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2

作者:付晶晶 字数:36042 更新:2023-10-09 13:02:32

多赞美、少批评。恰到好处的赞美、欣赏、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  要耐心地开导固执的孩子  伽利略的父亲  关于伽利略 >>>>  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和哲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在历史上,他最先 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并将其扩大、加深,改变 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 属 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 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成长故事  伽利略的父亲文森佐生活在16世纪上半叶,那时欧洲正处在宗教统治的最黑暗时期,是上帝 的天下。在那 里科学知识受到轻视,人的个性受到压制,聪明才智受到禁锢。尽管文森佐是一位出色的 演奏家和作曲家,但他没办法以此为生,只得开一个小店,维持贫寒的生活。  文森佐很重视对儿子的教育。11岁之前,伽利略所得到的知识,都是由父亲和几位家庭 教师传授的。伽利略是个活泼外向的孩子,喜爱探险并且研究周遭的一切事物。文森佐非常 不信任比萨的教育机构,强烈地反对送他的儿子到其中一所去接受教育。他希望儿子成为一 个医生,便把他送到佛罗伦萨的修道院的学校去学习。当时,欧洲的科学和教育都是神学的 奴仆,很多学校都附设在修道院里。  在学校里,年轻的伽利略受到宗教感情的影响,决定把一生都贡献给宗教,当一名修道士, 这在16世纪的欧洲是一种普遍的甚至时髦的选择。当伽利略把这一决定告诉父亲时,文森 佐很着急。他了解儿子的性格和喜好,他知道伽利略自小就是一个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想 象力丰富、好奇心很重的人。他清楚儿子选择献身宗教完全是一时感情冲动,以儿子的个性 根本不可能长时间忍受修道院里冷漠、乏味、枯燥甚至令人窒息的生活。因此,文森佐坚决 反对儿子的决定。第22节:要耐心地开导固执的孩子(2)  文森佐找了一个借口,对学校说伽利略有一只眼睛长期有问题,不能看书,需要治疗。学校 同意 他把伽利略带回了佛罗伦萨的家中。面对固执的儿子,文森佐耐心地说服开导他,终于使伽 利略改变了当修道士的草率决定。在父亲的安排下,他进了比萨大学,成为一名医科学生。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些数学家。本性好奇的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 沿着直线前进”这类的问题。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 问题去请教利奇。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 、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从此走 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尽管教会强迫他放弃自己的学说,还把他投入监狱,但是丝毫没有动 摇伽利略对科学的坚定信念。他继续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实验,推翻了向来被奉为权威的亚 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成为近代物理 学的 创始人。若不是当初伽利略父亲的明智决定,伽利略有可能终生埋没在修道院里。  生活实例  甜甜今年7岁,上一年级,在父母眼里,她有些地方和别的小孩似乎不太一样。甜甜在家里 ,总是唱唱跳跳、活泼可爱,喜欢为亲戚朋友表演节目、讲笑话,逗得家里人都很喜 欢她。可是到了学校,甜甜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十分低调,从不主动找小朋友玩,也不 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交谈,即使对别的小朋友玩的游戏很感兴趣,也只是远远地站在一边看 着;如果一群孩子在玩什么玩具,她也等别人都不玩了以后才去玩,不会和别人一起玩耍。 每次妈妈劝说她多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她都置之不理。  在生活上,她也很固执,如果觉得这件衣服不好看或是不舒服,任凭妈妈怎么劝说都不会穿 上,有时候她喜欢的衣服已经穿得很脏了也不愿意换上自己不喜欢的衣服。很多时候, 甜甜一但认准了一件事情,不管怎么样都一定非要做到不可,哪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 比如毛巾一定要挂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偶尔妈妈给她挂错了位置她就会自己重新去挂。  甜甜的固执行为,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是一种个性特征引起的不适应行为,就是过分追求完善 ,行为举止常常有一定的程序,漏了哪一道都会焦虑不安。同时,有些孩子十分注意 自己的举止,行为循规蹈矩,这种性格和行为不仅不健康,而且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往 往会在孩子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得以重复、强化,最后形成强迫性障碍。  对于孩子的这种性格,父母在请教了一些教育专家后也开始积极地帮助孩子改变。虽然他们 意识到孩子过分地追求完美不是优点,但是对于孩子的固执行为没有直接指责,因为对于固 执的孩子而言,指责只会让他们更加固执。对于固执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 维持和孩子良好的沟通,通过主动的沟通了解孩子不合理的想法,挖掘孩子潜在的心理机制 ,进行认知干预。  在心理学老师的指导下,甜甜的父母终于了解到,小的时候,思想传统的甜甜奶奶常常 教育她,女孩子要懂得爱收拾,要懂得谦让,于是长期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甜甜便认为谦让 就是不和别的小孩冲突,因此当别的小孩玩得很高兴的时候,她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就是 不参与。因为奶奶一直教育自己女孩子要爱收拾,因为她就习惯了一丝不苟地将自己的所有 东西放在同一个位置,自己看不顺眼的衣服也不愿意穿。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甜甜的父母找到了甜甜固执的原因,并和甜甜共同努力,甜甜 的这种“固执”终于被克服了。  实例TIPS  关于孩子的固执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自己的主张会越来越多。从父母的立场上来看,一方面,感到非常新 奇,可是在另一方面,也会感到不小的负担。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话一点都听不进去,并且强 烈地坚持自己的主张,母亲们常常都会说:“这个孩子真是太固执了。”在大多数情况下, 孩子固执的态度对他们自己也是非常不利的。第23节:学会适当地惩罚孩子(1)  如果你不是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你就有必要认真检查一下, 孩子的这种“固执”到底都包含了哪些含义。许多母亲都因年幼子女固 执 的性格而焦急难过,可是,她们却几乎从来没有为了解和把握隐藏在孩子固执性格背后的动 机做过任何的努力。  刚刚形成一些朦朦胧胧的自我概念的孩子们,往往通过摇头来表现自己和别人的不 同。可是,那些自我概念还处于未分化状态的孩子们,则常常通过高声尖叫、用头撞地板这 样的过激行为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  那些稍稍长大一些的孩子,能用“讨厌”、“不行”等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死硬”地坚持自己的主张,固执得不得 了,虽然他们已经有能力提出自己的主张,但是缺乏明智的判断力,因此,在父母的眼里 ,孩子的固执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也就是说,当孩子通过新近获得的自我意识,理 直气壮地站出来提出自己主张的时候,这种行为在父母的眼里,却成了一种让人头痛的毛病 ——“固执”。但孩子们正是在提出并坚持不成熟的自我主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克 制、对别人关心等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游戏规则。如果父母们不能适时给予孩子 这样的机会,他们就可能永远丧失主张自我的能力。  当然,如果孩子的固执行为已经达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或者已经远远地超出常规,父母就 非常有必要及时地对孩子进行开导和劝说。  学会适当地惩罚孩子  李大钊的祖父  关于李大钊 >>>>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 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  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李大钊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 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以及《新纪元》、《我的 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3月,李大 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 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成长故事  李大钊出生时,祖父李如珍已经60多岁了。李大钊幼年丧失父母,孤苦伶仃,祖孙 二人相依为命。祖父李如珍也是一个读书人,他对孙子十分喜爱,但管教也非常严格。李大 钊从3岁起就随祖父识字读书,到五六岁就有一些识字能力了。  李大钊从小就十分顽皮,七八岁时虽然已入私塾读书却依然难改顽劣。那时,他家对面有 一座庙,经常有一群不务正业之徒聚集在那里赌博。祖父李如珍担心孙子染上坏习气,一再 警告孙子不许去那里玩。有一天中午,到了吃饭时间李大钊却迟迟未回家。祖父在家里等得 十分着急,便忐忑不安地朝那座人声鼎沸的寺庙走去。果然不出所料,淘气的孙子夹在一群 小孩中,正在那里看热闹。祖父十分生气,但是并没有当场发作。  李大钊玩够了以后偷偷摸摸地回到家中,蹑手蹑脚地坐到桌旁去吃饭,却看到一向和蔼 的祖父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吃完饭,祖父把李大钊叫到身边,询问他晚归的原因。李大钊见 祖父如此严肃,已经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于是坦白地承认了自己去看别人赌博的事实。祖 父十分生气:“看人‘玩儿’比在家里坐着读书写字要热闹得多啦!可我平常嘱咐你的话, 你 全忘了吗?那些人空长着一双手而不劳动,满身铜臭味。我不让你去那里,你偏去,你说该 罚吗?”李大钊点点头,表示该罚,于是祖父便让李大钊到屋顶上去翻麻。  那时正值七月伏天,屋顶上的麻又厚又密,年幼的李大钊不一会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 李如 珍虽然疼爱孙子,却决不姑息他的点滴过错,直到李大钊的表姑心有不忍,来向祖父说情, 他才把孙子从屋顶叫下来,并语重心长地教育孙子:“以后可要好好读书,不要再去那里看 热闹了,要是迷上赌博,你这辈子就不会有出息!”第24节:学会适当地惩罚孩子(2)  从此,李大钊不忘祖父的教诲,认为劳动可以锻炼意志、消除恶习,以后他一直这样要 求自己和子女。  理论点拨  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正确的做法是在惩罚的同时让孩子学会补救,而不是做无意义的处罚 ,只有补救才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在惩罚孩子的时候都不愿意听孩子的解释,认为那是孩子的一种狡辩和 推卸,有一些稍微民主一点的家长会在发现自己惩罚错了孩子以后向孩子道歉,但是大部分 家长都认定孩子错了就一定是错了。  在惩罚孩子前,让孩子说说是不是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应不应该 受到相应的处罚。当孩子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定罪”没有道理的时候,给孩子说“不”的 权利和解释的时间。  这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如果孩子在自己日夜依赖的家中都不能享有被尊重的权利 ,都没有被尊重的体验,在成年后,他们的自尊水平也会很低。  生活实例  小雪的姑妈带着表弟来过暑假了,小雪十分开心。作为独生子女的小雪,平时难得有兄弟姐 妹和自己一起玩耍,她兴奋得整天和弟弟疯着玩。一天,疯得忘乎所以的两个人竟然光着 脚进卫生间后又返身跳到了床上,洁白的床单立即留下了两个黑糊糊的脚印。妈妈回 家后看到这个场景气坏了,但是生性冷静的妈妈将床单拿到卫生间,平静了一下心情,把女 儿叫过来说:“小雪,你知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女儿看到了妈妈拿着的床单,十分 胆怯地说知道了。妈妈对她说:“你打算怎么补救这个错误呢?”小雪红着脸说;“我把它 洗干净。”  当小雪用自己的小手费力地搓着床单的时候,妈妈告诉她;“洗床单很累吧,妈妈洗的时候 也很累,所以你应该爱护床单,不能随便弄脏,对不对?”