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谁叫你读硕博士

作者:赖祥蔚 字数:27806 更新:2023-10-08 21:24:50

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1)  很多大学生考虑未来要报考什么研究所时,通常不外乎两种非常极端的模式:一种模式是选择继续研读自己大学时所念的科系,如土木系毕业就报考土木研究所,企管系毕业就报考企管研究所或商学研究所,反正在系所之间就算不是直接相关,也是高度相关,因为这样就不必额外准备考试科目,只要复习自己大学所学的课程就行,简单又有把握;另一种模式则刚好相反,直接脱离原先科系的范围,改考其它全不相干的研究所。由于工程浩大,准备困难,一般来讲,除非对于自己大学科系已经彻底不感兴趣、但偏偏又想继续进修的大学生,才会有决心这么做。  然而,会不会有第三条路呢?毕竟如果大学与研究所所学全不相关,可能大学的四年就虚度了,白白浪费掉可观的教育资源与过去培养而得的技能;另一方面,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里,如果大学与研究所念的是同一门学问,那么只是对于本科系的继续深造,却欠缺了知识的广度与整合不同学科的能力。更何况,处于今日社会,如果只具有单一能力可能很容易遭到淘汰;反之,具有多方面专业,必然会比其它人更具有生存的能力。在前面的两种极端之间,其实有一个折衷选项,就是拥有可以相互结合、相互辅助的两项或多项专业能力。  从这个角度思考,适度跨学科或许是报考研究所的理想策略之一,因为藉由报考与大学科系相关却又不完全相同的研究所,不只可以同时增加自己在知识上的深度与广度,也符合目前学术界对于「科际整合」的期盼。  在各种跨学科的成功案例当中,王冠雄选择将政治与法律进行结合,就是一次非常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  选择可发挥整合效果的研究所  外型温文儒雅、富书卷气的王冠雄,浑身都散发着读书有成而形诸于外的学者气质,虽然在学术界属于年轻一代的「五年级生」,不过认真治学的他,在学术研究上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因此在一九九七年荣获博士、学成归国之后,很快就升等为副教授,随即又出任中国文化大学的学务长,成为国内综合大学中数一数二的年轻学务长。  王冠雄在大学与研究所读的都是政治学,毕业之后先工作了一段时间,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政治与法律事务,深深感到法律与政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学科,彼此互为表里,这正是所谓的「法政不分家」,因此他决定在研究所阶段的学习要以法律学为目标,以便将原本学习的政治学与相关的法律学加以整合,让两者可以有一个最完美的结合。  王冠雄在学术研究上的两项专长,一是国际公法,二是国际关系,这两者之间有许多重迭的部分。他分析指出,数百年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都依赖使节的往来。使节代表本国到其它国家表示友好或是敌对之意,就形成了国际关系。一段时间之后,两国的往来渐渐愈来愈密切,国家与国家之间就必然会透过签署条约或制订共同规范来定义彼此在互动上的权利与义务,而这些条约或规范就形成了国际公法。王冠雄说,从这些发展看起来,法律与政治当然是互为表里的两套学问,试想,如果只具有单一专长,遇到法律与政治高度重迭的事务时怎么去处理?  其实王冠雄所说这个道理在其它学科也同样适用,以现今热门的传播业来说,新闻传播科系毕业的学生,可能只知道大众传播与新闻采访相关知识,但这毕竟只是个工具,假如进了报社工作,需要去跑立法院的路线,那么就需要一些政治学的知识,例如什么是立法流程的一读、二读、三读?什么是预算案、条约案、法律案?这些在大传系的课程里都没有机会学到,可是却是工作所需,而这些都可以在政治系里学到。如果是传播科系毕业之后到电视台的新闻部工作,主跑财经新闻,那么对于升值、贬值、通货膨胀等相关知识就不可不知,而这些可以在经济系里学到。假设负责的采访路线是市政建设,关于都市计划、道路规画、民众索赔等等知识则可以在公行系或市政系里学到。既然如此,在争取记者的工作时,一个经过大学与研究所之后具有两种以上学科训练的新鲜人,当然会比大学与研究所都念同一种学科的对手更有竞争力。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2)  不只实务工作如此,即使是在学术工作上,整合也有必要,目前各个学术领域,举凡政治学、传播学、企管学、社会学等,都在进行相互整合,而经济学也是最常被应用在其它领域的一门学问。  王冠雄认为,有意报考研究所的考生应该多思考,将不同于本科系的学门列入选择范围,这样才能在另外一个领域培养自己的第二专长,并将第二专长与第一专长做完美的结合。  结合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  如果有意在研究所时采取整合策略,在众多研究所选项当中,首先应该结合的是个人兴趣。王冠雄指出,因为这就像是找寻第二专长,如果自己对于这个领域里的事务不感兴趣,将来又如何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呢?又怎么去探究更为广阔的知识、怎么去专研更深一层的学问呢?他说,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但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应当「强迫」自己去找寻你的兴趣。  找寻的方法之一,按照王冠雄的建议,可以透过不断学习去确认自己的兴趣。一开始可能会感到无趣,但当努力过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  在思考报考研究所的过程中,除了要有兴趣在背后支撑,还可以考虑第二项因素:社会需求。从趋势去观察,思考将来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什么样的人才是将来这个社会所短缺的,因为短缺常常都是热门的原因。王冠雄建议想考研究所的学子,可以先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做一个客观评估,再朝这个方向去找寻自己的第二专长,如此一来,一定会发现原来兴趣、求学与工作,可以有非常完美的结合。做到这一点,能力自然就比其它人更有优势,在这多元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就会有更多筹码去开创前程。  准备研究所时,台湾的大学生通常不管报考什么研究所,都会透过补习来研读考试科目。对这种时下十分流行的方式,王冠雄明确表达了不认同的态度。他说,大多数去补习考上研究所的学子,往往具有考试的能力,但却在过程中丧失了读书的乐趣及做研究的兴趣。王冠雄强调,研究所是给想要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精进的学子攻读的,而不是给只想要得到学历的人抢夺文凭的地方。研究所的课程训练,主要是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因此研究生首先必须要有好奇心、有热忱、还要有求知欲,并且愿意去学习、去吸收、去把学校里所教的或者是书本里所读到的知识加以创新。  已在学校指导多位硕士班学生的王冠雄提到,大学教授时常都会碰到研究生跑来问他们:「老师,我的论文题目要写什么才好呢?」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为论文题目应该是研究生发现自己对于什么问题感到有兴趣,想要做更进一步的探讨而发展出来的,但现在的研究生却反其道而行,不知道自己对什么问题感到有兴趣,而且还希望别人提供论文题目,这些都证明了有些人虽然可以通过硕士班的入学考试,但思想上却不太适合做研究。  至于不依赖补习班,自己准备研究所考试的方法,王冠雄说,首先必须先决定自己对于哪个领域有继续深造的兴趣,先确认了科系之后再去查看哪个学校有这个科系,并向相关领域的老师请教在这领域里哪个学校才是顶尖的,并且去探听哪个老师有可能成为命题老师,搜集这位老师的上课笔记、考试风格、专业领域等等信息,抓住他的教学特色去攻读,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3)  不要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代办中心  提及出国留学,很多人都会找代办中心,不过王冠雄建议最好不要。他说,一个有心追求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怎能将自己的未来交到一个与你毫不相干的人手上?自己的未来当然要由自己决定,特别是校系的选择上,他建议学子在申请校系时,首先要遵守选系不选校的原则,当然在这中间必须花上一点时间去做点功课。王冠雄说,国人常常以为名校就好,但一所名校并非所有科系都是最好的,因此千万不要太执着于既有名校的盛名,而是要自己深入去了解。  