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戴蒙德 - 第三种猩猩 - 人类的身世与未来-4

作者:杰拉德・戴蒙德 字数:33578 更新:2023-10-09 13:10:15

至于文明社会,自有文字以来,"灭族屠杀"史不绝书。希腊与特洛依的战争,罗马与迦太基,亚述、巴比伦、波斯之间,都以同样的结局收场:战败的一方,一律诛杀,不论男女;或者杀男人,留女人为奴、为妾。上帝吩咐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渡过约旦河,得到"要赐给他们作产业的地"——迦南(中东约旦河以西直到地中海的土地)。至于早就在迦南生活的人(“原住民”?)呢?他们听说叫这地上所有的居民都消灭"是"耶和华的吩咐"(«;约书亚记》九章四节)。这不是流言,以色列人真的那么干。耶利哥(六章二一节)、艾城(六章二四一二七节)、玛基大(十章二八节)、立拿(十章三十节)、希伯仑(十章三六节)、底璧(十章三九节),以及其他的城,命运都一样:以色列人"杀了城中所有的人,不容一人脱逃。事实上,(约书亚记)的作者根本不认为屠城值得大书特书,要不是耶利哥城中有位妓女藏匿过约书亚的探子,约书亚为了回报,执意保护她的家人,作者根本不会在屠城一事上多所著墨。(按:根据 1992年香港九龙天道书楼出版的《圣经新译本) (1755年/清乾隆 20年 )批判 "启蒙"哲学,认为奠基于竞争与科学的文化是万恶之源,歌颂在"黄金时代"人类自然流露的善与相互尊重,他把随处可见的人类悲剧、不幸情境,都归替于人类的堕落。于是从"黄金时代"到现代的历史,是个退化的过程。 18世纪的欧洲探险家,在世界各地理见了许多尚未进入工业时代的族群,例如被里尼西亚人与美洲印第安人。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里,他们往往被想像成"高贵的野蛮人"仍然生活在"黄金时代"里,没有受到文明的诅咒——如不容忍宗教异己、政治暴政与社会不公。甚至现在,还有人相信古典希腊、罗马时代是西方文明史的"黄金时代".讽刺的是,希腊人与罗马人自认为是"堕落的人",他们也相信更早的时候有过一个"黄金时代".即使在半清醒的状态中,我仍能背诵高一拉丁文课记熟的罗马诗人奥维德(公元1世纪)的诗句:"首先,是‘黄金时代’,那时的人诚实又正直……" 然后奥维德将那些德行与他的时代对比——个背叛、不义、战争猖獗的时代。我相信,要是 22世纪的放射场中还有人活着,他们也会以怀旧的心情刻画我们这个时代,在他们看来,我们这个时代当然还没有他们的麻烦。正因为大众普遍对"过去有过一个‘黄金时代’"深信不疑,最近一些考古学家与古生物学家的发现,才令人觉得震惊。现在真相大白,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几千年来一直在消灭物种、摧毁栖境、破坏自己的生存。有详细记录的事例中,有些是波里尼西亚土著与美洲土著的故事——正是环保人士最常引用,以为环保典范的族群。用不着说,这一"修正观点"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学者热烈辩论,在夏威夷、新西兰等地——波里尼西亚土著与美洲土著在人口中占相当数量一般人也在辩论。新"发现"只不过是包裹着科学外衣的种族偏见?(白人移民为土著族群罗织罪名,粉饰后白人剥夺土著家园的行为与历史。)新"发现"与现代"原始"族群保护环境的证据可有冲突?如果新"发现"无懈可击,我们能不能用来当作历史案例,协助预测我们目前的环境政策可能为我们招致的命运?一些古代文明以崩溃收场,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例如复活节岛(波里尼西亚土著) 或玛雅(美洲土著)文明,最近的发现可以解释吗?为了答复这些颇有争议的问题,我们首先必细弄清楚:环保人士对"过去有过一个‘黄金时代’"的信仰,是虚幻不实的。为什么?我们先来检视过去发生过一波又一波生物灭绝事件的证据,以及古代族群破坏栖境的证据。1800年左右,英国殖民者开始到纽西兰拓垦,他们没有发现陆栖哺乳类,蝙蝠是那里惟一的哺乳类。那并不令人惊讶:纽西兰是个遥远的岛屿,距离大洲太远,哺乳类除非长了翅膀,不然绝对到不了。不过,白人移民的犁,从地下翻出了鸟骨与蛋壳,那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大型鸟,新西兰土著毛利人(一种波里尼西亚人) 还记得它们叫做moa(恐鸟)。有些骨架非常"现代",因为还连皮带羽的。从一些完整的骨架,我们能够知道这种鸟生前的长相:它们类似驼鸟,共有 12个物种,小的"不过 "90公分高、 18公斤重,最大的高达3米、体重226公斤。它们的食性,可以从保存下来的嗉囊内容推断,学者鉴定出几十种植物的枝、叶,显示它们是素食动物。过去,这些鸟类在纽西兰生态系中,扮演着大型哺乳类草食动物的角色,如鹿、羚羊。虽然恐鸟是纽西兰最著名的灭绝鸟类,从化石中还鉴定出了许多其他的物种,总之,在欧洲人登陆之前,至少有28种鸟灭绝了。除了恐鸟,还有不少陆鸟(不会飞的鸟),如鸭、水鸭、鹅,共同特点是体型巨大。这些不会飞的鸟类都是从飞临新西兰的祖先演化来的,由于新西兰没有猎食兽(哺乳类),在地面上生活没有安全顾虑,因此飞鸟可以放弃过于消耗能量的飞行肌肉。其他的灭绝鸟类都会飞,如塘鹅、天鹅、大乌鸦、体型巨大的鹰——那种鹰体重 13公斤,是世上体型最大的鹰,也是空中最可怕的猎食鸟。即使今天美洲最大的鹰——热带的酷鹰 ( harpy eagle)——也相形见拙。当年,新西兰唯一有能力猎食恐鸟的动物,就是这种巨鹰了。虽然有些恐鸟体重是这种鹰的20倍,这种鹰仍有机会杀死恐鸟,因为恐鸟以两腿直立在地上,先攻击它们的腿,使它们倒地,再攻击头、长颈,就可以杀死它们了。然后巨鹰就可以好整以暇地进食,好几天都不用再找食物了,就像狮于杀死了一头长颈鹿一样。地下发现许多无头恐鸟骨架,也许就是巨鹰的杰作。以上我讨论的是新西兰灭绝的大型动物。但是古生物学家也发现了小动物的化石,大概是大鼠或小鼠那么大的。在地面上活动的,至少有三种鸣鸟(不会飞或不怎么会飞)、几种青蛙、巨型蜗牛、许多类似蟋蟀的巨型昆虫(体重有的可达小鼠的两倍)和类似小鼠的奇异蝙蝠(它们会卷起翅膀在地面上跑)。这些小动物,有的在欧洲人抵达之前就灭绝了;其他的在离岛上可以发现,不过化石显示它们在新西兰生存过。整体而言,这些已经灭绝的动物,是在与世隔离的情况下演化出来的,在新西兰生态系中,地位相当于大陆上(无法来到新西兰)的哺乳类:恐鸟——鹿,不会飞的鹅与水鸭——兔子,大蟋蟀/小鸣鸟/蝙蝠——鼠辈,巨鹰——猎豹。化石与生化证据显示:恐鸟的祖先在几百万年前抵达新西兰。新西兰生养了那么久之后,恐鸟什么时候灭绝的?为什么?什么样的灾难会干掉那么多不同的物种,如蟋蟀、鹰、鸭与恐鸟?特别是,毛利人的祖先在公元1000年左右登陆新西兰,这些奇异的生物那时还活着吗?1966年我第一次访问新西兰,当年大家都认为恐鸟是因为气候变迁而灭绝的,毛利人抵达的时候,剩下的恐鸟种已极为有限。新西兰人深信:毛利人懂得持续经营的道理,不是灭绝恐鸟的凶手。毫无疑问地,毛利人——与其他的波里尼西亚族群一样——使用石器,以农耕或渔捞维生,并没有现代工业社会的毁灭力量。大家假定:毛利人最多只能对已经拥于绝种的族群施以最后一击。但是三组发现拆穿了这个信念。第一,新西兰在上一次冰河期间,大部分地区覆盖了冰河或冻原 .冰期直到 1万年前才结束,此后新西兰的气候变得非常适于生物生存,气温温和,布满大片的壮丽森林。最后死亡的恐鸟,嗦囊中塞满了食物,享受过几万年来最好的气候。第二,从毛利人遗址出士的鸟类骨骸(无论毛利人遗迹,还是鸟骨,都可以用碳十四法测定年代),证明毛利人来到新西兰的时候,所有已知恐鸟都还存在,而且数量很大。现在已经灭绝的鹅、鸭、天鹅、鹰,以及其他只有化石可供凭吊的鸟类,也一样。在几个世纪之内,恐鸟与大多数其他的鸟类,就全部死跷跷了。几十种动物栖息在新西兰几百万年,然后"志同道合"地在人类登陆之后"驾鹤归西",未免太过巧合了吧?最后,考古学家发现的大型遗址,已经超过 100个,有些可达十几公项——毛利人刳剥了大量恐鸟,以土灶烹煮,丢下满地碎骨。恐鸟肉可吃,皮可制衣,骨可制作骨器,例如鱼钩、装饰品,卵壳可当盛水器。在 19世纪,从这些遗址挖出的恐鸟骨,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毛利恐鸟猎人遗址出土的恐鸟骨,估计代表 10万到50万个个体——新西兰在任何时候,恐鸟族群可能都不到那个数字的 1/10.毛利人猎杀恐鸟,怕不下好几个世代。因此,现在已经很清楚了:毛利人消灭了恐鸟,手段至少有三种,一是直接猎杀,一是偷卵,再有就可能是毛利人破坏了恐鸟的栖境。到过新西兰远足的人,一定会觉得这个结论难以置信。你见过新西兰(南岛)菲欧德兰 ( Fiordland)国家公园的旅游海报吗?那儿的深谷,壁立3000米,年降雨量 120厘米,冬季漫长又寒冷(纬度相当于北半球的哈尔滨)。在那里,即使是今天的职业猎人,配备望远镜、来福枪,搭乘直升机,也无法控制山区的鹿群数量。那么,住在新西兰南岛与史都华岛的上千个毛利人,手上只有石斧、木棒,又无交通工具,能把所有恐鸟都消灭了?但是,鹿与恐鸟有很重要的差别。鹿逃避人类猎人,不知已有几万代的经验,可是恐鸟从未见过人类,直到毛利人登陆。当年恐鸟初遇毛利人,可能非常"天真烂漫",就像今天加拉巴哥斯群岛上的动物一样,毛利人大概只需要走上前去,挥棒一击,就得手了。也许恐鸟的生殖率也与鹿不同,由于恐鸟生殖卒太低了,只消几个猎人每隔几年到山谷里搜猎一番,恐鸟的生殖率就赶不上了。新几内亚今天还存活的最大哺乳类土著——一种树栖袋鼠(生活在内地的比湾尼山脉)——面临的正是这个问题。在有人居住的地区,这种袋鼠在夜间活动,极及"害羞",又生话在树上,所以比恐鸟难猎多了,而比湾尼土著人口也不多。尽管如此,不时的成功猎杀——一组猎人每几年造访一个山谷一次——也足以将它们逼人绝种的境地。由于我有这个经验,所以我不难理解恐鸟遭到的命运。不只恐鸟,毛利人到达新西兰的时候,其他现在已经灭绝的鸟类都还活着。几个世纪后,大部分都灭绝了,其中身材比较大的——天鹅、以及不会飞的鹅与水鸭—— 无疑是猎去当食物。至于巨鹰,毛利人可能是为了自卫才出手的。想想看,那种鹰精于猎杀一到三公尺高的两足猎物,突然见到不满两公尺的毛利人,会做什么?