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零起点学中医

作者:天下无疾 字数:32714 更新:2023-10-09 13:35:43

零起点学中医又名《中医入门讲稿》副标题:带你体验中医的12堂课作者:天下无疾简介  学一点中医  今天的我们,享受着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带来的成果,却也同时承受着发展带来的弊病:无形的精神压力催人折腰,吞噬着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有心锻炼身体,却无力持之以恒,渴望轻松上阵,却往往疾病缠身;父母千里之外的牵挂需要安慰,多年来积劳而成的疾患更是令人焦心;子女的教育通常被认作头等大事,但更为重要的,还应该是他们的健康成人。对父母的孝道,对子女的慈爱,对伴侣的情意,对自己的关怀,都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要学习一点医学知识。  近两年来,中医养生书籍的海量涌现,正体现了人们对医学知识的渴望。国家一系列卫生政策的调整,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渴望的必然。通过一些简便易行的按摩导引、饮食配合,我们体验到了养生给身体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说法众多,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该如何取舍?各种方法,或效或不效,甚至导致问题加重,其原因何在?一些养... (展开全部)   学一点中医  今天的我们,享受着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带来的成果,却也同时承受着发展带来的弊病:无形的精神压力催人折腰,吞噬着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有心锻炼身体,却无力持之以恒,渴望轻松上阵,却往往疾病缠身;父母千里之外的牵挂需要安慰,多年来积劳而成的疾患更是令人焦心;子女的教育通常被认作头等大事,但更为重要的,还应该是他们的健康成人。对父母的孝道,对子女的慈爱,对伴侣的情意,对自己的关怀,都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要学习一点医学知识。  近两年来,中医养生书籍的海量涌现,正体现了人们对医学知识的渴望。国家一系列卫生政策的调整,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渴望的必然。通过一些简便易行的按摩导引、饮食配合,我们体验到了养生给身体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说法众多,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该如何取舍?各种方法,或效或不效,甚至导致问题加重,其原因何在?一些养生观点与医生的嘱咐不符,甚至相互矛盾,究竟熟是熟非?  当我们遇到困惑,无所适从时,常常正是一次提高认识、增长智慧的机遇。因困而学,因学而进。当您在医学茫茫的大海中迷惘不知方向,在人体病症纷繁的面纱前迥厄不得要领,翻开这本小小的中医入门书,或许能得到点滴的启发,收获些许的知识。  有了这一点知识,我们就不必在晨起急迫出恭多年后,还不知这是由肾阳亏虚引起的病症;不会在体重渐增、食欲渐减时,仍强迫自己每天饮下大量白水;不致在平日即大汗淋漓的气虚状况下,为图一时之快而大嚼辣椒;不想一遇大便不通,就用大黄、番泻叶攻罚脾胃生机。怕冷未必是寒,上火未必是热;保健品保不了每个人的健康,减肥药减不掉每个人的赘肉。  医者仁术。但以医为名,谋财者有之,坑蒙者有之,以致害命者亦有之。学一点中医,增加一点判别真假是非的能力,拿来一点有益于生命健康的知识,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必要的。  作者简介  天下无疾,一名热爱中医事业的老师,一位潜心针灸临床的医生,一个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心的中国人。  2008年8月开始,天下无疾在新浪博客上举办了面向中医爱好者的中医入门系列讲座,众多网友踊跃参加,学习讲稿,讨论困惑,交流心得,从中受益。短短半年的时间,使得大家对中医、对人体、对疾病有了基本的认识,掌握了中医自学的要领,为步入中医之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一、蒙学阶段: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1、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2、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3、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难就难在先是需要教室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建议:1、 明确自己的方向: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要好的多。仅举例两本《黄帝临证切要》(书名不一定很确切了),《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说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如果是从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哦。2、 从浅到深的学习: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翻译的版本,可参考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记,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这里不便一一介绍。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相应的选择来读。以上把中医入门的前两个环节大致的介绍了一下。下面的两个阶段,即临床摸索阶段,临证与经典相参阶段,距离当下的中医爱好者群体还比较远,暂时先不讲了。日后有机会,再继续来谈。  ~~~~~~~~~~~~~~~~~~~~~~~~~~~~~~~~~~~~~~~~~~~~~~~~~~~~~~~~~~~~~~~~~~~~~~~~~~~~  第一讲 初识中医  大体章节版--一 小引并序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喜爱中医,希望进一步认识中医,学习中医。无疾首先在这里向每一位喜爱中医的朋友表示最真诚的欢迎。希望对中医多一点了解后,大家可以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拥有更健康的身体,更美丽的心情。希望通过对中医的了解,唤醒沉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传统文化的那一份眷恋。有机会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 也希望能够尽自己微薄之力,为真正的中医人才的出现,多耕耘一片土壤;为中医来日的再创辉煌,作出自己的点滴贡献。小序:给自己一个学中医的理由我们做任何事,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医呢?大约两年前,在中国中医论坛上就有网友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看大家的回帖真的是一种享受。挑几个经典的放在这里,请大家随意对号入座啊*_*。杏林耕读:最初是兴趣,现在是热爱,将来是事业。王国喜:因病学习中医,经过全面系统学习中医,使我真正体会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到后来又学习西医,多年的临床使我对中医学的精妙医技有所领悟,更加喜爱中医,中医学不仅能提高自身修养,同时能使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大受裨益。天马:以医助人!中医行者:学习中医,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对家人和朋友都有好处寻找安东尼:一是感觉跟中医有缘分,二就是想帮人脱离苦海,三就想好好调养亲朋好友。原点:一是好奇,觉得中医很神奇,很神秘。二是为了自己及家人的身心健康。我学这个纯粹是业余爱好。cizen_155:我被医生小病治大病最后变成不要命,学了中医理论,三年血止,五年下床,------,方知知识就是力量。庸医害命,国立医院,怎么会没一个好医生,病理不知,病症不知,惨!啊左:我学中医是因为久病成良医,特别是我在民间学到的许多中草药方面的知识,在临床实践上的确能治好许多的奇难杂证。中医不能不让你服。再就是上山采药又能锻炼身体。我一辈子都不会放弃中医,我尝到了甜头。大承气汤:我性子一向较淡,什么都无所谓,但是一沾到和中医有关的事就有点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就来学了。这个应该算是缘分吧。自由翱翔:中医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魂,珍惜吧!田子方:我喜欢学中医,也想让自己能为中医复兴出点力量。我不想看到中医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崇拜中医:看到中医面临的困境,想要发扬国粹!鄙视韩国将中医说成是他们的文化遗产!Candyman: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但是之前一直忙于学业,虽然信任中医,但是一直没时间系统学习中医知识。如今毕业之际,网络中关于中医存废的讨论日益激烈,似乎中医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于是我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知识,了解它,才能有权利站出来说话。我希望所有喜欢中医的朋友都能学习一些最基础的中医知识,让中医能在民间扎根,只有有了民间的力量,才能让中医继续生存下去。Linyungui:1、是家里需要一个学医的;2、学医就是为了救人就是减少痛苦;3、学医以后对中医很感兴趣,学中医能使我的思想升华;4、发扬祖国医学,不能让我们的后代到日本、韩国、美国去学中医去看中医; 5、好就业(但现在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不行就自己干。无论出于上面的哪一种说法,也或许还有你自己其他的理由;如果你现在已经决定要认真的开始学习中医学了,那么我想,在以后三个月的时间内,你在无疾的博客里,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好了,目的清楚了,目标明确了,我们就可以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了。我想在这一次的课程里,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大体上了解整个中医学的概况。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1中医学都讲了什么?