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冷浪漫-2

作者:科学松鼠会 字数:54822 更新:2023-10-09 13:12:46

世界各地时尚周你方唱罢我登场,让我们也走进“科学美丽时尚周”o除了骗子与商人,谁都不能给予你任何美丽的保证,我们也无法告诉你简单的美丽法则,但我们可以与你一起,用科学的态度来分辨身边各种虚实参半的信息,学着用科学的思维呵护自己的身体,科学地美丽起来。护肤品的大小把戏小庄“你该去磨一磨你那粗大的毛孑L了,童鞋o"每次见到闺中好友Lily,她都会忧心忡忡地将我的脸蛋审视一番,说不定还伸手上来摸两下。她最近乐于向我推荐一款某中高档品牌的微晶焕肤微粒,说明书里的功效写着“即刻祛除老化角质,促进肌肤新生,抚平细纹及收敛毛孑L"云云,据说能够将你们个个整修得“吹弹欲破”o“但亲爱的,除了氮化硼粉末和硅酮,里头还有什么呢?”在她的循循善诱下,我尝试微晶了一次——挤点儿膏体以水兑一下,就着T字区揉啊揉,然后伸长脖子俯到水龙头下? 揩干脸后,我非常不好意思地问了她这个问题。当然,接下去说话的人还只能是我自己。简单说,由氮原子和硼原子构成的晶体就叫做氮化硼,主要有3种结构,其中六方体的晶体结构类似于层状石墨,只不过是白色而非黑色的而已,它具有良好的润滑作用,可用作各种工业用途,如在轴承和滑动零件处减少摩擦。而硅酮指的是有机硅化合物和硅氧烷相互连接成的一类聚合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在化妆品行业中受到重视,因其润滑性和生物适应性而被广泛使用oLily竭力声称的细腻光滑之功效在我看来多出自于这两种材料的物理特性。换而言之,你感受到的滑并非本质的肌理的沿,而是皮肤被覆上了一层“膜”所致。然而迄今磨了大半年之久的Lily确乎已乐此不疲,早准备好一98管管买将下去,并坚信从岁月那里窃取了容颜常驻的妙法,在她充满危机感的想象中,旦不磨了,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像你们这样又粗又涩”的严重后果。曾几何时,我周围的女人们几乎都开始被化妆品广告和时尚杂志忽悠,在一件比一件更琐碎的有关皮肤的事情上纠结。事无巨细,只要被告之“这会加速你的衰老”,就如五雷轰顶,恨不得马上砸钱下去纠正过来。比如说洗脸吧,面对偶尔泛出的油光,多少人在水性乳液和卸妆油之间举棋不定啊,过度执著的结果就是拼命洗,以至于一位日本美容专家曾指责人群患上了“洗脸综合征”o而事实上,一个人每天洗脸过甚是很糟糕的——因为皮肤本来有一定自洁功能,当借助外力清洗过于频繁,就会出现功能紊乱,所以若脸洗得越多粉刺痘痘也越多,可别怪罪是妈妈没生好。再说化妆水喷雾大行其道吧,君不见空调房间里、飞机座舱中,总有人以一定频率拿着瓶子扑哧扑哧,特别是在干冷季节来临之时,殊不知这很可能导致你皮肤原有的水分和新喷上去的化妆水一起流失,所谓得不偿失。以上两种做法显然都有问题,重点在于,完全无视皮肤固有的调节功能而横加干预。如果这两条和你无关,也别高兴得太早,且看看还会不会存在如下强迫心理:没有抹精华液就觉得这~天仿佛老了5岁,没有抹眼霜就相信鱼尾纹会加速到来一 罢罢罢,让我告诉你吧,那些价钱比一般保湿乳液昂贵了至少5倍以上的精华液充其量就是多放了一点硅酮而已,而它看起来稀拉通透的形态只不过因为少了点增稠剂。眼霜也同理,它与面霜的成分差异远远不会够得上你需要在其间多支付的不合理差价。是时候好好思考一下了:护肤品啊护肤品,到底在我们生活中玩着什么样的把戏?当被问之世上有没有“护肤品依赖”这种事时,大多数美容师会摇头否认,而产品开发师会相对客观,他们告诉我说,就像有不少女孩子喜欢戴帽子一样,除去是一种习惯之外,更可能的,那背后的重要含义在于这给她带来了安全感,如果只有那些更厚的、更99有仪式感的帽子能带给她这种感觉,也只能买下去、戴下去了。“我从来不理会那些贵得离谱的化妆品,”一起度过大学四年的下铺、在一家也算较有影响的化妆品厂牌工作了六年多的安琦煲电话粥时告诉我,“它们的成本真的太便宜了,也许连价格的1%都不到, 们支付的是广告和包装费用o"很多化妆品添加成分,都以近似于神话的面目来到了杂志的铜版彩页,绘声绘色的文字、配图描绘它如何倾注了科学家的灵感和心血、并具有梦幻般的美丽功效,植物肉毒、玻色因、海藻活性精萃……无不如此,或许很少有人想得到,这些内容不过是一次广告策划会上头脑风暴的结果。但来自正规品牌的产品的确在安全性上面更有保障,这一点安琦也不想否认。卫生部颁发的2007版《化妆品卫生规范》中列举了1 286种禁用物质和406种限用物质,并针对各种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物质规范了许多毒理学试验方法、卫生化学检验方法、微生物检验方法和人体安全性功效检验方法,浩瀚繁琐的名词加操作步骤并非只是形式而已,这说明,皮肤之事不可马虎,须在严格检控之下方可进行。规范中提及的绝大部分化学成分在合格化妆品中的检出百分比甚至比在药品中还要低,一般而言,大厂牌会较严格地执行这些检验。而观实中,不少唯利是图的商人仍无视这些规范,尝试以各种狡诈手法突破约束,把不负责任的产品推向市场。为了避免成为牺牲品,消费者切记,远离那些没有出处、听上去很美的诱惑。央视曾在2006年报道了一桩“葡萄籽抗敏平抚液晶”事件,数十名在美容院中使用此产品的女性短期内肤质获得了极大改善,而停用几天后就出现了脱皮浮肿,程度重者无异于毁容。后经调查,发现非法制造商将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一种强效的细胞调节剂,属于1286种禁用物质之列)添人了护肤品中,谎称用的是“全天然植物萃取物”,使顾客产生“依赖性皮炎”,致使她们只能像吸毒成瘾那样不停歇地使用,否则就会面目全非。这里的“依赖”二字比戴不戴帽子可要严重可怕得多了。胶原蛋白美容与院墙上的画云无心影响皮肤形态的最重要的成分是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生得比较邪乎,它的组成跟别的蛋白质差别很大。皮肤的衰老与胶原蛋白的“老化”关系密切。皮肤的更新过程就涉及到胶原蛋白的生成,而蛋白质的生成必须有相应的氨基酸做原料。所以,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为了让皮肤更好地更新修复,“永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从食物中摄取胶原蛋白,来保证“原料充足”?这样的想法比起“以形补形”来,更具“科学色彩”,当然也就很容易得到认同。于是乎,胶原蛋白也就成了“美容圣品’’中极具号召力的偶像。在接着说胶原蛋白之前,我们来打个比方:有一面院墙,墙上画了些很漂亮的画。风吹日晒的,那些画会褪色、脱落。我们当然想保持那些画的“青春靓丽”. 一画是由一堆颜料组成的,我们给这个院子一堆类似的颜料,是不是就能让那些画保持鲜亮了呢?我知道会有一堆人跳起来说:院墙跟人体能一样吗?你打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比方,就能都“证明’’人为补充胶原蛋白无效了吗?这样吧,我郑重其事地先来回答这个质疑。我根本没打算“证明”胶原蛋白美容是有效还是无效,上面的比方只是想要说明这么一件事情:就算东西A是由东西B构成的,我们提供了东西B乜完全不意味着就能得到Ao要想把颜料变成墙上的画,需要院墙的主人有能力把颜料组合起来,按照需要的方式涂在墙上。有人又说了,那没有足够的颜料,主人也没法画出画来。这个质疑很有道理,回答如下——口果院墙的主人在进行别的生产生活时也要用颜料呢?它只需要把别的地方用的颜料拿一点过来涂墙就行了。你按照院墙上的画需要的比例送再多的颜料也未必有用啊。好吧,我承认我是在抬杠。不过合成皮肤的胶原蛋白需要的主要氨基酸是甘氨酸、脯氨酸和赖氨酸。前两种可以从其他氨基酸转化而来,只有赖氨酸必须从食物中获取。有了这些氨基酸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少生化过程才能把它们组装成人体的胶原蛋白。比如,其中有一步是一个羟基化酶把脯氨酸和赖氨酸转化成羟基脯氨酸和羟基赖氨酸,而这个酶要发挥作用又需要维生素C的掺和——这个过程比一个人把颜料变成图画还要复杂一些吧?当然,这只是说明人体的胶原蛋白形成过程比较复杂,也还是不能证明吃胶原蛋白能不能美容。下面,我还是像个松鼠一样认真地查找一下科学家们都干了什么吧。胶原蛋白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皮肤、骨头等部位。把它有限水解之后的东西在国外叫“gelatin",最通常的用途就是做果冻。在中国,人们把水解的过程弄得比较神秘,出来的东西叫做“阿胶’’,加上古人留下的“圣典”,就变得很“神奇”了。观在美容界的圣品加入了“高科技元素”,水解得比gelatin充分得多,叫做“胶原蛋白水解物”o对于追求“天然”,对现代加工避之不及的人来说,其实这个东西太不天然了——通常让不少人很不爽的“蛋白质变性”只是让蛋白质分子换个造型而已,而水解则是惨无人道地把它们碎尸万段了。大概是这种研究缺乏生物学上的意义,所以除了商业机构,花纳税人钱的政府机构一般不会在上面花钱,而科学家们也没有太强烈的兴趣,多数文献都与商业机构有关。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管得太严,势力再大的公司也很难左右FDA,而没有FDA的许可又不能宣传这种“神效”,所以美国的工业界长期对此不太热衷。而中国的商业机构基本上只要吃不死人就可以随心所欲,何况还有老祖先的遗训或者“科学研究”的只言片语,也没有太大的研究热情。日本人则介于二者之间,对于此类研究还不乏热情。不过,在世界市场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美国公司也颇有涉足之意。这种研究如果真的有突破,就会“钱途无量”,但是查询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比如PubMed①,还是很难找到这方面的研究0 2006年,有研究者发表过一个小规模的对照试验,发现服用胶原蛋白水解物的压疮病人恢复速度是对照组的两倍。还有一项动物实验是用紫外线照射无毛老鼠,实验和对照组各7只老鼠,结果显示喂胶原蛋白水解物的那组老鼠受到的皮肤损伤要小一些。另一项研究则是分别拿胶原蛋白水解物、其他对照蛋白质和水喂猪,结果喂胶原蛋白水解物的那组猪的皮肤指标要好一些。本来这种小规模的病例或者动物实验没有说服力,比如FDA就不会接受基于这种实验结果做的膳食推荐。不过,它们毕竟给了人们一些希望,卖胶原蛋白水解物的公司也足可以拿着这些结果告诉消费者“有科学研究表明……”了。还真有个日本公司赞助了一个人的对照实验。他们找了39个日本女性,其中20人每天服用10克胶原蛋白水解物加400毫克维生素C,其他l9人服用安慰剂加400毫克维生素Co在60天之内,吃胶原蛋白的那组人的皮肤吸水能力有了小幅增加。这本来是让人很高兴的结果,但是服用安慰剂那组也有增加,要命的是——两组相比,这个增加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这基本上就是能够找到的有关胶原蛋白美容的研究。当然,每次提到这样的话题都会有人说,“这些实验并没有证明胶原蛋白不能美容啊,没有证据怎么能够一棒子打死呢?这不是科学的态度”云云。这话一点都没错,还是先写个回帖吧。的确没有科学证据证明胶原蛋白不能美容。我说的是目前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它能够美容——就像有人说山上有老虎,还拿出了①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下属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开发的查询系统。照片,我们只能分析讨论这个“山上有老虎”的证据是不是可靠。即使我们证明这幅照片不可靠,也不能证明山上没有老虎。胶原蛋白美容的传说也是如此,我们只能说商人和媒体说“能美容”没有可靠依据。如果有人认为“不能证明它无效”就意味着它“有效”,或者愿意为了那种“可能有效性”掏钱也是很值得赞赏的——这是一种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良好形式。就像有个人跑来说地下有金子,有的人会说你没有证据我不投资,有的人会说“既然没有证据证明说地下没有金子,我就愿意投资”——绝大多数时候,这后一种人更受商人的欢迎。104皮肤,可否漂得白DNA2009年6月,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突然去世,这位传奇人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他的肤色变化也被人们质疑和讨论了十多年。有一种说法是,杰克逊因为患有白癜风,局部皮肤变白——而对于肤色深的黑人来说,局部白化的皮肤在视觉上更为可怕、也更难遮掩一 所以他接受了皮肤美白或者漂白治疗,使整体皮肤颜色趋于一致。究竟迈克尔?杰克逊是出于什么原因和采用什么方法使肤色变白的,也许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全世界有着热衷于皮肤美白和漂白的庞大群体却是不争的事实,也因此成为商家乐此不疲的投资市场。黑色素的“功”与“过”人的皮肤颜色深浅主要取决于表皮细胞中黑色素的含量。皮肤里的黑色素由均匀分布在表皮底层的黑素细胞合成。在黑素细胞中,酪氨酸酶会合成一种叫“多巴”的物质,然后“多巴”再生成黑色素。因此酪氨酸酶是合成黑色素的最关键因子。在黑素细胞中,黑色素被一层膜包裹成黑素小体,然后运送到表皮细胞中。在表皮细胞里,黑素小体像砖头一样堆砌起来,形成围住细胞核的一堵城墙,保护DNA免受紫外线伤害——因为紫外线引起的离子辐射会导致DNA突变,诱发皮肤癌。而紫外线又能激活105酪氨酸酶的活性,促使人体合成更多的黑色素。可见,皮肤合成黑色素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然而这些保护皮肤细胞的黑色素沉积后会形成斑痕,这也成为很多人的烦恼。在以白为美的人类社会中,不少人希望自己的皮肤没有瑕疵、更加白皙,皮肤美白和漂白产业也就因此应运而生了繁荣的皮肤美白业由于酪氨酸酶是合成黑色素的关键,因此目前的大多数皮肤美白产品都是在化妆品中添加酪氨酸酶抑制剂,通过破坏酪氨酸酶的活性,达到减少皮肤中黑色素的目的。对苯二酚因为价格便宜、效果好,曾是使用最广泛的美白剂之一。对苯二酚和维甲酸的混合配方对消除紫外线和激素导致的黑色素沉积颇为有效。不过后来有研究表明,对苯二酚会诱发白血病。自从200 1年起,欧洲已经禁止在美白化妆品中添加对苯二酚。有时候,我们会听说某些品牌的美白化妆品被查出汞(即水银)含量超标,这是因为有些酪氨酸酶抑制剂发挥作用时,需要借助汞做催化剂,所以这些美白化妆品中含有一定量的汞。化妆品公司还致力寻找各种“纯天然”美白剂,比如苦参、龙眼等植物的提取物。据化妆品公司的研究报告说,这些提取物也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化妆品公司不仅推出各种“纯天然’’新产品,还不断尝试一砦“高新’’技术。比如2007年,法国某公司研制出一种含有反义寡聚核苷酸的美白产品。反义寡聚核苷酸可以特异性地抑制靶基因表达,近年来多用于基因治疗。该公司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称,将含有反义寡聚核苷酸的美白产品外敷在皮肤上,可以抑制皮肤细胞中酪氨酸酶基因的表达,美白效果可提高超过30%o不过,反义寡聚核苷酸一般不容易进入细胞,在基因治疗中,需要注射进入人体。所以,这种外敷的“基因治疗”法,其真实效果不免令人怀疑。美白产品除了外敷的化妆品,还有内服的药剂,目前比较常见106的是一种叫做谷胱甘肽的有机物,它在体内与铜离子结合后,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痛苦的皮肤剥脱平时外敷于脸上的美白化妆品,由于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含量有限,改变肤色的效果也有限,而且持续时间并不长久,而口服的酪氨酸酶抑制剂效果又比较缓慢。还有一种叫做“化学性皮肤剥脱”的治疗可以快速将皮肤中的黑色素彻底清除,在欧美甚为流行。化学性皮肤剥脱是将化学试剂涂在皮肤表面,将皮肤腐蚀和剥脱,破坏皮肤基膜里含有黑素小体的细胞,皮肤重新长出后变得更薄、更白。皮肤剥脱又分为轻度、中度和深度三种。一般轻度剥脱使用果酸,效果比较温和。果酸剥离的是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对于除皱、去斑有一定效果。而中度剥脱则使用三氯乙酸,短时间内腐蚀和破坏皮肤,造成的创伤比较大,因此需要在诊所里由医生操作。而深度皮肤剥脱,是用含有强腐蚀性的苯酚试剂。如果是对整个面部进行剥脱,一般要外敷2个小时,病人需要使用镇痛剂。有些病人甚至还需要同时做心电图监控,因为苯酚有诱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危险。轻度和中度剥脱的效果通常只能持续几天至几周,而深度剥脱的漂白效果则可以保持几个月甚至几年。但是深度剥脱所用的苯酚属于高毒类化学品,对呼吸系统、心血管泵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都有毒性,而且有致癌性。另外,还有一些物理方法也可以实现皮肤剥脱,比如激光、冰冻手术等。不过这些物理方法一般只适用于局部皮肤的去斑、去痣,而且有时候造成的创伤反而会留下疤痕。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做皮肤剥脱,甚至是深度剥脱来漂白皮肤,必然要忍受巨大的痛苦、承担巨大的健康风险。在美与健康之间,就看个人怎么选择了.107卸妆之后的螺旋藻云无心螺旋藻不是中国的特产。早在16世纪,西班牙探险者就在墨西哥发现,当地人把这种东西当作食物0 20世纪40年代,法国藻类学家当雅尔(Dangeard)发现,非洲乍得湖畔的居民食用这种藻类。二十多年后,科学家了解了它的生化组成,它才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后来人们成立了一个叫做IIMSAM的政府间机构对它进行推广。螺旋藻进人中国研究者的视野是20世纪80年代初,几年后进人市场,很快获得了巨大成功。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04年中国的螺旋藻产量超过4万吨。在铺天盖地的宣传里,这种原本供穷人充饥的野菜罩上了神奇的光环。百度百科的螺旋藻词条经过了上百次编辑,其神奇之处隐约有武侠小说中大还丹的韵味。多年以前, CCTV有位女主持人曾经调侃自己说“等我卸了妆,吓死你”o而公众面前的螺旋藻就像艺术照里的美女,风情万种。如果卸去了盛装,它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螺旋藻的光环后面百度百科列出了近二十个国际、国内外机构对螺旋藻的美誉。我没有找到原始资料,不清楚列出的只言片语是在什么样的场合说的,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又是什么。