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3

作者:付晶晶 字数:36431 更新:2023-10-09 13:02:32

关于罗曼·罗兰 >>>>  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中部高原克拉姆西城一个 中产阶级的家庭。他早年写过不少剧本,《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日》被合称为“ 革命戏剧”;同时,他还写了《圣路易》、《哀尔帝》和《理智的胜利》三部戏剧,合称为 “信仰悲剧”。20世纪初,罗曼·罗兰写了几部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 传》、《托尔斯泰传》和《甘地传》等。与此同时,他经过10年酝酿、10年写作,完成了杰 出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1915年,他因“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 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44节:培养孩子有一技之长  成长故事  罗曼·罗兰虽然以文学创作闻名于世,但是他与音乐也有着不解之缘。他最 为著名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写的就是一个音乐家的一生。他从小就十分喜爱音乐, 他曾说过:“在我生命的历程中,音乐占有了我,它是我最初的爱,也可能是我最后的爱, 我像女人爱孩子一样爱它。”这种对音乐的深挚的爱好,一方面或许是天生的,一方面来 源于母亲的启蒙和支持。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克拉姆西城的天主教家庭。他父亲是个公证员,母 亲是一个公证员之女。对上帝虔诚且爱好音乐的母亲给了孩子很大的影响。他小时候想学音 乐却没有老师,因为他生长在外省的一个小城市里,当母亲发现了他对音乐的兴趣之后,便 尽自己的能力教他弹琴,虽然母亲技艺不高,但是教给了儿子许多音乐基础知识,使他对于 音乐的兴趣更为浓厚了。  罗曼·罗兰十分聪明,但体弱多病。幼年时,他从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建立起对英雄人物 的一种热爱之情。为了保证孩子能受到优良教育,母亲不惜代价地将家迁至巴黎。母亲这 时发现孩子不仅对音乐有强烈的兴趣,而且有很高的天赋。这时候,她是又高兴又发愁。高 兴的是儿子有这样的天赋,想好好让他发展;发愁的是会不会耽误他的学业。犹豫了一阵子 ,她最终被孩子对音乐强烈的渴望打动了,决定支持儿子学习音乐。当时她在巴黎人生 地不熟,没有朋友可托,也缺乏关系,但是这位母亲锲而不舍地为儿子寻找着老师和学习音 乐的地方,这几乎就是她生活的重心。只要一听说哪儿有音乐家,她就想尽办法送儿子去学 习,以她的诚心打动了老师,儿子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一段时间以后,她惊喜地发现 儿子的琴艺已经超过了大多数教过他的老师。她想,必须为儿子寻找更好的老师了。这时, 她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学琴的一个老师就住在巴黎,叫约瑟芬·马丹,这位钢琴家不仅有 一套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而且还认识著名的作曲家肖邦。于是,她便去拜访自己小时候的 这位老师,恳求她指点儿子。果然,后来,罗曼·罗兰从她那儿受益匪浅。  平常的日子,母亲还从并不十分宽裕的家用中拿出钱来,每星期给儿子买一张夏特音乐会的 门票,让他去听音乐家巴德鲁、科洛纳、拉穆勒的演奏。多年以后,罗曼·罗兰回忆起来, 还非常感激母亲每周给他的这三个小时,让他完全忘记了一切。在这三个小时中,他为莫扎 特无邪的快乐、贝多芬的雄伟强大、普格的温和所深深吸引。在这儿他还领略到巴黎最新的 音乐信息和音乐知识。  罗曼·罗兰曾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母亲使他的天赋得到及时的完善,虽 然他后来没有成为一个音乐家而是文学家,但这也使得他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位教育 家曾说过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要发挥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必须及时利用家庭的资 源,为孩子的成长做好准备,这是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兴趣培养和天赋启蒙的重要作用,梦想孩子成 为钢琴家、小提琴家的父母不在少数。但是你能否也像故事中的母亲一样为儿子的爱好遍寻 名师、费尽周折呢?  理论点拨  菲菲的妈妈从小就培养菲菲学画。当别的家长热衷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试图培养一 个个的神童的时候,菲菲的妈妈却注重对女儿进行艺术的熏陶。  菲菲从小爱画画,妈妈就抓住了女儿的这个爱好,决心把这个爱好发展成特长。在妈 妈看来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况且绘画有助于培养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性,也算是一 种智力开发。  于是在菲菲童年时代,周末一有空妈妈就带她去感受大自然,捕捉画图的素材 ,每到周末,或公园、或田野、或山林,都有母女俩写生的身影。  妈妈后来还为菲菲请了老师,进行素描的专业培训,在学习班菲菲进步很快。到最后,菲 菲大学毕业后并没有把美术作为专门的事业,而是投身于广告业,但是从小打下的坚实 的美术功底让她做起广告设计来得心应手,这不能不归功于童年时期的爱好与特长。第45节:让孩子吃一点苦(1)  生活实例  追踪调查表明:一个孩子取得某项突出成绩,往往与他的特长有密切联系,特长的灵 感常常促使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重大突破。因此在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 和发展孩子特长,强令孩子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只埋头读书的做法是错误的。  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孩子们才能各异,有的想象丰富,有的逻辑思维 能力强,有的喜欢歌舞,有的爱好体育运动……家长应了解孩子的情况,只要他的爱 好是积极健康的,就应该支持,保证其活动、锻炼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不断了解孩子的 活 动情况,注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有能力的家长还应对孩子的爱好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孩 子爱弹琴,家长买来电子琴指导孩子弹奏;孩子爱运动,爸爸应经常陪孩子一起锻炼…… 这些都是把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为特长的重要手段。  其实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本能地喜欢做游戏,小一点的孩子的喜好,性别分化明显, 比如女孩子喜欢娃娃,男孩喜欢玩具枪和车;再长大一些有的孩子喜欢用画笔涂鸦,而有 些则喜欢玩球类的游戏,还有的喜欢看书、讲故事或者唱儿歌。那些喜欢涂鸦的孩子大多会 在美术上显示他们的天赋,喜欢玩球的孩子会具体到喜欢篮球或者足球,而那些爱听故事的 孩子则会显示他们语言方面的特长。家长需要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的喜好和 特长。  实例TIPS  一个1岁的孩子,即使他能认识一万个字,也不能理解字的真正含义,只是一种“机械式 ”的认识,并不值得提倡。培养孩子的特长,首先要让孩子具备基本的综合能力,而这种综 合能力必须通过科学、系统、全面的早期教育得来。建议您在孩子学龄前重点培养他的综合 能力,让孩子平衡发展。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3岁前幼儿的五大项能力直接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五大项能力包括: 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社会行为能力。  对于婴幼儿而言,他的天性是“玩”。只有依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对幼儿过分地进行某一方面的知识“灌输”,最终只会扼杀孩子的天性。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特长,还应处理好他们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不能因孩子参加某项 活动的训练影响了学习就令其停止活动,只有与老师配合,及时给孩子补课才是积极妥当 的 方法。大量事实证明,必要的课外活动不但能促进孩子学习进步,而且能发展孩子的特长, 有利于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  让孩子吃一点苦  牛顿的家庭  关于牛顿 >>>>  牛顿是最负盛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 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 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 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 地发明了微积分。  成长故事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 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3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活不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 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活到了85岁的高龄。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 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14岁的时候, 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 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第46节:让孩子吃一点苦(2)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是不愿意离开学校的,牛顿伤心了很久却无法令母亲改变主意,最后 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大早,他便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 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偷偷跑到一个地方读 书。  日复一日,牛顿躲在篱笆下艰难地学习,清贫的生活并没有阻止他的求知欲。一天,篱笆 下的秘密被舅舅发现了,舅舅认为他不务正业,但是当舅舅发现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 着种种记号时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 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 偿地复学了。  从此牛顿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艰辛的生活却成了他的法宝,苦难的 经历赐与了他无以伦比的坚韧与执著。有一天,刮着大风,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 ,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研究和计算风力的好机会。于是,他便 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沙尘几次迷了眼睛,狂风 几次吹走了算纸,他不得不暂停工作,却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他一遍又一遍,终 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继续进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 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建成了,22岁 时发明了微分学,23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理论点拨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们 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 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大城市富裕的学生 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瑞士虽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们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 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 ,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独立生存 能力,以免长大后成为不能独立生活的无能之辈。  