至于代办中心,由于是服务业,因此在拿了费用之后,就有义务一定要帮忙找到一所学校,为了保证有学校可读,代办中心除了会帮忙申请几所好学校,像是美国的哈佛、耶鲁等知名大学以外,一定也会列入一些不好的大学,甚至还可能出现「野鸡大学」,以确保不会有无校可读的失误。依照这种模式所找到的校系,只怕不一定理想。  现今网络信息发达,王冠雄建议可先上网针对目标系所去搜寻各校的排名,并从网络上得知每所学校的师资、图书馆设备、硬件设施等等是否完善;除了上网,也可以向学校相关领域的老师请教;须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想要到美国留学,应当向曾在美国留学过的老师请教,而不是留学其它国家的老师,最好还能直接向曾经在该所学校留学的老师请教;反之,如果是想留学欧洲或其它地方的大学,那么留美回来的老师就不一定帮得上忙,因为各国的教育制度都不太一样,甚至同一个国家里的不同大学在入学制度方面也可能大有差异,没去过就很难真正熟悉。向老师请教的好处是,因为这些前辈亲身经历过那个阶段,对于中间的环节有一定的认知,可以给新手相当大的帮助。  很多学生常常在申请学校时,挣扎着是不是要力求完美、非好学校好科系不读,还是只要有学校就好。王冠雄以过来人的经验说,其实常常都会听到一些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可能无法进入最好的学校,所以宁愿委曲求全,进入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只要有文凭就好。他强调,既然决定出国念书,不只要抱持着获取学位的心态,还要勉励自己拿一个有价值的学位。毕竟同样是花了这么多金钱、这么多时间,如果拿回来的学位不够好,甚至是会让人嗤之以鼻的「野鸡大学」,这样的结果值得去争取吗?  王冠雄常常鼓励学生:人应该把目标设高,往更高的地方去挑战,而不是先自我设限、自我放弃。他边说边比着手势强调:「固然将目标设高,在实际执行上会碰到某些困难,但也就是因为这些困境让我们接受历练、也让我们成长。一帆风顺的人生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羡慕的,大风大浪的人生也没有什么让我们退怯的。因为否定了自己的能力而画地自限,终将无法激发出自己的潜能。」  在校系的选择上,王冠雄还提出一个十分有创意又可行的建议。他说,其实可以先决定指导老师,再决定校系。当然,目前实际上并没有这种制度,但他认为机会可以自己争取与创造。方法很简单,「一旦有心深造,那么当你阅读了自己所喜欢领域中的某一本教科书或某一篇学术论文之后,如果心生崇敬与仰慕之情,不妨去查探一下这位老师目前在什么学校的什么科系任教,然后写封信过去,与他讨论问题或是交换意见,等到认识了一段时间后,再写封信给这位老师,表达想要申请他任教的校系并希望请他担任指导教授的意愿。只要与这位老师的书信往来都有不错的表现,当事人必定会对你留下深刻的好印象,到时学校开会决定是否接受新生的申请时,由于有了有力奥援,录取的机会就可说是十拿九稳了。王冠雄补充说,其实在指导教授的选择上,不一定要去找大师级的学者,因为与大师学习固然可以给自己很大的帮助,但大师级人物因为社会地位高,往往十分忙碌,而没有很多时间可以解决研究生的问题;反之,如果选择比较年轻的学者担任自己的指导教授,有问题想要与他讨论请教随时都可以找得到人,或许这样的收获会更大一些。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4)  在英国读博士不必上课!  相对于国人出国留学总偏爱美国,王冠雄却选择了欧洲,在英国知名的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法律系取得哲学博士学位。选择英国,其实有迹可循,事实上,英国不只是十九世纪称霸全球的世界强权,即使到了今日,依旧是海上一霸,因此可以说是有心研究国际法者的理想环境。基于追求最好的校系,对于国际法特别有兴趣的王冠雄不愿盲目追赶赴美留学的流行风气,他经过评估之后选择到英国留学。  关于留学英国,很多学生最好奇的都是费用问题。一般来说,英国大学大都是公立学校,国家固定会拨款补助,所以相较来说,英国各所学校之间的学费差距并不会很大,主要的费用差距在生活费,越是大都市,生活费当然越高,包括伙食费、交通费等都非常昂贵,甚至吓人,不过如果吃的方面可以自己动手烹煮的话,就可省下不少钱,因此实际的费用,还是要视学校所在地与实际情况来加以衡量。  比较来看,英国学费便宜但生活费却昂贵,不过这也要看比较对象,如果比较对象是美国东部或东北部的大城市,例如纽约、波士顿等,则当地的生活费比起英国并不会比较便宜,如果比较对象是美国的小城市,当然就会比英国便宜许多。  除非熟悉英国教育制度的人,否则可能不会知道,到英国留学的学习过程,比起台湾或是美国都很不一样。最让人感到窝心的是,在英国,一个学生会有两位老师,一个是学术方面的老师,专门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告诉研究生什么时候应该要念什么书,什么时候需要与老师讨论等等;另外一个则是生活指导教授,专门关心研究生在生活上所碰到的问题,像是宿舍方面的事情、天气及语文适应的情况等等。这种贴心设计,可以说是展现出了英国悠久历史影响下的文化风格。这个双师制度在英国由来已久,甚至在大学部就有这样的制度。由于硕士班研究生差不多两年就可以毕业,因此与生活指导老师的接触没有那么密切,如果是修业年限比较久的博士班研究生,通常感受被关心的程度会高许多。从这些安排也可以看出来,英国的学风较为主动,因此研究生若自认为属于被动一族,可能需要改变一下。  在英国攻读博士还有一个有别于台湾与美国的特色,就是博士班研究生不需要修学分,也不需要上课,纯粹就是去完成一篇论文!  不必上课的博士班听起来似乎不错,亲自走过这段不必上课岁月的王冠雄特别澄清: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样的学习好像比较容易就可拿到学位,但实际上反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研究生可能会不知道应该要从何处下手。比较起来,在台湾或美国乃是经由老师上课、指定阅读教材,藉由循循善诱的修课过程,让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有一个依循的根据,这种方式有利于协助研究生思考学位论文的方向;很多学校还规定,研究生要先修完课程才可以取得博士候选人的资格,接着动手准备论文,博士论文通过之后才能获得学位。  相对台湾与美国的方式,到英国念博士几乎是一入学就要开始着手准备论文,很多研究生「受宠若惊」之余却不知道要如何准备。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5)  王冠雄建议想去英国留学的人最好自己心中先有一个大方向,知道自己想要研究的是哪方面的问题,清楚之后主动去告诉指导教授,这样才能与指导教授发展出一个良性的互动。在英国念博士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相当有趣,就是尽管博士论文的大方向已经确定了,但论文题目却经常会一直琢磨改变,这与台湾或美国的方式非常不同,不过只要知道这是常态就不必太担心,应该要担心的反而是内容是否能合乎逻辑。王冠雄透露,他的博士论文题目真正确定下来,居然是在缴交论文定稿的前一个月!  关于博士论文题目的思考方向,很多学生都不清楚:其实一篇学术论文的题目就是一个问题,而题目的产生则是研究生平日阅读数据所发现的问题,阅读与题目是互为因果的结合,读了越多资料就会发现越多的问题,也是因为去思考了这个问题,才会知道接下来还要读些什么书。当然,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当成题目,研究生必须去思考题目的「问题意识」,亦即这个问题是否有什么意识存在?是否值得去深入探讨?而不是先有了答案,再将题目结合以完成此篇论文。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6)  研究生容易犯的错误  在论文的撰写部分,研究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写入论文的内容不符合主题。王冠雄担任指导教授之后发现,许多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常会发现某个部分很有意思,就想要进一步发展出来,但这些内容却与整篇论文的主题不相符合,这时就要倚赖指导教授去提出修正建议。指导教授对论文的修改,好比论文是一棵树,指导教授则是园丁,如果园丁认为树应该是这样长的,可是在旁边却长出了一个不需要的枝芽来,园丁就有责任去剪掉那累赘的部分,因此多与指导教授紧密互动才能确保论文的质量。  一篇论文的完成必须事先拟定时间表,依照预计完成日去对时间做一个良好分配,并且预留一点弹性空间。在数据的搜寻上,以前因特网还没发达时,必须到图书馆找到实际数据。但现在不一样了,使用因特网上网搜寻就可找到许多数据,不过这也造成一个大麻烦,就是出现太多数据造成整理不易,研究生也会在消化上产生困难,而且常常找到许多数据看过才知道是无用的,这时就必须善用网络的搜寻技巧去过滤掉一些没用的信息。  想到找寻数据的辛苦,有研究生可能会想:有没有搜寻数据的方便快捷方式呢?