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一本经济学-2

作者:墨菲 字数:25077 更新:2023-10-09 13:24:58

1. 经济学是否假设人的行动是脱离社会的?2. 我们说克鲁索用自己的“思维力量”来创造物品,这是什么意思?3. 休闲是否可能比工作更辛苦?4. 克鲁索为什么要担心资本品的折旧?5. 预期如何影响人的决定?―――――――――――――――――注释:【注1】当代的读者们不妨更多的参考汤姆?汉克斯在2000年的电影《荒岛余生》中扮演的角色。【注2】如果克鲁索为了引火而烧掉长棍,那么他就不能再用它敲落椰子了。但无论他如何行动,地心引力依然无所不在。【注3】注意,休闲不一定都像海滩漫步般悠闲,劳动(工作)也不一定都费力挥洒汗水。克鲁索也许爱在海里游泳,这种体力锻炼甚至会让他第二天肌肉酸痛。但当他能享受这样的运动前,首先必须从事无聊乏味、却不得不做的工作-搜集晚上用来生火的小树枝。【注4】此定义的两部分同等重要。如果克鲁索创造的物品不是生产要素,那么它就不是资本品而是消费品;如果克鲁索拥有的物品是生产要素,但却不是他创造的,那么它也同样不是资本品而是自然资源。【注5】符合逻辑的说,人类历史上生产的第一样资本品的,一定是某人利用自己的劳动力把一些原始自然资源变成了生产要素。【注6】技术上说,总收入是在某一时期的最大消费量。而净收入是指扣除了必要的投资后,有可能达到的最大消费。必要的投资是为了在下一个时期能维持同等的总收入水平。【注7】我们假设椰子从树上摘下来10天后,尽管味道不佳但仍可食用。【注8】注意,锋利的岩石属于自然资源,克鲁索可以用岩石和自己的劳动力一起生产资本品-割下来的树枝。【注9】考虑到克鲁索有30个椰子的存货,如果从使用杆子的第一天开始每天收入20个椰子,但他仅消费15个,那么需要整整2个星期来积累100个椰子的库存。之后,克鲁索从第15天起,可以开始每天消费全部20个椰子的收入。【注10】为了让故事经得起推敲,从技术上说,克鲁索必须用第7天的第5个小时和下周第1天的第1个小时,来替换两端磨损的树枝,并用藤条重新捆绑整根杆子。导致这一复杂性的原因如下:尽管克鲁索一共花了7个小时维修杆子,但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时间不能被平均的分配到每天的最后一小时。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并想精确的划出一周内每天的时间安排,别忘了克鲁索可以保持平日消费量不变,再额外多花点时间敲椰子,这样库存就可以暂时超过100个。接下来的维修日,如修理杆子的时间必须超过1小时,他可以消耗额外库存。经过适当的规划后,全部的数字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库存从不少于100个,并且克鲁索不会吃到5天以上的陈椰子。(译注:实际情况是,因为维修是不间断作业,克鲁索可以把维修当天多占用的敲椰子时间,提前分配到其他日子里,替换每天计划好的一小时维护。)【注11】别忘了克鲁索在杆子的帮助下,每小时可以收获5个椰子,换算一下,相当于每个椰子花12分钟。【注12】换句话说,如果手表已经在外面了,那么克鲁索一定会拿椰子。【注13】记住,克鲁索每天工作4个小时搜集椰子,然后剩下20个小时。如果再额外工作1个小时收集藤条,那么包括睡眠在内,只剩19个小时休闲。(这是征询意见稿,版权所有,请勿转帖。)第5课 私有财产权制度本课要点:?为什么社会需要制度来解决稀缺问题。?本书的经济分析将针对三种主要制度环境展开。?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社会需要规则  至今为止,我们已经解释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交换,基础经济学是“有目的的行动”的逻辑蕴含。在第4课,我们定义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并应用这些概念,设想了一个人被困在热带小岛的情况。小至孤岛,大到繁华的大都市,我们从鲁滨逊?克鲁索身上推导出的原理与法则适用于所有人。但在这些更复杂的环境里,经济学的形式是在克鲁索的简单情景里没有的。一旦从与世隔绝的一人世界,转到两个或更多人的世界时,我们的分析将面临一个难题:如果两个人对同一物品的使用起了争执,那该怎么办?在鲁滨逊漂流记里,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鲁滨逊在与自然“进行交换”。例如,克鲁索每天付出5个小时的休闲时间,大自然则回报20椰子作为交换。鉴于岛上的物理现实,这算是提供给克鲁索的“雇佣待遇”理论上看,如果克鲁索被救回文明世界,情况也一样。他环顾四周,发掘各种可能的交换,做出那些相对于成本带给他最高收益的选择。然而,经济学告诉我们,其他人也都在做同样的事。在孤岛上,克鲁索是唯一拥有智能的生物,因此只有他能评价椰子、岩石、藤条等物品的单位价值。在大城市里,一切能够满足人的目的的物体,都由数百万个不同的头脑来评价。如果有人看到椰子,问题不再是“是否值得努力去拿”这么简单。因为如果椰子是他人事先采摘下来贮存的,那么两个人就无法都称心如愿了。在社会里,稀缺这一经济问题往往会导致冲突。社会上没有足够数量的商品,能满足每个人的目的或偏好。除了大自然的制约,限制还来自人与人之间。  本书中,我们将集中讨论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三种不同制度,看看它们是如何解决因稀缺而导致的社会冲突的。在书的第二部分,我们将经济学知识应用于资本主义、或者说市场经济领域。在第三部分,我们将简要探讨通过社会主义处理稀缺问题的尝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拥有全部物品或至少拥有全部生产资料。在最后的第四部分,我们将应用经济学去分析混合经济-即政府积极干预下的市场经济。在混合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被指责成有缺陷的,需要政府积极干预以纠正缺陷。资本主义:这是私有财产资本主义一词最初由卡尔?马克思提出。马克思把它用作贬义词,他想要传达的观点是,资本主义是一个服务于资本家阶级狭隘利益的系统。然而,正如我们将在后面的课程中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反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特权精英们手里集中了不可思议的巨大权力。  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是私有财产权。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物品和服务由公民个人或由公民组织所拥有。在纯粹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仅每栋房屋和每辆汽车,而且每辆拖拉机、每亩农田,和每条生产流水线都由公民个人或团体所拥有。物品的主人依法拥有该物品的处置权。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当某人发现一个椰子时,除非椰子已归自己所有,或得到主人的许可,否则不能合法地拿来消费,【注1】财产权是根基财产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法律,恰恰相反,是先有财产权,然后才有了法律。-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论财产权与法律”(1848),http://bastiat.org/en/property_law.html此非虚言,《圣经》有训:“不可偷盗。”-主神,引自《旧约?出埃及记》纯粹的资本主义制度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今天,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除了私营部门之外,均有公共的政府部门。此外,时至今日,随着苏联解体,已没有主要的经济体声称自己是纯粹的社会主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既有私营成分也有政府部门的混合经济。  在纯粹的社会主义和纯粹的资本主义这两个极端之间,什么才是理想的平衡位置?政治理论家与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争论。