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吃人巨魔》——小口袋文学丛书 法国Bayard出版社授权 开明出版社和大华风采有限公司2000年联合出版 适合年龄:3-9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丛书共有20本。每本的篇幅适中,插图明快亮丽、清新优雅,很能吸引孩子。加上有拼音注音,便于孩子自由阅读。这套丛书正常的适读年龄在3-9岁之间,对没有太多独立阅读经验的孩子,还是很适合的。哪怕大一点的孩子也会饶有趣味地一本接一本的读下去,只是感觉有点不过瘾而已。 《犟龟》——恩德童话绘本系列 [德]米切尔·恩德/文 曼弗雷德·施吕特/图 威尔弗里德·希勒/曲 何珊/译 21世纪出版社2000年版 适合年龄:3-99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和孩子共读这本书时,强烈建议使用乐器或运用你的歌喉,因为这本图画故事书同时也是一本乐谱。恩德童话绘本系列除了本书外,还有《光屁股大犀牛》、《出走的绒布熊》、《苍蝇和大象的足球赛》、《吃噩梦的小精灵》、《奥菲丽娅的影子剧院》,每一本都由一位不同的画家创作,风格各异,但都是图画故事书中的精品。 《噢,美丽的巴拿马》——雅诺什绘本系列 [德]雅诺什/文·图 皮皮/译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适合年龄:3-99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雅诺什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大师,他的作品虽然表面上轻松幽默,但在文字和图画背后透着深邃的人生哲理。有些家长也很担心,那么深的道理孩子能明白吗?其实,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本来就应当是能同时被儿童和大人欣赏的。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安徒生的童话。虽然我们大人可以一遍一遍地从那些童话中汲取深邃的哲理,却也不妨碍孩子以更为纯净的心灵,去接受并喜爱童话中那更为朴实、也许更为深沉的东西。孩子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未必不比我们高明。 雅诺什的绘本中最受欢迎的是“小老虎和小熊系列”,包括《噢,美丽的巴拿马》、《我会把你治好的》、《老虎学数数》、《小老虎,你的信》、《小猪,你好》、《来,让我们寻宝去》等。 《戴高帽的猫》——苏斯博士系列 [美]苏斯博士/文·图 任溶溶/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适合年龄:3-13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苏斯博士的原文是古怪滑稽的韵文,音律本身就很有感染力。任溶溶老先生虽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在这方面要想做到很传神,还是有相当的困难。实际上,低幼文学的翻译比成年人文学作品的翻译更为困难。大人在读给孩子听时,不必过分照顾中文译文的韵律。 苏斯博士的故事是很张扬的,如果读得太含蓄,可能会感到无趣。 包括本书在内,上海译文出版社同期共出版的5本苏斯博士的书。《1+26只戴高帽的猫》是本书的续集;《我看见了什么》是苏斯博士的处女作;另外还有《鬼灵精》和《绒毛树》,好莱坞根据《鬼灵精》改编的一部电影曾经大获成功,电影一般译作《圣诞怪杰》或《格林奇偷走了圣诞节》。 《兔子彼得的故事》 [美]碧翠克斯·波特/文·图 适合年龄:3-9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暂无非常合适的中文版本。2003年曾先后出版了中文版。由于波特已经去世了60年,超过了国际通行的版权保护期。两家出版社都直接使用了她的文字和图画,而没有从国外出版社引进。不久前,英国的费德里克·沃恩有限公司以侵犯“彼得兔”商标权为由投诉到中国,目前尚未有定论。不过,国内出版者自行处理的图画在品质上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有的清晰度很差,有的色彩严重偏离了原著。 衷心希望国内的出版者,能诚心诚意地把这部堪称艺术品的图画故事经典,原汁原味地奉献到中国孩子的面前。 《月亮忘记了》 几米/图·文 三联书店2002年版 适合年龄:3岁以上,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这是一本以画为主的图画故事书,故事主要是通过图画来叙述,文字更像是旁白,如果与孩子一起读,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来讲图画中的故事。另外家长大可放心,这是一本地道的童书,它在1999年曾获台湾的童书大奖。------------童话(1)------------ 推 荐 ∷ 狐狸列那的故事 ∷ 鹅妈妈的故事 ∷ 格林童话 ∷ 安徒生童话 ∷ 水孩子 ∷ 北风的背后 ∷ 爱丽丝漫游奇境 ∷ 快乐王子集 ∷ 彼得·潘 ∷ 骑鹅旅行记 ∷ 长袜子皮皮 ∷ 小飞人卡尔松 ∷ 小王子 ∷ 魔法师的帽子 ∷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 小幽灵 ∷ 风的旱冰鞋 ∷ 叶圣陶童话 ∷ 大林和小林 ∷ 皮皮鲁和鲁西西 来自民间的童话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住着一位善良而美丽的公主……”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故事是可以这样讲的了。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人们大概也是这样给孩子讲故事的吧? 给孩子讲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是充满幻想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公主、王子、神仙、魔法师、精灵、鬼怪、动物……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很久以前,地点是在某个遥远的地方,主人公还没有出场,你就知道他(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蛋,当然偶尔也会有例外。人们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增长孩子们的见识,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同时也给孩子和讲故事的大人自己以最大的愉悦。 【狐狸列那的故事】 大约在十世纪或十一世纪时,在法国流传着一系列关于狐狸列那的故事。 有一次,狐狸列那到一个以打猎为癖的王爷的领地旅行,不小心落入猎人、猎狗的包围圈。列那急中生智,跑进了王爷的城堡。王爷和猎人们在整个城堡里搜寻,怎么也找不到这只披着“上等毛皮”的猎物。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狐狸和猎人们继续玩着这个“老鼠逗猫”的游戏,到最后城堡有贵客来,王爷不得不中途退出。王爷在城堡里大宴宾客,一边吹嘘自己打猎的本领,带客人参观挂在墙上的九张狐皮。可是奇怪,数来数去都是十张皮!王爷正自纳闷,这张新皮怎么这么眼熟呢?列那便从墙上跳下来,咬翻一个猎人逃出城堡。 狐狸列那的故事大体上就是这种类型,由一个个这样的短篇故事缀合而成。 列那是一只狡黠的狐狸,在动物王国里他还是一个男爵。这家伙到底是好是坏?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说清楚。 他有时可能还算是个有些正义感的家伙。整个系列故事以列那狐与强有力的伊桑格兰狼之间的周旋为主线:他以削发入戒可吃到美味烤鱼为诱饵,用开水把狼烫得焦头烂额;他让狼把尾巴伸入河中钓鱼,结果河水结冰使狼无法脱身,被人痛打了一顿;他还建议狮王以治病为由,把狼皮剥下裹身。列那甚至敢于戏弄狮王,把打盹的狮王绑在树上,待狮王呼救时,又假装去解救。在被判决绞死的时候,他诡称某处藏有珍宝,不但保全了性命,还重新获得狮王的宠幸。 在动物王国里,狮王、狮后、狗熊、雄狼等都是强有力的动物,它们本来就不是好东西,无能、贪婪、横暴、虚伪、极端自私自利。狐狸列那作为其中另类的一员,以欺骗、愚弄他们为乐事,读来自然让人觉得十分痛快。而列那的巧智似乎浑然天成,随机想出来的那些花花点子层出不穷,常能惹得大人和孩子哈哈大笑。 不过对于弱小的动物来说,列那又是强者,他的手段也够残酷无情的。他甜言蜜语骗取乌鸦口中的奶酪,还差点要了乌鸦的命;他假装躺倒,乘小鸟爱尔蒙特不备将她吃掉;他假装给麻雀特鲁恩的孩子治病,把他们全吞在肚里,还无耻地宣称解除了他们的痛苦;公鸡向特格雷用计从他嘴里跑掉,为了雪耻,列那杀了他的14个儿女…… 在读到趣味横生的故事时,读者可能也会偶尔皱眉:怎么这个动物世界,也跟人类社会的某个阶段似的,这么昏天暗地? 读狐狸列那的故事,让我想起金庸先生在《鹿鼎记》的后记里对韦小宝的评价,他说如果韦小宝到了瑞士这样法治清明的国度,肯定会成为一个太平绅士的。这个评价或许也能部分地用在列那的身上。列那的故事是一个童话故事,但故事里的一切都是“真”的,它是产生这个故事的当时社会的一个写照。 将近10个世纪过去了,狐狸列那的故事仍能让全世界的孩子们愉悦,仍能让我们这些大人,品味出童话背后的许多许多。 《狐狸列那的故事》大约在1170年到1250年期间成形,最初是长篇故事诗,作者有许多人,绝大多数已经难以查考。后来还有不少续篇和仿作,连德国大诗人歌德都根据这个故事写过叙事诗《列那狐》。