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8

作者:王秀 字数:12415 更新:2023-10-09 13:23:23

4.果皮中的齐墩果醇酸有强心利尿作用。  5.临床上用于过敏性紫癜及泌尿系感染有一定效果。  (三)蒲公英《新修本草》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的全草。  别名:婆婆丁、黄花地丁。  处方用名;蒲公英、黄花地丁、蒲公丁。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甘、寒。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力较强,常用于治痈疽疔毒、肺痈、肠痈、目赤肿痛等。对于乳痈效果尤佳,单用即可。治痈疽疔毒,多与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  2.又兼利湿作用,治湿热黄疸多与茵陈同用;治热淋多与白茅根、金钱草同用。近代用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及尿路感染。  用量:9-20克。  禁忌:痈疽属阴证及已溃者,不宜使用。  参考资料:  1.内含甘露醇、天冬素、皂甙、酷氨酸脂及叶酸等。  2.体外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及多种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  3.有疏通阻塞之乳腺管的作用,用于治疗乳腺炎有效。还常用于各种脓性炎症。  4.对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蛇咬伤早期有效。  5.鲜蒲公英100克(干品60克)、白菊花15克,煎汤,口服及熏洗患眼,可治疗各种眼疾。尤其对单纯性结合膜炎、眼睑炎、麦粒肿等有效。蒲公英根捣碎取汁,待凝后涂敷可治烫伤。  (四)板兰根(附大青叶)《别录》  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菘兰或大青的根。  处方用名:板兰根。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喉。  主治与应用:  1.适用于感受风温时毒,入侵肺胃而发病的大头瘟、咽喉肿痛、配连翘、牛蒡子、玄参、马勃、甘草。  2.适用于腮腺炎、板兰根30克,水煎服。  3.还用于治疗肝炎、配龙胆草。  用量:9-24克。  禁忌:脾虚胃寒、阴虚喉痹、无实火热毒者忌用。  附;大青叶:别名蓝草。处方用名:大青叶、大青、马蓝叶。板兰根的叶子也称大青叶。一般常用的为蓼科植物蓼蓝的叶。功用大致与板兰根同,长于清瘟解毒,多用于防治多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如流感、流脑、乙脑、腮腺炎及大叶性肺炎和败血症等疾病。用量9-15克。  参考资料:  1.大青叶有抗病毒,杀灭钩端螺旋体作用。临床报道、大青叶煎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一般3-4天获得痊愈。  2.板兰根为广谱抗菌药,对多种革兰氏阴性与阳性均有抗菌作用。对流感、流脑、乙脑、丹毒、猩红热、产褥热等病都有很好疗效。并可治麻疹及小儿夏季热等病。  (五)紫花地丁《本草纲目》  为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  处方用名:全草。  性味:苦、辛、寒。  归经:入心、肝经。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多用于痈疽疖疔、丹毒、乳痈、肠痈等证。鲜品可捣汁,基渣敷患处。复方多与蒲公英、金银花、紫背天葵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  2.可解蛇毒,用治毒蛇咬伤,可用鲜品捣汁服,其渣加雄黄少许捣匀外敷。  用量:10-20克。  (六)鱼腥草《别录》  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全草  别名:侧耳根、蕺菜。  处方用名:鱼腥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辛、微寒。  归经;入肺经。  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主治与应用:  1.本品以清肺见长,治痰热壅肺而引起的肺痈吐脓血之要药,常与桔梗、芦根、冬瓜仁、苡仁同用。  2.能消痈退肿,善治实热痈毒,多单味水煎服,并用鲜草捣敷患处,亦可与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同用。  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  (七)白头翁《本经》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头翁的根。  处方用名:白头翁。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归经:入大肠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与应用:  本品能清热解毒,并可凉血,为治痢专药。主要用于热毒血痢、发热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证。