懂事的小雪立即点点头,意识到 了自己的错误。  而实际上,小雪毕竟还小,床单是洗不干净的,尽管妈妈事后自己又再洗了一次,但是她的 目的是把孩子洗床单的过程作为对孩子的惩罚,也让小雪知道了自己的行为给妈妈增添的麻 烦。  小雪的表弟健健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一天深夜了,健健突然吵着要吃蛋糕,因为很晚 了,没有地方买,健健妈妈只好哄孩子明天再说,可是健健却撒娇耍赖,健健妈妈不似 小雪妈妈那样冷静,她一个巴掌打在健健身上,健健立即大哭起来,甚至在地上打滚了。健 健妈妈一生气,把健健关进房间,让健健一个人在里面哭,大约过了半小时,却见健健把房 间的枕头、被子翻得乱七八糟,还一个劲地踢着墙,留下了无数的脚印。妈妈对儿子毫无 办法了,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如此难以管教。  而实际上,小雪和健健犯的都不是什么大错,可是父母的不同对应方式却有不一样的教育效 果:小雪的妈妈能够让孩子清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自觉改正;健健的妈妈却让孩子越来越 逆反。由此可见,合理的惩罚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  实例TIPS  惩罚孩子的原则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都有受家长惩罚的时候,合理的惩罚会使孩子在惩罚中进步、提高, 不会让孩子积累对家长的恨。  犯错就要处罚。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如果孩子不是故意 的,也应该告诉他造成这一切的都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 此道歉。如果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家长要信任孩子并且从轻处罚;如果孩子隐瞒事实、逃避 责任,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把你的要求对孩子讲清楚,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 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 误后,家长不能随意惩罚孩子,若重复错误,标准尺度也不能改变,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 树立威信。  在惩罚之前,先对孩子警告,一两次警告就会让孩子警惕,他必须改正自己的行为,否则 就会受到惩罚。第25节:给孩子应有的尊重(1)  惩罚的开始与结果要明确,不要让家中一整天都充满了怨愤气息。惩罚完毕,一切便算过 去。  犯错误之后立即惩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误,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 惩罚,因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中建立孩子错误与惩罚之间的联系, 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只要当时的情景合适,就应该立刻惩罚孩子,不要拖延。很多家长 喜欢对孩子进行秋后算账,这对于孩子来说一点惩罚的意义都没有,他可能早就忘记了自己 犯过什么错误。  在惩罚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一遍惩罚的原因,否则孩子不懂他们为什么受罚。假如你警 告过孩子当他犯某一种过错时要惩罚他,那么在他犯错误后,你就一定要实行你惩罚的诺言 。假如你不惩罚,你以后便难以下达命令,你的惩罚也就失去了作用。  惩罚要适度。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往良性转化,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 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找对合适的度量 。  赏罚要分明。父母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该奖时就要认真地奖励,让孩子真正体会到 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不能在孩子被惩罚 之后,另一位家长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给孩子应有的尊重  贝娜齐尔·布托的家长  关于贝娜齐尔·布托 >>>>  贝娜齐尔·布托出生于1953年,是巴基斯坦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巴基斯坦人民党的创立者阿 里 ·布托的长女。1988年,年仅35岁的贝娜齐尔·布托当选为巴基斯坦总理。她是巴基斯坦历 史上第一位女总理,也是伊斯兰国家中第一位女总理,还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女总理。使人们 感到困惑的是,在巴基斯坦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 重的穆斯林国度里,竟然能够涌现出贝·布托这样杰出的女政治家。其父亲阿里·布托对她 的教育和引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成长故事  贝娜齐尔·布托1953年6月21日出生在巴基斯坦南部的港口城市卡拉奇。她是阿里·布托夫 妇的第一个孩子。在巴基斯坦,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然而在布托家里 , 却很少有这方面的思想禁锢。受过西方教育的阿里·布托夫妇,具有现代意识,在家庭生活 中打破了一切陈规陋俗,实行男女平等,并不因为贝娜齐尔是女孩而歧视她。他 们 把贝娜齐尔视为掌上明珠,爱称为“萍姬”。在巴基斯坦的国语乌尔都语里,贝娜齐尔是“ 独一无二”的意思,可见布托夫妇的良苦用心,他们对贝娜齐尔寄托了无限希望,极力为 女儿营造自由发展的温床。  有一次,阿里·布托夫妇要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临行前,阿里·布托特地给贝娜齐尔留下 购买食品和家庭生活开支的钱,要长女和管家一起担负起管理家庭的责任。那时,虽然贝娜 齐尔只有8岁,但对父母交待的工作十分负责,每晚照顾弟妹们睡觉后,她就 爬上 小凳子,煞有介事地在厨房里和忠诚的老管家一起认真地核对一天的账目。虽然这近乎孩提 时代的一种游戏,但对把它看得极为认真的贝娜齐尔来说,却是一种增强自立能力的极好 的锻炼。  贝娜齐尔长到一定岁数后,按照伊斯兰的传统习俗穿上了代表清规戒律的黑罩袍。回到家中 ,父亲看见了,严肃地对妻子说:“萍姬没有必要穿罩袍,先知自己说过,最好的回避是眼 睛的回避。让人们不是以她的衣着,而是以她的品格与思想来评价她吧。”就是这样一句话 ,贝娜齐尔摆脱了千千万万伊斯兰妇女终生都要受的束缚。  阿里·布托还在政治上注意引导女儿,在外出开会或访问时常常把女儿带在身边。有一次, 阿里·布托带着女儿乘火车旅行,贝娜齐尔在包厢里昏昏欲睡时,突然被父亲摇醒。父 亲告诉她说:“出了一个大悲剧,年轻的美国总统被枪杀了。”尽管那时贝娜齐尔只有10岁 ,阿里·布托还是坚持要女儿一起收听这令人震惊的消息,对贝娜齐尔来说,美国还是一个 遥远模糊的概念,但在意识里,她开始认识到政治生活的残酷无情,开始关注动荡不安的世 界局势。第26节:给孩子应有的尊重(2)  1979年,阿里·布托遭反对派陷害被处以绞刑,他没能亲自把政权托付给长女,但9年后, 经过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贝娜齐尔凭借自己的实力登上了总理的宝座,这与她父亲早年对 她的培养和教育息息相关。  理论点拨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对待孩子没有同情,孩子 长大也就变得不会同情。也就是说,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只要认真 培养,你的孩子一定能学会尊重别人。  尊重孩子物权的本身,就是一个尊重别人所有权的良好示范,家长要多提供这样的示范,创 造一个尊重物权的人文环境供孩子领略和感受。孩子认识事物带有强烈的情绪性、模仿性, 孩子的物权被尊重,有了很好的情绪体验,受到良好的感染,会更加积极地模仿成人, 尊重别人的物权,养成很好的习惯。  孩子是上天赐给每位爸爸妈妈最宝贵的礼物,培养出一位快乐、有自信的孩子,应该是爸爸 妈 妈人生当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假若爸爸妈妈能够常常鼓励孩子,孩子自然能在爱中学会 如何爱别人。“疾言厉色”的父母,也该稍微调整你们的态度。唯有真心爱孩子,看见他 的可爱,让他体会到自己的宝贵价值,而不是站在“纠察队”一般的立场指责他,才能培养 出快乐、有自信的孩子,也才能够把这样的快乐与信心带给别人。 生活实例  娜娜14岁的时候收到了第一封男孩子写的信,她兴奋而又羞涩,脸上藏不住秘密。妈妈看 出了女儿心里的忐忑,于是想要和女儿分享这个成长的小秘密。  妈妈告诉女儿:“当妈妈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妈妈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我的心情和现 在的你是一样的,好像在心里养了一只小兔子,快要跳出来了。”  “那后来呢?”女儿好奇地问。  “妈妈那个时候很胆怯,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拉着自己最好的朋友去和男孩子约会,结果被 妈妈的妈妈也就是你的外婆看见了。我当时也很害怕,以为外婆会责怪我,可是外婆却说每 一个女孩子都会经历一次这样美丽的情感,但是她和妈妈做了个约定。”  “是什么约定呢?”娜娜很想知道妈妈当时的经过。  “外婆说我做的一切决定她都不会干涉,但是前提是我必须顺利地完成学业,从中学毕业。 ”  “在后来呢?”  “妈妈的成绩不太好,但是我遵守了和外婆的约定,为了能够完成学业我埋头学习不管其 他,一年后我中学毕业了才发现我连那个男孩子的样子都记不太清楚了,他现在只是妈 妈心里一个美丽的剪影,妈妈现在已经知道,这种感情不是爱情。”  娜娜闪着大眼睛问妈妈:“妈妈,你会怎样对我呢?”  妈妈温和地笑了:“妈妈会和外婆一样,什么都交给你决定。”  娜娜也笑了,对妈妈说:“那我也会像你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娜娜最开心的是妈妈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妈妈和自己平等地分享了青 春的回忆,让她意识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实例TIPS  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别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家里、在幼儿园里要经 常 进行尊重孩子物权的教育,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行为练习。这样,相互尊重物权、公私分明的 良好行为品德习惯会很快形成,我们的教育就落到了实处。  父母们应该尊重孩子。尊重孩子,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认真聆听孩子讲话既可以教 会孩子与他人分享情感的方法,也会帮助自己了解孩子的心思,进而为自己将一些好的思想 灌输给孩子打下基础。  在与孩子日常交往中,父母实际上是在向孩子示范说话的礼貌。可是,往往很多父母忽视了 这一点,他们以为自己是家长,对晚辈就不必讲究礼貌。比如,让孩子给自己倒杯茶,便以 命令的口气。待孩子倒来茶,家长就一声不响地接过来,独自喝茶读报。于是,孩子从父母 身上学会了这种冷漠无声的态度,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如父母要 孩子送来报纸,礼貌地说一句:“请帮我拿来今天的报纸。”当孩子做完这件事后,说一声 谢谢,这就在语言行为上给孩子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事实上,礼貌对待孩子,不会失去 父母的尊严,反而增加了孩子对父母的敬重。第27节:比天赋更重要的是勤奋(1)  孩子大多有各自的爱好。对于孩子的爱好,只要是无害的,家长就应该予以尊重并加以培养 ,使之更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孩子的不同爱好,或有益于身体的健康,或有 益于智力的开发,或有益于个性形成,或有益于情操的陶冶。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只有尊重 和发展孩子的正当爱好,方有遂愿的可能。粗暴地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干涉是家庭教育的失误 。  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一般会这样做:  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无论乖巧或淘气,无论聪明或愚笨,无论健康或有病。  不当众羞辱孩子,不盲目把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  要求孩子服从时要讲清道理,站在孩子的立场与他沟通。  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和决定。  不随意打断孩子的活动。留给孩子一个适当的空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孩子也希望能有独处 的机会,开放一个空间,让他既有安全感、亲密感,又觉得自由,没有太多束缚。  让孩子参与作某些决定。  懂得倾听。孩子回家说:“妈,我今天好烦!”,孩子心里要传达什么?你能停下脚步,分 享孩子的心灵世界吗?  