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郎君吃好喝好,奴家告退······”其实吧,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还真是挺大。因为按照儒家礼法,成年男女不同席,越是身份高贵、地位尊崇的贵族妇女,越不应该在公开场合露面。盛装出席,向男客们行个礼隔空敬一杯酒,已经算是女主人给面子了。正经来说,只有在宴请女宾(各贵族家夫人、小娘子)时,女主人才会在酒席上从头坐到尾而且掌控活动过程。不过呢,凡事都有例外,而且在唐朝这个风气比较开放的社会里,“例外”还会悄没声地变成“常见”。良家妇女参加男性宴会,固然可能会被视为“有失身份”(原因下面再讲),也有可能被理解为主人家“不见外”,拿客人都当自家人,所以没必要让女眷回避。这其间的微妙分寸感,只有当事人双方自己体会和掌握了。在不那么讲究礼法的阶层里,比如平民奴婢之类的,男女同席共饮就更常见了。所以无论您穿越成什么身份的唐朝人,掌握“劝酒的艺术”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技能。回想一下您在现代社会里的见闻经历,您打算怎么劝唐朝人喝酒呢?端起杯子来先给自己满上,摇头晃脑自我感觉良好地向对方说: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还是豪气冲天地大声嚷嚷:“一两二两漱漱口,三两四两不算酒,五两六两扶墙走,七两八两还在吼······哎哟!”这最后一个“哎哟”,大概是哪位客人实在忍不下去,抄起什么砸了您一家伙,这样下人们就有借口一拥而上,把这个丢人现眼的主妇给拖下去了。唐朝人劝酒有很多种方式,文雅的、欢快的、热烈的、豪迈奔放的,但是这种自言自语的粗俗劝酒歌您还是最好别拿出来献丑了。唐朝人一般用“行酒令”的方式来劝酒,这是一种非常流行时尚也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大家都很重视,系统理论也很多。就先说这“行酒令”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吧,您以为一大堆乌合之众坐一起开喝就行了?才不是呢,至少要设三个管理人员,分别叫“明府”“律录事”和“觥录事”。“明府”通常是酒席上最有威望的人,他负责监督整个酒令活动,指挥“律录事”和“觥录事”干活。“律录事”也叫“席纠”或“酒纠”,负责宣令、行酒、判断是非对错,也就是管动嘴的;“觥录事”又叫“主罚录事”,是听席纠命令,负责跑腿上去罚酒灌酒。注意啦,这就要说到为什么一般良家贵族妇女不应该跟一堆大男人混在一起喝酒了。因为酒席上的三名管理员当中,最重要的“律录事”,往往是由妓女——特别是“名妓”来充当的。到了唐朝后期,酒令文化鼎盛的时候,社会上专门有一批以陪酒为主兼营陪宿的女性,叫作“饮妓”,几乎所有贵族达官文人举办的大型宴会上,都要请饮妓捧场,一边喝酒行令一边拉拉小手说点黄色笑话什么的。所以在这种场合里出现的女性也经常会被一概视为特殊职业者,良家妇女自重三思。满头珠翠的美女“席纠”往桌案边一坐,开始“宣令”,也就是决定今天咱们玩什么样的酒令。唐朝常见的酒令,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律令”“骰盘令”和“抛打令”,各有自己的适应人群和场合气氛。什么叫“律令”呢?简单粗暴地解释:凡是只用动嘴说、不用动手动脚的酒令,都可以归为“律令”范畴,所以比较斯文的妇女,或者有学问、自重身份的文人学士经常行“律令”。当然,“律令”也有很多种,如拆字令、添字令、断章取义令、历日令、占相令、千字文令、一字令、征书俗语令、景物双关令、征经史令等,其间难易程度相差非常大。给您介绍一种最简单的律令“急口令”吧,这个呢,其实就是现代的“绕口令”。唐朝人说过的绕口令有这么一句:“鸾老头脑好,好头脑鸾老。”您念几遍试试?舌头有点辛苦吧!就这么一句话,也是有来历的,据说是隋朝大将贺若弼挖苦取笑一位叫“长孙鸾”的老年大臣,老爷子头发快掉光了又口吃,所以编出这么个绕口令来戏弄人家。