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辩证,要紧紧抓住经络循行部位和俞穴,以及所属脏腑综合理解,方能全面掌握。二、奇经八脉病证奇经八脉,除其本经循行与体内外器官相连属外,还通过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发生间接联系,尤其是冲、任、督、带四脉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密切关系。(一) 督脉病证[临床表现]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大人癫疾,小儿风痫。[证候分析]督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上风府,入脑,上巅,循额,故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风气循风府而上入脑,督脉为风气所干,出现大人痢疾,小儿风痫。(二) 任脉病证[临床表现]男子为疝气,女子为带下瘕聚。[证候分析]任脉因主身前之阴,阴凝寒滞,气结于下,男子则内结为疝气,女子则郁滞为瘕聚。(三) 冲脉病证[临床表现]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咳、唾,气逆而里急。[证候分析]冲脉失调,气机不利,与足阳明之气相并而上逆,循经而出现上述之证。(四) 带脉病证[临床表现]腹胀满,绕脐腰脊痛,冲心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女子赤白带下。[证候分析]带脉围腰一周,犹如束带,约束诸脉,带脉为病,多见妇人,脾失健运,湿浊不化面下注则赤白带下。中气不足则腹胀满,经气不利则绕脐腰脊痛。(五) 阳维阴维病证[临床表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怏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证候分析]阳维以维系诸阳经,阴维以维系诺田经。阳维起于诸阳会,由外踝上行于卫分,卫为气,气居表,故病则苦寒热而为表证。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上行于营分,营为血,血属心,故病则苦心痛而为里证。阳维与阴维互不维系则阳气耗散而怏怏失志。阴液消亡则萎软无力,则溶溶不能自收持。(六) 阳 阴 病证[临床表现]阳 为病,阴缓而阳急;阴 为病,阳缓而阴急。阳急则狂走,目不眜,阴急则阳厥。[证候分析]阳 与阴 均起足跟,前者循行于下肢外侧,后者循行于下肢内侧,有维持肢体动作 捷的作用。一侧患病则孪缩拘急;另侧则弛缓。所以,阳 为病,阴缓而阳急;阴 为病,阳缓而阴急,阳急者,阳气偏盛,阳盛则目不眜而狂走,阴急者,阴寒偏盛,寒盛则下肢厥冷。复 习 思 考 题1、十二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2、叙述奇经八脉的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3、十二经病证与脏腑病证有何联系?[附1] 经脉主病歌一、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经肺主病,胀满喘咳缺盆痛,甚则两手交而瞀,此为臂厥肺是动,咳而上气肺所生,喘渴烦心胸满促,臑臂之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别络生,气盛作痛连肩背,汗出中风溲数欠,气虚肩背痛而寒,少气乏息溺色变。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手阳明动下齿痛,必恶热饮 颊肿,目黄口干津液病,鼽衄喉痹因热重,肩前臑外相引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盛所过发热肿,应则寒栗温补奉。三、足阳明胃经病证足阳明动洒洒寒,善呻数欠黑饮颜,病至恶见人与火,闻木声惊心惕然,闭户塞牖欲独处,登高而歌弃衣走,贲响腹胀为骭厥,主血生病狂疟见,温淫汗出鼻鼽衄,口 唇胗颈喉肿,大腹水肿膝膑痛,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足跗上皆痛,下至中趾不为用,气盛身前尽皆热,消谷善饥溺色黄,不足身前皆寒栗,胃中寒则满而胀。四、足太阴脾经病证足太阴动舌本强,食呕胃脘腹痛胀,善噫得后快然衰,身体皆重脾主病,舌本痛体不能动,食不能下心烦痛,寒疟溏瘕泄水闭,水肿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痛,厥为足大趾不用。五、手少阴心经病证手少阴动病嗌干,心痛渴饮臂厥缘,心病目黄胁满痛,臂臑痛厥掌中热。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手太阳动病嗌疼,颌肿肩臑拔折形,液病耳聋目色黄,颊肿颈肩肘臂痛。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足太阳动冲头痛,目似脱兮项如拔,脊痛腰折髀难曲,腘如结而腨如裂,踝厥主筋所生病,痔疟狂癫头顖痛,目黄泪出及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痛及小趾不能用。