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疾:呵呵。。好的。。也引一句啊:无疾不想对究竟谁主神明作任何争辩。还有很多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要作。。还是建议未明兄到专业论坛上和大家探讨好吧。。正叶:1+1可以不等于3,也可以不等于2。 在不同的领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个人感觉,数学或逻辑只是世界的很少一部分,用它们来解释世界,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生命现象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不会在生命领域里坚决反对什么。因为一切皆有可能哈。北京未名:俺也对此问题不敢兴趣,老师如果想轰我走可没那么容易哦。嘿嘿! 只是最近翻了些肽类激素的材料, 发现这些玩意很重要, 但是量极其小,很难探测.所以肯定存在大量的未知的肽类激素, 各种各样的激素, 通过循环系统参与人体的调控, 参与联络各个脏腑,中国的先人们应该是通过实践的积累发现了, 各个脏腑的关联. 个人感觉,数学或逻辑只是世界的很少一部分,用它们来解释世界,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生命现象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不会在生命领域里坚决反对什么。因为一切皆有可能哈 .同意, 现代的危机很可能和此有莫大关联.天下无疾:俺也对此问题不敢兴趣 。 老师如果想轰我走可没那么容易哦--无疾还没遇到过想轰的人啊呵呵。。 只表示下不再继续跟此话题。。然后给个建议。。 既然都没兴趣,就做些大家都有兴趣的事吧。。蓝色天际:中医是很人性化的道。让人更容易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无疾老师这篇文章通谷易懂,生动有趣,也是给我们增加学习上的趣味性。疑冷:阿丘13:55:43【1】对于大便初头硬,后必溏这个问题我觉得主要还是由于水液运化处了问题,因该是大肠内的水液问题。处于困惑状态阿丘14:04:23【2】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藏的关系尤为密切。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肾位主水之脏。肺主通调水道侧重于与其宣发肃将相结合的作用,脾所运化的水液丄输心肺再布散到全身,肾主水液是肾阴肾阳将水液输布到心肺和运化成尿液排出体外。三者的相互作用使得人体的水液不断的更新,使得生命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阿丘14:14:47【3】十二正经的循行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阳经与阳经交汇在头部,阴经与阴经交汇在胸腹部,阳经与阴经交汇在手足部。流注以及与脏腑的关系:手太阴肺经到手阳明 大肠经到足阳明胃经到足太阴脾经到手少阴心经到太阳小肠经到足太阳膀胱经到足少阴肾经到手厥阴心包经到手少阳三焦经到足少阳胆经到足厥阴肝经阿丘14:18:28【4】中医学讲求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它从对患者进行四诊合参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整合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判断和治疗。并不是治病而是治症阿丘14:24:20【5】细菌应该就是对人体有害的治病因子。中医则利用草药矿物药和动物的皮毛骨血以及相应的诊疗手段将治病因子排出体外。同样的这些药物对于人体的元气伤害不是很大。西医则会利用化学药物以及创伤很大的手术将这些病菌杀死。不过那些还是会存在于体内,必须经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阿丘14:27:54【6】中医对于这些疾病不是如西医那样只是用同一种药物治疗相同病名的疾病,不分其寒热症状。中医会辨其症候,分清虚实寒热也判断其发展阶段,从而进一步确定用何种药物用多少计量阿丘14:29:57无疾老师,由于我在论坛上说不起来话,所以只能把作业交在这儿了。劳您看一下谢谢。中医之六腑1 胃 小肠 大肠 人体要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人要正常的思考,五脏功能要得到正常的开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不断的从外界吸收营养,向外界排出对人体无用的废弃物。这一过程,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是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的。在古代中医学中,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胃、小肠、大肠,是前后相续,关联密切的三个腑,共同形成了人体内将饮食物消化传输的“谷道”。在古人的眼里,人体消化过程的认识,大体是这样的:首先我们吃下去的饮食物,会由胃来接收。并由胃中之火来腐化食物,为进一步的消化吸收打好基础。胃的这个作用,被称作“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如果胃里的火不够了,就没有能力把食物很好的“腐熟”。就像锅下的火很小,每次蒸出来的米饭都是夹生的。面对这样的饭,恐怕很难有食欲可以吃的下去。如果反过来,下面的火太旺了,锅里面顿好的肉都化成糊糊,怎么吃都感觉吃不饱;这就是胃火太盛了,中医所谓的“邪热能杀谷”。接下来,经过腐熟的食物被传送到小肠,小肠所从事的工作,有点像一只筛子(呵呵),把这些食物“过滤”一下,对人体有益的部分被留下来,进一步消化成精微的营养物,被人体吸收。而糟粕的部分,则继续向下传递给大肠。小肠的这一功能,中医称为“泌别清浊”。如果小肠泌别的功能出现问题,人体就无法区分出食物的哪些有用,哪些无用,最后这些精华和糟粕混杂在一起排出体外,就出现了腹泻。(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几种,由于小肠的问题导致的腹泻,是其中之一。)最后经过小肠滤出的食物糟粕部分,继续向下传递给大肠。大肠在中医称为“传导之官”,主要的职责,就是传导这些食物糟粕,排出人体。千万别以为这个传导的芝麻小官就不重要哦,今天不知有多少朋友,都是由于大肠的问题,而出现长期的便秘或腹泻,给身体带来很多的不适。便秘都是上火吗?腹泻都是肠胃虚弱吗? 与具体病证相关的内容,我们在诊断、辨证的章节里还会详细讲到,请继续关注。实际上,我们上面讲到的三个腑:胃、小肠和大肠,如果要实现正常的功能,也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气化”。其实何止是这三个腑,人体的各个脏腑内,气化都是时时刻刻在进行着的。仅就这三个腑而言,所谓的气化,更多的是指脾气的推动,来保证三腑的实现正常功能。脾气的虚弱,在胃,则表现为不思饮食;在小肠则表现为腹胀、腹泻;在大肠则表现为便秘。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症状,顺便说一下,叫做大便“初头硬,后必溏”。是说排大便时,开始的部分比较硬,到后面反而是稀的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呢?2 膀胱古代的交通运输,只有水路和陆路两种;于是也把这样的知识应用到人体上,形象的将胃肠的消化道称作谷道,而膀胱出小便,则被称作水道。与胃肠消化传导的功能实现,需要脾的气化作用来支持一样,膀胱主水道的功能,也需要一个脏的气化作用来主持,就是肾。中医学对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是这样认识的:首先水液进入胃,通过脾气的运化,将水向上布散到肺,再通过肺脏来通调水道,把水液向下传递到膀胱。通过这样一上一下的传递,水液得以遍布周身,滋养各个脏腑。当然水液在体内的运动,都离不开肾脏的主持。以上就是经典中医学理论中,对水液代谢过程的大体描述。不知大家看后,是何感想?无疾在这里,简单的谈下自己的看法。古人没有对解剖学发生浓烈的兴趣,因为对于“真理”的追求,从来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我们的古人,更加在乎的,是如何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对理论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医理论。水液代谢的问题也是这样。古人最终将理论确定成上面的形式,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源于医学实践。中医学治疗水液代谢方面出现的问题,比如水肿,比如小便失禁,比如小便不通,都会讲到三个重要的脏器:肺、脾、肾。而针对此三个脏器给予的治疗,往往又是对上述病证非常有效的方法。正是基于这些实践的基础,古人尝试思考三者与水液的代谢的关系,才最终在头脑中构建了这样一个水液入胃,经脾,达肺,到膀胱的理论模型。对于这样的理论,如果我们完全抛开历史,不考虑古人的环境,硬是用今天科学的解剖学知识来否定古人,那么你会在满足了自己作为胜利者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与古人交流,吸取古人宝贵经验智慧的机会。3 胆胆作为一个腑,实际上与上面的四腑不太相同的。食物的传导不会经过胆,水液也是一样。所以古人还有一种见解,认为胆属于所谓“奇恒之腑”之一。奇恒之腑这个概念比较偏一些,实际运用的价值远不及五脏六腑,对大家理解整个中医理论的帮助也不是很大,我们这里也就不讲了。我们只从两个侧面,来认识一下胆脏的功能。一个人临危不惧,泰然自若,我们会讲他胆识过人。