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把孩子当出气筒或对孩子乱发脾气。孩子的情绪常被大人的喜怒哀 乐所影响。故父母心情不好,可以坦白地让孩子知道,一方面教孩子尊重别人,另一 方面教孩子学会如何正确调整情绪。  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扶持与参与。让孩子感觉当他需要时,我 们永远在他身旁,例如,孩子在校被欺侮,父母能关心他并替他评评理,和孩子一起讨论应 该怎样解决。  父母要不断地学习、成长。为适应社会环境变迁和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应在亲子教育的领 域持续地学习充实。  比天赋更重要的是勤奋  丁俊晖的父亲  关于丁俊晖 >>>>  丁俊晖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台球手,曾被誉为台球神童,连续挫败了包括史上最伟大的台 球手亨得利在内的3位前世界冠军,不仅让世界职业排名赛冠军榜上有了中国人的名字,而 且还成为职业台球界持外卡夺冠第一人。丁俊晖夺冠给中国台球运动带来了一个新的发 展时代。  成长故事  丁俊晖从一个台球“神童”一步步成长壮大,最后登上了英国人发明并长期垄断的这项运动 的顶峰,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丁俊晖本人的执著追求。丁俊晖不仅能吃苦,对台球的悟性也 较高,10岁时就能一杆上百分,特别是他打球时的那种深沉内敛、从容不惊、骨子里谁都不 服的气质令亨得利惊叹。  1987年4月1日中午,丁俊晖出生在宜兴的一户普通人家里。第一次接触台球时,丁俊晖只有 8岁,正上小学一年级。一天下午放学后,丁俊晖路过他家楼下小卖部时,看见了一张很奇 怪的桌子,说奇怪是因为好好的桌子上竟然有几个大洞,而且还铺着地毯,桌子上放着几个 五颜六色的球。很久没玩过玻璃球的丁俊晖一时兴起,踮起脚摸到一个球就像玩玻璃球一样 用力一抛,飞快滚动的球撞到了其他的球,结果其中一个被撞到的球竟然滚进了洞里。就这 样,丁俊晖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的“一杆入袋”。  自从丁俊晖迷上打台球后,父母以为小孩子只是玩玩而已,时间一长也就腻了,没想到丁俊 晖越来越迷恋台球,简直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父亲丁文钧也逐渐发现孩子在台球上的 天赋,于是开始刻意地配合孩子。  丁俊晖小学的班主任曾经对丁俊晖迷恋台球的事情与他的父亲谈过,出乎意料的是丁俊晖父 亲的回答是支持儿子打台球。为了打好台球,圆自己打败当时世界台球第一人亨得利的梦 ,丁俊晖10岁就基本远离学堂。1998年,丁俊晖父子搬到广东时,每人每顿吃的是2元钱的 快餐,这段时间是最艰苦的日子,但是这对父子从未放弃。此时的丁俊晖小学还未毕业,到 广东后学习了几年,2001年,丁俊晖初一还未读完时,就彻底辍学了,因为他需要更多的时 间进行台球训练和比赛。刚到广东时,丁文钧一家长期住在一间环境较差的工人宿舍里,生 活条件十分艰苦。虽然丁文钧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对丁俊晖的教育丝毫不含糊,他教育儿子 从小要有正义感,要勤奋节约,先做好人,再打好球。艰苦环境中长大的丁俊晖从小就很刻 苦,不服输。第28节:比天赋更重要的是勤奋(2)  丁俊晖成名后,包括国外媒体在内的很多人都把丁俊晖称为“中国神童”,但在丁爸爸 的眼里,台球领域,勤奋远比天赋来得重要,就像昆明“丁俊晖台球俱乐部”墙上的那句话 ——“平凡中的坚持!成功”。父亲认为,儿子取得现在的成绩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勤奋,小 时候丁俊晖每天练球的时间都在8个小时以上,在他看来苦与累甚至枯燥乏味都是值得的, 时至今日他依然如此,因此在同行中他有“第一吃苦球手”之称。  理论点拨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家长经常夸奖孩子聪明 ,这其实并不算是一个十分明智的举动。  聪明属于先天的特质,长期肯定孩子聪明,可使孩子逐渐形成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使自己 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发生偏离,并且只有成功的打算,没有失败的准备, 必然会反复遭受失败的打击。而且孩子一旦认为自己聪明,就会认为努力不重要,靠着自己 的小聪明来应对一切。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肯定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在对孩子的成就进行归因的时候,智力属于 不可控制因素,是孩子自身无法改变的,但是努力与否却是孩子可以控制的,因此把孩子的 成就更多地归于勤奋,让孩子意识到只有聪明加上勤奋,才会有所成。  生活实例  佳佳不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甚至比别的孩子还显得笨一点,别人学半个小时就会的东 西,佳佳也许会花一个小时才明白。但是在学校,佳佳总是能考出好成绩,常常拿着满 分的成绩单开心地向父母报喜。  别的父母都很奇怪,为什么看上去不怎么聪明的佳佳总能取得好成绩呢原来是因为佳佳 的妈妈总会适时地鼓励孩子,她常常对佳佳说:“好成绩都是努力得来的,其实别的孩子都 没你学得快,只是他们都躲在家里偷偷学呢,你要是和他们一样努力你也是很聪明的孩子。 ”佳佳于是深信了妈妈的话,做任何事情都十分努力。有的时候,课堂上老师讲的东西佳 佳不太懂,下课后就把不懂的地方拿去问老师,让老师再讲一遍,作业错了,就再做一次直 到做对为止。佳佳的勤奋让妈妈十分欣慰,也获得了老师的喜爱,常常给佳佳做一些 指点,开开小灶,佳佳的学习越来越棒,信心也越来越足,没有人说佳佳是个笨孩子,人人 都夸奖佳佳的勤奋与聪明。  父母应该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因自己孩子 不聪明而气馁,应该为孩子的不努力而担心。始终记住一句话:“所谓天才, 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实例TIPS  如何教育孩子勤奋  帮助孩子树立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所谓“归因”就是寻找和分析影响孩子学业成功的 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归因分为外部归因与内部归因两种类型。具有外部归因特 征的孩子认为,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受运气、任务难度、班风、他人等一些复杂和自己难以 预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主宰和摆布,自己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考题太难”、“教师教得不 好”、“教师评分不公正”、“父母不关心我的学习”等等。因而这类孩子的行为表现是消 极被动的,对学习采取听天由命或无所谓的态度。具有内部归因特征的孩子往往把学习上的 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勤奋和努力,把学习上的失败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学习不 认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等。这类孩子有着比较正确的关于成功与失败的认 识尺度,有着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积极主动,能向中等的、适度的,甚至 较难的学习任务挑战。孩子的不同归因,影响着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他们 的学习责任心和坚持性,影响着他们的成就动机。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成功时把主要原因 归之于内部的努力,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责任感,提高学习努力的程度,形成较高的成就 动机。第29节:挫折教育(1)  对孩子的努力给予关注和承认。努力在孩子的学业成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孩 子的智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孩子的智力在教育条件下能够被开发,但智 力是相对稳定的。一个聪明的孩子与一个愚笨的孩子学习的速度、深浅、多少是不同的。只 有努力才是孩子可以控制的。但有的父母过分注重孩子的聪明,常常表扬、鼓励的也是孩子 的聪明,而忽略了孩子的努力。父母应该表扬、鼓励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孩子的分数。要善 于抓住适当时机,关注和承认孩子的努力。  创造条件,使孩子感到自己的勤奋努力是有效的。父母仅仅使孩子认识到学习靠勤奋努力 ,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勤奋努力不够,还不足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以改变其学习 成绩不佳的现状。父母必须告诉孩子努力的方向和方法,让孩子学会学习,以利于孩子学得 更好一 些,学习有所进步,使孩子体会到努力的效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促 使孩子进一步努力。  挫折教育  宋庆龄的父亲  关于宋庆龄 >>>>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 在 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 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宋庆龄学成归国后,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 。 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 命生涯。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 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  成长故事  创办了华美印书馆,协办了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宋耀如先生与 妻子倪桂珍共育有三女三子,他们便是名闻中外的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和宋子文 、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  宋霭龄和宋美龄天资聪颖,大胆泼辣,在她们只有5岁时,宋耀如就送她们到寄宿学校中的 女塾读书。宋庆龄与姐姐和妹妹一样聪明,却不像姐妹那样大胆泼辣,锋芒毕露。7岁时 ,父亲也送她到中西女塾读书。宋霭龄13岁时,宋耀如夫妇把她孤身一人送到美国求学, 使宋霭龄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之一。  1908年,宋氏夫妇又把二女儿宋庆龄一同送到美国接受教育。当时宋美龄年仅11岁。由 于年龄小,在威斯里安女子学校注册为特别生。宋耀如使这三姐妹在早期教育上占了先,在 接受西方教育上占了先,在女子接受高等教育上占了先。  宋先生很重视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坚强的品质,宋家的孩子还在爬行和学步阶段,宋耀如就 鼓励他们:“一步二步三步,好!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好!一二一,一二一…… ”孩子们果然不哭,跌倒了爬起来再走。朋友们说他是“开孩子们玩笑”,宋耀如却回答 :“ 老兄错了,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将来在社会上闯世界,全靠这第一步呀 !”  孩子们渐渐长大。有一天,宋耀如特地选择了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带着霭龄、庆龄、子文 等人去龙华。他不让孩子们参观龙华古刹,却让他们丢开手中的雨伞,站在古塔下淋雨。宋 耀如指着高高耸立的龙华塔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座塔,千余年来不怕风雨,为什么?因 为它基础牢固,骨架紧密。你们将来投身革命,就要从小打基础,练骨架。现在让我们一起 开始比赛,围绕宝塔跑六圈,六六大顺!”宋耀如带头跑了起来,孩子们紧紧跟着父亲,有 的孩子不小心在泥泞中跌倒了,却迅速地爬起来再跑,无一肯落后……  正是这种严格的教育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她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 位,被誉为上个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女性。第30节:挫折教育(2)  理论点拨  孩子迟早都是要面对社会竞争的,所以要让孩子拥有坚强的心灵能够抵御任何挫折的袭击。 什么是挫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挫折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障碍或干扰使其目 的不能实现、需求欲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心理状态。