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随笔 叶圣陶著 一、认真学习语文 1.学习语文很重要 学习语文的确很重要。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的语文程度不够高。语文程度不够高,大约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阅读。比方看《人民日报》社论,有些人看是看下去了,可是觉得不甚了然,抓不住要点,掌握不住精神。另一方面是写作。写了东西,总觉得词不达意,仿佛自己有很好的意思,只因写作能力差,不能充畅地表达出来。这就可见阅读和写作两方面的能力都要提高。 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比任何时代都重要。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这两件事没有学好,不仅影响个人,还会影响社会。说学习语文很重要,原因就在这里。2.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个名称是从一九四九年下半年用起来的。解放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才统称“语文”。 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锯子、刨子、凿子是工具,是用来做桌子一类东西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可以说,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固然,绘画、音乐、舞蹈表达思想内容是不凭借语言的,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音乐凭借声音和旋律,舞蹈凭借动作和姿态,可是除了这些以外,表达思想都要依靠语言。 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工具有好有坏,有的是锋利的,有的是迟钝的,有的合用,有的不合用,这是一方面。思想也有好有坏,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有的很周密,很深刻,有的很粗糙,很肤浅,这又是一方面。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 有些人认为只要思想内容好,用来表达的语言好不好无所谓。有些人甚至认为语文是雕虫小技,细枝末节,不必多注意。既然这样,看书无妨随随便便,写文章无妨随随便便。文章写出来半通不通,不认为不对,反而认为只要思想内容好,写得差些没有关系。实际上,看书,马马虎虎地看,书上的语言还不甚了然,怎么能真正理解书的内容?写文章,马马虎虎地写,用词不当,语句不通,怎么能说思想内容好?文章写不通,主要由于没想通,半通不通的文章就反映半通不通的思想。 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好了语文,思想内容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因而就想专在字词语句方面下工夫。这个想法也不对。有人写工作总结写不好,写调查研究的报告写不好,认为这只是“写”的问题。学好了语文,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是不是一定写得好?不一定。为什么?工作总结必须参加了某项工作,对这一项工作比较全面地了解,知道这一项工作的优点和缺点,经验和教训,再加上语文程度不错,才能写好。调查报告也一样,一定要切切实实地调查,材料既充分而又有选择,还要能恰当地安排,才能写好。 这样说起来,要写好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既要在语文方面下工夫,也要在实践方面下工夫。两方面的工夫都要认真地做,切实地做。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等。这样看来,学习语文的意义更大了,对于从事工作和培养品德都有好处。 3.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工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4.