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这位曾经有“问题”、没有出路的孩子,人生转了个弯,变成了一个稀有人才,被香港的一家大公司聘任,成为认证部门的负责人。这位母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尊重孩子的选择,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这个孩子如果按照我们正常的成长道路,小学升中学,中学考大学,肯定是一败涂地的。 但幸运的是,母亲让孩子走了一条捷径,把自己的长处完全发挥出来。这位母亲成功的做法,给我很大启发。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要特别尊重孩子,因势利导,不要让孩子成为机器的奴隶,在网络世界里迷失,而应该成为网络的主人,把握自己。 处于成长过渡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一般都比较差。不少孩子虽然也知道应该控制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但自己却也控制不了。据说有一个孩子为了克制自己玩电子游戏的欲望,甚至让别的同学把自己的鼠标和密码都藏了起来,却仍然无济于事。事实证明,自控能力特别差的孩子,一旦喜欢上了电子游戏,就特别容易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大大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其实,电子游戏不是什么妖魔鬼怪,适当有度的游戏会有助于孩子心智的发展和健康成长。一位做母亲的老师分析得很有道理:“现在的城市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除了在学校与同学接触外,在家就没有其他的同龄人陪伴,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现在也大多不是那种无话不说的亲密状态,除完成学习任务外,孩子更多地需要一些属于自己的空间。但他们现在能干什么呢?在父母不允许他们随意外出的情况下,只有在网上聊天,或者玩电子游戏,以此达到娱乐和消除烦闷的目的。如果我们不准他们玩游戏,或者不让他们上网聊天,那他们干什么去呢?如果有其他的更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那当然好了,但如果没有任何其他有益的活动而只是限制,那最终只会让孩子们处于更加孤立和郁闷的状态。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孩子玩电子游戏和网上聊天的问题,关键在于父母或老师以何种形式,通过何种身份来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与他们多做一些交流与沟通,这样,孩子自然也就会在大人的监护下安全成长了。” 因而,如果孩子一时对电子游戏痴迷,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关键是不要使他们在电子游戏中沉迷过久,给予孩子关心、爱护和监护才是必须的。 如何引导孩子在网络中把握自己,我的教育建议是: 注意孩子掌握、处理信息的安全。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说今天的孩子一定要学会掌握信息、处理信息。但是我们在安全研究中发现,孩子们接触的信息并不都是健康有益的信息。有些信息构成了对孩子的伤害,因为他们接触的是不良信息。譬如色情网站,能收到大量的色情图片、色情信息,父母要引导孩子分辨信息的优劣,防止孩子在网络世界里受到误导和伤害。 把电脑放在家里的“公共场所”。家中有正在读中小学,尤其是读小学的孩子的父母,请注意把电脑放在家里的“公共场所”,如客厅或公用的书房等处。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感到玩游戏是光明正大的事,也便于您对孩子玩游戏实施指导与监督,至少也会对他的游戏内容了解得多一些。 陪孩子一起玩电子游戏。如果您的孩子对玩游戏感兴趣,就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去玩,和孩子做一对好“玩友”。如在节假日,你们可以一起玩一玩单人、双人等游戏,这样能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帮助孩子成为网络主人。 合理使用替代法。当孩子痴迷于电子游戏或其他不利于身心发展的事情时,请巧妙地运用替代法去改变孩子的兴趣。可以用户外活动代替。比方让孩子打球、玩滚轴、野餐、游泳、踢球等,就是用一个更让孩子着迷的活动来代替。哪怕我们付出一点代价,可能要花时间,要陪他去,甚至还要花上精力组织一些小伙伴,或打听一些班让孩子参与进去,但目的在于用一种充满魅力的、孩子喜欢的项目去转移他的兴趣。当然替代法也需要长期坚持,比方说孩子如果天天玩游戏,你可以要求孩子出去踢两次球,两次以后逐渐三次,加一个项目,加两个项目,让孩子感受到外面的精彩世界。 创设家庭和谐友善的环境。有研究发现,不同的家庭孩子使用媒介是不一样的。比方说,父母离婚、打架、酗酒、打孩子之类的家庭,孩子特别容易迷恋一些暴力的电子游戏,玩一些打打杀杀的游戏。孩子在网上发了疯一样地使劲按、使劲打、使劲地发射炮弹,以虚拟的打杀来发泄他的不满。相反,那些家庭生活比较幸福的孩子,就比较喜欢一些儿童文学的、知识类的内容。在电脑和网络的使用过程中,请引导孩子跨越不利成长的障碍,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生活空间。 相关链接:中小学生网上安全十项守则 ★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不要把自己及父母家人的真实信息,如姓名、住址、学校、电话号码和照片等,在网上告诉其他人。 ★如果看到感到不舒服甚至恶心的信息,应立即告知父母。 ★聊天室相对固定。使用哪个聊天室,要告知父母。必要时由父母确认该聊天室是否适合学生使用。不要在各个聊天室之间“串门”。在聊天室中,如果发现有人发表不正确的言论,应立刻离开,自己也不要在聊天室散布没有根据或不负责任的言论。 ★不要在聊天室或BBS上散布对别人有攻击性的言论,也不要传播或转贴他人的违反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甚至触犯法律的内容,网上网下都做守法的小公民。 ★尽可能不在网上论坛、网上公告栏、聊天室上公开自己的E-mail地址。如果有多个E-mail信箱,要尽可能设置不同的密码。 ★未经父母同意,不和任何网上认识的人见面。如果确定要与网友见面,必须在父母的同意和护送下,或与可信任的同学、朋友一起在公共场所进行。 ★如果收到垃圾邮件(不明来历的邮件),应立即删除。包括主题为问候、发奖一类的邮件。若有疑问,立刻请教父母如何处理。 ★不要浏览“儿童不宜”的网站或网站栏目,即使无意中不小心进去了,也要立刻离开。 ★如果遇到网上有人伤害自己,应当及时告诉父母或老师。 ★根据与父母的约定,适当控制上网时间,一般每次不要超过1小时,每天不超过3小时。与孩子一起欣赏动画片 我曾经给许多孩子讲过课,有几次我问在场的孩子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孩子们个个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喜欢!”言语中透露出兴奋。 我再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喜欢吗?” 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喜欢!” 这就是一个事实。许多父母,哪怕是高学历的父母可能都看不懂或者不喜欢看动画片,但是从幼儿园的孩子到中小学生,都看得懂动画片,而且他们都看得津津有味,看得痴迷。这让许多父母困惑不解,常常问我原因。其实,这是成人与儿童的接受心理差异所导致的。现代儿童是看着电视长大的,而我们是伴着文字阅读长大的,孩子比我们更习惯接受图像信息,欣赏跳跃式的画面和超常的想像力。另外,孩子比我们习惯欣赏快节奏的作品。我们小时候,接收信息的机会较少,拿到一本书,我们会反复咀嚼。但在现代社会,儿童接收信息的机会比我们多了不知多少倍,接受能力也是多样的。而且儿童特别喜欢夸张的东西,夸张是一种艺术手法。