[注6]在宴会上说“急口令”的规则,是大家依次复述,谁舌头绊着了说不利索,罚谁喝酒,非常简单明了。所以您要想穿过去以后显得有文化,最低限度,多背几首绕口令。不过绕口令也得仔细想想挑着背,如果您背“板凳宽,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应该还问题不大,唐朝人可能知道“板凳”和“扁担”都是什么。您要是背“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唐朝人就只能大眼瞪小眼,让时空管理局工作人员来质问您“标兵”和“炮兵”是怎么回事了。唐朝最流行的“律令”类型,当然是——作诗。或者说得再宽泛点,是作各种押韵的诗、辞、曲、俗语等。大致形式是酒席上某人先“宣令”或者“发令”,确定行令的规则,而且往往自己先起个头。有一年中秋月圆夜,几位郎君在某山脚旅舍一起喝酒的时候,就有人提议“命题联句以咏秋物”。宣令的令官先开头:“秋月圆如镜。”自己一杯酒喝下去。下面人接口:“秋风利似刀。”喝酒完令。再下一个:“秋云轻比絮。”喝酒一杯。最后一个想了半天,终于对上一句“秋草细如毛”,勉强完令。如果他对不上来,就得被罚喝一大杯了。随后继续行令,改规则为“联句咏山物”,这次的行令成果是“山树高高影”“山花寂寂香”“山天遥历历”“山水急汤汤”。您觉得这挺困难?唉,其实在押韵系的律令里,它还算是最简单的呢,触景生情抓几个俗字凑上数就行。真正有水平的文人学者是不屑于行这种令的,人家要求有典故、有出处、严格押韵对偶,还得跟在座的人事密切相关。比如一老一少对饮行令,老者嘲笑少年:“长安轻薄儿,白马黄金羁。”两句就分别引用了贾至《春思二首》、寒山《诗三百三首》里的原句。而少年回嘴“昨日美少年,今日成老丑”,既讽刺了老者形象,也是由寒山《诗三百三首》——“自矜美少年,不信有衰老”及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的诗句原意化出来的。总之,唐朝的知识分子们不用学数理化外语计算机,全部时间都拿来读“语文课本”学写诗写文,所以各种典故文韵张嘴就来。您这个穿越者要是赶上行这种酒令就死定了,趁早认输,自罚三大杯把自己灌醉完事。您如果天生争强好胜、怎么也不愿意认输,倒也还有一个比较丧失节操的办法,那就是学习史湘云大小姐,在同桌酒友提议行雅令的时候,掀桌大喊一声:“这玩意儿垂头丧气闷死人了!我才不行!我要行个简便爽利的!”前面说过了,“律令”是要求斯文的妇女或者自重身份的文人经常行的,概括来说就是一群只喜欢动嘴和动脑的懒人。如果您是那种懒得动脑但乐意活动活动身体和嗓门的人,那么推荐您来行“骰盘令”。“骰盘令”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用“掷骰子”的方式来决定谁喝酒、喝多少。这种酒令考验人的运气和手上技巧,对大脑容量要求不高。说到骰子,您可能觉得再熟悉不过了:一个小小的正方体,六个面上分别刻有从一到六的点数,一把掷出去落定,哪个面朝上就计算哪个面的点数……没错,唐朝的“一种”骰子也是这模样,跟现代基本相同。不过,只是“一种”哦。在唐朝最流行的三种棋类游戏:陆博、樗蒲和双陆,前两种的骰子都不是六面体。“陆博”最古老,又叫“博”“博局戏”“六博”,这种棋的骰子叫“琼”,有十四面体的“琼”、十八面体的“琼”,甚至二十二面体的“琼”,看上去就让人眼晕得不行。不过汉朝以后“陆博”的“琼”就基本固定为五面体了,玩法相对复杂,这里不细说了。“樗蒲”用的骰子共有五枚,称为“五木”,形状也很奇怪,大致像银杏,中间是正方形,两头是尖多面体。每只骰子都两面染黑、两面染白,有些黑面上还会雕个“犊”(小牛)图案,一些白面上则雕个“雉”(野鸡)图案。这五枚银杏状骰子可以掷出十种排列组合计数(计筹)。“卢”:五木全黑,计为十六筹;“雉”:两雉三黑,计为十四筹;“犊”:两犊三白,计为十筹;“白”:五木全白,计为八筹。以 上 这 四 种 称 为 “ 贵 彩 ” , 下 面 还 有 六 种 杂 彩 : “开” “塞” “塔” “秃” “撅” “捣”。