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怎么会不合适?他们不是在学英语吗?这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机会,而且只是关于农业——没有任何政治话题。他们将会谈谈我们曾经住过的乡村。”“是的,但你必须教你自己的课程。”“我父母在一家美国大学教了许多年。他们做老师比我强,但如果有问题的话,我们可以额外上一课。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让学生们见识不同的英语老师。”“相信我,我理解,”王先生说,“我很愿意去听讲座,但谭先生反对。我很抱歉。”这就是王先生惯用的手段——好干部/坏干部。谭先生是个高级别的行政员,负责外办的,通常,他是王先生的坏干部。事实上,我们觉得谭先生乃是学校里最讨人喜欢的行政员之一,一个友善的人,对我们要坦诚得多。如果允许我们直接跟他打交道的话,情况会简单多了,但把他放在一个安全的距离外,会更有用,让他当个坏干部。“这样如何?”亚当说。“我会上课,然后学生们可以问我父母些问题。行吗?”“恐怕不行。”“所以说,我父母不能跟学生们说话?”“哦,他们当然可以跟同学们说话!”“但如果我上课的话,他们不能说什么?”“是的。”第二天,亚当点名后,就下了课。他说,同学们可以离开,但如果他们想留下来听梅尔先生,梅尔太太讲话,那也很欢迎。没有人离开。他的父母放了幻灯,上了堂美国农业的讲座。学生们提了问。问题回答了。没一个干部到场,但无疑他们后来听说了。到那个学期,我们对那种没脑子的政治限制越来越难容忍了。一般说来,我避免跟干部打交道,幸运的是,这还不难。我从来不去外办,除非绝对必要时,而我也尝试不跟任何一个行政员说话。在我的公寓里,有两台电话:一条外线,一条校园内部线。这个安排很好,因为只有干部会用校园线,而我从来不接。王先生乃是唯一一个我真的不喜欢的——一次又一次的事实,证明他特别油滑,不诚实。我对其他人没有这种感觉,然而他们身上某些东西让我觉得压抑。傅主任可能是最惨的一例,因为我知道他真心喜欢我们,关心我们的福利,然而他看起来有巨大的压力,来自上面,有几次,这种压力阻止他向我们坦诚以对。毫无例外,事情总是那样——总有压力来自上面,坏干部压着好干部。这里有无数的好干部,然而你却从来见不到坏的那个,但好像总是他们来做决定。回到去年的十二月,桑尼,亚当,还有我一起写了个缩短版的“一首圣诞颂歌”,来让我们的口语班演这出狄更斯的戏。在我们准备期间,傅主任叫我过去,他焦虑不安,跟我说,我们怎么也不能教同学们圣诞颂歌。“你知道共产党对传播宗教非常敏感的,”他说。“我很抱歉,但是同学们不允许在课堂上唱圣诞歌。”“那我们还可以谈论圣诞节吗?他们在学习美国文化。”“是的,可以。但他们不能唱歌。”“那么非宗教的歌怎么样?戏中间有个部分,他们得唱圣诞歌,我可以叫他们唱一点儿也不宗教的歌。你知道,在美国,许多人都不觉得圣诞节是个宗教节日。比如,有这样的歌,‘我们祝你圣诞快乐,我们祝你圣诞快乐,我们祝你圣诞快乐,我们祝你圣诞快乐,还有新年幸福!’”“不行,”傅主任说,还是笑得很紧张。“恐怕我们不能唱跟圣诞节有关的歌。我抱歉,但你知道这不是我的决定。”(这个情况现在也发生了变化。我的两岁侄女已经在深圳的幼儿园里学唱圣诞歌了。中国的变化,从现在看过去,即便只十年,也那么巨大。甚至,网上还流传说法,共产党内部文件建议给党员以信教自由。但以我的理解,继承邓小平的传统,现在中共政府,采取的策略,往往是,先做,不说,降低影响。)我本可以指出,在春天时,即便校园里的宣传喇叭,也经常放莫扎特版本的“那个孩子哪儿去了”,作为中午娱乐节目的一个部分。