(也就是中医理论的部分)?2中医是怎样看病的?(也就是中医临床的部分)?3学习中医需要注意什么?(也就是中医的学习方法)一 、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人体是怎么回事?疾病是怎么回事?如何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这三个问题,用专业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逐个来看一下:1 关于人体的生理作为人体,他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都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之间有存在着怎样的关联?中医又是如何发现这些功能的呢?我们的祖辈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发现人体在大体上可以分为头、四肢和躯干三个部分;在层次上从浅到深依次有皮、筋肉、脉和骨几类组织。再通过对尸体的进一步解剖,发现了人体内的各个脏腑器官:有五脏(肝心脾肺肾),有六腑(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胆),以及脑、脊髓、子宫等所谓“奇恒之腑”。接下来就开始对这些脏器的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有些脏器的功能是很好理解的,比如肺脏,解剖之后,古人发现有一根气管把肺脏与鼻子连在一起,于是很自然的想到肺“主气,司呼吸”;比如胃肠,古人发现这是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连接着消化道的两端,他的作用再清楚不过了,就是负责“运化”“传导”饮食物。通过同样的方法,心脏主血液,肾脏主水液的基本功能也被发现了。但是并非所有的脏器功能都是这样的显而易见,比如肝脏和脾脏。古人无法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得知他们的功能,于是就根据现象作出了一些大胆的推测。比如发现肝脏内储藏有大量的血液,于是认为肝的功能在于“藏血”;脾脏与胃紧紧靠在一起,于是推测脾的功能在于推动胃中的食物进行“运化”,从而“化生气血”。通过以上观察的方法,古人认识到了脏腑最基本的生理功能。然而,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并没有就此停歇下来。而是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又通过一种叫做“思辨”的方法,最终创立了中医脏腑理论最基本的模型。这里仅以肝脏的生理功能为例,来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思辨的方法,对脏腑的功能加以认识的。我们知道肝的五行属性是属木,木就是树木,就是植物。树木通常生长在什么地方呢?在有水的地方。因为树木要成长,离不开水的滋养。树木表现出来的性质是怎样的呢?树木最喜欢自由的伸展,最不喜欢被压抑束缚。我们平时留意下各种树木,会发现树木是非常有趣的一些事物。他们有的向上长,比如杨树、松树;有的向下长,比如柳树、榕树;还有的横着长,比如侧柏、灌木。再加上各种花花草草,“木”这个大家族真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就蕴含这这样一个道理:树木植物的生长,最希望充分的表达自己的个性,自由的发展。这种性质,在中医理论中,叫作“木喜条达”。如果一旦发展的空间受阻,这些草木就会“发怒”,继而冲破这些阻力。记得读小学时,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作《种子的力量》。即使用世界上最坚硬的颅骨来束缚压制种子,种子最终还是会奇迹般的冲破这种束缚,发芽,生长,壮大。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的肝脏。通过解剖观察古人发现,肝脏在所有的脏器中,含有的血液的量是最多的,可以说是人体的一个“血库”,这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肝“主藏血”的基本功能。而血液不正是滋养人体的“水”吗?所以肝脏就是人体内的木所生长的地方。这样一来,中医学就在肝脏与木之间,作了一个固定的关联。继而把“木喜条达”这样的木的特性,延用到中医学中,变成了“肝主疏泄”。一个人郁闷了,天天自己生闷气,我们就把他的表现称为“肝气郁滞”;一个人大怒发火,我们会说他的肝火比较大。原因都在于“肝主疏泄”这一功能无法正常的进行了。而肝脏的这一生理功能,就不再是通过前面那种简单的解剖观察的方法得到的,而主要是通过古人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联想等等,是在思考中得来的认识,我们把这种认识的方法称为“思辨”。后来随着脏腑理论的不断成熟完善,“肝主疏泄”的功能得到不断的强化,最终取代“肝主藏血”,而成为肝脏最为重要的生理功能。通过上面肝脏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理论在最初形成的阶段,主要的理论来源于两种重要的方法:观察与思辨。用同样的方法,古人对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了深入的认识,为我们描绘了人体整体的生理过程。具体内容,到生理一章再详细讲。**思考**中医认识人体的方法与西医的方法,差别在哪里?试着思考下其他脏腑的功能?不存在:中医认识人体的方法与西医的方法,差别在哪里?  答:中医认识人体的方法是从天人合一万物为一的传统文化意识中脱胎而来。人既然是天造,自然与天同,而万物也无不与天同。天是什么?中国人把天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活的生命有机体,万物有无皆是这个生命有机体的组成演化部分。万物各自就像一个个缩小的天的全息缩影,以各自担当的功能参与天的整体循环。虽然各自的形态功能有不同,其理无不与天同,就像人体与人体细胞各有大小形态功能不同一样,同属一个生命体,各自在履行着生命进行的独特功能,无可替代缺一不可。既然人与天同与万物同,那么,人自然就可以用认识万物的方法来认识自己。如认识“木喜条达”的特性来认识“肝主疏泄”,就顺理成章了,且与实践符。西医认识人体的方法也来源于西方文化意识,西方文化认为,宇宙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偶然,万物也是各种单独的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契约或者规律的约束,其间各自独立,相互之间没有同一关系。因此,为了对这些复杂而独立的万物存在进行观察研究,唯一可行的方法只能是分科而学,这就是西方文化对世界的认识方法“科学”的来历。西医理论循此逻辑认识方法,把人体的组成也看作一个个无限可分的独立机械系统,分割条块独立研究。其理虽然也有规律可循,且可见易懂好操作,可以得一时之功。但是,生命决不是机械,生命是一种神秘是一种进化,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演化,牵一发动全体。西医的逻辑是治一就是一,治二就是二,殊不知治一就已经累及二三,用切割整体的方法求得局部的暂存。这里只是从文化的角度看中西医的分谓,当然各种文化也有趋同的特性,包括中西医也各自有自己的长短处,属另一范围。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分三个层次,即“精,气,神”。  我们身体的有形存在是“精”,包括用西医手段可以检测观察到的全体人体物质构成。但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象器皿碗,碗的空间才是为我们所用。生命更是一个活体,没有须臾停滞,必须时刻有所“用”。那么,生命以什么为“用”?所有的“精”都只是有之利,它是人体之“碗”,有必须化为无,方能出“用”。人体的“用”是什么?是“气”!气聚为形,气散为朴。在中医眼中,人其实就只是一个气团,一个与外在生命“朴”相连相系的气团交换系统。一切的“精”都必须经过气化的过程,方能表现为生命形态。包括人体中先天后天物质,都必须经过这种转化形式,这是通向生命形式的必备过程。尸体没有完成这个过程,所以才不被视为生命。由于“气”是无形,普通人们能看见的只是“精”的表现,习惯只看“碗”的样式和存在,而“气”的作用就只剩下“日用而不知”了。而中医的眼睛牢牢盯住的是人体中“气”的表现,气的品质,气的走向,气的运动运作,气的依凭,气的生成消亡,以及外气内气的交换互补,等等诸多表现。人体只是宇宙这个大气团循环中的小循环而已。没有宇宙大循环的这个自动系统的灌注,人体不可能自行自动运作的。所以,中医讲究依四时天地之气调养人体。至于“气”依什么而行而在?那就是生命的更高层次“神”的范围了。“精”只是一种粗笨的存在,无法直接感受生命的这种高级形式,气是一种比较精微的存在,它可以感受“神”对于生命系统的出入来去?也许人的神识发展到一个更成熟的阶段,对它的存在会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一大块金子:  试着思考下其他脏腑的功能?1.我感觉中医和西医认识人体是从两种角度来看的.中医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待人体,而西医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来看待人体的.我感觉这是中西医最根本的区别点.2.我是试着说一下心吧,心在人体偏上,在人体内部永恒跳动,有上升之势,用五行理论来说是属火,心藏神.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其他脏腑提供津液等营养物质,其他脏腑的功能又反映到心脏上.主血脉,心为全身脏腑提供津液营养物质,为血液的运行提供动力,和管道.以上只是个人之见,敬请各位指正.DTXIPI:  西医是将各部分独立开来看的,西医眼里就是大卸八块的部分组织。  中医讲究的是人为一体,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讲究人和自然的融合。  试着思考下其他脏腑的功能?肺,因为是呼吸,与宣发有些关系。肾,肯定是主水,主生殖系统。脾,脾胃一家,消化用。可是功能又不同,脾是主运化,输送营养物质给身体。心,似乎有时和情志有关系,心绪不宁。之前白看了那么多书了,还是没有记住有关的内容。有些内容还是需要反复看,加强记忆,甚至背诵。LISA95599:中医认识人体的方法与西医的方法,差别在哪里?试答: 中医的思想发展和中国哲学是分不开的。中国哲学在西方学者的观念里面是:整体观,take it as a whole / holism。中国哲学以“象”而非“数”为基础。“象”的具体定义我也一下子说不好,我的理解是类似模拟/拷贝模型。简单的例子就是,树叶的形状其实和整个树的树形是非常相似的,看到树叶,我们就大概可以知道这棵树的树形,还有的例子就是“以形补形 / 吃哪里补哪里”。所以中医认为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观察自然的变化/身边的环境,就可以以此推彼,了解人身的生理或者病理变化。所以中医不执著于单独指标的具体量。西方哲学是以“数”/“逻辑”为基础。简单的例子就是1+1=2。他们研究的是逻辑关系,例如血糖高了,血液或者细胞的其他指标会有怎样的变化,当中的线性关系如何?因果关系如何?所以,西医很讲究你的指标和norm/标准数据库的比较,看看你在标准数据库里面的排序(是有60%的人比你低,还是有15%的人比你高)。