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班主任工作漫谈》-6

作者:魏书生 字数:31622 更新:2023-10-09 13:20:56

当然,留学生这类事还是越少越好。十四 调解学生和家长的关系一位家长怒气冲冲地来到学校,向我告状:"我家××在家里常常发脾气,早晨叫他他也不愿起来。好不容易叫起来了,因为快到上学时间了,他就责备我饭没给准备好,没给盛到碗里,没给晾凉,急着忙着洗两把脸,顾不上吃饭,就往学校跑。在家里学习,边玩边学,拖拖拉拉,几天作业不写,有一回老师要检查,他可急坏了,一下子补到凌晨4点钟,这样子哪行?他最听老师的话,您可得狠点管他。"有的家长告状内容更具体,说孩子在家不爱洗脸,即使洗的话,只限于头部朝前的部分,连腮帮子都不愿洗到,都14岁了,常常还得家长帮忙洗脸。怎么办?个别的问题我找学生个别谈:今后家长再告这类状,可就要公布于众,请全班同学来断案了。现代中学生普遍不做家务,家长开始不舍得让孩子做,后来想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时,孩子也不会做或不愿做。我便请学生们写"替父母分忧解愁"的日记,想一想父母抚养自己的艰难,自动承担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让父母尽可能多休息一会儿。引导学生在班会上介绍自己都为家里做了什么事,树立做家务光荣的观念。一些不爱干活的学生渐渐学会做一点家务活了。引导学生体验自己为父母分忧解愁做实事之后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也有的学生向我告家长的状:家里管得太严,母亲太爱唠叨,一天到晚,总是教训个没完没了。碰上考试分数不高的时候,便要动家法--罚跪。××同学就因为自己期末考试成绩不佳而被罚跪。随后又有一名女同学说母亲也让她下跪,而且跪的是搓衣板。尽管是独生女儿,父母还是这么狠心。父母太注重分数了。据说,半个月前,让她跪了1小时的搓衣板,原因是考试分数低。对这些家长,我请他们来,谈为什么小时候体罚还有点效,越大越没效;讲学生自尊心受到刺激后,会从根本上伤害孩子与家长的感情,产生逆反心理;讲许多青少年犯罪是由家里的体罚引起的……也有的家长为了吓唬学生,竟然编造说孩子在学校也不守纪律。学生问:"你怎么知道?"家长说:"你们老师说的。""不!不可能!我们老师从来不向家长告状。"学生反驳说。第二天,学生问我:"我说您从来不向家长告状,对吧?"确实如此,我从来不越过学生向家长告状。发现学生有诸如到电子游戏厅等行为,总是先劝说,倘两次不改,则由其本人告诉家长,再由家长写一个知道此事的条子,再由本人带给老师。这样使学生变得诚实,家庭关系好一些,也提高了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如果学生实在不愿报告家长自己的不良行为,我则再次跟他商量,再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倘再不改正,那就一定得报告家长了。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同学都能改正不良行为。倘实在不改,报告家长,他也无话可说了。我最忌讳教师学生偶有小过失便找家长告状,实际那等于在向学生宣布了自己的无能。另外不让学生知道便报告家长,往往不仅使师生关系疏远,也使学生和家长、家长和教师的关系都疏远了。涉及三个方面的事情,为什么不可以三方面都知道呢?因为我们更多的还是同学生在一起,家长偶有过失,我也绝不当着学生的面说家长的不对,即使是罚学生跪搓衣板的家长,我也对被罚跪的学生说:"家长为你着急,恨铁不成钢,方法过火一点,心里全是为了你。你化疼痛为力量,奋发学习,成绩上去了,你还得感谢搓衣板呢!"对过多责备孩子的家长,我喜欢跟他们谈他们孩子在学校好的方面,找孩子的优点,劝家长在批评孩子的同时,肯定孩子几条优点,这样孩子愿听,用优点战胜缺点,取胜的希望也大。总之,班主任要善于调解家长和学生的关系,使之更亲密,更融洽,而不能告状后让家长惩罚孩子替自己出气。即使对关系已经出现裂痕的家长与子女,班主任也要起缝合的针线和黏合的万能胶的作用。十五 和家长共同教育效果好每一本谈班主任工作的书,都谈到要和家长沟通、联系,尽可能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这样做效果肯定好。找家长沟通、联系的方法有多种,如:家访,开家长会,和家长通信,和家长通电话,个别约见家长,请有关家长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举办家庭教育学习班等。我带第一届、第二届实验班时,很重视和家长沟通、联系。经常家访,还每年开一次家长会。近10年来,由于兼职多,会议多,便基本不和家长联系了。10年没有专门进行过家访,10年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绝大部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3年时间,我从没见过人家的家长。我教了孟平同学2年,教她的两个弟弟各3年,先后给他们姐弟3人当班主任达8年之久,但直到今天,我也不认识他们的父母。我总想:只要人家的孩子综合素质都很好,那就尽可能不去打搅家长,这样家长和我都节省时间。事实上,这姐弟3人各方面都很突出,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对工作认真负责。和家长联系是手段不是目的,只要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不用这个手段也可以。一方面,我认为不能单纯用家访次数、召开家长会次数来评定班主任的工作效果;另一方面,我觉得和家长沟通联系,如家访、开家长会、和家长通信、和家长通电话等,确实是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有条件的教师,能够利用还是尽可能利用这一方法为好。我在这方面属于做得最差的人,对如何和家长沟通、联系,如何和家长共同教育学生这个问题,自然便没有发言权了。第五章 提高学习效率"高效学习日"激发了学生们的紧迫感、效率感,造成了一种竞赛的气氛,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奋力向前的场效应,促使平时较懒惰的人也紧张起来,分秒必争,写完了、干完了,一个个眉飞色舞,洋洋得意!以1988年我所教的两个毕业班为例:暑假升学考试135名学生都达到了升学分数线; 全市14所中学,超过600分的考生共30名,我班占了10名;全市总分第一、二、三名及语文 、政治、数学、化学、英语、生物的学科第一名都是我班的学生。一 培养学生的效率感(一)问题的提出教学中,我们经常目睹这样的现象:学生写两遍就能记住的生字,也非要写10遍不可;有的教材上的习题还没有弄清楚,却忙着解全国数学竞赛试题;有的一篇作文写两周还没有结尾;有的一节自习什么都想学,主意还没拿定,下课铃响了;更有的学生广播不听,报纸不看,歌曲不唱,体育课不上,埋头在书堆里,成绩却不好。这些现象向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学生所付出的劳动是不是都有效;其次,单位时间的利用率究竟有多高。这两个问题,中学生特别是中学低年级学生很少想到。这两个问题若不解决,学生便无法摆脱学习时间长而效果不好的局面。 假如我们的学生都懂得劳动前分析一下劳动产生的效果如何再做,都知道计算时间的利用率,那么,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减轻很多负担。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效率感。从长远的观点看,一个有效率感的人和一个没有效率感的人,在事业上的差异也将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当前知识陈旧率高,知识量激增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尤为重要。(二)试试看这是一件无常规可遵循的事,有些做法到现在也只能说是试试看。具有效率感,我想就要会计算效率。我讲这样一个公式:效率=■比如,计算默写课文时间,默写一段500字的课文,当写到300字时,不会了,开始抄书,前后共用30分钟,那么默写效率是10字/分钟或600字/小时;而没有抄书的同学,效率则是16.66字/分钟或1000字/小时。在单位时间内增大劳动量,需注意4点:1.减少犹豫的时间,明确任务。学生每天有许多时间属于自己支配,自己支配时间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犹豫。自习课,如果老师留的作业已做完,不少学生下一步做什么没有准主意。是看还是写,是复习数学还是预习物理,还是背英语单词?有时拿起数学书看几眼,很快又改了主意背英语。刚刚背了几句,又想做物理习题,主意还没拿定,下课铃声响了。许多学生同我谈心时,都痛感被犹豫占去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我和学生商量了一些治疗犹豫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在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拿出百分之二三的时间,规定这段时间的任务共几项,哪个为主,哪个为次,然后排上队。比如一节自习,先复习数学20分钟,再预习物理15分钟,其余时间背单词。这样任务明确了,马上动手,效率往往是过去的几倍。2.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的事,做得多了,便形成习惯。习惯了的事情,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做,想停止都难。我认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应用于人的思维方面也不无道理。显然,巧妙地利用惯性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习惯的事,既不会犹豫,也最少拖拉。有些学生,过去舍不得花时间参加体音美活动,可是长期坚持,养成了习惯,用的时间不多,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到了三年级不上美术课了,许多学生想不通,就自己画起来。