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功先立志我总觉得留学事业对中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一年又一年,新东方承担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使命,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到国外。非常让人欣慰的是,现在的留学,和我们当初的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留学只是为了逃避贫困。九十年代,我们的留学只是为了能够拿到国外大学的奖学金。不用自己花钱还能够拿到学位、学到知识,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留学观念真正进入了终生思考的轨道。能够拿到奖学金到国外去读硕士和博士固然再好不过,但更多的父母和学生开始思考中国教育和国外的区别,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教育体系尽管很优秀,但如果和国际教育体系,尤其是欧美的教育体系结合起来,也许能够更加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功。这一思考的结果是,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具备国际眼光,越来越愿意摆脱中国高考的独木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更加完整、更加有创新意义的教育。而现在的孩子们,更是日益展现出他们独立思考和奋发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能力。我在五年前就写过一篇赞美80后的文章,专门陈述了我对80后的看法。我认为80后,90后及未来的00后,都凸显了我们这些老一代人没有的能力:他们更加有自己的判断力,知道自己要什么,哪怕那不是具体的目标,只是一种生活,一种状态。总之他们的志向是明确且卓越的。此外,他们大多很独立,愿意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到桌面上来谈,更加愿意主张自己的权利,更加愿意自觉地完善自己,更加愿意遵守规则办事。他们会终止中国文化和习俗中恶劣的东西,把更加阳光的思想引入日常生活和工作。所有这些观点,无一不越来越被这些年轻孩子的实践所证明。我们总是认为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没有思想,总是认为他们很自私,但事实证明我们总是错的。汶川大地震灾后支援活动中,活跃在前线的都是他们的身影;在各种事件中,我们总是看到他们在幼稚的年龄充满着成熟的思考。就像这本书的十位小作者,他们都还那么年轻,却已经是国内最优秀的中学生,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世界上最知名的高校,但学习优异并不是他们的全部,他们首先是立体的人,丰富的人——刘禹琦通过化学对人生积极的思考,周雪瑶对艺术的爱好,赵一苇对漫画的喜欢,李孟元对电影的痴迷,刘家彬在学习中的孤勇,李峭寒对志愿工作的热心,陈励子对文学创作的追寻,郭文煊对美丽的不懈证明,邓炜传递奥运火炬的那份自豪,袁瀚对生活的不屈——他们的思想,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他们对于理想的追求和执著,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新一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不仅仅为他们的同龄人提供了榜样的力量,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放心地放手,让年轻的一代更高更远地飞翔。人生追逐的就是寻找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理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经常在各个场合谈及青少年励志,那是从外到内。现在我们要说立志,那是从内到外。没有什么力量比自动自发更强大。没有什么成长比主动追求更健康。但立志还是需要先励志的,很多时候,大人的道理并不励志。同龄人的成长经历更打动人。看完这本书,肯定会有很多孩子想,他们能够这么优秀,我为什么不行?如果这样,那么这本书的励志效果已经产生。是的,我是如此激动且真诚地向各位推荐这本书。因为此刻我终于意识到,中国的留学事业到现在才真正走上正道。也许我们过去的留学目的是不纯粹的,我们是为了物质财富而去,我们是为了摆脱贫困而去,但今天的孩子们,他们是为了理想而去,是为了生命的价值而去。更加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是为了祖国的前途而去。至少在我碰到的每一个准备留学的年轻人身上,都流淌着深爱这片生他们养他们的土地的热血。我曾经问过这些年轻的孩子们,他们留学毕业后打算在哪里继续他们的梦想,我得到的答案几乎是统一的:回到中国,回到他们出生的土地,因为他们的希望,世界的希望,就在中国。我赞美年轻的一代,不管是在中国读大学,还是到世界其他国家去读大学,他们都是中国的希望,他们都是中国千年梦想的实践者。他们让我们可以骄傲地对世界说:我们是中国人!第一部分 袁瀚 我的电影(1)他三岁练小提琴,五岁背古诗,八岁学国画,长笛一练就是七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最好的高中;获得全国化学竞赛省级一等奖他去民工子弟学校支教,教小朋友们学英文他在哈佛领袖峰会上体会团队精神,体会严谨不失激情的美国式教育他热爱旅行,去内蒙古骑马,去凤凰看小桥流水的古镇风物他向往独立生活,即将前往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学习最爱的生物化学他,就是袁瀚十八年的电影结束了,不知道你能不能在其中看见一个完整的我,从小时候在爸爸妈妈呵护下成长的我,到自编自导自演自己未来的我。在一部部电影中,我成长了,我成熟了。我经历的这些电影,有的平淡,有的激情,正是它们,让我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让我成为我自己。——袁瀚我的电影我喜欢看电影,喜欢看电影的主角们如何在一个个困境中绝处逢生,如何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看电影的时候,我会试着把自己带入那个场景中,想象着如果主角是我,我会怎么做。其实我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部部电影呢?这其中有武侠片,有励志片,有喜剧,有悲剧。无论是哪一部,我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电影的主角们在故事中肯定不是一路顺风的,他们会遭遇一些挫折,有的创业上破产,有的遭遇失恋,有的遇到天灾人祸,但是最终他们会克服这一切,然后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因为主角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总是不停地往前走,不会因为任何失败或是困难停下脚步,不会后悔发生了什么,而是不停地向前看。