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4

作者:阿甲 字数:29661 更新:2023-10-09 13:08:08

有强烈政治敏感的大人读到这里自然会然于心:所谓的皇帝,只是比别的人高出一个指甲盖呢!这显然是在反讽当局者原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在孩子读来,可能完全忽略了这种政治嘲讽,只是觉得好笑、好玩而已。    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故事讲得跟真的似的,把辛辣无比的讽刺刀刃收藏在荒诞夸张的童话叙述中,可谓煞费苦心!当局者读来一身冷汗,却无处发作;后世的大人读来,深有感悟,扼腕赞叹。而在孩子们读来,却是一片欢喜,只是好笑、好玩而已。    《格列佛游记》对孩子们来说,就是这样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    今天,我们已经渐渐忘怀了那些曾经触痛人们的现实,可以与孩子们一起,用快乐平和的心境来享受斯威夫特为我们带来的幻想世界:格列佛在小人国一举拉走了50艘敌方的战船,而在大人国中,却被宫廷侍女们当作一种小玩物。这些形象和情节纯属虚构,但作者描绘得如此具体、精确,给我们以逼真的、无可怀疑的真实感。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令人久久难忘。    大概斯威夫特本人也无法忍耐含蓄的嘲讽了,在《格列佛游记》的后两卷故事中,纯粹幻想的内容越来越少,长篇大论的讨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第四卷慧国历险中,作者陷入了非常深刻的人性批判中,只有神经坚强的大人才有能力卒读。    于是在孩子的世界中,只有前两卷故事留了下来——《小人国和大人国》。------------历险、奇遇故事(6)------------  所有男孩和女孩应该读的历险故事    有一位小学老师,他曾给三年级的学生推荐一本“书”,名字叫《杰克的荒岛求生日记》。孩子们可兴奋了,他们抢过这本“书”一看,除了封皮,里面都是白纸!老师说,这是留给大家的作文练习册,每个孩子都假想自己是被留在荒岛上的杰克,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每天的生活状况……几个星期过去,一本由孩子们创作的《荒岛求生记》诞生了。你看,这真是一位非常聪明的老师,他知道,孩子们是多么热爱阅读、热衷于想像这样激动人心的故事呀!    《鲁滨孙漂流记》,可以算是一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外国小说。它本来是一本讲述一位船员求生历险的故事,并不是专门写给孩子的,但从问世以来,它一直当仁不让地出现在给孩子的必读书单中。早在将近300年前,法国的大思想家卢梭就说过:每个正在成长的男孩子首先应当读读这本书。    大概是受时代的局限,思想前卫的卢梭在他的建议中还是漏了女孩子。为什么女孩子不也应当首先读读它呢?假如说是因为鲁滨孙是一位男性的英雄,那么我们还有一位“女鲁滨孙”呢。《蓝色的海豚岛》讲述的就是一位印第安女孩只身在荒岛求生的故事,故事的精彩不亚于鲁滨孙的故事,而文笔的优美又更胜一筹。所以我再借用卢梭的话:每个正在成长的女孩子至少应当先读读这本书。    【鲁滨孙漂流记】    对《鲁滨孙漂流记》,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新鲜东西可以介绍。你几乎随处可以找到有关它的介绍和推荐文章,非常容易了解到它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如果每一部适合给孩子看的名著都能这样,那就没我什么事儿了。希望有一天真的是这样。    在这里,我重点介绍有关这个故事的读本问题。    前面在不少地方,我都反复强调,如果有可能还是尽量给孩子读原著的好。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作者本来就是写给孩子的,还要拿去改写,难道给大人看么?《鲁滨孙漂流记》不是专门写给孩子的,不过作者笛福是一个崇尚文字简约、务实的作家,在小说中他注重描述事实,让事实说话,很少发长篇的议论。所以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复杂,叙述的风格甚至有点平铺直叙。这部小说的文字翻译成中文,一般能独立阅读的孩子都能轻松对付。也有人担心,文字太长,是否会让孩子感到枯燥呢?至少对于爱读探险故事的孩子,这根本不成为问题。《鲁滨孙漂流记》被公认为是少有的“读者希望写得更长一些的作品”,特别是读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活,虽然已经描写得很细致了,但读者向来都觉得还不过瘾。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至少读过一遍这本书,一般来说都有些年头了。当多年以前读过它的朋友坐在一起聊的时候,我们发现鲁滨孙到荒岛以前和离开荒岛以后的生活,都在我们的记忆中模糊了。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呢?鲁滨孙是如何从搁浅的船上卸下必需品的,他看着那些金币、银币反而觉得是一堆废物;他如何在木头柱子上记录日子的;他如何挖山洞、围栅栏、打制家具的;他如何花了半年时间造了一条独木舟,却发现需要用12年时间才能把它放到大海里,于是只好放弃而重做一条小船的;他如何圈养山羊的、如何种植小麦的;他如何解救了“星期五”,又怎样慢慢教会他用语言与自己交流的;等等等等。有时这里印象深刻些,有时那里半清晰半模糊的,总之,这个故事把我们深深打动的,不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细节。作者把这个故事讲得真到不能再真,这是它为什么几百年来让全世界的大人和孩子们深深着迷的秘诀。有很长一段时间,那些在海上漂泊的船员们反复阅读这本书,把它作为一本真正的“遇险求生手册”!    你想想看,如果让孩子读鲁滨孙的故事,却只是读保留了基本情节的改写本,而把那些迷人的细节都还给笛福,这种阅读能留下什么呢?    我们对《鲁滨孙漂流记》这么熟悉,得特别感谢一批优秀的翻译家。早在1905年,著名的翻译家林纾就以古文体翻译了这本书。此后有过几种白话译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徐霞村的译本。关于版本有两个有趣的地方值得注意:一是大多数译本的名字都是“鲁滨孙漂流记”,而个别版本的名字是“鲁滨孙历险记”;二是个别版本的厚度是大多数译本的两倍以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一般使用“Robinson Crusoe”,也就是“鲁滨孙·克鲁索”的意思,笛福还写过一部续集“The Further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直译为“鲁滨孙历险记续集”。鲁滨孙的整个历险中都没有“漂流”的故事,但早期的中文译本一直使用“漂流记”的名字,这个名字居然就这样流传下来,习用至今。另外,绝大多数译本没有包含续集。199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翻译家黄杲的全译本,就是比较罕见的包含了续集的版本。    在续集中,已经成为富商的鲁滨孙乘着自己的商船环游世界,甚至到了中国的台湾、南京和北京等地。如果你读通常的版本还不过瘾的话,不妨找来这个全译本,继续到海上去历险吧。      ------------历险、奇遇故事(7)------------  【蓝色的海豚岛】    与鲁滨孙的历险故事相比,《蓝色的海豚岛》和它的作者奥台尔,对于中国的读者简直可以说鲜为人知了!这是一部专门写给孩子、但同样对大人也充满魔力的历史小说,从1960年出版以来,仅在美国本土就销售了600多万册。它被美国儿童文学协会评为“1776年以来最伟大的10部儿童文学作品”之一,并为作者赢得了国际儿童文学奖的两项最高荣誉“纽伯瑞奖”和“安徒生奖”。大概因为它只被归入了“儿童文学”的类别,所以反而“鲜为人知”吧。    如果你能同意,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应该读一读《鲁滨孙漂流记》,那么基于同样的理由,孩子也应该读一读《蓝色的海豚岛》。    与《鲁滨孙漂流记》类似,这部小说也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    “蓝色的海豚岛”,大致位于洛杉矶西南75英里的地方,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印第安人定居,直到1602年白人探险家发现了它,并命名为“圣·尼哥拉斯岛”。1835-1853年期间,一位印第安少女独自一人居住在这个岛上,直到18年后被一艘商船解救。这位少女是最后一个卡拉斯—阿特印第安人,没有人懂得她的语言,所以也没有人知道她是如何独自度过这孤独的18年的。人们发现她的时候,她和一只狗住在高地上一所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鸬鹚羽毛裙。    奥台尔运用广博的自然、历史知识和神奇的想像力,填补了这段空白。    “阿留申人驾船来到我们岛那天的情形我还记得。起初那船浮在海面上像一个小小的贝壳,后来渐渐变大,像一只收起翅膀的海鸥。最后在初升的太阳中显出它的本来面目——原来是一艘挂着两张红帆的红船。”    阿留申人是一支来自北方的俄国人,他们以海上狩猎为生,捕杀鲸、海豹、海獭等海里动物。他们到蓝色的海豚岛来是为了捕猎海獭的。    这个故事中的“我”,当时是一位12岁的印第安小姑娘,名字叫做卡拉娜。她弟弟拉莫,只有6岁。她的爸爸是村里的头人科威格。    阿留申人的到来让整个村落陷入紧张气氛。科威格一面同意阿留申人在保证付报酬的条件下捕猎,一面指派村民日夜监视他们的举动。捕猎结束,阿留申人背信将去,科威格率领村民上前阻止。经过一场殊死的战斗,阿留申人仓皇逃走,科威格不幸遇害,村里青壮年男人也死伤大半。    受此重创后,村里的生活难以为继,他们只得派人出去求助。一个月过去后,一艘白人的商船来到岛上,接走了全村的人。商船必须在海潮到来前离开,弟弟拉莫却因为贪玩被落在了岛上,卡拉娜挂念弟弟,不顾其他人的阻拦,从船上跳进大海,游回岛上。    岛上只剩下了姐弟俩儿,还有一群饥饿的野狗。一天,弟弟在与野狗的搏斗中死去,卡拉娜悲痛欲绝,她发誓要杀光所有的野狗。