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有一天高温33℃,我劝学生,天太热,今天的日记就先不写了,明天再补吧!第二天,我一看,有一半学生照旧写了500多字。原来,他们怕因为这一天拖拉而破坏了已坚持了几百天的每天记日记的习惯。3.利用生物钟的规律。有关资料表明,一个人确实存在着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内,做某一类事情可获得最佳效果的生理、心理规律。生物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关于学习方面的生物钟,通过养成习惯,可达到调整生物钟的目的,尽可能使学生一天的生活有规律。天天如此,月月照旧,日久天长,生物钟会助人提高学习效率。4.订计划,做总结。班级制订了每人每年完成12项任务的计划,然后落实到每学期、每月、每周、每天。分别完成多少,数量都很明确。每个月全班总结一次,鼓励超额的,督促欠债的。学生每人有一张本年度计划和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表,这张表上共有156个数据。每个月德智体美任务完成情况一目了然。这样学生比有对象,赶有目标,效率也提高一些。下面谈谈怎样减少无效劳动。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无效劳动。我曾让学生找出哪些是无效劳动。全班同学共找出100多项,大家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显而易见的。如被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所左右的灰心、忧虑、嫉妒、骄傲或背各种思想包袱等。另一类是不明显的,如抄别人的作业,已经会了的题还反复做。这实际是把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手虽然很忙,对脑来讲,并无成效。违背学习规律,教材还没弄通,就去抠偏难怪的题,也属于无效劳动。学生们分析了这些无效劳动的害处,订出了减少无效劳动的措施。增大劳动量,减少无效劳动,这些说的都是在一定时间内增大分数值的问题。分子固定时,如何缩小分母呢?我们做了3件事:1.尽可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劳动产生兴趣。有兴趣的事,做起来就快。例如写作文,一篇文章既可以拖上半年,也可以一小时内一挥而就。十年浩劫,学生写了十年批判稿,到头来,不仅不会写作,连讲真道理的批判稿也不会写。有兴趣的文章,如《春雨过后》、《蜻蜓》、《友谊》、《关怀》、《启蒙者》、《有心人》、《月蚀》等作文题目学生就愿写,我便尽量让学生写这些源于生活,源自内心的文章。这样,大家写起来积极性高,有的一小时便写了2000多字。2.用意志约束注意力。实践表明,有兴趣的事,做起来注意力集中,效率高。但没兴趣的事,做起来,效率就低吗?也不一定。我启发学生回忆:大家都怕期中、期末考试,对考试基本没兴趣吧?但你算算考试前的学习效率是高还是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高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你把考试当成了一种责任,有的把它当成一种压力,这种责任和压力,增强了你的意志。这意志强迫你放下诸如打球、看电影之类的事,而去准备你不感兴趣的事--考试。可见,平时只要注意培养责任感,培养坚强的意志,对那些没兴趣的事,注意力也能集中,效率也能提高。3.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造成一种竞赛的气氛。这样做能使学生对没有直接兴趣的事产生间接兴趣。竞赛中强调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以便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比如,班级大部分同学的写字速度是30字/分钟,默写35字/分钟,作文17字/分钟,做一道几何证明题10分钟,等等。那么,在给自己明确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时,能不能把时间规定得少于这个平均数?我告诉学生,据科学家测定:效率最高之时,就是规定的完成任务的时间将要到来之时。这样学生都愿把完成作业的时间规定得少一点,以督促自己尽快完成。另外,我们也经常组织全班竞赛,竞赛常常使人丢掉犹豫,忘记自卑,与溜号绝缘。经常搞小型竞赛,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注意力的主人,享受到胜利的欢乐。150字的《卖炭翁》,大家比一比,6分钟能不能默写完,结果最快的仅用了4分钟。代数第二册(1980年版)共42道应用题,看谁先列完方程,结果最先列完的仅用了1小时零5分钟。班级经常搞这种竞赛,即使全班最慢的同学,他的效率也是自己平时的数倍,后进学生也能享受到胜利的欢乐。不仅学习比,体音美活动也比,到社会上做好事也常这样比。有一个星期天,全班同学到县图书馆劳动,干部指出上次劳动说话的人多,效率不高,影响人家看书。劳动后我便提出,明天劳动,从开始到结束,每人只给说5句话的定量,比比看谁还有剩余。结果除了分配任务的班长外,大家都有剩余。1982年,广西《中学文科教学参考》第8期开辟了介绍我的教育改革的专栏,刊登了我写的文章、研究人员写的文章和我的两名学生写的文章,其中刘诗奎同学写的《魏书生老师培养我们的效率感》的文章,写出了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文章写道:魏老师很重视我们学习效率的提高,时刻教育我们养成高速度、高效率的学习习惯,教育同学做任何工作都要具有高度的效率感。首先,魏老师给我们讲解提高学习效率的意义。他把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抄在黑板上让大家思考:"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其次,他还经常向我们讲解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第一,要有科学支配时间的计划。在学习之前,把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要用多长时间,都计划好。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培根说过:"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只要我们计划周密,然后按计划执行,就会节约大量时间。第二,高效运用。达尔文说过:"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魏老师常教育我们做事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要一鼓作气,速战速决,不能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在既定时间内工作做不完,就不能停下休息。还要合理地支配时间,先做大事,后做小事;用大段时间处理较复杂的事情,用小段时间处理容易完成的工作。第三,精确计算。计算所用的时间时,要认真计算有效劳动、无效劳动、学习效率,并计算其中是否有浪费的时间,是否能再节约一些时间。第四,迅速改进。改进工作也要有个高效率,要在时间支配计划里计算出还能节约的时间,把浪费的原因找到,尽量减少无效劳动。方法十分宝贵,可是我们有的同学还是不注意学习效率。魏老师发现后,就给我们讲了这样一道题:某人要烙三张饼,一锅可烙两张,两分钟烙熟一面,问需多长时间烙完。不少同学脱口而出:"8分钟。"可是魏老师却回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算式:甲正面、乙正面+甲反面、丙正面+乙反面、丙反面:2分钟+2分钟+2分钟=6分钟接着,他又说:比如二人各挖一个坑,甲挖一锹歇几分钟,再挖一锹再歇一会儿;而乙则一口气干完,你说谁累?当然是拖拖拉拉的甲。现在外国公司连职员走路的步距、速度都做了规定了,不达到标准就要受罚。这不正说明计划支配时间、高效运用时间的重要性吗?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时间应分配得精细,使每年、每月、每日和每小时都有它特殊的任务。印度科学家雷曼也说过,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便只有五六分钟,如果能重用,也一样可以有很大成就。游手好闲惯了,就是有聪明才智,也不会有所作为。不要小看这点滴时间,只要坚持不懈,就会集腋成裘,事半功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坚持一生精确计算时间的支配和工作效率,一年一大结,一月一中结,一天一小结。正是由于他如此注意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才为自然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无数事实都已证明,养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工作习惯,将对人的一生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因为它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魏老师的这番话,真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全班同学都注意效率感了。就拿我来说吧,每一学期开始,都计划出这学期重点抓的科目,学完每科的大约时间,复习所用时间;每月一日,都计划出这个月的学习任务量,上半月学什么,学多少,下半月学哪科,学习速度;每天早晨起来,都规划出当天的任务,哪些是必须完成的,哪些是要尽力完成的。一拿起课本,就习惯地估计这段时间可以读多少页。每天晚上,我都在日记里总结时间有效利用率。