即使在今天,满洲猎鹰攻击主人致死的事例,仍偶有所闻;满洲猎鹰与新西兰巨鹰比较起来,无异小巫见大巫,何况新西兰巨鹰早已练就对付两足直立动物的本领。不过,新西兰的土著蟋蟀、蜗牛、鹪鹩等小动物也部迅速灭绝了,毛利人自卫或觅食,都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些物种中有那么多灭绝了,有的整个灭绝,有的只幸存于离岛上?砍伐森林也许是部分原因,但主要因素是:毛利人有意或无意地带到新西兰的猎食者:老鼠!就像恐鸟在没有人迹的岛屿上演化,乍遇人类后束手无策一样,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那些小动物,它们从未对付过老鼠,遇上老鼠后,当然挡者披靡。我们知道夏威夷和其他先前没有老鼠的海洋岛屿,许多土著鸟种在近代灭绝了,元凶是欧洲人带来的老鼠。举例来说, 1962年老鼠终于登上了新西兰离岛大南角, 3年内就把8种鸟、1种蝙蝠消灭了,或令其数量锐减。难怪许多新西兰土著动物,今天只能在没有老鼠的离岛见到。毛利人带到新西兰的鼠辈,势如破竹,锐不可当,那些离岛成了庇护土著动物的桃花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因此,当年毛利人登陆新西兰,走进了一个奇异的生物世界,其中的动物非常奇特,要不是它们的化石明显可知、无可推诿,我们大概全指斥为科幻奇想。大概等到我们登陆另一个有生命的星球,才能领略当年毛利人的感受吧。(即使地球上的生命重新演化一遍,也不会重演原来的戏。)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毛利人眼中的奇异世界就崩溃了,劫余者等到欧洲人来了之后,又遭遇了第二次浩劫。结果,当年目击毛利人登陆的鸟种,只剩一半仍有后裔生活在今天的新西兰,而且其中有许多不是濒临绝种,就是只生活在离岛上。几个世纪的猎杀,就足以终结几百万年的恐鸟演化史。新西兰并不是孤例,考古学家最近发掘过的所有其他遥远的太平洋岛屿,都在最早的移民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现在已经灭绝了的鸟种,证明鸟类灭绝与人类移民似乎有关。美国史密森学院的古生物学家奥森与詹姆士(Storrs Olson & Helen James),在夏威夷群岛的主要岛屿上,都发现了灭绝的鸟类。它们灭绝的时候,正当波里尼西亚族群开始殖民各岛,大约是公元500年左右(中国南北朝)。化石中有些彩羽鸣鸟,与今天仍存在的鸟种有亲缘关系,此外还有长相奇特、不会飞行的鹅与朱鹭,它们根本没有亲威还活在世上。夏威夷在欧洲人登陆后,鸟类大量灭绝,成为"现代(白)人破坏环境"的重要案例,所以没有人注意到早先的灭绝浪潮。1982年,奥森与詹姆士发表报告,指出:在白人抵达之前,夏威夷的鸟类,至少有50种已经灭绝了。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接近目前北美洲鸟种的1/10!当然,那50种鸟并非全然葬送在人类的五脏庙中。鹅也许是因为人类猎杀而绝种的,就像恐鸟一样,但是小鸣鸟灭绝可能是老鼠的杰作(它们随着最早登陆的夏威夷人而来),或是夏威夷土著砍伐森林、开辟农田的结果。早期波里尼西亚遗址中,有同样发现(灭绝的鸟种)的地方,还有大溪地、飞枝群岛、东加、新卡勒东尼亚、马克色斯 ( Marquesas)群岛、卡潭 (Chatharn)群岛、库克群岛、所罗门群岛、俾斯麦群岛。鸟类与波里尼西亚人的"碰撞",特别有趣的一段发生在亨得森岛上。亨得森岛是赤道太平洋上非常孤立的一小块陆地,位于辟坎岛之东200公里,而辟坎岛也是以孤立闻名。(记得《叛舰喋血记>这部真人实事的电影吗? 1789年4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前3个月——英国军舰邦梯号正在南太平洋上,大副带着船员叛变,在辟坎岛一躲 18年,没有人找到他们。)亨得森岛是珊瑚礁岛,岛上覆盖着丛林,地面布满裂缝,不适农耕。自然啦,这个岛现在无人居住,事实上,自从 1606年(明万历34年)欧洲人发现了这个岛,就没人在岛上住过。所以这个岛以"纯洁"闻名于世,许多人认为它从未被人类(文明)玷污过。因此,奥森与同事斯德曼 ( David Steadman)最近在亨得森岛上的发现,让许多人都吃了一惊。他们发现:亨得森岛上有几种鸟,大约800年到500年前灭绝了,其中有两种大型鸽子、一种较小的鸽子与三种海鸟。这6种鸟或它们的亲威,在许多(有人居住的)波里尼西亚海岛上的考古遗趾中已经发现过,学者很清楚它们在那里是怎么灭绝的。亨得森岛是无人岛,看来也不适于居住,可是岛上却发现了波里尼西亚人的遗址,找到数百件文化遗物,证明波里尼西在人在岛上生活过几百年。在那些遗址出土的鸟骨,除了已经灭绝的6种,还发现了现在仍存在的鸟种,另有许多鱼骨。因此,当年到亨得森岛殖民的波里尼西亚人,以鸽子、海鸟和鱼维生,直到他们毁灭了岛上的鸟类族群——也毁掉了自己的食物供应。他们的下场,可能是饿死,或弃岛而去。太平洋至少还有 11个"神秘岛屿",欧洲人发现的时候空无一人,但是考古发掘揭露了先前波里尼西亚人居住过的事实。有些岛波里尼西亚人住过几百年。这些岛都很小,或者不适农耕,人类移民非常依赖鸟类或其他动物资源维生。早期的波里尼西亚人过度利用野生动物的证据,处处可见,因此亨得森岛与其他的"神秘岛屿",也许代表的是"坟场",埋的是摧毁自己资源基础的人类族群。那么,是不是波里尼西亚人有什么独特之处,才会成为工业兴起前的"灭绝族群"?我不希望读者产生这个印象,让我们越过半个地球到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 ——去看看。马达加斯加在印度洋中,位于非洲东岸。葡萄牙人大约在公元1500年(明孝宗弘治 13年)到达非洲东岸,他们发现马达加斯加已经有人居住了,现在叫做马拉加西人。从地理上看,也许你会以为他们的语言与非洲的语言相近,毕竟,非洲大陆在西边,不过320来公里。令人惊讶的是,事实上马拉加西语和——东北几千公里开外的印度洋另一端——婆罗洲(印度尼西亚)的语言是同一族。体质上,马拉加西人的长相,从典型的印尼人到典型的东非人都有。这些奇怪之处,是因为印度尼西亚商人沿着印度祥海岸线航行到印度,最后到达非洲东部的结果。马拉加西人在 2000年前到1000年前之间到达马达加斯加,他们建立了一个社会,经济基础是放牧牛、山羊,养猪,农耕,撞撞,以及与东非的贸易——由穆斯林商人控制。与马达加斯加的人一样有趣的,是岛上的野生动物——以及岛上没有的动物。在邻近的非洲大陆上,许多体型大而显眼的野兽奔驰地面,白天活动,数量庞大,如羚羊、驼鸟、斑马、狒狒与狮子——全是东非旅游的卖点。马达加斯加没有那些动物,连它们的远亲都找不到,至少从欧洲人登陆迄今,都没发现过。马达加斯加与东非之间的海峡——320多公里宽的莫桑比克海峡——成功地拦阻了那些动物,澳洲有袋类也因为大海阻隔,没到过新西兰。可是马达加斯加有24种狐猴——体型小飞类似猴子的灵长类。它们体重不满 10公斤,大多数在夜间活动,栖息在树上。还有各种鼠辈、蝙蝠、食蚁兽、猫鼬的亲戚,最大的体重也不过 11.3公斤。但是,马达加斯加海滩上,到处都可以捡到鸟蛋壳碎片,拼凑起来每个蛋都有足球那么大,表示岛上有巨鸟生存过。最后,不但下蛋的鸟的化石找到了,还揭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动物世界,其中有许多奇特的巨型哺乳类与爬行类——全都消失了。生产巨蛋的鸟有6种,都不会飞,身高达3公尺,体重 450公斤,与恐鸟和驼鸟相似,但是身材更魁梧,因此取名为象鸟。爬行类是两种巨型陆龟,光是壳就有90公分长,从化石的数量推断,当年它们在马达加斯加一定是常见的动物。种类比巨鸟与巨龟更多的是狐猴,共12种,有的体型可与大猩猩媲美,与现生狐猴中体型最大的相比,它们都不至于输阵。由于它们的眼眶都很小——相对于头骨而言——它们可能(大部分)都在白天活动,而不是晚上。(按:夜间活动的物种,需要大眼睛。)它们有些生活在地面上,和狒狒相似,其他的树栖,比较像红毛猩猩与澳洲无尾熊。叹为观止吧?别忙,还没完,马达加斯加的化石中,还有一种"矮"河马(牛那么大)、一种土猪(aardvark,与鬣狗有亲缘关系)、一种像短腿美洲狮的肉食动物(与猫鼬有亲缘关系)。整体看来,这些已经灭绝的大型动物,当年在马达加斯加扮演的生态角色,与非洲野生动物公园中令观光客趋之若惊的那些野兽相当——记得新西兰的恐鸟以及其他的奇异鸟类吗?乌龟、象鸟与"矮"河马相当于羚羊与斑马(草食兽 );狐猴相当于狒狒与大猩猩;与猫鼬有关的肉食兽,相当于猎豹或狮子。这些巨大的哺乳类、爬行类与鸟类究竟招惹了什么瘟神?我们可以肯定:它们至少有一些曾让初临本岛的马拉加西人大开眼界。他们用象鸟卵壳当水容器,他们的垃圾堆中可以找到"矮"河马与另外一些动物的残羹剩骨。此外,所有其他灭绝动物的化石,出土遗址的年代都不过几千年前。因为它们必然熬过了几百万年的演化与繁衍,不大可能志同道合地在饥饿的人类登陆之前看破红尘、齐归道山。事实上,欧洲人登临马达加斯加的时候,它们有一些可能还生存在岛上人迹罕至的角落里,因为 17世纪有人向法国总督福拉可(Flacourt)描述一种动物,像是体型与大猩猩一样的狐猴。象鸟也许苟延残喘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印度洋的阿拉伯商人都知道这种鸟,(1989),应该记得肖恩康纳利(饰演父亲)与印第安纳·琼斯(哈里逊·福特饰演),在佩特拉城壮观的岩墓与神殿里搜寻圣杯。任何看过佩特拉城那些镜头的人,必然会怀疑:这么一个富裕的域,怎么可能在那么荒凉的土地上建立起来?它怎么生存的?事实上,佩特拉城附近,9000 年前就有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村落,不久农耕与畜牧就出现了。公元前第六世纪(孔子时代),(阿拉伯人)纳巴恬部落(Nabataean)建立的王国以佩特拉城为首都,从此佩特拉成为商业中心,控制欧洲、阿拉伯半岛与东方的贸易。这个城在罗马(公元100)、拜占庭控制下,成长得更大、更富庶。但是后来这个城被放弃了,完全被世人遗忘了——到1812年才 "重新发现 "它的废墟。佩特拉是怎么衰落的 ?佩特拉城中,每个岩狸巢里都能找到植物标本,有的高达 100种 :巢里发现的花粉比例,与现代栖境中的比较,就能推算岩狸活着的时候,主要的栖境特色。