指导研究生一向认真严谨的王冠雄面露微笑说:「当然没有快捷方式,研究生自己必须一步一脚印去寻找与消化,这个时候最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办法,所以下工夫去找才是上上之策;而且在找的过程当中,你会阅读到许多相关知识,或许不能写进你的论文当中,但是却可以启发出你其它的想法,给你不同的面向、不同的观点,这些数据对论文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  王冠雄指出,如果真要说有什么搜寻资料的有效方法,就是寻求指导教授的意见。因为指导教授在学术圈研究已久,能够以过来人的身分告诉研究生应该读什么书,到什么地方去搜寻数据,所以研究生在与指导教授互动过程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也可以避免多走冤枉路,使论文的撰写更为流畅。  虽然在英国攻读博士不必上课,不过仍有一定修业期限,通常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最少三年,最多八年,如果在八年期限内还无法取得口试委员的认可,就无法取得博士资格。在口试上,英国与其它国家大致一样,研究生必须要接受口试委员的无情批评,然后拿出具体证据反驳他们的质问,因此绝对要表现出完完全全了解这篇论文,一些相关的知识都要熟悉,才能以各种角度去解答不同背景口试委员的提问。  给有意考研究所者的建议  负责辅导两万多名大学生的王冠雄学务长认为,从长远趋势来看,各个学科与相关领域的结合是必然的发展,有意报考研究所的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将大学与研究所的学习加以结合。他指出,各种领域的学习常常都能相辅相成,因此学生不可偏执地说,我只喜欢这个科系,其余的我都不喜欢,因为这只会限制自身能力的发展。应该要认清身处当前的社会中,各领域都开始重组整合,如果还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小的领域,不愿去学习其它方面的知识,只会造成自己竞争力的丧失。  对于继起争取进入研究所窄门的众多学子,本身已经成功结合了政治与法律两门学科的王冠雄博士再度提出他的呼吁:「应该多多思考自己在其它方面的专长,勇于跨领域学习。因为有了更多彼此相关的专长,竞争力自然就会相对提高;但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就是这些专长必须是真正专精,而非专而不精、似懂非懂,这样才能相互融合,真正整合。」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7)  在很多人心目中,能出国念博士的优秀青年似乎都是那种从小就一直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过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一些、总是穿着一身轻便猎装的留美博士庄伯仲,却不属于这种典型学生。很多人可能根本想象不到,来自于淳朴乡下的庄伯仲,国中毕业时的第一志愿竟是进入高工去念汽修科!  国中毕业第一志愿是高工汽修科  来自彰化县芬园乡的庄伯仲,是一位道地道地的农家子弟,他所就读的国小每个年级只有一班;虽然上课的物质条件常有缺乏,但学习的气氛却非常愉快。后来搬家到了彰化市,在那里完成了国中学业。  庄伯仲因为从小对敲敲打打、修理东西非常感兴趣,因此联考时,原本不想念普通高中而想报考职业学校,当时第一志愿锁定了彰化高工的汽车修护科,父母也都表态支持,但命运之神在这时为他关了这道门,却开启了另一扇窗。高职联考阴错阳差没考好,分数大概只能上离家一小时车程的员林农工或永靖高工,上不了彰化高工;但在高中联考时,他却考上了当地的第一志愿彰化高中,因此「被迫」改念高中,自此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虽然考上高中,但庄伯仲的求学生涯并不顺遂,反而时有挫折。  庄伯仲高一时的英文、数学成绩都不好,经过两次补考都没通过而惨遭留级。在当时,高中被留级的情况可说是少之又少,同年纪的亲友之中甚至没有人被留级过。虽然在高中联考时考上第一志愿,但庄伯仲笑着说自己的功课底子其实很差,由于在乡下读小学,一直到了国一才知道英文字母有二十六个,而且进了高中以后又不知道要好好用功。高一惨遭留级,但却因祸得福,因为在这多念的一年当中,庄伯仲好像忽然开了窍,很多原本不懂的学问,经过再次研读就比较能通解了,自此求学一路顺遂,没再出过什么大波折。  高二时,庄伯仲原本选择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第二类组,但高三时因为阅读了许多闲书,接触不少大众传播的相关事务,逐渐感觉这是个五光十色的有趣领域,因而产生了好奇与兴趣。大学联考时,庄伯仲的分数可以考上台大政治系,但他因为对大众传播相当感兴趣,一心只想选读相关科系。庄伯仲形容,这就如同过路人在看玻璃橱窗里的模特儿时,只见到光鲜亮丽那一面的看热闹心态。他认为这应该是个很好玩的领域,因此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选填就读政大广告系。  大学修了一百七十个学分  那一年政大广告系刚创立,社会上还有不少人认为广告这玩意儿根本没必要在大学里成立一个学系。进入政大广告系就读不到一年,庄伯仲就感到有点后悔了,他告诉自己,如果有机会再重新选择一次,应该不会走这条路。原因是广告这行业不论企划或创意,都得持续压榨脑力,而且广告人的工作节奏较快,这与庄伯仲本身随遇而安的个性并不符合。虽然不太想继续念广告,却又因为在校成绩中等,因此没有思考过转系问题,还是完成了四年的广告系学业。  在这四年中,因为广告系的功课压力还不算繁重,因此庄伯仲有较多时间可以投入自己喜欢的事。兴趣广泛的他,善于利用大学资源,加上修课不需要学分费,因此大量修读法律、政治等外系的课程,甚至还选读中文辅系。因此大学四年下来,他一共修了一百七十个学分,远远超过毕业所需的学分数,印象之中,好像也创了他班上的一项记录。除此之外,他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并担任议事规则研习社的社长。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8)  从高中一路走来的历程,可以看出庄伯仲的人格特质是随遇而安,不会特别强求,因此当年也没有特别规画未来要走哪一条路或什么方向。庄伯仲笑称:以兴趣为例,在静态方面他喜欢古典音乐、文学、还是个军事迷;至于动态方面,则喜欢从事电玩、慢跑、棒球等活动,几乎无所不爱。  广泛的个人兴趣也反映在他的学习之路上,庄伯仲的研究范畴不只跨越了广告、新闻、传播三个系所,主攻的专业领域也有变化,早些年还是以自己本行的广告学为主,近几年则逐渐走向量化的政治传播与网络传播研究。  准备有方――一举挤进研究所窄门  由于对传播实务工作的兴趣只是普通而已,庄伯仲因而决定争取继续深造的机会,大学毕业后考上文大新闻所,攻读硕士学位。在选择报考研究所时,庄伯仲坦言:因为对于别的领域没有把握,因此只好在传播领域一搏。当年的传播研究所只有政大新闻所、文大新闻所、辅大大传所等寥寥三所。不过当时一般报考学生都觉得这些系所的训练大同小异,上课与考试科目也多半雷同。  当年的传播研究所不像现在这么多,因此很难考,例如文大新闻所大约有三百人报考,但是却只录取二十个。庄伯仲还记得当年的大学同学中,念研究所的比例并不高,大概只有四分之一左右,不如今日之高,他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学历贬值与景气不佳的结果,因此念研究所就成了当代学生的全民运动。相较之下,现在一个班级应该一半以上同学都想要报考研究所。  幸运在应届考上研究所的庄伯仲,其实大学的成绩普普通通,成绩单上的「战绩」平均只有七十几分而已,能够一举挤进研究所窄门,主要应该是准备有方。他说当年准备应考的方式是搜集考古题与学长、姊的笔记讲义,虽然那时坊间已经有了补习班,但他并没有参加,因为当时补习班还不流行,而且自己毕竟是科班出身,也上过大多数出题老师的课,因此先入为主的观念已经将上补习班视为「奇耻大辱」。尽管如此,考上之后有一次碰巧接触到补习班提供的资料,一看之下才发现,其实补习班还是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当时的信息较为封闭,补习班搜集与整理的考古题与笔记讲义可说是集各家精华之大成,比起他本人向学长、姊中「笔记王子」、「笔记公主」借来的经典版本,仍是完备许多。  庄伯仲认为,虽然现在为了考研究所而补习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目前的信息非常发达,因特网又很普及,因此考古题的取得相当容易,而且去补习的人数日益增多,过去那种可从补习班学得一些「撇步」而赢过别人的优势已经没有想象中大。他指出,补习对于考研究所有没有帮助,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客观来看,补习班的最大帮助只是在于搜集资料与解说教材,如果学生主动积极,大可自行搜罗研读,那么就不需要花冤枉钱去补习;反之,对于被动消极者,则补习有一定的帮助,因为补习班可以产生压迫学习的鞭策效果。不过庄伯仲还是认为大学生其实不应该过分依赖补习班,他举出一个例子说,曾经碰过有大四同学请假不去上学校的课,原因是补习班调课到同一时段,这其实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为学校的授课教师很可能就是出题老师,虽然补习班老师会帮学生进行解题分析,但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就可以做的,就算不懂,也宁可就近请教学校老师。  