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技术元素-2

作者:凯文﹒凯利 字数:46856 更新:2023-10-09 13:12:28

我们在工作和购物时应该记得这种进步。我们大多数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 了创造和制造。我们都参与了购买行为。我们可能困扰于这样的疑问,是否所有 这样的技术发明都值得。我们可能时常感觉自己是被滋养出消费主义的资本主义 机器所支配的,我们仅仅为了钱而生产一次性产品,我们购买其他短命产品只是 弥补这种意义的缺失。或者也许我们不停地制造和购买新东西只因为我们对新颖 的东西上瘾。这可能都对,但是当我们创造新技术时,我们同时也给世界增加了可能性、 选择权和差异性。这很好,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需要某种工具来帮助我们发现和表 达我们自己的天才。莫扎特需要钢琴和大键琴的技术来发现和培养他的音乐天 才。但是想像一下如果莫扎特在钢琴或者交响乐发明两千年前就已出生,那对我 们和他来说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啊。或者假设梵髙出生在发明油画和画布两千年 前,技术的缺失对世界,对他,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或者如果我们没有在乔 治?卢卡斯出生以前发明电影技术,世界将会怎样?多么巨大的文化缺憾。这意味着,如今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一个已经出生的男孩或女孩,他们这 一代的莎士比亚,正等着我们发明他们的技术。直到我们创造了他们的工具,他们才能发现和分享他们的天才。因此我们有责任增加世界的技术数量。我们从赐 予我们字母表、印刷术、书和报纸的内在可能性的前人那里受益匪浅,因此我 们也应该竭尽所能创造技术,以期未来更多人会有选择的权利,并有可能人 尽其才。与仅仅发明新玩意儿相比,我们正参与得更多。当我们创造和使用技术时, 我们实际上参与了某个比我们自身更大的事件。我们扩展着创造生命的那同一种 力量,加快向未来进化的速度,我们增加着一切的可能性,为我们,我们的孩 子,为了整个世界。这就是技术想要的。2011年3月1曰THE MYTH OF LEAPFROGGING 技术跨越的神话每个小时技术都在持续消解,在扩展力量的同时缩小体积,让先前卓越的手 段变成过时的东西。通过后视镜,我们窥探到昨天制造的东西,而且通常很髙兴 看着它离过去渐行渐远。尽管也有例外,今天的技术比它之前出现的技术更加称 心如意。尤其是与现在的产品比起来,工业革命第一个阶段的产品看起来粗糙、 刻板、没有生气,甚至有害。与太阳能电池板相比,谁还会选择由两端串连起来 的长铜电缆呢?与髙效而小巧的冰箱相比,谁还会看上笨拙庞大的冰箱呢?从全 世界的消费者行为模式来判断,很显然没人会这么傻。最近的技术——尤其是最近的通信技术——已与现实形体严重脱离,几乎成 了现实形体如羽毛般轻飘飘的附件,而不是以前重型设备的模样。这一解放孕育 出了一种激进思想:也许在当今世界生活中没有多少先进技术的几十亿人,能够 跳过技术的工业化世代,像坐火箭一样立刻用上好东西。他们不必忍受工业厂房 的烟雾污染,就能以我们现在拥有的最好的技术开始起步。发展中世界的几十亿 人能够瞬间直接从前技术时代跳进天堂,六西格玛制造工艺、轻型机器人装配 线、多到令人麻木的个性化选择。由于发展中世界往往缺乏大规模技术基础设 施,很明显,那些在技术鸿沟中处于落后一方的人有机会能安装最先进的系统。 他们可以从一个髙起点上起步,并且——从理论上讲一只在其技术圈里釆用最 新的东西。对于满是仍在运转、尚待摊销的老旧系统的发达国家而言,这一特定 选择并不适用。如果你打幵的第一台电脑就是一台超级计算机笔记本,那种运气 是多么不可思议啊!或者你的第一次供电来自太阳能电池板;你的第一个房子就 超级隔音隔热,你的第一辆车是氢动力的!理论上讲,“世界其他地区”能直接 越过最发达地区在前方着陆,给世界带来极小的污染、极大的效能、最好且约束 最少的个性化技术。理论上,事情就该是这样的。跨越发展最常被援引的证据是中国和世界其他 地区的手机采用模式。对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数亿人来说,他们的第一部电 话就是手机。但是跳过工业革命的第二个例子就更难得了。我知道印度恒河三角 洲的一个小岛和泰国的一个村子安装了太阳能。除此之外,跳过工业革命的例子 就从我们的调査视野中蒸发了。有些零星试点方案,但没有真正采用的例子。其 实在我看来,越近距离地审视证据,跨越发展就越不可能实际发生。试图论证技术跨越时所遇到的问题部分在于我们对它的定义。如果我们仅仅 是指跳过一代技术这一宽泛的概念,那么技术跨越一直都在发生,但是可能并非 以我们所认可的方式。比如在今天的蒙古,通常第一个到达蒙古的实用车轮技术 是奔驰卡车的“跨越性”技术。有了这些卡车,蒙古跳过独轮车、二轮马车和自 行车直奔柴油动力货车。实际上,通常卡车在道路出现前到来。在中国部分地 区,农民得到的最早的水泵可能是由核能发电提供动力,而不是类似于西方最初 的风车。尼泊尔一个村子里的第一块表可能是一块数字手表。或者非洲最早的电 视机往往是依靠卫星传送的彩色电视机,跳过了基于陆地的黑白电视技术。在这 些例子和其他许多例子里,整个技术进化的族系都被跳过了。但是技术跨越肯定 不是现代装置那种相对突然的出现,即便它们跳过了前一代装置。直觉上,我们觉得技术跨越需要有有利的基础设施,而不是家电消费。重要 的不是太阳能电池充电器,而是巨型电网的缺失。重要的不是商业飞机的廉价机 票,而是避免修建长途公路系统。重要的不是最新的SM牌移动电话,而是能不第—章財元素必接数百万英里电话线。要认为技术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它就必须被理解为一种 跳过整整一代基础设施的方式。我们的确有这方面的例子。沙特阿拉伯和海湾国家的大片地区,还有亚马逊 流域部分区域和非洲边远地区,依靠最新系统的大规模进口实现了现代化。整个 20世纪的基础设施被空运到其土地上并装配起来——从道路到能源,到通信、 房屋和公用设施。看看迪拜,几十年前只有沙地和骆驼的足迹,前一天还是荒野 之地,后一天就是半工作状态的城市了。大多数人(除了那些住在那儿的)都被 这种技术跨越给震撼到了。这些即时速成的城镇缺乏任何通常存在于有机物生长 中、统计学意义上的平滑深度。因为它们跳过了那么多技术积累进化通常要经过 的步骤,它们参差不齐,鲁莽,令人讨厌,未经考验,是在许多方面都很脆弱的 地方。我们当然不希望世界其他地方变成这样。我于是得出结论,我们讲的技术跨越是跨过特定类型的基础设施,尤其是那 种经常大规模引入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工业类型。在那样的地方,安装的全是更 加轻便、体积更小、技术更高的后工业化系统。仅仅购买后工业化产品还不够, 换句话说,技术跨越意味着获得数字生活的优点而不必忍受工业生活的缺点。这把我们带回到手机的例子。直到最近,整个发展中世界——从中东到拉丁 美洲——中产阶级里的有志之士都普遍抱怨,抗议买一部电话的等待时间过长。 这种延迟——几年或几十年一几乎相当于禁止电话。而由于每个人都清楚电话 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延迟就愈加令人不快了。数字经济主要是信息和通 信经济,所以除非你与外界连通,否则你都不存在。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大多数未连通的世界才存在于现代经济中。接着手机来了。它们廉价、便携(可隐藏),现在可以买得到了。这是一场 技术海啸,沖垮了把电话锁定在精英阶层的政治官僚主义围墙。你能听到任何手 拿一部手机的有钱人所发出的老于世故的吮吸声。摩托罗拉199#进入中国为 美国制造廉价手机,但是没能出口一部手机,因为都在中国卖光了。电话销售在 中国惊人的上升曲线是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希望和雄心不断上升的一面镜子。手机在中国的使用呈爆炸性增长,每年都翻番。手机以自毛泽东时代以来从未有过 的方式改变着文化。这场温和的革命无须修建一百万电话信号塔、雇佣一百万话 务员、消耗一万亿英里铜线。中国跨越了电报时代,直接飞向数字黄金地带。他 们从没有电线连接到无须电线相连,整个跳过了连线的一代!如果他们可以,那 么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其他地区也可以。但愿真的如此。尽管手机的指数级增加是确凿无疑的,做这样一个假设,即 新技术将消除对旧技术的需求,就未必那么确定了。这张中国每年手机与固定电 话的最简单的图表就说明了问题。当手机购买交易量上涨时,固定电话也在增 长。虽然没有那么快,伯_中国的固定电话在继续增加。它们确实没有被跳过去。也许中国是个_?迄今世界其他地方都遵循着相似的模式。技术跨越的另 一个典型代表印度比中国落后几步,但却显示出相同的模式,有线电话随着移动 电话的激增而激增。在亚洲、中东、拉丁美洲的其他地方,无线电话激增的速度 超过有线电话,是有线电话(老一代技术)也在继续扩展。说得清楚一点,大 约在2001年10月时,全世界的手机数量超过了固定电话的数量。这意味着四分 之三非洲国家的手机数量超过固定电话的数量。所有的通信业预测都认为,未来 五年手机将继续蚕食固定电话的份额。然而每一个预测同时也预料固定电话技术 使用量也将增加。老的技术类型即便在新的技术类型加速时也在增长。(我在世界上能找到的可确定的固定电话数量下降的唯一一个地方是2003年的智利,当 时固定电话数量从前一年的347万降到325万)。为什么老一代的技术会继续增长? 一项关于拉丁美洲手机采用的研究指出, 手机培养了人们髓电话通信的习惯,结果也推动了他们的固定电话需求。手机 是实际带宽使用的补充。迄今为止,互联网使用主要局限在陆上通信线路。如果 你想上网,你需要好的旧铜线(或光纤)。因此,真正的社会先锋会跃过手机而 使用拨号调制解调器或DSL宽带线路。中止全世界固定通信线路可观收益的一个 方法是,把它看作互联网的战利品,或者是看作带宽的指示器。移动性带来薄弱 的不稳定的通信,固定通信线路带来稳定而丰裕的带宽。当然,随着技术的进 化,这些关系未来可能会发生变化,也许可能吧,但是光纤线缆在最近的将来可 能会打败趟財。既然互联网连接在激增,有线技术有没有可能在电视领域击败无线技术呢? 如果交互的互联网越过被动的电视,那将是个多么可爱的世界。但是那种情况并 没有发生。尽管世界上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互联网用户(十年前我们做梦都想 不到的成功),电视这种古老技术比以前更加流行:全球每三个人就有一台,平 均每个家庭一台。电视釆用率一直在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实际上这快于电话 线的增长速度。完全没有证据显示,某个领域的“跨越”部分向所有人展示了跨越之梦。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向前飞奔”。我们看到更新的技术在旧技术稍慢的增 长之上激增。尽管在中国手机正以指数级增长,中国对水泥、蒸汽锅炉、钢铁和 工业时代的所有其他原料的使用也在同时增长。我可能是错的,但我相信没有旧基础设施的增长,就没有新基础设施的增 长。新技术建立在旧技术的基础之上,以某种我们看不见的程度。尽管构成我们 现代经济的关键层由无形活动组成,每天发生着的事情中,却有彳艮大一部分从规 模上看相当工业化:移动原子、重新排列原子、幵釆原子、焚烧原子、提纯原 子、叠加原子。这与我们的大脑没什么区别。我们的大部分大脑活动都用在简单处理过程 上——比如走路,我们甚至不能有意识地感知它。相反,我们只知道有一个脆弱 的、新式的、复杂的“髙科技”处理层,它建立在旧处理过程的可靠方式基础上 并依赖于它。我想只有在会计数后你才懂得做演算,也只有在会用固定电话后你 才知道怎么用手机。没有工业化过程的参与,你无法建立数字基础设施。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我们打算尝试殖民一个无人居住的类地行星,我们将被 要求重述历史,从削尖的木棍、烟雾信号和泥砖建筑起步,然后摸着石头过河地 度过每一代?我们会不会不尝试使用我们已有的最先进技术,从零开始创建一个 社会?我想我们会去尝试,但它未必会奏效。如果我们过去在开发火星文明,推土 机将会和无线电广播一样有价值。正如我们大脑中低级功能占据优势,工业过程 也在技术元素中占据优势,即便它们被镀上了一层信息的外衣。高利孩的消解有 时就是幻觉。并不是说信息科技没有实体内容,只存在于抽象的虚拟世界中。相 反,髙科技是信息扎进物质中的根,比特和原子的无缝融合。它在把智能加入到 工业中,而不是取消工业只留下信息。因此,没有离开低技术的髙技术,也没有对低技术的技术跨越。我们可能会 发现在新技术向前疾驰的时代,新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过旧技术的发展速度,而即 便如此我们也不会看到技术跨越的神话。2006年3月3日TECHNOLOGIES THAT CONNECT 连接的技术恒今基金会①、每个月都会主办“长线思考研讨会' 作为联合主办方之一, 我将筛选后的观众问题提交给演讲人。本月的演讲人是伊克巴尔?卡迪尔' 他以 前在哈佛大学,现在在麻省理工学院。我在十年前就见过伊克巴尔,并一直关注 着他之前一部手机改变世界的创业冒险。伊克巴尔的演讲主要集中在技术怎样消 除贫困上。下面是我对这次演讲的摘要:当伊克巴尔?卡迪尔从他位于孟加拉的家乡申请美国大学时,他惊讶地发现 并不是所有美国大学都建在首都华盛顿。孟加拉国就是这样,所有重要的东西都 集中在首都达卡。后来他了解到孟力啦国并非特例,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础 设施都集中在一两个城市,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几乎是一片空白。当他在法国 获得学位和生活经历后,他认识到这种集中化不只是贫穷国家的柄1、志,也可能是 他们的贫困之源。为了给他的技术能够消除贫困的信念提供语境,伊克巴尔提出了这个粗略的 发展纲要。他提醒我们,在500年前,当西方国家仍在“发展”自己的社会时, 西方的政治体系并不比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不稳定的腐败政治制度更好,往往还 要更糟。英格兰有一连串国王因为他们的罪行被弹劾、逮捕、罢黜或者砍了头。只有在市民得到了经济市场的力量后,权力的天平才从中心的国王向去中心的市 民倾斜。权力从中央权威移交出来的所有步骤一包括法律、贸易和教育^将 带来民主的兴起。在伊克巴尔看来,集中化本身并不造成贫困。贫困是所有社会的自然开端, 东西方皆然。