进行克服个体需求未满足时 消极的心理的教育,被称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 、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  现在我们也逐渐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却越 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遇到一些小小的失败后就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 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  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事事时时都成功,挫折是经常发生的,接受失败的心理教育也是需 要的。提高挫折的耐受力和适应力是生活在竞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近 年来,许多发达国家业已兴起培养和提高孩子挫折承受力的教育。这种教育旨在培养孩 子一种内在的自信与乐观。挫折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发现自己问题所在或不足,认识到 方向或方法欠妥,并且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还有可能成功,从而理智地调整自己,寻找其他发 展方向。换句话说,面对挫折导致的失败,要心中有数,而不会被挫折打击得一蹶不振。  生活实例  宇宇是全家人的宝贝,深受宠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渐渐地越来越霸道,也 受不得半点委屈,如果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让同学嘲笑了,他都会非常不开心,甚至发脾 气。  有一天,还不到放学时间,宇宇突然气冲冲地从学校跑回了家,呜呜地哭,说什么也不 愿意再去学校了。父母到学校去了解了原委才知道,因为有同学见他今天的衣服扣子扣错了 ,嘲笑了他一下,他受不了打击觉得很丢人。妈妈好说歹说把孩子送进了学校,但是也意识 到儿子的心理太脆弱了。  妈妈经过思考,认为这和大人们的管教方式有关,在家里大家都呵护着宇宇,不让他受一 点刺激,总是顺着他,满足他的任何要求,玩游戏也尽量让他当赢家,怕他输了哭鼻子、发 脾气。孩子仅仅因为被人嘲笑扣错了扣子就逃避学校,那么将来长大以后,又怎么去应对各 种挫折与困难  妈妈在翻阅了一些书籍后,了解到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 如 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 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和信心。  妈妈决心对孩子采取挫折教育。晚上宇宇正看动画片,妈妈叫了几声开饭了。他满不在乎地 说:“给我送点饭来啊。”妈妈说要吃自己过来吃。儿子又叫:“那你给我拿饼干吧。”妈 妈 还是让他自己拿。宇宇急了,开始用哭来威胁妈妈,妈妈不理会,等宇宇安静了,妈妈说: “饿了吧,饿了自己去吃,妈妈还是不会给你送过来。”宇宇只好自己离开电视去吃饭。  晚饭后宇宇和爸爸玩跳棋,爸爸故意不让他,宇宇急得哇哇叫,爸爸说:“输了棋就发脾气 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你再好好想想,怎么可以下赢我。”  经过父母的长期努力,宇宇终于变得较懂事了,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也不再 被一些小小的挫折所击倒。宇宇的父母也深深爱孩子,但并不一味地迁就孩子,只有让他们 体验挫折、体验失败,通过不断的磨炼,才会变得自立自强。  实例TIPS  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为孩子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 ,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孩子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 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态,正确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 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 失兴趣和信心。第31节: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美的熏陶(1)  2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 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另外,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 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3对陷入挫折情境中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疏导。如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 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 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平时则要善于观 察孩 子的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如果孩子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就应及时给予具体 帮助。  4要多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 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孩子往往会经历一些挫 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 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在同伴中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地 位。而这种磨炼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 帮助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激流中,每一个人都随时面临着困难、风险、挫折与失败,这已成为一 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并 能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具有较强克服挫折能力的强者,已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 注。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美的熏陶  卢梭的姑姑  关于卢梭 >>>>  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 ”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 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 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 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 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成长故事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他刚出生时就失去了母亲,由他的姑姑将他抚养成人,姑姑对他从小进行 的美的教育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他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    我对于音乐的爱好,……确信是受了姑姑的影响。她会唱无数美妙的小调和歌曲,以她 那清细的嗓音,唱起来十分动听。这位出色的姑娘的爽朗心情,可以驱散她本人和她周围一 切人的怅惘和悲愁。她的歌声对我的魅力是那样大,不仅她所唱的一些歌曲还一直留在我的 记忆里,甚至在我的记忆力已经衰退的今天,有些在我儿童时代就已经完全忘却了的歌曲, 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给了我一种难以表达的乐趣。    在卢梭的晚年生活中,每当他想起了姑姑教过的歌曲,常会孩子般地哭泣,有一支 姑姑教给他的歌曲一直使他很动情,遗憾的是他忘却了后面一半的歌词,他曾几次想请人补 续后一半被他忘掉的歌词,但是他始终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不希望这支使他动情的歌曲还有 别人也会唱。他在童年时期领受过的这支歌曲的美,对他一生的生活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 响。美的熏陶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有时简直难以使人相信。  理论点拨  人们常常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事物做出美或丑的判断 。人们对生活的美的认识或看法被称为审美观。审美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和 举止言谈的美与丑。审美素养包括认识美、评价美、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 造美等意识和能力。这些都可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第32节: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美的熏陶(2)  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能有助于他们形成高尚情操,愉悦精神,美化心灵和启迪智慧。将 会使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人生获得更多的幸福,达到更高的境界。孩子们将通过审美的新 角度、新视野,去发现自己、开垦自己、超越自己,同时发现生活,开垦生活,创造生活。  儿童对美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成人相比,他们在欣赏一个事物时,往往注重于外表,为表 面 的形态、色彩所吸引、打动,而不能触及到事物深邃的本质,因此儿童的美感容易流于肤浅 。由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儿童在审美过程中,一般又总是瞬时审美多于连续审美 ,简单审美多于复杂审美。也就是说,儿童常常根据一瞬间的直觉来判断事物的美丑,因而 审美时就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多半只能简单地感受事物的外在形式美,而不能深入地感 受事物的内在属性美。这就使得他们对美的理解显得多变而不稳定,而且呈现出极其丰富的 多样性。父母掌握了儿童审美的这个特点,就应该尊重儿童的美的价值观念,要善于从他们 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地进行审美教育。我们可以用形象生动的方法,提高孩子感受美的能 力,但不能强迫他们迁就自己的美学价值观念;我们可以帮助孩子逐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但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抹杀、否定孩子对美的独特的追求。  生活实例  在一个儿童节的下午,北京市聚星艺术空间为一个特殊的孩子办了一场特殊的的画展的开幕 式。  其实画展的主人早已经不是儿童了,他已经40多岁了,但是他依然是儿童,因为他的智力 还和孩子一般。  这次展出的所有作品都出自一名智障者——罗铮之手。生于1965年的罗铮成长在一个充满音 乐的家庭,他的父亲罗忠熔是著名的作曲家,母亲李雅美是著名的歌唱家,姐姐罗莹是钢琴 老师,他们在罗铮的成长道路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罗铮虽然患有智障,但是从小生活在优美的音乐里,艺术的熏陶使罗铮对音乐有着超常的 领悟 力和记忆力,并能将音乐大师的乐曲以及内心细腻的感受转化为一幅幅色彩奇异、充满想象 力的画作,因此音乐题材的创作便成为罗铮独特的风格。  罗铮先后在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举办过画展,匈牙利现代音乐大师利盖蒂看过罗铮的油 画《利盖蒂》后,欣然提笔致信罗铮:“亲爱的罗铮:我为你涉及我音乐所作的画而深深感 动,我赞赏你的天才,并祝愿你生活和工作一切顺利、万事如意!——你的利盖蒂。”吴冠 中大师说罗铮的画直抒胸臆、渗透心灵,是与艺术本源紧密契合的灵光心性的显现,属于“ 心音心色”。所以,本次罗铮画展的主题命名为“音色无间”再也合适不过。此外,还有一 部分画是表现他对艺术其他领域,如建筑、雕塑等的感受。他还有大量的无题画,这些画想 象驰骋、神思飞扬,是他画中极其耐人寻味的一部分。  罗铮喜欢在音乐里作画,也喜欢画出他心目中的音乐。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让智商如孩童般 的罗铮虽然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却能提起画笔抒发情感,他的画作所表现出来的用笔功力 和构图意境,即使是磨炼多年的艺术家也难以达到。  