因为本书是基础经济学入门教材,而非政治哲学,所以我们只简单地描述一下这一谱系里的三种情况:两种极端情形和中间道路。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将勾勒出一个纯粹的资本主义制度。其中,市场上所有商品和服务都由私人拥有并在市场上交换。我们将假定市场参与者自觉遵守财产权的界限。其他书籍可提供进一步的经济分析,以协助你形成自己的观点,去认识为了保障对私有财产的广泛尊重,政府在司法,警察、军事服务中的恰当角色。市场经济和自由企业  经济学家经常提及“市场”,仿佛市场拥有独立存在的意识。例如,质疑行政干预的经济学家可能会说,“官僚们只顾忙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应该把决定权交给市场!”  然而,市场或市场经济仅仅指交换私有财产的整个网络。若经济学家说,“随着学龄人口的增长,市场引导更多的教师到城里任教”,那不过是在简略的表达如下意思,“基于私有财产的社会激励机制,促使一个个教师选择搬迁到城里”。下面的课程中,你将学习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是如何运作的。现在,我们应该清楚说明“市场”不是一个人,甚至不是交易的场所,而是指私有财产主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  人们常称资本主义具有自由企业制度-意味着个人或团体可以选择任何行当自由进入。在中世纪时期,行会严格管制各种职业的准入许可。例如,某人不能简单地宣称自己是更好的裁缝或木匠,就能与镇里别的裁缝木匠竞争。但在市场经济中,任何想要进入某一行业的人都可以这样做。当然,他必须尊重他人的私有财产权:如果他想开办一家商店,需要租用或购买场地。另外,如果他想成为一个成功的裁缝,需要说服潜在客户,自愿付钱来购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自由企业的关键特征是,没有额外的障碍阻止一个想当裁缝的人。他需要做的一切,只是让其他人相信他的裁缝本领足以让上门的客户都受益。  我们最后要指出,最重要的财产是你自己的身体。无论对于小岛上的克鲁索还是大城市的脑外科医生,经济体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都是由人所提供的服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些服务也无疑应由相应的个人拥有。不过在奴隶制下,有人却能依法拥有别人的身体与他们提供的服务。不管从道德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奴隶制都不是资本主义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工人拥有自我人身所有权,那么自然而然的结论是,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受雇或自主经商。小结?社会需要制度来制定规则和程序,以避免对稀缺资源的争执,让人们和平地交流互动。?本书将研究三种制度环境-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资本主义制度也被称为市场经济,它的特点是资源的私有制。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或开办任何生意。不过,他们一定要向财产所有者购买或租赁做生意所必需的资源。术语制度:使人们能够互动交流的社会关系和惯例。制度给社会提供一个正常运转的稳固框架。资本主义:一种依赖私有财产与自由企业的经济体系,没有任何个人或集团能控制整个系统。社会主义:由政府官员来决定如何分配社会资源,生产哪些商品和服务的一种经济制度。混合经济:虽然允许公民个人合法拥有资源,但由政府官员制定统一的规则,限制合法所有者如何处置财产的一种制度。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控制大量金融财富的人。富有的资本家对企业拥有很大程度的控制力。私有财产权:由政府以外的人拥有资源的制度。所有者:拥有法律赋予的权力,能决定如何处置与使用资源的人。通常所有者有权转让自己的所有权。私营部门:经济体系中,由政府以外的人控制的成分。例如,杂货店即私营部门。公共部门:经济体系中,由政府控制的成分。例如,地方警察局隶属公共部门。市场/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代名词。也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发交换行为的总和。自由企业:人能自由选择职业,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创办企业的一种制度。进入一个行业不需要许可。行会:在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之前,存在于中世纪的一种行业组织。一个人要想成为铁匠或木匠,必须首先得到行会成员的许可。奴隶制:把一些人看作另一些人的合法财产的一种制度。思考题1、克鲁索是否需要私有财产权制度?2、为什么经济上的稀缺会导致潜在的社会冲突?3、本课程中,我们将着重研究的三种主要的制度环境是什么?4、纯粹的市场经济是美国的现实写照吗?5、当经济学家说,“我们应该交由市场来决定”时,他们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注1】:至少在美国,术语“私有财产”常意味着“别碰!”。例如,如果你和朋友们在树林中游荡,遇见一道铁丝网,看到上面牌子写着“私有财产,禁止入内!”,恐怕你不想激怒竖牌子的人而选择绕行。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资本主义下,甚至像公共停车场这样的公共场所都是“私有财产”。商场所有者只是默许了一切潜在客户在逛商场时使用停车场而已。当然,如果你和一帮狐朋狗友在停车场惹是生非、骚扰停车的客户,那么商场业主拥有法律赋予的权力,可以把你们从他的领地里轰出去。第6课 直接交换与易物价格(讨论稿)本课要点?为什么人们要互相交换。?直接交换与易物交换的定义。?易物交换的价格形成。为什么人们要互相交换?  我们在第4课研究了鲁滨逊?克鲁索一人和大自然 “交换”的情景,学到很多经济学知识。不过,实质的经济学研究建立在多人交换的情景之上。  要想理解市场经济,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交换。因为个体间的交换行为是构建整个市场经济的砌石。  克鲁索与大自然的每一次“交换”都是为了对自己有益。克鲁索根据自己的判断,一定选择收益大于成本的交换方案。  当一个人的交换对象不是大自然,而是另一个人时,情况也同样如此。在本书第二部分,我们假设的情景是财产权受到保护的市场经济,我们知道,自愿交易的双方都期望交换的收益大于成本。换句话说,双方都期望在交换之后各自的境况会比交换前好。  这怎么可能呢?一些资本主义的批评者认为,一方在交换中的得益,一定来自于另一方付出的代价。他们相信一方的收益转换成了另一方的损失。可这些批评是错误的!请记住,偏好是主观的。假设蒂娜带去学校的午餐盒里有一只橘子,山姆则带了一只苹果。那么,完全有可能蒂娜宁愿吃苹果,而山姆却宁愿吃橘子。如果山姆和蒂娜知道对方的窘境,那他们完全可以互相交换,让两个人都更满足。  很多时候,人们错误估计了能让自己更加满足的东西。也许山姆胃酸过多,吃了橘子觉得胃里火辣,所以他咬上两口就扔掉了。那么,山姆就会后悔先前与蒂娜的交换。但即便如此,重要的是,在进行交换的时候,交换的双方都期望从中受益。只要交换是自愿和正当的,换句话说,只要交换不是用强迫或者欺骗的手段进行的,那么人们互相交换财产就能更多地满足各自的目的。直接交换/易物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解释用货币进行的交换。对大多数的读者来说,也就是解释由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标示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货币交换的原理要等到下一课再解释。本课我们只解释不涉及货币的交换原理。准确地说,我们将专门研究所谓的直接交换,或者叫易物交换。  直接交换时,换来的物品对双方都有“直接的”用处。蒂娜和山姆的故事就是直接交换的例子,因为他们俩都想吃对方的水果。  直接交换(或易物交换)不仅涉及消费品,也涵盖生产品。如果你忘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请参考第4课。