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4

作者:成墨初 字数:14436 更新:2023-10-09 13:02:39

由上例可知,父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帮助孩子发现生活的乐趣,使其能够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长。  如何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时间,让孩子更快乐地成长呢?下面一些建议,不妨作为父母的参考。  每天给孩子留出可支配的时间  一些父母总怕孩子的时间空下来,当孩子写完作业以后,马上给他安排了画画,刚画完画,又安排了学外语,外语学完了还有钢琴。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几乎成了一个机器人,在父母的紧张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至于越来越懒散、麻木和消极。  学习时间和玩乐时间要分开  有的父母总是埋怨孩子写作业太磨蹭,边写边玩,却不知道这些坏习惯可能正是没有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养成的。因为父母经常无限地给孩子加压,使孩子没有玩的时间,复习了这科又复习那科,都复习完了以后还要做些高难的题目,这样做不仅使孩子对所学的科目厌烦,而且容易使孩子养成磨蹭的习惯。孩子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只好采取迂回的办法,以争取可玩的时间。  第38招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2)  不能让孩子的自由失控  每一个人都需要自由,每一个孩子也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就就不可能有身心充分的发展。但是自由不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要受到一些制约的。父母应告诉孩子有些事情是危险的,有些规则是要遵守的。给孩子自由,但不能够让孩子的自由失控。因为任何自由都应该和责任相对应,责任、权利统一,有自由就有义务,有义务才能享有自由。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能够激发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孩子浓厚的兴趣,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生活,提高适应、合作与协调能力。  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第39招 不把家变成死板的教室(1)  一个人的心境如何,将决定其行动力。教育专家认为,如果能刺激孩子的兴趣,就可以充分培养着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人一生学习的大好时光大多在学校里,但学校并不是接受教育的唯一场地,家庭也是教育的好场所。要想让家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就在于努力营造家庭氛围。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家庭是除了学校之外的一个特殊的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父母的情操、理智、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在每一件具体事情上,父母的所言所行给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往往胜过平日教子时的千言万语。  著名剧作家沙叶新幽默感极强,其女儿也天生具有幽默细胞,还在童年时他就对“女大不中留”有过一番妙论:“我认为‘女大不中留’的意思就是……嗯……就是女儿大了,不能再在中国学习了,要到外国去留学。”后来她果然去美国留学了。  沙叶新的女儿一次回国探亲,她和父母谈起同在美国留学的弟弟,说弟弟想娶个黑人姑娘。父母不由大吃一惊。“妈妈怎么还有种族歧视?黑人女孩是黑珍珠,身材好极了,长得也漂亮。”“我倒没有种族歧视,”沙叶新接话说,“我就担心他们以后给我养个孙子;送到上海来让我们带。万一晚上断电全是黑的,找不到孙子那不急死我们!”女儿连忙说:“那没关系,断电的时候你就叫孙子赶快张开嘴巴,那不是就找到了!”  在父女之间这场温情脉脉的唇枪舌剑中,父亲显示了他开阔的脚襟、年轻的心态和幽默的天性,而女儿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番“唇枪舌剑”为久别重逢的父女增添了一份格外的喜悦。  家庭环境可以加强也可以抑制一个孩子创造力的发展。一个对人、地、事物拥有丰富体验的孩子,能呈现多样化可能性和创造力。  爱迪生是世界著名的发明家,一生中共有大大小小的发明2000多种,人们称他是“发明大王”。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富于幻想和爱动脑筋。特别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  爱迪生只上过3年小学,而这三年读书生活,还是在淘气中度过的,他被校长认为是贪玩而被开除出校,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他的母亲最了解儿子的浓厚兴趣,她不认为儿子的兴趣是不务正业。  母亲专门在地下室里为爱迪生开设了实验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学试验,从而使爱迪生的发明能力得到了激发。12岁那年,他在火车上卖报,但同时又偷偷地在火车做试验,差点使列车爆炸了。车长一怒之下,狠狠地抽了他一记耳光。这一耳光爱迪生落下了终生的残疾。  后来,耳聋的他又当过电报员,继续学习和研究。1862发明了留声机,轰动了全世界。  