不过,至少其中有几个机构还发布过其他的文件表达了对于螺旋藻的恋度。看看这些文件里的1‘)8说法,会发现这和那些溢美之词相映成趣。不止一家螺旋藻厂商在宣传中提到,FAO宣称螺旋藻是“2 1世纪最理想的食品”o但在2008年FAO发布的关于螺旋藻的报告里,完全看不出这样的赞誉。这份报告确实介绍了螺旋藻在保健品开发中的“功能”,但最后推荐的进一步开发方向却是:解决贫困地区的营养问题,废水处理,代替部分家禽、牲畜以及渔业养殖的饲料以降低成本,在紧急状况下暂时解决粮食问题。最有意思的是有一项研究发现,如果用螺旋藻代替50%的鱼饲料,鱼的生长还不至受到影响;当超过75U/0时,鱼的生长就会大受影响。“暂时解决粮食问题”则更多是一种应急措施,意思是在遭受洪水、飓风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后,常规粮食生产无法进行时,可以生产螺旋藻来充饥。中国的保健品推销界很喜欢拿FDA说事,比如,百度百科有词条称,FDA认为螺旋藻是“最佳蛋白质来源”o FDA对食品和膳食补充剂的功能认可是完全公开的,在“健康宣示”(health claim)或者“有限健康宣示”(qualified health claim)列表中,连螺旋藻的影子都没有oFDA的正式态度只是对生产厂家提交的安全性备案“没有异议”——意思是:该厂家认为按照萁生产流程、产品指标以及用途,其螺旋藻产品没有安全问题,FDA对此表示同意。FDA没有审查和认证螺旋藻的任何“保健功能”,相反,它对于宣称螺旋藻有特殊功能的厂商几次进行了警告甚至处罚01982年,一家公司因为宣称他们的螺旋藻产品能够减肥,并对糖尿病、贫血、肝脏疾病、溃疡等有疗效而被罚款22.5万美元0 2000年,另一家公司的申请宣称螺旋藻可以支持“健康的胆固醇”,也被FDA否决。2004年,一个公司在其网站上宣称螺旋藻可以“抗病毒”、“抗过敏”、“降低胆固醇”而受到了FDA警告,限期纠正0 2005年,又有一家公司在网站上宣称螺旋藻可以“防癌”而被警告。螺旋藻的盛装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从生化组成的角度来说,螺旋藻确实有它的特别之处。它的蛋白质含量很高,最高能占到干重的700/0,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构成也比较接近人体需要。在它所含的脂肪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很高。它的维生素含量也很高,尤其是B族维生素与维生素C.D、E以及类胡萝I、素。它的矿物质含量也比较丰富,比如钾、钙、铬、钴、铁、锰、硒、锌,等等。此外,它还含有比较多的色素。这些成分对于人体的营养都是有意义的,所以人们确实曾经对它寄予了厚望,说它是一种优质食品也不为过。许多“完美食品”的过誉之词可能有断章取义的成分,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在螺旋藻的“盛装制作’’中,核心技术之一是偷换概念。比如,本来是“好的食品”,不知不觉被炒作成“神奇保健品”o食品和保健品关键的区别在于,食品需要大量地当饭菜吃一 -就像墨西哥和乍得湖畔的居民那样,用它来代替常规食物。比如蛋白质,螺旋藻中的蛋白质还算比较“优质”一但这是跟大多数的植物蛋白质相比而言,和鸡蛋、牛奶中的蛋白质相比,还是略有不如。而且,这个“优质”其实指的是单吃一种蛋白质满足人体氨基酸需求的效率。我们要吃各种食物,而各种不那么“优质”的蛋白质能够互相补强,结果同样可以高效满足人体需求。现实地说,这个“优质”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叉。把“蛋白质含量高”偷换成“好的蛋白质来源”,更是忽悠。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是比其他食物高,但是作为“保健品”,没有人把螺旋藻当菜吃。每天吃5克螺旋藻干粉已经花费不菲,所含的蛋白质不过3克左右,跟IOO毫升牛奶相当,还不如50克豆腐来得多,而人体一天需要几十克蛋白质。所以FDA和美国癌症研究会(AICR)都认为,考虑到螺旋藻制品的服用量,它所含的蛋白质完全可以忽略。关于不饱和脂肪酸的鼓吹更是自相矛盾。一方面,宣称螺旋藻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一 -这本身是对的;另一方面,又宣称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高。实际上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的比例高。不过,考虑到总的脂肪本来就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也就少得可怜了。比如,每天吃5克螺旋藻,那么脂肪大概有0.3克,而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只有几十毫克,而l克豆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就有几百毫克。跟饭菜相比,螺旋藻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也完全可以忽略。其他的营养成分也是如此,在螺旋藻中所占的比例可能比较高,但是它们对于满足人体需求的意义更多地取决于能吃多少。利用螺旋藻中所含营养成分的生理功能鼓吹其“保健价值’’是“螺旋藻盛装”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二。人体需要多种大量和微量的营养成分,前者指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后者指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任何一种成分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转,甚至致病。而螺旋藻所含的某种成分就被说成对身体健康有“保健作用”,甚至能够“防治某种疾病”o这种看起来很“合理’’的推理实际上只有在人体缺乏某种营养成分的情况下才能成立。比如说,那些贫困地区的人蛋白质摄人量普遍不足,如果能每天用螺旋藻做菜吃,就可以消除蛋白质缺乏导致的不良后果;或者有的人饮食中缺乏螺旋藻所富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摄人足够量的螺旋藻,也可以“防治”相应的症状。只是问题在于:用购买相应的螺旋藻的钱,我们完全可以购买更多的常规饮食来解决这些“营养不良”问题!用这种推理方式,我们可以把任何一种食物打扮出“保健功能”来。螺旋藻的保健功能有多少依据FAO与IIMS舢Ⅵ等国际组织财于螺旋藻的积极态度其实是着眼于它可能有助于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Ⅲ订S剐Ⅵ强调的螺旋藻的优势在于它对耕地和水的要求不高,生产成本低,作为粮食的价值比较高,因此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种态度被这个行业心照不宣地藏了起来,而把它精心装扮成“神奇保健品”o对于那些买得起螺旋藻保健品的人来说,根本就不存在缺乏营养成分的问题。他们追逐螺旋藻,是希望它对身体产生“神奇”的作用,甚至是防治疾病。指出了经销过程中的忽悠只能说明商人们鼓吹神奇作用的那些理由靠不住,并不能证明它“没用”——消费者们“相信”:那么多“人体需要的有益成分竹在一起,加上其中存在的人类还不知道的成分,总是“可能竹有特别的作用。这种想法本身也很合理,螺旋藻是不是有那些“神奇作用竹最终还是需要用螺旋藻做实验而不是通过“理论推理”来证明。实际上,这一类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三四十年。关于螺旋藻,传说中或者推测出的功能很多,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进行过的研究也有10种以上。这些研究有很多基于动物实验,也有一些基于小规模的人体实验。许多研究显示了一些“有效”的结果——这些结果往往被商家过度解读,言之凿凿地告诉消费者们“科学研究表明,螺旋藻具有……功能”o然而在科学界,这些都是很初步的研究,即使是研究者们,也往往说“可能有……功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o如果一项功能的科学证据在20年前是“很初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0年前还是“很初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到了现在依然是“很初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那么它是否真的存在就很难说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医学图书馆(NLM)汇总了公开发表的科学论文对螺旋藻“保健功能”的研究后,对防治糖尿病、防治高胆固醇、抗过敏、抗癌、减肥等8种功能的研究质量评价是“C'级,意即“对于该功能没有清楚的科学证据竹;对疲劳综合征和慢性病毒牲肝炎研究质量的评价是“D"级,意即有证据认为没有这种功能。世界卫生组织在2008年公布的《6个月到5岁中度营养不良儿童的食物与营养成分选择》对螺旋藻的推荐意见是“有研究显示螺旋藻对于改善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可能有一定帮助,但应该进一步研究”,远远比不上对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的态度积极。卸妆之后,它是一种不错的野菜总的来说,如果生产条件合格,没有重金属污染,螺旋藻是一种很安全的野菜。跟萝卜白菜相比,它的营养成分还比较丰富。如果它的价格跟普通蔬菜相差不大,那么它也可以像海带一样成为健康食谱的一部分。不过,指望靠每天吃上几克来治病强身,根据目前的科学证据来看,实在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计算机计算机,谁是最美的女人苏椰(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在读)《白雪公主》里面爱美的王后经常问魔镜:魔镜魔镜,谁是最美的女人?如今,在这个计算机看似无所不能的时代,人们又对计算机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计算机计算机,谁是最美的女人?对于计算机来说,一切都是O和l,于是,这个问题变得冰冷——是否能够通过计算得到一张世上最美的脸。《黑客帝国》里面香嫩的牛排只是一组数字,而这个现实世界中最美的人也只是一组数字,无论你是否觉得可笑,它都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佩雷特(David Perrett)邀请了一些男性,让他们使用可生成女性面部照片的计算机来搭建心目中最满意的女性形象,并可以不断地进行修改。经过统计,佩雷特发现,拥有平滑的下颚曲线、丰满的嘴唇、较高的颧骨以及大眼睛的女性更加受到男性的青睐,如果在实验中不加以限制,实验者搭建的女性面部将出现类似((古墓丽影》中劳拉的特征。随后,佩雷特又按照人类面孔的黄金分割比例以及多数人的审美标准,利用计算机合成出了号称是最美的男女面孑Lo话说回来,如果真的可以用方程求出最美的女人,我倒宁愿相信“方程”只是一种花的名宇。然而,人们对于标准美女的追求似乎是不懈的,例如另一项研究表明:美丽就是平均化。研究者使用计算机,对多名志愿者的照片进行平均,得出一张长着平均大小的眼睛、平均高度的鼻子的脸。然后统计发现,更接近于这张“平均脸”的面孔往往得到更高的评价。如此一来,标准美女就真正地成为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当然,这个结果还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包括我在内。我的道理很简单,《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若美真的有量化的标准,那它还是美吗?除了标准美女之外,被量化的还有人类的审美机制。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埃坦?鲁平(Eytan Ruppin)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开发出一款能够为女性魅力打分的软件,够在照片中自动标出眼睛、嘴唇、他们开发了一种自动的引擎,能眉毛和头部的轮廓等84个面部特征点的坐标。同时,该引擎还能自动对照片中不同部位的头发和皮肤进行采样,将它们的颜色值和光滑度转换成O和lo通过这个引擎,鲁平实现了“女人即是Ol",接下来,就要教给计算机哪些OI是美的。他收集了91位年龄、肤色基本相同的美国女性的面部照片,由15位男评委和13位女评委按照自己的感觉,分别给每一张照片打分。然后,他们将这些照片转换成数字模型,并和与之对应的分数一起,输入支持向量机(简称SVM),对它进行训练。大家可以把SVM想象成这样一个东西,它可以根据不同照片的得分,总结出一套分辨美女的统计学规律宋。经过训练的SVM就好比王后手中的魔镜,只要让它温柔的目光注视一下你的脸,它就会嘿嘿一笑,打出一个分数。王后的魔镜,无论是童话还是软件,只会带来冷酷。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避免要忍受一些机械和单调,但如果连美都变得单调了,可以简单地通过机器来审美,我实在想不出,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值得人类留恋的。尽管是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我并不愿意相信美丽可以被计算机以如此粗鲁的方式践踏在脚下。当我穿过明媚的阳光,看到篱笆上开满了牵牛花,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的时候,我不想知道这幅画面的分数。只有科学的世界是不够的,还应当有一个诗意的世界,趁现在,多感受一下身边的美吧11 14文身,危险时尚美薄三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麻醉学博士在读)文身史小考文身(tattoo),这个概念源自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表示在皮肤上烧或刻有颜色的符号和标记。文身最早出于宗教认同、装饰需要,有图腾崇拜与驱魔的目的。至今,塔希提岛人和波利尼西亚人仍把文身作为财富和社会地位、阶级差别的象征。当然,文身也被赋予医学意义。历史学家发现,早期的文身大多出现于人体的自然通道一 口唇、鼻与外生殖器——周围,作用类似于“门神”o在古代,文身伴随着剧烈的躯体疼痛,是勇气的证明。而今天,文身被标榜为美的标志。有报道称,在30岁以下人群中,有超过1/4的人至少有1个文身。1 89 1年12月,英国人塞缪尔?奥赖利(Samuel O'Reilly)从爱迪生发明的一款雕刻机中突获灵感,制造出文身机。历经百余年发展,现代文身机的基本构件几无变化:消毒针头、管道系统、电磁振荡器与脚踏板。针头以每分钟跳动50~3000次的频率在皮肤上刺孑L,深度约1毫米,每针注入一小滴墨水,直达皮肤真皮层的浅层。从医学角度看,这就是注射。要知道,用玻尿酸和肉毒杆菌素来祛皱美容,其实就是注射在皮肤的真皮层。二者的差别在于,文身时没有温柔专韭的护士为你扎针,注射的还是颜料。1 15美得纠结呀现代美容产业多是涂脂抹粉,在皮肤表面做文章。文身却“得寸进尺”,深入皮肤。当今世上最牛的文身入非生于1937年的英国老太太伊泽贝尔‘瓦丽(Isobel Varley)莫属。她有专门的个人网站,全身93%被文身占满(仅脸部除外)0 2009年,她还在自己左后肩上文了一只绿色蜥蜴,随后荣膺2010年吉尼斯世界纪录——文身最多的老年人。玩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只会战战兢兢,在文与不文中纠结。阵痛过后就是立马可见的漂亮图案,可这背后的事其实复杂着呢!首先,色彩绚丽的颜料或文身师自制的神秘墨水是否具有医疗卫生部门许可——安全用于人体注射——是个大问题oFDA向来对美容行业监管严格,在文身这事上却很松。有些颜料虽已获FDA批准,但是否适用于文身并无明确管理措施,而对文身店的管理也全靠当地政府。其次,颜料大多含有溶剂,如铅、汞等金属及部分杂质,作为打印机墨水或汽车喷漆完全合适,可用于人体注射时,还是悠着点好。最重要的是,文身作为有创操作,涉及皮肤的穿刺,甚至可能引起出血,这无疑具有传播疾病的风险。据FDA网站介绍,文身的主要风险包括感染、去除困难、过敏反应、肉芽肿、瘢痕疙瘩形成等o目前,尚无因文身传染艾滋病的记载。但未经消毒的文身过程,可能导致梅毒、乙(丙)型肝炎和其他细菌感染。鉴于上述风险,美国很多州限制有文身的人献血。因此,只有靠谱的文身店,具备正规杀菌和消毒流程,才能有效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后续的烦恼抛开上述不谈,文身的最大风险在于后悔。贝克汉姆左前臂上1 1 6文有古印度语“我爱维多利亚”,遗憾的却是老婆的姓名拼错了。紧箍咒戴上简单脱掉难,文身亦如此!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卫生科学中心的马瑞娜?阿姆斯特朗(Myrna Armstrong)博士通过研究发现,超过50%的人在文身不久后就希望他们的皮肤完好无损,尤以女性为甚。发表于2008年7月的《皮肤科档案》期刊显示,文身虽能换来一时新鲜,但心情转换后带来的问题却更大:穿着问题、尴尬、会对工作和职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忧虑。换句话说,文身虽可逞一时之新鲜,但随时光流转后大多江河日下,终被厌弃。要知道,注射人真皮层的墨水要想洗掉绝非易事。出于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颜料颗粒将被纤维组织包裹起来,并成为皮肤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当你悔恨最初的文身决定时,只有外科医生能帮你:通过手术切除文身的皮肤,或对皮肤进行深层磨削,若文身面积过大,还必须进行植皮。这些方法的潜在并发症是皮肤瘢痕。从美学的角度看,瘢痕可比文身丑陋得多。而今,另一备受关注的方法是激光照射治疗。听上去简单,却藏有隐忧!美国国立毒理学研究中心发现,激光分解颜料时会激发化学反应,产生致癌物和可诱导突变的降解物,随后被机体吸收。