在这个强烈的意志下,她顽强地活了下来。    与鲁滨孙相比,卡拉娜是一个未开化的印第安人,而且还是一个孩子,她对现代文明一无所知,只有基本的生活常识和强烈的求生欲望。在印第安部族中,甚至不允许妇女制造武器。卡拉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独自在岛上生活,并且时时想着要战胜那些野狗。幸好她对这个小岛特别熟悉,而且深深地热爱。这是一座美丽的小岛,形状像一条侧躺的海豚。岛的周围有海豚在游弋,有海獭在嬉戏,有海象在争雄。卡拉娜很早就学会了采集野菜、野果,也懂得如何在海边捕捞鲍鱼之类的动物,也知道如何寻找淡水,所以她能够自然地生存下来。    卡拉娜还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女孩。她克服了心理的恐惧,开始艰难地制作武器,准备和野狗周旋。她在一片高地上搭建了自己的宿营地,她用柴禾搭了一个小棚,用死鲸的肋骨修筑了坚固的篱笆。为了制作称手的镖枪,她带着自制的弓箭去冒险猎杀海象,差点儿送命。这次冒险让她学到了更多生存的本领,也让她克服了制作武器带来的心理障碍。    在这个故事中,读者与卡拉娜一起在成长。她通过学习和辛勤劳动,渐渐学会了驾独木舟在小岛的近海捕猎。她经过了几年的耐心准备,终于有条件向野狗群发动攻击。她赶走了野狗群,驯养了最凶狠的头狗,从此不再孤独。    与鲁滨孙不同,卡拉娜是一个来自大自然、属于大自然的人类,她并不试图占有更多的东西,她与狐狸、海豚、海獭成为好朋友,甚至后来与野狗也能和睦相处。卡拉娜还是一位天性爱美的女性,她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在生活有余裕时她还会装扮自己,用鸬鹚羽毛为自己缝制了美丽的裙子。    18年后,渴望回到人类中的卡拉娜终于被一艘商船解救了。当知道有被解救的机会后,卡拉娜并没有兴奋地冲下来,她收拾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回到自己的房子,为自己和爱犬朗图—阿鲁生火做了最后一顿饭,还精心把自己打扮了一下,这才不慌不忙地走去见来到岛上的白人。    “第十天,我们的船起航了。这是一个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的早晨,我们朝着太阳出来的方向笔直驶去。我站在甲板上,回头朝着蓝色的海豚岛看了很久很久。最后一眼我看见的是岛上的高地。我想着朗图(已故的爱犬)躺在那里的各色石头之上,想着不知在什么地方的‘王—阿—勒’(小海獭的名字),想着小红狐狸,它一定会徒劳地去抓我的篱笆。我还想着我藏在山洞里的独木舟,想着所有那些愉快的日子。    海豚从海里浮起来,在船前面游来游去,它们在早晨总要穿过清澈的海水远游很多里格(注:古长度单位,1里格=5572.7米),一路编织水泡的图案。小鸟在笼子里吱吱地叫,朗图—阿鲁坐在我的身边。    与鲁滨孙的故事相比,卡拉娜的生活历险故事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虽然艰苦,虽然有危险,但最终是美丽与和谐。    司各特·奥台尔(Scott O'Dell,1898-1989),出生在西部开拓时代的洛杉矶,那时野兔比居民的数量多得多。童年时他的家庭几经搬迁,有时搬到小岛上,有时搬到与墨西哥交界的山里,那里曾经是西部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奥台尔的大部分小说,都与拓荒者、印第安人有关。《蓝色的海豚岛》中的描述,一部分来自奥台尔少年时代的回忆。那时他和同龄的少年们一起,时常到印第安人曾经居住的海岛周围探险,在被遗弃的古老独木舟上嬉戏。    奥台尔是一个经历十分丰富的作家,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还是好莱坞最早的一批电影精英中的一员。他是一名电影摄像师兼技术编导,曾参与过多部早期无声电影的制作,最著名的一部是历史剧《班豪》。    奥台尔最热爱的事业是写作,特别是为青少年写历史题材的小说。这是在他少年时代就立下的志向,因为有一次他的家人告诉他,伟大的英国历史小说家司各特是他们家族的前辈。他毕生创作了近30部小说,其中大部分是历史小说。1981年他还专门设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每年5000美元奖金,奖励为青少年创作历史小说的后辈。    奥台尔是一位博学而且具有宽容胸怀的作家,他的小说记录了开拓者的辉煌,也对逝去的文化充满敬意,他特别同情被历史吞噬的弱小族群,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孩子,更应该来读一读奥台尔。    ------------历险、奇遇故事(8)------------  傻子或疯子或天才的历险故事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读《好兵帅克历险记》,一连笑了好几天。这么好笑的书真不多见。如果你恰巧看过一部法国电影《虎口脱险》,我可以告诉你,初读帅克的感觉和看这部电影的感觉类似:无休无止、奇逗无比的笑料能逗得你喘不过气来。    一开始,你很难弄明白,帅克这家伙到底是装疯卖傻呢,还是头脑真的有些问题。    帅克是黑市上的狗贩子,专门替七丑八怪的杂种狗伪造纯正血统证书。他本来是一名捷克士兵,被军医审查委员会最终宣布为白痴后退伍。    故事开始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奥匈帝国的一位皇储在萨拉热窝被暗杀了。虽然当时捷克在奥匈帝国的版图内,但这件事跟帅克这样的市井平民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过帅克可激动了,他跑到小酒店去喝上几杯,天南地北地胡侃,说起那位被暗杀的大公,就像说他乡下的大叔似的。他还很激动地预言欧洲的主要国家会混战起来,那神情就像在说一场热闹的大戏似的。正好有个密探守在小酒店里,兴高采烈地宣布帅克因为叛国罪等几桩罪行而被逮捕了。不过帅克看上去一点也不在乎,走到大街上时他还问那位密探:    “我用不用在人行道上趴着走?——我想,我既然被捕了,就没有资格在路上直着身子走啦。”    在警察局里,审讯官宣布他有叛国罪、诬蔑皇太子和皇室罪,问他有没有什么要辩护的,帅克乐呵呵地什么都承认,一个劲儿地东拉西扯,还逗趣地说:    “你们给我搞上很不少名堂啦,可是太多了反而没好处的。”    审讯官问他是否真的都招供,他很天真、很坦然地说:    “大人,如果你要我招供,那我就招供。这对我不会有任何害处。假若您说:‘帅克,你什么也别招!’那我就死不认帐。”    他很爽快地在招供书上签上自己的大名“约瑟夫·帅克”,临别还体贴地问道:    “还有什么要我签字的吗?要不我明天早上再来一趟。”    回到监牢时,帅克还意犹未尽,得意地告诉大家自己什么都招了:    “刚才我已经招认,斐迪南大公兴许是我杀的。”    你瞧瞧,帅克看上去就是这样一个悖忤常理的浑人。恰恰因为这样的浑劲儿,警察拿他也没办法,只好送到法医那里去鉴定,看看他是否脑子有问题。    帅克见到几位法医时特别兴奋,一边向墙上的皇帝像高呼“万岁”,一边像拉家常似地回答法医的问题,而且还时不时反问几个无厘头的问题。他越聊越高兴,可几个法医都已经不耐烦了——这家伙整个一个白痴!最后一位法医还不死心,突然问道:    “一万二千八百九十七乘以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三等于多少?”    “七百二十九,”帅克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回答说。    你想想看,如果你是法官,能拿这家伙怎么着?警察先生们对帅克这家伙毫无办法,他们把他送到疯人院,疯人院的大夫却断定他是个逃兵役的假病号;他们把帅克从疯人院哄出来,直接扔到牢房去,他却在那里自得其乐。    当警士把帅克带回警察局的路上,正传来奥地利皇帝宣战的消息。帅克挤到人群中大喊:“皇上万岁!我们必胜!”引起人群一阵骚动。    帅克还得意地对押送他的警士说:    “我早料到了,可在疯人院里还什么也不知道,本来他们的消息应该是最灵通的。”    哈哈,原来发动战争的人,本来也是一帮疯子!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帅克这家伙,如果不是个疯子或傻子的话,绝对是一个天才!在这样一个疯狂、愚昧的时代,这样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里,他居然可以开开心心地嘲笑、谩骂,而且骂人绝不吐一个脏字,他什么人都不怕得罪,谁也拿他没办法。他整天扛着“皇上万岁”的招牌招摇,然后拍着胸脯,自豪地说:“军医和法医都已经鉴定过了,我是一个十足的白痴!”    帅克虽然向世人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傻与疯,但他还是没有能逃脱再次服兵役、上战场的命运。不过这没有关系,对于这个傻子或疯子来说,上前线也是开心的历险,他有足够的天才把这场世界大战搅和成一场十足的闹剧。    如果你想好好开心一下,一定要去读一读好兵帅克的历险。    从某种程度上说,帅克的故事就是作者哈谢克一生的真实写照。    雅·哈谢克(1883-1923),出生于布拉格一个中学教员的家庭,少年丧父,他与母亲过着清寒的生活。他小小年纪就开始做工养家,失业后干脆徒步四处旅行,旅行对于身无分文的他与乞讨无异。从14岁开始,他就经常参加各种游行和闹事儿的活动,总爱给警察老爷们添麻烦。被警察抓住后,他就装疯卖傻,直到被送进疯人院。    成年之后,他开始了勤奋创作生涯,创作了上千篇短篇小说和各类小品文章,一方面为了谋生,一方面也是在讽刺嘲弄社会上一切丑恶现象。1911年,在帝国大选时,他非常有创意地组织了一个“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微小进步党”,借竞选的名义,打着效忠皇帝的旗号到处演说,十分痛快地嘲讽了当局。这次开心的经历促使了“帅克”的诞生。    还有一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之初,他在布拉格的一家旅馆里表演了一场闹剧,在他的住房登记卡上写了个俄国名字,自称来自敌国俄罗斯。警察把他当作危险间谍抓起来后,他笑着告诉他们,他这是要看看奥地利的警察局是否运作正常。    哈谢克是一位真正的讽刺大师,一方面犀利得入木三分,另一方面通俗得连孩子都能明白,这是一种来自民间、来自生活的智慧。    捷克的孩子们特别喜爱帅克,帅克的故事不但收入小学课本里,而且还有电影、电视、木偶剧等各种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形式,甚至还有帅克玩具。