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型营地坐落在比别的探险队的帐篷高出100英尺的地方。这里是开阔的栖息地。我们已在峡谷中苦苦跋涉了数周。现在,在整个攀登过程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画面第一次呈现出了大片的天空而木是地面。大片大片的积云在太阳下流动,将风景笼罩在阴影与光明的交替中。在等待其他队员到来之际,我坐着将双脚垂于万丈深渊之上,或仰望浮云,或俯视海拔22,000英尺的山峰的顶部--1个月前它还耸立在我的头顶。看起来,我终于真正接近世界屋脊了。 然而现在,峰顶还被掩映在回英里之上的层层云雾之中。即使有时速超过100英里的风从山峰的上部掠过,3号营地的空气几乎是纹丝不动的。当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逼近时,由于强烈的太阳辐射,我渐渐感到头晕目眩起来--我希望是酷热使我变得迟钝,而不是什么大脑出血。 高山大脑出血(HACE)虽不及高山肺水肿(HAPE)普遍,但却更致命。HACE是一种令人费解的疾病。当液体从缺氧的脑血管渗出时,HACE即可能发生。它引起大脑的严重肿胀,并可能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作。当颅内压升高时,运动和神经功能都将以惊人的速度在几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衰退,而患者通常没有感到任何变化。接下去就是进入昏迷状态。除非患者被及时送至低海拔处,不然死亡在所难免。 那天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我想到HACE是因为就在两天前,费希尔的一位顾客--来自科罗拉多的私岁的牙医戴尔·克鲁泽在3号营地发作了严重的HACE。作为费希尔的老朋友,克鲁泽是一位健壮且经验丰富的攀登者。4月26日,当他从2号营地爬至3号营地后,他为自己和队友沏了茶,就回到他的帐篷里小想。"我马上就睡着了,"克鲁泽回忆道,"我一共睡了24个小时,直到第H天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2点。当别人最终将我叫醒时,他们立刻明白我的大脑已经不工作了,但我自己却毫无觉察。斯科特告诉我:俄们必须立刻送你下山。"' 克鲁泽费了很大力气才穿好衣服。但他将攀登带弄反了,并将它和风衣续在了一起。他还没有系紧安全扣。幸亏费希尔和尼尔·贝德曼在克鲁泽准备下山前注意到了这些错误。"如果他像那样沿绳索下滑的话,"贝德曼说,"他立刻就会滑脱攀登带滚到悬崖下去。" "我就像喝醉了一样,"克鲁泽回忆说。"我走路跟踉跄跄,完全失去了思考和说话的能力。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我的脑子里有些话要说,但不知如何把它们送到舌头上。所以斯科特和尼尔给我穿好衣服,检查了我的攀登带,然后斯科特将我沿固定绳索送下。"等到克鲁泽返回大本营后,他回忆说:"又过了三四天以后,我才能不跌交地从我的帐篷走到大帐篷。" 当落日的余晖在帕默里峰后消失殆尽,3号营地的气温降低了50多度。当冷空气袭来时,我的头脑变得清醒起来:我对HACE的焦虑至少现在看起来是没有根据的。在海拔24,000英尺处度过了~个痛苦而难眠的夜晚之后,我们下至2号营地。一天以后,即5月1日,我们将继续下至大本营以便为冲击顶峰养精蓄锐。 到此,我们适应气候的训练已全部完成--而令我感到惊喜的是霍尔的攀登计划发挥了效应:在山上停留了3个星期以后,我发现与上面极其稀薄的大气层比起来,大本营的空气显得浓厚而富含氧气。 然而我的身体状况欠佳。我消耗掉了大约20磅的肌肉。它们主要位于肩膀、后背和腿。由于我几乎耗尽了所有储备脂肪,我变得更加畏寒。但我感到最严重的问题是来自胸腔:我几星期前染上的干咳症愈演愈烈,以至于我在3号营地的一次剧烈咳嗽中损伤了胸部软骨。咳嗽持续不退,我觉得每一阵干咳都像有人在敲打我的肋骨。 大本营上的大多数登山者都处于类似的疲惫状态--这就是珠穆朗玛峰生活的~个不争的事实。在5天之内,霍尔和费希尔的队员们将离开大本营前往山顶。为了防止体力的继续下降,我决定在这段时间里好好休息,吞服一些布洛芬药片并强行咽下尽可能多的卡路里。 霍尔一开始就计划在5月10目攀登山顶。"在我4次登上山顶的历史中,"他解释说,"有两次是在5月10日。正像夏尔巴人解释的那样,10对我来说是个'吉利'数字。"但选择这一天还有一个更客观的理由:每年季风到来之前的5月10日左右会出现一年中最理想的天气。 在整个4月里,气流像消防水龙带一样对准了珠穆朗玛峰,不断地向金字塔形的峰顶吹送强飓风。即使在大本营风平浪静地沐浴在阳光下的日子里,也有大股的雪片从峰顶被风吹落。但我们希望从孟加拉湾吹来的季风在5月初能将气流向北推至西藏。如果今年和往年的气候变化相似,在飓风退去和季风风暴到来之前,我们会赶上一个晴朗而平静的大气窗。在这段时间里,攀登峰顶的可能性比较大。 不幸的是,每年的天气变化都反复无常,而每支探险队都将目光瞄准了晴朗的5月。为了避免在峰脊上产生拥塞,霍尔在大本营召集全部探险队的领队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议事会。最后大家达成协议:骑自行车从斯德哥尔摩到达尼泊尔的年轻瑞典人戈兰·克罗普将只身于5月3日做首次攀登峰顶的尝试;来自黑山地区的探险队紧随其后;5月8日或9日,是IMAX探险队。 最后的决定是霍尔的队伍将同费希尔的队伍在5月10日这天共同攀登顶峰。独行的挪威登山者皮特·尼比由于险些在西南面上被一块滚落的岩石砸死已经离开:他在某天早晨悄悄地离开了大本营,返回了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由美国人托德·伯利森和皮特个可萨斯领导的探险队、默尔·道夭商业探险队及另一支英国探险队都像台湾人所答应的那样避开5月10日。然而伊恩·伍德尔却宣称:南非人将在他们认为适宜的任何时刻攀登峰顶,大概在5月10日左右;任何对此持异议的人可以滚蛋。 当通常不温不火的霍尔听说伍德尔拒绝合作时,他勃然大怒起来:"我不想和那群船夫同时出现在山顶,"他吼道。第十一章 攀登的魅力有多大取决于它对人际关系的简化、对友谊的减弱和对合作的增强,以及人与第三者(山脉、挑战)之间的关系对人际关系本身的取代。在具有神秘魅力的探险后面呈现出的坚韧不拔和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是对我们天生的舒适和安逸的解药。它预示着一种对衰老、他人的虚弱、人际间的责任、各种各样的弱点及缓慢而乏味的生活过程的带有青春年少式的拒绝…… 一流攀登者……会被深深打动,甚至会流泪;但只为那些死得其所的殉难者。一种相似的令人震惊的冷峻也曾出现在布尔、约翰·哈林、伯那地、伯宁顿以及哈斯顿的文章中:驾驭一切的冷峻。也许这正是极限攀登的意义所在:用哈斯顿的话说,就是当你到达某一高度时,"如果困难出现,就要战斗到底。如果你训练有素,你将生还;若非如此,大自然将把你收为已有"。 大卫·罗伯特 --摘自《犹豫的时刻》 我们在5月6日凌晨4时30分离开大本营开始了对峰顶的冲击。距我们垂直距离达2英里的珠穆朗玛峰的山顶看起来如此遥不可及,所以我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当天的目的地2号营地上。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冰河上时,我已在海拔20,000英尺处的西谷的半山坡上了。庆幸的是冰布已被甩在身下,我只需在下山的路上最后一次通过它。 我每次通过西谷时都要受到酷热的煎熬,这一次也不例外。我和安迪·哈里斯位于队伍的前列。我不断地往帽子里面塞进积雪,然后在双腿和呼吸允许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向上移动。我希望能在被阳光射线击倒之前赶到营地,但当晨光流逝,阳光火辣辣地照射下来时,我的头开始突突作痛。我的舌头肿起以至于呼吸困难。我感到保持头脑清醒越来越困难了。 我和安迪在上午10时30分步履艰难地走进2号营地。在狂饮了两升"给他力"饮料后,我的体力恢复了。"我们终于踏上前往山顶的路了,这感觉真不错,是不是?"安迪问道。在大部分的攀登过程中,安迪由于受到肠道疾病的影响而状况欠佳,但他最终还是恢复了体力。当今晨霍尔让安迪在队伍前列自由攀登时,这位有着惊人的耐心并经常被指定在队尾帮助水平欠佳的登山者的天才教练感到有些吃惊。作为霍尔队伍中的中级向导,也是淮-一名从未登临珠峰的向导,安迪渴望能在资深的同行面前证实自己的能力。"我想我们最终能战胜这个山峰!"他咧着嘴笑着对我说,仰头注视着峰顶。 在那天较晚的时候,29岁的瑞典独行者戈兰·克罗普经过2号营地赶回大本营。他看上去精疲力竭。在1995年10月16日,他骑着一辆载着240磅装备的自制自行车离开了斯德哥尔摩。他计划从瑞典的海平面到珠穆朗玛峰峰顶做一次不借助夏尔巴人和氧气瓶而只凭个人力量的往返旅程。虽然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但克罗普有赢取胜利的凭据:他曾进行过6次喜玛拉雅攀登,并独自登上过布罗德峰侨欧亚峰和乔戈里峰。 