假设有两个农夫-布朗和琼斯,布朗想用一磅腊肉和琼斯交换一袋番茄种子。琼斯将腊肉看作消费品,打算早上煎一煎吃掉。但布朗可不想把换回来的番茄种子吃掉!不,对他来说这些种子是生产品,他打算种在土里,并施上肥,以便将来能长出番茄。注意不要搞混了:即使布朗并不“直接”享受番茄种子,但他与琼斯的交换仍算作“直接交换”-易物交换,因为他们俩都想自己使用交换得到的物品。  无论把换得的物品用于消费还是用于生产,只有当人们不打算自己使用交换得到的物品时,我们才算脱离易物交换的范畴,踏入间接交换的领域。在间接交换之下,人们换得物品是为了将来交换其它东西。这就是一切货币交换下发生的情景。当你放弃几个小时的休闲时间,帮邻居修剪草坪以换得20美元时,这样的交换就是间接交换。你没打算吃掉这20美元的钞票,也不打算加入些别的材料去建造什么东西。你之所以认为钞票有价值,是因为期望未来能用这张钞票跟别人交换自己直接需要的东西。下一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间接交换的理论。现在,我们先解释直接交换/易物交换,这种情况下,交易双方都打算将换得的物品用于消费或生产(而不是随后的再次交换)。价格  在一切市场交易中,物品或服务之间的交换都是按单位来进行的。价格就是这些单位间的比率。如果一张DVD碟的价格是20美元,就意味着买方必须放弃20单位的美元,而卖方则必须放弃1单位的DVD。  在易物交换中,因为不涉及货币,众所周知的买方与卖方的区分不复存在。例如,当布朗用一磅腊肉跟琼斯交换(比方说)100粒番茄种子时,布朗既是种子的买方,同时也是腊肉的卖方。当然,琼斯则刚好相反:他是腊肉的买方和种子的卖方。我们也可以说,一镑熏肉的价格是100粒番茄种子,而一粒番茄种子的价格是1 / 100磅熏肉。  我们将在下一课中看到,货币经济的部分魅力在于,我们不再依赖易物交换的价格,也就是说,我们无需罗列每一种物品(和服务)与其他所有物品(和服务)之间的交换率。举例来说,如果有20种不同的物品,所有的种类之间都互相交换,那么在纯粹的易物交换经济下,(原则上)交易者需要跟踪(20x19)/ 2 = 190种不同的交换比率,或者叫易物交换价格。但如果货币扮演物品的角色,并出现在每一次交换中,那么,交易者只要了解20种价格:即这20种物品各自与单位货币的交换率。货币交换是易物交换的一种特例,下一课我们将探讨货币交换下的价格形成。但在此之前,我们先要掌握更普遍的易物交换。下一节我们探讨易物交换下的价格形成。易物交换下的价格形成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数值示范,来说明在易物交换过程中,具体的价格是如何显现的。当然,我们示范的数字并非特意挑选;只是想通过一个简单而具体的例子,能够让你形象的理解更普遍的原理。【注1】  我们的例子围绕着爱丽丝、比利和克里斯蒂三兄妹展开。在万圣节的晚上,他们带着 “不给糖果就捣蛋”的战利品回到家 - 每个人都讨到数量不等的士力架糖和星河巧克力棒。我们将看到,因为每个人拥有的种类和数量不一,并且喜好和口味各异,交换将使孩子们受益。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小型“市场”中,通过自愿交换,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加满意的结果。最终,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假想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士力架与星河巧克力之间能够显现出某一交换率。换句话说,我们想要理解,孩子们最初拥有的糖果和偏好将怎样导致一个具体的、星河巧克力的“士力架价格”,或者(相对应的)士力架的“星河巧克力价格”。  首先,我们需要采用一种便捷的信息表达方法,让示例易于理解。下图展示了爱丽丝对士力架和星河巧克力的各种不同组合的偏好,或者叫偏好排序。为了便于处理,我们假设每人最多只能拥有4支同样的糖果。也就意味着在例子中,每个小孩能拥有25种可能的组合。(第一种是4支士力架和4支星河巧克力;第二种是3支士力架和0支星河巧克力;第三种是1支士力架和2支星河巧克力;以此类推,总共有25种可能性。)  在展开分析之前,确定你理解下页图表中的信息。我们挑选的数字,是为了明确合理地表述爱丽丝“喜欢士力架超过星河巧克力”。一开始,如果爱丽丝什么糖果都没有,而她只能选择一支,那么可以根据下图得知,她一定会选士力架。因为(0S,0M)这一组是最末的排序,而(1S,0M)则排在较高的第23位,超过倒数第二位的(0S,1M)。  然而,请记住,人们对物品的估价是按单位(或“在边际上”)进行比较的。如果最初爱丽丝一支糖果都没有,那她肯定更想要一支士力架而不是星河巧克力。不过,要是爱丽丝已经有了一支士力架。再问她愿意多要一支士力架还是星河巧克力,那么她会选择后者。这是因为,在爱丽丝的排序中,(1S,1M)这一组排在第17位,远远高于仅在第21位的(2S,0M)这一组。  我们已经系统地构造出爱丽丝的排序;基本上,她喜欢士力架多于星河巧克力,糖果越多她也越开心。但要注意的是,爱丽丝也喜欢多种多样。例如,她宁愿拥有第17位排序的1支士力架加上1支星河巧克力,而不是3支士力架和0支星河巧克力(第19位排序)。乍看起来,这似乎违反了爱丽丝口味的两个 “规则”-她选择的士力架数量变少,糖果总数也变少!但这不足为奇,排序17的组合让她均匀地拥有两种糖果,而19位的组合尽管在总数上多出一支,但却全是士力架。所以,爱丽丝宁愿每种糖果各选一支,这没什么古怪,也不是什么“非理性”。正如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水的价值大于钻石,我们也同样不能说爱丽丝认为士力架的价值大于星河巧克力(或者糖果的数量多多益善)。这完全取决于具体作决定时,爱丽丝手里每种糖果各有多少。〔图〕http://www.vforvoluntary.com/young-economist/96_img01.jpg爱丽丝的偏好排序:士力架(S)与星河巧克力(M)的各种组合优先组合  如果花点时间研究上图的排序,你会发现她的偏好是有规律的。当然,在真实的世界中,人们的偏好不会机械地遵从一套预设的简单“规则”, 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选择上面这样一目了然的排序。  现在,我们理解了爱丽丝的偏好,可以将她的哥哥比利加进来。我们假设他的口味与爱丽丝完全相同,尽管如此,因为最初大家各自拥有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他们仍能从交换中获得收益。我们将用下一张图表来概括交换的收益并提供更多信息。  再次强调,我们特意安排比利的偏好排序与爱丽丝一致,是为了清楚地阐明,孩子们在各自拥有不同的糖果组合的基础上互相交换所带来的结果。当然,在真实的世界中,人并不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们的偏好千差万别,现实世界中的偏好是无数种物品和服务的组合,极其复杂,远非25种情况能够描述的。  虽然,孩子们对士力架和星河巧克力的各种组合有着相同的口味,但万圣节之夜他们带回家的战利品却各不相同。爱丽丝带着4支士力架和0支星河来到谈判桌上,而她的哥哥带来0支士力架和4支星河。观察一下两人的偏好排序,可以看出交换能使双方获益。换句话说,通过重新组合两人的财产,结果爱丽丝和比利都能得到更有利的士力架-星河巧克力组合。  然而,仅用经济学的逻辑,并不能得知爱丽丝和比利会达成怎样的交换条款。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他们只能整支交换,不能把糖果掰开。那么,根据图表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图]http://www.vforvoluntary.com/young-economist/98_img01.jpg爱丽丝与比利交换糖果的几种可能偏好排序  爱丽丝  凡例(价格)  比利10 最初的组合11 价格:1S 换 1M12 价格:2S 换 1M13 价格:1S 换 2M14 价格:1S 换 3M  首先要记住的原理是,在自愿交换中,双方都会受益。尽管有可能不切实际,但让我们假设兄妹俩不会偷对方的糖果。那么可以得知,任何交换一定会让爱丽丝和比利两人更加满意。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交换结果中排除爱丽丝从17到25位的组合。同时,也可以排除掉比利从19到25位的组合。大家终究可以选择不交换,各吃各的糖果;所以最终,兄妹俩在交换后的满意程度一定不会低于交换前。  因为例子很简单,我们尝试带入各种交换“价格”,快速清点一下可能的交易结果。