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17

作者:王秀 字数:9814 更新:2023-10-09 13:23:28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作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针灸刺激通过腧穴、经络的作用,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所以经络和腧穴的理论,对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表10-1)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脏腑、阴阳、手足三个方面而定的。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大阴、厥阴、太阴。根据脏属阴、腑属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的原则,把各经所属脏腑结合循行于四肢的部位,订出各经的名称。(表10-2)即属脏而循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否则为阳经。十二经脉的作用主要是联络脏腑、肢体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是: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阴经”,它们从六脏发出后,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标为“阳经”,它们从六腑发出后,多循行四肢外侧面及头面,躯干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的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十二经脉通过支脉和经络脉的沟通衔接,形成六组“络属”关系。即在阴阳经之间形成六组“表里头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脏络脏。(表10-3)。表10-1 经络的组成经络 经十二经脉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  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奇经八脉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特点-任督两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在专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十二经别意义-正经旁出的支脉作用-加强表里经脉深部的联系,以补正经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特点-循环路线走向均由四肢别出走入深部(胸、腹)复出浅部(头、颈)十二经筋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体系作用-联结肢体骨肉,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特点-循环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入脏腑,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富之处十二皮部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质作用-联结皮内,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特点-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       络十五络意义-本经别走邻经而分出的支络部作用-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特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有一个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表10-2 十二经脉名称表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上肢前线中线后线足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下肢前线中线后线表10-3 十二经表里关系表手阴经阳经太阴肺经…(外侧)阳明大肠经厥阴心包经…(中间)少阳三焦经少阴心经…(内侧)太阳小肠经表里相对足阳经阴经阳明胃经…(前侧)太阴脾经少阳胆经…(外侧)厥阴肝经太阳膀胱经…(后侧)少阴肾经表里相对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周而复始,环流不息。(表10-4)。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故称“奇经”。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溢蓄、调节作用。  任脉:为诸条阴经交会之脉,故称“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称“阳脉之海”,诸阳经均与其交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脉均与其交会,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带脉约束诸经。阴维脉,阳维脉分别调节六阴经和六阳经的经气,以维持阴阳协调和平衡。阴跷、阳跷脉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  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经之中,唯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是针灸学科内容的重要部分,由于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环路线和病候及其专属腧穴主治;它不但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且在临床上还是辩证归经(诊断疾病)和循经取穴施治的基础。因此,学习针灸学,必须熟悉和掌握十四经所具有的特点。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一)生理功能  1.沟通内外,联系肢体  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指出了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由于经络能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所以经络的运行气血,是保证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气血则营阴阳,使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加强皮部的卫外作用,故六淫之邪不易侵袭”。  (二)病理反应  1.反应病候  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有时内脏疾患还在头面五官等部位出现反应。如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疮;肝火升腾可致耳目肿赤;肾气亏虚可使两耳失聪。  2.传注病邪  在正虚邪盛时,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经脉病可以传入内脏,内脏病亦可累及经脉。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反之,内脏病可影响经络。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等。  三、经络的临床应用  (一)诊断方面  由于经络循行有一定部位,并和一定脏腑属络,脏腑经络有病可在一定部位反应出来;因此可以根据疾病在各经脉所经过部位的表现,作为诊断依据。如头痛病,可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规律加以辩别,如前额痛多与阳明经有关;两侧痛与少阳经有关;枕部痛与太阳经有关;巅顶痛则与足厥阴经有关。  此外,还可根据某些点上的明显异常反应如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帮助诊断。临床上阑尾炎患者,多在阑尾穴处有压痛即是例证。  (二)治疗方面  经络学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尤其是对针灸,按摩,药物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灸按摩治疗,是根据某经或某脏腑的病变,选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例如头痛即可根据其发病部位,选取有关腧穴进行针刺,如阳明头痛取阳明经。两肋痛取肝经腧穴。  在药物治疗上,常根据其归经理论,选取特定药治疗某些病。如柴胡入少阳经,少阳头痛时常选用它等。  四、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即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它们具有主治本经病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中的主要部分。  (二)奇穴  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昔称“经外奇穴”。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对某些病症有一定的特异性治疗作用,如太阳穴治头痛,阑尾穴治阑尾炎等。随着经络学说的不断完善发展,奇穴大多逐渐归入正经。  (三)阿是穴  又叫“压痛点”、古代叫做“以痛为腧”。