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 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写一篇文章,就语文方面说,用一个字,用一个词,写一个句子,打一个标点,以及全篇的结构组织,全篇的加工修改,这些方面都要做到家才算好。这些方面都得下工夫,都得养成好的习惯。这样,写起文章来就很自由,没有障碍,能够从心所欲。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养成好的习惯,就叫练基本功。 一出戏要唱工做工都好是不容易的。最近我看周信芳、于连泉(筱翠花)几位总结他们表演艺术经验的书,讲一个动作如何做,一句唱词如何唱,都有很多道理。道理不是嘴上说说的,是从实践里归结出来的。我们学习语文,看文章和写文章也能达到他们那样程度,就差不多了。学戏的开始,不是从整出的戏入手的,一定要练基本功,唱腔、道白、身段、眼神,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严格训练,一丝不苟。起初当然勉强,后来逐渐熟练,表演起来就都合乎规矩。然后再学一出一出的戏。学绘画,要先练习写生,画茶杯、画花瓶,进一步练速写,这些都是基本功。学音乐、舞蹈也一样,都要练基本功。木工做一张桌子也不简单,锯子、刨子和凿子,使用要熟练,要有使用这些工具的好习惯,桌子才能做得合规格。总之,无论学什么,练基本功是很重要的。 学语文的基本功是什么?大体上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识字写字。可能有人想,谁还不识字,这个工夫没有什么可练的。可是一个字往往有几个意义,几种用法,要知道得多些,个个字掌握得恰当,识字方面还得下工夫。譬如“弃甲拽兵而走”,这是《孟子》上的一句话。小学生可能不认识“拽”字,其馀都是认识的。可是小学生只学过“放弃”“抛弃”等词,没学过单用的“弃”字。至于“甲”知道是“甲、乙”的“甲”,“兵”知道是“炮兵”“伞兵”的“兵”,“走”知道是“走路”的“走”。他们不知道“甲”是古代的军装,“兵”在古代语言中是武器,古人说“走”,现代人说“逃跑”。“拽”这个字现代不用了,只说“拖”。“而”字在现代语言中是有的,如“为..而奋斗”。可是照“弃甲拽兵而走”这句话的意思说,“而”字就用不着了。用现代话说,这句话就是“丢了铠甲拖着武器逃跑”。到高中程度,识字当然要比小学比初中更进一步,对某些字知道更多的意义和用法。中国字太多,太复杂,谁也不能夸口说念字不会念错。字要念得正确,不要念别字,这也是识字方面应该下的工夫。写字也要下些工夫。不一定要去买什么碑帖,天天临它几小时,这不需要;可是字怎么写,总要有个规矩。写下的字是让人家看的,不要使人家看不清楚,看得很吃力。有时候我接到些信,字写得不清楚,要看好些时间,看得很吃力。不要自己乱造字,简化字有一定的规范,不要只管自己易写,不管别人难认。字要写得正确,一笔一画都辨得很明白;还要写得熟练,如果写一个字要想三分钟,这怎么能适应需要?要把字写得正确熟练,这就是基本功。 第二,用字用词。用词要用得正确、贴切,就要比较一些词的细微的区别。这是很要紧的。譬如与“密”字配合的,有“精密”“严密”“周密”等词,粗粗看来好像差不多,要细细辨别才辨得出彼此的差别。“精密”跟“周密”有何不同,“精密”该用在何处,“周密”该用在何处,都要仔细想一想。想过了,用起来就有分寸。如果平时不下工夫,就不知道用哪一个才合适。用词,有时也表示一个人的立场。立场,就是站在哪一方面;比方有人说,在土地改革的时候,某村地主很“活跃”,这就是立场不对头。“活跃”往往用在对一件事表示赞美的场合。对地主用“活跃”不合适,要用“猖獗”。否则人家会认为你是站在地主的立场呢。这些地方如果平时不注意,就会出错。用词还有个搭配的问题。比方“成绩”,可以说“取得成绩”,“做出成绩”,如果说“造出成绩”就不合适。前边的词跟后边的词,有搭配得上的,有搭配不上的,把不相配合的硬配在一起,就不行。所以用词也是基本功,无论阅读或是写作都要注意。 第三,辨析句子。句子是由许多词组成的,许多词当中有主要的部份和附加的部份。读句子,写句子,要分清主要部份和附加部份,还要辨明附加部份跟主要部份是什么关系。比方“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句话的主要部份是什么?是“我们取得了胜利”。取得了什么胜利?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还要弄清楚,“在党的领导下”是“取得”的条件,虽然放在头里,却关系到后面的“取得”。读一句话,写一句话,要能马上抓住主要的部份,能弄清楚其他的部份跟主要的部份的关系,这就是基本功。长句子尤其要注意。有些人看文章,又像看得懂,又像看不懂,原因之一就是弄不清楚长句子的各个组成部份的关系。 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好的文章要多读,读到能背。