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经济学--萨缪尔森

作者:保罗·萨缪尔森 字数:23323 更新:2023-10-09 12:37:34

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本资源取自互联网,仅供测试下载使用,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谢谢!诺奖得主萨缪尔森经典著作:经济学作者:经济学萨缪尔森经济学 相关部分 萨缪尔森致中国读者——《经济学》第16版中文版序言就政治经济而言,中国无疑是个正在重新崛起的国度。中国的党政领导人和广大老百姓已经选定用市场竞争机制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80年代前的中国,对于初学经济学的学生需要明晰而新潮的教科书这一点,似乎并不曾成为共识。今天,这个问题已经时过境迁。经济学教科书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一些经济学家,如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从“自由放任”出发,强调“纯粹资本主义”的完美,而不那么注意各种“市场不灵”:垄断、寡头,商业周期波动,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收入财富分配不公,等等。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主张对经济制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改革,以迎来并适应下一个世纪。如果说,“非效率”是政府再分配等干预行为的“价格”或“成本”,那么开个玩笑,这些经济家将随时解囊支付。有时,这些权威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立足于理想而不是现实。耶鲁大学的诺德豪斯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我,在揭示和剖析现代混合经济的时候,总是本着一种诚实而折衷的态度。我们认为,经济理论和经济史既是一系列的人类课题,也是一门不断演进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有“心”,决不意识我们缺乏头脑、跟着感觉走,而不顾客观现实及其所蕴涵的东西。当“妥协”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总是努力陈述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当饱学的专家评委们存在“分歧”的时候,我们的宗旨和责任是:力图客观而公正地表述各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开放的“心”未必空虚。请允许我们冒昧地说一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在其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已经特别地需要我们这本教科书为您服务。这本写在她诞生五十周年之际的第16版的《经济学》,应该说已经努力站到了时代的潮头和经济学的锋刃之上。19世纪,经济学这个社会科学的“皇后”,一直被视为“沉闷的科学”。而今天,在世纪之交,全世界的经济学都已经变成了诱人的富于挑战的学科。1999年8月于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 相关部分 译者序(1)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第18版于2005年在美国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出版。该书首版发行是在1948年,之后大约每三年更新一次,迄今已经有了18个版本。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西方世界的“经济学圣经”,早已被译成了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瑞典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中文、*文、俄文、匈牙利文、捷克文、罗马尼亚文、塞尔维亚文、越南文等40余种文字,销售总量也已超过1000万册。1一、为什么萨缪尔森在普及经济学的事业中能够取得如此成就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长期广泛流行,是一件值得思索和回味的事情。萨缪尔森早在而立之年就在西方经济学界赢得了盛誉。他30岁时出版的一项高级研究成果《经济分析基础》,在25年之后为他带来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使他成了美国经济学家中第一个享此殊荣的人。一个顶尖的学者为什么要投身于普及性教育事业并取得了如此成就?首先,萨缪尔森有一种经世济民的心胸和博学睿智的头脑。在二战后百废待兴、憧憬无限的氛围中,作为一名教师,他所看到的是年轻学生们失望于传统教科书的茫然的眼神,他所感到的是“探讨普及经济学的革命性方法的时机业已成熟。”2“为了影响一代人的思想”,3萨缪尔森长期竭尽心血、甘之如饴。在诺贝尔颁奖致辞中,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教授阿沙?林贝克曾经这样评价:“萨缪尔森在提高经济学分析水平方面的贡献,已超过当代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他事实上是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许多领域。”4其次,萨缪尔森博采众长、善于折衷,是一位海纳百川的高手。萨缪尔森认定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由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两部分构成,前者可以用微观经济学加以分析,后者则可用宏观经济学进行论证。“萨缪尔森的开拓性的教科书的功绩在于:它第一次成功地把(当时)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萨缪尔森使用了新古典综合派的概念,即一旦经济被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原有的古典学派的原理便能够适用。”萨缪尔森意欲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同微观经济学相一致的分析框架。5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宏观经济学”一词,在萨缪尔森的教科书问世之前,甚至还不曾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的词典中。6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萨缪尔森所采用的一整套市场分析方法,如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等,迄今仍是经济学界的共识和典范。7再次,萨缪尔森具有博爱的师长情怀和非凡的沟通才能。萨缪尔森的第16版和第17版的书前有一句看似平常却意境迥远的题词:“献给我们的孩子和学生。”萨缪尔森不仅桃李满天下、读者千百万,而且还是6个孩子(含“三胞胎”)的慈父和15个子孙的家长。萨缪尔森深感“若要让‘沉闷的经济学’变成激动人心的学科,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那么,即使是很一般的经济学图表,也都需要重新设计。”萨缪尔森还专门附加了“如何看图”一章。为了更恰如其分,他甚至“踏破铁鞋”地采撷了一句很有点鲜见的“中国谚语”,来作为该附录的题头格言。在讨论国际贸易的时候,他又独具匠心地绘制了一幅特别的“世界地图”。在图中,各国的位置性状仍赫然可辨,但版图大小却不再取决于疆土面积,而是贸易份额!这样的图读起来,怎能不让年轻的学生为之心动和浮想联翩?经济学 相关部分 译者序(2)最后,萨缪尔森既是语言巨匠,又是幽默大师。8在缜密漫长的理论思辨和沉闷枯燥的逻辑推理中,本书的读者总是有幸能不时地为作者的语言艺术所感染,不时地为一种自然幽默的风格所触动。例如,在讨论“边际价值决定价格”的时候,萨缪尔森会提醒您应当切记,是“狗尾巴在摇动狗身子。”又如,在讲解国际贸易政策时,他将“关税”比作“撒在轮船发动机里的沙子”;而在讨论投资乘数效应的时候,他又用“拨动小提琴弦”加以类比。此外,在介绍*的“专栏”中,他引用了*的名言,让旧世界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颤抖吧,而后又加以呼应:统治阶级确实在这位伟人的影响下颤抖了一个多世纪!二、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面临哪些批评和挑战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的确开创了一个崭新而持久的典范。”9研究经济学的历史学家,像那些研究地球上骨骼与化石的古生物学家一样,通过考证《经济学》的第1版如何修订成第2版,并最终成为今天这个版本的,来确定各种经济学观点的盛衰年代。尽管如此,随着岁月的流逝,“凯恩斯革命”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萨缪尔森的教科书也遭致了许多的批评。在20世纪60年代,曾有一本评论性专著《批萨缪尔森》10指责他过于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辩护,其篇幅竟然等同于萨缪尔森的教科书。