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发挥孩子的创造性一过5 岁,孩子们的智力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也就更积极地协助老师工作。教师认真上课,孩子能够记住,并且能把学习内容复述出来。教师因为迷恋这种教育成果,就更在“小学化”的课堂讲课上下功夫。而且幼儿园、保育园,只有教室有像样的设备,所以上课好象是理所当然的事。许多幼儿园、保育园在狭小的房间里看护众多的孩子,所以,为了使室内保持安静,常常以“集中保育”之名而组织上课。由于上述外部因素,现在幼儿园或保育园内5~6 岁孩子的保育,多是模仿小学的课堂教育进行,并称之为“课程系统化”。其实这是无视孩子们的个性发展特点,而把成人的教学计划单方面强加给孩子。5~6 岁这一年龄阶段,是自由游戏的高峰期。由于孩子们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表现手法日趋多样,互助关系日益加深,所以游戏生活也就更加充实。人的一生之中,恐怕再也没有哪个阶段比这时对游戏更专注、更倾心的了。有人认为应把入学年龄提前1 年,但笔者认为应该把这1 年作为孩子属于自己的生活奉还他们,使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创造”所带来的欢喜和快乐。何况在游戏中,还可以让孩子掌握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做人的美德。只是由于幼儿园或保育园狭小,不便于进行开发创造性的游戏,所以就以上课为主,其结果才产生了上学年龄提前的说法。为了保证孩子们有快乐童年,为了让孩子能自由自在地游戏,就要扩建幼儿园和保育园,还要备齐各种游戏器具。可惜孩子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马路和空地玩耍了,从孩子们那里夺走游戏空间的成人们,应该意识到这是“犯罪”。说是为入学准备,而教孩子读、写、算,这样浪费1 年时间实在可惜。入小学前1 年,不要把知识作为任务来灌输,它应该作为游戏的副产品,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掌握。指导孩子创造游戏式的生活,让孩子在游戏生活中自然而然掌握知识和技能,像写即兴诗一样,有感而发,这是教师的指导艺术的体现。既然孩子的游戏是创造,那么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也是创造,往往越是没有创造性才能的教师,越是喜好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游戏因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而变得更加快乐,因孩子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变得更加多彩。为了使游戏活动更加多姿多彩,就必须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身观察和体验。为了对讲故事、绘画、泥塑等活动技术性的指导,课堂讲授也是必要的。但是5~6 岁的孩子,上课最好每天只进行1 次,每次30 分钟左右。如果孩子不感到疲劳,每天两次亦可。如果1 个班配置2 名教师,班级人数为25 名左右,上课可以划分小组进行上课,也可以在自由活动中进行。随机由上课自然地转人游戏或游戏自然地转入上课,这样往往能更好地发挥孩子们的创造性。把在观察自然时捕捉的昆虫送进在沙堆上建好的动物园;连续听几天童话后再扮演童话中的主人公;在采集石子、跳绳中学会数数等等,这些活动效果都很好。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性,不要给孩子套上“5 岁孩子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的框框。教师对于“表现很好”的孩子,即有能力的孩子,不要限定他的发展空间,要力争让他得到更大发展。有的不善于爬高的孩子却喜欢童话,不知不觉就会认字了。那么,可以让他在园内的图书馆读书。同样,让有绘画能力的孩子独自去画画。但是,不应该把这样的孩子看作是“天才”,或者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或者向其他班级的老师炫耀。如果对其他孩子家长讲了,就会引起家长进行“天才竞争”,就会扰乱教育工作。不仅绘画、识字是天分,在园内庭院奔跑、跳绳、帮小朋友赢球等都是天分。