从岩理巢得到的资料,佩特拉的环境退化过程,可以重建如下:佩特拉位于干燥的地中海气候区,与洛杉矶的疏林山区并无不同。最初的植被是疏林,橡树与开心果树是主要树种。到了罗马、拜占庭时代,大部分的树都砍光了,四周环境已经退化成开阔的草原,岩狸巢里的花粉是见证: 18%是树,其余的来自低矮的植物。(在现代地中海森林中,树的花粉占 40%到 85% ;森林-草原地带是 18% .)到了公元900年 (唐末 ),剩下的树有 2/3消失了,那时拜占庭不再控制佩特拉一带的地区,已有几个世纪。甚至灌木、草本植物都减少了,环境转变成今天我们见到的沙漠。现在还健在的树,较低的枝叶都被山羊吃了,或者散布在羊不会接近的悬崖上,或者在山羊不能进入的小树林里。将这些岩理巢里找到的资料,与考古发现、文献资料合并起来,产生了下面的解释。从新石器时代起到罗马、拜占庭时代,砍伐森林的目的在于:取得农地、开辟羊的牧场、取得柴火、建材。即使新石器时代的房屋,不只需要木材搭建,每间房屋还需要 13吨柴火,制造灰泥涂敷墙壁与地板。国家兴起后,人口爆炸,加速了破坏森林、过度啃食牧场的速度。为了应付在地与城市对于水的需求,还精心设计了沟渠、管道与储水池系统,收集并储水。拜占庭政权垮台后,农地给放弃了,人口急速下降,但是仍然居住在当地的人,必须密集放牧才能维生,因此土地继续退化。永不满足的山羊,开始侵入所有它们找得到的植被,灌木丛也好,草地也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鄂图曼土耳其政府为了建筑铁路,大量毁灭了残存的疏林带。我与许多电影迷一样,看到彩色大银幕上阿拉伯的劳伦斯(彼得·奥图饰演)率领游击队炸掉铁路的那一场戏,都非常激动。殊不知:我们目睹的,是摧毁佩特拉森林的最后一击。今天,佩特拉荒废的土地,象征着西方文明摇篮其他地区的命运。佩特拉当年控制了世界贸易的主要路线,可是它的现代环境,不再能够供养那么一个城市。就像当年普赛浦里斯 (Persepolis;今伊朗西南部)是超级强权波斯帝国的首都,大流士(公元前 521-486在位 )还曾与希腊争霸,而今安在哉 ?那些城市的废墟,以及雅典与罗马,都可供我们凭吊那些摧毁自己生存凭借的国家。地中海文明不是惟一搞生态自杀的有文字社会,中美洲的古典玛雅文明、印度问谷中的哈拉班文明,是另外两个明显的搞出生态灾难——扩张的人口超过环境的负荷——的"候选人".虽然文明史的发展,往往因为特定的帝王与蛮族入侵事件,走上不同轨道。可是总体来说,砍伐森林与土壤冲蚀也许是更重要的塑造人类历史的力量。环保人士假定过去有过一个"黄金时代",以上就是最近的发现,使那个"黄金时代"越发显得神秘。现在,让我们回到本章开头我提出的重大议题。第一,人类自古就会破坏环境的证据,是否与环保人士乐道的现代例子互相冲突?许多还未进入"工业社会"的现代族群,有"进步的"环保意识或环保措施,经常是媒体报道的焦点。当然,并不是所有物种都给消灭了,也不是所有栖境都给破坏了,所以"黄金时代"不见得一团漆黑。我对这个怪诞问题的答案如下。没错,小规模的平权社会,只要长长久久,往往有机会演化出环保措施,因为他们有时间认识环境,明白自己的利益在哪里。另一方面,最可能破坏环境的族群,往往是移居新环境的族群(例如最早的毛利人、最初登陆复活节岛的波里尼西亚人);或者一直在"边疆"开拓意识的族群——他们有恃无恐,把一个地方搞砸了,就"越界"探索新环境(例如最初进入新大陆的印第安人)。此外,新发明的技术,由于事先对它的潜力难以全盘掌握,也可能在人们觉悟之前导致破坏环境的后果(例如现代的新几内亚人,以散弹枪摧毁了当地的鸽子族群)。在中央集权的国家,财富掌握在少数统治精英的手中,他们对环境、土地没有感性的知识,可能会做出破坏环境的决策。而且,有些栖境与物种特别容易受伤害,例如从来没有见过人类的陆栖鸟(如恐鸟与象鸟),或者干燥、脆弱、过于敏感的环境,例如地中海文明与美国西南的"古人"文明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兴起。第二,我们从这些最近的考古发现,能学到什么实用的教训吗?考古学往往被当作没有社会价值的学科,所以一旦预算吃紧,就成为第一波开刀的时象。事实上,考古学研究是政府计划官员最好的顾问,物美价廉。走遍全世界,可以发现到处都在进行开发、建设,有的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冲击,过去的社会也那么干过,只不过规模较小而已。用实验的方式,确定哪一种开发方案对环境的冲击最小,我们负担不起。雇用考古学家,评估古代社会的方案,以古证今,确保我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到头来,也许是最省钱的做法。我举一个例子。美国西南有一片疏林带,面积大约相当于台湾的 7.2倍,美国人砍伐那里的树木当柴火。美国森林管理署想要控制那里的伐木量,让森林有机会修生养息。但是。他们手边几乎没有什么资料可供准确地评估。然而,"古人"已经实验过了——可是他们误算了,结果查柯峡谷的林地,过了800年还没能复原。雇用考古学家重建,“古人”的柴火消耗量,比起重蹈覆辙,毁掉将近2600万公顷的土地,划算多了。最后,我们要面对最困难的问题。今天,环保人士认为灭绝生物、毁坏栖境的族群犯的是道德罪过。工业社会诋毁还未进入工业时代的族群,见缝插针、不遗余力,目的在于掩饰杀害他们、谋夺土地的罪行。那么,有关恐鸟与查柯峡谷植被的新发现,会不会只是以科学术语包装的种族偏见?其实我们真正想说的是:毛利人(新西兰土著)与印第安人(美洲土著)不值得我们公平的对待,因为他们都是坏人——环境杀手。是吗?我们必须记住:我们很难找到利用环境的"中庸之道"——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不造成竭泽而渔的后果。资源数量有意义的下滑,与正常的年度动态变化?究竟如何分辨?可能不容易。更难评估的是:我们生产新资源的速率。等到衰落迹象明确了之后,即使对于应变方案众议咸同,也可能因为丧失先机,难以回天。因此,还未进入工业时代的族群,无法持续经营自己的生活环境,不能视为道德罪过,而是面对一个非常困难的生态问题,没有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他们失败了。那些失败都是悲剧,因为他们的失败使他们的生活形态崩溃了——族群的生命丧失了。明知故犯造成的悲剧性失败,才是道德罪过。在那一方面,我们美国人与当年的"古人"有两个重大的不同:科学知识与运用文字的能力。我们知道如何估算资源利用速率、资源恢复速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他们不知道。我们能够阅读有关过去的生态灾难的报告,"古人"不能。不过,我们这一代继续捕猎鲸鱼,砍伐热带雨林,好像没有人读过毛利人与“古人”的往事。过去,仍然是“黄金时代”,特色是“无知”;现在是"铁器时代",一厢情愿地视而不见。根据这个观点,现代社会有更多的人,掌握了力量空前的破坏工具,要是重复过去自杀式的生态经营手段,是完全不能理解的。那就好像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重复放映过那一个特定的段子,对无可避免的结果,也从不知道。第十八章 哺乳类大灭绝:新世界的故事美国有两个国定假日,“纪念”欧洲(白)人"发现"新世界的"丰功伟业":哥伦布日 ( 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感恩节( 11月第四个星期四 )。可是印第安人早就 "发现新世界 "了,却没有节日纪念。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印第安人祖先殖民美洲这件事,哥伦布或 1620年乘五月花号到达(美国东北新英格兰)普利茅草的清教徒,怎么都无法比肩。他们在一片北极冰原中发现了一条通道,到达今天的美加边界,然后,也不过1000年,印第安人就已经到达南美洲南端,在两块先前空无一人的肥美大地上生养众多。印第安人“南进”,是人类史上规模空前的殖民探险事业,今后也不可能重演——至少在地球上不可能。印第安人"南进"过程,另有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印第安猎人进入新世界之后,发现到处都是大型哺乳动物:类似大象的长毛象与乳齿象,体重达3吨的地树獭,体重达1吨的"哺乳类甲龙"——与现存南美犰狳有亲缘关系,体型似熊的河狸,体型似虎的剑齿巨猫,此外,还有狮、猎豹、骆驼、马,等等。可是它们都灭绝了。要是那些野兽都还活着,今天游客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看到的,就不只是熊、野牛了,还会有长毛象、狮子。当年猎人与巨兽相逢,究竟发生了什么?目前考古学家与古生物学家仍在热烈争论。我个人觉得最可信的解释是:那些野兽遭遇了一场人类发动的"闪电战",迅速灭绝了——在任何一个地点,也许只需要 10年。如果那个看法是正确的,那就是地球生命史上,自一颗天外游星结束了恐龙王朝之后,最大的一次大型动物集体灭绝事件。上一章我们讨论过:许多人假定过去有一个"黄金时代",那时人类与环境维持和谐、纯真的关系,我们也举出许多证据,显示那个信念不符实情。美洲当年的"闪电战",不过是使"黄金时代" 蒙尘的第一个,从那时起就是人类的特色。人类在美洲与许多巨兽对阵,其实是人类发源非洲、殖民全球这首壮烈史诗的终篇——再也没在大地可供人类征服、占据了。大约近2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从非洲"走出去",进入欧亚大陆:约5万年,从亚洲进入澳洲。于是地球上适于人居的土地,只剩下北美洲与南美洲仍旧空无一人。今天的美洲印第安人,从加拿大到火地岛,体质上同质性非常高,其他大陆上的居民完全比不上,表示与他们最近才到达美训,还没时间形成、累积遗传差异。即使在考古学家发现最早的印第安人遗骸之前,我们已经确定他们必然是从亚洲来的,因为现代印第安人与亚洲的蒙古人长相非常相似;最新的遗传学与人类学证据,也支持这个传统观点。在地图上,很容易看出:从亚洲进入美洲,最方便的路线就是越过白令海峡——在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之间。