玩樗蒲棋的时候,掷出贵彩的可以连着行棋、打掉对方的棋子自己过关。不过行酒令的时候又不一样,一般是拿两套“五木”,也就是十枚骰子一起掷,按掷出的彩数决定喝酒多少。由于大家都希望能掷出贵彩,一把出手、十枚骰子在盘碗里旋转不停的时候,大都会忍不住高喊“卢、卢、卢”或者“雉、雉、雉”,所以“呼卢喝雉”也就成了“樗蒲”甚至所有棋类游戏的代名词。最后说大家都热爱的六面体“正常”骰子,这是唐朝最为流行的“双陆”棋戏使用的。“双陆”又叫“握槊”“长行”“婆罗塞戏”,大致汉末才从西域传入中原,后来一直流行了上千年。在唐朝,“双陆”的六面体骰子也基本固定为我们熟悉的样子:一点和四点染红色,其余点数染绿或黑。唐朝人行酒令用这种骰子,一般是三骰同掷,掷出的贵彩有三种:“堂印”“碧油”和“酒星”。“堂印”是指三个骰子的四点同时朝上,一片红彤彤、喜洋洋的贵气,就像宰相们议事的政事堂所用的大印一样。如果掷出了这种花色,掷骰子的人可以举杯请在座酒友们一起共饮满杯来庆贺。“碧油”是指三个骰子的六点同时朝上,这是双陆骰中的最大点数,而且“六”谐音“绿”,所以染成绿色。这个花色也叫“浑六”,颜色和形状均与唐朝御史乘舆所用的“碧油幢”相似,是次贵彩,掷出“碧油”的人可以举酒杯随便挑选席中的三个人一起喝酒。“酒星”则是三个一点朝上,一点都画得比较大嘛,就像星星一样,这个花色也叫“满盆星”。打出这三种贵彩的人都可以劝别人喝酒,打出别的杂花色就只能自己喝了。怎么样,“骰盘令”简便爽利吧?不过对于天性豪放喜欢热闹的唐朝人来说,光掷骰子扯嗓子喊,运动量还不够大。真正能让大家把全身都活动起来,也把酒席气氛推向高潮的是“抛打令”。“抛打令”,可以大致理解为类似于“击鼓传花”的一种行令方式,就是把某个东西,可能是花,可能是彩球,可能是“筹”,甚至可能是席上随便一件水果器具等,通过某种规则(不限于“击鼓”)在座上客人之间传来传去、抛来打去,最后落到谁手里,谁就要按规则作诗对偶、唱歌跳舞或者直接罚酒了。有时候连被抛打的东西都不必有,只要这个酒令能确定地从一位出席者传到另一位出席者那里就行。在《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的《贵族男子舞蹈文化》一节里,我们已经给您展示了一群大老爷们在酒席上天魔乱舞的景象,其实那些就很可能是“抛打令”的一种结果。击鼓传花乱丢东西的激动气氛,很容易导致大家兴奋过头开始手舞足蹈。所以抛打令的具体细则就不多说了,大家领会精神就好。以上三种只是粗略的概括,实际行起令来,还有很多额外花样,而且“律令”“骰盘令”和“抛打令”这几种还往往混合在一起行。另外,唐朝人发明创造了很多专门用来行令劝酒的有爱小器具,这些器具用起来也会增加很多欢乐情调。比如说您参加了一场酒宴,而且被推举为“席纠”也就是“律录事”。大家问您想行个什么令啊,您正不知道怎么决定好呢,主人家鉴貌辨色,命令下人拿上一套“论语玉烛”银酒筹器[注7]来。就见一具高30多厘米的华丽金银器被放到您面前的桌案上,整体形状是一只乌龟背上驮着像蜡烛的粗筒,筒里放了20~50支银酒令筹。筒壁长方框内,双勾线刻“论语玉烛”四个楷书大字。全器錾刻鱼子、缠枝卷叶、菊花、流云、龙、凤及鸿雁各种纹饰,纹饰鎏金,光彩耀目。您试着从烛筒里抽出一根银筹签子来看,上面刻有楷书并鎏金的令辞,上半段采自《论语》的语句,下半段是酒令的具体内容。这就是用来决定饮酒规则的“酒筹”了。这套“筹”可以衍生出多种不同用法,您呢,还是采用最简单的一种吧:直接抽,按上面写的令辞依次走。抽筹之前,您要自己先喝一杯“令酒”,然后伸手随便拿出一根,念上面写的字:“乘肥马,衣轻裘——衣服鲜好,处十分。”满座哗然大笑。这上半句“乘肥马,衣轻裘”是摘取的《论语》原句,下半句则是根据文义编出来的游戏规则,“衣服鲜好”也就是今天打扮得最漂亮的人,要“处罚”他(她)喝一整杯酒。“十分”就是整杯的意思,“五分”是半杯,以此类推,最多的会让喝“四十分”也就是四杯。在座者吵嚷一阵,公推一个爱打扮的倒霉蛋出来接受了罚酒。此人喝完以后,就轮到他来抽筹了。下人把酒器拿过去,他捋袖子拿一根出来,念:“出门如见大宾——劝主人五分。”