可单用,亦可配伍黄连、黄柏、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  用量:6-15克。  注意事项:脾胃寒者慎用。  (八)败酱草《本经》  为败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败酱的全草。  处方用名:败酱、败酱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泄热解毒,散结排脓,善治内痈,尤多用于肠痈。如薏苡附子败酱散,即以本品配苡仁、附子,治肠痈脓已成者。现在经过不同配伍,亦可治疗肠痈脓未成者。用治肺痈高烧,咳唾脓血,以配鱼腥草、芦根、桔梗等。  2.能祛瘀止痛,可用于血滞的胸腹疼痛,以及血滞经痛均可单用煎服。  用量:9-30克。  二、清热方  一)清热泻火方:  清热泻火方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或三焦热盛证。症见高热烦渴,多汗,或狂躁谵语、吐衄发斑、苔黄、脉洪大或滑数等。常用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泻火药为主组成方剂。常用方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  (一)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30克 知母9克 炙甘草3克 粳米15克。  用法;水煎服(石膏先煎)。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热盛或外感热病气分热盛证。症见大热头痛、口干舌燥、大渴引饮、大汗出、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者。  方解;本方是治疗阳明经证和气分热盛的主方。方中石膏甘寒,泻胃火而透肌热,以为主药;知母苦寒以清泄肺胃之热,质润以滋胃燥、用为辅药、知母与石膏相配伍,则清热除烦的作用更强;甘草、梗米益胃生津,共为佐使药,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功效。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是: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  2.凡热性病有上述症状者,均可使用本方,如“流脑”、“乙脑”、肺炎等。出现气分实热者均可应用,可酌加芦根、大青叶之类,以加强清热泻火的作用。  3.外感已解,热盛于里,津气两伤,以及夏月中暑,身热而渴,汗多,脉大无力,可于本方加太子参(孩儿参)或明参或党参,名白虎加人参汤。  4.消渴证见烦渴引饮,多食善饥,脉象有力者,可用本方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5.牙龈肿痛,口干而渴,属胃热者,亦可用本方。  注意事项:表未解而恶寒无汗,或发热而不烦渴者,不宜用本方。  (二)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成:黄连9克、黄芩9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热盛,症见火热烦狂,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本方由大苦大寒,泻火解毒药组成。方中以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以下行。四药合用,其泻火解毒之效甚著,故适用于表里三焦火热亢盛之证。  临床应用:  1.本方使用于火热烦狂、口燥咽干、神昏谵语、苔黄、脉数有力、如败血症、肺炎、痢疾等,属于火毒者,可应用本方。据临床报导,本方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2.肝胆湿热证,症见发热、黄疸、尿黄、口干舌燥等,可用本方加茵陈蒿、大黄、取其邪从二便而出,并能增强消瘀解毒作用。  3.本方用于外科痈肿疔毒证,并可与五味消毒饮合方内服,亦可研末调敷患部,有显效。  4.对于吐血、衄血、发斑而有血热表现的,可酌情加清热凉血药同用,如玄参、生地黄、丹皮、茅根等。  注意事项:本方四药皆大苦大寒之品,故易化躁伤阴,如见热伤津液,舌质黄光绛者,不宜使用。  二)清热燥湿方:  (一)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 录自《古今医方集成》)  组成:龙胆草12克 黄芩4克 栀子9克 泽泻9克 木通4克 车前子4克 当归4克 柴胡4克 甘草3克 生地黄18克。  用法;水煎服。药房有丸剂成药,一般每服6-9克,日二服,开水送下。  功用:泻肝胆经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所引起的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等症。  2.肝经湿热下注所引起的小便淋浊、阴肿、阴痒、囊痈、妇女带下等症。  方解:本方是泻肝胆经实火湿热的常用方。方中龙胆草苦寒清热,为泻肝胆经实火的专药,与栀子、黄芩相配,则泻火之力更强。柴胡疏肝解热,甘草解毒。再配泽泻、木通、车前子泻火利湿,使湿热从小便排泻。至于用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其意义是泻中有补,使泻火之药不致苦燥伤阴,亦可以防止因肝胆实火而致耗伤阴液。这样的配伍比较全面,使邪去而正不伤,用时注意。  