当然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 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 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为了让孩 子以后能够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人在艰苦的 环境中,战胜的不只是环境,而是自己。  生活实例  四川广安有一位叫冉敬芳的女人,拥有一个餐饮娱乐城、一个牛肉生产基地和一个重 庆周边最大的猪牛肉食品加工厂,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冉敬芳有三个女儿、两个儿 子。  2003年7月,冉敬芳和五个孩子签署了第一份协议,这份协议规定子女一旦步入社会 就与家庭经济脱钩,父母的财产以及遗产只能由父母支配,任何子女没有权利过问和干涉。 冉敬芳把这份协议称为“不继承协议”。冉敬芳再三强调,等到明年最小的孩子满 18岁以后,她就把该协议拿去公证 。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吃苦耐劳、自食其力,而对于自己的家产,冉敬芳妈 妈打算用于回报社会,资助残疾人和希望工程。  她这样做,起因于他的弟弟。从小与弟弟相依为命的冉敬芳在富裕之后把自己公司的股 份分 了一些给自己疼爱的弟弟,谁知坐享其成的弟弟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最终走上了犯法的道 路,从监狱出来后,不仅没有改邪归正,反而愈演愈烈。从弟弟身上冉敬芳察觉到了什么 ,她警觉地发现自己的五个孩子花钱也是大手大脚。在做了丈夫的思想工作后,她有了不让 孩子继承财产的想法。第47节: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1)  2003年7月13日,冉敬芳全家经过6小时的颠簸,来到了500多公里外的杨爷爷家。当天晚上 ,召开了家庭会议。协议签订后,冉敬芳严格规定了孩子们的生活费。通过考察核算, 把女儿张兰英和蒋丽的生活费从每月500块钱降到了300块钱,这包括她们在学校的伙食费 ,还有零用钱,还有每月回家的车钱。这个标准比普通家庭的同学还低,而班里花销厉害的 同学,每个月大约要800元。  2004年,张敏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经过实地考察,冉敬芳给女儿制定的标准是每月50 0元的生活费,除此之外,过年的时候,孩子们再也没有了压岁钱。要靠自己的实力去赚。 2004年春节,五个孩子就走上了街头,擦起了皮鞋,两天时间里,平均每个人赚了235元 。  孩子们曾对母亲的举动很不理解,可是冉敬芳一直坚持自己的做法,她希望孩子吃一点苦, 目的是要孩子长大后能够自己赚钱。身处富贵中的孩子往往生存能力很 弱,她不让孩子继承财产,让他们有危机感,更懂得珍惜机会,有所作为。  实例TIPS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要做到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就必须从小加强心理素 质教育,着力培养品格健全、意志坚定的精神。  现在,许多青少年吃苦精神和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就退缩,经不起挫折,受不住压力。 为此,许多国家都很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挫折和磨难教育,为孩子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艰 苦环境和恶劣条件,让孩子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也要转变观念,要舍得让孩子吃苦。要经常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锻 炼的环境,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同时要重视培养未成年人快乐的情绪,改 进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现在,中国不少的父母把孩子看作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 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 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自立能力和 自强精神,现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可是一个连袜子都不会洗的初中生,我们能对他寄 予多少希望呢?  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  柴可夫斯基的家长  关于柴可夫斯基 >>>>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 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歌剧 《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都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被 称为“俄罗斯之魂”。  成长故事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不是音乐家,但他们都很喜欢音乐,在无意中培养了柴可夫斯基敏锐的 节奏感。柴可夫斯基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亲使我在婴儿时期就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 力,这是我走上音乐道路的起点。”  柴可夫斯基于1840年出生在俄国沃金斯克,那是一座金属工业城。他的父亲在矿区工作,母 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家里没有一个人拥有艺术的才能。但是,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 很喜欢音乐。父母对柴可夫斯基的出生非常欣喜,夫妻俩对这个儿子呵护备至。每天,父亲 上班后,母亲就在家照看尚在襁褓中的柴可夫斯基。他的母亲是一个温和、体贴、美丽又 深具教养的女性。有时候,小小的柴可夫斯基会大声哭闹,这时,母亲就一面哼着乡土味十 足的俄罗斯民歌,一面轻轻地拍打着他的小屁股,柴可夫斯基就在母 亲哼着的节奏和谐的“乐曲”中安然入睡,进入甜美的梦乡。  黄昏的时候,小柴可夫斯基醒了过来。在摇篮里他一边玩着他的小玩具,一边听着外面“的 笃、的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那是他的父亲下班回家了。久而久之,每当他听到“的笃、 的笃”的马蹄声,就会随着那马蹄声挥动着胖嘟嘟的小手臂,仿佛是在欢迎父亲回家。 他的父亲一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摇篮里的儿子抱起来逗他玩耍。父亲把小柴可夫斯 基抱在双腿上,一面嘴里发出模拟马蹄的声音,一面轮流交换起左右腿,抱着儿子东摇西 晃,上下颤动,对小小的婴儿来说,这真是一种美妙的节奏。这些小小的音乐游戏与母亲的 催眠歌,使柴可夫斯基从小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第48节: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2)  柴可夫斯基从小就性格内向,缺乏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所以,家庭一直是他生活的重心之 一。柴可夫斯基从小和家人的关系很好,尤其和母亲、妹妹和弟弟的感情最密切。母亲是柴 可夫斯基最依赖的人。在他受到挫折的时候,母亲总是给他适时的安慰,平复他的心灵。从 小由父母那里受到的音乐熏陶,使他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他少年时期,常到父亲工作的矿山 附近的一所东正教堂玩耍,最爱听节奏分明的赞美诗歌曲,从中吸取了不少音乐养分,这为 他以后创作节奏明快的芭蕾舞曲《天鹅湖》打下了基础。还有一次,他的父母发现他能够把 在家乡圣彼得堡音乐会上听来的旋律用钢琴弹出来,他的父母相当惊讶,于是他们决定 送柴可夫斯基去上正式音乐课程。他的听力过人,这使他在音乐造诣上有所成就。 1863年,柴可夫斯基放弃了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读音乐,在音乐世界中寻找乐趣与满足。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并非有意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但他们在唱催眠曲和逗孩子乐的过程里, 无意之中培养了孩子敏锐的节奏感,形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初的音乐记忆,并促使他走上了音 乐道路。  理论点拨  人的大脑内有1000亿个神经原,每一个神经原就像一棵“小树”,而新生儿的“小树”是稀 稀疏疏的,等孩子长大后才会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如何让宝宝的这棵“树”长得枝叶 茂密?这就需要家长进行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地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健康宝宝的智 能发育。早期教育并不意味着强迫孩子背唐诗或认字,而是要了解孩子天生的学习与探究的 动力,满足他的脑发育所迫切需要的感觉刺激和学习经历。因此,早期教育并不是单 纯地为了提高智商,而是让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开发潜能,是一种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单纯追 求技能训练和知识掌握的教育。而通常意义上的“神童”,一部分是早慧儿童,即比常态儿 童发育早些,但其后来的智力未必超过常人;另一部分则是很普通的儿童,只不过在识字、 背诵等方面经过特殊训练,或掌握了一技之长如弹钢琴等而被誉为“神童”的,他们与真正 意义上的神童——超常儿童是不一样的。超常儿童是智能高度发展的儿童,他们的智商都在 140 以上,只占儿童总数的2%~4%。早期教育努力造就的恰恰是聪明可爱、天真活泼的儿童,而 不是小大人似的神童。  早期教育也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简单来说,更多的学者公认的是从0岁开始的 教育,一般3岁到6岁是学龄前教育,在这之前叫做早期教育。这个阶段,通过游戏、通过生 活的良好的安排与孩子交流,促进他发展的活动称作早期教育。  内容上,我们现在把它分成几个方面。一个是生存能力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从不会 主动地活动,到学会抬头、翻身、坐、爬、站、走,从原来不会动手,到动手的能力越来越 强。第二个是关于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们现在通过研 究都 知道,孩子一出生,就有了学习的能力,所有的小宝宝都是爱学习的,关键看你怎么培养, 看 他学习能力有多高。第三个方面,是关于创新能力的学习,什么叫创新能力,孩子在摸索的 过程当中,就在不断尝试探索和创新,虽然这是不具备社会意义的创新,但是具有很多本质 上的创新的因素,必须加以保护和培养。具体在教的过程中 ,有这样几个内容,一个是运动能力的发展,一个是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一个是语言能 力的发展,一个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一个是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例TIPS  我们都明白教育要早抓的道理,因此,当孩子还在孕育期,父母就开始对他进行有益的 胎教,这种做法是科学并且有效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孩子从降生时起,虽然对他周围 的世界一无所知,但他具有潜在的学习能力,而且这种潜在的学习能力需要父母进行挖掘 和引导。任何一个人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教育才逐渐了解这个世界的,而 婴儿的可塑性是人的任何一个阶段中最强的,如果你希望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不妨经 常放一些好听的歌曲或者古典音乐给他听,甚至自己不时在家里哼哼唱唱,给孩子营造 一个音乐环境,让孩子生活于其中;如果你想让孩子对美术感兴趣,不妨经常给他看一 些色彩斑斓的图画,给孩子营造一个美术氛围。第49节:保护孩子的好奇心(1)  宝宝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是0~3岁,这个时期是神经细胞发育最旺盛的阶段,因此,从宝宝 出生起,家长就要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智力训练。  1婴儿操  母亲给幼儿做全身性的运动操,让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使宝宝的身休更加健 康。  做法:通过抚摸让婴儿全身得以放松,然后活动婴儿的肘关节,上举胳膊,做伸懒腰状,之 后抚摸婴儿的肚皮,活动脚踝,屈伸双腿,最后的结束动作和开始动作一样,抚摸婴儿全身 ,使其放松。  2训练爬行  当婴儿七八个月的时候,小宝宝可能就不会那么合作了,因为随着宝宝的成长和发育,他 的自主运动就会多起来,这些被动的训练法已经不能满足宝宝的需求,因此,这时就 应该开始给孩子进行主动训练。  宝宝爬行有两大好处,可以完善平衡机能,锻炼手脚的协调性。另外,宝宝学会爬行之后, 视野扩大了,活动范围大了,看到、触及到的东西也就多了,可有效刺激大脑的发育。  有的家长说,孩子小时候没爬过,直接就能行走,这说明自己的孩子更聪明。其实不然,专 家告诉我们,孩子的爬行阶段最好不要逾越和失调,比如上学后出现平衡能力差,如写字歪 斜,跳绳、拍球等动作协调性较差等。  数据显示,感觉系统失调的孩子,有90%在小时候不会爬行,或都爬行得比较少。因此, 家长一定要注意对幼儿爬行的锻炼,决不能操之过急。  