这里的胆,就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胆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所谓“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无论所处的局势多么混乱,无论面临的困境多么险恶,都有勇气面对一切的挑战;这样的人,胆气充盈,刚毅果敢,心中有正气,言语显决断,称为勇士。反之,遇事萎缩不前,环境稍变,其心大乱,惶恐不安;这样的人,胆气不足,懦弱胆小,犹豫不决,称为怯士。另外一个词,这些天在群里反复有朋友提到,叫做“肝胆相照”。讲五行时我们提到,胆的位置依附于肝内,紧密相连,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肝脏脾气暴躁,刚烈勇猛,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而胆脏则性情中正,威严果断,是一位稳坐中军帐的军师。譬如廉颇与蔺相如,张飞与诸葛亮。只有肝胆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才有可能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4 三焦三焦,顾名思义,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历来是中医理论中争议最大的一个腑。我们这里也不想在三焦上面花费太多的笔墨。只是简单的让大家对三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下三焦对于中医诊治疾病有怎样的作用,也就够了。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三焦:解剖上和生理病理上。解剖方面最好讲也最难讲。好讲,你只需要认为整个人体内部,包括胸、腹内的全部器官,都在三焦内就可以了。三焦像个大口袋,把所有其他的五脏五腑都装在里面。难讲,三焦到底长什么样子呢?胃肠膀胱胆我们都可以看到摸到,三焦怎么看不到呢?如果对上面刚刚讲过的六腑数目的演变还有印象的话,就会了解古人创建五脏六腑的体系,并不是完全依照实体解剖知识建立的。古人心中深深埋藏的信念,或许古人心中有一种对天地之理的崇拜,这种崇拜反映在外的,就是所谓的“术数”。根据这样的观念,古人坚定的认为:脏,就应该是五个;腑,就应该是六个。因为脏腑的数目,需要与天地之数,即“天六地五”这个神秘数字相合。而脏腑之中,脏在内,主封藏,属阴,为地;腑在外,主通行,属阳,为天。因此形成了五脏六腑之数。如果哪位朋友对这些数字很敏感,希望继续研究,可以去读些术数方面的书籍。无疾无志于此,也请不必追问无疾这方面相关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古人在五腑之外,增加了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更多的,其实是出于一种信仰,而与实体解剖无关了。那么,三焦这个概念,是不是就毫无价值呢?我们继续看一看生理和病理上的三焦。既然三焦是人体内最大的一个腑,其余的脏腑都在其中,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三焦理解为一条通道,贯通人体上下。在这条通道中,有气的运行,也有水的运行。如果三焦通道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很容易发生气的郁结,水的不行。方剂学中有一个经典的方子,叫做三仁汤,就是分别用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来清利上中下三焦的湿热,从而通畅三焦的气机。清代医家吴鞠通,更是依照三焦的理论,确立了一套辨证方法。可见,古人对三焦的认识,并不是纯粹的摆设、配件,而是可以在治疗思路上,给人以启迪,教人以大略的有价值的概念。此外,将三焦分开作为上中下来解时,实际上往往讲到的所谓上焦,主要是心肺的功能;中焦主要是脾胃的功能;下焦主要是讲肝肾的功能。此时的三焦更倾向于是一种按部位不同而进行的脏腑分类法。实质的内容,与三焦本身的关系已经不大了。正叶:一般讲的胃气,指的就是胃火,就是指腐热的功能吧,最终指的还是脾的功能。 看样子胃就是个热锅,等人下料;小肠是个“判官”,区分善恶、清浊的。大肠算是火车的铁轨,专业搞运输。小肠的腹胀是怎么原因引起?是和小肠不传导有关系。是吗?这样看,脾挺累的,在主持谷道中当主官;在水道中当副手,相当一个水泵,把水压上去。对于水道(胃—脾—肺—膀胱)应该是什么模型,本着先传承,后改进的原则。怎么有利于治疗疾病就怎么改,怎么有利于把成功的治疗手段说通就怎么改。说通了却用不上的理论,与“无理”有区别吗?天下无疾:看样子胃就是个热锅,等人下料;小肠是个“判官”,区分善恶、清浊的。大肠算是火车的铁轨,专业搞运输。--正叶的形象思维方式,距离中医很近的哦。。 赞个。。!北京未名: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症状,顺便说一下,叫做大便“初头硬,后必溏”。是说排大便时,开始的部分比较硬,到后面反而是稀的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呢?我偶尔会碰到这个问题,觉得很有意思,毕竟和一般的腹泻不同。无疾老师能给解释一下么?对于这样的理论,如果我们完全抛开历史,不考虑古人的环境,硬是用今天科学的解剖学知识来否定古人,那么你会在满足了自己作为胜利者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与古人交流,吸取古人宝贵经验智慧的机会。看来首先需要正吾心,诚吾意,方能领悟古人的智慧,否则只会危殆矣!清欢^^甘露:窃以为:大便“初头硬,后必溏”——脾气虚的基础上,大肠有热,对应肺热。天下无疾:博客相应贴下,汇集了很多朋友的经典认识,很值得一读哦呵呵。。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74b6230100ap81.html正叶:胆出现问题,在一般人眼里好象不是很重视。动不动就说准备把长结石的胆给“切了”。胆囊要是切了,胆经还在,但是胆气应该比一般的人少了,也应该胆小了(而不应该说是没胆了)。很想问一下“天六地五”的问题,算了,不问了。三焦很模糊哈。因为天地尚有缺陷,所以人也不完美,研究人的理论也自然不会完美的。有价值就好了。天下无疾:呵呵。。 有问题不妨先搜索下。。 老师的作用只能是引领,路还是要靠自己一步步来走的。。北京正名:那么有时候大便完了以后会轻微的腹痛,略微有便意但其实没有,这个也是脾虚的问题了?天下无疾:尝试放松一下心情。蓝色天际:看完这篇文章,觉得古人对人体的认识并不完全靠解剖后所见为依据,而更加注重的是“推理的感觉”。古人在推理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曲折,也有可能一着不甚致人于死地。但也就是这些大胆的推理才成就了今天的中医理论。也证明了虽然中医的推理与所解剖的不一定完全一致,但它确实是正确的、神奇的。我们不一定要靠事实活着,要靠感觉活着。江陵:看了老师博客里一些朋友的留言许多都说是脾虚,这的确挺有意思的,我也有些理解,就是不知道是否正确,经过胃腐熟的食物被传送到小肠,而小肠呢,又把对人体有益的部分被留下来,真的挺像一个筛子的,筛子嘛,最后留下的总是大块儿的东西,我觉得这大块儿的东西指的就是杂质,也就是出头硬的排泄物,就像我们吃东西总说细嚼慢咽的,只有细嚼慢咽了,食物才小好吸收呀,大块儿的东西滤走了,就剩下稍微大些的东西了越到后来,也就越细微了,这便造成了后来变稀了。关于便秘和腹泻,老师说得也很生动形象,想想说是大肠的问题,也不无道理,大肠是传导之官,就比做下水道里的管道吧(不过在人体里面是好像下水道的管道哦O(∩_∩)O),如果堵塞了,你去疏通的话,管子里的要么是那种干巴巴的垃圾,全団在一起任你再好的清洁剂,它都融不进去,要么就是粘腻腻的粘那管道里用去污力强的清洁剂就溶解掉排出来了。大肠就是那管道,食物的气化就是那清洁剂。糟粕就是那管子里的垃圾。脾虚,不能运化,大肠的传导能力也就减弱了,自然就出现拥堵了,若脾虚,那胃应该也会受到影响吧,可能腐熟能力下降吧,下水道堵塞,还有另外种情况,口给堵了,东西太大,或纠结在一起,通不过口就只能非常缓慢得滤过细微的东西,这也是便溏的原因之一吧。请指教啦。正气之讲解 正气的基本作用,是保证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所谓健康,总的说来,就是阴与阳的平衡状态。详细来说,就是脏腑各安其职,气血运行井然。阴阳要平衡,脏腑要充和,气血要通畅,就要求正气本身必须具备阴阳两种属性,动静两种状态。正气有阴阳,才可以保证有足够的能力去对应阴阳不同的邪气。比如寒邪入侵,就需要人体的阳气起而温煦;燥邪入侵,则需要阴气起而濡养。正气动,谷气行,水津布,气血周流不息;正气静,五脏安,神得养,精气培补充盈。我们下面看两则医案,来体会下正气有失对于健康的影响。案1张某,男,6岁。反复感冒一年余,加重三个月。面色白,鼻流清涕,咳嗽,食欲不振,大便偏干,舌淡,苔薄白,地图舌,脉弱无力。此例是典型的气虚外感病。由于正气的不足,人体失去了抵御外邪的能力。这位小朋友的感冒并非一直没有治好,而是刚刚把这一次的邪气驱赶出去,下一次的邪气跟着又进来了。正常状态下,我们的肌表是有卫气在防御的,就像城门有士兵把守,敌人就无法轻易的进入城里捣乱。现在士兵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无心抵御外邪;敌人通过城门如入无人之境,城里的百姓再想过太平安生的日子,自然就很困难了。此外,这类患者也是属于典型的对西药抗生素不敏感的人群。上面这位小朋友,就是由于早期反复用抗生素输液无效,才找中医来求治的。西医抗生素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把所有进入城里的敌人全部杀光,疾病自然就被治好了。但现在的问题是,抗生素不会自己跑到敌人面前,直接将敌人消灭。药物要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人体自身的气血,装载药物运行周身。期间发现某处隐藏着敌人的部队,抗生素再冲杀进去,将敌人铲除。但现在患者气虚,气没有足够的力量,把药物传送到全身。