如果同学中正好有一个胖墩墩、表面憨厚内里机灵的调皮鬼,孩子们就会叫他“咱们的帅克”;孩子们相互开玩笑耍嘴皮子的时候,也常常会说“少跟我来帅克那一套”。看来,智慧是不分年龄的。    两位好好先生的童话和现实的故事    ------------历险、奇遇故事(9)------------  【杜利特医生系列故事】    一个胖墩墩、圆滚滚的好好先生,因为他喜欢动物,还因为跟着182岁的鹦鹉,学会了鸟语兽言,所以方圆十里八乡的动物都来找他瞧病。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个钱袋子鼓鼓的主人,这位好好先生,给瞧病的动物也是来者不拒,无论是天上的,还是地下的,不管是陆地的、还是水里的,只要是求到他头上了,他都给处理。所以,常常因为这个,反而把自己的钱罐子弄得空空荡荡的。于是,世界各地的动物都慕名请他去看病。岂止是世界各地,连外星球的动物也来接他去瞧病。总之,在动物世界里,只有他才是最有声望的“人”。也就是因为这个,他就有了各种希奇怪异的历险故事。    这位好好先生,就是杜利特医生,或者叫杜利特博士。动物不总是用嘴来说话。它们说话用耳朵、用脚、用尾巴——用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小狗抽了抽半边的鼻子,它是在问,“外面还在下雨吗?”有时候,动物不屑于用嘴说话,不屑于发出声音说话,可以用好多好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来告诉别人发生的事情。这里头学问大着哪!自从杜利特博士开始明白这个,他就疯狂地学习各种各样的动物语言。有时,为了能和水里的动物说话,常常长时间把头伸到水里。有一次,为了和一个巨型的海螺说话,博士是先跟海豚说,海豚转给海星,海星告诉海胆,海胆再去同海螺说。海螺的回话,先是海胆知道了,然后是海星明白,接着告诉海豚,海豚最后再解释给杜利特博士。    因为杜利特博士是在同动物打交道,所以,博士使用的逻辑和语言,就比人们通常的表达要生动得多。比如,在去非洲丛林拯救猴子王国的途中,他们的航船遇上了风暴,撞在暗礁上沉没了,杜利特博士坦然地说,“我们一定是撞上了非洲。”    这位杜利特医生是个大名鼎鼎的童话人物。自从1920年出现以来,他受到一代代小读者的欢迎。1967年他上了银幕,最近几年又一再被拍成好莱坞大片。    作者休·洛夫廷(Hugh Lofting,1886—1947),出生在英国伯克郡的梅登黑德,1904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土木工程,后回英国伦敦工业大学完成学业,获得学位。毕业后他当上建筑工程师和铁路工程师,曾经到加拿大、非洲和西印度群岛工作过。1912年他和一位美国女子结婚,婚后定居美国纽约。    杜利特医生这个著名的童话人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里产生出来的。硝烟弥漫下的洛夫廷,非常想念自己的孩子。给孩子的信,没法把残酷的战争场面跟孩子说,那么写什么呢?他先是给孩子画漫画,画的是一个胖墩墩圆滚滚的滑稽人物。有了这个滑稽的形象,就要有滑稽的故事。滑稽的故事,当然就不能全跟人打交道啦,对啦,孩子最喜欢动物,说说这个滑稽的人跟动物的故事吧。于是,一个热爱动物的博物学家和乡村医生,一个好好先生,一个让动物、让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就这样诞生了。    1919年他负伤回家,孩子们说喜爱他信中写的杜利特医生。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决定把那些信改写成书。1920年,第一本以杜利特医生为主角的童话《杜利特医生非洲历险记》出版了。这本童话一炮打响,大受欢迎。两年后,又出版了第二本——《杜利特医生航海记》,这一本还获得了1923年美国著名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自此,他一年一本杜利特医生的历险故事,一口气写了八本,写到杜利特医生上月亮,那是1928年。他本来想就此收笔,可是小读者不答应,老是问医生几时回来呀。于是,隔了五年他又出版了《杜利特医生归来》(1933年)。杜利特医生童话系列一共有十二本。杜利特医生童话的插图全部是洛夫廷自己画的。在童话创作之前,他就已经把人物画出来了。1947年,休·洛夫廷在美国加州的圣莫尼卡去世。最后两本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    【匹克威克外传】    这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部游记式的小说。    匹克威克先生同样也是一位圆圆胖胖的好好先生。匹克威克和他的三个朋友温克尔、图普曼、斯诺格拉斯,以及他的跟班山姆,从伦敦出发到全国各地旅行,途中发生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故事。因为对于社会复杂性的幼稚无知,一路上他们闹出了不少笑话,受到骗子金格尔的欺骗,最后反过来又劝服了金格尔改邪归正。匹克威克本人还受到女房东的诬告、恶讼师的敲诈,甚至被关进了债务人监狱。    匹克威克先生是一位老好人、老绅士,但他体胖心宽、助人为乐、爱打报不平。他既是有产者,又具有小人物的品格。匹克威克的仆人山姆出身贫寒,是在城市下层阶层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社会大学造就了他通晓世故。他一次次为主人解围,充分表现出机智多谋、勇敢干练。他们主仆一愚一智,相映成趣,添加许多笑料和幽默气氛。小说以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而告终,匹克威克及其朋友们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匹克威克外传》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小说描写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景,如街道、广场、客店、旅馆、公寓、别墅、学校、法庭、监狱等。人物方面有官员、政客、军官、教士、医生、律师、编辑、乡绅、名媛、侍童、车夫、侍女、跟班、店员、戏子、骗子、老寡妇……因而,它也被称为是一幅当时英国生动的风情画。    有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条小河边,一个人正在钓鱼,看守鱼塘的人走过来问道:“您在钓鱼吗?”    那个钓鱼者回答说:“是啊!半天没见一条鱼。昨天,就在这个地方,我钓到15条。”    看守鱼塘的人听了立即说:“你可知道,此地禁止钓鱼!我是专门负责看守的。”说着就要罚款。    那个钓鱼人不慌不忙地说:“您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作家狄更斯,您不能罚我的款,刚才我说的是虚构的故事,而虚构故事正是作家的事业。”    这位狄更斯先生,大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英国作家之一。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很多,我列举几个,相信你至少看过其中的一部:《远大前程》(电影名常译为“孤星血泪”)、《双城记》、《老古玩店》、《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德》、《艰难时世》。    查理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出生在一个海军小职员家庭,幼年时的生活还算愉快,他聪明早慧,九岁时就已经通读了多部文学名著。童年的狄更斯是个想像力丰富,并具有旺盛求知欲的的孩子,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绅士”。可是由于父亲的挥霍无度,家庭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一家人在各方债主的催迫下战战兢兢地度日。父亲终于因为负债累累而被关进监狱。他12岁生日刚过几天,就不得不到一个鞋油作坊做学徒,一个星期六先令,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直到父亲出狱后才把他弄出来,重新进入学校学习。    这段学徒生活虽然只有四个多月,但在小狄更斯的内心深处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他一生几乎绝口不提这段遭遇,连妻子和女儿也不知道,直到他去世后读到狄更斯的密友整理的传记时才知道。可见这个烙印有多深刻。狄更斯把这段在社会底层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写在了《大卫·科波菲尔德》和《远大前程》里。    这段经历也激励着狄更斯付出超出凡人的刻苦勤奋,他从15岁开始先做誊写员,后来做小职员,自谋生路,同时努力创作。当他24岁时,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从此一举成名。在以后的三十多年中,他又完成20多部作品,其中不少长篇小说都是经典的传世之作。他去世时,在身后留下了9万多英镑的遗产,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不过这与他留给人类的精神财富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由于狄更斯在少年时代曾经历过贫困的煎熬,一度饱受压迫和欺凌,因而从他的笔下,创造出来的一个个善良而受欺侮的儿童形象,深深打动了当时的小读者。1870年6月9日,当狄更斯逝世的消息传出时,居然有一个孩子大哭起来:“唔——狄更斯先生死了,那么,那么圣诞老人也要死了吗?”    《匹克威克外传》虽然不是写给孩子的书,但在英语国家是孩子们必读的经典。它的轻松、幽默风味儿,令孩子们十分着迷。在达尔的儿童小说《玛蒂尔达》中,达尔借主人公玛蒂尔达的嘴,评论那些经典的作品,那个小女孩说自己喜欢“匹克威克”更甚于C.S.刘易斯的“纳尼亚王国”,因为前者非常风趣,而后者相对严肃了些。    狄更斯和他同时期的作家——《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原来是合作本部作品的搭档。