 壳牌认为要作出各种努力来提高HSE规划的效果,就必须配备检测设备和人员,而且应制定一套审查程度,以便能够及时监督HSE建议的执行情况, 应该指定一个行动小组协调和贯彻执行这些建议。管理人员在观察地震作业时应注意审查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案件。检查施工人员在做什么和如何去做的;检查劳保存用品的穿戴和工具使用情况;检查设备一般的施工现场等。填写"安全检查表"即是一伤现场观察的备忘录, 在检查时要填写职业健康表,这些都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如果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忽视上述一些作法将会带来消极的效果。 10.事故或事件的管理 壳牌公司要求吸取每个事故的教训都应该让全体职工知道。 管理部门应对事故迅速报告、反馈和交流等作出行动。在调查事故、事件时从中吸取教训,把重点放在查明基本原因,并广为宣传,让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事故或事件的教训。调查时要求必须彻底和深入,以便找出更深一层的根据。 用事故或三角图形的方法是对事故进行深入分析的手段。 11.HSE的鼓励和交流 HSE管理规划成功必须要取决于有关各方的积极参与和交谈。如果靠现以下三种情况, 说明可能鼓励与交谈方面存在着问题:一是安全性能指标未显示出稳步的改善;二是工作人员不了解或不关心HSE;三是工作人员不能自由和积极地发表意见, 或者不能经常地提出改进工作方法意见和建议。 因此要采取如书面通知、报告、业务通讯、提高活动、奖励等办法,鼓励大家关心HSE。①想方设法消除不安全因素及行为;②要求职工为HSE做出贡献;③参与并保证执行HSE规划;④解决大家关心的事情和出现的问题。 12.HSE的培训 (1)最重要HSE培训是对新雇员和承包商进行诱导式培训,要求对新来的人员都必须参加。(2)实践证明培训职工进行急救,能使工伤事故率降低。 (3)应该把具体的安全培训纳入规划之中。培训要安排得当,并使行为与完成任务相结合。 (4)公司和承包商的业务经理必须接受HSE管理技能的培训,这是十分必要的。   员工是名牌企业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现代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来建立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发挥企业的凝聚力? 壳牌是这样做的:  一、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管理  具体讲要考虑以下几项工作:  (一)一个企业需要四类人力资源:  1.企业家型的人才。企业家的定义是敢于超越自己的资源去开拓事业。比如说,一个小学毕业的人,他只懂得做木匠,其他什么都不懂,但他敢于涉入电脑行业,去做一个他现在的能力根本达不到的领域,这样的人才就是企业家型的人才。这样的人做事时,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亲戚、自己的朋友,想到的是对自己的事业有用的人,那伯不认识,也要设法认识他,和他建立关系。这样的人具有企业家精神。  2.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使其发挥作用。可能他是一个博士毕业生,他知道这个技术怎么去研制,怎么去开发。他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成绩。这是他和企业家最大的区别。  3.专业技术人员。他是一个能够出色完成专业工作的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执行人员。  4.最后一类人员是最基层的、最具体的操作人员,包括辅助人员、工人等。  (二)确定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必须清楚,哪些是短期、长期的关键岗位,哪些人是关键人。这二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不一致,就是关键人员并没有承担关键的岗位,但这种人很有潜质,也许这样的人是经理人才的后备人选,或者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那么从现在起就要重视他,对他制订特别的培养计划。   (三)促进企业的变革和管理发展。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应经常考虑一下,企业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什么,它会发展成什么,今后长期发展的挑战是什么。同时要不断去创新,开拓出新的项目,推动我们的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四)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战赂管理,把人力资源纳入到企业的整个经营发展规划中,而不是把自己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独立的人事部门,一个执行部门。  从这方面讲,国内企业大都面临着几大挑战:  1.发现、培养企业家继承人。国内做得好的公司大都经过一个新的领导人、新的企业家的开拓创造。但如何从核心领域拓展到相关领域,从1个亿发展到10个亿、50个亿,从中国做到世界,这就需要新的企业家,拥有企业家精神,能超脱企业现在拥有的资源,去创造更大的事业。  2.建立一种有计划的良好的内部培训、选拔机制。通过实践、通过工作,来判断企业内部员工是否真正具有这种潜质,然后真正把他培养成企业的接班人。  3.建立强大的专业化职业经理人队伍。  一些企业过于看重从内部培养,从国内企业招;为什么不能吸引外企的经理人才呢?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全世界经济比较萧条,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外国公司,最初对中国市场估计非常乐观,投资很大,并做了很大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但是根据目前情况,可能短期内有一个平缓的发展,所以,很多人才没有得到企业预期承诺的那种职位的机会。这对国内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契机。所以,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去创造。  另外,对大学毕业生经理人的培养,也是外国公司通常采用的方法。如壳牌、联合利华、宝洁、英国烟草,这些大公司对大学生都有一个特殊的培养计划,每年从毕业生中挑选,不是看专业,看的是潜能(管理潜能、领导潜能),通过一个特殊的培养计划,三年或五年培养到一个经理层次。   4.应更多地培养自己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如广泛地、多渠道地招聘,并留住他。企业年年招人却年年都留不住,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5.大学生的招聘、培养、保留计划。大学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很好功人力资源,他们虽然没有特别的经验,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开拓性非常强,如果有一个好的培养计划,对企业的发展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还要特别强调组织变革和管理发展。  第一,组织发展全球化日趋加强。现在很多大企业已超越国界,甚至有人说在经济领域,世界的划分不是国家而是企业。企业跨越国界,可以回避国家的税收等政策,所以跨国性经营越来越强。但企业在跨文化、跨国管理时,尤其是注意组织的变革。  第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过去十年一换、二十年一个周期,转变为三年五年一个周期。    第三,组织之间的合并、重组、协作、参股时有发生。1997-1998年,全球制药、化工、电子、金融业等很多大公司都进行了重组合并。企业在重组合并中,最重要的员突出的是人员的变动和机构的调整。  第四,企业为适应更迅猛的经营环境的变化,需要更灵敏地、不断地自我调整,通过高层人员的变动、组织的变动甚至裁员,来调整企业的适应性。  所以,适应环境变化,最主要的方法是调整组织结构,系统地更新管理观念、领导方式,系统地创新管理模式、管理系统。  最后谈一下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经营战略。  1.人力资源负责人直接报告总经理,真正参与企业经营和重大决策。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应将工作重点放到人力规划、招聘、薪资福利、培训等专业化工作上来,而不是陷于那些日常的行政、发工资、管后勤等。  2.建立团队合作精神,开创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气氛,真正激发员工的兴趣、想法及创造性。  3.人力资源部要负责把公司目标传递给各个层次及所有员工。比如说,您想把企业发展成50个亿,您不仅要告诉他这一目标,而且还要告诉他我们的策略是什么,我们如何通过产业调整或收购或技术革新等手段实现这一目标,告诉他具体怎么操作,使他真正体会到您的战略,他才会为您的企业凝聚在一起。  二、招聘办法  招聘的目标有两个:  1.在质量、数量上满足业务的发展需要。这是最经济的方式。最经济不是像有人认为的那样:外企招一个人花几万元。