一边想一边读,有好处。这好处就是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好像跟作者的想法合在一起了,自己的想法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从而提高不少。长的文章可以挑出精彩的段落来多读,读到能背。读的时候不要勉强做作,要读得自然流畅。大家不妨试试。 第四,文章结构。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譬如一篇议论文,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从几个方面来说,而着重说的是某一个方面,其馀几个方面只说了一点儿。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一定有道理。读的时候就得揣摩这个道理。再往细处说,第二句跟头一句是怎样连接的,第三句跟第二句又是怎样连接的;第二段跟第一段有什么关系,第三段跟第二段又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都要搞清楚。这些就叫基本功。练,就是练这个工夫。 总起来一句话,许多基本功都要从多读多写来练。读人家的文章,要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自己写文章,要养成自己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要多读,才能广泛地吸取。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多写,还要多改。文章不好,原因之一就是自己不改或者少改。有人写了文章,自己不改,却对别人说:“费你的心改一改吧。”自己写了就算,不看不改,叫别人改,以为这就过得去,哪有这么容易的事? 写之前要多想想,不要就动笔写。想得差不多了,有了个轮廓了,就拟个提纲。提纲可以写在纸上,也可以记在脑子里。总之,想得差不多了然后写。写好以后,念它几遍,至少两三遍,念给自己听,或者念给朋友听。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大致可以听出来。总之,要多念多改,作文的进步才快。请别人改,别人可能改得不怎么仔细,或者自己弄不明白别人这样那样改的道理,这就没有多大好处。当然,别人改得仔细,自己又能精心领会,那就很有好处。Q认真不认真,是学得好不好的关键希望学得好,先要树立认真的态度。看书,不能很快地那么一翻;看文章,不能眼睛一扫了事;写文章,不能想都不想,就动笔写,写完了自己又懒得改。这些都是不认真的态度。如果这样,一定学不好。某个中学举行过一次测验,有一道题里学生需用“胡同”这个词,竟有不少学生把极容易的“同”字写错了。从这上头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这应该由老师负责,老师没有用种种办法养成学生认真的习惯。大事情是由无数小事情加起来的,小事情不注意,倒能注意大事情,这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有的人写了文章,别人给他指出某处是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某处是语言文字上的错误,他笑了笑就算了,这也是不认真的态度的表现。写个请假条,写封信,也要注意。无论读或是写,都不能马虎。马虎是认真的反面。马虎的风气在学校里和机关里都有,要想办法改变这种坏风气。有的老师有的家长往往说,某某孩子两天就看完了《红岩》,真了不起。我认为这不很好。这样大的一本书两天就看完,可能只看见些影子,只记得几个人名,别的很难领悟。这样的读书法是不该提倡的。先要认真读,有了认真读的习惯,然后再求读得快。一句话,希望同志们认真自学。在这里听到的,只能给同志们一些启发,一些帮助,重要的还在自学。再说,在这里听到的不一定全接受,要自己认真想过,认为确然有些道理,才接受。 二、中学国文学习法 认定目标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培养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做去,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所以学习国文必须多多阅读,多多写作,并且随时要求阅读得精审,写作得适当。 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 在课内,写作的是老师命题作文。