相反,去中心化是消除贫困、带来财富的发展引擎。随着基础设 施、教育和贸易去中心化程度的上升,财富会相应增加。随着基础设施、教育和 贸易集中化程度的上升,贫困依旧。虽然许多西方人——尤其是身处数字化时代西方的人——直觉上同意这一看 法,但当我们对贫穷国家提供大规模援助时,我们的行动却总是违背这一观察结 果。正如卡伊克巴尔的同事威廉?伊斯特利(Wiliam Easterly)在他的书《难 以捉摸的增长追求》(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 )中所主张,花在援助发展中 国家上的几十亿美元不仅“没有”起什么作用,而且还让它们倒退了几十年。正 如我们所知,援助扼杀了发展。这样的伤害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以前几乎所有的 援助都是通过一个中央政府或半政府组织进行,这种官方路线力卩强了中心化。即 使政府像圣徒一样高尚(当然这绝对不可能),流经这些中心化节点的资金规模 还是妨碍了资源、基础设施、贸易和教育的分配。到位的援助越多,实际情况可 能是发展越少。发展技术是逃离这一困境的方法。伊克巴尔逐渐明白,“连接的技术”能 解放生产力。他讲述了自己在孟加拉国的亲身经历。那时他还是个13岁的小男 孩,不得不步行10公里去买药,却发现药店的人不在家,只好空手而归,浪费 了一整天。这全都是因为在他家和药品商之间没有建立连接。许多年后,他浪费 了一整天没法工作,因为没有电让电话或电脑运转。生产力要求连接。如果连接 可以去中心化,那么它将导致财富增加。伊克巴尔选择了手机作为去中心化连接的方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 手机又大又笨,而且非常昂贵。电话费每分钟3美元。只有富人能负担得起。但 他希望世界上最穷的人也能得到它们。这该怎么做才行呢?首先,他相信摩尔定律?:电话的价格每年都会降低,而性能会增强。这在 他看来不可避免。他说他可以看到“微芯片正在走向穷人”。他是对的。第二, 他把希望放在了另一个孟加拉国人穆罕默德?尤努斯(3)的非凡发明上,这个人开 发了微融资(之后更凭借这个发明获得了诺贝尔奖)。根据尤努斯的计划,一个 基本上一无所有的妇女能够获得200美元贷款去买一头奶牛。之后她可以卖多余 的牛奶来偿付贷款,既得到牛奶又为她的家庭挣到一份收入,也许还能再买一头 牛。通常而言,没有银行会贷给她这笔微不足道的资金,因为她没有抵押担保, 没有接受过教育;而监管这样的收益微不足道的小额贷款,成本未免太过昂贵。 发明格莱瑕银行?的尤努斯发现这些目不识丁的农民实际上更有可能偿还这些小 额贷款,而且非常乐意支付适当的利率。结果算下来,这些微型贷款要比给大型 工业公司的贷款更加赚钱。伊克巴尔接着问道,如果妇女能够租一部手机而不是牛呢?格莱珉银行可以 向穷人提供微型贷款购买一部手机,然后他们可以向村里其他人出售或出租话 时。有魄力的电话出租者会获利,更重要的是,整个村庄将从这种连接中受益。 话时是否昂贵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当你没有连接时,你很乐意付出高昂代价去 得到它。伊克巴尔的格莱珉电信项目起步时只有五个手机信号塔,最后建立了 五千个信号塔。在1993年卡迪尔刚起步时,孟加拉国是这颗星球上电话穿透率最低的国家 之一,每500人才有一部电话。格莱珉电信项目释放了2500万部的装机量。如今 孟加拉国的电话数量已经是当初的100?,即每5人一部电话。正如伊克巴尔所 预见的,这种去中;(Mt的连接提高了生产力。在没有连接时,人们把大量时间浪 费在跑腿上。有了手机的连接,农民通过获得远方市场的实时价格使自己的利润 实现最大化;牧羊人能够给兽医打电话,或者订购药品。根据一项研究得出的结 论,一部额外电话的终生总成本(包括手机信号塔和交换设备)大约是2000美 元,但每部手机提髙的生产力价值5万美元。令人惊讶的是,该项目幵始起步的 国家越穷,其从连接中获得的财富增长就越大。伊克巴尔表示,许多错误观念给幵发性援助的良好意愿蒙上阴影。比如:穷 国没有资源,或者说穷人没有自由支配的开销,不在意品牌,信用风险不佳,诸 如此类。所有这些假设都已经一再被证明不真实,格莱珉电信项目即是铁证。它 消除的主要错误观念是,政府需要为技术开发提供补贴,事实是开发穷人生产 力赚到了大钱。正如伊克巴尔所说:“你不是从穷人身上赚钱,而是和穷人一道 赚钱。”午餐时我问伊克巴尔是否会对格莱珉电信项目有什么不同动作,他回答 说:“保留更多股份。”伊克巴尔现在正在寻找其他技术来进行去中心、化,进而成为一种消除贫困的 工具。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列格坦发展创业中心⑥主任,该机构已获得了五千万美 元资金拨款。他正在研究能源是否也能够废除现有的极端集中的生产模式。生产 出来的电力从产地到达家庭和工厂的电线终端时只剩10%。也许有许多方式可以 对它的生产实现去中心化,而这将触发本地层次的连接,提高财富和民主水平。 如果奏效的话,分散型能源也可能在富裕国家奏效,从而在我丨门的世界促进财富 的增加和民主程度的提升。纵观其演讲,伊克巴尔一再重申:“欲增加生产力(和财富),先增加连接。 就这么简单。”杰伦?拉尼尔Jarcm Lanier)指出,连接也许是我们应当用以 评价一个技术是否可取的标准之一,我们应扪心自问,技术是增加了人与人之 间、地区之间和物品之间的连接,还是减少了连接。那些增加连接的技术更有可 能起到好效果。迄今为止我还没有想到任何相反的例子。2008年5月23日①B恒今基金会”(Long Now Foundation):由未来学家斯图尔特_布兰德(Stewart Brand)于 1996#创办的研究性组织,该组织的宗旨就在于推动人们养成■长线思考”的习惯,作出更理性 的选择。②伊克巴尔?卡迪尔(IqbalQuadir):移民美国的孟加拉国人,曾任投资银行家,后自行创业,格莱 珉电活公司(GrameenPhone)创始人,现为麻省理工大学列格坦(Legatum)发展与企业家中 心的创立者兼主任。③摩尔定律是由@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电路(1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24个月(1975年摩尔将24个月更改 为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 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④穆罕默德?尤努斯(MohammadYunus)穷人的银行家、经济学家、格莱瑕银行(Grameen Bank,意思为“乡村银行”)的创立者。他和他的格莱瑕银行共同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 1996年底携手伊克巴尔投资创办格莱瑕电信项目,缔造了小额贷款联手移动电话的模式。⑤格莱瑕银行(GrameenBank,意思为“乡村银行”),198难由穆罕默德?尤努斯(Mohammad Yunus)于孟加拉国建立。⑥英国智库列格坦研究所位于英国伦敦,隶属于列格坦集团,是一家独立非党派公共政策研究机 构,旨在提出促进世界自由繁荣的思想和政策。每年发布标志性的41列格坦全球繁荣指数”,该指 数提供世界上唯一以财富和幸福感为基础的国家和地区繁荣程度的全球评估。列格坦研究所在麻 省理工学院的发展创业中心由伊克巴尔?卡迪尔创办并兼主任。⑦杰伦?尔(Jaron Lanier, 1960-),计算撕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願现实过,《你不 是个玩意儿》(Ybware/jof a Gadgef)的作者,获评《时代》周刊2010年100^具影响力的人。RECURSIVE GENERATION 递归的创造1978年,侯世达°以他最欣赏的三个痴迷于递归的天才为名,写就了一本 有关递归形式的奇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ode/, Escher, Bach ),以下简称《集异壁》。这本荣获普利策奖的著作,探索了这样一 种系统的特性:在这种系统里,系统会把自己的输出重新归入系统自身,创造出 新的事物。《集异璧》用恰到好处的风趣和幽默,描绘出了这些“怪圈”。很难想 象,在同一主题上,还有比它更好的其他著作。递归的力量同样塑造着技术元素。如侯世达所示,计算机编程正是建立在怪 圈和后退的概念之上。最极端的代表,就是错误编程中臭名昭著的“无穷后退” 循环。技术和生物学类似,由“反馈回路”控制。几经曲折之后,技术会创造 出了一些奇怪的“影响怪圈”,通过这个怪圈,技术元素被注入了新的力量。因 此,递归循环便是自展和自创的主要动力。进步、智能,以及生命本身,在本质上都是由自展、自创、自生、自源这些 递归形式所推动的。在彼得?温尼沃特尔(Peter Winiwarter) 1986年的论文《自 nMiRXAutognosis )中,我发现了下面这个关于自组织种类的列表:形式的形式。 主宰自然法則的自然法則。系统的系统。控制的控制。层次结构的层次等级。循环的怪圈。意识的意识。组织的组织。进化的进化。结构的结构。证据的可证性。创造的创造。乍一看,这些术语似乎自相矛盾,甚至还有着不必要的重复。但仔细玩味的 话,它们就不会显得比“网络的网络”更加自相矛盾且重复罗嗦了,我们今天的 互联网正是所谓“网络的网络”。在《宇宙奖金池:为什么我们的宇宙对生命来 说刚刚好》(Cosmic Jackpot, Why Our Universe Is Just Right for Life) 一书中, 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向我们介绍了他对支配宇宙自然法则的法则的研 究。像所有的元形式一样,这些元法则也有力量来自哪里的问题。它们的力量是 在循环内部,还是在循环之外呢?当140亿年前宇宙形成时,元法则是在宇宙内 部,还是在宇宙之外呢?如果塑造自然法则的法则是在宇宙的外部,这又意味着 什么呢?必有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的系统,必有一种形式包含了一切形式,必有一种 控制控制了所有控制,必有一种组织方法组织了所有的组织。证据的结构必然可 证,类型的类别必然会归入某个类型的类别。是不是什么东西都有元呢?那么有元的元吗?正如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言的那样,创造的浮屠之上,必有一只乌龟,被另外的乌龟踩在背上;或许元也会成为其他元的 塑脚,以此类推,扶摇直上云霄。塑造法则的法则被法则所塑造。但乌龟或元所 组成的浮屠,却是对这种堆栈的错误思考,因为塑造“塑造法则的法则”最终会 被最下面的法则所塑造。正如戴维斯所指出的SP样,或许在事实上,人类的观察 塑造了宇宙的法则。如果从正确的制高点观察,元循环就只会扩大到包含更多的 元层级,因此所有的东西都会在一个更大的循环之中循环回細自身这里。宇宙在最大的尺度和最小的尺度中都有和量子力学相似的不确定性,这也是 一个非常巨大的递归循环的例证。对技术元素来说,这意味着潜在的递归循环越多,生成的元层级越多,被设 计进入自生中的自生越多,技术元素就会像我们在类似的自生系统(例如生命和 智能)中所发现的那样,变得越发栩栩如生。除此之外,当回馈变得疯狂古怪的时候,会有一些重要的事情发生,我们应 该在其中寻找基因控制基因、法规授权的法律、软件编写软件、智能设计智能的 方法。在这些怪圈中,元是王道。2008年11月10日①道格拉斯?理查?霍夫斯塔特(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美国作家。侯世达是他的中文 名。因其著作《哥德尔、埃舍尔、BS5》获得普利策非小说类别奖。INCORRUPTIBLE TECHNOLOGIES 不可滥用的技术我最近第一次见到了丹尼尔?艾尔斯伯格0 ( Daniel Ellsberg )0艾尔斯伯格 是前美国军方分析师,后来成为了自觉的反对者,并在1971年泄漏了绝密的五 角大楼文件,想以此作为一种公民抗议行为,试图阻止越南战争。他还积极参与 了长达几十年的旨在消除核武器的战斗。在我们短暂的交谈中,他不停地诉说一 个我认为很惊人的想法。当被问及科技想要什么时,他希望未来能有不可滥用的 技术。他说,我们必须制造出不会对我们产生不利影响的事物。它不能像核能或 基因工程那样被滥用。我哑然了一阵。艾尔斯伯格认为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但这种对不可滥用的技术的呼吁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这个世界绝不会有不可 滥用的技术,就像没有不被腐蚀的自由意志一样。任何能够产生建设性思想的自 由意志,必定能够产生破坏性的思想。我想起了我在《科技想要什么》里的一段话。这是至少20年以来,我不断 地向高科技信息的读者大声疾呼的:技术因为其破坏的本性,使得带来的后果不断扩大。張大的技术带来的好处和坏 处同样弦大。任何铎大的具有建设性的技术,在另一方面同时也是破坏性的。只是因 为还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所以不能将极大的伤害转移。毕竞,人类最美丽的心灵仍然能够产生杀人的想法。事实上,一个发明或想法只有能够被极大地滥用,才是真正伟 大的。这应该是技术期望的第一定律:一项新技术的前景越好,其潜在的危害也就越 大。这对人们喜爱的新技术也同样适用。比如互联网搜索幻擎、超文本和网络。这些 无比铎大的发明,已经解放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没有出現的创造力水平。但是当它 们被濃用(这一定会发生的),它们跟综和预测个体行为的能力将极为可怕。为了避免滥用,任何试图限制自由意志的主体都容易有被控制和专制的危 险。现在看来,有两种方式可以约束自由意志行动:1)防止技术实体产生负面行动。也就是说,尝试给引擎编程,使它不能产生危害。 2>在允许它存在危害的可能性的条件下,去引导实体,使得它想要或者被奖励来做有益的事。我们有法律来惩罚那些危害分子,但大多数观察家都同意,惩罚危害行为不 像鼓励有益行为那样有效。我们的法律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的有效程度,是因为 大多数人通常会做好事。如果做好事的吸引力没有了,制止危害行为的法律约束 很快就会被打破。法律不能在没有扬善的情况下来惩恶,惩恶需要有扬善的环境 支持。法律的惩罚,在民间扬善行为的缺席下,将迅速在恐惧中崩溃并衰微。对技术来说也是这样。我们有两种管理技术道德取向的方式。1 )我们可以尝试设计不具有危害性的技术。2)在允许它存在危害的可能性的条件下,我们可以设计偏向于做有益的事的技术。 我相信前者是不可能的,因为技术期望的第一定律表明:强大的发明能被有力地滥用。但究竟如何去践行第二条尚不清楚。我们如何把道德观念设计到技术 系统里呢?