在骑车前往加德满都的8,000英里长的行程中,他被罗马尼亚的小学生抢劫过,还在巴基斯坦遭到过一群人的围攻。在伊朗,一名愤怒的摩托车手在克罗普的头盔上将一支棒球棍击断。尽管如此,克罗普还是在4月初安然无恙地到达了珠峰脚下。他的身后跟着一个电影摄制组。他立刻在山的底部开始了适应气候的远足。紧接着在5月1日星期三,他离开大本营前往峰顶。克罗普在星期四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到达了位于南山口海拔 26,000英尺处的营地,然后在子夜刚过的第二天早晨前往峰顶。大本营的每个人都整日守在无线电旁,焦急地等待着有关他的进程的消息。海伦·威尔顿在我们的主帐篷上悬挂了一条大幅标语,上面写道:"前进,戈兰,前进!" 数月来,山顶上第一次风平浪静,但山上的积雪仍很厚重。虽然进程十分缓慢,但克罗普仍在雪堆中间一往无前地攀登着。星期四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2点钟,他已到达南峰顶下面的海拔28,700英尺处。虽然此时他距峰顶只有不到60分钟的路途,但他还是决定返回,因为他认为再继续攀登会使他无法安全下山。 "在离峰顶这么近的地方打退堂鼓……"5月6日,当克罗普在下山路上拖着沉重的步伐经过2号营地时,霍尔摇着头若有所思。"这表现出戈兰具有非凡的判断力。这真令我难忘,实际上比他继续攀登并最终到达山顶更令人难忘。"在过去的~个月里,罗市曾反复向我们强调在攀登顶峰那天无论如何接近山顶也要在预定时间返回的重要性--就我们而言大概在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1点,或最晚不超过两点。"如果有足够的决心,任何傻瓜都能爬上这座山峰,"霍尔说道,"但关键是要活着返回。" 霍尔随和的脸上浮现着对成功的渴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将尽可能多的顾客送至峰顶。为了确保成功,霍尔对一切细节都做了精心安排:夏尔巴人的健康状况、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运转情况以及顾客们的登山铁钉的锋利程度。霍尔热爱向导事业,但来自以埃德蒙德·希拉里先生为首的~些攀登界权威人士对向导工作的艰辛的不理解和对向导们理应获得的尊重的否定深深地刺痛了霍尔。霍尔将5月7日星期二定为休息日。我们很晚才起床,坐在2号营地的四周窃窃私语着有关冲击山顶的种种紧张预测。我摆弄了~会儿登山铁钉和其它一些装备,然后试着拿起一本平装书《卡尔·汉森》。但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将要到来的攀登上,以至于我的目光机械地在同一行文字上扫来扫去。 我最终丢下了书。道格正为肯特小学的学生们要求为 他们带一些山顶的旗子的照片而拍照。我向他询问了在山 顶附近可能遇到的困难。道格对去年的情景记得一清二 楚。"当我们到达山顶时,"他紧锁着眉头说,"我保证你会 精疲力竭的。"虽然道格喉咙上的伤口仍未痊愈而且体力有 些不支,但他仍固执地坚持要参加攀登顶峰。如他自己所 说:"我已为这座山峰付出太多,我欲罢不能了,我要为它付 出我的所有。" 那天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将近傍晚时分,费希尔反常地紧咬牙关,慢悠 悠地从我们的帐篷前经过,向他的营地走去。他通常总是 保持大无畏的乐观情绪;他最喜欢说的话之一是:"如果你 摇尾乞怜,你就登不上山顶。只要我们在这儿,我们就该保 持最佳状态。"然而此时此刻,斯科特没有表现出一丝最佳 状态的迹象;相反,他看上去焦虑且非常疲惫。 因为费希尔鼓励他的顾客在适应气候阶段可以独立地 在山上往来,所以当几名顾客遇到麻烦而不得不被护送下 来的时候,费希尔在大本营和大本营以上的营地之间做了 几次计划外的匆忙之旅。他为了救助蒂姆·马德森、皮特· 舍恩宁和戴尔·克鲁泽已进行了几次额外的攀登。现在,就 在这个休息日里,费希尔又不得不在他的好朋友克鲁泽复 发HACE时匆忙地在2号营地和大本营之间进行了一次往 返旅程。 费希尔在前一天中午,也就在安迪和我先手费希尔的 顾客从大本营开始攀登以后,到达了2号营地。他曾指示 向导阿那托列·布克瑞夫带上装备紧随队伍并关照好每个 人。但布克瑞夫无视费希尔的指示:他非但没有随队伍一 同攀登,而且还睡了一个小时的懒觉,洗了澡,然后在最后 一名顾客离开后5个小时才出发。因此,当克鲁泽在海拔 20,000英尺处头痛欲裂时,布克瑞夫并不在附近。这使得 费希尔和贝德曼在听到经过西谷的攀登者捎来的有关克鲁 泽的消息后,就不得不急急忙忙地从2号营地赶下山去。 就在费希尔见到克鲁泽并开始困难重重地将他向大本 营护送的时候,他们在冰布的顶部遇到了正独自攀登的布 克瑞夫。费希尔对布克瑞夫的失职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是的,"克鲁泽回忆说,"斯科特狠狠地责骂了阿那托列。 他想弄明白为什么他在别人后面这么远--为什么他不和 队伍一起攀登。" 据克鲁泽和费希尔的其他队员介绍,费希尔和布克瑞 夫之间的紧张关系贯穿了整个攀登过程中。费希尔付给市 克瑞夫2.5万美元,然而布克瑞夭的表现没能达到费希尔 所期望的标准。"阿那托列是个强壮的技巧型攀登者,"克 鲁泽解释说,"但他的社交能力很差。他不关心别人。他不 是集体中的一员。我早就对斯科特说过,我不想和阿那托 列一起在高山上攀登,因为我怀疑如果遇到困难,我是否能 指望他。" 矛盾源于布克瑞夫与费希尔对责任感的截然不同的诠 释。俄罗斯人布克瑞夫认同不愿同情弱者而崇尚坚强、自 傲和辛苦劳作的攀登文化。在东欧,向导们被训练去拖行 李、固定绳索和探索路线,这其实更像是夏尔巴人所做的 事,而不是管理者的责任。身材高大、有着金色头发和斯拉 夫人英俊五官的布克瑞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山攀登者之一。 他具有20年攀登喜玛拉雅的经历,并两次在不带氧气 装备的情况下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在辉煌的攀登事业 中,布克瑞夫对攀登形成了一系列强硬的、非正统的观念。 他曾直言不讳地认为,向导对顾客的放纵是错误的。"如果 没有向导的巨大帮助,顾客就无法攀登珠峰,"布克瑞夫对 我说,"那么这位顾客就不该出现在珠峰上,否则将后患无 穷。" 布克瑞夫对西方传统观念所认同的向导角色的拒绝亦 或是不胜任激怒了费希尔。这也迫使费希尔和贝德曼不得 不分担更多的照顾队伍的责任。到了5月份的第一个星 期,这种做法已给费希尔的身体带来了明显的损伤。5月6 日晚上,费希尔将病中的克鲁泽送至大本营后先后与西雅 图的合作伙伴卡伦·迪金森和他的特约记者简怖罗米特通 了卫星电话。他狠狠地谴责了布克瑞夫的玩忽职守。这两 位女人都没有料到这竟是她们与费希尔之间的最后一次谈 话。 5月8日,费希尔和霍尔的队伍都离开了2号营地,在 "霍泽之脸"上开始了漫长的沿绳索攀登。就在距西谷底部 2,000英尺的空中,及3号营地下面不远处,一块电视机大 小的岩石从悬崖上滚落下来,砸到了安迪·哈里斯的胸口。 这一击使安迪·哈里斯双脚踩空,在固定绳索上屏住呼吸地 悬挂了足有几分钟。如果不是他用鸠玛尔登山器将身体与 绳索固定住了,他早就滚下山崖而一命呜呼了。 到达营地后,安迪煤唤不休地表示他没有受伤。"我在 早晨可能有些僵硬,"他坚持说,"但我想那该死的东西只是 擦破了我的皮。"就在岩石滚落前,安迪正埋头向前移动;而 在石头落下的一刹那,他正好仰头向上望,所以岩石不偏不 斜地擦过他的下颌落到了胸口上。这块石头离他的头盖骨 已相当近了。"如果那块石头砸到了我的头上……"安迪卸下背包时带着痛苦的表情说道,但他只说了半句话。 因为3号营地是整个山上惟-~个不与夏尔巴人共享 的营地(狭窄的突出平台无法容下足够的帐篷),这意味着 我们在这里必须自己做饭,也就是要融化惊人数量的冰雪 做饮用水。呼吸困难造成的严重脱水使每人每天要消耗1 加仑多的水,因此我们需要搞到12加仑的水以满足8名顾 客和3名向导的饮水。 作为5月8日第~个到达营地的人,我担起了砸冰块 的任务。在3个小时内,当我的队友们躺在睡袋里时,我仍 留在户外用雪斧奥砍着冰坡,用冰块填满塑料桶并将冰送 到帐篷里融化。在海拔24,OOO英尺的地方,这是个令人精 疲力竭的工作。每次当我的队友喊道:"晦,乔恩!你还在 那儿吗?我们需要更多的冰!"我就感到夏尔巴人为我们做 了很多,而我们对此的感激之情太少太少了。 那天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晚些时候,当太阳向起伏的地平线慢慢移去 时,气温骤降。除了由于自愿要求"打扫卫生"而最后出发 的洛·卡西希克、福兰克·菲施贝克和罗布以外,其他的人都 已进入营地。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4时30分,向导麦克·格鲁姆的对讲机 里传来罗布的呼llq:洛和福兰克还在营地下面100米的地 方缓慢移动;麦克能否下来援助他们?麦克匆忙装上登山 铁钉,毫无怨言地消失在了固定绳索的下面。 