又是一阵欢笑,上句仍是《论语》原句,下句是要抽签者拿杯子过去“劝”今天的酒宴主人喝半杯。主人喝完,由他再抽一筹:“割鸡焉用牛刀——劝律录事七分。”得,这是冲着您来了。没说的,端起酒杯喝上大半杯吧。接下来您再抽一根:“敏于事而慎于言——放。”“放”的意思是这一次把大家都“放过”了,不用喝酒。那么下一个抽筹的是谁,可能就需要掷骰子决定了。就这样,筹骰叮当,笑语喧哗,夜色渐沉,而酒席上的欢笑一浪高过一浪,甚至通宵达旦至天明。“后生可畏——少年处五分!快报年纪,今天席上谁最年少,罚他喝半杯!”“择其善者而从之——大器四十分!谁酒量最大?罚他喝四杯!”“学而不及,犹恐失之——自饮七分!哈哈,这个就你自作自受吧,快喝酒!”“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恭默处七分!谁进门以来还没说过话?罚酒罚酒!”······* * *此篇拓展阅读,酒筹文辞录如下: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说)乎。上客五分。巧言令色,鲜矣人(仁)。自饮五分。爱众,而亲人(仁)。劝意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请人伴十分。君子不重则不威。劝官高处十分。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放。敏于事而慎于言。放。贫儿(而)无[谄],富儿(而)无娇(骄)。任劝两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官上高处十分。管仲之器小哉。放。择不处人(仁),焉得智(知)。上下各五分。未曾(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好争令处五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恭默处七分。朋友数斯疏矣。劝主人五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自饮十分。闻一[以]知十。劝玉烛录事五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律事五分。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请许两人伴。乘肥马,衣轻裘。衣服鲜好处十分。与尔邻里乡党乎。上下各七分。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劝大户十分。一箪食,一瓢饮。自酌五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上主人五分。择其善者而从之。大器四十分。苟有过,人必知之。新放盏处五分。不在其位,不谋其正(政)。录事五分。学而(如)不及,犹恐失之。自饮七分。子罕言利与命与人(仁)。放。吾少也贱,固(故)多能鄙事。录事十分。瞻之在前,忽然(焉)在后。来迟处五分。君子居之。何漏(陋)之有。自饮十分。后生可畏,少年处五分。食不[厌]精。劝主人五分。唯酒无量不及乱。大户十分。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任劝意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在坐劝十分。出门如见大宾。劝主人五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死生有命,宝贵在天。自饮十分。四海之内,皆为兄弟(皆兄弟也)。任劝十分。驷不及舌。多语处十分。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错)手足。觥录事五分。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劝意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放。