今天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法国女作家玛·阿希一吉罗夫人(Mme.Mad. H.-Giraud)改写的33篇本的散文体故事,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 ------------童话(2)------------ 【鹅妈妈的故事】 提到《小红帽》、《穿靴子的猫》、《灰姑娘》、《蓝胡子》、《睡美人》等著名的童话名篇,人们往往立刻想起了《格林童话》。实际上,在《格林童话》出版(1812年)前一个多世纪,这些童话已经被收集到另一本著名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中。 1697年法国作家夏尔·贝洛(亦译“佩罗”,1628-1703)以小儿子的名义,在巴黎出版了《鹅妈妈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日故事》,收录了包括以上著名童话在内的8篇童话和3篇童话诗。“鹅妈妈的故事”取名于法国民间故事“母鹅给小鹅讲故事”的说法。贝洛的这部童话集一问世即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成为法兰西最流行、每个家庭必备的儿童读物。这些童话至今仍广为流传,而“鹅妈妈”被出版商纽伯瑞借用为一个低幼儿歌和故事的品牌,此系列图书在世界范围内常销不衰。 夏尔·贝洛是一位诗人、学者,也曾做过律师,在17世纪法国文坛很有名望,他有不少称颂一时的作品,但有趣的是,为他留下永久声名的却是这样一部小小的童话集。 《鹅妈妈的故事》多取材于法国和欧洲的民间传说,贝洛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收集整理,他在保留了民间文学对比鲜明、极富幽默感的生动情节的同时,在改写中进行了补充、发挥,把口头文学所欠缺的形象刻画和生活图景描写引进情节之中,使其更加曲折有致,文学色彩浓重,从而更具艺术魅力。与《格林童话》相比,可以说这是一部作家再创作的童话集。 以《林中睡美人》的故事为例。儿童文学评论家张美妮曾做过这样精到的评价: “‘睡美人’型故事在欧洲早有流传,情节或繁或简,往往朴素却显粗疏,贝洛的《林中睡美人》却如经精细雕琢的美玉。擅写魔变的贝洛不仅使奇幻的情节更加曲折、完整,发展自然、丝丝入扣,他还刻画了鲜明的形象,描摹了颇富真实感的生活细节,因而故事更加娓娓动听。童话中年轻的仙女用沉睡一百年代替死亡来减轻公主的不幸;又让宫中的人、动物一起酣睡以免公主醒来后感到孤寂和不安,这些谋划充分展示了仙女仁爱善良的品格。还有,对王宫饮宴情景以及其它生活图景形象具体的描绘,使人如亲临其境。” 俄国杰出的作家屠格涅夫曾说:“(贝洛的童话)是……这样的趣味无穷,这样的使孩子迷恋,这样的使孩子大开眼界……从他的童话里可以感受到我们曾经在民歌中感受过的那种神韵;他的童话里所具有的正是那种奇幻神妙和平凡质朴、庄严崇高和活泼快活的糅合物——这种糅合物才真是名符其实的童话构思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特征。” 贝洛的童话不但给孩子们带来了愉悦,唤起美妙的想象,而且还给孩子们以完美的人格熏陶,这正是优秀的童话所追求的极高境界。 当代法国评论家马克·索里亚曾给予这本小册子以极高的评价:“它是我们中间每一个人在上学前就已经学过的唯一古典著作,是我们中间每一个人在识字前就已经读过的唯一古典著作,也是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所不能忘怀的唯一古典著作——即使他不爱好阅读和不再重读这部书。”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是18世纪初两位德国历史学家兼语言学家搜集整理的民间传说、童话故事集,他们是一对彼此极友爱的兄弟——雅各·格林和威廉·格林,后人习惯称呼他们格林兄弟。 需要特别强调,格林童话不是创作的童话。格林兄弟是做学问的人,他们致力于收集整理民间的童话、神话、传记,很忠实地把收集到的东西整理成为文字,然后还很严谨地考证这些童话的出处。为了收集这些童话,两兄弟可谓费尽心力。从1806年开始,他们凭着为子孙后代恢复和保存民间文学遗产的信念,前后经过8年的努力,才完成了收集整理的计划,共搜集整理了210多篇童话故事。在这过程里,他们不知作了多少艰难跋涉,哪儿有善讲故事的老奶奶或者老先生,他们就一定去纡尊降贵,去说服、去恳求、去聆听人家讲述,同时一字一句地完整忠实地记录下来。忠实,这是他们恪守的搜集和记录的原则。另一方面,他们又坚持对语言作必须的清理、加工,以实现完整和统一。 格林兄弟收集整理的童话,于1812年至1815年期间陆续出版了。孩子们发现了这本书,立刻着迷不已,他们把繁琐的考证统统扔掉,只去读里面的故事,而且津津有味。后来再版的时候就只有童话故事了,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出版至今,《格林童话》创造了一个世界性的奇迹:它的实际阅读群体无以计数,但在每一个有儿童且有书的家庭中,几乎必有一本格林童话或根据它改编的故事。在西方基督教国家中,它的销量仅次于《圣经》!在中国,至少有100种以上的译本和译改本,几乎每一个会讲故事的孩子,都会讲出一个源于格林童话的故事。 是什么令孩子们如此着迷呢?有批评者对此深惑不解,特别是成人世界的文学批评者。 以普通的角度来批评格林童话,实在是太容易不过的事情——这简直是一部让人无法容忍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老套,开头总是遇到困难,困难无法克服的时候总是有仙女、精灵帮助,结尾总是善恶有报、皆大欢喜;人物形象一点也不丰满,几乎完全没有心理描写;语言干巴巴,思想庸俗,除了故事足够的稀奇古怪之外,几乎毫无优点可谈。甚至有人觉得这样的东西会害了孩子,并声称鲁迅先生如果在世,看见这么多爸爸妈妈给孩子读格林童话,肯定会喊出“救救孩子”的话来的。 这样的观点很有意思。其实,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还参与过中国早期的童话和儿童故事的翻译引进工作,其中不少就是从格林童话中来的,或源于格林童话的故事。《格林童话》也不是后来的人突发奇想弄来的,也是这些前辈引进的东西之一。 我来假设这里有一个5岁的孩子,他为我们讲故事:……他拿起刀就把他杀死了,然后娶了公主。后来他们一起住在一座美丽的城堡里。我们会为这个孩子鼓掌,“讲得真棒”、“很好玩”!但是如果一个25、35、50岁的人,也这么来讲故事,大家可能会皱眉头,“这么讲,谁不会呀”、“太无趣了”!——对格林童话的批评大概类似如此。批评的人忘记了,这种来自民间的未经雕琢的故事本来就是很朴拙的。 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格林童话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形式,都十分投合他们的欣赏趣味和审美心理。这些童话给孩子们无穷的想象世界增添了丰富的素材,而在伦理观念上非常简单直接地满足了孩子们朴素的善与正义观。 连格林兄弟自己恐怕也没想到,他们辛苦整理来的这些原始故事素材,不但征服了德国的孩子们,也让全世界的孩子们这么长久地为之着迷。不是格林童话选择了孩子,而是孩子选择了格林童话。 ------------童话(3)------------ 融入伟大一生的童话 安徒生(1805-1875),一个对所有人都不陌生的名字,他的名字几乎成为了童话的代名词。 在安徒生之前,童话主要是从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整理、改写过来的故事。在安徒生之后,童话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除了整理、改写民间的口头文学外,人们开始创作童话,而且以创作其它文学作品那种严肃的态度来创作童话。 2005年将是这位伟大的作家诞辰200周年的纪念,回顾这两个世纪,虽然在安徒生之后诞生了许多童话大师和经典童话作品,但在影响力和童话的持久震撼力方面超越他的,还暂时没有。 安徒生的童话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 安徒生从30岁开始创作童话,一直到去世前从未间断过创作。在他生前授权出版的童话全集中,共收录了157篇,另外还有20余篇未收入。这个数量是相当惊人的! 与其他的童话创作者不同,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童话。这种献身,不但包括时间和作品数量,还包括整个身心的投入。无论在他之前,还是在他之后,都没有人如此彻底地把自己的一生与童话融合。 安徒生出生在丹麦欧登塞城一个穷人的家庭,父亲是位鞋匠,母亲是洗衣妇。为了求生,父亲曾到拿破仑的军队中当了两年雇佣兵,回家后一病不起,在儿子11岁时离开了人世。他的父亲虽然地位低微,却是个文学爱好者,在丹麦冬天的长夜,他常常为儿子读《天方夜谭》,一起玩着虚构的童话游戏。 安徒生从小就擅长讲故事,也擅长创作自己的故事。他的祖母不但给他讲故事,而且还常常把他带到避难所里,让他去给收容在那里的穷妇人讲故事,也去倾听她们的故事。他的母亲深爱着他,她对儿子的个性发展极尽照顾,即使在最困苦的艰难岁月,也仍然努力使儿子有足够的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家人对他的才华深感自豪,都认为他将来能够成为作家。 童话对于安徒生来说绝不是简单的故事。在他晚年创作的童话《跛子》(又译为《小罕的礼物》)中,一本童话故事给小罕全家人带来的是欢乐、感悟、生活的勇气,还有希望。这篇他自己声称最喜欢的童话,表达了他一生对童话的信念。 安徒生14岁的时候离家,只身到哥本哈根闯荡。他一再对母亲说:“我就会成名的,妈妈!你相信我好了!”但他的求学、创作、成名之路是那么坎坷,有整整三年的时间,他都处在饿死的边缘。