其实外企招人也考虑是否最经济、值不值得、投入产出如何。  2.填补短期的职位空缺及满足长期和业务发展需要。如技术部门需要招一个技术人员,那我们就要考虑这个职位是否会长期发展,以后要拓展到什么样。  招聘的程序有:  1.制定用人需求计划。如每年销售多少,人员需要多少,招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2.招聘人员的申请。每年执行时有一具体的申请审批手续,在申请书中要有职位说明书,描述这个职位的职责范围,招聘目的等。  3.筛选应聘资料。看其是否符合条件,确认可信性。大家知道,人大门口到处有卖学历的,什么哈佛博士学位也拿得到。所以您要防止冒牌货。  4.初试、复试。  5.共同讨论,最后拍板决定。由人事部门评估他的个性、行为方式、激励点、潜能等,看其是否符合公司的文化;由用人部门考核他的业务能力、技术能力,是否符合部门的协作精神。  6.发聘用书。  7.新员工辅导。使之熟悉公司的组织文化和部门业务c  这一种程序保证了企业招聘的计划性,保证了部门的具体分工协作,加强了各部门真正去思考设一个职位、招一个人的目的性,避免了企业的盲目招聘行为。  招聘中还有一个职位说明书,它是建立组织体系的基础性资料。每一职务的目标、主要职责范围、连接系统、报告系统等,在岗位说明上一清二楚,这就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职位说明书的具体内容,除上述要素外还包括职务的挑战以及职务需求描述。职务需求描述,主要包括知识、工作经历、能力、技能、潜能、潜质(开拓性、发展性、可塑性、流动性等)。  招聘人才的渠道有很多。但事实上,内部招聘是首选。它可以保证内部的激励性,给大家以希望。所以,在内部能找到调配人选时,要尽量给内部机会。现在很大的一个趋势是通过因特网招聘,国外企业尤其是招专业技术人员时采用这一方式。中国目前已有30万人上网,如果他们正是您要招聘的目标群体时,您可采用这一方式。此外还有报纸、专业杂志、人才市场以及学校、猎头公司、人才服务机构、人才中心等,还有通过人际关系网介绍。    招聘面试中,最重要的需注意四点:①职位的目的,即要招这个人的目的是什么,短期内叫他做什么,长期要做什么。②技能能力要求。③特定的行为方式。④职务的激励点。  面试是一个综合性的全面分析,实际上是一个推测、判断的过程。我认为面试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通过背景推测判断。即通过他的家庭、教育、工作背景来推测他的能力、技能、激励点等,通过他大学受教育的情况、工作变换的原因、自己发展的职业变动,以及他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背景资料,来判断他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  2.通过经验推测和判断。就是通过他的工作经历看,他认为什么是成就,什么是挑战,什么是困难,由此你可以判断他今后会遇到什么难题,给他的职位能否胜任。还有通过他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来判断他的行为方式,他在过去工作中,认为什么样的同事是他推祟的,什么样的主管、老板是他祟拜的,哪一种行为方式、工作方式是他向往的。这些方面可以反映出他的个性。因为他所推祟的,很可能是他正希望朝那一方向发展的。  3.通过价值观的判断,了解他对成就和失败的看法如何,看他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成功。通过他的这些认识,来判断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还有通过他对社会的评价,他的思路、切入点,来看他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是否符合公司的模式。  4.抽象问题的推测。就是说对不熟悉问题的分析。通过他对一系列的问题的分析,看他的思维是否很开阔,很有逻辑性,很周到,是具有战略眼光,还是仅局限于低层次的层面上.这样才能判断他的潜能。因为对不熟悉问题的回答,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不同情况,不在他的答案,而是看他的思路、方法以及他的视野。  三、薪资福利  薪资福利的目的主要有四点:吸引人才、奖励高绩效、激励员工、保留好的员工。  那么,如何制定出良好的薪资体系?  1.了解市场状况、了解当地同行业薪资状况,结合自己公司情况,确立一个定位,保证你在外部的竞争性。比如您的公司属化工行业,那你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北京。根据调查了解到的数据,您想定位到75%的位置,那您就要保证您所有的员工都在这个水平上,然后你再结合其它手段,如福利、培养、发展机会等来保留人才。这是一个战略定位。  2.建立一个科学的职位级别和工资体系,来保证内部的公平性。这里必须注意两点:①保证外部的竞争性;②保证内部的公平性。  3.根据岗位性质、特点以及职位级别的不同,建立激励性薪资结构,确立一个激励模式。    4.综合考虑市场物价、公司效益、人力市场以及个人绩效表现、个人潜能等,建立良好的薪资调节机制。  薪资福利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几个因素:国家法规、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公司的策略和员工需求点,制定特别的福利政策。如有的公司制定特别的养老保险金、住房、股权分配等。同时在控制总成本的情况下,强调弹性计划,如有的已有房子,不太考虑房子,有的上了年纪,考虑的不是股权分红,而是养老保险金等。根据不同的个人偏好,制定出灵活的福利计划。  四、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的程序是:公司总的目标、部门目标及个人目标。  绩效管理方法包括:日常的工作辅导、年终评估面谈、不满意绩效的评估改进、奖励高绩效的人。  对不满意的绩效如何管理:①年初上下要达成共识,明确什么是满意的绩效。②分析引起不良绩效的原因,是技能、还是技艺、还是缺乏激励,还是由于个人方面的因素?解决的办法有:培训、调动、沟通辅导、改变工作环境、纪律处分、辞退、不续签合同等。  五、培训发展  培训的目的在于改变员工的技术、态度、知识,开发员工的潜能,使其能力达到公司的需求,并为员工提供职业安全、就业能力。  现在的公司越来越强调,不是仅仅为员工提供一种工作安全,而是要为员工提供一种职业安全。工作安全与职业安全的区别在于:工作安全是给员工一个工作,员工可一辈子做这个工作。职业安全是给员工一份工作,而且让员工在工作中开扩他的视野,即使公司倒闭或效益不好,甚至因业务裁减裁掉某个部门,员工同样可以到别处发展他的事业,这是一种职业安全感。这是一个很大的观念转变。  培养员工终生学习的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现在知识更新得越来越快,没有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汲取的精神,很难有创意,很难迎接新的挑战。培训的三个流程是:确定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评估改进。培训的方式,与过去不同的是:以前大家坐在一起,一人讲大家听,或大家讨论。现在是更有效、更节约成本的培训,比如通过一个项目,由导师带领,通过工作提高他的技术。还有工作轮换,代理职务,易地派遣,学校教育,外部培训及内部培训等。  六、员工关系和组织文化  其目的在于形成全公司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念。一个公司想做大,成为一个跨国性公司、一个集团公司,最主要的标志是,全公司无论在什么地方,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一个统一的观念,统一的文化。  我发现,做得很好的很多国内公司,总部很好。但一到分公司,如你到上海、北京的办公室,您感觉完全是一种不同的管理风格。这是因为领导人的风格不同,导致了一个公司在一个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形象,让人感觉它好像不是一家集团公司,不是一个品牌。所以,统一就意味着管理风格的统一,员工行为方式的统一,对外是一个统一的形象,代表一个品牌。  具体工作包括:内部信息沟通、员工集体活动、协助绩效改进、员工意见调查(通过反映员工意见,促进组织变革、组织发展)。英特尔公司英特尔(Intel)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独立半导体制造商,成立于1968年8月。在世界半导体生产企业中稳居首位,其业务活动以设计和制造先进的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零部件以及采用这些零部件的计算机系统为主。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英特尔公司呈现出一种加速发展趋势,年销售额、利润额和资产总额全面增长,而且盈利增长快于销售额增长,有理由相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英特尔公司的前景将更加光明。公司总裁格罗夫介绍,公司将全力把个人电脑推上信息高速公路。英特尔公司的主要产品有微处理器、微型信息处理机和处理板以及通讯产品。公司在美国声誉极佳,这是公司不断探索的结果。创业初期公司规模还不大时,公司领袖诺伊斯等人就决心采用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风格,他们的最初的做法是每周非正式的与员工共进午餐以听取意见,不久之后公司转而推行一种仔细推敲的工作安排,强调公开性,在最低一级进行决策,重视纪律和问题的解决等等,要求每天8点以后才上班的员工书面写明迟到的原因。此外,公司还通过三条途径强化管理,加强企业的生存基础。第一,重视产品开发。