那用意是让学生在按题作文的当儿,培养写作能力。凭这一份能力,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的种种想要写的。这才可以使写作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写作什么就能写作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就一个高中毕业生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应该达到如下的程度: 阅读方面———(一)能读日报和各种并非专门性质的杂志;(二)能看适于中学程度的各科参考书;(三)能读国人创作的以及翻译过来的各体文艺作品的一部份;(四)能读和教本里所选的欧阳修、苏轼、归有光等人所作散文那样的文言;(五)能适应需要,自己查看如《论语》、《孟子》、《史记》、《通鉴》一类的书;(六)能查看《国语辞典》、《辞源》、《辞海》一类的工具书。这里所说的“能”表示了解得到家,体会得透彻,至少要不发生错误。眼睛在纸面上跑一回马,心里不起什么作用,那是算不得“能”的。 写作方面———(一)能作十分钟的演说;(二)能写合情合理合式的书信;(三)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四)能写类似现社会中通用的文言信那样的文言。这里所说的“能”指表达得正确明白而言。至少也得没有语法上论理上的错误。就演说和书信说,还得没有礼貌上的错误。为什么把演说也列在写作方面?因为演说和写作是同一源头的两条水流,演说是用口的写作,写作是用笔的演说。 以上虽只是个人的意见,我自以为很切实际,一个高中毕业生能够如此,国文程度也就可以了,自己也很够受用了。至于阅读不急需的古书如《尚书》、《左传》、《老子》、《庄子》,写作不切用的体裁如骈文古文旧体诗,各人有各人的自由,旁人自然不便说他不对。可是就时代观点和教育立场说,这些都是不必教中学生操心思花工夫的。还有文艺创作,能够着手固然好,不能够也无须强求,因为这件事不是人人都近情的。 靠自己的力 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词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再说,我们总有离开可以请教的人的时候,这时候阅读些什么,非专靠自己的力不可。 要靠自己的力阅读,不能不有所准备。特别划一段时期特别定一个课程来准备,不但不经济,而且很无聊。也只须随时多用些心,不肯马虎,那就是为将来做了准备。譬如查字典,如果为了做准备,专看字典,从第一页开头,一页一页顺次看下去,这决非办法。只须在需要查某一字的时候看得仔细,记得清楚,以后遇到这个字就是熟朋友了,这就是做了准备。不但查字典如此,其他都如此。 应做的准备大概有以下几项: (一)留心听人家的话。写在书上是文字,说在口里就是话。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听清楚,不误会,固然第一要紧;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衡量,人家的话正确不正确,有没有罅漏,也是必要的事。不然只是被动地听,那是很有流弊的。至于人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特点,表现方法的优劣,也须加以考虑。他有长处,好在哪里?他有短处,坏在哪里?这些都得解答,对于阅读极有用处。 (二)留心查字典。一个字往往有几个意义,有些字还有几个读音。翻开字典一看,随便取一个读音一个意义就算解决,那实在是没有学会查字典。必须就读物里那个字的上下文通看,再把字典里那个字的释文来对勘,然后确定那个字何音何义。这是第一步。其次,字典里往往有些例句,自己也可以找一些用着那个字的例句,许多例句聚在一块儿,那个字的用法(就是通行这么用)以及限制(就是不通行那么用)可以看出来了。如果能找近似而不一样的字两相比较,辨明彼此的区别在哪里,应用上有什么不同,那自然更好了。 (三)留心查词典。一个词也往往有几个意义,认真查词典,该与前一节说的一样。那个词若是有关历史的,最好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把那个时代的事迹想一回。那个词若是个地名,最好把地图翻开来辨认一下。那个词若是涉及生物理化等科的,最好把自己的生物理化的知识温习一遍,词典里说的或许很简略,就查各科的书把它考究个明白。那个词若是来自某书某文的典故或是有关某时某人的成语,如果方便,最好把某书某文以及记载某时某人的话的原书找来看看。那个词若是一种制度的名称,一个专用在某种场合的术语,词典里说的或许很简略,如果方便,最好找些相当的书来考究个详细。