失去人体本身的配合,不论药物有多先进,武器有多精良,也都难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中医学始终认为“病为本,工为标”,就是说,治疗疾病的关键不在医生,而在患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案2丁某,男,70岁。因患前列腺肥大合并急性尿潴留,于10日前在某医院行双侧睾丸切除,膀胱造瘘手术,术后情况良好。近3天自觉气时下坠,小便涓滴不爽,小腹胀满,痛苦呻吟,坐立不安,捧腹曲背缓缓而行。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濡无力。此例是典型的因气虚推动导致的癃闭(小便不通畅)。患者年事已高,又经手术伤及元气,正气不动,则水液不行。就像大家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需要经过城市的排水系统来清理。而排水系统的通畅,有赖于自来水公司的工人来检修维护。现在工人因车祸造成重伤,无法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排水系统失去维护,生活污水无法排放,整个城市就会变得污秽不堪。人体的正气,就是推动体内水液代谢,维护排水系统的工人。谈到动静,不由得想起中西文化对于养生的不同理解。西方是崇尚运动的,“生命在于运动”是西方追求健康生活的信念。中国是崇尚动静平衡的,中庸是最高的要求。所以西方人养生,注重跑步,登山;现代西方社会对于瑜伽的热捧,从一个角度看,是对自己过于动的文化,找到一些静的滋养。而中国人养生,历来崇尚心静与形动的结合。无论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无一不是主张心静为先,动作舒展的。心静,意专,则五脏精神得以安养;活动,舒展,则气血得以畅达而不疲倦。名医华佗谈养生时,讲道:“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我们的身体,需要经常进行活动,但活动不要太过剧烈,太过疲劳。适度的活动,可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气血的流通,保证身体不受疾病侵袭。就像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生锈一样。春色满园:老师,案1中,“大便偏干”什么原因?虚症一般偏稀呀。 一般来说,脾气虚会导致便溏等.但是脾胃弱,化源不足,那么也会造成人体气血津液的不足,这样的情况也会导致便干呢.实热的便干,可以是实火,火盛灼伤津液.虚热的便干,那么就是人体的津液不足了.还望老师指正.天下无疾:回春色:虚热的便干,那么就是人体的津液不足了.虚证未必是虚热。脾气的作用在运化。在大便的问题上,主要表现在化上的异常,常可见泄;如果主要表现在运上,就可以是便秘。记得讲稿1还是2里,有个例子更典型。此例的大便偏干,原因相对比较综合。且程度较轻,并非主要矛盾,更需要对主症的辨识。外感之邪气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时时刻刻都与自然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呼吸,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阳光;而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自然。不过,自然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春花秋月,还有流感风湿。当人体感触冒犯了自然界中一些“非常之气”后,这些气会进而影响到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这种病邪由外而内侵袭人体的途径,即是外感。从外感受的邪气,中医学中主要区分为六种,即所谓的“六淫”。分别是: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和火邪。实际上,这六种所谓的邪气,原本是很常见的几种自然现象。春天风多,夏天热多,秋天燥多,冬天寒多,这是自然之常。但是,这些自然气候一旦出现异常,该寒不寒,该热不热;或者大寒,大热超过一般的程度,就很容易引起人的疾病了。此外,如果人的正气比较充盛,即使比较大的邪气,也可以不生病。而正气虚弱的人,可能连正常的气候变化都无法适应。比如关节炎的患者往往在阴天之前就可以见到关节疼痛的反应。下面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这六种不同的邪气,都有哪些性格特点。1 风――主动风吹杨柳,则枝叶轻舞;狂风肆虐,则沙飞石走。风所过之处,事物多呈现摇摆不定的状态。在人体,风邪就表现为大量与动摇有关的病症。举例来看,如果风比较小,就可以是手的抖动不止,头的摇摆不定;大一点的风,就可以是出现全身的颤抖不休,如帕金森病;再大一些,就可以是在高热时出现的所谓角弓反张,俗称抽风;人体出现的最大的风,就是中风了。试想一场狂风过后,房屋倾倒,树木折损,正与人体中风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死半生相仿。――善行六淫邪气中,风行走的能力是最强的。疾风暴雨,风驰电掣,这些古人用来形容速度很快的词,都与风有关。这种现象发生在人体上,就表现为病证的变化非常快。比如常见的风疹,瘙痒的感觉瞬间即至,瘙痒的部位变化莫测,与风无异。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的部位一直在膝、踝、肩、肘、腕等几个大关节间游走不定,也同样是因为风邪在作怪。2 寒――主凝滞,主痛一年四季中,到了冬季河流就会凝固结冰。人体的气血,遇到寒邪,也会运行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为寒,有令事物凝固滞留的性质。再来看一看“痛”字,是由“甬”和“病”两部分组成。甬,指甬路,道路。道路如果生病,无法行走,就会引起疼痛,所谓“不通则痛”。治疗的方法也很简单,让“甬”可以“走”,就成了“通”字。所谓“通则不痛”。古人的智慧凝集在汉字中,时时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主收引热胀冷缩是很常见的自然规律。人体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这样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晚上休息时不小心腿着凉抽筋,就是典型的寒主收引的表现。另有一种疾病叫作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称为痹症。此病主要由关节局部长期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患者出现的主要表现,就是手指关节怕冷疼痛,肿胀变形。同时,手指能弯曲不能伸直。疼痛的原因,是前面讲到的寒性凝滞;手指不伸的原因,就是这里的寒主收引。由于关节筋脉感受寒邪,筋脉收引所致。3 湿――性沉重下行湿与水同类,其性有相似之处,都有趋下的特点。体现在病证上,有两个方面。一是湿邪发病,一般都从下肢开始,以下肢为重。二是湿邪停聚容易让人产生沉重的感觉;在头则头重,在四肢则四肢沉重无力。今天有朋友问起痒的问题,因为与湿有关,我们在这里先提一下。痒常与三个因素有关:风、热和湿。风引起的痒,一般来说来去都比较迅速,部位也不固定,就是上面提到的风性善行有关;而且,风性轻扬,喜走高处,所以因为风邪引起的痒,在人体上部出现较多。热引起的痒,一般来说与天气炎热、心情烦乱等因素有关;内外火的交攻,可以引起痒的表现,位置相对固定。湿性下行,所以湿邪引起的痒常常从下肢开始,以下肢为重。――性粘腻湿与水又有所不同。水有形,湿弥散;水清透,湿粘腻。人体常见的两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湿邪粘腻的性质。一在舌苔,一在大便。无论是寒是热,无论阴虚阳虚,只要患者身上存在湿邪,一般来说,我们都会在患者的舌苔上看到湿邪存在的迹象,就是所谓的“腻苔”。形容一下,就是舌头表面蒙着一层粘腻致密的苔。苔可薄可厚,可白可黄,但只要出现粘腻致密这四个字,就可以判定湿邪稽留了。此外大便粘腻的感觉,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过切身的体验,这里就不多讲了。4 燥――主伤津液这个好像比较简单,不需要多讲了哈。。5 火――易伤津耗气火与热同性,火有形,热无形;在天则为热,在地则为火。水火即阴阳,会彼此消长。现在火旺成邪,会烁伤津液是很好理解的。火热为什么还会耗气呢?气不就是由于火在下面把锅里的水加热了才化成的吗?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这里还是以实例来说明吧。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度是37度。在这样的温度下,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会竟然有序的进行,人会表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之象。如果现在的体温升高到39度,甚至是40度,摸上去全身象火炉一样,这时的人体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很少有人在高热期间仍然浑身充满力量,食欲大增。我们通常见到的,都是倦怠无力,少气懒言等等一派气虚之象。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请谈一谈对“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这句话的理解。――易扰心神传说中的神仙,或在高山之巅,或在海洋之外,都是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说明神仙喜欢清净,不喜欢热闹繁华来打扰自己的修行。其实人体的神也是一样的。我们在讲到体验阴阳五行时,反复强调,要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在冷静的状态下,我们才具有最敏锐的洞察力,最深刻的分析力,最强大的理解力,和最精准的判断力。