如果你看一幅画,画中的人嘴巴和常人不一样,眼睛也不一样,成人可能会难以理解,但是它符合儿童的接受特点,儿童的思维就是不连贯的,跳跃性的。相反,成年人习惯了很真实、很深刻、很严肃的艺术表现,这是成年人的一个特点,孩子不喜欢这样。 我不禁想起一次卡通座谈会上,有的父母说:“我看不懂卡通,文字太小,画面太碎。”“天哪!这个卡通故事的题目在哪儿?画面乱糟糟的,哪幅图接哪幅图啊?”我也记起一些父母看了卡通漫画,不屑的语气:“这是什么东西?”真的如此吗?台湾漫画家黄木村告诉我们:卡通漫画“是一种超越一般规则定律的创造性美术图形”。 卡通大量地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使其叙述在时间、空间上获得充分自由。作家可以根据他们对生活的分析,只画出最能阐明生活实质、最能说明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或最能展示故事进程的画面就可以了,而不用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加以叙述说明。 但无论父母们是否喜欢、是否愿意,我们的孩子都爱上了卡通。 许多孩子说,他们在卡通的世界里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梦想,他们渴望自己像“超人”那样强大,像“宇宙英雄奥特曼”那样受到别人拥戴和崇敬,虽然只是虚拟世界里的人物,但并不妨碍他们在梦中做一个少年英雄或美少女战士。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去理解孩子的话,就应该体谅到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弱小的地位,在家里,他们听命于父母,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导,他们面前的所有人都比他们强大,都比他们有经验且有权力。因此,孩子们喜欢动画片、喜欢卡通,我们能静下心来读懂或欣赏一本卡通漫画、动画片吗? 我记得我在年轻的时候看动画片《唐老鸭和米老鼠》,我看得真是开心。我的感受是动画片简直是人生的一个再现,它把米老鼠的幽默机智,把唐老鸭的憨厚、善良、滑稽,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如果成年人认真看,真可以笑出眼泪来,眼泪是欢乐的。孩子看动画片时可能想的不会像大人那么深刻,但是孩子有孩子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同样的东西,会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发现,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另外,父母陪着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孩子一定会特别开心,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会兴奋地给爸爸妈妈讲,十分快乐。一方面他觉得跟父母在一起,亲情融融的;另外一方面他给你讲,体现出他的天性中可爱的表现力。有的父母发现,哪怕平时不善于言辞的孩子一看动画片,都会滔滔不绝地讲述动画片中的情节,而且讲得眉飞色舞的,这样的体验对于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欣赏动画片,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浓浓的亲情,我的教育建议是: 固定观看时间。陪孩子一起欣赏动画片,首先要制定一份时间表,每天观看的时间要有计划,最好固定下来,不要占用孩子写作业的时间,也不要安排在吃饭的时间看。 引导孩子选择动画片。我觉得孩子喜欢看的动画片有很多,比方说《狮子王》、《机器猫》、《一休》,都是比较优秀的动画片。我国的动画事业已经取得了比较迅猛的发展,制作出了不少优秀的动画片,有《葫芦娃》、《黑猫警长》、《哪吒闹海》、《蓝猫》、《西游记》等,这些动画片都是很受孩子欢迎的。 看完和孩子交流。聪明的父母会抓住任何时机和孩子交流,看完动画片后也应该问问孩子有什么收获,从中学到什么。如看完《一休》,可以问问孩子:一休为什么那么聪明;看完《狮子王》问孩子:为什么辛巴那么勇敢。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要求孩子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通过和孩子的交流,可以让孩子在看动画片的快乐中认识世界、认识人生,实际上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让孩子讲述。如果父母因为有重要的事不能和孩子一起看,也可以让孩子把看完的动画片的故事讲述给你听,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让孩子知道你是关心他的,想陪他一起看动画片的,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亲情。第三章 养成读书习惯等于在孩子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 喜欢读书的人一辈子不寂寞;不喜欢读书的人一辈子都不知所措。 有一个男孩,14岁的时候被迫停学,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读书,而是在每天下地干活儿的时候,悄悄地带着一本书,一有机会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后面,躲在一株大树下津津有味地读。长大后,即使身处闹市,他也要静下心来看书,这个男孩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有一个波兰女孩,她从小就爱读书,即使她读书时波兰人成了亡国奴,也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偷偷地学习。不管形势怎么变化,不论周围有多吵闹,她都不会分心,这个女孩就是日后的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 古今中外的许多成功人士,都是热爱读书的。少儿时期是孩子学会读书并养成读书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父母,让您的孩子爱书、读书吧,这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相关链接:阅读对儿童的意义 阅读对于儿童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满足儿童五种需要: 学习需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积累了许多问题,一方面他们能通过学习和向大人询问来解决问题,一方面也通过阅读来获得相关的知识。调查表明,当他们“需要学习社会生活知识”时,“需要认识自己”和“需要了解怎样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他们会选择阅读书籍。 交往需要。当儿童在某种情境下发现没有可交往的对象时,有时会感到孤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选择书籍作为交流的对象。儿童自述在他们感到“需要有伴”或“需要摆脱孤独”时有读书的愿望。 缓解焦虑需要。焦虑是儿童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时,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这时,“忘记烦恼”或“摆脱生活压力”就成为儿童阅读的目的。 放松的需要。调查表明,现代儿童在需要放松、娱乐的时候,他们一般选择听音乐和看电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儿童选择读书。 消磨时间的需要。一般在假日和休息日,且儿童没有发现合适的游戏伙伴,常常感到“没什么事可做”的时候,便依赖读书来度过这段时光。