假如没有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为爱迪生创造的自由环境,尽针爱迪性具有好的天资,恐怕不会有大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的成就是与父母为他创造的家庭氛围分不开的。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懂得家庭氛围的重要性,不要把家庭变成死板的学校教室,使孩子整日都是在学校的感觉。  愉快的家庭气氛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请父母让笑声充满家庭。  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有位母亲说“孩子的爸爸在单位上与同事友好相处,待人谦和,但对孩子却是另一副面孔,不高兴就大发雷霆。”为什么,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感情介入和渗透最深刻的人际关系,爱之深,则责之切。爱与恨两种极端情感在人心灵中往往是孪生的,对孩子爱得深,也就容易产生恨。再加上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没有障碍,语言上没有阀门,父母一不高兴极易信口开河。  要创造和保持美好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首先要克服情绪上的随心所欲。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心事,父母在喜怒之间,应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力求保持一种平和、明朗、乐观的心境。千万不要把愤怒、怨恨、沉郁等消极情绪传染给家庭和孩子。  让幽默为家庭添乐趣  人人都希望家庭的港湾宁静而和谐,而宁静的生活也需要笑声做点缀,和谐的日子也需要诙谐来调剂。幽默中有自嘲、有宽慰、有机智、有纯真,虽然幽默的情况不同,方式不同,效果却同样神奇。比如遇到家人生闷气不妨说句“天气预报可是晴天啊,怎么多云转阴啦”,赶上双休日,全家聚在一起,讲讲故事,说说笑话,既有教育孩子的作用,又给家庭平添了不少乐趣。  创造自由的家庭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孩子创造性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孩子都不希望自己受到嘲笑或干扰,而希望能自由自在地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因此,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家庭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让笑声充满整个家庭  “笑一笑,十年少”,“笑一笑,福来到”,笑是联络感情的一种妙用无穷的方法,孩子生活在笑脸盈盈、笑声朗朗的家庭之中,必然会心情愉快,必然会产生进取的激情和向上的力量。  打消对子女的过高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可以理解,但当子女由于种种因素,某些方面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许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打骂仅是一种感情发泄,对改变子女的现状无济于事。与其如此徒劳无效,不如降低期望值,让子女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己选择前进的道路。  第39招 不把家变成死板的教室(2)  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行动  无数事例证明,没有一个孩子是在训斥、干涉和棍棒威胁下成才的。棍棒威吓暂时会起作用,但不会持久。父母把孩子当朋友,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则,这需要父母有良好的情绪修养,较高的精神境界和摆脱亲子感情纠缠的超脱精神。  充满敌意的家庭气氛,过多地干涉、训斥孩子,都是不恰当的。为了孩子,每一个家庭都应当和睦、愉快、幸福、美满。  第40招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育专家陶行知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境,需要在父母的热切期望和等待中来引导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发展,要遵循天性,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要让孩子自由地发展。  孩子的成长不仅包括他身体增长,更主要的是他的语言、精神、气质、思想以及为人处事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可为了使孩子的成长迅速一些,许多父母往往采取一些过于积极的教育措施,例如请家教、报特长班等等,根本无视孩子的兴趣。  不可否认,孩子多掌握点知识,多学点本领,本没有什么坏处,但关键是要孩子自己愿意。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不但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还可能极大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这是得不偿失的。  父母指导孩子太多,关注孩子太多,或者采用的强制措施和管束太严格,都会不利于孩子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所以,对于孩子的发展一定要因人而异,一定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孩子是十分必要的。  