不过,萨克雷是作为狄更斯小说的插图画家出现的。因狄更斯不满意萨克雷的插图风格,放弃了他俩的合作,萨克雷一怒之下,弃画从文。十一年后,《名利场》出世,萨克雷为自己的书配上了所有的插图,真正的过了一把插画瘾。这也是一段有趣的佳话。------------历险、奇遇故事(10)------------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经典探险故事    【金银岛】    座落于古巴的一个美丽岛屿——青年岛,如今是古巴的特别行政区。过去叫金银岛。在西班牙漫长的四个世纪殖民统治岁月里,这里是举世闻名的加勒比海盗呼啸聚众的天堂,那些逃犯和海盗在海上到处流窜,追击西班牙运输金银财宝和商货的船只,把抢来的金银财宝和商货运到这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藏于神秘的山洞里。金银岛因此得名。    孩童时代读过《金银岛》的人,比《鲁滨孙漂流记》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金银岛》是19世纪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的著名作家史蒂文森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吉姆·霍金斯是一个10岁大的小男孩,他们家在黑山海湾旁开了一家名叫“本卜舰队司令”的小旅馆,以此维持全家的生计。有一天,旅馆来了一个脸带着刀疤,身材高大、非常引人注目的客人,他让人叫他比尔船长。    船长常常会没完没了的唱一首古老的水手歌:    十五个人躺在死人箱上——     哟——嗬——嗬,来瓶朗姆酒!    酒和魔鬼让别人送了命——     哟——嗬——嗬,来瓶朗姆酒!    小吉姆非常喜欢听比尔船长讲故事。海盗被吊死、双手被绑蒙眼走跳板、海上风暴、遍地尸骸的西班牙海岛巢穴等等十分凶险的故事。每次都让小吉姆又爱又怕。这也为平静的乡村生活增添了新鲜刺激的话题。    没多久比尔船长因为饮酒过度,加上昔日的海盗同伙寻仇上门,受到惊吓突然身亡。小吉姆无意间发现了比尔身上带着一张藏宝图,那是海盗们千方百计寻找的,往日海盗普林特船长遗留的藏宝图。小吉姆把它交给了兼任地方法官的大夫。于是,金银岛寻宝夺宝的历险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据说,这部小说是史蒂文森得到过一张海图,引起了他的幻想,从而写成的故事。    比尔船长临死前告诫小吉姆,要随时警惕有个“独脚水手”。法官和村长买下了一艘漂亮的纵帆船,带着小吉姆一起出海寻宝。心怀不轨的海盗们乔装打扮,混在水手堆中上了寻宝船。他们的组织者正是阴险诡诈的独脚水手,此时,他的化名是高个子约翰·西尔弗。    在这次极其凶险的寻宝航程中,躲在大木桶中的小吉姆,及时发现了海盗们群体叛乱的阴谋。但是,由于海盗的比例占据了绝大多数,小吉姆和村长、法官一起,机智的同匪徒们周旋。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险恶。小英雄吉姆屡建奇功,终于化险为夷。小吉姆还分得了他应有的一部分财宝返回了家乡。    探险航程结束了,但是,给孩子们留下的梦想,却是絮绕不断,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人。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1850—1894),英国文坛“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苏格兰一个工程师家庭,就学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当过律师,不久改行从事文学创作。他自幼体弱多病,多病的身体迫使他不断地选择气候适宜的居住地。他先是去了夏威夷,不久又南迁。狂风,暗礁,断裂的桅杆,满怀敌意的小岛,这都是他游历的组成部分。最后,他定居在索摩亚岛上,并与当地的土著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44岁时,一次意外的脑溢血熄灭了他天才的火花。当地人把他的墓地建在海边峭壁上,那是他最后安息的地方。墓碑上镌刻着史蒂文森自己创作的永恒诗句:    长眠在这里,     他的归隐地;    远航者的巢,     海上来休憩;    射猎人之家,     山林永安息。    史蒂文森在短暂多病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散文、小说、诗歌和游记,其中尤以惊险小说最为著名,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新天方夜谈》、《金银岛》(又译作“宝岛”)、《诱拐》、《化身博士》等。他善于描述新奇浪漫的冒险故事和历史故事,常常通过曲折的情节表现英勇、顽强、正直的好人如何战胜狡诈、贪婪、残忍的恶人。他的文笔优美简洁,具有高度的戏剧效果。他的书虽然不是专门为孩子而写的,但孩子们都非常着迷。    他还创作过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是维多利亚时代最经典的儿童诗集之一,诗歌中充满了童心童趣,映照了他童年时代的种种向往。      ------------历险、奇遇故事(11)------------  《木偶奇遇记》    [意大利] 科洛迪 /著 任溶溶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    适合年龄:5-13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木偶匹诺乔的故事最适合讲给3-7岁的孩子听。不过原著是长篇童话,5岁以前的孩子难得有耐心全部听完,给他们不妨找不错的图画书来读。匹诺乔的故事在今天看来,更多是站在大人的角度给孩子教训,在读完后,家长可以尝试与孩子聊一聊,让孩子充分谈谈自己的想法。同时推荐阅读另一部《新木偶奇遇记》。    附:《新木偶奇遇记》 [奥地利]涅斯特林格 /著 蔡鸿君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小布头奇遇记》    孙幼军 /著 沈培 /插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61、1993年版    适合年龄:5-9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孙幼军创作的童话非常适合直接给孩子大声读,在他的第一部童话中这个特征就表现得很充分,这部童话的语言就像是一个大人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时说的话。    《小布头奇遇记》的旧版中有不少五、六十年代所特有的词汇和政治口号,1993年新版修订时,作者进行了一些调整,但为了不伤害原作的真实性,并没有做彻底的删改。孩子读到这些地方时,家长需要进行一些解释。新版与旧版相比,删去了十分之一略嫌多余的故事,又新增了十分之一好玩的故事,主要是小布头第二次进老鼠洞的故事。    《小布头新奇遇记》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时代背景是90年代,故事发生在中国和美国。    附:《小布头新奇遇记》 孙幼军 /著 沈培 /插图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洋葱头历险记》    [意大利] 罗大里 /著 瑞尔·维迪尼 /插图 任溶溶 /译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版    适合年龄:5-13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早在50年代罗大里刚刚发表这部童话时,任溶溶先生就已经开始了翻译,并在当时陆续发表于《新民晚报》的连载栏目。罗大里的语言风格是浅近、幽默,略带一点儿调皮,任溶溶的语言风格也很相似,翻译起来可谓如鱼得水。    国内对罗大里的作品非常重视,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有中文译本: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还有《天上和人间的歌》、《童话故事游戏》、《电话里的童话》、《打字机里出来的故事》、《二十个童话加一个》、《圣诞树星球》;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假话国历险记》、《天上掉下大蛋糕》;大众文艺出版社有《蓝箭》。    《绿野仙踪(OZ国历险记)》    [美] 鲍姆 /著    译本1 《绿野仙踪》陈伯吹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6年版    译本2 《绿野仙踪》(全译本) 筱章、任溶溶、杨自伍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版    适合年龄:6-15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前面已经介绍过,《绿野仙踪》全部故事由14本组成,中文版流传最广泛的是第一本《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其中最为经典的译本就是陈伯吹于1951年翻译出版的版本。上面提到的上海少儿社1953年的版本还有特别之处,它使用了最初与鲍姆合作的著名画家台斯罗(W.W.Denslow)的插图。当年,鲍姆和台斯罗还曾有过争执,因为台斯罗认为自己的画对这部童话的出版成功所起的作用更大。另外,市面上也有个别版本号称是“全译本”,但只包含了8本书,有点名不符实。    关于这14本书到底哪一本最好,也有不少争论。第一本是首创之作,当然地位不可动摇,但也有许多发烧友和专家认为第三本《奥茨国女王》是最棒的,这当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实际上,鲍姆本来没打算写续集,后来读者的要求太强烈了,当他收到第一万封“追索”续集的来信时,才不得不动笔。在每一本书里他都在进行新的尝试。如第十二本《奥茨国的铁皮樵夫》被公认为是这个系列中最为特别的一本,它讲的是“重获爱情”的故事,被誉为“最有创意的浪漫故事”。    关于“OZ国”的得名也是个有趣的花絮。