只要孩子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孩子享受到创造的快乐,什么样的天分都可以。不应该在天分上给予不平等待遇。不能因为孩子某一方面,不尽如人意,就挖苦孩子。有的孩子跳绳不行,但却喜欢音乐,能分辨曲调,喜欢弹琴,对于这样的孩子,可以根据他的爱好培养自信。无视孩子的天分,花好几个月时间训练孩子做团体操之类的统一动作,然后表演给领导看,这种做法背离了教育的宗旨。本来保育就是教育,官僚式的由上而下的命令,只能让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萎缩”。530.正确地使用语言如果仅仅做到发音准确,语法没有错误,还算不上正确的语言。语言是人们沟通心灵的工具,只有能正确地表达对对方的态度,才是正确语言。使用粗野的语言是对对方人格的侮辱。尊重对方的人格、信赖对方,就要选用相应的语言。满5 岁的孩子,会更加乐于助人,也越发意识到大家都是朋友。这时必须在生活中教育孩子要尊重对方,信赖对方。既不能因为自己力气大就施行暴力,也不能因为对方老实就任意欺负,更不能因为对方某方面能力差就鄙视人家。孩子们是在交往中学习语言的。同样,如果能够较自如地进行语言活动又可以调解人际交往。有的孩子到了5 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使用语言了。教师应教孩子使用和平友好而非粗暴的语言,要在孩子中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为此,教师自身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接到东西时说“谢谢”,不小心踩了孩子的脚要说“对不起”,这些话不是例行公事,而是表达一种真正的信赖关系。认为打开收音机,收听播音员的“标准语”的播音就能掌握正确语言,这是非常错误的。挂在墙壁上的音箱传出的话,对孩子来说,仅仅是声音,而不是沟通关系的语言。让孩子说标准的敬语,也不是语言教育。标准的敬语,不是表达朋友间的依赖关系的语言。有时敬语甚至是伪善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记住当地亲密朋友彼此交流时使用的语言。当然,如果方言能最准确地表达思想,那就应该用方言讲话。把方言当成特别卑贱的东西来对待,这就产生了在东京出现的对外来者的歧视。531.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园多属2 年制保育,所以满5 岁才开始集体生活的孩子越来越少。但是由于地区不同,以1 年保育为目的,5 岁后进幼儿园的孩子也很多。集体生活1 年以上的孩子与刚入园的孩子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有无生活自理性和主动性。班里出现违反纪律的孩子,具有自主性的孩子,会发动全体成员制止他,然而刚入园的孩子却报告老师。1 个班级是否是自觉的集体,可以用向教师询问或告状的孩子的多少来判断。好的班级,纪律并不是按照教师命令来制定的,而是大家一起协商制定的。但是也不能过高地评价孩子的自觉性。孩子们的协商会议教师一定要参加,在履行教育工作责任的基础上,要毫不客气地阐述孩子的意见。特别重要的是决不允许孩子们以多数通过形式来惩罚违反纪律的孩子,这种做法实质上是无视少数人的权利。如果以劳动作为惩罚,还会使孩子轻视劳动。选拔班里积极的孩子,作为小领导,帮助教师的工作时,要提高警惕。班级人数超过30 人,教师不能全都顾及到,所以孩子王常常成了小领导。的确,孩子王具有某种实权,在人手不足的保育园里,可以帮助教师做一些工作。但是这种做法方便老师,加大了孩子王的权力,使那些孩子王的受害者更加痛苦。这就违反了创建和睦集体的初衷。所以选择“小领导”做老师助手时,要规定“任期”,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有担任的机会。为了建立快乐的同伴关系,既要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又不能忽视组织原则,更不能硬性地组织孩子。建立快乐的同伴关系能使孩子增进友谊,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感,这样才会形成集体成员道德观念。此外,还要以孩子诵读幼儿道德语录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参阅“490 结成快乐的伙伴”。532.培育健壮的孩子尽量让孩子在户外活动,详见前面的有关章节(410、457、491 培育健壮的孩子)。