当麦克再次出现时,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洛是如此 疲劳,以至于让罗布背着他的旅行袋。他摇摇摆摆地走进 营地,看起来脸色苍白而心烦意乱。他痛苦地呻吟道:"我 完了。我完了。我快要断气了。"几分钟后,福兰克便疲惫 地出现了,虽然他拒绝将背包交给麦克。看到这两位近来 攀登状况相当不错的人变成如此模样实在令人震惊。 福兰克的衰退状态对我的打击尤大:我一直认为如果我们队伍 中能有任何人爬上峰顶,这当中必有曾3次上到过极高的 山峰而且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福兰克。 当黑暗吞噬了营地,向导给每人发了氧气瓶、调节器和 氧气罩:在剩下的攀登过程中,我们将呼吸这种压缩气体。 自1921年英国人首次带氧气装备前往珠穆朗玛峰起, 依靠氧气瓶攀登的做法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夏尔巴人 敏锐地称笨重的氧气瓶为"英国空气"。)最初,对瓶装氧气 最激烈的批评者是乔治·利·马洛里。他认为使用氧气瓶 "违反体育的精神,因此也是违背英国精神的"。但不久,事 实就证明在海拔25,000英尺以上的死亡地带,没有氧气的 支持,人体易受HAPE、HACE、体温降低、冻疮和其它一系列 致命危险的袭击。当马洛里在1924年第3次前往珠穆朗 玛峰时,他开始坚信没有氧气的支持无法到达山顶。他放 弃了原来的主张,开始使用氧气。 减压舱里的试验证明,将人体从海平面猛然拉至到氧 气含量只有三分之一的珠穆朗玛峰山顶时,人体会在几分 钟内失去知觉并很快死亡。但一些富有理想主义精神的攀 登者坚持认为,具有卓越身体素质的天才运动员在经历了 一段较长的适应气候期以后可以在不使用氧气瓶的状态下 登上山顶。纯粹主义者将这一观点上升到逻辑的极限高 度,他们认为使用氧气无异于欺骗。 早在70年代,登山家莱因霍尔德·梅斯内作为无氧气 攀登的倡导者宣称他将用"公正之手段"攀登珠峰,否则就 木进行攀登。在那之后不久,他和他的老搭档澳大利亚人 皮特·哈布勒以对诺言的实现震惊了世界登山界:在1978 年5月8日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1点,他们经南山口和南山脊,在无氧气支 持状态下登上峰顶。这一事件被一些登山者认为是第一次 真正意义上的征服珠峰。 然而梅斯内和哈布勒的历史伟绩并没有赢得各界人士 的赞美,特别是夏尔巴人的首肯。大多数夏尔巴人拒绝相 信西方人能胜任如此壮举,因为这对最强壮的夏尔巴人来 说也是高不可及的。很多人怀疑梅斯内和哈布勒借助了藏 于衣服内的小型氧气罐。丹增和其他一些著名的夏尔巴人 还签署了一份要求尼泊尔政府对这次攀登的真伪进行官方 调查的请愿书。 但事实证明无氧攀登是不可反驳的事实。两年以后, 梅斯内堵住了所有怀疑者的嘴。这一次他在无氧状态下从 中国西藏一侧登上珠峰,没有借助夏尔巴人或其他任何人 的帮助。当他在浓云和飞雪中于198O年8月20日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3 点到达山顶的时候,"我处于极大的痛苦中;我在一生当中 从没这样疲惫过。"在他记录这次攀登的随明的地平线卜 书里,他描述了在最后几米中挣扎着爬上峰顶的情景: 当我休息时,除呼吸时喉咙发出的声音外,我感到生命 已不复存在。没有失望,没有幸福,没有焦虑。我还没有失 去对感情的控制,事实上感情已不复存在了。我只拥有意 志。在每挪动几米后,意志便在无止境的疲惫中消逝了。 然后我的思维一片空白。我让自己倒下,躺在那里。在一 段不确定的时间里,我踌躇不定。然后我再向前挪动几步。 当梅斯内回到文明社会以后,他的登顶被认为是有史 以来最伟大的攀登壮举。 就在梅斯内和哈布勒证明了无氧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可 能性之后,一群雄心勃勃的攀登者也认为应该在无氧状态 下攀登珠峰。因此,如果有人要脐身喜玛拉雅精英之列,不 带氧气瓶攀登是必修内容之一。至1996年,已有60名男 人在无氧状态下到达过顶峰--其中5人未能生还。 虽然我们当中有人野心勃勃,但霍尔队伍里无人考虑 不带氧气攀登。即使是3年前曾无氧攀登珠峰的麦克·格 鲁姆也向我解释说,这一次他将使用氧气,因为他是向导。 他凭经验知道在不用氧气瓶的状态下,他的身心都将受到 极大损害,以至于无法完成向导的使命。像许多熟练的珠 穆朗玛峰向导一样,格鲁姆认为虽然无氧攀登是可行的,而 且从美学角度上讲也更令人神往,但作为向导进行无氧攀 登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 霍尔使用的最新型的氧气装备包括类似战斗机驾驶员 所佩戴的硬塑料氧气罩及通过橡皮软管和调节器与之相连 的钢制氧气瓶。(体积和重量都小于水中呼吸罐,每一支氧 气罐在装满氧气时重6.6磅。)我们以前在3号营地从未借 助过氧气瓶入睡,而现在,在我们即将开始向顶峰冲刺之 际,罗布劝我们晚上睡觉时通过氧气瓶呼吸。"在你处于这 个高度和更高的高度时,"他提醒我们:"你的大脑和身体都 在受到损害。"脑细胞在死亡。我们的血液变得十分危险地 稠起来。视网膜中的毛细血管在出血。即使当我们休息 时,心脏也在剧烈地跳动。罗布保证说:"瓶装氧气可以令 衰退缓慢,并有助睡眠。" 我听从罗布的教诲,但我潜在的幽闭恐怖症开始作祟。 当我在鼻子和嘴上夹紧氧气罩时,我不断地想象这会令我 窒息。所以当我这样度过了恐怖的~个小时之后,我取下 氧气罩,在无氧状态下辗转反侧地度过了剩下的夜晚。我 每隔20分钟就要看一次表,以确定是否到了出发的时间。 在我们营地下方100英尺的地方是同样在风雪飘摇之 中的其它探险队的帐篷--包括斯科特·费希尔的队伍、南 非人的队伍和台湾人的队伍。5月9日星期四凌晨,当我 蹬上靴子准备向4号营地攀登时,来自台北的36岁的炼钢 工人陈玉男在他的平底登山靴里排泄起来--这是判断力 严重衰退的表现。 当他蹲在冰面上时,他失去了重心,沿着"霍泽之脸"跌 落下去。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滚落了70英尺后,他大头 朝下地栽入了一条裂缝而停止了下坠。目睹了这一过程的 夏尔巴人急忙送下一条绳子,很快将他拉出裂缝,并将他护 送回帐篷。虽然只受了点轻伤,但陈玉男却遭到了严重的 惊吓。当时,霍尔队伍里的人,包括我在内,都对已经发生 的灾难毫不知晓。 稍后,"马卡鲁"和其他台湾人仍出发前往南山口,而让 陈玉男独自留在帐篷里恢复体力。虽然"马卡鲁"曾向罗布 和斯科特保证他不会在5月10目攀登峰顶,但他现在显然 改变了主意,打算和我们在同一天登上山顶。 那天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一名叫作江布的夏尔巴人在将行李送至南 山口返回2号营地的途中在3号营地稍作停留以观察陈的 情况。他发现台湾登山者的病情大大加重了:他神志不清 且浑身剧痛。江市决定立即将陈送下山去。他召集了另两 名夏尔巴人,然后开始沿"霍泽之脸"送陈下山。在距冰坡 底部300英尺的地方,陈突然一翻身失去了知觉。稍后,位 于2号营地的大卫·布里歇尔斯的无线电唁喀作响起来:江 市用充满恐慌的声音报告说陈已停止了呼吸。 布里歇尔斯和他的队友埃德·维斯特斯匆忙向山上赶 去,试图挽救陈的生命。但当他们在础分钟后到达陈的身 边时,他们没能发现任何复苏的迹象。当晚,在"马卡鲁"到 达南山口后,布里歇尔斯通过无线电向他呼叫,布里歇尔斯 告诉台湾人的领队,"陈已经死了。""好吧,""马卡鲁"回答 说。"谢谢你的消息。"然后他向他的队伍表明陈的死丝毫 不会影响他们在子夜前往峰顶的计划。布里歇尔斯哑然失 色了。"我刚刚替他为朋友合上眼睛,"他怒不可遏地说。 "我刚刚把陈的尸体拖下来,而马卡鲁所说的竟只有'好 吧'。我真不明白。我想这可能是文化背景的差异。也许 他认为纪念陈的最好方法就是继续向峰顶攀登。" 在过去的6周中,发生了若干起严重事故:丹增在我们 尚未到达大本营前坠入裂缝;托切发作IIAfyl;,和随后身体 状况的衰退;默尔·道夫队伍里一名叫作金格·富伦的年轻 英国登山者在冰布顶部发作严重的心脏病;道夫队伍里的 丹麦人金·塞吉伯格在冰布上被倒塌的冰塔击碎了几根肋 骨。然而直到那时,还没有任何人死亡。 当消息从一间帐篷传到另一间帐篷时,陈的死笼罩在 山峰之上。然而对名登山者将在短短几小时之内奔赴顶 峰,忧郁的气氛很快被迫在眉睫的紧张登顶心理所驱散了。 我们大多数人已被对顶峰的狂热包裹得太紧以至于无法对 我们当中一员的死亡进行彻底的反思了。以后有充足的时 间进行反思,在我们都登临了峰顶之后返回时,我们这样认为。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我向下望去。下山的路令人毫无兴趣…··动了到达这 里,我们已付出太多的劳动、太多的不眠之夜和梦境。我们不 可能在下周末返回做再一次的尝试。如果我们现在下山,我 们的未来将被一个问题困扰着:那上面是怎样的呢? 托马斯·霍恩宾 --摘自《珠穆朗玛峰:西脊》 5月9日,星期四早晨,在3号营地经历了不眠之夜 后,我仍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浑身软弱无力。我慢慢穿 上衣服,融化了雪水,然后走出帐篷。