有个大学生在一篇题为“我的自由时空”的作文里写道:  我的外公是一位艺术家,我的父亲是一家医科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我的家如同一个人文与科学的梦幻组合,一个用亲身的经历告诫我为人要真诚坦荡,对世间万物都心怀爱与感激,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现身边的美;一个则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让我坚信这个世界必有规律可循,求真务实善于开拓的科学精神是人们寻找安全感的良方。  有一段时间外公告诉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月满则亏,万物皆有必然之理;而父亲告诉我世界可以用偶然来描述,甚至每个人都只不过因为偶然才成为自己。当我将两句话完整地理解而发现其中的一致时,我觉得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探索的自信。我认为这种感觉永远不是来自于灌输,而是启发式的诱导。记得小时候,父亲从幼儿园接我回家,总带我在路边的咖啡馆小坐片刻。在那儿,他让我试着把不同质地的咖啡勺浮在咖啡中,就这样让我理解了阿基米德的发现。  我的家庭氛围首先是民主,从我记事起,我对家中的事务就有发言权,而且父母从不强求我做什么,他们对我采取认同和尊重的态度。记得高中毕业填高考志愿时,家里希望我考医科大学,而当我欲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时,父母所做的仅仅是确认我是否真的做了慎重的考虑,而后便全力支持我的选择。  我从小写作文就不爱打草稿,做数学题也不爱将整个步骤都写上,我认为只要抓住重点就可以了,能用简单的方法完成一件事何乐而不为呢。而这种“偷懒”的做法父母也认可了,他们的态度使我的个性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良好的家庭教育必有善于进行教育的父母。上述案例中的主人公就是在重视教育、懂得教育、氛围民主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庭教育不仅为他开拓了一个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多维空间,而且使他学会了宽容和谦让、理解和融洽,使他的求知欲得到了重视和满足,人格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由此可见,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家庭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教孩子怎样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使家庭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很多父母会划分出一个孩子的房间,而且在孩子的房间里,安置最豪华的照明设备,可是孩子却喜欢在餐厅做功课,这就是因为没有认清空间的意义。孩子所需要的,并不是单纯的独立房间,而是一个能安心游玩,安心做功课的空间,那个空间必须让他有待下去的欲望。  还有不过分“教导”孩子的实质,就是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主性,而自主性的确立。除父母应有的开放型的教育方法外,更主要的是给孩子一片自己的“空间”。  让孩子在家里有发泄自我的感情,或是调整情绪的空间,是培养独立性的基本条件。  所以那个空间不必是一个独立的房间,在客厅的一角划分出“孩子的角落”,也是可行的做法,那个角落不摆父母的任何杂物,可以只放一些孩子喜爱的牛奶包装、厚纸、压扁的纸杯或是塑料盖等。  空间感觉强烈的孩子,纵使没有门或帘幕的划分,也会在自己的场所上,挂上看不见的屏幕,然后在其中自得其乐。  年纪稍大之后,可加一扇屏风,使空间较为独立,如此,孩子便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改善空间,使其便于利用。例如孩子自己动手钉的桌子,应该比父母所购买的书桌,更能给予他“个人”的感觉。  父母不要勉强把孩子的房间区分出来,而应只做一个孩子创造自我空间时的助手,如此,自然能培养出孩子自主性。孩子能自由进出于自己的空间与父母的空间,而且在喜欢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关闭自己的空间,这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方面,好处是非常多的。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可能会要求拥有独立的房间,为此可以顺应孩子的意愿行事。孩子因知道“空间”的意义而要求独立的房间,与父母随便就为之安排一个房间,意义截然不同,孩子要求拥有自己的房间,想确保完全独立的空间,表示他的独立意识已前进了一大步。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给予积极的满足和帮助。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是孩子成长的必然需要。作为父母,一定要大胆放手,积极为孩子创造自由的“物理”空间和“心灵”空间。  第41招 允许孩子发发小脾气(1)  看见自己的孩子在众人面前“脾气发作”,对父母来说是很件难为情的事。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当众有异常表现时,父母首先想的是自己的面子,却很少有人真正地去关心孩子此时的心情与情感需要。于是,父母便会对孩子的行为很快地加以压制。  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作为训练有素的成人,在父母的脑海中有成套的清规戒律,什么样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应该发生的。在情感表达上父母也有明确的概念,什么样的情感是值得赞扬的,什么样的情感是不应该存在的。  而孩子却没有形成这样的概念。