陈力就烈(列),不能者止。放。割鸡焉用牛刀。劝律录事七分。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在座各劝十分。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末座两人各十分。〔与阮氏《十三经注疏》本有所出入,( )内字则据阮本所改,[ ]内字则据阮本补入缺字。〕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关于敦煌舞谱、早期文人词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季国平.从“论语玉烛”说到唐人酒令.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4)注6:出自牛僧孺《玄怪录》。注7:这套唐代酒器于1982年元旦在江苏省丹徒县丁卯桥附近出土,被列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镇江博物馆。女冒险家玛珂玻萝蜜的东方奇幻漂流【西域女奴贸易】美女们,闺密们,还在为整容手术的高风险和昂贵的费用发愁吗?割双眼皮,垫高鼻梁,开眼角,削腮骨,绣眉漂唇,拼命把自己往高鼻深目的高加索人种方向整,至于染个金发美白皮肤啥的都不算个事了。如果您是如此向往成为一个白人美女,那不如干脆穿越到唐朝来做个“胡姬”吧!唐朝人所说的“胡人”,是一个涵盖范围经常变化的概念。宽泛来讲,所有非中原汉人的民族尤其是西北游牧族都可以被叫作“胡人”,但如果要特指某类人种的话,那么“胡商”“胡姬”的“胡”,则一般指居住在丝绸之路中段(现在中亚地区)的“粟特人”,可以大概理解为混血的高加索人也就是白人。霹雳一声震天响,您穿越成功啦。睁眼发现自己在一所土造房子里,身上穿着色彩鲜艳的羊毛织物,照照镜子,铜面里是个大眼睛长睫毛深眼窝的小姑娘。走出室外,天高地阔,近处是熙熙攘攘的商业市场,远处是雪山草原沙漠。恭喜,您现在已经是西域绿洲国里的一个白人美女了。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不会让您高兴了。凭空出现个没父母亲属的漂亮小女孩,连当地语言都不会讲,几乎可以肯定会跟在中原一样,被当成“逃奴”抓起来,然后被当地有势力的商人弄走成为他的女奴。其实就算您穿越成了有父母亲戚的女孩子,只要家里条件不是太富裕而您又聪明可爱,那也有很大概率被卖给当地商人。在龟兹、于阗[注8]这种地方,享乐主义盛行,歌舞演艺陪侍行业的需求量大,很多钻钱眼里的商人甚至会把自己的女儿、妹妹送入火坑里。不过在这些胡商看来,让自己的女奴在西域当地树艳帜招财,并不算多大成就。有雄心壮志的胡商,终极征服目标乃是东方中原大地上亮闪闪的丝绸——为了得到丝绸(然后贩到西方去卖出天价),胡商们需要用金银、宝石、香料去交换,另一个广受欢迎的交换物就是你们这些高鼻梁大眼睛的白肤美女了。被掠卖到商人家里的您,首先被起了个好听的艺名叫“玛珂玻萝蜜”,然后和其他不幸的小姑娘一起,被鞭子抽打着学习歌舞、乐器、简单的汉语和劝酒技巧。西域的音乐和舞蹈在当时是已知世界范围内的强势流行文化,东至朝鲜半岛和日本,西至欧洲,都受到疯狂追捧。所以您先忍一忍自己的不幸命运(谁叫你非要穿越成白人的),用心学习当地的乐器、曲调、舞姿吧,没准儿将来就成了中世纪的麦当劳,不对,麦当娜,在全球刮起一阵“玻萝蜜旋风”呢。上课第一天,你们的音乐教师在小姑娘们面前放了几件最流行的乐器,先教你们辨认和试弹。“这个我认识,”您指着一件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琴轸分列左右两侧的曲项乐器说,“这是吉他!——不对?那……是琵琶!”看到老师点头确认,您高兴地把这琵琶拿起来,学着电视上看过的古风演奏者的样子,竖着抱在怀里、伸手去拨弦。“啪”一声,小鞭子就抽下来了。教师大声叫喊,一是命令你不要乱动(乐器很贵),二是说你抱琵琶的姿势错了!