但我知道这争论是没用的;在这种事里根本无逻辑可言。以同样的无厘头精神,我指导我的班级,用一首共产党的爱国歌曲,替代了圣诞颂歌,这可能是对狄更斯的作品最没提升价值的了。我最喜欢的那一幕戏,乃是一个狂怒的思科鲁乔,挥着他的拐杖,向着一个快乐演奏着“东方红”歌队,一边唱着歌颂毛泽东,而另一边,那老人大吼道,“汉堡包!”我们和行政方的问题,大多比那个更荒谬,而且,很少是关于重要的事情:对于教唱圣诞颂歌,我实在也不怎么关心。然而,过了一年半,我以为部分的尴尬感已经不在了;我们本可以成为好朋友,对于不那么重要的事情,进行自如的交流。但其他的限制就不是小事了。桑尼与诺林的汉语家教是两个年轻女人,来自英文系,在学习过程中,她们成了好朋友。在那个春天里的一个节日,其中一个老师请她们两人去她家,然而,最后一刻,她反悔了,解释说去她家的路出了点问题。这很奇怪——春天的雨还没来,没理由马路会被冲掉。后来,我们了解到,系里的官员向那年轻老师发出指示,不要请外国人去她家里。表面看,他们是担心桑尼与洛林会出什么事,而那老师要负责。但更大的可能是,这指令源于同一种莫名其妙的猜疑症,从一开始就悬在我们的头上——总觉得外国人很有政治风险,应该保持距离。(同样的,我的想法是,中国在发生变化。在私营商业部门,这种管理指令肯定不会发生,而随着中国社会趋于私营化,中国人的自由在增多,以及政府部门的管辖权力,范围,在缩小。)这种指令总是在我们的背后发生,这是最糟糕的部分。它把猜疑症转移到我们这边了,发展到我们过度分析每一次小小的交谈,每一个微小的变化,寻找人为操控的痕迹。当桑尼与诺林告诉我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冲去了当地汽车站,而司机们跟我说的和预料的一样——道路没有问题,这就是说,学校里有人对桑尼诺林她们说了谎。这是每一个共产主义系统的经典范式,恐惧与猜疑,从一个层面传导去下一个层面,制造出一个互不信任的网络。(猜疑症,恐慌症,PARANOIA,在当今中国,还普遍存在,不仅是政府层面,在网络上也有很多来自民众的声音。近期的经典案例,就是西藏事件。一般说来,孤立的社会,孤立的人,和外界缺乏交流的,比较容易陷入这种症状。)但我们逐渐发现,这种不信任,我们的猜疑症,是有依据的。我们有朋友来告诉我们事情乃是如何运作,而我们受到控制的程度有点惊人。当电影铁达尼号在春天上映时,有一个同事邀请我们去他家,在VCD上看片,但再次的,这邀请在最后时刻取消了。后来,他直率地解释道,干部们害怕外国人发现这片子被盗版了——一个可笑的掩饰,在涪陵任何地方,你都不可能不见到铁达尼号的盗版碟,小贩们把碟片都塞到我鼻子下了。这片子非常受欢迎,在当地戏院,挂了一幅非常大的推销板,上面结合了宣传与广告:富通珠宝店是铁达尼号的唯一赞助商国家主席与党书记江泽民推荐现在,系里的指令经常是双重的自我欺骗:我们不但知道电影被盗版,我们也清楚看到了学校是如何想要操纵我们周围的世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出,这种控制很缺乏持续性,因为在许多方面,学校又给了我们很大的腾挪空间。在我们的教学上,这一点就特别真,逻辑上来说,这方面应当是我们最受限制的领域才对。除了偶尔的小事故,比如亚当的讲座,以及狄更斯的戏剧,我们的教学自由度,比在美国还大。没有人来查看我们的大纲,或者就教学内容来找麻烦,我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去编排课程。我尤其敬佩的是,他们居然让我们上英语文学与美国文化课,那里面不免时常有弦外之音,涉及政治。