比如,孩子在2岁左右爱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对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孩子要到外面玩,父母不允许,为什么不允许,他不明白,有可能就要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而4岁以上的孩子,对挫折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还频频哭闹、经常发脾气,那么其原因大多会在父母身上。  父母应该明白:发脾气是孩子正常的情绪宣泄,要允许孩子发发小脾气,但更要找到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和安抚孩子。  雯雯一向很固执,对自己认准的事情决不回头。如果不如意就发脾气,找理由哭闹,妈妈对此十分头疼,总是提防着她的坏脾气爆发。  妈妈常常对朋友说:“我家雯雯一般都很乖,就是脾气一上来,怎么说,怎么劝都不行,真是软硬不吃。”一天一位朋友说:“她总是有原因的吧?不会无缘无故就哭闹吧?”  妈妈留心观察,发现雯雯总是在父母不耐心或有恼怒表情后开始“发怒”,而且纠缠不清。妈妈翻开一些育儿书来看,其中讲到孩子对归属感的寻求,不禁有些醒悟。也许雯雯看到父母生气,会想到他们不再爱他,所以有危机感,因恐慌而暴怒?  找到原因就好办了。有一次雯雯又闹起来,这次妈妈没有训斥或表现出厌烦,而是和颜悦色地拥抱着雯雯说:“妈妈知道你心里难过,能不能告诉妈妈为什么难过呢?”这样问了一阵,雯雯终于吞吞吐吐地说:“我看你刚才生气,以为你不喜欢我了。”  “傻孩子,妈妈怎么会不喜欢你,刚才妈妈情绪不好,所以对你态度也就不好了。可是妈妈是喜欢你的,你要相信妈妈。”这样以后每当雯雯有迹象要发怒时,妈妈首先向雯雯声明她喜爱雯雯。这的确使雯雯平静了许多,不再没完没了地“找麻烦”了。  孩子脾气发作,不仅严重损伤孩子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而且也使父母狼狈不堪,感到很棘手。所以父母要想方设法制止孩子哭闹、发脾气。怎样制止呢?一定要根据发脾气的原因“对症下药”,方能奏效。就像案例中的雯雯妈妈,妈妈发现雯雯发脾气的原因是因为孩子担心妈妈忽视了自己,找到了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也找到了减少孩子发脾气的办法。  给孩子发脾气的权利  假如孩子正为某事在气头上,要允许他发脾气。父母不妨先坐下,安静地等待孩子,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怒气,全神贯注地关注孩子,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在意的,我在认真地注意你的感觉或问题。给孩子发脾气的权力,有助于孩子宣泄心理能量,也是对孩子关爱的表达。  父母自己不要经常发脾气  当父母火冒三丈时,要注意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父母动辄勃然大怒,又怎能期望孩子控制好情绪呢?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乱发脾气,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父母的教育态度要一致  当孩子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在成人中间形成几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劝,有人离孩子而去,还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讨好,更不要当着孩子争论。成人彼此之间一定要沟通好,一旦孩子发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态度。否则他就会更加哭闹不止。  满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孩子处于饥饿和疲劳状态时,易发脾气。这一点父母都很清楚,但对孩子心理需要却重视不够。孩子有游戏和交友的需要,父母对此能否正确对待,对孩子是否发脾气有很大影响。还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前提下,可引导孩子学习绘画、下棋、弹琴等,以逐步培养他豁达的性格。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松弛训练  孩子生气时,父母除了表示对他理解和关怀外,还要尽量转移他的注意力,引导他做些愉快的事。对大一些的孩子可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达到其精神和身体的放松。有规律的深呼吸也有助于孩子身心松弛。  及早发现孩子发脾气的苗头  发现孩子发脾气的苗头后,父母要鼓励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倾吐出来。一旦发现孩子的情绪有导向发怒的可能,父母应立即提醒他。并搞清哪些事情正在困扰着孩子,并向孩子提供一定的帮助。  让孩子有适当发泄的机会  如果孩子的坏脾气已经形成,第一可以采取冷处理方式,在其发脾气时故意忽视不理,让他慢慢冷静下来。第二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让他发泄出来。如通过交谈帮助他把怒气宣泄出来,或者让孩子去跑步,或去大声地唱卡拉OK等等。  第41招 允许孩子发发小脾气(2)  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是毫无掩饰的,他们敢爱、敢恨、敢说、敢笑,这是孩子心理的一种优势,一种使得孩子能及时宣泄各种情绪能量的优势,他们自然流露这些情绪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之分。并且父母要鼓励孩子这样做。父母只有细心地观察孩子,理解孩子,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42招 不急于纠正孩子的“出格”(1)  现在孩子们的生存、成长环境,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和父母小时候不一样了。他们接触社会、接触新事物更早、更广泛,他们面对的世界更精彩。