而到1997年第16版推出之前,美国评论界又有人认为萨缪尔森过于追随凯恩斯,其15个版本的教科书基调“体现了一种对政府干预功能的信任和对市场运作后果的担忧”。该文还指出,“由于总是着眼于短期总需求,《经济学》低估了探讨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的重要性。又由于凯恩斯所担心的问题,即‘人们往往会储蓄过多,从而导致经济紧缩’,《经济学》的许多版本都隐含着一种‘反储蓄’的基调。直到1989年发行的第13版,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才深感美国的储蓄率已经过低,开始提请人们关注储蓄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存有密切的关系。”11近年釜底抽薪式的挑战应该说来自于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斯蒂格利茨。他写道:“在实质上,这(指新古典综合体系)就是把经济学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在一个部分中,当社会的经济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时,宏观理论便能够适用;在另一个部分,当社会的资源达到充分就业时,微观理论就发生作用。这种二者相互独立而很少关联的理论体系在教科书的写作和课程的教学上得以反映出来;先讲微观,后讲宏观,或者把次序颠倒过来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经济学者们已经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割提出了疑问。整个经济学界已经相信:宏观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只有一套,而非两套。然而,这一观点却没有在现有的任何教科书中被反映出来。”12不满是向上的车轮,竞争是创新的动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滞胀”这个经济学难题出现之后,经济学界已深感“新古典综合派”的解释力已经达到极限,并呼吁要“寻找一个新的凯恩斯,他的突如其来的洞察力将会发展出一个理论来解释今天所发生的事情”。13到了90年代,当“不停滞又不膨胀”的“新经济”展现之后,西方经济学家则更是大声疾呼:“需要超过马歇尔和萨缪尔森的原理”。萨缪尔森第15版《经济学》发行之后,一些评论家已经委婉地挑明“其流行势头似成强弩之末”。14同期,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教科书都已经开始在国内外引起轰动;WilliamBaumol的教科书的呼声也很高,截至1997年已经出了7版;更早的RichardG.Lipsey的教科书,在1981年就出到了第6版。经济学 相关部分 译者序(3)令人困惑的是,1998年萨缪尔森教科书的第16版也即50周年金版诞生后,其人气指数则似又如日中天。加里?伯克(GaryBurk)曾评论道:“凯恩斯曾不无自嘲地说过:‘长期看,我们都属于死亡。’在经济学第16版问世的今天,我对此似乎不再敢苟同。看来,我们的脉搏依然相当强劲。”而萨缪尔森本人甚至不无自豪地宣称“已经站到了时代的潮头和经济学的锋刃之上”。15三、为什么说当今的《经济学》教科书正处在一场革命的前夕主流经济学代表作,或者说公认的“集大成”之教科书,一般说来不应该不惟一,尽管现在还不能排除“多元化”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很长时期内的趋势。由此,上述“里程碑”候选作品的数量本身,似乎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即它们在“均质化”或“殊途同归”的道路上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磨合。或者,它们的读者群和风格特色还需要进一步细分和定位。能否真的成为“第四块里程碑”,目前许多专家都一致认为:“恐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16“绿油油的麦苗”不等于“金灿灿的谷穗”。“曼昆的书,即使能够畅销,也不可能像萨缪尔森所做过的那样变更经济学的教学模式。”17从历史角度看,里程碑式的经济学教科书在几十年内长盛不衰的情况并不鲜见。177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已经产生了三部公认的里程碑之作。第一部是1848年首版问世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该书多次再版,成为19世纪后半叶英语世界中必读的经济学教科书。第二部是1890年首版的阿尔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该书一直被奉为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直到1948年,才出现第三部“集大成”之作,即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从学术创新角度看,教科书是“长城”,革命性成果是“基石”,其他突破性成果则是“砖”。在第一次大综合中,穆勒等所要论证和阐扬的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然后再综合其他成果并派生出改善市场经济制度的方案。在第二次大综合中,融合了微积分和心理学的“边际革命”,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基石”。马歇尔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同“边际效用理论”整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一个新的折衷体系。而在第三次综合中,凯恩斯的《通论》显然是石破天惊的革命性成果。毋庸置疑,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货币学派、合理预期学派等都已经取得了显赫的成就,都构成了对凯恩斯经济学的严峻挑战。但是,恐怕还不能说它们已经超脱了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并已经推出了可以同《通论》相媲美的“基石”性成果。从新型世界经济现实的角度看,当今的经济学可谓正处在一场大革命的前夜。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经历了一场慢性的波动,20世纪30和40年代是“停滞”,50和60年代是“膨胀”,70和80年代是“停滞膨胀”,而90年代以来则是“既不停滞又不膨胀”。18与此相应,凯恩斯经济学似乎也经历了一轮慢性波动,30和40年代是“开创”和“拓展”,50和60年代是“成熟”,70和80年代是“扬弃”,90年代以来则是“回归”,19商业周期的“涟漪论”乃至“永远消失论”,应该说是一种强烈的信号。“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能否取代凯恩斯主义的经典周期理论?“虚拟经济周期”在新的经济学教科书中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位置?经济学 相关部分 译者序(4)如何解释上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长波”,而新的“长波”又是什么?汽车主导产业群为微电子主导产业群替代之后,“实物资本”经济周期是否会让位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周期?“金融风暴”是一种什么样的新型危机?贸易逆差、汇率走弱乃至油价畸高为什么能够同强势增长的经济并行不悖?在微观经济学方面,“(软件)版本”“锁定”“捆绑”“网络效应”“企业新边界”“需求方规模经济”等,都有待锐意开拓、形成共识并创建新的体系。而在发展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领域,值得关注的经济学命题可谓更多并更有价值。例如,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逻辑步骤,新兴经济体与成熟经济体接轨中的红利分享模式,从模拟市场切换到成熟市场的临界条件和成功关键,等等。随着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崛起,新的现实命题正在向现有经济学教科书提出更严峻的挑战。四、在“新经济”现实和“多元化”竞争面前萨缪尔森怎样继续如履薄冰“新经济”的挑战与“多元化”的竞争,不仅意味着经济学正在成为一个空前引人入胜的领域,而且也意味着萨缪尔森“古老的”的教科书需要进一步焕发青春。尽管本书不无先机优势,但毕竟已经历50多年的风雨。若不能继续“如履薄冰”,则本书的领先优势也未尝不能易手。让译者吃惊的一点是,在第16版、17版进行了那么大的改动之后,本版竟然还有许多新陈代谢甚至伤筋动骨之处。第一,经过更加精心和严格的筛选,本版内容更加切合初学者在新世纪的需要。在浓缩了的篇幅中,不仅继续包含了诸如稀缺、效率、贸易利得和比较优势原则等微观经济学概念,总供给和总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宏观经济学范畴,以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模型;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信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等内容。