等我背上背包、装上 登山铁钉后,队里的大多数队员已攀上绳索向4号营地进 发了。令人惊讶的是,洛·卡西希克和福兰克·菲施贝克也 在其中,考虑到他俩头天晚上到达营地时的狼狈相,我原想 他们肯定会放弃。"不错,坚持,伙计"我向他们大声喊道。 当我急速赶到队友中时,我低头看见另一支约有50人 的探险队已攀着绳索跟上来了。领队的马上就赶上我了。 因为不想陷于交通雍塞中(那将会延长暴露在滚石袭 击之下的时间),我于是加快脚步,向队伍的前列攀去。由 于只有一根绳索妮蜒伸展在"霍泽之脸"之上,想超过缓慢 的攀登者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每当我脱离绳索从别人身边移过时,安迪被坠石砸中 的情景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在此处,即使是一小块坠 落的物体在我悬于绳索之上时击中我,就足以将我送入谷 底。此外,超越其他登山者不仅使人大伤脑筋,而且令人筋 疲力尽。我像一辆极力要超过其它车辆但动力不足的汽 车,在令人难以忍受的长时间内一直将加速器猛踩到最大 以便绕过所有的人。我的呼吸变得非常困难。我甚至担心 自己会在氧气罩内呕吐起来。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带着氧气瓶攀登。我用了一段时间 才渐渐习惯。虽然在海拔24,000英尺的高度使用氧气的 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我还是难于立刻就认识到这一点。 当我在超过了3位登山者后试图喘口气时,氧气罩竟然令 我感到窒息。我从脸上扯下它,而实际上,没有了它,呼吸 更困难了。 当我越过以黄夹石和易碎的褐色石灰石而著称的黄色 地带时,我已经克服了重重困难,行进到了队伍的前面,并 且能够以一种更惬意的步速前进了。我缓慢而沉稳地从左 侧穿越了"霍泽之脸"的顶部,然后攀登到被称作日内瓦山 嘴的黑色片岩的前端。我终于掌握了使用氧气装置呼吸的 要领,并已经前行了1个多小时,赶到了离我最近的伙伴的 前面。在珠穆朗玛峰1人独处是件难得的事,而我则有幸 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得到了这片刻的享受。 到达海拔25,900英尺处,我在山嘴的顶部停了下来, 喝了些水,然后欣赏起四周的风景:稀薄的空气清晰透明, 鲜亮无比,使人觉得遥远的山峰也近得伸手可及。珠穆朗 玛峰的锥形峰顶隐隐呈现在飘浮的云雾中。透过照相机的 远焦镜头,我眯缝着眼抬头观看东南山脊。我惊奇地发现 4个蚂蚁般大的人影在悄无声息地向南峰顶移动。我推断 他们一定是黑山人的探险队员。如果他们登山成功,他们 将是今年首批到达顶峰的攀登者。这也意味着,我们一直 听说的有关难以对付的深雪的传言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如 果他们到达了顶峰,也许我们也有条件到达了。但是现在, 从山脊上吹起的鹅毛般的大雪是一种不祥之兆,而黑山人 却正在顶风冒雪地奋勇前进。 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1点,我到达了南山口--我们向峰顶进攻的基 地。这里是一块在海拔26,000英尺处伸展开来的坚冰和 巨砾的高原。它绵延在此起彼伏的霍泽和珠穆朗玛峰之间 的广阔的凹口地带,略成直角状,大约有4个足球场长、2 个足球场宽。山口的东边向江顺冰面以下下降了7,000英 尺进入了中国西藏,另一边下降4,000英尺进入了西谷。 从峡谷边向后,在山口的最西边,4号营地的帐篷蹲踞在由 多个废弃的氧气罐围绕的一小块不毛之地上。如果在这个 星球上还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苍凉、更不适合人居住的话, 我真希望永远不要看到它。 当气流遇到珠穆朗玛峰断层壁而被挤压通过南山口的 V形地带时,风加速到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山口的风实 际上比撕扯峰顶的风更猛烈。这并不奇怪。在早春,经久 不息的飓风吹过山口,这正好说明为什么当邻近斜坡被积 雪覆盖时,这地方却依然是岩石和冰块裸露的原因。这里 一切没有结冰的东西都被吹落到西藏一侧了。 当我走进4号营地时,6位夏尔巴人正在时速为50节 的暴风雪中奋力搭起帐篷。为了帮助他们,我把帐篷固定 在一些被丢弃的氧气罐下,而将这些氧气罐楔入我所不能 搬动的岩石下面。后来,我躲进帐篷等待我的队友,并暖和 我那快冻僵的手。 午后,天气更恶劣了。江布--费希尔的夏尔巴人队 长,表示可承担80磅的重量前进,其中约30磅物件是卫星 电话及其配套的计算机部件:桑迪·皮特曼准备从海拔26, 000英尺处向因特网传送跟踪报道。我的最后一名队友在 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4时30分到达,而费希尔队伍的最后到达者则更晚。 这时,猛烈的暴风雪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天黑时,那些 黑山人返回山口报告说,顶峰仍然上不去,他们已经返回到 希拉里台阶的下边。 对于计划在5小时内出发的我们,恶劣的天气和黑山 人的失败没有给我们带来好兆头。大家一到达山口就钻进 自己的尼龙睡袋里休息起来,风拍打帐篷的好似机关枪的 哒哒声和对未来的忧虑使大多数人毫无睡意。 我和斯徒尔特·哈钦森--年青的加拿大心脏病学家, 被安排在一个帐篷里。罗布、福兰克、麦克·格鲁姆、约翰· 塔斯基和南比在另一个帐篷。洛、贝克·韦瑟斯、安迪·哈里 斯和道格·汉森在第3个帐篷。当洛和他的伙伴们正在掩 体内瞌睡时,一个陌生的喊声从大风中传来:"快让他进来, 否则他会死在外面的!"洛拉开帐篷门的拉链,顷刻,一个留 着络腮胡子的男人瘫软在地上,他是布鲁斯·赫罗德--37 岁的和蔼可亲的南非队副领队,也是该队中惟一持有登山 运动证书的队员。 "布鲁斯的情况很糟,"洛回忆道,"他失控地哆嗦着,神 志不清,基本上不能自理。他体温非常低,几乎不能讲话。 显然,他的队友们正在山口的什么地方或正在来山口的途 中,但他不知他们在什么地方,也不知怎样能找到他自己的 帐篷。我们让他喝了些水,尽量使他暖和起来。" 道格的情况也不好,"道格的气色不好,"贝克回忆说, "他抱怨已经有几天没有睡觉和吃东西了。但他决意到时 用皮带束住装备攀登,这令我担忧,因为我非常了解他,那 就是他曾经到达了顶峰下300英尺的高度后又不得不返 回。他为这个问题整整苦恼了一年。我的意思是说,这苦 恼每天都在折磨着他。很显然,他不愿又一次被拒绝。他 坚持向顶峰挺进,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 那晚有50多人在山口宿营。在并排搭起的帐篷里,人 们身体靠在一起,然而一种奇特的孤独感像幽灵般盘旋在 空中。狂风的轰鸣声使帐篷间的通话成为不可能的事。在 这块被上帝遗弃的地方,我感到在感情上、精神上和物质上 都与周围的队友们隔绝开了。这是我以前在任何探险队里 从来没经历过的。我很悲哀地意识到:我们仅仅在名义上 是一支队伍。虽然我们几小时后将会作为团体离开营地, 但登山时我们将作为个体去行动。没有绳索把我们连结起 来,也没有忠诚感把我们维系在一起。每个人都将为他或 她自己而行事。我也不例外:比如,我真诚地希望道格登上 顶峰,但如果他中途返回,我也要尽全力继续前行。 从另一角度讲,这种意识令人沮丧。但由于我对天气 情况的专注,因而没有对此做更近一步的思考。如果风势 不减弱,登临顶峰便毫无可能。在上一周,霍尔的夏尔巴人 已经在山口储存起重363磅的55瓶氧气。这虽然听起来 不少,但只够满足3个向导、8名队员和4个夏尔巴人使 用。计量器的指针飞快地旋转:甚至我们躺在帐篷里时也 在消耗宝贵的氧气。如果必要的话,我们可以摘掉氧气罩, 在这儿呆上24小时:可这样做之后,我们则必须面临要么 上天堂、要么下地狱的选择了。 说来也怪,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7时30分,大风突然停止了。赫罗德 爬出了洛的帐篷,踉踉跄跄地去寻找队友们了。当时气温 已降到零度以下,但几乎没有风:登临顶峰的绝好条件。霍 尔有着超常的直觉:看来他已经将我们的时间规划好了。 "斯徒尔特,"他在隔壁的帐篷里喊道:"看来我们要继续干 了,小伙子们。准备好,活动活动,11点半出发。" 我呷了口茶,准备好用具。没有人多说什么。为了这 一刻的到来,我们已经饱受折磨。像道格一样,我自两天前 离开2号营地以来,几乎没吃什么,也没有睡觉。每次一咳 嗽,撕裂胸骨的疼痛像有人拿小刀戳我的肋骨,痛得我直流 泪。但是要突破顶峰,我知道,除了不顾病痛坚持攀登外, 别无选择。 午夜前25分钟,我系好氧气罩,打开帽灯,开始在黑暗 中攀登。霍尔的队伍共有15人:3名向导,8位队员,4个 夏尔巴人。其中包括汪多吉和吉里、阿旺诺布和卡米。霍 尔指示另外两个夏尔巴人阿里塔和楚墩留在帐篷里待命, 以备救援之用。 "疯狂山峰"登山队包括:费希尔、贝德曼和布克瑞夫3 名向导;6名夏尔巴人和6名队员夏洛特·福克斯、蒂姆·马 德森、克利夫·舍恩宁、桑迪·皮特曼,莱宁·甘默尔盖德和马 丁·亚当斯。他们在我们出发后半小时也离开了南山口。 