这就更容易增强好奇心,容易突发奇想,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出格的事。  针对这种情况,国内教育专家们指出:面对孩子的诸多出格行为,如果父母简单地看成越轨、破坏纪律而加以批评和限制,可能就会把一些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扼杀在框框里。  反之,如果父母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出格”行为,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那么在“出格”的孩子们中间一定会出现更多人才。  一名美术老师曾给孩子们设计过一个课题:让孩子们画自己的故事绘本。老师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关于鸭子的故事,然后又讲了鸭子的特点,分析了怎样画鸭子,然后给他们四折的长纸,让孩子们发挥想像,自己编绘关于鸭子的故事,孩子们很兴奋,互相说笑着开始了他们的创作。  6岁的伊雪想了好长时间才开始动笔,一出手就画了半只鸭子!陪孩子画画的父母们看见一张大纸上什么都没有,却在画纸边上只画了半只鸭子,都觉得不可思议,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怎么只画个鸭屁股呀?这孩子怎么乱画呢?好好一张纸不画,画到边边上干什么?……”伊雪妈妈也说:“你看人家画的多好!你看你!”“哪有画半个鸭子的呢?怎么能画的这么不完整?都到纸外面去了?把纸翻过去重画吧!”  老师赶紧过去看了看,说:“让孩子画完,不要着急!孩子一定有她自己的想法!”  果然,伊雪下笔后,似乎胸有成竹,很快完成了那幅画。老师让她给大家讲讲画的内容,伊雪简单的讲了一下她画的故事:“鸭妈妈和鸭孩子出去玩,走散了,小鸭去问青蛙妈妈:你好!你看到我的妈妈了吗?青蛙妈妈没看到;小鸭又问乌龟姐姐:你好!你看到我的妈妈了吗?乌龟姐姐也说没看到!最后小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妈妈去找妹妹了!妈妈带着小鸭和妹妹一起去了游乐场!”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那画面上的半只鸭子,是跟着妈妈的小鸭子。妈妈和妹妹已经走出画面了,而小鸭子才走出去一半。  看着画面,老师为孩子的创意感到欣喜。伊雪的妈妈也感到震惊。  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做的事情虽然出乎父母的意料,可是这样的丰富想像力,是多么的宝贵啊。  强烈的“出格”思想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但孩子的“出格”思想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认识到了这一点,有助于正确对待孩子的“出格”,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  教育专家指出“出格”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如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孩子的“出格”大多发生在青春期。青春期的青孩子处在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这一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巨变时期。这个时期是由孩子向成人过渡的心理“断乳期”,他们不再像儿时那样依恋父母,也不再把父母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样的心理素质,如果能悉心保护,正确引导,有利于其独立创造性的发展。  有利于孩子情绪的调节  孩子处于发育的过渡时期,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一般是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有“出格”思想的孩子,是不会让情绪长期滞留在心中的,发泄后情绪会得到调节,对孩子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  孩子的“出格”思想,有时是针对传统思想的束缚而产生的。传统观念认为是这样的,而具有“出格”思想的孩子偏偏认为是那样的。虽然有时可能“钻牛角尖”或失之偏颇,但更多的时候,却是他们求异思维的表现,他们在试图独辟蹊径,从其它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有利于孩子形成开拓的个性  孩子产生“出格”思想,实质上是他们心理上对于常规的“突破”。当他们心理上一进入“突破”阶段,表现出来的,就不再是过去的听话、顺从,而是勇敢和冒险。现代社会充满着竞争,从小培养孩子好胜、敢闯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形成开拓、进取的个性。  所以,一个合格的父母应该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的“出格”,并积极引导孩子,使其朝着富有建设性的健康方向发展。  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离经叛道”行为呢?教育专家为广大父母们提供了如下对策。  正确理解孩子的“出格”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一些“出格”行为,其实是对于自己生理心理成熟的一种尝试性反应。绝大多数并非父母所想象的那样,孩子真的学坏了,而只是孩子个体成熟的心理反映而已。  正确应对孩子的“出格”  父母发现孩子的“出格”行为时,的确需要表明态度,但是,方式方法非常重要。应该给孩子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避免因为简单粗暴而伤害了孩子的感情,甚至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推动孩子走向父母希望的反面。  