有德国科学家提出,进行激光照肘治疗后,红色和黄色颜料产生的有毒物浓度会上升70倍。文身无罪!作为文身的对象,要看文身师的器械和墨水是否过关,是否遵从无菌原则。可是,许多的城市文身店都像古堡般幽暗深藏,门口无一例外地被密密匝匝的文身海报围拢起来。至于内里如何,并不为人所知。你的皮肤你做主!写了拉拉杂杂一大篇的目的,无非是想请你记住下面这句话:文身有风险,上身需谨慎111 7进化美女量子熊猫(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硕士在读)在T型台上,一个个骨感模特飘然而至;时尚杂志封面上,一个个电眼美女向读者亮出精致的五官。伏尔泰说,魔鬼眼中的美就是一对角、四只爪子和一条尾巴。按照他的观点,美是相对的,因此一个几内亚人的美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一个扁平的鼻子。那么,上面提到的时尚界美女标准是否只是传媒制造的神话,甚或像有些人说的,是西方人后殖民文化入侵的产物?拜现代的研究手段所赐,我们能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从社会学与进化论的角度再一次审视了人类女性美的问题,得出了许多有趣的结论。达尔文的美女进化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使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探究了各个民族的相同点与差异。这些对异质文化的探寻就像一面镜子,往往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自身。跨文化研究与进化论相结合使用了这样的思路——如果某种现象出现在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或民族中,往往意味着这种现象来自先天或本能;而如果在不同人群中某一现象差异很大,则可能受到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女性美与繁殖、性的密切关系自然引起了进化心理学家的关注。戴维?巴斯(David Buss)的研究表明,写女性一样,男性也希望异1 1 8性伴侣聪慧、善良、健康、善解人意。但同时,男性的择偶机制又与女性有着很大的差异。进化心理学家引入了繁殖价值这样一个概念,它指一个人在未来可能拥有的孩子的数量。一个马上要进入婚育年龄的少女显然比年过四旬的女性有着更高的繁殖价值,较低的年龄和很可能更好的健康意味着她能在未来生产许多孩子。另一方面,繁育力这个概念则表示实际的生育能力,一个25岁的女性要比一个16岁少女有着更好的生育力,因为她的生育力正值顶峰,可以生出最多的健康婴儿。这些因素潜在地影响着男性的性选择。巴斯在1989年的一项研究中探究了37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男性的性偏好,所有男性都偏好娶更年轻的女子,平均下来,理想的妻子要比自己年轻两岁半左右,部分文化中这个年龄差还要大些。之后的两项研究又很好地补充了这一结论:那些年长男子要寻求的配偶更年轻,例如,50岁的男子在征婚时的理想配偶甚至要比自己小IO~20岁;与此同时,青春期男性的理想配偶则要比自己稍大。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在各个文化背景中都存在的现象背后,是男性在选择那些拥有旺盛生育力和良好繁殖价值的女性。今天,即使在一些地区生育已经不是婚姻的首要因素,这种力量也仍然激荡在我们的血浓中。外貌的影响是另一个佐证,唐纳德?西蒙斯(Donald Symons)的研究表明,外貌特征和行为特征是男性检验女性繁殖价值的重要线索,丰满的嘴唇、明亮的眼睛、光亮的皮肤和秀发、美好的步态以及生动的表情,这些都是男性眼中美女的重要标准。而这些标准显示出高度的跨文化相关。迈克尔?坎宁安(Michcel Cunningham)在199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亚洲一些国家的人和西班牙人、黑人和白人在给女性照片打分时,有着高达0.93的正相关,与西方媒体的接触程度没有影响打分,而且更大范围的研究显示,从非洲南部直到美洲北部,许多民族都对女性美有着非常一致的评价。看来,伏尔泰错了,这是一个寰球同此美丑的世界。甚至更有甚者,给2~3月和6~8月的婴儿呈现按照成人标准打过分的女性图片,婴儿注1 1 q视那些美女图片的时间明显长于非美女。不论道德论者的调子多高,人之初,我们都是色小孩。黑人女孩不会得厌食症吗据说,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的理论让人从神的造物沦落到动物的表亲,性本能又通过进化论的新形式得到了奇特的复活。然而这次复活却是建立在严格的实证研究基础上的,可是,也千万不要低估社会文化的影响a厌食症是一种多见于青春期的饮食障碍,如果一个人的体重已经低于他/她标准体重的85u/o却仍然担心过胖,就可能患了厌食症。这种疾病患者一开始可能会在吃过东西后服泻药或催吐减肥、不吃东西,最后可能不愿或无法进食、呕吐,甚至因为体重过轻而危及生命。曾经演唱过《昨日重现》的歌星卡朋特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疾病不幸去世的。在美国,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多数是青春期少女,她们对自己的体型非常不满意,希望通过不断地减肥让自己更有魅力,甚至已经非常瘦了仍不自知,审美观非常病态。有调查显示,患病的女孩主要是白人,往往出身于较好家庭,性格比较严于律己。相较之下,男性则很少患病,患病人数仅相当于女性的1/10 0尽管有人将致病的凶手指向基因,但大部分研究者还是认为,罪魁祸首是大众传媒和社会对于女性美的期待01992年的统计发现,很多支性杂志都在谈论减肥,但男性阅读的期刊却并非如此。在这种社会文化下,甚至有调查显示出这样的结论:女性对自身身材的期望在男性看来是过瘦的,没有吸引力的。跨文化观点这一次也将矛头指向了社会文化因素0199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佛蒙特大学的学生和非洲加纳大学的学生中,曾经节食控制体重的男生人数比例基本相同(美国5.3%,加纳6.1%),但美国女生有43.5%曾经节食,而加纳女生只有13.3%o同样,对于男性身材的审美,两国学生基本相同,而对于女性,美国女生则偏好更瘦的体型。在美国国内,情况相近,许多调查显示,黑人女孩对自己的身材较之白人女孩更为满意,同时,只有白人女孩认为胖人是愚蠢、没有吸引力的01996年,精神科专家玛乔丽。克拉格(M卅orieCrago)的调查显示,黑人妇女更不容易患饮食障碍。对于这样的情况,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往往从社会文化差异角度解释。在加纳,女性的身材和财富成正相关,瘦弱的女性正在受到贫穷的折磨,而富态的身材则是优越生活的象征。相同的文化因素可能在非洲裔美国人中仍然具有影响力。对于白人而言,一种病态的体型观念影响了很多人。看来,所谓肥环瘦燕的故事可能有着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时代和地域变迁对于女性审美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大的眼,性感的唇仔细看看杂志封面上的美女吧,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当男性注视美女图片时,脑中的伏隔核就会被激活,而注视漂亮男性图片、一般男性图片和一般女性图片时都没有这一反应。伏隔核是脑中奖赏通路的一部分,当它被激活时,往往意味着人感受到了愉悦,而这种愉悦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意义。那么,这些让男性大脑运转不已的美女面孔有什么特点呢?根据坎宁安的研究,似乎有两类面孔最有吸引力:一类是像孩子一样的可爱面孔,拥有大大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和小下巴,似乎有着婴儿面孔的特点;另一类则是成熟女性特征明显的面孑L,有着丰满的嘴唇、略长一点的脸、眉峰和颧骨也更高。针对各国娱乐界的研究发现,这两类面孔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明星中经常出现。有研究者对大量面孑L进行了计算机合成,发现越多的面孑L合成在一起,得到的新面孑L就越有吸引力,两张脸合成出的仅仅是普通人,32张脸就可以合成出美女。这可能是因为平均化的面孔遮掩了之前面孑L中的不协调之处,也可能是因为这张平均脸非常对称,而对称正是一个人健康的标志之一。一些科学家继续进行合成脸的实验,得到了与坎宁安研究相近的结论。他们让被试修改出一副自己理想的美女面孔,之后将40副这样的面孑L进行合成;同时抽取20个平均年龄为20岁的女性面孔进行合成。结果显示,二者差异非常小,都很有吸引力,不同之处只在于,用前一种方式合成的面孔脸更短、下巴更小,同时嘴唇更丰满、也更小巧。坎宁安研究的面孔可能指向两种因素,一种是娃娃脸代表的更低的年龄,同时也是更好的繁殖价值;另一类成熟女性面孔则暗示着旺盛的生育力。计算机合成的美女就表现了以上这两个特点。怎么样?各位追求个性的女士,现在是否也想要一张“平均脸”呢?美女,进化与文化的女儿一本畅销爱情小说使用了《基因决定我爱你》作为书名,确实,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人类复杂行为背后秘密的进化线索,每一双色迷迷的眼睛背后,都有自私基因隐隐的压力;同时,社会文化的巨大力量也塑造着我们的观念,据说,看一看腰臀比例,就能判断一个年轻女性出身的阶级,但在美国和加纳,这个比例完全不同。也许女性对于这种研究结果并不满意,那么不妨看一看进化心理学中关于女性择偶标准的研究,以及社会文化对于男性身份认同的建构。只是不知道,一种政治不正确是否能抵消另一种。我个人倒是建议,在这样一个世界,拉紧爱人的手,过上幸福的生活更为要紧一点。毕竟,~隋人眼里出西施”的道理同样获得了大家的认同。色I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每日带来明亮和绚丽,让日子生动美好。一旦那些细胞丧失功用,不幸的孩子就将失去色觉,乃至视觉。爱I爱被归结为脑神经活动、化学物质作用,抑或是进化使然,但这一切解释并不能使爱本身变得简单,变得释然。说到这个字时,仍要想起蛇与苹果的纠缠。和I哪怕是从世界撕下小小一隅,其中也存在着一种自平衡控制体系,大至天空宇宙,小至沙砾微尘,孜孜寻求的无非是不同之中的那一个和。美目了然却也众说一,无法定义却也据确凿,美是有框的,框架的大小形随技术发展、随认变更、随时间流逝动。不证架状知而宅l禁锢内外,各有洞天。你宅在你的数学公式、物质结构、电子网络、暗码密钥,我从透明的透视中透射,对新的生态做一番演绎。酒说l在远古,酒神采摘来野果或粟米,利用自然中微生物的力量令其分解发酵,醇香飘出来那当儿,他吹响了狂欢的号角。新生I 2()1()年,生命科学领域最令人震惊的消息是美国一个科学团队制造出了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在我们的想象里,那个新生的玩意儿有点小怪物的意思,它组装得花花绿绿,还可能会有翅膀和能量。艺术I牛顿大爷以三棱镜改变了1 7世纪之后的美术,比如色光原理就直接促生了新印象派点画法,而在梵?高先生这里,则是他的癫狂促生了后印象派对色彩的极致应用。。口l_一日V 1 I一.卷首语. “宅’’流行猛犸(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站起来吧,给你自由!”一虽然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你依然固执地认为,这个无时无刻不在响起的声音才应该是真正的自己;但你翻个身,挺了一下,又蜷回椅子里,保持惯常姿态,那个微小的声音被抓起来扔到遥远得看不见的地方……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意识到自己变成了一个宅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房间,哪怕外面春光正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宅”流行了起来。像流行性感冒,像流行时尚,像借由光纤肆意蔓延的互联网。用Google搜索“宅男”,搜索结果为1240万项。搜索“宅女”,结果为2 1 20万项。作为对比,搜索“甲型HINI"的结果是1930万项,“癌症”有1440万项。“宅”的流行度居然如此之高,突然之间放眼望去,苍茫世界,行色匆匆的路人甲乙丙丁,心上都或大或小地印着一个或浓或淡的“宅”字。一般认为,现在我们所说的“宅”应该是从我们的东邻岛国日本的“御宅族”发源,在宝岛台湾得到引申和放大的一个概念。英语世界中的rd等词似乎也渐渐包含了一些“宅”的特性,东西合璧,洋为中用,终于天下宅人是一家。从御宅族对ACG(Animation.Comic.Game,即动画、漫画、游戏)的狂热开始,到中文“宅”字的望文生义,再到逐渐由贬义转为中obsession与“宅”有关的词语性甚至略带褒义的rd等词,勾勒出了一种小众文化逐渐为主流接受的发展历程。短短十几年,从秋叶原那些不修边幅的油头痘脸内向闷骚眼镜男,到《龙枪》译者朱学恒口口声声自豪地称呼“阿宅”,再到《电车男》和近年来大热的剧集《生活大爆炸》(The BigBang劢eory),“宅”开始成为常态。在提到“宅”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特征? “家里蹲”?社交障碍?不修边幅?某种专长?无法沟通?夜行生物?面色苍白?身材走形?以及,单身?听上去都惨兮兮的,但是,他们自己可不这么想。白鸟老师说,几乎所有参观过她实验室的人都会对实验动物感到担心:“他们不会跑出来吗?”面对这种问题,她早已整理出了一个标准答案:“对于蚯蚓/大型蚤/红虫来说,土里/水里/棉花里比外面舒服多啦。”宅人亦如是吧。宅人的食谱不等式云无心总体来说,我应该不算是一个喜欢“宅”的人,可以算得上“宅”的时间大概只有准备GRE考试的那几个月。那时候,研究生的课程差不多快上完,又还没有正式开始做实验,所以除了去食堂打饭和偶尔上上课,基本上可以“宅”在宿舍里背单词、做题。桌子前坐累了就躺在床上,床上躺累了就坐到桌子前。每天的人生乐趣只剩下吃饭——虽然大家都习惯于讽刺学校的食堂,不过我们学校有十来个食堂,“总有一款适合你”,而且我们楼下的那两个就不错,也就用不着走远。再加上为了犒劳自己的辛苦,还会吃一点零食。几个月之后,考试结束了,成绩没提高多少,体重倒增加了许多。在此前的几年中一直想让自己长得胖一些而没有如愿,这几个月却从IIO斤一下长到了140斤左右。从此我就对那种据说学习刻苦所以骨瘦如柴的描述充满了怀疑。若干年后,我从学术角度来关注体重的时候,觉得这种增肥是很合理的结果,而刻苦学习和骨瘦如柴应该不是因果相关。我们那学校典型的男多女少,所以到了研究生也还是以光棍为主(不然光棍节怎么会那么火暴)o一群光棍无所事事就会把精力耗费在体育场上,然后一起大吃大喝。在学校里每顿打多少饭吃什么菜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延续下去,但是宅下来之后能量的消耗大大减少,却又增加了一些零食,增肥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下面言归正传。对于饮食健康来说,有两个互相制约的因素:热量和营养成分。热量对于体重有直接的影响,伴随着体重过大而来的是许多慢性病的高发风险。控制热量摄人是控制体重的根本,而减少食物量是控制热量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是,人体需要的基本营养成分却不能因此减少。无论是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等“宏观营养成分”,还是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对于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保持正常免疫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简单地节食或许可以减肥,但未必有利健康。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就导致了对“合理食谱”的需求——由此养活了一个叫做“营养师”的行业。对于宅人来说,这二者的矛盾就更加尖锐了。与普通人相比,宅人的热量消耗要低不少,为了保持热量平衡只能吃得少一些。但是人体系统中食欲和热量不是由同一部门管理的,互相之间也不怎么沟通。宅在家里,面对着近在咫尺的冰箱,要克制自己的食欲实在很需要毅力。另外,减少了食物总量就很难保证获得足够的微量营养成分。如果我们故弄一下玄虚,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 -对数学敬而远之的人可以直接跳过,丝毫不影响下面的阅读——就是:把对各种食物的需求量作为未知数,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构成一个系数矩阵,那么人体对于各神营养成分的需求就构成了一个不等式组的右边。与普通人相比,宅人的热量不等式右边的值要小许多,而其他值不变。在这个不等式组中,一个量的变化会使整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小许多。为了满足人体的营养均衡——这包括热量适当而且成分合理,宅人们可以考虑以下这些原则:避免或者少吃热量高但是微量营养成分低的食物,比如面包、蛋糕、馒头、饼干、油炸食品,等等,米饭也可以少吃;尽量不吃零食和含糖饮料,为了解馋只吃水果;每天吃适量优质蛋白,比如牛奶、瘦肉(鸡、鱼肉更好)、鸡蛋、豆制品等,使用植物油炒菜,避免动物油;用高纤维的营养麦片加牛奶(或者豆奶)做早餐,午饭晚饭以热量低但是饱足感强的食物为主,比如粗粮、蔬菜等。最后,再提供一个偏方:找几张美国秘书大妈的照片贴在冰箱门上,她们的“梨形身材”可能会提醒你——你们的工作方式有相当大的相似性,如果不想在身材上也有相似性的话,就得抵抗住许多诱惑。137宅男娶媳妇和时空曲率的关系想娶奶茶(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在读)曾经有一则报道说,到2025年,中国将出现3700万光棍。还有一则笑话说,自然情况下生男生女的比例大约是106:IOO,“我”很担心自己不幸成为那个“6",于是刻苦学习,终于考上了某道口职业技术学院。考上以后发现,该学院男女比例为7:1,不幸的“我”还是成为了那个“6"…一以上绝非危言耸听,这是摆在每一个宅男面前的严重危机!作为一名资深宅男,我曾经茶饭无味,夜不能寐,在绝望失眠之中碰巧翻开了霍金的《时空的大尺度结构》. .