一旦超出了数据库里面头尾极端的5%的范围,西医就认为你“很可能/有95%以上的概率”生病了。如果没有超出正常范围,哪怕你不舒服,西医也认为你“很可能”没有病。所以,大家看化验单也不要太紧张,因为有的时候不是你不正常,而是作为参考值的数据库可能不合适(数据太旧了/或者不是符合当地人群分布的)试着思考下其他脏腑的功能?试答:肺:主气,肺朝百脉。虽然解剖上应该是心脏和动静脉相连,但是动脉血和静脉血都是在肺里面进行氧气交换后,通过肺和心的协作,把血输送到身体各部。所以中医认为肺主气,肺朝百脉。肺还主治节,这个节是“节气”的节。人在中医的观念里面是“悬命于天”。天的清气是通过肺的功能和人体内部进行交换、吸收的。而且,天气/物候的转变,如何能够令人体跟着转变,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呢?我觉得是通过肺这一关,使人体感受到物候的变化,从而促进身体生理的变化。所以我觉得“主治节”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对否?请大家指教。小路飞飞: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小自然,按照天地之道去理解、解释一个人的构造。西医则是分析所见的实物,就物论物。至于其他脏腑,我现在也不是很懂,按照上面的说法,就从小自然来理解,生长化收藏,肺把氧气吸收进来有了生命的燃料,心脏就像发动机,保证人体各个结构可以正常运作,输布正常,脾胃负责消化,肝胆贮藏吸收的精华,废弃的东西通过大肠排泄掉,肾脏就是一个人最原始的元气吧。2 关于人体的病理  古人通过观察和思辨,认识了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生理过程,但这些知识本身对于古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崇尚实用的。儒家道家的思想需要与政治统治结合起来才有用,否则不可能流传至今;人体的基础知识需要与治病结合起来才有用,否则也不会成就今天的中国医学。那么人体在哪些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发生疾病呢?古人把引起疾病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内因主要包括饮食、情志和劳逸方面的异常;外因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自然气候的太过与不及;不内外因主要指虫蛇咬伤,刀剑损伤等等。这里会有朋友提出疑问:按照现代医学对疾病发病的认识,疾病可以划分为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由于感染了细菌或者病毒等引起的,必须把这些致病因素彻底清除掉,疾病才可以被治愈;而非感染性疾病,常常是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出了问题,比如高血压就是心脏和血管系统出了问题引起的,糖尿病就是胰岛素分泌出了问题引起的,必须把这些心血管、胰岛素的问题解决了,这些疾病才能真正得到控制和治疗。按照中医的说法,这些细菌病毒难道不是真正的病因吗?这些心血管、胰岛素的问题难道不是真正的病因吗?我想这里有必要多占用些篇幅来讲一下。先说外感病。我们来看一看感冒这个最常见的病吧。感冒后会出现头痛、发热、咽喉疼痛、咳嗽等等症状,西医那里检查下血象,发现白细胞增多了,所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病因是细菌感染。对不对呢?当然对。但是假如我们现在可以暂时放开以往的常规认识,试着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或许你看到的感冒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了。我们在冬季天气寒冷的时候着凉了会感冒,在春夏季天气转暖甚至炎热的时候也会感冒,在暑天,如近日北京出现的“桑拿天”里也会感冒,在秋季天气干燥气温骤降的时候也会感冒。请仔细回想一下,在这些不同的季节里,你在感冒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相同的吗?常常是不同的。冬季着凉后的感冒,通常是打喷嚏、流鼻涕、怕冷明显;天气炎热时的感冒一般都伴有嗓子疼、不怕冷、痰黄粘稠;暑天感冒时全身不适的感觉很严重,经常伴随腹泻等消化道的表现;秋季燥邪引起的感冒,一般咳嗽症状比较突出,痰却很少。我的问题是:如果同样是因为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甚至有可能就是同一种细菌),病因相同,表现出来的症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中医理论跳过细菌的环节(当然不是有意的,是受到当时条件限制的;但如论如何,这是结果),直接把疾病与环境作了链接,这样的思路,发现的问题,是现象还是本质呢?内伤部分的疾病,前两天写过两篇浅显的文字,关于高血压与糖尿病的病因。可参。草草读过,就可以理解,导致这些疾病的根本病因,究竟是什么。这里不再重复。当然,外感病与感染性疾病、内伤病与非感染性疾病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以上仅为举例,详细内容,请留意病理一章。**思考**你是怎样看待疾病的?不存在:在中医看来,生命是由阴阳合成激荡互抱的一个开放性系统,除了自身的结构循环,生命也参与外在更多生命系统的互动。包括自然界和精神意识界。内外阴阳平衡的时候,生命表现为健康,阴阳不平衡的时候,生命表现为疾病。其实,所谓平衡决不是一种静止,平衡只能是在左右的摆荡中实现。在人体中,阴阳平衡左右摆荡幅度的大小以生命的调节能力为标准。生命是一个自动系统,在调节范围内的阴阳波动,人体不会给予太多关注。超过这个范围,身体会给出警报,告诉意识,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并调动更多力量来适应这种特殊的变化。这就是“疾病”的意思。从这个角度上看,疾病也是健康的一种。一大块金子:老师的文章应该是支持三因学说的.我感觉对疾病有很多理解,我比较喜欢的是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但我学识浅陋,遇到疾病后,并不能运用中医的观念来认识和解释,治疗就会偏.在此想我给老师提个问题,我们从小是受自然科学教育的,到大学才接受中医的思想,和传统文化,遇到问题后很难运用中医的哲学观点来看待,用传统文化来解释疾病,对于刚学习的来说确实比较困难,不过在现实中,就是在一些中医院,一些医生也是先用西医观点看疾病.对此现象很迷惑.难道几千年的精髓不实用吗?还是我们现代人存在一些问题.请问老师我怎么解决我在看待疾病时思想怎么转变?Dtxipi:疾病就是身体由于受到外部的物品或者风寒等因素,影响到了身体的某些正常运转工作,造成壅塞等问题,体现在外面就是疾病了。有时候是自己的不良习惯造成,有的是自然环境造成。就像有些疾病,会集中在某些地区发生,而另一些不同的地方则根本没事。像上次我媳妇去中医院,老中医一问,说多久没有来月经了?好,那先去打黄体酮,来了月经再来看。老天,我就觉得,这哪里像一个中医说的话呢?现在的中医都被改造了吧,是现代中医派了吧?最后我没让媳妇打黄体酮。前几天我媳妇巧遇一位老中医,人家一号脉,说你身体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都对上了。然后详细问了病情,给开了方子。这才像个真正的中医嘛。色即是空:疾病就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没反应才可怕。  现在中医被西化。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大环境,在现代的教育体系和制度。过分的抬高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重视不够。就算懂中医的,医德不行也没用。真正的中医治疗其实是花钱不多就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可是那样“他们”就没钱挣了。所以“他们”明知道也不用, 而病人呢,也一样的短目,觉得中医慢。西医快。却不知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道理。只为眼前利益,而牺牲自已的健康之本。3 关于治疗古人对疾病的发生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了。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治疗体系,比如针灸、按摩、拔罐,口服中药,外用膏药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方法,就是中药疗法和针灸疗法。下面我们重点来介绍下这两种疗法的特点。中药疗法:自从神农尝百草,伊尹制汤液,中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就逐渐成为中医治疗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再经医圣张仲景,集历代经方大成于巨著《伤寒杂病论》后,中药疗法更是确立了在中医治疗方法中的核心地位。中药是怎样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呢?大自然在孕育万物的过程中,常常是不够公平的。在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体质各有差异(这一点以后我们还要详细讲);在药物方面,就体现在中药有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性质(中医称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这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称五味)。而这所谓的四气五味,就是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举例来说,辛辣的味道具有发散、走窜的性质,最擅长于冲破敌人的重重阻力,使正气得以伸张。如果人体所患的疾病是由于各种邪气停聚而引起的,那么辛味药就大有其用武之地了。比如由于风寒邪气束缚了肌表而导致感冒,就需要用辛味药如荆芥来发散,驱赶邪气离开人体;由于情绪不好,引起肝气郁滞,就需要用辛味药如柴胡来疏解调达;就像有人遇事不爽,最需要的就是找一位知心好友,三言两语,将心结化开,问题也就解决了;柴胡所扮演的,就是在体内化开心结的好友角色。此外比如寒湿邪气停留在四肢关节引起的关节疼痛,血液运行不畅生成的瘀血,饮食不当引起的食积,等等以邪气停留为主要表现的病证,都需要用辛味药来通达。但是有一点必须引起注意:但凡某一事物的性质存在偏颇,那么应用起来就必然存在有利有弊的现象。仍以上述辛味药为例,这类药虽然性情勇猛,善于打攻坚战;但是只要辛味药出现的地方,往往都伴随有对人体气血的耗损。这时候就经常会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思想,叫做配伍。所谓配伍,就是通过多味药物的配合使用,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医生处方,很少是只用一味药去治疗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上述药性偏颇的弊端。在后面的中药、中成药两章里,我们会系统的介绍中药的属性与中药配伍的思想。针灸疗法:依照当今流传下来的中医经典古籍来看,针灸疗法的广泛应用,是早于中药疗法的。