建议父母在这个时候,可以采取“主动式聆听”,最好由父亲来处理儿子的问题,母亲来处理女儿的问题,这样的共同语言会多得多。父母可以坐在孩子身边,主动和孩子聊聊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第42招 不急于纠正孩子的“出格”(2)  用沟通交流走入孩子的心扉  交流、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最好方法。面对“出格”的孩子,和他们进行良好沟通是引导他们的必要前提。每个父母都应该提高自己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心扉,摸透孩子的想法,才能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高效的教育方法。  作为一名合格的父母,一定要敢于接受孩子的“出格”,要能够善待孩子的“出格”行为, 要善于引导孩子走向精彩的人生。  第43招 不要和逆反的孩子较劲  当孩子出现叛逆心理的时候,作为父母应及时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不要对他的行为泼冷水,也不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要多给孩子一份爱心和宽容。  作为一个好父母要懂得:在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帮助和爱心。  13岁的刘刚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他反抗、易怒,对一切看不顺眼的事物都极力反对、逃避,把母亲的教导当作耳边风。  一天晚上,刘刚从外边回来。一头钻进卧室,躺在床上,想想一天的不如意、不顺心,伸手想抱起枕头发泄,却意外地发现一封信。  他打开信,上面写着:“儿子,我了解你对目前的生活感到不顺心和失败。我知道做父母的不一定什么都对,但是,我对你的爱是全心全意的,你所说的、所做的任何事都不会改变这一点。任何时候,你想找我谈谈,我永远欢迎你。  请记住,无论你身在哪里,做什么事,我都永远爱你,更以拥有你这个儿子而感到骄傲。爱你的妈妈。”  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刘刚的情绪波动时,他的床边总会出现一封母亲的信。这样的信,一直伴随到他长大成人。  孩子走向成熟的青少年时期,是孩子处于开拓的萌动期。这个时期,也是孩子的叛逆期。作为孩子首任启蒙老师的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叛逆行为呢?  保持自己头脑冷静  孩子叛逆,父母一般会不满,一般会用自己的权力来压制孩子。其实,此时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等孩子冷静,才进行沟通。孩子叛逆时,言语和行为会犹如暴风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父母是成年人,应该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平等地和孩子沟通  许多时候,父母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  许多父母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听父母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父母应该放下架子,耐心听一听孩子自己的想法,从感情上、从具体事件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应该超脱自己的角色,用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也许就会发现,问题不一定都在孩子身上。父母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从前都听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该听自己的。因此,孩子不顺从,在他眼里,就成了叛逆。所以,身为父母,有时必须谦卑,放弃自己的执著,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做到迁就孩子。  艺术地批评孩子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犯错误就一味地批评,这样就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要是父母先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再指出不足和错误之处,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就会乐意接受和改正。  引导孩子理智化  有些问题,如早恋,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有情、有理、有据的说服、劝导,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问题。同时,用具体事例改变孩子的理想化思维,用自己的冷静、理智换取孩子明智的选择。  第44招 永远不对孩子进行体罚  美国的一项教育研究报告表明:当父母试图用体罚手段来达到减少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目的时,其远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体罚孩子只会使孩子的行为更加不规矩。  这份研究报告的作者社会学家默里·斯特劳斯说,这项研究表明,体罚效果适得其反,它令父母自食苦果,并使事情变得更糟。  斯特劳斯的研究小组分析了1988-1990年间对美国全国807名6-9岁孩子的父母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并比较了在这段时间内受体罚和未受体罚的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差异。  