对于有心报考研究所的大学生,庄伯仲认为,最好提早一年做准备,不要临时才抱佛脚。其实只要平常上课专心听讲,仔细阅读课程教材,勤于整理笔记,而且了解命题方向与题型结构,并多多模拟考古题,这样就可以游刃有余。为了了解出题类型与解题方法,信息搜集很重要,因为各校趋势大致有迹可循,不会忽然有大变化。他相信,有了这些准备,就可应付研究所入学考试了。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9)  因为有意尝试学术工作而报考研究所的庄伯仲,在大学快毕业时也曾考虑过就业问题。他说,当初如果没考上研究所,进入社会以后还是想从事传播界实务工作,虽然当时已经感觉到自己不是很喜欢走这条路,但这毕竟是自己熟悉的领域,而且四年所学都是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虑的职业包括新闻记者或广告公司行政人员。  有不少大学生表示不喜欢自己所念的科系,甚至一厢情愿以为只要拿到了学士文凭,出社会以后做什么工作都可以,不必受到原本科系的限制。不过庄伯仲却另有看法,他分析指出,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先考虑自己的兴趣,再选择就读科系,这样才能将兴趣、所学、与未来工作三者合而为一。不过如果已经入学就读,又因念到高年级而来不及申请转系,那么即使所念的科系不是自己最有兴趣的领域,未来进入职场之后,除非自己创业或从事一些不需要专业知识的实务工作,不然的话,光在人事数据审查的第一关就可能过不了,因为现在的学士学历很普遍,因此大学毕业生能够与其它竞争对手一较长短的,主要还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这一点值得快要面临毕业与工作压力的大学生仔细想想。他举例说,曾经有新闻系学生表示,因为确定未来不会从事新闻工作,因此不想依照课程规定去新闻媒体实习,希望系上同意;但经过系务会议讨论之后,还是否决了这种提议,原因之一是学生既然入学了,就应该配合学校所安排的完整专业训练;原因之二就是老师都认为,如果学生在其它领域就职不顺利而想转业,到头来仍有可能从事新闻工作,所以还是要安排他们磨练的机会,这样对学生也好。他特别强调,同学应该要「择你所爱,爱你所择」,因为再热门的科系也有人找不到工作,再冷门的科系也有人处处逢源。  生涯急转弯――休学、当兵、考高考  虽然考上硕士班,但庄伯仲已先录取预官,他对从小到大都不停扮演的学生身分感到有点厌倦,因此想要休息一下并藉此沉淀思绪,加上认为该趁年轻「比较耐操」时早做决定,因此他办理了休学当兵去。  在高雄服役两年期间,庄伯仲决定参加公务人员高等考试,也就是俗称的「高考」。事实上,通过高考成为公务员并非他的生涯规画,只是碰巧看到它的专业科目有三分之二与研究所入学考试一样,已有足够热身,应有把握。因此他就报名了高考的「新闻行政科」。  比较起来,现在因为经济不景气,不少人抱着不妨试试「铁饭碗」的心态去考公务人员,根本没有准备,造成报名人数激增,因此录取率变得非常低,甚至只有个位数;至于当年的高考虽然报名人数较少些,但因为竞争者较为精锐,大多有备而来,志在必得,因此要考取还是很难,当时录取率大约是百分之十。  就这样,靠着部队操练余暇时间,庄伯仲克服了当兵生活信息封闭的障碍,一方面温习以前准备研究所考试时的笔记,另一方面趁着休假跑去市区的书局买考古题,勤加演练,以了解高考出题的类型与趋势,结果一举上榜,顺利录取。「大概是因为我运气好才能考上吧。」他笑着自谦。  不少男生对于当兵都感到头痛,但庄伯仲却认为考上高考并非他服役的最大收获,反而是在待人接物上的成长。他自觉已尽了身为国民的义务,但相形之下,所得到的却远比所付出的多很多。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10)  六月退伍后,庄伯仲先按照分发,进入台北市政府新闻处从事出版品管理工作,九月学校开学,同时扮演公务员与研究生的角色,适应良好。他说,现在很多研究生打工打得过多,如果是为生活所迫,那么还情有可原。不过学生的正业毕竟还是念书,应该以课业为重,真想工作,未来还有几十年在等着你,不怕没机会,反而是以后可以专心念书的时间愈来愈少,应该好好把握。  大概是两年的当兵岁月让思绪得以沈淀,庄伯仲退伍后精力十足地重返学生身份,完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很多人认为军中生活枯燥乏味,一定会出现「当兵呆三年」的症状,因此可能不适应繁重的研究所课业。不过对他而言,经过当兵与公务员两种历练,久别重逢的校园生活反而让庄伯仲有种既期待又兴奋的感觉。  硕士班选课应该与论文一起规画  关于硕士班的课程,庄伯仲建议,在硕士班一、二年级时就该要有自己的读书计划。此外,包括指导教授的选择、论文题目的决定,以及研修课程的安排等,都要整体考虑进去。在台湾,硕士班的必修科目不少,因此除了按学校规定修课以外,选修课程应该尽量配合自己的论文需求,要根据论文主题来对课程进行一个完整的配套。这样一来,因为选修的都是与论文相关的课程,对于课堂学习与撰写论文可以产生相辅相成效果。比起大学部的照本宣科,硕士班的课程较为灵活,负担也更重,上课时往往必须勤做笔记。不过庄伯仲提醒研究生,有些人如果无法同时兼顾两者,最好还是优先用心听课,事后再根据录音或回忆去整理笔记,毕竟这总是比较容易。但上课时若不听老师讲解就无法融会贯通,即使事后补救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至于各科的期末报告最好也能用心企画,物尽其用地与硕士论文做一整合,而非只是随便找个题目写写,缴交打完分数就了事。例如:「传播理论」的报告可能就论文第二章文献探讨的架构,而「传播研究方法」的报告则不妨拿来做为第三章研究方法的基础。  这些宝贵经验,有一部分是庄伯仲研究所已经快念完才体会出来,他自己都觉得有点为时已晚,如果早一些体会,一定对求学之路有更大帮助,因此他特别以过来人身分分享这些经验。他自我反省:课程安排最好能够结合论文,并要依照研究生个人的兴趣及能力,只不过当年他自己也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一来是领悟太晚,二来是当初有点偷懒,因此偏爱选择自己比较有把握的学科。  硕士论文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已经转换身分、开始指导硕士班学生撰写论文的庄伯仲指出,决定论文题目第一要考虑个人兴趣、能力及资源。题目选对,能力可胜任,时间金钱等资源可负荷,那么论文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第二是循序渐进,学位论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最好每天看一些也写一些,日起有功,论文就会有所成就。第三则是论文题目要事先经过指导教授的核准,最好在题目选择上与指导教授多多讨论、密切磋商,保持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把教授当成论文顾问,有问题随时咨询请教,不要像有些研究生平时不见人影,直到最后关头,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找指导教授。最好平时就要与扮演良师益友角色的指导教授保持联系。  庄伯仲以自己为例说明:「我就是考虑了自己的兴趣、能力、资源之后,选择以最愉快、最好动笔、能最快完成的题目来做我的论文题目。」他说,论文题目大多都是自己选定了一个范围,再找指导教授商量,也有部分研究生的论文题目是由教授指定,这种情况未必不好,因为教授会衡量学生的状况来帮他决定。针对传播相关研究所的研究生,他建议在论文题目上可以多与社会趋势结合,因为目前传播领域发展百家争鸣,媒体多、管制少,而且大众对于传媒的消费能力增强,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领域,如果研究生的论文方向能与实务发展结合,对于未来就业的帮助也会更大。  除了论文题目,庄伯仲也建议学生应同时构思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例如质化或量化等等。因为先搞懂要采取什么研究方法,才能有助于选择适合自己的论文题目。他指出,论文写作最好采取自己较有能力掌握的研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11)  选择指导教授质量应重于名气  在指导教授的选择上,庄伯仲也有一番独到见解。很多学生都迷信大师级教授的魅力,但大师级教授可能同时间指导许多学生,相对就一定会压缩辅导每一个学生的时间与心力。这就如同看病一样,选择名医,往往先要挂号等个两小时,好不容易到了真正看病的时间,却只有五分钟而已;反之,如果是到小诊所去看病,则可以享受不必久等而且又详细的问诊与检查。因此,选择指导教授应该重视指导质量,宁可选择知名度或许不大,但在指导工作上可以确保一定质量的教授。当然,如果质量与名气能够兼具,那是最好也不过的情况了。  庄伯仲的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指导教授都是自己选择的,当时的考虑是优先选择能与自己有良好互动,而且其专长领域也能符合论文方向的老师。