满5岁孩子的运动功能大体能达到以下标准。25 米跑,男孩、女孩均可在6~7 秒内完成;立定跳远,男孩90~110 厘米,女孩可达80~100 厘米;挺身投垒球,男孩可达6~7 米,女孩可达4~5 米。孩子满5 岁后同小伙伴合作会比较顺利,所以孩子们可以一起参加劳动。农村的幼儿园有足够的空地,可以种花、制作鸟巢等,劳动的同时还可锻炼身体。有游泳池的保育园应让5 岁的孩子学会游泳。但在泳池游泳时,一定要安排2 名孩子组成1 组,并提出要求,孩子互相喊对方的名字,然后入水,出水后,两人牵手并排站在一起。如果发现对方不见了,立即大声呼喊老师。游泳池周围应用高高的金属网拦着。只有老师领着孩子进入,才能开栅栏门。另外冬天有雪的地方,还可以教孩子滑雪。关于日光浴、水浴、空气浴的时间长短,保育员先询问一下母亲,孩子有否日照性皮炎后再做决定。533.预防事故发生有的孩子已经满5 岁,才进入幼儿园的1 年级保育。这样的孩子对集体生活还不习惯。保育员要重新阅读一下“492 预防事故发生”的内容。希望能预防孩子受伤。集体生活1年以上的5 岁孩子们彼此相当合作,也能自发地活动。希望在事故的预防方面也发挥孩子的协作精神和自主性。到园外进行保育活动时,也要训练孩子能够某种程度上自觉地参与集体行动,不能事事依赖老帅。5 岁大的孩子,应该教他游泳,即使不能快游,只要能把身体浮在水面上,落水了就不会马上淹死。日本儿童溺水死亡的很多,并非单纯是河多、临海的地理条件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未能及早进行游泳训练。对于不会游泳的孩子,不仅要告诫他不要接近水边,而且还要告诉他朋友落水时的应急方法:首先是去叫大人,如果大人及时赶来帮助,进行人工呼吸,溺水儿就得能救,不能盲目地跳入水中。为了让孩子了解过马路的交通规则,可以在运动场上放一个信号灯模型,画上线做人行横道,进行模拟训练,效果很好。最可怕的是幼儿园班车的交通事故。这种事情不是训练孩子所能解决的,而是由于大人的失误,使孩子成为牺牲品。所以要高度重视班车的“体检”。还要选择技术熟练、具有多年经验的人来担任司机。中年以上的司机,还要定期体检,避免开车途中心脏病急性发作。有的幼儿园或保育园饲养动物。虽然可以进行动物生态教育,但也存在某种危险,海龟带有酸性细菌,鸟类动物含有鹦鹉病原菌。教师应教育幼儿不能与动物贴脸,抚摸动物后要认真洗手。动物死后要送到保健所查明死因。当园内孩子出现传染病时,参阅“493 园内孩子患传染病时”;传染病痊愈后,何时可以上保育园,参阅“494 传染病痊愈后何时可以让上幼儿园”;园内孩子患结核时,参阅"495园内有结核患儿时”。上学的孩子534.上学的孩子入学啦!上幼儿园时乘公共汽车接送、照顾孩子往返的母亲,也许会担心孩子独自去上学,可也不能把孩子送到半道上或去接孩子。多数学校是让新生和高年级学生一起集体去学校。问题是回家,为了不绕道,必须让孩子仔细记好路线。没有栅栏的贮水池、经常不守法规停放在人行道上的轿车、没有警报器的道口等等,这些情况,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怎么也管理不了的。小学生的家长应齐心协力共同呼吁解决这些问题。孩子在上学途中发现忘带东西了,跑着回去取时,经常发生事故;因此,有必要把每天必须带的各种物品,如手帕、手纸、文具盒、饭盒等,都写到一张纸上,贴在大门内侧,出门时父母和孩子一起确认一下。校内午餐也经常出现问题。饮食是具有个性化的事情,让食量小的孩子和挑食的孩子把同样的、同量的食物都吃掉,是无视生理性正常状态而强迫他们形成异常状态。偏食也好、吃得少也好,在民主主义社会不是坏事。强制他们接受生理上不习惯的东西,会使孩子对校内午餐,甚至对学校产生厌烦的心理。即使有少食和偏食的习惯,作为民主主义社会的市民,也能和平地牛活。相反,统一化却是危险的。孩子上学后一定要有朋友。没有朋友的孩子,往往不久就会对学校产生厌烦感。只想让孩子和好朋友玩,这是朋友的理想形象在作怪。如果孩子能愉快地和其玩耍,那就是好朋友。孩子的父母之间也互相来往,商量一下包括午后3 点给孩子们吃点什么零食等问题,以孩子为中介,父母之间也能成为好朋友的话就更好了。母亲一定要掌握孩子现在在哪里,和哪个朋友玩。当孩子去朋友家时,父母们要商定好让孩子4 点钟回来,一起玩的孩子4 点钟解散后,不能再到其他的孩子家去。如果去了别的小朋友家,要回家向父母报告一声。一家连一家的串门,其不好之处在于,高年级的带钥匙的大孩子会带小孩子到危险的地方,或让小的孩子花钱给他们买东西。要让孩子养成从学校回来后马上洗手的习惯,也要形成在同朋友玩之前把作业完成的习惯。从学校回来后,督促孩子洗手、写作业、吃点心、和小朋友在安全的地方玩耍等,这些事,在双职工家庭怎么办呢?在大城市建立的学童保育所,作为一种制度一定要在全国普及起来。