和所有高技术企业一样,英特尔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激烈、风险很大的市场,公司必须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才能在此立住脚跟并有所发展。1980年,果断退出DRA市场,集中精力确保其在微处理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如今,英特尔公司仍然在微处理器市场上居领先地位,同时公司还在研究开发上投放巨资,1992年用于研究开发更新开支的经费预算是20亿美元,公司先后投入50亿美元开发“奔腾”处理器芯片。正确的市场开发战略和巨额的投入是公司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波折后从新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商。第二,注重质量。英特尔公司通过两种方法来提高其产品质量。一是英特尔生产率集团实施“管理生产率计划”,“以使生产率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计划包括工作、任务简化培训,工作负担分配分析和使组织结构最优化。此计划是集团在两年间节约开支1200万美元。二是实行质量审计制度,由公司派遣质量审计官巡回世界各地审查公司产品质量,确认各分支机构是否遵循正确的程序和指令,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就有关建议写出报告送交最高管理层和公司质量审查办公室。各分支机构也要经常进行质量自检。第三,全力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自九十年代年代以来公司先后为职工建立了免费健身房,分级咖啡厅,废除了迟到交书面书面报告制度,推行实迹考评制度,现金奖励制度等等,公司还推行了利润分享计划,三周全薪休假计划,公司员工有机会以15%的折扣购买公司股票,为员工支付医疗保险等,又将1989——1991年间所关闭工厂的2000余工人中的80%左右安置到其他工厂或部门,凡此种种,都使工人对工厂具有较高认同感和向心力。英特尔公司最初是以生产电脑存储器为主,后由于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冲击,而被迫转以芯片生产为主。芯片在电脑中的运用主要是其中央处理器(CPU),它是电脑的核心部件。目前,英特尔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生产商。1995年,其芯片的销量占全球总销售额的79%。世界上大约有90%的计算机在使用其生产的80X86CPU及兼容芯片。1995年,英特尔公司的营业额达到138亿美元,继1992年超过日本 NEL后,四次蝉联半导体行业的桂冠。  英特尔公司为何能在短短的27年中,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迅速成长起来呢?当然,其雄厚的科研、技术、生产力量是其成功的基石。但好的产品并不意味着就能占领市场,营销沟通活动对英特尔的发展功不可没。有人说:"英特尔的营销技巧没得说,每次都让竞争对手毫无招架之力。"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其成功的秘诀:产业领导者80年代初,英特尔公司由于受到半导体企业稳扎稳打并削价竞争的冲击,其当时的主要业务存储器在市场上节节败退。1985年不得不正式宣布退出竞争,集中精力于芯片的发展。然而,在芯片市场上,70年代末以来,由于受到芯片设计新架构的冲击,英特尔一直处于疲于招架的境况之中。1988年是英特尔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在这年的年度计划中,英特尔制定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跻身新电脑核心,成为产业领导者"。这为公司长期发展立下了明确的目标,理清了公司在市场中的定位。  英特尔公司在此有两个支撑点:(一)占领制高点,即占领必争之地,创得先机,先发制人。英特尔在80年代末高薪聘请了一批著名电子专家组成"超前决策智囊团",研究和预测90年代初世界半导体市场的发展趋势。智囊团的报告指出,90年代初,计算机将加速微型化。价格低廉,安装使用和携带都方便的微机将广泛运用于办公室和千家万户。英特尔因此意识到对 CPU的性能要求将大大提高,其体现了电脑先进技术的关键,同时这也正是英特尔的特有专长。为此,英特尔先后投资30亿美元用于加速研制微型而高性能的芯片,这次着眼于"产业的关键"的产品定位贯穿于其后的经营决策中。1994年,英特尔开始进入网络产品的生产。网络产品主要分为小型工作组织、中型部门级和大型骨干级。工作级是所有网络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英特尔因而决定将其网络产品的聚焦点集中在工作组中,以领导工作组网络市场的发展,从而影响到整个网络市场的发展。1995年,英特尔已占领网卡市场的44%,成为世界第二大网卡生产商。(二)产业标准的建设者。电脑行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高,产品要顺利推入市场,除了性能优越外,获得其他软硬件制造商的支持是最关键的。电脑行业的游戏规则之一是:"符合产业标准"。英特尔公司华裔副总裁虞有澄说:"在高科技行业中,要想害一个人,就让他创造市场新标准。" 英特尔诸熟此规则,将塑造"产业标准的建造者"作为建立产业领导者形象的核心。首先:英特尔在实力不强时,强调以最好的产品来符合现行标准,以此进入新的领域。在研制286芯片,争夺16位元架构市场中,英特尔的产品开发概念就想出做到"软件的兼容",即产品要符合市场对16位元微电脑的要求,让使用者能继续使用原有8位元软件。这样新的芯片更易于为各种使用者接受。接着,在具备一定实力基础上,英特尔以"超前决策"和"领先开发"来引导和促进产业标准的发展和更新,建立"产业标准推动者"的形象。1991年,英特尔决定同时开发第五和第六代芯片。从1993年至今,两代芯片的产品系列以闪电般的速度不断领先进入市场,并逐步成为新型个人电脑的主流,以致电脑使用者拒绝使用非 Intel-Pentium的电脑。去年,其竞争对手不得不联合起来对自己的芯片进行相应的 Pentium件级,这无形中加固了英特尔作为领导者的地位。 现在,在雄厚实力的支持下,英特尔在进入新领域时采取了"产业标准建设者"的姿态。1994年,英特尔在快速以太网100Bose-x还没最终确定为国际标准时,就全球第一家推出符合此标准的10/100m"ps网卡,并逐步推出相应的集线器,提供建立网络完整的解决方案,促进了100Base-x作为产业标准的推广。去年4月,英特尔交付 PDA平台方案时,高级工业分析家保勃?爱德尔说:"像英特尔这样的公司介入此领域,将会吸引其它厂商围绕着英特尔芯片实现PDA产品的标准化。"可见,英特尔"产业标准建设者"的形象已被市场承认。合作制胜  芯片要推出市场,依赖于电脑公司基于此芯片的电脑。芯片性能的发挥又依靠于软件商基于其芯片的软件设计。英特尔因此非常注重与芯片的直接采购者--电脑公司及其他软硬件商密切合作。  1979年,荚特尔在其16位元的8086CPU市场地位炭发可危的情况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制胜计划"。其指导原则是"采用英特尔的设计"(Descgn Win)。因为"如果客户(电脑公司)开始采购英特尔的发展系统,并确定以此来开发电脑,配备CPU……大量采购英特尔 CPU的时机就到来了"。为此,公司针对客户内部不同层次有影响力的人员进行各有侧重的营销沟通活动。首先,英特尔将其发展方案,除已上市的8086外,还包括高集成的80186、286,以及秘密开发的32位元架构都赫然刻在一块木头牌子上,挂到客户经理的办公室中。英特尔甘冒过早暴露未来产品,成为竞争对手明确的攻击靶子的风险。但"如果不这样,如何建立客户长期的信心呢?"其次,对于工程师,英特尔向其透露了更详细的 CPU技术进展情况:会有哪些辅助芯片,又会有多少软件与发展系统作后盾,以有利于其产品设计工作。此外,荚特尔还将未来的实价策略与供贷趋势告知客户的采购人员,以利其能更好地保证作业计划顺利进行。这一计划开创了 CPU产业营销的先河。此次计划使英特尔取得关键性的胜利,进而迅速占领大部分市场。  此后,英特尔开始注意在研制开发过程的合作。一方面产品的开发设计充分体现客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使其它硬、软件商在新芯片开发的同时着手设计新型电脑及支持软件,使新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为电脑用户所采用。其中,英特尔尤其重视与各领域的市场领袖建立合作关系,如 IBM、微软公司都是其合作伙伴。1995年,英特尔又与 BayNetWOrk携手以共同开发中国网络市场,从而将个人电脑与互连及网络领域两大权威的先进技术相融合,形成强劲的市场冲击力。  英特尔通过在客户中推行"单一货源"政策以形成一定竞争壁垒,巩固市场地位。早先,为了消除像 IBM这样的大公司对 CPU供应中缀的担心,英特尔不得不以技术授权建立"第二货源"。1982年, AMD半导体公司就以开发外国芯片的承诺换取英特尔286的技术授权。'这无疑是培植竞争对手的势力与自家争食。开发386,在具有一定市场地位保证下,英特尔决定坚持"独家供货"原则,以保存自身的技术优势。为得到客户的支持,英特尔保证及时供货并定期降价以将部分利润返馈给客户,从而建立稳定而互惠的关系。今年,最新推出的Pentium Pro降了两次价,第一次降20%一40%,使 l150赫兹芯片价格从804美元降至600美元以下, l1月份又下降15%左右。品牌区分英特尔公司所生产的是电脑内部核心部件,电脑使用者通常无法看到。这样,使用者或许会了解不同牌子电脑的优劣,却很少关心 CPU的产家。然而正是 CPU性能上的差异很大程度决定电脑的性能。英特尔决心要通过公司标志系统的建立,在使用者心目中建起独特的品牌形象,以便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稳定其"市场领导者"的地位。