3训练走路  爬行之后,家长肯定会想到训练宝宝走路,有人会选择学步车等辅助工具,但是专家告诉我 们 ,使用学步车是学不会走路的,因为孩子在学步车里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容 易翻倒。专家建议,最好不使用学步车等辅助工具,让孩子自己学习走路是最好的方法。  当然,孩子学走路也不是越早越好,因为学走路要根据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状况而定, 一般是在会爬或扶着物体行走以后,才可以安全地学走路。如果行走得太早了,孩子可能会 出现X型腿或O型腿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因人而异地开展早期教育。要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 点,并据此制订一些方案。如果孩子接受能力强,多学些、学快些自然不错,反之,必然是 揠苗助长,效果适得其反。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爱迪生的家长  关于爱迪生 >>>>  爱迪生(1847-1931)是美国电学家,也是最为著名的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 、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 和真 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2000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成长故事  爱迪生1847年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 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  爱迪生从小就特别爱问“为什么”,喜欢对一个问题追根究底问个明白。有一次老师讲一位 数 的加法,同学们都认真听讲,爱迪生突然举手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老师被问 得张 口结舌,一时难以回答他的问题。父亲也常常被他问得无言以对,只好拍拍儿子的脑袋瓜说 :“去,问你妈去!”只有妈妈能够回答他那些奇怪的问题。  有一天,妈妈正在厨房忙着,爱迪生好像有了个惊人发现似的跑来,睁大眼睛问:“妈妈, 咱们家的那只母鸡真奇怪,它把鸡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为什么”妈妈呵呵笑了,她放下 手里的活,认真地对爱迪生说:“鸡妈妈那是在孵小宝贝呢!她把那些蛋暖热后,就会有小 鸡从里面爬出来。你看咱家那些毛茸茸的小鸡,它们都是被鸡妈妈这样暖出来的。”小爱迪 生听了,觉得真神奇。他认真想了一会儿,抬头问道:“难道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小 鸡就能出来”“对啊,就是这么回事!”妈妈微笑着点头。等到饭做好了,妈妈忽然发现小 爱迪生不见了,哪儿都找不到,妈妈急了,大声喊儿子的名字。这时,听到从库房里传来他 的答应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过去一看,原来爱迪生在那儿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好多鸡 蛋,他正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妈妈更奇怪了,问道:“你在干什么啊”爱迪生说:“妈 妈,你不知道吗我在孵小鸡啊!”第50节:保护孩子的好奇心(2)  在学校,爱问问题的爱迪生经常让老师很恼火,因此老师有时候训他,甚至打他。爱迪生心 里不高兴,成绩总是没有提高。老师把爱迪生的妈妈找来,当面数落她的儿子:“他脑子太 笨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总是爱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真教不好你这样的儿子。” 爱迪生的妈妈听了,觉得是老师不理解儿子,问题多是因为孩子爱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 旺盛。她相信儿子的智力没有问题,而且比别人的孩子还要聪明很多。于是,她毅然对老师 说:“既然这样,我就把我儿子带回家吧,我自己来教他。”老师听得愣住了,他实在不能 理解这个“奇怪”的孩子还有他的“奇怪”的母亲。  从此,爱迪生的母亲就当起儿子的家庭教师。对于儿子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只要是她知道的 ,她就 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她就让儿子去看书。当她发现儿子对物理和化学很感兴趣后,就给儿 子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她还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改造成儿子的小小实验室。  就这样,在这个不怕被问“为什么”的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虽然没有在学校读过几年书, 却搞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迪生的文化程度极低,对人类的贡献却这么巨大,因为他有一颗好奇的心,有一种亲自试 验的本能,有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精神。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像爱迪生一样喜欢问问题的孩子,他们的小脑瓜总是装满了“为什么”。 许多人都对孩子那些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问题不加理会,或者轻易否定。爱迪生的妈 妈却认真地对待,细心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这对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有很 大帮助,使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不至于泯灭,从小就能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 习惯。爱迪生一生的成就就是有力的佐证。当你遇到“为什么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 为什么地球是球形而不是个正方体”这类问题时,不要头痛,更不要厌烦,耐心一点,认 真一些,甚至鼓励孩子多问问题,说不定你也能培养出一个发明家、科学家。  理论点拨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 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好奇是小孩子得着知识一个最紧要的门径。”  强烈的好奇心能使孩子产生学习兴趣。孩子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从学习中体验到 快乐,才会热爱学习,并主动学习。  当孩子对一件东西表示好奇并且开始表现出一种破坏物品的行为的时候,你该怎么做?有没 有想 过如果保护了物品你可能就无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了?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长 辈们似乎更关心的是保护物品,不被孩子损坏,而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不要调皮捣蛋,这样的 观念是一种扼杀孩子好奇心的观念。  孩子常常对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往往蕴藏 着不可预测的潜能,也是他们敢于探索新知,敢于创新的动力,是获得智慧的关键。保护孩 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幸福。  生活实例  东东对虫子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课堂上,老师常常看见东东走神了,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一只昆虫,观察得津津有味的。下课 了 ,别的同学做游戏,他却趴在地上看蚂蚁。老师对东东很头痛,这个孩子太沉迷在昆虫的世 界里。  东东的爸爸倒不觉得这是个缺点,爸爸小的时候也喜欢看昆虫,可是爸爸的爸爸也就是东东 的爷爷认为那是玩物丧志,于是爸爸在爷爷的干涉下放弃了对昆虫的喜爱。见儿子也喜欢虫 子,爸爸很高兴,他理解儿子对于这个神奇的昆虫世界的好奇。  爸爸给东东买了很多与昆虫有关的书籍,东东立即就被这些书籍吸引了。爸爸对他说,如果 想将来好好研究昆虫,现在必须把学习也搞好,有知识的人才能好好研究。东东在爸爸的支 持下一边学习功课,一边保留着自己的爱好,高中毕业,东东选择了一所知名高校的生物专 业。第51节:和孩子一起享受玩乐(1)  东东研究昆虫还真研究出了东西,他的一篇关于蝴蝶的论文让他成了昆虫领域的专家,最开 心的还是爸爸。  实例TIPS  孩子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该怎样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几年保护和激发他们这 种美好的本能呢?  不要给他太多的玩具  好的玩具确实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很有好处,但是并非越多越好。玩具太多会分散孩子的注 意力,从而降低玩具对孩子的吸引力,一件玩具只有被孩子翻来覆去彻底玩过,才算 是物尽其用,所以孩子的玩具应当少而精。  让孩子接触书本  即便孩子还不识字,也应在孩子身边多准备些书籍,让孩子随手就能触及,这能激发孩子的 阅读兴趣。不要把你家的书籍束之高阁,应放在孩子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哪怕 孩子会把它们撕得七零八落。也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他一些旧报纸、旧杂志,然后常常 给他念念书上的故事,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并且让孩子从中感受到乐趣。  从孩子的爱好入手  如果孩子迷恋汽车,你可以买个模型给他玩,或者到图书馆里给他借一些汽车方面的画册 。不要对孩子迷恋一样事物而担忧,尝试培养和捕获孩子的兴趣点,让他尽可能多地接触外 界事物,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  鼓励孩子细心观察生活,大胆地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新奇的事物吸引着孩 子。父母可以培养孩子从小事、小细节中受到启发,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并鼓励孩子勇于 发现问题。  时常和孩子讨论问题,尊重孩子的观点。父母可以在与孩子闲谈的过程中,把闲谈深入 一步,转为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讨论的话题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在讨论时,不能把自己的 观点强加给孩子,毕竟,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让孩子自己探索问题。有的父母只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 题,使孩子不能很好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经常与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父母可以和孩子多逛逛游乐园、动物园等等,户外活动更容 易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是培养孩子创造精神的好环境。  和孩子一起享受玩乐  安徒生的家长  关于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是世界闻名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早 期他主要撰写诗歌和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 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 “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 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其后他又不断发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 症才逐渐搁笔。近40年间,他共计写了童话168篇。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 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他创作出的童话故事如《海的女儿》、《 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不仅受到全世界儿童的强烈喜爱,而且对许多成年人同样具有重大魅力 。  成长故事  安徒生出生在欧登赛城的贫民窟。父亲是一名鞋匠,但受过良好的教育。母亲是一名洗衣妇 ,虽然没受过教育并且迷信,却引导安徒生进入了民间传说的世界。  他的父亲以修鞋为生,干活虽然很累,但他并没有忽略自己的孩子。他常常在干完活后,领 着安徒生去散步,一边走在小路上,一边给他讲欧登王城堡的故事,讲自己小时候吃的苦头 ,讲那些穷苦人的故事。小安徒生总是仰着脖子,睁大眼睛,专注地听父亲讲那些或者有趣 或者凄惨的故事,并为他们高兴和难过。  父亲深深明白穷苦的家庭不能给儿子提供什么好的玩具,看着小安徒生天真渴求的眼睛,他 常常感到很内疚。有一天,他在做活时剩下了一块木头,顿时想到——可以给孩子做些小玩 意啊!他找来工具,又刨又砍又削,然后尽力地精雕细琢一番,花了好一番功夫,几个虽然 粗糙却有趣的木偶就这样“问世”了!小安徒生看了,激动得手舞足蹈。父亲对他说:“还 可以把他们弄得更有趣一些啊!