白令海峡最后一次出现陆桥的时候,是在25000年前到 lOO0O年前(其间短暂中断过)不过,——到新世界殖民,需要的不只是一座陆桥:首先,人得在西伯利亚居住。由于西伯利亚的北极气候极为严酷,人类很晚才到那里定居最早的西伯利亚居民,必然是从亚洲或东欧的寒带地区去的,例如石器时代的乌克兰(乌拉山西部)猎人,他们的住屋是以整齐堆叠起来的长毛象骨搭建的。但是在西伯利亚(乌拉山以东),20000年前已有长毛象猎人活动,到了 12000年前,类似西伯利亚猎人使用的石器,已经出现在阿拉斯加的考古遗址中。冰河时代的猎人越过西伯利亚与白令海峡之后,并没有一头栽入丰饶的猎场,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片冰原,从太平洋岸到大西洋岸,横亘今日的加拿大境内。在冰河时代,沿着落矶山脉东麓,冰原上偶尔会出砚一条南北向的“走廊”,人与动物都可通行。20000年前,这条走廊被冰封住了,但是那时阿拉斯加并没有人,等在走廊北端准备进入美国。不过,12000年前这条走廊又开启了,那时猎人必然早已蓄势待发,因为不仅走廊南端出口(加拿大亚柏达省艾德蒙顿)附近有他们遗留的石器,冰原南部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换言之,猎人与美洲土著大型哺乳类对决的好戏,已经开演了。考古学家将这些美洲先驱拓垦族群的文化遗物(“叶形矛头文化”),称为"克拉维斯"(Clovis)人,因为他们的遗址最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克拉维斯城附近发现。不过,克拉维斯工具以及类似的工具,在美国本土48个州都发现了——艾德蒙顿以南、墨西哥以北。亚利桑那大学的考古学家海恩斯 (Vance Haynes)强调 :克拉维斯工具与东欧、西伯利亚的早期石器非常相似,只有一个显著的例外——一种扁平的石枪头,两面都经过打制,可是每一面都凿出了一长条纵向沟槽,因此更容易绑紧在木柄上。至于这种枪头是装在一根长木柄上,用手抛射? 还是用投射座掷出?还是装在用于端着冲刺的长矛上?目前仍不清楚。可是,在大型哺乳类骨骸上,却可以发现这种石枪头镶嵌在骨头上?或者穿透骨头,可见猎人使用这种武器,一点也不手软。考古学家也掘出过长毛象与野牛的骨骸,在它们的肋骨笼里(胸腔)找到了克拉维斯石枪头——亚利桑那州南部出土的一具长毛象,体内有8个石枪头。在克拉维斯遗址中,最常出现的猎物遗骨,是长毛象,但是也有野牛、乳齿象、貘、骆驼、马,以及熊。关于克拉维斯人,我们发现的事实中,最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扩散的速度。在美国,所有克拉维斯遗址以最先进的碳十四定年法断代——都是在几个世纪之内留下的,大约是11000年以前。甚至南美南端的一个遗址,也不过距今 10500年。换言之,从冰原走廊进入美国的猎人,大约在l000年之内,就已经布满了新世界——从太平洋岸到大西洋岸、从美加边界到南美南端。同样令人惊讶的,是克拉罗斯文化的迅速转化。大约11000年以前,克拉维斯枪头突能被另一种枪头代替了。新型枪头较小、较精致,考古学家叫做"佛桑枪头",因为是在新墨西哥州佛桑 ( Folsom)附近的遗址首先找到的。出现佛桑枪头的遗址,经常也有一种今日已经灭绝的野牛遗骨,从来没有发现过克拉维斯猎人喜好的长毛象。佛桑猎人把目标从长毛象转移到野牛,理由也许很单纯:长毛象已经没有了。不仅长毛象,乳齿象、骆驼、马、巨型地树獭,还有几十种大型哺乳类都消失了。整体而言,北美洲的大型哺乳类,以属( genus)计算的话,灭绝了 73 % ;南美洲灭绝了 80%.这场生物大灭绝,许多古生物学家并不认为克拉维斯猎人必需负责。毕竟,学者没有找到大屠杀的证据,只不过发现了几具遭人类肢解了的动物遗骸,分布在这儿那儿。那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当时(冰后期)气候与栖境发生了变化,哺乳类才会大量灭绝,克拉维斯猎人不过碰巧在那时进入美国罢了。那套逻辑让我觉得困惑,理由不一而足:冰河、冰原退缩后,地面就被草原、森林覆盖,哺乳类的栖境因此扩张了,而不是缩小了:整个冰河时代(更新世),类似的冰河前进、退缩事件,在美国发生了不下22次,那些大型哺乳类没有因此灭绝;同一时段,欧洲与亚洲发生的生物灭绝事件,规模小多了。如果气候变迁是原因,我们也许应该观察到:偏好温暖栖境的物种与偏好寒带气候的物种,受到不同的影响。可是,大峡谷中的地树獭与山羊,是分别发源自热带与寒带的物种,可是11000年前都灭绝了,相距不到一两个世纪。地树獭发源于南美洲,在更新世开始之前侵入北美洲,而且站稳了脚跟,可是在冰后期突然一齐灭绝。它们的粪球,有足球那么大,美国西南的山洞中保存了一些,植物学家鉴定出它们赖以维生的主要植物是:摩门茶 ( Ephedra,灌木/美国西南沙漠中的土著植物)与红球锦葵 ( globe mallow,一年生草本 /北美洛矶山以东大平原上的土著植物)。现在这两种植物在山洞附近仍能找到。大峡谷中两种饮食无虞的大型哺乳类,恰巧在克拉维斯猎人到达亚利桑那州的时候灭绝了,未免太巧了罢?美国陪审团依据更微弱的情况证据,都将谋杀嫌疑犯定过罪。如果气候真是凶手,那些巨兽也许就没我们想像的那么笨,因为它们巧妙地布下了疑阵,齐赴黄泉,诬陷刚到达的克拉维斯猎人,连20世纪的科学家,都上了当。这个“巧合”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它的确是因/果的组合——猎人是因,灭绝是果。亚利桑那大学地球科学家马丁 (Paul Martin),以 "闪电战"(按:本意指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德军攻势行动)描述"猎人遇上长毛象"的不寻常结果。根据马丁的看法,第一批通过冰原走廊,从艾德蒙顿进人美国的猎人,很快就生养众多,四方扩散,因为他们发现了大量的大型哺乳类,驯良又容易猎杀。一个地方的哺乳类杀光了之后,猎人与子女就四散开,进入新的地区,反正哺乳类到处都是。他们一路上消灭了所有大型哺乳类的族群。一旦他们到达南美洲的南端,新世界的大型哺乳类,大多数就都灭绝了。马丁的理论遭到了强列批评,大部分焦点集中在4个议题上。一、一个百来人的队群,到达艾德蒙顿后,能繁殖得那么迅速,在1000年之内就布满西半球?二、他们能散布得那么迅速?从艾德蒙顿到巴达哥尼亚(南美拥南端)将近13000公里, 1000年就到了 ?三、克拉维斯猎人真的是第一批进入新世界的族群?四、石器时代的猎人有能力将上亿头哺乳类消灭殆尽?一头也不剩,也没留下大屠杀的证据。先讨论生殖率。现代狩猎-采集族群,即使拥有他们最好的猎场,平均人口密度是每 2.59平方公里一人。因此,狩猎-采集族群必需有l000万个人,才能占据整个西半球,因为在克拉维斯时代,新世界的土地除掉加拿大与其他冰河覆盖的地区,大约有 2590万平方公里。在现代史上,移民到达一块无人居住过的土地上(例如《叛舰喋血记>中的水手定居辟肯岛),人口成长率大约每年 3.4%.以那个成长率——相当于一对夫妇养活4个孩子,每一世代平均20年——100个猎人只要 340年就可以繁殖到 1000万人。也就是说,克拉维斯猎人走出艾德蒙顿后, 1000年内成为人口1000万的族群,应很容易。那么,他们的后代能在1000年内抵达巴达哥尼亚吗?从艾德蒙顿到巴达哥尼亚,直线距离大约 13000公里,所以克拉维斯猎人以及他们的后裔,每年平均得向南移动 13公里。那有何难?任何一个猎人,只要身体还可以,无论男女一天就可以走上 13公里,然后一年的其他 364天在当地盘桓。克拉维斯猎人制造石器的石材,往往在当地采取,因此我们知道:石器移动的范围,可达 320公里。 19世纪,南非祖鲁人(班图语族)迁佳,50年之内移动了近5000公里。克拉维斯猎人是第一个进入加拿大冰原以南地区的族群吗?那倒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考古学家也争论不休。主张"克拉维斯猎人是最早的美洲人",不可避免地依赖的是默证:加拿大冰原以南的新世界,没有找到公认比克拉维斯猎人更早的人类遗骸与文化遗物。但是我必须提醒诸位,的确有许多人宣布他们找到了更早的美洲人,这样的报告不下几十个。但是他们的发现——至少可以说——大部分经不起严格的推敲,例如用来测定碳十四年代的标本受过污染,因此产生比较古老的年代; 或者用来测定碳十四年代的标本,与人类遗留物没有关连;或者自然形成的物品,给当作人工制品。其中两个最有说服力的遗址,一个在美国宾州迈豆克罗 ( Meadowcroft ),年代在16000年前,另一个在智利维德山 ( Monte Verde),年代至少有 13000年。维德山遗址据说出土了许多不同的人工制品,保存状况良好,但是由于正式报告尚未出版,我们无法评估。至于迈豆克罗遗址的碳十四年代,学者仍在辩论:遗址中的植物与动物,似乎生存在比较晚的年代,而不是l6000年以前。另一方面,"克拉维斯猎人很早就在美洲生活"的证据,无可否认,美国 48个州都发现了,而且考古学家对那些证据都没有疑问。其他大洲在更早的时候,有更原始的人类定居,铁案如山、众议咸同。每一个"克拉维斯遗址"都有一个"克拉维斯文化层",出土"克拉维斯石器"与许多已经灭绝的大型哺乳类遗骨;这一层之上,有一个比较年轻的文化层压叠在上面,其中有佛桑石器,以及野牛遗骨,此外任何大型灭绝动物的遗骨都没有:"克拉维斯文化层"之下的那一层,代表"克拉维斯猎人"来到之前的那几千年,反映的是温和的环境情况,所有大型灭绝动物的遗骨都找得到,但是没有人类遗物。要是新世界在"克拉维斯猎人"之前已有人活动、居住,他们怎么可能不留下一丁点儿证据?例如石器、火塘、居住过的洞穴,甚至骨骸,以及可测定碳十四年代的标本。在那些"克拉维斯遗址",他们怎么没有留下"到此一游"的迹象,当时的环境情况不是很温和吗?要是他们从阿拉斯加到过美国宾州与智利,怎么能够不在其间的土地上留下足够的证据,让人知道他们光临过?难道他们搭直升机空降!为了这些理由,我觉得迈亘豆克罗与维德山的碳十四年代有问题,搞不好根本错了,也未可知。"克拉维斯猎人最早到达美洲"是最合理的结论;"克拉维斯猎人到达之前,美洲己有人居住",我觉得一点都不合理。马丁的"闪电战"理论引起的另一个热烈辩论的议题,涉及所谓"过度猎杀"与大型哺乳类灭绝的关系。