这种四弦曲项琵琶,中原人又叫作“龟兹琵琶”,是要像吉他一样横抱在胸前弹奏的,用木拨子或手指都可以。文艺青年们还喜欢骑在马上,横抱琵琶边走边弹边唱首校园民谣啥的……教师又说,除了这种最常见的四弦横抱琵琶,在中原还有一种“五弦琵琶”也很流行,为了区别,中原人就直接管那种琵琶叫“五弦”。琵琶这种拨弦乐器,奏出的声音可刚可柔、节奏明快热烈,很适合调动欢乐的情绪,所以特别受豪爽的西域人和唐朝人青睐,在除“宫廷雅乐”的各种乐队里都占最主要位置,可以说是当世第一大流行乐器。好啦,把这个放下,您揉着火辣辣的被打处,一眼看见地上另一件大型乐器,又不禁脱口而出“竖琴”!得,又错了,继续挨打吧。这个样子很像西式竖琴的家伙,叫“竖箜篌”,有二十二根弦,用两手一起拨弦,这个弹奏过程叫“擗箜篌”。西域南边的印度缅甸也有这种乐器,形制基本相同,但在琴头装饰一只凤头,所以又叫“凤首箜篌”。它拨弹出的声音柔美雅致、音域宽广,富有感染力,基本上大型乐队里都少不了它。再来看一件,“笛子?洞箫?”唉我说您,没知识也要有常识,没常识至少要会掩饰,嘴老这么快,前几次挨打不重是吧?这管长长的、竖吹的乐器,叫“觱篥”(音:bìlì),音色高亢浑厚、哀痛悲凉,让人一听就心肝儿发颤,所以经常作为领奏器乐来激发人们的感伤情绪。唐朝有个诗人曾经写了一首形容觱篥音色的诗,老师念来让你们听听:“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注9]有没有音色情绪比觱篥还要强烈激荡的呢?有啊,那边放着好几副大大小小的鼓呢。教师一一介绍过来,什么“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鸡娄鼓”“羯鼓”,您听得头昏脑涨,反正知道这些都是用棍杖敲击发音的乐器就行了,区别就在于有高的,有矮的,有横的,有竖的,有圆桶状的,有两头粗中间细的,有放地上敲的,有挎身上边扭动边敲的……胡姬们常用的乐器还有很多,以后再慢慢学。下面来说几支中原的贵族官人们最喜欢的西域歌舞吧。“San-san Mani”,中原人一般写成汉名《善善摩尼》。“san”是你们当地人的常用口头语“好啊”的意思,“摩尼”则是宗教里的神、菩萨。当时西域人大部分信奉佛教,也有不少粟特胡人信奉拜火教、摩尼教等。《善善摩尼》算是佛教歌曲。很有意思的是,现代新疆南部库车地区(古龟兹国所在地)还保存着一首古老的维吾尔歌曲,歌名也叫“San-san Mani San”,译成汉语为《你呀你,我心中的你》,还被收入了著名的《伊犁木卡姆》当中,有兴趣的可以找来听听哦。《惜惜盐》,当地发音是“Saissi Yakne”,“Saissi”是“世俗的、非宗教的”意思,“Yakne”则指曲调、歌曲,所以唐朝中原人喜欢的这曲《惜惜盐》,其实就是“民间歌曲”的意思。这曲子的风格也很接近南疆维吾尔族歌舞曲,乐谱后来一直流传到日本,保留至今。这两首歌曲是以唱为主,下面再说三种最著名的西域舞蹈。“胡旋舞”,如果有人跳这种舞,您看了应该觉得不陌生,从小到大经常在电视里看见新疆姑娘急速旋转,彩裙和小辫子一起飞扬的那种舞蹈,就跟唐朝时候的“胡旋舞”有直接继承关系,因为这种舞蹈的主要特点就是“疾转如风”。而且呢,“胡旋舞”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时候,一开始本来也是女子独舞的形式,后来才发展成男女都爱跳,还可以排练成多人集体舞,连安禄山那种体重300斤的死胖子捧着大肚也能团团转得像模像样。正式演出的时候,你们这些“胡旋女”一般穿着粉红色紧身宽袖上衣、轻纱长裙,穿红皮靴,披纱巾,佩戴珠玉锦带和各种首饰等,当你们滴溜溜原地转圈子的时候,衣裙、纱巾、佩戴都跟着飘动,非常好看。旁边伴奏的乐队,则至少要有一对笛鼓、一架正鼓、一架和鼓与一对钹。这些都是打击乐器,可见“胡旋舞”就是一种节奏紧张欢快的“健舞”了。另一种著名的“西域健舞”叫“胡腾舞”,这种舞蹈更多的是男子独舞。男舞者穿窄袖衫,腰间束着葡萄花纹的长带,再将舞衣前后襟撩起来掖进腰带里(当然,舞衣下面还会穿着条纹裤)。