即使在他已经在小说、戏剧的创作上表现出惊人的才华时,当时的批评界由于他低微的出身,仍不断给予贬低和围攻。 《丑小鸭》是他成长的写照:一只天鹅,诞生于群鸭之间,因为看上去“丑”被众人排斥,受愚人的欺凌。在漫长的冬季,它几乎冻死、饿死。然而春天终于来了,它发现自己变成了美丽的天鹅。 “只要是从天鹅蛋里孵出来的,不管是生在鸭场里,还是别的什么地方,都没有一点关系。” “它觉得难为情极啦,把头伸到翅膀下面,不知怎么办才好。它实在太高兴了,不过一点也不骄傲。一颗善良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它想到自己以前被人家处处为难,被人家瞧不起,而如今大家都说它是可爱的鸟中最最可爱的一只。紫丁香树向水中的它垂下枝条来,暖洋洋的阳光舒舒服服照在它身上,它蓬松起浑身的羽毛,伸长了细细的脖子,发自内心高声欢呼: ‘从前我是一只丑小鸭,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幸福!’” 1835年,在他决定为孩子们创作童话时,他已经是一位公认的“天鹅”。文学界给予他的戏剧和小说以很高的评价,他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在欧洲文坛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时他却选择了并不为时人看重的童话,而且充满了诗人的激情。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开始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了,你要知道,我要争取未来的一代!” 安徒生用他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他相信“无论老头子、中年人、小孩子都喜欢读我的童话。小孩子们可以看那里面的事实,大人还可以领略那里面的深意。”他从一开始就是为所有的人写童话: 《打火匣》、《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坚定的锡兵》、《夜莺》、《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牧猪人》、《笨汉汉斯》、《野天鹅》、《影子》、《安琪儿》、《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她是一个废物》、《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反复阅读的经典篇章。在这些篇章中,安徒生不但写进了精彩的情节、奇妙的幻想,还写进了诗意、美感,更写进了他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有失意和颓唐,更有憧憬和向往。 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安徒生童话》,大多数是给我们带来快乐和美感的篇章,想要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读者,还需要去读那些寄托着作者种种困惑、彷徨的篇章。我总在想,一个怎样的人,才会像安徒生那样,决心将自己的一生都写进童话中?这需要怎样的热爱、怎样的信念?他在自己的一篇算不上童话的篇章《光荣的荆棘路》中虔诚地写道: “历史拍着它强大的翅膀,飞过许多世纪,同时在光荣的荆棘路的这个黑暗背景上,映出许多明朗的图画,来鼓起我们的勇气,给予我们安慰,促进我们内心的平安。这条光荣的荆棘路,跟童话不同,并不在这个人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但是它却超越时代,走向永恒。” 1875年,安徒生在一个杂货铺主的租房中安然病逝,终身未娶。 ------------童话(4)------------ 维多利亚时代的五部经典童话 19世纪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国门被迫打开,一系列民族苦难的开始。但对于远在西方的岛国英国来说,情形正好相反。 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在世的时代,在英国人的记忆里是一个辉煌的时代。通过国内的工业革命和对外的殖民扩张,大英帝国的国力发展到巅峰状态。这个时代的英国文学空前发达,如果你能数出十位以上最知名的英国作家,我敢保证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这个时代英国的儿童文学也非常繁荣,诞生了不少经典作品。我先来介绍5部著名的童话。 【水孩子】 一个饱受老板虐待的扫烟囱的男孩汤姆,一次跟着老板格兰姆斯去普莱斯的哈特霍维尔府中干活。在这座豪华的宅邸中,他无意中闯入了艾莉小姐的房间。他被眼前的整洁摆设和姑娘的洁白美丽惊呆了;但艾莉小姐也被这个脏兮兮、黑不溜秋的不速之客吓坏了。她发出一声惊叫,汤姆匆匆逃离。他身后的庄园里一片混乱,大家手忙脚乱地追赶他,都以为他偷了东西。汤姆走投无路,直奔森林避难。一个好心的老太太收留了他,可他在睡梦中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唤他:“哦,你太脏了,去洗洗吧。”恍惚中,他来到了河边,走入水中。 “啊,下面就是这个奇妙故事最精彩的部分了。汤姆,他醒过来的时候,理所当然他醒过来了——孩子们好好睡足了以后,总是会醒过来的——发现自己正在小河里游来游去,身子大约只有4英寸长,或者说——这样可以精确一点——只有3.87902英寸长,喉头腮腺四周长了一圈外鳃(我希望你能够理解这些专业词汇的意思),就像水蜥蜴的外鳃一样可以吸附在别的东西上面。他误以为这是花边装饰,最后用手拉了拉,发现很痛,这才认定它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最好不要去碰。” “事实上,仙女们已经把他变成了一个水孩子。” 《水孩子》是著名作家查尔斯·金斯利(Charles Kingsley, 1819-1875)创作的几部儿童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另外,他还写过《希腊英雄传》、《如何夫人和为何小姐》等。 金斯利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很年轻的时候自己也成为了牧师。他还在剑桥、牛津大学担任过历史学教授,后来还曾经做过维多利亚女王的牧师。他被认为是进化论者和社会改良主义者。想起来,这位社会地位高、博学而又政见鲜明的牧师作家,他写出来的童话恐怕会很闷吧? 事实并非如此。在这部小说里,金斯利用贴近儿童的语言,不慌不忙地讲着故事。他擅长风景描写,而且非常了解大海和水里的世界,所以故事讲出来,不但充满想像力,而且蕴含着很丰富的知识。他不但了解孩子,而且对孩子们充满宽厚仁爱。孩子们读来会感到亲切温暖。 扫烟囱的男孩汤姆,是个完全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孩子,他在人世间受尽欺侮虐待,但自己浑浑噩噩,也染上了不少因无知而产生的恶习:不爱卫生、缺乏教养、自私、爱撒谎,等等。在随老板旅行时,仙女给了他一个启示:“那些希望干净的人,他们会干净的;而那些希望肮脏的人,他们就会肮脏。”这是故事中最经典的一个警句。 当汤姆受到召唤变成水孩子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奇遇,后来到一个仙岛上接受教育。那里有个“自作自受”夫人,视孩子们的表现好坏给予奖惩;还有个“以己所欲施之于人”夫人,她给予孩子们至善的仁爱。在她们和她们指派的艾莉的帮助下,汤姆渐渐成长起来。最后,汤姆不辞辛苦,做一件他不愿去做的事情——去见他那作恶多端的老板格兰姆斯,帮助劝诫,使他认识到自己以前的劣行。就这样,汤姆完成了自己的水下使命,也完成了他自己的成长之路。仙女让他重返陆地,见到了自己喜爱的姑娘——早已回到陆地的艾莉小姐。 这部童话寄托了作者对所有孩子的期望:爱清洁,行善事,勇敢正直,健康成长,成为博闻广识、心胸开阔的人。虽然不乏劝诫、讽喻,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将道理融入故事之中,文笔优美,读来轻松幽默。100多年过去了,这个故事还是深深吸引着孩子们。 如果你也喜欢这部童话,除了要感谢金斯利外,还要特别感谢他的孩子们。他是4个孩子的爸爸,他们常常缠着他讨故事。一天早饭后,三个大孩子都拿着自己的故事在看,有人就鸣不平了,为什么4岁的老么就没故事?爸爸不是答应过给他写的吗?于是金斯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个小时后,他出来了,手里拿着《水孩子》的第一章。 说起来很有趣,越是轻松愉快地写出来的东西,孩子们越喜欢。------------童话(5)------------ 【北风的背后】 这个童话的主人公也是个小男孩,他叫小钻石,因为全家人有一匹心爱的老马叫老钻石。童话的另一个主人公是北风,她有时是长发女人,有时是小姑娘,有时是小蝴蝶,有时却是一匹凶恶的狼。 这是一个典型的两条平行线索的幻想故事。 现实的世界。小钻石一家家境贫寒,他们生活在伦敦,全靠父亲赶出租马车维持生计。小男孩很早就学会了帮助家庭,甚至帮助邻居和更穷的孩子,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天使”。他的品德感动了一位好心的富人。这位富人为他们在乡下提供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全家人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就在一个早晨,人们发现小钻石离开了人世。 如果只是这样一个故事,肯定无法让孩子们着迷。别急,故事还有奇幻瑰丽的另一面: 幻想的世界。一天夜里,外面刮着凌厉的风。