假设爱丽丝与比利以1:1的比率交换士力架和星河巧克力,在这一价格下,是否存在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换呢?  让我们先观察爱丽丝的偏好。一开始,她排在第16位组合(4S,0M)。那么问题是:爱丽丝是否愿意拿出一支或几支士力架,换取同等数量的星河巧克力?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如果拿出一支士力架交换一支星河巧克力,她将上升至排第12位的(3S, 1M)。要是再拿出一支士力架来交换,她的情况会更好,每种糖果各拥有两支的话,她将上升至排序更高的第11位。  比利的情况也一样,如果用一支星河巧克力换取一支士力架,他的境况将从第18位的组合上升至13位。要是再换一支,情况会变得更好,他将在偏好排序中上升至第11位。  在本课中,我们不会深入探究爱丽丝和比利的具体交易步骤。你可以想象爱丽斯先给比利一支士力架,换回一支星河巧克力,然后他俩停下来重新评估。或者也可以想象成这样:爱丽丝直接拿出两支士力架,来交换比利的两支星河巧克力。重点是,如果我们将价格设定为1:1,那么在爱丽丝和比利重新分派糖果后,就会产生唯一稳定的停止点- 唯一的均衡位置,这时两人每种糖果各有两支。爱丽丝不会再用第三支士力架去交换星河巧克力了,因为那将让她回落到第13位的组合(1S , 3M)。  注意!看起来好像我们“证明”了,最后爱丽丝和比利将每种糖果各有两支。但我们指出的是,只有在1:1的交换比率(价格)下,这一结果才是逻辑上的停止点。还有其他的价格能让他们继续进行互惠互利的交换。  假设爱丽丝对比利说,“给我2支星河巧克力,我就愿意换给你1支士力架。不许谈条件,不乐意就拉倒。”这笔交易划算吗?对爱丽丝来说当然划算。这样,她将拥有3支士力架和2支星河巧克力,位列偏好排序表上第7位。【注2】  交易也给比利带来受益,他将得到1支士力架和2支星河巧克力。比起不进行交换的最初状态,这样的结果要高出3格排序。但是,比利不会进行第二轮这样的交换,否则,他将处于(2S,0M)的位置,跌回更低的偏好排序位置。  另一方面,比利也同样可以向爱丽丝放出狠话说,除非用2支士力架来换1支星河巧克力,否则他就带着万圣节的战利品扬长而去。如果爱丽丝信以为真,那么接受这一交易条款也能改善自己的状况。上表中,用深灰色的单元格标示在2:1的价格下形成的最终组合。  然而还有第四种可能。假如爱丽丝铁石心肠,坚持要3支星河巧克力才能换1支士力架。由白色标识的单元格可以看出,这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比利真的相信这就是“时价”,他也能改进状况,从最初的第18位升高到第17位。  我们检查一下,如果继续假设孩子们只能整支交换糖果,那么已经没有其他可行的价格。注意,即使1:3的价格比率行得通,但反过来却不行:爱丽丝宁愿维持原状,也不会放弃3支士力架,去仅仅交换一支星河巧克力,所以比利的要价永远无法实现。  总结一下,我们学到些什么?我们已经看到,根据潜在的偏好排序与最初的糖果组合,可以确定4个稳定休止点,也叫均衡位置。也可以说,我们确定了4种不同的结果,在这些结果下,交换不再带来贸易收益。我们同时指出,每1个位置代表1种不同的价格。仅仅依靠经济学的逻辑和这些数字,我们无从得知在交易结束后,爱丽丝和比利将各自带走多少糖果。我们无法确定交换比率会是1:1、2:1、1:2、还是1:3。影响实际结果的因素,远远不止简单的偏好排序和最初的糖果分布。  比如说,如果爱丽丝真的很能“杀价”,而比利却比较温顺,那么爱丽丝很可能促成用自己的1支士力架交换2支或3支比利的星河巧克力。另一方面,如果爱丽丝和比利都是谈判专家,那么他俩很可能会平分糖果。  在真实世界里,即使上图正确地描述了偏好和糖果数量,爱丽丝和比利也完全有可能什么交换都不进行。假设爱丽丝说:“给我2支星河巧克力,我就给你1个士力架,不然我就走了”。但比利却认定她在虚张声势,于是说:“没门,我最多跟你一换一”。当然,爱丽丝很可能索性气冲冲的走开,以挽回颜面。从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会说这不是一个“均衡”的结果,因为有能够获得却未实现贸易收益 – 如果去跟其他人交换,爱丽丝和比利都能获得更多满足。因此要小心,不要太看重均衡这一经济学概念-在真实世界中,非均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增加交易者将破坏价格的范围  上面的例子有些复杂,但展示了一些基本的原理,让你理解在易物交换市场中,价格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将在最后一节展示的是,一位新交易者参与交换,他将淘汰掉一些原先可能的价格。我们保留爱丽丝和比利原先的排序,但加入了第三个捣蛋鬼克里斯蒂的资料,制成下表以显示新的变化:〔图〕http://www.vforvoluntary.com/young-economist/102_img01.jpg第三个小孩的加入会减少稳定结果的个数偏好排序 爱丽丝  凡例(价格)  比利  克里斯蒂10 最初的组合11 价格:1S 换 1M12 价格:2S 换 1M13 价格:1S 换 2M14 价格:1S 换 3M  注意,克里斯蒂对糖果的偏好与爱丽丝和比利不同。克里斯蒂和他们一样,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的话,喜欢多多益善,她也喜欢多种多样。然而,用日常语言形容起来,克里斯蒂“对士力架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了爱丽丝和比利”。看看克里斯蒂第20和21位的偏好排序,她对1支士力架的喜好甚至超过了4支星河巧克力!  通过经济学的思维训练,我们自然知道克里斯蒂在某些情况下愿意用士力架交换星河巧克力。比如,我们从克里斯蒂的第11和第12位偏好排名看出,如果最初她有4支士力架,那么她很愿意拿出2支来交换2支星河巧克力。但是比起爱丽丝和比利,我们很容易看出为什么人们会说“克里斯蒂比其他人更喜欢士力架”或者“克里斯蒂不像其他人那么喜欢星河巧克力”。  上一节我们看到爱丽丝与比利两人的易物交换价格,以及各种可能的结果。现在假设克里斯蒂也参加进来讨价还价,她带来1支士力架和4支星河巧克力,此时尚未敲定任何交易。那么情况将会如何发展呢?  在开始分析之前,我们需要为谈判程序设定一些基本的规则。为尽可能简单起见,我们假设所有交易者都采用统一的交换价格,进而考察交换的结果;换句话说,爱丽丝向克里斯蒂索取的星河巧克力不能比她跟比利要得多。我们也排除有人反对交易,并单独向一方开出更好的价格。这样一来,在克里斯蒂登场后,前文所讨论的一些可能的“均衡位置”开始瓦解。  我们假设爱丽丝和比利正打算以1:1的价格比率交换士力架和星河巧克力。如果没有克里斯蒂的出现,我们确定最后爱丽丝和比利会每种糖果各有2支。在1:1的价格下,克里斯蒂很乐意参与交换。在比利和爱丽丝互换2支星河巧克力和士力架之后,克里斯蒂可能会说,“太好了,我也想用星河巧克力来换士力架,我最多想换3支,谁愿意跟我交换。”(这样交换3次,能让克里斯蒂相继从原本第13位的组合上升至第9、第7和第6位。)  爱丽丝和比利回答说,他们已经以1:1的比率完成了全部想要进行的交换。克里斯蒂伤心欲绝,她向爱丽丝解释说,“喂,你干嘛用这么低的价格换掉士力架?!我本来很乐意按比利的双倍价格给你。”  为了继续进行分析,我们会说这种情况没能形成稳定的结果或均衡。如果爱丽丝和比利依旧按照1:1的价格比率,仅在两个人之间进行交换,那么可想而知,爱丽丝和克里斯蒂都会后悔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大致上说,克里斯蒂的登场“淘汰”了1:1的价格。【译注】  以此类推,原本爱丽丝用2支士力架换1支星河巧克力的稳定结果 ,也被 “淘汰”出局。除非是犯傻,爱丽丝才不会以这么不利的条件与比利交换,因为克里斯蒂的开价更高。  另两个价格比率在克里斯蒂面前“幸存”了下来。在1:3的价格下,克里斯蒂会束手旁观,看着爱丽丝向比利提出用1支士力架换3支星河巧克力。比利动心了,至少聊胜于无。但比利转头问克里斯蒂:“你能比爱丽丝多给点吗?”克里斯蒂拒绝了,她不愿意只为了2支星河巧克力放弃唯一的1支士力架。(因为篇幅所限,我们没有将[0S, 6M]这一组合包含进来,但对于克里斯蒂,它的排位将远低于[1s, 4M]的一组。),爱丽丝在与比利交换之后,也许同样会问克里斯蒂,“我想用1支士力架跟你换3支星河巧克力”。但克里斯蒂照样会拒绝这个条件。由此可见,1:3仍然是稳定的或均衡的价格,但前提是克里斯蒂 “不参与市场交换”,满足于吃自己万圣节之夜讨到的糖果。  真正有趣的场景出现在1:2的价格比率下。假设克里斯蒂登场,注意到爱丽丝将用1支士力架交换比利的2支星河巧克力。