八、足少阴肾经病证足少阴病饥不食,面如漆柴咳唾血,喝喝而喘坐欲起, 无见如悬饥,善恐惕惕如人捕,骨厥主肾生病是,口热舌干及咽肿,上气嗌干痛烦心,心痛黄痘并肠澼,腰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少精神,足下热痛经气逆。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手厥阴动手心热,臂肘孪急及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心中憺憺而大动,面赤目黄笑不休,烦心心痛掌中热。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手少阳动病耳聋,浑浑焞焞嗌喉肿,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齿痛颊部肿,耳后肩臑肘臂痛,小指次指不为用。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足少阳动病口苦,太息胁痛不能转,甚而微尘体无泽,足外反热阳厥逆,是主骨所生病者,目锐眦痛头颌疼,缺盆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与汗出,振寒疟兮胸胁痛,肋髀膝外胫绝骨,外踝前与诸节痛,小趾次趾不能用。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足厥阴动病腰痛,丈夫癞疝妇腹肿,甚者喉干面脱色;是主肝经所生病,胸满呕逆飧泄频,狐疝遗精溺闭癃。十三、任脉病证任脉男子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见,脉别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尾翳缘。十四、督脉病证督脉少腹冲心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实则脊强而反折,虚则头重高摇巅,女子不孕患癃痔,下为遗溺上嗌干。十五、冲脉病证冲脉气逆并阳阳,气从少腹上冲胸,胸满气逆咽咳唾,腹部满胀急难当。十六、带脉病证带脉为病腹胀满,溶溶腰坐水中间,绕脐腰脊冲心痛,女子赤白带下绵。十七、阳维阴维脉病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阳不能自相维,怏然失志神恍惚,溶溶不能自收持。十八、阳 阴 脉病证阴缓阳急阳 病,阳急狂走目不眜;阳缓阴急阴 病,阴急寒盛肢厥冷。第五节 六经辨证目 的 要 的1、了解六经辨证的概念。2、了解每一经病的主要脉证和证候分析。3、了解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主 要 内 容1、六经辨证的概念: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症候,从病理上加以概括,并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并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特点,在阴阳两纲的基础上,又分为六个证型;即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合称为三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合称为三阴证。2、六经辨证的意义:六经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辨证。通过六经分证,可以了解正邪盛衰及病势的进退缓急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3、六经病证候:分三阳经证和三阴经证。4、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一、六经病证(一) 太阳病证[临床表现]主脉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证型有二种: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有汗,脉浮缓。太阳伤寒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证候分析]太阳病为正邪亢奋,交争肌表所致。太阳中风主要病机,风邪伤卫,营卫失调所致。阳气浮越,则发热,营阴失守;则汗出,汗出肌腠疏松,故恶风。此属表虚证(与太阳伤寒表实相对而言)。太阳伤寒主要病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寒邪伤阳则恶寒,阳气被郁则发热;寒为阴邪,凝涩营卫,故见诸痛;寒主收引,闭塞皮毛,故无汗;外寒内舍于肺,肺气失宣,故作喘;寒邪盛实,故脉紧。此证属太阳伤寒表实证。(二) 阳明病证[临床表现]阳明经证:身大热、汗大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矢气频转,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证候分析]阳明经证主要病机,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经脉,但尚未与肠中糟粕互结成燥屎,腑气尚通之证。邪热内盛,则发热面赤;热盛津伤,故汗出口渴;热扰神志不宁,故心烦。舌、脉均为里实热之证。阳明腑证主要病机,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形成燥屎内结,腑气不行之证。