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终身受益 熟悉我的人,都了解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11岁疯狂读文学,便立志当作家,结果一辈子与文学结缘。看书已经成为了我极大的乐趣和习惯,我每到一个城市,必到的地方就是书店。我经常出差、出国,在我的行囊当中一定会放上几本书。放一本书在身边很踏实,坐几天车我都不觉得寂寞。 回忆自己的成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篇儿童小说《苦牛》,是作家胡景芳创作的。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记忆犹新。小说写的是东北的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苦牛和地主家的孩子比赛,人家有毛驴,苦牛有狗,这个穷孩子骑着狗跑。这只狗特别争气,地主家的毛驴竟然都比不上。地主老想要这只狗,苦牛不给,最后这个地主拿一根铁丝掐住狗脖子,狗吃不了东西,竟然被活活饿死。我直到现在都能想起来苦牛和地主孩子比赛的情节,会不由想到苦牛那双眼睛,想起那只狗,可以说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是在童年时看的小说,就会特别难忘。所以说在童年时代,特别需要多接触儿童文学,因为这种美好的故事、这种情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一本书对人的发展可能会起重大的作用。 有一次,我到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某镇的一所学校和小学生进行交流,58个孩子当小记者采访我,问我很多问题。我说,我也问你们几个问题吧,我说:“家里有5本书的举手让我看一看。”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举手了,还有大约10个孩子没举手。我又说:“你认为爸爸有读书习惯的举手给我看看。”结果58个孩子只有18个孩子举手。接着又问:“你认为妈妈有读书习惯的,举手给我看看。”一举手,不错,还是18个。我想,40个家庭父母没有读书的习惯,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发现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这似乎成为了一个规律。其实,这正是说明了儿童的成长是有特点的,儿童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儿童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孩子哪怕只有两三岁都会学着拿起书,不管书拿的方向是倒的还是正的。 我对女儿的教育就是这样。我很少对女儿说要好好读书、要看书这类话,但从女儿成长的过程看,她竟然十分喜欢读书,甚至可以说是读书狂。我记得女儿小的时候,大概两岁就拿着本画册在我们身边看,其实那个时候我们没教孩子看书。因为我是个作家,也是个教育研究者,我看书太多了,我家里的书也很多,慢慢地女儿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每次外出,女儿都爱逛书店,女儿的书柜已经被书放满了。女儿现在也成了一个身边不能离开书的人,我想这可能是我对她潜移默化的结果。 女儿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老爸的那盏灯》,她写道: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家就好比一只小小的船在缓缓行驶,而这船上似乎总有一盏灯在伴随着我。那微弱的,发着橘黄色柔和光芒的灯,那个总在灯下伏案工作的熟悉背影,陪着我走过了无忧无虑的和似懂非懂的少年,一直到今天。 当我已经长大,才猛然发现,这早已化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是我启蒙的灯,也是我走向未来的灯。 大约是从记事的时候起,我几乎就没见过爸爸比我早睡过。那时我还太小,什么都不懂,只觉得有一盏灯总在眼前,心里很踏实,也很安全。那柔和的灯光,是家的象征,也是父爱的象征。我习惯于在那灯光下听爸爸妈妈讲故事,不知不觉进入梦乡。那时家里的居住条件还很紧张,只有一居室,自然我与这盏灯的接触就多了。有时,午夜梦回,仍然能看见爸爸灯下的背影。久而久之,这盏灯似乎成了我的催眠曲,不需要妈妈哄我入睡,只要这盏灯亮起,我就安然入睡。 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真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灯还是那盏灯,爸爸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灯下写出了一本又一本书,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关注的观点,居然成了一个挺有名的作家和学者,这真是灯下奇迹! 渐渐地,我长大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与爸爸同样在灯下奋斗。虽然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房间,有了自己的一盏灯,我不能抬眼就看到爸爸的灯了,但我感觉到父女俩的灯遥遥相映。每当我熄灯就寝时,爸爸的灯依然亮着,那温柔的光照着我的梦乡。兴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总觉得心情十分平静、坦然。有一天晚上,我忙着写一篇作文,我绞尽了脑汁也写不出来,心情烦躁不已,一会儿拉开冰箱门,一会儿走进卫生间。正欲放弃之时,忽然看到了爸爸书房里柔和的灯光,就像一付静心的良药,使我的心风清月明,思路也似乎敏捷起来。我自信地坐下来,凝神思索片刻之后,飞笔疾书,势如破竹,终于写出了这篇作文。 随着我在学校年级的增高,我在灯下学习的时间也就越长,爸爸书房的灯光一直陪着我。爸爸喜欢与我谈心,讲些人生哲理,但他更多的是用无言的行动感染我、激励我。许多事情,他可能什么也没说过,我却已经悟明了道理,并去做了,因为爸爸那盏灯会说话。 我真的很幸福,因为我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盏给人以启迪的灯。这是亲情的灯,是智慧的灯,是生命的灯! 我想,今后不论我浪迹何方,爸爸的那盏灯将永远在我身边亮着,因为它早已成为了我心中的明灯! “唯有读书高”,中国自古有读书的传统,那么父母如何让孩子从小热爱读书,这倒是一个学问。我的教育建议是: 让家成为书香之家。想把孩子教育好,家里自然而然要有一种读书的氛围,以谈论书的内容为快乐,这样的家庭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发展的。我们在做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中,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课题就叫《培养现代书香之家》,非常受欢迎。要求家庭要有藏书,父母和孩子要通过读书交流,这样的家庭养成了浓厚的读书气氛。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确实是这样,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父母不读书,孩子也少读书。因而,如果家庭里有一种书香之气,则是为孩子提供了一种读书的良好氛围。 让孩子随时在家里能看到书。我建议父母在家里摆放书的时候,最好在孩子的床头、书桌、沙发上都放上一些书、一些画册,甚至厕所里也可以放几本小册子,让孩子随手就可以拿到书看。因为孩子看书不像上课那样有计划,他往往是在偶然的状态下拿起书看,突然就有了兴趣。 经常带孩子逛书店。让孩子置身于书的海洋当中,这个时候是对他的一种强烈的熏染。看到这么好的书,这么多的书,孩子忍不住就要去摸一摸,看一看,这时兴趣就来了。孩子还能在书店里看书,当孩子看了一些书之后,知道什么书是自己最需要的,买一本自己最需要的书,这是一种很明智的方法。如果说家庭困难,买不起书,其实越买不起的时候,越会珍惜书。可以让孩子攒钱攒了一段时间再买书,他一定会更加珍惜。有一位作家说得好,穷的时候买的书读得最认真;富了以后,再买的书读得不认真了。