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所记载的疾病的治疗,绝大部分是用针刺法进行的。受古代中医如此重视的针灸疗法,究竟有着怎样神奇的疗效呢?让我们来看无疾自治的一则医案吧:今年春节前(08年1月),无疾由于感受寒邪后出现咳嗽,咳嗽程度比较重。一天夜间睡眠中,突然咳起,咳嗽剧烈,无法继续入睡,当时时间是凌晨三点十分。手边没有药,就用针刺手太阴经络穴列缺。针刺入后,共咳嗽三声,咳嗽即止。当晚得以安然入睡。两天后,由于一些不痛快的事,心中一直不平。结果半夜时分又出现了暴咳不止,不过这次的时间与上次不同,是在凌晨一点零五分。同样用上次的方法,针刺列缺后,咳嗽有所减轻;再针刺足厥阴经原穴太冲,三分钟后,咳嗽消失。继续入睡。针灸疗法在今天正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不用说外行人,即便是很多中医专业的学生、医生,也认为针灸只能治疗中风、面瘫、颈肩腰腿痛这些别人治不好或者不愿治的病。广泛意义的内科疾病,很少有人会想到应用针灸的方法。而实际上,针灸疗法以其运用之方便,针理之中庸,取效之迅捷,往往具有中药疗法和西药治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针灸是如何发挥疗效的呢?针灸诊治疾病的思路又是怎样的呢?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复杂,我们到后面针灸的一章里,将与大家详细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最后,我们的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将医学的价值定位在治病上。而是想到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怎样才能不生病?这就是这两年来一直非常走红的中医养生学。对于中医养生学的内容,无疾认为:养生的内容、方法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握人体的规律,遵从养生的智慧。而这些规律、智慧,在我们对中医学理论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之后,便会深深的扎根在我们的心里,化为我们血液的一部分。无疾希望大家在经过这次系列讲座之后,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能够有所提升,可以比较轻松的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养生计划了。**思考**你认为中医的疗法与西医的疗法相比,有哪些优势和不足?笑哈哈:各有千秋,个人认为,更喜欢中医的治疗思路。  中医就好比修身,自身修为的提高,而非用外界的设备。而西医注重的就是设备,如果没有设备,西医是很难检查出病因的。中医则不同,之所以没有先进的设备,是因为中医不是那么的需要。。。山百合:中医在疗法上,由于宣传的不正确,以致留下玄而又玄的神秘,不能很好的被大众所理解,其实,只要改变生活方式,习惯,慢性病就会没有了发展的空间。西医以实证科学为主,什么都让人看得见,但是看不见的习惯引起的慢性病症,他们不治,也不准备治。不是遗传你才生病,是因为习惯不好,才生了病!!病由心身起!!一大块金子:中医优势:以不变应万变.这是西医所不能比的.  中医不足:自然科学当道,人们传统文化丢失,对与中医存有偏见,在传统文化丢失的现代,中医只能给现代人留下神秘的印象.  西医优势:自然科学人人能接受,对于接受方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西医不足:局限,最后会走到死胡同.Dtxipi:中医的疗法,有时候让人不容易理解,觉得神奇。针灸,穴位,五行,这些东西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很难复制和广泛学习,因为每个人对这些方面接受程度不同。还有就是中医的治疗方法,自己不好掌握,煎药还是按穴位,费时费事,还得学习。不像西医给你开了几种药,每天几顿,一次几片,治疗的方法就简单多了。还有西医的X片等高科技手段,能发现一些病变,相对可视程度高,中医的诊断却比较不好琢磨,实还是虚?  可是,中医往往对很多病症把握的根源更准,更好的去除病因达到彻底根除的目的。西医,往往是只看表象,头疼医头,其实有时候问题不在头。所以,现在往往人们是遇到西医无法治好的病,才考虑到中医试试。Gml:普通的疾病,有时候西医的药丸会比中药汤水易于下咽,但是往往觉得几次下来,人体抗药性会比较强,未必治其根。身体炎症消失了,但是可能内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中医的话,个人体会最深的是,自己得了骨髓炎,在医院挨了三刀,打了无数针,花了很多钱,险些锯腿,还好听到锯腿我爸妈就带我离开了医院。若不是遇到一位老中医给我敷的药恐怕已经成半个残疾了~于是很感慨,那些药粉,老中医没有收我多少钱,而我的疾病就很快见效。中医疗法的优点:一旦找到病根原因,严重的疾病,也不会像西医疗法那么折磨病人,费钱。洛蝌蚪:西医并没有从根本治愈疾病。杀死细菌,切除坏死器官等,不注意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人与环境的联系,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很多病都是会复发的。中医神秘,内容涉及广泛,没有西医那么容易让人接受,现在在西方的教育系统下不能像以前拜师专心的学医。小路飞飞:中医里治病是属于很次的,中医真正的精华是不生病的智慧,就算是治病的那套思维方式,也可以触类旁通,启发到其他事情上。西医么,就是个科学啦,我也不熟,不多说了。  生活中,因为中医的好医生太少,导致人们总认为中医是治不了急。。二 中医是如何看病的?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医临床部分的大体内容。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则病例吧:  尹某某,女,65岁,2005年8月10日初诊。患便秘20年,常7~8日大便1次。平素自服麻仁丸、番泻叶、芦荟胶囊等,只能奏一时之效。细询病人,虽大便7~8日一行,但干燥无结块。面色白,身体疲乏,纳食不馨,饥不欲食。舌淡、苔薄,脉象弱细。无疾按:本例为山西名医柴瑞霭的一则验案。如果单从“便秘20年,常7~8日大便1次”且大便干燥的情况来判断,你会怎样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呢?是虚,还是实?在一个中医师眼里,人体表现出来的任何一个问题,往往并不是象患者所看到的那样简单。如此例中,已经明确是便秘,大便干燥,但还需要继续询问患者,是否有大便干结成块的现象。如果有,疾病多属于实;没有,多属于虚。这个过程叫做辨主症。也就是围绕最突出的症状,仔细询问,来加以辨识。此外,人体表现出来的任何一个问题,往往都不仅仅是局部的问题,而是人体整体问题的反映。如此例中,患者除长期便秘外,同时见到面色白,身体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进一步印证了疾病的性质属虚的判断。如果此时患者出现的不是这些表现,而是面赤,性急易怒,头痛,腹胀,腹痛等表现,疾病就很可能是实证了。这个过程叫做辨兼症。也就是对患者同时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以判断疾病性质。中医的整体观念,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最后,舌象和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对中医的辨证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此例中,患者表现出“舌淡、苔薄,脉象弱细”,据此,再结合前面的症状,即可以进一步作出判断,患者的临床表现属于脾气虚了。(具体的辨证知识,我们到脏腑辨证一章再展开来讲)辨证此属脾虚不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治以健脾复运,行其津液。予一味白术饮。药用:生白术60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4剂,大便稍润而且畅利,面色渐正,疲乏改善,纳食知馨。继服14剂,诸症改善,大便2日一行。守方调治1月便秘痊愈。无疾按:根据前面的辨证结果,患者的便秘是由于脾气不足,津液无法得到正常的运输布散而引起的。相应的治法也就出来了:健脾。柴医生依此确定以生白术一味药进行治疗。因为在所有的中药里,生白术健脾气、助运化、行津液的作用是最好的。由于辨证准确,治疗得法,困扰患者20年的便秘,在两个月内,仅靠一味生白术,而完全治愈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诊治疾病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四诊。通过四诊(即望闻问切)方法获取详细的症状资料;如上例中通过望诊得到“面色白,舌淡、苔薄”的信息,从问诊得到“患便秘20年,常7~8日大便1次,但干燥无结块,身体疲乏,纳食不馨,饥不欲食”;从切诊得到“脉象弱细”。2、 辨证。即对收集到的症状信息进行分析,以判断患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辨证是整个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所在。四诊的重点、处方的技巧,多是通过经验积累可以逐渐摸索出来的,立法又多会依赖于辨证的结果;而辨证的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一个医生临证的真实水平,往往也是一个人临床智慧的综合表现。上例中已经对辨证的过程有详细阐释,这里不再赘述。3、立法。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具体治法,明确熟先熟后,熟轻熟重;此例由于病证较为单纯,立法也就显得十分简单。实际上在很多复杂一些的病例处理中,如何把握治疗的时机,治疗当从何处着手,治疗的主次如何安排,都是非常有学问的。我们在以后的病例介绍中,还会给出更多的例子,供大家学习探讨。4、 处方。给出最终的治疗方案。诊治疾病最终的落脚点就体现在方药的运用上。选方是否得体,加减是否恰到好处,都将对患者的疗效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此例中,医生针对单纯的脾气虚、津液布散失常的病机,给出了一味白术饮,即是恰中病机的良方。**思考**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你掌握了吗?Jjzh:抓着方子就让妈妈实践上了,她的症状和文中提到的病人很像。今天刚服下第一剂,妈妈说下午就开始肚子胀气,胀得很厉害,老要放屁,这样的反应对吗,不知是不是可以继续用下去?求解。另外文中提到的大便干结成块,没理解。妈妈说大便有时候是一颗一颗的,硬,这样算是结成块吗?这样的情况该用啥来解决便秘的问题。天下无疾:一定不要再吃了。。 你妈妈的情况,一定与病例不同。。一大块金子:名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治病思路我感觉在出师之后,不局限,因人而已,只要自己能够充分掌握就行.刚开始的话,只能是四诊合参,八纲辩证.综合分析考虑.小路飞飞:思路是看明白了,具体病例还没水平消化==+望 面色、舌苔闻 声音是否洪亮,还细细切切问 哪里不适,二便正常否,女的再问经期切 把脉然后根据经验理论辩证、开方。