没接受学童保育的孩子会成为“流浪儿”。很多父母把孩子交给祖母或拜托给附近好心人家照看。学校在放学后也可以照管孩子,但没有相当出色的能让孩子玩起来的专家,孩子就没有放学后的解放感。教育和福利专业的大学的学生,如果能作为义务活动,或是作为必修的学分来进行学童保育是最好的。没有这样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商谈的大哥哥、大姐姐来引导,而是让孩子自己拿钥匙,给他钱随便自己买东西,这种做法不可取。低学年时不管什么时候,家庭是教育孩子的基地。人们一直在提倡按孩子的本性,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育儿策略。然而,如果家庭不和睦,没有家庭独具的特色,那么也就不可能形成育儿个性。不可忽视的是,电视作为巨大的情报源,在给观众洗脑,使他们趋同。总是让孩子看电视,就无法进行家庭教育。不管母亲如何教导孩子要善良,如果孩子看到机器人和怪兽毁坏东西、以杀人取乐的节目等,是不会培养出高雅情趣的。要做到仅我一家不购置电视,是十分困难的。在某些国家,出于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考虑,要求父母限制开电视的时间。破坏家长育儿方针的一个罪魁祸首是激烈的市场应试竞争。上课外班、接受函授教育、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才等诱惑,在孩子刚上学时就席卷而来。许多母亲给孩子买了全套百科全书,寻求英语会话的磁带,可却没有得到推销员所说的效果。做钟点工的母亲逐渐多起来。以课外教育来替代家庭教育的家庭也增加了。课外班领会到这一点,不单单让孩子做家庭作业,也让他们做游戏。但没有游戏的空间,低、高年级的孩子就只好在一起玩,十分受限制。请学校开放校园,让大学生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不要只考虑学校的管理,为放学后家里没人照顾的孩子出份力不也是教育者的责任吗?学校应为在职工作的母亲着想,为作业很少的低年级学生设置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对他们进行课后教育指导。学校和家庭都要更加热心于让孩子交朋友。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摆脱对母亲的依赖性,与同伴建立起来的“小社会”会使孩子逐渐学会自立。书法、绘画、钢琴、剑术、柔道、空手道、芭蕾等训练也同课外班一样,把孩子从“流浪”的状态中拯救出来。但1 周的课余时间都用于各种训练的话,经济上的负担也很大,而且不知孩子的兴趣是否能够长久。老师多是说孩子有才能,但却不能简单地决定孩子以此为职业(见505 技艺教育)。母亲是专职家庭主妇的话,孩子在低年级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家庭作业母亲就能辅导。母亲也可以掌握孩子放学后在哪里和谁玩。即使孩子做什么别的事情,也会从其举止、表情上有所察觉。当孩子拿着不是家里买的玩具,或总是比平时回来得晚时,就要立即问清楚,并进一步加强对孩子的观察、管教。母亲不能因为怕把家里弄乱,而不让孩子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否则就无法知道孩子都和什么样的孩子玩。观察来家里玩的孩子,如果他言谈举止比较粗野、不文明,就应该提醒他、教育他,使其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孩子知道的社会,只是电视中出现的社会,而电视中的社会不是太粗野了吗?扰乱家长育儿方针的另一个罪魁祸首是学校的定期检查。再没有像日本这样毫无反省地实行学校的定期检查的国度了。以1 小时检查1 个年级的速度进行内科检查,几乎什么也发现不了,最多不过是发现扁桃体肥大,鼻黏膜分泌物多或听到心脏杂音等(见517 心音异常、518 “扁桃体肥大症”和增殖体、519 “滤泡性结膜炎”)。在日本没有持续几十年进行的在健康检查中发现异常的孩子长大后怎样了和由于进行健康检查而收到什么样的成效的追踪调查。所以对孩子没有什么益处的健康检查,仅仅是作为学校的例行公事而继续着。更甚者,一些商家出售的检测尿中蛋白和红细胞的检测方式,被学校的定期健康检查所采用。尿中出现微量的蛋白,多为直立性蛋白尿,是无害的,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为肾炎。即使含有少量血液,只要同时无蛋白排出,就不必担心。在校园玩时,孩子跌倒或从高处摔下来脸碰到地面,有的把门牙摔掉了,如果是乳牙也可以不管它。