江布原打算只派5名夏尔巴人随队攀登顶峰,留下两名夏 尔巴人在南山口待命。 但是,他说:"斯科特心血来潮,告诉我的夏尔巴人说 '你们都可以上顶峰'。"最后,江布背着费希尔命令一位夏 尔巴人,即他的表弟"大"潘巴留在了营地。"潘巴对我发怒 了,"江布说,"但我告诉他,'你必须留下,否则我再不会给 你安排工作。'这样他就留在了4号营地。" 在费希尔离开营地之后,"马卡鲁"和两个夏尔巴人也 上路了--这公然违背了他自己的承诺,即台湾人不在我 们攀登峰顶的同一天攀登。南非人原打算也向山顶进发, 但从3号营地到南山口的攀登已使他们精疲力尽。他们现' 在甚至钻不出帐篷了。那天夜里,共有33名队员启程向山 顶进发。我们是作为3支独立的探险队离开南山口的,但 我们的命运已经开始交错在一起了,而且,随着每一米的推 进,我们的命运将被捆绑得越来越紧。 夜晚有一种凄凉的、梦幻般的美。密密麻麻的星星被 涂抹在冷酷的夜空里。一轮凸月从海拔27,824英尺高的 马卡卢峰的山肩上升起。月光沐浴着我靴下这块闪着冥光 的斜坡,因而无需帽灯的照亮。在遥远的东南方,巨大的雪 暴云在飘流,橙蓝色的闪电照亮了天空。 离开山口3个小时后,福兰克就预感到某种不祥之兆。 他离开队伍,转身返回了帐篷。他的第4次攀登珠峰的尝 试就这样结束了。 这之后不久,道格也走出了队伍。"当时他在我前面一 点。"洛回忆道,"突然他出了列,就站在那儿。当我走到他 旁边时,他告诉我他很冷,感觉不舒服。接着便朝下走。"那 时,罗布正在后面扫尾。他追上了道格,和他进行了一会儿 简短的对话。没人从旁边听到对话的内容,因此也无人知 晓他们说了些什么。但最后的结果是,道格归队继续前进。 离开营地的前一天,罗布集合全队人员坐在进餐的帐 篷里听他讲话。他讲到了在攀登顶峰时听从他的命令的重 要性:"在那里我将不会容忍各行其事,"他直截了当地盯着 我,"我的话将是绝对的法律。如果你们对我的某个决定有 意见,我乐意以后与你们商量。但在山上时是绝对不行 的。" 这种潜在冲突的主要根源是罗布有可能在到达顶峰前 让我们返回。但他还有一个特别担心的问题:在适应气候 的后期,他给了我们少许自由行事的权力,比如我们可以按 自己的步速前进。霍尔有时允许我在队伍前面二三个小时 的地方。然而他现在强调,在登山的上半天内,大家必须保 持较近的距离。"直到我们都到达了东南脊的顶部,"指的 是在海拔27,600英尺处的一个被称为"平台"的呷角处, "大家必须保持100英尺的间距,这是十分重要的。天黑也 要继续爬。我要求向导们能与你们保持较近的距离。" 在5月10日黎明前几个小时的攀登中,我们这些步速 较快的队员被迫数次停下来,在刺骨的严寒中等待最慢的 队员赶上来。有一次,我和麦克·格鲁姆、汪多吉在一块冰 雪覆盖的岩石上坐了45分钟,等待其他队员到来。我们冻 得直哆嚷。大家拍手跺足以防冻伤。但是,对时间的浪费 甚至比严寒对我们的打击更令人难以忍受。 凌晨3时45分,麦克说我们在前面的走得太远,需要 停下来再等一等。我将身体抵在一块页岩上,尽量躲避从 西边吹过来的寒风。我向下面的险坡望去,试图识别出那 些在月光下正向我们缓慢移动的登山者们。等他们走近了 一段,我已看出费希尔的一些队员已经赶上了我们。霍尔 的队伍、疯狂山峰队及台湾人现已混杂成一支长长的、断断 续续的队伍。后来,一件奇怪的事引起了我的注意。 下面65英尺处,一个身着黄色羽绒服的高个儿被一个 身材小得多的夏尔巴人用一根3英尺长的细绳拉着走。那 夏尔巴人没带面罩,正大口喘着气。他正在拖着他的伙伴 上斜坡,就像马在拉犁。当这古怪的一对从别人身边走过 时,大家都被逗乐了。这种被称为"短绳"的援助弱者和伤 病者的方法看来对双方都是危险和极不舒适的。一会儿, 我认出来了,那夏尔巴人是费希尔队的爱炫耀的夏尔巴领 队洛桑江布,穿黄衣的登山者是桑迪·皮特曼。 向导尼尔·贝德曼也注意到了江布拖着皮特曼的情形。 他回忆说:"当我从下面走上来时,江布正弓身倾在斜坡上, 像一个三角架依附在岩石上,用一根绷紧的系绳支撑着桑 迪,看起来既笨拙,又危险。我是不会效法的。" 大约在凌晨4时15分麦克向我们发出前进的号令。 我和汪多吉开始以最快的速度攀登以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 来。当第一抹黎明的曙光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发亮时,我们 一直攀登的岩石台阶变成了由散雪形成的明朗的冲沟。我 和汪多吉轮流用大冰斧劈路。5时30分,正当太阳冉冉升 上天空时,我们到达了东南山脊的顶峰。此时,世界上5大 高峰中的3座在柔和的曙光的映衬下显现出峻峭的轮廓。 我的测高器上显示出27,600英尺。 霍尔早已使我明白,我必须等全队人员都在这平台状 的栖息地聚集时才能继续攀登。因此,我坐在背包上等待 着。当罗布和贝克终于出现在大家身后时,我已等了90多 分钟了。在我等待时,费希尔队和台湾队都赶了上来,并从 我身边超了过去。由于等了太长的时间,我感到很丧气。 落到别人后边也使我很气恼。但我明白霍尔的基础理论, 因而只有忍气吞声了。 在我34年的攀登生涯中,我认识到登山运动的魅力在 于它对自立、决断和应变以及责任感的强调。但我发现,当 作为顾客参加攀登时,我已被迫放弃所有这一切,甚至更 多。出于安全的考虑,一位负责任的向导总要循规蹈矩 --他或她根本无法容忍让每位顾客独立做出重要决定。 部分队员的被动性就是这样在登山的过程中被助长起 来的。夏尔巴人负责探路、搭建营地、做饭和拖拉全部辎 重。这使得我们可以养精蓄锐,大大增加了登上珠峰的可 能性。但我却感到极大的不满足。有时我觉得我仿佛没有 真正在登山,而是由代理人包揽了一切。虽然为了能和霍 尔一起登上珠峰我已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这种角色,但我从 来就没有习惯过,所以当霍尔早上7点10分到达"平台"顶 上并允许我继续攀登时,我感到欣喜若狂。 当我继续行进时,我遇到了江布。他正跪在堆着呕吐 物的雪地上。通常,即使他不使用补充氧气,他也是所有登 山者中最强健的一员。在这次探险之后,他骄傲地告诉我: "攀登每一座山时,我都是第一个出发并确定路线的。1995 年,我跟罗布·霍尔一起上了珠峰。从大本营到顶峰,我始 终走在最前头,所有的绳索都是我固定的。"但在5月10日 早上,他的位置却靠近费希尔队伍的尾部。他的翻肠刮肚 似乎证明他已严重失态。 前一天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江布为皮特曼将卫星通讯电话从3号营 地搬到了4号营地。加上他自己的负荷,这次搬运累得他 精疲力竭。当贝德曼在3号营地看见他挑着颤动的80磅 重担时,他告诉这位夏尔巴人,把电话搬运到南山口并非必 要,并建议他把它丢掉。"我不想搬运电话,"江布后来承 认,"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在3号营地只能被将就地用,而在 更寒冷、环境更恶劣的4号营地,它是不可能工作的。但斯 科特告诉我:'如果你不搬,我来搬。"因此我带上电话,继续 将它运到4号营地。这使我感到很累。" 现在江布已经用短绳拖拉皮特曼达五六个小时之久。 他们已到达了南山口。这种做法实际上加重了江布的负 担,妨碍了他担当他通常所担当的领路和制定路线的角色。 他在队首的出人意料的消失对那天的结局产生了影响。他 用短绳拖拉皮特曼的决定令人费解,并在事后受到了人们 的批评。"我不知道江布为什么用绳子拉桑迪,"贝德曼说, "他忘记了他该干什么和应该先干什么。" 对皮特曼来说,她并没有要求被用短绳拉着。从4号 营地出发时,她走在费希尔队伍的前面,但江布出其不意地 把她拉到一边,用马肚带挽了一个绳环,系在她的登山甲胄 的前面,然后未经商量,就把另一端系在他自己的身上,接 着便拉了起来。她一再声明江布拖着她上斜坡是违背她的 意愿的。但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过分自信 的纽约人秘是如此的强硬,以至于在大本营上的一些新西 兰人称之为"公牛桑迪"),她为什么不直接解脱那段连结她 和江布的3英尺的系绳呢,而这一举动只不过需要她赶上 去解开安全扣罢了。 皮特曼解释说,她没有把自己和夏尔巴人分开是出于 对他的权威的尊重。"我不想伤害江布的感情。'他还说,虽 然她当时没注意看表,但她回忆说他只拉了她一个到一个 半小时,而不是五六个小时。这一点另外几名登山者也注 意到了,而且江布也证实了。 当江布被问及为什么拖拉皮特曼时,他的理由自相矛 盾。他告诉西雅图的律师皮特·顾德曼说(他曾在1995年 与斯科特和江布攀登过布罗德峰,也是费希尔最信任的朋 友),他在黑暗中将皮特曼与丹麦顾客莱宁·甘默尔盖德搞 混了。当他意识到他的错误时便停止了拖拉。但在我对他 进行的布次录音采访中,江布却令人信服地说,他一直都清 楚他是在拖着桑迪,而且他也是故意这样做的,因为"斯科 特希望每个人都到达山顶,而我认为皮特曼是最虚弱的队 员,我想她会拖后腿的,所以我先照顾了她"。 江布是位具有洞察力的年轻人。他对费希尔言听计 从。夏尔巴人明白把皮特曼送到山顶对他的朋友兼雇主是 多么重要。实际上,在费希尔与大本营的简·布雷麦特的最 后几次联络中,他曾老有所思地问简:"如果我能设法将桑 迪送到顶峰,我打赌她一定会出现在电视里。你认为她将 会提到我吗?" 