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我们的文化一直难以做到。 但我认为我们有能证明它可以做到的证据:我们的孩子。我们一直在某种程度上 成功地向我们的后代灌输道德价值观。这意味着,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在我们的技 术系统里向后代灌输道德观念。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要灌输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 想要技术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唯一不会成功的一件事是:创造出不会产生危害的技术。任何能被武器化的 事物,迟早都会被武器化。相反,我们必须努力培养技术的好品格,并找到培养的方法,来灌输和植入 更偏向生活和思想的东西。这是一种值得的追求。2011年3月4曰①丹尼尔?艾尔斯伯格(DanielEllsberg, 1931年4月7日一)是前美国军方分析师,受雇于兰德公 司,1971因年私自拷贝并向媒体提供五角大楼机密文件为世人所知,(来源:维基百科)第_宣免费经济1,000 TRUE FANS 一千铁杆粉丝长尾对于两类人来说是非常好的事:一些幸运的聚合商,如亚马逊和 Netflix?,以及60亿消费者。我认为两者相比,消费者从无限的利基市场②所蕴 藏的财富中获得了更多的回报。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长尾无疑令人喜忧参半。在这个公式中,独立艺术 家、制作人、发明家和制造者,都被忽略了。长尾并没有大幅提髙创作者作品的 销量,反而加剧了竞争和无休止的降价压力。除非艺术家能够成为其他艺术家作 品的大型聚合商,否则,长尾并不能让他们摆脱默默无闻、销量疲弱的困境。除了创造出轰动的作品,艺术家还能靠什么逃离长尾呢?一个办法是,找到1000名铁杆粉丝。有些艺术家虽然没这么说,但已经发 现了这条出路,我认为值得试着正式把它提出来。简单来说,一千铁杆粉丝的要 点便是:创作者,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视 频制作者,或者作家——换言之,也就是任何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只需拥有 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这里,铁杆粉丝是指,无论你创造出什么作品,他(她)都愿意付费购买。他们愿意驱车200英里来听你唱歌。即便手上已经有了你的低清版作品,他们仍 愿意去购买重新发行的超豪华髙清版套装。他们会在谷歌快讯里添加你的名字, 时刻关注与你有关的信息。他们会收藏售卖你的绝版作品eBay页面。他们参加 你的首场演出。他们购买你的作品,要你在上面签名。他们购买与你相关的T 恤、马克杯和帽子。他们迫不及待要欣赏你的下一^作品o他们就是铁杆粉丝。 要想提髙销常,脱离长尾的扁平线区域,你需要直接与铁杆粉丝建立联系。r也就是说,你需要将1000名一^粉丝转变为1000名铁杆粉丝o保守假设,铁杆粉丝每年会用一天的工资来支持你的工作。这里,“一天的 工资”是一个平均值,因为最铁杆的粉丝肯定会远远比这花得更多。再假设每个 铁杆粉丝每天在你身上消费100美元。如果你有1000名粉丝,那么每年就有10 万美元的收益,减去一些适度的开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足够过活。_^是一个可能实现的数目。如果每天增加一名粉丝,从零到一千,也只需 三年。铁杆粉丝法是可行的。取悦铁杆粉丝令人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它能通过 物质回报,让艺术家保持真实,专注于自己工作的独特之处,即铁杆粉丝所欣赏 的品质。关键的难题在于,你必须与这1000名铁杆粉丝保持直接联系。他们会直接 支持你。他们也许来参加你的居家音乐会③,或者在你的网站上购买DVD,又或 者从Pictopia?上购买你拍摄的照片。你要尽可能地保留粉丝对你的全部经济支 持。你也能从这种直接反馈和喜爱中获益。网络连接技术和小规模制造技术让这种圈子成为可能。博客和RSS让新闻、 创作者活动预告或新作品逐渐传播开来。网站上展示着你的过往作品、你的履 历档案和相关商品目录。Diskmakers、Blurb、快速成型机商店、MySpace、 Facebook,以及整个数字世界一同袭来,使得人们能够快速、容易且低成本地 进行小批量复制和传播。现在,你无需100万个粉丝才有理由创造新作品。1000 就已足够。这一小群死忠粉丝足以让你养活自己,在他们的外围是一般粉丝。一般粉丝 不会购买你的一切作品,可能也不会寻求和你直接接触,但他们会购买你创作的 大部分作品。在培养铁杆粉丝的过程中,你也能发展一般粉丝。拥有一批新的铁 杆粉丝,也就意味着你又收获了更多的一般粉丝。如果继续下去,你可能真的能 够拥有数百万粉丝,并且大获成功。在我看来,创作者都希望拥有百万粉丝。不过,这个策略的要点在于,你无需大获成功也能生存下去。你无需跻身畅 销创作者之列也能逃离长尾。这是一个中间状态,离尾巴不太远,但至少能够养 活自己。这种中间状态就叫做“一千铁杆粉丝”。它是艺术家的备选目标。出生在数字媒介时代的年轻艺术家,除了成为明星,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创 造出长尾的科学技术,也同时使这样一条路成为可能。他们不用努力尝试去达到 几乎不可能髙度——白金销量、畅销大片和名人地位;相反,他们可以将目标定 为与一千铁杆粉丝建立直接联系。这是更为理智的目标。你能够养活自己,而不 是发财。围绕着你的并非一时的狂热迷恋,而是铁杆粉丝。而且这一目标更可能 实现。一些注意事项:1000个直接铁杆粉丝仅针对单个人,即单人表演艺术家。那么二人组合、四人组合或电影团队呢?显然,他们需要更多粉丝。不过,你所 需的额外粉丝与创作团队规模的增长程度呈正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团队规模 扩大了33%,那你就只需多加33%的粉丝。?这种线性增长不同于数字世界中许多 事物的指数级膨胀速度。如果铁杆粉丝网络遵循标准的网络效应法则,并以粉丝 数量的平方数值保持增长,那我也不会感到惊讶。因为铁杆粉丝之间能够互相联 系,他们将更乐意提髙对偶像作品的平均消费。因此,虽然团队中艺术家的增加 将导致需要更多铁杆粉丝,但是它并不呈爆炸式增长,而是成比例地缓慢上涨。更重要的一条驁示:并非所有艺术家生来就适合或愿意培养粉丝。许多音乐 家只想做音乐,有些摄影师只想拍摄,一些画家一心只想画画,他们不想与粉丝 打交道,尤其是铁杆粉丝。对于这些创作者来说,他们需要一位经纪人、经理 人、管理者、代理人,或画商~也就是帮助他们管理粉丝的人。尽管如此,他 们仍然能以一千铁杆粉丝为中间目标。只不过需要与人合作。第三点提示:直接建立联系的粉丝是最好的。糊口所需的铁杆粉丝数量会间 接地迅速壮大,但不会无限增长。以博客为例,粉丝通过点击页面上的广告来表 达支持(偶尔出现的小费耀^除外),博客写手要靠博客为生,就需要更多粉丝。 虽然这就使得我们的目标开始向长尾曲线的左端移动,但是仍然离大获成功十分 遥远。书籍出版领域也是如此。如果你需要通过一些公司来出版自己的作品,且 出版公司会获得大部分收入分成,那么你就需要更多倍的铁杆粉丝来支持自己。 而如果作家和粉丝直接接触,那么养活自己所需要的铁杆粉丝数量就更少。鼉后,根据媒介不同,实际数量也可能有所不同。画家也许只需500名铁杆 粉丝,而视频制作者需要5000名铁杆粉丝。所需粉丝的数值也肯定会随国家地 区不同而异。但事实上,实际数字并不重要,因为只有达到这个数值,你才能知 道到底需要多少铁杆粉丝。一旦你拥有了足够的粉丝,实际数据也就显而易见 了。这就是你所需要的铁杆粉丝数量。我的一千铁杆粉丝理论可能会出现一个数 量级的偏差,但即便如此,养活自己所需的铁杆粉丝数量也远远不及100万。我一直在搜寻与铁杆粉丝数量相关的文献。Sm的联合创始人卡尔?斯 特德曼(Carl Steadman)提出了一个关于微名人的理论。在他看来,如果某人 对1500人来说都很有名,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微名人。也就是说,有1500人会 为你疯狂。正如丹尼?奥布莱恩?引用的一句话所述,如果英国每个镇子都有一 个人喜欢你的网络漫画,那么就足以让你一年到头啤酒不断(或T恤销量不愁)。有人称这种微名人支持为微赞助,或分部式赞助。1999年,约翰?凯尔西(John Kelsey)和布鲁斯?施奈尔(Bruce Schneier),在网络杂志《第一周一》(FirW)上为此发表了一种模式,他们称之为“街头艺人协议'按照街头艺人的模式,在书籍出版之前,甚至可能在书还未写之前,作者就 直接与读者建立联系。作者绕过出版商,同时做出类似如此的公开声明:“我拿 到10万美元的捐赠后,就会发布本系列的下一部小说。”读者可以访问作者的网站,查看已经捐赠了多少钱,并且捐钱让他(她)发 布小说。请注意,作者并不在乎是谁付钱让他发布下一章节;他(她)也不在乎 有多少读自己书的人没有花钱。他(她)只关心10万美元的目标是否达到。达 到了,他就发布下一本书。在这种情况下,“发布”仅表示“写出来”,而非“装 订并通过书店销售”。这本书供所有人免费阅读,所有人也就意味着付钱了没付 钱的都行。2004年,劳伦斯?瓦特-埃文斯(Lawrence Watt-Evans)用这种模式发 布了自己的最新小说。他要求铁杆粉丝每月共支付100美元。如果100美元到 手,他就放出小说的下一章。整本书先是在网上向铁杆粉丝公开,然后纸质印 刷,所有书迷都能购买。现在,他正采用这种方式写另一部小说。他靠大约200 名铁杆粉丝就能养活自己,因为他也通过传统方式出书——有出版社的预付书 款,拥有成千上万的一般粉丝。还有一些作者也利用粉丝直接支持自己的作品, 包括黛安?杜安(Diane Duane )、莎伦?李(Sharon Lee)和史蒂夫?米勒 (Steve Miller),以及唐?萨克斯(Don Sakers )。游戏设计师克雷格?斯特兹 (Greg Stolze)也采用类似的铁杆粉丝模式,推出了两款预先筹资支付的游戏。 斯特兹的50名铁杆粉丝为其开发^本提供了种子资金。铁杆粉丝模式的本质在于,粉丝能够让艺术家脱离长尾的边缘,使其达到髙 于粉丝数量通常所能代表的销量。粉丝能通过三种方式做到这一点:每个人购买 更多作品;直接从创作者那里购买作品,从而让创作者在每笔销售中获得更高分 成;以及启用新的支持模式。新的支持模式包括微赞助。另一种新模式则是为启动成本预先融资。数字技 术使得这种粉丝支持模式以多种形式出现。Fundable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允许 任何人为某个项目筹集固定数额的资金,同时向赞助人保证项目实施。在资金全 数筹齐前,Fimdable会冻结这笔钱。如果没有筹到最低金额,那么Fundable会 退还这些钱。下面是Fundable网站的一个例子:阿米莉亚(Amelia )今年20岁,是一位古典女高音歌唱家,在进入录音棚我想建立一个网页,为我的 短片募集ME3M美元如果我的目标没有达成,?那么没有人需要为此付钱。如果。 :持:或者在截止曰期之前*能够完裊F^dablem . ?气篙:资目标广那么Fumlal^S- 。每个人叇搞贈J *■ :K' ? 将会;免刼承诺, ;没有Xf婆为此付鉍产? ?鲁痛资完成后,Fundab丨e会通过支现或贝宝柘全部金g交付给你*之前就开始预售自己的第一张CD。“如果预购达到400美元,我将能够负担剩余 的(录音棚成本),”她向可能潜在的捐赠者表示。Fundable或全额或为零的筹 资模式能够保障,如果阿米莉亚没有达成自己的目标,那么所有捐赠者都不会赔 钱。最终,阿米莉亚的专辑销售额超出940美元。1000美元并不足以满足饥饿的艺术家,但是,如果认真去做,那么一个全 身心投入的艺术家能够在自己铁杆粉丝的帮助下做得更好。吉尔*莎贝尔(M Sobule)是一位音乐家,经过多年的巡演和唱片发行,她积累了相当多的粉丝, 在铁杆粉丝的支持下做得相当不错。最近,她决定让粉丝帮忙,筹集下一张专辑 所需的75000美元专业录音费用。目前,她已经筹到了近5万美元。粉丝们通过赞助直接支持莎贝尔,和偶像建立了亲密关系。据美联社报道:捐赠者有多种金额可以选择从10美元到10000美元捐赠者可选择各种等级 的认捐金额:10美元是“璞玉”,专辑完成后,捐赠者可以免费进行数字下载; 10000美元是“武器级钚”,莎贝尔承诺“捐赠者可以在我的专辑中录制歌曲。 不会唱歌也没关系,我们这边可以搞定。”对于付出5000美元的捐赠者,莎贝尔 表示,她会前往其家中举行演唱会。较低的捐赠等级更受欢迎,捐赠者得到一些 微小回报,如预先拿到CD,名字出现在唱片内页,以及一件证明其CD “初级执 行制作人”身份的T恤。依靠铁杆粉丝过活的另一种可能则通常是生活贫困。1995年一项研究表明, 成为艺术家的代价非常大。社会学家鲁斯?陶瑟(Ruth Towse)对英国的艺术 家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平均收入通常低于贫困线。我则想表示,一#杆粉丝模式是创作者介于贫困和成名之间的归途。它的 位置低于最顶级的畅销之列,但又髙于长尾的微贱无名之辈。我并不知道养活自 己所需的实际铁杆粉丝数量,但我认为,一位专注的艺术家能够培养一千名铁杆 粉丝,并且通过新技术获得粉丝的直接支持,从而过上安稳的生活。如果有人选 择了这条道路,我很乐意听取你们的想法。2008年3月4日Netflix是一家美国的在线流媒体租赁提供商,用户可以通过邮件订阅的方式租赁电影和电视节 目。公司^大的DVD,并免费寄送(来源:维塞百科)利基市场(niche market):或称缝隙市场?指那些被市场中的统治者廣绝对优势的大企业忽视 或有意放弃的某些细分市场,由于消费者需求尚未被满足,因此细分产品进入这个小型市场还有 盈利空间。居家音乐会(house concert):在粉丝或音乐家家中开设的音乐会。Pictopia是第一家商业图片提供商,其合作者包括美联社、甘尼特集团等等。有的博客上会添加类似‘捐赠B的按钮,读者可向博主捐款表示支持。丹尼?奥布莱恩(Danny 0’ Brien) : ^4?记者和公民自由敌據。曾为?周日时报X Sunday 7^mes)和《爱尔兰时报》播写每周专栏;此前还曾担任《卫报XTTjoGt/afi細?)顾问,帮助其指定网 络战略;他曾供职于(连线》英国版。THE REALITY OF DEPENDING ON TRUE FANS 依靠铁杆粉丝的现实我一直在研究适用于长尾末端艺术家的新商业模式。如何在微利基市场中谋 生?在微利基市场中谋生是否可能,尤其在这个复制无成本的年代?在此前的文 章中,我提出了一个想法,艺术家直接培养一千名铁杆粉丝就能维持生计。这一 论点很不错,引起了许多博客写手的关注,但缺少事实数据。我从写信给我的读 者那里征求到一些真实数据;有些人依靠粉丝获得了成功,我也请他们分享自己 的经验。