邪热传里,津液大伤,里热炽盛,故燥屎阻结于内而变生诸症;阳明经气旺于日晡,腑中实热,弥漫于经,则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而不通,充斥肠间,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矢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失,故腹中矢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则谵语,狂乱,不得眠;热盛而津劫故舌苔干燥,起芒刺,甚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三) 少阳病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证候分析]少阳位居半表半里,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胆热上腾则口苦,津为热灼则咽干,少阳风火上腾则目眩;邪正相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正邪相争于表里之间则寒热往来,为少阳病特点之一。热郁少阳,经气不行,则胸胁苦满。胆病及肝,肝病气机不利而伤胃,胃失受纳与和降而嘿嘿不欲饮食,火热内郁,神志不安则心烦。肝胆受病,气机郁滞,其脉弦;津气凝聚故舌苔薄白,郁久化热则薄黄苔。(四) 太阴病证[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喜温喜按。舌苔腻,脉沉缓而弱。[证候分析]寒邪伤之则阳虚气衰,脾胃升降失和,胃气不降则腹满呕吐;食不下,脾阳不振,脾湿失运,故腹痛,自利,喜温喜按。寒温不伤津液,则口不渴。苔白腻,脉象沉缓而弱为中焦虚寒,阳气衰弱,不能上荣于舌,不能内充于脉所致。(五) 少阴病证[临床表现]少阴病属全身虚寒证,可从阴化寒,也可从阳化热,因而临床有少阴寒化与少阴热化证之分。少阴寒化证:无热恶寒,脉微细,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少阴热化证: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细数。[证候分析]少阴寒化证:多为阳气不足,病邪入内,从阴化寒,呈现全身性的虚寒征象。少阴阳气衰微,阴寒独盛,故无热恶寒。阳气虚衰则脉微细。阳虚不能温养四肢则四肢厥冷。阳气衰微,神气失养则但欲寐。阳虚内不能温运脾胃,故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阴寒极盛于下,将残阳格拒于上,表现为阳浮于上的面赤等“戴阳”假象。少阴热化证:少阴病热化证是阴虚阳亢,从阳化热,阴液受灼,不能上承则口燥咽干;水亏不能上济,心火独亢则心烦不寐。舌红尖赤,脉细数为阴虚阳亢之征。(六) 厥阴病证[临床表现]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证候分析]厥阴病的主症,表现为上热下寒,厥阴为阴之尽,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寒。上焦则津伤热扰,故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下郁肠间虚寒,故饥不欲食,食则吐蛔。总之,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弱,病势虚弱的为三阴证。三阳病中太阳病在表,阳明病属里热实证,而少阳属半表半里证。三阴病中太阳病里虚寒证,少阴病属全身虚寒证,又有少阴寒化证与少阴热化证之分,而厥阴病又有上热下寒和厥热胜复的不同转机。二、六经病证发病与传变规律(一) 合 病两经和两经以上的同时发病叫合病,如太阳伤寒病与阳明病同时出现,为“太阳阳明合病”,三阳经同病叫“三阳合病”等。(二) 并 病凡一经病末罢,又见它经证候的,称为并病。如太阳病,发汗不彻而见阳明病证,叫太阳阳明并病,达与两经或两经以上同时发病者显然是不同的。(三) 传变规律1、传经:病邪从外侵入,逐渐向里传变,由一经证候转变为另一经证候,为“传经”。影响传经因素,决定受邪轻重,正气强弱及治疗情况。传经规律:(1)循经传:按六经次序相传,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2)越经传:不按循经传规律,膈一经或阴二经相传。如太阳—→阳明,越少阳:太阳—→太阴,越少阳、阳明。(3)表里传:相为表里两经相传,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2、直中:凡病邪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径中阴经,表现出三阴经证候的为直中。3、病转阳:里邪出表,由阴转阳的阴病转阳证,即三阴病转变为三阳证,为病转阳。病转阳,预示正气末复,有向食之机。复 习 思 考 题1、六经与六经辨证的概念是什么?2、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临证如何鉴别?试述其机理。3、阳明经、腑证病机有何不同?4、少阳病证临床表现及病机如何?5、太阴病脉证分析。6、少阴病有几种证型?怎样鉴别?7、厥阴病证特点是什么?8、合病、并病、直中的概念?9、何为传经?有几种方式?10、何为病转阳?临床有何意义?