计算的项目有:学习量、效率、有效劳动时间、无效劳动时间、最佳效率时间、最低效率时间及其原因和改进方法。正因为有了效率感,我的学习效率才大大提高。每分钟能看1000字左右,每小时能写一千二三百字的文章。两年半的时间共写了800多篇30多万字的日记,120多篇10万字左右的文章,共阅读了近200本各种书籍。还记得魏老师主持过一次以"什么是无效劳动"为主题的班会,同学们都兴致勃勃,举出很多无效劳动的实例。如心胸狭窄,计较小事,胡思乱想,见异思迁,当日事不当日毕,贪多求快,不注重身体,实行疲劳战术,等等。从这以后,同学们支配时间更精打细算,学习效率更高了。直到现在,我们这些早已初中毕业离开魏老师的学生,还保留着魏老师指导我们养成的高效的学习习惯。时间越长,学习任务越重,我们就越发感到这种习惯的宝贵。7年以前,刘诗奎同学分配到省统计局工作。实践中,他愈发感觉到增强效率感的重要。现代社会,信息量大,有效无效因人而异。由于现代社会学习工作节奏快,在校内便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学生进入社会后,才能适应需要,最大限度地做实事,做有效的、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社会的事。二 高效学习日我自己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某一天抓得紧,一件接一件地做实事,顾不上惆怅,没时间犹豫,来不及拖拉,就这么在不停地做中享受实干的幸福与自豪。一天下来,以写稿为例,即使在上课,接待客人之日,仍能完成一万字以上。也有时,客观条件挺好,没客人,也没别的紧迫的任务,可早起情绪不好,便没控制住,于是自我原谅,拖拉,一天下来,连一篇千字文也没写出来。我想,应经常对自己提出高效工作的要求,也该对学生提出高效的要求。设立高效日便是提高效率的具体办法之一。1981年11月16日,我在班级里提出,要试验搞一下"高效学习日",看同学们究竟能完成多少学习任务。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卢建良、王海江等一些平时极贪玩、爱说话的学生,那天学习时间抓得十分紧。卢建良任"炉长",只在下课时匆匆地低头添一次煤,马上又回座位上做练习。王海江一反常态,连下课时都顾不上说一句话。康景得说:"我写出了一身汗。"袁中骄傲地说:"我今天真创了纪录。"王青说:"我的几支钢笔都写得没墨水了。"杨松抱歉地,但又不无自豪地说:"我写了36页半是因为我的字大。"裴天江等人则说:"以后咱们天天这样高效率吧!"到了1982年3月1日,开学的第一天,班级规定为"高效学习日"。在这一天当中,除了上课以外,大多数同学完成的作业量都在25页以上(每页篇幅为16开纸)。"高效学习日"激发了学生们的紧迫感、效率感,造成了一种竞赛的气氛,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奋力向前的场效应,促使平时较懒惰的人也紧张起来,分秒必争,写完了、干完了,一个个眉飞色舞,洋洋得意!卢建良完成各科练习量近31页之多。我问他:"你今天学习用了几分劲?""也就5分吧。"刘念东也超额了。我问他:"你自己觉得用了几分劲?"他想了一想说:"有6分。"他们都感到自己还有潜力可挖。确实是这样,有一个明确的任务、较高的目标在吸引,有一个相互竞赛的"场"在推动,学习效率确实可以成倍提高。设立高效日,一般先引导学生在前一天订出计划:这一天的活动时间表与往日有何不同,各学科书面练习共完成多少页,复习和预习的任务量最好也落实,数字具体一些,执行起来可操作性就强。高效日这天,教室内一般规定为无声日,即使课间也不说话,需要说话时到走廊,到操场。这样可以给人一种节奏紧张的感觉。高效日这天,不一定每个人效率都明显高于平时。按照人体生物钟节律,有的也许恰逢这一天,赶上体力、情绪、智力三个危险日,这样他就很难把握住自己,还可能看到其他同学们紧张地学,更加重了他把握不住自己的焦躁感。逢这时,不要以为是高效日不成功,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个别同学效率上不去的原因,帮助他排除故障。应该说,每个人平时学习,也有低效日高效日之分,这如同大海中的波澜,有波峰,也有波谷。这时的高效日,是自然状态的高效日,很难达到更高的高度。倘经过集体和个人的精心设计,高效日的目标会超过自然状态的高效日,并会不断超过,高效日的动力也会比自然状态下的动力源要广,要大。一个一个高效日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们不断超越自我。在开展新的高效日活动时,应引导学生再现过去效率最高之日的情景,分析一下那次高效之日的情景,更多地创造高效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如:重大考试即将来临,父母施加了压力,老师下达了非常重的学习任务,整个班级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到社会上参加考试失败受到了刺激,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鼓舞,受到革命先烈与英雄人物事迹的鼓舞……内部条件如:想到自己有了好成绩才会在同学中有威信;学习好了感觉问心无愧;学习进入境界,感觉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要忠实于自己的诺言、计划;要超越自己的竞争对手;要争取有远大的前途;要考取名牌大学;要成为杰出人物;要对得起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要为祖国、为社会尽责任,尽义务;要为创造理想社会而奋斗……制订高效日计划之前,重视以往效率最高之日的情景,更多地创造高效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就容易使新的高效日突破以往的目标。高效日不能搞得太多,多了,违反了波浪式发展的规律,人为地制造脱离规律的高潮,形式上暂时似乎不错,时间长了又需要一次大的调整。三 把犹豫推到一边去我被犹豫夺去过不少时间。在写这个题目之前,同时还有两个题目可写,为确定先写哪一个,我竟然犹豫了近50分钟,要知道,这几乎等于写完一个题目的时间。我尚且如此,学生被犹豫夺去的时间就更多了。赵德民同学性格开朗,胸怀开阔,人送绰号"大海"。他有一副好嗓子,唱起歌来嘹亮动听,一曲《垄上行》使他的名声大振。一天,他上课迟到了,按规矩,该唱一支歌。站在全体同学面前,他羞红了脸,犹豫着想唱又不想唱,手摸鼻子,抓耳朵,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着。我大声说:"做好事,别犹豫,被犹豫挡住什么也做不成,耽误了时间,平添许多遗憾,怎么办?把挡在前面的犹豫往旁边一推,一挺身,立即干起来,心情会好得多。我喊一二三,赵德民!开始唱!"果然,他抬起头,放声唱起来。刚唱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从掌声和同学们的目光里,赵德民受到了鼓舞。不仅唱歌这一件事,别的事赵德民也犹犹豫豫,失去了很多时间。我请全班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赵德民的特长和不足》。同学们充分肯定了赵德民的长处,同时指出:他做什么事都犹犹豫豫,想做又不想做,想马上做又想明天做,弄得时间没了,事却越积越多。他答应负责给班级买窗帘布,过了一个月也没买来,到了第二个月,别人一再催促他才买来。他上午拿到教室,交给班长纪磊,纪磊一个午间就在家里用缝纫机把4个大窗帘做好了。我对赵德民说:"就买布和做窗帘这两件事说,哪件事容易?""当然买窗帘布容易。""可你做容易的事用了一个半月,人家做难事用了一个午休。差距在哪?在于你犹豫,人家果断。你不是不想买,而是总想今天买还是明天买,上午买还是下午买,饭前买还是饭后买。"他笑了:"我正是这样想的,老师你怎么知道?""我也吃过犹豫的苦头嘛!结果累计犹豫的时间都远远超过了买窗帘的时间。"赵德民说:"我犹豫的时间得超过买窗帘实际所用时间的两三倍。""你学习成绩不理想,重要原因在于你的犹豫挡着你的智力,横在前面阻拦你做实事,夺去了你大量的时间。""我写作业、做练习、写日记真是这样先犹豫很长时间,实在拖不过了才做,有时已没时间了,只好拖到第二天、下个月,越推越多,就更不愿做了。"我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做事犹犹豫豫。我经常和同学们讲:犹豫是时间的盗贼,许多宝贵的时间在犹豫之中溜走了。如果认真计算一下,许多人一生中,会有五六年的时间被犹豫偷走。在新的历史时期,人需要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办事坚决,果断,讲究效率,排除犹豫,也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犹豫又是机会的冤家对头,许多良机就是由于人被犹豫占有,它才离人而去的。好犹豫的人,对事情毫无理由地放着不做,一篇文章,想写又不想写。而不想写,只是由于懒,过一会儿吧,下一小时再写吧!明天写也来得及。而此时不写,并不是由于手头有什么别的文章或别的事。还有一些人的犹豫,是因为眼前要做的事中有选择的余地,有大小之分、主次之分、难易之分。犹豫一番之后,大、主、难的事便被往后排了。待到做完小、次、易的事之后,又去选择一些小、次、易的事和大、主、难的事相比较,犹豫一番之后,照例去做前者。如此者五六番,大事、主要的事、难事面前始终站着个犹豫,排不上被完成的号。另有少数人,犹豫是由于存在想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心理: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要无瑕无疵,尽善尽美,让谁都得给自己叫好。并以为万一出了漏洞便不得了,自己给自己施加障碍,制造紧张气氛,以至于由于想不出万全之策,而将该做的工作一直撂在犹豫后面。极少数人把"谨慎"与"优柔寡断"用等号连接起来,以为谨慎就得犹豫。这就使真理多走了一小步,成了谬误。怎么推开犹豫,我曾在语文课上跟全班同学商量了半节课。对于懒所导致的犹豫,不妨挑自己喜欢做的事,抓过来先干着,干完一件,再找一件喜欢的事,从一大堆事里往外挑最喜欢的,容易使心理轻松愉快。最终剩两件事时,仍有一件是比较喜欢的,最后只剩了一件,负担轻了,做起来就容易了。对于两件事不知做哪件好所导致的犹豫,立即采取一种较快的选择方式,不妨用扔币(正面朝上则先做哪件事),用倒尺(将格尺立起,尺倒向哪边,则先做哪件事)等简单、迅速的方法来确定,这样很容易便把犹豫推到了一边。