于是她说,“也算我一个!”,爱丽丝则很乐意答应。交易结束之后,爱丽丝会处在第6的位置,而比利会在第15位,克里斯蒂会在第11位。一旦以这种方式重新分派糖果,将不再有贸易收益了。  在最后一幕场景中,“均衡价格”是1支士力架换2支星河巧克力。在此价格下:(a)爱丽丝卖出2支士力架,买进4支星河巧克力,(b)比利卖出2支星河巧克力,买进1支士力架,(c)克里斯蒂卖出2支星河巧克力,买进1支士力架。注意售出的士力架总数等于买进的总数,而星河巧克力的买卖总数也一样相等。还要注意,在均衡价格下,每个孩子都能够完成自己想要的交换。【注3】  正如我们前面对2人交换的分析,在3个交易者参与的情况下,我们同样不能仅仅通过经济学的逻辑,得知结果将出现怎样的士力架:星河巧克力价格。我们可以说的是,结合具体的数字分析,克里斯蒂的出现破坏了可能的价格范围。直观的看,克里斯蒂的出现,大大增加了星河巧克力的供给,并带来了对士力架的强劲需求,进而排除了一些士力架很便宜的可能价格(即1:1,尤其是2:1)。  显然,万圣节的例子在许多方面是不现实的,我们忽略了许多真实世界的考虑因素。我们的重点在于阐明一些重要的原理。后面的课程中,我们将引入货币,并重点介绍市场供求,那时,这些原理的重要性将更明显。一般而言,从可能性角度来考虑,在一个涵盖众多买家和卖家的大型市场上,可能的稳定价格幅度极窄。为了简化,我们通常只讲,由全部交易者的偏好与最初的私有财产所确定的“那个”均衡价格。本课我们讨论了万圣节的故事,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之上,更规范的表现形式是用货币价格标示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小结?人们彼此交换,因为期望通过交换获得收益。?只要交换是自愿和诚实的,双方都预期从交换中获益。交换导致了双赢的结果。?如果经济学家知悉潜在交易者的偏好排序,就可以描述他们想如何选定交易条款。术语货币:经济体中的每个人都接受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作为交换对象的一方,在每一笔交易中都不可或缺。直接交换/以物易物:当人们交换对自己直接有用的物品时,所发生的交易。间接交换:当至少有一个交易者换回的物品不是为了自己直接使用,而是打算日后换点别的东西时,所发生的交易。价格:交换的条款,意味着付出多少单位的某物品,以换回一单位的另一物品。贸易收益:通过互相交换财产,两个人都获得(主观)收益的一种情况。均衡位置:交易不再带来贸易收益的稳定局面。非均衡:一种不稳定的状况,其中,至少仍有两个人能从继续交易中收益。思考题1、一次交换怎么可能让双方都受益?2、*如果一件生产品只能提供间接利益,那么它可以通过直接交换来获得吗?3、假设经济体里只有四样物品:苹果、桔子、香蕉、葡萄。易物交换时,可能存在多少种独立的价格比率?(例如,苹果:橘子和橘子:苹果的两种价格比率不是独立的,所以只算一个。)4、如果爱丽丝喜欢士力架超过星河巧克力,这是否意味着,不管什么情况,当在这两者间做选择时,她将总是选一支士力架,而不要另一支星河巧克力?5、*从什么意义上说,克里斯蒂的出场“淘汰”了爱丽丝和比利之间原可能形成的一些均衡价格?――――――――――――――――――――――【注1】:本节中部分内容可能较难彻底理解。如果这样的话,不妨只管阅读并试着尽可能多的吸收掌握。你需要掌握的重点,并不是经济学家如何准确的解释易物交换的实际价格,而是一旦他们知道了潜在交易者的偏好排序(并作一些假设),就能够进行这样的解释。【注2】:在这一价格下,爱丽丝很希望能继续进行交换,那样她将拥有2支士力架和4支星河巧克力,排序会上升到第6位。而从比利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知道这不现实。有些经济学家也许会说,由此可以看出,1S换2M的价格比率不能产生真正的均衡,因为在这个价格下爱丽丝只能部分地达成她所希望的交换。(若将价格比率假设为2S换1M,那么类似的推理也同样适用于比利。)你将在第11课学习供给与需求曲线,之后将更能理解这种复杂性。【注3】: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再次小心,因为在1支士力架换3支星河巧克力的价格下,爱丽丝只能部分地完成她想要的交换。虽然我们由于篇幅限制未能展示出来,但爱丽丝也有可能喜欢(2S, 6M)这一组更甚于(3S, 3M),这意味着她会希望在灰色的均衡位置进行另一轮交换。【译注】:前面我们强调了,在真实世界中,非均衡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所以即使克里斯蒂来晚了,没赶上交易也很正常。但是为了进行多人交易的经济学分析,我们讨论多人共同参与下的可能结果。在第11课中会进一步阐述可能性的含义,解释经济学原理是对趋势的描述。第7课 间接交换与货币的出现(讨论稿)(这是征询意见稿,版权所有,请勿转帖。)课程概要:?直接交换的局限。?间接交换与货币的优势。?货币的起源。直接交换的局限  我们在第6课学习了直接交换的巨大收益。因为人们的口味或偏好往往各不相同,并且最初各自拥有不同数量的各种商品——这意味着有潜在的贸易收益。人们可以自发地互相交换财产,交换的结果使得每人拥有的财产其主观价值都高于初始状态。  不过,即使直接交换给每个参与者带来收益,其作用是有局限的。实际上,很难想象一个人们只能直接交换,却不能间接交换的世界(我们将在下一节详述)。为了阐述直接交换与间接交换的重要区别,让我们先想象一个人们只能进行直接交换的世界。  记住,在直接交换下,每个人都必须直接使用交换来的对象。所以我们排除一切间接交换的可能-即用初始商品交换中间商品,然后再与第三者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事实证明,这种限制实际上相当严格。  假设一个农民进城去想把穿破的鞋修好,并买件新衬衫。他带了几十个鸡蛋,希望用作交换。我们可怜的农民,他不仅要找到一个具备修鞋技能的鞋匠,而且那个鞋匠当天必须想要鸡蛋。同样的,农民要想获得件新衬衫,不仅必须找到一个拥有自己喜欢样式衬衫的人,而且这人得愿意(用合适的价格)交换农民手中的鸡蛋。  但如果你认为我们的农民麻烦已经很大了,别急,还有更糟糕的。万一那家伙是制造公共马车的怎么办?他带着制造好的马车来到市场上,希望能用这样一件珍贵的商品来交换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可是,如果世界只限于直接交换,那他不太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交易伙伴,这个人不仅拥有他想要的肉类,鸡蛋,衬衫,牛奶,弹药等等全部商品,而且还要正好在“市场”上寻找公共马车。天哪,这怎么可能找得到嘛!  现实点看,在局限于直接交换的世界里,根本不会有马车生产者,甚至可能连修鞋匠也不会有。人们将无法专门从事于一些行业,因为这样做太冒险了。例如,教师可以教孩子们算术和语文,家长们则提供牛奶、面包和灯油等作为交换。但是,如果不巧刚好有一年,没有那个适龄儿童的爸爸是屠夫,那么教师就得整整吃一年素!  于是,我们看到,在直接交换的世界里,大概人人都得过鲁滨逊?克鲁索那样的生活。为预防找不到交易对象,他们将不得不自给自足,自己获取食物、织衣服、盖房子等等。尽管直接交换能够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不可能发展出密集的专业化与大规模工业生产。间接交换的优势  我们看到了直接交换的局限。一旦人们开始间接交换,就可以克服这些局限。间接交换是指交易的双方中,至少有一方换回的商品不是为了直接使用,而是打算日后换点别的东西。一旦我们允许间接交换,那么直接交换的限制就消失了。回想一下我们的农民来到镇上,拎着几十个鸡蛋,寻找修鞋匠和一件新衬衫。假设镇上唯一的鞋匠告诉他,“对不起,我现在不需要鸡蛋。”在限于直接交换的情景下,没辙了,故事结束。  然而,引入间接交换后,农民可以问:“那么,你要我拿什么交换才肯修鞋呢?”假设皮匠回答说:“如果你能至少给我弄来6磅黄油或4块长面包,要么一斤腊肉也行,我就愿意修你的鞋子,这些才是我现在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我们的农民心中再次燃起希望。现在他可以在镇上走动走动(穿着破烂的鞋),寻找有谁想要鸡蛋,并愿意提供黄油、长面包或腊肉。农民好歹不用再找最完美的匹配——非得在那一天想要鸡蛋的鞋匠,现在农民多了三个同样能让交易进行下去的潜在交易对象。  事实上,如果农民不在意多花时间,可以更进一步行动。假如,他发现一个屠夫有多余的腊肉出让,只可惜该屠夫(与补鞋匠一样)当天不想再要鸡蛋了。屠夫提到他很想要一些鱼。没过几分钟,农民遇见一个渔夫,他刚捕了一大网鱼回来,筋疲力尽。嗨...