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目 的 要 的1、了解卫气营血辩证的概念。2、了解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为主要脉证和证候分析。3、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传变规律。主 要 内 容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对温热性病邪侵袭人体,损伤卫、气、营、血所产生的病理过程的辨证方法,叫卫气营血辨证。2、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完善了对外感病的辩证方法,从而形成了对温病辨证的纲领。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确定温病的病程、病位和传变的规律。3、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一、卫气营血病证(一) 卫分病证[临床表现] 卫分证同温热病早期,病位在皮毛与肺,故为表证阶段。主症: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以其症状不同,有邪在皮毛和邪在肺两种类型:邪在皮毛: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或有咳嗽,咽痛,口渴等。邪在肺:咳嗽少痰,或咯痰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证侯分析]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邪气的表证阶段。温热为阳邪,故卫分证以伤津液为主,重点症状见有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邪在皮毛病机,温热致病,故以发热为主。邪在皮毛,卫气受损,故见微恶风寒。邪在表故脉浮数。肺合皮毛,故同时见有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津伤则口褐。邪在肺病机,温热伤肺,肺失清肃,故咳嗽咽痛明显。津伤,故少痰不爽。邪已重在肺,故发热恶风寒,表证不显。(二) 气分病证[临床表现]气分证是温热病里证阶段。主症:不恶寒,但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由于里热病位不同,可分以下五种类型:温热在肺:兼见咳喘,胸病,咯吐黄稠痰。热郁胸膈:兼见心烦懊憹,坐卧不安。热入于胃: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心烦,舌苔黄燥。热郁肝胆:干呕,口苦而渴,心烦少寐,胁痛,苔黄,脉弦数。热追大肠:兼见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证候分析]气分证是邪已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见一派里实热证表现。但发热而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三) 营分病证[临床表现]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以营阴受损和心神被扰病变为特点。主症:舌质红绛,身热夜甚。临床分以下两种类型:热伤营阴:舌质红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不甚,甚者斑疹隐隐,脉细数。热入心包:神昏谵语。[证候分析]营行脉中,内通于心,温热入营,故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特点。热伤营阴病机:邪热入营,灼伤营阴,真阴被灼,故身热夜甚,口反不渴,舌质红绛,脉细数。若热窜血络,故见斑疹隐隐。热入心包病机:营气通于心,心神被扰,轻者心烦不寐,重则神昏谵语。(四) 血分病证[临床表现]血分证候,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以耗血,动血,阴伤,动风为共症。临床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血分实热证:多由营分证候不解传来,亦有以气分移热直中血分而致的。病变偏重心、肝两经。临床症状以营分证加重,更见烦热躁扰、昏狂、谵语等。另见斑疹透露,色紫或黑,出血症见吐、衄、便、尿血等。舌质紫或深绛,脉细数,或兼有动风症状、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窜视、牙关紧急、脉弦数。血分虚热证:多由实热证演变而来,或由营分证迁延而成。病变偏重于肝、肾两经。临床以肝肾水亏、阴津竭枯、虚风内动为重要表现,症状为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热退无汗、口燥咽干、神倦耳聋、肢体干瘪、舌煤少津、脉虚细,或手足蠕动、瘈疭等。[证候分析]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的最深重阶段。心主血,肝藏血,故邪热入于血分势必影响心肝两经;而移热久羁,以致耗伤真阴,病又累及于肾,所以血分证以心、肝、肾病变为主。临床表现除营分证候加重外,更以耗血动血、阴伤、动风和失水为突出特征。