对于畏难导致的犹豫,则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话来激励自己,然后数3个数,数完一二三,不管多难,立即开干。这样时间长了,真的便养成了事专找难的干的性格。对于害怕失败产生的犹豫,则想:"先干,遇到困难再说。""先干,干坏了再重干。""车到山前必有路,车先走,没路了再找。"……推开犹豫的方法应该不少于100种,每名同学犹豫的原因不同,犹豫的方式不同,推开的方法也不尽一致,但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一问题。有了这种病要早治,要千方百计地治。只要立足治,大家都会摆脱由于犹豫阻碍自己发展而产生的苦恼,都能够变成坚决果断、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人。四 45分钟写完2420字国家体委规定的达标项目,跑、跳、投问题都不大,体育老师测验,全班合格率在80%以上,优秀率能达到30%,其余20%不合格的也仅仅和及格线相差无几,只要抓紧锻炼七八天,便能及格了。测男同学引体向上,要求正握杠,身体直,引体向上,杠至颔下,3次算及格,8次能得100分。结果呢?全班70%的同学达不到3次,只有3名同学能得100分。体育委员赵广民急坏了,立即同不及格的同学商量强化训练:"什么叫行不行,关键是练不练。每天下课后到单杠上去挂着,挂上20天准能及格,不信就试试。"不及格的同学们也认为自己不及格不是先天不足,主要是训练不够。怎么办?每天强化训练,哪天能达标?大家说:"一个月保证达到3次的标准。""达不到怎么办?"为防止有的同学训练不刻苦,同学们商定:一个月后检查,不达标者每天写1000字的说明书,一边写一边练,一直写到达标那天为止。"有反对的吗?"赵广民问。"没有!""那好,从明天开始计算,30天以后检查。"每天下课铃响过,没达标的男同学便蜂拥而出跑向操场,奔向单杠。随着检查日期的接近,奔单杠的人越来越少,那些及格的同学,只在放学之后玩一次,以巩固成果,提高分数,练起来就不像不及格时那样苦了。临近测验的那几天,课间总到单杠下面去的,只剩了一个人。有一天自习课,我见张鹏飞同学上课写说明书,下课了还在写。我问:"你犯什么错误了?""我引体向上没达标。""没达标怎么了?""体育委员和同学们订的,没达标就每天写说明书1000字,一直写到达标为止。"我这才知道班级达标遇到了障碍,才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一条规定。我当时就感觉这条规定过于严厉,便问:"这规定是不是有些过分?""当时我也同意了这项规定,以为自己一个月能达标,不知道具体训练起来,难度有这么大。咱班同学都达标了,只剩我一人,看来惩罚还不算过分。""你感觉自己再练多长时间能达标?""半个月之内。达标,我还是有信心的。""那不得写15000字的说明书吗?""只好写了。没有这个压力,我们练也许没有这么刻苦。""我看你今天写了好几篇了,怎么还在写?""我今天各科作业练习都提前完成了,自习课有剩余时间,就把明天、后天的说明书提前写出来,不然到了明后天,学习任务一重,就得熬夜了。""每天1000字说明书得写多长时间?"我问。张鹏飞轻松地笑笑:"也就是20多分钟吧!"20多分钟写1000字说明书,我感到不可能这么快,但张鹏飞又是我们班的大老实人,他说的话,一定是实践过的。我便想看一看究竟一名同学一节课能写多少字,便说:"下一节自习课,老师想测一测你一节课能写多少字的说明书。从上课到下课,你只写意思连贯的一份说明书,铃响开始,力争不停顿,一直到下课交卷,看能写出多少字。"自习前我跟全班同学讲:这节课我们请张鹏飞同学做个实验,看看一节课究竟能写多少字的说明书,大家愿试的也可以试,完成了学习计划,写完作业练习的,有兴趣可以帮着计时、监督、裁判。上课铃一响,张鹏飞立即拿出几页空白稿纸,迅速铺开,熟练地抽出笔,飞快地写起来。他全神贯注,思路流畅,笔不停顿,一直写到下课铃响。他停笔,擦了擦额上的汗,递给我写得满满的3页稿纸。他没在格内写,因为字写得瘦长,一个格装两三个字。我请他一邻座的同学数一数这3页纸是多少字。10多分钟后,这名同学告诉我:"老师,有2400多字!""什么?能有这么多吗?是不是数错了?"我不相信能写这么多字,便又请班级数学科代表再数一遍,结果数学科代表说2420字。我还有点将信将疑,便又自己数了一遍。确实,连标点符号在内,张鹏飞同学45分钟写了2426个字。张鹏飞同学是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同学之一,字也写得好,思路流畅。他在说明书里,分析了自己引体向上不及格的多方面的原因,既没有排除客观原因,也没有排除自己主观锻炼不刻苦的责任。有的话写得情恳词切,如谈到自己的体重时写道:"我是家中的独生子,自幼便受到祖父母与父母格外的疼爱,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家庭比较困难的时候,父母也节衣缩食,省下钱来,给我买营养品。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便希望我也能像他们,而读书先得有好的身体。营养上去了,我的身材便长得高大,才14岁,便已有1.75米了,再加上长得胖,这样地球对我的引力便比别人大,引体向上的时候,就比别人多了不少负担。父母的关心是一件好事,但正像老师说的,有一利便有一弊,又高又胖,引体向上不及格便成了弊端。……最近班里强化训练,我已由一个也上不去,变成能上去两次了。我有决心,有毅力,再苦练10天,达到体育锻炼标准。"10天过去了,张鹏飞同学果然说到做到,达到了标准。我开始还有点责备体育委员不该订这么狠的惩罚措施,过后一想,倘不这样严格,同学们训练也不会这么刻苦。仔细分析,这样严格要求,使张鹏飞等同学失去了什么呢?可能失去了一点学习时间,但另一方面,他却提高了写的效率,增强了毅力,增强了体质。后来,我经常用张鹏飞同学45分钟写完2420字的事例来鞭策同学们,鞭策自己。生活中有了这样一个标杆,时时想起,确实能提高自己的工作学习效率。在这之前,我测验过自己写字的速度。那一次是在钢板上刻蜡纸,我一小时的时间刻了2200字,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这成为我鞭策自己的标杆。自从有了张鹏飞同学这一标杆以后,我便撤掉了原来的标杆,时时想到45分钟2400字。今天是1992年12月27日。上午送走了客人,为清静起见,到校来写稿,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时,已经十一点钟了。我想到这个题目,拟了题,写到此刻,超过2000字,时钟已是十一时五十八分。我深信,今后张鹏飞同学的效率还将激励我,激励一届又一届学生们加快节奏,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提高效率,从而体验到快节奏工作的幸福。五 学会使用"边角余料"朔风怒号,大雪漫天,气温骤降。还没到取暖期,锅炉没烧,教室里冷,外面更冷。放学了,同学们出了教室,一路小跑着回家,以产生一点热量。教室外刘文强同学穿得很单薄,冻得打冷颤,却还在门口站着不走。我问:"这么冷,还不快走?""老师,屋里还有几名同学没走。""等他们干啥?""老师您忘了,我是负责检查路上一个单词活动的。"原来如此。十几年来,我一直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零碎时间,我们管这叫边角余料。北方有不少家庭主妇,把做衣服剩的一小块一小块布积攒在一起,然后拼缝成很漂亮的椅垫、被面。工厂里积攒边角余料做成批工业品的例子就更多了。一般说来,会利用边角余料的人更珍惜成料整料。我想零碎时间也像边角余料一样,应学会利用它,应通过使学生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培养学生的惜时观念。一个珍惜整料成料的人,不一定珍惜边角余料;一个珍惜边角余料的人,一定更珍惜整料成料。一个善于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的学生一定是珍惜大段时间的学生。1984年的一天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体育委员徐建峰领着全班同学做完了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一看表,今天做得快了些,离放学还有3分钟时间,他立即下令:"快回自己位置,抓紧学习3分钟。"全班同学懂得要善于利用边角余料,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新转来的李爱军同学坐在那里,书包早已收拾好了,干巴巴地等着放学。我问:"你怎么不学习呀?""时间太短了,学不了什么,这么点时间扔掉不算啥。"我开玩笑似的摸他的衣袋,从里面摸出几分钱硬币,说:"这么点钱,扔掉算了,也不能买衣服穿!""老师别扔,不能买衣服,还能买纽扣呢!大钱买大东西,小钱买小东西。"我说:"这就对了。小钱你知道不扔掉,留着买点小东西,可比金子还宝贵的光阴,你为什么扔掉呢?难道不可以用同样的观念去对待吗?大段时间做大事情,几分钟便用来做小事情。"他点头称是,逐渐学会了利用零碎时间。那时,我们班有两名淘气的同学,一放学,走在大街上便嘻嘻哈哈,和我校或原来的同学打打闹闹。手上拿个树枝,或拿个苇棍,或拿个小土块小石头什么的,你碰我一下,我碰你一下。我想,他们也实在没事可干,手抓惯了东西,若空着手,真也发痒。一天放学,我请这两名同学留下,说:"咱们搞个实验,从今天起你们放学晚走3分钟,等那些和你们闹的同学回去了,你们再走。走的时候,别空着手,你们不是背英语单词费劲吗?那就给自己订个计划,从学校走到你们家用多长时间?""10分钟。""那好,10分钟,不要多背,就背一个英语单词,回家时路上再背一个,可以吧?""10分钟背一个,一定能背会。""那好,每天上学往返4趟,就是4个单词,一年下来就是1000多个。不要说一天4个,就一天两个,一学年也有600多个,现行教材,你学起来就一点都不难了。"放学,他们俩每人手里拿着一本书,目标明确:英语单词;数量清楚:一个。于是他们信心百倍。一旦有信心,并真心干实事,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很快就背会了。他们还嫌10分钟背一个单词少了,于是给自己增加了任务,边走路,边叨咕着背,实在想不起来了,扫一眼,还互相提问。手里拿着书,便忘记了拿小棍、拿土块什么的,显得比过去文明多了。