石器时代的猎人如何猎杀长毛象?我们实在难以想像,更别说把它们赶尽杀绝了。即使那些猎人有杀戮长毛象的本领,他们为什么要出手?而且为什么设有留下大量杀戮的证据?例如:大量长毛象的骨骼到哪里去了?如果你到博物馆,站立在一具长毛象的骨架下面,想像自己手提长矛,攻击这头长鼻獠牙的庞然大物,尽管石枪头尖锐得看一眼都觉得扎人,心中仍然难免觉得这是自杀之举。然而,现代非洲人与亚洲人的确能猎象,他们配备着同样简单的武器,集体行动,采用伏击或火攻。但是,有时一个人凭长矛或毒箭,也能干下大事。不过,这些现代猎象人,只能算业余玩家,克拉维斯猎人可是靠石器猎具讨生活的,几十万年不知多少世代累积的经验,不可小看。博物馆艺术家,往往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猎人,描绘成光著身子的野人——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朝狂奔而来的长毛象丢石头,已经有一两名同伴,给踩翻在地上。那真荒谬!如果捕猎长毛象的行动会让猎人送命,计算一下,全灭绝的是猎人,不是长毛象。比较符合实情的画面,应该是身着保暖劲装的职业猎人,埋伏在狭窄的溪流边,长毛象渡水的时候,他们突然现身,向吓坏了的长毛象抛掷长矛。同时,请读者别忘了:如果克拉维斯猎人真的是“最早的美洲人”新世界的大型哺乳类遇上他们之前,可能从来没有见过人。南极洲与加拉巴哥斯群岛的经验告诉我们:动物在没有人的情境中演化,遇上了人之后,温驯而无惧。我到新几内亚佛亚山调查过,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人在那里居住、活动过,那里的大型树袋鼠非常温驯,我可以接近它们,距它们一公尺左右,也不会把它们吓跑。也许新世界的大型哺乳类也同样地天真,没来得及演化出应付人类的策略?就灭绝了。即使克拉维斯猎人有猎杀长毛象的本领,他们猎杀的速度,足以使长毛象绝种吗?让我们再一次用提笔算算看。记得吗?我们前面假定过:平均每 2.59平方公里有一名猎人。根据现代非洲象的资料,长毛象的分布密度也一样。再假定克拉维斯猎人族群中,约有1/4是成年男性猎人,每一人每两个月猎一头长毛象。于是每一年每 10平方公里有6头长毛象遭到猎杀,也就是说,长毛象每一年至少须生出6头才足以补充损失。可是现代象繁殖得非常缓慢,要20年才能成熟,其他大型哺乳类,没有3年内就成熟的。因此,克拉维斯猎人每到一处,也许不消几年就能消灭那里的长毛象,然后再迁居。考古学家今天想要找寻大屠杀的证据,无异大海捞针:克拉维斯猎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消灭了长毛象,在长毛象化石史上,那不过是一瞬间——一瞬间发生的事,为什么会留下较多的证据?难怪考古学家只找到几头长毛象尸体,身上带着凶手使用的凶器(克拉维斯石枪头)。为什么克拉维斯猎人每两个月就要杀一头长毛象?一头长毛象体重可达两吨,刳剥后可以得到一吨肉,要是一人一天捎耗 4.5公斤,一家四口吃上两个月不成问题。一人一天吃掉4.5公斤肉 !听来似乎颇为奢侈,但是这个数字接近19世纪美国边疆的肉食消耗量。此外,我们假定克拉维斯措人把那吨肉都吃掉了?才算出这个数字。但是肉要保存两个月的话?就得风干、烤干,或费一番工夫才能防腐。可是,老天爷,肉有一吨哪!干脆出门再猎杀一头长毛象算了,新鲜的肉,不是更好吃?海恩斯指出过:克拉维斯猎人并没有充分利用猎到的长毛象——长毛象的尸体并没有被完全肢解,表示他们挑嘴又浪费。猎场丰饶、有恃无恐的猎人,才敢那么奢侈。他们出猎,有时可能不是为了果腹,而是为了象牙、皮毛,甚至只是显显男子气概罢了。现代人猎杀海豹与鲸鱼,也是为了它们脂肪或皮毛,至于肉呢,任其腐烂。在纽几内亚渔村,我偶尔看见大型鲨鱼的尸体给弃置一旁,渔民杀它们,只是为了取鳍做美味的鱼翅汤。现代欧洲猎人发动的"闪电战"几乎灭绝了野牛、鲸鱼以及许多其他大型动物,这些故事我们太熟悉了"最近在许多大洋海岛上,考古学家发现:不论任何时候?只要人类猎人遇上天真烂漫的动物,就会发生这样的"闪电战"结果。既然人类与天真烂漫的大型动物接触,总是以"灭绝痉挛"收场,克拉维斯猎人到了"纯真的" 新世界,怎么会有不同的结果?不过,到达艾德蒙顿的第一批猎人,几乎不可能预见这个结果。他们从阿拉斯加来,家乡人口已嫌过多?猎物己嫌稀少,乍然见到大批驯良的长毛象、骆驼,以及其他野兽——那必然是令人惊疑不定的一刻。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大平原,绵延无际到天边。他们一旦开始探查四方,必然很快就发砚:那里先前空无一人,他们是第一批站在这块肥美土地上的人类。(不像哥伦布与五月花号上的移民。)那批到达艾德蒙顿的先民,也有理由纪念他们的“感恩节”。第十九章 更大的危机:生态一直到我们这一代,没有人有理由为下一代担忧。我们真的担忧:他们活得下去吗?他们能有一个值得生活的行星居住吗?这些问题涉及我们子女的前途,我们是第一个必需面对这些问题的世代。我们花费了许多精力教育子女,教他们自立之道,教他们相处之道。逐渐地,我们开始自问:我们那些努力会不会到头来一场空?这些忧虑是因为我们头上的两朵乌云而产生的——这两朵乌云会造成同样的结果。但是我们却以完全不同的观点看待它们。一是核子毁灭的风险,我们在广岛上空已经见识过那朵毁灭之云。每个人都同意这个风险是真实的,因为我们已经累积了许多核子武器,而且历史上政客偶尔会愚蠢地错估形势。人人都同意:核子战争一旦爆发,对所有人都不好,甚至可能毁灭整个人类。这个风险左右了现代国际政治和外交。我们唯一没有共识的地方,是处理这个风险的最佳方式。另一朵乌云是环境毁灭的风险。世界上大部分物种逐渐灭绝,是常讨论的潜在肇因。不过,大家对环境毁灭,危机意识不如核子毁灭,大灭绝的风险是不是真的?果真发生了,会影响我们吗?我们对这两个问题全无共识。举例来说,人类在最近几个世纪,使世界上的鸟种灭绝了 1%,这个数字经常有人引用。一方面,许多深思熟虑的人士——特别是经济学者与工业领袖,但也有一些生物学家与许多外行人认为: 1%的损失,即使发生了,也不算什么。事实上,主些人相信 1 %这个数字,其实高估了,况且大多数物种对我们没什么用,即使丧失了 10倍多的物种,也不会伤害我们。另一方面,其他的深思熟虑人士——特别是保育生物学家与日渐增多的环保人士认为 1%这个数字,其实低估了,而且生物大灭绝会摧毁人类生活的品质或基础。这两个极端观点哪一个比较接近实情呢?很明显,我们现在的信念对子女的未来,会有很大的影响。核子毁灭的风险与环境毁灭的风险,是两个十分迫切的问题,今天人类必须面对和筹划解决方案。与这两朵乌云比较起来,我们平时对癌症、艾滋病与减肥着魔似的关切,就未免太小儿科了,因为那些问题不会威胁全人类的生存。要是核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发生,我机会有许多时间去解决癌症之类的琐事。要是我们不能防止那两个危机,癌症有没有治疗的办法,也就不重要了。人类已经造成多少物种灭绝了?在我们子女那一代中,还会在多少物种可能灭绝?要是更多物种灭绝了,会怎样?鹪鹩对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 ( GNP)有多少贡献?所有的物种迟早会灭绝的,不是吗?生物大灭绝造成的危机,是歇斯底里的妄想?对未来的真正危机?或是已经证实的事实,目前正在进行?"大灭绝"论战中涉及的数字,如果我们要得到比较接近实情的估计,必规经过三个步骤。第一,现代史上(自 l600年起)灭绝的物种有多少?我们必须先算出来。第二,我们必须估计1600年以前灭绝的物种数目。第三,我们必须预测:多少物种会在我们在生之年灭绝?我们子女的世代呢?我们孙辈的世代呢?最后,我们得问:生物大灭绝究竟有什么大不了的?就让我们开始吧,现代史上(自1600年起)灭绝的物种有多少?这个问题似乎容易回答。只要选一群植物或动物,翻开它的目录(名册),计算全部物种的数目,再将1600年之后灭绝的物种划掉,然后把灭绝物种加起来。最适合尝试这个做法的生物群是鸟类,因为鸟类既容易观察又容易辨识,况且赏鸟人士很多。结果,所有动物中,我们对鸟类知道得最多。现在世上大约有9000种鸟类。每一年只发现一两个新种,过去没有著录过,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现生鸟类都由学者命名过。国际鸟类保育委员会 ( ICBP ),是最关心世上鸟儿现况的机构,发表过二个数字:108——自1600年以来,已经有 108种鸟儿灭绝了,包括它们的亚种。这些鸟儿灭绝都是人类造成的——一会儿我还要谈这个问题。 108种大约是所有鸟种(9000种)的 1%.我先前提过 " 1%"那个数字,就是这么来的。在我们接受那个数字之前,或们得先了解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国际鸟类保育委员会判定一种鸟儿灭绝,有两项要件:一、这种鸟先前在某一地区出现过或可能出现,所以在该地区搜寻这种鸟;二、经过许多年仍然搜寻不到。有许多例子,观鸟人士目睹了整个族群萎缩的过程,并对最后的几只,有完整的追踪。举例来说,美国佛罗里达州最近有一种雀鸟的亚种 (dusky seaside sparrow )灭绝了。这种雀鸟栖息在一片沼泽地里,可是由于沼泽地遭到人为破坏,族群逐渐缩小。保育单位在仅剩的几只身上系上了识别标志,便于追踪。最后只有6只还活着,由保育人员抚养,期望存亡续绝。不幸它们一只一只都死了,1987年6月16日,最后一只死亡。因此,那个亚种灭绝了,证据确凿。许多其他亚种,以及那 1 08种鸟灭绝了,也毫无疑问。不过,国际鸟类保育委员会的判准,实在太严格了,不符合那些判断标准的鸟儿,就一定存活着吗?对于北美洲与欧洲大多数鸟种而言,答案是:"是的".这两块大陆上的鸟迷,成千上万,密切地监控所有鸟儿的动向。越是稀有鸟种,他们搜寻得越起劲。因此,北美洲与欧洲的鸟儿,若有哪一种灭绝了,绝不可能没人注意到。目前,北美洲只有一种鸟( Bachman's warbler ),还存亡未卜。这种鸣鸟最后一次观察到的记录,是在 1977年,可是国际鸟类保育委虽会因为接获未经证实的记录——还没放弃希望。因此,北美洲自1600年以来,灭绝的鸟类至少5种,至多6种。同样地,欧洲自 1600年以来,灭绝的鸟类只有一种。