他认为指导教授如同顾问,都是开放式的辅导学生,不应该期望教授随时告诉你怎么写论文,应该是一切自己动手,遇到问题再请教指导教授。他特别提醒研究生对于指导教授要注意应有的礼节,一些自己该做的工作都要先做到,老师自然乐于从旁指正。除了专业知识之外,他以感恩的心态说,他的硕士论文指导教授郑自隆以及博士论文指导教授Larry D. Miller给他最大的帮助在于为人处世态度,让他知道高学历的人更应该懂得诚恳和谦卑。  「如果一切顺利,开始撰写论文之前,还要多多参考『范本』。」庄伯仲如是提醒。找几本写得不错的同类论文来看看,参考重点在于形式结构与内容铺陈,有所心得后,自己再拟出撰写计划,动手执行。  留洋念博士的理由  捧起了许多人梦想追求的铁饭碗,本身又是准硕士,看起来似乎已经很不错了,不过庄伯仲仍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公务员的工作虽然稳定,但不免过于呆板,与他的性向不符,因此一边念研究所,一边当公务员,辛苦了二年,直到学业完成后,他就另谋出路了。  由于对学术研究开始产生兴趣,庄伯仲在刚进研究所一年级就读时,就已经考虑过出国念书的可能性,毕竟若想从事学术工作,博士学位是基本的资格门坎,因此继续深造是别无选择的必然目标,加上他也想利用机会到国外多走走、多看看,增广人生见闻,因此决定出国留学,攻读博士。  当时高考进去的荐任六等公务员的薪水连津贴,大约一个月将近四万元。只要省吃俭用,以公务员的薪水来支付自己的学费与生活费仍然有余,还可存点留学基金。由于方向早已清楚,获得硕士学位后,庄伯仲毅然辞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专心准备出国留学。接下来的一年,他一边补习TOFEL和GRE,一边安排申请学校事宜。对于留学语文的考试,主张研究所升学不必补习的庄伯仲另有看法。他指出,坊间补习班的填鸭式教法有其效用,虽然不见得可以提升真正的英文实力,但可增加考生应试的经验与能力,对于学习态度懒散、信息亦不周全的人帮助尤其显著。尽管如此,他还是强调,如果学生本身底子够好、也够勤快,即使不补习也能应付TOFEL和GRE。  准备出国的那一年,庄伯仲仍然接了一些兼差工作,他笑称自己是打杂工,包括到空大兼课以及当报社特约记者等,前者是预先体验当老师的感觉,后者则是让自己多一些新闻实务的经验,各有意义。  庄伯仲指出,很多人认为硕士学历只有求职时的加分功能而已,其实多多少少还是有助于未来工作。他说,研究所提供理论与研究方法等基础训练课程,不只可以为学术层面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就实务层面而言,也可以提供更深刻的思考。以新闻记者的工作为例,多念了两年研究所比起大学四年毕业就投入职场的人,两者还是有所不同,这并不是念了硕士一定比较厉害,而是因为接触到较高深的学问,有较为严谨的方法论训练,至少在执行民意调查、分析政经局势或进行专题采访时较具优势。因此念研究所可以让自己的思考层次更为提升,不管对学术或实务工作都有帮助。究方法,否则无异是挖坑让自己往里面跳,平添困扰而已。他开玩笑说,这就像一个棒球投手尽管会好几种球路,但在面对强打者的紧要关头,还是得使出最拿手的球路来克敌致胜一样。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12)  当然,学历高不一定就等于能力好,而且学历也不是越高越好,例如博士的相关训练主要目的是从事学术研究,因此对从事实务工作者而言,就比较没有实质帮助。在文凭主义盛行的情况下,许多人以为「学历等于实力」。事实上,各式文凭只代表求学生涯的不同里程碑。但台湾社会对于博士却存有错误的迷思。庄伯仲说,对于具有高学历者应该予以尊重,但这只是针对他的专业素养。然而学历高并不代表一切,因此高学历者不应该自我膨胀,旁人也不宜过度看重。  庄伯仲认为,念硕、博士是不是真正有其必要,除了考虑自己的个人兴趣之外,最重要是从工作的型态来判断与决定。他半开玩笑说,如果现在可以重新选择,那么他大学可能要改念政治系或法律系,而且如果念的是这两个科系,他就未必会念到硕士或博士,因为法律系走实务路线,重视的是律师资格与接案绩效,这时学历未必重要。当然,如果要从事法理研究,还是必须深造下去。至于政治系也大同小异,如果走实务路线,例如当国会助理或参选从政,那么就不需要硕、博士学历,但如果走的是政治研究的学术路线,还是得继续求学。  申请国外博士班的方法  赴美留学,英文能力当然是基本门坎。一般比较好的学校都有要求TOFEL和GRE或GMAT的成绩,TOFEL是测验非英语系国家学生的英语能力,这是赴美留学一定要考的试。如果申请未来要从事学术研究的博士班,则学校通常还会要求申请者须具备有GRE或GMAT的成绩,商科是要求GMAT,至于非商科大多要求GRE的成绩。  除了补强英文能力,庄伯仲在准备出国留学那一年,也大量搜集有意前往就读学校的信息。相对于许多台湾的准留学生凡事倚赖代办中心,庄伯仲认为这其实是盲目的行为,原因有三:第一、自己都已有心要出国念书了,怎么可以连这些重要事项都假手他人?自己应该要勇于尝试才对。第二、所谓的留学顾问往往只懂得基本申请程序,除非他本身的留学背景与你所欲申请的科系相同,这样他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专业领域,并且才可能提供实质的帮助。第三、代办中心所推荐的校系不一定适合你。庄伯仲认为:「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对于想出国念书的成年人来说,应该了解自己追求的目标,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因此面对任何挑战都要事先准备,真的有心追求高深的学术训练,当然要自己决定,并且一切自己动手。遇到不懂的事可以多问、多看、多参考,请教有留学经历的热心老师或学长、姊不是更好吗?  庄伯仲特别列出了三大搜集留学信息的方法,首先是到国内各大学的BBS留学版的菁华区去广泛浏览;其次是拜访全球信息网上的中华民国留学信息网站(),上面的数据也很多;再来是请教出国留学过的师长与亲友,透过这些管道,就可以搜集国外的留学信息,这样搜集来的数据,可以说都是前人「斑斑血泪」累积出来的,而且还是台湾前辈的亲身经验,因此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经过资料搜集与分析,庄伯仲当时申请了六所学校,后来获得两所学校的入学许可,「中签率」约为三成。经过仔细的比较与考虑后,庄伯仲选择了给予他学费减免的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传播博士班。学成之后回首再看,庄伯仲归纳自己的经验与见闻,建议正想申请外国学校的同学可以用「波型模式」来操作,例如申请七所学校,其中三所是符合自己程度与能力的学校,二所是所谓的超级名校,另外两所则是略差一点的学校,如此一来进可攻、退可守,可保万全。  至于读书计划等申请资料,庄伯仲建议宁可找老师或学长、姊请教怎么撰写,或者是自己写好中文以后找翻译社翻译,这样的花费比较低廉,而且翻译出来的英文也比较专业,这些都是比较妥善的方法,反观很多留学生都习惯倚赖留学代办中心的制式作品,其实可能只是花钱买心安罢了。  很多学生觉得自传与研究计划很难写,庄伯仲认为说穿了也没有什么难处,不外乎多参考,多比较,就是不可以乱抄一通。经过广泛参考模板之后,可以先了解这些文件的内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格式又大致如何,然后准备一份草稿,再请教有相关留学经验的热心老师或亲友就可以了。他举例说,英文自传有一定的基本格式,主要就是「隐恶扬善」。至于研究计划,关乎未来的课程研读与论文撰写,他认为应该以自己兴趣为主轴,撰写时与写博、硕士论文一样,有三点考虑,一为兴趣,有兴趣做学问才会快乐;二为能力,有能力才能胜任,三是资源,包括时间、金钱、人力,能尽快完成学位要求的最好。这三者缺一不可。特别是要了解所欲申请科系的研究方向与师资结构,设计一份「投其所好」的研究计划,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甚至争取到奖学金。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13)  庄伯仲也提醒有意出国的学子,最好能从自己较熟悉的领域下手,如果可以,更要与自己过去的实务经验及未来的工作方向进行结合。如此一来,不仅做起功课得心应手,学位也能有其附加价值。  当然,除了相关事务须细心准备与安排外,出国留学最重要的还是钱的问题。「钱虽然不是万能,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庄伯仲笑着说。由于攻读博士的时间比较长,不同于硕士通常只要一、两年,因此攻读博士所需的花费也是硕士的两、三倍,甚至更多。当年庄伯仲自己准备了五十万元的存款,再加上所申请到的学校给予学费半价的奖助优惠,光看这些,不了解美国留学费用的外行人可能会觉得已经足够了,但事实却是他才落脚美国一年,自己的存款就已经花光。这是因为美国生活费不便宜,学费更是昂贵,还好在这个时候申请到了国内知名的中山奖学金,再加上打工补贴,才算足够。  为了张罗留学费用,庄伯仲通过了由美国Computing Technology Industry Association举办的专业检定考试,获得A+级计算机技师证照,并争取到在学校信息中心担任维修技师的的工作机会。