环境生态经济学、医疗保健经济学等前沿问题,国际宏观经济学的新视角,强调技术、发明和人力资本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信息经济学的新流派、信息定价的困境和网络效应,投资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与博弈论,污染许可证交易的经济学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第二,本书不仅增强了上一版重视“信息网络经济”的色调,而且推进了“市场机制再度崛起”的时代旋律。前苏联、东欧,特别是中国改革的经验,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寻租问题、*问题、委托代理问题,也都有更多的新内容。“转轨经济学”是萨缪尔森多年来一直在呼唤的新学科。萨缪尔森在其传来的视频讲话中这样说道:转轨经济学,特别是中国道路的研究,应该说是未来诺贝尔奖得主的新难命题。有阅历的读者可能知道,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萨缪尔森曾经用“停滞膨胀”这个命题激励和(用诺奖)“悬赏”锐意进取的经济学后生。至于信息网络经济,或者说“新经济”,本来就是诺德豪斯近年精力投入比较多的领域。在本书中,污染许可证、无线电频道、网址域名等新型“商品”交易范式,都进一步得到了系统深入的讨论。第三,“国际宏观经济学”等较前沿问题的篇幅有所增加。国际金融方面的内容有了较多刷新和较大调整。这是对于近年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领域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战略发展的及时呼应。世界经济的首要火车头美国经济多年来一直高速走强,但是其贸易逆差却不断扩大,美元汇率也是不断走低。这种“强经济”与“弱贸易”、“弱美元”的并行不悖和相辅相成,应该说是对已有(国际)宏观经济学基本命题的正面而尖锐的挑战。至于全世界的“廉价货币”,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性的房地产泡沫和畸形高企的国际原油价格,显然也都需要当代经济学者正视和回应。经济学 相关部分 译者序(5)第四,本书新意难以尽述,不妨借用两位作者的话作一归纳。在本书前言中他们这样写道: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随着经济学和它所置身的现实世界的发展,本书也在发展。本版《经济学》在以下七个方面不同于先前各版,依次是:1.经济学核心理论;2.经济学的创新;3.强调小的即美的;4.新世纪的政策问题;5.关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6.宏观经济学的论战;7.力求更加简明和清晰。对于本书这七点新意,两位作者在其前言中都有详细的交代。在全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不时感触良多地发现:本版大量辅助材料,如资料、人物、案例等“专栏”,作者都进行了新一轮的斟酌、增删、调整和润色。五、新世纪初期中国读者应该如何借鉴国外《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是一门帮助人们增强洞察力和保障选择效率的学问。经济学有许多定义,就新世纪中国读者而言,我感到其中两个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是马歇尔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物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其二是罗宾斯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个侧面,即目的和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的手段之间的关系的科学。”20坚持不懈地将“最优化行为”、“市场均衡”和“稳定性偏好假设”结合起来,21经济学提供了各种范式,可以帮助我们在确定目标、选择手段和保证效率之间获得一种均衡。高考复习时间应该如何分配才能保证各科成绩最能相辅相成?金融风暴导致经济萧条之后应否多做些“时间密集型”的事情,如生孩子或读MBA?经济适用房的装修应否追求豪华?是否应该用当“负人”的办法去购买第二套住房?科学家应否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股票价格指数(沪指)6000点之后能否继续大量持有一线蓝筹股?面对CPI和资产价格的节节上涨,我们应否从“强调节流”走向“强调开源”、从“间接投资”走向“直接投资”?显然,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寻找一种一般性的参照“解”。日常生活中,你看到的是情怀各异的芸芸众生,是特殊;而在经济学中,你遇到的将是具有“自利”目标和“理性”手段的“经济人”,是一般。找到了一般,显然有助于比照出特殊。认真系统地学习经济学之后,你将会用一种同以往迥异的目光去审视整个世界。你所关注的可能不再仅仅是价格如何上涨,而是会这样问: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你所看到的“房地产调控”,可能不再仅仅是呼吁“降价”和声讨“暴利”,而是能否“扩大供给”和“缩小需求”?你所困惑的“大牛市”,可能不再是机关单位如何三令五申“不准上班炒股”,而是会反思:现阶段大牛市所激励的是“生产性努力”还是“分配性努力”?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你甚至有可能不再窘迫于同仁、同学或邻居的“赚钱效应”,而可能会变得更加宁静致远:探索和把握新兴的“自动稳定器”的性质及其变迁,既不恐惧于“绞肉机效应”,也不贪婪于“提款机效应”。而你所重视的“新农村”建设,则很可能不再仅仅是“剪刀差”、“财政拨款”和“税收减免”,而是“丰收悖论”、“蛛网理论”和“边际消费倾向”。总之,你会发现世界从来未曾变得如此地生机勃勃和趣意盎然!经济学 相关部分 译者序(6)哈佛大学的曼昆教授说得好,“在我当学生的20年中,最令我兴奋的课程是我在上大学一年级时所选的连续两个学期的经济学原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门课改变了我的一生。”22无怪乎萨缪尔森敢有一句豪言:“如果我能为一个国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我就不会在乎是谁在为它制定法律,又是谁在为它起草条约。”23萨缪尔森的教科书不仅能够让初学者迅速地概览主流经济学的全貌,而且还能不断地刷新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知识。在西方它堪称一部“小型的经济学百科全书”。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东西方经济学的交流和碰撞,对于中国新一代人才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应该说都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工具,如“需求管理”和“比较优势”等,都已经为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所驾轻就熟。在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的进程中,中国政府所提出的“先改变汇率形成机制”的大政方针,中国学者关于“独享接轨红利”的经济学思路,中国企业挣脱“头脑肢体”国际分工困境的战略意识以及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坚实脚步,都已经让整个的世界刮目相看和瞠目结舌。需要提请注意的一点是:尽管萨缪尔森造诣深厚影响巨大,但其书中某些观点并非不存在需要质疑和反思的地方。外国的经济学所植根的土壤毕竟与我国的不同,美国经济学家的基本立场也的确与我们有别。微观地说,对于中国股市屡屡“唱空而做多”的行径,就可谓一个夸张式的典型而现实的类比。宏观地说,美方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看似轻松的建议,也并非不含有敦促我们改革税收制度和收入分配体制的战略意图,而这个意图在当今中国社会政治领域中并非不是足够地沉重与微妙!总之,中国学生及其他读者在大胆地借鉴、参考、择取和利用的同时,绝不可以轻视应有的分辨能力,也绝不可以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萧?经济学 第一遍 基本概念 第1章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1)开卷之际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事实上,人们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一些人学经济学是为了赚钱。另一些人则出于某种担心:如果不懂供求规律,则势将成为现代的文盲。还有一些人是出于对某些问题有着强烈的兴趣,如计算机和信息革命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或者美国近年的收入分配为何变得如此悬殊等。撞钟为谁所有这些还有其他更多的理由当然都很好。然而,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一条最重要的理由应该是:在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中,你永远都无法回避无情的经济学真理。作为一个选民,如果你不懂一点经济学,那么你的意见和建议就很有可能不得要领和令人费解。