其中一位取得联系的艺术家是罗伯特?里奇(Robert Rich ),他是一位音乐 家,我是他的粉丝,但并非铁杆粉丝。里奇是环境音乐①的先驱,也是上世纪80 年代早期旧金山湾区新世纪音乐的推动力量。他很多产,在过去20年间,发行 了约40张专辑,其中许多专辑是与其他环境音乐创作者共同制作。是里 奇最早的专辑之一,他因这张专辑而成名。《~1^一■问》(Eleven Questions )是他最 新的一张专辑,他与同事在自家的录音室里用七天时间一口气将其录制完成。罗伯特?里奇是最早通过自己的网站和粉丝直接建立联系的专业音乐家之 一,正因如此,我联系了他。他非常坦诚、深刻且透彻地回复了我的问题。他与 我分享了亲身实践这一想法所获得的具有警示性的现实态度,缓和了我对一千铁 杆粉丝模式的热情。他非常中肯而详细地总结了自己的经历,我认为应该全文贴 在这里。征雛的同意后,我对他的来信略微进行了编辑,全文如下。我铎烈同意你“一千铁杆粉丝”的基本论点,即艺术家能够通过培养虔诚的粉 丝,在长尾的末端谋生;但是,或许我可以用一些个人反思得来的现实主义态度,来 调和一下你的乐观情绪。大概30年前,我就开始实行类似一千铁杆粉丝的模式,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能 够使得这一想法变得更为可行。在70年代中期,我想要做那种极度宁静内省的音乐, 第一次听到其他人演奏这种音乐时,我就被深深打动了。在迷幻文化$流行的余波 下,一些弥母从先锋派③渗透进入流行文化,旧模式下的出版商愿意将实验性艺术形 式推向主流市场。因此,欧洲空间音乐、极简主义、巴洛克风格、世界音乐和工业/ 朋克不可思议地沒搭风格,深深地舳入了在娃谷郊区成长的青少年心里,且其中大部 分元素从全球销售和营销中获益——尽管当时我们都认为它很“前卫”。也就是说,在基于人口分布的营销分析削弱激进思想在不同亚文化之间的传播之 前,我是旧体制的支持者。实验文化渗透到主流文化的这一事实,让我意识到自己想 成为那种深深打动我的艺术家。我想要表达自己的内心,无论付出何种代价。我想要 成为一位现代萨满,在接受現代世界的复杂性和讽刺性的同时,治愈世界和人类。一旦走上这样一条路,你很快就会考虑到默默无闻所带来的经济现实。我记得 15岁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如果我能深深打动一个人,那会比取悦成千上万人却没 有留下任何有意义的东西要好。”这说的其实就是长尾。我想,你把这个想法扩展到 一千,就得出了你的这个论点。1981年,我开始自己发行音乐,奋力从狡猾的经销商那里获得收入,尝试追踪所 有代销自己专辑的商店的动态。后来,几家小型唱片公司有意帮我,并让我使用他们 的基础设施,这么多年来我才松了口气。我认为在(空间之心》④(Hearts of Space) 和几个小点儿的欧洲电台节目中曝光,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回想起来,独立销售 正在崩溃,而我觉得自己就像偷偷藏身于那例塌的框架之下。与此同时,小型公司却 能够撒下中等大小的渔网,吸引听众的兴趣,如若不是这样,他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喜欢这种类型的音乐。如果没有那些短暂的曝光窗口,我怀疑自己能否拥有“一千铁杆粉丝”,我可能 会继续做日常工作。如果我没有掌握音頻工程和母带后期处理的技能,肯定就得俄肚 子了。如果没有互联网及新的分销和促销手段的发展,我可能早就放弃了。从这个意 又上来说,我完全认同,新技术为我这样的艺术家打开了生存的大门。但是,这也是 不断挣扎的过程。能够在长尾生存下来的艺术家,通常不愿意去做其他事情,他们甘愿牺牲安穗舒 适的生活,只是为了有机会传达有意义的东西,并希冀能够吸引到世界上繹么一小振 同样寻求这种意义的人。这是一种有些孤独的存在,有点像灯塔看守人,向黑夜中投 出一道光线,内心深信这样或许能帮助到一些看不见的人。现在,我已45岁,仍然会每隔一两年抽出几个月的时间,驾车在全国各地举行 小型演唱会,观众规模从30人到300人不等。我自己就是票务代理、经理人、合同律 师、司机和巡因演出的帮工。我寄宿在别人家的沙发上,偶尔在“Motel 6”汽车旅 馆奢侈一把。你的文章中引用了 “微名人” 一词,对我来说,它听上去既试剌又真实。我想我 也有过一些类似经历。在一场表演之后,来看我巡演的600来号人琅我说,我的音乐 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接救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无法想象我为什么不在豪华的3000人 剧院演出,而选择艺术画廊、天文馆或图书馆。现实中,“微名人”的生活更像是西绪福斯的命运,他不停地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 而每当到达山頂,巨石就会滚下山去。每次巡演结束后,我都感到相疲力蝎,但是又充 满力量,因为知道有一些人真的非常在乎这种音乐。然而几个月后,一切都再次平静下 来,CD和下栽销量又开始放缓。如果我抽出一年的时间,专心去做一张希望能够有所 突破的专辑,那么这一年的沉寂就变成了一个大洞,听众的兴趣似乎也减退了。当我终 于推出了自己的大但尝试后,也只是成功卖给了同一批一千铁杆粉丝。巨石又回到了山 脚,又要开始往上推。因此,我们来看看经济状况。如果每次下栽或直接出售CD,我能赚5美元到10美元,然后我卖出了 1000份,那么这一年的努力所带来的最高收入是1万美元。这不足 以维生。再比方说,我用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做全职巡演,20场演唱会后,我获得了约 1万美元的净收入。这不足以维生。我还算幸运的。“微名人”的附加好处,包括样带许可和电影使用权的授权费, 音效设计图书馆,以及录音室母带后期处理和工程费,让我的微薄收入有所增加。因 此,我的收入与当地垃圾工差不多;而且,一天的工作下来,我也不像他们那样气味 难闻。(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版权法消失,那么这些微小的咐加收入来源也将千涸, 因此你也许可以想象,为什么我对于自由信息的辨论百感交集。)多亏了互联网,我现在通过它直接向一千铁杆粉丝销售作品,比参加《空间之 心》节目那会儿卖出2万至5万张专辑时赚得更多。但是,若不是拜《空间之心》巨大 的宣传能力所踢,可能我今天也不会作为一个全职艺术家而存在了。我拥有约600名铁杆粉丝,2000名真诚的追随听众边缘听众或许更多。我的数据库中有约3000人,但是其中大部分人只是每隔几年给我写封信。偶尔会有新的听 众出现,买下我的所有作品。例如,我知道自己在俄罗斯至少有500人以上的热心粉 丝,但他们从来没有在我这里花过钱,因为他们听的都是盗版。这些是四五个俄罗斯 的“铁杆粉丝”告诉我的。许多“粉丝”觉得没必要花钱去支持打动自己的艺术,或 者他们的经济能力无法承受,又或者买盗版反而更方便。新“粉丝”的数量可能大致与减少的數量相当。我当然可以和每个人更直接地交 流,但是这也就意味着,我用于创造新艺术的时间会更少(用半天时间来处理电子邮 件也很常見。)教字发行似乎降低了感知价值和人们的期望值。获取事物的便利也减 少了特别感和独特感。压缩的音頻质量和实体艺术作品的减少,降低了作品的收藏价 值。我努力采用高质量的音頻,告知听众原版的重要性,努力去抵消这些影响……但 是,人们通常不会去思考这些细节。另一个重要的提醒:艺术家很容易陷入对这些铁杆粉丝的依赖,加之收入如此低 微,如果艺术家在超越风格和蕷想上走得太远,就会冒着陷入贫困的危除。我想,自 己就是这种离经叛道——或者出人意表——的艺术家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忽视抑或迎合这些期望之间,我看到一些“第22条军规”(catch-22)般进退维谷的局面⑤ 。如果我们老是面对同样的1000人演奏,并且继续做同样的基本事锖,最终粉丝会感 到厌倦,不想去购买今年的作品,因为它几乎和去年的作品一样,换汤不换药而已。 然而,当粉丝最爱的艺术家开始走出安乐窝——这也是铁杆粉丝的发源地,他们也同 样可能将视线转移到让他们感到愜意的其他唱片上。你做也好,不做也罢,都死定我不想成为日渐干涸的水坑中的蝌蚪。当受众非常之少时,专业化的一个结果就 是消亡。对此,我会尽力加以解释。进化生物学的物种多样性和近亲繁殖(见E.O.成尔逊^ ),便是对这种风格边界陷 畔的陳喻。当某个物种的蓋群被隔离,其特征就开始与大群体背离,最终形成一个新 的物种。然而,在这种隔离条件下,遣传多样性会降低,专门适应新环境而产生的物 种更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成脉。种群数量越大,近亲繁殖的风险便越小。如果一个种 群与其物种的主要群体保持联系,那么过度特化?的可能性便最小,而在多种环境中 生存的可能性最大。这一陳喻可以折射到艺术家和铁杆粉丝这个问題上,因为我们的文化可能痴迷于 风格和人口统计学分析。一位艺术家依賴小规模人群的这种热情投入,就像一只动物 只依靠一棵树上的果实生存。这是灭绝之路。不同人鮮之间的区别,就像是分离种群 的山妹。我更希望受众在定义自身及其所热爱的艺术时没有边界之分。我想要一个存 在杂种狗和异花授粉的世界。如果有更广泛的人群对我的作品感兴趣,而不仅仅只是 像对着唱诗班布道一样只有虎诚的粉姓,那我会感到更舒心。事实上,互联网能够帮助艺术家扩大受众群,也能让受众个人扩展自己的趣味, 发掘新风格,寻求让自己惊喜的作品——知果他们想要惊喜的话。互联网也能帮助我 们更精准地销定特定人群并巩固这婆设想,防止受众接受新想法,把人们推向由算法 决定的口味和风格。企业可以利用人口统计学模型并追踪人们的搜索模式,来迎合他 们的初始口味并巩固加铎,而不是去开阔他们的视野。这个问超并非猓于互联网技 术,而是来自资本主义和人类心理学的现实。与大多数技术一样,互联网是道德中立的,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它的力量来帮助 扩宽艺术表达,帮助少教派艺术家通过直接与受众交浚获得更好的生活,创造一些工 具帮助人们发现打破传统的惊人作品,而非只去巩固加铎其现有的倾向。尽管在新工 具的帮助下,艺术家可能会为自己建造一个小小的避风港,但挨俄的艺术家可能仍将 继续挨俄;而且和过去一样,一些艺术家将会利用这些工具建造沙堡或创造伟大的艺 术作品。——罗伯特?里奇我深深感谢罗伯特的慷慨分享,以及他对其真实经济状况的勇敢披露。很少 有人愿意这样做。但是关于经济收入的事实是非常有力的。在未来的曰子里,如 果有其他艺术家乐意与我分享他们的经验,我将继续总结报道真实生活中的铁杆 粉丝经济学。2008年4月21日①ambientmusic,又称8背景音乐' 是一种为办公室、休息室、超级市场、咖啡厅、饭店、甚至家 庭生活等不同环境而使用的为改善心理生理环境或者壜加工作效率创造某种收益性效果的辅助性 音乐。②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亚文化;其时迷幻艺术盛行,许多艺术家试图用光线、声音和物体等来 接拟出幻觉体验;在迷幻文化的影响和启发下,还产生了迷幻音乐,试图重现或加i③Avant-garde,原本是法语词,"先锋派”是其直译之意。人们经常用这词指涉新颖的i 作品或人物,尤其是对于艺术、文化及政治的层面。④美国一档每周播出的公共广播节目,播放具有冥想性质的音乐,主要包括环塊音乐、新世纪音乐和 电子风格音乐,也会播放古典音乐、实验音乐以及其他音乐类型;是全球同类型节目中运作时间 最长的广播节目。⑤(第22条军规Mcafc/j-22),约瑟夫?海勒1961年的同名小说,该书的主人公为了逃避危险的作 战任务而装疯,可是逃避的愿望本身又证明了他的神志清醒。在当代美语中,catch-22已作为一 个独立的单词,使用频率极高,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摆脱 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磚,表示入们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或者是一陷入了死循环,或者跌进 逻辑陷阱,等等。⑥E.0.威尔逊(E. O. Wilson):美国生物学家,研究员(社会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理论家(知识 大!》通,热爱生命的本性),自然主义者(自然资源保护论者),以及作家。他的生物专业领域是蚁 学。⑦特化(Overspedalization)是由HK到特殊的生物逬化方式,指物种适应于某一独特的生活环 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一种特异适应,是分化式进化的特殊情况。THE CASE AGAINST 1000 TRUE FANS 一千铁杆粉丝的反例我的文章“一千铁杆粉丝”在其他博客上引起了大量讨论。一位博主在其 博客中附带提到,几年前布莱恩?奥斯汀?惠特尼(Brian Austin Whitney)就 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想法。我没有听说过惠特尼,也不知道他的主张,在研究的时 候,也错过了他的文献;但是,我感到非常震动,我们的想法何其相似。惠特尼 成立了老实人组织(Just Plain Folks),这是一个独立艺术家的社群组织。2004 年的新年前夜,惠特尼写道:我认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转折点(或正经历一场动荡),艺术家专注于较小规 模的粉丝群体并与他们进行高度直接的互动和交流,即使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和旧式音 乐商业流程的转变,这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成功模式。我认为,成功的新定义将是, 一位艺术家在世界各地拥有5000名狂热的粉丝,每位粉丝每年会为其创作成果消费 20^30美元。四个月后的纳税日①,博客音乐家斯科特?安德鲁(Scott Andrew)注意 到了惠特尼的观点,并将其加以扩展,写下了 “五千粉丝”。布莱恩指出,如果一位艺术家拥有5000名死忠粉丝,且每位粉丝每年给他(她) 20美元——CD也好,门票销售也罢,商品、捐款,随便什么都行——那么,每年就是10万美元;这笔收入完全足够让他(地)辞掉日常工作,而仍能继续买医疗保险并 开上一麵体面的车。5000是个大數目,但也不是特别大。可能也就是1/8个普通棒球场的覌众數量? 而你也许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粉丝。可以算一下:用你的税前薪酬除以20。如果你准备 现在就辞职去做全职音乐家、诗人或作家,每个粉丝每年在你身上花20美元,那么需 要多少粉丝来支持你的艺术。