因为他先天就对计算机很有兴趣,加上后天的努力自修,因此计算机功力获得青睐,当时信息中心的主管甚至透露,他是唯一非相关领域出身的工作人员。对于这项「殊荣」,庄伯仲感到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自己无师自通的计算机能力得到了跨国肯定;忧的则是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自己无法争取到新闻传播的本行工作,竟然得靠其它技能来赚取外快,还是有些感伤。  旅美攻读博士的一些经验分享  申请到学校,在离乡背井前,还是需要多多准备。庄伯仲说,即将出国的留学生可以透过美国大学或当地政府的网站,先行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文与食衣住行育乐等生活信息,一定要善加利用网络这个迅速、方便、又经济的工具来取得相关信息,如此才可尽快适应国外生活,迅速进入学习状况。除此之外,「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他也建议要与当地的台湾同学会或台侨组织保持良好互动。对于他们为新生提供的接待服务,也要具应有的礼貌与敬意,例如可先准备礼物送给负责接机的学长、姊,不可视他们的付出为理所当然。  庄伯仲以自己为例指出,当时韦恩州立大学九月二日就要正式开学,但因考虑到九月一日起才是台湾的旅游淡季,机票会便宜许多,所以他九月一日才搭机出国。因为事先已做了充足准备,尽管对他来说,这是第一次踏出国门,也是第一次搭飞机,还要连转三班,有着许多不可知的忐忑不安,但在初抵异地后的隔天上课,照样衔接得上。  在国内学术圈拥有不少校友的美国韦恩州立大学,位于知名的密执安州底特律市,是一个汽车工业重镇,开发甚早,环境普通,不过治安较差。庄伯仲提醒赴美留学的台湾学生,应该去自己该去的地方,不该去的地方则少去为妙。他说,底特律市区的治安比较不好,因此留学生应该搞清楚当地状况,行为举止要合宜,才能确保安全无虞;反之,如果太大意,就算是去治安良好的地方留学,还是可能遇到不可知的意外状况。毕竟天底下没有那个地方是只有阳光、没有黑暗!因此不论身在何处,都应该往阳光的方向走,避免置身黑暗,不要让危险有机可趁。  庄伯仲在美国念了四年就取得博士学位,还算快。他回忆:「刚去的前两年真的非常痛苦,一直到了第三年才慢慢适应。可惜能够完全掌握时已经快毕业了。」他叙述刚开始上课时听不懂,但强迫自己下课一定要发明问题去向教授请益,一方面是多一点学习机会,另一方面是让教授与同学留下印象,不会把台湾人看扁。他印象最深刻是国外大学多会为硕、博士新生开设「Introduction to Master Study」与「Introduction to Doctoral Study」之类的必修导读课程。这些教学生如何念研究所的课程,通常由多位教授联合开设,内容不外乎修读硕、博士的目地与方法、如何查询学术数据库、以及如何写作学位论文。他感到受益良多,也觉得此点颇值国内大学取法。  经过几年摸索,庄伯仲逐渐找到在美国念书的诀窍。目前已是大学助理教授的他指出,很多台湾学生都分不清楚「学习英文」与「阅读英文教科书」两者之间的差别,他常常在课堂上告诫学生,千万不要用学英文的方式来研读英文教科书或听英文讲授的课程,因为这样很容易让文法或字汇阻碍你的学习兴致。反之亦然,也不要冀望用英文教科书或英文讲授的课程来学习英文,因为这样学到的英文会比较浅白,不够优雅。这项区别两者的建议,除了对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实对于在国内的研究生也非常有帮助。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14)  聊起英文,庄伯仲很客气的表示,现在出去的留学生生活英文程度应该普遍都比当年的留学生好,或许是全球化浪潮的影响,这几年台湾的外语学习环境变好了不少,很多学生在台湾时就先接触了许多外国电影或书籍,甚至补习了相关的语文课程。不过他也指出,当前多数台湾学生所学的都是一些较为浮面、粗浅的英文会话,因为缺乏人文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支持,常常造成深度不足的窘境。他也指出,现在学生的国际观很不足,值得国人担忧。所谓国际观并非只是美国观,全球化亦非英语化,而应该是多元价值的国际化,所以曾经出国留学,并不代表就能国际化,更何况许多学生只是去混文凭,并没有真正融入当地生活与了解该国文化。庄伯仲有感而发的说,留学生有机会出外留学,除了一纸文凭外,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否学到专业知识,并且充实人文素养。  撰写论文的诀窍  在论文撰写上,博士与硕士论文所需的时间大有差异。庄伯仲说,他的硕士论文是在最后两、三个月赶工完成的,至于博士论文则是硕士论文的扩大,比较起来,博士论文要比硕士论文显得质精量多,当然花费时间也更长,大约花去了半年时间。庄伯仲特别以媒体术语补充:「所谓半年的这段时间,指的只是『后制作业』的部分,事实上,博士班的前几年都可以说是在准备『前置作业』。」前置作业阶段除了勤于吸收与消化上课精华,还可以多练习正式的学术论文撰写,应该在念博士班的时候就开始尝试投稿学术期刊。  许多人的学位论文写了很久仍然无法完成,主要原因多半是因为下笔太过匆促,结果边写边改。庄伯仲比喻这就和盖房子同样道理,没有先画好蓝图就匆促施工,结果一定会边盖边打掉,花了很多时间才勉强完成,而且还乱七八糟。  庄伯仲强调,撰写论文的前置作业不可轻忽,前置作业愈周全,后制作业就越轻快。前置作业即搜集与检视论文所需的文献数据,宁可在此阶段多花一些时间准备,打好基础与确立结构,如同盖房子般,画好蓝图才能打好地基,也才能层层楼房往上加盖。如此一来,后制作业的论文撰写即可快速顺利地完成。话说回来,前置作业也应该适可而止,数据够用就好,太多反而会碍手碍脚,结果轻则浪费太多时间,重则压垮论文的进度。写出博士论文初稿之后,为了确保写作质量,不妨请博士班的美籍同学帮忙进行文法校对与用字润饰,因为留学生不管英文能力多好,毕竟不是用从母语撰写,因此行文时难免会有一些瑕疵与错误,有时甚至会造成文意扭曲,而减损价值。因此还是要找人顺一顺稿比较保险。如果彼此交情够,美籍同学或许可以义务帮忙,如果不好意思去「拗」人家,也可以事先讲好价码。  取得博士学位后,庄伯仲立刻将履历表越洋寄回台湾,以便争取大学的教职,后来也顺利如愿。如果准博士有意找教职或其它工作,应该及早注意求才信息,在各个领域都有其专业组织可善加利用,例如传播领域就可参考中华传播学会提供的信息。此外,还要主动寻求「内线消息」,也就是靠着圈内的良师益友帮忙打探消息。在觅职方面,很多留学生常常会希望毕业以后能先留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甚至直接「落地生根」拿绿卡。不过庄伯仲说,毕业以后想要在美国工作,并非完全自主决定,而是必须看科系来决定,例如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人文学科,因为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获得这种科系的学位在美国找工作较不容易;至于理工科系,机会就可能大一点。他说,如果想要在国外工作,除了科系的差异以外,还要考虑自身的能力,若有机会不妨勇于尝试,增加一些历练。  只要有心,就能掌握求学之路  「只要有心,任何人都有机会。」庄伯仲特别以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勉励所有愿意上进的莘莘学子。他认为自己在中学与大学的表现都很平庸,而且还曾经留级,但最后不但通过高考、考上了研究所,还成为留美博士,证明有为者亦若是。  喜爱体育的他还分享一个小故事:当年他前往美国念书时,发现美国职棒大联盟里,大多数的总教练以前在当球员时表现都很平庸,因为太烂的选手没有人敢请他来当总教练,但表现优秀的明星球员,如果只以自我为中心地争取表现,也不适合操总教练兵符。至于表现平庸的球员,一方面具有一定水平,另一方面因为有坐冷板凳的机会,可以看看别人,想想自己,因此更能领略球队运作,这样当起总教练来较能得心应手。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15)  他以自己为例指出,参加高中同学会时,被揶揄成绩平庸竟然可以念到博士,证明并非优秀、聪明者方能如此,只要学子对于学术研究有兴趣,肯付出心血,肯努力就做得到。  对于已经进入研究所的学生,庄伯仲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勉励。他说,人都有一些劣根性,很难去除,因此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惰性,许多该做的重要学问都因此而没能好好研修。例如大学时候该读的,常会心想等到念硕士以后有空再读,到了硕士班又想着等念博士时再说,但是到了博士时也没有念,因为当时另有许多该念的书,最后又想着等未来工作时再念,可是到了就业后又忙碌,又有家累,更没念成。就这样一拖再拖,这就是人的惰性。其实每个阶段都有该做的事情,应该要把握当下,有书堪念直需念,许多重要的基础学科更应该一开始就得好好用功。  庄伯仲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会选择在求学阶段念更多书、参加更多社团活动。