学习好的同学一看,也着急起来:"他们平时那么淘气,现在都珍惜时间,连走在路上都知道学习,我怎能白白扔掉这宝贵的一段光阴呢?"于是纷纷效仿。放学时,大家都拿着一本书,有的看英语,有的背文言文,有的背定理、公式。走路的同学背,骑车的同学也着急起来:"他们白捡了那么多时间,我们岂不是吃亏了?"有的便买了自行车用的小铁筐,安在车前面,把书打开,一边骑车,一边看书。我发现了,立即严肃地、坚决地进行制止:"这可不是开玩笑,骑自行车必须注意交通安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发生事故,决不许此类事再发生。"命令学生拆掉了车前面的小筐。但听说个别同学还有骑车偷着看书的。昨晚,我还听家远的几名同学议论:"骑车看书其实没事儿,特别在人少的时候。"有的说:"司机还一边开车一边听收音机呢,不是照样没事吗?关键在于开车技术熟练。我们骑车技术高一些,完全可以边骑车边背单词。"我听到了这议论,走进去:"谁骑车看书了?不管有事没事,一律停止。以后你们长大了,成了心理学家,再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后来,我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讨论路上一个单词活动的利与弊,大家都觉得利大于弊,便一届又一届地坚持了下来。刚开始,有的同学不习惯,容易忘记,大家便选举一名同学承包这件事,每天放学时站在教室门口,负责提醒大家:不要赤手空拳走在路上,要拿一本书,要做一点实事。刘文强同学就是本届负责承包路上一个单词活动的,他要等中午回家吃饭的同学都走了,才能离开教室门口。有同学问我:"老师,您猜我的政治成绩为什么提高这么快?"我才注意到这名去年政治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最近两个月测验,政治成绩总在80分以上。我说:"那你是加强预习了?""不是。""上课注意听讲了?""也不是。""认真完成作业了?""还不是。""我只不过把路上一个单词的时间用在了背政治上。从家到学校,两里路,要走10分钟多一点,每天两个来回,便是40来分钟,每趟背两个概念或一道大题根本不费劲。政治课一个星期才两节,若每天用40分钟去背政治题,保证一点不费劲地把学过的政治题背得滚瓜烂熟。这样一来,我由烦政治变成了喜欢政治。并且发现,我属于那种运动记忆型的人,边走动边背诵,记忆效果特好。""以前老师强调过,路上背东西不要贪多,不要背大题,背大题边走边看书,眼睛容易近视,你怎么不听呢?""我并没有边走边看,一道大题扫一遍,便了解大概意思,便开始背,背到实在想不出来的地方再扫一眼,这样过一段时间扫一眼的看书方法更有利于记忆。过去我背书,眼睛盯着书,反复看,心不知跑到哪去了,反倒背不下来。现在带着问题速读,虽然看书时间很短,效果却非常好,实际是减少了眼睛的劳动时间。"我并没制止这名同学的做法,她的政治及文科成绩确实直线上升,而视力并没有变坏,但我也没推广这名同学的做法。我仍要求同学们在开展路上一个单词活动时,目标要单一,每次只选一科,任务数量一定要少。倘背英语,只记一个单词;倘背数学,只记一个公式;倘背语文,只记一首短诗……不许背大题,更不许盯着书一路走一路看,那不是利用边角余料,而是成了练近视眼了。目标单一,避免犹豫;数量少,避免畏难。谁都能做到,事便落到了实处,做起来就有兴趣,有的同学背多了,也不必制止。提高成绩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这样做,日久天长,使学生养成了珍惜零碎时间的习惯。顺便说一下,倘我国中小学生走路时都拿着一本有益的书,也有助于改变社会风气,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六 一分钟竞赛一班新入学的学生,大家观念不一样,习惯不一样,对老师的理解也不一样。是不是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教育,他们思想觉悟提高了,再开始积极有效地自我教育和自学呢?当然不是。学生一入学,我喜欢把大家吸引到紧张有趣的学习潮流之中。紧张有趣的学习本身便是教育。我经常在课堂上开展一分钟竞赛。"请同学们准备好,咱们搞一次一分钟背诵比赛。竞赛办法是,我说开始,同学们便把语文教材翻到指定的页数,从第二段开始背,能背多少背多少。背得慢的,可以只记住十来个字的一句话;背得快的,最好能记住几十句话。一分钟后,我说停止,大家立即合上书,开始默写刚才记住的文字。默写后,对照原文,正确的方能计算字数,看谁记住的字数多。""大家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老师快点开始吧!我们紧张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好!各就各位--预备--"同学们进入了紧张的状态,像参加百米决赛那样全身心地投入。"把教材翻到第106页,第二自然段,开始背!"如同听到起跑的枪声,同学们记忆的箭飞快地向前,向前!不管平时多么淘气的学生,一分钟的有意注意还是有的,何况此刻请大家做的,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做。没有会做不会做之分,只有做多做少之分。"时间到,停!"有几名同学欲罢不能,我立即予以制止。"开始默写了。"静静的,只听到笔尖沙沙声。几分钟后,同学们兴奋地公布着自己的结果:"我背下来56字!""我背下来74字!""我背下88字!""还有没有更多的同学?"张海英说:"老师,我背下来122字!""赵伟!你呢?""老师,我只记住了24字。""李健呢?""我背下来26字。""请同学们注意记住这次的数字,无论背得多的还是背得少的,都要力争下次超越自己,人最有效的超越是对自我的超越。即使赵伟只记住了24个字,也是超越了平常的自我。请赵伟想想,24个字,将近一首七绝了,以前,你有过一分钟时间背下一首七绝的时候吗?没有吧。如果你巩固这个成绩,一分钟记住24个字,那就不愁背课文、背政治题、背英语单词了,是这样吗?"学生们无论背得多的还是背得少的,都远远超过了自己平时的背诵速度,都品尝到了战胜自我的欢乐。这次背的是记叙文,效率高一点,目的是使大家高兴,喜欢这种竞赛。又背了几次记叙文之后,大家的效率都有所提高,最多的,竟然达到了一分钟便背下来148字的一段短文。这时,我告诉学生这是背记叙文,倘若背说明文或议论文还要慢一些,学生纷纷要求用说明文或议论文做实验。好在用时不多,那就试吧!刚开学的一个月,我几乎每节语文课都搞一次一分钟记忆力比赛。我们也搞一分钟抄写比赛:"请同学们准备好书、作业本和钢笔,咱们搞一次一分钟抄写比赛。我说开始,大家便将书翻到老师指定的段落,一分钟后,看看抄了多少字。"同学们立即全神贯注,做好赛前准备。一说开始,但见大家动作一致,迅速把书翻到我指定的第84页,从第三自然段开始抄写。"停!"一声令下,大家停住笔,马上看自己的成果。最快的同学写了55个字,最慢的写了25个字。我鼓励最慢的同学说:"一分钟25字,20分钟便是500字,每天量化作业,20分钟不就写完了吗?一小时能写1500字,果真每天学习都达到这个效率,那完成作业就不费力气了。"有时,我们也搞默写比赛。默写熟练的课文,没有抄书时头的摆动和笔的间歇,效率还要高,最快的同学每分钟能默写64字,平均每分钟默写能达到40字。在外省市给学生讲课,有时学习任务完成了,还差几分钟没到下课时间,怎么度过这段时间呢?我说:"咱们搞一次一分钟抄写比赛怎么样?"一般情况下,同学们都热烈赞成。比赛结果,也跟我们班差不多,写得快的同学达到50字以上,慢的,刚超过20字。我还发现,写得快的,大部分是写字好的同学,而那些字写得东倒西歪、缺胳膊少腿的同学恰恰写得慢。我们也搞一分钟朗读比赛,声音要大,吐字清楚,速度要快,像宋世雄担任激烈的足球比赛解说那样,说得又快又清楚,又感人。一般说来,同学们一分钟能读450字。每当此时,同学们读起书来像打机关枪一样,哒哒哒,争先恐后,射个不停,那真是人声鼎沸。一分钟速读竞赛也很激动人心,大家翻到同一篇新课文,"各就各位,预备--开始!"大家速读,一分钟后,复述读过的课文内容。经过不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速读能力平均便可达到每分钟1000字。一篇3000字的课文,读3分钟之后,不少同学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分钟跳读比赛,要求学生每分钟读书速度达到1500字以上。我说:"现代社会,信息量大,尤其需要人们具备跳读能力,才能在大量的报纸杂志中,及时迅速地筛选适合于自己的信息。有的人具有同时注意整版《人民日报》的能力,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数版的报纸中将自己需要的两条信息筛选出来,这就是跳读能力。跳读大部头著作时,眼球更多的是做纵向而不是做横向运动,不是一行行品味每一句话,而是纵向注意一个或几个句群。"学生们觉得这种训练方式既新颖又实用。也有时,我们搞一分钟听力比赛。老师在前面用广播速度报告重要新闻,或以每分钟200字的速度读散文,读评论。读的时候,同学们不许动笔,只准听,每当这时,大家真是凝神屏息,全神贯注,听过之后,立即默写,看谁写得多并且和原文一致。一分钟竞赛,用的时间少,每节课都开展一次也有条件。经常开展这样的竞赛,增强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效率观念和竞争意识。不少同学养成了竞赛的习惯,他们主要是自我竞赛,学习时首先明确目标,确定具体的任务量,然后按照每分钟的效率去确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增强了完成任务的紧迫感,提高了学习效率。七 无规则数字板国外有的心理学家这样训练学生的注意力与瞬间记忆能力:将不规则的15位数字在数字显示仪的屏幕上打出,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在20秒内,尽可能多地记住数字的顺序。经过50次训练,学生瞬间记忆能力便有了成倍的提高。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一消息,同学们都要求我们也搞这样的训练。"我们没有数字显示仪呀?"有同学提。"可以用多块纸板代替!"立即有人想出了办法,全班一致响应。立即动手做,每人做一块无规则数字板,用一块长75厘米、宽15厘米的纸板或木板,写上高10厘米、宽7厘米的数字,数字的排列一定要没有规则,越杂乱越好。