三 学习中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的思维模式、理论基础、知识框架与今天我们从小接触到的数理化等知识截然不同。从这一点看来,现代人学习中医学的确是难度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作为中国人,我们身上的血液是几千年来,由我们的祖先一辈一辈流传至今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骨子里就刻画着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思想。对中医学多一点了解,我们就会很轻易的发现,我们身上原本就带有如此多的“中国味道”。古代医生学习中医的方法,大体上包括以下三种:家传、师承和自学。今天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学习途径,就是在正规的中医院校内学习。我们的讲座对象,是定位于广大的中医爱好者。所以如何通过自学的方式学好中医,或许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具体的自学方法,我在前面已经有发贴,详细说过(参见拙作《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一文)。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自学中医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学习中医,需要认清以下几组关系:1、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学习任何一门学问,入门的第一步,一定不是怀疑,而是相信。只有先以谦虚的态度接受下来,才有资格去评价,这门学问究竟有何长处与不足。完全以门外汉的身份去品头论足,一是在虚度自己的光阴,因为于己无益;二是会贻笑大方,因为班门弄斧。对前两年媒体热炒的“废止中医”闹剧,我想根本的问题就是出在这里吧。要想学习,首先需要“相信”;要想“相信”,首先需要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古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不是像今人一样,强调“因为A=B;B=C;所以A=C”这样的形式逻辑推理;在认识事物时,也不是像今人一样,强调必须经过实验检验得到的结果才是真理。古人更加注重体验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意义;更加重视思辨在反思问题中的价值。下一次我们讲阴阳五行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充分的体验到这一点。2、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初学中医,很容易出现两种偏激的想法:一种认为,学中医主要靠实践,理论繁琐难懂又无用,根本没有必要追求太多。另一种则正好相反,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首先把理论基础打的非常扎实才可以,而且这基础,必须是从《易经》开始,继而是《内经》《难经》《伤寒》《脉经》等等经典著作。对于第一种朋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学到几个零星的方子或腧穴的用法后,越来越感到中医的渺小,认为中医是纯粹的经验医学,雕虫小技而已,常抱着自己的点滴经验,坐井观天。而第二种朋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越学越觉得中医了不起,中医思想博大精深,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窥见一斑,竟完全记不得,医学的目的,原本是要治病救人的。由于长期缺少实践,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小,最终难免知难而退,半途而废。实际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理论源于实践,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升华成理论,又可以用来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离开了实践的源泉与检验,理论必然会成为干瘪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也必然成为盲目难成大器的实践。作为中医爱好者,理论的学习是最基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了这些理论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需要随时随处留心体会,将理论的知识转变成实践的体验,这些理论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才会把知识学活,才可以真正掌握防病治病救人的方法。在下一次的讲座中,会重点教给大家一些方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还请关注。此外,无疾一直非常推崇医案在中医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在理论学习阶段,医案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理论;在临床实践阶段,医案可以帮我们丰富经验,开阔视野;对于较少有机会开展大量实践的中医爱好者,医案更是活化理论、增加兴趣、弥补实践的不二法门。以后我们会有专门的一章,来详细讲解医案的价值与学习方法。3、自学与求师的关系;很多中医爱好者有这样的困惑:我很想学习中医学,但是我没有老师,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才好?实际上,自学的方法,从来都是在学习中医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明代有一位名医叫作江瓘,苦于自己久患呕血症而无医能治,便发奋自学中医。他从古今医案入手,广泛搜集,最终汇编成一部《名医类案》,流芳千古于杏林,而江瓘本人也成了一代名医。现代许多著名的老中医,同样是通过自学的途径学有所成。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中,记载有多位这样自学成才的老前辈。这套书现在有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的新版,市面上就可以买到。作为入门的指导,无疾推荐来读。然而,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学习的道路上,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能有所成的。遇到困惑、迷失方向时,求助于同道求学的老师和朋友,是为自己扫清障碍、增进学识的有效途径。平时多注意结交些同样喜爱中医学的朋友,大家多做交流,对自己的学习一定会有所帮助的。此外,无疾自迈入中医大门十几年来,虽然感慨于自己的资质愚钝,但总算得上比较勤奋的一个。又自执教杏林,面对中医门内莘莘学子,总希望将自己所学倾囊相与,将自己所遇曲折一一相告。别无他求,只希望自己所挚爱的中医学,可以更多的为人所学,为人所用,早日看到中医界多成就几位济世大医,百姓可以冀中医之术得以安身保命。倘有心学习中医而方向不明,学习途中遭遇到荆棘拦路,无疾愿作诸位朋友学习路上的良师益友,势必不遗余力,协手共进。。。哇哈哈:初学中医,很容易出现两种偏激的想法:一种认为,学中医主要靠实践,理论繁琐难懂又无用,根本没有必要追求太多。另一种则正好相反,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首先把理论基础打的非常扎实才可以,而且这基础,必须是从《易经》开始,继而是《内经》《难经》《伤寒》《脉经》等等经典著作。哎。。。我就属于那第二种偏激的人。。Dtxipi:1、 中医思考问题的方式,究竟与现代人有着怎样的区别?  中医有的事情,不是能用科学严谨的推理论证得到的,往往是先肯定一些道理然后才能继续下去。而现代人做什么都讲一个科学性,这个科学往往是由一些物理、生物等的原理来组成,必须要有个公式能表达。2、 阴阳五行的理论,是否真的是那么深奥和神秘?其实,在了解了一些阴阳五行的实际对应后,感觉会好接受。先明了五行分别对应什么,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关系从现代的一些物理概念上也能理解过来。熟悉3 、阴阳五行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会有任何的意义吗?现在还是有存在的意义,更多的人在住宅布局、装修装饰上讲究阴阳五行。是否具有科学性我也不喜欢去论证。但是在我们逐渐兴起的养生中,阴阳五行也得到一些应用。而且,中医的治疗好像还对经络的运行时刻有关系,某些时候治疗某些方面疾病会有更好效果等等。而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通常我们这些初学的爱好者,没有实践的条件,所以更多是去看书,看那些让人非常有兴趣的病例如何被治好的,就更觉得中医的神奇。然后,大家都推荐看经典,可是感觉没有基础,经典也看不出来其中包含的深层意义。第二讲 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一、 体验阴阳五行(一)体验阴阳  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再尝试一次对阴阳的认识。记住这一次,不是用脑去思考,不是用眼去观察,而是用心来体会下面的文字,来体验阴阳。凡用心,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叫作心静。只有心静下来,意念空虚安详,神思才会敏捷。心静与否,可以从以下几个地方体现出来:呼吸是否均匀平缓,头脑是否杂念全无,身体是否端正,全身是否放松。如果没有,请现在调整一下,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我们马上开始对阴阳的体验了。每天正午烈日炎炎就是阳,子夜皓月当空就是阴;清晨旭日东升,万物苏醒就是阳;黄昏夕阳西下,万物沉寂就是阴;四季更替,春暖夏炎就是阳,秋凉冬寒就是阴;崇山峻岭巍峨陡峭就是阳,丘陵起伏绵延跌宕就是阴;长江大河气势如虹就是阳,涓涓溪流润物无声就是阴;白杨雪松刚毅挺拔就是阳,垂柳灌木柔弱妩媚就是阴;牡丹芍药香气袭人就是阳,兰花茉莉清淡优雅就是阴;雄狮猛虎凶悍威猛就是阳,绵羊家兔温顺宜人就是阴;飞鸟自在翱翔天际就是阳,鱼虾灵巧沉潜水底就是阴;身材魁梧力大刚勇就是阳,纤细温柔婀娜多姿就是阴;为人豪爽直言快语就是阳,为人含蓄心思细腻就是阴;好了。如上面文字所述,阴阳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阴阳可以不是刻板干巴的思想,而是形象优美的画面;可以不是晦涩费解的概念,而是生动有趣的意境。这种对阴阳的认识方法,这种将心灵体验与美的意境完美结合的方式,是几千年来我们的祖辈世代习用的探寻大道的路。仅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确实是比今天正享受着现代科技成果的我们,幸福的多。