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精神的清净状态被火扰乱,那么轻一些,可以翻来覆去,入睡困难;重一些,可以心烦易怒,燥扰不安;再重,可以完全丧失神志,不省人事,所谓“热闭心包”。6 暑暑邪与其他邪气不同,只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即从夏至开始到立秋为止的约四十五天内出现。暑邪本质上是热与湿二邪相合而成。所以我们只要把热邪与湿邪的性质相合,就可以大致得出暑邪的性质特点了。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谈对暑邪的认识吧?至此外感六淫邪气就全部讲完了。不知大家是否有留意,上面我们提到的六淫的各种性质,虽然名曰从外感而得,但实际上很多问题未必都是从外感而来。比如中风,比如心烦失眠。实际上,古人在归纳邪气属性的过程中,是以这外感六淫的属性为依据,将人体出现的很多种病理表现进行了归纳,其中既包括外感病,也包括内伤病。中医按照邪气从外来还是内生,继续区分了所谓“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无疾这里只讲属性,未分内外,谨此说明。正叶:对“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这句话的理解。 火大则心火亢奋,水不能克火,却被火反克,使肾水弱。肾水弱,肾阳虚,不足以温煦和调节其他脏腑的正常运行,造成倦怠无力,少气懒言等等一派气虚之象。这就是“壮火食气”。当火为少火,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内时,五脏运行正常,相辅相成,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可能长痱子和暑邪有关系吧。简单来说,是壮火食气,气弱则造成卫气弱,不能正常调节皮肤的开合,使湿气停留在皮肤里,出现了痱子。所以痱子是热邪和湿邪的共同产物。 请指正 !Holy:外邪从腠里进入人体,所以叫外感?内伤病就没有外因了吗?人体的自我保护功能应该进化的很完善,当遇到寒气时会自动毛孔紧闭,请问毛孔紧闭了,寒邪如何进得去?春色满园:也可以有外因,那就做叫什么内而外感了. 但一般外邪都是从腠理。口鼻而入的偏多.天下无疾:汗下正叶的理解。。。holy,很少有寒邪外感的。一般是风寒。风把门敲开,寒进去。Holy:老师,《生气通天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个寒不是外感吗?天下无疾:无语。珍妮: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我的理解,火旺,会把锅里的水煮沸,煮沸的过程中,水变成气,也就少了,所以消耗津液;但是如果火继续加大,水越来越少,已经不能形成气了,也就像干锅的时候,锅里的东西都快糊的时候,锅发红但是没有水汽,没有烟的,所以火热,火壮是会耗气的,这时如果加水,锅会冒大烟,大热易灼伤,必须关小火源,卸去柴火,再慢慢加水,才可维持锅中的食物,不知道这样理解可以不?内伤之邪气内伤 今天社会,从外感受来的六淫邪气时有发生,但更多的时候,是人体内部出现了问题。中医学认为,由于饮食的不当,情志的失调,以及过度疲劳和过度安逸,都会导致邪气从内而生。我们下面就分别来看下,饮食、情志、劳逸的不当,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问题。1 饮食――质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也就是说,中医学非常强调以五谷杂粮为基础的平衡饮食结构。即以五谷杂粮为主体,以干果水果为辅助,以肉类为补益,以蔬菜来补充。这里我们作一点提示:中医强调的饮食结构,与今天社会崇尚的营养学饮食结构是存在较大区别的。前者强调粮食的核心地位,后者更侧重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无疾没有资格妄加评论,只是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所谓粮食,主要是植物的种子。在世间万物中,种子所蕴含的生命力是最强大的。沉睡千年的睡莲种子,只要给予适当的条件,仍然可以发芽成长。放在头盖骨中的种子,只要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就可以完整的分开致密坚固的头盖骨。无论时间的久远,还是空间的狭小,都无法阻挡种子旺盛的生命力。相比而言,蔬菜水果更倾向于是植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繁华的景象。繁华过后是衰落,种子后面是生机。如果我们在选择饮食物的过程中,不注重结构的均衡,对某些事物的过分偏食,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如对酒肉肥甘的过度偏好,常常会导致体内痰湿盛,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过分偏好生冷粘腻的食物,会促进对体内阳气的消耗,加重怕冷、腹泻等阳虚症状。――量仅仅保持食物的结构平衡还不够,还需要注意饮食量的适度。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者,在一番尽情享受之后,往往也要承受胃肠损伤的恶果。另外,太平盛世很少出现严重的饥饿现象,但在减肥风气盛行的今天,确实是人为的造成了很多饥饿的状况。无疾同样无力劝慰什么,只说一句,对待自己的身体好一点,身体对我们也会好一点的。――节律除了质量两个方面之外,饮食的节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日三餐,按时进行,胃肠都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从而更好的工作。今天最容易打乱饮食节律的是两类人。一类太闲,零食不绝于口;一类太忙,所谓废寝忘食。前者胃肠始终不得休息,后者胃肠功能长期被抑制。久而久之,胃炎,溃疡的问题就会不请自来了。2 情志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常的情志变化是人体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但是七情太过,对人体就会造成一定的伤害了。篇幅有限,我们这里仅以最常见的怒、思、恐三者为例,来说明情志过度对人体的影响。――怒则气上怒发冲冠,是对“气上”的最佳注解。人在大怒时,面红耳赤,暴跳如雷,拍案而起,语声高亢,甚至连头发都立起来了。一切表现,都是人体之气向上升发的迹象。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是需要怒的,通过小怒,可以起到疏通气机的作用。如我们在观看激烈的奥运比赛时,常会随着中国队员的获胜而欣喜,随着失败而感慨愤怒。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让自己心中郁积起来的不良情绪得以适当的宣泄,从而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然而,大气伤身,大怒伤肝。过度的发怒,木性升发的太过,对肝血就会造成很大的消耗。此时最需要的,是冷静,是用水的阴柔滋养,来缓和亢盛上逆的肝气。――思则气结当一个人有心事,会变得茶不思、饭不想。中医认为,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神处于很活跃的状态。而神的活动,是以消耗五脏的精血物质为基础的。我们常把自己用心书写的文字,说成是自己心血凝聚而成,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精血主要用来支持滋养神的活动,全身的气血运行就相应的迟缓下来,从而出现了所谓的“气结”。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分析同样很好理解,人在思考问题时,脑的耗氧量剧增,血液大部分都流向脑,其他脏器的供血相对减少。消化系统的供血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就出现了上述的现象。适度的思有助于锻炼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但是思虑太过,往往会加重全身气结的状况,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造成身体的虚弱。这时最需要的,是加强身体的运动,让一身的气血得以流通。――恐则气下经常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怯懦胆小的人,被手枪抵住头部,很快发现裤子湿了。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气下”的表现。人在受到惊吓时,心生的恐惧会令一身之气向下走,常表现出欲解小便的现象。中医认为,恐伤肾。肾气不足,无法固摄,就可以出现小便,甚至二便失禁的表现。3 劳逸――过劳我们常常听到“五劳七伤”的说法。其中的五劳,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就是典型的由于过劳引起的疾病。实际上,过劳的问题,还可以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理解。长时间看书,眼睛就会过劳;长时间伏案工作,脖子就会过劳;长时间敲键盘、点鼠标,手的筋脉就会过劳;长时间站立,腰腿就会过劳……实际生活中,这些“局部”的过劳,给我们的身体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比全身性的劳累更常见一些。除了身体(包括整体和局部)的过劳,还有精神的过劳。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增长的背后,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都在拼命的工作,绞尽脑汁的思考通往财富的途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每一个人都承受着空前的精神压力,在这些压力面前,精神常常是被过度消耗的。