因此,如果你年薪3万美元,那么每年就需要1500名粉 丝,才能与自己的工资收入持平。如果你愿意降低标准,那么所需要的粉丝数量就更 少。在华盛顿,即我所在的州,要达到最低薪酬,只需约700名付费粉丝。五千粉丝理论的吸引力在于,这一数值虽然较高,但非常容易达到。你实在无需 拥有数百万粉丝才能成为一位职业艺术家,只要几千名真正在乎你的粉丝就足够。当 然,你还要让你的粉丝更加努力。与惠特尼和安德鲁一样,我认为,铁杆粉丝的模式,即寻求有限但可达到的 狂热粉丝数量,比指望数百万刚刚听说过你大名的人让你成为畅销人士更容易也 更有必要做的。问题在于,在为自己的论点进行数据调查时,我找不到足够多的 例子来证明任何人只要有一千或五千名铁杆粉丝,就能养活自己。有七位不同艺 术领域的创作者向我提供了完整的信息,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养活自己,某种 程度上,靠着铁杆粉丝为生。我也从其他20多位艺术家那里获得了部分信息, 但这些不完整的资料难以按统一标准进行评估,因此,我并没有将它们列入下表 中。结果如下表所示:职业铁杆粉丝每位粉丝 每年的贡献(美元)铁杆粉丝 提供的总收入(美元)铁冊丝 收入比例(%)年数销售作品画家100015015000010010印刷品画家200300600001004画作音乐家60040240003030CD漫画家10015015000852书/T恤音乐家5002010000304CD/演奏会续表职业铁杆粉丝每位粉丝 每年的贡献(美元)铁杆粉丝 提供的总收入 (美元)铁杆粉丝 收入比例(%)年数销售作品乐队1504567503310居家演唱会作家100101000102书作从左至右,表格中列出了艺术家类型、他们认为自己拥有的铁杆粉丝数量、 每年每位铁杆粉丝在他们身上的花费、从铁杆粉丝身上获得的总收入、他们估计 铁杆粉丝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他们依靠铁杆粉丝为生的年数,以及他们卖给粉 丝的东西。我从研究中得知:只有极少数艺术家依靠直接卖作品给铁杆粉丝养活自己。 这极少数艺术家出售的都是高价作品,比如画作,而非CD—类的低价品。但 是,有很多艺术家部分依靠直接出售作品给铁杆粉丝养活自己。不过,大多数这 类艺术家都向我明确表示:亲自寻找、培养、管理和S艮务铁杆粉丝,非常耗时。 而许多艺术家并不具备这些能力,或不愿去做。极少创作者完全依靠铁杆粉丝养 活自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很少有人愿意长期做这种工作。显然,铁杆粉丝模式也并非众多创作者的终身目标,这或许是极少人会采取 这种模式的另一原因。有谁只想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而不是做出一张白金销 景的专辑,或是写一本畅销书呢?没人,至少目前没人会如此。但是作为一名乐观主义者,我很欣慰,有一些人这样去做了,艺术家可以部 分依赖于铁杆粉丝养活自己。微赞助一直都只是一个选择,也确实是大多数艺术 家生计的一部分。现在的变化之处在于,科技的影响和力量使得艺术家更容易找 到属于自己的狂热微赞助者,与他们保持縣,向他们呈现自己的作品,从他们 那里直接获得报酬,并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忠诚。以往,这种模式的交易成本非常 高,在实践操作中,不可能依靠铁杆粉丝养活自己o我的图表显示,现在这一i刀 可以实现,尽管只有极少人会完全采用这种模式。我认为,随着榜样的出现,随 着商业模式的转变,随着科技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更多的艺术家将走上这条道路。时间将证明一切。现在,我来说说最后一个难题。这来自我的朋友杰伦?拉尼尔,他是一位音 乐家,也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明者。杰伦也在研究和铁杆粉丝类似的东西,和我 一样,他也在寻找“正在这么做”的实例。他没有找到很多自称在运用这种模式 的人。事实上,杰伦的结论是:在新的直接向粉丝销售的环境中,大多数能够养 活自己的音乐家,实际上都是先已成名于传统媒介之中——唱片、CD、合同、 电视或商业赞助。杰伦的调查对象仅限于音乐家,而他是这样定义自己所寻找的 这种新兴音乐家的:这类音乐家的职业生涯并非旧体制的遗产[如电台司令乐队(Radiohead)]。 这种音乐家不仅得到了许多曝光机会,而且收入足够维持生计。我认为,足以抚 养一个孩子的可预见收入,便是足够维持生计的收入。最后,在对大规模且无管 制的文件共享^常友好的“开放”世界中,音乐家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仍然坚挺。 这些收入来源包括现场表演、音乐家官网的付费广告、商品销售,以及付费下载 (如iTimes),但不包括唱片合同、电影原声配乐,以及其他依赖老式、衰退媒 介的收入来源。杰伦称,他没有找到哪怕一个符合上述定义的音乐家。换言之,他声称,在 新媒介环境中,还没有音乐家能成功生存下来。一个都没有。没有音乐家能完全 依靠我在“战胜免费”中所阐述的原生性generative)获得成功。没有艺术 家生来就属于数字时代,能在新媒介中养活自己。我和杰伦打赌,或许这世界上有几位音乐家(或乐队)符合他的定义,但是 我不知道他们是谁。要证明杰伦的结论有误,各位只需在评论中提交一位候选人即可:一位与旧 有媒介模式没有关系的音乐家,能够在开放的媒介环境中100%养活自己。如果没有人被提名,那我只能向杰伦认输。2008年4月27日①TaxDay,每年的四月十五号。在美国每个人都要在这天之前递交报税表’所以这天叫做纳税日。②胜性(generative)种发殿鋪 具有駐性的 制、BETTER THAN FREE 战胜免费互联网是一台复印机。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它将我们使用它时所提供的一 切行为、一切特征、一切想法拷贝成为了复制品。为了将信息从互联网中的某 个角落传输到另外一边,通信协议令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经过了数次的复制。而 IT公司们也在销售这些永不停息的复制设备上赚到了大钱。任何一台计算机所 生产出来的数据,都可以只字不漏地传遍整个世界。数字经济便是这样运转在 复制品的河流当中。不过和工业时代的大规模再生产不同,这些复制品不仅便 宜,而且免费。我们的数字通讯网络经过设计,尽量地减少了复制品流通的阻力。实际上, 由于它们的流通是如此的自由,我们可以将互联网视作是一个具有超级分配能力 的系统。进入这个系统的信息能够通过网络无休止地流通下去,就像超导电线中 的电流一般。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便有实例。任何可以复制的东西一旦接触网络, 便会生成各种各样的复制品,永远不会在网络中消失。即便是一条狗都清楚:你 无法清除流传在互联网上的东西。这种超级分配系统已经成为了我们经济和财富的基础。信息、创意、和资讯 的实时复制加强了我们经济中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同出口相关的部分。也就是说,从中受惠的都是美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我们的财富建立在一台能够迅 速、混杂地复制信息的巨大机器之上。然而,在这种经济中,先前一轮的财富却是建立在销售珍贵复制品的基础上 的。因此,免费复制品的自由流通便会趋向于破坏既定的秩序。如果我们最杰出 的作品在复制出来后是免费的,我们怎么还会有继续下去的动力?或者简单来 说,人们怎样才能通过贩卖免费的复制品中挣到钱呢?我有一个答案,最简单的解答是:?当复制品大量存在时,它们便会变得没有价值。?当复制品大量存在时,无法复制的东西便会变得罕见而有价值。当复制品免费时,你就要去销售那些无法复制的东西。那么,什么是无法复制的呢?无法复制的事物有很多。比方说“信任”。信任无法复制,也无法购买。信 任必须通过时间积攒得到。我们无法下载信任,更无法伪造信任(至少无法长 期伪造)。在所有情况大体相当的情况下,你永远会倾向于和自己信任的人打交 道。因此,信任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在复制品泛滥的世界中具有的价值越来越和信任一样无法复制的特性还有很多,而它们便成为了网络经济中价值的所 在。我认为,发掘这些价值的最好办法,并不是从生产者、制造者和创造者的观 点出发,而要用户的视角观察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个用户提出的简单问题开始: 我们为什么要为能够免费得到的东西付费?那些购买本来可以免费得到的物品的 人们,他们买的到底是什么?在我对网络经济的研究中,我发现,当我们购买那些本就免费产品的时候, 看中的差不多是八种无形的特性。而在实际上,这八种特性却好过免费,因为它 们具有无法复制的价值。我管它们叫做“原生性” (generative )0原生价值是事 物必然生成、发展和成形的特性。人们无法复制、克隆、再造具有原生性的事 物,也无法对它们进行仿制和伪造。它的形成伴随着时间的发展,具有独特性。 在数字的竞技场中,原生性为免费的复制品增添了价值,从而使它们变成了可以 出售的商品。8种比免费更好的原生性。即时性(Immediacy)——你迟早都会找到自己想要的免费东西,但是如 果生产者能将产品在发布的第一时间,甚至是生产出来的第一时间发送到你的收 件箱中,这可是一种原生性资产。许多人在首映式的时候前去电影院花大价钱看 那些以后会通过下载和租赁方式变得免费,或者几乎免费的电影。精装本的图书 的优势也并非在于硬皮封面,而在于领先平装本的即时性气排在队伍的前头通 常也意味着要为相同的产品付出额外的价钱。作为一种可以出售的特性,即时性 也包含着不同的级别,包括使用Beta版本的权限。在这里,产品本身也将粉丝 带入了生产的过程当中。Beta版的产品通常由于不完善,不具有价值。但它们 也拥有可以出售的“原生性”。即时性是一种相对概念,这也是它为什么属于原 生性的原因。这一特性必须同产品和受众契合。博客的即时性有别于电影和汽 车,但即时性却在任何媒体中都有存在。个性化(Personalization)——听普通的演唱会录音或许不用花钱,但如 果你想买回一张经过特殊音效处理,听起来就像是在你家客厅中录制一般的唱片 的话,那你就要花大价钱了。一本免费的图书也可以经过出版社的个性化定制, 反映出你的阅读品味。你所购买的免费电影也许会按照你所希望的那样重新经过 了剪辑,变得没有暴力和脏话。阿司匹林也是免费的,但是能适应你的DNA的 阿司匹林却十分昂贵。像许多人注意到的那样,个性化所要求的,是创造者与消 费者、艺术家与粉丝、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不断对话。个性化是一种典型的原生 性,因为它可以迭代延续,是一种对时间的消费。你没法复制某种关系中体现出 来的个性化需求。营销人员将这种情况称为“粘性”,因为在这种关系中,双方 都对原生资产有所投入,同时也不愿意移情别恋,更不愿意从头再来。解释性(Interpretation)——有个老笑话是这么说的:软件下载免费, 用户手册1万美元。但这并不是玩笑。有一大群髙姿态的公司,像红帽(RedHat)和Apache就是这么存活下来的。他们为免费的软件提供有偿的技术支 持。软件代码的副本是免费的,但它们只有通过技术支持和技术丨旨导才会对你变 得有所价值。我猜想,许多基因信息都会遵循这种路线。你自己的DNA副本在 今天十分昂贵,但不久之后就不再如此了。实际上,制药公司甚至会付钱购买你 的基因序列。因此,你的基因副本将会变得免费,但要解释它们是什么意思,你 能利用自己的基因做些什么,你就要一掷千金地买回一本解释基因序列的说明书可靠性(Authenticity)——你或许能免费弄到一个重要的应用软件,但即便你聪明到了不看说明书也能无师自通的地步,你也得考虑这个软件有没有 bug,是否可靠,是否拥有授权。这种情况下,你就要为可靠性付钱。美国乐队 感恩而死(Red Hat)的唱片种类多到几乎无数,但从乐队自己那里买上一张可 靠版本的唱片就能省去你不少麻烦。最起码这张唱片里面全是乐队自己的作品。 音乐家在很久以前就解决了这种问题。无论是照片还是印刷品,视觉艺术的再生 产也步了音乐业的后尘。艺术家可以通过在复制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比方说签 名,来提升复制品的价格。数字水印等签名技术并不能用作对副本的保护,因为 前文说过,复制品是一种具有超导性的流体,但它们却可以用来创造原生性,向 那些在乎的人提供可靠感。易用性(Accessibility) ~拥有某些东西总是那么烦人。你得让它们井井 有条,与时俱进。如果你拥有的是数字产品的话,你就还要加上备份的活计。在 这个移动的世界里,你又得每时每刻地带着它们。包括我在内,许多人都会愿 意付钱给别人来照料我们的“财产”。我们付钱给Acme数字仓库(Acme Digital Warehouse)让它能够随时随地在我们想要的时候提供给我们世界上的任一首 歌曲,任意一部电影,任意一张照片(我们自己或者是其它摄影师的照片),或 者是书和博文。Acme把所有的东西备份了起来,付钱给创造者,然后再销售给 我们满足欲望。我们可以在TOA、手机、笔记本电脑、大屏幕等等地方随时随 地地观看。实际上,如果你花费了足够的精力去寻找,那么这些产品都是免费的。但你要搭上的,还有整理、备份、管理花去的时间。免费产品会因为附带的 繁琐,随着时间慢慢地风光不再。实体化(Embodiment)——从根本上看,数字复制品没有实体。比方说 你可以搞到一个免费的电影,然后把它丢到显示器上播放。但如果你想在大屏幕 上看高清格式的怎么办?或者说你想看3D版本的怎么办? PDF是不错。不过有 时候,同样的字句也可以印刷在雪白的纸张上,再加以皮革质地的封皮。手中捧 着这样一本书,难道不是一种奢侈,一种享受么?游戏也可以免费,但你就不想 和三十几个朋友同坐一室,分享心爱吗?实体化的例子无穷无尽。的确,今天需 要花钱到影院观看的高清电影明天或许就会进入你的客厅。但是,新的显示技术 确实在不断诞生,消费者无法拥有激光投影仪,全息成像、裸眼3D之类的尖端 技术。实体化最佳的例证便是音乐现场演出,而且演出者是真真切切的。音乐可 以免费,但要看到真人为你表演就要掏钱。音乐家们挣钱的规律很快也被作家们 采用。书可以免费,看要看作者在你面前天南海北的聊天侃地,还是要掏钱的。可赞助(Patronage)——我个人相信,受众愿意为创作者买单。粉丝们喜 欢奖赏,无论对方是艺术家、音乐家还是作家,而且这种喜欢还伴随着不吝言语 的赞美。因为在粉丝的眼里,这是他们同对方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不过粉丝们 买单的前提也十分苛刻,首先方式要简单,价钱要合理,而且花出去的钱还必须 能让创作者直接受益。