跳舞开始前,男舞者先跪地用他的本族胡语致辞,或者喝一杯酒,把酒杯摔碎在地,然后起舞。“胡腾舞”的特色是在地面上铺一块圆形或方形的小地毯,面积不大,舞者跳跃腾踏、身姿变化多端,但双脚不离地毯。唐人有诗形容“胡腾儿”: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注10]第三种流行的西域舞蹈叫“柘枝舞”,这种舞蹈节奏更热烈,而且有点类似现代“踢踏舞”的感觉。舞者戴珍珠花帽,穿纱罗绣花长袖裙袍,舞衣以金铃装饰,脚踏锦靴,合着鼓点的舞步复杂多变,身上的铃铛响声清脆急促。好啦,这些就是你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经过时间不等的培训,起早贪黑挨饿受冻被鞭打过无数次,根据个人资质,小姑娘们能熟悉几种主要乐器,会唱三四首歌,会跳三几种舞,并且最好有一支歌或者舞或者乐器特别擅长的,就差不多可以出师了。你们的主人如果不想太辛苦,这时候可能会把女奴们卖给准备上路去中原贩丝绸的行商。如果他想自己赚更多钱,那就得自己组队带团,组织好牲畜、货物、补给、奴婢、雇工、同伴,成立一个沙漠驼队商团,在当地取得合法手续文件(最好是汉粟双语的),拜过他所信仰的神祈求保佑,然后上路。丝绸之路上的商团旅行非常艰苦凶险,你们在雪山大漠草原间穿行,挣扎熬过烈日暴晒、缺水少粮、狂风沙暴、迷路死伤、强盗打劫、狼群袭击……在最危险的大沙漠深处,天地茫茫一望无际,唯一能用做路标的就是死人的骷髅骨骸。在这段横跨西域的漫长旅程中,你穿着色彩鲜艳的胡服,为防日晒风沙,头发脸颈甚至手臂都被裹在一大块披巾或者大风帽里,跟着同伴们一步一步往前走,还得自己背着自己的粮食水袋。除非病累得快死了要造成主人财产损失了,一个女奴是没资格骑马骑骆驼的。你们沿着道路,依次走过龟兹、焉耆、西州、伊州、瓜州······就在你觉得再也支持不住明天就把自己弄死算了的时候,你们走进了沙州的治所敦煌城。这是商路上的一个重要城镇,主人宣布将在这里休息几天。商团的人马找了块地方扎营,管事的人忙着统计损失、补充物资人员、打听东去的路况和大唐中原局势。你们这些奴婢休息得差不多了,没别的好做,也怕荒废了技艺,就在营地旁边开始奏乐弹唱练习歌舞,很快吸引了大群人围观。在这一队女奴里,您的胡旋舞算跳得最好的,夜幕降临后在火堆旁边翩翩起舞的身姿赢得一阵又一阵喝彩。停歇的时候,你注意到围观人群里有一个年轻小伙子,痴痴的目光一直黏在你身上。从他所穿不整洁的粗布袍衫来看,这大概是个农民或者雇工,不是什么有钱人。“他是个画师或者画师学徒,”商团里的管事说,“没看见他肩膀上落了一层颜料?”您好奇地追问,得知在敦煌城东南方有一座断崖山,崖面上开凿了大大小小成百上千个石窟,里面画着壁画放着塑像来供养佛祖做功德。当地富贵人家都以有能力开窟供养为荣,所以当地也就有很多人以画佛画、做塑像为生。你们的商队停留在敦煌城内几天,几乎每天您练习歌舞的时候,都能看到那个面目平凡、眼神坚定的年轻人默默站在旁边注视你。当商团主人说要挑选几个女奴送给敦煌城主时,你突然希望自己被选中,能留在这座土黄色的边塞小城里,也许能经常见到那个年轻的画师。但是天不遂人愿,商团主认为你是他这次携带的最好的胡旋女,要卖到大唐帝都去赚大钱才行。所以他只选了两三个姿艺平平的女奴送出,交换到了他所希望的东西,随即继续你们的商旅。从头到尾,您都毫无发言权,也根本没人想到要询问你的意见。你们离开敦煌以后,那个年轻的画师也接到了为城主新开的供养窟作画的任务。他收拾了自己的几件衣物和旧画稿,住进鸣沙山断崖上一个进去后连腰都直不起来的小洞穴,白天在供养窟内画画、吃最简单的饭食、拜佛冥想,晚上回自己的小洞里睡觉。他从此一辈子都再没离开那里,直到年迈得老眼昏花再也认不清颜色拿不动画笔,于是他在一个狂风大作的沙暴天里走下鸣沙山,走进茫茫大漠,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他身后,那座灿烂华美庄严绚丽的供养窟墙壁上,留下无数个身着轻纱衣、跳着胡旋舞的飞天,全都沉浸在极乐仙境里的喜悦满足中。当然这一切您都完全不知道,您只能拖着疲惫的身体跟随主人一步步南行。