血分实热证:热邪久羁血分,灼伤肝肾之阴,阴虚内热,故低热持续,或暮热朝凉,五心烦热,阴津被灼,不能上承,则口燥咽干、舌干少津;精亏不能上充,则耳聋失聪,神失所养故神倦;精血不足,肢体失养,故干瘦;脉道不充,故脉虚细,血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则手足蠕动、瘈疭。血分虚热证:邪热入血,血热扰心,故躁扰发狂;血分热极,迫血妄行,故现出血诸症;热炽极甚,则昏谵、斑疹紫黑;血中热炽,故舌质深绛或紫;热伤阴血,故脉细数;热灼肝阴,肝风内动,故现诸风动之症。二、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一) 一般规律卫,气,营,血依次相传。(二) 特殊传变规律1、起病无卫分证,而即出现气分证、营分证或血分证。2、卫分证暂短,立即传入气分、营分或血分。3、卫分证未解,而气分证已出现。4、气分证未罢,营分证、血分证同时出现。5、卫分证不经气分证,直入营血。复 习 思 考 题1、什么叫卫气营血辨证?2、卫气营血各证候的临床表现及病机。3、血分证分几个证型?临床如何认证和分析病机?4、卫气管血证的传变规律。5、怎样鉴别气分证与阳明腑实证的神昏谵语?6、卫气管血证所病脏腑都是哪些?第七节 三焦辨证目 的 要 的1、了解三焦辨证的概念。2、了解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主要脉证和证候分析。3、了解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主 要 内 容1、三焦辨证的概念:对外感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三焦所属脏腑病理的概括一种辨证方法。2、三焦辩证的意义,三焦辨证不仅把外感温热性疾病分为三个不同证候,而且可区分为三个阶段病程,确定病位和认识其传变规律。3、三焦证候: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一、三焦辨证(一) 上焦病证[临床表现]表热症状,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火热伤阴,不渴而咳,午后热甚;邪陷心包症状,舌謇肢厥,神昏谵语。脉数或两寸独大。[证候分析]上焦病证,是温邪自口鼻而入,病在肺卫的表现。正邪交争于表,则有风热表证;温热内舍于肺,肺气化不利,故多兼肺系症状;火热伤阴,或可见于午后热甚,温邪在上焦卫分,故脉浮,两寸独大。若上焦温热之邪径直入心包,则使心阳气内阻,而肢厥;热扰神明,则神昏谵语。(二) 中焦病证[临床表现]邪入中焦,主要以脾胃病证为主。可分为以下两种证型:阳明燥热证:面红目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口燥咽干,唇裂舌焦,苔黄焦黑,脉沉涩。太阴湿热证: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溏泻,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证候分析]脾胃相表里,同属中焦,五行为土。但胃喜润而恶燥,属阳,故病多从阳而燥化,表现为热盛津亏内燥特点。脾喜燥而恶湿,属阴,故病多从阴而温化,表现为阳虚阴盛,湿热中阻,气机不畅等特点。(三) 下焦病证[临床表现]全身阴虚内热症状: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虚大。虚风内动症状:手足蠕动,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证候分析]温病后期,邪入下焦,重在伤肝肾之阴。温邪伤津,真阴亏损,虚火内热,故有一派阴虚内热之症。水亏火旺,筋脉失于濡润,故虚风内动,变生诸症。二、三焦病证传变(一) 传变规律1、顺传:温热病邪从上焦证发病,依次为中焦证和下焦证。2、逆传:温热病邪发于上焦,不入中焦,直陷心包。3、其他传变:(1)病自上焦而愈,不再下传。(2)病自上焦,不经中焦而直入下焦。(3)起病即为中焦太阴病证,或直接为厥阴病证。(4)上焦转入中焦,经入肝肾。(5)两焦互见或三焦弥漫。(二) 传变因素取决于病邪性质和正气强弱。阴虚体质,正气偏盛,或邪气偏盛,则病多从燥化,为阳明燥化证,入下焦则为肝肾阴虚证。阳虚体质,正气不足,邪气偏寒,则病入中焦多寒湿,为太阴湿化证,入下焦,既可伤阴,又可伤阳。(三) 传变意义1、表示为三个不同病程:上焦证为湿病初期;中焦证为温病极期,下焦证为温病末期。2、预示病情轻重,顺传多佳,逆传多属病证较重。复 习 思 考 题1、三焦证候各有何特点?病机如何?2、中焦证为何有燥化和湿化不同?3、三焦辨证与六经辨证有何联系?4、三焦传变规律如何?为什么?临床有什么意义?[附2] 辩证的思维与分析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解剖、生理、病理等和临床治疗学的有机结合体。如果说,现代医学非有明确诊断(即确定病名)不能正确治疗,那么,中医学则是不明辨证(即确定证候),就无从施治。因此,辨证犹如轴心,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枢纽。为了能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辨证学,现仅就辨证的思维与分析方法介绍如下。一、辨证的一般认识辨,是辨别区分;证,是论证确认。