电台司令乐队最近便高调地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开放了 新专辑的免费下载,如果歌迷喜欢,则可以购买音质更好的版本。 乐队的这次试验取得了成功,也成为了利用赞助的绝佳案例。艺术家和狂热乐迷 之间那难以捉摸的联系必然有所价值。在电台司令的例子里,这种价值体现成了 平均每次下载都能带来5美元的回报。而受众仅仅因为感觉不错便付费购买的例 子还有很多。可寻性(Findability)——在上述数字产品所具有的原生性中,可寻性具有 最高地位,是一种资产。免费并不一定会带来吸引,有时它反而会将产品淹没下 去。没人见到的产品不具有价值,无论价格如何。宏篇巨著若没人阅读也便失去了意义。世界上图书、歌曲、电影、和软件都数以百万计,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 免费的。因此能够被人寻找到也是一种价值。亚马逊和Netflix这类的网络聚合巨鳄便是将自己的生存建立在了帮助消费 者寻找心爱之物上面。它们将长尾理论的优势发挥出来,让小众的人群找到了符 合自己需求的小众产品。然而不幸的是,长尾理论仅仅是上述聚合巨鳄,以及其 他具有聚合作用的大型企业的喜讯。对于创造者本身,长尾理论则是刚被蚊子 叮过一口,不疼不痒的小疙瘩而已。不过,既然可寻性仅仅会出现在系统层面, 创造者也会对聚合者产生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出版社、制片厂和唱片公司永远不 会消失的原因。因为互联网,它们不需要考虑产品的发布,只需要考虑如何引起 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中,出版社、制片厂和唱片公司寻找 着能同受众产生联系的作品,并对其加以培养和改良。而其他中间层面,例如评 论,也可以带来关注。受众利用这种多层级的可寻体系在无数的产品中寻找自己 的所好。寻找的过程也有利润。多少年来,纸质的《电视指南》杂志比它“指 南”的三家美国主要电视台盈利都多。这本杂志指出并告诉观众那一周电视上会 有什么好东西。但如果这些值得关注的好东西,对于观众来说都是免费的话,那 便毫无价值可言了。毫无疑问,在免费的世界里,除了聚合方面的巨鳄以外,还 是会有出版社、制片厂和唱片公司能够通过销售可寻性,连同其他原生特性,得 到利润。满足以上八种特性需要新的技巧。从互联网这个天上的超级复印机的诞生之 日起,传统的发行技巧便不再能够在免费的世界中取得成功。围绕着知识产权和 版权的法律技能风光不再,屯积居奇的方式也无法满足这个时代。八种原生性所 要求的,是对产品丰富背景下共享心态的产生,慷慨赠送作为商业模式,以及挖 掘鼠标点击所无法带来的价值的思考。简单来说,在这个网络经济的时代中,流通的复制品并不会产生金钱。产生 金钱的,是用户对产品的关注。而关注也具有特有的规律。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对广告只字未提。大多数人认为,广告是一种应对免费冲击的解决方案,而且几乎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我在上述提到的方案里,已经 包括了部分广告的成分。我认为,广告不过是引起关注的办法之一。从长远来 看,广告只是销售免费获取利润的路途中,短短的一段而已。不过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广告空洞的层面之下,八种原生性能够为无处不在的免费复制品带来价 值,并使它们拥有值得去广告的地方。原生性适用于所有的数字复制品,但同时 也适用于任何一种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复制品。即便是实体行业,也在发现复制 成本正在向零靠近。因此总有一天,所有行业都会向数字复制品的销售模式学 习。地图刚刚跨过了这个门?,基因产品则刚刚到达门槛的面前。电子产品和小 家电(如手机)正在向销售原生性的方向狂奔。制药业早已经在原生性上嫌取利 润了,只不过它们不想让人知道而已。现在,制造药片不需要成本。我们购买的 是药品的可靠性和即时性。总有一天,我们会为药品的个性化需求花钱的。保持原生性比大量复制产品要难得多。我们还有很多未知要去探索。如果你 有新的领悟,请分享给我。2008年1月31日①同中国图书发行习惯不同,欧美国家的图书往往最先发布价格较高的精装版本,等到一段时间 后,才会发行价格较便宜的平装版本。BETTER THAN OWNING 比拥有更好所有权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我使用道路,但我并不拥有它。我能直接使用世界上99%的道路和公路 (除少数例外),因为它们是公众所有的地方。我们只要支付了地方税,就能够获 得街道的使用权。我能想到的几乎任何目的都告诉我,世界上的道路,能够为我 所用,就像我拥有了它们一样。甚至比拥有它们还要好,因为我不用承担维护它 们的责任。大部分的公共基础设施,都能提供“比拥有更好”的好处。网络也是一块社会共有利益之地。网络与公共道路不同,它不像前者是由公 众所“拥有”,但在公共接入和使用方面,网络确实是某种类型的公众福利。良 好的网络服务,能让我感到就像我拥有它一样。只要动动手指,我就可以随时地 召唤它。图书馆有着部分这样的特质。书的内容并不是共有的领域,但把内容展 示出来的工具一书本,能够让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这比拥有 这些书更好。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我将不再“拥有”任何音乐、书籍、电影。相反,支 付了订阅费或税款,我就能通过在线服务器获取所有的音乐、书籍、电影的直接 使用权。我不会买(也就是说下决心去拥有)任何的音乐或书籍,因为只要我提 出请求,就能观看、收听所有的作品了。我可以为它们付很多钱,但我不会拥有 它们。这个请求能让你享受工作,从而摆脱了更复杂的选择——我是否想“拥 有”它。我可以消费电影、音乐、书籍,而无需做出决定或拿到所有权。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类型的即时普及权限比拥有它更好。没有照料、备 份、整理、分类、清洗、存储的责任。一旦这些东西变成公共使用之后,书籍、 音乐和电影就将成为社会商品,尽管他们可能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不难想象,大 多数其他的无形商品,也将成为社会商品。游戏、教育、卫生信息也在朝这个方 向迈进。随着创作的数字化,他们往往成为了共享的、无主的商品。反过来说,在比 特的世界里,创作本身变成了更社会化的努力。物品可能更多在于使用权和控制 权,而不是所有权。一个想法不可能像金子一样被拥有,除非这个想法在一定程 度上共享或使用,否则将毫无价值。但是,如果没有人拥有它,谁是价值的受益 者呢?在新领域里,用户往往会承担许多拥有者应该做的事。所以,在某种程度 上,使用权变成了所有权。根据非物质化的原则,所有商品都将它们的实体数字化了,重量也减轻了。 因而所有的物质商品,越来越表现得就好像他们是无形的服务一样。这意味着, 木材、钢铁、化工、食品、汽车、飞机航班所有这些,也能遵循无形商品的原 则。随着商品变得无形,充满着思维的火花,渗透着比特的力量,他们也将SBiA 物品的新动力。很快一切生产物将有可能成为社会财产。随着汽车成为更“电子化”或数字化,他们往往会被交换和共享,并以社会 化的方法使用。我们越把信息和智慧融入I艮装中,这些物品越被视为共同财产。 我们将分享它们的某一观念(也许这个观念是: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它们在哪 里,它们引领了什么样的风潮)。这意味着,当分享它们时,我们会联想到自己。我们的所有权意识是一件有趣的事。如果你购买了一本电子书,把这本书 的PDF文件下载到电脑里,你可以说你拥有了它,并期望获得所有权。然而,如 果你点开一个链接,一本书的PDF文档就在屏幕上免费自动打开,你也许就不觉得你拥有这本书了,即使它被复制到了磁盘。就使用权而言,拥有文件的副本并 不比买下它重要。免费的东西不会让人产生拥有它的感觉,但礼物会。我们认为 礼物是“免费的”,而我们的所有权意识与“重置成本”密切相关。这件东西在 别的地方买要多少钱,这就是它们的市场价值。如果一个东西在市场上是零成本 的,我们往往不觉得自己拥有它。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是免费的(见 本书“技术想要免费” 一文),我们越不觉得拥有它们。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品共 享,它们也越不会像是财产。共享与租用有相当大的不同。我们可以说,目前从社交媒体里涌现出来的共 享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租赁经济。但是,逻辑上我们并不使用“租”这个字。当 我们在付费电视频道上观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是在租,尽管我们不使 用这个字。然而,事实上,我们使用电影(电影就是用来看的)却不拥有它, 而我们付钱来取得使用权。这就叫租。之所以给人的感觉并不像租,是因为没 有明显的物品交换。如果我们观看Netflix上的电影,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租, 因为它会邮寄给你一个小磁盘。但是,如果Netflix突然转向提供数字电影下载 (他们正在做),我们将仍然可以租用无磁盘的电影。我们通常不对数码产品使用 “租”的比喻,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赞同租用的是具体的某样东西,而不是服务。 我们租晚礼服,我们却不租互联网服务。但是,当我们租的时候,整个群体共同 分担所有权成本。法律所有权可能与公司租赁联系在一起,但实际的所有权,即 使用的所有权,是由商品或服务的群体租赁构成的。在租赁关系里,承租人享有所有权带来很多好处,但不需要资金或维护费。 当然,承租人同时也处于不利地位,因为他们可能无法获得传统所有权的所有好 处,比如修改的权利、长期使用权限或价值收益。租赁紧随着财产概念的出现而 产生。今天你几乎可以租所有的东西。在美国,女士手袋现在是价值90亿美元 的零售行业。顶级名牌手袋可以卖到为500美元或以上。由于手袋往往与或 季节性潮流相匹配,这些美包一下子都变得很昂贵。随着这些手袋的髙昂价格涌 现而来的,是一个相当大的手袋租赁行业。在大城市里,人们可以在时尚出租店里来租手袋。任何人都可以前往为数众多的在线手袋租赁网站,并租到一个几乎全新的名贵手袋供自己使用。租金每周30^60美元,根据对手袋的市场需求而 异。租赁业务之所以如此兴旺,是因为对于许多使用者来说,这比拥有它更好。 手袋可以根据不同的装来更换,不想保存它了就还冋去。对短期使用来说,共 享所有权是行得通的。在新世纪,对于我们使用的许多东西,短期使用将会成为 常态。随着越来越多的物品被发明和制造出来,在每天享受它们的总时间仍然固定 的情况下,我们对单个物品花费的时间就越来越少。换句话说,我们现代生活的 长期趋势是:所有商品和服务将是短期使用。因此,所有商品和服务都有可能被 出租、共享和社会共有。一旦你有了一个时髦的包包,你可能还想要时髦的鞋子、首饰和围巾,所有 这一切也都可以租。而且在今天,这已不只是女性的时尚。现在,奢侈品租赁就 是一个曰益增长的市场。昂贵的男士手表、游艇、精美的瓷器和艺术品,现在都 可以被你暂时拥有。较便宜的东西租赁历史更长。仅在美国就有大约12000家租 赁公司,提供家具、婴儿床、折叠椅、桌子、施工工具、聚会帐篷、DIY工具以 及医疗保健设备的租用。租赁、许可、订阅,这些都是共享所有权的种类。(一般情况下,我们是短图注:人们先租后买I40%??期租赁,但也可以建立长期租约;我们可以租一个星期的车,也可以提供两年 的租约。)共享经济还有其他的变化类型,比如先租后买,即对商品进行分期付 款,一直到钱付够了为止。没有良好信用的低收入家庭,往往就会(以掠夺性贷 款利率)先租后买它们原本买不起的家具和电器。技术上来说,抵押贷款就是一 种先租后买的协议。在这协议里,所有权在开始分期付款的时候就转让给“承租 人”,但由于抵押人享有所有权,所以它并不遵循租赁的模式。有形实物商品共享所有权的最新类别,叫做部分所有权。这就像分时共享一 样,但拥有全部所有权的权力和责任。部分所有权如果安排的好,能让共同所有 者坐私人飞机飞往他们选择的目的地并度过若干小时,或能每年驾驶超级汽车 5000公里,或在度假别墅住一阵子。有了部分所有权,你也可以共同拥有一支 球队、一匹赛马或一个葡萄园。一个推广奢侈品部分所有权的网站这样说:“部 分所有权和资产共享,能给你一个理想的方式,即通过购买股份或时间,充分利 用资产中大部分投资。在数量有限的股东或成员中,所有其他方面也分摊,其中 包括利益和成本。”传统租赁业务的缺点是实物商品的“竞争”属性。竞争意味着这是一个零和 游戏,只有一个竞争对手取胜。如果我租用你的船,那其他人就不能租了。如果 我租了一个手袋给你,我就不能把相同的手袋租给别人。为了扩展租赁业务,你 就必须买更多的船或手袋。但是当然,无形商品和务并不如此。它们是“非竞 争”物品,这意味着你可以和其他人同时租同一部电影。共享无形资产的业务日 趋扩大。大规模共享而又不减少个别租户的满意度的能力,就是变革力。使用的 总成本急剧下降(由数百万人共享,而不是一个人)。突然,所有权不是那么重 要了。当你能从出租、租赁、授权许可和共享里,获得同样效用的时候,为什么 还要拥有呢?但更重要的是,何必要拥有它?如果你拥有即时的、持续的、持久的、完全 的使用权,为什么还要为它负责呢?如果你住在世界上最大的出租里,为什么 还要拥冇一切?如果你不必拥有就能借用任何需要的东西,你就能用较少的损失获得同样的好处。如果有一个神奇的出租店,其中大部分的工具被存放在“楼 下”的虚拟地下室,物品和服务都招之即来。互联网就是这个神奇的出租店。其虚拟地下室是无限的,它提供了一切所有 物的全方位使用权。因此我们拥有乃至占有的理由都越来越少。通过全方位的使 用权限,最普通的公民都可以像拥有它一样,随时能得到商品或服务。就商品品 质而言,你使用的和拥有的品质是一样的。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比你在自己的 “地下室”找还要快。使用权与所有权、占有权相比,是如此的优越。这将推动新兴的无形经济的 发展。从所有权到全方位使用权的转换,其主要障碍是修改和控制的问题。在传 统的财产制度里,只有所有者有权修改或控制财产的使用。在出租、租赁或许可 协议里,修改权并没有转让。但它们被转移到了开源内容和工具上,这是这个新 制度里修改权的巨大吸引力之一。改善、个性化、调适共享资源的能力与权力, 将成为推动全方位使用权的一个关键因素。可是随着修改的能力在传统的所有权 模式里的严格控制(想想那些愚蠢的单据),所有权已经退化了。但这种趋势是明晰的:使用胜过拥有。