你还别说,还真获得了一些启示,显然,宅男娶媳妇和时空曲率之间有某种联系。别惊讶得合不拢嘴,且听我慢慢道来。坐标系、度规、曲率和闵可夫斯基时空四维的常曲率时空分为3种:闵可夫斯基时空、德西特时空和反德西特时空。它们都是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真空解,分别对应零曲率、正曲率和负曲率的时空。在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这些拗口的名词。为了描述时空的性质,首先我们要先建立一套坐标系,时空当中的每一点都对应一个坐标。为了计算坐标和坐标之间的距离,我们还得建立一套对应的距离计算法则,这就是度规。打个比方,我们说某沿海城市往东3干米,往南4千米的海面上形成了一个台风,那么我们会很容易地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台风和城市之间相距5千米。假如我们不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而是用经纬坐标系,就不能再直接用勾股定理计算距离了。比如我们说台风在城市往东3度,往南4度的海面上,就不能再说台风到城市还有5度的距离了。在我们试图描述同一个时空对象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坐标系,同时也就意味着采用了不同的度规。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的绝大部分性质并不明显依赖于坐标系,而是包含在这默默无闻的度规之中,就好像无论你给货币取的名字是欧元还是美元,关键还要看汇率是多少。时空的曲率(Ricci曲率)是一个用来描述该时空某部分弯曲程度的数。要想得到这个数,人们需要将对应中度规代人一个能将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复杂算式中。如果时空的每个区域的弯曲程度都一样,我们就说它是常曲率时空。著名的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时空度规和物质分布的偏微分方程组,也就是说,时空的弯曲是由度规的改变体现出来的。用那句名言来概括就是“物质告诉时空怎样弯曲①,度规描述时空如何弯曲o"我们今天要比较的这3种时空其实已经让方程中的物质项等于零了,所以说是真空解。爱因斯坦方程申除了时空曲率项、物质项之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宇宙学常数项,于是那句名言在这里就变成“宇宙学常数告诉时空怎样弯曲。∞如果宇宙学常数为O,曲率也为O,我们得到的就是最熟悉的闵可夫斯基时空,它是爱因斯坦的数学老师赫尔曼?闵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将欧几里得空I司再加上一维的时间构造出的平坦时空。考虑到地球的引力场很微弱,而且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如此小的尺度上产生的引力场更加微不足道,因此我们可以将自己生活的时空区域近似地看作是闵可夫斯基时空。如果说理论物理学的众多模型是物理学家的小白鼠,那么闵可夫斯基时空就是关了许多“小白鼠”的最常用的实验室。我们耳熟能详的相对论性的物理学,小到夸克,①原话出自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之口,“Matter tells space how to curve,and space tells matter how to move."139大到黑洞,绝大部分都是养在闵可夫斯基时空背景中的“小白鼠”o坐标决定缘分的德西特时空如果宇宙学常数和曲率大于O,那我们就得到了德西特时空。它是由荷兰物理学家威廉?德西特(Willem de Sitter)最先提出的。德西特时空的空间部分可以看作一个三维超球面。这个球有两个北极,两个南极。站在这个球上,朝着左右、前后、上下任意一个方向走,最后都会走回原来出发的地方o(地球的表面是一个二维球,只能朝着左右、前后走o)在弯曲的德西特时空之中,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的距离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这个三维超球面的“体积”在无穷久以前是无穷大的,然后减速收缩,最后停止收缩,然后又开始加速膨胀。如果生活在由上述度规所描述的德西特时空,我们会发现,如果人们宅在家里不动,彼此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刚刚想打个招呼又变得越来越远,最后谁也看不见谁。R(t)这幅图显示了德西特时空空间部分的尺度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图中的每一点都表示一个二维的球面,也就是说,每一个圆环都表示某一时刻对应的三维超球面。于是,德西特时空的因果性就比较奇怪了。两个人能否认识不是看缘分,而是看这两个人坐在哪儿。在闵可夫斯基时空中,只要两个人老不死,总有办法联系上,从而互相认识。在德西特时空中就很难说了。如果宅男住在其中一个北极,适合宅男的mm住在其中一个南极,那么他们俩永远也联系不上。度规告诉我们,在德西特时空中,两点之间的空间距离随着三维超球面的收缩膨胀而变化。假设在无数年前,住在北极的宅男想给南极mm打个电话,拨号之后电信号开始以光速传播。由于三维超球面刚开始是无穷大的,信号是很难跑到南极的。幸好这时候空间减速收缩,结果在t=O的时刻,信号刚好跑到赤道。但是这时候三维超球面又开始膨胀,结果信号越追越困难,永远也跑不到南极了。如果宅男比较闷骚,纠结了很久终于在t=0的时候决定给南极mm打电话,那么经过无穷长的时间,信号却连赤道都到不了。所以在德西特时空中,娶媳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定要主动,千万不能闷骚,否则有些人你永远都不会认识,有些事情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这叫做事件视界( event horizori)o由于在德西特时空中大家一开始就相距无穷远,所以你的眼中一开始是一片漆黑,过一段时间你才能看到你的键盎,你的显示器,然后是更远处的窗外。这种现象叫做粒子视界(particle horizori)o对闵可夫斯基时空中的宅男而言,这两个视界并不存在。这就表明德西特时空和闵可夫斯基时空的因果性不同。虽然德西特时空当中养的“小白鼠”不多,但浓缩的都是精华。比如,在宇宙的暴涨理论当中,早期受真空能驱动而加速膨胀的宇宙正是德西特时空的一部分;而现如今的宇宙又处于宇宙学常数主导的时期,有物理学理论指出,我们宇宙的未来也许是一个寒冷空寂的德西特时空。宅男们,还等什么呢?反德西特时空和AdS/CFT如果时空的曲率和宇宙学常数小于零,我们就得到了反德西特时空。这个“反”就是说它专门跟德西特时空唱反调。你的曲率是141正的,我就是负的;你是闭合的,我就是开放的;你一开始大家距离无穷远,我一开始大家全挤一块儿;你先收缩后膨胀,我先膨胀后收缩。这样的好处是再闷骚的宅男都有可能娶到媳妇,因为坐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过一段时间之后大家自然就挤在一起了,互相也就全认识了。没有事件视界,也没有粒子视界,空间的尺度一会儿膨胀,一会儿收缩,循环往复,宅男们娶媳妇娶得欢天喜地。物理学家也没闲着,在反德西特时空当中养着的众多“小白鼠”中,有一只叫做AdS/CFT的“小白鼠”脱颖而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只“小白鼠”能够帮助物理学家解决弦论,共形量子场论,黑洞信息等一系列理论物理前沿课题的一些问题。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讲过一个笑话,说他打算出席一个有广义相对论学家参加的会议,下了飞机后发现弄丢了会议地址,但最后还是顺利抵达。原来费曼拉住一个出租车司机问:“刚才有没有一群举止怪异,嘴巴里不断喊着‘姬谬拗’的人?带我去他们去的地方o"这个“姬谬拗”正是度规的物理学符号的发音,而现如今,这群举止怪异的人嘴巴里仍然念念有词,只不过换成了更加拗口的“AdS/CFT"啦11 42大宅门里探究竟蓝枫(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在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敲开门,强忍着本该皱眉的表情看着他微笑。这个40平方米的小屋是他的天地,从未整理的被褥散发着淡淡的霉味,凌乱的桌子和满得冒尖的垃圾桶好像在比赛谁的东西堆得更高,一个头发乱乱的男孩正疑惑地望着我。他叫小卓(化名),是我的一个咨询对象。一天前,小卓的母亲在我的办公室哭诉着孩子的种种,父亲只能无奈地叹息、无助地踱步。大家都称呼小卓为宅男,就是那种蜗居在家,不爱出门,也不善交友,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人。来之前,我看过他的资料,大学毕业1年了,1年以来换了7份工作,现在刚刚离职,算起来每份工作也就能持续干1个月。而我敲开的正是那隔绝着他与外界的大宅门还有那宅门里的故事。大宅门内外的故事讲明了身份,又好不容易清理出一块我能坐的地方,小卓和我便慢慢聊了起来。去年毕业的他是家中的独子,说起来,他拥有一个幸福的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还算殷实。小卓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的,虽然父母不苛刻地要求他上重点中学、考重点大学,但是小卓还是以比较好的学习成绩考入了本市一所不错的大学的一本专业。大学的生活是快乐的,和很多人一样,虽然他有时候也舍翘课,没有课的时候也会睡到1 0点等待自然醒,但小卓还是无忧无虑地顺利毕业。拿到了学位证书,理所当然地要工作了。小卓告诉我,其实他也憧憬过社会生活的种种,在想象中,那是轻松快乐的年轻人的生活。自己可以赚到足够的钱,有着体面的工作,买房、买车、交一个可以玩到一块的女朋友。然而,当小卓真的进入社会后,眼前的一切让他小说般的梦湮灭无遗。小卓最初的工作是一家合资企业的经理助理,对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得到这样的工作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在金融危机时期,这甚至会让很多同龄人颇为嫉妒。可是,小卓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帮领导安排日程、接电话、处理一堆又一堆的文档,白天上班,晚上如果领导有酒席还要陪同出席并护送领导回家,忙得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回家连脸也顾不上洗,有时候甚至倒头便睡。后来由于初来乍到,工作还不熟悉经常被领导训斥,他渐渐地萌发了辞职的想法。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当领导再次对着不满意的文件发飙时,小卓没有和父母商量便偷偷辞去了他第一份工作。就这样,初次工作受挫的小卓回到了家,回到了大学时代的生活状态,回到了舒适的生活中。接下来的事情就像是电影重放般的相似,一个在社会工作中顶着很大压力、经常受挫的年轻入,一而再、再而三地辞职,每次辞职后回家的舒适让他在第七次片段重复后,彻底选择做一个“职业宅男”o独乐乐是自我保护故事说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小卓的状态真的很不好,但你也会说,这只是一个个案,我身边有很多宅人,我也是一个宅人,我肯定不会这样做的。诚然,小卓的确是众多宅男中的一个特殊案例,但是像小卓一样的人并不少。更关键的是,看过了故事,你是否明白小卓是如何成为一个“职业宅男”的?如果仔细地品味小卓的经历,你不难发现,每一次小卓想要回家“宅”之前,都被无限的压力和挫折所困扰。上司的责备、工作进度的底线、同事的竞争,这些是不是很熟悉呢?其实,在这个快144节奏、讲求效率利益的时代,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所以说,这宅人流行起来啊,还真的和这些大大小小的烦心事有关。话说自人类出现开始,一种古老的心理机制一直伴随着我们,这就是自我保护机制。所谓自我保护机制,功能类似生理学中的免疫系统,它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一般当我们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与我们的自我概念不同,使自我概念的稳定性受到威胁时,人们便会采取自我保护。就好像你来到一间黑暗无人的屋子,由于你对这样的房间不了解,这与你自身对于安全舒适房间的概念不同,于是你心里的小鼓便咚咚咚敲个不停,不敢进去,即使往里走也不敢大步前行害怕撞到什么,那你潜意识地用手去试触周围的行为就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在自我保护机制中存在着无数的分机制,像“反向机制”,也叫“矫枉过正现象”,指的是为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及冲动采用的方法。这是由于人的许多原始的行动欲望,是自己和社会规范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常被压抑、潜藏到潜意识中去,不为自己所察。但它们仍有极大的动力,随时伺机而动。人们害怕它们会突然冒出来,不得不特别加以防范。比如,一个喜欢吃手的小朋友为了不被妈妈骂,有时候见到妈妈就马上把双手背在身后,煞有介辜地宣告,“妈妈我没有吃手”,矫枉过正也就不打自招了。当然,这种自我保护机制不能表现小卓和广大宅人的心理。别着急,让我给你介绍下面这种心理机制——退化自弃机制。在每个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会选择放弃以成人方式解决问题,而退到一种让自己觉得困难较少、阻力较弱、较安全的情境中——儿童时期。就好像遇到危险信号时,我们会下意识地低头、闭眼、蜷缩身体,让自己回到处于母体子宫中的状态,因为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这个姿势和状态是最平和、最安全的。我们让自己虚拟到儿童时对别人的依赖,害怕再承担成人的责任, 这就是“退化”的防御手段。退化是一种彻底145的逃避,退到儿童时期就意味着自暴自弃。就像小卓这样,25岁的小伙子既不工作,也不出家门, 只是上网,不愿意与人交往,就是很典型的退化。出去工作他感觉太辛苦、有太多阻碍,同时又希望可以一直受到宠爱,自己不用费劲就可以坐享其成,不需要承担生活本身的负担,受到伤害就将自己和人群“隔离”,躲到玩具里释放情绪,这是一种人际关系上的“退化”o每个宅男、宅女其实都和小卓一样,当今社会追求快节奏、高效率、高利益,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像赶路的急行军一样,无法睡到自然醒便睁开惺忪的睡眼,挤公交、挤地铁去上班,一到单位便是一项又一项的待办事项,马不停蹄地开始一天的工作。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对于单位里的青年人来讲应该是不可能的,更多是加班或者是将文案带回家。而家仿佛变成了旅店,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这样的状态下,难得的休息日对于我们来讲变得弥足珍贵,与其消耗体能去运动,抑或耗时耗神喝酒聚会,不如宅在家里睡大觉、吃美食来得直接,来得爽快。宅人们从心理上将自己退化到一个需要宠爱的状态,以规避外界的纷争,选择那些让自己舒服的开心的环境。在这个世界上,家就是那个最让我们安心的港湾。大宅门里也有阳光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一介大宅门,这道门便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保护机制铸造的。在这扇门里,没有忙碌的生活节奏,没有逼人的工作压力,只需气定神闲地享受这份回归平实的简单生活,还有与温馨、闲适、散淡以及慵懒有关的一切生活元素。所以说,在宅人们眼里,众乐乐不如独乐乐。如果真的要独乐乐,那么是否真的想宅得快乐,宅得健康呢?做一个阳光的宅人说起来既容易,又很难。纵观古今中外的长寿人士,他们或许有各自的秘诀,但他们都是生活规律的人。人体有自身的生物钟,人本身就是一种“时间动物”o我们知道,冬天阳光少,人容易情绪低落,夏季天气热,人容易浮躁;睡眠充足而且规律,我们就会精力充沛,工作一忙起来,睡眠不规律,有可能站在公车上都想睡觉;更不要说吃饭不规律的人常常会胃部不适了。因此,要想快乐健康地宅在家里,我们也要宅得规律。不信你试试,符合生物钟的规律作息会让我们精神百倍,有好的作息习惯,才会有好的心态。除了有规律的生活,适度的有氧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都知道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脑、肺、胃肠、神经、内分泌、免疫各系统的功能。而且,每次运动的时候,我们都要大口大口地呼吸,不断地吸人新鲜的空气,那会让我们神清气爽。如果你想做一个健康、阳光的宅人,那有氧运动一定少不得,如果实在懒得出门,可以在宅的“途中”去阳台或者客厅扭扭腰,跳一跳,如此下来,未来的你即使宅,也会健康得多。要说健康的生活,不得不提吃了,管他宅内宅外,何人不吃?而要想做一个阳光宅人,也得学会吃得好,只有吃得好才能宅得好。民以食为天,和匆匆忙忙的工作餐相比,宅在家里弄一顿健康有机的生活餐犒劳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奖励?宅人们要想健康,就要慢慢地学会和方便面、压缩饼干说再见,多多食用蔬菜和水果,最好每天都吃一些水果,把有机的理念和宅的方式结合起来,恐怕无数生灵都会艳羡于你。规律的怍息,适度的运动,健康的饮食,还有许多许多阳光成分可以填满这个大宅子。人类是群居型生物,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有时候寻找一块自己的空间,健康地宅起来,从过去简单粗暴的御宅族彻彻底底地变成修养身心的宅养族,不失为理智的选择。所以说,在纷繁的压力和浮躁的环境下,只要掌握好生活的规律,积极面对,大宅门里也可以充满阳光,做个宅人也是幸福快乐的。147实验室里的宅生物白鸟每栋实验楼里总有些传说,关于生物楼,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在那附近,蛇虫鼠蚁横行,都是些见识过七十二般酷刑后越狱或者穿梭出来的亡命之徒。