这并不是个精心设计的名字,鲍姆对自己想出的魔法师的故事特别满意,只是觉得这个魔法师肯定得有个归属吧。这时他正好看到了书桌上的三层文件柜,第一层的标签写着“A-G”,第二层是“H-N”,最底层是“O-Z”。“AG国”、“HN国”、还是“OZ国”?如果是你,你也会选OZ国吧。  ------------历险、奇遇故事(12)------------      《吹牛大王历险记》    [德] 拉斯伯 /著 [法]杜莱 /插图 刘浩 高更夫 /编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6-99岁,这本书里的故事适合讲,不大适合直接读。    家长提示:关于这本书的版本需要补充说明。不少老一辈的童话爱好者经常提到《闵豪森奇游记》,可以说它既是相同的书,又是不同的书。何出此言呢?前面提到,这个故事集有两个著名的版本,一个是作家拉斯伯整理的英文版,一个是作家比尔格(又译“布耳革”)整理的德文版。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翻译家魏以新先生根据德文版翻译而成《闵豪森奇游记》,这是在老一辈爱好者中最流行的版本。现在的版本多为从两个版本中选择编译的版本,如人文社的这个编译本。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本使用的插图是法国画家古斯塔夫·杜莱的作品。    《格列佛游记》    [英] 斯威夫特 /著    译本1 《格列佛游记》(四卷) 张健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版    译本2 《小人国和大人国》 张健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9岁以上    家长提示:格列佛游记的全本共四卷,前两卷是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非常适合少年读者阅读;后两卷对少年读者较为困难。上面推荐的第二个版本,就是从第一个版本中节选出来的,仍保留了原著的味道。    更为低龄的小读者会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兴趣,迪斯尼专门拍过动画片,也有不少优秀的图画书。小读者完全不必理会原著背后的政治讽喻和思想意义,以儿童的眼光看,小人国的故事的确是绝妙的童话。    《鲁滨孙漂流记》    [英] 笛福 /著    译本1 《鲁滨孙漂流记》 徐霞村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    译本2 《鲁滨孙历险记》黄杲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版    适合年龄:9岁以上    家长提示:前面在介绍中提到这两个版本,前者是通行的译本,只有第一集,后者是比较罕见的全译本,还包括续集。    有些家长和老师提到有些孩子读这本书时,会跳过前面的部分直接读鲁滨孙在荒岛的历险故事,后面的故事也略过不读。我认为这种阅读方法挺好的,这本书可能就该这么读。    《蓝色的海豚岛》    [美] 奥台尔 /著 傅定邦 /译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9岁以上,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这是一本值得从头读到尾的书。同样是一个荒岛求生故事,但这个故事写得非常优美,充满诗意。    在专门为孩子们创作的作品中,历史题材的小说不多见,从这个角度看,奥台尔的作品更是“物以稀为贵”。他的另外三部重要作品在国内也有译本:《国王的五分之一》、《黑珍珠》、《月光下的歌谣》。这三本书先后于1967年、1968年、1971年获得“纽伯瑞银奖”。    ------------历险、奇遇故事(13)------------  《好兵帅克历险记》    [捷克] 哈谢克 /著 约瑟夫·拉达 /画    译本1 《好兵帅克》萧乾 /译 译林出版社 1991年版    译本2 《好兵帅克历险记》星灿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1995年版    译本3 《好兵帅克的奇遇》孙幼军 /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版    适合年龄:9-99岁    家长提示:以上推荐的三个版本都很特别。    第一个译本是翻译家萧乾先生在40年代开始着手翻译的,他是从英文的节译本翻译过来的。没有使用全译本有两个理由:一是哈谢克本人也没有能完成自己的这部作品,在44岁时就英年早逝;二是全本中有不少纯属讽刺宗教神职人员的笑话对外国人来说过于费解。这个译本是最为流行的一个译本,翻译家传神地表现了原著的幽默趣味。    第二个译本是捷克文学翻译家星灿女士潜心研究,并从捷克原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全本,一直译到哈谢克在临终前口述截止的地方。这是国内唯一的从原文直译的全译本。    第三个译本是由儿童文学作家孙幼军先生翻译的,他从俄文版转译过来,并做了适当的删节,在保留原著幽默趣味的前提下,做到尽可能适合孩子们阅读。孙幼军先生的文笔以幽默见长,在创作童话的同时,也经常翻译日文、俄文作品。他曾经翻译过前苏联小说《伏伦盖尔船长历险记》(又译作“吹牛船长历险记”),幽默荒诞之处,堪与《吹牛大王历险记》相比。    最后还需提一下好兵帅克的插图。捷克著名画家约瑟夫·拉达(1887-1958)曾为帅克绘制了500多幅精彩插图,它们本身就是难得的艺术品。可惜这些插图在中文版中只能选用一部分,其中最全的是上述的第二个译本,共选印了150多幅。    《杜利特医生全集》    [美]休·洛夫廷 /著·插图 任溶溶 /译 新蕾出版社 2002年版    适合年龄:2-99岁,小一些的孩子可以由家长读给他听。    家长提示:这个译本是任溶溶先生的译作,语言流畅、幽默传神,很能体现出原文的韵味。    杜利特医生的整个旅程,经历种种惊险,读来跌宕有致,又富于诗意和幽默感。书中语言和插图都是那么滑稽可爱。因此,本书不仅受到儿童的欢迎,而且也受到许多成年人的喜爱,被认为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之后最杰出的儿童文学经典之作。杜利特医生充满爱心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了动物,整个动物世界都能为杜利特医生赴汤蹈火;同时也深深地感染了读过这些故事的所有人。    全集包括:《杜利特医生非洲历险记·杜利特医生航海记》、《杜利特医生的邮局·杜利特医生的马戏团》、《杜利特医生的动物园·杜利特医生的大篷车》、《杜利特医生的花园·杜利特医生在月亮上》、《杜利特医生归来·杜利特医生和神秘的湖》、《杜利特医生和金丝雀·杜利特医生的家乡奇遇》。    《匹克威克外传》    [英]查理斯·狄更斯/著 莫亚平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适合年龄:12-99岁。    家长提示:这部小说人物形象幽默传神,就连大骗子金格尔磕磕巴巴的言语,也充满了哲理。小说有别于狄更斯其他现实主义的作品。相比之下,这一部读起来要轻松有趣得多。不过,小说中的幽默意味,需要积累一定生活经验的读者,才能品得出来。稍大一些的孩子,读起来得到的会更多一些。这部小说经得起细细地品,慢慢地读。    《金银岛》    [英 ]R·史蒂文森/著 [美]米罗·温特/插图 佟静/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家长提示:小说主人公是10岁小男孩,但并不只是小孩子才能读。小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会赋予更多的幻想。史蒂文森描绘了航海、海盗、金银珠宝,但他真正的是在寻找另一种财富,梦幻中的想法和愿望,这有时会比生活中的现实更真实,更久远。他短暂而伟大的一生证实了这一点。    他不仅是一个小说家,还是一个诗人,一个幻想家,一个哲学家。他的哲学是充满欢快的哲学。他说,“如果你的哲学使你悲伤,那它们一定错了。”《金银岛》是作家给他的继子们编写的故事,他自己最终找到了梦想中的“金银岛”。------------动物故事(1)------------  推 荐    ∷ 西顿动物小说    ∷ 椋鸠十动物小说    ∷ 沈石溪动物小说    ∷ 小鹿班比    ∷ 夏洛的网    ∷ 吹小号的天鹅    ∷ 时代广场的蟋蟀    ∷ 小恐龙系列丛书    ∷ 柳林风声    ∷ 小猪唏哩呼噜    ∷ 狗来了    孩子与动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最近读到一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那是一位法国小女孩蒂皮与她的动物朋友们的影集。书里的照片真是让人惊叹,小蒂皮与那些在我们看来最狂野、最强壮的动物厮混一处,轻松自在,她把大象视为哥哥、和狒狒相伴、与鸵鸟共舞、小狮子吮吸着她的拇指睡得很香……不过除了小蒂皮,其他的孩子可不要轻易去尝试,大人更不要想。因为小蒂皮是在野生动物堆里长大的,那些野生动物就如同她的家人。用她自己的话说:“所有我认识的女孩子都是家养的,只有我是例外,我是野生的。”    每个民族的童话和民间传说中都少不了动物。故事里的动物常常会像人一样说话,它们有时说的是兽语,人一般听不懂,所谓“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当人忽然能听懂兽语的时候,往往会有重大的变故发生。有时候动物也会说人话,甚至像人类一样生活,这时候它们已经不是真正的动物了,只是“披着动物皮的人”。    孩子比大人更容易接受“动物会讲话”的故事。他们没有大人那么“开化”、“文明”,他们倾向于把动物看作是自己的同类。我女儿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她的“散步”是在小区里到处爬行。有一次,她趁我不注意,爬去与一只小狗亲近,用鼻子顶小狗的鼻子,小手去抚摸小狗的脸。我发现时,吓了一身冷汗,赶紧把她抱起来,制止了这次“零距离”接触。如今女儿四岁了,她见到小狗还是很开心,只是总要躲到安全距离之外。孩子长大了,懂得动物是一种异类,知道与它们应该保持一点距离,还有一丝敬畏。    达尔文告诉我们,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我们的确与动物是同类,至今还保持着亲缘关系。我们比那些亲戚多了一些文明。    