(三)体验五行  好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体验的意思,也体验过阴阳的思想,我们现在就可以继续来认识下五行了。  我们的古人用以阴阳的思想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用阴阳的确可以帮我们把世界看的更加清晰,但是,仅靠这一思想,得来的认识有时太过模糊了,容易让自己混淆起来。于是古人继续思考世界,体验万物,于是发现了五行。五行所讲的木火土金水,可以把他单纯的理解为五种物质。但这样的理解太过肤浅,也无法真正用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我们这里还是继续尝试用体验的方法,解读五行的意蕴。首先静心,和前面是一样的。如果呼吸不匀,坐姿不正,杂念丛生,请先做调整,再继续来读。花草树木,看似柔弱,其性坚韧,曲直而生,为木;植物多青色,味多酸,春季生发,遇风则动;所以绿色、酸味、春季、生、风等等皆通于木气。助读:春季万物都开始生长发育,自然界一片嫩嫩的新绿,如一个初生的婴儿,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春季的风与冬季凛冽的寒风不同,冬天的风刚硬刺骨,更多的显示了冬季寒冷的性质,并非纯粹的风之性。春风则不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吹散严冬的阴霾,给世界带来生气。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初升的旭日,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动力。草木虽然看上去弱不禁风,一阵微微的风,也会让枝叶摇摆不定;其实树木内心坚定的很,一定要生活下去,一定要争取更好的活下去;这种精神,叫作坚韧。坚韧的目的只有一个字:生。火焰熊熊,焚化万物,其性炎上,为火;火焰色赤,万物经火则苦,夏季繁茂,天气炎热;所以红色、苦味、夏季、长、热等等皆通于火气。助读:夏季烈日炎炎,万物繁华茂盛。不再是孩提嬉戏,而是三十而立,需要风风火火的开创事业了。不是欣欣向荣,而是鸿图大展。火热是极盛的表现,都希望过红火样的日子,没有人愿意过草绿样的日子;都希望大盘满盘皆红,没有人希望自己手里的宝贝出现哪怕一刻的转绿。但是每当繁盛已极,往往就会有淡淡的苦涩开始滋生了。金玉砂石,看似坚硬,其实脆弱,善作兵器以杀生,为金;金石多白色,辛辣善行则生燥,秋季丰收,干燥凉爽;所以白色,辛辣、秋季、收、燥等等皆通于金气。助读:秋季天高气爽,夏日的炎热暑湿,都随着一阵秋风来至而荡然无存。天气转凉,气候干燥,便成了秋季的特征。寒凉就会收引,所谓热胀冷缩;干燥就会坚固,譬如海水成盐。这要的季节里,草木开始把自己在整个夏天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总结,成为丰硕的果实。金属外表坚硬无比,但一经火,就熔化为水,完全失去了固有的性格;与木那种焚烧成灰也不改意志坚定的刚毅性格完全不同。这样的性质,被人发现,制造出各种武器以杀生。金属坚硬是因为有燥,金气内敛是因为有凉,金有杀气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死物。水性阴柔,其性趋下,滋润万物,为水;水深则色暗近于黑,水聚成海则味咸,冬季严寒,万物闭藏;所以黑色、咸味、冬季、藏、寒等等接通于水气。助读:冬季严寒,风雪交加,鱼沉水底,虫兽冬眠,季鸟南迁。凉为小寒,故秋气收敛;寒为大凉,则冬气封藏。水性柔弱下行,于卑贱之处滋养万物,是有大义之物。老子赞之曰:上善若水。土性敦厚,承载万物,供养万物,为土;黄色为土本色,土气本湿,化生万物,以甘甜为主;所以黄色、甘甜、化,湿等等,接通于土气。助读:陈近南开创天地会,以天地命名,就是取天父地母之义。大地被我们尊奉为母亲,就是因为土性宽厚容忍,默默的承载着万物,供养万物而无怨无悔。土能供养化生万物,与湿气密不可分。广袤的沙漠里,仅有的一点绿色,一定就是与水湿有关。湿与水,同类而不同性。水有形,湿无形。水为湿之聚,湿为水之化。水化为湿,藏于土中,才真正具备了化生万物的能力。人体之阴阳阴阳  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其实就是阴阳五行的思想在人体上的应用。  人体有上下,则以腰为界,腰以上为阳,以下为阴。  人体有中外,则脏腑居中为阴,四肢在外为阳;  人体有表里,则皮毛筋肉在表为阳,骨髓在里为阴;  以阴阳为总纲来认识人体的结构,则人体可有上下内外之别,是为大体;用阴阳的思想来认识人体的生理过程,则更可以在启迪智慧,洞悉自然。这里仍用我们前面讲到的以火温水来化气的例子,来看看人体的生理过程。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要实现各自的功能,首先需要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也就是我们的正常体温。这个体温,就是锅下面燃着的火。而我们人体固有的脏腑组织,这些有形的器官,就是锅里的水。当微火燃起,水渐温热,锅里开始有蒸气徐徐而出时,就是人体内的“气化”的过程开始了。通过气化,吃进去的饮食物被转变为“水谷精微”和糟粕;前者用来供养人体,后者被传导排出体外。通过气化,肺脏主持呼吸运动,人体不断的吸入清气,呼出浊气。通过气化,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动不息,荣养周身。一句话,人体内各个脏腑的功能,都有赖于“气化”。而气化的实质,就在于阳加于阴。有朋友问:如果锅里的水一直是那么多,最后不是就会被烧干?其实何止是水,如果一直持续不变,锅下的火也会熄的。生命之所以能够成为生命,就在于生物体具备不断的自我补充的能力。我们每天吃掉饮食物,吸入新鲜空气,就是在为我们的身体补充进锅里的水,和锅下的火。正叶 :这种“气化”,一方面维持着下面的火,一方面维持着锅里的水,使它们处于平衡状态。如果补充得当,一直维持,称之为养生或长生。补充得不当,就会水干火熄,甚至锅毁。可以这样理解哈?Jjzh:老师,文中“而我们人体固有的脏腑组织,这些有形的器官,就是锅里的水”,是不是这样理解更容易些:人体固有的脏腑,是锅,而脏腑里储存的物质是水?天下无疾:理解可以千差万别,能感觉自己的认识有进步,就达到目的了。。对中医的理解,永远没有标准答案。。过一段时间,再看这段文字,或许又有不同的感触。。都很好的。。我乐:感觉明白了些,又感觉更糊涂了些。 温故而知新,要多来看几遍!江铃:感觉大千世界离不开阴阳,阴阳互补,此消彼长,人体就好像是组成家庭的两方,男为阳,女为阴,相处好了,家庭和睦,沟通不好,就会发生争执,家庭就会有矛盾,而人体的阴阳若是不和,人就会不舒服;夫妻双方若是到了非离婚分开不可的地步,那么家庭也就不复存在,也就是人体的阴阳到了离决的地步,那么人也就渐渐走向死亡。气化,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人体所吸收,同时也使人体可以排除的不必要的“垃圾”,但还是要相对平衡才可以,有的人想减肥,所以采用了节食的方式,排出的多于吸收的,以为这样就可以瘦了,事实上,可能真的瘦了,但这种瘦,会破坏人体平衡,逐渐转向病态,付出健康的代价。有的更是减不成却失去了健康,自讨苦吃。所以,在气化上,平衡是很重要的,这样理解,可以吗?天下无疾:赞。。。江玲的感悟。。 ,继续提问,健康的瘦下来,需要怎样的方法呢?江铃:恩,我是这么认为的,每个人肥胖,一定是有原因的,应该从根本问题下手,如老师所说,“通过气化,吃进去的饮食物被转变为“水谷精微”和糟粕;前者用来供养人体,后者被传导排出体外。”当糟粕无法正常排出体外,则会堆积在人体内,形成不必要的脂肪。而且现在大家的饮食,很多都是重油腻,重口味的,也有人喜欢食用大量冰品,使胃肠麻痹,无法让人正常饮食,食多了却不自知仍是一个劲地吃着所谓的美食。  因此,在饮食上,如果能够合理饮食,做到尽量饮食清淡,不过多食用不消化,刺激,麻痹肠胃的东西,减少胃肠负担,让肠胃的能够充分为人体转化水谷精微和糟粕,而不至于使不必要的糟粕得不到排泄而囤积在体内。如果一味注重清淡而饮食单一则又会造成营养不良,所以每一餐也要注重饮食的营养,使每天既可以得到足够的营养又不会给身体增加负担。  另外一方面,人也可以加强身体锻炼,让多余脂肪随着运动而逐渐分解排除体外,而且要有恒心,每天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同样可以达到强身健体消耗人体脂肪的目的。  作为一个减肥者,也必须耐下心来,不能因为坚持几天没效果了就又和以前一样,暴饮暴食,过一段时间,变胖了,就又后悔了,再用其它一些方法,吃减肥药,节食,甚至吃泻药,那样只会损耗人体精气,早晚有一天会因此而不舒服的。刻意减肥,没有必要,顺其自然就好。对于肥胖,也不可太在意,关心则乱,放宽心,合理饮食,多做运动,自然会瘦下来的。  这也是我在听了梁冬与厚朴中医学堂的徐文斌老师解说的《黄帝内经》之后有的感悟,现在,随着很多东西的洋化,许多原本的合理的习惯逐渐被人们淡忘,因此,很多习惯还是要改过来得好。  现代人时尚以瘦为美,谈脂肪而色变。很多人盲目从众减肥,是内心自卑怯懦的表现。有的女病人减肥减到骨瘦如柴,上下班坐公共汽车都得带个棉垫子,不然的话,直接坐在塑料座椅上就会肚子痛。没有脂肪的保护,寒气直中脏腑,这些人病得更重,死得更快。对于女性而言,如果饮食不当,长脂肪过多的话,会影响生殖功能,不产卵不排卵,甚至闭经。俗话说“母鸡肥了不下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女性减肥和调理月经是同时进行的。  还有一些肥胖的人,有的长了一身的囊膪,有的长了脂肪肝,有的抽一管血能有半管油。这些人无论如何忌口,就是喝冷水也长肉。其实这是注水肉,水肿罢了。这些人的三焦的气化功能衰弱,无法化脂肪为能量。我一般建议他们除了稍微节制饮食以外,还要早早睡觉,争取在晚上九点入睡,这正是三焦工作的时间,让后天意识休息,好让身体集中能量化解脂肪。  一般说来,膏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胖子,他们多气少血,这些人容易生热,耐寒不耐热。但是这些人阴血化生不足,往往容易脱发、失眠。特别是冲任阴血不足的时候,胖女人甚至出现闭经,男人有的也会出现髭须稀疏。一般来讲,我们通过调理元气和三焦之气,化膏肓生阴血,不仅可以治疗不孕不育症,而且也为现代的肥胖病治疗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肉人”,体形硕大匀称,毛发浓密,在美国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这种人来寻求减肥,其实是在减重、减肉。控制饮食,调理脾的功能,采用放血疗法,对于这些人是有效的。  “脂人”一般说来就是小精豆子形的人,拿破仑、邓小平似的人物,怎么吃也不胖,也不长个,但是血清气滑,有着勃勃生机。 ——引自中医启蒙系列:《字里藏医》徐文兵  最近在看一本叫《字里藏医》的书,才知道当初回答老师怎样才是健康的减肥方法有些肤浅了,原来健康减肥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肥胖也是有类型的,有的是膏人,有的是肉人,而有的是脂人,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肥胖而制定不同的减肥治疗方案。膏人可以通过调理元气和三焦之气,化膏肓生阴血来减,肉人可以控制饮食,调理脾的功能,采用放血疗法来减。除了稍微节制饮食之外,也应该争取在九点入睡,让后天有意识地集中三焦能量消耗脂肪,我觉得这个应该不错,现在大家生活节奏十分紧张,作息没有规律,饮食也不懂得节制,都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而有的是知道会有不好的结果,却迫于生活而无法避免得“伤害”自己,我自己有时候也没法时刻注意身体,只能做到尽量健康生活,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现在各方面,学业,就业,生活的零零碎碎都让人没有那么多精力了,总之一句话,上工治未病,自己的身体自己注意,自己调节,比任何名医都好。