北风请小男孩为她打开窗户——小钻石房间木板上的一个洞眼。小钻石揭开了糊在洞眼上的牛皮纸,一个头发很长很长的女人进来了,她就是北风,她与小钻石成为了好朋友。 和北风成为好朋友,可不是每天都能遇到的好事。小钻石可兴奋了,他跟着北风游历,北风飞行时,他藏在她的发辫里。北风有时很温柔,躺在她的怀里,一点儿也不冷,平静安详。可是她的长发却能在四周卷起可怕的风暴,掀翻大船,船上有恶人,船上也有善人。 小钻石在游历中多了见识,也多了好奇和思索。他终于忍不住,想知道北风背后的秘密。于是北风把他带去,在那里北风只是一个苍白无力的女人,穿过她便来到北风的背后。在北风的背后,没有一丝风,人们站在树上,可以看见思念的人和思念的地方…… 人们都说小钻石死了,他其实是去了北风的背后。关于北风的背后,没有人知道它的秘密,因为从来没有人去过还能回来的。 乔治·麦克唐纳德(George MacDonald,1824-1905),是一位差点被人遗忘的作家。与金斯利相似,他也是一名牧师兼教师。他是位高产作家,著有30部长篇小说和数不清的短篇童话、诗歌、论文和布道文。他交游甚广,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爱默生、马克·吐温也是他的挚友。他生前声名卓著,但在去世后一段时间渐渐被人遗忘,大多数作品绝版多年,不少人对他的作品中过于明显的基督教训诫感到不满。 的确,麦克唐纳德不是那种能让人一下子就喜欢的作家。读他的书,在开始时会觉得有些沉闷,甚至可能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但渐渐地,当你深入其中时,你会发现完全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每一个熟知的事物都似乎被赋予了一个新的意义。在构建幻想世界上,麦克唐纳德具有一种天赋的能力,不费多大的力气,就能很自然地把读者在幻想和现实间带来带去。 麦克唐纳德的幻想天才,深深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的和后来的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有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和C.S.刘易斯(《纳尼亚王国传奇》)。 刘易斯在少年时代读到麦克唐纳德的作品时,被深深吸引住了,他后来坦言:“我从来不隐瞒,我一直视他为我的导师。说真的,我觉得自己写的每一本书都是在引用他的作品。” 刘易斯几乎找不到更好的词句来赞美自己的精神导师,他反复强调: “读他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在做精神治疗,在进行一种洗礼,没有任何其它的事情可以与此相比拟。” “在麦克唐纳德之后还有不少聪明的作家,但论作品的穿透力而言,与他的作品相比就太幼稚了。相比之下,他们显得似乎很无知。” 你要知道,这个C.S.刘易斯,在英语世界的孩子们中间几乎是无人不知的,连写“哈利·波特”的罗琳也推崇备至。能够得到他如此之高的赞誉,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你是个幻想文学迷,千万不要错过这位麦克唐纳德。 【爱丽丝漫游奇境】 爱丽丝靠着姐姐坐在河岸边很久了,由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她开始感到厌倦,她一次又一次地瞧瞧姐姐正在读的那本书,可是书里没有图画,也没有对话,爱丽丝想: “要是一本书里没有图画和对话,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天热得她非常困,甚至迷糊了,但是爱丽丝还是认真地盘算着,做一只雏菊花环的乐趣,能不能抵得上摘雏菊的麻烦呢?就在这时,突然一只粉红眼睛的白兔,贴着她身边跑过去了。 爱丽丝并没有感到奇怪,甚至于听到兔子自言自语地说:“哦,亲爱的,哦,亲爱的,我太迟了。” 这是《爱丽丝漫游奇境》的经典开篇。夏天,河岸边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一个小女孩正发着白日梦,不知不觉中跟着一只兔子跳进了洞,于是进入了一个荒诞神奇的世界。 与以前那些童话中“合乎逻辑”的幻想世界不同,这个世界离奇古怪,滑稽荒诞。爱丽丝喝下一小瓶饮料便缩成拇指大小;吃下一块蛋糕后又长高,大到被门卡住;女孩哭起来,眼泪变成泪池;拿起兔子扔下的扇子一扇,又变成小人,差点儿被自己的眼泪淹没……在这个奇幻世界里,婴儿只会发出猪哼哼,放在地上变成小猪跑;有会讲最干巴故事的老鼠,咧着嘴微笑并时隐时现的猫,长鼻子眼睛的鸡蛋,伤心流泪的甲鱼,抽着东方水烟管的毛毛虫,还有一个红心王后Q统治下的扑克牌王国。 最后,爱丽丝参加一次审判,她因为不满荒诞横蛮的审理和判决而大声抗议,王后下令将她斩首,毫无惧色地说:“谁理你呢?你们只不过是一副纸牌。” 这时,整副纸牌上升到空中,然后又飞落在她身上,她发出一小声尖叫,既惊又怒,她正在把这些纸牌扬去,却发觉自己躺在河岸边,头还枕在姐姐的腿上,而姐姐正在轻轻地拿掉落在她脸上的枯叶。 “醒醒吧,亲爱的爱丽丝,”她姐姐说,“看,你睡了多久啦!” 《爱丽丝漫游奇境》,这个几乎全是由儿童的想象世界组成的故事,是一个真正讲出来的故事。讲故事的人是刘易斯·卡罗尔(原名“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1832-1898),听故事的人是爱丽丝·利德尔和她的姐妹,讲故事的时间是1862年的夏天。这本身也是个很有趣的故事。 我们要回溯到1855年,那年卡罗尔刚刚在牛津大学修读完数学,获得了牧师兼数学讲师的职位(与前面提到的两位惊人相似)。他是一位兴趣广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他经常给杂志投稿(“卡罗尔”就是因此获得的笔名),创作荒诞好玩的打油诗(nonsense),而且还迷上了刚刚兴起的摄影。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利德尔校长一家,并与他们全家成为了好朋友。利德尔一家有一个男孩、三个女孩,卡罗尔特别喜欢与三个小女孩一起玩,尤其喜欢次女爱丽丝。他开始成为利德尔家的常客,与孩子们的交往日渐加深。 1862年的夏天,卡罗尔带着三个女孩在泰晤士河上泛舟,他为孩子们编讲了这个“奇境故事”。第一次讲故事的日子是7月4日,多年以后卡罗尔仍牢牢地记着: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还能清晰地记得故事诞生的那个‘黄金下午’,一切宛如就在昨日——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河水清澈如镜,小船悠游闲荡。船桨慵懒起落,水声乃回响。昏昏欲睡的景致中闪过一丝生命的灵光,三张充满渴望的脸蛋,饥渴地等待着来自童话王国的消息……” 如果你想知道卡罗尔的爱丽丝故事,有什么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那么请你闭目想象一下他讲故事的光景。讲故事的卡罗尔充满了怜爱和诗情,满心的欢喜,他使开浑身解数,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让这几个孩子感到高兴,精神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愉悦。这是他的故事让许许多多的孩子着迷的关键所在。 直到1865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这本书才得以正式出版。在此之前,卡罗尔自己只是把它整理成完整的文字故事,然后送给小爱丽丝。到利德尔家作客的金斯利无意中读到了手稿,赞不绝口。后来,他与麦克唐纳德一起极力鼓动卡罗尔把这个故事完善后出版成书。这也是一段佳话。 100多年过去了,两位当年的专业作家虽然也留下了经典童话,但从影响力上看,却无法与这位业余作家随兴编成的童话相抗衡。原因在哪里?我们不妨好好想想。 最后再说一件关于这本书的趣事。《爱丽丝漫游奇境》的第一个中文译本是由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翻译的,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赵先生特别强调,这本书“又是一本哲学的和伦理学的参考书”。的确,有不少哲学书和数学论文,都大量地引用过这篇童话中的文字。 这个同时让孩子和科学家着迷的故事,你敢说它只是个简单的童话吗? ------------童话(6)------------ 【快乐王子集】 巨人有一座美丽的花园,孩子们喜欢放学后到花园里玩耍。可是巨人粗暴地把孩子们赶走,因为他是一个自私的巨人。春天来了,到处花儿开放,鸟儿歌唱,惟有巨人的花园仍旧是冬天的气象。夏天过去,秋天来临,巨人的花园仍然是雪与霜的乐园。 一天,巨人又发现孩子们来到了花园,树木用花朵装扮自己来欢迎孩子,到处是可爱的景象。巨人醒悟到春天远离自己的原因了,他悄悄走过去,把一个特别的孩子抱上了树。从此他每天与孩子们一起在花园里玩耍。 许多年过去了,巨人也很老了。他不能够再跟小孩们一块儿玩,因此他便坐在一把大的扶手椅上看小孩们玩各种游戏,同时也欣赏他自己的花园。他说:“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 终于有一天,那个特别的孩子回来了,他对巨人说: “你有一回让我在你的园子里玩过,今天我要带你到我的园子去,那就是天堂啊。” 《自私的巨人》,是王尔德童话集《快乐王子集》中的一篇。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他出生于爱尔兰一个体面的家庭。父亲在医学界和文化界颇有建树,而母亲在文学界很有影响力,她曾经提携过的年轻作家如萧伯纳、叶芝,他们后来也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文学大师。