临床应用:  近代多用本方治疗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外耳道疔肿、急性胆囊炎、带状疱疹,高血压(属于肝经实火),以及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盆腔炎(属于肝经湿热下注者)。  使用注意:本方药多苦寒,易致伤胃,中病即止,不宜多服。  (二)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蒿18克 栀子9克 大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黄疸,见皮肤、巩膜如桔子色,小便赤黄、大便不畅、胸闷、口渴、苔黄腻、脉滑数等证。  方解:本方以茵陈为主药,清湿热,利肝胆;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大黄荡涤肠胃瘀热。三药均味苦性寒,清热利湿,使湿从二便排泄,故为肝胆湿热的常用方剂。  黄疸的产生,是因瘀热在里,不得外越,与湿邪相结,湿热熏蒸而成。采用本方能通泄瘀热,清利湿热,使邪去有路,则黄疸自除。  临床应用:  本方是治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的效方,对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引起的黄疸属于湿热型得,均可酌情加减使用。  1.恶寒、发热、头痛、加柴胡、黄芩以和解退热。  2.大便秘结者,加积实、虎杖或重用大黄以泻热通便。  3.小便短赤,选加车前草、金钱草、泽泻、滑石以增强清热利尿作用。  4.胁痛腹胀,选加郁金、积壳、川楝子以疏肝理气止痛。  5.热重者,选加黄柏、龙胆草以加强清热作用。黄疸者,选加金钱草、田基黄等以利湿退黄。  6.本方以大黄,用作攻下者,宜后下;用作行瘀热,宜共煎。  使用注意;阴黄证,不宜用本方。  三)清热凉血方  清热凉血方具有清热凉血作用,适用于热在营、血分。症见身热,口渴或不渴、心烦、不眠、舌绛、或见神昏谵语、发斑、衄血等、常用生地、丹皮、元参、犀角等药组成方剂。  (一)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组成:犀角3克 生地黄30克 芍药12克 牡丹皮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温热病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营,出现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等症。  2.热盛动血、出现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证。  方解:本方为治疗热在血分的主要方剂。方中以犀角清心火而解毒,心火得清,则诸经之火自平,为主药;生地黄凉血而滋阴液,协助犀角以解血分热毒,并增强止血作用,为辅药;芍药和营泄热,丹皮凉血散瘀,协助犀角、生地黄加强解毒化斑作用,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阏的作用。  临床应用:  1.本方可用于热伤血分证,症见身热、神昏、谵语、斑疹、舌绛、脉数或吐血、便血、尿血等热甚动血之症。尤其多用于各种热性传染病伴有出血者,如出血热、乙型脑炎、斑诊伤寒、败血症等。  2.小儿麻疹热毒炽盛者,症见高热,疹色焦黑、出血、口干唇躁、舌绛起刺,可用本方酌加紫草等,以清解血分热毒。  3.若见神昏者,可同时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如心火炽盛者,加黄连、山栀子;如吐衄者,加茅花、旱莲草、白茅根等。  注意事项;若阳虚出血及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本方。  (二)清营汤《温病条辩》  组成:犀角3克 生地15克 元参12克 竹叶心3克 银花9克 黄连5克 连翘9克 丹参9克 麦冬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邪热传营,出现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烦燥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方解;本方治温热之邪由气分传入营分,热伤营阴,而气分之邪尚未尽解者的常用方。因此方中主要以犀角清解营分热毒;因热伤阴津,故辅以玄参、生地黄、麦冬以清热养阴;因气分热邪未尽,故佐以黄连、竹心叶、连翘、银花以清热解毒,并透热于外,使邪热转出气分而解;使以丹参协助主药以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以防血与热结,且引诸药入心而清热。各药合用起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可用于“流脑”、“乙脑”、中暑,败血症等病。见有高热、烦燥、谵语、舌绛而干、斑疹隐隐、脉细数者,如兼见痉厥,可加羚羊角、钩藤、丹皮,以清热熄风;如昏迷谵语,可加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清营解毒。  2.暑热之邪入心包,见高热烦渴、烦躁不眠、抽搐,可用本方送服紫雪丹,以加强清热镇痉的作用。  注意事项:方中犀角价贵而产量不多,可用水牛角代之(每次用30-60克,水煎服)。  四)清热解毒方:  清热解毒方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毒、温毒、瘟疫之证。常见烦燥狂乱,头面红肿、痈肿疮毒等证。多由连翘、双花、地丁、公英、板兰根、黄连、黄柏等清热解毒药为主组成方剂。