是谁在渴望一个超大的煎蛋饼呢?如果你玩过角色扮演类电脑游戏,我们就不用再费劲解释摆在农民面前的这个大好机会了。  在直接交换下,农民需要找到完美的匹配-即一个想要鸡蛋的修鞋匠。而间接交换给互惠交易开辟了广大的新天地,尤其是如果交易者愿意“多间接”几次。在直接交换之下,本来这些交易会被否决,间接交换的巨大优势是,它促进了多人之间的财产重组,并使得人人受益。如下图所示:直接效用排名鞋匠、农民、屠夫1腊肉、修好的鞋、鸡蛋2休闲、鸡蛋、腊肉3鸡蛋、腊肉、修好的鞋  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在上图里去掉了渔夫;我们假设农民能够找到一个想要鸡蛋、并愿意提供腊肉的屠夫。如图所示,只要(1)鞋匠修农民的鞋子,(2)农民把鸡蛋给屠夫,以及(3)屠夫把腊肉给鞋匠,三个人全部都更快乐。因为他们都能从排名第二的位置移到第一的位置,所有人的状况都得到改善。(突出显示的部分即最初的财产状况。)  但是请注意,在直接交换下,本来不会发生这种互利的财产和服务的重组。我们从最初的故事里得知,鞋匠与农民之间没有直接的贸易收益,因为鞋匠认为他的闲暇时间比农民的仅有的蛋更有价值。上图反映了这一事实,并显示出,屠夫认为腊肉比修鞋更有价值,所以他俩之间也没有直接的贸易收益。最后,农民和屠夫之间没有直接的贸易收益,因为腊肉在农民的直接愿望中排名第三。如果只有农民和屠夫两人交易,农民是不会同意交换的。  间接交换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可以绕过制约直接交换的“瓶颈”,使得带来普遍收益的财物(和服务)流通成为可能。就我们假想的农民而言,通过忍受间接交换带来的暂时“变坏”,并在未来交换掉(直接的)次等对象而得到补偿,就能使每个人都移动到较高的偏好排名位置。就财产的优化重组而论,间接交换体现的是“以退为进”的原则。货币的优势  我们已经看到了直接交换的好处,和间接交换更大的优势。然而,即使人们开始在交换中接受中间品,然后再次交换最终想要的东西,这个过程仍然非常麻烦。要知道原因,只需回想一下那个穿着破烂鞋的农民:虽然他最终达到了目的,可他为了寻找一个能提供鞋匠想要东西的人,却不得不在镇上游荡。  我们还要指出,交易者除了消耗体力,还必须耗费大量心力,去跟踪几十甚至上百种重要的价格比例。让我们重温一下故事,农民寻找鸡蛋的买主,来换取足够的腊肉,付给鞋匠并修好鞋子。在上面的版本里,我们简单地假设,一旦农民遇到渔夫,麻烦就结束了。  然而,在现实中,农民有可能找到一个更好的交易。如果渔夫愿意用3条鱼交换6个鸡蛋,而屠夫愿意用1磅腊肉换3条鱼,那么农民们就会意识到,“这样的话,最终只要付出6个鸡蛋就能修好我的鞋。”  如果这是唯一的选择,农民会觉得很划算。但如果镇子相当大,商人和手艺人众多,怎么办?假设农民找到一位面包师,他愿意用4根长面包交换5个鸡蛋。那么,我们的农民会发现,“好啊,现在,我只要付出5个鸡蛋就能修好鞋”。注意,比起用鸡蛋交换鱼的路线,现在这条贸易路线要便宜1个鸡蛋。  恐怕你早已被这些复杂的细节弄糊涂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将开始追踪各种商品间的交换率,以确定一笔交易是否“划算”。如此一来,我们看到,间接交换既带来了好处,又产生了麻烦:好处是,它使得人人受益的复杂财产重组成为可能。但麻烦是,当人们决定是否交易与如何交易时,仅仅考虑自己的直接偏好是不够的。在挣扎着交出财产之前,他们首先要问,“如果我拿给另一个买家,能换多少东西?”  交易者为了发现他们想买的东西的最终价格,常常需要往前分析两个、三个、甚至更多步骤,这使得 上述问题变得尤其困难。我们在农民的故事里,仅仅多引入一个商人的报价,看看事情变得多么复杂。从理论上讲,为了确保农民能以(用鸡蛋计算)尽可能低的价格来交换鞋匠的修鞋服务。他得调查全镇,写下每个人愿意购买和出售的各类商品;然后,需要找一个数学高手,来帮助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数学家会向农民展示(可能很长的)交易链。通过这条交易链,我们的农民可以付出尽可能少的鸡蛋,最终获得6磅黄油、或4根长面包,或1磅腊肉。(这些是鞋匠之前坚持的条件)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不用在每次交易前进行如此复杂的头脑锻炼。相反,我们使用货币,并将它正式定义为“被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简单的说,货币能与任何商品进行交换。人们不再需要以物易物了,他们首先出售自己的产品来获得货币,然后用这些货币去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  当一个社会使用货币交易时,仍旧保留了间接交换的全部优点,但缺点却大大减少。人们再也不需要跟踪不同人心中几十上百种商品间的价格比率,在货币的帮助下,他们只需要找到那些感兴趣的商品,并记录以货币标示的最高和最低价格。  例如,如果故事里的市镇以白银作为货币,那么穿破烂鞋的农民的任务就变得相对简单了。首先,他要在镇上寻找愿意出最多盎司白银来交换鸡蛋的人,有了银子在手,农民接着寻找愿意接受最少盎司的白银来帮自己修好鞋子的人。只要镇上的每个人都用白银来买卖,上述程序可确保农民用最少的鸡蛋交换修鞋服务(以及其它想要的东西)。他再也不需要记下每个人的需求,坦率的说,他不再关心别人想买什么,也不需要数学高手来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注1】谁发明了货币?  简短的回答是“没有人”。就像森林中的泥土小径、语言、摇滚乐、国际象棋规则、80年代的爆炸发型等,没有哪个人某天起床后灵机一动,就发明了货币。相反,货币的逐渐出现是长时间来,许多人不断行动累积的结果。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提出自发秩序原理,而货币制度正是自发秩序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意味着货币的使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和有益的实践,尽管它不是由一个或一组专家精心设计的。哈耶克引述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亚当?弗格森的话-“人类行动的产物,而不是人类设计的产物”,来描述包括货币和口语在内的自发秩序。  今天,几乎地球上每个人都认为货币是由各国政府发行的纸片。然而,这并不是货币的起源。历史上,货币作为普通交易者之间自愿交换的产物,首先出现在市场上。国王和政治君主们攫取了这一战利品,并逐步接管了这个由市场建立的制度,我们将在第21课详细解释。  但是,如果没有英明的国王干预,社会怎么可能接受货币的使用呢?人们如何选定货币?研究人员告诉我们,纵观历史,不同的文明曾使用过各式各样的东西作为货币:海贝壳、石头、牛、盐、烟草、黄金、白银等等,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俘营里,香烟曾被用作货币。大众如何选定一个特定的商品作为货币,而不用诉诸政治程序?  答案是,就像故事里努力寻找修鞋匠的农民所做的那样,这很可能是人们努力的自然产物。回想一下,即使鱼和腊肉对于农民没有任何直接的用处-他来到镇上不是为了得到这两者。最终,他用鸡蛋换得一些鱼,用鱼去交换腊肉,用腊肉换来修鞋服务。请注意,从渔夫和屠夫的角度来看,间接交换的引入增加了市场对他们产品的需求。换句话说,除了所有那些直接买鱼消费的人以外,像农民这样把鱼当作间接交换媒介的人,也成了渔夫的潜在客户。  这是个滚雪球的过程。一开始,人们在纯粹的直接交换下交易时,某些商品(鸡、鸡蛋、盐等)将在交易中得到广泛的需求,而另一些商品(望远镜、鱼子酱、大键琴等)却乏人问津。接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间接交换显而易见的优势,最初那些畅销商品的市场接受度将得到巨大飞跃。那些起初不打算直接使用高市场接受度商品的人,也将愿意在交易中接受这些商品,因为他们知道,很容易用这些商品来交换自己最终想要的东西。如果滚雪球的过程达到关键点,即几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接受这种特定商品作为交易对象时,那就标志着货币-“被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的诞生。  为了理解为什么历史上有些商品能成为货币,而其他商品却不能。我们可以列出一些实际的考虑,比如(1)运输方便;(2)可分割;(3)耐用;(4)适中的市场价值。