更兼他天资聪慧,体貌俊秀,少年王尔德几乎占尽了人世间所有可能的好处。他以非常优异的成绩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很快被伦敦上流社会接纳,被追捧为“天才”,并成为当时风行一时的“唯美主义”的代言人。他陆续发表的主要作品都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可是,在功成名就后他却过着放荡的生活,无法见容于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终于锒铛入狱,声名一落千丈。至今对这位作家的品行,仍然是毁誉参半。 王尔德创作过诗歌、童话、小说、戏剧和艺术评论。在文学领域,为他获得最多赞誉的是他的戏剧创作。但他的童话和小说也有很多崇拜者,特别是他的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当之无愧的经典。《快乐王子集》就是指收录他的全部童话作品的合集。 王尔德一生创作了九个中短篇童话:《快乐王子》、《夜莺与蔷薇》、《自私的巨人》(又译作《巨人的花园》)、《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少年国王》、《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打鱼人和他的灵魂》、《星孩》。早在20世纪20年代,包括童话在内的王尔德的所有主要作品都被翻译引进到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先生十分喜爱王尔德的童话,他陆续将这九篇童话翻译过来。他的译本可以看作是两位大师接力棒式的合作产物。 基于不同的伦理观念、不同的文学理论观点,人们对王尔德的品行和他的其它作品有迥异的看法,比如俄国文豪托尔斯泰曾评价他“否定道德,赞美腐化。”不过对于王尔德的这九篇童话,基本上还是异口同声的赞誉。这也难怪,王尔德的童话是讲给孩子们听的,而在他看来孩子就是美与善的化身。因此在他的童话中,集中表现了他温良敦厚的品性,充斥着悲天悯人的宗教情绪。如果说在他的其它作品中,他在不断尝试极尽美而漠视伦理的话,那么在他的童话中,他却做到了让美与伦理价值实现惊人的统一! 有一次,王尔德给自己的儿子讲述《自私的巨人》,他竟然情不自禁地哭了。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他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下眼泪。 王尔德童话的每一篇都有一个极美的化身。在阅读王尔德的童话时,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去感受他所营造的那种多少带着一些忧伤的极美氛围,去感悟他所感悟到的美的力量。 【彼得·潘】 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 那就是彼得·潘。这个顽皮、淘气,会飞翔,勇敢,有绅士风度,又有些傲气的小男孩,从一诞生就迷倒了许多大人和孩子。似乎每一个人在孩提时代,都会认识这样一个精灵。 第一个婴孩第一次笑出声的时候,那一声笑就裂成了一千块,这些笑到处蹦来蹦去,仙人们就是那么来的。 孩子们现在懂得太多了,他们很快就不信任仙人了,每次有一个孩子说,“我不信仙人”,就有一个仙人在什么地方落下来死掉了。 这篇童话似乎并不想说明什么,满篇都是孩子的“疯话”和古里古怪的冒险故事:达林一家让大狗娜娜做保姆;彼得受到惊吓遗失了自己的影子;彼得试着用肥皂水来粘他的影子,后来还是女孩温迪帮他缝好影子;彼得邀请温迪姐弟去永无岛,那里就在“右手第二条路,然后一直向前,直到天亮”;蔚蓝的礁湖里,人鱼们用尾巴拍着水泡玩球戏,球门就是天上的彩虹;一只风筝,可以带着温迪飞回永无岛;鳄鱼吞下一只钟,从此肚里不停滴答响,吓得海盗胡克闻声而逃…… 在那个快乐的永无岛上,一群孩子无拘无束地玩耍,彼得·潘是他们的首领,温迪是他们的妈妈,与海盗胡克斗智斗勇的周旋是他们喜爱的冒险。 每一个孩子都会长大,他们长大后就不再到永无岛,但他们的孩子还会去永无岛。温迪长大后,她会有女儿,她的女儿又会有一个女儿,她又成了彼得的妈妈。 事情就这样周而复始,只要孩子们是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 《彼得·潘》最初是一部幻想剧,于1904年12月27日在伦敦公演,之后在大西洋两岸获得巨大成功,1911年作者詹姆斯·巴里将它改编成童话小说出版。从此,以彼得·潘故事为内容的连环画、纪念册、版画、邮票等风行欧美各国。自从《彼得·潘》被搬上银幕,每年圣诞节,西方各国都在电视上播放这个节目,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为什么这个“永不长大的孩子”如此令人着迷呢? 在《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上有这样一段话:“英国人常常坦率地承认,每当他们告别童年时,内心总是怏怏不乐,这种奇特的民族性格常常使欧洲大陆上的邻国感到迷惑不解。”这段注解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连英国的大人们也对这部童话深深着迷的原因。 拒绝长大,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主题,它是“永恒童年”的象征。它并不是要抗拒自然的成长规律,而是对童年深情礼赞:这个阶段不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为了长大而摆脱幼稚、愚昧的痛苦的成长阶段,它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乐章。孩子不是“不完善的大人”,而是让人间充满希望和幸福的天使。 让孩子们尽情享受属于他们的童年吧! 在英国文坛,巴里(1860-1937)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生前被授予爵士称号,并继托马斯·哈代之后担任了英国作家协会的会长。但他的性格中有不少“永远长不大”的东西。他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没有自己的孩子;他热衷于跟孩子们玩,特别是朋友戴维斯家的五个男孩,其中一个孩子的名字就是彼得,彼得·潘的故事就诞生于和他们一起玩的游戏中;在戴维斯夫妇因故去世后,他非正式地收养了这几个孩子,但成天和他们疯疯癫癫,与其说是一位父亲,不如说是一位大哥哥;他狂热的抽烟怪癖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健康,却因此写出了一部著名的荒诞剧《我的尼古丁女郎》…… 你也许会认为巴里肯定有一个很完美的童年,其实不然。他出生在苏格兰奇瑞谬耳(Kirriemuir)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纺织工,母亲是石匠的女儿,全家有11个孩子,他排行第9。由于父亲工作勤奋,母亲治家严谨,所以家境尚能温饱,孩子们在同龄人中都属优秀。母亲在闲暇时、孩子临睡前会给孩子们读书,她最喜欢读的就是斯蒂文森的探险故事。 可是就在巴里6岁那年,他的一位哥哥,也是妈妈最引以为豪的一个儿子在溜冰事故中遇难了。母亲伤痛欲绝,以后多年都没有能从这个打击中恢复过来。巴里,那个6岁的小男孩,想方设法让妈妈高兴起来,他穿上死去哥哥的衣服,坐在妈妈房间门口的台阶上,说笑话、唱歌、吹笛子,试图替代哥哥在妈妈心目中的地位。但一切于事无补。 许多年之后,当他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永不长大的彼得时,也为彼得,也许也为自己,找到了永远的妈妈。 事情就这样周而复始,只要孩子们是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 ------------童话(7)------------ 长袜子皮皮VS. 骑鹅旅行记 在为孩子们创作的作家中,唯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芙(1858-1940),她在1909年获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1907-2002),无疑是20世纪最受各国孩子喜爱的瑞典女作家,她获得的最高荣誉是1958年的安徒生儿童文学奖。她还曾于1950年获得以骑鹅旅行记的主人公命名的“尼尔斯·豪尔耶松儿童文学奖”。她的代表作是《长袜子皮皮》。 把这两位女作家的代表作放在一起比较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的瑞典文篇名直译应为《尼尔斯·豪尔耶松周游瑞典的奇妙旅行》,书中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写一个名叫尼尔斯的14岁小男孩的故事。他家住瑞典南部,父母都是善良、勤劳却又十分贫困的农民。他不爱读书学习,调皮捣蛋,好作弄小动物。一个初春,尼尔斯的父母上教堂去了,他在家里因为捉弄一个小精灵而被精灵用妖法变成一个拇指一般大的小人儿。正在这时,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家中一只雄鹅也想展翅跟随大雁飞行,尼尔斯为了不让雄鹅飞走,紧紧抱住鹅的脖子,不料却被雄鹅带上高空。从此,他骑在鹅背上,跟随着大雁走南闯北,周游各地,从南方一直飞到最北部的拉普兰省,历时8个月才返回家乡。他骑在鹅背上看到了自己祖国的奇峰异川、旖旎风光,学习了祖国的地理历史,听了许多故事传说,也饱尝了不少风险和苦难。