或许他们也知道,自己是主角,既然是主角,那么无论什么困难,都只是成功的序曲。天道酬勤,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的,或许你暂时看不见,但那是因为付出得还不够多。当然,我还能看到我身边的一幕幕电影,我看着他们的事,也受到他们的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的家庭。我生活在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和我。从小到大,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我的父母。创造奇迹的爸爸我爸是个直爽的男人。我佩服他这种说话大声、自信,做事有魄力的性格,很有领袖气质。可我却做不到。我爸在外面应酬时,别人也都很尊敬他。不过在家里,他很悲惨地被我妈定义为家庭主要劳动力,而我是小劳动力。我爸和我交流并不多,因为他总是很忙,也没有时间像妈妈一样天天在旁边看着我。除了重要的考试后他会问问我的成绩如何,然后说一句“下次继续努力”,平时都不怎么管我的学习。尽管如此,我爸还是给了我很多无声的教育。2003年的夏天,我和妈妈像平常一样吃着晚饭,妈妈还在唠叨爸爸又不回家吃饭时,一个电话打来,说爸爸出车祸了,车子完全毁了,人当时已经送到附近的医院,可是受伤很严重,目前仍然有生命危险。我当时脑子里只有震惊,完全不知道该用什么态度去应对这样的事情,妈妈听完了电话,一开始也愣住了,然后就拉着我,向医院赶去。一路上妈妈都在打电话,而我却依然沉浸在那种不可思议中,怎么可能?这种天灾人祸,怎么会发生在我家?我们去探望时,爸爸刚从急救室被抢救回来,整个身体被纱布和石膏裹住,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戴着呼吸器的鼻子和嘴巴。我记得医生说,生命危险是没有了,但是爸爸受伤很严重,如果能在半年内下床就算很好了,想要完全恢复到以前的身体状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妈妈听完之后还是很放心不少,爸爸没有生命危险我们已经很满足了。第一部分 袁瀚 我的电影(2)可是躺在病床上的毕竟不是普通人,是我爸爸。他在病床上的时候就说,“儿子,你爸可不在乎这点小伤,说吧!你今年暑假想去哪里玩,我带你去!”我当时也就是嗯嗯啊啊地答应着,心里面却不大相信。三个月后,爸爸的身体好转,可以拄着拐杖下床行走了。六个月后,我们一家去黄山,爸爸居然拄着拐杖和我们一起登了18公里的山道,登上了黄山之巅。原来爸爸也是他故事里的主角,面对这些天灾人祸时,只要心中怀抱着一份希望,坚定地去努力,奇迹总会发生的。英明聪明的妈妈我妈对我的管理理念是:身体第一,学习第二。我妈最恨我晚睡觉。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到今天,她从未比我早睡过。记得第一次她陪我到很晚是在小学三年级时,要写一篇三百字的游记,我想到头疼都不知道该怎么写,我妈就不停地催我赶快去睡觉。到了11点,我仍然一字未动,妈妈火了,让我睡觉,她帮我写。当然,能幸运地让我妈帮我做作业也就仅此一次。那以后她告诉我再有作业不能在10点完成,就等着第二天被老师批评吧。原来她倒不关心我作业能不能完成,她关心的仅仅是我。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妈规定的睡觉时间,从10点推后到11点,再到12点。即使如此,我还是常常不能在睡觉之前完成作业。我当然也不会甘心第二天到学校说“我妈不让我在11点后做作业,所以我没完成。”说了老师大概也不信,于是我就会和妈妈理论。我跟同学们讲起这个事情,问他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老妈。他们倒是纷纷对我表示羡慕,他们说自己父母要不就是拼命督促着自己学习,要不就是根本不去管。我妈妈对我的健康这么关心,确实是我的幸运。可是我也希望她能够稍微了解一下我的心情,毕竟完成作业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当然,我妈没有放松对我学习的要求。学小提琴,学长笛,背古诗,一样也没有落下。小时候没什么自觉性的我,正是在老妈的督促下,才这么一步步地走了下去。我学的第一门乐器是小提琴。三岁时,我妈让我学,她说她当年想学可是没机会,所以希望我能学好。可是那时的我实在缺乏毅力,三分钟热度转瞬即逝。虽然妈妈一再让我坚持,我却没有听她的话,半年之后终于放弃了。事实证明,妈妈是对的。四年级的时候,看见同学们个个都有一技之长,我既羡慕又后悔。特别是看到三岁开始学习钢琴的表妹已经过了钢琴十级时,我终于忍不住了,向妈妈主动要求重新开始学一门乐器。我们俩商量后选择了长笛。第一天去老师家之前,妈妈告诉我:“上一次学小提琴,你放弃了。这次学习乐器,你可以坚持吗?如果仍然是半途而废,那我们就没有开始学习的必要了。”在妈妈的要求下,我向她保证了我会坚持。这才开始学习长笛。万事总是开头难。第一步要练口型,每天五十次,第二步对着笛头吹单音,第三步练指法。练习仍然极其单调乏味。但一方面小提琴的经历不停提醒着我要去坚持,另一方面我妈妈也始终在我身边陪我。每天的练习,她都在旁边听着,老师的话,她也都会用录音机录下来。在她的督促下,最难的开头我总算坚持下来了。终于到学习练习曲了,开始我充满热情地去练习,老师布置的曲目都完成得很顺利,但是热情过后,我又觉得没有兴趣了。连续的几次课,我都吹得勉勉强强,惹得老师生气,妈妈也生气。回家之后,我练得又是无精打采的。这么一段时间以后,妈妈找我谈话,问我是不是又失去兴趣了。我说我自己也不清楚,只是练得多了就觉得烦了。妈妈倒是没怎么说我,只是不久之后,她带我去听了长笛独奏音乐会。那一次音乐会,让我开始重新认识我手中的乐器。从那位音乐家手中的长笛里流出来的声音仿佛天籁一般清新、脱俗,仿佛可以把听众带离这个喧嚣的世界,进入一个梦幻般的仙境。他用的也是长笛吗?我手中的长笛也可以吹出这样的声音吗?我开始问自己。从那时开始,我吹长笛就不再是为了学习一门乐器,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我想要吹出那种天籁般的声音。第一部分 袁瀚 我的电影(3)于是这一次,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坚持了下去。妈妈带我认识到了学习乐器需要的那种长久的动力,不是羡慕,也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演奏出那天籁般的声音。到现在我练长笛已经有七年了,中间为了学业也有过不少次停顿,可是我知道这将会是相伴我一生的乐器。从我出生,父母就陪在我身边,看着我第一次笑,走第一步路,看着我第一次走进幼儿园,第一次拿到三好学生奖状。我所走过的每一步,旁边都有他们呵护的身影,正是因为有他们在,我才能一步一步笑着长大。随着我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决定,爸爸妈妈对我的影响也慢慢地小了。他们从以前主宰我生命中的一切,到现在常常因为意见不一致跟我发生争吵,虽然最后还是让着我。我长大了,他们也老了。既然选择了出国,那将来可能也不一定有太多的机会见他们,所以趁现在还和他们在一起时我要好好对他们,多陪陪他们。即使出国了,我也会让他们知道我一直想着他们的。我自己的电影我的生活就是我的电影,这部电影主角是我,观众也是我,但是编剧、导演呢?电影之一:家庭生活编剧:爸爸,妈妈导演:爸爸,妈妈演员:我小时候的我,在家里,是一个悲惨的演员,一切都在导演、编剧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演出。