不学经济学,你也很难充分地理解和领悟当今国际贸易的进展以及互联网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也很难权衡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替代关系。选择终身职业,也许是你一生中要做的一项最重大的决策。你的前途不仅取决于你的能力,而且还要取决于你所不能控制的经济力量对你的工资的影响。此外,经济学也许还可以帮助你将自己从收入中节省出来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诚然,学习经济学并不一定能让你变成一个天才;但不学经济学,命运却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毋庸赘言,我们希望你能够发现,除了有用之外,经济学本身还是一个很有魅力的领域。一届接一届的年轻学生们常常惊讶地发现,经济学竟然能够如此意趣盎然。稀缺与效率:经济学的双重主题那么,经济学是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已经涵盖了形形色色的论题。如何定义这个成长中的学科?1若干重要的定义如下,经济学:研究金融市场行为,包括利率和股价。探究一些国家或人群保持富裕而另一些国家或人群却持续贫穷的根源,寻求各种提高穷国和穷人的收入的解决办法,而前提条件则是不损害经济本身的成长。研究商业周期(也可译为“经济周期”——译者注),即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上下波动,探讨如何利用货币政策来加以调节。考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全球化的经济影响。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就资源有效利用的激励方式提出建议。提出并回答政府采用何种政策才能达到既定的重大目标,如加快经济增长、有效利用资源、实现充分就业、稳定价格水平和公平地分配收入等。显然这是一份不错的清单,也许你还可以将它扩展好多倍。但是,如果将所有这些定义加以提炼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主题: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这个定义的背后隐含着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及社会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事实上,正是由于存在着稀缺性和人们追求效益的愿望,才使得经济学成了一个重要的学科。不妨考虑一个不存在稀缺的社会。如果能无限量地生产出各种物品,或者如果人类的欲望能够完全得到满足,那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既然人们拥有了自己想要拥有的一切东西,当然也就不必再担心花光其目前有限的收入。而企业也不必为劳动成本和医疗保健问题犯愁;政府则不用再为税收、支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大伤脑筋,因为谁都不再会在乎这些问题。此外,既然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随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那么,也就没有任何人会去关心不同的人或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问题。经济学 第一遍 基本概念 第1章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2)在这个丰裕而理想的伊甸园里,所有的物品都实行免费,仿佛沙漠中的沙子和海滩边的海水。所有的价格也都因此变成了“零”,市场也因此而变得可有可无。如果是,则经济学当然也就不再是一个有用的学科。然而,任何现实社会都决不是那种拥有无限可能性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到处都充满着经济品(economicgoods)的稀缺的世界。稀缺(scarcity)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实事求是的观察家都不会否认,尽管经历了两个世纪的经济快速增长,美国的生产能力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每个人的欲望。如果将所有的需要加总起来的话,你立刻就会发现,现有的物品和劳务甚至根本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消费欲望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的国民产出须得扩大很多很多倍,才有可能使得普通的美国人都能达到医生或联赛棒球手那样高的生活水准。更何况在美国以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和亚洲地区。在那里,成千上万的人甚至还处于饥寒交迫之中。鉴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就一项经济活动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就是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这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效率这个关键性的概念。效率(efficiency)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相反,如若一个经济中充斥着恶性竞争、严重污染和政府*,它当然只能生产出少于“无上述问题”时该经济原本可以生产的物品,或者还会生产出一大堆不对路的物品。这些都会使消费者的境遇比本该出现的情况要差。这些问题都是资源未能有效配置的后果。在经济学中我们这样讲: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经济学的精髓之一在于承认稀缺性是一种现实存在,并探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才能最有效地利用其资源。这一点,可以说是经济学伟大而独特的贡献。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亚当?斯密通常被认为是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的创始人,今天,经济学的这一分支主要是研究作为单个实体的市场、企业、家庭的行为。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1776年)中考查了物品价格的形成,以及土地、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如何确定等问题,并揭示了市场机制的长处和弊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斯密指明了市场的效率特征,并看到了社会经济效益事实上是出自于个人的自利行为。所有这一切,在今天无疑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自亚当?斯密时代以来,微观经济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斯密的观点仍然被今天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频繁地加以援引。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它研究经济的总体运行。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935年发表革命性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之前,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还根本不存在。当时,英美经济尚未走出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超过1/4的美国劳动人口处于失业状态。凯恩斯的新理论展现了一个探讨高通胀和高失业交替攀升的商业周期的根源的分析范示。如今,宏观经济学已经拓展到很多领域,如投资与消费的决定、中央银行对货币和利率的管理、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还有,为什么一些国家经济繁荣而另一些国家却停滞不前等问题。尽管宏观经济学已经进步并远远超越了凯恩斯当初的创见,但凯恩斯所提出的一系列命题仍然不失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经济学 第一遍 基本概念 第1章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分支共同构成现代经济学的核心。经济学的逻辑经济生活是由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复杂的集合,包括购买、销售、讨价还价、投资、劝说等。经济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理解这些复杂的活动。这也正是本书的宗旨之所在。那么,经济学家们又是如何完成他们的任务的呢?经济学家运用科学方法(scientificapproach)来理解经济生活,包括观察经济事件、利用统计分析和历史记录。对于预算赤字的影响或通货膨胀的原因等复杂现象来说,历史可以提供丰富的前车之鉴。经济学家经常依赖于分析和理论。