以上说的无非要真个弄明白,不容含糊了事。而且,这样将词典作钥匙,随时翻检,阅读的范围就扩大了,阅读参考书的习惯也可以养成了。 (四)留心看参考书。参考书范围很广,性质不一,未可一概而论。可是也有可以说的。一种参考书未必需要全部看完,但是既然与它接触了,它的体例总得弄清楚。目录该通体一看,书上的序文,人家批评这书的文章,也该阅读。这样,多接触一种参考书就如多结识一个朋友,以后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向他讨教,与他商量。还有,参考书未必全由自己购备,往往要往图书馆借看。那么,图书分类法是必要的知识。某个图书馆用的什么分类法,其中卡片怎样安排,某一种书该在哪一类里找,必须认清搞熟,检查起来才方便。此外如各家书店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目录,如果认得清,取得到,对于搜求参考书也有不少便利。 以上说的准备也可以换成“积蓄”两个字。积蓄得越多,阅读能力越强。阅读不仅是中学生的事,出了学校仍需要阅读。人生一辈子阅读,其实是一辈子在积蓄中,同时一辈子在长进中。 阅读举要 如果经常做前面说的那些准备,阅读就不是什么难事情。阅读时候的心情也得自己调摄,务须起劲,愉快。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 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诵也是读,乃至口腔喉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又按各句各节的意义,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这样读了,就好比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大体总能听明白。最忌的是不能分解,不问关系,糊里糊涂读下去———这样读三五遍,也许还是一片朦胧。 读过一节停一停,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说的什么,这是个好办法。读过 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这个办法可以使自己经常清楚, 并且容易记住。 回想的时候,最好自己多多设问。文中讲的若是道理,问问是怎样的道 理?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个道理?文中讲的若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 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这个人物?有些国文读本在课文后面提出这一类的问 题,就是帮助读者回想的。一般的书籍报刊当然没有这一类的问题,惟有读 者自己来提出。 读一遍未必够,而且大多是不够的,于是读第二遍第三遍。读过几遍之 后,若还有若干地方不明白不了解,就得做翻查参考的工夫。这在前面已经 说过了,关于翻查字典词典,以及阅读参考书,这儿不再重复。 总之,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篇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 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什么。必 须做到这一步,才可以进一步加以批评,说他说得对不对,合情理不合情理, 值不值得同情或接受。 在阅读的时候,标记全篇或者全书的主要部份,有力部份,表现最好的 部份,这可以帮助了解,值得采用。标记或画铅笔线,或做别种符号,都一 样。随后依据这些符号,可以总结全部的要旨,可以认清全部的警句,可以 辨明值得反复玩味的部份。 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 ”。所 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 “以 意逆志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 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 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 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 或采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读要不要读熟,这看自己的兴趣和读物的种类而定。