天下无疾:赞,江铃。疾病之阴阳  由于阴阳间存在着相互为用,又相互对立制约的关系,正常状态下,阴阳会处于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中。阴阳的量是相对平衡稳定的,表现在人体上,就是健康。而一旦这个平衡被打乱,疾病就发生了。阴阳失去平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i 阳偏盛。所谓“阳胜则热”。ii 阴偏盛。所谓“阴胜则寒”。iii 阳偏衰。所谓“阳虚生外寒”。iv 阴偏衰。所谓“阴虚生内热”。前面我们讲了“气化”的生理过程。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不断的补充水和火,让阴与阳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中。如果出现了上面四种不平衡的状态,会出现什么问题呢?继续用水火的比喻来讲。如果烧水用的火太大了,水温持续升高,过不多久,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了。在人体内,这种状态就成了发热。患者高热不退,满面通红,大汗淋漓,这就是锅底的火太大了。治疗的方法,就是把这些火取出一些。中医有一种通过苦寒清火从大便出的治法,被形象的称为“釜底抽薪”,讲的就是这样道理。下面的三种情况,我想还是给大家留作思考吧。通过这种形象的思考,对认识中医的基本思想,把握中医的基本精神,都会很有帮助。有朋友问,理解这些阴阳盛衰的道理,有什么用处吗?还记得我们讲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崇尚实用的吧。阴阳的理论,就是因为实用性太强了,才被后世奉作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思想的。我们下来来看一个例子,体会一下阴阳如果出了问题,人体会有怎样的表现。病案2:李某,女,40岁,干部。二个月前发热恶寒,无汗,体温38一39℃,右侧胁下压痛,拒按,在医院住院治疗。曾点滴西药抗炎类药物三个疗程,体温由持续高热转为每日下午二时开始发热,此时体温由37℃开始逐渐上升,到夜间零时可达38℃以上,然后开始逐渐下降,到第二日晨起时,体温基本恢复正常。患者继续用消炎药物与其它药物“热”仍不退,口燥咽干,腹部胀满,右胁下压痛,拒按,舌红少苔,脉细数。这个病案中,患者由于外感引起发热。经过大量西药治疗后,发热温度虽然降低,持续时间虽然缩短,但是发热始终无法治愈。如果用中医的理论来认识西药,那么抗生素类的药物,大多可划分在“苦寒药”一类。这类药的特点,是善于直接把体内过分的阳热清泻掉。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患者,在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药物的情况下,仍发热不退呢?中医有一句话“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如果一个病人,见到大热的表现,我们用正常的寒凉药来治疗,效果却不明显。这时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患者,是不是存在阴虚的问题了,也就是所谓的“无水”。接诊的医生,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再经过对症状的仔细辨识,作出了“阴虚发热”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何诊治疾病,是我们在诊断一章需要重点理解掌握的。今天的重点,是理解阴阳理论对治疗的指导意义。如果没有阴虚生热这样的思想做指引,对热性的疾病一味的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疗,结果就会像出现病案中患者遇到的情形了。正叶:同样是发热,有可能是阳胜导致的,也有可能是阴虚导致的。由于思辨的不同,会得出两种立法,当然会有两种不同的疗效。问诊发寒也应该注意,是由于阴胜引起的,还是由于阳虚引起的。治疗上也会出现两种方法,两种效果。也就是说,虚实的问题,应该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大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后面的治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这样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天下无疾:呵呵。。初期这样理解就很好啊。。二、 中医基础知识中医之五脏1 肝  中医学中肝脏被比喻成将军。这个比喻,就是从我们讲过的肝脏的“木性”发展出来的。我们前两次讲座,都有涉及到肝。这里简单的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通过最基础的解剖观察,古人直观的发现,肝脏是人体内藏血量最多的一个脏器,从而认为肝脏具有“藏血”的功能。古人又把血液比作滋养人体生命的水,而木正是从水中而生。古人于是将肝脏的五行属性归于木,从而将“木喜条达”的特性移嫁到肝上,认为“肝主疏泄”。也就是肝有保持人体内气的运行顺畅、舒展,不出现郁滞的功能。随着脏腑理论的完善,肝主疏泄的功能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成为肝脏最为重要的生理功能。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心情不好,常常会见到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人喜欢的生闷气,把所有的不快憋在心里不讲;另一种人点火就着,遇到些不顺心的小事就暴跳如雷。这两种情况,都与肝的功能失常有关。第一种情况,主要是肝木疏泄的功能太弱了;当体内出现气的郁滞时,肝没有足够的能力,把郁滞消散开。气滞越来越严重,导致了一些病证。中医把这种情况叫做肝气郁。对这样的肝木不及的情况,就需要用柴胡一类疏肝的药物,帮助肝来加强疏泄的功能,把气滞散开。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原因主要是肝木的功能“太过强盛”了。中医把这种病证,叫做肝火旺。需要用龙胆草一类清泻肝火的药物,把肝脏中过于亢盛的阳气清除一些,来维持肝脏自身的阴阳平衡。2 心古人将人体解剖之后,发现心脏与血管连在一起,里面存留有血液。古人把血管称为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于是提出了心脏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接下来,古人又发现,心脏所处的位置,最外面有胸骨、肋骨在保护;近一层后,心脏还受到肺脏的保护;最里面的一层,在心脏的表面还有一层心包。这些结构,把心脏包裹的严严实实,外界的风吹草动根本无法伤害到心脏。这样优厚的待遇,在古代只有君主才有资格来享受。古人于是把心脏比作人体的君主。国家有大事发生,必须先禀告君主,听从君主的安排。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没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是万万不行的。古人把这种身负重任而不惊,日理万机而不乱的能力,称作“神明”。相应的,人体要完成正常的生理过程,保持良好的状态去工作,学习,生活,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心脏来主持大局。所以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讲到这里,必须提一下“脑”的问题。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在人体真正主管“神明”的,也就是主管人的思维意识精神的器官,是脑。这是不争的事实,无疾不想对究竟谁主神明作任何争辩。只想举两个事例,与大家一起来思考。朱砂的颜色是红色,与心火同;中医经常用此药来安神,用于治疗心烦,癫狂等精神性病症。百会是头顶中央的一个重要腧穴。古人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时,经常会用到此穴。这两件事提示我们:古人在进行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心主神明”的理论,是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思路,对临床发挥指导价值的。同时,“心主神明”的理论,并没有对古人的思想产生根本禁锢;发现针灸头部腧穴,可以很好的治疗精神情志疾病后,古人不会因为受到“心主神明”的影响,就将宝贵的经验置弃不用。今天的我们,在学习古代先贤智慧的时候,态度很重要。我们是以古人为师为友,恭谦的来学习;还是与古人为仇为敌,尖刻的吹毛求疵。态度会决定你最终从古人那里得到的东西,是有用的智慧,还是无用的故纸。3 脾中医学所讲的脾,实际上包括西医解剖学中脾脏和胰脏两个脏器。由于二者在位置上与胃紧密相连,古人便联想脾脏的功能,主要是把吃进到胃中的饮食物进行消磨转运,进而演变成为“脾主运化”的基本生理功能。饮食物在体内的运化过程,我们在六腑部分会详细讲到,这里就不做重点分析了。饮食物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气血,为人体提供营养和动力。而消化吸收的功能,需要脾脏来主持。中医学因此将脾称作“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除此之外,脾脏与肝脏相似,也是一个储藏有大量血液的器官。古人把这种现象,与脾为气血化生之源,以及下面要讲到的气血关系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脾主统血”的功能。而这里所谓的脾,实际上更多的是指气而言的。下面我们讲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大家就可以理解了。4 肺肺与气管相连,通于鼻窍。这就决定了肺脏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肺脏通过主持呼吸运动,使人气与天气相通,人与自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主持呼吸运动,肺脏同时主持了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呼气时,气向外,向上;吸气时,气向内,向下。再来看下肺脏的位置和形态,他像一口大钟一样,守护在心脏的周围。古人据此认为,肺脏就像威严的宰相,身居君主两侧,将君主的旨意传达给百官,协助君主对百官进行治理。这位宰相的职能,在中医学中被称作“肺主治节”。肺主治节的功能,与肺主气的功能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都会随着一呼一吸而井然有序的进行。恰似一位德高望重的宰相,运筹帷幄,时时掌控着全国上下的局势。最后,肺脏还有一个功能,叫做“通调水道”。中医治疗疾病时,有一个很有趣的治法,非常形象的表现了肺脏通调水道的功能,叫做“提壶揭盖法”。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每天用到的茶壶,在盖子上都会留出一个小孔。当我们用茶壶倒水时,空气可以从小孔进入,水就会顺畅的流出来了。