常用方如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15克 野菊花12克 蒲公英12克 紫花地丁15克 紫花天葵6克  用法:水煎加烧酒一、二匙和服。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功能;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各种疔毒、痈疮疖肿。症见局部红肿、或发热、舌红、脉数者。  方解:本方是治疗疔毒、痈疮的方剂。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为主药;紫花地丁、紫背天葵为治疔毒要药,亦通用于痈疮肿毒;蒲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均为辅佐药。各药合用,其清热解毒之力甚强,或加酒少量以助药势,可加强消散疔疮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疖疔疮痈之有效方剂,局部红肿热痛,外用及内服均可。  2.本方常治外科急性感染,如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等。  3.本方亦可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胆囊炎、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性传染病具有热毒证候者。如热重,可加黄连、连翘之类清泄热毒;血热毒盛,加赤芍、丹皮、生地黄等,以凉血解毒。  注意事项:阴疽忌用。  五)和解表里方:  凡具有疏泄、和解作用的方剂,叫做和解方。用以和解表里、调和肝脾、调和胃肠。凡邪在肌表,未入少阳,或内伤者不宜使用。  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 黄芩9克 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三 温里药和方剂  定义:凡药性温热,能祛除里寒,扶助阳气的药物,叫做温里药。凡以温里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温里方。  温里法就是运用温热方药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温理法亦称祛寒法。前人有“寒者热之”,“疗寒以热药”的说法,正是指出温法治疗原则。此类药性多温燥。  由于里寒证的成因有元阳不足,寒从内生或由于外寒直入里等不同,因此祛寒法又可分为温中祛寒,温肾回阳两种。  温中祛寒: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手足不温。纳谷不化,胸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倦神疲、舌淡脉弱等,常用药物干姜、吴茱芋等;常用方剂有理中汤、吴茱芋汤等。  温肾回阳:本法适用于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证。症见恶寒倦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脉沉微,甚则脉微欲绝等。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等;常用方剂有真武汤、四逆汤等。  本类方药多是辛燥温热,忌用于热证、阴虚证。对于真热假寒证,应当详细分辩,慎勿误用。  一、温里药  (一)附子《本经》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  别名:黑附子、川附子。  处方用名:制附片、熟附片、生附子。  药用部分:根。  归经:入心、肾、脾经。  性味:辛、甘,大热、有毒。  功能;回阳救脱、温肾助阳、温中止痛。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辛热燥烈,能助心肾之阳,有回阳救脱之功效。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因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厥冷,冷汗自出、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亡阳脱证。常与干姜、甘草同用,如四逆汤。  2.温肾助阳,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疼痛、形寒足冷、阳痿遗精、尿频数等证。常与熟地、杜仲、菟丝子等药同用,如右归丸。对于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证,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附子理中汤。  3.有散寒燥湿,温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周身关节疼痛属于寒湿偏胜者,多与桂枝同用,如桂枝附子汤。  用量:3-9克。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及孕妇均忌用。  参考资料:  1.附子能兴奋迷走神经中枢,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幅度增高。但生用或过量易中毒,出现心律不齐,甚至心跳停止。炮制与煎煮能分解乌头碱,使毒性减低,但强心作用不变。