1991年,英特尔公司发动代号为"Intel lnside"的"多厂商合作"计划,至今已投入30亿美元。英特尔公司印制了大量螺旋状"Intel lnside"标签。开始,英特尔要求凡是使用其芯片的电脑,无论什么品牌都要在主机和机箱上贴上此标签。久而久之广大的电脑使用者习惯于以"InteI Inside"来识别电脑是否为原装正宗的世界名牌产品。水到渠成后,英特尔公司的标签就不再如此"犹抱琵琶半遮面"了,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最显眼的电脑屏幕旁及各厂商的广告中。借此,英特尔就与"名牌"、"创新"、"高性能"、"高品质"、"领先"这样的名词紧紧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其"产业领导者"的形象。光使公司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还不够,英特尔决心要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突现。英特尔过去一直以386、486这样的数字来称呼其 CPU,因数字无法注册,从而造成竞争对手轻而易举地借用该数字称呼自己的产品,以便"搭车"销售。为改变此类状况,1992年在第五代芯片开发出来后,英特尔决定另命新名以杜绝仿冒者。此名字要简单易读,可以注册,便于全世界使用者理解。在外部集思广益和外部专家咨询及市场测试后,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在该年电脑展前接受新闻采访时正式对外宣布:"我们下一代的 CPU称为 Pentium处理器!" Pen-tium是新合成的名词,新词容易激发大众的好奇心; Pent在拉丁文中是"第五",因而名字符合其身份;新词听起来铿锵有力,又是在世界注目的电脑节前公布,因而显得格外响亮。配合其他营销次势,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 Pentium在各传媒中出现的次数超过586,顺利被市场接受。在世界各地,英特尔通过各种版本来强化其品脾形象。在中国,Pentium被译为"奔腾",与 Intel Inside标志一起解释为"一颗奔腾的心":既说明产品的功能--电脑的"心"。又预示英特尔将保持不断地创新、创新、再创新。最近,英特尔在北京、上海两地分发约100万张印有 "Intel Inside" Pentium Processer红黑两色自行车反光贴纸,并计划在中国其它的城市继续分发,以强化其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形象。 宣传冲击波 每推出一代新产品,英特尔都通过广告、展览、产品发布会以及各种公关活动,在短时间内不断向目标公众重复其新的产品诉求,促进消费者尽快使用。其宣传策略不仅是"拉"客户和伙伴,以加快推出基于新芯片的机型或软件,而且通过使用者来"推"客户采取行动。推出386时,著名的"x"海报是英特尔首次尝试向使用者做广告:为使电脑使用者明白286已经过时,广告的左边是被打上红"x"的286,右边386sx下面强调了新芯片的优点,从而说明买电脑就要买386型的,32位元取代16位元的时刻已经到来。这一广告的效果十分明显:电脑使用者指名要买386,286则无人问津。英特尔的产品发布会举办得更是有声有色。1989年4月,在春季电脑展前不久,英特尔选定拉斯维加斯正式发表486,并且实现首次的全球同步发布。在续纷华丽的现场,在包括微软公司的盖兹与 IBM、 Compaq等重要代表的注目下,486系统展示了快速动作的性能,博得在场的一致好评。486的推出因此被许多媒体视为年度大事。而在1993年发布 Pentium时,英特尔却以"虚拟发表"来举办产品发布会:仅召开非常小型的记者招待会,但事前已通过新闻界将消息传至世界各地的分公司,并在同一时间同步对外发表。改变作法的原因是英特尔觉得产品消息是否见报与发布会大小无关。英特尔在发布前一个月,就接受出刊时间较长的杂志采访,一周前则接受周刊访问,这样新产品的消息都几乎同时发布,从而保证了在媒体上的一定宣传密度。事实上,以 Pentium的曝光度来说,这种方法甚至比实际的发布会还要成功。可见,宣传的形式是视宣传的目的而定,并非越铺张越好。 值得称赞的还有:英特尔的宣布活动有张有驰,决不被竞争对手牵着走。94年初,由 IBM、苹果电脑与摩托罗拉三家成立了"威力电脑联盟",以自产新架构型"威力芯片",并藉此制造"威力麦金塔"电脑。他们声称在一年内的销售量绝对会比 Pentium机多10倍。面对如此强劲的挑战,英特尔的反应是:"市场领导者保持缄默",因为"只有市场跟随者才要大声呐喊,增加声势"。此时"威力"还没有多少市场成绩,英特尔的反击反而会提高其身份。与此同时,英特尔加快了以更新的0.6微米技术开发更快、更低电量的 Pentium芯片。1994年3月,英待尔推出了100赫兹的 Pentium芯片。1994年末,威力电脑逐渐被人们淡忘。可见事实胜于雄辩,不宣传有时恰是最好的宣传。宝洁公司前任主席侯活.摩根斯说过:"世界上没有单独存在的市场发展技巧,若说一家公司了得,其必然在各方面都一样出色。"同样,英特尔公司的成功与其在组织管理、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努力是紧密联系的。特别其以建立"团队精神,事事平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78年,英特尔公司向市场推出的8086型微机,是市场上的耀眼明星,上市不久便迅速占领了16位微处理机的大半市场。但到1981年英特尔公司却遇到了竞争对手的强劲挑战,市场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1979年底,摩托罗拉公司推出竞争性产品68000型晶片。该产品改进了8086型方面的缺陷,以其良好的性能引起了用户的注意。摩托罗拉公司后发制人,虎视眈眈地准备取代8086型在市场上的地位。  市场在变化,8086型微处理机尽管很畅销,但顾客们显然已经渐渐倾心于摩托罗拉的68000了。英特尔公司的销售人员必须十分尽力才能卖出8086,他们意识到市场的王座已由8086逐渐让位于68000了。英特尔公司意识到,必须彻底反击竞争对手的进攻,才能挽回8086在市场上的颓势,赢得成功。为此,英特尔公司特别聘请了莱杰斯顾问公司总裁莱杰斯?麦克肯纳为自己策划市场营销方案。  市场分析莱杰斯为使策划成功,对市场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便更深刻地了解顾客的态度。莱杰斯首先将市场划分为几种类型的顾客。他不是以客户的规模或地理位置来划分,而是以客户的思维方式及态度为标准进行分析,发现顾客可分为硬件导向和软件导向两类。硬件导向的顾客最注重速度及能力等基本功能要素,他们选择产品的优先顺序和他人截然不同,最希望的是拥有结构"无瑕疵"的微处理机,以便发展自己的软件程序。  莱杰斯又查询了英特尔公司的推销人员,据他们的经验,英特尔的8086在以硬件为导向的顾客当中仍然维持稳定的地位。但摩托罗拉的68000却很快地获得软件导向顾客的好感。这些软件设计人员发现使用摩托罗拉的晶片更可安心,在开发新的应用程序时,68000能提供更多的支援和强性。  因此,莱杰斯断定,英特尔公司这场危机解救的关键,就是在软件导向顾客的心目中重新塑造其产品的形象,以获得这些人的"青睐"。  "征服"计划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莱杰斯提出了英特尔公司的反击策略,这就是增加英特尔公司产品的宽度与深度(宽度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大类的多少;深度是指产品线中每种产品所提供的花色、口味、规格的多少)。他把这次英特尔公司产品重新定位的策划定名为"征服"。  "征服"计划是基于这样的预定上:如果顾客的注意力着眼于晶片与晶片的对比,那么,8086与68000比较,英特尔不敌摩托罗拉。如果顾客的眼光放在整体的解决之道,与未来的方向上,那么英特尔就占有有利的地位。如英特尔可以推出新的8087与8086搭配,为科技应用方面提供最佳的解决工具;8086还可以与英特尔其它的晶片相搭配,以解决通信方面的应用问题。  为此,"征服"计划的重点就是通过广告不断地提醒顾客,把眼光移至整个产品线,考虑未来的发展。英特尔公司采取的是恐惧式的销售策略,告诉消费者:  摩托罗拉可以生产出一种热门产品,但是该公司能继续推出可支援前项产品的晶片,提供未来的附加产品吗?68000晶片几乎没有软件模式,没有周边晶片,没有发展系统,而且摩托罗拉也未提出它的未来计划。如果顾客与68000联成一气,将来会不会连带影响而停滞不前呢?  相反,英特尔公司已经有完整的系列微处理样品,这对未来而言是一极有力的保障。为了加强这一诉求,英特尔向顾客说明英特尔未来几代的微处理机的发展计划,包括各种等级的产品线。诉求的信息清楚而明显:英特尔拥有一个完善的开发计划,顾客能与英特尔共同发展,而与摩托罗拉打交道,前途将黯然无光。  此外,"征服"计划中的又一妙招是"通过名人强化英特尔的技术优势。  英特尔公司的三位最高主管:诺依斯、摩尔和哥洛夫都是计算机行业中公认的先驱和创新者,如由他们直接和大客户接触,他们所讲的话自然有分量。因此,莱杰斯又策划了一个研讨会,由三位最高主管和重要技术人员亲自出马主持,共同与客户探讨8086的技术问题。这虽然花费了主管们许多宝贵的时间,但用户们因此得到了深刻的印象,其效果比广告和宣传报道效果更佳,也使用户更相信了权威所言的技术。迅速实施在执行"征服"计划时,英特尔并未浪费半点时间。第一周的星期五结束为期三天的定位会议后,第二周的星期二就拟妥了正式的计划,并向最高层主管申请了执行计划的预算。星期三,英特尔公司总部就召集了全球超过100位的英特尔的经理,向他们解释整个方案,每一位经理均分配到一些特定的任务:软件、技术、文件及广告等。  在短短的几天内,英特尔就发展出-套新的促销策略,并付诸实施,这种迅速反应的能力也是英特尔公司的另一重要的能力。后来,莱杰斯与一位前任摩托罗拉的主管提及此事,说英特尔能在短短的7天内就发展出一套"征服"计划,对方却说摩托罗拉甚至无法在7天之内召开一次会议。  