使用比拥有更好。2009年1月21日TECHNOLOGY WANTS TO BE FREE 技术想要免费在2007年2月TED大会的空隙,我和《连线》的现任主编克里斯?安德森? 聊了会儿他的新书,叫做《免费》。差不多10年前,我在拙作《新经济的新规 则>(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中写过一章关于免费和富足经济作用的文 字。我给那一章起名叫做《跟随免费 >。在我写过的所有文章里,没有任何一篇 会比这短短的几段文字更容易让人误解。从那以后,这样的问题一直伴随着我: “您说我们应当拥抱免费。但怎么可能让所有的东西都免费? ”实际上,免费的概念很好理解。因此我要为克里斯在整本书中,为解开免费 谜团的句句妙言击节喝彩。关于免费我们有太多要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过刚 刚开始理解免费意味着什么。我本以为我在10年前就结束了这个课题。然而, 在这10年中不断涌现的问题,连同持续的社会进化,以及新的社会动态和新的 技术突破,还有其他更深入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使我产生了新的想法,特别是我 对免费已经在技术当中根深蒂固的论断。在丁ED的大厅里,我和克里斯一道分 享了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在大会结束后我发现,技术和免费之间的联系比我想象 的更为深远。现在,我的结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技术想要免费。让我说得更具体一些:随着时间的流逝,函数中特定技术消耗的成本将会 下降。如果这个函数持续得足够长,那么技术所消耗的成本就无限趋近于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任何一种技术费用的函数都会以接近于免费的方式继 续下去。这一点似乎在我们创造的所有东西上都能适用——比方说食品和原材料这 类必需品,或者更为复杂的机械,甚至服务这种无形的产品。上述这些产品的 平均成本已经随着时间出现了下降,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根据2002年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名为《商品价格的长期行为>Behavior of Commodity Prices )), “在过去140年中,商品价格已经出现了每年下 降1%的趋势。”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面,价格已经向零前进了。我们仅仅来举一个例子:铜价的下跌。按时间划分来看,铜价的曲线图是1862 1872 1882 1892 1902 1912 1922 1932 1942 1952 1962 1972 1982 1992图注:1862—1999年工业商品的真实价格?(敗据来瀛:Cashin and McDernx)tt)向免费靠近的(下图中浅色的曲线是铜价的真实价格)。虽然曲线本身遵循着一 定的数学规律,但是还是在向零趋近。假设技术费用函数保持不变,其价格便 71C远不会接近到绝对免费的极限,而是逐渐地向极限无限接近。这种向极限接 近,但并不与极限相交的图形叫做渐近线。在这里,价格并不为零,但实际效 果等同于零。通俗地说,这种情况被称作“便宜到可忽略不计(too cheap tometer T——即价格太过接近于零,无法计暈。有怀疑者就要问了 : “如果所有东西的归宿是免费的话,为什么我还要花钱10,000买电脑? ”所以我还要加上几点说明。首先要留意的一点,是价格在一段时间里,特别 是大段时间里,要去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影响。在通货膨胀作用下,所有商 品价格都以每年4%速度上涨的年份里,如果某种物品的价格以每年3%的速度向 免费靠近,那么这种商品的价格便在一年中上涨了 1%。这是没法从美元价格上 看出来的。因此,我们每年都要调整美元数量,拨正通货膨胀及其他货币价值本 身变化所带来的偏差。在经济中,这种调整的表现通常是计算相关年份中的通胀 调整价格。这就好比是将旧的物价换算成外汇,然后再按当前汇率重新换算回美 元。重新计算后的出的价格被称作定值美元。理论上讲,此时的价格能够反映出 “真实价格”。当然,我们在日常生活里是和现值美元打交道,因此在许多情况 中,价格向免费跌落速度会慢到无法察觉。更重要的一点,是函数中的特定单位要保持不变。相对来说,考察一吨铜在 一段时间中的真实价格比较容易,因为50年前的一吨铜和今天的一吨铜几乎没 有什么变化。相同单位下铜金属的需求可能会有所增加,也可能有所减少。但考察铜价的函数是不变的。铜的真实价格也便随着函数向免费趋近了。但是,物品价格的函数在不同时间有所不同。即便是物价看上去更为稳定的 商品,函数也会随时间出现改变。铜和其他金属的成色已经开始增加,食品的营 养水平也开始升髙。50年前的商品质量放在今天肯定无法令人接受。而消费品 的进化更具革命性。今天我们使用的笔记本电脑看上去或许同几年前的别无二 致,但其实不是。我们虽然把它们称作笔记本电脑,但今天这台已经完全演化成 为了新的科技物种。由于商品在名称不变的前提下,性质发生了转变,我们也就 无从考察它们在一段时间中的价格变化了。如果我们想要考察#前的笔记本的 真实价格,最好的办法可能是去eBay上寻找相同型号的二手机器价格。在考虑 进二手产品的折旧率之后,我们便会很清楚地得出,如果今天购买那一代电脑的 全新产品,需要准备多少金钱。同时,比较的结果也很明显——电脑价格在向免 费的方向跌落,而且速度飞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布拉德?德隆(Brad Delong)曾经研究过 物品效用的长期转变。他写道:“今日城市中食品原材料的批发价格占消费支出的4%,在一个世纪之前占20%。”所以猛一看,“食品”特定单位的寘实价格一跌再跌。但是他补充了一句:“然而,食品消费在家庭支出中所占份額却萎缩了20%,而不是50%。”这说明什么?老生常谈:即便是食品这样简单的东西也会拥有我们无法感知 到的附加值。“不同的是,我们今天家务中的许多准备工作都是在外完成:泷合,粉碎,预 制,组合,冷冻和加工,这些都使做饭在今天比一个世纪以前省去了不少时间。我们 今天的食品账单上的数字看来如此庞大,因为我们把饭菜的制作过程也算作一个很大 比例的市场开支。一个世纪以前,这个过程大部分都是陳藏在家庭中,从未在市场里 流通过。在很大的程度上,今天的美国人就像当年富裕的英国责族那样食不厌精。只 不过今天,上个世纪家庭厨师干的活计搬到了纳贝斯克(Nabisco)这样的公司里, 而且用的还是专门的资本和密集的机器生产工序。”换言之,任何一种容易定义的服务或产品就可以成其为一种商品,而且在价 格上趋于免费。一种商品的定义,部分基于它和别的商品共有的基本属性,部分 基于其使用价值。简单或复杂并不是用来定义商品的必要条件。如果它的效用函 数只由使用价值来决定,它的价格将会是零。一个一分钟的语音电话是一种极为 复杂、揉合了多种技术在内的商品,但它的使用价值是固定的(一分钟音质不错 的通话),所以它很快会趋于免费。不固定的,而且不免费的是什么?是电信服务。消费者和生产商希望提髙语 音质量,增添附加功能(呼叫转移),甚至实现那些从未设想过的电话功能。因 此,即便作为商品的一分钟简单通话是免费的,你的电话费用还是会继续上涨。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种成功的奢侈品都是自身的使用价值,以及搭载上的其他 事物定义从而形成的。当这些定义完成之后,商品也便成为了商品。就在几年前,GPS还是一种新的奢侈品,非常昂贵。当其技术标准延伸到将 地图服务和手持设备领域之后,它就变成了一种必要的基础服务载体,成为免费 的商品了。但在GPS趋于免费的同时,上百种基于定位功能的附加功能会被开发 出来,从而使更多的人为定位服务支付比现在更高的费用。“我在哪里”这样的 信息将会免费,而且无处不在,但新的服务在一始都是昂贵的。这种情形在许多人眼里都不激进,因为它没有超过基础经济学的范畴。但当 你指出我们制造的一切东西,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无论飞机还是摩天大 楼,都有可能迅速转变成为商品的时候,疑惑就来了。大约在199#,我那篇《新经济的新规则》文章发表在《连线> 上不久, 我被阿姆斯特丹的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 )邀请去做一次演讲。我猜可能是 KLM的某个中层管理人员看到了我的文章,认为他的同事们应该听听完整版。 我不确定我该给一个老牌的欧洲航空公司说什么,但是阿姆斯特丹方面把演讲安 排得很顺利,所以我接受了。我的发言是在晚饭后。我花了很多时间解释无形的 经济中新的“免费”的因素。比方说从我自己书中引用的一段:听起来也许有些我狂,在未来(至少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所制造的一切几乎都将免费:冰箱、滑雪板、激光投影机、服装等。实现的前提,是这些东西舳合在网络节点中,作为网络服务的栽体。随后,我习惯性地用一段预测结束了发言。我当时思考的,是一种对KLM 探索免费,非常有效的模式。试想,当你把机票价格定成免费时会是什么样子? 我当时说道。如果乘坐某次特定的航班是免费的,或者接近免费,或者“看起 来”是免费的,消费者就会为那次航班上的飞行餐、行李架、电影、燃油税、甚 至机票预订等等所有的东西掏钱。一个人,哪怕他不订票,不带行李,不吃饭, 不打电话,也还是得为燃油税和机场建设费用掏钱。不过,每英里的运输费用还 是会向免费下滑。我解释说。人们应该习惯这种观念。即便你觉得它太过荒谬, 你也需要考虑考虑,因为你的竞争对手没准会觉得这是一步好棋。在得到一些礼貌性的掌声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先生走过来,把胳膊搭在我 的肩上介绍自己。他是个挺有权势的人,在开口前,就散发出了迷人的魅力和 说服力。他是KLM的CEO,也没准是主席或者大老板什么的。这个我记不太清 了。我记得他以荷兰人特有的严肃方式冲我小声说道:“年轻人,那是我这辈子 听到的最荒唐的话了。”我顿时无语。我可没有大放厥词,但没准我的想象力走 得有点太远了。我的意思是,我的想法听上去确实有些极端,而且我也没有任何 证据来证明这种想法是对的。没准是我住在加州太长时间了,得多往国外跑跑。 我尽可能礼貌地对他的诚恳表示感谢,然后收拾收拾东西就离幵了。但是,这种遭遇并没有改变我探寻免费极限的习惯。不久后,我给一些汽车 业的人士做了演讲。如今,汽车成本大部分集中在桂电子零件,电脑芯片,以及 组装工作上,而不是实际制作车身所需要的钢和橡胶材料。这使得汽车基本上就 是“带轮子的电脑”。汽车和飞机都同电子产品一样,趋向于免费。想象一下, 我说道,假如你作出让步,免费送给顾客一辆没有装饰的简陋汽车,那顾客自然 乐意从制造商那里购买燃料、保险、保养和维护服务,以及附件、升级、导航、 卫星广播等等更髙一层的服务来让汽车保持运转。这就有点像签了五年合同的免 费手机。只不过你得到的是一辆签了五年合同的免费汽车而已。当然,汽车不可能都免费,但至少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而这就会对所有汽车制造商的竞争格局 重新洗牌。演讲过后,没有人对我说我的想法很可笑,但也没有人说我的预测是 必然实现的。就在几个星期前,一个硅谷企业家宣布,他已经获得了制造电动汽车的资 金。凡是从他公司购买电力的顾客,都可以免费得到一辆。这下我们就能看看把 免费运作起来会是什么效果了。不过我们都已经知道,免费在航空业中会发挥怎 样的作用。在KLM演讲几年之后,瑞安航空就在欧洲掀起了一场风暴。公司用 36美元的低票价策略,将欧洲内部航班价格降到了 “几乎”免费的程度。旅客 需要支付的,仅仅是机场税费。实际上,往返偏远机场的车费往往高于国际航班 的机票价格,许多旅客对此抱怨有加。在KLM这种国有航空公司垄断航空市场 的情况下,两位数价格的机票已经“等同于”免费。瑞安航空成立于1985年, 但公司在90年代末才演变成为行业里的搅局者。受西南航空的启发,加上欧洲 航空业监管的放瑞安航空将自己重新定义成了廉价的航空巴士。2000年, 它将订票系统搬到了网上,让旅客跳过了从旅行社订票的手续,节省了时间,直 接吸引了年轻旅客的市场,从而迎来了井喷似的发展(现在看来,必须通过旅行 社才能买到飞机票是多么不可思议)。瑞安航空抓住了 “免费”的办法。首先, 它将顾客转变成了不用付钱的旅行社,然后在机票当中仅仅包含了最基本的座 椅费用,进而对其他服务收费。免费的是旅客手中的机票,但并不是所有的东 西都免费。其中一个例子,就是2006年,瑞安航空开始对行李托运收费。结果 怎样?在过去十年中,瑞安的客流量、飞行里程和航班次数每年以25%的速度增 长。而KLM呢?早被法国航空收购了。我们也应当看到,就在瑞安航空以将近免费的机票蒸蒸日上的同时,价格昂 贵的公务飞机出租业务也在飞速发展。在支付数倍商务舱机票价格的金钱之后 (花费相当于每年10万美元),你就可以租到一架可以随时调配的小型喷气机飞 去相同的目的地。私人飞机旅行是当前航空业中的热点。免费在扩张,高端也在 紧步跟上。这一点十分重要。一架航班、一部手机、一辆车,所能够提供的服务远不止 一种。汽车和飞机的移动性不过是一件商品而已。汽车可以把你从甲地带去乙 地,但它同时还是一个机动灵活的私人空间,也是一间移动的办公室,还是一个 娱乐中心,它甚至能够彰显车主的品味,带来设计的乐趣。消费者自己可以在哪 些特性需要花钱,哪些特性必须免费之间作出平衡。比方说,你可以免费得到一 辆带着你到处跑的汽车,但没准要为车里的音响和导航系统花钱。或者说,你买 的是汽车,而音响和导航系统是免费的。这跟机票免费,托运收费;或者机票收 费,托运免费的情况又有什么区别呢?正是这些选择才令消费者成为了上帝,因 为他们挑选的,是自己想要免费的那部分。同样的免费选择应该也会在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中出现。你可以免费得到一 台手机,然后为通话时间付钱。或者有一天,我们还可以花大价钱买一部奢侈品 回来,而打电话则是全免费的。当然,手机和通话也可以免费,但手机上的社交 功能和定位功能却会价格不菲。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可以拆分成为各种功能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中,一 部分功能是免费的,而另外一部分功能则标以髙价,这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屡见 不鲜,例如剃须刀架和剃须刀片,打印机和墨盒,银行和支票户头等等。