故临床多用熟附子,用量大时宜久煎(1小时以上)。  2.附子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  3.乌头有镇痛及局部麻醉作用。对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反射机能等有麻醉作用。因此,附子止痛作用可能与此有关。  说明:  附子辛热燥烈,其性善走,能通行十二经。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而逐在里之寒湿;又可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风寒,故可治以上诸证。附子、乌头、子母同株,母根名乌头,旁生幼根名附子,不生幼根者名天雄,其性能相似,但附子长于治寒;乌头善于祛风。故温肾祛寒,多用附子;通痹驱风,多用乌头。二药皆有毒必须炮制,同时宜久煎。乌头毒性尤甚,配蜜同用,即能解毒,又可缓痛,适用于寒证的心腹剧痛、疝气痛及风寒湿痹的全身作痛,或麻木不仁等证。  (二)肉桂《别录》  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树的树皮。  别名;桂皮、边桂、桂心、玉桂、肉桂皮。  处方用名:肉桂、油肉桂。  药用部分:树干的皮。  性味:辛、甘、大热。  归经:入肝、肾、脾经。  功能: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主治与应用:  1.有温脾阳、助肾阳,益火消阴的作用,适用于脾肾阳虚诸证,常与附子、干姜等同用。  2.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适用于虚寒性心腹疼痛。单用有效,或配其它温中散寒止痛药同用。  用量:3-9克。  注意事项: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  参考资料:  1.含桂皮油、能刺激胃肠分泌,促进消化机能,缓解痉挛、抑制异常发酵,故有止痛作用。  2.有中枢性及末稍性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增强血循环,因而有通血脉的作用。  3.体外试验对致真菌有抑制作用。  说明:肉桂与附子,均能回阳补火,温里散寒。但肉桂略入血分,对于经寒血滞的经闭,能活血通络;附子偏入气分,对于肢冷脉微的 阳欲绝,功胜肉桂,故回阳固脱急用附子而不用肉桂。惟气血虚寒、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等证,二药常配合应用。  (三)干姜《本经》  为生姜的干燥品,切片用或炮焦或炒炭用。  别名;均姜、生姜、干姜。  处方用名:干姜、炮姜、黑姜、北姜。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辛、热。  归经:入心、肺、脾、胃、肾经。  功能:温中回阳、温肺化痰,温经止血。  主治与应用:  1.回阳救逆:与附子相须为用,以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之亡阳虚脱征,如四逆汤。  2.善于温中祛寒,常用于脾胃虚寒、四肢不温、呕吐泄泻,脘腹冷痛等证,配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汤。  3.能温肺散寒,燥湿化痰,故常用于肺寒咳嗽,痰多稀薄之证,每以细辛,五味子配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4.干姜炮焦名炮姜,苦温而涩,辛散之力减弱,能入血分,适用于虚寒性吐血、便血、血崩等证,常配其它温经及收涩止血药物同用。  用量:3-9克。  注意事项:阴虚有热及孕妇忌用。  说明:生姜性温长于发散表寒,兼能温中止呕;干姜辛热,长于温中祛寒而发散之力较弱;炮姜性温而味苦,已无发散作用。但亦能温中,且可止血。干姜与附子均有温里散寒回阳作用,附子长于温肾阳、干姜主要温脾阳,二药可配伍应用。  (四)吴茱萸《本经》  为芸香料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将成熟果实。  别名:吴萸、川姜。  处方用名:吴茱萸、吴萸、淡吴萸。  药用部分:果实。  性味:辛、苦、热、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胃、肾经。  功能:温中止痛,降逆止呕。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明显的温中止痛作用,适用于里寒所致的胃痛、胁痛、腹痛及疝痛等证。如治脘腹冷痛,可配温中散寒的干姜。治胁肋胀痛、寒疝疼痛,可配理气止痛的乌药、小茴、川楝子。治妇女少腹冷痛,经行后期,常配伍当归、川芎、桂枝等。  2.能疏肝暖脾,温中止呕,适用于胃寒或肝胃不和的呕吐,或兼有胃痛、胁痛之证,多与人参、生姜、大枣同用,如吴茱芋汤。如属肝胃郁火而致的呕吐,可与黄连同用,如左金丸。  参考资料:  1.有收缩子宫的作用。  2.体外实验:对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皮肤真菌等有抗菌作用。  3.对蛔虫及水蛭有显著杀虫的效力。  (五)高良姜《别录》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别名:良姜。  处方用名:高良姜、良姜。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辛、热。  归经:入脾、胃经。  