英特尔的迅速反应终使公司化险为夷,市场又逐渐从68000转向8086。  英特尔公司的促销成功有三点是必须注意的:  1.要选准反击点、突破口。成功和失败都有其原因。英特尔公司在营销上的一度失利,就缘于自己的弱点和竞争对手的强点。制定有效促销策略的基础就是改进自己的弱点,强化自己的优势,然后避开竞争对手的强点,针对竞争对手的弱点加以攻击。著名营销战略家波特说:"最好的战场就是那些竞争者尚未准备充分、尚未适应、竞争力弱的区隔市场或战略领域。"英特尔公司选准了这个突破口。  2.快速营销。美国营销专家托马斯? M?洛亨思说:"以时间为第一的管理已成为当今世界企业竞争的当务之急。"目前的市场是迅速变化的市场,企业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迅速行动,就能及时保持与外界变化的适应和协调,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行动迟缓,势必错过机会,掉入陷阱。时间,信息,创造性,这是当今企业营销的三大关键要素。  3.要重视关系的建立。在变化迅速的行业中营销,关键是要与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及广大用户保持良好的关系。简单的消费品如香皂等最多几元钱,无须担负多大的风险;但花几万元买台电脑就不同了,如果电脑发生故障,顾客就会担心厂商能否提供良好的服务,顾客对商品的性能等有疑问是很正常的。英特尔公司的三位主管亲自主持与大客户的技术研讨会,增强了这些经销商的信心,强化了公司热情服务关心用户的形象,自然会促使用户更加放心地购买使用其产品。 英特尔公司的成功再次说明:好的产品并不意味着能自动地被市场所了解和接受。中国的电子企业在面对强大的"海外兵团"的冲击时,必须在增强技术实力的同时,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以更好地满足需要,从而在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AMD:顽强的抗争者桑德斯  1990年Windows3.0面世后,虽然经历了3.1、Windows95、Windows98等多次的更新换代,但价格基本上没有变化。而微处理器从当初的386、486、奔腾、多能奔腾、高能奔腾直到奔腾Ⅱ代,虽然性能一代超过一代,但新上市时的价格却在下降。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微软没有足以同它抗衡的竞争者,而英特尔却有。英特尔竞争者中,最具实力的便是AMD。  尽管AMD的力量比英特尔弱小,条件比英特尔差,但它的创业者兼总裁桑德斯(Sanders)却始终不渝、顽强地同英特尔抗争着,而且最近正使英特尔第一次尝到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滋味。英特尔自1971年推出第一个微处理器以来,从8086、80286、80386、80486而奔腾系列直到奔腾Ⅱ代,一直在领导着微处理器的新潮流。然而1998年初低价位个人机的火爆,使不注意低档产品市场的英特尔棋失一着,在低价位机市场上,AMD的占有率竟然超过50%。使英特尔不得不手忙脚乱地匆忙推出简化的奔腾Ⅱ代也就是赛扬(Celeron)以求抢回低价位机市场。赛场不是成功的产品而是被牵着鼻子走的产物。现在,不仅在低档市场上AMD要同英特尔平分秋色,就是在高档市场上也要同英特尔一比高低。英特尔在1999年2月26日推出的奔腾Ⅲ代微处理器,其主要进步就在于增加了70条用于提高多媒体性能的新指令,其中大多数是用以提高三维图像处理能力的指令。这些指令的功能同AMD的3DNow!技术类似,而AMD早在半年前在K6.3微处理器上便用了3DNow!技术,但其价格至少要便宜25%。看来,英特尔又将再一次被人牵着鼻子走。  1999年8月AMD推出Athlon(K.7),最高频率达到650兆赫,成为最快的x86系列微处理器,把英特尔甩在后头,第一次过把冠军瘾。  AMD能够做到这一点,同桑德斯的坚强领导分不开。桑德斯和英特尔的创始人摩尔、葛鲁夫等都出于“仙童”半导体公司门下。不过摩尔等人是从事技术的,而桑德斯则从事市场营销。1968年摩尔等人脱离仙童创办英特尔公司,以擅长技术创新而闻名。1969年桑德斯也同7位同事离开仙童创立了AMD公司,在这里发挥其营销技巧。  1970年AMD第一个自有产品Am2501面世。1979年股票在纽约交易所上市。1982年同英特尔签订了微处理技术交换使用协议。1985年进入《幸福》周刊500强行列。1991年开始生产386系列CPU,打破了英特尔的垄断。1992年结束了同英特尔长达5年的官司,获得生产和销售386系列产品的权利。1993年自行设计的AMD486面世。1994年展示了K5处理器。1997年推出K6处理器,摆脱了跟在英特尔后面跑的局面,1998年在K6中采用3DNow!技术,反而比英特尔超前一步,而且抓住低价位PC崛起的机会,迅速在这一领域凌驾于英特尔之上。  坚持理想、具有冒险的勇气和创新的魄力使桑德斯年轻时在硅谷便被视为才华横溢的领袖人物,而桑德斯则自己认为是改造世界的人物。他自己曾说过:“我过去是个不满现状的年轻人,现在是个不满现状的中年人。我追求完善,这个世界还不完善,我要改造这个世界。”  他说到做到、始终要求研制、生产的产品比别人更先进。英特尔的其他对手在同这一巨人竞争时,往往避开其锋芒。满足于在低档产品市场分得一杯羹,而AMD则主动在高档产品领域向英特尔挑战。从K5、K6、K6.2乃至1999年推出的K7,无不表明这一点。K6是AMD打翻身仗的产品,使英特尔确实感到威胁,AMD也因而被人刮目相看。  AMD是在比英特尔困难得多的条件下取得这样成绩的。在创业之初,英特尔便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而AMD几乎是白手起家。这是因为当初风险资本不怎么看好AMD。人们开玩笑说:“英特尔花5分钟便可筹集到500万美元,而AMD花了500万分钟才筹到5美元。”可见AMD创业之难,也足见桑德斯的顽强抗争精神。Apple:回春妙手乔布斯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堪称是一位传奇式人物。1976年刚21岁的他看准了沃兹尼阿克发明的个人机会改变整个世界,鼓励他将其变成产品。他们两人变卖掉值钱的东西凑齐1300美元,于1976年创建苹果(Apple)计算机公司,并接连推出Apple Ⅰ、Apple Ⅱ个人机,后者大获成功。1977年推出后,三年内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不仅使个人机站稳了脚跟、掀起了数字化浪潮,而且也使苹果股票于1980年公开上市,苹果的股票当天便从22美元升到29美元,公司市值达12亿美元,乔布斯个人财富达4亿美元,成为白手起家的年轻亿万富翁。  乔布斯并不满足,立志要开发更容易使用的电脑,把当时施乐公司的新技术都用上去。1984年这样的电脑面世了,它便是世界上第一种多媒体电脑Macintosh(麦金托什)。使用它的用户不必逐个打字,只需通过图标、窗口、菜单、鼠标就可以进行操作,这是电脑发展史上革命性突破。  电脑界有一条法则:电脑易用性能是研究开发费用的平方根。如果Macintosh比AppleⅡ好10倍,其开发费用将是它的100倍。实际上,AppleⅡ开发花了50万美元,而Macintosh花了8000万美元,大大超出了预算。加上Macintosh过于超前,配套软件跟不上,市场并不理想,使公司赤字达到无法忍受的地步。乔布斯的固执态度也引起人们不满。1985年他被解除了总裁职务,最后离开了苹果公司。  1955年生于硅谷的乔布斯,父母是典型的蓝领工人,并没有优越的环境。1972年他到位于波特兰大的里德学院上大学,在那里开始探索印度佛教,从学生宗教领袖那里学会了如何做推销。1974他到印度朝圣,漫游后反而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爱迪生对世界的贡献比佛教大师要大得多。于是他回到硅谷参加了沃兹尼阿克创立的自制电脑俱乐部,才有了个人机的面世。  从苹果公司被挤出后他感到失落,但不久就振作起来。他虽然不是技术人员,但却是独具慧眼善于开拓新产品的奇才。1985年9月他卖掉所有苹果股票重新创业,但仍保留有一股以便获得年度财务报告,并用以寄托他对苹果的深情。  乔布斯新建了Next公司,准备开发新一代电脑,同时买下影视动画公司Pixar。Next电脑虽然用了许多新技术,但并没有赢得市场,却是他对Pixar倾注的10年心血,结出了大硕果。  1995年Pixar和迪斯尼合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在全球上映取得轰动效果,票房收入达4亿美元。这是第一部全部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片长不过83分钟,却累计花费了80万机时的劳力。Pixar也因动画片的成功得以公开上市,乔布斯拥有的股票价值超过了5亿美元。苹果为了要使用Next的新技术,于1996年底用4亿美元收购了Next。  包括多媒体在内的许多新技术都是苹果率先采用的,但经营不得法,并没有获得应有市场。反而因成本太高造成亏损。1997年7月因连续5个季度亏损,最高执行官阿默利欧只好辞职,当时苹果已接近破产边缘,人们又想起了乔布斯,于是在紧急关头他又被聘任为临时总裁兼最高执行长官。  乔布斯回到苹果后,首先要做的事便是缩短战线,把正在开发的15种产品缩减到4种,而且裁掉一部分人员,节省了营运费用。  其次,发扬苹果的特色。苹果素以消费市场作为目标,所以他要使苹果成为电脑界的索尼。上任伊始便着手开发iMac,Mac是麦金托什的简称,i表示适于联接在因特网上使用,它非常适合家庭的使用。第三,便是开拓销售渠道,让CompUSA成为苹果在美国全国的专卖商,使Mac机销量大增。第四,调整结盟力量。同宿敌微软和解,取得微软对它的1.5亿美元投资,并继续为苹果机器开发软件。同时收回了对兼容厂家的技术使用许可,使它们不能再靠苹果的技术赚钱。  1998年上半年iMac面世取得成功,苹果扭亏为盈。现在人们谈论的是恢复青春活力后的苹果将会怎样推动电脑事业的发展,而不是苹果行将破产。使苹果起死回生的正是刚43岁的乔布斯。  人们认为乔布斯具有技术、管理和文化的三张面孔。