正像顾德曼解释的那样:"江布对斯科特非常忠诚。他 不会用短绳拖拉任何人,除非他坚信斯科特想让他这么 做。" 不管他的动机是什么,江布的这种行为在当时看来并 不是个严重的错误。但这却最终构成了诸多复杂的、不易 被觉察的铸成厄运的因素之一。第十三章 应当承认(珠穆朗玛峰)有着我所见过的最陡峭的山脊和 最险峻的绝壁,而所有关于雪坡的传说都是一个神话……亲 爱的,这是令人激动的事业,我无法形容它对我的吸引力以及 它所呈现出的前景,还有它的美丽。 乔治·利·马洛里 --摘自《给妻子的一封信》 在南山口以上的死亡地带.生存的意义无异于与时间赛 跑。当我们在5月10日从4号营地出发时,每位顾客 都带了两瓶6.6磅重的氧气瓶。我们准备在南峰顶夏尔巴 人为我们准备的贮藏所里领得第三瓶氧气。以保守的每分 钟两升的速度计算,每一瓶氧气可维持5至6个小时,也就 是在4点至5点之间,每个人的氧气都将被用得一干二净。 根据每个人适应气候和生理构造的不同情况,我们仍可在 南山口以上行动--但行动不会很自如,而且时间不能很 长。我们在短时间内易受到HAPE、HACE、体温降低、判断 力下降和冻疮的袭击。死亡的可能性骤增。 曾4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霍尔像任何人一样明白速战 速决的重要性。在认识到一些顾客的登山技巧欠佳的情况 下,霍尔试图依靠固定绳索来保护和加速我们和费希尔的 队伍在这段最艰难的路途上的攀登。今年尚没有探险队到 达峰顶的事实使霍尔深感焦虑,因为这意味着这段地形的 大部分地方尚没有固定绳索。 瑞典的独行者戈兰·克罗普虽在5月3日到达离峰顶 垂直距离为350英尺的地段,但他根本没有固定任何绳索。 那位到达了更高处的黑山人曾固定了一些绳索,但由于缺 乏经验,他在南山口以上1,400英尺的范围内用尽了所有 绳索,特别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浪费了大量的绳索。因此 在我们向峰顶进发的那天早晨,陡峭的锯齿状的东南脊的 上部冰雪中只残留着以往探险队留下的被扯得支离破碎的 绳索。 考虑到这一可能性,在离开大本营前,霍尔和费希尔召 集两队的向导开会。他们在会上达成协议,双方各派两名 夏尔巴人--包括攀登领队汪多吉和江布,在大队人马出 发前90分钟离开4号营地。这将使夏尔巴人有足够的时 间在顾客到达之前在大多数暴露的地段装上固定绳索。 "罗布明确指出这样做的重要性。'呗德曼回忆说。"他想不 惜一切代价避免在瓶颈地段浪费时间。" 然而由于某些不明的原因,没有任何夏尔巴人在5月 9日夜晚先于我们离开南山口。也许是因为直到晚上7时 30分才停息的暴风雪使得他们没能如期出发。在攀登结 束以后,江布坚持说霍尔和费希尔在最后时刻取消了在顾 客到达之前固定绳索的计划,因为他们得到了黑山人已在 高至南峰顶的地方完成了这一任务的错误信息。 如果江布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3名幸存的向 导贝德曼、格鲁姆和布克瑞夫对更改计划一无所知呢?而 如果固定绳索的计划被有意识地改变了,那么江布和汪多 吉为什么从4号营地出发时要携带着300英尺长的绳索走 在各自队伍的前面呢? 不管怎样,在27,400英尺以上的地方,没有事先安装 固定绳索。当我和汪多吉在凌晨5时30分首先到达平台 时,我们比霍尔的其他队员领先了1个小时。当时我们可 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开始固定绳索,但罗布明确禁止我们这 样做。当时江布还在下面很远的地方用短绳系着皮特曼, 没有人能与汪多吉合作。 当我们坐在一起看日出的时候,生性沉默寡言的汪多 吉看起来格外忧郁。我枉费心机地试图与他交谈。他的坏 情绪可能是由于两周来一直在折磨他的脓肿的牙齿引起 的,亦或是在为他4天前看到的令人心烦意乱的场面而冥 思苦想:在大本营度过最后一个夜晚时,他和其他夏尔巴人 用狂饮米和稷制成的浓烈而香甜的酒的方式来庆祝即将到 来的顶峰冲击。第二天早晨,宿醉未醒的他显得尤为躁动 不安;在攀登冰布之前,他告诉一位朋友说他在夜里看到了 鬼魂。笃信神灵的年轻人汪多吉是不可能对这一预兆泰然 处之的。 然而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是在生江布的气。他认为江 布是个爱炫耀的家伙。霍尔在1995年曾在他的珠峰探险 队里同时雇佣了他们俩人。然而这两名夏尔巴人合作得并 不愉快。 那一年,当霍尔的队伍在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1时30分左右到达南峰 顶时,他们发现一片厚重且松软的积雪覆盖了峰脊的最后 一段路途。霍尔派了一名叫作盖伊·科特的新西兰向导跟 随江布而不是汪多吉前去打探继续攀登的可行性。当时作 为攀登领队的汪多吉将此视作一种耻辱。稍后,当江布攀 登到希拉里台阶时,霍尔决定放弃攀登峰顶并示意科特和 江布返回。但江布无视指令,脱离了科特,继续独自攀登至 峰顶。霍尔对江布不服从命令的行为感到愤怒,而汪多吉 也是耿耿于怀。 虽然他们今天为两支不同的队伍效力,汪多吉还是要 在登峰之日与江布合作--而这一次江布又表现得我行我 素。汪多吉已尽职尽责地工作了6个星期。现在,他显然 已经厌倦了再做份外之事,闷闷不乐的他坐在我身旁的雪 地上等待着江布而将绳索扔在了一边。 这种局面造成的后果就是在从平台向上移动90分钟 后到达海拔28,000英尺处,我遇到了第一个瓶颈地段。在 这里,来自各个攀登队的登山者被一系列巨大的需要绳索 才可安全越过的石阶挡住了去路。顾客们在岩石的基部乱 糟糟地挤了将近一个小时,而贝德曼不得不代替"失踪"了 的江市奋力地将绳索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焦急而缺乏技巧的霍尔的队员南比险 些引发一场事故。作为东京联邦特快的一名成功的女商 人,南比没有沉沦于中年日本女人的那种温和、谦恭的老套 路。她曾笑着告诉我,她的丈夫在家包揽了做饭、洗衣的家 务活。她攀登珠峰的壮举曾在日本国内引起小小的轰动。 在以前的登山过程中,她一直是一名缓慢而不坚定的登山 者,但由于今天的目标是对准了峰顶,她表现出前所未见的 充沛精力。"从我们一到达南山口,"与她合住一间帐篷的 约翰·塔斯基说,"南比一心想着攀登峰顶,她甚至有些神志 恍地。'自离开南山口后,她非常努力地向队伍前列挤去。 现在,当贝德曼刚刚在顾客上方暂时将绳索系住,过分 心急的南比就在向导还未将他那一端的绳索系牢之前就将 攀登器夹在了上面。正当她准备将全部体重加于绳索之上 时--这一举动将把贝德曼翻下山去--麦克·格鲁姆适 时地制止了她,并委婉地对她的不耐心提出了批评。 随每一位登山者的到来,绳索上的交通阻塞越来越严 重。在早晨即将过去的时候,霍尔的顾客斯徒尔特·哈钦 森、约翰·塔斯基和洛·卡西希克及霍尔挤在登山者的后面, 他们开始对迟缓的进程感到焦虑。紧挨在他们前面的是移 动得非常缓慢的台湾队。"他们的攀登方式非常古怪,紧挨 着,"哈钦森说,"就像被切开的面包片,一个挨着一个。这 意味着很难超过他们。我们花了很长时间等着他们沿绳索 爬上去。 在进军峰顶前,霍尔曾在4号营地考虑过两个可行的 返回时间,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1时或者2时。然而,他从未明确宣布应当 遵守哪一个时间。这多少令人感到困惑,因为霍尔一再强 调制定并遵守时间期限的重要性。我们出发之时只是模糊 地认为霍尔会在冲击峰顶那天考虑了天气和其它因素后再 做最后决定,并由他亲自负责保证每个人在预定时间返回。 直到5月10日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霍尔仍没有宣布 返回时间。保守的哈钦森便开始按他所预想的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1时行 事。在大约11点钟时,霍尔告诉哈钦森和塔斯基距顶峰还 有3小时的路,然后就奋力地超过台湾人向前冲去。"看起 来我们在预定的1点钟之前到达山顶不太可能了。"哈钦森 说。紧接着的是一段简短的讨论。卡西希克起初不愿意承 认失败,但塔斯基和哈钦森极力地劝说他。在11时30分 的时候,三个男人转身向下走去。霍尔派了夏尔巴人送他 们下山。 选择下山对这三名顾客及已在几小时前返回的福兰克 ·菲施贝克来说都是艰难的。攀登对男人和女人的吸引力 使他们不会轻易偏离目标。在攀登的最后阶段,我们已经 习惯于常人所无法忍受的艰辛和危险。坚持到这一步必须 具备超常的忍耐力。 不幸的是,那些无视个人痛苦而继续攀登峰顶的人通 常也是那些无视死亡和危险的人。这构成了每个珠峰攀登 者都要面对的困境:为了成功你必须动力十足,但如果你过 份迫切,你可能死亡。况且,在26,000英尺以上的地方,适 度的热情和无谓的顶峰狂热之间也无清晰的界限。因此, 珠穆朗玛峰的山坡上尸骨遍横。 塔斯基、哈钦森、卡西希克和菲施贝克每人支付了70, 000美元并忍受了几个星期以来的痛苦才获得这次攀登峰 顶的机会。他们都是雄心勃勃的男人,不愿屈服于失败,或 是半途而废。但当面临艰难的抉择之时,他们是那一天当 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做出了正确选择的人。 