你去跟妈妈要点她用不着的零碎布片来,咱们给这些木偶缝 制几件衣服穿,好不好”第52节:和孩子一起享受玩乐(2)  小安徒生听了,拍手叫道:“好啊好啊!我这就去!”他兴冲冲地跑到妈妈那儿去,在妈妈的 帮助下,笨手笨脚地给小木偶们各自缝了一套衣服,并且细心地替他们穿好。父亲又对他说 :“你看看,他们像不像几个演员咱们玩‘演戏’的游戏怎么样”他找来一张桌子当做舞 台 ,找来妈妈的头巾当幕布,还找来一本名叫《荷尔堡》的戏剧故事书做剧本,就这样,父子 两人兴高采烈地演起戏来。他们头碰头地背台词,争执着该用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简直把 自己当作了专业演员。爸爸滑稽的动作把小安徒生逗得东倒西歪,根本演不下去了。妈妈这 时也情不自禁放下手里的活,来当他们的观众。隔壁的邻居们也被吸引来了,都笑这爷俩真 是疯了!  从此以后,安徒生就迷上了故事,迷上了演戏。那些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对他来说,就像挪威 古老神秘的森林一样吸引着他。为了演好戏,为了了解更多的故事,他疯狂地看书、这对他 以后的童话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理论点拨  游戏是对智力的开发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做过一个实验,他在实验室里选择了一批遗传素质相当的老 鼠,把它们任意分成三组。第一组有三只老鼠,它们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第二组的三 只老鼠被单个隔离起来,只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第三 组则有十几只老鼠被关在一起,而且是一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 甚至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经过几个月的环境熏陶后,第三组的老鼠 最“贪玩”,第二组的老鼠最“老实”。马克·罗森茨威格将老鼠的大脑摘出解剖分析,发 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 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 着明显的差异。第三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著。所以实验完全可以证明,环境越丰富,玩耍得 越充分,大脑的发育就越好。对人类尤其是孩子,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  游戏能够帮助孩子社会化  人都是属于社会的,每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都必须和社会文化相适应,遵守这个社会的 规范,表现出社会所期待的行为方式。  孩子是在慢慢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加快社会化的进程。孩子在游戏的过 程中会体会到和别人的合作或是争夺,会通过游戏意识到这个世界还有其他孩子存在,要想 顺利游戏就要彼此合作。在游戏中孩子还会扮演一些角色,用别人的身份来完成游戏, 这个过程能让孩子知觉自己和他们的区别,发现自我,避免以自我为中心。  游戏能使孩子拥有健康的情绪  孩子有时候会通过游戏宣泄自己的情感,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也会通过游戏的 方式补偿。孩子在游戏中可以不顾别人的管束,专注在自己的活动里。  不管孩子的情绪是消极还是积极,用游戏的方式宣泄都是安全的,并能让孩子得到内心 的平衡。  生活实例  几个小孩子玩游戏,主题是乘坐公交车,扮演乘务员的是个叫莉莎的小女孩,她 和自己的小伙伴们都做出车里面有很多人、很拥挤的样子,还会假装摇摇摆摆地表示车子正 在启动或是刹车。莉莎一直都站着玩这个游戏,就像是个真的乘务员一样,不断地提醒“ 乘客”们注意安全,因为车辆要转弯了。每到一站,她都会叫“乘客”们不要拥挤,先下 后上,并给“老年人”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  过了一会儿,有一对“母女”上车了,正好车上还有一个空位,她们互相谦让,都不肯去坐 。 “妈妈”说:“孩子你今天学习了一天,很累的,快坐下吧。”“孩子”说:“妈妈上班更 辛苦,妈妈你先坐。”  你能单纯地把这个行为定义为玩耍吗?这是孩子模拟社会、学习社会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 这样的游戏,模仿着关心他人,尊敬长者,学会了怎么与人和平相处,怎么去爱自己的亲人 。第53节:呵护孩子的想象力(1)  实例TIPS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生最早的功课就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孩子的游戏就是一种早期的 功课。  孩子是非常热爱学习的,他能够从身边的环境中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是在游戏中,他 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孩子不肯学习,是因为他觉得找不到学习的趣味。  游戏的好处首先体现在让孩子快乐。和成人相比,孩子永远都会因弱小而感到自卑 ,但是游戏可以让孩子体验成就和培养自信。他们在游戏中有充分的自由,可以任意地通过 摆放玩具、表演角色等方式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而且游戏的过程永远允许孩子失败, 可以反复去做同一件事情,直到做得完美。  游戏也是孩子合理宣泄情绪的一种途径。有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孩子如果在父母那里受 了委屈,就会把这份委屈转移到自己喜欢的玩偶或宠物上去,因为他们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 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被满足的愿望。  所以游戏不是在做无聊的事情,家长还可以同孩子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模拟人生, 应对人生。  呵护孩子的想象力  达尔文的家长  关于达尔文 >>>>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 植物 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采集。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在生物科学上完成了 一次革命。达尔文找到了生物发展的规律,证明所有的物种都有共同的祖先,这一重大发现 ,对生物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科学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革命,结束了生物学领域中唯心 主义、形而上学的统治时期,对近代生物科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恩格斯称达尔文的 进化论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成长故事  达尔文从小就爱幻想,他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他的父母十 分重 视和爱护儿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总是千方百计地支持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去努力探 索,这为达尔文能写出《物种起源》这一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小达尔文和妈妈到花园里给小树培土。妈妈说:“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成 长 。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 麦和棉 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听到这些话,小达尔文疑惑地问:“妈妈 ,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 长出来的。”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对呀!所有的人都 是他妈妈生的。”妈妈和蔼地回答他。“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达尔文接着问。“是 上帝!”妈妈说,“那上帝是谁生的呢”小达尔文打破沙锅问到底。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 达尔文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个谜,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这些 谜等待你们去解呢!”  达尔文七八岁时,在同学中的人缘很不好,因为同学们认为他经常“说谎”。比如,他捡到 了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就会煞有介事地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 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是他却并不在意,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类似的另类看法。还有一次, 他向同学们保证说,他能够用一种“秘密液体”制成各种颜色的西洋樱草和报春花。 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做过这样的试验。久而久之,老师也觉得他很爱“说谎”,把他的问题 反映到了达尔文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达尔文是在撒谎,而是在想象。  有一次,达尔文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看,并一本正经地说 :“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接过来一看,发现这分明是一枚十分普通的18世纪的旧币 ,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对达尔文“说谎”,姐姐很是恼火,便把这件事 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教训他一下,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可是父亲听了 以后,并没有在意,他把儿女叫过来说:“这怎么能算是撒谎呢这正说明了他有丰富的想 象力。说不定有一天他会把这种想象力用到事业上去呢!”第54节:呵护孩子的想象力(2)  达尔文的父亲还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达尔文和他的哥哥,让他们自由地做化学试验, 以便使孩子们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达尔文10岁时,父亲还让他跟着老师和同学到威尔士 海岸去度过三周的假期。达尔文在那里大开眼界,观察和采集了大量海生动物的标本,由此 激发了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和兴趣。  没有好奇心,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而达尔文的父母最成功之处就在于特 别注意爱护儿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当你的孩子头一次向你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时,一定要认真对待, 这正是他们走上成材之路的开始。想象力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不可能有任何预见。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 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为孩子开发着创造的源泉。你的孩子 学会了想象,你的孩子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他就容易做出新奇的创造。孩子的生活中充满 着想象:他们把几个小凳子并排放起来,就把它想象成一列远道而来的火车;他们抱着洋娃 娃,会想象自己是医生,在给小娃娃认真地治病。孩子的这些千奇百怪的想象是在成长过程 中,在家长的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充实孩子的感性 形象和理性知识、不妨经常给孩子讲一些优美的童话、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或者科学幻想故事 。让孩子接触各种事物,熟悉各种形象,也要让孩子积累更多的知识。  理论点拨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创新能力是一种求新求异、设法打破框框条条的束缚而使问题得 以解决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也会成为 我们衡量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遗憾的是,由于学校的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培养一 模 一样的孩子,考试更注重的是便于评分和使用标准答案的归纳能力,因而培养孩子的发散 能力和创新能力,似乎家长担起的责任更多了。  曾经有一个小实验,让孩子们列举水的用处,结果孩子们的回答全是以“洗”为主的:洗手 、洗澡、洗头、洗衣服、洗厕所……只有部分孩子想到了喷泉、游泳、浇花等其他用途。 