理论研究方法使得经济学家能够进行一般化的抽象,诸如讨论国际贸易与专业化分工的好处、税收与配额的弊端等等。此外,经济学家们创建了一门被称为经济计量学(econometrics)的专业分析技术,即将统计学工具应用到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借助经济计量学,经济学家可以从堆积如山的经验数据中抽象出简单明了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机制。不妨提请初出茅庐的经济学人注意一下:必须警惕经济推理中各种常见的思维谬误。由于经济关系通常十分复杂,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变量,因此很容易混淆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和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以下是经济推理中一些常见的谬误:?誗后此谬误(theposthocfallacy)。第一个错误出自于因果推理。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想当然地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犯下了这里所说的后此谬误。2一个实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一些人观察到,在商业周期扩张之前或扩张期之中,会出现或伴随物价上涨的现象。由此,他们便得出结论说,治疗大萧条的良方是提高工资和价格。这种对策建议会导致一系列的以增加工资和提高价格为目的的非效率(也可译作无效率或低效率——译者注)的立法和规定。然而这些举措真的能够推动经济复苏吗?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不能。”尽管它们可能会有利于复苏早日起步,但事实情况却是,只有在政府为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扩大军事开支从而导致总支出迅速回升的时候,经济才得到了真正的复苏。?誗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failuretoholdotherthingsconstant)。第二个陷阱是在考虑某一问题时没能保持其他相关条件不变。例如,我们或许想知道提高税率究竟会增加还是会减少税收收入。一些人提出了这样一种诱人的观点,即我们既可以将财政蛋糕分而食之,而同时又可以拥有它。他们争辩说,降低税率会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减少预算赤字。他们指出,1964年肯尼迪?约翰逊的“减税”大大降低了税率之后,1965年政府收入马上就有所上升。据此,他们认为降低税率便可以提高政府的收入。这一推理有什么错呢?错误就在于它忽视了1964~1965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由于人们的收入在这一时期有所上升,因此,尽管税率降低了,政府收入依然有所增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如果1964年没有降低税率,则1965年政府的收入会达到更高的水平。可见,这一分析没有坚持“保持其他条件(即总收入)不变”的原则。切记:当你分析一个变量对于经济体系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经济学 第一遍 基本概念 第1章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4)?誗合成谬误(thefallacyofcomposition)。有时我们会假定,对局部来说是正确的东西,对总体来说也一定正确。然而,在经济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总体并不等于局部之和。如果你认为对局部来说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那你就犯了“合成谬误”。如果你真的忽略了合成谬误的原理,那么你就会对以下这些正确的命题吃惊不已:(1)如果某一农场主获得丰收,他的收入会增加;但如果所有农场主的收成都破丰收记录的话,则他(以及所有)的农场收入却(都)会下降。(2)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他的境况会变好;但如果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整个社会反而可能变糟。(3)如果对某一特殊行业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则该行业的生产者(由于得到保护而)可能会因此发财;但如果对所有的行业都征收高额关税,则绝大多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境况都会变坏。这些例子没有任何诡异或神奇之处,它们不过是整个体系中的个体互动的结果。个体相互作用时,整体行为往往能与个体行为的结果大相径庭。导言中我们姑且简略地提及这些谬误。以后,当引入了经济学工具之后,我们还将重新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举例说明不注意经济学逻辑会使你犯什么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时会使你付出昂贵的代价。当你学完这本书之后,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为什么上述那些看似矛盾的结论实际上却是完全正确的。热切的心情,冷静的头脑从20世纪以来,经济学已经从一粒小橡树果子长成了一棵高大繁茂的橡树。在它的各个分支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释:国际贸易的好处,降低失业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建议,退休基金的投资方式,甚至出售污染许可的提案等。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都在努力地收集经验数据,以增进我们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解。你或许会问,经济学家进行权衡、分析和计算的目的是什么?经济科学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绝不是一场数字游戏。较高的收入水平所意味的是可口的食品、温暖的房屋、24小时热水,还有安全的饮用水以及长期预防疾病的接种疫苗。较高的收入还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它可以使政府更多地开办学校,从而使年轻人更多地学习文化,掌握现代化设备和计算机操作技能。随着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国家还可以提供财力支持科研,确定适应本国气候和土壤的农业技术,或研制出针对当地疾病的疫苗。经济增长使得更多的资源可以被自由地应用,人们会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诗歌和音乐等艺术事业,也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读书、听音乐和亲自演奏。经济发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世界各地的文化也千差万别,尽管如此,免受饥饿、疾病和自然灾难之苦,却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然而,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仅仅依靠热情是不能解决饥饿和治愈疾病的。一个自由和有效的市场并不能必然地使收入分配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决定经济进程的最佳路径,或实现社会产出的公平分配,所需要的都是冷静的头脑。它可以客观地评估各种手段的成本和收益,尽最大的可能保持分析的独立性,而不受各种一厢情愿的空想的干扰。有时,经济进程还要求一些过时的工厂倒闭;有时,情况先是恶化,尔后才会好转,正如某些前社会主义国家采用市场原则后所经历的那样。医疗保健领域的选择更难权衡,因为有限的资源所直接涉及的是人的生死存亡。经济学 第一遍 基本概念 第1章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5)你也许听说过一句口号,叫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那些政府已经逐渐明白,还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仅靠这一理想化的原则长期地运转下去。为了维持经济的健康运行,政府必须让人们保持工作和储蓄的动力。社会应当为失业者提供一定时期的支持,但如果(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过大或时间过长的话,则人们就会依赖政府。他们会逐渐认为政府应该为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负责。这当然会使人类的进取之剑日益锈钝。源于崇高目标的政府计划的崇高动机,并不意味着无需动力和效率就能够自动实现。社会必须寻找无情的“市场规则”与慷慨的“国家福利”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只有在充满热情的同时保持冷静的头脑,经济科学才能够发挥作用,社会的繁荣和公正也才有可能得到保证。