小时候,他们为我安排了许多兴趣学习班,我三岁去学小提琴,五岁开始每天晚上在阳台上背古诗给妈妈听,八岁的时候又开始学国画。那时候的我的确要感谢他们的安排,如果不是他们要求,小时候的我肯定不会用心去学什么技能的,肯定就会在耍闹中荒废了。到了高中之后,我仍然在他们的要求下努力考进了南京外国语学校唯一的实验班。课上到高二时,我发现我的同桌整天从早到晚都捧着书看,除了数理化,其他的课他一概不听,专心看他的书,做他的题目。某天我终于忍不住问了:“你每天都不听课,看什么书呢?小说啊?这么好看?”“不是啊!”他看了我一眼,给我看了书名:《物理竞赛题典》,“你就为了做题其他课都不听啊?考试怎么办?”“其他课听不听都那样,考试前复习复习,通过就行了,7月份就物理竞赛了,这次再拿不到保送就没机会了。”“……”当时的我很无语。班上的同学们,虽然都是在努力,但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理想,并且是向着这目标和理想努力的,有的同学主攻学科竞赛,无论什么课,都埋头在数理化的世界里;有的同学决心出国,于是干脆请几个月的假,独自在家里准备申请的材料,以及出国的考试;有的同学却是准备走高考的道路,于是每一节主课、副课都认真听讲认真记录,那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都在走着别人安排的路,却没有去想过自己喜欢的、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高二,当爸爸妈妈再次要求我按着他们的剧本走下去时,我第一次跟他们说了“不”。我,要做我自己电影的导演;我,要为我的故事写剧本,而不仅仅是按着别人给的剧本去演戏。高中之后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出国,保送,高考,这个三选一的选择题,我选择出国,而父母的要求是保送。他们认为我有能力在保送上拿到比较好的结果。可是我希望的不仅是上一个好的大学,还希望有一个宽广的视野,可以眺望更远的地方,可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真正地做我自己,规划我自己的人生。虽然商量的过程很长,也不乏争吵,可是最后,爸爸妈妈都同意了我的想法。爸爸说:“孩子已经到了自己为自己作打算的年龄了,只要他的做法是有道理的,我们就应该支持他、帮助他。”那一次的谈话,让我感触很深,无论是小时候给我的安排,还是现在的放手,都是他们对我的期望,对我的信心,还有对我的爱的表达。现在的我,虽然已经是自己安排自己的剧本了,可是许多时候还是少不了爸爸妈妈宝贵的建议。像风筝一般,无论我飞得再高再远,有一根线永远牵在他们手上。第一部分 袁瀚 我的电影(4)电影之二:学习之路编剧:爸爸,妈妈导演:我演员:我童年的故事中,我按着爸爸妈妈编导的方式,在他们的监督下兢兢业业地完成一个演员的本职工作。当我终于长大了,了解了自己所要追求的方向,我就要脱离悲惨演员的地位了。在学校的电影中,从一开始,爸爸妈妈就只能给我剧本,而无法告诉我如何去导演这出剧。毕竟,在学校如何去学要靠我自己。因此在学习上,我是自己的导演,我也相信到目前为止,我导了一出不错的电影。我觉得学习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看书或者做题,从不知道到知道,都是享受的过程。我其实从来不曾在意过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去学习,其实也不用去在意。有时候我会想想我和别的同学不同在什么地方,大概就是兴趣吧。无论是学习,还是别的什么,要想超出别人,那一定要有不一般的兴趣才行。我对学习就有这么一种兴趣,这么一种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让我在上课时努力地把手举高,想要发言;正是这种好奇心,让平时爱玩的我回家后一旦开始做题目,就可以坐在椅子上三四个小时不愿动。这就是我对学习的兴趣吧。五年级时我虽然总成绩在班上是前列,但是英语水平却只是中等,而那时候,我们学校每年只有十个人左右可以考上南京外国语学校——以英语为特长的南京市最好的中学。我对这所学校也并不很感兴趣,自认为轮不到我。但我偏偏却遇到这么一位英语老师,她竟然认为我一定可以考上这所学校。也许是因为我上课比较积极,也许是因为我做作业比较认真,也许是因为我比较有好奇心。她找我的爸爸妈妈谈了话,告诉他们希望我可以试一试去考南外,她说我不试试很可惜。借着她送来的信心,我去上了学校的英语提高班,又在外面上了一些培训班。最终,我压着录取线进了南京外国语学校。很幸运,我在六年级遇到这么一位对平凡的我充满信心的老师;很幸运,我有对我充满信心的父母;很幸运,我没有辜负他们的信心——更幸运的是,我来到了南京外国语学校。刚进南外时,这里对我来说都那么新鲜。这里有南京市最好的学生,有最风趣、最博学的老师。与他们相比,踏着录取线进来的我,又再次成为平凡的一员。不过我知道,在电影中,主角总是那个可以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人。开学的期初测试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虽然我的英语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但是我的数学成绩是全班第一。我知道我仍然可以在这个集体里面做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初中的学习仍然是轻松的,上课我会积极地参与,只有参与才能让自己对这些知识产生兴趣,放学后回家也就是完成作业,另外还有每天听读录音半个小时。初中时的学习要比小学稍微繁重那么一点,也仅仅是完成老师要求的作业,但我睡觉的时间却越来越晚,从初一的10点,到初二的11点,到初三的12点。不过渐渐地,努力还是有回报的,我的成绩在班上也排进前几名,英语成绩也在班上名列前茅了。中考,我总分全班第一,顺利进入了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同时还考入了年级唯一一个实验班。不过在高中,一切都不一样了。我还没有准备好时,改变就开始了。实验班上课的第一个月,我们就开始加课了,学科老师们也已经开始了竞赛动员,于是,刚开学没多久,就看见不少同学除了数理化,其余课上都抱着习题做。这种紧张的氛围也影响了我,虽然还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与目标,不过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我也紧跟着努力地看着竞赛书。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自主地去学习,不过这次并不是为了我自己的目标,而仅仅是跟着大环境一起走而已。接着是高一的竞赛,数学和化学的初赛我都很顺利地过了,而复赛,我却都失手了。这次失败使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看着班上几个要好的同学以极高的分数过了复赛,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适合走竞赛这一条路。从小学开始,我就参加过各种各样的竞赛,也在老师的要求下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参加竞赛辅导,可是对这些,我都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参加的,而结果也仅仅是许多的二等奖。我真的适合竞赛吗?