约翰、斯徒尔特和洛返回处的巨大岩石台阶也就是固 定绳索结束的地方。从此处开始,路线沿冰雪覆盖的刃峰 一直到南峰顶都呈现出陡峭的角度。当我于11时到达南 峰顶时,那里形成了又一个更糟糕的瓶颈地段。更高一点 的地方,是垂直的希拉里石阶的切口,再稍上一点就是山顶 了。出于对景色的惊叹和长途跋涉的疲惫,我变得沉默不 语了。我照了几张相片,然后坐下和向导安迪·哈里斯、尼 尔·贝德曼及阿那托列·布克瑞夫等待夏尔巴人在冻结着冰 雪的峰脊上固定绳索。 我注意到布克瑞夫像江布一样没有使用氧气。虽然这 位俄罗斯人曾两次不戴氧气登临山顶,江布曾3次登上山 顶,但令我吃惊的是费希尔竟同意他们在作为向导攀登峰 顶时不使用氧气,因为这样做对他的顾客们来说是很不稳 妥的。我还吃惊地发现布克瑞夫居然没有带背包。习惯 上,向导的背包里应该装有绳索、急救用品、裂缝救助装备。 额外的衣服和其它一些在紧急情况下帮助顾客所需的用 品。布克瑞夫是我在所有山上所见到的第一个无视这些传 统的向导。 事后我了解到,布克瑞夫在离开4号营地时曾带了背 包和氧气瓶;他后来告诉我说,虽然他不打算使用氧气,但 他还是带了一只氧气瓶以备在"体力不支"和峰顶上使用。 然而在到达平台的时候,他扔掉了背包,并让贝德曼替他背 着氧气瓶、氧气罩和调节器。因为布克瑞夫没有使用氧气, 他决定将负重减至最轻以便在非常稀薄的空气中获得最大 的成功机会。 以时速20节行进的微风掠过山脊,将一缕积雪向远方 吹送过去,头顶的天空仍是湛蓝一片。当穿着羽绒服在海 拔28,700英尺的太阳下闲逛并在缺氧而引起的麻木状态 下盯视着世界屋脊之时,我完全失去了时间概念。没有人 注意到汪多吉和霍尔队伍里的另一名夏尔巴人诺布正与我 们坐在一起呷着茶而丝毫没有继续上行的意思。在大约 11时40分的时候,贝德曼终于开口问道:"晦,汪多吉,你 是继续固定绳索,还是另有打算?"汪多吉很爽快地回答了 一声"不"--可能是因为没有费希尔队的夏尔巴人在那里 分担工作。 贝德曼对南峰顶聚集起来的人群渐感担忧。他建议由 他、哈里斯和布克瑞夫这3名向导亲自动手安装绳索。听 到这些,我很快提出帮助他们。贝德曼从他的背包里掏出 150英尺长的一盘绳索,我从汪多吉那里抓住另一盘绳索, 我、布克瑞夫和哈里斯于中午时分开始在峰脊上穿针引线 了。到完成为止,又一个小时已悄悄溜走。氧气瓶并不能 使峰顶感觉起来如同海平面。当我在南峰顶攀登时,我的 调节器以每分钟两升的速度输送氧气,但每当我跨越完一 级台阶,我还是不得不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三四口粗气。 然后我再迈开一步,接着不得不停下来再喘上几口气-- 这是我所能达到的最快步伐。因为我们的氧气装备提供的 是一种压缩气体和周围空气的混合物,所以在海拔29,000 英尺的地方使用氧气瓶的感觉与在海拔26,000英尺的地 方不使用氧气瓶相似。但氧气瓶还具有许多难以被量化的 优越性。 当我沿峰脊的刃部攀登并大口大口地向疲惫不堪的肺 部吸入氧气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奇妙而不合情理的平静。 橡皮面罩外的世界虽历历在目,但并不真实,仿佛一部慢镜 头的电影在我的护目镜前闪动。我感到被麻醉和无拘无束 的感觉。我完全与外界隔离开来。我不得不一遍遍地提醒 自己一切都处在危险之中,我将用生命偿付每一次跟册的 步履。 在南峰顶上攀登了半个小时之后,我到达了希拉里石 阶的脚下。作为所有攀登地形中最著名的险关之一,这里 几乎垂直的40英尺高的岩石和冰雪让人看起来感到毛骨 惊然。但正如所有严肃的攀登者想做的那样,我非常想抓 住绳子的"最前端"做领路人。但很显然,布克瑞夫、贝德曼 和哈里斯也都有同感。缺氧造成的思维混饨使我认为他们 会同意一名顾客找当这令人垂涎的领队任务。 最终,我们当中惟-一名曾攀登过珠峰的高级向导布 克瑞夫获此殊荣。依靠贝德曼的帮助,布克瑞夭成功地征 服了险关。由于进程缓慢,当他吃力地爬向石阶的顶部时, 我紧张地注意到了时间并担心我是否会用光氧气。我的第 一瓶氧气于早晨7点钟在平台上消耗殆尽,大约维持了7 个小时。以此为标准,我在南峰顶上曾估算出我的第二瓶 氧气将在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2点钟用光。当时我愚蠢地认为我将有充足 的时间登上峰顶并返回南峰顶拿到第三瓶氧气。但现在已 经过了1点钟,我开始焦虑起来。 在石阶的顶部,我向贝德曼诉说了我的焦虑,并询问他 我是否可以暂停帮助他沿山脊固定最后一盘绳索而直奔峰 顶。"去吧,"他友好地说,"我来负责绳子的事。" 当我缓步登上通往山顶的最后几级台阶时,我有一种 沉于水下的感觉,生命以缓慢的速度前进。然后我发现自 己带着空空的氧气瓶和一根残损的铝制勘察杆站在了一层 薄薄的呈楔面状的积雪上。没有更高的去处了。一串佛教 的祈祷旗帜在风中猛烈地摇摆。在下面很远的地方,山的 另一侧是我从未见到的景观,干燥的西藏高原如一片无垠 的暗褐色泥土向地平线铺展开去。 登临珠峰峰顶本应激起一阵强烈的自鸣得意。在与种 种困难抗争之后,我终于实现了从孩提时代就立下的目标, 但我每一次自我陶醉的冲动都国对摆在面前的漫长而危险的下山路的忧虑而熄灭了。第十四章 在登山和下山的过程中,我的意识都同样迟钝。我越向 上攀登,目标就变得越无足轻重,而我对自己也变得越淡漠。 我的注意力消失了,我的记忆被削弱了。大脑的疲乏胜过身 体的疲劳。坐下来休息是何等惬意--然而也很危险。如被 冻僵而死一样,精疲力竭地死去同样令人愉快。 莱茵霍尔德 一摘自《透明的地平线》 我的背包里装着《外界》杂志的旗帜、爱妻琳达用断 增图绣的小旗,还有一些我用来在庆祝胜利时留影用的 纪念品。由于我的氧气越来越少,我把包里的所有东西都 留在了峰顶,并在世界之巅只停留了为安迪·哈里斯和阿那 托列·布克瑞夫在最高点的标志前留了4张影的时间。然 后,我转身下山。在从山顶走出约20码的地方,我遇见了 尼尔·贝德曼和费希尔的一名叫作马丁·亚当斯的顾客正在 往上攀登。在和尼尔击掌示意后,我从一块被风蚀的页岩 上抓起一把小石子,塞人羽绒服的兜里,匆忙地下山了。 这时候,我才注意到刚才轻薄的云雾已经南移,并且充 斥着整个山谷。山谷在云雾的笼罩下只显现出几座山顶。 亚当斯,这个在80年代经济大发展中靠证券交易大发横财 的德克萨斯人,曾是一名在云中穿梭的经验丰富的飞行员。 他后来告诉我,在到达峰顶后不久,他就辨认出看似平静的 水蒸云雾正是凶猛的雷雨的前兆。当你在飞机上看到这 样一块云团时,他解释说,你的第一反应就是尽快躲开, 而我正是这样做的。 但我与亚当斯不同。我并不习惯从29,000英尺的高 度俯瞰积雨云,因此,我对迫在眉睫的暴风雪丝毫没有觉 察。事实上,我所忧虑的是氧气正在逐渐减少。 15分钟之后,我来到了希拉里台阶的顶部。在这里, 我遇到了正沿着同一根绳索向上攀登的人群。我的下山进 程不得不被中断一会儿。正当我等人群经过时,安迪也下 来了,并问我:乔恩,我好像有些氧气不足。你能帮我看看 是不是输气管给冻住了? 经过一阵快速检查,原来是大量结了冰的唾液把输气 管堵住了,使得周围的空气不能进人面罩。我用冰斧把堵 塞物凿掉了,接着请他帮我把调节器关掉,以便将氧气保存 到台阶上的人群散开以后。然而,他却错误地把我的氧气 阀门开到了最大,而不是将它关掉!我的氧气立刻在10分 钟内跑掉了。我本来因缺氧而变得笨拙的判断力现在已荡 然无存了。我感觉好像服了大量的镇静剂。 我恍惚还记得在我等待的时候,桑迪·皮特曼经过我向 顶峰爬去。接着是夏洛特·福克斯和江布。下一个是南比。 她就在我脚下,被整个台阶中这最后也是最陡峭的一段路 搞得狼狈不堪。我无助地看了她15分钟。她用力地想要 翻过最上部的那块岩石,但她实在太疲劳了。最后,在她下 面等得不耐烦的蒂姆·马德森用力托住她的臀部把她送了 上去。 不久,罗布·霍尔又出现在我的视野之中。我极力掩饰 住不断增强的焦虑,感谢他帮助我到达了珠穆朗玛峰的峰 顶。啊,这次旅程看起来还真是不错。他回答道,然后他 告诉我,福兰克·菲施贝克、贝克·韦瑟斯、洛·卡西希克、斯 徒尔特·哈钦森和约翰·塔斯基都已在半路返回了。 即使我当时处于低能状态,霍尔对8名顾客中有5人 返回而表现出的失望还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一感觉,我猜 想,又被费希尔队伍的所有队员都仍在奋力登顶的事实大 大加深了。我真希望能有更多的顾客到达山顶。罗布在 继续动身前哀叹道。 那时,亚当斯和布克瑞夫也在下山的路上。他们站在 我的上面,等待人群经过。然而一分钟后,拥挤的台阶顶部 随着马卡鲁、汪多吉和其他几名夏尔巴人的到来变得更 雍堵了。跟在他们后面的是道格·汉森和斯科特·费希尔。 最后,我在没有氧气补充的状态下在海拔28,900英尺处等 待了一个多小时,希拉里台阶终于清静起来了。 那时,我整个大脑皮层的思维开始急剧下降。我头昏 眼花,并担心会失明。我疯狂地想要到达南峰顶--因为 那里有第三瓶氧气在等着我。我继续迷迷糊糊地沿着固定 绳索下降。我的身体由于恐惧而变得僵硬。就在台阶的下 部,阿那托列和马丁绕过了我,迅速向山下奔去。而我还是 谨慎地沿山脊上的绳索下降。就在距贮藏氧气处还有50 英尺的地方,我到了绳索的尽头。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我 畏缩不前。 我向南峰顶望去,看见安迪·哈里斯正在整理氧气瓶。 