在技术方面,他是使电脑成为消费产品的倡导者;在管理方面,他是善于随机应变的企业家;在文化方面,他是电脑文化的革命家。  1985年他被里根总统授予国家科技勋章,1987年获杰弗逊杰出公共服务奖。  盖茨对他的评论是:“我不过是乔布斯第二,在我之前,苹果电脑的飞速发展给人以太深的印象。”葛鲁夫一直赞赏乔布斯,他说:“史蒂夫将永远是史蒂夫(指始终充满活力),惟一可能的变化,是他将会不断失去更多的头发。”CISCO公司的网上营销1.CISCO客户服务系统概况  CISCO公司是专营网络设备和软件的公司。它在网上设立了专门用于销售产品和提供顾客服务支持的站点,其中尤其以顾客服务体系独具魅力。它的站点很受欢迎,获得POINT’S的TOP5%及MAGELLAN评选的4星级站点的称号,这两项荣誉一般很少授予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站点,但因为CISCO的顾客服务系统如此成功以至同时获得这两个荣誉,这是非常难得的。  由于CISCO公司经营的是网络产品,所以,它非常自然地在网上建立站点销售产品,因为它的潜在顾客都在网上。由于它具有独特的顾客服务体系,所以能与顾客建立良好的一对一关系,赢得顾客的信任、建立顾客的忠诚。它在网上的销售业绩是骄人的,自80年代后期至今,它已销售的路由器比其他公司销售总量的和还要多,它的股票在NASDAQ国家市场上的行情一直看涨,其股票名称是“CISCO”。总之,CISCO是现代企业的先锋,是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  CISCO公司从1992年就开始着手利用电子工具来为顾客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迄今,它们对网络的利用经过了工具、服务手段和贸易三个阶段。最初它们在网上建立站点的惟一目的就是向顾客销售产品,它们将顾客作为生产、销售每一个步骤的出发点;之后,它们又将顾客服务作为一个主要的方面加以发展,这其实是相当自然的一种演进,逐步开发出独具特色的顾客服务体系;随着这种顾客的整合,CISCO网上站点已经从原有的单纯的售货途径变成服务和贸易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CISCO网上联络(CISCO CONNECTION ONLINE)的管理人员是由一群权力界限不很清晰的编辑和作者组成的。CISCO的信息交流小组(COMMUNICATION GROUP)拥有站点的内容管理者(CONTENT MANAGER),他们的责任类似总编辑,对服务的内容以一种较高的视角进行全局的把握。负责站点其他部分如SOFTWARE LIBRARY,TECHNICAL TIPS,COMMERCE AGENTS,MARKETPLACE等也由相关人员管理,他们叫执行编辑(MANAGING EDITOR);TECHNICAL TIPS部分由CISCO的技术支持中心(TECHNICAL ASSISTANCE CENTER,简称TAC)的逐步升级小组(ESDALATION TEAM)成员负责;COMMERCE AGENTS及MARKETPLACE由电子商务小组(ELECTRONIC COMMERCE TEAM)管理等。这些站点的各部分都有高级内容管理工程师和项目经理为新手们提供咨询、顾问和帮助,或引导他们进入新的领域和数据流。即使在每个组成部分,也有专人负责某一页面或一小块内容。如在SOFTWARE LIBRSARY中,一人负责新闻稿编排;一人负责软件的储存;一个程序员负责杀毒软件;一个程序员负责升级计划。CISCO的这些负责人员还会经常相互学习、交叉培训,这样就使得某一负责人员出差或缺席时,其他人员也能代他处理有关问题。  为了能调动大量的作者,CISCO公司允许公司的所有雇员都可以在站点上添加内容,为此CISCO还创建了许多使用方便的自动工具,为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SYSTEM)、产品营销部(PRODUCT MARKETING)及知识产品部(KNOWLEDGE PRODUCT)等部门的作者可把他们的文章放在这个系统中,供公司提取,在站点上使用或将它们传送到其他相关的组织和部门。这个系统是由互交技术小组负责的。他们的另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将内容管理系统中的有关信息转化为HTML、GIF或PDF文件“推”到站点上。CISCO甚至为作者直接创建了HTML写作环境,作者只要在此环境中写作,内容即能添加到站点上,而不用经过内容管理系统的再度制作。CISCO网上站点在成本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CISCO的成本项主要集中在基础信息技术上,如数据库、内容管理系统及网络设备上。CISCO的成本减少的其他方面和Sun公司的情况相类似,比如软件网上传送一项与传统的软盘或光盘传送相比,就可节约出包装费、联邦快递的运输等费用等。CISCO投资回报是令人振奋的。在1996年3月,CISCO已有2.8万位顾客户,13万次访问,2万多个用户订单,回答了5000个关于价格的询问,获得了4000多个技术问题个案,以及成千上万个关于工作机会、产品问题的咨询。2.CISCO网络客户服务系统的措施  以上介绍了CISCO系统的概况,下面我们来看看CISCO网络顾客服务系统的具体措施。首先,它的站点上有一个专门介绍负责CISCO站点的高级顾客服务系统小组成员的页面,这个页面详细介绍了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职能,这是使站点人格化、给顾客以亲切感和责任心的重要举措。其次,对于顾客的提问,除FAQS(经常性问题)外,CISCO采用以下两个措施:一是开放论坛(OPEN FORUM),一是案例库(CASE LIBRARY)。开放论坛是由顾客服务部门管理的私人新闻组(所谓私人,就是需要有密码才能进入)。它是只面向顾客的,对稍复杂的技术问题提供帮助的工具。  回答顾客的问题时分两步操作:第一步,对问题解析,得出其关键词。利用关键词在CCO Q&A(CISCO CUSTOMER ONLINE QUESTIONS&ANSWERS),CISCO顾客在线服务问题与答案库中搜集答案。第二步,当搜集结束时,系统会给你一系列可能答案,并根据与关键词的匹配程度给你权重。如果搜索结束后,系统不能返回任何相关的答案,或返回的答案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顾客可以换一种方式重新叙述问题,或单击“SEND TO FORUM”按钮,这样就可以将问题发给CISCO负责寻找问题答案的专职人员,但是这并不保证他就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果他们不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系统会在CISCO的TAC(技术服务中心)将以你的名字为你在案例库打开一个新的案例。问题创建者还应将他需要答案的时间告诉Q&A TIMER,比如是48小时、一周还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这样顾客服务小组就会按照你的紧急程度确定先回答哪个问题,如果你马上就需要知道答案,那你最好是打电话。问题的答案提交给开放论坛的同时,也会给问题创建者发出E.mail。当他们回来后,它们会发现一个电灯泡的图标,提示他问题的答案已经发至,正等候您的阅读。在图标上单击,即可看到你提的问题和一个或多个答案,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顾客接受答案后,他所提的问题及答案会被添加到Q&A数据库中,以后出现类似提问,通过Q&A库的搜集即可解决。CISCO于1995年4月开始启用开放论坛,至今已有长足发展,Q&A数据库中的问题及答案对已逾千数。每周论坛上大约要接受600多个提问,其中大约只有70个左右的问题需要进入案例库。  在开放论坛中不能搜集到答案的问题都要进入案例库由TAC负责解答。TAC是由一组资深顾客服务专家组成,他们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可当场回答问题,通过适当试验后再回答,或请其他部门经理帮助解决。CISCO公布对各类问题回答的优先顺序,如果出现的问题涉及到你的根本利益,他们建议你打电话。他们还公布各层次问题回答的时间限制,如果你的问题处于第三层次而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得到答案,那有可能是你的问题被上升到第二层次,并请其他专家辅助解决。总之,CISCO公布他们内部的操作方法是一种可敬的顾客服务哲学。如果你遇到非常严重的问题,你甚至可以找CISCO的总裁,首席执行官JOHN T.CHAMBER,他的地址可以在公司人员表中找到。3.CISCO的顾客分类服务  CISCO网络顾客服务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将顾客分类服务。CISCO建立了用户的Entitlement Database,利用这个数据库可使一部分用户获得密码,允许他们接近公司某些重要的信息,而对另一部分用户则保密。这就使CISCO能灵活地按顾客的不同类型创建内容和服务。第一层次是最广泛的网上居民,他们没有在CISCO系统中登记。他们是那些只想浏览一下CISCO产品目录,或阅读产品年终报告而不愿让人知道他是谁等等这类普通网络冲浪者。这类访问者获得的关注和信息优先权最少,他们只能接触有关公司、产品、服务等最基本、公开的信息。但CISCO并不忽视这类顾客,它欢迎他们的反馈信息。第二层次是从CISCO的零售商、代理商手中购买CISCO的产品的顾客。他们可以获取CISCO的有关信息,但由于他们不是CISCO的直接贸易伙伴,所以CISCO无法知道的定货需求。他们也无法获取公司关于价格方面的信息,因为零售商要求将这类信息对其顾客保密。这个层次中还有一类叫做“公司用户(ENTERPRISE USERS)”,他们可以获取价格及定货状况的信息,但只能得到他们所在市场区域的这类信息,他们也只可以查看自己的定货状况。