在怀疑的同时,那个夏天,我在新东方参加了TOEFL培训,原因仅仅是知道这是一门出国要考的考试,而出国也是南外很多人走的一条路。不记得是被老师那三寸不烂之舌给说得心驰神往了,还是因为两次失败让我对自己走竞赛保送的道路感到无望了,总之上完课后,我开始规划起自己的道路来。第一部分 袁瀚 我的电影(5)最后我还是决定出国,为了自己更宽广的将来。但是我并没有放弃竞赛,一是我需要证明自己,二是我不想让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白费,三是竞赛也可以为出国申请添上漂亮的一笔。我高二高三就纠结在出国考试、出国准备、竞赛,还有学校的某些重要考试中。虽然目标很清楚,但是做起来却让人头发昏。4月底小高考结束,5月份化学省级初赛,6月7号考完SATⅠ,11号就是学校的期中考试,然后7月份是化学夏令营及化学省级复赛,8月参加哈佛领袖峰会,还有每个星期到北京去上一次新东方Workshop的培训班,9月化学国家初赛(也就是最终决定省级奖项的比赛),10月份去考SATⅡ。所以经常会发生很悲情的画面,比如我在晚上去北京的火车上打着灯看化学竞赛书,比如在学校的英语课上在抽屉里抱着本单词书背。在这样紧凑的生活中,我还真是学到了很多,学会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会了列详细的计划,学会了制定目标,以及完成目标,这些锻炼让我觉得出国的选择没有错。学习篇——竞赛竞赛说起来只是做题,可实际上却是看你到底对一门学科了解多少。我因为主要目标是出国,所以在数理化三门中也仅仅是选择了化学作为竞赛方向,毕竟这门学科对于做题量要求相对比较少,而对学科的知识面却要求比较广。事实上是你化学知识掌握得越多,就越有机会拿到高分。于是在决定了要以竞赛辅助出国之后,我尽量不缺席每一次的化学竞赛课。高一还没开始的时候,我们班的化学老师就选了一批同学进行了辅导,早一天准备就是多一分把握。可是因为我初中化学竞赛成绩并不好,我没听说这个消息,也没有被老师选中。开学了,当第一次化学竞赛辅导结束时,我看到了我和实验班同学们的差距,一个月的学习已经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可是我告诉自己,我也是实验班的一员,我不会输的。我去找了化学老师,向她表明了我想要提高化学成绩。她只是告诉我去把《化学高考总复习》做完,有问题问她。当时的我们连高一化学都还没有学完。我知道,他们上过辅导班的同学们已经在开始做这本总复习了。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做完这本半个字典厚的大本子,就可以学好化学了。于是每天回家,我就去看知识点,做题,然后把不会的记下来,第二天去问老师。这样半个月下来,差距就基本消失了。一个月之后的一次考试,我第一次在化学上拿到了全班第一的成绩。后来我就去参加了化学竞赛,可是高一时,我却没有过复赛。我很深刻地记得高一竞赛失败的那一次经历,在南师大仙林校区十天魔鬼集训,每天听着老师讲天书般的知识点,连抄笔记都来不及。回去宿舍后我们几个第一次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也都是兴奋地享受着宿舍生活,并没有意识到竞赛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最后考试的时候,我看着题目就已经失去信心了,失败确实是必然的结果。那次失败的原因,是我没有意识到复赛和初赛之间的巨大的知识落差,初赛是高考水平,而复赛却是大学难度,多了整整几本书的知识量,我只是凭着初赛的知识,还有化学夏令营中的十天掌握的内容去和当时高二的学生比,实在很困难。而2008年5月份,新的一轮竞赛又开始了,这一次正是我证明自己的机会。5月份的省级初赛仅仅是高考难度的化学考试,也就是我们高一已经过了一遍的内容,我也就没太在意。考前我基本上都在复习SAT的考试,只是在化学竞赛前做了大概八套竞赛的模拟题,结果也是高分顺利地进入了省级复赛。第一部分 袁瀚 我的电影(6)7月份的省级复赛我丝毫不敢马虎,这毕竟是我2007年跌倒的地方。为了这次比赛,我还不得不放弃另一个有关出国的夏令营项目,我参加了全部的竞赛夏令营课程,地点在南京城郊。爸爸妈妈每天需要开一小时的车接送我,回家后我也不敢马虎,连续十天坚持每天看化学书,巩固自己的知识。最终比赛的那天,我虽然心中还是紧张,可是不像高一时那样感觉无从下手了。最终我也顺利地过了化学的省级复赛。9月份的化学全国初赛是决定我最终省级奖项的一场比赛,也是我的最后一次竞赛了,既然不走保送的路,我的目标也仅仅是省级一等奖,并不需要拿到保送名额,但是这也并不容易,我也从没有拿到过省级的一等奖。不过我相信经过了这么多锻炼之后,我已经有了制定目标并且完成目标的决心和毅力。从决定出国开始,虽然经历了许多挫折,但我的每一个目标最终都顺利地完成了,所以我相信这个也不例外。8月及9月,除了参加哈佛领袖峰会及新东方Workshop培训以外,我丢下了一切其他的事情,全心投入准备化学全国初赛,每天在学校也和其他的准备竞赛的同学一起,请假停课,整天集中地由教授辅导化学,常常上到晚上八九点钟。我还记得那段时间最惨的是在去北京上Workshop的路上,我坐的是晚上9点的火车,在颠簸的车上我也会看化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真是充满激情。考前的一星期,老师们也不辅导了,放我们自己在家里看书。这次比赛,对其他同学来说是决定他们保送的考试,对我来说,是我自己可以完成目标的证据。最后,我坚持下来了,也成功地拿到了江苏省的一等奖。电影之三:出国之路编剧:我导演:我演员:我在我的世界中,出国才是我真正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电影。选择出国这条路,有两个目的,一是希望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看到与熟悉的中国文化不同的文化,更加了解这个世界;二是为了让自己可以快些长大。从小我就一直在爸爸妈妈的保护下生活,虽然生理上我还是很健康地长大着,可是心理上,我一直是一个需要爸爸妈妈的孩子,我需要脱离爸爸妈妈的帮助,需要自立,需要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男子汉。妈妈总是跟我说,出国的孩子都是在国内读不下去的。但我知道,在我的圈子里,出国的很多同学都是很优秀的,而且他们还比同龄人要成熟,要自立。出国这一路走下来,学到的远远比单纯的知识要多得多。我出国的流程大概是:2007年12月考了第一次的TOEFL(分数101);2008年4月参加小高考;2008年5月参加化学竞赛江苏初赛(过);2008年6月参加了SATⅠ考试(分数2280);2008年7月化学竞赛江苏复赛(过),同时参加第二次TOEFL考试(分数106);2008年8月参加哈佛领袖峰会,参加北京新东方Workshop;2008年9月参加化学竞赛全国初赛(省一等奖),同时参加了第三次TOEFL考试(分数108);2008年10月参加SATⅡ考试(分数2400),同时开始准备申请材料;2008年11月15日,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ED申请截止;2008年12月15日,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ED录取。第一部分 袁瀚 我的电影(7)在这期间我也零散地参加了不少义工及志愿者的活动,开始参加这些活动或许有些功利,可是真正参加了一两次之后就发现,帮助别人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这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对别人,对社会的价值。