不错,只有一种,你没看错。所以,"自1600年以来,北美洲与欧洲有多少鸟种灭绝?"这个问题我们有精确的、毫不含糊的答案。要是其他的生物群,我们也有这种品质的资讯,那么评估"大灭绝"论战的第一步就完成了。不幸得很,关于植物与其他动物,情况可不像北美的鸟儿那样明确,至于世上其他地区,更别提了——最不清楚的就是热带的生物,因为热带生态系,是地球最主要的生命系统,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其中。大多数热带国家?赏鸟人士很少,甚至没有,所以别提什么鸟类年度监视资讯了。许多热带地区,自从许多年前有人做过田野生物学调查,就再也世有侦察过。许多热带物种的命运,并不清楚,因为自从世人知道它们存在之后,再也没有人见过它们,或者特意搜寻过。举个例子吧。世人知道的布拉斯秃头鸟( Rrass's friarbird ),只有18只标本代表,是1939年3月22日到4月29日射杀的。没有科学家再度访问过采集到那些标本的地方,所以那种鸟现在的情况,我们一无所知。至少我们知道到哪里去找布拉斯秃头鸟。许多其他物种,我们只有 19世纪探险家采集的标本?关于采集地点,通常只有模糊的记载——例如“南美”一些稀有鸟种要是只有那么宽泛的搜索,想找到它们,无异大海捞针。它们的歌声、行为与栖境偏好,都没有记录。因此我们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它们,或者如何辨认出它们——要是我们有机会瞥见或听见它们的话。因此,许多热带物种既不能列入"灭绝",也不能列入“存活”,只能注记“未知”。除非某一物种(不知何故)引起了某位学者的注意,刻意展开搜寻,我们才会得到比较新鲜的资讯,甚至可能确定它已经灭绝了。举个例子吧。在热带太平洋上,所罗门群岛是另一个我喜爱的观鸟区域。二次世界大战的美日老兵,对所罗门群岛应记忆犹新,因为太平洋战役中最惨烈的战争,就发生在所罗门群岛。根据国际鸟类保育委员会的报告,所罗门群岛上有一种鸽子已经灭绝了。我整理过最近所罗门群岛的观鸟记录,算出那里出现过 164种鸟,可是我在注意到其中 12种自 1953年后,再也没有人见过。那 12种鸟,其中有些已经灭绝了,毫无疑问。因为先前它们数量很多、引人注目,或者因为岛民告诉我,那些鸟给猫赶尽杀绝了。164种鸟之中, 12种灭绝了,也许听来不值得忧虑。不过,热带地区中,所罗门群岛大概"原貌"保存得最完整,因为那里人口少,鸟种也少,没什么经挤发展,森林大体维持自然面貌。热带地区的现况,马来西亚比较有代表性,那里的物种丰富,低地的森林大多砍伐殆尽。根据过去的田野生物学调查,有266种淡水鱼生活在森林河流中。最近,经过4年的迫踪调查,只找到其中的 122棉——一半都不到。其他的 144种,或者灭绝了,或族群急遭萎缩了,或者只生存在人迹罕至的角落中。要不是这次调查,根本没有人注意到它们的命运。马来西亚面临的"人类压力",在热带地区有代表性。鱼类也可代表鸟类以外的生物——科学界对它们从来就不热心。马来西亚已经丧失了(或几乎丧失)一半淡水鱼种,因此,以这个数字估计热带地区主要生物群——植物、无脊椎动物、鸟类以外的脊椎动物——的灭绝比例,大概八九不离十。公元 1600年以来,多少物种已经灭绝了?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就是:许多科学界登录过的物种,目前的境遇并不清楚。但是,另外还有一个障碍。前面我们讨论的,都是"科学界登是过的物种",可是,会不会还有些物种,在科学界知道以前就灭绝了?当然会。因为以抽样统计的方法,学者估计世上的生物接近 3000万种,但是科学界只登录了 200万种。我可以举两个例子,证明许多物种在科学界登录之前就灭绝了。植物学家简特利(Alwyn Gentry)到南美厄瓜多尔一个孤绝的山脊调查,他发现当地有48种植物,科学界从未登录过。不久,这个山脊的森林就给砍伐殆尽,那些植物便绝种了。在加勒比海的大卡门岛(Grand Cayman Island ,古巴南/牙买加西北/英属 ),动物学家汤普森 ( Fred Thompson )在一个石灰岩山脊上的森林中,发现了两种土著陆蜗牛。几年后,那个地方被开发成住宅区,森林全都清理掉了。简特利与汤普森正巧在那些物种灭绝之前,到那两个地方调查——纯属意外——所以我们有那些物种的名字。但是大部分热带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先请生物学家调查过。因此,不知已有多少物种无声无息地灭绝了,而科学界一无所知。总之,现代史上物种的灭绝数目,乍看很容易计算,例如北美洲加上欧洲,有5种或6种鸟类灭绝了。但是仔细想来,已经公布的物种灭绝数字,必然不符实情,而且严重低估,理由有二:第一,公布的数字,反映的只是已经登录过的物种,而事实上地球上大多数生物尚未登录过(鸟类是例外);第三,北美与欧洲以外地区,鸟类以外的生物,科学界发现的绝种生物,只反映个别学者的私人兴趣,而不是系统调查的结果。热带地区过去登录过的许多生物,由于无人问津,它们现在的境遇,就无人知晓。它们有许多,可能像马来西亚一半以上的淡水鱼一样,不是灭绝了就是濒临绝种。评估"大灭绝论战"必须面时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估计l600年以前灭绝的物种数量?——1600年是生物分类科学萌芽的年代。现代史上造成物种灭绝的因素,包括人口成长、人类占据先前无人居住的土地、破坏环境的技术逐渐发明。这些因素是在l600年突然冒出来的吗?人类的演化史至少有500万年,公元 l600年之前,人类没有灭绝过生物吗?当然不是。5万年前,人类只生活在非洲以及欧亚大陆的温暖区域。从那时起,直到公元1600年,人类经历了空前的地理扩张: 5万年前,到达新几内亚、澳洲 ;然后,先后进入西伯利亚、大部分北美洲与南美洲:最后,大约公元前2000年,进占大多数大洋中的遥远岛屿。人类的数量扩张也是空前的: 5万年前地球上大约只有几百万人,到了公元1600年,已达5亿。5万年来人类的杀戮本领日益增强,加上1万年前出现的磨制石器与农业,以及6000年前出现的金属器,人类毁灭环境与其他生物的能力,水涨船高。世界上所有人类在最近5万年居住的地区,只要古生物学家研究过,就会发现人类抵达与大规模史前灭绝事件,有如斯响应的关系,例如马达加斯加、新西兰、波里尼西亚、澳洲、西印度群岛、美洲、地中海各岛屿。前两章我描述过那些发现。自从科学家逐渐察觉到这些生物灭绝浪潮与人类移民有关,他们就在辩论:人类是祸首呢?还是人类抵达时发生的(巧合?)气候变迁?就波里尼西亚各岛而言,波里尼西亚人登陆后直接间接地消灭了土著生物族群,铁案如山,不容置疑。波里尼西亚人登陆后几个世纪,"正巧"鸟类灭绝了,当时气候并没有什么变化,而波里尼西亚人的土灶中遗留了几千只烧烤恐鸟的骨骸。在马达加斯加,时间的巧合一样地令人信服。但是,更早的灭绝事件,特别是发生在澳洲与美洲的?目前学者仍在辩论。我前一章已经解释过了,美洲冰后期发生的生物灭绝,人类扮演了一个角色,在我看来证据确凿。世界上每个地方,人类一旦进入,生物灭绝的浪潮随之发生;即使当时的气候正在变迁,别的地方却没有同样的灭绝浪潮出现,或者同一个地方,先前发生的气候变迁,并没有引发灭绝浪潮。因此我怀疑气候是元凶的说法。况且,所有访问过南极洲或加拉巴哥斯群岛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动物非常温驯,直到最近仍不习惯人类。摄影家仍然能够容易地接近那些动物,就像第一批见到那些动物的猎人一样。我假定:世上其他地方的第一批猎人,也同样容易地接近纯真的长毛象与恐鸟,而与猎人一起到达的老鼠,很容易接近夏威夷与其他海岛上的小鸟。世上先前没有人占据的地方,史前人类大概消灭了不少物种,可是,这不是人类毁灭物种唯一机会。过去两万年中,人类长期占据的土地上,也有不少物种灭绝欧亚大陆上,长毛犀、长毛象与巨型鹿(“爱尔兰麋鹿”)灭绝了;在非洲,巨型水牛、巨型羚羊、巨型马灭绝了。这些巨兽也许一直是人类狩猎的对象,但是人类发明了精良的武器后,它们就遭殃了。欧亚大陆与非洲的大型哺乳类,早已演化出对人类的戒心,但是它们消失了:美国加州的大灰熊,与英国的熊、狼、河狸,也消失了。理由不外两个:人与比较精良的武器。在这些史前灭绝事件中,究竟有多少物种灭绝了?或者,我们能估计吗?史前人类破坏栖境,使许多植物、无脊椎动物与蜥蜴灭绝,可是没有人尝试过估计那些物种的数目。但是所有古生物学家研究过的海岛,都发现了最近灭绝的鸟类。从那些岛屿得到的数字,推衍到古生物学家还没有研究过的海岛,学者算出大的有2000 种海岛鸟种在史前灭绝了。这个数字大约是几千年前世上所有鸟种的 1/5.那个数字并不包括在大陆上灭绝的鸟种。以大型哺乳类的"属"来计算,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在人类抵达之际(或之后 ),分别有73%、80%、86%灭绝了。评估"大灭绝论战"的第2个步骤是:预测未来。灭绝浪潮的高峰已经过去了,还是方兴未艾?有好几个方法可以估计。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计算现在有多少物种濒于绝种,因为即将绝种的动物,现在必然已经濒临绝种。现生物种中,有多少数量已经大幅缩减、难以为继?国际鸟类保育委员会估计至少有1666种鸟,不是濒临绝种就是随时会灭绝——几乎是现在世上所有鸟类的 1/5.前面我说明过,国际鸟类保育委员会公布的灭绝鸟种数目,是低估了。为了同样的理由,我说"至少"有 1666种,因为“1666种”这个数字低估了。两个数字都是以科学界注意到的鸟种为根据,而不是有系统地评估所有已知鸟种的境遇。另一个预测方法,是了解我们灭绝物种的机制。人类造成的物种灭绝,也许会继续加速,直到人类人口与技术的成长,进入高原期(不再进步)——可是现在两者都没有"进人高原期"的迹象。我们的人口,从1600年的5000万,已经成长到现在的60亿,并且每年继续增如 2%.我们的技术,每一天都在进步,继续改变地球与上面的居民。物种因为我们逐渐增长的人口而毁灭,机制有四个:过度猎杀、引入新种、破坏环境、涟漪效应。让我们看看它们是否已经"进入高原期".过度狩猎——杀戮的速度超过繁殖的速度——是我们消灭大型动物的主要机制,从长毛象,到美国加州的大灰熊(美国加州州旗上有这种动物的图案)。所有我们可能杀光的大型动物都已经死绝了吗?