楼宇周围弥漫着一股恐怖气息,让女生不敢涉足。不过我们实验室在环境学院,并未沾染上生科院那边傈悍的民风,反倒养出了一批宅生物。下面这几位,终日浸淫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和谐气氛之中,或者死心塌地,或者有贼心没贼胆,都准备将自己的小窝宅穿。大型蚤,此君胖胖的身躯上长着两只比例明显不配套的小爪,还非要用这两只柔弱的枝角扮演翅膀的角色来支撑肥硕的身躯在水里翱翔,其结果可想而知,稍不努力便会沉底。因此,她们只能不停地挥动小爪,获得些微向上的动力,于是便仿佛在水里一跳一跳的。别看叫她们“大型”蚤,其实身高不过2毫米,腰围却要3毫米还多。从身形来看,倒和跳蚤有一拼,于是得了个蚤的混名。来人看到她们奋力跳动的情景,再一听名字,自然就会脱口而出“跳出来怎么办”?殊不知,莫说跳出来,就是有时候换水,个别运气不好的没随着水流出去,挂在了烧杯壁上,那就只能在那大眼瞪小眼,全无办法。1 48说到她们,就要提提孤雌生殖了。这小东西,只要生活条件好,就只养女娃不要男孩,她们肥硕的肚子实际是由两片透明的甲壳拢住的,生活条件好的时候,一俟成熟,甲壳打开,小女娃娃们就从缝里游了出来。只有当水里没啥吃的,生活艰苦起来的时候,才会在甲壳靠背部的位置形成黑色的卵,随着换壳掉落水中,伺机孵化。这时孵出的,才会有男有女,严格地贯彻着穷养儿富养女的指导原则。在我们实验室,她们从来不愁吃喝,所以我们烧杯中养的,是一群标准宅女。也是因为孤雌生殖,她们才成了理想的实验动物,如果捉住一只使劲儿喂,生下来的子子孙孙在遗传上就都是稳定的,实验误差会小很多。每每有师弟师妹刚来实验室,用大型蚤做实验不顺利找我们帮忙分析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是一个妈生的吗”?大型蚤养得多了,一时间用不了,我们就会把她们分配给一群小饿狼——斑马鱼。这群家伙本是寻常家里都能养的观赏热带鱼,因为实在很是皮实耐活,于是,被科学家们拿来做了模式生物。每次大型蚤被投下去,大伙就会变得很兴奋,全然不管刚刚用过膳,一扭一扭誓将所有鱼虫子捉拿归嘴。无奈樱桃小口,大一些的就吞不进去了,却还不停地追逐,直到双方都筋疲力尽。每每将大型蚤都消灭捭后,斑马鱼们都只能腆着胀到濒临鼓裂的肚子,支着两只合不拢的侧鳍,沉在水底,任你敲缸,只是不理,除非使劲地搅搅水,才不情愿地挪挪窝。鱼自然是心甘情愿地宅在窝里的动物,可如果把小鼠也看作宅生物,不免有些蹊跷。小白鼠们的确无时无刻不梦想着笼子外的世界,尽管我们在笼子外面又包了一层一厘米宽的方格网,仍有不死心的不停地把头卡到方格里,等着饲养员把自己拽回来。得知这情形后,实验室的邻居们日夜枕戈待旦,直到某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小白鼠迈克尔终于顽强地咬开了监狱的一角,这大概是多少年来,它们的爷爷奶149奶、太爷太奶终生梦想而不得实现的情景,大家迎来了自己短暂生命的精彩时刻o(好吧,我承认,当时笼子里并没有迈克尔,我们做实验只用雌鼠。是的,我们实验室性别比例严重失衡o)第二天,我们打开屋子,一众站在笼子上面望着我们:“外面的世界不过尔尔,你们是打算把吃的放在外面还是笼子里?”我一直在想,那一晚,它们究竟走了多远,看到了什么,做了怎样的思想斗争,难道就因为是被做机理研究的人们饲养着,它们也承袭了这种好奇心,而全然不顾应用价值?自从小白鼠事件未动一兵一卒,没有激烈的追逐和火暴的枪战场面就悄然平息之后,邻近的实验室们关注的重点就转向了另一种模式生物——蚯蚓。他们开始想象着,某天早晨打开门,眼前爬满蠕动的暗红色虫子将是何等恐怖的场景。蚯蚓其实是颇具反侦察能力的动物,它们无法健步如飞,但爬得蛮快,而且懂得如何巧妙地运用拟态逃避追捕。被我提审的小家伙有时就在我被师妹们的话题吸引转身投身八卦事业的功夫,就从我眼前消失掉了。在我把实验台翻个底朝天,甚至怀疑有没有必要追出屋的当口,赫然发现它将自己顺着白瓷盘的沿抻成了一长条,已然状如枯木,乍一看以为是磕掉块瓷。它明明知道,自己爬不了10米就会干死,仍然宇愿自由地死,不愿屈辱地生。这些动物对自由的追求令人心生敬意,可它们一旦回到自己的home, sweet home,一头扎进拌着香甜的牛粪、冬瓜、豆渣的土里以后,所有那些存在的意义就都不再在考虑之列了。蹲在土筐旁,你可以听到带着水气的沙沙声,那是它们在里面心满意足地穿梭,蠕动,享受美味,肆无忌惮地宅着。最后,一定还要说到一种著名的宅生物,它们是上述宅群落的建群种,就是常年以实验室为家,吃、住、学习、娱乐在实验室里的硕士、博士们了。1-O宅族性幻想分析它是宅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庄 一题记有一则传说是这样的:大多数男人的性幻想对象是陌生的异性,而女人,恰恰相反,60%以上的性幻想发生在和熟人之间。这一点说明,性幻想是一个用来甄别男女性心理差异的绝好模型,研究情爱心理学的人往往会在调查问卷中设置若干有关问题,有些结果让人忍俊不禁。比如l ScVo的女人会于这种时刻在脑海中添上栩栩如生的浪漫场景,海滩啦、瀑布啦、高速公路什么的,而只有不到4cj/o的男人才会花那个心思,要命的是,他们有很多比较中意办公室。宅人们啊,我的问题来了:海滩什么的总归还好理解,不妨认为这是一次你在头脑中虚拟的旅行机会,可办公室是为什么,难道说明你其实仍然比较热爱上班工作?平均而言,每个人每天有七八次性幻想,也有超过40次的大户。因为力比多的缘故,男人性幻想频率远远高于女人,这一事实造成了他们不容易得到满足的现状。所以,据一份来自1978年的报告称,大多数在这方面想象丰富的男人性生活如意的可能性极低。想想的确如此,在头脑中和IO个以上的对象缠绵悱恻过了,现实中的性伴.可能只有一个或不到一个;在头脑中和奥黛丽?赫本或者林志玲如何151如何,现实中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水桶腰、一张冬瓜脸。生活是很残酷的,不是吗?觉得残酷得受不了了,且去看苏童、莫言的小说吧,名字就很过瘾:《妻妾成群》《丰乳肥臀》。几乎可以笃定的一点是,性幻想不丰富的作家难以成为知名作家。只有那些宅得深、想得多的人,才有机会写出与众不同的故事来。“你会去买张柏芝那款制服吗?我看到网上有。竹“不,我觉得有一套黑色皮革的特别好,还配了道具o"SM?没错,作风强势的女人愿意自己被一条马鞭驯服,这是业已被样本统计证实了的说法,所以现在情趣商店生意越来越好啦,“O的故事”正在城市各个角落上演。但,许许多多由A片喂养大的男人还是有洛丽塔情结的,因此医院里护士服越来越多地换上了粉红色。关于性幻想会不会破坏一段正在进行中的关系,专家们的说法也莫衷一是,呈现出明显的两极态势,通常情况是:《心理学报告》刚刚出了一篇文章,分析认为这体现了性功能水平,想得过多容易引起性焦虑;《今日心理学》就回敬一篇,说这只不过算冥想的一种,多想有助于增进伴侣之间的和谐。不过总的来说,既然情爱非是能够持久之物,婚后出轨又麻烦多多,××的时候YY不能不说是安全的调剂方式。注意了,一些小机制的失调可能诖其间的美妙大打折扣。去年年底,英国牛津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的耳鼻喉专家马哈茂德?布塔(Mahmood Bhutta)在英国皇家药学会会刊上发表文章称,他和同事发现了一个奇怪病例,某中年男子不胜烦恼地前来就诊,说自己只要一想到和美女怎么怎么样,就会连连喷嚏不止。布塔开始并不相信,但当他在互联网上输入~陛”“喷嚏”作为关键词查找的时候,发现有这毛病的人还真不在少数,就像那些拔眉毛或被阳光直射后会连连“阿嚏”的人一样,这很可能是由于他们的三叉神经受不了刺激所致。不过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没事想想sex也许有益于身心健康,好处之一在于能够增强对不良环境的耐受能力,比如说吧,减轻疼1 S2痛感01999年,威斯康辛大学的麻醉学专家彼得?施塔茨(PeterStaats)找来40名大学生,让他们把双手放进刺骨的冰水里,直到痛得实在无法忍受再把手拿出来。结果发现,倘若让被试在接受这一考验的同时幻想自己正在和某心仪的对象做爱,他们坚持的时间能够达到3分钟之久,远远高于控制组(做不情愿的性幻想或没有性意味的幻想),后者平均只有1分钟。研究者对此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人类的情、和疼痛感都由丘脑掌控,互相有所牵制。宅人倘若想更深地了解自身,绝对有必要分析一下每天的性幻想内容。有一些医生甚至认为,这才是真正反映一个人性取向的关键,换言之,你是直的(Straight,异性恋者)还是弯的,他们认为该由性幻想说了算,那才是潜意识的真正所系。而在进行性行为矫正(一般是针对同性恋)的过程中,有人的的确确在性幻想对象上发生了变更。不过对此也有持反对意见的,著名的马斯特一约翰逊性学研究院做过一些调查,称在异性恋中出现同性性幻想和在同性恋中出现异性性幻想都非常常见。马克?施瓦茨(Mark Schwartz)和威廉?马斯特斯(William Masters 两人1984年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表的报告中指出,120各被试,其中同性恋和异性恋各占一半,不管男同还是女同,在他/她们的性幻想中,和一名异性发生关系的场景出现的频率都位列第三,而直男幻想同性做爱的场景频率位列第四,直女第五。卷首语?酒瓶子里做道场我这植物在你体内落下,永远的播种者播下的好种子,好让诗从我们的爱I| 发芽,如一朵稀世之花向上帝显示!一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杨杨人为什么喜欢酒?答案也许可以追溯到2400万年前。这一时间跨度代表了灵长目祖先们开始食用水果的历史。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学家罗伯特?达德利( RobotDudley)曾提出一种假说:人类对酒精的迷恋其实是“偏爱成熟果实”这一适应行为的副产品。他认为熟透的水果富含两种化学物质:糖和乙醇,易挥发的乙醇气味便成了灵长目动物觅食的重要线索,闻到乙醇的气味,便意味着甜美熟果,意味着食物,意味着生存——以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对酒精的欲望在人类基因中刻下了印痕。而在生物工程学者看来,酿酒还是一场生化反应,淀粉先水解为葡萄糖,而后携手酵母转化成酒精——场对糖的欲望的延伸。自从被制造出来,酒就一直为人类庆典提供着服务。在西方传说里,诺亚,就是那位造了方舟使人类免于在洪灾中灭族的诺亚,被认为是酒的发明者。在中国的故事里,最早的制酒者叫仪狄一 而比他更著名的杜康其实是大禹的玄玄孙,还是远在仪狄四代之后的事。《战国策》里有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结果大禹睡了一天一夜,醒来后,他疏远了仪狄,理由是“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o饮酒误事,古往今来能拉出一份长长的名单,大到军事、国事,小到芝麻琐屑的家事、浮浪子弟的丑事,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酒拽出来,作为顶罪的原因。可我总忍不住心生怀疑:在许多不体面的境况下,那不过是别有用心的借口o虽然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接受测试的对象饮酒后会觉得身边的人更有吸引力(证据是酒后给他人外表打分平均增加了10个百分点),但来自大不列颠莱斯特大学的研究却有些相反的意味:即使酩酊大醉,绝大多数男性还是偏爱看起来更年轻的美女照片,甚至,他们还可以准确判断照片中人物的年龄。瞧瞧,瞧瞧,我的目光还是更愿穿越回古时候祖先们树下围坐的水果盛宴。那时的酒精度只有0.6%,这样低度的酒饮料如今遍寻不着,一如祖先们当年对酒精单纯的欲望:生存,就是为了生存。欧阳公早就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社交场上的活跃分子心里有教,酒是手段,而非目的。来自实验室和现场观察的结果都表明,饮酒有利于缓解社会约束,使人们比平日更容易放松警惕。来自国际葡萄种植业及葡萄酒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全球葡萄酒的消费总量是23660万百升,这还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萎缩的结果。这么多酒倒在一起,能灌满一万两千多座标准泳池。我们看得见各形各色的酒瓶,看不见的是瓶内的道场。酒是人类的斗士朋友,战胜者总是拥抱战败的一方。它常以你意料之外的方式存在:比如看不见的神经通路中的舞蹈,和你看得见的面红耳赤;又比如看不见的销售链条流转,还有一沓沓扎扎实实的数字。158来杯秸秆鸡尾酒史军绍兴的黄酒师傅说:“鉴湖的好水和江浙的好米是好黄酒的精髓o"法国的酿酒师说:“波尔多的阳光和土壤造就了完美的葡萄,也成就了顶级的红酒o"德国的啤酒屋老板说:“德国的大麦芽和啤酒花,让慕尼黑的啤酒成了绝世佳酿。’生物工程学家却说:“只要是葡萄糖构成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把它变成美酒o"如今的饮料世界让人眼花缭乱,咖啡有小粒大粒、粗磨细磨之分,茶有红、绿、乌龙之别,但仍没有哪种饮料的种类能跟酒相提并论:咖啡固然不同,但终究是咖啡树的果实;茶尽管有别,也都是茶树的叶片;而美酒,却是不同植物、不同部位的升华。种子带来的琼浆玉液在中国,关于酿酒起源的传说中,“仪狄作酒”大概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的精心治理下,国泰民安,粮仓殷实,一位叫仪狄的人向大禹进献了自己酿制的美酒,一个不小心,大禹喝高了,睡了一天一夜。结果好心的仪狄非但没有获得赏赐,反而落了个误国误民的骂名。传说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不过它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酿酒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充足的粮食,倘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那用粮食这种奢侈品酿酒无异于痴人说梦。尽管传说中并未提及酿酒的原材料,但我们仍能推测,大禹喝的酒八成是用小米酿制的。没错,就是那种可以熬成金黄色的小米粥、如今被奉为高档杂粮的小米。那时候,生产小米的作物——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从平民到首领吃的都是小米饭,而现在的主要作物小麦那会儿还在小亚细亚的河谷里晒着太阳呢。作为最早被人类种植的作物之一,最初的粟不过是一些籽粒稍显饱满的鼠尾草。如今,在阿富汗的田地里还能看到很像狗尾草的粟品种。在这一时期,在狗尾草不甚丰富的长江流域,聪明的古人发现并培育了另一种谷物——野生稻。经过不断地筛选,那些籽粒饱满、容易收获(野生稻的籽粒是随时成熟,随时脱落,偶尔有个体成熟后的种子依然保留的穗子上)的个体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栽培水稻的始祖。当然,充足的粮食供应只是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从淀粉到乙醇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中间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淀粉转化为糖。据说,我们的高山族同胞还保留着一种传自远古的酿酒方法,茌酿酒前,将蒸熟的米饭放在嘴里咀嚼,然后再封人坛中。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转化为糖(我们细嚼馒头时能感受到甘甜,就是这个原因),进而转化成美酒。不过,这种方法只适合小批量地制作供家庭享用的酒水。后来,人们发现了高效的淀粉糖化“工具”一 生活在小麦籽粒上的曲霉可以产生纯正高效的淀粉酶。正儿八经的麦曲在西汉就出现了:将小衰做基底的酒曲的引入,使淀粉更高效地转化成糖,谷物酿酒进入了光明时期。时至今日,从“茅台”到“绍兴黄酒”,在酿造过程中,仍保留着用小麦制作酒曲的传统。从这一点看,虽然小麦在任何一种酒原料中都不是主角,但它统帅和指挥着制作酒精的“微生物工人”,堪称酿酒大片的“导演”o在酒曲的帮助下,很多淀粉丰富的原料都被放进了酿酒窖池,也就有了后来的高梁酒、玉米酒以及红薯酒…其实,发芽的种子(麦芽)自己带着降解淀粉的工具——淀粉酶。当然这种酶不是为了人们酿酒准备的,它的本职工作是种子萌发期和幼苗生长初期的能量搬运工。在这个过程中,要将储存在种子淀粉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首先就要把淀粉分解成细胞可以利用的葡萄糖。不管怎样,人类盗用了这种酶之后,酿酒工艺的确大大简化了。顺便提一下,最早的洋酒就是居位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用出芽的大麦酿制的,考古学家称其为“啤酒”o不过跟如今喝的啤酒还不是一回事。想知道得更详细一些?请稍等,耐心看到最后。葡萄的优雅升华只要淀粉变成糖,剩下的事情都交给酿酒酵母就好了.当长江黄河流域的人们还在使劲折腾种子里的淀粉的时候,大自然早就酿好了美酒,并且稍加改进就成了古埃及人的标准饮料,这种美酒的原料就是葡萄,在植物学家眼中,它们就是一嘟噜携带了酿酒酵母的葡萄糖。再没有比这种葡萄糖含量可以占到干重20%从上的果实更合适的酿酒原料了。如今的标准酿酒葡萄品种都是从欧洲引入的,但是葡萄去口是个大家族。它出现在地球上时,各块大陆还都连在一起。后来,随着板块漂移,葡萄家族也分了家。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上多是野生葡萄的身影。早在公元前5000年,南高加索和波斯湾周边地区的人们就开始收集野生的葡萄了,当然,那时可能只是作为食物。葡萄糖和酿酒酵母,葡萄本身携带了生成美酒的这两大要素,所以只要葡萄果粒成熟,果皮破裂,渗出的果汁在酵母菌和空气的1 61作用下,就会产生葡萄酒一 一不过,这个过程发生在葡萄树下,还是在收集葡萄的陶罐里,目前尚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人们喝了天然发酵的葡萄汁,会有种飘飘然的感觉,一身轻松。好了,那就多收集点葡萄来发酵吧,葡萄酒就这么出现了。其实,产生醇类物质对葡萄传播种子有利,可以向动物表明大部分果实已经酸甜适口(其实是藏在果实里的种子已经成熟,急着远走高飞),可以开吃,招引动物从远方赶来,加入进餐和传播种子的行列。不仅是葡萄,苹果、梨等含糖量丰富的水果在成熟后期也会产生乙醇(买回来的苹果放得时间长了有酒味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有不少地方用苹果酿酒,苹果酒曾经一度是美国开拓者饮用量最大的酒类饮料。