这就是读书的规律,所以说带孩子多去书店是非常好的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许多父母问我,如何教孩子读书呢?这也是一个学问。 大学问家朱熹,曾经提到读书有六法,其中第四法是要切己体察,身体力行,意思其实是在告诫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把读书学习与实践应用起来,我的理解就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虽然我没有认真指导女儿读书,但带着女儿旅行,一边旅行一边读书,和女儿一起走天涯,可以说是我值得骄傲的一种教育方法。 在女儿18岁之前,我和妻带她走过13个省份,这也是女儿十分骄傲的经历。那是一些快乐的日子,是一些英雄的日子,也是我们一家人格外亲密的日子。 女儿喜欢读书,我们带她到全国各地去旅行,把她读过的书变活,让她在大自然中去回顾历史遗迹。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带女儿去三峡,我们从武汉出发,经过了荆州到宜昌,然后再到重庆。女儿很喜欢三国故事,对诸葛亮、关羽尤为欣赏。还记得女儿崇拜诸葛亮始于小学时代。当时,她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激动不已,说要嫁给诸葛亮。我乐了,说:“好哇,有诸葛亮这般大智大勇的女婿,老爸心满意足。” 因此,在荆州女儿不断央求我讲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关羽当时远征樊城,荆州空虚。曹操采纳司马懿之计,一面调五万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那时,东吴守将是大将吕蒙,很厉害。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防范,吕蒙难攻。这时,陆逊献计说:‘关羽自恃英勇无敌,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将军辞职,关羽一定中计。’吕蒙依计而行,关羽果然中计,便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结果,吕蒙率吴军攻破荆州。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设计俘虏并杀害。后来张飞为了给关羽报仇,匆忙上阵,对部下过于苛刻,大醉之后被部下所杀。刘备也被打得是一蹶不振。在白帝城,刘备把他的孩子阿斗托给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白帝托孤’……” 女儿还要问,我说:“别急,三峡路上有无数三国故事,到宜昌再说吧。” 我想,经过了荆州之行,女儿会对“大意失荆州”的历史教训记一辈子。 我们在船上游三峡,女儿不由感慨万千,想不到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历史这么贴近,和那些她崇拜的伟人走在同一条路上,感慨万千、刻骨铭心,非常难忘。 我也难忘游三峡的那天晚上,我们披着月光,在甲板聊天的惬意。我们谈论着从三峡上走过的历史名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东坡等文豪,诸葛亮、关羽、张飞、吕蒙、马谡等文武战将,兴致盎然。 女儿朗诵起李白的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妻回味着这首名诗,说:“我记得,1958年春天,毛泽东游长江三峡,船到白帝城下时,也曾兴致勃勃地吟诵过这首诗。” 我感慨地说:“长江是中国文化之江,也是中国文化人之路。走在三峡中,就是走在历史中。人人在这里净化和升华。” 女儿激动地叫起来:“长江三峡,我们来了!我们来了!” 船至奉节,女儿说:“江姐的丈夫彭咏梧就牺牲在这里。” 《红岩》是我们推荐女儿看过的书,也是震撼我们自己的书。我说:“听说,他的墓就在这里。到重庆之后,咱们可以去渣滓洞和白公馆看一看。” “一定去!”女儿恳切地说。早在北京计划行程时,她就要求过了。在重庆只有一天的时间,我们去了红岩村,又去了渣滓洞和白公馆。我发现,女儿瞪大了眼睛,仔细地观察这狱中的一切。到了江姐被关押的牢房,她的步子放慢了,一会儿干脆停在那里,逐字逐句地读说明文字。 女儿低声问:“江姐她们为什么不怕折磨?怎么连死都不怕呢?”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我轻轻答道。 “今天的人能做到吗?” “能,但要修炼很久才能。” 女儿沉默了一会儿,说:“回家后,我要再看一遍《红岩》。” 后来我们又去了眉山县游览了三苏祠。 说心里话,在所有去过的地方当中,我特别希望女儿来一趟三苏祠,因为苏东坡是我最欣赏的诗人,并且视为最可借鉴的人生楷模。 女儿读苏东坡的作品不算太多,不明白我为何如此推崇这位一千多年前的文豪。我告诉她:“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用英文写了一部《苏东坡传》,对这位北宋诗人的旷达人生给予极高评价。林语堂说他历经坎坷,却总是热爱生活,富于创造,‘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听我这样说,女儿对苏东坡的兴趣也浓厚起来,默诵苏东坡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四川之行结束了。女儿快18周岁了,我想这些经历对于女儿来说,是在读一本无字的书。把读有字的书和读无字的书结合起来,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艺术文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我想这才是读书的真正奥妙所在。 真正让孩子读“活书”,多带孩子出外体验书中的世界,我的教育建议是: 有计划安排外出旅游。父母应该充分利用节假日有计划地安排外出旅游,重要的是要结合孩子最近看的书,带孩子到实际生活中体验、参观,避免书呆子气。当然要考虑孩子的意愿,问问孩子的意见。 鼓励孩子利用读物。许多介绍社会知识和科普知识的书籍有使用的价值,父母要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利用这些知识。孩子读了地理读物后,在旅游时可以让孩子来制定旅行路线等。 给孩子讲解与旅游景点有关的知识。带孩子出去旅行时,最好要给孩子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让孩子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如同在读书一样,从中受到教益。父母如果不了解当地景点的知识,可以及时查找,上网搜索,作好知识储备,以便能教给孩子需要的知识,让旅途充满新奇与快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的父母说,现在的孩子学业任务越来越重,我们也知道如果为了学习减少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的,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让孩子提高阅读速度,既能感受到阅读乐趣,又扩大知识面,一举多得? 我认为,当孩子小的时候,读书大多是随意的行为,随着年龄增大,的确需要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些指导,教孩子一些技巧,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读书习惯。 首先父母要学会让孩子改变一些观念,如现在你的阅读速度实在是太慢了,要改变并不难;如果你渴望读快一点,你真的就能够读快;阅读速度可以成倍、成十倍提高,一目数行并不是天才的专利;阅读速度的提高与理解文章内容没有根本上的矛盾。 另外,及时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阅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如眼睛距离书本很近;默读的时候总是轻声地读出声来,或者虽然没有声音,但是感觉到喉结在动;歪着脑袋,躺着或是伏在桌子上阅读;喜欢一口气读几个小时等。 这些习惯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眼睛距离书本很近,一是损害视力,二是极大妨碍了读书速度——眼睛应该距离书本远一些,大约一尺左右为宜。