但如果是恒牙,要马上把掉牙放到原位,然后到牙科医生那儿去就诊。如果牙根细胞还活着,牙可以固定上。如果牙根细胞死亡了,就接不上了。如果因出血了害怕,而不能自己把牙放上,可以先把掉牙放在牛奶中保存,然后去牙科就诊。一般说来在24 小时以内掉牙均能固定。在学校进行的健康检查中,真正对学生有好处的是视力、听力检查和龋齿检查,这应该到眼科和牙科去接受检查。学校健康检查查不出而母亲却熟知且为之烦恼的是孩子的夜尿症。孩子在低年级时仍不能治愈的情况很普遍。但到青春期一般会自然好转,所以父母不必着急。(1)PTA(家长教师会)孩子一上学,大多数母亲就有机会成为PTA 的成员。PTA 是日本战败后,根据联合军的指示成立的。战前有保护者协会,其宗旨是:“为了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培养少年儿童,教师和家长要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奋斗”。战后,PTA 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即“加深对民主主义教育的理解”。但战后很长一段时间PTA 似乎失去了它建立之初所确立的宗旨。从民主主义角度讲,父母的发言应和老师的发言一样平等地被采纳。如果只是校长在上面把要说的事传达给父母,就没有集会的意义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社区里常常是校长和社区权力者控制社团组织,并进而操纵社区民众。由于校长和权力者都是男性,而会员多为母亲,加之社会上的男性支配女性的陈旧习俗在作祟,从而形成了母亲想说的话也不能说出的氛围。因此,多数母亲对PTA 都做而远之。PTA 应遵循其初衷,更新这种不良风潮。日本宪法明确规定,母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的代言人。如果母亲的多数意见和校长的意见不相符,那么,就是孩子的权利和行政在某个环节上发生矛盾。教育必须把孩子的权利放在首位。这同治疗上把患者的权利放在首位一样。作为公务员的教师的立场有时非常微妙,最了解教育现状的教师,应该最先指出行政不符合实际情况之处。教育不是行政事务,而是一种把孩子培养成人的艺术。创造艺术的人是自由的人,父母应成为作为自由人的教师的坚强后盾。为了使PTA 真正发挥民主主义的作用,母亲必须成为会员为孩子代言。因此,为了使繁忙的母亲也能成为会员,组织者必须掌握会议进行的要领,严格安排开会时间、会议的议题、发言时间、结束时间等。如果每次开会时间不超过l 小时,开会时间定在晚上或根据情况定在休息日为好。不仅母亲,父亲也可以成为会员。“PTA 是独立自主的,不受其他任何机关,团体的支配、统治、干涉”,从这一点出发,它不受公务员的工作时间的,束缚。在PTA 中,只让家庭主妇担任职务,而不让在职工作的母亲担任职务,是不正确的。母亲在外工作的孩子,对学校有更多必须依托的事。如果学校只考虑专职家庭主妇的孩子,那么就会忽视双职工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权。随着时代的变迁,母亲外出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多,PTA 会员中双职工家庭的会员也必须相应增加。在PTA 中,个别男性(社区中有地位的人)之所以能发号施令,是由于一般的男性不能参加到PTA 中来的缘故。在许多拥有权力的男性的头脑中,明治以来沿袭着的“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在PTA 中家庭主妇不能起很大作用。这样,就使PTA 中保存着在孩子教育方面不必要的成规。如果父亲想从市民的立场出发,维护孩子的受教育权,就必须要参加PTA。很多人认为PTA 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当然有些在行政方面必须做的事,可以委托PTA 成员来做,但PTA 不是为弥补教育预算不足而贡献劳力的集团。在学校的工作中,有时要涉及家庭的隐私,比如由于家庭收入的不同,孩子交纳的学费也不同,所以,对于学生交纳学费的档案材料的管理方面工作,就不适合由PTA 成员来做。(2)脊柱侧弯症6 年级的女同学被出示了这样的诊断书:“根据学校的健康检查结果,您女儿被诊断为脊柱侧弯症,请到整形外科去做仔细检查”。看过诊断后,很多母亲感到吃惊。脊柱过度弯曲,不是不能笔直站立了吗?必须做手术吗?结婚后能很好地妊娠吗?天天穿着紧身衣,会不会有害于身体其他部分的生长呢?于是,母亲们产生各种担心。