在中国的古籍中,有很多关于猿猴酿酒的传说,内容不外乎猿猴采集了不少野果堆积的一个石洞里,经雨水或泉水浸泡成了美酒,后来被砍柴人偷偷享用了。猿猴是否有意而为,尚无法考证,不过,自然界中的确有不少动物会酿酒,只不过地点不在石洞,而是在他们自己的肚子里。看过《上帝也疯狂》的同学一定还记得这个情节——在非洲纳米比亚的沙漠里,当一种称为玛鲁拉树(Marula)的果实成熟时,大象、狒狒、野猪竞相前来赴宴,这种果实的丰富糖分就在宅们的肚子里发酵了,这帮享受果实的家伙也酩酊大醉。甘蔗汁液引发的狂欢最近,脑子里总回荡着“朗姆酒”,仔细想想,原来是每天在公交车上听到肯大叔的新款鸡腿推广一 “这是加勒比海著名的朗姆酒,不仅好喝,还能用来烹饪美食”o相信有很多同学会跟我一样,回家先去查阅朗姆酒是什么东西。从广告片上看,那些澄清的液体显然跟葡萄酒和啤酒不是一家子,不过,跟咱们的二锅头也不是兄弟。因为它的原料不是五谷,不是水果,而是甜蜜蜜的甘蔗茎杆。甘蔗的老家在亚洲热带的太平洋岛屿上,后来被引种到我国和印度。公元642年,才被阿拉伯人带到了地中海地区,又过了500年,欧洲的骑士们才在叙利亚尝到了这种“不会飞蜜蜂、也有蜜的芦苇’’o不过西亚并不是喜好湿热的甘蔗的理想种植地,遥想当年,从地中海进口到欧洲的甘蔗糖可是相当金贵的调味品,在贵族的餐桌上,蔗糖也是可看而不可尝的摆设。后来哥伦布把甘蔗送到了加勒比海地区,甘蔗终于找到了生长的天堂,好在甘蔗种植是个纯体力活,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把砍成段的甘蔗插在土里就可以等着收获这些“甜芦苇”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业化的制糖过程了。在当时,提炼蔗糖都是靠加热甘蔗汁蒸发水分,最终使蔗糖结晶出来。用这种方法到最后总有一些含高分子的残液无法继续加热,否则就会炭化。在早期,这些残余的糖稀或糖蜜只能用作焦糖,但后来,新英格兰的殖民者发现,它们可以用以酿酒,朗姆酒于是诞生了。朗姆酒酿出即卖,没有储存期,因此辛辣刺喉,加上价格低廉(原料廉价),很受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水手和海盗的青睐,有的船长甚至用朗姆酒为水手发工资。朗姆酒迅速在大西洋水手和加勒比海海盗中风行开来。可以看出,朗姆酒晟初就是个制糖的副产品,直到后来,人们找到了甜菜这种可以在温带种植的“产糖机器”,才将甘蔗从制糖产业链中解放出来。生产朗姆酒用上了上好的甘蔗汁,增加了储存醇化期,改善了口感,最终成为配制鸡尾酒必不可少的原料。除了给人提供饮料,甘蔗还能为汽车提供饮料。巴西汽车消费的乙醇燃料都来源于甘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甘蔗也是不可多得的高效酿酒植物。甘蔗能提供大量的糖,可以作为制酒原料,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占生物量绝大部分的纤维素都被作为残渣填进了焚烧炉或者抛进了垃圾堆,那这部分能不能利用起来呢?秸秆也能制酒喝进酒吧,酷酷地对酒保来一句,“杨树酒加冰,摇的”o这正是生物工程学家梦想的场景。与淀粉和小分子糖相比,植物中以纤维素形态储存的能量更多,每年收获的玉米和稻谷有50%~60%的光合产物都被抛弃在秸秆里,更不用说那么多只长纤维不结种子(实际情况是种子太小,我们没法收集使用)的禾草了。但是,将葡萄糖从纤维素里“解放”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单单是把纤维素从秸秆中提取出来就已经很困难了。目前常用的氨解法,就是利用氨水将纤维素水解,然后再用酸来中和多余的氨水,接下来,在纤维素里加纤维素酶,分解出葡萄糖,最后才能发酵成酒精。不过,飘荡着氨味的酒,恐怕不会有市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正试图利用基因工程继续培育能将植物茎秆中的纤维素直接“撕碎”的细菌——不过,希望这些东西不会跑来对付我们的纯棉T恤。如果控制得当,那些生长在盐碱地里的芦苇、我们路旁需要更换的白杨树就都可以用来酿酒了。愿未来的某一天,这地球上只要有绿色的地方都会有相应的美酒。好了,闲话少说,先老老实实来杯二锅头乃巴。不可或缺的1%最后插一句,酿酒过程中除了谷物、葡萄和甘蔗这些主料,还需要一些辅料。不过人参、梅子、杜松子呵不算,它们在酒中充其量也就是个调味品。回到第一节的问题了。前面说到,最初的苏美尔人的啤酒并不算真正的啤酒,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向啤酒中添加啤酒花,所以他们酿的啤酒大概是甜的,想来会更受女孩子欢迎。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啤酒?在发酵的麦芽汁中加入啤酒花。啤酒花是大麻科律草属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o(大麻?嘿嘿……1 64等等!暂停想象!)虽然跟大麻沾亲带故,不过它里面可没有四氢大麻酚(让人成瘾的主要成分)o啤酒的苦味主要是由啤酒花中的O【一酸(由律草酮、辅_律草酮等组成的化合物)和p一酸(蛇麻酮等组成的化合物)产生的,这些物质能够抑制微生物繁殖,延长啤酒的保质期。更重要的是,正是这些苦味物质让啤酒有了特殊的清爽感觉和细腻的泡沫。在1519年,德国的巴伐利亚,威尔海姆公爵四世将啤酒花定为啤酒的法定“添加剂”(纯属中性词,切莫恐惧),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除了直接添加在酒里的成分,外围部分也相当重要。在目前的红酒制作过程中,橡木桶陈酿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这可不仅仅是我们把玻璃瓶白酒换个瓷瓶追求文化品位那么简单。橡木特有的内在品质是成就葡萄酒的关键一环。一方面,橡木木材疏密适中,在保存酒体香气的同时,又可以允许一部分氧气进入,让桶内的红酒充分发酵;另一方面,与很多树木类似,橡木中也含有大量的酚类、醛类和单宁等次生代谢产物,这些产物不仅丰富了红酒的香味(比如说,糠醛就有杏仁香味),更重要的是单宁可以笼络住红酒中那些不稳定的色素,使得红酒呈现出令人愉悦的颜色。橡木桶的木材来源于壳斗科栎木属的不同种类。法圉的卢浮橡、美国白栎以及我国的小叶橡都是制作橡木桶的优良材料。当然,不同树种的木材结构与次生代谢产物的差别会影响葡萄酒的口感。至于孰优孰劣,还得看个人喜好了。1 65动物瘾君子瘦驼(山东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士)山东威海的十岁黑熊“甜甜”和北京的小香猪“蓬蓬’’.分属凶悍的食肉目和温顺的偶蹄目,似乎扯不上关系。然而它们却分享着同一个爱好,那就是贪杯。据报道,黑熊甜甜一气儿能吹五六瓶啤酒,而香猪蓬蓬常常痛饮3瓶啤酒仍意犹未尽。从果蝇、蝴蝶到羚羊、野猪,乃至黑猩猩和大猩猩,嗜酒,在动物界的确不仅是人类才有的爱好。这是因为,在自然条件下,酒精往往同糖分丰富的果实联系在一起,只有那些熟透了的甜美果实,才会偶然被酵母菌感染发酵形成酒精。酒香四溢,意味着一顿不可多得的高热量美餐就在附近。在野外观察中,科学家们发现,黑猩猩经常能捕捉到那些几千米外腐烂果实散发出来的气息,并且矢志不渝地找到它们大吃一顿。那些对酒气更敏感、更偏好的动物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使它们在生存竞争中获得胜利,因此,作为物竞天择的产物,人类的骨子里自然也潜藏着对酒的本能冲动。然而,与几百万年前不同,酒已经从一种稀罕的天赐甘露转变成了充斥于人类社会每一个角落的消费品,人类碰到了野生动物根本不会面对的问题,那就是醉酒。不过,也有一种流传已久的说法:非洲象偶尔会吃很多熟透的玛鲁拉果子——芒果的非洲兄弟,达些糖分丰富的果子会在大象的胃里发酵,产生酒精,让大象醉倒。几乎每一本描写非洲风物的小册子都会引述这个故事。然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史蒂夫?莫里斯(Steve Morris)发表于2006年第二期的《生理与生化动物学》上的一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莫里斯指出了这个故事的荒谬性。首先,大象从来不吃掉在地上的腐烂果实,事实上,在非洲,也几乎没有什么果实有机会熟透掉在地上,在那之前肯定被各种动物吃掉了。其次,食物在大象的胃当中只会停留12~46小时,这个时间不足以让果子发酵,而且,糖分很快就被消化道吸收了。退一步说,即使某只可怜的大象一次吃了够多的果子,同时吃掉大量的酵母,然后得了胃动力不足,理论上,这只大象需要吃掉1 400个玛鲁拉果子才能醉倒——因为按照成年大象的体重和代谢酒精的速度,它的酒量是1.9升无水乙醇,相当于6斤二锅头。发酵这么多酒精需要27升玛鲁拉果汁,而生产这么多果汁则需要1400个玛鲁拉果子!除非这头大象闯进了一个玛鲁拉果仓库,否则它根本不可能一下子吃掉这么多果子。更遗憾的是,即使上面这个情况真的发生了,大象仍然不会醉倒,因为,果子发酵的过程是缓慢的,并不会一下子就有1.9升乙醇涌出来。摇来晃去的大象不好找,顺着手电筒光柱往上爬的人类有的是。人的酒量有高低,这不容否认,我的~位忘年交回忆起他在20世纪50年代同苏联专家的交往时,对“老大哥”的酒力十分佩服,中国同志轮番上阵轮番败北,到最后酒干瓶净老大哥仍未尽兴,找来一瓶酒精棉球泡水再战。当然,酒量败北,并不是中国人缺乏意志,而要从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说起。酒精被消化道吸收后,除了少部分通过呼吸和泌尿系统排出,大多数要通过肝脏代谢。酒精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变为乙醛,在经过乙醛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酸,乙酸氧化分解或者转变成脂肪。这里面,最要命的是乙醛,它是让人面红耳赤,心跳加速,头昏眼花的罪魁祸首。在亚洲人群中,编码乙醛脱氢酶的ALDHI基因发生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44U/o的日本人、5 3%的越南人、27%的韩国人、30u/o的中国人的体内都存在这种变异,变异的结果是乙1 67醛脱氢酶的活性大大降低,人变得更容易醉酒。但在欧洲人的后裔中,这种变异却很罕见。有研究表明,ALDHI基因变异的个体酗酒的概率只是那些非变异个体的1/6 0虽然酒闻起来不错,但是尝起来却不总那么令人愉快,各种酿造酒里都多少有些苦味成分。进行动物实验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要让猕猴变成酒鬼,最开始要在酒里面添加甜味剂,这样猴子才乐意去喝,等它们逐渐产生酒精依赖,即使不再添加甜味剂,猴子们也不再嫌弃。在人类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名为hTAS2R16的基因所编码的一种受体蛋白与味觉相关,当它发生变异时,人对苦味的敏感程度就会下降,同时更容易酗酒。人喝多了酒危害健康,其他动物也是这样,尤其是家养的宠物,事实上,酒是它们最常遇到的毒药。狗特别容易对啤酒感兴趣,而对一只小型犬来说,一瓶啤酒可能是致命的。不过,如果您的宠物狗实在跟甜甜和蓬蓬一样热衷此道,您可以去买荷兰生产的某品牌宠物啤酒,它是由麦芽和牛肉汁酿造成的无醇啤酒,如果喜欢,您也可以放心饮用,一瓶只卖1.65欧元。1 68酒酿家庭装云无心网上能找到很多关于酒酿的做法,很多说得很邪乎、很神秘,跟做生化实验一样精确。而我做饭,最大的追求就是删繁就简。酒酿的形成就是一些微生物的酶水解淀粉的过程,所谓的“酒曲’’就是一堆微生物的“种子”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酶。有的把淀粉水解成单糖,有的把蛋白质水解成多肽或者氨基酸,还有的把单糖转化成酒精。不管是水解后的蛋白,还是单糖和酒精,都是酒酿之所以成为酒酿的原因。微生物的生长和酶的反应都有一个反应条件是否合适的问题。这也就是各种各样的“经验”、“秘笈”的来源。一般而言,这些水解酶的反应条件都比较广泛,所以精确控制并没有太大的必要。在最佳温度下(网上有人说是30℃),反应速度快一些;温度低,反应速度慢一些,最后还是会成为酒酿。而且也没有必要保持恒温,时高时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对于个人来说,“标准化”并非追求的目标,所以精确控制条件就没有很大的意义了。我的做法很简单:糯米泡一晚上,蒸熟,放凉,把酒曲碾成粉,加到糯米饭中混合均匀,装到密闭容器中。我用的是玻璃瓶,可以看到里面的变化。有人会在里面加一些凉开水(用烧过的水主要是灭菌),有助于酒曲与糯米的充分接触,可以如快反应,不过加水也会稀释形成的酒酿。图省事的话,就把瓶子放到灶台上,让它在做1 69饭的时候吸收点热量。想加快进程就泡到热水里,想起来了就换换热水,想不起来就让它克服一下。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所有的容器都要仔细洗干净了,避免杂菌和油污的影响。由于不同的酶活性达到最高值所需的温度并不一致,所以在不同的温度下,各种反应进行的速度和最终程度可能会不一样,而酒曲的组成和用量也会对成品有很大影响。这种种不同使得最终产物中的糖、酒、蛋白水解物的组成不太一样,而组成上的不同也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风味。在做酒酿这件事情上,别人的经验只是别人的,你的还需要自己摸索。几天以后(据说,在加水并且保温的条件下,两天就够),可以看见糯米变得蓬松,呈现出乳白色,有液体产生,打开瓶盖闻闻,有甜味,还有淡淡的酒味,也就差不多了。如果希望酒味更浓,可以搅拌一下,继续放一两天,否则就放进冰箱慢慢吃。我做的几次每次用的糯米和酒曲的量都不一样,室内的温度也不完全一样,所以完成的时间也都不一样,不过最后都做成了。酿酒大概是人类最早的食品加工技术之一。在人类还完全不知道淀粉、葡萄糖、酒精、微生物和酶等名词的时候,世界各地的古人们就可以造出风情万种的酒来。这不能不说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而经验在很多时候就足以解决问魉。生物化学的发展只是让造酒这件事情变得简单,那些神秘的经验也可以得到梳理。如果以酒精的产生为中心,那么原料是单糖。因此,所有能够产生单糖的东西都可以用来造酒。各种果汁中都含有相当量的单糖或者容易转化成单糖的碳水化合物,因此也就可以用来制造各种果酒。用葡萄得到葡萄酒,用猕猴桃得到猕猴桃酒,用苹果得到苹果酒。而淀粉一 一不管是玉米还是大米,就需要先水解成单糖,好在这种转化也不算费劲。不管是酒酿、茅台还是老白干,核心的转化过程是一样的。如果把酒酿滤去固体,得到的液体就是米酒。把米酒蒸馏纯化,就得到高纯度的白酒——这几乎是穿越小说的主人公回到古代最简单的生财之道。从化学的角度说,茅台和老白干的主要成分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些很微量的成分。不过这些微量成分就像爱迪生那1%的灵感,决定了它是茅台还是白干。用粮食来酿酒还不算浪费,而用来生产做燃料的酒精实在是一件与人争食的事情。不过人类不吃的那些东西,比如秸秆,也是碳水化合物,理论上完全可以转化成单糖造酒。只是这些顽固不化的东西转化起来实在不易,结果引来了大批科学家与它们斗智斗勇,而它们则有节节败退、举手投降的趋势。如果你愿意把你的酒酿蒸馏出酒来做燃料,也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环保主义者”,高调地宣称自己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如果顺着单糖转化成酒再往后看,酒还可以转化成醋酸。如果想做的是酒酿,酒曲中就不能有醋酸菌,把单糖转化成酒精的酶也不能太过嚣张,需要给糖留下一些生存空间。而如果想做的是醋,就可以让醋酸菌大显身手,尽量把酒精赶尽杀绝。除了酒曲,空气中也存在着这些细菌,这也就成了经验最有用的地方——有的人可以“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而有的人却是“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o1 71谁能干杯不醉薄三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现今,酒已成为人际交往的必要环节。换言之,酒事即人事,酒品即人品。喝酒脸红是否意味着酒量大?提升酒量,到底有没有诀窍?市面流传的解酒药真的能让你干杯不醉吗?脸红≠酒量大喝酒上脸,一喝脸色就像关公的兄弟们,你得小心了。酒桌上常用来劝酒的辞令“脸红说明代谢快、酒量大”,其实并无多少依据。事实上,最新的科学研究提示,喝酒脸红反而是不能喝酒的表现。背后的缘由还得从酒精代谢说起。人们饮酒作乐,不管是白酒、啤酒、葡萄酒,其实喝的都是酒精,更专业的叫法是乙醇。一个满杯昂头倒入嘴里,拼命三郎的劲十足,可随后酒精在体内发生的一切化学反应却由不得你来控制。2008年6月,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喝酒6分钟后,脑细胞即出现变化,这意味着酒精已抵达大脑,并产生损伤。简单点说,只消6分钟,你就能体会到“上头”的感觉。发表于《脑血流与代谢杂志》的研究论文写道,这些科学家找来8名男性和7名女性志愿者,要求是用一根吸管喝下一杯酒,随后接受大脑核磁共振扫描。1 72这杯酒所含酒精量相当于3杯啤酒或两杯葡萄酒,能使普通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0.050/0~0.06070,影响正常驾驶能力,却又不至严重醉酒。扫描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只需6分钟,志愿者的脑细胞就有了变化。具体点说,脑细胞不再使用在血液中循环的葡萄糖,而是使用酒精分解产生的能量。这是脑细胞受到损害的标志。作为一种化学物质,酒精主要在肝脏内分解代谢。首先,乙醇脱氢酶将乙醇“撕裂”为乙醛。现在,决定你脸红与否、酒量大小的关键因素闪亮登场了,那就是乙醛脱氢酶,它能将乙醛转化为乙酸。最后,乙酸变成二氧化碳、水,排出体外。在上述环节中,如果乙醛脱氢酶出了纰漏一 数量或活性不足,就会导致乙醛过多蓄积。乙醛可比乙醇毒辣得多,只消一丁点,就能让人醉态毕露,大多表现为面红耳赤、头晕目眩。事实上,喝酒后人体产生的种种反应就是乙醛在作怪。有些人酒量大,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这种酶相对够用而已。而酶的数量和活性相对较低的人由于不能快速将酒精代谢掉,因而会引起乙醛蓄积,从而使人更容易产生醉酒症状。如若听信“脸红说明酒量大”的俗话,可就上了贼船了。来一个“亚洲红脸”与欧美人士相比,亚洲人在饮酒后更容易出现“上脸”反应。