为了试验记忆数字快还是记忆英文字母快,还是记忆汉字快,又分配10名同学在自己的纸板上写顺序不规则的英文字母,另10名同学写顺序不规则但一定要大家熟悉的汉字。第二天,数字板、字母板、汉字板都做好了,尺寸统一,大小一致,都放在前面。语文课上,我说:"咱们也试一试吧,看谁记得快。"我把纸板举起来,大家便全力以赴记。20秒后,板放下,大家默写,看记住了多少位数字,默写后,我公布正确答案。从前向后排数字与顺序都正确的,有一个数,便得6分,满分为90分。第一天,这样训练了10次,没有一名同学得满分,有几名同学开头在20秒内准确地记住了15位数字,但到第10名却记颠倒了几位,大部分同学不及格。经过几天训练,学生瞬间记忆能力明显增强,已经有一半同学能连续10次用20秒准确记住15位数字,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连平时最不爱背单词、不爱背概念的同学也兴趣十足地投入了记忆竞赛之中。语文课搞这样的竞赛一次用六七分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注意力,再接着讲课,效果也好。有一天,我们又搞这样的竞赛,有不少外地教师来听课。我们班张铁同学好溜号,包头市听课的老师问别的同学:"你们班谁最淘气?"同学们便向他推荐了张铁,包头老师便故意坐在张铁身后,看他怎样听课。我出示数字板时,张铁也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背。包头市的老师发现他只用力背前10个数字,后5个连看都不看。听课的老师见他背得挺累,便说,等下次你们老师再举起数字板时,你不用这么费力背了,我们给你抄到一张小纸条上,默写时,你照着抄下来,不就每次都能得满分了?课后,老师们和我座谈时,说:"你们班学生确实有学习自觉性,而且能根据自己实际确定学习目标。据我们了解,张铁是学习后进学生,可他上课时也积极主动。下课了,我们问他,为什么每次只记10位数字,他说得很有道理:'老师平时告诉我们:每个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自己学习任务,不能什么都想做,贪多,结果什么都干不成,也不能因为不能跳到两米高就连半米也不跳了。根据我的实际,如果15位数字都去记,可能记乱了,连5位都记不住,我试了一下自己记1至10位最合适,就全力以赴记前10位数字,后5位连看都不看,这样就能保证得60分。等到以后再竞赛时我再努力争取背到11位、12位,逐渐达到15位。'"另一位老师说:"难能可贵的是他自觉地学习,当我们告诉他,老师举数字板,我们给你写数,你照着抄,能得满分时,他像受了侮辱,瞪了我们一眼,说:'我得满分有什么用,我的记忆力没练出来,你们走了,我找谁去要。'"不仅语文课可以用数字板进行注意力、记忆力训练,就连上自习课累了,若想换换脑子,活跃一下气氛,也可以搞这种竞赛。有人说:"瞬间记忆,过一段时间不就忘了吗?有什么用?"用途不在于长期保存,就在于在短时间内能记住枯燥无味的、没有规则的、没有意义联系的一大串数字,如果这些需要长期保存,那只要按照艾宾浩斯遗忘率曲线去复习就可以了。倘只短时间有用,那就在用过之后在记忆上抹掉。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这种瞬间记忆能力,特别是在旅途中、讨论会上、谈判桌上。即使在日常学习中,瞬间记忆能力也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筛选需长期保留的知识。搞这种比赛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训练了学生的注意力,倘若学生对没有趣味、没有意义、没有联系、枯燥的数字都能全神贯注地加以注意的话,那么他们这种有意注意能力一定会迁移到学习其他学科上面去。八 学生能讲语文课第二节、第三节都是语文课。糟糕,又赶上领导班子开会,只好让学生自学。到了9点多,下课了,我想,下一节怎么办呢?再让大家自习,那会倒了胃口,不见得有实效。我忽然想起,自己念中学时,老师曾经让学生讲过课,何不也试验一下呢?我便到教室里同学生商量:"老师下堂课还得开会,想找一名同学替老师讲课,大家看行不行?"新鲜事,学生们总是喜欢,大家热烈拥护。"谁愿替老师讲呢?"想不到真就有三四名学生笑呵呵地报名要求讲。也许他们以为老师在开玩笑,也许他们是在跟我开玩笑,说不定,也有真愿讲课的心理。我从刚才报名自愿替老师讲课的几名同学中,挑选了前排的一个小个子同学,指定他来讲。至于怎么讲,全由他说了算。我又嘱咐班长:"刘诗奎给大家讲语文课时,请帮助维持一下纪律。"下课铃响,我回到班级一看,同学们脸上都露出神秘的笑容。刚才那节课上得怎么样?是讲得好,还是讲糟了?我看了看刘诗奎,这名勇敢的小老师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收拾完书桌,跑出去玩了。我便问教室里的同学:"刚才那节课上得怎么样?""讲得挺好,听起来,思路清晰,还突出了重点。"吴铮说。"他讲起来不慌不忙的,该讲的都讲到了。"林华说。"他还挺严厉,一边讲课一边维持课堂纪律,说话大王还被他批评了几句,像个老师的样子。"同学们的反映说明这堂课上得还可以,新鲜事激起了大家的新鲜感。看来,学生中蕴藏着多方面的才能和潜力。学生讲课,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真本事。他们除了通过自习对课文有所了解和掌握之外,还要有稍为广博一些的知识,还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具有教师的气魄和语言……这无疑可以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挥。另一方面,对全体学生来说,学生讲课也是活跃大家思维的一个好办法。大家觉得有趣新鲜,总想从小老师的讲课中发现一些长处,有的则想找漏洞,这样想,不就是在积极思维吗?这以后,这样匆匆忙忙找一名学生替讲的事还经常发生。因为我正在上课时,遇到省市以及更高层次领导到校的事,遇到特殊客人来访的事,遇到外地领导来电话的事时有发生。一次正上着课,省市领导到校,我便问,谁替老师讲,韩军威、王海波、陈洪琴、郭丽娇等七八名同学都愿意讲。我说:"大家选一位吧,同学们齐喊,看谁的呼声高!"大家齐声高呼,呼声最高的是陈洪琴。她走上了讲台,我便走了。这样临时抓学生上课做法显然不科学,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更多的时候,我是找几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个别找他们谈,请他们讲课,帮他们备课。他们讲课的时候,我也坐在教室里听,及时发现问题,观察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学生对哪些知识点感兴趣。从学生讲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中,从学生讲课时课堂程序的安排中,从学生讲课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中,也可发现学生们平时对教师讲的哪些程序、方法更感兴趣。学生讲课,不一定非要挑选学习优秀的同学,也可适当挑选中等和后进同学给同学们讲课,以了解他们各自对哪种教法更感兴趣。一般说来,学生上课时采用的方法便是他们平时最感兴趣的教法。有一次,外省市老师来听课,我突然想到能不能请我们班学习最不好的梁强同学讲一课,便请他到前面去试一试。梁强同学是跳级生,注意力不好,但很有勇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他犹豫了一下,但没有推辞,很从容地走到前面去。他讲的是一篇文言文。他先请同学们确定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然后领着同学们学习难字、通假字、生词、文学常识。到翻译课文时,能翻译的句子,他便给翻译,他不会译的,便请好同学译,实在没人能译出的个别句子,他鼓励学生查资料。最后他又组织同学们开展背诵比赛,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听课的老师还以为他是一名学生干部,不然怎么能替老师讲课呢?听了梁强的课,我也感到后进同学中潜在着极大的能量,如果他们总是处在这样积极主动的学习地位,一定也能够成为优秀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怎样给这些同学一个持久的挖掘潜能的机会。学生讲课,次数适当,安排得法,要比只由教师统治课堂效果好。九 考前"独往独来"好放学了,学生们高兴地走出教室,拥出校门。有的仨一群俩一伙,谈着笑着走着,只是偶尔想到手里拿的书,看上两眼。有的则二人同行,或谈心,或互相提问背诵的内容。有的一个人独行,边走边背边思考。班长向我建议:"老师,放学路上,几个人一起走不好,常常说闲话,分散精力,还危害团结。咱们班不是常说试试并不吃亏吗?能不能试验一下在路上独往独来,我想会有不少好处。"征求全班同学意见,100%的同学都愿试一试。"试多长时间?""先试一天。"试验当然是指早晨和中午上学放学的路上,冬天昼短夜长时,晚间必须几个人结伴而行。试了一天,大家感觉很有趣,又都要求再试3天。试了3天,同学们感觉利大于弊,纷纷要求再试。同学们还提出选举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独往独来监督人,我们还确实设立了放学时奔向不同方向的监督人。其实只要离开学校500米之内独往独来,再往前,一般就不会再寻找说话的同伴了。课间,活动课,操场上,同学们热火朝天地玩,兴高采烈地交谈。放学,走出校门,大家各奔东西,同一方向的也保持一段距离,每人拿着书,背该背的知识点,思考该思考的问题。偶然有同学走到一起了,该方位的负责同学便小声提醒一下:"别忘了,独往独来试验。"试验了一个星期,请大家讨论这件事的利与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好处是心静。我过去和几名同学一起走,常东一句西一句地说个没完,有时说得不是地方,惹得自己和别人生一肚子气。""我和张×同学是固定在一起走的,我俩好得不分你我,一放学觉得学了一天够紧张了该玩一玩了。我愿去电子游戏厅,他不愿,但不好意思不陪,两人一起去,胆子大多了。他爱吃零食,我不好意思不跟着,于是学会了花钱、吃零食。这么一分开,我们没了伴,电子游戏厅不好意思进,零食吃得也少了。""我没有固定的朋友,见人家都两三个人一起走,自己觉得很孤独,便勉强找两三个人,跟人家一起走。