孩子们想象力贫乏让老师们感到非常震惊;为什么孩子想到的水的用处会那么单一 孩子们原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去了哪里?水不是可以成为冰吗,冰的用处该有多少啊?水 还可以成为水蒸气,推动蒸汽机不也是一种用途吗?即使是液态的水,可以灭火,可以降雨 ,可以发电,为什么孩子想到的用语就只能是洗东西呢?  那是因为孩子们的思想已经被现有的一些东西限制了,缺少想象力,无法跳出思维的局限去 思考问题。  生活实例  美国航空航天局刘易斯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兰迪斯博士是一位著名的科幻作家,他曾经到中 国科技馆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关于火星探测的课程。这堂课他上得十分愉快,孩子们也对他讲 的一切充满了兴趣,课堂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课程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兰迪斯博士决定和孩子们玩一个游戏,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发挥 他们的想象力,为即将发射到火星的机器人取一个名字。  当孩子们为自己心目中的机器人取好名字以后,兰迪斯博士却十分失望:全班几十个孩子们 没有一个人取的名字有新的创意,不是一些老土的“未来号”、“宇宙先锋”等,就是一些 模仿电影角色的“蜘蛛侠”、“黑客”等。兰迪斯博士感到十分疑惑:中国的孩子们都怎么 了?他在美国让孩子们想名字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思维活跃,而为什么中国的孩子都失去了 这个年龄该有的想象力呢?  科学需要想象,没有想象力的孩子是可怕的,这是兰迪斯博士的感叹。  实例TIPS  想象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孩子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基础上的,父母要引导而不是干涉, 因为孩子的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强于成人的。第55节:善于思考造就“神童”(1)  鼓励好奇心  发明创造往往萌发于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好奇,好奇是孩子的心灵觉醒的开始,对于孩子来 说,好奇既是天性,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素质。  因为好奇,孩子就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活动中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发展创 造性思维能力。  不少的研究都发现,那些被鼓励的好奇心都会成为孩子的某种动力,孩子一旦受到父母的鼓 励,就会将自己的好奇持续下去,演变成为一种试验和探索。所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既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可以让孩子对周围的世界保持浓烈的情绪,激发他探 索的欲望。  注重积累  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凭空就有的,需要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理解知识和经验元素。 让孩子学会观察,观察身边一切有趣的现象,比如蚂蚁如何寻找食物、叶子如何在春天发芽 秋天掉落;让孩子体验每一处细微的感受,比如在浴缸中感受水的浮力,在狂风的天气 里体验空气的流动。让孩子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各种现象,在实践中活学活用, 这样孩子就容易出现新思想,开发创造力。知识和经验都来源于生活,父母应努力为孩子提 供一个丰富的环境,让孩子在生活中积累。  允许孩子犯错误  错误在某些时候是不可避免的,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许多孩子都可能 因为自己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局限而做错事情,父母不能为了防止孩子出错就给孩子种种限制 ,剥夺孩子亲自尝试的机会。孩子拆坏家里的电器、将东西翻得乱七八糟,很多时候 并非故意淘气,而是一种好奇的愿望所驱使。责怪孩子的上述行为只会阻碍孩子创造力的发 展,应该对孩子的探索精神予以肯定和鼓励。  善于思考造就“神童”  司马光的家长  关于司马光 >>>>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 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他 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 居洛阳15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 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 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 周以前(公元959年),共1362年。作者把这1362年的史实,依时代 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 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成长故事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光父亲正在光州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任县令,司马光就出 生于光州光山县官舍,所以其父给他起名为光。  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因幼时急中生智破缸救人,而被人们视为慧光早现的“神童” 。其实,司马光的成长与他父母对他得当的家教是分不开的。家庭对司马光的一生影响极大 。他的祖辈,尤其是他的父亲,对司马光的品行和为人处事,以至于远大抱负的形成,都起 到了极大的作用。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是一位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他家财万贯,却不沉迷其中,而是专心 读书、锐意进取。在成家立业之后,以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质朴品格待人处事、培养子女。 司马光的母亲聂氏,是一位知书达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司马光就诞生在这个书 香门第和贵胄之家,在严父慈母的直接影响和教育下,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司马光6岁开始读书。起初,他对所学的东西不理解,背书也记不住。父亲知道了,就告 诉他:读书不能只是背,要多想,把意思弄懂。于是,别人玩时,他不去,一个人找个清 静的地方苦读,直到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很快,他的学业进步了。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 越浓厚,总是书不离手、句不离口。就这样勤奋学习,终于学有所成,并经过19年的呕心沥 血,终于完成了篇幅浩瀚、记事广博的编年巨著《资治通鉴》。第56节:善于思考造就“神童”(2)  理论点拨  学会思考,对一个人成长极为重要,“思考的启示把人从奴隶解放成自由人”。美国伟大的 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对思 考也有过精辟的论述:“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 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分不开的。 ”  没有提问与思考,或许蔡伦不会发明造纸术,或许牛顿不会发现万有引力,或许爱迪生也不 会发明电灯、电话、留声机。  思考是创造力的源泉,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学习知识要思考,发明创造要思考,完善人生也 需要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对幼儿到成人的智力发育情况所做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0~4岁儿 童的智力发育程度完全可以决定18岁以前的智力最高值。即0~4岁期间智力直线上升的孩子 ,以后也会保持这个速度,到了18岁高峰期时达到最高水平。相反,智力缓慢上升的孩子 ,到了18岁高峰期时,也完全处于低水平。并且,决定这个智力上升程度的绝大部分因素在 于孩子周围有多大的刺激,而促使孩子智力发育的大部分责任在于母亲。  开发智力工作做得越好,孩子的头脑越聪明,在这方面也许对母亲的要求过高了,但是 所有的母亲都应该成为“教育担当者”。所谓“教育担当者”即是设法给孩子创造有利于智 力发育的思考机会,有目的地营造智力环境,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具体操作者。  为了让孩子养成经常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说“好好想想”、“努力”之 前,首先让孩子自己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意义。与父母强迫孩子在学校获得好成绩相比,孩 子希望认字,希望能够阅读,这对于孩子来说更实际得多。孩子能够自己确定这样更具体的 实际目标,才能产生想认定目标的热情。由父母一方施加的目标,就很有可能使孩子忘掉思 考的重要性。  对于简单的问题,人们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几乎都可以得到解决。而当遇到用自己 习惯的思维方式解决不了的难题时,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引进新的思维方式。并且 ,因为在处理容易的问题时,不知道是采用了自己的全部还是一部分想法,所以就无法了解 自己的实力。在处理疑难问题时,重新全面检查自己的思维武器,有利于发现缺点和失误。  凡是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强,学习能力就愈强,创造力就愈强,终生学习的能力就 愈强。而思考源于好奇,孩子都有好奇心,爱提问是儿童的天性,面对孩子提出来的大问题 、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父母应该高兴和鼓励。  生活实例  圆珠笔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总是不能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圆珠笔用到一定程度,笔尖 部位就磨损严重使油墨漏出污染纸面。这个问题的解决却是因为一个小孩子的一 句话,他天真地说:“不想让油墨漏出来就不要等到它漏出来啊。”制造商就是因为这句天 真的话而豁然开朗:与其研究怎么防止磨损笔尖,不如干脆把笔芯做短一点、细一点,油 墨 少一点,这样在笔尖还没有完全磨损的时候油墨就已经用光,只需要换支笔芯就可以继续书 写了。  孩子的思考往往有意想不到的价值,因为他们虽然没有经验,但也没有刻板固定的思维 模式,他们的思维远比一个成年人活跃。善于思考的孩子也常常给人以智慧的惊喜。  实例TIPS  孩子到了6岁左右,思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抽象思维开始萌芽且正在发展,此时应该加强 对孩子的训练,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准和思考能力。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多让孩子自己分析  无论遇到什么事家长都不要代替孩子思考。孩子做错事时,不要一味地指责训斥,可以让他 自己想一想什么地方做错了,为什么做错了,应该怎样做。  多问孩子为什么第57节:鼓励孩子亲近知识  家长可以多用疑问的语句问孩子,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果孩子不能立刻回答出来 ,家长不要着急,要耐心地引导他、启发他  给孩子提供民主的气氛  家长不能压抑孩子,应该为孩子提供宽松的环境,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思考欲望。过于压抑 孩子,只会造成孩子懦弱、服从、唯命是从的性格。  多鼓励孩子  孩子做什么事,家长都不应限制过多(不包括那些危险事情和错误的事情)。如果孩子失败 了,家长应该鼓励他,帮助他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克服困难,避免失败。  给孩子独处的空间  这个阶段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经很强了,如果家里有条件,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房间;如果没 有条件,也应该给孩子独处的空间和时间,这对孩子的思考是十分有帮助的。  让孩子自已想办法  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长首先应该问孩子:“你该怎么办?”“你 有什么好办法吗?”有些家长总是迫不及待地帮助孩子,这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品质是不 利的。  鼓励孩子亲近知识  亚伯拉罕·林肯的家长  关于亚伯拉罕·林肯 >>>>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他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领导美国人民打败了南方 奴隶主的叛乱。他彻底埋葬了美国的奴隶制,他为民主自由而献身的精神永远被美国人民怀 念,也为全世界人民所景仰。