它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阿是穴实际上是尚未命名的腧穴,是经穴产生的基础。  五、腧穴的作用  (一)近治作用  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如所有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  (二)远治作用  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如“合谷穴”不仅可治上肢病,还可治颈部及头面部疾患,同时还可治疗外感发热病;“足三里”不但治疗下肢病,而且对调整消化系统功能,甚至人体防卫,免疫反应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特殊作用  指某些腧穴所具有的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而言。如“天枢”可治泻泄,又可治便秘;“内关”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又可提高心率。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  总之,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体是:本经腧穴可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互相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  六、腧穴的定位  正确取穴和针灸疗效的关系很大。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方法有:  (一)骨度分寸法  始见于《灵枢?骨度》篇。它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如前后发际间为12寸;两乳间为8寸;胸骨体下缘至脐中为8寸;脐孔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肩胛骨内缘至背正中线为3寸;腋前(后)横纹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股骨大粗隆(大转子)至膝中为19寸;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为13寸;外踝尖至足底为3寸。(表10-5及图10-1)。表10-5 常用骨度分寸表分部部位起点常用骨度度量法说明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直量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至后发际3寸胸腹部两乳头之间8寸横量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两穴间作1寸6分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直量脐中至趾骨联合上缘5寸背腰部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 直量背部直寸根据脊椎定穴,肩胛骨下角相当第七(胸)椎,髂嵴相当第十六椎(第四腰椎棘突)。背部横寸以两肩胛内缘作6寸 上肢部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直量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下肢部耻骨上缘至股骨内上踝上缘18寸直量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胫骨内側髁下缘至内踝尖13寸股头大转子至膝中19寸直量用于足三阳经的骨度分寸;“膝中”前面相当犊鼻穴,后面相当委中穴;臀横纹至膝中,作14寸折量膝中至外踝尖16寸  (二)解剖标志法  1.固定标志  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肚脐及各种骨节突起和凹陷部。这些自然标志固定不移,有利于腧穴的定位,如两眉之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等。图10-1 骨度法  2.动作标志  指必须采取相应的动作才能出现的标志。如张口于耳屏前方凹陷处取“听宫”;握拳于手掌横纹头取“后溪”等。  (三)手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进行测量定穴的方法。临床常用以下三种;  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图10-2)。  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图10-3)。  3.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测量为3寸。(图10-3)图10-2 中指同身寸  图10-3 指量法  (四)简便取穴法  临床上常用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两耳尖直上取“百会”,两手虎口交叉取“列缺”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等。第二节 经络腧穴各论(一)  一、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图10-4)  1.经脉循环: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口过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沿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经肘窝入寸口,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手腕后方支脉,从列缺处分出,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图10-5)  2.脏腑经脉病候:咳嗽气喘气短、咳血咽痛,外感伤风,循环部位痛麻或活动受限等。  3.主治概要:主治外感、头痛、项强、咳痰喘等证。  4.常用腧穴:图10-4 手太阴肺经穴位图图10-5 手太阴肺经循行图  尺泽  [定位]肘横纹中,肘二头肌腱桡侧(图10-6)。  [主治]咳嗽、咳血、气喘、咽喉肿痛、小儿惊风、乳痛、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  孔最  [定位]在尺泽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见图10-6)。  [主治]咳喘、咳血、咽痛、痔疮、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图10-7)。  [主治]头痛项强、咳喘、咽痛、手腕无力、齿痛、口眼歪斜。  [操作]向上斜刺0.3-0.5。  太渊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图10-6)。  [主治]咳喘、咳血、咽痛、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图10-8)。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图10-6 尺泽、孔最、太渊穴 图10-7 列缺穴 图10-8 少商穴表10-6 手太阴肺经穴位表(11穴)穴名定位主治提要中府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锁骨外端下方凹陷中,距任脉六寸  天府肱二头肌桡侧,尺泽上6寸  侠白肱二头肌桡侧,尺侧上5寸  尺泽见常用穴咳嗽、哮喘孔最见常用穴咯血、胸痛、咳嗽、哮喘肺,胸部病症列缺见常用穴头痛 经渠太渊上1寸,桡动脉的桡侧  太渊见常用穴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之桡侧,赤白内际发热 少商常见穴咽喉肿痛,呼吸衰弱   (二)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图10-9)。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并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再向下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图10-10)。  2.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咽喉肿痛、齿痛。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麻木等。  3.主治概要: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常用腧穴:  商阳  [定位]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图10-11)。  [主治]耳聋、齿痛、咽喉肿痛、热病、昏迷、青盲、手指麻木。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三间  [定位]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凹陷中。(图10-11)  [主治]目痛、齿痛、咽喉肿痛、腹满、肠鸣等。  [操作]直刺0.5-0.8寸。  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简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尖下即为核穴。(图10-12、13)。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牙痛、鼻衄、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经闭滞产等。  [操作]直刺0.5-1寸。  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图10-14)。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疠、瘾疹、热病、上肢下遂。  [操作]直刺1-1.5寸。  臂臑  [定位]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七寸处,当三角肌下端。(图10-15)  [主治]肩臂痛、项颈拘挛、瘰疣、目疾。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是本穴。(图10-15)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瘰疠、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扶突  [定位]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之间(图10-9)。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暗、瘰疠、瘿气。  [操作]直刺0.5-0.8寸。  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图10-16)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三)足阳明胃经(共45穴,图10-17)  1.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上关,沿发际,到达前额(前庭)。图10-9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图10-10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图10-11 商阳、三间穴 图10-12 合谷穴图10-13 合谷穴 图10-14 曲池穴图10-15 肩髃、臂臑穴图10-16  迎香穴表10-7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表(20穴)穴名定位主治提要商阳见常用穴咽喉肿痛 二间第二掌关节前的桡侧凹陷中  三间见常用穴  合谷见常用穴头痛,眼,鼻咽喉,口齿病症 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腕关节桡侧凹陷中阳溪穴上3寸阳溪上5寸曲池下4寸曲池下3寸 头面,五官及上肢部病症手三里曲池下2寸腰痛 曲池见常用穴发热、高血压,荨麻疹 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曲池外上方1寸曲池上3寸见常用穴见常用穴锁骨与肩胛岗之间凹陷部眼病肩臂部病症天鼎扶突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当扶突下1寸许见常用穴咽喉肿痛,甲状腺肿颈部病症禾髎迎香水沟旁0.5寸当鼻孔外缘直下见常用穴鼻塞,鼻出血鼻腔病症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过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盘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挟剂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图10-18)。  2.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  3.主治概要: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常用腧穴:图10-17 足阳明胃经穴位图图10-18 足阳明胃经循行图  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图10-19)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不可深刺)。  地仓  [定位]口角旁0.4寸。(图10-19)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润动。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大迎  [定位]下颌角前1.3寸凹陷中,咬肌附着部前缘,闭口鼓气时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即于凹陷下端取之(图10-20)。  [主治]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操作]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图10-19 四白、地仓穴     图10-20 大迎、颊车、下关、头维穴  颊车  [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图10-20)  [主治]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操作]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  下关  [定位]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图10-20)。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操作]直刺0.5-1寸。  头维  [定位]额角发际直上1.5寸(图10-20)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闪动。  [操作]平刺0.5~1寸。  屋翳  [定位]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10-17)  [主治]咳、喘、胸肋胀痛,乳房病。  [操作]斜或平刺0.5-0.8寸。  天枢  [定位]脐旁2寸(图10-21)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泻泄、痢疾、月经不调,症瘕。  [操作]直刺1-1.5寸。  伏兔  [定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图10-17)  [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  [操作]直刺1-2寸。  犊鼻  [定位]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图10-22)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操作]向后内斜刺0.5-1寸。图10-21 天枢穴图10-22 犊鼻穴  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图10-23)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泄泻痢疾、便秘、乳痈、水肿、癫狂、下肢痿痹、虚劳羸瘦。  [操作]直刺1-2寸。图10-23 足三里穴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参考资料:据报道,刺激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之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针刺人及家兔足三里,发现裂解素都能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针刺家兔足三里、大椎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上巨虚  [定位]足三里穴下3寸。(图10-17)  [主治]肠鸣、腹泻、腹痛、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直刺1-2寸。  下巨虚  [定位]上巨虚穴下3寸(图10-17)  [主治]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腰脊痛引睾丸。  [操作]直刺1-1.5寸。  丰隆  [定位]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上巨虚下2寸)外1寸。(图10-17)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病、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解溪  [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母长伸肌健与趾长伸肌健之间(图10-17)。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  内庭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图10-17)。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口歪、鼻衄、胃痛吐酸、腹胀、泄泻、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厉兑  [定位]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图10-17)。  [主治]鼽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操作]浅刺0.1寸。穴名定位主治提高承泣目直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病头面部病症四白见常用穴面瘫,三叉神经痛巨髎四白直下方,鼻孔旁8分面瘫,三叉神经痛地仓见常用穴面瘫大迎见常用穴三叉神经痛颊车见常用穴牙痛下关见常用穴牙痛,下颌关节炎,耳聋头维见常用穴头痛人迎喉结旁开1.5寸,颈总动脉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高血压,甲状腺肿颈部,胸肺部病症水突在人迎与气舍之间,当胸锁乳突肌前缘 气舍人迎穴直下锁骨上缘缺盆锁骨上窝中点气户在乳中线上,第一肋骨上缘库房在乳中线上第一肋间隙屋翳见常用穴膺窗在乳中线上第三肋间隙乳中乳头正中不针灸乳根在乳中线上第五、六肋间隙乳腺炎,乳汁分泌过少不容脐上6寸,任脉旁2寸胃病肠道病胃,肠道病症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