他认为现在的学生浪费太多时间在哈拉聊天或是打工上,长远来看,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既然身分是学生,本业就是念书,最好可以努力压榨出更多时间来充实自己的学识。为了这个目的,念书时要多与良师益友切磋请益,千万不要闭门造车。  庄伯仲又提到有些学生会自我设限,以为自己学业成绩不好,未来不可能念硕、博士,其实这是不对的观念。现在已经为人师表的庄伯仲举自己为例,虽然一路走来波折不断,但终究达到了目标。他鼓励同学都应该相信本身的潜力,对自己要有信心。就像是港星周星驰在电影「食神」中所说的:「其实根本就没有食神,或者人人都是食神」。只要有心,你就掌握了求学之路。  ? 掌握研究所与特考诀窍的钮则勋  图4:钮则勋在政大从学士念到博士  钮则勋博士小档案  最高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  现 职 中国文化大学广告系助理教授  主要经历 玄奘大学新闻系专任助理教授  政府机关、社团、公司行号、大学院校专题讲座近四百场  外交部荐任科员  战国策公关公司经理、顾问  国会助理  很多大学生常常都在踏出校门那一刻,才发现自己还没想好进到社会以后要做什么。许多人常在庞大的就业压力下,随便先找一份工作,几乎有什么就做什么,与其如此,还不如多给自己一点缓冲时间去思考。当然,时光宝贵,不容虚度,因此以继续进修的方式来增加缓冲时间,或许是值得参考的选项,这也是钮则勋的建议。  继续升学可以缓冲就业压力  目前任职于中国文化大学广告系的钮则勋,是「五年七班」的年轻博士,生于台北市,从政治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因研究主题是选举,因此进到了广告系任教(请问这是必然的逻辑关系吗?)。年轻的钮则勋上课时常展现风趣幽默的言谈,加上态度亲切和善,让学生常如沐春风,十分喜爱这位老师。  在私立延平高中三年努力向学,成绩优异的钮则勋因此顺利考上国立政治大学。谈起自身经验,他说:「在大学一、二年级时,我跟所有时下年轻人一样,享受欢愉的玩乐时光;不过,到了大三上学期时,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是要就业还是继续升学?」由于钮则勋当时不想这么快就面对就业压力,所以他选择了继续升学这条路,以做为一个缓冲。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16)  近几年就业不易,越来越多大学生有意继续进修。对于当前许多想要继续升学的大学生,钮则勋提出了具体的规画建议:第一、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时,就要审慎思考自己将来的生涯规画,确认目标,勇往直前;第二、在三年级下学期时,便要有步骤的搜集资料做准备,并且开始行动。当然,对于锁定的几所目标,除了要依据自己的兴趣之外,还要考虑当时的报考率或考试科目等,因为这样才符合成本效益。钮则勋提出他的看法:「可用共同科目做一个依据,如果多念一个科目可以多报考一些学校,假设念四科共同科目,可以报考五个学校,那么这也是一种增加上榜机会、避免落榜的好策略。」  钮则勋一再强调,如果要考研究所,就一定要以国立大学做为目标,全力冲刺,不要预先认为自己只能考上私立大学的研究所;除此之外,为了避免落榜,除了优先志愿的研究所,最好再报考一间较有把握的学校做为候补。在搜集资料方面,列出所有可能出题的老师和他们开出的书单,或是直接去打听出题老师历年来的「万年书单」,并且实地去听课,也可以跟有上课的同学借笔记参考。  「根、茎、叶」钮式独门准备法  由于研究所考试要阅读的资料非常多,为了妥善准备,钮则勋十分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出自己在数据整理上的几个步骤,并且以独特的「钮式论述」见解将整个过程分成了「根、茎、叶」三个部分,由小到大分别叙述:  一、叶:将所有搜集到的资料做重点摘要。除课本之外,还有各个老师在学术期刊、报章杂志所发表过的文章,全部都做详尽的摘要。  钮则勋认为,做摘要是最基本的功课,包括detail(细节)事项,在做摘要时要掌握几个诀窍:一是弄清楚书里的篇章架构;二是在一小节的文章中勾出六个重点,挑出最重要的精华句,因为摘要就是重点中的重点。至于老师发表过的文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那是他们对其专业领域所提出的剖析与见解,一字一句都可能会成为考题的一部分,因此显得格外重要。  二、茎:将之前所做的摘要做汇整,并把相同主题汇整成集。  钮则勋指出,汇整摘要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这期间必须对数据做全盘了解,并且将之融会贯通,完全纳为自己所用。此外,还要将每本书中的摘要互相对照,相同的主题及内容也要再做一次统整,最好还能进一步做到触类旁通,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三、根:把摘要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和观念做成小卡片的形式,这样才方便拿来做复习。  钮则勋提到,他在接近考试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会再去看书本,因为里面的内容都已经十分熟悉,所以只会拿最精华的特制小卡片来做重点复习,毕竟考前已没有太多时间做地毯式复习,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针对重点中的重点再做一次提醒。  以上就是钮则勋博士在考研究所时的方法,帮助他一路从硕士念到了博士。当然,即使运用在各种不同的考试,例如学校段考、研究所入学考、公务人员考试等,都不例外,一样可以获得十分显著的成效。  在准备研究所考试时,以时间的层面来看,钮则勋又提出他的见解,建议考生最好将前述根、茎、叶的准备进度分成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将信息搜集完整。  二、第二阶段:大学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到四年级上学期,大约是当年的七、八月到十二月。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就是摘要整理的部分。  三、第三阶段:四年级上学期结束后的寒假到四年级下学期。大约是当年的一月中到三月。 这个阶段须将摘要做汇整、归并,并做成小卡片。  四、第四阶段:出题高峰期,也就是猜题阶段。大约是考试前三个礼拜的最后阶段。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17)  简单来说,这个阶段就是要去旁听,锁定要考的学校以及可能出题老师的课。如果可以,最好旁听一整个学期,但如果时间紧迫,便可选择在出题高峰期去旁听。  钮则勋提到,他考研究所时,因为政治学研究所不甚流行补习,而且整体而言补习风气也还没有现今兴盛,因此他在准备考试上全部都靠自己。很多学生会认为不补习不行,不过他觉得补习不一定是需要的,但如果考生懒得自己准备这些功课,还是可以藉助补习班的帮助,只不过要付出一点金钱上的代价;补习与否单看自己的需求而已。  「周围包抄核心、乡村包围都市」钮式答题法  除了准备研究所时要用心,钮则勋也建议学子在动笔作答时要掌握一些要领,才能回答得恰如其分。他以个人心得推荐考生在答题时可考虑使用「周围包抄核心、乡村包围都市」的「钮式心法」,因为这样的作答方式可以避免在考场上因为一时紧张而忘掉主要的答题核心,而且采用这样的答题方式,可将相关思维逐字逐句表达出答案,或许在写的同时,主要的关键词就可顺势脱颖而出。但若遇到一眼就知道应该如何回答的题目时,当然就直接回答核心,直捣黄龙。  针对答题方式的技巧,钮则勋提出一些诀窍:  一、对主题全盘审思。拿到考卷后,先审视考题的题数、题型,和可作答的页数及时间,再分配每题作答的时间与页数。钮则勋建议大家最好在最后留十分钟做检阅工作。  二、条列式排版技巧。在答题时使用这种有层次感的条列式排版技巧,可以展现自己的逻辑思考与组织能力,留给阅卷老师好的印象。  三、避免杂乱无章的片段式陈述。很多学生常常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过钮则勋以自身的阅卷经验指出,作答时千万要避免杂乱无章的片段式陈述,这会显示出准备不足的心虚及没有组织能力的缺点。  四、触类旁通。因为你曾做过许多书本文章的重点摘要,当还有时间时,透过触类旁通,可以使阅卷老师留下印象,有效获得加分的机会。  五、去除妄想症。去除妄想症也是答题的一大要领,因为作答时不可能将每个问题都答得很完整,因此在这部分也要跟第一点互相做配合,才能收到最大成效。  钮则勋风趣的说,以上这些规则,最好的使用方式是:一加二减三乘以四除以五。这是他多年以来征战考场所累积的经验学习法门,推荐给有心考研究所的同学作为参考,只要掌握了以上的种种原则,相信不管是任何考试,一但有了如此万全的准备,必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甚至无往不利的效果!  就业门坎拉高,须注意求职的起跳学历  跨过了考场煎熬,经过多年求学努力,学业有成的钮则勋才得以悠哉地在冬日的阳光午后接受访谈。喝着「焦糖玛琪朵」,钮则勋轻松谈起,当初大学毕业之后,选择不出国留学,主要是因为在台湾他有着一群患难之交的朋友,更有温暖的家庭,才使得他舍不得离开台湾,更不愿意独自一人孤零零到人生地不熟的国外求学;而另一个因素是个性使然,他指出,出国毕竟变项太多,「我从不做没把握的事情。」