在大多数方面,他们待我们不错,而且,考虑到涪陵的偏远,外国人很少,他们对我们也算给予不少信任了。然而,那最后小小的几步,依然没有迈出,这让人感到更加沮丧,因为更重大的壁垒已经不在那儿了。到春季时,我意识到,我在涪陵期间,这些最后的障碍不会移除,我尝试不去想它了。生活的其他方面比从前好多了。特别是我们和学生的关系,在第二年里,改善了许多。很大程度上是亚当的缘故,他总是一个很尽心的教师,花了很多额外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帮助他们在我们办公室里建立起一个图书馆。他是第一个真正赢得同学们信任的外国教师,而由于在同学们心目中,我们两个几乎区别不开来,很自然的,他们也将这份信任延伸到我身上。而时间也起到了作用——他们已经认识我们两年了。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学会接受外国人;我们的改变非常大,现在,对于如何跟他们接近,我们学会了很多。他们依然喜欢我们的非正式感,随意感,这一点,从一开始就把我们和其他老师区别开来。但他们也知道,我们可以变得严肃,认真,而在那些时候,我们并不是宣传人员;特别是,当讨论美国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很直率。那个学期,我教了“德赛尔的宝宝”,以及兰顿休斯,而亚当的美国文学课集中于民权运动。他对那个部分毫不避讳,放了一段录像,是詹姆斯梅里迪斯躺在密西西比的高速公路旁,被一个种族主义狙击手打死在那儿。学生们知道,没人强迫亚当去放那些片子——他可以上一些关于美国的正面课程,关于它的成功之处,在科技,或者经济,教育方面——亚当的这种行为,让同学们更愿意去诚实讨论他们觉得重要的话题。另一个重大的区别,是我们现在能说中文了。在秋季时,我开始跟几个同学用中文交流,当我在课堂外碰见他们时。因为他们想听听我学了些什么。而随着时间过去,我发现,这不仅仅是出于新鲜感;像我一样,在说中文时,他们变得截然不同。他们感觉放松多了,而这不单是语言的问题;这也有政治意味。在亚当父母离开后的一个晚上,我在学生之家吃饭,这时,吉米,莫,还有佐治来了。他们是我最喜欢的几个三年级学生,我们用英语稍稍聊了会儿。他们问到亚当的父母喜不喜欢涪陵,我说喜欢的,除了对干部的印象外。他们三个靠近来。“为什么?”吉米轻声问道。我用英文回答:“因为他们觉得外办的人对他们不礼貌,而且他们也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外办干什么了?”现在我用中文回答,讲了那个故事。在中国,让某个人的父母不愉快,是很大的不尊重,在学生们眼里闪现出失望。我坦率地告诉了他们我对系里的看法,以及那些小事件如何随时间累积起来。莫和佐治都是党员;一年前,我绝不会如此诚实地跟他们交谈。但用中文交谈,让每个人都更自在了,也包括我。随着我在课堂外与学生的交流更频繁,我发现这种模式多么有用:每当有敏感话题,我们就用中文。这让我惊讶,因为英语本可作为我们的秘密工具——在校园外,几乎没人听得懂我们在说什么,用它来讨论上述话题是最安全的,不怕有人听到。但即便在这么一个拥挤的餐馆里,说到关键处,我们转向中文,我们谈到政治,或者性,或者我们和学校的关系。即便最好的学生也经常这么转换语言,尽管他们的英语比我的中文好得多。终于,我意识到,那惧意,不是说怕别人偷听。关键是他们要觉得舒服自在,因为那些带有不确定性的话题,用他们的本国语言来处理更容易一些。