实例TIPS  怎样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  输入各种美的信息  家长可以简单传授一些审美知识、理论和自己审美、欣赏美的经验等等,再在这些知识的 指导下,引导孩子接触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初步培养认识美的能力,使他能对各种美 的信息表示关注。  进入审美状态  孩子在审美过程中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听一首乐曲,接触一个美的行为。一方面体验着审美 的 愉快感,培养了感受美的能力;一方面和自己的想象、情感和理解十分和谐地融合,成为一 种审美享受,同时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升华为审美意识,经常以审美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想第33节: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找回童心(1)  审美状态反复出现,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自己的审美经验中留下深深的印痕,不断 提高评价美的能力,接着就会向高层次升华,追求更为丰富、高雅的审美对象和产生更高层 次的审美要求。  完善审美心理结构  完善审美心理结构,是指审美素养的全面提高,表现为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两方面全 面增强。审美感受能力包括审美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其中,审 美鉴赏能力形成的前提,则是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具有高度的审美 修养。创造美的能力是指“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  提高全面素质,形成完善人格  提高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身体素质,是美育的延伸阶段,也是完美人格塑造的 最后阶段。当前,建议家长要特别重视美育,就是因为美育对提高全面素质有特别重要的作 用,它能“以美促健”,最终能使孩子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格。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找回童心  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的家长  关于泰戈尔 >>>>  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巨大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印度人民称为“诗圣”。 他还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 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数目难以统计的歌曲。泰戈尔的多次旅行,使他了解到许 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是至今为止这类描述中最 细腻的之一。  成长故事  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艺、政、经等范畴,他几乎无所不精。他的作 品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 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的成长得益于父亲严格而又得法的教育。  他出身于一个豪华富贵的大家庭中,父亲是受人尊敬的智者。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 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父亲除了潜心研究印度宗教圣典和西方哲学书籍之外,还 爱好旅游。  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为他主持了成人仪式。仪式举行后,父亲问他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去喜 马拉雅山旅游。泰戈尔当然愿意,并且十分兴奋。  第一站宿营地是桑地尼克坦,那里空旷无涯,广阔的原野,袒露的荒地,还有那错落有致 的沟沟壑壑,在蓝天白云之下,像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大油画。壮丽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尔 ,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乐趣。他们继续向喜马拉雅山进发,沿途游 览了许多地方,还特地参观了阿默尔特萨尔的金庙,和那些虔诚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锡克人 的颂神曲。抵达喜马拉雅山麓时已是阳春三月,但山区的春天却姗姗来迟,他们稍事休息 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尔豪杰峰攀登。途中要经过几个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 或坐轿。山路两旁,古松参天,春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闪烁 ,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叠翠。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 、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 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 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一小时英文,读完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 ,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山美丽迷人的夜色。父 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了四个月的旅游生活。  这次旅游,使泰戈尔和喜马拉雅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留给他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后 来称喜马拉雅山是“蛰居在心灵上的情人”。后来,怀着深深的眷恋,曾多次攀登喜马拉 雅山。1916年出版的诗集《飞鹤》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这些游览活动的感受。以后,泰戈尔 和他的父亲又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桑地尼克坦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园,他们 常去那里游览休假。他还在那里创立了植树节和开犁节,使当地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泰戈尔 的生活已经与桑地尼克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在那里的许多实验活动,扩大和增进了 对自己所热爱的大自然的亲近感,饱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这 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第34节: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找回童心(2)  理论点拨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没亲近泥土的童年即没有真正的童年。  我国古代对于人的成长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要求。印度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父亲正 是这样培养他的儿子。攀越山峰、游览胜迹、长途跋涉、诵诗读书,这对于一个文学家的幼 年来说,其意义不但是一段快乐奇妙的时光,更是一种受益匪浅的经历。这样潜移默化的熏 陶往往在一个人成人后显现出来。如果不是有这样一个父亲,引导儿子去领略大自然的奥秘 和人文的胜迹,印度可能就不会出现那样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人是大地的产物,土地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而现在的孩子却连什么是土地都不知道,他们心 目中的土地就是宽阔的马路,要不就认为是花圃里的黄泥。应该带孩子们去亲近自然,人与 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在对自然的亲近中让孩子们变得聪明、变得健康。  城市里的孩子失去了很多原本自己可以拥有的优越条件,但是水泥钢筋的世界,隔离了他们 与蓝天、碧海、大地的联系;孩子们与花草树木、飞鸟游鱼亲近的机会已经很少了,所以不 要吝惜时间陪伴孩子去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电视上、书本上的大自然离孩子仍旧是遥远的, 想象永远也比不上实践。  智者说:“你是用泥土造的,你还要归于尘土。”一切生命,包括植物、动 物和人,归根到底都来源于自然、生于自然,最后又回归于自然。  实例TIPS  大自然带给孩子们什么?  生命蓬勃生长的氛围  离开城市之后,才会发现生命的丰富多彩:孩子们会被飞过的蜜蜂或是别的什么虫子不小心 蛰到;会发现在城市里寻找不到的斑斓蝴蝶和上万知了的齐声合唱;会放纵自己在泥地里弄 得脏兮兮的,然后在清澈溪水中荡涤自己的所有不快……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离开喧嚣 的城市去乡间旅游,因为只有在这里,人才能彻底地放松,回归于自己最本质的一个状态。  孩子也容易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到最原始的生命力:不管是正在发芽的树枝,还是潺潺流水 ,也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狂风暴雨,大自然的神奇没有经过这样的近距离接触孩子是无 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只有亲身接触到这些神奇,才能够感受到生命和自然的联系。孩子能 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到蓬勃的生命力,获得一种超然的快乐。  智慧的灵感  从古到今,我们总能从很多人的身上看到自然的影响,不少历史名人都能在自然中发 现灵感,获益匪浅。  一棵苹果树成全了牛顿的灵光闪现,发现了万有引律;白鹅在池塘中的悠然让七岁的骆宾王 借助一首咏鹅诗展现了自己的诗词天赋;河里的小虾深深地吸引住了齐白石,又在他的画笔 下活蹦乱跳。这些都是自然给予的灵感。童年是一个人智力启蒙的基础阶段。大自然能美化 人的生命、启迪人的智慧。孩子在自然中能培养对线条、形体、色彩、音响、生态 的敏锐观察力和感受力。很多孩子学习音乐、绘画、文学,却无法理解很多艺术巨作的深层 次思想,为什么呢?因为在画室和琴房所能学到的只是技巧,却学不会对生活的新奇、幻化 、天真的感受。  丰富的自然知识  美国有一对夫妇颇具冒险精神,他们把四个孩子带到偏远的农场自己培养。白天,孩子们 像普通的农夫一样在农场干活,并在劳动中讨论种子发芽、遗传、农药等知识;晚上,曾是 大学教授的父亲则负责给孩子们讲授文化知识。到了周末,一家人会开车到附近小镇的图书 馆借阅各种书籍。这种特殊的教育激发了四个孩子前所未有的求知欲,他们如饥似渴地学 习,然后在农场里进行着自己的各种实验,孩子不断探索,养成了很强的发现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四个没有读过中学的孩子均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并分别成为电 脑、畜牧、天文、造船方面的专家。  这对夫妻认为书本上的文字是死的,大自然的一切却是鲜活的,让孩子看着书本想象并不符 合孩子的天性,很多知识,孩子在自然中自然能够寻找到答案。第35节:坚持信念(1)  坚持信念  比尔·克林顿的母亲  关于比尔·克林顿 >>>>  比尔·克林顿,美利坚合众国第42任总统(1992-2000),是美国第一位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总统,也是仅次于西奥多·罗斯福和约翰·肯尼迪的最年轻的美国总统,以及在富 兰克林·罗斯福之后连任成功的唯一一位民主党总统。1979年1月,年仅32岁的克林顿 就任阿肯色州州长一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之一。因为克林顿在任期间政绩斐 然,五次连任阿肯色州长一职,历时长达13年,并于1990~1991年任民主党领导委员会领 导人。1992年,克林顿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与在任共和党总统沃克·布什以及独立候选人 罗斯·佩罗竞选美国总统,在内政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以43%的公选票,370张选举人 票当选美国第42任总统,于1993年1月20日宣誓就职。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克林顿一直深得 非裔美国人、中西部和西部蓝领工人以及妇女的爱戴,他也是美国总统当中不多的少数族裔 民权和男女平等的最坚定的支持者。