于是决定在国内继续他的求学生涯。  关于学历与就业,钮则勋也提出一些建议及看法,特别是对于现今就读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子,他认为现在的传播事业,包括记者、广告、公关等这类传播事业,现在有的已经开始将基本条件直接设定在硕士学位以上,所以对只有学士学位的人而言,竞争力就会相对变弱,也就是说大学生原本的学士学位条件优势已经不在,因此还是得多花个两、三年时间取得硕士学位,这样会比较好找工作。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18)  学历高固然是一项利多,洋文凭会不会更能加分呢?很多人常以为这是一个讲求国际化的时代,而且以为依照台湾目前就职情况来说,似乎喝过洋墨水的求职者会比在台湾念书的求职者更具优势地位。对于这种迷思,一直都在国内就读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的钮则勋直言:「或许有一些业主会比较崇尚国外的文凭。」不过他也做了一个分析:国外回来的求职者优势在于英文;而国内求职者最大的优势则在于一直待在台湾,与台湾就业市场从未断过,可比国外留学生更了解台湾市场,更容易掌握这一方面的信息。另外,国内求职者也可透过老师的推荐进入职场从事相关工作;而既有的人脉关系也是进入职场的重要关键,所以如果在打工时期就建立起一定的人脉或是有相关经验,也会使在台湾念书的求职者相对具有优势,比远在国外回到台湾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就职市场的留洋学生,得到更多信息和资源,因此也能比一般人更快、更直接进入职场。  选择在国内念研究所的钮则勋与国立政治大学有着深厚缘分,除了大学在这里念了四年,大学毕业那年也顺利考上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主修国际谈判,后来考博士班时又再度考进国立政治大学,所以从大学时代开始,一直到取得博士学位为止,这十几年的岁月他都一直是政大人。  在国内念研究所固然可以兼顾打工,不过钮则勋说,他在就读硕士班的第一年并没有急着去打工,反而是好好思索未来的规画,认清自己的兴趣;因此在第二年便抓住了方向,朝着目标前进,这才开始着半工半读的求学生活。  谈到工读生涯,彷佛想起美好时光般,钮则勋露出微笑:「我对公共关系的操作很有兴趣,于是就到了一间公关公司做企划案经理,最主要是做一些有关政治公关、辅选造势的活动,同时还在立法院当特别助理。」他说当时的实习机会很多,其实不用害怕没机会打工或没有学习的机会,这是在国内念书的好处之一,他笑着说:「当然如果是读到了博士班,打工机会就更多了。」  就读硕士班时,钮则勋除了在公关公司外,也有一些机会在政府机构、民间团体、企业和学校社团做些专题演讲。直到一九九六年,服完兵役后又再次回到政治大学就读博士班,主修政治传播及公关,钮则勋叙述为什么当初又选择回到校园,而不选择就业。当时已经不是像考硕士时基于缓冲时间的考虑,主要是体会到博士学历对未来的重要性,而且也考虑到未来市场的需求。拨着前额的头发,钮则勋笑着说:「比起硕士日见普及,博士学位在当时算是比较少,我当然是要抓住比较稀少的那一个部分啰!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因为这种因素,钮则勋退伍之后又回到校园,开始了博士生的生涯。  比起一些一路念书,甚至到了研究所都还没有工作经验的人,纽则勋可说是一位很特别的人,因为他在硕、博士的求学时期,已经进入业界从事相关工作,而且成就不凡。  结合求学与工读的好处颇多,就如他自己在访谈中所说:「对于打工我尽量都找与所学和兴趣相关。」正因为如此,这些特殊经验使得钮则勋有了更充实的人生和经历,在这些日子里他学习了不少实务上的经验,不仅将理论和实务融会贯通,也对他往后在学界教书有很大帮助。此外,直到现今,他仍在公关公司担任顾问,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探求理论与实务结合的可能性,同时他也持续在政府机构、民间社团、企业及学校社团从事专题讲座,颇受好评。  通过国家考试进入外交部  在博士班的两年到三年半时间里,钮则勋不单单只是过着单纯的博士班学生生活,除了在公关公司担任顾问,他还于一九九九年在家人期盼与鼓励下,通过出了名难考的外交特考,进入外交部服务,因此在公家机关服务了三年时间。他表示,国家考试的准备诀窍跟研究所差不多,至于考外交部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语言了。第一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19)  对于当时外交特考的考试情形,钮则勋说,外交部算是个热门的公家单位,当然考试竞争也一样激烈,当初他也是用着先前考硕士的经验法则,也就是以「根、茎、叶」方式去温习准备外交特考,所以没有去补习,只是拿着以前读过的重点摘要开始猛读。此外,外交人员的考试分很多种语言,例如: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英语等,他选择报考人数比其它语言多的英语,但是录取人数也跟着提高。所以他建议有意想考外交特考的学子,一定要抓住自己本身语文的特殊性,才有竞争的能力,最好在大学时就开始准备。  虽然顺利成为公务员,有了许多人羡慕的安稳工作,不过钮则勋却表示,公务人员的生活比较制式化,凡事重传统、讲伦理,年轻人的创意及热情比较不容易有发挥的机会,虽然有人认为公务员至少是「铁饭碗」,但对钮则勋来说,还是希望比较具有挑战性及能激发无限创意可能的空间,所以在取得了博士学位后,他就转进学界教书。他说:「教书,你就永远不会和环境脱节,因为学生的观念会随时空转变,你的教学内容絶对要与时俱进。」钮则勋认为在教学中也会有许多的研究发现,这些宝贵的信息能提供政府做施政参考,也能导入实务界,将理论与实务结合,对社会仍会有许多贡献。  学术论文写作要像漏斗聚焦  对于已经在念硕士班的研究生,钮则勋建议,写硕士论文时该多与指导老师请教互动,在研究所二年级时,就应该要定期与指导老师讨论。  钮则勋形容写论文的开始就像一个「大漏斗」,他举例说:当时因为主修国际谈判,所以思虑刚开始就像一个「大漏斗」,与指导老师讨论时先有了一些初步的头绪,慢慢锁定目标。他以「权力不对称谈判」也就是「以小搏大」做为一个方向,尔后再锁定更小的目标,最后变成了针对一个个案做研究,结果产生了他的硕士论文:「美国与巴拿马运河谈判之研究:权力不对称之谈判」。  钮则勋说,写硕士论文要「先锁定主题再与指导老师讨论,开始就像一个大漏斗,到最后便是一个漏斗尖,也就是将范围聚焦。」钮则勋表示,在读研究所时最主要的还是论文,这个阶段只要将论文完成就行了,所以也不需要多去担心些什么,然而对于一个研究生而言,毕竟撰写学术论文的经验不足,因此论文还是需要老师的指导。  不过基本上,钮则勋还是认为写论文必须选择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主题,其次就是要考虑论文的营销与市场性。他强调现今不论是政治、企业都讲求营销,因此对于论文的研究主题也不能太偏颇冷门,以免有了学位却找不到工作。钮则勋不避讳的笑说:「以前在做博士论文时,其实就在做一些与自己的工作有相关性的研究。」所以做论文时不仅要对学术有所贡献,也不能不顾虑到实务性。  学子该注意的是,即使有再好的论文题目或内容,还是得与指导老师做良好沟通,指导老师的严苛与否,会关系到论文的结果;有了明确的方向,就要开始全方位着手资料的收集;尤其要多加翻阅收集文献探讨,针对历年的文献探讨须多明了其做过的相关研究资料,此外也必须了解在此相关研究中,前人的研究做到什么程度或是有什么不足?这都要做个检阅,至于对研究有什么成果或是缺失,也都必须去了解;再者就是自己所着手的论文研究中,要用什么样的理论来做研究。  说到这里,钮则勋以正当红的乐透为例说明:讨论乐透彩的广告所传达的讯息时,就必须使用内容分析法去做研究;要探讨有关做乐透彩的策略时,就要采用深入访谈法,对台北银行或广告公司做采访,如何做营销手法或是有什么诉求、希望带给民众什么样的感觉,这些都是在做论文时的前置作业,相关的前置作业完毕后再做分类,如此一来,遵照这些相关原则就能有一个完善的论文报告。  钮则勋搅拌着杯子里的焦糖玛琪垛说:「由于难度不同,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在写硕士论文时,差不多花了四到五个月完成,而博士论文就需要比较久一点的时间,大约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完成,这些时间还不包括持续收集数据的部分。」  钮则勋说,就读硕士和博士阶段最重要的除了论文外,就是选择指导老师的部分,选择指导老师也是一门学问,一开始就要多打听,可以多问学长、学姊,先修课再多去找老师聊,了解指导教授的研究主题及范围是否符合自己可能的研究方向,这才能选到一个志趣相符,而且真正能帮助自己研究的指导老师。  钮则勋笑着说,找到好的指导老师当然可以事半功倍,研究生最怕就是遇到「杀手级的指导教授」,一不小心就会多念几年,甚至惨一点的还可能毕不了业,至于怎么避免,就要靠自己在这一方面多用心的做功课了。第二类组的高学历策略 (1)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