但我也察觉到,真正的惧意,他们真正怕的,是他们自己:几乎所有的限制,都建立在他们自己的头脑意识中(自我审查)。英语是在学校里学的,是以它就跟这个教育系统不可区分,跟学校的政治管治紧密联系。当他们说英语时,警钟会自然在他们脑中敲响——这是门学校语言,也是外国人的语言,这双重的背景下,他们已习惯于谨慎了,无论是想,还是说。一旦我发觉到这些限制是内在的,我开始想,对于那些坏干部来说,情形是否也一样。也许,他们只是存在于好干部脑子的一个角落里,一种烦人的畏惧,抵消了每个人的良好意图。这是个干燥,多尘的三月,到了最后一个周末,我去了乌江上游,一次远足。这和去年那次远足同一时间,同一路线。我一直喜欢乡村的四季变换,那是我个人的忠实惯例,到绿意盎然的春日河边野营,在三月的尾声。我越过头两个山谷,到了涪陵梁堂铁厂。在过去一年里,那儿没有任何变化,只是现在我可以认出宣传牌上的汉字了:勤奋——友好——服从为遵守纪律而光荣为破坏纪律而羞耻三车矿石沿着山坡飞驰而下,工人们驾着一堆堆白色石头,又笑又嚷。我经过了去年的标语: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我想,那应该是我今天的圣歌:高高兴兴,平平安安。我对自己重复着那些话,走过了崎岖的山丘,然后下到了深绿色的河谷,那儿的溪流朝西向着乌江而去。河谷中春天无处不在——开着花儿的泡桐树,金色的油菜地,在轻风里抖动,胡萝卜,生菜,洋葱,扁豆,都在急切生长。水稻苗在竹子搭的塑料温棚下色彩明亮。我到了第四个山谷,那儿有个农民引着头水牛在耕地。他走在泥地里,裤子卷过了膝盖。空气甜甜的,有附近油菜地传来的浓重香味。老人的妻子与孙子坐在田边,我停下来跟他们打招呼。那女人看着我。“我去年见过你,是吗?”她问。“是,我去年来过。我住在涪陵。”男人停下了活儿,笑了。“我记得,”他说。“你有张地图,还问我该往哪儿走。但你并不理解我们说的话,你走错了方向。我们想要帮你的!”我保证说,这次我肯定要搞对。他们问我在涪陵干嘛,我说我是个教师。“他也是个教师!”那女人道,指向她的丈夫。“他在小学教书,星期一到星期五,但星期六与星期天他在这里干活。”他解开了水牛,让它向油菜跑去。那男人五十四岁,小而瘦,然而跟他的牛一般结实。他的黑发剪成整齐的平头,我能看出,如果他收拾整洁的话,看着就像个老师。但今天是一个属于农夫的周末;他的腿上满是泥巴,而小泥点从他衣服到头发上都是。他递给我根烟,自己也点上一根,坐在了石头上。我放下背包,在阳光下休息一阵。男人问我是不是德国人。“不,”我说。“我是美国人。”“这里最近有个德国人来过。”“是吗?他做什么的?”“不太清楚。他在这里研究些什么。他走得很快——在山里,他走得比当地人还快!他有个翻译,他很有钱,自己掏钱来中国的。你的收入多少?”我说了,他点点头。“那比大多数人好了。乡下这里,教师的收入要低得多。但我想那德国人要比你挣的多多了。”他的孙子五岁,在我身后冲来冲去,笑着抓我的衬衣。男人咧着嘴,轻轻责骂他。“他很调皮,”他自豪地说。我点点头,摩挲着那小孩的脑袋。我在想着那德国人——另一个外国人也来到这偏远的地方,让我惊异。老实说,我觉得不爽;我总爱想着自己是唯一一个穿山越岭,来到这片乡下的外国人。在去年秋天,我想我在涪陵见过另一个外国人,虽然我不很肯定——那只是瞟到一个男人进了餐馆,而我不能确定他是个外国人。两年中,我唯一肯定见到的外国人,乃是在今年一月,当时两个丹麦游客困在了涪陵,她们回重庆的船在做维修。我在加州牛肉面大王馆子里撞到了她们,那是涪陵最近似于连锁快餐的店面。馆子里有很辣的面条,我一个星期去那里一两次,老板娘经常问我她做的面是否合乎正确的加州风格。我总是肯定她,说这的确跟我期待的一样,如果我去到加州的牛肉面大王的话,这让她很开心。