因为眼睛离页面远,眼睛看到的视野就越宽阔,视网膜成像的文字就越多。这样一来,一次摄入的文字不再是一个字、一个词语或几个词组,而是一大块、整段甚至几段。只要养成习惯,一目几行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朗读出声音是阅读速度慢的另外一个阻碍。我们比较看电视和看报纸就知道,听电视一分钟播报的新闻大大少于我们一分钟阅读报纸的文字量。如果在阅读的时候出声(喉结在动,表明也是在发声),理解速度就大打折扣。因为大脑接受信息通过了声音这一个不必要的环节:“文字→声音→大脑”,如果不发声,就是“文字→大脑”,少了一个发声环节。当然,读出声对记忆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是一种多重刺激。但是记忆和理解是有区别的,少了一种记忆手段并不意味着理解能力会下降。 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我的教育建议是: 全家有个固定的读书时间。合理安排一个时间,父母每周应该安排一次或数次专门用于阅读的时间,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可以共同读一本书,也可以各自读自己喜欢看的书,读书时大家要尽量保持安静。 注意孩子读书姿势。聪明的父母一定要意识到正确的阅读姿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要经常观察、提醒孩子,帮助孩子正确阅读。理想的阅读姿势是双腿与地面保持平行,背部直立。椅子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椅子应该有一个直的而不是斜的靠背,椅子的高度应该足以让大腿与地板平行或比平行稍高一点。 定期借书。教给孩子利用图书馆的技能,如图书馆是怎么对图书进行分类的,怎么能找到他最想看的书等。最好让孩子申请图书证,帮助孩子有效利用图书馆。 爱护图书。大作家钱钟书先生很爱惜书,和他交往的记者发现,他买的一些书都包上了书皮,这个习惯直到年纪大也没有改变,他现在还是每次买了书都要亲手包上书皮。要教孩子爱惜图书,要告诉孩子,手很脏时不能看书,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手上有汗,一定要擦干净;书不能折页,要学会使用书签;刚买的书要给书包上书皮,把它放在一个干净、好保存的位置;保持图书整洁,给书加注时要工整、清晰,字迹要写工整,画一些重点的标记,用波浪的符号或者横线,一定要画得很规范;鼓励孩子保存看过的图书。父母要从点点滴滴做起,才能培养起一个孩子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就一定会让他受益终身。 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对于孩子来说,看书尤其要做一点笔记。因为孩子看书有个特点,喜欢看热闹,很快地翻,哪热闹我看看,没热闹就过去。这样他对书的理解是不够的。毛泽东在回忆他的老师徐特立先生时,就总结了一个读书的经验:不动笔墨不动书。毛泽东读过的一些书,有很多加了眉批,就是在书的边上加了批注。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读书时,顺手记点什么,慢慢地孩子就会形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一般说来,读书要记住作者,记住年代,弄清背景,读出它的精华奥妙所在。而且在他动笔记录的过程中,也会使他养成动脑筋的习惯,如作者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他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呢?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一个主题呢?孩子会一边记一边思考。我建议让孩子建立一本读书笔记,也不要求快,也不要贪多,当然首先他要选择比较适合他的、有价值的书读。我自己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因为我是每天写日记。我读过的书,我都会记下作者、书名,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我的感悟是什么,甚至在这个当中还发现有些字很生僻就记下来,也有助于你积累,否则有些字你老是感到很陌生。让孩子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我想他一定是一个会读书的人,爱读书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不同年龄的孩子读不同的书 不难发现,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社会上产生了一批不良读物,在渐渐腐蚀着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灵,是一种文化误导。 在批评社会文化对儿童的消极影响时,我们已注意到优秀儿童文化作品的匮乏。我曾问过一些孩子,“你们对现在的读物满意吗?”孩子们拖长声音回答:“不……满……意。” 的确,现在某些出版机构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为孩子们提供的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书籍,或者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读物。父母希望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但是现在的图书浩如烟海,父母的鉴别力极为重要,要学会鉴赏的确是不容易,父母们为此十分苦恼。 2004年广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对课外书的选择上,少年儿童喜欢看的,往往是父母禁止的。具体表现在:在对课外书类型的选择上,少年儿童常常看的是童话,寓言,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科幻、惊险历奇故事,笑话,谜语智力测验,传记,民间故事等,但父母希望孩子多看科学,自然,天文,地理常识,学业指导书籍,散文,时事或新闻周刊等。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上,少年儿童更喜欢趣味性、知识性、刺激性较强的课外读物。阅读中,他们比较喜欢重感官享乐的“快乐阅读”,而父母则更愿意让孩子阅读一些知识性较强的、与他们的学业有关的书籍。从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出,父母的兴趣与孩子的有较大差异。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和不了解儿童特点,许多父母会急于让孩子读文学名著,读一些厚重的书。其实,如果父母能更多地尊重和指导孩子的选择,则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的教育建议是: 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不同的书。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的研究员卜卫在研究儿童与媒介的关系时,有很多发现,我很赞成他的一些观点。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专家认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读的书可以以图为主,标有拼音,这样的书,情节简单,还有幽默、童话、生活故事、卡通、动画片,这比较适合一二年级。小学三四年级,可以读一些深刻的童话,有情趣的诗,科学童话与故事,伟人故事与历史,还有儿童报刊。小学五六年级,可以读一些漫画,寓言,儿童小说,儿童诗歌,儿童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探险故事,少儿的百科全书等等。