就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对临床四诊所获得的一系列尚未系统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加以归纳、分析、总结,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性,即所谓“证候”或称“证型”。证侯是对临床四诊资料的高度理性概括,因此,具有指导论治(也是唯一的)的重要意义。由于中医学的漫长发展道路,历代医家创建了许多辩证方法。目前,应用较为普通的有“八纲辨证”,这是最基本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是诸般辨证的核心,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辨证方法,因此,是最重要的辨证方法。“气血津液辨证”,是一种主要做为辅助其他辨证的一种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主要针对外感寒邪和温热邪气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的辨证方法。再有“病因辨证”、“经络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各有其不同特点,运用中常常相互补充完善,不能截然分开。如何运用好这些辨证方法,还有一个临床思维与分析的艺术。二、辨证的几种思维与分析方法临床上,疾病表现并不象书本理论那样条理,常是错综复杂的。面对若多的临床资料有时却无从下手,不知从哪个症状分析才好,也不知该怎样使用各种辨证方法。实际,辩证也和处理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都有一个如何入门的问题。既然入了门,也就不难发现其疾病发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了。(一)正证法首先叙述与症状表现有联系的脏腑、气血津液、邪气性质等相关的生理,从中引出病理异常应出现的临床变化,最后总结证候。正证法,适用于症状产生于直接或间接病理结果,临床表现症状虽多,但病证比较单一,病理变化并不太复杂的病症。正证法公式:①生理阐述+②病理分析=③证候结论举例:头痛临床表现: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膝无力,遗精早泄,舌红,脉沉细无力。辨证:①脑为髓海,其主在肾,②肾虚则髓不上荣,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①腰为肾府,②肾虚不能主骨,故腰膝无力。②肾虚则精关不固,改造精早泄。舌红,脉细无力,③均属肾阴虚之证头痛(标有圆圈的数字与公式中一致,以便对照,下同)。从上面的辩证分析来看,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膝无力,都是产生于肾主骨髓和肾主骨失常的病理结果;而遗精早泄,则是肾虚不固的直接病理影响,再结合舌、脉情况,就不难确定本证头痛为肾阴亏损了。这种辨证分析方法论理层次清楚,对每一个具体临床表现都有透彻分析,是临床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二)反证法(假设法)对临床表现中的某个(或几个)只用正证法难以圆满解释的症状(疑似症状),提出有鉴别意义的证候假设,故又称“假设法”。并罗列出这一假设证候的必要症状、体征作为依据,如果四诊所得资料难以提供使假设证候成立的必要依据,那么,这种假设证候肯定是错误的。经过这样一次、二次对错误证候结论的筛选剔除,最后便可确定出能对临床表现做出恰当地病理解释的正确证候。反证法,适用于大多数症状可用正证法,但少数(一个或几个)症状因常见于其他证候之中,以致病情复杂干扰难辩的病证。反证法公式:①假设证候+②假设证候依据及否定=③正确证候结论。举例:虚劳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四肢倦怠,少气懒言,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时溏,舌淡苔白,脉缓弱。辨证:据上症分析,脘腹胀满,时便溏,虽属脾虚之症,但每又多见于肝脾不调证候之中。①设本证确系肝病及脾,②必有肝气郁结症状同见,诸如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叹息等。今虽有胀满,时便溏,但余症缺如,兼观它症及舌脉,可知非肝脾不调,而是③脾气虚弱证无疑。脾虚不运,故食后胀满,大便溏薄。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不足,故有少气懒盲,倦怠,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脉缓弱。上病例,脘腹胀满,时便溏薄,既可见于脾气不足证,又可见于肝脾不调证候中,而且脾病又多从肝病而传,故是辨证中首先要认准的疑似症,辨别清楚后,余下症状病理单纯,而随之可解。可见,这种辨证方法的关键是“疑似症”的分析,而要做到认证准确,则必须四诊合参,才不致一叶障目,判断片面。直入法公式:①病理分析+②病理分析+③……=④证候结论举例:水肿临床表现,身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满,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辩证:①由于中阳不足,气不化水,致水邪泛滥,故身肿,按之凹陷而不起。