有听说日本年轻员工猝死的事件时有发生,实际上,就是心血耗竭的一种反应。――过逸过劳不好,反过来,过分的安逸,对人体同样不是件好事。身体的过分舒适,缺少运动,会让全身的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出现一身的虚弱表现。或者脾虚无力运化水谷,气血无从化生,骨瘦如柴;或者脾虚运化不利,水湿停聚,一身虚胖。如果是精神上没有半点压力,过度安逸,会让人丧失斗志和进取心,智慧蒙尘,庸碌无为。正叶:要做到健康长寿,真的是很不容易,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1、要有知识。不懂饮食的人,是不可能健康的。2、要有自律。能控制自己的欲望的人真的很少。3、要能变通。有的人没有被坏习惯害死,却被自己的子女给气死了,脑筋转不过弯,也是要命的。4、要有福气。找了一个劳心劳力、费神费气的工作,没让人死,也要了半条命。健康,说的容易,做起来,是要经过多方考验的。就象三藏取经一样,哪一关过不去,就死在哪里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而不能得兮,亦不使智慧蒙尘。天下无疾:呵呵。。 这里是加油站,缺粮过来喂喂肚子。。漠孤烟直:唉,虽然我是菜鸟,但是感觉现在好多疾病都是内伤引起的来着,老师做为医生,光把病人的身治好了,但是却无法调理好别人的生活节奏和心情,也会很无奈吧:)Holy:歧老伯说了,“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即然如此,那还分什么内伤与外感?漠孤烟直: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举痛论》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Holy:歧伯一会儿说百病生于气,一会儿说生于风雨湿寒。一个天之气,一个人之气。一个是外气,一个是内气。那百病都离不开这两个因素了,是这两个气的共同作用结果使人生病。后面三部之气没太明白。起于阴,起于阳,又起于上。阴阳上是什么意思?兰花花:回holy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藏属阴,大概指体内津液、血液、精微之类的,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是说体内储藏之物消耗过多,造成阴虚之病。清热趁人气虚进入,多使人下体生病,如感觉下肢困重。风邪趁虚而入,多使人上体得病,如中风、上呼吸道感染等。珍妮:思则气结 所以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们要加强身体的运动,让一身的气血得以畅通。正邪之交争 当正气遇到邪气,一场战争的爆发就是无法避免的了。一方为了自己的发展而侵犯他人,一方为了自身的安危奋起反抗。下面我们继续来解读医案,从中体会正与邪之间展开的这场激烈的战争。案3王某,男,29岁因劳累汗出受风,发热三日不退,体温在38.5-39.6度之间,服阿司匹林、泰诺等退热药后,汗出,热退,但4-6小时后,体温即升至原高度。恶寒发热,恶寒时加盖三床棉被仍觉冷,随即发热,无汗,关节酸痛。 舌红、苔白,脉浮弦数。 这是一例非常典型的外感风寒邪气而引起的感冒发热病例。我们这里,重点对几个症状进行分析,来体会一下正邪交争的过程。恶寒(怕冷)当我们的经受了一次别人的恶意攻击后,我们表现出来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提高警惕,避免再次遭到袭击。人体也是一样。刚刚经受了一次风寒邪气的侵袭,人体对风、寒这样的自然现象会变得异常敏感。遇到一点点风吹草动,人体马上会紧张起来。表现出来的,就是感冒后,患者会出现怕风、怕冷这样的症状。恶寒是中医判断外感病病位最重要的症状之一。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只要还有恶寒的现象存在,就说明邪气还在体表。就需要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来治疗。恶寒消失了,不外两种情况:邪气被正气驱赶出人体;或者邪气进一步深入到机体内部,病情加重了。俗话讲“好了伤疤忘了疼”。伤口还在疼痛流血,人就会随时警惕不要再受到伤害。一旦伤口痊愈,头脑中的这根弦也就松下来了。发热发热是外感病中最常见到的症状之一。无论感受的是寒邪还是热邪,都可以出现发热的表现。这热是从何而来的呢?奥运会场正在激烈的角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无论赛场内多么的凉爽,对峙的双方选手仍是大汗淋漓,身热难耐。说明一个道理,交战是一个非常消耗能量的过程,交战会产生大量的热。人体也是一样。当邪气来袭,正气奋起抗争的时候,正邪之间展开的激烈战事,带来了大量的热。汗曾经写过几篇与出汗有关的文章,在博客里,可以参考。这里重点讲下外感病过程中出汗的性质与意义。当人体遭遇外邪侵袭时,通常会采取三种方法,将邪气驱逐出体外。这三种方法分别是:汗、吐和下。如果邪气在体表,人体会通过发汗,让邪气从表而走;如感受风寒邪气后,在没有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人体也可以出现遍身汗出,热退神清气爽。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中医根据人体自身的规律,发明了汗法,帮助人体更好的通过发汗的方式,把停留在体表的邪气驱赶出去。如果邪气在上,如吃了一些不干净的食物,胃会马上作出反应,希望把这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排出去,就会表现出恶心、呕吐。如果这些不干净的食物继续向下到达了肠,肠就会通过腹泻的方式,把这些脏东西排出去。这就是我们平时因为饮食不洁导致的急性肠胃炎的发病过程。以上是邪气从外侵袭人体,人体正气奋起反抗的过程。对于这种外感性的疾病,中医一般主张速战速决,尽快的将邪气驱赶到体外。如果治疗不当,邪气没有被清除干净,反而停留在身体里,邪气就会对正气造成不断的耗伤,发展成更加严重的疾病,中医称为“闭门留寇”。中医对外邪的处理思路,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反映。中国自古尊崇“和为贵”的思想,希望成就“睦邻友好,和平共处”,构建“和谐社会”。即便是对于自己的仇敌,也同样显示出无比的宽宏,所谓“杀人不过头点地”。对于外邪,中医采用的方法,与西医“对抗”的思路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医永远允许外邪存在,只是不要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就可以了,所以策略是“驱逐”。内伤病的发病过程,与外感不同。外感是有外邪来侵犯,内伤病中的邪,却常常是我们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我们暴饮暴食,酷爱肥甘厚味,生冷粘腻,就是在努力培养痰湿之邪;我们性情急躁,怒火常燃,雷霆常作,就是在培养肝火之邪;我们多愁善感,孤独自闭,郁郁寡欢,就是在培养气郁血瘀之邪;我们彻夜不眠,房事无度,紧张焦虑,就是在为中风奠定基础。人体阴阳平秘的正气,确实敌不住如此繁多的邪气来打击,最终败下阵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正邪之争,以邪胜正负作了了解。下面我们还是继续品读医案,来加深下对内伤疾病的认识。案4丹溪治浦江郑君。年近六旬。奉养膏粱。仲夏久患滞下。又犯房劳。一夕如厕。忽然昏仆。撒手。遗尿。目上视。汗大出。喉如拽锯。呼吸甚微。其脉大而无伦次部位。可畏之甚。此阴虚而阳暴绝也。急令煎人参膏。且与灸气海穴。艾壮如小指。至十八壮。右手能动。又三壮。唇微动。参膏成。与一盏。至半夜后。尽三盏。眼能动。尽二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利止。十数斤全安。这则医案是金元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医生朱丹溪的医案。案中的患者,就是由于长期在饮食劳逸方面失常,最后导致了中风病的发生。由于是文言文,这里稍作注解。案中讲道,这是朱丹溪治疗郑老先生的一则医案。郑先生快六十岁了,平素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所进饮食以肥甘厚味为主。房事活动也不太节制。一天晚上上厕所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双手张开,小便失禁,双眼上吊(俗称翻白眼),大汗淋漓,喉咙里痰声隆隆,如拉锯。呼吸非常微弱。从这例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中风病发生的几个重要的因素:痰湿,肾虚,肝风。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脾会主持运化水谷;但由于长期大量的食用肥甘厚味,脾的工作压力过大,脾会疲劳;肥甘厚味无法得到正常的运化,就会聚集在身体里,形成痰湿。这是由于我们的饮食失宜,损害了正气,培养了痰湿之邪。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肾水会为肝木作好滋养、涵蓄的工作,使肝木性情舒展而不暴烈。但由于房事不节制,对肾水的消耗过度,肝木得不到充分的滋养,性情就越发的急躁,或表现为肝火,或表现为肝风。此例即属肝风内动。痰湿也好,肝风也罢,这些邪虽然在体内,但是如果人体此时注意培补自己的正气,邪气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但一般在没有发病之前,我们的确很难意识到这种危险。直到有一天,灾难来到面前。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大便的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兼有便秘症状的朋友,大解是一个非常消耗正气的活动。