他们甚至在餐馆上还挂了英文牌子,这大概就是那两个丹麦人进来的原因。当我进门时,她们的目光如针芒般扫过来,然后,又挪开,好像她们没注意到我。从我自己过去的旅行体验中,我知道这是个规律——你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不希望看到有别的游客在。但在涪陵,我不是个游客,而让别的外国人这样对待我,也不会让我高兴。我什么也没说,坐在离两个丹麦人不远的桌子上。她们不会说中文,来这个国家也没多久。她们往墙上挂着的图片指着点菜,而服务员问他们要不要红辣椒。她们两人不能明白,但从服务员的语调中,知道这是个重要的选项,于是她们疯狂地往词汇册里找。我决定不去帮手,直到他们跟我打招呼。她们一直在词汇册里找个不停,直到那认识我的服务生问我能不能翻译。丹麦人好像吃了一惊,才看到我在似的,然后她们说不要红辣椒。我有点想使坏,想跟服务生说她们不单想要红辣椒,而且对四川的辣椒很看不上,觉得在丹麦这种玩意只是给小孩吃的甜品。但我还是跟她说了实话;我意识到,她们只是跟任何游客的表现一样,就像我在其他时候,其他地方做的。我们聊了一会儿,她们难以相信我在这样的地方住,因为涪陵人对外国人的那种围观注目叫她们受不了。“这些人,”其中一个说,“他们就会一直盯着看。我们去到哪里,他们就老是盯着我们。他们也会那样盯着你吗?”“是的,”我说,“不过没像盯你们那样厉害。”我说这话,并没有嘲笑的意思,但那两女人似乎那样去理解了。我懒得去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这里的人对我已经看惯了。但我还是给了丹麦人我的号码,出于礼貌,如果她们有需要的话,然后我就把她们留给棒棒军了。这里,在乌江的乡下,我想着那个德国人,我想这地方有可能发展到外国人很常见的地步吗。那老妇人见我看着风景,问道我家乡有没有类似的山丘。“有些地方有的,”我说。“但我的家乡比这里要平坦。”“农业怎么样?”“那里没有多少农民,而他们的土地更多些。一个农夫可以有上百亩地。在我的家乡的农场,用的是机械。”那男人点点头。“那就像新疆,”他说,“还有中国的北方,那里有更多地,也比较平坦。他们也用机械。但我们这里不行。”我们聊了一会农业,他问我美国农民用飞机播种,是不是真的。涪陵乡下有不少农民都听说过这个;这是我在田间走时常听到的问题。我总是说,的确,加州的稻谷有时会用飞机播种,而且我经常能看出,他们的脑子在飞转,这些四川农民看着他们周围的环境——犁,水牛,原始的粪肥——而想着如何把飞机的元素加入进去。今天,那农民摇摇头,咧嘴一笑,看着他的双腿,泥巴已经干成黄棕色了。在这层土下,他腿上的的肌腱强壮紧绷。“你去年这个时候来过,对不对?”他问。“是的,去年,我也是三月来的。”“你有没有注意过今年不同?去年你看到我们有许多的水田,但今年,雨水还没来,一切都比往常迟了。太干了。”有一阵子,他轻声抱怨雨水的缺乏,说着会拖延整个春天的计划。但所有农民能做的就只是等待,希望熬过这个双五月年份春季的干旱。天气温暖,背包下,我在出汗。我在去年来过的同一个地方停下来吃午饭,在乌江上方的峭壁上。我望着下面远处的河流,想着:高高兴兴,平平安安。雾已退去,阳光在江面上闪出金带。这些山上的人都记得我去年来过。他们也都问到了德国人,他显然在这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一户农民家里停下休息,人们告诉我他穿的破靴子跟我一样。“他是个专家,”一个老人说。“他在这里研究树木。他来这儿,是因为这儿穷。”老人姓杨。他给我喝加了糖的开水,我跟他一起坐在家里的晒谷场上。