1996年克林顿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伯特·多尔和独 立候选人罗斯·佩罗连任成功。  成长故事  克林顿的母亲弗吉妮亚用这样的话总结了她的生活史:“我不是一个为了规则而活的人。”  弗吉妮亚的一生充满波折,但是她却用自己的双手,培养了一位杰出的总统儿子。  当克林顿还没出世的时候,他的父亲在一场意外中去世了,克林顿成了父亲的遗腹子。三个 月后,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中,弗吉妮亚生下了克林顿。  弗吉妮亚是一位坚强的母亲,为了让儿子有更好的生活,她一边工作一边读夜校学习护理, 并取得了注册护士的资格。她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放在了儿子身上,让克林顿住大房间,在他 3岁时就开始教他读写。在克林顿的记忆里,虽然自己从来没有得到父爱,但是他和母亲的 关系十分亲密融洽,从未觉得遗憾。  克林顿常常在厨房和母亲聊天,对于孩子的任何话题弗吉妮亚都认真地跟儿子讨论,用她开 朗、坚强的性格跟儿子交流他们共同的梦想。15岁那年,克林顿突然在厨房里对妈妈说,他 将来长大了要去竞选美国总统。别家的小孩这样说,父母也许会嘲笑是异想天开,但是弗 吉妮亚认真地想了想,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行。母亲也曾经有这样的梦想,只是当我觉 得我做一个让病人喜欢的护士更合适时我就放弃了。现在,对你来说,也许正是实现这个梦 想的最好时机。”  从此以后,弗吉尼亚给了克林顿强有力的支持,她成为了克林顿力量与勇气的来源,而且母 亲总是叮嘱克林顿“永不停止学习,永远不要说‘我做不到’”。于是为了这个成为美国 总统的梦想,克林顿一直努力着、坚持着,他不仅成为了总统,也是被公认的美国历史上最 具人格魅力的总统之一。  理论点拨  海伦·凯勒说过:“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 ”就是因为这个信念,这个又盲又哑的女孩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成了20世纪美国十大 英雄偶像之一。而她的理想和信念都来自于她的老师。正是因为老师她点燃了信念之火,她 的生命才能如熊熊烈火般燃烧起来,指引她走出黑暗、飞上云天。  带着信念的孩子,能正确对待挫折,能迅速在逆境中重整旗鼓,并以更高的热情继续 投入。  带着信念的孩子,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带着信念的孩子,喜欢与其他自信的人交往。  带着信念的孩子,面对困难和威胁就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勇敢接受挑战。他们考虑的是 如何解决问题,而没有信念的孩子只会在困难面前调头,轻言放弃,等待别人创造“成功” 。  带着信念的孩子,拥有较高期望,对自己提出高要求。  带着信念的孩子力求使自己有责任感,对社会有用,能与人友好相处。第36节:坚持信念(2)  带着信念的孩子,表现得果断、勇敢、可靠、友善,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扬长 避 短,不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而没有信念的孩子往往显得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喜怒无常、 性格孤僻、无所事事,老想要别人帮忙。  带着信念的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言行。他们也会遇到困难,但他们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认为凭自己的力量能够克服困难。  生活实例  十几年前,一个女孩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大学教师的职务,做起了自己并不熟悉的服装生意。  十年前的中国男人,穿的衣服永远不会超出黑白灰以外的颜色。  十年前的她不明白,为什么杂志上的外国人穿的那些彩色的西服那么好看,就没有一个中国 厂家肯生产,就没有一个中国男人在穿呢?  十年前的她于是萌生了一个念头,一定要让中国的男士和外国的男士一样,穿好看的衣服。  她告诉一个和她一样做服装生意的老板,她要做一些与众不同的西装,和那些外国人穿的 一样,格子的、条纹的,还有彩色的。老板阻止了她,说那是不可能的,中国没有男人会穿 那样的衣服,打扮只是女人的事情。  她不相信,她决定尝试。她找到一家毛纺厂,那里生产了很多她想要的的彩色布料, 原本是想出口,但是苦于配额限制,一直积压在那里,成了厂长的一块心病,有人买厂长 自然非 常高兴,高兴之余也替眼前这个女孩担心,“悠着点啊姑娘,现在挣点钱不容易”。他这样 对她说,她笑笑,决定冒这个险。  费尽口舌和努力在商场租到了四个货架,把这些漂亮的西装满满当当地挂在里面,开张第一 周,人们是看的多买的少,所有的人都相信,她赔定了。  她不死心,她不相信这些款式漂亮的衣服会没有市场,人们不买一定是人们不了解。那个时 候的中国还没有POP的概念,她把杂志上穿着彩色西装的国外男人的照片翻拍成大海报贴了 满满一墙,终于有人意识到这些衣服的好处,动心了、掏钱了。  她还不满足,因为有人已经开始学习她的办法,她不能被动地等其他商家来挑战自己,她要 主 动出击,寻找在竞争中不败的地位:她不愿意被动地等待别人发现她的衣服,她趁着午休 时间跑遍了北京所有高档的写字楼,在那些白领们就餐的餐厅摆开了摊子。她很清楚自己 的目标群体,这些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年轻人注重形象、能接受新事物,还有一定的消费基础 ,她的生意果然出奇地好。打铁要趁热,她又开始为这些年轻白领量体裁衣,给他们定做个 性西服。到最后,那批原本积压在毛纺厂里的布料,为她赢得了第一桶金。  这位中国服装界色彩革命的领头人,就是后来中国著名男装品牌“伊文”的创始人夏华女士 。十年后,她再去看那个曾经劝阻她的服装老板,他还是在做着同样的生意,原地踏步,小 打小闹维持生计。显而易见,她和他之间已是千差万别。  实例TIPS  理想和信念是开创美好人生的基础,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是家长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 的任务。  家长要以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和影响孩子,其中家长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父母的精神状况 、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得好一点,让 自己的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很了不起或非常可敬可爱,只有这样,家长的教育效果才会更好 。  信念和积极的心态密不可分,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认为造成人与人之间成功与失败的巨 大反差,起了最大作用的是心态,无论他原来的处境、气质与智力怎样,积极的心态是人人 可以学到的,家长可以以此为参考帮助孩子树立信念:  用行动去带动感觉。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先要有一种积极的感觉才能去行动,其实 这是本末倒置的方式。行为主义学家认为很多时候人是通过塑造行为来塑造心灵。心态是紧 跟行动的,如果一直在等待感觉带动行为的话,那心态永远是消极的。第37节:家务劳动不可不做(1)  要勤于耕耘。成功的人生是需要耕耘的,不是我们随便撒下几粒积极乐观的种子,就可以 等待着收获;我们必须不断给这些种子浇水,给幼 苗培土施肥。要是疏忽这些,消极心态的野草就会丛生,夺去土壤的养分,甚至让庄稼枯死 。  使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被需要。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重视,都希望别人 能够感受到自已的重要及别人对他的需要与感激。这是我们普通人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如果 你能满足别人心中的这一欲望,他们就会对自己也对你抱着积极的态度,一种“你好我好 大家好”的局面就会形成。  用美好的感觉、信心和目标去影响别人。随着你的行动与心态日渐积极,你就会慢慢获得 一种美满人生的感觉,信心日增,人生中的目标感也越来越强烈。紧接着,别人会被你吸引 ,因为人们总是喜欢跟积极乐观者在一起。  心存感激。如果你常流泪,你就看不到星光。对人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 要心存感激,那样人生就会显得美好许多。  学会称赞别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适当地赞美对方,会增加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感情, 你存在的价值也就会被肯定,使你得到一种成就感。  学会微笑。面对一个微笑的人,你会感到他的自信、友好,同时这种自信和友好也会感染 你,使你油然而生出自信和友好来,使你和对方亲切起来。  寻找好主意。有些人认为,只有天才才会有好主意。事实上,要找到好主意, 靠的是态度,而不是能力。一个思想开放、有创造性的人,哪里有好主意,就往哪里去。  放弃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积极心态的人从不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小事上,因为小事使他们偏 离主要目标和重要事项。  培养一种奉献的精神。前任通用面粉公司的董事长哈里·布利斯曾这样忠告属下的推销员 :“谁尽力帮助其他人活得更愉快更潇洒,谁就达到了推销术的最高境界。”  自信能做好想做的事。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定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认为你能, 再去尝试。再尝试后,你就发现你确实能。  家务劳动不可不做  赵小兰的家长  关于赵小兰 >>>>  赵小兰祖籍中国江苏嘉定,1955年生于台北,后移居美国,曾经入选1987年“美国十名最杰 出的女青年”,2001年1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提名赵小兰出任劳工部长。29日 ,美国参院一致通过了布什总统的提名。31日,赵小兰宣誓就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 部长。她为美国华人参政树立了新的丰碑。她最大的竞争本钱是品德与勤奋。  成长故事  赵小兰的一家虽然生活在美国,但是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父母还是坚持着传统的做法。赵 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博士很好客,每有客人来,6个女儿只要在家,一定会出来招呼。她们以 非常恭敬的态度为客人奉茶,脸上总是带着真诚的笑容。尤其令你难以相信的是,当赵家宴 客时,几个女儿不但不上桌,而且守在客人身后为大家上菜、斟酒。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女 士认为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训练。大人的道理很简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们家虽 然有管家,孩子仍然要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因为管家是请来帮助父母的,不是帮助孩子 的,年轻人理当自己管自己的事,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否则很难学会独立。  赵氏几姐妹不仅料理自己的内务,每天都要听闹钟起床、赶校车上学,回家由姐姐带头自动 念书,还要分担家里的琐事。  每天早晨,她们要出去检查游泳池的设备,捞掉水上的脏东西。到了周末,则要整理那占地 两英亩的院子,把杂草和蒲公英拔掉。赵小兰16岁的妹妹负责处理家里的账单、将圣诞 卡的邮寄名单输入电脑,并接听晚上的电话。而且,只怕讲了你也不信,赵小兰家门前长达 120英尺车道的柏油路面竟然是几姐妹在父亲指挥下自己铺成的。赵小兰曾经在《我的事业 与人生》那篇文章里说:“那时我们不是很喜欢,如今想来,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谈,很 能领会父亲良苦的用心了。”第38节:家务劳动不可不做(2)  至于星期天,他们一定全家去做礼拜,午餐后的时间,则举行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 ,大伙高谈阔论,每个孩子说出自己新的想法、收获,提出计划,并征询父母的意见。所以 ,当我们惊讶于赵家姐妹的纪律与服从的时候,要知道那是经由亲子之间充分沟通所获得的 共识。当她们为家里做事时,不是想到父母命令自己做,而是心里有着使命感。家是一个温 暖的集体,每个成员都这么有向心力,自然会兴旺。  他们每年安排两次全家旅游,从选择地点、订旅馆房间,乃至吃饭的餐馆,完全由孩子负 责,父母很少过问。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组织、分工的训练。  赵家虽然富裕,孩子却多半进公立高中,在外面的花费不论多少都要拿收据回家报账。赵小 兰念大学时还向政府贷款,靠暑假打工还钱。这不是因为她的父母小气,而是因为父母要求 子女独立、负责,把钱花在当用的地方。  赵小兰姐妹的成功,与她们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连老布什总统当年在白宫接见赵锡成 先生一家时,都特别强调这一点,还对太太芭芭拉说,应该向赵小兰的家长学学怎样管孩子 。  理论点拨  自理和独立是两个概念  很多孩子能独立却不能自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离开了家一个人生活以后,能应付很多 困难,也可以坚强地一个人面对很多事情,但是在很多生活细节上,仍然表现出了自理能力 弱的一面。