初中学生可以读少年小说,少年诗歌,中外名著,科普类书籍,青春期教育类的书籍等等。父母要注意不同年龄要读不同的书,这才会让孩子循序渐进,打牢阅读的基础,让他终身受益。 鼓励孩子自己选择读物。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讨论哪些是适合他看的书,哪些是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读物,并以此为标准加以选择。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利。 如果孩子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尽量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家里,父母最好常备一些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类的书籍,当儿童提出问题时,引导孩子从中寻找答案。 与年龄较小的孩子一起阅读和表演,与年龄较大的孩子一起讨论和交流。孩子越小,父母参与阅读越重要,要和孩子一起读,甚至一起表演书中的故事。至于年龄较大的儿童,父母最好和他们一起平等地讨论作品,尤其是父母认为比较重要的作品。父母要认真倾听孩子的看法,并如实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看法,要给孩子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机会,绝不能将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孩子,否则以后就别想再和孩子讨论作品了。 让孩子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刊物。如果发现孩子喜欢读《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或者《儿童时代》,或者一些其他的学习类、童话类的书籍,这都是很好的。父母应该支持孩子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刊物,因为连续性的阅读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四章 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 朋友让生命放射出灿烂光芒。 时常听独生子女的父母们议论起教子之难,说来说去难在一个“独”字: “就这么一根独苗苗,能不娇惯吗?” “这孩子独惯了,就知道他自己,从来不想别人!” “瞧孩子一个人来一个人去,我都替她难受,可让她找伙伴玩去,她还不去!” 作为一个独生女的父亲,也作为一个儿童教育的研究者,我深知父母们的焦虑和无奈。尽管忍不住总会溺爱孩子一些,但历经沧桑的父母们心里明白,独是一种毒呀,不合群的孩子将来会遇到麻烦的。的确如此,许多事实证明,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不会合作的人不是现代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通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生存)而实现。因此,这四个学会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关于“学会共处”的解释为:学会发现他人,尊重多元文化。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应试教育制造了你死我活的淘汰机制,又由于不恰当的鼓励竞争,使不少孩子养成了攻击性。南方某大城市一位四年级小学女生没来上课,同学们非常奇怪:她是数学尖子,怎么会缺课呢?老师解释说:“她请假了,因为爷爷去世了,她在家办理丧事。”老师话音未落,教室里一片欢呼声:“噢,她爷爷可死了!平时我们竞争不过她,因为她爷爷是个数学教授!”“这下可好了,我们可以超过她了!”许多孩子开心地敲桌子跺脚,老师耳闻目睹后毛骨悚然:“这是一群小学生还是一群小狼呀?怎么这样缺乏同情心呢?”可见,如何引导孩子友好相处、学会合作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永恒的课题。 谈起合作教育,也许有些父母觉得,“光会合作不会竞争,肯定吃亏!”我曾经听到有的父母这样说:“现在都是竞争的社会了,还谈什么合作?”如今社会的确是发展了,但不是更封闭了,而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机会更多了。过去是万事不求人,现在不行了,在当今的社会里,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在这方面,看一看北京中关村的发展就知道了。 中关村在中国人乃至整个世界的耳朵里,都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关村是一个象征,她象征着中国的信息产业,象征着高科技、先进的管理、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迅速积累的财富;中关村是一个传奇,从1984年到1998年,中国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在中关村白手闯天下,创下了一年销售逾千亿的经济奇迹;在与IBM、微软等超级巨头的直接对抗中,中关村越战越强”。这是《知识英雄——影响中关村的50人》一书中的开篇语。的确,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知识所创造的正是一个个神话!而这些神话的书写者,正是那些被人们称为“知识英雄”的人。 他们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在这50个人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传奇故事,因此,他们的成功秘诀自然是各种各样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在创业之初都非常渴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渴望从知到做。今天,面对辉煌,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团结协作,围绕一个目标去做事。 大家可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想的: 王选(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软件是一个集体性的劳动,人才必须组织起来,围绕一个正确的方向,围绕一个目标,才有价值。中国不缺少有才华的年轻人,而是缺少团结合作的精神。 王荣之(同创公司总裁):我们在一起做大木盆,虽然每块木板都很短,但合起来直径很大,盛水自然比木桶多。木盆难做,难在所需的木板多,难在不易形成合力,精诚团结。过去大家把同创认为是一个名词,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同创的意思就是一帮短板子共同合在一起,盛更多的水。 许志平(原图腾公司总经理):我们总以为聪明人凑在一起,肯定会更聪明。其实,一群聪明人凑在一起,还不如一群傻子加一个聪明人凑在一起。因为,聪明人都坚持人人平等,坚持都是革命同志,我凭什么听你的,这样一来不但不能形成合力,反而会造成很大的内耗。 成功者的道路有千千万万,但总有一些共同之处。在我主持的“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调查中,也能够看到杰出青年大多数是善于与他人团结协作的人。杰出青年童年时,当与他人一起做了好事,希望教师一起表扬的占58.78%,表扬时先提自己的占36.4%,只表扬自己的占4.05%。这说明,杰出青年童年时能够较清晰地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并善于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受到同龄人的欢迎。杰出青年不仅与同伴合作密切,与父母和老师也相处愉快。 可是,目前孩子们的合作意识怎样呢?