在漫游中,他从旅伴和其它动物身上学到不少优点,逐渐改正了自己淘气调皮的缺点,培养了勇于舍己、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当他重返家乡时,不仅重新变成了一个高大漂亮的男孩子,而且成了一个温柔、善良、乐于助人且又勤劳的好孩子。 这是一部集文艺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身的巨著。当年,拉格洛芙受瑞典教育部之托,以写教科书的严肃态度来创作。为准备这部作品,她研究瑞典动植物的资料,爬山涉水到瑞典全国各地考察,调查各地风俗习惯,收集民间传说。她决心要写“一本关于瑞典的、适合孩子们在学校阅读的书……一本富有教益、严肃认真和没有一句假话的书”。 全书译成中文,洋洋洒洒约有四十余万字。语言是那种行文严谨的古典风格,而且为了把丰富的瑞典自然、历史、地理、文化知识融入到小说中,常常不得不拖缓了故事的节奏。如果读者缺乏耐心,还真有点儿难对付。 80年代初期,我国曾经引进过一部同名日本系列动画片,我们中的许多人是通过这部动画片而了解这部著名童话的。 《长袜子皮皮》讲的是一个外号叫长袜子皮皮的小女孩的故事。别看她只有9岁,她可是能把一匹马举过头顶的,而且她还独自一人住在村子里。她本来是有一个名字的: 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娅·克鲁斯蒙达·埃弗拉伊姆·长袜子 记住了吗?算了,还是叫她“长袜子皮皮”吧。 长袜子皮皮名字怪,人也怪。这个小姑娘满脸雀斑,一头红发,两根编结得紧紧的辫子在头上左右伸开,晃动起来威风中还夹着一点调皮。她的穿着不落俗套,脚上的袜子一只是黑色的,另一只是褐色的,那双鞋的尺码是她脚的两倍。 看起来她的身世十分不幸。母亲早已不在,父亲远航未归,但长袜子皮皮相信:父亲在太平洋某岛上被一批食人生番推为国王。没有父母倒也自在,你看,在她玩得开心的时候没人会硬叫她上床睡觉;在她想吃点糖果的时候没人会硬叫她吃鱼肝油。孩子固然需要照顾和管教,但是为什么不能尊重他们的爱好呢?孤零零的长袜子皮皮倒不用为自己的衣食住行操心。她手头有不少金币,足以对付日常开销。她还有两个伙伴——一只叫“尼尔松先生”的猴子和一匹叫“小老头”的马。不过最让人羡慕的还是皮皮拥有的唯一的家具。那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柜子,有许多许多小抽屉。把一个一个抽屉拉出来,可以看到奇怪的鸟蛋、少见的贝壳和小石头、可爱的小盒子、漂亮的眼镜,还有一串珍珠项链,等等,等等。 长袜子皮皮经常与两位邻居小朋友托米、阿尼卡一起玩耍,不过和他们相比,长袜子皮皮太淘气、太缺少教养了。她有一次去参加咖啡茶会,竟然独自把那块为大家准备的大蛋糕吃光了。 有一天,皮皮一时兴起,也上了几天学。 女教师对她说,你知道吗,七加五等于十二,八加四也等于十二。这可惹火了皮皮。 “啊,我的小宝贝儿,这太不像话了,”皮皮说。“你刚刚说七加五等于十二,怎么又说八加四也等于十二。学校也得讲理呀。此外,如果你要是喜欢这些蠢事,你为什么不自己坐在一个角落里去算,让我们安安静静地玩拍人游戏?” 拍人游戏是皮皮作弄去抓她上孤儿院的警察时发明的一种游戏。 类似的有趣故事,在《长袜子皮皮》这部长篇童话中随处可见,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读来都会哈哈大笑。 长袜子皮皮的故事,起初是林格伦为7岁的女儿随口编出来的。恰好在她开始编这个故事的前一年,拉格洛芙去世了。 与她的前辈拉格洛芙成功塑造的尼尔斯不同,林格伦创造的这个长袜子皮皮,虽然聪明、善良、勇敢,但太不严肃、太缺乏教养、太没有规矩了!因此,在这部童话刚刚问世的时候,曾经遭到过各方面的非议,即使在今天,我们还是可以听到来自家长和教师的类似疑虑:这样一个顽皮孩子的故事,不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吗? 《长袜子皮皮》于1945年出版,这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世纪儿童的诞生。 当时关于瑞典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辩论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以昔日的权威性教育为一方,以现代自由教育思想为另一方。早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开始对童年教育感兴趣,并有新的儿童教育信号出现。很多人提出,对儿童进行严厉无条件服从的教育会使儿童产生压抑和自卑感。 关于长袜子皮皮的辩论也进行了好几年。林格伦认为,孩子们会知道,皮皮是一个特殊的儿童,她决不是普遍儿童的榜样。孩子们几乎立刻就接受了皮皮,大人们也逐渐接受了她。人们渐渐认同,皮皮这一形象是儿童被压抑着的最狂野的幻想的化身,体现了儿童的自主、力量、自由和快乐的梦想。与“永远长不大”的彼得·潘相比,长袜子皮皮走得更远,她是一个“不需要长大”的、完美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长袜子皮皮对于传统成人世界的观念来说,是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经典形象。它让我们思考:孩子应该是怎样的?孩子本来是怎样的?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担心皮皮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大人不妨去做一个统计:有多少不良少年曾经阅读过《长袜子皮皮》(我但愿他们曾经读过)?而那些高度赞美这部童话的人群中,有多少是我们社会中的中坚力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一个快乐、幸福、充满自信的童年,是一个人获得健康成熟的发展的保证。而象《长袜子皮皮》和与它类似的那些让孩子们获得无尽快乐的精神食粮,是美好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话(8)------------ 【小飞人卡尔松】 林格伦笔下机灵淘气孩子的形象可以组建一支“梦之队”。我们在侦探故事中还会介绍《大侦探小卡莱》,在成长故事中还会介绍《淘气包埃米尔》。你也可以把它们看作童话,但因为小卡莱和埃米尔的故事没有超自然的内容,我们宁愿放在后面来介绍。 小飞人卡尔松的身后,有一个奇怪的螺旋桨。我一直没弄明白,这个装置是怎么装上去的。但这没有关系,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我们并不是在读一本科普童话。 卡尔松住在屋顶上,这一点相当与众不同。世界其它的地区可能无奇不有,但是在斯德哥尔摩几乎从来没有人住在屋顶上的一间特别小的房子里,不管你信不信,卡尔松确实住在那里。他是一位个子矮小、体形圆滚、自命不凡的先生,他能够飞。乘普通飞机或直升飞机人人都能飞,但是除卡尔松以外没有人能靠自身的力量飞。卡尔松一拧装在肚脐上的一个按钮,后背上一台小巧玲珑的螺旋桨就发动起来,卡尔松静静地站一会儿,等螺旋桨旋转起来,当它达到一定速度的时候——卡尔松腾空而起,旋转起来就像一位校长那样高贵、体面,如果你能想得出有背后装着螺旋桨的校长的话。 如果说长袜子皮皮还只是有点儿疯、没有什么“教养”的话,这个卡尔松则完全够得上一个“坏孩子”的标准——他爱说大话,贪吃,自私自利,爱翻别人的东西,搞坏别人的东西从来不说道歉,还不停地给主人公小家伙制造麻烦。奇怪的是,小家伙和其他读过这本书的孩子都很喜欢他!究其原因,恐怕要归功于卡尔松恶作剧的本事。 卡尔松是一个“超级恶作剧”天才。他炮制恶作剧不需要任何计划,总是信手拈来,而且不带一丝的疑虑。他在小家伙家里扮鬼,可谓恶作剧经典中的经典。当他决定扮鬼的时候,你看他,只是随口说:“别着急,沉住气,你用不着教世界上最好的魔鬼怎么样玩魔鬼。”然后顺手抄起被套蒙住头,拿黑粉笔在上面画了个鬼脸,又用剪刀剪了两个洞当眼睛。一切都在不假思索之间,小家伙根本来不及制止。 借助飞行的本领和充满想象力的天分,卡尔松把“魔鬼”扮演得惟妙惟肖,小家伙的保姆包克小姐本来是一个很厉害的中年妇人,却被“小鬼”吓得满屋乱跑、浑身发抖。“恶作剧”结束时,卡尔松还鞠躬行了个谢幕礼: “一个英俊、绝顶聪明、不胖不瘦、风华正茂……想想看,多好啊,就是我!” 葛竞是近年来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年轻作家,我们会在后面的魔幻故事中介绍她的《魔法学校》。她在一篇写给孩子们的书评中说道,《小飞人卡尔松》是她小时候最喜欢的书: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喜欢上写作就和这些故事有点儿关系。生活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太少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得老老实实按规矩办。 “而当我拿起笔来的时候,在那个充满幻想的世界里,我也有一个小飞人螺旋桨,我可以飘来荡去,我可以又是滑翔又是俯冲,还可以不时在天上翻跟斗。套用一句卡尔松的话:啊嗨,我就是天下第一的调皮鬼!” 2002 年1月28日,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日子。 斯德哥尔摩达拉大街46号,一位94岁高龄的老奶奶与世长辞。 死讯传来,瑞典国家电视台中止了正在播出的节目,报道这一不幸消息,国王和首相立即表示哀悼。人们纷纷来到她的家,达拉大街46号的门前布满了花圈和成千上万点燃的蜡烛。悼念的人群中,有孩子,孩子的爸爸、妈妈,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曾与这位老奶奶创造的孩子一起长大。 一个童话般美丽的葬礼,送走了这位伟大的老奶奶。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名字:阿斯特丽德·林格伦。 