某些时候,企业对这类交易的历史信息非常保密,甚至不愿意让同一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知道。因此,CISCO要求有专职的人员(顾客服务代表)处理这类问题,而不采用自动查询的方法。第三层次的用户是所谓的“签约服务顾客”(CONSTRACTED SERVICE CUSTOMERS)。他们是由CISCO商业伙伴保证的,并接受CISCO商业伙伴的服务的顾客群。他们可以浏览CISCO技术细节和参考部分的内容。另外,用户也可以创建自己的网络环境,通过E.mail或传真接受CISCO软件中新的、可实施的BUGS更换。鉴约服务顾客可能会获得接触软件库中全部信息的权利,这取决于CISCO商业伙伴和顾客之间的支持合同是只对硬件还是同时兼顾硬、软件。鉴约服务顾客一般不能使用技术支持的案例管理工具,因为他们应从CISCO的商业伙伴那里获得技术支持。第四层次的顾客是CISCO的直接购买者,他们和CISCO之间有服务约定。本层次的顾客可以获取上一层次顾客所接触的所有信息,此外,他们能直接从CISCO获得开放的技术支持,可以自由地下载软件库中的所有软件。  CISCO的分销商、代理商等也归入这一层次。他们能获得比直接购买者更多的信息,比如产品开发时间和价格信息。同时,他还掌握着一些管理工具,控制哪些信息应对其顾客(即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顾客)保密。CISCO的雇员可以接触以上提及的所有信息,并掌握一些控制、报告的工具,对系统、用户使用过程进行监测。CISCO采用的另一种使信息传递给特定用户的方法是“模糊中的安全”。这是一种风险很小的方法。它将信息放置在服务器上一个隐蔽的地址上,给它一个隐蔽的名字,并且不和其他任何页面相链接。如果一个顾客打电话来询问一个特殊的问题,比如说解决的方法可能是修改一下用户路由器的软件,CISCO的技术人员可以对软件进行修改,在实验室中测试,然后将修改好的软件采用这种方法放置在站点上,并告诉用户隐蔽的地址和名字,用户直接到该地址上取用软件即可。4.思科:网络新贵金伯斯  思科(Cisco)在1994年还是年销售额只有1.2亿美元的平平常常的小公司,然而1995年金伯斯(Chambers)出任总裁兼最高执行官后,短短三年便使公司异乎寻常地壮大,其成就令人瞠目结舌。销售额从1.2亿美元猛增到80亿美元,员工从2500人发展到1.3万人,三年来股票飚升了800%,1997年初市值为450亿美元,1998年初为726亿美元,而1999年初竟超过1000亿美元。从上市起到超过1000亿美元仅花了8年半时间,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此之前,发展最快的微软,从上市到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花了近11年时间,不仅如此,思科还从产品比较单一的公司往能够全面提供网络通信设备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行业的许多关键领域它已经牢牢地占据了领先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远远地甩开了所有竞争对手,确立了自己网络之王的地位。原先这方面的老大3Com,现在的销售额只有思科的三分之二。  带领思科一路斩关夺隘取得辉煌成绩的金伯斯生于1949年。原先是学金融的,获得金融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一毕业就进入IBM公司工作,从此同信息产业结下不解之缘。在IBM作过市场部经理,他看到大公司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的积弊,看到了IBM只看重大中型机而丧失发展小型机的机会,看到公司上层越来越脱离客户的严重后果,他不想在这老气横秋的地方呆下去。  1982年他到王安公司,在那里曾经担任过副总裁。在70年代后期王安几乎垄断文字处理机的市场,但对个人机的兴起无动于衷,以致这种通用机器逐渐排挤了王安的专用文字处理机,把王安逼上绝路。这时王安要裁掉4000名员工,对此他一走了之。  到了思科之后,他对外奉行客户第一的路线,对内以真诚待人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抓住因特网疯长的机遇,一路疯着用路由器“铺桥修路”,一路疯着进行收购,使思科空前发展,自己也成为网络新贵。由于思科在网络方面的显赫地位,所以有6个国家的首相和两个国家的总统在建立因特网时,都向思科请教。  目前思科的产品统治着数据联网设备的市场。虽然目前这一市场的规模仅200亿美元,但考虑到因特网通信量每4个月便翻一番的事实,这一市场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但是思科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它要从目前局限于计算机网络的公司变为面向整个通信业的公司,不仅要面对许多强大的对手,还要发展它以前没有的技术。它要面对朗讯(Lucent)、北方通信(Nortel)等许许多多老牌的电话设备大公司,战胜这些对手比战胜3Com要难得多。其次,它要克服在语音和视频处理方面的弱点。不过数字化语音、图像传送网络技术恰是思科的拿手好戏,人们认为它准能够用强项带动弱项。许多用户认定思科肯定能赢,除技术原因外,他们信赖金伯斯,因为他是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从来没有输过。  金伯斯的法宝一是取得用户相信,二是取得员工支持。他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让用户满意是思科最重要的事。”他这种“客户至上”的哲学,同他在IBM、王安时感受到的切肤之痛有关,他认为这两家公司的挫折就在于漠视用户。因此他把客户放在整个公司的最中心环节,他自己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客户身上,总共同1万多客户交谈过,参加过200次的大规模见面会。而且还在公司制度中规定,对经理级人员的奖罚只同客户满意度挂钩。他说:“很多公司都说顾客至上,但哪一家的最高执行官会像我一样把50%的时间交给客户呢?”  他非常注意调动员工积极性,加强员工凝聚力。他因为反对王安裁员而离开它,到了思科后发誓不大规模裁员,两年前进行削减开支时竟未裁一人,博得员工好感。但是他不提倡大锅饭,对于起关键作用的人才,他愿付200万美元的高年薪。不仅在工资上,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处处体现出贡献不同的待遇差别。他认为对能干的员工总是托付艰巨任务,没有待遇上的差别,便是侮辱了他们。他平易近人,在员工聚会上可以身系红围裙、背着帆布袋,在员工中穿梭,嘴上喊着:“香草冰淇淋!巧克力三明治!水果棒冰!你要哪种?”他善待被购并公司的员工,使他们有归属感。所以每次购并都是推动公司发展的巨大动力。  他自己认为在管理上有三大特点:一是客户至上;二是千方百计吸引有才干的人;三是像培训自己一样来培训员工。思科高素质的队伍便这样带出来了,整个公司的轮子也飞转起来了。他立志要像IBM主宰大型机时代、英特尔和微软主宰Wintel时代一样,使思科主宰网络时代。Cybermall的网上销售策略1.商业问题  如何扩大网上销售额,并保持在客户服务领域的领先地位?2.解决方案①实施一套安全的,在线付账解决方案。②通过使用SET协议实现安全的在线交易。③通过IBM Registry for SET提供可靠的数字授权证书。④通过Payment Suite Gateway与现有的信用卡结算网络后端连接获益。⑤通过采用即时在线支付方案扩大了销量。⑥通过提供高级服务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⑦可扩展的解决方案,为将来创造更多的商机。3.摘要  欧洲一家拥有数家子公司的大型综合性零售商在Internet上创建了一个虚拟购物中心。该解决方案刚开始时是为了满足顾客居家购物的需要,但由于法律和安全性的限制,无法接受在线信用卡支付。顾客需要采用离线方式二次支付货款或采用货到付账的支付方式。该公司发现这种支付方式造成很多买卖“泡汤”,因为一些顾客往往在交易完成之前又改变了主意。此外,该公司已清楚地认识到,现在已有了可提供安全在线信用卡支付的新技术方案。  为了提高网上交易的成功比例,并使自己成为欧洲电子贸易的领头羊,该公司决定从IBM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使用Payment Suite产品家族中的某些组件,IBM能够将在线购物系统转变为能够圆满完成在线SET交易的解决方案。  该公司装配了自己的认证服务器,该服务器中应用IBM公司开发的SET登记程序向顾客颁发数字授权证书。当网客希望从电子购物中心购买商品时,他们需要提供该证书。该公司还可向顾客免费提供Payment Suite Wallet软件(可从公司的网站下载),该软件可作为网上购物的帮助工具。作为该解决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该零售商的Web服务器中安装了两套Payment Suite应用程序。e.Till被作为在线支付的功能程序,而Gateway可提供到计费主机的后端连接,以便通过常规信用卡结算途径完成SET信用卡或借记卡交易。  实施该解决方案的结果是提高了网上购物的成交比例,同时也为网上购物者提供了更大的方便。随着以这种方式实现的销量的增长,公司有望通过减少人力投入和顾客服务支出而节约大量开支。电子贸易的发展前景表明,这类解决方案极有可能得到较广泛的普及,这样,率先采用该解决方案的这家大型零售企业就可成为该领域的先锋领袖。4.客户背景  突破“底线”一个多世纪以来,德国的Karstadt AG一直是欧洲最大的连锁百货商场之一(在全球51个国家共拥有170余家百货商店)。自1881年组建以来,Karstadt一直以最低价格和最充裕的流动资金(通过保持低价位和鼓励现金支付)而享誉全球。这种经营理念使Karstadt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该企业集团的年营业额高达150亿美元,而且还兼并了其他几家主要的企业(包括一家邮购商行和一家旅行社)。