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现在的年轻人:谁也不会知道这些外表漂亮的孩子关上门以后的样子,他 们在自己凌乱的房间里像老鼠一样翻找自己的衣物,跳着在杂物堆积的地面上寻找落脚的地 方;走到镜子面前,你会惊异他们是如何从桌子上一堆的东西中快速找到自己的粉底、胭脂 或是刮胡刀、古龙水的。等他们装扮完毕,就带着精致的笑容出门。然而有几个人会知道, 这些光鲜的新新人类,竟然是从垃圾堆里站出来的。  这段话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是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在的年轻人是如何地不善于自理 :他们能把自己精心装扮,穿着得体的衣服去应付各种场合,却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房间 和他们的外表一样干净整洁;他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是老板的得力助手,却对厨房里的事 情一 筹莫展,只好借助泡面或是外卖解决自己的晚餐;他们可以帮助同事、朋友解决各种麻烦, 却在自己家水管爆裂的时候急得不知所措……  独立是一种勇气,而自理是却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是从需要积累的,家长应该从小就让孩 子懂得照顾自己的生活。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自 理能力,又能使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  生活实例  一家电视台曾做了这样一期节目:让几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到一个偏僻的山村,用一 周的时间和那里的孩子一样住学校破旧的宿舍,吃粗糙的三餐,然后电视台用完全真实 的记录来观察这些只有七八岁的孩子如何度过对他们来说也许会终生难忘的一周。  这些孩子当然是从出发前的兴奋到到达的失望。因生活上极不适应,他们都哭过,有人想过 逃离,最后还是咬牙坚持。这些孩子在镜头前还是表现了自己的坚强。但是有一个细节 ,却让我印象深刻:到了山村的第一天,孩子们和山村的孩子一样,被分到一间破旧的宿舍 ,宿舍很大,挤了十几个人,生活老师将被褥发给孩子们后就不再过问,于是孩子们要想办 法自己铺好床铺。这些孩子全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笨手笨脚地开始这样浩大的工程,多 数的人都失败了,好在那些山村的同学都友好地帮助他们做好了这一切。  晚饭时间,有个女孩子哭了,哭的原因居然是看见别人手脚麻利地替自己收拾好了床铺之后 感到自卑。在刚到来的时候,这些城市里的孩子都不由自主地带着一种大城市的优越感 ,可是现在这个孩子却自卑了。从这个孩子之后的表现来看,她其实是一个十分坚强的孩子 ,她很快就适应了山村的生活并和当地的小孩成了好朋友,甚至在别的城市孩子想家了哭 着要退出活动的时候还能语重心长地安慰他们,应该是个独立能干,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她 唯 一的一次哭泣,并不是因为懦弱,而是她突然发现了自己连自己的同龄人最基本的技能都不 具备,她感觉到了自己的无能。第39节:树立孩子的金钱意识(1)  这个孩子在哭泣的时候对着镜头说了一句话:“我回家以后一定要自己铺床、自己整理房间 、自己洗衣服,我什么都要自己做,我不想让爸爸妈妈替我做了,原来我以为自己挺能干的 ,结果我什么都不会。”  一个幼儿园老师讲了一件事情,她在检查班上的小朋友有没有带手绢的时候,一个5岁的 小女孩忘记了,于是老师告诉她以后一定要记住,不可以那么粗心,要有卫生习惯。女孩的 妈妈来接孩子的时候,孩子却对妈妈大发脾气:“都怪你,不给我带手绢被老师批评了,你 怎么会忘记的!”老师很有感触,也许家长觉得帮助孩子记住这些事情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孩子虽然小,她也应该知道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解决,妈妈一时忘记了,难道她自 己不能记住吗?而她一点都不觉得自己记不住有什么不对,反而理直气壮地责怪自己的 妈妈,这样的孩子将来会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吗?  其实不少研究都表明,孩子的主动性是很强的:他们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喜 欢自己去尝试体验。我们应该珍惜孩子这样的独立愿望,让孩子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孩 子从小学就会照顾自己。  实例TIPS  让孩子学会自理  保管好自己的东西  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的物品,比如玩具、书本,让孩子自己把它们收拾好,放在他们 觉得合适的地方,不要让孩子把这些物品到处乱扔。如果孩子找不到某样物品,别去帮孩子 寻找,让他们自己回想是放在什么地方了,孩子可能会因为一时找不到而哭泣,但是他会慢 慢吸取教训,下次就会注意到把东西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这是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的第一步 ——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让孩子做你的助手  你在做家里的卫生,让孩子帮你扔垃圾;修理家里水龙头的时候让孩子替你拿扳手。这些都 是 孩子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他不一定能帮上你多少忙,但是会让孩子有劳动的意识,他 会认识到自己也是家里的成员,要帮助家里做一些事情。  照顾自己  让孩子观察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然后让孩子学会按照你的方式整理自己的房间;学会保持 房间的整洁 ;指导孩子保持干净整洁的外表;孩子上学以后,削铅笔、包书皮、收拾书包这些事情都不 要替孩子动手。如果孩子实在不知道怎么做,就以口述方法告诉他或者做简单示范。你越是 替孩子做了, 孩子的依赖性越强,越不会有意识地学会自理。  树立孩子的金钱意识  洛克菲勒家族的教子观  关于洛克菲勒家族 >>>>  洛克菲勒家族创始人的核心是老约翰·洛克菲勒,美国实业家、美孚石油公司创办 人。他23岁时,到了钻出美国第一口油井的石油城,经实地考察,决定从事风险不大、不会 亏本的炼油业。第二年与他人合资7万美元在克利夫兰建立了一家大炼油厂,采用可提炼出 优质油的新技术,把竞争者远远抛在后面,获利100%。1870年,他把两座炼油厂和石油输 出商行合并,创建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吞并了该地区20多家炼 油厂,控制该州90%炼油业、全部主要输油管及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全部油车,又接管新泽西 一铁路公司的终点设施,迫使纽约、匹兹堡、费城的石油资本家纷纷拜倒在其脚下。接着, 为控制全美石油工业,他操纵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和伊利公司同宾夕法尼亚公司开展铁路运费 方面的竞争。结果,在8年内,美孚石油公司炼油能力从占全美4%猛增到95%。美孚公司几 乎控制了美国全部工业和几条大铁路干线。1882年,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后来 ,洛克菲勒财团又形成由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四家大银行和三家保险公司组成的 金融核心机构,这七大企业控制全国银行资产的12%和全国保险业资产的26%,洛氏家族通 过它们影响工业企业决策。洛克菲勒财团创办基金会,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其他社会 团体赠款,扩大影响和势力。洛克菲勒财团还指派亲信人物担任政府要职,如曾任国务卿的 杜勒斯、腊斯克都担任过洛氏基金会董事长的职务;基辛格出任国务卿之前,曾担任纳尔逊 ·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之孙)的外交政策私人顾问。该家族的成员也活跃于政治舞台,左 右内政和外交政策,如纳尔逊·洛克菲勒就曾担任1974~1977年的美国副总统。第40节:树立孩子的金钱意识(2)  成长故事  2004年7月11日,坐拥亿万家财、在美国叱咤风云的劳伦斯·洛克菲勒在睡梦中与世长辞, 享年94岁。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3代传人,尽管含着金钥匙出生,却绝不是一位纨绔子弟 ,他在有生之年不仅开了风险投资的先河,还为美国的环保及慈善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老约翰·洛克菲勒唯一的儿子和继承人是小约翰·洛克菲勒。小约翰·洛克菲勒共有6个子 女,姐姐芭布斯最大,其他都是男孩,从大到小分别是约翰、纳尔逊、劳伦斯、温斯罗普和 大卫。劳伦斯·洛克菲勒1910年5月26日生于纽约。童年时期,劳伦斯与年长他两岁的哥哥 纳尔逊关系最亲密,他们曾一同饲养兔子然后卖给科学实验室换取零用钱。这样的事情听起 来似乎很难和富可敌国的洛克菲勒家族联系起来,但事实的确如此。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孙 能获得日后非凡的成就,和他们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 的光环宠坏,不管是老约翰·洛克菲勒还是小约翰·洛克菲勒,在教子方面相当花心思,并 有一套祖传的教育计划。父亲鼓励劳伦斯等孩子做家务挣钱:逮到走廊上的苍蝇,每100只 奖 一角钱;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只奖5分,背柴禾、劈柴禾也有价钱。劳伦斯和哥哥纳尔逊, 分别在7岁和9岁时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每双皮鞋得2分,长筒靴每双得1角。  劳伦斯的中学时代是在林肯中学度过的,这所中学以“实践出真知”的教学理论闻名 ,劳伦斯在摄影、旅游以及探险等方面的兴趣得到了鼓励及发展。劳伦斯和他的几个哥哥姐 姐,一直保持着勤俭的美德,这得益于他们的家庭环境 。小约翰·洛克菲勒一直像父亲那样,定期翻阅孩子的账本,检查他们的支出。作为浸礼会 教 友,洛克菲勒家族抵制跳舞和酗酒,因此在他们的家里看不见富人豪宅里常有的舞厅和酒吧 。虔诚的宗教信仰,令洛克菲勒家族在优越的生活中依然保持节约。  老约翰·洛克菲勒曾说,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给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份礼物。劳伦斯从祖父 那里继承了赚钱的天赋,他的名下拥有15亿美元的资产,在《福布斯》全球587位亿万富翁 中排名第377位。1937年,劳伦斯继承了祖父买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从华尔街踏上创业之 路,开了美国风险投资的先河。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购入更多的蓝筹股,而是开始投资 并协助新成立的企业创业。他的第一次尝试非常偶然。当时,他和新婚妻子预备订制几件家 具。当他看到一位芬兰设计师设计的曲木家具照片时,预感到这些家具会成为现代 家居的理想选择,于是下订单购买了一批,在纽约开了一家专卖店。尽管许多人曾对生意 前景表示怀疑,但结果家具十分抢手,直到1940年货源因芬兰冬季战争受到影响,生意才被 迫中断。劳伦斯的第二桩买卖则更有影响力。他结识了一战飞行员埃迪·瑞肯贝克,认为瑞 肯贝克关于商业空运即将兴起的看法很有见地。于是,1938年,他资助瑞肯贝克成立了东方 航空,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而东方航空也成为战后赢利最多的航空 公司。此外,他在1939年投资的麦道航空公司也成为军用航空器的主要供货商。  理论点拨  一所小学校为了锻炼孩子们,决定让孩子们当一回小管家,让孩子们帮助学校购买一些体育 用品,学校希望他们能够买得又便宜又好。  其实他们掌握的钱都是经过计算的,除去买物品需要的钱,只要孩子们合理使用,用于坐车 、喝水、吃饭都绰绰有余。  孩子们都觉得手中的钱好像很多,大部分孩子又对金钱的概念不强,所以很挥霍:有 一组的孩子商量着要多去几个市场比较价格买便宜的篮球,但是就为了比较几十块的差价他 们竟然坐出租车往返两个市场,结果等确定好买哪一家的商品后,他们发现剩下的钱在吃 饭和坐公交车中只能选择其一了。 另一组的孩子被要求买50副乒乓球拍,他们也很有想法,认为批发市场更便宜,不过因为比 较远,已到了中午,孩子们决定先吃饭。附近有茶餐厅,不过孩子们却被美国牛排吸引了 ,一人买了一份。买乒乓球拍的时候预算不够了,为了完成任务只好买了30副,还有孩子 挺惊奇地说:“乒乓球拍怎么那么贵!”第41节:树立孩子的金钱意识(3)  没有一个组完成任务。回到学校,老师们惊叹:这些孩子真不会花钱,难道他们 就不知道几十块的差价仍仍不够补偿他们的出租车费?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先为买东西留够预 算再用剩下的钱吃饭?这些孩子为什么就一点理财的常识都没有呢?  对金钱缺少概念,这应该是现在的孩子的一个通病。  生活实例  孩子对金钱没有概念是因为父母犯了错误:  不让孩子知道家里的经济情况。孩子只知道没有钱就向父母伸手,完全不知道父母的钱 从何而来。这方面,相对贫困一点的家庭也许还好一点,因为他们不能完全满足孩 子的物质需要,而一些富裕家庭,孩子似乎总是在金钱方面被满足,于是得到了一个概念, 就 是钱是很容易得到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都应该让孩子知道,钱是父母工作挣来的,而 且家里的经济条件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哪些东西是孩子可以享受的,哪些是不能享受的。  