另外,每个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情况作出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例如,我的TOEFL由于口语总是无法提高,就考了三次,实际上我报名了四次,但是有一次和竞赛冲突了,于是我就浪费了2000多元钱,所以合理的时间安排很重要;还例如,很多同学在2008年5月份先去完成了SATⅡ的考试,一是因为刚刚学完数理化,还比较熟悉;二是因为可以为10月份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准备SATⅠ的第二次考试。而我当时的想法是集中两个月的时间完成SATⅠ,毕竟SATⅠ的复习资料是有限的,只有第一遍才有最高的利用率,而且当时我也需要一次考试来证明自己。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有特点来制定自己的流程安排。一波三折的SAT考试SATⅠ的考试对我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学习英语本身。2008年刚开头,看着同学们要不就是过了学科竞赛的复赛,要不就是10月份考过了一次SAT,又考过了TOEFL,在家里准备着第二次战斗,而我却只有12月份一次101的TOEFL分数。我茫然地每天上着课,看着身边一张张空着的课桌,怀疑自己将来能往哪里走。无论如何,那时的我已经有了出国的想法。于是在2008年的1月份,我去上了SAT的寒假班。当时听SAT就仿佛是在听天书一般,语法还勉强可以接受,而阅读则完全跟不上老师的速度,看不懂单词,更别提做题目了。因为4月份要参加江苏省的小高考,这个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的,于是在2月到3月这段时间,我每天只是训练着语法和单词,想着先把可以掌握的熟练掌握。小高考过后,6月份的考试前,我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需要去背完单词,还要从头开始训练阅读。对我来说,这次的SAT考试是一切的证明,向所有人证明,也向我自己证明,证明之前的失败,竞赛、模拟联合国,这些失败都只是铺垫;证明我还是以前的那个优秀的学生;证明我虽然常常像个小孩子一样地放纵自己,但是当我对自己许下承诺后,无论多么困难,我都是可以完成的。整整一个月,我请假在家,每天来回于两个地方,一是家,二是新东方。因为离家比较近,又有许多空的教室,新东方对我来说就是个理想的自习室。在考前的那一个月,我做掉了四十多套模考题,背完了一本绿宝书。我还修改手机的开机问候语来自我鼓励:“Doitnow!Don'tregret,it'sdone.”“Calmness,Confidence,FOCUS.”“Only2200+isworththeefforts.”我也是从那时开始相信,一切付出终会有回报的,只要付出得够多。考试前一个星期,我去新东方做了三次模考,2120,2180,2180的分数更让我坚信我可以实现目标。可是事情却永远是一波三折的,那次的香港之行像噩梦一般。香港暴雨、飞机晚点、我们考试前一天晚上11点才住进宾馆,而第二天考试时间就是早上7∶45,我们没有时间去看那20千米以外的考场,甚至不够时间睡觉。不过那一晚我也根本睡不着,不是紧张,而是太兴奋了,拼命回忆着这个月的努力。以前我从未为了一个自己的目标而如此地付出过,我坚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的。第一部分 袁瀚 我的电影(8)第二天香港黑雨警报,我们5∶45起床,6点就开始在宾馆的门口等出租车,到6∶30才在大雨中上了车,可是司机却不认识考点,我们一车四个人也只是知道那个地址,也不知道具体位置,司机说粤语,而我们说普通话,说外语他也听不懂。在车上我几乎要绝望了,想着我半年来的努力就要因为跟错了旅行团而白费。最后司机让我们上了另一辆车,新的司机倒是把我们送到了一个名字差不多的地方,可是下车后却发现并不是我们的考点。我们在大雨中走了十五分钟后,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南京的同学,他认出了我们的校服,把我们一起带到了考场。到了考场,我们已经全身湿透。幸好那是香港的夏天,虽然下着大雨,气温依然很高。考前衣服也渐渐干了。考试的过程还算比较顺利,至少在最后五秒钟之前都很顺利。铃响时,我还有最后一个选择题没有做,习惯性地,我扫了一眼题目,直觉选了一个答案。填完才发现监考老师已经站在我的旁边了。他没有制止我,而是看着我写完后,很平静地把卷子收了上去,还注意了一下我的名字,我已经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老师收齐卷子后,宣布考试结束并示意我留下来。当我走上讲台时,老师说:“你多用了五秒钟时间答题,这种行为对其他同学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会把你的情况上报到collegeboard(考试中心)。”“会有什么结果?”“这个由他们决定。可能你的成绩被取消,也可能什么也不影响。”我只是觉得很讽刺,半年的努力,仅仅是因为这么最后五秒钟就付诸东流了。我求了那些老师,说情说理,我想这五秒钟时间,虽然在规则之外,却是在情理之中,我希望他们可以通人情,可是他们没有。回去的路上,我绝望了。功亏一篑大概就是这种感觉。我心里不舒服并不是因为我的SAT成绩将被取消,而是因为我不能知道自己这半年的努力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觉得我被开着作弊器的命运打败了。一直以为付出会换来回报的我,被事实彻底地打败了。不过我还是想,我也并不是没有学到东西,这个结果至少让我学会了坚持。为了目标而努力,要一直坚持到目标实现,不然,很可能就败在了那最后一秒上。回去后的第一个星期,我不停地问以前的同学被report之后的情况,我还打电话去collegeboard进行解释。第二个星期,我学会了接受事实,不过就是再来一遍,我可以做一遍,自然也可以做第二遍。第三个星期,我在网上查到了自己的成绩:2280分。看到分的一刹那我真的震惊了。妈妈说我的手都一直在抖。毕竟我的心理预期是cancel,而这个分数却已经实现了我的目标。虽然命运在过程中不断地折磨我,可是原来它只是想让我多学习一些东西。付出,最后还是会得到回报的。第一次支教给我的启示出国申请最特别,也是最困难的地方就是要提早与社会打交道。美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和能力。所以,每天穿梭在学校——家两点一线世界里的我们,为了申请,必须踏上社会,至少是初步地接触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在学校里面没有获得的经历。2008年的暑假,我去红山民工子弟小学支教。我们在一个三年级的班上支教,一个班上有将近八十个同学,教室的环境还算比较宽敞,设备却是简陋到极点了。全部的教学工具只是黑板和粉笔,我们带着英文磁带本来想去教他们唱英文歌的,却发现那里连录音机都没有。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有些紧张,第一次当老师,虽然大概有了些准备,上场时却犹豫着该从哪里引入。“老师,我能要那个苹果吗?”一个小朋友忽然问我。我忽然自然了起来:“你要是能说三个英文单词来形容这个苹果,老师就把苹果给你。”我回答他。这些小朋友都丝毫不会紧张,我们老师还有什么好紧张的呢?于是第一节课就这么开始了。