B.经济组织的三个经济问题人类社会,无论它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无论它是一个中央计划型的经济体,或者只是一个孤立的部落社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三个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事实上,经济组织的这三个基本问题,在今天与在人类文明之初是同样重要和关键。下面我们就进一步仔细地观察这三个问题: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在诸多可能的物品和劳务之中,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今天,我们应当生产比萨饼还是衬衫?生产少量的优质衬衫还是普通衬衫?我们应当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更多的消费品(如比萨饼),还是应当生产较少的消费品和较多的投资品(如生产比萨饼的机器),从而让明天有更多的产出和消费?如何生产?一个社会必须决定谁来生产,使用何种资源,以及采用何种生产技术。谁来种田,谁来教书?用石油发电,还是用煤炭发电,或是用太阳能发电?设备是由人还是由机器人来操作?为谁生产?谁来享用经济活动的成果呢?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是公平合理的吗?社会产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之间进行分配呢?我们的社会是否会成为一个富人很少而穷人很多的社会?教师、运动员、汽车工人、互联网企业家,谁应当得到高的收入?社会应该给穷人提供最低消费,还是严酷地遵循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在考虑经济问题时,我们必须区分事实本身和它是否公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实证经济学讨论的是经济社会的事实,而规范经济学则涉及价值判断。实证经济学(positiveeconomics)回答如下的问题:为什么医生比门房赚的钱要多?自由贸易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大多数美国人的工资?计算机对生产力的影响是什么?尽管这些问题很难回答,但只要利用分析和经验例证就可以找到答案。因此将这类问题归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规范经济学(normativeeconomics)涉及伦理信条和价值判断。穷人必须工作才能得到政府帮助吗?应该提高失业率以确保通货膨胀不会迅速上升吗?美国应否因为微软违反了反托拉斯法而将其拆分?由于这类问题涉及到伦理、价值而非事实本身,因此其答案也就无所谓正确或错误。它们只能靠政治辩论和决策来解决,而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分析。市场经济、指令经济和混合经济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呢?不同的社会选取和借助各种不同的经济体制进行组织,而经济学则研究这些可供社会采用的配置稀缺资源的制度和机制。经济学 第一遍 基本概念 第1章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6)通常我们区分两种本质不同的经济组织方式。一个极端是,政府制定大部分经济政策,处于统治集团最高层的那些人逐层向下发布经济指令。另一个极端是,决策由市场来做出,个人或企业通过货币支付自愿地交换物品和劳务。让我们简要地考查一下经济组织的这两种形式。在美国和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多数经济问题都是由市场来解决的。因此,它们的经济制度称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一整套机制解决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企业采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技术(如何生产),生产那些利润最高的商品(生产什么)。消费则取决于个人如何决策去花费他们的收入(为谁生产),这些收入包括来自劳动的工资收入和来自财产所有权的财产收入。市场经济的极端情况被称为自由放任(laissez?鄄faire)经济,即政府不对经济决策施加任何影响。与市场经济不同,指令经济(commandeconomy)是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在指令经济中,如20世纪大部分时期前苏联所采取的经济制度,政府不仅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而且拥有并指导大多数行业中的企业经营,并成为大多数工人的雇主,指挥他们如何工作。此外,政府还决定社会产出在不同的物品与劳务之间如何分布。简言之,政府通过它的资源所有权和实施经济政策的权力解答基本的经济问题。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完全属于上述两种极端之一。相反,所有的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成分也带有指令经济的成分的混合经济(mixedeconomy)。从来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纯粹的市场经济(尽管19世纪的英国也许很接近)。今天,美国的大多数决策都是在市场中进行的。但政府在监督市场运行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制定法律来监管经济生活,提供教育和治安等服务,并管制污染等。当今世界各国大部分实行的都是混合经济制度。C.社会的技术可能性造出的每一支枪,下水的每一艘军舰,发射的每一枚火箭,归根结底,都意味着对那些忍饥挨饿的人们的一种偷盗。——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每个经济体的资源存量都是有限的——无论是劳动、技术知识、工厂和工具,还是土地和能源。在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进行生产时,该经济体实际上是在决定如何配置资源,以生产千百万种商品和劳务。多少土地应该用于种植小麦,或用于建筑房屋?多少工厂应该用于生产计算机?多少工厂制作比萨饼?多少儿童按职业运动员培养?多少儿童按职业经济学家培养?抑或,按计算机软件人员培养?相对于需要来讲,物品总是稀缺的,面对这一无可否认的事实,一个经济体系必须决定如何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它必须在物品的各种有可能的组合之间进行选择(生产什么),在不同的生产技术之间进行选择(如何生产),最后还必须决定谁消费这些物品(为谁生产)。投入和产出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每个社会必须就经济的投入和产出做出选择。投入(inputs)指的是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或劳务。一个经济体使用其现有的技术将投入转换为产出。产出(outputs)是指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用的物品或劳务,它们可以用于消费或用于进一步生产。我们来看看一块比萨饼的“生产”。我们说,鸡蛋、面粉、热能、比萨饼烤炉和厨师的熟练劳动等是投入,而可口的比萨饼则是产出。在教育中,老师的时间、教室和实验室、课本等是投入,而有知识的、能干的、高收入的公民则是产出。经济学 第一遍 基本概念 第1章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7)投入的另一个名称叫生产要素(factorsofproduction)。它们可以被划分成三大基本范畴:土地、劳动和资本。?誗土地或更为流行的说法,自然资源,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大自然赋予人们的礼物。它包括:农业、住房、工厂和道路等所使用的土地;给汽车加油或给房间供暖的能源,还有诸如铜、铁矿石和沙等非能源资源。在今天这个拥挤的世界上,我们必须拓宽自然资源的范畴,将环境资源,诸如清新的空气和适合饮用的水,也视为一种自然资源。?誗劳动指人们花费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在汽车制造厂上班,在土地上耕作,在学校里教学,或制作比萨饼等)。在各种技术水平上,千百万种工作和任务都是由劳动完成的。对于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来说,劳动曾一直是最熟悉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誗资本是一个经济体为了生产其他的物品而生产出来的耐用品。资本品包括机器、道路、计算机、铁锤、卡车、钢铁厂、汽车、洗衣机和建筑物等。在后文我们还将看到,专业化的资本品积累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需要用“投入”和“产出”这两个术语来表述以上三大基本经济问题,那么,我们应该这样说,一个社会必须决定:(1)产出什么、产出多少;(2)如何产出——也即用何种技术组合来进行投入,以便让产出更能令人满意;(3)为谁生产和分配这些产出。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国家无法没有限制地拥有它想要的一切物品,因为这要受到资源和可供利用的技术的制约。