5.存在的问题  Karstadt拥有的这两家公司曾开展过网上销售,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集团自己也开始推出基于多媒体的电子购物系统。该系统包括“电子商亭”和“电脑咖啡屋”。1996年,Karstadt决定创建一套“网上购物中心”,以便使自己成为电子贸易时代零售业界的领袖。该举措不仅仅表明Karstadt强调现金支付的传统已发生转变,而且表明通过采用最新的电子安全技术可使多种简易的支付方式成为可能。6.解决方案  将交易带入以太网中1996年第四季度,Karstadt开始了“My.world(我的世界)”万维网网站的试运行阶段(该网站的站址为.http://www.my.word.com)。除了Karstadt自己所提供的商品外,该站点还包括其他业主的近30家商店(包括IBM和其他软件、电子产品、多媒体、奢侈品厂商和银行)。当时,Net.Commerce产品还未大批面市,所以Karsadt采用了由其子公司Neurotec开发的居家商业服务软件。  该电子购物解决方案再次使Karstadt在新兴的电子贸易领域领先欧洲同行,随着该网点的建立,公司开始格外关注在线交易的安全性问题,Karstadt着手进行了一次市场调查,以寻找最有效的电子贸易解决方案。  处于在线交易安全性最前列的是由IBM、Visa、MasterCard等企业与其他业务合作伙伴联合开发的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Karstadt认识到,只有与IBM合作,他们才能够开发出一套完全与SET兼容的解决方案。这种合作的结晶就是Karstadt当前所采用的电子贸易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得到了IBM公司开发的Payment Suite软件的支持,并受到相伴的SET技术的保护。  事实上,Karstadt站点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Payment Suite e.Till“电子收款机”组件的万维网网站,商家可利用该组件接收电子付账,并对其进行验证。作为一种迅速增长的SuperSET技术,e.Til1可使商家通过多种手段接收付账,包括信用卡、借记卡和电子支票等。同样地,该系统也向网上顾客提供了一套Payment Suite Wallet应用软件,该软件中包括各种可供顾客选择用于在线交易的支付工具(在网站投入使用的第一阶段,“My.world”的顾客只能使用几种专用和国际通用信用卡,在第二阶段,顾客才能选择使用借记卡和其他电子支付手段)。Payment Suite gateway可作为Internet用户和相应财务部门之间的通信链路。“有了这种新一代的Internet技术,IBM可使德国的购物者进行安全的付账交易...客户经销商和银行都可以依赖该项技术(进行交易)”Ludwig von Reiche说,他是IBM中欧地区总部电子商业解决方案部经理。7.实施细节 在Karstadt所实施的解决方案中,共配置了三套Payment Suite组件和其他IBM硬件和软件。平台1:INTERNET CONSUMER(INTERNET用户平台)  为了实现最优性能,采用带有Pentium处理器和速率为28.8K(或更高)的调制解调器的PC,建议用户在上网访问时,直接访问“My.World”电子购物中心。建议采用的操作系统为带有适当的Web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或Microsoft Internet Exp1orer3.0或更高版本,Java使能)的Windows 95或NT。为了应用基于SET协议的在线购物系统,应采用Payment Suite wallet帮助性应用程序和数字授权证书(均可从Karstadt的“my.World”万维网主页中下载)。购物者将发现数十家全天候开放的网上商店,这些商店出售不同厂商制造的各种产品。产品以在线分类目录格式显示,被选中的货物将突出显示,结账时用信用卡支付。Wallet用户界面的详细情况可从http://www.internet.ibm.com/Payment suite/上查阅。1998年,由于有关销售税的法律的限制,只有德国境内的购物者才能从“My World”购买商品。这种限制有望于今年年底取消,从而使全球的顾客都能上网购物。  平台2:所采用的防火墙技术  为保证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和制造商的信息的机密性,在Karstadt解决方案中共采用了三套防火墙系统。其中一套位于认证服务器的前方,另一套位于Web服务器的前方,第三套位于付账模块之间。三套防火墙系统均为IBM公司的RS/6000服务器,所采用的保密应用软件为IBM firewall。这三个平台通过采用AIX/6000操作系统中的TCP/IP组件,与Karstadt令牌环局部网中的服务器相连接。  平台3:CERTIFICATION SERVER(认证服务器)  RS/6000认证服务器平台负责为顾客和商家生成授权证书。客户和厂商的信息存放于一个DB2/6000数据库中。该服务器所采用的关键应用程序为IBM Registry for Set。该服务器通过TCP/IP协议与令牌环局部网中的其他平台相连接。RS/6000的可扩展性可使Karstadt随商品数量和注册客户数量的增加进一步扩展该平台。  平台4:web SERver(万维网服务器)  该服务器最初是由Karstadt自己配置的。该服务器也是一套运行由Neurotec公司开发的定制商业应用服务程序的AIX/6000平台。该服务器运行的万维网服务程序为Internet连接安全服务程序(ICSS),与其他平台的连接也同样采用TCP/IP协议。该服务器负责为INTERNET浏览提供HTML Web主页,并提供电子购物中心内各商店的产品和定价信息。所有数据都存放于一个DB2/6000数据库中。  平台5:PAYMENT MODULEDULE(付账模块)  该平台为一个后端系统,可将电子购物中心链接到计费主机上,以便完成网上交易的全部过程。该平台也是一个具有高度可扩展性的RS/6000系统。Payment Suite e.Till可发挥一个基于Java的虚拟收款机的作用。这可使Karstadt从认定消费者那里接收在线付账(使用信用卡或借记卡支付)。Payment Suite Gateway可提供到Karstadt的常规信用卡结算网络的后端连接。信用卡数据通过万维网服务器被送往计费主机。该付账模块通过TCP/IP向后穿过万维网服务器,然后通过LU6.2 SNA连接到计费主机上。该模块通过令牌环局部网上的TCP/IP连接到万维网服务器防火墙系统上。平台6:ACCUONTING HOST(计费主机)该计费主机在新的解决方案实施之前业已投入使用,是一台IBM ES/9000 MVS主机。除了Karstadt的核心零售与计费应用程序外,该主机还采用了CICS应用软件。该平台负责为企业集团内所有的零售企业的各个部门审验所有的信用卡交易。在实施本处所介绍的,基于Internet的电子贸易解决方案时,无需对该平台进行任何改动。该主机通过SNA线路与万维网服务器相连接,然后通过TCP/IP连接到付账模块上。8.收效  使用e.Till进行结算  电子购物正呈指数状增长,Karstadt已在该领域占领了领导地位。1998年,Karstadt的网站平均每周可吸引100000多名访问者,平均每天可达成约20000.00美元的交易。中途取消定单的问题已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在旧的定货和发货体制下,约有40%的定单在达成交易前被取消。采用在线付账方法后,这一比例几乎下降为零。9.未来计划  该解决方案的最低目标是通过扩大市场覆盖面而提高Karstadt的营业收入。同时,由于开展此类业务几乎不需要投入任何人力或管理费用,也使公司的成本和损耗有所降低,而且利润/销售额之比也有所上升。将来,势必有更多的厂家和货物加入到“My World”电子购物中心之中来,使通过这种途径实现的营业收入得到相应的增长。10.技术概述  平台信息如下:  Internet Consumer(Internet用户平台)  应用程序:(Java使能浏览器)(插入浏览器的e.Wallet)  操作系统:(优先使用Windows 95或NT)  硬件:INTEL  联网:(操作系统中的TCP/IP协议)  协议:HTTP TCP/IP  验证防火墙  应用程序:IBM Firewall  操作系统:AIX/6000  硬件:RS/6000  联网:(AIX/6000中的TCP/IP协议)  协议:TCP/IP  认证服务器  应用程序: IBM Registry for SET  操作系统: AIX/6000  硬件: RS/6000  联网: (AIX/6000中的TCP/IP协议)  数据存储:DB2/6000  协议:TCP/IP  万维网服务器防火墙  应用程序:IBM Firewall  操作系统:AIX/6000  硬件:RS/6000  联网:(AIX/6000中的TCP/IP协议)  协议:TCP/IP  万维网服务器  应用程序: ICSS (定制商业服务程序)  操作系统: AIX/6000  硬件: RS/6000  联网: (AIX/6000中的TCP/IP协议)  数据存储: DB2/6000  应用开发语言: C++  协议: TCP/IP  付账防火墙  应用程序: IBM Firewall  操作系统: AIX/6000  硬件: RS/6000  联网:(AIX/6000中的TCP/IP协议  协议:TCP/IP  付账模块  应用程序:Payment Suite e.Till PaymentSuite Gateway  操作系统:AIX/6000  硬件:RS/6000  联网:AIX/6000中的TCP/IP协议)  数据存储:DB2/6000  协议:TCP/IP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9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