不过, 网络经济的前景,是免费选择能在现在(或者不久后的将来)出现在食品、服 装、医药、住房、运输以及媒体等等我们能够想象到的各种领域当中。即便是太 空旅行、医疗保健和房地产这些“不可能免费”的领域,也都会采取免费选择 的。我敢打赌,向太空轨道发射每公斤物品的花费最终也会变得和零差不多。我 也确定,特定计量下药品的价格会向免费前进(不过你要为自己的DNA分析买 单)。最后,即便是租房市场,也会运用其免费选择的。但是,在我们憧憬免费选择能够应用到所有行业、所有产品和服务当中的同 时,也要做好功能上附加的价格通常会十分昂贵的心理准备。假如有i冰箱免 费了,那么冰箱调温功能(或者购买食品、预付电费、显示储藏食品名单等功 能)的价钱自然就不会为零。我觉得这是免费选择中的不确定原则。如果你将某方面定成了免费,那么其他几个方面就不会是免费的。换 句话说,只能有一种功能免费。进一步说,免费选择是普遍存在于商品中的,它是 面向消费者的选择。并不是说免费选择现在到处都是, 只是有些公司迟早会将免费选择应用到产品的各种功能 上去的。那么,谷歌呢?它们的免费产品一个又一个。免费邮 箱、免费日历、免费文档、免费设计工具、免费地图、 当然还有免费搜索。它打破了免费选择的不确定原理?其 实,这些产品都具有灵活的免费选择。谷歌与所有的生产 者一样,能在这些产品上抓住相同的机遇。他们提供免费 的商品,但对髙级服务收费。搜索是免费的,但针对企业 的自定义搜索是收费的。或者,他们把自己用户的身份从 使用者转变成为了广告客户。在谷歌眼中,搜索的主要用 户是广告公司,他们正是谷歌收入的来源。另外,他们还 开发出桌面搜索之类的附加功能和服务用于出售。总而言 之,谷歌的服务和产品迟早也会成为商品。过了一段时 间,最终也成为商品。免费选择在过去比较罕见,但现在因为网络的驱动无 处不在。在上个世纪,免费选择运用的环境并不常见,而 且比较特殊,因此经常不会得到重视。免费选择使网络的 能量在一夜之间爆发,让网络的价值呈指数级增长。这种 增长在图表上看几乎是趋向无限的。大量人数的参与更加 迅速、顺利地实现了商品化。事实上,趋于免费的曲线和 无限增长的指数曲线基本上是上不同的坐标上的相同的线 条。这种一致催生了网络经济繁荣期的一个笑话新经济中两个最重要的数字是零和无穷大”——免费、无极限的增长。这其中不乏真如果技术想要免费,驱动力又来自哪里?我认为是附着在商品上,借助网络 传播的技术元素。传统的经济学宣讲道,每一个生产者都试图实现价格的最大 化,但却又要为了应对竞争环境,将“最大化最小化”。竞争越“完美”,降低价 格的动力越强。过去20年中的重大发明极大地改善了通信条件和市场机制,进 一步“完美” 了市场。便捷的互换交易、普遍的小额买卖、可搜索的折扣信息、 价格聚合、外包交换中心、实时报价、畅通的即时通信——所有这些创新,顺着 生产线清理了系统中的亢杂,推动了价格的必然下降。在这个“平”的世界里没 有原发的对“免费”的阻力。此外,这个通信网络也使知识得到了飞速传播。一条如何提高效率的消息几 乎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从创新理论转变成技术元素。在线专利' 反向工程技术、 以及工人中间的流动性,都有助于交流学习。而且,鼓励合作与协作的新技术也 为快速创新和创新实践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对创新的快速实践,又为降低价 格带来了更有竞争性的压力,从而使后者的影响更为深远,普及更为迅速。最 后,那些灵活机动,能够迅速吸弓|成员加入的网络又会对成品市场产生推动。产 品生产、消费得越多,提髙效率、降低价格的学习周期就越短。完善的市场竞 争、价格的透明程度、创新的共享机制、协同创作体系和迅速扩张的市场正是推 动技术不断向免费前进的五个因素。通往免费的道路上压力不断,可是,在技术的内部,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暗 示出技术实际上是可以趋近免费的?很多人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假设:昂贵是任何被创造之事物的自然属性。他 们深信,技术生来就是髙贵的、昂贵的,只有经过无情的、繁重的劳动,才能使 东西廉价。实际上,根据这个观点,除了天赋和汗水之外,万物都是昂贵的,并 且应该一直这样。这种昂贵和稀少的自然水平,只有通过恒定的能量、良好的立 法、对技术的警觉,才能够降下来;否则,商品的价格会回到自己那髙昂的自然 水平。上帝禁止天灾人祸对系统的破坏,会让价格恢复到他们实际上无法企及的 水平。拿我们的身体来做个类比,就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了。没有源源不断的食物和 合理的保养,我们的身体将变得属弱不堪,饱受疾病打击,然后死去。我们的身 体由各种组织构成,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死亡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自然状态。和所 有复杂事物一样,如果放任不管,身体格逐渐走向熵增,变得紊乱,然后消失。 要想使得身体生龙活虎,就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激发体力的能量、食物、护理、维 修以及关照。话虽如此,但别忘了,健康也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自然状态。我们复杂的身体 系统可以抵抗疾病,逃离死亡,保持持续的健康。我们身体的诸多复杂系统—— 淋巴系统、神经系统、肠胃系统、骨胳系统、心脏系统、脑部系统,齐心协力使 我们处于自我维持状态,远离熵的无序状态。大部分的时候,这种自我维持健康 的状态更接近自然,或者,至少和死亡的状态一样自然。实际上,这正是活体这 样的“夕H!T系统的一个标志,整个系统的设计可以令活体尽可能地处于这种自 我维持状态。从最真实的层面上来看,我们的归宿是健康,而不是死亡。技术亦然。被创造的事物,喜欢的不是髙价的滴体制,而是免费的“外熵” 王国。永远昂贵而匮乏,是违反自然、不可持续的。反之,免费而富足,是被创 造之万物的理想归宿。技术元素合力引导产品走向免费,以发挥它们的最大优 势。技术的归宿,是免费,而非高价。技术走向这条道路,是因为免费身上所具有的自我加强、自我创造的特性。 我的亲身经历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力量。25年前,搜索是非常昂贵的。在线 搜索被公司垄断,他们的费用可以髙达上百美元。1981年,我报名参加了一个 短期培训,学习如何在线搜索。搜索费用太贵了,你不得不在登录之前,把搜索 计划巨细到每一分钟要搜什么。和绝大部分搜索者一样,后来我发现,在搜索 时,时钟每过一分钟就流失几美元,非常折磨人的神经,会让人神经衰弱。因为 费用太髙,你没法把时间花无聊的问题上,比如搜索自己的名字,搜索自己的老 同学。搜索很纠结,只限于图书馆似的査询。你无法搜索来做任何事,因为你每 搜索一次都要扣掉你很多钞票。和今天对比,如今的搜索成本可以说几乎为零。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搜寻引擎 寻找一切,免费而多样的搜索功能还是发布基于内容的广告、标记的地图、寻找 实用购物信息的工具,它是其他便于消费者服务的基础,更让无数企业收益,甚 至成为了整个行业创新的动力。免费让搜索获得解放。由于成本更低,技术更先 进,搜索的更多潜力被发掘出来。随着搜索趋于免费,它也呈现了更多的方式, 这些方式是它在昂贵的时候无法应用的。如今免费了,它在技术生态学中变得更 加不可或缺,也成为其他技术诞生的动因,并推动着其他技术趋于免费。这是一 种良性循环,免费技术让更多的技术免费,是一个自我维持、自我创造的循环。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曾指出,在技术的简化中,有一个自我强 化的正反馈回路。越小的芯片运行时温顏低,这使他们能够运行得更快,又使 他们的运行温度更低,于是他们变得更小,如此循环。技术的免费化也有一个类 似的自我强化正反馈回路。浪费和实验只发生在几乎免费的产品身上,产品才因 此得以改进,进而增加利润并降低价格,这又产生更多新的改进机会,带来进一 步创新,如此循环。这些循环相互作用,让技术和产品相互影响,让整个技术生 态学迸发出不可阻挡的势头,趋向免费、趋向新的创造力可能性。免费技术有一点比较奇怪:价格部分上的免费实际上是一种干扰。正如我 在其他地方论述过的一样,(见我2002年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关于未来音 乐的文章),不花钱只是“免费音乐”具有极大吸引力的一部分。它和其他免费 (free)的东西真正重要意义在于free这个英文单词的第二层含义:自由。免费 音乐,或者自由音乐,优于盗版的地方在于,免费而又自由地下载电子音乐赋予 了音乐爱好者自由,让它们可以去完成夙愿,做一些与音乐相关的事情。这些事 情在音乐变得如此自由之前,他们是无法做到的。数字音乐变得自由,意味着人 们可以从专辑里将音乐拆分出来,再用他们制作小样、创建自定义播放列表、嵌 入博客,人们也可以将音乐分享给好友、配上封面,甚至通过扭曲、拆分、移动、压缩、改写等等方法重新创作。“自由化”使音乐变得以传播,可以与其它 的媒体进行互动。在这种自由的背景下,对其免费的合法性质疑是次要的。音乐 已经得到了自由,几乎成为一个新的媒体,这才是最重要的。技术想要免费(这里指的是价格上的免费)因为它在变得免费的时候,还可 以提升自由度。技术所蕴含的天才、能力、好处,只有在近乎免费的时候,方能 得到释放。对免费的追求,可以去除施加在技术元素各个门类身上的枷锁;使其 极尽所能地与其他技术门类相互作用;杂交出新的工具,加强工具的生态特征; 给使用者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当一种技术越来越充裕,越来越廉价,它很容易 找到自己的小众市场(利基)以存在下去,并以商品的形式对其他技术进行支 持。技术走向免费的同时,也会释放自身存有的最后两样东西:选择与可能性。2008年11月14曰①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自2001年起担任美国《连线》(Wired )杂志总编辑,著有 {长尾理论 >、等作品。THE SATISFACTION PARADOX 满意悖论如果周围的一切全是你想要的东西,而且有很多很多,它们ioom都是你 所喜欢的东西,你会怎么做选择?如果所有优秀的电影、书籍、歌曲都能轻易“免费”获取,过滤器和朋友为 你淸除了各种垃圾以及任何可能让你厌烦的东西。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好东西里 面挑出最好的——最好的朋友会推荐给你的东西。那你接下来会看什么电影,读 什么书,听什么音乐呢?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你看过的作品,包括那些随机碰上的,都是 自己绝对喜爱的。换言之,你只会接触到完全符合自己要求的事物。但问题是,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面的东西你几辈子也看不完,你会如何选择?或者你是否会 做出选择?从理论上来说,你不会去选择,因为选不选都一样,并不重要。就把它留给 缘分吧,因为每一个选项都很好。如果你的过滤或推荐系统真的有用,那么你从 中获得的任何东西都应该令自己满意。这其中的矛盾在于,如果没有选择,可能就不会满足!我们可能需要做出选择才能感到满足,即便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体验并不令人满意。但是,选择的满意度当然低于最佳满意度。因此,这就可能造成一种心 理困境或矛盾,即终极满意的世界最终可能令人不满足。这是面对富足而非稀缺时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这和选择悖论并不完全相同。 选择悖论是指太多选择会让人无所适从;比如在超市里有57种不同的芥末酱可 供选择,但结果往往是哪一种都不买。满意悖论则是说,如果用以增加选择满意度的工具——过滤器和推荐系 统一~减少了我们选择的力量和意义,那就可能让人感到不满足。换句话说:没 有哪一种系统能让人绝对满意。目前这只是理论上的猜测,因为即便是现有的最好的过滤器和推荐引擎,也 远远不能向用户提供完全符合需求的内容。我仍然会碰到大量很烂的内容,许多 一般般的东西,以及非常多还算过得去的内容。但是技术在进步。然而,这一悴论的主要动因并非我们用以过滤噪音的工具,而是优质内容的 指数增长。新的工具使得创作一本书、谱写一首歌、制作一段视频和设计一款游 戏变得越来越容易。这些作品总数的增长速度比人类注意力的增长快得多,即便 在极端的帕雷托法则①下,优秀作品比例虽小,但数量仍然太多。举例来说,如果经由过滤器筛选以后,我发现100万份艺术作品或发明中, 仅有一个能够令我满意(这个比例已经非常苛刻了),而6CM2成年人每人每年都 会创造出一份新的作品,这也就是说,每天会产生18个令我疯狂喜爱的作品或 发明。优秀的东西太多,我无法消化。而且实际上,在某些形式的创作和发明 中,满意作品的比例可能更髙。假设从古至今共有2000部影院电影、500部纪录片、200个电视节目、 100000首歌曲和10000本书会十分符合我的喜好。即使我什么都不干,专门看 听读,也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消化它们。但是,如果筛选和推荐工具能够只把这 些作品呈现给我们,让我们选择,那么怎样从这些已经筛选过的作品中再做选择虽然我们现在离全球所有成年人能进行艺术作品分享和创新这种情景或许 还很遥远,伹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丰富的优秀作品在堆积。在去其糟粕之后, Netflix上一键就能看的好电影还是多到我有生之年都无法穷尽。那我要看什么 呢? Spotify和其他在线音乐服务商推荐了大量能令我飘飘欲仙的美妙音乐,即 便我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在听,这辈子也听不完。那么我接下来听什么呢?谷 歌只要1/8#就能搜出所有已出版的书,协同过滤、朋友推荐以及更好的亚马逊 引擎,将会筛选出对我来说最好的10000本书。那我该读哪一本呢?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便是亚马逊这类公司今后的卖点。用户只需付订阅 费,就能订阅亚马逊上的内容,并以指定的价格阅读世界上所有的书;你想读的 书基本就等同于免费了,因为你不用再额外付费购买。电影销售(Netflix ),或 音乐服务提供商(iTunes, Spotify或Rhapsody )也是一样。你不必购买单个作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