上课的过程很顺利,一方面使我们准备了很多互动的活动,例如猜词之类,另一方面这些小朋友也很积极地配合,所以课堂气氛一直很活跃,每一个问题问下去,都会有十几个小朋友举手发言,他们还喜欢站起来,或者跑下座位,生怕老师看不见。他们知识面很广,除了英语之外,还和我们讨论了很多,讨论了美国,讨论了NBA,等等。他们很聪明,我们一节课教了二十多个英文单词,课后检查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能记住十个左右,还有几个特别好的学生基本上全掌握了。让我感动的是,下课的时候,让他们每人画幅画,来帮助记忆单词,画收上来后我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在画的背面写上了“谢谢老师们”,虽然是很简单的几个字,但是我看着这些稚嫩的笔迹,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第一部分 袁瀚 我的电影(9)走之前,我承诺他们一定会再来的。在回家的路上,关于这次支教的经历我想了许多。一次经历让我学到的,比看一本书还要多。以前都是在电视中见到这样的学校和小朋友,而现在我站在他们中间,看着他们的笑容,我觉得他们像所有孩子一样值得有一个好的环境,来满足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可是我这一次的支教却根本帮不了他们什么。与他们相比,我要幸运得多,我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我的幸运让我觉得我有义务去帮助这些孩子,在命运天平的另一端的孩子们。在申请结束后,我又来到了这个小学,来完成我的承诺,也来履行的我义务。哈佛领袖峰会让我认可美式教育哈佛领袖峰会(HSYLC)是非常精彩的夏令营。倒不是说它对申请有什么直接的帮助,不过在那里,我第一次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也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哈佛领袖峰会是哈佛大学的中国校友们每年组织的在中国开展的夏令营活动,夏令营的所有老师都是哈佛学生,而工作人员也都是各个大学的优秀人才。这个夏令营活动的宗旨是让同学们培养一种团队精神,团队意识。所有的活动都是根据这个目标去设计的。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项目之一是Mission300,这是一个之前完全没有透露任何相关信息的项目,所有的课程安排介绍上只写了Mission300这一个名字,所以大家都很期待会参加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到了晚上7∶30,所有人都聚在了一个大的礼堂里,期待着主持人宣布我们的活动项目。在所有人欢呼后,先是每二十个人组成一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然后宣布了第一个任务:画画。根据关键词和颜色要求作画,每人作画二十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快及最出色的小组就可以获胜。于是整个气氛就火热起来了,三百多名同学都在作画,而组长们则在不停地传递着油画棒这类的工具。终于,一小时后,第一个任务完成了!在各小组都在为自己的成功喝彩时,主持人又宣布了第二项任务,小组按组号顺序离开礼堂,去体育馆!一进体育馆,就响起了更热烈的欢呼声,原来早有一队工作人员埋伏在那里,为所有进来的队员加油鼓劲!之后便宣布了我们Mission300真正的主题:把所有画出来的图按照背面的坐标贴到体育场地面上相应的位置。于是紧张的工作又开始了。8月份的上海夜晚,三百多个人在体育馆里热火朝天地工作,队员们密切地配合,一张张图连成一列列,一列列图又拼成每个小组的那一块,最后把所有的小组成果拼到一起,一张占了有半个体育馆大小的大型Logo出现了:HSYLC2008!当看到所有人的努力汇聚在一起时,所有人都激动不已,虽然只是个简单的图案,可是这个图案足足有几十平方米,它让我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有多么巨大!另一个活动叫做AtVenture,十个人一个团队,需要提出一个社会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需要做一个Presentation,说服这些哈佛学生请来的企业家们采纳我们的建议,同时还要作可行性分析,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能获得一定的利益,不然也不能指望企业家们都是慈善家。不过如果真的取得了他们的认可,甚至有可能真的得到他们的经济资助!在团队讨论中每个人都要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小组想要解决的问题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独生子女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的缺失。因为现代都市的许多独生子女都是长时间一个人待在家里,少了很多交际的机会,也造成了一些心理障碍,可能是他们无法融入集体及社会,造成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而缺乏合作意识的原因。针对这个社会问题我们小组提出了开办类似于HSYLC的以培养合作意识为主旨的早教班,名为班,实际上是让独生子女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了解合作的精神。最终我们的提议获得了优秀奖。虽然没有得到那些企业家们的资助,但是我们还是很开心自己能真正地利用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的力量为这么一个社会问题提出了一个基本可行的解决方案。第一部分 袁瀚 我的电影(10)这次峰会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美式教育,课堂上没有安静的听课,没有昏昏欲睡的氛围,没有严肃的老师,有的只有热烈的讨论和激情的交流。这些哈佛的学生热情、细心,每次课前总是会发下来大摞的材料让我们事先熟悉理解。而课后,他们带着我们一起玩,一起疯,这就是美国的教育。Workhard,playhard.这是我从这些哈佛学生那里学到的生活方式。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向往美国的教育,那种严谨又不失激情,学术又充满乐趣的校园环境。在这里,我也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我的舍友们,我的组员们,我们在这十多天里共同奋斗过,合作过,彼此之间也都有了认同感,即使在峰会结束后,我们也仍然保持联系,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曾经只是峰会上的合作伙伴,现在已经真正成为可以相互分享生活中欢笑与泪水的好友了。牛人辈出的Workshop在出国申请的过程中,参加北京新东方的Workshop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参加这个培训是在8月份,当时我已经拿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在准备竞赛的同时,我也在为即将到来的10月份申请作准备。可是,当时的我对申请还只有大体上的认识,对于具体的表格如何去填写,推荐信该用什么格式写、写几封、向哪些老师要,这些具体操作我都完全不清楚。