孩子的物欲过强。现代人非常推崇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人们总爱渲染明星或富豪们奢 华的生活,这些风气会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还不知 道工作艰辛就已经开始向往奢华的生活。  不知道如何花钱。孩子们花钱没有计划,不知道哪些东西是必须买的,哪些是不太重要的 ,买东西没有轻重缓急的区别,不知道什么商品才是自己需要的,花了很多钱,却没花在需 要的地方。  教育孩子把钱用在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上是每个家长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管为孩子花钱多 少,都要用以下三条标准来衡量:是否高效益地使用金钱、财物,合理消费,用所当用;是 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形成和建立良好的品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是否杜 绝了奢侈浪费。  实例TIPS  如何让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意识呢  教孩子认识各种货币的价值及其使用。家长从小就注意让孩子识别各种货币,让他们认识 货币上的面值,告诉孩子钱是做什么用的,让孩子从小知道你是如何购买东西的。  让孩子知道钱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孩子都会有对钱的渴望,不过钱并不能换回所有的东 西。要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有 快乐的心情等比钱更重要,当孩子正确认识了金钱以后,才不会功利地去追求金钱,而且 更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充满感激和快乐。  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花钱。孩子的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给孩子零用钱并不 是让孩子挥霍,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把钱花在有需要的地方。很多富豪家族都要求孩子对自 己的零花钱记账,每一笔钱的去向都必须清清楚楚。普通家庭的父母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然后定期检查孩子的账本,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胡乱花钱、挥霍浪费的行为。  教孩子学会积累。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计划使用,适当积累,让孩子在存钱、 用钱的过程中养成节俭的好品质。  教孩子懂得量入为出、珍惜物品。要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花钱要看支付 能力如何,并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来之不易,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 劳动的表现。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  让孩子自己承担一部分花费。孩子有了一定积蓄后,除了生活的必需品家长资助他们购买 ,一些他们平时不需要花太多钱,不是很重要的支出让孩子自己去支付。  学会分享。体验到捐款和助人的喜悦,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和帮助别人,自觉自愿地把自己 的微小积蓄捐赠一部分给需要帮助的人们,让孩子从小就体验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和 分享。  给孩子一些机会去赚钱。假期让孩子去打工,如果时间允许,孩子可以做一些兼职,只 要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可以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得一些收入,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钱 支配,也可以令孩子更懂得珍惜。第42节:帮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1)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要做好示范,不能一边教育孩子正确花钱,一边自己花钱却毫无 节制,大手大脚,因为家长的很多模式也会传给孩子的。  帮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海明威的家长  关于海明威 >>>>  海明威(l899-1961),美国文学家。海明威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 音 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以 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1954年海明威成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 的代表作为《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他在艺术上简约有力 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 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成长故事  海明威的父亲克拉伦斯·艾德家兹·海明威是一个杰出的医生,也是一个热心的、训练有素 的运动员,又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自然界的人。他热衷于钓鱼和打猎。他的兴趣和爱好对儿子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也十分关心儿子的前途和成长,并且为此花了不少的工夫和心思。  他的教育方式很有独到之处。他教育小海明威时既严格又灵活,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改变自己 的教育方式。他们居住在橡树园镇,北部是印第安人居住的密执安湖畔,那儿 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父亲引起了儿子对于户外活动的爱好。美丽的大自然也使小海明 威深深迷恋。夏天,他们居住在密执安北部湖畔的房子里,海明威医生有时候带他儿子一起 出诊,横过华隆湖到印第安人居住地区。他们经常一起钓鱼和打猎。小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 的,对什么事都好奇不已。小海明威就是这样。每当父亲出诊或者打猎钓鱼的时候,小 海明威总是拉着爸爸的衣服央求着一起去,爸爸每次都答应他的要求,带上他穿越茂密的森 林,趟过哗哗的流水,拜访那些散落的村庄,小海明威大开眼界,眼前的一切对他来说是 那么新奇有趣,长途跋涉中他的体力和意志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增长了不少见识。  小海明威渐渐地迷恋上跟着父亲出诊,彻底成了父亲的小“跟屁虫”,父亲发现 后觉得不妙,觉得事事依赖父母对孩子成长不利,依赖心理会影响一个人的才能的发展。 他觉得是培养海明威的独立能力的时候了。于是,在小海明威4岁那年,当他又缠着爸爸带 他一起出门时,父亲拒绝了他,小海明威不明白为什么爸爸不再喜欢带他一起出去了。他问 爸爸:“是我做错什么了吗?”爸爸扶着他的肩膀,非常严肃地说:“孩子,你没有做错什 么。爸爸只是想让你自己去活动。不要总是跟着我!”然后又补充了一句:“这样才会对你 有好处!”说完,他给了小海明威一个鱼竿,并鼓励他说:“大胆去玩自己的吧!你肯定行 !”从此海明威就开始一个人在山林和水边玩耍。后来,等他又长大一些的时候,父亲又给 了他一杆猎枪。就这样在父亲的不断指引和鼓励下,小海明威开始独立玩耍,很快就迷恋起 钓鱼、打猎,以及探险。  在大自然中玩得久了之后,海明威又迷恋上了读书。父亲培养出的那些爱好伴随他一生。他 独立、喜好探索的性格也在父亲的引导下形成了。  理论点拨  海明威的创作总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之中,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有鲜明的特色。这种独 立的精神得益于他那明智的父亲。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往往是在幼年时萌发的, 有些人性格中的根深蒂固的依赖性与父母早年的教育有关。家长如果对孩子包办一切,时 时把孩子带在身边,就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失去锻炼的机会和独立发展的空间。与中 国的家长相比,欧美的父母大多重视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往往对孩子只是进行指点和 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实践,自己去大自然或者社会中领略知识、增长才干。这样 的明智之举很值得中国家长借鉴。第43节:帮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2)  “好好读书吧,认真准备考试,其他的事情都不用担心,有我们在呢!”很多父母都对孩子 这样说,甚至很多孩子都已经十七八岁了,父母依然会这样说,因为孩子面临联考了 。长期如此,孩子的心理就产生了依赖,没关系,什么事情都有父母呢。  再看看美国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多吃一些苦头,做出很多 我们都认为不可思议的“冷漠”的举动:蹒跚学步的孩子跌倒了,没有谁会匆忙跑去把孩子 扶起来,而是大叫:“快点起来!接着跑!”  其实所有的父母都是心疼孩子的,他们知道给孩子勇气和让孩子坚强,这样的爱比扶起摔倒 的孩子更重要。  所以别奇怪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得惊人的勇敢和坚强,因为他们的父母舍得让自己的孩 子承受苦难。  生活实例  鑫鑫4岁了,平时在家活泼话多,恋父母,喜欢跟父母玩,几乎每次送鑫鑫去幼儿园,都是 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似乎离开妈妈一分钟他都会觉得难以接受,死缠硬磨不让妈妈走,  好容易妈妈脱了身,鑫鑫在幼儿园里也两眼泪汪汪的,一句话不讲,不做游戏,不和别的孩 子玩耍。  其实父母疼爱孩子、孩子眷恋父母,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天性或本能。孩子对养育 、爱护自己的人本有一种信赖感。但如果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影响了他的独立生活,使他不能 跟同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能正常地在幼儿园生活,很可能就是依赖过度了。  老师给鑫鑫的父母想了办法,让鑫鑫的妈妈每次送鑫鑫上幼儿园的时候都承诺什么时候来接 孩子,平时也多锻炼鑫鑫自己洗手、自己吃饭、自己睡觉等。在家的时候,妈妈也经 常带孩子出去玩耍,让他熟悉不同的生活环境,慢慢地,鑫鑫对于父母的离开不再严重焦虑 ,也能够心情平静地去幼儿园了。  实例TIPS  如何让孩子不再过分依赖  别给孩子太多的保护  孩子缺少保护自己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父母对孩子的保护也应该有一个限度。过分宠 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高期望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影响孩子的独立。  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应该先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已经有 了强烈的独立愿望,父母只需要一步步引导就能让孩子慢慢学会独立:一开始的时候让孩子 自己睡一张小床而不是被妈妈抱在怀里睡,但是小床可以就在妈妈的床边方便妈妈照顾孩子 ;孩子的动作比较熟练以后,让孩子自己抱着奶瓶喝奶;在孩子能力范围内,自己用 自己的杯子喝水,不要父母喂食;让孩子结交朋友、挑选喜欢的零食。不要 担心孩子完成得不好,你可以站在孩子身边,在孩子出现困难的第一时间帮助他,但是万不 可替孩子完成所有的事情,只要孩子能够做的事,都不要插手。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他走向 自主独立。  及时鼓励孩子  让孩子学习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应该有一定的耐心:在孩子的生活、游戏、学习和 劳动中都可以贯穿这样的训练。每当孩子碰到困难不能独立完成要做的事,大人应鼓励 和引导,必要时可适当帮助,但一定要坚持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如果任务确实已经超 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也不应该盲目地让孩子坚持,否则会让孩子失去自信,觉得自己 没用。不要取笑或挖苦孩子的失败,因为孩子的内心十分敏感,你的一次取笑可能就会让孩 子终生为自己贴上一个自卑的标签。  家长还应该注意的就是意见要统一,孩子遇到了困难想要退缩,家长绝不能有对立的建议。  培养孩子有一技之长  罗曼·罗兰的家长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