②脾阳不振,运化无力,故脘腹胀满,纳呆使溏。②脾虚则气不华色,阳不卫外,故面色萎黄,神倦肢冷。阳不化气,则水湿不行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④是脾虚水聚,阳气不运之征。上面的辨证分析,虽然几处提到脾的功能失常,但均未阐述脾气的生理作用,而对病理变化却解释明了。这种辨证方法虽然主要用以较为简单的病证,但在各种辨证方法中,直入法常作为基本形式被广泛地应用。(四)突破主症法主症,一般来说都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是疾病表现于外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因此,在辨证时能抓住主症,往往可辨一明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必一一去辨,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难以归结出证候。突破主症法如能运用恰到好处,辨证既能简明扼要,又能主宾分明。这种方法适用于主症明显,兼症不多,在病理变化中从属于主症,既使不加考究也无损整个疾病论治的病证。突破主证法公式:①辨主症为主+②辨兼症为辅=②证候举例:肝昏迷临床表现:晚期肝硬变,腹水严重,昏迷不醒,脉虚大无根或沉微欲绝。辩证,肝病日久,消耗阴液,以致虚火上越,肝失滋养,肝阳上亢,消窍不利;血分瘀热,殃之心神,以致昏迷。脉虚大无根或沉微欲绝,皆为虚脱危象。肝昏迷病的临床表现是较复杂的,但在上病例中,并未罗列更多症状,而是重在对昏迷症的辨证,实际对一些兼症,如腹水等并未加辨证。然而,观整个辨证过程,虽简而明,重点突出。(五)先入为主法(倒叙法)辨证一开始就归结证候,然后逐一加以分析症状,为先入为主法。因为结论在前,分析在后,所以也称“倒叙法”。病情复杂,涉及脏腑较多的病证,不容易很快归结出正确证候,所以不宜用先入为主法。先入为主法公式:①证候+②分析症状=③证候举例:风温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辨证:①此为下焦真阴欲遏,邪少虚多之候。②温病易损阴液,热邪久羁,每多深入下焦,劫炼肝肾之阴,故温病后期多易出现本证。身热面赤,乃阴精亏损,虚热内扰的表现,应与热邪亢盛所致者区别。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乃阴虚内热之明证。它如口干、舌燥、神倦、耳聋等,③亦系阴液亏虚的见证。这种辨证方法,特点是证候明朗,但分析必须层层深入,才能笼而不统。因此,需统观四诊,有较强的极括能力,不易为初学者掌握。(六)概括法对临床表现的症状,不作逐个分析,面是用病机概括之,同时证候亦寓其中。由于辨证语言简练,所以门诊记载病案和杂志报道中常运用这种方法。概括法公式:①概括病机+②概括病机+……=③证候举例:黄疽临床表现:两胁刺痛,胃脘闷胀,泛恶,厌油,食欲不振,口苦,头晕,皮肤瘙痒,夜寐不安,小便短赤,大便不爽。一身面目皆黄,黄如桔皮色,神倦形瘦,舌苔薄白,语言有力,寸口不热,脉象沉滑。辨证:湿热中阻,瘀血发黄,久病自虚。上病例中,临床表现很复杂,但辨证只用了三言两语,便概括无遗,证在其中了。这种方法难度较大,要有一定的辨证基本功才能总结得好。三、结 语要善于整理临床资料。通过四诊所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对于辨证来说都是宝贵的,但并非一切都能有用于辨证,更不是一切都必须于辨证。关健是从中挑选出有用于辨证的依据,井将它们归纳,去伪存真,加以分门别类,这样就会使思维有所头绪。比如症见乏力,面色萎黄,又见腹胀,便溏,心悸,健忘。可归纳为:心血虚症:心悸,健忘。脾气虚症失于健运:腹胀,便溏。生化不足:乏力,面色萎黄。辨证所需资料如已足够,其他均可舍弃。确定主要辨证方法。辩证方法有多种,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等。但具体到每一个病证,一般只需一二个就够了,而且应有一个是为主的。这就需要根据对全病证的大体分析和辨证方法的不同适用范围、特点,选用某一辨证为主,某一辩证为辅了。先辨主症,后辨兼症,这是一般规律。本文所举的六种思维方法在实际运用时又常掺杂补充。还要强调一点,四诊合参是辨证必不可少的原则,既使脉症有所从舍,也必须在其前提下才能运用得恰当。一个好的辨证,需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反复熟练才能做到。只求字句斟酌,忽视理论研究,或只求一般认证,不做细致的辨析,势必漂浮不实,即或取得一些疗效,也恐怕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难进一步总结提高。第五章 诊断与病案目 的 要 的1、熟悉四诊的综合运用和辨证的灵活运用。2、了解病案书写的重要意义。3、掌握病案书写的内容和要求,以及病案书写的格式。主 要 内 容1、四诊、八纲等辨证的结合运用及辨证要点。2、病案书写的重要意义。3、中医病案的特点、内容和要求。4、病案整理方法及书写格式。第一节 四诊与辨证的运用目 的 要 的1、了解辨证要点。2、熟悉四诊、八纲等辨证的结合运用。主 要 内 容1、辨证要点。2、八纲与其他辨证方法的运用。3、外感病与杂病的辨证。一、辨证要点(一) 四诊详细而准确,是辨证的基础辨证是以症状为依据的,而症状则来源于四诊。所以,熟练而正确地运用好四诊,才能得到详细而准确的疾病症状,使辨证具有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