由比应运而生了一个词一 亚洲红脸(Asian Flush),学术上称为“酒精性脸红反应”o事实上,有近半数亚洲人酒后会红脸,这种现象在其他种族里很少见到。仔细追究,其实就是基因在作怪。研究已发现,许多亚洲人的乙醛脱氢酶基因(ALDH 2)发生了变异,从而导致这种酶相对不足,欧美人士却极少出现这种情况。这也意味着,欧洲人大多比亚洲人酒量大。美国国家酗酒与酒精中毒研究所在《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更是给喝酒易脸红的人敲了一记警钟。作者菲利1乃普-布鲁克斯(Philip Brooks)称,东亚地区普遍的酒精性脸红反应是由ALDH 2基因的遗传性缺乏所致,这类人不但酒量不行,即便仅仅是适量饮酒,也会大幅增加食道癌发生的危险。美国医学专家沙伦。莫勒姆(Sharon Moalem)从进化论的角度阐述过欧洲人酒量大的缘由。在《病者生存》一书中,他解释道:“早期欧洲人通过把水发酵的方式来净化水,而早期的亚洲人则采用煮沸或泡茶的方式来净化水,这小小的差异让欧洲人在进化过程中,承受了更多的酒精压力,从而使他们酒量大增o"有数据显示,60%的白种人酒量较大,60%的黄种人则酒量很小,黑种人则对半开。国内也曾有调查称,在有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的人群中,女性比男性占的比例大,南方人比北方人占的比例大。依此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男性大多比女性能喝,北方人通常比南方人酒量大。酒量是天生的酒场就是战场。一直以来,民间都认为酒量是练出来的0 2008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却表明:酒量的大小、是否嗜酒,绝非后天锻炼养成的,而是由“饮酒基因”决定的。这种神乎其神的基因能影响人对酒精的反应度,从而决定这个人是否是酒鬼。很多久经酒场的人似乎并不认同这~结论,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十分严肃地通过实验证实了上述结论。在掰扯每个人的喝酒史前,先看看这项研究的具体内容吧。首先,他们培育出一种爱饮酒胜过爱喝水的老鼠,从而证明喝酒这种习惯具有遗传性,也就是说,喜欢喝两口是由基因决定的。可这项研究是在老鼠身上做的,人是否也这样呢?接着,他们设计了一项酒精挑战赛,要求三百余名被试在8分钟内喝下一份浓度为20%的酒精溶液。一饮而尽后,被试还需填写表格,记录酒后各种感觉。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利用一种特殊仪器测量被试酒后的身体1 74的晃动程度,以反映醉酒程度。科学家发现了有趣的东西。对比被试的基因测试结果发现,在1 5号染色体上,有部分基因与醉酒程度紧密相关,并将其标定为“饮酒基因”o研究者雷蒙德?怀特(Raymond White)谈到,这是一群基因在起作用,经过复杂的变化过程影响人们对酒精的反应。更有意思的是,饮酒基因能够遗传。这并不完全表示,老爸能喝一斤,儿子肯定不少于八两。首先,研究者还不能确定,这种遗传是否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道理,大家都懂。其次,基因虽能遗传,但作用有多大并不能完全确定。不过,这一研究对拯救嗜酒如命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在将来,饮酒基因或许能为科学家提供思路,借此发明改变饮酒基因的新药,帮助人们戒酒。不难看出,酒量与基因有关,同时受环境影响。在喝酒这件事上,谁都能推杯换盏一下,亲身经历醉酒的人更是拥有发言权。此外,喝酒很多时候与文化、地方习俗“被”挂钩,难以简而化之地用科学理论来解释酒量大小。不倒有诀窍有一年元旦前,我遇到一东北大厨,自言能喝三斤半白酒或三十多瓶啤酒(每瓶550毫升),当时我就震惊了!面对这位脸色黝黑的大哥,我开始为他的胃肠道、肾脏、大脑担心起来。他却噍巴一撇说,喝啤酒还不带上厕所的。我还遇见过一新疆医生,那是大年夜,值完班后大家坐在一起吃饭,他独自解决了一斤半茅台酒,却未表现出丝毫醉酒迹象。我的记录是一斤二两,再多就分不清东西南北天上地下了……总之,在关于酒量和是否喝醉这事上,诸位都有话说。不是吗?酒桌上觥筹交错前,主事者常常会说: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人们的常识是,空腹饮酒,酒量会大减,醉得也会更快。长久的酒桌征战史也告诉我,甫一上桌,就该像恶狼扑食,埋首低头地一顿猛吃—一多吃高脂肪的食物,多喝水或酸奶垫底,这样不容易醉酒。仔细推敲,有一定道理。首先,饮酒前多吃有助于延缓酒精在胃肠道的吸收,能使大部分酒精与食物混合,从而降低单位体积内的酒精浓度。换句话说,各种食物此时就像是缓释胶囊一 原本10分钟就吸收一空,现在可能被缓慢延长了。这意味着,体内的酒精在吸收与代谢间,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此时,血液内的酒精含量虽已经让人微醺,但尚不足以醉倒。作为一种小分子化学物质,乙醇能自由地穿过细胞膜。这意味着,从它进人口腔,经食道进入胃、肠后,便开始快速进入血液循环。从医学角度讲,酒精人肚,在10分钟左右即可吸收进入血液,20c}/o被胃吸收,80%在小肠内吸收。一般说来,饮酒后45分钟内,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会达到峰值,某些人可能再喝30分钟才会到达最高浓度。这就与酒精是否被延迟吸收大有干系了。如果“肚里有货”,如脂肪(肥肉)、高蛋白和高纤维食物,就能延宕酒精在胃中的吸收过程,延缓血液中酒精浓度峰值的到来。另一项小提示是,碳酸饮料和高温会加快酒精的吸收速度。有一种说法是“酒桌切莫混酒喝”o比如,先啤酒后白酒,容易醉得快。理论上,啤酒等含气泡的酒水更易刺激胃黏腆,导致人体吸收酒精更快,醉得也更快。可真相在于,是否醉酒与体内酒精量的多寡有关,与酒水的具体种类关联并不大。换句话说,喝5瓶啤酒可能等同于4两白酒,二者所含酒精量相同。事实上,只要含有酒精,不管喝什么、怎么喝,喝到一定程度,醉酒是必然的。很多人都建议,饮酒要适度。适度表示,数量或程度在一定限度或合理范围内。具体到喝酒这事,适度还包括不会醉酒或发生不良后果。问题在于,当人们开怀举杯时,适度就成了主观词汇,喝多的人总会说没有喝多,清醒得很,倒是清醒者常装出一副“沉醉不知归路,误人小巷深处。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的样。喝酒误事的例子太多,可酒桌谈拢事的例子更多。酒桌也有潜1 76规则,每个人就是一座围城。在相互试探靠拢、左右逢源后,围城才慢慢打开。每个酒客都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Ⅱ果不能作弊,那就尝试一下上面的策略吧。即便喝醉,也可以聊以自慰一句: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解酒无良方在医学上,醉酒被称为酒精性中毒。酩酊大醉后,很多人都言之凿凿地告诉你一些解酒的独门妙计:喝浓茶、服用保肝药、吃香蕉或多喝水。其中一些你可能试过,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招数真的有效吗?很不幸,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这些方法有用,有些甚至有损健康。解铃还需系铃人!事实上,醉酒的最根本缘由是饮酒所致,要想杜绝醉酒,那就要远离酒瓶。一味求助各种并不靠谱的解酒秘方实在有点含本逐末的意味。说得狠一点,真是“自作孽,不可活”o早在2005年,英国、荷兰就通过实验验证过常见的解酒方法。这些方法包括3种药物、4种食疗方法,以及果糖解酒法。结果显示,这些方法对缓解醉酒后的某些症状(如恶心、头痛)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解除醉酒状态。换言之,对于醉酒,没有什么好方法,想找到适合你的有效解酒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打着解酒名号的药物很多。结婚喜宴上的新郎、夜店CLUB的常客都可能使用过。恼人的是,在医学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觯酒药。吹得神乎其神的药效其实是给饮酒者心理暗示——吃了解酒药不容易醉,即便多喝三五杯也会感觉良好。在解酒药市场里,RU-21十分红火。它具有神秘气息,被誉为冷战时期克格勃的最高机密,在很多国家风靡一时,在中国也能买到。实际上,它并非药物,仅仅是膳食补充剂,因此不需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在中国国内也只有“国卫食健字”批号,而没有“国药准字”批号。换言之,这些解酒药不是真正的药物,在解酒这事上也未获得专业机构的认可。177生产商换了说辞,不再将RU-21列为解酒药,转而吹嘘其解毒功效。可是,RU-21的主要成分,如L一谷氨酸与维生素C,就存在于日常食物之中。如果你相信RU-21,那为何不多吃两口菜呢?有些解酒药,在使用说明中会提到,本药品药效强劲,服用时请同时饮用两大杯水,睡前再饮一杯之类的说明。实际上,是否有神奇药效已不打紧,重点在于你喝了很多水,水被人体吸收后,扩充了血管容量.从而降低了血液里的酒精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醉酒后的口干和胃部不适等症状。标榜具有解酒功效的药物多半只具有安慰剂的作用。解酒药的成分中,多为氨基酸、维生素和各种活性酶,顶多有缓解头痛、恶心的作用,绝对不会使你酒量倍增,干杯不醉。当你酒醉瘫软,茫然不知所终时,最好的药物是时间。身体需要时间来代谢清除掉超量的酒精。1 78穿过我的神经的我的酒尢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神经生物学博士后)这个世界的问题就在于每个人都少喝了两杯酒,以至都太过清醒。——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卡萨布兰卡》这个世界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否如鲍嘉所说皆因我们少喝了点酒,大家还是见仁见智,各自量力而行为妙。两杯酒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只是恰至微懵有小high的量,而另一些人只怕是要品味一番头昏脑涨、翻江倒海的滋味了。曾有药理学家根据血液中酒精的浓度将酒醉的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晕眩、愉快阶段(dizzy ancl delightful),酒醉、失控阶段(drunkanci disorderly),烂醉阶段(dead drunk)和生命濒危阶段(danger ofdeath)o血液里的酒精会在肝脏中被分解,肝脏中有酒精脱氢酶、乙醛脱氢酶和辅酶NAD,它们会将乙醇转化为乙酸,并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脂肪。酒精转化的速度决定了我们酒量的大小,所以,再逢有人邀你拼酒,你大可不必视死如归地将它视为一场超男之争,也许你是比酒量大的人差点“酶”,但一样是绝对的纯爷们儿。事实上,那些不怎么喜欢喝酒的人可能拥有更加灵敏的味觉。有证据表明,对苦味不敏感的人会觉得酒精尝起来更甘甜,酗酒者通常就是些对苦味不太敏感的人,遗憾的是,那些饱受酗酒者折磨179的亲戚们其实也同样对苦味不敏感。康涅狄格大学的瓦莱丽?达菲( Valerie Duffy)等人发现,这可能与编码味蕾受体的基因变异有关,她们依据一种苦味受体TAS2R38基因的不同,将84名接受测试的中、轻度饮酒者分为苦味超敏感、中度敏感和不敏感三类,结果发现他们平均每年分别会喝掉133.180和285杯酒。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丹尼斯?德雷纳(Dennis Drayna)则告诉我们,如果单就TAS2R38基因这项指标来看,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都是苦味中度敏感和不敏感的潜在酒鬼。这让人很难过,但仔细想想,其实即便是“酶”功能不全,即便是拥有顶级敏感的苦味感受能力又怎样呢?我们常会见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本该是上天精心打造的酒精绝缘体,可总是或独饮,或觥筹交错,面红耳赤,龇牙咧嘴,自甘头痛,还常常吐得腥风血雨,但他们仍然坚持轻伤不下酒 。是的,人生既然充满了“杯具”、“洗具’’ “餐具”,自然也就充满了酒具,人在江湖漂,总归是会喝点酒的。比如,有时候我们需要喝点酒来增加一些生活情趣或者说是壮壮胆。一份来自英国某化妆品牌的调查报告显示,约一半的女性有在OO××之前小喝一点酒的习惯,她们认为酒精能够帮助她佃摆脱束缚和放松。不知是透过迷醉的双眼观察到的事物都带有朦胧的神秘之美,还是酒精满足了我们处于混沌状态的大脑的某些期许,无数人的经验告诉我们,酒后人们眼中的世界确实美好了一点。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马库斯?穆纳福(Marcus Munafo)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接受测试的对象饮酒后给其他人的外表打分时分数会提高约10个百分点,他们会觉得身边的人更有吸引力。但英国莱斯特大学的文森特?伊根( Vincent Egan)和埃克塞特大学的吉拉伊?焦尔丹(Giray Cordan)对此持有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通过喝酒帮助自己在“××的时候YY"似乎只是女性的专利,酒后乱性对于男人们来说更像是一种开罪的托词,酒后的所作所为俨然和“我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一样,让男人们觉得心安理得,然而文森特和吉拉伊的测试结果告诉我们,即使喝得酩酊大醉,1 80绝大多数男性在面对被处理成低年龄组和被处理成高年龄组的美女照片时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男人们始终都更喜欢“萝莉”……),他们甚至可以准确地判断照片中人物的年龄。当然,即便身边的人看起来没有更美丽,酒精仍然会让男人们在悲惨的世界中得到一丝救赎。面对压力和焦虑,女人们通常会和闺蜜互诉衷肠或者摇身变为购物狂发泄、怒吼,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这个时候,男人们则通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端起酒杯作为他们灵魂的出口o这些现象实际上反映出酒精影响着我们大脑的方方面面。血液流经大脑时,酒精也随之被带人了大脑中,我们的大脑原本是个严格遵从“大枣”与“棒子’’并存政策的好领导,它通过兴奋和抑制两套管理方案的完美平衡控制着人体,过量的酒精则无情地扼杀了“大枣”,并增强了暴力机构的实力。在“大棒”政策的打压下,各部分脑区要么消极怠工、要么出现故障。大脑皮层掌管着我们的感觉和思想,它的活动受到抑制会让我们失去判断力、盲目自大、喋喋不休,或是变得感觉迟钝、昏昏欲睡,所以有人喝完酒会把自己弄得天怒人怨,而有人喝完酒则会安安静静地找个角落睡觉。小脑控制着我们的精细运动,包括整个人的协调和平衡,酒精会让人运动失调,所以,醉汊们走路来都是跌跌撞撞的,在世界各地,警察叔叔都会告诉你“禁止酒后驾车”o脑干控制着心跳和体温,是我们的呼吸中枢,因此,过量饮酒会危及生命。此外,海马等被称之为边缘系统的脑区控制着我们的学习、记忆和情绪,酒精可能会让人情绪失控、丧失记忆,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昨晚那个大闹天宫的醉鬼早上起来居然会觉得自己是世上乃至史上最温顺的猴子,或者有人醒来看到枕边之人却死活也想不起来自己昨晚做过些什么。下丘脑则与“性”奋和“性’’能有关。酒精,无情地唤起你内心的渴望却不能成人之美。即便如此,我们依旧对酒精如此迷恋,剪不断,理还乱。它激活了我们脑中的多巴胺奖赏回路,让我们体味到愉悦,却也让我们沦为成天喷着酒气、犯着酒瘾的堕落天使。于是,人们发狂般地寻181求解酒灵丹,可是,谁又真的能像段誉那样一边豪饮着美酒,一边用内力把酒精逼出体外呢?科学家们在小鼠实验中的发现不知算不算一些喜讯,研究者发现,阻断小鼠的多巴胺奖赏回路可以降低小鼠对酒精的喜好程度,而阻断脑中另一种物质——神经肽Y(它可以刺激食欲)的信号通路也可以让喜好喝酒的小鼠很长时间不喝酒,这些目前只有实验小鼠才能得到的酒瘾戒断治疗什么时候才能用于人类尚未可知,但至少不会只一味被告知你我已无药可救。就像有人听说阻断神经肽Y信号通路可以让小鼠从“大腹婆”变成“小腰精”,而将包裹有神经肽Y的珠子埋人皮下,珠子的周围就会长出脂肪时,便欣喜若狂的想象着减腹丰胸将如同敷面膜一样简单方便。我想,我们也大可以期待,终有一天,能够轻松地战胜酒瘾。夏尔-波德莱尔说:“酒和人是两个斗士朋友,时而搏斗,时而讲和。战败者总是拥抱战胜者o"搏斗、讲和抑或拥抱都太高级了,我只希望能偶尔“呷一口花雕,嚼一片嫩笋”,和三两情投意合的朋友,“吃到三杯,心窗洞开,真情挚语,娓娓道来”o1 82新生卷首语?被遗忘的荣耀杨杨惊蛰在我们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中列第三位,立春、雨水之后就是惊蛰了。按照旧时的说法,春雷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的昆虫——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了,唤起虫子们的不是声音,而是温度——它们醒来,蠢蠢欲动,伺机而出,顺便提醒勤劳的人们,该加油干活了。复苏的虫卵,还有耕夫挥汗如雨的昂扬,这是新生。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一位母亲,克服了种种阻挠,终于在汶川地震发生一年后,将地震中丧生的双胞胎女儿的骨灰请艺术家创造成了泥塑,花型很特别,不是莲花,不是玫瑰。这位母亲说,是生命之花。借由艺术家的灵感和陶土烧制的技术,无形的精神不灭变成可见的物质永恒,这是新生。这一刻,这里,那里,一定有些小天使,像是齐齐约好,选择共同的一刻来到世上,这是新生。而对于你我来说,每一刻,都有细胞凋亡、更新,每个人都在作别上一刻的自己,每一刻都是新生。新生不容易。一份新生,就意味着一场质变,需要付出更多的力量。就像某辆汽车的发动,从静止到起动,由于惯性的作用,状态改变的一霎那需要克服的摩擦力一定是最大的;18 S就像某位爬行的祖先突然决定换个走法试试,我且自作多情,以今视古揣度下这位祖先要如何挣扎思索,才能坚定坦然地面对同伴异样的眼光,直至获得认同,并带动同伴一起直立行走;就像每个人都逃脱不掉的分娩,这个孕育新生的过程有多艰难无需赘言一 《圣经》里说那是因为人类祖先惹恼了上帝,其实,不过是我们进化出了更大的脑袋一 伟大的母亲要经历肉体的无比疼痛,新生儿自己也要奋力脱离母体,初来乍到的第一课便是要懂得力搏,赢取在这世上生存的机会。