在有限的机会中进行选择,其迫切性在战争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在讨论美国是否应当对伊拉克开战时人们想要弄清的问题是:这场战争的代价究竟会有多大,需要从民用经济中转移出多少资源用于最初占领和日后重建中的伊拉克,是500亿美元还是1000亿美元,或者更多?而随着伊拉克战争开销的攀升,人们自然进一步想知道,为什么要向巴格达城而不是纽约市派驻更多的警力?或者,为什么要在中东而不是在美国的中西部对电力系统进行维修?正如上文引用过的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话所说的那样,军事上所占用的资源越多,可供民用消费和投资的资源就会越少。为了使讨论生动起见,我们不妨考查一个只生产大炮和黄油这两种经济品的经济体。大炮代表的是军费开支,而黄油则代表民用开支。现在假定我们的经济体将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民用物品,即黄油的生产上。于是,每年所能生产的黄油便会有一个最大的数量。黄油的最大数量取决于该经济体所拥有的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利用资源进行生产的效率。现假设,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每年能够生产出来的黄油的最大数量为500万磅。从另一极端讨论,假设所有的资源都用于生产大炮。同样地,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该经济体只能生产出有限数量的大炮。在本例中,我们假设,如果不生产任何黄油的话,该经济体每年能够生产15000门某种类型的大炮。全生产大炮和全生产黄油显然是两个极端的选择。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其他组合的可能性。只要愿意放弃一些黄油,我们就可以拥有更多一些大炮;相反,若愿意放弃一些大炮,则可以得到更多的黄油。表1-1给出了大炮和黄油的一系列的可能性组合。组合F是一个极端,表示只生产黄油而不生产大炮;组合A是另一个极端,即全部资源都用于生产大炮。在它们之间的组合E、D、C和B,则表明了为了生产更多的大炮,该经济体必须相应放弃更多的黄油。经济学 第一遍 基本概念 第1章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8)你或许会问,一个国家如何将黄油转换为大炮?黄油转换成大炮,并非指这两种实物的直接挪动,而是要经由将生产它们的经济资源从一种用途转换成另一种用途的渠道和手段。我们可以用图1-1形象地描述该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图中横坐标表示黄油,纵坐标表示大炮(如果你不熟悉图形,或者对于如何将图表变成图形感到不甚了了,请参阅本章附录)。根据表1-1中的数据,在图1-1的横轴上向右量取5个单位的黄油,在纵轴上向上量取0个单位的大炮,便可得到F点;同理,向右量取4单位黄油,向上量取5单位大炮,就可以得到E点;最后,向右量取0单位黄油,向上量取15单位大炮,可得A点。如果用所有的代表黄油与大炮的不同的产量组合的新点填满上述几点之间的空隙,则我们就能得到如图1-2所示的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简称PPF的连续平滑的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鄄possibilityfrontier,PPF),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PPF代表可供社会利用的物品和劳务的不同组合。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应用图1-2描绘的是大炮和黄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但同样适用于对任何其他物品的选择。由此,政府用于生产公共品(如高速公路)的资源越多,剩下的用于生产私人品(如住房)的资源就越少;我们用来消费的食品越多,则用来消费的衣服就越少;社会决定今天消费的东西越多,则用于生产未来消费物品的资本品的产量就越少。图1-3到图1-5给出了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一些重要应用。图1-3表明经济增长对一国生产可能性的影响。增加投入,或改进生产技术,能使国家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其结果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该图还表明,一个贫穷的国家必须将其大部分资源用于生产食品,而富裕的国家随着其生产潜能的增长,则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奢侈品。图1-4表明了必须在私人品(按价格购买)和公共品(用税收支付)之间进行选择。贫穷的国家仅仅能承担很少的公共品,如公众健康和高等教育等。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更多的产出份额将被用于公共品生产和提高环境质量。图1-5表明,一个经济如何在(a)当前消费品和(b)投资或资本品(机器、厂房等)之间进行选择。通过牺牲当前消费和生产更多的资本品,一国的经济能够更快速地增长,从而使未来有可能生产出更多的两种物品(消费品和资本品)。时间的替代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可用于说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非市场的权衡(nonmarkettradeoffs)。人们最常面对的一个重要决策就是如何利用时间。人们可用于从事不同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例如,作为一名学生,你可能有10小时的时间用于准备即将来临的经济学和历史的考试。如果你仅仅复习历史,那么,你会在历史考试中得到高分,而在经济学考试中取得低分,反之亦然。把两门考试的分数看做你学习的“产出”,在时间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可以画出分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又如,如果两种商品是“分数”和“娱乐”,你又如何画出这一生产可能性边界呢?你自己处于这条边界的何处?你的那些懒惰的朋友们又在何处呢?经济学 第一遍 基本概念 第1章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9)机会成本生活中充满了选择。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决定如何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和收入。当你决定是否学经济学,是否买汽车,或是否上大学时,在每一种情况下,你都必须考虑所做出的选择需要放弃多少其他的机会。而那些所放弃的选择就被称为你的该项决策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概念也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加以说明。不妨看图1-2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该图反映了大炮与黄油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假设,该国决定将大炮购买量从9000门增加到12000门,即从边界上的D点移动到C点,则这一决策的机会成本为多少呢?你可以用美元来计算它。但是,在经济学中,我们经常需要穿透货币的面纱,而直接考查各种选择的实际影响。说到底,从D到C的机会成本,是为生产较多大炮而必须放弃的黄油。在本例中,增加3000门大炮的机会成本是100万磅黄油。举个现实世界中的例子:在国立黄石公园附近开采金矿的成本。开采者声称,由于黄石公园的门票收入几乎不受影响,因此金矿开采的成本很低。但经济学家却回答说,用货币收入来衡量成本未免太狭隘了。试问,伴随金矿开采而来的噪音、水和空气的污染、环境的恶化等,是否真的不会影响黄石公园的独特而宝贵的风景的价值?尽管货币成本可能很小,但是,考虑到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价值会丧失,因此机会成本事实上可能很大。在存在稀缺的世界上,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需要放弃其他一些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相应的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效率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讨论一直隐含着这样一个假定,经济体总是在有效率地进行生产,即始终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不是在这个边界之内。注意,效率是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该经济体的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愿望。总体经济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生产的效率。当经济体无法在不减少一种产品产量的前提下生产出更多的另一种产品时,即当选择点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时候,我们就说该经济体的生产是有效率的。