心爱某篇文字,自 然乐于读熟。对于某书中的某几段文字感觉兴趣,也不妨读熟。熟读了,不 待翻书也可以随时温习,得到新的领会,这是很大的乐趣。 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因 为文言是另一种语言,不是现代口头运用的语言,文言的法则固然可以从分 析比较而理解,可是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 不可。 阅读当然越快越好,可以经济时间,但是得以了解为先决条件。糊里糊 涂读得快,不如通体了解而读得慢。练习的步骤该是先求其无不了解,然后 求其尽量地快。出声读须运动口腔喉舌,总比默读仅用 “目治 ”来得慢些。为阅读多数书籍报刊的便利起见,该多多练习 “目治 ”。 阅读之后该是做笔记了,如果需要记什么的话。关于做笔记,在后面谈 写作的时候说。 最要紧的,阅读不是没事做闲消遣,无非要从他人的经验中取其正确无 误的,于我有用的,借以扩充我的知识,加多我的经验,增强我的能力。就是 读文艺作品如诗歌小说等,也不是没事做闲消遣。好的文艺作品中总含有 一种人生见解和社会观察,这对于我的立身处世都有极大的关系。 写作须知写作必须把它看成一件寻常事,好比说话一样。但是又必 须把它看成一件认真事,好比说话一样。 写作决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有了意思才动手写作,有了需要才动手写 作。没意思,没需要,硬找些话写出来,这会养成不良的写作习惯,而且影响 到思想方面。 写作和说话虽说同样是发表,可也有不同处。写作一定有个中心,写一 张最简单的便条,写一篇千万字的论文,同样的有个中心,不像随便谈话那 样可以东拉西扯,前后无照应。写作又得比说话正确些,齐整些,干净些。 说话固然也不宜错误拖沓,可是听的人就在对面,不明白可以当面问,不心 服可以当面驳,嫌罗嗦也可以说别太罗嗦了。写了下来,看的人可不在对 面,如果其中有不周到不妥帖处,就将使他人不明白,不心服,不愉快,岂不 违反了写作的本意。所以写作得比说话正确些,齐整些,干净些。 写作的中心问自己就知道。写一张便条,只要问为什么写这张便条,那 答案就是中心。写一篇论文,只要问我的主要意思是什么,那答案就是 中心。 所有材料(就是要说的事物或意思)该向中心集中,用得着的毫无遗漏, 用不着的淘汰净尽。当然,用得着用不着只能以自己的知识能力为标准。 按标准把材料审查一下总比不审查好,不审查往往会发生遗漏了什么或多 馀了什么的毛病。 还有一点,写作不仅是拿起笔来写在纸上那一段时间内的事情。如前 面所说,意思的发生,需要的提出,都在动笔之前。认定中心,审查材料,也 在动笔之前。提起笔来写在纸上,不过完成这工作的一段步骤罢了。有些 人认为写作的工作在提起笔来的时候才开始,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如此, 写作就成为一种无需要、无目的、可做可不做的事了。 写作完毕之后,或需修改,或不需修改。不改,是自以为一切都写对 了,没有什么遗憾了。至于修改,通常说由于自己觉得文字不好。说得确 切一点,该是由于自己觉得还没有写透那意思,适合那需要。于是再来想 一通,把材料增减一些,调动一些,把语句增减一些,变换一些,这就是 修改。 练习写作,如果是课内作文也得像前面所说的办。题目虽然是老师临 时出的,可是学生写的意思要是平时有的,所需的材料又要是找得到的,不 然就是无中生有的勾当了。(老师若出些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题目,学生只 好交白卷,但是不必闹风潮。)练习是练习有意思有材料就写,而且写得像 样,不是练习无中生有。 无论应用的或练习的写作,以写得像样为目标。记事物记清楚了,说道 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了;没有论理上的毛病了;这就是像样。至 于写得好,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经验积聚得多,情感蕴蓄得深,思想钻研 得精,才可以写成好文章。换句话说,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产品,生活的深 度不够,是勉强不来的。希求生活渐进于深度,虽也是人生当然之事,可是 超出了国文学习的范围了。 要写得像样,除了审查材料以外,并得在语言文字上用心,这才可以表 达出那选定的材料,不至于走样。所谓在语言文字上用心,实际也是极容易 的事,试列举若干项:(一)所用的词要熟习的,懂得它的意义和用法的。