这位郑老先生,就是由于大解时,正气消耗太过,肝风邪气趁其虚弱,带领痰湿邪气一路上冲,形成了中风病。邪气强盛,正气不敌,一败涂地,才有了上面的表现。内伤病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于我们在饮食、情志、劳逸等生活方面的不检点,造成了体内正气的不断损耗,邪气的不断增长,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可见,内伤病的发生,往往都是非常缓慢而隐蔽的。同样的,疾病一旦形成,想让人体重新回复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医对内伤病的治疗,也就更崇尚大家所熟识的两个字“调养”。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抗生素在外感病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医的阵地日渐衰少。中医逐渐成了多数国人的无奈之选,被放在选项单的最末位。相应的,中医治疗内伤病的优势也逐渐鲜明,“调理”才成了中医的代名词,中医也从此才成了“慢郎中”。实际上,中医自古有“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的说法。中医不是慢,而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继续留下一道题思考:你认为中医在应对外感病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珍妮:外感病的优势。。应该是副作用小,不会有什么后遗症。。 不足,我觉得还是没有西医来得快。。比如我感冒喉咙疼,打针的话,咽喉马上就会消肿。。第二天我还可以照样上课,如果吃中药的话,估计要等2天,喉咙才会好起来。。盖儿:中药用对症的话, 急症一副下去就见效。第五讲 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一、望诊X登录 · · · · · ·窗体顶端Email:密 ?码: 忘记密码了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望神 我们看到一个人精神饱满,会讲他的双目炯炯有神。神是深藏在心中的,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神通过这扇窗户,来感知世间万事万物;医生通过这扇窗户,来体察神的强弱盛衰。刚毅果敢的人,眼睛里带着威严;温良恭谦的人,眼睛里带着和蔼。其实不只是人,动物眼中,一样流露着神的讯息。牛的眼睛里有慈祥,狗的眼睛里有朴实,猫的眼睛里有灵异,鱼的眼睛里有冷漠。神出现异常时,会出现一系列表现。最常见的有下面这些症状: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我们这里把对神的认识稍拓展下,来帮助大家理解神失常出现的各种表现。神的概念就不讲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理解,不必强求一致。神无形,但他的工作却是十分繁重的。从我们清晨睁开眼睛,神就开始忙碌了。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是神在劳动;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各种事物,是神在劳动;我们的脏腑功能正常展开,是神在劳动;我们的躯体正常的活动,是神在劳动;我们思考问题时,神在劳动;我们表达各种情感时,神也在劳动。一天之中,神只是在我们熟睡后,才会得以休息,而连篇的梦魇还会经常打扰神的安宁。神很忙。在神忙碌的身影背后,有一位非常贤良的妻子,时刻不离神的左右,最大程度的为神提供营养支持。这位贤妻,名叫精血。我们每天摄入的饮食物,通过消化吸收,最终转变为精血,贮藏在五脏,来支持神的工作。夜幕降临,昏昏入睡后,神停下脚步,回到家中,心就是神的家。妻子精血呈上可口的饭菜,神尽情享用,补充一天工作所消耗的能量。神也会生病的。当妻子精血体弱,无法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时,神会不安,因为亲人染疾;表现出来的,就是焦虑、恐惧。当妻子暴戾,牢骚不断,喋喋不休时,神会烦躁,因为家庭不睦;表现出来的,就是声高气粗,烦躁易怒。当痰火诸邪上攻,蒙蔽心窍时,神会重创不用,或者闭阻家中,或者无家可归;表现出来的,就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天高云淡:你说的太好了,好形象。我一边看一边笑。是会心的笑。正叶:能不能这样理解:一个人的脾气不好,烦躁易怒,并不是他的性格不好,而是他的身体不好,所以通常会骂他“有病啊”,其实是真的有病,主要是气血不畅的问题。如果心气不足,表现出来的是焦虑和恐惧,这个人就会信心不足,办事犹豫患得患失。看样子,身体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人的做事和做人,并不要去过多地问责他的教育和品格。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对嘛?天下无疾:正叶的问题,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病理所致,如你所讲。。如更年期之烦躁。。当与治疗。另一种确与人自身的秉性有关。。批评教育也是必须的。。天高云淡:我母亲已经十多天整晚无法入睡了,看着她老人家很痛苦,也帮不上忙。她以前也失眠,过段时间又好了,但过段时间又翻了。一般都有心事引起。她自己讲不是,但我感觉是,这次恐怕是因为我家妹妹找的对象个子太矮引起的。当然,我觉得还是有身体方面的不适才会有这么严重的的失眠。母亲56周岁,吃饭还可以。大小便都正常。前年被查处有早搏,后来吃药好了,血压一直都正常。有点胆固醇偏高。今年做CT查处有椎间盘突出。经过推拿吃药也恢复了。母亲年轻时很辛劳.前年我带她体检做心电图时查出早搏后,老感觉早搏是个不好的病,然后就开始失眠,以前没有过啥疾病。平时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是那种闲不惯的人。无疾先生,您请帮我看看,好吗? 我母亲在39岁时父亲逝世,已经17年都是一个人,我成家后就和我住在一起。天下无疾:楼上填份完整的问诊单好吧。大体看过,应该有办法。也看到你的孝道,尊敬中。不过仍然需要完整的信息。。望色 望色历来是中医诊法中的重头戏。内经讲诊法,常常色脉并举,而色在脉前,足见古人对望色的重视。中国古代将颜色区分为青红黄白黑五种,分别与五行相应。中医正是根据这五色,对人体内的状态进行推测的。一般来讲,每个人的面色肤色都有自己的基本色,中医称为主色。有人偏白,有人偏黑,有人偏红。这些颜色反映的,主要是人的体质。具体内容我们不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主色无论是哪一种,只要是正常健康的颜色,都会表现出这两个特点:明润、含蓄。我们通过正反两面对照来理解下这两个特点。明润相对是晦暗;一明一暗,一润泽,一枯晦。含蓄相对是鲜明;含蓄则内敛,鲜明则外显。当一个人的面色肤色发生了改变,往往就意味着某些疾病正在悄悄的发生发展。当五色不是以常态的形式出现时,他们通常代表着不同性质的疾病。白色往往表示虚证。气虚、血虚、阳虚,都可以出现面色发白。气虚的白,想象下白面馒头;阳虚的白,想象下纯色的刨冰;血虚的白,想象下陈旧的白纸。红色往往表示热证。高热时、大怒肝火盛时,人常表现出满面通红。局部痈疮的颜色,如果为红色,多属热盛;反之色苍白暗淡者,多属虚寒痰湿。黑色往往表示肾虚。黑色为肾之本色,脏虚则本色见。常见一些十几岁青春期的小男孩,身体精瘦,面色焦黑泛黄,眼窝处尤其黑色明显。原因多由生活失于节制,通宵刻苦钻研魔兽反恐等大型网络游戏,肾精极度消耗所致。黄色往往表示脾虚,湿盛。发黄的面色,看上去就给人以虚弱的感觉。多属长期脾胃运化不利,气血化生无源,脏腑肌肤失于濡养所致。此外,黄疸时出现的一身面目俱黄的表现,中医认为主要与湿有关。黄色为土之本色,脾虚、湿盛皆土之病。青色往往表示气滞、疼痛。肝主疏泄,肝病则气机畅达不利,气滞血瘀则疼痛生。临床常见的疼痛,如心绞痛,患者多见面色青黑,手足青冷。望舌 舌诊是今天中医临床最常用到的望诊方法。因其简便易行,客观可靠,倍受中医同行的重视。爱好者朋友通过学习舌诊,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如何掌握自己和家人的体质,病情,所以我们重点讲一讲舌诊。舌象大体包括舌质和舌苔两部分。一般来说,舌质倾向于代表人体的正气,而舌苔倾向于代表体内的邪气,绝对有例外。有些朋友可能不太清楚,舌质与舌苔究竟是怎样一回事。我们对着镜子看一下自己的舌头,外面一层薄薄的,白色的苔状物,即是舌苔。舌苔下隐隐见到的淡红色舌体,称为舌质。观察舌质,着眼点在一下几个方面:1、 大小。正常的舌体大小适中,不胖不瘦,譬若人的体重适中。胖大的舌头,多表示阳气的不足;瘦小的舌头,表示阴血的不足。这一点与望形提到的肥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有些相似。2、 颜色。正常舌质颜色淡红,表示气血充盈调和。舌质色红,表示有热;红色越深,热越盛。舌质色淡白,表示阳气有不足;颜色越淡,表示阳气越虚。舌质色黯,表示气血运行不畅;颜色越黯,甚至呈淡紫色,表示血行不畅越严重。3、 津液。正常舌表面津液适中,不多不少。津液过多,表示阳气不足。见过最严重的津液多,呈水状;舌头伸出,津液即下流,是阳气大虚象。津液偏少,口舌干燥,多是有燥邪或火邪伤津而成。以上三条,是我们观察任何舌象都必不可少的内容。另有三种病理舌象,也是经常出现的,对于诊病非常有帮助。齿痕。所谓齿痕,就是舌两侧出现的牙印,往往与胖大舌同时出现,即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表示脾气虚,湿盛。另有见到齿痕,但舌体大小正常的情况,属于气血不足。裂纹。常见的裂纹有两种,一种比较细小琐碎,多表示阴血不足;一种位于舌体正中,纵深向大裂纹,表示气虚。见过最明显的一例纵深裂纹舌患者,患乙肝,舌体胖大,中央一条纵深大裂纹,几乎将舌头分作两半。瘀点。舌体上出现的瘀血点,小的称点,大的称斑。表示体内存在瘀血停滞。