晦,赫罗德!我喊道,你能给我送一瓶氧气吗? 没有氧气了!这位向导回叫道,这些瓶子全是空 的!这消息令人气恼。我的大脑渴望氧气。我不知所措 了。就在这时,麦克·格鲁姆在下山的路上赶上了我。麦克 曾在1993年无氧攀登过珠穆朗玛峰,而且他并不太在意是 否一定要带氧气瓶。他把他的氧气瓶给了我。我们一同向 南峰顶爬去。 当我们到达时,我们发现氧气贮藏处至少还有6瓶满 满的氧气。然而,安迪却不肯接受这个事实。他坚持认为 瓶子是空的,而且我和麦克怎么说也不能使他信服。 知道瓶里有多少氧气的淮一办法是将它挂在调节器上, 然后看量度计。安迪大概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检查南峰顶的氧 气瓶的。在登山结束后,尼尔·贝德曼指出,安迪的调节器可能 被冰堵住了,所以即使氧气瓶是满的,量度计显示的也是零。 这也解释了安迪古怪的固执行为。如果他的调节器真的[E-B.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t.x.t.e.b..c.n]被冻 往而没有向氧气罩输送氧气的话,这同样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安 迪的判断力明显地下降了。 然而这种可能性--现在看来是不证自明的事实-- 当时竟没有出现在我和麦克的脑海里。实际上,安迪的举 止已明显超出了理智的范畴,而我由于思维障碍却丝毫没 有觉察到。 我对事物的熟视无睹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向导登山的攀 登模式造成的。我和安迪在体力和技巧方面都不相上下; 如果我们以平等的身份在无向导状态下攀登,我是不会忽 视他的困境的。但在这次攀登中,他扮演的是照顾我和其 他顾客的战无不胜的向导的角色。我已特别被教导不能怀 疑向导的判断。安迪可能陷入困境,即向导迫切地需要顾 客帮助的想法竟然从来没有出现在我迟钝的大脑中。 当安迪还在坚持说没有满的氧气瓶时,麦克无可奈何 地看着我。我向后看了看,然后耸了耸肩。我转向安迪, 说:没事,赫罗德,别再为这事争吵了。然后我拿起一罐氧 气,把它接到调节器上,向山下走去。在后来的几小时里, 我感到了一种卸掉责任的轻松,但我对安迪的困境的彻底 忽视,这个过失将折磨我的余生。 大约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3时30分,我已把麦克、南比和安迪甩在身 后了。我很快进入了一层浓密的云雾之中。天上飘着细 雪。在昏暗的光线中,我已很难分清山峰和天空的分界处。 掉下山脊一命呜呼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在我继续下山的过 程中,情况越来越糟。 在东南脊的下部石阶上,我和麦克停下来等沿固定绳 索攀登有困难的南比。麦克试图用无线电呼叫罗布,但他 的传话器只能断断续续地工作,因此没能和任何人联系上。 当麦克照顾着南比,罗布和安迪陪同着在我们之上的惟一 一名顾客道格·汉森时,我感到一切都已恢复正常。所以当 南比赶上我们时,我问麦克是否能让我单独下山。可以,他回答道,但千万别从雪檐上掉下去。 大约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4时45分,我到了平台--一块海拔刀,600 英尺高的呷角,也是我曾与汪多吉坐看日出的地方。就在 这时,我惊奇地发现贝克·韦瑟斯独自一人站在雪中,猛烈 地颤抖着。我原想他几小时之前已下到了4号营地。贝 克疗我大声叫道:你他**还呆在这儿干什么? 几年前,贝克的眼睛曾接受过放射性治疗。他在攀登 刚刚开始时就发现了这种手术的一个副作用,即高海拔的 低气压会使他的视力下降。他攀登得越高,大气压就越低, 而他的视力也就变得越差。 就在他从3号营地向4号营地攀登的那个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他告 诉我:我的视力糟透了,就连几英尺内也看不清了。我只 能紧跟在约翰·塔斯基的后面,而且每一步我都要把我的脚 放在他的脚印中。 贝克也曾公开谈过他的视力问题。但在攀登过程中, 他却忘记了向罗布或其他人说明他这种视力越来越下降的 趋势。即使这样,他还是做得不错,甚至看上去比刚开始攀 登时还要强壮。他解释说:我不想被早早地淘汰出局。 那晚在向南山口攀登的过程中,贝克设法用以前的方 法赶上队伍--即把自己的脚放在前一个人的脚印里。但 当到达平台时,太阳出来了。他明显感到自己的视力严重 下降,而且更糟的是,他粗心地将冰晶物揉人了眼睛。他的 两只角膜被刮伤了。 从那时开始,'呗克说,我的一只眼睛已完全看不见 了。我对高度失去了判断。我感到,如果我再向上攀登,对 自己来说是一种危险,对别人来说也是一种负担。所以我 把情况告诉了罗布。 '演是遗憾,伙计,罗布立即说道:你要是下山的话, 我会派一名夏尔巴人跟着你的。但贝克好像并不愿意就这 么轻易地放弃登顶的机会:我向罗布解释说,我的眼睛还 有希望好转,因为当太阳升到一定高度,我的瞳孔就会收 缩。我说我想再等会儿,一旦能看清楚,我就赶上其他的 人。 罗布考虑了一下贝克的建议,然后说:好吧,这很公 平。我给你半小时,但我不会让你一个人下到4号营地的。 如果你的视力在半小时内毫无起色,我希望你能呆在这儿, 直到我从山顶返回,然后我们一块儿下山。我是认真的[E-B.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t.x.t.e.b..c.n]:你 要么现在就下山,要么答应我呆在这儿等我回来。 我誓死都坚守着诺言,当我俩站在风雪和昏暗的光 线中时,贝克善良地告诉我,我履行了诺言,这就是我站在 这儿的原因。 中午刚过的时候,斯徒尔特·哈钦森、约翰·塔斯基和洛 ·卡西希克在2名夏尔巴人的陪同下下山来了。但韦瑟斯 仍决定不与他们同行。天气还算不错,他解释说,我觉 得毫无理由在那时违背我对罗布的承诺。 然而现在,天色已经黑了下来,情况也变得极糟。跟 我走吧,'哦央求道,等罗布下来至少还有二三个小时。我 就是你的眼睛,我能帮你下山。没有问题。就在贝克即将 被说服的时候,我愚蠢地提到麦克·格鲁姆和南比正在我们 身后几分钟的路上。在我这一天所犯的诸多错误中,这一 个是较严重的。 不管怎么样,还是要感谢你,贝克说,我想我还是等 麦克吧。他有绳索;他会用绳子将我拖下山的。 那好吧,贝克,我回答说,这是你的选择。我相信我 会在营地看到你的。事实上,我还是庆幸不用带贝克下山, 因为下面的一段山被非常陡峭,并且没有固定绳索。光线 越来越暗,天气糟糕透了,我差不多一点力气都没了。然而 我对即将袭来的灾难还是毫无察觉。事实上,在与贝克交 谈之后,我还费了好多时间寻找10小时前我在上山时丢在 雪地里的空氧气瓶,我不想污染这座山。我想将我丢下的 所有垃圾都从山上移走。当我把废弃物和另两瓶氧气(一 瓶空的,一瓶还有一部分)一起塞到背包里后,我匆忙向着 脚下1,600英尺处的南山口走去。 从平台向下的几百英尺是一个开阔而平缓的冲沟。一 切顺利。但后来,路线在覆盖着6英寸厚新雪的页岩上弯 曲延伸开来。要越过这种不稳定的地形需要高度的注意 力,而这一点对于昏昏沉沉的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风已经吹没了前面登山者的足迹,所以要找到正 确的路线非常困难。1993年,麦克·格鲁姆的夏尔巴攀登 伙伴、丹增的侄子、一名出色的喜玛拉雅登山者,正是在这 个地带迷失方向而摔死的。为了能正视现实,我开始大声 地自言自语。别紧张,别紧张,别紧张,我一遍遍地对自 己说,千万别把事情搞砸。这一点至关重要。别紧张。 我坐在一块巨大而倾斜的岩石凸起上休息。过了几分 钟,突然传来砰的一声巨响。我吓得跳了起来。足够的 新雪已经堆积起来,我担心崩落的雪块会从山上坠落下来。 但当我环顾四周时,却什么也没看见。紧接着又是砰的 一声巨响,伴随着照亮了整个天空的闪光。我这时才意识 到我听到的是雷声。 在早晨上山的途中,我对这一带山路做过仔细的观察。 我当时曾频频俯视以便找到可帮助下山的标记。我还强迫 自己这样记忆这段地形:记住要在这块像船首的拱壁处向 左拐,然后沿着依稀可辨的雪径向前直到它突然向右转 去。这是我多年前训练自己掌握的方法,而且在每次登山 中我都会强迫自己用到它。在珠穆朗玛峰上,这方法或许 可以救我一命。到下午[福.哇-小.说.t.x.t.下.载-站.分.享.w.w.w..FvaL.c.n]6点,风暴已演变成规模巨大的暴 风雪。在飞舞的雪片和速度为60节的狂风中,我终于费力 地抓住了黑山人在南山口之上600英尺处的雪被上固定的 绳索。风暴使我渐渐清醒起来了。我意识到自己在最关键 的时候下到了最复杂的地形。 我继续在风暴中向下移动。几分钟之后,我开始感到 一种熟悉而可怕的窒息感。我意识到我的氧气又用完了。 3小时之前,当我把第三瓶也是最后一瓶氧气接到调节器 上时,我就已经从计量表上看到那一瓶只有一半氧气。当 时我并不怀疑这半瓶气体可以支撑到下山,因此也就没有 刻意去换一瓶满满的氧气。而现在,氧气已经全没有了! 我把面罩取下来,挂在脖子上,奋力向前挪动。我竟出 乎意料地平静。然而,没有了氧气补充,我的步履更缓慢, 而且不得不频频地坐下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