这一年龄,在学校放射线检查中发现的是特发性脊柱侧弯症,并没有受过伤、患过骨病或心脏不好等特殊原因。人的身体发育不一定完全对称,弯曲程度不超过10°是正常的。不过弯曲50°以上则需要做手术。成长过程中,存在弯曲增加的可能性,但青春期结束时,如果骨骼成长停止就不继续了。在整形外科,对弯曲在20°以上的人,要安装防止进一步发展的装置,但装置的种类、安装时间等,则根据医生的判断各不相同。整形器械并不是使弯曲的脊柱变得笔直,而是为了使其不继续弯曲。因此,需要经常做放射线检查,根据骨骼生长情况来决定“矫正器”是整日穿用,还是在家时用或睡眠时穿用。骨骼生长停止,即使拿掉整形器械,弯曲依然存留着。只要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即使有点弯曲也无妨。从后面看,脊柱弯曲的人双肩高度稍有不同,或肩胛骨的高度不同,但这些对人的正常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妊娠、分娩也能正常进行。在活泼好动的青春期,让孩子整日佩带着“矫正器”,无疑是精神上的负担。但医生和父母都要鼓励其本人必须穿着渡过试用期。由于除定期做放射线检查外,没有其他检测骨骼生长的方法,所以请按时做X 线检查。高学年时(1)课外班上课外班的孩子越来越多。其原因之一是家庭作业变难了,母亲教不了。还有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周围的孩子都去了,所以受从众心理趋动,也把孩子送进去了。孩子数学较差,为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选择上课外班。但不应该选择统一刻板地进行教学的班,而应选因材施教的班。在这一点上,家庭教师是较为理想的,但孩子与家庭教师处不好关系就不好办。课外班也好,家庭教师也好,希望母亲仔细了解他们情况后再决定。很多孩子在学校和老师不很融洽,但和课外班的老师或家庭教师却很相投,并因此而喜欢上某一学科。母亲有教授能力,孩子又习惯在家学习,就不要强制让他上课外班,母亲教也行,也可以进行函授教育。在决定去课外班或接受函授教育之前,父母要决定更重要的事情。课外班也罢,函授教育也罢,都是想使孩子进入好的上级学校的应试体制形式之一。应试体制是给予学历社会中考试成绩好的孩子好的地位的选拔体制。要想被政府、有名企业录用,就必须乘坐应试体制这一传送带。入学考试是为乘上传送带的竞争,虽说考试成绩好,但不一定人品就优秀。诚实、宽容、敦厚、体谅、谦虚、正义感、果断、牺牲精神等是通过考试测验不到的。但政府机关和大企业认为,以前的测试成绩优秀与录用后工作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不管人品如何,只要智商高即能快速成长。优良的品格不仅使家庭,而且使社会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如果相信这样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就不要把孩子载到应试体制上。为使数学成绩总是很差的孩子在综合模拟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必然要忽视孩子的性格而强制其学习,因此不能维持家庭的和睦,也有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的情况。如果不认为只有成为领导者才是幸福的,而是认为普通人也有幸福的权力,就不要把孩子推进应试体制中。如果父母不想强行让孩子成为优秀人物的话,父母本身应该对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作为一名正派的市民生活。如果总是不能让孩子看到正派的市民幸福,孩子会认为自己出身不好而饱受应试体制所折磨。如果父母不重视应试体制,把课外班作为家庭作业的帮手,就不必过于督促孩子。(2)拒绝上学拒绝上学是一种文明病。母亲的家务劳动,由于天然气、洗浴器、吸尘器、洗衣机、电饭锅、半成品食品的出现而变得轻松起来。其余的时间母亲便可集中用于教育孩子,把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孩子什么也不用做。过去母亲家务很繁重,所以也让孩子分担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成了懒汉。电视的出现,增加了家里的乐趣,制作节目的人也不辞辛苦地取悦于孩子。销售商们成为电视的资助者,竭力让更多的孩子看电视,结果出现了电视节目大战。外面没有游玩的场所,孩子只好呆在家里看电视。在家里,孩子接触电视的时间比与母亲交往的时间要多得多。