当然没有。尽管鲸鱼的数目已经低到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共同约定禁止商业猎鲸,日本却宣布"为了科学目的"而提高捕鲸量。我们都见过非洲象与犀牛因为象牙与犀角而遭到滥杀的照片。以目前的猎杀速度而论,不只象与犀牛,非洲与东南亚大部分其他的大型哺乳类,在10年或20 年之内就会在野外消失,只有保育公园与动物园还能分别"收藏"几头。第二个机制,是有意或无意地将某地的土著物种引入其他地区。美国人比较熟悉的例子,有褐鼠(家鼠/亚洲土著种)、欧洲椋鸟 ( European starlings)、棉铃象鼻血 (侵害棉木 ),与侵袭树木的真菌(例如荷兰榆树与栗树)。欧洲也有外来物种的问题,例如亚洲来的褐鼠。还有台湾引进的福寿螺。外地来的物种,往往会在客地消灭土著种,或者把土著种当食物,或者疾病。受害者由于从来没有与入侵者"相处"的经验,所以无法及时演化出因应的对策。美洲栗木(American chestnuts )就是因枯萎病灭绝的,致病的真菌来自亚洲,而亚洲栗木就不怕那种真菌。同样地,外来山羊与老鼠在海岛上,消灭了许多植物与鸟类。是不是所有可能引起危害的生物,全部都释放到世界各地了?当然不是:还有许多海岛羊与褐鼠没光顾过,许多国家以隔离检疫措施防堵许多昆虫与疾病入境。美国农业部花费了大量资源,企图防止巴西杀人蜂与地中海果蝇进入美国,可是失败了。事实上,最近引入东非维多利亚湖(面积是台湾的1.88倍 )的尼罗河尖吻鲈鱼,可能会酿成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因为维多利亚湖有200种以上的丽体鱼,非常奇特,世间无双。尼罗河尖吻鲈鱼是体型很大的猎食者(体长可达两米),当初将它们引人维多利亚湖,是为了增加当地人的蛋白质摄取量,哪里知道它们是土著丽体鱼的扫把星,不仅鱼群大量减少,搞不好至少一半鱼种要灭绝。破坏栖境是在们灭绝其他生物的第三个手段。大多数物种生活在特定栖境中:沼泽鸣鸟( warblers)栖息在沼泽中,松鸣鸟栖息在松林中,要是将沼泽的水放干、地填平,或将松林吹掉,等于将依赖那些栖境的物种置于死地,用猎枪一只一只将鸟儿打下,也不过是那个下场。举个例子好了。菲律宾宿雾岛有 10种土著鸟种,可是将森林吹伐殆尽后, 9种灭绝了。谈到破坏栖境,最糟糕的事还没有发生,因为我们刚开始认真地破坏热带雨林——世上物种最丰富的栖境。雨林中丰富的生命,简直就像神话:例如,在巴拿马,在一个雨林树种上生活的甲虫,就超过 1500种。雨林面积只占地表的 6%,却蕴藏着地球生物圈一半物种,每一块雨林都有大量的土著种。一些生物资源特别丰富的雨林,已经给毁了,例如巴西大西洋岸的森林、马来西亚的低地森林,几乎全完了:婆罗洲与菲律宾的雨林,20年内大部分会被砍尽。到了 21世纪中叶,可能幸存的大片雨林,只能在中非的扎伊尔(Zaire)与亚马逊盆地找到了。每一物种都依赖别的物种,或是食物,或是栖境。因此物种与物种联系在一起,就像不断分枝出去的骨牌行。一行骨牌只要推倒一片,就会使其他的一些也倒下:同样地,灭绝一个物种可能使其他一些物种遭殃,那些物种灭绝后又会导致其他一些物种灭绝。这第四个灭绝机制,可以描述为涟漪效应。自然界的物种太多,彼此间又形成复杂的关联,因此无法预见涟漪效应怎样发生。举例来说,巴拿马的巴罗科罗拉多岛以前有大型猎食动物,例如美洲豹、美洲狮,还有南美洲最凶猛、体型最大的猎鹰。 50年以前,没有人预见那些大型动物灭绝后,会导致小食蚁鸟灭绝,以及岛上森林物种组成的巨大变化。可是事实如此,因为大型猎食动物过去捕食中型猎食动物 (例如西揣、猴子、长鼻浣熊);与中型素食动物(例如几种以种子维生的老鼠)。大型猎食动物灭绝后,中型猎食兽的数量爆炸了,就把小食蚁鸟与鸟卵都吃光了。那些中型素食动物,数量也爆炸了,把掉落地面的大种子都吃光了,因此种子大的植物,就无法繁衍,而竞争对手——一种子小的植物——便把握机会扩张地盘。森林的树种组成变化了之后,又使依赖小种子维生的鼠辈族群暴增,以捕食小型鼠维生的动物,如鹰、猫头鹰、豹猫等,也急速大增。所以,三种不常见的大型猎食动物灭绝后,在整个植物与动物社群中,激起了一系列的"涟漪",包括许多其他物种灭绝。到了 21世纪中叶,这 10年来出生的婴儿已经60岁了,现生物种大概会有一半灭绝,或者濒临绝种,都是这四个机制——过度猎杀、引人新种、破坏栖境、涟漪效应——的杰作。我与今天的许多父母一样,经常在想:怎样将我成长、生活的世界描述给我的孩子听,因为他们见不到那个世界了。到他们长大,可以跟我一起到新几内亚——世界的生物宝藏——调查了,那里东部高地的森林却已经砍光了。要是将我们已经灭绝的物种数量,加上即将灭绝的物种数量,可以看出:目前的灭绝浪潮,已超过那次毁灭恐龙的"彗星撞地球".哺乳类、植物与许多其他类型的生物,逃过了那一劫,几乎毫发无伤,可是目前的灭绝浪潮,正冲击着所有生物,蚂蟥、百合、狮子都在劫难逃。因此,一些人高唱的灭绝危机,绝非危言耸听,也不是未来才必须面对的严重风险。事实上,这是个过去5万年中不断发展的事件,速度越来越快,在我们的子女有生之年,就会开始进入尾声。最后,我们要考虑两个论证,它们同意灭绝危机是真实的,但是不认为那有什么意义。第一,生物灭绝不是个自然过程吗?果真如此的话,现在发生的灭绝事件有什么了不得的?答案是:目前人类导致的生物灭绝率,比自然灭绝率高得太多了。我们估计过,世上3000万种生物,一半会在下个世纪灭绝,果真如此的话,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就是每年 15万种,或一小时 17种。世上的9000种鸟类,现在每年至少灭绝两种。但是在自然状态中,一个世纪灭绝不到一种,也就是说,目前的速率比自然速率至少高200倍。"生物自然会灭绝",因此不承认灭绝危机,等于以"人皆有死"做借口,拒绝谴责灭族行为。第二个论证很简单:“你想怎样?”我们关心自己的子女,而不是甲虫、以蜗牛维生的鱼;要是 1000万种甲虫灭绝了,谁会关心?这个论证答案也很简单。与所有生物一样,在许多方面,我们依赖其他物种才能生存。例如其他物种生产我们呼吸的氧气、吸收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分解我们的污水、供应我们食物、维持我们土地的肥沃,以及供应我们木材与纸张。那么,我们干脆只保存那些我们需要的物种,其他的,就任其自生自灭算了,可好?当然不好,因为我们需要的物种,也依赖其他的物神。巴拿马的食蚁鸟无法预料它们需要美洲豹,同样地,生态骨牌太复杂了,我们无法辨认哪些骨牌我们可以抛弃。举例来说,谁能回答下列三个问题:世界上大部分纸桨,是以哪 10种树木供应的?那 10种树木,每一种有哪 10种鸟为它清理害虫,哪 10种昆虫为它传粉,哪 10种动物为它散播种子?这 10种鸟、昆虫、动物依赖哪些其他的物种?如果你是一个木材公司的总裁,想知道哪一个树种就算灭绝了也不会造成公司的损失,你就必需能够回答那三个不可能的问题。如果你想评估一个开发计划,那个计划要是顺利进行,可以赚进100万,可是可能会使几个物种灭绝,确定的收益与不确定的风险,相比之下,不难选择。然后我们考虑下面的比喻。假定有人给你100万,要你让他在你身上切下60克肉来,保证不痛。你想:60克不过是体重的 1/1000,切下后,身体还有 99.99%,够多了。要是切下的60克,是多余的身体脂肪,而且操刀的是一位技术优良的外科医师,你大概不会抱怨。但是,万一那位外科医师在你身上,随便从他方便的部位切下60克组织,或者他不知道你的身体哪些部位是重要的,怎么办?也许他切下的是你的尿道。如果你想出售身体的大部分,就像我们现在计划出售大部分地球的自然栖境,你最后一定会丧失你的尿道。本章一开始,我提到两朵笼罩在我们前途之上的乌云,现在我要整体地比校那两朵乌云,让读者对它们的异同,产生完整的印象,作为本章的结论。核子毁灭必然带来大灾难,但是现在尚未发生,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环境毁灭同样会带来大灾难,不过它与核子毁灭不同,因为它是现在进行式——已经上路了。它几万年前开始,现在造成的损害比过去大,事实上有加速的趋势,不能制约的话,在下个世纪就会到这高峰。唯一不确定的是:最终的大灾难,会打击我们的子女,还是孙辈?我们现在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显而易见,明白可知,问题是:我们会去做吗?跋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在,我要将本书的几个主题综合一番,凸显它们的有机联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回顾人类在过去300万年的兴盛史,是方便的法门——最近人类历史发生逆转的迹象我们也会注意。我们的祖先在动物界第一次显得有点卓尔不群,是在 250万年前,因为那时他们开始制作石器——尽管极为粗糙——学者在非洲已经发现了许多标本。从发现的石器数量看来,当时石器已经是人类日常生活用品,扮演重要的角色。非洲大猿——我们最亲近的亲戚——中,波诺波猿与大猩猩不使用工具,黑猩猩偶尔制造一些极为原始的工具,但是从来不依赖那些工具生活。可是,人类制造的那些粗糙工具,并没有使人类一步登天,成为动物界的"万物之灵".即使人类已经会制作石器,仍然继续在非洲生活了 150万年。150万年前,人类 "走出去",进人欧亚大陆比较温暖的地带,成为三种黑猩猩中,分布范围最广泛的一种——不过比狮子仍差得远。人类的工具,进步的速率只能以蜗牛形容,从" 极为粗糙"演变成"非常粗糙".到了 10万年前,至少欧洲与西亚的人群——尼安德塔人——常规性地使用火。(按:中国北京附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过灰烬层,其中有烧焦的兽骨。 1931年以中国学者几乎一致认为那是北京人使用"人工火"的证据。以那些灰烬定年显示那是30万年前的遗存。可是 1998年美国《科学》周刊——卷 281页 251——发表了一篇论文,论证那"不是人类用火的遗迹“。当然,中国北京的学者立即组织起来,发表了提其严正的声明,大义凛然地予以驳斥。)可是在其他方面,那时的人类仍然不过是一种大型哺乳类罢了。什么艺术、农业,以及高级技术,影子都没有。那时人会不会说话?不知道。会不会吸毒?不知道。