我在主持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调查研究中发现,80%以上的独生子女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这是当今独生子女的主要人格缺陷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适应了这个竞争的社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教孩子要竞争,要取胜,要比同龄人强。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去幼儿园,可别叫小朋友欺负了,不用怕他们。”“老师发水果,要挑个大的,别那么熊包。”等孩子上学了,父母又说:“要有竞争意识,别的同学问你题目,不要告诉他,他会了就比你强了。”“这是妈妈新给你买的参考书,可别借给其他同学看啊!”“合唱比赛有什么意思?得了第一名也不是你自己的荣誉,还是省点时间看看书吧!”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不是自私的孩子还能是什么?要知道,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必须生活在人群中,必定生活在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不与人交往。而谁愿意与自私的人交往呢? 在一些父母固有的思维模式中,一直认为帮助别人自己就要有所牺牲;别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会失去。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强大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别人得到的并非是你自己失去的。《盲人挑灯》的故事则把这个道理讲得很透彻: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他看到一盏昏黄的灯正从巷道的深处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挑一盏灯岂不可笑?于是问:“敢问施主,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呢?”盲人说:“现在是黑夜吗?我听说黑夜如果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呀?”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住了。 盲人问僧人,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但我挑了这盏灯,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而不会碰撞我了。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是老子的话,说的道理今天仍然适用。怎样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合作者?我的教育建议是: 不要顺着孩子的不良或不当愿望。溺爱容易导致任性和自私,而一个任性和自私的人是无法与人合作的。所以,当孩子的想法不良或不当时,建议父母们不要满足孩子的心愿,要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说“不”。 正确对待荣誉。孩子们大都有非常强烈的荣誉心。对待荣誉的态度和方式往往也是影响孩子是否愿意合作的重要因素。父母既要鼓励孩子积极努力地去争取荣誉,同时也要鼓励分享和谦让,不仅在乎自己的荣誉,也要重视集体的荣誉。 视合作为人生准则。父母既要教会孩子合作,同时又要让孩子按照人生的规则去竞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合作是大家围绕着一个目标去做事,父母要告诉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同时又要告诉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和实力去竞争,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独生子女的父母们联合起来 1996年7月29日,40岁的意大利洞穴专家毛里奇·蒙塔尔独自到意大利踣内洛山的一个地下溶洞里,开始了一年的名为“先锋地下实验室”的生活。这个实验室设在溶洞内的一个68平方米的帐篷里,里面有科学实验用的食品、设备,还有起居室、工作间、卫生间和一个小小的植物园。在这一年中,他吸了380盒香烟,看了100部录像片,在健身车上骑了1600多千米。第二年的8月1日,蒙塔尔重回人间,他的脸色苍白而瘦削,如果两个人同时向他提问,他的大脑就会乱;他变得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谈。虽然他渴望与人相处,希望热闹,但他已经丧失了交际的能力。蒙塔尔说,在洞穴呆了一年,才知道人只有与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快乐。这是蒙塔尔用丧失人际交往能力的代价求证的人生奥秘。 父母们是否发现您的孩子有某种孤独的倾向?譬如,尽管一个人在家感到寂寞,却不愿意和人交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偶尔与人交往,或参与集体活动,孩子也会表现得不自然,不投入,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我们在关于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研究中惊异地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虽然渴望友谊,但克服困难取得某项成功的动力较弱,不会交往,不会合作,在同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勤俭节约的表现较差,这些问题不能不让父母和老师们感到不安。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独生子女的孤独呢?原因大致有四:一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而父母大多为双职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二是家庭居住条件多由平房的开放性转向楼房的封闭性,这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减少;三是一些父母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不鼓励孩子之间串门走动;四是父母对孩子往往娇宠有加,使孩子误认为只要自己快乐就行,不必关心别人。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们怎样帮助孩子呢?我有一个观点,靠一家一户的力量是难以教育好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应当联合起来,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也许,这种以群治独的办法是独生子女教育的一个绝招呢。 看到这里,有些父母可能会有些动心,急切地想询问具体办法。其实,《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多年来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其中一大绝招是“独生子女一日营”。 1995年《少年儿童研究》杂志首任主编张先翱教授,来到北京育英学校小学部做实验,组织一个小队的孩子集中到某一队员家过一天假日生活,也就是让独生子女自愿组合起来,五六个孩子到一个伙伴家生活一天。对孩子来说,别人家的饭好吃,别人家的玩具好玩,别人家的床睡着舒服,因而特别喜欢到伙伴家去。有的父母说:“来吧,我儿子正寂寞。我拿1000元钱招待孩子们!”指导老师说:“最好让孩子体验真实自然的生活,而不是来赴宴。