主治与应用:  有良好的散寒和止痛、止呕作用,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等胃寒证,单用有效,如《千金方》以本品微炒。米饮送服,治心脾气痛。如治胃寒疼痛,与香附配伍,如良附丸。治脘腹冷痛、胀满,可配肉桂、厚朴等同用。治胃寒气逆、呕吐清水之证,可与生姜、半夏煎服。  用量:3-9克。  (六)艾叶《别录》  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的叶片。  别名:陈艾叶、生艾叶、蕲艾。  处方用名:陈艾叶、生艾叶、蕲艾、艾绒。  药用部分:叶、花。  性味;苦、辛、温。  功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主治与应用:  1.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适用于虚寒性的脘腹疼痛,少腹冷痛、痛经等证,常与当归、香附等同用。  2.能温经止血。炒炭可增强其作用,多用于虚寒性的月经过多,崩漏及妊娠下血等证,常与阿胶、熟地等同用,如胶艾汤。如兼气虚不固者,又须与党参、黄芪、白术同用。  用量:3-9克。  二、温里方  (一)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熟附子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回阳救逆。  主治:  1.少阴证,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弱等证。  2.误汗或大汗所致的亡阳证。  方解: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温发阳气、祛散寒邪,为主药;辅以干姜温中散寒,协助附子回阳之力;佐以甘草温养阳气,并能缓和姜、附之过于燥烈,共成回阳救逆的方剂。  临床应用:  1.本方加人参,名四逆加人参汤,功能回阳复阴,适用于泄泻不止,大汗或大出血后的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的证候。  2.各种疾病发展到阳虚寒盛的休克期,或因虚脱所致的手足厥冷、心悸气短、脉沉弱者。  3.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等剧烈吐泻所引起的末梢循环衰竭。  注意事项:本方治四肢厥逆,属于阳虚阴盛之证。如四肢厥逆因于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者,此乃四逆散证,非本方所宜。  (二)理中汤《伤寒论》  组成;人参6克(现用党参)干姜9克 炙甘草6克 白术12克。  用法;水煎服,也可炼蜜为丸。  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腹痛、池泻清稀、呕吐、不渴、或腹满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缓。  方解;本方是治疗脾胃虚寒的常用方剂。方中以干姜温运中焦,祛散寒邪,恢复脾阳,为主药;辅以人参补气健脾,振奋脾胃功能;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合用具有温中祛寒,补益脾胃的作用。  临床应用:  1.本方具有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的作用,是一温补的方剂,适用于中焦虚寒所致之各种病证。以脉象沉细或迟缓,舌淡苔白滑,溲清便溏,畏寒肢冷为辩证要点。  2.本方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证。寒多者以干姜为主药;虚多者以人参为主药;虚寒俱甚者,则参、姜皆为主药。如泄泻较频,方中白术改用土炒,以增加涩肠止泻的作用。如虚寒较甚,而见面色晄白,手足不温,或昏睡露睛,可加熟附子,以加强温阳祛寒之力,名附子理中丸、或再加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其补阳祛寒之力更大。  3.本方用于中焦虚寒,如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  (三)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熟附子6克 茯苓9克 白芍9克 白术6克 生姜9克  用法;加水600-800毫升,煮1-1.5小时,中间再勿加生水,煮取2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服2次。  功能;温阳利水。  主治: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舌淡而润、苔白、脉沉细者。  2.发汗过多,阳气太虚,寒水内动,水气凌心,而见心悸、头晕,身体振动而欲地,舌淡润,脉沉细者。  方解:本方主要由于阳虚不能化水所致,故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中阳气,以散在里之寒水为主药;辅以生姜温散水气,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里,并制熟附子、生姜之辛燥,使利水而不伤阴。肾阳不足、则气不化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本文温补脾肾,故能利水消肿,为温阳利水的主方。  临床应用:  1.急性肾炎水肿,心脏水肿而因脾肾阳虚者,可以本方为主,加减治疗。  2.如脾肾阳虚、痰饮上泛,咳嗽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自利应去茯苓;如见泄泻者应去白芍,加干姜。  