如果见到瘀点,一定请患者将舌向上卷起,看看舌下络脉的情况。舌下络脉位于舌底根部,左右各一,色青黑。瘀血停滞时,此脉往往粗大怒张,可以根据其粗细,判断体内瘀血的严重程度。继续来讲下舌苔。舌苔的观察,主要从薄厚、颜色和质地三个方面着手。1、薄厚。正常舌苔薄薄的一层蒙在舌体上。如果舌苔增厚,往往表示体内有实邪停聚,常见的邪主要是湿和热。感冒初起时,邪气尚浅,舌苔较薄;随着邪气入里强盛,舌苔会逐渐增厚。2、颜色。正常舌苔色白。寒邪侵袭时,苔色也是白色。苔色黄,则表示有热;黄色越深,热越重。外感风寒邪气初起,舌苔薄而色白;随着邪气入里化热,恶寒消失,身热明显,咳嗽加重,舌苔也会随之变得黄厚。3、质地。正常的舌苔薄白湿润,不密不疏。最常见的异常质地的舌苔,叫作腻苔。舌苔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可薄可厚,可白可黄。通常表示体内有痰湿停聚。最后,讲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异常舌苔,叫作地图舌。顾名思义,舌苔不能够布满整个舌面,从而出现成块的剥落现象,使整个舌苔看上去象地图一样。这种舌象,常表示胃气胃阴的不足。依蓝:今天我去看了一些色谱,把我吓坏了,原来色相还有那么多种,我本以为差别很小才是。不过我想,一些细小的身体问题的反映一定是很小的,而书上的色谱一定是给的相对非常明显和绝对的色相,还是要多学多看呀。天下无疾:http://jpkc.bucm.edu.cn/zhongyizhenduan/jxdg02.htm问诊之讲解 问诊大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系统问诊,即对患者一般状况的常规了解;古人有《十问歌》传世,实际上就是把问诊常规编成歌赋形式,便于初学者掌握。二是围绕主症的特定问诊,以掌握主症相关的具体信息;如问诊头痛患者,需要围绕头痛主症,进一步询问其疼痛部位、时间、性质、原因等。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中医问诊的内容。(一)系统问诊不是科班上课,不需要严格的按照课本来讲解。这里仅将无疾日常应用最多的几项内容向大家介绍下,并说明其意义。1 饮食。2 二便。3 睡眠。4 诊治经过。以上几项,是无论哪类患者,无疾必问的内容。这些很普通的问题,对医生的诊断有怎样的价值呢?先说饮食。中医治病与西医不同,核心的策略是帮助患者,开展以患者为主体的自救行为,所谓“病为本,工为标”。既然患者自身的修复能力是主体,那么保护、扶助人体的气血,就是医生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气血的来源,主要在于饮食物。所以中医自古就崇尚“保胃气,存津液”的治疗原则。意思是,医生治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观念,就是保护好患者的脾胃,不要过度消耗人体的气血津液。问诊先问饮食状况,即是希望了解患者当前的胃气强弱,定下用药的基调。能食者胃气盛,不能食者胃气弱。战国廉颇老将要出阵,众人判定其能否应敌的问题就是“尚能饭否?”对于邪气偏盛的患者,胃气强则可急攻,胃气弱则须减量。对于虚损的患者,胃气强则可考虑峻补,胃气弱则必须缓图。因为胃气不但承担运化水谷的重要职务,药物的消化吸收也必须依赖于胃气。胃气不足,又攻伐太过,则胃气更损。胃气不足,则补益之药难得运化,从而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再看二便。二便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十分重大。一例中风患者,神昏三日不醒,西医各种疗法用尽,只差开颅治疗,家属不允,请中医会诊。医师张口便问大便状况,云五日未行。急以大承气下之,得便而后神清病转。人体通过二便,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如果排出不得,废物滞留体内,再好的药物也难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当务之急是通利二便。反过来,如果二便过于通利,出现腹泻,小便过频等现象,又必须及时处理,不让体内的精微物质过分外泄。当然,不论通利,还是固摄,治疗的方法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见便秘就用大黄番泻叶攻下,见腹泻就重用补益固涩药来止泻。如此则常令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出现误治。具体辨识的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几个章节中,会以实例不断加深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接下来看看睡眠。在上面望神一节,我们已经提到了一些关于睡眠与神的关系,下面我们继续展开来认识。睡眠对于神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人只要处于清醒状态,神就在工作;思考问题时,神就在繁忙的工作。人体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神的总统协调。如果忙碌一天的神,在晚上仍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滋养,长期以往,神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由神管理的方方面面的脏腑器官,也就都有可能出现功能的异常。昨天网诊的一位患者,即是由于神的异常,导致全身的不适:焦虑、恐惧、失眠、异常发热感、头痛、大便失常……。对于这样的患者,用最有效的方法缓解失眠,让神得养,是当务之急。根据无疾的观察,失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种入睡困难;一种睡眠浅,梦多;一种早醒后无法继续入睡。第一种,多属心火所致。神欲入心,但心中有热(多思辗转即是热象),神喜清净,入心不得,从而出现入睡困难。第二种,多属肝血虚所致。神入心,魂入肝,神魂多并行出入。肝血不足,魂无法得到充分的滋养,在体内游荡不安,我们就在梦中看到了一幕幕电影的上映。第三种,多属肾精不足。老年人经常出现这类表现,即是年老肾精亏损所致。三类虽然可以进行如此划分,但症状常常相兼出现,治疗也需要相互参照。最后谈下询问诊疗过程的意义。人是非常复杂、精微和宝贵的。任何医生都可能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的诊治经过,了解以往医生的诊断、治疗思路,哪些有效,哪些无效,可以最大限度的为本次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此外,对于女性患者,经血白带的情况都是必须询问的。曾诊治一位老年女性,一身虚劳象,健脾益肾疏肝之法皆不效。最后询问白带情况,才讲白带量极多,每日必须更换两次内裤。处以完带汤原方,五剂,诸症大减。(二)特定问诊对于各科疾病,专门的问诊内容太过庞杂,不可能一一讲到。这里仅提供一则无疾诊疗的头痛案,以示特定问诊之法。希望大家留意无疾问诊的过程。患者女,20岁,以头痛来诊。无疾:头痛多久了?(了解病程长短,判断病情轻重)患者:自高中时起,大约4、5年了。无疾:头什么部位疼?(了解病变部位)患者:左侧偏头痛。无疾:头疼时怎样的疼法?胀痛?刺痛?热痛?还是?(了解疼痛性质)患者:感觉随着血管一跳一跳的痛。无疾:吃饭好吗?(常规问诊)患者:一般。无疾:大小便状况?患者:还好。无疾:睡眠怎样?患者:经常失眠,遇到一点压力就睡不好。无疾:月经规律吗?(女性必问)患者:时间还好,一般向后错一两天。无疾:颜色怎样?有血块吗?患者:颜色偏黑,有块。无疾:血量多吗?患者:正常。前三天比较多,持续一周左右。无疾:经期腹痛、腰痛有吗?患者:小肚子痛比较严重,腰痛不明显。无疾:头疼与月经有关系吗?患者:一般月经前会加重,有考试前紧张也会家长。无疾:白带怎样?患者:正常。无疾:以前头疼看过吗?吃过哪些药?患者:没有好好看过,只是吃些止痛片。――好了,通过上述的问诊,你了解特定问诊与系统问诊的大体内容了吗?面对这位患者,你会作出怎样的诊断呢?医者仁术也:应该就是淤血头疼。Dtxipi:失眠症状,心中有热,神不入心。月经推后,且偏黑有块,为有血瘀。具体为什么左侧头疼是一跳一跳的疼,不明白了。四、切诊(一)脉诊的基础知识1 诊脉前提。诊病是一项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必须凝神静气,中医所谓“治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刚刚经历车马劳顿,需要先行休息,等到气息平定,心绪坦然之后,方可诊脉。2 诊脉部位。诊脉部位,中医称为寸口,位于手腕内侧前缘桡动脉搏动处。腕后高骨(即桡骨茎突)在确定具体诊脉部位时非常重要。高骨前方动脉搏动处称寸;高骨后方动脉搏动处称尺;高骨正对的动脉搏动处称关。3 诊脉手指。医生通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放在患者寸、关、尺三部上进行诊脉。且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高矮胖瘦,调整自己手指分布的距离。诊脉时,以手指末端接触患者寸口脉,因为指端的感觉最为灵敏。4 诊脉三法。按照手指用力轻重的不同,诊脉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法。所谓浮取,就是手指刚刚触及寸口皮肤,脉即可得;如果浮取不得,医生手指加力按压,得脉即为中取;仍不可得,手指继续加力,在筋肉深层方可得脉者,是为沉取。这里所谓的得脉,不一定感觉到脉动就是得脉了。医生需要通过浮中沉三法,体察指下脉象最充盛有力的状态,是在浮、在中还是在沉取的层次出现,才可以称为得脉。有些脉象如浮脉,浮取即得,但中取甚至沉取也可以得到;不过总以浮取时得到的脉象最为充实有力,即属浮。脉诊基本内容 中医师将三个手指放在寸口上,究竟在体会什么呢?脉诊的基本内容,或者说基本的着眼点在以下几个方面:1 浮沉。浮沉,是指脉象的深浅部位而言。浮取即得,沉取反而脉动减弱,即为浮脉。浮脉常表示有外邪在表。下次外感风寒时,不妨留意下自己的脉象,体验下浮取即得的感受。