不过,“文明”确实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我们自己是至尊的主人,那些穷亲戚只是弱智的低等族类,我们有权力决定它们的命运。如果这种想法也是“文明”的一部分,那么我希望至少孩子们不要那么急于“文明”。    彼得·潘说:“每次有一个孩子说‘我不信仙人’,就有一个仙人在什么地方落下来死掉了。”同样,当每次有一个孩子说,“我不相信动物会说话”,就会有一个大自然的精灵倒下来死掉。每一次,当我见到有孩子在动物园里向动物扔石块、在广场上追打白鸽,而大人们在一旁无动于衷、甚至哈哈大笑时,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难过——    我们是否太文明了?    不会说话的动物的故事    关于“动物的故事”这个概念,其实说起来有不少争议。    比如说,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寓言,算不算动物的故事呢?《伊索寓言》里想吃葡萄的狐狸,跳了几下够不着,便说那葡萄很可能是酸的。还有我们前面说到的《狐狸列那的故事》也很类似。这类故事,保留了动物的许多特征,但骨子里面是借动物来说人的故事。    比如说,虚构的动物生活故事,但动物相互之间居然能开口说话,算不算动物的故事呢?许多动物童话都是这样,兔子彼得的妈妈对孩子们谆谆教诲,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坐在一起高谈阔论,这些倒是典型的童话。还有一位名叫吉卜林的英国作家,写了许多有关印度丛林中动物生活的故事,最有名的是《丛林之书》(又译为“狼孩毛格力”),但在他的故事里,动物也是开口说话的。    再比如说,完全真实的、不带虚构色彩的动物生活描述,算不算动物的故事呢?前面提到的小蒂皮和她的动物朋友的故事就是这样。还有一位奥地利的野生动物专家亚当森,她非常忠实地记录了她和丈夫驯养的一只小雌狮的经历,写成《猛狮爱尔莎》和《猛狮爱尔莎回来了》两本书。还有一部科学名著《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观察和分析昆虫生活的详细记录,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样的书,算不算动物的故事呢?    我们实在应该庆幸自己不是从事分类研究的专家,只是普通的读者,只是为孩子们寻找有益的、好玩的故事的师长。那些烦心事就留给专家们好了。我在这里把所有与动物沾边的故事都看作“动物的故事”,不过我会把非虚构的故事先放一下,只来说说纯属虚构的故事。    我这里的分类只图说起来方便。根据通常的分类法,虚构的不会说话的动物的故事被认为是“动物小说”;动物开口说话,但基本上还保留了动物的生活习性的,被认为是“动物童话”;如果动物开口说人话,而且从生活习性上看已经是人类的,往往只被认为是一般的童话故事。    加拿大作家兼画家西顿、波兰裔法国女作家黎达、日本作家椋鸠十等是世界公认的动物小说大师,中国作家沈石溪也是讲动物故事的高手。他们创作了很多让孩子们着迷的动物小说,每个读者的喜好不一样,我只选自己最喜欢的说说吧。      ------------动物故事(2)------------  【西顿的动物小说】    E.T.西顿(Ernest Thompson Seton,1860-1946),可能是一位注定要为动物们写传记的作家。我们大概只听说过人有传记,没听说过动物也能有传记。但是西顿真的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得棒极了。于是后人称他为“动物文学之父”。    西顿(Seton)这个姓氏对我们没有多少意义,但如果放到苏格兰,那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姓氏。它来自苏格兰的一个名门望族,“西顿”的名号可以追溯到11世纪,而他们的祖先中最显赫的要属查理曼大帝(742-814)。家族历史还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E.T.西顿的曾祖父是苏格兰的伯爵,著名的猎狼英雄。他的祖辈为僭君而战,后来不得不离开了苏格兰。前面我们提到那位奥台尔,因为有个写历史小说的祖先司各特,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历史小说家。这位西顿的显赫祖先们,又会给小西顿怎样的影响呢?    西顿的父亲是伦敦一个造船厂主,他有十个孩子,小西顿排行第八。由于生意上的失败,老西顿不得不举家离开英国,移民到加拿大多伦多附近开了一个农场,那一年小西顿只有6岁。老西顿是个糟糕的农场主,不过农场生活却给小西顿带来了无限遐想的童年。    那是一个开拓的年代,人迹所到之处,大自然仍处于半开化阶段。小西顿醉心于享受半原始状态下的大自然,他在树林里搭建小树屋,在自然界中长时间独自观察、绘画、遐想。小西顿不擅长与人交往,常常忘情地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动物们自然地结交。对于这位少年,自然世界的生活比城镇里的生活更真实、更富有意义。    西顿在绘画方面的天才和对动物执着的热爱,使他在求艺、求学和职业的道路上都得到高人指点、提携,很快在绘画界和动物科学界小有名气。他深知动物习性,熟谙动物解剖学,所以年纪轻轻就受聘于美国一家著名的出版社,为世界自然百科全书绘制上千幅动物图画。这不但使他有了相当好的收入,而且使他有机会周游加拿大、美国,观察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态,搜集关于它们的故事。    西顿写动物们的故事,并不是抱着那种猎奇的心理,而是以一个传记家的严谨态度,带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他的一本故事集《我所知道的的野生动物》的前言中,他写道:“这些故事都是真的。虽然在多处地方,我并没有严格遵循历史线索的真实性,但本书中提到的动物们都是真实的。它们曾经像我描述的那样生活过,并且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概,虽然在我无力的笔下,表现得是如此苍白。”    《狼王罗伯》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故事。罗伯是从1889年开始在卡兰波高原(美国新墨西哥西南部)威名显赫的狼王,它的王朝终于1894年,准确地说,它死于1894年1月31日。    初次听说罗伯的故事的人,肯定会认为这是一个被神话了的传奇。一匹强悍的狼,前所未有的凶猛、强壮,而且出奇的凶恶、狡诈。与别的狼王不同,它的部下只有5名,它们个个都是非比寻常的猛狼,而其中一匹白母狼美丽无比,牧人们叫它“布兰佳”,它可能是罗伯的太太。    这只十分精悍的罗伯队伍无恶不作,它们平均每天杀死一头肥美的小母牛,几年下来,至少让卡兰波高原的牧民损失了2000多头。更可恶的是,它们虽然不屑于吃羊肉,却时不时为了消遣而杀死羊群,最高纪录是一晚上杀死1000只羊。牧民们对它们恨之入骨,用尽毒饵、陷阱、捕兽夹、追踪围猎等办法,都伤不到它们一丝毫毛。于是他们悬赏1000美元要罗伯的狼头。    各地的捕猎好手闻讯纷纷赶来,开始了空前的大捕猎。可是他们一个个都铩羽而归。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位名叫塔纳里的猎狼高手,他带着两匹心爱的猎犬,以前从未失手过。可是经过数次较量,塔纳里损失了自己的爱犬、爱马,只能伤心离去。    故事中的“我”是一位技艺奇高的猎人,极擅使用毒饵和捕兽夹战术。“我”选择了与罗伯进行智斗。“我”使用了一系列最精妙的毒饵技术,可都被罗伯看穿,还故意把毒饵集中在一起,嘲笑人类的弱智。“我”又使用了最复杂的捕兽夹战术,甚至还针对罗伯的习性,摆了一个绝无可能逃脱的阵形,可罗伯似乎有天赋的直觉,躲过了这致命的陷阱。显然一切办法都是徒劳!    就在无计可施之时,“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灵感——以罗伯的部下为突破口。在这里,西顿以历史学家的高度写道:    “历史上有很多英雄,在他们的一生中往往过得显赫、得意,从来没有失败过,却因为他的朋友或是部下的轻举妄动而受到连累。罗伯也遭到和这些英雄同样的命运。”    “我”猜测由于特殊的身份,布兰佳是罗伯队伍中最不受约束的部下,于是针对这个特点,布下迷阵,设下一个很容易被罗伯识破的毒饵陷阱,却在周围设置一个针对不安分部下的更隐蔽的捕兽夹陷阱。果然,罗伯轻易摆脱了毒饵陷阱,布兰佳却落入了圈套。猎人们首战成功,用极残忍的方式杀死了那匹美丽的母狼。    高原上日夜响起了罗伯的悲嚎,这位不可一世的狼王英雄,痛不欲生,它在高原上游走,到猎人居住的营地冒险探视,希望能再次找到自己的爱侣。他的悲嚎是那样令人恐惧,也使人心碎。    猎人们拖着布兰佳的尸体,用上千个捕兽夹,又设下一个天罗地网。心迷意乱的罗伯,闻着布兰佳的气味,寻踪而来,终于落入了猎人的圈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它仍然发出令人毛发尽立的狂吼,与猎人们进行顽强的搏斗。当它知道一切都已经失去时,只是静静地远望那片高原,那曾经是它的王国,在悲恸中静默死去。    好一个威严的狼王!猎人把它和布兰佳的尸体并排放在一起,对它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西顿笔下的动物,就像人类一样,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也有生命的骄傲与尊严。当它们为了生存而顽强地抗拒人类文明的生存法则时,在伟大的较量中,它们不得不接受失败的命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的最高法则。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它们,为了生存和自由,顽强地与人类进行几乎绝望的抗争,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发出狂野的怒吼。这是怎样的悲壮啊!    你可曾记得,有一部曾经获得奥斯卡大奖的电影《勇敢的心》(Brave Heart,又译为“惊世未了情”),讲述的就是十三世纪苏格兰人民为独立而进行的近乎绝望的战斗。主人公威廉·华莱士是个不可战胜的勇士,却同样因为爱情的缘故而堕入了敌人的圈套。在最后被处死的那一刻,他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怒吼——“自由”(Freedom)。