走了一段不对劲,又找另外两个人,挨在一起走,又怕原来的同路人有看法,为此多伤不少脑筋。提倡路上独往独来,恰好符合我的性格。""上学放学路上时间紧张,正应该讲效率,可两三个人一走,上学放学往一起聚时常常你等我,我等你。互相比赛着谁走得快的时候也有,但太少了,大部分时间是说说笑笑,谈谈唠唠,不知不觉比个人走路多费不少时间,还养成了懒散的毛病。""两三个人一凑,谈学习少,谈闲话多。闲话常常涉及同学关系,常常背后谈别人缺点,不仅影响团结,还使自己的胸怀变得狭隘,活得累。""路上一个单词活动非常好,不费劲就背会了,但如果仨一群俩一伙地走路,唠着唠着就把正事耽误了。"我说:"请同学们不要一边倒,再说说独往独来的坏处。"静了一会儿,经过启发,有同学才说:"独往独来可能对性格孤独的同学不好,他本来就不愿与人交往,路上再没有机会,不更孤独了吗?"立即有同学反驳:"在学校,活动时,节假日时不都可以交往吗?"我说:"他毕竟少了一些交往的机会。"又有同学说:"学习比较紧张,放学了,随便交往可以放松一下。"又有同学反驳说:"若把学习当做乐趣,就无紧张可言,何况学校学习,课堂穿插讨论,提问练习,又有各科搭配,体音美调节,体操、眼保健操,课间活动,已经有张有弛了。路上自己背东西也可放松背,非要一帮一伙地闲谈,那不是轻松,而是松散。"显然同学们能让理智压倒感情,从较长远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结果,大家要求以后班级长期规定:路上独往独来。由于试验时间短,这样做的弊端没能充分显现出来。我说:"咱们先不忙着下结论,也不做统一要求,而是顺其自然,觉得几个人一起走好的就一起走,愿独往独来的,咱们提倡。但至少做这样的规定,大家肯定拥护: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前的那一个星期,大家一定要独往独来,以形成一种不同于往常的备考气氛。怎么样?"同学们热烈鼓掌。十 严防考试抄袭1992年新生入学,老师们普遍反映这届学生考试特别擅长抄袭。入学分班考试,后进同学抄,优秀学生也抄,认认真真,忠实于自己成绩的学生还不到一半。要端正学风,必须端正考风。学生认认真真地考试,平时才能扎扎实实地学习,长大了才能实实在在地工作。近两年,我们搞了学校统一的月考实验。我要求月考时,一定要扭转新生的考风。首先,落实责任。考生抄袭,本人有责任,任课教师有责任,所在班班主任也有责任,要使师生都转变观念:抄袭是一件可耻的事,不仅自己耻辱,还牵连很多人。然后,将检查落到实处。考试时,若考场有违纪现象,监考教师未发现,被流动监考或领导发现,监考教师就要受到批评,并扣量化分。为强化检查,我们安排了较多的流动监考和领导分包楼层的监考,这样一来违纪现象便大大减少。偶然发现违纪者,第二天课间操时全校集会,立即公布违纪者所在班级和学号,立即扣除本班值周评比量化分。这样搞了半年,到期末考试时,老师们说:"真没想到,才半年时间,这届学生就被训练得基本不会抄袭了。"十几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都严格要求,考试不许抄袭。只有这样,才会有真的优秀成绩。抄袭之后骗了老师,骗了家长,自己的努力劲头也会减弱,成绩反倒更低。连续多年升学考试前,我都告诫学生:"升学考试,尽管关系到自己的命运与前途,但也一定要实实在在,不抄袭,也不必在考场上看到别人抄袭你来气。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真本事,靠抄袭上来的人还是极少数。平时有了真才实学,考场上一定能出好成绩。"面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我的这些告诫受到了挑战。有的家长公开提出异议,告诉学生:"别那么死教条,到时候,吃亏的还是自己。该抄就得抄,别人抄,你也得抄。"有的学生拒绝家长的安排,以两分之差去了二类学校,家长一面责备老师不开放,责备学生太老实,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这种实实在在的态度,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利益,深长思之,还是老师说得对,学生做得对。我跟学生谈心:目前我国确实是伪劣产品多,但这都是在商品经济刚开始蓬勃发展的初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出现的现象。假货能骗人于一时,能发财于一时,待市场发育成熟了,真正开始公平竞争了,假货就逐渐没有市场,败下阵来了。世界上绝大部分企业家,谈到经营之道,都强调一个对顾客负责,都强调产品要货真价实,这才是大家风度,才能在市场上长久站稳脚跟。有人说,老师升学考试也要实实在在的主张,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形势,其实是个别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尽管眼前伪劣产品那么多,但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人类还是朝着有利于有真才实学的人的方向发展,即使目前,我们也还是欢迎有真才实学、能干实事的人到自己单位工作。所以,我们班级还必须严厉打击考试抄袭的行为。严厉打击不等于捕风捉影,不能轻易冤枉一个人。期末考试完毕,地理卷子发到了学生手里。后进同学全力抓主科还有困难,地理便基本放弃了,尽管放弃,甲生一看自己才得了14分,心里还是很难受。地理科代表把卷子发完之后,发现又有一张写着甲生名字的试卷,得了42分。他给甲生送去,甲仔细一看说:"不是我的。"后来一问,才搞清楚了,原来是乙生的。乙学习也不好,答卷时光顾着考虑问题,一开始就没写名字。下课时,老师收卷,提醒大家说:"可别忘了写上名字。"她一时慌了神,一看甲的卷子上写着"×××",她居然忘记了写自己的名字,而不假思索地写上了同甲名字一样的"×××"三个字。乙接过卷子后,自己也埋怨自己,怎么慌里慌张地把别人的名字写上了?她红了脸,感到很不好意思。这时候,她听见班里有人议论:"考试照人抄,连名字也抄下来,笨样!""我看应当追查。"……老实的乙生感到心里委屈,想辩解又说不清楚,想哭又不能哭,那股劲怎么也过不来,脸上无精打采的。我知道了这件事,开头也埋怨乙生,怎么会可笑到照抄人家名字的地步,再认真一分析,不对劲儿。我跟全班同学说:"甲得了14分,而乙得了42分,乙怎么可能是照甲抄的呢?同学们不能乱加议论,要对自己的同学负责任。无根据地给别人扣帽子,会给人家造成多重的心理负担!"那名同学听了,心灵世界多云转晴,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些年来,真正考试抄袭的同学在班级一直受到谴责,班内也进行过选举,选举考试时"最不忠实于自己的人"。班内正气浩荡,考风正了,大家才你追我赶地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学习竞赛的高潮。第六章 体育.美育.旅游一个星期玩一节课,同学们在玩中开怀大笑,在玩中训练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有的则训练了记忆力、想像力。玩得痛快,便得到了充分的休息;玩得痛快还有利于使人的潜意识感到生活可爱,感到自己有信心,有能力。在玩中增强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观察力,还可以向学文化知识这方面迁移。一 研究自身生物钟我喜欢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讲人体生物钟奥秘,讲人脑的奥秘,讲整个人类还处在年轻时代,还有许多更诱人的奥秘远未被人类发现,使学生从小便建立人类还很年轻的观点,会使学生变得目光远大,变得不那么急功近利。不要说对客观世界、宇宙的研究人们远远未到顶峰,就是对地球、对人类社会,以至对人类自身、人体本身的研究也远远没有到顶峰。我们平时都有一种感觉:体力有时充沛,有时并没有病,却感觉浑身无力;思维有时敏捷,有时反应迟钝;情绪有时极好,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也不烦不躁;有时没什么不顺,心情却莫名其妙地烦躁。科学家们发现人体生物钟每天都有高潮低潮的区别。另外,还发现,人体体力每23天、情绪每28天分别发生周期性变化。他们称23天的变化周期为体力节律,28天的周期为情绪节律。奥地利的特里舍尔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的智能和考试成绩也与节律周期有关,经研究发现这个周期为33天,并把这个周期称为智力节律。三个周期的变化,称为人体的三节律(体力、情绪、智力),一般说来,人从出生之日开始,这三台生物钟便开始运转了。当一个人的体力处于高潮期时,就体力充沛,朝气蓬勃;情绪处于高潮期,则心情舒畅,意志坚强;智力处于高潮期,则思维敏捷,注意力好,记忆力强。如果这三节律处于低潮期,则情况恰恰相反。人体在一天24小时之内也有变化规律,称为生命日节律。一天之内有4个高潮、4个低潮。高潮时间为6时、10时、17时、21时,低潮时间为4时、14时、19时、24时。1980年,我给学生介绍了生物钟的资料。那时,我们还不会生物钟节律的具体计算方法,盖东同学便画了一张大图表,根据他自己的细心体验,画出了自己三节律的曲线图。处于低潮期、危险日时,提醒自己理智地分析烦躁不安的情绪的由来,安排一些兴趣较浓学科的作业练习内容;当处于高潮时,则抓紧有利时机,增加学习任务。1988年,有关单位出版了生物钟三节律的计算卡,我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出生的年月日,计算出自己当年体力、情绪、智力生物钟的起始时间,然后查表,对照一年中三节律的变化情况,据此安排自己的学习。丛劲松同学有一天效率特低,自己弄不清什么原因,我分析可能是他那天处于情绪危险日,便说:"你随随便便,自自然然地写下自己的心理状态,写完之后,进行分析,原因就找到了。"他写道:"昨天真没意思,一整天的心绪都那么坏,昨天也许是我的危险日,无心学习。这可能是次要的,主要还是主观控制自己的能力差。早晨到校后,便想按计划学习,突然一下想起《曹刿论战》还没有背,便背起课文来。可是怎么也背不进去,于是到教室外去背,到了外边看看这,看看那,把背课文这件事忘掉了。早自习就这样过去了。中午,我很早就来到了学校,因为下午要外语测验,想利用午休看一看,可拿出书来一看,这一大本儿从哪看起呀?这一会儿时间,看也来不及了,既然看不完,就干脆不看了。