所以,我们建议每个孩子最多花10元来过一天,困难的家庭还可以免费。”伙伴们一起学习、游戏、购物、做饭、睡觉,个个心花怒放。第二天分离时,很多孩子掉眼泪舍不得分开呢。 一个孩子在参加了“一日营”活动后说:“在这里我经历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和同学一起出去采购,第一次自己炒菜做饭,第一次和同学同床睡觉。我虽然没有兄弟姐妹,但在这里我体会到了兄弟姐妹的亲情,也感受到了伙伴的父母对我们的爱。”还有的同学说:“我胆子小,组织能力也不强,但在一日营里,我又要发号施令,又要事事给大家分工,忙活了一天一夜,好像我的胆子也大一些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还有一种新型的青少年活动——民宿。民宿就是让孩子到别人家去生活,互换生活,这一种方法英语叫home's day。民宿的意义在于让青少年们发现,尽管人与人的境遇是不同的,但大家的内心是平等的,因此要学会尊重他人。我的女儿上了月坛中学之后,积极报名接待日本的中学生到中国来民宿,从初二开始她先后领了三批日本的学生到我们家来住。我说:“客人是你领来的,你要负责接待,先把你的房间腾出来让客人住,然后每天你要陪他玩。”我女儿说:“没问题!”女儿以前照料自己都照料不好,现在却开始照顾客人而且还是外国人,拉着人家的手过马路,参观名胜古迹。后来我发现孩子对人宽容了,能替别人考虑,长大了、懂事了,我感到惊讶且高兴。 实际上,生活中有无数美妙的机会,都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关键要有一颗真正的爱心。同样,稍为大意或随意一下,便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会交往的良机。 譬如说,当您家里装修得富丽堂皇,又打扫得一尘不染,几个调皮的男孩子撞入您的家门,您会欢迎他们进来吗?您会诚心实意地照顾他们吗?如果,您这么做了,您的家虽然被搞乱了一些,却可能成为孩子们的天堂;如果,您拒绝孩子们,哪怕脸色稍微难看一些,敏感的小精灵们都可能敬而远之。您一定明白,两种态度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毫无疑问,让孩子们拥有伙伴并快乐生活,是比房间的整洁漂亮重要一万倍的! 生活是充满了魅力的,而这魅力往往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展示得光彩夺目。让我们以博爱之心和宽广胸怀,去认真对待孩子的交往,让孩子在群体生活中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我的教育建议是: 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最好有一定感情基础。组织孩子群体活动的几个家庭之间最好比较熟悉,而且住得比较近一些,这样方便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是上幼儿园时候的朋友,也可以是一起上学的同学,还可以是上下楼的邻居,或者是亲戚家的兄弟姐妹。 父母要积极配合。父母们最好能轮流负责组织活动,每次活动的内容、场地要提前设计好。活动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走出去,也可以在家庭中进行,只要是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都可以进行。 活动应尽可能注意以孩子们为主体。活动应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像力,由孩子们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父母只做一些辅助工作。内容上,孩子如果年龄小一些,可大多以娱乐活动为主,等孩子大一些的时候,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们的活动向深层次发展。警惕孩子的攻击性 王希(化名)是宁夏银川人,从小在赞誉声中长大。在宁夏某重点中学读三年高中,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93年荣获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三等奖;同年获全国化学竞赛宁夏赛区理论和实验技能测试一等奖。1994年,他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系。 假如,王希是您的儿子或是您的学生,您该多么自豪多么幸福啊!可是,1998年2月20日,北大三年级的学生王希却被送上了法庭,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得悉这个消息,王希的父母整个精神都垮了。原为某农牧场场长、现退居二线的父亲浑身发抖,在某中学任教的母亲蒙了。 王希学习虽好,大三已获英语六级证书,却因成长得过于顺利,对同学间的矛盾心理承受力差,又缺少化解矛盾的办法,长期缺少朋友。进北大之后,王希深感没有朋友的痛苦,终于与同学江某交往上了,并且来往过密,引起师生议论。江某开始疏远王希。王希用多种方式挽救友谊也未如愿。于是,王希生气了,决定报复江某。 怎么报复呢?王希是学化学的。他从图书馆查阅了有关铊的资料,得知铊毒能杀伤人的中枢神经和神经末梢,使人受到毁灭性的伤害。1995年4月,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被人投了铊毒,早已处于瘫痪状态,视力微弱,说话含糊不清。王希做好了准备,并做了试验。 1997年5月15日,王希在江某的杯中投了铊毒。见江某痛苦万分时,王希又动了恻隐之心,叫出租车送他去医院抢救。在医生追问之下,王希被迫承认是自己投的铊毒。 王希投毒案说明了什么呢?北师大变态心理学教授张吉连认为,王希投毒是一种攻击行为。其犯罪动机表明,他的心理脆弱,缺乏耐受性。他不懂得克制自己、说服自己,而是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不顺就要报复。人际关系靠和睦来维系,而不是一味的竞争。王希如果心理健康,与更多同学和睦相处,又何必在乎失去江某的友情呢? 据王希的父母介绍,王希从小不与伙伴玩,总是一人来一人去,专心学习,很让大人省心。悲剧发生后,王希的父母经过反思,承认对儿子的人格教育几乎等于零。可以说,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忽略了做人的教育,是王希悲剧的关键原因。可怕的是,王希父母的教育误区,正存在于无数个家庭和无数所学校。 父母要特别注意孩子身上的攻击性。我们在全国的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城市独生子女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其主要表现为好主动出击、喜欢开别人的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如说话很刻薄。 2003年6月,我到呼伦贝尔草原的一个城市讲课。有一位老师对我说,我们这里发生了一起惨案。有两个女孩子,从小学就要好,都很聪明,一块考到最好的中学。其中一个女孩子由于学习、长相的原因,开始嫉妒好朋友。后来由于她喜欢的一个男孩不喜欢她而喜欢她的好朋友时,她便无法忍受,心中开始想出一个可怕的计划。她开始学习解剖学,半年后她把好朋友骗到卫生间,趁其不备把好朋友打晕,就把好朋友肢解了。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悲剧呀! 孩子们的攻击性从何而来呢?原因之一是本身受过伤害,他们对别人、对社会充满了仇恨。另外,挨打的孩子也容易攻击别人,被父母与教师侮辱的孩子都可能促成孩子的攻击性。 广州一位校长和我说过一件事。有一天她在广州街头坐出租车,司机看她一眼,问干什么工作的。校长答,我是个老师。司机却说道,我最恨的就是老师,今天我开出租车,就是因为我的老师骂我。现在我开出租车,在马路上到处寻找这个老师,如果碰见她,我就撞死她!可见,老师或父母有时说的一句话,可能会让孩子怀恨在心。 作为教育者,可以批评孩子,但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侮辱孩子的人格,否则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