那悲壮的场面同样也令人久久难忘!    在大自然的法则下,动物与人类的命运何其相似。西顿,这位苏格兰显赫家族的后裔,他写的动物英雄的传奇,难道仅仅是动物的故事吗?    我再来讲一个《春田狐》的故事:    春田村的鲁达家,接二连三丢失了母鸡。经过分析,他们认为是狐狸所为。鲁达是一位有心的小伙子,他经过追踪,在村旁发现了一个狐狸窝,一对狐狸带着四只出生不久的小狐狸。鲁达醉心地观察母狐狸与小狐狸的活动,竟然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些狐狸。他回家谎称什么也没有看到。    不甘心的村民们组织起来进行围猎,终于枪杀了狐狸爸爸“疤脸”。狐狸妈妈没有放弃,继续运用高超的技巧偷盗母鸡。被激怒的村民寻踪赶来,虽然抓不到狐狸妈妈,却铲平了狐狸窝,用铁铲砸死了三只小狐狸。鲁达救下一只小狐狸,用链条拴在院子里圈养。    村民们离开后,狐狸妈妈挖出几只小狐狸的尸体,悲痛欲绝。她寻声来到鲁达家,准备营救幸存的最后一个孩子。连续三个晚上,她躲过猎人的枪、猎狗的追杀和毒饵陷阱,继续捕杀母鸡喂养自己被俘的孩子。她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法解救被链条锁住的孩子。就在第四个晚上,她又来了。    “如影子一般,母狐狸偷偷地到来,一刹那间又消失了。它好像丢下什么东西在地上,小狐狸立刻扑上去,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过了一会儿,小狐狸突然开始抽搐、呻吟,接着就倒下去,在地上挣扎了一阵子,终于不动了。”    原来,她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了毒饵!“不自由,毋宁死”——这是她给孩子上的最后一课。从此,母狐狸从春田村消失了。她也许到远方去了,也许在过度悲恸中用相同的方法自尽了。    你能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是的——西顿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他写道:“这些故事是真实的,这也就是它们都是悲剧的原因。一个野生动物的一生,往往以悲剧而告终。”    西顿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大自然和野生动物,他在纽约附近专门购置了一片有森林、山丘和河流的土地,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一个童子军基地。1930年,他在新墨西哥州买下一大片土地,创立“西顿村”,吸纳“4岁至94岁”的人,免费到这里来观察和研究大自然。这片堪称“自然博物馆”的基地保留至今。    今天,人类的文明版图已经扩张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西顿写下的许多动物传记已经成为真正的历史。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段不应该成为历史的历史,想一想西顿在许多年前表达的愿望:    “人类常以开发文明为借口,破坏美丽的大自然,甚至肆意杀害野生动物;而我始终想赋予它们安宁、平静的生活。使人类停止虐待野生动物,是我最大的愿望。”    ------------动物故事(3)------------  【椋鸠十的动物小说】    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做一件事,有时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椋鸠十就是这样,他好像生来就是要写动物小说的。用作家高洪波的话来说:“动物小说之于椋鸠十,相当于童话之于安徒生,诗歌之于普希金,是两相寻找的一种文学结果。”    椋鸠十(1905-1987),原名久保田彦穗,出生在日本长野县赤石山脉的主峰——鬼面山山脚下的乔木村。赤石山脉,山势汹涌,诸峰重叠,怪石嶙峋,奇峭峻绝,被誉为日本境内的“欧洲南阿尔卑斯大山脉”。小时候,他经常随经营农场的父亲去打猎,一有空闲,便缠着父亲和其他打猎好手给自己讲狩猎故事和饲养野生动物的经历。他还经常潜心观察、悉心揣摩野生动物和家畜的行动规律、生活习性等,如痴如迷。在小朋友们当中,他是讲故事的高手;上学后,他酷爱文学,热衷于写诗。这一切条件,似乎都在为我们造就着一个讲动物故事的高手。    不过,椋鸠十自己并没有这种意识。大学毕业后,他一边教书,一边潜心于山民小说的创作,专门描写在深山河滩以编竹器及狩猎为生的山窝游民生活。他的处女作《山窝调》,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特别是一位少年杂志的主编须藤宪三。这位主编先生确信,椋鸠十是一位能创作伟大动物小说的天才作家,因此热情地向他约稿。椋鸠十答应考虑,但一直等到第六年才拿出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山中的太郎熊》。    “我”是一位体弱多病的少年,被寄养在深山里烧炭的镰吉老爷爷那里。“我”与另一位少年勘太生活在一起,渐渐恢复了健康。太郎是一头从小被勘太一家收养的熊,它与两位少年就像亲兄弟一般。    有一段时间,太郎熊失踪了,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来,还带着自己的三只小熊。少年与熊又开始一起愉快地生活。    这一天,一只恶鹫突然向正在山上玩耍的小熊发动袭击,并抓走了一头小熊。“我”和勘太挥舞大镰刀,准备去捣毁鹫窝,却险些被恶鹫杀死。赶来救助的镰吉爷爷,与两位少年一起,被鹫逼入一个小岩洞,生命危在旦夕。就在这时,太郎熊来了,它把恶鹫赶回了巢穴。    危险解除了,但故事并没有完——    周围已经暗得连人的脸也看不见了。    太郎向山谷下方望了一会儿,闻着谷底刮来风的味道,好像下了什么决心般的,迈着稳当的步伐,开始爬下险峻的山崖。    这头熊,就像一个充满复仇之火的武士,向恶鹫挑起了决斗。    这一场殊死的决斗,哪一方胜利了呢?    在这篇等了多年才拿出来的第一篇动物小说中,椋鸠十表现出高超的讲故事的天才,他用非常简朴又不乏雅致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更加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作家在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上,不是把人,而是把动物放在了整个故事的焦点之中。也就是说,不是用动物来讲人的故事,而是用人来讲动物的故事。    在《山中的太郎熊》中,作者用简洁的笔调,很清晰地勾勒了“我”、勘太、镰吉爷爷的性格,但着墨最多的还是太郎熊,而少年和老爷爷更像是太郎事迹的见证者。    这篇小说获得成功后,椋鸠十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动物故事的创作中。他虽然主要是为少年来写这些故事,但同时也为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他似乎找到了一个特别宽广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但能畅快地讲述从小和自己一起长大的那些精彩故事,而且还能阐发在别的地方无法表达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显然纠缠了椋鸠十很久,他不吐不快。    椋鸠十的一些名篇被日本中小学教科书收录,其中一篇名叫《大造爷爷和雁》(又译作“残雪”或“雁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大造爷爷与一只名叫“残雪”的雁王斗智斗勇的故事。大造爷爷是一名技艺超群的老猎人,可自从“残雪”成为一群雁的头雁后,他连一只大雁都没打到过。于是他精心策划,决心要捕获或杀死这只雁王。可是连续两年,大造爷爷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诱使残雪上当。这只雁王似乎有超凡的智慧和天赋的直觉,使自己和群雁躲过了一次次致命的陷阱。    大造爷爷使出绝招,他放出自己驯养的一只大雁,准备用它诱引群雁飞入自己的伏击圈。眼看大功告成,一只隼突然介入,向雁群发动了攻击。残雪带着雁群飞走,那只被驯养的雁却掉队了。好一个雁王残雪,它为了救自己的伙伴,返身与隼进行搏斗,也把自己暴露在猎人的枪口下。    等了几年的机会就在眼前,可大造爷爷无法扣动扳机,他被残雪的气概深深地震撼了!他赶走了恶隼,把身受重伤的残雪带回家中调养。    一个春天的早晨,大造爷爷放飞了复原的残雪,重获自由的残雪充满了活力,在天空中展翅飞翔。老猎人向它大声招呼:    “喂,雁中的英雄啊,我不可以用卑鄙的手段打败这样了不起的你。嘿,今天冬天,带上你的伙伴们重返沼泽地吧。到时候,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较量一番,你说呢?”    与许多专门为孩子们写作的作家一样,椋鸠十的作品中蕴含着强大的伦理力量,它驱使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善的冲动。但特别与众不同的是,他所阐发的伦理观,并不是完全站在人类的角度的,而似乎有一个更高的层次。    适度捕杀野生动物,在以此为生的猎人们看来,从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椋鸠十的作品中,有的动物可杀,有的动物不可杀,为什么呢?他并不是用我们今天的“保护野生动物”的级别来区分的,而是用一种潜在的善与恶的观念来看待。太郎熊与鹫的搏斗、残雪与隼的搏斗,本来双方都是野生动物,却被赋予了一种类似善与恶的判断。而猎人与残雪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微妙,他们就像两名古代的武士,在进行着纯技艺上的切磋。这是椋鸠十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人与动物的关系。    把人与动物,放在同一个伦理等级上来观照,这恐怕是椋鸠十最大胆的地方。    在他的动物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一部中长篇小说《两只大雕》。虽然只是一部动物小说,其精彩程度与可读性,完全可以与金庸先生的武侠名著《雪山飞狐》相媲美。这是一部完全站在雕的立场上而写成的成长传记。    