林格伦1907年生于瑞典斯莫兰省的一个农民家里。20 年代到斯德哥尔摩求学。毕业后做过一两年秘书工作。1946年至1970年间担任拉米和舍格伦出版公司儿童部主编。 1945 年发表《长袜子皮皮》,蜚声全国,继而蜚声欧洲以至全世界。 1950 年她的童话代表作《小飞人卡尔松》获瑞典图书馆协会颁发的“尼尔斯·豪尔耶松奖。” 1957 年作品《米欧,我的米欧》获瑞典“高级文学标准作家”国家奖。 1958 年,国际青少年图书联盟(IBBY)授予她“安徒生奖金质奖章”。 1966 年,获德国青少年书籍比赛特别奖。 1970 年,获瑞典《快报》“儿童文学与促进文学事业金船奖”。 1971 年,获瑞典文学院“金质大奖章”。 1972 年,舍格林出版公司设立林格伦儿童文学奖,以纪念她的创作成就。 林格伦有30 多部作品,以她的故事为蓝本拍成了40 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她的《长袜子皮皮》系列小说已被译成包括阿塞拜疆语和祖鲁语在内的80多种文字,总发行量在1 亿册以上。 1999 年她被评为瑞典20 世纪最受欢迎的人物,在瑞典享有国母般的崇高地位。 在斯德哥尔摩,以她的作品人物为原型的主题公园,是该市最吸引人的景点之一。一家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儿童医院也于1998 年开业。 林格伦长眠于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瑞典南部的温麦尔比。我们深深地怀念这位祖母般的文学大师。 她留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这个世界里有数不清的充满快乐和幸福的笑。 ------------童话(9)------------ 小王子——献给大人的童话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他们大多都已经忘记。” 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那又怎样呢?嗯,说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 大人么,无非是看不懂孩子画的画,明明是一条蟒蛇吞吃了一头大象,他偏偏要说那只是一顶帽子。 大人么,无非是只喜欢讨论数字,从不问本质的东西。你告诉他们,看见了一件价值十万元的衣服,他们就会惊呼:“多漂亮呀!” 大人么,总是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去了解别人,他们习惯了想要什么东西就到商店里去买,可是商店里却不供应“朋友”这种东西。 大人么,如果你问他“绵羊把玫瑰花吃了还是没吃?”他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没有一个大人明白这件事有多么重要! 如果还没有变成大人,或者,如果你还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请你一定要读一读《小王子》这部一点也不长的中篇童话。你或许还来得及明白,那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部文字简单得小学生都能读懂的童话,向大人和孩子讲述着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生命题,在单纯而美丽的故事背后,蕴涵着关于生命和爱的奥秘: 一架引擎发生故障的飞机被迫降落在撒哈拉大沙漠的深处,飞行员独自修理飞机,他必须尽快修复,否则只有死亡。一个小王子不知从哪里走来,他请飞行员给他画一只绵羊。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在后来的几天里,飞行员通过谈话,了解到小王子是从一个小行星上来的,他的星球还没有一幢房子大,他坐在家里,只要挪动一下椅子就能一遍一遍地欣赏夕阳的清辉。他是一位忧郁的小王子,渴望友谊和关爱。 这一天,小王子爱上了他的星球上一朵美丽的鲜花,可是却不知道如何与她相处。于是,他负气出走,在星际间游历,希望找到关于生命和爱的奥秘。他拜会过自以为是的国王、爱慕虚荣的大话家,与酒鬼、商人、掌灯人、地理学家交谈,但这些大人的荒谬和愚钝只能让他感到更加困惑。最后他来到了地球,遇到了蛇、狐狸和飞行员。 小王子终于找到了答案。他急不可耐想要回家,回到那朵花的身边。可是离开地球回去的唯一办法,只有死亡。 这部似真非真,似梦非梦,迷朦含蓄的童话,是20世纪最为成功、流传最广的童话之一。在中国,就有至少50种以上的中译本,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人们为什么会那么喜爱《小王子》?显然,每个人读到的《小王子》都不大一样。有人把它读作纯净美丽的童话故事,有人则把它解读为揭示人类生存奥秘的寓言,也有人把它看作一部温馨的“爱情启示录”。可以说,他们各自都有充分的理由。 一部伟大的作品,本来就应该如此。它蕴含的深厚哲理正映射着人生的多重性,于是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就能读到完全不同的东西。 《小王子》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他1900年出生于法国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在他4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不得不独自面对五个幼子,他们中最大的只有7岁。不过,他的童年生活过得还是很愉快。母亲懂音乐,爱绘画,很有艺术素养,对他的气质影响很大。就在他12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有机会乘坐飞机登上蓝天。这次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疯狂地爱上了飞机。 20世纪初的飞机在技术上还是相当粗糙的,驾驶飞机需要强健的身体,过人的机智、胆略,还多少需要一些运气,总之是相当危险的职业。长大成人的圣埃克苏佩里违背了母亲的意愿,放弃了美术学院的学业,终于投身到当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十分神秘的蓝天事业中,成为了一个具有艺术家气质的空中冒险家。 他一边从事飞行员的职业,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他的飞行事业非常成功,颇受同行的尊重;他的文学创作也非常成功,作品多次获得法国重要的文学奖,1939年发表的《人的大地》获得最高荣誉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 他的飞行经历让他获得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前人的视角。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每天不是坐在窗明几净的房间里,看着窗外一成不变的景色,而是坐在一个拥挤的驾驶舱里,你的周围是风沙、月亮、星辰、蓝天、大海,跨过连绵的山峦,还有白雪皑皑的峰顶等着你,每时每刻,你都要孤独地面对死亡的威胁和挑战…… 《小王子》正是这样一位不寻常的人物创作的。它发表于1943年,当时是二战期间,法国的大半被德国占领。圣埃克苏佩里作为法国空军的代表到美国寻求帮助,在《小王子》开篇提到的“一条蟒蛇吞吃了一头大象”显然寓意德国法西斯对世界的威胁。 1944年他参加了盟军的飞行部队。一次执行空中侦察的任务,他的飞机进入地中海上空后,竟像他书中的小王子一样,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罹难的时间、地点、原因至今仍然是个不解之谜。那时离他的祖国被解放的日子只有一个月。 20世纪的魔法师和精灵童话 童话里从来少不了幻想,而魔法师和精灵从来都是上好的幻想佐料。20世纪的童话中也照样有魔法师和精灵,但通常没有那么诡异,也越来越少带上宗教色彩,它们往往更像是孩子们的玩伴。虽然也有些神奇,但大多法力平平,倒是添了许多轻松幽默。 【魔法师的帽子】 《魔法师的帽子》是芬兰女作家扬松11本木民童话系列中的一本,出版于1948年。 这部童话的主人公木民小人,是扬松根据北欧民间童话传说中一种林中精怪、小矮人创造出来的。 活跃在这本童话里的木民实际上是一群小孩子,故事围绕着一顶魔法师的帽子展开。这是一顶木民在木民谷找到的高筒黑礼帽,他们捡回来的时候没想到帽子是魔法师的,不知其中有魔气,能产生魔力。但是帽子的奇迹使他们不能不相信,这是一顶神通广大的帽子:当他们把它倒过来当字纸篓时,扔进去的蛋壳竟膨胀成五朵小云彩,小伙伴们就驾着云彩四处飞翔,八方飘游;小木民钻进帽子“躲猫猫”,出来就成了谁也认不出的怪物;魔帽能把一只被小木民诱捕来的小蚁狮变成一只小小的刺猬;流进帽子里的水会变成木莓汁;木民妈妈无意中把几株植物标本扔进了魔帽,枝条就以神奇的速度在妈妈睡觉时生长起来,最后像厚厚的绿毯子把木民家的房子裹了个严实。于是,木民家没门没窗,只是密密一大片野草野花。这些绿色的藤条还会开玩笑,把木民头上的帽子给卷起来,举到高处…… 这些奇特的童话想象所构成的生机蓬勃的世界,给爱热闹、爱冒险的木民们以一个表现乐天性格和历险精神的天地。 托芙·扬松(1914-2001),出生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父亲是一位雕塑家,母亲是一位画家。在芬兰,她的家庭属于外来的、说瑞典语的少数民族,这种出身对她的气质有着很深的影响——具有艺术品味、富有创造力、宽容的气质。在她的童话故事中,主人公们通常充满想象力、生活不拘泥形式,而且多少有些浪漫的个人主义色彩。 她的童年生活十分愉快。每年5月到9月间,家人习惯居住于海边的木屋里,享受着童话般的生活情趣。