似 懂非懂的词宁可不用,换一个熟习的来用。(二)就一句句子说,那说法要通 行的,也就是人家会这么说,常常这么说的。一句话固然可以有几样说法, 作者有自由挑选那最相宜的使用,可是决不能独造一种教人家莫名其妙的 说法。(三)就一节一段说,前后要连贯,第二句接得上第一句,第三句接得 上第二句。必须注意连词的运用,语气的承接,观点的转换不转换。一个 “所以 ”一个 “然而 ”都不可随便乱用。陈述、判断、反诘、疑问等的语气都不 可有一点含糊。观点如须转换,不可不特别点明。(四)如果用比喻,要问所 用的比喻是否恰当明白。用不好的比喻还不如不用比喻。(五)如果说些夸 张话,要问那夸张话是否必要。不必要的夸张不只是语言文字上的毛病,也 是思想上修养上的毛病。(六)不要用一些套语滥调如 “时代的巨轮 ”“紧张 的心弦 ”之类。这些词语第一个人用来见得新鲜,大家都用就只有讨厌。 (七)运用成语以不改原样为原则,如“削足适履 ”不宜作 “削足凑鞋 ”,“怒发 冲冠 ”不宜作 “怒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八)用标点符号必须要审慎。宜 多用句号,把一句句话交代清楚。宜少用感叹号,如“以为很好 ”“他怕极了 ” 都不是感叹语气,用不着感叹号。用问号也得想一想。询问和反诘的语气 才用问号,并不是含有疑问词的语句都要用问号。如“他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问他老张哪一天到的”都不是问句,用不着问号。 写作举要练习写作,最好从记叙文入手。记叙文的材料是现成的,作 者只须加上安排取舍的工夫,容易着手。 议论文也不是不必练习,但是所说的道理或意见必须明白透彻,最忌把 不甚了了的道理或意见乱说一阵。因此,练习议论文该从切近自身的话题 入手,如学习心得和见闻随感之类。 应用文如书信,如读书报告,往往兼包记叙和议论。写作这类东西,一 方面固然应用;一方面也是练习。所以也得认真地写,多一回认真的练习, 就多一分长进。 以下略说写作各类东西的大要: (一)记物的文字须把那东西的要点记明。譬如记一幅图画,画的什么 就是要点,必须记明。也许画面上东西很多,而以某一件东西为主,这某一 件东西必须说明。 (二)叙事的文字须把那事件的始末和经过叙明。譬如叙一个文艺晚 会,晚会的用意和开会的过程必须叙明。也许会中节目很多,几个重要的节 目必须详叙,其馀节目只说几句简单的话带过。 (三)书信须把自己要向对方说的话说清楚。不清楚,失了写信的作用, 重复罗嗦,容易混淆对方的心思,都不能算写得适当。书信又须注意程式。 程式不是客套,程式之中实在包含着情分和礼貌。不注意程式,在情分上礼 貌上若有欠缺,就将使对方不快,这也违反写信的初意。 (四)日记最好能够天天写,对修养有好处,对写作也有好处。刻板式的 日记比较没有意义。一天里头总有些比较新鲜的知识见闻和想头,就把那 些记下来。 (五)读书笔记不只是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注解表格等等抄上去,也不 只是把一些书本上的美妙紧要的文句抄上去。除了这些,还有应该记的, 如:翻了几种书,就可以把参照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读了一篇文章一部 书,自己有些想头,或属怀疑,或属阐发,或属欣赏,都可以记录下来。 (六)给壁报揭载的或投寄报纸杂志的文章与其他文章一样,也应该以 写自己熟知的了解的东西为主。可是有点不同,这类文章是特地写给他人 看的,写的时候,心目中就须顾到读者。既然顾到读者,人人知道的事物和 道理就不必写。至于自己还没有弄清楚的大问题大道理,那非但不必写,简 直不容写,写出来就是欺人,欺人是最要不得的。 写字末了儿还得说一说写字。一般人只须讲求实用的写字,不必以 练成书家为目标。实用的写字,除了首先求其正确之外,还须求其清楚匀 整,放在眼前觉得舒服,至少也须不觉得难看。 临碑帖,一般人没有这么多闲工夫。只须逢写字不马虎,就是练习。写 字是手的技能,随时留意,自然会做到心手相应的地步。 目前写字的工具不只毛笔,钢笔铅笔也常用,也许用得更多。无论用什 么笔写,全都得不马虎,才可以养成好习惯。 就字体而论,一般人只须注意真书行书两种。行书写起来比真书快,所 以应用更广。行书是真书的简化,基本还是真书。真书写得像样,行书就不 会太差。 真书求其清楚匀整,大略有如下几点可以说的:(一)笔笔交代清楚,横 是横,撇是撇,一点不含糊。(二)横平竖直,不要歪斜,这就端正了。(三)就 一个字而言,各笔的距离务须匀称,不太宽也不太挤。这须相度各个字的形 状。偏旁占一半还是三分之一,头和底各占几分之几,中心又是哪一笔,相 度清楚,然后照此落笔。距离匀称,不宽不挤,看在眼里就舒服。(四)就一 行的字而言,须求其上下连贯,无形中好像有一条直线穿着似的。