研究表明:44%的父母表示,在接受调查前的一周内曾体罚过孩子,并且在那一星期平均每人体罚两次。若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的程度等,体罚越频繁,最终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就越高。  反社会行为包括:欺骗、撒谎、吹牛,对待他人野蛮、刻薄、做了坏事毫不内疚和刻意打坏东西,在学校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恶化等。  殷辰兵的父母原在某水泥厂上班,由于单位不景气,二人都下了岗。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殷母在家操持家务。他们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殷辰兵身上,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在教育方式上,殷父信奉“棍打出孝子”,而殷母则是百般哄劝,夫妻之间为此经常发生争吵。  在这种家庭中,殷辰兵性格孤僻,成绩一般。他上初中三年级,有几次考试不及格。殷父十分恼火,对他非打即骂。每当殷辰兵挨打后,殷母总是偷偷地给他几元钱,要他做个乖孩子,不要惹父母生气。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效果,殷辰兵成绩每况愈下。  一天晚上,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发现几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正调戏一个女孩子,其中竟有殷辰兵,而且嘴上还叼着香烟。殷父将他扭回家,用绳子捆住,结结实实地揍了他一顿。事后,殷母搂住儿子,哭着哀求他要争气,不要学坏。  第二天,殷辰兵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一整天没有回家,在殷辰兵的床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总是惹你们伤心,我走了,等混出名堂我再回来。”殷母很是焦急,而殷父则大骂:“早死早好,不许你去找他!”  5天后,公安人员到殷家,告诉他们殷辰兵因参加一抢劫团伙被抓住了,这一天,殷辰兵离16岁的生日还有一个星期。  在这个案例中,殷父采用“棍棒”教育的方法,心中虽然也有强烈的爱,但为了维持父母的尊严,强迫孩子服从自己,要求孩子逆来顺受,简单地让孩子服从,否则就打骂,行为粗野。打骂只能让孩子暂时屈服,挨打的时候,百依百顺,避开父母就有一种轻松感和自由感,恶行显露。长此以往,使孩子的恶劣习气不断滋长。常受训斥和打骂的孩子,对别人也习惯于张口就骂,抬手就打,行为粗野,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香港教育专家莫琳在自己的专著里曾举过一个例子:  多年以前,我发现了一个有效的家教小秘密,就是宽容比惩罚更有效。当时我的孩子10岁。他已经习惯于不时大发一阵脾气。事后他总告诉我他无法控制自己,他一直认为男孩子就是这样。  对于这件事情上,我没有对他取用惩罚或说教的老方式使他改掉这种图一时之快的习惯,而是采取宽容和奖励的办法,说如果他能够一个月不发脾气,我就给他买他一直渴望的那件昂贵的玩具。结果以后的一个月内,他真的没有发一次脾气,这时我向他指出,如果他愿意的话,他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的。从此,他就不再乱发脾气了。  莫琳的经验正告诉父母:父母只要肯动脑筋,只要真正关爱孩子,就一定能够找到比体罚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专家指出:家庭教育,惩罚得越少越好。如果父母惩罚过度,对孩子或打或骂,就会失去父母的道德权威。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脾气捉摸不定而害怕,但父母永远无法赢得他们的尊敬。而权威应该取决于尊敬——而不是棍棒、皮带和“笨蛋”的叫骂。  因此,作为合格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  第45招 不粗暴专制地对待孩子(1)  在中国,自古以来父母对孩子最拿手的教育方法就是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这都是历史上相传的教子经验。孩子犯了错,一些脾气暴躁的父母在恨铁不成钢的恼火下,失去理智地对孩子进行打骂,想以此来促使孩子改正错误。  然而,打骂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达到父母的教育目的,而且会使孩子形成说谎、冷漠、孤僻、仇视、攻击等心理问题,而这,往往会成为孩子日后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也会造成孩子出走、自杀等终生遗憾事情的发生。  很难想像生于富裕家庭的小良,谈起父母来居然感受不到半点亲情。记忆里父母都忙于自己的工作,父亲从没带他出去玩过,对他的教育不是呵斥就是贬低讽刺,粗暴的父亲需要的是儿子的顺从与听话,母亲一般护着儿子,为了他的事,父母的关系也跟着紧张。  高考结束后,小良落榜了,暑假里整天在家待着,除了上上网,打打游戏之类,就无其他的活动安排,意志日渐消沉,精神逐渐颓废,自己懒得跟同学联系,同学的邀请也基本是采用回避,作茧自缚式的把自己困在里面。对于小良异常的言行举止,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比谁都着急,却又无法可施。  心理学实践证明,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大多是因为父母采取了“单向教育”,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刻板地说教、粗暴地打骂、无情地强制、精神的虐待,不仅恶化了亲子关系,还让孩子丧失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健全发展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父母应耐心细致的作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告诉他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了,同时还要告诉他,同样的错误不要重犯,要及时的纠正,要吸取教训。