现代人类的奇异性象(性习惯与生命循环)已经出现了吗?不知道。但是尼安德塔人很少活过40岁,因此女性也许还没有演化出"停经".人类行为的"大跃进",最明确的证据大约在40000年前突然出现在欧洲,正巧那时与我们形态完全一样的现代人也出现了——他们在非洲演化出来,经过中东,进入西欧。从那时起,我们开始展现艺术创作、以特化工具为基础的技术、地域性的文化差异,以及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这个"大跃进"无疑是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发展出来的,但是那必然是个快速的过程,因为 10万年前现代人已在南非出现,从他们遗留的洞穴遗址看来,他们仍然是"很有潜力的黑猩猩"罢了。无论肇因是什么,"大跃进"必然只涉及我们基因组中的一小撮基因,因为我们与黑猩猩的遗传差异,只有 1.6%,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早就演化出来了。如果硬要我猜测人类行为"大跃进"的肇因,我会认为"语言"扮演了重要的催化剂——我指的是现代人的语言能力。虽然我们通常认为克罗马侬人是第一种配得上“万物之灵"头衔的人,他们也展现了两种特征——自相残杀与破坏环境——种下人类当前处境的祸根。即使在克罗马侬人演化出来之前,人类头骨化石已经可以鉴定出尖器刺穿的痕迹,或打破颅底摘取脑子的迹象——谋杀、食人的证据。克罗马侬人出现不久,尼安德塔人便突然消失(约3万年前),意味着"灭族屠杀"当时已经极有效率。我们摧毁自己的生存资源,也有极高的妓率,例如5万年前人类进人澳洲,结果几乎所有大型动物都灭绝,而旧世界(非洲与欧亚大陆)一些大型哺乳类也因为人类日益精良的狩猎技术,分别遭到赶尽杀绝的命运。如果在其他的太阳系,自毁的种子与先进文明的兴起也有那么密切的关联,那么我们与飞碟的"第二类接触"至今仍是好莱坞梦工厂的题材,就容易理解了。大约 10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了,人类超越其他动物的速率增加了。我们占领了美洲,正巧发生了一场大型哺乳类大灭绝——我们也许是元凶。不久,农业兴起了。再过几千年,第一份书写文件出现了,人类进人"历史时期",于是我们技术发明的步伐,开始有记录了。同时,历史文件也显示:我们早已习惯于吸毒,攻城灭国、杀人盈野成为常态,甚至受到钦羡、歌颂。栖境破坏开始导致许多社会倾颓,最早的波里尼西亚人与马拉加西人在大洋海岛上造成物种大灭绝。自公元 1492年起,会认字写作的欧洲人纵横四梅、寻幽探胜,足迹遍布全球,留下了详尽记录,我们得以追溯人类的兴亡。最近几百年间,我们发明各种技术,将无线电讯号送入太空,也能让全人类一夜间粉身碎骨。即使我们能够自制,不按下那"要命的电钮",我们攫取地球生产力、消灭物种、破坏环境的速度已经加快,而那种速率不可能维持另一世纪。说到这里,也许你会抗议,因为环顾四周,的确看不见什么迹象,显示人类历史已经濒临" 亢龙有悔".事实上,见微知著,只要你仔细看,迹象就会跃然眼前。饥馑、污染,与破坏性的技术都增加了;可耕农地、海洋食物资源、其他自然产物、环境消纳人类废弃物的能力,都在下降。更多的人掌握着重强大的技术,竞争越来越少的资源,得有一方让步。那么,会发生什么?悲观的理由不少。即使地球上所有人类现在就消失了,我们对环境已经造成的破坏,会让环境品质继续恶化下去,至少几十年。无数物种濒临绝种,因为他们的族群数量已下降到难以恢复的地步。尽管历史上有许多人类族群自毁的案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宝贵的教训,许多人仍然独持偏见,反对控制人口数量,反对保护环境。其他人加入破坏环境的行列,不是为了私利,就是无知。甚至有更多的人,每天糊口都有困难,保护环境云云,无异天方夜谭。这些事实加起来,等于告诉我们:毁灭列车的动量,已达威猛难挡的地步,换言之,我们人类也已濒临绝种,虽然一息尚存,但与"活死人"无异,我们的前途,与另外两种黑猩猩一样黯淡。这个悲观的前景,魏企曼(Arthur Wichmann)以一个讥讽的句子,捕捉到了其中的精义——那是 1912年,不过是在另一个脉络中。魏企曼是荷兰探险家、大学教授,他花了 10年写了一部——三巨册 ( 1198页)——新几内亚探险史。他搜罗了所有关于新几内亚的文献,从早期通过印尼传出的消息,到 19世纪与20世纪初期的西方探险记录与报告,凡是他找得到的,都仔细整理过。他逐渐明白:尽管探险家前仆后继,可是他们却一再重复前人的愚蠢错误:以夸张不实的成就傲人,拒绝承认酿成灾难的疏忽,无视前辈的经验(以致重蹈覆辙) ,结果是一连串不必要的折磨与死亡。魏企曼非常失望,于是预测:未来的探险家会继续重复前人的错误。他用以总结全书的最后一句,充满激愤: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忘掉。 ( Nothing learned, and everything forgotten! )我提到过许多理由,足以让人对人类前途,抱持同样嘲讽、激愤的态度,但是我却认为:我们的处境,并不是毫无希望。我们的问题,全是自己造成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因此解决那些问题,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尽管我们的语言、艺术、农业并不独特,我们能从前人(时间)与别人(空间)的经验中学习教训,这个本领使我们成为动物界独一无二的物种。让人心怀希望的迹象中,有许多实际、广受讨论的政策,只要实行就能避免灾难,例如:限制人口成长、保育自然资源,以及许多其他的环保措施。许多政府为了解决某些问题,已经依据这些明白可行的政策草拟对策。举例来说,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已经提高与扩散,环保成为政治议题。开发商不再总是赢家,短视的经济论证,不再总是赢得支持。许多国家最近几十年降低了人口成长率。灭族屠杀虽然没有绝迹,但是通讯技术普及后,至少有消泯传统仇外心态的潜力,因为此后不易再将异域殊族视为"次人类 ".1945年,原子弹在广岛、长崎上空爆炸,那时我7岁,因此对于核子毁灭的迫切危机感,记忆犹新。(那种感觉在知识界持续了几十年。)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核子武器没再动用过。核子毁灭的风险现在似乎空前的遥远——自 1945年 8月 9日以来。1979年,我开始担任印尼政府的顾问,负责在印尼属新几内亚(Irian Jaya,依连甲亚省)规划自然保留地系统。表面看来,印尼似乎不是个有指望的地方,你也许因此会认为:想在那儿保留我们日渐缩减的自然栖境,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不过尽人事罢了。热带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问题,印尼是个范例,不过情况更严重。印尼人口超过18000万,世界排名第五,可是贫穷得很。那里人口不断成长;几乎一半人口年龄在 15岁以下。有些省人口密度特别高?于是向人口少的省——例如依连甲亚省——"输出"人口。那里没有成群的观鸟人,没有广泛串连的地方环保团体。印尼以自然资源赚取外汇,除了石油与天然气,最大宗的出口物品是原木——从原始热带雨林砍伐来的。为了这些理由,也许你不会期望印尼政府会把"保育自然与生物资源",认真地当作国家优先施政目标。我第一次到依连甲亚省,十分怀疑能搞出什么有效的保育计划。幸运的是,费心中"魏企曼式"的嘲讽证明错了。多亏了一小群印尼环保信徒的领导能力,依连甲亚省 20%的面积现在已划入自然保留地系统。那些自然保留地并不只是纸面上的。我的工作展开后,我很惊讶也很兴奋地发现:有些锯木厂关门了,因为自然保留地禁止伐木——并有公园管理人员巡视,还草拟了管理办法。所有这些措施,并不源自理想主义,而是冷血算计——正确地认识印尼的自然基础。如果印尼做得到。其他处境相同的国家就做得到,环保运动发达的富裕国家更做得到。解决我们的环保问题,不需要新奇的、还未发明的技术。我已经说过,解决方案都是明白不过的,有些政府已经采用了一些解决某些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政府更全面地施行配套方案。许多人认为普通公民无能为力,但是那不是实情。许多造成物种灭绝的因素,近年来公民团体可以缩小它们的危害幅度,例如商业捕鲸、猎杀大型猫科动物(剥皮草)、进口野外抓来的黑猩猩,这只是几个例子。事实上,在这个领域一般公民只要捐献少量金钱就能造成重大影响,因为所有环保团体目前的预算都不充裕。举例来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支持的所有灵长类保育计划,一年的预算合计不过几十万美金。多1000美元,也许就能多支持一个计划,拯救一种濒临绝种的猴、猿或狐猴,不然它们的命运就给忽略了。虽然我的确认为我们面临了严重的问题,而且解决方案的效果并不明确,我仍然审慎地乐观。甚至魏企曼激愤的"最后一句话"也证明错了。魏企曼的书出版了之后,到新几内亚探险的人,都从前人的经验中摄取了教训,不再重蹈覆辙,重复前人的愚行。对于未来,更适当的一句格言,不是魏企曼的,出自政治家俾斯麦(1815-1898)的回忆录。他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前,沉思身边的世界,的确有理由嘲讽、讥刺。悍斯麦智力超卓,身居欧洲政局核心达几十年,亲眼目睹了许多重蹈覆辙的例子,其不可原谅的程度,以及无谓的生命财产损失,比起新几内亚的早期探险史,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俾斯麦仍然认为写作自传、向历史学习是值得的,他的献辞是:留给我的子女、儿孙愿他们了解过去,有备于未来本此精神,我也将本书献给我的孩子,和他们的世代。我们要是能从我所追述的人类史中学习教训,我们的未来可能会比另外两种黑猩猩光明些,也未可知。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