还须认定 各个字的中线,把中线放在一直线上。中线或是一竖,如“中”字“草”字,或 是虚处,如“非”字“井”字,很容易辨明。(五)就若干行的字而言,须求两行 之间有一条空隙、次行的字的笔画触着前行的字的笔画固然不好看,就是几 乎要触着也不好看。(六)写一长篇的字须要前后如一。如果开头端端整 整,到后来潦潦草草,这就通篇不一致,说不上匀整了。 如果有工夫练习实用的写字,可以按字的形体分类练习,如挑选若干木 旁字来写,又挑选若干雨头字来写。木旁雨头的字是比较容易的,比较烦难 的尤宜如此,如心底的字,从辶的字。手写之外,宜乎多看,看人家怎样把这 些字写得合适。看与写并行,心与手并用,自然会逐渐有进步。 三、关于使用语言 文艺作者动脑筋,搞创作,这是一种思维活动。这 种思维活动要塑造一些人物,布置一些情节,描写一些 景象,目的在反映生活的实际 ———虽然写成的小说戏 剧之类是假设虚构,可是比记载实在的事情还要真实。 有人以为思维活动是空无依傍的,这种想法并不 切合实际。空无依傍就没法想。就说想一个人的高矮 吧,不是高个子,就是矮身材,或者是不高不矮,刚刚合 度,反正适合那想到的对象就成。要是不许你想高个 子,矮身材,不高不矮,刚刚合度,等等,你又怎么能想 一个人的高矮呢? 高个子,矮身材,不高不矮,刚刚合度,等等,全都 是语言材料。各种东西的性状,各种活动的情态,这个, 那个,这样,那样,不依傍语言材料全都没法想。因此,咱们可以相信,思维 活动决不是空无依傍的,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 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 过程。不是先有个空无依傍的想头然后找些语言把它描写出来,是一边在 想一边就在说话,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 两回事既然是一回事,那么,想的对头,说的也必然对头;说的有些不到 家,就表示想的有些不到家。 要是说,“我想的倒挺好,只是说出来的语言走了样”,人家怎么会相信 呢?人家会问:“你是依傍语言材料想的,想的挺好,形成的语言当然也不 错,怎么说出来会走了样呢?”人家这个问话是没法回答的。其实这儿所谓 想的挺好只是一种幻觉,语言走样就证明你还没想得丝丝入扣。 再拿文艺作品来说。文艺作品是作者思维活动的成果,思维活动的固 定形式,也就是写在纸面上的语言 ———文字。作者给读者的,仅仅是这些写 在纸面上的语言,这以外再没有别的。读者认识作者所反映的生活的实际, 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仅仅靠这些写在纸面上的语言,这以外再没 有别的。因此,这些写在纸面上的语言是作者读者心心相通的惟一的桥梁。 读者不能脱离作品的语言理解作品,要是那样,势必是胡思乱想。作者也不 能要求读者理解没提到的东西,搞清楚没说清楚的东西,要是那样,就不免 宽容了自己,苛待了读者。固然,文艺作品里常常有所谓“言外之意 ”,话没 明说,只要读者想得深些透些,也就能够体会。可是言外之意总得含蓄在明 说出来的话里头,读者才能够体会。要是根本没有含蓄在里头,怎么能叫读 者无中生有地去体会呢?所以言外之意还是靠语言来传达的。 以上的话无非要说明这么个意思:思维和语言密切地联系着,咱们不能把 想的和说的分开来看待。实际上思维和语言是分不开的。可见分开来看待是 主观方面的态度。分开来看待就出毛病,主要的毛病是走上这么一条路:想得 朦胧模糊,说得潦草随便。所谓想得朦胧模糊,就是头脑里只有一些跳荡的没 有秩序的语言材料,语言的固定形式还没有形成,在这时候就以为是够了,想 得差不多了 ———其实还得好好地继续想。所谓说得潦草随便,就是赶紧要把 还没形成固定形式的东西说出来,这其实是说不出来的,说不出来的硬要说,硬 要说又非取一种固定形式不可,非说成一串语言不可———这就免不了潦草随便。 不把想的和说的分开来看待,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头脑里只有一些跳荡 的没有秩序的语言材料的时候,决不就此停止,非想到形成了语言的固定形式 不可。这固定形式并不是随便形成的,它的形成是有原则的,就是跟所想的符 合。一边在想,一边就是在说,当然只能取这么个原则。为什么用这个词,不 用那个词;为什么用这样的句式,不用那样的句式;为什么先说这个,后说那 个;为什么这一部份说得那么多,那一部份说得那么少,诸如此类,全都根据这 么个原则而来。这样的固定形式不保证一定是好作品,那还得看作者的世界 观和人生观怎样,作者对生活的实际认识得怎样。可是作者这一番思维活动 是认真的,着实的,那是可以肯定的。凡是好作品大概都具备这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