所谓沉脉,是浮取中取皆不可得,必须沉取深层才可得的脉象。沉脉多表示里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2 迟数。迟数,是指脉跳次数而言。古人计量脉动次数,不像今天这样方便,随时有钟表可查。于是古人发明了一种很有趣的方法,来体察患者脉动的次数。即医生一呼一吸患者脉动四次,属正常。少于四次,如三次,即称迟脉;多于四次,如五次,甚至六次,则称为数脉。迟脉多主寒,数脉多主热。3 虚实。虚实,主要指有力无力而言。主要反映人体气的充盈状况。气盛则脉动有力,气虚则脉动无力。这点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精神饱满,气力充足时,往往干劲十足;而气不足时,就是四肢倦怠,连说话也懒得说。我们的脉也是这样的。此外,脉象有力,也经常是一种邪盛的表现,无论寒邪、热邪稽留,都可令脉来有力。所不同者,寒则迟,热则数。4 粗细。粗细是指脉的形态而言。正常脉象,粗细适中。过于洪大的脉象,常见于实热证。细小如丝般的脉象,常见于阴血虚的患者。气血充盛,则江河浩荡,在脉则充盈;阴血虚少,河流干涸,脉道不充,则脉细小。春色满园:重看.感觉脉诊是自学者最难学的.这个我至今都未下功夫去学习.感觉这个是实践性很强的东西,现在还是未敢涉足.老师请给点学习脉诊的窍门来.呵呵 .天下无疾:讲稿里脉诊的一段,实际上已经把最基本的内容都写出来了。 这些看上去平平的东西,需要的不是理解,是体验。每天诊脉不少于三个人,每次不少于三分钟,一个月下来,对脉象的基本认识就有了。修行的事始终需要自己来作。乘风:诊脉是体会到的,不是学习到的。 正在看濒湖脉诀,文字很容易理解;但是所谓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这些都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没有工具来测量,只能靠手指的感觉来体会;象无疾老师说的那样,多把脉自然能把体会和文字关联起来了。葵:诊脉还是经验吧,很难明白文字中的意思。几种常见的脉象,一并介绍给大家。 弦脉。弦,即琴弦,只需将手指放置琴弦上,即可感知此脉。弦脉,是临床非常常见的一种脉象,大家留意下自己和身边的家人朋友,某人心情不爽时,就经常会出现弦脉。弦为肝病主脉。另主寒证,痛证。文字很难描述这几种不同性质的病证所引起的弦脉之间有何差异。暂请大家当作公示般记下,无疾日后尽量多通过实例,来帮助大家增加体验吧。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这是对滑脉形状的经典描述。滑脉大体有两种,一种与数脉相近,脉动次数快且流利,表示阳热,或食积。若次数不快,而流利,多表示痰湿内停。革脉。革脉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脉象,只要遇到一次,会留下终生的印象。浮取即得,且坚硬如鼓皮;但加力中取后,脉形中间一下变得空虚无物,但边缘仍坚硬依旧。主病在“男子则亡血失精,女子则半产漏下”。亡血,大出血;失精,严重遗精,或房劳过度;半产,即流产;漏下,即月经量大,淋漓不断。阳气无形,需要依附于阴血物质上才不致耗散,所谓“血为气之母”。现在阴血物质大量耗失,气无从依附,浮越于脉上,则见浮取之坚硬如鼓。但内部空虚,故按之则见中空。Holy:老师,浮而紧,就是弦吧?天下无疾:弦不一定浮。紧,比弦更紧些。开心啊:弦应 应指,摸过几个,看到摸脉的手指也跟着弹了起来~~天下无疾:大拇指竖个。。。Maggie:恩,这个很有用啊,不过自己实践起来不容易~要有专业人士指导的~D.B:没事就摸摸自己 或者摸摸别人 慢慢积累才行。天下无疾:嗯。。自己摸索是条路,虽然艰难一些。。入门时有人带下,会好很多。。耐心寻找下吧。。乞丐王子:对于自学的我,只有摸摸自己和家人了,慢慢总结吧。铅笔刀客三分部:那正常的脉象是怎样的?豆芽:请问老师,摸了一个有点急的弦脉,但怎么确定那是弦脉而不是石脉或滑脉呢?天下无疾:脉象直接用文字来讲,尤其是对对方的学习情况不了解时,基本上很难。。诊脉之价值1 判断病性。 疾病的性质,不外乎寒热虚实。再多讲些,还可以包括气血。这些病性的差别,在脉诊上多可以进行判断。有了前面的基础,这些内容其实很容易理解。寒则脉迟,热则脉说。气虚则无力,血虚则脉细;有实邪则有力。左手寸关尺则候血,右手则候气。2 判断病位。病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表里,二是脏腑。外感表证,脉多见浮;内伤里证,脉常见沉。另,左右手之寸关尺,各自有自己代表的脏腑器官。左手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阴);右手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肾(阳)。心肝二脏,一主血,一藏血,所以左脉以候血之病;肺脾两脏,一主气,一生气,所以右脉以候气之病。如此一来,结合上面讲的对病性的判断,通过脉诊,就可以对患者出现的问题,作出基本的辨证了。3 判断病势。脉象从浮转沉,且症状加重,是表邪入里;脉象从沉弱无力,转起而有力,是正气来复。诸如此类,通过对脉象的把握,可以判断疾病从表入里,从里出表的走向;疾病从实转虚,从虚转实的变化;以及从轻加重,从重减轻的趋势。诊脉基本步骤: 了解了上述脉法知识以后,临证真正开始诊脉时,基本的步骤是怎样的呢?其实诊脉没有一定之规。无疾这里仅介绍自己平日诊脉的方法,简而言之,为初学者提供些参考的思路。首先三指用力均匀,浮取三部寸关尺;继续齐力中取。一些脉象,通过这样的初步诊察就可以发现了。比如浮脉和弦脉。接下来,将注意力凝聚在一个手指末端,用浮中沉三法,在寸关尺每一部脉上依次探寻体察。诊脉时间以探清脉象为度。一般单手不少于一分钟。诊毕,再诊另一只手,过程相同。第六讲 中医辨证之谜——八纲脏腑八纲辨证之辨表里中医所讲的辨表里,是对病变部位、病变层次的辨识。前面我们学习过阴阳,表里就是阴阳。皮毛筋肉相比,皮毛就是表,筋肉就是里;筋肉六腑相比,筋肉就是表,六腑就是里;六腑五脏相比,六腑就是表,五脏就是里。实际上,中医对表里证的辨识,更加重视的,更有临床价值的,是在诊治外感病时,对病位表里的判断。今天我们生活在盛世,享受着太平年月的安详,所患的疾病,主要是以各种内科病证为主,病位大多在里,对病位表里的判断,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所经历的生活,还远比今天要艰苦的多。古人生活的环境中,战乱、饥荒时有发生,他们所患的的疾病中,外感热病的比例就相当的高。疾病表里的辨识,就显得格外重要。辨表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表里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都是截然不同的;表里判断不清,导致误治的后果也会十分严重。在表之病,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在里之疾,常与气血不和有关。外邪入侵,正邪交争,矛盾性质属于敌我矛盾;气血不和,邪从内伤,矛盾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面对外敌,需要调动国防力量奋力相抗,速战速决;面对内部的不和谐声音,则需要协调安抚为主,不得已也只是调动公安,维持秩序,以求长治久安。所以治表邪,以发汗驱邪为首务,多求速效,所谓“治外感如将”。治里证,以调和气血为重点,常须缓图,所谓“治内伤如相”。表证不解而攻里,正气本在表奋力抗邪,体内却遭毒药而混乱不堪,邪气必然乘机而入,病情也会随之加重。譬如大将御敌于外,国内政权哗变,大将家属尽遭不幸,军心动摇,战事必败。里证不和而攻表,体内气血不和,不治里而反攻表,徒耗正气,里证更甚。譬如将相不和,调将外出,相得机尽数报复,将相关系更加恶劣,国家则难保。那么在表在里,究竟如何判断呢?给大家提供两条判别的依据,一是恶寒,二是脉浮。恶寒就是怕冷,不过这种怕冷即便多盖上很厚的衣被也不管用,仍然寒战不止。但凡见到恶寒的症状,一定说明有邪在表。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脉浮就是脉象非常表浅,手刚刚接触到寸口皮肤,就可以感觉到很强的脉动,用力按下去之后,脉的力度反而减小。也是正气奋起抗邪之象。课堂上有同学提出问题,既然靠恶寒一个症状,就可以准确的判断表邪存在了,还有什么必要再讲脉浮、舌苔薄、头痛、鼻流清涕等等这些症状呢,岂不是多此一举吗?你怎么看呢?八纲辨证之寒热 这一条看上去似乎非常简单。寒热嘛,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很好的辨别,还需要特殊的来讲吗?下面我们来看两则医案,让大家感受下实践中要辨别寒热,是否如想象中一样的简单。案1患者,男,58岁。患“胃病”近30年,在某医院行胃肠钡餐造影,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于前日晚餐饮少量白酒后,当晚11时许胃脘部突然阵发性绞痛,向右胁放散,伴嗳气泛酸,口苦口干,喜手按压,面青肢冷,身微出汗,饮热开水疼痛可缓解。舌质红润,苔淡黄、厚腻,脉象弦紧而数。这是广西中医学院方显明老师的一则医案。这例患者出现的胃痛,究竟是寒,是热,还是寒热错杂?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患者口苦口干,舌质苔淡黄厚腻,脉数,似乎都是热证的表现。当该患者到某医院门诊就医时,应诊医生也是根据上述“热象”,结合胃脘痛,向右胁放散的症状特点,诊断为“肝火犯胃型胃痛”,予龙胆泻肝汤治疗。但是服药1剂后,胃痛加重,伴脘腹作胀,嗳气频作,纳呆,恶心,泛吐清涎,大便不畅。问题出在哪呢?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患者除了上述热象外,有一个症状格外的引人注意,就是“饮热开水疼痛可缓解”。试想一个大热的人,怎么会喜欢热饮,而且饮热水后疼痛缓解呢?再结合一些其他的表现如舌虽红但润泽不干,胃脘部疼痛为绞痛,面青肢冷等等,可以判断患者当前出现的疼痛,其性以寒为主。再有经服寒凉药龙胆泻肝后,疼痛加重的反应,可以进一步确诊疼痛是因寒而起。再结合全身症状综合诊断,该患者属寒热错杂夹湿,当前治疗当以散寒为主。再来个难度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