如果不要这个小孔,而且把壶盖的四周用泥巴糊住。这时再想把水倒出来,就万万不能了。其实在物理学上,道理其实很简单,是由于的大气压的作用而已。但在中医学中,古人却根据这个生活中的现象,把他用到医学的领域,成为一种治疗小便不利的重要方法。肺的形态像一口大钟,不但护卫着心脏,而且护卫着下面所有的脏腑,与茶壶上的盖子何等相似。当肺的功能正常时,人气与天气相通,就像壶盖上留有小孔。肺脏一旦受到病邪侵袭时,肺脏主气的功能受到影响,就像壶盖上的小孔被封死了,就可以出现小便的不畅通。此时我们无论用多少通利小便的药,效果都不会明显。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壶盖揭下来,也就是宣肺的方法,让天气与人气相通,小便就自然会顺畅的流出来了。5 肾“肾虚”这个中医学词汇,在今天几乎成了人所共知的流行语。似乎中国人都多多少少的都需要补补肾,才是对身体最好的呵护。中医学中的肾,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器官呢?前面我们提到过,古人通过对人体的解剖,发现肾脏的位置是五脏中最靠下的;而且肾脏中可以闻到很强的小便气味。古人据此认为:肾脏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功能关系十分密切,从而提出肾脏最基本的生理功能“肾主水”。但今天我们常说的肾虚,往往不是指肾主水的功能出现了问题,更多的是指肾脏更重要的一个生理功能――肾主藏精。这里的“精”,最初主要指的是生殖之精。肾的位置与生殖器比较接近;肾脏的形态与男性睾丸的形态比较相似(睾丸有“外肾”之称);肾脏与腰部相邻,中医有“腰为肾之府”之说,而过度的性生活很容易引起人的腰部酸软无力、疼痛等表现。种种迹象都表明,肾脏与性方面的生理功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伴随古人对“精气”概念的推崇,肾主藏精的范围也日益扩大,肾也渐渐成了人体的“先天之本”,肾中所藏的元阴、元阳,也成为人体一身阴阳的根本。正叶:学习要点:肝脏被比喻成将军,具有“藏血”的功能。“肝主疏泄”。心,君主,主血脉,心主神明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肺,宰相,主气司呼吸,“肺主治节”。“通调水道”。肾主水,藏精,先天之本。  关于肝疏泄的功能是不是这么理解:它是疏泄全身的气,包括脾中的气、心中的气、肾中的气、肺中的气,它与水的疏泄没有什么关系。北京未名:讲到这里,必须提一下“脑”的问题。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在人体真正主管“神明”的,也就是主管人的思维意识精神的器官,是脑。这是不争的事实,无疾不想对究竟谁主神明作任何争辩。--------------------------------------------------------------无疾老师,实际上这个是有争论的,涉及到什么是“神明”,心血循环系统对精神意识的作用等诸多问题。如下摘自我写的文章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642574/  这里的心,不仅仅是指解剖学的心脏,还包括血液循环系统[注5]。那为什么古人认为心藏神呢?一个直观的想法是因为人在情感等意识活动剧烈时,心血的反应比脑大。比如当我们激动时,很容易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跳加快,血管扩张,热血上涌。。。其实我觉得古人知道的远不止此。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脑科学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意识具有部分不依赖于大脑而存在的特征,明确的反对把精神意识等同于神经事件[注 6]。目前有理由认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构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调控人体的机能,也包括情感以及思维。而这其中内分泌系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在的生命科学研究表明除了我们熟知的脑垂体,胰腺,肾等器官分泌激素外,胃肠道也分泌种类繁多的激素,其中有些激素只在胃肠道和脑中大量表达,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我们知道脑和消化系统从事着完全不同的工作,那么为什么在如此不同的器官内分泌相同的肽类激素,原因目前仍是未知的。就连心脏本身也分泌肽类激素-心纳素(如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另一个和ANP同家族的是BNP,B是brain 的意思,该激素是在脑中首次发现的,但在脑中并不分泌,而是在心脏中分泌,为什么在心脏中分泌的激素跑到了脑里,原因不明。这些种类繁多的激素大多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输送到靶器官的。另外心血管系统本身对人情感性格的影响的案例包括换心脏后性格发生显著改变,由心血管系统病变引发的痴呆(心源性痴呆)以及冠心病导致的人格异常等[注7]。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起步,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结论出来,但是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脏器的内分泌激素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包括情绪,情感,思维的影响会产生革命性的变革[注8]。  那么神明是什么?我们如果用西方科学的语言很难讲明白,但是用我们老祖宗的语言却很容易的说清楚。神明,广义的说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也就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现象。人们可以通过肌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色泽、语言气息等表现出来。人的精神饱满,目光明亮,面色红润,语言清晰,气息平顺等,就是得神。相反,精神萎靡,目光呆痴,面色晦暗,反应迟钝就是失神。狭义的神明则是指人的情感,思维活动,这里牵涉到大脑以及神经系统。但是不仅仅神经系统需要血液的供给,而且如我们上面所讨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很可能也是受血液循环系统提供的激素调控的。简要的说,气血充足且平衡是神明的正确表现[注9,10]。  从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史代纳博士提出的运动玩耍对小孩的身体滋养即是对其心灵的滋养,是多么深刻的洞见。实际上这个本来是我们的常识,因为这个观点本来就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之所以我们被蒙蔽是因为文化血脉差不多断了,同时也是由于我们被传统的科学知识以及庸俗唯物主义所蒙骗。  [注5]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亦或心脑共主神明,现在在中医学界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里仅代表我的观点。实际上部分学者认为中医上的心包含了脑的功能。  [注6]参看埃克尔斯《脑的进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注7]“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探讨,徐艳等,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 9(4),53-54。  [注8]关于神经系统如何将心理因素转换为可以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特别是脑和行为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又如何受到免疫系统的影响,涉及到一门比较新的边缘学科-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  参看: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林文娟,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4),511-516。  [注9]引自http://www.cntcm.org/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6847&start=24&show=0&man=,少量修改。  [注10]一种观点认为中医上所讲的气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产生的共振,从这个观点看,气血也是放在一起的。参看王唯工《气的乐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天下无疾:呵呵。。, 科研有科研的搞法。。, 这里主要针对实用层面的东西进行讨论。。学术问题,就不作争辩了吧。。北京未名:这里也有实用的层面呀 ,很多情志方面的疾病中医的治疗不就是靠调理内脏和循环实现的么? 实际上情志类的一些疾病和神经系统关系不大,或者说跟脑关系不大,很可能是内分泌系统的问题。正叶:肺主气司呼吸中的“气”与肝疏泄的气有什么关系?肺“通调水道”比肺司气主呼吸好象要难理解些。西医翻来覆去的讲,还是看不明白哦!北京未名:恐怕没人敢说西医,对人体脏器的研究已经清楚了。 中医亦如是,糟糕的是我们的教材经常以真理的口吻传授知识, 让人误以为某某某已经成定论了, 不能更改了。正叶:我们生活在同样的世界上,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眼里的世界都不一样能?认识、教育、环境等等使然。为什么又非要让大家的想法一致呢?人们想法都一致的世界是恐怖的。楼上同意吗?保留差异,才能使世界更美丽,才能给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权哈天下无疾:呵呵。。其实怪不得教材的。。没有权威性,怎么拿来培养高等人才呢。。教材是与时俱进的,会吸收新鲜的营养进来的。。未明提到的问题,学术界争论很激烈。。建议到专业论坛上,去探讨相应问题,知音会很多的哦。。北京未名:omg本人从来没说过要保持一致。我是针对无疾老师的如下这番话说的。讲到这里,必须提一下“脑”的问题。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在人体真正主管“神明”的,也就是主管人的思维意识精神的器官,是脑。这是不争的事实,无疾不想对究竟谁主神明作任何争辩。首先我不认为这个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愣是这样认为那只能说,是正叶同学要求一致而不是我,庄子在天下篇中早就说过,人是通过通孔看世界的,所以不一致也很正常,只是不一致亦有限度,如果倘若有人要求在通常的意义下,1+1可以等于3,那这种不一致就是要坚决反对的。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