这儿住着老人与他的儿子,儿媳,以及四个月大的孙子。他们干得不错;这里通电已经有十年了。他们的稻谷在塑料棚上长得很浓密。他们有六头猪。他们有一只猫被栓在百事可乐的塑料瓶上。那瓶子部分装了水,让猫没法走得很快。我从来不太喜欢猫,那百事的瓶子真是个好点子。老人的妻子从房子里出来了。她七十三岁,激烈地抱怨着他们家的田地,那是在我今天所经过的一块美丽的河谷当中。“好几个月没下雨了!”她说。“去年这个时候,田里都是水——看看现在!真可怕!这地方太穷了!”他们就像所有的农夫那样——悲观,愤怒,因为这气候。我经常在相对富裕的涪陵郊区听到类似的评论,在那儿,我感觉这种抱怨下面掩藏着得意。也许这是一种迷信,一种自我保护,免受骄傲之害。传统上,中国人对小孩都是如此,不想给他们太多夸奖,因为那或许会带来恶运。老妇人邀请我去吃饭,就和那个教师农民对我一样,我解释说,我得继续步行。在乡下,这是很普遍的邀请——几乎每一次我在乡间远足,总有人叫我去吃饭。似乎你可以在四川乡下随便旅行,不带一文钱,因为这里的人都那么慷慨,他们大概觉得不提供一顿饭,或者住宿的话,就是不礼貌。一会儿后,我碰到了个二十出头的年轻男人,跟他十二岁的弟弟在一起。那个小孩穿着他的校服,他马上认出我来。“你就是去年在涪陵的长跑冠军吗?”“是的。”“我在学校附近见过你。我在河东中学上学。”在这片乡下,没有中学,而如果孩子们要继续学业的话,就得去涪陵寄宿。这男孩一个月得付170块钱住宿费,而他哥哥估计,这个地区大约90%的孩子都继续读上了中学。他们坐船而下涪陵,通常每隔一个星期回一次家。一群小孩围过来了,盯着我看。十二岁的男孩告诉他们我是赢得涪陵长跑的外国人,他说得绘声绘色,特别强调我领先了多么多。听他说这故事让我尴尬,虽然如今我已习惯了;即便在一年多时间后,这还是许多涪陵人认识我的原因。这偏远地区,有那么多学生远行到涪陵求学,叫我钦佩,而且我意识到,这些就将是我的学生毕业后去教的孩子。在这里,我看到了我工作的意义——不只是那些我教的文学,也因为这个单纯的事实,在两年里,我在这个教育系统里参与了一个角色,与这些孩子产生了联系。每当我步行到学校后的田地里,看到那些打谷场上做功课的孩子们,也都有这样的感觉。在晴朗的下午,几乎每个平台上都有一个孩子——涪陵的学校布置了超大量的作业,而学生们极其勤奋,即便他们是来自没受过教育的农民家庭。我开始发现,这大概乃是我对当地人最佩服的一点:他们对教育非常尊敬,而在这种地方教书,感觉很好。在这个方面,我的观点跟头一年的春季时的想法有了些改变,当时我对于教育系统里的政治宣传感到非常悲观。在某些方面,走出教室颇有帮助——当我走在山上,见到孩子们做功课,让我想到我自己的学生,还有他们所来,将来所去教书的地方。我开始意识到,虽然宣传中的许多内容依然叫我恶心,它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这些标语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在中国没什么会是永远——但这些接受了教育的孩子会从教育中受益,不管国家如何改变。每当我不确定该走哪条路时,我就去问人们去年我走向哪儿。每个人都知道——似乎没有一个人不记得我。而他们也谈论那个德国人;我希望我见过他,因为现在我对他研究什么感到好奇。这就好像跟随库兹探索刚果;我总是听到一些信息片段,关于他如何走路的细节,以及他多有钱,穿的靴子是怎样。然后,我意识到,他肯定也听说了我,而他也许也觉得他在跟随某个不知名的外国人,穿过乌江河谷的崎岖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