让我们看一看为什么有效率的生产(productiveefficiency)必然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我们从图1-2中的D点所示的位置开始分析。假设市场需要增加100万磅黄油,如果我们不考虑PPF所示的约束,我们也许就会认为在不减少大炮产量的情况下,有可能生产出更多的黄油,比如,通过移动到I点,即D点的正右方。但是,点I处于边界之外的“不可能”区域。从D点出发,在不放弃一些大炮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得到更多的黄油。因此,D点是有效率的生产点,而I点则是不可能达到的点。运用PPF,我们能够说明生产效率的一种更深刻的意义:位于PPF之上,意味着生产更多数量的某种物品必然要求放弃一定数量的其他物品。当我们生产更多的大炮时,我们就用大炮替代了黄油。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替代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法则,生产可能性边界则表示社会为人们提供的各种选择。未利用资源和非效率即便随意观察一下现代生活你也会发现,社会显然拥有未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常常以失业的劳动者、闲置的工厂和废弃的土地等形式出现。当经济中存在着未利用的资源时,该经济体决不可能位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而是处于其边界之内的某个位置。在图1-2中,U点代表PPF之内的某一点;在U点,社会仅仅生产了2单位的黄油和6单位的大炮,一些资源没有得到利用。而若将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则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黄油和更多的大炮。于是整个经济可以从U点移至D点,从而生产出更多的黄油和更多的大炮,并提高该经济体的效率。我们能够在保持大炮产量的同时,得到更多的黄油。经济学 第一遍 基本概念 第1章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10)经济危机是产生非效率的根源之一。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美国的总产出几乎下降了25%。这种情况不是因为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而是因为各种不利因素压低了总支出的水平,从而使经济下移到其PPF之内。在那以后,为二战所进行的备战活动开始刺激需求,产出得以迅速增加,于是经济又回到PPF上。在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形。在1982年或1991年美国总产出下降的年份,或者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停滞期间,整个经济体的基本生产能力并不是突然下降了,而是经济摩擦和支出下降暂时将经济推向了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内侧。周期性经济危机并不是经济体为什么处于其PPF之内的惟一原因。由于经济体制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当企业努力适应变化后的市场和新的资本主义规律时,产量便会下降,失业率也随之上升。不过在和平时期,历史上还未曾出现过像“后社会主义经济”所经历的“真实经济周期”那样,出现过产量多年持续下降的情况。对于大多数后社会主义经济来说,不管市场因转型而遭受的冲击和痛苦如何巨大,其经济的滑坡都不过是一种暂时的挫折。改革起步比较早而且改革也比较彻底的国家,如波兰和斯洛维尼亚,经济滑坡得以扭转的时机也最早,实际产量已经超越了实行改革和经济转型之前的水平。这些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已经再一次外推。而那些不愿改革的经济体,如乌克兰,那些遭受战乱的国家,如塞尔维亚,无论是其实际产量,还是其生活水平,都在持续地下降。在结束本章之前,不妨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开篇时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对此,最好的回答也许是凯恩斯所提供的一个最有名的论断。他在自己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最后几行曾这样写道: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无论正确与否,都会比常人所了解的要更有份量。的确,统治世界的人可以说非他们莫属。实干家自以为他们不受理论的羁绊,可他们却常常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目空一切的暴君,其狂妄荒诞的念头,也往往系从学术界数年前的涂鸦之作中剽窃而来。我确信,同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功能相比,既得利益的作用是被夸大了的。诚然,这绝非是指眼前,而是指经历了一段岁月之后。因为,在经济学界和政治学界,25岁或30岁以后还能继续为新理论思潮所裹挟的人往往为数不多。因而,文官、政治家乃至鼓动家们用以左右时事的高论不大可能是最新的。尽管如此,思想,而不是利益,或迟或早终归是危险的,无论是伸张正义,还是放纵邪恶。旨在理解怎样才能将经济学强有力的思想用于人类社会核心问题的分析,这就是我们学习经济学最根本的理由。1.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发明了许多现代经济学工具,但他最关心的是这些工具在社会问题上的应用。马歇尔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写道:我最大的抱负就是帮助剑桥大学为世界各地培养更多冷静而热情的人才,他们愿意把自己最充沛的精力贡献给社会,设法解决身边的社会困苦;直到了解高雅而高尚的生活的全部实质内容,他们才会满足。(庇古编著,MemorialsofAlfredMarshall,MacMillanandCo.,伦敦,1925年,第174页,有删节。)经济学 第一遍 基本概念 第1章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11)试解释如何以冷静的头脑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将热情的心所进行的规范的价值判断付诸实施,你同意马歇尔关于教师职能的观点吗?你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2.著名的芝加哥保守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GeorgeStigler)写道: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的社会能够构造或维持一个有效而富有进取性的经济体系。应用奖励级别刺激劳工已经成为各国普遍的经验。(《价格理论》第3版,TheTheoryofPrice,Macmillan,NewYork,1966,)这一论述是属于实证经济学,还是属于规范经济学?参考第1题中马歇尔的话,讨论斯蒂格勒的这个观点,二者是否存在矛盾?3.仔细给下列术语下定义,并给出例子:PPF、稀缺性、有效率的生产、投入、产出。4.随着人们变得更为富有,时间变成了他们主要的稀缺资源。现假设你非常富有但每周只有几小时空闲,请举出几个你最经济地利用时间的例子和步骤;此外,请比较富人和穷人在利用时间上的不同。5.假设某国将劳动投入理发和衬衫两种生产。该国有1000小时的可利用劳动。一次理发需要半个小时的劳动,而生产一件衬衫需要5个小时的劳动。请绘出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6.科技发明使黄油生产中利用资源的生产率提高了1倍,而大炮制造商的生产率却没有变化。在这种条件下,请重新绘制图1-2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说明新的替代关系。7.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正在加速耗尽我们的自然资源。现假定,社会一直没有任何技术进步,只有两种投入(劳动和自然资源),生产两种物品(音乐会和汽油)。随着自然资源日益枯竭,该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何种变化?发明和技术进步将会怎样改变你的答案?进而,请解释为什么说“经济增长是资源耗费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一场竞赛”。8.假设某学生有10小时的时间用于准备即将到来的经济学与历史的考试。在给定该学生时间资源的条件下,试画出其分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该学生去听摇滚乐和与朋友聊天,学习缺乏效率,那么,相对于他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而言,他的分数“产量”在何处?如果该学生将学习时间从10小时增加到15小时,那么,他的分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何种变化?A.导言第1章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天才的世界。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