正当我不知该去找什么人请教的时候,同学向我推荐了北京新东方的这个Workshop培训课程。开始时我对这个收费高达2万的培训班并不怎么感兴趣,何况又远在北京。可是,我看了上几届Workshop培训出来的同学们的情况,又看了培训班老师的名字,当即就被吸引了。这个Workshop是由号称“哈佛妈妈”的周容老师亲自主讲。而经过Workshop培训的学员们,全部进入了全美前三十的大学,无一例外,每届都更有三到五个进入哈佛、耶鲁的同学。我心动了。我真的很想申请到理想的大学。不想有任何意外。而当我又了解到SAT2200+,TOEFL110+的同学可以免费参加,虽然只满足其中的一条,但我也尝试着去联系了,结果新东方同意让我免费参加了。于是在7月到9月每个双休日我都奔波在去北京的火车上。事实证明,参加Workshop是值得的。在上课的第一天,各个同学的自我介绍,就让我认识到什么叫“没有最牛,只有更牛”。“大家好,我曾经获得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我曾接待过美国大学校长,他还为我写了推荐信。”“我是少年作家。”“我曾经当选为世界小姐。”“我是全国化学竞赛北京第一。”当然,听得最多的是“我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我那时候才意识到,原来全国最优秀的申请者,都已经聚集在这个教室里了。而这个Workshop,实际上是让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前几节课,周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我们的目标大学,接着介绍了申请材料的清单。之后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申请材料了。在Workshop的开头,周容老师就承诺过我们,在结课时,新东方会为每一个同学修改出一套完整的申请文书,也就是说,早在9月份,别的同学还没有着手开始准备申请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可以完成申请文书的一稿了。每一篇申请文书的完成,都是经过“学习—讨论—设计—修改—再设计—定稿”的步骤。首先周容老师会带着我们分析前人的申请材料,这些前人大都也是被哈佛、耶鲁录取的牛人。周容老师分析完之后,会让我们进行讨论,说说这些申请材料的优点缺点。上课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激烈讨论之中。接着,我们会设计自己的申请材料。如果是Personalstatement,我们会先在课上把主题说出来,大家讨论。如果是推荐信之类的,就会在家中各自设计。设计完了之后,会再由周容老师进行修改,提出意见,返还我们再次设计,最后再由老师定稿。第一部分 袁瀚 我的电影(11)9月份结课时,我们每人手上都已经有了一份完整的申请材料,一份充足的自信,还有一帮最优秀的朋友。这些朋友会是我们将来在美国最有力的依靠。痛并快乐着的申请申请美国大学,最重要的一点是信息。因为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对于美国大学一无所知,不知道申请美国大学的方法,不知道流程,不知道录取的标准,甚至除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根本不知道美国还有什么好的大学。所以,一切都从了解开始。最初自然是听听老师介绍:美国大学的排名,美国大学申请时需要写申请文书,申请美国大学需要考SAT、考TOEFL,需要老师写推荐信,开始接触时总是一头雾水;后来又学会了利用网络资源,上CUUS看帖,上美国学校的网站看介绍,问问学长当年的经验,一点点地积累,同学之间也相互交流信息。在了解中,我发现去美国留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一片光明。我最开始思考的是美国的教育究竟适不适合我,我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下学习了整整十二年,虽不能说是根深蒂固,至少也是颇有心得。中国的教育都是以考试为衡量标准的,因此我每次的重要的考试基本上也都能发挥得很好,无论是小升初考试,中考,还是SAT;而出国以后,大学对学生的评价却远远不会仅限于考试,那我还能像在国内那样优秀吗?思考之后我认为国外的评价方式更趋向于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方式,不仅仅局限于成绩,而是更加全面,更加现实,如果我不能在国外的大学中锻炼得优秀,那我也就同样无法在社会上做一个优秀的人。而后我想到的就是选择学校,开始一心想着的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些顶级的学府,可是深入地了解了录取形势之后,我绝望地发现我远远没有达到中国优秀学生的水平,我的优秀,仅仅是局限于我所在的环境。后来,我又发现美国的学校并不是靠着排名就可以说明一切问题的,甚至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在某些领域也可以处于数一数二的地位,在大概地决定了自己将来的学习方向之后,我选择了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作为我的目标。这所学校虽然总排名只列十二,地理位置也并不很好,可是它的生物化学却是全美前三的。一开始申请时,我充满信心,毕竟我的SAT成绩在我们这届里也算是比较优秀的了,但是在了解了其他学生的情况,他们的社会活动,他们与众不同的经历之后,我了解到成绩真的不能说明问题。特别是在上了新东方的Workshop班之后,我才看到原来中国优秀的申请者有这么多,与他们相比,我的活动经历实在是少得可怜,甚至连模拟联合国我也没有参加过。仅仅凭着SAT成绩去申请是远远不够的。在仔细地思考了我自身的优劣势之后,我决定把学术作为我申请的重点,因为和大部分申请者相比,我在学习上面有一些优势,而在社会活动方面却比较弱;在写申请文章时,我也尽量把重点放在学术上,展现自己对科学领域的热爱,同时也用各种的比较零碎的社会活动来体现自己学习之外的全面性。10月份申请时,我定下的目标是ED中被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录取。首先是因为我很喜欢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特别是它在我想学的生化领域在美国长期处于前三的强势地位。看了学长们以前申请的结果,我也觉得这个排名的学校被我定位在冲一冲可以够到的那一种。因为ED是优先录取,一旦录取就失去了选择其他学校的权利,我也就把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作为了我的ED选择。可是在我对自己和对学校的定位过程中,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我以为美国学校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会变得很吝啬,会把本来给国际学生的奖学金转而提供给本国的学生,所以当时我认为申请奖学金会给录取增加相当大的难度,于是我并没有申请奖学金。可是事实证明我是错的,至少我的学校并不吝啬,许多的国际学生都拿到了半奖或是全奖。最后,12月份,当别人还在为申请做最后的工作时,我的申请已经结束了,可惜的是,我并没有奖学金。不过当时的我还是相当兴奋的,毕竟自己高中的那些辛苦,那些付出,那些努力最终都得到了回报。