孩子在母亲旁边有种安全感,因此看电视也更快乐了。上学以后,如果没有什么高兴的事,就会想和母亲在一起,而不能忍受离开母亲的不安。拒绝上学也叫“分离焦虑神经症”,父埘均在外工作的孩子拒绝上学的很少。这样情况的孩子如果请假,多半是和朋友在校外场所玩。拒绝上学孩子的家庭,多是因为父亲热心工作,不考虑家庭团圆,而母亲就不得不耐心于培育子女的家庭。孩子不想上学是因为即使去了,也没有一起玩耍的朋友。放学后去邀请小朋友,小朋友不是回复说今天我想独自活动,就是说要上课外班不在家。过去,因为老师讲课很风趣,所以孩子觉得上学是件快乐的事情。而班级课堂气氛活跃,也是因为小伙伴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另外,由于家附近有自由玩耍的空地,放学后可以和同学一起打棒球、跳绳,不知不觉中,大家自然结为亲密的伙伴。拒绝上学,不仅是因为找不到要好的朋友,而且还因为受到同伴的欺负。以具有当头头性格的孩子为中心结成的团体,总是捉弄欺负老实的孩子。他们捉弄同伴,向富裕家庭的孩子要钱,并把这些当成自己的乐趣。从被这种团体捉弄的孩子的立场出发,不上学是保护自身的权力。有的学生经常被老师训斥,与老师有隔阂,这类学生也以不上学的方式表示对老师的抗议。父母应陔为了孩子的人权向学校抗议,不要把不上学当成是坏事。拒绝上学,最初是早晨不起床,说头痛或是肚子痛。到学校后,病容满面,被允许请假,然而睡一小觉后就完全好了,又与平时一样,独自看电视取乐。休假2~3 天上了1 天学,又开始说头痛、肚子痛了。母亲察觉到这并不是病。为了让孩子上学,软硬兼施,可孩子早上就是不起床。由于孩子成绩并不差,所以也并不是跟不上课程。即使老师询问也不说明理由。到小儿科被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而开了药,但那样的药是没有效的。在儿童问题商谈所母亲被告知,不能过于娇惯孩子,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让孩子看电视。面对拒绝上学的现象,一般以为没有特殊的办法,只能等着孩子愿意上学,这使母亲很失望。有的父母缺乏耐心,硬性地将不愿意去学校的孩子推到学校去。我30 年的朋友富永祜一先生写的《拒绝去学校》一书可使这样的父母冷静下来,理智地对待孩子。学校的老师应关注和反思一下自己每一天给每位学生以何种快乐的感受。不要把不上学的孩子当成懒汉或没有自尊心,这样的孩子感觉都很敏锐。他们感到日本的学历社会波及学校人际关系的压力,感觉到同学和老师的焦虑。老师在斥责孩子或特意和孩子亲昵前,最好反省一下应试竞争是否迷失了自我呢?(3)性教育学校进行的性教育易陷入的误区是忽视孩子在性成熟上存在个人差异,而想以任何孩子都适合的标准进行教育。女孩子的月经有初潮后就很规则,每隔28 天1 次的;但初潮后4~5 年仍不规则的也很多。高中女生有近半数因月经不规律而烦恼的,这是性教育所造成的。即使是男孩子也要告诉他,约有1/3 左右的初、高中学生,乳房的分泌物会自然消失。父母在这方面是最合适的老师。性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能简单地告诉孩子这是大人的想法,只用生殖器教育暂时敷衍性教育,这过于简单了。男女的区别不只是器官,而是他们的人。男性怎样对待女性,或女性应该如何对待男性,应作为人与人的关系领会,不应作为性器的关系领会。有关性器官的知识教育应和结婚结合在一起。只有把男性和女性的关系看作人与人的关系来理解和领会,性的问题才能从动物性中解救出来。也就是说,不把性的问题归结为动物本性,而属于社会人的问题。男、女应如何互相对待,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家里父母之间的生活方式,学校老师对待异性学生的方式都是对孩子的性教育。父亲对母亲像暴君一样,母亲仿佛是父亲的奴仆,男老师对女教师或女学生粗暴等现象,使孩子们认为性是讨厌的事情。在这种气氛中,“性器教育”和“性教育”是一回事。并不是女孩子到了6 年级,才开始进行性教育,其实性教育从孩子开始认人以来便天天在家里进行,在学校即使1 年级学生也开始了。艾滋病传入日本之后,性教育变成了性器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所谓预防艾滋病的教育,只不过是传授一些诸如婚前应避免性行为、婚后要检点性行为之类的空洞原则。把艾滋病的预防教育,仅仅视为避孕套的使用法,是不正常性行为的泛滥、性道德沦丧的国度所采取的教育方式(见541 艾滋病)。如果想通过书本进行性教育,那么选择那些把性当成人生的一部分的文学作品比性教育的专业书更好。作为深刻揭示人生的文学,必然触及到性的问题。