让我们考虑这四个标准,就知道为什么黄金和白银被证明是如此优秀的货币候选对象了。例如,把牛当成钱用不太好使,因为它们臭哄哄地乱拉粪,占地空间又大,你也不好随意把牛截成两半,以便交易时“找零”。冰棍用作金钱的话,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要是不好好保护,很容易化成水。最后,青铜之类的金属具备金银那样出色的货币特性,但过度丰富的数量导致它们的市场价值太低,以至于交易者购买价格昂贵的商品时,需要在口袋里携带大量的青铜,甚至要用车载,相比之下,同样的交易需要的金银币或条块的数量要少的多。  经济学绝对没有说金银一定得是货币,也没说金银是唯一“自然”的货币形式。通过市场上的自发交换,交易者将最终采用那些最适合他们需要的货币。我们仅仅是在解释,为什么历史上精明的商人们如此习惯用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小结  尽管直接交换提供双赢交易的机会,但交易者需要找到一个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并且对方也愿意接受自己出让的商品,这就带来了局限。这种限制将使人们很难从事专门的职业:想吃肉的牙医必须找到一个牙痛的屠夫。  间接交换扩大了互惠贸易的机会,让更复杂的商品重组成为可能,使得每个参与者获益。间接交换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使用,货币让人们更容易计划交易活动。  货币不是某个人发明的。人们通过间接交换来改善交易局面的行动自发产生了货币——几乎是“意外”的结果。术语货币:经济体中的每个人都接受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作为交换对象的一方,在每一笔交易中都不可或缺。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货币是一种被广泛(或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自发秩序:一种司空见惯的模式,不是由某个人所计划的。例如,英语的语法规则、1970年代迪斯科俱乐部的服装风格、货币的使用等。套利机会:同一种商品的卖价不同时,能够 “稳赚一笔”的机会。交换媒介:交易者不打算自己直接使用,而是为了将来交换别的东西而接受的一种交易物品。每一次间接交换都需要交换媒介,通过交换媒介,最终的交易才得以产生。(类似的,声波需要通过媒介来传播,才能到达你的耳朵。通常,声波的媒介是空气,但如果你的头闷在游泳池里,那也可以是水。)思考题1、直接和间接交换之间的区别是什么?2、为什么在局限于直接交换的世界里,专业化是不切实际的?3、间接交换如何促进“以退为进”的战略?4、没有货币参与的间接交换,其缺点是什么?5、*描述在一个尚未发展出货币的社会里,人们如何实践间接交换。【注1】严格的说,即使在货币经济里,精明的商人也在随时寻找套利机会。但尽管如此,比起没有交换媒介参与的经济,货币经济下的计算将更容易。教师手册上有一个练习,可以阐明这一区别。第8课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讨论稿)(这是征询意见稿,版权所有,请勿转帖。)课程概要?劳动分工(专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劳动分工的优势。?比较优势原理。劳动分工和专业化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间接交换大大扩展了互惠交易的范围,尤其是在顺理成章地引入货币后之。然而,货币经济不仅促进重新分配市场上已有的制成品,它最主要的好处之一是促进劳动分工-意味着人们各自专注于不同的工作,为的是首先生产出商品,才能用于交换。  换句话说,在上一课里,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有一个被称为“屠夫”的人,将整天处理和销售肉类,而另一个被称为“鞋匠”的人则一天到晚卖鞋和修鞋。然而,我们把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弄反了,好比没有马哪儿来的马车呢?如果没有间接交换,尤其是不使用货币的话,交易的选择余地将非常有限,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自给自足。也就是说,如果社会上的人们只能进行直接交换,那么任何人都当不起鞋匠,万一连续几个月都没人拿蔬菜来交换修鞋,他可能会得坏血病。  正如我们看到的,货币的使用克服了这些局限。一旦在每一步交易中,卖家都可以先售出自己的产品,然后拿着钱去寻购最价廉物美的商品,那么就能形成高度复杂的生产和贸易链。鞋匠可以向其他数十名专业人士购买商品和服务,尽管其中一些人本不需要鞋匠的服务。实际上,货币的使用让鞋匠“帮助”了第三者(比如,牙医),然后,牙医又“帮助”了屠夫(通过治牙),屠夫又反过来“帮助”了皮匠(通过给他一些腊肉)。只有通过货币的使用,才能产生这种非常复杂的“人情交换”。它让人们亟需的“分工劳动”成为现实,并让个人可以专门从事特定的工作。  要知道劳动分工有多重要,试想一个没有分工的世界将会怎样。人们不再专门从事各自擅长的职业,不再卖力生产更多的产品;相反,人们设法完全自给自足。每个人(至少每个家庭)将自己种植粮食、织衣服、造家具、自己给自己补牙和治病,等等。显然,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将在一两个月内完蛋,一小撮幸存者将过回原始人的生活。特别是在他们使用的工具磨坏、机器失灵、汽油用光之后。  为什么离开了分工,现代文明就会崩溃?答案就一句话:因为劳动生产率会直线下降。回忆一下,独自一人生活在荒岛上的鲁滨逊?克鲁索,通过劳动来改造自己的环境,使得自己的境况得到改善,并过上更舒服的生活。我们看到,通过储蓄和投资,克鲁索用藤条和树枝制造了一根杆子,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就意味着每小时的劳动可以收获更多的椰子。  但是,储蓄和投资,只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之一。另一种方法则是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就是把“工作”被分割成不同种类的任务,每个劳动者专门从事一项或几项任务,而不是人人都去种粮食、织衣服、捣腾自己的牙齿。专业化让一些人专门种粮食,而另一些人专业做牙医等等。在我们的社会里,这两类人士的特殊名称是:农民和牙医。  通过这种“分割”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简言之,当人不再试图每种物料都生产一点点、而是分头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时,生产率将大大提高。一旦有人专门种地、其他人则专门从事牙医,比起分工之前,每年的粮食总产量和拔掉的蛀牙的颗数都会增加。在劳动分工之下,因为可供分配的东西数量增多,每个人都可以吃的更多,穿的更暖,如此等等。为什么专业化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大多数人都同意,如果自己种粮食、自己织衣服,他们将沦为赤贫一族。尽管这一结论很明显,但为什么专业化能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必要阐明一些具体原因:?减少切换任务浪费的时间。想象一个简单的情景:三个孩子吃完晚饭后清理餐桌。如果把工作分割成小任务并分头行事,很可能孩子们将能更快完成工作,原因很简单,这样减少了不必要的来回走动。例如,一个孩子可以先把剩菜刮进垃圾捅,然后把碗碟放进水池。第二个孩子负责洗碗,第三个负责擦干。这样安排系统更有效——比起每个孩子抓起一个盘子、刮掉垃圾、然后拿到水池洗干净、再走到右边擦干、最后放好,分工后他们将完成得更快。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其它生产活动。?促进自动化的应用。劳动分工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小的部分,这样促进了自动化(机器)的应用。如果每个人都在后院自己种粮食,那么研发拖拉机将变得毫无意义。即使我们仅考虑一间工厂内的情况,如果工人们在厂内分工工作,那么很容易引进机器设备和工具来帮助他们,以提高产量。?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原理是对前两个原理的归纳。