我也得到了自己当初想要的结果。在4月份看到其他同学的申请结果时,我也有过后悔,许多同学都拿到了奖学金,我却由于坚持自己对学校的错误判断,而给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可是我也相信自己,选择这个学校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在第二年还有申请奖学金的机会。虽然大学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但是在申请中,我学会了相信自己,我学会了制定并完成自己的目标,所以我知道,明年我会拿到奖学金的。第一部分 袁瀚 我的电影(12)后申请时代申请刚结束的那几个星期,每天就是和同学们出去腐败,想着自己三年高中生活终于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尾,首先想到的当然是犒劳自己,放松自己,唱歌、吃饭、打牌、旅行。就这么过去了一个多月,终于,我也对这样腐败的生活感到无聊了。申请结束,我又有了新的目标,新的起点。我大学要面临的困难比现在又要大得多,出国、自立、学习、诱惑。在国外这些问题都会接踵而至。申请到一个理想的美国大学,还只是一切的开始。于是,和父母商量后,后申请时代来临了,一是为了大学生活作准备,二是为了自立作准备。为了大学学习,我去报名了Advancedplacement考试(一个可以提前取得美国大学学分的考试)并学习了相关课程。毕竟我高三基本上都是在家里做申请,没有去学校上课,高中知识也忘记了不少,借着学习课程,我也可以回忆一下高中知识,免得到大学发生知识脱节的悲剧。与此同时,我也学习了大概三个月的德语作为二外。也说不清楚为什么选择它,大概是我对德国比较有好感,喜欢这个严谨的国家。由于我将来的打算是学习生物化学,所以现在就要开始尽量地做好高中和大学、美国和中国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最需要提高的就是我的实验操作能力。在美国,虽然高中生掌握的知识比我们少,但是他们却有比较好的教学设施,比较丰富的课外时间,有大量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所以,我在暑假里也找了一个生物化学实验室去进行学习,因为凭我的知识和能力,还不能帮上什么忙,不过是在实验室练习基础的操作。就这样,我又回到了朝九晚五的学术生活,有空的时候,我也会去和同学们一起疯,一起腐败,一起唱歌。Workhard,playhard这句话现在也成为我的信条了。电影外传之旅行最开始旅行是跟着父母,从小学开始,每个寒假暑假,他们都会带着我游历中国,用他们的话来说:“身为中国人,首先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不过,我真的是喜欢上了旅行,可以见识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事情。印象最深的两次旅行一次是去内蒙古,一次是去凤凰。去内蒙时我才十岁,小时候喜欢看武侠片的我对内蒙一直心驰神往,无垠的沙漠,辽阔的草原,苍茫的天空,高歌的牧人,奔驰的骏马,还有马背上那些爱憎分明的蒙古游侠。当我终于站在草原上时,我了解到内蒙古的壮丽在于他的气度和那种苍茫无边的包容感。我站在草原上放声大喊,却发现自己的声音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很快就飘散远去,消逝无踪了。在这里我第一次骑马,在这里我第一次骑骆驼,在这里我喝羊奶,吃烤肉,住了几天后,在环境的影响下,我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就像草原一般广阔,不管什么不开心的,都可以放下了。走在成吉思汗陵中,我们听着导游说着这位可汗的丰功伟绩,说着这位在小说中可以弯弓射大雕的传奇可汗的光辉的一生。元朝时期中国的疆土,几乎是现在的两倍,那时的中国地图轮廓,并不是一只雄鸡,而是一只横冲直撞的公牛!那时的我,看着这位伟人的雕塑,心中只有崇拜,而看到这样的一位伟人在历史的掩埋下也只剩下些建筑来纪念了,而他当年率领金戈铁马打下的江山却早已变成历史书中的一个课时而已,心中又有些失落。第一部分 袁瀚 我的电影(13)凤凰是我跟同学们自己组团去的,这个古镇又是另一番婉约的感觉。刚到凤凰的时候,下着小雨,雨中走过这个古镇又是另一种韵味,古朴的建筑,木质的房屋,古镇的城墙,都展示了这个小镇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我们住在小河边的吊脚楼里,对面就是山,就是水,就是古朴的人家,河面上一座跳跳岩组成的小桥。所谓的跳跳岩桥,并不是一座桥,而是把两岸连了起来的一块块立在江中的岩石。走在上面看起来危险无比,当地的人们却很是轻松地走着,常常有背着竹篓的姑娘轻轻跳过一块块岩石,渡江到对岸。早晨推开窗,会看见美丽的沱江上划过一叶小舟。晚上,漫步在沱江边,静静的江水流过小镇,而对面却是喧嚣的酒吧和人群,安静和吵闹,古朴与现代,矛盾却又统一。这里既是沈从文的故乡,也是土匪的据点;这里既是一个风土小镇,也是一个商业闹市。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绘这样的一个小镇,可是身在此中,我却从心底感到安心。当听到清早的鸡鸣时,感到安心;当看到江边洗衣的苗族姑娘时,感到安心;当晚上漫步在江边时,听着江水流过桥洞的声音,都感到安心。这就是凤凰,远离尘嚣的古镇,热情繁华的古镇。电影外传之篮球篮球是我最喜爱的运动,第一次打篮球是在初二。在认识这项运动之前,我很难理解它有何魅力可以风靡全球,可以使亿万的人们为之欢呼、疯狂。可是当我真正接触它后,我也忍不住被它的激情所感染。我对篮球的热情,是从看开始的。当年纳什率领的太阳队那华丽的进攻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篮球是五个人的运动”。科比单人81分的疯狂表演,詹姆斯强悍的突破扣篮,霍华德的超人弹跳,还有那些无数在最后时刻绝处逢生的关键球,让我了解了什么叫做“一切皆有可能”。从那时开始,我疯狂迷上了篮球。体育之所以为体育,是因为只有站在场上才能真正体会它的魅力。从初二开始,几乎每天放学,篮球场上都会有我的身影,当然,初三中考前的那段时间,因为打篮球而被老师训话的同学里,也有我。总之,自从接触了这项运动,我就欲罢不能了。打篮球原来也是会上瘾的,我会在星期天一大早跑到家旁边的大学篮球场上,一个人在零度角投进一百个球,然后满头大汗地跑回来吃早饭;我也会在天黑后,还和同学们一起在操场上拼抢那个几乎看不见轮廓的篮球。我认为篮球不只是体育,更是竞技。它不仅强健了我的体魄,它更加磨炼了我的意志。比赛场上,每个队员必须充分承担自己的责任,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才能战胜对手。赛场如人生,领先、落后,随时可能变化;手感、状态,有时也真的难以预料,可是,只要有一颗永不放弃的求胜之心,胜利必然会降临。高一下半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因为打篮球而发生了一次事故。由于在空中失去平衡,而落地时为了减速又用左手撑了一下地面,把全身的重量都加在了左手上,还带着一些旋转,于是立即就感到手肘向外翻了过去。落地时,我已经疼得喊不出声了,全身出着虚汗。到了医院,医生诊断是左手肘关节的粉碎性骨裂和左手腕关节的骨裂,需要做手术。于是,我就这样进入了篮球生涯的第一个伤病期,做了我的第一次手术。这次我在医院里待了整整一个月。当然,伤好了之后,我又回归赛场,回归了我喜爱的篮球。电影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