性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为使孩子了解性,让懂文学的孩子看文学作品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不能说什么文学书都可以。司汤达的《红与黑》、莫泊桑的《女性的一生》,对孩子来说是不合适的。但夏目漱石的《三四郎》和托尔斯泰的《少年时代》,则是孩子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有些年仅10 多岁的瘦弱女孩子,刚来月经没几年就停经了,其原因主要是患有“神经性厌食症”,因为认为自己太胖了,而感到不安,于是或减少饮食,或一吃饭就吐,或吃泻药。看惯了电视里出现的身段苗条的女演员、歌唱家,为了能穿得上流行款式的时装,而产生无论如何一定要减肥的强迫感。对母亲哕嗦教育的反感,是成为厌恶中年女性体型的原因之一。对孩子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父母和老师都要注意到是文明使孩子成为孤独的人。放学后孩子们没有打棒球、捉迷藏的地方,大家聚在一起玩,惟一的空间只有学校的操场,而学校到4 点就锁门了。在外面玩不了,孩子们只好到朋友家去。即便是去朋友家,也往往是各玩各的游戏项目。大多数孩子从学校回来后不是去课外班,就是跟家庭教师学习,根本没有玩的时间。虽说一起去课外班学习,但考试时却成了相互竞争的对手,彼此都希望对方出现失误,哪怕是一点点失误也好。在这种社会上生存,孩子们之间是不会产生合作精神的。孩子们都很孤独,然而人原本又忍受不了孤独。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们谋求合作就只有“欺负伙伴”。在嘲笑、戏弄某一做错了事或没做好事情的同学的过程中,孩子们成为朋友。被捉弄的孩子并不孤独,而和人家一起捉弄人的孩子各自却很孤独。“戏弄伙伴”的不良行为是道德教育所不能纠正的,因为正是教育创造了孤独的孩子,因此必须改变教育本身。为培养孩子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应在校园里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以使孩子能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由探索和实践,并强身健体。学校应扭转本本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倾向。为了能及早发现有孤独感的孩子,班级人数要控制在20 人左右。建立以团结合作为主旨的班级,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实行应试教育,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会被淘汰。他们摆脱孤独的惟一机会是那些不良少年朋友给与的。逃过大人的监视,带他们去游戏中心的大孩子使他们第1 次感受到朋友间的休戚相关性,孩子怀着冒险和欣喜的心情尝试不良行为。不能很好地进行学童保育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加以关注。在父亲或母亲回来之前,孩子无所事事,很少与同年级伙伴在一起玩的孩子,起初招来一些低年级学生在一起玩,不知什么时候,又和无所事事的中学生混在一起。而这些中学生又常常与社会上的无业游民有关联。于是,孩子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上不良少年之路。学校对区域内的单亲家庭应予以教育指导,把孩子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遏制住。单亲家庭自不必说,所有家庭的孩子都有受不良行为影响的可能。因此,所有父母都应该出席PTA 进行讨论。学校不应只把目光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上,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家长也不应忘记,在学校的“成绩”中,也应包括孩子与小朋友之间的合作问题。父母与孩子之间成“川”字形(即父母在两边,孩子在中间)睡位的日本式育儿方法很好,它有助于儿童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因此,过去的日本,通过孩子的团结合作精神,使孩子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