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了美国历史 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出身贫寒的林肯,只在学校读了不满一年的书,这对林肯来说是一个残酷的打击。幸而继母 对他很好,常常督促他读书、学习。在这位坚强无私,善解人意的伟大母亲的支持和帮助下 ,通过刻苦的自学和不懈的努力,他终于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培养了坚毅的品格,成就了一 番伟业。  成长故事  9岁的时候,林肯的母亲去世了。一年后,一个美丽亲切的女人出现在林肯家里,她是林肯 的继母萨拉。  自从萨拉来后,家务事就不用小林肯操心了。他又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读书了。萨拉发现 ,小林肯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他经常躺在地板上就着昏黄的灯光阅读那些神奇的故事。 《圣经》、《天路历程》、《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小屋里仅 有的这几 本书,他读了一遍又一遍。他的父亲不能理解小林肯的行为,但是,萨拉却对此表示理解和 支持。她认为在他阅读的过程中不要打扰他,直到他自己放弃为止;她帮他做了一个属于自 己的书架;此外,她还鼓励他建一个小火炉,这样他就可以借助火光来阅读了。  看到林肯如此爱读书,萨拉就给他找来更多的书。11岁生日时,林肯得到了一个惊喜:一本 他盼望已久的《英语缀字课本》。这些书可乐坏了他,他欣喜若狂地徜徉在书的海洋中。  1823年秋末的一天,林肯忐忑不安地对萨拉说:“妈妈,人家说,阿泽尔·多西要办一所学 校。 我真希望也能去。”萨拉很高兴,她决定支持儿子。在她的坚持下,林肯的父亲终于同意了 他读书的请求。这对于林肯成为伟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理论点拨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身体和心灵像鸟的双翅一样缺一不可。知识,是母亲给儿女的另一种 营养丰富的“乳汁”,它使孩子不仅身体健康强壮,而且心灵和头脑也因不断得到滋养而不 会荒芜。有的母亲或许知识有限,才识平庸,有的家庭或许物质匮乏,境况困窘,一如林肯 的母亲和家庭,但是尽其所能地引导和支持孩子读书,追求知识,丰富心灵,完善品格,也 一样可以造就伟大的人物。有教育专家说,很多孩子热爱读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无限的 学习欲。他们的头脑具有惊人的容量。林肯的母亲也曾说:“与其留给子女百顷土地 ,不如留给子女一本圣经。”这位伟大的母亲深深懂得,读书可以改造平庸和浅陋,书本能 把人带到一个广阔博大、内蕴丰厚的世界。如果因父母的漠视或者疏忽而让孩子错过这样一 个世界,那该是多么可惜。第58节:对孩子严管但不束缚(1)  阅读除可令人快乐、获得知识与信息,还可启发想象力及创造力,培养对图文的审美观, 更能借此探索自我、了解外在世界,进而树立对各种事物的积极态度。对幼儿而言,阅 读不但促进其语言发展,更是一种学习的媒介,能学习到自己穿衣服、吃饭等生活自理能力 ,或学习关怀周围的人事物、扩展生活经验;另如童话故事中发挥正义感、善有善报的情节 ,也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生活实例  4岁的齐齐好奇心很强,对什么都有兴趣,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这儿摸摸那儿看看, 然后问别人,“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一天有一千个为什么!妈妈常常不耐 烦地说:“你别问了,真麻烦!”齐齐还是穷追不舍,“妈妈,什么叫麻烦?”问得妈妈哭 笑不得。这种强烈的探求欲望,推动着齐齐想要获取更多知识。  一天,在公园里,齐齐依然和往常一样,这里看看那里摸摸,问了妈妈很多稀奇古 怪的问题:“妈妈,蚂蚁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小鸟在电线上不触电吗?”  “恐龙是什么样子的呢?”  “为什么树要掉叶子啊?”  面对齐齐的疑问,妈妈干脆买了很多少儿科普书籍,她对孩子说:“你想知道的书会告诉 你。”  齐齐很快被书里的世界迷住了,他一边看着图画,一边让妈妈讲解,开始了读书识字。以后 , 他只要在外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要妈妈给他找有关的书,不知不觉中,齐齐认识了很 多字,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齐齐周围的人都说,齐齐是个好问、好读书的孩子。  实例TIPS  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适合孩子的认知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根据孩子的阅 读能力来选择书籍。如果孩子特别喜欢阅读,可选择稍微高于孩子实际水平的书籍。相反, 如果孩子不喜欢阅读,可以选择略低于孩子实际水平的书籍。  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籍。鼓励儿童自己选择读物,和儿童讨论哪些是适合他们看的读物 , 哪些是他们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读物,并以此为标准选择读物。给孩子一定的选择读物的权利 。如果为孩子订阅报刊,请孩子自己选择。  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在家里,给孩子一个小书架,请孩子安排自己的书。孩子阅读时,尽 量保持安静。  经常与孩子交流。与年龄较小的孩子一起阅读、编故事,与年龄较大的孩子一起讨论和交 流 。如果孩子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尽量回答孩子的问题。同时,在家里最好常备一些少年儿 童百科全书类的书籍,启发儿童讨论思想、艺术方面的内容,尽量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  鼓励孩子利用读物。许多介绍社会知识和科普知识的书籍有使用的价值。父母要鼓励孩子 在生活中利用这些知识,利用这种知识不仅能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和培养孩子的科学世界观。  对孩子严管但不束缚  罗斯福的家长  关于富兰克林·罗斯福 >>>>  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残疾人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唯 一连任四届的总统,打破了美国总统不能连任两届以上的惯例,并树立了一个坚忍、机智、 奋斗不息的形象,创造了空前绝后的记录。他的业绩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美国社会的形成 ,功不可没。他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不论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年代,他都能使自己 立于不败之地。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建立了福利国家模式。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把孤立主义美国变成世界大联盟的领导者,由于他的提倡和支持,世界 上才有了联合国。  成长故事  罗斯福出身于富豪家庭,罗斯福的降生给这个本来就十分幸福的家庭又带来了无比的欢乐, 也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特别是罗斯 福的母亲。母亲为小罗斯福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要求孩子每天都严格执行。第59节:对孩子严管但不束缚(2)  虽然对儿子要求严格,但是罗斯福的家庭是民主的。小罗斯福不满意母亲制定的严格作息 制度,一次他提出了抗议,要求母亲给他“自由”。母亲认真地考虑了儿子的要求,允许他 “自由”一天。到了晚上,6岁的儿子满身灰尘、一脸疲惫地回来了,母亲也丝毫不过问孩 子一天的去向。  严格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但是家长应该尊重孩子,满足他的合理要求 。严管不等于束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松弛一下,尽情地享受童 年的欢乐,这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理论点拨  孩子的最主要心理特点之一就是: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情绪的影 响。所以话题到了最后要强调的就是这重要的一点,从情感上去影响孩子。孩子是有自己自 尊的,情感很容易激动、变化,表现得很明显而且不稳定。很多家长严管得孩子过了度,往 往就给孩子带来了束缚,常见的束缚孩子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强迫型。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需要,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加给孩子,孩子申辩、愤怒、 反抗等权利他们都认为是小孩子不懂事而把它们剥夺了。长期受到这种虐待的孩子一般都表 现得很顺从和胆小,缺少独立性,遇事退缩,甚至有点神经质,成年了以后也很难适应复杂 的社会生活。  二、冷漠型。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但是这种顺其自然并不是指发展孩子的天性,而是对 孩子漠不关心,没有同情心,也很少亲近孩子。不管孩子的行为是错还是对都 没有相应的回应,既不肯定表扬,也不帮助教育,完全是冷落和忽略。这样长大的孩子 一般都会长期感觉到孤独,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自闭症。  三、贬低型。这个类型很常见,当一个孩子取得了成绩,这些家长在第一时间往往不是 给予孩子应有的肯定,而是吹毛求疵地为孩子的进步挑刺,甚至贬低孩子的进步,伤害孩子 的自尊心。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和主见。  四、抹煞型。孩子总是常常犯错误的,有些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从不在错误本身上 去教育孩子,帮助其找出原因,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而是抹煞孩子过去的一切,甚至孩子 的成绩,并批评责骂孩子。这样长大的孩子一般来说都会很消极、悲观。  生活实例  一个叫夏斐的小女孩,聪明文静,是个很优秀的孩子,在学校是班长。她的妈妈和丈夫离异 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夏斐身上,尽力为夏斐创造良好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夏 斐的妈妈是很爱她的,但是她也是一个粗暴的母亲,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甚至到了苛刻 的程度,孩子做功课的速度慢了一点,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是和小朋友出去玩的时间久了一点 都会招来一顿暴打,所以小夏斐的身上常常伤痕累累。  在某年的12月里,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试题特别难,所有功课都及格的全班只有13个同学 。夏斐的语文79分、算术82分应该是很不错的成绩了,但是妈妈却因为孩子的分数没有到90 分而愤怒异常,她动用了巴掌、拳头以及竹棍、木板等东西来“教训”孩子,在这持续了一 个小时的暴打中,一块木头砸中了夏斐的头部,一个孩子就这样被自己的母亲亲手打死。  像夏斐妈妈这样的家长对子女的管教简单粗暴,任何事情不问原因,不去了解孩子的内心, 碰到孩子有过失时一顿责打了事,对孩子教育缺少耐心,对孩子过分束缚,会让孩子变得 消极顺从、缺少主见,严重的甚至会有强迫性人格。  实例TIPS  放下对孩子的束缚  放下架子。家长的人生经验固然比孩子更丰富,但是家长的经验教训只适应当时 的社会和时代,世界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家长不能总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判断现 在的世界,要知道世界在变,孩子才是引领未来的主角。所以要平等,你首先要放下架子 ,承认自己的经验也有可能和时代脱节,你需要和孩子一起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如果说家长 的人生经验有用处的话,最大的用处应该体现在考虑问题更全面更周到,而不是总应用旧 的惯用的模式。第60节:孩子需要的是鼓励  不做定论。孩子总会有自己的想法,当他向你倾诉时,你千万不要随意给他下结论 、做评判。任何事情孩子都有能力去自己判断是非功过,家长没有必要在孩子自己想清楚之 前做出定论,何况这种定论常常都不见得是公正的。  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父母不听我的倾诉,我是否也有怒火换个角度想想,我渴望 孩子去这样做,但是孩子愿意这样吗?如果不愿意是为什么 是因为孩子自身的惰性还是因为孩子的想法和意见我还不了解这样想一想,就尊重了孩子 ,即使他犯了错误,你也能知道他犯的错误往往不是故意的。  孩子需要的是鼓励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父亲  关于列奥纳多·达·芬奇 >>>>  列奥纳多·达·芬奇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父亲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亲是农妇 。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 人风格 已趋成熟。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 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也研究自然科学。