3.凡心力衰竭引起的眩晕、心悸、下肢乏困无力、面部浮肿、舌淡、脉沉细;或虚损病出现形寒怕寒、四肢不温、腰酸腿软、动则气喘、脉细迟弱者,均可酌情使用。四 祛风湿药和方剂  定义: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以解除痹痛的药物,叫做祛风湿药。凡以祛风湿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祛风湿方。  本类方药主要应用于风寒湿三邪杂夹所致的痹痛。应用本类药方时,应根据痹证的类型,病程的新久,或所在部位的不同,而作适当的选择和相应的配伍。  本类方药多辛燥,易伤血,故血虚,阴虚者慎用。如必须用时,则要配合养血或滋阴方药。  (一)祛风湿药  羌活  《药性本草》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的根茎。  处方用名;羌活、川羌活。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膀胱、肾经。  功能:祛风温、止痛、解表散寒。  主治与应用:  1.既能驱除风寒湿邪,又具止痛作用,故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肢体所致的肢体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常与防风等同用。对于风寒头痛,多配合川芎、细辛等。  2.本品能发散在表之风寒,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常与防风、白芷、苍术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3.用量:3-9克。  独活  《本经》  1.为伞形科多年草本植物香独活的根茎。  处方用名:独活、川独活。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肾、膀胱经。  功能:祛风除湿、止痛。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祛风胜湿,为治风寒湿痹的常用药物,尤宜于腰膝痹痛,常与桑寄生、防风、细辛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2.既可发散风寒湿邪,又能止痛,可用于外感风寒扶湿,肢体沉重,关节酸痛等证,常与羌活共同配入发表药中。  用量:3-9克。  秦艽  《本经》  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叶秦艽或小叶秦艽的根。  处方用名:秦艽、西秦艽、左秦艽。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入胃、肝、胆经。  功能:祛风湿、退虚热。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祛风除湿,多用于风湿肢节疼痛,筋脉挛急等证,常配入复方使用,如独活寄生汤。  2.又能清热,适用于骨蒸潮热,常与知母、地骨皮等同用,以加强其退虚热作用,如秦艽鳖甲散。对于小儿骨蒸潮热,食减瘦弱等证。  威灵仙  《开宝本草》  为毛茛科多年生攀援性灌木植物威灵仙和直立草本棉团铁线莲的根。  处方用名:威灵仙。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温。  归经:入膀胱经。  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与应用:  本品有较好的祛风通络止痛作用,为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物。用于风湿肢体、腰足疼痛等证,单用即有效。如《千金方》单用本品为末,温酒调服,以治腰足诸痛;亦可配伍羌活、独活、秦艽等祛风除湿的药物,共奏通痹止痛之效。  此外,本品治诸骨哽喉颇验,可与砂糖、酒、醋同煎,慢慢咽下,也有单用本品15克水煎服。  用量:3-15克。  木瓜  《别录》  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植物木瓜的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宣木瓜、木瓜。  药用部分:果实。  性味:酸、温。  归经:入肝、脾经。  功能: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主治与应用:  本品能舒筋活络,和胃化湿,可用于湿痹、脚气、筋脉拘挛、呕吐泄泻、腹痛转筋等证。治湿痹脚气、腰膝疼痛,多与苏叶、防已同用。若吐泻转筋,单用即可,或配伍吴芋、紫苏等,如木瓜汤。  用量:3-9克。   狶莶草  《新修本草》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狶 莶的全草。  处方用名:狶 莶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祛风湿、利筋骨、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祛风除湿和利筋骨的作用,酒蒸后作用较好,用于风湿麻痹,筋骨疼痛等证。可单用炼蜜为丸,温酒送服;与臭梧桐同用、名狶桐丸、对风湿痹痛、筋骨不利,其效尤著。  2.生用还能清热解毒,对于痈肿疮毒及风疹瘙痒等证,单用有效。  用量:9-15克。  络石藤  《本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