两只幼雕,它们的双亲因为变故永远不能回巢了。它们滚落到山谷间,与在地上行走的禽类为伍。强烈的求生欲望,使它们在“不合身份”的卑微生活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当翅膀渐硬,它们可以高高飞翔时,需要捕捉更多猎物来维持生存。可是没有前辈的引导,它们有时连一只野兔都抓不住,甚至被狐狸咬伤。    两个年轻的生命,就像两团热烈的火。它们坚韧地活下来,并发动了夺回旧时巢穴的战斗。它们羽毛未丰,经验不足,当然遭到了惨败。从此它们开始了流浪生活。它们在一次次被驱赶,一次次的失败经历中,渐渐成长起来。当它们被迫与人类成为近邻时,才知道遇上了真正危险的敌手。    猎手源次俘获了年轻的雄雕,雌雕只能逃走,在山中独自生活。被俘的雄雕桀骜不驯,但源次爱极了它,一心一意地亲近它,渐渐地人与雕产生了感情,雄雕与猎狗、家禽也渐渐地建立了友情。    一天,趁主人不备,看似被驯服的雄雕冲出牢笼,再次飞向天空。它四处游历,终于与雌雕重逢。两个年轻的生命无比欢愉。这时,它们已经变得非常强壮,堪称“天空之王”。于是,它们重返家园,向占据老巢的老对手发动新的攻击。它们屡经苦难的历练,都已身怀绝技,哪里会遇到敌手。老雕仓皇逃走,它们重新成为自己领地的主人。    故事讲到这里,本可以结束了。但被雄雕迷上的猎人源次,绝不肯放弃,他千里追踪而至,希望能把雄雕带回身边。在结尾处,故事达到了最高潮。雌雕向源次的猎狗发动攻击,雄雕却要保护这个旧日的朋友,而源次误以为雄雕残忍地背叛了自己,他抬起猎枪,朝飞向自己的雄雕瞄准……    这一枪到底射出去没有呢?    在另一个故事(《雪山飞狐》)里,另一个悬崖边,大侠胡斐与恩人苗人凤决战正酣。那致命的一刀,到底砍下去没有呢?    能将故事讲到如此扣人心弦,真是令人叹服!    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常在想,少年时代的椋鸠十,一定时时在遐想着自己会有一双翅膀,能在天空自由翱翔。当他在高山丘壑间,凝望落日余辉中追赶浮云的大雕时,会是怎样的肃穆和庄严?  ------------动物故事(4)------------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    1997年中国出版界曾爆出一大新闻: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六位数的高价买断了一位作家未来十年的版权,而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位作家“居然”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的沈石溪。    沈石溪1952年出生于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时,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他选择了去云南,因为云南是动物王国,而他非常想养一条真正的猎犬。他在西双版纳的一个寨子插队落户,住进一位名叫波依嫩的傣族猎手的竹楼里。    那一段知青生活,给了这位来自城里的少年书生非常难得的阅历,他在自述中写道:    “我经常跟着房东波依嫩老人上山打猎。我亲眼看见,公斑鸠被金竹箭射落后,母斑鸠飞到我们头顶屙屎;母灵猫被铅弹射中胸膛后,拼出最后一点力气朝与它的窝相反的方向奔跑,因为窝里还有一对小宝贝;一群长着锋利獠牙的野猪被两只老虎看管着,成为虎的肉食仓库而无所作为;树冠上的大青猴被猎人的枪弹打中,摔落在地,一只前爪掌向我们作摇手状……    “有时我们走得远了,当天回不了家,就在山上烧堆篝火过夜,波依嫩就会聊出许多关于打猎的故事来。”    渐渐地,文弱书生也变成了一位打猎高手。原始的自然风情迷住了沈石溪,他在云南边疆一呆就是18年。他于1975年在当地应征入伍,开始了军旅生活,并成为一位成熟的军旅作家。    《第七条猎狗》是沈石溪的成名作。这篇短篇小说,展示了他非同寻常的讲故事的能力。    故事讲述的是老猎人召盘巴的第七条猎狗的故事。老猎人闯荡山林40年,却得不到一条称心如意的猎狗,一直引以为憾。这第七条猎狗是军犬的后裔,“撵山快如风,狩猎猛如虎”。老猎人爱狗如爱子,给它取名赤利,是傣族传说中会飞的宝刀的意思。    可是在一次狩猎中,老人与赤利遭遇了一头凶猛的野猪,他一枪没有能致命,野猪却向他猛扑过来。就在这生命悬于一发之际,赤利却藏在草窠里,不来解围。幸好野猪被榕树的树杈卡住,他才躲过一劫。    老人十分痛恨因胆小而背叛自己的赤利,狂怒之下,他把赤利绑起来痛打,还开锅烧水准备把他杀死。和赤利一起长大的孙子艾苏苏怜惜赤利,割断藤条把它放了。赤利逃到山林中,充满了委屈。老猎人哪里知道,就在他与野猪生死搏斗的同时,一条剧毒的眼睛蛇正在草窠里向他袭击,赤利那时也正在与毒蛇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搏斗……    逃到大自然的赤利仍然是一匹猛犬,它靠猎捕为生,在大自然中倒也逍遥自在。在一次与豺狗群的战斗中,它咬死了所有成年的公豺狗,并成为这群豺狗的首领。    大约半年后,饥饿的豺狗群与正在放牧的召盘巴、艾苏苏相遇,它们疯狂地发动袭击,老猎人没有备足武器,眼看就要遭遇不测。这时,赤利赶来了,它与豺狗群拼死厮杀,并在最后一刻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旧主人的性命。    太阳当顶了,雾霭散尽了,召盘巴赶着受了伤的牛,领了艾苏苏,搂抱着昏迷中的赤利,疲惫地往芭蕉寨一步一步地走去。一路上,艾苏苏一直深情地呼唤着“赤利!”“赤利!”在召盘巴的眼前,总晃动着槟榔树下那一幕,老泪从他的眼角里滚落下来。    西双版纳的动物世界给沈石溪带来无穷的灵感,也给了这位昔日的少年一条真正的猎犬。    经过二十年的笔耕,沈石溪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动物王国。老虎、狐狸、狼王、豺王、鹿王、白象、战象、野牛、野猪王、云豹、军犬、猎狗、蟒蛇、长臂猿、猴、骆驼、斑羚、雕、乌鸦、鹩哥,等等,都在他的动物故事中担任过主角。他熟悉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更为难得的是,他赋予这些动物的行为以强烈的感情色彩,去深深地感动读者,并给我们以生命的启示。    在《第七条猎狗》中,赤利不顾主人的嫌弃、冤枉,拼死相救;在《斑羚飞渡》中,斑羚群被猎人们逼上绝路,唯一的生路就是跳过对面的山峰,老斑羚和小斑羚一起飞跃,中途老斑羚用自己的背做跳板,让少斑羚得以跳过去,自己却坠落山崖;在《再被狐狸骗一次》中,公狐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们,想法把猎人引开,它不惜用自戕的“苦肉计”来迷惑猎人,直到孩子们最后得以安全,而自己却因受伤过重而死去;在《保姆蟒》中,一条巨蟒居然成为保姆,它与孩子建立了极为深厚的感情,当孩子一家离去后,它不吃不喝,活活地饿死了,死的时候嘴里还咬着小孩的那件小汗衫;在《最后一头战象》中,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挂上象鞍,向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走去,在那里它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埋藏……    沈石溪讲述的动物故事,显然是别有深意的。他曾说过:“动物小说的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现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说白一些,大概就是说,在人类身上不好说的话题,拿动物来说事儿吧。------------动物故事(5)------------  会说话的动物的故事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动物会说话的故事,有这种想法也是很正常的。有这种想法的人一般比较严肃,他们觉得动物就是动物,要么让它们在完全的童话幻想世界,彻底说人话、做人事,要么就请它们在现实的故事中一言不发。既把它们放在现实背景的故事里,又让它们正儿八经说起话来,总感觉味道怪怪的。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1867-1933),就是有这种想法的人。他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是在欧洲文坛享有盛誉的文豪,曾于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不过,当他第一次读到《小鹿班比》的书稿时,完全被它吸引住了。虽然它是一个“会说话的动物的故事”,他还是欣然作序,在序言中写道:    “《小鹿班比》是一本使人愉快的书,就感觉的细腻和必要的真实而言,我不知道任何一篇有关动物的故事可以同这本描写一只森林里的小鹿的生活的著作相比。费利克斯·察尔滕是一位诗人。他对自然感受很深,他对动物非常热爱。一般说来,我并不喜欢让动物口吐人言的方法,而这本书的成功就在于,在对话的后面,你感觉得到那些说话的动物的真情实感。清晰明确而又光彩夺目,有些地方非常动人,这是一部小小的杰作……”    【小鹿班比】    时间证明,《小鹿班比》是一部经典的杰作。    这是一只鹿的成长故事,从它刚出世不久一直讲到它成年。    故事的开始,一切都非常美好。小班比是一只聪明、善良的雄鹿。它活泼可爱、彬彬有礼、天真浪漫地依恋着妈妈,和小伙伴们嬉戏打闹,和野兔、松鼠、猫头鹰等丛林小动物交朋友。它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总是紧挨着妈妈,问关于鹿、关于林中动物、关于森林的一切问题。它热爱自由,向往着森林和草原自由自在的生活。    作者察尔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真实的森林世界,动物的生活习性也描述得相当准确,就像一部很有诗意的森林动物手册。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故事里的动物会说话,当然是说动物自己的语言。    小班比与妈妈的对话非常有趣,一问一答,就像刚会说话的孩子与妈妈的交谈。    有一次他问:“妈妈,这条小路是属于谁的?”    他的母亲回答:“属于我们。”    班比又问:“属于你和我吗?”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