又拿起语文作业来做,写了一会儿,又想,马上要考试了,看一点是一点,便放下笔又看起外语来,东一眼西一眼地扫了一遍。外语考试时,想前思后,静不下心来,题目答得很差。晚自习,似乎满脑子烦恼要呕吐出来似的,便跑到操场上去又喊又叫,又蹦又跳……折腾了一会儿,心静了,才回到教室坐下来。晚上入睡,心情很好。"学生处于情绪危险日时的这种心态我也有过。明白了生物钟三节律的道理之后,处于这种心态时,便不会莫名其妙,以至加深烦躁不安,而能够想办法,尽可能挑感兴趣的、较易完成的实事,一件接一件不停地做下来,烦躁便减轻了。我和同学们一起商量度过危险日的办法,从而使一部分同学提高了控制自己的能力。研究自身生物钟,使学生又朝着理智、自我约束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二 每天做100次仰卧起坐、俯卧撑 1988年6月,正赶上没有风的艳阳天,太阳炙烤着大地,人们热得穿着薄衬衣走路还出汗。中央电视台的导演与摄影记者到我们学校采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已多次播放我校教改的消息,但赶上这么热的天来采访还是头一次。周导演和摄影的两位同志在校园里忙了一天也比较累了,快放学时,说:"拍一个轻松点的场面,就在教室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怎样实现班级管理自动化。"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角色,热烈讨论起来。周导演很满意,我也听得津津有味,忘记了时间。体育委员走到我的身边问:"老师,咱们班是人治还是法治呀?"一时间我莫名其妙。"人治怎样,法治又怎样?"体育委员说:"您看看表,到什么时间了?"我一看表,恍然大悟:"到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的时间了。那当然要法治。"多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都强调科学管理班级,就是以法治班,制定了班规班法就要坚决执行,不能因哪一个人一句话,或遇到一点特殊情况,就不执行班规班法。体育委员听我一说,便站到讲台上说:"同学们请注意,想想现在到什么时间了,要以法治班。"听了这句话,围坐在那里录像的同学立即回到自己的座位,将桌面上的文具收拾好。但见一半同学躺在桌子上做仰卧起坐,另一半同学趴在椅子上做俯卧撑。我一看同学们进入了角色,也立即找到属于自己的桌子躺下开始做起来。导演开头摸不着头脑,我也没向人家解释。过了一会,他见同学们累得汗流满面,但每个人都咬紧牙关坚持着,场面很感人,立即让摄影的同志仔细地录下了这一场面和几名身单力薄的小同学咬牙坚持的镜头。这种锻炼方式是我们1984年选定的。那一年秋天,我给同学们读鲁光写的报告文学《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文章记叙了中国女排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夺取世界冠军的经过。其中有一句话,深深激励着同学们。中国女排姑娘们说:"苦是一服灵丹妙药,我们要想强大起来,就得天天吃它。"同学们说:"老师,咱们也该找服灵丹妙药来吃,使我们也强大起来。""大家讨论一下,我们上哪儿去寻找这样一服苦药。""女排的训练器械,我们没有。""打沙袋,绑沙袋,也不现实。"商量来商量去,大家觉得比较实际的方法就是在教室里练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不用器材,不用特殊的训练场地,又节省时间。刚开始,每天只做三个,即使如此,有的同学两臂一屈,便胸部触凳,起不来了。但过了几天,都达到了三个。同学们觉得不苦了,就说:"苦才是灵丹妙药,不苦就不是灵丹妙药了。我们该增加运动量,两天增加一个试一试。"那时国家体委规定的锻炼标准,女同学俯卧撑能做8次就达到了标准,可我们都长到10个了,学生还要求增加。大家意见一致,我看同学们干劲十足,体力很好,没有什么副作用,便同意增加。增多少?同学们要求每天增一个,这能受得了吗?同学们说:"受不了的时候再停也不晚。"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两个月过去了,我们已增到了每天做50多次。同学们吃着这苦药,果然自我感觉比以前好了许多,于是还要求增,直增至80次、90次。达到100次的时候,有的同学意犹未尽,还要增。我说:"不能再增了。万事万物,过犹不及,过分了就会走向反面。我们做到100次没出现什么副作用就不错了,每天能坚持下来,已经相当不容易。增到此为止吧!"当时我正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并教这两个班的语文课。两个班一个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组成,一个由学习后进一些的学生组成。我在校的时候,总是和后进的同学在一起活动,他们做仰卧起坐我也跟着做。我的会议多,1985年5月上旬到6月上旬,两班同学临近毕业前,会议仍不减,单是北京,30天内便去了三趟,开了三个会。外出开会时,我也坚持锻炼,可能是缺少学生监督的缘故,也许是缺少集体的场效应,我自己在宾馆做到60多次,就浑身是汗,没有力气了,只好原谅自己。开会回来,心情愉快,又能和学生一起活动了。放学前,又到了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的时间,我同一班同学一起做。到60次时,似达到了运动的极点,汗流浃背,胳膊发软,但同学们还在做,我怎么好意思停止呢?只好咬紧牙关坚持着,好不容易到了100个。我想:"这回可解放了。"可同学们没停止,还咬着牙坚持着。体育委员分明还在喊着:"101、102……"我一看没停,自己也不好意思停,双臂颤抖着,一次又一次地撑起那越来越重的身躯;感觉有骨断筋折的滋味,再坚持,头昏脑涨,再坚持,似乎麻木了,也说不清什么滋味了。体育委员喊第120次时,大家才都喘着粗气停下来。我像获得了解放一样站起来,刚想轻松一下,同学们又轮换做另一个训练项目了。我只好又躺在桌子上,似乎是昏头昏脑地又做了120个仰卧起坐,我真不知是哪来的力气。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达到过这个纪录。待做完以后,从桌子上下来,我浑身已像没有筋骨了,一点支撑的力气都没有了。我问:"以前都是做100次,这次为什么做120次?""老师,您不在家时,全班同学要求体育委员每天再长一个,您已20天不在家了,我们便长到了120个。""乱弹琴,老师不是说过万事万物过犹不及吗?不是说过到100次就不长了吗?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和辩证法对着干?"我装做生气批评学生,内心却充满了喜悦,为什么?三年级一班学生比三年级七班学生学习成绩差,有几名同学相当淘气,但老师不在家时,这么苦的训练,他们不仅能坚持,还要求体育委员领着长,这说明他们成熟了,他们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现在回忆起来,我真该感谢那届学生,是他们监督着我,鞭策着我去吃"仰卧起坐、俯卧撑"这服灵丹妙药,吃了这么苦的药,我才坚强起来,体质也强健起来。直到今年暑期,我四处奔波开会,白天冒着36℃的酷暑讲一天课,晚间在宾馆还能坚持做完100次俯卧撑,再坚持做100次仰卧起坐。每当做完,浑身就充满了战胜自我的力量。每天做这么多的仰卧起坐、俯卧撑,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力,更重要的是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学生管进行这种训练叫"上刑"。刚开始我看班级日报登着一条消息:"本报记者发现,上刑时,有的同学偷懒,动作不到位。"看了以后我觉得奇怪,问:"怎么能上刑呢?什么叫上刑?是不是你们打闹时,想的折磨人的残酷手段?"学生笑了:"上刑就是每天的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啊!一做起来,难受得像上刑一样!"我说:"这么苦,就别做了吧!""怎么能不做,是我们自己选的,再说做的时候苦得要死,做完以后轻松得要命,心里也高兴得很。"1991届毕业生我没让做,我想试验比较一下,做和不做有什么不同。这届学生的吃苦精神明显比不上1985届、1988届每天做100个仰卧起坐、俯卧撑的学生,这届学生体育达标的优秀率也比前两届学生低将近20%。三 变?为!小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做到12个字: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卧如弓。这样有利于身体正直,有利于保护视力。我这样做了,视力果然好,身体也不爱得病。于是,我便劝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做到这12个字,特别是做到坐如钟。我发现有的同学近视,大部分原因是坐的姿势不正确,非但不坐如钟,反倒弯着腰,弓着背,眼睛离练习本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有的甚至于偏着头,躺在桌子上写,还有的眼睛和书本之间只剩下一个鼻子的距离了。同学们幽默地说:"这姿势很像问号。"有的说:"现在才是少年期就变问号了,到了老年,还不成句号呀!"我便对问号姿势的同学大声疾呼:"赶快猛醒,将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坐如钟,又正又直多舒服。"我知道,人的习惯不是靠一两次提醒能改变的。一两次提醒可能使人坐直一段时间,有的能坐直两三天,两三天过去又忘了,忘了,我便再提醒。个别的同学弯得较厉害,我便个别提醒,不少人普遍不坐直时,我便面向全班提醒。我说:"请刘志军同学负责记录,老师每提醒一次坐如钟,你便记录一次年月日,并写上第几次,好吗?看看咱们需要提醒多少次才能养成坐如钟的习惯。"刚开始,提醒的密度较大,每天得有两三次,两周以后,就两三天提醒一次了。"坐如钟!"我说。"1979年10月31日,第84次。"刘志军说。"好久没说那3个字了,咱们班有几名又向问号发展了?"我说。"1980年12月12日,第108次。"直到毕业前夕,刘志军向同学们宣布:"坐如钟这个问题,老师一共提醒了116次。"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