气候越来越温暖,人烟越来越稠密,水渠、农田、树林、村庄取代了您已经看惯的空旷大漠,路上遇到的农民商人说着您听不太懂的汉话。同伴们说,遇到强盗或野兽的危险已经大大降低了,但进城、过关、应付各种检查需索的次数却也增多了。每过一次检查勘验,您的主人都要出示写明人员财产清单和各种过关记录的“公验”,并使纸卷末尾的签名越来越多,越来越长。在您认为那卷纸已经写满、需要再粘补上一张新纸的时候,你们走进了您穿越以来所见过的最宏伟壮丽的城市,大唐帝都长安。您的主人石阿奴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商人,他带领着这一长队人员和骆驼羊马走过长安城内宽敞的街道,直接向城西的几个里坊走去。那里聚居着大量和你们一样的胡人,大部分也从事商业活动,其中不乏家资亿万的富豪。年轻、美貌、擅跳胡旋舞还会弹琵琶唱歌的您,几乎立刻被一个叫“翟绍远”的胡商相中,出高价买走。这两个胡商立定了一副“买婢券”,大致内容如下:大唐×××年岁次×××月×日,翟绍远从石阿奴买婢壹人,字玛珂玻萝蜜,年拾陆,交与蜀锦佰匹。(这几句是写明交易的时间、双方姓名、女奴名字和年龄、身价。)价则毕,人即付,若后有呵盗认名,仰本主了。不了,倍还本价。(这是说一手交钱一手交人,以后如果有人声称女奴是通过非法途径弄来的,那由原主人石阿奴出面解决麻烦。如果麻烦解决不了,要给买主翟绍远双倍赔偿。)二主先和后券,券成之后,各不得返悔,悔者罚蜀锦贰佰匹入不悔者。(买卖双方先商量定了再立这个交易合同,合同成立以后,双方都不能反悔,否则反悔一方要双倍赔偿蜀锦贰佰匹给对方。)民有私要,要行二主,各自署名为信。券有二支,各执一本。(双方自愿约定这合同,都要在合同上签名立字据,然后一式两份,各拿一份合同。)倩书 知骏 (合同书写人 知骏)时见 智惠 承安(在场的证人 智惠 承安)写在纸上的“市券”一式两份抄好,折叠起来拼在一起,在拼缝处再用墨笔写下“合同”两个字,作为防伪标志(这也正是这种文件后来被称为“合同”的原因)。以后如果双方出现纠纷,把各自保存的文件拿出来,这两个字能完美拼合在一起,才能证明文件是真实有效的。当然,合同的书写人和见证人也能起到同样作用。合同写好,一百匹珍贵的“蜀锦”交到石阿奴手里,从此你就是翟绍远的女奴了。如果你运气好、很会奉承主人,那么可能被留在他的家里作为家妓,用来自己赏玩或者招待朋友时出席表演歌舞,如果生下子女还可能脱离演艺生涯,成为他的私人侍妾,不过要想当他的正妻是基本不太可能的。如果您运气不好,这个翟大官人不怎么好色反而更爱钱,或者是很快把您玩腻了,那么就会把您打发到外面的营业场所,比如胡商们在西市开的酒楼里,去给他们赚钱。您到了这些酒楼酒店就知道了,像您一样的白肤胡姬相当多,而且很受当地长安人特别是文人士子的欢迎。他们骑马来消费,一般是先让你们“沽酒当垆”,给他们端酒上菜照顾席面,酒酣耳热以后开始要求你们唱歌奏乐跳舞,经常这么折腾到天黑。天黑之前,长安城要宵禁,酒店要关门,那这时候有钱的官二代富二代们就会要求你们出台,到别处去陪他们过夜。很少有胡姬能拒绝,因为无论在她们的主人、酒店主还是嫖客甚至她们自己看来,这都是“正当要求”,付钱就行。文人们还很喜欢拿这种风流艳事来相互炫耀,什么“胡姬若拟邀他宿,挂却金鞭系紫骝”[注11],好像人家姑娘们乐意倒贴似的。这种日子你会过很多年,如果运气真的非常牛,可能遇到有点良心又有点钱的恩客,对您的喜爱之情足以使他拿钱出来从您现在的主人手里买下你,带回家去当姬妾,生儿养老过完一生。但概率更大的是,您会一直陪酒卖笑直到年老色衰,再也拨不动琵琶、跳不起胡旋舞。不能为主人赚钱的奴婢是没有生存价值的,你可能会带着自己仅有的一点财物被赶出门外,由着自生自灭去了。如果您信佛(大部分胡姬不信佛就是信拜火教),这时候您只有一条路可走——找到一家尼姑庵,说动住持接受您削发为尼,每天青灯礼佛,在木鱼声中度过余下的岁月。您年轻时的飞扬舞姿和那个静默的敦煌画师也许会在香烟烛焰中一闪而过,而这些,也就是您穿越成唐朝的白人美女后,得到的最珍贵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