切莫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避免粗暴专制地对待孩子呢?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提出合理要求  要使教育获得成功,就要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无论是让孩子学做家务劳动,还是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实际身心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  在教育中,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急于求成,只从主观愿望出发,把孩子看成实现自己心愿的工具,要求孩子这样那样,过高的要求致使孩子难以接受,就会逐渐产生厌倦情绪。而对此,父母却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父母苦心,甚至施加打骂这样的粗暴方式,这样做不仅不奏效,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只有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启发教育孩子,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父母要控制情绪,平衡心态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做出一些令父母难以接受的行为时,有些父母一时过于激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打断甚至不听孩子的解释,就对孩子训斥或粗暴的打骂。的确,孩子在父母的大吼大叫下,或许会表现得听话、服从,但这样的手段会逐渐无法控制局面。  初期会让孩子的受到惊吓,影响稳定的情绪和心理发育。逐渐就会使孩子有错也不向父母说,采取隐瞒、撒谎等方法来逃避父母的斥骂,久而久之也会像父母一样以同样的手段对待别人。而且父母打孩子是教育无能的表现,会把自己最气愤、最薄弱的环节暴露给孩子,孩子就知道了怎样能使父母暴怒,那他想气父母的时候就会如此做。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但也不可能永远是错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不断学习,不断成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管他有时会有些片面。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成人,以父母的要求来强求孩子。当发现孩子犯了错时,要保持冷静,先反省一下是否自己教育方法上的问题。  还有,在和孩子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的意见和自己有冲突时,千万不要失去控制大吼大叫,应该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的意见是否正确。如果正确的要给予支持,如果是错误的,父母应该在商讨的气氛中给孩子分析,切记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意见,不然会使孩子养成沉默寡言的孤僻性格。所以,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分析孩子的观点和看法,那样就会对孩子多些理解,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完善他的行为和观念,并理解你的帮助和指令是为他着想。  此外,父母还应该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的情绪,那样会使孩子受到父母的消极情绪影响。  冷静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  父母打骂孩子往往是自己急了的时候,因此要学会冷静面对,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所谓冷静就是在自己着急、上火、生气时不要教育孩子,自己先消消气,等心情平静了再教育孩子。这样才能防止粗暴型教育,冷静地、客观地处理好孩子的各种问题。  有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放学回到家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放学时老师叫他们几个值日生扫地,结果他们几个一窝蜂地跑了,把老师气得要命。看着孩子那因为高兴而通红的脸蛋,这位妈妈心理尽管气愤,但口中仍然只说了“是吗”就没有再说什么。  第45招 不粗暴专制地对待孩子(2)  到了晚饭后,等到自己心情平静下来,才坐下来,让孩子说说这事对不对。这学生也明白自己做得不对,就向妈妈认错。妈妈看到孩子认错了,心里很高兴,又问他要怎么做。孩子想了想对妈妈说:要向老师认错,保证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孩子既承认了错误,又懂得如何改正,妈妈高兴地笑了。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妈妈一开始就批评教育他,或者责骂他,可能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还有可能使孩子以后不和妈妈说学校的事情,因为当时孩子处于兴奋状态,根本没有意识自己做错了事。所以,对待孩子的错误,父母要善于进行冷静处理。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