最终他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 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 、音乐家和发明家。  成长故事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 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 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 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恐 吓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 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后来, 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并没有责备儿子 。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 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理论点拨  许多儿童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鼓励的作用,认为这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因素。一位著名的教育 家多 次讲“孩子需要鼓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可见鼓励的 作用对教育孩子多么重要。但遗憾的是在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往往不重视鼓励,更关 心的是怎样“对付”孩子的不“规范”行为,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行为究竟反映出怎样的心 态,应如何“对付”这些导致“不规范”行为的原因。这种不对症下药的做法,往往是导致 鼓励法失败的原因。  人们往往并不明白什么是鼓励,甚至以为鼓励就是说好听的,表扬一下。其实鼓励就是给孩 子一个机会锻炼及表现自己的能力,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  鼓励不同于表扬,鼓励着重于孩子应该干什么,着重于孩子行动后的自我满足。当你鼓励孩 子时,应帮助孩子认识他们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就他做的某件事进行鼓励, 那么接受鼓励之后,他会干得更好更多。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接受鼓励产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成长内容,是我们老师应时 刻关注的步骤。没有自信的孩子很容易放弃任何努力,表现出自己是无用的,而且有时还 故意做出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这样做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 义的贡献,是没有价值的,那么还不如做些恼人的具体事情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老师不问青 红皂白地随意训斥孩子,是最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鼓励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 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第61节: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老师(1)  生活实例  伟哲两岁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对伟哲的爷爷说:“伟哲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 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到家里,爷爷却对伟哲说:“你表现得不错,过去你 在板凳上只能坐一分钟,现在却可以待三分钟了,爷爷很为你骄傲,你要加油。”其实爷 爷心里很清楚,整个幼儿园就伟哲一个人坐不住,老师们都说他表现最差,但是爷爷也 很清楚,伟哲在努力。  那天晚上,伟哲高兴地为爷爷和老师分别画了一幅画,因为他们都表扬了自己,爷爷把画贴 在了墙上。爷爷发现伟哲一高兴就会画画,于是他把伟哲所有的画都看得像个宝贝,每个第 一 次去伟哲家的人都会吓一跳,因为伟哲的爷爷把伟哲的作品贴满了所有的墙,那些作品也都 还很稚嫩,有的甚至看不出来画的是什么。但是伟哲的爷爷深感骄傲,他对所有的人说,这 些都是自己的孙子很认真画的。每次家里来了客人,爷爷还让伟哲给客人介绍自己 的画,于是伟哲踩着沙发或是桌子指着画给客人们介绍这个是坦克,这个是小白兔……  一放学回到家里,伟哲就练习画画,他已经爱上了画画,原来三分钟都坐不住的他每天都不 用爷爷督促就自己练习,还获得了少儿书画比赛的优秀奖。  伟哲上小学了,爷爷去参加家长会,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伟哲是排第 49名。他是不是有点笨”爷爷却对伟哲说:“你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 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你画画比他强,所以你不比他笨,你一定可以的。”伟 哲很开心,开始很努力地学习数学。  伟哲高中毕业的时候,收到了美术大学的录取通知,爷爷高兴得跳了起来,伟哲却哭了,他 知道自己本来是一个有多动症的笨孩子,老师当年很嫌弃自己,但是是爷爷一直把自己当 成了宝贝,所以自己才坚持下来。  伟哲有一位伟大的爷爷,十几年如一日地鼓励孩子。鼓励是一种无穷的力量,能激励胜利者 昂扬的斗志,安抚失败者受伤的心灵,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实例TIPS  鼓励一定要明确。家长对孩子进行鼓励时,不要笼统地说“你很棒”或“你真行”之类的 话,而应该对他的行为有明确的激励作用,好在什么地方要孩子清楚地指出来。  鼓励强调过程,不强调结果。一句“好棒啊”或“好漂亮呀”的话,丝毫没有点出孩子努 力的过程,若能换句话,例如:“全部都是你自己完成的啊,真厉害!”不但肯定了孩子的 努力过程,也肯定了孩子的能力,孩子也会因此受到莫大的鼓舞,对自己也更有信心。  鼓励应侧重于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有些父母不明白为什么不要总是用“好”、“乖”来 表扬孩子的性格进行鼓励,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孩子会从不同的方面体会父母的夸奖。“ 你这样做很好,你如果改掉这个毛病会是一个很好的孩子。”对事不对人更能鼓励孩子。  鼓励要及时。父母如果喜欢孩子的某种态度和行为,那就要及时鼓励,鼓励得越及时效果 就越好。  鼓励要真实。如果父母告诉孩子他做得很好,而他知道这不是真的,父母的可信度就打 了折扣。以后即使是真诚的鼓励也会让孩子怀疑。  鼓励要具体。通过具体的正面反馈让孩子知道以后该怎么做。这也可促进其自觉性和改进 。例如,孩子正在作画,父母可以说:“你用灰色来描绘天空挺恰当的,这使得古堡显得更 神秘。”  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老师  泊桑的家长  关于莫泊桑 >>>>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几百部中 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 大影响。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 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独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 均有独到之处,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屠格涅夫认为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 的天才”;托尔斯泰认为他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他能获得成功的 重要原因之一是“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样子而是照事物本来的样子来看事物”,因而“ 就能揭发暴露事物,而且使得人们爱那值得爱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第62节: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老师(2)  成长故事  莫泊桑的家庭不和睦,他的父母感情不和,父亲是一个商人,而母亲却是一个书香门 第的大家闺秀。可怜的莫泊桑出生后不久,他的父母便分居了。莫泊桑跟着母亲生活,住 在海边的一座别墅里。幼年的莫泊桑还体会不到家庭不幸的痛苦,整日无忧无虑,聪明又 活泼,母亲看在眼里,非常欣慰。  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她亲自教他读拉丁文,启发和鼓励他写诗 。但是,她常常看着儿子出神地想,仅仅靠自己教育儿子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儿子成才,必 须给他找一个好老师,以该弥补他没有给儿子一个幸福家庭的愧疚。  于是,母亲开始到处打听,给儿子寻找一个好老师。莫泊桑的舅舅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和 当时的大文豪福楼拜曾是好朋友。由于这层关系,莫泊桑的母亲也和福楼拜比较熟。他有一 天忽然想,如果让福楼拜来做儿子的老师该多好啊!但是,他哪能轻易就给一个普通孩子做 老 师呢母亲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决心尽最大努力,争取让福楼拜教导儿子。于是,她开始加 紧指导儿子学习,培养他对文学更深的爱好。她不失时机地鼓励儿子多写东西,而儿子 一旦写了,她就仔细地保存下来,哪怕有时只是一些散乱的片断,因为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够 拿给福楼拜看,得到他的指点。莫泊桑看到母亲如此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品”,不好意思 写一些敷衍了事的诗歌或文章给母亲留着——那样实在太丢脸了!因此,他常常独自在房间 里苦苦思索,或者去海边散步寻找灵感,或者读一些大家的作品充实自己。就这样,他的写 作进步越来越大。  找到福楼拜做老师之前,母亲为儿子找的老师叫布耶,也是当地一个有名的人物,并且,他 和福楼拜也是好朋友。莫泊桑母亲的一番苦心,老师布耶时常看在眼里,非常为之感动。他 有 一次正好要去拜访福楼拜,想到莫泊桑母亲的心愿,他就带上了孩子一起去。临行前,母亲 把莫 泊桑的作品挑出一些让他们带上,希望得到大师的指点。果然,到了福楼拜家以后,福 楼拜 很认真地看了这些诗作,和他们一起分析,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他还爽快地答 应收莫泊桑做自己的学生。  莫泊桑欢快地跑回家,兴奋地告诉了母亲这个好消息。母亲一边在胸前划着十字,一边忍不 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是啊,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后来,在福楼拜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点下,莫泊桑成功地走上了文学之路。  理论点拨  遇到好老师不仅仅靠运气,有时候还需要像福楼拜的母亲那样努力争取。如今教育孩子,主 要是依靠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协调和交流,就显得尤其重要。把孩子送到学校读 书就撒手不管不顾的做法,实在是很落后、很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当然,也有很多父母非常 重视为孩子选择老师,比如让孩子去重点学校,有时候甚至想尽一切办法,花再多钱也不心 疼。这种心情,和莫泊桑的母亲如出一辙。但是,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好的老师,还需要 有冷静理智的眼光,不是仅仅追求“重点”那么简单!结合孩子自己的特点,为他选择合适 的老 师和环境,才是明智之举。  现在有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请家教,这就更要慎重了。建议家 长朋友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基本的分析,考虑是否需要一个合适的家教。当学校的教育不 能完全满足孩子或是孩 子明显不适应学校教育的时候,家教可以作为一种补充;若是孩子在学校已经可以学得很好 ,家教则没有必要。如果为孩子选择了家教,就更要注意,家教是单独为一个孩子服务 的,这个老师的性格、风格一定要和你的孩子比较匹配。目前,绝大多数家教老师都提 供试讲课程,这时一方面你要看看这位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有清晰的教学计划,语言感染 力和亲和力如何,教学经验、气质、性格等方面如何;另一方面要多和孩子沟通,听听他喜 欢什么授课方式,试讲时是否喜欢这个老师等。如果孩子明确提出不喜欢这位老师的 合理理由,最好不要勉强他。否则,不利于后续的学习。第63节:不要抹杀孩子自由的天性(1)  生活实例  上世纪60年代,上海一位叫吴铜江的孩子,在7个月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双脚严重变形,从 他记事起就没怎么出过家门。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父亲背着小吴找过附近的几所小学,都被学校拒绝了,理由是孩子残疾 学 校难以照顾。焦急的父亲背着孩子四处寻找学校,临到开学的一天再次来到一个学校的时候 校长还是一口回绝。