多数生产过程在产出达到一定水平之前,存在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的意思是,如果增加一倍的投入,那么产出的增加将超过一倍。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厨师做意大利面的,从准备1个人的分量到准备50个人的分量,他花在准备调味酱、烧开水、等等上的时间肯定不会增加50倍。用这一原理就足以解释,为什么室友们轮流做饭给大家吃更合理,而不是每晚大家各自烹饪自己的晚饭。另举一个规模经济的日常例子:煮咖啡时,无论是煮一杯还是煮四杯,花在准备上的功夫大致相同,所以人们常常问,“我在煮咖啡,有谁也想喝?”?先天禀赋。目前为止,我们论述的原理表明,即使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一模一样,专业化仍能带来优势。当然,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并不完全相同。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更适合种粮食,而且这种天然优势也有地理因素在内。例如,同在爱达荷州,一个壮小伙比起一个体弱多病、卧床不起的男孩,每年能种更多的土豆。但要是比种桔子,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壮小伙,却能比爱达荷州一个同样壮的小伙种的更多。爱达荷州那个病歪歪的男孩却很可能有语言天赋,从而更适于从事文字编辑或小说家一类职业,而这职业那两个适合干体力活的壮小伙却连想也别想。【译注:佛罗里达州近赤道,气候炎热宜种植水果。】?后天资质。分工的真正好处是,通过培训、实践和再实践,能进一步发展人的天赋。学校里那些“数学尖子”比起不通算术的高中毕业生,毕业后更适于去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如果数学尖子们继续上大学深造会计专业,那么优势将更加显著。最后,我们来看经验因素,一个50来岁的人,他在干了28年专业会计师后,显然将极为熟练,也就意味着,比起其他没有这样背景的人,他的劳动生产率将更具有优势。  上述几点或不全面,但已概括出,专业化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些主要原因。比较优势使得人人受益  需要重点强调一点,只有人们能够互相交易,才能共享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如果有人集中精力种粮食,而另一些人专心盖房子,那么只有当农民能够用多余的粮食与建筑工人交换多余的房屋时,这样的安排才能奏效。否则,农民将受冻而建筑工人将挨饿。如果商品不能在经济体中自由流通,(由劳动分工带来的)总产出的大跃进将不过是一场空欢喜。  对于两个专长不同的人,我们容易看出专业化和交易带来的互利。比如,如果乔非常擅长收种小麦,而比尔干起裁缝得心应手。那么很显然,如果乔专注于种小麦,而比尔专心缝裤子,那么他们两个的生活水准都将得到提高。但经济学家发现,当一人拥有绝对生产率优势的情况下,这一原则也仍然适用。我们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即使某人在全部生产环节都具有绝对优势,他或她仍能通过专注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而获益,比较优势是指相对来说具有最大优势的领域。  传统上,用比较优势原理来说明两国之间进行自由贸易的好处。我们举一个由两个人构成的货币经济的例子,可以很容易的说明这一点。请看下表:服装店里执行任务花费的时间       营业结束后整理店铺  说服客户购买约翰(雇佣帮工)60分钟       120分钟玛西娅(老板娘)30分钟       15分钟  上表中,我们看到在大商场的服装店里,假定的雇佣帮工约翰和老板娘玛西娅各自执行任务所耗费的时间。正如数字表明的,最好玛西娅自己既做销售又在营业结束前整理店铺,准备第二天早上开门。  由于不管是销售还是整理,玛西娅都占据绝对优势;可能你会首先想到,最有效的方法是她自己轮流做这两个任务,而不用雇佣约翰。但是,这并不正确。通过雇用约翰并让他专门倒垃圾、拖地板等,玛西娅可以集中精力在销售这一比较优势上。换句话说,因为把必要的整理工作委托给约翰,玛西娅可以让客户停留在店里逛更长时间,从而带来更多销售。  如果玛西娅的生意运营在货币经济中,那她很容易计算出究竟是聘请帮工约翰合算,还是应该早点结束营业,以便亲手收拾整理。假设一次典型的客户购买将让玛西娅净赚20元【注1】。也就是说玛西娅专心帮助客户,能够平均每15分钟进账20美元。如果玛西娅为了提前30分钟收拾整理,而不得不提早把客户赶出去;平均下来,她每天要损失40美元潜在的生意收入。  对玛西娅来说,聘用为商场里各家店铺搞卫生的约翰合不合算?这要取决于约翰怎么收费。只要他的收费低于40美元,那么在每天营业结束时,把打扫店铺这项简单的任务委托给约翰是合算的。约翰是个没什么特长的小伙子,他很乐意每小时赚15块。这些假设的数字表明,玛西娅和约翰之间的交易有很大的收益:对于玛西娅,出到40块钱让别人整理店铺是值得的,而约翰则很乐意干每小时收入15块以上的工作。只要价格在这一范围内,玛西娅和约翰都会认为这一安排颇具吸引力。  为了面面俱到,注意一下玛西娅也可以聘请约翰来帮助销售,或者约翰辞掉清洁工进入服装零售业。但显然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因为约翰做销售比玛西娅差太多了,居然要两小时(120分钟)才做成一笔销售。这意味着如果约翰想要复制玛西娅的业务,自己也专心卖衣服,那么每两个小时盈利20美元,相当于每小时才赚10美元。约翰干清洁可比这挣的多。  上例说明了比较优势原理:虽然玛西娅在整理店铺和销售上都更具优势,但与约翰的合作仍将使她收益。玛西娅在这两个任务上都有绝对优势,但只在销售一项上具有比较优势。(约翰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但在清洁工作上有比较优势。)即使有的人技术能力超越其他所有人,专业化和贸易仍将使得人人收益。我们将在第19课看到,玛西娅和约翰的比较优势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国际贸易。【注2】 尽管落后国家的工人在每一个工作和生产环节都落后,但像美国这样生产力发达的富裕国家,仍将在与“落后”国家的贸易中收益。小结?货币的优势之一是可以让人们专门从事不同的职业。?劳动分工(专业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当一些人专心种粮食,其他人专心建房子,另一些人则专注于治疗疾病等等时,总产出将大增。?即使有的人每一项生产率都拔尖,他仍然可以通过与生产率较低的人交易而受益。此时,双方应着重于那些具有相对优势-比较优势的领域,并相互交易彼此的产出。术语劳动分工/专业化:每个人只进行一项或几项工作,然后通过交易来获得别人生产的东西。劳动生产率:一个工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生产出的产量。规模经济:产出的增加比例超过相应投入增加的一种情况。如果投入量增加一倍而导致产出翻三倍,那么就带来规模经济。绝对优势:当一个人执行某项任务时,每小时的产出数量超过别人的优势。比较优势:在一个人拥有优势的所有任务中,一项具备最多优势的任务,称为具备比较优势。(即使玛丽拥有每项任务的绝对优势,吉姆仍可以在某一任务上具备比较优势。因为,很可能玛丽在其它任务上具备的绝对优势更大。)思考题1、专业化与劳动生产率的联系是什么?2、*如果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一模一样,专业化仍将是有益的吗?3、为什么交易对于劳动分工非常重要?4、*解释这句话:“绝对优势情况下的交易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则显得相当微妙”5、为什么玛西娅店主愿意支付高达40元,请人每天在营业结束前打扫店铺?【注1】假设服装零售价是50美元。而进货价、店铺的租金、电费等开销,全部考虑的话,要花掉玛西娅30美元。在更高级的教材中,可以学到企业如何精确处理不同的费用,以计算一笔销售的净收入。【注2】 教师手册中包含一项练习,详细阐释第19课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第9 课 企业家精神和竞争(讨论稿)(这是征询意见稿,版权所有,请勿转帖。)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