在《魔法师的帽子》里,你肯定能读到美好童年回忆的痕迹…… 正是这部童话,使扬松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童话作家之一。她于1966年获得安徒生儿童文学奖。1994年,全世界祝贺她诞辰80周年时,用她童话中的一句话“让我们把尾巴交缠在一起”来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为向儿童提供更精美更多的儿童文学读物而共同努力。 ------------童话(10)------------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是澳大利亚女作家特拉弗斯8本“玛丽·波平斯”系列小说的第一本。 玛丽·波平斯阿姨是班克斯家的保姆,她虽然有点儿怪癖,比如喜欢大声吸鼻子,说话时习惯轻蔑地“哼”几声,出去逛街时总要在橱窗前照照自己,即使吸入笑气也不露一丝笑容,等等,可她绝对是全世界最棒的保姆。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玛丽阿姨乘着东风而来,受聘成为班克斯家的保姆,负责照顾四个孩子:简和迈克姐弟,还有一对双胞胎婴儿。从此班克斯一家的孩子碰到了一系列神奇的事情:喝茶时浮上了房顶;用指南针在几分钟内环游世界;偷看保姆把金色的纸星星贴在天空上;还有跳舞的牛,月圆之夜动物园的狂欢…… 单是这些神奇的事情倒也罢了,最让孩子着迷的还是玛丽阿姨本人。她外表严厉,甚至有些傲慢,看上去总是在对孩子们呼来喝去,但凡是她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无不带上神秘的光环,她似乎对孩子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她甚至能与婴儿和动物交谈!日常的一切变得神奇无比。与玛丽阿姨在一起时,一切都合乎孩子的想象,一切又超乎孩子的想象。 读这本书所感到的最大的遗憾就是,它终会有一个结局。每当一个故事结束时,大家都热切地期待着下一个故事。 特拉弗斯(P. L. Travers,1899-1996)在澳大利亚一个种植园里长大,天性不喜张扬。她曾经做过秘书、舞蹈演员、演员和记者,写作是她最大的爱好。玛丽·波平斯的故事是在她一次大病痊愈后写的,拿她的话说是为了“消磨时间,也是把脑子里面存了许久的东西写下来”。后来,有很多人想了解,这个神秘的玛丽阿姨到底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特拉弗斯经过思考后,强调“玛丽·波平斯不是我创造的,但我也不知道她是从哪里来的。” 的确,玛丽阿姨的最迷人之处就在于她的神秘。在整个故事中,到处都是暗示,但从来没有答案。在以后的系列故事中,如《玛丽·波平斯阿姨回来了》,故事采用了非常相似的结构,而且暗示进一步加强,只是最后还是没有答案,但似乎在作者那里是有答案的。 玛丽阿姨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她在另一个世界的身份是什么?她为什么会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她来到班克斯家庭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婴儿可以与鸟儿交谈,而长大了就不能?班克斯家的双胞胎不能再与鸟儿交谈时,正是玛丽阿姨要离开的时候,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读者可以提出类似的一堆问题,而每个问题看来可以有多种答案。 这些谜团,有时比故事本身更让人着迷。 【小幽灵】 《小幽灵》是德国儿童文学作家普鲁士勒的一部别致的中篇童话。 在欧洲的一座古堡里,住着一个善良的小幽灵。他白天在一个橡木箱里睡觉,夜里当山下猫头鹰市市政厅的大钟敲响十二下时,他就会出来活动。他所在的城堡是一个博物馆,馆内有不少与当地历史有关的名人画像,其中一幅是瑞典将军托斯顿森,他曾在300多年前包围过这个城市,后来仓促撤军。小幽灵是这位将军的“老朋友”,因为就是他去教训那位将军的。很可惜,这段光荣历史,只有小幽灵唯一的朋友,一只名叫乌乎·舒乎的猫头鹰知道。 小幽灵与猫头鹰几乎无话不说,只有一件事例外——白天。乌乎绝口不提白天,而小幽灵却很好奇,因为那么多个世纪过去了,他还没有见过白天的模样。每到夜里一点钟时,他就会忍不住睡着的,谁叫他是一个幽灵呢。 可是有一天发生了意外。当市政厅的大钟敲响了十二下时,小幽灵照常起来,却发现自己身处白昼之中。天啊,小幽灵高兴极了,他四处游荡,却惊奇地发现别人能够看到他。原来,在夜晚他是透明的白色,而在白昼下他变成了不透明的黑色! 这下可麻烦了。小幽灵不得不在城里躲避人群,而城里的市民却被小幽灵的出现搅得人心惶惶。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麻烦。 城里正在举办驱逐托斯顿森“325周年纪念”的庆祝活动,人们扮演这位败退的将军和瑞典士兵盛装游行。这可惹恼了小幽灵,他以为真的托斯顿森将军又跑回来了,为了保卫这个城市,他不顾暴露的危险,勇敢冲杀,把整个庆典搅得一团糟…… 到底发生了什么意外,让小幽灵的世界日夜颠倒?小幽灵是否能回到以前的安宁生活中?这个悬念还是留给你自己去解决吧。 有关普鲁士勒和他最好玩的《大盗贼》的故事,我们会在后面的侦探故事中详细介绍。这位德国儿童文学大师的拿手绝活儿就是幽默,幽灵的故事有不少,但像《小幽灵》这么好玩的却罕见。普鲁士勒是个很有童心的故事高手,他设计的故事一环套一环,每一处都与孩子的趣味和想象十分贴切。小幽灵活了许多世纪,却活脱脱是一个天真的孩童。他善良勇敢,又天性贪玩,惹出的麻烦让人捧腹大笑。 在普鲁士勒的所有作品中,这篇童话的受欢迎程度仅次于《大盗贼》。著名德国电影导演卡特·林达于1992年把它成功地搬上了银幕。 今年,普鲁士勒正好80高寿,这位老先生仍为孩子们笔耕不辍。当被问及“为什么要为孩子们写作时”,他回答说:“我喜欢孩子。我从小就爱听故事。我确信,如果你要讲故事的话,孩子是最重要的、最好的听众。” ------------童话(11)------------ 【风的旱冰鞋】 读安房直子的《风的旱冰鞋》,不知不觉想起这样一首诗:“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山顶上,有一家叫“茂平茶屋”的小茶馆。今天,就说说它的主人茂平的故事吧。 深秋的早晨,茂平向妻子提议自家来做腊肉,妻子满腹狐疑地勉强同意了。夫妻俩开始忙活起来。茂平正忙着呢,两只黄鼠狼,一胖一瘦,分别来探询。茂平没办法,只好答应弄好后给它们各一片。 太阳到山顶时,腊肉终于熏好了。茂平正准备切肉,那只瘦黄鼠狼突然冲进来把腊肉抢跑了。茂平愤怒极了,他一路狂追,直追到马路上。那黄鼠狼居然捧着腊肉,直立着向坡下飞驰,眨眼间就不见了。 茂平正打算放弃,站在路边的胖黄鼠狼送给他一双旱冰鞋,他不假思索,穿上后继续追赶。他发现,原来那只瘦黄鼠狼也穿着旱冰鞋。这可不是一般的旱冰鞋,那是风的旱冰鞋,快得像风,滑的人也变成了风…… 黄昏时,茂平和黄鼠狼都跌到海边。他们惺惺相惜,居然成为了好朋友,在海边夕阳下,伴着海风一起吃完了腊肉。 这真是个奇妙而且温馨的山里故事。在这部短篇童话集里,一共有八篇这样的故事,有的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有的是以第一人称叙述,它们多多少少都与“茂平茶屋”有点儿关系。 山里的幽静和神秘,是城里人怎么也无法体会到的。所谓幽静,只是少了人声,大自然却充满了活力。 “野兽也好虫子也好,不止是它们,连树和草也会像人一样放声欢歌、说笑。” 会说人话的动物精灵与人类和睦共存。 在月圆之夜,狗獾邀请茂平、茂平的妻儿,一同到山上“雪之下饭店”作客,雪之下是一种可食用、可入药的野菜。在皎洁的月光下,坐在厚厚的雪之下地毯上,吃着油炸雪之下、蒲公英色拉、凉拌雪竹和拌芝麻的牛尾草……这种情景真是温馨浪漫。有点儿爱吹牛的狗獾告诉他们,这个饭店是个秘密的所在,只在月圆之夜向会员开放。说着,它掏出一个印有“会员证”的小卡片送给茂平。 茂平一家向狗獾辞行,它一边送一边喊道:“那我就关灯了。”它跑到巨大的招牌前头,抓住一根绳子,往下一拉。 啪哒! 像按下照相机快门一样的声音。突然,四周一下子暗了下来。 月亮被云彩遮住了。 也就是在这同一时刻,盘子呀杯子呀、连桌布也都一股脑儿地消失掉了。 狗獾也不知道藏到什么地方去了,一切都结束了。 写下这些美妙文字的,是日本儿童文学家安房直子(1943-1993)。她的作品精美隽永,有评论家称其作品“如院子一隅默默开放的花朵”。这部《风的旱冰鞋》曾获“新美南吉儿童文学奖”。 与前面介绍的那些童话不同,安房直子的童话带有典型的东方色彩,更准确地说,是浓郁的日本乡土气息。在童话中出现的各种动物精灵,带有古老传说中动物精灵的平静和灵性,它们是大自然的化身,只有善良、心境清明的人,才能见到它们,与它们交往,从它们那里得益。这是一种充满美感的象征。 安房直子的笔端,静静流淌着日本民族古典文化的精灵——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渗入到童话的每一个字里行间: “躺着看樱树林,别提有多么美丽了。从细细的树枝中能够看见一线天空。春天的天空格外的蓝,我叹了口气,闭上了眼睛。这时,起风了,我的脸都被花瓣盖上了,花瓣多得惊人。不久,花瓣就把我的整个身体都盖住了。 “我用双手把脸上的花瓣拂去。多么的奢侈啊。枕着花瓣的枕头,盖着花瓣的被子。一闭上眼睛,连眼皮背面都是一种粉红色。就这样睡下去,恐怕真要变成樱花的精灵了……” 如果你读过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读过川端康成的《我在美丽的日本》,就不难理解这种幽远宁静的美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精灵,只是身在其中的我们,有时会在不知不觉间忘记了。 划时代的中国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