新生不易,但唯因如此,方愈显珍贵。新生可以是寒武纪的“生命大爆炸”,比王菲的同名曲目更精彩:多细胞生物大量起源,生物种类剧增,奠定了现今几乎所有动物的形态构架;也可以是第一个光合细菌建起氢离子大坝,推动ATP合成酶的运转,开始了大名鼎鼎的光合作用;新生可以是婴孩,牙牙学语吐出第一段字节,蹒跚地迈出第一步,或是遇到闪电雷声,不再被吓哭,第一次学会嬉笑面对,勇敢前行;也可以是大学的新鲜人,正面临着各种烦恼:比如失恋,奖学金、选举的利益之争,和其他人作息时I司不同带来的人际烦恼。新生可以代表很多,我想起一则故事,说的是上上个世纪的事。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小站上,一位晚景潦落的作家跛来踱去等火车,他耷拉着脑袋,闷闷不乐,百无聊赖,老想着前列腺疾病和债务。突然一辆四轮马车驶来,跳下一位年轻的伯爵夫人,她见过他的照片,认出他是自己景仰的作家,于是向他跑来,躬身行礼,拿起他的右手亲吻。这故事让9岁的萨特着了迷:“一个美貌的人儿给他恢复了连他自己都遗忘的荣耀,这叫做新生o"1 86光和热,你好哪一口史军“万物生长靠太阳o"“太阳光给我们送来了光和热o"“绿色的叶片可以利用阳光把水和二氧化碳做成动物和植物都需要的‘面包伸……这些似乎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小儿科知识。不过,泡在地球原始海洋中的第一个生命体可不这么认为。能量从何而来在一口热水大锅里,一个生命体正在慢慢分裂,变成两个一模一样的个体,转瞬间,刚刚分裂出的新生命体又被扔进了冷水锅,这时,冷水锅里的生命原料会依照这个生命体的模样组装出新的“拷贝”,直到下一次被扔进热水锅,分裂出新的个体。这些听起来就像神话故事或者玄幻小说中的桥段,不过,依照最新的进化理论,这是不折不扣的地球生命的进化正史。依照最新的生命演化理论,最初的地球生命就是一小根线状的核糖核酸(RNA)分子加上一个脂类分子外壳o RNA分子是重要的模板,分散在水环境中的核苷酸分子会依照RNA的模样排排站队,同时相邻的核苷酸分子会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与模板RNA交缠在一起的RNA分子,这个过程在冷水区域完成,随后,它们会被水流推向热水区域,缠绵的新老RNA在高温下分离,脂分子膜也一分为1 87二,新的生命就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核苷酸与RNA模板的结合,以及核苷酸之I司的连接都是自发的。唯一需要用到的能量就是热水池中把缠绵在一起的新老RNA分子拆散的热能。可是,这种自发过程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拼装效率低,不能保证拼装的准确性。好在没过多久,就有些蛋白质分子冲进了脂类分子外壳,与RNA分子拉帮结伙协力拼装,最终绑定在了一起。不过蛋白质机器需要能量来开动,并且,如果简单地用热水来提供能量,只能像煮鸡蛋一样,把蛋白质“煮熟”以至失活。那么,能源从哪里来呢?细胞中的“拦河大坝”三峡大坝的机房里,水轮发电机的叶片被上游冲下的江水推动旋转,蕴涵在水流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并人电网。我们在电力驱动的地铁列车中上上下下,品着电热咖啡壶中飘出的浓香,看着电脑屏幕上绚丽的画面,毫无疑问,电力是目前人类社会通用性最强的能源。其实,在细胞中也存在这样的通用能源,那就是三磷酸腺苷(ATP,有时也被称为腺苷三磷酸)o小到DNA的复制,大到细胞分裂和细胞伸缩运动,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这些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分子顺次拼起来的分子力道之所以巨大,关键是尾巴上的两个磷酸之间就像有一个压紧的弹簧(高能磷酸键),一旦需要就可以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把蛋白质送到合适的位置,或者把二氧化碳和能量同时“压缩”在葡萄糖里。在你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大量的ATP正在被你的眼睛、大脑,还有手指消耗着。在细胞中,确实有“拦河大坝’’,不过蓄积的不是水能,而是氢离子(H+)浓度。就像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氢离子也有从溶液的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流动’’的倾向,并且它们的流动也像水流一样,可以推动“水车”或者“水轮机”o为了蓄积这些能量,细胞中的一些膜结构(类囊体膜)开始充当水坝,并且这些膜上还装着“发1 88电机”一 .ATP合成酶,当“水坝’’两边的氢离子从高浓度一侧流向低浓度一侧时,就推动ATP合成酶生产出所有生命的通用能量——ATPo(病毒之所以非要寄生在其他细胞身上,就是因为它们没有合成ATP的系统o)生命能源问题貌似迎刃而解。不过,在发电过程中,水坝上游的存水会因为下泄越来越少,又该如何补充呢?对于三峡大坝来说,海水中的水被太阳光加热后,变成水蒸气,继而被送上高原,成为循环不息的天上来水。那么在细胞中,如何把氢离子“抬到”膜结构的高浓度一侧呢?坚守在无光的世界在地球最初诞生的日子里,由于地壳运动活跃,海洋中几乎到处都有向外吐热水的喷口。除了高温,它们还给生命送来了“燃料竹一氢气。氢气燃烧可以把火箭推上太空,烧开水自不用说,不过在细胞中可得温柔一些。最初的那些生命(古细菌)选择了二氧化碳而不是氧气(说实话,那时候地球上也没有什么氧气,光合作用还没开始)作为助燃剂,燃烧后释放出甲烷。有了燃烧清洁能源提供的能源,自然就可以搬运氢离子了。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些古细菌利用氢和二氧化碳的过程的了解还很少。不过,你也不用担心,因为这种“燃烧供能”很快就不是主流了——随着地球地质活动的减绥,海洋中的热液喷口越来越少,喷出的氢气也成了稀缺资源。最终, 个不愿看地球脸色行事的细菌站出来说,“我们要用光!一个新的时代就这样开启了。阳光捕手用微波炉煮粥热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微波炉中,微波扯着水分子猛烈晃动,微波的能量就变成了水分子运动的能量,189这样食物就被加热了。同样是电磁波的太阳光,跟微波炉里的微波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它们都携带着能量,可以作用于个头更小的电子。我们可以把原子核看成地球,电子就像在周围运行的卫星。如果要把卫星送上高空轨道,就需要火箭提供动力,相应的,当卫星从高空轨道返回到低轨道或者地面时,则会释放出能量。同样在电磁波的作用下,电子可以在轨道间跳来跳去(跃迁),吸收或者放出能量,更重要的是,电子的这种跳跃行为可以在原子之间传递,当一个原子的电子从高轨道跳下后,能量就传递给了旁边原子的电子,使其蹿上高轨道,太阳光的能量就这样在专门的原子I司(天线分子)传递下去,直到能量被汇集到一个反应中心分子身上。由于收集到的能量巨大,反应中心分子的电子连同大量能量一下就被“崩飞”了出去,沿着“氢离子大坝”开始了一次奇异之旅。高能电子在“飞行”中,一个叫PQ的醌类分子会把它拦下。为了实现正负电荷的平衡,PQ会在“氢离子大坝’’的下游俘获一个氢离子,当它再次把电子投出的时候,同时会把氢离子释放到大坝上游。这样一来,氢离子就被源源不断地送上了大坝,从而形成氢离子浓度差,推动ATP合成酶运转起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大帮辅助分予帮忙,辛勤地推动电子传递和能量输送过程。于是,大名鼎鼎的光合作用开始了,地球生命史迎来了辉煌的篇章。今天,我们还能从光合细菌身上看到营建第一个“氢离子大坝”的生命的影子——原始、简陋,却孕育了生命的未来。顺便提一下,这里所说的电子轨道高低是指轨道能量的高低,与电子到原子核之I司距离的远近没太大关系。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轨道并不是连续的,只有能量合适的电子才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行,当然,要在这些轨道间跃迁也需要一定量的能量。也就是说,只有具有一定能量(即特定波长,因为波长跟能量呈反比)的电磁波才能驱动这个过程。太阳光是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搅和在一起的大杂烩,所以特别颜色的光被吸收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满眼绿色实际都是植物“吃”剩下的残羹冷炙。另外,光合反应中心分子在电子传递游戏中投出了第一个球,为了维持正负电荷守恒,它需要从其他地方抢夺电子。最初,在光合细菌中负责提供电子的是硫化氢(H2S),这种东西在地球上可不多。后来,水分子中的电子成了新兴的蓝藻的掠夺对象,同时氧分子被释放了出来(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就是光合生物的代谢产物!看来被光合生物戏耍的还不只是我们的眼睛)o为了陆地上的阳光光合作用就这样运转起来,最初的能量收集工作都是在海水里进行的。很快(地质历史的一瞬间,其实也过了好多亿年),随着陆地面积的不断扩张,开始有不安分的家伙要到陆上一搏了对于初来乍到的光合生物来说,陆地可是个凶险的地方:水分稀少,空气干燥,紫外线强烈。为了避免被烤焦和保证光合作用顺利进行,一个被我们称为叶片、细胞间有着细致分工的“集团”建立了起来。为了保存水分,这个集团组建了一只护卫队,将工作场所紧密地包裹了起来,这就是表皮。这些紧密排列且透明的细胞不仅可以牢牢锁住水分,而且还准备了类黄酮等色素,将大量紫外线从阳光中截留下来,从而降低对进行光合生产的细胞的伤害。然而,仪有坚实的表皮还远远不够,因为光合作用还需要进行气体交换。如果表皮仅仅是一层严实的外壳,那么二氧化碳进不去,氧气也出不来,整个反应就无法进行了,因此植物在表皮上还留下了许多可以开合的进出关口——气孔。有了这些关口,植物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吸人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且可以在水分过多时适当排出水分。这样一来,表皮内部的细胞(叶肉细胞)就可以安心地进行光合作用了。后来,植物向高山、极地和戈壁等极端环境挺进,“光合生产集igi团”也在做相应的部署:低矮的长相和厚厚的表皮能够帮助高山植物抵挡强烈的紫外线;把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搬到茎上,帮助沙漠植物节约水分;使细胞糖浓度和离子浓度升高,帮助极地植物御寒。就像人类开发核动力装置、反物质引擎以进行星际探索一样,生命世界也在不断摸索着新的能源供给方式。新的物种就这样不断产生出来….说起来,也许,还有我们完全陌生的生物能量系统,正在月球和火星上等待着被发现。1 92动物如何“坐月子’’张劲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学博士)我虽早已步人生育年龄,且已婚近两年,但尚未有要孩子的意愿。因此,就经验而论,我尚未见识过女人坐月子,也毫无伺候月子的经历。但是,我自认为了解动物比了解女人更多一点。那么,动物会不会“坐月子”呢?它们在本该是“月子”的这段时间会做些什么?先说说野生动物。无脊椎动物说起来就没意思了,譬如那些六足的昆虫,它们把卵产在各种适宜孵化的地方,雌虫产卵之后便振翅一飞,不知活跃去了哪里,该吃吃,该喝喝。脊椎动物的情况复杂些。很多人都听说过或在电视上看过,大马哈鱼(即鲑鱼)逆流而上产卵,中途又遭棕熊的毒手,成为腹中餐。到达目的地的鲑鱼,产卵之后,大多一命呜呼,就别提什么“坐月子”了。这就是为生命延续所付出的高昂代价。但大多数鱼类还是会继续生存下去。鱼类产卵之后的行为,大致有3种类型:无亲体护卫型,产卵之后这类鱼便拍屁股走了,它们不管不顾自己的卵,产后便去觅食;亲体护卫型,这类鱼通常会筑巢产卵,产后要照顾幼体;亲体携带型,将鱼卵随身携带,或置于口腔内,或放在额头上,甚至像海龙那样,有专门的孵化囊,产后亲体还要照顾幼体。从这三类来看,似乎无亲体护卫型的鱼类最注重产后休整,根本不顾儿女的死活;而后两者最辛苦,产后甚至不吃不喝、无微不至地照顾幼鱼,无暇“坐月子’’了。两栖爬行动物大概多数也是产后溜之大吉的主儿。许多蛙、蟾蜍、蝾螈等把卵产在有水或潮湿的环境后,一般也是一走了之。有些种类则会照顾卵或幼体,例如,负子蟾就是背着卵生活的。通常,那些产后不操心自己孩子的种类都会很快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而付出更大心血的种类则会消耗更长的时间、更多的体力,月子没坐成,反而搭进了自己的身体。至于海龟家族,奉行的是周游列国式的生活,它们在海水中自由游弋几十年,性成熟后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回到它们的出生地——某处沙滩。母海龟上岸,挖掘一个大坑,产下上百枚乒乓球似的卵,继而覆盖之,慢吞吞地划回大海,产后的生活依然照旧。鸟类则有些不同,它们颇有些“坐月子”的范儿。多数鸟类产完卵后,需要孵化,民间称为“趴窝”o孵卵的行为和“坐月子”有些相似。有些鸟类是单亲孵化,有些则是双亲共同轮流孵化。母鸟把鸟蛋产在窝里,然后卧在里边,靠体温孵化幼雏。箩呼化的过程也是一种交相的产后修养。犀鸟是一类大型鸟类,生活在亚非热带地区。雄犀鸟把雌犀鸟用淤泥封闭在树洞内,雌鸟生产之后就不出家门了,全靠雄鸟一人端茶送水、喂食喂饭。这看上去,真有点像“坐月子”呢。巢穴一旦被封住,就只留一个小开口,供雌雄犀鸟两个嘴对嘴地衔接食物即可。被封闭在产房内的雌犀鸟卧窝不起,不下树,不招风,整个“坐月子”时间长达40天,这些日子就是孵化期。犀鸟大概是鸟类世界中最会享受“坐月子”之福的鸟了。难道它们的“养生之道”就是它们长寿的秘诀吗?那么,那些与人类最亲近的哺乳动物呢?哺乳动物类群甚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包。篇幅所限,难以一一赘述。194我曾见过一篇研究高原鼢鼠繁殖行为的论文,挺有意思。高原鼢鼠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学名现为Eospalax fontanierii baileyi,它们的骨头现在是虎骨最理想的替代品。研究者描述了这种鼢鼠的产仔行为链,产后是这样的:雌鼢鼠用嘴咬断脐带,拱舔幼崽,使其干燥洁净;舔咬外阴部,清除血污,促使胎盘产出,食胎盘;产间休整,或静止休息,或清洁自身,或照顾幼崽,或取食。产仔结束后,母子同居于产前搭建的产巢,巢穴中有很多草料。母鼠在巢中取食,只有排泄和拖取食物时才离开幼崽。哺乳期最长可达50天。看来,高原鼢鼠的主要目的也在于照顾孩子,而非“坐月子”,保养自己的身体。再来说一说与人类最亲近的灵长类吧。我在野外只研究过蝙蝠,此外,捡过一些果子狸和长臂猿的粪便,并没有机会观察猴子或者类人猿生产之后的情景。于是我特意请教我们动物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她早年曾在北京大兴的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饲养过金丝猴和猕猴。这位老师告诉我,金丝猴通常晚上生产,产后,她们大多会舔舐自己的孩子。有的母猴会吃掉自己的胎盘,有的则弃之不食。并且,吃胎盘者每次生产之后都会这样做,不吃胎盘者每次生产之后均不吃。以往,许多动物研究者部认为,很多哺乳动物为了恢复体力,会吃掉自己的胎盘,包括那些食草类。在圈养条件下的野生动物更容易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像之前人们臆想的那样,动物们为了身体健康而吃掉胎盘,不食者所占比例在一半左右。生产、护理完幼崽后,通常母猴子就睡觉了。第二天,除了继续喂奶以外,母猴子并没有特殊的行为表现出“坐月子’’的迹象。她们仍然像平时一样活动、取食,食物的质与量也没有显著差异或变化。对于猕猴的观察也大致如此。就是说,这些猴子们除了因为多了个“累赘”,略显步态稳重外,并没有其他迹象显示那是在“坐月子”o事实上,野外比圈养的条件要差得多,那些野生动物们风餐露宿,风吹雨打,绝大多数的雄兽也不会“伺候”产后的雌兽。从另195一方面分析,野生动物,特别是那些被捕食者就更不会“坐月子”了。试想,非洲草原的羚羊、角马、斑马……青藏高原的藏羚羊、藏原羚、野驴等食草动物,它们在生产幼崽之后,如果想“坐月子”,哪怕是在地上卧着休息会儿,都是一种危险的奢侈。因为,周围虎视眈眈的狮子、猎豹、鬣狗、狼、猞猁都在等待着美味上桌,垂涎三尺地盯着它们呢。连刚出生的幼兽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站起来,并和妈妈一起奔跑才能保住小命。相比之下,食肉动物稍微好些,它们可能存在一个短暂的“月子”期,因为许多食肉类,诸如虎、豹、熊,甚至大熊猫等,在繁殖期会有一个产仔的巢穴,母兽会待在巢穴内哺乳幼崽,直至幼崽断乳。这样一来,母兽由平时的漫游式生活,转而更多地在巢穴内度日。当然,{玄样做的丰耍目的还是存干喂养孩子,间接地恢复自己的体力吧。实际上,由于照顾后代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一般来说,哺乳期的野生兽类能量消耗更大,遇到天敌的风险也更大,但这种生存策略进化的好处就是后代存活率大大提高了,物种得以高效地延续。下边再略谈一下牲畜和宠物的问题。关于牲畜,我们以猪为例。大家知道,家猪体型很大、很笨拙,产仔数量又多,所以在猪的饲养管理方面,需要人类助产o如果助产卫生搞得不好,或猪圈不干净、消毒不力,猪就会得病,就是所谓的产褥热(兽医学术语,与人类医学术语相同,呵呵)o得了这个病之后,不“坐月子”都不成了。此时,人们要给母猪打针消炎,时刻观察症状,并采取治疗措施。看上去,相当于照顾“月子”了。由于宠物受主人的宠爱,如今很多宠物狗、宠物猫们在生产之后,都得到了优待。好心的主人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宠物,给它们吃最有营养的猫粮狗粮,甚至给它们做好小棉被,盖着小狗狗、小猫猫。现在,有很多宠物医院甚至推出了“坐月子”服务,宠物们可以享受住院“坐月子”服务。她们的产房不仅干净整洁,而且宠物的孩子们还可以住在保温箱或育幼箱内,由专人护理幼崽和产妇。她们的口粮也由动物营养师特别搭配,保证月子期间营养丰富而均衡,使之恢复体力且更加健康活泼。据说,在一般的宠物医院,这套“坐月子”服务一周就要两三千元,颇为豪华奢侈。◆再说说坐月子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