恰巧那个时候,校长身边一位年轻的朱老师对小吴说:“只要你能走 着进学校,我就收你做学生。”生性好强的吴铜江当即表示:“我一定会自己走进学校。”  小吴在家待了七年,从未出门,更别说走路了。但从学校回来后,小吴找来两根棍子硬是练 起了走路。开学那天下着小雨,小吴为了读书,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学校走去,自己都不知道 摔了多少跤。快到校门口的时候,小吴远远地看见朱老师正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她微笑 着鼓励小吴,小吴在老师的注视中高兴的也是艰难的向校门前进。就在快到校门的时候,小 吴又摔倒了,他挣扎着爬了起来,满脸是血,这时朱老师背起小吴走进了教室,血水、 泥水弄脏了朱老师的连衣裙,她却打来一盆清水给小吴擦洗。  朱老师收下了这个特殊的孩子做学生,每天她都在校门口迎送小吴,背他上厕所,还嘱 咐同学们帮助小吴,直到后来小吴因故转学离开。是老师的鼓励与支持,改变了一个残疾孩 子的命运,也让他感受到了爱,老师用他的行动保护了他作为一个残疾孩子的尊严。  如今事业有成的小吴依然记得那个善良的老师,“走上社会后,我看到很多残疾人因残疾 而没能上学,因此特别感谢、特别怀念朱老师。如果没有朱老师,我这辈子可能就是文盲, 更不可能成为公司的高层。遇到一个这样的老师,是我最大的幸运”。  实例TIPS  好教师的标准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好的老师除了精于学科,还会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 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具备人格魅力。优秀的教师还会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让每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和生活方式。  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优秀的教师会在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有意义的知识,让每个学生 都学有所获。  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好的教师总是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 的教学情境,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学生迷路时 ,引导他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时,点燃他内在的希望火种,鼓励他们不断向上攀登,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不要抹杀孩子自由的天性  伊莎多拉·邓肯的家长  关于伊莎多拉·邓肯 >>>>  伊莎多拉·邓肯(1877-1927),美国女舞蹈家,编导,教师,现代舞的先驱。她是一位富有 浪漫传奇色彩的新女性。1877年5月26日生于圣弗朗西斯科,毕生从事舞蹈改革与创新,她 的实践和理论对当时和后来的舞蹈艺术发展都有很大影响。邓肯的母亲是一位音乐教师,从 小就给予她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了她的舞蹈志趣。更值得称道的是,她的母亲一直关爱和 支持着她,给了她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让邓肯学会真正地生活,勇敢地追求艺术。邓肯的 艺术追求和审美旨趣无疑受到了母亲巨大的影响。她从古代雕塑、绘画中找到了她认为的理 想的舞蹈表现方式,从古典音乐中汲取灵感,追求“可以通过人体动作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 ”的舞蹈。她认为:技巧会玷污人体的自然美,动作来源于自我感觉,舞蹈应该自始至终都 表现生命。第64节:不要抹杀孩子自由的天性(2)  成长故事  伊莎多拉·邓肯的母亲本来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后来,她发现丈夫并不像她心目中期望 的 那样完美,便离了婚,独自带着四个孩子闯荡世界。从那时起,她彻底抛弃了天主教信仰, 坚定 地信仰无神论,并成了鲍勃·英格索尔(19世纪美国著名的无神论倡导者)的信徒,还时常 将英氏的著作读给孩子们听。  邓肯的母亲认为所有的矫情做作都是极其荒谬的行为。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她就给孩子们 讲 圣诞老人是怎么回事。有一次,过圣诞节,老师给大家分发糖果蛋糕时说:“孩子们,看圣 诞老 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结果小邓肯站起来很庄重地对老师说:“我不相信你说的话,从来 就 没有什么圣诞老人。”老师非常生气,说:“糖果只发给相信圣诞老人的孩子。”小邓肯坚 定地 说:“那我不要你的糖果。”老师听了更加生气,命令邓肯走到前面坐在地板上,以示惩罚 。小 邓肯走到前面,站在那里,转身面对全班同学发表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著名的演讲。她高声 说 道:“我不相信谎话。妈妈告诉我她太穷了,当不了圣诞老人;只有有钱妈妈才能打扮成圣 诞老人送礼物。”  老师一看“罚坐”这一招不行,就罚小邓肯站在墙角。小邓肯虽然站在了墙角,但仍然扭过 头 大声说:“就是没有圣诞老人!就是没有圣诞老人”最后,老师对她毫无办法,只好把她打 发回 家了事。在路上,她还一直叫喊:“就是没有圣诞老人!”对这次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小邓 肯一 直耿耿于怀,她想:难道就因为我讲了真话,便不发给我糖果,还要惩罚我吗她向妈妈讲 述了 事情的经过,并问妈妈:“我说错了吗没有圣诞老人,对不对”妈妈回答说:“没有圣诞 老人 ,也没有上帝,只有你自己的灵魂和精神才能帮助你。”那天晚上,小邓肯坐在妈妈脚下的 地毯上,妈妈给孩子们朗读了鲍勃·英格索尔的演讲词。  每到晚上,邓肯的妈妈都会坐在钢琴前,一弹就是几个小时。孩子们没固定作息时间,母亲 也从不用各式各样的规矩来约束她们。有一次,母亲好不容易凑够了一笔钱把邓肯送到旧金 山一个著名的舞蹈教师那里去,谁知,邓肯只学了三次就再也没有去了。她告诉母亲,老师 教的舞蹈在她看来全是些没有生气的柔软体操,和自己理想中的跳舞完全不同。母亲听完后 ,不仅没有责备她,反而说:“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舞蹈才可以真正地表现自己,那么就勇敢 地去跳自己的舞蹈吧。女儿,自由地表现是艺术的真理,也是生活的真理。”  邓肯的母亲对物质生活毫不计较,她教育孩子们要看淡身外之物,对房子、家具和各种用品 等 都不要太放在心上。母亲的言传身教对邓肯影响很大,邓肯终生都没戴过一件珠宝,因为母 亲告诉她,这些东西都是生活中的累赘。正是受母亲追求美好和不甘平庸的精神的影响,邓 肯才成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邓肯在自传《我的爱我的自由》一书里写了这么一段话:“一个人一生的事业应该从小时候 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认识到她们给予孩子的所谓‘教育’,恰恰使孩子变得平庸, 剥夺 了她们展现和创造美的机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她们释放心灵,表现自我,这是家庭教 育中 非常关键的一步。但是,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为了保护孩子,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种种束 缚,这 个不能做,太危险,那个不能碰,细菌太多,给孩子订下种种“清规戒律”,结果孩子也许 越来 越规矩,但也越来越缺乏生气。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不仅仅是培养她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更 是要 塑造她们独立思考,自由不羁的心灵。也许你的孩子是个艺术家或科学家的胚子,千万不要 用你的“清规戒律”抹杀了他自由的天性啊!  理论点拨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给孩子自由,看似简单,父母却很难做到。很多父母一旦不干涉孩 子的行动,就会陷入极度的不安,内心充满了担忧。第65节:不要抹杀孩子自由的天性(3)  孩子小的时候,一旦面临问题就急于求助于父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渐渐不需要 父母的援助,而转为更渴望服务的支持了。只要父母的关怀与支持能够被感知,孩子 就能在一种他自感安全的环境里自由发挥属于他自己的天性。  这里就存在一个度的问题,那就是给孩子自由并非放纵孩子不管。如果你在给孩子自由的同 时,也收回了原本对于孩子的关心和支持,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存在,就无法对父母有依恋 与信赖,这样的孩子就完全被放纵了,最终他会不服父母的管束,甚至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 。  生活实例  月月小时候身体弱,妈妈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后来月月慢慢长大了,只要稍微离开一会 儿,妈妈就会就特别担心。  月月在学校的时候,妈妈总是想着孩子会不会冷,和同学在一起玩会不会有危险,打打闹闹 的会受伤吗?于是每次月月一回家,妈妈都很很紧张地打听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如果得 知孩子今天在学校和同学一起爬树了,妈妈就十分紧张,“有老师在场吗?你受伤没有?要 是摔下来怎么办?”孩子从外面回来,衣服常常脏兮兮的,妈妈就担心孩子出去玩了什 么,有没有遇到什么危险。  可是妈妈渐渐地发现月月对她的关心越来越不耐烦,有一次月月回家的时候脏兮兮的,妈妈 得知月月和几个男孩子玩泥巴了,特别焦急——一个女孩子怎么可以这样 疯疯癫癫的,而且和还男子打泥巴仗,多容易受伤啊,她严厉地指责了月月,月月十分不 高兴:“我就是喜欢玩泥巴!”  后来,月月的老师和妈妈沟通,让妈妈渐渐地明白了过多的约束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不 良影响,她会孤僻、不合群,缺乏创造力、胆小怕事,严重了还会患心理疾病。月月的妈妈 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对孩子过分细心照料也会是一种错。  暑假的一天,月月的几个好朋友邀请月月去野炊,妈妈虽然很担心,但是还是让月月去了, 只是提示应该注意什么,等月月回来的时候,一身脏兮兮的,脸也是花呼呼的, 但是她十分开心地给妈妈讲着野炊时的场景,开心得手舞足蹈。月月的妈妈在那个时候才突 然醒悟:对孩子最好的爱应该是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  实例TIPS  给孩子一个放松的环境  你是否在为孩子安排一切  诗敏是家的中的独生女,父母对她的学习很重视,也花费了很多精力,连诗敏每一天的学 习计划,他们都亲力亲为。可是诗敏的学习成绩却很不稳定,她总认为自己的父母管得太多 。她平时很少外出,父母安排的日程表里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因为父母害怕她出事。诗敏 感觉自己随时都很厌倦学习、厌倦生活。  父母应该应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让孩子多一些自由的权利而不应过多干预。不要把自己 的一些主观认识强加在孩子身上,否则孩子永远高度紧张关注父母是否有新的指示,缺少 主见和独立性。  你是否总是在孩子该放松的时候给予孩子压力  文强最怕的事情不是考试成绩不好,也不是作业多得做不完,而是怕在家里吃饭。文强父母 工作都很忙,平时少有机会和文强在一起,只有吃晚饭的时候,一家人才能在饭桌 上说几句话。按理说文强应该很珍惜这一段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的,可是每一次的晚饭却让他 感觉压力重重,因为文强的数学成绩不好,父母为了让孩子多花点工夫在数学上,常常在开 饭的时候出几道数学题考考儿子,如果文强做错了,父母就在饭桌上责备他,文强因此常常 是含着眼泪没有胃口吃饭,时间长了,竟然有些厌食,身体变得消瘦,数学成绩依然没有进 步。  吃饭、休息、娱乐、睡眠等都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应该获得放松的时候,如果你在这个时 候总是让孩子不尽兴,孩子的压力就越积累越多,也许结果是孩子彻底崩溃。  你是否总是无理由地打骂孩子  俊峰小时候经常挨打,稍微有一点错误就会父亲用暴力教训。每一次挨打父亲都没 有手下留情过,有时甚至得让俊峰在家休息一两天才能去学校上学。父母的暴打让他随 时随地都感到紧张,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被父亲教训。在紧张、无所 适从的情况下,他干脆自暴自弃,故意制造一些祸端,然后报复性地等着父亲的拳脚、时间 一长,他的逆反心理越重,最终走入了歧途。第66节:正确面对孩子的缺点  你是否从不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晓涛读初中时就爱上了画画,甚至还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插画作品。可是面对高考的压 力,父母担心他的业余爱好耽误学业,竟连学校组织的一些绘画比赛都不让他参加。晓涛所 有关于绘画方面的书籍都被母亲送了人,还把他的一大本习作烧了。每当晓涛抗议, 妈妈就不厌其烦地给他解释现在想要上大学是多么多么不容易,要把这些画画的时间都 利用起来,不要做那些和考试无关的事情了。晓涛非常苦闷,但是却只能听从妈妈的意见 , 把画画的时间也用于学习功课,但是他每一次翻开书本,就觉得很烦躁,反不如过去的学 习效果好。  扼杀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只让孩子重复单调地学习,就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精神得不 到放松。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